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一、課文架構


                                     澳洲:小型有袋類哺乳動物
         位置孤立→原生物種豐富多樣化→觀光資源
                                     紐西蘭:奇異鳥
                   澳洲 :古老結晶岩盾地
         地質地形      紐西蘭:新褶曲山
                   大洋洲:大陸島、珊瑚礁島、火山島


 自然環境          澳洲:以乾旱、半乾旱氣候為主
         氣候    紐西蘭: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
               大洋洲:熱帶海洋性氣候、熱帶季風氣候


         生態保育政策       澳洲:保育水土資源、動植物資源,解決狐狸、野兔的氾濫
                      紐西蘭:發展觀光業、電影業



                    農牧業:小麥、綿羊、牛肉為主
              澳洲
資源出口型經濟             礦業:金屬礦物、能源礦物為主
                     畜牧業
              紐西蘭
                      林漁業




                澳洲土著:採集-狩獵民族
         原住民
民族與文化           紐西蘭毛利人:玻里尼西亞族群之一,農耕民族
                  英國人、愛爾蘭人為主體的社會
         歐人殖民
                    白澳政策的實施與廢除
                    亞裔移民增多
         脫歐入亞
                    與亞洲貿易額比例大幅上升


二、95 課綱下主要的概念與目標
   單元              主要概念                 教學目標
澳、紐的自然環 地理位置、自然景觀多樣化、生態 1-1 能認識澳紐自然環境的特徵。
境與生態保育   保育政策、永續經營          1-2 能了解澳紐自然環境與產業發展的關係。




                            1
1-3 能以個案認識澳紐對生態保育的重視。
澳洲、紐西蘭的 商業性農業、觀光資源        2-1 能了解澳洲、紐西蘭資源出口型經濟的發展背景。
經濟發展                      2-2 能以個案了解商業性農業的特質。
澳洲、紐西蘭的 區域結盟、APEC、移民政策、白 3-1 能蒐集澳紐原住民文化特色的資料。
多元族群與文   澳政策、多元民族、原住民族    3-2 能了解澳紐成為移民國家的因素。
化                         3-3 能了解移民政策對人口組成的影響。
                          3-4 能了解澳紐區域結盟的轉變。


三、 澳洲、紐西蘭的自然環境
 A.澳洲
   1.面積 768 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唯一獨佔一個大陸的國家。
   2.地質結構為縱向排列,中西部為高原 ,為岡瓦那蘭(Gondwanaland)古陸的一部份,因而擁
     有豐富的金屬礦物資源,如鐵、金、鎳等。中部為中生代與新生代沉積物堆積所成之平原,
     其中一個向斜盆地,因地下水資源豐富,形成著名的大自流井盆地,與南段的墨累-大令
     盆地,成為重要的農牧地帶。東部為山地,山勢東陡西緩,因為一月東南信風及東澳暖流
     影響,氣候濕潤。整體而言,澳洲平均高度僅 300 公尺,與歐洲近似,但沒有像中、南歐
     那樣廣闊的山地,也沒有像東歐那樣的大平原,其中一半以上的面積為 200~500 公尺間之
     高原。
    3.因南回歸線橫貫,氣候偏乾,降水量多在 500 公釐以下,年降水量分布,自北、東、南三
     面由沿海向內陸遞減,呈向西開口的環狀分布。因此森林分布在北、東、南三面的沿海地
     帶,向內則轉變為草原和沙漠。
 B.紐西蘭
   1.由北、南兩個大島及周圍小島所組成,面積 26.8 萬平方公里。
   2.地形上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平原面積很小。北島山地集中在東部,東陡西緩,中央為廣大
     的火山區,多湖泊、瀑布及溫泉。南島南阿爾卑斯山,縱貫島嶼的中、西部,山勢高峻崎
     嶇,高度 2,000~3,000 公尺,山上終年積雪,多現代冰川;西坡懸崖直逼海岸,東坡較為
     平緩,基督城附近的坎特伯里平原,為紐西蘭最大的平原也是最重要的農業區。
   3.緯度介於 340~370S 之間,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最冷月均溫 50~120,最熱月均溫 140~190。
     西岸因處迎風坡,降水量 1,000~3,000mm,東岸居背風坡,降水量 500~700mm。溫和濕潤
     的氣候,提供茂密的森林、遼闊的草原,極適宜畜牧業發展。


四、   澳洲小麥、綿羊業發展的環境背景
    澳洲東南部、西南部的牧草小麥帶,佔澳洲面積 13.5%,為著名的商業性混合農業帶。這一
帶七月(冬季)平均氣溫>5℃,一月(夏季)為 22~27℃,年降水量 350~500mm,冬雨較多,土壤為
壤土、石灰質土,地勢大致平坦,陡坡較少,頗適宜冬小麥生展。
    小麥牧草帶的發展,與歷史因素有關。19 世紀末由於雪梨、阿得雷德及墨爾本等沿海城市與
內陸鐵路之聯繫獲得改善,農民可在距離市場較遠的地方種植小麥。但因地力喪失、土壤侵蝕,
20 世紀初實施輪種、休耕制,每種植小麥 2 年,休耕 1 年。澳洲混合農場平均面積 500~2,000 公
頃不等,頗具規模,但人口密度僅 5~10 人/ km2,因此勞力投入低,機械化程度高。許多家庭式
農場,除小麥、牧草帶外,也種植大麥、燕麥、玉米…等作物。這些作物在旱季與其他作物歉收



                          2
時,仍能生長,可保障小麥降價時的收入,還可兼做牲畜飼料。因牛肉價格較高,可分散羊肉、
羊毛國際價格降低的風險,因此畜養比例逐漸增加。自 1931 年以來,澳洲小麥、綿羊產量與出
口均增加 1 倍,出口總額增加 2 倍,小麥及羊毛 90%供出口,羊肉有 50%外銷。
   一般而言,小麥生長地區年雨量若在 350 mm 以下,須依賴灌溉。多數小麥在冬季播種,春
末夏初收割,稱為冬小麥,佔世界 3/4 比例;其他 1/4 為春季播種,秋末收穫的春小麥。澳洲大
陸面積雖廣,但適宜生長小麥的地方不多,小麥主分布於新南威爾斯州大分水嶺山脈南段,及墨
累-大令谷地,次為西南部伯斯,內陸亦可見零散狹小的小麥區。
   澳洲均為每年 5~6 月間(冬季)播種, 12 月左右收割之冬小麥。由於澳洲天氣較暖,小麥成
熟較西歐、北美為早,生長期也較短。雨量較多地區,農民每 3 年休耕一年,休耕時蓄水以涵養
土地,濕潤地區則以輪耕法維持地力。澳洲小麥區未如加拿大、美國中部大草原廣闊,但集約化
程度、每公頃產量,均較歐、美、加等地為低。澳洲一直都是世界四大小麥輸出國(美、加、阿
根廷、澳洲)之一,且一向多於阿根廷,居世界第三位。澳洲的小麥收割後,由公路運至最近的
鐵路轉運站,再由鐵路運至港口輸出,大約有 1/3 的小麥磨成麵粉輸出,南亞的印尼、斯里蘭卡、
新加坡、馬來西亞及中國為其輸出的目的地;未經碾磨的小麥,則由輪船運往美國。(劉南威:
地理景觀)


五、   澳洲的土壤問題及影響
  澳洲是世界農業生產力最低的大陸,其原因與水資源缺乏、土壤肥力不足及鹽化問題有關。
  土壤肥力不足導因於澳洲的岩層十分古老,經過數十億年的雨水沖刷,肥力喪失殆盡。加上
缺乏火山、冰河活動,地殼上升速率慢,難以製造土壤養分。這也使得澳洲農牧業經營須仰賴人
工肥料,生產成本升高,競爭力薄弱。
  此外土壤鹽化問題也深深困擾澳洲。
  澳洲土壤鹽度高的原因有四:
  1.數百萬年來印度洋的海風挾帶鹽分吹至陸
地;例如西南部小麥帶。
  2.地勢低漥,遭受海水倒灌,水退之後,鹽
分便留了下來;例如海岸地帶。
  3.未與外海相通的內陸淡水湖,在水分蒸發
後,湖水鹽度升高,最後乾涸。例如中部低地的
鹽分,可經由風力吹往澳洲東部及其他地區,有
些地方測出之鹽度高達 75kg/m2。
  4.農牧業不當灌溉:在乾燥
及半乾燥地區,灌溉作用使土壤
鹽鹼化程度更形加重。因灌溉用
水與降水進入土壤後,稀釋了土
壤中的鹽鹼物質。當乾季來臨或
太陽照射時,含有鹽分的水經毛
細管作用升至土壤表面,水分蒸
發,鹽分殘留、聚積表面形成鹽
鹼化現象。(圖:7-1:土壤鹽化過
程示意圖) (圖:7-2:小麥綿羊業之分布與土壤鹽化程度之比較)

                      3
此外,昆士蘭州與新南威爾斯州在水源地種植棉花,使土壤鹽分升高,並影響到下游地區無
毒農業與有機牧牛業的經營。
    土壤鹽化的結果,使農地拋荒,無法種植作物、飼養牲畜,有些鹽分滲入都市自來水系統,
危及飲用水品質與居民身體健康。過多的鹽分還損及道路、鐵路、機場、橋樑、水管、熱水管路、
雨水收集利用系統、家庭電器、工業設備、電話線路、電線、水處理場等,造成極大損失。
    目前鹽化問題最嚴重的地區為西澳大利亞與南澳大利亞,小麥田面積不斷縮減,估計未來將
有 1/3 的土地變成不毛之地。(Jared Diamond: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 (圖片資料來
源---趙老師的日文書)


六、     澳洲生態問題
    對澳洲環境影響最大者,莫過於歐洲殖民者帶來的文化價值觀。包括:羊的飼養、兔子與狐
狸的引進、外來植物取代本土植物、對英國的認同感強烈。
    英國殖民澳洲初期,因貿易路線切斷,西班牙與德國薩克森的羊毛無法進口,於是將美麗奴
(Merino)羊引進澳洲飼養,使澳洲逐漸發展為英國羊毛的來源地。1820~1850 年間由於羊毛體積
小、價值高,頗受歐洲市場歡迎,成為出口大宗。1970 年羊隻多達 1.8 億隻,過度放牧使土力耗
竭,成為不毛之地。有人建議改養適應當地植物與氣候的袋鼠,但因袋鼠不易馴化,且國際市場
接受度亦不高,故不易取代羊隻在澳洲的重要性。
    兔子與狐狸引進後,由於沒有天敵環伺,肆無忌憚繁衍,幾乎吃光了草原上的青草,使牛羊
存活不易,也使小型哺乳類動物數量大減甚至滅絕。
    當地採取毒藥與陷阱方式對付狐狸,但控制野兔數量殊為不易。20 世紀初期,澳洲曾修築橫
貫西部的籬笆,但無濟於事。有的農民先以挖土機剷除兔子的巢穴,再利用火藥摧毀。科學家利
用多發性黏液瘤病毒(myxomatosis)消滅兔子,成功減少了 90%以上的兔子,但在兔子產生抗藥性
之後,數目又漸漸回升;目前科學家採用杯狀病毒(calicivirus)減少兔子為患,預計每年支出金額
達數億美元。
    澳洲亦有過度砍伐森林,銷往日本供製紙之用的現象。由於低價出口原料,高價進口紙張製
品,加上樹木生長緩慢,成本過高,因此獲利極低,且付出極大的環境代價。澳洲周圍海域的魚
群生長速度也極為緩慢,水壩設施完成以後,下游地區不僅缺乏養分,水庫放出的水溫度太低,
也影響魚類的繁殖與生存。
    澳洲在鼓勵開墾、耕種的政策下,清除了過多的土生植物,極難恢復,且造成鹽度升高、地
力退化,進而造成農地廢棄、農民破產。過度施放殺蟲劑與肥料,也使生態遭受嚴重污染。農業
80%的利潤來自僅僅 0.8%以下的農地,且集中在東南角、西南角、昆士蘭州東部、阿得雷德南部,
農業產值僅佔國民生產毛額的 4%。為了微薄的收益清除植被,使土壤侵蝕日趨嚴重,海岸水域
變得混濁,觀光勝地大堡礁及海洋生態也因此蒙受其害,可謂得不償失。這現象也與英國價值觀
底下,高估了澳洲土地的農業價值,忽略永續經營有關。
    英國引進的觀賞植物,如今成為除之不盡的雜草。繁殖力超強的大本含羞草,莖表面有銳刺,
高達 6 公尺,種子多,繁殖力強,一年間面積便加倍。桉葉藤不僅有毒,還會阻礙其他植物的生
長。剷除天然植被栽種的作物,在收割之後,雨水會直接進入土壤深層,溶解鹽鹼物質,加重鹽
鹼化程度。雜草清除費用的支出,每年更高達 30 億美元。(Jared Diamond: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
      附錄:野兔問題深度探究
      澳洲野兔是危害最深的哺乳動物,屬侵入物種,與狐狸一樣,影響到澳洲原生動物的生存。

                                    4
每年歐洲野兔導致的作物損失高達數百萬美元。在馴養的環境下,兔子可變成親切、有益的寵物,
 但在沒有天敵的環境下,兔子引起極大的危害,澳洲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在澳洲野兔肆虐下,約有 1/8 的原生動物瀕臨絕跡,失去的原生植物更不計其數。有些具有
 保護土壤功能的植物被野兔啃食殆盡,加速了土壤侵蝕。當然也有些土壤侵蝕是發展農業、建立
 房屋時清理地面造成的。
      兔子最早在 1788 年進入澳洲,但危害最劇烈的這批是在 1859 年時,因狩獵需要,由湯馬斯‧
 奧斯汀所引進,位在維多利亞溫雀兒喜(Winchelsea)的領地,之後其他農莊紛紛跟進。如同羅馬
 地理學家史崔保(Strabo)所言,西元 2 世紀時,西班牙引進德國野兔,雖然只有一對,也迅速繁衍,
 並以挖鑿洞穴的方式使房子、樹木傾倒翻覆。正因沒有天敵,野兔繁衍極為快速,迅即遍佈整個
 澳洲大陸南方,甚至被稱為「覆蓋澳洲大陸的灰色地毯」            。
      澳洲擁有野兔快速繁衍的理想環境,因冬季溫和,使之得以全年生殖。由於農業擴展,沙漠、
 灌木叢、森林都被農作物取代,也成為兔子極佳的食物來源。1859 年的 24 隻兔子繁衍成 200 萬
 隻,即使槍殺或設陷阱都無法減少成長的數量。1870 年時野兔進入新南威爾斯,該州總理懸賞
 2.5 萬英鎊找尋解決之法。1885 年野兔進入昆士蘭州,1900 年幾乎遍及全澳洲,其繁衍之快速,
 非任何一種哺乳類能及。目前野兔分布集中於澳洲的中、南部,北部沙漠數量較少。
      澳洲地主可在合法的情況下控制野兔成長,而撲殺野兔也成為鄉間重要的消遣和娛樂。但撲
 殺、生育控制、驅逐…這些方法收效微小。西澳在 Kerundun 角和 Esperance 之間,建起阻擋野兔
 的藩籬,也因野兔可以跳躍得很高,鑿洞鑿得很深,即使藩籬長達數百英里,不留下任何牲畜和
 機械的通道,也根本無濟於事。
      用來福槍或是用水淹洞穴,當兔子逃跑時用散彈槍獵殺,也是常見的方式。毒殺也常用,例
 如 1980 年在穀物周圍,或牧場周圍施放噴灑毒劑,此法使用最普遍,成本也最低,問題在於以
 這種方式毒殺的兔子,人類與牲畜皆無法食用。
      還有利用雪貂在洞口捕捉回巢兔子的方法,但此法狩獵意義大過於消滅。1980 年因金屬爪的
 陷阱過於殘忍,禁止使用,改用橡皮陷阱;但橡皮陷阱頗費事,捕捉率又低,又只能施行於有人
 的地方,效益不高。
     科學家於 1950 年時使用多發性黏液瘤(Myxomatosis)病毒對付野兔,使其數量由 600 萬減為
 100 萬隻。但野兔產生抗體以後,1991 年時又增加到 200~300 萬隻。科學家 1996 年又研發出新
 的杯狀病毒(calicivirus)對付野兔,但致死率 65%,不若多發性黏液瘤的 99%。且這兩種病毒皆無
 藥可醫,前者甚至沒有疫苗,後者亦僅有一種疫苗,因此每年有數以千計的寵物兔子因感染而須
 執行安樂死。(維基百科全書)


