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白
話
解
讀
法
華
經
1
安樂行品第十四


那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大士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啊!這些菩薩真是很難得啊。因為
恭敬、順從佛陀的緣故,立下了偉大的誓願,要在以後的五濁惡世中,護持、讀誦、解說這
部《法華經》。世尊啊!這些菩薩大士,在以後的五濁惡世中,要怎麼樣才能講說這部經典
呢?」


釋迦牟尼佛告訴文殊師利說:「如果有菩薩大士,在以後的五濁惡世中,想要講說這部經典,
就應當嚴守正身行、正語行、正意行、大悲行等四大法則。特別是要嚴守:菩薩所應注意實
行的地方、菩薩所應注意親近的地方。這樣就能為眾生闡說這部法華經了!


文殊師利啊!什麼是菩薩大士所應注意實行的地方呢?若果菩薩大士能夠達到忍辱的境地,
言詞柔和、善順接受他人的批評;繼而不生氣、不暴躁,內心亦不陷入驚惶失措;還有,凡
事不墨守成規,而是注重事物的實際情況來看;亦從不貿然行事、不會一概而論的。這就是
所謂菩薩大士所應注意實行的地方啊!


什麼是菩薩大士所應注意親近的地方呢?作為菩薩大士不要親近國王、王子、大臣、長官;
不要親近其他的外道出家人、立志求生於梵天的人、致力於苦行的人等;以及撰寫低俗文章
的作家、讚詠外道書籍的文人,和追求享樂的人、煽動反叛的人;也不要親近那些從事凶險
行業的馬戲藝人、拳擊手、相撲手,以及專門表演各種變現的魔術師;更不要親近屠夫,及
畜養豬、羊、雞、狗的牧人、獵人、漁夫等這些惡行營生的人。如果這些人或在適當時機到
來的話,就為他們說法吧,但不要存有任何指望了。此外,又不要親近只求聲聞乘的比丘、
比丘尼、在家男子、在家女子,亦不要跟他們搭訕。即使在房內、屋外或講堂中,都不要與
他們共處一室。或在適當時機到來的話,就依各人的機根而為他們說法吧,但不要存有任何
指望啊。


文殊師利啊!又作為一位菩薩大士,是不應在女人身上,產生任何情欲的念頭,而借故為她
們說法,也不可喜愛與她們相見啊。若是到了別人家中,不可跟少女、處女、寡婦等交談;
更不可親近五種男不男女不女的人,不要跟他們有任何瓜葛啊;不要單獨到別人家裡去,若
確實有事必須單獨進入時,便要一心惦念著佛陀了。若是為女人說法,不可露齒微笑,不可
袒胸露臂;縱然為了弘法,仍是不應跟她們有任何瓜葛的,更何況是為其他無關教理的事情
啊。不可偏好收養年輕的弟子、沙彌、小童,也不可喜愛與他們作同門師兄弟啊。要經常喜
好坐禪,置身於空曠寂靜的地方修行,以收歛那散亂的心神。文殊師利啊!這就是所謂應注
意親近的最基本需求了。


其次,作為一位菩薩大士,應看透事物本質是空性的、現象與本質是統一的、不會歪曲地表
現出來;本質不會動搖、不會退減、不會轉移的;就正如虛空一樣,沒有任何限制性的。是
一切語言都難以表達的;是無所生、無所出、無所起的;是沒有名稱、沒有相貌、一無所有
的。是不可衡量、不可制止、不可阻礙、不可障擋的;就只是從因緣和合而有、是從顛倒妄


第 2 頁 (共 9 頁 )
想而產生的。所以說,要經常樂於注視這些事物的現象,這就叫做菩薩大士第二所應注意親
近的地方啊。」


當時釋尊,想重申說明這一段所講,就用偈語說:
若果能夠有菩薩,於往後的惡世中,
懷有大無畏的心,欲想演說這部經,
便應該注意實行,以及親近的地方。
要經常遠離國王、以及國王的兒子、
宮廷的大臣官長,凶險的馬戲藝人,
及屠宰牲畜的人、修外道的出家人。
同時亦不要親近,自大兼傲慢的人、
貪著於小乘經律,飽學三藏的學者。
不守戒律的比丘、假冒牌的阿羅漢,
以及身為比丘尼,卻喜好玩笑的人。
深深執著於五欲,只求現世無惱的,
所有在家女居士,都不可以親近啊。
如果是這些人們,抱持好學求道心,
來到菩薩的住所,是為了聆聽佛道,
菩薩則就應要以,無所畏懼的心境,
不存有任何指望,而去為他們說法。
寡婦未婚的少女、及各種似男非男,
都不可以親近的,以免有任何瓜葛。
亦不可以去親近,屠宰為業劊子手、
射擊狩獵捕魚等,為私利殺生的人。
賣肉營生的肉販、出賣色相的女人,
像這些職業的人,都不可以親近啊。
凶險的搏擊相撲,種種刺激的嬉戲,
各類型的蕩女等,通通不可以親近。
莫單獨在隱蔽處,為女性弟子說法,
若是必須說法時,絕對不可開玩笑。
進入到鄉里乞食,要偕一比丘同行,
若沒有比丘作伴,便一心惦念佛陀。
這就即是所謂的:應實行親近之處。
遵守這兩項要領,就能安樂地說法。
此外又不應實行,分甚麼上中下法、
有為法與無為法、真實法不真實法,
亦不必作出分別,對方是男或是女。
不執著一切事物,法相便不知見了。
這就即是所謂的:菩薩所應實行處。
一切事物和現象,從本質看都是空。
第 3 頁 (共 9 頁 )
既沒有恆久不變,也沒有生起消滅。
這名為有智慧者,所應該親近之處。
全是顛倒而分別,一切事物的有無、
是實有與非實有、是生存與非生存。
故應在閑靜地方,去改身心的修養,
意志堅定不動搖,有如須彌山一樣,
便觀知一切事物,本質皆一無所有。
就好像虛空一樣,沒有固定的型態,
不會分生存出離、不會分動搖退減,
常保持同一相貌,這名為應親近處。
若果能夠有比丘,在我離開世間後,
投入該注意實行,以及親近的地方,
要講說這部經時,便不會膽怯懦弱。
菩薩應有些時候,進入幽靜的房間,
作出正確的思考,依義理觀察事物,
然後從禪定起來,為每個國家國王、
王子臣民婆羅門,等人去開示教化,
闡揚講說此經時,他的心便會安隱,
不會膽怯懦弱了。文殊師利菩薩啊!
這就是所謂菩薩,應嚴守的基本法。
遵守便能於後世,闡說這法華經了!


