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行為改變技術的涵義

詹翔霖副教授
C ha nrs @ms 68. hine t. ne t    0955- 268997
教學部落格 http : //myp a p e r. p c ho me . c o m. tw/c ha nrs
• 「行為」一詞大致有四
  個不同的涵義:

• 1. 傳統行為論者 ( 如華森與斯肯納
  ) 將行為界定為可以觀察測量的外
  顯反應或活動;內隱性的心理結構
  、意識歷程以及記憶、心像等,均
  不被視為心理學研究的行為。
• 2. 新行為論者 ( 如霍爾與
  托爾曼等 )
• 將行為的定義放寬,除可觀察測量
  的外顯行為之外,也包括內隱性的
  意識歷程;因而中間變項、中介歷
  程、假設構念等概念均在考慮之內
  。
• 3. 認知論者

• 將行為視為心理表徵的歷程,對外
  顯而可以觀察測量的行為反而不太
  重視;其所研究者集中在注意、概
  念、訊息處理、記憶、問題索解、
  語言獲得等複雜的心理歷程。
• 4. 行為一詞在心理學
  上的廣義用法,已包括
  內在的、外顯的、意識
  的與潛意識的一切活動
  。
• 二 . 行為改變
支配或影響行為改變的因素很多,
但概括言之不外以下四大因素:

• 遺傳、環境、成熟、學習。在這四
  大因素之中,遺傳與環境可以說是決
  定或影響個體行為改變的客觀因素,
  而成熟與學習可以說是決定或影響個
  體行為改變的主觀因素。
• 所謂「學習」是

• 個體經由練習或經驗使
  其行為產生較為持久改
  變的歷程 。
• 三 . 行為改變技術
• 作者認為『行為改變技術』的涵
  義乃是指: 「凡是應用行為
學習論與認知論來改變個
體已有行為或矯治不良行
為之各種技術的統稱」。
 
•   ※ 行為改變技術的特性
    一 . 著重行為而非特質
• 使用行為改變技術者均會強調下列三
  點: (1) 依照行為來界定個體目前的
  情形,而不是根據特質或者是其它
  較為廣泛的特性; (2) 能夠以某種方
  式來測量行為; (3) 可能的話,依照
  外顯的行為表現來評估內隱行為
  ( 如害怕 ) 。
• 二 . 強調學習和環境的重要性
• 大多數的人類行為是學習來的。在
  改變行為上所提供的新經驗則包括改
  變個體環境的範圍,主要是藉著改變
  行為的前提事件和行為後果。雖然
  提供個體新的學習經驗在行為改變上
  已經獲得高度的成功,不過我們仍然
  應該注意到此種作法所存在的限制。
• 三 . 運用科學方法來研究行
  為

• 行為改變技術是強調科學本
位的 ---- 其核心在於經
由科學方法來發現
知識。
• 四 . 改變行為的實用方
  法
• 在方法上,行為改變技術是採取實用
  的方法,來改變行為。目前行為改
變技術主要包括兩大類:行
為學習論的方法和認知論
的方法。
• ※ 行為改變技術的簡史與未來挑戰

• 一 . 行為改變技術的理論與研究的
  出現
     在 20 世紀的前半段,支配著人類
  為何有此行為表現的理論或系統化解
  釋提出了「行為乃是源自於不同的內
  在力量,諸如驅力、動機、衝突及特
  質等」,其中最為著名的是 Sigmund
  Freud (1933) 所提倡的心理分析論
  (psychoanalytic theory) 。
• 不過,在 1900 年代初期開始誕生了「心理
  分析論」不同的觀點稱為行為主義 ,心
  理學家 John. B.Watson (1913) 和 B. F.
  Skinner (1938) 為這個理論兩大主要代表
  人物。

• 行為主義 乃是一種理論取向,強調研究
 可觀察和可測量的行為,同時主張
 幾乎所有的行為是經驗的產物,並
 不關心不適當行為發生的內在原因
 (內在衝突等),反而認為是環境
 中的事件維持著行為的出現。
• 另外,有兩項研究奠立了運用學習原理來
  改變行為的基礎。其一是 Watson 和
  Rayner (1920) 曾制約一位 11 個月大男
  孩亞伯特 (Albert) 對小白鼠產生恐懼的歷
  程。

• 不久, Jones (1924) 則描述了她如何降
  低幼兒彼得( Peter )在日常生活中所發
  展出來的害怕行為。由這項研究的結果顯
  示運用學習原理來改變行為的潛在
 價值性。
• 往後 40 年間又發生了四項重要的
  歷史事件。

• #首先,心理學和哲學已清楚
  的分道揚鑣;

• #其次,研究人員已顯示反應
  性和操作性制約原理,可以有
  效地運用於各種情境來改變許
  多行為;
• #復次,稱為行為的實驗分析已
  經發展來研究學習上的理論歷程
  ,這種分析方法通常並不強調運
  用性;

• #最後,心理學家變得愈來愈不
  滿意缺乏科學事實用以證實處理
  行為有效的傳統方法,如心理分
  析。
• 二 . 行為改變技術的發展

• 1950 年代和 1960 年代初期
  ,運用學習原理作為方法來改
  變人類行為的研究一直在成長
  中。 B. F. Skinner 在此一取向
  的發展上仍有著深遠的影響。
• 1960 年代末期,行為改變技術成為
  正式的訓練,並已建立雜誌,同時亦
  形成運用行為分析的研究領域,著重
  於運用行為學習論的方法於社會重要
  的問題,包括各級學校教育、兒童教
  養、特殊兒童的訓練、身體健康和醫
  藥… 等。就在此時,臨床心理學上的
  心理治療則包含一項類別稱為行為
  治療 --- 即運用行為改變的原理來處理
  個案的問題。
• 行為治療初期所使用的處
  理技巧幾乎是基於行為學
  習論的方法,
• 不過,在 1970 年代技巧的
  範圍卻開始組合愈來愈多
  的認知論方法。
• 現今行為改變技術的原理
  已經被廣泛地運用在各個
  領域。由上述的發展可預
  知,行為改變技術的遠
  景似乎是無限寬廣的。
• 三 . 行為改變技術的未來
  挑戰
(一)提高行為改變技術的效果
 提高行為改變技術成功的方法之一,就
是提高關心所設計和實施的介入。例如,
有許多專業人士在設計行為改變方案時,
是使用直覺的方式來選擇處理的方法,而
不是進行徹底的功能性評量或分析。
此外,實施行為改變技術的人員可能會因
未經詳細且定期的訓練和監督它們的努力
,而鬆散的使用這些技巧。
• 行為改變技術不僅對於矯正已有行為
  問題有助益,而且在預防人類遭遇和
  問題行為上也顯現某些前景。

• 目前我們已經了解到再發 (relapse)
  對於行為改變方案的成功是一項重
  要的障礙。雖然在發展方法來降低再
  發可能性方面已有某些進展,不過這
  項問題仍會是未來重要的挑戰。
。
• (二)整合不同的治療方法

