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zycnzj.com/ www.zycnzj.com
                                                            CLIC   . 56   3 ,  
                                                                  Vol    No.   2004

 
 

             关于比较文学的对象与方法 ( 上)
                                                 1
                         【美】 苏源熙  
                                  著
                           2
                        何绍斌        
                              译 林 涧 校
                    (1. 斯坦福大学  亚洲语言与比较文学系 ;
                       2. 复旦大学  中文系 ,上海  200043)


编者按 : 本文节译自美国比较文学协会 2003 年报告草稿的第一部分第二节 。第
一节为比较文学研究史的回顾 ,此处限于篇幅删去未译 ; 第二部分讨论目前比较
文学所处的时代性质 ,我们拟于下期翻译刊出 。报告作者系斯坦福大学亚洲语言
与比较文学系教授苏源熙 ( Haun Saussy) 。美国比较文学协会每 10 年发表一份报
告 ,对美国国内比较文学研究的历史 、       现状及走向作出评判 。本文在回顾比较文
学对象史的基础上 ,着重对 1993 年伯恩海默 ( Charles Bernheimer) 的报告作了评论 。
为方便阅读 ,译文给出原文中所涉及的重要外国作者和著作的英文名 , 并对较生
僻的作家和作品给予简要注释 。
关键词 : 2003 年报告 ; 对象与方法 ; 伯恩海默报告
Editorπs Note : The present article is a translation from Section B of Part I of A2
CLA 2003 Report ( draft ) . Section A , which is a retrospect of the history of Com2
parative Literature is omitted here for limited space . Part II of this report , which
discusses the contemporaneit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will be translated and pub2
lished in the next issue . The author of this report , Haun Saussy , is professor of
Asian Languages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Stanford University. Itπs a routine
for ACLA to publish a report every ten years on the history , reality and future
trends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 In a retrospective survey of the search for
the objec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Section B of this report offers a thorough e2
valuation of ACLA 1993 Report written by Charles Bernheimer . For the conve2
nience of reading , the original English names of important authors and works are
given after their Chinese translations ; for those that might be unfamiliar to the Chi2

                                                                             ・1 1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中国比较文学  2004 年第 3 期  ( 总第 56 期)

nese readers , brief notes are provided.
Key words : ACLA 2003 Report ; object and method ; Bernheimerπs Report



        概念相对主义的主导隐喻 ,即不同的视角的隐喻 ,似乎暴露了
     一种不言而喻的悖论 。不同的视角只有在一个共同系统内才有意
     义 ,而共同系统的存在则证明“显然不可比” dramatic incomparabili2
                          (
     ty) 的说法是个谎言 。我们需要的是 ……某种将概念对比加以限
     制的理念 。
                                 ——
                                  — 唐纳・
                                      戴维森《论概念设计的根本理念》


   如今 ,不必懂得很多语言就可以成为语言学家而不用管  “语言学
家”
 这一术语以往的涵义 , 因为过去五六十年来 , 语言学已开辟出一套
自足的研究程序 ,这些程序不涉及语言的具体细节 。同样 ,最近几十年
来 ,不读具体文学作品而从事文学研究也似乎成为了可行之事 ,而且经
常如此 ——
     — 尽可把美学理论 、文学史 、
                    接受理论 、
                         文学教育 ,甚至文学理
论史当作独立的研究领域 。但像比较文学这样一个由例证 ( 及例证引
取理论) 构成的学科 ,很难说有学术上的独立性 。我们完全单打独斗会
有什么作为呢 ? 这种研究领域不能完全独立自足的情形使我们寝食难
                          ①
安 ,也很有可能无法适应学术建制环境中的种种变数 。 正如克罗齐所
言 “正因为比较方法只是研究方法之一 , 它才不足以框定一个研究领
  :
域” 我不明白何以一个专业能建基于比较的文学史” ②无怪乎
  “
  ;                     。    “本领
域专家一直不断地怀疑本学科存在的权利 , 这是其它学科没有的现
象 。 ③对付这个疑虑的方法之一就是寻找学科适合的研究对象来为之
  ”
下定义 。
  比较文学的对象是什么 ? 上面已提到有些说法 ,比如与外国文学
的关系 、
    文学传统演化过程中的必要阶段之发现等 。要在同一学术项
目里考察源自两三个不同传统的作品 ( 为了说明问题 ,不妨把这些作品
・12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zycnzj.com/ www.zycnzj.com
                                                      CLIC   . 56   3 ,  
                                                            Vol    No.   2004

放在同一语言里说明 ,如佩特罗里 ( Petronius) 的      《萨迪蕾肯》 Satyricon )
                                           (
                                [1 ]
和阿奎那 ( Thomas Aquinas) 的《神学大全》 就有必要找到某种共同的
                              ,
参照点 ,而比较文学的元理论的任务就是命名这样的参照点 。作为大
学科目的比较文学史不仅是对单个研究对象作持续深入理解的历史 ,
而更是定位研究对象的历史 。比较文学不仅要对不断变换的  “文学”
                                定
义作出呼应 ——
       — 呼应的程度远甚于任何其它文学领域 ,而且还要在新
出现的热点领域和用于比较的语言里重新检视其各种假定 , 因而比较
文学没有连续的历史 ,且总不能扮演主角 。
     要是比较文学更像比较语文学和比较解剖学 ,那么任何两个现象
之间的共同参照点就是他们最近的祖先 ,于是 ,语言之树的两个小枝 ,
比如说英语的 five 和希腊语的 pente ,会引领我们穿越音与义的枝蔓返
回到最早的印欧语形式 , 即 penkπ , 犹如树干 。对人脑和鼠脑的比较 ,
                              e
表明我们有共同的先祖特征和进化史 。作这种比较就像亚里斯多德所
给的一个隐喻一样 ,被比较的事物引导研究者                       “寻绎” solve for) 事物间
                                                 (
的共同特征 、        中间对照物 ( tertium comparatinis) 或基点 。如果这种基类
(the third term) 不存在或与用于比较的事物关系太远而失去意义 , 就不
能比较 。历史科学都宣称基类不仅仅便于逻辑推理 ,也反映了过去事
物的真实状态 。( 历史语言学为了区分真实记录和臆想推断 ,可以用证
据重建些假定形式 ,但必须说明只是假定 。用一句老话说 ,中间对照物
                                 )
可望成为具有参考价值的基本因素          (fundamentum in re ) 。于是 , 那些比
较的学科要用树形谱系 ( genealogical tree) 的形式来组织其研究主题 ,比
较文学最初的滥觞就是将其类推的结果 。比较使人能发现发生在过
去、
 并产生了众多分化发展的事件 ; 比较把差异看成展开于过去的“分
化”过程 。如果比较文学赞成历史语言学的模式并把文学解读为具有
确定开端的传统的延续 ,那么它对影响现象和翻译现象就鲜有兴趣 ; 虽
然它处理范围更大的跨国 ( 民族) 文学 ( 被划分成诸如印欧语 、
                                 闪米特语
和乌拉尔 阿尔泰语等小区) ,它也仅会成为另一民族/ 国别历史科学 。
比较文学本应该自然成为对民间文学和神话学进行历史研究的文学产
                                                                       ・1 3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中国比较文学  2004 年第 3 期  ( 总第 56 期)

                            ④
物 ,因为后两者的确与语言扩散和分化的模式联系紧密 。 但鉴于比较
                          ⑤
文学对跨越语言和边界的文学交流 、 “世界文学” 创造条件的
                 和为               “每
个国家生产和消费的世界特征” 的关注 , 它不得不另寻学科基础 , 即另
一种“基类” 。比较文学也根据其他树形学科来命名 ,但又不完全一样 ,
它得找出自己相应的学科主干 。
   造就“学科主干” 地位的最明显而又通常未经理论化的条件就是人
          ⑥
类经验的普遍性 。 某些情形 、情绪 、
                   理念和人格特征在世界文学任何
部分中似乎都在反复出现 ,尽管各有千秋 。如果我们仅仅想当然地以
为文学话题所指是相同的 ,因而比较不仅可能而且完全可行 ,那么 ,相
似现象的对应性就值得怀疑了 。许多研究的切入点都是主题学或曰题
材 ,但仅仅发现不同作品里的相同主题是远远不够的 。换言之 ,只有研
究华滋华斯 ( William Wordsworth) 和谢灵运自然诗中创作如何体现主题
的方法才能避免老生常谈 。选择具有普遍性的主题至多可以作为一种
启动的前提 ,而不能作为结论 。列举 ( 主题 ) 只是阐释活动的一种微小
形式 ,而且着眼于普遍性的列举也是无法穷尽的 。
     但对翻译文学而言却没有更好的切入点了 ,因为在翻译过程中除
了题材 ,其余的东西已丧失殆尽 。研究世界文学的领域 ,选择主题的研
                               ⑦
究 ( 阅读文本) 是教学时的 ( 通常是最大的 ) 诱惑 。 不过适用于世界文
学的未必适合做细致的比较研究 ,反之亦然 。戴维・            达姆罗施 [2 ] 提供了
一种令人振奋的情形 “虽然卡夫卡那令人头痛的反讽在句子结构中无
               :
处不在 ,而且总是翻译不好 ,但      ‘卡夫卡风格’   在翻译作品的段落层和情
景层却能得到充分体现” ⑧如果是这样 ,卡夫卡 、
                  。                契诃夫和其他许多作
者的翻译作品就好办了 ,但并非每位作者的作品都能从句子扩展到段
落或 情 景 层 次 并 令 人 信 服 。想 想 波 德 莱 尔 、 丁 和 清 少 纳 言 ( Sei
                                   但
         [3 ]
Shonagon) 作品中的情节事件和比喻就会觉得 ( 翻译) 对他们不公平 。
诗人因为明显的原因同样也会遭受那种待遇 ,而且如果解读太离谱 ,所
释读的主题可能就是读者自己的了 。通过主题式阅读 ——
                          — 一种应付翻
译文学的技巧 ——
        — 所获得的东西未必是作品最值得了解的部分 。世界
・14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zycnzj.com/ www.zycnzj.com
                                                      CLIC   . 56   3 ,  
                                                            Vol    No.   2004

文学和翻译 ( 文学) 都是理解 ( 文学) 的模式 ,也是过滤的手段 ,因为它们
在再现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把选择性成见加诸文学领域 。将世界上的
文学再现出来并非世界文学的全部作用 ——      — 让各种文学传统接触并让
某一语言经受 “外异性的检验” ⑨世界文学在这方面可发挥能产性和
               ,
诗学作用 。但要发挥这些作用就要求将语言 ——
                      — 原文的和译文的 ——
                                 —
体认为某种超越单纯作为内容承传系统的东西 , 将其视为某种具有自
身分量和阻斥力之物 。
  如若在主题式阅读中无法确定比较文学的具体对象 ,那么这个对
象或许就藏身于仅以作品及其内容为表征的维度里 。正如苏格拉底可
能问到的问题 ,某种如同想象和讲故事一样不可靠的事物能让人得到
真知吗 ? 或者说某种起伏不定的现象最终能转化成某种坚固而必要的
东西吗 ? 19 世纪的亚历山大・
                维谢洛夫斯基 (Alexander Veselovskij) 及其
20 世纪的追随者维克托・ 日尔蒙斯基 [4 ] ( Viktor Zhirmunskij ) 都深信进化
法则无可逃避 ,这种信念形塑了他们的比较工作 。将社会历史解读为
环环相扣的阶段 ,把文学看成社会情形的表征 ,这种俄国式的比较文学
能够在不同传统各个阶段的连接处找到研究对象 。在前苏联大部分时
                                              ⑩
间里 ,让文学臣服于社会科学肯定是一种有效的防御策略 。
     芒罗・                                   夏德维克 ( N. Ker2
          夏德维克 ( H. Munro Chadwick) 与 N. 科肖・
shaw Chadwick) 合著的《文学的成长》 书名颇具象征意味 , 是利用民间
                               ,
文学和口头传统的成果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尝试 。两位作者宣称
他们的目的是在对大量古代欧洲文学 ——  —“当然我们所说的文学指独
      ϖ
      λ
      gb
立的文学” —— — 作平行研究所获成果的基础上 ,为文学史确立总体原
则 。这种考查方式用比较语文学和比较神话学的方法将历史分科研究
和拓扑分类法的成果熔为一炉 。文学的本来特征是什么 ? 什么样的文
类和俗套 ( topoi ) 充斥于其间 ? 它们是如何因时而变的 ? 夏德维克兄弟
确立的比较研究目标预示他们过分关注诸如希腊和拉丁书面文化所承
载的那些边际影响 ( lateral influences) ,似乎借用的成分倒成了实验的根
本 ,而这个实验本该有自己的操作方法 。于是他们的事业走向了梵・             第
                                                                       ・1 5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中国比较文学  2004 年第 3 期  ( 总第 56 期)

根所设计的比较文学形象的反面 , 对梵・ 第根而言 , 比较文学就是文学
进出口的研究 。比较的文学研究可以同时在两种既意蕴丰瞻 、    又截然
相反的范式里进行 ,这一现象表明 20 世纪 30 年代左右研究领域的变
换不定 ,或者说不连贯 。
      其次是 20 世纪 30 年代进行的学科            “主干” “枝蔓”和          的实验 。R.
D. 詹姆逊    ( R. D. Jameson) 引入 I. A. 理查兹 ( I. A. Richards) 和 C. K. 奥登
( C. K. Ogden) [5 ] 的理论 ,将比较文学建立在语义行为上 :


      一种民族语言就是一套无限复杂的姿态语 ( gestures) 。各民族
    利用象征符号掌握世界 ,同时舒缓或刺激情绪 。 ……   确定一个社
    群里所用语言的词语的意义 、感觉 、
                     声调和内涵等的范围 , 就意味
    着要突出该社群行为的某些方面而隐蔽另外一些方面 。
      如果这个关于意义的粗略描述可接受的话 ,那么文学的比较
    就会成为几种意义的比较 ,德国人 、
                     法国人 、
                         英国人和美国人纷纷
               ω
               λgb
    利用词语激发这些意义 。

  在这里 ,人类的符号使用能力 ,这个人类学范畴 ,取代了共同基础 ,
而且还可充当衡量欧洲各民族经历了几百年民族语言教育后彼此间异
同程度的标尺 。在美国比较文学系 ,一篇博士论文如果含有论述                 《项狄
    [6 ]
传》 、      夏洛克・福尔摩斯 《堂吉诃德》狄更斯 、
                           、       、   托尔斯泰 、
                                            别雷 ( Andrie
       [7 ]                   [8 ]
Bely) 和罗扎诺夫 ( V. V. Rozanov) 的章节 , 并附论了主要的俄罗斯
作家 ,这篇论文一定是篇合格的比较文学论文 。这是维克托・                 什克罗夫
                      [9 ]               ξ
                                         λ
                                         gb
斯基 (Viktor Shklovskij) 1925 年的著作   《散文理论》 无意中开创的文
类 。在这本机巧 、 雄辩和厚重的著作里 ,所有论述贯穿着一条主线 , 即
这样一种观点 : 创作是 “写作手法的艺术” 应该以技巧而不是主题为
                       ,
重 。要不是 40 年来什克罗夫斯基的作品被掩埋在俄罗斯现代历史的
迷雾里 ,今天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和急于确定学科对象的比较文学家
所获得的知识学问已杂然并存 ,或早就如此了 。文学性 ,或者用蒂尼亚
・16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zycnzj.com/ www.zycnzj.com
                                                      CLIC   . 56   3 ,  
                                                            Vol    No.   2004

诺夫 ( Yury Tynjanov) 的著名术语 , literaturnost ,是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
也是所有文学传统的共享因素 。像比较文学这样的世界性学科 ,研究
并在所有文学语境中描述           “文学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什克罗夫
                                ,
斯基对散文的研究和雅各布逊 ( Roman Jakobson) 对诗歌的研究虽然差
别很大 ,但都是关注      “文学性” 的范例 。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 ,前者的论
点也适用于翻译文学        ( 而不会受影响 ) ; 而后者发现 , 在某些语言里 , 由
于语言质料的缘故 ,可供选择的诗歌手法大受限制 。虽然可以在很抽
象的层面上描述下列一些诗歌的跨语言特征 ,如平行 、             对称 、
                                          等效性与
图象性等 , 但诗人的创作受制于窄口音和宽口音 ( labialized and plain
consonants) 相区分的几率 ( 如在俄语中 ) 以及声韵类别 ( 如古汉语 ) 等
   ψ
   λ
   gb
等 。 对诗歌进行形式主义式的解读 ,可以使比较工作建立在对十分复
杂的语言学知识的细节和文体 、文类及影响的微妙之处的把握的基础
上 ,并以此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文学艺术规律中的一个局部的范例 。
    秉承形式主义传统的一些新的分析性学科 ,如叙事学 、         描写诗学和
符号学 ,还有一些形式主义传统之外的学科 , 如福柯的          “谱系学”亦即
                                          ,
                  ζ
                  λ
                  gb
“交流的物质性” 它们像语言学一样共同催生了一个专门的术语系
                ,
统 ,这个系统似乎使文学研究的对象偏离了某种特定的传统 。有一种
观念认为 ,文学视角 ,或者例如句式破格 ( anacoluthon) ,不过是一种文学
范畴 ,既能在法语作品和意大利语作品中找到 ,也能在祖尼语 ( Zuni ) 和
吉古语 ( Gikuyu) [10 ] 作品中找到 ,而对文学术语词典的合作编纂使这种
观念变得似乎合理可行 。但是如果把当代 ( 文学) 术语系统与比如中国
传统的文学效果术语语汇相糅合 ,结果往往牵强附会 ,双方术语内涵不
                   {
                   λgb
能通融之处多于和谐之处 ,显得很别扭 。 如果说比较文学工作者干得
不错的一件事是找到许多对等词/ 术语 ,那么专家们对此举的拒绝就文
学理论的互动而言则意味深长 。比较文学需要突破这些限制 ,时时记
住它承诺要抛弃的民族/ 国家界限并不仅仅是在一片相连的土地上随
意划出的线条 。
  “文学性的语言学问题”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观念框架 ,也将触角延
                                                                       ・1 7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中国比较文学  2004 年第 3 期  ( 总第 56 期)

