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皈依永不離棄
之怙主──三寶
皈依
佛陀曾以兔子三跳來譬喻三皈
依的意義
我們在三界中被無常殺鬼所

逼,沒有歸向、依靠,便心驚
膽跳;就像被獵人追逐的兔
子,當獵人看到兔子就放槍,
兔子聽到槍聲,為了不死在槍
彈下,拚命跳躍逃命。


第一跳就脫離了槍口,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我們
受第一次皈依,脫離了無常,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不會墮入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雖然保全了
性命,還在心驚膽跳中,為了要求一個心安,趕
快再看看那個地方最安全,所以兔子又再跳一下,
這是第二跳;我們也是一樣,受第二皈依,歸向、
依靠到佛、法、僧三寶上,心安定下來,脫離驚
慌恐怖。而兔子雖然離開了驚慌恐怖,還要找一
個永遠平安、幸福的地方,所以最後再一跳,跳
到一個最安全的地方,這是第三跳;經過三番羯
磨,藉由事相上的皈依,透過外在三寶的啟發、
引導,使自己明悟心性,見到本具的自性三寶,
就能超凡入聖,圓成佛道,這是最究竟安全之處。
「皈依」的意義:
1.

2.

「皈」指「皈屬」 , 「依」指「依止」 。
成為佛陀之弟子,表示今後以「佛法」為主
導思想,依從「上師」之指引及教導,
「止惡修善」,進入「修行」道路,為脫離
「六道輪迴」 、免受無止境之諸苦而努
力。
跟據佛教經典記載, 「皈依」 後,屬於
「佛陀」之弟子,若能依從及守護「戒
律」 —- 「五戒」及「十善」 ,可得五千
善神維護,免受三災八難、橫禍等。
【五戒】
1.不殺生
2.不偷盜
3.不邪淫
4.不妄語:以欺誑心,說虛妄不實之言語
5.不飲酒:飲酒能亂性,令人昏醉無智而造作諸惡
五戒為一切佛戒之基石,不論出家或在家皆應遵
守。若欲來生得保人身,今生就須淨守五戒。由戒
生定,因定發慧,戒定慧三無漏學成就,即可解
脫。若受持下品五戒,雖得人身,但是衣食困難,
相貌醜陋;受持中品五戒,即得五官端正,衣食不
虞匱乏;受持上品五戒,即得六根殊勝,大富大
貴。凡此皆因造作之善業、惡業深淺不同,故招感
不同的果報。
持守十善,不僅現世光明吉祥,來世必生人、
天,獲福無量。修行雖非求生天獲福,但仍是以
十善為基礎,修善斷惡,才能得獲解脫。
十善是五戒的開展,從身、口、意三方面分為十
項。
二、口四過

4. 不妄語:則言而有信,說真實
語,不說虛誑語。
5. 不兩舌:見到張三說李四不好,
見到李四說張三不好,挑撥離
間、說他人是非的行為,就是
兩舌。不兩舌,即不說引起爭
鬥、是非等離間之語。
6. 不綺語:專講繪淫繪盜之語,
使人心生淫念,或是戲論、取
笑他人等散亂無益之語,皆是
綺語。不綺語,即不說散亂、
巧佞之辯。
7. 不惡口:凡口出惡語穢言,或
罵人,或罵風咒雤、怒罵畜牲
等惡言,皆屬惡口。不惡口,
即不出醜惡之語毀辱他人。
三、意三業
 貪、瞋、癡在佛

法上稱為三毒,
是一切惡業的根
本,若無貪、瞋、
癡的意念,就不
會有妄語、兩舌、
惡口、綺語的語
言,也就不會有
殺、盜、淫的惡
行。

8. 不貪:「貪」即貪著五欲,
迷戀不捨。不貪,即心不生
貪戀、執著。
9.

不瞋:「瞋」是不順己意,
便生怨恨。不瞋,即心無怨
懟,平靜安詳。

10. 不癡:「癡」是迷惑顛倒,
不知道三世因果的道理、不
知道人人都有佛性、不知道
緣起性空,即是癡。不癡,
即須了解佛法真理,破除癡
迷。
末法時期,邪說熾盛,如果對佛法

的道理不了解,就容易為外界各種
知見所迷惑,一迷惑,就容易退失
信心,道業也無法成就。所以,學
佛必須先皈依三寶,經常親近三
寶,受三寶薰習,八識田中的種子
轉識成智,回歸清淨的自性,徹見
自性三寶,生生世世都受用無窮,
才是三皈依的真正意義。
你了解到你現在擁有的人身的重要與稀有難
得,你也了解到死亡的迫近。你對這個世界大失
所望,不抱幻想,決定棄絕令人分心的環境和令
人迷惑的影響力,並且努力依止一個真正上師的
教導來調伏你的心。此時此刻,你已經準備跨入
佛法的門檻,皈依三寶。
佛是三寶的第一寶。
佛的特殊品質可以從三個面向來看:


在梵文之中,這三個面向被稱為“三身”,即法身
或究竟身、報身或圓滿樂受身、以及化身或顯現
身。這三身是一個本體的所有面向。
法身是究竟、不可思議、空虛廣袤的智慧。佛
的證悟智慧心充滿了明覺、慈悲和能力。它超越
所有的戲論,它的展現是五種本初智慧。報身是
這五種本初智慧的自然展現,以“五確實”的形式
生起——圓滿的上師、圓滿的教法、圓滿的時
間、圓滿的地點以及圓滿的眷屬。在自性上,報
身從過去、現在到未來都保持不變不息,超越增
長與消減。諸佛隨著眾生不同的需求與能力示現
為化身,因此化身有無數種不同的形相。
對於十地菩薩其中一地的菩薩,諸佛以報身的面
向來顯現。對於具有大功德與大幸運的凡俗眾生,
諸佛示顯為無上的化身,例如釋迦牟尼佛。對於擁
有較尐功德的眾生,諸佛化現為具有人之身相的法
友。對於那些對三寶沒有信心的眾生,諸佛化現為
無數有益的身相,例如動物、輪子、橋樑、船隻、
清新的微風、藥草等。透過他們無量無邊的事業,
諸佛不斷地化現來利益眾生。
諸佛本質的這三個面向,不是三個分別的本體。並
非好像他們是三個不同的人。在這三個面向之中,
只有法身佛是究竟的皈依,但要去證得法身皈依,
我們必須仰賴由化身佛傳授的教法。 在目前的時
代,釋迦牟尼佛是無上化身的面向。所有其他的佛
讚美釋迦牟尼佛如同一朵白蓮——一朵出污泥而不染
法是三寶中的第二寶
 法是佛陀傳授的教法,教導眾生如何透過修行

來達成他所獲致的證悟。在這個世界上,釋迦
牟尼佛教授三種教法,稱之為“三藏”或“三籃”,
即律藏、經藏和論藏。釋迦牟尼佛在不同的時
間和地點,從不同的觀點來傳授這些教法,即
眾所周知的“三轉法輪”。
 初轉法輪時,釋迦牟尼佛教導世俗諦;二轉法
輪時,他教導世俗諦和勝義諦;三轉法輪時,
他教導究竟的、不可改變的勝義諦。
僧(僧伽)是三寶中的第三寶


僧是佛陀的追隨者所組成的群體,它包含了八大
菩薩,十六阿羅漢,以及所有教授佛陀之教法、
修持佛陀之教法的人。

佛陀是向你顯示證悟道的人。沒有他,你
除了留在無明的黑暗中之外,別無選擇。因
此,你應該把佛陀視為上師,法是道路,直
接通往證悟的無誤道路。僧是由同伴所組成;
他們陪伴你走上這條非凡的道路。擁有旅伴
總是好的:他們能夠幫助你避免危險和陷阱,
在你置身遙遠、不熟悉的土地時,確保你能
夠平安抵達。
根據密咒乘的說法,三寶也具有
內在的面向


這些面向是三根本,也就是上師、本尊 ,以及空行
母,根是所有生長物的基礎。如果根是強壯、品質
優良的,樹木將會成長,果實將輕易地成熟。上師
是一切加持的根本;本尊是一切成就的根本;空行
母和護法是一切事業的根本。雖然這些詞彙不同,
但三根本相對應於三寶。上師是佛,本尊是法,空
行母和護法是僧。 上師也可以被視為三寶的化現。
上師的意是佛,上師的語是法,上師的身是僧。因
此,上師是一切加持之源,能夠驅除障礙,使我們
在修道上有所進展。從究竟的層次而言,法身是佛,
報身是法,化身是僧。上師兹具法身、報身和化身,
上師是佛。
一個以臣民的福祉為優先的國王,會
被認為是一個崇高的國王:而犧牲臣民
的利益,只顧自身福祉和舒適的國土,
會被評斷為厚顏無恥。同樣的,你不應
該用心胸狹窄、只顧自己獲得證悟的態
度來皈依。在你所有過去的生世之中,
你已經和一切有情眾生結下因緣,而在
某些生世,所有眾生必定曾經是你慈愛
的父母。你應該為了他們的利益而皈依。
你皈依時,想著所有這些眾生都和你一
起皈依,即使是那些不知道三寶的眾生
也和你一起皈依。
諸佛知道你的信心和虔誠,
也知道你皈依的那一刻。
皈依是通往佛陀所有教法的門戶
也是通往所有道乘之修行法門的

