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66
中國文化與社會史導修報告
從佛、道看宗教與中國文化
06009913 李冠良(視覺藝術系二年級)
中國人宗教觀之概述
 宗教的本質,在於對神(超自然道德力量)的
信仰。
 漢語的「宗」字,原意是對祖先神的尊崇。
 《說文》「宗,尊祖廟也。從示,天垂象見吉凶所
以示人也。從二(即古文的『上』字),三垂,日
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
 漢語的「教」字,本為「上所施,下所效」之
意。
 《易.觀》「聖人(或指歷代君主)以神道設教,
而天下服矣。」
為何中國人需要宗教?
 為政者層面:
 控制中央以至地方教育。
 中國歷代奉行封建社會的哲學體系,特別強調心
、性,宗教包含個人內心中懺悔、禁欲、反省、
自責的思想感情訓練,這種訓練是漢唐佛教、道
教流行以後出現的。
 藉著宗教向社會灌輸禁欲主義,使百姓安於其貧
窮現況,不爭名逐利,把精神轉向道德修為,從
而達致社會和諧、民心穩定。
 人民百姓層面:
 詹姆士:「個人在孤單之時由於覺得他與任何
他認為神聖的對象保持關係,便會發生感情、
行為和經驗。」
 農業敬天文化 — 藉著拜祭滿天神佛祈求風調雨
順、消災解難,有功利主義之意圖。
 何光滬《中國文化的根與花》:
 人類有不完備性和局限性,意識到自身對外
在條件的依賴和內在條件的糾結,因此而有
超越當下直接的自然事物的傾向。
 人會希望(如藉著宗教信仰)走出自身擺脫
、當下嚮往永恆、相對嚮往絕對的趨勢,促
使人運用理性的工具和社會的協作(祭祀)
,實現認識情感和意志諸方面無盡的追求。
佛、道兩教的掘興及其在中國
文化的互動
佛教的起源
 古印度的釋加牟尼(公元前 563 年至公元前 485 年)原是迦毗
羅衛國的王子,他在青年時代目睹世上很多無
法擺脫苦難和不幸,慨嘆生命短暫和無常,促
使他思索如何解脫世界的苦痛,他讀遍許多經
典著作,但始於一無所獲,使他陷入感傷和苦
惱之中。
 最後,釋加牟尼遇見一位出家的沙門(修道
者),從沙門那裏聽到「生、老、病、死」的
道理,使他肅然起敬,並萌生了解出家的念頭
。
 二十九歲時,釋加牟尼毅然 棄王位,剃髮,拋
披著架裟入深山出家,到曠野參訪明師,追求
解脫人生痛苦的道理,由王子而成了一個真正
的沙門。他經過種種考驗,遊遍恆河流域傳教
,建立佛教僧迦生活制度(出家且嚴守五戒和
八戒),終於在一棵畢鉢羅樹下獲得徹底的覺
悟,成為佛陀(智者)。
佛教的思想
 「中道觀」— 「享樂」和「苦行」兩者都是
過分的行為,只有遵從不偏不倚的「中道」方
為正確合理的。
 「緣起觀」— 人生可劃分為「十二因緣」:
 無名(不懂佛理)  行(意志和行為) 識(個
人精神統一體)  名色(精神與肉體) 六入
(感官) 觸(接觸外界事物)  受(苦、樂)
 愛(可與欲有關) 取(追求執著) 有(產
生業報的各種行為總合) 生  老死
 消除「無名」,就可擺脫「生死」。
 「四諦」— 苦(苦的內容)、集(苦的原因)、滅
(達到涅槃)、道(滅苦之道)
 「五蘊」— 色、受、想、行、識
 「苦」是由「業」所決定的,人一生裏的思想言行會
決定他來世的果報,造業的 生均會在六道中眾 輪回。
 「解脫觀」— 涅槃,乃通過修習熄滅生死輪回而達
到神秘的精神境界。
 「無我觀」— 人是由「五蘊」及「因緣」和合而成
,沒有精神、靈魂、「我」的主宰。
 「種姓平等」— 生不論貴貧,眾 業報輪回方面都是
平等的。
佛教在中國的掘盛及其與中國文化的融和
 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 2 年)傳入中國。
 東漢初,明帝曾派人去印度求法。
 東漢末年,印度訪華的僧侶增多了,譯出許多
佛教經典,印度的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同時被
介紹到中國,其宗教色彩與神仙方述相結合。
 三國時期,西域僧侶如優婆塞支謙、沙門康僧
會等在洛陽和江南傳法譯經。
 魏晉南北朝時,佛教在南方與清淡玄學結合,
重視理義研究;在北方則重視戒行和禪定。
 南北朝時期,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進一步融合
,出現了許多以研究某一部分佛典為中心的佛
教學派。
 隋唐時期
 由於統治者重文治,乃促進儒、釋、道三種學說的
融和,體現中國人兼容並蓄的高尚精神。
 由於寺院經濟的發展,佛教僧侶採取了中國儒家宗
法制度的傳法方式,師父在傳授佛法的同時,也把
寺產傳給嗣法弟子,具自己教義和寺院的宗派由此
之生,如天台宗、法相宗、淨土宗、密宗、華嚴宗
、禪宗。
 隋文帝:興建寺院、佛塔,招請和剃度僧侶,組織
翻譯佛經。
 唐太宗:統一全國後,下詔全國「交兵之處」建立
寺剎,以此籠絡國內及鄰國的人心。
 宋代
 儒、釋兩學說融合成「宋明理學」,信仰思想趨向
務實化,反對出世,要求既能「窮神知化」、「窮
深極微」,也能「開物成務」、實行「倫理」。
 北宋時期,儒家學說吸收了佛教,特別是禪宗的
「心性論」,把佛教的心性修養、禪宗的明心見性
,改造為主敬、涵養、守一,與治國平天下的政治
目標相結合。
 佛教內部各宗派也互相融合,如天台和華嚴二宗的
融合。
 元代
 重視佛教,特別尊崇喇嘛,喇嘛信奉密宗。
道教的起源
 殷商時期,產生了天神、地祇和人鬼的宗教思想和卜
筮巫術,二者為道教所吸收和繼承。
 先秦《莊子》、《楚辭》中出現了許多反映神仙思想
的理論,民間還流傳著神仙方術,二者為道教所吸收
和繼承。
 秦末漢初流行一種宗教性預言 — 「讖」和「緯」,
由董仲舒開其端而逐步形成「讖諱思想」,並吸收讖
緯術為其方術。
 東漢黃老思想進一步神秘化,繼而尊崇黃帝,推崇神
化的老子,形成崇奉老子為神明的黃老道,並與方仙
道逐步合流,形成早期道教的前身。
 東漢末年,由於東漢王朝日益腐朽,社會動盪
不安,給人民帶來莫大的痛苦;再加上豪強地
主兼並土地,剝削農民。現實世界的痛苦,正
是宗教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因素。道教也是在這
樣社會環境產生的,成為中國本土的宗教。
道教的思想
 「大道」:生成天地,便日月運行的萬物生長。
 太上老君是創世主, 從虛空而下,分別天地,創造衪
了日、月、人,這第一大世紀稱為「洪元」。
 中古始於「混沌」之世。
 十個世代後進入下古,首有伏羲,繼有女媧、神農等
,直至黃帝和堯舜。
