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42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數與式
數與式: 教育部課綱
 數與數線
 數線上的有理點及其十進位表示法
 實數系, 實數的十進位表示法
 四則運算、絕對值、大小關係
 乘法公式、分式與根式的運算
 數線上的幾何
 數線上的兩點距離與分點公式
 含絕對值的一次方程式與不等式
大綱
 1 – 1: 數與數線
 1 – 2: 根式的運算
 1 – 3: 數線上的幾何
大綱
 1 – 1: 數與數線
 1 – 2: 根式的運算
 1 – 3: 數線上的幾何
整數
 正整數 = 自然數 = {1, 2, 3, … } = ℕ = ℤ+
說明:
 例如1,2,3, …, 100, 10000 等等這些數字, 都是正的整數, 稱之為正整數(positive
integers), 別名為自然數(natural numbers)
 一般常用ℕ = ℤ+ = {1,2,3, . . . } 表示正整數所形成的集合(Set), 可以將「集合」理
解為「收集了一些數字的抽象籃子」, 注意集合的表示一定要用大括號 { }
 負整數 = {-1, -2, -3, … } = ℤ−
 整數 = 負整數 + 零 + 正整數 = {…,-3, -2, -1, 0, 1, 2, 3, … } = ℤ− ∪ { 0 } ∪ ℤ+ = ℤ+
說明:
 一般常用ℤ去表示整數的集合, 上述符號∪稱為「聯集」(union)
有理數
 有理數(rational numbers)的定義:
如果𝑥可以被表示成 𝑥 =
𝑚
𝑛
, 其中𝑚. 𝑛皆為整數(𝑚, 𝑛 ∈ ℤ), 則我們稱𝑥為有理數
 例如:
1
3
,
2
5
,
−7
1000
, 這些都是有理數
 我們用ℚ這個符號來代表有理數所形成的集合
 按照這個定義, 可以推論出所有整數也都是有理數, 用數學式表示的話, 就是𝑍 ⊂ Q,
讀作「整數被包含於有理數」, 也可以說「整數是有理數的子集合」
 所有循環小數(例如0.333 … = 0. 3)都是有理數 (見例題1)
 所有的有理數都能夠用尺規作圖的方式, 將它的長度在紙張上表示出來 (見下頁)
這符號讀作”屬於”
有理數作圖
 有理數的尺規作圖法 (增長知識用, 很少拿來考試) :
假設已給定OA, 假設它長度正好1公分。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出
𝑚
𝑛
這個數字呢?
1. 我們以O點為原點, 畫出直線L (方向隨意,能畫出下圖即可)
2. 尺規作圖, 作出B點與D點, 使得OB: OD = 𝑚: 𝑛
3. 連接AD, 過B作AD之平行線,交OA於P點
4. OB: OD = OP: OA ⇒ OP =
𝑚
𝑛
∙ OA =
𝑚
𝑛
OP即為所求
無理數
 無理數(irrational numbers)的定義: 在數線上, 不是有理數的點, 就稱為無理數
 例如: 2, 3, 圓周率𝜋, 自然對數𝑒,…
 注意: 根據這個定義, 如果我們要宣稱某個數x為無理數, 我們就要去證明x不是
有理數, 也就是x不能被用”整數相除”的形式表達出來
 一般來說, 要證明一個數是無理數是很困難的, 事實上, 有相當多的數我們還無
法證明它是有理數或是無理數, 例如𝜋 + 𝑒, 𝜋 − 𝑒, 𝜋 2,等等
 有些無理數可以由尺規作圖做出來(例如: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斜邊, 我們就能畫
出 2), 但大部分的無理數是無法畫出來的
想像我們在數線上把所有的有理數都標記出來, 做完這件事我們會發現, 數線上還有
很多點沒有被標記到, 這些點就叫做無理數
關於無理數的重要定理
 定理1: 設𝑛, 𝑘為正整數, 𝑘 ≥ 2,若𝑛不等於某個正整數的𝑘次方, 則 𝑘
𝑛為無理數
- 這個定理的證明不難, 但需要數論的一些知識才能做到, 有興趣的人, 可以參閱附錄
- 請注意, 我們在接下來會不斷用這個定理, 並且不會特別提醒, 例如我們會直接說 3是無理
數,
3
5是無理數,
5
11也是無理數, …等等
𝑘
𝑛表示𝑛的𝑘次方根,也就是說( 𝑘
𝑛) 𝑘 = 𝑛
 定理2: 圓周率𝜋為無理數
這個定理的證明較難, 需要不少微積分的知識才能辦到, 在這裡不提供證明
實數的分類與整理
實數ℝ
有理數ℚ
無理數
整數ℤ
小數(分數)
正整數ℕ, ℤ+
負整數ℤ−
零
 實數的分類整理 (理解它就好,不需要記下來):
例題 - 循環小數
 將下列循環小數化為分數:
(a) 0. 7
(b) 0.2134
解: (a) Let 𝑥 = 0. 7 ⇒ 10𝑥 = 7. 7
⇒ 10𝑥 − 𝑥 = 7. 7 − 0. 7 = 7
⇒ 9𝑥 = 7 ⇒ 𝑥 =
7
9
■
(b) Let 𝑥 = 0.2134 ⇒ 100𝑥 = 21. 34
⇒ 100𝑥 − 𝑥 = 21. 34 − 0.2134 = 21.13
⇒ 99𝑥 = 21.13 ⇒ 𝑥 =
21.13
99
=
2113
9900
■
藉由這個例子, 我們來看看把循環小數變成分數的
一般性方法, 注意這種方法對所有循環小數都適用,
只要把它的”精神”學起來,不需要去記任何公式
注意: 在(a)與(b)中, 我們使用的方法是一樣的,
我們只不過把𝑥中“不循環’’的部分乘上常數C,
讓C𝑥扣掉𝑥之後, “循環’’ 的部分消失,
最後再做點算術, 就得到𝑥了.
例題 - 循環小數
 設𝑎 ∈ ℤ+,
13
99
< 0.1𝑎2 <
14
99
, 求𝑎值?
解: Let 𝑥 = 0.1𝑎2
⇒ 100𝑥 = 1𝑎. 2𝑎2
⇒ 100𝑥 − 𝑥 = 1𝑎. 1 ⇒ 𝑥 =
1𝑎.1
99
⇒ 13 < 1𝑎. 1 < 14
⇒ 𝑎 = 3 ■
例題: 無理數之大小比較
 設𝑎 = 10 + 8, 𝑏 = 12 + 6, 𝑐 = 11 + 7, 試比較𝑎, 𝑏, 𝑐之大小順序?
解: 𝑎2
= 18 + 80
𝑏2
= 18 + 72
𝑐2 = 18 + 77
⇒ 𝑎2
> 𝑐2
> 𝑏2
⇒ 𝑎 > 𝑐 > 𝑏 ■
不要試著用十分逼近法求a,b,c的近似值, 太費力了
(與其那樣, 不如直接拿計算機出來按).
我們先觀察與簡化問題,
可以看到, a,b,c的平方會有共同項18,
而且平方後, 只剩一個根號, 這樣比大小就容易多了
留下一個問題給你思考:
你能不能證明𝑎2
> 𝑏2
⟺ 𝑎 > 𝑏 ?
如果你證明了這件事, 你就證明了𝑓(𝑥) = 𝑥2在𝑥 > 0的
地方為嚴格遞增函數? (實際圖表如右圖)
例題: 無理數之大小比較
 請問 6比較接近 5或 7?
 這題最快的方法是用計算機(如果你有的話), 如果沒有, 可用十分逼近法暴力求解,
不過我們要練習的是怎麼不用這兩種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 我們有 5 < 6 < 7, 事實上, 𝑓 𝑥 = 𝑥在𝑥 > 0的地方為嚴格遞增函數(見上圖).
 我們可以去判斷 6落在
5+ 7
2
的左邊還是右邊(見右圖),
如果在右邊, 就證明了 6比較接近 7, 否則就證明了 6比較接近 5
5 75 + 7
2
6
?
解: (
5+ 7
2
)2
− ( 6)2
=
1
2
35 − 3 < 0 (注意
1
2
35 <
6
2
< 3)
⇒ (
5+ 7
2
)2
< ( 6)2
⇒
5+ 7
2
< 6
⇒ 6落在
5+ 7
2
的右邊
⇒ 6比較接近 7 ■
有理數運算封閉性
 定理2: 設𝑥 ∈ ℚ, 𝑦 ∈ ℚ, 我們有以下兩件事實:
 𝑥 + 𝑦 ∈ ℚ, 𝑥 − 𝑦 ∈ ℚ, 𝑥𝑦 ∈ ℚ
 若 𝑦 ≠ 0, 則
𝑥
𝑦
∈ ℚ
證明: ∵ 𝑥 ∈ ℚ, 𝑦 ∈ ℚ ⇒ 𝑥 =
𝑎
𝑏
, 𝑦 =
𝑐
𝑑
其中a, b, c, d ∈ ℤ
⇒ 𝑥 + 𝑦 =
𝑎𝑑+𝑐𝑏
𝑏𝑑
∈ ℚ ■
這個定理是說, 給定兩個有理數, 那麼這兩個數字加
減乘除後的結果, 也會是有理數,
也就是有理數的運算是封閉在Q裡面的.
原因很簡單, 因為兩個有理數加減可以通分, 通分後
依然是”分子與分母都是整數”的形式.
這裡我們只證𝑥 + 𝑦的部分, 其餘請自行練習.
 定理3: 設𝑥 ∈ ℚ, 𝑦 ∉ ℚ, 若𝑥 ≠ 0, 則𝑥 + 𝑦 ∉ ℚ, 𝑥 − 𝑦 ∉ ℚ, 𝑥𝑦 ∉ ℚ,
𝑥
𝑦
∉ ℚ
證明: 用反證法, 假設𝑥 + 𝑦 ∈ 𝑄, 令 z = 𝑥 + 𝑦
⇒ 𝑦 = 𝑥 − 𝑧 ∈ ℚ (根據定理2)
與命題條件𝑦 ∉ ℚ矛盾,
所以𝑥 + 𝑦 ∈ ℚ這個假設是錯的
故我們有𝑥 + 𝑦 ∉ ℚ ■
- 這個定理是說, 給定一個不為零的有理數與一個無理數, 那麼它
們四則運算的結果一定會是無理數
- 同樣地, 我們只證明𝑥 + 𝑦的部分, 其它請自行練習.如果你是第
一次見到反證法, 請仔細想想並且試著學起這個邏輯
無理數運算並沒有封閉性
 設𝑥 ∉ ℚ, 𝑦 ∉ ℚ, 則𝑥 + 𝑦, 𝑥 − 𝑦, 𝑥𝑦 ,
𝑥
𝑦
可能為有理數, 也可能是無理數