• 在 1970 年之後,愈來愈多開始
  組合不同的行為學習論與認知
  行為改變論的方法。目前整合
  不同治療方法的價值仍存在著
  爭議,而且其要採取的速度和
  方向也不是很清晰的
• (三)提昇行為改變技術的正面形
  象

• 行為改變技術的運用初期是基
  於大眾和專業人員的支持。不
  過,這個領域後來卻受到很
  大的批判。
• 自 1980 年代初期,運用行為改變
  技術的專業人員已經開始致力於改
  變這些負面的形象。他們所使用的
  策略之一就是挑戰在新聞媒體
  所揭露的錯誤觀念與陳述。另
  外一項策略是在心理學領域刊
  出為大眾所廣泛接受與使用的
  技巧。經過這樣的努力,此種負
  面的形象已獲得相當的進展。
• ※ 行為改變技術的應用
從行為學習論所發展出來的行為改變技術
迄今已有數十年的歷史,相關的研究文獻
亦已多的不勝枚舉,而且這些研究文獻已
經充分地顯現,運用行為改變技術來增進
各種行為的價值。心理學家和其它專業人
員也已經應用行為改變技術在許多的情
境,如
一 . 親子關係       二 . 學校教育
三 . 青少年和成人行為治療
四 . 身心障礙兒童的訓練
五 . 運動表現       六 . 職業情境
七 . 身體健康和醫藥   八 . 自我管理
• ※ 行為改變技術的基本假定與迷思
      一 . 基本假定

• ( 一 ) 大多數的行為是學習到的
  ( 二 ) 行為是刺激特定的
  ( 三 ) 行為是可以教導和改正的
  ( 四 ) 行為改變方案必須是個別
  化的
• ( 五 ) 行為介入的重點在此時和
  此地
  ( 六 ) 病因的重點在個體的環境
  上
  ( 七 ) 行為改變的目標是特定的
  和界
         定清晰的
  ( 八 ) 行為是受到認知 ( 如思想
  、信
• 二 . 迷思與正思

• #迷思一:改變他人的行為
  是強迫性的:對某些人來說,
  試著改變另一個人的行為是違
  反他人的自由和權利
• 正思:
• 問題並不在於改變他人行為是
  否為強迫性的,而是我們每天
  在家和學校都在改變他人的行
  為。重要的是 : 誰決定兒童的
  行為應該改變 ? 應該改變什麼
  行為 ? 應該使用那種技術 ?
• #迷思二:行為改變技
  術是種賄賂的形式:
• 有些人相信增強兒童適當行為是種賄
  賂的形式,用以讓兒童舉止表現適當。
  有些較差的個案情境,兒童可能轉向
  桌子試著賄賂執行行為改變者 ( 如你
  給我糖果,我就會表現良好 ) 。
• 正思:
• 賄賂和增強是不同的。賄賂是指不當
  的使用酬賞或恩惠來腐敗某人的行為
  ;至於增強,行為之後所傳遞的事件
  通常是對個案、社會或兩者都有利的。
  事實上,賄賂和注意兒童適當行為間
  有顯著不同。尤其,如果兒童在適當
  行為之後不給予增強,他們可能就會
  表現不適當行為來引起注意。
• 迷思三:
• 兒童將會僅因增強而學
  習適當的表現:有些人
  害怕運用增強會造成受到
  兒童操弄。
• 正思:
• 看護者如果提供增強來消除兒童的發
  脾氣行為,則兒童的操弄性行為可能
  會提高: (1) 兒童未來仍會發生這種
  行為; (2) 在消除發脾氣行為前,
  兒童可能會要求增強物。如果看護者
  在兒童未發脾氣時給予增強物,兒童
  較不可能在未來產生發脾氣行為
• #迷思四:兒童應該致力於內在
  增強物

• 正思: 有多少大人在沒有發現增強
情況的活動下會努力工作呢 ? 事實上
,外在增強物乃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行為改變技術教導看護者運用這些行
為原理,來教導新技巧和提高適當行
為的方法。當兒童較為成熟時,希望
他們能夠學習到內在的增強價值。
• #迷思五:我們應該運用
  相同方法來處理兒童的行
  為

• 正思: 事實上,每位兒童都有
個別需求,有些兒童需要比其
他兒童更多的注意。就最佳的
教育實務言 , 一視同仁地對待每
個人的觀念是不符實際的。
• 例如,教師有責任確定小明的需求
  和使用最佳的方法。如果增強可以
  增進小明就座的行為,那麼小明有
  權接受最有效的介入。雖然其他兒
  童已表現適當就座的行為,並不需
  要增強,不過良好的教育實務告訴
  我們他們也應該受到注意以維持其
  行為。至於兒童對有特殊需求的兒
  童會非常敏感。研究顯示兒童要比
  成人更能接受這種差異 (Melloy,
  1990) 。
• #迷思六:行為改變是忽視
  學生的不適當行為,祇酬賞
  良好的行為

• 正思:事實上,行為改變技術強調
  僅有在行為是受到看護者注意所維
  持時,看護者才應該忽視學生的不
  適當行為
• #迷思七:行為改變技術是運用厭
  惡性控制(如藥物、電擊等)來改
  變行為

• 正思: 在控制某些行為上,行為改
變技術的形式之一就是實施厭惡性控
制,不過祇有在當事人同意使用,才
能派上用場。至於學校所使用的行為
改變技術,是不被允許運用這些會造
成身體痛苦的厭惡性控制。
• #迷思八:行為改變技術是針
  對動物,如老鼠、鴿子、猴子
  或機構中的身心障礙者

• 正思:行為改變技術在修正不
  同對象的不適應行為上,已經
  顯現其成效。我們祇要檢試相
  關的文獻資料,即可了解行為
  改變技術的應用範圍及成功的
  事實。
• #迷思九:行為改變技術是
  一種哲學、宗教信仰或生活
  方式

• 正思:行為改變技術的理論可以用來
  解釋大多數的行為,但是卻無法解釋
  所有人類的行為。簡言之,行為改變
  技術祇是多種能夠協助人類學習的工
  具之一。它並不是一種宗教信仰,運
  用它也不會使你成為行為主義者。
• ◎ 行為改變技術的基
  礎

