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5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文档信息
 舊五代史
 078 / 150
 16 段 4179 字
 461 种 605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舊五代史 078 卷七十八
[北宋]薛居正 等
←077 卷七十七 晉書三 高祖紀第三 079 卷七十九 晉書五 高祖紀第五→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舊五代史 / 078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本篇关键词
纪年 天福四年[950] 1
地点 西京 3 金州 2 玉笥山 2
人物 鄭雲叟 4 馬希範 3 桑維翰 3 革故 3 馮道 3
文官 節度使 13 中書舍人 4 尚書左丞 4 宰臣 4 兵部侍郎 4 戶部侍郎 3 禮部尚書 3 知制誥 3
武官 防禦使 4 步軍都指揮使 3 親軍 3
其他 致仕 10 烏頭 3 樞密院 3
目錄
0
1
2
卷七十八 晉書 四 高祖 紀第四
天福四年[950]春正月癸卯,帝御崇光殿受朝賀 ,仗衞如式。丙午,召太子太師太子太師 致仕 范延光 宴于
便殿,以延光 歸命之後,慮懷疑懼,故休假之內,錫以款密。帝謂之曰:「無忿疾以傷厥神,無憂思
以勞厥衷,朕方示信於四方,豈食言於汝也。」延光 俯伏拜謝,其心遂安。丁未,以西京副留守西京副留守 龍
敏 為吏部侍郎吏部侍郎 。戊申,盜發唐閔帝 陵。己酉,朔方軍節度 使張希崇 卒,贈太師太師 。以澶州 防防
禦使禦使 張崇恩為樞密副使樞密副使 。甲寅,以侍衞步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 、寕江軍節度 使景延廣 為義成軍節
度 使,以義成軍節度 使馮暉 為朔方軍節度 使。乙卯,左諫議大夫左諫議大夫 曹國珍 上言:「請于內外臣
寮之中,選才畧之士,聚唐六典 、前後會要、禮閣新儀、大中統類、律令格式 等,精詳纂述,俾無
漏落,別為書一部,目為大晉政統。」從之。其詳議官詳議官 ,宜差太子少師太子少師 梁文矩 、左散騎常侍左散騎常侍 張
允 、大理卿大理卿 張澄 、國子祭酒國子祭酒 唐汭、大理少卿大理少卿 高鴻漸、國子司業國子司業 田敏 、禮部郎中禮部郎中 呂咸
休、司勳員外郎司勳員外郎 劉濤 、刑部員外郎刑部員外郎 李知損 、監察御史監察御史 郭延升等一十九人充。文矩 等咸曰:
「改前代禮樂刑憲刑憲 為大晉政統,則堯典 、舜典當以晉典革名。」列狀駁之曰:
作 號
礼 文 仕 名
名
名 文
名 文 號 地 名 文 地
武 文 武 地 名
地 地 名 地 文 名
作 法
文 文 名 文
名 文 名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名 文 名
文 作
1 / 5
https://taolang.club/doc/2111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3
4
5
6
7
作者謂之聖,述者謂之明,苟非聖明,焉能述作。若運因革故 ,則事乃惟新,或改正朔 而變犧牲,
或易服色 而殊徽號 。是以五帝殊時,不相沿樂;三王異世。不相襲禮。至於近代,率由舊章;比及前
朝,日滋條目。多因行事之失,改為立制之初,或臣奏條章,君行可否,皆表其年月,紀以姓名,聚類分
門,成文作則。莫不悉稽前典,垂範後昆,述自聖賢,歷于朝代,得金科金科 玉條之號,設亂言破律之防,
守而行之,其來尚矣。皇帝陛下 ,運齊七政 ,歷契千載,爰從創業開基,莫不積功累德。所宜直筆,
具載鴻猷 ,若備錄前代之編年,目作聖朝之政統,此則是名不正也。夫名不正則言不順 ,而媚時掠
美,非其實矣。若翦截其詞,此則是文不備也。夫文不備則啟 爭端,而禮樂刑政,于斯亂矣。若改舊條
而為新制,則未審何門可以刊削,何事可以編聯,既當革故 從新,又須廢彼行此,則未知國朝能守而不
守乎?臣等同共參詳,未見其可。
疏奏,嘉之,其事遂寢。辛酉,以前晉昌軍節度 使李周 為靜難軍節度 使。是日,封皇第十一妹安
定郡主 為延慶長公主 ,皇第十二妹廣平郡主 為清平長公主 。
二月辛卯,改東京玉華殿為承福 殿。中書上言:「太原 潛龍莊望建為慶長宮,使相使相 鄉望改為龍飛
鄉,都尉都尉 里望改為神光里。」從之。丁酉,宰臣宰臣 馮道 、左散騎常侍左散騎常侍 韋勳、禮部員外郎禮部員外郎 楊昭
儉 自契丹 使迴。帝慰勞備至,錫賚豐厚。庚子,以天和節宴羣官於廣政殿,錫物有差。
三月癸卯朔,左僕射左僕射 劉昫 、給事中給事中 盧重 自契丹 使迴,頒賜器幣如馮道 等。乙巳,迴鶻可汗
仁美遣使貢方物,中有玉狻猊 ,實奇貨也。丙午,涇州 節度使節度使 張萬進 卒,贈太師太師 。己未,皇
子 開封尹開封尹 鄭王 重貴 、歸德軍節度 使兼侍衞親軍親軍 馬步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 劉知遠 、忠武軍節
度 使杜重威 ,並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天平軍節度 使趙在禮 封衞國公 。庚申,遣內臣趙處玭
以版詔徵華山 隱者前右拾遺右拾遺 鄭雲叟 、玉笥山 道士羅隱 之。靈州 戍將王彥忠據懷遠城 作叛,
帝遣供奉官供奉官 齊延祚 乘驛而往,彥忠率眾出降,延祚 矯制殺之。詔:「齊延祚 辜我誓言,擅行屠
戮,彰殺降之罪,隳示信之文,宜除名 決重杖 一頓配流。王彥忠贈官收葬。」辛酉,封迴鶻可汗仁
美為奉化可汗。癸亥,以左龍武統軍龍武統軍 皇甫遇 為鎮國軍節度 使,張彥澤 為彰義軍節度 使。
夏四月壬申朔,以河中 節度副使節度副使 薛仁謙 為衞尉衞尉 卿。丙子,以汝州 防禦使防禦使 宋彥筠 為同州 節節
度使度使 ;以護聖左右軍都指揮使軍都指揮使 李懷忠 為侍衞親軍親軍 馬軍都指揮使馬軍都指揮使 ,領壽州 忠正軍節度 使;以
奉國左右廂都指揮使廂都指揮使 郭謹 為侍衞親軍親軍 步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 、夔州 寕江軍節度 使。戊寅,詔廢長春宮長春宮
使使 額。己卯,改明德殿為滋德 殿,宮城南門同名故也。以華州 節度使節度使 劉遂凝 為右龍武統軍龍武統軍 ,
以右龍武統軍龍武統軍 張廷蘊 為絳州刺史絳州刺史 。庚辰,徵前右拾遺右拾遺 鄭雲叟 為右諫議大夫右諫議大夫 ,玉笥山 道士羅