 舉例: 𝑥 = 1 − 2, 𝑦 = 1 + 2 ⇒ 𝑥 + 𝑦 = 2
 舉例: 𝑥 = 2, 𝑦 = 2 ⇒ 𝑥𝑦 = 2,
𝑥
𝑦
= 1
換句話說, 無理數與無理數之間的運算並沒有封閉
在無理數的集合裡面.
 定理4: 設a, b, c, d ∈ ℚ, 𝑥 ∉ ℚ,
則a + b𝑥 = 𝑐 + 𝑑𝑥 ⇔ 𝑎 = 𝑐且b = 𝑑
證明(⇒): a + b𝑥 = 𝑐 + 𝑑𝑥 ⇒ 𝑎 − 𝑐 = (𝑑 − 𝑏)𝑥
根據定理1, 我們有𝑎 − 𝑐 ∈ ℚ,
因此, 𝑑 − 𝑏 𝑥 ∈ ℚ
但根據定理2&3, 只有在𝑑 − 𝑏 = 0的情況下, 我們才能有 𝑑 − 𝑏 𝑥 ∈ ℚ
∴ 𝑎 − 𝑐 = 0
故得證𝑎 = 𝑐且b = 𝑑 ■
例題: 有理數/無理數運算封閉性
 設𝑎, 𝑏 ∈ ℚ, 2𝑎 − 𝑏 + 𝑎 + 𝑏 2 = 3 + 4𝑎 2, 求𝑎, 𝑏 =?
解: 根據定理4, 我們有
2a − b = 3
𝑎 + 𝑏 = 4𝑎
⇒ 𝑎 = −3, 𝑏 = −9 ■
 設𝑎 ∉ 𝑄, (𝑎 + 1)2
與(𝑎 − 1)2
有沒有可能同時是有理數?
解: 不可能, 證明如下
(反證法)假設(𝑎 + 1)2 ∈ 𝑄而且(𝑎 − 1)2 ∈ ℚ,
那麼根據定理2, 我們有 (𝑎 + 1)2 − (𝑎 − 1)2 ∈ ℚ,
但(𝑎 + 1)2 − (𝑎 − 1)2 = 2𝑎 ∙ 2 ∉ ℚ (根據定理2), 矛盾 ■
例題: 有理數/無理數運算封閉性
 請判斷下列兩個敍述是否正確
(a) 設𝑥9, 𝑥12 ∈ 𝑄, 則𝑥 ∈ ℚ
(b) 設𝑥7
, 𝑥12
∈ 𝑄, 則𝑥 ∈ ℚ
解: (a) 否; 𝑥 =
3
2即為反例
(b) 是, 證明如下:
𝑥7
, 𝑥12
∈ ℚ ⇒
𝑥12
𝑥7 = 𝑥3
∈ ℚ
⇒ 𝑥6 ∈ ℚ ⇒
𝑥7
𝑥6 = 𝑥 ∈ ℚ ■
算幾不等式
 定理(算幾不等式):
設𝑎, 𝑏為非負實數, 則我們有
𝑎+𝑏
2
≥ 𝑎𝑏, 其中等號在𝑎 = 𝑏的時候才會成立
證明: ( 𝑎 − 𝑏)2 ≥ 0 ⇔ 𝑎 − 2 𝑎𝑏 + 𝑏 ≥ 0 ⇔
𝑎+𝑏
2
≥ 𝑎𝑏 ■
算術平均數 幾何平均數
 高中有三個重要的不等式, 這是其中之一(另外兩個是三角不等式與柯西不等式), 它們同
時也是數學上最基本的不等式
 這個不等式有數個幾何上的意義, 下面的圖示是其中一個:
注意算幾不等式的形式, 我們也可以用以下這個角度檢視它:
它巧妙地建立起「兩數相加」與「兩數相乘」的關係, 透過它, 我
們得知「兩數相加」給出「兩數相乘」的上界, 而「兩數相乘」給
出「兩數相加」的下界.
例題:算幾不等式
 例題: 設𝑎, 𝑏為正實數, 且3𝑎 + 2𝑏 = 6, 求𝑎𝑏之最大值, 以及此時𝑎, 𝑏的值
解: 由算幾不等式,
3𝑎+2𝑏
2
≥ 3𝑎 ∙ 2𝑏 = 6𝑎𝑏
⇒ 3 ≥ 6𝑎𝑏 ⇒
3
2
≥ 𝑎𝑏
∴ 𝑎𝑏之最大值為
3
2
, 此時3𝑎 = 2𝑏 ⇒ 6𝑎 = 6 ⇒ 𝑎 = 1, 𝑏 =
3
2
■
這個問題也可以用𝑎 =
6−2𝑏
3
⇒ 𝑎𝑏 =
6−2𝑏
3
𝑏, 到這裡我們有𝑏的一元二次方程式, 接著再用配
方法解決問題, 但是這樣比較麻煩, 而且比較慢. 用算幾不等式解決顯然比較優雅
廣義的算幾不等式
 定理(算幾不等式):
設𝑎1, 𝑎2, … , 𝑎 𝑛為非負實數, 則我們有
𝑎1+𝑎2+⋯+𝑎 𝑛
𝑛
≥ 𝑛
𝑎1 𝑎2 ∙∙∙ 𝑎 𝑛,
其中等號在𝑎1 = 𝑎2 = ⋯ = 𝑎 𝑛的時候才會成立
 這個定理才是算幾不等式的廣義形式, 雖然它超出高中課綱的範圍, 但我們認為
多學一點無妨.
 它的證明就沒有那麼簡單, 有一個證法是透過數學歸納法, 這裡不提供證明(讀
者可能還沒有學過數學歸納法), 暫時, 我們先把這個公式拿來用.
例題: 廣義的算幾不等式
 例題: 設𝑎, 𝑏為正實數, 且3𝑎 + 2𝑏 = 6, 求𝑎3 𝑏2之最大值, 以及此時𝑎, 𝑏的值
解: 由算幾不等式,
𝑎+𝑎+𝑎+𝑏+𝑏
5
≥
5
𝑎 ∙ 𝑎 ∙ 𝑎 ∙ 𝑏 ∙ 𝑏 =
5
𝑎3 𝑏2
⇒
6
5
≥
5
𝑎3 𝑏2 ⇒ (
6
5
)5
≥ 𝑎3
𝑏2
∴ 𝑎3 𝑏2之最大值為(
6
5
)5,
此時𝑎 = 𝑏 ⇒ 5𝑎 = 6 ⇒ 𝑎 = 𝑏 =
6
5
■
 這個問題如果用𝑎 =
6−2𝑏
3
⇒ 𝑎3
𝑏2
= (
6−2𝑏
3
)3
𝑏2
, 到
這裡我們有𝑏的一元五次方程式, 需要微積分才能再
往下分析, 但一般來說這是很難解出來的 .
 相對來看, 用算幾不等式, 這問題就變得很簡單, 4
行之內就能找到答案
 這題就算把目標函數改為𝑎5
𝑏7
, 𝑎8
𝑏1
, 甚至𝑎100
𝑏100
,
我們都能用算幾不等式解決問題, 你知道為什麼嗎?
例題: 廣義的算幾不等式
 例題: 設0 < 𝑥 < 1, 求𝑥2(1 − 𝑥)之最大值, 以及此時𝑥的值
解: 由算幾不等式,
𝑥
2
+
𝑥
2
+(1−𝑥)
3
≥
3 𝑥
2
∙
𝑥
2
∙ 1 − 𝑥 =
5 1
4
𝑥2 1 − 𝑥
⇒ 4(
1
3
)3
≥ 𝑥2
1 − 𝑥
∴ 𝑥2 1 − 𝑥 之最大值為
4
27
,
此時
𝑥
2
= 1 − 𝑥 ⇒ 𝑥 =
2
3
■
 注意因為0 < 𝑥 < 1,這題才能用算幾不等式解決; 如果
𝑥 > 2或𝑥 < 0, 算幾不等式就不適用, 我們就只能用微
積分解決這個問題
 由此也可以看出, 不同的最佳化問題會需要不同的數學
工具來處理, 不同的工具所適用的條件不一樣, 效率也
不一樣
大綱
 1 – 1: 數與數線
 1 – 2: 根式的運算
 1 – 3: 數線上的幾何
例題: 兩層平方根式
 化簡 9 − 2 20
 「化簡」的意思就是請我們想辦法把最外層的根號拿掉
 這類問題目的只在練習觀察、分析、以及平方公式的使用, 本身沒有什麼數學意義
 思考的理路如下: 根號要能開得出來  根號內必需要是完全平方式
 猜測根號內是( 𝑎 − 𝑏)2的形式
 由式子內的 20, 我們有以下的可能:
𝑎, 𝑏 = (20,1)
𝑎, 𝑏 = (10,2)
𝑎, 𝑏 = (5,4)
解: 9 − 2 20 = ( 5 − 4)2 = 5 − 4 = 5 − 2 ■
這個最合理!
例題: 兩層平方根式
 14 + 6 5的整數部分為𝑎, 小數部分為𝑏, 求𝑎, 𝑏的值
 再觀察一次: 猜測根號內是( 𝑎 + 𝑏)2
的形式
 由式子內的6 5 = 2 45, 我們有以下的可能:
𝑎, 𝑏 = (45,1)
𝑎, 𝑏 = (15,3)
𝑎, 𝑏 = (9,5) 找到了!
解: 14 + 6 5 = ( 9 + 5)2 = 9 + 5 = 3 + 5
又因為 5 ≅ 2.2 ⇒ 3 + 5 ≅ 5.2
∴ 𝑎 = 5, 𝑏 = 3 + 5 − 5 = 5 − 2 ■
整數部分 小數部分 = 完整的數 – 整數部分
例題: 三次方展開公式/三次根式
 化簡
3
2 + 5 +
3
2 − 5
基本公式:
 (𝑎 + 𝑏)3
= 𝑎3
+ 3𝑎2
𝑏 + 3𝑎𝑏2
+ 𝑏3
= 𝑎3
+ 𝑏3
+ 3𝑎𝑏(𝑎 + 𝑏)
 (𝑎 − 𝑏)3 = 𝑎3 + 3𝑎2 𝑏 + 3𝑎𝑏2 + 𝑏3 = 𝑎3 − 𝑏3 + 3𝑎𝑏(𝑎 − 𝑏)
 𝑎3
+ 𝑏3
= (𝑎 + 𝑏)(𝑎2
− 𝑎𝑏 + 𝑏2
)
 𝑎3
− 𝑏3
= (𝑎 − 𝑏)(𝑎2
+ 𝑎𝑏 + 𝑏2
)
這些公式的證明都留給讀者自己練習
建議要把這些公式記下來 (有親手證明過會比較容易記住)
解: 令a = 2 + 5,
𝑏 = 2 − 5,
𝑥 =
3
2 + 5 +
3
2 − 5
⇒ 𝑥3
= 𝑎3
+ 𝑏3
+ 3𝑎𝑏 𝑎 + 𝑏
= 𝑎3
+ 𝑏3
+ 3𝑎𝑏𝑥
⇒ 𝑥3
= 4 − 3𝑥
⇒ 𝑥 − 1 𝑥2
+ 𝑥 + 4 = 0
∵ 𝑥2 + 𝑥 + 4 > 0 for all 𝑥 ∈ ℝ
∴ 𝑥 − 1 = 0
⇒ 𝑥 = 1 ■
 這裡用到上面列出的公式1, 整個解題過程是嘗試與觀察的
結果, 沒有什麼特別要提醒的
 公式3作者本人也試過, 在這裡並不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你也可以自己試用看看
例題: 三次方展開公式/有理化
 請將分式有理化:
3
3+1
3
3−1
解: 分式上下同乘(
3
3)2
+
3
3 + 1得
原式=
(
3
3+1)((
3
3)2+
3
3+1)
(
3
3)3−1
= 2 +
3
9 +
3
3 ■
 高中所謂’’有理化”, 意思就是”把式子整理到分母沒有根號”的形式
 這裡我們的問題是如何將分母的
3
3變不見, 這麼巧, 上頁的公式4就可以解
決問題, 於是我們得到下面的作法
大綱
 1 – 1: 數與數線
 1 – 2: 根式的運算
 1 – 3: 數線上的幾何
絕對值
 絕對值的定義: 設𝑎 ∈ ℝ, 則
𝑎 = 𝑎, 𝑖𝑓 𝑎 ≥ 0
𝑎 = −𝑎, 𝑖𝑓 𝑎 < 0
 幾何意義: 𝑎 表示數線上𝑎點到原點的距離
−3 0
| − 3|
7
|7|
 絕對值的性質:
 |𝑎| ≥ 0,
 −𝑎 = |𝑎|
 |𝑎|2
= |𝑎2
| = 𝑎2
 𝑎𝑏 = 𝑎 |𝑏|

