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52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SPM中国文学:文选(2013年开始)
论述题
1. 孟子《鱼我所欲也》 2
2.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5
3.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6
4. 司马迁《鸿门宴》 11
5. 李密《陈情表》 16
6. 唐诗五首:
骆宾王《咏蝉》
李白《把酒问月》
杜甫《望岳》
刘禹锡《竹枝词》
白居易《观刈麦》
18
20
21
22
23
7. 韩愈《答刘正夫书》 25
8. 柳宗元《三戒(并序)》:
临江之麋
黔之驴
永某氏之鼠
25
9. 宋词五首: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
李清照《如梦令二阕》(常记溪亭日暮)、(昨夜雨疏风骤)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7
28
30
31
32
10.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3
11. 高明《琵琶记·五娘吃糠》 34
12. 罗贯中《三国演义·赵子龙长阪坡救幼主》 40
13. 沈复《闲情记趣》(节选) 42
14. 郁达夫《我的梦,我的青春》 43
15. 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44
16. 巴金《灯》 45
17. 新诗二首:臧克家《有的人》、余光中《乡愁》 46、48
18. 陆蠡《囚绿记》 49
19. 陈之藩《钓胜于鱼》 50
20. 毕淑敏《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52
1
第一课:《鱼我所欲也》孟子
1. 《鱼我所欲也》的中心思想
● 阐述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
取的。
2. 《鱼我所欲也》的结构分析
原文 结构分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
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
而取义者也。
比喻论证:用物质生活的实际情况作比喻,由熊掌比鱼珍贵,得
出“舍鱼取熊掌”的论断。
用比喻说明人们对所喜爱的东西,在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取其最珍贵的。为给读者理
解和接受下文所要说明的道理提供感性的基础。
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从生与义的比较中,提出“舍生取义”的
论点。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
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
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
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
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从正反两方面(两种对立的价值观)阐述“舍生取义”的重要性:
1 正面论述“舍生取义”的原因与意义/道理:
运用对比的方法,进一步说明上文的论点:“义”比“生”更值得珍爱,在“生”妨害
“义”的情况下,决不苟且求生:“不义”比“死”更令人厌恶,为了“义”,决不躲避
祸患,决不怕死。
2 反面论述“求生恶死”的对社会的危害
就生死两方面进行对比,说明如果把生看作最喜爱的,把死看作最厌恶的,那
么为了求生避患,只计利害,便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用意在说明不顾“义”的危
害。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舍生取义的必要性。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
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
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
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
之,贤者能勿丧耳。
论述“舍生取义”是应该做、能够做到的。
列举两种实际存在的情况:有可以用来求生、避患的方法,却有人不肯用它求
生。不肯用它避患。说明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有的人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
,不义比死更可恶。
说明一般人在一般情况下都有舍生取义的本性:羞恶之心。
孟子从他的性善论出发,认为羞恶之心是每个人先天具有的,但不是说事实
上每个人任何时候都有“是心”。因为有些人丧失了这些本性。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
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
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举例说明“一般人都能做到舍生取义”,关键在本心。
先说明食和羹的得失决定人的生死,言外之意是:如果仅从获得生存考虑,那
是非得到不可的。行路之人与乞人急需得到的食物以保全生命,但因给予食物
的人轻蔑无礼,他们宁死也不愿接受。从而具体说明人皆有羞恶之心的道理。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
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
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
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
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
对比有本心的“路人和乞人”,揭露、批判为“万钟”而忘礼义的
王侯贵族,已经失去本心。
根据上文的论述,孟子的本意是,不合礼义得来的万钟俸禄是比死更可恶,于
我有损无益。
关于人们不辨礼义而受万钟的原因: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孟子作出这个推测性的解释,是就当时一些人的实际表现说的,孟子并不同
意人们的这种做法,因此下面进行批驳。
将宁死不肯接受箪食、豆羹与“为宫室之美,……”而接受万钟的情况两相对比
,指出后者不辨礼义,是应该停止不干的。
2
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
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论述不辨礼义而受万钟的错误,指出为私利而受万钟的人是因为丧失了羞恶
的本心。目的在于教育人们保持羞恶之心等善良的天性。
结合全文,从而论述恢复、保持人的本心
(羞恶之心、辞让之心)
的意义。
3. 概述《鱼我所欲也》的内容要点。
1. 用比喻说明人们做选择的原则:择最珍贵的、喜爱的——“所欲”。
2. 从正方两方面论述“舍生取义”的重要性。论述时以对比的方式说明做选择的原则:取
最“所欲”的,避最“所恶”的:
● 正面:所欲,正义甚于生;所恶,不义甚于死——择义行,宁死不做不义。
● 反面:所欲,生甚于正义;所恶,死甚于不义——苟且求生,行不义以避死。
3. 强调“舍生取义”是能够实践的行为,因一般人有本心——羞恶之心,后来丧失。
4. 举例说明“一般人保有本心”即能“舍生取义”:有人在面临生存的考验时,不愿出卖尊
严、丧失人格。
5. 批判“失本心”即会“行不合礼义”:有人为了身外之物(未威胁生存)而行不义。
6. 中心论点显现:保有善性、羞恶之心的人,必然“舍生取义”。
4. 《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个论点?
● 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 作者先用“鱼”和“熊掌”做比喻,说明鱼和熊掌这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熊掌比鱼珍贵。当
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人们就必然做抉择,从而得出“要舍弃鱼而选取较珍贵的熊掌”
这个结论。
● 作者再用类比推理的手法来引出论点,说明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
要得多。当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人们应该以“正义”为重,为了维护正义,就必须舍
弃生命选取正义。
5. 孟子如何从正面去论证“舍生取义”?
● 孟子从正面进一步分析文章的论点,他认为: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
的东西(就是“义”)比生命更重要,所以我不会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
的,但是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就是“不义”)还有甚于死亡,所以即使有导致死亡的祸患,
我也不避开它。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也不做“不义”的事。
6. 孟子如何从反面去论证“舍生取义”?
● 孟子从反面申述他的观点。
●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是
不可以采用的?
● 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比死亡更甚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的办法,有什么是不可
以采用的?
● 孟子的论点中隐含这样的意思,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
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将
丧失殆尽。孟子认为这是一件不能容忍的事,从而带出“舍生取义”这个论点。
7.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
为什么孟子这样说?
● 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他要强调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及羞耻心,这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做出正
确的选择。
● 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并
不是因为他们的品德比较高尚,只不过是他们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向善之心及羞耻
心罢了。
8. 孟子如何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来论证“舍生取义”?
● 孟子从正面先以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为例,说明在关乎生死的时候,如果呼喝着
把这“一箪食,一豆羹”递给人家,或是把食物踢给人家,“行道之人”和乞丐都不屑接受这
些食物。这就表明这些人没有为了要活命而丧失本心。
● 孟子再从反面以“万钟”为例,将它和“一箪食,一豆羹”做对比。“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两者相比,它自然比
“万钟”更重要,但是却有人“不辨礼义”的贪求“万钟”,这就是丧失本心的表现。
● 孟子再进一步对比论证,“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与“义”比较,它们都是次要的。
● 通过这样的对比,孟子深刻地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个论点,还让人们认识到为了维护正义
,生命和富贵是可以舍弃的。
9. 分析此文的写作特点。
(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排比、反问。 
比喻 
● 用物质生活中熊掌与鱼的取舍比喻人生价值观中的生命与正义的取舍;一箪食、一豆羹比
喻少量的食物。
对比 
● 对比“所欲”“所恶”。例:“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赞扬不受“嗟来之食”的有本心,斥责“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失本心。 
排比
●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
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反问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 是亦不可以已乎?
(二)正反论述
● 正面论述舍生取义的意义:因为义比生更可贵,不义比死更可恶,所以维护正义。接着从
反面论述,如果只求活命与避患,而不讲义,那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 论述舍生取义是应该做到,而且是能够做得的。先举例正面说明一般人做得到的情况:行
路之人不受“呼尔而与之”的食物、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食物。再反面说明有些人做
不到的情况:有人为了名利接受“万钟”,是因为失去了他们的本心。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 论述舍生取义的必要性,是从具体比喻(鱼与熊掌)到具体例证(不吃“呼尔与之”者、受“万
钟”者),两者都论证同一的中心。说理充分、透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
第二课: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1. 烛之武如何说服秦穆公退兵?
● 首先,烛之武承认郑国情势危急,但没有为郑国乞求,相反,却以“郑国灭亡对秦有好处,
就麻烦您了”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博取秦伯的好感,愿意聆听下文。
● 接着,他说明亡郑将会利晋害秦。因为秦国越过晋国攻打远方的郑国,得不到实际的好处
(增加边境土地),只会增加晋国的土地。而晋国的势力雄厚了,即等于削弱了秦国的势
力。
● 接下来,他分析保郑对秦国有利无害。秦若退兵,日后郑国可作为秦在东道上的主人,在
秦国使节来往时,为他们提供物资。
● 最后,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他以历史说明晋国曾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
分析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犯秦。这番话成功激起秦伯对晋国的戒心,终于改变
主意,退兵助郑。
2. 简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大意。
● 晋国和秦国联合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秦晋围郑的原因,即“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 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去说服秦伯退兵。烛之武起先拒绝,在郑伯向他道歉并晓以大义后,他
才接下重任。
● 烛之武见到秦伯,先承认郑国处境危急,但不乞怜,反而表明自己为秦着想的立场,
消除
秦伯的戒心,博取好感。
● 接着,他从“为秦着想”的角度分析“亡郑”对秦国的危害。因为秦国攻打郑国得不到扩大国
土的好处,反而助晋国增加土地,无形中削弱了秦国的势力。
● 接下来,他分析“保郑”对秦国大有好处。因为日后郑国可作为秦国的东道主,为往来的秦
国使节提供物资便利。
● 最后,他使离间计,以历史事件说明晋国曾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
灭郑之后必进而犯秦。这番话成功激起秦伯对晋国的戒心,终于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 晋文公失去秦国的合作,只好也撤军。
3. 烛之武如何利用历史事实和逻辑推理来说服秦国退兵?
● 烛之武先提醒秦伯秦晋存在着历史矛盾:秦国曾经对晋惠公有恩,他曾答应把焦、瑕两地
割让给秦国。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
● 晋国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这个历史事件成功挑拨了秦晋的关系,使秦穆公对晋
国起了戒心。
● 接着,他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既然秦晋都有向外扩张的野心,贪得无厌的晋国自
然不会满足于东向灭郑,而也想扩张西部的疆界,灭郑后必将要侵犯秦国。
● 这样合乎逻辑的推理让秦伯意识到攻郑有危秦国,终于下决心退兵。
4. 晋文公为什么不向秦军进攻?
● 秦国背弃与晋围郑的盟约,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反对。他的理由是:
● 要不是秦伯的支持,他就不会有今天;
● 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 失掉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
5
● 用分裂来代替团结,是不勇武的。
● 于是他下令撤军。
第三课:《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1. 概括《冯谖客孟尝君》的主旨。
● 这篇文章描述了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门客的经历。通过记叙冯谖为孟尝君凿就三窟,巩
固了孟尝君在齐国的政治地位,突出冯谖的深谋远虑,赞扬了冯谖重视民心的远见卓识
和政治上的机谋果断;反映了当时权贵重视养士和“士为知己者死”的社会风气。
2. 简述《冯谖客孟尝君》的内容大意。
● 冯谖要做孟尝君门客,孟尝君听到介绍人说他“无好无能”,虽轻视他,还是接受了他。
● 冯谖在孟尝君家受到下等门客的待遇,于是三次弹剑而歌表不满,以试探孟尝君对门客
的态度。孟尝君改善了冯谖的待遇,善待他的老母亲;冯谖决定忠心效力这位贤主。
● 首先,冯谖要巩固主子的政治力量(营造第一窟)。他自荐替孟尝君到薛地收债,当众假借
孟尝君的命令烧债券,为孟尝君收买民心,为他在薛地保留一个政治据点。然而孟尝君不
理解他的用心,对他感到失望。
● 一年后,孟尝君被罢免了宰相职位,回到自己的封地,受到百姓非同寻常的迎接。他才知
冯谖焚券买义收德的用意,认识到他的智谋远见。
● 冯谖为了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决定为他再争取两个政治优势(营造“二窟”)。
● 他先以策士的才智,成功游说魏王以厚礼高调地争聘孟尝君,提高了孟尝君的价值与地
位。借此引起了齐王的重视,迫使齐王向孟尝君道歉,恢复其相位。
● 接着,他劝孟尝君趁机索取先王的祭器,在薛地建立了宗庙,以长久保护孟尝君的封地。
● 冯谖为孟尝君政治地位的稳定出谋划策,使他在任齐国相国的几十年时间里,高枕无
忧。
3. 冯谖初到孟尝君家做食客,如何吸引了孟尝君的注意?
● 冯谖初到孟尝君家做食客,给孟尝君的印象是个极其平庸,无好无能之辈,被给予下等门
客的待遇。办事人员因此拿粗劣的饭菜给他吃。
● 过了不久,冯谖倚柱弹剑而歌说吃饭没有鱼。孟尝君知道后就把冯谖提升到有鱼吃的中
等门客的地位。
● 过了不久,冯谖又弹剑而歌说出门没有车。孟尝君知道后再把冯谖提升到出门有车坐的
上等门客的地位。冯谖还乘着车子,举起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说孟尝君把他当作客人
看待了。
● 不久之后,冯谖又弹剑而歌说住在孟尝君家中没有办法养家。孟尝君知道后向旁人询问,
知道冯谖有个老母亲。他派人给冯谖的老母亲吃的用的,不让她缺少什么。于是冯谖就
不再唱歌了。
● 经过三次的诉求后,孟尝君对他有了印象。当孟尝君物色收债人才时,就是因“弹铗而歌”
一事而记起他的。
4. 试简述冯谖为孟尝君到薛地收债的经过。
● 孟尝君出告示征求熟悉会计工作的人替他到薛地去收债。
6
● 冯谖在告示上签名说他能去收债,得到孟尝君的赏识和委任。
● 出发前,冯谖问孟尝君,要用债款买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要他看看家中缺少什么,就买
回来。
● 冯谖到了薛地,召见所有欠债的老百姓,一一核对借契后,当着老百姓的面假传孟尝君的
命令,把债款还给他们,并烧掉借契。人民喜出望外,欢呼万岁。
● 冯谖回来后,告诉孟尝君,他用债款为他买回来了“仁义”。冯谖认为孟尝君有了小小的薛
邑,却不爱护人民,还趁机从他们身上谋私利,说明他缺少的是“仁义”。所以假托他的命
令注销了老百姓的债,烧掉债券,为他树立爱民的威信,以期获得人民的拥戴,积累其政
治力量。孟尝君听了很不高兴,但也没有追究这件事。
5. 冯谖替孟尝君“千金市义”的目的是什么?
冯谖如何替孟尝君“千金市义”?
● 薛地是孟尝君的封地。孟尝君家里很富有,可是缺少爱护百姓的仁义之心,他对自己封地
的百姓放贷,以高利贷剥削人民,可想是得不到人民的真心拥护的。
● 冯谖自荐为孟尝君到薛地收债,趁此良机召集所有欠债的百姓,当众假传孟尝君的命令,
焚烧债券,注销了百姓欠的“千金”债务,以此收买到民心,替孟尝君“买”得仁义之名,树立
了威信,为他以后的政治地位铺好第一块基石。
● 随着孟尝君被罢免相位回自己的封地薛地,离薛邑还差一百里路,老百姓就扶老携幼,在
路上迎接他。他这才知道冯谖为他“市义”的目的是为他保留一个坚固的政治后盾。
● 冯谖的政治远见,使孟尝君放胆把自己的政治命运交给他(重用他)。
6. 写出冯谖助孟尝君恢复相位的经过。
● 冯谖带了五十辆车,五百斤金去魏国游说魏惠王,请他趁齐王罢相的良机,接孟尝君来辅
佐他,便能国富兵强。
● 惠王久闻孟尝君的贤名,立即以千斤黄金、百乘马车(显使厚礼)聘孟尝君为相。
● 冯谖先一步回薛地提醒孟尝君,如此显使厚礼的行动,齐国必已知此事,于是孟尝君坚拒
魏使的多次请求,突显魏惠王对他的重视,提高了他的地位、声望。
● 齐王知道了后,害怕孟尝君受聘为魏相,将使魏国强大,对齐国不利,马上非常隆重地向
孟尝君谢罪,请孟尝君返国恢复相位。
7. 冯谖为孟尝君营造了“三窟”。这里的“三窟”是什么意思?冯谖为孟尝君营造了哪“三窟”?
● “三窟”指可以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的多种办法。
(“三窟”指从各方面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的办法。)
● 冯谖为孟尝君营造的“三窟”是薛地民心,齐相之位和薛地宗庙。
第一窟:薛地民心
● 孟尝君对封地——薛地百姓缺少仁义心,放高利贷剥削人民,得不到人民的真心拥护。
● 冯谖自荐为孟尝君到薛地收债,趁机召集所有欠债的百姓,当众假传孟尝君的命令,焚烧
债券,注销了百姓的债务,收买民心,替孟尝君“买”得仁义之名,树立了威信。
● 当孟尝君被罢免相位,回薛地时得到老百姓非同寻常的欢迎。这是冯谖为他铺好的第一
个坚固的政治后盾。
● 冯谖的政治远见,使孟尝君放胆把自己的政治命运交给他(重用他)。
第二窟:齐相位
7
● 孟尝君被罢免相位后,冯谖通过游说,成功让梁王以显使厚礼聘请孟尝君为魏国相,从而
提高了孟尝君的政治地位(地位、声望)。齐王恐怕孟尝君使魏“富而兵强”,对齐国不利。
被迫收回成命,恢复孟尝君的宰相职位。
● 冯谖成功为孟尝君凿好第二窟,巩固了孟尝君在齐国的政治地位。
第三窟:薛地宗庙
● 当齐王非常隆重地向孟尝君谢罪,请他重新担任宰相,冯谖劝孟尝君趁机向齐王索取宗
庙里祭祀先王的器皿,在薛地建立宗庙。
● 薛地有了宗庙,使孟尝君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
8. 为什么说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 因为冯谖在成为孟尝君的门客后,以过人的才智、见识和政治远见,为孟尝君营就了“三
窟”,从各方面巩固孟尝君在齐国的政治地位。
● 冯谖为孟尝君营造的“三窟”是薛地民心,齐相之位和薛地宗庙。
● 首先,冯谖以其政治远见,不惜假冒孟尝君的命令,烧债券,收买民心,使百姓感念孟尝
君的爱护和仁义心。因此,当孟尝君被罢相失势,回到薛地时,百姓对他拥戴有加,这样
既给了他一个政治立足点,也对外显示了他有深厚的民众力量,这些力量就是他的政治
后盾。
● 此外,冯谖善用计谋,在孟尝君被罢相后,很快地成功游说梁王,以显使厚礼聘请孟尝君
为相,提高孟尝君的地位、声望。迫使齐王恢复孟尝君的宰相职位。
● 不但如此,当齐王向孟尝君谢罪并恢复其相位时,冯谖劝孟尝君趁机索取宗庙里祭祀先
王的器皿,在薛地建立起宗庙,以保障封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
● 正是冯谖为孟尝君出谋划策,造就这“三窟”,使孟尝君此后数十年,都有稳固和强大的政
治势力,不曾遭到任何灾祸。
9. 简述冯谖的形象。
● 冯谖最初成为孟尝君家的门客时,先怀才不露,装愚守拙地试探孟尝君是否值得为他效
力。让身边的人以为冯谖是个平庸,无好无能之辈,实际上他是一个有心计、能够伺机而
动的人。
● 他的三次“弹剑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说明了他有自信和高度的自我评价。
● 当冯谖确定孟尝君是一个值得为他效力的人后,就积极为他营造了三窟。通过营造三窟
的过程表现出了他的远见卓识和过人的政治才华及知恩图报的忠诚。
● 首先,他自荐到薛地收债,假传命令及为孟尝君市义,说明他是一个有胆识、处事果敢迅
速,有政治远见的人。
● 他把人民的借契烧掉则显示出他有“以民为本”、“以仁义治国”的正确的政治观。
● 他设计让孟尝君恢复相位,并趁情势有利于己的时候“劝立宗庙”,展现出足智多谋的策士
风度和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
10.试简述孟尝君的形象。
● 孟尝君在初识冯谖,虽然获得了他是“平庸,无好无能之辈”的信息,还是收留了他。过后,
冯谖三次“弹剑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孟尝君都满足他所求,让他享有上等门客食有
鱼、出有车的待遇,还供养他的老母使她无所缺,显示出他的宽宏大度、慷慨大方、轻财
好施。
● 当冯谖自荐到薛地收债,他为自己之前怠慢了冯谖而向他道歉,可见他能礼贤下士和勇
于认错。
● 冯谖烧借契及假传命令,是一则严重的罪行,可是孟尝君知道了虽不高兴,却没有治冯谖
的罪,这说明他宽宏大量。
8
● 他虽然善于养士,但还是会误信身边办事人员的话,对冯谖采取先轻视后尊重的态度,显
示出他在识别人才方面的才智是平庸的。
● 但是,当他肯定了冯谖的政治远见和聪明才干后,就大胆地把自己未来的政治命运交给
冯谖,对冯谖的劝诫言听计从,展示了他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优点。
● 孟尝君的生活奢侈淫逸,可是却向自己封地的百姓放贷,进行剥削,说明他缺乏仁义;从
政治的角度来看,他也缺乏以民为本的进步政治观。
● 孟尝君不明白冯谖为他市义的深远意义,显示出他缺乏政治远见/政治见识平庸。
11. 本文在塑造冯谖这个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哪些手法?
● 本文应用了先抑后仰的手法成功突出冯谖恃才自信,智谋不凡的策士风度。
● 写冯谖“无好”“无能”的介绍,和孟尝君轻蔑的“笑而受之”,是一抑;
● 写他三次弹剑而歌的非分要求和左右对他“笑之”“恶之”,批评他贪得无厌,是再抑;
● 写他为孟尝君买仁义的原由,孟尝君的一句“算了”所显现的失望和轻视,是三抑。
● 三度贬抑,让人以为冯谖是个无用之人。
● 接着,文章却以冯谖“市义”的效果实现,成功经营三窟,大大赞扬了冯谖所展现的过人的
才智、见识和才能。
● 本文也通过对比映衬和烘托手法的应用,展示了冯谖的性格与才识。
● 其他门客在初识冯谖时的势利,见他三次弹剑而歌时的蔑视和批评,衬托了冯谖其后“焚
券市义”“造三窟”的卓越不凡、深谋远虑和忠心。
● 孟尝君对冯谖的“无好、无能”表轻蔑,对冯谖“焚券市义”的深刻意义的不理解(短视),对
比他在罢相回薛地后对冯谖的感激和信任,都有效地衬托出了冯谖的足智多谋和深具政
治远见的优点。
12.简述《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如何以先抑后扬的手法塑造冯谖的形象。
● 文章先写委托者介绍冯谖时说他没有什么擅长和本事,使孟尝君对他全无印象,虽“笑”而
收留他,但轻蔑之情毕现。这是一抑。
● 成为门客之后,写他在全无表现的情况下,三次弹铗而歌,先后向孟尝君提出吃鱼、乘车
和养家的非分待遇,同时写左右的人对他的薄待、嘲笑、厌恶,并批评他贪得无厌,这是
对他的第二次贬抑。
● 他为孟尝君到薛地收债,却假传孟尝君命令,烧借契注销百姓的债务,为孟尝君“市义”(收
买民心),令孟尝君十分不高兴,一句“算了吧”说明他对冯谖的失望和轻视,这是三抑。
● 贬抑之极,看来冯谖一无是处。可是,随着孟尝君被罢相,回薛地时受百姓爱戴,保留了
一个政治根基,终于证明了冯谖当初“市义”的远见,孟尝君对他的轻视一变而为赞赏、感
激和信任之情了。
● 紧接着他成功游说魏王显使厚礼聘用孟尝君,逼使齐王向孟尝君谢罪,恢复其相位,还趁
机要求齐王在薛地立宗庙,成功为孟尝君经营三窟,完全展示了他过人的才能、见识和非
凡的策士风度。
第四课:《鸿门宴》司马迁
1. 详述鸿门宴的起因。
● 沛公先进入关中,驻军霸上。后来项羽进入关中,停驻在新丰鸿门。
9
●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打算做关中王,任命子婴为国相,已占有了秦国
全部的珍宝。
● 项羽听后大怒,准备第二天去攻打刘邦的军队。
● 范增告诉项羽,刘邦是个贪图财货女色的人。但是他入关后,却不碰财物女色,看来他的
志气不小。
● 而且范增发现刘邦所在,其上空出现龙虎形状的五彩云气,范增认为他有天子的运,要项
羽赶紧消灭他。
● 项羽的叔父项伯和张良有深厚的交情,他私访张良报信,叫张良离开刘邦军营以保命。
● 张良不愿背弃刘邦,和刘邦秘密商议。刘邦自知力量不足以抵挡项王,决定拉拢项伯,以
求消弭战争。
● 刘邦以对待兄长的礼节见项伯,向他敬酒祝寿,又跟他约定结为儿女亲家。
● 刘邦用一番谎言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他说登记官民,封闭府库,是要等项羽来接收;派兵
守关是要杜绝强盗或意外事故。他请项伯转告项王,自己绝对不敢忘恩负义。
● 项伯要求刘邦第二天一早亲自向项王道歉,刘邦答应了。
● 项伯回到项营,转告了刘邦的话,并提醒项羽,刘邦有大功,攻打他不符道义。
● 他劝项羽好好款待刘邦,项羽同意了,于是产生了第二天的鸿门宴。
2. 简述鸿门宴的起因。
● 刘邦先进入关中,驻军霸上。后来项羽进入关中,停驻在新丰鸿门。
●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有意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大怒,决定次日一早
去攻打刘邦的军队。
● 范增认为刘邦的志向不小,建议项羽立即向他进攻,不要失掉良机。
● 项伯和张良友善。他当夜把事情告诉张良,张良告诉刘邦,刘邦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会见项
伯,与他约定结亲家。
● 刘邦为自己入关称王一事辩解,希望项伯对项羽说明他不敢背德反叛。项伯答应并要求
刘邦次日一早亲自前去向项王认错。
● 项伯回到军中后,把刘邦的话全报告了项羽。项伯认为刘邦有大功,打击他是不仁义的举
动,建议项羽善待他。项王同意了,于是产生了第二天的鸿门宴。
3. 试简述鸿门宴上的斗争。
试简述鸿门宴进行的过程。
● 刘邦带着百多随从赴会。他先给项王赔罪。辩称有小人恶意中伤他,才导致项王对他产生
误会。项羽怒气全消,向刘邦供出告密人,并设宴招待他。
● 席间,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身上所佩饰的玉块示意他当机立断杀死刘邦,项
王默然不应。
● 范增叫项庄进去敬酒祝寿,并请求舞剑,趁机击刺刘邦。项庄依计舞剑时,项伯也同时拔
剑起舞,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成事。
● 宴席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张良出去招樊哙进来保护刘邦。
● 樊哙带着宝剑盾牌闯入军帐,怒视项羽。项王见了不仅不怒,反称他壮士,赐给他一杯
酒、一只猪肘。樊哙当场吃了。接着樊哙责备项羽听信小人的谗言,想诛杀有功的人。项
王竟无话可答。
● 刘邦为了保命,想借尿遁,把樊哙等人叫了出来。刘邦命张良留下辞谢及献礼给项王和范
增,他放弃了车骑,一人骑马逃离,樊哙等人徒步奔跑跟着。
● 张良估计刘邦已回到军中,便入帐辞谢并献礼。项羽没有加以追究,接受了玉壁,范增则
拔剑击碎玉杯,叹说刘邦必夺项王天下,众人将被刘邦俘虏。
● 刘邦到达军中,立刻杀了曹无伤。
4. “项庄舞剑”惊心动魄。试简述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10
● 范增在鸿门宴中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块暗示项王把沛公杀了,但是
项王沉默没有反应。
● 范增就起身出去召来项庄。
● 范增认为项王为人心地不狠,他要项庄在宴席上敬酒,然后要求舞剑,并趁机会把沛公杀
了。
● 项庄进入帐中敬酒,并提出在席上舞剑娱宾助兴,项王答应了。
●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同时拔剑起舞。
● 项庄屡次把剑尖指向沛公,项伯就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那样掩护沛公。
● 因此,项庄想在席上借舞剑刺杀沛公的计谋最终不能得逞。
5. 樊哙为何要闯帐?试描述樊哙闯帐的神情动作。
项庄想在席上借舞剑刺杀沛公。
张良见事态危急,便赶到军营门口见樊哙,告诉樊哙刘邦的安全受威胁。
樊哙觉得情况太紧逼了,决定闯进帐去和刘邦同生共死。
他带剑拿着盾牌闯进军营大门。
交叉举戟的卫兵想拦住不让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一撞,卫兵们跌倒在地。
樊哙进入军帐,揭开帷幕,面向西站定,瞪眼看着项王,头发竖起来,眼眶都裂开了。
6. 樊哙闯入帐中之后如何斥责项王?项王有何反应?
