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5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文档信息
 舊五代史
 036 / 150
 13 段 4624 字
 404 种 627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舊五代史 036 卷三十六
[北宋]薛居正 等
←035 卷三十五 唐書十一 明宗紀第一 037 卷三十七 唐書十三 明宗紀第三→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舊五代史 / 036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本篇关键词
纪年 天成元年[926] 2 同光四年[926] 1
地点 襄州 4 同州 4 西川 3
人物 豆盧革 5 韋說 4 蕭希甫 4
文官 節度使 28 檢校太傅 11 同平章事 8 樞密使 7 檢校太保 5 侍中 5 檢校太師 4 檢校司空 4
武官 留後 16 防禦使 6 司戶參軍 4 節度 4 指揮使 4
其他 莊宗 5 西宮 3 進納 3
目錄
0
1
2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 紀第二
天成元年[926]夏四月丙午,帝自興聖宮赴西宮 ,文武百僚縞素于位,帝服斬衰 ,親奉攢,塗設奠,
哭盡哀,乃于柩前即皇帝位。百官易吉服 班于位,帝御袞冕 受冊訖,百僚稱賀。丁未,羣官縞素
赴西宮 臨。以樞密使樞密使 安重誨 為檢校司空檢校司空 ,守左領軍大將軍大將 軍,依前充樞密使樞密使 。宰臣宰臣 豆盧
革 等三上表 請聽政,從之。遣使往諸道及淮南 告哀。辛亥,帝始聽政于興聖殿。壬子,西南面副副
招討使招討使 、工部尚書工部尚書 任圜 率步騎二萬六千人入見。甲寅,帝御文明殿受朝。制改同光四年[926]為天
成元年[926],大赦天下。後宮內職量留一百人,內官三十人,教坊 一百人,鷹坊鷹坊 二十人,御厨五十
人,其餘任從所適。諸司使諸司使 務有名無實者並停。分遣諸軍就食近畿,以減饋送之勞。秋夏稅子,每斗
先有省耗一升,今後祇納正數,其省耗宜停。天下節度節度 、防禦使防禦使 ,除正、至、端午 、降誕四節量
事進奉,達情而已,自于州府圓融,不得科斂百姓。其刺史刺史 雖遇四節,不在貢奉。諸州雜稅,宜定合
稅物色名目,不得邀難商旅。租庸司先將係省錢物,與人迴圖,宜令盡底收納,以塞倖門云。乙卯,渤
海國王 大諲譔遣使朝貢。是月,北京副留守副留守 、知留守事知留守事 張憲 賜死,以其失守故也。
號
衙 礼
衣 衣
衙 文 名 文 武 文 文
名 礼 地
文 文 名
衙 文
文
武 武 节
文
主 文 文 名
1 / 5
https://taolang.club/doc/206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3
4
5
6
五月丙辰朔,帝不視朝 ,臨于西宮 。宰相宰相 豆盧革 進位左僕射左僕射 ,韋說 進位門下侍郎門下侍郎 兼戶部尚戶部尚
書書 、監修國史監修國史 ,並依舊平章事平章事 。兗州 節度使節度使 、檢校太傅檢校太傅 朱守殷 加同平章事同平章事 ,充河南尹河南尹 ,
判六軍 諸衞事;滄州 節度使節度使 、檢校太傅檢校太傅 安元信 加同平章事同平章事 ,移鎮徐州 ;邠州 節度使節度使 、檢檢
校太保校太保 毛璋 加同平章事同平章事 。以太子賓客太子賓客 鄭珏 為中書侍郎中書侍郎 兼刑部尚書刑部尚書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
以工部尚書工部尚書 任圜 為中書侍郎中書侍郎 兼工部尚書工部尚書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判三司 。徐州 節度使節度使 李紹
真、貝州刺史貝州刺史 李紹英、齊州 防禦使防禦使 李紹虔、河陽 節度節度 史李紹奇、洺州 刺使李紹能等上言,前朝
寵賜姓名 ,今乞還舊。內李紹虔上言:「臣本姓王,後移杜氏,蒙前朝賜今姓名,乞復本姓。」詔並可
之。李紹真復曰霍彥威 ,李紹英復曰房知溫 ,李紹虔復 曰王晏球 ,李紹奇復曰夏魯奇 ,李紹能復
曰米君立 。青州 節度使節度使 、檢校太傅檢校太傅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 符習 加兼侍中侍中 ,徐州 節度使節度使 ,檢校太傅檢校太傅 霍
彥威 加兼侍中侍中 ,移鎮鄆州 。丁巳,初詔文武百僚正衙常參 外,五日一度內殿起居。麟州 奏,指揮指揮
使使 張延寵作亂,焚剽市民,已殺戮訖。
戊午,河陽節度使 夏魯奇 加檢校太傅檢校太傅 ,以貝州刺史貝州刺史 房知溫 為兗州 節度使節度使 ,以齊州 防禦防禦
使使 王晏球 為宋州 節度使節度使 ,以洺州刺史洺州刺史 米君立 為邢州 節度使節度使 。己未,賜文武百官各一馬一
驢。西都知都知 府張籛 進魏王 繼岌 打毬馬七十二疋。北京馬步都指揮使都指揮使 李從溫 奏,準詔誅宦宦
官官 。初,莊宗 遇內難,宦者數百人竄匿山谷,落髮為僧,奔至太原 七十餘人,至是盡誅于都亭都亭
驛驛 。辛酉,詔華州 放散西川 宮人各歸骨肉。壬戌,以前襄州刺史襄州刺史 、北京左右廂都指揮使廂都指揮使 安金
全 為安北都護都護 、振武節度使節度使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 。甲子,前西都留守 、京兆尹京兆尹 張筠 加檢校太傅檢校太傅 ,
充山南西道節度使山南西道節度使 ;以夔州 節度使節度使 李紹文 為遂州 節度使節度使 ;以前鄧州 留後留後 戴思遠 為洋
州 節度使節度使 。丁卯,以金吾將軍金吾將軍 張實為金州 防禦使防禦使 。戊辰,以金紫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 、檢校司空檢校司空 趙在
禮 為滑州 節度使節度使 ,加檢校太保檢校太保 。制下,在禮 以軍情不順為辭,不之任。以許州 留後留後 陶
玘 為鄧州 留後留後 ,以諸道馬步副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 安審通 為齊州 防禦使防禦使 。庚午,以權知北京軍
府 事、汾州刺史汾州刺史 符彥超 為晉州 留後留後 ,以前陳州刺史陳州刺史 劉仲殷 為陝州 留後留後 。癸酉,以前磁磁
州刺史州刺史 劉彥琮 為同州 留後留後 。甲戌,福州 節度使節度使 、檢校太傅檢校太傅 王延翰 加檢校太尉檢校太尉 、同平章同平章
事事 。
乙亥,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戶部侍郎戶部侍郎 、知制誥知制誥 馮道 ,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趙鳳 ,俱以本官充端明殿端明殿
學士學士 。端明之職,自此始也。丙子,詔:「故西道行營 都招討制置等使、守侍中侍中 、監修國史監修國史 、
兼樞密使樞密使 郭崇韜 宜許歸葬,其世業田宅並還與骨肉。故萬州 司戶朱友謙 可復護國軍節度 使、
守太師太師 、兼尚書令尚書令 、河中尹河中尹 、西平王 ,所有田宅財產,並還與骨肉。」丁丑,西都 衙內指揮衙內指揮
