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研 究 生:周建瑋 老  師:唐玄輝   The influence of Creativity potential and design process  on the performance of collaborative design .   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第十三屆研討會
前言  文獻探討  設計研究方法  實驗分析與討論  結論  產業高度分工的世界趨勢,產品開發的週期也隨著科技之日新月異相對縮短,早期單一設計師能夠獨當一面,負責所有事務的時代已慢慢過去  個人 團隊合作 設計師必須形成一個團隊的合作模式,透過不同的專業知識整合和管理,進而使設計更加延伸且落實 (Stumpf & McDonnell, 2002)  。  在個人設計中,本身創意展現和設計能力影響著設計師的創作與表現,然而進入合作設計的模式中,產生了有別於個人的不同方式。
前言  文獻探討  設計研究方法  實驗分析與討論  結論  問題 團隊的創意潛能組合 是影響主導團隊設計成果最大的主因,或是在 設計過程中 有其他更為重要顯著的觀察指標,可以為我們提供良好設計的依據?我們評判好的合作式設計標準,應該用何種角度去觀察,是依據成員配對還是了解過程? 創意潛能 設計互動過程 設計成果 是否兩位同樣具有高創意潛能的成員的合作,其設計成果可以達到 1  加 1 大於 2  的加乘效果  假設 目的  瞭解團隊設計中,不同創意潛能團隊的組合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前言  文獻探討  設計研究方法  實驗分析與討論  結論  文獻探討 1  合作式設計 2  設計創意潛能   3  設計研究方法  合作式設計  合作溝通模式  Cross & Clayburn ( 1996 )認為團體成員間 彼此分享知識 有助於做出重要決策與影響是否成為一個成功的合作式設計。  團隊的工作不但可以將許多任務分工,每個組員所擁有的技能和知識背景都可以增加其多元性和完整性 ( Paulus , 2000) 。  合作式設計中最主要是依靠成員間的溝通,來傳達彼此的概念與知識,溝通包括語言的與非語言的  團隊設計活動中 溝通 (social) 的元素 成為合作式 (collaborating groups) 創造力發展的一種約束。
前言  文獻探討  設計研究方法  實驗分析與討論  結論  文獻探討 1  合作式設計 2  設計創意潛能  3  設計研究方法  設計創意潛能 設計創意 創意潛能組合 設計有關的創意研究主要分為兩部份,其一 與創意產品有關 ,在探討創意產品的認知與創意作品的形式。而另一類研究在 針對創意過程 來探討,本研究主要探討創意產生的過程。  Weisberg(1986) 提出創意是另一種解決問題的形式,他強調問題解決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很少會發生跳躍性的觀點或是看法。這種 循序漸進解決問題的過程,可在設計行為 中得到證實。  創造力研究主要使用 Guildford 所提出的擴散性思考為原理(毛連塭等人, 2000 )  Torrance 即在 Guilford 理論的基礎上,發展了 拓弄思創意思考測驗 ( the Torrance test of creative thinking) 本研究依據此拓弄思創意思考測驗之成績結果,視為創意潛能指標,並依此將高創意潛能的受測者配對一起,低潛能者配對。 流暢性 (fluency) :短時間內能表達出的觀念和設想數量。 變通性 (flexibility) :能從不同角度靈活地思考問題。 獨創性 (originality) :具與眾不同想法和獨特解題思路。 精密性 (elaboration) :能想像與描述事物或事件具體細節。
前言  文獻探討  設計研究方法  實驗分析與討論  結論  3  設計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1  合作式設計 2  設計創意潛能  口語分析 鍊結表記 Newell  與 Simon 將口語分析應用在對邏輯問題解決的研究裡,在近年來, 設計思考 的文章,也嘗試將這個原本使用於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應用在相關設計思考研究上 (Goldschmidt, 1991, 1992, 1994, 1995; Schön &Wiggins, 1992; Suwa &Tversky, 1997) 。  口語分析法可分為兩大類,放聲思考法與影音回溯法。  在放聲思考中,受測者必須設計且同時口述其思考  本研究運用 鍊結表記 (Linkography) 分析,是 評估設計師的生產率 以及可當作設計產率與設計過程之間的橋樑( Goldschmidt , 1992 )。  「設計轉折」 (design moves) 。 -- 透過主觀認定有相關性的訊息給與標上 Link ,進一步觀察是否此訊息與前與後的口語訊息相關聯,並給予連線 。
前言  文獻探討  設計研究方法  實驗分析與討論  結論  實驗設定 分析方法 前測實驗與流程設計 正式實驗 ( 傳統媒材 ) 問卷訪談 口語資料編碼與分析 專家評鑑 口語分析 創意潛能分組 實驗設定 分析方法
前言  文獻探討  設計研究方法  實驗分析與討論  結論  設計研究方法 3-1  實驗受測者 3-2  實驗配備 3-3  正式實驗 3-4  問卷與訪談 3-5  編碼系統說明 本研究受測者二十人皆為在工業設計科系學生,兩人一組,共 十組團隊   設計競賽 的方式,讓受測者更能投入合作設計過程。  自由報名之方式  強制對 20 位受測人員 進行潛能高低之分組 , 最高兩人一組,以此類推  創意潛能分數分組
實驗媒材選擇: 傳統媒材: 筆(鉛筆、麥克筆) (1) 受測組 (2) 研究者 (3) 實驗手冊二份 (4) 高解析度之數位相機  Canon A80 (5)Sony DCR HC-90 拍攝受測組圖面 / 整個實驗過程 傳統實驗環境 :同時同地 前言  文獻探討  設計研究方法  實驗分析與討論  結論  設計研究方法 3-1  實驗受測者 3-2  實驗配備 3-3  正式實驗 3-4  問卷與訪談 3-5  編碼系統說明
前言  文獻探討  設計研究方法  實驗分析與討論  結論  設計研究方法 3-1  實驗受測者 3-2  實驗配備 3-3  正式實驗 3-4  問卷與訪談 3-5  編碼系統說明 正式實驗流程 正式實驗: 相關資訊提供: 設計題目的背景與市場資料 實驗時間 設計概念發想 70min 設計成果表版報告 5min 問卷調查與訪談紀錄 15min 實驗題目  健康的叮嚀夥伴—「趣味」隨身計步器
前言  文獻探討  設計研究方法  實驗分析與討論  結論  設計研究方法 3-1  實驗受測者 3-2  實驗配備 3-3  正式實驗 3-4  問卷與訪談 3-5  編碼系統說明 問卷訪談 個別進行  本資料將做為輔助探討的主觀資料。  成員彼此熟悉的程度和對本次設計過程 設計結果的滿意度
前言  文獻探討  設計研究方法  實驗分析與討論  結論  設計研究方法 3-1  實驗受測者 3-2  實驗配備 3-3  正式實驗 3-4  問卷與訪談 3-5  編碼系統說明 ,[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連接概念總共分成三種元素
前言  文獻探討  設計研究方法  實驗分析與討論  結論  實驗分析與討論 4-1  成員組成與設計結果 4-2  設計過程探討 6 位擁有設計經驗十年以上之專家 專家評鑑 評分項目包含『設計理念』、『功能層面』、『材質運用』、『情境傳達』、『概念創意』、『外觀造型』、『設計完整性』七個大項目。  從初步結果顯示 創意潛能的指標和專家評鑑分數沒有一定的順序關係 , 不過還是可以發現前面名次和最後名次仍落在兩個極端上面,研究將進一步透過編碼觀察這些現象的細節。 研究進一步透過統計方法檢驗: 創意潛能分數和專家評鑑成果的分數是否相關 ,是否符合假設好的潛能組合將導致好的設計成果。 Spearman’s rho 係數 R 值: 0.3963 ( 相關係數 ) P 值: 0.2568 P 值未小於 0.05 因此二者沒有顯著關係 51 66 66 71 79 89 90 99 106 110 創意潛能分數 8 6.07 255 J 10 5.90 248 I 5 6.45 271 H 7 6.31 255 G 4 6.55 275 F 8 6.07 255 E 1 7.31 307 D 3 6.57 276 C 2 6.62 278 B 6 6.33 266 A 成果名次 專家評鑑平均 專家評鑑總分 組別
前言  文獻探討  設計研究方法  實驗分析與討論  結論  實驗分析與討論 4-1  成員組成與設計結果 4-2  設計過程探討 滿意度問卷相關結果 - 成員熟晰度 3 1 2 -1 -2 -3 0 組員熟晰度 1. 在這次十組的分組中,其中 有九組 為第一次的合作, 僅有一組 先前有合作一次的經驗,在依潛能的強制分組下,團隊中的合作經驗都是稍嫌不足且陌生的。 2. 在這次十組的分組中,彼此日常生活的友好熟悉與了解的程度, 有四組 是彼此熟悉程度差異較大的,成員彼此不熟悉,但是在經過合作設計之後,卻產生了 第一名 的結果與 第八名 的成果  A  B  C  D  E  F  G  H  I  J J I H G F E D C B A 組別 平均 名次 專家評鑑總分 6.07  5.90  6.45  6.31  6.55  6.07  7.31  6.57  6.62 6.33 8  10  5  7  4  8  1  3  2  6 255  248  271  265  275  255  307  276  278 266