• 由前述涵義與歷史淵源的
  分析可知,行為改變技術
  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行為
  學習論與認知行為改變論。
• ※ 行為學習論
    行為學習論,簡稱行為論。行為學習論的主
要觀點有二: (1) 學習是個體處於某種制約限制
( 指引起反應的刺激情境 ) 之下所產生的反應。因
而,行為學習論又可稱為刺激 - 反應學習論
(stimulus-response learning theory) 或簡稱為 S-
R 論; (2) 將個體學習到的行為解釋為刺激與反應
之間關係的聯結,認為某一刺激原本不能引起個
體某種固定反應,但是經過制約作用之後,他就
會在該刺激出現時做出該固定反應 ( 如行人走到
十字路口見到綠燈就通過即是 ) 。
• 本節所要探討的是行為主義中
  三種目前最為重要且對行為改
  變影響最大的理論,分別是
: (1) 古典制約作用;
(2) 操作制約作用; (3)
社會學習論。
• 一 . 古典制約作用 --- 學習取決於訊號和
  關聯
  ( 一 ). 巴夫洛夫的實驗
     ( 二 ) 古典制約作用中的一般現象
     根據巴夫洛夫的古典制約作用實驗研究
  ,以及後續學者的反覆實驗印證,以下幾
  種現象是最常見到的。此種現象亦已成為
  日後解釋有關制約反應的一般法則。
• 1. 習得 (acquisition) :在大
  多數的例子中,古典制約作用
  是一種漸近的過程,亦即制約
  刺激是漸進地獲得引發制約反
  應的能力,此種過程稱為習得。
  依照兩種刺激出現的時間先後
  ,有下列四種不同的制約類型
  :
• (1) 延宕制約, 制約刺激出
現在非制約刺激之前,惟兩
者停止時間相同;

• (2) 同時制約, 制約刺激和
非制約刺激同時出現,也同
時停止;
• (3) 逆向制約,制約刺激出
  現在非制約刺激之後;

• (4) 遺跡制約,制約刺激出
  現後,旋即停止,稍後再出
  現非制約刺激;其被制約者
  是它留下的遺跡。
• 根據的結果顯示,採取延
  宕制約的時間安排者,如
  延宕的時間在半秒鐘左右
  ,其制約作用效果最佳;
  其次是同時制約,至於其
  它兩種制約作用則很難形
  成。
• 2. 增強與增強物
  3. 類化與辨別
  4. 消弱與自然恢復
  5. 次級制約與高級制約作用
• ( 二 ) 古典制約作用的延伸運用
  1. 系統減敏感與洪水法
  2. 厭感原理 ( 古典制約取向 )
  3. 內隱制約原理 ( 古典制約取
  向)
• 二 . 操作制約作用 --- 學習取決
  於行為後果
( 一 ). 斯肯納的實驗

( 二 ) 操作制約作用中的一般現象

• 按照斯肯納的操作制約作用實驗研究,
  看似簡單,實則涵義相當複雜。這個實
  驗說明了個體一切行為改變 ( 指學
  習 ) ,乃是由本身對環境適應的結果所
  決定的。此種現象已成為日後解釋人類
  行為的一般法則。
• 1. 增強與增強物
  2. 增強時制
  3. 連續漸進與行為塑造
  4. 類化與辨別
  5. 消弱與自然恢復
  6. 次級制約作用
  7. 刺激控制
  8. 處罰作用
• ( 二 ) 操作制約作用中的延伸運
  用
     1. 厭感原理 ( 操作制約取向 )
    2. 內隱制約原理 ( 操作制約取
  向)
    3. 生理回饋 (Biofeedback)
  ( 三 ) 古典制約作用與操作制約
  作用之比較
     古典制約作用主要強調學習是
  取決於訊號與關聯,而操作制約作
• 三 . 社會學習論
如果就實驗設計的方法來看,
斯肯納的操作制約學習理論是
無懈可擊的。不過,若是將斯
肯納根據動物實驗研究結果所
建構的學習理論,用來推論解
釋人類的複雜行為,可能就會
出現以下缺失:
• 1. 斯肯納的學習理論觀點過於狹隘
  ,無法充份解釋人類的複雜學習
  ( 如知識、技能、態度、競爭及合
  作等 ) 。
  2. 學習如果只靠直接經驗,其效果
  將會受到限制。
  3. 學習不全然是在控制的情境下自
  動產生的。
 正由於斯肯納學習理論觀點的
缺失與限制,才會在 20 世紀 60
年代初期產生了社會學習論。
• ( 一 ) 班都拉的實驗
  ( 二 ) 社會學習論的要義

• 1. 學習三元論: 班氏的社會學習論
是斯肯納環境決定論的反思。他強調除了
環境因素之外,個人對環境中人、事、
物的認識和看法,更是學習 ( 行為改變 )
的關鍵。也就是說,在社會環境中,環境
因素、個人對環境的認知及個人行為三者,
會彼此產生交互影響,最後才能確定學習到
的行為。
• 2. 學習的產生並非決定於增
  強:

• 班都拉的社會學習論並不像斯
  肯納的操作制約作用學習理論
  ,把增強視為構成學習 ( 行為
  改變 ) 的關鍵,而只是將增強視
  為個體對環境認知的一種訊息。
  顯然,這是認知的看法。
• 3. 觀察學習與模仿:
• 社會學習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 ? 班都
  拉採用觀察學習與模仿的概念來加以
  詮釋。所謂觀察學習是指個體只以
  旁觀者的身份,觀察別人的行為表
  現 ( 如打球方式 ) ,就可學習到別
  人同樣的行為。此外,祇憑見到別人
  直接經驗的行為後果,也可以在間接
  中學習到某種行為。
• 根據社會學習論的觀點,示範行
  為之所以能夠影響學習,主要
  是因為它具有傳遞訊息的功能。
  班都拉曾提出下列觀察學習四個
  階段的歷程:

• 「注意歷程」;其次為「保留歷
  程」;然後為「再製歷程」;最
  後為「動機歷程」
• 至於模仿是指個體在觀察學
  習時,向社會情境中某個人
  或團體行為學習的歷程。按
  照班氏的社會學習論,學習
  者經由觀察學習對楷模人物
  的行為進行模仿時,有下列
  四種不同的方式:
• #直接模仿:即經由直接參與模
  仿的學習方式,如兒童學習用筆寫
  字。
• #綜合模仿:即學習者未必直接
  得自楷模一個人,而是綜合多次所
  見而形成自己的行為。
• #象徵模仿:是指學習者對楷模
  人物所模仿的,不是他的具體行為
  ,而是其性格或其行為所代表的意
  義。
• #抽象模仿:是指學習者觀察
  學習所學到的是抽象的原則,
  而不是具體行為。

• 在同樣的社會情境下,不同的
  學習者未必會經由觀察學習到
  同樣的社會行為 ? 這也就是電
  視色情或暴力情節對於兒童是
  否有害的問題無法獲得一致答
  案的原因。
• ※ 認知行為改變論
• 一 . 認知行為改變論的發展與涵
  義
• 行為主義始於二十世紀的初期,卻
  支配了大半個世紀的心理學研究和
  思考,其所強調的嚴謹實驗及操作
  性定義,確實對於心理學的多數領
  域產生深遠的影響。惟這些主張到
  了最後卻遭到許多的批評與質疑,
  也因而逐漸產生蛻變。
• 正如 Kazdin ( 1994 )所分析
  的,行為主義已由初期強調刺
  激 - 反應間的關係,進展到對
  於思想、知覺與複雜的動機歷
  程等主題產生濃厚的興趣。這
  些學者認為自動物實驗所獲得
  的學習型態似乎無法全盤用來
  說明人類的學習和思想歷程。
• 至於何謂認知行為改變
  論?
• 簡單的說,就是結合行
  為理論和認知學習理論
  ,也就是說藉由影響個
  體的內在認知去改變外
  在的不適當行為。
二 . 認知行為改變術
• 認知行為改變術則是藉著轉換
  認知過程來改變個體的行為,
  此種認知過程在矯正上包括:
  知覺、自我陳述、歸因、期望
  、信念及想像或心像等。
  ( 一 ) 想像本位暴露法
  ( 二 ) 自我教導法
  ( 三 ) 認知重組法
  ( 四 ) 認知能力訓練法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edema pathology
edema pathologyedema pathology
edema pathology
ruchikadhiman9
 