七、   澳洲的水資源保育
     由於澳洲都市人口成長迅速,水需求激增,但氣候偏乾、降水減少,都市化程度升高又
使逕流量增加,加上人為浪費、不當的經營管理,使澳洲的水資源嚴重不足,尤以雪梨、伯斯兩都
市為最,乾旱地區也因之出現土質鹽鹼化現象。西南部情況亦頗為嚴重,例如伯斯在 1975 年後,
河川年流量由 2,850 億公升降為 1,640 億公升。去除土質中的鹽鹼物質,也消耗大量水源、電力,
並使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幅增加。
  針對水資源不足現象,澳洲提出國家水資源主張(National Water Initiative),進行開源節流。其
措施包括:
  1.收集暴雨。除了加強植被以利雨水入滲之外,也在建築物屋頂及都市道路設置暴雨收集設
    備,儲存暴雨供灌溉、沖洗或飲用。

                            5
2.廢水回收再製。在都市的淨水管、排水管之外,另設第三條管線專司廢水的收集、淨化。淨
  化後之水,在都市可灌溉花圃、草地及森林,亦可用於農莊灌溉、工業用水,甚至飲用水。
  廢水與暴雨亦應優先於污水,深入含水層與土壤層,以恢復土壤養分。目前雪梨的消費量遠
  超過供應量,而廢水回收率僅 3%,遠低於以色列及美國加州的 70%,且每年約有 75%的逕
  流直接由下水道排放入海,因此成為澳洲水資源最吃緊的地方。
3.落實水資源教育。加強居民對於水資源供需的認知,並於生活上實踐。
4.加強水資源管理。對水資源進行監測、管理、通報,改善河川流量及水資源的儲存與輸送裝
  置,使其利用更有效率。
5.設立省水裝置。如灑水型噴頭、水流調節器、省水型的洗衣機與洗碗機,可節約用水。
6.提高水價格。目前澳洲的水價僅及歐洲的 1/2,若提高水價,可將資金用於改善科技與設備,
  使水資源的抽取與供應更有效率;例如澳洲農莊進行廢棄水井的回堵工程,可減少受壓地下
  水的流失。


八、     澳洲的觀光資源
1.熱帶雨林:如卡卡度(Kakadu)國家公園保持森林、莽原等原始生態系統,湖泊溼地成為鳥類
 的天堂 芬瑟島為世界最大的沙洲島 也是世界唯一 200 公尺以上沙丘長有高大雨林的地區。
      。                      ,
2.珊瑚礁(Great Barrier Reef):東北海岸外的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有 400 多種珊
 瑚、1,500 種魚類、4,000 多種軟體動物。其中海牛(dugong)、綠龜(green turtle)有瀕臨絕種危
 機。
3.化石 澳洲東北部昆士蘭州 Riversleigh 與南澳大
     :
 利亞 Naracoorte 的哺乳類化石遺址,對於澳洲特
 殊品種動物的進化過程,提供了相當具體的證
 據。其中 Riversleigh 面積 1 萬公頃,石灰岩中的
 哺乳類化石,呈現地球發展史及生態系與生物的
 發展歷程,這是世界上化石種類最豐富、綿延最
 廣的地區。
4.岩石:最富盛名的艾爾斯巨岩,當地人稱為烏魯
 魯(Ururu),為土著的聖地,不同時間、不同角度
 會幻化為不同的色彩,蔚為奇觀。
5.山脈:雪梨西邊的藍山國家公園因桉樹揮發油質形成藍光而得名,其中三姊妹峰為砂岩積累
 而成之勝景。
6.海灣及海岸:位於澳洲最西端的鯊魚灣(Shark Bay)有眾多島嶼及陸地環繞,面積 4,800 km2,
 是世界最大的海床,也是最豐富的海藻生長地,其中一種海藻是地球最古老的生物。此外海
 牛數量世界第一,也擁有一些瀕臨絕種的哺乳類動物。坎貝爾港海岸綿延 32km 包括海蝕崖、
 海蝕洞、海蝕門、海蝕柱(稱「十二門徒岩」)等著名的海蝕地形。西澳的南邦(Nambung)國
 家公園為岩塔沙漠,以沙漠中佈滿的石灰岩著名。位於西澳海登的波浪岩,為 15 公尺高,
 110 公尺長之花崗岩,表層平滑有如波浪,卻並非海蝕造成,而是綜合風化、流水作用侵蝕
 所成,由於下方切割雕鑿,使上方呈現渾圓型態;上方黑色的線條與雨季時雨水傾瀉並生長
 藻類有關。
7.都市:雪梨倚傍海港發展為都市,以貝殼造型的歌劇院與雪梨大橋聞名,街道狹窄彎曲,與
 舊金山類似。墨爾本族充滿歐洲殖民風格,為寬闊整齊的棋盤式街道。

                           6
九、     澳洲的經濟
    澳洲有著蓬勃的西方型態的市場經濟,依據 2006 年的最新統計數字,澳洲與法國與德國相
較,平均每人所得較高,但消費水平較低。
    澳洲經濟以服務業為主體,佔 GDP(國內生產毛額)的 68%;農業與礦業僅佔 8%,但佔輸出
總額的 65%。澳洲不僅天然資源豐富,也是農業產品的主要輸出國,特別是穀物、羊毛與礦物,
礦物包括煤礦、金屬、天然氣…等,因此國際市場價格下降對於澳洲的經濟會產生很大的衝擊。
    澳洲在初級產品上所佔的優勢,主由澳洲大陸豐富的資源及相對狹小的國內市場而來。但也
正因為如同美國這麼大的面積上,僅有 2,030 萬人口,製造業僅佔國內生產毛額的 12%。
   澳洲的高生活水準,與澳洲人口稀少、包括作物、礦產、以及工業製品之多樣化且發展完善
之出口經濟有關。從最早的聚落發展迄今,始終以農牧業發展為主幹,二次大戰前佔出口 80%,
今日出口量更形增加,但輸出比例卻減少至 20%,這是因為礦產輸出比重增加的關係。
    1.農牧業:農牧業以牛羊、小麥最為重要,粗放為適應澳洲自然環境的一種經營方式。澳洲
農場的規模十分龐大,數千公頃的面積必須使用機械與飛機才能進行。例如南澳大利亞安娜河谷
(Anna Creek)區的牧場面積高達 31,080km2,簡直與台灣島的面積差不多。1850 年之時,更成為
世界最大的羊毛輸出國,且是英國紡織工業所需羊毛的最大供應國。1880 年以後冷藏事業的發
明,使得澳洲得以輸出肉、乳至國外,特別是亞洲國家;在東亞、東南亞、中東地區的超市與貯
藏室皆有許多澳洲產品陳列展售。羊隻頭數在 1970 年早期為 1.75 億頭,現降為 1.2 億頭。肉牛
及乳牛頭數反而增至 2,700 萬頭。肉牛主要集中於昆士蘭州與新南威爾斯州,乳牛則集中在墨累-
大令谷地。因此目前澳洲農牧產品以牛肉居首,小麥、羊毛次之。
    拜現代科技之賜,澳洲小麥產量甚多。20 世紀中葉機械化的推展,使得澳洲有近半的耕地皆
種植小麥,且極為粗放。雖然小麥僅佔澳洲輸出總值的 3.4%,但卻與美國、加拿大一樣同屬世
界穀倉所在的小麥輸出國。
    澳洲其他作物也很重要,如東北沿海的甘蔗,每年約生產 300~400 萬公噸,主要銷往日本及
其他亞洲國家。其他如熱帶水果,不僅可供地方消費,亦可輸出國外。
    受到歐盟關稅的影響,肉類、牛油、小麥、水果、蔗糖外銷歐洲國家受限,加上歐盟、美國
剩餘糧食外銷造成的競爭壓力,使澳洲年來作物外銷的比例落於礦產之後。
    2.礦業:澳洲是礦產資源的寶庫,不僅種類多,且產量很大。舉凡煤礦、黃金、鈾礦、鐵礦、
鐵礬土(鋁土)、天然氣、鉛鋅,產量均皆極為豐富。1960 年後礦產出口比重不斷增加,成為世界
最大的焦煤、鋁、鑽石的出口國,黃金的第三大出口國。日本是澳洲煤鐵的主要出口市場,澳洲
也是日本僅次於美國、印尼的主要投資國。
    3.工業:工業發展上屬於「進口替代」型態,即限制某些外國工業品進口,促進國內相關工
業的生產,逐漸在國內市場上以本國產品替代進口品,以替本國工業創造有利條件,是內向型經
濟發展戰略的產物,鋼鐵與汽車工業。此外也實施關稅壁壘政策保護工業。但因國內市場太小,
因此無法與國外產品競爭。
    過去 20 年間服務業產值快速上升至 70%,製造業在比例下降至 26%,服務業主要與觀光業、
金融業發展有關;農業僅餘 4%。製造業分布在各州首府,原因與勞工集中、市場較大、政府與
工商業聚集,又有便捷的國內外交通系統;其中最重要的中心在雪梨,次為墨爾本。
    4.觀光業:1980 年以後觀光業迅速竄起,成為繼農、牧、礦業之後的第四根支柱。觀光業締
造了該國 5%的收入,11%的外匯,6%的就業人口。雖然遠赴澳洲距離對其他國家而言頗為遙遠,
但每年仍吸引 500 萬名以上觀光客,而且幾乎都來自亞洲。以 1999 年為例,470 萬遊客之中,日

                         7
本遊客佔了 70 萬名。其餘包括新加坡、南韓、印尼、台灣、香港、馬來西亞、泰國、中國,總
計亞洲遊客佔了 42%。這就是為何有些人認為,澳洲經濟若無亞洲的支持,必然趨於衰頹;著名
的景點包括雪梨及其週邊腹地、黃金海岸的遊樂設施、2,000km 長的大堡礁…等。凱恩斯近年因
擁有熱帶景觀,加上國際機場設立,旅遊業成長迅速。
  目前澳洲最大的輸出目的地國為日本,最大的輸入來源國為美國;中國、德國、南韓、紐西
蘭都出口到澳洲,澳洲貨物則多出口到南韓、紐西蘭、中國、新加坡…等地。
  澳紐在 1970 年後升格為已開發國家,進入 21 世紀以後,在統一薪酬、保護關稅、高稅率、
平等主義下建立的社會,使國家生產力與競爭力有下降跡象,特別是與「亞洲之虎」的東南亞國
家相較時,遭受明顯衝擊。然而大多數人在這種情形下,仍不願放棄既有的美好生活方式。


十、     紐西蘭的經濟現況
     由表 6-1 可看出,1980 年以來,紐西蘭 GDP 的成長幅度。1984 年紐西蘭完成經濟改革計
畫,由過去主要仰賴出口至英國市場的經濟,轉變為工業化程度更高、且可進入全球化市場的
自由經濟。這種成長確實帶來了實質的收入,加強了技術能力與製造業部門,但也帶來了通貨
膨脹的壓力,但通膨指數依然是已開發國家之最低者。平均每人所得已經提升到與西歐國家相
同水準。由於紐西蘭的貿易依存度很高,使其對亞洲、歐洲、美國的經濟成長前景堪稱脆弱。
    1.農牧業:傳統上紐西蘭的經濟植基於極有                     1980 年 1985 年 1990 年 1995 年 2000 年 2005 年

效率的農業系統。1642 年荷蘭探險家塔斯曼             GDP(百萬紐幣)  22,976 45,003 73,745 91,881 114,563 154,108

(Abel Janszoon Tasman)首先發現紐西蘭,1769 與美金匯率(NZD) 1.02 2.00 1.67 1.52 2.18 1.41
年詹姆斯‧科克(James Cook)抵達此地,但正式 通貨膨脹指數                30     53     84     93     100     113
聚落發展於 1840 年以後。因氣候冷溼,適宜種 (以 2000 年=100)
植牧草,因此傳統土地的經營以畜牧業為主; 表 6-:紐西蘭 1980~2005 年 GDP 的成長狀況(來源:國際貨幣基金會)
200 年後的今日仍未改變。
    紐西蘭牲畜與人口的比例為 14:1,牛羊輸出幾乎佔有整個外銷市場;也正由於人口非常稀
 少,因此平均每人貿易額相對很高。它也是世界上羔羊、羊肉、牛油、乳酪、奶粉、羊毛、牛
 肉前幾名的外銷國。輸入品則多為工業製品及食物。
    農產輸出品包括肉類、乳品、林木、蔬果、魚類、羊毛。紐西蘭是烏拉圭貿易談判下改革的
 直接受益者,特別是長遠來看,農產品與乳製品享有更多的貿易機會。
    2.工業:由於強烈倚賴畜牧業,因此經濟基礎較為脆弱,平均每人收入約是澳洲的 3/4。雖
 然紐西蘭也生產一些煤、鐵,但種類、數量遠不及澳洲。地方市場的狹小、分散,又對產銷售
 形成很大限制。技術勞工的工資極為昂貴,海外市場競爭又極為激烈,所以能夠生存下來的製
 造業,幾乎都要依靠關稅或額外補助保護。在國際油價不斷上漲的衝擊之下,訂定水力發電與
 天然氣開發計畫,進一步發展食品加工、金屬鍛造、林木、紙張等製造業,而汽車裝配幾乎已
 經消失,製造業整體的重要性在下降之中。目前紐西蘭的工業產值與就業人口比例都在 25%左
 右。
    1983 年與澳洲簽訂友好雙邊經濟關係,不僅開放澳大利亞市場,且供應紐西蘭所需之原料,
 因此成為紐西蘭輸出、入貿易之最大夥伴。
    3.觀光:由於平原僅出現於北島沿海低地,以及南島東南側海岸,因此大多數地區生產力極
低,但頗多吸引人的觀光資源。


