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安居處
坦尼沙羅尊者
1958 年 9 月 28 日
[英譯] 坦尼沙羅尊者
[中譯]良稹
Shelter
——Teachings of Ajaan Lee Dhammadharo
Translated by Thanissaro Bhikkhu
[英譯者注: 這段開示的不尋常之處,在於我們有兩個速記還原版本,長版本(II)
來自梅齊阿倫.阿比瓦那,短版本(I)出自無明氏之手。兩個版本比較之下發人深
省,提示我們根據速記還原的開示會失卻多少原義。盡管如此,我們感謝那些
在阿姜李開示時,不計其煩作了筆記的人。沒有他們,我們不會有他的口頭教
誨保存至今。
有些段落的譯文已收錄在《精神食糧》與《解脫的技能》當中。把他們放在原
來的上下文裏,顯示出它們在阿姜李教導方式中的功能。正如他的弟子阿姜放
有一次曾經說,阿姜李能夠同時在三個層次上講話。這場開示對每個人都有所
啓示。]
I
“快意”與“清淨”是不同的。它們不是一回事。快意是有關於物質對象的
身、心自在,但它不清淨,因爲心依然沈浸於、飽和於各種念頭,受到汙染。
至於清淨,那是一種獨立於物質對象的愉悅,它來自寂止與自在的心。
快意是形式比較低的善德: 是世間的。清淨則是更高形式的善德: 是超世的。
在定力修持中,正精進是輔助因素,正念與正定是監督因子。這兩個因子是止
禅的基本原則。它們監督、保護心智不落入妄定。
有些人說,止禅與觀禅是兩件分開的事,實際上它們是同一回事。止禅升起內
觀智(洞見)。內觀智升起清淨。因此清淨還是來自於這個我們經常說寂止之
心。
我們怎麽做才能達到清淨? 要使心達到清淨,我們必須訓練它。你要說容易,
也容易。要說它難,也難。如果你真心誠意地修,會容易得結果。如果你不真
心,想有結果就難。
修止禅好比點蠟燭。如果小心保護它不受風吹,火焰會直升、發光。什麽都可
以看个清楚。如果蠟燭傾斜,火焰會熄滅,你得摸索著走路。也許會把貓當成
狗,把狗當成貓,因爲你看不清。
同樣地,我們必須精進,要用念住保護心不受風吹。不要讓五蓋吹進來,壓住
心。
II
快意與清淨的善德是不同的,它們不是一回事。快意是來自於一般事物的身心
自在感: 吃得、住得、睡得舒服、無病、手頭富裕,等等。而清淨的善德,是
一種來自於尋常事物之外的愉悅感。它來自你自己的心,不需要依靠外界事物
的支持。這樣的清淨以法爲支持。它升起時,穩定、不變、持久。而平常的快
意,是不可靠的。多數情形下,它傾向於令人失望。這就是爲什麽,我們來到
法界尋找快樂,它的喜悅不會讓我們失望。
法好比房頂上的茅草、瓦片,保護人們不受日曬雨淋。人生来這個世界時,好
比落在露天裏; 沒有什么庇護,必定受日曬、雨淋、風吹之苦。只有心裏有法
定駐下來,才能夠逃離這些危險。這就是爲什麽經上教導我們,爲心找到安居
處——也就是法——獲得保障。法在這裏指的是戒德、定力、明辨。
戒德有四方面: 約束感官、遵守比丘戒、淨化生計、省思受用品。這四類戒
德,好比四面牆,保護我們不受飓風侵襲。定力——也就是四禅那——好比一
座四方屋頂,保護我們不受日曬雨淋。明辨——指超世智——好比堅實的地
板,保護我們免遭落入低等域界的危險。你給自己這三重防護時,就有了安全
感,不必懼怕今世、來世會出現的任何苦。
持戒是身的安居處、定力是心的安居處。心的安居處,由止禅與觀禅組成。止
的意思是使心甯靜、堅實、不著五蓋。觀的意思是,用你的明辨審視內心一切
造作之物的因與果,使你能看見它們的實相,達到一層、一層放下雜染的地
步。當你能把它們全部放下時,你的心會從漏中解脫,獲得清淨的善德。有些
人說,止與觀是兩件分開的事,實際上它們是同一件事。止禅使心寂止。當心
寂止時,就升起光。當這團光越來越明亮時,它就轉成洞見之光。當洞見(内觀
智)升起時,你便進入了清淨的善德。因此,這個善德、這個清淨,還是來自於
我們常說的寂止之心。
心不寂止,就不能守著色身。這種情形下,你只有苦與雜染。好比一棟沒人住
的房子: 必然會積塵、髒亂。不必到遠處找例子: 就拿我們坐在這裏的禅修大廳
來說。假定全體比丘、沙彌、居士們離開,讓它閑上一整天。回來時你會看
見,它蓋滿塵土蛛網,正因爲沒人清掃。同樣地,心離開身體跑掉時,身與心
同時積累塵垢。身體蒙塵時,心又怎麽會跟著它? 好比一棟到處積灰的髒屋
子,主人不能住、別人也不能住。比丘不願來訪。假定你們居士請我去家裏。
如果你家又亂又髒、到處是雞糞鴨糞,我可不願進門坐下、連呼吸都有困難。
因此把這個例子記在心裏: 如果心无定力、不長養善巧素質,就好比一棟髒屋
