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zycnzj.com/ www.zycnzj.com
                                    暨 南 学 报 ( 哲学社会科学)
第 23 卷   6 期
        第                          JOURNAL OF J INAN UNIVERSITY                      Vol. 23   6
                                                                                              No.
2001 年 11 月                         (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v. ,  2001




      外来文论的译介及其对中国文论的影响
                ——
                — 从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
                              译本谈起

                                               傅  Ξ
                                                 莹
                                 ( 暨南大学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2)


      [ 摘   ]  
           要 本文首先对 20 世纪前半叶我国对外国文论译介情况进行回顾 ,进而通过分析第
   一部文学概论译著 ,即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探讨外来文论传入中国的路径及其所产生的影
                          ,
   响 ,并寻求中国传统文论向现代转型的具体轨迹 。
      [ 关键词 ]  新文学概论 ; 外国文论 ; 译介 ; 传统文论 ; 转型
      [ 中图分类号 ] I10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0 - 5072 (2001) 06 - 0084 - 07


   甲午战争小国打败大国的惨痛 ,使得中国人意识到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经济和文化都有极大
的发展 ,国力强盛 ,不可藐视 。中国如果不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文化 ,就会受辱挨打 。于是在
20 世纪的初期 ,兴起了学习日本的热潮 ,既有官派和自费的留学生去日本实地研读考察 ,也有大
量文化传播和译介活动 。这一切 ,不自觉间改写着中国的历史进程 。当时翻译的书籍有政治 、
                                            哲
学、 文化和文学等 ,而外来文学理论专著 ①的引入虽然在五四之后 ,却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
 经济、
直接提供了新的撰写模式 ,并在体系 、 、 、
                  框架 观念 范畴乃至方式方法上提供了可供操作和模仿的
具体对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开端 ,即有关日本文学理论家本间久雄 (1886~1981) 的《新文学概论》
的译介 ,是我们今天回顾检讨中国现代文论史时 ,应予重视和分析的 ,它最先也最全面地描述了
西方文学理论界的基本状况 ,为前辈学者推开了了望西方的第一扇窗口 。


                         一 、 世纪前半叶外国文论的译介
                           20
   1904 年发表的王国维的 < 红楼梦 > 评论》
                《           被学界誉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开山之作 , [1 ]
标志着中国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的蜕变 ; 而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型 ,却是一个缓慢复杂的过程 。
新观念 、
    新体例 、
        新范畴乃至理论体系的成型 ,比之一篇具体的文学批评来说 ,其形成 、
                                         发展和
变化的过程更为漫长 。古代文论向现代转型 ,首先应该归功于翻译界 ,因为它直接输入了新的
学术资源和学术模式 ,为中国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的转型直接提供了现成样板和知识范型 。

  Ξ [ 收稿日期 ]  2001 - 10 - 19
    [ 作者简介 ]  傅莹 (1964 - ) ,女 ,湖南临澧人 ,副教授 。
    ①  本文指的外来文学理论 ,是指 19 世界末期德国实证哲学思潮影响下的文学基本理论表现形态 。当时的中文翻
    译就叫文学概论 ,与今天的文学概论意义一致 。概论一词也是同时期由日文翻译过来 。

  ・84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zycnzj.com/ www.zycnzj.com
我们不妨还原历史语境 ,从文论著作的翻译情况入手 , 寻迹 20 世纪中国文论变化的轨迹 。据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上海图书馆馆藏以及中山图书馆馆藏书目统计 ,1920 年至 1937 年国难
前的这一段时间里 ,杂志上翻译介绍的论文以及初版的文学批评 、
                              文学思潮 、
                                   文学史等著作不
计算在内 ,仅仅翻译过来的文学理论著作 ,就有 27 种 ;1937 年至 1947 年间约 7 种 。以下列举
部分译著 :
    1. 欧美著作的翻译 。美国温彻斯特 ( Winchester ) 著《文学批评之原理》 景昌极 、 新译 ,
                                                ,    钱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3 - 1924 年出版 ,共 4 册 ,广东中山图书馆藏有 1927 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重
印的完整版本 。英国哈德逊 ( Hudson. N. H) 著《文学研究法》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liter2
                                      (
ature) ,宋桂煌译 ,上海光华书局 1930 年出版 , 次年再版 。美国卡尔佛登 ( Calverton. V. F) 著
《文学之社会学批评》 The New spirit ;a Sociological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傅东华译 ,上海华通书
          (
局 1930 年出版 。德国叔本华原著 、
                    英国 Saundess. J . B 转译《文学的艺术》陈介白 、
                                                ,   刘共之翻
译 ,北平人文书店 1933 年出版 。美国汉特 ( Hunt . W. H) 著《文学概论》傅东华译 ,上海商务印
                                               ,
书馆 1935 年铅印 ,1947 年再版 ( 中学生文库) 。干恩 ( Gunn. S) 著《文学的故事》 The story of lit2
                                                      (
erature) 王焕章译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7 年出版 。
    2. 日本著作的翻译 。厨川白村著《苦闷的象征》丰子恺译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5 年初版 ,
                            ,
1932 年再版 ; 平林初之辅著《文学之社会学研究》方光焘译 ,大江书铺 1928 年出版 ( 1929 年再
                           ,
版名为《文学之社会学的研究》 ; 小泉八云著
             )        《文艺谭》 石民译注 , 上海北新书局中英文对照
                           ,
本 ,1930 年版 ,另外还有他的《文学入门》文学讲义》 。夏目漱石
                       《    等      《文学论》1931 年出版 , 升梦
曙《现代文学十二讲》1931 年出版 。本间久雄著《文学研究法》 李自珍译 , 北平星云堂书屋
                                ,
1932 年出版 ; 荻原朔太郎著《诗的原理》孙良工译 , 上海中华书局 1933 年出版 ( 列入新文化丛
                       ,
书) ; 吉江桥松著《西洋文学概论》高明译 , 上海现代书局 1933 年版 ; 小泉八云著
                  ,                           《文学十讲》,
杨开渠译 ,译者出版社 1937 年出版 ; 藤森成吉著《文艺新论》张资平译 ,1937 年出版 ; 丸山学著
                                  ,
《文学研究法》郭虚中译 ,生活书屋印书馆 1937 年出版 ; 青木正儿著
       ,                             《中国文学概论》隋树森
                                             ,
译 ,南洋图书公司 1940 年出版 ,上海开明书店 1947 年第二版 ; 儿岛献吉郎著《中国文学概论》,
隋树森译 ,世界书局 1943 年出版 。
    3. 前苏联著作的翻译 。罗达尔森著《世界观与创作方法》孟克译 ,上海光明 1937 年出版
                                ,
 ( 属文艺伦理丛书) ; 伊佐托夫著《文学修养的基础》沈起予 、
                            ,   李兰译 , 上海生活书店 1937 年发
行 ; 米尔斯基著《现实主义 ——
                — 苏联文艺百科全书》
                          段洛夫译 ,上海朝锋出版社 1937 年出版 ; 维
诺格拉多夫著《新文学教程》
            楼逸夫译 ,上海天马出版社 1937 年版 ( 后来以群重译 ,重庆联营书
店出版 1946 年出版) ; 前苏联伊可维支著《唯物史观文学论》戴望舒译 ,上海水沫书店 1930 年
                                 ,
出版 ( 马克思主义文艺丛书) ; 西尔列索著《科学的世界文学观》任白戈译 ,上海质文社 1940 年
                                 ,
版 ,顾尔希坦著《文学的人民性》戈宝权译 , 香港海洋书局 1947 年出版 ( 1949 年北平天下图书
                ,
公司铅印本华北第一版 ;1951 年天下出版社铅印第三版) 。
    20 世纪 20~30 年代文学理论译界的特点是视野开阔 , 与当时世界文坛的步伐基本一致 ;
译家所选文本简洁易懂 ,新颖实用 ,注重开启民智 、
                         教育大众的社会作用 。其中有影响和有代
表性的主要有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厨川白村
                  、   《苦闷的象征》
                            以及 30 年代中期美国学者汉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85 ・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特的《文学概论》。这里只就本间久雄的理论先作有些分析 。因为他的《新文学概论》
                                      是最早翻
译过来的文学理论著作 ,而且对后来中国现代文学基本理论的整体构架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二 《新文学概论》
                          、     的理论模式及特点
   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1916 年在日本出版 ,1919 年章锡琛用文言初译 , 分章刊登在
1920 年的《新中国》
           杂志上 ,刊完《前编》因杂志停刊作罢 。1924 年用白话重译《后编》 刊登在
                                              ,
文学研究会的刊物《文学》 ,次年用白话重译
           上         《前编》并于 1925 年结集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
                         ,
版 ,至 1928 年 9 月 ,该译本先后共出了 4 版 。1930 年 3 月 ,上海开明书店又出版章锡琛的铅印
本 ,更名为《文学概论》为
            , 《新文学概论》
                    的修订本 ,除了加入“文学各论”一章外 ,增删颇多 ,同
年 8 月再版 。1925 年 5 月汪馥泉译本以《新文学概论》
                               为名由上海书店出版 ,7 月再版 ;1930 年
4 月上海东亚图书馆又出版该译本 ,次年 4 月再版 。本间久雄《新文学概论》的译介 ,可以说是
创造了中国翻译史上的一大奇迹 。1920 年至 1930 年 10 年间 ,出版重版再版了 12 次之多 。这
种影响延伸到了台湾 ,20 世纪 50 年代始至 70 年代 , 台湾出版和重版《新文学概论》 7 次之
                                               达
多 。从这些数字就足见这部文学理论著作本身的学术价值 ,它在中国受欢迎程度和深远影响 ,
以及中国接受和传播外来文艺理论的特殊途径和模式 。首先 《新文学概论》
                            ,      的内容基本上是
介绍欧美各大家文学理论的观点和体系 ,连材料的引证也是多借鉴 ,只有少数是结合日本本国
的文学现状的 ,这使得该著作成为当时中国学者了解欧美文学理论的特殊中介 。其次 ,受当时
实证主义哲学和社会学思潮的影响 ,本间氏采用文学社会学研究方法 ,其原理部分除了探讨文
学的定义 、 、
     性质 要素等纯理论问题外 ,还有专章论述文学与时代 、
                               文学与国民性 、
                                      文学与道德
的关系 ,用大量篇幅探讨文学与社会种种关系 ,这种文学外部研究方法 ,在今天也许遭到人们
的质疑与病诟 ,但当时却有极好的接受土壤 ,这些重要命题 ,正是知识界热切讨论和寻求答案
的问题 。再次 《新文学概论》
        ,     前编为文学原理 ,后编为文学批评的结构 ,这种文学理论的基本
构架几乎成为中国现代文论的经典模式 。
   第一章开宗明义 ,探讨文学研究的出发点 ,即什么是文学的根本问题 。作者首先引用了颇
斯耐特 ( Posnett ) 观点 ,说明文学概念容易发生岐义的原因 ; 然后列举了欧美各家关于文学定义
的见解 : 美国华舍斯特 ( Worcester ) 、
                           英国勃鲁克 ( S. Brooke ) 、
                                               法国瓦纳 ( Vinet ) 、 国 亚 诺 德
                                                              英
(Mathew Arnold) 、
                英国台昆雪 (De Quincey) 、
                                   美国汉特 ( Theodore. W. Hunt ) 、
                                                              英国道甸 ( Dowden) 以
及托尔斯泰关于文学界定的种种说法 。在诸种说法中 ,作者认为颇斯耐特关于文学的定义把
握了“想像”
     的本质 ,而汉特的界说则更准确 ,认为文学之根本是情感 。没有情感 ,便没有文学
创作和批评活动 。想像和情感构成了文学的本质所在 。本间久雄的这种排列出诸家文学定义
的做法 ,为当时中国的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史家所仿效 ,那时的文学理论专著 、
                                    文学史专著的第
一章都是先探讨文学定义问题 ,所采用的形式也是列出或中或西诸家界说 ,然后略作评述 ,择
其一二说法表达自己认同 。本间氏引进西方各大家言说文学定义的模式 ,也成为当时中国文
学研究者 、
     大学教授 、
          理论家及批评家写作文学理论乃至文学史的模式 。外在形式已成为遵从
的模子 ,更何况对定义的追问与探讨 ,开启了中国文论界纯文学观念的自觉意识 。
  ・86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原理”
      的第二章是“文学的特质”阐明文学之所以具有永久和普遍的魅力 ,最根本的原因
                  ,
是它能诉诸人的感情 ,记录人的心灵 ,激发人的精神 。这与中国传统的文章乃经国之大业 ,不
朽之盛事的道统观念截然不同 。它真正强调的是文学本身所拥有的特殊性 。虽然本间久雄采
用的是文学社会学的观点和立场 , 并以美国学者温彻斯特 ( C. T. Winchester) 和法国学者基亚
( Guyau ,1854 - 1888) 的观点作为论述和依据 , 讲述“文学为什么和怎样动人的问题” 即
                                                    , “文学
的本来的特质”。尽管运用的是文学社会学的方法 ,但毫不妨害对文学的特质 、
                                    定义做出科学
的解说 。这种文论的研究套路和方法 ,为中国现代文论所接受 ,以至于从众声合唱的译介走向
单一的认定和仿效 ,忽略了其它流派的文论模式 。其中有许多复杂的原因 ,使得中国学界最终
选择了最初的抉择 。
    第三章论“文学的起源”本间久雄从文艺心理学和文学发生学的角度出发 ,探讨文学的起
               ,
源问题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文学的发生 ,提出了文学冲动四说 : 游戏本能 、
                                     模仿本能 、
                                          吸引本能
和自我表现本能 。而文学发生学方法 ,是“随着最近人类学 ,人种志 ,以及社会进化论等研究的
旺盛而勃兴” ,作者认为
     的      “艺术是从最实际底非审美的目的而生的东西”本间氏还援引了芬
                                 ,
兰希伦 ( Hirn) 艺术的起源》
          《      和德国的格罗舍 ( Grosse ) 美术的起源》
                                  《      的论点 ,力主文学艺术的发
生与起源和人类的生存活动密切相关 ,非纯粹审美活动 ,而是有实际功利动机的 ,并说明最早
的文学样式是诗歌 。这一章显见心理学 、
                   进化论以及社会学观点对文学理论研究的影响 。
    第四章“文学的要素”
             探讨文学的内在构成 ,本间氏借用温彻斯特《文学批评之原理》分文
                                          ,
学的 要 素 为 四 : 一 、 绪 ( emotion ) ; 二 、 像 ( imagination ) ; 三 、 想 ( thought ) ; 四 、 式
                情                   想                       思                   形
(form) 。 ] (P23) 生活的情绪和感情只有经由客观化的审美途径 ,才能成为文学的第一要素 ,也只
       [2


