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ccessfully reported this slideshow.
Your SlideShare is downloading. ×

12:9:2022「如何面對煩惱」善心法師 粵語開示 (舊金山慈恩寺).pptx

Ad
Ad
Ad
Ad
Ad
Ad
Ad
Ad
Ad
Ad
Ad
Upcoming SlideShare
內向者求生術
內向者求生術
Loading in …3
×

Check these out next

1 of 30 Ad

More Related Content

Similar to 12:9:2022「如何面對煩惱」善心法師 粵語開示 (舊金山慈恩寺).pptx (20)

More from Denny K (20)

Advertisement

Recently uploaded (20)

12:9:2022「如何面對煩惱」善心法師 粵語開示 (舊金山慈恩寺).pptx

  1. 1. 如何面對煩腦 善心 Dec. 9, 2022
  2. 2. • 早上的題目、關於心靈//靈性 (修心)。 • 下午的題目是心理有觀。 • 我所說的是程序 (program), 課程 (curriculum) = • Why do you come to Buddhism? 為什麼信佛? • 解脫輪迴? • Socialize 社交、interconnectedness 相互聯繫、connect 連接、 交際 companionship。。。這也重要
  3. 3. • When you take on a practice, don’t be complacent. 當你/妳信佛、受戒、決心修行;不要自滿。 •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大眾! 當勤 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4. 4. 聖嚴法師、法鼓山 • 1.成為佛的弟子。2.是受戒的基礎。3.減輕業障。4.能積廣大的 福德。5.不墮惡趣。6.人與非人均不能嬈亂。7.一切好事都會 成功。8.能成佛道。 • 有四王天王派遣三十六位護法護持受三皈/五戒的人、同時、 他們為其眷屬,輪番護持受了三皈的人。《灌頂三皈五戒帶 佩護身咒經》
  5. 5. 怎解歸依? • 過世之後、這位懂得去寺院聽經。 • 最重要的是、如果你執著放不下家人、你會學的放 下。或者臨終時、有法師為你開示、讓你明白、了 知如何放下、那你就可以往生、不再受輪迴
  6. 6. Five Precepts of Buddhism May Be Linked to Lower Depression Risk Nov. 30, 2022 • Previou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observing the five precepts can boost well-being and quality of life for the general public, including nonserious followers. • An online survey of 644 adults in Thailand, people with high levels of neuroticism 神經質(個性)高的程度 and stress 壓力大 may be less likely to develop depressive symptoms y w zif they follow the five precepts closely. https://neurosciencenews.com/buddhism-depression-21973/?fbclid=IwAR0fNn-SELN- hqrI8qh1VQnqsDg9xQB43HUqRYRpyhrxCi4vw14lsF0K7I8
  7. 7. 提綱 願消三障諸「煩惱」 1. 修行法門 2. 看透煩惱的佛法 3. 如何面對和處理煩惱
  8. 8. Patacara, Preserver of the Vinaya • Ni sư quán bản chất vô thường, khổ, và vô ngã • https://www.accesstoinsight.org/lib/authors/hecker/wheel292.html #patacara
  9. 9. 問題???
  10. 10. 1. 修行法門 • 北傳: 淨土:念佛、念咒、誦經、懺悔或拜懺。 禪修:打坐、誦經。 • 南傳:禪修、誦經。 • 藏教:念佛、念咒、誦經、懺悔、想像的禪、Tonglen 自他交 換法。
  11. 11. 淨土 念佛、念咒、誦經、懺悔或拜懺。 • 念佛: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藥師佛;觀音;地藏。。。 • 念咒:大悲咒;十咒; 楞嚴咒/早課。。。 • 誦經:普門品/妙華經;阿彌陀經/晚課。。。 • 懺悔或拜懺:八十八懺;水懺;梁皇寶懺。。。 • 不能拜就觀:「無相懺悔」:念念懺悔。。。 • 重要是:念佛知道你在念佛、誦經知道你在誦經、禮佛知道 你在禮佛