使使 張籛 進納 偽蜀主王衍 犀玉帶各二條、馬一百五十匹。初,莊宗 遣中宮 向延嗣就長安之殺王
衍 也,旋屬蕭墻之禍,延嗣藏竄,不知所之,而衍之資裝妓樂並為籛所有,復懼事泄,故聊有此獻。
戊寅,以樞密使樞密使 安重誨 兼領襄州 節度使節度使 。制下,重誨 之黨謂重誨 曰:「襄州 地控要津,不
可乏帥,無宜兼領。」重誨 即自陳退,許之。以左金吾大將軍金吾大將軍 張遵誨 為西京副留守西京副留守 、知留守知留守
事事 。辛巳,以衞尉衞尉 卿李懌 為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充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壬午,以前蔚州刺史蔚州刺史 張溫 為振武留留
後後 ,以左右廂左右廂 突陣指揮使指揮使 康義誠 為汾州刺史汾州刺史 ,以左右廂左右廂 馬軍都指揮使馬軍都指揮使 索自通 為忻州刺忻州刺
史史 。尚父、吳越國王 錢鏐 遣使進金器五百兩、銀萬兩、綾萬疋謝恩,賜玉冊、金印。初,同光季
年,鏐上疏密求玉冊、金印,郭崇韜 進議以為不可,而樞密承旨樞密承旨 段佪受其重賂,贊成其事,莊
宗 即允其請,至是故有貢謝。甲申,幽州 節度使節度使 、檢校太保檢校太保 李紹斌 加檢校太傅檢校太傅 、同平章同平章
事事 ,復姓名為趙德鈞 。乙酉,詔百官朔望入閤,賜廊下食。自亂離已前,常參官常參官 每日朝退賜食于
廊下,謂之「廊餐 」。乾符之後,百司經費不足,無每日之賜,至是遇入閤即賜之。
礼 衙 文 名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地 文 文 名 文 文
营 地 文 文 名 文 地 地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衙 地 文
文 地 武 地 武 地
礼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地 文 文 文 名 文 地 文 文
名 文 地 礼 地
武
地 名 文 文 名 地 文 地
武 名 地 文 文 名 地 文
文 名 主 名 武 名
文 號 地
文 地 地 文 武
名 文 文 文 地 文 名 文
文 地 文 名 地 文 地 武 名
地 文 武 地 武 文 文
名 地 文 文 名 地 武
名 地 武 武 名 地 武
衙 文 名 地 武 文 名 地 武
文 名 地 武 地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营 文 文
文 名 地 名 地
文 文 文 主 地
武 名 仕 名 號 衙
名
文 名 地 文 名 名 地
名 武 名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名
武 文 武 名 文 文 武 名
文 主 名
名 文
號 地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礼
2 / 5
https://taolang.club/doc/206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7
8
9
10
六月戊子,前襄州 節度使節度使 李紹珙起復 ,依前襄州 節度使節度使 ,仍復本姓名曰劉訓 。以皇子 河
中 留後留後 從珂 為河中 節度使節度使 ,百寮表賀。以翰林承旨、兵部尚書兵部尚書 、知制誥知制誥 盧質 為檢校司檢校司
空空 ,充同州 節度使節度使 。己丑,以吏部尚書吏部尚書 、判太常卿事判太常卿事 李琪 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 ;以禮部尚書禮部尚書 崔恊
為太常卿太常卿 、判吏部尚書銓吏部尚書銓 事;以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崔居儉 為兵部侍郎兵部侍郎 ;以太子賓客太子賓客 蕭頃 為禮部尚禮部尚
書書 。中書奏:「請以九月九日皇帝降誕日為應聖節 ,休假三日。」從之。故忠武軍節度 使、檢校太檢校太
師師 、兼尚書令尚書令 、齊王 張全義 贈太師太師 ,以前尚書右丞尚書右丞 崔沂 為尚書左丞尚書左丞 。丙申,新州 留留
後後 張庭裕 、雲州 留後留後 高行珪 並正授 本軍節度使節度使 。丁酉,詔曰:「四夷來王,歷代故事,前後
各因強弱,撫制互有典儀典儀 。大蕃須示于威容,即于正衙引對;小蕃 但推于恩澤,仍于便殿撫懷。憲
府 奏論,禮院 詳酌,皆徵故實,或有明文。正衙威容,未可全廢;內殿恩澤,且可常行。若遇大蕃入
朝,即准舊儀,于正殿排比鋪陳立仗,百官排班,于正門引入對見。」時百寮入閣班退後,却引對朝貢蕃
客,御史大夫御史大夫 李琪 奏論之,下禮院 檢討檢討 ,而降是命焉。
戊戌,樞密使樞密使 安重誨 加檢校太保檢校太保 ,行兵部尚書兵部尚書 事如故。以太子詹事太子詹事 劉岳 為兵部侍郎兵部侍郎 ,以太太
子右庶子子右庶子 王權 為戶部侍郎戶部侍郎 ,以太子左庶子太子左庶子 任贊為工部侍郎工部侍郎 。庚子,荊南節度使荊南節度使 、檢校太檢校太
師師 、兼尚書令尚書令 、南平王 高季興 加守太尉太尉 、兼尚書令尚書令 ,澤潞節度使節度使 、檢校太傅檢校太傅 、同平章同平章
事事 孔勍 加兼侍中侍中 。汴州 屯駐 控鶴控鶴 指揮使指揮使 張諫等謀叛 伏誅,以樞密使樞密使 孔循 權知汴州 軍
州事。甲辰,樞密使樞密使 孔循 加檢校太保檢校太保 、守秘書監 ,依前充使。己巳,秘書少監秘書少監 姚顗 為左散左散
騎常侍騎常侍 ,以太子左諭德太子左諭德 陸崇為右散騎常侍右散騎常侍 ,以兵部郎中兵部郎中 蕭希甫 為左諫議大夫左諫議大夫 ,前幽州節度判州節度判
官官 呂夢奇為右諫議大夫右諫議大夫 ,以鄴都 副留守副留守 孫岳 為頴州團練使州團練使 。詔曰:「古者酌禮以制名,懼廢
于物;取其難犯而易避,貴便于時。况『徵』『在』二名,抑有前例。以太宗文皇帝 自登寶位,不改
舊稱,時即臣有世南,官有民部 ,靡聞曲避,止禁連呼。朕猥以眇躬,託于人上,止遵聖 範,非敢
自尊。應文書文書 內所有二字,但不連稱,不得迴避 。如是臣下之名,不欲與君親同字者,任自改更。
」丁未,中書門下中書門下 奏:「京城 潛龍舊宅,望以至德宮為名。」從之。
戊申,夏州 節度使節度使 、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 、檢校太師檢校太師 、兼中書令中書令 、朔方王 李仁福 加食邑一千戶。
以延州 留後留後 高允韜 為延州 節度使節度使 ,以利州 節度觀察留後節度觀察留後 張敬詢 為利州 節度使節度使 。劔南西
川 節度副大使節度副大使 、知節度使節度使 事孟知祥 加檢校太傅檢校太傅 、兼侍中侍中 ,劔南東川 節度副大使節度副大使 、知節度知節度
事事 董璋 加檢校太傅檢校太傅 。壬子,鳳翔節度使 、檢校太尉檢校太尉 、兼中書令中書令 李從曮 加檢校太師檢校太師 、兼中中
書令書令 。汴州 知州知州 孔循 奏,召集謀亂指揮使指揮使 趙虔 已下三千人並誅族訖。甲寅,以晉州 留留
後後 符彥超 為北京留守北京留守 ,以鎮州 副使王建立 為鎮州 留後留後 ,以右龍武統軍龍武統軍 安崇阮 為晉州 留留
後後 。荊南節度使荊南節度使 高季興 上言:「夔、忠、萬三州 ,舊是當道屬郡,先被西川 侵據,今乞却割隸