有适当的形式与内容表现才能与读者沟通共鸣 ,产生永久和普遍的艺术魅力 。美国当代文论
家艾伯拉姆斯的“世界”
          “作品”
             “作者”
                “读者”
                   四要素我们并不陌生 ,相较之下 ,前者更多是从创
作和作品论本身来考量文学问题 ,后者则从总体上把握文学的几大要素 。每一种新观念的提
出 ,不是随机或者空想出来的 ,新见往往是在旧有的传统中延伸发展起来的 ,有其学术渊源和
历史背景 。我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史家傅庚生著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1946 年 1 月出版 ) 的
                                (
第一章“文学之义界”列举中西文学观念差异的时候 ,就再三强调温彻斯特文学四要素的重要
          ,
性 。这一说法提出来后 ,颇受我国文论家和文学史家的重视 。在接受苏联模式前 ,它成为中国
文论界的膜拜对象 。即便今天 ,这四要素的合理性仍不容忽视 。值得注意的是 ,本间氏在这一
章里 ,第一次用到日本文论家岛抱月的“关照说”来支持他借用的西方的情绪说 。另外 ,本间
                       ,
氏论述想像作为文学的基本心理特征 ,提出三种想像类型 “创作底想像” 联想底想像” “解
                           :      “
                                  、     和
释底想像”主要是针对创作本身而言的 ; 思想和形式要素则纯粹就作品论而言的 。思想是作
     ,
者的人生观在作品中的或隐或显的体现 “是其人的
                  ,    ‘个人性’
                           及其时代思潮等种种方面受到影
响的复杂的东西 。[2 ] (P31)
        ”
    文学要素之四的“形式”作者另辟一章进行专题讨论 ,可见作者对形式的重视程度 。遗憾
               ,
的是本间氏虽然注意到作为美学和哲学高度意义上的形式 ,但他仅仅论及作为“传达思想感情
    方法的形式” ] (P34) ,即文体的代称 : 以思想为主 、
的手段 、     [2
                                   感情为辅的散文 , 以情感为主 、
                                                   思想
为辅的韵文 ,韵文还要遵守一定的格律 。第六章谈到作为媒介的语言的特点 ,既要追求精确的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87 ・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zycnzj.com/ www.zycnzj.com
表达 ,又要注意语言的含蓄暧昧 ,用中国传统的表述来说就是言外意 。如果前编的六章都是围
绕着文学内在的问题作总体概述 ,且作者“引证泰西许多权威底著述极端的多” ] (P3) “本书的
                                    [2
                                            ,
前编‘文学通论’
       在其主题的选择上 ,在其说明的理路上”采用文学社会学的方法 ,从立论到材
料的引述 ,即便是鲍桑葵的美学和波斯耐特的比较文学研究观点 ,本间久雄也是从文学社会学
的角度加以引述和阐发的 。该书对文学的定义 、
                      特质 、
                         内容 、
                            形式和语言等问题的论述清晰简
洁 ,紧扣文学问题本身 ,提出了既有逻辑性又科学合理的见解 ,为寻求新知识的先驱者提供了
良好的文本范式 。前编的后四章则是就文学的外部问题进行探讨 : 文学与个性 、
                                      文学与国民
性、
 文学与时代以及文学与道德的关系 。有关文学外部研究作者着墨不少 ,这与作者所采用的
文学社会学方法一脉相承 ; 关注文学与社会人生 、
                        时代民族乃至于作家个性的关系等 。在整个
前 10 章中 ,还可见受到泰纳《艺术哲学》
                     的社会学观点和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影响 。
  后编的“文学批评论” 5 章 。除第一章交待文学批评的
           共                 “意义种类目的”最后一章辨析
                                     ,
鉴赏批评和快乐批评 ( 实际是批评和欣赏的差异) 的不同并作结语外 ,其余三章着力于批评方
法的介绍 。本间久雄的《文学概论》
                简洁明晰 ,由于其“引证泰西许多权威著述极端的多”为后
                                         ,
来翻译美国汉特的《文学概论》温彻斯特的
              、    《文学批评之原理》英国的布鲁克 、
                            ,      阿诺尔德 ,法国
的瓦纳 、
    波斯耐特的理论及批评著作 ,作了极好的介绍和铺垫 。实质上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
论》
 起到了沟通中西文论的中介作用 。要知道 ,当时西方文学理论界并不限于文学社会学研究
一家之言 ,前辈们在报章杂志和别的书籍里也译介诸如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等等 ,但真正进入到
当时学界接受视野的 ,恰恰是采用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文学理论 。这就涉及到各种西方文学思
潮和理论铺天盖地流向中国的时候 ,本土文化已经预备了一个接受的前理解视野 。


