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35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SPM中国文学:文选(2013年开始采用)
古文篇章:原文、注释与翻译
目录
古文今译的要求和方法 1
第一课 孟子《鱼我所欲也》 3
第二课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6
第三课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9
第四课 司马迁《鸿门宴》 14
第五课 李密《陈情表》 21
第六课 唐诗五首:
骆宾王《咏蝉》
李白《把酒问月》
杜甫《望岳》
刘禹锡《竹枝词》(不宜直译)
白居易《观刈麦》
25
26
26
27
第七课 韩愈《答刘正夫书》 28
第八课 柳宗元《三戒(并序)》
:
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30
31、32、33
第十课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5
第十三课 沈复《闲情记趣》(节选) 38
注:
第六课(唐诗五首)和第九课(宋词五首)都不考翻译。
第十一课 高明《琵琶记·五娘吃糠》(不宜直译)
第十二课 罗贯中《三国演义·赵子龙长阪坡救幼主》(明代白话小说不必翻译)
(属白话小说,不宜考查翻译)
古文今译的要求——信、达、雅
古文今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意思,不要曲解原文的内容。例如:
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谏弭谤》)
误译:周厉王暴虐,国内的人诽谤厉王。
这段译文有两处不准确,没有达到“信”的要求。一是句中的“国”指国都,“国人”指国都里的人,不
能译成“国内的人”。二是“谤”在句中指公开批评,没有贬义。用今义“诽谤”来翻译就歪曲了原意。
这句应译为“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议论厉王。”
2.“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例如:
原文: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奇异蛇,黑底而白花。
这一句译文内容上没有多大问题,但表达得拗口。“奇异蛇”、“黑底而白花”等,都不符合现代汉语
表达习惯。这句可译为:“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怪蛇,黑色的皮上带有白色斑纹。”
1
3.“雅”是指译文不仅准确、通顺,而且生动、优美,能再现原作的风格神韵。这是很高的要求,
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古文今译的方法
一、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 所谓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词序、句式,逐词逐句地翻译。例如:
原文: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直译: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 这种译法的好处,是它能准确地译出原文的意思,也较容易反映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因此,翻
译时尽量采用直译法。
●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
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它不受原文的词序、句式的限制,文字也可以适当增减。例
如:
原诗: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九歌•国殇》)
意译:天昏地黑,鬼哭神号,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
原文: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直译:如果五十步笑一百步,那怎么样?
意译:如果那些嘲笑別人犯错的人,自己也犯了同样的错误,那怎么样?
● 由上面的译文可以看出,意译比直译灵活自由。但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尽量用直译的方
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二、翻译的方法,大致可总结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如:
郑 人使我掌 其 北门之管。
│ ││││ │ │ ││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如上句中的:使─让;其─他们的;管─钥匙。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
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上例中的“人”、“我”、“北门”就是
这样。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
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状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
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如:
原文 :夫战,勇气也。
译文 :打仗是要凭勇气的。
原文 : 愿效愚忠。
译文 : 愿意献出忠心。
原文: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
之寒。
译文:一个男人不耕田,有人就会捱饿;一个女人不织布,有人就会受冻。
5、补,是指古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如:
原文 :触草木,尽死。
译文 :(它)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
增补词语时应该“惜字如金”,只有在不增补词语原意就无法表达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增补。
2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
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如:
古文:甚矣,汝之不惠。
对译:
到了极点,你的愚笨。
调整:你的愚笨,
到了极点。
古文:子何恃而往?
对译:你
什么依靠而前往?
调整:你
依靠什么而前往?
原文:孟尝君客我。
对译:孟尝君
客人我。
调整:孟尝君把我
当作客人。
第一课 鱼我所欲也(孟子)
原文、注释 译文
孟子曰:“鱼,我
所欲①
也;
①“所”字结构:“所”附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或名
词性短语,指代人、事、物。
也: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可译作判断句常
用的语言标志“是”或不译。
孟子说:“鲜鱼,
是我想要的东西;
熊掌,亦我所欲也。 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
二者不可 得兼, (如果)两样东西不能 同时得到,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者也:表判断语气。可译作判断句常用的语言
标志“了”或不译。
(我便)放弃鲜鱼而选择/拿熊掌。
生,亦我所欲也; 生命,也是我想要/喜欢的;
义,亦我所欲也。 正义,也是我想要的。
二者不可得兼, (如果)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
舍生而取义者也。” (我就)放弃/牺牲生命而选择/要正义。”
写作手法:开篇提出论点。
赏析评点:孟子用“舍鱼而取熊掌”的比喻,形象地区别出“生”与“义”的价值高下,引出题旨/中心
论点:舍生取义。
“生,亦我所欲,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
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于: 比……更重要/超过/胜过。
(可是我)想要的东西中,有
比生命更重要 的东西/正义
,
(可是我)想要的东西中,有
胜过生命的正义,
故不为苟(gǒu)得也。
苟:只为求活,不择手段
所以/因此我不肯做 苟且求得(生存)的事。
所以/因此我不肯做苟且偷生的事。
死,亦我所恶, 死亡,也/本来是我厌恶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
比……更厉害/超过/胜过
(可是我)厌恶的东西中,有
比死亡更厉害的(不义),
(可是我)厌恶的东西中,有
超过死亡的(不义),
【意译:我厌恶“不义”,胜过厌恶“死亡”。】
故 患有所不辟(bì)也。
辟:通“避”
所以/因此,(对有的)灾祸/祸患(我)不躲避。
所以,在祸患中有(我)不躲避的祸患。
【意译:为了躲避不义/取得正义,宁肯面对死亡的祸
患。】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什么是)胜过生命的,
则凡可 以得生者, 那么一切/凡是能够 用来保住生命/求生的手段/方法,
3
何不用也? 有什么/哪(种)(手段/方法)是不能/去采用的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中,没有超过死亡的,
【意译:人们最厌恶的是死亡。】
则凡可以辟患者, 那么一切/凡是能够用来避开祸患的事情/方法,
何不为也?” 有什么/哪样(办法/方法)不可以/去采用的呢?”
写作手法:先从正面论述“义”重于“生”;再从反面论述不义重于死。
赏析评点:从正、反两方面阐明“生”与“义”不可兼得时,宁可取义,也不愿苟且偷生;“死”与“不
义”不能同时避开时,宁可赴死,也不愿躬行不义。再次说明“舍生取义”的主张。
“由 是 则生,
是:这。指生存的办法/不义的手段
“凭借/依靠/通过这种求生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活
下去,
而有不用也; 却(有人)不肯采用;
由是则可以辟患, 依靠这种不义的方法就能够避免祸患,
而有不为也。 却(有人)不肯去做。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以说,在人们想要的东西中,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正
义),
所恶有甚于死者, 在厌恶的东西中,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不义),
非独贤者有是 心也, 不是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有这种 思想/精神,
人皆有之, 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精神,
贤者能勿丧 耳。” (只不过)品德高尚的人能够(由始至终保有这种思想/
志节)不丧失它罢了。”
写作手法:以有些人的不贪生,不避患再次突出“义”重于“生”。
赏析评点: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而人们的行为有贤与不肖的原因,在于贤者能坚持“舍生
取义”,一般人则难免因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失其本心”。
“一箪(dān)食,一豆羹, “一筐米饭,一
盅/碗肉汤,
得 之则生, 人们有了 这些米饭肉汤/食物就能活下去,
弗得则死。 没有得到/得不到便饿死。
嘑 尔而与之,
尔:着。语气助词。
(如果)呼喝 着/恶声恶气地(把食物)
给人家,
行道之人弗受; (就算是)过路的饿汉都不会接受;
蹴(cù)尔而与之, (把食物)踢 着给人家,
乞人不屑也。” (就是)乞丐也是不愿接受的。”
写作手法:从正面论证了“舍生取义”是人的共性。
赏析评点:以“行道之人”和“乞人”在即将饿死的危难条件下拒绝不义之食为例,补足“舍生取义”
之心是“人皆有之”的论断,使深奥的道理阐释得更明白、更浅显,意在鼓励人们增强认识并做
到这一点。
“万钟 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古代量器。意即“万钟粟米”,借代为“优厚
的俸禄”。
辩:通“辨”,区别。
“(有人)对优厚的俸禄/高官厚禄没有加以辨别是否合
乎礼义就接受它!
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增添,引申为“益处”。
那优厚的俸禄/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4
为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宫室:住宅。
(只是)为了(换取)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
所识穷乏者 得我欤?”
得:感激,同“德”。
和(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 感激我吗?”
写作手法:以“万钟”虽好为例,从反面强调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再一次论证了“舍生取义”的
观点。
赏析评点:批判因贪财取富而舍弃“礼义”的行径是丧失了“本心”。
“向为身死而不受,
为身死而不受:意即“为(之)身死而不受(嘑
尔、蹴尔之食)”。“之”指正义、羞耻之心。
“过去为了(正义)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施舍),
今 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优厚的俸禄;
向为身死而不受, 过去为了正义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施舍,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优厚的俸禄;
向为身死而不受, 过去为了正义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施舍,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现在为了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却接受了优厚的俸
禄;
是 亦不 可以 已乎?
亦不:不亦
这些(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也
应该 停止吗?
此之谓失其本心。” (如果坚持那样做,)
这 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写作手法:用一组排比句,对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最后归纳全段,照应开头。
赏析评点:批判那些不辨礼义,擅取万钟,鱼肉百姓的统治者是在无尽的利欲的引诱下丧失了
本心,正是背弃了“舍生取义”。
这段论述虽然简略,但是在前段论证的基础上生发,所设譬喻也极为人熟知并易于接受,因而
也就显现出了巨大的说服力量。
第二课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原文、注释 译文
晋侯、秦伯围郑,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
以 其无礼于晋, 因为 郑国(曾经)对晋文公没有用应有的礼节来接待。
因为 郑国(曾经)没有用应有的礼节来接待晋文公。
且 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也: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可译作判断句
常用的语言标志“是”“了”或不译。
并且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
晋军函陵,秦军氾(fán)南。
军:名词作动词,“军队”作“驻扎”。
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水的南
面。
赏析评点:本段行文简洁,短短几句话就渲染了气氛,交代了当时的形势──兵临城下和战事的
起因,点明烛之武临危受命的艰难环境。但攻打的原因主要与晋国相关,而且秦、晋未驻军在
一起,这为烛之武离间秦晋埋下伏笔。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
矣!
郑文公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处于危险之中
了!
若 使烛之武见秦君, 如果 派烛之武去拜见秦国国君/秦伯,
师必退。”
师:军队。
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秦国一定会撤军。”
5
公从之。 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
辞曰:“臣之壮也, (烛之武)
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
犹不如人; 尚且比不上别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
现在老了,没有能力做什么了。”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
您,
今急而求子, 现在国家的情况危急了才来请求您(帮忙),
是 寡人之过也。 这是我的过错。
然郑亡, 然而郑国要是灭亡了,
子亦有不利焉。”
焉:语气词,表陈述。
您也没什么好处啊。”
许 之。 (于是,烛之武)就
答应了郑文公。
赏析评点:这段写由佚之狐举荐引出烛之武,烛之武临危受命。郑文公态度诚恳,讲明利害关系
以打动烛之武为国效力;而烛之武
先辞(因之前不受重用而满腹委屈和牢骚)后许,可见他是
一个以大局为重,有智有勇的人。
夜缒(zhuì)而出。 当天晚上,烛之武叫人将自己用绳子栓着,从城墙
上悬吊而下出了城。
在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墙上放下去
,出了
城。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 烛之武去拜见秦伯,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
郑既知亡矣。 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若亡郑而有益于 君,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如果使郑国灭亡 对 您有好处,
敢以 烦 执事。
敢:表示敬意的谦辞。可译做“冒昧地”。
“以”字结构:“以”附在动词前,省略了“之”字。“以烦
即“以之烦”的省略。
执事:办事人员,这是外交辞令,表面上说是秦穆
的下属,实际上说的是秦穆公。
(那么我就)冒昧地/大胆地拿/用(亡郑这件事)
麻烦
您。
越国 以 鄙远,
鄙:边境。此作动词,动词意动用法即“把……作为
边境”。
(然而)越过别国/晋国 把 远地(郑国)当作(秦国的)
边境,
君知其难也, 您知道这/那是困难的,
焉用亡郑以 陪邻?
陪:增加。
您怎么/为什么要用灭掉郑国来 增加邻国/晋国的土
地呢?
您为什么要使郑国灭亡而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增加。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意思是“把它作为”。
如果放弃攻打郑国,而
把/让它作为(秦国)在东方
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
也作“行吏”,外交使节。
您秦国的使者来来往往经过这里,
共(gōng)其乏困,
共:同“供”。
困乏:乏,行而无资;困,居而无食。
郑国可以供应使者们所缺少的物资,
君亦无所害。 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且君尝 为晋君赐矣,
矣:表示肯定的语气,可不译或译作“啊”。
况且您曾经 给予晋惠公恩惠,
许君焦、瑕, (他)答应给您焦、瑕这两座城(作为报答),
6
朝济而夕设版 焉,
设版:筑墙。 焉:语气词,可不译。
然而,他早上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修建防御
工事(来防备您)啊,
君之所知也。 这是您知道的事。
夫(fú)晋,何厌之有?
夫:那。
何厌之有:有何厌。“厌”通“餍”,满足。
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既东封郑,
封:疆界。此作动词,动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边
界。
晋国已经把郑国作为它东边的边界,
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 封:疆界。
再想向西边扩展它的边界。
若不阙(jué/quē)秦,
阙:使……减损。
如果(晋国)不使秦国的土地减少/不侵损秦国的土
地,
将 焉取之?
将:打算。
(它)打算 从哪里取得所贪求的土地呢?
阙秦以 利晋,
利:使动用法,使……获利。
侵损秦国用来 让晋国受益,
唯 君 图之。”
之:助词,无实意,不译。
希望 您好好考虑。”
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同“悦”,高兴。
秦穆公(听了)很高兴,和郑国人结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 还派杞子、逢孙、杨孙(帮忙)
守卫郑国,
乃 还。 就(撤军)回国了。
赏析评点:这段是全篇重点,写烛之武说服秦穆公,充分表现了他的外交能力和论辩才能。本段
共分四层:
①亡郑于秦有害;②舍郑于秦有利;③借秦晋旧事离间;④郑亡,晋必阙秦。
本段精彩之处在于烛之武的目的虽然是说服秦国退兵而解郑国的困境,但他句句却从秦国的
利害着手,入情入理,不由秦穆公不信而甘心退兵。
留人戍守则是秦穆公的远见,有军事意义,为两年后秦国袭郑做准备。
子犯请击之。 子犯请求攻击秦军。
公曰:“不可。 晋文公说:“不可以(这样做)。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fú):那。
(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支持),我是不会到今天这个
地步的。
因人之力而 敝之,不仁; 借助了别人的力量,
却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 知:通“智”。
失去自己结交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以乱易整,不武。
武: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用分裂来代替团结,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吾其还也。”
其:表示商量或希望的语气,可译为“还是”。
我们还是回去吧。”
亦去之。 于是晋国也撤兵离开郑国了。
赏析评点:这段写晋国撤兵,郑国的危机得以化解。
第三课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
原文、注释 译文
齐人有冯谖(xuān)者, 齐国有一个名叫冯谖的人,
贫乏不能自存, (因为)贫穷而无法养活自己,
7
使人 属(zhǔ)孟尝君,
属:同“嘱”,嘱托、请托。
便托人 请求/告诉孟尝君,
愿 寄食门下。 说他希望 到孟尝君家里当个食客。
孟尝君曰:“客何
好?” 孟尝君问:“客人/他
擅长什么?”
曰:“客无好也。” (受委托的人)回答说:“他没有什么擅长的。”
曰:“客何能?” (孟尝君)又问:“客人有能做什么?”
曰:“客无能也。” (那人)回答说:“他没有什么才能。”
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孟尝君听后笑了笑,
接受了他,说:“好吧!”
左右 以君贱之也,食(sì)以草具。
食:给…吃。
草:粗糙;具:酒肴。
孟尝君身边的办事人员 认为/因为孟尝君看不起冯
谖,便拿
粗劣的饭食给他吃。
赏析评点:这段记冯谖经人介绍,作了孟尝君的食客。
文章起笔简介本篇主要人物的家境、身份。“贫乏”二字,为后文弹铗而歌张本。
两番问答,写孟尝君探询冯谖的爱好、才能,以便确定对他的待遇和使用。言冯谖无好、无能
这不过是欲扬先抑,不鸣则已,为以后一鸣惊人映衬一笔。
一“笑”一“诺”,描摩传神,勉强“受之”,可见孟尝君鄙薄轻蔑之情。
居 有顷,倚柱弹其 剑,歌曰: 过了 不久,冯谖靠着柱子用指头敲他的剑把/剑柄
,唱道:
“长铗归来乎!食(shí)无鱼。”
来:语气词,表祈使。
“长剑啊,(我们)回去吧!没有鱼吃。”
左右以告①
。孟尝君曰:
1 “以”字结构:
“以告”即“以(之)告”。以,把;之,这件事,指冯谖弹
剑唱歌的事;告,告诉、报告。
办事人员把这件事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
“食(sì)之,比门下之鱼客。”
比照、等同于……
鱼客:按孟尝君的待客惯例,此指中等门客,获得
“食有鱼”的生活待遇。
“给他吃鱼,
按照家中中等门客/有鱼吃的门客的待
遇对待他。”
居有顷,
复弹其铗,歌曰: 过了不久,冯谖
又敲着他的剑柄,唱道: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长剑啊,(我们)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坐。”
左右皆笑之,以告。 办事人员都取笑他,并把这情况报告孟尝君。
孟尝君曰:“
为(wèi)之驾,
驾:车马齐备。
孟尝君说:“
给他准备车子,
比门下之车客。” 按照家中上等门客/坐车客人的待遇对待他。”
于是乘其车,
揭其剑, 于是冯谖乘着他的车,高
举着他的剑,
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客我:待我以客,把我当作上客看待。
去拜访他的朋友,说道:“孟尝君把我
当作上等客人
看待。”
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 这以后不久,冯谖又敲着他的剑柄,唱道:
“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无以为家:没有什么用来养家。
“长剑啊,(我们)回去吧!在这里
没有办法养家。”
左右皆恶之, 办事人员都讨厌他,
以为贪而不知足。
以为:即“以(之)为”,认为(他)是……。
认为他是一个一味贪求不知道满足/贪得无厌的人
,
孟尝君问:“冯公有
亲乎?” 孟尝君问道:“冯先生有
父母吗?”
对曰:“有老母。” 办事人员回答说:“有个老母亲。”
孟尝君使人给(jĭ)其食用,无使乏。 孟尝君派人供给她吃的用的,不让她缺少什么。
于是冯谖不复歌。
于:在。是:这,这种情况下。
如此,冯谖再也不唱歌了。
赏析评点:这段记叙冯谖做食客后,待遇不断得到改善,反映孟尝君善于养士的特点。
8
冯谖一弹而歌,对所食不满。复弹而歌,对“出无车”不满,要求又高一步。三弹而歌,为了
养家,要求更高一步,孟尝君都待以客礼。文中“弹剑、弹铗,弹剑铗”显示出用语灵活多变。最
后写冯谖在生活改善以后的得意神态,表现他对孟尝君的感激的心情。
小结上文,说明冯谖对孟尝君别无所求,并以其行动否定了左右“以为贪而不知足”的错误
判断。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 后来孟尝君发出一则文告,询问家中门客们:
“谁习计会(kuài),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文:孟尝君自称。
者:与“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构成名词性“者”字短
语,作谓语。
“谁熟悉财务/会计工作,能够替我到薛邑去收债
吗?”
冯谖署曰:“能。” 冯谖在文告上签名,
写下:“我能。”
冯谖在文告上签名,并写上一个“能”字。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
也: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作“呢”“啊”或不译。
孟尝君对冯谖这个人感到奇怪,说:“这个人是谁
呀?”
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夫:那。
办事人员说:“
就是 那个唱‘长剑回去吧’的人。”
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 孟尝君笑着说:“这客人果然有才能啊,
吾负之,未尝见也。” 我亏待了他,还不曾接见过他。”
请而见之,谢曰:
冯谖
便特意邀请冯谖来,接见
他,并向他道歉说:
“文倦于事,愦于忧,
于:表被动,可译为“被”。愦:同“溃”,乱。
“我被国事搞得疲劳不堪,被忧患弄得
心思烦乱,
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
懧:同“懦”。
于:表有关对象,可译为“在……(中)”。
而且我天性懦弱愚笨,整天埋头/陷在国事之中,
开罪于先生。
于: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可不译。
得罪了先生。
先生不羞,
羞:意动用法,认为/觉得……是羞辱。
而先生不(因此)感到羞辱/不介意,
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居然/反倒/还愿意替(我)到薛邑去收债吗?
冯谖曰:“愿
之。”
之:后缀助词,起强调作用,可不译。
冯谖说:“我愿意去。”
于是约车治装,
约:拴系,把马系于车前。
于是他准备车马,
收拾行李,
载券契而行,辞曰:
券契:借契。券,借贷双方各拿一半,可合验的契据。
载着借契出发。告辞的时候问(孟尝君):
“责毕收,以 何 市而反?”
何市:市何。 反:同“返”。
“债款收齐了,用(它)买些什么 回来?”
孟尝君曰:“视吾家
所寡有者。” 孟尝君说:“看我家里
缺少的是哪些东西,就买回
来。”
赏析评点:这段写冯谖自荐替孟尝君到薛地收债,孟尝君才发现冯谖是有才能的。孟尝君通过
特意的邀请接见冯谖,从主客观两方面向冯谖解释未曾早接见他的原因,希望得到他的谅解,
并对冯谖收债之行寄以希望。由此可见孟尝君善于言辞。
最后两句对话,显示出冯谖问者有意,而孟尝君答者无心,为下文冯谖出人意料的收债法
埋下伏笔。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 民 当偿者, 冯谖赶着车到了薛邑,派官吏召集各位 应该还债
的老百姓,
9
悉来合券。券徧合,
徧:同“遍”,全面。
全都来核对借契。借契全核对过了,
起,矫 命 以责赐诸民, 冯谖站起来,
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债款还给了(借
债的)老百姓们,
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称:说,此为“呼”。
随即/于是烧了那些/他们的借契,老百姓都欢呼万
岁。
赏析评点:这段简叙冯谖到薛以焚券市义的方式为孟尝君收债的经过,写出老百姓的感激和欢
欣心情,突显冯谖以债赐诸民的重大政治意义,间接反映了薛地百姓以前备受高利贷剥削的痛
苦。
长驱到齐, (冯谖)一直不停地赶车回到齐国都城,
晨而求见。 大清早就要求拜见(孟尝君)。
孟尝君怪其疾也,
怪其疾:以其疾为怪。疾:快。
孟尝君对他回来得那么快感到奇怪,
衣 冠而见之,曰: 穿好衣服 戴好帽子接见他,说:
穿戴整齐接见他,说:
“责毕收乎?来何疾也!” “债款收齐了吗?回来得这样快呀!”
曰:“收毕矣。” (冯谖)答道:“收完了。”
“以 何 市而反?” (孟尝君)问:“
用(它)买 什么东西回来?”
冯谖曰:“君
云‘视吾家所寡有者’。 冯谖说:“您
说‘看我家里缺少哪些东西’。
臣窃计,君宫中
积珍宝, 我私自考虑了,您宫里
堆积着珍奇宝物,
狗马实外厩, 猎狗和骏马挤满了宫外的牲口圈,
美人充下陈。 美女站满了堂下。
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以:通“已”,仅仅。
您家里缺少的东西只是‘义’罢了!
窃 以为君市义。”
以为:以(之)为。
我/私自 用(债款)替
您买了仁义。”
孟尝君曰:“市义
奈何?” 孟尝君问:“买仁义是
怎么回事?”
曰:“今君有区区之薛, (冯谖)答道:“
现在您有了小小的薛邑,
不拊爱 子其民,
拊:同“抚”。
子其民:以其民为子。
子:名词的意动用法。当作子女来看待。
其:那里,指薛邑。
不把那里的人民当作自己的子女般爱护,
因而 贾 利之。
贾:商人,此作状语,意即“用商人的手段”。
利之:从人民身上谋利益。之,指薛邑百姓。
(还)趁机 用商人的手段 从他们身上谋取私利。
臣窃矫君命,
以责赐诸民, 我私自假托您的命令,把债款还给了老百姓,
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顺便烧了那些/他们的借契,老百姓都欢呼万岁。
乃臣所以 为君市义也。”
所以:表示行为动作所凭借的方法、方式,可译作
“用来……的方法(方式)”。
也: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可译作判断句常用的
语言标志“是”“了”“啊”或不译。
这就是我用来给您买义的方式啊!”
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说:通“悦”。
孟尝君不高兴,说:“哦,先生,算了吧!”
赏析评点:这段写冯谖向孟尝君报告收债的结果,表现出冯谖“果有能”。但是孟尝君却不能理解
冯谖市义的真正目的,足见孟尝君的平庸和短视。
后期(jī)年,齐王谓孟尝君曰: 过了一年,齐王对孟尝君说:
10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我不敢把先王的臣子当做我的臣子。”
孟尝君就 国于薛,未至百里,
国:卿大夫的封地。
孟尝君便回到他的封地薛邑去,离薛邑还差一百里
路,
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君:孟尝君。
老百姓就扶着老人挽着小孩子/成群结队,在路上
迎接他。
老百姓就扶老携幼,在路上迎接他。
孟尝君顾 谓冯谖: 孟尝君回头看着冯谖说: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
“所为+动(宾)”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原因或为之而
发的对象。可译为“为……的”、“……的目的”、“……
的原因”。
“先生替我买义的目的,
“先生替我买义的道理,
“先生替我买的仁义,
乃今日见之。”
之:它,指“先生所为文市义者”。
今天才算看到了。”
赏析评点:这段写孟尝君终于认识到冯谖为他市义的意义和作用,对冯谖赞赏、感激之情油然
而生。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 冯谖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窝,
仅得免其死耳。 仅仅能让它避免死于猛兽或猎人之手罢了。
今君有一窟, 现在您只有一个窝,
未得高枕而卧也。 还不能垫高枕头(安稳地)睡觉啊。
请为君复凿二窟。” 请允许我替您再掘两个窝。”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shèng),金五百斤, 孟尝君给冯谖五十辆车,五百斤黄金,
西游 于 梁,谓惠王曰:
梁:魏国,此指魏国国都大梁。魏原都安邑,魏惠王
时迁都大梁,国号也叫梁。故魏惠王也称梁王。
惠王:与下文的“梁王”为同一人。
往西到 大梁去游说(魏国),冯谖对惠王说:
“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齐国把它的大臣孟尝君放逐 到诸侯国来,
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 诸侯国中首先迎接孟尝君的国君,就会国家富足,
兵力强大。”
于是,梁王虚上位,
是:这。
于是/由于这个原因,梁王把相位空出来,
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 让原来的宰相做上将军,派遣使者,
黄金千斤,车百乘, 带着一千斤黄金,一百辆车,
往聘孟尝君。 前去聘请孟尝君。
冯谖先 驱 诫孟尝君曰: 冯谖抢先(使者), 赶车回齐国 提醒孟尝君说:
“千金,重币也; “一千斤黄金,是很厚重的聘礼;
百乘,显使也。 出动一百辆车,是
显贵的使臣。
齐其闻之矣。” 齐国大概听说这件事了。”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 辞不往也。 梁国的使者往返了多次,孟尝君坚决 推辞不去梁
国。
赏析评点:这段强调孟尝君所能起的作用,以吸引梁王重用孟尝君。梁王重金礼聘则提高了孟
尝君的声望和地位,逼使齐王恢复孟尝君的相位。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 齐王听到这件事,他和大臣们都惊慌害怕起来,
遣太傅赍(jī)黄金千斤,文车二驷,
文:同“纹”。
驷:四匹马拉的车,等同于“辆”
就派遣太傅送来一千斤黄金,两辆装饰华丽的马车
,
11
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 一把佩剑,写了一封信向孟尝君谢罪说:
“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
不祥:糊涂、不善、没福气。
宗庙: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地方,借指祖先。
祟:原指鬼神害人,此指祖宗降下的祸害。
“我不审慎/失察,遭受 祖宗降下灾祸惩罚,
沉 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 又被那些逢迎讨好的臣子所迷惑,得罪了您,
寡人不足 为也。
不足为:一作“无所作为”。
我是不值得您辅助的。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 希望您能顾念先王的宗庙,
姑反国统万人乎!“ 姑且回来齐国治理全国人民吧!“
冯谖诫孟尝君曰: 冯谖提醒孟尝君说:
“愿请先王之祭器, “希望您向齐王求得宗庙里祭祀先王的器皿,
立宗庙于薛。” 在薛地建立宗庙。”
庙成,
还报孟尝君曰: 宗庙建成了,冯谖
回来报告孟尝君说:
“三窟已就, “三个窝都已经建成了,
君姑高枕为乐矣。“ 您可暂且叠高枕头睡觉,安心享乐了。”
赏析评点:这段写冯谖替孟尝君凿就三窟,巩固了孟尝君在齐国的政治地位。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 孟尝君做了几十年的宰相,
无纤介之祸者,
纤介:纤丝和草籽。“介”同“芥”。比喻极微小。
没有遭遇到任何/微小祸患的缘故,
冯谖之计也。 都是冯谖的计谋啊!
赏析评点:总结全文,对冯谖的计策给予高度评价。
第四课 鸿门宴(司马迁)
原文与注释 译文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刘邦驻军在霸上,没能跟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告诉项羽说:
“沛公欲王(wàng)关中,使子婴为相, “沛公想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做国相,
珍宝尽有之。” 珍奇宝物全部被他占有了。”
项羽大怒曰:“
旦日 飨(xiǎng)士卒, 项羽(听了)非常生气地说:“
明天 用酒肉
犒(kào)劳士兵,
为(wéi)击破沛公军!” 要/准备(让他们)打败刘邦的军队。”
当 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 在 这个时候,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
县鸿门;