十一、 澳洲的移民政策與脫歐入亞的轉變

                                         8
與其他新大陸地區相較,歐洲人來到澳洲的時間最遲,主要原因包括:太平洋廣闊、盛行風
與洋流方向阻礙、以及大陸未顯示任何資源豐富的徵兆。1788 年以前,澳洲只有約 30 萬左右的
原住民,來源複雜、膚色黝黑的這些狩獵採集民族,在此生活了數千年之久。
    1770 年詹姆斯科克在東岸登陸,成為來到澳洲的第一個歐洲人。對最初的英國人而言,澳
洲是罪犯的流放地。監獄多設在港口或河流沿岸,以便運送罪犯、士兵、官員至此,這些監獄廣
布於新南威爾斯、維多利亞、昆士蘭、西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等地。阿得雷德由於土壤肥沃,
冬雨豐富,吸引自由移墾的德國人,為其例外。
    英國最初捕捉海豹與鯨魚獲取財富,發現大分水山脈西側綠草如茵,可充作牧場,又沒有大
型猛獸為天敵,於是大量養羊。白人在擴張自己的領土之時,不斷殺害、驅逐澳洲土著。結果英
人引進羊隻、狐狸、野兔,清除本土植物如尤加利樹及相思樹,引進觀賞植物,造成生態環境的
傷害,須花費巨額資金整治,而本土植物也瀕臨枯竭。
    探險家、刑滿開釋犯及其他移墾者陸續在 19 世紀移入。英政府給予移民土地所有權,但是
移入人口然非常之少。1850 年淘金熱潮發生時,帶來許多移民,產業也漸趨興盛、繁榮。1901
年 6 個殖民州---昆士蘭、新南威爾斯、維多利亞、南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聯合起
來組成澳大利亞聯邦,並以計畫興建的都市坎培拉為首都。
    19 世紀在非白人進入澳洲以後,官方實施限制移民政策,稱「白澳政策」        。白人政府認為以
為數較少的白人,統治如此廣袤的地區,又接近人口稠密的亞洲,極為脆弱、危險。當時政府政
策者要包括下列幾點:
    (1)經濟衰退或不景氣時反對接受大量移民,繁榮時例外。
    (2)優先接受白人移入。
    (3)除少數例外,一律驅逐非白人。
    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移民政策向由英國人主導,之後改由澳洲政府執行,逐漸修改政策,讓
其他歐洲人及盎格魯美洲人移入。特別是義大利、希臘、德國、荷蘭、南斯拉夫等國移民。這些
人使得澳洲的人口結構與殖民時期大有不同。澳洲政府小心翼翼的控制著移民的數量與比率。
    1970 年代澳洲對移民觀點產生改變,白澳政策暫時擱置。澳洲認清自己為亞太地區之一員,
開始接受亞洲移民,並與亞洲建立頻繁的經貿往來。以貿易而言,70%出口到亞洲國家,而輸往
歐洲的比例僅有 11%,前三名對象依次是日本、南韓、台灣;其中煤、鐵、鋁幾乎一半都銷到日
本。以移民而言,澳洲特別需要高教育水準、高工作技術的移民,且英語水準、能力高,家庭團
聚也列入考量。
    澳洲為吸收移民,使澳洲社會、經濟更趨多元化,自 1945 年起便成立了移民文化事務署
(DIMA),目前有 6000 名員工。1980 年起便提出移民計畫,吸引的技術性移民與投資性移民,迄
今已接受來自 180 個國家、超過 600 萬的移民,包括在人道主義之下接受的 62 萬人。移民愈來
愈年輕,英文能力愈來愈好,在專業領域表現良好,也是澳洲所需要的人才。此外,為了配合全
球化的浪潮,澳洲致力發展銀行保險、知識經濟等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希望引進更多的高知識勞
工。但因高齡人口的移入,會增加健康保險與社會福利的支出,因此有較多的限制。雪梨、墨爾
本集中了移民總數的 40%,使政府為紓解這種集中現象,鼓勵外國留學生進入鄉村大學就讀。移
民署也處理觀光簽證,2004 下半年到 2005 上半年之間入境的觀光客接近 400 萬名。當然,防範
走私偷渡者與恐怖分子查緝,以達到高效率的安全管理也是重要任務,不僅可確保國境安全,亦
可提升公民價值,確保文化多樣性與參與的公平性。但澳洲政府也同時對難民提供人道援助。
    1995~2006 年間,移民總數 109 萬人當中,來自亞洲的比率高達 42%,其中來自東南亞與東
北亞地區合佔亞裔的 64%以上。這些國家(地區)依序為:中國、菲律賓、印尼、越南、馬來西亞、

                         9
香港、新加坡、台灣、韓國、泰國、日本。1947 年時,81%以上的海外移民來自英語系國家,近
11 年已降至 25%。須注意的是,也有許多人因為澳洲工作機會有限、位置太過孤立偏僻…等,
外移至其他地區,2000 年時移出人口約 16.6 萬人。
     由於亞裔移民眾多,境內對亞裔移民的看法出現分歧。有人建議將容許移民的數量減為每年
5~6 萬人,且減少所謂家庭團聚的移民,以減少社會福利的支出。有人甚至認為應該徹底阻止非
白人移民,對原住民的援助也應減少。贊成開放移民者則認為澳洲有能力吸收每年 16 萬的移民,
且其數量不及總人口數 1%。因後者顯然居上風,因此澳洲繼續吸收移民,社會也趨向多元文化。
     由於澳洲在貿易、觀光、投資各方面,相當倚賴亞洲,因此 1901 年成立的澳大利亞聯邦,
未來有可能轉為澳大利亞共和國,正式成為亞太區域的一員。
    澳洲在國家生活、政治、經濟的基礎上必須變化,以適應這種新的局面。未來澳洲與亞洲聯
盟的趨勢已無法抵擋,產品對亞洲的吸引力、清除反亞洲的種族主義、是否接受更多的亞裔移
民…,仍是潛藏於白人社會底下的問題,非一朝一夕所能解決。其他問題還包括地廣人稀、形勢
孤立,即使航空交通與資訊技術進步亦然。
     紐西蘭的原住民毛利人在此居住超過千年,約佔 14~15%,為最大的少數民族;其他的少數
民族多在 1960 年後由紐埃、薩摩亞、托克勞、東加…等島移入。
     歐洲移民進入以後,使得紐西蘭 80%的人口來自歐洲,且多為英國後裔,其他尚有荷蘭人、
南斯拉夫人、德國人…等。毛利人在歐洲統治之下大量衰減,1970 年之後回升,估計 2050 年時
可恢復至 20%的水準。經濟、社會上,毛利人的地位均較為低落,不如澳洲土著在澳洲的地位。
    1970 年後,紐西蘭經濟狀況開始下滑,也致力改善其與亞洲國家間的關係。但紐西蘭人也強
烈擔心亞裔移民,特別是中國、印度的後裔,由於購屋置產能力強,對當地經濟可能造成強烈衝
擊,甚至改變當地社會結構。目前紐西蘭的亞裔人口 13 萬,僅佔總人口 3%,仍有抵制亞裔移民
進入的聲浪,其地理形勢及心理上的孤立程度,比起澳洲尤有過之,因此接受亞裔與否,將成為
21 世紀的重要抉擇。


十二、 澳洲、紐西蘭的都市化
  澳洲地廣人稀,都市化程度卻相當高。85%的居民住在都市,其中 40%居住在雪梨-墨爾本
的大都會帶,分別擁有 420 萬與 340 萬人。其原因與農業粗放,所需勞力極少有關。此外也與澳
洲二次戰後致力發展工業,以建立經濟多樣化、自給自足性與穩定性有關。
  澳洲前五大都市--雪梨、墨爾本、布利斯班、伯斯、阿得雷德,皆為各州首府所在之海港都
市。澳洲出口貨物多仰賴海運,甚至國內各州之間的商業也多利用海運;在 1901 年以前,各州
擁有自己的鐵路線向內通往內陸腹地,對外通往海港及世界各地;但由於軌距不同,造成國家內
部鐵路系統整合上的困難。
  紐西蘭以畜牧經濟為主,仍有 390 萬人居住於都市,與澳洲情況相似。但紐西蘭的都市規模
較小,最大都市奧克蘭僅 100 萬人,其他都市包括首都威靈頓、南島的基督城與丹尼丁。

十三、 澳洲的原住民
     澳洲土著極為落後、原始,陷於石器時代的泥沼之中,沒有農牧業,沒有金屬、弓箭,沒有
屋宇、村落,沒有文字,沒有城邦,更沒有國家。法國探險家形容其為:     「世界最悲慘的族群,
最接近野獸的人類。」這種看法仍然延續迄今。屬於同一族群的新幾內亞人,面積只有澳洲的
1/10,人口卻是澳洲的好幾倍,因此澳洲原住民的生活何以落後,成為文化地理學者探討的對象。
     由於 4 萬年前土著登陸以後,再無證據顯示人類繼續進入那塊大陸;因此判斷澳洲的人類社

                      10
會是在完全孤立隔絕的狀況下發展起來的,外界的技術、觀念難以傳入,本身所具有的動植物種
又極難馴化,因此保持極為原始、落後的狀態。當然也由於環境極為脆弱,既無火山噴發,陸地
又不上升,使得地勢平坦,土壤荒瘠;氣候有極為乾旱且變率極大,河川經常斷流或消失,土著
採取採集-漁獵的生活方式,可以養活的人口很少,因此無法分化,締造出高度的農、牧業文明。
此外澳洲內陸區域彼此間距離遙遠,生態差異極大,如昆士蘭州的熱帶雨林到東南維多利亞的溫
帶雨林間,距離長達 3,000 公里,使得人類、資源完全無法進行任何交流,也是重要因素。塔斯
馬尼亞島上的 4,000 名採集人,甚至完全與世隔絕。然而小規模人口的優點在於豐年得以逍遙,
荒年亦不至於困窘。
   澳洲土著採集的食物包括西米椰種子、鱔魚、野生小米、蕨類、野鼠,過程中完全藉助石器。
土著也已懂得用火,一方面可焚燒地面植物,開闢空間,促進某些植物生長,例如蘇鐵類的地下
根為袋鼠的食物,二方面火烤袋鼠也是他們的食物。土著分布的範圍極廣,但居住於降雨量較多
東南部河、湖、海地區的族群,在歐洲移墾者來到以後,土地立即被佔領,他們也因之被驅趕到
沙漠中;至於原來就生活在艱困地區的族群,便得以逃過外族入侵的滅絕命運。人口少、各社群
又相互隔離,以至於傳統的維持的文明的發展兩者俱疲。
   常有人提出疑問,為何屬於同源的新幾內亞沒有歐洲殖民,澳洲卻成為歐洲人殖民發展的已
開發國家?主因歐洲人無法抵抗新幾內亞的瘧疾與熱帶傳染病,且歐洲作物、牲畜完全無法適應
既熱且溼的新幾內亞的土地與氣候。且新幾內亞土著長期接觸外來的印尼人所帶來的各式傳染
病,早已產生抵抗力。反之,澳洲土著從未與外界接觸,因此不具有對天花、感冒、麻疹、傷寒、
水痘、百日咳、肺結核、梅毒等傳染病的抵擋能力,加上歐亞大陸已馴化的作物、牲畜皆得以種
植 飼養 因此澳洲便成為歐洲人的天下 (Jared Diamond:
 、  ,                。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賈德:戴蒙:槍砲、病菌與鋼鐵)
     歐洲人來到澳洲以後,原住民由 30~100 萬人劇減至 1920 年的 6 萬人。1950 年以後這種情
形逐漸扭轉過來。1991 年有 26.5 萬人確認為原住民,佔總人口 1.5%,其中有 2.7 萬的扥雷斯海
峽(Torres Strait)島民。他們多住在北領地或西北部保留區,且保持部落生活型態。人類學家稱之
為 Australoids 的這些人,雖然體型上有許多種類,但都具有相當高的一致性。血緣除了與印度南
邊、斯里蘭卡有些微弱關聯之外,基本上是獨一無二的。原住民可能是從一孤立族群發展起來,
產生變種而非混血。也有一小撮住在斯里蘭卡、蘇門答臘、帝汶、新幾內亞。1963 年時,原住民
獲得公民權,但仍然受到歧視,且生活水準極低。
     1880 年末期殖民者的同化政策,使他們進入白人的城鄉聚落,換取微薄的薪資、有限的福
利,連至出生的小孩都被帶走養育以便進行同化。1960 年開始,政府放棄了同化政策,承認他們
的獨特的文化與發展權利。透過 1976~1990 年的土地索還運動,原住民終於擁有北領地土地的
34%,約 46 萬 km2。1980 年之後,南澳大利亞政府與其他州陸續與原住民簽署協定。1989 年中,
原住民已擁有 64.8 萬 km2 的土地   ,租賃 18.2 萬 km2 的土地,有個西澳的保留區甚至有 20 萬 km2。
1990 年後,2/3 的原住民離開鄉村到都市居住。
     澳洲原住民由亞洲移入時,約有 500~600 個族群,講 200 多種語言,其中 50 餘種已失傳,
但不同族群間可相互溝通。他們具有牽繫著土地的強烈信仰,靠傳說與藝術傳承族群文化,也渡
過一段艱辛的被殖民統治的歲月。對於他們而言,人類與土地的關係是極為親密的。他們將開天
闢地那段緣起稱為「夢幻」         ;夢幻時,他們的祖先從地底升起,變成自然環境裡各種動物、水體、
石頭,及天空,無論形式如何,皆有心靈存在。利用口傳的習俗配合舞蹈與圖像,道出鮮活的歷
史,利用歌聲闡述土地的故事。
     北領地原住民展出的藝術包括:雕刻、樹皮畫、岩石畫,以及籃子、珠飾等手工藝品。其他

                                       11
地區也可見到他們的岩石雕刻與繪畫,有些原住民以賣畫為生。族人常使用一種稱之為
「didgeridoo」的竹製樂器,約 150 公分長,可吹出低沉、活潑的聲音,常在正式的儀式如日落、
割禮或祭典時吹奏。縱然文化多樣化,有著複雜的親屬鑑定方式,也制訂婚禮規章;但他們沒有
政治、經濟的組織,也沒有社會階層與首領。他們除了狩獵、採集以外,彼此間也交換貨物。


十四、 紐西蘭的原住民
    紐西蘭原住民為西元 1000 年移入之毛利人,為玻里尼西亞後裔。玻里尼西亞族群擅長航海、
耕作、捕魚,幾乎航行經過大洋洲中所以的島嶼,視其面積、偏遠程度、地勢高低、氣候、生產
力、生物資源來決定是否殖民於該地。紐西蘭北島溫度適中,火山灰形成的土壤肥沃,面積又大,
因此毛利人在此登陸並迅速繁衍。人口數與人口密度的成長,進一步影響到科技、經濟、社會和
政治組織;例如人口較多之地,有餘糧供應非農業人口的需要,發展灌溉系統、建築、政治、宗
教、軍事等機能,因此毛利人在北島的社會具有鮮明的階級區分、嚴密的政治組織。南島的原住
民則因緯度、地勢均高,氣候嚴寒,放棄農作,轉為採集民族,生活較為落後。
    紐西蘭的原住民為毛利人,屬於玻里尼西亞族群,佔總人口 10%。其來源有兩種說法:一是
1000 年前由夏威夷群島附近的 Hawaiki 島移來,當時活火山上覆蓋著白雪,毛利人將之命名為
Aotearoa,表示其為白雲覆蓋之地。另一種說法流傳更廣,謂其來自中國,經過台灣、菲律賓、
印尼,進入美拉尼西亞,甚至進入飛枝群島;再從那裡去到薩摩亞、馬魁薩斯,再轉往大溪地,
再從那裡遷移到科克群島,並進入紐西蘭。有人認為是順著風向遷移,亦有證據顯示他們具有古
代的星象、洋流常識。荷蘭籍探險家阿貝爾‧塔斯曼是第一個遇到毛利人的歐洲人,在一次衝突
中,有 4 名船員遇害。1769 年詹姆斯科克船長到達此地,建立了與毛利人之間的友好關係,1800
年以後,歐洲船隻陸續前來,此時戰爭與疾病使毛利人數大幅縮減到只剩 10 萬人。
1840 年英國代表與毛利酋長簽訂和約,建立英國法規,給予毛利人英國身分,並承認其擁有土地
的權利。現在這些條款引起很多爭論,現在紐西蘭政府以償還了一些過去非法沒收的土地,毛利
人口也增加到 25 萬人,主要集中於氣候較為溫暖的北島。歐洲人來到以前,他們用口語方式傳
承子孫,包括一些傳說與歌謠,最有名的是「戰舞」       ,最早是在戰爭之前演出,最後變成在球賽
之前演出。用碰鼻子代表歡迎,也有紋面的習俗。用葉子包覆著羊肉、豬肉、雞肉、馬鈴薯、甜
薯燒烤,最後用土覆蓋以保持熱氣,烹煮約需 3 小時的時間,以使食物散放出陶土的香氣。


