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三摩地
諸佛親證宣說的止觀禪法
開印比丘開印比丘開印比丘開印比丘 著著著著
馬來西亞寂靜禪林 出版
1
目目目目 錄錄錄錄
一、引言一、引言一、引言一、引言 ........................................................2
二、止觀經驗二、止觀經驗二、止觀經驗二、止觀經驗.................................................3
三、安般念入門三、安般念入門三、安般念入門三、安般念入門.............................................4
(一)把取所緣 .............................................. 6
(二)安般念業處的殊勝 ............................. 9
(三)空閑獨處 ............................................ 10
四、安般念的修習步驟四、安般念的修習步驟四、安般念的修習步驟四、安般念的修習步驟 ...............................11
(一)止的修習 ............................................ 12
數 .................................................................... 12
隨 ..................................................................... 14
觸 .................................................................... 15
止 .................................................................... 16
(二)觀的修習 ............................................ 21
觀察 ................................................................ 22
名色與緣起 .................................................... 23
見清淨與度疑清淨的成就 ........................... 25
五、自勉與共勉五、自勉與共勉五、自勉與共勉五、自勉與共勉...........................................27
2
禪七開示錄
日 期 : 2001 年 11 月 3 至 10 日
地 點 : 台 灣 新 竹 福 嚴 佛 學 院
主 講 : 開 印 比 丘
記 錄 : 開 仁 比 丘 、 見 法 比 丘
一、引言一、引言一、引言一、引言
據了解,佛教在西歐、北美洲等西方國家已逐
漸傳播 開來 ,南、 北、 藏傳佛 教皆 有,不 過真 能接
引西方 人士 (洋人 )學 佛的, 我們 漢語系 佛教 還是
遠 不 及 南 傳 和 藏 傳 佛 教 的 , 原 因 有 多 方 面 , 我 以
為,語言障礙及指導老師的不足是主要因素吧!
中國佛教發展一、兩千年,不少優良傳統幾經
十年文 革的 洗劫後 ,經 驗傳承 已元 氣大傷 ,所 幸出
家僧團留存至今。
近數十年來,漢語系佛教弘法人員熱衷於推展
法 務 , 鑽 研 教 義 , 可 說 交 出 了 一 些 漂 亮 成 績 。 不
過,於 止觀 禪修上 仍然 有待努 力。 部份有 心人 ,不
少已前 往南 傳佛教 如緬 甸、泰 國、 錫蘭學 禪, 也有
3
去印度 、西 藏、青 海, 相對較 少是 去中國 內地 的。
我們知 道, 佛教的 止觀 經驗接 軌, 總比理 論知 識的
復興來 得艱 難,也 正因 此,我 常聽 到一些 重振 禪風
的呼吁,一般說來有二種反應:
一一一一 、、、、 出 外 參 學出 外 參 學出 外 參 學出 外 參 學 ,,,, 遠 到 南 傳遠 到 南 傳遠 到 南 傳遠 到 南 傳 、、、、 藏 傳 佛 教藏 傳 佛 教藏 傳 佛 教藏 傳 佛 教 環環環環 境 裡 學境 裡 學境 裡 學境 裡 學
習習習習 ,,,,當然所學的當然所學的當然所學的當然所學的,,,, 就不再拘限在中國佛教傳統了就不再拘限在中國佛教傳統了就不再拘限在中國佛教傳統了就不再拘限在中國佛教傳統了 。。。。
二二二二 、、、、埋首於中國佛教的既有傳統上而一門深入埋首於中國佛教的既有傳統上而一門深入埋首於中國佛教的既有傳統上而一門深入埋首於中國佛教的既有傳統上而一門深入。。。。
您是屬那一種呢?
21 世 紀 , 是 地 球 村 佛 教 的 來
臨。我以為,對世界佛教應有知己知
彼的一點常識,懂得欣賞與學習別人
的優點,截長補短,也深悉和避免重
蹈前人的錯誤與缺失。
總之,有交流對佛教、對個人還
是利多於弊吧!
二、止觀二、止觀二、止觀二、止觀經驗經驗經驗經驗
出家 之 人, 要 有魄 力將 佛法 知 識轉 換 成切 身經
驗,為 自己 、為佛 教、 為眾生 ,釐 出一條 安身 立命
之道來,否則「既非道人既非道人既非道人既非道人,,,, 又非白衣又非白衣又非白衣又非白衣 ,,,,無所名也無所名也無所名也無所名也」。
4
有人 說 ,研 究 佛學 即是 慧學 。 實際 上 ,智 慧須
依戒、 定為 基礎, 若只 有少許 的聞 慧,或 只是 一些
文獻上 考證 、排比 、整 合,或 某一 思想的 探索 ,怎
能說是 「 增 上 慧 學增 上 慧 學增 上 慧 學增 上 慧 學 」?我總覺 得,還 是有 著一 段的
距離。
印度 佛 教許 多 大德 ,窮 其一 生 的著 書 立論 ,有
的量縱 使不 多,但 質卻 豐富得 很, 在字裡 行間 所流
露的經 驗之 談,讀 者是 可以感 受到 的。現 在佛 學研
究方法 進步 ,文獻 得來 容易, 電腦 檢索更 為方 便,
再加上 一點 個人專 長與 才華, 著書 立說, 產量 也相
當驚人 。有 的讀起 來, 就是少 了一 層切身 經驗 的法
味,是否同感?
在《 阿 含經 》裡 , 世尊 叮囑 出 家之 人應 以 「 法法法法
住 者住 者住 者住 者 」 自 許 , 內 心 寂 止 , 安 住 止 觀 , 並 非 光 說 不
練。振 興中 國佛教 的方 法有多 種, 我想止 觀禪 修應
是重要的一環吧!
三、安般念入門三、安般念入門三、安般念入門三、安般念入門
我們選擇以安那般那念(或稱「出入息念」)
方法, 因為 這是一 種止 觀兼具 (前 為奢摩 他, 後是
毗婆舍那)的禪法。
首先調身,我們採用七支坐法,也就是禪坐時
5
肢體的七種姿式。在《阿含經》,世尊在說安般念修
習方法 時,也 約略提 到 要「 結 跏 趺 坐結 跏 趺 坐結 跏 趺 坐結 跏 趺 坐 ,,,, 正直 其身正直 其身正直 其身正直 其身 ,,,,
置 念面 前置 念面 前置 念面 前置 念面 前 」的簡短句子 ;盤腿 趺坐, 適當 調身 ,有
助於攝 心, 因為如 果身 體某一 部份 發生疼 痛時 ,極
可能影響禪修者的專注,所以《清淨道論》說:「彼彼彼彼
等等等等 (((( 苦 痛苦 痛苦 痛苦 痛 )))) 不生之 時不生之 時不生之 時不生之 時 ,,,, 則 心得 專一則 心得 專一則 心得 專一則 心得 專一 ,,,, 不退 失業處不退 失業處不退 失業處不退 失業處 ,,,,
且 得增 長而 至圓 滿且 得增 長而 至圓 滿且 得增 長而 至圓 滿且 得增 長而 至圓 滿 。。。。 」安般念 的所緣 (目 標) 較為
細微, 身體 疼痛( 觸受 ),比 所緣 強烈時 會影 響專
注力。
禪 七 前 的 兩 三 天 , 同 學 不 免 感 到 腿 痛 、 腰 痛
等 , 如 果 腿 痛 的 話 可 改 換 坐 姿 , 或 改 用 站 禪 的 方
式。站 禪宜 兩腳與 肩同 寬,若 不平 衡,眼 睛可 以微
微張開 。站 禪時, 依然 專注鼻 端的 出入息 ,方 法與
坐禪一樣。
我 們 先 將 渙 散 在 外 的 亂 心 收 攝 回 來 , 由 外 而
內,由 粗而 細,由 動而 靜,留 意自 己動作 ,慢 慢調
適。出 靜時 ,則恰 好相 反,由 靜而 動,由 細而 粗,
由內而外。
七支是身體的七種支撐姿式,一、結伽趺坐(腿
足支) ,二 、挺腰 含胸 (腰脊 支) ,三、 雙手 平放
(手肘 支) ,四、 雙肩 放鬆( 肩胛 支), 五、 下巴
內收( 頭頸 支), 六、 舌舐上 顎( 舌顎支 ), 七、
雙簾下垂(眼目支)。
6
依 上 述 七 個 步 驟 調 好 姿 勢 , 後 再 慢 慢 左 右 搖
擺,前 後搖 擺,找 一個 不遍左 、不 遍右, 不仰 後、
不俯前的中心位置。
入 座 時 , 由 大 至 小 幅 度 緩 緩 轉 動 , 一 旦 定 位 ,
身體就 要寂 止不動 ,接 著從頭 到腳 一個部 份、 一個
部分的 逐漸 放鬆, 直到 遍全身 的每 一部位 都進 入自
然、放 鬆與 舒適的 狀態 。坐姿 好, 影響禪 修品 質的
穩定性 ,可 以持久 地、 舒適地 專心 專注於 入出 息。
接下來,就是方法的把握了。
((((一一一一))))把取所緣把取所緣把取所緣把取所緣
對所緣的「把取把取把取把取」(pariggahita,擁有、佔有),
不外乎 從見 、聞、 觸。 有些業 處以 見取所 緣, 有的
用聞, 例如 慈心觀 是以 見、聞 二取 ,安般 念則 以觸
取。
如契經中說,「 結跏趺坐結跏趺坐結跏趺坐結跏趺坐 ,,,, 正直其身正直其身正直其身正直其身 」之後,
緊 接 就 是 要 「 置 念 面 前置 念 面 前置 念 面 前置 念 面 前 」 ( parimukhaM satiM
upaTThapatva)。什麼是置念面前?《無礙解道》「大
品 3. 入出息 論」說 : 「 置置置置 ,,,, 是遍 攝是遍 攝是遍 攝是遍 攝 ,,,, 面前面前面前面前 ,,,, 是 出是 出是 出是 出
7
發發發發 ,,,, 念念念念 ,,,, 是 伺候是 伺候是 伺候是 伺候 。。。。 」念,有伺 候、不 使流 失、 忘失
的作用 ,就 像侍候 主人 一樣, 寸步 不離。 《清 淨道
論》也 同樣依 此而 解說 為:「 置 念 在 業 處的面前置 念 在 業 處的面前置 念 在 業 處的面前置 念 在 業 處的面前 」
或「 遍 攝 發 動而 伺候遍 攝 發 動而 伺候遍 攝 發 動而 伺候遍 攝 發 動而 伺候 。。。。」因此 ,凡要 用功 的人 須摒
除外緣 ,讓 心處在 高度 敏捷狀 態下 清楚了 知, 攝於
一境,不令流失。
「「「「 相與出息及入息相與出息及入息相與出息及入息相與出息及入息 ,,,, 不是一不是一不是一不是一 心的心的心的心的 所緣所緣所緣所緣 ;;;; 若知此若知此若知此若知此
三法三法三法三法,,,, 便得修習便得修習便得修習便得修習。。。。 」」」」
修習此業處時,不能只取出息或只取入息為所
緣,或只是注意在鼻端的接觸點(範圍)上。
如 果 只 專 注 在 出 息 入 息 , 離 開 了 相 ( 接 觸 範
圍 ) , 沒 有 一 個 固 定 的 所 緣 , 心 則 易 亂 , 不 能 一
境。倘 若只 停滯於 接觸 範圍, 而又 不去察 覺出 息入
息,則不成出入息念的修習。
如果離開了氣息,只專注在「 觸觸觸觸 」,可能會引
發四界 的反 應。如 果不 念長息 ,只 念一點 (或 一個
範 圍 ) , 全 身 任 何 的 一 個 部 位 也 可 成 為 專 注 的 所
緣。三者分離,就「 不 是一心的所緣不 是一心的所緣不 是一心的所緣不 是一心的所緣 」,正確是出
息或入息與接觸之處同時操作。
鼻端下、嘴唇上的人中,正是氣息進出的明顯
接觸之 處, 有人感 覺像 一個點 ,有 的是一 個範 圍,
範 圍 大 小 , 因 人 而 異 , 關 鍵 是 禪 修 者 要 把 心 安 置
(Aropeti 穿上、放在)在一個固定所緣上,這就是「 尋尋尋尋」
8
心所的作用。
我們藉著深呼吸的進出,留意上嘴唇與鼻端部
分有空 氣掃 過的地 方, 可能是 一個 點或是 一個 接觸
範圍,安般念(入出息念)業處的所緣就在這裡。
每一業處都有其所緣(目標),不同業處,有
不同所 緣, 安般念 業處 有安般 念的 所緣, 這一 點,
必須強 調及 牢記住 的。 安般念 是依 「 觸觸觸觸 」(身門)
攝心,當「相」(禪相)成就時,自然轉至以「相相相相」
(意門)攝心。
心專注在所緣,不浮動,是「 正 念正 念正 念正 念 」;在接觸
範圍上清楚覺知氣息的進出,是「正知正知正知正知」。
在《相應部》裡,世尊說:「 諸 比丘諸 比丘諸 比丘諸 比丘 !!!! 我不說我不說我不說我不說
失 念 及 不 正 知 的 人 是 安 般 念 的 修 習 者失 念 及 不 正 知 的 人 是 安 般 念 的 修 習 者失 念 及 不 正 知 的 人 是 安 般 念 的 修 習 者失 念 及 不 正 知 的 人 是 安 般 念 的 修 習 者 。。。。 」 「 念 」
(satiya)就是深切的注意、深切的記憶,「正知」屬慧
(paJJA)心所,它擁有洞察、判斷的能力。由於念與慧,
於入息、於出息心能一境性、不散亂而了知者, 被 稱為
「 有 念者有 念者有 念者有 念者 」(satokArI),護法論師在《清淨道論》疏鈔
的《第一義寶函》裡說:「有念者有念者有念者有念者,,,, 就是有深切注意就是有深切注意就是有深切注意就是有深切注意((((記記記記
憶憶憶憶 ))))」(satokArIti sato eva hutvA)。
安般念的不斷作意,不斷修習,所緣將變得愈
是 微 細 , 甚 至 到 達 接 觸 範 圍 也 不 明 顯 的 境 地 。 因
此,這時候禪修者必須具備強而有力的念與慧。
9
((((二二二二))))安般念業處的殊勝安般念業處的殊勝安般念業處的殊勝安般念業處的殊勝
根據《清淨道論》記載,業處計有四十種,但
多屬純 「止 業處」 。但 有兩種 例外 ,是止 觀兼 具的
業處, 那就 是安般 念及 四界分 別觀 。四界 分別 觀不
是這次 禪七 的主修 方法 ,故不 說。 至於安 般念 業處
的殊勝、修法及步驟,現就為大家做些說明。
安般業處有什麼特色?詳說多種,概要來講有
兩點:
第一、寂靜殊勝。安般念的寂靜殊勝,是所緣
與通達 時皆 寂靜殊 勝。 如不淨 業處 的所緣 並不 寂靜
(蟲聚 等粗 故), 也不 殊勝( 厭惡 故), 唯在 證得
禪那的 所緣 (相) 才說 它寂靜 殊勝 。還有 在四 十業
處中, 安般 念與四 界分 別觀雖 然同 是止觀 兼具 ,但
此安般 念的 定力比 四界 分別觀 強大 ,安般 念可 修至
第四禪,四界分別觀只有近行定(或剎那定)。
第二、隨時可修。它不像其他業處須事前多做
準備,如不淨觀,須特別找來一具尸體為取相所緣,
十 遍 中 的 地 遍 等 也 一 樣 要 特 製 曼 陀 羅 等 。 出 入 息
呢?只 要活 著還與 生俱 來有鼻 孔、 有上嘴 唇、 有呼
吸,就 可隨 時隨地 做為 所緣了 。其 他業處 ,你 可以
說忘了 攜帶 曼陀羅 等工 具,但 不會 忘了帶 鼻孔 或呼
吸出門吧?這是它的第二種殊勝處。
10
((((三三三三))))空閑獨處空閑獨處空閑獨處空閑獨處
這 是 說 明 比 丘 們 修 習 安 般 念 三 摩 地 的 適 當 場
所,「 阿 蘭 若阿 蘭 若阿 蘭 若阿 蘭 若 ,,,, 或 去樹下或 去樹下或 去樹下或 去樹下 ,,,, 或 去空 閑處或 去空 閑處或 去空 閑處或 去空 閑處 」,無非是
為了遠 離色 、聲等 五欲 雜緣干 擾。 凡夫俗 子很 難不
為往昔 的欲 習牽動 ,由 於眾生 在輪 迴界流 轉成 習已
久,喜縱五根,這剛好與攝念一境的要求剛好背馳。
禪修者為了奢摩他(止)有所成就,先捨五欲,
見其患 ,暫 時遠離 ,不 受牽引 ,心 才能在 一個 所緣
上安住 下來 。因此 世尊 指示比 丘們 去適宜 禪修 的環
境,那就是阿蘭若、樹下、空閑處。
或許有人會以為,大乘行者也到「 空 閑處空 閑處空 閑處空 閑處 」去
就很不 妥, 因為這 樣的 話菩薩 道行 者也不 就如 同聲
聞人「 當 捨 己 眾當 捨 己 眾當 捨 己 眾當 捨 己 眾 、、、、 他眾他眾他眾他眾 ,,,, 空閒 獨處空閒 獨處空閒 獨處空閒 獨處 」離開人群,做
起了自了漢來了嗎?
這一點,隋代智者大師《釋禪波羅蜜》曾如此
述,他說 :「 菩 薩 之 法菩 薩 之 法菩 薩 之 法菩 薩 之 法 ,,,, 正以 度眾 生為 事正以 度眾 生為 事正以 度眾 生為 事正以 度眾 生為 事 ,,,, 何故 獨何故 獨何故 獨何故 獨
處 空山處 空山處 空山處 空山 ,,,, 棄 捨眾生棄 捨眾生棄 捨眾生棄 捨眾生 ,,,, 閑居 自善閑居 自善閑居 自善閑居 自善 ???? 答 曰答 曰答 曰答 曰 :::: 菩 薩身雖 捨菩 薩身雖 捨菩 薩身雖 捨菩 薩身雖 捨
離離離離 ,,,, 而 心不 捨而 心不 捨而 心不 捨而 心不 捨 。。。。 如 人有病如 人有病如 人有病如 人有病 ,,,, 將 身服 藥將 身服 藥將 身服 藥將 身服 藥 ,,,, 暫 息事業暫 息事業暫 息事業暫 息事業 ,,,,
病 差則 修業 如故病 差則 修業 如故病 差則 修業 如故病 差則 修業 如故 。。。。 」這一段文 字應從 《大 智度 論》
「禪波 羅蜜 」中引 來。 菩薩雖 然身 在空閒 獨處 ,暫
離 眾 生 , 而 心 郤 常 憐 愍 不 捨 , 為 強 自 身 , 好 比 服
藥,在 治病 期間要 暫息 家務, 等待 氣力恢 愎之 後,
再繼續利生事業則無妨。
11
其實,制五根、戒瞋恚、捨驕慢、離諂曲,少
欲知足 ,遠 離憒鬧 ,精 勤於不 忘念 ,善修 禪定 都是
