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29
公民與社會 第一冊
第八課 多元文化社會與全球化
http://www.outside.hk/%E6%B3%B0%E5%9C%8B%E4%BE%BF%E5%88%A9%E5%BA%97%E4%B8%8D%E5%8F%AF%E4%
BB%A5%E8%B3%A3%E7%94%9A%E9%BA%BC%EF%BC%9F/
 第七課介紹「文化」的定義,以及文化的基本分類
 第八課則要介紹「多元文化」的定義,以及在全球化下,
不同文化間會產生什麼樣的碰撞
多元文化
 不同文化間應彼此尊重、欣賞與交流,而不該將不同的文
化以絕對的標準來比較或劃分
 原則:承認文化差異、保障文化權、反對不平等對待
愛斯基摩→因紐
特,就是承認文
化差異與保障其
文化權
人們應維護少數群體權益的政治主張
 少數群體在社會中往往處於權力邊緣的位置
 國家必須提供優惠性差別對待,亦即給予少數群體更多的
資源,在公共政策上對他們採取特別的維護措施,以達到
實質平等
迫害的例子:
1909∼1969年間的
白澳政策
優惠性差別待遇
 原住民族基本法
 原住民立委的保障席次、客家委員會與原住民委員會
 考試入學加分
 推動專屬的媒體(原住民電視台)
母語認證與原住民加分:
1.通過者加權35%,未通過加
權25%
2.高中職、五專、大學皆適用
3.採外加名額方式
協商式民主
 李帕特提出
 主張藉由多元的設計,讓少數族群有更多參與政治的機會,
來解決族群間在語言、宗教、文化與教育等各種問題
 特色之一即是「少數否決權」
與「地」有關:右圖行政區
與「人」有關:左圖共同體
文化的起源
1
2
1
2
VS
自然
環境
社會
為了適應所處的自然環境
而發展出具有特色的文化
例如:日本吃生魚片
生活中所面對的問題,會發展
出不同的制度或規範加以解決
例如:穆斯林的一夫多妻制
 文化核心擴散說  多元文化起源說
A文化
B文化
C文化
D文化 E文化
F文化
文化
起源
向
外
地
擴
散
當代多元文化成因
傳播
移民
殖民
造成的文化變遷
 兩種文化相遇後,強
勢文化支配弱勢文化,
使弱勢文化逐漸變得
與強勢文化相似
同化
 不同的文化在彼此接觸後,產生相互學習、
採借、模仿與創造的過程,使得每個文化
之間,都有其他文化的成分
涵化 在台灣就可
以遇到許多
不同形式的
結婚典禮。
 文化不斷混雜、交融,瓦解了既有的文化
界限,形成新的文化模式,創造出新的文
化意義與認同的文化相互混異過程
雜異化
珍
珠
奶
茶
珍
珠
奶
茶
奶 茶
奶
茶
涵化
雜異化
奶 茶 奶同化
臺灣社會的多元文化現象
1. 原住民
2. 閩南人
3. 客家人
4. 外省人
5. 外籍配偶
多元族群
1.殖民國帶來的
文化
2.商業貿易帶來
的文化
3.傳播媒體的影
響
外來文化
過去的文化議題
 原住民:漢人相較於原住民族掌握著政治與經濟上的絕對
優勢,對原住民族採取同化政策
 母語:1956年政府推行說國語運動,導致原住民族、閩南、
客家族群的母語逐漸消失
 新移民:來自東南亞
的婚姻移民面對社會
歧視、工作權剝奪、
刻板印象等,成為臺
灣社會的弱勢族群
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1211/611688.htm
 接下來從臺灣離開,討論全球化對世界各地文化的影響
 在地球村的世界中,文化真的變得比較多元嗎?
全球化
 由於跨國性的生產、文化
的擴散以及資訊科技的發
展,形成一種超越國界、
種族、空間和文化的社會
關係與文化現象,成為相
互關連之共同體的過程
文化全球化
 由於媒體與科技的發達,使得全球文化資訊廣泛傳播與大
量交流
 隱憂:文化帝國主義
全球在地化與在地全球化
全球在地化 「思考全球性、行動在地化」的理念
外國文化進行在地調適
在地全球化
1. 在地化:掌握當地的獨特性,強調鄉土認同
與傳統文化的一種現象
2. 在地全球化:許多具有在地特色的事物,成
為全球文化的一部分
反全球化
意義 反對全球化造成的負面影響
影響
1. 貧富差距擴大、社會分裂、環境災難
2. 反全球化人士以集會、遊行等活動表達示威抗議
另類全球化
意義 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
影響
1. 希望全球的經濟果實可以平均分配給西方資本家與
第三世界的工人
2. 關注全球化所帶來的童工、貧富差距、衛生環境等
問題。
樂施會:
組成目的是在二戰運
送食糧到被同盟國封
鎖的納粹德國佔領的
希臘。
全球公民意識
 在全球化的時代下,現代公民不再僅是一國的公民,對於
自己的權利和責任,應以世界公民的角度來體認
 例如環境、糧食等
如何成為「世界公民」
世界公民
善盡責任
義務
實踐全球
正義
人道關懷
需求
重視永續
發展
尊重多元
文化
參與國際
社會
維護移民
權益
落實人權
理想
B1L8投影片連結

