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10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香港“再工业化”及产业转型
——以大埔区为例
陈怡蕾
舒振慧
王敬轩
1. 研究背景
1.1. 香港产业发展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一共经历了两次经济结构转型。第一次转型发生在上世纪50年
代到70年代,香港开始由转口港转型为工业城市,政府以新市镇政策开发工业和居住工地、设
立工业区;60年代起以代工厂生产模式为主,以四大工业为代表成为出口中心,制造业达到顶
峰。第二次经济结构转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内地改革开放后,香港厂房北移到土地面积更
大、用人成本更低的内地,香港本土制造业逐渐萎缩,逐渐过渡为以服务业为主的发展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直到而每一次产业结构转型都是顺应国际形势变化和最大化发挥本
土比较优势的结果,为香港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并逐渐发展为世界一流国际大都市。目前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再一次变化,以及由于香港本土产业结构不平衡等各种问题带来
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危机,香港进行第三次产业结构转型迫在眉睫,需要由“去工业化”走向“再
工业化”,由“脱实向虚” 走向“脱虚向实” 。
1.2. 何为“再工业化”
目前,“再工业化”在国际上暂无统一定义,根据香港政府文件及相关部门发言人相关解
释,可从中提取部分关键词,并大致总结出现阶段“再工业化”在香港的定义——
“再工业化”是指以创新科技及智能生产为基础,优先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高增值产
业及产业链,从而提升香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与“再工业化”对抗相对的概念是“去工业化”。二者本质上都是通过最大化发挥本国(本地
区)比较优势来提高整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同的是,“去工业化”是国家生产要素从制造业转移
到服务业,这是一个实体经济不断衰落的过程,正对应香港的第二次产业结构转型;而“再工
业化”则为将国家生产要素而“再工业化”则将国家生产要素从服务业向制造业转移,通过生产
要素及产业链的转型升级重新确立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为国家(地区)经济脱虚向实
的过程。
1.3. 必要性和重要性
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市场需求的变化,香港有“再工业化” 的必要。2020年之后中美地缘
政治和新冠疫情的影响,“去全球化”进一步加速,这挑战了香港作为贸易和金融中心的地位;
并且香港第三次经济转型需要以“科学与技术(S&T)”和“研发(R&D)”为支柱的知识经济体。
内部市场需求方面,香港存在长期的结构性经济问题,金融业、旅游业、房产业发达,但未发
展发达经济体应有的“高科技知识密集型产业” ;同时香港的就业市场两极化问题严重,存在
大量的高端和低端就业人群,本应该占比最大的中端就业人群出现空缺;香港“官产学研” 协
作互助和产业用地不足、配套设施缺乏也对港资制造业回流造成一定困难,难以形成规模经
济。
香港“再工业化”的重要性方面则主要受国家及地区政策制定的影响。《香港2030+:跨越
2030年的规划愿景与策略》(下称“香港2030+”)的元素二明确“香港经济基础需要多元化”;为
实现“工业4.0”,将香港作为“创新科技生态圈”的一部分。国家《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也确立
香港作为中国向外的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地位。
1.4. 香港“再工业化”的优势
香港医疗行业发展成熟,具有潜力发展成为医疗、生物技术、制药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生
产及设计枢纽。香港的食品行业基础好,本土食品品牌国际声誉高,具有极大的技术升级和
创新空间。香港本土销售市场较大,能够满足新产品的测试和初级销售需求。香港的金融基
建则有利于促进“再工业化”生产制造的商业化。
1.5. 香港“再工业化”面临的挑战
“再工业化”需要大量的土地,但是香港目前实际可供开发空间和产业空间有限。以“北部
都会区”为例,作为政府规划“再工业化”的主要地区,北部都会区近9成的土地难以开发,且能
用于科创产业的空间不足总规划面积的1%。可供开发的土地也有租金成本高的问题。
香港劳动力成本高,产学研脱离。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需要大量的科研人才,而香港虽
然不乏高校和研究中心,但“研发”与 “生产”存在脱离的现象。
香港“再工业化”有许多宏观政策支持,但能够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转型困难的计划不多。
在香港,中小企业的定义为聘用少于100名员工的制造业公司和聘用少于50名员工的非制造业
公司。2021年3月,香港的中小企业超过34万家,占本港商业单位总数98%以上,为逾120万人
提供了就业机会,约占香港总就业人数(公务员除外)的45%。
1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中小企业