子。那樣你到哪裏去找願意上門的比丘呢? 比丘不願上門,你去哪裏得到祝福?
當心在身外時,是在世間。它在體內時,是在法界。在世間,必然如火一般熾
熱。在法界,會如水一般清涼。
感官層面上的善巧,是常規、社會層次上的功德。它必須涉及外界的人與事。
超世的善巧,是超越、高於社會層次的功德: 你學會依靠自己、自己解決難
題。
凡夫的心,會前後移動,因此不可靠。有時贏了之後轉身又輸了。今天贏、明
天輸。而聖弟子的心,贏後不會再輸。它往前走,不會朝後滑。它不停地朝前
直走。
心没有依止、沒有堅定原則時,好比是沒有宗教感的革命者。有宗教感的心,
必須有原則,可以依靠自己。這個心可以自主。
當心不能自主時,沒有完整的主權,它不能指令、控制任何事。比方說,如果
你命令身體來聽佛法開示,它不願來。你命令它坐下入定,它不願坐下。好比
作父母: 只有你是孩子百分之百的家長,才有權威。如果你只是他百分之五十
的家長,他是你百分五十的孩子,你不會有那個自信徹底管教他。因此心好比
父母; 身體好比孩子。那就是爲什麽,我們必須訓練心,使它有自主,讓它對
身體有全副掌管能力。當心有了这个能力,我們可以克服任何體內升起的痛、
與心裏升起的任何雜染。那個時候,你才可以說,你真正是自己的主人。
我們每個人,好比一台常年開著的錄音機。我們作善事時,那個善在內心記錄
下來。我們作惡事時,那個惡在內心記錄下來——好比錄音機在記錄著好 聲
音、壞聲音。不管我們作什麽業,它留在我們心裏——它哪裏也不去。因此,
問自己,是要把善還是惡留在心裏。
心既不善,也不惡,但正是它,了解善,了解惡。正是它,作善事,作惡事。
也正是它,放下善,放下惡。
身體這個東西,會磨損、分解消失。心這個東西,不分解、不死。因此,我們
好比谷粒,一部分重生、一部分不重生。不重生的部分,是谷粒裏的澱粉。重
生的部分,是頂上那個白點。如果我們不要那粒稻米重生爲稻苗,只要摧毀那
個小白點,它就不能發芽了。人也一樣: 身體好比谷粒裏的澱粉,心好比發芽
的那個小白點。如果心有雜染——也就是有對善惡的執取——還不曾摧毀,會
導致我們在新的緣起與重生空間裏發芽。這就是爲什麽,經上教導我們,放下
對善惡的執取,把它們放下。當心不再有什麽可發芽時,那時它就從生死之中
解脫了。
死亡時,心離開身體,它消失的方式與熄滅的蠟燭之火一樣,不存在我們肉眼
能看見的形狀。但是這並不說明,火焰之火從世上消失了。它只是彌散在它的
屬性裏,好比銅絲裏的電熱。如果你只看電線,什麽火也看不見。但是如果你
用手摸一下,立刻就感到熱量。同樣地,當心離開身,它就象彌散在火界的
火,會重新在其它地方出現。
抓緊色身,是在抓緊舊業。放下色身,是放下舊業。我們能夠這樣放下時,體
內不會有業。好比一宗地産。如果我們擁有了它,有了産業證明、劃了地界,
就容易有入侵、詐騙、地界糾紛、訴訟官司。但是如果我們不擁有它,只讓它
成爲公共財産,就不會有麻煩與爭吵。這樣心就有自在。
身體好比一只船,河流是我們善巧的動機。念住是推動我們的風。雜染好比淺
灘。如果你培養了自始至終的念住,就能把你這個“身體之船”劃到對岸,而
不會在淺灘上擱淺。
雜染好比河中的淺灘與暗樁,會阻礙我們的船靠岸。換句話說,貪會擋著我
們,怒會撞著我們,癡會使我們打轉下沈。有個故事,講的是兩個人受雇劃著
船,沿著河道、運河叫賣犁頭、鏟子、鋤頭。如果全船貨物賣出,雇主會給足
工資,一天一個卡哈巴那,相當於四個大錢。第一天雇主與他們一起去,一船
貨全部賣出。接著,他不去了,於是兩人自己出去賣貨。有一天,他們劃著
船,不象過去那樣吆喝:“犁頭、鏟子、鋤頭!” 而在喊:“淺灘、暗樁! 淺灘、
暗樁!” 一路劃過去,可是沒人買。
到了晚上,他們劃回雇主家,船裏滿是犁頭、鏟子、鋤頭。一件不曾賣出。於
是雇主給了每人一塊錢,作爲那天的工資。其中一個回家把錢交給妻,她看見
平常有四塊錢,這天只得一塊,很吃驚。心想:“也許他把錢給了另一個女
人。”於是就罵起來。無論怎樣解釋也不聽。於是丈夫要她去問雇主,如果作
假,甘願頭上挨一下。可是那位太太盛怒之中,不耐煩地說:“不行,讓我先打
你,之後再問。” 一邊說,一邊去拿鏟柄,不過只抓到一根趕狗棍,於是就在
丈夫頭上打了三下。後來,她當然知道了真相,但已經遲了,丈夫頭上白白挨
了三記。
這個故事說明失了念住會帶來的傷害。如果你讓心從正在做的事上遊蕩開來,
會使自己陷入困境。
如果我們做個類比,在船頭站著的那個人代表比丘們。站在船尾的人代表居家
人。暗樁指的是貪、瞋、癡,而淺灘則是五蓋。如果我們不能夠小心地保持念
住,讓心糾纏於雜染之中、覆滿五蓋,我們的佛法修持很難成功。
感官層次上的善巧,好比一輛行駛的卡車、一艘河裏的行船,兩種情形的好
