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210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佛陀的教導 004
佛陀:和平的超級科學家 011
修習慈悲觀 041
世界通行的正法之道 018
為正法服務的價值 022
法的寬宏本質 025
快樂的真諦 028
瞋恨遏止不了瞋恨 031
佛陀的道路是要體驗實相 033
Vipassana 內觀-自我觀察及自我修正 038
內觀靜坐 043
為法服務的正確意願 045
智慧的覺醒 049
智慧的本質 051
玩火 054
覺知自然呼吸 056
大佛塔:點亮世界的燈塔 059
死亡的典範 061
對烏巴慶老師的感恩之心 062
真實堅定果實 067
佛陀的兩種主要禪修方法 072
葛印卡老師於千禧世界和平峰會演說詞 078
感受停止處痛苦也停止 082
感受(Vedana)在內觀的重要性 088
正法:黑暗中的光明 091
佛陀是悲觀主義者?093
從皈依到修行 097
法的溫和甜美 100
正定 101
法的本質 105
七十感言 109
從不當習慣中解脫 112
感受與四聖諦 118 ·
法的贈與 122
佛陀:尊貴的醫師 129 ·
內觀:佛陀獨特的貢獻 133 ·
從一切束縛中解脫 138
為法服務的價值 139
苦之成因及其根除 142
布施的正確意願 147
教導非宗派之道的老師 150
內觀是樂觀、務實和勤奮的 151
願正法傳揚 155
魔王的陷阱 157
對緬甸無限的感恩 158
內觀於世界經濟論壇 165
法境朝聖之旅 世間的四種人 169
佛陀的第一次開示 173
感受:念住(Satipatthana)的關鍵 176
吉祥經 179
葛印卡老師緬甸寶地之行 183
真正的禮敬:修習內觀的重要性 187
葛印卡老師緬甸寶地之行(之二)190
從正法中獲得力量 194
葛印卡老師造訪法之島斯里蘭卡 197
實踐佛陀的教導 201
烏巴慶尊者略傳 207
佛陀的教導
一九九五年七月三日葛印卡老師講於中壢圓光寺
敬禮世尊、應供、無上正等正覺!
尊貴的法師以及法友們:
今天我們聚集於此,討論佛陀的教導:如何將它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使得每一個人能過
著快樂、和諧、健康的生活。佛陀的教導具有「當下得果」的性質,這意思是說它可使你
此時此刻就得到結果。任何一個人修習佛法將此時此刻就得到利益,而且延至死後。佛陀
當時,以及其後,許多導師們都聲稱如果你們修習他們的教導,在死後你將得到這個或那
個。但是,佛陀說你當下就能得到修習的利益。
對佛陀的教導,不只是在感性或熱誠的層面來接受,也不只是在理性的層面來接受,它必
須在實際的層面、體驗的層面來接受。熱誠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因為經由熱誠才使你有
信心進入第二步:在理性上來了解佛陀的教導。理性的了解佛法也是很重要的,因為它幫
助你進入下一步:去體驗佛法。但是,如果有人只是在熱誠的層面,或者再進一步在理性
的層面上接受佛法而不去修習,那麼,他就不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假如有人生病去找
醫師,醫師給這人開出一些藥。這人回家後對這位開藥的醫師非常尊敬,並且試著了解
「這藥是什麼,這個藥如何能幫助我?」這些雖是重要的步驟,但是這個人並不服藥,那
麼這兩步驟不能得到結果。
對那些生為佛教徒的人,他們自然能對佛及佛法有大的熱誠。而那些生而不是佛教徒的
人,當他們讀到佛陀的教導,並在理性的層面來了解它,他們被佛陀的教導所吸引,它是
如此的奧妙,因而他們開始喜歡它,也對佛開始生起熱誠。但這兩種人如果不去修習,那
麼,他們都不能得到佛陀教導的果實。
每人應將(佛陀的)教導應用至自己的生活之中。每人應過著正法的生活,去遵行佛陀的
教導。佛陀的教導,不外是「生活的藝術」:如何對內活得安詳和諧,如何對外只產生安
詳和諧的氣氛,使別人也活得安詳和諧。因此,佛陀教導的第一步驟是道德——戒律。每
人不應在身體或語言的層次上對別人作出任何傷害的行為:
不要殺生。不要偷盜。不要邪淫。不要妄語。不要飲酒。
這(五戒)就是一種道德的生活。
但是如果佛陀的教導只是一些教誡:「啊!世上的人們,你不要做這個!你不要做那
個!」那麼,佛陀的教導就不完全。佛陀知道得非常清楚:眾人都想過著道德的生活,但
他們卻不能這麼過著。他們不能過著道德的生活,是因為他們尚未控制他們的心靈,他們
不是他們心靈的主人。因此,他教導下一步驟——稱作「禪定」,其意義是控制心靈,掌
握心靈。當你掌握你的心靈,你就能奉行所有的道德行為,你就能適當地奉行戒律。
但是,如果只有戒律和禪定的話,那麼,佛陀的教導仍不完全。佛陀之所以成為佛陀,是
他了解到雖然人們控制他們的心靈以過著道德之生活,但是在他們心靈深處仍有不淨的情
結存在,它們仍會呈現出來並不斷擊敗他們。因此,他教導第三步驟:發展自己的智能—
—般若,如此,每人可以深入自己的心靈深處,將深植在內心的情結和不淨拔除掉。當所
有深層的不淨都去除掉,那麼,每人就可以非常容易地過著健康的生活、和諧的生活、道
德的生活。為了這個目的,他發現內觀禪修的法門。
每位佛陀都經由內觀法門而得到解脫。但是,隔些時候,這法門就消失了。而後,另一位
修行人,一位菩薩將成佛,重新發現這個法門使得自己解脫,並將這法門教導別人,使他
們也得解脫。
這個法門一直純粹地維持在緬甸這個國家。在過去二十六年,它開始傳到世界各地。
為了學習這個法門,他必須參加十日的內觀營。他必須在這十天內與外界隔絕。首先,他
必鬚髮誓:「在這十天內,我謹慎地遵守五戒。」因為五戒若不能遵守,則禪定不能堅
強;禪定若不堅強,則下一步驟——心靈的淨化就不能達成。
在遵守五戒之下,他開始修煉禪定,經由觀察呼吸:氣息的進入及氣息的出去,將心集
中。他必須觀察自然的呼吸:氣息的自然進入及氣息的自然出去。他必須如其本然地觀察
呼吸:如果它是長就是長;如果它是短就是短。觀察呼吸:只是呼吸,自然的呼吸,沒有
其它,就只是呼吸,不要口誦、不要觀想、不要想像、不要深思!他必須將注意力集中在
鼻孔入處的小區域內。長時間將注意力集中在小區域,則心會變得非常尖銳、非常敏銳。
三天下來,他開始會體驗到身上這一區域有一些感受:也許是熱、也許是汗、也許是悸
動、脈動、刺痛、沉重、麻木、、、他開始會察覺到種種不同的感受。
第四天起,他開始探查從上到下、從頭頂到腳趾的整個身體結構。他開始體驗到各處的感
受。他被要求訓練到他自己不要對這些感受生起盲目的反應,而應客觀地觀察它們。學生
們開始體驗到每當他或她經歷快樂的感受時,心的舊習性就生起貪愛的盲目反應;當經歷
不快樂的感受時,心的舊習性就生起瞋斥的盲目反應。每當他作出貪愛或瞋斥的盲目反應
時,他就失去了心靈的平衡而變得痛苦。經由觀察自己心的習性,他就開始體會到:我自
己對真理是多麼的無知。快樂或不快樂的感受,生起後必然會消失掉。幾天下來,經由對
感受的觀察,他開始體驗到每當他不作盲目反應時,他的心變得愈來愈純淨,愈來愈快
樂。
心、物的第一個特性就是「無常」,現在經由體驗,而變得非常明白。其次,第二個特性
「大的痛苦」也變得明白——痛苦是來自他不斷對這心物現像作出盲目反應。當他更進一
步,第三個特性就變得非常明白——「無我」。我不能掌控它,並沒有「我」,也沒有
「我所有」。經由體會到無常、苦、無實質及無我,心就變得愈來愈純淨,而後,他會達
到一個階段,覺得整個身心結構只是小波動、小波動、小波動而已。他開始體會一個真理
——空的真理、空性,並沒有實質,沒有任何東西可被執為永久。事物只是變化而沒有任
何實質。這些仍是在心與物範圍下的體驗。但是當他再繼續前進,經過一些時日,更多的
不淨被去除後,他將到達一個境界:他體驗到了超越心與物的一個究竟真理。
整個過程,不外是心靈的淨化。但不是只在表面的層次,而是在深入的層次。他在道上的
每一步都呈現在每日生活的結果上。此刻,道德的生活不是藉由心靈的控制,而是它變成
心的本性。一個純淨的心不會作出任何傷害他人的行為。他開始體認到只有當他在心中產
生煩惱時,他才破壞了戒律。他如果不在心中產生這些或那些不淨,他就不會犯任何戒。
他如果不產生瞋、恨、惡意,他不會殺生。
他如果不產生貪,他不會偷盜。
他如果心中不產生愛欲,他不會邪淫。
他如果心中不產生這些或那些不淨,他不會在語言上說出不善的行為。
內觀修行者開始在經驗的層次上體會到這個真理。他體會到了真理:當我的心中產生不淨
時,我變得非常痛苦。他同時也開始體會到:當我不生起任何不淨時,我的心中是多麼安
詳與和諧。經由內觀訓練,在經驗的層次上,自然的法則變得愈來愈明顯。如是,它不再
只是一個熱誠的遊戲,它不再只是理性的遊戲,它是實際的經驗,從此,他脫離了不道德
的行為。一方面,他不斷修習內觀來觀察內在的真理;一方面,他繼續應用它在每日生活
之中。沒有修內觀前,他只是理解到:我過道德的生活是我不干擾別人的安詳和諧、我不
傷害他人。但是有了內觀的修習,他明顯地看出:我過道德的生活並不是幫了別人,而是
幫了自己。在這種理解下,他開始過一種較好的生活、健康的生活、善良的生活,對自己
好也對別人好。這就是為什麼此時會將佛陀的教導認為是「生活的藝術」:不傷自己、不
傷他人;不害自己、不害他人。內觀幫助這個人過著正當的生活,成為社會中的一個好分
子、社會中的一個健全分子。
沒有修行內觀,當不想要的事情在生活中發生了,而想要的事情在生活中卻不發生,他就
會激動,生起煩惱、負面的心理。修行內觀,他開始體會到:當我開始以負面心理作盲目
反應時,我就變得痛苦。修行內觀,他開始理解到:當我在心中產生任何負面心理時,就
一定有不快樂的感受在身上生起。如果他不是一個內觀修行者,他將不斷在痛苦中打滾,
因為他不斷在增強負面的心理。由佛陀的教導及內觀的修習,每當負面心理生起時,他開
始觀察身上的感受。當他繼續觀察感受時,理解到無常的變化定律,他的心就會愈來愈平
衡,他很容易就脫離了負面的心理。當他在負面心理中不斷打滾,他不但傷害自己,也傷
害別人。經由觀察呼吸及感受的修習,他可從負面心理脫出並且開始過著較好的生活。他
學習了「生活的藝術」。
修習內觀也同時學習「死亡的藝術」。早晚每人都會死,內觀修行者也會死。但他若曾規
律地修行內觀,那麼在臨死時,他會全面地覺察到感受而死得非常安詳。內觀禪修者不會
喪失意識地死去,也不會哭著死去,也不會懷著恐懼死去。而是永遠微笑地,觀察著感受
而死去。因此,不但此世有保障,來世也有保障。佛陀的教導,不只是對此世好,對來世
也是好。
在道上的每一步都是有益的。沒有無果的一步,沒有無果的努力,但是,每一個人必須往
道上走。如果他只是在路邊看,只是描寫路途而未踏上一步,他就不能得到任何益處。這
條道路是共通的,任何一個人踏上它,將得到相同的結果。佛陀的教導不是只為佛教徒而
已,它是為一切眾生的。不同的人,從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社會、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信
仰,他們只要開始踏上這條道路,都會得到快樂與安詳的相同結果。生而為佛教徒,有一
個好處:他們對他(佛陀)的教導不會有懷疑,他們可以充滿熱誠地去實行。
在約一個月(八月六日開始),此處有一個內觀課程,我希望你們都有時間去參加。請試一
試這條道路,試一試這個法門,並看一看它是否真正地幫助你們。
願你們騰出時間來修行內觀!
願你們脫離痛苦!
願你們體驗安詳、和諧及快樂!
問與答
-- 葛印卡老師答--
問:在修習內觀時,用何姿勢?
答:任何可以使你長久舒適的姿勢都可以,但是你要保持背部及頭部伸直。
問:十天禪修完畢離開禪堂後,自己修煉是否安全?
答:當然安全。你要自己來修,因為你是你自己的主人:你學會了技巧,而後你是你自己
的主人。你早晚各修煉一小時,而後過著健康的生活。你參加十日課程來學得技巧,而
後,你必須在家修煉。如同你到醫院去回復健康,而不是住在醫院。出院以健康的身體去
過好生活,世界仍是一樣,但是你現在知道如何去面對世界。不要試想改變世界,要改變
自己。如果你改變自己,世界就會為你改變。以十天課程,學會如何改變自己,如果你能
改變你自己,這世界對你已是安全了。