,尤其是传统行业如食品行业,注重比较转型所需成本及其效益,若其面对先进但高成本的技
术,在仍未达到规模经济的情况下,它们可能会却步。此外,企业家也直言尽管在有转型需求
及充足资金的情况下,仍有不少阻碍,尤其是难以在香港寻找本地专家顾问及相关技术人才,
就生产过程提供针对性建议,往往需要向其他地区如台湾及日本去寻求专家意见,但在疫情
下人员流动受阻的情况下,后者也十分困难。
1.6. 大埔区“再工业化”
本文将以大埔区为切入点,探讨香港“再工业化”的设计蓝图。
大埔区的传统工业为食品制造;香港科学园的迁入为其发展医疗健康器材及仪器业注入
活力。
在食品制造领域,大埔区的产业链覆盖范围广,包括渔农业、加工农产品、装备制造业、
包装印刷业及零售业等;而高标准的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以及品牌竞争力则有助于大埔区在
食品制造领域率先实现“再工业化”;根据政府统计处的《工业的业务表现及营运特色的主要统
计数字》,大埔区的食品制造领域
2
的从业人数由2012年的29,190人增至34,053人。2022年
工业
总会报告建议,大埔区可以通过“培育高增值、可持续发展的食品工业产业群”来实现“再工业
化”,具体方向包括食品科技创新、智能数字化生产。
医疗制造业主要指“医疗健康及仪器业”和“生物科技与医疗健康服务业”,大埔区主要聚
焦于前者。坐落于其间的香港科学院拥有较丰富的医疗产业集群,多间顶尖大学和科研机构
和严谨完善的监管制度业,以及较大的市场需求也有助于大埔实现医疗仪器制造领域的“再工
业化”。但是根据HKPC和HKU的香港再工业化研究,大埔区同样面临难以在香港、内地招聘
合适人才、保护内部产权的挑战。
2. 香港“再工业化”进程及政策成效
2
“食品、饮品及烟草制品”
1
工业贸易署,
https://www.success.tid.gov.hk/tc_chi/aboutus/sme/service_detail_6863.html
本小节将从政策的角度描述“再工业化”在香港的发展进程,以及大埔区在其中参与的部
分。
2.1. 相关政策
2.1.1.施政报告
施政报告是由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所公布的报告,旨在解释其施政理念及交代政府在社会
各领域的远景及措施,该报告发表频率为每年一次,是外界了解政府规划及政策的重要参考
文件。
政府在2016年的施政报告中首次提出“再工业化”计划,随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见表
1)。
表1. 香港“再工业化”政策发展进程(2016 ~ 2021年)
年份 关于“再工业化”的介绍 部分出台措施
2016 ● “再工业化”有潜力成为香港新的
经济增长点
● 调整工业邨政策,协助工业转
型升级
● 翌年成立创新、科技及再工业
化委员会
2017 ● 巩固传统产业优势,促进产业多
元化,推动“再工业化”
● 提出四大重点推动行业、八大
方向加强创科发展
● 资助大学进行中游及应用研
究
● 资助业界利用科技升级转型
● 扶助初创企业发展
2018 ● 鼓励业界善用创科、应用智能技
术和生产程序进行高端生产,及
加速“再工业化”的实体发展
● 成立“再工业化资助计划”
● 向科技园公司拨款,于工业邨
为先进制造业建设生产设施
2021 ● 建立更完善的创科生态圈,令
“再工业化”植根香港
● 持续从基建、人才、基金、技术
与科研五大方面推动“再工业化”
● 增加创科用地以构建新田科
技城
● 扩大创新及科技局(下称“创
科局”)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
(下称“创科及工业局”)
来源:作者根据行政长官2016-21年施政报告内容整理
第一阶段:起步及推动“再工业化”(2016 ~ 17年)
2016年施政报告首次提出该计划后,翌年成立创新、科技及再工业化委员会,隶属于创科
局。该委员会主要就推动创科发展、优化创科生态系统、加强合作和协调及推动“再工业化”
等四个方面向政府提供建议。3
在次年的施政报告中,政府提出香港的优势产业,具体而言,
政府重点推动的四大行业类别包括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及金融科技
4
,并将遵循八
大政策方向推动创科发展,包括增加研发资源、汇聚科技人才、提供创投资金、提供科研基
建、检视现行法例和法规、开放政府数据、改变采购制度和加强科普教育。
第二阶段;加速、持续推动“再工业化”发展(2018 ~ 21年)
2018年是政府开始加速“再工业化”进程的一年,当中提议拨款20亿元成立的“再工业化资
助计划”为影响力最大之一的措施,以1个政府部门配对2个企业的形式资助生产商在香港设立
新的智能生产线。此外,在科技园公司在大埔工业邨及将军澳工业邨分别建立了精密制造中
4
陈茂波,2018年2月28日《二零一八至一九财政年度政府财政预算案》
3
https://www.itib.gov.hk/zh-cn/committee_on_innovation/terms_of_reference/index.html# 创新科技及工
业局——创新、科技及再工业化委员会职责范围
心(PMC)与先进制造中心(AMC)后,政府额外拨款20亿元让其继续为专项先进制造业建设所
需的生产设施。
尽管2019至20年的施政报告中并无出台与“再工业化”直接关联的政策,但相关针对经济
及创科的政策仍有助于加速“再工业化”的实体发展。其中,2019年政府向“BUD专项基金”
5
及
“中小企业市场推广基金”分别注资20亿元及10亿元,以协助本地企业拓展内销及海外市场。
2020年受疫情的影响,香港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但政府于《十四五规划纲要》颁布后也在创
科等多个领域做了详细的规划,包括智慧城市、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杰出创科学人计划”等