● 樊哙指出,秦王虎狼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惩罚人也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
都背叛他。
● 楚怀王曾和反秦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关中王。如今沛公先打败秦军
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霸上等待项王到来。
● 樊哙进一步指出,沛公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
变故。
● 他认为沛公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赏赐,项王反而听信小人谗言,想诛杀有功之士
,这无疑是重蹈秦朝覆辙。
● 他认为项王不应该如此做法。
● 项王听了无话可答,还给樊哙赐坐。
7. 为什么说“鸿门宴,虽名为宴会,实为一场变幻莫测的心智较量”?
●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打算做关中王,项羽听后大怒,准备隔天攻打刘
邦的军队。
● 范增也劝项羽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因为他观察到刘邦有天子的云气;加上刘邦本是贪财好
色的人。入关后却反常的不取财物不恋女色,看来他的志气不小。
● 项羽的怒气来自尊严受损,范增的劝诫来自与对政治的远见和正确判断;两人的目标和方
向是不同的。
● 另一方面,张良与刘邦合计拉拢了项伯帮刘邦说好话,项伯回去后劝项羽不要背义攻打
刘邦,并说服了项羽好好款待刘邦。
● 刘邦集团的奋斗目标一致,刘邦信任张良,从善如流。
● 在宴会上,范增多次暗示项王当机立断杀了刘邦,但是项王沉默没有反应。
● 范增叫项庄在宴席上舞剑趁机杀刘邦,但项伯也同时舞剑掩护刘邦。杀刘邦的计谋不成
功,良机稍纵即逝。
● 项羽的不行动源于光明磊落的性格;项伯的行动源于私人情谊;范增纯粹出自己方政治利
益的考量,三人的目标依然分歧。
● 反观刘邦集团,情势危急之时,张良向樊哙求助,后者马上持剑、盾闯帐,怒视项王并厉
言斥责项羽,把敌人的焦点从刘邦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而项羽称他为壮士,赐酒肉并赐
坐,使情势和缓下来。
11
● 刘邦正是趁气氛和缓下来的短暂良机,借尿遁出帐,过后迅速脱身回本营,他们成功解除
了危机。
● 这个宴会反映了项羽集团不团结,因此刺杀刘邦的计划失败;反之,刘邦集团则上下齐心
,共同面对危机。这个宴会的过程矛盾错综交杂,波澜起伏,惊心动魄,所以说“鸿门宴,
虽名为宴会,实为一场变幻莫测的心智较量。”
8. 为什么说“鸿门宴是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
● 鸿门宴的促成原本是要消除刘邦和项羽之间的误会,不应有杀气的,然而事实却是相反
的。
● 项羽集团里头的范增,是个深具政治远见和深刻了解局势的军师谋士。他观察到刘邦有
争夺天下的大志,是项羽最大的敌人。而如果项羽不出兵攻打刘邦,那么鸿门宴将是最佳
和最后的机会。于是他决定把握良机,在席上出其不意地除掉刘邦。
● 因此,在宴会上范增多次暗示项王当机立断杀了刘邦,可是项王沉默没有反应。范增知
道项羽无意杀刘邦后,决定自己行事。他出帐叫项庄进去祝寿,借口舞剑助兴,趁机杀刘
邦。项庄依计行事,但项伯也同时舞剑掩护刘邦,杀刘邦的计谋功败垂成,然而当时的情
势已经十分危急。
● 情势危急之时,张良立即出帐求助,樊哙马上持剑盾闯帐,怒视项王并厉言斥责项羽,把
敌人的焦点从刘邦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而项羽对他的行举不仅不怒,反称他为壮士,赐
酒肉并赐坐,这一打岔,使宴席上的气氛和缓下来。这段“缓冲”的时间让范增无法进一步
行动,也给了刘邦短暂的良机。他马上借尿遁出帐,过后迅速脱身回本营。留张良代他善
后,成功解除了危机。
9. “鸿门宴上的斗争”这段情节的描写,紧张气氛的张弛可概括为“三起三落”。试分析之。
● 宴会开始很平和,刘邦卑辞“谢罪”,项羽则说出告密者的身份,可见项羽怒气全消,有跟
刘邦和解的意思,还设宴招待刘邦。
● 但范增蓄意杀刘邦,在宴中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块暗示项王杀刘邦
了,气氛紧张起来,这是一起。
● 范增见项王没反应,怕失去时机,叫项庄舞剑,趁机刺杀刘邦,宴席间充满杀机。形势严
峻,这是二起。
● 过后樊哙持剑、盾闯帐,怒视并斥责项羽,情节到此发展到高潮,气氛紧张到极点,这是
三起。
● 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称他为壮士,这是一落。
● 请樊哙喝酒,送他生猪腿肉和赐坐,这是二落。
● 刘邦借尿遁,脱身回本营,项羽并没有追究,这是三落。
10. 刘邦利用谎言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尽显虚伪狡猾性格。试举例说明。
拉拢
项伯
● 刘邦要张良把项伯请过来,他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 项伯到来时,刘邦祝项伯长寿,并和他约定结为儿女亲家。
∷ 他对项伯的祝寿,约为儿女亲家只是一种拉拢手段,为的是保命,解决眼前的危机
,而不是真心的祝寿,由此可见刘邦的虚伪。
● 刘邦谎称自己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占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
了仓库,就是等待项王的到来。
● 他甚至骗说他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得出入和意外变故
的发生。
∷ 为了让项伯相信自己的“用心良苦”,好让他替自己在项羽明确说情。狡猾的性格完
全暴露出来。
● 刘邦还虚伪地说自己日盼夜盼项王到来,一点都不敢反叛。
● 他希望项伯把他不敢忘恩负义的情况全盘向项王报告。
12
● 项伯最终信以为真,被刘邦拉拢了,就劝项王不要攻打刘邦。
∷ 再一次证明刘邦为了保命,做的都是虚情假意的事。
假装
谢罪
● 刘邦带着百多人兵马去给项王“谢罪”。
∷ 这是迫于无奈,不是真心。
● 他告诉项王当年他俩并力攻打秦国,两人南北各据一方,从没想到自己会先
进入关中,灭掉秦朝,又和项王重逢。
● 刘邦谎称有小人恶意中伤他,才导致项王对他产生误会。
∷ 推卸责任,尽显虚伪狡猾的性格。
● 刘邦趁机借尿遁,脱身回本营,则托张良代他向项王谢罪并送上白璧一双,
一对玉杯给范增。
∷ 逃命重要,送礼“谢罪”只是做给人看,尽显虚伪狡猾的性格。
11. 刘邦能够在鸿门宴中全身而退,你认为主要因素是什么?试举例分析其中三项。
12. 试分析刘邦的性格特征。
能言善辩
狡猾虚伪
● 刘邦利用谎言掩饰自己的行为,成功拉拢项伯,让他为自己说项。
● 假意谢罪,显尽忠诚,让项王放松了对他的防备。
● 入关前,他贪图财色;入关后,戒财戒色,给人好印象。
忍辱负重
有政治决心
● 入关前,他贪图财色;入关后,戒财戒色,给人好印象。
● 虽然是项羽自己提出先入关中可为王的承诺,但是知道敌我力量悬殊,见
项王时不提此事,反而低声下气赔罪认错。具有做大事谋长远之计的决
心。
随机应变 ● 项庄舞剑,险象环生。刘邦机智,趁樊哙转移了大家的注意力,缓和下气氛
时,借机会上厕所,然后脱身。
考虑周全 ● 刘邦借尿遁,剖析了敌我情势,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操小路
脱身。他还指示张良估计他安全脱身的时间,才带着白璧玉斗去献给项王
范增。
果断利落 ● 逃离鸿门宴回到军营后,马上杀掉告密者曹无伤。
能屈能伸 ● 为了得到项伯的帮助,称弟祝寿,约结亲家,态度谦卑,诚意尽显。
● 还“冒险”去向项羽“谢罪”。
● 知道范增有意杀他,不顾面子礼节,借尿遁。
知人善用
有组织能力
● 任用张良,虚心认错,完全听取他的意见。
● 信任樊哙,把护卫的重任交托给他,也获得他的生死与共的效忠。
● 刘邦的集团上下一心,张良出策,樊哙闯入帐中护驾,共同面对危机。
知己知彼 ● 了解刘项双方的实力,不盲目迎战项羽。
● 善于利用项羽性格上的弱点(妇人之仁,自矜功伐)。
13. 试分析项羽的形象。
形象 例子
遇事浮躁
心高气傲
● 他听说沛公打算做关中王,触犯了他的尊严,就大怒下令,隔天一举打垮沛
公军队。
光明磊落
戆直坦率
● 项羽本来对刘邦欲“王关中”一事震怒不已,后来项伯转告他刘邦已经表示
忠诚,不会背叛他;项伯指责他在刘邦立大功后却攻打他,不合道义。项伯
还建议项羽好好款待刘邦,他马上答应了。
● 刘邦到鸿门向项羽谢罪时,项羽毫无遮拦地爆出了告密人曹无伤的身份。
● 范增在宴席上多次对项羽使眼色,又三举其所佩戴的玉块示意项羽当机立
断杀死刘邦,项羽却没有反应。
13
● 樊哙闯帐怒视项羽,项羽视为壮士气概,樊哙斥责他背信、要杀有功者,他
没有恼羞成怒,还赐坐。
优柔寡断
妇人之仁
上面的例子放在政治斗争中分析,都显示了项羽的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政治上无知
警觉性低
● 项羽本来对刘邦欲“王关中”一事震怒不已,范增也清楚地对他分析了刘邦
有大志,必当除之。可是当项伯转告他刘邦已经表示忠诚,不会背叛他,并
指责他攻打立大功者,不合道义。他马上答应项伯好好款待刘邦。
● 刘邦先入关中,而且有根据显示他想任关中王。可是当刘邦向项羽谢罪,还
把罪名推在小人之言上,否认自己想称王关中,项羽不但马上相信了他,还
请他喝酒。
● 刘邦逃离后,项羽没有生气和追究他的失礼,反而收了白壁。
可见他没有政治“常识”,不明白放虎归山对自己的政治是极大的威胁。
自高自大/
自矜功伐
无知轻敌
● 刘邦先入关中,而且有根据显示他想任关中王。可是当刘邦向项羽谢罪,
还把罪名推在小人之言上,又否认自己想称王关中,项羽不但马上相信了
他,还请他喝酒。
● 范增清楚地对项羽分析了刘邦有大志,建议必当除之。在宴席上多次对项
羽使眼色,又三举其所佩戴的玉块示意项羽当机立断杀死刘邦,项羽却没
有反应。
● 刘邦在席上借尿遁,项羽并没有加以追究。
可见他不把刘邦的野心和实力视为威胁。认为刘邦没有可能胜过他。
刚愎自用
不会知人善
用
范增清楚地对项羽分析了刘邦有大志,建议必当除之。在宴席上多次对项羽使
眼色,又三举其所佩戴的玉块示意项羽当机立断杀死刘邦,项羽却没有反
应,不听军师的劝诫,反让刘邦借尿遁,放虎归山。
14. 项羽的性格导致他在鸿门宴中错失杀刘邦的机会。你同意上述说法吗?说明你的理由。
15. 项羽的妇人之仁性格导致他在鸿门宴这一件事中错失杀死刘邦的机会。试述之。
● 项羽优柔寡断,心肠软的这种妇人之仁,可从以下的事例看出来。
● 项羽本来对刘邦欲“王关中”要灭了刘邦的势力。后来项伯告知刘邦不会背叛他,且刘邦立
了大功反要被清算,不合道义。项伯还建议项羽好好款待刘邦,他马上答应了。
● 刘邦带兵来到鸿门向项羽谢罪时,率直项羽在他面前毫无保留地爆出了告密人曹无伤的
身份,对刘邦表现出完全的信任。
● 刘邦向项羽谢罪,把罪名推在小人之言上,否认自己想称王关中。项羽不但没追究,反而
还请他喝酒。
● 在宴会上,范增多次对项羽使眼色,又接二连三举其所佩戴的玉块示意项羽杀死刘邦,项
羽却没有反应,显然不忍心做出“杀有功之人”的事,或认为双方实力悬殊,刘邦不足为
患。
● 项庄舞剑欲刺刘邦,可是项伯护卫刘邦,项羽也视若无睹,没有加以阻止。
● 项庄舞剑后,樊哙为了护卫刘邦闯入帐中,对项羽怒目而视,项羽没有发现刘邦集团对他
的敌意/有反叛之意,立即对刘邦加以治罪,反而称赞樊哙是壮士,还赏赐他一杯酒和一
只生猪腿,被樊哙斥责一番后还赐坐,认为樊哙的斥责都是对的。
● 刘邦在席上借尿遁,项羽并没有加以追究。
● 刘邦逃离后,张良带着一双白璧敬献给项羽。项羽没有责备刘邦不辞而别,反而收下了白
壁。
● 总结:项羽的妇人之仁性格导致他在鸿门宴中错失杀死刘邦的机会。
14
第五课 :《陈情表》李密
1. 李密透过《陈情表》申述了怎样的人生经历?
● 他说自己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不幸。
● 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四年后,母亲改嫁。他体弱多病,到九岁时还不会走路。
● 全靠祖母的怜悯与亲自抚养,他才能活下来。
● 他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儿子。
● 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童仆,孤单地自己过活。
● 祖母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只能依赖他的照顾才能活下来。
2. 李密为什么在《陈情表》里陈述他的不幸遭遇?
● 在当时的处境,如果李密一开始就向晋武帝提出辞官的请求,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被
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朝廷合作,以致性命不保。
● 因此,李密先不谈上表辞官的事,反而从自己幼年的遭遇和家庭困境谈起,回忆自己不幸
的遭遇与祖孙俩相依为命的经历,营造一种悲戚的情感氛围,达到动之以情的目的,让晋
武帝同情自己,最后才能顺理成章地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委婉地说明自己不能奉诏为
官。
3. 李密在《陈情表》中如何对晋武帝动之以情?
● 李密先从自己幼年的遭遇和家庭困境谈起:他说自己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不幸。
● 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
● 四年后,舅舅逼母亲改嫁。
● 奶奶刘氏怜悯他自小孤独无靠及体弱多病,便亲自抚养他。
● 他小时候因多病,到九岁时还不会走路。
● 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儿子。
● 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童仆,孤单地自己过活。
● 刘氏很早则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李密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
● 这种摆事实、诉真情的写法,营造出一种悲戚的情感氛围,可以达到动之以情的目的,让
晋武帝同情自己,委婉地说明自己上表的目的:不能奉诏为官。
4. 李密在《陈情表》中如何对晋武帝晓之以理?
● 李密先从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说起,提出了孝养祖母的理论根据;接着再把祖母病危的
情形大加渲染,使报养祖母的要求既合于人情良心,更符合朝廷所推崇的孝道纲领,让人
难以拒绝。
● 再写“祖母病日笃,供养无主”,自己忠孝难以两全的狼狈处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
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那么,忠孝只能择其一,势在必然;故自己的要求不是推脱而是情
理所在。写来感人之余,也很有说服力。
● 最后他陈述“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这个一“长”一“短”的对比,说明奉养祖
母不会有碍于报效朝廷,表明先孝后忠的要求的合理性。
● 他处处围绕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欲先尽孝而后尽忠这个主旨,说明自己选择尽孝,
既合情也不悖理,终于说服了晋武帝。
5. 李密如何说服晋武帝接受他的“辞不赴命”?
李密在《陈情表》中如何对晋武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接受他的“辞不赴命”?
• 李密先不谈上表辞官的事,反而用委婉地方法,先向晋武帝陈述自己不幸的遭遇[a]*与祖孙俩
相依为命的经历[b]*,
15
• 用摆事实、诉真情的方法营造一种悲戚的情感氛围,达到动之以情的目的/让晋武帝同情自己
,委婉地说明自己上表的目的:不能奉诏为官。
*[a]他幼年时期失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赖祖母抚养,如果没有祖母,自己无法活到今日。
*[b]自己孤独无靠,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如果没有自己的照料,无法度过余生。祖孙
二人,互相依靠为生,因此从人情良心上不能废养祖母而远离。
• 再而描绘从朝廷到州、郡县都催促他受命上任,然而“祖母病日笃”,“供养无主”;
• 既渲染对祖母的孝,制造一种感人至深的情境,又表现出自己在奉诏当官或奉养祖母之间,进
退两难,处境狼狈。
• 因此忠与孝之间必择其一,是合情理的决定。写来感人之余,也很有说服力。
• 跟着提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论据,
• 再通过叙述祖孙相依为命的关系,说明祖母病笃,自己不能远离出仕,非为了顾全名节拒当官
,而是基于“尽孝”。
• 这个原因合于人情良心,更符合“以孝治天下” 的纲领。
• 过后,他从另一个角度陈述“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 这个一“长”一“短”的对比,说明奉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朝廷。
• 因此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不是推脱之辞,而是“忠孝两顾”的最佳方法。
• 他处处围绕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欲先尽孝而后尽忠这个主旨,说明自己选择尽孝,既摆
事实,论道理,又诉真情。终于让晋武帝恩准他的请求。
6. 李密写《陈情表》是要拒绝朝廷的任命,可是他不直接表明此意图。试说明他如何婉转地达
到目的。
• 李密先不谈上表辞官的事,反而先向晋武帝陈述自己不幸的遭遇。他从小失父母,孤苦多病,
全赖祖母抚养;没有祖母,自己无法活到今日。
• 接着陈述他孤独无靠,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没有他的照料,无法生存。祖孙二人相依
为命,因此从人情良心上不能废养祖母而远离。
• 他以此营造一种悲戚的氛围,对晋武帝动之以情,委婉地说明自己不能奉诏为官。
• 再而描绘从朝廷到州、郡县都催促他受命上任,然而“祖母病日笃”,“供养无主”。这样写既渲染
对祖母的孝,制造一种感人的情境,又表现出自己在奉诏当官或奉养祖母之间,进退两难,处
境狼狈。
• 跟着提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论据,再通过叙述祖孙相依为命的关系,说明祖母病笃,自己不
能远离出仕,非为了顾全名节拒当官,而是基于“尽孝”的治国纲领。
• 过后,他陈述“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说明奉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朝廷,因
此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不是推脱之辞,而是“忠孝两顾”的最佳方法。
• 他处处围绕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欲先尽孝而后尽忠这个主旨,说明自己选择尽孝,既摆
事实,论道理,又诉真情。终于让晋武帝恩准他的请求。
7. 李密写《陈情表》的目的是“愿乞终养”。他的理由有哪些?
第一个理由:
● 他幼年时期失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赖祖母抚养,如果没有祖母,自己无法活到今日。
● 自己孤独无靠,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如果没有自己的照料,无法度过余生。
16
● 祖孙二人,互相依靠为生,因此从人情良心上不能废养祖母而远离。
第二个理由:
● 以孝治天下是晋国的治国纲领。孝养祖母合情合理合法,祖母病笃,自己确实不能远离
出仕。
第三个理由:
● 他因为须供奉赡养祖母,辞不就职。结果朝廷责备他怠慢不敬;郡县至州县长官都急迫地
督促他。祖母的病日日加重,但奉养祖母的要求被拒,使他进退两难,陷入“忠孝不能两
全” 的狼狈处境。因此他乞求朝廷开恩让他尽孝,脱离困境。
第四个理由:
● 比较自己和祖母年岁,自己尽孝之时短,尽忠之日长,故在孝顺祖母和回报国恩的两难选
择中,先尽孝后尽忠才能够“忠孝两全”。
8. 李密在《陈情表》中抒写了多少种情?试简述之。
李密在《陈情表》中书写了三种情:
因承受清明的政治教化而对朝廷的感恩之情
● 文中表达了作者深受晋武帝及朝廷厚恩的感激之情。
●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诚恳、委婉、谦恭地表达了内心感恩戴德的情怀。
●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诚挚地表达了他对晋武帝生死相报的无限忠诚和万分感激之
情。
因“忠孝难两全”而产生忧惧之情
● 作者描绘了从朝廷到州、郡县都催促他受命上任,使作者在奉诏当官或奉养祖母之间,进
退两难,处境狼狈。
● 作者“忠孝不能两全”的那种内心忧惧,描述得入情入理,含蓄精警。
因“祖母病笃”而割舍不下的尽孝之情
● 文章开头叙述作者不幸的遭遇,让人体会到他的成长包含祖母的关顾之爱,怜悯之情和
操劳之力。这是作者尽孝的根源。
● 现在祖母病重,如果没有自己的照料,无法度过余生。祖孙二人相依为生,因此从人情良
心上不能废养祖母而远离。作者大事渲染对祖母的孝,营造感人至深的情境,让人觉得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第六课 :唐诗五首
《咏蝉》 骆宾王
1. 《咏蝉》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诗人通过描写蝉比喻自身的困境,抒发内心的郁愤,表明高洁的爱国心,盼得到世人的理
解与同情。
2. 骆宾王如何通过咏蝉来抒发自己内心的郁愤?
试赏析骆宾王的《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见景生情,托物起兴)
● 作者在诗的开头两句(首联)用见景生情,托物起兴的手法,写深秋时听到寒蝉鸣唱,自
己身为囚犯,在牢中听了,勾起深深的思虑。
● “坐牢”却自认为是“客”,可见内心有极深的冤愤。
● “思深”一词,顺理成章地借蝉抒情,引出“玄鬓”“白头”“露重”“风多”等种种联想。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物我合一,叙中生议;物我对比,无限感触;借用典故,委婉含蓄)
17
● 第三句写蝉,第四句写自己(颔联),用叙中生议的手法,写蝉的鸣声凄清和自己不堪忍
受的凄恻之情,将蝉与自己联系在一起。
● “玄鬓”指蝉的黑色双翼。作者将“玄鬓”与自己的“白头”对比,轻易触动了内心对时光流逝、
老大无成的悲叹。
● 想自己奔波多年,却被诬陷坐牢,报国之想成泡影,作者对此无法忍受,更觉得愤怒!
● 借“白头吟”的典故(写一女子被负心汉始爱终弃的悲郁心情,表达了她对专一爱情的追
求)。语带双关,委婉含蓄地(香草美人的传统文学手法)抒发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却被捕
入狱的怨愤。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比喻)
● 第五、第六句(颈联)虽字字写蝉,目的却是以比喻手法抒发作者的感慨议论。
● 作者写蝉因露重打湿了翅膀,难以前飞,由于秋风大而鸣声不能远传。实际上是抒发自
己有冤难伸、遭谗言入狱的悲愤愁苦的心情。
● “露重”“风多”比喻政治环境的险恶,“飞难进”比喻自己行动受到限制或有志难伸,“响易沉”
比喻自己的言论受压制或有治国的见解无法发表。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表白)
● 最后两句(尾联)以蝉的高洁无人相信自喻,表明自己不被人们所了解,无人替自己伸诉
冤屈的抑郁不平。此句也表明了作者洁纯无瑕的报国诚心,求得世人的同情。
3. 骆宾王的《咏蝉》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
试赏析《咏蝉》的内容。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思虑,冤愤,联想)
● 诗的首联,写深秋时听到寒蝉鸣唱,诗人身为囚犯,在牢中听了,勾起深深的思虑。
● “坐牢”却自认为是“客”,流露出他内心极深的冤愤。
● “思深”什么?引出以下“玄鬓”“白头”“露重”“风多”等种种联想。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凄恻,悲叹,怨愤)
● 颔联写蝉的鸣声凄清和自己不堪忍受的凄恻之情,将蝉与自己联系在一起。
● 作者将蝉的黑色双翼与自己的白头对比,触动了内心对时光流逝、老大无成的悲叹。
● 想自己奔波多年,却被诬陷坐牢,报国之想成泡影,作者对此无法忍受,更觉得愤怒!
● “白头吟”的典故,带出诗人对朝廷一片忠心却被捕入狱的怨愤。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有冤难伸,言论受制)
● 颈联借蝉的处境比喻自己,抒发感慨议论。
● 蝉因露重打湿了翅膀,难以前飞,由于秋风大而鸣声不能远传。自己则是有冤难伸、遭谗
言入狱的悲愤愁苦的心情。
● “露重”“风多”比喻政治环境的险恶,“飞难进”比喻自己行动受到限制或有志难伸,“响易沉”
比喻自己的言论受压制或有治国的见解无法发表。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高洁,求理解同情)
● 尾联以蝉的高洁无人相信自喻,表明自己不被人们所了解,无人替自己伸诉冤屈的抑郁
不平。也表明了洁纯无瑕的报国诚心,求得到世人的同情。
《把酒问月》 李白
1. 诗人如何在《把酒问月》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
● 诗人通过“青天有月来几时” 这一问句,表现了对青天明月这些无限时空的神驰与向往。
●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
18
● 接着诗人指出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难寻,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他从而联想到与月
亮有关的神话传说中的白兔和嫦娥,对白兔年复一年的捣药和嫦娥的寂寞寄予同情,也
流露出诗人孤苦的情怀。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说明今月古月实为一个,亘古如斯;而今人古人则不
断更迭。
● 人生有限,宇宙无穷,日月运行不息,人类实在渺小之至。
●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总括上面两句,把明月常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酣
畅淋漓。
● 这四句写得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
● 最后两句则归结到及时行乐的主题。
●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其中将人与月反复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
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刻画出一个孤高出尘、逸兴横
飞的诗人自我。
● 诗人也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
2. 试说明如何理解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
如此”。
● 前两句说明对宇宙的遐想,后两句则是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 人生有限,宇宙无穷,日月运行不息,人类在亘古自然面前,实在渺小之至。
● 在永无止境的时间洪流里,更是不足一道。
● 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如流水一般逝去,但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
常新。
● 后两句把人生有限,明月常新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牵动着一代代人的沉思,徒惹愁绪。
《望岳》 杜甫
1. 试说明《望岳》的主题思想。
●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想象中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象,抒发向往登上绝顶的
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俯视天下、功成名就的雄心和远大的
抱负。
2. 《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都写向岳而望。试说明之。
● 开头两句写远望之景。首句写乍一望见泰山时的高兴无比的心情和惊叹仰慕之情。次句
生动形象地描写泰山青翠的山色,绵延高大的山势,在齐鲁广大的地区一望无际。
● 第三、第四句写近望之势。所见的泰山秀美和巍峨的形象,仿佛聚集了大自然的一切神
奇秀丽。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和山北分成光明和昏暗两个天地。
● 第五、第六句是近看(细望)之景。山腰云雾缭绕,使诗人胸怀涤荡。他瞪大眼睛望着飞回
山林的小鸟,看到的是泰山山腹之深。
● 最后两句写想象中的登山后远望之情。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上泰山的愿望,写他想象
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
● 全篇通过“望”字写景,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读来如亲历其境。
3. 试赏析王维的《望岳》。
19
●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
悬想将来的登岳。   
● 开头两句以自问自答的手法写远望之景。首句写乍一望见泰山时的高兴无比的心情和惊
叹仰慕之情。次句生动形象地描写泰山青翠的山色,绵延高大的山势,在齐鲁广大的地区
一望无际。
● 第三、第四句写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写所见的泰山秀美和巍峨的形象,它仿佛聚集了
大自然的一切神奇秀丽。“阴阳割昏晓”则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和山北分成
光明和昏暗两个天地。
● 第五、第六句是近看(细望)之景。由静转动,描写山腰云雾缭绕,使诗人胸怀涤荡。他瞪
大眼睛望着飞回山林的小鸟,表现出了泰山山腹之深。“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
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泰山的热爱。
● 最后两句写想象中的登山后远望之情。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上泰山的愿望,写他想象
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这两句象征着诗人不怕困难,敢
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 全篇通过“望”字写景,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读来如亲历其境。
4. 杜甫《望岳》一诗如何描写泰山?他做此诗的目的为何?
● 首联(开头二句),以一个问句带出远望所见:青翠之色一望无际。突出泰山的青翠、绵
延、高大。
● 颔联(三、四句),写近观之势。以夸张带出泰山的秀美]——大自然偏爱,把一切神奇秀
丽都聚集此处了;以夸张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它把山南山北“切割”成光暗相反的两个
天地。
● 颈联(五、六句),写近看之景。以“层云”和人的感受衬托山的高:山腰有一层层的云雾缭绕
,观者会感觉胸怀涤荡,像要腾云而起。以“归鸟”和人的举动衬托山腹之深:瞪大眼睛望着
小鸟一只只飞回山林深处。
● 尾联(末尾两句),写想象中的登山之情。诗人望山景而产生了登临的的决心和豪迈的壮
志,以自己的壮志衬托出泰山的雄伟高大和气势;诗人想象登顶四望,其他山在泰山面前
必然显得低小,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 诗人写此诗是为了抒发自己的豪情和远大抱负,它比泰山雄伟、深沉、壮阔。
《竹枝词》 刘禹锡
1.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得非常巧妙。试说明之。
●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描写一个初恋少女在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
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
● “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
的隐
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 “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 “无情”的比喻。
● 这使少女听了之后,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
● 但她是个聪明的女孩子,她从最后一句话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道是无晴还有
晴”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喜悦起来。
● 这种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江上阵雨天气,又把少女迷惑、眷恋和希望等一系列的心理活
动巧妙地描绘出来。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
情,十兮贴切自然。
2. 《竹枝词》一诗如何表现初恋少女的内心活动?
20
● 首句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春江杨柳带出春的清新气息,触物起情,
既引起少女的情思,也衬托出少女的初恋情怀是那么纯洁自然。她的内心此刻应是充满
美好的憧憬、盼望。
● 第二句写怀春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有着将见到心上人的喜悦、羞
怯或紧张。