隱 之賜號希夷先生 。甲申,以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承旨 、兵部侍郎兵部侍郎 崔梲 權判太常卿太常卿 ,以端明殿學端明殿學
士士 、戶部侍郎戶部侍郎 和凝 為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承旨 。樞密院 學士學士 、尚書倉部郎中尚書倉部郎中 司徒詡 ,樞密院 學學
士士 、尚書尚書 工部郎中工部郎中 顏衎 並落職 守本官。樞密副使樞密副使 張從恩 改宣徽使宣徽使 :初廢樞密院 故也。
先是,桑維翰 免樞密樞密 之務,以劉處讓 代之,奏議多不稱旨,及處讓 丁母憂 ,遂以密院 印付中
書,故密院 廢焉。丙戌,以韓昭裔 為兵部尚書兵部尚書 致仕 ,馬裔孫 為太子賓客太子賓客 致仕 ,房暠 為右
驍衞大將軍大將軍 致仕 ,皆唐末帝 之舊臣也。戊子,升永、岳二州為團練使團練使 額,改湘川縣 為全州 ,
從馬希範 之奏也。
名 词
词 礼
文
主 词
名 词
名
名
地 名 地
主 主 主 主
名 地 文
武 文 名 文 文
名 政
文 名 文 名 政 名
建 地 文 名 文
主 文 主 名 地 武 武 名
地 名 文 地 名 主
地 文 名 地 名 地 地
文 名 名 名
法 法
武 名 地 名 地
地 文 名 文 地 武 名 地
文 武 名 武 武 地 地
武 名 武 武 地 地
文 名 地 文 名 武
武 名 文 文 名 文 地
名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名 文 衙 文 文 名 衙
文 文 文 名 仕 文 名 文 衙
名 文 名 名 仕 衙
衙 名 文 仕 名 文 仕 名
武 仕 主 文 地 地
名
2 / 5
https://taolang.club/doc/2111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8
9
10
11
12
五月壬寅朔,帝御崇光殿受朝,仗衞如式。癸卯,以左僕射左僕射 劉昫 兼太子太保太子太保 ,封譙國公 。乙
巳,昭順軍節度 使姚彥章 卒。升靈州 方渠 鎮為威州 ,隸於靈武 ,改舊威州 為清邊軍。戊
申,湖南 節度使節度使 馬希範 加天策上將軍天策上將軍 。以前邠州 節度使節度使 安叔千 為滄州 節度使節度使 。庚戌,虞虞
部郎中部郎中 楊昭儉 可本官知制誥知制誥 。辛亥,置靜海軍 於溫州 ,從錢元瓘 之請也。壬子,以侍御史侍御史 盧
價為戶部員外郎戶部員外郎 、知制誥知制誥 。戶部尚書戶部尚書 崔居儉 卒。甲寅,詔止絕朝臣,不得外州府求覓表狀,奏薦
交親。乙卯,升金州 為節鎮 ,以懷德軍 為使額。以齊州 防禦使防禦使 潘瓌為懷德軍節度 使。右諫議大右諫議大
夫夫 致仕 鄭雲叟 賜號逍遙先生 ,仍給致仕 官俸。丁巳,以刑部尚書刑部尚書 姚顗 為戶部尚書戶部尚書 ,以兵部兵部
侍郎侍郎 、權判太常卿事判太常卿事 崔梲 為尚書左丞尚書左丞 ,以工部侍郎工部侍郎 任贊為兵部侍郎兵部侍郎 ,以禮部尚書禮部尚書 李懌 為刑刑
部尚書部尚書 ,以左丞左丞 盧詹 為禮部尚書禮部尚書 ,以左散騎常侍左散騎常侍 韋勳為工部侍郎工部侍郎 。庚申,廢華清宮 為靈
泉 觀。辛酉,御史臺 奏:「省郎省郎 知雜之時,赴臺禮上,軍巡邸吏邸吏 之輩,咸集公參,赤縣 府司 ,
悉呈杖印。今後年深御史御史 判雜上事,欲依前例。」從之。丙寅,以鎮海軍 衙內統軍、上直馬步軍都都
監監 、檢校太傅檢校太傅 、睦州刺史睦州刺史 陸仁章為同平章事同平章事 ,遙領遂州 武信軍節度 使;以鎮海軍 興武左右開
道都指揮使都指揮使 、明州刺史明州刺史 仰仁銓為檢校太傅檢校太傅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 ,領宣州 寕國軍節度 使;從錢元瓘 之請
也。
六月辛未朔,陳郡 民王武穿地得黃金 數餅,州牧州牧 取而貢之,帝曰:「宿藏之物,既非符寶,不合
入官。」命付所獲之家。庚辰,西京 大風雨,應天福門屋瓦皆飛,鴟吻俱折。辛卯,詔禮部 貢
舉 宜權停一年。
秋七月庚子朔,日有蝕之。西京 大水,伊、洛、瀍、澗盡溢,壞天津橋 。癸卯,以華清宮 使李
頃 為右領軍領軍 衞上將軍上將軍 。甲辰,以定州 節度使節度使 皇甫遇 為潞州 節度使節度使 、檢校太尉檢校太尉 ,以潞
州 節度使侯 益為徐州 節度使節度使 。戊申,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薛融 等上詳定編敕 三百六十八道,分為三十
一卷。是日,詔:「先令天下州郡公 私鑄錢,近多鉛錫相兼,缺薄小弱,有違條制。今後私鑄錢下禁
依舊法。」壬戌,以太子少師太子少師 梁文矩 為太子太保太子太保 致仕 。
閏七月庚午朔,百官不入閣,雨霑 服故也。壬申,以中書侍郎平章事中書侍郎平章事 、集賢殿大學士集賢殿大學士 桑維
翰 為檢校司空檢校司空 、兼侍中侍中 、相州 彰德軍節度 使,以彰德軍節度 使王廷胤 為義武軍節
度 使。尚書尚書 戶部 奏:「李自倫 義居七世,準敕旌表門閭。先有鄧州 義門王 仲昭六代同居,其
旌表有廳事廳事 步欄,前列屏樹烏頭 ,正門閥 閱一丈二尺,二柱相去一丈,柱端安瓦桷墨染,號為烏
頭 ,築雙闕一丈,在烏頭 之南三丈七尺,夾階十有五步,槐柳成列。今舉此為例,則令式不該。」
詔:「王仲昭正廳烏頭門 等制,不載令文,又無敕命,既非故事,難黷大倫 ,宜從令式,祇表門
閭。於李自倫 所居之前,量地之宜,高其外門,門外綽楔,門外左右各建一臺,高一丈二尺,廣狹方
正,稱臺之形,圬以白泥,四隅漆赤。其行列樹植,隨其事力,其同籍課役,一準令文。」壬午,濮州濮州
刺史刺史 武從諫勒歸私第,受贓十五萬故也。丁酉,故皇子 河南尹河南尹 重乂 妻虢國夫人 李氏 落髮為
尼,賜名悟因,仍錫紫衣、法號及夏臘二十。
八月己亥朔,河決博平 ,甘陵 大水。辛丑,以守司空司空 兼門下侍郎平章事門下侍郎平章事 、弘文館大學士弘文館大學士 馮
道 為守司徒守司徒 、兼侍中侍中 ,封魯國公 。壬寅,詔曰:「皇圖革故 ,庶政惟新,宜設規程,以諧公
共。其中書印祇委上位宰臣宰臣 一人知當。」戊申,前兵部尚書兵部尚書 王權 授太子少傅太子少傅 致仕 。己酉,
以天下兵馬副元帥天下兵馬副元帥 、鎮海 鎮東等軍節度使節度使 、檢校 大師、行中書行中書 令、吳越王 錢元瓘 為天下兵天下兵
馬元帥馬元帥 。壬子,升亳州 為防禦使防禦使 額,依舊隸宋州 。丙辰,司天監 馬重績 等進所撰新歷,降
詔褒之,詔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承旨 和凝 制序,命之曰調元曆。
文 名 文 主
地 名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文 名 武 地 文 名 地 文
文 名 文 地 地 名 文
