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15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本數學團隊擁有著作權 抄襲必究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 第 1 頁
|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本數學團隊擁有著作權 抄襲必究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 第 2 頁
‧平面座標線投影矩陣
壹、 前言
本題材取自數學課本,第四冊第四張第四節--平面的線性變換。課程
中提到兩種線性變換,一為旋轉矩陣,另一為對稱矩陣,但這些矩陣皆只
適用於過原點的直線或繞原點旋轉,因此,我們提出了一個疑問,是否可
能有不是過原點或繞行原點的線性變換矩陣呢?或者,有了投影矩陣,又
是否能推導出投影於某直線的投影矩陣呢?
研究就此展開,好奇心果然是驅使科學進步的一大要素~
貳、 正文
一、 課文中對應的線性變換矩陣如下
(一) 旋轉矩陣:
點(𝑝, 𝑞)繞原點逆時針旋轉θ,座標變成(𝑝 cos 𝜃 − 𝑞 sin 𝜃 , 𝑝 sin 𝜃 +
𝑞 cos 𝜃),
可寫成[
cos 𝜃 − sin 𝜃
sin 𝜃 cos 𝜃
] [
𝑝
𝑞]
proof:
令(𝑝, 𝑞)的極座標為[𝑟, 𝛼]
即{
𝑝 = 𝑟 cos 𝛼
𝑞 = 𝑟 sin 𝛼
若繞原點逆時針旋轉θ,則(𝑝′, 𝑞′) = (𝑟 cos(𝛼 + 𝜃) , 𝑟 sin(𝛼 + 𝜃))
依合角公式展開後得{
𝑝′ = 𝑟(cos 𝛼 cos 𝜃 − sin 𝛼 sin 𝜃)
𝑞′ = 𝑟(sin 𝛼 cos 𝜃 + cos 𝛼 sin 𝜃)
⇒{
𝑝′ = 𝑟 cos 𝛼 cos 𝜃 − 𝑟 sin 𝛼 sin 𝜃
𝑞′
= 𝑟 sin 𝛼 cos 𝜃 + 𝑟 cos 𝛼 sin 𝜃
⇒{
𝑝′ = 𝑝 cos 𝜃 − 𝑞 sin 𝜃
𝑞′
= 𝑞 cos 𝜃 + 𝑝 sin 𝜃
⇒[
𝑝′
𝑞′
] = [
cos 𝜃 − sin 𝜃
sin 𝜃 cos 𝜃
] [
𝑝
𝑞]
|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本數學團隊擁有著作權 抄襲必究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 第 3 頁
(二) 鏡射矩陣:
點(𝑝, 𝑞)對直線𝑦 = 𝑚𝑥鏡射,𝜃 = tan−1
𝑚,座標變成(𝑝 cos 2𝜃 +
𝑞 sin 2𝜃 , 𝑝 sin 2𝜃 − 𝑞 cos 2𝜃),
可寫成[
cos 2𝜃 sin 2𝜃
sin 2𝜃 − cos 2𝜃
] [
𝑝
𝑞]
proof:
令(𝑝, 𝑞)的極座標為[𝑟, 𝛼]
即{
𝑝 = 𝑟 cos 𝛼
𝑞 = 𝑟 sin 𝛼
若對直線𝑦 = 𝑚𝑥鏡射,則(𝑝′, 𝑞′) = (𝑟 cos(2𝜃 − 𝛼) , 𝑟 sin(2𝜃 − 𝛼))
依差角公式展開後得{
𝑝′ = 𝑟(cos 2𝜃 cos 𝛼 + sin 2𝜃 sin 𝛼)
𝑞′ = 𝑟(sin 2𝜃 cos 𝛼 − cos 2𝜃 sin 𝛼)
⇒{
𝑝′ = 𝑟 cos 2𝜃 cos 𝛼 + 𝑟 sin 2𝜃 sin 𝛼
𝑞′ = 𝑟 sin 2𝜃 cos 𝛼 − 𝑟 cos 2𝜃 sin 𝛼
⇒{
𝑝′
= 𝑝 cos 2𝜃 + 𝑞 sin 2𝜃
𝑞′
= 𝑝 sin 2𝜃 − 𝑞 cos 2𝜃
⇒[
𝑝′
𝑞′
] = [
cos 2𝜃 sin 2𝜃
sin 2𝜃 − cos 2𝜃
] [
𝑝
𝑞]
二、 從課文中公式延伸
(一) 繞(𝑢, 𝑣)的旋轉矩陣
點(𝑝, 𝑞)繞(𝑢, 𝑣)逆時針旋轉θ
座標可標示為[
cos 𝜃 − sin 𝜃
sin 𝜃 cos 𝜃
] [
𝑝
𝑞] + [
1 − cos 𝜃 sin 𝜃
− sin 𝜃 1 − cos 𝜃
] [
𝑢
𝑣
]
proof:
使(𝑝 − 𝑢, 𝑞 − 𝑣)繞原點逆時針旋轉θ後,再加上(𝑢, 𝑣)
⇒[
cos 𝜃 − sin 𝜃
sin 𝜃 cos 𝜃
] [
𝑝 − 𝑢
𝑞 − 𝑣] + [
1 0
0 1
] [
𝑢
𝑣
]
⇒[
cos 𝜃 − sin 𝜃
sin 𝜃 cos 𝜃
] [
𝑝
𝑞] − [
cos 𝜃 − sin 𝜃
sin 𝜃 cos 𝜃
] [
𝑢
𝑣
] + [
1 0
0 1
] [
𝑢
𝑣
]
⇒[
cos 𝜃 − sin 𝜃
sin 𝜃 cos 𝜃
] [
𝑝
𝑞] + [
1 − cos 𝜃 sin 𝜃
− sin 𝜃 1 − cos 𝜃
] [
𝑢
𝑣
]
|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本數學團隊擁有著作權 抄襲必究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 第 4 頁
(二) 對直線𝑦 = 𝑚𝑥 + 𝑛的鏡射矩陣
點(𝑝, 𝑞)對直線𝑦 = 𝑚𝑥 + 𝑛鏡射,𝜃 = tan−1
𝑚
可寫成[
cos 2𝜃 sin 2𝜃
sin 2𝜃 − cos 2𝜃
] [
𝑝
𝑞] + [
1 − cos 2𝜃 − sin 2𝜃
− sin 2𝜃 1 + cos 2𝜃
] [
𝑛
0
]
proof:
使(𝑝 − 𝑛, 𝑞)對直線𝑦 = 𝑚𝑥 + 𝑛鏡射後,再加上(𝑛, 0)
⇒[
cos 2𝜃 sin 2𝜃
sin 2𝜃 − cos 2𝜃
] [
𝑝 − 𝑛
𝑞 ] + [
1 0
0 1
] [
𝑛
0
]
⇒[
cos 2𝜃 sin 2𝜃
sin 2𝜃 − cos 2𝜃
] [
𝑝
𝑞] − [
cos 2𝜃 sin 2𝜃
sin 2𝜃 − cos 2𝜃
] [
𝑛
0
] + [
1 0
0 1
] [
𝑛
0
]
⇒[
cos 2𝜃 sin 2𝜃
sin 2𝜃 − cos 2𝜃
] [
𝑝
𝑞] + [
1 − cos 2𝜃 − sin 2𝜃
− sin 2𝜃 1 + cos 2𝜃
] [
𝑛
0
]
整理後可寫成[
cos 2𝜃 sin 2𝜃
sin 2𝜃 − cos 2𝜃
] [
𝑝
𝑞] + [2 n ∙ sin2
𝜃
−𝑛 ∙ sin 2𝜃
]
(三) 對直線𝑦 = 𝑚𝑥的投影矩陣
點(𝑝, 𝑞)對直線𝑦 = 𝑚𝑥投影,𝜃 = tan−1
𝑚
可寫成
1
2
[
cos 𝜃 cos 𝜃
sin 𝜃 sin 𝜃
] [
cos 𝜃 sin 𝜃
cos 𝜃 sin 𝜃
] [
𝑝
𝑞]
proof:
使(𝑝, 𝑞)對直線𝑦 = 𝑚𝑥鏡射後,與(𝑝, 𝑞)做平均數
⇒
1
2
[
cos 2𝜃 sin 2𝜃
sin 2𝜃 − cos 2𝜃
] [
𝑝
𝑞] +
1
2
[
1 0
0 1
] [
𝑝
𝑞]
⇒
1
2
[
cos 2𝜃 + 1 sin 2𝜃
sin 2𝜃 1 − cos 2𝜃
] [
𝑝
𝑞]
⇒
1
2
[ 2 cos2
𝜃 2 sin 𝜃 cos 𝜃
2 sin 𝜃 cos 𝜃 2 sin2
𝜃
] [
𝑝
𝑞]
⇒[ cos2
𝜃 sin 𝜃 cos 𝜃
sin 𝜃 cos 𝜃 sin2
𝜃
] [
𝑝
𝑞]
⇒
1
2
[
cos 𝜃 cos 𝜃
sin 𝜃 sin 𝜃
] [
cos 𝜃 sin 𝜃
cos 𝜃 sin 𝜃
] [
𝑝
𝑞]
|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本數學團隊擁有著作權 抄襲必究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 第 5 頁