入口,如同你必須跨越一扇門來
進入房屋。經乘、密咒乘或大圓
滿之究竟乘的每一個修行法門,
都以皈依做為門檻。如果你觀想
本尊、念誦咒語,卻對三寶沒有
全然的信心,那麼你將不會獲得
任何成就。
就皈依而言,信心是不可或缺的事
物;信心是皈依的精髓
 皈依不只是念誦一段皈依文。皈依必須發自你

的內心深處,發自你的骨髓。如果你對三寶具
有全然的信心,他們的加持將永遠呈現在你的
心中,如同日月立即被映照在清澈靜止的水面
上一般。如果沒有用放大鏡來聚光,那麼即使
整個大地都平均地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之中,乾
草也無法被陽光點燃。同樣的,只有當你的信
心和虔敬心被放大鏡集中起來的時候,諸佛溫
暖、無所不在的慈悲光芒,才能夠使加持在你
的心中熊熊燃燒,如同乾草起火一般。
隨著信心的發展,
就能夠區分出四個相
繼層次的信心
當你遇見一個上師,聽聞經典,知悉諸佛
菩薩的非凡功德,或閱讀過去偉大上師的生
平事蹟,你發現這個世界上有如此這般的人
物時,一種栩栩如生的喜悅感在你心中生
起。這是第一種信心,也就是清晰的信心
(vivid faith,淨信)。
當你憶念偉大的上師時,你的心中充滿了
深刻的渴望,想要更加了解這些偉大的上
師,領受他們的教法,發展出修行的品質,
此即第二種信心,也就是渴求的信心
(eager faith,願信)。
隨著你思考教法,修持教法,並且加以融
會貫通,你對教法的真諦、對佛陀無量無邊
的圓滿生起全然的信心。你了解到,即使佛
陀展現了無餘涅槃,但他沒有像凡夫俗子那
般死去,而總是存在於究竟無窮的法身之中。
你清楚地了解因果業報的法則,以及依照這
個法則來行動的必要。在這個階段,你沒有
疑慮。這是第三種信心,也就是具有信心的
信心(confident faith,篤信)。
當你的信心堅定穩固,即使犧牲性命也不
動搖,這就是第四種信心,也就是不退轉的
信心(irreversible faith,不退轉信)。
為了真誠地皈依,你應該具備這四種
信心,尤其是不退轉的信心
 信心和虔敬心讓你成為一個完美的容器,

可以盛接上師傾注的加持甘露,如此一
來,你的良善品質會如同逐漸盈滿的新
月一般穩定增長。虔敬心如同一個熟練
的、能夠完成所有工藝的手一般珍貴。
它如同一個實現所有需求的巨大寶藏,
能夠治愈所有疾病的萬靈丹。把你的心
(heart)與意(mind)交託給三寶,如同
把一顆石子擲進深水。
沒有信心,皈依毫無意義。這如同
種植一粒被燒毀的種子,不論留在條
件完美的土壤裡多久,它永遠都不會
發芽,沒有信心,你將永遠無法發展
出正面的品質。即使佛陀親自出現在
你的面前,沒有信心,你也無法認出
他的品質,甚至可能對他產生錯誤的
見解。如此,你將錯過受益於佛陀的
機會。
在皈依之後,你必須小心謹慎地持守皈依的戒律,
你必須避免三件事情,必須從事三件事情。


你必須避免的三件事情
是:



你必須做的三件事情是:

(1)在皈依佛之後,你應該敬重
代表佛陀的任何物品,包括繪
 (1)在皈依佛之後,你不應
畫和塑像,即使是已經破損失
該皈依世俗的神抵,以及
修的佛之代表物,也要待之以
這個世界上有權有勢的人;
敬,並且把它們安置在高處;
 (2)在皈依法之後,你應該
 (2)在皈依法之後,你應該敬重
放棄所有形式的暴力,不
所有的經典,敬重的範圍甚至
論是思想、語言或行為的
向下延伸至單一字母,因為字
暴力;
母是佛法的支柱。千萬不可跨
 (3)在皈依僧之後,你不應
越佛書。佛陀曾說,在這個末
該和那些以完全錯誤的方
法時代,他會以經典的形式來
式來過活的人一樣,過著
顯現;
相同的生活方式,也不應
 (3)在皈依僧之後,你應該敬重
該不相信因果業報法則。
僧眾,以及所有遵循佛法的修
行者。