伸到无穷无尽的潜存的发现语境 ,因为人类文化无不充满言语艺术 ,而
且有多少种突破惯常的字面的 ( 比喻性说法 ) 交流方式 , 就有多少相应
的 ( 言语)
      “手段”。的确 ,恰如保罗・ 曼 ( Paul de Man) 所言 , 将
                    德・                      “文学
性”重新界定为      “语言的修辞或喻说维度 。 ……          它就能在阅读文本的任
何言语事件中显现出来”即使在阿齐・           ,    邦克 ( Archie Bunker) 和依迪斯・
                   |
邦克 ( Edith Bunker) λ [11 ] 那些苏格拉底式的对话中也如此 。形式主义
                   gb

式的阅读方式是一个巨大的经典消解器 。如果说所有文学作品都有许
多有待文学理论去探寻的特点 ,那么只要读得足够仔细 ,任何作品都不
会比别的作品逊色 。
  几乎在每个方面都形同水火的批评家 ,如什克罗夫斯基 、  雅各布逊
和德・曼等 ,却纷纷钟情于“文学性”
                 概念 ,这种现象说明 ,无论表述的方
式有多大差异 ,这个概念对比较文学极具吸引力 。这个概念并不看重
语言或民族边界和历史时期 , 因而也将把许多对比较文学的惯常反对
意见抛置一边 。试图把比较文学限定为首先是何物的做法自然会以意
见纷争而告终 ,而“文学性”
             是一个具有差异的概念 ,它与日常语言紧密
相连 。它作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基于选择一个模式的论争 : 并非
所有的文学性都是相同的 , 而是说文学性的实例与陈旧语言的实例相
区分的方式同样是它的信息 。这个概念的模态特征 ( modal character) 使
其富于活力并独立于语境 ,恰好是扩张中的研究项目应有的特性 。这
也可说明为什么在不同时期 , 其它考虑学科对象的方式更受青睐时 ,
                    }
                    λ
                    gb
“文学性”
    概念依然颇具活力 。 不过这个术语并不很适合作为比较文
学体制化的旗号 ( totem) ,因为它不能充分展现下列实情 : 文学性是从语
境和阅读方法里冒出来的 ,而不是文学固有的特性 ,而且它还暗示着学
科产品和有限的对象之间的范畴滑动 。
   将文学性 ( 或文学语言) 提到比较文学之特有研究对象的地位后 ,
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些悖论 。通常在该领域进行的活动未能得到反映 。
                      ∼
文学史 ,甚至比较文学史和国际文学史 λ 的写作已司空见惯 , 但
                      gb
                                 “文学
性”史却匪夷所思 。有发现文学性的阅读法 ,有既观看普通绘画又观看
・18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zycnzj.com/ www.zycnzj.com
                                                      CLIC   . 56   3 ,  
                                                            Vol    No.   2004

非再现绘画的 ,还有既欣赏普通音乐也欣赏无调式音乐的 ——
                            — 每一现
象都证明并肯定了上述艺术媒介的独立性 。语言 、
                       颜料和声音不仅是
传载一般观念的工具 ,更是观念的独特而不可分离的栖身之所 。这一
发现使媒介之间的互换更加困难 。比较文学即使在其独立呼声最高的
阶段也未能充分阐明它在某一单个连贯的研究项目中的实际范围 。因
此 ,文学性的学科中心地位必然是一种文学史 、
                      艺术间比较及其他相似
异律活动所期望的理想状态 ,或只能接近达成的模式 。奇怪的是 ,历史
上比较文学坚守所定对象的特征之时也是其借松散的  “理论”
                            之名向外
辐射强大的跨学科影响力之时 。
     另一悖论似的纠结是 ,以关注文学语言的具体的特性来关注文学
性的呼声远远盖过对民族语言学科的传统关注点的注意 , 结果使传统
的关注点显得犹如明日黄花 ,似乎无关紧要 。于是一股无名的理论之
潮 ( an invisible college of theory) ( 有时栖身于比较文学系 ,但并不总是如
此) 在先前界限分明的课程间游弋不定 。每个提出或应用理论的人都
成了比较研究者 ,但愿他们这样做是出于无奈 ,因为理论语汇都有不可
否认的特定历史根源 。理论产生巨大影响力大约 20 年后 ,不知为何民
族文学研究的中立化趋势竟然成为制度性现状 。全国范围内的语言和
文学课程要么被减掉 ,要么被并入各种外国语言文学大系 ,或者归于人
文学科之外的单位之下 ( 如国际和海外研究课程) 。比较文学得以诞生
的学术背景 ——
       — 民族语言和文学是其中最坚实和稳固的学科 , 而比较
文学只是偶尔成为选修科目 ——— 已经逆转 ; 随着外语系对与大都市相
联系的后殖民文学发生兴趣或在更广阔的语境中检视民族传统 , 这一
背景已经彻底地颠倒过来了 ( inside out ) 。各学科的角色重新分配之
后 ,比较文学再也不能发挥以前的作用了 。这些 ( 学术 ) 体制变化有必
要在本报告后面部分专门探讨 。
  美国比较文学协会 1993 年的报告讨论了学科的状况 , 后以“多
元文化时代的比较文学” 为题与数篇附论一起发表 。它将比较文学
刻画成新千年各研究领域之冠 , 在边界学研究中吸收可以跨边界的
                                                                       ・1 9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中国比较文学  2004 年第 3 期  ( 总第 56 期)

机会 :

      今天 ,比较空间存在于通常由不同学科去研究的艺术生产之
    间 ; 存在于这些学科的各种文化建构之间 ; 存在于西方文化传统和
    非西方文化之间 ,不管是高雅文化还是大众文化 ; 存在于被殖民民
    族与殖民者接触之前和之后的文化产品之间 ; 存在于那些被界定
    为“阴” “阳”
          与  的性别建构或被视为“异性恋” “同性恋”
                            和    的性取向
    之间 ; 存在于种族的和民族的意指方式之间 ; 存在于意义的阐释性
    言说与意义生产和流通的唯物主义辩析之间 ; 诸如此类 , 不一而
    足 。这些将文学置于扩展的话语 、
                    文化 、
                       意识形态 、
                            种族和性别等
    领域中进行语境化处理的方式与以前根据作者 、 、
                           民族 时期和文类
    来研究文学的老模式判然有别 ,以至于“文学”一词再也无法充分
                υ
                µ
                gb
    地描述我们的研究对象 。


     与其说 1993 年会议参加者宣布了本学科的新方向 ,不如说他们注
意到了已然的潮流 。如果说比较文学的学位课程和书籍所遵从和僭越
的关于语言 、        文类和时段的一贯分界是由民族文学史的框架所勘定的 ,
那么这儿所说的新 ( 研究) 方向则来自传媒研究 、      后殖民研究 、   文化研究
以及由 20 世纪后期 的 社 会 运 动 所 强 化 的 “认 同 政 治 学” politics of
                                         (
             ϖ
             µgb
recognition) 。 考虑到已有的学术影响 , 比如韦勒克和沃伦 1949 年的合
著 《文学理论》新提出的 ( 研究) 路子聚焦于文学生产中的
                 ,                     “外在决定因
   ω
素” µ 但确切地说 , 关键的问题是叩问文学范畴的
  。gb
                           “内倾性”以及上述
决定因素究竟是否是    “外在的”换言之 “担忧这个范畴的历史偶然性”
                  ,   ,
                          ξ
                          µ
                          gb
就是伯恩海默报告号召我们去承担的文化研究任务 。
  1993 年的报告对于比较文学的任务和对象的说教 ( theory) 并不比
该领域其它任何报告说得少 。 “文学文本”被看成是“复杂的 、   变动不居
的、而且经常抵牾的文化生产领域之中众多话语实践之一种” 42 ) 。    (
“比较文学应该分析各种认识论 、 经济和政治语境中的文化表达的物质
・20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zycnzj.com/ www.zycnzj.com
                                                     CLIC   . 56   3 ,  
                                                           Vol    No.   2004

可能性 ,无论是现象的还是话语的”45) 。这一论点切中了我们旷日持
                 (
                            ψ
                            µgb
久的学科怀疑论 ,事实上即我们的“创造性毁灭”  传统 。“文化 ( 包括文
学) ”
   已加入专为规划专业身份而提出的主观性对象之列 。民族文学史
向来倚重身份界定并极力减少相互间的改变 。正如早些时候比较文学
以其自身的世界主义 ( universalism) 和文学交流的说法取代民族文学史
的情形一样 ,在 1993 年 ,50 年代和 60 年代构成比较文学学科焦点的没
有边界的“文学”  概念被重新描述为权且认同的幻觉性产物 。可是在
“多元文化时代”  “文化”
          ,      究竟为何物 ?
     在学科意义上 “比较的空间”
              ,     是众多实践活动协调的结果 。这些
实践活动形成了下列学科的研究对象 : 社会学 ( 包括种族 、  性别和性偏
好) 、 历史编纂学 ( 西方的和非西方的 ; 欧洲殖民活动前后的情形) 、
                                     技术
史 ( 交流形式 ,不同艺术的媒介) 以及以  “文化建构”为关心对象的学科
( 人类学 、历史学 、 社会学和政治学) 。这些实践活动及其相应学科可以
安置文学 ,但文学似乎不能安置它们 。这对一个虽有前途却无既定对
象的学科来说真是有苦难诉 , 因为假如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理论要用
外部的术语来阐明 ,那它就有丧失独立性的危险 ,从而沦为框定它的那
些学科的应用领域 。事实上 ,在上述方案里设定标准的学科都是些离
文学相当远的社会科学 ,这使其受制于人的威胁更为严重了 ,因为几乎
没有文学学者能以同样的方式回应社会科学的主张或在室内从事人类
学的实地工作 。[ 1993 年报告给人的印象是其结论是从别处 ( 别的研
究领域) 延伸出来的 ,尤其是偶尔几句随便说说 、 并未深究的价值判断
                 ζ
的话强化了这一印象 。µ   ] gb
  虽说是良药苦口 ,但这张知识图谱并非不可想象 ; 最好是使它在实
际上已经存在的几个学科的布局中发挥作用 ,而不是凭空设想 。比较
文学在其新 ( 学科) 布局中将欲何为 ? 既然“文学研究中那些指向多元
文化 、
   全球化和跨学科课程的进步倾向本质上已经是比较性的了”那      ,
些被认定为搞比较文学的人要加入上述潮流是很方便的 ( 47) 。文化研
究“总是在单语环境操作且一门心思处理当代大众文化的问题”这个    ,

                                                                      ・2 1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中国比较文学  2004 年第 3 期  ( 总第 56 期)

缺陷使其有求于比较文学家为其提供   “外语知识 、    文化翻译培训 、
                                     跨学
科的对话技能以及理论的圆熟 ( 策略) ”45 ,47) 。比较文学还可以通过
                     (
建议新作品和判断经典性的模式的途径来引导有关文学经典的争论 。
它似乎注定要成为 “夹缝”  中的艺术 、     学科间的外交使节和文化特性的
交易所 。
  “夹缝”处境也意味着承诺多样责任 。          “历史 、
                                  文化 、政治 、 定位 、 性
别、性取向 、 、
      阶级 种族 ———用  ( 1993 年的 ) 新模式阅读作品就要尽可能
多地把这些因 素 考 虑 进 去 。这 里 有 个 窍 门 , 即 按 前 述 办 法 做 时 无
须 ……     道明就可以把文学作品解释成是对这些因素的不折不扣的反
                              {
映 ……     不用具体化就可以把这些因素语境化” µ 然而 ,通常总是如此 ,
                              。gb

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这些因素具体化 : 比如 “多民族文学” mixed2race
                            ,         (
literature) 研究引起注意 ,因为他们声称由自称属于多   “种族” 的人创作
                                |
                                µ
                                gb
的文学或描写这类人的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 。 如果一项研究 ,比如
对日语 、希腊语和诺斯语诗歌节奏的研究 ,否认在比较语境之外也会有
叫作 “诗歌节奏”
        的东西 , 这样的研究将是异常的 。( 但是 , 也有一种可
能 ,即比较的对象不是被比较事物的某种普通基质 ,而是比较行为本身
                      }
                      µ
                      gb
——
 — 这种结论的制度性后果可能是严重的) 。 大多数学科都是建立在
成功的具体化策略上 。不进行具体化 ,就意味着将所描述的事物的特
性建立在虚弱的假设上 ,描述者不会天然地熟知事物的特性 。当然 ,那
些教授经典的文学系 ,如法语系 ,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这样一种论调 ,
认为一部分生活在法国的人的语言和文学构成了一个有意义的单元并
且可叙述 ; 那些先驱者试图通过理解 “法国特性” Frenchness) 来将其具
                           (
体化 。( 如果某一天 ,此种论调失效了 , 他们所指的 “东西”  似乎就是具
体化的成果 。在语境化的模式里比较文学发觉自己在铺天盖地的名词
        )
包围里再次沦落为一个副词 。
  1993 年的报告从各种制高点考察本学科后 , 为我们提供了一整套
想象中的版图 ,各阶层有力量的学术团体对其作出的反响可以佐证这
一点 。令人不解的是 ,那些在其它方面意见相左的人竟然也有许多重
・22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zycnzj.com/ www.zycnzj.com
                                                      CLIC   . 56   3 ,  
                                                            Vol    No.   2004

合的意见 ,竟然对学科范围的看法相当一致 。“文学”从本学科的绝对
中心降格为众多文化话语模式之一 。无论回应者们认为此举是好是
坏 ,但所有人都一致认为它带有一种既反对欧洲文学中上流文化经典 、
又反对理论主宰一切的正统观念的姿态 。它引用社会科学的立论被认
为是牺牲学科独立性的行为 ,不是说它 “自杀性地打破边界”就是认定 ,
                             ∼
它根本没有把自己的领域作为研究  ( 活动) 的中心 , µ 采用社会科学的
                             gb

范畴被认为是牺牲学科独立性的行为 。从回应者们选择的例证 ,有时
从他们表达的观点 ,可以看出思维方式如何强化了他们选取对象的倾
向性 。只需告诉我你们的对象是什么 , 我就能说出你们要用的方法 。
1993 年报告所引入的学科间的“疏松空间”porosity) 一方面使叙事性和
                      (
纪实性文类的地位大大提升 , 而这类作品极易淹没在传记和历史钩沉
里 ,此外还容易引起翻译式或主题式解读 ; 另一方面还会忽视诗歌 ,而
                          υ
                          ν
                          gb
诗歌与语言血肉相连 ,与哲学和逻辑也很亲近 。 有人已预见到以后比
较文学与民族和语言等观念一点也不沾边 , 于是最全面的学科形象将
会是“比较的媒介” ν 那些对该报告对本领域所持观点不甚乐观的人
          ϖ
          。gb

坚持认为文学具有自身特性因而拒绝    “将其在其它话语里彻底语境
    ω
    ν
    gb
化” 而且有必要建立具有自我意识的阅读理论 。
  ,
  “文学” “文化研究”
       与      之间的论战 , 每每不断地纠缠在接受文本和
理论时的 “西方中心论” “非西方中心论”
             同        的争论之中 。虽然已经提出
来了 ,要展开这场争论 ,尚有疑难之处 。一旦卷入细节问题 ,就忽视了
大局 。前线模糊了 ,争论的各派淹没在另一派之中 。 ( 1993 年 ) 报告的
作者将细读原作这一比较文学的法宝放宽了标准 : 其姿态似乎是开放
性的 ,但也可能被认为是在建议并非所有语种的文学都值得苦苦学习 ,
阅读原文 。它说        “过去仇视读译文的倾向应该缓和了 ……我们甚至还
要容纳几门少数民族文化课程 , 那些课程里大部分课本用的都是译
     ξ
本 。ν ( 几篇善意的论文里的外国人名印刷错误 , 如 Buchi Emchetta ”
    ”gb
                                “            ,
“Vauri Viswanathan”进一步说明细读和多元文化立场并非一回事 。周
                   ,                      )
蕾 ( Rey Chow) 发现把非西方文本塞进比较文学经典可能仅仅意味着遭
                                                                       ・2 3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中国比较文学  2004 年第 3 期  ( 总第 56 期)