參、 心得與反思
二次方陣,方方正正的,四個數字而已,能表達的意象卻多到超乎
想像。初見之下的它,看似一個怪怪的運算法,用途不大,誰知他竟然是
推動計算機演化的重要推手,甚至是許多電腦程式都需要使用方陣表示
呢!
第一次深入鑽研它之後,發現它與三角函數的其中幾個公式有著密
不可分的關係,利用方陣乘法的特性,能表達許多方程式。
矩陣這樣運算,某數與對應的數相乘再加總,來來回回、反反覆
覆,不知不覺,我也被矩陣深深吸引,不忍為高三複習課業而放下研究它
的機會。於是,邊順便藉由方陣乘法複習三角函數的半倍角、和差角公式
了。
其實,數學的世界就是這樣,一個概念能用不只一個東西表達,常
常是跨足多個領域的,可能在這領域它呈現出來是這樣,另一個領域中它
又能這樣表達。像是投影在向量中可以用線段的法向量計算,也能旋轉計
算,真奇妙。也是,畢竟數學是一門邏輯學科,在人腦的激盪下總能產生
出燦爛的火花。
|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本數學團隊擁有著作權 抄襲必究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 第 6 頁
‧心臟線證明
壹、 前言
隊員吳春暉之前在學極座標的時候,偶然看到兩個硬幣竟然可以因
為環繞而產生心臟線,這在生活中是難以觀察到的,而且有兩種繞法,於
是便心生好奇,想要親自證明出來,並且找來了他的好夥伴--江智弘。
貳、 正文
試證兩個硬幣互相環繞,且固定一枚硬幣,則另一枚硬幣的定點將會形成心臟
線。
(如圖 1)
圖 1
一、第一種證明
(1)
假設其中一個固定的圓的圓心是
A(0,0.5),另一個環繞圓 A 的圓心是
C,且 C 是從(0,-0.5)開始環繞,而 D
原本是與 B 點重和,圓 A 半徑與圓 C
半徑皆 0.5,切點是 E。(如圖 2)
已知心臟線方程式為𝑟 = 1 + 𝑠𝑖𝑛 𝜃
而 r 為BD
̅̅̅̅線段
θ 為BD
̅̅̅̅線段與 X 軸所形成的夾角
∵兩圓互相環繞 (圖 2)
∴BE
̂弧長= DE
̂弧長⇒ BE
̂弧度= DE
̂弧度
|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本數學團隊擁有著作權 抄襲必究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 第 7 頁
(2)
而我們因為在這個地方想不到如何找出圓與角度的關係,然而卻在某一天洗澡
時想到弦切角關係,於是
假設BE
̂弧度為 α,且將 BD 連線
且中點為 F
∵E 為兩圓切點,F 又為BD
̅̅̅̅中點
∴EF 線段為兩圓切線
⇒ ∠BEF = ∠DEF = α
2
⁄ (如圖 3)
圖 3
(3)
將 AE 以及 AB 連起,再找出BE
̅̅̅̅中點 G
∵B 和 E 皆為圓上一點
∴AB
̅̅̅̅線段長= AE
̅̅̅̅線段長
⇒△ABE 為等腰三角形
又
∵G 為BE
̅̅̅̅中點
∴AG
̅̅̅̅為BE
̅̅̅̅線段中垂線且平分 α 兩等分
⇒∠BAG=
α
2
,∠BGA= 90°
⇒BE
̅̅̅̅線段長= 2 × BG
̅̅̅̅線段長
= 2 × 0.5 sin
α
2
= sin
α
2
(如圖 4)
圖 4
(4)
已知BE
̅̅̅̅線段長= sin
α
2
BF
̅̅̅̅線段長= BE
̅̅̅̅線段長× sin
α
2
= sin2
α
2
r = BD
̅̅̅̅線段長= 2 × BF
̅̅̅̅線段長= 2 sin2 α
2
(如圖 5) 圖 5
|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本數學團隊擁有著作權 抄襲必究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 第 8 頁
(5)
θ = 90° − ∠ABF
∠ABG = 90° −
α
2
∠GBF = 90° −
α
2
∠ABF = ∠ABG + ∠GBF = 180° − α
θ = 90° − (180° − α) = α − 90°
已知心臟線為r = 1 + sin 𝜃
再由θ = 90° − (180° − α)
= α − 90°替換 圖 6
r = 1 + sin(α − 90°) = 1 − sin(90° − α)
= 1 − cos α(如圖 6)
(6)
三角函數半角公式有sin2 Ф
2
= (1 − cos Ф) 2
⁄
⇒BD
̅̅̅̅線段長= sin2 α
2
= 2 × [(1 − cos Ф) 2
⁄ ] = 1 − cos α
⇒故得證兩個硬幣互相環繞,且固定一枚硬幣,則另一枚硬幣的定點將會形成
心臟線
二、第二種證明
這一次,我們幫硬幣換個起點,讓圓 B 從
(0,1.5)順時針繞行定圓 C,如(圖 7)所示
轉動圓 B 使其產生一段位移,得到圓 A。其中
G 為圓 B 上之一定點,E 為 G 位移後之 A 上
一點,DA
̅̅̅̅線段為過圓心 A 平行GF
̅̅̅̅線段之連
線,且∠GFE 令為Φ,∠DAE 為φ,而FE
̅
̅
̅̅線
段即為極座標內的半徑 r。如(圖 8)所示。
欲知動點 E 所形成的集合為何種圖形,即求動
點 E 的軌跡方程。
(圖 7)
|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本數學團隊擁有著作權 抄襲必究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 第 9 頁
分析一下,要得知Φ與φ角度之間的關係難
度極高,且不利化簡,因此,我打算採取另
一種形式來做解析。
我們將 y 以 y-0.5 帶入,即對圖形做 0.5 單位
的向下平移。如此一來,我們便可重新定義
∠Φ為∠GFA,透過 2∠Φ=φ的關係(註 1),
將動點 E 知座標寫成參數式,如下。
X = AF
̅̅̅̅長× sin Φ + EA
̅̅̅̅長× sin 𝜋 − 𝜃
AF
̅̅̅̅線段=兩圓連心線= 2 × 0.5 = 1,又EA
̅̅̅̅線
段長=圓 A 半徑=0.5
且sin(π − φ) = sin φ(where φ=2 Φ)
⇒X = sin Φ + 0.5 sin 2Φ ⋯ ⋯ (𝑖) (圖 8)
Y = AF
̅̅̅̅線段長× cos Φ + EA
̅̅̅̅線段長× cos φ
AF
̅̅̅̅線段長=兩圓連心線= 2 × 0.5 = 1,又EA
̅̅̅̅
線段=圓 A 半徑=0.5 且cos φ = cos 2Φ
(where φ=2 Φ)
⇒Y = cos Φ + 0.5 cos 2Φ ⋯ (𝑖𝑖)
由(i)、(ii)得動點 E 的參數方程為:
{
𝑥 = 𝑠𝑖𝑛Φ + 0.5sin2Φ
𝑦 = 𝑐𝑜𝑠Φ + 0.5cos2Φ
(圖 9)
對照心臟線的參數方程
{
x = a(2 cos 𝑡 − cos 2t)
𝑦 = 𝑎(2 sin 𝑡 − sin 2𝑡)
或 {
𝑥 = 2𝑎 sin t + a sin 2t
y = 2a cos t + a cos 2t
我們不難看出兩者具有關係,當然囉,先前對角度定義順時針為正影響到了正
負號,而以 y 軸為始邊影響到了定義域(−𝜋 ≤ Φ ≤ 𝜋,0 ≤ 𝑡 ≤ 2𝜋)
最後,我們將結果與r = 1 + sin 𝜃圖形做比對,其中藍色蚶線為r = 1 + sin 𝜃,
黑色為動點 E 之軌跡
|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本數學團隊擁有著作權 抄襲必究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 第 10 頁
(圖 10) (圖 11)