                              三、
                               接受的文化底蕴和影响
  中国传统文论如何蜕变为现代文论模式 , 形成崭新的现代文论框架体系的 ? 历来的文论
史家往往只注意到 1924 年鲁迅翻译的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
                               所带来的影响 ,对本间久雄的
《新文学概论》
      译介在 20 世纪上半叶所起的重要作用 , 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 乃至被忽略
了 。恰恰是本间氏的《新文学概论》为后来的文论家和学者提供了编写文学理论的现成范本 。
                 ,
《新文学概论》
      中本间久雄本人并未提出多少独到新见 ,但他所提供的大量的欧美文学理论信
息 ,所采用的体例 ,所运用的方法等等 ,却直接影响到 20 至 40 年代中国学者继续翻译 、
                                               传播乃
至编撰文学理论的思路和模式 。本间氏大量介绍欧美文学理论观点 ,连引证材料例证也欧美
的 ,对欧美文论的介绍 ,涵盖的信息量大 。
                     《新文学概念》译本问世纪以后 ,所提到的文学理论
著作陆续翻译出版 。本间久雄对欧美现状的详尽说明和引证 ,无疑为前辈译家和学者打开了
一扇了解西方文论的窗口 。
  不但如此 ,20 年代中期开始 , 至 40 年代末期 , 中国形成了一股编写有关文学概论著述的
热潮 ,各种版本的文学概论大量出版发行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 ,单以文学概论名称的编撰著作
约有 60 来种 ,除了一部分是借鉴西方文学理论的框架 、
                            观点 ,整合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学概论模
式外 ; 更多的是依循《新文学概论》体例 , 编撰文学概论著作 , 如钱歌川 、
                                       潘梓年 、
                                           马仲殊 、
                                               曹百
 ・88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川、
 赵景深 、
     沈天葆 、
         孙良工等都著有《文学概论》。与 20 ~30 年代的“革命文学”浪潮相呼应 ,
“文学理论问题在成为中国文学界 ,乃至整个文化界的热点问题” [3 ] 同样 ,大量的编撰著作也
                              。
不讲求经典 ,只求通俗易懂 ,新鲜热辣 。由本间久雄著作的翻译而带起来的一股翻译外来文学
理论热潮 ,在 20 世纪中国上半叶好戏连台 , 促成了中国现代文论的转型 。这里姑且不论译介
对传统的遗失和改写的成功与经验 ,但整个中国文论的概念 、 、
                            范畴 框架结构 、
                                    体例模式由此发
生了彻底变化 ,却是不用质疑的事实 。本间久雄模式的影响仅仅是因为偶然和最初的翻译所
导致的吗 ? 为什么在各种文学思潮 、 、
                  流派 理论的译介中 ,恰恰是本间氏的著作最先进入了前
辈学者及翻译家的视域 ,而且其著作重版再版 12 次之多 , 造就了译界和出版界的奇迹 ? 后来
国内的编撰者为何又多以《新文学概论》
                 为蓝本 ,不惜大同小异的重复编撰出版 ? 数量也许只
能说明部分问题 ,更重要的是其原理加批评的文学基本理论结构 、
                              文学社会学的方法 、
                                       概念范
畴乃至体例模式等 ,直接为中国现代文论的写作提供了现成样本 。
  每一种外来文化无论以怎样强劲的态势冲击本土文化 ,前者都不可能彻底淹没乃至覆盖
后者 ; 反过来说 ,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接受也不是照单全收 ,按原意理解和运用 。主动也好
被动也罢 ,接受者在接纳外来文化之前 ,都有自己的预设条件 、
                              期待视野和理解前提 。接受在
某种程度上是以自己的现实需要和文化底蕴作为先在条件 。当时中国整个社会文化都处于特
殊的转型时期 ,向外来文化求取新的力量 ,成为流行和时尚 。尽管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译介
带有较大的局限性 ,模仿也稍显粗糙和拙略 ,但外来文论改写了中国传统文论 ,传统文论也渗
入和揉和着外来文论 。五四前后接受外来文论 ,从选择翻译本间氏的理论著作开始 ,并不是偶
然无意的 ,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 。五四以后的 20 年代开始 , 迎来了以本间氏为代表的文学社
会学研究的文学理论的翻译热潮 ,至少有这样几个问题是值得思考和注意的 : 一是从宏观的方
面来说 ,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
               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精神 ,为选择文学社会学的理论著作 ,准备
了恰如其分的消化胃口 ; 二是面对现实 ,知识分子必须做出选择 。经过五四新文学运动 ,民众
仍然需要启迪 ,国家依然需要救治 ,现状并没有太大改变 。如果早期的小说戏剧翻译还是滞留
在感性层面的话 ,那么选择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文学理论 ,来进行民众教育 ,则上升到理论思考
的更深层面 ,可以更有效地从观念上唤醒民众 ,解放思想 。再就是乾嘉以来兴盛的考据学治学
方法的影响 ,其关注社会现实的精神 ,实证研究的方法 ,上可以治国 ,下可以淑身兼顾的心态 ,
也提供了接受文学社会学理论的适当土壤 。文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恰恰是西方实证主义哲
学思潮在文学研究领域的表现 。选择的趣味 、
                     接受的目的动机和条件 、
                                思维方式的改变和学术
范型的兴起 ,都不是纯粹的巧合和机械的模仿 。
  总之 ,外来文论的译介 ,对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模式和观念都有极大的冲击 ,在“获得纯文学
之正确概念”追寻
      , “文学论本身”
              等方面 ,外来文学理论的引入 ,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本
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
          恰恰较全面地提供了当时欧美文论的现状 ,让中国学者顺着本间氏开
列的门牌号码 ,去西方文论的乐园里遛达徜徉 ,由观念的接受改变 ,到知识范型的摹写内化 ,逐
渐迈出了中国传统文论向现代文论转型的第一步 。
                      《新文学概论》本身提供了转型的现成模
式 ,其观念范畴 、
         结构方式 、
              体例系统以及知识范型 ,深深影响着中国的现代文学理论 ,由此开
始了改写传统文论的先例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89 ・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zycnzj.com/ www.zycnzj.com

                                                [ 参考文献 ]
[1 ] 温儒敏 1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教程 [ C]1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1
[2 ] 本间久雄 1 新文学概论 [M]1 章锡琛译 1 上海 : 上海商务印书馆 ,中华民国十六年七月三版 1
[3 ] 王向远 1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和日本文学理论 [J ]1 北京 : 北京大学学报 ,1998 (4) 41
[4 ] 徐志啸 1 近代中外文学关系 [ C]1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
[5 ] 漆永祥 1 乾嘉考据学研究 [ C]1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1
[6 ] 实藤惠秀 1 中国人留学日本史 [M]1 谭汝谦虚 、
                               林启彦译 1 北京 : 三联书店 ,19831
[7 ] 宋剑华 1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 [ C]1 山东 :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1
                                 文学理论卷 [ Z]1 北京 :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71
[8 ] 民国时期总书目 (1911 - 1949) 外国文学卷 、


               Translation of Foreign Literary Theories and its Influences on
                     Chinese Version of Literary Principles and Criticism
                ——
                 — Reviewing on Literary Principles and Criticism by Kuohonma
                                                 FU Ying
                (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 Jinan University , Guangzhou 510632 , China )
Abstract : Through an analysis of Literary Principles and Criticism by Kuo - Honma ,the first translated
literary work in China ,the thesis is aimed to explore how foreign literary theories were spread into China ,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ry theories ,for the purpose of searching for the specific
traces of modern transi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ry theories.
Key Words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spreading ways ;tradition ;transition


                                                                                  [ 责任编辑  范俊军 ]