遇到另一类来自遥远文化的  “欧洲中心主义式”的专家 ; 接触异域经典
并不能保证教会每个人都能像当地人那样理解它 。周蕾试探性地对
                          ψ
                          ν
                          gb
“伟大的东方学家 、
         汉学家 、
             印度学家及诸如此类人物” 的所有追随者
开了一枪 ,于是出现了下列问题 : 何种专业技能对新的比较文学才是有
价值的 ? 世界上进行文化研究的系科必须培养它们自己的未受欧洲中
心主义病毒感染的专家吗 ? 无论从哪方面讲 ,问题的关键都不是要不
要将文学语境化和接受新传统 、新经典 ,而是如何做 ; 而只要一问“如何
做 ”就会远离虚幻的身份问题并靠近实际问题 , 远离诸如
   ,                          “比较文学
的正确对象是 …… 之类的说辞而倾向
         ”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 , 我们要做
的是 …… 这样的说法 。
      ”
   比较文学只有根本地而非偶尔为之地投入某一类特定的对象 , 把
“文学” “文化研究”
    和      之争作为区分研究对象的框架才有意义 。如果一
个意大利语系突然将重心转向瑞典语言和文学 , 它将遭受的身份危机
要比一个经济系停止俄罗斯研究而转向拉美所遭受的深刻得多 。根据
比较文学宣称的研究对象 ( 永远在变动 ,永远在撤退) 的历史模式来看 ,
并没有理由可以说文化研究的典型对象在比较文学力所能及的范围之
外 。这只是说如果文化研究给我们的议题不是装在黑匣子里的现成东
西 ,而是经得起本学科教会比较学者去做的那种分析 、    批判和语境化的
东西 ,我们当然能够 ( 而且也应该 )“搞”文化研究 。例如对言语行为理
论 ——
   — 一个从法律和日常语言哲学领域游离出来的                 “移民” — 就要进
                                             ——
行这类再分析 ,即其观念进入文学研究的过程中要不断被修正 ; 而在我
们的领域 ,言语行为理论已成为     “文学之比较” Comparison of literatures)
                                       (
和“同文学的比较” Comparisons with literature) 这类比较文学概念间的
          (
     ζ
     νgb
重要通道 。“文学” “文化研究”
          与        并不必然冲突 ; 所谓“冲突”至多是我
                {
                ν
                gb
们称之为“文学” 的那种东西 的研究对象两种属性的自相矛盾 。 ( 社
会科学的类似矛盾很可能被概括为结构与功能的矛盾 。再次引用一位)
忠诚的形式主义泰斗的话 “文学性的语言学根基不仅在揭示其意识形
              ,
态偏误方面 ,而且在解释何以发生偏误方面都是有力而必不可少的工
・24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zycnzj.com/ www.zycnzj.com
                                                     CLIC   . 56   3 ,  
                                                           Vol    No.   2004

    |
具” ν 且不管
   。gb
        “偏误”这个德・曼喜用的术语的内涵如何 ( 不然就意味
着 ,精确地说来 “偏误”
          ,  从何而偏的问题了 ) , 这个概念已经给了文化 、
历史及文学研究足够的工作去做 , 如文化历史研究中分析符号系统权
力运作所起的 “变化”文学研究用能够说明其运作规律的语言学或语
           ,
法模式来揭露这种权力 。
  回到副词的政治问题 : 比较文学最为人所知的特点不是解读文学
而是对任何可读之物进行文学性解读 ( 详察文本并保持抗拒和元理论
意识) 。语境化总是合法的认识论动机 ,但我们也不要以为任何语境都
是真实可靠的 。否则比较文学不过是通向其它更具意义和决定性的学
科的入口 ,如此一来 ,我们的工作 ——
                   — 无论采用细读 、
                            世界文学 、
                                 比较文
学史 ,还是跨学科方式 ——
             — 最大限度能提供的不偏不倚的批评关系模
式也不过是欺世之辞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近似    “文学性”的术语 , 但这
并非暗示该术语将专指书面文本 “文学”作为才出现几百年的书面文
                  、    (
本的亚类) 或更具误导性的某一特定类型的文本 。   “文化”不是我们需
要的术语 ,因为文化充满了关于历史身份和价值系统的假定 。最需要
保留的 ,以及当我们讨论比较文学仍然有用还是已完成使命应该消失
之时处于危险之中的 ,就是元学科性 ( meta2disciplinarity) 。之所以如此 ,
不是因为元学科性有何特权或能保证我们的独特性 , 而是因为它是我
们坦然面对新对象及新探问形式的条件 。
     这里对比较文学寻找合适对象的简短历史回溯 ,终使我们返回去
直面各种比较       “项目”   。在唯名论者看来 , 学科的参照点就是各种对象
遇合 ( encounter) 之处 , 而且这些对象舍此别无所同 。它不需要一种理
论 ( 哲学或意识形态) 而需要一种诗学 ( 对实干艺术的阐释 ) 作为指引 。
这并不是说比较文学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从事某项具体项目的个别
比较文学工作者知道或者会逐渐清楚地知道她在干什么 。但是多项比
较工作的成果相加并不会形成一套累积性定律 , 也不能为所有后来者
证明 X + Y”
  “     式的可比性 ,因而由于某些缘故也不能构成一门学科 。比
较文学专与 ( 对象的) 特性和关系打交道 : 关注对象的特性并由此超越
                                                                      ・2 5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中国比较文学  2004 年第 3 期  ( 总第 56 期)

各种既定的话语模式和新解读方式在对象间创建的各种关系 。每一个
比较文学项目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项试验 , 而且最有创见的试验最能
回答那些武断的诘问 “我们为何应该对这种遇合感兴趣 ? 你如何证
          :
明 ,如果从对象所属学科的传统视角来选取对象 ,我们就什么都看不明
白 ?”
   这些实际上是针对学科整体的发问 ,而且本学科在学术体制内的
独立性也有赖于此 。



译注 :
[1 ] 佩特罗里 ( Gaius Petronius ( ~27 —66A. D. ) 是古罗马皇帝尼禄 (Nero ,37 —68A. D. ) 的宫
        廷顾问 ,专门为皇帝提供奢侈铺张生活的建议 。他同时又是一个文学家 ,创作了                                      《萨迪
        蕾肯》 Satyricon) 这样一部讽刺作品 ,据说是影射尼禄宫廷的 。
              (                                                  《萨迪蕾肯》       约写于公元
        61 年 ,1664 年首次出版 。该作品风格并不统一 , 文中既有谚语 、                      韵文 , 也有叙事故事 ,
        各种语体杂陈 。佩特罗里后来由于政敌离间他与皇帝的关系而被迫自杀 。阿奎那
        ( Thomas Aquinas) ,欧洲中世纪著名的神学哲学家 , 其著作               《神学大全》 Theologica ) 用 5
                                                                          (
        种方法证明了上帝的存在 。
[2   ]  戴维・   达姆罗施 (David Damrosch) ,哥伦比亚大学英语和比较文学教授 ,已出版多部比较
        文学理论著作 。他在 2003 年的新著            《何为世界文学》 What is World Literature ?) ( 普林斯
                                                         (
        顿大学出版社) 中对世界文学的范围和目的进行了广泛的考察 , 并对其在一个急剧变
        革的时代里的用途和滥用作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世界文学并不是一种文本的标准 ,
        而是一种文学流通和阅读的模式 ,是在翻译中受惠的作品 。
[3   ]  清少纳言 (Sei Shonagon , 965/ 967 —1010 后) ,日本平安时代有名的才女 ,因家学渊源 , 深
        通和歌又熟谙汉学 。与紫式部齐名 。一条帝时 ,仕于皇后定子 ,著有                              《枕草子》意思就  ,
        是放在枕边随意翻阅的笔记 ,草子就是草纸的意思 。                      《枕草子》      是日本    “物哀”   文学的肇
        始 ,也是古代日本文学中惟一有分析精神的作品 ,是分析美学的萌芽 ,显示出清少纳言
        特有的洞察力 。
[4   ]  亚历山大・      维谢洛夫斯基是俄罗斯比较文学之父 、历史诗学”           “           的奠基人 。维氏从          “类型
        学相似”     的视角探讨民族文学中诗体形式的演变 , 提出文学的历史进程受社会发展规
        律的支配 。他的        “历史 — 类型学相似”       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对日后俄罗斯的比较文学
        产生了巨大影响 。维克托・            日尔蒙斯基 、 巴赫金及维・
                                             米・              普洛普等都是这一方法论的
        继承人 。
[5   ]   理查兹 ( I. A. Richards) (1893 —
        A.                            1979) 和 C. K. 奥登 ( C. K. Ogden) (1889 —1957) 都是英
        美新批评的奠基者 ,同时又是著名语义学家 。二人合著的                          《意义的意义》        (1923) 是符号
        语义学的经典文献 。

・26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zycnzj.com/ www.zycnzj.com
                                                                    CLIC   . 56   3 ,  
                                                                          Vol    No.   2004

[6 ] 
    《项狄传》 Tristram Shandy) 是英国 18 世纪感伤小说家劳伦斯・
              (                              斯泰恩 (Laurence Sterne)
     (1713 —1768) 出版于 1759 年的一部小说 。小说从形式到内容把由理查逊和菲尔丁等
      创立的小说规范全部打破 ,以一种无中心人物和中心故事的近乎荒诞的形式出现 , 可
      以说是意识流小说的滥觞 。
[ 7 ] 别雷 (Andrie Bely) 是 20 世纪初俄罗斯作家 Boris Nikolaevich Bugaev(1880 —1934) 的笔名 。
       从 1902 年至 1908 年的短短 6 年间 ,别雷发表了 4 部以              “交响乐”    为题名的小说 ,试图把
       语词和音乐糅合 ,利用系统主题 、           散文节奏化等方式将音乐规律用于文学创作 。
[8 ]   罗扎诺夫 (V. V. Rozanov) (1856 —1919) ,俄罗斯著名宗教哲学批评家 , 相当广泛地涉及
       了文学批评领域 。
[ 9 ]  维克托・      什克罗夫斯基 (Viktor Borisovich Shklovskij ,1893 —1984) 和下文的蒂尼亚诺夫
       ( Yury Tynjanov) 与其他人一道于 1916 年成立的       “诗学语言研究会” 雅各布逊 ( Roman
                                                                     ,
      Jakobson) 等人于 1915 年成立的“莫斯科语言学小组”可以视为影响深远的俄国形式主
                                       ,
      义正式在俄国诞生的标志 。
[10 ]  祖尼语 ( Zuni) 是居住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西部印地安村落的祖尼人使用的语言 。吉古
      语( Gikuyu) 是肯尼亚使用最普遍的民族语言 。
[11 ]  阿齐・
         邦克 (Archie Bunker) 和依迪斯・邦克 ( Edith Bunker) 是美国 20 世纪 70 年代的情景
      喜剧《瞧这一家子》 All in the Family ) 中的夫妻 。剧中的阿齐・
                (                                邦克是一个典型的老式
      美国人 ,顽固而又富于爱心 ,不能融入          “大熔炉” 的现代社会 。


原注 :
 ① Gossman 和 Sparison 的合集 Building a Profession 里许多关于行政行为如何影响比较文学
   工作者的职业境遇的叙述 ,语含辛酸 ,触目惊心 。
 ② Cited in Ulrich Weisstein “Assessing the Assessors : An Anatom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Hand2
                             ,
   books” pp . 97 — in Janos Riesz , Peter Boerner and Bernhard Scholz , eds. , Sensus Commu2
           ,        113
      nis : Contemporary Trends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Festchrift Fur Henry Remak ( Tubingen :
       Gunter Narr Verlag , 1986) , p . 104.
 ③ Henry H. H. Remak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the Crossroads : Diagnosis , Therapy , and Prog2
                         ,
   nosis” Yearbook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9 (1960) , pp . 1 — ; here p . 3. 到目前 , 雷马克
          ,                                                        28
   的见解已成为本领域的共识 。参见 Rene Wellek “The Crisi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
    (1958) ,pp . 282 — in Wellek , Concepts of Criticism , ed. Stephen G. Nichols (New Haven :
                      95
   Yale University Press , 1963) , and Charles Bernheimer “Introduction : The Anxiety of Compari2
                                                          ,
   so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Age of Multiculturalism , p . 2.
        ,
 ④ Ernst Curtius 的著作 European Literature and the Latin Middle Ages (Willard R. Trask 翻译 ,普
   林斯顿大学 1948 年版) 就是在这种模式上重建了民族语兴起前天主教文化的统一性 。
   关于 Curtius 与 Erich Auerbach 在其 Mimesis : The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in European Litera2
   ture (Willard R. Trask 翻译 , 普林斯顿大学 1953 年出版 ) 所表观点相左的情况 , 参见

                                                                                        ・2 7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中国比较文学  2004 年第 3 期  ( 总第 56 期)

       Maria Rosa Menocal 著 Shards of Love : Exil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Lyric (Durham : Duke Univer2
       sity Press , 1994) .
 ⑤ Karl Marx and Friedrich Engels “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 Selected Works in One Vol2
                                       ,                                        ,
    ume (New Y : International , 1968) , pp . 38 —
                  ork                                      39.
 ⑥ “未经理论化”            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Wellek 在 The Crisi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                                中则声
    明文学是       “普遍的人类”           所关注的 ,并以此排斥法国传统中影响和接受研究中的狭隘的
    历史主义 。
 ⑦  对于一些批判和历史的观点 ,参见 Lawall “Shifting Paradigms in World Literature”
                                                        ,                                   。
 ⑧  David Damrosch “Comparative Lireature ?” PMLA 118 (2002) ,p . 329.
                       ,
 ⑨  Antoine Berman , Lπ    epreuve de lπetranger ( Paris : Gallimard , 1984) .
 ⑩  Rene Wellek “The Concept of Evolution in Literary History” pp . 653 — in Morris Halle
    See                  ,                                                  ,     661
    et al . , eds , For Roman Jakobson ( The Hague : Mouton , 1956) ; Victor Ehrlich , Russian For2
    malism : History —Doctrine ( The Hague : Mouton , 1955) ,pp . 10 —        15.
 ϖ
 λ
 gb The Growth of Literature , 3 vols.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32 — , 1 :5 ,1.
                                                                                        40)
 ω
 λ R.
 gb  D. Jameson , A Concept of Literatures (London : Kegan Paul , trench , Trubner , 1935) ,pp .
    33 — , 29 — ; the model is clearly in I. A. Richards , Mencius on the Mind : Experiments in
           35        30
    Multiple Definition (London : Kegan Paul , 1932 ; reprin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John Consta2
       ble , London : Routledge , 2001) .
 ξ
 λ Viktor Veselovskij , Theory of Prose , trans. Benjamin Sher ( Elmwood Park , Illinois : Dalkey
 gb 
       Archive , 1991) .
 ψ Roman Jakobson , Verbal Art , Verbal Sign , Verbal Time , ed. Krystyna Pomorska and Stephen
 λ
 gb 
       Rudy(Oxford : Blackwell , 1985) .
 ζ
 λ
 gb Friedrich A. Kittler , Discourse Networks 1800/ 1900 , tr. Michael Metteer and Chris Cullens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0) ; Hans Ulrich Gumbrecht and K. Ludwig Pfeiffer ,
       eds. , Materialities of Communication (Stand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4) .
 {
 λ 关于文学术语 ,可参见 Earl Miner , Comparative Poetics : An Intercultural Essay on Theories of
 gb 
    Literature (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990) ,以及 :Z 2qi Cai , ed. , A Chinese Lit2
                                                                         ong
    erary Mind : Culture , Creativity and Rhetoric in ‘ Wenxin Dialogue ’ ( Standford :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01) 。这方面的个案可参见刘禾著作                             《跨语际实践》 Translingual
                                                                                       (
    Practice ,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5) , pp . 104 — 。106
 |
 λ Paul de Man , The Resistance to Theory (Minneapolis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 1986) ,p .
 gb 
    17. 让人感到惊讶的是 ,Paul de Man 认为如果细读文本 “语言的那种自足性潜势”                   ,                        取消
    了而不是肯定了各种审美范畴 。(ibid , p . 10)“手法”                              (device) 不仅显露 , 而且弥散于各
    处 。至于 Bunker 的例子 ,参见 de Man , Allegories of Reading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 1979) ,pp . 9 — 。10
 }
 λ 到了 1988 年 ,Adrian Marino 还在提议在共同诗学基础上将法国大学对比较文学的理解
 gb 
    重新改造为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 Comparatisme et theorie de la littterature , Paris : PUF ,

