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十牛圖頌,可以算是較為明確地指出了一個禪者,由修行開悟而再入世化眾的心路歷程。由

於各人所悟的深淺不同,他們所道出的悟境也自不同,所以雖皆可作為通向悟境的指路牌,

並不一定能夠看作悟境的終點站。在一無憑藉、又無法想像的情形下,讀誦、講解那些古代大

禪師們的文字,仍然極其有用。《禪的體驗‧禪的開示》法鼓全集光碟版 (04-03, p. 95, 13)




所謂十牛圖,就是以十幅圖畫,表現一個修行者,像一個牧童一樣,如何把自己的本來風



光或露地白牛──天然妙心或般若佛性,顯現出來,把煩惱執著逐漸克服,發揮自然妙用的



化世功能。這雖不是每一個修行者,都會經過或必須經過的十個階段,但已可以由此而略知



修行過程的一些消息。《禪的體驗‧禪的開示》法鼓全集光碟 版



          廓庵禪師            聖嚴師父         地印法師
  一、     忙忙撥草去追尋     圖中畫著一個人,手     天涯海角遍參尋,
                     裡拿著牛繩,奔向郊     心外求法不識真,
         水闊山遙路更深
   尋牛                外,尋找他的牛,但     日暮關山無處覓,
         力盡神疲無處覔
         但聞楓樹晚蟬吟     他尚不知牛在何處。此 亂雲堆裏自沉吟。
                     是吾人發覺了自己被
                     困於煩惱虛妄之中,     心生萬法,眾生不識
         (尋找自性)      迷失了自己的本來面     自家本性,茫茫外界
                     目的自性之牛,也就     撥草追尋,離家但是
           --佳彌
                     是對於見性開悟的      越來越遠。心法無相,
                     事,已經有了追求      著相而求了不可得,
                     嚮往之心,開始用      生命萬相中但自返心
                     功修行的階段。       觀照,一時得聞風嘯
                                   蟬吟,恍惚似悟。
在這階段的修行者是


                 很苦悶、很急躁的,往


                 往會發現比未修行時


                 的煩惱更多。
      水邊林下跡偏多,                依經解義了迷途,
二、               見跡──圖中的人,漸
      芳草離披見也麼?   漸地發現了他的那
      縱是深山更深處,                修禪修淨跡似露,
 見跡              條自性牛的足跡。此
      遼天鼻孔怎藏他?
                 係吾人在看經聞教,
                              心若攀緣隨他去,
                 依經解義之後,確信
                 自己必有尚未發現的
      (發現自性)                  柳絮風飄秋萍浮。
                 佛性在,更會從修行
                 之中,感覺到自己決
                              精進修持,遍覽群經,
                 定有開悟見性的可
                 能。           禮善知識,聞法悟理,


                              知心無相而解其相。明
                 這是說在水邊林下苦
                              心為萬法之根源,體
                 修苦參之後,時斷時
                              萬象皆由緣起,境無
                 續的妄想心,漸漸平
                              好惡,好惡由心,境
                 靜,便相信自己在妄
                              雖萬千,皆依一心。然
                 想心完全斷絕時,自
                              理雖似悟,定功未深,
                 性之牛,定然顯現。
                              瞥爾隨境攀緣,好惡


                              之心自顯,真妄難分,
隨境漂浮,不能自己。
      黃鸝枝上一聲聲,               終日尋春不見春,
三、               圖中的人,循著牛跡
      日暖風和岸柳青。   的方向走去,聽到了
      只此更無回避處,               春在枝頭已十分,
 見牛              牛鳴聲,也見到了那
      森森頭角畫難成。
                 條牛的後半個身子,
                             暗夜平地一聲雷,
                 顯現在一棵大樹的側
                 面。此即依照正確的
      (看見自性)                 驚見花蕊顯繽紛。
                 方法以及正確的知
                 見修行之後,達到
                 了見到自性之牛的    依權得實,始知權不
                 目的;但尚未能掌握
                 控制這個開悟見性    離實,離權無實。見色
                 的情況,只要稍有干
                             聞聲,心本現成,迴
                 擾,這條清淨無染的
                 心牛,又會被妄想雜
                             避不得,求之不得,
                 念的草叢及樹林所遮
                 掩起來。        精進修持,自然得入。


                             從來真是妄,今日妄
                 這是說,妄想雜念漸
                             皆真;悟了,黃花綠
                 少漸滅,心念寧靜,
                             葉盡是法身,一切現
                 漸漸清明,所以毫無
                             成;證得,行住坐臥
                 疑竇地自信已見到了
                             不離本尊,夜夜同眠。
                 自性之牛;但對這條


                 心牛的面貌,尚無法


                 清楚地看得分明,而
且隨時尚有再度被它


                 走失的可能。
      竭盡神通獲得渠,                本自現成何需調,
四、               圖中的人,已把繩索,
      心強力壯卒難除。   牽住了牛;但是牛性
      有時纔到高原上,                怎奈千年雪難消,
 得牛              還是很野,企圖著掙
      又入煙雲深處居。
                 脫牛索的控制,所以
                              日日朝朝勤拂拭,
                 牧牛人必須加以鞭策
                 和調伏。這是說修行
      (證悟自性)                  雲開月現光相交。
                 者雖已親自證悟了

      (斷分別我執 )   自性的全體,但其由
                 於煩惱的習氣以及環
                 境對他的誘惑與影響, 雖當下承擔便是,然
                 依然存在,唯恐再度
                 回復到未悟之前的     千年積雪難消,心本

                 情況中去,所以要
                              現成,妄亦現成,時
                 更加精進地策勵用
                 功。           而清楚明白,時而迷