文 文 文 名
地 营 地 地 武 地
文 仕 名 名 仕 文 名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地
地 衙 文 文 地 衙
文 地
武 文 文 文 地 地 地
武 文 文 文 地 地 名
地 词 文
地 衙
仕
地 地 地
名 武 武 地 文 名 地 文 文
地 主 地 文 文 名 法
主
文 名 文 仕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地 地 地 名
地 文 衙 名 地 主
文 然 礼
然 然
建 名
名
文 主 文 名 名 名
地 地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主 名
文 文 名 文 仕
武 地 文 仕 文 主 名
武 地 武 地 衙 名
文 名
3 / 5
https://taolang.club/doc/2111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077 卷七十七 晉書三 高祖紀第三 079 卷七十九 晉書五 高祖紀第五→目錄
13
14
15
九月辛未,以右羽林統軍羽林統軍 周密 為鄜州 節度使節度使 。癸酉,升婺州 為武勝軍 額。丁丑,宴羣臣於永
福殿。契丹 使默納庫 來聘,致致牛馬、犬腊、顛騱十四。己卯,遙領洮州 保順軍節度 使鮑君
福 加檢校太師檢校太師 、兼侍中侍中 ,判湖州諸軍事州諸軍事 。辛巳,相州 節度使節度使 桑維翰 上言:「管內所獲賊人,
從來籍沒 財產,請止之。」詔:「今後凡有賊人,準格律定罪,不得沒納家資,天下諸州準此。」癸
未,封唐許王 李從益 為郇國公 ,奉唐之祀,服色 旌旗 一依舊制。仍以西京 至德宮為廟,牲幣器
服悉從官給。丙戌,高麗王 王建 遣使貢方物。己丑,以中書侍郎中書侍郎 、平章事平章事 李崧 權判集賢集賢
殿殿 事。庚寅,詔停寒食 、七夕 、重陽 及十月暖帳內 外羣官貢獻。丙申,以威勝軍節度副使軍節度副使 羅周
岳 為給事中給事中 ,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李詳 改禮部侍郎禮部侍郎 ,禮部侍郎禮部侍郎 呂琦 改刑部侍郎刑部侍郎 ,刑部侍郎刑部侍郎 王松 改戶戶
部侍郎部侍郎 ,戶部侍郎戶部侍郎 閻至 改兵部侍郎兵部侍郎 ,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王易簡 充史館修撰史館修撰 ,判館事判館事 。
冬十月戊戌朔,故昭信軍節度 使白奉進 贈太尉太尉 。丙午,以太常卿太常卿 程遜 沒於海,廢朝一日,
贈右僕射右僕射 。庚戌,閩王王昶 、威武軍節度 使王繼恭遣僚佐僚佐 林思、鄭元弼 等朝貢,致書於宰
執,無人臣之禮。帝怒,詔令不受所貢,應諸州綱州綱 運,並令林思、鄭元弼 等押歸本道。既而兵部員兵部員
外郎外郎 李知損 上疏,請禁錮 使人,籍沒 綱運,可之,收林思等下獄。丙辰,谿州刺史州刺史 彭士愁,
以錦、蔣之兵與蠻部萬人掠辰、澧二境,湖南 節度使節度使 馬希範 遣牙兵牙兵 拒之而退。金州 山賊度從
讜 等寇洵陽 ,遣兵討平之。
十一月甲戌,以太子賓客太子賓客 李延範為司農卿司農卿 。乙亥,詔立唐高祖 、太宗 及莊宗 、明宗 、閔
帝 五廟 於洛陽 。丁丑,祠部郎中祠部郎中 、知制誥知制誥 吳承範 改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充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翰林學翰林學
士士 、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竇貞固 改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薛融 改尚書左丞尚書左丞 ;尚書右丞尚書右丞 王延 改吏部侍吏部侍
郎郎 ;尚書左丞尚書左丞 崔梲 改太常卿太常卿 。戊寅,史館 奏:「請令宰臣宰臣 一人撰錄時政記 ,逐時以備撰
述。」從之。己卯,吏部侍郎吏部侍郎 龍敏 改尚書左丞尚書左丞 。己丑,以太子賓客太子賓客 楊凝式 為禮部尚書禮部尚書 致
仕 。詔建錢鑪 於欒川 。丙申,諫議大夫諫議大夫 致仕 逍遙先生 鄭雲叟 卒。
十二月丁酉朔,百官不入閣,大雪故也。己亥,故皇太子 重英 妻張氏 落髮為尼,賜名悟慎,并夏
臘二十。庚戌,禮官禮官 奏:「來歲正旦,王公上壽 ,皇帝舉酒,奏玄同之樂;再飲,奏文同之樂;三
飲,奏同前。」從之,歌辭不錄。丙辰,詔今後城郭村坊,不得剏造僧尼院舍。丁巳,帝謂宰臣宰臣 曰:
「大雪害民,五旬未止,京城 祠廟,悉令祈禱,了無其騐,豈非涼德不儲,神休未洽者乎?」因令出
薪炭米粟給軍士貧民等。壬戌,禮官禮官 奏:「正旦上壽 ,宮懸歌舞未全,且請雜用九部雅樂 ,歌教
坊 法曲 。」從之。
武 名 地 文 地 地
政 名 地 地
名 文 文 文 地 文 名
法
主 名 主 礼 军 地
主 名 文 文 名
文 节 节 地 营 武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地 名 武 文 名
文 名 地 文 名
文 名
文 名 法 法 文
地 文 名 武 地
名 地
文 文 號 號 號 號
號 礼 地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衙 文 作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仕 名 地 文 仕 名 名
主 名 名
文 礼
文
地
文 礼 艺
衙 艺
4 / 5
https://taolang.club/doc/2111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5 / 5
https://taolang.club/doc/2111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舊五代史 102 卷一百〇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舊五代史 102 卷一百〇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舊五代史 102 卷一百〇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舊五代史 102 卷一百〇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helloiac
 