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刘邦的军队有十万人,驻扎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 范增劝告项羽说:“刘邦在山东的时候,
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 贪图财物,爱好美女;
现在进入关中,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所取:拿的东西;所幸:宠爱的女人。
财物一点都不拿,妇女一个也不亲近,
此其志不在小。 这(说明)他的
志气/志向可不小啊。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我叫人远望他那里的云气,都呈现为龙虎形状,
成 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彩色。
现出 斑斓的彩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呀。
急击勿 失!” 希望您赶快进攻,
不要 错失良机!”
赏析:
12
1. 此段文字先指出刘、项两军的兵力,表明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他手中。下文
所述人物活动均与这个背景有关。
2. 斗争起因是曹无伤告密。项羽听说“沛公欲王关中”,冒犯了他的尊严,当即决定进攻刘邦;
范增洞察并揭露刘邦的野心,也力主进攻。二人认识上的差异,预示着他们对刘邦将采取不
同的态度。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
季父也,
左尹:楚国官名,令尹(丞相)之佐。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
叔父,
素 善留侯张良。张良
是时从沛公,
善:对……友好。
留侯:张良是刘邦的谋士,封留侯。
一向 跟留侯张良要好。张良这时候正跟随刘邦,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张 良,
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 俱 去,
具告以事:以事具告。
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想叫张良
跟他一起 离开。
曰:“毋(wú) 从俱死也。” 项伯说:“
不要 跟沛公一块儿送死啊。”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
①
,
①张良原是韩国旧贵族,反秦义军兴起后,张良成
为韩王的申徒。刘邦率兵从洛阳南出时,韩王成留
守阳翟,张良率兵随刘邦入武关,攻略秦地,直取秦
都咸阳。故有此语。
张良说:“我是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的,
沛公今 事有急,亡 去不义,
亡:逃。去:离开。
沛公现在的情况危急,我若逃 离就是不讲道义了,
不可不语。”良乃入, 不能不告诉他。”张良于是进入(军帐),
具告沛公。 (把项伯的话)全部告诉刘邦。
沛公大惊曰:“为 之 奈何?” 刘邦大吃一惊,说:“该
怎样 应付 这件事呢?”
刘邦大吃一惊,说:“
这怎么办呢?”
张良曰:“谁
为(wèi)大王为(wéi)此计者?” 张良说:“是谁
替您出的(派兵守关)这个主意/计
策?”
曰:“鲰(zōu)生 说(shuì)我曰:
鲰生:骂人话,指目光短浅、愚蠢无知的小人。鲰
小杂鱼。
(刘邦)说:“一个
浅陋无知的小人 劝我说:
‘距关毋内(nà)诸侯,秦地可
尽 王也。’
距:通“拒”。 内:通“纳”,接受。
‘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秦国这片土地
可以全部让你称王/统治了。’
故听之。” 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采纳了这个主意。”
良曰:“料大王士卒 足以 当项王乎?” 张良说:“
估计您的军队/兵士 能够 抵挡项王(的军
队)吗?”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
本来就比不上。
且 为之奈何?”
且:将要。一说同“则”,那么。
要/那么 怎么应付这件事/这要怎么办呢?”
张良曰:“
请往谓项伯, 张良说:“
请让我去告诉项伯/对项伯解释,
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刘邦说:“你
怎么和项伯有旧交情的?”
张良曰:“秦时与臣
游; 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
交往,
项伯杀人,臣
活之。今事有急,
活之:使之活。
项伯杀了人,我
使他免了死罪/救了他;现在有了紧
急的情况,
故幸来告良。” 所以亲自前来告诉我。”
沛公曰:“孰 与 君少长?”
孰与君少长:即“与君孰少长”。
刘邦说:“(他)
和 你比,哪个年纪轻,哪个年纪大?”
良曰:“长于 臣。”沛公曰: 张良说:“他
比 我大。”刘邦说:
“君为我呼入,吾
得 兄 事之。”
兄:像对待兄长那样。
“你替我请(他)进来,我可以 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待/
侍奉他。”
张良出,
要项伯。项伯
即入见沛公。 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
立即进来见刘邦。
13
沛公奉 卮(zhī)酒 为寿,约为婚姻。
卮:大酒杯。为寿:进酒于尊长,祝他多福寿。
婚姻: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刘邦就捧上一杯酒 祝项伯长寿,(并)约定结为儿女
亲家,
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近:接触,沾染。
说:“我进入关中后,
丝毫的财物都不敢取用,
籍 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籍:造户籍册或登记。
府库:官府储存财物兵甲的仓库。
登记了官吏和老百姓,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
以等待将军(的到来)。
所以遣将守关者,
所以:……的原因。
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
备 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是为了防备 別的盗贼的进出和意外的变故。
日夜望将军至,
岂敢反乎? 我日日夜夜盼望将军到来,
怎么敢反叛呢!
愿伯具 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违背。德:恩德。
希望你详细地向项王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 项伯答应了,对刘邦说:
“旦日不可不蚤 自来谢项王。” “明天可千万要早点来亲自向项王道歉/谢罪。”
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 刘邦说:“好。”于是项伯
又连夜离开,
至军中,
具 以沛公言报项王。 回到项羽军营里,
把刘邦的话一一报告项王。
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 趁机说:“如果不是刘邦先攻破关中,
公岂敢入乎? 您怎么敢进关呢?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攻打人家,这是不符合道
义的;
不如因 善 遇之。”项王许诺。 不如就趁机 友好地 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赏析:
战争迫在眉睫,却忽然出现了转机。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劝他逃走,而张良反以“为韩王送
沛公”为借口,将消息通知了刘邦。刘邦于是拉拢项伯,以谎言为自己辩护。项伯同意调停,并
嘱咐刘邦次日一早上门谢罪。由是而有鸿门宴上的斗争。
第一部分(第1、2、3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包含六个小节:
   ①总叙刘项双方情势及项羽接到曹无伤密报,决心击溃刘邦;
   ②范增劝项羽急击刘邦免贻后患;
   ③项伯私见张良报信;
   ④张良以项伯语具告刘邦并密商对策;
   ⑤刘邦厚托项伯向项羽说情;
   ⑥项伯说服项羽不击刘邦。
沛公旦日 从百余 骑来见项王,至鸿门,
从:使……随从。“从百余骑”即“使百余骑从”。 骑
(jì):一人一马。
刘邦第二天 带领随从一百多 人马来见项羽,到达
鸿门,
谢曰:“臣与将军戮(lù)力而攻秦;
戮:联合,一同。
谢罪说:“我和将军
合力攻打秦国,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将军在黄河以北/北岸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然 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意:料想。
然而 我没有料想到能够先攻进函谷关打败秦国,
得 复见将军于此。今者, 能够 在这里 再看到将军您。现在,
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xì)……”
郤:同“隙”,嫌怨,隔阂。
有小人的流言/谎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
不然,籍 何以至此?”
籍:项羽自称。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要不是这样,我 怎么会到这种地步/这样呢?”
项王即日 因留沛公与饮: 项羽当天 就留住刘邦同他饮酒。
14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项羽、项伯
朝东而坐;亚父朝南而坐
——亚父者,范增也。
亚父:项羽对范增的尊称。表示在项羽的心中,范增
仅次于其父的地位。
──亚父,就是范增;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坐。
范增数(shuò)目项王, 范增多次 使眼色给项羽,
举所佩玉玦(jué)以 示 之者三。
玉玦:玉器名。“玦”和“决”同音,范增以玉玦向项羽
示意,是要他下“决心”。
并多次举起他佩带的玉玦来 示意 项羽杀刘邦,
项王默然不应。 项羽默默地没有表示。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 范增站起来,出去派人叫来项庄,对项庄说:
“君王为人不忍。 “君王的为人下不了狠心,不忍下手。
若 入 前 为寿,寿毕,请
以剑舞,
以剑舞:拿剑舞。
你 进去 上前 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
因 击沛公于坐 杀之; 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死他。
不(fǒu)者,若属皆且 为所虏!”
不:通“否”。者:……的话。
为所: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 被他俘虏!”
庄则入为寿,寿毕,曰: 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无从。 为:作为。
“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用来娱乐,
请以剑舞。” 项王曰:“诺!” 请让我舞剑助兴吧。” 项羽说:“好。”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 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
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蔽:翼,名词用作状语。蔽,遮护。翼蔽即“如鸟
般张翼护蔽”。
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
庄不得击。 项庄没有办法刺杀(刘邦)。
赏析:
1. 鸿门宴上的斗争,节奏发展得快,气氛的变化也快。
2. 开始很平和,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
邦。
3. 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始而“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继而命项庄舞剑,趁机在席
上杀掉刘邦,使气氛越来越紧张。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kuài) 曰:
军门:古时军营树两旗为门,称军门、营门。
于是张良到营门外去见樊哙。樊哙(fán kuài)说:
“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 “今天的事情怎样?”张良说:“非常危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
意常在沛公也。” 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
用意常常在沛公身上。”
哙曰:“此
迫矣! 樊哙说:“这太
紧迫/危急了!
臣请入,与之同命。” 请让我进去,我要跟沛公
同生死。”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樊哙就带着剑拿着盾牌进入营门。
交戟(jì)之卫士欲止不内(nà);
交戟:以戟相交叉,以禁止出入。戟,长柄兵器。
拿戟交叉着守卫营门的士兵想阻止不让他进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樊哙斜举着盾牌撞击卫士,卫士
跌倒在地上。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披:分开。
樊哙就进去了,
揭开帷幕朝西站立,
瞋(chēn)目视项王,头发
上指,
瞋:发怒时睁大眼睛。
瞪大眼睛 怒视项羽,头发
直竖起来。
15
目眦(zì)尽裂。 眼眶 都要裂开了/两边眼角都要睁裂了。
项王按剑而跽(jì)曰:“客何为者?”
跽:挺直上身而跪,又称“长跪”。跽便于跃起,这里
表示有所戒备。
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来客是
干什么的?”
张良曰:“沛公之
骖乘樊哙者也。”
骖乘(shèng):即“参乘”,古代主将战车上居于右侧
担任护卫的武士,又叫车右。
张良说:“他是沛公的
卫士樊哙。”
项王曰:“壮士!
赐之卮(zhī)酒。” 项羽说:“壮士!
赏他一杯酒。”
则与斗卮酒;哙拜谢,
斗:古代盛酒器。《会注考证》认为“斗”为衍字。
(左右的人)就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
起立而饮之。 起身,站着(一口气)把酒喝了。
项王曰:“赐之
彘(zhì)肩。” 彘:猪。 项羽说:“赏给他一只
猪腿/猪肘。”
则与一生彘肩。
生:当指“半生”较合理;有说是“全”之误。
(左右的人)就给了他一只半生的猪肘/一只整猪腿。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樊哙把他的盾牌反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
拔剑切而啖(dàn)之。项王曰: 拔出剑切着吃起来。项羽说:
“壮士!能复饮乎?” 樊哙曰: “壮士!能再喝杯酒吗?” 樊哙说: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 足辞?
且:用来加强语气,表示某事物的极端的、假设的或
不可能有的情况或事例。可译为“连……都……”、
尚且、还。
“我连死都不怕,一杯酒又哪里 值得推辞!
“死亡,我尚且不怕,一杯酒又有什么 可推辞!
夫(fú)秦王有虎狼之心, 秦王有像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
天下皆叛之。 (因此)天下老百姓都背叛了他。
怀王与诸将约曰: 楚怀王曾经和众将领约定: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wàng)之。’ 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让他在关中
称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 现在刘邦先 打败秦军进入咸阳,
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 丝毫的财物都不敢动用,封闭了秦王宫室,
还 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退军 驻扎在霸上,以便等待大王到来,
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的原因,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事变。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像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封侯的赏赐,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反而听信谗言,要杀有功劳的人,
此亡秦之续耳! 这是已灭亡的秦朝的后续者 罢了!
这是走秦朝灭亡的老路罢了!
窃为大王不取也。” 我私下认为大王不(应/会)
采取这样的做法。”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以应:即“所以应”,用来回答的话。
项羽没有话回答,只是说:“坐吧。”
樊哙从良坐。坐须臾, 樊哙使挨着张良坐下。坐了
一会儿,
沛公起如厕,
因 招樊哙出。 刘邦起身去厕所,
就 打手势叫樊哙一起出去。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刘邦已经出去,项羽
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回来。
赏析:
1. 宴席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张良出去招樊哙进来保护刘邦。
2. 项羽得知他的身份后,知其来意,于是借赐酒缓和一下气氛。
3. 樊哙为了将众人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来,不仅一切做得合乎礼法,而且忍辱吃了生彘肩。
然后借项王“能复饮乎”之问慷慨陈词:对“王关中”一事,说虽有怀王之约,犹不敢自专,必待
大王来;又就席间舞剑一事指责项王“欲诛有功之人”。故“项王未有以应”,反而赐坐。
16
4. 至此气氛又进一步缓和,但危机仍未解除。这是宴会斗争中的高潮。  
第二部分(第4、5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第二大段包含五个小节:
  ①刘邦躬诣鸿门来谢项羽;
  ②项羽留宴刘邦,范增数促项羽杀刘邦,羽不听;
  ③范增令项庄舞剑以图刘邦,项伯阻之;
  ④张良招樊哙闯帐;
  ⑤樊哙力说项羽,为刘邦解释开脱。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 刘邦(对樊哙)说:“
现在/刚才出来没有告辞,
为之奈何?”樊哙曰: 这怎么办呢?” 樊哙说:
“大行不顾细谨,
谨:仪节,礼节。
“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小的礼节,
大礼 不辞 小 让。
大礼:把握大节。指登门谢罪。
辞:推辞,此是避开、 回避。
小让:琐屑的礼让。指告辞。
讲大礼不必讲究 琐屑的礼让。
讲大节不必回避 细小的责难。
如今人方 为刀俎(zǔ),我为鱼肉,
俎:切肉用的砧板。
现在人家好比 是/正像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
和肉,
何辞为(wéi)!”
何……为:表疑问或反诘,“为什么……呢”。
为什么(还要)告辞
呢?”
于是遂 去,乃 令张良留谢。 于是就 走了。就 叫张良留下(向项羽)
辞谢。
良问曰:“大王来何
操?”
操:持,拿。
张良问道:“大王来时
带些什么(礼物)?”
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璧: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
(刘邦)说:“我拿一对白玉璧,准备献给项王,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一对玉酒杯,要送给范增。
会其怒,不敢献; 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献上去/拿出来,
公为我献之。”张良曰:“
谨诺!” 你替我献给他们。”张良说:“
遵命。”
当 是时,项王
军 在鸿门下; 在 这个时候,项羽的
军队 驻扎在鸿门,
沛公军在霸上,相
去四十里。
去:距离。
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相
隔四十里。
沛公则 置车骑(jì),
脱身独骑, 刘邦就 丢下随从的车骑,独自
骑马 离开这儿,
与樊哙、夏侯婴、靳彊、纪信等四人持剑
盾步走,
一同离开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则拿
着剑和盾徒步快跑。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jiàn)行。
间行:找空隙穿行,此指抄小路。间,空隙。
顺着骊山脚下,
取道/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走。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
军, 刘邦(行前)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
军营,
不过二十里耳;度(duó)我至军中, 不过二十里罢了;请你估计我到了军营,
公乃入。” 你才进去(见项王)。”
赏析:述鸿门会斗争后余事,包括刘邦脱席与张、樊计议,决定抄小路遁归。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刘邦已经走了,(估计)已经抄小道回到军中,
张良入谢,曰:“沛公
不胜桮(bēi)杓,
桮杓:同“杯勺”,都是酒器,此指酒。
张良进去辞谢,说:“沛公
不能/禁不住多喝酒,不胜
酒力/已经醉了,
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 不能(前来)告辞。郑重地叫我捧上白玉璧一对,
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
再拜:拜两次,表示恭敬的礼节。
恭敬地拜献给大王;玉杯一对,
17
足下:古代对人的敬称,可不译。
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项王曰: 敬送给大将军。”项羽说:
“沛公安在?” 良曰: “沛公在哪里?”张良说: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 “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他脱身独自离开了,
已至军矣。” 已经回到军中了。”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项羽就接受了白玉璧,放到座位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范增接受玉杯,丢在地上,拔出剑砍碎了它,
曰:“唉!竖子不足与谋!
唉:叹恨之声。竖子:小子,轻蔑不恭敬的话。
说:“唉!这些小子
不能够/不值得和他们共谋大
业!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吾属 今 为之虏矣。” 我们这些人 将要 成为他的俘虏了!”
沛公至军,
立诛杀曹无伤。 沛公回到军营,
立即杀了曹无伤。
赏析:
1. 叙述刘邦遁归后,张良入谢项羽。从项羽和亚父对刘邦的礼物的反应,可看出来项方内部愈
加分裂。
2. 至于刘邦,归营后立杀曹无伤,根除内部隐患。
3. 刘项内部发展的情况的不同,至此露端倪。
第三部分(第6、7段),述会后余事。第三大段包含四个小节:
   ①刘邦脱席与张、樊计议;
   ②刘邦遁归;
   ③张良入谢项羽,项方内部愈加分裂;
   ④刘邦杀曹无伤,根除内部隐患。
第五课 陈情表(李密)
原文与注释 译文
臣密言:“臣以 险衅(xìn),
险:艰难,祸患。衅:灾祸。
臣李密向您陈说/禀告:“我因为 命运坎坷,
夙遭闵(mǐn)凶
。
夙:早,幼年。
闵凶:忧患凶丧之事。
很早/小时候便遭受忧患和不幸。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见背:离我而去。见:
助动词,用在动词前,表示他
人行为及于自己。
生下来才六个月,父亲便去世了;
行年四岁,舅
夺母志。
行年:经历的年岁,此指“长到”。
夺:强迫改变;志:守节的志愿。
长到四岁时,舅舅又
强迫母亲改嫁。
祖母刘,愍(mǐn)臣孤弱,
孤:幼年丧父
祖母刘氏,怜惜我孤单弱小,
躬亲抚养。 便亲自抚育我。
臣少多疾病, 我小时候常常生病,
九岁不行, 九岁了还不能走路,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孤苦伶仃,直到成人自立。
既无叔伯,终鲜(xiǎn)兄弟。
既……终:既……又……。
鲜:少。此是“无”。
我既没有叔父伯父,又没有哥哥弟弟。
门衰祚(zuò)薄,晚有儿息。
息:亲生子女。
家门衰落,
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
18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服丧
或九个月。用以指关系较亲近的亲属。
强近:勉强算是接近的。
在外面没有关系比较亲近的亲戚,
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在家里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
茕茕(qióng)孑(jié)立, 孤单单地 独自生活,
形影相吊。 只有自己的身子与影子互相慰问。
(意译:生活孤单寂寞)
而刘夙 婴疾病,
夙:平素、向来。
婴:缠绕。此作“被……缠绕”。
祖母刘氏多年来 被疾病缠身,
常 在床蓐(rù);
蓐:草垫子、草席。
常年/长期 卧床不起,
臣侍汤药,未尝 废 离。
废:停止。
我服侍她喝药,不曾 停止和离开。
我服侍饮食药物,不曾 离开过。
赏析评点:这段自述身世之苦和家庭的困境,形象地刻画出作者幼年时经历的那种寂寞、清
贫、孤独、悲怆的惨境以及作者对祖母的孝谨备至,以使晋武帝化严为慈(即有体恤之心)而对
作者产生深切的同情,为进一步陈情做了极好的铺垫,从而点出作者陈情不做官的主要原因。
逮 奉 圣朝,
奉:奉行。圣朝:指晋朝。圣,敬辞。
到了晋朝 建立之后,
沐浴 清化。
沐浴:恭维之辞,此为“承受”、“蒙受”。
我受到 清明的政治教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拔。
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推举/选拔我当孝廉;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我为优秀人才。
臣以供养无主,
主:主持,此指承担负责。
我因为祖母没有人供养,
辞不赴 命。 所以拒绝了,不敢接受 任命。
诏书特 下,拜臣郎中;
拜:授予官职。
皇上特地 颁布诏书,
授予我郎中的官职;
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
除:拜官授职。
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典,授予我太子洗马的官职。
猥(wěi)以微贱,
当侍东宫,
猥:自谦之词。
我 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任侍奉太子的官,
非臣陨首 所能上报。
陨首:头落地,即“死”。
这不是我牺牲生命就能够报答的。
臣具 以表 闻,辞不就职。
以:用。闻:使上闻,使……知道。
我(把自己的苦衷)详尽地用奏章/写在奏表中 向朝
廷呈报,推辞不去担任这个职务。
诏书切 峻, 现在诏书言辞急切又严厉,
责臣逋(bū)慢;
逋慢:怠慢不敬;不遵法令。逋,拖延;慢,怠慢。
责备我故意拖延怠慢/回避怠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郡县长官一再催逼我立即上路;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 比流星的坠落还要急。形容非常急促
紧迫。于,比。星火,流星。
州长官上门(敦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
臣欲奉诏 奔驰, 我想接受命令,迅速前往/赴京就职,
则 以刘病日 笃; 可是,因为祖母的病情一天比一天 严重;
欲 苟 顺 私情,则 告诉 不许。 我想要 姑且 顺从/迁就 自己的私人的感情,(向长
官)申诉 却 不被允许。
19
臣之进退,实为 狼狈。
进退:指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我的处境,实在是 窘迫啊!
我是 进退两难,处境十分狼狈。
赏析评点:这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他首先表达对晋武帝的
感激之情,再叙述州郡朝廷优礼有加的事实,最后明确提出奉诏奔驰与尽孝供养祖母的矛盾,
目的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为下文请求“终养”埋下伏笔。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伏惟:旧时书奏中下级对上常用的敬词。谓念及
,想到。
我想朝廷是用孝道治理天下的,
凡 在 故老,犹蒙 矜(jīn)育, 所有 健在的(年老德高的)旧臣,尚且受到怜惜与供
养,
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特为:最为。
何况我孤单贫苦的情况,特别
严重。
且臣少 仕伪朝,
伪朝:蔑称,指被晋所灭的蜀朝。
况且我年轻时曾在蜀汉朝廷做官,
历 职郎署,
署:官署,衙门。
连续/先后在郎官的衙署任职,
先后 担任过郎中和尚书郎等职位,
本图 宦达,
宦达:宦,做官;达,显贵。
本来就希望 官位显达,
不矜名节。 并不看重/顾惜自己的名誉与节操。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至:极、最。微、陋:都是低贱的意思。
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最是微贱鄙陋,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wò), 受到皇上过度的提拔,加恩特赐的任命十分优厚,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盘桓:逗留,指辞不就职。
我怎么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想法/企求呢?
我怎么敢犹豫不决,別有所想呢?
但 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薄:迫近。
只是 因为祖母已经像那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气息
微弱,(*直译无法表达“日薄西山”的含义,须辅以“气息微弱”的
解释。)
只是因为祖母的寿命即将终了*,呼吸微弱,(*意译“日
薄西山”。)
只是因为祖母像接近西山的太阳,生命即将终了,气
息微弱,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危:微弱;浅:不长。形容寿命不长,将亡。
生命垂危,早晨不能想到晚上(会怎样)。
生命垂危,朝不保夕。
臣无祖母,无以 至今日;
无以:没有......的办法。
我没有祖母(的抚育),就
无从/沒有办法活到今天;
祖母无臣,无以 终余年。
终:尽。
祖母没有我(的照料),也就无从/没有办法 安度余生/
度过她剩下的岁月。
母孙二人,
更(gēng)相为命, 我和祖母二人,互相倚靠着生活,
是 以 区区不能废远。
区区:拳拳,形容自己孝顺祖母的恳切感情。
(正是)因为 这(种)内心的懇切之情/祖孙之情,我不
可以弃养并远离祖母/离去远行。
赏析评点:这段进一步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再次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辞不就职的
原因是供养祖母、奉行孝道,并非欲全名节不侍二主,顺便表白日后效忠之心,以打消晋武帝的
疑虑,求得他的体恤。
写作手法:这段文字是文章的重点,先从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说起,提出了孝养祖母的理论
根据(希望朝廷能体谅作者的一片孝心);接着再把祖母病危的情形大加渲染,目的是消除皇帝
的疑虑(这种情形之下,如果作者只图‘仕宦显达,奉诏为官’,就有悖于常情、悖于良心、为朝
推崇的孝道所不容),让下文提出‘报养祖母’这个要求便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让人难以拒
绝。
20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有:通“又”。
我今年四十四岁,
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而祖母已经九十六岁了,
是臣尽节 于陛下之日长, 因此/这样看来,我对皇上 尽忠的日子还很长,
报刘之日短也。 而报答刘氏的日子却很短/不多了。
乌鸟私情,
乌鸟:乌鸦。
我怀着乌鸦反哺老鸟的心情/私情/孝心,
愿乞终养。 希望求得陛下允许我供养祖母到最后。
臣之辛苦, 我的辛酸悲苦(的处境),
非 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二州长官:指太守逵和刺史荣。
牧:州的长官;伯:长。
不 只是蜀地人士/有名望的人/百姓与益州、梁州/两州
的长官看到并明白知道,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天地神明确实也都能明察。
愿陛下矜愍 愚诚,
愚诚:谦指己之诚意、衷情。
希望皇上怜悯 我的诚心,
听臣微志, 请允许/听任/成全我这个小小的愿望/心愿,
庶刘侥幸,
保卒余年。
卒:终,此指过完。
或许祖母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
臣生当陨首, 我活着时愿意/应当牺牲生命(为皇上效劳),
死当结草。 死后也要结草报答(陛下的)恩情
。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臣子谦卑自比。
我怀着犬马般不胜/无比 惶恐的心情,
谨 拜表以闻。
以闻:以之闻。闻,让……知道
恭敬地 奉上此表让陛下知道这件事。
赏析评点:这段恳请晋武帝批准自己终养祖母的要求,并言明先尽孝道后尽忠的赤诚,显示出
请求的迫切和心意的诚恳,以期感动皇帝达到陈情目的。
第六课 唐诗五首
一、咏蝉(骆宾王)
原诗与注释 译文
西陆蝉声唱, 蝉在秋天不停地鸣叫 /深秋时听到寒蝉鸣唱,
南冠客思深。 (蝉的叫声)把我这个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
我身为囚犯,在牢中听了,勾起深深的思虑。
不堪 玄鬓 影, 我忍受不了看到蝉舞动着乌黑的双翼,(a)
我不能忍受正当盛年的大好时光就这样白白消磨过去。(b)
来对白头吟。 对着我一头斑斑白发,无止尽地
吟唱。(a)
独自在(监牢里)吟唱《白头吟》这样哀怨的诗歌。(b)
露重飞难进,
进:向前。
秋天的露水太重,(打湿你的双翼,)难以振翅向高处飞进,
风多 响易沉。 风势很大,蝉的叫声很容易被风声盖过,
不能远传。
无人信高洁, 没有人相信我是个品格高尚纯洁的人
谁为 表 予 心。 有谁能够帮我表白 我玉洁冰清的心意?
二、把酒问月(
李白)
原诗与注释 译文
青天有月来 几时? 天上的月亮是什么时候 出现的呢?
天上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
21
我今停杯一问之。 我现在停下酒杯向月亮发问这一个问题。
人攀明月不可得,
攀:摘取;抓住。
人们想要抓住月亮,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月行却与人相随。 然而月亮的运行,却总是和人们紧密伴随着。
皎如飞镜临丹阙(què)。
丹阙:朱红色的宫门。
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皎洁的明月好像冉冉升起的镜子,
照着朱红色的宫殿/宫门。
绿烟 灭尽 清 辉 发。 遮蔽月亮的云雾 散尽后,月亮发出 清澄的光。
但见宵从海上来, (人们)只看见月亮夜晚从海上升起,
宁知 晓向云间没? 怎知它清晨又消失在云海间呢?
白兔捣药秋复春,
白兔捣药:古神话“玉兔捣药”。
白兔在月宫中从秋天到春天,年复一年地舂药,到底为了什
么?
嫦娥孤栖(qī)与谁邻?
嫦娥:神话传说“嫦娥奔月”的人物。
孤栖:独居。
嫦娥孤独地住在月宫,有谁和(她)做邻居呢?
今人不见古时月, 现在的人们不曾看到古时候的月亮,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可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月亮,却曾经照过古时候的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古往今来,人们像流水般不断消逝,
共看明月皆如此。 而他们所看到的月亮都是同样一个。
唯愿 当歌对酒时,
当歌对酒:指及时行乐。
(我)只希望(在明月下)高歌饮酒的时候,
月光长照金樽里。
金樽,精美的酒具。
月亮的光能一直照进我们的酒杯里。
三、望岳(杜甫)
原诗与注释 译文
岱宗夫(fú)如何?
岱宗:泰山别名岱山,因居五岳之首,故尊
为岱宗。
夫:强调疑问的语气词。
泰山呵,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么宏伟壮丽呢?
泰山是如此雄伟,
齐鲁青未了。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在泰山
北,鲁在泰山南。此泛指山东一带。
未了:不尽,不断。
横亘在齐鲁两域,青翠的山色
一望无际。
造化 钟 神秀,
造化:创造化育, 指大自然、天地。
钟:聚集、赋予。
神秀:秀美而有灵气。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都集中在泰山,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
万物的主宰把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都集中在泰山。
阴 阳 割昏 晓。
阴阳:阴指山北,阳指山南。
割:分割、划分。
昏晓:黄昏和晨晓。此指明和暗。
泰山高得把山北 山南分成明 暗两个天地。
山北 山南如同被高山分割为黄昏与白昼两个天地。
荡胸 生 层云,
荡胸:使心胸动荡。
层云:云气层层叠叠,变化万千。
远望山中升起的层层云雾,使人心胸摇荡,
看云气 迭起,使人心胸摇荡,
望着山中冉冉升起 层层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
决眦(zì)入 归鸟。
决眦: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眼眶像要裂
开了。决,裂开;眦,眼眶。  
入:没(mò)。    
睁大双眼目送那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极目远眺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极目远眺,可以看到鸟儿归巢,
隐入山林。
会当 凌 绝顶,
会当:一定要。
凌:跃上。
将来我一定要 登上泰山的顶峰,
一览众山小。
一览:一望。
俯首一望,/俯瞰群山在脚下是那么渺小/都显得渺小。
22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
,认为……小”。
      