                 這是說,用盡了氣力    糊不清;未經一番寒


                 來修行,好不容易總    澈骨,焉得梅花撲鼻


                 算是開了悟,見到了    香。妄習成性,喜順惡


                 自性,但是仍有強大    逆,東西馳走,垢上


                 的煩惱潛力,一時間    加垢,非得勤加拂拭,


                 不易清除,好像是從    始得鏡上塵消,照用


                 煩惱的深谷之底,好    無礙。
不容易爬上了高山的


                頂上,有時候仍有煩


                惱的煙雲,籠罩到你


                的停身之處一樣。
      鞭索時時不離身                長養勝胎藉此身,
五、              圖中的人,小心翼翼
      恐伊縱步入埃塵   地拿著牛鞭,握著牛
      相將牧得純和也                藉事煉心勤洗塵,
 牧牛             索,控制著一條野性
      羈鎻無抑自逐人
                未服的牛,如有一個
                             塵去鏡影隨緣現,
                疏忽,這條牛仍有走
                向路邊的田裡偷吃幾
      (善護自性)                 心本清淨自由人。
                口莊稼五榖的可能。此
                是說明吾人在開悟
                之後,不可掉以輕     靜中養成、動中磨鍊,
                心,不要太高興,
                必須小心謹慎地繼     時刻回光返照,鞭索
                續不斷地,去做調
                             時時不離,以覺照護
                伏煩惱、收攝妄心的
                工夫,否則,煩惱未
                           念此心,不令隨境攀
                除,隨時仍會有貪、瞋、
                癡等的事情發生。     緣,念起即覺,覺之


                             即離,日久功深,雖
                如果不能以戒慎恐懼
                             入花叢,片葉不沾,
                之心,來照顧自己已
                             即是清淨自由人也。
                經得到的悟境,很可
                             悟得此理,則知修行
                能仍會回到舊日的煩
惱之中;如果把自己   重在調心去習;假使


已得的悟後心境,照   不了,執著「念佛」只


顧得很好的話,戒律   在求生西方 坐禪」 在
                 、
                 「


的規定與禪定的功力, 得定生天 持咒」 得
               、
               「   在


便會自然而然地,成   感應、拜佛是消業障、


為修行者的日用物了。 誦經是求福報,反成


            法執,甚至執己為勝、


            毀謗他法。若明此理,


            則知法法平等,均是


            牧牛法門,都是要調


            伏此心。



            調心之要,首在明理,


            依理觀心,念起即覺,


            覺之即離。修行實不離


            五蘊六塵的日常生活,


            於根觸境生心之當下,


            觀到自己的無明,清
楚的觀到自己的貪、瞋、


                                癡,妄心受制,習氣


                                不減自減。



                                日久功深,妄心已自


                                迴首返照,不再一意


                                向外攀緣,剛強習氣


                                漸趨調柔。向上一著,


                                心自馴伏任運相隨,


                                不需作意不起無明,


                                安住當下不隨境轉。
       騎牛迤邐欲還家,                 綠水青山處處家,
六、                騎牛歸家──圖中的人,
       羌笛聲聲送晚霞。   騎在一條已經馴服的
       一拍一歌無限意,                 朝翔白雲暮遊霞,
騎牛歸家              牛背上,將牛索輕鬆
       知音何必鼓唇牙。
                  地繫在腰間,雙手拿
                                幾多風雨任由他,
                  著橫笛,吹奏著悠閒
                  的牧曲。這是說明經
                                雨後天清掛新牙。
       (自性空明)     過一段時日,做完
                  調心的工夫之後,
                  煩惱妄想,已經完      未調之時,一拍一歌
                  全被修行者調伏,
                  心頭不再有染污的      盡是攀緣,緣起無限
                  妄念蠢動,乃是一
                                的生滅與悵惘。自在以
                  片純和明朗的景象,
漸漸地要回到純淨
                  無染的心境中去了。
                               後,一拍一歌都是禪


                               機,舉手投足都是神
                  修行者到了這個階段,
                               通妙用。
                  漸漸地走向不生不滅
                               聖者的心境:境只是
                  的自性的老家,一路
                               境、境因緣起、境不引
                  上心中明明白白地能
                               心,心不再為習氣所
                  夠感受到自己的身心
                               牽絆而得自在。
                  和自然環境的存在,
                               心與境和諧無礙,同
                  那些經過五官而被他
                               歸自性不二之家,心、
                  感受到的每一種事物,
                               性不二,本自清淨,
                  無不充滿著用語言所
                               所謂隨緣不變是也;
                  無法形容,也不必用
                               萬物任運隨緣而起,
                  語言來描述的佛法的
                               心境無礙、心性不二,
                  深意,真是有情無情
                               順逆自在、好惡相忘。
                  皆吐廣長舌相,有聲


                  無聲無非天鼓妙音。
       騎牛已得到家山,                飢來吃飯睏則眠,
七、                圖中的人,已經回到
       牛也空兮人也閑。   自己的老家,忘卻了
       紅日三竿猶作夢,                無修無證恁麼閒,
忘牛存人              他曾經騎過的牛,非
       鞭繩空頓草堂間。
                  常自在舒適地坐了下
                  來。也就是說,修行者
到了這個階段,已經
           住定,無煩惱、無是非、清風白雲相伴住,
(自性空顯我執)   無妄心可調,那個可
           調的妄心已經不見,    全身就在天地間。

           真的已到了《六祖壇
           經》所說 :「憎愛不
                        捨方便而入真實,如
           關心,長伸兩腳臥」
           的程度。此時,煩惱心
                        純金脫礦、明月離雲,
           沒有了;沒有煩惱的
           那個人,他雖已經沒    體悟即權即實、心性不
           有外境和內境的分別,
           也沒有煩惱和菩提的 二;就萬象之森然,
           執著心,但他尚清清
                        體心性之寂然,人牛
           楚楚地覺得有個主觀
           的自己存在。       一如,即心即佛,心