處,都不及停在倉庫的車與停在碼頭的船。不過,跑路的車與航行的船有它們
的好處: (1)載客載貨。(2)從收取運費。不過當我們把車停在倉庫、把船停在碼
頭時,好處會多出幾倍: (1)可以休整疲勞的筋骨。(2)卸下舊貨、裝上新貨。(3)
經常停在同一個碼頭,會同碼頭管理員與當地人熟悉起來,最後達到讓他們與
我們分享食物不要飯錢,或者准許我們過夜不要房錢的地步。這是因爲我們相
互越來越熟,他們開始喜歡我們。最後他們信任我們,讓我們在家裏過夜。這
個情形下,我們也許可以問一問他們的家庭秘密: 妻兒多少、生計如何、何處
保存家産。他們什麽都會告訴我們。
同樣地,如果我們的心,停止追逐各種念頭,定駐在碼頭——也就是身體內—
—我們會獲得同樣的三種益處。(1)心會獲得休息,從疲倦中恢複。(2)它會升起
甯靜、愉快、自在感。(3)它會對四元素[四界,四大]越來越熟悉,那些東西好比
當地居民。我們會徹底了解身與心的運作規則。我們跟地元素在一起時,會了
解地元素的事。當我們跟水元素在一起時,會了解水元素的事。我們跟風在一
起時,會了解風元素的事。我們跟火元素在一起時,會了解風元素的事。我們
會升起三種智、八種能識。我們會精通色身事件,到不再有疑的地步。那樣會
使我們放下色身。
依照標簽、依照書本、依照人言的知識,是仿冒的知、不是真知。它好比覺知
的影子。真知是你內心升起的覺知。它是 paccattam: 完全對個人升起(緣自覺
知)。這種知不能教、不能講。它必須從你內心升起。只有那時,你才會知道什
麽是無常、苦、非我,什麽是恒常、自在、我。 對於涅槃的一瞥,使凡夫轉爲
聖者的那種智(gotarabhu-ñana,種姓智),同時看見這兩方面,同時又放下這兩方
面。法的真相是法住(Dhammathiti),保持不動的那部分心。心的動態與心所,只
是覺知的影子與仿冒。修習佛法時,你要的是真知。如果你不認真修,只會得
到法的影子。因此,我們應當修到讓內心升起真知。
我們這個身體,有的部分恒常、有的部分無常,既有自在也有苦、既有我也有
非我。舉例說,地、水、風、火是恒常的,意思是,它們從來不會變成別的。
地元素從不變成水、水元素從不變成風、風元素從不變成火。自古以來,它們
就那樣一直到世界破壞。拿水作例子: 即使人們把它凍成硬塊,或者放進綠
色、黃色、紅色染料,它照樣是水。我們的身體部位,甚至也有恒常的一面:
手從來不會變成腳,胳膊從來不會變成腿,眼睛從來不會變成耳朵,下唇從來
不會變成上唇。這些是恒常、自我的側面。至於無常的側面,那些只是這些東
西的特點,不是他們的真實屬性。
地、水、風、火四元素,好比四個人。如果你不停地接近了解他們,過了一
陣,他們會成爲你的朋友。
一開始,他們不大熟悉你,不信任你,因此先要考驗你。比方說,你開始坐下
禅定時,他們會拿根棍子,在你的大腿、小腿上戳,於是你開始腿疼、麻木。
仰面躺下,他們會在你的後背捅。側身躺著,他們又捅你的腰。如果你起身再
坐禅,他們又來考驗你。或者悄悄對你說,放棄吧。如果你放棄了,魔羅會笑
得下巴痛。
你應當樂觀地面對困難、忍受一切、堅持到底。要不停地與四元素交談。即使
開始它們不回應,你必須繼續與它們說話、問這問那。過一陣,它們會回你一
個字。你就繼續攀談,接下來它們的答複會越來越長,直到最後,你們成了熟
人,可以正兒八經地交談。從那以後,它們成爲你的知交、密友。他們會喜愛
你、幫助你、把秘密告訴你。你成了有朋友的人,不孤獨。你們會一起吃、一
起睡,無論去那裏、你們一起去。你會有安全感。無論坐多久,不會酸痛。無
論走多遠,不會疲勞——因爲你有朋友一路同行,有樂趣,不知不覺就到了目
的地。
這就是爲什麽,經上教導我們,修習禅定時把念住牢固沈浸在色身之內。對你
的禅定主題——身、受、心、法,作尋想與評估,不讓心遊蕩到外在想法與雜
念裏。觀照身體,了解這四個元素怎樣相處,哪裏有樂感、痛感、不樂不痛
感。注意心怎樣在你注意到的各種事件之間移動,直到你獲得寂止、堅實、真
實的心理素質。
這樣,就好比無論去哪裏、無論做什麽,有朋友在一起。換句話說,色身走
路,心跟著一起走。色身躺下,心跟著一起躺下。身體坐著,心跟著一起坐。
色身停在哪裏,心也停下。不過我們多數人並不是那樣。身體才走兩步,心已
經走了四五步——怎麽不累呢? 身體躺在蚊帳裏,周圍有欄杆與七道厚牆,心
照樣跑到屋外。這種情形下,它哪裏會有一點快樂? 它不呆在家裏,就得在外
面遊蕩,日曬、風吹、雨淋、有各種各樣危險,因爲它沒有屋頂、沒有保障。
沒有定力作爲心的安居處,必然會有苦痛。
因此,你們應當訓練心,確立於禅定之中,培養內在主權、成爲自己的主人。
這樣,你一定會得到上面提到的清淨善德。