本管。」詔可之,其夔州 ,偽蜀先曾建節,宜依舊除刺史刺史 。
秋七月乙卯朔,以太原 舊宅為積慶宮。庚申,契丹 、渤海國 俱遣使朝貢。甲子,詔割韓城 、郃
陽 兩縣屬同州 。誅滑州 左右崇牙及長劔等軍士數百人,夷其族,作亂故也。其都校都校 于可洪等相次
到闕,亦斬于都市。丁卯,以偽蜀守司空司空 、門下侍郎門下侍郎 、平章事平章事 、晉國公 王諧 為檢校司空檢校司空 、
守陵州刺史陵州刺史 ,以虢州刺史虢州刺史 石潭 為耀州團練使州團練使 。辛未,詔:「諸道節度節度 、刺史刺史 、文武將吏,舊
進月旦起居表,今後除節度節度 、留後留後 、團練團練 、防禦使防禦使 ,惟正、至進賀表 ,其四孟月並且止絕。
」甲戌,中書門下中書門下 上言:「宣旨令進納 新授諸道判官諸道判官 、州縣官官告敕牒,秪應宣賜。準往例,除
將相外,並不賜官誥,即因梁氏起例,凡宣授官,並特恩賜。臣等商量,自兩使判官令錄在京除授者,
即于內殿謝恩,便辭赴任,不更進納 官誥,判司 主簿主簿 ,不合更許朝對。敕下後,望準舊例處分。
」從之。
地 文 仕 地 文 名 主
地 武 名 地 文 文 文 名
文 地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礼 地
文 文 主 名 文 文 名 文 地
武 名 地 武 名 仕 文
文 名
衙 衙
文 名 衙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主 名 武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地 军 文 武 法 文 名 地
文 名 文 衙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地 文 名 文
號
衙 名
文 礼
文 地
地 文 文 文 文 主 名
地 武 名 地 文 地 文 名 地 文
地 文 文 名 文 文 地 文
文 名 文 地 文 文 名 文
文 地 文 名 武 名 地
武 名 文 地 名 地 武 武 名 地
武 文 名 地 地
地 文
地 政 政 地
地 地 地 武
文 文 文 主 名 文
文 文 地 文 武 文
武 武 文 武 礼
文 仕 文
仕 衙 文
3 / 5
https://taolang.club/doc/206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035 卷三十五 唐書十一 明宗紀第一 037 卷三十七 唐書十三 明宗紀第三→目錄
11
12
乙亥,莊宗 皇帝梓宮 發引,帝縗服臨送于樓前。是日,葬莊宗 于雍陵。鎮州 留後留後 王建立 奏,涿涿
州刺史州刺史 劉殷肇不受代,謀叛 ,昨發兵收掩,擒劉殷肇及其黨一十三人,見折足勘詰。己卯,以比部郎比部郎
中中 、知制誥知制誥 楊凝式 為給事中給事中 ,充史館修撰史館修撰 、判館事判館事 ;以偽蜀吏部尚書吏部尚書 楊玢 為給事中給事中 ,
充集賢殿學士集賢殿學士 、判院事判院事 。升應州 為彰德軍節度 ,仍以興唐軍為寰州 ,隸彰國軍 。宰相宰相 豆盧
革 貶辰州刺史辰州刺史 ,韋說 貶敘州刺史敘州刺史 ,仍令所在馳驛發遣 ,為諫議大夫諫議大夫 蕭希甫 疏奏故也。制略
曰:「革則縱田客以殺人,說則侵鄰家而奪井,選元亨之上第,改王參之本名。或主掌三司 ,委元隨之
務局;或陶鎔 百里,受長吏之桑田。咸屈塞于平人,互阿私于愛子。任官匪當,黷貨無厭,謀人之國若
斯,致主之方安在!既迷理亂,又昧卷舒。而府司 案牘爰來,諫署 奏章叠至,備彰醜迹,深污明庭。
是宜約以三章,投之四裔。其河南府 文案及蕭希甫 論疏,並宜宣示百寮。」庚辰,賜蕭希甫 衣段二
十疋、銀器五十兩,賞疏革、說之罪也。宰相宰相 鄭珏 、任圜 再見安重誨 ,救解革、說,請不復追行後
命,又三上表 救解,俱留中不報。
辛巳,以捧聖嚴衞左廂左廂 馬步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 李從璋 領饒州刺史饒州刺史 ,充大內皇城使皇城使 。中書門下中書門下 奏:
「條制,檢校官檢校官 各納尚書省 禮錢,舊制太師太師 、太尉太尉 納四十千,後減落至二十千;太傅太傅 、太太
保保 元納三十千,減至十五千;司徒司徒 、司空司空 元納二十千,減至一十千;僕射僕射 、尚書尚書 元納一十五
千,減至七千;員外、郎中郎中 元納一十千,今納三千四百者。」詔曰;「會府 華資,皇朝寵秩,凡霑
新命,各納禮錢。爰自近年,多隳舊制,遂致紀綱之地,遽成廢墜之司。況累條流,就從減省,方當提提
舉舉 ,宜振規繩。但緣其間,翊衞勳庸,藩宣將佐將佐 ,自軍功而遷陟,示恩澤以獎酬,須議從權,不在
其例。其餘自不帶平章事平章事 、節度使節度使 及防禦、團練團練 、刺史刺史 、使府 副使、行軍 已下,三司 職掌
監務官,州縣官,凡關此例,並可徵納。其檢校官檢校官 自員外郎員外郎 至僕射僕射 ,祇初轉一任納錢,若不改
呼,不在徵納。仍委尚書省 部司專切檢舉,置曆逐月具數申中書門下中書門下 。」
癸未,詔辰州刺史辰州刺史 豆盧革 可責授費州 司戶參軍司戶參軍 ,敘州刺史敘州刺史 韋說 可責授夷州 司戶參軍司戶參軍 ,
皆員外置同正員員外置同正員 ,仍令馳驛發遣 。甲申,又詔曰:「責授費州 司戶參軍司戶參軍 豆盧革 、夷州 司戶參司戶參
軍軍 韋說 等,自居台輔,累換星華,負先皇倚注之恩,失大國燮調之理。朕自登宸極 ,常委鈞衡 ,
略無謙遜之辭,但縱貪饕之意。除官受賂,樹黨狥私,每虧敬于朕前,徒自尊于人上。道路之諠騰不
已,諫臣之條疏頗多,罪狀顯彰,典刑斯舉,合從極法,以塞羣情。尚緣臨御之初,含弘是務,特軫墜
泉之慮,爰施解網之仁,曲示優恩,俯寬後命。革可陵州 長流百姓,說可合州 長流百姓,仍委逐處
長知所在。同州 長春宮 判官、朝請大夫朝請大夫 、檢校 尚書尚書 、禮部郎中禮部郎中 、賜紫金魚袋紫金魚袋 豆盧昇 ,將將
仕郎仕郎 、守尚書尚書 屯田員外郎屯田員外郎 、崇文館學士崇文館學士 、賜緋 魚袋 韋濤 等,各因權勢,驟列班行,無才業
以可稱,竊寵榮而斯久。比行貶謫,以塞尤違。朕以纂襲之初,含容是務,父既寬于後命,子宜示于特
恩,並停見任。」昇、濤即革、說之子也。
號 葬 號 地 武 名
文 法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地 地 地 地 文
名 文 名 文 法 文 名
衙
名
衙 衙
地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礼
文 武 名 文 文 文
文 衙 文 武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文 武
文 文 文 文 衙 营 衙
文 文 文
衙 文
文 名 地 武 文 名 地 武
文 法 地 武 名 地
武 名 名 名
地 地
地 处 文 仕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仕 礼 名
4 / 5
https://taolang.club/doc/206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5 / 5
https://taolang.club/doc/206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helloiac
 