十五、 歐洲人的航行事蹟
  歐洲人至大洋洲的航行:歐洲早期以探險、尋金、傳教等種種理由出發航海,環行世界。其
中航行至大洋洲的著名事例,列舉如下。
  (1) 荷蘭探險家 Jacob Roggeveen 在 1722 年復活節的星期天,觀望到一偏僻的南太平洋小島,
     3 天後靠岸,命名為「復活島」        。
  (2) 1521 年麥哲倫經南美洲南端,首度進入太平洋,因見太平洋風平浪靜,故命名為「Pacific
     Ocean」 。當時航行的艱辛,由航海紀錄中可見一斑:         「…1520 年 11 月 28 日(星期三)從海
     峽出發,進入太平洋海域。已經 3 個月又 20 天沒有新鮮食物吃了。吃的是一些蟲蟻啃過
     的餅乾碎屑,還散發著鼠尿的惡臭;喝的是骯髒的黃水。我們甚至吃覆蓋用的牛皮,因為
     陽光、雨水和風的關係,這些牛皮特別的硬。我們想辦法,先把它泡入海中 4~5 天,再放
     到炭燼上烤,然後就吃掉它。我們也吃板子上掉落的碎屑;老鼠一隻賣到一塊半現金,還
     不一定買得到。更悲慘的是,許多人牙齦腫脹到不能吃任何東西,然後面臨的是死亡。我
     們在太平洋中航行了 4000 leguas,這海域真的是很平靜,至少在那段時間裡,沒碰過任何

                              12
風暴。」
 (3) 葡籍的科克船長,先後三次航行到大洋洲。第一次是 1768 年,抵達了大溪地,測量紐西
    蘭、發現了東澳的港口。第二次是 1772~1775 年,他到南極洲冰棚邊緣測量世界的周長。
    第三次 1776 年,他「發現」了夏威夷。他認為歐洲人為大洋洲島嶼帶來了慾求與疾病,
    反而破壞了原有的快樂和寧靜。對於大洋洲島嶼在民族、語言上呈現的一致性,科克船長
    航行至此時,亦不禁嘆道:          「這難道不奇特嗎?一種民族有辦法,把他們自己分布在這廣
    闊大洋中的所有島嶼!」他在 1779 年被夏威夷土著所殺害。他的航海歷程,為典型的英
    國式研究:嘗試拓展世界知識、增進航行安全。他所收集的異國動植物很多,又成功的以
    新鮮蔬果與德國泡菜,克服了船員經常罹患的壞血病。
 (4) 法籍的 Louis-Antoinede Bougainville 在 1760 年為尋找戰略要地來到大溪地。他對大溪地
    的描寫,導引出其後盧梭崇尚自然概念理論的動機。
 (5) 達爾文於 1831 年,隨英國海軍探測船艦「小獵犬號」                      ,環球航行五年。在穿越南美洲南端
    後,進入太平洋地區。他對太平洋的描述摘錄如下:                          「你必須親自航過這片偉大的海洋,
    才能體會它的遼闊,…一連好幾周,什麼都沒有,只除了這片一樣藍、一樣深沉的大洋。…
    它和想像中所有的靜止地點一樣,全都像是影子,人們向它靠近,但永遠無法到達。」他
    順東北信風進入大溪地的馬塔維灣(Matavai Bay),享用當地的食物-香蕉、鳳梨、椰子,以
    及用石頭燒烤的魚貝等;居住的小茅屋亦是就地取材,用竹子、香蕉搭建。他對紐西蘭、
    澳洲的印象不如大溪地,認為澳洲是一處「長著病懨懨尤加利樹,吹著火熱的風,景色單
    調的罪犯社會。」      但此行中,他測試出珊瑚礁的生成,與海平面上升和陸地相對沉降有關。
 (6) 歐洲人航行的負面影響:1805~1835 年間,估計有 400 萬隻海豹被捕殺,速度竟可快到一
    人一小時剝取 50 隻海豹皮!而大溪地的人口,也由 1768 年時的 40,000 人,降至 30 年後
    的 15,000 人;馬魁沙斯島 1770 年時有 50,000 人,降到最低時僅有 1,200 人;夏威夷最早
    開發的肯尼歐哈灣(Kaneohel Bay)18 世紀時有 30 萬人,歐洲、美洲人至該地以後,僅餘 4
    萬人。(Reader’s Digest:Among the islands of the Pacific)



十六、教學資源
 1. Bradshaw White Dymond Chacho(2007):Contemporary World Regional Geography, 2nd edition, Mc Graw Hill
 2. Rowntree, Lewis, Price, Wyckoff(2006):Diversity Amid Globalization- World Regions,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3rd edition, Pearson Prentice Hall
 3. David L. Clawson, Merrill L. Johnson(2004):World Regional Geography- A Development Approach, 8th ,
      Prentice Hall
 4.   Arthur Getis, Judith Getis, Jerome D. Fellmann(2004):Introduction to Geography, 9th edition, Mc Graw Hill
 5.   H.J. de Blij, Peter O. Muller(2004):Concepts and Regions in Geography, 2nd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 Inc.
 6.   Naiura(2004):My First Dreamtime dot art colouring-in book,Bartel Publication
 7.   Fiona Alexander and Rohan Nelson(2003):Monitoring land degradation in the wheat-sheep zone of Western
      Australia, Australian Bureau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8. David Waugh(2002): Geography-An Integrated Approach, Nelson Thornes
 9. Christine Inglis(2001):Economy Prompts Australia to Welcome More Migrants
 10. James M. Rubenstein(1999):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Geography, Prentice Hall
 11. Reader’s Digest(1997):Among the islands of the Pacific, The Reader’s Digest Association Limited, NSW,

                                                    13
Australia
12. 藍麗娟(2006):驚豔紐西蘭---美麗經濟學,天下雜誌雙週刊 352 期
13. Jared Diamond(2005):Collapse- How Societies Choos e to Fail or Succeed, 廖月娟譯: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
   天,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14. 孫亞飛主編(2005):世界自然奇觀,漢宇國際出版公司
15. 李偉、王娟主編(2005):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漢宇國際出版公司
16. 羅博立、馬承涵(2000):新地理 5,文達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17. Jared Diamond(1998):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王道還,廖月娟譯:槍砲、病菌
   與鋼鐵,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18. 劉南威主編(1997):地理景觀,台灣珠海出版有限公司
19. Marlo Morgan 著,李永平譯(1997):曠野的聲音(Mutant Message Down under),智庫股份有限公司
20. Alan Moorehead 著,楊玉齡譯(1996):達爾文與小獵犬號(Darwin and the Beagle),天下文化
21. 澳洲統計局(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http://abs.gov.au/
22. 澳洲鐵路網 http://www.railpage.org.au/railmaps/
23. 澳洲移民文化事務署(DIMA) http://www.immi.gov.au/about/department/who-we-are.htm
24. 紐西蘭外貿統計處 http://www.stats.govt.nz/




                                       14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Ch8 歐洲(一)
Ch8 歐洲(一)Ch8 歐洲(一)
Ch8 歐洲(一)lu morning
 
geo4-Ch01西亞(一) 翰林版
geo4-Ch01西亞(一) 翰林版geo4-Ch01西亞(一) 翰林版
geo4-Ch01西亞(一) 翰林版nhush
 
geo4-ch09臺灣的區域特色(95翰林版)
geo4-ch09臺灣的區域特色(95翰林版)geo4-ch09臺灣的區域特色(95翰林版)
geo4-ch09臺灣的區域特色(95翰林版)nhush
 
10 2天氣系統
10 2天氣系統10 2天氣系統
10 2天氣系統
Ruei-Chian Tsai
 
geo2-Ch03 東南亞(一) 翰林版
geo2-Ch03 東南亞(一) 翰林版geo2-Ch03 東南亞(一) 翰林版
geo2-Ch03 東南亞(一) 翰林版nhush
 
高中B1衛星影像的判讀與使用
高中B1衛星影像的判讀與使用高中B1衛星影像的判讀與使用
高中B1衛星影像的判讀與使用Deborah Wang
 
世界地理-西亞與中亞(國中地理)
世界地理-西亞與中亞(國中地理)世界地理-西亞與中亞(國中地理)
世界地理-西亞與中亞(國中地理)
Min-sheng Hung
 
geo1-L13自然景觀帶
geo1-L13自然景觀帶geo1-L13自然景觀帶
geo1-L13自然景觀帶nhush
 
台灣中部區域
台灣中部區域台灣中部區域
台灣中部區域mcvsgeo
 
South dakota
South dakotaSouth dakota
South dakota
2017HymillerM1
 
獨立國協
獨立國協獨立國協
獨立國協mcvsgeo
 
Textile Industry
Textile IndustryTextile Industry
Textile Industry
Collaborator
 
問題分析與解決方法介紹
問題分析與解決方法介紹問題分析與解決方法介紹
問題分析與解決方法介紹
joe lo
 
中地理論
中地理論中地理論
中地理論mcvsgeo
 
10 1氣候要素
10 1氣候要素10 1氣候要素
10 1氣候要素
Ruei-Chian Tsai
 
Ch02人口成長與遷移(龍騰版)
Ch02人口成長與遷移(龍騰版)Ch02人口成長與遷移(龍騰版)
Ch02人口成長與遷移(龍騰版)nhush
 
【Junior個股_胡連】
【Junior個股_胡連】【Junior個股_胡連】
【Junior個股_胡連】
Collaborator
 
US History Ch. 5 Section 2 Notes
US History Ch. 5 Section 2 NotesUS History Ch. 5 Section 2 Notes
US History Ch. 5 Section 2 Notes
skorbar7
 
Powerpoint
PowerpointPowerpoint
Powerpoint
2016WardM
 

What's hot (20)

Ch8 歐洲(一)
Ch8 歐洲(一)Ch8 歐洲(一)
Ch8 歐洲(一)
 
geo4-Ch01西亞(一) 翰林版
geo4-Ch01西亞(一) 翰林版geo4-Ch01西亞(一) 翰林版
geo4-Ch01西亞(一) 翰林版
 
geo4-ch09臺灣的區域特色(95翰林版)
geo4-ch09臺灣的區域特色(95翰林版)geo4-ch09臺灣的區域特色(95翰林版)
geo4-ch09臺灣的區域特色(95翰林版)
 
10 2天氣系統
10 2天氣系統10 2天氣系統
10 2天氣系統
 
geo2-Ch03 東南亞(一) 翰林版
geo2-Ch03 東南亞(一) 翰林版geo2-Ch03 東南亞(一) 翰林版
geo2-Ch03 東南亞(一) 翰林版
 
高中B1衛星影像的判讀與使用
高中B1衛星影像的判讀與使用高中B1衛星影像的判讀與使用
高中B1衛星影像的判讀與使用
 
世界地理-西亞與中亞(國中地理)
世界地理-西亞與中亞(國中地理)世界地理-西亞與中亞(國中地理)
世界地理-西亞與中亞(國中地理)
 
geo1-L13自然景觀帶
geo1-L13自然景觀帶geo1-L13自然景觀帶
geo1-L13自然景觀帶
 
台灣中部區域
台灣中部區域台灣中部區域
台灣中部區域
 
South dakota
South dakotaSouth dakota
South dakota
 
獨立國協
獨立國協獨立國協
獨立國協
 
Textile Industry
Textile IndustryTextile Industry
Textile Industry
 
問題分析與解決方法介紹
問題分析與解決方法介紹問題分析與解決方法介紹
問題分析與解決方法介紹
 
中地理論
中地理論中地理論
中地理論
 
10 1氣候要素
10 1氣候要素10 1氣候要素
10 1氣候要素
 
Ch02人口成長與遷移(龍騰版)
Ch02人口成長與遷移(龍騰版)Ch02人口成長與遷移(龍騰版)
Ch02人口成長與遷移(龍騰版)
 
國中部ch5講義
國中部ch5講義國中部ch5講義
國中部ch5講義
 
【Junior個股_胡連】
【Junior個股_胡連】【Junior個股_胡連】
【Junior個股_胡連】
 
US History Ch. 5 Section 2 Notes
US History Ch. 5 Section 2 NotesUS History Ch. 5 Section 2 Notes
US History Ch. 5 Section 2 Notes
 
Powerpoint
PowerpointPowerpoint
Powerpoint
 

Similar to 高中B3澳紐地理位置及空間分佈的比較研究 補充資料

高中B3澳紐地理位置及空間分佈的比較研究
高中B3澳紐地理位置及空間分佈的比較研究高中B3澳紐地理位置及空間分佈的比較研究
高中B3澳紐地理位置及空間分佈的比較研究Deborah Wang
 
Geili 2012.2.25-wwf
Geili 2012.2.25-wwfGeili 2012.2.25-wwf
Geili 2012.2.25-wwfYiruo Dong
 
20110429彰化海岸國際級重要濕地簡報)
20110429彰化海岸國際級重要濕地簡報)20110429彰化海岸國際級重要濕地簡報)
20110429彰化海岸國際級重要濕地簡報)佳真 王
 
PPT_for_BIT_ai1
PPT_for_BIT_ai1PPT_for_BIT_ai1
PPT_for_BIT_ai1tristachak
 
回歸自然農法簡介
回歸自然農法簡介 回歸自然農法簡介
回歸自然農法簡介
ruru5788
 
休閒農業旅遊服務
休閒農業旅遊服務休閒農業旅遊服務
休閒農業旅遊服務
ssuserf1c7ba1
 
1000106 海洋休閒與生態維護(120)
1000106 海洋休閒與生態維護(120)1000106 海洋休閒與生態維護(120)
1000106 海洋休閒與生態維護(120)
佾佳 陳
 
回歸自然農法簡介
回歸自然農法簡介 回歸自然農法簡介
回歸自然農法簡介
ruru5788
 
綠黨 台灣生態與文化 V2
綠黨 台灣生態與文化 V2綠黨 台灣生態與文化 V2
綠黨 台灣生態與文化 V2
The Pengs & Wens
 
Queensland travel
Queensland travelQueensland travel
Queensland travel
Cathy Tsui
 