五、观刈(yì)麦(白居易)
刈:割。
原诗与注释 译文
田家少闲月, 农家一年里很少有闲暇的时候,
五月人倍忙。 特别是到了五月收麦子的季节,人们
加倍繁忙。
夜来南风起, 夜里,一阵南风吹起,
小麦覆 陇(lǒng)黄。 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垄/田埂,到处一片金黄。
妇姑 荷(hè)箪(dān)食,
妇姑:
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妇女们 肩挑着装在箪笥里的饭食,
童稚携壶浆(jiāng)。 孩童们手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相随饷(xiǎng)田去, 互相招呼着给在田里劳作的人送饭,
丁壮在南冈(gāng)。 因为那些青年壮汉正在南冈收割小麦。
足蒸 暑土气, 他们低头割麦,双脚受
地面热气 熏蒸,
背灼 炎 天光。 脊背受炎热的阳光 烘烤。
力尽不知热, 他们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但
仿佛不觉得炎热,
但 惜夏日长。 只想珍惜这初夏较长的天光,能够多干点活。
复有贫妇人, 还有一个贫穷的妇女,
抱子在其旁。
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抱着小孩站在这些农民的身旁。
右手秉(bǐng)遗穗(suì), 她的右手拿着从田里拾来/遗落在田地里的麦穗,
左臂悬 敝筐。 左胳臂挎着一只破旧的竹筐。
听其 相顾言,
互相诉说。顾:视,看。
听她 和别人相看着说出的那番话,
听她 和别人互相诉说的话,
闻者为(wéi)悲伤。 听到的人都不禁为她而悲伤。
家田 输税 尽, 为了缴纳租税,她早已把自家的田产 卖光,
拾此充饥肠。 如今只能拣拾这些麦穗,来填饱饥饿的肚肠。
今我何功德, 现在我又有什么功劳和德望?
曾(zēng)不事农桑。
曾:从来,一直。 事:从事。
农桑:农耕和蚕桑。
从来不务农,也不采桑
,
吏禄三百石(dàn),
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一年领取的薪俸竟有三百石,
岁晏(yàn)有余粮。
岁晏:年底。岁,年;晏,晚。
到年底还有剩余的粮食。
念此 私自愧, 想到这些,内心越发羞愧,
尽日不能忘。 乃至终日都不能把它遗忘。
第七课 答刘正夫书(
韩愈)
原文与注释 译文
愈白:进士刘君足下: 韩愈陈述/表白:进士刘先生足下,
韩愈复书进士刘君足下:
辱 笺 教 以所不及, 
辱:谦词。犹承蒙。
承蒙你来信,指教一些我做不到/不足的地方,
既荷厚赐,
既:已经。
荷:表示感谢或客气的词语。承蒙,受到。
承蒙/得到了你的厚意赐教,
且愧其 诚然,幸甚(
shèn)幸甚。
确然:正确、可信。
幸甚:书信中习用语。有表示殷切希望之意。
而且/更惭愧地发现你所指出的问题很正确/是可信的
,我感到非常荣幸。
23
凡举进士者,
举:指参加科举考试。
进士:参加殿试的贡士,考中后称进士。
凡是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
于先进之门何所不往?
何所:何处。
对于已经是进士的前辈,哪有不去拜访的?
先进之于后辈,
苟见其至, 前辈进士对于后辈,
如果看到他到来
宁可以不答其意邪? 岂/难道不应答/回应他的诚意呢?
来者则 接之, 有后辈来访就 接待他,
举城士大夫莫不皆 然, 全城的士大夫没有不是都 这样做的,
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辈名。
愈:韩愈自称。
然而不幸/遗憾的是,唯独我有结交后辈的名声。
然而不幸/遗憾的是,唯独我有奖掖后辈的名声。
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注
。
所存:存留的地方;所归:会集的地方。
注:韩愈热心提携后进,而招别人攻讦他植党营
私。
名声有了,诽谤也就随之而来了。
有来问者,不敢不以诚答。 有来询问的人,我不敢不认真诚恳地回答。
或问:“
为文 宜 何 师?”
何师:即“师何”。
有人问:“
写文章 应该 师法/学习 谁呢?”
必 谨 对曰: 我必定/要 谨慎/郑重地回答说:
“宜师古圣贤人。” “应该学习古代的圣人贤人。”
曰:“古圣贤人所为书 具存, 问的人说:“古代圣贤写的书(很多),都 保存着/流传下
来,
辞 皆不同,宜何师?” 但言辞的特点都不一样,应该学习
什么/哪些呢?”
必谨对曰:“师其
意,不师其辞。” 我要郑重地回答说:“学习他们文章的
立意/主题思想,
而不师法他们的文辞/辞章文采。。”
又问曰:“
文宜易宜难?” 这个人再问:“
做文章应该写得浅易还是艰深呢?”
必谨对曰:“无难易, 我必定谨慎地回答说:“没有艰深和浅易的说法,
我必定谨慎地回答说:“不必刻意写得艰涩或浅易,
惟其是尔,
如是而已,
惟其是尔:根据本来的样子。惟其,正因为;是
这样;尔,然、……的样子。
只要写得自然合理就行了,如此而已,
非固 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开:允许。
并非一定 要他们这么做,而禁止他们那么做。”
并不一定要褒扬这个,贬抑那个。
夫(fú)百物朝夕所见者,
夫:发语词,可不译。
我们每天从早到晚看得见的各种东西,
人 皆不注视也, 大家 都不会留心仔细地去看,
及 睹 其 异者, 等到 发现/看到了那 新奇/特殊的东西,
则共观而 言之。 就一起围观并 议论它。
夫文岂 异于是乎? 文章难道不是这样吗?
汉朝人莫不能为文, 汉朝的人没有不能写文章的,
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
最。
唯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
最为杰出/做的文
章最好。
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 那么,下的功夫深厚,他们得到的名声也传得久远。
若皆与世沉浮,不自 树立,
自:单独。
如果都随波逐流,不能有个人的创见/没有独到的见解
,
虽不为当时所怪,
为……所:被字句的固定结构。译作“……被
……”。
即使不被 当时的人们责怪,
亦必无后世之传也。 也一定不能流传到后世。
24
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
赖:依靠,引申为“需要”。
您家中的各种东西,都是
需要且有用处的;
然其所珍爱者,必
非 常物。 但那些您所珍惜喜爱的,必定
不是 普通的东西。
夫君子之于文, 贤德的人对于文章,
岂异于是乎? 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今后进之为文, 现在年轻人写文章,
能深探而力取之, 能够深入探索(写文章的道理)、努力学习它,
以古圣贤人为 法者,
以……为:常见固定结构,“把……作为”。
并且把古代的圣贤作为 榜样/标准的那些人,
虽未必皆是; 虽然未必都做得正确/恰当/成功,
要若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
之徒 出,
要:如果、希望。若:如果。
但如果/如果希望 出现像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
雄一类的人物,
必自于此,
自:源于。
必定是出自 这些人 里面/当中 ,
必定是从 这些人里面 出现,
不自于循常之徒也。 不会出自普通/寻常的人中。
若圣人之道,不用文 则 已, 至于圣人的道理/思想主张,不用文章(来阐发)就罢
了,
用 则 必尚其能者。
尚:佑、助。此指发挥。
者:……的方面。
如果用文章来阐发,就必然会发挥/突出他的特长/才
能。
能者非他,能自 树立, 这种特长不是别的,就是能够
独立 创新,
不因循者是也。 而不因循守旧(的这种特长)。
有文字来,谁不为文? 自从有文字以来,谁不写文章呢?
然 其存于今者, 然而 那些保存流传到今天的,
必其能者也。
能者:指上文的“自树立”、“不因循”。
必定是那些有特长的。
必定是那些能够独立创新、不因循守旧的
。
顾常以 此 为说 耳。
顾:发语词。 为说:与人解释,说服人。
我常常用 这个来说服别人 而已。
愈 于 足下,忝(tiǎn)同道而先进者,
于:同“与”。
忝:用作谦词。有愧于……,荣幸做……。
同道:同行。先进:首先仕进。
我很荣幸/有愧于 和 您 同样是以进士入仕的,只不过
比您早一步/是前辈,
又常从游于贤尊给(jǐ)事,
给事:官名。给事中的省称。刘正夫之父时任此
职。
又经常和您的父亲 往来,
既 辱 厚赐,
辱:谦词。犹承蒙。厚赐:指来信求教。
既然如此荣幸地得到您的来信,
又安得不进 其 所有 以为答也? 又怎么能不尽 我/自己 知道的一切 来回答您呢?
足下以为 何如?愈白。 您认为 我谈的道理怎么样?韩愈启。
你认为我的说法有没有道理?韩愈启。
赏析评点:
1. 韩愈写有多篇议论文,此篇针对来信者的问题作答,通俗易懂,言语要而不繁,简洁明了
起落纵横,游刃有余,温醇中显其笔力。
2. 全文主旨鲜明,着重谈了写作的四个问题。
(一)写文章要“师古圣贤人”,即学习以儒学为代表的古典文学经典:这是韩愈的一贯主张。
(二)提出学古圣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明确地说明了应该在哪方面学习古人。
(三)提倡“文无难易,惟其是尔”的行文准则,要求从表现对象出发,恰到好处。
(四)要求有创新自立的精神,不因循,形成自己的风格。这点在各篇文章中也反复论述过,体
现了韩愈作为文体革新者的自信。
3. 韩愈主张“师古圣贤人”“师其意”,是从提倡儒家道统出发的,具有浓厚的保守性。
25
4. 他主张在学习古典文学经典方面不要机械化一味模仿、以及写文章难易要恰到好处,要有
独创性等,都是从他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得出的真知灼见。这些主张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
借鉴意义。
第八课 三戒(并序):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柳宗元)
原文与注释 译文
(序)
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
推:推求,查究。
我常常厌恶世上的有些人,不知道考虑自己的实际能
力,
而乘 物以逞, 而只是凭借 外物来逞强,
或依势以干非其类, 或者依仗势力来冒犯和自己不同的人,
出技以怒 强, 使出伎俩来激怒 比他强的对象,
窃时以肆暴,然 卒 迨(dài)于祸。
肆暴:放肆地做坏事。
迨:及,至,遭到。
趁机 胡作非为,但 最后 却等来/遭受了灾祸。
有客谈麋、驴、鼠三物, 有位客人同我谈起麋、驴、鼠三种动物的结局,
似其事,作《三戒》。 (我觉得)
好像那些人的情形,(于是就)写了这篇《三
戒》。
赏析:
作者在“序”说明写以下三篇寓言,是借麋、驴、鼠三种动物的可悲结局,对社会上那些倚仗人
势、色厉内荏、擅威作福的人进行辛辣的讽刺,并警戒世人:毫无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
招祸患。
《临江之麋(mí)》
临江之人畋(tián),得麋麑(ní),畜之。
麋:形体较大的一种鹿类动物。
麑:鹿仔。
临江有个人,出去
打猎時捉到一只小麋鹿,把它带回
家饲养。
入门,群犬
垂 涎,扬尾皆来。 刚一进门,一群狗(见到小麋鹿),都 流着 口水,摇着
尾巴靠过来。
其人怒,怛(dá)之。
怛:恐吓。
那个人非常愤怒,把
群狗 吓退。
自是 日抱就犬,习 示之, 从此猎人每天抱了幼麋去接近狗,让狗看 熟了,
使勿动,稍 使与之戏。 使狗不伤害它,后来又逐渐 让狗和幼麋一起游戏。
积久,犬皆
如 人 意。 时间长了,那些狗也都
按照 主人的意愿做了。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 幼麋逐渐长大后,忘记了自己是麋类,
以为犬良我友,抵触 偃仆,益 狎(xiá)。
良:真,确。
抵触:用头角相抵相触。
偃:仰面卧倒。仆:俯面卧倒。
认为狗真的/确实是它的伙伴,时常和狗互相碰撞,在
地上打滚,越来越 亲近。
犬畏主人,与之 俯仰 甚善,
俯仰:低头和抬头。
狗因为害怕主人,便和麋鹿 玩耍/周旋,十分友善,
然 时 啖(dàn)其 舌。
啖:吃,这里是舔的意思。
可是又不时 舔着自己的 嘴唇,露出馋相/想要吃掉麋
鹿。
三年,麋出门,见
外犬在道甚众, 过了三年,一次麋走出家门,看见路上有
许多 野狗,
走欲 与 为 戏。
为:相。
立刻跑过去想 跟它们一起 玩耍,
外犬见而喜且怒,
共杀食之,
而……且:又……又……。
这群野狗见了麋鹿既高兴又愤怒,
一起把它杀了吃掉
,
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狼藉:散乱。
麋鹿的尸体/骨头散落在路上,但麋鹿到死都不明白
自己会死的原因/这是怎么回事。
26
赏析:
1. 《临江之麋》写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其中一种表现:依势以干非其类。
2. 这则寓言尖锐地讽刺了那些倚仗权贵而得意忘形的小人物,指出他们必败的命运。
3. “至死不悟”四个字,既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也勾画出麋的可怜与可悲。
4. 麋至死不悟的原因是:它忘却了自己的种群本性,在养尊处优的情况下没学会区分敌我。
5. 这则寓言故事在写法上突出的是细致逼真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外犬见而喜且怒”,用
拟人的笔触刻画犬的心理活动。
《黔(qián)之驴》
黔无驴,有
好(hào)事者船载以入,
载以入:载而入。
黔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一个
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
了一头进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驴到了之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到山下。
虎见之,尨(mánɡ)然大物也,
尨:通“庞(páng) ”。高大。
然:......的样子。
也: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
老虎看到它 是个形体高大、强壮的家伙,
以 为神,蔽林间窥(kuī)之。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当作。
就把它当做神/神奇的东西,
隐藏在树林中偷偷看它。
稍 出近之,憖憖(yìn)然 莫相知。
莫:不。
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没有“互相”之
意。“相知”即“了解对方”。
(老虎)渐渐 走出树林靠近它,一副小心谨慎的样子,
不知道驴(
是什么东西)。
他日,驴一鸣,虎
大骇远遁(dùn),
大骇:非常害怕。大,非常;骇,害怕。
有一天,驴大声啼叫,老虎
吓一大跳/非常害怕,逃到
远处,
以为 且 噬(shì)己也,甚恐。 认为驴子将要 吃自己了,非常害怕。
然 往来 视之, 可是老虎来回/来来往往地 观察它,
觉无异能者;
者:助词。用在句末,表示揣度的语气。
觉得它似乎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益 习 其声, 老虎逐渐 熟悉了驴的叫声,
又 近 出前后,终不敢搏。
出:出现。
又/再 靠近它,在它前前后后走动/周围徘徊,但始终
不敢上前扑击。
稍 近 益 狎(xiá),荡倚冲冒,
益:更加。
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轻侮。
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荡:碰
撞。依:依靠。冲:冲撞。冒:冒犯。
老虎又逐渐 靠近它,态度更加 轻侮,开始碰撞、依
靠、冲撞、冒犯它。
老虎又逐渐 靠近它,更加 轻侮地戏弄它,对它冲撞
冒犯。
驴不胜怒,蹄之。
不胜:禁不住。
驴不禁发怒/忍不住怒气,用蹄子踢老虎。
虎因喜,计之曰:
计:考虑。之:指驴子生气只能踢的情况。
老虎因此很高兴,心里
盘算着这件事:
“技 止 此 耳。” “它的本事/技能 不过/只 如此 罢了!”
因 跳踉(liáng)大 (hǎn),断其喉,
:(虎)吼叫、怒吼。
于是 跳起来 大声 吼着,咬断驴的喉咙,
然后才离开。
尽其肉,乃去。 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噫(yī )!形之尨也类有德,
噫:叹词。表示悲痛或叹息。
德:德行。此指法道,办法和门道。
唉!驴的形体 庞大好像很有法道,
声之宏也类有能。 声音洪亮好像很有本事和能耐。
向不出其技, 如果当初不暴露出那么一点可怜的本事/弱点,
虎虽猛,
疑 畏, 虎虽然凶猛,但因
疑虑、畏惧,
27
卒不敢取;今 若是 焉,悲夫!
若是:如此、这样。
焉: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夫:语助词,放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
始终不敢进攻/攻击(它)
。现在却落得这个样子,真是
可悲啊!
赏析:
1. 《黔之驴》写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其中一种表现:出技以怒强。
2. 本文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
当时统治阶级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虚有其表、貌似强大的某些上
层人物。
3. 本文的寓意:
⒈老虎角度: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但面对
突如其来的敌人不能贸然斗争,要深入调查探究底细,掌握了敌人的详细资料时,再攻其要
害,方能胜券在握。
⒉驴子角度:我们不能做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要有真才实学。生存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中
要有自知之明,面对强敌要沉着应付,以智求得生机。
⒊好事者角度:影射为某些官僚主义者不顾实情,贸然引进,致使人才被荒废扼杀。
《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畏 日,拘忌 异甚。
某:指确定的、无须指名或说不出姓名的人。
日:旧时指日辰的吉凶禁忌。
永州有一个人,怕 犯日忌,禁忌 非常多/特别过分。
以为己生岁 直 子;
岁:年,年份。
直:通“值”,碰上,遇到。
子:农历子年。生在子年的人,生肖属鼠。
他认为自己出生的年分 碰上是子年,
鼠,子神也;因爱鼠, 老鼠就是子年的神,因此非常爱护老鼠,
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
僮:童仆,这里泛指仆人。
家里不许养猫和狗,禁止仆人扑打老鼠;
仓廪(lín)庖厨,悉 以恣鼠,不问。
仓廪:粮仓。庖厨:厨房。
以恣:即“以之恣”,把它让……放纵。恣,放纵。
家里的仓库、厨房,全 放任老鼠(放纵横行)不管。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 因此,老鼠们就相互转告,
都跑来到他家里,
饱食而无祸。 既能大吃大喝,又没有任何灾祸。
某氏室无完器, 这个人家里没有一样完整的东西/器物,
椸(yí)无完衣,
椸:衣架。
衣柜里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
饮食大率鼠之馀也。 吃的喝的东西,
大都/一般是老鼠吃剩下的。
昼 累累(léi)与人兼行,
累累:一个接一个,连续不断貌。
兼行:同走。
白天,老鼠成群结队地和人在一起活动,
夜则 窃啮(niè)斗暴,
啮:咬。
到了夜晚,就 偷咬东西,争斗打闹,
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闹得人睡不成觉,某人
始终不
觉得老鼠讨厌。
数 岁,某氏徙居 他州; 过了几 年,这个人搬迁到别的地方去了。
后 人来居,鼠为态 如故。
为态:做出各种动作。此指任意橫行。
他之后,另外一家人搬进来,但老鼠
像过去一样/依旧
闹得很凶/猖獗。
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
类:族类。这里的意思和句中的“物”同。
这/新搬来的人说:“
这些在阴暗处活动的可恶东西,
盗 暴 尤 甚。 偷窃 打闹得特别 厉害,
且 何以 至 是 乎哉?”
乎哉:语气助词。表疑问。
可是 为什么 到 这种地步了呢?”
28
假五六猫,阖(hé)门,
撤瓦, 便借来了五六只猫,关闭上大门,
撤除砖瓦,
灌穴,购僮罗捕之,
罗:搜罗。到处搜索。
用水浇灌老鼠洞,奖赏仆人到处搜寻围捕,
杀鼠如丘,弃之
隐处, 杀死的老鼠堆得跟山丘一样,老鼠的尸体被扔在
偏僻
的地方,
臭 数月乃 已。
已:停止。
臭味好几个月后才 散去。
赏析:
1. 《永某氏之鼠》写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其中一种表现:窃时以肆暴。
2. 这则寓言比喻那些自以为“饱食而无祸”的人作老鼠,指出他们“为态如故”,以“饱食无祸为可
恒”,那他们一定会遭到彻底被消灭的惨祸。它深刻有力地讽刺了纵恶逞凶的官僚和猖獗一
时的丑类。
3. 寓意:
• 第一种角度:凡是害人的东西,即使一时可以找到“保护伞”,但这种庇护是不可能长久的
,最终还是没有好下场。
• 第二种角度:对待那些坏人坏事,决不能姑息、妥协,要勇于面对、坚决予以打击,更不
能非常禁忌迷信。决不能任由他们胡作非为。暗喻小人得志虽能嚣张一时,却不能长久。
依仗权势的小人会遭到彻底被消灭的下场。
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原文与注释 译文
褒禅山亦 谓之华(huā)山, 褒禅山也 叫它做华山,
唐浮图慧褒 始 舍 于 其 址, 唐代和尚慧褒 最先 在这个地方 筑舍定居,
而卒葬之;
之:同兼词“焉”,即“于之”,在这里。
并且死后/最后又安葬在这里/在山脚;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之:给它取名。
因为这个缘故,从
那以后,人们就给它/华山取名叫
褒禅山。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现在所说的慧空禅院,
褒之庐冢(zhǒng)也。
庐冢:古时为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
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就是慧褒和尚的弟子在他的坟墓旁盖的屋舍。
就是慧褒和尚生前的屋舍和他的坟墓。
就是慧褒和尚的墓和守陵人所盖的房屋。
距其院东五里, 离开禅院东边五里,
所谓华阳洞者, (就是人们)说的华山洞,
以其乃 华(huā)山之阳 名之也。
阳:山之南;水之北。
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叫它这个名。
距洞百余步有碑 仆 道, 离华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其 文 漫灭, 石碑上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
独 其 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为:有,引申为残存。
只有 石碑上 残存的 字 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字
样。
今 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者,
华实:华丽和朴实。
现在 念“华”如同“华实”的“华”字,
盖音谬也。
也:解释语气。
大概是由于读音错了。
赏析评点:全段以山名开始,再以考证山名作结束,层次井然。写“仆碑”是为最后一段的议论埋
伏笔,作为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
其下平 旷,有泉
侧出, 山洞的下面平坦开阔,有泉水从山岩旁边涌出来,
29
而记游者甚众, 因而到这里游览并题字留念的人 很多,
所谓前洞也。 这就是人们说的“前洞”。
由山以上五六里, 沿着山路向上走五六里,
有穴窈(yǎo)然,
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有一个深远幽暗的山洞,
入之甚寒。问其深, 走进洞里感觉很寒冷。打听
它的/这个洞的深度,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就是那些爱好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
谓之后洞。 (人们)叫它后洞。
余与四人拥 火以入,
余:同“予”。以:而。
我和四个人拿着 火把走进洞里,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其:指代第一个分句,那。
进洞越深/越往深处走,
那里前进就越困难,
而 其见愈奇。
其:指代第一、第二个分句,那。
见:动词活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可是在那儿看到的景物也就越奇妙。
有怠而欲出者,曰: 有一个懈怠/懒惰而且想要退出洞的人,说:
“不出,火且尽。” “(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了。”
遂与之 俱 出。 于是大家跟着他 一起退出来。
盖余所至, 大概我走到的地方,
比好游者尚 不能 十一, 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所到过的地方,
还 不到 十分
之一呢,
然视其 左右, 可是看看后洞洞壁 两边,
来而 记之者已少。
之:游山洞一事。
来到这里而且 题字留念的人已经很少了。
盖其又深,则 其至又加少矣。
其至:即“其至者”,那些来到的人。
大概山洞更深的地方,那么 到的人就更少了。
方 是时,予之力
尚 足 以入, 正当 这时候,我的体力
还 足够 用来继续前进,
火尚足以明也。 火把还足够用来照明。
既 其出,则 或 咎 其欲出者,
已经
我们出来之后,就 有人 责怪 那个提议退出来的人,
而余亦悔其随之, 我也后悔自己跟他一起退出来,
而不得极 夫(fú)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
因而/以致不能够尽享 那游玩的乐趣。
赏析评点:这段主要记录了游华山洞的所见所感,以及自己因“怠”而退的后悔心情。
写作手法:“前洞”略写,详写游“后洞”的经历,重点说入“深”进“难”见“奇”的情况,作者对前洞、
后洞的对比描写,为后悔交代原因,也为出洞后的心得埋伏笔。
于 是余有叹焉。 在 这时/对 这件事,我便深有感慨了。
古人之观 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
鸟兽,往往有
得,
古代的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
欣赏,常常有心得体会/收获,
以 其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这是因为 他们 探求、思考得十分深入而且广泛/无所
不包/没有什么事物不在探究的范围之中。
夫(fú)夷 以近,则游者众;
夫:发语词,无实义。 以:而。
(道路)平坦 而且路程近的地方,那么游览的人就多;
险以远,
则至者少。 艰险而且路程遥远的地方,
那么到来的人就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可是世界上奇丽雄伟、珍贵怪异、不同寻常的景象,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
所罕至焉, 常常是在艰险遥远而且人们很少到达的地方,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所以不是有志气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30
文选译文
文选译文
文选译文
文选译文
文选译文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趙氏孤兒
趙氏孤兒趙氏孤兒
趙氏孤兒ken1470
 