|𝑎|
|𝑏|
= |
𝑎
𝑏
|
 |𝑎| ≥ 𝑏 ⇔ 𝑎2 ≥ 𝑏2
 𝑎 + 𝑏 ≤ 𝑎 + |𝑏|
 絕對值性質1, 2,… ,6只需理解, 不需要記
 性質7就是高中三大不等式之一的三角不等式, 要把它記下來.
 你應該會想問這個不等式跟三角形有什麼關係? 我們在下一頁會證明+說明
三角不等式
 證明 𝑎 + 𝑏 ≤ 𝑎 + |𝑏|, 等號成立在𝑎, 𝑏正負同號的時候
證明: ( 𝑎 + 𝑏 )2 = 𝑎2 + 2 𝑎𝑏 + 𝑏2 ≥ 𝑎2 + 2𝑎𝑏 + 𝑏2 =(a + 𝑏)2
⇒ 𝑎 + |𝑏| ≥ 𝑎 + |𝑏| ■
直覺上, 左式兩數有正負相加的可能, 而右式必定是兩個正數相加, 故右式≥左式,
按照這個邏輯去證明它也是可以的, 不過, 以下我們提供另一個證明
從這個證明, 還是看不出到底它跟三角形有什麼關係, 事實上, 它的確跟三角形沒
關係, 這是因為我們現在的只在一維的世界裡觀察它. 如果今天的我們討論的是二
維的世界, 𝑎, 𝑏是兩個向量的話, 這個不等式就有幾何意義:
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至於“向量”是什麼, 我們高二才會學到
| 𝑎| |𝑏|
| 𝑎 + 𝑏|
例題: 絕對值不等式
 求下列不等式的解: (1) |𝑥 − 2| ≥ 3 (2) |2𝑥 + 3| ≤ 5 (3) |𝑥 − 1| ≥ |𝑥 + 2|
解: (1) 𝑥 − 2 ≥ 3 ⇔ 𝑥 − 2 ≥ 3 或 𝑥 − 2 ≤ −3
⇔ 𝑥 ≥ 5 或 𝑥 ≤ −1 ■
(2) |2𝑥 + 3| ≤ 5 ⇔ −5 ≤ 2𝑥 + 3 ≤ 5
⇔ −8 ≤ 2𝑥 ≤ 2
⇔ −4 ≤ 𝑥 ≤ 1 ■
(3) |𝑥 − 1| ≥ |𝑥 + 2| ⇔ (𝑥 − 1)2 ≥ (𝑥 + 2)2 [注意這裡用到P.30的絕對值性質6]
⇔ 𝑥2
− 2𝑥 + 1 ≥ 𝑥2
+ 4𝑥 + 4
⇔ 𝑥 ≤ −
1
2
■
 注意我們每一步的推導都是雙向互通的, 也就是左
式跟右式總是可以互推, 這樣, 我們才能保證最後
解出來的𝑥的範圍沒有少算或者多算.
 相對的, 如果你的某一步計算只有單箭頭成立, 就
要注意自己是否有少算到什麼
設𝑎 ≥ 0, 我們有以下兩件簡單的事實:
• 𝑥 ≤ 𝑎 ⇔ −𝑎 ≤ 𝑥 ≤ 𝑎
• 𝑥 > 𝑎 ⇔ 𝑥 > 𝑎 或 𝑥 < −𝑎
例題: 絕對值不等式
 不等式 𝑥 − 𝑎 < 𝑏之解為−3 < 𝑥 < 5, 其中𝑎, 𝑏 ∈ ℤ, 求𝑎, 𝑏之值?
解1: 𝑥 − 𝑎 < 𝑏 ⇔ −𝑏 < 𝑥 − 𝑎 < 𝑏
⇔ −𝑏 + 𝑎 < 𝑥 < 𝑏 + 𝑎
⇔ −𝑏 + 𝑎 = −3 且 𝑏 + 𝑎 = 5
⇔ 𝑎 = 1, 𝑏 = 4 ■
解2: 取−3與5的中點
−3+5
2
= 1, 再將−3 < 𝑥 < 5減去中點, 得
−3 < 𝑥 < 5 ⇔ −4 < 𝑥 − 1 < 4
⇔ |𝑥 − 1| < 4
⇔ 𝑎 = 1, 𝑏 = 4 ■
 解法1是將未知式化成與已知式相同形
式, 對比後, 解聯立方程式.
 解法2是將已知式化成與未知式相同形
式, 不用解職立方程式, 可直觀得解,
 在這題, 解法1與解法2相差不多, 但是
我們比較喜歡解法2,因為不需解聯立
方程式.
例題: 絕對值不等式
 已知不等式 𝑎𝑥 + 5 > 𝑏之解為𝑥 < −1或𝑥 > 6, 求𝑎, 𝑏之值?
解:∵ 𝑎𝑥 + 5 > 𝑏 ⇔ 𝑥 < −1或𝑥 > 6
∴ 𝑎𝑥 + 5 ≤ 𝑏 ⇔ −1 ≤ 𝑥 ≤ 6
⇔ −
7
2
≤ 𝑥 −
5
2
≤
7
2
⇔ |𝑥 −
5
2
| ≤
7
2
⇔ |2𝑥 − 5| ≤ 7 ⇔ | − 2𝑥 + 5| ≤ 7
故得𝑎 = −2, 𝑏 = 7 ■
 若採取上頁解法1的思考方式(將未知式化成與已知式相同形式), 我們要打開絕對
值, 得𝑎𝑥 > 𝑏 − 5 或 𝑎𝑥 < −𝑏 − 5, 接下來要除以𝑎的時候, 就要分𝑎 > 0或𝑎 < 0的
情形去討論, 這樣比較麻煩.
 我們這裡採用上頁解法2的思維, 做法如下:
例題: 絕對值函數求極值
 求𝑓 𝑥 = 𝑥 − 2 + 𝑥 − 5 + |𝑥 − 8|的最小值
解: 當𝑥 ≥ 8時, 三個絕對值都可以直接拿掉 ⇒ 𝑓(𝑥)為斜率3 > 0的直線
當5 ≤ 𝑥 < 8時, 第一個絕對值拿掉要變號 ⇒ 𝑓(𝑥)為斜率1 > 0的直線
當2 ≤ 𝑥 < 5時, 前兩個絕對值拿掉要變號 ⇒ 𝑓(𝑥)為斜率−1 < 0的直線
當𝑥 < 2時, 三個絕對值拿掉都要變號 ⇒ 𝑓(𝑥)為斜率− 3 < 0的直線
∴ 得右圖, 故最小值為𝑓 5 = 6 ■
解決這問題最好的方法是透過畫圖, 而畫圖最好要有斜率
的概念, 如果你沒學過斜率, 請先看右邊的說明.
1. 設直線L: 𝑦 = 𝑎𝑥 + 𝑏,我們說𝑎為直線𝐿
的斜率 (斜率的定義這裡先不提, 下一章
會教)
2. 當𝑎 > 0,直線𝐿的走向是右上左下
3. 當𝑎 < 0,直線𝐿的走向是左上右下
4. 當𝑎 = 0,直線𝐿的為水平線
不過, 你可以自己試著說明上述2,3,4為何
會成立.
2 5 8
例題: 絕對值不等式
 求不等式 𝑥 + 2 + 2 𝑥 − 4 < 15之解?
解: (1) 若 𝑥 > 4, 原式⇒ 𝑥 + 2 + 2 𝑥 − 4 < 15
⇒ 3𝑥 < 21 ⇒ 𝑥 < 7
(2)若 −2 ≤ 𝑥 ≤ 4, 原式⇒ 𝑥 + 2 − 2 𝑥 − 4 < 15
⇒ −𝑥 + 10 < 15 ⇒ 𝑥 > −5
(3)若 𝑥 < −2, 原式⇒ − 𝑥 + 2 − 2 𝑥 − 4 < 15
⇒ −3𝑥 < 9 ⇒ 𝑥 > −3
由(1), (2), (3)得−3 < 𝑥 < 7, 如右圖所示 ■
為了將絕對值拿掉, 我們對−2,4這兩個點, 分左右邊去討論, 沒有什麼困難的,
只要仔細整理即可
4 7-2-3
(1)
(2)
(3)
4 7-2-3
分點公式
 設𝐴 𝑎 , 𝐵 𝑏 , P(𝑥)為數線上三點, 且𝑃𝐴: 𝑃𝐵 = 𝑚: 𝑛,
(1) 若𝑃 ∈ 𝐴𝐵, 則P點座標為𝑥 =
𝑚𝑏+𝑛𝑎
𝑚+𝑛
(2) 若𝑃 ∉ 𝐴𝐵, 則P點座標為𝑥 =
𝑚𝑏−𝑛𝑎
𝑚−𝑛
證明:
(1) 𝑥 − 𝑎 : 𝑥 − 𝑏 = 𝑚: 𝑛
⇒ 𝑥 − 𝑎: 𝑏 − 𝑥 = 𝑚: 𝑛 ∵ 𝑃 ∈ 𝐴𝐵
⇒ 𝑥 =
𝑚𝑏+𝑛𝑎
𝑚+𝑛
■
(2) 同理, 請自行練習
P(x) B(b)A(a)
m n
𝑥 =
𝑚𝑏 + 𝑛𝑎
𝑚 + 𝑛
P(x) B(b)A(a)
m n
𝑥 =
𝑚𝑏 − 𝑛𝑎
𝑚 − 𝑛
內分點公式
外分點公式
例題:分點公式
 設三個相異實數𝑎, 𝑏, 𝑐為數線上三點, 且𝑏 =
5
6
𝑎 +
1
6
𝑐, 試判斷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1) 𝑏在𝑎與𝑐之間
(2) 𝑐 > 𝑏
(3) 𝑎到𝑏的距離是𝑏到𝑐的距離的5倍
(4) 若|𝑏| =
5
6
|𝑎| +
1
6
|𝑐|, 則𝑎, 𝑏, 𝑐皆為正數
解: 由內分點公式, (1) (3)直接成立
(2) 不一定, 𝑐可能在𝑏的左側
(3) 不一定, 𝑎, 𝑏, 𝑐也可能皆為負數
附錄: 基本數論知識
 定義(因數與倍數):
設𝑎, 𝑏 ∈ ℕ, 若𝑎整除𝑏, 我們稱𝑎為𝑏的因數, 𝑏為𝑎的倍數
我們也定義符號𝑎|𝑏, 它就代表”𝑎整除𝑏”
EX. 3|27,3是27的因數, 27是3的倍數
 定義(質數):
設𝑎 ∈ ℕ, 若𝑎的因數只有1與𝑎本身, 則我們稱𝑎為質數(prime number)
EX. 2,3,5,7,11,13,17,… 皆為質數
附錄: 基本數論知識
 定義(公因數);
若𝑑|𝑎且𝑑|𝑏, 則我們稱𝑑為𝑎與𝑏的公因數.
若𝑑為𝑎與𝑏的所有公因數中, 數值最大者,則我們稱𝑑為𝑎與𝑏的最大公因數,
記作 𝑎, 𝑏 = 𝑑
EX. 3|6, 3|18 ⇒ 3為6與18的公因數
但6與18的最大公因數為6, 也就是 6,18 = 6
 定義(互質):
若 𝑎, 𝑏 = 1, 則我們稱𝑎, 𝑏兩數互質.
EX. (2,3)互質, (5,18)也互質
附錄: 無理數的證明
 定理: 2為無理數
證明: (反證) 假設 2為有理數,
⇒ 2 =
𝑚
𝑛
, 其中𝑚, 𝑛 ∈ ℕ, 𝑚, 𝑛 = 1
∵ 2 不等於任何正整數, ∴ 𝑛 ≠ 1
⇒ 2𝑛2
= 𝑚2
∵ 𝑛 ≠ 1, ∴ 存在一個質數𝑝|𝑛, 且𝑝 > 1
⇒ 𝑝|𝑚2
⇒ 𝑝|𝑚
⇒ 𝑝為𝑛, 𝑚之公因數
⇒ 𝑛, 𝑚 ≠ 1 矛盾 ■
這裡我們使用了定理
“若𝑝為質數且𝑝|𝑚2
, 則 𝑝|𝑚”
這定理還算直觀, 但也需要證明,
很遺憾, 我們這裡不提供證明
因為那會需要一套完整的數論教材
附錄: 無理數的證明
 定理:設𝑛, 𝑘為正整數, 𝑘 ≥ 2,若𝑛不等於某個正整數的𝑘次方, 則 𝑘
𝑛為無理數
證明: 假設 𝑘
𝑛為有理數
⇒ 𝑘
𝑛 =
𝑎
𝑏
, 其中𝑎, 𝑏 ∈ ℕ, 𝑎, 𝑏 = 1
⇒ 𝑛𝑏 𝑘
= 𝑎 𝑘
讓𝑝為一個整除𝑏的質數, 則𝑝也整除𝑎 𝑘 ⇒ 𝑝|𝑎
⇒ 𝑝為𝑎, 𝑏之公因數
∵ 𝑎, 𝑏 = 1, ∴ 𝑝 = 1
⇒ 𝑏 = 1
⇒ 𝑛 = 𝑎 𝑘
■
這裡我們使用了定理
“若𝑝為質數且𝑝|𝑚 𝑘
, 則 𝑝|𝑚”
同上頁, 我們這裡不提供證明
另外請注意, 這裡證明的邏輯是”如果
𝑘
𝑛為有理數, 那𝑛必等於某個正整數的𝑘
次方”, 這跟定理的敍述是等價的.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CEO-012-管理幹部的職責與角色
CEO-012-管理幹部的職責與角色CEO-012-管理幹部的職責與角色
CEO-012-管理幹部的職責與角色
handbook
 