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helloiac
 
新唐書 147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六十六
新唐書 147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六十六新唐書 147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六十六
新唐書 147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六十六helloiac
 
宋書 078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宋書 078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宋書 078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宋書 078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helloiac
 
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
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
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helloiac
 
舊五代史 084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舊五代史 084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舊五代史 084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舊五代史 084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helloiac
 
南齊書 06 卷六 本紀第六 明帝
南齊書 06 卷六 本紀第六 明帝南齊書 06 卷六 本紀第六 明帝
南齊書 06 卷六 本紀第六 明帝helloiac
 
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helloiac
 
舊五代史 099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舊五代史 099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舊五代史 099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舊五代史 099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helloiac
 
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
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
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helloiac
 
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helloiac
 
宋史 251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
宋史 251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宋史 251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
宋史 251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helloiac
 
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helloiac
 
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helloiac
 
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
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
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helloiac
 
舊唐書 086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舊唐書 086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舊唐書 086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舊唐書 086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helloiac
 
舊五代史 116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舊五代史 116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舊五代史 116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舊五代史 116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helloiac
 
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helloiac
 
宋史 257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十六
宋史 257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十六宋史 257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十六
宋史 257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十六helloiac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helloiac
 

What's hot (20)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新唐書 147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六十六
新唐書 147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六十六新唐書 147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六十六
新唐書 147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六十六
 
宋書 078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宋書 078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宋書 078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宋書 078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
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
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
 
舊五代史 084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舊五代史 084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舊五代史 084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舊五代史 084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南齊書 06 卷六 本紀第六 明帝
南齊書 06 卷六 本紀第六 明帝南齊書 06 卷六 本紀第六 明帝
南齊書 06 卷六 本紀第六 明帝
 
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舊五代史 099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舊五代史 099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舊五代史 099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舊五代史 099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
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
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
 
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宋史 251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
宋史 251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宋史 251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
宋史 251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
 
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
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
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
 
舊唐書 086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舊唐書 086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舊唐書 086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舊唐書 086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舊五代史 116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舊五代史 116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舊五代史 116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舊五代史 116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宋史 257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十六
宋史 257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十六宋史 257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十六
宋史 257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十六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Similar to 舊五代史 036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舊五代史 106 卷一百〇六 漢書八 列傳第三
舊五代史 106 卷一百〇六 漢書八 列傳第三舊五代史 106 卷一百〇六 漢書八 列傳第三
舊五代史 106 卷一百〇六 漢書八 列傳第三helloiac
 
舊五代史 078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舊五代史 078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舊五代史 078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舊五代史 078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helloiac
 
舊五代史 038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舊五代史 038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舊五代史 038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舊五代史 038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helloiac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helloiac
 
宋史 045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理宗五
宋史 045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理宗五宋史 045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理宗五
宋史 045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理宗五helloiac
 
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helloiac
 
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helloiac
 
舊唐書 008 卷八 本紀第八 玄宗上
舊唐書 008 卷八 本紀第八 玄宗上舊唐書 008 卷八 本紀第八 玄宗上
舊唐書 008 卷八 本紀第八 玄宗上helloiac
 
元史 034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
元史 034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元史 034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
元史 034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helloiac
 
新唐書 190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九
新唐書 190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九新唐書 190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九
新唐書 190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九helloiac
 