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
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
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helloiac
 
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helloiac
 
舊唐書 131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舊唐書 131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舊唐書 131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舊唐書 131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helloiac
 
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
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
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helloiac
 
舊唐書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代宗
舊唐書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代宗舊唐書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代宗
舊唐書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代宗helloiac
 
舊五代史 099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舊五代史 099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舊五代史 099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舊五代史 099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helloiac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helloiac
 
新五代史 12 卷十二 周本紀第十二
新五代史 12 卷十二 周本紀第十二新五代史 12 卷十二 周本紀第十二
新五代史 12 卷十二 周本紀第十二helloiac
 
元史 034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
元史 034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元史 034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
元史 034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helloiac
 
明史 012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英宗後紀
明史 012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英宗後紀明史 012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英宗後紀
明史 012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英宗後紀helloiac
 
宋史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英宗
宋史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英宗宋史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英宗
宋史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英宗helloiac
 
遼史 024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道宗四
遼史 024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道宗四遼史 024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道宗四
遼史 024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道宗四helloiac
 
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helloiac
 
元史 046 卷四十六 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
元史 046 卷四十六 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元史 046 卷四十六 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
元史 046 卷四十六 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helloiac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helloiac
 
北齊書 08 卷八 帝纪第八 后主 幼主
北齊書 08 卷八 帝纪第八 后主 幼主北齊書 08 卷八 帝纪第八 后主 幼主
北齊書 08 卷八 帝纪第八 后主 幼主helloiac
 
明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成祖二
明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成祖二明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成祖二
明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成祖二helloiac
 
宋史 479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世家二 西蜀孟氏
宋史 479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世家二 西蜀孟氏宋史 479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世家二 西蜀孟氏
宋史 479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世家二 西蜀孟氏helloiac
 
元史 180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七
元史 180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七元史 180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七
元史 180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七helloiac
 

What's hot (20)

舊五代史 102 卷一百〇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舊五代史 102 卷一百〇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舊五代史 102 卷一百〇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舊五代史 102 卷一百〇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
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
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
 
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舊唐書 131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舊唐書 131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舊唐書 131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舊唐書 131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
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
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
 
舊唐書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代宗
舊唐書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代宗舊唐書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代宗
舊唐書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代宗
 
舊五代史 099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舊五代史 099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舊五代史 099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舊五代史 099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新五代史 12 卷十二 周本紀第十二
新五代史 12 卷十二 周本紀第十二新五代史 12 卷十二 周本紀第十二
新五代史 12 卷十二 周本紀第十二
 
元史 034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
元史 034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元史 034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
元史 034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
 
明史 012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英宗後紀
明史 012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英宗後紀明史 012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英宗後紀
明史 012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英宗後紀
 
宋史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英宗
宋史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英宗宋史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英宗
宋史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英宗
 
遼史 024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道宗四
遼史 024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道宗四遼史 024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道宗四
遼史 024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道宗四
 
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元史 046 卷四十六 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
元史 046 卷四十六 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元史 046 卷四十六 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
元史 046 卷四十六 本紀第四十六 順帝九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北齊書 08 卷八 帝纪第八 后主 幼主
北齊書 08 卷八 帝纪第八 后主 幼主北齊書 08 卷八 帝纪第八 后主 幼主
北齊書 08 卷八 帝纪第八 后主 幼主
 
明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成祖二
明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成祖二明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成祖二
明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成祖二
 
宋史 479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世家二 西蜀孟氏
宋史 479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世家二 西蜀孟氏宋史 479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世家二 西蜀孟氏
宋史 479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世家二 西蜀孟氏
 
元史 180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七
元史 180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七元史 180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七
元史 180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七
 

Similar to 舊五代史 078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舊五代史 100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舊五代史 100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舊五代史 100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舊五代史 100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helloiac
 
舊唐書 008 卷八 本紀第八 玄宗上
舊唐書 008 卷八 本紀第八 玄宗上舊唐書 008 卷八 本紀第八 玄宗上
舊唐書 008 卷八 本紀第八 玄宗上helloiac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helloiac
 
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helloiac
 
舊五代史 081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舊五代史 081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舊五代史 081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舊五代史 081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helloiac
 