 三寶君: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太上老
君)
 們把道經傳授給世人,傳衪 三洞真經。
 生道相守:認為人的生命並不決定於天命,只要善於
修道養生的方術,安神固然,便能長生不死。
 「天界」、「仙境」、「地府」及「五道」
 五道指天、人、禽獸、薜 (餓鬼)、泯黎(地荔
獄)
 人應守道,如多欲則亂本真,不能還返於道,其神
便入五道,善則為神為仙,有罪則被閻羅王打入地
獄受罰。
 天道承負、因果報應
 前人有過失,由後人來承受其過負。
 天地人三統共生,長養財物,欲多則生奸邪,害而
不止便會亂敗,不可復理便還返於虛無。
道教在中國的演變
 東漢末年
 張角創「太平道」,張陵創「五斗米道」,是利用符籙咒
水避邪驅鬼為人治病的下層社會道教團體。
 太平道:張角、張梁、張寶三人在河北地區農民中傳道,
以《太平經》為主要經典,以「中黃太一」為其奉祀之至
尊天神,以「黃天太平」為綱領,宣傳「人無貴賤,皆天
所生」的平等思想,秘密組織發動黃巾起義,後來被東漢
王朝鎮壓。
 五斗米道:黃巾起義之後,張陵之孫張魯在漢中建立政教
合一的政權,自號師君以鬼道教民,以教中「祭酒」管理
地方政治,設「義舍」,置「義米」、「義肉」,禁止釀
酒及在春夏殺生,建安二十五年為曹操所滅。
 魏晉南北朝
 曹操招葛洪總結戰國以來神仙方術的理論,為道教構造修煉
成仙方法和神仙理論體系,取締張角等農民道教起義,使道
教完全依附於帝王禮法體系。東晉南朝時期,梁武帝時人陶
弘景(丹鼎派)把帝王的官僚等級制度引入神仙世界,民間
道教轉化成御用道教。
 唐
 唐玄宗大力提倡道書研究,發展道教理論,轉向側重內心的
修練。
 南宋
 宗派紛起,互爭教會領導權,金兵入主中原後,黃河以北出
現了三個宗派 — 全真教、大道教、太一教。
 元
 成吉思汗力捧正一教,但他對四個道教均兼容並蓄。
佛、道兩教跟中國文化的相通
點
佛、道兩教跟中國文化的相通點
 兩教均以自然界為本源,道教重「天道」觀念
;佛教相信萬物皆源自一底蘊,緣起緣滅。
 三國時,《吳書》云,尚書 澤回答吳主有關設闞
教的提問說:「孔老設教,法天制用,不敢違天
;佛之設教,諸天奉行。」
 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觀念,重內心收儉,抱和
諧思想,不與自然抗衡。
 道教相信因果報應,佛教相信業報輪回。
 中國儒家思想主張「人而不盡天道,不足與天地
并」。
 漢代董仲舒習用「三綱五常」來概括儒家倫
理道德思想,有吸收到最能廣泛解釋自然與
社會現象的道家「陰陽五行」學說思想。
 兩教均重禁欲主義。
 在儒家體制的中國社會裏,人民輕視生產、科
學和物質生活,屈服於「天理」,不積極地改
善外部世界,反而重涵養省察內心的一念之差
。
 佛、道均重內心修為:「以佛治心,以道
治身」(宋孝宗《原道辨》)。
 中國人重「民德齊天」的觀念,認為國君須
具備仁德之心方能平治天下,從而把這種美
德推廣至百姓,中國儒家文化這種對人先注
重內心反省的主張,佛、道兩教的思想則擔
當起輔助的角色;正如宋元之際劉謐撰《儒
釋道平心論》,對佛、道兩教在中國民智上
的薰淘有這樣的好評:
 「道教在中國,使人清虛自守,卑躬以自持
,一洗紛紜 之習轇轕 ,而歸於靜默無為之境
,其有裨於世教也至矣,故梁武帝欲除道而
終不可除。佛教在中國,使人棄華就實,背
偽而歸真,由力行而造於安行,由自利而至
於利彼,其為生民之所依歸者,無以加矣,
故三武之君欲滅佛而佛終不可滅。」
 唐宋以來,佛教宣傳「禪定」,道教宣傳「坐
忘」,認為知識份子缺少這兩種宗教修養工夫
,就不配躋身學林,更難進入聖域。
 北宋儒家學派的程門(以程顥為首,宋明理學主
要奠基者)教人靜坐、反思、體認聖人「中和」
氣象,是一種內心自我調節的精神訓練,要求既
不著意去思慮(佛教謂之「非想」),也不排除
思慮(佛教謂之「非非想」),經過長期訓練,
使人保持心理上的絕對平衡,超常安定。
中國文化的上帝觀
夏、商、周三代:畏天文化
 「天」、「神」之世紀
 「天」:不僅是自然界 神之首,而且是眾 社會
政治道德的立法者,它雖「無聲無臭」(《詩
.大雅》),並不一定被人格化,但宇宙之秩
序,萬物之生長,乃至世間王朝的更替,軍國
之大事,一聽於「天命」;當時之所謂「聖人
者」,唯「順天命」而已,正如《易經.無
妄》所說:「天命不佑,行矣哉?」
孔子出現後:務實的上帝觀
 孔子認為「天道」太玄遠深奧,不敢妄加揣測,應
多注重人道、人事方為實際之舉,寧可談生,不可
談死,寧可事人,不可事鬼,對鬼神敬之而遠之。
 《禮運》:人乃是「天地之德」、「天地之心」、
「五行之秀氣」。
 孔子所說的「天」,具有明顯的人格性:
 「知我者,其天乎」《憲問》
 但孔子仍認為「天」是至高無上的創生者:
 「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泰伯》
《中庸》:人可以追求與天道並行不悖
 孔子後學:以「天道」制約「人道」,以「人
道」上達「天道」為終。
 誠心(與後期北宋儒學的「主敬」思想相通):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 把「道」之本原歸諸「天」,認為只要體認、
擴充「天」之德性,便可以「讚天地之化育」
、「與天地參矣」。
孟子
 倡「天道」、「心性」一貫之說。
儒家思想:「禮」與「天」的結合
 天是社會秩序的最終源泉
 「天敘有典,救我王典王惇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
有庸哉。」 《書.皋陶謨》
 天是可以實行自己的意志並懲罰人類
 「天道福善禍淫」《書.湯浩》
 「天道無親,唯德是授」《國語.晉語》
 因此須堅持禮制,主張「天地君親師」的祭祀,不是單純
為了迷信天神,而是藉外在儀式來達致內在的道德規範。
 「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
;君師者,治之本也… 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
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禮論》
北宋中期起以程門為首的儒家思想:
「神人不同形」論
 「以形體為之天,以主宰言之謂上帝,以功用言
之謂之鬼神,以妙用言之謂之神,以性情言之謂
之乾。」《程氏遺書》
 形體是那「浩大元氣」,「理」主宰「氣」,上