                        佛眾生,名異體一;
           自性本來清淨,一旦
                        但無心於萬物,不妨
           妄想心消失之後,清
                        萬物相伴,橫超物外,
           淨的自性立現,既是
                        一切天成。
           絕對清淨便無一物可


           見,所以當自性呈現


           之後,自性這樣東西


           是不可名狀的,因為


           普遍地存在於內及外,


           正如魚在水中,不覺
有水,人在空氣中,


                  往往忽略了空氣的存


                  在。此時無妄心之牛可


                  牧,所以變成了心中


                  了無一事可做的人。
       鞭索人牛盡屬空,                一鎚擊碎太虛空,
八、                圖中只畫一個圓圈,
       碧天寥廓信難通。   圈中空無一物,牛不
       紅爐焰上爭容雪,                一處纔通處處通,
人牛俱忘              見了,牧牛的人也不
       到此方能合祖宗。
                  見了。牛是自性,人
                               身空心空漆桶落,
                  是體驗到自性的修
                  道心,既體驗到自性
       (除執自性更明)                無有一語顯真宗。
                  的普遍存在,便消失
       (斷俱生我執)    了對於自性的相對之
                  感受,進入絕對的完    世間萬象,緣起無性,
                  全統一的心態時,
                  各別的主觀意識也     心因緣有,不起取著;
                  跟著消失,所以既不
                               未有無境之心,曾無
                  見牛,也不見人,無
                  賓無主,賓主渾然一
                               無心之境。如夢見物,
                  體,那只是一種充實、
                  滿足、究竟、徹底的存 似能見所見之殊,其
                  在。凡夫聖者無踪跡,
                  眾生與佛悉皆空,沒    實同一虛妄,都無所

                  有煩惱可斷,也無菩
                               有。心境俱空、人法雙
                  提可成。

                               亡,本無一物,何處
這是言語道斷、心行處 塵埃。


                  滅的階段,沒有信息   畢竟空中無戲論,非


                  可以互通,因為根本   心非佛哪有佛;有佛


                  用不到心思度量,也   無佛,一并打落,言


                  無法用心思度量來表   語道斷、心行路絕;無


                  示它和說明它,名為   智無得,無修無證,


                  不可思議的境界。    生死涅槃,平等如幻。


                              但以不住一切,無執


                              無著,而為道行。紅爐


                              烈焰,不容片雪,泯


                              絕無寄;目視雲霄,


                              妙高峰頂,不許商量。

九、     返本還源已費功,   圖中畫著一塵不染的   白雲明月笑相通,
       爭如直下若盲聾。   翠竹與黃梅、青山及綠 萬水千山一色同,
       庵中不見庵前物,               若問過客歸來旨,
返本還源              水,表示從絕對統一
       水自茫茫花自紅。
                  的定境,返照現實    花開花落水流東。
                  的生活,心雖不動而
                  智力湛然明澈,朗照
       (成就佛道)                 自性本淨,真空妙有;
                  一切而不為任一事
                  物動煩惱心。春來百
                              本自具足,能生萬法;
                  花爛漫,秋到千山紅
                  葉。月白風清,心如明 萬法隨緣,緣起性空;
                  鏡,映照萬物,而不
變其清淨的自性。一切
萬物,亦無非是本
             法爾如是、本不生滅,
然清淨的諸佛法身。
             不起分別、猶若盲聾。


圖中有客觀的景物,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沒有主觀的人,雖然    體離斷常,性非淨垢,


山還是山,水還是水, 湛然圓滿,凡聖同齊,


卻已不是未曾用功修    應用無方,離心意識。


行之前所見的山和水, 三界六道,唯自心現,


山和水雖仍相同,卻    任運瀟灑,不假造作,


已沒有會被山水景物    源源不盡,自在享受。


打動心念的「自我」了。 諸法諸行是世間法,

             非是虛無,不可捨棄;
既已不會因了聲、色而
             諸法諸行是緣起性,

動分別執著的煩惱妄    無有自性,不可取著。
             於一切法不取不捨,
心,所以如聾如盲,    即是見性成佛。


視可見卻不動心,聽


可聞卻不動心,食知


其味卻不動心,庵前


庵後的花紅水綠,也


只是自然景物的自然
存在,既不拒之於心


                 外,也不納之於心內,


                 此即面對森羅萬象,


                 於心了無罣礙,所謂


                 解脫、所謂自在,由


                 此可以略窺消息。




       露胷跣足入廛來                火裡木牛耕白雪,
十、               圖中畫一個灑脫自在
       抹土塗灰笑滿腮   而提著一隻布袋的和
       不用神仙真祕訣                雲中石馬舞春風;
入鄽垂手             尚,面對著一個瘦弱
       直教枯木放花開
                 貧苦的乞丐,和尚做    垂手殷勤無所作,
                 布施,乞丐求布施。這 願使群生眼盡開。
                 是說明修行者於成就

       (利益眾生)    了道業並且得到解脫
                              啟悲心、運方便,菩薩
                 自在之後,便會自然
                              以真三昧遊戲人間,
                 生起廣度眾生的大慈
                              十字街頭任瀟灑,無
                 悲心,這是向上自求
                              礙自在化群生,和光
                 解脫之後的必然結果,
                              同塵、應機而轉,難行
                 不假意志,不循理想,
                              能行、作而無作,清淨
                 不是為了什麼使命,
                              圓妙之心,無動於喧
                 只是自然而然地從
                              囂雜染之境,享受舉
                 個人的修行生活之
                              手投足、一切只為眾生。
                 中,走向協助他人
                 的行動中去而已,所
                 以在其本身不名為救
世化眾,只是一種出
自天真的遊戲三昧。