前言  文獻探討  設計研究方法  實驗分析與討論  結論  實驗分析與討論 4-1  成員組成與設計結果 4-2  設計過程探討 整體圖形在初步的探討中,呈現較為空洞,且過程中有數個完全沒有其他深入討論的概念,導致整個設計過程跳躍卻不連貫,而最終的概念早在一開始便已決定,沒有花更多心力在新的創意發想中。 設計過程探討  專家評鑑最後一名 8 6.07 255 J 10 5.90 248 I 5 6.45 271 H 7 6.31 255 G 4 6.55 275 F 8 6.07 255 E 1 7.31 307 D 3 6.57 276 C 2 6.62 278 B 6 6.33 266 A 名次 平均 專家評鑑總分 組別
前言  文獻探討  設計研究方法  實驗分析與討論  結論  實驗分析與討論 4-1  成員組成與設計結果 4-2  設計過程探討 設計過程探討  專家評鑑第一名 評鑑第一名的組別在過程中展現了高度發展的圖形模式,在前期小概念的討論保留了後面發展的空間,先以概念提出分享為主,前面的概念不會憑空消失,會適時在後面出現連結,並在最後展現密集的細節討論。 8 6.07 255 J 10 5.90 248 I 5 6.45 271 H 7 6.31 255 G 4 6.55 275 F 8 6.07 255 E 1 7.31 307 D 3 6.57 276 C 2 6.62 278 B 6 6.33 266 A 名次 平均 專家評鑑總分 組別
前言  文獻探討  設計研究方法  實驗分析與討論  結論  實驗分析與討論 4-1  成員組成與設計結果 4-2  設計過程探討 水平測量:概念數量;垂直測量:概念密度  最終概念 出現的時間點做切割,主要可以分成二個階段, 第一:搜尋主要概念,第二:概念細節的處理。   專家評鑑最後一名 專家評鑑第一名 3.91 4.2 3.66 概念密度 129 63 66 垂直鏈結數 33 15 18 水平概念數 67min 60min 7min 時間 全部過程 細節處理發展 搜尋主概念 I 9 實驗分析指數 5.27 7.54 2.46 概念密度 353 279 74 垂直鏈結數 67 37 30 水平概念數 70min 42min 28min 時間 全部過程 細節處理發展 搜尋主概念 D 4 實驗分析指數
前言  文獻探討  設計研究方法  實驗分析與討論  結論  結論 合作式的團隊成果與成員潛能組合的高低並沒有顯著的關係 ,成員高創意的組成不見得會產生最好的設計成果。  成員搭配 從滿意度調查表來看,也與彼此的熟悉程度沒有顯著關係,成員熟悉與否都有可能增進或減弱設計之發展 。   整個設計的過程和內容,仍然是整體設計評估中最重要也最關鍵的指標。  設計過程內容  鍊結表記的數據統計說明:設計內容的關鍵在 垂直概念發展的密度和數量 之提升,將有助於設計成果的表現。 研究在 Linkogrphy 的圖形評估與應用 -  比對 謝易成( 2007 )。 探討傳統與數位草圖對於團隊概念演化的影響 。
研究在 Linkogrphy 的圖形評估與應用 -  比對 謝易成( 2007 )。 探討傳統與數位草圖對於團隊概念演化的影響 。  前言  文獻探討  設計研究方法  實驗分析與討論  結論  2007  專家評鑑最後一名  G 組 2008  專家評鑑最後一名  I 組 2006  專家評鑑第一名  A 組 2007  專家評鑑第一名  D 組 圖形的比對說明了設計成果的優劣是可以從合作設計過程中窺探得知的,好的討論過程是循序漸進的不是憑空決定,透過先前的研究更能確定此方法的實用性,不僅驗證了前人研究的理論,也進一步讓此 Linkogrphy 圖形模式理論更加完整。
Goldschmidt, G. (1991). The dialectics of sketching.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 4, 123-143. Goldschimidt, G. (1992). Serial sketching: visual problem solving in designing.  Cybernetics and system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 23, 191-219. Goldschmidt, G. (1994). On visual design thinking: the vis kids of architecture.  Design Studies , 15, 158-174. Goldschmidt, G. (1995). The designer as a team of one.  Design Studies ,  16 , 189-209. Kan, J. W., & Gero, J. S. (2005).  Entropy Measurement of Linkography in Protocol Studies of Designing. In J.S. Gero & N. Bonnardel, (Eds.),  Studying Designers’05  (pp. 229-245). Australia: 2005 Key Center of Design Computing and Cognition, University of Sydney. PB Paulus .(2000). "Groups, teams, and creativity: The creative potential of idea-generating groups" ,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49(2)  , pp.237-262. Runco, M. A., & Chand, I. (1995). Cognition and creativit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7 , 243-267. Schön, D. A., & Wiggins, G. (1992). Kind of seeing and their functions in designing.  Design Studies , 13, 135-156. Simon, H. A. (1981). 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 . Cambridge, MA: MIT press. Stumpf, S., & McDonnell, J. (2002). Talking about team framing: Using argumentation to analyse and support experientiall learning in early design episodes.  Design Studies ,  23 , 5-23. Suwa, M., & Tversky, B. (1997). What do architects and students perceive in their design sketches? A protocol analysis.  Design Studies ,  18 , 385-403. van der Lugt, R. (2001).  Sketching in design idea generation meetings , PhD dissertation, Faculty of Industrial Design,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eisberg, R. W. (1986). Creativity: genius and other myths. New York: Freeman.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 2000 )。 《創造力研究》, 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智文( 2007 )。 探討創意潛能與概念衍生度對合作式設計之影響 。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 陳姿琪  (2004) 。 設計溝通在工業設計實務課程上的需求—以基礎產品設計課程為例 。桃園:長庚大學。 謝易成( 2007 )。 探討傳統與數位草圖對於團隊概念演化的影響 。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   Cross, N., & Cross, A. C. (1995). Observations of teamwork and social processes in design.  Design Studies ,  16 , 143-170. Cross, N and Clayburn-Cross, A. (1996) Observations of teamwork and social processes in design. In Cross N., Christiaans H. and Dorst K. (eds)  Analysing design activity J. Wiley and Sons  (pp. 291–317), Wiley, Chichester, UK   參考文獻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研 究 生:周建瑋 老  師:唐玄輝  The influence of Creativity potential and design process  on the performance of collaborative design .   報告完畢 謝謝您耐心的聆聽   Q & A