   ・90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嚴謹的遊戲:王安石〈胡笳十八拍〉詩論析
嚴謹的遊戲:王安石〈胡笳十八拍〉詩論析嚴謹的遊戲:王安石〈胡笳十八拍〉詩論析
嚴謹的遊戲:王安石〈胡笳十八拍〉詩論析
lofen
 
帝都胜游
帝都胜游帝都胜游
帝都胜游
lofen
 
蘇軾對高麗「瀟湘八景」詩之影響
蘇軾對高麗「瀟湘八景」詩之影響蘇軾對高麗「瀟湘八景」詩之影響
蘇軾對高麗「瀟湘八景」詩之影響lofen
 
印刷出版與朝鮮「武夷九曲」文化意象的「理學化」建構
 印刷出版與朝鮮「武夷九曲」文化意象的「理學化」建構 印刷出版與朝鮮「武夷九曲」文化意象的「理學化」建構
印刷出版與朝鮮「武夷九曲」文化意象的「理學化」建構
lofen
 
高麗文人李仁老、陳澕與中國瀟湘八景詩畫之東傳
高麗文人李仁老、陳澕與中國瀟湘八景詩畫之東傳高麗文人李仁老、陳澕與中國瀟湘八景詩畫之東傳
高麗文人李仁老、陳澕與中國瀟湘八景詩畫之東傳lofen
 
衣若芬著作目錄
衣若芬著作目錄衣若芬著作目錄
衣若芬著作目錄lofen
 
中國文學的歷史脈絡
中國文學的歷史脈絡中國文學的歷史脈絡
中國文學的歷史脈絡MK Chou
 
对郑振铎俗文学观的开拓——谈中国多民族俗文学对文体的影响
对郑振铎俗文学观的开拓——谈中国多民族俗文学对文体的影响对郑振铎俗文学观的开拓——谈中国多民族俗文学对文体的影响
对郑振铎俗文学观的开拓——谈中国多民族俗文学对文体的影响sugeladi
 
宮素然明妃出塞圖With pictures
宮素然明妃出塞圖With pictures宮素然明妃出塞圖With pictures
宮素然明妃出塞圖With pictureslofen
 
中國現代文學爭議概述
中國現代文學爭議概述中國現代文學爭議概述
中國現代文學爭議概述TAAZE 讀冊生活
 
沉鬱頓挫:臺靜農書藝境界
沉鬱頓挫:臺靜農書藝境界沉鬱頓挫:臺靜農書藝境界
沉鬱頓挫:臺靜農書藝境界
TAAZE 讀冊生活
 
玉澗「瀟湘八景圖」東渡日本之前—─「三教弟子」印考
玉澗「瀟湘八景圖」東渡日本之前—─「三教弟子」印考玉澗「瀟湘八景圖」東渡日本之前—─「三教弟子」印考
玉澗「瀟湘八景圖」東渡日本之前—─「三教弟子」印考
lofen
 
新时期的文学重读与中国现代文学合法性
新时期的文学重读与中国现代文学合法性新时期的文学重读与中国现代文学合法性
新时期的文学重读与中国现代文学合法性sugeladi
 
俯仰之間
俯仰之間俯仰之間
俯仰之間
lofen
 
戰後台灣現代詩的演變與特質(1949 2010)
戰後台灣現代詩的演變與特質(1949 2010)戰後台灣現代詩的演變與特質(1949 2010)
戰後台灣現代詩的演變與特質(1949 2010)
TAAZE 讀冊生活
 
第四章十七年散文
第四章十七年散文第四章十七年散文
第四章十七年散文sugeladi
 
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
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
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sugeladi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sugeladi
 
漢武故事
漢武故事漢武故事
漢武故事
台灣小吃札記
 
著作目錄
著作目錄著作目錄
著作目錄lofen
 

What's hot (20)

嚴謹的遊戲:王安石〈胡笳十八拍〉詩論析
嚴謹的遊戲:王安石〈胡笳十八拍〉詩論析嚴謹的遊戲:王安石〈胡笳十八拍〉詩論析
嚴謹的遊戲:王安石〈胡笳十八拍〉詩論析
 
帝都胜游
帝都胜游帝都胜游
帝都胜游
 
蘇軾對高麗「瀟湘八景」詩之影響
蘇軾對高麗「瀟湘八景」詩之影響蘇軾對高麗「瀟湘八景」詩之影響
蘇軾對高麗「瀟湘八景」詩之影響
 
印刷出版與朝鮮「武夷九曲」文化意象的「理學化」建構
 印刷出版與朝鮮「武夷九曲」文化意象的「理學化」建構 印刷出版與朝鮮「武夷九曲」文化意象的「理學化」建構
印刷出版與朝鮮「武夷九曲」文化意象的「理學化」建構
 
高麗文人李仁老、陳澕與中國瀟湘八景詩畫之東傳
高麗文人李仁老、陳澕與中國瀟湘八景詩畫之東傳高麗文人李仁老、陳澕與中國瀟湘八景詩畫之東傳
高麗文人李仁老、陳澕與中國瀟湘八景詩畫之東傳
 
衣若芬著作目錄
衣若芬著作目錄衣若芬著作目錄
衣若芬著作目錄
 
中國文學的歷史脈絡
中國文學的歷史脈絡中國文學的歷史脈絡
中國文學的歷史脈絡
 
对郑振铎俗文学观的开拓——谈中国多民族俗文学对文体的影响
对郑振铎俗文学观的开拓——谈中国多民族俗文学对文体的影响对郑振铎俗文学观的开拓——谈中国多民族俗文学对文体的影响
对郑振铎俗文学观的开拓——谈中国多民族俗文学对文体的影响
 
宮素然明妃出塞圖With pictures
宮素然明妃出塞圖With pictures宮素然明妃出塞圖With pictures
宮素然明妃出塞圖With pictures
 
中國現代文學爭議概述
中國現代文學爭議概述中國現代文學爭議概述
中國現代文學爭議概述
 
沉鬱頓挫:臺靜農書藝境界
沉鬱頓挫:臺靜農書藝境界沉鬱頓挫:臺靜農書藝境界
沉鬱頓挫:臺靜農書藝境界
 
玉澗「瀟湘八景圖」東渡日本之前—─「三教弟子」印考
玉澗「瀟湘八景圖」東渡日本之前—─「三教弟子」印考玉澗「瀟湘八景圖」東渡日本之前—─「三教弟子」印考
玉澗「瀟湘八景圖」東渡日本之前—─「三教弟子」印考
 
新时期的文学重读与中国现代文学合法性
新时期的文学重读与中国现代文学合法性新时期的文学重读与中国现代文学合法性
新时期的文学重读与中国现代文学合法性
 
俯仰之間
俯仰之間俯仰之間
俯仰之間
 
戰後台灣現代詩的演變與特質(1949 2010)
戰後台灣現代詩的演變與特質(1949 2010)戰後台灣現代詩的演變與特質(1949 2010)
戰後台灣現代詩的演變與特質(1949 2010)
 
第四章十七年散文
第四章十七年散文第四章十七年散文
第四章十七年散文
 
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
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
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漢武故事
漢武故事漢武故事
漢武故事
 
著作目錄
著作目錄著作目錄
著作目錄
 

Viewers also liked

地理科学的基本问题
地理科学的基本问题地理科学的基本问题
地理科学的基本问题sugeladi
 
中国现代文学史(样题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样题及答案)中国现代文学史(样题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样题及答案)sugeladi
 
我国民俗学教育与研究的现状及思考
我国民俗学教育与研究的现状及思考我国民俗学教育与研究的现状及思考
我国民俗学教育与研究的现状及思考sugeladi
 
中文图书Cnmarc著录要点
中文图书Cnmarc著录要点中文图书Cnmarc著录要点
中文图书Cnmarc著录要点sugeladi
 
年度讀者問卷調查迴響
年度讀者問卷調查迴響年度讀者問卷調查迴響
年度讀者問卷調查迴響sugeladi
 
王锡九教授的七言古诗系列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王锡九教授的七言古诗 ...
王锡九教授的七言古诗系列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王锡九教授的七言古诗 ...王锡九教授的七言古诗系列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王锡九教授的七言古诗 ...
王锡九教授的七言古诗系列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王锡九教授的七言古诗 ...sugeladi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思 Untitled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思   Untitled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思   Untitled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思 Untitledsugeladi
 
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重庆师范大学简介
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重庆师范大学简介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重庆师范大学简介
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重庆师范大学简介sugeladi
 
分子标记在优质蛋白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分子标记在优质蛋白玉米育种中的应用分子标记在优质蛋白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分子标记在优质蛋白玉米育种中的应用sugeladi
 
分光光度法快速测定玉米叶片中的叶绿素
分光光度法快速测定玉米叶片中的叶绿素分光光度法快速测定玉米叶片中的叶绿素
分光光度法快速测定玉米叶片中的叶绿素sugeladi
 