● 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
● “晴”是“情”的谐音。“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
情”的比喻。
● 这样的双关语使少女听了后,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变得忐忑不安。
● 但她是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 “无”两字中
,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
● 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少女内心的迷惑、眷恋和希望描绘出
来,具有含蓄的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
《观刈麦》 白居易
1. 《观刈麦》一诗表达了什么主旨?
● 《观刈麦》通过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和贫困妇女的悲诉,反映了租税剥削的
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自己没有功德,却过着
富足生活的愧疚之情。
2. 为什么说“拾麦穗”是“苛政猛于虎”的真实写照?
● 一个拾麦的贫妇人,抱着孩子,为了“充饥”,拿着破竹篮捡拾遗漏在地上的零星麦穗。
● 因为她家的土地已经为缴纳官府的赋税而卖光了,没有土地可耕种,自然家中无米储。
● 由此带出拾麦人的生活比收麦人更穷苦。
● 今天的拾麦人本来就是昨天的收麦人,通过这样的描写,就暗示了今天的收麦人可能会
成为明天的拾麦人,辛苦劳作还是一场空。
● 从而揭露了繁重赋税这种封建剥削制度。这正是“苛政猛于虎”的真实写照。
3. 白居易的《观刈麦》如何反映出社会现实和他对农民的同情?
● 诗人首先写农民终年辛劳,五月收麦子的季节更是加倍繁忙。
● 接下来写农民一家人辛苦劳碌的情景。妇孺给在田里割麦的人送饮食;田中收麦者正艰苦
劳动,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笼蒸,上面如火烤,但他们必须忽略炎热,抓紧时
间尽力收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
● 由农民的艰辛劳动和对麦子的珍惜程度,间接反映出农民生活贫困的现实,表现了作者
对他们的深刻同情。
● 紧接着诗人描写了一个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怀抱孩子,手提破篮,拾麦穗充饥。
● 贫妇人告诉大家,为了纳税,她卖光了田产,只能以拾麦穗为生。
● 诗人揭示了赋税繁重个农民带来的悲惨痛苦,对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批评,对农民的苦
难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 最后,诗人触景生情,将自己和农民对比,因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感
愧疚,乃至终日都不能把它遗忘。流露出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21
4. 说明作者如何运用了两次比较来突出诗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是割麦人和拾麦人对比。
● 割麦人家因为有自家的田产,还能收割,而且有妇女小孩送来稀饭,而拾麦人家由于赋税
繁重,被迫卖光田产,只能靠拾了别人的遗穗回去碾米充饥。
● 这样一比,不仅突出了农民的辛苦和悲惨遭遇,而且暗示了割麦人将要面临同样的悲惨
遭遇,揭示了赋税繁重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第二层是诗人自己和农民比较。
● 他想到自己作为朝廷官员却无功劳和德望,既不务农,也不采桑,可一年的俸禄竟有三百
石,到年末,仓库里还存有余粮,而农民一年到头很少有闲暇的时候,却食不裹腹,于是
深感惭愧。
● 这一比较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而且揭露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的状况及其不合理
性,委婉地警醒当政者。
5. 在《观刈麦》中,诗人通过遣词用字和对比手法,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试阐述之。
● 诗的开头两句用“闲月”和“倍忙”相对,既暗示农民一年到头都在忙,又突出强调五月是最
忙的时节。
● “蒸”和“灼”,把炎热的天气和农民劳动的辛苦真切地表现出来。但是农民的反应是“不知”
和“但惜”,这两个词充分地表现了农民顾不上炎热和疲劳,而是忙于收割的迫切心情。由
此可见农民劳动的艰辛及生活的困苦。
● “家田输税尽”中“输税尽”三字,是对沉重赋税提出血泪的控诉,也揭露了统治阶级对人民
横征暴敛、搜括民财、兼并土地的剥削。
● 诗人在诗中用了两个对比:
● 割麦人还有妇女小孩送饭送菜,而拾卖人却只能靠拾别人遗漏的麦穗充饥。反映出一部
分农民的悲惨遭遇,也暗示了今天的收麦人可能会成为明天的拾麦人,辛苦劳作还是一
场空。
● 割麦人的生活原本不宽裕,漏掉的麦子,自己还是要拾的,但他竟允许贫妇人拾麦,反映
劳动人民之间互相帮助的可贵精神,对比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形成鲜明的对比。
● 诗人说自己无“功德”,不事农桑却年俸“三百石”,对比农民的一年少闲月,食不果腹而深
感惭愧;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也揭露了社会贫富悬殊的状况。
6. 试赏析《观刈麦》这首诗。
● 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
● 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
● 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麦田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
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 写到此处,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 接下来又描写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因为她家
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
,反映了农民承担繁重的赋税。
● 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
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
22
● 全诗虽没有一句批评统治者的话语,但是统治阶级的不合理剥削通过诗人的手揭露出来
,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 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
深切同情。
第七课 :《答刘正夫书》韩愈
1. 简述韩愈在《答刘正夫书》中提出的写文章的方法。
(一)写文章要学习以儒学为代表的古典文学经典。(师古圣贤人)
(二)学古圣贤人就是学习继承儒家的“道统”,学习古圣贤文章中表现的儒家思想的真谛。而不
是简单刻板地模仿他们的文辞。(师其意,不师其辞)
(三)文章的难易程度,要从表现对象出发,艰深还是浅易,都要恰到好处、合理,不能机械规定
只能艰深、不能浅易,或者相反。(无难易,惟其是尔)
(四)写文章要能够推陈出新,有自己的独创、风格,而不是墨守成规,随顺流俗。(能自树立、不
因循)
第八课 :《三戒》柳宗元
1. 试说明《三戒》的主题思想。
● 文章借麋、驴、鼠三种动物的可悲结局,讽刺社会上那些不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倚仗人
势、色厉内荏、擅威作福的人,表达对他们的鄙视和憎恨,并警戒世人:毫无自知之明而
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祸患。
2. 作者在篇首说憎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究竟他憎恶那些人的什么行为?
● 作者憎恶那些人不弄清楚自己的本来面目(无自知之明),却依靠外力来逞强;他们或是倚
仗势力而冒犯与自己不同类的人,或是使出自己的一点点本领来惹怒强敌,或是趁机会
任意横行。
3. 《三戒》的序有什么作用?文中的三则寓言与篇首的序怎样互相呼应?
● 有三个作用:作为整篇文章的纲领、点出三则寓言故事的主题、说明写作动机。
● 序中列举出三种“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无自知之明而倚仗外来势力逞志)”的情况,
文中的三则寓言正是呼应这三种情况:
o 《临江之麋》写了“依势以干非其类(依仗外来势力冒犯不同类的人)”。麋麑无自知之明
,恃着有主人保护而与家中的狗友好,忘记自己是麋麑,结果被野狗吃掉。
o 《黔之驴》写了“出技以怒强(使出伎俩来激怒强者)”。驴子无自知之明,以自己的一点
点本领而惹怒强敌,结果被老虎吃掉。
o 《永某氏之鼠》写了“窃时以肆暴(趁机胡作非为)”。老鼠无自知之明,趁着屋主的纵
容而胡作非为,结果被新屋主消灭。
23
4. 简述《临江之麋》的内容大意。
● 麋麑初入门时,群狗流着口水,摇着尾巴走过来,想把它吃掉。猎人看到这情形,十分愤
怒,将群狗吓退。
● 之后,猎人每天抱着麋麑接近群狗,经常让群狗习惯麋麑,不准群狗乱动,又逐渐让群狗
和麋麑一起游戏。
● 群狗因害怕主人,唯有按主人的意思,友善地和麋相处,不过却时常舔着舌头,露出馋
相。
● 麋麑经常和群狗一起玩,忘了自己是一只麋,并以为家中的狗真的是它的朋友。它也忘记
了街上的野狗并不是家中的狗,不会害怕自己的主人,竟然跑过去和野狗玩,结果被野狗
吃掉了。
5. 简介《黔之驴》的内容。
● 黔地山下有一头驴。老虎没见过驴,看它高大强壮,把它当做神,在远处偷偷看它,渐渐
出来靠近它,小心谨慎。
● 有一天,驴大声啼叫,老虎怕得逃跑。
● 后来,老虎多次观察它,觉得它没有什么本领。
● 逐渐熟悉驴的叫声,又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慢慢地敢戏弄它、碰撞它、冒犯它。
● 驴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 老虎发现驴的本事仅此而已,就吃掉它。
6. 《黔之驴》中,老虎对驴子的认识可分为几个阶段?在各阶段里,老虎有怎样的行动和态
度?
● 老虎对驴子的认识可分为三个阶段。
● 最初,老虎以为驴子是神怪,只敢躲藏在树林间偷看她;又被驴子的叫声吓怕,逃得老
远。
● 后来,老虎来回多次观察驴子,觉得它没什么特殊本领;又渐渐听惯驴子的叫声,便靠近
它,在它前后走动,但仍不敢扑过去。
● 最后,老虎放肆起来,冒犯驴子。
● 结果,它发现驴子的本领只限于用腿来踢,便放胆扑过去,吃掉它。
7. 简述《永某氏之鼠》的内容大意。
8. 《永某氏之鼠》中,旧屋主和新屋主对老鼠的态度是怎样的?结果如何?
● 旧屋主是子年出生的,而老鼠是子年的生肖神,所以他喜爱老鼠。家中不养猫狗,也不准
仆人伤害老鼠。
● 粮仓和厨房任凭老鼠横行,从不过问。
● 他纵容老鼠,最后导致家中所有器物和衣服都被老鼠咬破,食物大都被老鼠吃过。
● 老鼠白天连续不断地与人一起行走,夜里则偷咬东西和打斗,吵得人无法睡觉,但旧屋主
始终不觉得老鼠讨厌。
● 新屋主十分厌恶老鼠,认为老鼠是在阴暗角落活动的可恶动物。
● 他找来五六只猫,关上房门,揭起屋上的瓦片,令老鼠无从躲藏,然后用水灌进鼠洞,淹
死他们。
● 又奖赏仆人用网来围捕老鼠。
● 捕杀到的老鼠堆得像座小山,丢弃在隐蔽无人的地方,臭气散发了几个月才停止。
9. 《三戒》中的三则寓言讽刺了哪种人?作者用什么方法对这三种人进行辛辣的讽刺?
● 讽刺那些不懂得弄清自己本来面目,依靠外力来逞强的人。这三种人又有不同的表现:
24
o 依仗势力,冒犯和他不同类的人。
o 使出笨拙的技巧,惹怒强敌。
o 趁机会任意横行。
● 作者借寓言故事中麋、驴、鼠三种动物的可悲结局,对这三种人进行辛辣的讽刺。
● 临江之麋依仗权势,在家中恃着主人的呵护而和家犬为友,家犬并非不想吃它,只是畏惧
主人而已。它一旦离开主人的势力范围,就会招致杀身之祸,结果它在外遭野狗咬死。作
者感叹麋至死仍不明白原因。
● 黔之驴的本领不高,只懂用蹄来踢,结果被老虎识破,吃掉它。作者感叹驴子虚有其表,
外强中干,却要自曝其短。
● 永某氏之鼠恃着屋主的纵容而作恶多端,终被新屋主赶尽杀绝。作者感叹老鼠以为可以
长久饱食终日而无灾祸,一旦时过境迁,换了主人,会招致毁灭之灾。
10. 《三戒》里的三则寓言各有什么寓意呢?
《三戒》里的三则寓言分别寄寓了什么教训?
● 《临江之麋》:写麋因有主子的势力作仗恃,冒犯与自己不同类的人,但一旦失去主子之势
,便会招来祸害。
● 这个形象讽刺了那些倚仗权贵而得意忘形的小人物,指出他们必败的命运。
● 《黔之驴》:写驴子虚有其表,外强中干,却要自曝其短,惹怒强敌,招来杀身之祸。
● 这个形象讽刺了那些虚有其表而外强中干的人(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他们只能利用
表面的强大一时吓唬别人,其结局是可悲的。
● 《永某氏之鼠》:写恶鼠趁一时的机会胡作非为、有恃无恐,一旦失去仗恃,就被彻底消
灭。
● 这个形象讽刺那些在当政者庇护纵容下为非作歹、危害社会的小人(纵恶逞凶的官僚和猖
獗一时的丑类),他们自以为“饱食而无祸”,但只能逞恶一时,结果还是被彻底消灭。
11. 三则寓言在艺术表现上有一些共同点。试说明之。
● 将事物的形状和事情尽量形象化(细致逼真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使人如见其景。如
《临江之麋》写猎人抱麋回家,一进门,“群狗垂涎,扬尾而来”八个字把群狗一拥而上及贪
吃的样子生动地描绘出来;“外犬见而喜且怒”,用拟人的笔触刻画犬的心理活动。《永某
氏之鼠》也把老鼠在主人纵容下胡作非为的种种罪行展现在读者面前。
● 虽然说是寓言故事,但是却写得入情入理。如《临江之麋》写麋和狗熟悉的发展过程,《黔
之驴》写老虎认识驴的能耐的过程,是合乎情理的。使人读来觉得真有其事而不是在讲
故事。
● 寓意深长,主要通过故事和形象本身体现出来,有教育意义。如《临江之麋》用“麋至死不
悟”;《永某氏之鼠》结尾说:“老鼠以为可以长久饱食终日而无灾祸”。
第九课《宋词五首》
柳永《望海潮》
1. 《望海潮》这阕词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词人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表达了对太平盛世安乐生活的热情赞美。
2. 在《望海潮》一词中,柳永如何描绘 杭州的繁华、钱塘江的壮美及上层社会的豪华生活?
● 作者在开头三句,从大处下笔,指出钱塘(杭州)地理形势优胜,是东南地区最美的地方,
自古以来是江浙地区的大都会,气势博大。
25
● 接着用如烟的杨柳,雕饰着图画的小桥,装点了水巷河桥的美丽(烟柳画桥),写出了水
乡居住环境的柔美。
● “风帘翠幕”昭示着家居生活的雅致,“十万人家”便生活在这如梦如画的环境中,也间接展
示了杭州人口众多,印证了它的繁华。
● “云树绕堤沙”的“绕”字,不仅展现钱塘江堤上树木的郁郁苍苍,也写尽了长堤的迤逦曲折;
● “怒涛卷霜雪”直写奔涌的大潮那巨大的轰鸣以及雪白的浪花,更是钱塘江潮吞吐天地壮
美景象的生动写照。
● 店铺里陈列着珍贵的珠宝玉器,家家户户摆满了绫罗绸缎,一家比一家富贵豪华;展现了
杭州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庶奢华。
3. 柳永如何描绘西湖的秀美?
● 西湖,湖外有湖,山外有山,景色清丽。
● 三秋时节的桂花飘香,荷花绵延十里,花叶飘散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 人们在西湖上划船,白天湖面上荡漾着优雅的笛声;晚上在明月照耀下,湖面传来采菱的
歌声。
4. 柳永如何描写太守率众游乐的场景?
● 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位威武的地方长官,乘着微微的醉意,和手
下一起欣赏着百姓迎接社神的萧鼓。
● 对着杭州的美景吟咏赞叹。
● 与民同乐,其乐融融。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 写出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主题思想。
● 作者通过写出猎之行,表达了要强国抗敌,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2. 试描述苏轼出猎的场面和感受
● 苏轼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架着苍鹰,戴着锦帽穿着貂皮袄,成千的骑手跟随着他,浩浩荡
荡地像疾风一般卷向平坦的山岗。
● 百姓几乎全城出动,都想追随苏轼看他打猎。
● 苏轼被百姓的热情感动,暗下决心,为了答谢人们的情意,他要学习三国时代的孙权,亲
手射杀猛虎给大家看看。
3. 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用了多少个典故?试解释其含义。
● “亲射虎,看孙郎”:他要学习三国时单枪匹马搏斗猛虎的孙权,亲手射杀猛虎给大家看看。
●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汉文帝曾派冯唐到云中郡,传旨赦免前云中太守魏尚受的处分,
恢复他的官职。魏尚原来抗击匈奴侵扰有功,后来因小过失受到不公平的处罚。苏轼以
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他担当保卫边防的重任。
● “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指天狼星,古时星象学的说法认为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
辽和西夏。作者把它当作敌人的象征。作者表示他要紧握雕花的强弓,把他对敌人的仇恨
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般的弓弦上,对准西北方的敌人狠狠射去。
4. 赏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内容。
● 上片描写出猎的壮阔场面,以及词人举止神态之“狂”,表现出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26
● 开篇第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意思是词人到中年,依然迸发出少年人的昂扬激情。“狂”
字见出他的气概的豪迈,也奠定了全篇的基调。
● 次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架苍鹰,
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个个武士装束,雄姿英发;原野上,千骑奔驰,如一阵狂飙席卷山冈
,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
● 后三句转写自己的感想: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词人要像当年孙权射 虎一样,一
显身手。词人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显出“狂”劲和豪兴。
● 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表达了
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 首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
● 接下来四句,倾诉自己的雄心壮志:年纪不小,鬓发虽白,又有什么关系!仍希望朝廷能
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一样 ,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殷切期待之情在追
问的语气中一露无遗。
● 这几句也是自我安慰之语,作者联想到自己壮志未酬,内心的悲哀可想而知。但诗人有超
越悲情的胸怀,仍表现出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 结尾三句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我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
西北方那贪残成性的敌人,将他们一扫而光。
5.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试举例说明之。
● 上片叙事,写词人出猎的装束和盛况:首三句写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架苍鹰;随从个个
武士装束;原野上,千骑奔驰,如一阵狂飙席卷山冈。首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同时言志:抒
发词人要学少年的壮志。
● 后三句先叙事:词人要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接着用典故“亲射虎,看孙郎”表示自己
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词人有意通过写事和用典的三句来言志,以狂劲和豪
兴表示自己志气冲天,欲有所作为。
● 下片记叙猎后开怀畅饮,同时倾诉自己的雄心壮志:年纪不小,鬓发虽白,又有什么关
系!接着“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
魏尚一样 ,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 结尾三句借用“西北望,
射天狼”典故抒发杀敌报国的壮志:总有一天,我要把弓弦拉得像
满月一样,射掉辽国和西夏那贪残成性的敌人,将他们一扫而光。
周邦彦《兰陵王》
1. 试说明周邦彦《兰陵王》的主题。
● 这首词以柳为主题,托柳起兴,抒写了伤离别恨之情和身世飘零的喟叹。
2. 《兰陵王》中的“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叹?
● 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
● 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
● 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含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
3. 试简析《兰陵王》中的“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27
● 这是词人从船上回望岸边的所见所感。
● 风顺船快,行人本来应该高兴才是,词里却出现一个“愁”字,这是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
● 回头望去,那人已远在天边,只见一个模糊难辨的身影。“望人在天北”则包含着无限的惆
怅与凄婉。
4. 试赏析周邦彦的词《兰陵王》。
● 词的第一阕写景:“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写的是词人离开京城时在隋堤上所见到的柳
色。堤上柳树成行,柳阴沿着长堤伸展开来,成一直线。青色的柳丝轻轻飘荡。
● 这样的柳色,在为别人送行时不止一次看过。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词人的乡情,他登上高
堤眺望故乡,有谁能了解游子厌倦了京城生活的凄惘和忧愁呢?
● 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词人感叹人间离别的频
繁。
● 词的第二阕写临别时的感想:词人忙着和友人告别。船开了之后,周围静下来了,他的心
也闲下来,自然地回忆起京华的往事:当初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在烛
光闪烁的宴席上,伴着哀伤的乐曲喝酒。
● 词人从船上回望岸边,风顺船快,行人本来应该高兴才是,词里却出现一个“愁”字,这是
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
● 回头望去,那人已远在天边,只见一个模糊难辨的身影,心中有无限的惆怅与凄婉。
● 词的第三阕写别后的愁怀:船越走越远,遗憾也一层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派遣,也不想
● 排遣。
● 只见水波回旋,渡口冷冷清清。夕阳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衬出词人的孤单。
● 以前和情人度过的那些夜晚,让人难忘,如今却浮现在词人眼前,他不知不觉地流下眼
泪。
李清照《如梦令》
1.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如何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画面?
● 李清照以小令的方式,用三十多字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画面。
● 词中写出在一个日暮时分,一群无忧无虑、童心未泯的少女在溪亭喝酒行令,嬉笑玩
闹。
● 这群少女在夕阳西斜的傍晚,相约在湖边一座亭子里,畅所欲言,或吟诗作赋,或打闹嬉
玩,或行酒令,不知不觉中一个个都满脸红霞飞舞。
● 她们喝醉了之后还要比拼,要“争渡”,这里显示了她们活泼好玩的一面。
● 醉眼朦胧中不知归路,却还游兴未尽,驾小船互相追逐,将一叶叶小舟驶进晚风中飘摇着
的藕花中,却一不小心惊起一滩鸥鹭,展翅飞向渐黑的夜幕。
● 读来让人浮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画面。
2. 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何看出词人寻找大自然中的乐趣的冲动?
●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词人玩得很开心,以至忘了归路。
● 但玩兴没了之后,她想起了回家,再者天色也已晚了。
28
● 于是她驾舟,在湖面飘荡,可惜由于“沉醉”而“不知归路”,于是便顺其自然地误入“藕花深
处”。
● 词人的情感是很细腻的,而藕花作为水乡特有的女子般温柔的花,是绝对能引起她心头
的火花的,所以她明知“藕花深处”非“归路”而“深入”其中,从情感的角度分析,正好体现了
词人寻找大自然中的乐趣的冲动。
3. 根据《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在酒醒之后最关心的是什么?她为何把关心的事物
交托给卷帘人?
● 李清照酒醒之后,最关心的是院中的海棠花,经过一夜的狂风骤雨后会变得怎样。
● 其实她昨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之后,今朝的海棠花一定是花落满径。
● 她不亲自去看,反而问身边的卷帘人,并不是她真的有疑问,而是不忍亲眼目睹落花的悲
惨情况。句中“试问卷帘人”的“试”字,就将她这种复杂的心理委婉地传达出来。
4. 李清照如何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充分体现出她对大自然和春天的热爱。试说明之。
● 李清照这阕词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她预感到庭院中的花木必然是
绿叶繁茂,花事(花卉开花的情况)凋零了。
●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风雨的到来使她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好借酒消愁。
● 酒喝多了,睡得浓了,醒来时天已亮了。她急切地向侍女询问室外的变化。
● 侍女“却道海棠依旧”。“却”字表明侍女毫无察觉女主人委屈的心事,对窗外发生的变化也
无动于衷。
● 李清照听到答话后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和一个“应是”来纠正侍女观察的粗疏及回答的
错误。这几句对白写出了她伤春惜春的复杂神情口吻。
● 她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其实是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 “绿肥红瘦”中的“肥”“瘦”对比,带出绿叶茂盛,红花凋零,形象地反映出她对春天将逝的惋
惜之情。
● 她伤春惜春及“绿肥红瘦”的回答,体现了她对大自然和春天的热爱。(14b须加此句作为
结尾)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 写出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主题思想。
● 这阕词反映了金兵南侵,祖国南北分裂,人民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的痛苦生活及作者坚持
抗金立场,为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愿望而感到无限痛苦的心情。
2.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和“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
鸪”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比喻句,意思是说:滚滚的江水,冲破了山峦叠嶂,再奔腾向
前。
29
● 它象征着抗金的正义事业,必然会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胜利。
● 这里表明作者对恢复中原充满了坚定的信心及百折不回的意志。但作者并没有脱离现实
,沉醉于未来理想的幻想之中。
● 十几年来,他目睹了抗金事业受到的重重阻力,不禁又愁绪满怀。
●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两句说:傍晚,我在江边徘徊,正在为了不能实现恢复大计愁苦
着。可是恰巧,又从山的深处,传来鹧鸪鸟的哀鸣。这叫声听起来,仿佛是“行不得也哥
哥”。
● 鹧鸪的悲鸣声,使他愁上加愁,透露出他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
3. 赏析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 这首词写得质朴、自然、流畅。
● 上阙四句在写法上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把眼前清江的流水,和四十年前金兵南侵,人
民在兵荒马乱中流下的眼泪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当时人民受到的极大痛苦。
● 人民希望能恢复故土,祖国统一,然而朝廷不想收复失地,只想苟延残喘,偷安一时。
● 作者抚今追昔,悲愤交集地写出“西北望长安”,抒发对中原沦陷区的深切怀念,也反映了
他的爱国之情。
● “可怜无数山”则含有收复中原的壮志受到种种阻碍、无法实现的感叹。
● 下阙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象征着抗金的正义事业,必然会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
后的胜利。这表明他对恢复中原充满了坚定的信心。
● 虽然如此,作者并没有脱离现实,沉醉于未来理想的幻想之中。
● 因为十几年来,他目睹了抗金事业受到的重重阻力,不禁又愁绪满怀。
● 最后两句,鹧鸪鸟的叫声显示了作者愁上加愁,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心情。
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1. 试概述作者游褒禅山的前洞和后洞的情形以及作者出洞后的心情 。
前洞 ● 华山洞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
● 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
后洞
● 经由山路向上走五六里,有个幽暗深邃的洞穴,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
● 打探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
● 此洞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特。
● 由于洞深 ,看看左右石壁,来此题记的人和游客已经很少。
出洞后的
心情
作者后悔跟别人一起出来,慨叹他所到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还不到十分
之一,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满腹憾恨之情溢于言表。
2. 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认为要看到奇景异观应具备什么条件?
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认为怎样才能看到奇景异观呢?
● 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
● 有了大志,不随随便便地止足不前/有了大志,不畏于艰险。如果气力不足,也是不能到
达理想境地的。
30
文选论述题
文选论述题
文选论述题
文选论述题
文选论述题
文选论述题
文选论述题
文选论述题
文选论述题
文选论述题
文选论述题
文选论述题
文选论述题
文选论述题
文选论述题
文选论述题
文选论述题
文选论述题
文选论述题
文选论述题
文选论述题
文选论述题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虞美人‧春花秋月
虞美人‧春花秋月虞美人‧春花秋月
虞美人‧春花秋月ken1470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鸿门宴-课文深究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鸿门宴-课文深究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鸿门宴-课文深究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鸿门宴-课文深究 幻灯片VernXian
 