舊唐書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
舊唐書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舊唐書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
舊唐書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helloiac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helloiac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helloiac
 
宋書 066 卷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宋書 066 卷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宋書 066 卷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宋書 066 卷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helloiac
 
元史 004 卷四 本紀第四 世祖一
元史 004 卷四 本紀第四 世祖一元史 004 卷四 本紀第四 世祖一
元史 004 卷四 本紀第四 世祖一helloiac
 
魏書 011 卷九 肅宗紀第九
魏書 011 卷九 肅宗紀第九魏書 011 卷九 肅宗紀第九
魏書 011 卷九 肅宗紀第九helloiac
 
遼史 024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道宗四
遼史 024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道宗四遼史 024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道宗四
遼史 024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道宗四helloiac
 
宋史 354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宋史 354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宋史 354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宋史 354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helloiac
 
元史 009 卷九 本紀第九 世祖六
元史 009 卷九 本紀第九 世祖六元史 009 卷九 本紀第九 世祖六
元史 009 卷九 本紀第九 世祖六helloiac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helloiac
 

Similar to 舊五代史 036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20)

舊五代史 106 卷一百〇六 漢書八 列傳第三
舊五代史 106 卷一百〇六 漢書八 列傳第三舊五代史 106 卷一百〇六 漢書八 列傳第三
舊五代史 106 卷一百〇六 漢書八 列傳第三
 
舊五代史 078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舊五代史 078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舊五代史 078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舊五代史 078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舊五代史 038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舊五代史 038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舊五代史 038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舊五代史 038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
 
宋史 045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理宗五
宋史 045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理宗五宋史 045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理宗五
宋史 045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理宗五
 
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舊唐書 008 卷八 本紀第八 玄宗上
舊唐書 008 卷八 本紀第八 玄宗上舊唐書 008 卷八 本紀第八 玄宗上
舊唐書 008 卷八 本紀第八 玄宗上
 
元史 034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
元史 034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元史 034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
元史 034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
 
新唐書 190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九
新唐書 190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九新唐書 190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九
新唐書 190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九
 
舊唐書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
舊唐書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舊唐書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
舊唐書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宋書 066 卷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宋書 066 卷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宋書 066 卷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宋書 066 卷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元史 004 卷四 本紀第四 世祖一
元史 004 卷四 本紀第四 世祖一元史 004 卷四 本紀第四 世祖一
元史 004 卷四 本紀第四 世祖一
 
魏書 011 卷九 肅宗紀第九
魏書 011 卷九 肅宗紀第九魏書 011 卷九 肅宗紀第九
魏書 011 卷九 肅宗紀第九
 
遼史 024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道宗四
遼史 024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道宗四遼史 024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道宗四
遼史 024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道宗四
 
宋史 354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宋史 354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宋史 354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宋史 354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元史 009 卷九 本紀第九 世祖六
元史 009 卷九 本紀第九 世祖六元史 009 卷九 本紀第九 世祖六
元史 009 卷九 本紀第九 世祖六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More from helloiac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helloiac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helloiac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helloiac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helloiac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helloiac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helloiac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helloiac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helloiac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helloiac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helloiac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helloiac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helloiac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helloiac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helloiac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helloiac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helloiac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helloiac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helloiac
 
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
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
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helloiac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helloiac
 