疯牛病、谷物市场与饲料卫生
疯牛病、谷物市场与饲料卫生疯牛病、谷物市场与饲料卫生
疯牛病、谷物市场与饲料卫生sugeladi
 
2010年高考全国卷大纲 地理
2010年高考全国卷大纲 地理2010年高考全国卷大纲 地理
2010年高考全国卷大纲 地理sugeladi
 
国际农业科技快讯(1)
国际农业科技快讯(1)国际农业科技快讯(1)
国际农业科技快讯(1)sugeladi
 
2010年徐州市初中毕业及升学考试地理生物综合卷
2010年徐州市初中毕业及升学考试地理生物综合卷2010年徐州市初中毕业及升学考试地理生物综合卷
2010年徐州市初中毕业及升学考试地理生物综合卷sugeladi
 
通过用典看温庭筠其人其诗
通过用典看温庭筠其人其诗通过用典看温庭筠其人其诗
通过用典看温庭筠其人其诗sugeladi
 
赌赢这个市场
赌赢这个市场赌赢这个市场
赌赢这个市场sugeladi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的发展历程3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的发展历程3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的发展历程3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的发展历程3sugeladi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sugeladi
 
Gb t13745 92《学科分类与代码》
Gb t13745 92《学科分类与代码》Gb t13745 92《学科分类与代码》
Gb t13745 92《学科分类与代码》sugeladi
 

Viewers also liked (19)

地理科学的基本问题
地理科学的基本问题地理科学的基本问题
地理科学的基本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样题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样题及答案)中国现代文学史(样题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样题及答案)
 
我国民俗学教育与研究的现状及思考
我国民俗学教育与研究的现状及思考我国民俗学教育与研究的现状及思考
我国民俗学教育与研究的现状及思考
 
中文图书Cnmarc著录要点
中文图书Cnmarc著录要点中文图书Cnmarc著录要点
中文图书Cnmarc著录要点
 
年度讀者問卷調查迴響
年度讀者問卷調查迴響年度讀者問卷調查迴響
年度讀者問卷調查迴響
 
王锡九教授的七言古诗系列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王锡九教授的七言古诗 ...
王锡九教授的七言古诗系列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王锡九教授的七言古诗 ...王锡九教授的七言古诗系列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王锡九教授的七言古诗 ...
王锡九教授的七言古诗系列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王锡九教授的七言古诗 ...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思 Untitled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思   Untitled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思   Untitled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思 Untitled
 
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重庆师范大学简介
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重庆师范大学简介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重庆师范大学简介
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重庆师范大学简介
 
分子标记在优质蛋白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分子标记在优质蛋白玉米育种中的应用分子标记在优质蛋白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分子标记在优质蛋白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分光光度法快速测定玉米叶片中的叶绿素
分光光度法快速测定玉米叶片中的叶绿素分光光度法快速测定玉米叶片中的叶绿素
分光光度法快速测定玉米叶片中的叶绿素
 
疯牛病、谷物市场与饲料卫生
疯牛病、谷物市场与饲料卫生疯牛病、谷物市场与饲料卫生
疯牛病、谷物市场与饲料卫生
 
2010年高考全国卷大纲 地理
2010年高考全国卷大纲 地理2010年高考全国卷大纲 地理
2010年高考全国卷大纲 地理
 
国际农业科技快讯(1)
国际农业科技快讯(1)国际农业科技快讯(1)
国际农业科技快讯(1)
 
2010年徐州市初中毕业及升学考试地理生物综合卷
2010年徐州市初中毕业及升学考试地理生物综合卷2010年徐州市初中毕业及升学考试地理生物综合卷
2010年徐州市初中毕业及升学考试地理生物综合卷
 
通过用典看温庭筠其人其诗
通过用典看温庭筠其人其诗通过用典看温庭筠其人其诗
通过用典看温庭筠其人其诗
 
赌赢这个市场
赌赢这个市场赌赢这个市场
赌赢这个市场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的发展历程3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的发展历程3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的发展历程3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的发展历程3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Gb t13745 92《学科分类与代码》
Gb t13745 92《学科分类与代码》Gb t13745 92《学科分类与代码》
Gb t13745 92《学科分类与代码》
 

Similar to 外来文论的译介及其对中国文论的影响——从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谈起 ...

为什么要有近代文学
为什么要有近代文学为什么要有近代文学
为什么要有近代文学sugeladi
 
由宮廷美學演變至西方大學與美院之藝術風格 (3-8-2017)
由宮廷美學演變至西方大學與美院之藝術風格 (3-8-2017)由宮廷美學演變至西方大學與美院之藝術風格 (3-8-2017)
由宮廷美學演變至西方大學與美院之藝術風格 (3-8-2017)
VincentKwunLeungLee
 
民國美學啟蒙思潮與香港書畫界的淵源
民國美學啟蒙思潮與香港書畫界的淵源民國美學啟蒙思潮與香港書畫界的淵源
民國美學啟蒙思潮與香港書畫界的淵源
VincentKwunLeungLee
 
论三位一体
论三位一体论三位一体
论三位一体amdg999
 
《英国文学史提纲》给我们的启示
《英国文学史提纲》给我们的启示《英国文学史提纲》给我们的启示
《英国文学史提纲》给我们的启示sugeladi
 
文学地理:文学史范式的重构
文学地理:文学史范式的重构文学地理:文学史范式的重构
文学地理:文学史范式的重构sugeladi
 
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的复数
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的复数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的复数
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的复数sugeladi
 
由法式啟蒙主義到列寧畫派的近代中國油畫
由法式啟蒙主義到列寧畫派的近代中國油畫由法式啟蒙主義到列寧畫派的近代中國油畫
由法式啟蒙主義到列寧畫派的近代中國油畫
VincentKwunLeungLee
 
左翼上海──三○年代左翼都市小說論
左翼上海──三○年代左翼都市小說論左翼上海──三○年代左翼都市小說論
左翼上海──三○年代左翼都市小說論
TAAZE 讀冊生活
 
Tr en-modernity100602
Tr en-modernity100602Tr en-modernity100602
Tr en-modernity100602iaaun
 
关于鲁迅与日本近代自然主义文学的问题Shisheng)
关于鲁迅与日本近代自然主义文学的问题Shisheng)关于鲁迅与日本近代自然主义文学的问题Shisheng)
关于鲁迅与日本近代自然主义文学的问题Shisheng)sugeladi
 
中世纪哲学精神
中世纪哲学精神中世纪哲学精神
中世纪哲学精神amdg999
 
林海音小說的女性自覺書寫
林海音小說的女性自覺書寫林海音小說的女性自覺書寫
林海音小說的女性自覺書寫佩菁 王
 
比较文学作为文学批评 学理、范例和批评
比较文学作为文学批评  学理、范例和批评比较文学作为文学批评  学理、范例和批评
比较文学作为文学批评 学理、范例和批评sugeladi
 
那个年代那些文人
那个年代那些文人那个年代那些文人
那个年代那些文人sugeladi
 
编后小记
编后小记编后小记
编后小记sugeladi
 
独树一帜的俄罗斯汉学
独树一帜的俄罗斯汉学独树一帜的俄罗斯汉学
独树一帜的俄罗斯汉学sugeladi
 

Similar to 外来文论的译介及其对中国文论的影响——从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谈起 ... (19)

为什么要有近代文学
为什么要有近代文学为什么要有近代文学
为什么要有近代文学
 
9789862218259
97898622182599789862218259
9789862218259
 
概述
概述概述
概述
 
由宮廷美學演變至西方大學與美院之藝術風格 (3-8-2017)
由宮廷美學演變至西方大學與美院之藝術風格 (3-8-2017)由宮廷美學演變至西方大學與美院之藝術風格 (3-8-2017)
由宮廷美學演變至西方大學與美院之藝術風格 (3-8-2017)
 
民國美學啟蒙思潮與香港書畫界的淵源
民國美學啟蒙思潮與香港書畫界的淵源民國美學啟蒙思潮與香港書畫界的淵源
民國美學啟蒙思潮與香港書畫界的淵源
 
论三位一体
论三位一体论三位一体
论三位一体
 
《英国文学史提纲》给我们的启示
《英国文学史提纲》给我们的启示《英国文学史提纲》给我们的启示
《英国文学史提纲》给我们的启示
 
文学地理:文学史范式的重构
文学地理:文学史范式的重构文学地理:文学史范式的重构
文学地理:文学史范式的重构
 
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的复数
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的复数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的复数
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的复数
 
由法式啟蒙主義到列寧畫派的近代中國油畫
由法式啟蒙主義到列寧畫派的近代中國油畫由法式啟蒙主義到列寧畫派的近代中國油畫
由法式啟蒙主義到列寧畫派的近代中國油畫
 
左翼上海──三○年代左翼都市小說論
左翼上海──三○年代左翼都市小說論左翼上海──三○年代左翼都市小說論
左翼上海──三○年代左翼都市小說論
 
Tr en-modernity100602
Tr en-modernity100602Tr en-modernity100602
Tr en-modernity100602
 
关于鲁迅与日本近代自然主义文学的问题Shisheng)
关于鲁迅与日本近代自然主义文学的问题Shisheng)关于鲁迅与日本近代自然主义文学的问题Shisheng)
关于鲁迅与日本近代自然主义文学的问题Shisheng)
 
中世纪哲学精神
中世纪哲学精神中世纪哲学精神
中世纪哲学精神
 
林海音小說的女性自覺書寫
林海音小說的女性自覺書寫林海音小說的女性自覺書寫
林海音小說的女性自覺書寫
 
比较文学作为文学批评 学理、范例和批评
比较文学作为文学批评  学理、范例和批评比较文学作为文学批评  学理、范例和批评
比较文学作为文学批评 学理、范例和批评
 
那个年代那些文人
那个年代那些文人那个年代那些文人
那个年代那些文人
 
编后小记
编后小记编后小记
编后小记
 
独树一帜的俄罗斯汉学
独树一帜的俄罗斯汉学独树一帜的俄罗斯汉学
独树一帜的俄罗斯汉学
 

More from sugeladi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sugeladi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sugeladi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sugeladi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sugeladi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sugeladi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sugeladi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sugeladi
 
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sugeladi
 
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sugeladi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sugeladi
 
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sugeladi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sugeladi
 
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sugeladi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sugeladi
 

More from sugeladi (20)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外来文论的译介及其对中国文论的影响——从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谈起 ...