Cryotherapy
CryotherapyCryotherapy
Cryotherapy
Sreeraj S R
 
3
33
Nerve injury
Nerve injuryNerve injury
Nerve injury
Dr. swati sahu
 
Nerve physiology
Nerve physiologyNerve physiology
Nerve physiology
Dr. Dinu Dixon (P.T)
 
Pathologic Calcification
Pathologic CalcificationPathologic Calcification
Pathologic Calcification
SADDA_HAQ
 
Galvanic Current.pptx
Galvanic Current.pptxGalvanic Current.pptx
Galvanic Current.pptx
TwilightWorld
 
healing and tissue repair
healing and tissue repairhealing and tissue repair
healing and tissue repair
Government Medical College
 
MID2163 TOPIC 2
MID2163 TOPIC 2MID2163 TOPIC 2
MID2163 TOPIC 2
Qatrunnada Rashidee
 
Neurophysiology of balance
Neurophysiology of balanceNeurophysiology of balance
Neurophysiology of balance
Ranjeet Singha
 
Wound Healing
Wound HealingWound Healing
Wound Healing
Maylord Demol
 
Wound healing
Wound healingWound healing
Wound healing
SpurthiPunam
 
Wound healing
Wound healingWound healing
Wound healing
pathologydept
 
Healing and repair specialized tissue- 3
Healing and repair   specialized tissue- 3Healing and repair   specialized tissue- 3
Healing and repair specialized tissue- 3
dinesh
 
Nerve injury
Nerve injuryNerve injury
Nerve injury
Cathrine Diana
 
ELECTRONIC GONIOMETER pptx....pptx
ELECTRONIC GONIOMETER pptx....pptxELECTRONIC GONIOMETER pptx....pptx
ELECTRONIC GONIOMETER pptx....pptx
gurmanpreetkaur13
 
cellular adaptation and response to injury
cellular adaptation and response to injurycellular adaptation and response to injury
cellular adaptation and response to injury
Sangeeta Prasad
 
Rebox
ReboxRebox
Wallerian degenratin
Wallerian degenratinWallerian degenratin
Wallerian degenratin
The university of Lahore
 
pain
 pain pain

What's hot (20)

edema pathology
edema pathologyedema pathology
edema pathology
 
Cryotherapy
CryotherapyCryotherapy
Cryotherapy
 
3
33
3
 
Nerve injury
Nerve injuryNerve injury
Nerve injury
 
Nerve physiology
Nerve physiologyNerve physiology
Nerve physiology
 
Pathologic Calcification
Pathologic CalcificationPathologic Calcification
Pathologic Calcification
 
Galvanic Current.pptx
Galvanic Current.pptxGalvanic Current.pptx
Galvanic Current.pptx
 
healing and tissue repair
healing and tissue repairhealing and tissue repair
healing and tissue repair
 
MID2163 TOPIC 2
MID2163 TOPIC 2MID2163 TOPIC 2
MID2163 TOPIC 2
 
Neurophysiology of balance
Neurophysiology of balanceNeurophysiology of balance
Neurophysiology of balance
 
Wound Healing
Wound HealingWound Healing
Wound Healing
 
Wound healing
Wound healingWound healing
Wound healing
 
Wound healing
Wound healingWound healing
Wound healing
 
Healing and repair specialized tissue- 3
Healing and repair   specialized tissue- 3Healing and repair   specialized tissue- 3
Healing and repair specialized tissue- 3
 
Nerve injury
Nerve injuryNerve injury
Nerve injury
 
ELECTRONIC GONIOMETER pptx....pptx
ELECTRONIC GONIOMETER pptx....pptxELECTRONIC GONIOMETER pptx....pptx
ELECTRONIC GONIOMETER pptx....pptx
 
cellular adaptation and response to injury
cellular adaptation and response to injurycellular adaptation and response to injury
cellular adaptation and response to injury
 
Rebox
ReboxRebox
Rebox
 
Wallerian degenratin
Wallerian degenratinWallerian degenratin
Wallerian degenratin
 
pain
 pain pain
pain
 

Viewers also liked

Bioquímica en la comunidad y yo
Bioquímica en la comunidad y yoBioquímica en la comunidad y yo
Bioquímica en la comunidad y yo
AndreaGranda85
 
透視銀髮商機 詹翔霖教授
透視銀髮商機 詹翔霖教授透視銀髮商機 詹翔霖教授
透視銀髮商機 詹翔霖教授
文化大學
 
Uriel4205
Uriel4205Uriel4205
Uriel4205
urielantonio4205
 
Design voor bedrijf in detachering
Design voor bedrijf in detacheringDesign voor bedrijf in detachering
Design voor bedrijf in detacheringafterdaan
 
Journaslim ethics
Journaslim ethicsJournaslim ethics
Journaslim ethics
jamilaa_
 
遺失數位相機?它會打電話回家幫
遺失數位相機?它會打電話回家幫遺失數位相機?它會打電話回家幫
遺失數位相機?它會打電話回家幫guestbf071c
 
Ap fisica modulo 28 exercicios
Ap fisica modulo 28 exerciciosAp fisica modulo 28 exercicios
Ap fisica modulo 28 exercicios
comentada
 
標題製作
標題製作標題製作
標題製作
Nlog Newspeople
 
新大好 & 新君安 华强北 项目(0917update)
新大好 & 新君安  华强北 项目(0917update)新大好 & 新君安  华强北 项目(0917update)
新大好 & 新君安 华强北 项目(0917update)
lus0006
 
02 구로동교회 마을절전소(정진회)
02 구로동교회 마을절전소(정진회)02 구로동교회 마을절전소(정진회)
02 구로동교회 마을절전소(정진회)윤실 기
 
公益巴士 简单公益
公益巴士 简单公益公益巴士 简单公益
公益巴士 简单公益
swansea
 
Resultados da audiencia publica
Resultados da audiencia publicaResultados da audiencia publica
Resultados da audiencia publica
sintermg1
 
Bit iit submission_form
Bit iit submission_formBit iit submission_form
Bit iit submission_form
yanyan0922
 
Design voor Welzijn Rijswijk
Design voor Welzijn RijswijkDesign voor Welzijn Rijswijk
Design voor Welzijn Rijswijkafterdaan
 
Duquesa de São Francisco
Duquesa de São FranciscoDuquesa de São Francisco
Duquesa de São Francisco
Sergio Pripas
 