P6 d 議論文_學習與遊戲_教案(續)
P6 d 議論文_學習與遊戲_教案(續)P6 d 議論文_學習與遊戲_教案(續)
P6 d 議論文_學習與遊戲_教案(續)
giselle-w
 
QM-07-田口方法簡介
QM-07-田口方法簡介QM-07-田口方法簡介
QM-07-田口方法簡介
handbook
 
第5章glmの尤度比検定と検定の非対称性 前編
第5章glmの尤度比検定と検定の非対称性 前編第5章glmの尤度比検定と検定の非対称性 前編
第5章glmの尤度比検定と検定の非対称性 前編
T T
 
オンライン凸最適化と線形識別モデル学習の最前線_IBIS2011
オンライン凸最適化と線形識別モデル学習の最前線_IBIS2011オンライン凸最適化と線形識別モデル学習の最前線_IBIS2011
オンライン凸最適化と線形識別モデル学習の最前線_IBIS2011
Preferred Networks
 
電流的磁效應 全
電流的磁效應 全電流的磁效應 全
電流的磁效應 全
Jack Hou
 
P6 d 議論文_學習與遊戲_教案
P6 d 議論文_學習與遊戲_教案P6 d 議論文_學習與遊戲_教案
P6 d 議論文_學習與遊戲_教案
giselle-w
 
確率モデルを使ったグラフクラスタリング
確率モデルを使ったグラフクラスタリング確率モデルを使ったグラフクラスタリング
確率モデルを使ったグラフクラスタリング
正志 坪坂
 

What's hot (20)

CEO-012-管理幹部的職責與角色
CEO-012-管理幹部的職責與角色CEO-012-管理幹部的職責與角色
CEO-012-管理幹部的職責與角色
 
[DL輪読会]SeqGan Sequence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s with Policy Gradient
[DL輪読会]SeqGan Sequence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s with Policy Gradient[DL輪読会]SeqGan Sequence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s with Policy Gradient
[DL輪読会]SeqGan Sequence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s with Policy Gradient
 
P6 d 議論文_學習與遊戲_教案(續)
P6 d 議論文_學習與遊戲_教案(續)P6 d 議論文_學習與遊戲_教案(續)
P6 d 議論文_學習與遊戲_教案(續)
 
102.07 08-生產設備保養維護制度(tpm)-南部科學園區產學協會-詹翔霖教授
102.07 08-生產設備保養維護制度(tpm)-南部科學園區產學協會-詹翔霖教授102.07 08-生產設備保養維護制度(tpm)-南部科學園區產學協會-詹翔霖教授
102.07 08-生產設備保養維護制度(tpm)-南部科學園區產學協會-詹翔霖教授
 
小學二年級語文知識工作紙:重組句子(三)
小學二年級語文知識工作紙:重組句子(三)小學二年級語文知識工作紙:重組句子(三)
小學二年級語文知識工作紙:重組句子(三)
 
QM-07-田口方法簡介
QM-07-田口方法簡介QM-07-田口方法簡介
QM-07-田口方法簡介
 
第5章glmの尤度比検定と検定の非対称性 前編
第5章glmの尤度比検定と検定の非対称性 前編第5章glmの尤度比検定と検定の非対称性 前編
第5章glmの尤度比検定と検定の非対称性 前編
 
オンライン凸最適化と線形識別モデル学習の最前線_IBIS2011
オンライン凸最適化と線形識別モデル学習の最前線_IBIS2011オンライン凸最適化と線形識別モデル学習の最前線_IBIS2011
オンライン凸最適化と線形識別モデル学習の最前線_IBIS2011
 
東京都市大学 データ解析入門 7 回帰分析とモデル選択 2
東京都市大学 データ解析入門 7 回帰分析とモデル選択 2東京都市大学 データ解析入門 7 回帰分析とモデル選択 2
東京都市大学 データ解析入門 7 回帰分析とモデル選択 2
 
龍騰[掌握]數學C複習講義
龍騰[掌握]數學C複習講義龍騰[掌握]數學C複習講義
龍騰[掌握]數學C複習講義
 
連続変量を含む条件付相互情報量の推定
連続変量を含む条件付相互情報量の推定連続変量を含む条件付相互情報量の推定
連続変量を含む条件付相互情報量の推定
 
小學三年級語文知識工作紙:標點符號(十四)
小學三年級語文知識工作紙:標點符號(十四)小學三年級語文知識工作紙:標點符號(十四)
小學三年級語文知識工作紙:標點符號(十四)
 
目で見る過学習と正則化
目で見る過学習と正則化目で見る過学習と正則化
目で見る過学習と正則化
 
電流的磁效應 全
電流的磁效應 全電流的磁效應 全
電流的磁效應 全
 
P6 d 議論文_學習與遊戲_教案
P6 d 議論文_學習與遊戲_教案P6 d 議論文_學習與遊戲_教案
P6 d 議論文_學習與遊戲_教案
 
[DL輪読会]Deep Dynamics Models for Learning Dexterous Manipulation
[DL輪読会]Deep Dynamics Models for Learning Dexterous Manipulation[DL輪読会]Deep Dynamics Models for Learning Dexterous Manipulation
[DL輪読会]Deep Dynamics Models for Learning Dexterous Manipulation
 
確率モデルを使ったグラフクラスタリング
確率モデルを使ったグラフクラスタリング確率モデルを使ったグラフクラスタリング
確率モデルを使ったグラフクラスタリング
 
小學三年級語文知識工作紙:標點符號(三)
小學三年級語文知識工作紙:標點符號(三)小學三年級語文知識工作紙:標點符號(三)
小學三年級語文知識工作紙:標點符號(三)
 
小學一年級語文知識工作紙:標點符號(七)
小學一年級語文知識工作紙:標點符號(七)小學一年級語文知識工作紙:標點符號(七)
小學一年級語文知識工作紙:標點符號(七)
 
強化学習6章
強化学習6章強化学習6章
強化学習6章
 

Viewers also liked

Viewers also liked (20)

高中數學多項式函數
高中數學多項式函數高中數學多項式函數
高中數學多項式函數
 
Op 20090411
Op 20090411Op 20090411
Op 20090411
 
數學軟體應用課程 00 - 課程介紹
數學軟體應用課程 00 - 課程介紹數學軟體應用課程 00 - 課程介紹
數學軟體應用課程 00 - 課程介紹
 
106學測數學科參考答案
106學測數學科參考答案106學測數學科參考答案
106學測數學科參考答案
 
106學測數學試卷
106學測數學試卷106學測數學試卷
106學測數學試卷
 
Unikernels: in search of a killer app and a killer ecosystem
Unikernels: in search of a killer app and a killer ecosystemUnikernels: in search of a killer app and a killer ecosystem
Unikernels: in search of a killer app and a killer ecosystem
 