帝的靈魂就是那浩大元氣中的理。上帝雖和人不
同形,卻和人同性, 具有人格,可以賞罰善惡衪
,可以和人感應;人每時每刻都應以十分虔敬的
心情來修飾自己,好像上帝就在自己的身旁。
佛、道兩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1. 寺塔建築
2. 石窟藝術
3. 小說文學
4. 中國語言
寺塔藝術
 佛教寺院及塔的建築,在中國的建築史上開拓
出一個新的領域,使建築科學更加豐富起來;
它們已不再單純是一些宗教建築,還成為中國
古建築中的藝術結晶,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發達
的歷史見証。
寺院
 南京靈谷寺
 蘇州寒山寺
 河南嵩山少林寺
塔
 河南登封嵩岳寺
塔(北魏)
 西安大雁塔(唐)
 杭州六和塔(宋)
石窟藝術
 三大代表石窟藝術:敦煌、雲崗、龍門
 這些石窟藝術的始創者,雖然都是出於宗教和
階級的動機,也就是為了「修福」,為了祈求
佛的「庇祐」,而不惜花費浩大的人力、物力
和財力去開鑿石窟工程。石窟藝術,早已成了
具有世界意義的藝術寶藏,是傳統文化的精英
,是偉大的中華民族的驕傲。
敦煌石窟
雲崗石窟
龍門石窟
小說文學
 胡適說:「印度的幻想文學之輸入確有絕大的解
放力。」這些文學的靈感來自各種充滿了想入非
非的神話故事的佛經;在許多的大乘佛經裏,確
實具有著「那種上天下地毫無拘束力的幻想力」
,對中國神話小說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 作品:《列仙傳》、《西遊記》、《封神榜》
 另外還有一些文學作品融入了佛教出世以及因果
報應的思想,如《紅樓夢》。
中國語言
 一些佛教語言,至今仍為我們廣泛使用:
 「苦學無邊,回頭是岸」
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 「清規戒律」
 「粥少僧多」
 「善男信女」
 「芸芸 生」眾
 「罪 深重」孽
道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1. 煉丹術
2. 醫藥和養生
3. 文學
4. 藝術
煉丹術
 煉丹術本身是一種科學實驗,通過煉丹的實踐
認識到物質變化的規律。
 南朝梁武帝時人陶弘景記載水銀能消化金、銀
使成泥,可以用來鍍金、鍍銀。
 唐初孫思邈把硝、硫黃、木炭混合起來,發明
了火藥。
 外科用的藥物:如以水銀、火硝、白 為主煉矾
成的紅升丹、白降丹等。
醫藥和養生
 道教認為要修練成仙,必須服食煉丹,而醫藥則
是煉丹服食的重要內容;鑽研醫藥和養生術,不
僅可以使自己得到保健,並且可以治病救人濟世
。
 曹操時人葛洪編撰《玉函方》,用以救急,其中
包括傳染病、慢性病、外科、眼科、小兒科等。
 南朝梁武帝時人陶弘景著《本草集注》,對於每
種藥物的性能、形狀、特徵、產地都加以說明。
 唐初孫思邈著《千金方》,注重婦科、兒科治療
。
 孫思邈亦編撰《食治》,講瓜果等食療、飲食衛
生和健康進餐之道。
 服食辟谷(草本藥物)以養生:
 滋養強身,如芝麻、天冬門。
 安神養心,具鎮靜作用,如靈芝、丹砂。
 導引行氣,使肢體運動與呼吸調息相配合,達致
治百病、避肌渴、延年命的健康效果:
 八段感
 太極拳
文學
 神仙思想的文學作品:
 戰國時代屈原在《遠遊》中以浪漫主義的筆觸表達對
神仙的嚮往。
 漢代司馬相如的《大人賦》是專詠神仙的。
 專門的文學體裁 —「步虛詞」,清遠暸亮,為
宋代皇帝如太宗、真宗、徽宗所採用。
 上呈天上的奏章表文體 —「青詞」,詞采華麗
,為唐宋時的文人所採用。
 戲劇和小說:
 寫張陵的故事,如《張天師夜祭辰鈎月》。
 記赤松故事的《赤松記》。
 以八仙為題材的戲劇,如《岳陽樓》、《黃粱
夢》。
 馬致遠寫的神仙道化劇最有名,如改編了的《八
仙慶壽》在民間廣泛流傳。
 以道教為題材的神魔小說,如《封神演義》。
藝術
 唐玄宗時的道教徒畫聖吳道玄為東都洛陽、西都
長安的道觀,繪製了四十多幅壁畫。
 代表作:《八十七仙子圖》
 山西永樂宮的元代道教壁畫
 道教的藝術作品深入民間,如木板印刷的門
神、 君和財神,對中國民情風俗有深遠的灶
影響。
後 感
 中國人信奉宗教,追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兩者的豐足。
 佛、道兩教有涵攝性,以世人和諧共處、敬
畏自然為綱要,兩教在個人內在涵養修為的
思想範疇上亙補長短,又積極汲取儒家文化
的精髓;這解釋了為何中國社會自古以來甚
少有宗教與宗教間的戰爭,以及為何中國人
會比較質樸自然、崇尚環保。
 佛、道兩教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凝聚力,它們
所形成的宗教禮俗是維繫中華民族共同體的
重要精神力量,對於社會道德風尚的改良確
實有積極推動作用。
 在現今道德風氣蛻變的香港社會,個
人主義意識泛濫,家庭觀念日益薄弱
,人與人之間存在「工具現實主義」
的相亙利用關係,導致社會常存有惡
性競爭、人心底裏充滿強烈的疏離感
,人們亦成了潮流時尚、奢華物質生
活的奴隸;此時,不論是中、西方的
傳統宗教均應該團結起來,各展所長
,擔當移風易俗的重任…
 … 以儒家三綱五常的思想重燃家人
、 親屬間的溫情,以道教清虛自守
的思想約束都市人返樸歸真,以佛教
慈悲為懷的思想警惕權勢者體恤窮困
人的苦難,以天主教 / 基督教博愛
(愛主愛人)的思想重燃人際交往之
間彼此愛護、關懷的美德。這樣,社
會就能達致真正的和諧、繁榮與穩定
。
完
參考資料
 任繼愈主編:《「儒教問題」爭論集 》。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0 年。
 馬重奇.周麗英編著:《中國古代文化知識
趣談》。香港:導師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3 年
第 3 版。
 譚家健主編:《中國文化史概要》。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年 7 月增訂版。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天台宗知多少 05 Tiantai School
天台宗知多少 05 Tiantai School天台宗知多少 05 Tiantai School
天台宗知多少 05 Tiantai SchoolTom
 