Lista complementar 28 05 12
Lista complementar 28 05 12Lista complementar 28 05 12
Lista complementar 28 05 12
brendarezende
 

Viewers also liked (20)

Bioquímica en la comunidad y yo
Bioquímica en la comunidad y yoBioquímica en la comunidad y yo
Bioquímica en la comunidad y yo
 
透視銀髮商機 詹翔霖教授
透視銀髮商機 詹翔霖教授透視銀髮商機 詹翔霖教授
透視銀髮商機 詹翔霖教授
 
Uriel4205
Uriel4205Uriel4205
Uriel4205
 
Design voor bedrijf in detachering
Design voor bedrijf in detacheringDesign voor bedrijf in detachering
Design voor bedrijf in detachering
 
15章答案
15章答案15章答案
15章答案
 
Consejo de sabios
Consejo de sabiosConsejo de sabios
Consejo de sabios
 
Journaslim ethics
Journaslim ethicsJournaslim ethics
Journaslim ethics
 
遺失數位相機?它會打電話回家幫
遺失數位相機?它會打電話回家幫遺失數位相機?它會打電話回家幫
遺失數位相機?它會打電話回家幫
 
Ap fisica modulo 28 exercicios
Ap fisica modulo 28 exerciciosAp fisica modulo 28 exercicios
Ap fisica modulo 28 exercicios
 
標題製作
標題製作標題製作
標題製作
 
版權頁
版權頁版權頁
版權頁
 
新大好 & 新君安 华强北 项目(0917update)
新大好 & 新君安  华强北 项目(0917update)新大好 & 新君安  华强北 项目(0917update)
新大好 & 新君安 华强北 项目(0917update)
 
19章
19章19章
19章
 
02 구로동교회 마을절전소(정진회)
02 구로동교회 마을절전소(정진회)02 구로동교회 마을절전소(정진회)
02 구로동교회 마을절전소(정진회)
 
公益巴士 简单公益
公益巴士 简单公益公益巴士 简单公益
公益巴士 简单公益
 
Resultados da audiencia publica
Resultados da audiencia publicaResultados da audiencia publica
Resultados da audiencia publica
 
Bit iit submission_form
Bit iit submission_formBit iit submission_form
Bit iit submission_form
 
Design voor Welzijn Rijswijk
Design voor Welzijn RijswijkDesign voor Welzijn Rijswijk
Design voor Welzijn Rijswijk
 
Duquesa de São Francisco
Duquesa de São FranciscoDuquesa de São Francisco
Duquesa de São Francisco
 
Lista complementar 28 05 12
Lista complementar 28 05 12Lista complementar 28 05 12
Lista complementar 28 05 12
 

Similar to 行為改變技術 詹翔霖教授

社会心理学速览
社会心理学速览社会心理学速览
社会心理学速览
Limbo Peng
 
行為修正學派
行為修正學派行為修正學派
行為修正學派clinic
 
香港六合彩
香港六合彩香港六合彩
香港六合彩
koiaqqcu
 
香港六合彩聘请
香港六合彩聘请香港六合彩聘请
香港六合彩聘请
香港六合彩 香港六合彩
 
香港六合彩
香港六合彩香港六合彩
香港六合彩
香港六合彩 六合彩
 
六合彩|香港六合彩
六合彩|香港六合彩六合彩|香港六合彩
六合彩|香港六合彩
smjcxmv
 
六合彩-香港六合彩
六合彩-香港六合彩六合彩-香港六合彩
六合彩-香港六合彩
vgmvfnkw
 
香港六合彩-六合彩
香港六合彩-六合彩香港六合彩-六合彩
香港六合彩-六合彩
parejj
 
社會工作研究方法 社會工作師考試學儒
社會工作研究方法 社會工作師考試學儒社會工作研究方法 社會工作師考試學儒
社會工作研究方法 社會工作師考試學儒
TAAZE 讀冊生活
 
社會研究法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社會研究法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社會研究法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社會研究法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TAAZE 讀冊生活
 
認知本位的行為改變技巧 詹翔霖教授
認知本位的行為改變技巧 詹翔霖教授認知本位的行為改變技巧 詹翔霖教授
認知本位的行為改變技巧 詹翔霖教授
文化大學
 
認知本位的行為改變技巧 詹翔霖教授
認知本位的行為改變技巧 詹翔霖教授認知本位的行為改變技巧 詹翔霖教授
認知本位的行為改變技巧 詹翔霖教授
文化大學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zjer
 
社會心理學派
社會心理學派社會心理學派
社會心理學派clinic
 
上學期社會個案工作
上學期社會個案工作上學期社會個案工作
上學期社會個案工作clinic
 
百位重要教育人物思想整理
百位重要教育人物思想整理百位重要教育人物思想整理
百位重要教育人物思想整理clinic
 
教育代表人物彙整
教育代表人物彙整教育代表人物彙整
教育代表人物彙整clinic
 

Similar to 行為改變技術 詹翔霖教授 (20)

社会心理学速览
社会心理学速览社会心理学速览
社会心理学速览
 
行為修正學派
行為修正學派行為修正學派
行為修正學派
 
香港六合彩
香港六合彩香港六合彩
香港六合彩
 
香港六合彩聘请
香港六合彩聘请香港六合彩聘请
香港六合彩聘请
 
rjpui
rjpuirjpui
rjpui
 
香港六合彩
香港六合彩香港六合彩
香港六合彩
 
六合彩|香港六合彩
六合彩|香港六合彩六合彩|香港六合彩
六合彩|香港六合彩
 
六合彩-香港六合彩
六合彩-香港六合彩六合彩-香港六合彩
六合彩-香港六合彩
 
香港六合彩-六合彩
香港六合彩-六合彩香港六合彩-六合彩
香港六合彩-六合彩
 
Chapter02
Chapter02Chapter02
Chapter02
 
社會工作研究方法 社會工作師考試學儒
社會工作研究方法 社會工作師考試學儒社會工作研究方法 社會工作師考試學儒
社會工作研究方法 社會工作師考試學儒
 
社會研究法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社會研究法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社會研究法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社會研究法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認知本位的行為改變技巧 詹翔霖教授
認知本位的行為改變技巧 詹翔霖教授認知本位的行為改變技巧 詹翔霖教授
認知本位的行為改變技巧 詹翔霖教授
 
認知本位的行為改變技巧 詹翔霖教授
認知本位的行為改變技巧 詹翔霖教授認知本位的行為改變技巧 詹翔霖教授
認知本位的行為改變技巧 詹翔霖教授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社會心理學派
社會心理學派社會心理學派
社會心理學派
 