再將最一開始向下平移 0.5 單位給移回來,兩者圖形就重合了。如圖 11、12
當然,若是僅僅要證明硬幣互繞的軌跡為心臟線的話,我們也可以說因為平移
後的圖形是心臟線,平移前自然也是心臟線囉。
註 1:
以物理的方式做定量說明:
根據圖 12,點 A、B 分別為硬幣之質心,點 C 為
兩圓相切之所在。
令 A 順時針繞 B 之角速度為ω、硬幣 A 自轉角
速度為ψ,則質點 A 之切線速度為υ=ω*2r(r 為
兩圓之半徑)
且 C 應為瞬心(centro ),即瞬時速度為零。即ω
*2r -ψ*r=0
=> 2ω= ψ(經過時間相同) =>2Φ=φ(代號之意義
與前述相同),故得證。
(圖 12)
參、 心得與反思
做完之後,我們終於了解到為什麼竟然能使用兩枚硬幣就做出這麼完美的
圖形,也覺得非常的神奇,然而,卻有一個方法尚未證明出來,或許是因為我們
能力不夠,所以我們會繼續增進自己的能力,使我們下學期能把他證完。
|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本數學團隊擁有著作權 抄襲必究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 第 11 頁
‧遺傳機率問題
壹、前言
110 學年度第 1 學期第二次段考時,隊員姜昱任在生物科考試中發現
了有趣的疑點:題目中問題為遺傳機率的計算,但段考解答疑似因為疏忽
而誤把條件機率算成獨立事件,導致答案可能與真實計算情況略有出入。
為求出真理,我們決定重新計算並做成學習成果。
跨數學課本第四冊第三章獨立事件與條件機率、生物遺傳學獨立分
配律兩個章節。
貳、正文
一、原題解法
解:
(1)根據此遺傳圖譜,棕眼基因的遺傳機制為顯性體染色體遺傳。
(2)令 B 為棕眼基因,b 為藍眼基因。3 與 4 的基因型皆為 Bb。
(3)3 與 4 的子代眼色機率:
B b
B BB Bb
b Bb bb
|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本數學團隊擁有著作權 抄襲必究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 第 12 頁
棕眼 3/4,藍眼 1/4
(4)7 為藍眼女子的機率為1 4
⁄ × 1 2
⁄ = 1 8
⁄
二、解法瑕疵
原解法既符合生物學獨立分配律概念也符合數學獨立事件,看似沒問
題的解法其實有個瑕疵潛在其中:已知 5 號。科學史上著名的悖論—伯特
蘭箱子悖論—已知的條件能影響未知的機率。的確,已知一個五號的性
狀,就代表這是條件機率,而不是單純的機率了。
如果這題是出給國中生,那答案也不用修正了,就當作是 1/8。然而高
中的我們學過條件機率,知道 5 號藍眼男性是一個條件,需要被考慮。
三、解法修正:
用條件機率的方式表示:
三個人中有一藍眼男子的情況下,有一藍眼女子的機率
𝑝(有一藍眼女子 | 三個人中有一藍眼男子)
=
𝑝(三個人中有一藍眼男子 ∪ 有一藍眼女子)
𝑝(三個人中有一藍眼男子)
𝑝(三個人中有一藍眼男子)
=
18
256
+
3
512
+
3
512
+
18
64
+
9
512
+
9
512
+
1
512
=
36 + 3 + 3 + 144 + 9 + 9 + 1
512
=
205
512
□○✽ 1
8
×
1
8
×
3
4
× 3!
18
256
□□○ 1
8
×
1
8
×
1
8
× 𝑐2
3
3
512
□○○ 1
8
×
1
8
×
1
8
× 𝑐2
3
3
512
|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本數學團隊擁有著作權 抄襲必究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 第 13 頁
□✽✽’ 1
8
×
3
4
×
1
2
× 3!
18
64
□✽✽ 1
8
×
3
4
×
1
8
× 𝑐2
3
9
512
□□✽ 1
8
×
1
8
×
3
4
× 𝑐2
3
9
512
□□□ 1
8
×
1
8
×
1
8
1
512
𝑝(三個人中有一藍眼男子 ∪ 有一藍眼女子)
=
18
256
+
3
512
+
3
512
=
24
512
∴ 𝑝(有一藍眼女子 | 三個人中有一藍眼男子) =
24
512
205
512
=
24
205
參、心得與反思
某個輕鬆的時光中,姜昱安問了姜昱任一個問題:一個有兩個小孩
的家庭中,如果有一個小孩是男性,那麼另一個小孩是女性的機率是多
少?姜昱任下意識的掉入了獨立事件思考模式,回答了二分之一。然而,
早有準備的姜昱安卻篤定地說正確答案是三分之二,並且強調此題應用條
件機率思考。
那天之後,這件事在姜昱任的心上縈繞許久,並且種下他對條件機
率靈敏度的種子。一直到這次的段考,即使這題生物考的是基礎的遺傳機
率,他也不忘數學的邏輯,經過深思之後突然發現有哪處不對勁。雖然考
試當下的他並沒有多想,硬是為了考試分數寫下了 1/8,但這份不解使他
在考試後繼續研究此題數學,終於在努力後完成。
此次成果也和生物老師、數學老師討論過,最後也向全班同學發
表,不過,因為生物課沒有如此嚴謹的數學理論基礎,且全校也沒有人寫
這個答案,因此考卷答案維持原本不變。雖然答案不變,但真理卻一直存
在所有組員的心中。
|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本數學團隊擁有著作權 抄襲必究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 第 14 頁
•空間中兩歪斜線間的最短距離
壹、前言
學習空間中兩歪斜線之間最短距離的求取時,我們發現原本求取的方
法很麻煩,因此我們決定找出一個簡易的公式,幫助我們快速求出。
貳、正文
空間中兩歪斜線:𝐿1 {
𝑥 = 𝑎1𝑡1 + 𝑑1
𝑦 = 𝑏1𝑡1 + 𝑒1
𝑧 = 𝑐1𝑡1 + 𝑓1
𝐿2 {
𝑥 = 𝑎2𝑡2 + 𝑑2
𝑦 = 𝑏2𝑡2 + 𝑒2
𝑧 = 𝑐2𝑡2 + 𝑓2
𝐿1到𝐿2之間的距離:𝑑(𝐿1, 𝐿2)
𝑑(𝐿1, 𝐿2) = √(𝑎1𝑡1 − 𝑎2𝑡2 + 𝑑1 − 𝑑2)2 + (𝑏1𝑡1 − 𝑏2𝑡2 + 𝑒1 − 𝑒2)2 + (𝑐1𝑡1 − 𝑐2𝑡2 + 𝑓1 − 𝑓2)2
令𝐷(𝐿1, 𝐿2) = [𝑑(𝐿1, 𝐿2)]2
,求𝑚𝑖𝑛 𝐷(𝐿1, 𝐿2)
{
𝜕𝐷
𝜕𝑡1
= 2[𝑎1(𝑎1𝑡1 − 𝑎2𝑡2 + 𝑑1 − 𝑑2) + 𝑏1(𝑏1𝑡1 − 𝑏2𝑡2 + 𝑒1 − 𝑒2) + 𝑐1(𝑐1𝑡1 − 𝑐2𝑡2 + 𝑓1 − 𝑓2)] = 0
𝜕𝐷
𝜕𝑡2
= −2[𝑎2(𝑎1𝑡1 − 𝑎2𝑡2 + 𝑑1 − 𝑑2) + 𝑏2(𝑏1𝑡1 − 𝑏2𝑡2 + 𝑒1 − 𝑒2) + 𝑐2(𝑐1𝑡1 − 𝑐2𝑡2 + 𝑓1 − 𝑓2)] = 0
設:𝜏1 = (𝑎1, 𝑏1, 𝑐1) 𝜏2 = (𝑎2, 𝑏2, 𝑐2) 𝑃𝑄
⃑⃑⃑⃑⃑ = (𝑑1 − 𝑑2 , 𝑒1 − 𝑒2 , 𝑓1 − 𝑓2)
則:{
𝜏1
2
𝑡1 − 𝜏1 ∙ 𝜏2𝑡2 + 𝜏1 ∙ 𝑃𝑄
⃑⃑⃑⃑⃑ = 0
𝜏1 ∙ 𝜏2𝑡1 − 𝜏2
2
𝑡2 + 𝜏2 ∙ 𝑃𝑄
⃑⃑⃑⃑⃑ = 0
解完聯立,得:𝑡1 =
(𝜏1∙𝜏2)(𝜏2∙𝑃𝑄
⃑⃑⃑⃑⃑ )−𝜏2
2(𝜏1∙𝑃𝑄
⃑⃑⃑⃑⃑ )
𝜏1
2𝜏2
2−(𝜏1∙𝜏2)2
𝑡2 =
𝜏1
2(𝜏2∙𝑃𝑄
⃑⃑⃑⃑⃑ )−(𝜏1∙𝜏2)(𝜏1∙𝑃𝑄
⃑⃑⃑⃑⃑ )
𝜏1
2𝜏2
2−(𝜏1∙𝜏2)2
參、心得與反思
在找出了最短距離的公式後,我們發現這組公式十分複雜,要完全記
下極不容易。因此,此式在考試中的實用程度極低。然而,這並不代表沒
有研究用上的功用。