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痴女阿莲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痴女阿莲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痴女阿莲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痴女阿莲 幻灯片VernXian
 
戏剧模拟题(无答案)
戏剧模拟题(无答案)戏剧模拟题(无答案)
戏剧模拟题(无答案)VernXian
 
虞美人‧春花秋月13 14
虞美人‧春花秋月13 14虞美人‧春花秋月13 14
虞美人‧春花秋月13 14ken1470
 
《論語八則》.pptx
《論語八則》.pptx《論語八則》.pptx
《論語八則》.pptxhingmanYao
 
人間有情
人間有情人間有情
人間有情Kimmyklam
 
SPM 中国文学 哦香雪
SPM 中国文学 哦香雪SPM 中国文学 哦香雪
SPM 中国文学 哦香雪VernXian
 
ομήρου ιλιάς α 1 53
ομήρου ιλιάς α 1 53ομήρου ιλιάς α 1 53
ομήρου ιλιάς α 1 53Stella Stath
 
文选译文
文选译文文选译文
文选译文VernXian
 
六國論.ppt
六國論.ppt六國論.ppt
六國論.pptliutommy1
 
單元四 功課答案
單元四 功課答案單元四 功課答案
單元四 功課答案owiowi
 
Α1-Α3, ΟΔΥΣΣΕΙΑ, ΠΡΟΟΙΜΙΟ, α1-25
 Α1-Α3, ΟΔΥΣΣΕΙΑ, ΠΡΟΟΙΜΙΟ, α1-25 Α1-Α3, ΟΔΥΣΣΕΙΑ, ΠΡΟΟΙΜΙΟ, α1-25
Α1-Α3, ΟΔΥΣΣΕΙΑ, ΠΡΟΟΙΜΙΟ, α1-25emathites
 
中国文学 SPM 戏剧 憩园
中国文学 SPM 戏剧 憩园中国文学 SPM 戏剧 憩园
中国文学 SPM 戏剧 憩园VernXian
 
Enot2 perilipsi theoria_paradeigma
Enot2 perilipsi theoria_paradeigmaEnot2 perilipsi theoria_paradeigma
Enot2 perilipsi theoria_paradeigmaDimitra Stefani
 
評估練習十
評估練習十評估練習十
評估練習十ken1470
 
人間有情
人間有情人間有情
人間有情ken1470
 
《吐露港的老鷹》(節錄) 黃國彬 工作紙答案
《吐露港的老鷹》(節錄) 黃國彬 工作紙答案《吐露港的老鷹》(節錄) 黃國彬 工作紙答案
《吐露港的老鷹》(節錄) 黃國彬 工作紙答案ken1470
 
Publicatie kunstzinnige therapie: Op Weg Naar De Voet Van De Regenboog Auteu...
Publicatie kunstzinnige therapie:  Op Weg Naar De Voet Van De Regenboog Auteu...Publicatie kunstzinnige therapie:  Op Weg Naar De Voet Van De Regenboog Auteu...
Publicatie kunstzinnige therapie: Op Weg Naar De Voet Van De Regenboog Auteu...nicoledevries
 

What's hot (20)

虞美人‧春花秋月
虞美人‧春花秋月虞美人‧春花秋月
虞美人‧春花秋月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鸿门宴-课文深究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鸿门宴-课文深究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鸿门宴-课文深究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鸿门宴-课文深究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痴女阿莲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痴女阿莲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痴女阿莲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痴女阿莲 幻灯片
 
戏剧模拟题(无答案)
戏剧模拟题(无答案)戏剧模拟题(无答案)
戏剧模拟题(无答案)
 
虞美人‧春花秋月13 14
虞美人‧春花秋月13 14虞美人‧春花秋月13 14
虞美人‧春花秋月13 14
 
《論語八則》.pptx
《論語八則》.pptx《論語八則》.pptx
《論語八則》.pptx
 
人間有情
人間有情人間有情
人間有情
 
SPM 中国文学 哦香雪
SPM 中国文学 哦香雪SPM 中国文学 哦香雪
SPM 中国文学 哦香雪
 
ομήρου ιλιάς α 1 53
ομήρου ιλιάς α 1 53ομήρου ιλιάς α 1 53
ομήρου ιλιάς α 1 53
 
文选译文
文选译文文选译文
文选译文
 
六國論.ppt
六國論.ppt六國論.ppt
六國論.ppt
 
單元四 功課答案
單元四 功課答案單元四 功課答案
單元四 功課答案
 
Α1-Α3, ΟΔΥΣΣΕΙΑ, ΠΡΟΟΙΜΙΟ, α1-25
 Α1-Α3, ΟΔΥΣΣΕΙΑ, ΠΡΟΟΙΜΙΟ, α1-25 Α1-Α3, ΟΔΥΣΣΕΙΑ, ΠΡΟΟΙΜΙΟ, α1-25
Α1-Α3, ΟΔΥΣΣΕΙΑ, ΠΡΟΟΙΜΙΟ, α1-25
 
中国文学 SPM 戏剧 憩园
中国文学 SPM 戏剧 憩园中国文学 SPM 戏剧 憩园
中国文学 SPM 戏剧 憩园
 
Enot2 perilipsi theoria_paradeigma
Enot2 perilipsi theoria_paradeigmaEnot2 perilipsi theoria_paradeigma
Enot2 perilipsi theoria_paradeigma
 
評估練習十
評估練習十評估練習十
評估練習十
 
修辞练习 04
修辞练习  04修辞练习  04
修辞练习 04
 
人間有情
人間有情人間有情
人間有情
 
《吐露港的老鷹》(節錄) 黃國彬 工作紙答案
《吐露港的老鷹》(節錄) 黃國彬 工作紙答案《吐露港的老鷹》(節錄) 黃國彬 工作紙答案
《吐露港的老鷹》(節錄) 黃國彬 工作紙答案
 
Publicatie kunstzinnige therapie: Op Weg Naar De Voet Van De Regenboog Auteu...
Publicatie kunstzinnige therapie:  Op Weg Naar De Voet Van De Regenboog Auteu...Publicatie kunstzinnige therapie:  Op Weg Naar De Voet Van De Regenboog Auteu...
Publicatie kunstzinnige therapie: Op Weg Naar De Voet Van De Regenboog Auteu...
 

Similar to 文选论述题

Assigment
AssigmentAssigment
Assigmentloveict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sugeladi
 
劇作家筆下的東坡赤壁之遊
劇作家筆下的東坡赤壁之遊劇作家筆下的東坡赤壁之遊
劇作家筆下的東坡赤壁之遊lofen
 
阅读全文 略论《清诗纪事初编》
阅读全文   略论《清诗纪事初编》阅读全文   略论《清诗纪事初编》
阅读全文 略论《清诗纪事初编》sugeladi
 
中国现代文学史(样题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样题及答案)中国现代文学史(样题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样题及答案)sugeladi
 
文學賞析筆記 教師版
文學賞析筆記 教師版文學賞析筆記 教師版
文學賞析筆記 教師版ken1470
 
大時代的小人物:朱英誕晚年隨筆三種
大時代的小人物:朱英誕晚年隨筆三種大時代的小人物:朱英誕晚年隨筆三種
大時代的小人物:朱英誕晚年隨筆三種TAAZE 讀冊生活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儒家類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儒家類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儒家類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儒家類maolins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儒家類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儒家類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儒家類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儒家類maolins
 
與謝民師推官書論析
與謝民師推官書論析與謝民師推官書論析
與謝民師推官書論析lofen
 
嚴謹的遊戲:王安石〈胡笳十八拍〉詩論析
嚴謹的遊戲:王安石〈胡笳十八拍〉詩論析嚴謹的遊戲:王安石〈胡笳十八拍〉詩論析
嚴謹的遊戲:王安石〈胡笳十八拍〉詩論析lofen
 
諸子集成續編分類總目
諸子集成續編分類總目諸子集成續編分類總目
諸子集成續編分類總目maolins
 
諸子集成續編分類總目
諸子集成續編分類總目諸子集成續編分類總目
諸子集成續編分類總目maolins
 
2010年1月 iiiiii
2010年1月   iiiiii2010年1月   iiiiii
2010年1月 iiiiiisugeladi
 
FengMengLong.pdf
FengMengLong.pdfFengMengLong.pdf
FengMengLong.pdfAman Tong
 
俯仰之間
俯仰之間俯仰之間
俯仰之間lofen
 
7、第一编第四章历史散文第二节左国
7、第一编第四章历史散文第二节左国7、第一编第四章历史散文第二节左国
7、第一编第四章历史散文第二节左国Yen-yanjifeng
 

Similar to 文选论述题 (19)

Assigment
AssigmentAssigment
Assigment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
 
劇作家筆下的東坡赤壁之遊
劇作家筆下的東坡赤壁之遊劇作家筆下的東坡赤壁之遊
劇作家筆下的東坡赤壁之遊
 
阅读全文 略论《清诗纪事初编》
阅读全文   略论《清诗纪事初编》阅读全文   略论《清诗纪事初编》
阅读全文 略论《清诗纪事初编》
 
中国现代文学史(样题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样题及答案)中国现代文学史(样题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样题及答案)
 
文學賞析筆記 教師版
文學賞析筆記 教師版文學賞析筆記 教師版
文學賞析筆記 教師版
 
大時代的小人物:朱英誕晚年隨筆三種
大時代的小人物:朱英誕晚年隨筆三種大時代的小人物:朱英誕晚年隨筆三種
大時代的小人物:朱英誕晚年隨筆三種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儒家類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儒家類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儒家類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儒家類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儒家類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儒家類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儒家類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儒家類
 
與謝民師推官書論析
與謝民師推官書論析與謝民師推官書論析
與謝民師推官書論析
 
嚴謹的遊戲:王安石〈胡笳十八拍〉詩論析
嚴謹的遊戲:王安石〈胡笳十八拍〉詩論析嚴謹的遊戲:王安石〈胡笳十八拍〉詩論析
嚴謹的遊戲:王安石〈胡笳十八拍〉詩論析
 
諸子集成續編分類總目
諸子集成續編分類總目諸子集成續編分類總目
諸子集成續編分類總目
 
諸子集成續編分類總目
諸子集成續編分類總目諸子集成續編分類總目
諸子集成續編分類總目
 
古詩選讀(下)
古詩選讀(下)古詩選讀(下)
古詩選讀(下)
 
漢武故事
漢武故事漢武故事
漢武故事
 
2010年1月 iiiiii
2010年1月   iiiiii2010年1月   iiiiii
2010年1月 iiiiii
 
FengMengLong.pdf
FengMengLong.pdfFengMengLong.pdf
FengMengLong.pdf
 
俯仰之間
俯仰之間俯仰之間
俯仰之間
 
7、第一编第四章历史散文第二节左国
7、第一编第四章历史散文第二节左国7、第一编第四章历史散文第二节左国
7、第一编第四章历史散文第二节左国
 

More from VernXian

SPM 中国文学 黔之驴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黔之驴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黔之驴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黔之驴 幻灯片VernXian
 