上學期社會個案工作
上學期社會個案工作上學期社會個案工作
上學期社會個案工作
 
百位重要教育人物思想整理
百位重要教育人物思想整理百位重要教育人物思想整理
百位重要教育人物思想整理
 
教育代表人物彙整
教育代表人物彙整教育代表人物彙整
教育代表人物彙整
 
ipwytcd
ipwytcdipwytcd
ipwytcd
 

行為改變技術 詹翔霖教授

  • 1. 行為改變技術的涵義 詹翔霖副教授 C ha nrs @ms 68. hine t. ne t 0955- 268997 教學部落格 http : //myp a p e r. p c ho me . c o m. tw/c ha nrs
  • 2. • 「行為」一詞大致有四 個不同的涵義: • 1. 傳統行為論者 ( 如華森與斯肯納 ) 將行為界定為可以觀察測量的外 顯反應或活動;內隱性的心理結構 、意識歷程以及記憶、心像等,均 不被視為心理學研究的行為。
  • 3. • 2. 新行為論者 ( 如霍爾與 托爾曼等 ) • 將行為的定義放寬,除可觀察測量 的外顯行為之外,也包括內隱性的 意識歷程;因而中間變項、中介歷 程、假設構念等概念均在考慮之內 。
  • 4. • 3. 認知論者 • 將行為視為心理表徵的歷程,對外 顯而可以觀察測量的行為反而不太 重視;其所研究者集中在注意、概 念、訊息處理、記憶、問題索解、 語言獲得等複雜的心理歷程。
  • 5. • 4. 行為一詞在心理學 上的廣義用法,已包括 內在的、外顯的、意識 的與潛意識的一切活動 。
  • 6. • 二 . 行為改變 支配或影響行為改變的因素很多, 但概括言之不外以下四大因素: • 遺傳、環境、成熟、學習。在這四 大因素之中,遺傳與環境可以說是決 定或影響個體行為改變的客觀因素, 而成熟與學習可以說是決定或影響個 體行為改變的主觀因素。
  • 7. • 所謂「學習」是 • 個體經由練習或經驗使 其行為產生較為持久改 變的歷程 。
  • 8. • 三 . 行為改變技術 • 作者認為『行為改變技術』的涵 義乃是指: 「凡是應用行為 學習論與認知論來改變個 體已有行為或矯治不良行 為之各種技術的統稱」。  
  • 9. ※ 行為改變技術的特性 一 . 著重行為而非特質 • 使用行為改變技術者均會強調下列三 點: (1) 依照行為來界定個體目前的 情形,而不是根據特質或者是其它 較為廣泛的特性; (2) 能夠以某種方 式來測量行為; (3) 可能的話,依照 外顯的行為表現來評估內隱行為 ( 如害怕 ) 。
  • 10. • 二 . 強調學習和環境的重要性 • 大多數的人類行為是學習來的。在 改變行為上所提供的新經驗則包括改 變個體環境的範圍,主要是藉著改變 行為的前提事件和行為後果。雖然 提供個體新的學習經驗在行為改變上 已經獲得高度的成功,不過我們仍然 應該注意到此種作法所存在的限制。
  • 11. • 三 . 運用科學方法來研究行 為 • 行為改變技術是強調科學本 位的 ---- 其核心在於經 由科學方法來發現 知識。
  • 12. • 四 . 改變行為的實用方 法 • 在方法上,行為改變技術是採取實用 的方法,來改變行為。目前行為改 變技術主要包括兩大類:行 為學習論的方法和認知論 的方法。
  • 13. • ※ 行為改變技術的簡史與未來挑戰 • 一 . 行為改變技術的理論與研究的 出現 在 20 世紀的前半段,支配著人類 為何有此行為表現的理論或系統化解 釋提出了「行為乃是源自於不同的內 在力量,諸如驅力、動機、衝突及特 質等」,其中最為著名的是 Sigmund Freud (1933) 所提倡的心理分析論 (psychoanalytic theory) 。
  • 14. • 不過,在 1900 年代初期開始誕生了「心理 分析論」不同的觀點稱為行為主義 ,心 理學家 John. B.Watson (1913) 和 B. F. Skinner (1938) 為這個理論兩大主要代表 人物。 • 行為主義 乃是一種理論取向,強調研究 可觀察和可測量的行為,同時主張 幾乎所有的行為是經驗的產物,並 不關心不適當行為發生的內在原因 (內在衝突等),反而認為是環境 中的事件維持著行為的出現。
  • 15. • 另外,有兩項研究奠立了運用學習原理來 改變行為的基礎。其一是 Watson 和 Rayner (1920) 曾制約一位 11 個月大男 孩亞伯特 (Albert) 對小白鼠產生恐懼的歷 程。 • 不久, Jones (1924) 則描述了她如何降 低幼兒彼得( Peter )在日常生活中所發 展出來的害怕行為。由這項研究的結果顯 示運用學習原理來改變行為的潛在 價值性。
  • 16. • 往後 40 年間又發生了四項重要的 歷史事件。 • #首先,心理學和哲學已清楚 的分道揚鑣; • #其次,研究人員已顯示反應 性和操作性制約原理,可以有 效地運用於各種情境來改變許 多行為;
  • 17. • #復次,稱為行為的實驗分析已 經發展來研究學習上的理論歷程 ,這種分析方法通常並不強調運 用性; • #最後,心理學家變得愈來愈不 滿意缺乏科學事實用以證實處理 行為有效的傳統方法,如心理分 析。
  • 18. • 二 . 行為改變技術的發展 • 1950 年代和 1960 年代初期 ,運用學習原理作為方法來改 變人類行為的研究一直在成長 中。 B. F. Skinner 在此一取向 的發展上仍有著深遠的影響。
  • 19. • 1960 年代末期,行為改變技術成為 正式的訓練,並已建立雜誌,同時亦 形成運用行為分析的研究領域,著重 於運用行為學習論的方法於社會重要 的問題,包括各級學校教育、兒童教 養、特殊兒童的訓練、身體健康和醫 藥… 等。就在此時,臨床心理學上的 心理治療則包含一項類別稱為行為 治療 --- 即運用行為改變的原理來處理 個案的問題。
  • 20. • 行為治療初期所使用的處 理技巧幾乎是基於行為學 習論的方法, • 不過,在 1970 年代技巧的 範圍卻開始組合愈來愈多 的認知論方法。
  • 21. • 現今行為改變技術的原理 已經被廣泛地運用在各個 領域。由上述的發展可預 知,行為改變技術的遠 景似乎是無限寬廣的。
  • 22. • 三 . 行為改變技術的未來 挑戰 (一)提高行為改變技術的效果 提高行為改變技術成功的方法之一,就 是提高關心所設計和實施的介入。例如, 有許多專業人士在設計行為改變方案時, 是使用直覺的方式來選擇處理的方法,而 不是進行徹底的功能性評量或分析。 此外,實施行為改變技術的人員可能會因 未經詳細且定期的訓練和監督它們的努力 ,而鬆散的使用這些技巧。