戏剧模拟题(无答案)
戏剧模拟题(无答案)戏剧模拟题(无答案)
戏剧模拟题(无答案)VernXian
 
SPM 中国文学 冯谖客孟尝君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冯谖客孟尝君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冯谖客孟尝君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冯谖客孟尝君 幻灯片VernXian
 
單元八 論四端
單元八 論四端單元八 論四端
單元八 論四端ken1470
 
P5 d 文言文(2)_陋室銘
P5 d 文言文(2)_陋室銘P5 d 文言文(2)_陋室銘
P5 d 文言文(2)_陋室銘giselle-w
 
人間有情
人間有情人間有情
人間有情Kimmyklam
 
廉頗藺相如列傳.ppt
廉頗藺相如列傳.ppt廉頗藺相如列傳.ppt
廉頗藺相如列傳.pptliutommy1
 
P5 d 文言文(2)_陋室銘_教案
P5 d 文言文(2)_陋室銘_教案P5 d 文言文(2)_陋室銘_教案
P5 d 文言文(2)_陋室銘_教案giselle-w
 
說話動心靈:游說方法
說話動心靈:游說方法說話動心靈:游說方法
說話動心靈:游說方法ken1470
 
評估練習十
評估練習十評估練習十
評估練習十ken1470
 
虞美人
虞美人虞美人
虞美人ken1470
 
天淨沙
天淨沙天淨沙
天淨沙ken1470
 
空城計
空城計空城計
空城計ken1470
 
人生的意義.ppt
人生的意義.ppt人生的意義.ppt
人生的意義.pptliutommy1
 
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ken1470
 
最苦與最樂
最苦與最樂最苦與最樂
最苦與最樂ken1470
 
兵馬俑
兵馬俑兵馬俑
兵馬俑ken1470
 
虞美人‧春花秋月
虞美人‧春花秋月虞美人‧春花秋月
虞美人‧春花秋月ken1470
 

What's hot (20)

趙氏孤兒
趙氏孤兒趙氏孤兒
趙氏孤兒
 
戏剧模拟题(无答案)
戏剧模拟题(无答案)戏剧模拟题(无答案)
戏剧模拟题(无答案)
 
SPM 中国文学 冯谖客孟尝君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冯谖客孟尝君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冯谖客孟尝君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冯谖客孟尝君 幻灯片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單元八 論四端
單元八 論四端單元八 論四端
單元八 論四端
 
師說.ppt
師說.ppt師說.ppt
師說.ppt
 
P5 d 文言文(2)_陋室銘
P5 d 文言文(2)_陋室銘P5 d 文言文(2)_陋室銘
P5 d 文言文(2)_陋室銘
 
人間有情
人間有情人間有情
人間有情
 
廉頗藺相如列傳.ppt
廉頗藺相如列傳.ppt廉頗藺相如列傳.ppt
廉頗藺相如列傳.ppt
 
P5 d 文言文(2)_陋室銘_教案
P5 d 文言文(2)_陋室銘_教案P5 d 文言文(2)_陋室銘_教案
P5 d 文言文(2)_陋室銘_教案
 
說話動心靈:游說方法
說話動心靈:游說方法說話動心靈:游說方法
說話動心靈:游說方法
 
評估練習十
評估練習十評估練習十
評估練習十
 
虞美人
虞美人虞美人
虞美人
 
天淨沙
天淨沙天淨沙
天淨沙
 
空城計
空城計空城計
空城計
 
人生的意義.ppt
人生的意義.ppt人生的意義.ppt
人生的意義.ppt
 
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
 
最苦與最樂
最苦與最樂最苦與最樂
最苦與最樂
 
兵馬俑
兵馬俑兵馬俑
兵馬俑
 
虞美人‧春花秋月
虞美人‧春花秋月虞美人‧春花秋月
虞美人‧春花秋月
 

More from VernXian

SPM 中国文学 黔之驴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黔之驴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黔之驴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黔之驴 幻灯片VernXian
 