More from helloiac (20)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
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
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舊五代史 036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 1. 文档信息  舊五代史  036 / 150  13 段 4624 字  404 种 627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舊五代史 036 卷三十六 [北宋]薛居正 等 ←035 卷三十五 唐書十一 明宗紀第一 037 卷三十七 唐書十三 明宗紀第三→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舊五代史 / 036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本篇关键词 纪年 天成元年[926] 2 同光四年[926] 1 地点 襄州 4 同州 4 西川 3 人物 豆盧革 5 韋說 4 蕭希甫 4 文官 節度使 28 檢校太傅 11 同平章事 8 樞密使 7 檢校太保 5 侍中 5 檢校太師 4 檢校司空 4 武官 留後 16 防禦使 6 司戶參軍 4 節度 4 指揮使 4 其他 莊宗 5 西宮 3 進納 3 目錄 0 1 2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 紀第二 天成元年[926]夏四月丙午,帝自興聖宮赴西宮 ,文武百僚縞素于位,帝服斬衰 ,親奉攢,塗設奠, 哭盡哀,乃于柩前即皇帝位。百官易吉服 班于位,帝御袞冕 受冊訖,百僚稱賀。丁未,羣官縞素 赴西宮 臨。以樞密使樞密使 安重誨 為檢校司空檢校司空 ,守左領軍大將軍大將 軍,依前充樞密使樞密使 。宰臣宰臣 豆盧 革 等三上表 請聽政,從之。遣使往諸道及淮南 告哀。辛亥,帝始聽政于興聖殿。壬子,西南面副副 招討使招討使 、工部尚書工部尚書 任圜 率步騎二萬六千人入見。甲寅,帝御文明殿受朝。制改同光四年[926]為天 成元年[926],大赦天下。後宮內職量留一百人,內官三十人,教坊 一百人,鷹坊鷹坊 二十人,御厨五十 人,其餘任從所適。諸司使諸司使 務有名無實者並停。分遣諸軍就食近畿,以減饋送之勞。秋夏稅子,每斗 先有省耗一升,今後祇納正數,其省耗宜停。天下節度節度 、防禦使防禦使 ,除正、至、端午 、降誕四節量 事進奉,達情而已,自于州府圓融,不得科斂百姓。其刺史刺史 雖遇四節,不在貢奉。諸州雜稅,宜定合 稅物色名目,不得邀難商旅。租庸司先將係省錢物,與人迴圖,宜令盡底收納,以塞倖門云。乙卯,渤 海國王 大諲譔遣使朝貢。是月,北京副留守副留守 、知留守事知留守事 張憲 賜死,以其失守故也。 號 衙 礼 衣 衣 衙 文 名 文 武 文 文 名 礼 地 文 文 名 衙 文 文 武 武 节 文 主 文 文 名 1 / 5 https://taolang.club/doc/206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2. 3 4 5 6 五月丙辰朔,帝不視朝 ,臨于西宮 。宰相宰相 豆盧革 進位左僕射左僕射 ,韋說 進位門下侍郎門下侍郎 兼戶部尚戶部尚 書書 、監修國史監修國史 ,並依舊平章事平章事 。兗州 節度使節度使 、檢校太傅檢校太傅 朱守殷 加同平章事同平章事 ,充河南尹河南尹 , 判六軍 諸衞事;滄州 節度使節度使 、檢校太傅檢校太傅 安元信 加同平章事同平章事 ,移鎮徐州 ;邠州 節度使節度使 、檢檢 校太保校太保 毛璋 加同平章事同平章事 。以太子賓客太子賓客 鄭珏 為中書侍郎中書侍郎 兼刑部尚書刑部尚書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 以工部尚書工部尚書 任圜 為中書侍郎中書侍郎 兼工部尚書工部尚書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判三司 。徐州 節度使節度使 李紹 真、貝州刺史貝州刺史 李紹英、齊州 防禦使防禦使 李紹虔、河陽 節度節度 史李紹奇、洺州 刺使李紹能等上言,前朝 寵賜姓名 ,今乞還舊。內李紹虔上言:「臣本姓王,後移杜氏,蒙前朝賜今姓名,乞復本姓。」詔並可 之。李紹真復曰霍彥威 ,李紹英復曰房知溫 ,李紹虔復 曰王晏球 ,李紹奇復曰夏魯奇 ,李紹能復 曰米君立 。青州 節度使節度使 、檢校太傅檢校太傅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 符習 加兼侍中侍中 ,徐州 節度使節度使 ,檢校太傅檢校太傅 霍 彥威 加兼侍中侍中 ,移鎮鄆州 。丁巳,初詔文武百僚正衙常參 外,五日一度內殿起居。麟州 奏,指揮指揮 使使 張延寵作亂,焚剽市民,已殺戮訖。 戊午,河陽節度使 夏魯奇 加檢校太傅檢校太傅 ,以貝州刺史貝州刺史 房知溫 為兗州 節度使節度使 ,以齊州 防禦防禦 使使 王晏球 為宋州 節度使節度使 ,以洺州刺史洺州刺史 米君立 為邢州 節度使節度使 。己未,賜文武百官各一馬一 驢。西都知都知 府張籛 進魏王 繼岌 打毬馬七十二疋。北京馬步都指揮使都指揮使 李從溫 奏,準詔誅宦宦 官官 。初,莊宗 遇內難,宦者數百人竄匿山谷,落髮為僧,奔至太原 七十餘人,至是盡誅于都亭都亭 驛驛 。辛酉,詔華州 放散西川 宮人各歸骨肉。壬戌,以前襄州刺史襄州刺史 、北京左右廂都指揮使廂都指揮使 安金 全 為安北都護都護 、振武節度使節度使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 。甲子,前西都留守 、京兆尹京兆尹 張筠 加檢校太傅檢校太傅 , 充山南西道節度使山南西道節度使 ;以夔州 節度使節度使 李紹文 為遂州 節度使節度使 ;以前鄧州 留後留後 戴思遠 為洋 州 節度使節度使 。丁卯,以金吾將軍金吾將軍 張實為金州 防禦使防禦使 。戊辰,以金紫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 、檢校司空檢校司空 趙在 禮 為滑州 節度使節度使 ,加檢校太保檢校太保 。制下,在禮 以軍情不順為辭,不之任。以許州 留後留後 陶 玘 為鄧州 留後留後 ,以諸道馬步副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 安審通 為齊州 防禦使防禦使 。庚午,以權知北京軍 府 事、汾州刺史汾州刺史 符彥超 為晉州 留後留後 ,以前陳州刺史陳州刺史 劉仲殷 為陝州 留後留後 。癸酉,以前磁磁 州刺史州刺史 劉彥琮 為同州 留後留後 。甲戌,福州 節度使節度使 、檢校太傅檢校太傅 王延翰 加檢校太尉檢校太尉 、同平章同平章 事事 。 乙亥,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戶部侍郎戶部侍郎 、知制誥知制誥 馮道 ,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趙鳳 ,俱以本官充端明殿端明殿 學士學士 。端明之職,自此始也。丙子,詔:「故西道行營 都招討制置等使、守侍中侍中 、監修國史監修國史 、 兼樞密使樞密使 郭崇韜 宜許歸葬,其世業田宅並還與骨肉。