《蓮花海》(9) 祖師傳記-蓮師八變(七)-啤嗎森巴華 (2)-藏傳佛教之「廣度」與「深度」-「密乘」高度審慎的弘播方式
《蓮花海》(9) 祖師傳記-蓮師八變(七)-啤嗎森巴華 (2)-藏傳佛教之「廣度」與「深度」-「密乘」高度審慎的弘播方式《蓮花海》(9) 祖師傳記-蓮師八變(七)-啤嗎森巴華 (2)-藏傳佛教之「廣度」與「深度」-「密乘」高度審慎的弘播方式
《蓮花海》(9) 祖師傳記-蓮師八變(七)-啤嗎森巴華 (2)-藏傳佛教之「廣度」與「深度」-「密乘」高度審慎的弘播方式DudjomBuddhistAssociation
 
Tengoku week2 built1001
Tengoku week2 built1001Tengoku week2 built1001
Tengoku week2 built1001Yi-Chi Tang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好奇寶寶臺灣發聲
 
宗教与风险管理
宗教与风险管理宗教与风险管理
宗教与风险管理renxiuhong
 
《莲花海》(12) 藏传佛教正月「神变月」的功德-啤吗哈尊金刚上师(着)-敦珠佛学会
《莲花海》(12) 藏传佛教正月「神变月」的功德-啤吗哈尊金刚上师(着)-敦珠佛学会《莲花海》(12) 藏传佛教正月「神变月」的功德-啤吗哈尊金刚上师(着)-敦珠佛学会
《莲花海》(12) 藏传佛教正月「神变月」的功德-啤吗哈尊金刚上师(着)-敦珠佛学会DudjomBuddhistAssociation
 