中国文学 育华中学 2017
中国文学 育华中学 2017中国文学 育华中学 2017
中国文学 育华中学 2017VernXian
 
中国文学 菩提中学 2016
中国文学 菩提中学 2016中国文学 菩提中学 2016
中国文学 菩提中学 2016VernXian
 
中国文学 公教中学 2016
中国文学 公教中学 2016中国文学 公教中学 2016
中国文学 公教中学 2016VernXian
 
中国文学 华联中学 2016
中国文学 华联中学 2016 中国文学 华联中学 2016
中国文学 华联中学 2016 VernXian
 
中国文学 公教中学 2016 考题
中国文学 公教中学 2016 考题中国文学 公教中学 2016 考题
中国文学 公教中学 2016 考题VernXian
 
中国文学 光华中学 2017
中国文学 光华中学 2017 中国文学 光华中学 2017
中国文学 光华中学 2017 VernXian
 
SPM 中国文学 巴金 哑了的三角琴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巴金 哑了的三角琴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巴金 哑了的三角琴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巴金 哑了的三角琴 幻灯片VernXian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鸿门宴-课文深究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鸿门宴-课文深究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鸿门宴-课文深究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鸿门宴-课文深究 幻灯片VernXian
 
戏剧模拟题
戏剧模拟题戏剧模拟题
戏剧模拟题VernXian
 
小说模拟题
小说模拟题小说模拟题
小说模拟题VernXian
 
SPM 中国文学 宋词笔记
SPM 中国文学 宋词笔记SPM 中国文学 宋词笔记
SPM 中国文学 宋词笔记VernXian
 
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巴金 哑了的三角琴
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巴金 哑了的三角琴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巴金 哑了的三角琴
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巴金 哑了的三角琴VernXian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陈情表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陈情表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陈情表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陈情表 幻灯片VernXian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钓胜于鱼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钓胜于鱼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钓胜于鱼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钓胜于鱼 幻灯片VernXian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宋词 李清照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宋词 李清照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文选 宋词 李清照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宋词 李清照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幻灯片VernXian
 
SPM 中国文学 莫言 名家小说选 卖白菜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莫言 名家小说选 卖白菜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莫言 名家小说选 卖白菜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莫言 名家小说选 卖白菜 幻灯片VernXian
 
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痴女阿莲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痴女阿莲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痴女阿莲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痴女阿莲 幻灯片VernXian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文选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幻灯片VernXian
 
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哦香雪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哦香雪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哦香雪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哦香雪 幻灯片VernXian
 

More from VernXian (20)

SPM 中国文学 黔之驴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黔之驴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黔之驴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黔之驴 幻灯片
 
中国文学 育华中学 2017
中国文学 育华中学 2017中国文学 育华中学 2017
中国文学 育华中学 2017
 
中国文学 菩提中学 2016
中国文学 菩提中学 2016中国文学 菩提中学 2016
中国文学 菩提中学 2016
 
中国文学 公教中学 2016
中国文学 公教中学 2016中国文学 公教中学 2016
中国文学 公教中学 2016
 
中国文学 华联中学 2016
中国文学 华联中学 2016 中国文学 华联中学 2016
中国文学 华联中学 2016
 
中国文学 公教中学 2016 考题
中国文学 公教中学 2016 考题中国文学 公教中学 2016 考题
中国文学 公教中学 2016 考题
 
中国文学 光华中学 2017
中国文学 光华中学 2017 中国文学 光华中学 2017
中国文学 光华中学 2017
 
SPM 中国文学 巴金 哑了的三角琴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巴金 哑了的三角琴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巴金 哑了的三角琴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巴金 哑了的三角琴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鸿门宴-课文深究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鸿门宴-课文深究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鸿门宴-课文深究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鸿门宴-课文深究 幻灯片
 
戏剧模拟题
戏剧模拟题戏剧模拟题
戏剧模拟题
 
小说模拟题
小说模拟题小说模拟题
小说模拟题
 
SPM 中国文学 宋词笔记
SPM 中国文学 宋词笔记SPM 中国文学 宋词笔记
SPM 中国文学 宋词笔记
 
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巴金 哑了的三角琴
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巴金 哑了的三角琴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巴金 哑了的三角琴
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巴金 哑了的三角琴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陈情表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陈情表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陈情表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陈情表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钓胜于鱼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钓胜于鱼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钓胜于鱼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钓胜于鱼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宋词 李清照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宋词 李清照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文选 宋词 李清照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宋词 李清照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莫言 名家小说选 卖白菜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莫言 名家小说选 卖白菜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莫言 名家小说选 卖白菜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莫言 名家小说选 卖白菜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痴女阿莲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痴女阿莲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痴女阿莲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痴女阿莲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文选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哦香雪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哦香雪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哦香雪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哦香雪 幻灯片
 