Spark fundamentals i (bd095 en) version #1: updated: april 2015
Spark fundamentals i (bd095 en) version #1: updated: april 2015Spark fundamentals i (bd095 en) version #1: updated: april 2015
Spark fundamentals i (bd095 en) version #1: updated: april 2015
 
Full stack analytics with Hadoop 2
Full stack analytics with Hadoop 2Full stack analytics with Hadoop 2
Full stack analytics with Hadoop 2
 
Type Checking Scala Spark Datasets: Dataset Transforms
Type Checking Scala Spark Datasets: Dataset TransformsType Checking Scala Spark Datasets: Dataset Transforms
Type Checking Scala Spark Datasets: Dataset Transforms
 
New Analytics Toolbox DevNexus 2015
New Analytics Toolbox DevNexus 2015New Analytics Toolbox DevNexus 2015
New Analytics Toolbox DevNexus 2015
 
Think Like Spark: Some Spark Concepts and a Use Case
Think Like Spark: Some Spark Concepts and a Use CaseThink Like Spark: Some Spark Concepts and a Use Case
Think Like Spark: Some Spark Concepts and a Use Case
 
Resilient Distributed Datasets
Resilient Distributed DatasetsResilient Distributed Datasets
Resilient Distributed Datasets
 
Apache Spark: killer or savior of Apache Hadoop?
Apache Spark: killer or savior of Apache Hadoop?Apache Spark: killer or savior of Apache Hadoop?
Apache Spark: killer or savior of Apache Hadoop?
 
IBM Spark Meetup - RDD & Spark Basics
IBM Spark Meetup - RDD & Spark BasicsIBM Spark Meetup - RDD & Spark Basics
IBM Spark Meetup - RDD & Spark Basics
 
Apache Spark Introduction @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Apache Spark Introduction @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Apache Spark Introduction @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Apache Spark Introduction @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Think Like Spark
Think Like SparkThink Like Spark
Think Like Spark
 
Hadoop Spark Introduction-20150130
Hadoop Spark Introduction-20150130Hadoop Spark Introduction-20150130
Hadoop Spark Introduction-20150130
 
Hadoop to spark_v2
Hadoop to spark_v2Hadoop to spark_v2
Hadoop to spark_v2
 
Escape from Hadoop: Ultra Fast Data Analysis with Spark & Cassandra
Escape from Hadoop: Ultra Fast Data Analysis with Spark & CassandraEscape from Hadoop: Ultra Fast Data Analysis with Spark & Cassandra
Escape from Hadoop: Ultra Fast Data Analysis with Spark & Cassandra
 
Spark in 15 min
Spark in 15 minSpark in 15 min
Spark in 15 min
 

Similar to 臺灣高中數學講義 - 第一冊 - 數與式

6-3 解一元一次方程 - 2023.pptx
6-3 解一元一次方程 - 2023.pptx6-3 解一元一次方程 - 2023.pptx
6-3 解一元一次方程 - 2023.pptx
JackieLi17
 
S102-04北市大直高中
S102-04北市大直高中S102-04北市大直高中
S102-04北市大直高中
yustar1026
 
倍角公式与半角公式 The definition about the angle of Sin Cos Tan
倍角公式与半角公式 The definition  about the angle of Sin Cos Tan倍角公式与半角公式 The definition  about the angle of Sin Cos Tan
倍角公式与半角公式 The definition about the angle of Sin Cos Tan
HENGYUNCHUNKPMGuru
 

Similar to 臺灣高中數學講義 - 第一冊 - 數與式 (20)

【稱霸】高中數學(1~4冊)總複習講義
【稱霸】高中數學(1~4冊)總複習講義【稱霸】高中數學(1~4冊)總複習講義
【稱霸】高中數學(1~4冊)總複習講義
 
姜昱安108學年度下學期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姜昱安108學年度下學期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姜昱安108學年度下學期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姜昱安108學年度下學期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1 1
1 11 1
1 1
 
6-3 解一元一次方程 - 2023.pptx
6-3 解一元一次方程 - 2023.pptx6-3 解一元一次方程 - 2023.pptx
6-3 解一元一次方程 - 2023.pptx
 
S102-04北市大直高中
S102-04北市大直高中S102-04北市大直高中
S102-04北市大直高中
 
學測公式
學測公式學測公式
學測公式
 
指考乙公式
指考乙公式指考乙公式
指考乙公式
 
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 113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試題 數學B考科數學B考科
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 113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試題 數學B考科數學B考科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 113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試題 數學B考科數學B考科
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 113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試題 數學B考科數學B考科
 
龍騰[掌握]數學B複習講義
龍騰[掌握]數學B複習講義龍騰[掌握]數學B複習講義
龍騰[掌握]數學B複習講義
 
倍角公式与半角公式 The definition about the angle of Sin Cos Tan
倍角公式与半角公式 The definition  about the angle of Sin Cos Tan倍角公式与半角公式 The definition  about the angle of Sin Cos Tan
倍角公式与半角公式 The definition about the angle of Sin Cos Tan
 
姜昱安110上學期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姜昱安110上學期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姜昱安110上學期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姜昱安110上學期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2 2有理數實數
2 2有理數實數2 2有理數實數
2 2有理數實數
 
1 1指數
1 1指數1 1指數
1 1指數
 
【逆轉勝】數學學測總複習講義
【逆轉勝】數學學測總複習講義【逆轉勝】數學學測總複習講義
【逆轉勝】數學學測總複習講義
 
龍騰超簡單數學B、C複習講義
龍騰超簡單數學B、C複習講義龍騰超簡單數學B、C複習講義
龍騰超簡單數學B、C複習講義
 
2 2排列
2 2排列2 2排列
2 2排列
 
指考甲公式
指考甲公式指考甲公式
指考甲公式
 
Appendix A
Appendix AAppendix A
Appendix A
 
2017 yr 6 数学单元 1质数和合数.ppt
2017 yr 6 数学单元 1质数和合数.ppt2017 yr 6 数学单元 1质数和合数.ppt
2017 yr 6 数学单元 1质数和合数.ppt
 