《蓮花海》(12) 藏傳佛教正月「神變月」的功德-啤嗎哈尊金剛上師(著)-敦珠佛學會
《蓮花海》(12) 藏傳佛教正月「神變月」的功德-啤嗎哈尊金剛上師(著)-敦珠佛學會《蓮花海》(12) 藏傳佛教正月「神變月」的功德-啤嗎哈尊金剛上師(著)-敦珠佛學會
《蓮花海》(12) 藏傳佛教正月「神變月」的功德-啤嗎哈尊金剛上師(著)-敦珠佛學會DudjomBuddhistAssociation
 
黃帝內經與資安上部
黃帝內經與資安上部黃帝內經與資安上部
黃帝內經與資安上部Chuan Lin
 
教會歷史(一) 初代教會
教會歷史(一) 初代教會教會歷史(一) 初代教會
教會歷史(一) 初代教會Jian-Yu Fisher Ke
 
黄帝内经与信安上部
黄帝内经与信安上部黄帝内经与信安上部
黄帝内经与信安上部Chuan Lin
 
《蓮花海》(9) 藏傳佛教寗瑪巴之傳承系統(2)-短近流傳之「巖傳派」(唾瑪)傳承系統-教法的作用及「加持力」為什麼會消
《蓮花海》(9) 藏傳佛教寗瑪巴之傳承系統(2)-短近流傳之「巖傳派」(唾瑪)傳承系統-教法的作用及「加持力」為什麼會消《蓮花海》(9) 藏傳佛教寗瑪巴之傳承系統(2)-短近流傳之「巖傳派」(唾瑪)傳承系統-教法的作用及「加持力」為什麼會消
《蓮花海》(9) 藏傳佛教寗瑪巴之傳承系統(2)-短近流傳之「巖傳派」(唾瑪)傳承系統-教法的作用及「加持力」為什麼會消DudjomBuddhistAssociation
 
神丛82:生活品质之泉源──天主教社会思想论文集续篇
神丛82:生活品质之泉源──天主教社会思想论文集续篇神丛82:生活品质之泉源──天主教社会思想论文集续篇
神丛82:生活品质之泉源──天主教社会思想论文集续篇amdg999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sealkami
 
名媛荟国学课堂:朱老师谈国学
名媛荟国学课堂:朱老师谈国学名媛荟国学课堂:朱老师谈国学
名媛荟国学课堂:朱老师谈国学名媛荟 my1930
 
《莲花海》(9) 祖师传记-莲师八变(七)-啤吗森巴华 (2)-藏传佛教之「广度」与「深度」-「密乘」高度审慎的弘播方式
《莲花海》(9) 祖师传记-莲师八变(七)-啤吗森巴华 (2)-藏传佛教之「广度」与「深度」-「密乘」高度审慎的弘播方式《莲花海》(9) 祖师传记-莲师八变(七)-啤吗森巴华 (2)-藏传佛教之「广度」与「深度」-「密乘」高度审慎的弘播方式
《莲花海》(9) 祖师传记-莲师八变(七)-啤吗森巴华 (2)-藏传佛教之「广度」与「深度」-「密乘」高度审慎的弘播方式DudjomBuddhistAssociation
 

What's hot (20)

異端和極端教會
異端和極端教會異端和極端教會
異端和極端教會
 
天台宗知多少 05 Tiantai School
天台宗知多少 05 Tiantai School天台宗知多少 05 Tiantai School
天台宗知多少 05 Tiantai School
 
群魔亂舞話七月_施永昌牧師0822
群魔亂舞話七月_施永昌牧師0822群魔亂舞話七月_施永昌牧師0822
群魔亂舞話七月_施永昌牧師0822
 
《蓮花海》(9) 祖師傳記-蓮師八變(七)-啤嗎森巴華 (2)-藏傳佛教之「廣度」與「深度」-「密乘」高度審慎的弘播方式
《蓮花海》(9) 祖師傳記-蓮師八變(七)-啤嗎森巴華 (2)-藏傳佛教之「廣度」與「深度」-「密乘」高度審慎的弘播方式《蓮花海》(9) 祖師傳記-蓮師八變(七)-啤嗎森巴華 (2)-藏傳佛教之「廣度」與「深度」-「密乘」高度審慎的弘播方式
《蓮花海》(9) 祖師傳記-蓮師八變(七)-啤嗎森巴華 (2)-藏傳佛教之「廣度」與「深度」-「密乘」高度審慎的弘播方式
 
Tengoku week2 built1001
Tengoku week2 built1001Tengoku week2 built1001
Tengoku week2 built1001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緇衣》中的仁學微義 生命藝術學苑『還儒學本來面目』講座
 
