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
第一集~五十集
2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曾國興(善來居士)恭譯
善來軒 http://kyawhtin2013.blogspot.tw/
✥善來法語
3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一)
✥善來法語
4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二)
✥善來法語
5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三)
✥善來法語
6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四)
註:善來居士法語書籤首次作品
✥善來法語
7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五)
註:緬文法語書籤首次製作
✥善來法語
8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
✥善來法語
9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六)
區區善舉善行,贏得後世安樂無窮盡!
✥善來法語
10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七)
<夜闌冥思.善來著>
日已沉西終一日,
步向墳墓又一步,
如魚游困枯涸轍,
如牛步近屠宰場。
✥善來法語
11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八)
勸君切莫後知後覺!
✥善來法語
12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九)
真的想一想,究竟誰值得讓我們依靠? 除了自己善行、修行以外...
*1 疾速清理涅槃道路:係指趁得尚未死亡之際,趕緊事先規劃前往涅槃之道。
* 內文校訂:應為"無「有」親友得以依靠"
✥善來法語
13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十)
曾經是孤孤單單行善,如今是華屋豪宅裡寂寂莫莫快樂。
曾經是團團圓圓行善,如今是同處一堂內熱熱鬧鬧快樂。
✥善來法語
14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十一)
佛陀的諸位弟子過去輪迴的過程中,每當行善後都有祈願;個個祈願的內容也都很精彩。行善後的祈
願,就像把手裡的石頭對準後投擲一般,將會落實在自己瞄準之處;行善後不祈願,就把手裡的石頭
隨便投擲,或許落實在水池裡、泥濘裡,並沒有確定性。因此行善後的祈願;那怕是世間願、出世間
願都不是罪過的行為。當然求涅槃願為最佳。
但是有些人則說:行善後不要祈願。說歸說,事後有一點惋惜當初沒有祈願的人也比比皆是。那也是
個人自由選擇的權力,並無硬性規定。據原始巴利三藏經書均有歷歷記載,這些聲聞弟子行波羅蜜時,
每當行善後確實都有祈願。
蓮花色比丘尼之所以得此名,在她的過去世向一位緣覺供養蓮花後有許許多多的祈願,以下乃其中一
則罷了。因為之所以,她的最後一生貌如蓮花,那也是遂了她的宿願。
✥善來法語
15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十二)
修習「正念」尚不能免除敵害;還需修「慈心」。
✥善來法語
16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十三)
就讓他自盡的這一句佛陀的偈誦~
因為想不開而從靈鷲山上跳山自盡的人當中,佛陀時代的尊者 跋迦梨 也其中之一。他原本
對佛陀是畢恭畢敬,甚至每天到佛前瞻仰慈容目不轉睛,因為之所以,佛陀才對他即以下偈誦:
「色身猶如毒樹」勸諫;甚至明白地告訴他:「見法即見佛身」之道理。
詎料,佛陀的這一句話不但對他沒有振聾發聵之效,反倒讓他傷心欲絕。於是獨自攀爬到靈
鷲山山上沉思許久,最後決定跳山尋短。佛陀早已知其將有不智之舉,即時到來搭救他的跳山,
致使他無傷皮毛,再次以慈悲地告訴他「色法無常」之道理,那時他的根器成熟,才能夠聞法的
同時觀照自身色法而頓然證得阿羅漢聖者。佛陀度眾花樣甚多,並非凡人無知者能想而知,有時
順境中度眾;有時以逆境度眾。上舉內容,乃以逆境中度尊者 跋迦梨 的重要偈誦。值得讓我們
學習。
✥善來法語
17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十四)
佛陀常以犀牛的獨角為喻,鼓勵行者應當獨處修行。
書籤內文標點符號標錯了,校訂如下:
如是我聞(十四)
應當獨自修行~
此欲樂乃繫縛眾生,於此欲樂中鮮少快樂;
無有歡樂而甚多苦,了解「欲樂猶如掛鉤」之智者應當就像獨角犀牛一般獨自修行。
✥善來法語
18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
✥善來法語
19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十五)
✥善來法語
20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十六)
原來相貌莊嚴,不無有原因的。
✥善來法語
21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十七)
閱讀《十車王本生經》的時候,不禁想起了《金瓶梅詞話》裡的這句話:「今晚脱了鞋和袜,不知明
朝穿不穿」。深深感慨,生命如此危脆。經典裡提到的,早上看過的許多人,就到晚上的時候,其中
有些人已經悄然辭世;晚上看過的許多人,就到早上的時候,其中有些人已經不復存在。死亡無時不
來,深深領悟到:「無常來得無聲,生命流逝無痕」之道理。趁得「無常」尚未侵襲,「行善」(布
施、持戒、修行)則可要搶先一步了。
✥善來法語