文选译文

  • 1. SPM中国文学:文选(2013年开始采用) 古文篇章:原文、注释与翻译 目录 古文今译的要求和方法 1 第一课 孟子《鱼我所欲也》 3 第二课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6 第三课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9 第四课 司马迁《鸿门宴》 14 第五课 李密《陈情表》 21 第六课 唐诗五首: 骆宾王《咏蝉》 李白《把酒问月》 杜甫《望岳》 刘禹锡《竹枝词》(不宜直译) 白居易《观刈麦》 25 26 26 27 第七课 韩愈《答刘正夫书》 28 第八课 柳宗元《三戒(并序)》 : 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30 31、32、33 第十课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5 第十三课 沈复《闲情记趣》(节选) 38 注: 第六课(唐诗五首)和第九课(宋词五首)都不考翻译。 第十一课 高明《琵琶记·五娘吃糠》(不宜直译) 第十二课 罗贯中《三国演义·赵子龙长阪坡救幼主》(明代白话小说不必翻译) (属白话小说,不宜考查翻译) 古文今译的要求——信、达、雅 古文今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意思,不要曲解原文的内容。例如: 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谏弭谤》) 误译:周厉王暴虐,国内的人诽谤厉王。 这段译文有两处不准确,没有达到“信”的要求。一是句中的“国”指国都,“国人”指国都里的人,不 能译成“国内的人”。二是“谤”在句中指公开批评,没有贬义。用今义“诽谤”来翻译就歪曲了原意。 这句应译为“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议论厉王。” 2.“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例如: 原文: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奇异蛇,黑底而白花。 这一句译文内容上没有多大问题,但表达得拗口。“奇异蛇”、“黑底而白花”等,都不符合现代汉语 表达习惯。这句可译为:“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怪蛇,黑色的皮上带有白色斑纹。” 1
  • 2. 3.“雅”是指译文不仅准确、通顺,而且生动、优美,能再现原作的风格神韵。这是很高的要求, 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古文今译的方法 一、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 所谓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词序、句式,逐词逐句地翻译。例如: 原文: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直译: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 这种译法的好处,是它能准确地译出原文的意思,也较容易反映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因此,翻 译时尽量采用直译法。 ●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 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它不受原文的词序、句式的限制,文字也可以适当增减。例 如: 原诗: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九歌•国殇》) 意译:天昏地黑,鬼哭神号,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 原文: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直译:如果五十步笑一百步,那怎么样? 意译:如果那些嘲笑別人犯错的人,自己也犯了同样的错误,那怎么样? ● 由上面的译文可以看出,意译比直译灵活自由。但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尽量用直译的方 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二、翻译的方法,大致可总结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如: 郑 人使我掌 其 北门之管。 │ ││││ │ │ ││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如上句中的:使─让;其─他们的;管─钥匙。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 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上例中的“人”、“我”、“北门”就是 这样。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 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状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 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如: 原文 :夫战,勇气也。 译文 :打仗是要凭勇气的。 原文 : 愿效愚忠。 译文 : 愿意献出忠心。 原文: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 之寒。 译文:一个男人不耕田,有人就会捱饿;一个女人不织布,有人就会受冻。 5、补,是指古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如: 原文 :触草木,尽死。 译文 :(它)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 增补词语时应该“惜字如金”,只有在不增补词语原意就无法表达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增补。 2
  • 3.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 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如: 古文:甚矣,汝之不惠。 对译: 到了极点,你的愚笨。 调整:你的愚笨, 到了极点。 古文:子何恃而往? 对译:你 什么依靠而前往? 调整:你 依靠什么而前往? 原文:孟尝君客我。 对译:孟尝君 客人我。 调整:孟尝君把我 当作客人。 第一课 鱼我所欲也(孟子) 原文、注释 译文 孟子曰:“鱼,我 所欲① 也; ①“所”字结构:“所”附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或名 词性短语,指代人、事、物。 也: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可译作判断句常 用的语言标志“是”或不译。 孟子说:“鲜鱼, 是我想要的东西; 熊掌,亦我所欲也。 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 二者不可 得兼, (如果)两样东西不能 同时得到,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者也:表判断语气。可译作判断句常用的语言 标志“了”或不译。 (我便)放弃鲜鱼而选择/拿熊掌。 生,亦我所欲也; 生命,也是我想要/喜欢的; 义,亦我所欲也。 正义,也是我想要的。 二者不可得兼, (如果)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 舍生而取义者也。” (我就)放弃/牺牲生命而选择/要正义。” 写作手法:开篇提出论点。 赏析评点:孟子用“舍鱼而取熊掌”的比喻,形象地区别出“生”与“义”的价值高下,引出题旨/中心 论点:舍生取义。 “生,亦我所欲,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 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于: 比……更重要/超过/胜过。 (可是我)想要的东西中,有 比生命更重要 的东西/正义 , (可是我)想要的东西中,有 胜过生命的正义, 故不为苟(gǒu)得也。 苟:只为求活,不择手段 所以/因此我不肯做 苟且求得(生存)的事。 所以/因此我不肯做苟且偷生的事。 死,亦我所恶, 死亡,也/本来是我厌恶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 比……更厉害/超过/胜过 (可是我)厌恶的东西中,有 比死亡更厉害的(不义), (可是我)厌恶的东西中,有 超过死亡的(不义), 【意译:我厌恶“不义”,胜过厌恶“死亡”。】 故 患有所不辟(bì)也。 辟:通“避” 所以/因此,(对有的)灾祸/祸患(我)不躲避。 所以,在祸患中有(我)不躲避的祸患。 【意译:为了躲避不义/取得正义,宁肯面对死亡的祸 患。】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什么是)胜过生命的, 则凡可 以得生者, 那么一切/凡是能够 用来保住生命/求生的手段/方法, 3
  • 4. 何不用也? 有什么/哪(种)(手段/方法)是不能/去采用的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中,没有超过死亡的, 【意译:人们最厌恶的是死亡。】 则凡可以辟患者, 那么一切/凡是能够用来避开祸患的事情/方法, 何不为也?” 有什么/哪样(办法/方法)不可以/去采用的呢?” 写作手法:先从正面论述“义”重于“生”;再从反面论述不义重于死。 赏析评点:从正、反两方面阐明“生”与“义”不可兼得时,宁可取义,也不愿苟且偷生;“死”与“不 义”不能同时避开时,宁可赴死,也不愿躬行不义。再次说明“舍生取义”的主张。 “由 是 则生, 是:这。指生存的办法/不义的手段 “凭借/依靠/通过这种求生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活 下去, 而有不用也; 却(有人)不肯采用; 由是则可以辟患, 依靠这种不义的方法就能够避免祸患, 而有不为也。 却(有人)不肯去做。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以说,在人们想要的东西中,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正 义), 所恶有甚于死者, 在厌恶的东西中,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不义), 非独贤者有是 心也, 不是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有这种 思想/精神, 人皆有之, 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精神, 贤者能勿丧 耳。” (只不过)品德高尚的人能够(由始至终保有这种思想/ 志节)不丧失它罢了。” 写作手法:以有些人的不贪生,不避患再次突出“义”重于“生”。 赏析评点: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而人们的行为有贤与不肖的原因,在于贤者能坚持“舍生 取义”,一般人则难免因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失其本心”。 “一箪(dān)食,一豆羹, “一筐米饭,一 盅/碗肉汤, 得 之则生, 人们有了 这些米饭肉汤/食物就能活下去, 弗得则死。 没有得到/得不到便饿死。 嘑 尔而与之, 尔:着。语气助词。 (如果)呼喝 着/恶声恶气地(把食物) 给人家, 行道之人弗受; (就算是)过路的饿汉都不会接受; 蹴(cù)尔而与之, (把食物)踢 着给人家, 乞人不屑也。” (就是)乞丐也是不愿接受的。” 写作手法:从正面论证了“舍生取义”是人的共性。 赏析评点:以“行道之人”和“乞人”在即将饿死的危难条件下拒绝不义之食为例,补足“舍生取义” 之心是“人皆有之”的论断,使深奥的道理阐释得更明白、更浅显,意在鼓励人们增强认识并做 到这一点。 “万钟 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古代量器。意即“万钟粟米”,借代为“优厚 的俸禄”。 辩:通“辨”,区别。 “(有人)对优厚的俸禄/高官厚禄没有加以辨别是否合 乎礼义就接受它! 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增添,引申为“益处”。 那优厚的俸禄/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4
  • 5. 为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宫室:住宅。 (只是)为了(换取)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 所识穷乏者 得我欤?” 得:感激,同“德”。 和(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 感激我吗?” 写作手法:以“万钟”虽好为例,从反面强调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再一次论证了“舍生取义”的 观点。 赏析评点:批判因贪财取富而舍弃“礼义”的行径是丧失了“本心”。 “向为身死而不受, 为身死而不受:意即“为(之)身死而不受(嘑 尔、蹴尔之食)”。“之”指正义、羞耻之心。 “过去为了(正义)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施舍), 今 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优厚的俸禄; 向为身死而不受, 过去为了正义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施舍,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优厚的俸禄; 向为身死而不受, 过去为了正义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施舍,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现在为了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却接受了优厚的俸 禄; 是 亦不 可以 已乎? 亦不:不亦 这些(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也 应该 停止吗? 此之谓失其本心。” (如果坚持那样做,) 这 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写作手法:用一组排比句,对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最后归纳全段,照应开头。 赏析评点:批判那些不辨礼义,擅取万钟,鱼肉百姓的统治者是在无尽的利欲的引诱下丧失了 本心,正是背弃了“舍生取义”。 这段论述虽然简略,但是在前段论证的基础上生发,所设譬喻也极为人熟知并易于接受,因而 也就显现出了巨大的说服力量。 第二课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原文、注释 译文 晋侯、秦伯围郑,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 以 其无礼于晋, 因为 郑国(曾经)对晋文公没有用应有的礼节来接待。 因为 郑国(曾经)没有用应有的礼节来接待晋文公。 且 贰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也: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可译作判断句 常用的语言标志“是”“了”或不译。 并且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 晋军函陵,秦军氾(fán)南。 军:名词作动词,“军队”作“驻扎”。 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水的南 面。 赏析评点:本段行文简洁,短短几句话就渲染了气氛,交代了当时的形势──兵临城下和战事的 起因,点明烛之武临危受命的艰难环境。但攻打的原因主要与晋国相关,而且秦、晋未驻军在 一起,这为烛之武离间秦晋埋下伏笔。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 矣! 郑文公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处于危险之中 了! 若 使烛之武见秦君, 如果 派烛之武去拜见秦国国君/秦伯, 师必退。” 师:军队。 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秦国一定会撤军。” 5
  • 6. 公从之。 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 辞曰:“臣之壮也, (烛之武) 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 犹不如人; 尚且比不上别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 现在老了,没有能力做什么了。”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 您, 今急而求子, 现在国家的情况危急了才来请求您(帮忙), 是 寡人之过也。 这是我的过错。 然郑亡, 然而郑国要是灭亡了, 子亦有不利焉。” 焉:语气词,表陈述。 您也没什么好处啊。” 许 之。 (于是,烛之武)就 答应了郑文公。 赏析评点:这段写由佚之狐举荐引出烛之武,烛之武临危受命。郑文公态度诚恳,讲明利害关系 以打动烛之武为国效力;而烛之武 先辞(因之前不受重用而满腹委屈和牢骚)后许,可见他是 一个以大局为重,有智有勇的人。 夜缒(zhuì)而出。 当天晚上,烛之武叫人将自己用绳子栓着,从城墙 上悬吊而下出了城。 在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墙上放下去 ,出了 城。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 烛之武去拜见秦伯,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 郑既知亡矣。 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若亡郑而有益于 君,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如果使郑国灭亡 对 您有好处, 敢以 烦 执事。 敢:表示敬意的谦辞。可译做“冒昧地”。 “以”字结构:“以”附在动词前,省略了“之”字。“以烦 即“以之烦”的省略。 执事:办事人员,这是外交辞令,表面上说是秦穆 的下属,实际上说的是秦穆公。 (那么我就)冒昧地/大胆地拿/用(亡郑这件事) 麻烦 您。 越国 以 鄙远, 鄙:边境。此作动词,动词意动用法即“把……作为 边境”。 (然而)越过别国/晋国 把 远地(郑国)当作(秦国的) 边境, 君知其难也, 您知道这/那是困难的, 焉用亡郑以 陪邻? 陪:增加。 您怎么/为什么要用灭掉郑国来 增加邻国/晋国的土 地呢? 您为什么要使郑国灭亡而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增加。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意思是“把它作为”。 如果放弃攻打郑国,而 把/让它作为(秦国)在东方 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 也作“行吏”,外交使节。 您秦国的使者来来往往经过这里, 共(gōng)其乏困, 共:同“供”。 困乏:乏,行而无资;困,居而无食。 郑国可以供应使者们所缺少的物资, 君亦无所害。 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且君尝 为晋君赐矣, 矣:表示肯定的语气,可不译或译作“啊”。 况且您曾经 给予晋惠公恩惠, 许君焦、瑕, (他)答应给您焦、瑕这两座城(作为报答), 6
  • 7. 朝济而夕设版 焉, 设版:筑墙。 焉:语气词,可不译。 然而,他早上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修建防御 工事(来防备您)啊, 君之所知也。 这是您知道的事。 夫(fú)晋,何厌之有? 夫:那。 何厌之有:有何厌。“厌”通“餍”,满足。 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既东封郑, 封:疆界。此作动词,动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边 界。 晋国已经把郑国作为它东边的边界, 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 封:疆界。 再想向西边扩展它的边界。 若不阙(jué/quē)秦, 阙:使……减损。 如果(晋国)不使秦国的土地减少/不侵损秦国的土 地, 将 焉取之? 将:打算。 (它)打算 从哪里取得所贪求的土地呢? 阙秦以 利晋, 利:使动用法,使……获利。 侵损秦国用来 让晋国受益, 唯 君 图之。” 之:助词,无实意,不译。 希望 您好好考虑。” 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同“悦”,高兴。 秦穆公(听了)很高兴,和郑国人结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 还派杞子、逢孙、杨孙(帮忙) 守卫郑国, 乃 还。 就(撤军)回国了。 赏析评点:这段是全篇重点,写烛之武说服秦穆公,充分表现了他的外交能力和论辩才能。本段 共分四层: ①亡郑于秦有害;②舍郑于秦有利;③借秦晋旧事离间;④郑亡,晋必阙秦。 本段精彩之处在于烛之武的目的虽然是说服秦国退兵而解郑国的困境,但他句句却从秦国的 利害着手,入情入理,不由秦穆公不信而甘心退兵。 留人戍守则是秦穆公的远见,有军事意义,为两年后秦国袭郑做准备。 子犯请击之。 子犯请求攻击秦军。 公曰:“不可。 晋文公说:“不可以(这样做)。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fú):那。 (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支持),我是不会到今天这个 地步的。 因人之力而 敝之,不仁; 借助了别人的力量, 却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 知:通“智”。 失去自己结交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以乱易整,不武。 武: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用分裂来代替团结,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吾其还也。” 其:表示商量或希望的语气,可译为“还是”。 我们还是回去吧。” 亦去之。 于是晋国也撤兵离开郑国了。 赏析评点:这段写晋国撤兵,郑国的危机得以化解。 第三课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 原文、注释 译文 齐人有冯谖(xuān)者, 齐国有一个名叫冯谖的人, 贫乏不能自存, (因为)贫穷而无法养活自己, 7
  • 8. 使人 属(zhǔ)孟尝君, 属:同“嘱”,嘱托、请托。 便托人 请求/告诉孟尝君, 愿 寄食门下。 说他希望 到孟尝君家里当个食客。 孟尝君曰:“客何 好?” 孟尝君问:“客人/他 擅长什么?” 曰:“客无好也。” (受委托的人)回答说:“他没有什么擅长的。” 曰:“客何能?” (孟尝君)又问:“客人有能做什么?” 曰:“客无能也。” (那人)回答说:“他没有什么才能。” 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孟尝君听后笑了笑, 接受了他,说:“好吧!” 左右 以君贱之也,食(sì)以草具。 食:给…吃。 草:粗糙;具:酒肴。 孟尝君身边的办事人员 认为/因为孟尝君看不起冯 谖,便拿 粗劣的饭食给他吃。 赏析评点:这段记冯谖经人介绍,作了孟尝君的食客。 文章起笔简介本篇主要人物的家境、身份。“贫乏”二字,为后文弹铗而歌张本。 两番问答,写孟尝君探询冯谖的爱好、才能,以便确定对他的待遇和使用。言冯谖无好、无能 这不过是欲扬先抑,不鸣则已,为以后一鸣惊人映衬一笔。 一“笑”一“诺”,描摩传神,勉强“受之”,可见孟尝君鄙薄轻蔑之情。 居 有顷,倚柱弹其 剑,歌曰: 过了 不久,冯谖靠着柱子用指头敲他的剑把/剑柄 ,唱道: “长铗归来乎!食(shí)无鱼。” 来:语气词,表祈使。 “长剑啊,(我们)回去吧!没有鱼吃。” 左右以告① 。孟尝君曰: 1 “以”字结构: “以告”即“以(之)告”。以,把;之,这件事,指冯谖弹 剑唱歌的事;告,告诉、报告。 办事人员把这件事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 “食(sì)之,比门下之鱼客。” 比照、等同于…… 鱼客:按孟尝君的待客惯例,此指中等门客,获得 “食有鱼”的生活待遇。 “给他吃鱼, 按照家中中等门客/有鱼吃的门客的待 遇对待他。” 居有顷, 复弹其铗,歌曰: 过了不久,冯谖 又敲着他的剑柄,唱道: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长剑啊,(我们)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坐。” 左右皆笑之,以告。 办事人员都取笑他,并把这情况报告孟尝君。 孟尝君曰:“ 为(wèi)之驾, 驾:车马齐备。 孟尝君说:“ 给他准备车子, 比门下之车客。” 按照家中上等门客/坐车客人的待遇对待他。” 于是乘其车, 揭其剑, 于是冯谖乘着他的车,高 举着他的剑, 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客我:待我以客,把我当作上客看待。 去拜访他的朋友,说道:“孟尝君把我 当作上等客人 看待。” 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 这以后不久,冯谖又敲着他的剑柄,唱道: “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无以为家:没有什么用来养家。 “长剑啊,(我们)回去吧!在这里 没有办法养家。” 左右皆恶之, 办事人员都讨厌他, 以为贪而不知足。 以为:即“以(之)为”,认为(他)是……。 认为他是一个一味贪求不知道满足/贪得无厌的人 , 孟尝君问:“冯公有 亲乎?” 孟尝君问道:“冯先生有 父母吗?” 对曰:“有老母。” 办事人员回答说:“有个老母亲。” 孟尝君使人给(jĭ)其食用,无使乏。 孟尝君派人供给她吃的用的,不让她缺少什么。 于是冯谖不复歌。 于:在。是:这,这种情况下。 如此,冯谖再也不唱歌了。 赏析评点:这段记叙冯谖做食客后,待遇不断得到改善,反映孟尝君善于养士的特点。 8
  • 9. 冯谖一弹而歌,对所食不满。复弹而歌,对“出无车”不满,要求又高一步。三弹而歌,为了 养家,要求更高一步,孟尝君都待以客礼。文中“弹剑、弹铗,弹剑铗”显示出用语灵活多变。最 后写冯谖在生活改善以后的得意神态,表现他对孟尝君的感激的心情。 小结上文,说明冯谖对孟尝君别无所求,并以其行动否定了左右“以为贪而不知足”的错误 判断。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 后来孟尝君发出一则文告,询问家中门客们: “谁习计会(kuài),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文:孟尝君自称。 者:与“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构成名词性“者”字短 语,作谓语。 “谁熟悉财务/会计工作,能够替我到薛邑去收债 吗?” 冯谖署曰:“能。” 冯谖在文告上签名, 写下:“我能。” 冯谖在文告上签名,并写上一个“能”字。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 也: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作“呢”“啊”或不译。 孟尝君对冯谖这个人感到奇怪,说:“这个人是谁 呀?” 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夫:那。 办事人员说:“ 就是 那个唱‘长剑回去吧’的人。” 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 孟尝君笑着说:“这客人果然有才能啊, 吾负之,未尝见也。” 我亏待了他,还不曾接见过他。” 请而见之,谢曰: 冯谖 便特意邀请冯谖来,接见 他,并向他道歉说: “文倦于事,愦于忧, 于:表被动,可译为“被”。愦:同“溃”,乱。 “我被国事搞得疲劳不堪,被忧患弄得 心思烦乱, 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 懧:同“懦”。 于:表有关对象,可译为“在……(中)”。 而且我天性懦弱愚笨,整天埋头/陷在国事之中, 开罪于先生。 于: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可不译。 得罪了先生。 先生不羞, 羞:意动用法,认为/觉得……是羞辱。 而先生不(因此)感到羞辱/不介意, 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居然/反倒/还愿意替(我)到薛邑去收债吗? 冯谖曰:“愿 之。” 之:后缀助词,起强调作用,可不译。 冯谖说:“我愿意去。” 于是约车治装, 约:拴系,把马系于车前。 于是他准备车马, 收拾行李, 载券契而行,辞曰: 券契:借契。券,借贷双方各拿一半,可合验的契据。 载着借契出发。告辞的时候问(孟尝君): “责毕收,以 何 市而反?” 何市:市何。 反:同“返”。 “债款收齐了,用(它)买些什么 回来?” 孟尝君曰:“视吾家 所寡有者。” 孟尝君说:“看我家里 缺少的是哪些东西,就买回 来。” 赏析评点:这段写冯谖自荐替孟尝君到薛地收债,孟尝君才发现冯谖是有才能的。孟尝君通过 特意的邀请接见冯谖,从主客观两方面向冯谖解释未曾早接见他的原因,希望得到他的谅解, 并对冯谖收债之行寄以希望。由此可见孟尝君善于言辞。 最后两句对话,显示出冯谖问者有意,而孟尝君答者无心,为下文冯谖出人意料的收债法 埋下伏笔。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 民 当偿者, 冯谖赶着车到了薛邑,派官吏召集各位 应该还债 的老百姓, 9
  • 10. 悉来合券。券徧合, 徧:同“遍”,全面。 全都来核对借契。借契全核对过了, 起,矫 命 以责赐诸民, 冯谖站起来, 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债款还给了(借 债的)老百姓们, 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称:说,此为“呼”。 随即/于是烧了那些/他们的借契,老百姓都欢呼万 岁。 赏析评点:这段简叙冯谖到薛以焚券市义的方式为孟尝君收债的经过,写出老百姓的感激和欢 欣心情,突显冯谖以债赐诸民的重大政治意义,间接反映了薛地百姓以前备受高利贷剥削的痛 苦。 长驱到齐, (冯谖)一直不停地赶车回到齐国都城, 晨而求见。 大清早就要求拜见(孟尝君)。 孟尝君怪其疾也, 怪其疾:以其疾为怪。疾:快。 孟尝君对他回来得那么快感到奇怪, 衣 冠而见之,曰: 穿好衣服 戴好帽子接见他,说: 穿戴整齐接见他,说: “责毕收乎?来何疾也!” “债款收齐了吗?回来得这样快呀!” 曰:“收毕矣。” (冯谖)答道:“收完了。” “以 何 市而反?” (孟尝君)问:“ 用(它)买 什么东西回来?” 冯谖曰:“君 云‘视吾家所寡有者’。 冯谖说:“您 说‘看我家里缺少哪些东西’。 臣窃计,君宫中 积珍宝, 我私自考虑了,您宫里 堆积着珍奇宝物, 狗马实外厩, 猎狗和骏马挤满了宫外的牲口圈, 美人充下陈。 美女站满了堂下。 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以:通“已”,仅仅。 您家里缺少的东西只是‘义’罢了! 窃 以为君市义。” 以为:以(之)为。 我/私自 用(债款)替 您买了仁义。” 孟尝君曰:“市义 奈何?” 孟尝君问:“买仁义是 怎么回事?” 曰:“今君有区区之薛, (冯谖)答道:“ 现在您有了小小的薛邑, 不拊爱 子其民, 拊:同“抚”。 子其民:以其民为子。 子:名词的意动用法。当作子女来看待。 其:那里,指薛邑。 不把那里的人民当作自己的子女般爱护, 因而 贾 利之。 贾:商人,此作状语,意即“用商人的手段”。 利之:从人民身上谋利益。之,指薛邑百姓。 (还)趁机 用商人的手段 从他们身上谋取私利。 臣窃矫君命, 以责赐诸民, 我私自假托您的命令,把债款还给了老百姓, 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顺便烧了那些/他们的借契,老百姓都欢呼万岁。 乃臣所以 为君市义也。” 所以:表示行为动作所凭借的方法、方式,可译作 “用来……的方法(方式)”。 也: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可译作判断句常用的 语言标志“是”“了”“啊”或不译。 这就是我用来给您买义的方式啊!” 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说:通“悦”。 孟尝君不高兴,说:“哦,先生,算了吧!” 赏析评点:这段写冯谖向孟尝君报告收债的结果,表现出冯谖“果有能”。但是孟尝君却不能理解 冯谖市义的真正目的,足见孟尝君的平庸和短视。 后期(jī)年,齐王谓孟尝君曰: 过了一年,齐王对孟尝君说: 10
  • 11.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我不敢把先王的臣子当做我的臣子。” 孟尝君就 国于薛,未至百里, 国:卿大夫的封地。 孟尝君便回到他的封地薛邑去,离薛邑还差一百里 路, 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君:孟尝君。 老百姓就扶着老人挽着小孩子/成群结队,在路上 迎接他。 老百姓就扶老携幼,在路上迎接他。 孟尝君顾 谓冯谖: 孟尝君回头看着冯谖说: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 “所为+动(宾)”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原因或为之而 发的对象。可译为“为……的”、“……的目的”、“…… 的原因”。 “先生替我买义的目的, “先生替我买义的道理, “先生替我买的仁义, 乃今日见之。” 之:它,指“先生所为文市义者”。 今天才算看到了。” 赏析评点:这段写孟尝君终于认识到冯谖为他市义的意义和作用,对冯谖赞赏、感激之情油然 而生。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 冯谖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窝, 仅得免其死耳。 仅仅能让它避免死于猛兽或猎人之手罢了。 今君有一窟, 现在您只有一个窝, 未得高枕而卧也。 还不能垫高枕头(安稳地)睡觉啊。 请为君复凿二窟。” 请允许我替您再掘两个窝。”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shèng),金五百斤, 孟尝君给冯谖五十辆车,五百斤黄金, 西游 于 梁,谓惠王曰: 梁:魏国,此指魏国国都大梁。魏原都安邑,魏惠王 时迁都大梁,国号也叫梁。故魏惠王也称梁王。 惠王:与下文的“梁王”为同一人。 往西到 大梁去游说(魏国),冯谖对惠王说: “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齐国把它的大臣孟尝君放逐 到诸侯国来, 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 诸侯国中首先迎接孟尝君的国君,就会国家富足, 兵力强大。” 于是,梁王虚上位, 是:这。 于是/由于这个原因,梁王把相位空出来, 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 让原来的宰相做上将军,派遣使者, 黄金千斤,车百乘, 带着一千斤黄金,一百辆车, 往聘孟尝君。 前去聘请孟尝君。 冯谖先 驱 诫孟尝君曰: 冯谖抢先(使者), 赶车回齐国 提醒孟尝君说: “千金,重币也; “一千斤黄金,是很厚重的聘礼; 百乘,显使也。 出动一百辆车,是 显贵的使臣。 齐其闻之矣。” 齐国大概听说这件事了。”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 辞不往也。 梁国的使者往返了多次,孟尝君坚决 推辞不去梁 国。 赏析评点:这段强调孟尝君所能起的作用,以吸引梁王重用孟尝君。梁王重金礼聘则提高了孟 尝君的声望和地位,逼使齐王恢复孟尝君的相位。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 齐王听到这件事,他和大臣们都惊慌害怕起来, 遣太傅赍(jī)黄金千斤,文车二驷, 文:同“纹”。 驷:四匹马拉的车,等同于“辆” 就派遣太傅送来一千斤黄金,两辆装饰华丽的马车 , 11