為了「心在定故心在定故心在定故心在定故,,,, 能知世間生滅法相能知世間生滅法相能知世間生滅法相能知世間生滅法相。。。。」
止觀是三乘共法,聲聞道、菩薩道都應該具備
的。
有的人喜歡誇口說什麼「 十 字路口好參禪十 字路口好參禪十 字路口好參禪十 字路口好參禪 」,
也許用 上功 夫了的 老修 行,別 說十 字路頭 ,就 算百
花叢裡 過也 一樣片 葉不 沾身。 但我 們應時 時「 忖己
德行」 ,自 問行嗎 ?若 不行, 那還 是乖乖 把基 礎紮
好,切莫老是亂心戲論、欺誑妄語了!
四、安般念的修習步驟四、安般念的修習步驟四、安般念的修習步驟四、安般念的修習步驟
接下來,要講解怎樣修習安般念的業處。
從契經(阿含)可以證明,安般念三摩地是止、
觀兼具的禪修法,如說:「茲有比丘茲有比丘茲有比丘茲有比丘」。這一「茲」
字,顯 示依 此業處 生起 安般念 三摩 地的教 法, 是外
道(異 教) 所無、 所未 曾見的 ,因 此世尊 說: 「 比比比比
丘丘丘丘 !!!! 茲有茲有茲有茲有 (((( 第 一第 一第 一第 一 )))) 沙門沙門沙門沙門 …………………… 乃 至乃 至乃 至乃 至 (((( 第 四第 四第 四第 四 )))) 沙門沙門沙門沙門 ,,,, 有有有有
其他教派實無此等沙門其他教派實無此等沙門其他教派實無此等沙門其他教派實無此等沙門。。。。」
世親論師的《阿毗達磨俱舍論》也說:安般念
12
唯有「 正 法 有 情方 能修習正 法 有 情方 能修習正 法 有 情方 能修習正 法 有 情方 能修習 ,,,, 外 道無 有外 道無 有外 道無 有外 道無 有 ,,,, 無 說者故無 說者故無 說者故無 說者故 ,,,,
自 不能 覺微 細法 故自 不能 覺微 細法 故自 不能 覺微 細法 故自 不能 覺微 細法 故 。。。。 」這是止 觀兼具 、不 共外 道的
證明。
《 清 淨 道 論 》 將 安 般 念 的 修 習 業 處 , 以 四 念
處,分十六個階次。
我 們 這 一 次 的 禪 七 , 就 以 數 、 隨 、 觸 、 止 、
觀、還、淨的禪修法為主題。
數息為進路的安般念修習法,也出現在其他論
典,如 《俱 舍論》 、天 臺《六 妙門 》等, 六妙 門與
《清淨 道論 》所說 的, 差別在 「 隨隨隨隨 」與「 止止止止 」中間
多了一個「觸」。
按照《清淨道論》的分類,從「 數數數數 」到「 止止止止 」
是奢摩他,「止止止止」是安止成就,「觀觀觀觀」屬毗婆舍那,
「 滅滅滅滅 」是道智,「 淨淨淨淨 」為果智 。說一 切有 部論 師們
也有另一套的分類法,此不贅述。
((((一一一一))))止的修習止的修習止的修習止的修習
數數數數
第一,「數數數數」(gaNeti 計算)。根據契經(阿含),
安般念 的修 習法中 原無 「數息 」這 一項, 應是 後期
論著或 註解 書時代 才出 現。數 息, 目的是 為了 心能
專注於 所緣 。數, 不宜 少過五 ,也 不應取 超過 十以
13
上的數目,中不脫數、不中斷。
記得多年前,我到北緬曼德里摩谷禪院參訪,
那裡的 住持 法師告 訴我 ,當年 列迪 論師曾 指導 修習
安般念 ,是 數一至 七, 「七」 表示 七覺支 ,現 今南
緬帕奧禪林的禪修者,習慣是數至八,「八」數字,
代表八正道。
那我們現在究竟應數多少?按照論典教法,只
要在五 至十 的數目 之內 ,選擇 一個 數目即 可。 如果
選用八 ,那 從頭到 尾不 論多少 遍都 一直使 用八 ,不
要一會 兒八 、待會 兒又 六等, 不斷 改變數 字, 也不
容易培養好專注力。
修習安般念時氣息吸進和呼出要自然,勿故意
造作, 令其 快慢, 或使 它變粗 變細 ,愈自 然愈 好。
不 過 , 若 是 心 散 或 正 在 掉 舉 時 , 可 試 採 用 快 速 的
數 , 一 道 氣 息 的 進 或 出 , 以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不 拘 多 少 , 直 到 氣 息 出 完 或 進 完 為 止 。 您
也可以 進出 ,然後 數一 ,進出 ,然 後數二 ,以 快速
方法計 數。 這些權 宜方 法只能 暫時 性使用 ,久 了養
成習慣 反而 不好。 包括 有些人 因難 於掌握 出入 息的
接觸點 ,因 此用力 呼吸 ,我們 擔心 他養成 了要 有強
力所緣 才能 專注的 習慣 後,一 旦恢 愎平靜 時, 反而
不能專注了。
還有常被人提起的一個問題,即:數息要數多
14
久?我 發現 《清淨 道論 》的回 答很 好,它 說: 「 直直直直
至 不數至 不數至 不數至 不數 ,,,, 亦 能住立 其念於 出息 入息 的所緣 為亦 能住立 其念於 出息 入息 的所緣 為亦 能住立 其念於 出息 入息 的所緣 為亦 能住立 其念於 出息 入息 的所緣 為 止止止止 。。。。 」
數到所 緣確 立之後 ,即 能轉修 「 隨 逐隨 逐隨 逐隨 逐 」。數息的目
的,只是為了斷絕過多外攀的「尋尋尋尋」(雜念),《俱
舍論》也 說: 「 從 一 至十從 一 至十從 一 至十從 一 至十 ,,,, 不 減不 增不 減不 增不 減不 增不 減不 增 ,,,, 恐心於境 極恐心於境 極恐心於境 極恐心於境 極
聚 散故聚 散故聚 散故聚 散故 。。。。 」數息,是為 了斷絕 散亂的 外緣 ,讓 心安
住所緣 。若 是有人 一開 始就能 夠建 立其所 緣, 還需
要數息 嗎? 不數亦 可, 有人不 數息 也可直 接以 出入
息用功,未嘗不可。
在 數 的 過 程 中 , 有 時 不 免 會 摻 雜 一 些 妄 念 進
來,如 果數 字間中 被妄 想打斷 而脫 落了, 就必 須重
新再來 ,一 遍又一 遍, 周而復 始, 直到方 法熟 練及
心可安住為止。
數息法雖在出息入息上計數,不過,禪修者須
知道: 重點 是在「 正知 出息及 入息 」,清 楚了 知氣
息的進和出,並非只為記取數目。
將心安住在所緣不漂浮是「正念」,清楚知道
及 分 辨 氣 息 的 進 出 、 長 短 等 全 部 過 程 的 修 習 , 即
「正知」。
隨隨隨隨
第二,「隨逐」(anubandhanA 連接、跟隨、追)。
放棄了計算數字,進而以念注意「觸」(phusanA 已
15
觸到)範圍上的入出息,不隨氣息的進或出,更不隨氣
息從鼻端進到心臟、肚臍等。
隨 逐 , 相 當 契 經 說 的 出 入 、 長 短 及 遍 身 的 三 段
修法。
觸觸觸觸
第三、「觸」(phusanA)。《清淨道論》說是「有有有有
觸到的地方觸到的地方觸到的地方觸到的地方」(phuTTha-phuTTtthana 已觸到處),是「 觸觸觸觸」
(phusati)的過去分詞。安般念業處是以「觸」把取
所緣,不論「數數數數 」或「隨 逐隨 逐隨 逐隨 逐 」都不離「觸」,如果沒
有觸, 我們 如何得 知是 出息, 還是 入息呢 ?所 以,
在數息 階段的 人, 就在 出入息 「 有 觸 到 的地方有 觸 到 的地方有 觸 到 的地方有 觸 到 的地方」不
斷的數,隨、止等的方法也一樣。
有觸 到 的 範 圍 大 小 因 人 而 異 , 有 人 覺 得 是 一 個
小點, 有人 感受到 範圍 較大。 總之 ,禪行 者不 要故
意改變 它, 或玩弄 它, 只須將 心扣 緊於「 所緣 」上
覺知氣息的進和出就行了。
當 禪 修 者 專 注 於 出 入 氣 息 約 三 十 分 鐘 都 不 被 中
斷,且 自覺 穩定後 ,即 可進而 修習 長短息 。這 裡所
謂的「 長」 或「短 」, 是指氣 息經 過接觸 範圍 的時
間有多 久, 切勿比 較前 後息的 誰長 誰短, 一旦 落入
了分別 計較 ,心就 有可 能散亂 了。 因此, 《清 淨道
論》說:「當知那當知那當知那當知那(((( 出入息的出入息的出入息的出入息的 ))))長短是依時間的長短是依時間的長短是依時間的長短是依時間的 。。。。」
16
只需專注於當下息氣經過的時間,如此就可以了。
再來,就是遍身息。這裡講的「身身身身」(kAya),
不是指 一般身 體而 是指 「 出 入 息的 身出 入 息的 身出 入 息的 身出 入 息的 身 」,身有堆、
聚等意 思。 當我們 說遍 身息的 時候 ,也即 是指 氣息
經過接 觸範 圍的全 部過 程,所 有過 程都清 楚覺 知,
毫無遺漏。
禪 修 者 心 中 默 念 氣 息 的 進 , 或 氣 息 的 出 , 但 不
念有跳動或節奏的「進、進、進」或「出、出、出」,
也不去默念氣息的「是初、是中、是後」(初、中、
後是指氣息從開始到結束過程中的三階段。)
禪 修 者 只 要 在 接 觸 範 圍 上 覺 知 氣 息 的 入 出 , 每
一細節 都有 正念正 知, 扣緊所 緣( 制心一 處) 及清
楚知道當下所發生的事。
「正念」的特相是照顧所緣念念分明而不流失,
讓心穩 住在 所緣, 正如 同一塊 大石 頭沉住 在水 中,
不像葫蘆般的漂浮,這 apilApana(非漂浮的)是正
念所發 揮的 作用。 若具 有相當 綿密 的專注 力與 觀察
力時,妄念根本就無法乘虛侵入。
止止止止
第四、「安住(止)」(ThapanA 安置、留住)。
這裡有需要做一點說明「安住」(ThapanA)與「安息」
17
(passambhayaM)的不同。
經 典 中 說 的 「 止 身 行 」 或 「 安 息 身 行 」
(passambhayaM kaya-saGkharaM 身行的鎮靜),註釋書
指未修 前的 喘息粗 心到 第四禪 成就 的止息 細心 ,中
間的過程都可視為安息(passambhayaM 鎮靜),次第
是漸進式的,愈上愈細。
但「安止」(appaNA 入定),就不一樣。一般是使
用在證 得安 止定, 如初 禪、第 二禪 乃至第 四禪 ,意
義就變 得沒 有「安 息」 (從粗 心至 細心的 整個 鎮靜
過 程 ) 來 的 廣 泛 , 解 說 有 差 , 這 是 需 要 特 別 留 意
的。
這種安息(止)的作用,是因禪修者把取了業
處時所 產生 的效果 ,好 比未修 習安 般念業 處之 前是
粗心, 已修 習後身 行變 得愈來 愈細 ,似有 似無 ,甚
至到達 了難 以辨別 狀態 。好比 身心 熱惱的 時候 ,起
了很粗 糙的 出入息 ,當 身心沒 有熱 惱的時 候, 它開
始平靜微細。
值得注意,《清淨道論》還將止身行分類為:
奢摩他 (止 )的止 身行 ,以及 毗婆 舍那( 觀) 的止
身行。 它們 都有一 共同 點,即 愈後 面,就 愈微 細,
止也如此,觀也如此,但成就內容是不一樣的。
根據大寺派所傳,雜部師、長部師和中部師持
有 不 同 意 見 。 雜 、 長 部 二 師 眾 認 為 奢 摩 他 的 止 身
18
行,是 :安 般念業 處修 習前的 身行 粗,成 就初 禪近
行定時 的身 行細; 初禪 安止成 就時 ,比初 禪近 行的
身行細 ;第 二禪安 止成 就時比 初禪 、第二 禪近 行的
身 行 細 , 以 此 類 推 , 到 達 了 第 四 禪 安 止 定 時 最 微
細,甚 至不 起出入 息。 如《阿 毗達 磨大毗 婆沙 論》
說 的 : 「 止 身 行 者止 身 行 者止 身 行 者止 身 行 者 ,,,, 謂 令 息 風 漸 漸 微 細謂 令 息 風 漸 漸 微 細謂 令 息 風 漸 漸 微 細謂 令 息 風 漸 漸 微 細 ,,,, 乃 至 不乃 至 不乃 至 不乃 至 不
生生生生 。。。。」
在「未把取時未把取時未把取時未把取時」(apariggahitakale,未擁有時、未
佔有時)所起的身行粗,已把取時則身行安息(細),
從開始至結尾,是漸漸微細。
禪修者專注於氣息的全部過程,漸漸的,心將
與所緣 結為 一體。 原來 安般念 業處 的入門 ,是 把取
身門的 「 觸觸觸觸 」為所緣, 現已經 過不 斷修習 成定 ,由
較粗的身「觸觸觸觸」所緣,轉於意門更微細的法所緣──
「相相相相」(nimitta 禪相)。
相的產生,離前五識,在五識不起作用之下現
起於意 門。 如果禪 修者 看到、 聽到 、嗅到 、嚐 到,
或接觸 等五 識還有 發生 作用, 則已 離開意 門專 注,
也即是 不在 定中。 南傳 阿毗達 磨解 說,這 稱為 禪那
心的心 及心 所,只 生起 在意門 的速 行心裡 ,《 俱舍
論》也 向來主 張: 「 正 在 定中 無五 識正 在 定中 無五 識正 在 定中 無五 識正 在 定中 無五 識 。。。。 」所以,入
定唯在意門,沒有前五門的作用。
有些禪修者覺得相晃動,忽而移動,有的是相
19
在人中 ,或 是下巴 ,或 像全身 呼吸 。《阿 毗達 磨大
毗婆沙論》有說:「息念未成息念未成息念未成息念未成,,,, 觀入出息從鼻入出觀入出息從鼻入出觀入出息從鼻入出觀入出息從鼻入出 ;;;;
息 念 成 已息 念 成 已息 念 成 已息 念 成 已 ,,,, 觀 身 毛 孔 猶 如 藕 根觀 身 毛 孔 猶 如 藕 根觀 身 毛 孔 猶 如 藕 根觀 身 毛 孔 猶 如 藕 根 ,,,, 息 風 周 遍 於 中 入息 風 周 遍 於 中 入息 風 周 遍 於 中 入息 風 周 遍 於 中 入
出出出出 。。。。」是描述這一種定境上的反應。
出定後,每人對相的描述與形容未必一致。有
人 說 它 好 像 月 輪 、 如 花 環 、 如 煙 、 如 雲 等 , 這 是
「想」 所生 ,以想 為因 ,以想 為根 ,種種 異想 ,現
起了種 種異 相。記 得中 國的永 明延 壽在《 宗鏡 錄》
曾 這 麼 說 : 「 依 觀 門依 觀 門依 觀 門依 觀 門 ,,,, 觀 心 似 現 前 境觀 心 似 現 前 境觀 心 似 現 前 境觀 心 似 現 前 境 ,,,, 雖 權 立 假雖 權 立 假雖 權 立 假雖 權 立 假
相相相相 ,,,, 悉 從心 變悉 從心 變悉 從心 變悉 從心 變 ,,,, 如如如如 《《《《 觀經觀經觀經觀經 》》》》 中 立日 觀中 立日 觀中 立日 觀中 立日 觀 、、、、 水 觀等十 六水 觀等十 六水 觀等十 六水 觀等十 六
觀門觀門觀門觀門。。。。」在事觀上,這是想所施設,「悉從心變悉從心變悉從心變悉從心變」,
什麼名 稱、 影象及 概念 不是那 麼重 要,總 之, 它可
以做為禪修者安心的所緣(目標)就是了。
安般念是由觸入門,後修轉成意門中的相,轉
換過程 ,有 些禪修 者發 覺氣息 或相 忽隱忽 現, 若有
若無。 如果 您覺察 不到 氣息或 接觸 範圍的 時候 ,不
要 故 意 弄 粗 氣 息 , 也 不 要 離 開 了 氣 息 接 觸 範 圍 之
外,另 找所 緣。事 實上 ,相不 離氣 息或接 觸範 圍,
正確的 話, 應該是 專注 於氣息 時也 就專注 於相 ,專
注相時 也就 專注氣 息, 達到息 相結 合,可 以維 持半
小時至 一、 兩小時 ,甚 或更久 ,當 相穩定 後, 禪修
者就可把注意力完全專注在相上了。
相現起了,此時此刻更需要加強自己的正念和
正知。 有七 種保護 相的 方法, 猶如 小心翼 翼的 在保
20
護轉輪聖王的母胎一樣。
七 種 護 相 方 法 , 即 : 於 住 所 、 行 境 、 談 話 、
人 、 食 物 、 時 節 及 四 威 儀 中 , 時 時 刻 刻 留 意 與 保
護,使 相愈 加堅固 穩定 ,直到 安止 定成就 為止 。中
國以前 的禪 宗祖師 也有 開悟後 就住 林下水 邊「 保養
聖胎」的例子。
奢摩他(止)初習成時,有所謂「幼稚定」(taruNo
samAdhi 幼嫩定),毗婆舍那初習成就時,也有所謂
「幼稚觀」(taruNa vipassanA 幼嫩觀)。這兩種現象,
對禪修 者而 言都同 樣處 於「幼 嫩經 驗」階 段, 需要
特別的 保護 ,少了 這一 層保任 功夫 ,對禪 修者 或有
不利。
當相現起的時候,不要去理會相的顏色,或是
辨別它 的四 大特相 ,只 要單純 的將 心安住 在相 上就
可以了。
「 單 純 」 兩 個 字 , 其 實 真 正 用 起 功 來 還 不 簡
單,本 來禪 修生活 應該 就是愈 單純 愈好才 對, 可惜
這種「 單純 」並非 多數 人開始 就能 適應得 來, 習性
所 成 , 不 甘 寂 寞 , 欲 多 則 喜 愛 攀 附 外 緣 , 無 論 是
內、是 外, 是過去 、現 在或未 來的 所緣。 總之 ,想
蘊發達 而不 斷更換 所緣 (目標 ), 就是靜 不下 來的
現象。制心一處,談何容易啊?!
以近行定等持於心,鎮伏五蓋,相得成就。如
21
果想要 相更 加穩定 ,禪 修者可 以多 練習十 種的 安止
善巧及 五自 在。自 在, 在《成 實論 》中也 有說 到,
不過只是三自在。
((((二二二二))))觀的修習觀的修習觀的修習觀的修習
數、隨、觸、止是屬於奢摩他(止),觀、還、
淨屬毗婆舍那(觀)。
《清淨道論》的觀修習,完全以慧體的五種清
淨說明 ,即 一、見 清淨 ,二、 度疑 清淨, 三、 道非
道 智 見 清 淨 , 四 、 行 道 智 見 清 淨 , 及 五 、 智 見 清
淨。五種慧體之前的戒、定二清淨是慧根。
慧體是依於慧根生長,慧根又必須依附慧地才
能生長 、萌 芽,乃 至開 花結果 。慧 地,就 是對 蘊、
處 、 界 、 根 、 諦 、 緣 起 等 聞 所 成 慧 ── 「 遍 問 熟遍 問 熟遍 問 熟遍 問 熟
知知知知」。在安般念的遍問(paripuccha 詢問)應詢問有
關安般 念業 處的問 題, 故為安 般念 業處者 的五 節之
一,順 序是 :受持 、遍 問、現 起、 安止及 相, 廣說
如《清淨道論》。
聞慧,是實修(戒定慧)前的基礎,經由詢問,
從善知 識處 得來的 指示 ,掌握 了有 關即將 修學 的業
處要義,「譬如象行腳跡,易尋不迷正路,得道、得
禪亦復如是。何以故?易指示故。」這是漢譯《善見律》
中說的 ,同 樣的譬 喻在 《清淨 道論 》教授 業處 文中
22
出現, 且有詳 加說 明。 「 遍 問 熟知遍 問 熟知遍 問 熟知遍 問 熟知 」並不限安般念
業處,實通一切,可資參考。
觀察觀察觀察觀察
上面已介紹過「 安住安住安住安住 」,現接下來是「 觀察觀察觀察觀察 」
(sallakkhaNA)。sallakkhaNA 有識別、洞察的意思,屬