挽救天猛公森林保留區
挽救天猛公森林保留區 挽救天猛公森林保留區
挽救天猛公森林保留區
mnsgerikcrc
 
2008台灣珊瑚礁總體檢報告書
2008台灣珊瑚礁總體檢報告書2008台灣珊瑚礁總體檢報告書
2008台灣珊瑚礁總體檢報告書台灣珊瑚礁體檢
 
3-4陸域生態系
3-4陸域生態系3-4陸域生態系
3-4陸域生態系neurorule
 
國家公園導讀
國家公園導讀國家公園導讀
國家公園導讀pie5212
 
漁業轉型科技生態村
漁業轉型科技生態村漁業轉型科技生態村
漁業轉型科技生態村
Jaing Lai
 
科技生態漁村
科技生態漁村科技生態漁村
科技生態漁村
Jaing Lai
 
01.2011年.我在紐西蘭8號 (2021年.再版)~前言.行程表
01.2011年.我在紐西蘭8號 (2021年.再版)~前言.行程表01.2011年.我在紐西蘭8號 (2021年.再版)~前言.行程表
01.2011年.我在紐西蘭8號 (2021年.再版)~前言.行程表
溫秀嬌
 

Similar to 高中B3澳紐地理位置及空間分佈的比較研究 補充資料 (20)

高中B3澳紐地理位置及空間分佈的比較研究
高中B3澳紐地理位置及空間分佈的比較研究高中B3澳紐地理位置及空間分佈的比較研究
高中B3澳紐地理位置及空間分佈的比較研究
 
Geili 2012.2.25-wwf
Geili 2012.2.25-wwfGeili 2012.2.25-wwf
Geili 2012.2.25-wwf
 
澳洲
澳洲澳洲
澳洲
 
Zi yan
Zi yanZi yan
Zi yan
 
20110429彰化海岸國際級重要濕地簡報)
20110429彰化海岸國際級重要濕地簡報)20110429彰化海岸國際級重要濕地簡報)
20110429彰化海岸國際級重要濕地簡報)
 
PPT_for_BIT_ai1
PPT_for_BIT_ai1PPT_for_BIT_ai1
PPT_for_BIT_ai1
 
回歸自然農法簡介
回歸自然農法簡介 回歸自然農法簡介
回歸自然農法簡介
 
休閒農業旅遊服務
休閒農業旅遊服務休閒農業旅遊服務
休閒農業旅遊服務
 
1000106 海洋休閒與生態維護(120)
1000106 海洋休閒與生態維護(120)1000106 海洋休閒與生態維護(120)
1000106 海洋休閒與生態維護(120)
 
回歸自然農法簡介
回歸自然農法簡介 回歸自然農法簡介
回歸自然農法簡介
 
綠黨 台灣生態與文化 V2
綠黨 台灣生態與文化 V2綠黨 台灣生態與文化 V2
綠黨 台灣生態與文化 V2
 
Queensland travel
Queensland travelQueensland travel
Queensland travel
 
挽救天猛公森林保留區
挽救天猛公森林保留區 挽救天猛公森林保留區
挽救天猛公森林保留區
 
2008台灣珊瑚礁總體檢報告書
2008台灣珊瑚礁總體檢報告書2008台灣珊瑚礁總體檢報告書
2008台灣珊瑚礁總體檢報告書
 
3-4陸域生態系
3-4陸域生態系3-4陸域生態系
3-4陸域生態系
 
國家公園導讀
國家公園導讀國家公園導讀
國家公園導讀
 
漁業轉型科技生態村
漁業轉型科技生態村漁業轉型科技生態村
漁業轉型科技生態村
 
科技生態漁村
科技生態漁村科技生態漁村
科技生態漁村
 
01.2011年.我在紐西蘭8號 (2021年.再版)~前言.行程表
01.2011年.我在紐西蘭8號 (2021年.再版)~前言.行程表01.2011年.我在紐西蘭8號 (2021年.再版)~前言.行程表
01.2011年.我在紐西蘭8號 (2021年.再版)~前言.行程表
 
Mai Po Project
Mai Po ProjectMai Po Project
Mai Po Project
 

More from Deborah Wang

亞洲整理表格
亞洲整理表格亞洲整理表格
亞洲整理表格Deborah Wang
 
單字按字母全2015.08.02
單字按字母全2015.08.02單字按字母全2015.08.02
單字按字母全2015.08.02
Deborah Wang
 
相似單字上傳版2014.11.17
相似單字上傳版2014.11.17相似單字上傳版2014.11.17
相似單字上傳版2014.11.17Deborah Wang
 
高中B4台灣的工業
高中B4台灣的工業高中B4台灣的工業
高中B4台灣的工業Deborah Wang
 
高中B4利用Arc reader講解台灣農業發展與轉型
高中B4利用Arc reader講解台灣農業發展與轉型高中B4利用Arc reader講解台灣農業發展與轉型
高中B4利用Arc reader講解台灣農業發展與轉型Deborah Wang
 
高中B4中國的工業
高中B4中國的工業高中B4中國的工業
高中B4中國的工業Deborah Wang
 
高中B4北京與上海
高中B4北京與上海高中B4北京與上海
高中B4北京與上海Deborah Wang
 
高中B4利用Arc reader輔助中國地理教學
高中B4利用Arc reader輔助中國地理教學高中B4利用Arc reader輔助中國地理教學
高中B4利用Arc reader輔助中國地理教學Deborah Wang
 
高中B4中國三大經濟地區
高中B4中國三大經濟地區高中B4中國三大經濟地區
高中B4中國三大經濟地區Deborah Wang
 
高中B4非洲饑荒問題
高中B4非洲饑荒問題高中B4非洲饑荒問題
高中B4非洲饑荒問題Deborah Wang
 
高中B4非洲的疾病分佈
高中B4非洲的疾病分佈高中B4非洲的疾病分佈
高中B4非洲的疾病分佈Deborah Wang
 
高中B4中南美洲政治經濟的發展及困境
高中B4中南美洲政治經濟的發展及困境高中B4中南美洲政治經濟的發展及困境
高中B4中南美洲政治經濟的發展及困境Deborah Wang
 
高中B4拉丁美洲自然環境
高中B4拉丁美洲自然環境高中B4拉丁美洲自然環境
高中B4拉丁美洲自然環境Deborah Wang
 

More from Deborah Wang (20)

亞洲整理表格
亞洲整理表格亞洲整理表格
亞洲整理表格
 
單字按字母全2015.08.02
單字按字母全2015.08.02單字按字母全2015.08.02
單字按字母全2015.08.02
 
相似單字上傳版2014.11.17
相似單字上傳版2014.11.17相似單字上傳版2014.11.17
相似單字上傳版2014.11.17
 
第4章基測
第4章基測第4章基測
第4章基測
 
英文單字09.30
英文單字09.30英文單字09.30
英文單字09.30
 
公民L4
公民L4公民L4
公民L4
 
公民L3 2
公民L3 2公民L3 2
公民L3 2
 
公民L3
公民L3公民L3
公民L3
 
公民L1
公民L1公民L1
公民L1
 
高中B4台灣的工業
高中B4台灣的工業高中B4台灣的工業
高中B4台灣的工業
 
高中B4利用Arc reader講解台灣農業發展與轉型
高中B4利用Arc reader講解台灣農業發展與轉型高中B4利用Arc reader講解台灣農業發展與轉型
高中B4利用Arc reader講解台灣農業發展與轉型
 
高中B4沙塵暴
高中B4沙塵暴高中B4沙塵暴
高中B4沙塵暴
 
高中B4中國的工業
高中B4中國的工業高中B4中國的工業
高中B4中國的工業
 
高中B4北京與上海
高中B4北京與上海高中B4北京與上海
高中B4北京與上海
 
高中B4利用Arc reader輔助中國地理教學
高中B4利用Arc reader輔助中國地理教學高中B4利用Arc reader輔助中國地理教學
高中B4利用Arc reader輔助中國地理教學
 