22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十八)
不能行布施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慳貪」時不能布施;另一個是「放逸」玩樂時不會想布施。
✥善來法語
23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十九)
✥善來法語
24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二十)
✥善來法語
25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二十一)
辨識真假之道
✥善來法語
26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二十二)
✥善來法語
27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二十三)
古人對知恩的精神令人值得學習。
凡對自己有恩惠的人不應損毀其人,甚至一花一草都不得損毀喔。
✥善來法語
28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二十四)
前車之鑑,切勿重蹈覆轍。(目蓮尊者過去世由於聽信嬌妻讒言而殘殺父母)
✥善來法語
29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二十五)
避免不知其善報而不為之...茲舉施衣功德!
✥善來法語
30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二十六)
這張圖裡人物盡是柬浦賽國人,誠如圖中所示,出現一位現代佛陀。於茲,無意這方面多加敘述
了, 反想到一則緬甸古德語,如上所舉。意思就是,世界上凡是輕信者待尋欺騙者,尤其宗教
界裡,只要做出一點花樣,眾人往往都是圍聚其身旁。就像是群蠅逐臭。一般人凡是看到勢力大,
信徒多的團體有莫名的相信,這些現象,不外乎經典裡所陳述的六師外道率千百位弟子,但是不
能以此證明其教法是正知正見。所以外道領眾不足為奇。凡是物以類聚的。勢力旁大,甚至政府
信奉的皆不能證明正教。反而世尊當初只度五比丘,其四聖諦教法廣遍三界,利益群生。
✥善來法語
31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二十七)
閱讀《清淨道論疏抄》這句經典名言首當映入眼簾。於茲分享共賞。
✥善來法語
32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二十八)
勸君圓滿修四念處!
若修四念處不圓滿,偏差失誤於其中一者,便可失去聖道。豈可不慎乎?
✥善來法語
33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二十九)
✥善來法語
34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三十)
✥善來法語
35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三十一)
請服下這帖退煩藥,一顆接一顆,直到煩惱退卻為止。
✥善來法語
36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三十二)
戒如階梯可攀爬到天界,
戒如門戶可進入到涅槃。
✥善來法語
37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
緬文版法語書籤!
✥善來法語
38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三十三)
✥善來法語
39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三十四)
惟「業」才是自己的.....「業」能分配使眾生貴,或賤。
✥善來法語
40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三十五)
禪修期間一天只能睡四小時,是誰訂的規矩。
(以後不必再問了!)
初夜:晚上 18:00 至 22:00
中夜:晚上 22:00 至 02:00
末夜:深夜 02:00 至 06:00。
✥善來法語
41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三十六)
細心照顧家裡的老人家,此善舉誠如經云,皆被諸佛所讚嘆的。
✥善來法語
42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三十七)
所謂:「慧根與信根均需平衡」,兩者均不容過猶不及。智慧強大的人,一旦與信念失衡,猶如馬失轡
銜,知見極端,思惟偏頗,至終淪為奸邪小人,難以挽救其人,好比不當之服藥所引起的疾病著實難
以治療。
✥善來法語
43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三十八)
佛說一切法皆為眾生有益處。
早期學三藏的比丘何其辛苦,夜裡無燈,看著貝葉,終日背誦,心投法海。與如今的各項條件相比,
顯得更加要惜福了。(再難也要學!)
✥善來法語
44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三十九)
✥善來法語
45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四十)
避免深陷「望文生義」之坑穴。
披覽經典,若不去了解巴利原文,光是在中譯文字,容易陷入「望文生義」,以致思想與傳法方面頗
有差異。好比,巴利“Ekabhatta”一食(一個時段的飯食)而言,絕不能從中譯文字去解讀為「一餐」。
因為印度當時對使用飯食的時段概念是有「午前時段」與「午後時段」。然而,佛允許比丘食一食,
當然是午前時段皆可食用,甚至多餐食用都是屬於「一食」。根據以下列舉的註釋解釋中了解,「一食」
不是指餐數、量數。倘若「一食」解釋為「一餐」,為何不解釋「一個食物」?所以是不是也只要吃