這完全是一幅表現天
真自然、灑脫自在、不
拘形式、不著俗儀的神
通妙用的圖畫,脫俗
而不厭俗,入俗而不
著相,
充滿了大解脫、大慈悲、
大智慧、大神通的活力
禪宗不以一般所說的
神通為然,但是你如
一旦能從煩惱的束
縛之中,得到連根
拔除的大解脫之時,
不著一切人我、善惡、
凡聖、染淨等的分別
相之際,心得自在,
身體也會自在,身
外的一切也會由你
自在地轉變它們,所
以,頑石能夠點頭,
枯木真會開花。這不是
神仙的咒術,也不用
神通的祕訣,僅是自
然而然發生的事。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般若心經 元曉新解
般若心經 元曉新解般若心經 元曉新解
般若心經 元曉新解
yct.Ken Chang
 
佛經經典語錄大全 (With music)
佛經經典語錄大全 (With music)佛經經典語錄大全 (With music)
佛經經典語錄大全 (With music)
Dhamma Jata
 
大道心德
大道心德大道心德
大道心德
lyquochoang
 
般若心經講義
般若心經講義般若心經講義
般若心經講義
yct.Ken Chang
 
極樂世界遊記
極樂世界遊記極樂世界遊記
極樂世界遊記
lyquochoang
 
修心訣(牧牛)
修心訣(牧牛)修心訣(牧牛)
修心訣(牧牛)diin54321
 
天佛院遊記
天佛院遊記天佛院遊記
天佛院遊記
Hoàng Lý Quốc
 
佛說八大人覺經(The Sutra on the Eight Realizations of the Great Beings said by Buddha)
佛說八大人覺經(The Sutra on the Eight Realizations of the Great Beings said by Buddha)佛說八大人覺經(The Sutra on the Eight Realizations of the Great Beings said by Buddha)
佛說八大人覺經(The Sutra on the Eight Realizations of the Great Beings said by Buddha)
禪楷 江
 
修心筆錄—自性大圓滿當面現證不修佛教訣(Pod)
修心筆錄—自性大圓滿當面現證不修佛教訣(Pod)修心筆錄—自性大圓滿當面現證不修佛教訣(Pod)
修心筆錄—自性大圓滿當面現證不修佛教訣(Pod)
TAAZE 讀冊生活
 
佛經格言
佛經格言佛經格言
佛經格言foonkok
 
无相思维
无相思维无相思维
无相思维
Baishen Cao
 
臨濟的中心思想
臨濟的中心思想臨濟的中心思想
臨濟的中心思想diin54321
 
一行禪師著 觀照的奇蹟
一行禪師著 觀照的奇蹟一行禪師著 觀照的奇蹟
一行禪師著 觀照的奇蹟
宏 恆
 
禪心慧語8 c
禪心慧語8 c禪心慧語8 c
禪心慧語8 cfoonkok
 
萬善同歸集
萬善同歸集萬善同歸集
萬善同歸集
lyquochoang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TAAZE 讀冊生活
 

What's hot (16)

般若心經 元曉新解
般若心經 元曉新解般若心經 元曉新解
般若心經 元曉新解
 
佛經經典語錄大全 (With music)
佛經經典語錄大全 (With music)佛經經典語錄大全 (With music)
佛經經典語錄大全 (With music)
 
大道心德
大道心德大道心德
大道心德
 
般若心經講義
般若心經講義般若心經講義
般若心經講義
 
極樂世界遊記
極樂世界遊記極樂世界遊記
極樂世界遊記
 
修心訣(牧牛)
修心訣(牧牛)修心訣(牧牛)
修心訣(牧牛)
 
天佛院遊記
天佛院遊記天佛院遊記
天佛院遊記
 
佛說八大人覺經(The Sutra on the Eight Realizations of the Great Beings said by Buddha)
佛說八大人覺經(The Sutra on the Eight Realizations of the Great Beings said by Buddha)佛說八大人覺經(The Sutra on the Eight Realizations of the Great Beings said by Buddha)
佛說八大人覺經(The Sutra on the Eight Realizations of the Great Beings said by Buddha)
 
修心筆錄—自性大圓滿當面現證不修佛教訣(Pod)
修心筆錄—自性大圓滿當面現證不修佛教訣(Pod)修心筆錄—自性大圓滿當面現證不修佛教訣(Pod)
修心筆錄—自性大圓滿當面現證不修佛教訣(Pod)
 
佛經格言
佛經格言佛經格言
佛經格言
 
无相思维
无相思维无相思维
无相思维
 
臨濟的中心思想
臨濟的中心思想臨濟的中心思想
臨濟的中心思想
 
一行禪師著 觀照的奇蹟
一行禪師著 觀照的奇蹟一行禪師著 觀照的奇蹟
一行禪師著 觀照的奇蹟
 
禪心慧語8 c
禪心慧語8 c禪心慧語8 c
禪心慧語8 c
 
萬善同歸集
萬善同歸集萬善同歸集
萬善同歸集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
 

Similar to 十牛圖(彙整版)

禪心慧語 5
禪心慧語 5禪心慧語 5
禪心慧語 5foonkok
 
楞嚴經五十陰魔
楞嚴經五十陰魔楞嚴經五十陰魔
楞嚴經五十陰魔
Brendan Lau
 
企業班課程
企業班課程企業班課程
企業班課程
hohohoho
 
企業班課程
企業班課程企業班課程
企業班課程
hohohoho
 
甘露法語(廿二)
甘露法語(廿二)甘露法語(廿二)
甘露法語(廿二)foonkok
 
太上感應篇講記+(1999年5月11日講於新加坡淨宗學會)
太上感應篇講記+(1999年5月11日講於新加坡淨宗學會)太上感應篇講記+(1999年5月11日講於新加坡淨宗學會)
太上感應篇講記+(1999年5月11日講於新加坡淨宗學會)
shurangama
 