問:一般都認為自己禪修非常危險,是不是一直要有老師指導?
答:不!在我所教的內觀法門,只要你適當地學習,就沒有危險,你要知道你所修的是什
麼:你只是觀察你的呼吸、你的感受,了解這些都是「無常」並且保持平等心,不要盲目
反應,如此而已,不會有錯。佛陀有百萬的在家學生,他們並不是一直與佛陀住在一起。
他們學會技巧後,仍住在他們的家裡,正當地生活著。當然,你有任何技術上的疑問時,
就要找老師澄清。
問:您已提及十天課程,有無其它的課程?
答:十日課程完成後,另外有二十天、三十天、四十五天的課程,但他必須先在第一步驟
熟練。
問:在長課程中,教導何種技巧?
答:同樣的技巧!只是他的內心更為深入,更深一層的實相會呈現出來,此時老師會指導
他,依照學生的不同體驗給予不同的指導。
問:我們在室內禪修,能否開電扇?
答:對新生而言,電扇有所妨礙,因為你會受風的吹觸而不能覺察到你自己身上的感受。
但你熟練後,任何電器都不會妨礙到你。只有對初學者,在學習時不用電扇。
問:會不會對身心的健康有傷害?
答:不會!走在佛的路上不會有傷害,它是一條安全的道路。只有不守佛陀所給的戒律才
會有害。如果你學習內觀的同時,你不守戒當然就會有傷害。守戒來修煉自然不會有傷
害。
問:我們的身心不斷地變化,如何順應心的變化來採用禪修技巧?
答:面對變化的心,這就是我們所要學的。如何學?只要接受它,每件事物都在變化,你
只是一個沉默的觀察者,不起盲目反應,這就是內觀,如此而已。
問:在坐著時,我們可以清楚觀察到呼吸的入與出,但在行動中,如何維持清楚?
答:經由修煉就變得清楚:甚至在走路、躺下、站著都能覺知,在行住坐臥都可以覺察到
呼吸。這是修煉的問題。對感受也是一樣:首先,在坐著時,你覺察到身上各處都有感
受。而後,在每一種姿勢:行、臥、住,你都會覺察到感受。你不能整輩子都坐著,因此
不論你做什麼,你都要與內觀在一道。但在學習之初,用坐姿是重要的。
問:為了淨化心靈,是否要有很強的禪定?
答:「定」可以幫助「慧」。真正去除不淨(貪、瞋、痴)的是慧。定只是步向慧的一個
助手。在禪修中,開始以三分之一的時間修定,而後以三分之二的時間修慧。
問:是否必要密集訓練?
答:有其必要,因為要體驗到感受才算熟練,如此才適於訓練智能,否則,若未知悉感
受,則未成熟,因此十日禪修是需要的。
問:心理四蘊如何運作?
答:聲音入到耳根的當時,第一部分稱作「識」的心理就開始運作,認識到有東西發生在
耳根上。第一部分的心只是認知而已;接著第二部分的心,稱作「想」,起了重新認知,
以過去的記憶及經驗來判斷「啊!這真好」或「啊!這真不好」,由第二部分的心給出評
估後,第三部分的心,稱作「受」就會生起快樂或不快樂的感受。接著,第四部分的心
(稱作行),就開始起了反應行為:貪心或瞋心。總之,除了對象跑到眼、耳、鼻、舌之
外,第二部分起了重新認知(想)。由於重新認知,感受會變成快樂與不快樂。最後,第
四部分對它起了反應行為。因此,經由本禪修技巧,四蘊的運作變成非常清楚。
問:如何去除此精神四蘊?
答:首先最要緊的是你要改變第四部分的習性反應。它不斷瘋狂地盲目反應。當你從這瘋
狂的習性脫離出來,你就開始清除舊習。當舊習去除,有一天你會超越心物二者,但此階
段只在淨化心靈後才能來臨。超越心物的涅槃階段只在淨化心靈後才能被體驗到。
問:當我們的心識脫離了感受,此時我們是否證得空性?證得空性時,是否脫離感受?若
對空性的體悟有所退轉,如何前進?
答:空性有二種。第一種空性是屬於心物範圍之內。最初當你修習內觀時每件事物都是粗
硬的,但當你往前修習,這些粗硬消失了,進入原子、粒子,只有振動,並沒有實質,這
就是第一種空性。而後再淨化心靈,你將體驗涅槃,此時的空性完全不同於第一種空性,
也是沒有實質性,此時你沒有什麼東西可執持,但此階段是超越了心與物。本內觀技巧帶
領你到這一階段。你所體驗的第一階段空性,是會退失。但當你體驗超越了心與物的第二
階段空性,就沒有退轉。為了到達涅槃的空性,你必須先體驗第一種屬於心物的空性。如
果不經過心與物,你就不能到達涅槃。
問:在第一階段,是否有不同層次的空性?
答:這是體驗的問題。有的人會到達一個身體完全只是非常微細振動的階段,並稱這是一
種空性。這種在心與物上完全沒有實質的見解,必須去體驗,逐步的體驗。只要你所體驗
的感受很粗硬,那麼離空性還很遠。這些粗、硬、強烈的感受要融化掉,當它們融化後,
空性才開始,但此種空性只是一個相對的術語:這一階段的空,那一階段的空,但都仍是
屬於心與物的範圍。
問:您說有不同屬次的空性,是否意指有貪瞋痴有待去除?
答:非常正確。如果把空性認為是某種很快樂的東西,那麼你就不是在淨化心靈,你只是
執著空性。空性是無所執著。空性使你脫離執著,那麼就是對的,就是好的。反之,對空
性貪愛、對它執著,那麼是有害的。有許多人從不同的派別來學內觀,當身心的粗重融
化、整個身體只剩下振動,並感到快樂,他們說這就是他們的最終目標並且強烈地執著
它。你要知道這並不是目標!它是無常,它仍繼續變化。所以不可執著於此,必須繼續前
進。如果執著於此,他們就不能更上一層了。
問:當我們從第一階段的空進入第二階段的涅槃空,我們如何去除根本煩惱?
答:只有根本煩惱去除後,你才會體驗涅槃空性。經由內觀的修習,在心物範圍,你不斷
淨化而後你才體會涅槃空性,否則就不會。根本煩惱會使你生到下界。更進一步修習,你
就去除更多。如果完全去除,就不再生死。因此,好好修習,所有疑問都將解決。
佛陀:和平的超級科學家
以下是葛印卡老師在五月佛誕日對聯合國所做的演說,這是紀念佛陀的出生,開悟與涅槃
的日子。
2002 年五月,葛印卡老師到北美洲教導正法,並在四個月期間在 35 個城市演說。
可敬的法師們與愛好和平的朋友們:
我要感謝聯合國與這次慶典的策劃者,特別是緬甸與斯里蘭卡的代表,讓我有機會對可敬
的各位演說。
看到目前世界的情況,不禁讓人感到悲傷。人類已經成為人類自己的敵人,殺戮不是因為
個人的仇恨,而是因為對方是屬於不同的派系或族群,不同的人種或國家。如此殘酷的殺
死無辜的人,連無助的老弱婦孺也不放過;現代科技也助長了悲劇,達到了史上前所未有
的殘酷地步。因此,人類現在非常需要根本的改變,來保護人類免於受到這些源自於負面
情緒的罪惡所傷害。
這個世界已經染上了仇恨、焦慮與恐懼的疾病,需要一位傑出的醫生來治療。佛陀就是這
樣一位傑出的醫生,偉大的和平快樂醫生。他對於和平的教誨,在今日就如同 2600 年前一
樣有效,他在那時候轉動了法輪。今日可能還更需要他的教誨。我們今天下午聚集在這
裡,向這位人類歷史上的傑出人物致敬。讓我們來看看他的教誨是如何能夠消除負面的情
緒─也就是我們殘酷暴力的根源,如何把負面情緒轉變成正面的慈悲心。大多數時候,盲
目的信仰以及對個人觀點的執迷,產生負面的情緒,導致今日的人類悲劇。
我在我的家鄉緬甸第一次學習內觀課程時,首次接觸到佛陀的教誨。我記得在課程開始之
前,老師給我一本小冊子閱讀。冊子開頭是佛陀對迦摩羅族人的一次開示。
佛陀說:不要因為以下的情況而接受任何道理:
·只因為你聽過許多次;
·只因為你相信傳統或前人;
·只因為很多人都這麼說;
·只因為符合你讀的經典;
·只因為聽起來很合理;
·只因為符合你自己的信仰;
·只因為你的老師如此宣揚,你的老師很有魅力,你非常崇拜他;
只有在你親身體驗與了解了這個道理,並發現這個道理是完滿的,對個人或他人都有幫
助,這時候,不僅要信仰它,而且要實踐它。
這段訊息就像個磁鐵。我是在不同的傳統當中成長,我被教導接受經典與老師的教誨,不
詢問任何問題。當時我三十一歲,那是我第一次聽到的佛陀言語。我讀了之後感到非常興
奮。
這也許是人類歷史上,關於自由思想的首次宣言。我非常清楚明白,佛陀的教誨是容不下
任何盲信。於是我決定以開放的心態來嘗試內觀,接受我所體驗到的事實。我走在這條道
路上,每一天的經驗都讓我相信,這條路是合理的,實際的,與科學的。不需要盲目地接
受,也沒有疑惑,因為佛陀教導我,只有在我體驗之後,才能接受任何真理。我也發現這
條道路上的每一步都是具有普遍性的,不分派別的。於是我非常有信心。
在十日內觀課程結束後,我發現內觀的教誨是完全以結果來定位的。對我在身體上,心理
上,與心靈上都非常有幫助。因此,在第一次上完十日課程後,我就全心全意地接受了
它,後來我就繼續走上這條由佛陀所教導的道路。
十五年後,我得到老師的許可,開始到印度與全世界教導內觀課程。成千上萬的人,來自
不同國家,屬於不同教派,不同傳統,都得到了同樣的有益結果。內觀吸引了來自各階層
的人,因為他們都發現內觀是不分派別的,完全由結果來決定的。
教誨:
正法
佛陀傳授的道路有以下的特性
1. Svakkhato-簡單而且定義清楚,每個人都可以練習,不會有任何疑惑。
2. Sanditthiko-每一步都是根據當下的實相。沒有想像,沒有猜測,沒有自我暗示或外來的
暗示。
3. Akaliko-每一步都會在當下,在這一生帶來完整的結果。這條路沒有任何浪費。
4. Ehi-passiko-正法邀請你來親自求證,親身體驗真理。
5.Opaneyyiko-這條道路是直的,每一步都越來越接近最終的目標,也就是從所有的痛苦中
解脫。
6. Paccattamveditabbo vinnuhi'ti-能讓來自任何族群的人,只要有理智,頭腦夠清楚,都可以
在自己的身體之內體驗到真理。
當我們繼續走在這條道路上,接受佛陀的教誨,我們會越來越清楚,內觀的教誨不是想要
使人改變宗教信仰。
內觀的教誨不是一種宗教信仰。而是可以提供所有人練習的。當我們閱讀佛陀的話語,以
及所有的批註,我們會很驚訝發現,在文獻中幾乎找不到「佛教」與「佛教徒」這樣的字
眼。佛陀自己從來沒有用過這些字眼。他的信徒在數百年的時間中,也沒有用過這些字
眼。他把他的教誨稱為法。他把他的信徒稱為愛法者,尋法者,修法者,法師等等。印度
文字中的佛教是 Bauddha,這個字在巴利文找不到對等的字眼。
如果佛陀的教誨用「佛學」來代表,就會被局限在特定的團體中,但是法是無限的。法不
是為了特定的團體或宗教,法是開放給所有人的。我們都知道「佛學」這個字眼現在被大
眾所接受。許多人使用這個字眼時,也知道這是指一個普遍存在的法。
八正道
讓我們來了解佛陀的教誨是什麼,也就是八正道。之所以為正道,因為走在上面的人都會
成為一個正直的人,尊貴的人,心胸純正的人。
八正道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戒,重點如下:
Sabba papassa akaranam 戒除所有不正當的行為─也就是所有在身體上或言語上,會傷害他
人,或破壞他人平靜和諧的行為。
第二部分是定,專注與全然的心,重點如下:
Kusalassa upasampada 以專注全然的心來表現出正當的行為
第三部分是慧,重點如下:
Sacittapariyodapanam 以洞見與洞察來淨化內心
這三部分的練習就是過去諸佛的所有教誨,也是未來諸佛的所有教誨。因此被稱為:
EtamBuddhana sasanam 所有諸佛的教誨
佛陀的實際教誨
所有的宗教都教導人要過著合乎道德的生活。這是所有靈修教導的本質與核心。然而,佛
陀並不只想教導人們過著道德生活。他教導我們踏出重要的下一步:定,也就是控制自己
的心。我們需要一個專注的對象。有很多專注的對象可以用來訓練我們的心。佛陀自己就
提出了許多對象,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自己的呼吸。他稱此為觀息─發展對於吸氣與呼氣
的覺知。呼吸是所有人都有的,不分族群教派。沒有人能反對練習覺知呼吸。誰能把呼吸
劃分為回教或印度教,基督教或猶太教,佛教或耆那教,錫克教或祅教,白種人或非洲人
或亞洲人,男人或女人?
觀息法就是要我們保持對於呼吸的覺知,在鼻孔以下,上嘴唇以上的範圍。這是對於上嘴
唇的單點專注─ uttarotthassa vemajjhappadese。當我們的心專注在這個小範圍時,就會變得
越來越敏銳。經過三天的練習,我們開始感覺到在這範圍內的身體感受。然後,我們開始
進行下一階段的練習,也就是慧。
我們觀察全身的感受,從頭頂到腳尖。在過程中,我們會注意到,感受與心的狀態息息相
關。我們會明白,當我們做出不完善的行為時,就會在心中產生一些不淨的東西。在我們
殺生之前,我們必須先在心中產生極大的仇恨。
在我們偷竊之前,必須先有貪念。在放縱於淫亂之前,必須先有極大的貪愛。