  • 23. • 行為改變技術不僅對於矯正已有行為 問題有助益,而且在預防人類遭遇和 問題行為上也顯現某些前景。 • 目前我們已經了解到再發 (relapse) 對於行為改變方案的成功是一項重 要的障礙。雖然在發展方法來降低再 發可能性方面已有某些進展,不過這 項問題仍會是未來重要的挑戰。
  • 24. 。 • (二)整合不同的治療方法 • 在 1970 年之後,愈來愈多開始 組合不同的行為學習論與認知 行為改變論的方法。目前整合 不同治療方法的價值仍存在著 爭議,而且其要採取的速度和 方向也不是很清晰的
  • 25. • (三)提昇行為改變技術的正面形 象 • 行為改變技術的運用初期是基 於大眾和專業人員的支持。不 過,這個領域後來卻受到很 大的批判。
  • 26. • 自 1980 年代初期,運用行為改變 技術的專業人員已經開始致力於改 變這些負面的形象。他們所使用的 策略之一就是挑戰在新聞媒體 所揭露的錯誤觀念與陳述。另 外一項策略是在心理學領域刊 出為大眾所廣泛接受與使用的 技巧。經過這樣的努力,此種負 面的形象已獲得相當的進展。
  • 28. • ※ 行為改變技術的基本假定與迷思 一 . 基本假定 • ( 一 ) 大多數的行為是學習到的 ( 二 ) 行為是刺激特定的 ( 三 ) 行為是可以教導和改正的 ( 四 ) 行為改變方案必須是個別 化的
  • 29. • ( 五 ) 行為介入的重點在此時和 此地 ( 六 ) 病因的重點在個體的環境 上 ( 七 ) 行為改變的目標是特定的 和界 定清晰的 ( 八 ) 行為是受到認知 ( 如思想 、信
  • 30. • 二 . 迷思與正思 • #迷思一:改變他人的行為 是強迫性的:對某些人來說, 試著改變另一個人的行為是違 反他人的自由和權利
  • 31. • 正思: • 問題並不在於改變他人行為是 否為強迫性的,而是我們每天 在家和學校都在改變他人的行 為。重要的是 : 誰決定兒童的 行為應該改變 ? 應該改變什麼 行為 ? 應該使用那種技術 ?
  • 32. • #迷思二:行為改變技 術是種賄賂的形式: • 有些人相信增強兒童適當行為是種賄 賂的形式,用以讓兒童舉止表現適當。 有些較差的個案情境,兒童可能轉向 桌子試著賄賂執行行為改變者 ( 如你 給我糖果,我就會表現良好 ) 。
  • 33. • 正思: • 賄賂和增強是不同的。賄賂是指不當 的使用酬賞或恩惠來腐敗某人的行為 ;至於增強,行為之後所傳遞的事件 通常是對個案、社會或兩者都有利的。 事實上,賄賂和注意兒童適當行為間 有顯著不同。尤其,如果兒童在適當 行為之後不給予增強,他們可能就會 表現不適當行為來引起注意。
  • 34. • 迷思三: • 兒童將會僅因增強而學 習適當的表現:有些人 害怕運用增強會造成受到 兒童操弄。
  • 35. • 正思: • 看護者如果提供增強來消除兒童的發 脾氣行為,則兒童的操弄性行為可能 會提高: (1) 兒童未來仍會發生這種 行為; (2) 在消除發脾氣行為前, 兒童可能會要求增強物。如果看護者 在兒童未發脾氣時給予增強物,兒童 較不可能在未來產生發脾氣行為
  • 36. • #迷思四:兒童應該致力於內在 增強物 • 正思: 有多少大人在沒有發現增強 情況的活動下會努力工作呢 ? 事實上 ,外在增強物乃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行為改變技術教導看護者運用這些行 為原理,來教導新技巧和提高適當行 為的方法。當兒童較為成熟時,希望 他們能夠學習到內在的增強價值。
  • 37. • #迷思五:我們應該運用 相同方法來處理兒童的行 為 • 正思: 事實上,每位兒童都有 個別需求,有些兒童需要比其 他兒童更多的注意。就最佳的 教育實務言 , 一視同仁地對待每 個人的觀念是不符實際的。
  • 38. • 例如,教師有責任確定小明的需求 和使用最佳的方法。如果增強可以 增進小明就座的行為,那麼小明有 權接受最有效的介入。雖然其他兒 童已表現適當就座的行為,並不需 要增強,不過良好的教育實務告訴 我們他們也應該受到注意以維持其 行為。至於兒童對有特殊需求的兒 童會非常敏感。研究顯示兒童要比 成人更能接受這種差異 (Melloy, 1990) 。
  • 39. • #迷思六:行為改變是忽視 學生的不適當行為,祇酬賞 良好的行為 • 正思:事實上,行為改變技術強調 僅有在行為是受到看護者注意所維 持時,看護者才應該忽視學生的不 適當行為
  • 40. • #迷思七:行為改變技術是運用厭 惡性控制(如藥物、電擊等)來改 變行為 • 正思: 在控制某些行為上,行為改 變技術的形式之一就是實施厭惡性控 制,不過祇有在當事人同意使用,才 能派上用場。至於學校所使用的行為 改變技術,是不被允許運用這些會造 成身體痛苦的厭惡性控制。
  • 41. • #迷思八:行為改變技術是針 對動物,如老鼠、鴿子、猴子 或機構中的身心障礙者 • 正思:行為改變技術在修正不 同對象的不適應行為上,已經 顯現其成效。我們祇要檢試相 關的文獻資料,即可了解行為 改變技術的應用範圍及成功的 事實。
  • 42. • #迷思九:行為改變技術是 一種哲學、宗教信仰或生活 方式 • 正思:行為改變技術的理論可以用來 解釋大多數的行為,但是卻無法解釋 所有人類的行為。簡言之,行為改變 技術祇是多種能夠協助人類學習的工 具之一。它並不是一種宗教信仰,運 用它也不會使你成為行為主義者。
  • 43. • ◎ 行為改變技術的基 礎 • 由前述涵義與歷史淵源的 分析可知,行為改變技術 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行為 學習論與認知行為改變論。
  • 44. • ※ 行為學習論 行為學習論,簡稱行為論。行為學習論的主 要觀點有二: (1) 學習是個體處於某種制約限制 ( 指引起反應的刺激情境 ) 之下所產生的反應。因 而,行為學習論又可稱為刺激 - 反應學習論 (stimulus-response learning theory) 或簡稱為 S- R 論; (2) 將個體學習到的行為解釋為刺激與反應 之間關係的聯結,認為某一刺激原本不能引起個 體某種固定反應,但是經過制約作用之後,他就 會在該刺激出現時做出該固定反應 ( 如行人走到 十字路口見到綠燈就通過即是 ) 。
  • 45. • 本節所要探討的是行為主義中 三種目前最為重要且對行為改 變影響最大的理論,分別是 : (1) 古典制約作用; (2) 操作制約作用; (3) 社會學習論。