,旨在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发展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2021年政府提出将“发展以新技术与智能生产为基础的先进制造业”,持续从基建、人才、
基金、技术与科研五大方面推动“再工业化”,从构建新田科技城以发挥更具规模效益的科技
产业群聚效应,到扩大创科局为创科及工业局,政府对发展“再工业化”的决心可见一斑。尽管
新一届政府仍未公布2022年施政报告,在创科工业局局长的一次公开演讲中仍能展现政府换
届后,“再工业化”在施政纲领中的重要地位——
“透过创科推动再工业化,协助香港传统工业寻求升级转型的新发展出路,为香港经济带
来新的增长点,是本届政府的施政重点。”
6
2.1.2.“香港2030+”:东部知识与科技走廊
“香港2030+”于2021年10 月公布,是阐述香港未来空间发展策略的文件,对香港未来的定
位提出愿景和总规划目标以及所需方针及措施。其中,文件所提及的两个“概念性空间框架”
——两个“都会区”及两条“发展走廊”描绘出香港在土地规划方面将“再工业化”融入、带动城
市发展。
就大埔区而言,最值得留意的是“东部知识及科技走廊”,该发展走廊南起将军澳工业邨,
纵穿九龙东,经新界北辐射至深圳,涵盖一众现有或已规划的创科相关发展区域,因此也可被
视为科技及产业生态圈的建设蓝图,包括大埔工业邨在内的高科技及知识型产业机构,将可
与附近的大学区、工业及服务支持中心、商业核心区、创科园等机构进行合作联动,进一步促
进“再工业化”在香港的发展。
图1. 东部知识及科技走廊
6
创科工业局局长孙东22年8月17日于香港高峰论坛2022产业创新推动区域深度合作专题论坛的演讲
5
发展品牌、升级转型及拓展内销市场的专项基金
来源:《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愿景与策略》
香港2030+也反映了《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的空间框架,该地区涵盖元朗和新界北区,旨
在发展成以创科产业为经济引擎的都会区。尽管大埔区并未被列入其中,但其在长远来看,与
都会区在城乡共融和创科产业生态系统的形成等方面将起到互相促进的重大作用。
7
2.1.3.工业蓝图
“再工业化”由提出至今已近六年,虽有前述相关拨款、空间设计等措施,但仍缺乏整体工
业蓝图及相关产业政策阐述相关发展“再工业化”的长期策略。今年5月,立法会通过“制定全
盘工业蓝图,推动香港工业发展”的无约束议案,以填补过往香港工业政策在工业结合创科的
发展观及缺乏国家观两方面的欠缺。本报告将在第三部分通过案例对比,探讨未来香港工业
蓝图的规划。
2.2. 政策成效
目前,政府并未对相关“再工业化”进程进行任何实质性的政策评估,包括衡量指标及标
准、数据对比、信息公布等。本节将会由【两】个维度来简要分析相关政策目前的成效。
2.2.1.香港制造业现状——对本地GDP的贡献度、企业数量及劳动人口
衡量香港制造业表现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其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例。如图2所示,该
百分比在过去十年间一直有下降趋势。在2016年施政报告提出“再工业化”后,尽管扭转了该
7
《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简介》
数值过去数年来快速下滑的局面,但仍连续5年在1%-1.1%间徘徊
8
,并未见回升趋势,说明制
造业在政府多管齐下后,仍未有显着发展。
图2 香港制造业占本地生产总值(以基本价格计算)的百分比(%)
来源:政府统计处
此外,由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劳动人口占比的趋势也与上述发现相符——从2012至2020
年间,企业数量有9,636家锐减至6,857家,而该行业劳动人口占比也从3%左右继续下跌至2.1%
左右。9
2.2.2.创新与科技基金
创新与科技基金(下称“创科基金”)为创新科技署设立及管理,只在鼓励和协助本地企业
提升科技水平的基金,其包含17个计划,根据不同目标分为五类:支持研究及发展、推动科技
应用、培育科技人才、支持科技初创企业及培养科创文化。
截至22年4月30日,创新基金共累计核准34,057个项目,拨款约294.6亿元。
10
当中,信息科
技、电气及电子等领域为主要获得拨款的项目11
:
▹ 按产业:基础工业(15.2%)、电气及电子(14.6%)、信息科技(14.3%)
▹ 按科技范畴:信息科技(20.2%)、电气及电子(11.5%)、制造科技(11%)
根据前创科局局长薛永恒的介绍,相关拨款的成效以两个指标衡量:
初创企业数目由
2014年约1000间增长至2021年约4000间,
同期风险投资基金投资额也由12.4亿元大幅增长至
超过400亿元12
,因此,他对香港的创科生态的评价为“日趋蓬勃”。然而,投资推广署更详细的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具体的初创企业数目为3,755间,且当中绝大多数为金融科技、电商或
供应链管理或物流科技、及专业或顾问服务,这三类数量合计接近总数的1/3;而向生物科技、
机器人或智能制造及食品科技等“再工业化”中多为提倡发展的行业类别,合计不超过总数的
5%。(见图3)
图3. 2021年初创公司行业分布详情
12
前任创科局局长薛永恒于22年2月16日就立法会议员提问的书面答复
https://www.itib.gov.hk/zh-cn/legislative_council_business/questions/2022/pr_20220216a.html
11
创新及科技基金网页
10
不包括“创科创投基金”的数据
9
政府统计处,2013年~2021年各年份《工业的业务表现及营运特色的主要统计数字》、《按主要行业类
别划分的“就业综合估计数字”分布》
8
政府统计处,2013年~2021年各年份《本地生产总值》
来源:投资推广署,《2021年香港初创企业统计调查》
3. 国内外工业蓝图及工业园区案例对比