我們傷害他人,就一定也會傷害自己─Pubbe hanati attanam, paccha hanati so pare。負面情緒
如憤怒、仇恨、貪婪、惡念、嫉妒、自大與恐懼,都會使人變得不快樂、悲傷與暴力。我
們就會開始激動。當我們激動時,這種激動不會留在我們自己之內,而會開始傳送到他人
身上,我們就會開始傷害社會中的其它人。我們能夠從自己的身心結構之內,明白這個自
然的律法。
有些人也許在做不善的行為時,看起來很快樂,但是其實他們就像是燃燒的煤炭上覆蓋著
一層很厚的灰燼─bhasmacchannova pavako。由於心理上的負面情緒,他們在裡面燃燒,但
是他們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內在發生了什麼事。這就是無明─avijja, moha。
對佛陀而言,無明不是缺乏了信仰或哲學的知識。無明是缺乏了對自己內在狀況的了解。
我們不了解我們會痛苦,是因為這層無明的遮蔽。沒有人希望痛苦,但是我們還是一直痛
苦,因為我們還是一直在產生貪愛與憎惡;我們一直對感受起反應。當這層無明被移去
後,我們開始看見自己的內在,於是就會明白:
「原來我是自己在製造痛苦,因為我對這些感受起了渴望。當感受是愉悅的時候,我就會
產生貪愛,當感受是不愉悅的時候,我就會產生憎惡。這兩種反應都會讓我痛苦。現在我
有了對策。當我了解了感受的無常本質,能夠保持平等心,就不會再有渴望,不再有貪愛
或憎惡。心的舊習性反應模式就會改變,我就會從痛苦解脫出來。」
這就是佛陀認為的慧。與任何哲學知識或宗教信仰都無關。這是關於一個人痛苦或快樂的
真理,只要踏上了這條正道,任何人都能體驗到。四聖道不是哲學上的教條,而是關於自
身的實相,我們可以從自己身上印證。只有自己體驗了之後,才能夠成為真理,讓我們成
為一個正直的人。當我們開始觀察感受時,我們就是進入了心的深處。
在心中產生的一切,都會伴隨著感受─Vedana-samosarana sabbe dhamma。就算是心中產生
最短暫的意念,也都會伴隨著一個感受─Vedana-samosarana sankappavitakka。這就是佛陀
的偉大發現。
佛陀的另一個偉大發現,是我們會對感受產生渴望。這是在佛陀之前,佛陀當時,或佛陀
之後的其它老師都不知道的一個事實。佛陀之前與佛陀當時的老師都會教導人們不要對色
相起反應,也就是感官的對象──眼睛看到的事物,鼻子聞到的氣味,耳朵聽到的聲音等
等。他們說,「當你的感官接觸到了色相,不要起反應判斷它們是好或壞;不要起反應對
它們產生貪愛或憎惡。」這種教導已經存在。但是佛陀說,我們其實不是對這些對象起反
應。他舉出了黑牛與白牛用一條繩子系在一起的例子(一個代表感官,另一個代表感官的
對象)。黑牛或白牛本身都不是束縛;繩子才是束縛。佛陀說渴望的繩子才是束縛,我們
會對感受產生渴望(貪愛或憎惡)─vedana paccaya tanha。這就是佛陀的偉大發現。他由於
這項發現而得到解脫。
有許多其它老師都說,我們不應該對感受的對象起反應。但是他們並沒有得到解脫。有許
多老師教導人們不要產生貪愛與憎惡。佛陀解釋說,只要有無明,貪愛與憎惡就會一直存
在。因此他教導我們要消除無明。無明是什麼?無明就是 avijja。我們不知道自己內在的情
況。我們不知道貪愛與憎惡的真正原因。我們就是無明。我們要如何消除無明?我們要解
決問題的根本,以處理感受來消除痛苦。
只要我們沒有覺知到感受,我們就會繼續與外在的事物對抗,心裡想「這個好醜」或「這
個好美」。我們只是停留在表面。我們以為黑牛或白牛就是束縛的原因。事實上,束縛是
我們對於感受所產生的貪愛與憎惡。一個酗酒者以為他是成癮於酒精。其實他是成癮於他
喝酒時的感受。當我們開始客觀地觀察感受時,我們就開始消除無明。我們了解了感受的
無常本質,對於感受就會產生慧。
這是自然的律法。緣起法就是現象自然規律的律法。不管有沒有佛陀,緣起法是永恆的。
佛陀說:
「我從我的自身之內體驗了自然的律法,緣起的律法;在我體驗與瞭悟了這個律法之後,
我要開始向其它人宣揚它、教導它、說明它、建立它。只有當我自己親身洞見了它,我才
能宣揚它。」
這就是這位超級科學家的大膽宣言。就像是不管有沒有牛頓,地心引力的法則永遠存在。
牛頓發現了這個法則,對全世界加以說明。同樣的,不管有沒有伽利略,地球繞太陽運行
的事實也是存在的。
感受是非常重要的關鍵,讓我們可以採取相反的兩種途徑。如果我們繼續對愉悅或不愉悅
的感受盲目地起反應,我們就會增加我們的痛苦。如果我們學習對愉悅或不愉悅的感受保
持平等心,我們就開始改變最深層的習性模式,開始從痛苦中解脫出來。感受就是問題的
根源。只要我們忽略了根源,這棵毒樹還是會再次成長,就算是砍斷了樹幹也不行。佛陀
說:
「就像樹的樹根仍然健在,雖然砍倒了這棵樹,它還是會發芽只要潛在的貪愛沒有根除,
痛苦就會一再發芽生長。」
這位超級科學家發現,要徹底從心中的雜亂得到解脫,我們就必須處理心的根源。每一個
人都必須斬斷渴望的根。當整個樹林都枯萎時,每一棵樹必須獲得滋養,除去根部的疾
病,然後澆水,這樣,整個樹林才會再次欣欣向榮。同樣的,如果要改善社會,每一個人
都必須改善自己才行。要社會更加祥和,每個人都必須變得祥和。個人才是關鍵。
要全世界變得和平,每一個國家或社會都必須變得和平。在這裡,我想要引述佛陀對
Vajjian republic of Licchavis 的一段重要開示。佛陀提出了以下的實際建議,讓 Licchavis
變得更為強大:
·只要他們保持團結,定期聚會,他們就會更為強大。
·只要他們定期聚會,一起完成職責,他們就會更為強大。
·只要他們不要逾越了好政府的古老原則,以及他們的司法系統,他們就會更為強大。
·只要他們能尊重長者,聽取他們的言語,他們就會更為強大。
·只要他們能保障婦女與孩童,他們就會更為強大。
·只要他們能尊敬他們在國內與國外所信仰的對象,並給予經濟上的支持,他們就會更為強
大。
當時也有許多不同的教派,有自己的廟宇與崇拜的地方,有智能讓所有人都快樂與滿足。
他們不應該受到騷擾,這樣會迫使他們變成國家的敵人。他們崇拜的廟宇應該受到適當的
保障。只要統治者對於有智能的人提供保障與支持,國家就會更為強大。
佛陀的智能建議也適用於今日,維持世界的和平與和諧。如果我們想要為世界帶來和平,
我們就不能忽視宗教的問題。
所有的政府都有責任保護人民免於受到外來的攻擊,盡一切可能保障人民與領土的安全。
完成了這個責任之後,也不能忘記,這些作法只能帶來短暫的好處。善意與慈悲就足以消
除任何教派的仇恨根源。在印度,美國與其它一些國家,曾經在監獄中舉辦過內觀課程,
我們已經看到內觀如何改變罪犯。恐怖份子心中有恐怖主義的根源。我們已經看到一些頑
劣的暴力犯罪份子,在監獄內觀課程中得到了改變。憤怒,恐懼,報復與仇恨都開始瓦
解,心中開始產生和平與慈悲。我們先讓監獄管理人員學習內觀,然後才對受刑人傳授課
程,帶來了非常美好的結果。
在佛陀的教誨中,我們可以找到一座橋樑,連接不同的教派。佛陀教誨的三項基本部分─
道德(戒)、心的專注(定)與心的淨化(慧)─都是所有宗教與靈修的核心。戒定慧是
所有宗教的共同準則。如果要過完善的生活,這三項基本準則是無法推翻的。佛陀教誨的
重點就是要實行戒定慧,在現實生活中實踐正法。這是所有宗教的內在核心。但是我們沒
有強調核心,反而為了所有宗教都不太相同的外表而爭吵不休。
歷史證明了佛陀不分派別,宇宙共通的教誨,在任何地方或社會之中,從來沒有與當地的
傳統文化發生衝突。佛陀的教誨反而像是糖融化在牛奶中,溫和地滋養了當地社會。我們
都知道當今的痛苦世界是多麼需要和平與寧靜的滋養。希望佛陀的教誨能為更多人帶來和
平與快樂,也使世界上更多國家得到和平與快樂。
願一切眾生快樂。
願一切眾生平靜。
願一切眾生得到解脫!
世界通行的正法之道
譯自葛印卡老師對印度 Zee TV 的電視演講
戒、定、慧涵括了完整的正法,正法的全部意義、正法的純淨都在其中。遵守戒律的意思
是過道德的生活,而要過道德的生活,我們必須修定,練習主宰自己的心。不只如此,我
們還必鬚根除心中深處累積的染污不淨,以使良善德性自然而然地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
份。
一個人應該要淨化心,應該要發展洞見以根除心中的染污不淨。過良善道德的生活、主宰
自心、以及完全淨化心的正法(Dhamma),並不只屬於某個特定國家、宗教、社群、階級或
種性的人,法是每個人的法,法是普遍性的,這是法的真正本質。這是法最偉大的共通因
素,遵循任何傳統的任何人都會接受:過道德生活是好的,使心專注並能主宰心是好的,
學習修行方法以完全淨化心也是好的。這樣的法是能普遍被接受的。
法是普遍性、世界性的,任何人,男人、女人,無論如何自稱都沒有差別。這個人至少要
持戒、修定、增慧,只有如此,這個人才是真正如法的人。
藉由修行正法,印度教徒成為好的印度教徒,佛教徒成為好的佛教徒,耆那教徒成為好的
耆那教徒,基督徒成為好的基督徒,回教徒成為好的回教徒,祆教徒成為好的祆教徒,猶
太教徒成為好的猶太教徒,人,成為好人。
法使我們成為好人,無論一個人如何自稱都沒有差別。畢竟,名稱算什麼呢?法應該成為
我們生活的一部份,戒定慧應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這三者---戒、定、慧在當時的語
言有很詳細的描述,行於戒定慧正道的人,叫做「Ariyo」,意思是聖者。而這正道叫做
「Atthangiko maggo」意思是八正道,「Ariyo atthangiko maggo」意思就是八聖道。
誰是 Ariya?兩千五百年是很長的時間,而在兩千五百年間,語言改變了,字句改變了,字
句的意思改變了。今天 Ariya 這個字已經變成某個種族之稱。在過去這個字並非指某個種
族,而是一個特定性的字,意指人的品質。誰會被稱為 Ariya 呢?一個人如果成了聖者,
如果他已完全淨化了他的心,如果他已心靈純淨,就被稱為 Ariya,神聖的人。他行於正法
之道上,在戒定慧上自我增長,以使心完全純淨,生活中充滿正法。這樣的人絕對不會做
錯誤的行為,不會做任何會干擾他人安詳和諧或傷害他人的行為,他所做的都是自利利他
的事,他只做好事、良善的事,這樣的人就被稱為聖者,Ariya。
但現在,Ariya 被當作用以指稱種族的普通名詞了。因此,說到 Aryan 人,就是高大、膚色
白皙、長鼻子、大眼睛的人,就像如果是膚色黝黑、捲髮、厚唇的人被稱為屬於非洲族。
如果是黃皮膚、小眼睛、扁鼻子,就稱為蒙古人。在過去的語言裡,Ariya 其實和種族毫無
關係,這個人膚色白皙或黝黑,鼻子長或扁,眼睛大或小,都沒有關係。
任何人,藉由行於正道,在戒定慧上增長,培養了完全純淨的心,成為心靈神聖的人,就
是個聖者。而任何人不成為 Ariya 就是走入岐途,不在正法之道上,這樣的人對自己以及
他人都造成傷害,他即使膚色白皙、長鼻大眼,也不是 Ariya,面部特徵不會讓你成為智
者,在當時的語言是這麼說:「Hino gammo putthujjaniko anariyo anatthasamhino」.
他是低下、卑劣、不名譽、出身低的,他遠離了康莊大道而迷失在巷弄中,他自我隔絕於
康莊大道了。anatthasamhino---他只累積罪惡而已,不但自己累積罪惡,並且對他人造成痛
苦。這樣的人在當時叫做「anariyo」,這個字「anariyo」在兩千五百年間因為語言的改
變,已經變成「anari」,在今日印度話的意思是「愚蠢的人」。
他確實是個愚惷的人,對自己和他人造成傷害的人,當然是個愚惷的人。擾亂自己以及他
人安詳和諧的人,什麼都不了解,因此是個愚蠢的人。如果他不持續愚蠢下去,而走上正
法之道、增長智能,那他就會獲得快樂,也有助於他人快樂。他開始為自己也為他周遭的
人帶來安詳和諧,因此,他已經開始走上趨向神聖的正道。這條正道讓每個行走其上的
人,都成為心靈神聖的人,因此叫做正道、正法。
八正道分為三部分:戒(sila)、定(samadhi)、慧(panna)。
八正道中有三個是屬於戒的範疇:正語(samma-vaca)、正業(samma-kammanto)、與正命
(samma-ajivo)。
正語是正當的話語,口行(語言行為)清淨。什麼是正當的話語?說正確、真實、有益的
話,而且必須要自己身體力行。從書本、老師的教導中,雖然知道法是很有益的,但法是