中国文学 育华中学 2017
中国文学 育华中学 2017中国文学 育华中学 2017
中国文学 育华中学 2017VernXian
 
中国文学 菩提中学 2016
中国文学 菩提中学 2016中国文学 菩提中学 2016
中国文学 菩提中学 2016VernXian
 
中国文学 公教中学 2016
中国文学 公教中学 2016中国文学 公教中学 2016
中国文学 公教中学 2016VernXian
 
中国文学 华联中学 2016
中国文学 华联中学 2016 中国文学 华联中学 2016
中国文学 华联中学 2016 VernXian
 
中国文学 公教中学 2016 考题
中国文学 公教中学 2016 考题中国文学 公教中学 2016 考题
中国文学 公教中学 2016 考题VernXian
 
中国文学 光华中学 2017
中国文学 光华中学 2017 中国文学 光华中学 2017
中国文学 光华中学 2017 VernXian
 
SPM 中国文学 巴金 哑了的三角琴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巴金 哑了的三角琴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巴金 哑了的三角琴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巴金 哑了的三角琴 幻灯片VernXian
 
中国文学 SPM 郑子龙长坂坡救幼主连环画
中国文学 SPM 郑子龙长坂坡救幼主连环画中国文学 SPM 郑子龙长坂坡救幼主连环画
中国文学 SPM 郑子龙长坂坡救幼主连环画VernXian
 
戏剧模拟题
戏剧模拟题戏剧模拟题
戏剧模拟题VernXian
 
小说模拟题
小说模拟题小说模拟题
小说模拟题VernXian
 
小说模拟题
小说模拟题小说模拟题
小说模拟题VernXian
 
中国文学主题思想
中国文学主题思想中国文学主题思想
中国文学主题思想VernXian
 
SPM 中国文学 宋词笔记
SPM 中国文学 宋词笔记SPM 中国文学 宋词笔记
SPM 中国文学 宋词笔记VernXian
 
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巴金 哑了的三角琴
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巴金 哑了的三角琴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巴金 哑了的三角琴
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巴金 哑了的三角琴VernXian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陈情表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陈情表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陈情表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陈情表 幻灯片VernXian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钓胜于鱼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钓胜于鱼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钓胜于鱼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钓胜于鱼 幻灯片VernXian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宋词 李清照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宋词 李清照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文选 宋词 李清照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宋词 李清照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幻灯片VernXian
 
SPM 中国文学 莫言 名家小说选 卖白菜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莫言 名家小说选 卖白菜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莫言 名家小说选 卖白菜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莫言 名家小说选 卖白菜 幻灯片VernXian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文选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幻灯片VernXian
 

More from VernXian (20)

SPM 中国文学 黔之驴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黔之驴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黔之驴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黔之驴 幻灯片
 
中国文学 育华中学 2017
中国文学 育华中学 2017中国文学 育华中学 2017
中国文学 育华中学 2017
 
中国文学 菩提中学 2016
中国文学 菩提中学 2016中国文学 菩提中学 2016
中国文学 菩提中学 2016
 
中国文学 公教中学 2016
中国文学 公教中学 2016中国文学 公教中学 2016
中国文学 公教中学 2016
 
中国文学 华联中学 2016
中国文学 华联中学 2016 中国文学 华联中学 2016
中国文学 华联中学 2016
 
中国文学 公教中学 2016 考题
中国文学 公教中学 2016 考题中国文学 公教中学 2016 考题
中国文学 公教中学 2016 考题
 
中国文学 光华中学 2017
中国文学 光华中学 2017 中国文学 光华中学 2017
中国文学 光华中学 2017
 
SPM 中国文学 巴金 哑了的三角琴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巴金 哑了的三角琴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巴金 哑了的三角琴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巴金 哑了的三角琴 幻灯片
 
中国文学 SPM 郑子龙长坂坡救幼主连环画
中国文学 SPM 郑子龙长坂坡救幼主连环画中国文学 SPM 郑子龙长坂坡救幼主连环画
中国文学 SPM 郑子龙长坂坡救幼主连环画
 
戏剧模拟题
戏剧模拟题戏剧模拟题
戏剧模拟题
 
小说模拟题
小说模拟题小说模拟题
小说模拟题
 
小说模拟题
小说模拟题小说模拟题
小说模拟题
 
中国文学主题思想
中国文学主题思想中国文学主题思想
中国文学主题思想
 
SPM 中国文学 宋词笔记
SPM 中国文学 宋词笔记SPM 中国文学 宋词笔记
SPM 中国文学 宋词笔记
 
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巴金 哑了的三角琴
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巴金 哑了的三角琴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巴金 哑了的三角琴
SPM 中国文学 名家小说选 巴金 哑了的三角琴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陈情表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陈情表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陈情表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陈情表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钓胜于鱼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钓胜于鱼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钓胜于鱼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钓胜于鱼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宋词 李清照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宋词 李清照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文选 宋词 李清照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宋词 李清照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莫言 名家小说选 卖白菜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莫言 名家小说选 卖白菜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莫言 名家小说选 卖白菜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莫言 名家小说选 卖白菜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幻灯片SPM 中国文学 文选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幻灯片
SPM 中国文学 文选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幻灯片
 

Recently uploaded

泽兰应用科学大学毕业证制作/定制国外大学录取通知书/购买一个假的建国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证书
泽兰应用科学大学毕业证制作/定制国外大学录取通知书/购买一个假的建国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证书泽兰应用科学大学毕业证制作/定制国外大学录取通知书/购买一个假的建国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证书
泽兰应用科学大学毕业证制作/定制国外大学录取通知书/购买一个假的建国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证书jakepaige317
 
EDUC6506(001)_ClassPresentation_2_TC330277 (1).pptx
EDUC6506(001)_ClassPresentation_2_TC330277 (1).pptxEDUC6506(001)_ClassPresentation_2_TC330277 (1).pptx
EDUC6506(001)_ClassPresentation_2_TC330277 (1).pptxmekosin001123
 
educ6506presentationtc3302771-240427173057-06a46de5.pptx
educ6506presentationtc3302771-240427173057-06a46de5.pptxeduc6506presentationtc3302771-240427173057-06a46de5.pptx
educ6506presentationtc3302771-240427173057-06a46de5.pptxmekosin001123
 
1.🎉“入侵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修改成绩”来袭!ALEVEL替考大揭秘,轻松搞定考试成绩! 💥你还在为无法进入大学招生系统而烦恼吗?想知道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更改...
1.🎉“入侵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修改成绩”来袭!ALEVEL替考大揭秘,轻松搞定考试成绩! 💥你还在为无法进入大学招生系统而烦恼吗?想知道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更改...1.🎉“入侵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修改成绩”来袭!ALEVEL替考大揭秘,轻松搞定考试成绩! 💥你还在为无法进入大学招生系统而烦恼吗?想知道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更改...
1.🎉“入侵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修改成绩”来袭!ALEVEL替考大揭秘,轻松搞定考试成绩! 💥你还在为无法进入大学招生系统而烦恼吗?想知道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更改...黑客 接单【TG/微信qoqoqdqd】
 
哪里可以购买日本筑波学院大学学位记/做个假的文凭可认证吗/仿制日本大学毕业证/意大利语CELI证书定制
哪里可以购买日本筑波学院大学学位记/做个假的文凭可认证吗/仿制日本大学毕业证/意大利语CELI证书定制哪里可以购买日本筑波学院大学学位记/做个假的文凭可认证吗/仿制日本大学毕业证/意大利语CELI证书定制
哪里可以购买日本筑波学院大学学位记/做个假的文凭可认证吗/仿制日本大学毕业证/意大利语CELI证书定制jakepaige317
 
EDUC6506_ClassPresentation_TC330277 (1).pptx
EDUC6506_ClassPresentation_TC330277 (1).pptxEDUC6506_ClassPresentation_TC330277 (1).pptx
EDUC6506_ClassPresentation_TC330277 (1).pptxmekosin001123
 

Recently uploaded (6)

泽兰应用科学大学毕业证制作/定制国外大学录取通知书/购买一个假的建国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证书
泽兰应用科学大学毕业证制作/定制国外大学录取通知书/购买一个假的建国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证书泽兰应用科学大学毕业证制作/定制国外大学录取通知书/购买一个假的建国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证书
泽兰应用科学大学毕业证制作/定制国外大学录取通知书/购买一个假的建国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证书
 
EDUC6506(001)_ClassPresentation_2_TC330277 (1).pptx
EDUC6506(001)_ClassPresentation_2_TC330277 (1).pptxEDUC6506(001)_ClassPresentation_2_TC330277 (1).pptx
EDUC6506(001)_ClassPresentation_2_TC330277 (1).pptx
 
educ6506presentationtc3302771-240427173057-06a46de5.pptx
educ6506presentationtc3302771-240427173057-06a46de5.pptxeduc6506presentationtc3302771-240427173057-06a46de5.pptx
educ6506presentationtc3302771-240427173057-06a46de5.pptx
 
1.🎉“入侵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修改成绩”来袭!ALEVEL替考大揭秘,轻松搞定考试成绩! 💥你还在为无法进入大学招生系统而烦恼吗?想知道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更改...
1.🎉“入侵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修改成绩”来袭!ALEVEL替考大揭秘,轻松搞定考试成绩! 💥你还在为无法进入大学招生系统而烦恼吗?想知道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更改...1.🎉“入侵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修改成绩”来袭!ALEVEL替考大揭秘,轻松搞定考试成绩! 💥你还在为无法进入大学招生系统而烦恼吗?想知道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更改...
1.🎉“入侵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修改成绩”来袭!ALEVEL替考大揭秘,轻松搞定考试成绩! 💥你还在为无法进入大学招生系统而烦恼吗?想知道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更改...
 
哪里可以购买日本筑波学院大学学位记/做个假的文凭可认证吗/仿制日本大学毕业证/意大利语CELI证书定制
哪里可以购买日本筑波学院大学学位记/做个假的文凭可认证吗/仿制日本大学毕业证/意大利语CELI证书定制哪里可以购买日本筑波学院大学学位记/做个假的文凭可认证吗/仿制日本大学毕业证/意大利语CELI证书定制
哪里可以购买日本筑波学院大学学位记/做个假的文凭可认证吗/仿制日本大学毕业证/意大利语CELI证书定制
 
EDUC6506_ClassPresentation_TC330277 (1).pptx
EDUC6506_ClassPresentation_TC330277 (1).pptxEDUC6506_ClassPresentation_TC330277 (1).pptx
EDUC6506_ClassPresentation_TC330277 (1).pptx
 