More Related Content

Viewers also liked

Creativity CH01 創造力
Creativity CH01 創造力Creativity CH01 創造力
Creativity CH01 創造力
NTUST
 
Hear
HearHear
Hear
NTUST
 
Calomanar 設計過程
Calomanar 設計過程Calomanar 設計過程
Calomanar 設計過程
NTUST
 
腕記得 bracelist
腕記得 bracelist腕記得 bracelist
腕記得 bracelist
NTUST
 
Persona & Work Activity Note Examples
Persona & Work Activity Note ExamplesPersona & Work Activity Note Examples
Persona & Work Activity Note Examples
NTUST
 
接納/Smart Communication Board
接納/Smart Communication Board接納/Smart Communication Board
接納/Smart Communication Board
NTUST
 
2013創創學程課程分享
2013創創學程課程分享2013創創學程課程分享
2013創創學程課程分享
NTUST
 
How to make a scenario movie
How to make a scenario movieHow to make a scenario movie
How to make a scenario movie
NTUST
 
Wearable device 技術簡介 for TEX Workshop
Wearable device 技術簡介 for TEX WorkshopWearable device 技術簡介 for TEX Workshop
Wearable device 技術簡介 for TEX Workshop
NTUST
 
HCD Process
HCD ProcessHCD Process
HCD Process
NTUST
 
User Experience Design Process (UXR & UXT)
User Experience Design Process (UXR & UXT) User Experience Design Process (UXR & UXT)
User Experience Design Process (UXR & UXT)
NTUST
 
CHECKLIST & SCAMPER
CHECKLIST & SCAMPERCHECKLIST & SCAMPER
CHECKLIST & SCAMPER
NTUST
 
Creativity ch02 創造力何在
Creativity ch02 創造力何在Creativity ch02 創造力何在
Creativity ch02 創造力何在
NTUST
 
App design process part II
App design process part IIApp design process part II
App design process part II
NTUST
 
2015 uxpa closing speech by ditldesign
2015 uxpa closing speech by ditldesign2015 uxpa closing speech by ditldesign
2015 uxpa closing speech by ditldesign
NTUST
 
Scenario Scan
Scenario ScanScenario Scan
Scenario Scan
NTUST
 
從使用者為中心到用戶體驗 from user-centered design to user experience
從使用者為中心到用戶體驗 from user-centered design to user experience從使用者為中心到用戶體驗 from user-centered design to user experience
從使用者為中心到用戶體驗 from user-centered design to user experience
NTUST
 
Observing users
Observing usersObserving users
Observing users
NTUST
 
Circulating by 馮盛哲 邱鈴媛
Circulating by 馮盛哲 邱鈴媛Circulating by 馮盛哲 邱鈴媛
Circulating by 馮盛哲 邱鈴媛
NTUST
 
Baby Box by 洪靜慈 羅欣琪
Baby Box by 洪靜慈 羅欣琪Baby Box by 洪靜慈 羅欣琪
Baby Box by 洪靜慈 羅欣琪
NTUST
 

Viewers also liked (20)

Creativity CH01 創造力
Creativity CH01 創造力Creativity CH01 創造力
Creativity CH01 創造力
 
Hear
HearHear
Hear
 
Calomanar 設計過程
Calomanar 設計過程Calomanar 設計過程
Calomanar 設計過程
 
腕記得 bracelist
腕記得 bracelist腕記得 bracelist
腕記得 bracelist
 
Persona & Work Activity Note Examples
Persona & Work Activity Note ExamplesPersona & Work Activity Note Examples
Persona & Work Activity Note Examples
 
接納/Smart Communication Board
接納/Smart Communication Board接納/Smart Communication Board
接納/Smart Communication Board
 
2013創創學程課程分享
2013創創學程課程分享2013創創學程課程分享
2013創創學程課程分享
 
How to make a scenario movie
How to make a scenario movieHow to make a scenario movie
How to make a scenario movie
 