  • 1. zycnzj.com/ www.zycnzj.com  暨 南 学 报 ( 哲学社会科学) 第 23 卷   6 期 第 JOURNAL OF J INAN UNIVERSITY Vol. 23   6 No. 2001 年 11 月 (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v. ,  2001 外来文论的译介及其对中国文论的影响 —— — 从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 译本谈起 傅  Ξ 莹 ( 暨南大学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2)   [ 摘   ]   要 本文首先对 20 世纪前半叶我国对外国文论译介情况进行回顾 ,进而通过分析第 一部文学概论译著 ,即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探讨外来文论传入中国的路径及其所产生的影 , 响 ,并寻求中国传统文论向现代转型的具体轨迹 。   [ 关键词 ]  新文学概论 ; 外国文论 ; 译介 ; 传统文论 ; 转型   [ 中图分类号 ] I10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0 - 5072 (2001) 06 - 0084 - 07 甲午战争小国打败大国的惨痛 ,使得中国人意识到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经济和文化都有极大 的发展 ,国力强盛 ,不可藐视 。中国如果不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文化 ,就会受辱挨打 。于是在 20 世纪的初期 ,兴起了学习日本的热潮 ,既有官派和自费的留学生去日本实地研读考察 ,也有大 量文化传播和译介活动 。这一切 ,不自觉间改写着中国的历史进程 。当时翻译的书籍有政治 、 哲 学、 文化和文学等 ,而外来文学理论专著 ①的引入虽然在五四之后 ,却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 经济、 直接提供了新的撰写模式 ,并在体系 、 、 、 框架 观念 范畴乃至方式方法上提供了可供操作和模仿的 具体对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开端 ,即有关日本文学理论家本间久雄 (1886~1981) 的《新文学概论》 的译介 ,是我们今天回顾检讨中国现代文论史时 ,应予重视和分析的 ,它最先也最全面地描述了 西方文学理论界的基本状况 ,为前辈学者推开了了望西方的第一扇窗口 。 一 、 世纪前半叶外国文论的译介 20 1904 年发表的王国维的 < 红楼梦 > 评论》 《 被学界誉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开山之作 , [1 ] 标志着中国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的蜕变 ; 而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型 ,却是一个缓慢复杂的过程 。 新观念 、 新体例 、 新范畴乃至理论体系的成型 ,比之一篇具体的文学批评来说 ,其形成 、 发展和 变化的过程更为漫长 。古代文论向现代转型 ,首先应该归功于翻译界 ,因为它直接输入了新的 学术资源和学术模式 ,为中国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的转型直接提供了现成样板和知识范型 。 Ξ [ 收稿日期 ]  2001 - 10 - 19 [ 作者简介 ]  傅莹 (1964 - ) ,女 ,湖南临澧人 ,副教授 。 ①  本文指的外来文学理论 ,是指 19 世界末期德国实证哲学思潮影响下的文学基本理论表现形态 。当时的中文翻 译就叫文学概论 ,与今天的文学概论意义一致 。概论一词也是同时期由日文翻译过来 。 ・84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2. zycnzj.com/ www.zycnzj.com 我们不妨还原历史语境 ,从文论著作的翻译情况入手 , 寻迹 20 世纪中国文论变化的轨迹 。据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上海图书馆馆藏以及中山图书馆馆藏书目统计 ,1920 年至 1937 年国难 前的这一段时间里 ,杂志上翻译介绍的论文以及初版的文学批评 、 文学思潮 、 文学史等著作不 计算在内 ,仅仅翻译过来的文学理论著作 ,就有 27 种 ;1937 年至 1947 年间约 7 种 。以下列举 部分译著 : 1. 欧美著作的翻译 。美国温彻斯特 ( Winchester ) 著《文学批评之原理》 景昌极 、 新译 , , 钱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3 - 1924 年出版 ,共 4 册 ,广东中山图书馆藏有 1927 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重 印的完整版本 。英国哈德逊 ( Hudson. N. H) 著《文学研究法》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liter2 ( ature) ,宋桂煌译 ,上海光华书局 1930 年出版 , 次年再版 。美国卡尔佛登 ( Calverton. V. F) 著 《文学之社会学批评》 The New spirit ;a Sociological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傅东华译 ,上海华通书 ( 局 1930 年出版 。德国叔本华原著 、 英国 Saundess. J . B 转译《文学的艺术》陈介白 、 , 刘共之翻 译 ,北平人文书店 1933 年出版 。美国汉特 ( Hunt . W. H) 著《文学概论》傅东华译 ,上海商务印 , 书馆 1935 年铅印 ,1947 年再版 ( 中学生文库) 。干恩 ( Gunn. S) 著《文学的故事》 The story of lit2 ( erature) 王焕章译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7 年出版 。 2. 日本著作的翻译 。厨川白村著《苦闷的象征》丰子恺译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5 年初版 , , 1932 年再版 ; 平林初之辅著《文学之社会学研究》方光焘译 ,大江书铺 1928 年出版 ( 1929 年再 , 版名为《文学之社会学的研究》 ; 小泉八云著 ) 《文艺谭》 石民译注 , 上海北新书局中英文对照 , 本 ,1930 年版 ,另外还有他的《文学入门》文学讲义》 。夏目漱石 《 等 《文学论》1931 年出版 , 升梦 曙《现代文学十二讲》1931 年出版 。本间久雄著《文学研究法》 李自珍译 , 北平星云堂书屋 , 1932 年出版 ; 荻原朔太郎著《诗的原理》孙良工译 , 上海中华书局 1933 年出版 ( 列入新文化丛 , 书) ; 吉江桥松著《西洋文学概论》高明译 , 上海现代书局 1933 年版 ; 小泉八云著 , 《文学十讲》, 杨开渠译 ,译者出版社 1937 年出版 ; 藤森成吉著《文艺新论》张资平译 ,1937 年出版 ; 丸山学著 , 《文学研究法》郭虚中译 ,生活书屋印书馆 1937 年出版 ; 青木正儿著 , 《中国文学概论》隋树森 , 译 ,南洋图书公司 1940 年出版 ,上海开明书店 1947 年第二版 ; 儿岛献吉郎著《中国文学概论》, 隋树森译 ,世界书局 1943 年出版 。 3. 前苏联著作的翻译 。罗达尔森著《世界观与创作方法》孟克译 ,上海光明 1937 年出版 , ( 属文艺伦理丛书) ; 伊佐托夫著《文学修养的基础》沈起予 、 , 李兰译 , 上海生活书店 1937 年发 行 ; 米尔斯基著《现实主义 —— — 苏联文艺百科全书》 段洛夫译 ,上海朝锋出版社 1937 年出版 ; 维 诺格拉多夫著《新文学教程》 楼逸夫译 ,上海天马出版社 1937 年版 ( 后来以群重译 ,重庆联营书 店出版 1946 年出版) ; 前苏联伊可维支著《唯物史观文学论》戴望舒译 ,上海水沫书店 1930 年 , 出版 ( 马克思主义文艺丛书) ; 西尔列索著《科学的世界文学观》任白戈译 ,上海质文社 1940 年 , 版 ,顾尔希坦著《文学的人民性》戈宝权译 , 香港海洋书局 1947 年出版 ( 1949 年北平天下图书 , 公司铅印本华北第一版 ;1951 年天下出版社铅印第三版) 。 20 世纪 20~30 年代文学理论译界的特点是视野开阔 , 与当时世界文坛的步伐基本一致 ; 译家所选文本简洁易懂 ,新颖实用 ,注重开启民智 、 教育大众的社会作用 。其中有影响和有代 表性的主要有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厨川白村 、 《苦闷的象征》 以及 30 年代中期美国学者汉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85 ・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3.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特的《文学概论》。这里只就本间久雄的理论先作有些分析 。因为他的《新文学概论》 是最早翻 译过来的文学理论著作 ,而且对后来中国现代文学基本理论的整体构架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二 《新文学概论》 、 的理论模式及特点 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1916 年在日本出版 ,1919 年章锡琛用文言初译 , 分章刊登在 1920 年的《新中国》 杂志上 ,刊完《前编》因杂志停刊作罢 。1924 年用白话重译《后编》 刊登在 , 文学研究会的刊物《文学》 ,次年用白话重译 上 《前编》并于 1925 年结集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 , 版 ,至 1928 年 9 月 ,该译本先后共出了 4 版 。