3.1. 内地——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及地区科技创新发展蓝图对比
根据香港在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目标,我们选取内地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发
展”目标中提出的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参考案例。四大科学中心包括北京怀柔,上海
张江,大湾区(深圳),安徽合肥。每个科学院区的详情如下:
数据来源:热点分析 | 晒晒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成绩单
http://www.zcyj-sh.com/newsinfo/1306772.html
在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重点总结了这些国家级科学中心的特点,以及香港在哪些
方面能够利用好自身优势,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强。
首先,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是这些国家级科学中心的特点。北京和上海一直以来
都是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的集中区域。深圳作为国内互联网产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在集中
了互联网技术研发的优势之外,对于广州、深圳等城市的人才也有较强的吸引力。中国科学技
术大学的存在让合肥在人才资源和学术研发方面不落下风。
对于香港来说,资源上相比上述城市并不具有劣势。而如何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并加以
利用是其主要课题。此外,香港的差距主要集中在代表性企业和科技创新体制方面。北京作
为中国的政治中心,集合了大量的国有企业总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关联企业;上海的经济中心
地位不仅吸引了辉瑞这样的国际大型企业总部,也能够让中芯国际这样的本土企业站稳脚跟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之一,也在计算机、人工智能等领域培育了大量的企业;合肥
作为中国内地为数不多的“风险投资“型政府,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培育了蔚来汽车、京东方
这样的代表性企业。而对于香港来说,如果能够通过不同路径引入行业内的代表性企业,会
对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大量的发展机会。成功的案例也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为投资
者提供信心,吸引更多的资金投资香港。
在人才引进方面,香港和内地在户籍制度上的差异使得香港不能够对内地的政策照本宣
科。但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一致的:通过政策制定和实施为人才的引进和发展提供足够
的支持。只有解决了青年人才生活的顾虑,才能够让他们在香港安心发展,为香港的再工业化
进程做出自己的贡献。
3.2. 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区及中小企业资助项目
新加坡裕廊工业区(Jurong Industrial Park)位于新加坡西南部,是新加坡最早设立的工业
区。新加坡政府早于1961年开展工业化,在与裕廊地区建立工业基地,随后通过不断的转型升
级,现已成为东南亚最大的工业区。
其特点之一为政府垄断开发,集团市场化运作。政府的角色为统一规划初期资金筹集、土
地运用、招商引资,包括在园区建设初期建设了大量有利于园区正常运作的基建设施(如公路
网、裕廊电厂、裕廊港码头、自来水厂),同时兴建各类社会性配套设施以满足园区内人才多
方位的需求;裕廊集团则以更灵活性的企业化经营运作,包括确立园区核心产业并深入拓展,
搭建产业链,将所需要素在园区内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图4. 裕廊集团旗下公司及其职责
工业园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也遇到转型的迫切性,其采取的方式为通过产业升级来牵
引园区转型,如,通过打造协同创新加速平台,吸引机器人技术、智能硬件、人工智能等尖端
领域的创新、创业企业入驻,随后在短时间内吸引100余家细分领域领军企业的470亿美元投
资。13
此外,新加坡政府对产业转型所提供的支持还包括中小企业数码化计划(SMEs Go Digital
Programme)。14
该计划由资讯通信媒体发展管理局(IMDA)于2017年推行,从三方面协助中小
企业实现数字转型,包括:
一、设立中小企数字技术中心及开办工作坊、研讨会等,为中小企提供专业建议,助其与
科技和咨询机构建立联系;
二、根据政府的产业转型蓝图,为各行业领域制定产业数字化蓝图(Industry Digital Plans)
,包括建议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如何提供更具体的雇员培训;
三、优先选择可通过科技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领域,实施新的数字科技方案。
4. 香港再工业化发展方向和问题
根据“香港2030+”,香港致力于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开放门户。其中香