龍騰[突破]數學B複習講義
龍騰[突破]數學B複習講義龍騰[突破]數學B複習講義
龍騰[突破]數學B複習講義
 

臺灣高中數學講義 - 第一冊 - 數與式

  • 2. 數與式: 教育部課綱  數與數線  數線上的有理點及其十進位表示法  實數系, 實數的十進位表示法  四則運算、絕對值、大小關係  乘法公式、分式與根式的運算  數線上的幾何  數線上的兩點距離與分點公式  含絕對值的一次方程式與不等式
  • 3. 大綱  1 – 1: 數與數線  1 – 2: 根式的運算  1 – 3: 數線上的幾何
  • 4. 大綱  1 – 1: 數與數線  1 – 2: 根式的運算  1 – 3: 數線上的幾何
  • 5. 整數  正整數 = 自然數 = {1, 2, 3, … } = ℕ = ℤ+ 說明:  例如1,2,3, …, 100, 10000 等等這些數字, 都是正的整數, 稱之為正整數(positive integers), 別名為自然數(natural numbers)  一般常用ℕ = ℤ+ = {1,2,3, . . . } 表示正整數所形成的集合(Set), 可以將「集合」理 解為「收集了一些數字的抽象籃子」, 注意集合的表示一定要用大括號 { }  負整數 = {-1, -2, -3, … } = ℤ−  整數 = 負整數 + 零 + 正整數 = {…,-3, -2, -1, 0, 1, 2, 3, … } = ℤ− ∪ { 0 } ∪ ℤ+ = ℤ+ 說明:  一般常用ℤ去表示整數的集合, 上述符號∪稱為「聯集」(union)
  • 6. 有理數  有理數(rational numbers)的定義: 如果𝑥可以被表示成 𝑥 = 𝑚 𝑛 , 其中𝑚. 𝑛皆為整數(𝑚, 𝑛 ∈ ℤ), 則我們稱𝑥為有理數  例如: 1 3 , 2 5 , −7 1000 , 這些都是有理數  我們用ℚ這個符號來代表有理數所形成的集合  按照這個定義, 可以推論出所有整數也都是有理數, 用數學式表示的話, 就是𝑍 ⊂ Q, 讀作「整數被包含於有理數」, 也可以說「整數是有理數的子集合」  所有循環小數(例如0.333 … = 0. 3)都是有理數 (見例題1)  所有的有理數都能夠用尺規作圖的方式, 將它的長度在紙張上表示出來 (見下頁) 這符號讀作”屬於”
  • 7. 有理數作圖  有理數的尺規作圖法 (增長知識用, 很少拿來考試) : 假設已給定OA, 假設它長度正好1公分。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出 𝑚 𝑛 這個數字呢? 1. 我們以O點為原點, 畫出直線L (方向隨意,能畫出下圖即可) 2. 尺規作圖, 作出B點與D點, 使得OB: OD = 𝑚: 𝑛 3. 連接AD, 過B作AD之平行線,交OA於P點 4. OB: OD = OP: OA ⇒ OP = 𝑚 𝑛 ∙ OA = 𝑚 𝑛 OP即為所求
  • 8. 無理數  無理數(irrational numbers)的定義: 在數線上, 不是有理數的點, 就稱為無理數  例如: 2, 3, 圓周率𝜋, 自然對數𝑒,…  注意: 根據這個定義, 如果我們要宣稱某個數x為無理數, 我們就要去證明x不是 有理數, 也就是x不能被用”整數相除”的形式表達出來  一般來說, 要證明一個數是無理數是很困難的, 事實上, 有相當多的數我們還無 法證明它是有理數或是無理數, 例如𝜋 + 𝑒, 𝜋 − 𝑒, 𝜋 2,等等  有些無理數可以由尺規作圖做出來(例如: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斜邊, 我們就能畫 出 2), 但大部分的無理數是無法畫出來的 想像我們在數線上把所有的有理數都標記出來, 做完這件事我們會發現, 數線上還有 很多點沒有被標記到, 這些點就叫做無理數
  • 9. 關於無理數的重要定理  定理1: 設𝑛, 𝑘為正整數, 𝑘 ≥ 2,若𝑛不等於某個正整數的𝑘次方, 則 𝑘 𝑛為無理數 - 這個定理的證明不難, 但需要數論的一些知識才能做到, 有興趣的人, 可以參閱附錄 - 請注意, 我們在接下來會不斷用這個定理, 並且不會特別提醒, 例如我們會直接說 3是無理 數, 3 5是無理數, 5 11也是無理數, …等等 𝑘 𝑛表示𝑛的𝑘次方根,也就是說( 𝑘 𝑛) 𝑘 = 𝑛  定理2: 圓周率𝜋為無理數 這個定理的證明較難, 需要不少微積分的知識才能辦到, 在這裡不提供證明
  • 11. 例題 - 循環小數  將下列循環小數化為分數: (a) 0. 7 (b) 0.2134 解: (a) Let 𝑥 = 0. 7 ⇒ 10𝑥 = 7. 7 ⇒ 10𝑥 − 𝑥 = 7. 7 − 0. 7 = 7 ⇒ 9𝑥 = 7 ⇒ 𝑥 = 7 9 ■ (b) Let 𝑥 = 0.2134 ⇒ 100𝑥 = 21. 34 ⇒ 100𝑥 − 𝑥 = 21. 34 − 0.2134 = 21.13 ⇒ 99𝑥 = 21.13 ⇒ 𝑥 = 21.13 99 = 2113 9900 ■ 藉由這個例子, 我們來看看把循環小數變成分數的 一般性方法, 注意這種方法對所有循環小數都適用, 只要把它的”精神”學起來,不需要去記任何公式 注意: 在(a)與(b)中, 我們使用的方法是一樣的, 我們只不過把𝑥中“不循環’’的部分乘上常數C, 讓C𝑥扣掉𝑥之後, “循環’’ 的部分消失, 最後再做點算術, 就得到𝑥了.
  • 12. 例題 - 循環小數  設𝑎 ∈ ℤ+, 13 99 < 0.1𝑎2 < 14 99 , 求𝑎值? 解: Let 𝑥 = 0.1𝑎2 ⇒ 100𝑥 = 1𝑎. 2𝑎2 ⇒ 100𝑥 − 𝑥 = 1𝑎. 1 ⇒ 𝑥 = 1𝑎.1 99 ⇒ 13 < 1𝑎. 1 < 14 ⇒ 𝑎 = 3 ■
  • 13. 例題: 無理數之大小比較  設𝑎 = 10 + 8, 𝑏 = 12 + 6, 𝑐 = 11 + 7, 試比較𝑎, 𝑏, 𝑐之大小順序? 解: 𝑎2 = 18 + 80 𝑏2 = 18 + 72 𝑐2 = 18 + 77 ⇒ 𝑎2 > 𝑐2 > 𝑏2 ⇒ 𝑎 > 𝑐 > 𝑏 ■ 不要試著用十分逼近法求a,b,c的近似值, 太費力了 (與其那樣, 不如直接拿計算機出來按). 我們先觀察與簡化問題, 可以看到, a,b,c的平方會有共同項18, 而且平方後, 只剩一個根號, 這樣比大小就容易多了 留下一個問題給你思考: 你能不能證明𝑎2 > 𝑏2 ⟺ 𝑎 > 𝑏 ? 如果你證明了這件事, 你就證明了𝑓(𝑥) = 𝑥2在𝑥 > 0的 地方為嚴格遞增函數? (實際圖表如右圖)
  • 14. 例題: 無理數之大小比較  請問 6比較接近 5或 7?  這題最快的方法是用計算機(如果你有的話), 如果沒有, 可用十分逼近法暴力求解, 不過我們要練習的是怎麼不用這兩種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 我們有 5 < 6 < 7, 事實上, 𝑓 𝑥 = 𝑥在𝑥 > 0的地方為嚴格遞增函數(見上圖).  我們可以去判斷 6落在 5+ 7 2 的左邊還是右邊(見右圖), 如果在右邊, 就證明了 6比較接近 7, 否則就證明了 6比較接近 5 5 75 + 7 2 6 ? 解: ( 5+ 7 2 )2 − ( 6)2 = 1 2 35 − 3 < 0 (注意 1 2 35 < 6 2 < 3) ⇒ ( 5+ 7 2 )2 < ( 6)2 ⇒ 5+ 7 2 < 6 ⇒ 6落在 5+ 7 2 的右邊 ⇒ 6比較接近 7 ■
  • 15. 有理數運算封閉性  定理2: 設𝑥 ∈ ℚ, 𝑦 ∈ ℚ, 我們有以下兩件事實:  𝑥 + 𝑦 ∈ ℚ, 𝑥 − 𝑦 ∈ ℚ, 𝑥𝑦 ∈ ℚ  若 𝑦 ≠ 0, 則 𝑥 𝑦 ∈ ℚ 證明: ∵ 𝑥 ∈ ℚ, 𝑦 ∈ ℚ ⇒ 𝑥 = 𝑎 𝑏 , 𝑦 = 𝑐 𝑑 其中a, b, c, d ∈ ℤ ⇒ 𝑥 + 𝑦 = 𝑎𝑑+𝑐𝑏 𝑏𝑑 ∈ ℚ ■ 這個定理是說, 給定兩個有理數, 那麼這兩個數字加 減乘除後的結果, 也會是有理數, 也就是有理數的運算是封閉在Q裡面的. 原因很簡單, 因為兩個有理數加減可以通分, 通分後 依然是”分子與分母都是整數”的形式. 這裡我們只證𝑥 + 𝑦的部分, 其餘請自行練習.  定理3: 設𝑥 ∈ ℚ, 𝑦 ∉ ℚ, 若𝑥 ≠ 0, 則𝑥 + 𝑦 ∉ ℚ, 𝑥 − 𝑦 ∉ ℚ, 𝑥𝑦 ∉ ℚ, 𝑥 𝑦 ∉ ℚ 證明: 用反證法, 假設𝑥 + 𝑦 ∈ 𝑄, 令 z = 𝑥 + 𝑦 ⇒ 𝑦 = 𝑥 − 𝑧 ∈ ℚ (根據定理2) 與命題條件𝑦 ∉ ℚ矛盾, 所以𝑥 + 𝑦 ∈ ℚ這個假設是錯的 故我們有𝑥 + 𝑦 ∉ ℚ ■ - 這個定理是說, 給定一個不為零的有理數與一個無理數, 那麼它 們四則運算的結果一定會是無理數 - 同樣地, 我們只證明𝑥 + 𝑦的部分, 其它請自行練習.如果你是第 一次見到反證法, 請仔細想想並且試著學起這個邏輯