More Related Content

More from 宏 恆

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業處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業處
宏 恆
 
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三摩地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三摩地
宏 恆
 
安般念入門
安般念入門安般念入門
安般念入門
宏 恆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宏 恆
 
如實之見
如實之見如實之見
如實之見
宏 恆
 
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對治煩惱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對治煩惱
宏 恆
 
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滅除痛苦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滅除痛苦
宏 恆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宏 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宏 恆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宏 恆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宏 恆
 
名與色
名與色名與色
名與色
宏 恆
 
吉祥語
吉祥語吉祥語
吉祥語
宏 恆
 
印度佛教史(上)
印度佛教史(上)印度佛教史(上)
印度佛教史(上)
宏 恆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宏 恆
 
目健连尊者对魔王的谴责
目健连尊者对魔王的谴责目健连尊者对魔王的谴责
目健连尊者对魔王的谴责
宏 恆
 
生活的藝術
生活的藝術生活的藝術
生活的藝術
宏 恆
 
生活即禪修
生活即禪修生活即禪修
生活即禪修
宏 恆
 
生活中的壇經
生活中的壇經生活中的壇經
生活中的壇經
宏 恆
 
生活中的緣起(佛使比丘)
生活中的緣起(佛使比丘)生活中的緣起(佛使比丘)
生活中的緣起(佛使比丘)
宏 恆
 

More from 宏 恆 (20)

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業處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三摩地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入門
安般念入門安般念入門
安般念入門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如實之見
如實之見如實之見
如實之見
 
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對治煩惱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滅除痛苦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名與色
名與色名與色
名與色
 
吉祥語
吉祥語吉祥語
吉祥語
 
印度佛教史(上)
印度佛教史(上)印度佛教史(上)
印度佛教史(上)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目健连尊者对魔王的谴责
目健连尊者对魔王的谴责目健连尊者对魔王的谴责
目健连尊者对魔王的谴责
 
生活的藝術
生活的藝術生活的藝術
生活的藝術
 
生活即禪修
生活即禪修生活即禪修
生活即禪修
 
生活中的壇經
生活中的壇經生活中的壇經
生活中的壇經
 
生活中的緣起(佛使比丘)
生活中的緣起(佛使比丘)生活中的緣起(佛使比丘)
生活中的緣起(佛使比丘)
 

安居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