港本土将集中在人力资源,工业4.0,资本/投资孵化,科技创新和研究与发展五个领域。其中,
与大埔区相符的领域主要是以食品制造为代表的传统行业的再工业化转型,以及以医疗科技
行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在研发和创新领域的提升与发展。两个行业分别代表了大埔区域在不
同阶段的发展历程以及香港北部区域未来的工业发展前景。
根据不同行业的发展需求和现状,我们分别总结了食品行业和科创企业在再工业化过程
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于食品行业,发展的难点主要包括企业数字化成本过高,人才短缺,
传统生产模式的路径依赖等问题。成本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考虑,成为了数字化转型的
主要障碍。企业的顾虑集中在引入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的投入是否能够带来利润的显着提
升。而单纯为了实现数字化生产而贸然引入新的生产模式的行为显然是不可取的。其次,由于
香港过高的生活成本,相对于金融等行业较低的薪水,以及针对青年人才的吸引政策的缺乏,
香港本土的传统企业很难对来自本地高校的人才产生吸引力,由此产生的人才流失使得中小
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举步维艰。最后的难点来自香港本地市场的需求。以大埔区的食品行业为
例,大多数企业的市场辐射范围仅包括香港本地,而并不存在出口海外的市场需求。这样的市
场辐射范围要求生产厂家强调对于现有客户的维护,而并非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升级。
对于以医疗科技为主的科创企业,发展的困难来自于发展规划缺失,高校人才整合,以及
缺少代表性企业带动行业及供应链发展。针对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路径,一直以来的争论集
中在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发挥香港金融、航运等领域的优势,和香港应该发展独立的科创产业
这两种路径当中。无论香港选择哪一种发展方式,都应该准备好系统的发展规划并且通过政
策制定和实施将规划转化为实质性的成果。而目前无论是整体的工业蓝图,还是区域的工业
园区发展规划,香港的发展路径一直都只停留在纸面而非具体的转化。同时,面对香港已有的
优质教育资源和人才吸引力,如何能够让更多的高学历年轻人选择留在香港本地是政府索要
解决的主要课题之一。相比起内地新一线城市积极的“抢人”政策,香港似乎在人才引进方面
已经有所落后。
最后,每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代表性企业的带动,例如,华为之于深圳,蔚来汽
车之于合肥,代表性企业不仅仅会为政府提供稳定的税收保障,也会通过产业链引入来带动
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而香港所面临的选择来自于引入国际性大企业还是培养自己的代表性
企业。香港政府需要在时间成本和长远发展中做出自己的考虑。
14
SMEs Go Digital Factsheet,
https://www.imda.gov.sg/-/media/Imda/Files/Programme/SMEs-Go-Digital/SMEsGD-Factsheet.pdf?la=en&has
h=2838949FFB3EC351DE649234EDCDFF10
13
麦肯锡,《角色转换:探索传统工业园区的转型之路》
4.1. 反思与建议
针对上述香港再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我们也尝试通过我们的研究和分析
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资金成本的问题应该通过政府补贴和校企合作的方式解决。中
小企业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从而探索出相对成本较低的数字化转型方式。这样的尝试也会
为未来中小企业再工业化发展提供研究的案例和启发。与此同时政府作为税收的主要分配者
,也应该承担起资金扶持的角色,例如设立专项资金,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
的资金支持。除了资金来源问题,政府的劳动力管理部门也应该借鉴内地新一线城市的人才
引进政策,为那些愿意在本地工作的优秀毕业生提供相应的支持,帮助他们解决留在本地的
顾虑,从而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为香港的产业发展做出努力。
针对科创企业,香港需要更完善的工业蓝图来整合目前已有的科技创新资源。目前香港
共有1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香港各大知名高校,分布在医疗、环境、生物等领域。同时
香港也并不缺乏高水平的大学与研发机构。这些资源构成了香港再工业化的发展基础。而相
比于内地主要城市的科技领域发展蓝图,香港缺乏更详细、更有可行性的发展规划。由于资
源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香港并不能原封不动的模仿内地的发展模式。但香港可以通过总结
自身的优势,并通过借鉴内地的发展经验,开拓出属于自己的工业蓝图。例如香港发达的金
融行业一直以来是香港的发展优势。那么金融行业的发展会给香港培育本土科创企业带来怎
样的优势?未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改变会对企业再工业化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都是
香港政府和我们在未来需要共同探索的话题。