More Related Content

Similar to 姜昱安110上學期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108年數甲指考試題
108年數甲指考試題108年數甲指考試題
108年數甲指考試題中 央社
 
112學年學測試題-數學A
112學年學測試題-數學A112學年學測試題-數學A
112學年學測試題-數學A中 央社
 
112學年度分科測驗試題 數學甲考科.pdf
112學年度分科測驗試題 數學甲考科.pdf112學年度分科測驗試題 數學甲考科.pdf
112學年度分科測驗試題 數學甲考科.pdfssuserd66db11
 
107學測數學試卷
107學測數學試卷107學測數學試卷
107學測數學試卷中 央社
 
111年分科測驗數學甲試卷
111年分科測驗數學甲試卷111年分科測驗數學甲試卷
111年分科測驗數學甲試卷中 央社
 
107大學指考數甲試題
107大學指考數甲試題107大學指考數甲試題
107大學指考數甲試題中 央社
 
【稱霸】高中數學(1~4冊)總複習講義
【稱霸】高中數學(1~4冊)總複習講義【稱霸】高中數學(1~4冊)總複習講義
【稱霸】高中數學(1~4冊)總複習講義lungtengtech
 
98up12
98up1298up12
98up12ps229
 
105學測數學試卷定稿
105學測數學試卷定稿105學測數學試卷定稿
105學測數學試卷定稿中 央社
 
第2讲 课件
第2讲  课件第2讲  课件
第2讲 课件p26chan
 
第2讲 课件
第2讲  课件第2讲  课件
第2讲 课件p26chan
 
04-112學測數學B試卷.pdf
04-112學測數學B試卷.pdf04-112學測數學B試卷.pdf
04-112學測數學B試卷.pdf中 央社
 
104學年度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數學
104學年度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數學104學年度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數學
104學年度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數學lungtengtech
 
109學測數學科試題
109學測數學科試題109學測數學科試題
109學測數學科試題中 央社
 
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 113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試題 數學A考科數學A考科數學A考科
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 113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試題 數學A考科數學A考科數學A考科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 113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試題 數學A考科數學A考科數學A考科
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 113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試題 數學A考科數學A考科數學A考科中 央社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109 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試題 數學甲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109 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試題 數學甲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109 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試題 數學甲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109 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試題 數學甲中 央社
 

Similar to 姜昱安110上學期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20)