為了取得佛法,菩薩們經歷了無數的艱
辛。在成佛之前的許多生世之中,佛陀曾
是一位菩薩,投生為偏遠國家的國王。在
那裡,幾乎沒有幾個上師。他甚至願意找
遍整個鄉間以搜尋一位只知道四句真實教
法的人。為了考驗這位菩薩國王的決心,
諸佛化現為流浪的隱士。
為了從隱士們那裡領受僅僅四句的教法,
例如:棄絕惡行。修持善業。調伏你的心。
此乃佛之教法. 這位菩薩把這四句教法
付諸實修而獲致證悟。
在從事一整天的活動當中,時時憶念三
寶,不論你是快樂或悲傷。如果你看到美麗的
風景、花朵或任何美妙的事物,用心意供養給
三寶。順緣生起時,把它們視為三寶的加持和
仁慈。毫無怨言地把所有的疾病和障礙視為三
寶偽裝起來的加持,這能夠使你清淨過去所造
之惡業。當你遭遇極大的危險或可怕的情境
時,呼喚三寶給予協助。
在那個時刻,三寶的加持將護衛你。當你
用這種方式來修持皈依,皈依將成為你心續本
俱的一部分。從你的內心深處為了一切有情眾
生來皈依,從此時此刻一直到所有眾生都獲致
證悟為止。

More Related Content

More from Gloria091959

我們的心應如大地般支撐萬物生靈,不計好壞與喜惡
我們的心應如大地般支撐萬物生靈,不計好壞與喜惡我們的心應如大地般支撐萬物生靈,不計好壞與喜惡
我們的心應如大地般支撐萬物生靈,不計好壞與喜惡Gloria091959
 
對一切有情眾生生起慈悲;行菩提心
對一切有情眾生生起慈悲;行菩提心對一切有情眾生生起慈悲;行菩提心
對一切有情眾生生起慈悲;行菩提心Gloria091959
 
圓融自在的人生
圓融自在的人生圓融自在的人生
圓融自在的人生Gloria091959
 
歇下桀驁不馴的狂心,令其歸於平靜
歇下桀驁不馴的狂心,令其歸於平靜歇下桀驁不馴的狂心,令其歸於平靜
歇下桀驁不馴的狂心,令其歸於平靜Gloria091959
 
大悲心無有間斷垂視六道
大悲心無有間斷垂視六道大悲心無有間斷垂視六道
大悲心無有間斷垂視六道Gloria091959
 
憤怒能毀掉累劫以來積聚的善業
憤怒能毀掉累劫以來積聚的善業憤怒能毀掉累劫以來積聚的善業
憤怒能毀掉累劫以來積聚的善業Gloria091959
 
佛陀法教的要訣在於調伏自心
佛陀法教的要訣在於調伏自心佛陀法教的要訣在於調伏自心
佛陀法教的要訣在於調伏自心Gloria091959
 
煙供法- (積聚福德資糧)
煙供法-  (積聚福德資糧)煙供法-  (積聚福德資糧)
煙供法- (積聚福德資糧)Gloria091959
 
負面情緒很難對付, 你必須全力以赴
負面情緒很難對付,你必須全力以赴負面情緒很難對付,你必須全力以赴
負面情緒很難對付, 你必須全力以赴Gloria091959
 
歲末綠度母除障法會
歲末綠度母除障法會歲末綠度母除障法會
歲末綠度母除障法會Gloria091959
 
長養心靈特質
長養心靈特質長養心靈特質
長養心靈特質Gloria091959
 
你唯一的依賴就是那永恆不變的佛法
 你唯一的依賴就是那永恆不變的佛法 你唯一的依賴就是那永恆不變的佛法
你唯一的依賴就是那永恆不變的佛法Gloria091959
 
第一世蔣貢仁波切開示集- 修心七要
第一世蔣貢仁波切開示集- 修心七要第一世蔣貢仁波切開示集- 修心七要
第一世蔣貢仁波切開示集- 修心七要Gloria091959
 
認識佛陀; 聽聞法教
認識佛陀; 聽聞法教認識佛陀; 聽聞法教
認識佛陀; 聽聞法教Gloria091959
 
讚揚彼此的美德;用大慈和坦誠開放來對待彼此
 讚揚彼此的美德;用大慈和坦誠開放來對待彼此 讚揚彼此的美德;用大慈和坦誠開放來對待彼此
讚揚彼此的美德;用大慈和坦誠開放來對待彼此Gloria091959
 