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三摩地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三摩地
宏 恆
 
禪心慧語4 (21 30)
禪心慧語4 (21 30)禪心慧語4 (21 30)
禪心慧語4 (21 30)foonkok
 
美的覺醒
美的覺醒美的覺醒
美的覺醒lys167
 
禪心慧語 4 (11 20)
禪心慧語 4 (11 20)禪心慧語 4 (11 20)
禪心慧語 4 (11 20)foonkok
 
传道篇——度化乾坤经文
传道篇——度化乾坤经文传道篇——度化乾坤经文
传道篇——度化乾坤经文Baishen Cao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TAAZE 讀冊生活
 
蔣勳美的覺醒
蔣勳美的覺醒蔣勳美的覺醒
蔣勳美的覺醒hong42112001
 
修行人的二十種病氣
修行人的二十種病氣修行人的二十種病氣
修行人的二十種病氣foonkok
 

Similar to 十牛圖(彙整版) (20)

禪心慧語 5
禪心慧語 5禪心慧語 5
禪心慧語 5
 
楞嚴經五十陰魔
楞嚴經五十陰魔楞嚴經五十陰魔
楞嚴經五十陰魔
 
生活禪
生活禪生活禪
生活禪
 
企業班課程
企業班課程企業班課程
企業班課程
 
企業班課程
企業班課程企業班課程
企業班課程
 
甘露法語(廿二)
甘露法語(廿二)甘露法語(廿二)
甘露法語(廿二)
 
太上感應篇講記+(1999年5月11日講於新加坡淨宗學會)
太上感應篇講記+(1999年5月11日講於新加坡淨宗學會)太上感應篇講記+(1999年5月11日講於新加坡淨宗學會)
太上感應篇講記+(1999年5月11日講於新加坡淨宗學會)
 
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三摩地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三摩地
 
禪心慧語4 (21 30)
禪心慧語4 (21 30)禪心慧語4 (21 30)
禪心慧語4 (21 30)
 
美的覺醒
美的覺醒美的覺醒
美的覺醒
 
禪心慧語 4 (11 20)
禪心慧語 4 (11 20)禪心慧語 4 (11 20)
禪心慧語 4 (11 20)
 
传道篇——度化乾坤经文
传道篇——度化乾坤经文传道篇——度化乾坤经文
传道篇——度化乾坤经文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
 
蔣勳美的覺醒
蔣勳美的覺醒蔣勳美的覺醒
蔣勳美的覺醒
 
智慧錦囊
智慧錦囊智慧錦囊
智慧錦囊
 
修行人的二十種病氣
修行人的二十種病氣修行人的二十種病氣
修行人的二十種病氣
 
動心
動心動心
動心
 

More from diin54321

塑膠濃湯~海洋垃圾新名詞
塑膠濃湯~海洋垃圾新名詞塑膠濃湯~海洋垃圾新名詞
塑膠濃湯~海洋垃圾新名詞diin54321
 
生命中的旅程
生命中的旅程生命中的旅程
生命中的旅程diin54321
 
黃山西海大峽谷
黃山西海大峽谷黃山西海大峽谷
黃山西海大峽谷diin54321
 
世界是來自你內在的投射Ce
 世界是來自你內在的投射Ce 世界是來自你內在的投射Ce
世界是來自你內在的投射Cediin54321
 
藥不會殺人,你的錯誤觀念才會
藥不會殺人,你的錯誤觀念才會藥不會殺人,你的錯誤觀念才會
藥不會殺人,你的錯誤觀念才會diin54321
 
如夢幻泡影
如夢幻泡影如夢幻泡影
如夢幻泡影diin54321
 
宇宙領域
宇宙領域宇宙領域
宇宙領域diin54321
 
台灣阿狗
台灣阿狗台灣阿狗
台灣阿狗diin54321
 
覺夢人生第一集釋道厚著
覺夢人生第一集釋道厚著覺夢人生第一集釋道厚著
覺夢人生第一集釋道厚著diin54321
 
印順導師的禪淨思想
印順導師的禪淨思想印順導師的禪淨思想
印順導師的禪淨思想diin54321
 
行門與弘化
行門與弘化行門與弘化
行門與弘化diin54321
 
離世間品
離世間品離世間品
離世間品diin54321
 
無遮大會
無遮大會無遮大會
無遮大會diin54321
 
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diin54321
 
長松茹退
長松茹退長松茹退
長松茹退diin54321
 
現前地菩薩
現前地菩薩現前地菩薩
現前地菩薩diin54321
 
佛心宗簡報
佛心宗簡報 佛心宗簡報
佛心宗簡報 diin54321
 
事理圓融門
事理圓融門事理圓融門
事理圓融門diin54321
 

More from diin54321 (20)