108年數甲指考試題
108年數甲指考試題108年數甲指考試題
108年數甲指考試題
 
Math test
Math testMath test
Math test
 
112學年學測試題-數學A
112學年學測試題-數學A112學年學測試題-數學A
112學年學測試題-數學A
 
112學年度分科測驗試題 數學甲考科.pdf
112學年度分科測驗試題 數學甲考科.pdf112學年度分科測驗試題 數學甲考科.pdf
112學年度分科測驗試題 數學甲考科.pdf
 
107學測數學試卷
107學測數學試卷107學測數學試卷
107學測數學試卷
 
111年分科測驗數學甲試卷
111年分科測驗數學甲試卷111年分科測驗數學甲試卷
111年分科測驗數學甲試卷
 
107大學指考數甲試題
107大學指考數甲試題107大學指考數甲試題
107大學指考數甲試題
 
【稱霸】高中數學(1~4冊)總複習講義
【稱霸】高中數學(1~4冊)總複習講義【稱霸】高中數學(1~4冊)總複習講義
【稱霸】高中數學(1~4冊)總複習講義
 
98up12
98up1298up12
98up12
 
105學測數學試卷定稿
105學測數學試卷定稿105學測數學試卷定稿
105學測數學試卷定稿
 
第2讲 课件
第2讲  课件第2讲  课件
第2讲 课件
 
第2讲 课件
第2讲  课件第2讲  课件
第2讲 课件
 
04-112學測數學B試卷.pdf
04-112學測數學B試卷.pdf04-112學測數學B試卷.pdf
04-112學測數學B試卷.pdf
 
104學年度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數學
104學年度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數學104學年度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數學
104學年度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數學
 
109學測數學科試題
109學測數學科試題109學測數學科試題
109學測數學科試題
 
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 113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試題 數學A考科數學A考科數學A考科
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 113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試題 數學A考科數學A考科數學A考科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 113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試題 數學A考科數學A考科數學A考科
財團法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基金會 113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試題 數學A考科數學A考科數學A考科
 
2 1計數原理
2 1計數原理2 1計數原理
2 1計數原理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109 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試題 數學甲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109 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試題 數學甲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109 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試題 數學甲
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109 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試題 數學甲
 