文选论述题

  • 1. SPM中国文学:文选(2013年开始) 论述题 1. 孟子《鱼我所欲也》 2 2.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5 3.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6 4. 司马迁《鸿门宴》 11 5. 李密《陈情表》 16 6. 唐诗五首: 骆宾王《咏蝉》 李白《把酒问月》 杜甫《望岳》 刘禹锡《竹枝词》 白居易《观刈麦》 18 20 21 22 23 7. 韩愈《答刘正夫书》 25 8. 柳宗元《三戒(并序)》: 临江之麋 黔之驴 永某氏之鼠 25 9. 宋词五首: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 李清照《如梦令二阕》(常记溪亭日暮)、(昨夜雨疏风骤)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7 28 30 31 32 10.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3 11. 高明《琵琶记·五娘吃糠》 34 12. 罗贯中《三国演义·赵子龙长阪坡救幼主》 40 13. 沈复《闲情记趣》(节选) 42 14. 郁达夫《我的梦,我的青春》 43 15. 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44 16. 巴金《灯》 45 17. 新诗二首:臧克家《有的人》、余光中《乡愁》 46、48 18. 陆蠡《囚绿记》 49 19. 陈之藩《钓胜于鱼》 50 20. 毕淑敏《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52 1
  • 2. 第一课:《鱼我所欲也》孟子 1. 《鱼我所欲也》的中心思想 ● 阐述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 取的。 2. 《鱼我所欲也》的结构分析 原文 结构分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 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 而取义者也。 比喻论证:用物质生活的实际情况作比喻,由熊掌比鱼珍贵,得 出“舍鱼取熊掌”的论断。 用比喻说明人们对所喜爱的东西,在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取其最珍贵的。为给读者理 解和接受下文所要说明的道理提供感性的基础。 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从生与义的比较中,提出“舍生取义”的 论点。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 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 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 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 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从正反两方面(两种对立的价值观)阐述“舍生取义”的重要性: 1 正面论述“舍生取义”的原因与意义/道理: 运用对比的方法,进一步说明上文的论点:“义”比“生”更值得珍爱,在“生”妨害 “义”的情况下,决不苟且求生:“不义”比“死”更令人厌恶,为了“义”,决不躲避 祸患,决不怕死。 2 反面论述“求生恶死”的对社会的危害 就生死两方面进行对比,说明如果把生看作最喜爱的,把死看作最厌恶的,那 么为了求生避患,只计利害,便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用意在说明不顾“义”的危 害。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舍生取义的必要性。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 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 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 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 之,贤者能勿丧耳。 论述“舍生取义”是应该做、能够做到的。 列举两种实际存在的情况:有可以用来求生、避患的方法,却有人不肯用它求 生。不肯用它避患。说明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有的人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 ,不义比死更可恶。 说明一般人在一般情况下都有舍生取义的本性:羞恶之心。 孟子从他的性善论出发,认为羞恶之心是每个人先天具有的,但不是说事实 上每个人任何时候都有“是心”。因为有些人丧失了这些本性。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 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 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举例说明“一般人都能做到舍生取义”,关键在本心。 先说明食和羹的得失决定人的生死,言外之意是:如果仅从获得生存考虑,那 是非得到不可的。行路之人与乞人急需得到的食物以保全生命,但因给予食物 的人轻蔑无礼,他们宁死也不愿接受。从而具体说明人皆有羞恶之心的道理。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 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 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 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 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 对比有本心的“路人和乞人”,揭露、批判为“万钟”而忘礼义的 王侯贵族,已经失去本心。 根据上文的论述,孟子的本意是,不合礼义得来的万钟俸禄是比死更可恶,于 我有损无益。 关于人们不辨礼义而受万钟的原因: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孟子作出这个推测性的解释,是就当时一些人的实际表现说的,孟子并不同 意人们的这种做法,因此下面进行批驳。 将宁死不肯接受箪食、豆羹与“为宫室之美,……”而接受万钟的情况两相对比 ,指出后者不辨礼义,是应该停止不干的。 2
  • 3. 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 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论述不辨礼义而受万钟的错误,指出为私利而受万钟的人是因为丧失了羞恶 的本心。目的在于教育人们保持羞恶之心等善良的天性。 结合全文,从而论述恢复、保持人的本心 (羞恶之心、辞让之心) 的意义。 3. 概述《鱼我所欲也》的内容要点。 1. 用比喻说明人们做选择的原则:择最珍贵的、喜爱的——“所欲”。 2. 从正方两方面论述“舍生取义”的重要性。论述时以对比的方式说明做选择的原则:取 最“所欲”的,避最“所恶”的: ● 正面:所欲,正义甚于生;所恶,不义甚于死——择义行,宁死不做不义。 ● 反面:所欲,生甚于正义;所恶,死甚于不义——苟且求生,行不义以避死。 3. 强调“舍生取义”是能够实践的行为,因一般人有本心——羞恶之心,后来丧失。 4. 举例说明“一般人保有本心”即能“舍生取义”:有人在面临生存的考验时,不愿出卖尊 严、丧失人格。 5. 批判“失本心”即会“行不合礼义”:有人为了身外之物(未威胁生存)而行不义。 6. 中心论点显现:保有善性、羞恶之心的人,必然“舍生取义”。 4. 《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个论点? ● 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 作者先用“鱼”和“熊掌”做比喻,说明鱼和熊掌这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熊掌比鱼珍贵。当 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人们就必然做抉择,从而得出“要舍弃鱼而选取较珍贵的熊掌” 这个结论。 ● 作者再用类比推理的手法来引出论点,说明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 要得多。当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人们应该以“正义”为重,为了维护正义,就必须舍 弃生命选取正义。 5. 孟子如何从正面去论证“舍生取义”? ● 孟子从正面进一步分析文章的论点,他认为: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 的东西(就是“义”)比生命更重要,所以我不会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 的,但是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就是“不义”)还有甚于死亡,所以即使有导致死亡的祸患, 我也不避开它。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也不做“不义”的事。 6. 孟子如何从反面去论证“舍生取义”? ● 孟子从反面申述他的观点。 ●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是 不可以采用的? ● 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比死亡更甚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的办法,有什么是不可 以采用的? ● 孟子的论点中隐含这样的意思,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 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将 丧失殆尽。孟子认为这是一件不能容忍的事,从而带出“舍生取义”这个论点。 7.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
  • 4. 为什么孟子这样说? ● 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他要强调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及羞耻心,这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做出正 确的选择。 ● 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并 不是因为他们的品德比较高尚,只不过是他们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向善之心及羞耻 心罢了。 8. 孟子如何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来论证“舍生取义”? ● 孟子从正面先以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为例,说明在关乎生死的时候,如果呼喝着 把这“一箪食,一豆羹”递给人家,或是把食物踢给人家,“行道之人”和乞丐都不屑接受这 些食物。这就表明这些人没有为了要活命而丧失本心。 ● 孟子再从反面以“万钟”为例,将它和“一箪食,一豆羹”做对比。“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两者相比,它自然比 “万钟”更重要,但是却有人“不辨礼义”的贪求“万钟”,这就是丧失本心的表现。 ● 孟子再进一步对比论证,“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与“义”比较,它们都是次要的。 ● 通过这样的对比,孟子深刻地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个论点,还让人们认识到为了维护正义 ,生命和富贵是可以舍弃的。 9. 分析此文的写作特点。 (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排比、反问。  比喻  ● 用物质生活中熊掌与鱼的取舍比喻人生价值观中的生命与正义的取舍;一箪食、一豆羹比 喻少量的食物。 对比  ● 对比“所欲”“所恶”。例:“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赞扬不受“嗟来之食”的有本心,斥责“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失本心。  排比 ●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 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反问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 是亦不可以已乎? (二)正反论述 ● 正面论述舍生取义的意义:因为义比生更可贵,不义比死更可恶,所以维护正义。接着从 反面论述,如果只求活命与避患,而不讲义,那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 论述舍生取义是应该做到,而且是能够做得的。先举例正面说明一般人做得到的情况:行 路之人不受“呼尔而与之”的食物、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食物。再反面说明有些人做 不到的情况:有人为了名利接受“万钟”,是因为失去了他们的本心。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 论述舍生取义的必要性,是从具体比喻(鱼与熊掌)到具体例证(不吃“呼尔与之”者、受“万 钟”者),两者都论证同一的中心。说理充分、透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
  • 5. 第二课: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1. 烛之武如何说服秦穆公退兵? ● 首先,烛之武承认郑国情势危急,但没有为郑国乞求,相反,却以“郑国灭亡对秦有好处, 就麻烦您了”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博取秦伯的好感,愿意聆听下文。 ● 接着,他说明亡郑将会利晋害秦。因为秦国越过晋国攻打远方的郑国,得不到实际的好处 (增加边境土地),只会增加晋国的土地。而晋国的势力雄厚了,即等于削弱了秦国的势 力。 ● 接下来,他分析保郑对秦国有利无害。秦若退兵,日后郑国可作为秦在东道上的主人,在 秦国使节来往时,为他们提供物资。 ● 最后,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他以历史说明晋国曾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 分析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犯秦。这番话成功激起秦伯对晋国的戒心,终于改变 主意,退兵助郑。 2. 简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大意。 ● 晋国和秦国联合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秦晋围郑的原因,即“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 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去说服秦伯退兵。烛之武起先拒绝,在郑伯向他道歉并晓以大义后,他 才接下重任。 ● 烛之武见到秦伯,先承认郑国处境危急,但不乞怜,反而表明自己为秦着想的立场, 消除 秦伯的戒心,博取好感。 ● 接着,他从“为秦着想”的角度分析“亡郑”对秦国的危害。因为秦国攻打郑国得不到扩大国 土的好处,反而助晋国增加土地,无形中削弱了秦国的势力。 ● 接下来,他分析“保郑”对秦国大有好处。因为日后郑国可作为秦国的东道主,为往来的秦 国使节提供物资便利。 ● 最后,他使离间计,以历史事件说明晋国曾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 灭郑之后必进而犯秦。这番话成功激起秦伯对晋国的戒心,终于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 晋文公失去秦国的合作,只好也撤军。 3. 烛之武如何利用历史事实和逻辑推理来说服秦国退兵? ● 烛之武先提醒秦伯秦晋存在着历史矛盾:秦国曾经对晋惠公有恩,他曾答应把焦、瑕两地 割让给秦国。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 ● 晋国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这个历史事件成功挑拨了秦晋的关系,使秦穆公对晋 国起了戒心。 ● 接着,他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既然秦晋都有向外扩张的野心,贪得无厌的晋国自 然不会满足于东向灭郑,而也想扩张西部的疆界,灭郑后必将要侵犯秦国。 ● 这样合乎逻辑的推理让秦伯意识到攻郑有危秦国,终于下决心退兵。 4. 晋文公为什么不向秦军进攻? ● 秦国背弃与晋围郑的盟约,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反对。他的理由是: ● 要不是秦伯的支持,他就不会有今天; ● 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 失掉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 5
  • 6. ● 用分裂来代替团结,是不勇武的。 ● 于是他下令撤军。 第三课:《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1. 概括《冯谖客孟尝君》的主旨。 ● 这篇文章描述了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门客的经历。通过记叙冯谖为孟尝君凿就三窟,巩 固了孟尝君在齐国的政治地位,突出冯谖的深谋远虑,赞扬了冯谖重视民心的远见卓识 和政治上的机谋果断;反映了当时权贵重视养士和“士为知己者死”的社会风气。 2. 简述《冯谖客孟尝君》的内容大意。 ● 冯谖要做孟尝君门客,孟尝君听到介绍人说他“无好无能”,虽轻视他,还是接受了他。 ● 冯谖在孟尝君家受到下等门客的待遇,于是三次弹剑而歌表不满,以试探孟尝君对门客 的态度。孟尝君改善了冯谖的待遇,善待他的老母亲;冯谖决定忠心效力这位贤主。 ● 首先,冯谖要巩固主子的政治力量(营造第一窟)。他自荐替孟尝君到薛地收债,当众假借 孟尝君的命令烧债券,为孟尝君收买民心,为他在薛地保留一个政治据点。然而孟尝君不 理解他的用心,对他感到失望。 ● 一年后,孟尝君被罢免了宰相职位,回到自己的封地,受到百姓非同寻常的迎接。他才知 冯谖焚券买义收德的用意,认识到他的智谋远见。 ● 冯谖为了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决定为他再争取两个政治优势(营造“二窟”)。 ● 他先以策士的才智,成功游说魏王以厚礼高调地争聘孟尝君,提高了孟尝君的价值与地 位。借此引起了齐王的重视,迫使齐王向孟尝君道歉,恢复其相位。 ● 接着,他劝孟尝君趁机索取先王的祭器,在薛地建立了宗庙,以长久保护孟尝君的封地。 ● 冯谖为孟尝君政治地位的稳定出谋划策,使他在任齐国相国的几十年时间里,高枕无 忧。 3. 冯谖初到孟尝君家做食客,如何吸引了孟尝君的注意? ● 冯谖初到孟尝君家做食客,给孟尝君的印象是个极其平庸,无好无能之辈,被给予下等门 客的待遇。办事人员因此拿粗劣的饭菜给他吃。 ● 过了不久,冯谖倚柱弹剑而歌说吃饭没有鱼。孟尝君知道后就把冯谖提升到有鱼吃的中 等门客的地位。 ● 过了不久,冯谖又弹剑而歌说出门没有车。孟尝君知道后再把冯谖提升到出门有车坐的 上等门客的地位。冯谖还乘着车子,举起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说孟尝君把他当作客人 看待了。 ● 不久之后,冯谖又弹剑而歌说住在孟尝君家中没有办法养家。孟尝君知道后向旁人询问, 知道冯谖有个老母亲。他派人给冯谖的老母亲吃的用的,不让她缺少什么。于是冯谖就 不再唱歌了。 ● 经过三次的诉求后,孟尝君对他有了印象。当孟尝君物色收债人才时,就是因“弹铗而歌” 一事而记起他的。 4. 试简述冯谖为孟尝君到薛地收债的经过。 ● 孟尝君出告示征求熟悉会计工作的人替他到薛地去收债。 6
  • 7. ● 冯谖在告示上签名说他能去收债,得到孟尝君的赏识和委任。 ● 出发前,冯谖问孟尝君,要用债款买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要他看看家中缺少什么,就买 回来。 ● 冯谖到了薛地,召见所有欠债的老百姓,一一核对借契后,当着老百姓的面假传孟尝君的 命令,把债款还给他们,并烧掉借契。人民喜出望外,欢呼万岁。 ● 冯谖回来后,告诉孟尝君,他用债款为他买回来了“仁义”。冯谖认为孟尝君有了小小的薛 邑,却不爱护人民,还趁机从他们身上谋私利,说明他缺少的是“仁义”。所以假托他的命 令注销了老百姓的债,烧掉债券,为他树立爱民的威信,以期获得人民的拥戴,积累其政 治力量。孟尝君听了很不高兴,但也没有追究这件事。 5. 冯谖替孟尝君“千金市义”的目的是什么? 冯谖如何替孟尝君“千金市义”? ● 薛地是孟尝君的封地。孟尝君家里很富有,可是缺少爱护百姓的仁义之心,他对自己封地 的百姓放贷,以高利贷剥削人民,可想是得不到人民的真心拥护的。 ● 冯谖自荐为孟尝君到薛地收债,趁此良机召集所有欠债的百姓,当众假传孟尝君的命令, 焚烧债券,注销了百姓欠的“千金”债务,以此收买到民心,替孟尝君“买”得仁义之名,树立 了威信,为他以后的政治地位铺好第一块基石。 ● 随着孟尝君被罢免相位回自己的封地薛地,离薛邑还差一百里路,老百姓就扶老携幼,在 路上迎接他。他这才知道冯谖为他“市义”的目的是为他保留一个坚固的政治后盾。 ● 冯谖的政治远见,使孟尝君放胆把自己的政治命运交给他(重用他)。 6. 写出冯谖助孟尝君恢复相位的经过。 ● 冯谖带了五十辆车,五百斤金去魏国游说魏惠王,请他趁齐王罢相的良机,接孟尝君来辅 佐他,便能国富兵强。 ● 惠王久闻孟尝君的贤名,立即以千斤黄金、百乘马车(显使厚礼)聘孟尝君为相。 ● 冯谖先一步回薛地提醒孟尝君,如此显使厚礼的行动,齐国必已知此事,于是孟尝君坚拒 魏使的多次请求,突显魏惠王对他的重视,提高了他的地位、声望。 ● 齐王知道了后,害怕孟尝君受聘为魏相,将使魏国强大,对齐国不利,马上非常隆重地向 孟尝君谢罪,请孟尝君返国恢复相位。 7. 冯谖为孟尝君营造了“三窟”。这里的“三窟”是什么意思?冯谖为孟尝君营造了哪“三窟”? ● “三窟”指可以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的多种办法。 (“三窟”指从各方面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的办法。) ● 冯谖为孟尝君营造的“三窟”是薛地民心,齐相之位和薛地宗庙。 第一窟:薛地民心 ● 孟尝君对封地——薛地百姓缺少仁义心,放高利贷剥削人民,得不到人民的真心拥护。 ● 冯谖自荐为孟尝君到薛地收债,趁机召集所有欠债的百姓,当众假传孟尝君的命令,焚烧 债券,注销了百姓的债务,收买民心,替孟尝君“买”得仁义之名,树立了威信。 ● 当孟尝君被罢免相位,回薛地时得到老百姓非同寻常的欢迎。这是冯谖为他铺好的第一 个坚固的政治后盾。 ● 冯谖的政治远见,使孟尝君放胆把自己的政治命运交给他(重用他)。 第二窟:齐相位 7
  • 8. ● 孟尝君被罢免相位后,冯谖通过游说,成功让梁王以显使厚礼聘请孟尝君为魏国相,从而 提高了孟尝君的政治地位(地位、声望)。齐王恐怕孟尝君使魏“富而兵强”,对齐国不利。 被迫收回成命,恢复孟尝君的宰相职位。 ● 冯谖成功为孟尝君凿好第二窟,巩固了孟尝君在齐国的政治地位。 第三窟:薛地宗庙 ● 当齐王非常隆重地向孟尝君谢罪,请他重新担任宰相,冯谖劝孟尝君趁机向齐王索取宗 庙里祭祀先王的器皿,在薛地建立宗庙。 ● 薛地有了宗庙,使孟尝君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 8. 为什么说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 因为冯谖在成为孟尝君的门客后,以过人的才智、见识和政治远见,为孟尝君营就了“三 窟”,从各方面巩固孟尝君在齐国的政治地位。 ● 冯谖为孟尝君营造的“三窟”是薛地民心,齐相之位和薛地宗庙。 ● 首先,冯谖以其政治远见,不惜假冒孟尝君的命令,烧债券,收买民心,使百姓感念孟尝 君的爱护和仁义心。因此,当孟尝君被罢相失势,回到薛地时,百姓对他拥戴有加,这样 既给了他一个政治立足点,也对外显示了他有深厚的民众力量,这些力量就是他的政治 后盾。 ● 此外,冯谖善用计谋,在孟尝君被罢相后,很快地成功游说梁王,以显使厚礼聘请孟尝君 为相,提高孟尝君的地位、声望。迫使齐王恢复孟尝君的宰相职位。 ● 不但如此,当齐王向孟尝君谢罪并恢复其相位时,冯谖劝孟尝君趁机索取宗庙里祭祀先 王的器皿,在薛地建立起宗庙,以保障封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 ● 正是冯谖为孟尝君出谋划策,造就这“三窟”,使孟尝君此后数十年,都有稳固和强大的政 治势力,不曾遭到任何灾祸。 9. 简述冯谖的形象。 ● 冯谖最初成为孟尝君家的门客时,先怀才不露,装愚守拙地试探孟尝君是否值得为他效 力。让身边的人以为冯谖是个平庸,无好无能之辈,实际上他是一个有心计、能够伺机而 动的人。 ● 他的三次“弹剑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说明了他有自信和高度的自我评价。 ● 当冯谖确定孟尝君是一个值得为他效力的人后,就积极为他营造了三窟。通过营造三窟 的过程表现出了他的远见卓识和过人的政治才华及知恩图报的忠诚。 ● 首先,他自荐到薛地收债,假传命令及为孟尝君市义,说明他是一个有胆识、处事果敢迅 速,有政治远见的人。 ● 他把人民的借契烧掉则显示出他有“以民为本”、“以仁义治国”的正确的政治观。 ● 他设计让孟尝君恢复相位,并趁情势有利于己的时候“劝立宗庙”,展现出足智多谋的策士 风度和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 10.试简述孟尝君的形象。 ● 孟尝君在初识冯谖,虽然获得了他是“平庸,无好无能之辈”的信息,还是收留了他。过后, 冯谖三次“弹剑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孟尝君都满足他所求,让他享有上等门客食有 鱼、出有车的待遇,还供养他的老母使她无所缺,显示出他的宽宏大度、慷慨大方、轻财 好施。 ● 当冯谖自荐到薛地收债,他为自己之前怠慢了冯谖而向他道歉,可见他能礼贤下士和勇 于认错。 ● 冯谖烧借契及假传命令,是一则严重的罪行,可是孟尝君知道了虽不高兴,却没有治冯谖 的罪,这说明他宽宏大量。 8
  • 9. ● 他虽然善于养士,但还是会误信身边办事人员的话,对冯谖采取先轻视后尊重的态度,显 示出他在识别人才方面的才智是平庸的。 ● 但是,当他肯定了冯谖的政治远见和聪明才干后,就大胆地把自己未来的政治命运交给 冯谖,对冯谖的劝诫言听计从,展示了他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优点。 ● 孟尝君的生活奢侈淫逸,可是却向自己封地的百姓放贷,进行剥削,说明他缺乏仁义;从 政治的角度来看,他也缺乏以民为本的进步政治观。 ● 孟尝君不明白冯谖为他市义的深远意义,显示出他缺乏政治远见/政治见识平庸。 11. 本文在塑造冯谖这个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哪些手法? ● 本文应用了先抑后仰的手法成功突出冯谖恃才自信,智谋不凡的策士风度。 ● 写冯谖“无好”“无能”的介绍,和孟尝君轻蔑的“笑而受之”,是一抑; ● 写他三次弹剑而歌的非分要求和左右对他“笑之”“恶之”,批评他贪得无厌,是再抑; ● 写他为孟尝君买仁义的原由,孟尝君的一句“算了”所显现的失望和轻视,是三抑。 ● 三度贬抑,让人以为冯谖是个无用之人。 ● 接着,文章却以冯谖“市义”的效果实现,成功经营三窟,大大赞扬了冯谖所展现的过人的 才智、见识和才能。 ● 本文也通过对比映衬和烘托手法的应用,展示了冯谖的性格与才识。 ● 其他门客在初识冯谖时的势利,见他三次弹剑而歌时的蔑视和批评,衬托了冯谖其后“焚 券市义”“造三窟”的卓越不凡、深谋远虑和忠心。 ● 孟尝君对冯谖的“无好、无能”表轻蔑,对冯谖“焚券市义”的深刻意义的不理解(短视),对 比他在罢相回薛地后对冯谖的感激和信任,都有效地衬托出了冯谖的足智多谋和深具政 治远见的优点。 12.简述《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如何以先抑后扬的手法塑造冯谖的形象。 ● 文章先写委托者介绍冯谖时说他没有什么擅长和本事,使孟尝君对他全无印象,虽“笑”而 收留他,但轻蔑之情毕现。这是一抑。 ● 成为门客之后,写他在全无表现的情况下,三次弹铗而歌,先后向孟尝君提出吃鱼、乘车 和养家的非分待遇,同时写左右的人对他的薄待、嘲笑、厌恶,并批评他贪得无厌,这是 对他的第二次贬抑。 ● 他为孟尝君到薛地收债,却假传孟尝君命令,烧借契注销百姓的债务,为孟尝君“市义”(收 买民心),令孟尝君十分不高兴,一句“算了吧”说明他对冯谖的失望和轻视,这是三抑。 ● 贬抑之极,看来冯谖一无是处。可是,随着孟尝君被罢相,回薛地时受百姓爱戴,保留了 一个政治根基,终于证明了冯谖当初“市义”的远见,孟尝君对他的轻视一变而为赞赏、感 激和信任之情了。 ● 紧接着他成功游说魏王显使厚礼聘用孟尝君,逼使齐王向孟尝君谢罪,恢复其相位,还趁 机要求齐王在薛地立宗庙,成功为孟尝君经营三窟,完全展示了他过人的才能、见识和非 凡的策士风度。 第四课:《鸿门宴》司马迁 1. 详述鸿门宴的起因。 ● 沛公先进入关中,驻军霸上。后来项羽进入关中,停驻在新丰鸿门。 9
  • 10. ●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打算做关中王,任命子婴为国相,已占有了秦国 全部的珍宝。 ● 项羽听后大怒,准备第二天去攻打刘邦的军队。 ● 范增告诉项羽,刘邦是个贪图财货女色的人。但是他入关后,却不碰财物女色,看来他的 志气不小。 ● 而且范增发现刘邦所在,其上空出现龙虎形状的五彩云气,范增认为他有天子的运,要项 羽赶紧消灭他。 ● 项羽的叔父项伯和张良有深厚的交情,他私访张良报信,叫张良离开刘邦军营以保命。 ● 张良不愿背弃刘邦,和刘邦秘密商议。刘邦自知力量不足以抵挡项王,决定拉拢项伯,以 求消弭战争。 ● 刘邦以对待兄长的礼节见项伯,向他敬酒祝寿,又跟他约定结为儿女亲家。 ● 刘邦用一番谎言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他说登记官民,封闭府库,是要等项羽来接收;派兵 守关是要杜绝强盗或意外事故。他请项伯转告项王,自己绝对不敢忘恩负义。 ● 项伯要求刘邦第二天一早亲自向项王道歉,刘邦答应了。 ● 项伯回到项营,转告了刘邦的话,并提醒项羽,刘邦有大功,攻打他不符道义。 ● 他劝项羽好好款待刘邦,项羽同意了,于是产生了第二天的鸿门宴。 2. 简述鸿门宴的起因。 ● 刘邦先进入关中,驻军霸上。后来项羽进入关中,停驻在新丰鸿门。 ●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有意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大怒,决定次日一早 去攻打刘邦的军队。 ● 范增认为刘邦的志向不小,建议项羽立即向他进攻,不要失掉良机。 ● 项伯和张良友善。他当夜把事情告诉张良,张良告诉刘邦,刘邦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会见项 伯,与他约定结亲家。 ● 刘邦为自己入关称王一事辩解,希望项伯对项羽说明他不敢背德反叛。项伯答应并要求 刘邦次日一早亲自前去向项王认错。 ● 项伯回到军中后,把刘邦的话全报告了项羽。项伯认为刘邦有大功,打击他是不仁义的举 动,建议项羽善待他。项王同意了,于是产生了第二天的鸿门宴。 3. 试简述鸿门宴上的斗争。 试简述鸿门宴进行的过程。 ● 刘邦带着百多随从赴会。他先给项王赔罪。辩称有小人恶意中伤他,才导致项王对他产生 误会。项羽怒气全消,向刘邦供出告密人,并设宴招待他。 ● 席间,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身上所佩饰的玉块示意他当机立断杀死刘邦,项 王默然不应。 ● 范增叫项庄进去敬酒祝寿,并请求舞剑,趁机击刺刘邦。项庄依计舞剑时,项伯也同时拔 剑起舞,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成事。 ● 宴席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张良出去招樊哙进来保护刘邦。 ● 樊哙带着宝剑盾牌闯入军帐,怒视项羽。项王见了不仅不怒,反称他壮士,赐给他一杯 酒、一只猪肘。樊哙当场吃了。接着樊哙责备项羽听信小人的谗言,想诛杀有功的人。项 王竟无话可答。 ● 刘邦为了保命,想借尿遁,把樊哙等人叫了出来。刘邦命张良留下辞谢及献礼给项王和范 增,他放弃了车骑,一人骑马逃离,樊哙等人徒步奔跑跟着。 ● 张良估计刘邦已回到军中,便入帐辞谢并献礼。项羽没有加以追究,接受了玉壁,范增则 拔剑击碎玉杯,叹说刘邦必夺项王天下,众人将被刘邦俘虏。 ● 刘邦到达军中,立刻杀了曹无伤。 4. “项庄舞剑”惊心动魄。试简述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10