舊唐書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
舊唐書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舊唐書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
舊唐書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helloiac
 
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
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
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helloiac
 
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helloiac
 
舊五代史 036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舊五代史 036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舊五代史 036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舊五代史 036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helloiac
 
元史 043 卷四十三 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
元史 043 卷四十三 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元史 043 卷四十三 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
元史 043 卷四十三 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helloiac
 
北史 004 卷四 魏本紀第四
北史 004 卷四 魏本紀第四北史 004 卷四 魏本紀第四
北史 004 卷四 魏本紀第四helloiac
 
宋史 038 卷三十八 本紀第三十八 寧宗二
宋史 038 卷三十八 本紀第三十八 寧宗二宋史 038 卷三十八 本紀第三十八 寧宗二
宋史 038 卷三十八 本紀第三十八 寧宗二helloiac
 
元史 009 卷九 本紀第九 世祖六
元史 009 卷九 本紀第九 世祖六元史 009 卷九 本紀第九 世祖六
元史 009 卷九 本紀第九 世祖六helloiac
 
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
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
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helloiac
 
宋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高宗七
宋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高宗七宋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高宗七
宋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高宗七helloiac
 
宋史 041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理宗一
宋史 041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理宗一宋史 041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理宗一
宋史 041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理宗一helloiac
 
宋書 007 卷七 本紀第七 前廢帝
宋書 007 卷七 本紀第七 前廢帝宋書 007 卷七 本紀第七 前廢帝
宋書 007 卷七 本紀第七 前廢帝helloiac
 
元史 045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
元史 045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元史 045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
元史 045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helloiac
 
金史 018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哀宗下
金史 018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哀宗下金史 018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哀宗下
金史 018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哀宗下helloiac
 
金史 018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哀宗下
金史 018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哀宗下金史 018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哀宗下
金史 018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哀宗下helloiac
 

Similar to 舊五代史 078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20)

舊五代史 100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舊五代史 100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舊五代史 100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舊五代史 100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舊唐書 008 卷八 本紀第八 玄宗上
舊唐書 008 卷八 本紀第八 玄宗上舊唐書 008 卷八 本紀第八 玄宗上
舊唐書 008 卷八 本紀第八 玄宗上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舊五代史 081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舊五代史 081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舊五代史 081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舊五代史 081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舊唐書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
舊唐書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舊唐書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
舊唐書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
 
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
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
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
 
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舊五代史 036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舊五代史 036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舊五代史 036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舊五代史 036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元史 043 卷四十三 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
元史 043 卷四十三 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元史 043 卷四十三 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
元史 043 卷四十三 本紀第四十三 順帝六
 
北史 004 卷四 魏本紀第四
北史 004 卷四 魏本紀第四北史 004 卷四 魏本紀第四
北史 004 卷四 魏本紀第四
 
宋史 038 卷三十八 本紀第三十八 寧宗二
宋史 038 卷三十八 本紀第三十八 寧宗二宋史 038 卷三十八 本紀第三十八 寧宗二
宋史 038 卷三十八 本紀第三十八 寧宗二
 
元史 009 卷九 本紀第九 世祖六
元史 009 卷九 本紀第九 世祖六元史 009 卷九 本紀第九 世祖六
元史 009 卷九 本紀第九 世祖六
 
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
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
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
 
宋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高宗七
宋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高宗七宋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高宗七
宋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高宗七
 
宋史 041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理宗一
宋史 041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理宗一宋史 041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理宗一
宋史 041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理宗一
 
宋書 007 卷七 本紀第七 前廢帝
宋書 007 卷七 本紀第七 前廢帝宋書 007 卷七 本紀第七 前廢帝
宋書 007 卷七 本紀第七 前廢帝
 
元史 045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
元史 045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元史 045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
元史 045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順帝八
 
金史 018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哀宗下
金史 018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哀宗下金史 018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哀宗下
金史 018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哀宗下
 
金史 018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哀宗下
金史 018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哀宗下金史 018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哀宗下
金史 018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哀宗下
 

More from helloiac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helloiac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helloiac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helloiac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helloiac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helloiac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helloiac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helloiac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helloiac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helloiac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helloiac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helloiac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helloiac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helloiac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helloiac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helloiac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helloiac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helloiac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helloiac
 
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
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
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helloiac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helloiac
 