毗婆舍那(vi+passana)。「 毗毗毗毗 」(vi)有分別、推
求義,「婆舍那」(passana)是觀察、看見。傳馬
鳴《大 乘起信 論》有 說 ︰「 所 言 觀 者所 言 觀 者所 言 觀 者所 言 觀 者 ,,,, 謂分 別因 緣謂分 別因 緣謂分 別因 緣謂分 別因 緣
生 滅相生 滅相生 滅相生 滅相 ,,,, 隨 順毗 婆舍 那觀 義故隨 順毗 婆舍 那觀 義故隨 順毗 婆舍 那觀 義故隨 順毗 婆舍 那觀 義故 。。。。 」《大乘義章 》也
以為:「 外 國 名 毗 婆舍那外 國 名 毗 婆舍那外 國 名 毗 婆舍那外 國 名 毗 婆舍那 ,,,, 此 翻名 觀此 翻名 觀此 翻名 觀此 翻名 觀 ;;;; 於 法推求於 法推求於 法推求於 法推求 、、、、
簡 擇 名 觀簡 擇 名 觀簡 擇 名 觀簡 擇 名 觀 。。。。 」 毗 婆 舍 那 大 概 就 有 分 別 、 推 求 、 簡
擇、觀察等意思了。
佛 教 有 主 張 以 定 修 觀 基 礎 , 也 有 主 張 不 必 修
止 , 可 以 直 接 修 觀 的 , 如 一 類 缺 乏 禪 定 水 滋 潤 的
「 乾觀者乾觀者乾觀者乾觀者 」(sukkha-vipassaka)。不過,乾觀者在毗婆
舍那( 觀) 成就後 的道 、果智 ,也 是止觀 結合 的,
相當於初禪。
不 過 , 根 據 印 度 佛 教 聲 聞 、 大 乘 經 論 等 的 記
載, 以及 不 少歷代祖師 的語 錄或 論著 顯 示, 如 天臺
智者大 師、 西藏宗 喀巴 大師等 則認 為須先 修止 而後
觀的。
現在,我們是根據南傳《清淨道論》來解說。
修習毗 婆舍那 第一 階段 的「 見 清 淨見 清 淨見 清 淨見 清 淨 」,也是必須以
定為基 礎的 ,即從 三摩 缽底出 來後 ,才能 作名 色的
23
觀察。《俱舍論》云:「 契經說契經說契經說契經說 ,,,,此為增上心學故此為增上心學故此為增上心學故此為增上心學故 ,,,,
心 清淨 最勝 即四靜 慮故心 清淨 最勝 即四靜 慮故心 清淨 最勝 即四靜 慮故心 清淨 最勝 即四靜 慮故 。。。。 依何 義故依何 義故依何 義故依何 義故 ,,,, 立靜 慮名立靜 慮名立靜 慮名立靜 慮名 ???? 由由由由
此 寂靜 能審 慮故此 寂靜 能審 慮故此 寂靜 能審 慮故此 寂靜 能審 慮故 ,,,, 審慮即 是實 了知 義審慮即 是實 了知 義審慮即 是實 了知 義審慮即 是實 了知 義 ,,,, 如 說心在 定如 說心在 定如 說心在 定如 說心在 定
能 如實 了知能 如實 了知能 如實 了知能 如實 了知 。。。。 」羅什譯《佛遺 教經》 亦說 :「 心 在心 在心 在心 在
定 故定 故定 故定 故 ,,,, 能知 世間 生滅 法相能知 世間 生滅 法相能知 世間 生滅 法相能知 世間 生滅 法相 。。。。 」其實,都是 出自 契經
的,如南傳《相應部》裡世尊告諸比丘:「諸比丘諸比丘諸比丘諸比丘!!!!
汝 應修 定汝 應修 定汝 應修 定汝 應修 定 ,,,, 諸比丘諸比丘諸比丘諸比丘 !!!! 得定 的比 丘如 實遍知得定 的比 丘如 實遍知得定 的比 丘如 實遍知得定 的比 丘如 實遍知 。。。。 」這段
引文, 在《 清淨道 論》 出現多 次。 禪定為 毗婆 舍那
的足處,源自契經,後更散見於諸論裡。
名色與緣起名色與緣起名色與緣起名色與緣起
名色與緣起的把握,在修習毗婆舍那(觀)的
成敗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攝阿毗達磨義論》「第九攝業處分別品.觀
的業處 」,對 於「 見 清 淨見 清 淨見 清 淨見 清 淨 」及「 度 疑 清 淨度 疑 清 淨度 疑 清 淨度 疑 清 淨 」下了定
義,它說 :「 以 特 相以 特 相以 特 相以 特 相 、、、、 作 用作 用作 用作 用 、、、、 現起現起現起現起 、、、、 近 因而把握 名近 因而把握 名近 因而把握 名近 因而把握 名
色色色色 ,,,, 名 為 見 清 淨名 為 見 清 淨名 為 見 清 淨名 為 見 清 淨 。。。。 把 握 等 名 色 之 緣把 握 等 名 色 之 緣把 握 等 名 色 之 緣把 握 等 名 色 之 緣 ,,,, 名 為 度 疑 清名 為 度 疑 清名 為 度 疑 清名 為 度 疑 清
淨淨淨淨 。。。。」
《清淨道論》說:「精確看見名色為見清淨精確看見名色為見清淨精確看見名色為見清淨精確看見名色為見清淨 。。。。」
修習毗婆舍那者必須「精確看見精確看見精確看見精確看見」(yathava-dassanam)
心、心 所, 四大及 其所 造色的 特相 、作用 (味 )、
現起及足處。
《俱舍論》中說:「身身身身 、、、、 受受受受 、、、、心心心心 、、、、法各別自性法各別自性法各別自性法各別自性,,,,
24
名 為 自 相名 為 自 相名 為 自 相名 為 自 相 。。。。 一 切 有 為 皆 非 常 性一 切 有 為 皆 非 常 性一 切 有 為 皆 非 常 性一 切 有 為 皆 非 常 性 ,,,, 一 切 有 漏 皆 是 苦一 切 有 漏 皆 是 苦一 切 有 漏 皆 是 苦一 切 有 漏 皆 是 苦
性性性性 ,,,,及一切法空非我性及一切法空非我性及一切法空非我性及一切法空非我性,,,, 名為共相名為共相名為共相名為共相 。。。。」
護法論師的《長部疏》有說:「 真 實法的相有真 實法的相有真 實法的相有真 實法的相有
兩 種兩 種兩 種兩 種 :::: 自相自相自相自相 、、、、 共相共相共相共相 。。。。 這裡 的覺 知自 相就是這裡 的覺 知自 相就是這裡 的覺 知自 相就是這裡 的覺 知自 相就是 現量智現量智現量智現量智 ,,,,
覺 知共 相則 為比 量智覺 知共 相則 為比 量智覺 知共 相則 為比 量智覺 知共 相則 為比 量智 。。。。」在世 間三遍 智中, 觀 察諸
法各別自相而轉起的慧為「知遍智」(JAta-pariJJA),
見清淨、度疑清淨就屬知遍智,是現量智。
如實知見名色及緣起,是轉起生滅隨觀智的必
備基礎 。禪 修者對 色法 或名法 的現 起,即 能辨 別其
相、作 用、 現狀及 近因 ,這是 如實 見(見 清淨 )。
若進而 了知 此法的 因果 關係, 則為 如實智 (度 疑清
淨)。 因此 可謂: 不知 自相, 難了 共相。 不能 憑空
想像而 統觀 一切為 無常 、苦、 無我 (共相 ), 凡是
勝解的 、假 想的, 雖暫 時性的 鎮伏 了煩惱 而終 究不
得根治。
猶如一名醫生不知病源,也不從其(自)相診
斷而推 求病 因,就 以為 凡所有 病皆 是空、 無常 ,感
冒無常 ,心 臟病無 常, 愛滋病 也無 常,站 在共 相上
看好像 沒錯 ,但到 底病 因、病 相有 別。病 因不 同,
如果一 味視 共相為 自相 ,於是 乎, 開出同 一處 方,
以同出 一徹 手法治 百病 ,行得 通嗎 ?一名 訓練 有素
的好醫 師, 應先從 病相 上診斷 ,知 曉病因 之後 才對
症下藥 。四 聖諦中 的集 諦,即 能針 對說明 每一 法現
起 之 近 因 , 知 因 從 何 而 集 起 , 從 因 地 上 , 就 地 解
25
決。
我再多一個舉例來說明好了。好比一棟房子發
現有異 味, 原來因 為有 隻死老 鼠, 幾天下 來, 結果
腐尸散 發出 極噁心 臭味 ,若要 解決 這臭味 ,您 會怎
麼處理 ?我 想,您 會先 找出原 因吧 ?臭是 果, 果必
有因, 因是 一隻發 臭的 死老鼠 。反 之,如 果只 知其
理:這 是無 常、是 苦、 是無我 ,沒 去找出 關鍵 問題
出 在 那 裡 , 連 根 拔 除 , 光 坐 在 那 兒 憑 空 想 像 ──這
臭味: 是無 常、是 苦、 是無我 。請 問:臭 味會 因您
的「假想」因此而消失不見嗎?不會的。因未解決,
臭味( 果) 猶存。 「果 」是從 某一 特定的 「因 」所
生 , 但 不 是 任 何 「 因 」 都 可 以 生 長 出 某 一 特 定 的
「果」 ,如 一棵芒 果樹 是果, 它是 從芒果 的「 因」
而來,果從因生。
同理,非任何的「因」都發出這股難聞的果(死
老鼠臭味),臭味既然是果,它就有特定的因──如
死老鼠 。因 此,我 們就 得先找 出正 因把它 處理 掉,
如果再予香料、香水類薰之,臭味很快就沒了。
見清淨與度疑清淨的成就見清淨與度疑清淨的成就見清淨與度疑清淨的成就見清淨與度疑清淨的成就
當禪修者確定了名色,捨棄有情、補特伽羅等
「世間想世間想世間想世間想」(loka-samaJJaya),超越對有情的痴迷,
置心於 沒有 痴迷之 境, 確定「 只是 名色, 沒有 有情
及補特伽羅」,這時候沒有你也沒有我。
26
譬如諸多零件的結集而成,我們說它為「車車車車」;
因有了 諸蘊的 集成 ,故 假名之 為「 人人人人 」、「 有 情有 情有 情有 情 」
或「 補 特 伽 羅補 特 伽 羅補 特 伽 羅補 特 伽 羅 」等,這都是一 些名言 上的 假施 設。
依 第 一 義 說 , 沒 有 你 、 沒 有 我 , 沒 有 人 , 沒 有 有
情 , 沒 有 補 特 伽 羅 , 只 見 如 蘆 葦 相 束 互 依 的 五 蘊
(名色 )而 已。這 是見 清淨成 就, 因此說 ,見 清淨
者具足「如實見如實見如實見如實見」(yathA-bhUta-dassana)。
度疑清淨又如何呢?度疑清淨者,則能夠掌握
名色之 因緣 ,如實 了知 是什麼 因, 導致了 什麼 果,
不會落 入斷常 、一 異等 見,即 所謂「 此 有 故 彼有此 有 故 彼有此 有 故 彼有此 有 故 彼有 」
等,斷除三世疑惑,這是「遍知智遍知智遍知智遍知智」(JAta-pariJJA),
也是「法住智法住智法住智法住智」、「如實智如實智如實智如實智」、「正見正見正見正見」者。
有了遍知智,接著才開始從名色觀察中學習提
起無常 、苦 及無我 三( 共)相 觀訓 練生滅 隨觀 智。
如果今 生能 夠修習 成就 生滅隨 觀智 ,接踵 而至 的壞
隨觀智乃至行捨智,也就可以學習了。
有些過去世資糧(波羅蜜)佳者,今世即能證
得道、 果智 成就。 另外 ,還有 一類 禪修者 ,因 過去
世曾發 願生 生世世 為佛 弟子或 行菩 薩道者 ,今 世證
得行捨 智後 ,是不 取證 道果的 。修 至行捨 智, 是南
傳赤銅 鍱部 佛教的 說法 ,北傳 說一 切有部 是說 「 住住住住
頂不墮頂不墮頂不墮頂不墮」。
27
五、自勉與共勉五、自勉與共勉五、自勉與共勉五、自勉與共勉
七天禪七,終於要結束了。時間不算充裕,有
關《清 淨道 論》的 止觀 內容, 我也 只能就 所學 知的
止觀概 念, 做一點 粗略 講解而 已。 有興趣 者或 可依
此按圖索驥,找到一個適合自己學習的方法。
修習止觀,須日積月累的數數修習變成習慣,
如此才 是最 有效的 辦法 。末世 眾生 ,要跟 隨有 經驗
的理想 善知 識談何 容易 ?不是 自己 住不下 去, 就是
有其他 因緣 讓自己 不能 久留。 現在 ,既然 身在 佛學
院裡, 這是 重法義 (聞 思)的 好環 境,也 是肥 沃的
「 慧 地慧 地慧 地慧 地 」。趁這幾年, 好好把 佛法或 止觀 理論 讀得
嫻熟, 以後 有機會 全心 投入於 止觀 操作時 ,即 可避
免許多不必要的冤枉路。
最後,我想以個人學習心得──「參學五觀參學五觀參學五觀參學五觀」,
與大家共勉:
一一一一 、、、、 親 近 善 知 識親 近 善 知 識親 近 善 知 識親 近 善 知 識 ,,,, 留 意 老 師 專 長 及 其 經 驗 傳留 意 老 師 專 長 及 其 經 驗 傳留 意 老 師 專 長 及 其 經 驗 傳留 意 老 師 專 長 及 其 經 驗 傳
承承承承 ,,,,掌握此一要領掌握此一要領掌握此一要領掌握此一要領 ,,,,必定受用無窮必定受用無窮必定受用無窮必定受用無窮 。。。。
二二二二 、、、、 滿滿滿滿 招招招招 損損損損 ,,,, 謙受益謙受益謙受益謙受益 。。。。 既來參學既來參學既來參學既來參學 ,,,, 理應先放下理應先放下理應先放下理應先放下
主 見主 見主 見主 見 ,,,, 全心 投入學 習老師 所授 的方 法全心 投入學 習老師 所授 的方 法全心 投入學 習老師 所授 的方 法全心 投入學 習老師 所授 的方 法 。。。。 除 非指導 老除 非指導 老除 非指導 老除 非指導 老
師許可之前所學的師許可之前所學的師許可之前所學的師許可之前所學的 ,,,,則另當別論則另當別論則另當別論則另當別論。。。。
28
三三三三 、、、、 有了好老師有了好老師有了好老師有了好老師 ,,,, 學了新方法學了新方法學了新方法學了新方法 ,,,, 有了更豐富的有了更豐富的有了更豐富的有了更豐富的
學 習心 得時學 習心 得時學 習心 得時學 習心 得時 ,,,, 也不 應隨意 貶抑也不 應隨意 貶抑也不 應隨意 貶抑也不 應隨意 貶抑 、、、、 毀 謗自己 以前的 老毀 謗自己 以前的 老毀 謗自己 以前的 老毀 謗自己 以前的 老
師 及其 方法師 及其 方法師 及其 方法師 及其 方法 。。。。 此是 學時此是 學時此是 學時此是 學時 ,,,, 非非非非 「「「「 現現現現 」」」」 時時時時 。。。。 井 蛙之見井 蛙之見井 蛙之見井 蛙之見 ,,,,
所 見不 過圓 蓋所 見不 過圓 蓋所 見不 過圓 蓋所 見不 過圓 蓋 ,,,, 不 知謂不 知不 知謂不 知不 知謂不 知不 知謂不 知 ,,,, 切莫 擴大自 己不知 的切莫 擴大自 己不知 的切莫 擴大自 己不知 的切莫 擴大自 己不知 的
範 圍範 圍範 圍範 圍 ,,,, 而且 學習除 了是與 非而且 學習除 了是與 非而且 學習除 了是與 非而且 學習除 了是與 非 ,,,, 對與 錯之外對與 錯之外對與 錯之外對與 錯之外 ,,,, 也不 妨也不 妨也不 妨也不 妨
學 習一 些學 習一 些學 習一 些學 習一 些 「「「「 保留保留保留保留 」」」」 的心態的心態的心態的心態 ,,,, 這 是為 了避免 自己徒 增這 是為 了避免 自己徒 增這 是為 了避免 自己徒 增這 是為 了避免 自己徒 增
參學的障礙參學的障礙參學的障礙參學的障礙 ,,,,造諸口業造諸口業造諸口業造諸口業,,,, 廣結惡緣廣結惡緣廣結惡緣廣結惡緣 。。。。
四四四四 、、、、 保持客觀保持客觀保持客觀保持客觀 ,,,, 儘量避免儘量避免儘量避免儘量避免 「「「「 唯一化唯一化唯一化唯一化 」。」。」。」。 學習要學習要學習要學習要
專專專專 ,,,, 切 忌 在 唯切 忌 在 唯切 忌 在 唯切 忌 在 唯 ,,,, 莫 將 自 己 崇 拜 的 老 師 和 方 法 推 向莫 將 自 己 崇 拜 的 老 師 和 方 法 推 向莫 將 自 己 崇 拜 的 老 師 和 方 法 推 向莫 將 自 己 崇 拜 的 老 師 和 方 法 推 向
「「「「 唯一 化唯一 化唯一 化唯一 化 」 。」 。」 。」 。 否則否則否則否則 ,,,, 這條 路極 有可 能愈走 愈窄這條 路極 有可 能愈走 愈窄這條 路極 有可 能愈走 愈窄這條 路極 有可 能愈走 愈窄 ,,,, 愈愈愈愈
走 愈辛 苦走 愈辛 苦走 愈辛 苦走 愈辛 苦 ,,,, 流於感 情流於感 情流於感 情流於感 情 ,,,, 反 使自 己喪 失諸多 修學之 良反 使自 己喪 失諸多 修學之 良反 使自 己喪 失諸多 修學之 良反 使自 己喪 失諸多 修學之 良
機機機機 。。。。
五五五五 、、、、 參學生涯中參學生涯中參學生涯中參學生涯中 ,,,, 不妨多給自己留一些美好的不妨多給自己留一些美好的不妨多給自己留一些美好的不妨多給自己留一些美好的
回 憶回 憶回 憶回 憶 !!!! 凡事 要有始 要終凡事 要有始 要終凡事 要有始 要終凡事 要有始 要終 ,,,, 正似 一篇 文章正似 一篇 文章正似 一篇 文章正似 一篇 文章 ,,,, 總不能 老總不能 老總不能 老總不能 老
是 些逗 號是 些逗 號是 些逗 號是 些逗 號 、、、、 頓號頓號頓號頓號 ,,,, 沒有沒有沒有沒有 句 號句 號句 號句 號 ,,,, 就草 率了結 掉就草 率了結 掉就草 率了結 掉就草 率了結 掉 。。。。 雷 聲雷 聲雷 聲雷 聲
大大大大 ,,,, 雨 聲小雨 聲小雨 聲小雨 聲小 ,,,, 有頭 沒尾有頭 沒尾有頭 沒尾有頭 沒尾 ,,,, 這都 是參 學時應 避免的 壞這都 是參 學時應 避免的 壞這都 是參 學時應 避免的 壞這都 是參 學時應 避免的 壞
習慣習慣習慣習慣。。。。
原載《福嚴佛學院第九屆畢業特刊》(p299-313)
2008 年 3 月 10 日修訂
29
日 期 : 2001 年 11 月 3 至 10 日
地 點 : 福 嚴 佛 學 院
主 講 : 開 印 比 丘
記 錄 : 開 仁 比 丘 、 見 法 比 丘
出 版 : 寂 靜 禪 林 資 訊 部
地 址 : P.O.Box 561, 89208 Tuaran, Sabah, Malaysia.
電 話 : ( 60-88)968715
傳 真 : ( 60-88) 968413
電 郵 : santavana@gmail.com
網 址 : www.santavana.org
印 刷 者 : 首 都 印 刷 私 人 有 限 公 司 ( 238973-U)
出 版 日 : 2008 年 3 月
版 次 : 初 版 第 一 刷 1,000 本
戶 口 : Santavana Forest Hermitage
銀 行 : Malayan Banking Berhad
國 際 代 碼 : MBBEMYKL
銀 行 戶 口 : 5101-4302-7182
An-Ban-Nian-San-Mo-Di ( 《 安 般 念 三 摩 地 》 )
ISBN: 978-983-3728-16-9
非 賣 品 . For Free Distribution
歡 迎 倡 印 . 請 勿 刪 增 本 書 內 容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宏 恆
 