More Related Content

More from Good City Foundation

(完整報告)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尋找香港長遠發展的政治願景,建言「香港工業藍圖」發展框架
(完整報告)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尋找香港長遠發展的政治願景,建言「香港工業藍圖」發展框架(完整報告)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尋找香港長遠發展的政治願景,建言「香港工業藍圖」發展框架
(完整報告)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尋找香港長遠發展的政治願景,建言「香港工業藍圖」發展框架Good City Foundation
 
(簡報)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尋找香港長遠發展的政治願景,建言「香港工業藍圖」發展框架
(簡報)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尋找香港長遠發展的政治願景,建言「香港工業藍圖」發展框架(簡報)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尋找香港長遠發展的政治願景,建言「香港工業藍圖」發展框架
(簡報)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尋找香港長遠發展的政治願景,建言「香港工業藍圖」發展框架Good City Foundation
 
(完整報告)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現存就業政策的效果是否能輻射到社區層面,舒緩青年「在職貧窮」問題?
(完整報告)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現存就業政策的效果是否能輻射到社區層面,舒緩青年「在職貧窮」問題?(完整報告)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現存就業政策的效果是否能輻射到社區層面,舒緩青年「在職貧窮」問題?
(完整報告)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現存就業政策的效果是否能輻射到社區層面,舒緩青年「在職貧窮」問題?Good City Foundation
 
(簡報)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現存就業政策的效果是否能輻射到社區層面,舒緩青年「在職貧窮」問題?
(簡報)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現存就業政策的效果是否能輻射到社區層面,舒緩青年「在職貧窮」問題?(簡報)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現存就業政策的效果是否能輻射到社區層面,舒緩青年「在職貧窮」問題?
(簡報)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現存就業政策的效果是否能輻射到社區層面,舒緩青年「在職貧窮」問題?Good City Foundation
 
(簡報)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香港製造業工業藍圖路徑的轉型挑戰
(簡報)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香港製造業工業藍圖路徑的轉型挑戰(簡報)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香港製造業工業藍圖路徑的轉型挑戰
(簡報)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香港製造業工業藍圖路徑的轉型挑戰Good City Foundation
 
(完整報告)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企業參與社區建設的模式與路徑及有效性提升
(完整報告)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企業參與社區建設的模式與路徑及有效性提升(完整報告)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企業參與社區建設的模式與路徑及有效性提升
(完整報告)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企業參與社區建設的模式與路徑及有效性提升Good City Foundation
 
(完整報告)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再工業化背景下如何賦能大埔養老與老年友好型社區營造
(完整報告)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再工業化背景下如何賦能大埔養老與老年友好型社區營造(完整報告)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再工業化背景下如何賦能大埔養老與老年友好型社區營造
(完整報告)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再工業化背景下如何賦能大埔養老與老年友好型社區營造Good City Foundation
 
(簡報)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再工業化背景下如何賦能大埔養老與老年友好型社區營造
(簡報)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再工業化背景下如何賦能大埔養老與老年友好型社區營造(簡報)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再工業化背景下如何賦能大埔養老與老年友好型社區營造
(簡報)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再工業化背景下如何賦能大埔養老與老年友好型社區營造Good City Foundation
 
G20 Indonesia (Urban20 Engagement Group) - ConnectiCity 2022 - Policy Recomme...
G20 Indonesia (Urban20 Engagement Group) - ConnectiCity 2022 - Policy Recomme...G20 Indonesia (Urban20 Engagement Group) - ConnectiCity 2022 - Policy Recomme...
G20 Indonesia (Urban20 Engagement Group) - ConnectiCity 2022 - Policy Recomme...Good City Foundation
 
Impact Report - Bootcamp Accelerator for Mayor Office (BAMO) - Virtual Realit...
Impact Report - Bootcamp Accelerator for Mayor Office (BAMO) - Virtual Realit...Impact Report - Bootcamp Accelerator for Mayor Office (BAMO) - Virtual Realit...
Impact Report - Bootcamp Accelerator for Mayor Office (BAMO) - Virtual Realit...Good City Foundation
 