More Related Content

More from 脩文 陳

More from 脩文 陳 (20)

第一冊L5(108)
第一冊L5(108)第一冊L5(108)
第一冊L5(108)
 
第一冊L3(108)
第一冊L3(108)第一冊L3(108)
第一冊L3(108)
 
第一冊L6(108)
第一冊L6(108)第一冊L6(108)
第一冊L6(108)
 
第一冊L4(108)
第一冊L4(108)第一冊L4(108)
第一冊L4(108)
 
第一冊L2(108)
第一冊L2(108)第一冊L2(108)
第一冊L2(108)
 
第一冊L1(108)
第一冊L1(108)第一冊L1(108)
第一冊L1(108)
 
第四冊L4
第四冊L4第四冊L4
第四冊L4
 
第二冊L8
第二冊L8第二冊L8
第二冊L8
 
第二冊L7
第二冊L7第二冊L7
第二冊L7
 
第二冊L6
第二冊L6第二冊L6
第二冊L6
 
第二冊L5
第二冊L5第二冊L5
第二冊L5
 
第二冊L4
第二冊L4第二冊L4
第二冊L4
 
第四冊L6
第四冊L6第四冊L6
第四冊L6
 
第四冊L5
第四冊L5第四冊L5
第四冊L5
 
第四冊L3
第四冊L3第四冊L3
第四冊L3
 
第四冊L2
第四冊L2第四冊L2
第四冊L2
 
第二冊L2
第二冊L2第二冊L2
第二冊L2
 
第二冊L3
第二冊L3第二冊L3
第二冊L3
 
第二冊L1
第二冊L1第二冊L1
第二冊L1
 
第四冊L1
第四冊L1第四冊L1
第四冊L1
 

第一冊L8

Editor's Notes

  1. 企業為追求最大利潤,會將業務拓展至有利可圖的項目,消費者也會因選擇增加而從中得益。不過,在泰國就有便利店因為推出新產品,在網絡上引起爭議。 泰國7-11於旗下三間分店推出了新產品,售賣一系列泰國人日常會吃的「碟頭飯」,包括香辣肉碎、辣椒煎魚,以及香蒜炸豬肉,以「便當」方式推出。 但是,產品推出後,卻引來當地網民的批評。網民認為,便利店推出這些新產品,會對售賣類似食物的路邊攤檔做成威脅。即使是營商,也不應售賣所有貨品,影響小攤檔的經營空間。也有人指,將會抵制7-11便利店。 最終,7-11在網民的強烈迴響下,撤回了推出新產品的計劃。 其實,泰國民眾對7-11的不滿早已出現,這件是可說是冰山一角。2015年5月,有泰國網民就發起一連四日抵制7-11的行動,抗議他們售貨種類過多,過度壟斷市場影響了基層市民的生計。 作為消費者,除了追求方便和產品質素外,我們可以考慮的其實可以更多。
  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DZT3PRQ5g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7163 在求學過程中,我們或多或少有認識原住民同學,不諱言的,在升學時總會有人疑惑,或甚至是原住民自己本身也不太清楚:為什麼原住民考試可以加分?先還原當時的歷史背景。 回溯1951年,以報考大專以上來說,其實當時是在國民政府來台後不久,基於「漢化原住民」的立場,要讓原住民接受漢文化教育,並融入主流社會,及加速山地發展,所以用「邊疆學生待遇辦法」,讓原住民和蒙、藏等地的學生一樣,享有升學優惠,錄取標準降低25%。此外,還大力推廣漢人文化和國語運動,並規定原住民學校,以國語為主、族語為輔,要根絕日治時代遺留下來的日語教育,但同時也導致原住民本身的語言文化大量流失,新一代的原住民無法流暢的使用母語,形成傳承的斷層。 直到1987年解嚴後,台灣思想越來越開放,開始重視多元文化,原住民運動才逐漸興起。