行門與弘化
行門與弘化行門與弘化
行門與弘化diin54321
 
虚云大师《禅修入门》
虚云大师《禅修入门》虚云大师《禅修入门》
虚云大师《禅修入门》
walkmankim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一 (選錄)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一 (選錄)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一 (選錄)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一 (選錄)foonkok
 
內觀實踐
內觀實踐內觀實踐
內觀實踐
宏 恆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Murphy Chen
 
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
lyquochoang
 
三峽講堂1 (念佛三昧)
三峽講堂1 (念佛三昧)三峽講堂1 (念佛三昧)
三峽講堂1 (念佛三昧)
jainfug
 
南北傳禪修經驗分享
南北傳禪修經驗分享南北傳禪修經驗分享
南北傳禪修經驗分享
Murphy Chen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宏 恆
 
達磨大師破相論
達磨大師破相論達磨大師破相論
達磨大師破相論
lyquochoang
 
髻智比庫 親近釋迦牟尼佛從巴利藏經看佛陀一生
髻智比庫 親近釋迦牟尼佛從巴利藏經看佛陀一生髻智比庫 親近釋迦牟尼佛從巴利藏經看佛陀一生
髻智比庫 親近釋迦牟尼佛從巴利藏經看佛陀一生
宏 恆
 
生活中的緣起(佛使比丘)
生活中的緣起(佛使比丘)生活中的緣起(佛使比丘)
生活中的緣起(佛使比丘)
宏 恆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宏 恆
 
修心筆錄—自性大圓滿當面現證不修佛教訣(Pod)
修心筆錄—自性大圓滿當面現證不修佛教訣(Pod)修心筆錄—自性大圓滿當面現證不修佛教訣(Pod)
修心筆錄—自性大圓滿當面現證不修佛教訣(Pod)
TAAZE 讀冊生活
 
9 Stages Of Mindfulness 2
9 Stages Of Mindfulness 29 Stages Of Mindfulness 2
9 Stages Of Mindfulness 2
Yvonne 99
 
觀察緣起
觀察緣起觀察緣起
觀察緣起
宏 恆
 

What's hot (19)

《維摩詰所說經》摘抄
《維摩詰所說經》摘抄《維摩詰所說經》摘抄
《維摩詰所說經》摘抄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行門與弘化
行門與弘化行門與弘化
行門與弘化
 
虚云大师《禅修入门》
虚云大师《禅修入门》虚云大师《禅修入门》
虚云大师《禅修入门》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一 (選錄)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一 (選錄)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一 (選錄)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一 (選錄)
 
內觀實踐
內觀實踐內觀實踐
內觀實踐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禪修的效用與方法
 
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
 
三峽講堂1 (念佛三昧)
三峽講堂1 (念佛三昧)三峽講堂1 (念佛三昧)
三峽講堂1 (念佛三昧)
 
南北傳禪修經驗分享
南北傳禪修經驗分享南北傳禪修經驗分享
南北傳禪修經驗分享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達磨大師破相論
達磨大師破相論達磨大師破相論
達磨大師破相論
 
髻智比庫 親近釋迦牟尼佛從巴利藏經看佛陀一生
髻智比庫 親近釋迦牟尼佛從巴利藏經看佛陀一生髻智比庫 親近釋迦牟尼佛從巴利藏經看佛陀一生
髻智比庫 親近釋迦牟尼佛從巴利藏經看佛陀一生
 
生活中的緣起(佛使比丘)
生活中的緣起(佛使比丘)生活中的緣起(佛使比丘)
生活中的緣起(佛使比丘)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修心筆錄—自性大圓滿當面現證不修佛教訣(Pod)
修心筆錄—自性大圓滿當面現證不修佛教訣(Pod)修心筆錄—自性大圓滿當面現證不修佛教訣(Pod)
修心筆錄—自性大圓滿當面現證不修佛教訣(Pod)
 
9 Stages Of Mindfulness 2
9 Stages Of Mindfulness 29 Stages Of Mindfulness 2
9 Stages Of Mindfulness 2
 
觀察緣起
觀察緣起觀察緣起
觀察緣起
 

Viewers also liked

佛教禪修的命脈
佛教禪修的命脈佛教禪修的命脈
佛教禪修的命脈
宏 恆
 
暗夜光明巴利經典選集
暗夜光明巴利經典選集暗夜光明巴利經典選集
暗夜光明巴利經典選集
宏 恆
 
禪修基本須知
禪修基本須知禪修基本須知
禪修基本須知
宏 恆
 
正念之道
正念之道正念之道
正念之道
宏 恆
 
正念之道 向智尊者
正念之道 向智尊者正念之道 向智尊者
正念之道 向智尊者
宏 恆
 
內觀禪修手冊
內觀禪修手冊內觀禪修手冊
內觀禪修手冊
宏 恆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宏 恆
 

Viewers also liked (7)

佛教禪修的命脈
佛教禪修的命脈佛教禪修的命脈
佛教禪修的命脈
 
暗夜光明巴利經典選集
暗夜光明巴利經典選集暗夜光明巴利經典選集
暗夜光明巴利經典選集
 
禪修基本須知
禪修基本須知禪修基本須知
禪修基本須知
 
正念之道
正念之道正念之道
正念之道
 
正念之道 向智尊者
正念之道 向智尊者正念之道 向智尊者
正念之道 向智尊者
 
內觀禪修手冊
內觀禪修手冊內觀禪修手冊
內觀禪修手冊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Similar to 安般念三摩地

企業班課程
企業班課程企業班課程
企業班課程
hohohoho
 
企業班課程
企業班課程企業班課程
企業班課程
hohohoho
 
般若心經 元曉新解
般若心經 元曉新解般若心經 元曉新解
般若心經 元曉新解
yct.Ken Chang
 
20100501 meditation
20100501 meditation20100501 meditation
20100501 meditation
Tom
 
完全式瑜伽呼吸法
完全式瑜伽呼吸法完全式瑜伽呼吸法
完全式瑜伽呼吸法
alexsred
 
禪心慧語(4)1 10
禪心慧語(4)1 10禪心慧語(4)1 10
禪心慧語(4)1 10foonkok
 
歇下桀驁不馴的狂心,令其歸於平靜
歇下桀驁不馴的狂心,令其歸於平靜歇下桀驁不馴的狂心,令其歸於平靜
歇下桀驁不馴的狂心,令其歸於平靜Gloria091959
 
禪心慧語 4 (11 20)
禪心慧語 4 (11 20)禪心慧語 4 (11 20)
禪心慧語 4 (11 20)foonkok
 
13 03-23-臨終生命教育-跨越生死的心靈功課(南台別院) (2)
13 03-23-臨終生命教育-跨越生死的心靈功課(南台別院) (2)13 03-23-臨終生命教育-跨越生死的心靈功課(南台別院) (2)
13 03-23-臨終生命教育-跨越生死的心靈功課(南台別院) (2)
好奇寶寶臺灣發聲
 