高中B4中國三大經濟地區
高中B4中國三大經濟地區高中B4中國三大經濟地區
高中B4中國三大經濟地區
 
高中B4非洲饑荒問題
高中B4非洲饑荒問題高中B4非洲饑荒問題
高中B4非洲饑荒問題
 
高中B4非洲的疾病分佈
高中B4非洲的疾病分佈高中B4非洲的疾病分佈
高中B4非洲的疾病分佈
 
高中B4中南美洲政治經濟的發展及困境
高中B4中南美洲政治經濟的發展及困境高中B4中南美洲政治經濟的發展及困境
高中B4中南美洲政治經濟的發展及困境
 
高中B4拉丁美洲自然環境
高中B4拉丁美洲自然環境高中B4拉丁美洲自然環境
高中B4拉丁美洲自然環境
 

高中B3澳紐地理位置及空間分佈的比較研究 補充資料

  • 1. 一、課文架構 澳洲:小型有袋類哺乳動物 位置孤立→原生物種豐富多樣化→觀光資源 紐西蘭:奇異鳥 澳洲 :古老結晶岩盾地 地質地形 紐西蘭:新褶曲山 大洋洲:大陸島、珊瑚礁島、火山島 自然環境 澳洲:以乾旱、半乾旱氣候為主 氣候 紐西蘭: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 大洋洲:熱帶海洋性氣候、熱帶季風氣候 生態保育政策 澳洲:保育水土資源、動植物資源,解決狐狸、野兔的氾濫 紐西蘭:發展觀光業、電影業 農牧業:小麥、綿羊、牛肉為主 澳洲 資源出口型經濟 礦業:金屬礦物、能源礦物為主 畜牧業 紐西蘭 林漁業 澳洲土著:採集-狩獵民族 原住民 民族與文化 紐西蘭毛利人:玻里尼西亞族群之一,農耕民族 英國人、愛爾蘭人為主體的社會 歐人殖民 白澳政策的實施與廢除 亞裔移民增多 脫歐入亞 與亞洲貿易額比例大幅上升 二、95 課綱下主要的概念與目標 單元 主要概念 教學目標 澳、紐的自然環 地理位置、自然景觀多樣化、生態 1-1 能認識澳紐自然環境的特徵。 境與生態保育 保育政策、永續經營 1-2 能了解澳紐自然環境與產業發展的關係。 1
  • 2. 1-3 能以個案認識澳紐對生態保育的重視。 澳洲、紐西蘭的 商業性農業、觀光資源 2-1 能了解澳洲、紐西蘭資源出口型經濟的發展背景。 經濟發展 2-2 能以個案了解商業性農業的特質。 澳洲、紐西蘭的 區域結盟、APEC、移民政策、白 3-1 能蒐集澳紐原住民文化特色的資料。 多元族群與文 澳政策、多元民族、原住民族 3-2 能了解澳紐成為移民國家的因素。 化 3-3 能了解移民政策對人口組成的影響。 3-4 能了解澳紐區域結盟的轉變。 三、 澳洲、紐西蘭的自然環境 A.澳洲 1.面積 768 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唯一獨佔一個大陸的國家。 2.地質結構為縱向排列,中西部為高原 ,為岡瓦那蘭(Gondwanaland)古陸的一部份,因而擁 有豐富的金屬礦物資源,如鐵、金、鎳等。中部為中生代與新生代沉積物堆積所成之平原, 其中一個向斜盆地,因地下水資源豐富,形成著名的大自流井盆地,與南段的墨累-大令 盆地,成為重要的農牧地帶。東部為山地,山勢東陡西緩,因為一月東南信風及東澳暖流 影響,氣候濕潤。整體而言,澳洲平均高度僅 300 公尺,與歐洲近似,但沒有像中、南歐 那樣廣闊的山地,也沒有像東歐那樣的大平原,其中一半以上的面積為 200~500 公尺間之 高原。 3.因南回歸線橫貫,氣候偏乾,降水量多在 500 公釐以下,年降水量分布,自北、東、南三 面由沿海向內陸遞減,呈向西開口的環狀分布。因此森林分布在北、東、南三面的沿海地 帶,向內則轉變為草原和沙漠。 B.紐西蘭 1.由北、南兩個大島及周圍小島所組成,面積 26.8 萬平方公里。 2.地形上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平原面積很小。北島山地集中在東部,東陡西緩,中央為廣大 的火山區,多湖泊、瀑布及溫泉。南島南阿爾卑斯山,縱貫島嶼的中、西部,山勢高峻崎 嶇,高度 2,000~3,000 公尺,山上終年積雪,多現代冰川;西坡懸崖直逼海岸,東坡較為 平緩,基督城附近的坎特伯里平原,為紐西蘭最大的平原也是最重要的農業區。 3.緯度介於 340~370S 之間,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最冷月均溫 50~120,最熱月均溫 140~190。 西岸因處迎風坡,降水量 1,000~3,000mm,東岸居背風坡,降水量 500~700mm。溫和濕潤 的氣候,提供茂密的森林、遼闊的草原,極適宜畜牧業發展。 四、 澳洲小麥、綿羊業發展的環境背景 澳洲東南部、西南部的牧草小麥帶,佔澳洲面積 13.5%,為著名的商業性混合農業帶。這一 帶七月(冬季)平均氣溫>5℃,一月(夏季)為 22~27℃,年降水量 350~500mm,冬雨較多,土壤為 壤土、石灰質土,地勢大致平坦,陡坡較少,頗適宜冬小麥生展。 小麥牧草帶的發展,與歷史因素有關。19 世紀末由於雪梨、阿得雷德及墨爾本等沿海城市與 內陸鐵路之聯繫獲得改善,農民可在距離市場較遠的地方種植小麥。但因地力喪失、土壤侵蝕, 20 世紀初實施輪種、休耕制,每種植小麥 2 年,休耕 1 年。澳洲混合農場平均面積 500~2,000 公 頃不等,頗具規模,但人口密度僅 5~10 人/ km2,因此勞力投入低,機械化程度高。許多家庭式 農場,除小麥、牧草帶外,也種植大麥、燕麥、玉米…等作物。這些作物在旱季與其他作物歉收 2
  • 3. 時,仍能生長,可保障小麥降價時的收入,還可兼做牲畜飼料。因牛肉價格較高,可分散羊肉、 羊毛國際價格降低的風險,因此畜養比例逐漸增加。自 1931 年以來,澳洲小麥、綿羊產量與出 口均增加 1 倍,出口總額增加 2 倍,小麥及羊毛 90%供出口,羊肉有 50%外銷。 一般而言,小麥生長地區年雨量若在 350 mm 以下,須依賴灌溉。多數小麥在冬季播種,春 末夏初收割,稱為冬小麥,佔世界 3/4 比例;其他 1/4 為春季播種,秋末收穫的春小麥。澳洲大 陸面積雖廣,但適宜生長小麥的地方不多,小麥主分布於新南威爾斯州大分水嶺山脈南段,及墨 累-大令谷地,次為西南部伯斯,內陸亦可見零散狹小的小麥區。 澳洲均為每年 5~6 月間(冬季)播種, 12 月左右收割之冬小麥。由於澳洲天氣較暖,小麥成 熟較西歐、北美為早,生長期也較短。雨量較多地區,農民每 3 年休耕一年,休耕時蓄水以涵養 土地,濕潤地區則以輪耕法維持地力。澳洲小麥區未如加拿大、美國中部大草原廣闊,但集約化 程度、每公頃產量,均較歐、美、加等地為低。澳洲一直都是世界四大小麥輸出國(美、加、阿 根廷、澳洲)之一,且一向多於阿根廷,居世界第三位。澳洲的小麥收割後,由公路運至最近的 鐵路轉運站,再由鐵路運至港口輸出,大約有 1/3 的小麥磨成麵粉輸出,南亞的印尼、斯里蘭卡、 新加坡、馬來西亞及中國為其輸出的目的地;未經碾磨的小麥,則由輪船運往美國。(劉南威: 地理景觀) 五、 澳洲的土壤問題及影響 澳洲是世界農業生產力最低的大陸,其原因與水資源缺乏、土壤肥力不足及鹽化問題有關。 土壤肥力不足導因於澳洲的岩層十分古老,經過數十億年的雨水沖刷,肥力喪失殆盡。加上 缺乏火山、冰河活動,地殼上升速率慢,難以製造土壤養分。這也使得澳洲農牧業經營須仰賴人 工肥料,生產成本升高,競爭力薄弱。 此外土壤鹽化問題也深深困擾澳洲。 澳洲土壤鹽度高的原因有四: 1.數百萬年來印度洋的海風挾帶鹽分吹至陸 地;例如西南部小麥帶。 2.地勢低漥,遭受海水倒灌,水退之後,鹽 分便留了下來;例如海岸地帶。 3.未與外海相通的內陸淡水湖,在水分蒸發 後,湖水鹽度升高,最後乾涸。例如中部低地的 鹽分,可經由風力吹往澳洲東部及其他地區,有 些地方測出之鹽度高達 75kg/m2。 4.農牧業不當灌溉:在乾燥 及半乾燥地區,灌溉作用使土壤 鹽鹼化程度更形加重。因灌溉用 水與降水進入土壤後,稀釋了土 壤中的鹽鹼物質。當乾季來臨或 太陽照射時,含有鹽分的水經毛 細管作用升至土壤表面,水分蒸 發,鹽分殘留、聚積表面形成鹽 鹼化現象。(圖:7-1:土壤鹽化過 程示意圖) (圖:7-2:小麥綿羊業之分布與土壤鹽化程度之比較) 3
  • 4. 此外,昆士蘭州與新南威爾斯州在水源地種植棉花,使土壤鹽分升高,並影響到下游地區無 毒農業與有機牧牛業的經營。 土壤鹽化的結果,使農地拋荒,無法種植作物、飼養牲畜,有些鹽分滲入都市自來水系統, 危及飲用水品質與居民身體健康。過多的鹽分還損及道路、鐵路、機場、橋樑、水管、熱水管路、 雨水收集利用系統、家庭電器、工業設備、電話線路、電線、水處理場等,造成極大損失。 目前鹽化問題最嚴重的地區為西澳大利亞與南澳大利亞,小麥田面積不斷縮減,估計未來將 有 1/3 的土地變成不毛之地。(Jared Diamond: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 (圖片資料來 源---趙老師的日文書) 六、 澳洲生態問題 對澳洲環境影響最大者,莫過於歐洲殖民者帶來的文化價值觀。包括:羊的飼養、兔子與狐 狸的引進、外來植物取代本土植物、對英國的認同感強烈。 英國殖民澳洲初期,因貿易路線切斷,西班牙與德國薩克森的羊毛無法進口,於是將美麗奴 (Merino)羊引進澳洲飼養,使澳洲逐漸發展為英國羊毛的來源地。1820~1850 年間由於羊毛體積 小、價值高,頗受歐洲市場歡迎,成為出口大宗。1970 年羊隻多達 1.8 億隻,過度放牧使土力耗 竭,成為不毛之地。有人建議改養適應當地植物與氣候的袋鼠,但因袋鼠不易馴化,且國際市場 接受度亦不高,故不易取代羊隻在澳洲的重要性。 兔子與狐狸引進後,由於沒有天敵環伺,肆無忌憚繁衍,幾乎吃光了草原上的青草,使牛羊 存活不易,也使小型哺乳類動物數量大減甚至滅絕。 當地採取毒藥與陷阱方式對付狐狸,但控制野兔數量殊為不易。20 世紀初期,澳洲曾修築橫 貫西部的籬笆,但無濟於事。有的農民先以挖土機剷除兔子的巢穴,再利用火藥摧毀。科學家利 用多發性黏液瘤病毒(myxomatosis)消滅兔子,成功減少了 90%以上的兔子,但在兔子產生抗藥性 之後,數目又漸漸回升;目前科學家採用杯狀病毒(calicivirus)減少兔子為患,預計每年支出金額 達數億美元。 澳洲亦有過度砍伐森林,銷往日本供製紙之用的現象。由於低價出口原料,高價進口紙張製 品,加上樹木生長緩慢,成本過高,因此獲利極低,且付出極大的環境代價。澳洲周圍海域的魚 群生長速度也極為緩慢,水壩設施完成以後,下游地區不僅缺乏養分,水庫放出的水溫度太低, 也影響魚類的繁殖與生存。 澳洲在鼓勵開墾、耕種的政策下,清除了過多的土生植物,極難恢復,且造成鹽度升高、地 力退化,進而造成農地廢棄、農民破產。過度施放殺蟲劑與肥料,也使生態遭受嚴重污染。農業 80%的利潤來自僅僅 0.8%以下的農地,且集中在東南角、西南角、昆士蘭州東部、阿得雷德南部, 農業產值僅佔國民生產毛額的 4%。為了微薄的收益清除植被,使土壤侵蝕日趨嚴重,海岸水域 變得混濁,觀光勝地大堡礁及海洋生態也因此蒙受其害,可謂得不償失。這現象也與英國價值觀 底下,高估了澳洲土地的農業價值,忽略永續經營有關。 英國引進的觀賞植物,如今成為除之不盡的雜草。繁殖力超強的大本含羞草,莖表面有銳刺, 高達 6 公尺,種子多,繁殖力強,一年間面積便加倍。桉葉藤不僅有毒,還會阻礙其他植物的生 長。剷除天然植被栽種的作物,在收割之後,雨水會直接進入土壤深層,溶解鹽鹼物質,加重鹽 鹼化程度。雜草清除費用的支出,每年更高達 30 億美元。(Jared Diamond: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 附錄:野兔問題深度探究 澳洲野兔是危害最深的哺乳動物,屬侵入物種,與狐狸一樣,影響到澳洲原生動物的生存。 4
  • 5. 每年歐洲野兔導致的作物損失高達數百萬美元。在馴養的環境下,兔子可變成親切、有益的寵物, 但在沒有天敵的環境下,兔子引起極大的危害,澳洲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在澳洲野兔肆虐下,約有 1/8 的原生動物瀕臨絕跡,失去的原生植物更不計其數。有些具有 保護土壤功能的植物被野兔啃食殆盡,加速了土壤侵蝕。當然也有些土壤侵蝕是發展農業、建立 房屋時清理地面造成的。 兔子最早在 1788 年進入澳洲,但危害最劇烈的這批是在 1859 年時,因狩獵需要,由湯馬斯‧ 奧斯汀所引進,位在維多利亞溫雀兒喜(Winchelsea)的領地,之後其他農莊紛紛跟進。如同羅馬 地理學家史崔保(Strabo)所言,西元 2 世紀時,西班牙引進德國野兔,雖然只有一對,也迅速繁衍, 並以挖鑿洞穴的方式使房子、樹木傾倒翻覆。正因沒有天敵,野兔繁衍極為快速,迅即遍佈整個 澳洲大陸南方,甚至被稱為「覆蓋澳洲大陸的灰色地毯」 。 澳洲擁有野兔快速繁衍的理想環境,因冬季溫和,使之得以全年生殖。由於農業擴展,沙漠、 灌木叢、森林都被農作物取代,也成為兔子極佳的食物來源。1859 年的 24 隻兔子繁衍成 200 萬 隻,即使槍殺或設陷阱都無法減少成長的數量。1870 年時野兔進入新南威爾斯,該州總理懸賞 2.5 萬英鎊找尋解決之法。1885 年野兔進入昆士蘭州,1900 年幾乎遍及全澳洲,其繁衍之快速, 非任何一種哺乳類能及。目前野兔分布集中於澳洲的中、南部,北部沙漠數量較少。 澳洲地主可在合法的情況下控制野兔成長,而撲殺野兔也成為鄉間重要的消遣和娛樂。但撲 殺、生育控制、驅逐…這些方法收效微小。西澳在 Kerundun 角和 Esperance 之間,建起阻擋野兔 的藩籬,也因野兔可以跳躍得很高,鑿洞鑿得很深,即使藩籬長達數百英里,不留下任何牲畜和 機械的通道,也根本無濟於事。 用來福槍或是用水淹洞穴,當兔子逃跑時用散彈槍獵殺,也是常見的方式。毒殺也常用,例 如 1980 年在穀物周圍,或牧場周圍施放噴灑毒劑,此法使用最普遍,成本也最低,問題在於以 這種方式毒殺的兔子,人類與牲畜皆無法食用。 還有利用雪貂在洞口捕捉回巢兔子的方法,但此法狩獵意義大過於消滅。1980 年因金屬爪的 陷阱過於殘忍,禁止使用,改用橡皮陷阱;但橡皮陷阱頗費事,捕捉率又低,又只能施行於有人 的地方,效益不高。 科學家於 1950 年時使用多發性黏液瘤(Myxomatosis)病毒對付野兔,使其數量由 600 萬減為 100 萬隻。但野兔產生抗體以後,1991 年時又增加到 200~300 萬隻。科學家 1996 年又研發出新 的杯狀病毒(calicivirus)對付野兔,但致死率 65%,不若多發性黏液瘤的 99%。且這兩種病毒皆無 藥可醫,前者甚至沒有疫苗,後者亦僅有一種疫苗,因此每年有數以千計的寵物兔子因感染而須 執行安樂死。(維基百科全書) 七、 澳洲的水資源保育 由於澳洲都市人口成長迅速,水需求激增,但氣候偏乾、降水減少,都市化程度升高又 使逕流量增加,加上人為浪費、不當的經營管理,使澳洲的水資源嚴重不足,尤以雪梨、伯斯兩都 市為最,乾旱地區也因之出現土質鹽鹼化現象。西南部情況亦頗為嚴重,例如伯斯在 1975 年後, 河川年流量由 2,850 億公升降為 1,640 億公升。去除土質中的鹽鹼物質,也消耗大量水源、電力, 並使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幅增加。 針對水資源不足現象,澳洲提出國家水資源主張(National Water Initiative),進行開源節流。其 措施包括: 1.收集暴雨。除了加強植被以利雨水入滲之外,也在建築物屋頂及都市道路設置暴雨收集設 備,儲存暴雨供灌溉、沖洗或飲用。 5