1930 年 3 月 ,上海开明书店又出版章锡琛的铅印 本 ,更名为《文学概论》为 , 《新文学概论》 的修订本 ,除了加入“文学各论”一章外 ,增删颇多 ,同 年 8 月再版 。1925 年 5 月汪馥泉译本以《新文学概论》 为名由上海书店出版 ,7 月再版 ;1930 年 4 月上海东亚图书馆又出版该译本 ,次年 4 月再版 。本间久雄《新文学概论》的译介 ,可以说是 创造了中国翻译史上的一大奇迹 。1920 年至 1930 年 10 年间 ,出版重版再版了 12 次之多 。这 种影响延伸到了台湾 ,20 世纪 50 年代始至 70 年代 , 台湾出版和重版《新文学概论》 7 次之 达 多 。从这些数字就足见这部文学理论著作本身的学术价值 ,它在中国受欢迎程度和深远影响 , 以及中国接受和传播外来文艺理论的特殊途径和模式 。首先 《新文学概论》 , 的内容基本上是 介绍欧美各大家文学理论的观点和体系 ,连材料的引证也是多借鉴 ,只有少数是结合日本本国 的文学现状的 ,这使得该著作成为当时中国学者了解欧美文学理论的特殊中介 。其次 ,受当时 实证主义哲学和社会学思潮的影响 ,本间氏采用文学社会学研究方法 ,其原理部分除了探讨文 学的定义 、 、 性质 要素等纯理论问题外 ,还有专章论述文学与时代 、 文学与国民性 、 文学与道德 的关系 ,用大量篇幅探讨文学与社会种种关系 ,这种文学外部研究方法 ,在今天也许遭到人们 的质疑与病诟 ,但当时却有极好的接受土壤 ,这些重要命题 ,正是知识界热切讨论和寻求答案 的问题 。再次 《新文学概论》 , 前编为文学原理 ,后编为文学批评的结构 ,这种文学理论的基本 构架几乎成为中国现代文论的经典模式 。 第一章开宗明义 ,探讨文学研究的出发点 ,即什么是文学的根本问题 。作者首先引用了颇 斯耐特 ( Posnett ) 观点 ,说明文学概念容易发生岐义的原因 ; 然后列举了欧美各家关于文学定义 的见解 : 美国华舍斯特 ( Worcester ) 、 英国勃鲁克 ( S. Brooke ) 、 法国瓦纳 ( Vinet ) 、 国 亚 诺 德 英 (Mathew Arnold) 、 英国台昆雪 (De Quincey) 、 美国汉特 ( Theodore. W. Hunt ) 、 英国道甸 ( Dowden) 以 及托尔斯泰关于文学界定的种种说法 。在诸种说法中 ,作者认为颇斯耐特关于文学的定义把 握了“想像” 的本质 ,而汉特的界说则更准确 ,认为文学之根本是情感 。没有情感 ,便没有文学 创作和批评活动 。想像和情感构成了文学的本质所在 。本间久雄的这种排列出诸家文学定义 的做法 ,为当时中国的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史家所仿效 ,那时的文学理论专著 、 文学史专著的第 一章都是先探讨文学定义问题 ,所采用的形式也是列出或中或西诸家界说 ,然后略作评述 ,择 其一二说法表达自己认同 。本间氏引进西方各大家言说文学定义的模式 ,也成为当时中国文 学研究者 、 大学教授 、 理论家及批评家写作文学理论乃至文学史的模式 。外在形式已成为遵从 的模子 ,更何况对定义的追问与探讨 ,开启了中国文论界纯文学观念的自觉意识 。 ・86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4.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原理” 的第二章是“文学的特质”阐明文学之所以具有永久和普遍的魅力 ,最根本的原因 , 是它能诉诸人的感情 ,记录人的心灵 ,激发人的精神 。这与中国传统的文章乃经国之大业 ,不 朽之盛事的道统观念截然不同 。它真正强调的是文学本身所拥有的特殊性 。虽然本间久雄采 用的是文学社会学的观点和立场 , 并以美国学者温彻斯特 ( C. T. Winchester) 和法国学者基亚 ( Guyau ,1854 - 1888) 的观点作为论述和依据 , 讲述“文学为什么和怎样动人的问题” 即 , “文学 的本来的特质”。尽管运用的是文学社会学的方法 ,但毫不妨害对文学的特质 、 定义做出科学 的解说 。这种文论的研究套路和方法 ,为中国现代文论所接受 ,以至于从众声合唱的译介走向 单一的认定和仿效 ,忽略了其它流派的文论模式 。其中有许多复杂的原因 ,使得中国学界最终 选择了最初的抉择 。 第三章论“文学的起源”本间久雄从文艺心理学和文学发生学的角度出发 ,探讨文学的起 , 源问题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文学的发生 ,提出了文学冲动四说 : 游戏本能 、 模仿本能 、 吸引本能 和自我表现本能 。而文学发生学方法 ,是“随着最近人类学 ,人种志 ,以及社会进化论等研究的 旺盛而勃兴” ,作者认为 的 “艺术是从最实际底非审美的目的而生的东西”本间氏还援引了芬 , 兰希伦 ( Hirn) 艺术的起源》 《 和德国的格罗舍 ( Grosse ) 美术的起源》 《 的论点 ,力主文学艺术的发 生与起源和人类的生存活动密切相关 ,非纯粹审美活动 ,而是有实际功利动机的 ,并说明最早 的文学样式是诗歌 。这一章显见心理学 、 进化论以及社会学观点对文学理论研究的影响 。 第四章“文学的要素” 探讨文学的内在构成 ,本间氏借用温彻斯特《文学批评之原理》分文 , 学的 要 素 为 四 : 一 、 绪 ( emotion ) ; 二 、 像 ( imagination ) ; 三 、 想 ( thought ) ; 四 、 式 情 想 思 形 (form) 。 ] (P23) 生活的情绪和感情只有经由客观化的审美途径 ,才能成为文学的第一要素 ,也只 [2 有适当的形式与内容表现才能与读者沟通共鸣 ,产生永久和普遍的艺术魅力 。美国当代文论 家艾伯拉姆斯的“世界” “作品” “作者” “读者” 四要素我们并不陌生 ,相较之下 ,前者更多是从创 作和作品论本身来考量文学问题 ,后者则从总体上把握文学的几大要素 。每一种新观念的提 出 ,不是随机或者空想出来的 ,新见往往是在旧有的传统中延伸发展起来的 ,有其学术渊源和 历史背景 。我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史家傅庚生著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1946 年 1 月出版 ) 的 ( 第一章“文学之义界”列举中西文学观念差异的时候 ,就再三强调温彻斯特文学四要素的重要 , 性 。这一说法提出来后 ,颇受我国文论家和文学史家的重视 。在接受苏联模式前 ,它成为中国 文论界的膜拜对象 。即便今天 ,这四要素的合理性仍不容忽视 。值得注意的是 ,本间氏在这一 章里 ,第一次用到日本文论家岛抱月的“关照说”来支持他借用的西方的情绪说 。另外 ,本间 , 氏论述想像作为文学的基本心理特征 ,提出三种想像类型 “创作底想像” 联想底想像” “解 : “ 、 和 释底想像”主要是针对创作本身而言的 ; 思想和形式要素则纯粹就作品论而言的 。思想是作 , 者的人生观在作品中的或隐或显的体现 “是其人的 , ‘个人性’ 及其时代思潮等种种方面受到影 响的复杂的东西 。[2 ] (P31) ” 文学要素之四的“形式”作者另辟一章进行专题讨论 ,可见作者对形式的重视程度 。遗憾 , 的是本间氏虽然注意到作为美学和哲学高度意义上的形式 ,但他仅仅论及作为“传达思想感情 方法的形式” ] (P34) ,即文体的代称 : 以思想为主 、 的手段 、 [2 感情为辅的散文 , 以情感为主 、 思想 为辅的韵文 ,韵文还要遵守一定的格律 。第六章谈到作为媒介的语言的特点 ,既要追求精确的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87 ・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5. zycnzj.com/ www.zycnzj.com 表达 ,又要注意语言的含蓄暧昧 ,用中国传统的表述来说就是言外意 。如果前编的六章都是围 绕着文学内在的问题作总体概述 ,且作者“引证泰西许多权威底著述极端的多” ] (P3) “本书的 [2 , 前编‘文学通论’ 在其主题的选择上 ,在其说明的理路上”采用文学社会学的方法 ,从立论到材 料的引述 ,即便是鲍桑葵的美学和波斯耐特的比较文学研究观点 ,本间久雄也是从文学社会学 的角度加以引述和阐发的 。该书对文学的定义 、 特质 、 内容 、 形式和语言等问题的论述清晰简 洁 ,紧扣文学问题本身 ,提出了既有逻辑性又科学合理的见解 ,为寻求新知识的先驱者提供了 良好的文本范式 。前编的后四章则是就文学的外部问题进行探讨 : 文学与个性 、 文学与国民 性、 文学与时代以及文学与道德的关系 。有关文学外部研究作者着墨不少 ,这与作者所采用的 文学社会学方法一脉相承 ; 关注文学与社会人生 、 时代民族乃至于作家个性的关系等 。在整个 前 10 章中 ,还可见受到泰纳《艺术哲学》 的社会学观点和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影响 。 后编的“文学批评论” 5 章 。除第一章交待文学批评的 共 “意义种类目的”最后一章辨析 , 鉴赏批评和快乐批评 ( 实际是批评和欣赏的差异) 的不同并作结语外 ,其余三章着力于批评方 法的介绍 。本间久雄的《文学概论》 简洁明晰 ,由于其“引证泰西许多权威著述极端的多”为后 , 来翻译美国汉特的《文学概论》温彻斯特的 、 《文学批评之原理》英国的布鲁克 、 , 阿诺尔德 ,法国 的瓦纳 、 波斯耐特的理论及批评著作 ,作了极好的介绍和铺垫 。实质上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 论》 起到了沟通中西文论的中介作用 。要知道 ,当时西方文学理论界并不限于文学社会学研究 一家之言 ,前辈们在报章杂志和别的书籍里也译介诸如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等等 ,但真正进入到 当时学界接受视野的 ,恰恰是采用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文学理论 。这就涉及到各种西方文学思 潮和理论铺天盖地流向中国的时候 ,本土文化已经预备了一个接受的前理解视野 。 三、 接受的文化底蕴和影响 中国传统文论如何蜕变为现代文论模式 , 形成崭新的现代文论框架体系的 ? 