Summit Report - Hong Kong Social Enterprise Summit 2021
Summit Report - Hong Kong Social Enterprise Summit 2021Summit Report - Hong Kong Social Enterprise Summit 2021
Summit Report - Hong Kong Social Enterprise Summit 2021Good City Foundation
 
Policy Memo -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Lab (Tai Po District)
Policy Memo -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Lab (Tai Po District) Policy Memo -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Lab (Tai Po District)
Policy Memo -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Lab (Tai Po District) Good City Foundation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1 年 8 月):机制创新提升供地效率 - 市场路径实现港人业权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1 年 8 月):机制创新提升供地效率 - 市场路径实现港人业权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1 年 8 月):机制创新提升供地效率 - 市场路径实现港人业权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1 年 8 月):机制创新提升供地效率 - 市场路径实现港人业权Good City Foundation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1 年 8 月):香港科创企业的湾区融合之路为何困难重重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1 年 8 月):香港科创企业的湾区融合之路为何困难重重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1 年 8 月):香港科创企业的湾区融合之路为何困难重重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1 年 8 月):香港科创企业的湾区融合之路为何困难重重Good City Foundation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1 年 8 月):从挑战到领导力发展机遇 — 香港绿色循环经济政策分析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1 年 8 月):从挑战到领导力发展机遇 — 香港绿色循环经济政策分析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1 年 8 月):从挑战到领导力发展机遇 — 香港绿色循环经济政策分析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1 年 8 月):从挑战到领导力发展机遇 — 香港绿色循环经济政策分析Good City Foundation
 
Impact Report : Future City Summit Annual Meet 2021
Impact Report : Future City Summit Annual Meet 2021Impact Report : Future City Summit Annual Meet 2021
Impact Report : Future City Summit Annual Meet 2021Good City Foundation
 
Impact Report: Rainmaking Series 2021
Impact Report: Rainmaking Series 2021Impact Report: Rainmaking Series 2021
Impact Report: Rainmaking Series 2021Good City Foundation
 
Impact Report : Future City Summit Annual Meet 2020
Impact Report : Future City Summit Annual Meet 2020Impact Report : Future City Summit Annual Meet 2020
Impact Report : Future City Summit Annual Meet 2020Good City Foundation
 
Delegate Booklet : Future City Summit Annual Meet 2019
Delegate Booklet : Future City Summit Annual Meet 2019 Delegate Booklet : Future City Summit Annual Meet 2019
Delegate Booklet : Future City Summit Annual Meet 2019 Good City Foundation
 
Outlook : Future City Summit Annual Meet 2020 | 5th Anniversary
Outlook : Future City Summit Annual Meet 2020 | 5th AnniversaryOutlook : Future City Summit Annual Meet 2020 | 5th Anniversary
Outlook : Future City Summit Annual Meet 2020 | 5th AnniversaryGood City Foundation
 

More from Good City Foundation (20)

(完整報告)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尋找香港長遠發展的政治願景,建言「香港工業藍圖」發展框架
(完整報告)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尋找香港長遠發展的政治願景,建言「香港工業藍圖」發展框架(完整報告)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尋找香港長遠發展的政治願景,建言「香港工業藍圖」發展框架
(完整報告)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尋找香港長遠發展的政治願景,建言「香港工業藍圖」發展框架
 
(簡報)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尋找香港長遠發展的政治願景,建言「香港工業藍圖」發展框架
(簡報)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尋找香港長遠發展的政治願景,建言「香港工業藍圖」發展框架(簡報)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尋找香港長遠發展的政治願景,建言「香港工業藍圖」發展框架
(簡報)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尋找香港長遠發展的政治願景,建言「香港工業藍圖」發展框架
 
(完整報告)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現存就業政策的效果是否能輻射到社區層面,舒緩青年「在職貧窮」問題?
(完整報告)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現存就業政策的效果是否能輻射到社區層面,舒緩青年「在職貧窮」問題?(完整報告)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現存就業政策的效果是否能輻射到社區層面,舒緩青年「在職貧窮」問題?
(完整報告)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現存就業政策的效果是否能輻射到社區層面,舒緩青年「在職貧窮」問題?
 
(簡報)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現存就業政策的效果是否能輻射到社區層面,舒緩青年「在職貧窮」問題?
(簡報)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現存就業政策的效果是否能輻射到社區層面,舒緩青年「在職貧窮」問題?(簡報)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現存就業政策的效果是否能輻射到社區層面,舒緩青年「在職貧窮」問題?
(簡報)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現存就業政策的效果是否能輻射到社區層面,舒緩青年「在職貧窮」問題?
 