  • 6. 2.廢水回收再製。在都市的淨水管、排水管之外,另設第三條管線專司廢水的收集、淨化。淨 化後之水,在都市可灌溉花圃、草地及森林,亦可用於農莊灌溉、工業用水,甚至飲用水。 廢水與暴雨亦應優先於污水,深入含水層與土壤層,以恢復土壤養分。目前雪梨的消費量遠 超過供應量,而廢水回收率僅 3%,遠低於以色列及美國加州的 70%,且每年約有 75%的逕 流直接由下水道排放入海,因此成為澳洲水資源最吃緊的地方。 3.落實水資源教育。加強居民對於水資源供需的認知,並於生活上實踐。 4.加強水資源管理。對水資源進行監測、管理、通報,改善河川流量及水資源的儲存與輸送裝 置,使其利用更有效率。 5.設立省水裝置。如灑水型噴頭、水流調節器、省水型的洗衣機與洗碗機,可節約用水。 6.提高水價格。目前澳洲的水價僅及歐洲的 1/2,若提高水價,可將資金用於改善科技與設備, 使水資源的抽取與供應更有效率;例如澳洲農莊進行廢棄水井的回堵工程,可減少受壓地下 水的流失。 八、 澳洲的觀光資源 1.熱帶雨林:如卡卡度(Kakadu)國家公園保持森林、莽原等原始生態系統,湖泊溼地成為鳥類 的天堂 芬瑟島為世界最大的沙洲島 也是世界唯一 200 公尺以上沙丘長有高大雨林的地區。 。 , 2.珊瑚礁(Great Barrier Reef):東北海岸外的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有 400 多種珊 瑚、1,500 種魚類、4,000 多種軟體動物。其中海牛(dugong)、綠龜(green turtle)有瀕臨絕種危 機。 3.化石 澳洲東北部昆士蘭州 Riversleigh 與南澳大 : 利亞 Naracoorte 的哺乳類化石遺址,對於澳洲特 殊品種動物的進化過程,提供了相當具體的證 據。其中 Riversleigh 面積 1 萬公頃,石灰岩中的 哺乳類化石,呈現地球發展史及生態系與生物的 發展歷程,這是世界上化石種類最豐富、綿延最 廣的地區。 4.岩石:最富盛名的艾爾斯巨岩,當地人稱為烏魯 魯(Ururu),為土著的聖地,不同時間、不同角度 會幻化為不同的色彩,蔚為奇觀。 5.山脈:雪梨西邊的藍山國家公園因桉樹揮發油質形成藍光而得名,其中三姊妹峰為砂岩積累 而成之勝景。 6.海灣及海岸:位於澳洲最西端的鯊魚灣(Shark Bay)有眾多島嶼及陸地環繞,面積 4,800 km2, 是世界最大的海床,也是最豐富的海藻生長地,其中一種海藻是地球最古老的生物。此外海 牛數量世界第一,也擁有一些瀕臨絕種的哺乳類動物。坎貝爾港海岸綿延 32km 包括海蝕崖、 海蝕洞、海蝕門、海蝕柱(稱「十二門徒岩」)等著名的海蝕地形。西澳的南邦(Nambung)國 家公園為岩塔沙漠,以沙漠中佈滿的石灰岩著名。位於西澳海登的波浪岩,為 15 公尺高, 110 公尺長之花崗岩,表層平滑有如波浪,卻並非海蝕造成,而是綜合風化、流水作用侵蝕 所成,由於下方切割雕鑿,使上方呈現渾圓型態;上方黑色的線條與雨季時雨水傾瀉並生長 藻類有關。 7.都市:雪梨倚傍海港發展為都市,以貝殼造型的歌劇院與雪梨大橋聞名,街道狹窄彎曲,與 舊金山類似。墨爾本族充滿歐洲殖民風格,為寬闊整齊的棋盤式街道。 6
  • 7. 九、 澳洲的經濟 澳洲有著蓬勃的西方型態的市場經濟,依據 2006 年的最新統計數字,澳洲與法國與德國相 較,平均每人所得較高,但消費水平較低。 澳洲經濟以服務業為主體,佔 GDP(國內生產毛額)的 68%;農業與礦業僅佔 8%,但佔輸出 總額的 65%。澳洲不僅天然資源豐富,也是農業產品的主要輸出國,特別是穀物、羊毛與礦物, 礦物包括煤礦、金屬、天然氣…等,因此國際市場價格下降對於澳洲的經濟會產生很大的衝擊。 澳洲在初級產品上所佔的優勢,主由澳洲大陸豐富的資源及相對狹小的國內市場而來。但也 正因為如同美國這麼大的面積上,僅有 2,030 萬人口,製造業僅佔國內生產毛額的 12%。 澳洲的高生活水準,與澳洲人口稀少、包括作物、礦產、以及工業製品之多樣化且發展完善 之出口經濟有關。從最早的聚落發展迄今,始終以農牧業發展為主幹,二次大戰前佔出口 80%, 今日出口量更形增加,但輸出比例卻減少至 20%,這是因為礦產輸出比重增加的關係。 1.農牧業:農牧業以牛羊、小麥最為重要,粗放為適應澳洲自然環境的一種經營方式。澳洲 農場的規模十分龐大,數千公頃的面積必須使用機械與飛機才能進行。例如南澳大利亞安娜河谷 (Anna Creek)區的牧場面積高達 31,080km2,簡直與台灣島的面積差不多。1850 年之時,更成為 世界最大的羊毛輸出國,且是英國紡織工業所需羊毛的最大供應國。1880 年以後冷藏事業的發 明,使得澳洲得以輸出肉、乳至國外,特別是亞洲國家;在東亞、東南亞、中東地區的超市與貯 藏室皆有許多澳洲產品陳列展售。羊隻頭數在 1970 年早期為 1.75 億頭,現降為 1.2 億頭。肉牛 及乳牛頭數反而增至 2,700 萬頭。肉牛主要集中於昆士蘭州與新南威爾斯州,乳牛則集中在墨累- 大令谷地。因此目前澳洲農牧產品以牛肉居首,小麥、羊毛次之。 拜現代科技之賜,澳洲小麥產量甚多。20 世紀中葉機械化的推展,使得澳洲有近半的耕地皆 種植小麥,且極為粗放。雖然小麥僅佔澳洲輸出總值的 3.4%,但卻與美國、加拿大一樣同屬世 界穀倉所在的小麥輸出國。 澳洲其他作物也很重要,如東北沿海的甘蔗,每年約生產 300~400 萬公噸,主要銷往日本及 其他亞洲國家。其他如熱帶水果,不僅可供地方消費,亦可輸出國外。 受到歐盟關稅的影響,肉類、牛油、小麥、水果、蔗糖外銷歐洲國家受限,加上歐盟、美國 剩餘糧食外銷造成的競爭壓力,使澳洲年來作物外銷的比例落於礦產之後。 2.礦業:澳洲是礦產資源的寶庫,不僅種類多,且產量很大。舉凡煤礦、黃金、鈾礦、鐵礦、 鐵礬土(鋁土)、天然氣、鉛鋅,產量均皆極為豐富。1960 年後礦產出口比重不斷增加,成為世界 最大的焦煤、鋁、鑽石的出口國,黃金的第三大出口國。日本是澳洲煤鐵的主要出口市場,澳洲 也是日本僅次於美國、印尼的主要投資國。 3.工業:工業發展上屬於「進口替代」型態,即限制某些外國工業品進口,促進國內相關工 業的生產,逐漸在國內市場上以本國產品替代進口品,以替本國工業創造有利條件,是內向型經 濟發展戰略的產物,鋼鐵與汽車工業。此外也實施關稅壁壘政策保護工業。但因國內市場太小, 因此無法與國外產品競爭。 過去 20 年間服務業產值快速上升至 70%,製造業在比例下降至 26%,服務業主要與觀光業、 金融業發展有關;農業僅餘 4%。製造業分布在各州首府,原因與勞工集中、市場較大、政府與 工商業聚集,又有便捷的國內外交通系統;其中最重要的中心在雪梨,次為墨爾本。 4.觀光業:1980 年以後觀光業迅速竄起,成為繼農、牧、礦業之後的第四根支柱。觀光業締 造了該國 5%的收入,11%的外匯,6%的就業人口。雖然遠赴澳洲距離對其他國家而言頗為遙遠, 但每年仍吸引 500 萬名以上觀光客,而且幾乎都來自亞洲。以 1999 年為例,470 萬遊客之中,日 7
  • 8. 本遊客佔了 70 萬名。其餘包括新加坡、南韓、印尼、台灣、香港、馬來西亞、泰國、中國,總 計亞洲遊客佔了 42%。這就是為何有些人認為,澳洲經濟若無亞洲的支持,必然趨於衰頹;著名 的景點包括雪梨及其週邊腹地、黃金海岸的遊樂設施、2,000km 長的大堡礁…等。凱恩斯近年因 擁有熱帶景觀,加上國際機場設立,旅遊業成長迅速。 目前澳洲最大的輸出目的地國為日本,最大的輸入來源國為美國;中國、德國、南韓、紐西 蘭都出口到澳洲,澳洲貨物則多出口到南韓、紐西蘭、中國、新加坡…等地。 澳紐在 1970 年後升格為已開發國家,進入 21 世紀以後,在統一薪酬、保護關稅、高稅率、 平等主義下建立的社會,使國家生產力與競爭力有下降跡象,特別是與「亞洲之虎」的東南亞國 家相較時,遭受明顯衝擊。然而大多數人在這種情形下,仍不願放棄既有的美好生活方式。 十、 紐西蘭的經濟現況 由表 6-1 可看出,1980 年以來,紐西蘭 GDP 的成長幅度。1984 年紐西蘭完成經濟改革計 畫,由過去主要仰賴出口至英國市場的經濟,轉變為工業化程度更高、且可進入全球化市場的 自由經濟。這種成長確實帶來了實質的收入,加強了技術能力與製造業部門,但也帶來了通貨 膨脹的壓力,但通膨指數依然是已開發國家之最低者。平均每人所得已經提升到與西歐國家相 同水準。由於紐西蘭的貿易依存度很高,使其對亞洲、歐洲、美國的經濟成長前景堪稱脆弱。 1.農牧業:傳統上紐西蘭的經濟植基於極有 1980 年 1985 年 1990 年 1995 年 2000 年 2005 年 效率的農業系統。1642 年荷蘭探險家塔斯曼 GDP(百萬紐幣) 22,976 45,003 73,745 91,881 114,563 154,108 (Abel Janszoon Tasman)首先發現紐西蘭,1769 與美金匯率(NZD) 1.02 2.00 1.67 1.52 2.18 1.41 年詹姆斯‧科克(James Cook)抵達此地,但正式 通貨膨脹指數 30 53 84 93 100 113 聚落發展於 1840 年以後。因氣候冷溼,適宜種 (以 2000 年=100) 植牧草,因此傳統土地的經營以畜牧業為主; 表 6-:紐西蘭 1980~2005 年 GDP 的成長狀況(來源:國際貨幣基金會) 200 年後的今日仍未改變。 紐西蘭牲畜與人口的比例為 14:1,牛羊輸出幾乎佔有整個外銷市場;也正由於人口非常稀 少,因此平均每人貿易額相對很高。它也是世界上羔羊、羊肉、牛油、乳酪、奶粉、羊毛、牛 肉前幾名的外銷國。輸入品則多為工業製品及食物。 農產輸出品包括肉類、乳品、林木、蔬果、魚類、羊毛。紐西蘭是烏拉圭貿易談判下改革的 直接受益者,特別是長遠來看,農產品與乳製品享有更多的貿易機會。 2.工業:由於強烈倚賴畜牧業,因此經濟基礎較為脆弱,平均每人收入約是澳洲的 3/4。雖 然紐西蘭也生產一些煤、鐵,但種類、數量遠不及澳洲。地方市場的狹小、分散,又對產銷售 形成很大限制。技術勞工的工資極為昂貴,海外市場競爭又極為激烈,所以能夠生存下來的製 造業,幾乎都要依靠關稅或額外補助保護。在國際油價不斷上漲的衝擊之下,訂定水力發電與 天然氣開發計畫,進一步發展食品加工、金屬鍛造、林木、紙張等製造業,而汽車裝配幾乎已 經消失,製造業整體的重要性在下降之中。目前紐西蘭的工業產值與就業人口比例都在 25%左 右。 1983 年與澳洲簽訂友好雙邊經濟關係,不僅開放澳大利亞市場,且供應紐西蘭所需之原料, 因此成為紐西蘭輸出、入貿易之最大夥伴。 3.觀光:由於平原僅出現於北島沿海低地,以及南島東南側海岸,因此大多數地區生產力極 低,但頗多吸引人的觀光資源。 十一、 澳洲的移民政策與脫歐入亞的轉變 8
  • 9. 與其他新大陸地區相較,歐洲人來到澳洲的時間最遲,主要原因包括:太平洋廣闊、盛行風 與洋流方向阻礙、以及大陸未顯示任何資源豐富的徵兆。1788 年以前,澳洲只有約 30 萬左右的 原住民,來源複雜、膚色黝黑的這些狩獵採集民族,在此生活了數千年之久。 1770 年詹姆斯科克在東岸登陸,成為來到澳洲的第一個歐洲人。對最初的英國人而言,澳 洲是罪犯的流放地。監獄多設在港口或河流沿岸,以便運送罪犯、士兵、官員至此,這些監獄廣 布於新南威爾斯、維多利亞、昆士蘭、西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等地。阿得雷德由於土壤肥沃, 冬雨豐富,吸引自由移墾的德國人,為其例外。 英國最初捕捉海豹與鯨魚獲取財富,發現大分水山脈西側綠草如茵,可充作牧場,又沒有大 型猛獸為天敵,於是大量養羊。白人在擴張自己的領土之時,不斷殺害、驅逐澳洲土著。結果英 人引進羊隻、狐狸、野兔,清除本土植物如尤加利樹及相思樹,引進觀賞植物,造成生態環境的 傷害,須花費巨額資金整治,而本土植物也瀕臨枯竭。 探險家、刑滿開釋犯及其他移墾者陸續在 19 世紀移入。英政府給予移民土地所有權,但是 移入人口然非常之少。1850 年淘金熱潮發生時,帶來許多移民,產業也漸趨興盛、繁榮。1901 年 6 個殖民州---昆士蘭、新南威爾斯、維多利亞、南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聯合起 來組成澳大利亞聯邦,並以計畫興建的都市坎培拉為首都。 19 世紀在非白人進入澳洲以後,官方實施限制移民政策,稱「白澳政策」 。白人政府認為以 為數較少的白人,統治如此廣袤的地區,又接近人口稠密的亞洲,極為脆弱、危險。當時政府政 策者要包括下列幾點: (1)經濟衰退或不景氣時反對接受大量移民,繁榮時例外。 (2)優先接受白人移入。 (3)除少數例外,一律驅逐非白人。 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移民政策向由英國人主導,之後改由澳洲政府執行,逐漸修改政策,讓 其他歐洲人及盎格魯美洲人移入。特別是義大利、希臘、德國、荷蘭、南斯拉夫等國移民。這些 人使得澳洲的人口結構與殖民時期大有不同。澳洲政府小心翼翼的控制著移民的數量與比率。 1970 年代澳洲對移民觀點產生改變,白澳政策暫時擱置。澳洲認清自己為亞太地區之一員, 開始接受亞洲移民,並與亞洲建立頻繁的經貿往來。以貿易而言,70%出口到亞洲國家,而輸往 歐洲的比例僅有 11%,前三名對象依次是日本、南韓、台灣;其中煤、鐵、鋁幾乎一半都銷到日 本。以移民而言,澳洲特別需要高教育水準、高工作技術的移民,且英語水準、能力高,家庭團 聚也列入考量。 澳洲為吸收移民,使澳洲社會、經濟更趨多元化,自 1945 年起便成立了移民文化事務署 (DIMA),目前有 6000 名員工。1980 年起便提出移民計畫,吸引的技術性移民與投資性移民,迄 今已接受來自 180 個國家、超過 600 萬的移民,包括在人道主義之下接受的 62 萬人。移民愈來 愈年輕,英文能力愈來愈好,在專業領域表現良好,也是澳洲所需要的人才。此外,為了配合全 球化的浪潮,澳洲致力發展銀行保險、知識經濟等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希望引進更多的高知識勞 工。但因高齡人口的移入,會增加健康保險與社會福利的支出,因此有較多的限制。雪梨、墨爾 本集中了移民總數的 40%,使政府為紓解這種集中現象,鼓勵外國留學生進入鄉村大學就讀。移 民署也處理觀光簽證,2004 下半年到 2005 上半年之間入境的觀光客接近 400 萬名。當然,防範 走私偷渡者與恐怖分子查緝,以達到高效率的安全管理也是重要任務,不僅可確保國境安全,亦 可提升公民價值,確保文化多樣性與參與的公平性。但澳洲政府也同時對難民提供人道援助。 1995~2006 年間,移民總數 109 萬人當中,來自亞洲的比率高達 42%,其中來自東南亞與東 北亞地區合佔亞裔的 64%以上。這些國家(地區)依序為:中國、菲律賓、印尼、越南、馬來西亞、 9
  • 10. 香港、新加坡、台灣、韓國、泰國、日本。1947 年時,81%以上的海外移民來自英語系國家,近 11 年已降至 25%。須注意的是,也有許多人因為澳洲工作機會有限、位置太過孤立偏僻…等, 外移至其他地區,2000 年時移出人口約 16.6 萬人。 由於亞裔移民眾多,境內對亞裔移民的看法出現分歧。有人建議將容許移民的數量減為每年 5~6 萬人,且減少所謂家庭團聚的移民,以減少社會福利的支出。有人甚至認為應該徹底阻止非 白人移民,對原住民的援助也應減少。贊成開放移民者則認為澳洲有能力吸收每年 16 萬的移民, 且其數量不及總人口數 1%。因後者顯然居上風,因此澳洲繼續吸收移民,社會也趨向多元文化。 由於澳洲在貿易、觀光、投資各方面,相當倚賴亞洲,因此 1901 年成立的澳大利亞聯邦, 未來有可能轉為澳大利亞共和國,正式成為亞太區域的一員。 澳洲在國家生活、政治、經濟的基礎上必須變化,以適應這種新的局面。未來澳洲與亞洲聯 盟的趨勢已無法抵擋,產品對亞洲的吸引力、清除反亞洲的種族主義、是否接受更多的亞裔移 民…,仍是潛藏於白人社會底下的問題,非一朝一夕所能解決。其他問題還包括地廣人稀、形勢 孤立,即使航空交通與資訊技術進步亦然。 紐西蘭的原住民毛利人在此居住超過千年,約佔 14~15%,為最大的少數民族;其他的少數 民族多在 1960 年後由紐埃、薩摩亞、托克勞、東加…等島移入。 歐洲移民進入以後,使得紐西蘭 80%的人口來自歐洲,且多為英國後裔,其他尚有荷蘭人、 南斯拉夫人、德國人…等。毛利人在歐洲統治之下大量衰減,1970 年之後回升,估計 2050 年時 可恢復至 20%的水準。經濟、社會上,毛利人的地位均較為低落,不如澳洲土著在澳洲的地位。 1970 年後,紐西蘭經濟狀況開始下滑,也致力改善其與亞洲國家間的關係。但紐西蘭人也強 烈擔心亞裔移民,特別是中國、印度的後裔,由於購屋置產能力強,對當地經濟可能造成強烈衝 擊,甚至改變當地社會結構。目前紐西蘭的亞裔人口 13 萬,僅佔總人口 3%,仍有抵制亞裔移民 進入的聲浪,其地理形勢及心理上的孤立程度,比起澳洲尤有過之,因此接受亞裔與否,將成為 21 世紀的重要抉擇。 十二、 澳洲、紐西蘭的都市化 澳洲地廣人稀,都市化程度卻相當高。85%的居民住在都市,其中 40%居住在雪梨-墨爾本 的大都會帶,分別擁有 420 萬與 340 萬人。其原因與農業粗放,所需勞力極少有關。此外也與澳 洲二次戰後致力發展工業,以建立經濟多樣化、自給自足性與穩定性有關。 澳洲前五大都市--雪梨、墨爾本、布利斯班、伯斯、阿得雷德,皆為各州首府所在之海港都 市。澳洲出口貨物多仰賴海運,甚至國內各州之間的商業也多利用海運;在 1901 年以前,各州 擁有自己的鐵路線向內通往內陸腹地,對外通往海港及世界各地;但由於軌距不同,造成國家內 部鐵路系統整合上的困難。 紐西蘭以畜牧經濟為主,仍有 390 萬人居住於都市,與澳洲情況相似。但紐西蘭的都市規模 較小,最大都市奧克蘭僅 100 萬人,其他都市包括首都威靈頓、南島的基督城與丹尼丁。 十三、 澳洲的原住民 澳洲土著極為落後、原始,陷於石器時代的泥沼之中,沒有農牧業,沒有金屬、弓箭,沒有 屋宇、村落,沒有文字,沒有城邦,更沒有國家。法國探險家形容其為: 「世界最悲慘的族群, 最接近野獸的人類。」這種看法仍然延續迄今。屬於同一族群的新幾內亞人,面積只有澳洲的 1/10,人口卻是澳洲的好幾倍,因此澳洲原住民的生活何以落後,成為文化地理學者探討的對象。 由於 4 萬年前土著登陸以後,再無證據顯示人類繼續進入那塊大陸;因此判斷澳洲的人類社 10