  12. 12. • 修「念佛、念咒、誦經、懺悔」之後、讓我們的心平靜、和 定下來。 • 觀成法師說: 念佛、念咒、誦經、懺悔不是修心。 。。 • 當我們的心定下來、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我們的念頭。 • 善或不善;擔心;執著/貪戀/放不下;憤怒。。。因為無明 • 這些就是煩惱;是三障礙我們成佛。 • 三障礙是什麼?
  13. 13. 三障礙 有兩種說法: 1. 業障、報障、煩惱障-》 障礙我們得解脫道成佛,障礙修菩 薩道 2. 三障是:貪、嗔、癡,亦稱為三毒,障礙我們的智慧和慈悲 心,也障礙禪定。 http://www.fodizi.tw/qt/shengyanfashi/10828.html
  14. 14. 第一類的三障 1. 業障:是我們的生活、行為、工作、職業障礙我們學佛、聽 聞佛法,這些都是我們的業障。 2. 報障:是果報的意思,如生在沒有佛法可聽聞的地方;或外 道的家庭環境不允許我們聽聞佛法; 或耳朵聽不見、眼睛 看不到,又沒有點字設備或手語翻譯,無法看見或者聽到佛 經;或身體被關起來 (監獄),即使附近有人說佛法也聽不到, 地獄、餓鬼、畜生:都是報障。 3. 煩惱障:即是第二類的三障:貪、嗔、癡(無明)。
  15. 15. 貪 • 貪不只是錢財、權力、名利、職位。。。 • 而是我們的身邊的人:夫妻、父母、兒女、孫子。。。 • 我們放的下嗎?貪戀、執著、 • 最後、這個身體、我們捨得棄嗎? • 面對病痛、死亡、我們如何準備?
  16. 16. 嗔恨 • 憤怒:不順意、被人罵、得不到的東西/人。。。 • 惡意、仇恨 • 受到傷害的創傷、感受、情緒。。。我們懂得面對或是忍、 壓制 (suppress) 它們。 • 總言之:令我們快樂/順意--》我們執著嗎? 讓我們不開心/逆意—我們增恨/壓制?
  17. 17. 癡/無明 • 不是笨的意思。 • 是活在黑暗中、看不清楚、跌來跌去、盲目的生活、跟著傳 統、儀式、風俗。。。 • 生出來、讀書、結婚、生孩子。。。繼續輪迴。。。 • 我媽媽在生的時候、常叫我侄兒結婚、他剛二十歲。 • 我的朋友、雖然結婚但說不開心。一位女的(四十多歲)說 結婚 80%苦、20%快樂。
  18. 18. 蒂帕嬤教導 Dipa Ma 另外方面來說:煩惱妄想可分粗、細、微細。極微細等煩惱, 越是微細的煩惱,需要越深的三摩地 (禪定)方能斷除。 1. 粗:錢財、名利、地位、權力 2. 細:家人、親戚、朋友、夫妻、子女、兒孫。 3. 微細:很難看透;甚至看透也很難接受、放下:後悔、自 己身體//老病死。
  19. 19. 問題???
  20. 20. 看透心就是看透煩惱 • 學習、明白佛法就可以幫我們看透煩惱。 • 如何面對處理煩惱?
  21. 21. 佛陀教導 1.What is (my) suffering? 我的苦是什麼? 2.What are the causes? 是什麼原因? 3.How can I bring an end to the causes of my suffering? 我如何把這苦消滅?
  22. 22. 2. 看透煩惱的佛法 • 四聖諦,八正道。 • 三法印:苦、無常、無我。 • 五蘊:色、受、想、行、識。 • 業 • 我們要研究、明白這些佛理//不是念佛誦經就好了、搞定了。
  23. 23. 阿彌陀佛經 • 「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 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 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 在其前。是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 國土。」
  24. 24. 問題???
  25. 25. 3. 面對、處理煩惱 • 明白佛法、心定下來就看清楚煩惱 (執著什麼、憎恨什麼)、 就應該知道怎樣做。如果放不下就。。。 • 修感恩的心 Gratitude • 學習原諒傷害你的人 Forgiveness meditation/佛沒有說像我們 現代的原諒方法。 • 修「四無量心」。
  26. 26. 譬如 • 如果你放不下;學習「捨無量心」。 • 憎恨他人、學習「捨無量心」。 • 給他人傷你、自己痛苦、學習「慈、悲無量心」。
  27. 27. 如何知道你有進步 • 當你有修心、心定下來、看透自己的煩惱、懂得處理煩惱、 • 雖然你不能消滅煩惱、但你的心很平靜、滿足、沒有要求、 安樂。 • 對煩惱、困難、問題、你懂得接受、應付、不會反應。 • 自己一人也不覺得孤獨、寂寞、。
  28. 28. 心理學//心狀態 在家是有善和不善 Healthy 善 • Wisdom, love, and generosity • 智慧、悲心、佈施。 Unhealthy 不善 • Grasping, aversion, and delusion • 貪、嗔、痴。
  29. 29. 問題???
  30. 30.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