Wearable device 技術簡介 for TEX Workshop
Wearable device 技術簡介 for TEX WorkshopWearable device 技術簡介 for TEX Workshop
Wearable device 技術簡介 for TEX Workshop
 
HCD Process
HCD ProcessHCD Process
HCD Process
 
User Experience Design Process (UXR & UXT)
User Experience Design Process (UXR & UXT) User Experience Design Process (UXR & UXT)
User Experience Design Process (UXR & UXT)
 
CHECKLIST & SCAMPER
CHECKLIST & SCAMPERCHECKLIST & SCAMPER
CHECKLIST & SCAMPER
 
Creativity ch02 創造力何在
Creativity ch02 創造力何在Creativity ch02 創造力何在
Creativity ch02 創造力何在
 
App design process part II
App design process part IIApp design process part II
App design process part II
 
2015 uxpa closing speech by ditldesign
2015 uxpa closing speech by ditldesign2015 uxpa closing speech by ditldesign
2015 uxpa closing speech by ditldesign
 
Scenario Scan
Scenario ScanScenario Scan
Scenario Scan
 
從使用者為中心到用戶體驗 from user-centered design to user experience
從使用者為中心到用戶體驗 from user-centered design to user experience從使用者為中心到用戶體驗 from user-centered design to user experience
從使用者為中心到用戶體驗 from user-centered design to user experience
 
Observing users
Observing usersObserving users
Observing users
 
Circulating by 馮盛哲 邱鈴媛
Circulating by 馮盛哲 邱鈴媛Circulating by 馮盛哲 邱鈴媛
Circulating by 馮盛哲 邱鈴媛
 
Baby Box by 洪靜慈 羅欣琪
Baby Box by 洪靜慈 羅欣琪Baby Box by 洪靜慈 羅欣琪
Baby Box by 洪靜慈 羅欣琪
 

Similar to 2008 設計學會報告

應用設計思考1210 2
應用設計思考1210 2應用設計思考1210 2
應用設計思考1210 2
Raymond Chang
 
2009 insight UOID report
2009 insight UOID report2009 insight UOID report
2009 insight UOID report
NTUST
 
2012 May UiGathering: Design and Communication in Co-creation (by Ian Jang)
2012 May UiGathering: Design and Communication in Co-creation (by Ian Jang)2012 May UiGathering: Design and Communication in Co-creation (by Ian Jang)
2012 May UiGathering: Design and Communication in Co-creation (by Ian Jang)
Ian Jang
 
NCKU_visual thinking &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design
NCKU_visual thinking &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designNCKU_visual thinking &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design
NCKU_visual thinking &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designvisualization, ID, NCKU
 
如何作网络通信领域的研究
如何作网络通信领域的研究如何作网络通信领域的研究
如何作网络通信领域的研究Weiwei Fang
 
Portfoli2018_ Nita wu
Portfoli2018_ Nita wuPortfoli2018_ Nita wu
Portfoli2018_ Nita wu
Fang Bao Wu
 
2017 焦點合作課程 (陳永隆)
2017 焦點合作課程 (陳永隆)2017 焦點合作課程 (陳永隆)
2017 焦點合作課程 (陳永隆)
Yeong-Long Chen
 
service design 20221104
service design 20221104service design 20221104
service design 20221104
Winny Wang
 
service design 20220923
service design 20220923service design 20220923
service design 20220923
Winny Wang
 
DM 20220310
DM 20220310DM 20220310
DM 20220310
Winny Wang
 
Ix d2013 d1_从效益角度选择合适的设计工具与流程_叶慧儿
Ix d2013 d1_从效益角度选择合适的设计工具与流程_叶慧儿Ix d2013 d1_从效益角度选择合适的设计工具与流程_叶慧儿
Ix d2013 d1_从效益角度选择合适的设计工具与流程_叶慧儿
Tim Xia
 
service design 20221118
service design 20221118service design 20221118
service design 20221118
Winny Wang
 
如何將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轉為論文發表之議題
如何將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轉為論文發表之議題如何將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轉為論文發表之議題
如何將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轉為論文發表之議題
Koong Lin
 
service design 20221202
service design 20221202service design 20221202
service design 20221202
Winny Wang
 
用工具方法來輔助創新
用工具方法來輔助創新用工具方法來輔助創新
用工具方法來輔助創新
Ian Jang
 
设计流程的构成、方法与验证
设计流程的构成、方法与验证设计流程的构成、方法与验证
设计流程的构成、方法与验证Cary Yang
 
2016 六大課程體系(陳永隆)
2016 六大課程體系(陳永隆)2016 六大課程體系(陳永隆)
2016 六大課程體系(陳永隆)
Yeong-Long Chen
 
2003ASAP校園菸害防制方案之規劃與評價(徐祥明)
2003ASAP校園菸害防制方案之規劃與評價(徐祥明)2003ASAP校園菸害防制方案之規劃與評價(徐祥明)
2003ASAP校園菸害防制方案之規劃與評價(徐祥明)None
 
service design 20230915
service design 20230915service design 20230915
service design 20230915
Winny Wang
 

Similar to 2008 設計學會報告 (20)

應用設計思考1210 2
應用設計思考1210 2應用設計思考1210 2
應用設計思考1210 2
 
2009 insight UOID report
2009 insight UOID report2009 insight UOID report
2009 insight UOID report
 
2012 May UiGathering: Design and Communication in Co-creation (by Ian Jang)
2012 May UiGathering: Design and Communication in Co-creation (by Ian Jang)2012 May UiGathering: Design and Communication in Co-creation (by Ian Jang)
2012 May UiGathering: Design and Communication in Co-creation (by Ian Jang)
 
元设计
元设计元设计
元设计
 
NCKU_visual thinking &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design
NCKU_visual thinking &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designNCKU_visual thinking &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design
NCKU_visual thinking &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design
 
如何作网络通信领域的研究
如何作网络通信领域的研究如何作网络通信领域的研究
如何作网络通信领域的研究
 
Portfoli2018_ Nita wu
Portfoli2018_ Nita wuPortfoli2018_ Nita wu
Portfoli2018_ Nita wu
 
2017 焦點合作課程 (陳永隆)
2017 焦點合作課程 (陳永隆)2017 焦點合作課程 (陳永隆)
2017 焦點合作課程 (陳永隆)
 
service design 20221104
service design 20221104service design 20221104
service design 20221104
 
service design 20220923
service design 20220923service design 20220923
service design 20220923
 