Math
MathMath
Math
 
香港六合彩
香港六合彩香港六合彩
香港六合彩
 

姜昱安110上學期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 1.
  • 3. |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本數學團隊擁有著作權 抄襲必究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 第 2 頁 ‧平面座標線投影矩陣 壹、 前言 本題材取自數學課本,第四冊第四張第四節--平面的線性變換。課程 中提到兩種線性變換,一為旋轉矩陣,另一為對稱矩陣,但這些矩陣皆只 適用於過原點的直線或繞原點旋轉,因此,我們提出了一個疑問,是否可 能有不是過原點或繞行原點的線性變換矩陣呢?或者,有了投影矩陣,又 是否能推導出投影於某直線的投影矩陣呢? 研究就此展開,好奇心果然是驅使科學進步的一大要素~ 貳、 正文 一、 課文中對應的線性變換矩陣如下 (一) 旋轉矩陣: 點(𝑝, 𝑞)繞原點逆時針旋轉θ,座標變成(𝑝 cos 𝜃 − 𝑞 sin 𝜃 , 𝑝 sin 𝜃 + 𝑞 cos 𝜃), 可寫成[ cos 𝜃 − sin 𝜃 sin 𝜃 cos 𝜃 ] [ 𝑝 𝑞] proof: 令(𝑝, 𝑞)的極座標為[𝑟, 𝛼] 即{ 𝑝 = 𝑟 cos 𝛼 𝑞 = 𝑟 sin 𝛼 若繞原點逆時針旋轉θ,則(𝑝′, 𝑞′) = (𝑟 cos(𝛼 + 𝜃) , 𝑟 sin(𝛼 + 𝜃)) 依合角公式展開後得{ 𝑝′ = 𝑟(cos 𝛼 cos 𝜃 − sin 𝛼 sin 𝜃) 𝑞′ = 𝑟(sin 𝛼 cos 𝜃 + cos 𝛼 sin 𝜃) ⇒{ 𝑝′ = 𝑟 cos 𝛼 cos 𝜃 − 𝑟 sin 𝛼 sin 𝜃 𝑞′ = 𝑟 sin 𝛼 cos 𝜃 + 𝑟 cos 𝛼 sin 𝜃 ⇒{ 𝑝′ = 𝑝 cos 𝜃 − 𝑞 sin 𝜃 𝑞′ = 𝑞 cos 𝜃 + 𝑝 sin 𝜃 ⇒[ 𝑝′ 𝑞′ ] = [ cos 𝜃 − sin 𝜃 sin 𝜃 cos 𝜃 ] [ 𝑝 𝑞]
  • 4. |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本數學團隊擁有著作權 抄襲必究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 第 3 頁 (二) 鏡射矩陣: 點(𝑝, 𝑞)對直線𝑦 = 𝑚𝑥鏡射,𝜃 = tan−1 𝑚,座標變成(𝑝 cos 2𝜃 + 𝑞 sin 2𝜃 , 𝑝 sin 2𝜃 − 𝑞 cos 2𝜃), 可寫成[ cos 2𝜃 sin 2𝜃 sin 2𝜃 − cos 2𝜃 ] [ 𝑝 𝑞] proof: 令(𝑝, 𝑞)的極座標為[𝑟, 𝛼] 即{ 𝑝 = 𝑟 cos 𝛼 𝑞 = 𝑟 sin 𝛼 若對直線𝑦 = 𝑚𝑥鏡射,則(𝑝′, 𝑞′) = (𝑟 cos(2𝜃 − 𝛼) , 𝑟 sin(2𝜃 − 𝛼)) 依差角公式展開後得{ 𝑝′ = 𝑟(cos 2𝜃 cos 𝛼 + sin 2𝜃 sin 𝛼) 𝑞′ = 𝑟(sin 2𝜃 cos 𝛼 − cos 2𝜃 sin 𝛼) ⇒{ 𝑝′ = 𝑟 cos 2𝜃 cos 𝛼 + 𝑟 sin 2𝜃 sin 𝛼 𝑞′ = 𝑟 sin 2𝜃 cos 𝛼 − 𝑟 cos 2𝜃 sin 𝛼 ⇒{ 𝑝′ = 𝑝 cos 2𝜃 + 𝑞 sin 2𝜃 𝑞′ = 𝑝 sin 2𝜃 − 𝑞 cos 2𝜃 ⇒[ 𝑝′ 𝑞′ ] = [ cos 2𝜃 sin 2𝜃 sin 2𝜃 − cos 2𝜃 ] [ 𝑝 𝑞] 二、 從課文中公式延伸 (一) 繞(𝑢, 𝑣)的旋轉矩陣 點(𝑝, 𝑞)繞(𝑢, 𝑣)逆時針旋轉θ 座標可標示為[ cos 𝜃 − sin 𝜃 sin 𝜃 cos 𝜃 ] [ 𝑝 𝑞] + [ 1 − cos 𝜃 sin 𝜃 − sin 𝜃 1 − cos 𝜃 ] [ 𝑢 𝑣 ] proof: 使(𝑝 − 𝑢, 𝑞 − 𝑣)繞原點逆時針旋轉θ後,再加上(𝑢, 𝑣) ⇒[ cos 𝜃 − sin 𝜃 sin 𝜃 cos 𝜃 ] [ 𝑝 − 𝑢 𝑞 − 𝑣] + [ 1 0 0 1 ] [ 𝑢 𝑣 ] ⇒[ cos 𝜃 − sin 𝜃 sin 𝜃 cos 𝜃 ] [ 𝑝 𝑞] − [ cos 𝜃 − sin 𝜃 sin 𝜃 cos 𝜃 ] [ 𝑢 𝑣 ] + [ 1 0 0 1 ] [ 𝑢 𝑣 ] ⇒[ cos 𝜃 − sin 𝜃 sin 𝜃 cos 𝜃 ] [ 𝑝 𝑞] + [ 1 − cos 𝜃 sin 𝜃 − sin 𝜃 1 − cos 𝜃 ] [ 𝑢 𝑣 ]
  • 5. |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本數學團隊擁有著作權 抄襲必究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 第 4 頁 (二) 對直線𝑦 = 𝑚𝑥 + 𝑛的鏡射矩陣 點(𝑝, 𝑞)對直線𝑦 = 𝑚𝑥 + 𝑛鏡射,𝜃 = tan−1 𝑚 可寫成[ cos 2𝜃 sin 2𝜃 sin 2𝜃 − cos 2𝜃 ] [ 𝑝 𝑞] + [ 1 − cos 2𝜃 − sin 2𝜃 − sin 2𝜃 1 + cos 2𝜃 ] [ 𝑛 0 ] proof: 使(𝑝 − 𝑛, 𝑞)對直線𝑦 = 𝑚𝑥 + 𝑛鏡射後,再加上(𝑛, 0) ⇒[ cos 2𝜃 sin 2𝜃 sin 2𝜃 − cos 2𝜃 ] [ 𝑝 − 𝑛 𝑞 ] + [ 1 0 0 1 ] [ 𝑛 0 ] ⇒[ cos 2𝜃 sin 2𝜃 sin 2𝜃 − cos 2𝜃 ] [ 𝑝 𝑞] − [ cos 2𝜃 sin 2𝜃 sin 2𝜃 − cos 2𝜃 ] [ 𝑛 0 ] + [ 1 0 0 1 ] [ 𝑛 0 ] ⇒[ cos 2𝜃 sin 2𝜃 sin 2𝜃 − cos 2𝜃 ] [ 𝑝 𝑞] + [ 1 − cos 2𝜃 − sin 2𝜃 − sin 2𝜃 1 + cos 2𝜃 ] [ 𝑛 0 ] 整理後可寫成[ cos 2𝜃 sin 2𝜃 sin 2𝜃 − cos 2𝜃 ] [ 𝑝 𝑞] + [2 n ∙ sin2 𝜃 −𝑛 ∙ sin 2𝜃 ] (三) 對直線𝑦 = 𝑚𝑥的投影矩陣 點(𝑝, 𝑞)對直線𝑦 = 𝑚𝑥投影,𝜃 = tan−1 𝑚 可寫成 1 2 [ cos 𝜃 cos 𝜃 sin 𝜃 sin 𝜃 ] [ cos 𝜃 sin 𝜃 cos 𝜃 sin 𝜃 ] [ 𝑝 𝑞] proof: 使(𝑝, 𝑞)對直線𝑦 = 𝑚𝑥鏡射後,與(𝑝, 𝑞)做平均數 ⇒ 1 2 [ cos 2𝜃 sin 2𝜃 sin 2𝜃 − cos 2𝜃 ] [ 𝑝 𝑞] + 1 2 [ 1 0 0 1 ] [ 𝑝 𝑞] ⇒ 1 2 [ cos 2𝜃 + 1 sin 2𝜃 sin 2𝜃 1 − cos 2𝜃 ] [ 𝑝 𝑞] ⇒ 1 2 [ 2 cos2 𝜃 2 sin 𝜃 cos 𝜃 2 sin 𝜃 cos 𝜃 2 sin2 𝜃 ] [ 𝑝 𝑞] ⇒[ cos2 𝜃 sin 𝜃 cos 𝜃 sin 𝜃 cos 𝜃 sin2 𝜃 ] [ 𝑝 𝑞] ⇒ 1 2 [ cos 𝜃 cos 𝜃 sin 𝜃 sin 𝜃 ] [ cos 𝜃 sin 𝜃 cos 𝜃 sin 𝜃 ] [ 𝑝 𝑞]