・28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zycnzj.com/ www.zycnzj.com
                                                                        CLIC   . 56   3 ,  
                                                                              Vol    No.   2004

    1988 , pp . 304 —305. )
 ∼
 λ
 gb See Mario J . Valdes and Lind Hutcheon , “Rethinking Literary History ——       — Comparatively ”,
    ACLA Bulletin 25 (1995 —96) , pp . 11 —  22.
 υ
 µ “
 gb  The Bernheimer Report , 1993 :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 Charles
                                                                                            ,
    Bernheimer , ed. ,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the Age of Multiculturalism , pp . 41 —42.
 ϖ
 µ See
 gb  Charles Taylor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1992) , pp . 25 — in Charles Taylor et al . ,
                                                                         73
       Multiculturalism : Examining the Politics of Recongnition , ed. Amy Gutman , second edition
       (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994) .
 ω
 µ Rene Wellek and Austin Warren , Theory of Literarue (New Y : Harcourt , Brace , 1949) , pp .
 gb                                                           ork
    65 —  135.
 ξ
 µ Charles Bernheimer “Introductio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the Age of Multiculturalism , p . 10.
 gb                      ,          ,
 ψ
 µ
 gb 这个说法 , 可 参 见 Joseph Schumpeter , Capitalism ,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 New Y :            ork
    Harper , 1942) ,p . 83 。还有一个高度 技 术 性 的 新 说 法 经 常 被 引 用 , 可 参 见 Phillippe
    Aghion and Peter Howitt “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construction” Econometrica
                            ,                                                       ,
    60 (1992) , 323 — 。351
 ζ
 µ 例如在 1965 年和 1975 年
 gb                           “关于标准的报告” ,本学科的模式被描述成里                            “防御性的和被
    围困的”而在这份报告赞同
               ,                 “进步趋势” ,47) ;1993 年报告的作者一方面批评早先
                                               (41
    的比较文学者与民族主义合谋 ,另一方面却敦促人们注意                                    “某一本族语在 ……               构想社
    会结构 、     形成民族身份 、        表达对政治和文化霸权的抗拒与迎合等方面”                              的作用 , 这种论
    调听上去更像是我们喜欢的而非讨厌的民族主义 。
 { Charles Bernheimer “Introductio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the Age of Multiculturalism , p . 8.
 µ
 gb                      ,          ,
 gb  Werner Sollors , Neither Black Nor White Yet Both : Thematic Explorations of Interracial Liter2
 | See
 µ
    ature (New 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7) ; Jonathan Brennan , ed. , Mixed Race Litera2
                 ork
       ture (Standford :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02) .
 }
 µ Haun Saussy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gb                ,                            PMLA 118 (2003) , pp . 336 —  341.
 ∼ω
 µ ν Peter Brooks “Must We Apologize ?”
 gbgb                 ,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the Age of Multiculturalism , p .
    100 ; Roland Greene “Their Generation” ibid. , p . 150 , pp . 105 —
                           ,                     ,                           106.
 gb  , among others , Marjorie Perloff “ Literature’in the Expanded Field” Comparative Litera2
 υ
 ν See                                       ,‘                                     ,
    ture at the Age of Multiculturalism . pp . 175 —186. Jonathan Culler 分析学科重心从诗歌转向
    散文叙事作品的观点见 Comparing Poetry : 2001ACLA Presidential Address” Comparative
                                 “                                                         ,
    Literature 53 ( 2001) , pp . vii2xviii 。
 ϖψ
 νν
 gbgb Rey Chow , “In the Nam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the Age of
                                                                 ,
       Multiculturalism , p . 116 , p . 111.
 gb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the Age of Multi2
 ξ
 ν “                                                   ,
       culturalism , p . 44.
 ζ
 ν See
 gb  Mary Louise Pratt , Toward a Speech Act Theory of Literary Discourse (Bloomington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1977) ; Shoshana Felman , Le Scandale du Corps Parlant : Dan Juan avec

                                                                                              ・2 9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中国比较文学  2004 年第 3 期  ( 总第 56 期)

       Austin , ou la Seduction en Deux Langues ( Paris : Seuil , 1980) , trans. by atherine Porter as The
       Literary Speech Act : Don Juan with J . L . Austin , or Seduction in Two Languages ( Ithaca : Cor2
       nell University Press , 1983) ; Judith Butler , Gender Trouble :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New Y : Rutledge , 1990) 。
                       ork
 {
 ν
 gb See Kerstin Behnke “Fragments , Not Wholes : Antinomian Thoughts in ‘Literary Studies ’”
                           ,                                                                           ,
    50 — in Hans Ulrich Gumbrecht and Walter Moser , eds. , The Future of Literary Studies /
          55
    Lπ avenir des etudes litterarires ( Edmonton , Alberta : Canadian Re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关于社会和历史研究的分野 ,参见 Tilottama Rajan “In the Wake of Cultural Studies : G 2
                                                                ,                                    lob
    alization , Theory , and the University” diacritics 31 (2001) ,p . 67 — 。
                                               ,                             88
 |
 ν Paul de man , The Resistance to Theory , p11.
 gb 




                                         简   讯
                           国内首家比较文学专业学术网站
                            ——
                             — 文贝网 5 月初正式开通

  文贝网 (www. cclaa. org) 是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学术委员会 、
                                        上海高校都市文
化 E 研究院 、
        上海师大人文传播学院和上海师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联
合主办的国内首家比较文学专业学术网站 ,其宗旨在于充分整合各类专业学术资
源 ,为国内外比较文学研究者及爱好者打造方便快捷的信息共享与交流的网上平
台 。网站开设了“学术动态” 学术著述” 经典专题” 学人漫记” 资源下载”
              “
              、     、
                    “     、
                          “     、
                                “     、
“在线翻译” 文贝论坛”
      “
      、     等版块 , 页面清新明快 , 内容丰富多彩 , 更新及时迅捷 。
承担网站创办重任的孙景尧教授在“文贝网创办感言并致学界网友”中表示 ,新生
的文贝网将不辱三大使命 ——
            —“为青年学子打开学习深造的宝库” 为中外学者
                             “
                             ,
提供教学研究的资料”
         并成为“珍贵而又美丽的交换信物”。
     本刊的最新信息和动态 ( 包括目录 、
                       要文摘要 、
                            征稿启事等 ) 也将于第一时间
在文贝网上发布 ,欢迎各位读者登陆浏览 。( 小末)




・30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More Related Content

Viewers also liked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sugeladi
 
A history and evaluation of system r
A history and evaluation of system rA history and evaluation of system r
A history and evaluation of system r
sugeladi
 
公共图书馆读者信息需求与服务对策浅析
公共图书馆读者信息需求与服务对策浅析公共图书馆读者信息需求与服务对策浅析
公共图书馆读者信息需求与服务对策浅析sugeladi
 
2006级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培养计划
2006级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培养计划2006级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培养计划
2006级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培养计划sugeladi
 
讀者劇場教案:不是我的錯彌陀國小 張玉梅教學科目藝術與人文領域表演 ...
讀者劇場教案:不是我的錯彌陀國小 張玉梅教學科目藝術與人文領域表演 ...讀者劇場教案:不是我的錯彌陀國小 張玉梅教學科目藝術與人文領域表演 ...
讀者劇場教案:不是我的錯彌陀國小 張玉梅教學科目藝術與人文領域表演 ...sugeladi
 
粄圓教案、學習單
粄圓教案、學習單粄圓教案、學習單
粄圓教案、學習單
abcwen1
 
教案範例2
教案範例2教案範例2
教案範例2
孟潔 何孟潔
 
教案(96年度)
教案(96年度)教案(96年度)
教案(96年度)
yyycome
 

Viewers also liked (8)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百门新生研讨课——与知名学者“零距离”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新生研讨 ...
 
A history and evaluation of system r
A history and evaluation of system rA history and evaluation of system r
A history and evaluation of system r
 
公共图书馆读者信息需求与服务对策浅析
公共图书馆读者信息需求与服务对策浅析公共图书馆读者信息需求与服务对策浅析
公共图书馆读者信息需求与服务对策浅析
 
2006级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培养计划
2006级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培养计划2006级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培养计划
2006级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培养计划
 
讀者劇場教案:不是我的錯彌陀國小 張玉梅教學科目藝術與人文領域表演 ...
讀者劇場教案:不是我的錯彌陀國小 張玉梅教學科目藝術與人文領域表演 ...讀者劇場教案:不是我的錯彌陀國小 張玉梅教學科目藝術與人文領域表演 ...
讀者劇場教案:不是我的錯彌陀國小 張玉梅教學科目藝術與人文領域表演 ...
 
粄圓教案、學習單
粄圓教案、學習單粄圓教案、學習單
粄圓教案、學習單
 
教案範例2
教案範例2教案範例2
教案範例2
 
教案(96年度)
教案(96年度)教案(96年度)
教案(96年度)
 

Similar to 关于比较文学的对象与方法(上)

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
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
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sugeladi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sugeladi
 
确立学科意识, 搞好教材建设
确立学科意识, 搞好教材建设确立学科意识, 搞好教材建设
确立学科意识, 搞好教材建设sugeladi
 
解构主义原典细读
解构主义原典细读解构主义原典细读
解构主义原典细读shayayass
 
解构主义原典细读
解构主义原典细读解构主义原典细读
解构主义原典细读
shayayass
 
阐释学、接受理论与20年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述评
阐释学、接受理论与20年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述评阐释学、接受理论与20年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述评
阐释学、接受理论与20年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述评sugeladi
 
新时期的文学重读与中国现代文学合法性
新时期的文学重读与中国现代文学合法性新时期的文学重读与中国现代文学合法性
新时期的文学重读与中国现代文学合法性sugeladi
 
编后小记
编后小记编后小记
编后小记sugeladi
 
中國現代文學爭議概述
中國現代文學爭議概述中國現代文學爭議概述
中國現代文學爭議概述TAAZE 讀冊生活
 
外来文论的译介及其对中国文论的影响——从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谈起 ...
外来文论的译介及其对中国文论的影响——从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谈起 ...外来文论的译介及其对中国文论的影响——从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谈起 ...
外来文论的译介及其对中国文论的影响——从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谈起 ...sugeladi
 
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的复数
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的复数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的复数
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的复数sugeladi
 
“宋词一代之胜说”释疑
“宋词一代之胜说”释疑“宋词一代之胜说”释疑
“宋词一代之胜说”释疑sugeladi
 
承继、变异和消沉
承继、变异和消沉承继、变异和消沉
承继、变异和消沉sugeladi
 
《文学遗产》国际论坛黄大宏(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文学遗产》国际论坛黄大宏(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文学遗产》国际论坛黄大宏(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文学遗产》国际论坛黄大宏(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sugeladi
 
对郑振铎俗文学观的开拓——谈中国多民族俗文学对文体的影响
对郑振铎俗文学观的开拓——谈中国多民族俗文学对文体的影响对郑振铎俗文学观的开拓——谈中国多民族俗文学对文体的影响
对郑振铎俗文学观的开拓——谈中国多民族俗文学对文体的影响sugeladi
 
浅谈英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浅谈英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浅谈英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浅谈英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sugeladi
 
附件檔案
附件檔案附件檔案
附件檔案Lo Amanda
 
当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思考
当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思考当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思考
当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思考sugeladi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思 Untitled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思   Untitled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思   Untitled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思 Untitledsugeladi
 

Similar to 关于比较文学的对象与方法(上) (20)

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
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
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确立学科意识, 搞好教材建设
确立学科意识, 搞好教材建设确立学科意识, 搞好教材建设
确立学科意识, 搞好教材建设
 
解构主义原典细读
解构主义原典细读解构主义原典细读
解构主义原典细读
 
解构主义原典细读
解构主义原典细读解构主义原典细读
解构主义原典细读
 
阐释学、接受理论与20年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述评
阐释学、接受理论与20年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述评阐释学、接受理论与20年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述评
阐释学、接受理论与20年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述评
 
新时期的文学重读与中国现代文学合法性
新时期的文学重读与中国现代文学合法性新时期的文学重读与中国现代文学合法性
新时期的文学重读与中国现代文学合法性
 
编后小记
编后小记编后小记
编后小记
 
中國現代文學爭議概述
中國現代文學爭議概述中國現代文學爭議概述
中國現代文學爭議概述
 
外来文论的译介及其对中国文论的影响——从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谈起 ...
外来文论的译介及其对中国文论的影响——从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谈起 ...外来文论的译介及其对中国文论的影响——从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谈起 ...
外来文论的译介及其对中国文论的影响——从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谈起 ...
 
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的复数
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的复数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的复数
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的复数
 
“宋词一代之胜说”释疑
“宋词一代之胜说”释疑“宋词一代之胜说”释疑
“宋词一代之胜说”释疑
 
承继、变异和消沉
承继、变异和消沉承继、变异和消沉
承继、变异和消沉
 
《文学遗产》国际论坛黄大宏(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文学遗产》国际论坛黄大宏(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文学遗产》国际论坛黄大宏(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文学遗产》国际论坛黄大宏(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对郑振铎俗文学观的开拓——谈中国多民族俗文学对文体的影响
对郑振铎俗文学观的开拓——谈中国多民族俗文学对文体的影响对郑振铎俗文学观的开拓——谈中国多民族俗文学对文体的影响
对郑振铎俗文学观的开拓——谈中国多民族俗文学对文体的影响
 
9789862218259
97898622182599789862218259
9789862218259
 
浅谈英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浅谈英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浅谈英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浅谈英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附件檔案
附件檔案附件檔案
附件檔案
 
当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思考
当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思考当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思考
当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思考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思 Untitled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思   Untitled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思   Untitled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反思 Untitled
 

More from sugeladi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sugeladi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sugeladi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sugeladi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sugeladi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sugeladi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sugeladi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sugeladi
 
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sugeladi
 
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sugeladi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sugeladi
 
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sugeladi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sugeladi
 
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sugeladi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sugeladi
 

More from sugeladi (20)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Recently uploaded

20230913 資料發布類型-陳建文.pdf_20230913 資料發布類型-陳建文.pdf
20230913 資料發布類型-陳建文.pdf_20230913 資料發布類型-陳建文.pdf20230913 資料發布類型-陳建文.pdf_20230913 資料發布類型-陳建文.pdf
20230913 資料發布類型-陳建文.pdf_20230913 資料發布類型-陳建文.pdf
jhujyunjhang
 
20240522-如何下載與引用TBIA資料-張俊怡.pdf_20240522-如何下載與引用TBIA資料-張俊怡.pdf
20240522-如何下載與引用TBIA資料-張俊怡.pdf_20240522-如何下載與引用TBIA資料-張俊怡.pdf20240522-如何下載與引用TBIA資料-張俊怡.pdf_20240522-如何下載與引用TBIA資料-張俊怡.pdf
20240522-如何下載與引用TBIA資料-張俊怡.pdf_20240522-如何下載與引用TBIA資料-張俊怡.pdf
jhujyunjhang
 
20240521-資料清理-OpenRefine-劉璟儀.pdf_20240521-資料清理-OpenRefine-劉璟儀.pdf
20240521-資料清理-OpenRefine-劉璟儀.pdf_20240521-資料清理-OpenRefine-劉璟儀.pdf20240521-資料清理-OpenRefine-劉璟儀.pdf_20240521-資料清理-OpenRefine-劉璟儀.pdf
20240521-資料清理-OpenRefine-劉璟儀.pdf_20240521-資料清理-OpenRefine-劉璟儀.pdf
jhujyunjhang
 
20240520-敏感資料處理原則-柯智仁.pptx.pdf_20240520-敏感資料處理原則-柯智仁.pptx.pdf
20240520-敏感資料處理原則-柯智仁.pptx.pdf_20240520-敏感資料處理原則-柯智仁.pptx.pdf20240520-敏感資料處理原則-柯智仁.pptx.pdf_20240520-敏感資料處理原則-柯智仁.pptx.pdf
20240520-敏感資料處理原則-柯智仁.pptx.pdf_20240520-敏感資料處理原則-柯智仁.pptx.pdf
jhujyunjhang
 
20240520-TaiBIF和GBIF介紹-劉璟儀.pdf_20240520-TaiBIF和GBIF介紹-劉璟儀.pdf
20240520-TaiBIF和GBIF介紹-劉璟儀.pdf_20240520-TaiBIF和GBIF介紹-劉璟儀.pdf20240520-TaiBIF和GBIF介紹-劉璟儀.pdf_20240520-TaiBIF和GBIF介紹-劉璟儀.pdf
20240520-TaiBIF和GBIF介紹-劉璟儀.pdf_20240520-TaiBIF和GBIF介紹-劉璟儀.pdf
jhujyunjhang
 
20230913-資料標準-劉璟儀.pdf_20230913-資料標準-劉璟儀.pdf
20230913-資料標準-劉璟儀.pdf_20230913-資料標準-劉璟儀.pdf20230913-資料標準-劉璟儀.pdf_20230913-資料標準-劉璟儀.pdf
20230913-資料標準-劉璟儀.pdf_20230913-資料標準-劉璟儀.pdf
jhujyunjhang
 