  • 16. 無理數運算並沒有封閉性  設𝑥 ∉ ℚ, 𝑦 ∉ ℚ, 則𝑥 + 𝑦, 𝑥 − 𝑦, 𝑥𝑦 , 𝑥 𝑦 可能為有理數, 也可能是無理數  舉例: 𝑥 = 1 − 2, 𝑦 = 1 + 2 ⇒ 𝑥 + 𝑦 = 2  舉例: 𝑥 = 2, 𝑦 = 2 ⇒ 𝑥𝑦 = 2, 𝑥 𝑦 = 1 換句話說, 無理數與無理數之間的運算並沒有封閉 在無理數的集合裡面.  定理4: 設a, b, c, d ∈ ℚ, 𝑥 ∉ ℚ, 則a + b𝑥 = 𝑐 + 𝑑𝑥 ⇔ 𝑎 = 𝑐且b = 𝑑 證明(⇒): a + b𝑥 = 𝑐 + 𝑑𝑥 ⇒ 𝑎 − 𝑐 = (𝑑 − 𝑏)𝑥 根據定理1, 我們有𝑎 − 𝑐 ∈ ℚ, 因此, 𝑑 − 𝑏 𝑥 ∈ ℚ 但根據定理2&3, 只有在𝑑 − 𝑏 = 0的情況下, 我們才能有 𝑑 − 𝑏 𝑥 ∈ ℚ ∴ 𝑎 − 𝑐 = 0 故得證𝑎 = 𝑐且b = 𝑑 ■
  • 17. 例題: 有理數/無理數運算封閉性  設𝑎, 𝑏 ∈ ℚ, 2𝑎 − 𝑏 + 𝑎 + 𝑏 2 = 3 + 4𝑎 2, 求𝑎, 𝑏 =? 解: 根據定理4, 我們有 2a − b = 3 𝑎 + 𝑏 = 4𝑎 ⇒ 𝑎 = −3, 𝑏 = −9 ■  設𝑎 ∉ 𝑄, (𝑎 + 1)2 與(𝑎 − 1)2 有沒有可能同時是有理數? 解: 不可能, 證明如下 (反證法)假設(𝑎 + 1)2 ∈ 𝑄而且(𝑎 − 1)2 ∈ ℚ, 那麼根據定理2, 我們有 (𝑎 + 1)2 − (𝑎 − 1)2 ∈ ℚ, 但(𝑎 + 1)2 − (𝑎 − 1)2 = 2𝑎 ∙ 2 ∉ ℚ (根據定理2), 矛盾 ■
  • 18. 例題: 有理數/無理數運算封閉性  請判斷下列兩個敍述是否正確 (a) 設𝑥9, 𝑥12 ∈ 𝑄, 則𝑥 ∈ ℚ (b) 設𝑥7 , 𝑥12 ∈ 𝑄, 則𝑥 ∈ ℚ 解: (a) 否; 𝑥 = 3 2即為反例 (b) 是, 證明如下: 𝑥7 , 𝑥12 ∈ ℚ ⇒ 𝑥12 𝑥7 = 𝑥3 ∈ ℚ ⇒ 𝑥6 ∈ ℚ ⇒ 𝑥7 𝑥6 = 𝑥 ∈ ℚ ■
  • 19. 算幾不等式  定理(算幾不等式): 設𝑎, 𝑏為非負實數, 則我們有 𝑎+𝑏 2 ≥ 𝑎𝑏, 其中等號在𝑎 = 𝑏的時候才會成立 證明: ( 𝑎 − 𝑏)2 ≥ 0 ⇔ 𝑎 − 2 𝑎𝑏 + 𝑏 ≥ 0 ⇔ 𝑎+𝑏 2 ≥ 𝑎𝑏 ■ 算術平均數 幾何平均數  高中有三個重要的不等式, 這是其中之一(另外兩個是三角不等式與柯西不等式), 它們同 時也是數學上最基本的不等式  這個不等式有數個幾何上的意義, 下面的圖示是其中一個: 注意算幾不等式的形式, 我們也可以用以下這個角度檢視它: 它巧妙地建立起「兩數相加」與「兩數相乘」的關係, 透過它, 我 們得知「兩數相加」給出「兩數相乘」的上界, 而「兩數相乘」給 出「兩數相加」的下界.
  • 20. 例題:算幾不等式  例題: 設𝑎, 𝑏為正實數, 且3𝑎 + 2𝑏 = 6, 求𝑎𝑏之最大值, 以及此時𝑎, 𝑏的值 解: 由算幾不等式, 3𝑎+2𝑏 2 ≥ 3𝑎 ∙ 2𝑏 = 6𝑎𝑏 ⇒ 3 ≥ 6𝑎𝑏 ⇒ 3 2 ≥ 𝑎𝑏 ∴ 𝑎𝑏之最大值為 3 2 , 此時3𝑎 = 2𝑏 ⇒ 6𝑎 = 6 ⇒ 𝑎 = 1, 𝑏 = 3 2 ■ 這個問題也可以用𝑎 = 6−2𝑏 3 ⇒ 𝑎𝑏 = 6−2𝑏 3 𝑏, 到這裡我們有𝑏的一元二次方程式, 接著再用配 方法解決問題, 但是這樣比較麻煩, 而且比較慢. 用算幾不等式解決顯然比較優雅
  • 21. 廣義的算幾不等式  定理(算幾不等式): 設𝑎1, 𝑎2, … , 𝑎 𝑛為非負實數, 則我們有 𝑎1+𝑎2+⋯+𝑎 𝑛 𝑛 ≥ 𝑛 𝑎1 𝑎2 ∙∙∙ 𝑎 𝑛, 其中等號在𝑎1 = 𝑎2 = ⋯ = 𝑎 𝑛的時候才會成立  這個定理才是算幾不等式的廣義形式, 雖然它超出高中課綱的範圍, 但我們認為 多學一點無妨.  它的證明就沒有那麼簡單, 有一個證法是透過數學歸納法, 這裡不提供證明(讀 者可能還沒有學過數學歸納法), 暫時, 我們先把這個公式拿來用.
  • 22. 例題: 廣義的算幾不等式  例題: 設𝑎, 𝑏為正實數, 且3𝑎 + 2𝑏 = 6, 求𝑎3 𝑏2之最大值, 以及此時𝑎, 𝑏的值 解: 由算幾不等式, 𝑎+𝑎+𝑎+𝑏+𝑏 5 ≥ 5 𝑎 ∙ 𝑎 ∙ 𝑎 ∙ 𝑏 ∙ 𝑏 = 5 𝑎3 𝑏2 ⇒ 6 5 ≥ 5 𝑎3 𝑏2 ⇒ ( 6 5 )5 ≥ 𝑎3 𝑏2 ∴ 𝑎3 𝑏2之最大值為( 6 5 )5, 此時𝑎 = 𝑏 ⇒ 5𝑎 = 6 ⇒ 𝑎 = 𝑏 = 6 5 ■  這個問題如果用𝑎 = 6−2𝑏 3 ⇒ 𝑎3 𝑏2 = ( 6−2𝑏 3 )3 𝑏2 , 到 這裡我們有𝑏的一元五次方程式, 需要微積分才能再 往下分析, 但一般來說這是很難解出來的 .  相對來看, 用算幾不等式, 這問題就變得很簡單, 4 行之內就能找到答案  這題就算把目標函數改為𝑎5 𝑏7 , 𝑎8 𝑏1 , 甚至𝑎100 𝑏100 , 我們都能用算幾不等式解決問題, 你知道為什麼嗎?
  • 23. 例題: 廣義的算幾不等式  例題: 設0 < 𝑥 < 1, 求𝑥2(1 − 𝑥)之最大值, 以及此時𝑥的值 解: 由算幾不等式, 𝑥 2 + 𝑥 2 +(1−𝑥) 3 ≥ 3 𝑥 2 ∙ 𝑥 2 ∙ 1 − 𝑥 = 5 1 4 𝑥2 1 − 𝑥 ⇒ 4( 1 3 )3 ≥ 𝑥2 1 − 𝑥 ∴ 𝑥2 1 − 𝑥 之最大值為 4 27 , 此時 𝑥 2 = 1 − 𝑥 ⇒ 𝑥 = 2 3 ■  注意因為0 < 𝑥 < 1,這題才能用算幾不等式解決; 如果 𝑥 > 2或𝑥 < 0, 算幾不等式就不適用, 我們就只能用微 積分解決這個問題  由此也可以看出, 不同的最佳化問題會需要不同的數學 工具來處理, 不同的工具所適用的條件不一樣, 效率也 不一樣
  • 24. 大綱  1 – 1: 數與數線  1 – 2: 根式的運算  1 – 3: 數線上的幾何
  • 25. 例題: 兩層平方根式  化簡 9 − 2 20  「化簡」的意思就是請我們想辦法把最外層的根號拿掉  這類問題目的只在練習觀察、分析、以及平方公式的使用, 本身沒有什麼數學意義  思考的理路如下: 根號要能開得出來  根號內必需要是完全平方式  猜測根號內是( 𝑎 − 𝑏)2的形式  由式子內的 20, 我們有以下的可能: 𝑎, 𝑏 = (20,1) 𝑎, 𝑏 = (10,2) 𝑎, 𝑏 = (5,4) 解: 9 − 2 20 = ( 5 − 4)2 = 5 − 4 = 5 − 2 ■ 這個最合理!
  • 26. 例題: 兩層平方根式  14 + 6 5的整數部分為𝑎, 小數部分為𝑏, 求𝑎, 𝑏的值  再觀察一次: 猜測根號內是( 𝑎 + 𝑏)2 的形式  由式子內的6 5 = 2 45, 我們有以下的可能: 𝑎, 𝑏 = (45,1) 𝑎, 𝑏 = (15,3) 𝑎, 𝑏 = (9,5) 找到了! 解: 14 + 6 5 = ( 9 + 5)2 = 9 + 5 = 3 + 5 又因為 5 ≅ 2.2 ⇒ 3 + 5 ≅ 5.2 ∴ 𝑎 = 5, 𝑏 = 3 + 5 − 5 = 5 − 2 ■ 整數部分 小數部分 = 完整的數 – 整數部分
  • 27. 例題: 三次方展開公式/三次根式  化簡 3 2 + 5 + 3 2 − 5 基本公式:  (𝑎 + 𝑏)3 = 𝑎3 + 3𝑎2 𝑏 + 3𝑎𝑏2 + 𝑏3 = 𝑎3 + 𝑏3 + 3𝑎𝑏(𝑎 + 𝑏)  (𝑎 − 𝑏)3 = 𝑎3 + 3𝑎2 𝑏 + 3𝑎𝑏2 + 𝑏3 = 𝑎3 − 𝑏3 + 3𝑎𝑏(𝑎 − 𝑏)  𝑎3 + 𝑏3 = (𝑎 + 𝑏)(𝑎2 − 𝑎𝑏 + 𝑏2 )  𝑎3 − 𝑏3 = (𝑎 − 𝑏)(𝑎2 + 𝑎𝑏 + 𝑏2 ) 這些公式的證明都留給讀者自己練習 建議要把這些公式記下來 (有親手證明過會比較容易記住) 解: 令a = 2 + 5, 𝑏 = 2 − 5, 𝑥 = 3 2 + 5 + 3 2 − 5 ⇒ 𝑥3 = 𝑎3 + 𝑏3 + 3𝑎𝑏 𝑎 + 𝑏 = 𝑎3 + 𝑏3 + 3𝑎𝑏𝑥 ⇒ 𝑥3 = 4 − 3𝑥 ⇒ 𝑥 − 1 𝑥2 + 𝑥 + 4 = 0 ∵ 𝑥2 + 𝑥 + 4 > 0 for all 𝑥 ∈ ℝ ∴ 𝑥 − 1 = 0 ⇒ 𝑥 = 1 ■  這裡用到上面列出的公式1, 整個解題過程是嘗試與觀察的 結果, 沒有什麼特別要提醒的  公式3作者本人也試過, 在這裡並不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你也可以自己試用看看
  • 28. 例題: 三次方展開公式/有理化  請將分式有理化: 3 3+1 3 3−1 解: 分式上下同乘( 3 3)2 + 3 3 + 1得 原式= ( 3 3+1)(( 3 3)2+ 3 3+1) ( 3 3)3−1 = 2 + 3 9 + 3 3 ■  高中所謂’’有理化”, 意思就是”把式子整理到分母沒有根號”的形式  這裡我們的問題是如何將分母的 3 3變不見, 這麼巧, 上頁的公式4就可以解 決問題, 於是我們得到下面的作法
  • 29. 大綱  1 – 1: 數與數線  1 – 2: 根式的運算  1 – 3: 數線上的幾何
  • 30. 絕對值  絕對值的定義: 設𝑎 ∈ ℝ, 則 𝑎 = 𝑎, 𝑖𝑓 𝑎 ≥ 0 𝑎 = −𝑎, 𝑖𝑓 𝑎 < 0  幾何意義: 𝑎 表示數線上𝑎點到原點的距離 −3 0 | − 3| 7 |7|  絕對值的性質:  |𝑎| ≥ 0,  −𝑎 = |𝑎|  |𝑎|2 = |𝑎2 | = 𝑎2  𝑎𝑏 = 𝑎 |𝑏|  |𝑎| |𝑏| = | 𝑎 𝑏 |  |𝑎| ≥ 𝑏 ⇔ 𝑎2 ≥ 𝑏2  𝑎 + 𝑏 ≤ 𝑎 + |𝑏|  絕對值性質1, 2,… ,6只需理解, 不需要記  性質7就是高中三大不等式之一的三角不等式, 要把它記下來.  你應該會想問這個不等式跟三角形有什麼關係? 我們在下一頁會證明+說明