  • 6. |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本數學團隊擁有著作權 抄襲必究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 第 5 頁 參、 心得與反思 二次方陣,方方正正的,四個數字而已,能表達的意象卻多到超乎 想像。初見之下的它,看似一個怪怪的運算法,用途不大,誰知他竟然是 推動計算機演化的重要推手,甚至是許多電腦程式都需要使用方陣表示 呢! 第一次深入鑽研它之後,發現它與三角函數的其中幾個公式有著密 不可分的關係,利用方陣乘法的特性,能表達許多方程式。 矩陣這樣運算,某數與對應的數相乘再加總,來來回回、反反覆 覆,不知不覺,我也被矩陣深深吸引,不忍為高三複習課業而放下研究它 的機會。於是,邊順便藉由方陣乘法複習三角函數的半倍角、和差角公式 了。 其實,數學的世界就是這樣,一個概念能用不只一個東西表達,常 常是跨足多個領域的,可能在這領域它呈現出來是這樣,另一個領域中它 又能這樣表達。像是投影在向量中可以用線段的法向量計算,也能旋轉計 算,真奇妙。也是,畢竟數學是一門邏輯學科,在人腦的激盪下總能產生 出燦爛的火花。
  • 7. |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本數學團隊擁有著作權 抄襲必究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 第 6 頁 ‧心臟線證明 壹、 前言 隊員吳春暉之前在學極座標的時候,偶然看到兩個硬幣竟然可以因 為環繞而產生心臟線,這在生活中是難以觀察到的,而且有兩種繞法,於 是便心生好奇,想要親自證明出來,並且找來了他的好夥伴--江智弘。 貳、 正文 試證兩個硬幣互相環繞,且固定一枚硬幣,則另一枚硬幣的定點將會形成心臟 線。 (如圖 1) 圖 1 一、第一種證明 (1) 假設其中一個固定的圓的圓心是 A(0,0.5),另一個環繞圓 A 的圓心是 C,且 C 是從(0,-0.5)開始環繞,而 D 原本是與 B 點重和,圓 A 半徑與圓 C 半徑皆 0.5,切點是 E。(如圖 2) 已知心臟線方程式為𝑟 = 1 + 𝑠𝑖𝑛 𝜃 而 r 為BD ̅̅̅̅線段 θ 為BD ̅̅̅̅線段與 X 軸所形成的夾角 ∵兩圓互相環繞 (圖 2) ∴BE ̂弧長= DE ̂弧長⇒ BE ̂弧度= DE ̂弧度
  • 8. |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本數學團隊擁有著作權 抄襲必究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 第 7 頁 (2) 而我們因為在這個地方想不到如何找出圓與角度的關係,然而卻在某一天洗澡 時想到弦切角關係,於是 假設BE ̂弧度為 α,且將 BD 連線 且中點為 F ∵E 為兩圓切點,F 又為BD ̅̅̅̅中點 ∴EF 線段為兩圓切線 ⇒ ∠BEF = ∠DEF = α 2 ⁄ (如圖 3) 圖 3 (3) 將 AE 以及 AB 連起,再找出BE ̅̅̅̅中點 G ∵B 和 E 皆為圓上一點 ∴AB ̅̅̅̅線段長= AE ̅̅̅̅線段長 ⇒△ABE 為等腰三角形 又 ∵G 為BE ̅̅̅̅中點 ∴AG ̅̅̅̅為BE ̅̅̅̅線段中垂線且平分 α 兩等分 ⇒∠BAG= α 2 ,∠BGA= 90° ⇒BE ̅̅̅̅線段長= 2 × BG ̅̅̅̅線段長 = 2 × 0.5 sin α 2 = sin α 2 (如圖 4) 圖 4 (4) 已知BE ̅̅̅̅線段長= sin α 2 BF ̅̅̅̅線段長= BE ̅̅̅̅線段長× sin α 2 = sin2 α 2 r = BD ̅̅̅̅線段長= 2 × BF ̅̅̅̅線段長= 2 sin2 α 2 (如圖 5) 圖 5
  • 9. |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本數學團隊擁有著作權 抄襲必究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 第 8 頁 (5) θ = 90° − ∠ABF ∠ABG = 90° − α 2 ∠GBF = 90° − α 2 ∠ABF = ∠ABG + ∠GBF = 180° − α θ = 90° − (180° − α) = α − 90° 已知心臟線為r = 1 + sin 𝜃 再由θ = 90° − (180° − α) = α − 90°替換 圖 6 r = 1 + sin(α − 90°) = 1 − sin(90° − α) = 1 − cos α(如圖 6) (6) 三角函數半角公式有sin2 Ф 2 = (1 − cos Ф) 2 ⁄ ⇒BD ̅̅̅̅線段長= sin2 α 2 = 2 × [(1 − cos Ф) 2 ⁄ ] = 1 − cos α ⇒故得證兩個硬幣互相環繞,且固定一枚硬幣,則另一枚硬幣的定點將會形成 心臟線 二、第二種證明 這一次,我們幫硬幣換個起點,讓圓 B 從 (0,1.5)順時針繞行定圓 C,如(圖 7)所示 轉動圓 B 使其產生一段位移,得到圓 A。其中 G 為圓 B 上之一定點,E 為 G 位移後之 A 上 一點,DA ̅̅̅̅線段為過圓心 A 平行GF ̅̅̅̅線段之連 線,且∠GFE 令為Φ,∠DAE 為φ,而FE ̅ ̅ ̅̅線 段即為極座標內的半徑 r。如(圖 8)所示。 欲知動點 E 所形成的集合為何種圖形,即求動 點 E 的軌跡方程。 (圖 7)
  • 10. |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本數學團隊擁有著作權 抄襲必究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 第 9 頁 分析一下,要得知Φ與φ角度之間的關係難 度極高,且不利化簡,因此,我打算採取另 一種形式來做解析。 我們將 y 以 y-0.5 帶入,即對圖形做 0.5 單位 的向下平移。如此一來,我們便可重新定義 ∠Φ為∠GFA,透過 2∠Φ=φ的關係(註 1), 將動點 E 知座標寫成參數式,如下。 X = AF ̅̅̅̅長× sin Φ + EA ̅̅̅̅長× sin 𝜋 − 𝜃 AF ̅̅̅̅線段=兩圓連心線= 2 × 0.5 = 1,又EA ̅̅̅̅線 段長=圓 A 半徑=0.5 且sin(π − φ) = sin φ(where φ=2 Φ) ⇒X = sin Φ + 0.5 sin 2Φ ⋯ ⋯ (𝑖) (圖 8) Y = AF ̅̅̅̅線段長× cos Φ + EA ̅̅̅̅線段長× cos φ AF ̅̅̅̅線段長=兩圓連心線= 2 × 0.5 = 1,又EA ̅̅̅̅ 線段=圓 A 半徑=0.5 且cos φ = cos 2Φ (where φ=2 Φ) ⇒Y = cos Φ + 0.5 cos 2Φ ⋯ (𝑖𝑖) 由(i)、(ii)得動點 E 的參數方程為: { 𝑥 = 𝑠𝑖𝑛Φ + 0.5sin2Φ 𝑦 = 𝑐𝑜𝑠Φ + 0.5cos2Φ (圖 9) 對照心臟線的參數方程 { x = a(2 cos 𝑡 − cos 2t) 𝑦 = 𝑎(2 sin 𝑡 − sin 2𝑡) 或 { 𝑥 = 2𝑎 sin t + a sin 2t y = 2a cos t + a cos 2t 我們不難看出兩者具有關係,當然囉,先前對角度定義順時針為正影響到了正 負號,而以 y 軸為始邊影響到了定義域(−𝜋 ≤ Φ ≤ 𝜋,0 ≤ 𝑡 ≤ 2𝜋) 最後,我們將結果與r = 1 + sin 𝜃圖形做比對,其中藍色蚶線為r = 1 + sin 𝜃, 黑色為動點 E 之軌跡