DM 20220310
DM 20220310DM 20220310
DM 20220310
 
Ix d2013 d1_从效益角度选择合适的设计工具与流程_叶慧儿
Ix d2013 d1_从效益角度选择合适的设计工具与流程_叶慧儿Ix d2013 d1_从效益角度选择合适的设计工具与流程_叶慧儿
Ix d2013 d1_从效益角度选择合适的设计工具与流程_叶慧儿
 
service design 20221118
service design 20221118service design 20221118
service design 20221118
 
如何將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轉為論文發表之議題
如何將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轉為論文發表之議題如何將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轉為論文發表之議題
如何將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轉為論文發表之議題
 
service design 20221202
service design 20221202service design 20221202
service design 20221202
 
用工具方法來輔助創新
用工具方法來輔助創新用工具方法來輔助創新
用工具方法來輔助創新
 
设计流程的构成、方法与验证
设计流程的构成、方法与验证设计流程的构成、方法与验证
设计流程的构成、方法与验证
 
2016 六大課程體系(陳永隆)
2016 六大課程體系(陳永隆)2016 六大課程體系(陳永隆)
2016 六大課程體系(陳永隆)
 
2003ASAP校園菸害防制方案之規劃與評價(徐祥明)
2003ASAP校園菸害防制方案之規劃與評價(徐祥明)2003ASAP校園菸害防制方案之規劃與評價(徐祥明)
2003ASAP校園菸害防制方案之規劃與評價(徐祥明)
 
service design 20230915
service design 20230915service design 20230915
service design 20230915
 

More from NTUST

2024.06.03 唐玄輝 自我介紹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設計系 教授 / 設計思考與創新研究室 總監
2024.06.03  唐玄輝 自我介紹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設計系 教授 / 設計思考與創新研究室 總監2024.06.03  唐玄輝 自我介紹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設計系 教授 / 設計思考與創新研究室 總監
2024.06.03 唐玄輝 自我介紹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設計系 教授 / 設計思考與創新研究室 總監
NTUST
 
2023 台科大設計系 高中新生說明會
2023 台科大設計系 高中新生說明會2023 台科大設計系 高中新生說明會
2023 台科大設計系 高中新生說明會
NTUST
 
Gym Gamification App Design Project
Gym Gamification App Design ProjectGym Gamification App Design Project
Gym Gamification App Design Project
NTUST
 
The 7-11 Openpoint UX design project
The 7-11 Openpoint UX design projectThe 7-11 Openpoint UX design project
The 7-11 Openpoint UX design project
NTUST
 
Taiwan Museum APP Design
Taiwan Museum APP DesignTaiwan Museum APP Design
Taiwan Museum APP Design
NTUST
 
2023 設計驅動創新實務:全面體驗思維與管理
2023 設計驅動創新實務:全面體驗思維與管理2023 設計驅動創新實務:全面體驗思維與管理
2023 設計驅動創新實務:全面體驗思維與管理
NTUST
 
以設計思考創造創新服務設計
以設計思考創造創新服務設計以設計思考創造創新服務設計
以設計思考創造創新服務設計
NTUST
 
2021 HADO ALL Presentation.pdf
2021 HADO ALL Presentation.pdf2021 HADO ALL Presentation.pdf
2021 HADO ALL Presentation.pdf
NTUST
 
7-Eleven OPEN POINT APP設計
7-Eleven OPEN POINT APP設計 7-Eleven OPEN POINT APP設計
7-Eleven OPEN POINT APP設計
NTUST
 
Taiwan Museum 台灣博物館APP跨渠道體驗設計
Taiwan Museum 台灣博物館APP跨渠道體驗設計Taiwan Museum 台灣博物館APP跨渠道體驗設計
Taiwan Museum 台灣博物館APP跨渠道體驗設計
NTUST
 
FIT UXER APP 運用遊戲化設計協助非專業健身者養成健身習慣
FIT UXER APP 運用遊戲化設計協助非專業健身者養成健身習慣FIT UXER APP 運用遊戲化設計協助非專業健身者養成健身習慣
FIT UXER APP 運用遊戲化設計協助非專業健身者養成健身習慣
NTUST
 
2020.03.09 ditldesign service design cases v2ss
2020.03.09 ditldesign service design cases v2ss2020.03.09 ditldesign service design cases v2ss
2020.03.09 ditldesign service design cases v2ss
NTUST
 
2019 Service Plus 總結重點報告 Service+2019 summary outline 0418
2019 Service Plus 總結重點報告 Service+2019 summary outline 04182019 Service Plus 總結重點報告 Service+2019 summary outline 0418
2019 Service Plus 總結重點報告 Service+2019 summary outline 0418
NTUST
 
Ditldesign service report of Male Shoes Retails
Ditldesign service report of Male Shoes RetailsDitldesign service report of Male Shoes Retails
Ditldesign service report of Male Shoes Retails
NTUST
 
Uoid04 the details of design thinking
Uoid04 the details of design thinkingUoid04 the details of design thinking
Uoid04 the details of design thinking
NTUST
 
Uoid03 / the enlightenment of design thinking
Uoid03 / the enlightenment of design thinkingUoid03 / the enlightenment of design thinking
Uoid03 / the enlightenment of design thinking
NTUST
 
2018 uoid orientation
2018 uoid orientation2018 uoid orientation
2018 uoid orientation
NTUST
 
Appreciating the multifaceted F2E from user experience to service design
Appreciating the multifaceted F2E from user experience to service designAppreciating the multifaceted F2E from user experience to service design
Appreciating the multifaceted F2E from user experience to service design
NTUST
 
新零售 新服務 新設計 UiGathering final version
新零售 新服務 新設計 UiGathering final version新零售 新服務 新設計 UiGathering final version
新零售 新服務 新設計 UiGathering final version
NTUST
 
DITLDESIGN INTRO 簡介
DITLDESIGN INTRO 簡介DITLDESIGN INTRO 簡介
DITLDESIGN INTRO 簡介
NTUST
 

More from NTUST (20)

2024.06.03 唐玄輝 自我介紹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設計系 教授 / 設計思考與創新研究室 總監
2024.06.03  唐玄輝 自我介紹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設計系 教授 / 設計思考與創新研究室 總監2024.06.03  唐玄輝 自我介紹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設計系 教授 / 設計思考與創新研究室 總監
2024.06.03 唐玄輝 自我介紹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設計系 教授 / 設計思考與創新研究室 總監
 