人生減壓技巧 福懋演講-詹翔霖教授
人生減壓技巧 福懋演講-詹翔霖教授人生減壓技巧 福懋演講-詹翔霖教授
人生減壓技巧 福懋演講-詹翔霖教授文化大學
 
禪修入門手冊
禪修入門手冊禪修入門手冊
禪修入門手冊
宏 恆
 
三峽講堂5
三峽講堂5三峽講堂5
三峽講堂5
jainfug
 
世尊常說 詹翔霖副教授
世尊常說 詹翔霖副教授世尊常說 詹翔霖副教授
世尊常說 詹翔霖副教授文化大學
 
20100424 meditation
20100424 meditation20100424 meditation
20100424 meditation
Tom
 
20100424 meditation
20100424 meditation20100424 meditation
20100424 meditation
guest5f58127
 
負面情緒很難對付, 你必須全力以赴
負面情緒很難對付,你必須全力以赴負面情緒很難對付,你必須全力以赴
負面情緒很難對付, 你必須全力以赴Gloria091959
 
禪心慧語 4(31 40)
禪心慧語 4(31 40)禪心慧語 4(31 40)
禪心慧語 4(31 40)foonkok
 
六波羅密積聚功德
六波羅密積聚功德六波羅密積聚功德
六波羅密積聚功德Gloria091959
 
去塵除垢
去塵除垢去塵除垢
去塵除垢
宏 恆
 
禪心慧語 8 h ( 163 177)
禪心慧語 8 h ( 163 177)禪心慧語 8 h ( 163 177)
禪心慧語 8 h ( 163 177)foonkok
 

Similar to 安般念三摩地 (20)

企業班課程
企業班課程企業班課程
企業班課程
 
企業班課程
企業班課程企業班課程
企業班課程
 
般若心經 元曉新解
般若心經 元曉新解般若心經 元曉新解
般若心經 元曉新解
 
20100501 meditation
20100501 meditation20100501 meditation
20100501 meditation
 
完全式瑜伽呼吸法
完全式瑜伽呼吸法完全式瑜伽呼吸法
完全式瑜伽呼吸法
 
禪心慧語(4)1 10
禪心慧語(4)1 10禪心慧語(4)1 10
禪心慧語(4)1 10
 
歇下桀驁不馴的狂心,令其歸於平靜
歇下桀驁不馴的狂心,令其歸於平靜歇下桀驁不馴的狂心,令其歸於平靜
歇下桀驁不馴的狂心,令其歸於平靜
 
禪心慧語 4 (11 20)
禪心慧語 4 (11 20)禪心慧語 4 (11 20)
禪心慧語 4 (11 20)
 
13 03-23-臨終生命教育-跨越生死的心靈功課(南台別院) (2)
13 03-23-臨終生命教育-跨越生死的心靈功課(南台別院) (2)13 03-23-臨終生命教育-跨越生死的心靈功課(南台別院) (2)
13 03-23-臨終生命教育-跨越生死的心靈功課(南台別院) (2)
 
人生減壓技巧 福懋演講-詹翔霖教授
人生減壓技巧 福懋演講-詹翔霖教授人生減壓技巧 福懋演講-詹翔霖教授
人生減壓技巧 福懋演講-詹翔霖教授
 
禪修入門手冊
禪修入門手冊禪修入門手冊
禪修入門手冊
 
三峽講堂5
三峽講堂5三峽講堂5
三峽講堂5
 
世尊常說 詹翔霖副教授
世尊常說 詹翔霖副教授世尊常說 詹翔霖副教授
世尊常說 詹翔霖副教授
 
20100424 meditation
20100424 meditation20100424 meditation
20100424 meditation
 
20100424 meditation
20100424 meditation20100424 meditation
20100424 meditation
 
負面情緒很難對付, 你必須全力以赴
負面情緒很難對付,你必須全力以赴負面情緒很難對付,你必須全力以赴
負面情緒很難對付, 你必須全力以赴
 
禪心慧語 4(31 40)
禪心慧語 4(31 40)禪心慧語 4(31 40)
禪心慧語 4(31 40)
 
六波羅密積聚功德
六波羅密積聚功德六波羅密積聚功德
六波羅密積聚功德
 
去塵除垢
去塵除垢去塵除垢
去塵除垢
 
禪心慧語 8 h ( 163 177)
禪心慧語 8 h ( 163 177)禪心慧語 8 h ( 163 177)
禪心慧語 8 h ( 163 177)
 

More from 宏 恆

二十四緣發趣論
二十四緣發趣論二十四緣發趣論
二十四緣發趣論
宏 恆
 
何來有我
何來有我何來有我
何來有我
宏 恆
 
行解內觀智慧禪
行解內觀智慧禪行解內觀智慧禪
行解內觀智慧禪
宏 恆
 
自然的代價
自然的代價自然的代價
自然的代價
宏 恆
 
安居處
安居處安居處
安居處
宏 恆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宏 恆
 
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對治煩惱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對治煩惱
宏 恆
 
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滅除痛苦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滅除痛苦
宏 恆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宏 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宏 恆
 
名與色
名與色名與色
名與色
宏 恆
 
吉祥語
吉祥語吉祥語
吉祥語
宏 恆
 
印度佛教史(上)
印度佛教史(上)印度佛教史(上)
印度佛教史(上)
宏 恆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宏 恆
 
目健连尊者对魔王的谴责
目健连尊者对魔王的谴责目健连尊者对魔王的谴责
目健连尊者对魔王的谴责
宏 恆
 
生活的藝術
生活的藝術生活的藝術
生活的藝術
宏 恆
 
生活即禪修
生活即禪修生活即禪修
生活即禪修
宏 恆
 
生活中的壇經
生活中的壇經生活中的壇經
生活中的壇經
宏 恆
 
生命的意义(袖珍本)
生命的意义(袖珍本)生命的意义(袖珍本)
生命的意义(袖珍本)
宏 恆
 
正確的修行
正確的修行正確的修行
正確的修行
宏 恆
 

More from 宏 恆 (20)

二十四緣發趣論
二十四緣發趣論二十四緣發趣論
二十四緣發趣論
 
何來有我
何來有我何來有我
何來有我
 
行解內觀智慧禪
行解內觀智慧禪行解內觀智慧禪
行解內觀智慧禪
 
自然的代價
自然的代價自然的代價
自然的代價
 
安居處
安居處安居處
安居處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對治煩惱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滅除痛苦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名與色
名與色名與色
名與色
 
吉祥語
吉祥語吉祥語
吉祥語
 
印度佛教史(上)
印度佛教史(上)印度佛教史(上)
印度佛教史(上)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目健连尊者对魔王的谴责
目健连尊者对魔王的谴责目健连尊者对魔王的谴责
目健连尊者对魔王的谴责
 
生活的藝術
生活的藝術生活的藝術
生活的藝術
 
生活即禪修
生活即禪修生活即禪修
生活即禪修
 
生活中的壇經
生活中的壇經生活中的壇經
生活中的壇經
 
生命的意义(袖珍本)
生命的意义(袖珍本)生命的意义(袖珍本)
生命的意义(袖珍本)
 