20220325-如何下載與引用資料-柯智仁.pdf_20220325-如何下載與引用資料-柯智仁.pdf
20220325-如何下載與引用資料-柯智仁.pdf_20220325-如何下載與引用資料-柯智仁.pdf20220325-如何下載與引用資料-柯智仁.pdf_20220325-如何下載與引用資料-柯智仁.pdf
20220325-如何下載與引用資料-柯智仁.pdf_20220325-如何下載與引用資料-柯智仁.pdf
jhujyunjhang
 
🎉黑客改成绩,只需1小时! 想知道学霸的秘诀吗?跟着我们一起来揭秘吧~ 🤔💡 #技术分享 #考试技巧 #快速提分【微信:oojjiijj】
🎉黑客改成绩,只需1小时! 想知道学霸的秘诀吗?跟着我们一起来揭秘吧~ 🤔💡 #技术分享 #考试技巧 #快速提分【微信:oojjiijj】🎉黑客改成绩,只需1小时! 想知道学霸的秘诀吗?跟着我们一起来揭秘吧~ 🤔💡 #技术分享 #考试技巧 #快速提分【微信:oojjiijj】
🎉黑客改成绩,只需1小时! 想知道学霸的秘诀吗?跟着我们一起来揭秘吧~ 🤔💡 #技术分享 #考试技巧 #快速提分【微信:oojjiijj】
微信 tytyqqww业务接单
 
2024-06-14 師大_AI 新浪潮下的產業人才培育_90 mins_蔡明順.pdf
2024-06-14  師大_AI 新浪潮下的產業人才培育_90 mins_蔡明順.pdf2024-06-14  師大_AI 新浪潮下的產業人才培育_90 mins_蔡明順.pdf
2024-06-14 師大_AI 新浪潮下的產業人才培育_90 mins_蔡明順.pdf
Taiwan AI Academy
 
APII - interview notes 2024 for ogcio latest version
APII - interview notes 2024 for ogcio latest versionAPII - interview notes 2024 for ogcio latest version
APII - interview notes 2024 for ogcio latest version
digimen08
 
20220317-開放授權規範-林誠夏.pdf_20220317-開放授權規範-林誠夏.pdf
20220317-開放授權規範-林誠夏.pdf_20220317-開放授權規範-林誠夏.pdf20220317-開放授權規範-林誠夏.pdf_20220317-開放授權規範-林誠夏.pdf
20220317-開放授權規範-林誠夏.pdf_20220317-開放授權規範-林誠夏.pdf
jhujyunjhang
 
113學年度國中教育會考寫作測驗六級分樣卷、113學年度國中教育會考寫作測驗六級分樣卷
113學年度國中教育會考寫作測驗六級分樣卷、113學年度國中教育會考寫作測驗六級分樣卷113學年度國中教育會考寫作測驗六級分樣卷、113學年度國中教育會考寫作測驗六級分樣卷
113學年度國中教育會考寫作測驗六級分樣卷、113學年度國中教育會考寫作測驗六級分樣卷
ssuserd66db11
 
根据课文训练学生习写《可以喝的书》,丙组作文也是一篇供料作文,满分为十分.pptx
根据课文训练学生习写《可以喝的书》,丙组作文也是一篇供料作文,满分为十分.pptx根据课文训练学生习写《可以喝的书》,丙组作文也是一篇供料作文,满分为十分.pptx
根据课文训练学生习写《可以喝的书》,丙组作文也是一篇供料作文,满分为十分.pptx
OOJIANHANGMoe
 
台科大史懷哲團隊研習課程(專題課程發展分享 以Arduino專案實作出發)20240613
台科大史懷哲團隊研習課程(專題課程發展分享 以Arduino專案實作出發)20240613台科大史懷哲團隊研習課程(專題課程發展分享 以Arduino專案實作出發)20240613
台科大史懷哲團隊研習課程(專題課程發展分享 以Arduino專案實作出發)20240613
趙 亨利
 
20230513-datapaper-何芷蔚.pdf_20230513-datapaper-何芷蔚.pdf
20230513-datapaper-何芷蔚.pdf_20230513-datapaper-何芷蔚.pdf20230513-datapaper-何芷蔚.pdf_20230513-datapaper-何芷蔚.pdf
20230513-datapaper-何芷蔚.pdf_20230513-datapaper-何芷蔚.pdf
jhujyunjhang
 
20240521-開放資料的前置準備與清理-楊富鈞.pdf_20240521-開放資料的前置準備與清理-楊富鈞.pdf
20240521-開放資料的前置準備與清理-楊富鈞.pdf_20240521-開放資料的前置準備與清理-楊富鈞.pdf20240521-開放資料的前置準備與清理-楊富鈞.pdf_20240521-開放資料的前置準備與清理-楊富鈞.pdf
20240521-開放資料的前置準備與清理-楊富鈞.pdf_20240521-開放資料的前置準備與清理-楊富鈞.pdf
jhujyunjhang
 
20230913-開放資料流程-柯智仁.pdf_20230913-開放資料流程-柯智仁.pdf
20230913-開放資料流程-柯智仁.pdf_20230913-開放資料流程-柯智仁.pdf20230913-開放資料流程-柯智仁.pdf_20230913-開放資料流程-柯智仁.pdf
20230913-開放資料流程-柯智仁.pdf_20230913-開放資料流程-柯智仁.pdf
jhujyunjhang
 

Recently uploaded (17)

20230913 資料發布類型-陳建文.pdf_20230913 資料發布類型-陳建文.pdf
20230913 資料發布類型-陳建文.pdf_20230913 資料發布類型-陳建文.pdf20230913 資料發布類型-陳建文.pdf_20230913 資料發布類型-陳建文.pdf
20230913 資料發布類型-陳建文.pdf_20230913 資料發布類型-陳建文.pdf
 
20240522-如何下載與引用TBIA資料-張俊怡.pdf_20240522-如何下載與引用TBIA資料-張俊怡.pdf
20240522-如何下載與引用TBIA資料-張俊怡.pdf_20240522-如何下載與引用TBIA資料-張俊怡.pdf20240522-如何下載與引用TBIA資料-張俊怡.pdf_20240522-如何下載與引用TBIA資料-張俊怡.pdf
20240522-如何下載與引用TBIA資料-張俊怡.pdf_20240522-如何下載與引用TBIA資料-張俊怡.pdf
 
20240521-資料清理-OpenRefine-劉璟儀.pdf_20240521-資料清理-OpenRefine-劉璟儀.pdf
20240521-資料清理-OpenRefine-劉璟儀.pdf_20240521-資料清理-OpenRefine-劉璟儀.pdf20240521-資料清理-OpenRefine-劉璟儀.pdf_20240521-資料清理-OpenRefine-劉璟儀.pdf
20240521-資料清理-OpenRefine-劉璟儀.pdf_20240521-資料清理-OpenRefine-劉璟儀.pdf
 
20240520-敏感資料處理原則-柯智仁.pptx.pdf_20240520-敏感資料處理原則-柯智仁.pptx.pdf
20240520-敏感資料處理原則-柯智仁.pptx.pdf_20240520-敏感資料處理原則-柯智仁.pptx.pdf20240520-敏感資料處理原則-柯智仁.pptx.pdf_20240520-敏感資料處理原則-柯智仁.pptx.pdf
20240520-敏感資料處理原則-柯智仁.pptx.pdf_20240520-敏感資料處理原則-柯智仁.pptx.pdf
 
20240520-TaiBIF和GBIF介紹-劉璟儀.pdf_20240520-TaiBIF和GBIF介紹-劉璟儀.pdf
20240520-TaiBIF和GBIF介紹-劉璟儀.pdf_20240520-TaiBIF和GBIF介紹-劉璟儀.pdf20240520-TaiBIF和GBIF介紹-劉璟儀.pdf_20240520-TaiBIF和GBIF介紹-劉璟儀.pdf
20240520-TaiBIF和GBIF介紹-劉璟儀.pdf_20240520-TaiBIF和GBIF介紹-劉璟儀.pdf
 
20230913-資料標準-劉璟儀.pdf_20230913-資料標準-劉璟儀.pdf
20230913-資料標準-劉璟儀.pdf_20230913-資料標準-劉璟儀.pdf20230913-資料標準-劉璟儀.pdf_20230913-資料標準-劉璟儀.pdf
20230913-資料標準-劉璟儀.pdf_20230913-資料標準-劉璟儀.pdf
 
20220325-如何下載與引用資料-柯智仁.pdf_20220325-如何下載與引用資料-柯智仁.pdf
20220325-如何下載與引用資料-柯智仁.pdf_20220325-如何下載與引用資料-柯智仁.pdf20220325-如何下載與引用資料-柯智仁.pdf_20220325-如何下載與引用資料-柯智仁.pdf
20220325-如何下載與引用資料-柯智仁.pdf_20220325-如何下載與引用資料-柯智仁.pdf
 
🎉黑客改成绩,只需1小时! 想知道学霸的秘诀吗?跟着我们一起来揭秘吧~ 🤔💡 #技术分享 #考试技巧 #快速提分【微信:oojjiijj】
🎉黑客改成绩,只需1小时! 想知道学霸的秘诀吗?跟着我们一起来揭秘吧~ 🤔💡 #技术分享 #考试技巧 #快速提分【微信:oojjiijj】🎉黑客改成绩,只需1小时! 想知道学霸的秘诀吗?跟着我们一起来揭秘吧~ 🤔💡 #技术分享 #考试技巧 #快速提分【微信:oojjiijj】
🎉黑客改成绩,只需1小时! 想知道学霸的秘诀吗?跟着我们一起来揭秘吧~ 🤔💡 #技术分享 #考试技巧 #快速提分【微信:oojjiijj】
 
2024-06-14 師大_AI 新浪潮下的產業人才培育_90 mins_蔡明順.pdf
2024-06-14  師大_AI 新浪潮下的產業人才培育_90 mins_蔡明順.pdf2024-06-14  師大_AI 新浪潮下的產業人才培育_90 mins_蔡明順.pdf
2024-06-14 師大_AI 新浪潮下的產業人才培育_90 mins_蔡明順.pdf
 
APII - interview notes 2024 for ogcio latest version
APII - interview notes 2024 for ogcio latest versionAPII - interview notes 2024 for ogcio latest version
APII - interview notes 2024 for ogcio latest version
 
20220317-開放授權規範-林誠夏.pdf_20220317-開放授權規範-林誠夏.pdf
20220317-開放授權規範-林誠夏.pdf_20220317-開放授權規範-林誠夏.pdf20220317-開放授權規範-林誠夏.pdf_20220317-開放授權規範-林誠夏.pdf
20220317-開放授權規範-林誠夏.pdf_20220317-開放授權規範-林誠夏.pdf
 
113學年度國中教育會考寫作測驗六級分樣卷、113學年度國中教育會考寫作測驗六級分樣卷
113學年度國中教育會考寫作測驗六級分樣卷、113學年度國中教育會考寫作測驗六級分樣卷113學年度國中教育會考寫作測驗六級分樣卷、113學年度國中教育會考寫作測驗六級分樣卷
113學年度國中教育會考寫作測驗六級分樣卷、113學年度國中教育會考寫作測驗六級分樣卷
 
根据课文训练学生习写《可以喝的书》,丙组作文也是一篇供料作文,满分为十分.pptx
根据课文训练学生习写《可以喝的书》,丙组作文也是一篇供料作文,满分为十分.pptx根据课文训练学生习写《可以喝的书》,丙组作文也是一篇供料作文,满分为十分.pptx
根据课文训练学生习写《可以喝的书》,丙组作文也是一篇供料作文,满分为十分.pptx
 
台科大史懷哲團隊研習課程(專題課程發展分享 以Arduino專案實作出發)20240613
台科大史懷哲團隊研習課程(專題課程發展分享 以Arduino專案實作出發)20240613台科大史懷哲團隊研習課程(專題課程發展分享 以Arduino專案實作出發)20240613
台科大史懷哲團隊研習課程(專題課程發展分享 以Arduino專案實作出發)20240613
 
20230513-datapaper-何芷蔚.pdf_20230513-datapaper-何芷蔚.pdf
20230513-datapaper-何芷蔚.pdf_20230513-datapaper-何芷蔚.pdf20230513-datapaper-何芷蔚.pdf_20230513-datapaper-何芷蔚.pdf
20230513-datapaper-何芷蔚.pdf_20230513-datapaper-何芷蔚.pdf
 
20240521-開放資料的前置準備與清理-楊富鈞.pdf_20240521-開放資料的前置準備與清理-楊富鈞.pdf
20240521-開放資料的前置準備與清理-楊富鈞.pdf_20240521-開放資料的前置準備與清理-楊富鈞.pdf20240521-開放資料的前置準備與清理-楊富鈞.pdf_20240521-開放資料的前置準備與清理-楊富鈞.pdf
20240521-開放資料的前置準備與清理-楊富鈞.pdf_20240521-開放資料的前置準備與清理-楊富鈞.pdf
 
20230913-開放資料流程-柯智仁.pdf_20230913-開放資料流程-柯智仁.pdf
20230913-開放資料流程-柯智仁.pdf_20230913-開放資料流程-柯智仁.pdf20230913-開放資料流程-柯智仁.pdf_20230913-開放資料流程-柯智仁.pdf
20230913-開放資料流程-柯智仁.pdf_20230913-開放資料流程-柯智仁.pdf
 

关于比较文学的对象与方法(上)