否真的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如果不是的話,就沒有用。法的益處是要直接從生活中體
驗。所以言語必須恰當,並且成為生活中的一部份。只有這樣才是正語。
什麼是正語(samma-vaca)?正語就是不會傷害他人,不會干擾他人安詳和諧的言語。這沒
有什麼其它的量尺。不說謊欺騙他人,不說重話傷人,不批評或中傷他人,不造謠離間他
人。就這樣,戒除所有不淨的言語後,只剩下正語,只有清淨的言語。必須不斷地檢視自
己,「正語是否成為我生活的一部份?我是否在修行正語?」唯有如此才是正語,否則又
只是從書本或老師處得來的瑣碎無益的話。除非它成為生活的一部份,你才能從中獲益。
因此,samma-vaca 應該是真正的正語。
正業 (samma-kammanto)是正當的行為,身行(身體行為)清淨。什麼是正當的行為?每個
行為都是先從心中升起再繼續發展,變成語言行為。當它又更加繼續時,就展現成身體行
為。這一連串行為的終點就是身體行為,稱為業(kamma)。而這也應該是正當、正確、完
美的,不應該對他人造成傷害,干擾他人的安詳和諧,或造成他人的不快樂。你應該戒絕
殺生、偷盜、邪淫、菸酒毒品,使正業成為生活的一部份。從親身經驗去了解,完全不從
事這些不正當的行為,才是正業。已經開始應用到生活中了,因此這才是正業。
正命 (samma-ajivo),是指正當的謀生方法。在家居士須有職業,為了需要,必須要能取得
飲食、衣物。但如何取得?從他人處欺詐騙取嗎?不只是在家居士,包括已經發願出家修
行的人,都應該分析他的職業─「我的職業是什麼?我帶給家裡什麼樣的財富?我賺取財
富的工作、事業為何?是正當的嗎?是否有可能會傷害到別人?是否有可能會干擾他人的
安詳和諧,或是造成他人不快樂?我是否鼓勵他人過不善的生活?」如果是的話,應該放
棄這樣的謀生方法。你可能自我欺騙─「我又沒殺生」,也許是,但從事的職業究竟是什
麼?謀生的方法是什麼?是不是走私 AK-47(槍械武器)賣給恐怖份子,然後再自欺,
「喔,是他們殺人,不是我」。有人販賣武器、槍枝與子彈,卻認為自己是神聖的。喔,
不!這是不正當的職業,阻礙他人去過道德的生活。這樣的職業是幫助他人犯戒,是不當
的職業。
有人說他並未殺害任何動物,但他飼養牛、綿羊、山羊,將牠們養肥後,再賣給屠夫。他
賺了很多錢,然後說「現在是屠夫的事了,如果屠夫將牠們殺了,我又能怎麼樣?」這怎
麼會是一個好職業呢?有人說他並服用菸酒毒品,但他賣麻醉品、酒、或像鴉片、大麻的
毒品,任何從他那裡取得這些東西的人都會犯戒,那麼,難道這不是不正當的職業?有人
販賣毒藥維生,購買的人用它殺了人。所以要檢視你自己的職業,是否鼓勵他人犯戒。如
果是,那就根本不是一個正當的職業。
即使從事最高尚的職業,也要了解行為背後的心念,這很重要。如果心念不是善的,不管
職業是多麼好,如果沒有伴隨善良的心念,就不是正當的。職業背後的心念為何是很重要
的。
大約在四十到四十五年前,在我聽到純淨的法,學習到內觀之前,我生命中發生了件事。
我的家人生病了,家庭醫生恰好休假,我只好找另外的醫生。我知道他很忙,可能沒空到
家裡出診。但當我到他的診所時,都沒有病人,他正呆坐無事。出於好奇,我就問「大
夫,你的診所通常都擠滿病人,今天怎麼都沒有病人?怎麼回事?」苦著一張臉,他回答
「通常這個季節都會有流行病,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今年並沒有爆發大流行」,聽了我很
驚訝,暗想「他是一個醫生,應該希望看到健康的人越來越多,但他卻希望生病的人越來
越多,這是什麼樣的醫生啊?」我覺得很不好。
之後我學到了這個絕妙的內觀修行方法,正法的純淨精華。以前我只讀過一些正法的書,
離踏上正法之道還遠得很。我不知道純正的法是什麼,我尚不懂正法。當我真正發現了純
淨的正法,開始往內觀照自己,真相開始展現。
我曾是一個商人,生於商人的家庭,並且又成為商人。因此,即使到現在,我都可以非常
了解商人的心理。如果某地發生戰爭,或有飢荒,造成消費品短缺,價格狂飆,商人以他
們商人的話,就會說「市場大好」。對他們來說,這是市場大好。人們正面對困苦,但他
們毫不在意。他們認為「我正在賺大錢,所以這是市場大好」。當戰爭結束,沒有飢荒,
一片豐收,物資豐富,消費品價格下跌,商人會苦著臉說「市場萎縮了」,這是某些商人
的心態。做生意並沒有錯,消費者不可能從生產者處購買每件消費品,商人的工作就是將
貨物由生產者交給消費者,並因而從中獲取該得的利潤,這並沒有錯。但心態、心念是最
重要的。這是評斷你謀生時是否守戒的量尺。表面上,你的謀生方式、職業是正當的,但
你並未善用,沒有按正確的方法在做,所以它就變得不純淨了,而你也會變得不道德。像
這樣,你必須不斷檢視自己,在每一個階段,必須不斷分析自己。
過去兩千五百年消失在印度的內觀禪修,自1969年回到印度,內觀課程開始在印度各
地舉行。正法的恒河再度流傳在它的發源國。各階層、各種職業、各地區、各宗派的人,
都來參加內觀課程。他們當然該來,畢竟這是法的恒河,任何來者都能止渴。法的恒河不
管來喝水的人是如何自稱、屬於什麼宗派,只要喝了它的水,就能解渴,所以人們來了。
商人也來了,告訴我他們的問題,「我們能怎麼辦,這是整個國家面臨的狀況,這是政府
的法令造成的,你說我們必須誠實的做生意,但我們能怎麼辦?到處都在貪污賄賂,我們
怎麼誠實?」
我也看到這個國家正面臨很糟糕的情勢,商業階層貪污,治理國家的政府貪污,國家的領
導者也貪污,不是全部,但大部分都貪污,那還能怎麼辦?我向這些商人解釋,「你至少
可以做到這樣:不管那麼多的賄賂貪污,你只要了解你的收入來自於消費者的口袋,消費
者就是給你麵包、奶油的主人。因此,即使是誤犯,都不要欺騙你的主人。不論你給他們
什麼產品,不要在品質、數量、重量上欺騙,不要賣摻假劣質的產品。至少你能做到這
樣,不是嗎?」
至少實踐正法到這個程度,至少在正法之道上跨前一步。而那樣,你會賺取財富。賺錢不
是壞事,在家居士不應乞討,就像出家人不應積蓄金錢一樣,在家居士不該變成乞丐,應
該自己努力誠實賺錢。但通常財富增加,自我也跟著膨脹。「看,我賺這麼多錢,我這麼
能幹!」自我膨脹以後,離解脫之道就更遠。要去我執,應避免過多的財富,如果賺得
多,就應該將大部分回饋社會,如果賺得少,就回饋少些。古語說,「與他人分享部分收
入是義務」。
所以,如果在家居士了解這兩件事,就是在修行正命。他會持續進步,如果這三者:正
語、正業、與正命都具有了,他就了解八正道的第一部份,戒(sila)這部份就變得愈來愈
強。隨著持續進步,也會增長八正道的另外兩部分,並得到利益,非常大的利益。一個走
上純淨正法之道的人,一定會過著充滿快樂、充滿安詳、充滿解脫的生活。
為正法服務的價值
葛印卡老師講
什麼是護法工作的目的﹖ 絕不是來接受免費住宿或是在很舒適的環境裡渡假,也不是用來
逃避個人日常生活應負的責任。這是每位法工(護法人員)都要能確實了解的。法工們是
在行動中練習內觀,並且從中直接體驗到益處。學生們見到老師及法工們無私地服務,這
些無私的服務讓他們能體驗到這無以倫比之正 法的絕妙滋味,讓他們也開始步上這神聖的
正法之道,並且很自然地生出難能可貴的感恩心,希望能報答他們所接受到的益處。
當然,老師及法工們貢獻服務,內心並不期望任何回報,也不會接受任何物質上的報酬。
要報答他們的唯一方法就是幫助、推動法輪繼續運轉,貢獻這種無私的服務給其它人,這
才是法工們服務他人的神聖動機。
當內觀禪修者在這正法之道上前進時,他們會從過去以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性中解脫出來,
並且開始去關懷他人。同時他們注意到痛苦充滿了人間每一個角落,不管是年輕人或老年
人、黑人或白人、有錢人或窮人都在痛苦中。這使內觀禪修者了解,在他們接觸正法之前
也是一樣處於悲苦中。他們知道由於遵行這正法之道,可以使很多其它人也能開始得享真
正的安詳與快樂。看到這些改變,引發內在的同情、慈悲感受,並且激發強烈的意願,用
內觀修行來幫助那些正在痛苦中的人們得以解脫。
當然,要教授這絕妙的法門,需要長時間的培養、發展以達到成熟的階段。但是,還有很
多其它方式可以去幫助那些參加課程的學員。所以各種服務的方式都是無價的!做一位法
工;一個單純、謙虛的護法人員,的確是一種高尚的任務。
那些修行內觀的人們開始了解自然法則,而根據這個法則:「任何肢體上或言語上不當的
行動,都會導致傷害他人,同時也傷害自己。相反地,任何幫助他人的行動也會帶給自己
安詳與快樂」。因此,幫助他人也是幫助自己。所以服務他人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這樣
做會增進個人的修行資糧,可使個人在正法之道上進步更快速、更踏實。實際上,服務他
人也就是服務自己,明了這真理後會更進一步地啟發「參與幫助他人脫離苦難之崇高任
務」的希望與決心。
但是,什麼是最好的服務方法呢﹖ 不明了正確服務方法的護法人員,不但不能幫助他人也
不能幫助自己,相反地,他們可能造成傷害。無論這護法的任務是多麼高尚,但出發點不
善的話,是無法幫助別人的。如果護法服務的目的是膨脹自我或者是獲得任何回報(縱使
只是口頭上之稱讚與感謝),那麼這樣的護法不會有任何的益處。
要了解,當您服務時你是在學習如何將「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上,畢竟「法」不是讓你去
逃避生活中的責任。在這內觀課程或內觀中心的環境裡,與學員接觸時練習著如「法」而
行。你可以訓練自己用同樣的方法去接觸外面的世界。無論現實中有多少不如意的事繼續
不斷地發生,你練習著保持內心的平穩、平等心,並培養愛心與慈悲心來面對,這是你所
應該在此練習的功課。從這一點上來說,你也是一位學員,和在裡面靜坐的學員沒有什麼
分別。當你以謙卑的態度去服務他人時,是繼續不斷地在學習。要不斷地思惟著,我是來
此地受訓,是來實習服務的,並不期望任何回報。我在此工作讓他人可以獲得正法。讓我
做一個好榜樣來幫助他們,如此我也同時在幫助自己。
願法工們在正法之道上更堅強。
願你們學習發展善念、愛心及熱誠。
願你們在正法之道上前進,並享有真正解脫後的安詳、和諧、快樂。
問與答
-- 葛印卡老師答--
問:葛印卡老師,請您扼要解說一下什麼是內觀﹖
答:內觀是對身心現象每一剎那的運作,作客觀的觀察;它是一種如實體驗真理的智能。
內觀禪修便是在實證的層面上,客觀觀察自己的實相的一個修行方法,觀察它的如實面
目,而不是它的表相。
問:內觀修行的目的何在﹖
答:其目的是淨化內心,生起愛心與慈悲心去幫助他人。為了這目的,禪修者必須體驗自
己身心現象的真理,唯有如此他才能發展出智能來滅除貪瞋的習性,以及對「我」、「我
所有」、「我的靈魂」的假相及錯覺。
問:您如何教導內觀的練習?
答:為了學習內觀,學生必須參加最少一次十日內觀課程。最初三天,藉由觀察自然的呼
吸來訓練「觀息」,使心集中。接著六天,要求學生觀察身上的感受,使他們體驗身心現
象的無常、苦、無我,產生智能。最後,教授「慈心觀」以發展出對一切眾生的慈悲與愛
心。
問:當練習內觀時,為何禪修者往內觀察自己的身心現象,而不往外觀察宇宙的真理?
答:往外嘗試觀察真理,他容易落入只是理性思考的陷阱,但是當他往內觀察,可以直接
體驗真理。往內直接體驗真理比往外容易。內在的真理與外在的真理是一樣的,在《相應
阿含》的 Rohita 經中,佛陀明白地指出我們的身軀內就存在著整個宇宙。
問:很多宗師都聲稱他們的方法能淨化心靈,那麼內觀法門的特殊處何在﹖
答:沒錯,許多方法確實可以淨化心靈到一個程度,但是內觀可以使人到達心的最深層
面,去根除「隨眠煩惱」─內心深處的不善習氣,潛在的煩惱。
問:古代以及今日這些修行內觀的人,真正淨化了心嗎﹖
答:佛陀時期無數的人們以及其後的人透過修行內觀淨化了他們的心,走出了痛苦。此中
有一些非常有名的例子,例如鴦掘摩羅,他曾殺害了 999 人,經由修行成為一位聖人。甚
至今日,許多修行內觀的人,也發現他們淨化了心,走出了痛若。人是他們自己的習性:
瞋恨、惡意、敵意、情緒、恐懼、自我、毒癮、酒癮及煙癮的囚犯,藉由內觀可容易地去
除這些心理的染污不淨,並從這些與不淨相連的苦惱中解脫出來,體驗自在。在印度的研
究單位,研究了許多個案,證實修行內觀可以在此生的此時此地就淨化心靈。