故萬州 司戶朱友謙 可復護國軍節度 使、 守太師太師 、兼尚書令尚書令 、河中尹河中尹 、西平王 ,所有田宅財產,並還與骨肉。」丁丑,西都 衙內指揮衙內指揮 使使 張籛 進納 偽蜀主王衍 犀玉帶各二條、馬一百五十匹。初,莊宗 遣中宮 向延嗣就長安之殺王 衍 也,旋屬蕭墻之禍,延嗣藏竄,不知所之,而衍之資裝妓樂並為籛所有,復懼事泄,故聊有此獻。 戊寅,以樞密使樞密使 安重誨 兼領襄州 節度使節度使 。制下,重誨 之黨謂重誨 曰:「襄州 地控要津,不 可乏帥,無宜兼領。」重誨 即自陳退,許之。以左金吾大將軍金吾大將軍 張遵誨 為西京副留守西京副留守 、知留守知留守 事事 。辛巳,以衞尉衞尉 卿李懌 為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充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壬午,以前蔚州刺史蔚州刺史 張溫 為振武留留 後後 ,以左右廂左右廂 突陣指揮使指揮使 康義誠 為汾州刺史汾州刺史 ,以左右廂左右廂 馬軍都指揮使馬軍都指揮使 索自通 為忻州刺忻州刺 史史 。尚父、吳越國王 錢鏐 遣使進金器五百兩、銀萬兩、綾萬疋謝恩,賜玉冊、金印。初,同光季 年,鏐上疏密求玉冊、金印,郭崇韜 進議以為不可,而樞密承旨樞密承旨 段佪受其重賂,贊成其事,莊 宗 即允其請,至是故有貢謝。甲申,幽州 節度使節度使 、檢校太保檢校太保 李紹斌 加檢校太傅檢校太傅 、同平章同平章 事事 ,復姓名為趙德鈞 。乙酉,詔百官朔望入閤,賜廊下食。自亂離已前,常參官常參官 每日朝退賜食于 廊下,謂之「廊餐 」。乾符之後,百司經費不足,無每日之賜,至是遇入閤即賜之。 礼 衙 文 名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地 文 文 名 文 文 营 地 文 文 名 文 地 地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衙 地 文 文 地 武 地 武 地 礼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地 文 文 文 名 文 地 文 文 名 文 地 礼 地 武 地 名 文 文 名 地 文 地 武 名 地 文 文 名 地 文 文 名 主 名 武 名 文 號 地 文 地 地 文 武 名 文 文 文 地 文 名 文 文 地 文 名 地 文 地 武 名 地 文 武 地 武 文 文 名 地 文 文 名 地 武 名 地 武 武 名 地 武 衙 文 名 地 武 文 名 地 武 文 名 地 武 地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营 文 文 文 名 地 名 地 文 文 文 主 地 武 名 仕 名 號 衙 名 文 名 地 文 名 名 地 名 武 名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名 武 文 武 名 文 文 武 名 文 主 名 名 文 號 地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礼 2 / 5 https://taolang.club/doc/206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3. 7 8 9 10 六月戊子,前襄州 節度使節度使 李紹珙起復 ,依前襄州 節度使節度使 ,仍復本姓名曰劉訓 。以皇子 河 中 留後留後 從珂 為河中 節度使節度使 ,百寮表賀。以翰林承旨、兵部尚書兵部尚書 、知制誥知制誥 盧質 為檢校司檢校司 空空 ,充同州 節度使節度使 。己丑,以吏部尚書吏部尚書 、判太常卿事判太常卿事 李琪 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 ;以禮部尚書禮部尚書 崔恊 為太常卿太常卿 、判吏部尚書銓吏部尚書銓 事;以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崔居儉 為兵部侍郎兵部侍郎 ;以太子賓客太子賓客 蕭頃 為禮部尚禮部尚 書書 。中書奏:「請以九月九日皇帝降誕日為應聖節 ,休假三日。」從之。故忠武軍節度 使、檢校太檢校太 師師 、兼尚書令尚書令 、齊王 張全義 贈太師太師 ,以前尚書右丞尚書右丞 崔沂 為尚書左丞尚書左丞 。丙申,新州 留留 後後 張庭裕 、雲州 留後留後 高行珪 並正授 本軍節度使節度使 。丁酉,詔曰:「四夷來王,歷代故事,前後 各因強弱,撫制互有典儀典儀 。大蕃須示于威容,即于正衙引對;小蕃 但推于恩澤,仍于便殿撫懷。憲 府 奏論,禮院 詳酌,皆徵故實,或有明文。正衙威容,未可全廢;內殿恩澤,且可常行。若遇大蕃入 朝,即准舊儀,于正殿排比鋪陳立仗,百官排班,于正門引入對見。」時百寮入閣班退後,却引對朝貢蕃 客,御史大夫御史大夫 李琪 奏論之,下禮院 檢討檢討 ,而降是命焉。 戊戌,樞密使樞密使 安重誨 加檢校太保檢校太保 ,行兵部尚書兵部尚書 事如故。以太子詹事太子詹事 劉岳 為兵部侍郎兵部侍郎 ,以太太 子右庶子子右庶子 王權 為戶部侍郎戶部侍郎 ,以太子左庶子太子左庶子 任贊為工部侍郎工部侍郎 。庚子,荊南節度使荊南節度使 、檢校太檢校太 師師 、兼尚書令尚書令 、南平王 高季興 加守太尉太尉 、兼尚書令尚書令 ,澤潞節度使節度使 、檢校太傅檢校太傅 、同平章同平章 事事 孔勍 加兼侍中侍中 。汴州 屯駐 控鶴控鶴 指揮使指揮使 張諫等謀叛 伏誅,以樞密使樞密使 孔循 權知汴州 軍 州事。甲辰,樞密使樞密使 孔循 加檢校太保檢校太保 、守秘書監 ,依前充使。己巳,秘書少監秘書少監 姚顗 為左散左散 騎常侍騎常侍 ,以太子左諭德太子左諭德 陸崇為右散騎常侍右散騎常侍 ,以兵部郎中兵部郎中 蕭希甫 為左諫議大夫左諫議大夫 ,前幽州節度判州節度判 官官 呂夢奇為右諫議大夫右諫議大夫 ,以鄴都 副留守副留守 孫岳 為頴州團練使州團練使 。詔曰:「古者酌禮以制名,懼廢 于物;取其難犯而易避,貴便于時。况『徵』『在』二名,抑有前例。以太宗文皇帝 自登寶位,不改 舊稱,時即臣有世南,官有民部 ,靡聞曲避,止禁連呼。朕猥以眇躬,託于人上,止遵聖 範,非敢 自尊。應文書文書 內所有二字,但不連稱,不得迴避 。如是臣下之名,不欲與君親同字者,任自改更。 」丁未,中書門下中書門下 奏:「京城 潛龍舊宅,望以至德宮為名。」從之。 戊申,夏州 節度使節度使 、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 、檢校太師檢校太師 、兼中書令中書令 、朔方王 李仁福 加食邑一千戶。 以延州 留後留後 高允韜 為延州 節度使節度使 ,以利州 節度觀察留後節度觀察留後 張敬詢 為利州 節度使節度使 。劔南西 川 節度副大使節度副大使 、知節度使節度使 事孟知祥 加檢校太傅檢校太傅 、兼侍中侍中 ,劔南東川 節度副大使節度副大使 、知節度知節度 事事 董璋 加檢校太傅檢校太傅 。壬子,鳳翔節度使 、檢校太尉檢校太尉 、兼中書令中書令 李從曮 加檢校太師檢校太師 、兼中中 書令書令 。汴州 知州知州 孔循 奏,召集謀亂指揮使指揮使 趙虔 已下三千人並誅族訖。甲寅,以晉州 留留 後後 符彥超 為北京留守北京留守 ,以鎮州 副使王建立 為鎮州 留後留後 ,以右龍武統軍龍武統軍 安崇阮 為晉州 留留 後後 。荊南節度使荊南節度使 高季興 上言:「夔、忠、萬三州 ,舊是當道屬郡,先被西川 侵據,今乞却割隸 本管。」詔可之,其夔州 ,偽蜀先曾建節,宜依舊除刺史刺史 。 