宗教与风险管理
宗教与风险管理宗教与风险管理
宗教与风险管理
 
《莲花海》(12) 藏传佛教正月「神变月」的功德-啤吗哈尊金刚上师(着)-敦珠佛学会
《莲花海》(12) 藏传佛教正月「神变月」的功德-啤吗哈尊金刚上师(着)-敦珠佛学会《莲花海》(12) 藏传佛教正月「神变月」的功德-啤吗哈尊金刚上师(着)-敦珠佛学会
《莲花海》(12) 藏传佛教正月「神变月」的功德-啤吗哈尊金刚上师(着)-敦珠佛学会
 
《蓮花海》(12) 藏傳佛教正月「神變月」的功德-啤嗎哈尊金剛上師(著)-敦珠佛學會
《蓮花海》(12) 藏傳佛教正月「神變月」的功德-啤嗎哈尊金剛上師(著)-敦珠佛學會《蓮花海》(12) 藏傳佛教正月「神變月」的功德-啤嗎哈尊金剛上師(著)-敦珠佛學會
《蓮花海》(12) 藏傳佛教正月「神變月」的功德-啤嗎哈尊金剛上師(著)-敦珠佛學會
 
黃帝內經與資安上部
黃帝內經與資安上部黃帝內經與資安上部
黃帝內經與資安上部
 
教會歷史(一) 初代教會
教會歷史(一) 初代教會教會歷史(一) 初代教會
教會歷史(一) 初代教會
 
黄帝内经与信安上部
黄帝内经与信安上部黄帝内经与信安上部
黄帝内经与信安上部
 
《蓮花海》(9) 藏傳佛教寗瑪巴之傳承系統(2)-短近流傳之「巖傳派」(唾瑪)傳承系統-教法的作用及「加持力」為什麼會消
《蓮花海》(9) 藏傳佛教寗瑪巴之傳承系統(2)-短近流傳之「巖傳派」(唾瑪)傳承系統-教法的作用及「加持力」為什麼會消《蓮花海》(9) 藏傳佛教寗瑪巴之傳承系統(2)-短近流傳之「巖傳派」(唾瑪)傳承系統-教法的作用及「加持力」為什麼會消
《蓮花海》(9) 藏傳佛教寗瑪巴之傳承系統(2)-短近流傳之「巖傳派」(唾瑪)傳承系統-教法的作用及「加持力」為什麼會消
 
神丛82:生活品质之泉源──天主教社会思想论文集续篇
神丛82:生活品质之泉源──天主教社会思想论文集续篇神丛82:生活品质之泉源──天主教社会思想论文集续篇
神丛82:生活品质之泉源──天主教社会思想论文集续篇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
 
名媛荟国学课堂:朱老师谈国学
名媛荟国学课堂:朱老师谈国学名媛荟国学课堂:朱老师谈国学
名媛荟国学课堂:朱老师谈国学
 
觀世音傳
觀世音傳觀世音傳
觀世音傳
 
Week7.1 DA2020
Week7.1 DA2020Week7.1 DA2020
Week7.1 DA2020
 
《莲花海》(9) 祖师传记-莲师八变(七)-啤吗森巴华 (2)-藏传佛教之「广度」与「深度」-「密乘」高度审慎的弘播方式
《莲花海》(9) 祖师传记-莲师八变(七)-啤吗森巴华 (2)-藏传佛教之「广度」与「深度」-「密乘」高度审慎的弘播方式《莲花海》(9) 祖师传记-莲师八变(七)-啤吗森巴华 (2)-藏传佛教之「广度」与「深度」-「密乘」高度审慎的弘播方式
《莲花海》(9) 祖师传记-莲师八变(七)-啤吗森巴华 (2)-藏传佛教之「广度」与「深度」-「密乘」高度审慎的弘播方式
 

Similar to Buddhist and Taoist cultures of China

中国的资源和潜力
中国的资源和潜力中国的资源和潜力
中国的资源和潜力Joe Carter
 
十九世紀中末葉基督教在華傳播 (19th cen. history of China)
十九世紀中末葉基督教在華傳播 (19th cen. history of China)十九世紀中末葉基督教在華傳播 (19th cen. history of China)
十九世紀中末葉基督教在華傳播 (19th cen. history of China)Yi-Chi Tang
 
Hinduism presentation
Hinduism presentationHinduism presentation
Hinduism presentationYi-Chi Tang
 
教會歷史(八) 基督教的宣教熱潮
教會歷史(八) 基督教的宣教熱潮教會歷史(八) 基督教的宣教熱潮
教會歷史(八) 基督教的宣教熱潮Jian-Yu Fisher Ke
 
论基督教信仰
论基督教信仰论基督教信仰
论基督教信仰amdg999
 
福音的開始、中斷與振興 景高
福音的開始、中斷與振興 景高福音的開始、中斷與振興 景高
福音的開始、中斷與振興 景高zenixls2
 
教會歷史(十一) 中國教會史(1)唐朝-清末
教會歷史(十一) 中國教會史(1)唐朝-清末教會歷史(十一) 中國教會史(1)唐朝-清末
教會歷史(十一) 中國教會史(1)唐朝-清末Jian-Yu Fisher Ke
 
黃森孝+民間信仰報..
黃森孝+民間信仰報..黃森孝+民間信仰報..
黃森孝+民間信仰報..SufferKnight
 
長壽密訣與格言
長壽密訣與格言長壽密訣與格言
長壽密訣與格言doreen5711
 
第十五章 人類史的「樞軸時代」
第十五章 人類史的「樞軸時代」第十五章 人類史的「樞軸時代」
第十五章 人類史的「樞軸時代」隆基 孫
 
周朝的由來
周朝的由來周朝的由來
周朝的由來a2302726
 
周朝的由來
周朝的由來周朝的由來
周朝的由來a2302726
 
中世纪哲学精神
中世纪哲学精神中世纪哲学精神
中世纪哲学精神amdg999
 
信仰都是一樣的嗎
信仰都是一樣的嗎信仰都是一樣的嗎
信仰都是一樣的嗎Fong-yuen Liu
 
Torah Bible Study Club 申典歷史補充資料
 Torah Bible Study Club 申典歷史補充資料 Torah Bible Study Club 申典歷史補充資料
Torah Bible Study Club 申典歷史補充資料Venia Yeh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mark1993m
 