2023 台科大設計系 高中新生說明會
2023 台科大設計系 高中新生說明會2023 台科大設計系 高中新生說明會
2023 台科大設計系 高中新生說明會
 
Gym Gamification App Design Project
Gym Gamification App Design ProjectGym Gamification App Design Project
Gym Gamification App Design Project
 
The 7-11 Openpoint UX design project
The 7-11 Openpoint UX design projectThe 7-11 Openpoint UX design project
The 7-11 Openpoint UX design project
 
Taiwan Museum APP Design
Taiwan Museum APP DesignTaiwan Museum APP Design
Taiwan Museum APP Design
 
2023 設計驅動創新實務:全面體驗思維與管理
2023 設計驅動創新實務:全面體驗思維與管理2023 設計驅動創新實務:全面體驗思維與管理
2023 設計驅動創新實務:全面體驗思維與管理
 
以設計思考創造創新服務設計
以設計思考創造創新服務設計以設計思考創造創新服務設計
以設計思考創造創新服務設計
 
2021 HADO ALL Presentation.pdf
2021 HADO ALL Presentation.pdf2021 HADO ALL Presentation.pdf
2021 HADO ALL Presentation.pdf
 
7-Eleven OPEN POINT APP設計
7-Eleven OPEN POINT APP設計 7-Eleven OPEN POINT APP設計
7-Eleven OPEN POINT APP設計
 
Taiwan Museum 台灣博物館APP跨渠道體驗設計
Taiwan Museum 台灣博物館APP跨渠道體驗設計Taiwan Museum 台灣博物館APP跨渠道體驗設計
Taiwan Museum 台灣博物館APP跨渠道體驗設計
 
FIT UXER APP 運用遊戲化設計協助非專業健身者養成健身習慣
FIT UXER APP 運用遊戲化設計協助非專業健身者養成健身習慣FIT UXER APP 運用遊戲化設計協助非專業健身者養成健身習慣
FIT UXER APP 運用遊戲化設計協助非專業健身者養成健身習慣
 
2020.03.09 ditldesign service design cases v2ss
2020.03.09 ditldesign service design cases v2ss2020.03.09 ditldesign service design cases v2ss
2020.03.09 ditldesign service design cases v2ss
 
2019 Service Plus 總結重點報告 Service+2019 summary outline 0418
2019 Service Plus 總結重點報告 Service+2019 summary outline 04182019 Service Plus 總結重點報告 Service+2019 summary outline 0418
2019 Service Plus 總結重點報告 Service+2019 summary outline 0418
 
Ditldesign service report of Male Shoes Retails
Ditldesign service report of Male Shoes RetailsDitldesign service report of Male Shoes Retails
Ditldesign service report of Male Shoes Retails
 
Uoid04 the details of design thinking
Uoid04 the details of design thinkingUoid04 the details of design thinking
Uoid04 the details of design thinking
 
Uoid03 / the enlightenment of design thinking
Uoid03 / the enlightenment of design thinkingUoid03 / the enlightenment of design thinking
Uoid03 / the enlightenment of design thinking
 
2018 uoid orientation
2018 uoid orientation2018 uoid orientation
2018 uoid orientation
 
Appreciating the multifaceted F2E from user experience to service design
Appreciating the multifaceted F2E from user experience to service designAppreciating the multifaceted F2E from user experience to service design
Appreciating the multifaceted F2E from user experience to service design
 
新零售 新服務 新設計 UiGathering final version
新零售 新服務 新設計 UiGathering final version新零售 新服務 新設計 UiGathering final version
新零售 新服務 新設計 UiGathering final version
 