历来的文论 史家往往只注意到 1924 年鲁迅翻译的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 所带来的影响 ,对本间久雄的 《新文学概论》 译介在 20 世纪上半叶所起的重要作用 , 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 乃至被忽略 了 。恰恰是本间氏的《新文学概论》为后来的文论家和学者提供了编写文学理论的现成范本 。 , 《新文学概论》 中本间久雄本人并未提出多少独到新见 ,但他所提供的大量的欧美文学理论信 息 ,所采用的体例 ,所运用的方法等等 ,却直接影响到 20 至 40 年代中国学者继续翻译 、 传播乃 至编撰文学理论的思路和模式 。本间氏大量介绍欧美文学理论观点 ,连引证材料例证也欧美 的 ,对欧美文论的介绍 ,涵盖的信息量大 。 《新文学概念》译本问世纪以后 ,所提到的文学理论 著作陆续翻译出版 。本间久雄对欧美现状的详尽说明和引证 ,无疑为前辈译家和学者打开了 一扇了解西方文论的窗口 。 不但如此 ,20 年代中期开始 , 至 40 年代末期 , 中国形成了一股编写有关文学概论著述的 热潮 ,各种版本的文学概论大量出版发行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 ,单以文学概论名称的编撰著作 约有 60 来种 ,除了一部分是借鉴西方文学理论的框架 、 观点 ,整合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学概论模 式外 ; 更多的是依循《新文学概论》体例 , 编撰文学概论著作 , 如钱歌川 、 潘梓年 、 马仲殊 、 曹百 ・88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6.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川、 赵景深 、 沈天葆 、 孙良工等都著有《文学概论》。与 20 ~30 年代的“革命文学”浪潮相呼应 , “文学理论问题在成为中国文学界 ,乃至整个文化界的热点问题” [3 ] 同样 ,大量的编撰著作也 。 不讲求经典 ,只求通俗易懂 ,新鲜热辣 。由本间久雄著作的翻译而带起来的一股翻译外来文学 理论热潮 ,在 20 世纪中国上半叶好戏连台 , 促成了中国现代文论的转型 。这里姑且不论译介 对传统的遗失和改写的成功与经验 ,但整个中国文论的概念 、 、 范畴 框架结构 、 体例模式由此发 生了彻底变化 ,却是不用质疑的事实 。本间久雄模式的影响仅仅是因为偶然和最初的翻译所 导致的吗 ? 为什么在各种文学思潮 、 、 流派 理论的译介中 ,恰恰是本间氏的著作最先进入了前 辈学者及翻译家的视域 ,而且其著作重版再版 12 次之多 , 造就了译界和出版界的奇迹 ? 后来 国内的编撰者为何又多以《新文学概论》 为蓝本 ,不惜大同小异的重复编撰出版 ? 数量也许只 能说明部分问题 ,更重要的是其原理加批评的文学基本理论结构 、 文学社会学的方法 、 概念范 畴乃至体例模式等 ,直接为中国现代文论的写作提供了现成样本 。 每一种外来文化无论以怎样强劲的态势冲击本土文化 ,前者都不可能彻底淹没乃至覆盖 后者 ; 反过来说 ,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接受也不是照单全收 ,按原意理解和运用 。主动也好 被动也罢 ,接受者在接纳外来文化之前 ,都有自己的预设条件 、 期待视野和理解前提 。接受在 某种程度上是以自己的现实需要和文化底蕴作为先在条件 。当时中国整个社会文化都处于特 殊的转型时期 ,向外来文化求取新的力量 ,成为流行和时尚 。尽管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译介 带有较大的局限性 ,模仿也稍显粗糙和拙略 ,但外来文论改写了中国传统文论 ,传统文论也渗 入和揉和着外来文论 。五四前后接受外来文论 ,从选择翻译本间氏的理论著作开始 ,并不是偶 然无意的 ,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 。五四以后的 20 年代开始 , 迎来了以本间氏为代表的文学社 会学研究的文学理论的翻译热潮 ,至少有这样几个问题是值得思考和注意的 : 一是从宏观的方 面来说 ,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 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精神 ,为选择文学社会学的理论著作 ,准备 了恰如其分的消化胃口 ; 二是面对现实 ,知识分子必须做出选择 。经过五四新文学运动 ,民众 仍然需要启迪 ,国家依然需要救治 ,现状并没有太大改变 。如果早期的小说戏剧翻译还是滞留 在感性层面的话 ,那么选择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文学理论 ,来进行民众教育 ,则上升到理论思考 的更深层面 ,可以更有效地从观念上唤醒民众 ,解放思想 。再就是乾嘉以来兴盛的考据学治学 方法的影响 ,其关注社会现实的精神 ,实证研究的方法 ,上可以治国 ,下可以淑身兼顾的心态 , 也提供了接受文学社会学理论的适当土壤 。文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恰恰是西方实证主义哲 学思潮在文学研究领域的表现 。选择的趣味 、 接受的目的动机和条件 、 思维方式的改变和学术 范型的兴起 ,都不是纯粹的巧合和机械的模仿 。 总之 ,外来文论的译介 ,对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模式和观念都有极大的冲击 ,在“获得纯文学 之正确概念”追寻 , “文学论本身” 等方面 ,外来文学理论的引入 ,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本 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 恰恰较全面地提供了当时欧美文论的现状 ,让中国学者顺着本间氏开 列的门牌号码 ,去西方文论的乐园里遛达徜徉 ,由观念的接受改变 ,到知识范型的摹写内化 ,逐 渐迈出了中国传统文论向现代文论转型的第一步 。 《新文学概论》本身提供了转型的现成模 式 ,其观念范畴 、 结构方式 、 体例系统以及知识范型 ,深深影响着中国的现代文学理论 ,由此开 始了改写传统文论的先例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89 ・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7. zycnzj.com/ www.zycnzj.com [ 参考文献 ] [1 ] 温儒敏 1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教程 [ C]1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1 [2 ] 本间久雄 1 新文学概论 [M]1 章锡琛译 1 上海 : 上海商务印书馆 ,中华民国十六年七月三版 1 [3 ] 王向远 1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和日本文学理论 [J ]1 北京 : 北京大学学报 ,1998 (4) 41 [4 ] 徐志啸 1 近代中外文学关系 [ C]1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 [5 ] 漆永祥 1 乾嘉考据学研究 [ C]1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1 [6 ] 实藤惠秀 1 中国人留学日本史 [M]1 谭汝谦虚 、 林启彦译 1 北京 : 三联书店 ,19831 [7 ] 宋剑华 1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 [ C]1 山东 :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1 文学理论卷 [ Z]1 北京 : 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71 [8 ] 民国时期总书目 (1911 - 1949) 外国文学卷 、 Translation of Foreign Literary Theories and its Influences on Chinese Version of Literary Principles and Criticism —— — Reviewing on Literary Principles and Criticism by Kuohonma FU Ying (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 Jinan University , Guangzhou 510632 , China ) Abstract : Through an analysis of Literary Principles and Criticism by Kuo - Honma ,the first translated literary work in China ,the thesis is aimed to explore how foreign literary theories were spread into China ,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ry theories ,for the purpose of searching for the specific traces of modern transi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ry theories. Key Words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spreading ways ;tradition ;transition [ 责任编辑  范俊军 ] ・90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