  • 11. ● 范增在鸿门宴中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块暗示项王把沛公杀了,但是 项王沉默没有反应。 ● 范增就起身出去召来项庄。 ● 范增认为项王为人心地不狠,他要项庄在宴席上敬酒,然后要求舞剑,并趁机会把沛公杀 了。 ● 项庄进入帐中敬酒,并提出在席上舞剑娱宾助兴,项王答应了。 ●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同时拔剑起舞。 ● 项庄屡次把剑尖指向沛公,项伯就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那样掩护沛公。 ● 因此,项庄想在席上借舞剑刺杀沛公的计谋最终不能得逞。 5. 樊哙为何要闯帐?试描述樊哙闯帐的神情动作。 项庄想在席上借舞剑刺杀沛公。 张良见事态危急,便赶到军营门口见樊哙,告诉樊哙刘邦的安全受威胁。 樊哙觉得情况太紧逼了,决定闯进帐去和刘邦同生共死。 他带剑拿着盾牌闯进军营大门。 交叉举戟的卫兵想拦住不让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一撞,卫兵们跌倒在地。 樊哙进入军帐,揭开帷幕,面向西站定,瞪眼看着项王,头发竖起来,眼眶都裂开了。 6. 樊哙闯入帐中之后如何斥责项王?项王有何反应? ● 樊哙指出,秦王虎狼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惩罚人也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 都背叛他。 ● 楚怀王曾和反秦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关中王。如今沛公先打败秦军 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霸上等待项王到来。 ● 樊哙进一步指出,沛公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 变故。 ● 他认为沛公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赏赐,项王反而听信小人谗言,想诛杀有功之士 ,这无疑是重蹈秦朝覆辙。 ● 他认为项王不应该如此做法。 ● 项王听了无话可答,还给樊哙赐坐。 7. 为什么说“鸿门宴,虽名为宴会,实为一场变幻莫测的心智较量”? ●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打算做关中王,项羽听后大怒,准备隔天攻打刘 邦的军队。 ● 范增也劝项羽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因为他观察到刘邦有天子的云气;加上刘邦本是贪财好 色的人。入关后却反常的不取财物不恋女色,看来他的志气不小。 ● 项羽的怒气来自尊严受损,范增的劝诫来自与对政治的远见和正确判断;两人的目标和方 向是不同的。 ● 另一方面,张良与刘邦合计拉拢了项伯帮刘邦说好话,项伯回去后劝项羽不要背义攻打 刘邦,并说服了项羽好好款待刘邦。 ● 刘邦集团的奋斗目标一致,刘邦信任张良,从善如流。 ● 在宴会上,范增多次暗示项王当机立断杀了刘邦,但是项王沉默没有反应。 ● 范增叫项庄在宴席上舞剑趁机杀刘邦,但项伯也同时舞剑掩护刘邦。杀刘邦的计谋不成 功,良机稍纵即逝。 ● 项羽的不行动源于光明磊落的性格;项伯的行动源于私人情谊;范增纯粹出自己方政治利 益的考量,三人的目标依然分歧。 ● 反观刘邦集团,情势危急之时,张良向樊哙求助,后者马上持剑、盾闯帐,怒视项王并厉 言斥责项羽,把敌人的焦点从刘邦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而项羽称他为壮士,赐酒肉并赐 坐,使情势和缓下来。 11
  • 12. ● 刘邦正是趁气氛和缓下来的短暂良机,借尿遁出帐,过后迅速脱身回本营,他们成功解除 了危机。 ● 这个宴会反映了项羽集团不团结,因此刺杀刘邦的计划失败;反之,刘邦集团则上下齐心 ,共同面对危机。这个宴会的过程矛盾错综交杂,波澜起伏,惊心动魄,所以说“鸿门宴, 虽名为宴会,实为一场变幻莫测的心智较量。” 8. 为什么说“鸿门宴是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 ● 鸿门宴的促成原本是要消除刘邦和项羽之间的误会,不应有杀气的,然而事实却是相反 的。 ● 项羽集团里头的范增,是个深具政治远见和深刻了解局势的军师谋士。他观察到刘邦有 争夺天下的大志,是项羽最大的敌人。而如果项羽不出兵攻打刘邦,那么鸿门宴将是最佳 和最后的机会。于是他决定把握良机,在席上出其不意地除掉刘邦。 ● 因此,在宴会上范增多次暗示项王当机立断杀了刘邦,可是项王沉默没有反应。范增知 道项羽无意杀刘邦后,决定自己行事。他出帐叫项庄进去祝寿,借口舞剑助兴,趁机杀刘 邦。项庄依计行事,但项伯也同时舞剑掩护刘邦,杀刘邦的计谋功败垂成,然而当时的情 势已经十分危急。 ● 情势危急之时,张良立即出帐求助,樊哙马上持剑盾闯帐,怒视项王并厉言斥责项羽,把 敌人的焦点从刘邦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而项羽对他的行举不仅不怒,反称他为壮士,赐 酒肉并赐坐,这一打岔,使宴席上的气氛和缓下来。这段“缓冲”的时间让范增无法进一步 行动,也给了刘邦短暂的良机。他马上借尿遁出帐,过后迅速脱身回本营。留张良代他善 后,成功解除了危机。 9. “鸿门宴上的斗争”这段情节的描写,紧张气氛的张弛可概括为“三起三落”。试分析之。 ● 宴会开始很平和,刘邦卑辞“谢罪”,项羽则说出告密者的身份,可见项羽怒气全消,有跟 刘邦和解的意思,还设宴招待刘邦。 ● 但范增蓄意杀刘邦,在宴中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块暗示项王杀刘邦 了,气氛紧张起来,这是一起。 ● 范增见项王没反应,怕失去时机,叫项庄舞剑,趁机刺杀刘邦,宴席间充满杀机。形势严 峻,这是二起。 ● 过后樊哙持剑、盾闯帐,怒视并斥责项羽,情节到此发展到高潮,气氛紧张到极点,这是 三起。 ● 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称他为壮士,这是一落。 ● 请樊哙喝酒,送他生猪腿肉和赐坐,这是二落。 ● 刘邦借尿遁,脱身回本营,项羽并没有追究,这是三落。 10. 刘邦利用谎言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尽显虚伪狡猾性格。试举例说明。 拉拢 项伯 ● 刘邦要张良把项伯请过来,他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 项伯到来时,刘邦祝项伯长寿,并和他约定结为儿女亲家。 ∷ 他对项伯的祝寿,约为儿女亲家只是一种拉拢手段,为的是保命,解决眼前的危机 ,而不是真心的祝寿,由此可见刘邦的虚伪。 ● 刘邦谎称自己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占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 了仓库,就是等待项王的到来。 ● 他甚至骗说他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得出入和意外变故 的发生。 ∷ 为了让项伯相信自己的“用心良苦”,好让他替自己在项羽明确说情。狡猾的性格完 全暴露出来。 ● 刘邦还虚伪地说自己日盼夜盼项王到来,一点都不敢反叛。 ● 他希望项伯把他不敢忘恩负义的情况全盘向项王报告。 12
  • 13. ● 项伯最终信以为真,被刘邦拉拢了,就劝项王不要攻打刘邦。 ∷ 再一次证明刘邦为了保命,做的都是虚情假意的事。 假装 谢罪 ● 刘邦带着百多人兵马去给项王“谢罪”。 ∷ 这是迫于无奈,不是真心。 ● 他告诉项王当年他俩并力攻打秦国,两人南北各据一方,从没想到自己会先 进入关中,灭掉秦朝,又和项王重逢。 ● 刘邦谎称有小人恶意中伤他,才导致项王对他产生误会。 ∷ 推卸责任,尽显虚伪狡猾的性格。 ● 刘邦趁机借尿遁,脱身回本营,则托张良代他向项王谢罪并送上白璧一双, 一对玉杯给范增。 ∷ 逃命重要,送礼“谢罪”只是做给人看,尽显虚伪狡猾的性格。 11. 刘邦能够在鸿门宴中全身而退,你认为主要因素是什么?试举例分析其中三项。 12. 试分析刘邦的性格特征。 能言善辩 狡猾虚伪 ● 刘邦利用谎言掩饰自己的行为,成功拉拢项伯,让他为自己说项。 ● 假意谢罪,显尽忠诚,让项王放松了对他的防备。 ● 入关前,他贪图财色;入关后,戒财戒色,给人好印象。 忍辱负重 有政治决心 ● 入关前,他贪图财色;入关后,戒财戒色,给人好印象。 ● 虽然是项羽自己提出先入关中可为王的承诺,但是知道敌我力量悬殊,见 项王时不提此事,反而低声下气赔罪认错。具有做大事谋长远之计的决 心。 随机应变 ● 项庄舞剑,险象环生。刘邦机智,趁樊哙转移了大家的注意力,缓和下气氛 时,借机会上厕所,然后脱身。 考虑周全 ● 刘邦借尿遁,剖析了敌我情势,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操小路 脱身。他还指示张良估计他安全脱身的时间,才带着白璧玉斗去献给项王 范增。 果断利落 ● 逃离鸿门宴回到军营后,马上杀掉告密者曹无伤。 能屈能伸 ● 为了得到项伯的帮助,称弟祝寿,约结亲家,态度谦卑,诚意尽显。 ● 还“冒险”去向项羽“谢罪”。 ● 知道范增有意杀他,不顾面子礼节,借尿遁。 知人善用 有组织能力 ● 任用张良,虚心认错,完全听取他的意见。 ● 信任樊哙,把护卫的重任交托给他,也获得他的生死与共的效忠。 ● 刘邦的集团上下一心,张良出策,樊哙闯入帐中护驾,共同面对危机。 知己知彼 ● 了解刘项双方的实力,不盲目迎战项羽。 ● 善于利用项羽性格上的弱点(妇人之仁,自矜功伐)。 13. 试分析项羽的形象。 形象 例子 遇事浮躁 心高气傲 ● 他听说沛公打算做关中王,触犯了他的尊严,就大怒下令,隔天一举打垮沛 公军队。 光明磊落 戆直坦率 ● 项羽本来对刘邦欲“王关中”一事震怒不已,后来项伯转告他刘邦已经表示 忠诚,不会背叛他;项伯指责他在刘邦立大功后却攻打他,不合道义。项伯 还建议项羽好好款待刘邦,他马上答应了。 ● 刘邦到鸿门向项羽谢罪时,项羽毫无遮拦地爆出了告密人曹无伤的身份。 ● 范增在宴席上多次对项羽使眼色,又三举其所佩戴的玉块示意项羽当机立 断杀死刘邦,项羽却没有反应。 13
  • 14. ● 樊哙闯帐怒视项羽,项羽视为壮士气概,樊哙斥责他背信、要杀有功者,他 没有恼羞成怒,还赐坐。 优柔寡断 妇人之仁 上面的例子放在政治斗争中分析,都显示了项羽的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政治上无知 警觉性低 ● 项羽本来对刘邦欲“王关中”一事震怒不已,范增也清楚地对他分析了刘邦 有大志,必当除之。可是当项伯转告他刘邦已经表示忠诚,不会背叛他,并 指责他攻打立大功者,不合道义。他马上答应项伯好好款待刘邦。 ● 刘邦先入关中,而且有根据显示他想任关中王。可是当刘邦向项羽谢罪,还 把罪名推在小人之言上,否认自己想称王关中,项羽不但马上相信了他,还 请他喝酒。 ● 刘邦逃离后,项羽没有生气和追究他的失礼,反而收了白壁。 可见他没有政治“常识”,不明白放虎归山对自己的政治是极大的威胁。 自高自大/ 自矜功伐 无知轻敌 ● 刘邦先入关中,而且有根据显示他想任关中王。可是当刘邦向项羽谢罪, 还把罪名推在小人之言上,又否认自己想称王关中,项羽不但马上相信了 他,还请他喝酒。 ● 范增清楚地对项羽分析了刘邦有大志,建议必当除之。在宴席上多次对项 羽使眼色,又三举其所佩戴的玉块示意项羽当机立断杀死刘邦,项羽却没 有反应。 ● 刘邦在席上借尿遁,项羽并没有加以追究。 可见他不把刘邦的野心和实力视为威胁。认为刘邦没有可能胜过他。 刚愎自用 不会知人善 用 范增清楚地对项羽分析了刘邦有大志,建议必当除之。在宴席上多次对项羽使 眼色,又三举其所佩戴的玉块示意项羽当机立断杀死刘邦,项羽却没有反 应,不听军师的劝诫,反让刘邦借尿遁,放虎归山。 14. 项羽的性格导致他在鸿门宴中错失杀刘邦的机会。你同意上述说法吗?说明你的理由。 15. 项羽的妇人之仁性格导致他在鸿门宴这一件事中错失杀死刘邦的机会。试述之。 ● 项羽优柔寡断,心肠软的这种妇人之仁,可从以下的事例看出来。 ● 项羽本来对刘邦欲“王关中”要灭了刘邦的势力。后来项伯告知刘邦不会背叛他,且刘邦立 了大功反要被清算,不合道义。项伯还建议项羽好好款待刘邦,他马上答应了。 ● 刘邦带兵来到鸿门向项羽谢罪时,率直项羽在他面前毫无保留地爆出了告密人曹无伤的 身份,对刘邦表现出完全的信任。 ● 刘邦向项羽谢罪,把罪名推在小人之言上,否认自己想称王关中。项羽不但没追究,反而 还请他喝酒。 ● 在宴会上,范增多次对项羽使眼色,又接二连三举其所佩戴的玉块示意项羽杀死刘邦,项 羽却没有反应,显然不忍心做出“杀有功之人”的事,或认为双方实力悬殊,刘邦不足为 患。 ● 项庄舞剑欲刺刘邦,可是项伯护卫刘邦,项羽也视若无睹,没有加以阻止。 ● 项庄舞剑后,樊哙为了护卫刘邦闯入帐中,对项羽怒目而视,项羽没有发现刘邦集团对他 的敌意/有反叛之意,立即对刘邦加以治罪,反而称赞樊哙是壮士,还赏赐他一杯酒和一 只生猪腿,被樊哙斥责一番后还赐坐,认为樊哙的斥责都是对的。 ● 刘邦在席上借尿遁,项羽并没有加以追究。 ● 刘邦逃离后,张良带着一双白璧敬献给项羽。项羽没有责备刘邦不辞而别,反而收下了白 壁。 ● 总结:项羽的妇人之仁性格导致他在鸿门宴中错失杀死刘邦的机会。 14
  • 15. 第五课 :《陈情表》李密 1. 李密透过《陈情表》申述了怎样的人生经历? ● 他说自己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不幸。 ● 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四年后,母亲改嫁。他体弱多病,到九岁时还不会走路。 ● 全靠祖母的怜悯与亲自抚养,他才能活下来。 ● 他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儿子。 ● 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童仆,孤单地自己过活。 ● 祖母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只能依赖他的照顾才能活下来。 2. 李密为什么在《陈情表》里陈述他的不幸遭遇? ● 在当时的处境,如果李密一开始就向晋武帝提出辞官的请求,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被 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朝廷合作,以致性命不保。 ● 因此,李密先不谈上表辞官的事,反而从自己幼年的遭遇和家庭困境谈起,回忆自己不幸 的遭遇与祖孙俩相依为命的经历,营造一种悲戚的情感氛围,达到动之以情的目的,让晋 武帝同情自己,最后才能顺理成章地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委婉地说明自己不能奉诏为 官。 3. 李密在《陈情表》中如何对晋武帝动之以情? ● 李密先从自己幼年的遭遇和家庭困境谈起:他说自己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不幸。 ● 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 ● 四年后,舅舅逼母亲改嫁。 ● 奶奶刘氏怜悯他自小孤独无靠及体弱多病,便亲自抚养他。 ● 他小时候因多病,到九岁时还不会走路。 ● 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儿子。 ● 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童仆,孤单地自己过活。 ● 刘氏很早则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李密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 ● 这种摆事实、诉真情的写法,营造出一种悲戚的情感氛围,可以达到动之以情的目的,让 晋武帝同情自己,委婉地说明自己上表的目的:不能奉诏为官。 4. 李密在《陈情表》中如何对晋武帝晓之以理? ● 李密先从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说起,提出了孝养祖母的理论根据;接着再把祖母病危的 情形大加渲染,使报养祖母的要求既合于人情良心,更符合朝廷所推崇的孝道纲领,让人 难以拒绝。 ● 再写“祖母病日笃,供养无主”,自己忠孝难以两全的狼狈处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 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那么,忠孝只能择其一,势在必然;故自己的要求不是推脱而是情 理所在。写来感人之余,也很有说服力。 ● 最后他陈述“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这个一“长”一“短”的对比,说明奉养祖 母不会有碍于报效朝廷,表明先孝后忠的要求的合理性。 ● 他处处围绕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欲先尽孝而后尽忠这个主旨,说明自己选择尽孝, 既合情也不悖理,终于说服了晋武帝。 5. 李密如何说服晋武帝接受他的“辞不赴命”? 李密在《陈情表》中如何对晋武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接受他的“辞不赴命”? • 李密先不谈上表辞官的事,反而用委婉地方法,先向晋武帝陈述自己不幸的遭遇[a]*与祖孙俩 相依为命的经历[b]*, 15
  • 16. • 用摆事实、诉真情的方法营造一种悲戚的情感氛围,达到动之以情的目的/让晋武帝同情自己 ,委婉地说明自己上表的目的:不能奉诏为官。 *[a]他幼年时期失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赖祖母抚养,如果没有祖母,自己无法活到今日。 *[b]自己孤独无靠,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如果没有自己的照料,无法度过余生。祖孙 二人,互相依靠为生,因此从人情良心上不能废养祖母而远离。 • 再而描绘从朝廷到州、郡县都催促他受命上任,然而“祖母病日笃”,“供养无主”; • 既渲染对祖母的孝,制造一种感人至深的情境,又表现出自己在奉诏当官或奉养祖母之间,进 退两难,处境狼狈。 • 因此忠与孝之间必择其一,是合情理的决定。写来感人之余,也很有说服力。 • 跟着提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论据, • 再通过叙述祖孙相依为命的关系,说明祖母病笃,自己不能远离出仕,非为了顾全名节拒当官 ,而是基于“尽孝”。 • 这个原因合于人情良心,更符合“以孝治天下” 的纲领。 • 过后,他从另一个角度陈述“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 这个一“长”一“短”的对比,说明奉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朝廷。 • 因此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不是推脱之辞,而是“忠孝两顾”的最佳方法。 • 他处处围绕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欲先尽孝而后尽忠这个主旨,说明自己选择尽孝,既摆 事实,论道理,又诉真情。终于让晋武帝恩准他的请求。 6. 李密写《陈情表》是要拒绝朝廷的任命,可是他不直接表明此意图。试说明他如何婉转地达 到目的。 • 李密先不谈上表辞官的事,反而先向晋武帝陈述自己不幸的遭遇。他从小失父母,孤苦多病, 全赖祖母抚养;没有祖母,自己无法活到今日。 • 接着陈述他孤独无靠,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没有他的照料,无法生存。祖孙二人相依 为命,因此从人情良心上不能废养祖母而远离。 • 他以此营造一种悲戚的氛围,对晋武帝动之以情,委婉地说明自己不能奉诏为官。 • 再而描绘从朝廷到州、郡县都催促他受命上任,然而“祖母病日笃”,“供养无主”。这样写既渲染 对祖母的孝,制造一种感人的情境,又表现出自己在奉诏当官或奉养祖母之间,进退两难,处 境狼狈。 • 跟着提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论据,再通过叙述祖孙相依为命的关系,说明祖母病笃,自己不 能远离出仕,非为了顾全名节拒当官,而是基于“尽孝”的治国纲领。 • 过后,他陈述“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说明奉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朝廷,因 此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不是推脱之辞,而是“忠孝两顾”的最佳方法。 • 他处处围绕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欲先尽孝而后尽忠这个主旨,说明自己选择尽孝,既摆 事实,论道理,又诉真情。终于让晋武帝恩准他的请求。 7. 李密写《陈情表》的目的是“愿乞终养”。他的理由有哪些? 第一个理由: ● 他幼年时期失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赖祖母抚养,如果没有祖母,自己无法活到今日。 ● 自己孤独无靠,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如果没有自己的照料,无法度过余生。 16
  • 17. ● 祖孙二人,互相依靠为生,因此从人情良心上不能废养祖母而远离。 第二个理由: ● 以孝治天下是晋国的治国纲领。孝养祖母合情合理合法,祖母病笃,自己确实不能远离 出仕。 第三个理由: ● 他因为须供奉赡养祖母,辞不就职。结果朝廷责备他怠慢不敬;郡县至州县长官都急迫地 督促他。祖母的病日日加重,但奉养祖母的要求被拒,使他进退两难,陷入“忠孝不能两 全” 的狼狈处境。因此他乞求朝廷开恩让他尽孝,脱离困境。 第四个理由: ● 比较自己和祖母年岁,自己尽孝之时短,尽忠之日长,故在孝顺祖母和回报国恩的两难选 择中,先尽孝后尽忠才能够“忠孝两全”。 8. 李密在《陈情表》中抒写了多少种情?试简述之。 李密在《陈情表》中书写了三种情: 因承受清明的政治教化而对朝廷的感恩之情 ● 文中表达了作者深受晋武帝及朝廷厚恩的感激之情。 ●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诚恳、委婉、谦恭地表达了内心感恩戴德的情怀。 ●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诚挚地表达了他对晋武帝生死相报的无限忠诚和万分感激之 情。 因“忠孝难两全”而产生忧惧之情 ● 作者描绘了从朝廷到州、郡县都催促他受命上任,使作者在奉诏当官或奉养祖母之间,进 退两难,处境狼狈。 ● 作者“忠孝不能两全”的那种内心忧惧,描述得入情入理,含蓄精警。 因“祖母病笃”而割舍不下的尽孝之情 ● 文章开头叙述作者不幸的遭遇,让人体会到他的成长包含祖母的关顾之爱,怜悯之情和 操劳之力。这是作者尽孝的根源。 ● 现在祖母病重,如果没有自己的照料,无法度过余生。祖孙二人相依为生,因此从人情良 心上不能废养祖母而远离。作者大事渲染对祖母的孝,营造感人至深的情境,让人觉得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第六课 :唐诗五首 《咏蝉》 骆宾王 1. 《咏蝉》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诗人通过描写蝉比喻自身的困境,抒发内心的郁愤,表明高洁的爱国心,盼得到世人的理 解与同情。 2. 骆宾王如何通过咏蝉来抒发自己内心的郁愤? 试赏析骆宾王的《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见景生情,托物起兴) ● 作者在诗的开头两句(首联)用见景生情,托物起兴的手法,写深秋时听到寒蝉鸣唱,自 己身为囚犯,在牢中听了,勾起深深的思虑。 ● “坐牢”却自认为是“客”,可见内心有极深的冤愤。 ● “思深”一词,顺理成章地借蝉抒情,引出“玄鬓”“白头”“露重”“风多”等种种联想。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物我合一,叙中生议;物我对比,无限感触;借用典故,委婉含蓄) 17
  • 18. ● 第三句写蝉,第四句写自己(颔联),用叙中生议的手法,写蝉的鸣声凄清和自己不堪忍 受的凄恻之情,将蝉与自己联系在一起。 ● “玄鬓”指蝉的黑色双翼。作者将“玄鬓”与自己的“白头”对比,轻易触动了内心对时光流逝、 老大无成的悲叹。 ● 想自己奔波多年,却被诬陷坐牢,报国之想成泡影,作者对此无法忍受,更觉得愤怒! ● 借“白头吟”的典故(写一女子被负心汉始爱终弃的悲郁心情,表达了她对专一爱情的追 求)。语带双关,委婉含蓄地(香草美人的传统文学手法)抒发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却被捕 入狱的怨愤。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比喻) ● 第五、第六句(颈联)虽字字写蝉,目的却是以比喻手法抒发作者的感慨议论。 ● 作者写蝉因露重打湿了翅膀,难以前飞,由于秋风大而鸣声不能远传。实际上是抒发自 己有冤难伸、遭谗言入狱的悲愤愁苦的心情。 ● “露重”“风多”比喻政治环境的险恶,“飞难进”比喻自己行动受到限制或有志难伸,“响易沉” 比喻自己的言论受压制或有治国的见解无法发表。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表白) ● 最后两句(尾联)以蝉的高洁无人相信自喻,表明自己不被人们所了解,无人替自己伸诉 冤屈的抑郁不平。此句也表明了作者洁纯无瑕的报国诚心,求得世人的同情。 3. 骆宾王的《咏蝉》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 试赏析《咏蝉》的内容。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思虑,冤愤,联想) ● 诗的首联,写深秋时听到寒蝉鸣唱,诗人身为囚犯,在牢中听了,勾起深深的思虑。 ● “坐牢”却自认为是“客”,流露出他内心极深的冤愤。 ● “思深”什么?引出以下“玄鬓”“白头”“露重”“风多”等种种联想。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凄恻,悲叹,怨愤) ● 颔联写蝉的鸣声凄清和自己不堪忍受的凄恻之情,将蝉与自己联系在一起。 ● 作者将蝉的黑色双翼与自己的白头对比,触动了内心对时光流逝、老大无成的悲叹。 ● 想自己奔波多年,却被诬陷坐牢,报国之想成泡影,作者对此无法忍受,更觉得愤怒! ● “白头吟”的典故,带出诗人对朝廷一片忠心却被捕入狱的怨愤。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有冤难伸,言论受制) ● 颈联借蝉的处境比喻自己,抒发感慨议论。 ● 蝉因露重打湿了翅膀,难以前飞,由于秋风大而鸣声不能远传。自己则是有冤难伸、遭谗 言入狱的悲愤愁苦的心情。 ● “露重”“风多”比喻政治环境的险恶,“飞难进”比喻自己行动受到限制或有志难伸,“响易沉” 比喻自己的言论受压制或有治国的见解无法发表。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高洁,求理解同情) ● 尾联以蝉的高洁无人相信自喻,表明自己不被人们所了解,无人替自己伸诉冤屈的抑郁 不平。也表明了洁纯无瑕的报国诚心,求得到世人的同情。 《把酒问月》 李白 1. 诗人如何在《把酒问月》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 ● 诗人通过“青天有月来几时” 这一问句,表现了对青天明月这些无限时空的神驰与向往。 ●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 18
  • 19. ● 接着诗人指出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难寻,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他从而联想到与月 亮有关的神话传说中的白兔和嫦娥,对白兔年复一年的捣药和嫦娥的寂寞寄予同情,也 流露出诗人孤苦的情怀。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说明今月古月实为一个,亘古如斯;而今人古人则不 断更迭。 ● 人生有限,宇宙无穷,日月运行不息,人类实在渺小之至。 ●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总括上面两句,把明月常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酣 畅淋漓。 ● 这四句写得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 ● 最后两句则归结到及时行乐的主题。 ●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其中将人与月反复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 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刻画出一个孤高出尘、逸兴横 飞的诗人自我。 ● 诗人也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 2. 试说明如何理解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 如此”。 ● 前两句说明对宇宙的遐想,后两句则是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 人生有限,宇宙无穷,日月运行不息,人类在亘古自然面前,实在渺小之至。 ● 在永无止境的时间洪流里,更是不足一道。 ● 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如流水一般逝去,但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 常新。 ● 后两句把人生有限,明月常新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牵动着一代代人的沉思,徒惹愁绪。 《望岳》 杜甫 1. 试说明《望岳》的主题思想。 ●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想象中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象,抒发向往登上绝顶的 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俯视天下、功成名就的雄心和远大的 抱负。 2. 《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都写向岳而望。试说明之。 ● 开头两句写远望之景。首句写乍一望见泰山时的高兴无比的心情和惊叹仰慕之情。次句 生动形象地描写泰山青翠的山色,绵延高大的山势,在齐鲁广大的地区一望无际。 ● 第三、第四句写近望之势。所见的泰山秀美和巍峨的形象,仿佛聚集了大自然的一切神 奇秀丽。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和山北分成光明和昏暗两个天地。 ● 第五、第六句是近看(细望)之景。山腰云雾缭绕,使诗人胸怀涤荡。他瞪大眼睛望着飞回 山林的小鸟,看到的是泰山山腹之深。 ● 最后两句写想象中的登山后远望之情。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上泰山的愿望,写他想象 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 ● 全篇通过“望”字写景,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读来如亲历其境。 3. 试赏析王维的《望岳》。 19
  • 20. ●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 悬想将来的登岳。    ● 开头两句以自问自答的手法写远望之景。首句写乍一望见泰山时的高兴无比的心情和惊 叹仰慕之情。次句生动形象地描写泰山青翠的山色,绵延高大的山势,在齐鲁广大的地区 一望无际。 ● 第三、第四句写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写所见的泰山秀美和巍峨的形象,它仿佛聚集了 大自然的一切神奇秀丽。“阴阳割昏晓”则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和山北分成 光明和昏暗两个天地。 ● 第五、第六句是近看(细望)之景。由静转动,描写山腰云雾缭绕,使诗人胸怀涤荡。他瞪 大眼睛望着飞回山林的小鸟,表现出了泰山山腹之深。“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 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泰山的热爱。 ● 最后两句写想象中的登山后远望之情。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上泰山的愿望,写他想象 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这两句象征着诗人不怕困难,敢 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 全篇通过“望”字写景,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读来如亲历其境。 4. 杜甫《望岳》一诗如何描写泰山?他做此诗的目的为何? ● 首联(开头二句),以一个问句带出远望所见:青翠之色一望无际。突出泰山的青翠、绵 延、高大。 ● 颔联(三、四句),写近观之势。以夸张带出泰山的秀美]——大自然偏爱,把一切神奇秀 丽都聚集此处了;以夸张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它把山南山北“切割”成光暗相反的两个 天地。 ● 颈联(五、六句),写近看之景。以“层云”和人的感受衬托山的高:山腰有一层层的云雾缭绕 ,观者会感觉胸怀涤荡,像要腾云而起。以“归鸟”和人的举动衬托山腹之深:瞪大眼睛望着 小鸟一只只飞回山林深处。 ● 尾联(末尾两句),写想象中的登山之情。诗人望山景而产生了登临的的决心和豪迈的壮 志,以自己的壮志衬托出泰山的雄伟高大和气势;诗人想象登顶四望,其他山在泰山面前 必然显得低小,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 诗人写此诗是为了抒发自己的豪情和远大抱负,它比泰山雄伟、深沉、壮阔。 《竹枝词》 刘禹锡 1.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得非常巧妙。试说明之。 ●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描写一个初恋少女在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 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 ● “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 的隐 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 “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 “无情”的比喻。 ● 这使少女听了之后,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 ● 但她是个聪明的女孩子,她从最后一句话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道是无晴还有 晴”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喜悦起来。 ● 这种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江上阵雨天气,又把少女迷惑、眷恋和希望等一系列的心理活 动巧妙地描绘出来。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 情,十兮贴切自然。 2. 《竹枝词》一诗如何表现初恋少女的内心活动? 20