  • 46. • 一 . 古典制約作用 --- 學習取決於訊號和 關聯 ( 一 ). 巴夫洛夫的實驗 ( 二 ) 古典制約作用中的一般現象 根據巴夫洛夫的古典制約作用實驗研究 ,以及後續學者的反覆實驗印證,以下幾 種現象是最常見到的。此種現象亦已成為 日後解釋有關制約反應的一般法則。
  • 47. • 1. 習得 (acquisition) :在大 多數的例子中,古典制約作用 是一種漸近的過程,亦即制約 刺激是漸進地獲得引發制約反 應的能力,此種過程稱為習得。 依照兩種刺激出現的時間先後 ,有下列四種不同的制約類型 :
  • 48. • (1) 延宕制約, 制約刺激出 現在非制約刺激之前,惟兩 者停止時間相同; • (2) 同時制約, 制約刺激和 非制約刺激同時出現,也同 時停止;
  • 49. • (3) 逆向制約,制約刺激出 現在非制約刺激之後; • (4) 遺跡制約,制約刺激出 現後,旋即停止,稍後再出 現非制約刺激;其被制約者 是它留下的遺跡。
  • 50. • 根據的結果顯示,採取延 宕制約的時間安排者,如 延宕的時間在半秒鐘左右 ,其制約作用效果最佳; 其次是同時制約,至於其 它兩種制約作用則很難形 成。
  • 51. • 2. 增強與增強物 3. 類化與辨別 4. 消弱與自然恢復 5. 次級制約與高級制約作用 • ( 二 ) 古典制約作用的延伸運用 1. 系統減敏感與洪水法 2. 厭感原理 ( 古典制約取向 ) 3. 內隱制約原理 ( 古典制約取 向)
  • 52. • 二 . 操作制約作用 --- 學習取決 於行為後果 ( 一 ). 斯肯納的實驗 ( 二 ) 操作制約作用中的一般現象 • 按照斯肯納的操作制約作用實驗研究, 看似簡單,實則涵義相當複雜。這個實 驗說明了個體一切行為改變 ( 指學 習 ) ,乃是由本身對環境適應的結果所 決定的。此種現象已成為日後解釋人類 行為的一般法則。
  • 53. • 1. 增強與增強物 2. 增強時制 3. 連續漸進與行為塑造 4. 類化與辨別 5. 消弱與自然恢復 6. 次級制約作用 7. 刺激控制 8. 處罰作用
  • 54. • ( 二 ) 操作制約作用中的延伸運 用 1. 厭感原理 ( 操作制約取向 ) 2. 內隱制約原理 ( 操作制約取 向) 3. 生理回饋 (Biofeedback) ( 三 ) 古典制約作用與操作制約 作用之比較 古典制約作用主要強調學習是 取決於訊號與關聯,而操作制約作
  • 55. • 三 . 社會學習論 如果就實驗設計的方法來看, 斯肯納的操作制約學習理論是 無懈可擊的。不過,若是將斯 肯納根據動物實驗研究結果所 建構的學習理論,用來推論解 釋人類的複雜行為,可能就會 出現以下缺失:
  • 56. • 1. 斯肯納的學習理論觀點過於狹隘 ,無法充份解釋人類的複雜學習 ( 如知識、技能、態度、競爭及合 作等 ) 。 2. 學習如果只靠直接經驗,其效果 將會受到限制。 3. 學習不全然是在控制的情境下自 動產生的。 正由於斯肯納學習理論觀點的 缺失與限制,才會在 20 世紀 60 年代初期產生了社會學習論。
  • 57. • ( 一 ) 班都拉的實驗 ( 二 ) 社會學習論的要義 • 1. 學習三元論: 班氏的社會學習論 是斯肯納環境決定論的反思。他強調除了 環境因素之外,個人對環境中人、事、 物的認識和看法,更是學習 ( 行為改變 ) 的關鍵。也就是說,在社會環境中,環境 因素、個人對環境的認知及個人行為三者, 會彼此產生交互影響,最後才能確定學習到 的行為。
  • 58. • 2. 學習的產生並非決定於增 強: • 班都拉的社會學習論並不像斯 肯納的操作制約作用學習理論 ,把增強視為構成學習 ( 行為 改變 ) 的關鍵,而只是將增強視 為個體對環境認知的一種訊息。 顯然,這是認知的看法。
  • 59. • 3. 觀察學習與模仿: • 社會學習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 ? 班都 拉採用觀察學習與模仿的概念來加以 詮釋。所謂觀察學習是指個體只以 旁觀者的身份,觀察別人的行為表 現 ( 如打球方式 ) ,就可學習到別 人同樣的行為。此外,祇憑見到別人 直接經驗的行為後果,也可以在間接 中學習到某種行為。
  • 60. • 根據社會學習論的觀點,示範行 為之所以能夠影響學習,主要 是因為它具有傳遞訊息的功能。 班都拉曾提出下列觀察學習四個 階段的歷程: • 「注意歷程」;其次為「保留歷 程」;然後為「再製歷程」;最 後為「動機歷程」
  • 61. • 至於模仿是指個體在觀察學 習時,向社會情境中某個人 或團體行為學習的歷程。按 照班氏的社會學習論,學習 者經由觀察學習對楷模人物 的行為進行模仿時,有下列 四種不同的方式:
  • 62. • #直接模仿:即經由直接參與模 仿的學習方式,如兒童學習用筆寫 字。 • #綜合模仿:即學習者未必直接 得自楷模一個人,而是綜合多次所 見而形成自己的行為。 • #象徵模仿:是指學習者對楷模 人物所模仿的,不是他的具體行為 ,而是其性格或其行為所代表的意 義。
  • 63. • #抽象模仿:是指學習者觀察 學習所學到的是抽象的原則, 而不是具體行為。 • 在同樣的社會情境下,不同的 學習者未必會經由觀察學習到 同樣的社會行為 ? 這也就是電 視色情或暴力情節對於兒童是 否有害的問題無法獲得一致答 案的原因。
  • 64. • ※ 認知行為改變論 • 一 . 認知行為改變論的發展與涵 義 • 行為主義始於二十世紀的初期,卻 支配了大半個世紀的心理學研究和 思考,其所強調的嚴謹實驗及操作 性定義,確實對於心理學的多數領 域產生深遠的影響。惟這些主張到 了最後卻遭到許多的批評與質疑, 也因而逐漸產生蛻變。
  • 65. • 正如 Kazdin ( 1994 )所分析 的,行為主義已由初期強調刺 激 - 反應間的關係,進展到對 於思想、知覺與複雜的動機歷 程等主題產生濃厚的興趣。這 些學者認為自動物實驗所獲得 的學習型態似乎無法全盤用來 說明人類的學習和思想歷程。
  • 66. • 至於何謂認知行為改變 論? • 簡單的說,就是結合行 為理論和認知學習理論 ,也就是說藉由影響個 體的內在認知去改變外 在的不適當行為。
  • 67. 二 . 認知行為改變術 • 認知行為改變術則是藉著轉換 認知過程來改變個體的行為, 此種認知過程在矯正上包括: 知覺、自我陳述、歸因、期望 、信念及想像或心像等。 ( 一 ) 想像本位暴露法 ( 二 ) 自我教導法 ( 三 ) 認知重組法 ( 四 ) 認知能力訓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