秋七月乙卯朔,以太原 舊宅為積慶宮。庚申,契丹 、渤海國 俱遣使朝貢。甲子,詔割韓城 、郃 陽 兩縣屬同州 。誅滑州 左右崇牙及長劔等軍士數百人,夷其族,作亂故也。其都校都校 于可洪等相次 到闕,亦斬于都市。丁卯,以偽蜀守司空司空 、門下侍郎門下侍郎 、平章事平章事 、晉國公 王諧 為檢校司空檢校司空 、 守陵州刺史陵州刺史 ,以虢州刺史虢州刺史 石潭 為耀州團練使州團練使 。辛未,詔:「諸道節度節度 、刺史刺史 、文武將吏,舊 進月旦起居表,今後除節度節度 、留後留後 、團練團練 、防禦使防禦使 ,惟正、至進賀表 ,其四孟月並且止絕。 」甲戌,中書門下中書門下 上言:「宣旨令進納 新授諸道判官諸道判官 、州縣官官告敕牒,秪應宣賜。準往例,除 將相外,並不賜官誥,即因梁氏起例,凡宣授官,並特恩賜。臣等商量,自兩使判官令錄在京除授者, 即于內殿謝恩,便辭赴任,不更進納 官誥,判司 主簿主簿 ,不合更許朝對。敕下後,望準舊例處分。 」從之。 地 文 仕 地 文 名 主 地 武 名 地 文 文 文 名 文 地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礼 地 文 文 主 名 文 文 名 文 地 武 名 地 武 名 仕 文 文 名 衙 衙 文 名 衙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主 名 武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地 军 文 武 法 文 名 地 文 名 文 衙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地 文 名 文 號 衙 名 文 礼 文 地 地 文 文 文 文 主 名 地 武 名 地 文 地 文 名 地 文 地 文 文 名 文 文 地 文 文 名 文 地 文 文 名 文 文 地 文 名 武 名 地 武 名 文 地 名 地 武 武 名 地 武 文 名 地 地 地 文 地 政 政 地 地 地 地 武 文 文 文 主 名 文 文 文 地 文 武 文 武 武 文 武 礼 文 仕 文 仕 衙 文 3 / 5 https://taolang.club/doc/206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4.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035 卷三十五 唐書十一 明宗紀第一 037 卷三十七 唐書十三 明宗紀第三→目錄 11 12 乙亥,莊宗 皇帝梓宮 發引,帝縗服臨送于樓前。是日,葬莊宗 于雍陵。鎮州 留後留後 王建立 奏,涿涿 州刺史州刺史 劉殷肇不受代,謀叛 ,昨發兵收掩,擒劉殷肇及其黨一十三人,見折足勘詰。己卯,以比部郎比部郎 中中 、知制誥知制誥 楊凝式 為給事中給事中 ,充史館修撰史館修撰 、判館事判館事 ;以偽蜀吏部尚書吏部尚書 楊玢 為給事中給事中 , 充集賢殿學士集賢殿學士 、判院事判院事 。升應州 為彰德軍節度 ,仍以興唐軍為寰州 ,隸彰國軍 。宰相宰相 豆盧 革 貶辰州刺史辰州刺史 ,韋說 貶敘州刺史敘州刺史 ,仍令所在馳驛發遣 ,為諫議大夫諫議大夫 蕭希甫 疏奏故也。制略 曰:「革則縱田客以殺人,說則侵鄰家而奪井,選元亨之上第,改王參之本名。或主掌三司 ,委元隨之 務局;或陶鎔 百里,受長吏之桑田。咸屈塞于平人,互阿私于愛子。任官匪當,黷貨無厭,謀人之國若 斯,致主之方安在!既迷理亂,又昧卷舒。而府司 案牘爰來,諫署 奏章叠至,備彰醜迹,深污明庭。 是宜約以三章,投之四裔。其河南府 文案及蕭希甫 論疏,並宜宣示百寮。」庚辰,賜蕭希甫 衣段二 十疋、銀器五十兩,賞疏革、說之罪也。宰相宰相 鄭珏 、任圜 再見安重誨 ,救解革、說,請不復追行後 命,又三上表 救解,俱留中不報。 辛巳,以捧聖嚴衞左廂左廂 馬步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 李從璋 領饒州刺史饒州刺史 ,充大內皇城使皇城使 。中書門下中書門下 奏: 「條制,檢校官檢校官 各納尚書省 禮錢,舊制太師太師 、太尉太尉 納四十千,後減落至二十千;太傅太傅 、太太 保保 元納三十千,減至十五千;司徒司徒 、司空司空 元納二十千,減至一十千;僕射僕射 、尚書尚書 元納一十五 千,減至七千;員外、郎中郎中 元納一十千,今納三千四百者。」詔曰;「會府 華資,皇朝寵秩,凡霑 新命,各納禮錢。爰自近年,多隳舊制,遂致紀綱之地,遽成廢墜之司。況累條流,就從減省,方當提提 舉舉 ,宜振規繩。但緣其間,翊衞勳庸,藩宣將佐將佐 ,自軍功而遷陟,示恩澤以獎酬,須議從權,不在 其例。其餘自不帶平章事平章事 、節度使節度使 及防禦、團練團練 、刺史刺史 、使府 副使、行軍 已下,三司 職掌 監務官,州縣官,凡關此例,並可徵納。其檢校官檢校官 自員外郎員外郎 至僕射僕射 ,祇初轉一任納錢,若不改 呼,不在徵納。仍委尚書省 部司專切檢舉,置曆逐月具數申中書門下中書門下 。」 癸未,詔辰州刺史辰州刺史 豆盧革 可責授費州 司戶參軍司戶參軍 ,敘州刺史敘州刺史 韋說 可責授夷州 司戶參軍司戶參軍 , 皆員外置同正員員外置同正員 ,仍令馳驛發遣 。甲申,又詔曰:「責授費州 司戶參軍司戶參軍 豆盧革 、夷州 司戶參司戶參 軍軍 韋說 等,自居台輔,累換星華,負先皇倚注之恩,失大國燮調之理。朕自登宸極 ,常委鈞衡 , 略無謙遜之辭,但縱貪饕之意。除官受賂,樹黨狥私,每虧敬于朕前,徒自尊于人上。道路之諠騰不 已,諫臣之條疏頗多,罪狀顯彰,典刑斯舉,合從極法,以塞羣情。尚緣臨御之初,含弘是務,特軫墜 泉之慮,爰施解網之仁,曲示優恩,俯寬後命。革可陵州 長流百姓,說可合州 長流百姓,仍委逐處 長知所在。同州 長春宮 判官、朝請大夫朝請大夫 、檢校 尚書尚書 、禮部郎中禮部郎中 、賜紫金魚袋紫金魚袋 豆盧昇 ,將將 仕郎仕郎 、守尚書尚書 屯田員外郎屯田員外郎 、崇文館學士崇文館學士 、賜緋 魚袋 韋濤 等,各因權勢,驟列班行,無才業 以可稱,竊寵榮而斯久。比行貶謫,以塞尤違。朕以纂襲之初,含容是務,父既寬于後命,子宜示于特 恩,並停見任。」昇、濤即革、說之子也。 號 葬 號 地 武 名 文 法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地 地 地 地 文 名 文 名 文 法 文 名 衙 名 衙 衙 地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礼 文 武 名 文 文 文 文 衙 文 武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文 武 文 文 文 文 衙 营 衙 文 文 文 衙 文 文 名 地 武 文 名 地 武 文 法 地 武 名 地 武 名 名 名 地 地 地 处 文 仕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仕 礼 名 4 / 5 https://taolang.club/doc/206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5.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5 / 5 https://taolang.club/doc/206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