More from helloiac (20)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
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
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舊五代史 078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 1. 文档信息  舊五代史  078 / 150  16 段 4179 字  461 种 605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舊五代史 078 卷七十八 [北宋]薛居正 等 ←077 卷七十七 晉書三 高祖紀第三 079 卷七十九 晉書五 高祖紀第五→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舊五代史 / 078 卷七十八 晉書四 高祖紀第四 本篇关键词 纪年 天福四年[950] 1 地点 西京 3 金州 2 玉笥山 2 人物 鄭雲叟 4 馬希範 3 桑維翰 3 革故 3 馮道 3 文官 節度使 13 中書舍人 4 尚書左丞 4 宰臣 4 兵部侍郎 4 戶部侍郎 3 禮部尚書 3 知制誥 3 武官 防禦使 4 步軍都指揮使 3 親軍 3 其他 致仕 10 烏頭 3 樞密院 3 目錄 0 1 2 卷七十八 晉書 四 高祖 紀第四 天福四年[950]春正月癸卯,帝御崇光殿受朝賀 ,仗衞如式。丙午,召太子太師太子太師 致仕 范延光 宴于 便殿,以延光 歸命之後,慮懷疑懼,故休假之內,錫以款密。帝謂之曰:「無忿疾以傷厥神,無憂思 以勞厥衷,朕方示信於四方,豈食言於汝也。」延光 俯伏拜謝,其心遂安。丁未,以西京副留守西京副留守 龍 敏 為吏部侍郎吏部侍郎 。戊申,盜發唐閔帝 陵。己酉,朔方軍節度 使張希崇 卒,贈太師太師 。以澶州 防防 禦使禦使 張崇恩為樞密副使樞密副使 。甲寅,以侍衞步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 、寕江軍節度 使景延廣 為義成軍節 度 使,以義成軍節度 使馮暉 為朔方軍節度 使。乙卯,左諫議大夫左諫議大夫 曹國珍 上言:「請于內外臣 寮之中,選才畧之士,聚唐六典 、前後會要、禮閣新儀、大中統類、律令格式 等,精詳纂述,俾無 漏落,別為書一部,目為大晉政統。」從之。其詳議官詳議官 ,宜差太子少師太子少師 梁文矩 、左散騎常侍左散騎常侍 張 允 、大理卿大理卿 張澄 、國子祭酒國子祭酒 唐汭、大理少卿大理少卿 高鴻漸、國子司業國子司業 田敏 、禮部郎中禮部郎中 呂咸 休、司勳員外郎司勳員外郎 劉濤 、刑部員外郎刑部員外郎 李知損 、監察御史監察御史 郭延升等一十九人充。文矩 等咸曰: 「改前代禮樂刑憲刑憲 為大晉政統,則堯典 、舜典當以晉典革名。」列狀駁之曰: 作 號 礼 文 仕 名 名 名 文 名 文 號 地 名 文 地 武 文 武 地 名 地 地 名 地 文 名 作 法 文 文 名 文 名 文 名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名 文 名 文 作 1 / 5 https://taolang.club/doc/2111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2. 3 4 5 6 7 作者謂之聖,述者謂之明,苟非聖明,焉能述作。若運因革故 ,則事乃惟新,或改正朔 而變犧牲, 或易服色 而殊徽號 。是以五帝殊時,不相沿樂;三王異世。不相襲禮。至於近代,率由舊章;比及前 朝,日滋條目。多因行事之失,改為立制之初,或臣奏條章,君行可否,皆表其年月,紀以姓名,聚類分 門,成文作則。莫不悉稽前典,垂範後昆,述自聖賢,歷于朝代,得金科金科 玉條之號,設亂言破律之防, 守而行之,其來尚矣。皇帝陛下 ,運齊七政 ,歷契千載,爰從創業開基,莫不積功累德。所宜直筆, 具載鴻猷 ,若備錄前代之編年,目作聖朝之政統,此則是名不正也。夫名不正則言不順 ,而媚時掠 美,非其實矣。若翦截其詞,此則是文不備也。夫文不備則啟 爭端,而禮樂刑政,于斯亂矣。若改舊條 而為新制,則未審何門可以刊削,何事可以編聯,既當革故 從新,又須廢彼行此,則未知國朝能守而不 守乎?臣等同共參詳,未見其可。 疏奏,嘉之,其事遂寢。辛酉,以前晉昌軍節度 使李周 為靜難軍節度 使。是日,封皇第十一妹安 定郡主 為延慶長公主 ,皇第十二妹廣平郡主 為清平長公主 。 二月辛卯,改東京玉華殿為承福 殿。中書上言:「太原 潛龍莊望建為慶長宮,使相使相 鄉望改為龍飛 鄉,都尉都尉 里望改為神光里。」從之。丁酉,宰臣宰臣 馮道 、左散騎常侍左散騎常侍 韋勳、禮部員外郎禮部員外郎 楊昭 儉 自契丹 使迴。帝慰勞備至,錫賚豐厚。庚子,以天和節宴羣官於廣政殿,錫物有差。 三月癸卯朔,左僕射左僕射 劉昫 、給事中給事中 盧重 自契丹 使迴,頒賜器幣如馮道 等。乙巳,迴鶻可汗 仁美遣使貢方物,中有玉狻猊 ,實奇貨也。丙午,涇州 節度使節度使 張萬進 卒,贈太師太師 。己未,皇 子 開封尹開封尹 鄭王 重貴 、歸德軍節度 使兼侍衞親軍親軍 馬步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 劉知遠 、忠武軍節 度 使杜重威 ,並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天平軍節度 使趙在禮 封衞國公 。庚申,遣內臣趙處玭 以版詔徵華山 隱者前右拾遺右拾遺 鄭雲叟 、玉笥山 道士羅隱 之。靈州 戍將王彥忠據懷遠城 作叛, 帝遣供奉官供奉官 齊延祚 乘驛而往,彥忠率眾出降,延祚 矯制殺之。詔:「齊延祚 辜我誓言,擅行屠 戮,彰殺降之罪,隳示信之文,宜除名 決重杖 一頓配流。王彥忠贈官收葬。」辛酉,封迴鶻可汗仁 美為奉化可汗。癸亥,以左龍武統軍龍武統軍 皇甫遇 為鎮國軍節度 使,張彥澤 為彰義軍節度 使。 夏四月壬申朔,以河中 節度副使節度副使 薛仁謙 為衞尉衞尉 卿。丙子,以汝州 防禦使防禦使 宋彥筠 為同州 節節 度使度使 ;以護聖左右軍都指揮使軍都指揮使 李懷忠 為侍衞親軍親軍 馬軍都指揮使馬軍都指揮使 ,領壽州 忠正軍節度 使;以 奉國左右廂都指揮使廂都指揮使 郭謹 為侍衞親軍親軍 步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 、夔州 寕江軍節度 使。