塑膠濃湯~海洋垃圾新名詞
塑膠濃湯~海洋垃圾新名詞塑膠濃湯~海洋垃圾新名詞
塑膠濃湯~海洋垃圾新名詞
 
生命中的旅程
生命中的旅程生命中的旅程
生命中的旅程
 
黃山西海大峽谷
黃山西海大峽谷黃山西海大峽谷
黃山西海大峽谷
 
世界是來自你內在的投射Ce
 世界是來自你內在的投射Ce 世界是來自你內在的投射Ce
世界是來自你內在的投射Ce
 
藥不會殺人,你的錯誤觀念才會
藥不會殺人,你的錯誤觀念才會藥不會殺人,你的錯誤觀念才會
藥不會殺人,你的錯誤觀念才會
 
如夢幻泡影
如夢幻泡影如夢幻泡影
如夢幻泡影
 
宇宙領域
宇宙領域宇宙領域
宇宙領域
 
聖母峰
聖母峰聖母峰
聖母峰
 
台灣阿狗
台灣阿狗台灣阿狗
台灣阿狗
 
覺夢人生第一集釋道厚著
覺夢人生第一集釋道厚著覺夢人生第一集釋道厚著
覺夢人生第一集釋道厚著
 
印順導師的禪淨思想
印順導師的禪淨思想印順導師的禪淨思想
印順導師的禪淨思想
 
行門與弘化
行門與弘化行門與弘化
行門與弘化
 
離世間品
離世間品離世間品
離世間品
 
無遮大會
無遮大會無遮大會
無遮大會
 
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
 
坐禪儀
坐禪儀坐禪儀
坐禪儀
 
長松茹退
長松茹退長松茹退
長松茹退
 
現前地菩薩
現前地菩薩現前地菩薩
現前地菩薩
 
佛心宗簡報
佛心宗簡報 佛心宗簡報
佛心宗簡報
 
事理圓融門
事理圓融門事理圓融門
事理圓融門
 

十牛圖(彙整版)