  • 12. 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 一把佩剑,写了一封信向孟尝君谢罪说: “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 不祥:糊涂、不善、没福气。 宗庙: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地方,借指祖先。 祟:原指鬼神害人,此指祖宗降下的祸害。 “我不审慎/失察,遭受 祖宗降下灾祸惩罚, 沉 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 又被那些逢迎讨好的臣子所迷惑,得罪了您, 寡人不足 为也。 不足为:一作“无所作为”。 我是不值得您辅助的。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 希望您能顾念先王的宗庙, 姑反国统万人乎!“ 姑且回来齐国治理全国人民吧!“ 冯谖诫孟尝君曰: 冯谖提醒孟尝君说: “愿请先王之祭器, “希望您向齐王求得宗庙里祭祀先王的器皿, 立宗庙于薛。” 在薛地建立宗庙。” 庙成, 还报孟尝君曰: 宗庙建成了,冯谖 回来报告孟尝君说: “三窟已就, “三个窝都已经建成了, 君姑高枕为乐矣。“ 您可暂且叠高枕头睡觉,安心享乐了。” 赏析评点:这段写冯谖替孟尝君凿就三窟,巩固了孟尝君在齐国的政治地位。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 孟尝君做了几十年的宰相, 无纤介之祸者, 纤介:纤丝和草籽。“介”同“芥”。比喻极微小。 没有遭遇到任何/微小祸患的缘故, 冯谖之计也。 都是冯谖的计谋啊! 赏析评点:总结全文,对冯谖的计策给予高度评价。 第四课 鸿门宴(司马迁) 原文与注释 译文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刘邦驻军在霸上,没能跟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告诉项羽说: “沛公欲王(wàng)关中,使子婴为相, “沛公想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做国相, 珍宝尽有之。” 珍奇宝物全部被他占有了。” 项羽大怒曰:“ 旦日 飨(xiǎng)士卒, 项羽(听了)非常生气地说:“ 明天 用酒肉 犒(kào)劳士兵, 为(wéi)击破沛公军!” 要/准备(让他们)打败刘邦的军队。” 当 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 在 这个时候,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 县鸿门; 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刘邦的军队有十万人,驻扎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 范增劝告项羽说:“刘邦在山东的时候, 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 贪图财物,爱好美女; 现在进入关中,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所取:拿的东西;所幸:宠爱的女人。 财物一点都不拿,妇女一个也不亲近, 此其志不在小。 这(说明)他的 志气/志向可不小啊。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我叫人远望他那里的云气,都呈现为龙虎形状, 成 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彩色。 现出 斑斓的彩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呀。 急击勿 失!” 希望您赶快进攻, 不要 错失良机!” 赏析: 12
  • 13. 1. 此段文字先指出刘、项两军的兵力,表明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他手中。下文 所述人物活动均与这个背景有关。 2. 斗争起因是曹无伤告密。项羽听说“沛公欲王关中”,冒犯了他的尊严,当即决定进攻刘邦; 范增洞察并揭露刘邦的野心,也力主进攻。二人认识上的差异,预示着他们对刘邦将采取不 同的态度。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 季父也, 左尹:楚国官名,令尹(丞相)之佐。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 叔父, 素 善留侯张良。张良 是时从沛公, 善:对……友好。 留侯:张良是刘邦的谋士,封留侯。 一向 跟留侯张良要好。张良这时候正跟随刘邦,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张 良, 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 俱 去, 具告以事:以事具告。 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想叫张良 跟他一起 离开。 曰:“毋(wú) 从俱死也。” 项伯说:“ 不要 跟沛公一块儿送死啊。”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 ① , ①张良原是韩国旧贵族,反秦义军兴起后,张良成 为韩王的申徒。刘邦率兵从洛阳南出时,韩王成留 守阳翟,张良率兵随刘邦入武关,攻略秦地,直取秦 都咸阳。故有此语。 张良说:“我是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的, 沛公今 事有急,亡 去不义, 亡:逃。去:离开。 沛公现在的情况危急,我若逃 离就是不讲道义了, 不可不语。”良乃入, 不能不告诉他。”张良于是进入(军帐), 具告沛公。 (把项伯的话)全部告诉刘邦。 沛公大惊曰:“为 之 奈何?” 刘邦大吃一惊,说:“该 怎样 应付 这件事呢?” 刘邦大吃一惊,说:“ 这怎么办呢?” 张良曰:“谁 为(wèi)大王为(wéi)此计者?” 张良说:“是谁 替您出的(派兵守关)这个主意/计 策?” 曰:“鲰(zōu)生 说(shuì)我曰: 鲰生:骂人话,指目光短浅、愚蠢无知的小人。鲰 小杂鱼。 (刘邦)说:“一个 浅陋无知的小人 劝我说: ‘距关毋内(nà)诸侯,秦地可 尽 王也。’ 距:通“拒”。 内:通“纳”,接受。 ‘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秦国这片土地 可以全部让你称王/统治了。’ 故听之。” 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采纳了这个主意。” 良曰:“料大王士卒 足以 当项王乎?” 张良说:“ 估计您的军队/兵士 能够 抵挡项王(的军 队)吗?”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 本来就比不上。 且 为之奈何?” 且:将要。一说同“则”,那么。 要/那么 怎么应付这件事/这要怎么办呢?” 张良曰:“ 请往谓项伯, 张良说:“ 请让我去告诉项伯/对项伯解释, 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刘邦说:“你 怎么和项伯有旧交情的?” 张良曰:“秦时与臣 游; 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 交往, 项伯杀人,臣 活之。今事有急, 活之:使之活。 项伯杀了人,我 使他免了死罪/救了他;现在有了紧 急的情况, 故幸来告良。” 所以亲自前来告诉我。” 沛公曰:“孰 与 君少长?” 孰与君少长:即“与君孰少长”。 刘邦说:“(他) 和 你比,哪个年纪轻,哪个年纪大?” 良曰:“长于 臣。”沛公曰: 张良说:“他 比 我大。”刘邦说: “君为我呼入,吾 得 兄 事之。” 兄:像对待兄长那样。 “你替我请(他)进来,我可以 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待/ 侍奉他。” 张良出, 要项伯。项伯 即入见沛公。 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 立即进来见刘邦。 13
  • 14. 沛公奉 卮(zhī)酒 为寿,约为婚姻。 卮:大酒杯。为寿:进酒于尊长,祝他多福寿。 婚姻: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刘邦就捧上一杯酒 祝项伯长寿,(并)约定结为儿女 亲家, 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近:接触,沾染。 说:“我进入关中后, 丝毫的财物都不敢取用, 籍 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籍:造户籍册或登记。 府库:官府储存财物兵甲的仓库。 登记了官吏和老百姓,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 以等待将军(的到来)。 所以遣将守关者, 所以:……的原因。 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 备 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是为了防备 別的盗贼的进出和意外的变故。 日夜望将军至, 岂敢反乎? 我日日夜夜盼望将军到来, 怎么敢反叛呢! 愿伯具 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违背。德:恩德。 希望你详细地向项王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 项伯答应了,对刘邦说: “旦日不可不蚤 自来谢项王。” “明天可千万要早点来亲自向项王道歉/谢罪。” 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 刘邦说:“好。”于是项伯 又连夜离开, 至军中, 具 以沛公言报项王。 回到项羽军营里, 把刘邦的话一一报告项王。 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 趁机说:“如果不是刘邦先攻破关中, 公岂敢入乎? 您怎么敢进关呢?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攻打人家,这是不符合道 义的; 不如因 善 遇之。”项王许诺。 不如就趁机 友好地 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赏析: 战争迫在眉睫,却忽然出现了转机。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劝他逃走,而张良反以“为韩王送 沛公”为借口,将消息通知了刘邦。刘邦于是拉拢项伯,以谎言为自己辩护。项伯同意调停,并 嘱咐刘邦次日一早上门谢罪。由是而有鸿门宴上的斗争。 第一部分(第1、2、3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包含六个小节:    ①总叙刘项双方情势及项羽接到曹无伤密报,决心击溃刘邦;    ②范增劝项羽急击刘邦免贻后患;    ③项伯私见张良报信;    ④张良以项伯语具告刘邦并密商对策;    ⑤刘邦厚托项伯向项羽说情;    ⑥项伯说服项羽不击刘邦。 沛公旦日 从百余 骑来见项王,至鸿门, 从:使……随从。“从百余骑”即“使百余骑从”。 骑 (jì):一人一马。 刘邦第二天 带领随从一百多 人马来见项羽,到达 鸿门, 谢曰:“臣与将军戮(lù)力而攻秦; 戮:联合,一同。 谢罪说:“我和将军 合力攻打秦国,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将军在黄河以北/北岸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然 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意:料想。 然而 我没有料想到能够先攻进函谷关打败秦国, 得 复见将军于此。今者, 能够 在这里 再看到将军您。现在, 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xì)……” 郤:同“隙”,嫌怨,隔阂。 有小人的流言/谎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 不然,籍 何以至此?” 籍:项羽自称。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要不是这样,我 怎么会到这种地步/这样呢?” 项王即日 因留沛公与饮: 项羽当天 就留住刘邦同他饮酒。 14
  • 15.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项羽、项伯 朝东而坐;亚父朝南而坐 ——亚父者,范增也。 亚父:项羽对范增的尊称。表示在项羽的心中,范增 仅次于其父的地位。 ──亚父,就是范增;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坐。 范增数(shuò)目项王, 范增多次 使眼色给项羽, 举所佩玉玦(jué)以 示 之者三。 玉玦:玉器名。“玦”和“决”同音,范增以玉玦向项羽 示意,是要他下“决心”。 并多次举起他佩带的玉玦来 示意 项羽杀刘邦, 项王默然不应。 项羽默默地没有表示。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 范增站起来,出去派人叫来项庄,对项庄说: “君王为人不忍。 “君王的为人下不了狠心,不忍下手。 若 入 前 为寿,寿毕,请 以剑舞, 以剑舞:拿剑舞。 你 进去 上前 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 因 击沛公于坐 杀之; 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死他。 不(fǒu)者,若属皆且 为所虏!” 不:通“否”。者:……的话。 为所: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 被他俘虏!” 庄则入为寿,寿毕,曰: 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无从。 为:作为。 “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用来娱乐, 请以剑舞。” 项王曰:“诺!” 请让我舞剑助兴吧。” 项羽说:“好。”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 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 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蔽:翼,名词用作状语。蔽,遮护。翼蔽即“如鸟 般张翼护蔽”。 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 庄不得击。 项庄没有办法刺杀(刘邦)。 赏析: 1. 鸿门宴上的斗争,节奏发展得快,气氛的变化也快。 2. 开始很平和,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 邦。 3. 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始而“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继而命项庄舞剑,趁机在席 上杀掉刘邦,使气氛越来越紧张。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kuài) 曰: 军门:古时军营树两旗为门,称军门、营门。 于是张良到营门外去见樊哙。樊哙(fán kuài)说: “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 “今天的事情怎样?”张良说:“非常危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 意常在沛公也。” 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 用意常常在沛公身上。” 哙曰:“此 迫矣! 樊哙说:“这太 紧迫/危急了! 臣请入,与之同命。” 请让我进去,我要跟沛公 同生死。”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樊哙就带着剑拿着盾牌进入营门。 交戟(jì)之卫士欲止不内(nà); 交戟:以戟相交叉,以禁止出入。戟,长柄兵器。 拿戟交叉着守卫营门的士兵想阻止不让他进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樊哙斜举着盾牌撞击卫士,卫士 跌倒在地上。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披:分开。 樊哙就进去了, 揭开帷幕朝西站立, 瞋(chēn)目视项王,头发 上指, 瞋:发怒时睁大眼睛。 瞪大眼睛 怒视项羽,头发 直竖起来。 15
  • 16. 目眦(zì)尽裂。 眼眶 都要裂开了/两边眼角都要睁裂了。 项王按剑而跽(jì)曰:“客何为者?” 跽:挺直上身而跪,又称“长跪”。跽便于跃起,这里 表示有所戒备。 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来客是 干什么的?” 张良曰:“沛公之 骖乘樊哙者也。” 骖乘(shèng):即“参乘”,古代主将战车上居于右侧 担任护卫的武士,又叫车右。 张良说:“他是沛公的 卫士樊哙。” 项王曰:“壮士! 赐之卮(zhī)酒。” 项羽说:“壮士! 赏他一杯酒。” 则与斗卮酒;哙拜谢, 斗:古代盛酒器。《会注考证》认为“斗”为衍字。 (左右的人)就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 起立而饮之。 起身,站着(一口气)把酒喝了。 项王曰:“赐之 彘(zhì)肩。” 彘:猪。 项羽说:“赏给他一只 猪腿/猪肘。” 则与一生彘肩。 生:当指“半生”较合理;有说是“全”之误。 (左右的人)就给了他一只半生的猪肘/一只整猪腿。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樊哙把他的盾牌反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 拔剑切而啖(dàn)之。项王曰: 拔出剑切着吃起来。项羽说: “壮士!能复饮乎?” 樊哙曰: “壮士!能再喝杯酒吗?” 樊哙说: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 足辞? 且:用来加强语气,表示某事物的极端的、假设的或 不可能有的情况或事例。可译为“连……都……”、 尚且、还。 “我连死都不怕,一杯酒又哪里 值得推辞! “死亡,我尚且不怕,一杯酒又有什么 可推辞! 夫(fú)秦王有虎狼之心, 秦王有像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 天下皆叛之。 (因此)天下老百姓都背叛了他。 怀王与诸将约曰: 楚怀王曾经和众将领约定: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wàng)之。’ 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让他在关中 称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 现在刘邦先 打败秦军进入咸阳, 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 丝毫的财物都不敢动用,封闭了秦王宫室, 还 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退军 驻扎在霸上,以便等待大王到来, 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的原因,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事变。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像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封侯的赏赐,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反而听信谗言,要杀有功劳的人, 此亡秦之续耳! 这是已灭亡的秦朝的后续者 罢了! 这是走秦朝灭亡的老路罢了! 窃为大王不取也。” 我私下认为大王不(应/会) 采取这样的做法。”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以应:即“所以应”,用来回答的话。 项羽没有话回答,只是说:“坐吧。” 樊哙从良坐。坐须臾, 樊哙使挨着张良坐下。坐了 一会儿, 沛公起如厕, 因 招樊哙出。 刘邦起身去厕所, 就 打手势叫樊哙一起出去。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刘邦已经出去,项羽 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回来。 赏析: 1. 宴席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张良出去招樊哙进来保护刘邦。 2. 项羽得知他的身份后,知其来意,于是借赐酒缓和一下气氛。 3. 樊哙为了将众人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来,不仅一切做得合乎礼法,而且忍辱吃了生彘肩。 然后借项王“能复饮乎”之问慷慨陈词:对“王关中”一事,说虽有怀王之约,犹不敢自专,必待 大王来;又就席间舞剑一事指责项王“欲诛有功之人”。故“项王未有以应”,反而赐坐。 16
  • 17. 4. 至此气氛又进一步缓和,但危机仍未解除。这是宴会斗争中的高潮。   第二部分(第4、5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第二大段包含五个小节:   ①刘邦躬诣鸿门来谢项羽;   ②项羽留宴刘邦,范增数促项羽杀刘邦,羽不听;   ③范增令项庄舞剑以图刘邦,项伯阻之;   ④张良招樊哙闯帐;   ⑤樊哙力说项羽,为刘邦解释开脱。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 刘邦(对樊哙)说:“ 现在/刚才出来没有告辞, 为之奈何?”樊哙曰: 这怎么办呢?” 樊哙说: “大行不顾细谨, 谨:仪节,礼节。 “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小的礼节, 大礼 不辞 小 让。 大礼:把握大节。指登门谢罪。 辞:推辞,此是避开、 回避。 小让:琐屑的礼让。指告辞。 讲大礼不必讲究 琐屑的礼让。 讲大节不必回避 细小的责难。 如今人方 为刀俎(zǔ),我为鱼肉, 俎:切肉用的砧板。 现在人家好比 是/正像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 和肉, 何辞为(wéi)!” 何……为:表疑问或反诘,“为什么……呢”。 为什么(还要)告辞 呢?” 于是遂 去,乃 令张良留谢。 于是就 走了。就 叫张良留下(向项羽) 辞谢。 良问曰:“大王来何 操?” 操:持,拿。 张良问道:“大王来时 带些什么(礼物)?” 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璧: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 (刘邦)说:“我拿一对白玉璧,准备献给项王,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一对玉酒杯,要送给范增。 会其怒,不敢献; 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献上去/拿出来, 公为我献之。”张良曰:“ 谨诺!” 你替我献给他们。”张良说:“ 遵命。” 当 是时,项王 军 在鸿门下; 在 这个时候,项羽的 军队 驻扎在鸿门, 沛公军在霸上,相 去四十里。 去:距离。 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相 隔四十里。 沛公则 置车骑(jì), 脱身独骑, 刘邦就 丢下随从的车骑,独自 骑马 离开这儿, 与樊哙、夏侯婴、靳彊、纪信等四人持剑 盾步走, 一同离开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则拿 着剑和盾徒步快跑。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jiàn)行。 间行:找空隙穿行,此指抄小路。间,空隙。 顺着骊山脚下, 取道/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走。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 军, 刘邦(行前)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 军营, 不过二十里耳;度(duó)我至军中, 不过二十里罢了;请你估计我到了军营, 公乃入。” 你才进去(见项王)。” 赏析:述鸿门会斗争后余事,包括刘邦脱席与张、樊计议,决定抄小路遁归。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刘邦已经走了,(估计)已经抄小道回到军中, 张良入谢,曰:“沛公 不胜桮(bēi)杓, 桮杓:同“杯勺”,都是酒器,此指酒。 张良进去辞谢,说:“沛公 不能/禁不住多喝酒,不胜 酒力/已经醉了, 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 不能(前来)告辞。郑重地叫我捧上白玉璧一对, 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 再拜:拜两次,表示恭敬的礼节。 恭敬地拜献给大王;玉杯一对, 17
  • 18. 足下:古代对人的敬称,可不译。 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项王曰: 敬送给大将军。”项羽说: “沛公安在?” 良曰: “沛公在哪里?”张良说: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 “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他脱身独自离开了, 已至军矣。” 已经回到军中了。”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项羽就接受了白玉璧,放到座位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范增接受玉杯,丢在地上,拔出剑砍碎了它, 曰:“唉!竖子不足与谋! 唉:叹恨之声。竖子:小子,轻蔑不恭敬的话。 说:“唉!这些小子 不能够/不值得和他们共谋大 业!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吾属 今 为之虏矣。” 我们这些人 将要 成为他的俘虏了!” 沛公至军, 立诛杀曹无伤。 沛公回到军营, 立即杀了曹无伤。 赏析: 1. 叙述刘邦遁归后,张良入谢项羽。从项羽和亚父对刘邦的礼物的反应,可看出来项方内部愈 加分裂。 2. 至于刘邦,归营后立杀曹无伤,根除内部隐患。 3. 刘项内部发展的情况的不同,至此露端倪。 第三部分(第6、7段),述会后余事。第三大段包含四个小节:    ①刘邦脱席与张、樊计议;    ②刘邦遁归;    ③张良入谢项羽,项方内部愈加分裂;    ④刘邦杀曹无伤,根除内部隐患。 第五课 陈情表(李密) 原文与注释 译文 臣密言:“臣以 险衅(xìn), 险:艰难,祸患。衅:灾祸。 臣李密向您陈说/禀告:“我因为 命运坎坷, 夙遭闵(mǐn)凶 。 夙:早,幼年。 闵凶:忧患凶丧之事。 很早/小时候便遭受忧患和不幸。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见背:离我而去。见: 助动词,用在动词前,表示他 人行为及于自己。 生下来才六个月,父亲便去世了; 行年四岁,舅 夺母志。 行年:经历的年岁,此指“长到”。 夺:强迫改变;志:守节的志愿。 长到四岁时,舅舅又 强迫母亲改嫁。 祖母刘,愍(mǐn)臣孤弱, 孤:幼年丧父 祖母刘氏,怜惜我孤单弱小, 躬亲抚养。 便亲自抚育我。 臣少多疾病, 我小时候常常生病, 九岁不行, 九岁了还不能走路,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孤苦伶仃,直到成人自立。 既无叔伯,终鲜(xiǎn)兄弟。 既……终:既……又……。 鲜:少。此是“无”。 我既没有叔父伯父,又没有哥哥弟弟。 门衰祚(zuò)薄,晚有儿息。 息:亲生子女。 家门衰落, 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 18
  • 19.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服丧 或九个月。用以指关系较亲近的亲属。 强近:勉强算是接近的。 在外面没有关系比较亲近的亲戚, 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在家里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 茕茕(qióng)孑(jié)立, 孤单单地 独自生活, 形影相吊。 只有自己的身子与影子互相慰问。 (意译:生活孤单寂寞) 而刘夙 婴疾病, 夙:平素、向来。 婴:缠绕。此作“被……缠绕”。 祖母刘氏多年来 被疾病缠身, 常 在床蓐(rù); 蓐:草垫子、草席。 常年/长期 卧床不起, 臣侍汤药,未尝 废 离。 废:停止。 我服侍她喝药,不曾 停止和离开。 我服侍饮食药物,不曾 离开过。 赏析评点:这段自述身世之苦和家庭的困境,形象地刻画出作者幼年时经历的那种寂寞、清 贫、孤独、悲怆的惨境以及作者对祖母的孝谨备至,以使晋武帝化严为慈(即有体恤之心)而对 作者产生深切的同情,为进一步陈情做了极好的铺垫,从而点出作者陈情不做官的主要原因。 逮 奉 圣朝, 奉:奉行。圣朝:指晋朝。圣,敬辞。 到了晋朝 建立之后, 沐浴 清化。 沐浴:恭维之辞,此为“承受”、“蒙受”。 我受到 清明的政治教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拔。 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推举/选拔我当孝廉;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我为优秀人才。 臣以供养无主, 主:主持,此指承担负责。 我因为祖母没有人供养, 辞不赴 命。 所以拒绝了,不敢接受 任命。 诏书特 下,拜臣郎中; 拜:授予官职。 皇上特地 颁布诏书, 授予我郎中的官职; 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 除:拜官授职。 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典,授予我太子洗马的官职。 猥(wěi)以微贱, 当侍东宫, 猥:自谦之词。 我 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任侍奉太子的官, 非臣陨首 所能上报。 陨首:头落地,即“死”。 这不是我牺牲生命就能够报答的。 臣具 以表 闻,辞不就职。 以:用。闻:使上闻,使……知道。 我(把自己的苦衷)详尽地用奏章/写在奏表中 向朝 廷呈报,推辞不去担任这个职务。 诏书切 峻, 现在诏书言辞急切又严厉, 责臣逋(bū)慢; 逋慢:怠慢不敬;不遵法令。逋,拖延;慢,怠慢。 责备我故意拖延怠慢/回避怠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郡县长官一再催逼我立即上路;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 比流星的坠落还要急。形容非常急促 紧迫。于,比。星火,流星。 州长官上门(敦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 臣欲奉诏 奔驰, 我想接受命令,迅速前往/赴京就职, 则 以刘病日 笃; 可是,因为祖母的病情一天比一天 严重; 欲 苟 顺 私情,则 告诉 不许。 我想要 姑且 顺从/迁就 自己的私人的感情,(向长 官)申诉 却 不被允许。 19
  • 20. 臣之进退,实为 狼狈。 进退:指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我的处境,实在是 窘迫啊! 我是 进退两难,处境十分狼狈。 赏析评点:这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他首先表达对晋武帝的 感激之情,再叙述州郡朝廷优礼有加的事实,最后明确提出奉诏奔驰与尽孝供养祖母的矛盾, 目的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为下文请求“终养”埋下伏笔。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伏惟:旧时书奏中下级对上常用的敬词。谓念及 ,想到。 我想朝廷是用孝道治理天下的, 凡 在 故老,犹蒙 矜(jīn)育, 所有 健在的(年老德高的)旧臣,尚且受到怜惜与供 养, 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特为:最为。 何况我孤单贫苦的情况,特别 严重。 且臣少 仕伪朝, 伪朝:蔑称,指被晋所灭的蜀朝。 况且我年轻时曾在蜀汉朝廷做官, 历 职郎署, 署:官署,衙门。 连续/先后在郎官的衙署任职, 先后 担任过郎中和尚书郎等职位, 本图 宦达, 宦达:宦,做官;达,显贵。 本来就希望 官位显达, 不矜名节。 并不看重/顾惜自己的名誉与节操。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至:极、最。微、陋:都是低贱的意思。 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最是微贱鄙陋,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wò), 受到皇上过度的提拔,加恩特赐的任命十分优厚,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盘桓:逗留,指辞不就职。 我怎么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想法/企求呢? 我怎么敢犹豫不决,別有所想呢? 但 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薄:迫近。 只是 因为祖母已经像那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气息 微弱,(*直译无法表达“日薄西山”的含义,须辅以“气息微弱”的 解释。) 只是因为祖母的寿命即将终了*,呼吸微弱,(*意译“日 薄西山”。) 只是因为祖母像接近西山的太阳,生命即将终了,气 息微弱,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危:微弱;浅:不长。形容寿命不长,将亡。 生命垂危,早晨不能想到晚上(会怎样)。 生命垂危,朝不保夕。 臣无祖母,无以 至今日; 无以:没有......的办法。 我没有祖母(的抚育),就 无从/沒有办法活到今天; 祖母无臣,无以 终余年。 终:尽。 祖母没有我(的照料),也就无从/没有办法 安度余生/ 度过她剩下的岁月。 母孙二人, 更(gēng)相为命, 我和祖母二人,互相倚靠着生活, 是 以 区区不能废远。 区区:拳拳,形容自己孝顺祖母的恳切感情。 (正是)因为 这(种)内心的懇切之情/祖孙之情,我不 可以弃养并远离祖母/离去远行。 赏析评点:这段进一步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再次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辞不就职的 原因是供养祖母、奉行孝道,并非欲全名节不侍二主,顺便表白日后效忠之心,以打消晋武帝的 疑虑,求得他的体恤。 写作手法:这段文字是文章的重点,先从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说起,提出了孝养祖母的理论 根据(希望朝廷能体谅作者的一片孝心);接着再把祖母病危的情形大加渲染,目的是消除皇帝 的疑虑(这种情形之下,如果作者只图‘仕宦显达,奉诏为官’,就有悖于常情、悖于良心、为朝 推崇的孝道所不容),让下文提出‘报养祖母’这个要求便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让人难以拒 绝。 20