(簡報)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香港製造業工業藍圖路徑的轉型挑戰
(簡報)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香港製造業工業藍圖路徑的轉型挑戰(簡報)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香港製造業工業藍圖路徑的轉型挑戰
(簡報)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香港製造業工業藍圖路徑的轉型挑戰
 
(完整報告)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企業參與社區建設的模式與路徑及有效性提升
(完整報告)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企業參與社區建設的模式與路徑及有效性提升(完整報告)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企業參與社區建設的模式與路徑及有效性提升
(完整報告)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企業參與社區建設的模式與路徑及有效性提升
 
(完整報告)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再工業化背景下如何賦能大埔養老與老年友好型社區營造
(完整報告)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再工業化背景下如何賦能大埔養老與老年友好型社區營造(完整報告)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再工業化背景下如何賦能大埔養老與老年友好型社區營造
(完整報告)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再工業化背景下如何賦能大埔養老與老年友好型社區營造
 
(簡報)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再工業化背景下如何賦能大埔養老與老年友好型社區營造
(簡報)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再工業化背景下如何賦能大埔養老與老年友好型社區營造(簡報)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再工業化背景下如何賦能大埔養老與老年友好型社區營造
(簡報)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再工業化背景下如何賦能大埔養老與老年友好型社區營造
 
G20 Indonesia (Urban20 Engagement Group) - ConnectiCity 2022 - Policy Recomme...
G20 Indonesia (Urban20 Engagement Group) - ConnectiCity 2022 - Policy Recomme...G20 Indonesia (Urban20 Engagement Group) - ConnectiCity 2022 - Policy Recomme...
G20 Indonesia (Urban20 Engagement Group) - ConnectiCity 2022 - Policy Recomme...
 
Impact Report - Bootcamp Accelerator for Mayor Office (BAMO) - Virtual Realit...
Impact Report - Bootcamp Accelerator for Mayor Office (BAMO) - Virtual Realit...Impact Report - Bootcamp Accelerator for Mayor Office (BAMO) - Virtual Realit...
Impact Report - Bootcamp Accelerator for Mayor Office (BAMO) - Virtual Realit...
 
Summit Report - Hong Kong Social Enterprise Summit 2021
Summit Report - Hong Kong Social Enterprise Summit 2021Summit Report - Hong Kong Social Enterprise Summit 2021
Summit Report - Hong Kong Social Enterprise Summit 2021
 
Policy Memo -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Lab (Tai Po District)
Policy Memo -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Lab (Tai Po District) Policy Memo -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Lab (Tai Po District)
Policy Memo -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Lab (Tai Po District)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1 年 8 月):机制创新提升供地效率 - 市场路径实现港人业权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1 年 8 月):机制创新提升供地效率 - 市场路径实现港人业权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1 年 8 月):机制创新提升供地效率 - 市场路径实现港人业权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1 年 8 月):机制创新提升供地效率 - 市场路径实现港人业权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1 年 8 月):香港科创企业的湾区融合之路为何困难重重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1 年 8 月):香港科创企业的湾区融合之路为何困难重重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1 年 8 月):香港科创企业的湾区融合之路为何困难重重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1 年 8 月):香港科创企业的湾区融合之路为何困难重重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1 年 8 月):从挑战到领导力发展机遇 — 香港绿色循环经济政策分析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1 年 8 月):从挑战到领导力发展机遇 — 香港绿色循环经济政策分析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1 年 8 月):从挑战到领导力发展机遇 — 香港绿色循环经济政策分析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1 年 8 月):从挑战到领导力发展机遇 — 香港绿色循环经济政策分析
 
Impact Report : Future City Summit Annual Meet 2021
Impact Report : Future City Summit Annual Meet 2021Impact Report : Future City Summit Annual Meet 2021
Impact Report : Future City Summit Annual Meet 2021
 
Impact Report: Rainmaking Series 2021
Impact Report: Rainmaking Series 2021Impact Report: Rainmaking Series 2021
Impact Report: Rainmaking Series 2021
 
Impact Report : Future City Summit Annual Meet 2020
Impact Report : Future City Summit Annual Meet 2020Impact Report : Future City Summit Annual Meet 2020
Impact Report : Future City Summit Annual Meet 2020
 
Delegate Booklet : Future City Summit Annual Meet 2019
Delegate Booklet : Future City Summit Annual Meet 2019 Delegate Booklet : Future City Summit Annual Meet 2019
Delegate Booklet : Future City Summit Annual Meet 2019
 
Outlook : Future City Summit Annual Meet 2020 | 5th Anniversary
Outlook : Future City Summit Annual Meet 2020 | 5th AnniversaryOutlook : Future City Summit Annual Meet 2020 | 5th Anniversary
Outlook : Future City Summit Annual Meet 2020 | 5th Anniversary
 

(完整報告) 好城市基金會公共政策分析報告(2022 年 8 月):香港製造業工業藍圖路徑的轉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