DITLDESIGN INTRO 簡介
DITLDESIGN INTRO 簡介DITLDESIGN INTRO 簡介
DITLDESIGN INTRO 簡介
 

2008 設計學會報告

  • 1.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研 究 生:周建瑋 老 師:唐玄輝 The influence of Creativity potential and design process on the performance of collaborative design . 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第十三屆研討會
  • 2. 前言 文獻探討 設計研究方法 實驗分析與討論 結論 產業高度分工的世界趨勢,產品開發的週期也隨著科技之日新月異相對縮短,早期單一設計師能夠獨當一面,負責所有事務的時代已慢慢過去 個人 團隊合作 設計師必須形成一個團隊的合作模式,透過不同的專業知識整合和管理,進而使設計更加延伸且落實 (Stumpf & McDonnell, 2002) 。 在個人設計中,本身創意展現和設計能力影響著設計師的創作與表現,然而進入合作設計的模式中,產生了有別於個人的不同方式。
  • 3. 前言 文獻探討 設計研究方法 實驗分析與討論 結論 問題 團隊的創意潛能組合 是影響主導團隊設計成果最大的主因,或是在 設計過程中 有其他更為重要顯著的觀察指標,可以為我們提供良好設計的依據?我們評判好的合作式設計標準,應該用何種角度去觀察,是依據成員配對還是了解過程? 創意潛能 設計互動過程 設計成果 是否兩位同樣具有高創意潛能的成員的合作,其設計成果可以達到 1 加 1 大於 2 的加乘效果 假設 目的 瞭解團隊設計中,不同創意潛能團隊的組合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 4. 前言 文獻探討 設計研究方法 實驗分析與討論 結論 文獻探討 1 合作式設計 2 設計創意潛能 3 設計研究方法 合作式設計 合作溝通模式 Cross & Clayburn ( 1996 )認為團體成員間 彼此分享知識 有助於做出重要決策與影響是否成為一個成功的合作式設計。 團隊的工作不但可以將許多任務分工,每個組員所擁有的技能和知識背景都可以增加其多元性和完整性 ( Paulus , 2000) 。 合作式設計中最主要是依靠成員間的溝通,來傳達彼此的概念與知識,溝通包括語言的與非語言的 團隊設計活動中 溝通 (social) 的元素 成為合作式 (collaborating groups) 創造力發展的一種約束。
  • 5. 前言 文獻探討 設計研究方法 實驗分析與討論 結論 文獻探討 1 合作式設計 2 設計創意潛能 3 設計研究方法 設計創意潛能 設計創意 創意潛能組合 設計有關的創意研究主要分為兩部份,其一 與創意產品有關 ,在探討創意產品的認知與創意作品的形式。而另一類研究在 針對創意過程 來探討,本研究主要探討創意產生的過程。 Weisberg(1986) 提出創意是另一種解決問題的形式,他強調問題解決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很少會發生跳躍性的觀點或是看法。這種 循序漸進解決問題的過程,可在設計行為 中得到證實。 創造力研究主要使用 Guildford 所提出的擴散性思考為原理(毛連塭等人, 2000 ) Torrance 即在 Guilford 理論的基礎上,發展了 拓弄思創意思考測驗 ( the Torrance test of creative thinking) 本研究依據此拓弄思創意思考測驗之成績結果,視為創意潛能指標,並依此將高創意潛能的受測者配對一起,低潛能者配對。 流暢性 (fluency) :短時間內能表達出的觀念和設想數量。 變通性 (flexibility) :能從不同角度靈活地思考問題。 獨創性 (originality) :具與眾不同想法和獨特解題思路。 精密性 (elaboration) :能想像與描述事物或事件具體細節。
  • 6. 前言 文獻探討 設計研究方法 實驗分析與討論 結論 3 設計研究方法 文獻探討 1 合作式設計 2 設計創意潛能 口語分析 鍊結表記 Newell 與 Simon 將口語分析應用在對邏輯問題解決的研究裡,在近年來, 設計思考 的文章,也嘗試將這個原本使用於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應用在相關設計思考研究上 (Goldschmidt, 1991, 1992, 1994, 1995; Schön &Wiggins, 1992; Suwa &Tversky, 1997) 。 口語分析法可分為兩大類,放聲思考法與影音回溯法。 在放聲思考中,受測者必須設計且同時口述其思考 本研究運用 鍊結表記 (Linkography) 分析,是 評估設計師的生產率 以及可當作設計產率與設計過程之間的橋樑( Goldschmidt , 1992 )。 「設計轉折」 (design moves) 。 -- 透過主觀認定有相關性的訊息給與標上 Link ,進一步觀察是否此訊息與前與後的口語訊息相關聯,並給予連線 。
  • 7. 前言 文獻探討 設計研究方法 實驗分析與討論 結論 實驗設定 分析方法 前測實驗與流程設計 正式實驗 ( 傳統媒材 ) 問卷訪談 口語資料編碼與分析 專家評鑑 口語分析 創意潛能分組 實驗設定 分析方法
  • 8. 前言 文獻探討 設計研究方法 實驗分析與討論 結論 設計研究方法 3-1 實驗受測者 3-2 實驗配備 3-3 正式實驗 3-4 問卷與訪談 3-5 編碼系統說明 本研究受測者二十人皆為在工業設計科系學生,兩人一組,共 十組團隊 設計競賽 的方式,讓受測者更能投入合作設計過程。 自由報名之方式 強制對 20 位受測人員 進行潛能高低之分組 , 最高兩人一組,以此類推 創意潛能分數分組
  • 9. 實驗媒材選擇: 傳統媒材: 筆(鉛筆、麥克筆) (1) 受測組 (2) 研究者 (3) 實驗手冊二份 (4) 高解析度之數位相機 Canon A80 (5)Sony DCR HC-90 拍攝受測組圖面 / 整個實驗過程 傳統實驗環境 :同時同地 前言 文獻探討 設計研究方法 實驗分析與討論 結論 設計研究方法 3-1 實驗受測者 3-2 實驗配備 3-3 正式實驗 3-4 問卷與訪談 3-5 編碼系統說明
  • 10. 前言 文獻探討 設計研究方法 實驗分析與討論 結論 設計研究方法 3-1 實驗受測者 3-2 實驗配備 3-3 正式實驗 3-4 問卷與訪談 3-5 編碼系統說明 正式實驗流程 正式實驗: 相關資訊提供: 設計題目的背景與市場資料 實驗時間 設計概念發想 70min 設計成果表版報告 5min 問卷調查與訪談紀錄 15min 實驗題目 健康的叮嚀夥伴—「趣味」隨身計步器
  • 11. 前言 文獻探討 設計研究方法 實驗分析與討論 結論 設計研究方法 3-1 實驗受測者 3-2 實驗配備 3-3 正式實驗 3-4 問卷與訪談 3-5 編碼系統說明 問卷訪談 個別進行 本資料將做為輔助探討的主觀資料。 成員彼此熟悉的程度和對本次設計過程 設計結果的滿意度
  • 12.
  • 13. 前言 文獻探討 設計研究方法 實驗分析與討論 結論 實驗分析與討論 4-1 成員組成與設計結果 4-2 設計過程探討 6 位擁有設計經驗十年以上之專家 專家評鑑 評分項目包含『設計理念』、『功能層面』、『材質運用』、『情境傳達』、『概念創意』、『外觀造型』、『設計完整性』七個大項目。 從初步結果顯示 創意潛能的指標和專家評鑑分數沒有一定的順序關係 , 不過還是可以發現前面名次和最後名次仍落在兩個極端上面,研究將進一步透過編碼觀察這些現象的細節。 研究進一步透過統計方法檢驗: 創意潛能分數和專家評鑑成果的分數是否相關 ,是否符合假設好的潛能組合將導致好的設計成果。 Spearman’s rho 係數 R 值: 0.3963 ( 相關係數 ) P 值: 0.2568 P 值未小於 0.05 因此二者沒有顯著關係 51 66 66 71 79 89 90 99 106 110 創意潛能分數 8 6.07 255 J 10 5.90 248 I 5 6.45 271 H 7 6.31 255 G 4 6.55 275 F 8 6.07 255 E 1 7.31 307 D 3 6.57 276 C 2 6.62 278 B 6 6.33 266 A 成果名次 專家評鑑平均 專家評鑑總分 組別
  • 14. 前言 文獻探討 設計研究方法 實驗分析與討論 結論 實驗分析與討論 4-1 成員組成與設計結果 4-2 設計過程探討 滿意度問卷相關結果 - 成員熟晰度 3 1 2 -1 -2 -3 0 組員熟晰度 1. 在這次十組的分組中,其中 有九組 為第一次的合作, 僅有一組 先前有合作一次的經驗,在依潛能的強制分組下,團隊中的合作經驗都是稍嫌不足且陌生的。 2. 在這次十組的分組中,彼此日常生活的友好熟悉與了解的程度, 有四組 是彼此熟悉程度差異較大的,成員彼此不熟悉,但是在經過合作設計之後,卻產生了 第一名 的結果與 第八名 的成果 A B C D E F G H I J J I H G F E D C B A 組別 平均 名次 專家評鑑總分 6.07 5.90 6.45 6.31 6.55 6.07 7.31 6.57 6.62 6.33 8 10 5 7 4 8 1 3 2 6 255 248 271 265 275 255 307 276 278 266