  • 21. ● 首句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春江杨柳带出春的清新气息,触物起情, 既引起少女的情思,也衬托出少女的初恋情怀是那么纯洁自然。她的内心此刻应是充满 美好的憧憬、盼望。 ● 第二句写怀春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有着将见到心上人的喜悦、羞 怯或紧张。 ● 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 ● “晴”是“情”的谐音。“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 情”的比喻。 ● 这样的双关语使少女听了后,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变得忐忑不安。 ● 但她是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 “无”两字中 ,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 ● 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少女内心的迷惑、眷恋和希望描绘出 来,具有含蓄的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 《观刈麦》 白居易 1. 《观刈麦》一诗表达了什么主旨? ● 《观刈麦》通过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和贫困妇女的悲诉,反映了租税剥削的 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自己没有功德,却过着 富足生活的愧疚之情。 2. 为什么说“拾麦穗”是“苛政猛于虎”的真实写照? ● 一个拾麦的贫妇人,抱着孩子,为了“充饥”,拿着破竹篮捡拾遗漏在地上的零星麦穗。 ● 因为她家的土地已经为缴纳官府的赋税而卖光了,没有土地可耕种,自然家中无米储。 ● 由此带出拾麦人的生活比收麦人更穷苦。 ● 今天的拾麦人本来就是昨天的收麦人,通过这样的描写,就暗示了今天的收麦人可能会 成为明天的拾麦人,辛苦劳作还是一场空。 ● 从而揭露了繁重赋税这种封建剥削制度。这正是“苛政猛于虎”的真实写照。 3. 白居易的《观刈麦》如何反映出社会现实和他对农民的同情? ● 诗人首先写农民终年辛劳,五月收麦子的季节更是加倍繁忙。 ● 接下来写农民一家人辛苦劳碌的情景。妇孺给在田里割麦的人送饮食;田中收麦者正艰苦 劳动,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笼蒸,上面如火烤,但他们必须忽略炎热,抓紧时 间尽力收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 ● 由农民的艰辛劳动和对麦子的珍惜程度,间接反映出农民生活贫困的现实,表现了作者 对他们的深刻同情。 ● 紧接着诗人描写了一个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怀抱孩子,手提破篮,拾麦穗充饥。 ● 贫妇人告诉大家,为了纳税,她卖光了田产,只能以拾麦穗为生。 ● 诗人揭示了赋税繁重个农民带来的悲惨痛苦,对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批评,对农民的苦 难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 最后,诗人触景生情,将自己和农民对比,因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感 愧疚,乃至终日都不能把它遗忘。流露出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21
  • 22. 4. 说明作者如何运用了两次比较来突出诗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是割麦人和拾麦人对比。 ● 割麦人家因为有自家的田产,还能收割,而且有妇女小孩送来稀饭,而拾麦人家由于赋税 繁重,被迫卖光田产,只能靠拾了别人的遗穗回去碾米充饥。 ● 这样一比,不仅突出了农民的辛苦和悲惨遭遇,而且暗示了割麦人将要面临同样的悲惨 遭遇,揭示了赋税繁重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第二层是诗人自己和农民比较。 ● 他想到自己作为朝廷官员却无功劳和德望,既不务农,也不采桑,可一年的俸禄竟有三百 石,到年末,仓库里还存有余粮,而农民一年到头很少有闲暇的时候,却食不裹腹,于是 深感惭愧。 ● 这一比较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而且揭露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的状况及其不合理 性,委婉地警醒当政者。 5. 在《观刈麦》中,诗人通过遣词用字和对比手法,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试阐述之。 ● 诗的开头两句用“闲月”和“倍忙”相对,既暗示农民一年到头都在忙,又突出强调五月是最 忙的时节。 ● “蒸”和“灼”,把炎热的天气和农民劳动的辛苦真切地表现出来。但是农民的反应是“不知” 和“但惜”,这两个词充分地表现了农民顾不上炎热和疲劳,而是忙于收割的迫切心情。由 此可见农民劳动的艰辛及生活的困苦。 ● “家田输税尽”中“输税尽”三字,是对沉重赋税提出血泪的控诉,也揭露了统治阶级对人民 横征暴敛、搜括民财、兼并土地的剥削。 ● 诗人在诗中用了两个对比: ● 割麦人还有妇女小孩送饭送菜,而拾卖人却只能靠拾别人遗漏的麦穗充饥。反映出一部 分农民的悲惨遭遇,也暗示了今天的收麦人可能会成为明天的拾麦人,辛苦劳作还是一 场空。 ● 割麦人的生活原本不宽裕,漏掉的麦子,自己还是要拾的,但他竟允许贫妇人拾麦,反映 劳动人民之间互相帮助的可贵精神,对比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形成鲜明的对比。 ● 诗人说自己无“功德”,不事农桑却年俸“三百石”,对比农民的一年少闲月,食不果腹而深 感惭愧;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也揭露了社会贫富悬殊的状况。 6. 试赏析《观刈麦》这首诗。 ● 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 ● 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 ● 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麦田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 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 写到此处,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 接下来又描写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因为她家 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 ,反映了农民承担繁重的赋税。 ● 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 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 22
  • 23. ● 全诗虽没有一句批评统治者的话语,但是统治阶级的不合理剥削通过诗人的手揭露出来 ,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 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 深切同情。 第七课 :《答刘正夫书》韩愈 1. 简述韩愈在《答刘正夫书》中提出的写文章的方法。 (一)写文章要学习以儒学为代表的古典文学经典。(师古圣贤人) (二)学古圣贤人就是学习继承儒家的“道统”,学习古圣贤文章中表现的儒家思想的真谛。而不 是简单刻板地模仿他们的文辞。(师其意,不师其辞) (三)文章的难易程度,要从表现对象出发,艰深还是浅易,都要恰到好处、合理,不能机械规定 只能艰深、不能浅易,或者相反。(无难易,惟其是尔) (四)写文章要能够推陈出新,有自己的独创、风格,而不是墨守成规,随顺流俗。(能自树立、不 因循) 第八课 :《三戒》柳宗元 1. 试说明《三戒》的主题思想。 ● 文章借麋、驴、鼠三种动物的可悲结局,讽刺社会上那些不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倚仗人 势、色厉内荏、擅威作福的人,表达对他们的鄙视和憎恨,并警戒世人:毫无自知之明而 肆意逞志,必然自招祸患。 2. 作者在篇首说憎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究竟他憎恶那些人的什么行为? ● 作者憎恶那些人不弄清楚自己的本来面目(无自知之明),却依靠外力来逞强;他们或是倚 仗势力而冒犯与自己不同类的人,或是使出自己的一点点本领来惹怒强敌,或是趁机会 任意横行。 3. 《三戒》的序有什么作用?文中的三则寓言与篇首的序怎样互相呼应? ● 有三个作用:作为整篇文章的纲领、点出三则寓言故事的主题、说明写作动机。 ● 序中列举出三种“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无自知之明而倚仗外来势力逞志)”的情况, 文中的三则寓言正是呼应这三种情况: o 《临江之麋》写了“依势以干非其类(依仗外来势力冒犯不同类的人)”。麋麑无自知之明 ,恃着有主人保护而与家中的狗友好,忘记自己是麋麑,结果被野狗吃掉。 o 《黔之驴》写了“出技以怒强(使出伎俩来激怒强者)”。驴子无自知之明,以自己的一点 点本领而惹怒强敌,结果被老虎吃掉。 o 《永某氏之鼠》写了“窃时以肆暴(趁机胡作非为)”。老鼠无自知之明,趁着屋主的纵 容而胡作非为,结果被新屋主消灭。 23
  • 24. 4. 简述《临江之麋》的内容大意。 ● 麋麑初入门时,群狗流着口水,摇着尾巴走过来,想把它吃掉。猎人看到这情形,十分愤 怒,将群狗吓退。 ● 之后,猎人每天抱着麋麑接近群狗,经常让群狗习惯麋麑,不准群狗乱动,又逐渐让群狗 和麋麑一起游戏。 ● 群狗因害怕主人,唯有按主人的意思,友善地和麋相处,不过却时常舔着舌头,露出馋 相。 ● 麋麑经常和群狗一起玩,忘了自己是一只麋,并以为家中的狗真的是它的朋友。它也忘记 了街上的野狗并不是家中的狗,不会害怕自己的主人,竟然跑过去和野狗玩,结果被野狗 吃掉了。 5. 简介《黔之驴》的内容。 ● 黔地山下有一头驴。老虎没见过驴,看它高大强壮,把它当做神,在远处偷偷看它,渐渐 出来靠近它,小心谨慎。 ● 有一天,驴大声啼叫,老虎怕得逃跑。 ● 后来,老虎多次观察它,觉得它没有什么本领。 ● 逐渐熟悉驴的叫声,又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慢慢地敢戏弄它、碰撞它、冒犯它。 ● 驴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 老虎发现驴的本事仅此而已,就吃掉它。 6. 《黔之驴》中,老虎对驴子的认识可分为几个阶段?在各阶段里,老虎有怎样的行动和态 度? ● 老虎对驴子的认识可分为三个阶段。 ● 最初,老虎以为驴子是神怪,只敢躲藏在树林间偷看她;又被驴子的叫声吓怕,逃得老 远。 ● 后来,老虎来回多次观察驴子,觉得它没什么特殊本领;又渐渐听惯驴子的叫声,便靠近 它,在它前后走动,但仍不敢扑过去。 ● 最后,老虎放肆起来,冒犯驴子。 ● 结果,它发现驴子的本领只限于用腿来踢,便放胆扑过去,吃掉它。 7. 简述《永某氏之鼠》的内容大意。 8. 《永某氏之鼠》中,旧屋主和新屋主对老鼠的态度是怎样的?结果如何? ● 旧屋主是子年出生的,而老鼠是子年的生肖神,所以他喜爱老鼠。家中不养猫狗,也不准 仆人伤害老鼠。 ● 粮仓和厨房任凭老鼠横行,从不过问。 ● 他纵容老鼠,最后导致家中所有器物和衣服都被老鼠咬破,食物大都被老鼠吃过。 ● 老鼠白天连续不断地与人一起行走,夜里则偷咬东西和打斗,吵得人无法睡觉,但旧屋主 始终不觉得老鼠讨厌。 ● 新屋主十分厌恶老鼠,认为老鼠是在阴暗角落活动的可恶动物。 ● 他找来五六只猫,关上房门,揭起屋上的瓦片,令老鼠无从躲藏,然后用水灌进鼠洞,淹 死他们。 ● 又奖赏仆人用网来围捕老鼠。 ● 捕杀到的老鼠堆得像座小山,丢弃在隐蔽无人的地方,臭气散发了几个月才停止。 9. 《三戒》中的三则寓言讽刺了哪种人?作者用什么方法对这三种人进行辛辣的讽刺? ● 讽刺那些不懂得弄清自己本来面目,依靠外力来逞强的人。这三种人又有不同的表现: 24
  • 25. o 依仗势力,冒犯和他不同类的人。 o 使出笨拙的技巧,惹怒强敌。 o 趁机会任意横行。 ● 作者借寓言故事中麋、驴、鼠三种动物的可悲结局,对这三种人进行辛辣的讽刺。 ● 临江之麋依仗权势,在家中恃着主人的呵护而和家犬为友,家犬并非不想吃它,只是畏惧 主人而已。它一旦离开主人的势力范围,就会招致杀身之祸,结果它在外遭野狗咬死。作 者感叹麋至死仍不明白原因。 ● 黔之驴的本领不高,只懂用蹄来踢,结果被老虎识破,吃掉它。作者感叹驴子虚有其表, 外强中干,却要自曝其短。 ● 永某氏之鼠恃着屋主的纵容而作恶多端,终被新屋主赶尽杀绝。作者感叹老鼠以为可以 长久饱食终日而无灾祸,一旦时过境迁,换了主人,会招致毁灭之灾。 10. 《三戒》里的三则寓言各有什么寓意呢? 《三戒》里的三则寓言分别寄寓了什么教训? ● 《临江之麋》:写麋因有主子的势力作仗恃,冒犯与自己不同类的人,但一旦失去主子之势 ,便会招来祸害。 ● 这个形象讽刺了那些倚仗权贵而得意忘形的小人物,指出他们必败的命运。 ● 《黔之驴》:写驴子虚有其表,外强中干,却要自曝其短,惹怒强敌,招来杀身之祸。 ● 这个形象讽刺了那些虚有其表而外强中干的人(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他们只能利用 表面的强大一时吓唬别人,其结局是可悲的。 ● 《永某氏之鼠》:写恶鼠趁一时的机会胡作非为、有恃无恐,一旦失去仗恃,就被彻底消 灭。 ● 这个形象讽刺那些在当政者庇护纵容下为非作歹、危害社会的小人(纵恶逞凶的官僚和猖 獗一时的丑类),他们自以为“饱食而无祸”,但只能逞恶一时,结果还是被彻底消灭。 11. 三则寓言在艺术表现上有一些共同点。试说明之。 ● 将事物的形状和事情尽量形象化(细致逼真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使人如见其景。如 《临江之麋》写猎人抱麋回家,一进门,“群狗垂涎,扬尾而来”八个字把群狗一拥而上及贪 吃的样子生动地描绘出来;“外犬见而喜且怒”,用拟人的笔触刻画犬的心理活动。《永某 氏之鼠》也把老鼠在主人纵容下胡作非为的种种罪行展现在读者面前。 ● 虽然说是寓言故事,但是却写得入情入理。如《临江之麋》写麋和狗熟悉的发展过程,《黔 之驴》写老虎认识驴的能耐的过程,是合乎情理的。使人读来觉得真有其事而不是在讲 故事。 ● 寓意深长,主要通过故事和形象本身体现出来,有教育意义。如《临江之麋》用“麋至死不 悟”;《永某氏之鼠》结尾说:“老鼠以为可以长久饱食终日而无灾祸”。 第九课《宋词五首》 柳永《望海潮》 1. 《望海潮》这阕词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词人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表达了对太平盛世安乐生活的热情赞美。 2. 在《望海潮》一词中,柳永如何描绘 杭州的繁华、钱塘江的壮美及上层社会的豪华生活? ● 作者在开头三句,从大处下笔,指出钱塘(杭州)地理形势优胜,是东南地区最美的地方, 自古以来是江浙地区的大都会,气势博大。 25
  • 26. ● 接着用如烟的杨柳,雕饰着图画的小桥,装点了水巷河桥的美丽(烟柳画桥),写出了水 乡居住环境的柔美。 ● “风帘翠幕”昭示着家居生活的雅致,“十万人家”便生活在这如梦如画的环境中,也间接展 示了杭州人口众多,印证了它的繁华。 ● “云树绕堤沙”的“绕”字,不仅展现钱塘江堤上树木的郁郁苍苍,也写尽了长堤的迤逦曲折; ● “怒涛卷霜雪”直写奔涌的大潮那巨大的轰鸣以及雪白的浪花,更是钱塘江潮吞吐天地壮 美景象的生动写照。 ● 店铺里陈列着珍贵的珠宝玉器,家家户户摆满了绫罗绸缎,一家比一家富贵豪华;展现了 杭州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庶奢华。 3. 柳永如何描绘西湖的秀美? ● 西湖,湖外有湖,山外有山,景色清丽。 ● 三秋时节的桂花飘香,荷花绵延十里,花叶飘散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 人们在西湖上划船,白天湖面上荡漾着优雅的笛声;晚上在明月照耀下,湖面传来采菱的 歌声。 4. 柳永如何描写太守率众游乐的场景? ● 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位威武的地方长官,乘着微微的醉意,和手 下一起欣赏着百姓迎接社神的萧鼓。 ● 对着杭州的美景吟咏赞叹。 ● 与民同乐,其乐融融。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 写出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主题思想。 ● 作者通过写出猎之行,表达了要强国抗敌,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2. 试描述苏轼出猎的场面和感受 ● 苏轼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架着苍鹰,戴着锦帽穿着貂皮袄,成千的骑手跟随着他,浩浩荡 荡地像疾风一般卷向平坦的山岗。 ● 百姓几乎全城出动,都想追随苏轼看他打猎。 ● 苏轼被百姓的热情感动,暗下决心,为了答谢人们的情意,他要学习三国时代的孙权,亲 手射杀猛虎给大家看看。 3. 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用了多少个典故?试解释其含义。 ● “亲射虎,看孙郎”:他要学习三国时单枪匹马搏斗猛虎的孙权,亲手射杀猛虎给大家看看。 ●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汉文帝曾派冯唐到云中郡,传旨赦免前云中太守魏尚受的处分, 恢复他的官职。魏尚原来抗击匈奴侵扰有功,后来因小过失受到不公平的处罚。苏轼以 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他担当保卫边防的重任。 ● “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指天狼星,古时星象学的说法认为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 辽和西夏。作者把它当作敌人的象征。作者表示他要紧握雕花的强弓,把他对敌人的仇恨 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般的弓弦上,对准西北方的敌人狠狠射去。 4. 赏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内容。 ● 上片描写出猎的壮阔场面,以及词人举止神态之“狂”,表现出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26
  • 27. ● 开篇第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意思是词人到中年,依然迸发出少年人的昂扬激情。“狂” 字见出他的气概的豪迈,也奠定了全篇的基调。 ● 次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架苍鹰, 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个个武士装束,雄姿英发;原野上,千骑奔驰,如一阵狂飙席卷山冈 ,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 ● 后三句转写自己的感想: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词人要像当年孙权射 虎一样,一 显身手。词人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显出“狂”劲和豪兴。 ● 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表达了 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 首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 ● 接下来四句,倾诉自己的雄心壮志:年纪不小,鬓发虽白,又有什么关系!仍希望朝廷能 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一样 ,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殷切期待之情在追 问的语气中一露无遗。 ● 这几句也是自我安慰之语,作者联想到自己壮志未酬,内心的悲哀可想而知。但诗人有超 越悲情的胸怀,仍表现出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 结尾三句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我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 西北方那贪残成性的敌人,将他们一扫而光。 5.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试举例说明之。 ● 上片叙事,写词人出猎的装束和盛况:首三句写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架苍鹰;随从个个 武士装束;原野上,千骑奔驰,如一阵狂飙席卷山冈。首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同时言志:抒 发词人要学少年的壮志。 ● 后三句先叙事:词人要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接着用典故“亲射虎,看孙郎”表示自己 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词人有意通过写事和用典的三句来言志,以狂劲和豪 兴表示自己志气冲天,欲有所作为。 ● 下片记叙猎后开怀畅饮,同时倾诉自己的雄心壮志:年纪不小,鬓发虽白,又有什么关 系!接着“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 魏尚一样 ,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 结尾三句借用“西北望, 射天狼”典故抒发杀敌报国的壮志:总有一天,我要把弓弦拉得像 满月一样,射掉辽国和西夏那贪残成性的敌人,将他们一扫而光。 周邦彦《兰陵王》 1. 试说明周邦彦《兰陵王》的主题。 ● 这首词以柳为主题,托柳起兴,抒写了伤离别恨之情和身世飘零的喟叹。 2. 《兰陵王》中的“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叹? ● 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 ● 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 ● 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爱惜柳树,而深层的含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 3. 试简析《兰陵王》中的“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27
  • 28. ● 这是词人从船上回望岸边的所见所感。 ● 风顺船快,行人本来应该高兴才是,词里却出现一个“愁”字,这是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 ● 回头望去,那人已远在天边,只见一个模糊难辨的身影。“望人在天北”则包含着无限的惆 怅与凄婉。 4. 试赏析周邦彦的词《兰陵王》。 ● 词的第一阕写景:“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写的是词人离开京城时在隋堤上所见到的柳 色。堤上柳树成行,柳阴沿着长堤伸展开来,成一直线。青色的柳丝轻轻飘荡。 ● 这样的柳色,在为别人送行时不止一次看过。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词人的乡情,他登上高 堤眺望故乡,有谁能了解游子厌倦了京城生活的凄惘和忧愁呢? ● 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词人感叹人间离别的频 繁。 ● 词的第二阕写临别时的感想:词人忙着和友人告别。船开了之后,周围静下来了,他的心 也闲下来,自然地回忆起京华的往事:当初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在烛 光闪烁的宴席上,伴着哀伤的乐曲喝酒。 ● 词人从船上回望岸边,风顺船快,行人本来应该高兴才是,词里却出现一个“愁”字,这是 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 ● 回头望去,那人已远在天边,只见一个模糊难辨的身影,心中有无限的惆怅与凄婉。 ● 词的第三阕写别后的愁怀:船越走越远,遗憾也一层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派遣,也不想 ● 排遣。 ● 只见水波回旋,渡口冷冷清清。夕阳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衬出词人的孤单。 ● 以前和情人度过的那些夜晚,让人难忘,如今却浮现在词人眼前,他不知不觉地流下眼 泪。 李清照《如梦令》 1.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如何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画面? ● 李清照以小令的方式,用三十多字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画面。 ● 词中写出在一个日暮时分,一群无忧无虑、童心未泯的少女在溪亭喝酒行令,嬉笑玩 闹。 ● 这群少女在夕阳西斜的傍晚,相约在湖边一座亭子里,畅所欲言,或吟诗作赋,或打闹嬉 玩,或行酒令,不知不觉中一个个都满脸红霞飞舞。 ● 她们喝醉了之后还要比拼,要“争渡”,这里显示了她们活泼好玩的一面。 ● 醉眼朦胧中不知归路,却还游兴未尽,驾小船互相追逐,将一叶叶小舟驶进晚风中飘摇着 的藕花中,却一不小心惊起一滩鸥鹭,展翅飞向渐黑的夜幕。 ● 读来让人浮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画面。 2. 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何看出词人寻找大自然中的乐趣的冲动? ●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词人玩得很开心,以至忘了归路。 ● 但玩兴没了之后,她想起了回家,再者天色也已晚了。 28
  • 29. ● 于是她驾舟,在湖面飘荡,可惜由于“沉醉”而“不知归路”,于是便顺其自然地误入“藕花深 处”。 ● 词人的情感是很细腻的,而藕花作为水乡特有的女子般温柔的花,是绝对能引起她心头 的火花的,所以她明知“藕花深处”非“归路”而“深入”其中,从情感的角度分析,正好体现了 词人寻找大自然中的乐趣的冲动。 3. 根据《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在酒醒之后最关心的是什么?她为何把关心的事物 交托给卷帘人? ● 李清照酒醒之后,最关心的是院中的海棠花,经过一夜的狂风骤雨后会变得怎样。 ● 其实她昨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之后,今朝的海棠花一定是花落满径。 ● 她不亲自去看,反而问身边的卷帘人,并不是她真的有疑问,而是不忍亲眼目睹落花的悲 惨情况。句中“试问卷帘人”的“试”字,就将她这种复杂的心理委婉地传达出来。 4. 李清照如何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充分体现出她对大自然和春天的热爱。试说明之。 ● 李清照这阕词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她预感到庭院中的花木必然是 绿叶繁茂,花事(花卉开花的情况)凋零了。 ●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风雨的到来使她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好借酒消愁。 ● 酒喝多了,睡得浓了,醒来时天已亮了。她急切地向侍女询问室外的变化。 ● 侍女“却道海棠依旧”。“却”字表明侍女毫无察觉女主人委屈的心事,对窗外发生的变化也 无动于衷。 ● 李清照听到答话后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和一个“应是”来纠正侍女观察的粗疏及回答的 错误。这几句对白写出了她伤春惜春的复杂神情口吻。 ● 她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其实是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 “绿肥红瘦”中的“肥”“瘦”对比,带出绿叶茂盛,红花凋零,形象地反映出她对春天将逝的惋 惜之情。 ● 她伤春惜春及“绿肥红瘦”的回答,体现了她对大自然和春天的热爱。(14b须加此句作为 结尾)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 写出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主题思想。 ● 这阕词反映了金兵南侵,祖国南北分裂,人民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的痛苦生活及作者坚持 抗金立场,为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愿望而感到无限痛苦的心情。 2.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和“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 鸪”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比喻句,意思是说:滚滚的江水,冲破了山峦叠嶂,再奔腾向 前。 29
  • 30. ● 它象征着抗金的正义事业,必然会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胜利。 ● 这里表明作者对恢复中原充满了坚定的信心及百折不回的意志。但作者并没有脱离现实 ,沉醉于未来理想的幻想之中。 ● 十几年来,他目睹了抗金事业受到的重重阻力,不禁又愁绪满怀。 ●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两句说:傍晚,我在江边徘徊,正在为了不能实现恢复大计愁苦 着。可是恰巧,又从山的深处,传来鹧鸪鸟的哀鸣。这叫声听起来,仿佛是“行不得也哥 哥”。 ● 鹧鸪的悲鸣声,使他愁上加愁,透露出他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 3. 赏析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 这首词写得质朴、自然、流畅。 ● 上阙四句在写法上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把眼前清江的流水,和四十年前金兵南侵,人 民在兵荒马乱中流下的眼泪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当时人民受到的极大痛苦。 ● 人民希望能恢复故土,祖国统一,然而朝廷不想收复失地,只想苟延残喘,偷安一时。 ● 作者抚今追昔,悲愤交集地写出“西北望长安”,抒发对中原沦陷区的深切怀念,也反映了 他的爱国之情。 ● “可怜无数山”则含有收复中原的壮志受到种种阻碍、无法实现的感叹。 ● 下阙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象征着抗金的正义事业,必然会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 后的胜利。这表明他对恢复中原充满了坚定的信心。 ● 虽然如此,作者并没有脱离现实,沉醉于未来理想的幻想之中。 ● 因为十几年来,他目睹了抗金事业受到的重重阻力,不禁又愁绪满怀。 ● 最后两句,鹧鸪鸟的叫声显示了作者愁上加愁,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心情。 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1. 试概述作者游褒禅山的前洞和后洞的情形以及作者出洞后的心情 。 前洞 ● 华山洞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 ● 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 后洞 ● 经由山路向上走五六里,有个幽暗深邃的洞穴,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 ● 打探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 ● 此洞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特。 ● 由于洞深 ,看看左右石壁,来此题记的人和游客已经很少。 出洞后的 心情 作者后悔跟别人一起出来,慨叹他所到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还不到十分 之一,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满腹憾恨之情溢于言表。 2. 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认为要看到奇景异观应具备什么条件? 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认为怎样才能看到奇景异观呢? ● 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 ● 有了大志,不随随便便地止足不前/有了大志,不畏于艰险。如果气力不足,也是不能到 达理想境地的。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