  • 1. 十牛圖頌,可以算是較為明確地指出了一個禪者,由修行開悟而再入世化眾的心路歷程。由 於各人所悟的深淺不同,他們所道出的悟境也自不同,所以雖皆可作為通向悟境的指路牌, 並不一定能夠看作悟境的終點站。在一無憑藉、又無法想像的情形下,讀誦、講解那些古代大 禪師們的文字,仍然極其有用。《禪的體驗‧禪的開示》法鼓全集光碟版 (04-03, p. 95, 13) 所謂十牛圖,就是以十幅圖畫,表現一個修行者,像一個牧童一樣,如何把自己的本來風 光或露地白牛──天然妙心或般若佛性,顯現出來,把煩惱執著逐漸克服,發揮自然妙用的 化世功能。這雖不是每一個修行者,都會經過或必須經過的十個階段,但已可以由此而略知 修行過程的一些消息。《禪的體驗‧禪的開示》法鼓全集光碟 版 廓庵禪師 聖嚴師父 地印法師 一、 忙忙撥草去追尋 圖中畫著一個人,手 天涯海角遍參尋, 裡拿著牛繩,奔向郊 心外求法不識真, 水闊山遙路更深 尋牛 外,尋找他的牛,但 日暮關山無處覓, 力盡神疲無處覔 但聞楓樹晚蟬吟 他尚不知牛在何處。此 亂雲堆裏自沉吟。 是吾人發覺了自己被 困於煩惱虛妄之中, 心生萬法,眾生不識 (尋找自性) 迷失了自己的本來面 自家本性,茫茫外界 目的自性之牛,也就 撥草追尋,離家但是 --佳彌 是對於見性開悟的 越來越遠。心法無相, 事,已經有了追求 著相而求了不可得, 嚮往之心,開始用 生命萬相中但自返心 功修行的階段。 觀照,一時得聞風嘯 蟬吟,恍惚似悟。
  • 2. 在這階段的修行者是 很苦悶、很急躁的,往 往會發現比未修行時 的煩惱更多。 水邊林下跡偏多, 依經解義了迷途, 二、 見跡──圖中的人,漸 芳草離披見也麼? 漸地發現了他的那 縱是深山更深處, 修禪修淨跡似露, 見跡 條自性牛的足跡。此 遼天鼻孔怎藏他? 係吾人在看經聞教, 心若攀緣隨他去, 依經解義之後,確信 自己必有尚未發現的 (發現自性) 柳絮風飄秋萍浮。 佛性在,更會從修行 之中,感覺到自己決 精進修持,遍覽群經, 定有開悟見性的可 能。 禮善知識,聞法悟理, 知心無相而解其相。明 這是說在水邊林下苦 心為萬法之根源,體 修苦參之後,時斷時 萬象皆由緣起,境無 續的妄想心,漸漸平 好惡,好惡由心,境 靜,便相信自己在妄 雖萬千,皆依一心。然 想心完全斷絕時,自 理雖似悟,定功未深, 性之牛,定然顯現。 瞥爾隨境攀緣,好惡 之心自顯,真妄難分,
  • 3. 隨境漂浮,不能自己。 黃鸝枝上一聲聲, 終日尋春不見春, 三、 圖中的人,循著牛跡 日暖風和岸柳青。 的方向走去,聽到了 只此更無回避處, 春在枝頭已十分, 見牛 牛鳴聲,也見到了那 森森頭角畫難成。 條牛的後半個身子, 暗夜平地一聲雷, 顯現在一棵大樹的側 面。此即依照正確的 (看見自性) 驚見花蕊顯繽紛。 方法以及正確的知 見修行之後,達到 了見到自性之牛的 依權得實,始知權不 目的;但尚未能掌握 控制這個開悟見性 離實,離權無實。見色 的情況,只要稍有干 聞聲,心本現成,迴 擾,這條清淨無染的 心牛,又會被妄想雜 避不得,求之不得, 念的草叢及樹林所遮 掩起來。 精進修持,自然得入。 從來真是妄,今日妄 這是說,妄想雜念漸 皆真;悟了,黃花綠 少漸滅,心念寧靜, 葉盡是法身,一切現 漸漸清明,所以毫無 成;證得,行住坐臥 疑竇地自信已見到了 不離本尊,夜夜同眠。 自性之牛;但對這條 心牛的面貌,尚無法 清楚地看得分明,而
  • 4. 且隨時尚有再度被它 走失的可能。 竭盡神通獲得渠, 本自現成何需調, 四、 圖中的人,已把繩索, 心強力壯卒難除。 牽住了牛;但是牛性 有時纔到高原上, 怎奈千年雪難消, 得牛 還是很野,企圖著掙 又入煙雲深處居。 脫牛索的控制,所以 日日朝朝勤拂拭, 牧牛人必須加以鞭策 和調伏。這是說修行 (證悟自性) 雲開月現光相交。 者雖已親自證悟了 (斷分別我執 ) 自性的全體,但其由 於煩惱的習氣以及環 境對他的誘惑與影響, 雖當下承擔便是,然 依然存在,唯恐再度 回復到未悟之前的 千年積雪難消,心本 情況中去,所以要 現成,妄亦現成,時 更加精進地策勵用 功。 而清楚明白,時而迷 這是說,用盡了氣力 糊不清;未經一番寒 來修行,好不容易總 澈骨,焉得梅花撲鼻 算是開了悟,見到了 香。妄習成性,喜順惡 自性,但是仍有強大 逆,東西馳走,垢上 的煩惱潛力,一時間 加垢,非得勤加拂拭, 不易清除,好像是從 始得鏡上塵消,照用 煩惱的深谷之底,好 無礙。
  • 5. 不容易爬上了高山的 頂上,有時候仍有煩 惱的煙雲,籠罩到你 的停身之處一樣。 鞭索時時不離身 長養勝胎藉此身, 五、 圖中的人,小心翼翼 恐伊縱步入埃塵 地拿著牛鞭,握著牛 相將牧得純和也 藉事煉心勤洗塵, 牧牛 索,控制著一條野性 羈鎻無抑自逐人 未服的牛,如有一個 塵去鏡影隨緣現, 疏忽,這條牛仍有走 向路邊的田裡偷吃幾 (善護自性) 心本清淨自由人。 口莊稼五榖的可能。此 是說明吾人在開悟 之後,不可掉以輕 靜中養成、動中磨鍊, 心,不要太高興, 必須小心謹慎地繼 時刻回光返照,鞭索 續不斷地,去做調 時時不離,以覺照護 伏煩惱、收攝妄心的 工夫,否則,煩惱未 念此心,不令隨境攀 除,隨時仍會有貪、瞋、 癡等的事情發生。 緣,念起即覺,覺之 即離,日久功深,雖 如果不能以戒慎恐懼 入花叢,片葉不沾, 之心,來照顧自己已 即是清淨自由人也。 經得到的悟境,很可 悟得此理,則知修行 能仍會回到舊日的煩
  • 6. 惱之中;如果把自己 重在調心去習;假使 已得的悟後心境,照 不了,執著「念佛」只 顧得很好的話,戒律 在求生西方 坐禪」 在 、 「 的規定與禪定的功力, 得定生天 持咒」 得 、 「 在 便會自然而然地,成 感應、拜佛是消業障、 為修行者的日用物了。 誦經是求福報,反成 法執,甚至執己為勝、 毀謗他法。若明此理, 則知法法平等,均是 牧牛法門,都是要調 伏此心。 調心之要,首在明理, 依理觀心,念起即覺, 覺之即離。修行實不離 五蘊六塵的日常生活, 於根觸境生心之當下, 觀到自己的無明,清