  • 21.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有:通“又”。 我今年四十四岁, 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而祖母已经九十六岁了, 是臣尽节 于陛下之日长, 因此/这样看来,我对皇上 尽忠的日子还很长, 报刘之日短也。 而报答刘氏的日子却很短/不多了。 乌鸟私情, 乌鸟:乌鸦。 我怀着乌鸦反哺老鸟的心情/私情/孝心, 愿乞终养。 希望求得陛下允许我供养祖母到最后。 臣之辛苦, 我的辛酸悲苦(的处境), 非 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二州长官:指太守逵和刺史荣。 牧:州的长官;伯:长。 不 只是蜀地人士/有名望的人/百姓与益州、梁州/两州 的长官看到并明白知道,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天地神明确实也都能明察。 愿陛下矜愍 愚诚, 愚诚:谦指己之诚意、衷情。 希望皇上怜悯 我的诚心, 听臣微志, 请允许/听任/成全我这个小小的愿望/心愿, 庶刘侥幸, 保卒余年。 卒:终,此指过完。 或许祖母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 臣生当陨首, 我活着时愿意/应当牺牲生命(为皇上效劳), 死当结草。 死后也要结草报答(陛下的)恩情 。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臣子谦卑自比。 我怀着犬马般不胜/无比 惶恐的心情, 谨 拜表以闻。 以闻:以之闻。闻,让……知道 恭敬地 奉上此表让陛下知道这件事。 赏析评点:这段恳请晋武帝批准自己终养祖母的要求,并言明先尽孝道后尽忠的赤诚,显示出 请求的迫切和心意的诚恳,以期感动皇帝达到陈情目的。 第六课 唐诗五首 一、咏蝉(骆宾王) 原诗与注释 译文 西陆蝉声唱, 蝉在秋天不停地鸣叫 /深秋时听到寒蝉鸣唱, 南冠客思深。 (蝉的叫声)把我这个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 我身为囚犯,在牢中听了,勾起深深的思虑。 不堪 玄鬓 影, 我忍受不了看到蝉舞动着乌黑的双翼,(a) 我不能忍受正当盛年的大好时光就这样白白消磨过去。(b) 来对白头吟。 对着我一头斑斑白发,无止尽地 吟唱。(a) 独自在(监牢里)吟唱《白头吟》这样哀怨的诗歌。(b) 露重飞难进, 进:向前。 秋天的露水太重,(打湿你的双翼,)难以振翅向高处飞进, 风多 响易沉。 风势很大,蝉的叫声很容易被风声盖过, 不能远传。 无人信高洁, 没有人相信我是个品格高尚纯洁的人 谁为 表 予 心。 有谁能够帮我表白 我玉洁冰清的心意? 二、把酒问月( 李白) 原诗与注释 译文 青天有月来 几时? 天上的月亮是什么时候 出现的呢? 天上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 21
  • 22. 我今停杯一问之。 我现在停下酒杯向月亮发问这一个问题。 人攀明月不可得, 攀:摘取;抓住。 人们想要抓住月亮,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月行却与人相随。 然而月亮的运行,却总是和人们紧密伴随着。 皎如飞镜临丹阙(què)。 丹阙:朱红色的宫门。 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皎洁的明月好像冉冉升起的镜子, 照着朱红色的宫殿/宫门。 绿烟 灭尽 清 辉 发。 遮蔽月亮的云雾 散尽后,月亮发出 清澄的光。 但见宵从海上来, (人们)只看见月亮夜晚从海上升起, 宁知 晓向云间没? 怎知它清晨又消失在云海间呢? 白兔捣药秋复春, 白兔捣药:古神话“玉兔捣药”。 白兔在月宫中从秋天到春天,年复一年地舂药,到底为了什 么? 嫦娥孤栖(qī)与谁邻? 嫦娥:神话传说“嫦娥奔月”的人物。 孤栖:独居。 嫦娥孤独地住在月宫,有谁和(她)做邻居呢? 今人不见古时月, 现在的人们不曾看到古时候的月亮,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可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月亮,却曾经照过古时候的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古往今来,人们像流水般不断消逝, 共看明月皆如此。 而他们所看到的月亮都是同样一个。 唯愿 当歌对酒时, 当歌对酒:指及时行乐。 (我)只希望(在明月下)高歌饮酒的时候, 月光长照金樽里。 金樽,精美的酒具。 月亮的光能一直照进我们的酒杯里。 三、望岳(杜甫) 原诗与注释 译文 岱宗夫(fú)如何? 岱宗:泰山别名岱山,因居五岳之首,故尊 为岱宗。 夫:强调疑问的语气词。 泰山呵,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么宏伟壮丽呢? 泰山是如此雄伟, 齐鲁青未了。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在泰山 北,鲁在泰山南。此泛指山东一带。 未了:不尽,不断。 横亘在齐鲁两域,青翠的山色 一望无际。 造化 钟 神秀, 造化:创造化育, 指大自然、天地。 钟:聚集、赋予。 神秀:秀美而有灵气。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都集中在泰山,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 万物的主宰把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都集中在泰山。 阴 阳 割昏 晓。 阴阳:阴指山北,阳指山南。 割:分割、划分。 昏晓:黄昏和晨晓。此指明和暗。 泰山高得把山北 山南分成明 暗两个天地。 山北 山南如同被高山分割为黄昏与白昼两个天地。 荡胸 生 层云, 荡胸:使心胸动荡。 层云:云气层层叠叠,变化万千。 远望山中升起的层层云雾,使人心胸摇荡, 看云气 迭起,使人心胸摇荡, 望着山中冉冉升起 层层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 决眦(zì)入 归鸟。 决眦: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眼眶像要裂 开了。决,裂开;眦,眼眶。   入:没(mò)。     睁大双眼目送那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极目远眺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极目远眺,可以看到鸟儿归巢, 隐入山林。 会当 凌 绝顶, 会当:一定要。 凌:跃上。 将来我一定要 登上泰山的顶峰, 一览众山小。 一览:一望。 俯首一望,/俯瞰群山在脚下是那么渺小/都显得渺小。 22
  • 23.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 ,认为……小”。        五、观刈(yì)麦(白居易) 刈:割。 原诗与注释 译文 田家少闲月, 农家一年里很少有闲暇的时候, 五月人倍忙。 特别是到了五月收麦子的季节,人们 加倍繁忙。 夜来南风起, 夜里,一阵南风吹起, 小麦覆 陇(lǒng)黄。 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垄/田埂,到处一片金黄。 妇姑 荷(hè)箪(dān)食, 妇姑: 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妇女们 肩挑着装在箪笥里的饭食, 童稚携壶浆(jiāng)。 孩童们手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 相随饷(xiǎng)田去, 互相招呼着给在田里劳作的人送饭, 丁壮在南冈(gāng)。 因为那些青年壮汉正在南冈收割小麦。 足蒸 暑土气, 他们低头割麦,双脚受 地面热气 熏蒸, 背灼 炎 天光。 脊背受炎热的阳光 烘烤。 力尽不知热, 他们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但 仿佛不觉得炎热, 但 惜夏日长。 只想珍惜这初夏较长的天光,能够多干点活。 复有贫妇人, 还有一个贫穷的妇女, 抱子在其旁。 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抱着小孩站在这些农民的身旁。 右手秉(bǐng)遗穗(suì), 她的右手拿着从田里拾来/遗落在田地里的麦穗, 左臂悬 敝筐。 左胳臂挎着一只破旧的竹筐。 听其 相顾言, 互相诉说。顾:视,看。 听她 和别人相看着说出的那番话, 听她 和别人互相诉说的话, 闻者为(wéi)悲伤。 听到的人都不禁为她而悲伤。 家田 输税 尽, 为了缴纳租税,她早已把自家的田产 卖光, 拾此充饥肠。 如今只能拣拾这些麦穗,来填饱饥饿的肚肠。 今我何功德, 现在我又有什么功劳和德望? 曾(zēng)不事农桑。 曾:从来,一直。 事:从事。 农桑:农耕和蚕桑。 从来不务农,也不采桑 , 吏禄三百石(dàn), 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一年领取的薪俸竟有三百石, 岁晏(yàn)有余粮。 岁晏:年底。岁,年;晏,晚。 到年底还有剩余的粮食。 念此 私自愧, 想到这些,内心越发羞愧, 尽日不能忘。 乃至终日都不能把它遗忘。 第七课 答刘正夫书( 韩愈) 原文与注释 译文 愈白:进士刘君足下: 韩愈陈述/表白:进士刘先生足下, 韩愈复书进士刘君足下: 辱 笺 教 以所不及,  辱:谦词。犹承蒙。 承蒙你来信,指教一些我做不到/不足的地方, 既荷厚赐, 既:已经。 荷:表示感谢或客气的词语。承蒙,受到。 承蒙/得到了你的厚意赐教, 且愧其 诚然,幸甚( shèn)幸甚。 确然:正确、可信。 幸甚:书信中习用语。有表示殷切希望之意。 而且/更惭愧地发现你所指出的问题很正确/是可信的 ,我感到非常荣幸。 23
  • 24. 凡举进士者, 举:指参加科举考试。 进士:参加殿试的贡士,考中后称进士。 凡是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 于先进之门何所不往? 何所:何处。 对于已经是进士的前辈,哪有不去拜访的? 先进之于后辈, 苟见其至, 前辈进士对于后辈, 如果看到他到来 宁可以不答其意邪? 岂/难道不应答/回应他的诚意呢? 来者则 接之, 有后辈来访就 接待他, 举城士大夫莫不皆 然, 全城的士大夫没有不是都 这样做的, 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辈名。 愈:韩愈自称。 然而不幸/遗憾的是,唯独我有结交后辈的名声。 然而不幸/遗憾的是,唯独我有奖掖后辈的名声。 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注 。 所存:存留的地方;所归:会集的地方。 注:韩愈热心提携后进,而招别人攻讦他植党营 私。 名声有了,诽谤也就随之而来了。 有来问者,不敢不以诚答。 有来询问的人,我不敢不认真诚恳地回答。 或问:“ 为文 宜 何 师?” 何师:即“师何”。 有人问:“ 写文章 应该 师法/学习 谁呢?” 必 谨 对曰: 我必定/要 谨慎/郑重地回答说: “宜师古圣贤人。” “应该学习古代的圣人贤人。” 曰:“古圣贤人所为书 具存, 问的人说:“古代圣贤写的书(很多),都 保存着/流传下 来, 辞 皆不同,宜何师?” 但言辞的特点都不一样,应该学习 什么/哪些呢?” 必谨对曰:“师其 意,不师其辞。” 我要郑重地回答说:“学习他们文章的 立意/主题思想, 而不师法他们的文辞/辞章文采。。” 又问曰:“ 文宜易宜难?” 这个人再问:“ 做文章应该写得浅易还是艰深呢?” 必谨对曰:“无难易, 我必定谨慎地回答说:“没有艰深和浅易的说法, 我必定谨慎地回答说:“不必刻意写得艰涩或浅易, 惟其是尔, 如是而已, 惟其是尔:根据本来的样子。惟其,正因为;是 这样;尔,然、……的样子。 只要写得自然合理就行了,如此而已, 非固 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开:允许。 并非一定 要他们这么做,而禁止他们那么做。” 并不一定要褒扬这个,贬抑那个。 夫(fú)百物朝夕所见者, 夫:发语词,可不译。 我们每天从早到晚看得见的各种东西, 人 皆不注视也, 大家 都不会留心仔细地去看, 及 睹 其 异者, 等到 发现/看到了那 新奇/特殊的东西, 则共观而 言之。 就一起围观并 议论它。 夫文岂 异于是乎? 文章难道不是这样吗? 汉朝人莫不能为文, 汉朝的人没有不能写文章的, 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 最。 唯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 最为杰出/做的文 章最好。 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 那么,下的功夫深厚,他们得到的名声也传得久远。 若皆与世沉浮,不自 树立, 自:单独。 如果都随波逐流,不能有个人的创见/没有独到的见解 , 虽不为当时所怪, 为……所:被字句的固定结构。译作“……被 ……”。 即使不被 当时的人们责怪, 亦必无后世之传也。 也一定不能流传到后世。 24
  • 25. 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 赖:依靠,引申为“需要”。 您家中的各种东西,都是 需要且有用处的; 然其所珍爱者,必 非 常物。 但那些您所珍惜喜爱的,必定 不是 普通的东西。 夫君子之于文, 贤德的人对于文章, 岂异于是乎? 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今后进之为文, 现在年轻人写文章, 能深探而力取之, 能够深入探索(写文章的道理)、努力学习它, 以古圣贤人为 法者, 以……为:常见固定结构,“把……作为”。 并且把古代的圣贤作为 榜样/标准的那些人, 虽未必皆是; 虽然未必都做得正确/恰当/成功, 要若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 之徒 出, 要:如果、希望。若:如果。 但如果/如果希望 出现像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 雄一类的人物, 必自于此, 自:源于。 必定是出自 这些人 里面/当中 , 必定是从 这些人里面 出现, 不自于循常之徒也。 不会出自普通/寻常的人中。 若圣人之道,不用文 则 已, 至于圣人的道理/思想主张,不用文章(来阐发)就罢 了, 用 则 必尚其能者。 尚:佑、助。此指发挥。 者:……的方面。 如果用文章来阐发,就必然会发挥/突出他的特长/才 能。 能者非他,能自 树立, 这种特长不是别的,就是能够 独立 创新, 不因循者是也。 而不因循守旧(的这种特长)。 有文字来,谁不为文? 自从有文字以来,谁不写文章呢? 然 其存于今者, 然而 那些保存流传到今天的, 必其能者也。 能者:指上文的“自树立”、“不因循”。 必定是那些有特长的。 必定是那些能够独立创新、不因循守旧的 。 顾常以 此 为说 耳。 顾:发语词。 为说:与人解释,说服人。 我常常用 这个来说服别人 而已。 愈 于 足下,忝(tiǎn)同道而先进者, 于:同“与”。 忝:用作谦词。有愧于……,荣幸做……。 同道:同行。先进:首先仕进。 我很荣幸/有愧于 和 您 同样是以进士入仕的,只不过 比您早一步/是前辈, 又常从游于贤尊给(jǐ)事, 给事:官名。给事中的省称。刘正夫之父时任此 职。 又经常和您的父亲 往来, 既 辱 厚赐, 辱:谦词。犹承蒙。厚赐:指来信求教。 既然如此荣幸地得到您的来信, 又安得不进 其 所有 以为答也? 又怎么能不尽 我/自己 知道的一切 来回答您呢? 足下以为 何如?愈白。 您认为 我谈的道理怎么样?韩愈启。 你认为我的说法有没有道理?韩愈启。 赏析评点: 1. 韩愈写有多篇议论文,此篇针对来信者的问题作答,通俗易懂,言语要而不繁,简洁明了 起落纵横,游刃有余,温醇中显其笔力。 2. 全文主旨鲜明,着重谈了写作的四个问题。 (一)写文章要“师古圣贤人”,即学习以儒学为代表的古典文学经典:这是韩愈的一贯主张。 (二)提出学古圣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明确地说明了应该在哪方面学习古人。 (三)提倡“文无难易,惟其是尔”的行文准则,要求从表现对象出发,恰到好处。 (四)要求有创新自立的精神,不因循,形成自己的风格。这点在各篇文章中也反复论述过,体 现了韩愈作为文体革新者的自信。 3. 韩愈主张“师古圣贤人”“师其意”,是从提倡儒家道统出发的,具有浓厚的保守性。 25
  • 26. 4. 他主张在学习古典文学经典方面不要机械化一味模仿、以及写文章难易要恰到好处,要有 独创性等,都是从他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得出的真知灼见。这些主张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 借鉴意义。 第八课 三戒(并序):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柳宗元) 原文与注释 译文 (序) 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 推:推求,查究。 我常常厌恶世上的有些人,不知道考虑自己的实际能 力, 而乘 物以逞, 而只是凭借 外物来逞强, 或依势以干非其类, 或者依仗势力来冒犯和自己不同的人, 出技以怒 强, 使出伎俩来激怒 比他强的对象, 窃时以肆暴,然 卒 迨(dài)于祸。 肆暴:放肆地做坏事。 迨:及,至,遭到。 趁机 胡作非为,但 最后 却等来/遭受了灾祸。 有客谈麋、驴、鼠三物, 有位客人同我谈起麋、驴、鼠三种动物的结局, 似其事,作《三戒》。 (我觉得) 好像那些人的情形,(于是就)写了这篇《三 戒》。 赏析: 作者在“序”说明写以下三篇寓言,是借麋、驴、鼠三种动物的可悲结局,对社会上那些倚仗人 势、色厉内荏、擅威作福的人进行辛辣的讽刺,并警戒世人:毫无自知之明而肆意逞志,必然自 招祸患。 《临江之麋(mí)》 临江之人畋(tián),得麋麑(ní),畜之。 麋:形体较大的一种鹿类动物。 麑:鹿仔。 临江有个人,出去 打猎時捉到一只小麋鹿,把它带回 家饲养。 入门,群犬 垂 涎,扬尾皆来。 刚一进门,一群狗(见到小麋鹿),都 流着 口水,摇着 尾巴靠过来。 其人怒,怛(dá)之。 怛:恐吓。 那个人非常愤怒,把 群狗 吓退。 自是 日抱就犬,习 示之, 从此猎人每天抱了幼麋去接近狗,让狗看 熟了, 使勿动,稍 使与之戏。 使狗不伤害它,后来又逐渐 让狗和幼麋一起游戏。 积久,犬皆 如 人 意。 时间长了,那些狗也都 按照 主人的意愿做了。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 幼麋逐渐长大后,忘记了自己是麋类, 以为犬良我友,抵触 偃仆,益 狎(xiá)。 良:真,确。 抵触:用头角相抵相触。 偃:仰面卧倒。仆:俯面卧倒。 认为狗真的/确实是它的伙伴,时常和狗互相碰撞,在 地上打滚,越来越 亲近。 犬畏主人,与之 俯仰 甚善, 俯仰:低头和抬头。 狗因为害怕主人,便和麋鹿 玩耍/周旋,十分友善, 然 时 啖(dàn)其 舌。 啖:吃,这里是舔的意思。 可是又不时 舔着自己的 嘴唇,露出馋相/想要吃掉麋 鹿。 三年,麋出门,见 外犬在道甚众, 过了三年,一次麋走出家门,看见路上有 许多 野狗, 走欲 与 为 戏。 为:相。 立刻跑过去想 跟它们一起 玩耍, 外犬见而喜且怒, 共杀食之, 而……且:又……又……。 这群野狗见了麋鹿既高兴又愤怒, 一起把它杀了吃掉 , 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狼藉:散乱。 麋鹿的尸体/骨头散落在路上,但麋鹿到死都不明白 自己会死的原因/这是怎么回事。 26
  • 27. 赏析: 1. 《临江之麋》写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其中一种表现:依势以干非其类。 2. 这则寓言尖锐地讽刺了那些倚仗权贵而得意忘形的小人物,指出他们必败的命运。 3. “至死不悟”四个字,既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也勾画出麋的可怜与可悲。 4. 麋至死不悟的原因是:它忘却了自己的种群本性,在养尊处优的情况下没学会区分敌我。 5. 这则寓言故事在写法上突出的是细致逼真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外犬见而喜且怒”,用 拟人的笔触刻画犬的心理活动。 《黔(qián)之驴》 黔无驴,有 好(hào)事者船载以入, 载以入:载而入。 黔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一个 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 了一头进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驴到了之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到山下。 虎见之,尨(mánɡ)然大物也, 尨:通“庞(páng) ”。高大。 然:......的样子。 也: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 老虎看到它 是个形体高大、强壮的家伙, 以 为神,蔽林间窥(kuī)之。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当作。 就把它当做神/神奇的东西, 隐藏在树林中偷偷看它。 稍 出近之,憖憖(yìn)然 莫相知。 莫:不。 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没有“互相”之 意。“相知”即“了解对方”。 (老虎)渐渐 走出树林靠近它,一副小心谨慎的样子, 不知道驴( 是什么东西)。 他日,驴一鸣,虎 大骇远遁(dùn), 大骇:非常害怕。大,非常;骇,害怕。 有一天,驴大声啼叫,老虎 吓一大跳/非常害怕,逃到 远处, 以为 且 噬(shì)己也,甚恐。 认为驴子将要 吃自己了,非常害怕。 然 往来 视之, 可是老虎来回/来来往往地 观察它, 觉无异能者; 者:助词。用在句末,表示揣度的语气。 觉得它似乎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益 习 其声, 老虎逐渐 熟悉了驴的叫声, 又 近 出前后,终不敢搏。 出:出现。 又/再 靠近它,在它前前后后走动/周围徘徊,但始终 不敢上前扑击。 稍 近 益 狎(xiá),荡倚冲冒, 益:更加。 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轻侮。 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荡:碰 撞。依:依靠。冲:冲撞。冒:冒犯。 老虎又逐渐 靠近它,态度更加 轻侮,开始碰撞、依 靠、冲撞、冒犯它。 老虎又逐渐 靠近它,更加 轻侮地戏弄它,对它冲撞 冒犯。 驴不胜怒,蹄之。 不胜:禁不住。 驴不禁发怒/忍不住怒气,用蹄子踢老虎。 虎因喜,计之曰: 计:考虑。之:指驴子生气只能踢的情况。 老虎因此很高兴,心里 盘算着这件事: “技 止 此 耳。” “它的本事/技能 不过/只 如此 罢了!” 因 跳踉(liáng)大 (hǎn),断其喉, :(虎)吼叫、怒吼。 于是 跳起来 大声 吼着,咬断驴的喉咙, 然后才离开。 尽其肉,乃去。 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噫(yī )!形之尨也类有德, 噫:叹词。表示悲痛或叹息。 德:德行。此指法道,办法和门道。 唉!驴的形体 庞大好像很有法道, 声之宏也类有能。 声音洪亮好像很有本事和能耐。 向不出其技, 如果当初不暴露出那么一点可怜的本事/弱点, 虎虽猛, 疑 畏, 虎虽然凶猛,但因 疑虑、畏惧, 27
  • 28. 卒不敢取;今 若是 焉,悲夫! 若是:如此、这样。 焉: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夫:语助词,放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 始终不敢进攻/攻击(它) 。现在却落得这个样子,真是 可悲啊! 赏析: 1. 《黔之驴》写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其中一种表现:出技以怒强。 2. 本文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 当时统治阶级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虚有其表、貌似强大的某些上 层人物。 3. 本文的寓意: ⒈老虎角度: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但面对 突如其来的敌人不能贸然斗争,要深入调查探究底细,掌握了敌人的详细资料时,再攻其要 害,方能胜券在握。 ⒉驴子角度:我们不能做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要有真才实学。生存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中 要有自知之明,面对强敌要沉着应付,以智求得生机。 ⒊好事者角度:影射为某些官僚主义者不顾实情,贸然引进,致使人才被荒废扼杀。 《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畏 日,拘忌 异甚。 某:指确定的、无须指名或说不出姓名的人。 日:旧时指日辰的吉凶禁忌。 永州有一个人,怕 犯日忌,禁忌 非常多/特别过分。 以为己生岁 直 子; 岁:年,年份。 直:通“值”,碰上,遇到。 子:农历子年。生在子年的人,生肖属鼠。 他认为自己出生的年分 碰上是子年, 鼠,子神也;因爱鼠, 老鼠就是子年的神,因此非常爱护老鼠, 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 僮:童仆,这里泛指仆人。 家里不许养猫和狗,禁止仆人扑打老鼠; 仓廪(lín)庖厨,悉 以恣鼠,不问。 仓廪:粮仓。庖厨:厨房。 以恣:即“以之恣”,把它让……放纵。恣,放纵。 家里的仓库、厨房,全 放任老鼠(放纵横行)不管。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 因此,老鼠们就相互转告, 都跑来到他家里, 饱食而无祸。 既能大吃大喝,又没有任何灾祸。 某氏室无完器, 这个人家里没有一样完整的东西/器物, 椸(yí)无完衣, 椸:衣架。 衣柜里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 饮食大率鼠之馀也。 吃的喝的东西, 大都/一般是老鼠吃剩下的。 昼 累累(léi)与人兼行, 累累:一个接一个,连续不断貌。 兼行:同走。 白天,老鼠成群结队地和人在一起活动, 夜则 窃啮(niè)斗暴, 啮:咬。 到了夜晚,就 偷咬东西,争斗打闹, 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闹得人睡不成觉,某人 始终不 觉得老鼠讨厌。 数 岁,某氏徙居 他州; 过了几 年,这个人搬迁到别的地方去了。 后 人来居,鼠为态 如故。 为态:做出各种动作。此指任意橫行。 他之后,另外一家人搬进来,但老鼠 像过去一样/依旧 闹得很凶/猖獗。 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 类:族类。这里的意思和句中的“物”同。 这/新搬来的人说:“ 这些在阴暗处活动的可恶东西, 盗 暴 尤 甚。 偷窃 打闹得特别 厉害, 且 何以 至 是 乎哉?” 乎哉:语气助词。表疑问。 可是 为什么 到 这种地步了呢?” 28
  • 29. 假五六猫,阖(hé)门, 撤瓦, 便借来了五六只猫,关闭上大门, 撤除砖瓦, 灌穴,购僮罗捕之, 罗:搜罗。到处搜索。 用水浇灌老鼠洞,奖赏仆人到处搜寻围捕, 杀鼠如丘,弃之 隐处, 杀死的老鼠堆得跟山丘一样,老鼠的尸体被扔在 偏僻 的地方, 臭 数月乃 已。 已:停止。 臭味好几个月后才 散去。 赏析: 1. 《永某氏之鼠》写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其中一种表现:窃时以肆暴。 2. 这则寓言比喻那些自以为“饱食而无祸”的人作老鼠,指出他们“为态如故”,以“饱食无祸为可 恒”,那他们一定会遭到彻底被消灭的惨祸。它深刻有力地讽刺了纵恶逞凶的官僚和猖獗一 时的丑类。 3. 寓意: • 第一种角度:凡是害人的东西,即使一时可以找到“保护伞”,但这种庇护是不可能长久的 ,最终还是没有好下场。 • 第二种角度:对待那些坏人坏事,决不能姑息、妥协,要勇于面对、坚决予以打击,更不 能非常禁忌迷信。决不能任由他们胡作非为。暗喻小人得志虽能嚣张一时,却不能长久。 依仗权势的小人会遭到彻底被消灭的下场。 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原文与注释 译文 褒禅山亦 谓之华(huā)山, 褒禅山也 叫它做华山, 唐浮图慧褒 始 舍 于 其 址, 唐代和尚慧褒 最先 在这个地方 筑舍定居, 而卒葬之; 之:同兼词“焉”,即“于之”,在这里。 并且死后/最后又安葬在这里/在山脚;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之:给它取名。 因为这个缘故,从 那以后,人们就给它/华山取名叫 褒禅山。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现在所说的慧空禅院, 褒之庐冢(zhǒng)也。 庐冢:古时为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 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就是慧褒和尚的弟子在他的坟墓旁盖的屋舍。 就是慧褒和尚生前的屋舍和他的坟墓。 就是慧褒和尚的墓和守陵人所盖的房屋。 距其院东五里, 离开禅院东边五里, 所谓华阳洞者, (就是人们)说的华山洞, 以其乃 华(huā)山之阳 名之也。 阳:山之南;水之北。 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叫它这个名。 距洞百余步有碑 仆 道, 离华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其 文 漫灭, 石碑上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 独 其 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为:有,引申为残存。 只有 石碑上 残存的 字 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字 样。 今 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者, 华实:华丽和朴实。 现在 念“华”如同“华实”的“华”字, 盖音谬也。 也:解释语气。 大概是由于读音错了。 赏析评点:全段以山名开始,再以考证山名作结束,层次井然。写“仆碑”是为最后一段的议论埋 伏笔,作为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 其下平 旷,有泉 侧出, 山洞的下面平坦开阔,有泉水从山岩旁边涌出来, 29
  • 30. 而记游者甚众, 因而到这里游览并题字留念的人 很多, 所谓前洞也。 这就是人们说的“前洞”。 由山以上五六里, 沿着山路向上走五六里, 有穴窈(yǎo)然, 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有一个深远幽暗的山洞, 入之甚寒。问其深, 走进洞里感觉很寒冷。打听 它的/这个洞的深度,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就是那些爱好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 谓之后洞。 (人们)叫它后洞。 余与四人拥 火以入, 余:同“予”。以:而。 我和四个人拿着 火把走进洞里,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其:指代第一个分句,那。 进洞越深/越往深处走, 那里前进就越困难, 而 其见愈奇。 其:指代第一、第二个分句,那。 见:动词活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可是在那儿看到的景物也就越奇妙。 有怠而欲出者,曰: 有一个懈怠/懒惰而且想要退出洞的人,说: “不出,火且尽。” “(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了。” 遂与之 俱 出。 于是大家跟着他 一起退出来。 盖余所至, 大概我走到的地方, 比好游者尚 不能 十一, 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所到过的地方, 还 不到 十分 之一呢, 然视其 左右, 可是看看后洞洞壁 两边, 来而 记之者已少。 之:游山洞一事。 来到这里而且 题字留念的人已经很少了。 盖其又深,则 其至又加少矣。 其至:即“其至者”,那些来到的人。 大概山洞更深的地方,那么 到的人就更少了。 方 是时,予之力 尚 足 以入, 正当 这时候,我的体力 还 足够 用来继续前进, 火尚足以明也。 火把还足够用来照明。 既 其出,则 或 咎 其欲出者, 已经 我们出来之后,就 有人 责怪 那个提议退出来的人, 而余亦悔其随之, 我也后悔自己跟他一起退出来, 而不得极 夫(fú)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 因而/以致不能够尽享 那游玩的乐趣。 赏析评点:这段主要记录了游华山洞的所见所感,以及自己因“怠”而退的后悔心情。 写作手法:“前洞”略写,详写游“后洞”的经历,重点说入“深”进“难”见“奇”的情况,作者对前洞、 后洞的对比描写,为后悔交代原因,也为出洞后的心得埋伏笔。 于 是余有叹焉。 在 这时/对 这件事,我便深有感慨了。 古人之观 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 鸟兽,往往有 得, 古代的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 欣赏,常常有心得体会/收获, 以 其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这是因为 他们 探求、思考得十分深入而且广泛/无所 不包/没有什么事物不在探究的范围之中。 夫(fú)夷 以近,则游者众; 夫:发语词,无实义。 以:而。 (道路)平坦 而且路程近的地方,那么游览的人就多; 险以远, 则至者少。 艰险而且路程遥远的地方, 那么到来的人就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可是世界上奇丽雄伟、珍贵怪异、不同寻常的景象,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 所罕至焉, 常常是在艰险遥远而且人们很少到达的地方,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所以不是有志气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