成语的佛教因缘
成语的佛教因缘成语的佛教因缘
成语的佛教因缘He Yan
 

Similar to Buddhist and Taoist cultures of China (20)

中国的资源和潜力
中国的资源和潜力中国的资源和潜力
中国的资源和潜力
 
qing
qingqing
qing
 
十九世紀中末葉基督教在華傳播 (19th cen. history of China)
十九世紀中末葉基督教在華傳播 (19th cen. history of China)十九世紀中末葉基督教在華傳播 (19th cen. history of China)
十九世紀中末葉基督教在華傳播 (19th cen. history of China)
 
Hinduism presentation
Hinduism presentationHinduism presentation
Hinduism presentation
 
教會歷史(八) 基督教的宣教熱潮
教會歷史(八) 基督教的宣教熱潮教會歷史(八) 基督教的宣教熱潮
教會歷史(八) 基督教的宣教熱潮
 
论基督教信仰
论基督教信仰论基督教信仰
论基督教信仰
 
福音的開始、中斷與振興 景高
福音的開始、中斷與振興 景高福音的開始、中斷與振興 景高
福音的開始、中斷與振興 景高
 
教會歷史(十一) 中國教會史(1)唐朝-清末
教會歷史(十一) 中國教會史(1)唐朝-清末教會歷史(十一) 中國教會史(1)唐朝-清末
教會歷史(十一) 中國教會史(1)唐朝-清末
 
Renaissance
RenaissanceRenaissance
Renaissance
 
黃森孝+民間信仰報..
黃森孝+民間信仰報..黃森孝+民間信仰報..
黃森孝+民間信仰報..
 
長壽密訣與格言
長壽密訣與格言長壽密訣與格言
長壽密訣與格言
 
第十五章 人類史的「樞軸時代」
第十五章 人類史的「樞軸時代」第十五章 人類史的「樞軸時代」
第十五章 人類史的「樞軸時代」
 
周朝的由來
周朝的由來周朝的由來
周朝的由來
 
周朝的由來
周朝的由來周朝的由來
周朝的由來
 
5秋水
5秋水5秋水
5秋水
 
中世纪哲学精神
中世纪哲学精神中世纪哲学精神
中世纪哲学精神
 
信仰都是一樣的嗎
信仰都是一樣的嗎信仰都是一樣的嗎
信仰都是一樣的嗎
 
Torah Bible Study Club 申典歷史補充資料
 Torah Bible Study Club 申典歷史補充資料 Torah Bible Study Club 申典歷史補充資料
Torah Bible Study Club 申典歷史補充資料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子教案 第8章 士紳社會與庶民文化
 
成语的佛教因缘
成语的佛教因缘成语的佛教因缘
成语的佛教因缘
 

More from VincentKwunLeungLee

HKBU History Department Newsletter (January 2024)
HKBU History Department Newsletter (January 2024)HKBU History Department Newsletter (January 2024)
HKBU History Department Newsletter (January 2024)VincentKwunLeungLee
 
Art programmes by three television channels
Art programmes by three television channelsArt programmes by three television channels
Art programmes by three television channelsVincentKwunLeungLee
 
Du Qiong's landscape paintings with sleep-lying perspectives.pdf
Du Qiong's landscape paintings with sleep-lying perspectives.pdfDu Qiong's landscape paintings with sleep-lying perspectives.pdf
Du Qiong's landscape paintings with sleep-lying perspectives.pdfVincentKwunLeungLee
 
The plum-blossom ink paintings of Chen Jiru
The plum-blossom ink paintings of Chen JiruThe plum-blossom ink paintings of Chen Jiru
The plum-blossom ink paintings of Chen JiruVincentKwunLeungLee
 
Prof. Ho Siu-kee's criticism on Dr. Francis Yu's paintings
Prof. Ho Siu-kee's criticism on Dr. Francis Yu's paintingsProf. Ho Siu-kee's criticism on Dr. Francis Yu's paintings
Prof. Ho Siu-kee's criticism on Dr. Francis Yu's paintingsVincentKwunLeungLee
 
Terence Tsang's Chinese art practices
Terence Tsang's Chinese art practicesTerence Tsang's Chinese art practices
Terence Tsang's Chinese art practicesVincentKwunLeungLee
 
BU History Newsletter (Mar 2023)
BU History Newsletter (Mar 2023)BU History Newsletter (Mar 2023)
BU History Newsletter (Mar 2023)VincentKwunLeungLee
 
Chan Wai Lap - awardee of HKADC Art Award
Chan Wai Lap - awardee of HKADC Art AwardChan Wai Lap - awardee of HKADC Art Award
Chan Wai Lap - awardee of HKADC Art AwardVincentKwunLeungLee
 
Kwai Hing studio - Triennial Report 2020-2022
Kwai Hing studio - Triennial Report 2020-2022Kwai Hing studio - Triennial Report 2020-2022
Kwai Hing studio - Triennial Report 2020-2022VincentKwunLeungLee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and the printmaking art of Modern China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and the printmaking art of Modern China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and the printmaking art of Modern China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and the printmaking art of Modern ChinaVincentKwunLeungLee
 