一種白飯,或吃一種米粥就好呢!顯然不可。
當然佛制「一食」戒律,與頭陀十三支裡所提及的「一缽之食」、「一坐之食」、「遮後不食」意思道理
全然不同。最重要的是,行頭陀者根本不會讓第二人知曉,更何況公開揚言「我日食一食」,因為少
欲知足之故。
※以前一位法師說,他日食一食,嚴守戒律,甚至比南傳比丘來得更加嚴謹。諸如此的說法,如今與
經文相照,恐有不妥之處。假使行頭陀,也不宜說出此言。問題歸咎於「望文生義」之使然也!「四
念處」乃諸善法的聚集。
✥善來法語
46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四十一)
正法不辜負行正法者,
正法乃引來生命快樂,
行正法不使其墮惡趣,
此乃是正法之功果矣!
✥善來法語
47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四十二)
佛所謂的「比丘」....
✥善來法語
48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四十三)
以前在緬甸念高中,導師在周訓時,常說一句緬甸諺語:「敢說謊的人,沒有他不敢做的壞事」,又說
說妄語的學生長大的時候,將會信用破產。當時聽得言重,覺得一點小事說得無限上綱。隨著時間流
逝,成長的過程中慢慢體會,老師當時說得洵非虛言!人一旦失去信用,其前途也將趨向腐敗。然而,
閱讀南傳經文,果然這一句早在兩千五百年前就有的金玉良言,何不謹慎乎!所說的話不在真實,且
常說妄語的人,因為習慣,爾後變個性,也影響思想,改變行為,別說不採信未來世,光是說妄語後
的結果都不在意了,因此到最後無論私下,或公開沒有他不敢做的壞事。確真需要「遠離說妄語」。
✥善來法語
49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四十四)
俱分解脫者 = 修完無色界禪定 + 已證阿羅漢果智。
巴利文“Idha”是指「在這裡」,乃佛陀的教法裡。因為佛陀的教法裡才有得以「諸漏滅盡」。
巴利文“ samta vimokkha atikkamma rupa aruppa te kayena phusitva viharati”當中“samta
vimokkha”都是同位格,均形容為後面的「無色」(禪定)。因此意思是「以『身』體驗寂靜解脫的「無
色」(禪定)而住」。根據《增支部.八集法.信經註釋》中云:“Santati paccanikasantataya santa.
Vimokkhati paccanikadhammehi vimuttatta ca vimokka”意思是「從相對的煩惱(五蓋)中寂靜,則
謂寂靜。從相對的煩惱中解脫(鎮伏斷),則謂解脫」。由此可見,寂靜與解脫都形容「超越色界禪定
的無色界禪定」。然而,「以身體驗」一詞,並不是說以色身去體驗無色界禪定,禪定是用心去體驗
的,所以「身」是指「名身」,乃名法的聚集。
《枳咤山經註釋》中云:“Ubhatobhagavimutto ti dvihi bhagehi vimutto. Arupasamapattiya
rupakayato vimutto, maggena namakayato.”意思是「所謂俱分解脫乃兩部分的解脫。以無色界禪
定解脫色身(色法的聚集),以道解脫名身(名法的聚集)」。從諸經中完全充分地了解到巴利經文的真
實義。若不去了解註釋書的解釋,從字面上直接解讀,恐怕會意思錯亂,導致解釋上有所錯謬。
✥善來法語
50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四十五)
學佛只需一分鐘...
當人煩惱的時候,閱讀經文汲取道理,取代憂鬱的情境平復心情。
(若能觀照自解最為有效療情緒囉!)
其實這些簡短的「經典名句」可當作自己人生的「座右銘」!
✥善來法語
51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四十六)
多少失眠者,怨嘆夜未央。
多少勞頓者,歎吁路遙遠。
多少愚昧者,不覺輪迴長... 是嗎?
✥善來法語
52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四十七)
所以不必再問目前阿羅漢在哪裡?
凡有人實踐八正道,世間上就不會絕滅阿羅漢。
✥善來法語
53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四十八)
還是更愛自己...
佛陀說破了枕邊人難以啟齒的話「更愛自己」。任何眾生雖然四處尋求比自己更愛的人,恐怕找不到
除了自己以外的第二個人。「愛自己」就必須尊重其他眾生,因為其他眾生也都愛自己的。(所以修慈
心禪就把慈心散發給自己,因為容易發起慈心之故。)
✥善來法語
54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四十九)
《詩經·小雅·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
母,生我勞瘁。...」
身為子女盡心奉養父母本應「天經地義」。一片孝心報答父母之恩,其方式舉不勝舉,如:中華二十四
孝故事中所列舉的,棄官養母、臥冰尋鯉、行傭供母、賣身葬父云云...。內容情節著實感動天地。
即以佛陀的教法也非常肯定子女孝順父母此件事,佛以慈悲為懷,規範子女孝順的過程細節,臻於完
美的報恩目的。佛陀一再強調「如法奉親」,意思是,以「正業」獲取來的金錢奉親,即可增長廣大
福德。相對而言,若以「邪業」(殺生、賣毒事業)賺取來的金錢奉親,雖然聊表孝心,卻有損福德。
根據以下經文,冀希天下孝子賢孫皆能「如法侍奉雙親」,福德如影隨形。
✥善來法語
55
§ 如是我聞:善來法語(五十)
這一句話出現在於「第一次結集聖典」前,眾多的阿羅漢聖者所裁定的關鍵之語,藉此說明毘尼好比
是佛教壽命(巴:Ayu)。「毘尼(戒律)是佛教的壽命」當然是針對說明「僧團」。一位出家人的犯戒除
了自己造成以外,尚有外緣因素而也會犯戒的。根據南傳佛教教法,任何人都可以學習法、律。在家
人學習律藏也可護僧護戒,更可以發心做淨人,護持良善的僧團。戒清淨的僧團若久住於世,那麼就
是「毘尼若存在,佛教亦存在」了。
✥善來法語