  • 31. 三角不等式  證明 𝑎 + 𝑏 ≤ 𝑎 + |𝑏|, 等號成立在𝑎, 𝑏正負同號的時候 證明: ( 𝑎 + 𝑏 )2 = 𝑎2 + 2 𝑎𝑏 + 𝑏2 ≥ 𝑎2 + 2𝑎𝑏 + 𝑏2 =(a + 𝑏)2 ⇒ 𝑎 + |𝑏| ≥ 𝑎 + |𝑏| ■ 直覺上, 左式兩數有正負相加的可能, 而右式必定是兩個正數相加, 故右式≥左式, 按照這個邏輯去證明它也是可以的, 不過, 以下我們提供另一個證明 從這個證明, 還是看不出到底它跟三角形有什麼關係, 事實上, 它的確跟三角形沒 關係, 這是因為我們現在的只在一維的世界裡觀察它. 如果今天的我們討論的是二 維的世界, 𝑎, 𝑏是兩個向量的話, 這個不等式就有幾何意義: 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至於“向量”是什麼, 我們高二才會學到 | 𝑎| |𝑏| | 𝑎 + 𝑏|
  • 32. 例題: 絕對值不等式  求下列不等式的解: (1) |𝑥 − 2| ≥ 3 (2) |2𝑥 + 3| ≤ 5 (3) |𝑥 − 1| ≥ |𝑥 + 2| 解: (1) 𝑥 − 2 ≥ 3 ⇔ 𝑥 − 2 ≥ 3 或 𝑥 − 2 ≤ −3 ⇔ 𝑥 ≥ 5 或 𝑥 ≤ −1 ■ (2) |2𝑥 + 3| ≤ 5 ⇔ −5 ≤ 2𝑥 + 3 ≤ 5 ⇔ −8 ≤ 2𝑥 ≤ 2 ⇔ −4 ≤ 𝑥 ≤ 1 ■ (3) |𝑥 − 1| ≥ |𝑥 + 2| ⇔ (𝑥 − 1)2 ≥ (𝑥 + 2)2 [注意這裡用到P.30的絕對值性質6] ⇔ 𝑥2 − 2𝑥 + 1 ≥ 𝑥2 + 4𝑥 + 4 ⇔ 𝑥 ≤ − 1 2 ■  注意我們每一步的推導都是雙向互通的, 也就是左 式跟右式總是可以互推, 這樣, 我們才能保證最後 解出來的𝑥的範圍沒有少算或者多算.  相對的, 如果你的某一步計算只有單箭頭成立, 就 要注意自己是否有少算到什麼 設𝑎 ≥ 0, 我們有以下兩件簡單的事實: • 𝑥 ≤ 𝑎 ⇔ −𝑎 ≤ 𝑥 ≤ 𝑎 • 𝑥 > 𝑎 ⇔ 𝑥 > 𝑎 或 𝑥 < −𝑎
  • 33. 例題: 絕對值不等式  不等式 𝑥 − 𝑎 < 𝑏之解為−3 < 𝑥 < 5, 其中𝑎, 𝑏 ∈ ℤ, 求𝑎, 𝑏之值? 解1: 𝑥 − 𝑎 < 𝑏 ⇔ −𝑏 < 𝑥 − 𝑎 < 𝑏 ⇔ −𝑏 + 𝑎 < 𝑥 < 𝑏 + 𝑎 ⇔ −𝑏 + 𝑎 = −3 且 𝑏 + 𝑎 = 5 ⇔ 𝑎 = 1, 𝑏 = 4 ■ 解2: 取−3與5的中點 −3+5 2 = 1, 再將−3 < 𝑥 < 5減去中點, 得 −3 < 𝑥 < 5 ⇔ −4 < 𝑥 − 1 < 4 ⇔ |𝑥 − 1| < 4 ⇔ 𝑎 = 1, 𝑏 = 4 ■  解法1是將未知式化成與已知式相同形 式, 對比後, 解聯立方程式.  解法2是將已知式化成與未知式相同形 式, 不用解職立方程式, 可直觀得解,  在這題, 解法1與解法2相差不多, 但是 我們比較喜歡解法2,因為不需解聯立 方程式.
  • 34. 例題: 絕對值不等式  已知不等式 𝑎𝑥 + 5 > 𝑏之解為𝑥 < −1或𝑥 > 6, 求𝑎, 𝑏之值? 解:∵ 𝑎𝑥 + 5 > 𝑏 ⇔ 𝑥 < −1或𝑥 > 6 ∴ 𝑎𝑥 + 5 ≤ 𝑏 ⇔ −1 ≤ 𝑥 ≤ 6 ⇔ − 7 2 ≤ 𝑥 − 5 2 ≤ 7 2 ⇔ |𝑥 − 5 2 | ≤ 7 2 ⇔ |2𝑥 − 5| ≤ 7 ⇔ | − 2𝑥 + 5| ≤ 7 故得𝑎 = −2, 𝑏 = 7 ■  若採取上頁解法1的思考方式(將未知式化成與已知式相同形式), 我們要打開絕對 值, 得𝑎𝑥 > 𝑏 − 5 或 𝑎𝑥 < −𝑏 − 5, 接下來要除以𝑎的時候, 就要分𝑎 > 0或𝑎 < 0的 情形去討論, 這樣比較麻煩.  我們這裡採用上頁解法2的思維, 做法如下:
  • 35. 例題: 絕對值函數求極值  求𝑓 𝑥 = 𝑥 − 2 + 𝑥 − 5 + |𝑥 − 8|的最小值 解: 當𝑥 ≥ 8時, 三個絕對值都可以直接拿掉 ⇒ 𝑓(𝑥)為斜率3 > 0的直線 當5 ≤ 𝑥 < 8時, 第一個絕對值拿掉要變號 ⇒ 𝑓(𝑥)為斜率1 > 0的直線 當2 ≤ 𝑥 < 5時, 前兩個絕對值拿掉要變號 ⇒ 𝑓(𝑥)為斜率−1 < 0的直線 當𝑥 < 2時, 三個絕對值拿掉都要變號 ⇒ 𝑓(𝑥)為斜率− 3 < 0的直線 ∴ 得右圖, 故最小值為𝑓 5 = 6 ■ 解決這問題最好的方法是透過畫圖, 而畫圖最好要有斜率 的概念, 如果你沒學過斜率, 請先看右邊的說明. 1. 設直線L: 𝑦 = 𝑎𝑥 + 𝑏,我們說𝑎為直線𝐿 的斜率 (斜率的定義這裡先不提, 下一章 會教) 2. 當𝑎 > 0,直線𝐿的走向是右上左下 3. 當𝑎 < 0,直線𝐿的走向是左上右下 4. 當𝑎 = 0,直線𝐿的為水平線 不過, 你可以自己試著說明上述2,3,4為何 會成立. 2 5 8
  • 36. 例題: 絕對值不等式  求不等式 𝑥 + 2 + 2 𝑥 − 4 < 15之解? 解: (1) 若 𝑥 > 4, 原式⇒ 𝑥 + 2 + 2 𝑥 − 4 < 15 ⇒ 3𝑥 < 21 ⇒ 𝑥 < 7 (2)若 −2 ≤ 𝑥 ≤ 4, 原式⇒ 𝑥 + 2 − 2 𝑥 − 4 < 15 ⇒ −𝑥 + 10 < 15 ⇒ 𝑥 > −5 (3)若 𝑥 < −2, 原式⇒ − 𝑥 + 2 − 2 𝑥 − 4 < 15 ⇒ −3𝑥 < 9 ⇒ 𝑥 > −3 由(1), (2), (3)得−3 < 𝑥 < 7, 如右圖所示 ■ 為了將絕對值拿掉, 我們對−2,4這兩個點, 分左右邊去討論, 沒有什麼困難的, 只要仔細整理即可 4 7-2-3 (1) (2) (3) 4 7-2-3
  • 37. 分點公式  設𝐴 𝑎 , 𝐵 𝑏 , P(𝑥)為數線上三點, 且𝑃𝐴: 𝑃𝐵 = 𝑚: 𝑛, (1) 若𝑃 ∈ 𝐴𝐵, 則P點座標為𝑥 = 𝑚𝑏+𝑛𝑎 𝑚+𝑛 (2) 若𝑃 ∉ 𝐴𝐵, 則P點座標為𝑥 = 𝑚𝑏−𝑛𝑎 𝑚−𝑛 證明: (1) 𝑥 − 𝑎 : 𝑥 − 𝑏 = 𝑚: 𝑛 ⇒ 𝑥 − 𝑎: 𝑏 − 𝑥 = 𝑚: 𝑛 ∵ 𝑃 ∈ 𝐴𝐵 ⇒ 𝑥 = 𝑚𝑏+𝑛𝑎 𝑚+𝑛 ■ (2) 同理, 請自行練習 P(x) B(b)A(a) m n 𝑥 = 𝑚𝑏 + 𝑛𝑎 𝑚 + 𝑛 P(x) B(b)A(a) m n 𝑥 = 𝑚𝑏 − 𝑛𝑎 𝑚 − 𝑛 內分點公式 外分點公式
  • 38. 例題:分點公式  設三個相異實數𝑎, 𝑏, 𝑐為數線上三點, 且𝑏 = 5 6 𝑎 + 1 6 𝑐, 試判斷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1) 𝑏在𝑎與𝑐之間 (2) 𝑐 > 𝑏 (3) 𝑎到𝑏的距離是𝑏到𝑐的距離的5倍 (4) 若|𝑏| = 5 6 |𝑎| + 1 6 |𝑐|, 則𝑎, 𝑏, 𝑐皆為正數 解: 由內分點公式, (1) (3)直接成立 (2) 不一定, 𝑐可能在𝑏的左側 (3) 不一定, 𝑎, 𝑏, 𝑐也可能皆為負數
  • 39. 附錄: 基本數論知識  定義(因數與倍數): 設𝑎, 𝑏 ∈ ℕ, 若𝑎整除𝑏, 我們稱𝑎為𝑏的因數, 𝑏為𝑎的倍數 我們也定義符號𝑎|𝑏, 它就代表”𝑎整除𝑏” EX. 3|27,3是27的因數, 27是3的倍數  定義(質數): 設𝑎 ∈ ℕ, 若𝑎的因數只有1與𝑎本身, 則我們稱𝑎為質數(prime number) EX. 2,3,5,7,11,13,17,… 皆為質數
  • 40. 附錄: 基本數論知識  定義(公因數); 若𝑑|𝑎且𝑑|𝑏, 則我們稱𝑑為𝑎與𝑏的公因數. 若𝑑為𝑎與𝑏的所有公因數中, 數值最大者,則我們稱𝑑為𝑎與𝑏的最大公因數, 記作 𝑎, 𝑏 = 𝑑 EX. 3|6, 3|18 ⇒ 3為6與18的公因數 但6與18的最大公因數為6, 也就是 6,18 = 6  定義(互質): 若 𝑎, 𝑏 = 1, 則我們稱𝑎, 𝑏兩數互質. EX. (2,3)互質, (5,18)也互質
  • 41. 附錄: 無理數的證明  定理: 2為無理數 證明: (反證) 假設 2為有理數, ⇒ 2 = 𝑚 𝑛 , 其中𝑚, 𝑛 ∈ ℕ, 𝑚, 𝑛 = 1 ∵ 2 不等於任何正整數, ∴ 𝑛 ≠ 1 ⇒ 2𝑛2 = 𝑚2 ∵ 𝑛 ≠ 1, ∴ 存在一個質數𝑝|𝑛, 且𝑝 > 1 ⇒ 𝑝|𝑚2 ⇒ 𝑝|𝑚 ⇒ 𝑝為𝑛, 𝑚之公因數 ⇒ 𝑛, 𝑚 ≠ 1 矛盾 ■ 這裡我們使用了定理 “若𝑝為質數且𝑝|𝑚2 , 則 𝑝|𝑚” 這定理還算直觀, 但也需要證明, 很遺憾, 我們這裡不提供證明 因為那會需要一套完整的數論教材
  • 42. 附錄: 無理數的證明  定理:設𝑛, 𝑘為正整數, 𝑘 ≥ 2,若𝑛不等於某個正整數的𝑘次方, 則 𝑘 𝑛為無理數 證明: 假設 𝑘 𝑛為有理數 ⇒ 𝑘 𝑛 = 𝑎 𝑏 , 其中𝑎, 𝑏 ∈ ℕ, 𝑎, 𝑏 = 1 ⇒ 𝑛𝑏 𝑘 = 𝑎 𝑘 讓𝑝為一個整除𝑏的質數, 則𝑝也整除𝑎 𝑘 ⇒ 𝑝|𝑎 ⇒ 𝑝為𝑎, 𝑏之公因數 ∵ 𝑎, 𝑏 = 1, ∴ 𝑝 = 1 ⇒ 𝑏 = 1 ⇒ 𝑛 = 𝑎 𝑘 ■ 這裡我們使用了定理 “若𝑝為質數且𝑝|𝑚 𝑘 , 則 𝑝|𝑚” 同上頁, 我們這裡不提供證明 另外請注意, 這裡證明的邏輯是”如果 𝑘 𝑛為有理數, 那𝑛必等於某個正整數的𝑘 次方”, 這跟定理的敍述是等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