  • 1. zycnzj.com/ www.zycnzj.com CLIC   . 56   3 ,   Vol No. 2004     关于比较文学的对象与方法 ( 上) 1 【美】 苏源熙     著 2 何绍斌         译 林 涧 校 (1. 斯坦福大学  亚洲语言与比较文学系 ; 2. 复旦大学  中文系 ,上海  200043) 编者按 : 本文节译自美国比较文学协会 2003 年报告草稿的第一部分第二节 。第 一节为比较文学研究史的回顾 ,此处限于篇幅删去未译 ; 第二部分讨论目前比较 文学所处的时代性质 ,我们拟于下期翻译刊出 。报告作者系斯坦福大学亚洲语言 与比较文学系教授苏源熙 ( Haun Saussy) 。美国比较文学协会每 10 年发表一份报 告 ,对美国国内比较文学研究的历史 、 现状及走向作出评判 。本文在回顾比较文 学对象史的基础上 ,着重对 1993 年伯恩海默 ( Charles Bernheimer) 的报告作了评论 。 为方便阅读 ,译文给出原文中所涉及的重要外国作者和著作的英文名 , 并对较生 僻的作家和作品给予简要注释 。 关键词 : 2003 年报告 ; 对象与方法 ; 伯恩海默报告 Editorπs Note : The present article is a translation from Section B of Part I of A2 CLA 2003 Report ( draft ) . Section A , which is a retrospect of the history of Com2 parative Literature is omitted here for limited space . Part II of this report , which discusses the contemporaneit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will be translated and pub2 lished in the next issue . The author of this report , Haun Saussy , is professor of Asian Languages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Stanford University. Itπs a routine for ACLA to publish a report every ten years on the history , reality and future trends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 In a retrospective survey of the search for the objec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Section B of this report offers a thorough e2 valuation of ACLA 1993 Report written by Charles Bernheimer . For the conve2 nience of reading , the original English names of important authors and works are given after their Chinese translations ; for those that might be unfamiliar to the Chi2 ・1 1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2.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中国比较文学  2004 年第 3 期  ( 总第 56 期) nese readers , brief notes are provided. Key words : ACLA 2003 Report ; object and method ; Bernheimerπs Report   概念相对主义的主导隐喻 ,即不同的视角的隐喻 ,似乎暴露了 一种不言而喻的悖论 。不同的视角只有在一个共同系统内才有意 义 ,而共同系统的存在则证明“显然不可比” dramatic incomparabili2 ( ty) 的说法是个谎言 。我们需要的是 ……某种将概念对比加以限 制的理念 。 —— — 唐纳・ 戴维森《论概念设计的根本理念》 如今 ,不必懂得很多语言就可以成为语言学家而不用管 “语言学 家” 这一术语以往的涵义 , 因为过去五六十年来 , 语言学已开辟出一套 自足的研究程序 ,这些程序不涉及语言的具体细节 。同样 ,最近几十年 来 ,不读具体文学作品而从事文学研究也似乎成为了可行之事 ,而且经 常如此 —— — 尽可把美学理论 、文学史 、 接受理论 、 文学教育 ,甚至文学理 论史当作独立的研究领域 。但像比较文学这样一个由例证 ( 及例证引 取理论) 构成的学科 ,很难说有学术上的独立性 。我们完全单打独斗会 有什么作为呢 ? 这种研究领域不能完全独立自足的情形使我们寝食难 ① 安 ,也很有可能无法适应学术建制环境中的种种变数 。 正如克罗齐所 言 “正因为比较方法只是研究方法之一 , 它才不足以框定一个研究领 : 域” 我不明白何以一个专业能建基于比较的文学史” ②无怪乎 “ ; 。 “本领 域专家一直不断地怀疑本学科存在的权利 , 这是其它学科没有的现 象 。 ③对付这个疑虑的方法之一就是寻找学科适合的研究对象来为之 ” 下定义 。 比较文学的对象是什么 ? 上面已提到有些说法 ,比如与外国文学 的关系 、 文学传统演化过程中的必要阶段之发现等 。要在同一学术项 目里考察源自两三个不同传统的作品 ( 为了说明问题 ,不妨把这些作品 ・12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3. zycnzj.com/ www.zycnzj.com CLIC   . 56   3 ,   Vol No. 2004 放在同一语言里说明 ,如佩特罗里 ( Petronius) 的 《萨迪蕾肯》 Satyricon ) ( [1 ] 和阿奎那 ( Thomas Aquinas) 的《神学大全》 就有必要找到某种共同的 , 参照点 ,而比较文学的元理论的任务就是命名这样的参照点 。作为大 学科目的比较文学史不仅是对单个研究对象作持续深入理解的历史 , 而更是定位研究对象的历史 。比较文学不仅要对不断变换的 “文学” 定 义作出呼应 —— — 呼应的程度远甚于任何其它文学领域 ,而且还要在新 出现的热点领域和用于比较的语言里重新检视其各种假定 , 因而比较 文学没有连续的历史 ,且总不能扮演主角 。 要是比较文学更像比较语文学和比较解剖学 ,那么任何两个现象 之间的共同参照点就是他们最近的祖先 ,于是 ,语言之树的两个小枝 , 比如说英语的 five 和希腊语的 pente ,会引领我们穿越音与义的枝蔓返 回到最早的印欧语形式 , 即 penkπ , 犹如树干 。对人脑和鼠脑的比较 , e 表明我们有共同的先祖特征和进化史 。作这种比较就像亚里斯多德所 给的一个隐喻一样 ,被比较的事物引导研究者 “寻绎” solve for) 事物间 ( 的共同特征 、 中间对照物 ( tertium comparatinis) 或基点 。如果这种基类 (the third term) 不存在或与用于比较的事物关系太远而失去意义 , 就不 能比较 。历史科学都宣称基类不仅仅便于逻辑推理 ,也反映了过去事 物的真实状态 。( 历史语言学为了区分真实记录和臆想推断 ,可以用证 据重建些假定形式 ,但必须说明只是假定 。用一句老话说 ,中间对照物 ) 可望成为具有参考价值的基本因素 (fundamentum in re ) 。于是 , 那些比 较的学科要用树形谱系 ( genealogical tree) 的形式来组织其研究主题 ,比 较文学最初的滥觞就是将其类推的结果 。比较使人能发现发生在过 去、 并产生了众多分化发展的事件 ; 比较把差异看成展开于过去的“分 化”过程 。如果比较文学赞成历史语言学的模式并把文学解读为具有 确定开端的传统的延续 ,那么它对影响现象和翻译现象就鲜有兴趣 ; 虽 然它处理范围更大的跨国 ( 民族) 文学 ( 被划分成诸如印欧语 、 闪米特语 和乌拉尔 阿尔泰语等小区) ,它也仅会成为另一民族/ 国别历史科学 。 比较文学本应该自然成为对民间文学和神话学进行历史研究的文学产 ・1 3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4.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中国比较文学  2004 年第 3 期  ( 总第 56 期) ④ 物 ,因为后两者的确与语言扩散和分化的模式联系紧密 。 但鉴于比较 ⑤ 文学对跨越语言和边界的文学交流 、 “世界文学” 创造条件的 和为 “每 个国家生产和消费的世界特征” 的关注 , 它不得不另寻学科基础 , 即另 一种“基类” 。比较文学也根据其他树形学科来命名 ,但又不完全一样 , 它得找出自己相应的学科主干 。 造就“学科主干” 地位的最明显而又通常未经理论化的条件就是人 ⑥ 类经验的普遍性 。 某些情形 、情绪 、 理念和人格特征在世界文学任何 部分中似乎都在反复出现 ,尽管各有千秋 。如果我们仅仅想当然地以 为文学话题所指是相同的 ,因而比较不仅可能而且完全可行 ,那么 ,相 似现象的对应性就值得怀疑了 。许多研究的切入点都是主题学或曰题 材 ,但仅仅发现不同作品里的相同主题是远远不够的 。换言之 ,只有研 究华滋华斯 ( William Wordsworth) 和谢灵运自然诗中创作如何体现主题 的方法才能避免老生常谈 。选择具有普遍性的主题至多可以作为一种 启动的前提 ,而不能作为结论 。列举 ( 主题 ) 只是阐释活动的一种微小 形式 ,而且着眼于普遍性的列举也是无法穷尽的 。 但对翻译文学而言却没有更好的切入点了 ,因为在翻译过程中除 了题材 ,其余的东西已丧失殆尽 。研究世界文学的领域 ,选择主题的研 ⑦ 究 ( 阅读文本) 是教学时的 ( 通常是最大的 ) 诱惑 。 不过适用于世界文 学的未必适合做细致的比较研究 ,反之亦然 。戴维・ 达姆罗施 [2 ] 提供了 一种令人振奋的情形 “虽然卡夫卡那令人头痛的反讽在句子结构中无 : 处不在 ,而且总是翻译不好 ,但 ‘卡夫卡风格’ 在翻译作品的段落层和情 景层却能得到充分体现” ⑧如果是这样 ,卡夫卡 、 。 契诃夫和其他许多作 者的翻译作品就好办了 ,但并非每位作者的作品都能从句子扩展到段 落或 情 景 层 次 并 令 人 信 服 。想 想 波 德 莱 尔 、 丁 和 清 少 纳 言 ( Sei 但 [3 ] Shonagon) 作品中的情节事件和比喻就会觉得 ( 翻译) 对他们不公平 。 诗人因为明显的原因同样也会遭受那种待遇 ,而且如果解读太离谱 ,所 释读的主题可能就是读者自己的了 。通过主题式阅读 —— — 一种应付翻 译文学的技巧 —— — 所获得的东西未必是作品最值得了解的部分 。世界 ・14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5. zycnzj.com/ www.zycnzj.com CLIC   . 56   3 ,   Vol No. 2004 文学和翻译 ( 文学) 都是理解 ( 文学) 的模式 ,也是过滤的手段 ,因为它们 在再现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把选择性成见加诸文学领域 。将世界上的 文学再现出来并非世界文学的全部作用 —— — 让各种文学传统接触并让 某一语言经受 “外异性的检验” ⑨世界文学在这方面可发挥能产性和 , 诗学作用 。但要发挥这些作用就要求将语言 —— — 原文的和译文的 —— — 体认为某种超越单纯作为内容承传系统的东西 , 将其视为某种具有自 身分量和阻斥力之物 。 如若在主题式阅读中无法确定比较文学的具体对象 ,那么这个对 象或许就藏身于仅以作品及其内容为表征的维度里 。正如苏格拉底可 能问到的问题 ,某种如同想象和讲故事一样不可靠的事物能让人得到 真知吗 ? 或者说某种起伏不定的现象最终能转化成某种坚固而必要的 东西吗 ? 19 世纪的亚历山大・ 维谢洛夫斯基 (Alexander Veselovskij) 及其 20 世纪的追随者维克托・ 日尔蒙斯基 [4 ] ( Viktor Zhirmunskij ) 都深信进化 法则无可逃避 ,这种信念形塑了他们的比较工作 。将社会历史解读为 环环相扣的阶段 ,把文学看成社会情形的表征 ,这种俄国式的比较文学 能够在不同传统各个阶段的连接处找到研究对象 。在前苏联大部分时 ⑩ 间里 ,让文学臣服于社会科学肯定是一种有效的防御策略 。 芒罗・ 夏德维克 ( N. Ker2 夏德维克 ( H. Munro Chadwick) 与 N. 科肖・ shaw Chadwick) 合著的《文学的成长》 书名颇具象征意味 , 是利用民间 , 文学和口头传统的成果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尝试 。两位作者宣称 他们的目的是在对大量古代欧洲文学 —— —“当然我们所说的文学指独 ϖ λ gb 立的文学” —— — 作平行研究所获成果的基础上 ,为文学史确立总体原 则 。这种考查方式用比较语文学和比较神话学的方法将历史分科研究 和拓扑分类法的成果熔为一炉 。文学的本来特征是什么 ? 什么样的文 类和俗套 ( topoi ) 充斥于其间 ? 它们是如何因时而变的 ? 夏德维克兄弟 确立的比较研究目标预示他们过分关注诸如希腊和拉丁书面文化所承 载的那些边际影响 ( lateral influences) ,似乎借用的成分倒成了实验的根 本 ,而这个实验本该有自己的操作方法 。于是他们的事业走向了梵・ 第 ・1 5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6.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中国比较文学  2004 年第 3 期  ( 总第 56 期) 根所设计的比较文学形象的反面 , 对梵・ 第根而言 , 比较文学就是文学 进出口的研究 。比较的文学研究可以同时在两种既意蕴丰瞻 、 又截然 相反的范式里进行 ,这一现象表明 20 世纪 30 年代左右研究领域的变 换不定 ,或者说不连贯 。 其次是 20 世纪 30 年代进行的学科 “主干” “枝蔓”和 的实验 。R. D. 詹姆逊 ( R. D. Jameson) 引入 I. A. 理查兹 ( I. A. Richards) 和 C. K. 奥登 ( C. K. Ogden) [5 ] 的理论 ,将比较文学建立在语义行为上 :   一种民族语言就是一套无限复杂的姿态语 ( gestures) 。各民族 利用象征符号掌握世界 ,同时舒缓或刺激情绪 。 …… 确定一个社 群里所用语言的词语的意义 、感觉 、 声调和内涵等的范围 , 就意味 着要突出该社群行为的某些方面而隐蔽另外一些方面 。 如果这个关于意义的粗略描述可接受的话 ,那么文学的比较 就会成为几种意义的比较 ,德国人 、 法国人 、 英国人和美国人纷纷 ω λgb 利用词语激发这些意义 。 在这里 ,人类的符号使用能力 ,这个人类学范畴 ,取代了共同基础 , 而且还可充当衡量欧洲各民族经历了几百年民族语言教育后彼此间异 同程度的标尺 。在美国比较文学系 ,一篇博士论文如果含有论述 《项狄 [6 ] 传》 、 夏洛克・福尔摩斯 《堂吉诃德》狄更斯 、 、 、 托尔斯泰 、 别雷 ( Andrie [7 ] [8 ] Bely) 和罗扎诺夫 ( V. V. Rozanov) 的章节 , 并附论了主要的俄罗斯 作家 ,这篇论文一定是篇合格的比较文学论文 。这是维克托・ 什克罗夫 [9 ] ξ λ gb 斯基 (Viktor Shklovskij) 1925 年的著作 《散文理论》 无意中开创的文 类 。在这本机巧 、 雄辩和厚重的著作里 ,所有论述贯穿着一条主线 , 即 这样一种观点 : 创作是 “写作手法的艺术” 应该以技巧而不是主题为 , 重 。要不是 40 年来什克罗夫斯基的作品被掩埋在俄罗斯现代历史的 迷雾里 ,今天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和急于确定学科对象的比较文学家 所获得的知识学问已杂然并存 ,或早就如此了 。文学性 ,或者用蒂尼亚 ・16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7. zycnzj.com/ www.zycnzj.com CLIC   . 56   3 ,   Vol No. 2004 诺夫 ( Yury Tynjanov) 的著名术语 , literaturnost ,是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 也是所有文学传统的共享因素 。像比较文学这样的世界性学科 ,研究 并在所有文学语境中描述 “文学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什克罗夫 , 斯基对散文的研究和雅各布逊 ( Roman Jakobson) 对诗歌的研究虽然差 别很大 ,但都是关注 “文学性” 的范例 。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 ,前者的论 点也适用于翻译文学 ( 而不会受影响 ) ; 而后者发现 , 在某些语言里 , 由 于语言质料的缘故 ,可供选择的诗歌手法大受限制 。虽然可以在很抽 象的层面上描述下列一些诗歌的跨语言特征 ,如平行 、 对称 、 等效性与 图象性等 , 但诗人的创作受制于窄口音和宽口音 ( labialized and plain consonants) 相区分的几率 ( 如在俄语中 ) 以及声韵类别 ( 如古汉语 ) 等 ψ λ gb 等 。 对诗歌进行形式主义式的解读 ,可以使比较工作建立在对十分复 杂的语言学知识的细节和文体 、文类及影响的微妙之处的把握的基础 上 ,并以此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文学艺术规律中的一个局部的范例 。 秉承形式主义传统的一些新的分析性学科 ,如叙事学 、 描写诗学和 符号学 ,还有一些形式主义传统之外的学科 , 如福柯的 “谱系学”亦即 , ζ λ gb “交流的物质性” 它们像语言学一样共同催生了一个专门的术语系 , 统 ,这个系统似乎使文学研究的对象偏离了某种特定的传统 。有一种 观念认为 ,文学视角 ,或者例如句式破格 ( anacoluthon) ,不过是一种文学 范畴 ,既能在法语作品和意大利语作品中找到 ,也能在祖尼语 ( Zuni ) 和 吉古语 ( Gikuyu) [10 ] 作品中找到 ,而对文学术语词典的合作编纂使这种 观念变得似乎合理可行 。但是如果把当代 ( 文学) 术语系统与比如中国 传统的文学效果术语语汇相糅合 ,结果往往牵强附会 ,双方术语内涵不 { λgb 能通融之处多于和谐之处 ,显得很别扭 。 如果说比较文学工作者干得 不错的一件事是找到许多对等词/ 术语 ,那么专家们对此举的拒绝就文 学理论的互动而言则意味深长 。比较文学需要突破这些限制 ,时时记 住它承诺要抛弃的民族/ 国家界限并不仅仅是在一片相连的土地上随 意划出的线条 。 “文学性的语言学问题”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观念框架 ,也将触角延 ・1 7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8.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中国比较文学  2004 年第 3 期  ( 总第 56 期) 伸到无穷无尽的潜存的发现语境 ,因为人类文化无不充满言语艺术 ,而 且有多少种突破惯常的字面的 ( 比喻性说法 ) 交流方式 , 就有多少相应 的 ( 言语) “手段”。的确 ,恰如保罗・ 曼 ( Paul de Man) 所言 , 将 德・ “文学 性”重新界定为 “语言的修辞或喻说维度 。 …… 它就能在阅读文本的任 何言语事件中显现出来”即使在阿齐・ , 邦克 ( Archie Bunker) 和依迪斯・ | 邦克 ( Edith Bunker) λ [11 ] 那些苏格拉底式的对话中也如此 。形式主义 gb 式的阅读方式是一个巨大的经典消解器 。如果说所有文学作品都有许 多有待文学理论去探寻的特点 ,那么只要读得足够仔细 ,任何作品都不 会比别的作品逊色 。 几乎在每个方面都形同水火的批评家 ,如什克罗夫斯基 、 雅各布逊 和德・曼等 ,却纷纷钟情于“文学性” 概念 ,这种现象说明 ,无论表述的方 式有多大差异 ,这个概念对比较文学极具吸引力 。这个概念并不看重 语言或民族边界和历史时期 , 因而也将把许多对比较文学的惯常反对 意见抛置一边 。试图把比较文学限定为首先是何物的做法自然会以意 见纷争而告终 ,而“文学性” 是一个具有差异的概念 ,它与日常语言紧密 相连 。它作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基于选择一个模式的论争 : 并非 所有的文学性都是相同的 , 而是说文学性的实例与陈旧语言的实例相 区分的方式同样是它的信息 。这个概念的模态特征 ( modal character) 使 其富于活力并独立于语境 ,恰好是扩张中的研究项目应有的特性 。这 也可说明为什么在不同时期 , 其它考虑学科对象的方式更受青睐时 , } λ gb “文学性” 概念依然颇具活力 。 不过这个术语并不很适合作为比较文 学体制化的旗号 ( totem) ,因为它不能充分展现下列实情 : 文学性是从语 境和阅读方法里冒出来的 ,而不是文学固有的特性 ,而且它还暗示着学 科产品和有限的对象之间的范畴滑动 。 将文学性 ( 或文学语言) 提到比较文学之特有研究对象的地位后 , 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些悖论 。通常在该领域进行的活动未能得到反映 。 ∼ 文学史 ,甚至比较文学史和国际文学史 λ 的写作已司空见惯 , 但 gb “文学 性”史却匪夷所思 。有发现文学性的阅读法 ,有既观看普通绘画又观看 ・18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9. zycnzj.com/ www.zycnzj.com CLIC   . 