The Art of Chinese Seal-Engraving
The Art of Chinese Seal-EngravingThe Art of Chinese Seal-Engraving
The Art of Chinese Seal-EngravingVincentKwunLeungLee
 
ITSC Cloud Version - Artist Statement_1007070165
ITSC Cloud Version - Artist Statement_1007070165ITSC Cloud Version - Artist Statement_1007070165
ITSC Cloud Version - Artist Statement_1007070165VincentKwunLeungLee
 
FAAS5039 - Theoretical Text (Vincent KL LEE, 1007070165)
FAAS5039 - Theoretical Text (Vincent KL LEE, 1007070165)FAAS5039 - Theoretical Text (Vincent KL LEE, 1007070165)
FAAS5039 - Theoretical Text (Vincent KL LEE, 1007070165)VincentKwunLeungLee
 
Humanity Paper - Forecast to Renewal of Chinese Sexual Perceptions
Humanity Paper - Forecast to Renewal of Chinese Sexual PerceptionsHumanity Paper - Forecast to Renewal of Chinese Sexual Perceptions
Humanity Paper - Forecast to Renewal of Chinese Sexual PerceptionsVincentKwunLeungLee
 
Wu Li's Catholic painting life in Macau
Wu Li's Catholic painting life in MacauWu Li's Catholic painting life in Macau
Wu Li's Catholic painting life in MacauVincentKwunLeungLee
 

More from VincentKwunLeungLee (20)

HKBU History Department Newsletter (January 2024)
HKBU History Department Newsletter (January 2024)HKBU History Department Newsletter (January 2024)
HKBU History Department Newsletter (January 2024)
 
Art programmes by three television channels
Art programmes by three television channelsArt programmes by three television channels
Art programmes by three television channels
 
Du Qiong's landscape paintings with sleep-lying perspectives.pdf
Du Qiong's landscape paintings with sleep-lying perspectives.pdfDu Qiong's landscape paintings with sleep-lying perspectives.pdf
Du Qiong's landscape paintings with sleep-lying perspectives.pdf
 
A research on Jin Nong
A research on Jin NongA research on Jin Nong
A research on Jin Nong
 
Carl Knapett - Material culture
Carl Knapett - Material cultureCarl Knapett - Material culture
Carl Knapett - Material culture
 
The plum-blossom ink paintings of Chen Jiru
The plum-blossom ink paintings of Chen JiruThe plum-blossom ink paintings of Chen Jiru
The plum-blossom ink paintings of Chen Jiru
 
Prof. Ho Siu-kee's criticism on Dr. Francis Yu's paintings
Prof. Ho Siu-kee's criticism on Dr. Francis Yu's paintingsProf. Ho Siu-kee's criticism on Dr. Francis Yu's paintings
Prof. Ho Siu-kee's criticism on Dr. Francis Yu's paintings
 
The Myth of Lo Ting
The Myth of Lo TingThe Myth of Lo Ting
The Myth of Lo Ting
 
Terence Tsang's Chinese art practices
Terence Tsang's Chinese art practicesTerence Tsang's Chinese art practices
Terence Tsang's Chinese art practices
 
BU History Newsletter (Mar 2023)
BU History Newsletter (Mar 2023)BU History Newsletter (Mar 2023)
BU History Newsletter (Mar 2023)
 
Qing gongbi-floral paintings
Qing gongbi-floral paintingsQing gongbi-floral paintings
Qing gongbi-floral paintings
 
Chan Wai Lap - awardee of HKADC Art Award
Chan Wai Lap - awardee of HKADC Art AwardChan Wai Lap - awardee of HKADC Art Award
Chan Wai Lap - awardee of HKADC Art Award
 
Kwai Hing studio - Triennial Report 2020-2022
Kwai Hing studio - Triennial Report 2020-2022Kwai Hing studio - Triennial Report 2020-2022
Kwai Hing studio - Triennial Report 2020-2022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and the printmaking art of Modern China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and the printmaking art of Modern China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and the printmaking art of Modern China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and the printmaking art of Modern China
 
The Art of Chinese Seal-Engraving
The Art of Chinese Seal-EngravingThe Art of Chinese Seal-Engraving
The Art of Chinese Seal-Engraving
 
ITSC Cloud Version - Artist Statement_1007070165
ITSC Cloud Version - Artist Statement_1007070165ITSC Cloud Version - Artist Statement_1007070165
ITSC Cloud Version - Artist Statement_1007070165
 
FAAS5039 - Theoretical Text (Vincent KL LEE, 1007070165)
FAAS5039 - Theoretical Text (Vincent KL LEE, 1007070165)FAAS5039 - Theoretical Text (Vincent KL LEE, 1007070165)
FAAS5039 - Theoretical Text (Vincent KL LEE, 1007070165)
 
Humanity Paper - Forecast to Renewal of Chinese Sexual Perceptions
Humanity Paper - Forecast to Renewal of Chinese Sexual PerceptionsHumanity Paper - Forecast to Renewal of Chinese Sexual Perceptions
Humanity Paper - Forecast to Renewal of Chinese Sexual Perceptions
 
Boris Groys - On the New
Boris Groys - On the NewBoris Groys - On the New
Boris Groys - On the New
 
Wu Li's Catholic painting life in Macau
Wu Li's Catholic painting life in MacauWu Li's Catholic painting life in Macau
Wu Li's Catholic painting life in Macau
 

Buddhist and Taoist cultures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