  • 15. 前言 文獻探討 設計研究方法 實驗分析與討論 結論 實驗分析與討論 4-1 成員組成與設計結果 4-2 設計過程探討 整體圖形在初步的探討中,呈現較為空洞,且過程中有數個完全沒有其他深入討論的概念,導致整個設計過程跳躍卻不連貫,而最終的概念早在一開始便已決定,沒有花更多心力在新的創意發想中。 設計過程探討 專家評鑑最後一名 8 6.07 255 J 10 5.90 248 I 5 6.45 271 H 7 6.31 255 G 4 6.55 275 F 8 6.07 255 E 1 7.31 307 D 3 6.57 276 C 2 6.62 278 B 6 6.33 266 A 名次 平均 專家評鑑總分 組別
  • 16. 前言 文獻探討 設計研究方法 實驗分析與討論 結論 實驗分析與討論 4-1 成員組成與設計結果 4-2 設計過程探討 設計過程探討 專家評鑑第一名 評鑑第一名的組別在過程中展現了高度發展的圖形模式,在前期小概念的討論保留了後面發展的空間,先以概念提出分享為主,前面的概念不會憑空消失,會適時在後面出現連結,並在最後展現密集的細節討論。 8 6.07 255 J 10 5.90 248 I 5 6.45 271 H 7 6.31 255 G 4 6.55 275 F 8 6.07 255 E 1 7.31 307 D 3 6.57 276 C 2 6.62 278 B 6 6.33 266 A 名次 平均 專家評鑑總分 組別
  • 17. 前言 文獻探討 設計研究方法 實驗分析與討論 結論 實驗分析與討論 4-1 成員組成與設計結果 4-2 設計過程探討 水平測量:概念數量;垂直測量:概念密度 最終概念 出現的時間點做切割,主要可以分成二個階段, 第一:搜尋主要概念,第二:概念細節的處理。 專家評鑑最後一名 專家評鑑第一名 3.91 4.2 3.66 概念密度 129 63 66 垂直鏈結數 33 15 18 水平概念數 67min 60min 7min 時間 全部過程 細節處理發展 搜尋主概念 I 9 實驗分析指數 5.27 7.54 2.46 概念密度 353 279 74 垂直鏈結數 67 37 30 水平概念數 70min 42min 28min 時間 全部過程 細節處理發展 搜尋主概念 D 4 實驗分析指數
  • 18. 前言 文獻探討 設計研究方法 實驗分析與討論 結論 結論 合作式的團隊成果與成員潛能組合的高低並沒有顯著的關係 ,成員高創意的組成不見得會產生最好的設計成果。 成員搭配 從滿意度調查表來看,也與彼此的熟悉程度沒有顯著關係,成員熟悉與否都有可能增進或減弱設計之發展 。 整個設計的過程和內容,仍然是整體設計評估中最重要也最關鍵的指標。 設計過程內容 鍊結表記的數據統計說明:設計內容的關鍵在 垂直概念發展的密度和數量 之提升,將有助於設計成果的表現。 研究在 Linkogrphy 的圖形評估與應用 -  比對 謝易成( 2007 )。 探討傳統與數位草圖對於團隊概念演化的影響 。
  • 19. 研究在 Linkogrphy 的圖形評估與應用 -  比對 謝易成( 2007 )。 探討傳統與數位草圖對於團隊概念演化的影響 。 前言 文獻探討 設計研究方法 實驗分析與討論 結論 2007 專家評鑑最後一名 G 組 2008 專家評鑑最後一名 I 組 2006 專家評鑑第一名 A 組 2007 專家評鑑第一名 D 組 圖形的比對說明了設計成果的優劣是可以從合作設計過程中窺探得知的,好的討論過程是循序漸進的不是憑空決定,透過先前的研究更能確定此方法的實用性,不僅驗證了前人研究的理論,也進一步讓此 Linkogrphy 圖形模式理論更加完整。
  • 20. Goldschmidt, G. (1991). The dialectics of sketching.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 4, 123-143. Goldschimidt, G. (1992). Serial sketching: visual problem solving in designing. Cybernetics and system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 23, 191-219. Goldschmidt, G. (1994). On visual design thinking: the vis kids of architecture. Design Studies , 15, 158-174. Goldschmidt, G. (1995). The designer as a team of one. Design Studies , 16 , 189-209. Kan, J. W., & Gero, J. S. (2005). Entropy Measurement of Linkography in Protocol Studies of Designing. In J.S. Gero & N. Bonnardel, (Eds.), Studying Designers’05 (pp. 229-245). Australia: 2005 Key Center of Design Computing and Cognition, University of Sydney. PB Paulus .(2000). "Groups, teams, and creativity: The creative potential of idea-generating groups" ,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49(2) , pp.237-262. Runco, M. A., & Chand, I. (1995). Cognition and creativit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7 , 243-267. Schön, D. A., & Wiggins, G. (1992). Kind of seeing and their functions in designing. Design Studies , 13, 135-156. Simon, H. A. (1981). 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 . Cambridge, MA: MIT press. Stumpf, S., & McDonnell, J. (2002). Talking about team framing: Using argumentation to analyse and support experientiall learning in early design episodes. Design Studies , 23 , 5-23. Suwa, M., & Tversky, B. (1997). What do architects and students perceive in their design sketches? A protocol analysis. Design Studies , 18 , 385-403. van der Lugt, R. (2001). Sketching in design idea generation meetings , PhD dissertation, Faculty of Industrial Design,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eisberg, R. W. (1986). Creativity: genius and other myths. New York: Freeman.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 2000 )。 《創造力研究》, 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智文( 2007 )。 探討創意潛能與概念衍生度對合作式設計之影響 。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 陳姿琪 (2004) 。 設計溝通在工業設計實務課程上的需求—以基礎產品設計課程為例 。桃園:長庚大學。 謝易成( 2007 )。 探討傳統與數位草圖對於團隊概念演化的影響 。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 Cross, N., & Cross, A. C. (1995). Observations of teamwork and social processes in design. Design Studies , 16 , 143-170. Cross, N and Clayburn-Cross, A. (1996) Observations of teamwork and social processes in design. In Cross N., Christiaans H. and Dorst K. (eds) Analysing design activity J. Wiley and Sons (pp. 291–317), Wiley, Chichester, UK 參考文獻
  • 21. 合作式設計中成員的創意潛能組合與設計過程對於設計成果的影響 研 究 生:周建瑋 老 師:唐玄輝 The influence of Creativity potential and design process on the performance of collaborative design . 報告完畢 謝謝您耐心的聆聽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