轉心四思維- 思量最甚深的教法使內在產生轉化
轉心四思維- 思量最甚深的教法使內在產生轉化轉心四思維- 思量最甚深的教法使內在產生轉化
轉心四思維- 思量最甚深的教法使內在產生轉化Gloria091959
 
時時把轉心四思維放在心上
時時把轉心四思維放在心上時時把轉心四思維放在心上
時時把轉心四思維放在心上Gloria091959
 
修心--將佛法與日常生活配合
修心--將佛法與日常生活配合修心--將佛法與日常生活配合
修心--將佛法與日常生活配合Gloria091959
 
修心與修行- 精進努力地轉化你的心
修心與修行- 精進努力地轉化你的心修心與修行- 精進努力地轉化你的心
修心與修行- 精進努力地轉化你的心Gloria091959
 

More from Gloria091959 (20)

我們的心應如大地般支撐萬物生靈,不計好壞與喜惡
我們的心應如大地般支撐萬物生靈,不計好壞與喜惡我們的心應如大地般支撐萬物生靈,不計好壞與喜惡
我們的心應如大地般支撐萬物生靈,不計好壞與喜惡
 
對一切有情眾生生起慈悲;行菩提心
對一切有情眾生生起慈悲;行菩提心對一切有情眾生生起慈悲;行菩提心
對一切有情眾生生起慈悲;行菩提心
 
圓融自在的人生
圓融自在的人生圓融自在的人生
圓融自在的人生
 
歇下桀驁不馴的狂心,令其歸於平靜
歇下桀驁不馴的狂心,令其歸於平靜歇下桀驁不馴的狂心,令其歸於平靜
歇下桀驁不馴的狂心,令其歸於平靜
 
大悲心無有間斷垂視六道
大悲心無有間斷垂視六道大悲心無有間斷垂視六道
大悲心無有間斷垂視六道
 
憤怒能毀掉累劫以來積聚的善業
憤怒能毀掉累劫以來積聚的善業憤怒能毀掉累劫以來積聚的善業
憤怒能毀掉累劫以來積聚的善業
 
願菩提心
願菩提心願菩提心
願菩提心
 
佛陀法教的要訣在於調伏自心
佛陀法教的要訣在於調伏自心佛陀法教的要訣在於調伏自心
佛陀法教的要訣在於調伏自心
 
煙供法- (積聚福德資糧)
煙供法-  (積聚福德資糧)煙供法-  (積聚福德資糧)
煙供法- (積聚福德資糧)
 
負面情緒很難對付, 你必須全力以赴
負面情緒很難對付,你必須全力以赴負面情緒很難對付,你必須全力以赴
負面情緒很難對付, 你必須全力以赴
 
歲末綠度母除障法會
歲末綠度母除障法會歲末綠度母除障法會
歲末綠度母除障法會
 
長養心靈特質
長養心靈特質長養心靈特質
長養心靈特質
 
你唯一的依賴就是那永恆不變的佛法
 你唯一的依賴就是那永恆不變的佛法 你唯一的依賴就是那永恆不變的佛法
你唯一的依賴就是那永恆不變的佛法
 
第一世蔣貢仁波切開示集- 修心七要
第一世蔣貢仁波切開示集- 修心七要第一世蔣貢仁波切開示集- 修心七要
第一世蔣貢仁波切開示集- 修心七要
 
認識佛陀; 聽聞法教
認識佛陀; 聽聞法教認識佛陀; 聽聞法教
認識佛陀; 聽聞法教
 
讚揚彼此的美德;用大慈和坦誠開放來對待彼此
 讚揚彼此的美德;用大慈和坦誠開放來對待彼此 讚揚彼此的美德;用大慈和坦誠開放來對待彼此
讚揚彼此的美德;用大慈和坦誠開放來對待彼此
 
轉心四思維- 思量最甚深的教法使內在產生轉化
轉心四思維- 思量最甚深的教法使內在產生轉化轉心四思維- 思量最甚深的教法使內在產生轉化
轉心四思維- 思量最甚深的教法使內在產生轉化
 
時時把轉心四思維放在心上
時時把轉心四思維放在心上時時把轉心四思維放在心上
時時把轉心四思維放在心上
 
修心--將佛法與日常生活配合
修心--將佛法與日常生活配合修心--將佛法與日常生活配合
修心--將佛法與日常生活配合
 
修心與修行- 精進努力地轉化你的心
修心與修行- 精進努力地轉化你的心修心與修行- 精進努力地轉化你的心
修心與修行- 精進努力地轉化你的心
 

皈依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