56   3 ,   Vol No. 2004 非再现绘画的 ,还有既欣赏普通音乐也欣赏无调式音乐的 —— — 每一现 象都证明并肯定了上述艺术媒介的独立性 。语言 、 颜料和声音不仅是 传载一般观念的工具 ,更是观念的独特而不可分离的栖身之所 。这一 发现使媒介之间的互换更加困难 。比较文学即使在其独立呼声最高的 阶段也未能充分阐明它在某一单个连贯的研究项目中的实际范围 。因 此 ,文学性的学科中心地位必然是一种文学史 、 艺术间比较及其他相似 异律活动所期望的理想状态 ,或只能接近达成的模式 。奇怪的是 ,历史 上比较文学坚守所定对象的特征之时也是其借松散的 “理论” 之名向外 辐射强大的跨学科影响力之时 。 另一悖论似的纠结是 ,以关注文学语言的具体的特性来关注文学 性的呼声远远盖过对民族语言学科的传统关注点的注意 , 结果使传统 的关注点显得犹如明日黄花 ,似乎无关紧要 。于是一股无名的理论之 潮 ( an invisible college of theory) ( 有时栖身于比较文学系 ,但并不总是如 此) 在先前界限分明的课程间游弋不定 。每个提出或应用理论的人都 成了比较研究者 ,但愿他们这样做是出于无奈 ,因为理论语汇都有不可 否认的特定历史根源 。理论产生巨大影响力大约 20 年后 ,不知为何民 族文学研究的中立化趋势竟然成为制度性现状 。全国范围内的语言和 文学课程要么被减掉 ,要么被并入各种外国语言文学大系 ,或者归于人 文学科之外的单位之下 ( 如国际和海外研究课程) 。比较文学得以诞生 的学术背景 —— — 民族语言和文学是其中最坚实和稳固的学科 , 而比较 文学只是偶尔成为选修科目 ——— 已经逆转 ; 随着外语系对与大都市相 联系的后殖民文学发生兴趣或在更广阔的语境中检视民族传统 , 这一 背景已经彻底地颠倒过来了 ( inside out ) 。各学科的角色重新分配之 后 ,比较文学再也不能发挥以前的作用了 。这些 ( 学术 ) 体制变化有必 要在本报告后面部分专门探讨 。 美国比较文学协会 1993 年的报告讨论了学科的状况 , 后以“多 元文化时代的比较文学” 为题与数篇附论一起发表 。它将比较文学 刻画成新千年各研究领域之冠 , 在边界学研究中吸收可以跨边界的 ・1 9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10.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中国比较文学  2004 年第 3 期  ( 总第 56 期) 机会 :   今天 ,比较空间存在于通常由不同学科去研究的艺术生产之 间 ; 存在于这些学科的各种文化建构之间 ; 存在于西方文化传统和 非西方文化之间 ,不管是高雅文化还是大众文化 ; 存在于被殖民民 族与殖民者接触之前和之后的文化产品之间 ; 存在于那些被界定 为“阴” “阳” 与 的性别建构或被视为“异性恋” “同性恋” 和 的性取向 之间 ; 存在于种族的和民族的意指方式之间 ; 存在于意义的阐释性 言说与意义生产和流通的唯物主义辩析之间 ; 诸如此类 , 不一而 足 。这些将文学置于扩展的话语 、 文化 、 意识形态 、 种族和性别等 领域中进行语境化处理的方式与以前根据作者 、 、 民族 时期和文类 来研究文学的老模式判然有别 ,以至于“文学”一词再也无法充分 υ µ gb 地描述我们的研究对象 。 与其说 1993 年会议参加者宣布了本学科的新方向 ,不如说他们注 意到了已然的潮流 。如果说比较文学的学位课程和书籍所遵从和僭越 的关于语言 、 文类和时段的一贯分界是由民族文学史的框架所勘定的 , 那么这儿所说的新 ( 研究) 方向则来自传媒研究 、 后殖民研究 、 文化研究 以及由 20 世纪后期 的 社 会 运 动 所 强 化 的 “认 同 政 治 学” politics of ( ϖ µgb recognition) 。 考虑到已有的学术影响 , 比如韦勒克和沃伦 1949 年的合 著 《文学理论》新提出的 ( 研究) 路子聚焦于文学生产中的 , “外在决定因 ω 素” µ 但确切地说 , 关键的问题是叩问文学范畴的 。gb “内倾性”以及上述 决定因素究竟是否是 “外在的”换言之 “担忧这个范畴的历史偶然性” , , ξ µ gb 就是伯恩海默报告号召我们去承担的文化研究任务 。 1993 年的报告对于比较文学的任务和对象的说教 ( theory) 并不比 该领域其它任何报告说得少 。 “文学文本”被看成是“复杂的 、 变动不居 的、而且经常抵牾的文化生产领域之中众多话语实践之一种” 42 ) 。 ( “比较文学应该分析各种认识论 、 经济和政治语境中的文化表达的物质 ・20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11. zycnzj.com/ www.zycnzj.com CLIC   . 56   3 ,   Vol No. 2004 可能性 ,无论是现象的还是话语的”45) 。这一论点切中了我们旷日持 ( ψ µgb 久的学科怀疑论 ,事实上即我们的“创造性毁灭” 传统 。“文化 ( 包括文 学) ” 已加入专为规划专业身份而提出的主观性对象之列 。民族文学史 向来倚重身份界定并极力减少相互间的改变 。正如早些时候比较文学 以其自身的世界主义 ( universalism) 和文学交流的说法取代民族文学史 的情形一样 ,在 1993 年 ,50 年代和 60 年代构成比较文学学科焦点的没 有边界的“文学” 概念被重新描述为权且认同的幻觉性产物 。可是在 “多元文化时代” “文化” , 究竟为何物 ? 在学科意义上 “比较的空间” , 是众多实践活动协调的结果 。这些 实践活动形成了下列学科的研究对象 : 社会学 ( 包括种族 、 性别和性偏 好) 、 历史编纂学 ( 西方的和非西方的 ; 欧洲殖民活动前后的情形) 、 技术 史 ( 交流形式 ,不同艺术的媒介) 以及以 “文化建构”为关心对象的学科 ( 人类学 、历史学 、 社会学和政治学) 。这些实践活动及其相应学科可以 安置文学 ,但文学似乎不能安置它们 。这对一个虽有前途却无既定对 象的学科来说真是有苦难诉 , 因为假如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理论要用 外部的术语来阐明 ,那它就有丧失独立性的危险 ,从而沦为框定它的那 些学科的应用领域 。事实上 ,在上述方案里设定标准的学科都是些离 文学相当远的社会科学 ,这使其受制于人的威胁更为严重了 ,因为几乎 没有文学学者能以同样的方式回应社会科学的主张或在室内从事人类 学的实地工作 。[ 1993 年报告给人的印象是其结论是从别处 ( 别的研 究领域) 延伸出来的 ,尤其是偶尔几句随便说说 、 并未深究的价值判断 ζ 的话强化了这一印象 。µ ] gb 虽说是良药苦口 ,但这张知识图谱并非不可想象 ; 最好是使它在实 际上已经存在的几个学科的布局中发挥作用 ,而不是凭空设想 。比较 文学在其新 ( 学科) 布局中将欲何为 ? 既然“文学研究中那些指向多元 文化 、 全球化和跨学科课程的进步倾向本质上已经是比较性的了”那 , 些被认定为搞比较文学的人要加入上述潮流是很方便的 ( 47) 。文化研 究“总是在单语环境操作且一门心思处理当代大众文化的问题”这个 , ・2 1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12.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中国比较文学  2004 年第 3 期  ( 总第 56 期) 缺陷使其有求于比较文学家为其提供 “外语知识 、 文化翻译培训 、 跨学 科的对话技能以及理论的圆熟 ( 策略) ”45 ,47) 。比较文学还可以通过 ( 建议新作品和判断经典性的模式的途径来引导有关文学经典的争论 。 它似乎注定要成为 “夹缝” 中的艺术 、 学科间的外交使节和文化特性的 交易所 。 “夹缝”处境也意味着承诺多样责任 。 “历史 、 文化 、政治 、 定位 、 性 别、性取向 、 、 阶级 种族 ———用 ( 1993 年的 ) 新模式阅读作品就要尽可能 多地把这些因 素 考 虑 进 去 。这 里 有 个 窍 门 , 即 按 前 述 办 法 做 时 无 须 …… 道明就可以把文学作品解释成是对这些因素的不折不扣的反 { 映 …… 不用具体化就可以把这些因素语境化” µ 然而 ,通常总是如此 , 。gb 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这些因素具体化 : 比如 “多民族文学” mixed2race , ( literature) 研究引起注意 ,因为他们声称由自称属于多 “种族” 的人创作 | µ gb 的文学或描写这类人的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 。 如果一项研究 ,比如 对日语 、希腊语和诺斯语诗歌节奏的研究 ,否认在比较语境之外也会有 叫作 “诗歌节奏” 的东西 , 这样的研究将是异常的 。( 但是 , 也有一种可 能 ,即比较的对象不是被比较事物的某种普通基质 ,而是比较行为本身 } µ gb —— — 这种结论的制度性后果可能是严重的) 。 大多数学科都是建立在 成功的具体化策略上 。不进行具体化 ,就意味着将所描述的事物的特 性建立在虚弱的假设上 ,描述者不会天然地熟知事物的特性 。当然 ,那 些教授经典的文学系 ,如法语系 ,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这样一种论调 , 认为一部分生活在法国的人的语言和文学构成了一个有意义的单元并 且可叙述 ; 那些先驱者试图通过理解 “法国特性” Frenchness) 来将其具 ( 体化 。( 如果某一天 ,此种论调失效了 , 他们所指的 “东西” 似乎就是具 体化的成果 。在语境化的模式里比较文学发觉自己在铺天盖地的名词 ) 包围里再次沦落为一个副词 。 1993 年的报告从各种制高点考察本学科后 , 为我们提供了一整套 想象中的版图 ,各阶层有力量的学术团体对其作出的反响可以佐证这 一点 。令人不解的是 ,那些在其它方面意见相左的人竟然也有许多重 ・22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13. zycnzj.com/ www.zycnzj.com CLIC   . 56   3 ,   Vol No. 2004 合的意见 ,竟然对学科范围的看法相当一致 。“文学”从本学科的绝对 中心降格为众多文化话语模式之一 。无论回应者们认为此举是好是 坏 ,但所有人都一致认为它带有一种既反对欧洲文学中上流文化经典 、 又反对理论主宰一切的正统观念的姿态 。它引用社会科学的立论被认 为是牺牲学科独立性的行为 ,不是说它 “自杀性地打破边界”就是认定 , ∼ 它根本没有把自己的领域作为研究 ( 活动) 的中心 , µ 采用社会科学的 gb 范畴被认为是牺牲学科独立性的行为 。从回应者们选择的例证 ,有时 从他们表达的观点 ,可以看出思维方式如何强化了他们选取对象的倾 向性 。只需告诉我你们的对象是什么 , 我就能说出你们要用的方法 。 1993 年报告所引入的学科间的“疏松空间”porosity) 一方面使叙事性和 ( 纪实性文类的地位大大提升 , 而这类作品极易淹没在传记和历史钩沉 里 ,此外还容易引起翻译式或主题式解读 ; 另一方面还会忽视诗歌 ,而 υ ν gb 诗歌与语言血肉相连 ,与哲学和逻辑也很亲近 。 有人已预见到以后比 较文学与民族和语言等观念一点也不沾边 , 于是最全面的学科形象将 会是“比较的媒介” ν 那些对该报告对本领域所持观点不甚乐观的人 ϖ 。gb 坚持认为文学具有自身特性因而拒绝 “将其在其它话语里彻底语境 ω ν gb 化” 而且有必要建立具有自我意识的阅读理论 。 , “文学” “文化研究” 与 之间的论战 , 每每不断地纠缠在接受文本和 理论时的 “西方中心论” “非西方中心论” 同 的争论之中 。虽然已经提出 来了 ,要展开这场争论 ,尚有疑难之处 。一旦卷入细节问题 ,就忽视了 大局 。前线模糊了 ,争论的各派淹没在另一派之中 。 ( 1993 年 ) 报告的 作者将细读原作这一比较文学的法宝放宽了标准 : 其姿态似乎是开放 性的 ,但也可能被认为是在建议并非所有语种的文学都值得苦苦学习 , 阅读原文 。它说 “过去仇视读译文的倾向应该缓和了 ……我们甚至还 要容纳几门少数民族文化课程 , 那些课程里大部分课本用的都是译 ξ 本 。ν ( 几篇善意的论文里的外国人名印刷错误 , 如 Buchi Emchetta ” ”gb “ , “Vauri Viswanathan”进一步说明细读和多元文化立场并非一回事 。周 , ) 蕾 ( Rey Chow) 发现把非西方文本塞进比较文学经典可能仅仅意味着遭 ・2 3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14.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中国比较文学  2004 年第 3 期  ( 总第 56 期) 遇到另一类来自遥远文化的 “欧洲中心主义式”的专家 ; 接触异域经典 并不能保证教会每个人都能像当地人那样理解它 。周蕾试探性地对 ψ ν gb “伟大的东方学家 、 汉学家 、 印度学家及诸如此类人物” 的所有追随者 开了一枪 ,于是出现了下列问题 : 何种专业技能对新的比较文学才是有 价值的 ? 世界上进行文化研究的系科必须培养它们自己的未受欧洲中 心主义病毒感染的专家吗 ? 无论从哪方面讲 ,问题的关键都不是要不 要将文学语境化和接受新传统 、新经典 ,而是如何做 ; 而只要一问“如何 做 ”就会远离虚幻的身份问题并靠近实际问题 , 远离诸如 , “比较文学 的正确对象是 …… 之类的说辞而倾向 ”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 , 我们要做 的是 …… 这样的说法 。 ” 比较文学只有根本地而非偶尔为之地投入某一类特定的对象 , 把 “文学” “文化研究” 和 之争作为区分研究对象的框架才有意义 。如果一 个意大利语系突然将重心转向瑞典语言和文学 , 它将遭受的身份危机 要比一个经济系停止俄罗斯研究而转向拉美所遭受的深刻得多 。根据 比较文学宣称的研究对象 ( 永远在变动 ,永远在撤退) 的历史模式来看 , 并没有理由可以说文化研究的典型对象在比较文学力所能及的范围之 外 。这只是说如果文化研究给我们的议题不是装在黑匣子里的现成东 西 ,而是经得起本学科教会比较学者去做的那种分析 、 批判和语境化的 东西 ,我们当然能够 ( 而且也应该 )“搞”文化研究 。例如对言语行为理 论 —— — 一个从法律和日常语言哲学领域游离出来的 “移民” — 就要进 —— 行这类再分析 ,即其观念进入文学研究的过程中要不断被修正 ; 而在我 们的领域 ,言语行为理论已成为 “文学之比较” Comparison of literatures) ( 和“同文学的比较” Comparisons with literature) 这类比较文学概念间的 ( ζ νgb 重要通道 。“文学” “文化研究” 与 并不必然冲突 ; 所谓“冲突”至多是我 { ν gb 们称之为“文学” 的那种东西 的研究对象两种属性的自相矛盾 。 ( 社 会科学的类似矛盾很可能被概括为结构与功能的矛盾 。再次引用一位) 忠诚的形式主义泰斗的话 “文学性的语言学根基不仅在揭示其意识形 , 态偏误方面 ,而且在解释何以发生偏误方面都是有力而必不可少的工 ・24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15. zycnzj.com/ www.zycnzj.com CLIC   . 56   3 ,   Vol No. 2004 | 具” ν 且不管 。gb “偏误”这个德・曼喜用的术语的内涵如何 ( 不然就意味 着 ,精确地说来 “偏误” , 从何而偏的问题了 ) , 这个概念已经给了文化 、 历史及文学研究足够的工作去做 , 如文化历史研究中分析符号系统权 力运作所起的 “变化”文学研究用能够说明其运作规律的语言学或语 , 法模式来揭露这种权力 。 回到副词的政治问题 : 比较文学最为人所知的特点不是解读文学 而是对任何可读之物进行文学性解读 ( 详察文本并保持抗拒和元理论 意识) 。语境化总是合法的认识论动机 ,但我们也不要以为任何语境都 是真实可靠的 。否则比较文学不过是通向其它更具意义和决定性的学 科的入口 ,如此一来 ,我们的工作 —— — 无论采用细读 、 世界文学 、 比较文 学史 ,还是跨学科方式 —— — 最大限度能提供的不偏不倚的批评关系模 式也不过是欺世之辞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近似 “文学性”的术语 , 但这 并非暗示该术语将专指书面文本 “文学”作为才出现几百年的书面文 、 ( 本的亚类) 或更具误导性的某一特定类型的文本 。 “文化”不是我们需 要的术语 ,因为文化充满了关于历史身份和价值系统的假定 。最需要 保留的 ,以及当我们讨论比较文学仍然有用还是已完成使命应该消失 之时处于危险之中的 ,就是元学科性 ( meta2disciplinarity) 。之所以如此 , 不是因为元学科性有何特权或能保证我们的独特性 , 而是因为它是我 们坦然面对新对象及新探问形式的条件 。 这里对比较文学寻找合适对象的简短历史回溯 ,终使我们返回去 直面各种比较 “项目” 。在唯名论者看来 , 学科的参照点就是各种对象 遇合 ( encounter) 之处 , 而且这些对象舍此别无所同 。它不需要一种理 论 ( 哲学或意识形态) 而需要一种诗学 ( 对实干艺术的阐释 ) 作为指引 。 这并不是说比较文学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从事某项具体项目的个别 比较文学工作者知道或者会逐渐清楚地知道她在干什么 。但是多项比 较工作的成果相加并不会形成一套累积性定律 , 也不能为所有后来者 证明 X + Y” “ 式的可比性 ,因而由于某些缘故也不能构成一门学科 。比 较文学专与 ( 对象的) 特性和关系打交道 : 关注对象的特性并由此超越 ・2 5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16.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中国比较文学  2004 年第 3 期  ( 总第 56 期) 各种既定的话语模式和新解读方式在对象间创建的各种关系 。每一个 比较文学项目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项试验 , 而且最有创见的试验最能 回答那些武断的诘问 “我们为何应该对这种遇合感兴趣 ? 你如何证 : 明 ,如果从对象所属学科的传统视角来选取对象 ,我们就什么都看不明 白 ?” 这些实际上是针对学科整体的发问 ,而且本学科在学术体制内的 独立性也有赖于此 。 译注 : [1 ] 佩特罗里 ( Gaius Petronius ( ~27 —66A. D. ) 是古罗马皇帝尼禄 (Nero ,37 —68A. D. ) 的宫 廷顾问 ,专门为皇帝提供奢侈铺张生活的建议 。他同时又是一个文学家 ,创作了 《萨迪 蕾肯》 Satyricon) 这样一部讽刺作品 ,据说是影射尼禄宫廷的 。 ( 《萨迪蕾肯》 约写于公元 61 年 ,1664 年首次出版 。该作品风格并不统一 , 文中既有谚语 、 韵文 , 也有叙事故事 , 各种语体杂陈 。佩特罗里后来由于政敌离间他与皇帝的关系而被迫自杀 。阿奎那 ( Thomas Aquinas) ,欧洲中世纪著名的神学哲学家 , 其著作 《神学大全》 Theologica ) 用 5 ( 种方法证明了上帝的存在 。 [2 ]  戴维・ 达姆罗施 (David Damrosch) ,哥伦比亚大学英语和比较文学教授 ,已出版多部比较 文学理论著作 。他在 2003 年的新著 《何为世界文学》 What is World Literature ?) ( 普林斯 ( 顿大学出版社) 中对世界文学的范围和目的进行了广泛的考察 , 并对其在一个急剧变 革的时代里的用途和滥用作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世界文学并不是一种文本的标准 , 而是一种文学流通和阅读的模式 ,是在翻译中受惠的作品 。 [3 ]  清少纳言 (Sei Shonagon , 965/ 967 —1010 后) ,日本平安时代有名的才女 ,因家学渊源 , 深 通和歌又熟谙汉学 。与紫式部齐名 。一条帝时 ,仕于皇后定子 ,著有 《枕草子》意思就 , 是放在枕边随意翻阅的笔记 ,草子就是草纸的意思 。 《枕草子》 是日本 “物哀” 文学的肇 始 ,也是古代日本文学中惟一有分析精神的作品 ,是分析美学的萌芽 ,显示出清少纳言 特有的洞察力 。 [4 ]  亚历山大・ 维谢洛夫斯基是俄罗斯比较文学之父 、历史诗学” “ 的奠基人 。维氏从 “类型 学相似” 的视角探讨民族文学中诗体形式的演变 , 提出文学的历史进程受社会发展规 律的支配 。他的 “历史 — 类型学相似” 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对日后俄罗斯的比较文学 产生了巨大影响 。维克托・ 日尔蒙斯基 、 巴赫金及维・ 米・ 普洛普等都是这一方法论的 继承人 。 [5 ]   理查兹 ( I. A. Richards) (1893 — A. 1979) 和 C. K. 奥登 ( C. K. Ogden) (1889 —1957) 都是英 美新批评的奠基者 ,同时又是著名语义学家 。二人合著的 《意义的意义》 (1923) 是符号 语义学的经典文献 。 ・26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17. zycnzj.com/ www.zycnzj.com CLIC   . 56   3 ,   Vol No. 2004 [6 ]  《项狄传》 Tristram Shandy) 是英国 18 世纪感伤小说家劳伦斯・ ( 斯泰恩 (Laurence Sterne) (1713 —1768) 出版于 1759 年的一部小说 。小说从形式到内容把由理查逊和菲尔丁等 创立的小说规范全部打破 ,以一种无中心人物和中心故事的近乎荒诞的形式出现 , 可 以说是意识流小说的滥觞 。 [ 7 ] 别雷 (Andrie Bely) 是 20 世纪初俄罗斯作家 Boris Nikolaevich Bugaev(1880 —1934) 的笔名 。 从 1902 年至 1908 年的短短 6 年间 ,别雷发表了 4 部以 “交响乐” 为题名的小说 ,试图把 语词和音乐糅合 ,利用系统主题 、 散文节奏化等方式将音乐规律用于文学创作 。 [8 ]  罗扎诺夫 (V. V. Rozanov) (1856 —1919) ,俄罗斯著名宗教哲学批评家 , 相当广泛地涉及 了文学批评领域 。 [ 9 ]  维克托・ 什克罗夫斯基 (Viktor Borisovich Shklovskij ,1893 —1984) 和下文的蒂尼亚诺夫 ( Yury Tynjanov) 与其他人一道于 1916 年成立的 “诗学语言研究会” 雅各布逊 ( Roman , Jakobson) 等人于 1915 年成立的“莫斯科语言学小组”可以视为影响深远的俄国形式主 , 义正式在俄国诞生的标志 。 [10 ]  祖尼语 ( Zuni) 是居住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西部印地安村落的祖尼人使用的语言 。吉古 语( Gikuyu) 是肯尼亚使用最普遍的民族语言 。 [11 ]  阿齐・ 邦克 (Archie Bunker) 和依迪斯・邦克 ( Edith Bunker) 是美国 20 世纪 70 年代的情景 喜剧《瞧这一家子》 All in the Family ) 中的夫妻 。剧中的阿齐・ ( 邦克是一个典型的老式 美国人 ,顽固而又富于爱心 ,不能融入 “大熔炉” 的现代社会 。 原注 :  ① Gossman 和 Sparison 的合集 Building a Profession 里许多关于行政行为如何影响比较文学 工作者的职业境遇的叙述 ,语含辛酸 ,触目惊心 。  ② Cited in Ulrich Weisstein “Assessing the Assessors : An Anatom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Hand2 , books” pp . 97 — in Janos Riesz , Peter Boerner and Bernhard Scholz , eds. , Sensus Commu2 , 113 nis : Contemporary Trends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Festchrift Fur Henry Remak ( Tubingen : Gunter Narr Verlag , 1986) , p . 104.  ③ Henry H. H. Remak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the Crossroads : Diagnosis , Therapy , and Prog2 , nosis” Yearbook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9 (1960) , pp . 1 — ; here p . 3. 到目前 , 雷马克 , 28 的见解已成为本领域的共识 。参见 Rene Wellek “The Crisi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 (1958) ,pp . 282 — in Wellek , Concepts of Criticism , ed. Stephen G. Nichols (New Haven : 95 Yale University Press , 1963) , and Charles Bernheimer “Introduction : The Anxiety of Compari2 , so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Age of Multiculturalism , p . 2. ,  ④ Ernst Curtius 的著作 European Literature and the Latin Middle Ages (Willard R. Trask 翻译 ,普 林斯顿大学 1948 年版) 就是在这种模式上重建了民族语兴起前天主教文化的统一性 。 关于 Curtius 与 Erich Auerbach 在其 Mimesis : The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in European Litera2 ture (Willard R. Trask 翻译 , 普林斯顿大学 1953 年出版 ) 所表观点相左的情况 , 参见 ・2 7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18.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中国比较文学  2004 年第 3 期  ( 总第 56 期) Maria Rosa Menocal 著 Shards of Love : Exil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Lyric (Durham : Duke Univer2 sity Press , 1994) .  ⑤ Karl Marx and Friedrich Engels “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 Selected Works in One Vol2 , , ume (New Y : International , 1968) , pp . 38 — ork 39.  ⑥ “未经理论化” 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Wellek 在 The Crisi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 中则声 明文学是 “普遍的人类” 所关注的 ,并以此排斥法国传统中影响和接受研究中的狭隘的 历史主义 。  ⑦  对于一些批判和历史的观点 ,参见 Lawall “Shifting Paradigms in World Literature” , 。  ⑧  David Damrosch “Comparative Lireature ?” PMLA 118 (2002) ,p . 329. ,  ⑨  Antoine Berman , Lπ epreuve de lπetranger ( Paris : Gallimard , 1984) .  ⑩  Rene Wellek “The Concept of Evolution in Literary History” pp . 653 — in Morris Halle See , , 661 et al . , eds , For Roman Jakobson ( The Hague : Mouton , 1956) ; Victor Ehrlich , Russian For2 malism : History —Doctrine ( The Hague : Mouton , 1955) ,pp . 10 — 15. ϖ λ  gb The Growth of Literature , 3 vols.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32 — , 1 :5 ,1. 40) ω λ R.  gb  D. Jameson , A Concept of Literatures (London : Kegan Paul , trench , Trubner , 1935) ,pp . 33 — , 29 — ; the model is clearly in I. A. Richards , Mencius on the Mind : Experiments in 35 30 Multiple Definition (London : Kegan Paul , 1932 ; reprin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John Consta2 ble , London : Routledge , 2001) . ξ λ Viktor Veselovskij , Theory of Prose , trans. Benjamin Sher ( Elmwood Park , Illinois : Dalkey  gb  Archive , 1991) . ψ Roman Jakobson , Verbal Art , Verbal Sign , Verbal Time , ed. Krystyna Pomorska and Stephen λ  gb  Rudy(Oxford : Blackwell , 1985) . ζ λ  gb Friedrich A. Kittler , Discourse Networks 1800/ 1900 , tr. Michael Metteer and Chris Cullens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0) ; Hans Ulrich Gumbrecht and K. Ludwig Pfeiffer , eds. , Materialities of Communication (Stand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4) . { λ 关于文学术语 ,可参见 Earl Miner , Comparative Poetics : An Intercultural Essay on Theories of  gb  Literature (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990) ,以及 :Z 2qi Cai , ed. , A Chinese Lit2 ong erary Mind : Culture , Creativity and Rhetoric in ‘ Wenxin Dialogue ’ ( Standford :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01) 。这方面的个案可参见刘禾著作 《跨语际实践》 Translingual ( Practice ,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5) , pp . 104 — 。106 | λ Paul de Man , The Resistance to Theory (Minneapolis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 1986) ,p .  gb  17. 让人感到惊讶的是 ,Paul de Man 认为如果细读文本 “语言的那种自足性潜势” , 取消 了而不是肯定了各种审美范畴 。(ibid , p . 10)“手法” (device) 不仅显露 , 而且弥散于各 处 。至于 Bunker 的例子 ,参见 de Man , Allegories of Reading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 1979) ,pp . 9 — 。10 } λ 到了 1988 年 ,Adrian Marino 还在提议在共同诗学基础上将法国大学对比较文学的理解  gb  重新改造为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 Comparatisme et theorie de la littterature , Paris : PUF , ・28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19. zycnzj.com/ www.zycnzj.com CLIC   . 56   3 ,   Vol No. 2004 1988 , pp . 304 —305. ) ∼ λ  gb See Mario J . Valdes and Lind Hutcheon , “Rethinking Literary History —— — Comparatively ”, ACLA Bulletin 25 (1995 —96) , pp . 11 — 22. υ µ “  gb  The Bernheimer Report , 1993 :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 Charles , Bernheimer , ed. ,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the Age of Multiculturalism , pp . 41 —42. ϖ µ See  gb  Charles Taylor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1992) , pp . 25 — in Charles Taylor et al . , 73 Multiculturalism : Examining the Politics of Recongnition , ed. Amy Gutman , second edition (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994) . ω µ Rene Wellek and Austin Warren , Theory of Literarue (New Y : Harcourt , Brace , 1949) , pp .  gb  ork 65 — 135. ξ µ Charles Bernheimer “Introductio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the Age of Multiculturalism , p . 10.  gb  , , ψ µ  gb 这个说法 , 可 参 见 Joseph Schumpeter , Capitalism ,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 New Y : ork Harper , 1942) ,p . 83 。还有一个高度 技 术 性 的 新 说 法 经 常 被 引 用 , 可 参 见 Phillippe Aghion and Peter Howitt “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construction” Econometrica , , 60 (1992) , 323 — 。351 ζ µ 例如在 1965 年和 1975 年  gb  “关于标准的报告” ,本学科的模式被描述成里 “防御性的和被 围困的”而在这份报告赞同 , “进步趋势” ,47) ;1993 年报告的作者一方面批评早先 (41 的比较文学者与民族主义合谋 ,另一方面却敦促人们注意 “某一本族语在 …… 构想社 会结构 、 形成民族身份 、 表达对政治和文化霸权的抗拒与迎合等方面” 的作用 , 这种论 调听上去更像是我们喜欢的而非讨厌的民族主义 。 { Charles Bernheimer “Introductio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the Age of Multiculturalism , p . 8. µ  gb  , ,  gb  Werner Sollors , Neither Black Nor White Yet Both : Thematic Explorations of Interracial Liter2 | See µ ature (New 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7) ; Jonathan Brennan , ed. , Mixed Race Litera2 ork ture (Standford :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02) . } µ Haun Saussy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gb  , PMLA 118 (2003) , pp . 336 — 341. ∼ω µ ν Peter Brooks “Must We Apologize ?”  gbgb  ,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the Age of Multiculturalism , p . 100 ; Roland Greene “Their Generation” ibid. , p . 150 , pp . 105 — , , 106.  gb  , among others , Marjorie Perloff “ Literature’in the Expanded Field” Comparative Litera2 υ ν See ,‘ , ture at the Age of Multiculturalism . pp . 175 —186. Jonathan Culler 分析学科重心从诗歌转向 散文叙事作品的观点见 Comparing Poetry : 2001ACLA Presidential Address” Comparative “ , Literature 53 ( 2001) , pp . vii2xviii 。 ϖψ νν  gbgb Rey Chow , “In the Nam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the Age of , Multiculturalism , p . 116 , p . 111.  gb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the Age of Multi2 ξ ν “ , culturalism , p . 44. ζ ν See  gb  Mary Louise Pratt , Toward a Speech Act Theory of Literary Discourse (Bloomington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1977) ; Shoshana Felman , Le Scandale du Corps Parlant : Dan Juan avec ・2 9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20.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中国比较文学  2004 年第 3 期  ( 总第 56 期) Austin , ou la Seduction en Deux Langues ( Paris : Seuil , 1980) , trans. by atherine Porter as The Literary Speech Act : Don Juan with J . L . Austin , or Seduction in Two Languages ( Ithaca : Cor2 nell University Press , 1983) ; Judith Butler , Gender Trouble :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New Y : Rutledge , 1990) 。 ork { ν  gb See Kerstin Behnke “Fragments , Not Wholes : Antinomian Thoughts in ‘Literary Studies ’” , , 50 — in Hans Ulrich Gumbrecht and Walter Moser , eds. , The Future of Literary Studies / 55 Lπ avenir des etudes litterarires ( Edmonton , Alberta : Canadian Re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关于社会和历史研究的分野 ,参见 Tilottama Rajan “In the Wake of Cultural Studies : G 2 , lob alization , Theory , and the University” diacritics 31 (2001) ,p . 67 — 。 , 88 | ν Paul de man , The Resistance to Theory , p11.  gb  简   讯 国内首家比较文学专业学术网站 —— — 文贝网 5 月初正式开通   文贝网 (www. cclaa. org) 是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学术委员会 、 上海高校都市文 化 E 研究院 、 上海师大人文传播学院和上海师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联 合主办的国内首家比较文学专业学术网站 ,其宗旨在于充分整合各类专业学术资 源 ,为国内外比较文学研究者及爱好者打造方便快捷的信息共享与交流的网上平 台 。网站开设了“学术动态” 学术著述” 经典专题” 学人漫记” 资源下载” “ 、 、 “ 、 “ 、 “ 、 “在线翻译” 文贝论坛” “ 、 等版块 , 页面清新明快 , 内容丰富多彩 , 更新及时迅捷 。 承担网站创办重任的孙景尧教授在“文贝网创办感言并致学界网友”中表示 ,新生 的文贝网将不辱三大使命 —— —“为青年学子打开学习深造的宝库” 为中外学者 “ , 提供教学研究的资料” 并成为“珍贵而又美丽的交换信物”。 本刊的最新信息和动态 ( 包括目录 、 要文摘要 、 征稿启事等 ) 也将于第一时间 在文贝网上发布 ,欢迎各位读者登陆浏览 。( 小末) ・30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95-2007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