第三次修憲時也將原住民權益納入,因此有關原住民教育及優惠的法案,逐漸形成專法《原住民學生升學保障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這在某程度上代表著原住民不再是過去的「邊疆族群」或「山地同胞」。而對原住民文化的重視,也在語言教學方面展現,教育部在2001年的《九年一貫課綱》,將原住民族語列入母語教學,但於此同時,也有人開始質疑原住民加分的正當性。 有人提出疑問,漢化的原住民,在生活習慣和文化適應上,都與一般人無異,那麼當初建立在語言文化差異上的加分基礎,是否已經不適用了呢?加上2004年有近20位原住民學生因著加分錄取台大醫學系,導致一般生的錄取名額遭到排擠,也引發大量輿論。外界的質疑因而促成教育部修法,原住民的保障名額改為外加,以錄取人數的百分之二為限,並由原住民內部競爭,免去佔額的疑慮。另外也催生了2011年的《原住民語言認證檢定》,通過檢定者,優惠幅度就能從25%提升到35%,反之未通過者,優惠則逐年減少5%,直到10%,沿用至今。這樣的語言檢定,除了確立原住民加分的合理性,也鼓勵學生傳承自己的母語及文化。 ➤延伸閱讀:比起繁星~更不同意原民加分! 不過,回到加分的本質與初衷,在國民黨治台初期,是以「漢化原住民」的角度出發,因此對原住民來說,除了自身的語言文化被壓抑,還被要求適應、學習主流的漢人文化,並依照學習的成果,來決定能否升學。而當原住民慢慢接受漢化,卻又因為要保留多元文化,讓學生必須在追求主流社會價值的同時,也一肩揹負起傳承語言文化的責任,這樣的重擔並不是每個人都撐得起,在同樣的時間下,與其學習族語加分,許多人更希望能用來補強英文、數學等,對未來發展較有助益的科目。 即便考取語言認證,台灣也不見得有良好的原住民文化環境,能夠加以實踐、活用,更別說族語教育資源的匱乏。如何照顧多達十四族、散落台灣各地的原住民們不同的需求?這些都是問題。這樣的政策,不論在各時期的演變,對原住民來說,真的都公平嗎?尤其大部分的人不了解加分制度的意義,使得「加分」成為一種標籤,讓原住民不但容易遭受同學的輕視,也形成部分學生的心理負擔。 ➤延伸閱讀:【對啊,我靠加分進去花蓮女中,怎麼樣?】 的確,現行的加分制度,能讓原住民升學率提高,但還是遠低於一般人。而在優惠制度下,除了族語認證的學習負擔與「加分」標籤的污名,原住民的內部競爭,也不一定公平,同樣爭取原住民名額,擁有較佳教育資源的都市原住民,就比山區原住民更有優勢,人數多的族群,又比人數少的族群能掌握更多的資源。 回顧政策的制定,我們能了解,原住民加分,從一開始的「漢化」,到後來的「維護多元文化」,在不同觀點下的加分制度,都有其時代的意義,但現今的我們,如何達成「維護多元文化」以及「協助升學就業」之間得到平衡,或許除了增修加分優惠的條文外,我們需要有更多的作為,營造出多元文化的友善環境。
  3. http://europechinese.blogspot.tw/2014/05/blog-post_16.html 1. 巨型聯合內閣: 又稱大聯合內閣, 係指政府由所有政黨組成,沒有在野黨監督並且由公民投票監督之 2. 比例代表制: 係指選舉制度採用比例代表制, 藉由該制度, 讓所有政黨得以代表多元分歧之民意,並能列於政府之中, 成為政治溝通的管道 3. 社會團體自治: 給予族群或社會團體較為寬廣的自治權限, 中央政府權力盡量縮減 4. 少數否決權: 涉及各團體或族群之重大政策, 必須由絕對多數決通過, 少數團體只要藉由1/3少數,就可以抵擋不利於之政策或法案通過
  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O5t1VJPK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