  • 11. |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本數學團隊擁有著作權 抄襲必究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 第 10 頁 (圖 10) (圖 11) 再將最一開始向下平移 0.5 單位給移回來,兩者圖形就重合了。如圖 11、12 當然,若是僅僅要證明硬幣互繞的軌跡為心臟線的話,我們也可以說因為平移 後的圖形是心臟線,平移前自然也是心臟線囉。 註 1: 以物理的方式做定量說明: 根據圖 12,點 A、B 分別為硬幣之質心,點 C 為 兩圓相切之所在。 令 A 順時針繞 B 之角速度為ω、硬幣 A 自轉角 速度為ψ,則質點 A 之切線速度為υ=ω*2r(r 為 兩圓之半徑) 且 C 應為瞬心(centro ),即瞬時速度為零。即ω *2r -ψ*r=0 => 2ω= ψ(經過時間相同) =>2Φ=φ(代號之意義 與前述相同),故得證。 (圖 12) 參、 心得與反思 做完之後,我們終於了解到為什麼竟然能使用兩枚硬幣就做出這麼完美的 圖形,也覺得非常的神奇,然而,卻有一個方法尚未證明出來,或許是因為我們 能力不夠,所以我們會繼續增進自己的能力,使我們下學期能把他證完。
  • 12. |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本數學團隊擁有著作權 抄襲必究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 第 11 頁 ‧遺傳機率問題 壹、前言 110 學年度第 1 學期第二次段考時,隊員姜昱任在生物科考試中發現 了有趣的疑點:題目中問題為遺傳機率的計算,但段考解答疑似因為疏忽 而誤把條件機率算成獨立事件,導致答案可能與真實計算情況略有出入。 為求出真理,我們決定重新計算並做成學習成果。 跨數學課本第四冊第三章獨立事件與條件機率、生物遺傳學獨立分 配律兩個章節。 貳、正文 一、原題解法 解: (1)根據此遺傳圖譜,棕眼基因的遺傳機制為顯性體染色體遺傳。 (2)令 B 為棕眼基因,b 為藍眼基因。3 與 4 的基因型皆為 Bb。 (3)3 與 4 的子代眼色機率: B b B BB Bb b Bb bb
  • 13. |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本數學團隊擁有著作權 抄襲必究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 第 12 頁 棕眼 3/4,藍眼 1/4 (4)7 為藍眼女子的機率為1 4 ⁄ × 1 2 ⁄ = 1 8 ⁄ 二、解法瑕疵 原解法既符合生物學獨立分配律概念也符合數學獨立事件,看似沒問 題的解法其實有個瑕疵潛在其中:已知 5 號。科學史上著名的悖論—伯特 蘭箱子悖論—已知的條件能影響未知的機率。的確,已知一個五號的性 狀,就代表這是條件機率,而不是單純的機率了。 如果這題是出給國中生,那答案也不用修正了,就當作是 1/8。然而高 中的我們學過條件機率,知道 5 號藍眼男性是一個條件,需要被考慮。 三、解法修正: 用條件機率的方式表示: 三個人中有一藍眼男子的情況下,有一藍眼女子的機率 𝑝(有一藍眼女子 | 三個人中有一藍眼男子) = 𝑝(三個人中有一藍眼男子 ∪ 有一藍眼女子) 𝑝(三個人中有一藍眼男子) 𝑝(三個人中有一藍眼男子) = 18 256 + 3 512 + 3 512 + 18 64 + 9 512 + 9 512 + 1 512 = 36 + 3 + 3 + 144 + 9 + 9 + 1 512 = 205 512 □○✽ 1 8 × 1 8 × 3 4 × 3! 18 256 □□○ 1 8 × 1 8 × 1 8 × 𝑐2 3 3 512 □○○ 1 8 × 1 8 × 1 8 × 𝑐2 3 3 512
  • 14. |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本數學團隊擁有著作權 抄襲必究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 第 13 頁 □✽✽’ 1 8 × 3 4 × 1 2 × 3! 18 64 □✽✽ 1 8 × 3 4 × 1 8 × 𝑐2 3 9 512 □□✽ 1 8 × 1 8 × 3 4 × 𝑐2 3 9 512 □□□ 1 8 × 1 8 × 1 8 1 512 𝑝(三個人中有一藍眼男子 ∪ 有一藍眼女子) = 18 256 + 3 512 + 3 512 = 24 512 ∴ 𝑝(有一藍眼女子 | 三個人中有一藍眼男子) = 24 512 205 512 = 24 205 參、心得與反思 某個輕鬆的時光中,姜昱安問了姜昱任一個問題:一個有兩個小孩 的家庭中,如果有一個小孩是男性,那麼另一個小孩是女性的機率是多 少?姜昱任下意識的掉入了獨立事件思考模式,回答了二分之一。然而, 早有準備的姜昱安卻篤定地說正確答案是三分之二,並且強調此題應用條 件機率思考。 那天之後,這件事在姜昱任的心上縈繞許久,並且種下他對條件機 率靈敏度的種子。一直到這次的段考,即使這題生物考的是基礎的遺傳機 率,他也不忘數學的邏輯,經過深思之後突然發現有哪處不對勁。雖然考 試當下的他並沒有多想,硬是為了考試分數寫下了 1/8,但這份不解使他 在考試後繼續研究此題數學,終於在努力後完成。 此次成果也和生物老師、數學老師討論過,最後也向全班同學發 表,不過,因為生物課沒有如此嚴謹的數學理論基礎,且全校也沒有人寫 這個答案,因此考卷答案維持原本不變。雖然答案不變,但真理卻一直存 在所有組員的心中。
  • 15. |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本數學團隊擁有著作權 抄襲必究 數學科課程學習成果 | 第 14 頁 •空間中兩歪斜線間的最短距離 壹、前言 學習空間中兩歪斜線之間最短距離的求取時,我們發現原本求取的方 法很麻煩,因此我們決定找出一個簡易的公式,幫助我們快速求出。 貳、正文 空間中兩歪斜線:𝐿1 { 𝑥 = 𝑎1𝑡1 + 𝑑1 𝑦 = 𝑏1𝑡1 + 𝑒1 𝑧 = 𝑐1𝑡1 + 𝑓1 𝐿2 { 𝑥 = 𝑎2𝑡2 + 𝑑2 𝑦 = 𝑏2𝑡2 + 𝑒2 𝑧 = 𝑐2𝑡2 + 𝑓2 𝐿1到𝐿2之間的距離:𝑑(𝐿1, 𝐿2) 𝑑(𝐿1, 𝐿2) = √(𝑎1𝑡1 − 𝑎2𝑡2 + 𝑑1 − 𝑑2)2 + (𝑏1𝑡1 − 𝑏2𝑡2 + 𝑒1 − 𝑒2)2 + (𝑐1𝑡1 − 𝑐2𝑡2 + 𝑓1 − 𝑓2)2 令𝐷(𝐿1, 𝐿2) = [𝑑(𝐿1, 𝐿2)]2 ,求𝑚𝑖𝑛 𝐷(𝐿1, 𝐿2) { 𝜕𝐷 𝜕𝑡1 = 2[𝑎1(𝑎1𝑡1 − 𝑎2𝑡2 + 𝑑1 − 𝑑2) + 𝑏1(𝑏1𝑡1 − 𝑏2𝑡2 + 𝑒1 − 𝑒2) + 𝑐1(𝑐1𝑡1 − 𝑐2𝑡2 + 𝑓1 − 𝑓2)] = 0 𝜕𝐷 𝜕𝑡2 = −2[𝑎2(𝑎1𝑡1 − 𝑎2𝑡2 + 𝑑1 − 𝑑2) + 𝑏2(𝑏1𝑡1 − 𝑏2𝑡2 + 𝑒1 − 𝑒2) + 𝑐2(𝑐1𝑡1 − 𝑐2𝑡2 + 𝑓1 − 𝑓2)] = 0 設:𝜏1 = (𝑎1, 𝑏1, 𝑐1) 𝜏2 = (𝑎2, 𝑏2, 𝑐2) 𝑃𝑄 ⃑⃑⃑⃑⃑ = (𝑑1 − 𝑑2 , 𝑒1 − 𝑒2 , 𝑓1 − 𝑓2) 則:{ 𝜏1 2 𝑡1 − 𝜏1 ∙ 𝜏2𝑡2 + 𝜏1 ∙ 𝑃𝑄 ⃑⃑⃑⃑⃑ = 0 𝜏1 ∙ 𝜏2𝑡1 − 𝜏2 2 𝑡2 + 𝜏2 ∙ 𝑃𝑄 ⃑⃑⃑⃑⃑ = 0 解完聯立,得:𝑡1 = (𝜏1∙𝜏2)(𝜏2∙𝑃𝑄 ⃑⃑⃑⃑⃑ )−𝜏2 2(𝜏1∙𝑃𝑄 ⃑⃑⃑⃑⃑ ) 𝜏1 2𝜏2 2−(𝜏1∙𝜏2)2 𝑡2 = 𝜏1 2(𝜏2∙𝑃𝑄 ⃑⃑⃑⃑⃑ )−(𝜏1∙𝜏2)(𝜏1∙𝑃𝑄 ⃑⃑⃑⃑⃑ ) 𝜏1 2𝜏2 2−(𝜏1∙𝜏2)2 參、心得與反思 在找出了最短距離的公式後,我們發現這組公式十分複雜,要完全記 下極不容易。因此,此式在考試中的實用程度極低。然而,這並不代表沒 有研究用上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