正確的修行
正確的修行正確的修行
正確的修行
 

安般念三摩地

  • 2. 1 目目目目 錄錄錄錄 一、引言一、引言一、引言一、引言 ........................................................2 二、止觀經驗二、止觀經驗二、止觀經驗二、止觀經驗.................................................3 三、安般念入門三、安般念入門三、安般念入門三、安般念入門.............................................4 (一)把取所緣 .............................................. 6 (二)安般念業處的殊勝 ............................. 9 (三)空閑獨處 ............................................ 10 四、安般念的修習步驟四、安般念的修習步驟四、安般念的修習步驟四、安般念的修習步驟 ...............................11 (一)止的修習 ............................................ 12 數 .................................................................... 12 隨 ..................................................................... 14 觸 .................................................................... 15 止 .................................................................... 16 (二)觀的修習 ............................................ 21 觀察 ................................................................ 22 名色與緣起 .................................................... 23 見清淨與度疑清淨的成就 ........................... 25 五、自勉與共勉五、自勉與共勉五、自勉與共勉五、自勉與共勉...........................................27
  • 3. 2 禪七開示錄 日 期 : 2001 年 11 月 3 至 10 日 地 點 : 台 灣 新 竹 福 嚴 佛 學 院 主 講 : 開 印 比 丘 記 錄 : 開 仁 比 丘 、 見 法 比 丘 一、引言一、引言一、引言一、引言 據了解,佛教在西歐、北美洲等西方國家已逐 漸傳播 開來 ,南、 北、 藏傳佛 教皆 有,不 過真 能接 引西方 人士 (洋人 )學 佛的, 我們 漢語系 佛教 還是 遠 不 及 南 傳 和 藏 傳 佛 教 的 , 原 因 有 多 方 面 , 我 以 為,語言障礙及指導老師的不足是主要因素吧! 中國佛教發展一、兩千年,不少優良傳統幾經 十年文 革的 洗劫後 ,經 驗傳承 已元 氣大傷 ,所 幸出 家僧團留存至今。 近數十年來,漢語系佛教弘法人員熱衷於推展 法 務 , 鑽 研 教 義 , 可 說 交 出 了 一 些 漂 亮 成 績 。 不 過,於 止觀 禪修上 仍然 有待努 力。 部份有 心人 ,不 少已前 往南 傳佛教 如緬 甸、泰 國、 錫蘭學 禪, 也有
  • 4. 3 去印度 、西 藏、青 海, 相對較 少是 去中國 內地 的。 我們知 道, 佛教的 止觀 經驗接 軌, 總比理 論知 識的 復興來 得艱 難,也 正因 此,我 常聽 到一些 重振 禪風 的呼吁,一般說來有二種反應: 一一一一 、、、、 出 外 參 學出 外 參 學出 外 參 學出 外 參 學 ,,,, 遠 到 南 傳遠 到 南 傳遠 到 南 傳遠 到 南 傳 、、、、 藏 傳 佛 教藏 傳 佛 教藏 傳 佛 教藏 傳 佛 教 環環環環 境 裡 學境 裡 學境 裡 學境 裡 學 習習習習 ,,,,當然所學的當然所學的當然所學的當然所學的,,,, 就不再拘限在中國佛教傳統了就不再拘限在中國佛教傳統了就不再拘限在中國佛教傳統了就不再拘限在中國佛教傳統了 。。。。 二二二二 、、、、埋首於中國佛教的既有傳統上而一門深入埋首於中國佛教的既有傳統上而一門深入埋首於中國佛教的既有傳統上而一門深入埋首於中國佛教的既有傳統上而一門深入。。。。 您是屬那一種呢? 21 世 紀 , 是 地 球 村 佛 教 的 來 臨。我以為,對世界佛教應有知己知 彼的一點常識,懂得欣賞與學習別人 的優點,截長補短,也深悉和避免重 蹈前人的錯誤與缺失。 總之,有交流對佛教、對個人還 是利多於弊吧! 二、止觀二、止觀二、止觀二、止觀經驗經驗經驗經驗 出家 之 人, 要 有魄 力將 佛法 知 識轉 換 成切 身經 驗,為 自己 、為佛 教、 為眾生 ,釐 出一條 安身 立命 之道來,否則「既非道人既非道人既非道人既非道人,,,, 又非白衣又非白衣又非白衣又非白衣 ,,,,無所名也無所名也無所名也無所名也」。
  • 5. 4 有人 說 ,研 究 佛學 即是 慧學 。 實際 上 ,智 慧須 依戒、 定為 基礎, 若只 有少許 的聞 慧,或 只是 一些 文獻上 考證 、排比 、整 合,或 某一 思想的 探索 ,怎 能說是 「 增 上 慧 學增 上 慧 學增 上 慧 學增 上 慧 學 」?我總覺 得,還 是有 著一 段的 距離。 印度 佛 教許 多 大德 ,窮 其一 生 的著 書 立論 ,有 的量縱 使不 多,但 質卻 豐富得 很, 在字裡 行間 所流 露的經 驗之 談,讀 者是 可以感 受到 的。現 在佛 學研 究方法 進步 ,文獻 得來 容易, 電腦 檢索更 為方 便, 再加上 一點 個人專 長與 才華, 著書 立說, 產量 也相 當驚人 。有 的讀起 來, 就是少 了一 層切身 經驗 的法 味,是否同感? 在《 阿 含經 》裡 , 世尊 叮囑 出 家之 人應 以 「 法法法法 住 者住 者住 者住 者 」 自 許 , 內 心 寂 止 , 安 住 止 觀 , 並 非 光 說 不 練。振 興中 國佛教 的方 法有多 種, 我想止 觀禪 修應 是重要的一環吧! 三、安般念入門三、安般念入門三、安般念入門三、安般念入門 我們選擇以安那般那念(或稱「出入息念」) 方法, 因為 這是一 種止 觀兼具 (前 為奢摩 他, 後是 毗婆舍那)的禪法。 首先調身,我們採用七支坐法,也就是禪坐時
  • 6. 5 肢體的七種姿式。在《阿含經》,世尊在說安般念修 習方法 時,也 約略提 到 要「 結 跏 趺 坐結 跏 趺 坐結 跏 趺 坐結 跏 趺 坐 ,,,, 正直 其身正直 其身正直 其身正直 其身 ,,,, 置 念面 前置 念面 前置 念面 前置 念面 前 」的簡短句子 ;盤腿 趺坐, 適當 調身 ,有 助於攝 心, 因為如 果身 體某一 部份 發生疼 痛時 ,極 可能影響禪修者的專注,所以《清淨道論》說:「彼彼彼彼 等等等等 (((( 苦 痛苦 痛苦 痛苦 痛 )))) 不生之 時不生之 時不生之 時不生之 時 ,,,, 則 心得 專一則 心得 專一則 心得 專一則 心得 專一 ,,,, 不退 失業處不退 失業處不退 失業處不退 失業處 ,,,, 且 得增 長而 至圓 滿且 得增 長而 至圓 滿且 得增 長而 至圓 滿且 得增 長而 至圓 滿 。。。。 」安般念 的所緣 (目 標) 較為 細微, 身體 疼痛( 觸受 ),比 所緣 強烈時 會影 響專 注力。 禪 七 前 的 兩 三 天 , 同 學 不 免 感 到 腿 痛 、 腰 痛 等 , 如 果 腿 痛 的 話 可 改 換 坐 姿 , 或 改 用 站 禪 的 方 式。站 禪宜 兩腳與 肩同 寬,若 不平 衡,眼 睛可 以微 微張開 。站 禪時, 依然 專注鼻 端的 出入息 ,方 法與 坐禪一樣。 我 們 先 將 渙 散 在 外 的 亂 心 收 攝 回 來 , 由 外 而 內,由 粗而 細,由 動而 靜,留 意自 己動作 ,慢 慢調 適。出 靜時 ,則恰 好相 反,由 靜而 動,由 細而 粗, 由內而外。 七支是身體的七種支撐姿式,一、結伽趺坐(腿 足支) ,二 、挺腰 含胸 (腰脊 支) ,三、 雙手 平放 (手肘 支) ,四、 雙肩 放鬆( 肩胛 支), 五、 下巴 內收( 頭頸 支), 六、 舌舐上 顎( 舌顎支 ), 七、 雙簾下垂(眼目支)。
  • 7. 6 依 上 述 七 個 步 驟 調 好 姿 勢 , 後 再 慢 慢 左 右 搖 擺,前 後搖 擺,找 一個 不遍左 、不 遍右, 不仰 後、 不俯前的中心位置。 入 座 時 , 由 大 至 小 幅 度 緩 緩 轉 動 , 一 旦 定 位 , 身體就 要寂 止不動 ,接 著從頭 到腳 一個部 份、 一個 部分的 逐漸 放鬆, 直到 遍全身 的每 一部位 都進 入自 然、放 鬆與 舒適的 狀態 。坐姿 好, 影響禪 修品 質的 穩定性 ,可 以持久 地、 舒適地 專心 專注於 入出 息。 接下來,就是方法的把握了。 ((((一一一一))))把取所緣把取所緣把取所緣把取所緣 對所緣的「把取把取把取把取」(pariggahita,擁有、佔有), 不外乎 從見 、聞、 觸。 有些業 處以 見取所 緣, 有的 用聞, 例如 慈心觀 是以 見、聞 二取 ,安般 念則 以觸 取。 如契經中說,「 結跏趺坐結跏趺坐結跏趺坐結跏趺坐 ,,,, 正直其身正直其身正直其身正直其身 」之後, 緊 接 就 是 要 「 置 念 面 前置 念 面 前置 念 面 前置 念 面 前 」 ( parimukhaM satiM upaTThapatva)。什麼是置念面前?《無礙解道》「大 品 3. 入出息 論」說 : 「 置置置置 ,,,, 是遍 攝是遍 攝是遍 攝是遍 攝 ,,,, 面前面前面前面前 ,,,, 是 出是 出是 出是 出
  • 8. 7 發發發發 ,,,, 念念念念 ,,,, 是 伺候是 伺候是 伺候是 伺候 。。。。 」念,有伺 候、不 使流 失、 忘失 的作用 ,就 像侍候 主人 一樣, 寸步 不離。 《清 淨道 論》也 同樣依 此而 解說 為:「 置 念 在 業 處的面前置 念 在 業 處的面前置 念 在 業 處的面前置 念 在 業 處的面前 」 或「 遍 攝 發 動而 伺候遍 攝 發 動而 伺候遍 攝 發 動而 伺候遍 攝 發 動而 伺候 。。。。」因此 ,凡要 用功 的人 須摒 除外緣 ,讓 心處在 高度 敏捷狀 態下 清楚了 知, 攝於 一境,不令流失。 「「「「 相與出息及入息相與出息及入息相與出息及入息相與出息及入息 ,,,, 不是一不是一不是一不是一 心的心的心的心的 所緣所緣所緣所緣 ;;;; 若知此若知此若知此若知此 三法三法三法三法,,,, 便得修習便得修習便得修習便得修習。。。。 」」」」 修習此業處時,不能只取出息或只取入息為所 緣,或只是注意在鼻端的接觸點(範圍)上。 如 果 只 專 注 在 出 息 入 息 , 離 開 了 相 ( 接 觸 範 圍 ) , 沒 有 一 個 固 定 的 所 緣 , 心 則 易 亂 , 不 能 一 境。倘 若只 停滯於 接觸 範圍, 而又 不去察 覺出 息入 息,則不成出入息念的修習。 如果離開了氣息,只專注在「 觸觸觸觸 」,可能會引 發四界 的反 應。如 果不 念長息 ,只 念一點 (或 一個 範 圍 ) , 全 身 任 何 的 一 個 部 位 也 可 成 為 專 注 的 所 緣。三者分離,就「 不 是一心的所緣不 是一心的所緣不 是一心的所緣不 是一心的所緣 」,正確是出 息或入息與接觸之處同時操作。 鼻端下、嘴唇上的人中,正是氣息進出的明顯 接觸之 處, 有人感 覺像 一個點 ,有 的是一 個範 圍, 範 圍 大 小 , 因 人 而 異 , 關 鍵 是 禪 修 者 要 把 心 安 置 (Aropeti 穿上、放在)在一個固定所緣上,這就是「 尋尋尋尋」
  • 9. 8 心所的作用。 我們藉著深呼吸的進出,留意上嘴唇與鼻端部 分有空 氣掃 過的地 方, 可能是 一個 點或是 一個 接觸 範圍,安般念(入出息念)業處的所緣就在這裡。 每一業處都有其所緣(目標),不同業處,有 不同所 緣, 安般念 業處 有安般 念的 所緣, 這一 點, 必須強 調及 牢記住 的。 安般念 是依 「 觸觸觸觸 」(身門) 攝心,當「相」(禪相)成就時,自然轉至以「相相相相」 (意門)攝心。 心專注在所緣,不浮動,是「 正 念正 念正 念正 念 」;在接觸 範圍上清楚覺知氣息的進出,是「正知正知正知正知」。 在《相應部》裡,世尊說:「 諸 比丘諸 比丘諸 比丘諸 比丘 !!!! 我不說我不說我不說我不說 失 念 及 不 正 知 的 人 是 安 般 念 的 修 習 者失 念 及 不 正 知 的 人 是 安 般 念 的 修 習 者失 念 及 不 正 知 的 人 是 安 般 念 的 修 習 者失 念 及 不 正 知 的 人 是 安 般 念 的 修 習 者 。。。。 」 「 念 」 (satiya)就是深切的注意、深切的記憶,「正知」屬慧 (paJJA)心所,它擁有洞察、判斷的能力。由於念與慧, 於入息、於出息心能一境性、不散亂而了知者, 被 稱為 「 有 念者有 念者有 念者有 念者 」(satokArI),護法論師在《清淨道論》疏鈔 的《第一義寶函》裡說:「有念者有念者有念者有念者,,,, 就是有深切注意就是有深切注意就是有深切注意就是有深切注意((((記記記記 憶憶憶憶 ))))」(satokArIti sato eva hutvA)。 安般念的不斷作意,不斷修習,所緣將變得愈 是 微 細 , 甚 至 到 達 接 觸 範 圍 也 不 明 顯 的 境 地 。 因 此,這時候禪修者必須具備強而有力的念與慧。
  • 10. 9 ((((二二二二))))安般念業處的殊勝安般念業處的殊勝安般念業處的殊勝安般念業處的殊勝 根據《清淨道論》記載,業處計有四十種,但 多屬純 「止 業處」 。但 有兩種 例外 ,是止 觀兼 具的 業處, 那就 是安般 念及 四界分 別觀 。四界 分別 觀不 是這次 禪七 的主修 方法 ,故不 說。 至於安 般念 業處 的殊勝、修法及步驟,現就為大家做些說明。 安般業處有什麼特色?詳說多種,概要來講有 兩點: 第一、寂靜殊勝。安般念的寂靜殊勝,是所緣 與通達 時皆 寂靜殊 勝。 如不淨 業處 的所緣 並不 寂靜 (蟲聚 等粗 故), 也不 殊勝( 厭惡 故), 唯在 證得 禪那的 所緣 (相) 才說 它寂靜 殊勝 。還有 在四 十業 處中, 安般 念與四 界分 別觀雖 然同 是止觀 兼具 ,但 此安般 念的 定力比 四界 分別觀 強大 ,安般 念可 修至 第四禪,四界分別觀只有近行定(或剎那定)。 第二、隨時可修。它不像其他業處須事前多做 準備,如不淨觀,須特別找來一具尸體為取相所緣, 十 遍 中 的 地 遍 等 也 一 樣 要 特 製 曼 陀 羅 等 。 出 入 息 呢?只 要活 著還與 生俱 來有鼻 孔、 有上嘴 唇、 有呼 吸,就 可隨 時隨地 做為 所緣了 。其 他業處 ,你 可以 說忘了 攜帶 曼陀羅 等工 具,但 不會 忘了帶 鼻孔 或呼 吸出門吧?這是它的第二種殊勝處。
  • 11. 10 ((((三三三三))))空閑獨處空閑獨處空閑獨處空閑獨處 這 是 說 明 比 丘 們 修 習 安 般 念 三 摩 地 的 適 當 場 所,「 阿 蘭 若阿 蘭 若阿 蘭 若阿 蘭 若 ,,,, 或 去樹下或 去樹下或 去樹下或 去樹下 ,,,, 或 去空 閑處或 去空 閑處或 去空 閑處或 去空 閑處 」,無非是 為了遠 離色 、聲等 五欲 雜緣干 擾。 凡夫俗 子很 難不 為往昔 的欲 習牽動 ,由 於眾生 在輪 迴界流 轉成 習已 久,喜縱五根,這剛好與攝念一境的要求剛好背馳。 禪修者為了奢摩他(止)有所成就,先捨五欲, 見其患 ,暫 時遠離 ,不 受牽引 ,心 才能在 一個 所緣 上安住 下來 。因此 世尊 指示比 丘們 去適宜 禪修 的環 境,那就是阿蘭若、樹下、空閑處。 或許有人會以為,大乘行者也到「 空 閑處空 閑處空 閑處空 閑處 」去 就很不 妥, 因為這 樣的 話菩薩 道行 者也不 就如 同聲 聞人「 當 捨 己 眾當 捨 己 眾當 捨 己 眾當 捨 己 眾 、、、、 他眾他眾他眾他眾 ,,,, 空閒 獨處空閒 獨處空閒 獨處空閒 獨處 」離開人群,做 起了自了漢來了嗎? 這一點,隋代智者大師《釋禪波羅蜜》曾如此 述,他說 :「 菩 薩 之 法菩 薩 之 法菩 薩 之 法菩 薩 之 法 ,,,, 正以 度眾 生為 事正以 度眾 生為 事正以 度眾 生為 事正以 度眾 生為 事 ,,,, 何故 獨何故 獨何故 獨何故 獨 處 空山處 空山處 空山處 空山 ,,,, 棄 捨眾生棄 捨眾生棄 捨眾生棄 捨眾生 ,,,, 閑居 自善閑居 自善閑居 自善閑居 自善 ???? 答 曰答 曰答 曰答 曰 :::: 菩 薩身雖 捨菩 薩身雖 捨菩 薩身雖 捨菩 薩身雖 捨 離離離離 ,,,, 而 心不 捨而 心不 捨而 心不 捨而 心不 捨 。。。。 如 人有病如 人有病如 人有病如 人有病 ,,,, 將 身服 藥將 身服 藥將 身服 藥將 身服 藥 ,,,, 暫 息事業暫 息事業暫 息事業暫 息事業 ,,,, 病 差則 修業 如故病 差則 修業 如故病 差則 修業 如故病 差則 修業 如故 。。。。 」這一段文 字應從 《大 智度 論》 「禪波 羅蜜 」中引 來。 菩薩雖 然身 在空閒 獨處 ,暫 離 眾 生 , 而 心 郤 常 憐 愍 不 捨 , 為 強 自 身 , 好 比 服 藥,在 治病 期間要 暫息 家務, 等待 氣力恢 愎之 後, 再繼續利生事業則無妨。