  • 11. 會是在完全孤立隔絕的狀況下發展起來的,外界的技術、觀念難以傳入,本身所具有的動植物種 又極難馴化,因此保持極為原始、落後的狀態。當然也由於環境極為脆弱,既無火山噴發,陸地 又不上升,使得地勢平坦,土壤荒瘠;氣候有極為乾旱且變率極大,河川經常斷流或消失,土著 採取採集-漁獵的生活方式,可以養活的人口很少,因此無法分化,締造出高度的農、牧業文明。 此外澳洲內陸區域彼此間距離遙遠,生態差異極大,如昆士蘭州的熱帶雨林到東南維多利亞的溫 帶雨林間,距離長達 3,000 公里,使得人類、資源完全無法進行任何交流,也是重要因素。塔斯 馬尼亞島上的 4,000 名採集人,甚至完全與世隔絕。然而小規模人口的優點在於豐年得以逍遙, 荒年亦不至於困窘。 澳洲土著採集的食物包括西米椰種子、鱔魚、野生小米、蕨類、野鼠,過程中完全藉助石器。 土著也已懂得用火,一方面可焚燒地面植物,開闢空間,促進某些植物生長,例如蘇鐵類的地下 根為袋鼠的食物,二方面火烤袋鼠也是他們的食物。土著分布的範圍極廣,但居住於降雨量較多 東南部河、湖、海地區的族群,在歐洲移墾者來到以後,土地立即被佔領,他們也因之被驅趕到 沙漠中;至於原來就生活在艱困地區的族群,便得以逃過外族入侵的滅絕命運。人口少、各社群 又相互隔離,以至於傳統的維持的文明的發展兩者俱疲。 常有人提出疑問,為何屬於同源的新幾內亞沒有歐洲殖民,澳洲卻成為歐洲人殖民發展的已 開發國家?主因歐洲人無法抵抗新幾內亞的瘧疾與熱帶傳染病,且歐洲作物、牲畜完全無法適應 既熱且溼的新幾內亞的土地與氣候。且新幾內亞土著長期接觸外來的印尼人所帶來的各式傳染 病,早已產生抵抗力。反之,澳洲土著從未與外界接觸,因此不具有對天花、感冒、麻疹、傷寒、 水痘、百日咳、肺結核、梅毒等傳染病的抵擋能力,加上歐亞大陸已馴化的作物、牲畜皆得以種 植 飼養 因此澳洲便成為歐洲人的天下 (Jared Diamond: 、 , 。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賈德:戴蒙:槍砲、病菌與鋼鐵) 歐洲人來到澳洲以後,原住民由 30~100 萬人劇減至 1920 年的 6 萬人。1950 年以後這種情 形逐漸扭轉過來。1991 年有 26.5 萬人確認為原住民,佔總人口 1.5%,其中有 2.7 萬的扥雷斯海 峽(Torres Strait)島民。他們多住在北領地或西北部保留區,且保持部落生活型態。人類學家稱之 為 Australoids 的這些人,雖然體型上有許多種類,但都具有相當高的一致性。血緣除了與印度南 邊、斯里蘭卡有些微弱關聯之外,基本上是獨一無二的。原住民可能是從一孤立族群發展起來, 產生變種而非混血。也有一小撮住在斯里蘭卡、蘇門答臘、帝汶、新幾內亞。1963 年時,原住民 獲得公民權,但仍然受到歧視,且生活水準極低。 1880 年末期殖民者的同化政策,使他們進入白人的城鄉聚落,換取微薄的薪資、有限的福 利,連至出生的小孩都被帶走養育以便進行同化。1960 年開始,政府放棄了同化政策,承認他們 的獨特的文化與發展權利。透過 1976~1990 年的土地索還運動,原住民終於擁有北領地土地的 34%,約 46 萬 km2。1980 年之後,南澳大利亞政府與其他州陸續與原住民簽署協定。1989 年中, 原住民已擁有 64.8 萬 km2 的土地 ,租賃 18.2 萬 km2 的土地,有個西澳的保留區甚至有 20 萬 km2。 1990 年後,2/3 的原住民離開鄉村到都市居住。 澳洲原住民由亞洲移入時,約有 500~600 個族群,講 200 多種語言,其中 50 餘種已失傳, 但不同族群間可相互溝通。他們具有牽繫著土地的強烈信仰,靠傳說與藝術傳承族群文化,也渡 過一段艱辛的被殖民統治的歲月。對於他們而言,人類與土地的關係是極為親密的。他們將開天 闢地那段緣起稱為「夢幻」 ;夢幻時,他們的祖先從地底升起,變成自然環境裡各種動物、水體、 石頭,及天空,無論形式如何,皆有心靈存在。利用口傳的習俗配合舞蹈與圖像,道出鮮活的歷 史,利用歌聲闡述土地的故事。 北領地原住民展出的藝術包括:雕刻、樹皮畫、岩石畫,以及籃子、珠飾等手工藝品。其他 11
  • 12. 地區也可見到他們的岩石雕刻與繪畫,有些原住民以賣畫為生。族人常使用一種稱之為 「didgeridoo」的竹製樂器,約 150 公分長,可吹出低沉、活潑的聲音,常在正式的儀式如日落、 割禮或祭典時吹奏。縱然文化多樣化,有著複雜的親屬鑑定方式,也制訂婚禮規章;但他們沒有 政治、經濟的組織,也沒有社會階層與首領。他們除了狩獵、採集以外,彼此間也交換貨物。 十四、 紐西蘭的原住民 紐西蘭原住民為西元 1000 年移入之毛利人,為玻里尼西亞後裔。玻里尼西亞族群擅長航海、 耕作、捕魚,幾乎航行經過大洋洲中所以的島嶼,視其面積、偏遠程度、地勢高低、氣候、生產 力、生物資源來決定是否殖民於該地。紐西蘭北島溫度適中,火山灰形成的土壤肥沃,面積又大, 因此毛利人在此登陸並迅速繁衍。人口數與人口密度的成長,進一步影響到科技、經濟、社會和 政治組織;例如人口較多之地,有餘糧供應非農業人口的需要,發展灌溉系統、建築、政治、宗 教、軍事等機能,因此毛利人在北島的社會具有鮮明的階級區分、嚴密的政治組織。南島的原住 民則因緯度、地勢均高,氣候嚴寒,放棄農作,轉為採集民族,生活較為落後。 紐西蘭的原住民為毛利人,屬於玻里尼西亞族群,佔總人口 10%。其來源有兩種說法:一是 1000 年前由夏威夷群島附近的 Hawaiki 島移來,當時活火山上覆蓋著白雪,毛利人將之命名為 Aotearoa,表示其為白雲覆蓋之地。另一種說法流傳更廣,謂其來自中國,經過台灣、菲律賓、 印尼,進入美拉尼西亞,甚至進入飛枝群島;再從那裡去到薩摩亞、馬魁薩斯,再轉往大溪地, 再從那裡遷移到科克群島,並進入紐西蘭。有人認為是順著風向遷移,亦有證據顯示他們具有古 代的星象、洋流常識。荷蘭籍探險家阿貝爾‧塔斯曼是第一個遇到毛利人的歐洲人,在一次衝突 中,有 4 名船員遇害。1769 年詹姆斯科克船長到達此地,建立了與毛利人之間的友好關係,1800 年以後,歐洲船隻陸續前來,此時戰爭與疾病使毛利人數大幅縮減到只剩 10 萬人。 1840 年英國代表與毛利酋長簽訂和約,建立英國法規,給予毛利人英國身分,並承認其擁有土地 的權利。現在這些條款引起很多爭論,現在紐西蘭政府以償還了一些過去非法沒收的土地,毛利 人口也增加到 25 萬人,主要集中於氣候較為溫暖的北島。歐洲人來到以前,他們用口語方式傳 承子孫,包括一些傳說與歌謠,最有名的是「戰舞」 ,最早是在戰爭之前演出,最後變成在球賽 之前演出。用碰鼻子代表歡迎,也有紋面的習俗。用葉子包覆著羊肉、豬肉、雞肉、馬鈴薯、甜 薯燒烤,最後用土覆蓋以保持熱氣,烹煮約需 3 小時的時間,以使食物散放出陶土的香氣。 十五、 歐洲人的航行事蹟 歐洲人至大洋洲的航行:歐洲早期以探險、尋金、傳教等種種理由出發航海,環行世界。其 中航行至大洋洲的著名事例,列舉如下。 (1) 荷蘭探險家 Jacob Roggeveen 在 1722 年復活節的星期天,觀望到一偏僻的南太平洋小島, 3 天後靠岸,命名為「復活島」 。 (2) 1521 年麥哲倫經南美洲南端,首度進入太平洋,因見太平洋風平浪靜,故命名為「Pacific Ocean」 。當時航行的艱辛,由航海紀錄中可見一斑: 「…1520 年 11 月 28 日(星期三)從海 峽出發,進入太平洋海域。已經 3 個月又 20 天沒有新鮮食物吃了。吃的是一些蟲蟻啃過 的餅乾碎屑,還散發著鼠尿的惡臭;喝的是骯髒的黃水。我們甚至吃覆蓋用的牛皮,因為 陽光、雨水和風的關係,這些牛皮特別的硬。我們想辦法,先把它泡入海中 4~5 天,再放 到炭燼上烤,然後就吃掉它。我們也吃板子上掉落的碎屑;老鼠一隻賣到一塊半現金,還 不一定買得到。更悲慘的是,許多人牙齦腫脹到不能吃任何東西,然後面臨的是死亡。我 們在太平洋中航行了 4000 leguas,這海域真的是很平靜,至少在那段時間裡,沒碰過任何 12
  • 13. 風暴。」 (3) 葡籍的科克船長,先後三次航行到大洋洲。第一次是 1768 年,抵達了大溪地,測量紐西 蘭、發現了東澳的港口。第二次是 1772~1775 年,他到南極洲冰棚邊緣測量世界的周長。 第三次 1776 年,他「發現」了夏威夷。他認為歐洲人為大洋洲島嶼帶來了慾求與疾病, 反而破壞了原有的快樂和寧靜。對於大洋洲島嶼在民族、語言上呈現的一致性,科克船長 航行至此時,亦不禁嘆道: 「這難道不奇特嗎?一種民族有辦法,把他們自己分布在這廣 闊大洋中的所有島嶼!」他在 1779 年被夏威夷土著所殺害。他的航海歷程,為典型的英 國式研究:嘗試拓展世界知識、增進航行安全。他所收集的異國動植物很多,又成功的以 新鮮蔬果與德國泡菜,克服了船員經常罹患的壞血病。 (4) 法籍的 Louis-Antoinede Bougainville 在 1760 年為尋找戰略要地來到大溪地。他對大溪地 的描寫,導引出其後盧梭崇尚自然概念理論的動機。 (5) 達爾文於 1831 年,隨英國海軍探測船艦「小獵犬號」 ,環球航行五年。在穿越南美洲南端 後,進入太平洋地區。他對太平洋的描述摘錄如下: 「你必須親自航過這片偉大的海洋, 才能體會它的遼闊,…一連好幾周,什麼都沒有,只除了這片一樣藍、一樣深沉的大洋。… 它和想像中所有的靜止地點一樣,全都像是影子,人們向它靠近,但永遠無法到達。」他 順東北信風進入大溪地的馬塔維灣(Matavai Bay),享用當地的食物-香蕉、鳳梨、椰子,以 及用石頭燒烤的魚貝等;居住的小茅屋亦是就地取材,用竹子、香蕉搭建。他對紐西蘭、 澳洲的印象不如大溪地,認為澳洲是一處「長著病懨懨尤加利樹,吹著火熱的風,景色單 調的罪犯社會。」 但此行中,他測試出珊瑚礁的生成,與海平面上升和陸地相對沉降有關。 (6) 歐洲人航行的負面影響:1805~1835 年間,估計有 400 萬隻海豹被捕殺,速度竟可快到一 人一小時剝取 50 隻海豹皮!而大溪地的人口,也由 1768 年時的 40,000 人,降至 30 年後 的 15,000 人;馬魁沙斯島 1770 年時有 50,000 人,降到最低時僅有 1,200 人;夏威夷最早 開發的肯尼歐哈灣(Kaneohel Bay)18 世紀時有 30 萬人,歐洲、美洲人至該地以後,僅餘 4 萬人。(Reader’s Digest:Among the islands of the Pacific) 十六、教學資源 1. Bradshaw White Dymond Chacho(2007):Contemporary World Regional Geography, 2nd edition, Mc Graw Hill 2. Rowntree, Lewis, Price, Wyckoff(2006):Diversity Amid Globalization- World Regions,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3rd edition, Pearson Prentice Hall 3. David L. Clawson, Merrill L. Johnson(2004):World Regional Geography- A Development Approach, 8th , Prentice Hall 4. Arthur Getis, Judith Getis, Jerome D. Fellmann(2004):Introduction to Geography, 9th edition, Mc Graw Hill 5. H.J. de Blij, Peter O. Muller(2004):Concepts and Regions in Geography, 2nd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 Inc. 6. Naiura(2004):My First Dreamtime dot art colouring-in book,Bartel Publication 7. Fiona Alexander and Rohan Nelson(2003):Monitoring land degradation in the wheat-sheep zone of Western Australia, Australian Bureau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8. David Waugh(2002): Geography-An Integrated Approach, Nelson Thornes 9. Christine Inglis(2001):Economy Prompts Australia to Welcome More Migrants 10. James M. Rubenstein(1999):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Geography, Prentice Hall 11. Reader’s Digest(1997):Among the islands of the Pacific, The Reader’s Digest Association Limited, NSW, 13
  • 14. Australia 12. 藍麗娟(2006):驚豔紐西蘭---美麗經濟學,天下雜誌雙週刊 352 期 13. Jared Diamond(2005):Collapse- How Societies Choos e to Fail or Succeed, 廖月娟譯: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 天,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14. 孫亞飛主編(2005):世界自然奇觀,漢宇國際出版公司 15. 李偉、王娟主編(2005):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漢宇國際出版公司 16. 羅博立、馬承涵(2000):新地理 5,文達出版(香港)有限公司 17. Jared Diamond(1998):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王道還,廖月娟譯:槍砲、病菌 與鋼鐵,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18. 劉南威主編(1997):地理景觀,台灣珠海出版有限公司 19. Marlo Morgan 著,李永平譯(1997):曠野的聲音(Mutant Message Down under),智庫股份有限公司 20. Alan Moorehead 著,楊玉齡譯(1996):達爾文與小獵犬號(Darwin and the Beagle),天下文化 21. 澳洲統計局(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http://abs.gov.au/ 22. 澳洲鐵路網 http://www.railpage.org.au/railmaps/ 23. 澳洲移民文化事務署(DIMA) http://www.immi.gov.au/about/department/who-we-are.htm 24. 紐西蘭外貿統計處 http://www.stats.govt.nz/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