  • 7. 楚的觀到自己的貪、瞋、 癡,妄心受制,習氣 不減自減。 日久功深,妄心已自 迴首返照,不再一意 向外攀緣,剛強習氣 漸趨調柔。向上一著, 心自馴伏任運相隨, 不需作意不起無明, 安住當下不隨境轉。 騎牛迤邐欲還家, 綠水青山處處家, 六、 騎牛歸家──圖中的人, 羌笛聲聲送晚霞。 騎在一條已經馴服的 一拍一歌無限意, 朝翔白雲暮遊霞, 騎牛歸家 牛背上,將牛索輕鬆 知音何必鼓唇牙。 地繫在腰間,雙手拿 幾多風雨任由他, 著橫笛,吹奏著悠閒 的牧曲。這是說明經 雨後天清掛新牙。 (自性空明) 過一段時日,做完 調心的工夫之後, 煩惱妄想,已經完 未調之時,一拍一歌 全被修行者調伏, 心頭不再有染污的 盡是攀緣,緣起無限 妄念蠢動,乃是一 的生滅與悵惘。自在以 片純和明朗的景象,
  • 8. 漸漸地要回到純淨 無染的心境中去了。 後,一拍一歌都是禪 機,舉手投足都是神 修行者到了這個階段, 通妙用。 漸漸地走向不生不滅 聖者的心境:境只是 的自性的老家,一路 境、境因緣起、境不引 上心中明明白白地能 心,心不再為習氣所 夠感受到自己的身心 牽絆而得自在。 和自然環境的存在, 心與境和諧無礙,同 那些經過五官而被他 歸自性不二之家,心、 感受到的每一種事物, 性不二,本自清淨, 無不充滿著用語言所 所謂隨緣不變是也; 無法形容,也不必用 萬物任運隨緣而起, 語言來描述的佛法的 心境無礙、心性不二, 深意,真是有情無情 順逆自在、好惡相忘。 皆吐廣長舌相,有聲 無聲無非天鼓妙音。 騎牛已得到家山, 飢來吃飯睏則眠, 七、 圖中的人,已經回到 牛也空兮人也閑。 自己的老家,忘卻了 紅日三竿猶作夢, 無修無證恁麼閒, 忘牛存人 他曾經騎過的牛,非 鞭繩空頓草堂間。 常自在舒適地坐了下 來。也就是說,修行者
  • 9. 到了這個階段,已經 住定,無煩惱、無是非、清風白雲相伴住, (自性空顯我執) 無妄心可調,那個可 調的妄心已經不見, 全身就在天地間。 真的已到了《六祖壇 經》所說 :「憎愛不 捨方便而入真實,如 關心,長伸兩腳臥」 的程度。此時,煩惱心 純金脫礦、明月離雲, 沒有了;沒有煩惱的 那個人,他雖已經沒 體悟即權即實、心性不 有外境和內境的分別, 也沒有煩惱和菩提的 二;就萬象之森然, 執著心,但他尚清清 體心性之寂然,人牛 楚楚地覺得有個主觀 的自己存在。 一如,即心即佛,心 佛眾生,名異體一; 自性本來清淨,一旦 但無心於萬物,不妨 妄想心消失之後,清 萬物相伴,橫超物外, 淨的自性立現,既是 一切天成。 絕對清淨便無一物可 見,所以當自性呈現 之後,自性這樣東西 是不可名狀的,因為 普遍地存在於內及外, 正如魚在水中,不覺
  • 10. 有水,人在空氣中, 往往忽略了空氣的存 在。此時無妄心之牛可 牧,所以變成了心中 了無一事可做的人。 鞭索人牛盡屬空, 一鎚擊碎太虛空, 八、 圖中只畫一個圓圈, 碧天寥廓信難通。 圈中空無一物,牛不 紅爐焰上爭容雪, 一處纔通處處通, 人牛俱忘 見了,牧牛的人也不 到此方能合祖宗。 見了。牛是自性,人 身空心空漆桶落, 是體驗到自性的修 道心,既體驗到自性 (除執自性更明) 無有一語顯真宗。 的普遍存在,便消失 (斷俱生我執) 了對於自性的相對之 感受,進入絕對的完 世間萬象,緣起無性, 全統一的心態時, 各別的主觀意識也 心因緣有,不起取著; 跟著消失,所以既不 未有無境之心,曾無 見牛,也不見人,無 賓無主,賓主渾然一 無心之境。如夢見物, 體,那只是一種充實、 滿足、究竟、徹底的存 似能見所見之殊,其 在。凡夫聖者無踪跡, 眾生與佛悉皆空,沒 實同一虛妄,都無所 有煩惱可斷,也無菩 有。心境俱空、人法雙 提可成。 亡,本無一物,何處
  • 11. 這是言語道斷、心行處 塵埃。 滅的階段,沒有信息 畢竟空中無戲論,非 可以互通,因為根本 心非佛哪有佛;有佛 用不到心思度量,也 無佛,一并打落,言 無法用心思度量來表 語道斷、心行路絕;無 示它和說明它,名為 智無得,無修無證, 不可思議的境界。 生死涅槃,平等如幻。 但以不住一切,無執 無著,而為道行。紅爐 烈焰,不容片雪,泯 絕無寄;目視雲霄, 妙高峰頂,不許商量。 九、 返本還源已費功, 圖中畫著一塵不染的 白雲明月笑相通, 爭如直下若盲聾。 翠竹與黃梅、青山及綠 萬水千山一色同, 庵中不見庵前物, 若問過客歸來旨, 返本還源 水,表示從絕對統一 水自茫茫花自紅。 的定境,返照現實 花開花落水流東。 的生活,心雖不動而 智力湛然明澈,朗照 (成就佛道) 自性本淨,真空妙有; 一切而不為任一事 物動煩惱心。春來百 本自具足,能生萬法; 花爛漫,秋到千山紅 葉。月白風清,心如明 萬法隨緣,緣起性空; 鏡,映照萬物,而不
  • 12. 變其清淨的自性。一切 萬物,亦無非是本 法爾如是、本不生滅, 然清淨的諸佛法身。 不起分別、猶若盲聾。 圖中有客觀的景物,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沒有主觀的人,雖然 體離斷常,性非淨垢, 山還是山,水還是水, 湛然圓滿,凡聖同齊, 卻已不是未曾用功修 應用無方,離心意識。 行之前所見的山和水, 三界六道,唯自心現, 山和水雖仍相同,卻 任運瀟灑,不假造作, 已沒有會被山水景物 源源不盡,自在享受。 打動心念的「自我」了。 諸法諸行是世間法, 非是虛無,不可捨棄; 既已不會因了聲、色而 諸法諸行是緣起性, 動分別執著的煩惱妄 無有自性,不可取著。 於一切法不取不捨, 心,所以如聾如盲, 即是見性成佛。 視可見卻不動心,聽 可聞卻不動心,食知 其味卻不動心,庵前 庵後的花紅水綠,也 只是自然景物的自然
  • 13. 存在,既不拒之於心 外,也不納之於心內, 此即面對森羅萬象, 於心了無罣礙,所謂 解脫、所謂自在,由 此可以略窺消息。 露胷跣足入廛來 火裡木牛耕白雪, 十、 圖中畫一個灑脫自在 抹土塗灰笑滿腮 而提著一隻布袋的和 不用神仙真祕訣 雲中石馬舞春風; 入鄽垂手 尚,面對著一個瘦弱 直教枯木放花開 貧苦的乞丐,和尚做 垂手殷勤無所作, 布施,乞丐求布施。這 願使群生眼盡開。 是說明修行者於成就 (利益眾生) 了道業並且得到解脫 啟悲心、運方便,菩薩 自在之後,便會自然 以真三昧遊戲人間, 生起廣度眾生的大慈 十字街頭任瀟灑,無 悲心,這是向上自求 礙自在化群生,和光 解脫之後的必然結果, 同塵、應機而轉,難行 不假意志,不循理想, 能行、作而無作,清淨 不是為了什麼使命, 圓妙之心,無動於喧 只是自然而然地從 囂雜染之境,享受舉 個人的修行生活之 手投足、一切只為眾生。 中,走向協助他人 的行動中去而已,所 以在其本身不名為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