  • 12. 11 其實,制五根、戒瞋恚、捨驕慢、離諂曲,少 欲知足 ,遠 離憒鬧 ,精 勤於不 忘念 ,善修 禪定 都是 為了「心在定故心在定故心在定故心在定故,,,, 能知世間生滅法相能知世間生滅法相能知世間生滅法相能知世間生滅法相。。。。」 止觀是三乘共法,聲聞道、菩薩道都應該具備 的。 有的人喜歡誇口說什麼「 十 字路口好參禪十 字路口好參禪十 字路口好參禪十 字路口好參禪 」, 也許用 上功 夫了的 老修 行,別 說十 字路頭 ,就 算百 花叢裡 過也 一樣片 葉不 沾身。 但我 們應時 時「 忖己 德行」 ,自 問行嗎 ?若 不行, 那還 是乖乖 把基 礎紮 好,切莫老是亂心戲論、欺誑妄語了! 四、安般念的修習步驟四、安般念的修習步驟四、安般念的修習步驟四、安般念的修習步驟 接下來,要講解怎樣修習安般念的業處。 從契經(阿含)可以證明,安般念三摩地是止、 觀兼具的禪修法,如說:「茲有比丘茲有比丘茲有比丘茲有比丘」。這一「茲」 字,顯 示依 此業處 生起 安般念 三摩 地的教 法, 是外 道(異 教) 所無、 所未 曾見的 ,因 此世尊 說: 「 比比比比 丘丘丘丘 !!!! 茲有茲有茲有茲有 (((( 第 一第 一第 一第 一 )))) 沙門沙門沙門沙門 …………………… 乃 至乃 至乃 至乃 至 (((( 第 四第 四第 四第 四 )))) 沙門沙門沙門沙門 ,,,, 有有有有 其他教派實無此等沙門其他教派實無此等沙門其他教派實無此等沙門其他教派實無此等沙門。。。。」 世親論師的《阿毗達磨俱舍論》也說:安般念
  • 13. 12 唯有「 正 法 有 情方 能修習正 法 有 情方 能修習正 法 有 情方 能修習正 法 有 情方 能修習 ,,,, 外 道無 有外 道無 有外 道無 有外 道無 有 ,,,, 無 說者故無 說者故無 說者故無 說者故 ,,,, 自 不能 覺微 細法 故自 不能 覺微 細法 故自 不能 覺微 細法 故自 不能 覺微 細法 故 。。。。 」這是止 觀兼具 、不 共外 道的 證明。 《 清 淨 道 論 》 將 安 般 念 的 修 習 業 處 , 以 四 念 處,分十六個階次。 我 們 這 一 次 的 禪 七 , 就 以 數 、 隨 、 觸 、 止 、 觀、還、淨的禪修法為主題。 數息為進路的安般念修習法,也出現在其他論 典,如 《俱 舍論》 、天 臺《六 妙門 》等, 六妙 門與 《清淨 道論 》所說 的, 差別在 「 隨隨隨隨 」與「 止止止止 」中間 多了一個「觸」。 按照《清淨道論》的分類,從「 數數數數 」到「 止止止止 」 是奢摩他,「止止止止」是安止成就,「觀觀觀觀」屬毗婆舍那, 「 滅滅滅滅 」是道智,「 淨淨淨淨 」為果智 。說一 切有 部論 師們 也有另一套的分類法,此不贅述。 ((((一一一一))))止的修習止的修習止的修習止的修習 數數數數 第一,「數數數數」(gaNeti 計算)。根據契經(阿含), 安般念 的修 習法中 原無 「數息 」這 一項, 應是 後期 論著或 註解 書時代 才出 現。數 息, 目的是 為了 心能 專注於 所緣 。數, 不宜 少過五 ,也 不應取 超過 十以
  • 14. 13 上的數目,中不脫數、不中斷。 記得多年前,我到北緬曼德里摩谷禪院參訪, 那裡的 住持 法師告 訴我 ,當年 列迪 論師曾 指導 修習 安般念 ,是 數一至 七, 「七」 表示 七覺支 ,現 今南 緬帕奧禪林的禪修者,習慣是數至八,「八」數字, 代表八正道。 那我們現在究竟應數多少?按照論典教法,只 要在五 至十 的數目 之內 ,選擇 一個 數目即 可。 如果 選用八 ,那 從頭到 尾不 論多少 遍都 一直使 用八 ,不 要一會 兒八 、待會 兒又 六等, 不斷 改變數 字, 也不 容易培養好專注力。 修習安般念時氣息吸進和呼出要自然,勿故意 造作, 令其 快慢, 或使 它變粗 變細 ,愈自 然愈 好。 不 過 , 若 是 心 散 或 正 在 掉 舉 時 , 可 試 採 用 快 速 的 數 , 一 道 氣 息 的 進 或 出 , 以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不 拘 多 少 , 直 到 氣 息 出 完 或 進 完 為 止 。 您 也可以 進出 ,然後 數一 ,進出 ,然 後數二 ,以 快速 方法計 數。 這些權 宜方 法只能 暫時 性使用 ,久 了養 成習慣 反而 不好。 包括 有些人 因難 於掌握 出入 息的 接觸點 ,因 此用力 呼吸 ,我們 擔心 他養成 了要 有強 力所緣 才能 專注的 習慣 後,一 旦恢 愎平靜 時, 反而 不能專注了。 還有常被人提起的一個問題,即:數息要數多
  • 15. 14 久?我 發現 《清淨 道論 》的回 答很 好,它 說: 「 直直直直 至 不數至 不數至 不數至 不數 ,,,, 亦 能住立 其念於 出息 入息 的所緣 為亦 能住立 其念於 出息 入息 的所緣 為亦 能住立 其念於 出息 入息 的所緣 為亦 能住立 其念於 出息 入息 的所緣 為 止止止止 。。。。 」 數到所 緣確 立之後 ,即 能轉修 「 隨 逐隨 逐隨 逐隨 逐 」。數息的目 的,只是為了斷絕過多外攀的「尋尋尋尋」(雜念),《俱 舍論》也 說: 「 從 一 至十從 一 至十從 一 至十從 一 至十 ,,,, 不 減不 增不 減不 增不 減不 增不 減不 增 ,,,, 恐心於境 極恐心於境 極恐心於境 極恐心於境 極 聚 散故聚 散故聚 散故聚 散故 。。。。 」數息,是為 了斷絕 散亂的 外緣 ,讓 心安 住所緣 。若 是有人 一開 始就能 夠建 立其所 緣, 還需 要數息 嗎? 不數亦 可, 有人不 數息 也可直 接以 出入 息用功,未嘗不可。 在 數 的 過 程 中 , 有 時 不 免 會 摻 雜 一 些 妄 念 進 來,如 果數 字間中 被妄 想打斷 而脫 落了, 就必 須重 新再來 ,一 遍又一 遍, 周而復 始, 直到方 法熟 練及 心可安住為止。 數息法雖在出息入息上計數,不過,禪修者須 知道: 重點 是在「 正知 出息及 入息 」,清 楚了 知氣 息的進和出,並非只為記取數目。 將心安住在所緣不漂浮是「正念」,清楚知道 及 分 辨 氣 息 的 進 出 、 長 短 等 全 部 過 程 的 修 習 , 即 「正知」。 隨隨隨隨 第二,「隨逐」(anubandhanA 連接、跟隨、追)。 放棄了計算數字,進而以念注意「觸」(phusanA 已
  • 16. 15 觸到)範圍上的入出息,不隨氣息的進或出,更不隨氣 息從鼻端進到心臟、肚臍等。 隨 逐 , 相 當 契 經 說 的 出 入 、 長 短 及 遍 身 的 三 段 修法。 觸觸觸觸 第三、「觸」(phusanA)。《清淨道論》說是「有有有有 觸到的地方觸到的地方觸到的地方觸到的地方」(phuTTha-phuTTtthana 已觸到處),是「 觸觸觸觸」 (phusati)的過去分詞。安般念業處是以「觸」把取 所緣,不論「數數數數 」或「隨 逐隨 逐隨 逐隨 逐 」都不離「觸」,如果沒 有觸, 我們 如何得 知是 出息, 還是 入息呢 ?所 以, 在數息 階段的 人, 就在 出入息 「 有 觸 到 的地方有 觸 到 的地方有 觸 到 的地方有 觸 到 的地方」不 斷的數,隨、止等的方法也一樣。 有觸 到 的 範 圍 大 小 因 人 而 異 , 有 人 覺 得 是 一 個 小點, 有人 感受到 範圍 較大。 總之 ,禪行 者不 要故 意改變 它, 或玩弄 它, 只須將 心扣 緊於「 所緣 」上 覺知氣息的進和出就行了。 當 禪 修 者 專 注 於 出 入 氣 息 約 三 十 分 鐘 都 不 被 中 斷,且 自覺 穩定後 ,即 可進而 修習 長短息 。這 裡所 謂的「 長」 或「短 」, 是指氣 息經 過接觸 範圍 的時 間有多 久, 切勿比 較前 後息的 誰長 誰短, 一旦 落入 了分別 計較 ,心就 有可 能散亂 了。 因此, 《清 淨道 論》說:「當知那當知那當知那當知那(((( 出入息的出入息的出入息的出入息的 ))))長短是依時間的長短是依時間的長短是依時間的長短是依時間的 。。。。」
  • 17. 16 只需專注於當下息氣經過的時間,如此就可以了。 再來,就是遍身息。這裡講的「身身身身」(kAya), 不是指 一般身 體而 是指 「 出 入 息的 身出 入 息的 身出 入 息的 身出 入 息的 身 」,身有堆、 聚等意 思。 當我們 說遍 身息的 時候 ,也即 是指 氣息 經過接 觸範 圍的全 部過 程,所 有過 程都清 楚覺 知, 毫無遺漏。 禪 修 者 心 中 默 念 氣 息 的 進 , 或 氣 息 的 出 , 但 不 念有跳動或節奏的「進、進、進」或「出、出、出」, 也不去默念氣息的「是初、是中、是後」(初、中、 後是指氣息從開始到結束過程中的三階段。) 禪 修 者 只 要 在 接 觸 範 圍 上 覺 知 氣 息 的 入 出 , 每 一細節 都有 正念正 知, 扣緊所 緣( 制心一 處) 及清 楚知道當下所發生的事。 「正念」的特相是照顧所緣念念分明而不流失, 讓心穩 住在 所緣, 正如 同一塊 大石 頭沉住 在水 中, 不像葫蘆般的漂浮,這 apilApana(非漂浮的)是正 念所發 揮的 作用。 若具 有相當 綿密 的專注 力與 觀察 力時,妄念根本就無法乘虛侵入。 止止止止 第四、「安住(止)」(ThapanA 安置、留住)。 這裡有需要做一點說明「安住」(ThapanA)與「安息」
  • 18. 17 (passambhayaM)的不同。 經 典 中 說 的 「 止 身 行 」 或 「 安 息 身 行 」 (passambhayaM kaya-saGkharaM 身行的鎮靜),註釋書 指未修 前的 喘息粗 心到 第四禪 成就 的止息 細心 ,中 間的過程都可視為安息(passambhayaM 鎮靜),次第 是漸進式的,愈上愈細。 但「安止」(appaNA 入定),就不一樣。一般是使 用在證 得安 止定, 如初 禪、第 二禪 乃至第 四禪 ,意 義就變 得沒 有「安 息」 (從粗 心至 細心的 整個 鎮靜 過 程 ) 來 的 廣 泛 , 解 說 有 差 , 這 是 需 要 特 別 留 意 的。 這種安息(止)的作用,是因禪修者把取了業 處時所 產生 的效果 ,好 比未修 習安 般念業 處之 前是 粗心, 已修 習後身 行變 得愈來 愈細 ,似有 似無 ,甚 至到達 了難 以辨別 狀態 。好比 身心 熱惱的 時候 ,起 了很粗 糙的 出入息 ,當 身心沒 有熱 惱的時 候, 它開 始平靜微細。 值得注意,《清淨道論》還將止身行分類為: 奢摩他 (止 )的止 身行 ,以及 毗婆 舍那( 觀) 的止 身行。 它們 都有一 共同 點,即 愈後 面,就 愈微 細, 止也如此,觀也如此,但成就內容是不一樣的。 根據大寺派所傳,雜部師、長部師和中部師持 有 不 同 意 見 。 雜 、 長 部 二 師 眾 認 為 奢 摩 他 的 止 身
  • 19. 18 行,是 :安 般念業 處修 習前的 身行 粗,成 就初 禪近 行定時 的身 行細; 初禪 安止成 就時 ,比初 禪近 行的 身行細 ;第 二禪安 止成 就時比 初禪 、第二 禪近 行的 身 行 細 , 以 此 類 推 , 到 達 了 第 四 禪 安 止 定 時 最 微 細,甚 至不 起出入 息。 如《阿 毗達 磨大毗 婆沙 論》 說 的 : 「 止 身 行 者止 身 行 者止 身 行 者止 身 行 者 ,,,, 謂 令 息 風 漸 漸 微 細謂 令 息 風 漸 漸 微 細謂 令 息 風 漸 漸 微 細謂 令 息 風 漸 漸 微 細 ,,,, 乃 至 不乃 至 不乃 至 不乃 至 不 生生生生 。。。。」 在「未把取時未把取時未把取時未把取時」(apariggahitakale,未擁有時、未 佔有時)所起的身行粗,已把取時則身行安息(細), 從開始至結尾,是漸漸微細。 禪修者專注於氣息的全部過程,漸漸的,心將 與所緣 結為 一體。 原來 安般念 業處 的入門 ,是 把取 身門的 「 觸觸觸觸 」為所緣, 現已經 過不 斷修習 成定 ,由 較粗的身「觸觸觸觸」所緣,轉於意門更微細的法所緣── 「相相相相」(nimitta 禪相)。 相的產生,離前五識,在五識不起作用之下現 起於意 門。 如果禪 修者 看到、 聽到 、嗅到 、嚐 到, 或接觸 等五 識還有 發生 作用, 則已 離開意 門專 注, 也即是 不在 定中。 南傳 阿毗達 磨解 說,這 稱為 禪那 心的心 及心 所,只 生起 在意門 的速 行心裡 ,《 俱舍 論》也 向來主 張: 「 正 在 定中 無五 識正 在 定中 無五 識正 在 定中 無五 識正 在 定中 無五 識 。。。。 」所以,入 定唯在意門,沒有前五門的作用。 有些禪修者覺得相晃動,忽而移動,有的是相
  • 20. 19 在人中 ,或 是下巴 ,或 像全身 呼吸 。《阿 毗達 磨大 毗婆沙論》有說:「息念未成息念未成息念未成息念未成,,,, 觀入出息從鼻入出觀入出息從鼻入出觀入出息從鼻入出觀入出息從鼻入出 ;;;; 息 念 成 已息 念 成 已息 念 成 已息 念 成 已 ,,,, 觀 身 毛 孔 猶 如 藕 根觀 身 毛 孔 猶 如 藕 根觀 身 毛 孔 猶 如 藕 根觀 身 毛 孔 猶 如 藕 根 ,,,, 息 風 周 遍 於 中 入息 風 周 遍 於 中 入息 風 周 遍 於 中 入息 風 周 遍 於 中 入 出出出出 。。。。」是描述這一種定境上的反應。 出定後,每人對相的描述與形容未必一致。有 人 說 它 好 像 月 輪 、 如 花 環 、 如 煙 、 如 雲 等 , 這 是 「想」 所生 ,以想 為因 ,以想 為根 ,種種 異想 ,現 起了種 種異 相。記 得中 國的永 明延 壽在《 宗鏡 錄》 曾 這 麼 說 : 「 依 觀 門依 觀 門依 觀 門依 觀 門 ,,,, 觀 心 似 現 前 境觀 心 似 現 前 境觀 心 似 現 前 境觀 心 似 現 前 境 ,,,, 雖 權 立 假雖 權 立 假雖 權 立 假雖 權 立 假 相相相相 ,,,, 悉 從心 變悉 從心 變悉 從心 變悉 從心 變 ,,,, 如如如如 《《《《 觀經觀經觀經觀經 》》》》 中 立日 觀中 立日 觀中 立日 觀中 立日 觀 、、、、 水 觀等十 六水 觀等十 六水 觀等十 六水 觀等十 六 觀門觀門觀門觀門。。。。」在事觀上,這是想所施設,「悉從心變悉從心變悉從心變悉從心變」, 什麼名 稱、 影象及 概念 不是那 麼重 要,總 之, 它可 以做為禪修者安心的所緣(目標)就是了。 安般念是由觸入門,後修轉成意門中的相,轉 換過程 ,有 些禪修 者發 覺氣息 或相 忽隱忽 現, 若有 若無。 如果 您覺察 不到 氣息或 接觸 範圍的 時候 ,不 要 故 意 弄 粗 氣 息 , 也 不 要 離 開 了 氣 息 接 觸 範 圍 之 外,另 找所 緣。事 實上 ,相不 離氣 息或接 觸範 圍, 正確的 話, 應該是 專注 於氣息 時也 就專注 於相 ,專 注相時 也就 專注氣 息, 達到息 相結 合,可 以維 持半 小時至 一、 兩小時 ,甚 或更久 ,當 相穩定 後, 禪修 者就可把注意力完全專注在相上了。 相現起了,此時此刻更需要加強自己的正念和 正知。 有七 種保護 相的 方法, 猶如 小心翼 翼的 在保
  • 21. 20 護轉輪聖王的母胎一樣。 七 種 護 相 方 法 , 即 : 於 住 所 、 行 境 、 談 話 、 人 、 食 物 、 時 節 及 四 威 儀 中 , 時 時 刻 刻 留 意 與 保 護,使 相愈 加堅固 穩定 ,直到 安止 定成就 為止 。中 國以前 的禪 宗祖師 也有 開悟後 就住 林下水 邊「 保養 聖胎」的例子。 奢摩他(止)初習成時,有所謂「幼稚定」(taruNo samAdhi 幼嫩定),毗婆舍那初習成就時,也有所謂 「幼稚觀」(taruNa vipassanA 幼嫩觀)。這兩種現象, 對禪修 者而 言都同 樣處 於「幼 嫩經 驗」階 段, 需要 特別的 保護 ,少了 這一 層保任 功夫 ,對禪 修者 或有 不利。 當相現起的時候,不要去理會相的顏色,或是 辨別它 的四 大特相 ,只 要單純 的將 心安住 在相 上就 可以了。 「 單 純 」 兩 個 字 , 其 實 真 正 用 起 功 來 還 不 簡 單,本 來禪 修生活 應該 就是愈 單純 愈好才 對, 可惜 這種「 單純 」並非 多數 人開始 就能 適應得 來, 習性 所 成 , 不 甘 寂 寞 , 欲 多 則 喜 愛 攀 附 外 緣 , 無 論 是 內、是 外, 是過去 、現 在或未 來的 所緣。 總之 ,想 蘊發達 而不 斷更換 所緣 (目標 ), 就是靜 不下 來的 現象。制心一處,談何容易啊?! 以近行定等持於心,鎮伏五蓋,相得成就。如
  • 22. 21 果想要 相更 加穩定 ,禪 修者可 以多 練習十 種的 安止 善巧及 五自 在。自 在, 在《成 實論 》中也 有說 到, 不過只是三自在。 ((((二二二二))))觀的修習觀的修習觀的修習觀的修習 數、隨、觸、止是屬於奢摩他(止),觀、還、 淨屬毗婆舍那(觀)。 《清淨道論》的觀修習,完全以慧體的五種清 淨說明 ,即 一、見 清淨 ,二、 度疑 清淨, 三、 道非 道 智 見 清 淨 , 四 、 行 道 智 見 清 淨 , 及 五 、 智 見 清 淨。五種慧體之前的戒、定二清淨是慧根。 慧體是依於慧根生長,慧根又必須依附慧地才 能生長 、萌 芽,乃 至開 花結果 。慧 地,就 是對 蘊、 處 、 界 、 根 、 諦 、 緣 起 等 聞 所 成 慧 ── 「 遍 問 熟遍 問 熟遍 問 熟遍 問 熟 知知知知」。在安般念的遍問(paripuccha 詢問)應詢問有 關安般 念業 處的問 題, 故為安 般念 業處者 的五 節之 一,順 序是 :受持 、遍 問、現 起、 安止及 相, 廣說 如《清淨道論》。 聞慧,是實修(戒定慧)前的基礎,經由詢問, 從善知 識處 得來的 指示 ,掌握 了有 關即將 修學 的業 處要義,「譬如象行腳跡,易尋不迷正路,得道、得 禪亦復如是。何以故?易指示故。」這是漢譯《善見律》 中說的 ,同 樣的譬 喻在 《清淨 道論 》教授 業處 文中