戊寅,詔廢長春宮長春宮 使使 額。己卯,改明德殿為滋德 殿,宮城南門同名故也。以華州 節度使節度使 劉遂凝 為右龍武統軍龍武統軍 , 以右龍武統軍龍武統軍 張廷蘊 為絳州刺史絳州刺史 。庚辰,徵前右拾遺右拾遺 鄭雲叟 為右諫議大夫右諫議大夫 ,玉笥山 道士羅 隱 之賜號希夷先生 。甲申,以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承旨 、兵部侍郎兵部侍郎 崔梲 權判太常卿太常卿 ,以端明殿學端明殿學 士士 、戶部侍郎戶部侍郎 和凝 為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承旨 。樞密院 學士學士 、尚書倉部郎中尚書倉部郎中 司徒詡 ,樞密院 學學 士士 、尚書尚書 工部郎中工部郎中 顏衎 並落職 守本官。樞密副使樞密副使 張從恩 改宣徽使宣徽使 :初廢樞密院 故也。 先是,桑維翰 免樞密樞密 之務,以劉處讓 代之,奏議多不稱旨,及處讓 丁母憂 ,遂以密院 印付中 書,故密院 廢焉。丙戌,以韓昭裔 為兵部尚書兵部尚書 致仕 ,馬裔孫 為太子賓客太子賓客 致仕 ,房暠 為右 驍衞大將軍大將軍 致仕 ,皆唐末帝 之舊臣也。戊子,升永、岳二州為團練使團練使 額,改湘川縣 為全州 , 從馬希範 之奏也。 名 词 词 礼 文 主 词 名 词 名 名 地 名 地 主 主 主 主 名 地 文 武 文 名 文 文 名 政 文 名 文 名 政 名 建 地 文 名 文 主 文 主 名 地 武 武 名 地 名 文 地 名 主 地 文 名 地 名 地 地 文 名 名 名 法 法 武 名 地 名 地 地 文 名 文 地 武 名 地 文 武 名 武 武 地 地 武 名 武 武 地 地 文 名 地 文 名 武 武 名 文 文 名 文 地 名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名 文 衙 文 文 名 衙 文 文 文 名 仕 文 名 文 衙 名 文 名 名 仕 衙 衙 名 文 仕 名 文 仕 名 武 仕 主 文 地 地 名 2 / 5 https://taolang.club/doc/2111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3. 8 9 10 11 12 五月壬寅朔,帝御崇光殿受朝,仗衞如式。癸卯,以左僕射左僕射 劉昫 兼太子太保太子太保 ,封譙國公 。乙 巳,昭順軍節度 使姚彥章 卒。升靈州 方渠 鎮為威州 ,隸於靈武 ,改舊威州 為清邊軍。戊 申,湖南 節度使節度使 馬希範 加天策上將軍天策上將軍 。以前邠州 節度使節度使 安叔千 為滄州 節度使節度使 。庚戌,虞虞 部郎中部郎中 楊昭儉 可本官知制誥知制誥 。辛亥,置靜海軍 於溫州 ,從錢元瓘 之請也。壬子,以侍御史侍御史 盧 價為戶部員外郎戶部員外郎 、知制誥知制誥 。戶部尚書戶部尚書 崔居儉 卒。甲寅,詔止絕朝臣,不得外州府求覓表狀,奏薦 交親。乙卯,升金州 為節鎮 ,以懷德軍 為使額。以齊州 防禦使防禦使 潘瓌為懷德軍節度 使。右諫議大右諫議大 夫夫 致仕 鄭雲叟 賜號逍遙先生 ,仍給致仕 官俸。丁巳,以刑部尚書刑部尚書 姚顗 為戶部尚書戶部尚書 ,以兵部兵部 侍郎侍郎 、權判太常卿事判太常卿事 崔梲 為尚書左丞尚書左丞 ,以工部侍郎工部侍郎 任贊為兵部侍郎兵部侍郎 ,以禮部尚書禮部尚書 李懌 為刑刑 部尚書部尚書 ,以左丞左丞 盧詹 為禮部尚書禮部尚書 ,以左散騎常侍左散騎常侍 韋勳為工部侍郎工部侍郎 。庚申,廢華清宮 為靈 泉 觀。辛酉,御史臺 奏:「省郎省郎 知雜之時,赴臺禮上,軍巡邸吏邸吏 之輩,咸集公參,赤縣 府司 , 悉呈杖印。今後年深御史御史 判雜上事,欲依前例。」從之。丙寅,以鎮海軍 衙內統軍、上直馬步軍都都 監監 、檢校太傅檢校太傅 、睦州刺史睦州刺史 陸仁章為同平章事同平章事 ,遙領遂州 武信軍節度 使;以鎮海軍 興武左右開 道都指揮使都指揮使 、明州刺史明州刺史 仰仁銓為檢校太傅檢校太傅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 ,領宣州 寕國軍節度 使;從錢元瓘 之請 也。 六月辛未朔,陳郡 民王武穿地得黃金 數餅,州牧州牧 取而貢之,帝曰:「宿藏之物,既非符寶,不合 入官。」命付所獲之家。庚辰,西京 大風雨,應天福門屋瓦皆飛,鴟吻俱折。辛卯,詔禮部 貢 舉 宜權停一年。 秋七月庚子朔,日有蝕之。西京 大水,伊、洛、瀍、澗盡溢,壞天津橋 。癸卯,以華清宮 使李 頃 為右領軍領軍 衞上將軍上將軍 。甲辰,以定州 節度使節度使 皇甫遇 為潞州 節度使節度使 、檢校太尉檢校太尉 ,以潞 州 節度使侯 益為徐州 節度使節度使 。戊申,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薛融 等上詳定編敕 三百六十八道,分為三十 一卷。是日,詔:「先令天下州郡公 私鑄錢,近多鉛錫相兼,缺薄小弱,有違條制。今後私鑄錢下禁 依舊法。」壬戌,以太子少師太子少師 梁文矩 為太子太保太子太保 致仕 。 閏七月庚午朔,百官不入閣,雨霑 服故也。壬申,以中書侍郎平章事中書侍郎平章事 、集賢殿大學士集賢殿大學士 桑維 翰 為檢校司空檢校司空 、兼侍中侍中 、相州 彰德軍節度 使,以彰德軍節度 使王廷胤 為義武軍節 度 使。尚書尚書 戶部 奏:「李自倫 義居七世,準敕旌表門閭。先有鄧州 義門王 仲昭六代同居,其 旌表有廳事廳事 步欄,前列屏樹烏頭 ,正門閥 閱一丈二尺,二柱相去一丈,柱端安瓦桷墨染,號為烏 頭 ,築雙闕一丈,在烏頭 之南三丈七尺,夾階十有五步,槐柳成列。今舉此為例,則令式不該。」 詔:「王仲昭正廳烏頭門 等制,不載令文,又無敕命,既非故事,難黷大倫 ,宜從令式,祇表門 閭。於李自倫 所居之前,量地之宜,高其外門,門外綽楔,門外左右各建一臺,高一丈二尺,廣狹方 正,稱臺之形,圬以白泥,四隅漆赤。其行列樹植,隨其事力,其同籍課役,一準令文。」壬午,濮州濮州 刺史刺史 武從諫勒歸私第,受贓十五萬故也。丁酉,故皇子 河南尹河南尹 重乂 妻虢國夫人 李氏 落髮為 尼,賜名悟因,仍錫紫衣、法號及夏臘二十。 八月己亥朔,河決博平 ,甘陵 大水。辛丑,以守司空司空 兼門下侍郎平章事門下侍郎平章事 、弘文館大學士弘文館大學士 馮 道 為守司徒守司徒 、兼侍中侍中 ,封魯國公 。壬寅,詔曰:「皇圖革故 ,庶政惟新,宜設規程,以諧公 共。其中書印祇委上位宰臣宰臣 一人知當。」戊申,前兵部尚書兵部尚書 王權 授太子少傅太子少傅 致仕 。己酉, 以天下兵馬副元帥天下兵馬副元帥 、鎮海 鎮東等軍節度使節度使 、檢校 大師、行中書行中書 令、吳越王 錢元瓘 為天下兵天下兵 馬元帥馬元帥 。