問:您強調佛陀重要的發現是觀察身上感受的內觀法門,有經上的證據嗎﹖
答:有的。《四念住經》、《緣起經》、《雜阿含經》中的「受相應」,都是含括內觀精
華的重要經典。佛陀之前及以後的印度宗師們,都教導人們要走出慾望的誘惑。每人都承
認對「感官對象」執著是一種真正的束縛。但是佛陀更進一步探索有關痛苦生起的真理,
他發現人們實際的執著,不在「感官對象」,而是當感官對象與感官接觸時產生在身上的
「感受」,人們的貪、瞋習性反應是依緣於「感受(的樂或苦)」。因此,人們要解決的,
不只是感官與它們的各別對象,還要解決這二者接觸所合成的「感受」。對感受必須警
覺,不要生起貪瞋的習性反應。這點在佛陀的緣起開示中,說得很明白。
依據《緣起經》,六根與各對象間被忽略的關鏈「感受」,以及「貪愛」的習性反應,是
佛陀獨特的發現。在他之前,沒有人想到「感受」是「貪愛」的最接近的原因,這是佛陀
的體驗,這也是為什麼當他體驗到與「感受」相關的真理時,他宣稱他的慧眼打開了(Nana
Sutta)。
佛陀的主要教導在於八正道,關於這點,他對我們清楚地解釋說:八正道是體驗連繫整個
感受的真理(Vedana Panha Sutta)。同樣地,四念住是佛陀對禪修的主要教導,在此他要我
們修習四念住去體驗連繫整個感受的真理(Vedana Sutta)。在修習四念住時,他要我們維持
「精勤、覺知、時時澈知無常」,對「澈知無常」的解釋,他明白指出禪修者在體驗其它
實相時,必須不斷覺知到「感受」的生起與消滅。
以上這些引據足以證明覺察到「感受」,對禪修者而言非常重要,並符合佛陀的教導。
「法」的寬宏本質
葛印卡老師講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獨立生活於社會之外,既不可能也沒有益處。作為社會的成員,人的
真正貢獻在於他如何讓整個社會更安詳和諧。任何一個健康和諧的社會必定是由健康和諧
的個體所組成。不和諧的人們,不僅他們本身緊張不快樂,而且也由於這種緊繃與不和
諧,讓周遭的人也跟著不快樂。所以,很明顯地,唯有社會中的每個人都健康、快樂、和
諧,整個社會才能夠健康、快樂、和諧。唯有每個人都有一顆純淨安詳的心,我們才能期
待有個安詳的社會。「法」是讓人趨向安詳的道路,也是讓整個社會、整個世界走向安
詳、和諧的唯一道路。
「法」並不是某個特定宗派。宗派、教條、主義總是製造出藩籬與分界,並在人與人之間
造成隔閡。而「法」卻不同,「法」破除所有這些藩籬與分界,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
否則,就不能叫作「法」。
真正的法根除社會中不同階層所造成的優越感與自卑感;它也去除心裡的染污不淨,使這
些不健康的情結無一存在,並建立根基穩固的平等。心的清淨是平等心的重要特質。這種
心讓人有能力看清楚每個情境、每個人、每個存在狀態的實質本色;讓人能如實地看清事
物。同樣的,這清淨的心也讓人們免於不實的誇大及盲目的依賴-人們常會情緒性地信奉
某種超自然的力量。這種讓人不受心的習性所蒙蔽,而能如實看清事物的能力,讓我們產
生洞見、智能、與對實相的了知。人們因此能夠客觀地看清自身實相;這種洞見解脫了無
明的蒙蔽。
由於我們的舊習,造成對心的製約,而使我們無法看清事物真正的本質。我們傳統的信仰
與習俗讓我們戴上一付有色眼鏡,扭曲了所見的事物和情境,無法看清它們真正的實相。
以「法」之名,我們用教條與盲目信仰的鎖鏈把自己緊緊捆綁,還無知地引以為傲,認為
自己這樣是很有成就、很博學。我們必須破除所有情感上和知識上的教條主義枷鎖,才能
從無知和痛苦中解脫出來。
如果我們希望從瞋恨、貪婪、妄想、敵對、忌妒、恐懼、及種種染污心靈的負面情緒中解
脫出來,我們就必須拋下所有哲學信念、妄想、盲目崇拜,以學習如實地活在當下。活在
當下即是活在此刻的實相。所有過去的時光已不真實,那隻能是記憶回想。同樣地,未來
的時光亦不真實,因為對於未來,我們只能期待、希望或恐懼。活在當下亦即完全覺知此
時此刻我們正在經歷的一切。過去的憂喜悲歡、以及對未來的恐懼或期待只會將我們帶離
當下的實相,且讓我們無法過如實的生活。沒有活在當下的生活將充滿錯覺幻象,讓生命
憑添苦難,增添心靈的染污不淨,從而導致焦慮、緊張、不滿、沮喪、及苦難。然而,當
我們學會觀察及活在當下的實相時,自然而然地,我們開始體驗到從這些負面情緒解脫出
來的自由。
內觀的學生學習完全地覺知當下的任何體驗。他對自身的身體結構發展繫念和覺知力,如
此練習身念住(kayanupassana)。他對所體驗到的愉悅或不愉悅的身體感受發展覺知力,
如此練習受念住(vedananupassana)。他對心發展覺知力,如此練習心念住
(cittanupassana)。同樣地,他念念分明於所有善或不善的心態、它們的來源、它們的成
因及它們的本質,如此練習法念住(dhammanupassana)。在超越整個身心的經驗領域、
感官的領域、相對的領域之後,他體驗到究竟的實相-涅槃(nibbana)。如此念念分明的
練習,能夠根除由不善心態造成的所有深植的業行。隨著過去業行的不斷的減少與去除,
心慢慢地從執著、從感官享樂中解脫,不再因為過去記憶所產生的苦痛而失去平等心,也
不再對未來焦慮不安。漸漸地,心趨於平靜、安詳、純淨。
內觀的修行方法讓人們擺脫所有的負面情緒,平靜我們這顆充滿緊張與焦慮的心,而且教
導我們如何從所有的痛苦中解脫,對個人及全體皆有助益,不論你的社會階級、國籍、語
言、以及宗教信仰是什麼,都沒有關係。要練習內觀、從內觀受益,你並不需要是佛教
徒。你也不需要燃香祝禱、或在佛像前膜拜,或是做任何的法會或儀式。你也不需念佛陀
的名號或觀想他的形象來禪修。
當你皈依佛陀時,必須小心不要成為盲目信仰。這種瘋狂的盲目信仰,會讓我們誤以為佛
陀能終結我們所有的苦難。另一方面,在見證到自己及他人藉由練習內觀所帶來的淨化
後,而開始對這位慈悲的覺悟者流露出感激心時,那麼任何感激與尊敬的表現都會恰當合
宜。當我們的信心是由這些解脫與純淨的特質而啟發時,這種信心就會激發我們去培養這
些特質。這種信心不會成為盲目信仰,最後變成一種束縛。這種信心是覺悟的一個因素。
這個因素令心變得柔軟,是藉由練習內觀而淨化自我的極大幫助。
內觀禪修的對象並不是佛陀,而是自己身心時時變化的本質。內觀教導我們要持續不斷地
覺知每個當下事物的真正本質。這樣的練習能訓練我們活在當下、了知當下、看清並體驗
實相,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和練習的。人們學會觀察自己、探究自己的本質。人們學會在
人生中的每一刻,檢視自己的身心,並觀察習性的顯現。人們能看清貪愛與瞋恨的生起。
藉由練習這樣的覺知,人們能夠從所有心裡的染污不淨中解脫出來,並在正法中安住。像
這樣一個純淨的人,不管他的宗派為何,都是被尊重敬仰的。像這樣一個徹底從心的鐐銬
中解脫出來的人,不僅他自己快樂安詳,也能促進他人的快樂及安詳。
願這寬宏的、擁抱眾生、仁慈、普遍性的「法」,能澤被所有苦難眾生,讓他們因而得有
安詳、快樂、解脫。
願一切眾生快樂!
Bhavatu sabba mangalam!
問與答
-- 葛印卡老師答--
問:在阿含經中,佛陀曾提及深藏在我們潛意識中的微細煩惱嗎﹖ 他有提到如何去除它們
嗎﹖
答:在阿含經或南傳尼柯耶中,將深藏在我們潛意識中的微細煩惱稱作「隨眠煩惱」(或
翻譯作「使」。在下列的經中,佛陀的開示明白地指出藉由觀察各種感受將這些隨眠煩惱
去除:《相應部》中的 Pahana 經,Datthabba 經,Salla 經,Dutiya Gelanna 經,Akasa 經
以及 Agara 經。
問:有的禪修者經由持咒及觀想而達到心靈非常平靜、安詳,也察覺到他們身上的感受,
他們能得到跟您的傳統法門相同的最後結果嗎﹖
答:經由持咒及觀想,有的人確實可達到心靈非常平靜、安詳,這是靜慮禪修。悉達多菩
薩從當時有名的禪定阿阇梨 Alara Kalama 及 Uddaka Ramputta 學習這種靜慮一直到第七及
第八禪定,但是這未能給他完全的解脫。經由發現內觀而達到覺悟後,他將「徹知無常」
的智能加到靜慮禪修之內。這是佛陀對當時禪定的貢獻,依此才可去除隨眠煩惱(深藏在
心中的不淨)使心清淨。
有的人雖未修內觀,經由靜慮禪修有時身體的振動也會生起,但大多是由於持誦某個特別
的咒。由於這是一種人為造作的振動而不是自然的振動,因而不合於內觀法門,因為內觀
是直接觀察自然的振動以符合佛陀所說的 yathabhuta(如實自然地發生)。再者,內觀禪
修者要不斷體悟這些經驗都是無常、苦、無我。這有助於淨化深藏在內心深處的隨眠煩
惱,以上這些是一般靜慮禪修法所欠缺的。
問:我們若同時持咒及修練內觀,是否可以得到更好的結果﹖
答:我們要先看清目標。如果目標是達到心靈平靜,那麼,持咒是一個好的方法。但是,
如果目標是淨化心靈、去除隨眠煩惱、去除潛在的染污不淨,那麼,內觀的修練是不可缺
的。將二者混起來,會產生混亂。
問:在日常修行中,我們可否在不同時段來念誦佛號及修練內觀法門﹖
答:對初學者來說,為了增長對佛陀的虔信以及使自己的心靜下來,念誦佛號是好的。但
是禪修者必須進一步修練內觀,在經驗的層面上體驗自己的實相,淨化自己的心靈,產生
愛心及慈悲心。心靈淨化後,禪修者自然會對佛陀產生甚深的感激及虔信。在日常生活
中,心理風暴產生時,初學者為了使自己的心靜下來,念誦佛號是有用的。但是內觀禪修
者則更深入來修練佛法:觀察自身的感受,體會無常、苦及無我,同時使心平靜及使心淨
化。
快樂的真諦
下文摘錄自 2000 年 1 月 31 日葛印卡老師在達渥斯舉行的全球經濟會議上的演說
這就是一切了嗎?—快樂的真諦。
每一位來參加本次會議的來賓,都是我們星球上獨特族群的一員,通常都是世界上最富
有、最具權勢、最有成就的人。大家公認能受邀參加世界經濟會議的每一位來賓,都是同
業中的佼佼者。然而當一個人擁有所想要的財富、權勢、和地位時,是否就必然會快樂
呢?這些成就和自滿就是一切了嗎?或是仍有可能達到更高程度的快樂?
快樂是一種短暫的狀態,它轉眼即逝,此刻存在的,下一刻便消失無踪了。當你的事業、
銀行的帳戶、家人一切都順利時,是很快樂的。但是當不想要的事情發生了,當完全超乎
掌控的事情發生並擾亂了你的快樂和和諧時又怎麼樣了呢?
世界上任何一個人,不管他的權勢和地位如何,都會遭遇到超乎掌控的環境,和不能隨心
所欲的時候:可能是發現自己得了絕症、可能是親密心愛的人病了或死了、也可能是婚姻
破裂或發現另一半欺騙了你、事業成功的人可能做了一個錯誤的決策、公司被合併導致你
失業了、政治選戰輸了、別人升遷到你想要的位置、小孩離家出走或是叛逆到反對你所珍
惜的一切價值觀。不論你有多少的財富、地位和權勢,這些不想要的事情、不想要的失敗
總會產生極大的痛苦。
問題來了:該如何應付這些破壞美滿生活的不快樂時刻呢?即使是在最令人陶醉的生活
中,不快樂的時刻仍是會到來。當你經歷痛苦時,是以平衡和平等心來應對呢?或是習慣
性地以嗔恨心反應?貪求你的快樂重現嗎?若你耽溺於快樂和順心,一旦事情不如意時,
痛苦會變得更為錐心刺骨。事實上,它們變得如此難以忍受,以致使我們訴諸酒精來對付
這些失望和抑鬱的處境,甚且吞食安眠藥以便獲得生活中所需的休息。而在這同時,我們
卻告訴外面的世界:因為我們的財富、權勢和地位,而過得異常快樂。
我來自一個經商的家庭,所以年紀很輕時就已經是一個企業家和商人。我建造了蔗糖廠、
紡織廠、和地毯廠,設立了進出口公司,並在全世界分設辦事處。在整個過程中,我賺了
很多錢。然而,我也歷歷在目地記得,在那些年裡,對在事業上和私人生活中所發生的事
情,我所產生的反應———每天晚上,如果在白天裡搞砸了一樁商業交易,我會清醒地躺
在床上好幾個小時思索著:到底哪裡弄錯了?下次又該怎麼做?反之,若當天做成了一筆
非常成功的交易,我還是會清醒的躺在床上,對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雖然我嚐到了成
功的滋味,但心中卻沒有快樂和安詳。我發現安詳與快樂是緊密相連的,雖然我的錢財和
地位居於社會中的翹楚,但卻常常無法擁有安詳和快樂。
有首我很喜歡且和今天主題有關的詩:
當生命流過
像一首甜美的歌曲
快樂是輕而易舉的
最難的是
當事情一敗塗地時
仍能流露出笑容
不論我們的錢財、權勢和特權是多是少,如何應付灰頭土臉的時刻才是「快樂的真諦」的