  • 23. 22 出現, 且有詳 加說 明。 「 遍 問 熟知遍 問 熟知遍 問 熟知遍 問 熟知 」並不限安般念 業處,實通一切,可資參考。 觀察觀察觀察觀察 上面已介紹過「 安住安住安住安住 」,現接下來是「 觀察觀察觀察觀察 」 (sallakkhaNA)。sallakkhaNA 有識別、洞察的意思,屬 毗婆舍那(vi+passana)。「 毗毗毗毗 」(vi)有分別、推 求義,「婆舍那」(passana)是觀察、看見。傳馬 鳴《大 乘起信 論》有 說 ︰「 所 言 觀 者所 言 觀 者所 言 觀 者所 言 觀 者 ,,,, 謂分 別因 緣謂分 別因 緣謂分 別因 緣謂分 別因 緣 生 滅相生 滅相生 滅相生 滅相 ,,,, 隨 順毗 婆舍 那觀 義故隨 順毗 婆舍 那觀 義故隨 順毗 婆舍 那觀 義故隨 順毗 婆舍 那觀 義故 。。。。 」《大乘義章 》也 以為:「 外 國 名 毗 婆舍那外 國 名 毗 婆舍那外 國 名 毗 婆舍那外 國 名 毗 婆舍那 ,,,, 此 翻名 觀此 翻名 觀此 翻名 觀此 翻名 觀 ;;;; 於 法推求於 法推求於 法推求於 法推求 、、、、 簡 擇 名 觀簡 擇 名 觀簡 擇 名 觀簡 擇 名 觀 。。。。 」 毗 婆 舍 那 大 概 就 有 分 別 、 推 求 、 簡 擇、觀察等意思了。 佛 教 有 主 張 以 定 修 觀 基 礎 , 也 有 主 張 不 必 修 止 , 可 以 直 接 修 觀 的 , 如 一 類 缺 乏 禪 定 水 滋 潤 的 「 乾觀者乾觀者乾觀者乾觀者 」(sukkha-vipassaka)。不過,乾觀者在毗婆 舍那( 觀) 成就後 的道 、果智 ,也 是止觀 結合 的, 相當於初禪。 不 過 , 根 據 印 度 佛 教 聲 聞 、 大 乘 經 論 等 的 記 載, 以及 不 少歷代祖師 的語 錄或 論著 顯 示, 如 天臺 智者大 師、 西藏宗 喀巴 大師等 則認 為須先 修止 而後 觀的。 現在,我們是根據南傳《清淨道論》來解說。 修習毗 婆舍那 第一 階段 的「 見 清 淨見 清 淨見 清 淨見 清 淨 」,也是必須以 定為基 礎的 ,即從 三摩 缽底出 來後 ,才能 作名 色的
  • 24. 23 觀察。《俱舍論》云:「 契經說契經說契經說契經說 ,,,,此為增上心學故此為增上心學故此為增上心學故此為增上心學故 ,,,, 心 清淨 最勝 即四靜 慮故心 清淨 最勝 即四靜 慮故心 清淨 最勝 即四靜 慮故心 清淨 最勝 即四靜 慮故 。。。。 依何 義故依何 義故依何 義故依何 義故 ,,,, 立靜 慮名立靜 慮名立靜 慮名立靜 慮名 ???? 由由由由 此 寂靜 能審 慮故此 寂靜 能審 慮故此 寂靜 能審 慮故此 寂靜 能審 慮故 ,,,, 審慮即 是實 了知 義審慮即 是實 了知 義審慮即 是實 了知 義審慮即 是實 了知 義 ,,,, 如 說心在 定如 說心在 定如 說心在 定如 說心在 定 能 如實 了知能 如實 了知能 如實 了知能 如實 了知 。。。。 」羅什譯《佛遺 教經》 亦說 :「 心 在心 在心 在心 在 定 故定 故定 故定 故 ,,,, 能知 世間 生滅 法相能知 世間 生滅 法相能知 世間 生滅 法相能知 世間 生滅 法相 。。。。 」其實,都是 出自 契經 的,如南傳《相應部》裡世尊告諸比丘:「諸比丘諸比丘諸比丘諸比丘!!!! 汝 應修 定汝 應修 定汝 應修 定汝 應修 定 ,,,, 諸比丘諸比丘諸比丘諸比丘 !!!! 得定 的比 丘如 實遍知得定 的比 丘如 實遍知得定 的比 丘如 實遍知得定 的比 丘如 實遍知 。。。。 」這段 引文, 在《 清淨道 論》 出現多 次。 禪定為 毗婆 舍那 的足處,源自契經,後更散見於諸論裡。 名色與緣起名色與緣起名色與緣起名色與緣起 名色與緣起的把握,在修習毗婆舍那(觀)的 成敗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攝阿毗達磨義論》「第九攝業處分別品.觀 的業處 」,對 於「 見 清 淨見 清 淨見 清 淨見 清 淨 」及「 度 疑 清 淨度 疑 清 淨度 疑 清 淨度 疑 清 淨 」下了定 義,它說 :「 以 特 相以 特 相以 特 相以 特 相 、、、、 作 用作 用作 用作 用 、、、、 現起現起現起現起 、、、、 近 因而把握 名近 因而把握 名近 因而把握 名近 因而把握 名 色色色色 ,,,, 名 為 見 清 淨名 為 見 清 淨名 為 見 清 淨名 為 見 清 淨 。。。。 把 握 等 名 色 之 緣把 握 等 名 色 之 緣把 握 等 名 色 之 緣把 握 等 名 色 之 緣 ,,,, 名 為 度 疑 清名 為 度 疑 清名 為 度 疑 清名 為 度 疑 清 淨淨淨淨 。。。。」 《清淨道論》說:「精確看見名色為見清淨精確看見名色為見清淨精確看見名色為見清淨精確看見名色為見清淨 。。。。」 修習毗婆舍那者必須「精確看見精確看見精確看見精確看見」(yathava-dassanam) 心、心 所, 四大及 其所 造色的 特相 、作用 (味 )、 現起及足處。 《俱舍論》中說:「身身身身 、、、、 受受受受 、、、、心心心心 、、、、法各別自性法各別自性法各別自性法各別自性,,,,
  • 25. 24 名 為 自 相名 為 自 相名 為 自 相名 為 自 相 。。。。 一 切 有 為 皆 非 常 性一 切 有 為 皆 非 常 性一 切 有 為 皆 非 常 性一 切 有 為 皆 非 常 性 ,,,, 一 切 有 漏 皆 是 苦一 切 有 漏 皆 是 苦一 切 有 漏 皆 是 苦一 切 有 漏 皆 是 苦 性性性性 ,,,,及一切法空非我性及一切法空非我性及一切法空非我性及一切法空非我性,,,, 名為共相名為共相名為共相名為共相 。。。。」 護法論師的《長部疏》有說:「 真 實法的相有真 實法的相有真 實法的相有真 實法的相有 兩 種兩 種兩 種兩 種 :::: 自相自相自相自相 、、、、 共相共相共相共相 。。。。 這裡 的覺 知自 相就是這裡 的覺 知自 相就是這裡 的覺 知自 相就是這裡 的覺 知自 相就是 現量智現量智現量智現量智 ,,,, 覺 知共 相則 為比 量智覺 知共 相則 為比 量智覺 知共 相則 為比 量智覺 知共 相則 為比 量智 。。。。」在世 間三遍 智中, 觀 察諸 法各別自相而轉起的慧為「知遍智」(JAta-pariJJA), 見清淨、度疑清淨就屬知遍智,是現量智。 如實知見名色及緣起,是轉起生滅隨觀智的必 備基礎 。禪 修者對 色法 或名法 的現 起,即 能辨 別其 相、作 用、 現狀及 近因 ,這是 如實 見(見 清淨 )。 若進而 了知 此法的 因果 關係, 則為 如實智 (度 疑清 淨)。 因此 可謂: 不知 自相, 難了 共相。 不能 憑空 想像而 統觀 一切為 無常 、苦、 無我 (共相 ), 凡是 勝解的 、假 想的, 雖暫 時性的 鎮伏 了煩惱 而終 究不 得根治。 猶如一名醫生不知病源,也不從其(自)相診 斷而推 求病 因,就 以為 凡所有 病皆 是空、 無常 ,感 冒無常 ,心 臟病無 常, 愛滋病 也無 常,站 在共 相上 看好像 沒錯 ,但到 底病 因、病 相有 別。病 因不 同, 如果一 味視 共相為 自相 ,於是 乎, 開出同 一處 方, 以同出 一徹 手法治 百病 ,行得 通嗎 ?一名 訓練 有素 的好醫 師, 應先從 病相 上診斷 ,知 曉病因 之後 才對 症下藥 。四 聖諦中 的集 諦,即 能針 對說明 每一 法現 起 之 近 因 , 知 因 從 何 而 集 起 , 從 因 地 上 , 就 地 解
  • 26. 25 決。 我再多一個舉例來說明好了。好比一棟房子發 現有異 味, 原來因 為有 隻死老 鼠, 幾天下 來, 結果 腐尸散 發出 極噁心 臭味 ,若要 解決 這臭味 ,您 會怎 麼處理 ?我 想,您 會先 找出原 因吧 ?臭是 果, 果必 有因, 因是 一隻發 臭的 死老鼠 。反 之,如 果只 知其 理:這 是無 常、是 苦、 是無我 ,沒 去找出 關鍵 問題 出 在 那 裡 , 連 根 拔 除 , 光 坐 在 那 兒 憑 空 想 像 ──這 臭味: 是無 常、是 苦、 是無我 。請 問:臭 味會 因您 的「假想」因此而消失不見嗎?不會的。因未解決, 臭味( 果) 猶存。 「果 」是從 某一 特定的 「因 」所 生 , 但 不 是 任 何 「 因 」 都 可 以 生 長 出 某 一 特 定 的 「果」 ,如 一棵芒 果樹 是果, 它是 從芒果 的「 因」 而來,果從因生。 同理,非任何的「因」都發出這股難聞的果(死 老鼠臭味),臭味既然是果,它就有特定的因──如 死老鼠 。因 此,我 們就 得先找 出正 因把它 處理 掉, 如果再予香料、香水類薰之,臭味很快就沒了。 見清淨與度疑清淨的成就見清淨與度疑清淨的成就見清淨與度疑清淨的成就見清淨與度疑清淨的成就 當禪修者確定了名色,捨棄有情、補特伽羅等 「世間想世間想世間想世間想」(loka-samaJJaya),超越對有情的痴迷, 置心於 沒有 痴迷之 境, 確定「 只是 名色, 沒有 有情 及補特伽羅」,這時候沒有你也沒有我。
  • 27. 26 譬如諸多零件的結集而成,我們說它為「車車車車」; 因有了 諸蘊的 集成 ,故 假名之 為「 人人人人 」、「 有 情有 情有 情有 情 」 或「 補 特 伽 羅補 特 伽 羅補 特 伽 羅補 特 伽 羅 」等,這都是一 些名言 上的 假施 設。 依 第 一 義 說 , 沒 有 你 、 沒 有 我 , 沒 有 人 , 沒 有 有 情 , 沒 有 補 特 伽 羅 , 只 見 如 蘆 葦 相 束 互 依 的 五 蘊 (名色 )而 已。這 是見 清淨成 就, 因此說 ,見 清淨 者具足「如實見如實見如實見如實見」(yathA-bhUta-dassana)。 度疑清淨又如何呢?度疑清淨者,則能夠掌握 名色之 因緣 ,如實 了知 是什麼 因, 導致了 什麼 果, 不會落 入斷常 、一 異等 見,即 所謂「 此 有 故 彼有此 有 故 彼有此 有 故 彼有此 有 故 彼有 」 等,斷除三世疑惑,這是「遍知智遍知智遍知智遍知智」(JAta-pariJJA), 也是「法住智法住智法住智法住智」、「如實智如實智如實智如實智」、「正見正見正見正見」者。 有了遍知智,接著才開始從名色觀察中學習提 起無常 、苦 及無我 三( 共)相 觀訓 練生滅 隨觀 智。 如果今 生能 夠修習 成就 生滅隨 觀智 ,接踵 而至 的壞 隨觀智乃至行捨智,也就可以學習了。 有些過去世資糧(波羅蜜)佳者,今世即能證 得道、 果智 成就。 另外 ,還有 一類 禪修者 ,因 過去 世曾發 願生 生世世 為佛 弟子或 行菩 薩道者 ,今 世證 得行捨 智後 ,是不 取證 道果的 。修 至行捨 智, 是南 傳赤銅 鍱部 佛教的 說法 ,北傳 說一 切有部 是說 「 住住住住 頂不墮頂不墮頂不墮頂不墮」。
  • 28. 27 五、自勉與共勉五、自勉與共勉五、自勉與共勉五、自勉與共勉 七天禪七,終於要結束了。時間不算充裕,有 關《清 淨道 論》的 止觀 內容, 我也 只能就 所學 知的 止觀概 念, 做一點 粗略 講解而 已。 有興趣 者或 可依 此按圖索驥,找到一個適合自己學習的方法。 修習止觀,須日積月累的數數修習變成習慣, 如此才 是最 有效的 辦法 。末世 眾生 ,要跟 隨有 經驗 的理想 善知 識談何 容易 ?不是 自己 住不下 去, 就是 有其他 因緣 讓自己 不能 久留。 現在 ,既然 身在 佛學 院裡, 這是 重法義 (聞 思)的 好環 境,也 是肥 沃的 「 慧 地慧 地慧 地慧 地 」。趁這幾年, 好好把 佛法或 止觀 理論 讀得 嫻熟, 以後 有機會 全心 投入於 止觀 操作時 ,即 可避 免許多不必要的冤枉路。 最後,我想以個人學習心得──「參學五觀參學五觀參學五觀參學五觀」, 與大家共勉: 一一一一 、、、、 親 近 善 知 識親 近 善 知 識親 近 善 知 識親 近 善 知 識 ,,,, 留 意 老 師 專 長 及 其 經 驗 傳留 意 老 師 專 長 及 其 經 驗 傳留 意 老 師 專 長 及 其 經 驗 傳留 意 老 師 專 長 及 其 經 驗 傳 承承承承 ,,,,掌握此一要領掌握此一要領掌握此一要領掌握此一要領 ,,,,必定受用無窮必定受用無窮必定受用無窮必定受用無窮 。。。。 二二二二 、、、、 滿滿滿滿 招招招招 損損損損 ,,,, 謙受益謙受益謙受益謙受益 。。。。 既來參學既來參學既來參學既來參學 ,,,, 理應先放下理應先放下理應先放下理應先放下 主 見主 見主 見主 見 ,,,, 全心 投入學 習老師 所授 的方 法全心 投入學 習老師 所授 的方 法全心 投入學 習老師 所授 的方 法全心 投入學 習老師 所授 的方 法 。。。。 除 非指導 老除 非指導 老除 非指導 老除 非指導 老 師許可之前所學的師許可之前所學的師許可之前所學的師許可之前所學的 ,,,,則另當別論則另當別論則另當別論則另當別論。。。。
  • 29. 28 三三三三 、、、、 有了好老師有了好老師有了好老師有了好老師 ,,,, 學了新方法學了新方法學了新方法學了新方法 ,,,, 有了更豐富的有了更豐富的有了更豐富的有了更豐富的 學 習心 得時學 習心 得時學 習心 得時學 習心 得時 ,,,, 也不 應隨意 貶抑也不 應隨意 貶抑也不 應隨意 貶抑也不 應隨意 貶抑 、、、、 毀 謗自己 以前的 老毀 謗自己 以前的 老毀 謗自己 以前的 老毀 謗自己 以前的 老 師 及其 方法師 及其 方法師 及其 方法師 及其 方法 。。。。 此是 學時此是 學時此是 學時此是 學時 ,,,, 非非非非 「「「「 現現現現 」」」」 時時時時 。。。。 井 蛙之見井 蛙之見井 蛙之見井 蛙之見 ,,,, 所 見不 過圓 蓋所 見不 過圓 蓋所 見不 過圓 蓋所 見不 過圓 蓋 ,,,, 不 知謂不 知不 知謂不 知不 知謂不 知不 知謂不 知 ,,,, 切莫 擴大自 己不知 的切莫 擴大自 己不知 的切莫 擴大自 己不知 的切莫 擴大自 己不知 的 範 圍範 圍範 圍範 圍 ,,,, 而且 學習除 了是與 非而且 學習除 了是與 非而且 學習除 了是與 非而且 學習除 了是與 非 ,,,, 對與 錯之外對與 錯之外對與 錯之外對與 錯之外 ,,,, 也不 妨也不 妨也不 妨也不 妨 學 習一 些學 習一 些學 習一 些學 習一 些 「「「「 保留保留保留保留 」」」」 的心態的心態的心態的心態 ,,,, 這 是為 了避免 自己徒 增這 是為 了避免 自己徒 增這 是為 了避免 自己徒 增這 是為 了避免 自己徒 增 參學的障礙參學的障礙參學的障礙參學的障礙 ,,,,造諸口業造諸口業造諸口業造諸口業,,,, 廣結惡緣廣結惡緣廣結惡緣廣結惡緣 。。。。 四四四四 、、、、 保持客觀保持客觀保持客觀保持客觀 ,,,, 儘量避免儘量避免儘量避免儘量避免 「「「「 唯一化唯一化唯一化唯一化 」。」。」。」。 學習要學習要學習要學習要 專專專專 ,,,, 切 忌 在 唯切 忌 在 唯切 忌 在 唯切 忌 在 唯 ,,,, 莫 將 自 己 崇 拜 的 老 師 和 方 法 推 向莫 將 自 己 崇 拜 的 老 師 和 方 法 推 向莫 將 自 己 崇 拜 的 老 師 和 方 法 推 向莫 將 自 己 崇 拜 的 老 師 和 方 法 推 向 「「「「 唯一 化唯一 化唯一 化唯一 化 」 。」 。」 。」 。 否則否則否則否則 ,,,, 這條 路極 有可 能愈走 愈窄這條 路極 有可 能愈走 愈窄這條 路極 有可 能愈走 愈窄這條 路極 有可 能愈走 愈窄 ,,,, 愈愈愈愈 走 愈辛 苦走 愈辛 苦走 愈辛 苦走 愈辛 苦 ,,,, 流於感 情流於感 情流於感 情流於感 情 ,,,, 反 使自 己喪 失諸多 修學之 良反 使自 己喪 失諸多 修學之 良反 使自 己喪 失諸多 修學之 良反 使自 己喪 失諸多 修學之 良 機機機機 。。。。 五五五五 、、、、 參學生涯中參學生涯中參學生涯中參學生涯中 ,,,, 不妨多給自己留一些美好的不妨多給自己留一些美好的不妨多給自己留一些美好的不妨多給自己留一些美好的 回 憶回 憶回 憶回 憶 !!!! 凡事 要有始 要終凡事 要有始 要終凡事 要有始 要終凡事 要有始 要終 ,,,, 正似 一篇 文章正似 一篇 文章正似 一篇 文章正似 一篇 文章 ,,,, 總不能 老總不能 老總不能 老總不能 老 是 些逗 號是 些逗 號是 些逗 號是 些逗 號 、、、、 頓號頓號頓號頓號 ,,,, 沒有沒有沒有沒有 句 號句 號句 號句 號 ,,,, 就草 率了結 掉就草 率了結 掉就草 率了結 掉就草 率了結 掉 。。。。 雷 聲雷 聲雷 聲雷 聲 大大大大 ,,,, 雨 聲小雨 聲小雨 聲小雨 聲小 ,,,, 有頭 沒尾有頭 沒尾有頭 沒尾有頭 沒尾 ,,,, 這都 是參 學時應 避免的 壞這都 是參 學時應 避免的 壞這都 是參 學時應 避免的 壞這都 是參 學時應 避免的 壞 習慣習慣習慣習慣。。。。 原載《福嚴佛學院第九屆畢業特刊》(p299-313) 2008 年 3 月 10 日修訂
  • 30. 29 日 期 : 2001 年 11 月 3 至 10 日 地 點 : 福 嚴 佛 學 院 主 講 : 開 印 比 丘 記 錄 : 開 仁 比 丘 、 見 法 比 丘 出 版 : 寂 靜 禪 林 資 訊 部 地 址 : P.O.Box 561, 89208 Tuaran, Sabah, Malaysia. 電 話 : ( 60-88)968715 傳 真 : ( 60-88) 968413 電 郵 : santavana@gmail.com 網 址 : www.santavana.org 印 刷 者 : 首 都 印 刷 私 人 有 限 公 司 ( 238973-U) 出 版 日 : 2008 年 3 月 版 次 : 初 版 第 一 刷 1,000 本 戶 口 : Santavana Forest Hermitage 銀 行 : Malayan Banking Berhad 國 際 代 碼 : MBBEMYKL 銀 行 戶 口 : 5101-4302-7182 An-Ban-Nian-San-Mo-Di ( 《 安 般 念 三 摩 地 》 ) ISBN: 978-983-3728-16-9 非 賣 品 . For Free Distribution 歡 迎 倡 印 . 請 勿 刪 增 本 書 內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