More Related Content

Viewers also liked

覺支經
覺支經覺支經
覺支經
宏 恆
 
打坐入門(四)
打坐入門(四)打坐入門(四)
打坐入門(四)
宏 恆
 
小誦經‧法句經‧自說經‧如是語經
小誦經‧法句經‧自說經‧如是語經小誦經‧法句經‧自說經‧如是語經
小誦經‧法句經‧自說經‧如是語經
宏 恆
 
尊者阿姜 考
尊者阿姜 考尊者阿姜 考
尊者阿姜 考
宏 恆
 
四聖諦
四聖諦四聖諦
四聖諦
宏 恆
 
世間法格言集
世間法格言集世間法格言集
世間法格言集
宏 恆
 
禪修入門手冊
禪修入門手冊禪修入門手冊
禪修入門手冊
宏 恆
 
本生經
本生經本生經
本生經
宏 恆
 
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宏 恆
 
「止乘者」與「純觀乘者」
「止乘者」與「純觀乘者」「止乘者」與「純觀乘者」
「止乘者」與「純觀乘者」
宏 恆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宏 恆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宏 恆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宏 恆
 
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
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
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宏 恆
 
無礙解道
無礙解道無礙解道
無礙解道
宏 恆
 
史念原始佛法
史念原始佛法史念原始佛法
史念原始佛法
宏 恆
 
四念處
四念處四念處
四念處
宏 恆
 
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三摩地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三摩地
宏 恆
 
小部經典
小部經典小部經典
小部經典
宏 恆
 
大義釋
大義釋大義釋
大義釋
宏 恆
 

Viewers also liked (20)

覺支經
覺支經覺支經
覺支經
 
打坐入門(四)
打坐入門(四)打坐入門(四)
打坐入門(四)
 
小誦經‧法句經‧自說經‧如是語經
小誦經‧法句經‧自說經‧如是語經小誦經‧法句經‧自說經‧如是語經
小誦經‧法句經‧自說經‧如是語經
 
尊者阿姜 考
尊者阿姜 考尊者阿姜 考
尊者阿姜 考
 
四聖諦
四聖諦四聖諦
四聖諦
 
世間法格言集
世間法格言集世間法格言集
世間法格言集
 
禪修入門手冊
禪修入門手冊禪修入門手冊
禪修入門手冊
 
本生經
本生經本生經
本生經
 
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止乘者」與「純觀乘者」
「止乘者」與「純觀乘者」「止乘者」與「純觀乘者」
「止乘者」與「純觀乘者」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
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
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
 