主要因素。
每個人都想要過快樂的生活,這是基本的人類需求,因此你必須去體驗真正的快樂。藉由
擁有錢財、權勢、和耽溺於感官享受的所謂快樂,並非真正的快樂。這類的快樂非常脆
弱、不穩當,而且短暫。為了獲得真正的快樂,為了永久穩當的快樂,你必須深入自己並
去除積藏在心靈深處的所有不快樂。只要在心靈深處仍留有痛苦,那麼想要在心靈表層感
受到快樂的企圖,都將只是白費力氣。
這些積留在心靈深處的不快樂,只要你繼續產生負面情緒像:憤怒、仇恨、惡意、和敵
意,它們就會持續的繁衍。自然的法則是當你產生負面情緒時,不快樂也同時升起。當一
個人在心裡產生了負面情緒,便不可能感到快樂和安詳。安詳和負面情緒無法並存,就像
光線和黑暗無法並存一樣。我古老的祖國有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發展出了一套有系統而科
學化的修練方法,藉由它,你就能在經驗的層次上探究有關身心現象的真相。這個技巧叫
做內觀:是如其本來面目,客觀的觀察實相的意思。
此技巧幫助人們在自己的身體架構內,發展對於身心的感覺和理解的能力。內觀的技巧牽
涉到基本的自然法則,那就是不管任何時候,當心中有任何不淨雜染升起時,在身體上就
會伴隨的發生兩件事:一是呼吸喪失了它正常的節奏,任何時候只要有負面情緒在心中升
起,呼吸就會粗重些。這是一個顯而易見,每一個人都能體驗到的實相。在此同時,一個
更精細的生化反應開始在身體內運作,會讓我經驗到身體上的某一種感受。每一種不淨雜
染都會在身體的某些部位產生某些感受。
這是一個實用的妙方。因為一般人無法觀察心中抽象的不淨雜染,像抽象的恐懼、憤怒、
激情。但經由正確的訓練和練習,卻能很容易的去觀察呼吸和感受,而這兩者都直接和心
中的不淨雜染相關連著。
呼吸和感受以兩種方式幫助我們,第一、當雜染開始在心中生起,呼吸馬上就會喪失它正
常的節奏,它會大叫:「注意,有些不對勁的事情已經開始了!」感受也會告訴我們:
「有些事已經不對勁了。」我必須先接受這個事實,然後,經由這些警告,開始觀察呼
吸、感受,並且發現這些雜染很快的便消逝不見了。
這種身心現象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一面是心中生起的思想或情緒,另一面則是在身體上
的呼吸和感受。每一個思想或情緒——不管是有意識或無意識——每一個心裡的雜染都會
立即顯示在呼吸和感受裡。因此藉由觀察呼吸或感受,你便是間接的在觀察心中的雜染,
是如其本然的面對實相而非迴避問題;接著雜染會失去它的力道,無法如過去一樣的宰制
著你,如果持續觀察下去,雜染終將煙消雲散,而你仍然保持著安詳和快樂。
就像這樣,自我觀察的技巧以它的兩個面向來揭示實相:外在的和內在的。之前,你總是
張眼向外看,而漏失了內在的真相。人類總是向外尋求他們不快樂的原因,他們總是責備
並試著改變外在的實相,由於對內在實相的無知,人們從來就不了解痛苦的原因源自內
在,在他們自身的盲目反應中。
你越練習這個技巧,就越快走出負面情緒的束縛。漸漸的,心會擺脫了雜染,變得純淨
了。一顆純淨的心,總是對他人充滿了愛,超然的愛;對他人的失敗和苦難充滿了憐憫;
對他人的成功和快樂充滿了喜悅;面對任何情境充滿了平等心。達到了這個階段,整個生
活形態會開始改變,將不會在言語或身體上去侵犯別人的安詳和快樂。相反的,這顆平衡
的心,不但變得安詳,而且也幫助別人變得安詳,圍繞在這種人四周的氣氛會滲透著安
詳、和諧和真正的快樂,也會開始影響他人。
對自身實相直接的體驗、觀察的技巧,就叫做內觀。它是導向真正快樂生活的一種簡單、
直截了當的方法。
要過快樂的生活,有許多不同的要素,其中有幾項是和參加本次會議的在座有關的。雖然
一切想要的錢財和資產,你都有了,然而當這個世界上有千百萬的人們仍為著下一頓飯而
煩惱時,你怎麼可能真正的享用這些福份?賺錢供你自己、家人、依賴你而活的人使用,
絕對沒有什麼不對,但你也必須記得回饋社會。你的財富是從社會中獲得的,所以你也必
須加以回報。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我不但為自己,也為他人賺錢。在商場上另外一個快樂
的觀點是:不管以什麼手段來賺錢,都不應該傷及或危害到他人。這是一個重大的責任,
以別人的安詳和快樂為代價而賺到的錢,永遠不會帶給你快樂。真正的快樂不是資產、或
成就、或財富、或權勢,而是源自一顆純淨和安詳的心的一種內在生命的狀態。而內觀就
是幫助每個人達到那個狀態的工具。
瞋恨遏止不了瞋恨
葛印卡老師講於 911 事件後
九月的悲慘事件震驚了我們。對那些已失去了生命或受傷的人,他們的家人,朋友和同
事,以及千千萬萬無助的目擊者,我們的心同感淒愴。
這是對人們有權過詳和及安全生活的攻擊,也是對人們有權為其自身及子女的更好未來而
工作的攻擊。悲劇發生在一個已向全世界的人敞開了大門,擁護人人平等理想,以及提供
美好將來希望的國家。
我們不應讓這個希望暗淡。在黑暗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帶來明光─正法的明光。無明的黑
暗造成的深刻創傷可以用內觀之光的智能來治愈。
九月十一日,在剎那間,平凡的表相剝落了,讓我們看到了殘酷的真實:痛苦是躲不掉
的,我們所執取的事事物物總歸要消失,而我們對所發生的事情卻無法掌控。
場景也許無法忍受,但內觀教導我們如何去承受。以在自身中去察覺苦,無常,及無我,
我們就能開發出平衡的心─平衡的心能使我們面對任何的狀況而不被擊倒。
任何政府都有責任去保護其居民不受外來的攻擊,並儘其所能地使其人民及國土安全。但
它也要心知肚明,這些事功只能帶來短期的利益。不管誰來造作或以什麼樣的藉口,只有
善念及慈悲才能根除這些惡行。
確實,現在是該有平衡的心,和對他人產生善意及慈悲的時刻。我們已見到有些人的瞋恨
心有多大,多危險及多麼具有腐蝕性。假如我們能致力於減少世上瞋恨的總和,我們將成
就了不起的勝利。
佛陀說,『在這世上,恨絕不能止恨,唯有慈愛方能止恨;這是永恆的真理。』(法句經 5)
這真理與基督教,回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猶太教,錫克教,或任何的"宗教"都無
關。這是普遍的自然的法則。
因此,我們必定要對悲劇的當事人發出慈悲的愛。同時我們的慈悲愛也要被及那些犯下攻
擊事件的迷惑眾生。他們為了服膺錯誤的宗教觀念而拋棄了自己寶貴生命,不但害及他人
更至極地戕害自身。
如將他們扭曲的見解看做是伊斯蘭教的代表,那就會使悲據增生。神聖的可蘭經(The Holy
Quran)明確地昭示不能以宗教為名而行暴力及強制。虔誠承行伊斯蘭教義的人,都是和平
的愛好者,就如所有真正宗教人士一樣。現在是我們應展現與無數愛好和平的伊斯蘭教徒
及阿拉伯人團結一起的時候。別讓一小撮人的愚行蒙蔽了我們對世上偉大信念的認知。
善良必定能戰勝邪惡及一切源自於心的善惡行為。至善就是有一顆出離染污而純淨的心。
以這樣的心,我們都可安然渡過人生的起伏。我們能以德報怨。我們可以預先阻止惡行而
不會讓其衍生。我們能免於恐懼地生活並與人共處。
可蘭經告訴我們說:『善與惡是截然不同的;因此要以善製惡。結果定會更好,敵人必成
朋友,憎恨必永遠消失。』(Surah Ha-Min, 34-35)
法教我們從自身中去除諸惡,進而協助世間趕走憎恨。讓我們精進地修習正法,讓我們為
受苦及憂傷的人們帶來正法的明光。
願世所有不幸的人們脫離痛苦。
願所有恐懼的人免於恐懼。
願所有的人捨棄敵意而安詳地生活。
願正法在所有的人心中升起。
願眾生快樂,安詳,解脫。
佛陀的道路是要體驗實相
本文節錄自葛印卡老師一九八九年於泰國曼谷的公開演講
人人都想擺脫痛苦,過著安詳和諧的生活,但卻都不知道該如何才能離苦得樂。苦的所
在、苦的起因、離苦的方法正是悉達多.喬達摩覺悟所體證的真理實相。
就如同今日,佛陀那個時代也盛行著許多的禪修方法,當時尚未成佛的他試過了所有的方
法,卻都不滿意,因為他發現這些方法都無法使他完全地脫離痛苦。於是他開始探究自
我,透過自身的體驗,他發現了這個能根除他生命痛苦並使他完全覺悟的內觀禪修方法。
有許多的方法都可以讓人暫時解除痛苦,當你感到痛苦時,你可以將注意力轉移到其它的
事物上,然後你便會覺得你已逃脫痛苦,但實際上你並未完全地解除痛苦。生命中不想要
的事情發生了,你變得焦躁不安,想要逃避。你也許上電影院或劇院,也許跑去喝酒或沉
迷於各種感官娛樂,然而試圖逃避是無法真正地解決問題的,痛苦只會倍增。
佛陀體悟到人必鬚麵對現實,與其逃避問題,不如面對問題。佛陀發現當時的所有禪修方
法都只是在於將注意力從正在發生的痛苦轉移到其它事物,他看出這些方法實際上都只能
轉移一小部分的注意力,而在內心深處,人們仍不斷地在起反應,不斷地在造作貪愛、憎
惡、愚癡的業行,在心的深處,人們仍不斷地在受苦。因此,禪修所緣的對像不應該是想
像出來的,它應該是如其本然的實相。你必須在當下所呈現出來的任何實相上用功,在你
身體範圍內所經驗到的任何實相上用功。
在內觀修習中,你必須探究自己的身體結構與心理結構的實相,我們因強烈執著這個我們
稱「我、我的」的身心聚合體而變得十分的痛苦。要修習佛陀的道路,我們就必須觀察身
心的實相,禪修者應該直接地體驗身心的基本特質,從而導引出智能。
智能可以分為三種:聽聞他人的話語而得到的智能(聞慧)、透過理智分析得到的智能
(思慧),及由親身體驗而培養出來的智能(修慧)。佛陀以前乃至佛陀在世時,雖然都
有老師在教導人們道德及專注,他們也都有談到智能,但這都只是聽聞或理智分析得到的
智能,而不是親身體證的智能。佛陀發現,人雖然可以把玩各種智識或信仰的遊戲,但若
非親身體驗實相並藉由自身的經驗開展智能,人是不可能解脫的。內觀是親身體證的智
能。你可以聽聞開示或閱讀經典,你也可以試著用你的智識去理解:「對!佛陀的教導實
在太棒了!這個智能實在太棒了!」,但這不是親身體證的智能(修慧)。
這整個身心的範疇-六根及其相應的六塵,都有 anicca(無常)、dukkha(苦)、anatta
(無我)的基本特質,佛陀要我們在自身當中體驗這個實相。了能在自身的架構內探究實
相,佛陀選定了兩個範疇,一個是身體的結構,即物質的、肉身的;另一個是心理的結
構,即認知(識蘊)、辨別(想蘊)、心感覺的部份(受蘊)、心生起反應的部份(行
蘊)。為了探究這二個範疇,佛陀教我們 kayanupassana(觀身念住-觀察身體)及
cittanupassana(觀心念住-觀察心)。
除非你能覺知身上的感受,否則你是無法直接經驗及覺知身體。在你的身體當中,一定有
某種你能感覺到或認知到的事情正在發生著,於是你可以說:「是的,我已修習
kayanupassana(觀身念住)」。禪修者一定要能覺知身上的感受,這就是 vedananupassana
(觀受念住-觀察感受)。
cittanupassana(觀心念住)也是一樣,除非心中生起某種心念想法,否則你是無法直接經
驗心的實相。凡是在心中生起的都是 dhamma(法),因此,cittanupassana(觀心念住)必
須涉及 dhammanupassana(觀法念住-觀察心的內含)。
佛陀將內觀修行方法分成幾個部分:kayanupassana(觀身)和 vedananupassana(觀受)是
屬於物質結構,cittanupassana(觀心)和 dhammanupassana(觀法)是屬於心理結構。你
可以藉由親身的體驗,了解到你的身與心是如何相互關聯的。如果你認為不必透過親身的
體驗就可以了解身與心,那是妄想。唯有通過親身的體驗,才能使我們了解關於身與心的
實相,這就是內觀如何開始幫助我們。
簡言之,要了解如何修習內觀,我們從 Anapana 開始,覺知自然呼吸的進出,不要把它變
成呼吸運動或像 pranayama 一樣調節呼吸,我們就只是觀察鼻孔入口處的氣息。如果一個
禪修者能在一個不受干擾的合適氣氛中持續不斷地用功,在二、三天內,身體這個部位的
某些微細實相就會開始自動呈現出來-自然的、正常的、身上的感受,可能是熱的或冷
的、可能是抽動的或脈動的,也可能是其它的感受。當禪修者修習到第四或第五天,他會
發現全身上下從頭到腳都有感受,他被要求就只是覺知那些感受,而不對它們起習性反
應。就只是觀察,客觀地觀察,不要認同這些感受。
到了第七或第八天,你會往越來越微細的實相前進,法(自然法則)會開始幫助你。你在