壬子,升亳州 為防禦使防禦使 額,依舊隸宋州 。丙辰,司天監 馬重績 等進所撰新歷,降 詔褒之,詔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承旨 和凝 制序,命之曰調元曆。 文 名 文 主 地 名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文 名 武 地 文 名 地 文 文 名 文 地 地 名 文 文 文 文 名 地 营 地 地 武 地 文 仕 名 名 仕 文 名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地 地 衙 文 文 地 衙 文 地 武 文 文 文 地 地 地 武 文 文 文 地 地 名 地 词 文 地 衙 仕 地 地 地 名 武 武 地 文 名 地 文 文 地 主 地 文 文 名 法 主 文 名 文 仕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地 地 地 名 地 文 衙 名 地 主 文 然 礼 然 然 建 名 名 文 主 文 名 名 名 地 地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主 名 文 文 名 文 仕 武 地 文 仕 文 主 名 武 地 武 地 衙 名 文 名 3 / 5 https://taolang.club/doc/2111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4.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077 卷七十七 晉書三 高祖紀第三 079 卷七十九 晉書五 高祖紀第五→目錄 13 14 15 九月辛未,以右羽林統軍羽林統軍 周密 為鄜州 節度使節度使 。癸酉,升婺州 為武勝軍 額。丁丑,宴羣臣於永 福殿。契丹 使默納庫 來聘,致致牛馬、犬腊、顛騱十四。己卯,遙領洮州 保順軍節度 使鮑君 福 加檢校太師檢校太師 、兼侍中侍中 ,判湖州諸軍事州諸軍事 。辛巳,相州 節度使節度使 桑維翰 上言:「管內所獲賊人, 從來籍沒 財產,請止之。」詔:「今後凡有賊人,準格律定罪,不得沒納家資,天下諸州準此。」癸 未,封唐許王 李從益 為郇國公 ,奉唐之祀,服色 旌旗 一依舊制。仍以西京 至德宮為廟,牲幣器 服悉從官給。丙戌,高麗王 王建 遣使貢方物。己丑,以中書侍郎中書侍郎 、平章事平章事 李崧 權判集賢集賢 殿殿 事。庚寅,詔停寒食 、七夕 、重陽 及十月暖帳內 外羣官貢獻。丙申,以威勝軍節度副使軍節度副使 羅周 岳 為給事中給事中 ,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李詳 改禮部侍郎禮部侍郎 ,禮部侍郎禮部侍郎 呂琦 改刑部侍郎刑部侍郎 ,刑部侍郎刑部侍郎 王松 改戶戶 部侍郎部侍郎 ,戶部侍郎戶部侍郎 閻至 改兵部侍郎兵部侍郎 ,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王易簡 充史館修撰史館修撰 ,判館事判館事 。 冬十月戊戌朔,故昭信軍節度 使白奉進 贈太尉太尉 。丙午,以太常卿太常卿 程遜 沒於海,廢朝一日, 贈右僕射右僕射 。庚戌,閩王王昶 、威武軍節度 使王繼恭遣僚佐僚佐 林思、鄭元弼 等朝貢,致書於宰 執,無人臣之禮。帝怒,詔令不受所貢,應諸州綱州綱 運,並令林思、鄭元弼 等押歸本道。既而兵部員兵部員 外郎外郎 李知損 上疏,請禁錮 使人,籍沒 綱運,可之,收林思等下獄。丙辰,谿州刺史州刺史 彭士愁, 以錦、蔣之兵與蠻部萬人掠辰、澧二境,湖南 節度使節度使 馬希範 遣牙兵牙兵 拒之而退。金州 山賊度從 讜 等寇洵陽 ,遣兵討平之。 十一月甲戌,以太子賓客太子賓客 李延範為司農卿司農卿 。乙亥,詔立唐高祖 、太宗 及莊宗 、明宗 、閔 帝 五廟 於洛陽 。丁丑,祠部郎中祠部郎中 、知制誥知制誥 吳承範 改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充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翰林學翰林學 士士 、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竇貞固 改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薛融 改尚書左丞尚書左丞 ;尚書右丞尚書右丞 王延 改吏部侍吏部侍 郎郎 ;尚書左丞尚書左丞 崔梲 改太常卿太常卿 。戊寅,史館 奏:「請令宰臣宰臣 一人撰錄時政記 ,逐時以備撰 述。」從之。己卯,吏部侍郎吏部侍郎 龍敏 改尚書左丞尚書左丞 。己丑,以太子賓客太子賓客 楊凝式 為禮部尚書禮部尚書 致 仕 。詔建錢鑪 於欒川 。丙申,諫議大夫諫議大夫 致仕 逍遙先生 鄭雲叟 卒。 十二月丁酉朔,百官不入閣,大雪故也。己亥,故皇太子 重英 妻張氏 落髮為尼,賜名悟慎,并夏 臘二十。庚戌,禮官禮官 奏:「來歲正旦,王公上壽 ,皇帝舉酒,奏玄同之樂;再飲,奏文同之樂;三 飲,奏同前。」從之,歌辭不錄。丙辰,詔今後城郭村坊,不得剏造僧尼院舍。丁巳,帝謂宰臣宰臣 曰: 「大雪害民,五旬未止,京城 祠廟,悉令祈禱,了無其騐,豈非涼德不儲,神休未洽者乎?」因令出 薪炭米粟給軍士貧民等。壬戌,禮官禮官 奏:「正旦上壽 ,宮懸歌舞未全,且請雜用九部雅樂 ,歌教 坊 法曲 。」從之。 武 名 地 文 地 地 政 名 地 地 名 文 文 文 地 文 名 法 主 名 主 礼 军 地 主 名 文 文 名 文 节 节 地 营 武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地 名 武 文 名 文 名 地 文 名 文 名 文 名 法 法 文 地 文 名 武 地 名 地 文 文 號 號 號 號 號 礼 地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衙 文 作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仕 名 地 文 仕 名 名 主 名 名 文 礼 文 地 文 礼 艺 衙 艺 4 / 5 https://taolang.club/doc/2111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