無礙解道
無礙解道無礙解道
無礙解道
 
史念原始佛法
史念原始佛法史念原始佛法
史念原始佛法
 
四念處
四念處四念處
四念處
 
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三摩地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三摩地
 
小部經典
小部經典小部經典
小部經典
 
大義釋
大義釋大義釋
大義釋
 

Similar to 善來法語 1 50 pdf 製作

2011.01.22生態團隊無圖檔
2011.01.22生態團隊無圖檔2011.01.22生態團隊無圖檔
2011.01.22生態團隊無圖檔Jaing Lai
 
Visiting
VisitingVisiting
Visiting
PangCheng
 
如何學模範、立標竿、讓自己也成為道場助道人才
如何學模範、立標竿、讓自己也成為道場助道人才如何學模範、立標竿、讓自己也成為道場助道人才
如何學模範、立標竿、讓自己也成為道場助道人才Ting Yu Tsai
 
你也可以當主播 王晴玲
你也可以當主播 王晴玲你也可以當主播 王晴玲
你也可以當主播 王晴玲科幻嘴泡
 
初级人生宝典2
初级人生宝典2初级人生宝典2
初级人生宝典2
Baishen Cao
 

Similar to 善來法語 1 50 pdf 製作 (7)

2011.01.22生態團隊無圖檔
2011.01.22生態團隊無圖檔2011.01.22生態團隊無圖檔
2011.01.22生態團隊無圖檔
 
西遊記
西遊記西遊記
西遊記
 
Visiting
VisitingVisiting
Visiting
 
如何學模範、立標竿、讓自己也成為道場助道人才
如何學模範、立標竿、讓自己也成為道場助道人才如何學模範、立標竿、讓自己也成為道場助道人才
如何學模範、立標竿、讓自己也成為道場助道人才
 
你也可以當主播 王晴玲
你也可以當主播 王晴玲你也可以當主播 王晴玲
你也可以當主播 王晴玲
 
初级人生宝典2
初级人生宝典2初级人生宝典2
初级人生宝典2
 
财神到
财神到财神到
财神到
 

More from 宏 恆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宏 恆
 
二十四緣發趣論
二十四緣發趣論二十四緣發趣論
二十四緣發趣論
宏 恆
 
何來有我
何來有我何來有我
何來有我
宏 恆
 
行解內觀智慧禪
行解內觀智慧禪行解內觀智慧禪
行解內觀智慧禪
宏 恆
 
自然的代價
自然的代價自然的代價
自然的代價
宏 恆
 
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業處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業處
宏 恆
 
安般念入門
安般念入門安般念入門
安般念入門
宏 恆
 
安居處
安居處安居處
安居處
宏 恆
 
如實之見
如實之見如實之見
如實之見
宏 恆
 
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對治煩惱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對治煩惱
宏 恆
 
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滅除痛苦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滅除痛苦
宏 恆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宏 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宏 恆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宏 恆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宏 恆
 
名與色
名與色名與色
名與色
宏 恆
 
吉祥語
吉祥語吉祥語
吉祥語
宏 恆
 
印度佛教史(上)
印度佛教史(上)印度佛教史(上)
印度佛教史(上)
宏 恆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宏 恆
 
生活的藝術
生活的藝術生活的藝術
生活的藝術
宏 恆
 

More from 宏 恆 (20)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二十四緣發趣論
二十四緣發趣論二十四緣發趣論
二十四緣發趣論
 
何來有我
何來有我何來有我
何來有我
 
行解內觀智慧禪
行解內觀智慧禪行解內觀智慧禪
行解內觀智慧禪
 
自然的代價
自然的代價自然的代價
自然的代價
 
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業處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入門
安般念入門安般念入門
安般念入門
 
安居處
安居處安居處
安居處
 
如實之見
如實之見如實之見
如實之見
 
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對治煩惱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滅除痛苦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名與色
名與色名與色
名與色
 
吉祥語
吉祥語吉祥語
吉祥語
 
印度佛教史(上)
印度佛教史(上)印度佛教史(上)
印度佛教史(上)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生活的藝術
生活的藝術生活的藝術
生活的藝術
 

善來法語 1 50 pdf 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