感受的層面,觀察整個身體的結構,這個原本看來非常堅固的身體,透過觀察、再觀察,
你將會到達能夠經驗到整個身體結構都只是次原子粒子的這個階段:全身上下就只是
kalapas(次原子粒子),甚至你會發現連這些極微小的次原子粒子也不是堅固的,它們就
只是振動、波動而已。透過親身的體驗,佛陀的話變得十分的清楚:
Sabbo pajjalito loko, sabbo loko pakampito.
「整個宇宙都只是燃燒與波動。」
你一旦親身經驗這個實相,你的 kayanupassana(觀身念住)和 vedananupassana(觀受念
住)便會引領你到達你所經驗的整個物質世界都只是波動的這個階段。然後 cittanupassana
(觀心念住)和 dhammanupassana(觀法念住)對您而言就變得十分的容易了。
佛陀的教導,是要我們從粗糙的、表面的實相到微細的、究竟的實相,由 olarika 到
sukhuma。表面的實相一直都在我們的心中製造錯覺妄想,透過分離、剖析表面的實相,
你會到達究竟的實相。當你經驗到物質的實相都只是振動時,你也會開始體驗到心的實
相:vinnana(識蘊)、sanna(想蘊)、vedana(受蘊)及 sankhara(行蘊)。如果你透過
內觀的修行正確地體驗到這些實相,你將會明了它們是如何起作用。
假設你已經達到你所經驗的整個物質結構都只是振動的這個階段,當有聲音接觸到你的耳
朵時,你會注意到這個聲音就只是振動,心的第一部分「識蘊」開始作用了:耳識認知到
在耳朵這個根門有事情發生,就像敲擊銅鑼的某一個點,整個銅鑼都會跟著振動,因此任
何一個根門一旦有所接觸,都會產生振動並遍布全身。最初這只是一個中性的振動,既不
是愉悅的,也不是不愉悅的。
心的第二部分「想蘊」開始辨別及評價這個聲音:「這是一句話,怎樣的話呢?是讚美的
話,啊!太美妙了!太棒了!」由此而生起的感受、振動將會變得非常的愉悅;相同的,
如果這些話是辱的話,這個振動就會變得非常的不愉快;振動隨著心的想蘊所給予的價值
評斷而產生不同的變化。接著,心的第三部分「受蘊」便會開始感覺到愉悅或不愉悅的感
受。
然後,心的第四部分「行蘊」開始作用了,行蘊的工作就是起習性反應。如果生起的感受
是愉悅的,它就起貪愛的反應;如果生起的感受是不愉悅的,它就起瞋恨的反應。當有愉
悅的感受時:「我喜歡它,太好了!我還要,我還要!」;同樣地,當有不愉悅的感受
時:「我不喜歡它。我不要它!」。心的第四部分「習性反應」就像這樣不斷地在造作貪
愛或憎恨的業行。
要明白,這樣的過程一直都持續不斷地在這個或那個根門進行著,每一刻都有這樣或那樣
的事情在某個根門發生。每一刻「識蘊」都在認知,「想蘊」都在辨別,心的「受蘊」部
分都在感受,心的「行蘊」部分都在起貪愛或憎恨的習性反應,這樣的過程不斷地在我們
的生命中發生著。在表面的層次上,我似乎是在對外在的事物起貪愛或憎恨的反應,但實
際上並非如此,佛陀發現,我們是在對我們的感受起習性反應,這就是佛陀覺悟時的發
現,他說:
Salayatana-paccaya phasso; phassa-paccaya vedana; vedana-paccaya tanha.
「六根緣觸,觸緣受,受緣愛。」
事情對他來說變得十分清楚:六個感覺器官(六根)與外在的事物接觸了,由於這個接
觸,身體生起了感受,大多的時候,感受是愉悅的或不愉悅的二者之一。接著愉悅或不愉
悅的感受生起之後,貪愛或憎恨才會生起。
這樣的體認是合理的,因為佛陀深入內在並親身經驗它,佛陀深入了問題的根源,並發現
根除苦因的方法。
雖然我們試著從智識的層次去了解貪愛和憎恨,然而大多數時候我們其實都只是在壓抑
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我們不斷地在貪愛或憎恨中翻滾,苦無出路。
佛陀發現了這條方法:不論是什麼原因,每當你經驗到任何感受時,就只是觀察它:
Samudaya dhammanupassiva kayasmim viharativaya dhammanupassiva kayasmim viharati;
samadaya-vaya-dhammanupassiva kayasmim viharati.
「(禪修者)持續不斷地觀察身上生起的現象,他持續不斷地觀察身上滅去的現象,他持
續不斷地觀察身上生起和滅去的現象。」
每一個感受生起之後就會滅去,沒有恆常不變的事物,當你修習內觀時,你會開始經驗
它。無論感受有多不愉悅,它生起之後就一定會消失;無論感受有多愉悅,它只是一種振
動,生起之後又消失。無論是愉悅的、不愉悅的或中性的感受,無常的特質都是一樣的。
現在你正在經驗 anicca(無常)的實相,你不是因佛陀這麼說,也不是因經典或傳統這麼
說,甚至也不是因你的理智這樣告訴你而相信,你是因你直接經驗 anicca(無常)的實相
而接受它,這就是你如何將聽聞得到的智能和理智了解的智能轉換成親身體驗的智能。
唯有體驗無常才能改變心的習性模式。覺知身上的感受並了知每件事物都是無常的,你保
持平等心,不起貪愛或憎恨的習性反應,如此持續不斷地練習,就能在心的最深層面改變
習性反應的模式。當你不再產生任何新的貪愛和憎恨的習性,舊有的習性就會就生起然後
消失。如實觀察實相,你就會從所有的貪愛和憎恨的習性中解脫出來。
西方心理學家所提到的「意識的心」,佛陀稱這部分的心為 parittacitta(心「非常小」的部
分),這個意識的心並不知道無意識或潛意識的心正發生什事。在 parittacitta(意識)與心
的深層(無意識)之間有一道極大的鴻溝。內觀打破這道鴻溝,把你從心的表層帶到心的
最深層面,觸及這個潛藏的 anusayakilesa(隨眠煩惱)。
這個我們稱為「無意識」的心並非真的毫無意識,它時時刻刻都在覺知身上的感受,並且
不斷地對這些感受起反應;如果是不愉悅的感受,它就起憎恨的反應;如果是愉悅的感
受,它就起貪愛的反應,這就是無意識的心的習性模式,它的行為模式。
譬如,你正在熟睡,一隻蚊子來叮你,使你生不愉悅的感受,意識的心並不知道有事情發
生,但無意識的心卻立即察覺有不愉悅的感受正在發生,並起憎恨的習性反應。雖然你意
識的心正在沉睡,你仍會趕走或殺死蚊子,但不愉悅的感受仍然存在,於是你抓癢,當你
醒來之後,如果有人問你整晚有多少蚊子來叮你,你是不會知道的。你意識的心覺察不
到,但無意識的心卻知道,且不斷地在起反應。
另一個例子,當你坐了大約半小時,一些壓迫的感覺從某處生起,於是無意識的心起了反
應:「有壓迫的感覺,我不喜歡它!」於是你改變坐姿,無意識的心總是與身上的感受有
所接觸,你移動了一下,不久後你又動一下。觀察一個人坐著十五至二十分鐘後,你會發
現這個人開始坐立不安,這裡移動一下、那裡又移動一下,當然,他並未意識到自己在做
什,這是因他沒有覺知感受,他不知道自己對這些感受起了憎恨的反應。這當中的障礙就
是無明。
內觀打破了這道障礙,消除無明,於是你會開始了解感受如何生起,貪愛和憎恨又如何緊
接著感受之後生起。當愉悅的感受生起時,就會有貪愛,當一個不愉悅的感受生起時,就
會有憎恨,而每當起貪愛或憎恨的習性反應時,痛苦就隨之而至。
人若不打破這種行為模式,貪愛和憎恨就會不斷地生。佛陀教導我們如何走到痛苦生起的
根源-貪愛和憎恨的習性反應。我們一定要找到貪愛和憎恨的根源,並從這個層面來改變
我們的行為模式。
佛陀教導我們觀察痛苦及痛苦的生起,如果不觀察這兩者的話,我們就不可能知道如何止
息痛苦。痛苦隨著感受而生起,如果我們對感受起反應,那麼痛苦就會隨之生起;如果我
們不對感受起反應,我們就不會受苦。無論有多麼不愉悅的感受,如果你不起憎恨的反
應,你保持平等心並微笑以待,你了解這一切都是 anicca、無常,那麼整個心最深層的習
性模式已在改變。
透過內觀修習,人們開始淨化各種心的雜染-憤怒、激情、恐懼、自我等等,在幾個月內
或幾年內,人的這個改變會變得十分明顯,這就是內觀的益處—此時此地的益處,你會在
這一生中就能體驗這個益處。
在最深的層次善用佛陀的教導,不要只停留在教義的表層,要走到你貪愛生起的根源:
Vedana paccaya tanha; vedana-nirodha tanha-nirodho; tanha-nirodha dukkha-nirodho.
「受緣愛,受滅則愛滅,愛滅則苦滅。」
當一個人體驗到涅槃實相時,他會到達超越整個感官範疇的這個階段,所有的六根就會停
止作用,不可能與外境有任何接觸,因此感受就會停止,到了這個階段,他便從所有的痛
苦中解脫出來。
首先,你必須到達能夠覺知所有感受的這個階段,唯有到達這階段,你才能夠改變心的習
性反應,在心的最深層面,以這個方法、這個步驟用功。如果你是在心的表層用功,你只
能改變心的意識部分-你的理智,你並未到達問題的根源-心的無意識層面,你並未去除
anusayakilesa-深植於內心的貪、憎不淨雜染,這些雜染就像沉睡的火山,隨時都可能爆
發。
要善加利用這個絕妙的方法,從你們的痛苦中解脫出來!從你們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享有
真正的安詳、真正的和諧、真正的快樂。
願你們都享有真正的安詳、真正的和諧、真正的快樂。
Vipassana 內觀--- 自我觀察及自我修正
2002 年的夏天,葛印卡老師來到華盛頓州?西雅圖市的『北方重生機構』(the North
Rehabilitation Facility, NRF),這是『北美洲當下禪修之旅』(North American Meditation
Now tour)的一站。他在慈悲日與參加課程(當地的最後一期男眾課程)的學生等人見面,稍
後並於結束的第十一天發表演講。他的演講內容經編輯、修改以刊登於本通訊。
各位朋友,我很高興今天早上能和大家一起在這裡。你們已經給了這個方法一個公平的嘗
試,並且獲得很好的結果。從現在起,你們必須持續不斷地練習,並且將它應用於日常生
活裡。在有經驗的老師指導下學習這個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但只是參加十日課程並不夠。
從現在起,把它應用到生活上,這也是非常重要的。沒有其它人能夠修正你。你必須自我
修正,你必鬚髮展自我的覺知。不斷地檢驗自己、不斷地修正自己。
而你有兩位益友可以幫祝你。一位朋友就是你的呼吸,另一位就是你身體的感受。逐漸
地,隨著你在方法上的熟練穩固,這兩位朋友愈來愈能幫助你度過人生。每當內心因為某
些負面情緒而失去平衡時,你就會發現呼吸失去正常韻律。呼吸會變得稍微沉重、稍微快
速,它在給你警示:「注意!你的內心出現狀況囉,你的內心出現狀況囉!」而你就會嘗
試讓內心平衡下來。
第二個引導者及朋友就是你的感受,也就是在過去十天裡你一直學著去觀察的身體感受。
你會發現每當你產生負面的情緒,很清楚地你就是第一個受害者。身為一位好的內觀禪修
者(Vipassana meditator),一旦你產生憤怒、憎恨、惡意或敵意,你會察覺到全身上下有
一股灼熱的感受。心跳加速、緊張增高。「看吶!我正讓自己陷入痛苦之中啊!」
隨即地,你開始以平等心觀察感受,或者觀察呼吸。你試著保持心的完全平衡,完美的平
等心,而你發現負面的情緒逐漸減少。你的心變得愈來愈純淨,自然的法則就是當心純淨
時,它就充滿了愛、慈悲、善意、容忍。這些特質會生起,前提是必須保持純淨的心。
並非十日課程之後,你就會變得非常完美,再也沒有染污不淨。喔,不是的!舊的習性模
式仍然存在;他們仍然繼續產生,但現在你有一個方法可以幫助你去除它們。不要讓它們
重複增強而掌控了你。當你不察覺內心發生了什麼事,你會只看到外在發生的事:「有人
侮辱了我!」這個念頭逐漸佔據了你的心,你不斷地想,「誰和誰侮辱了我;這就是我為
什么生氣的原因。」你產生憤怒並且想要以牙還牙,想要報復,傷害這個人,但你不了解
的是你正在傷害你自己。
每當你想要傷害別人,第一個必然傷害到的人就是你自己。你必定先在內心產生染污不淨
才能夠去傷害別人;而當你如此時,你就是個痛苦可憐的人。你不想傷害自己。然而,出
於無明,在不知道內心深處發生了什麼的情況下,你不斷地產生不淨,不斷地產生染污,
愈來愈多的憤怒、憎恨、嫉妒、自我。而這些感受生起時就已經讓你感到非常痛苦難過。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More Related Content

Viewers also liked

Presentación de válvulas de control de flujo
Presentación de válvulas de control de flujoPresentación de válvulas de control de flujo
Presentación de válvulas de control de flujojesus oliveros
 
Mood Board for DPS music magazine
Mood Board for DPS music magazineMood Board for DPS music magazine
Mood Board for DPS music magazineMeganBmediastudies
 
Fiesta de Super Bowl Ideas para Niños y Familias
Fiesta de Super Bowl Ideas para Niños y FamiliasFiesta de Super Bowl Ideas para Niños y Familias
Fiesta de Super Bowl Ideas para Niños y Familiasobeisantthrill885
 
Ingeniería económica Fredman Rooz
Ingeniería económica Fredman RoozIngeniería económica Fredman Rooz
Ingeniería económica Fredman Roozfredmanurd
 
Jay De Leon D.A (RESUME)
Jay De Leon D.A (RESUME) Jay De Leon D.A (RESUME)
Jay De Leon D.A (RESUME) Jay De Leon
 
CS-Manly Council_FINAL-Low Res
CS-Manly Council_FINAL-Low ResCS-Manly Council_FINAL-Low Res
CS-Manly Council_FINAL-Low ResAdrian Wilson
 
Choosingpublishingcompany
ChoosingpublishingcompanyChoosingpublishingcompany
Choosingpublishingcompanychloemagee
 
Corrosion - Fredman Rooz
Corrosion - Fredman RoozCorrosion - Fredman Rooz
Corrosion - Fredman Roozfredmanurd
 
Comportamento do consumidor - Tribo da Dança de Salão
Comportamento do consumidor  - Tribo da Dança de SalãoComportamento do consumidor  - Tribo da Dança de Salão
Comportamento do consumidor - Tribo da Dança de Salãojuliana goés
 
NEBOSH -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IN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NEBOSH -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IN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NEBOSH -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IN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NEBOSH -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IN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Zain Shah
 

Viewers also liked (17)

Lunes
LunesLunes
Lunes
 
Presentación de válvulas de control de flujo
Presentación de válvulas de control de flujoPresentación de válvulas de control de flujo
Presentación de válvulas de control de flujo
 
Nanda zam zam
Nanda zam zamNanda zam zam
Nanda zam zam
 
Mood Board for DPS music magazine
Mood Board for DPS music magazineMood Board for DPS music magazine
Mood Board for DPS music magazine
 
Fiesta de Super Bowl Ideas para Niños y Familias
Fiesta de Super Bowl Ideas para Niños y FamiliasFiesta de Super Bowl Ideas para Niños y Familias
Fiesta de Super Bowl Ideas para Niños y Familias
 
Ingeniería económica Fredman Rooz
Ingeniería económica Fredman RoozIngeniería económica Fredman Rooz
Ingeniería económica Fredman Rooz
 
Jay De Leon D.A (RESUME)
Jay De Leon D.A (RESUME) Jay De Leon D.A (RESUME)
Jay De Leon D.A (RESUME)
 
Trade Certificate
Trade CertificateTrade Certificate
Trade Certificate
 
O-1.resume
O-1.resumeO-1.resume
O-1.resume
 
Sevilla embrujada
Sevilla embrujadaSevilla embrujada
Sevilla embrujada
 
Values Club LinkedIn
Values Club LinkedInValues Club LinkedIn
Values Club LinkedIn
 
CS-Manly Council_FINAL-Low Res
CS-Manly Council_FINAL-Low ResCS-Manly Council_FINAL-Low Res
CS-Manly Council_FINAL-Low Res
 
Choosingpublishingcompany
ChoosingpublishingcompanyChoosingpublishingcompany
Choosingpublishingcompany
 
Pp
PpPp
Pp
 
Corrosion - Fredman Rooz
Corrosion - Fredman RoozCorrosion - Fredman Rooz
Corrosion - Fredman Rooz
 
Comportamento do consumidor - Tribo da Dança de Salão
Comportamento do consumidor  - Tribo da Dança de SalãoComportamento do consumidor  - Tribo da Dança de Salão
Comportamento do consumidor - Tribo da Dança de Salão
 
NEBOSH -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IN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NEBOSH -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IN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NEBOSH -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IN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NEBOSH -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IN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More from 宏 恆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宏 恆
 
二十四緣發趣論
二十四緣發趣論二十四緣發趣論
二十四緣發趣論宏 恆
 
何來有我
何來有我何來有我
何來有我宏 恆
 
行解內觀智慧禪
行解內觀智慧禪行解內觀智慧禪
行解內觀智慧禪宏 恆
 
自然的代價
自然的代價自然的代價
自然的代價宏 恆
 
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業處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業處宏 恆
 
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三摩地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三摩地宏 恆
 
安般念入門
安般念入門安般念入門
安般念入門宏 恆
 
安居處
安居處安居處
安居處宏 恆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宏 恆
 
如實之見
如實之見如實之見
如實之見宏 恆
 
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對治煩惱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對治煩惱宏 恆
 
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滅除痛苦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滅除痛苦宏 恆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宏 恆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宏 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宏 恆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宏 恆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宏 恆
 
名與色
名與色名與色
名與色宏 恆
 
吉祥語
吉祥語吉祥語
吉祥語宏 恆
 

More from 宏 恆 (20)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二十四緣發趣論
二十四緣發趣論二十四緣發趣論
二十四緣發趣論
 
何來有我
何來有我何來有我
何來有我
 
行解內觀智慧禪
行解內觀智慧禪行解內觀智慧禪
行解內觀智慧禪
 
自然的代價
自然的代價自然的代價
自然的代價
 
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業處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三摩地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入門
安般念入門安般念入門
安般念入門
 
安居處
安居處安居處
安居處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如實之見
如實之見如實之見
如實之見
 
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對治煩惱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滅除痛苦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名與色
名與色名與色
名與色
 
吉祥語
吉祥語吉祥語
吉祥語
 

葛印卡禪師講集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