釋尊又說:「文殊師利啊!如來離開世間後,在末法時代裡,想說這部經,就要遵守安樂行
法門了。若是以口宣說、或讀誦此經時,便不可專喜歡去挑剔別人及經典的錯漏;亦不可輕
慢所有其他的法師;不可談論他人的優點、缺點、長處、短處;對於學聲聞乘的人,亦不可
指名道姓地數落他們的過錯;亦不可指名道姓地讚揚他們的優點,同時亦不可對他們產生怨
恨、嫌棄之心啊。要好好地修持這些安樂的心態,那麼,所有來聽說法的人,就不會產生排
斥敵意了。即使他們提出一些刁難的問題,切勿以小乘法門來回答,只能以大乘教法來作解
說,要令他們獲得一切佛種智慧啊!」

當時釋尊,想重申說明這一段所講,就用偈語說:
菩薩修持常樂行,便能安隱地說法。
首選清淨的地方,繼而設置好牀座,
以香油塗抹身體,澡浴洗滌除塵穢,
穿上乾淨的新衣,整體內外都潔淨。
安祥地坐上法座,隨意地讓人提問,
逐一為他們解說。若果在場有僧侶、
以及女性的僧侶、一些在家男居士、
以及在家女居士、國王國王的兒子、
國家公務員百姓,就以微妙的教義,
第 4 頁 (共 9 頁 )
和顏悅色地解說。若有刁難的問題,
就依大乘義理答,以因緣譬喻引述,
作詳細演繹分析,借助這些權宜法,
使他們都能發心。逐漸地增長功益,
便能進入佛道了。要克服懶惰念頭,
以及懈怠的想法,擺脫各種的憂惱,
本著慈悲心說法。日以繼夜地演說,
最高佛道的教義。以非常多的因緣,
不可衡量的比喻,去開導教示眾生,
使他們皆大歡喜。眾生布施的衣服、
被褥枕頭等臥具、飲料食物和醫藥,
對於這些日用品,不應該過於奢求。
只一心專注想著,多作說法的因緣,
祈願能成就佛道,讓眾生也能一樣,
這就是最大利益,最安樂的供養了!
在我離開世間後,若果可以有比丘,
真的能夠去闡說,這部妙法蓮華經,
內心不存有嫉恚、等各種煩惱障礙,
亦不會產生憂愁、不任意辱罵他人、
又不會害怕畏懼,有人施加刀杖等;
亦無意潛逃退出,因堅持忍辱之故。
這就是有智慧者,改善身心的修養,
所能達到的安樂。做到我以上所說,
那個人功德之大,縱千萬億劫之久,
以算數譬喻統計,也是不能盡說啊。


釋尊又說:「文殊師利啊!菩薩大士在往後的未法時代,佛法快將滅絕之際,要受持、讀誦
這部法華經的話,不可懷有嫉妒、奉承、欺誑的心;也不可輕視、謾罵修學佛道的人,對他
們吹毛求疵啊。無論是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子、在家女子,還是追求聲聞乘、缘覺乘或菩
薩道的人,都不可加以惱怒他們,使他們產生疑惑、懊悔;莫對那些人說:『你們離佛道遠
得很,最後仍是得不到一切佛種智慧的。為什麼呢?因為你們都是貪圖安逸的人,在佛道上
很懈怠呀。』還有,亦不應以玩笑態度,談論各種佛法,去跟人有任何爭辯啊。


應當對於一切眾生,起同體大悲的愍念;對於所有如來,起親近慈父的思念;對於所有菩薩,
起尊重導師的態度。對於十方一切菩薩,常應發自內心恭敬、虔誠禮拜;對於一切眾生,應
一視同仁、平等地說法。要依循佛的教法為原則,不能說多,也不能說少;即使是深愛佛法
的人,也不宜為他們特別多說的。


文殊師利啊!這些菩薩大士,在往後的未法時代,佛法快將滅絕之際,有達成這第三項安樂
行法門的話,講說這妙法時,便沒有人能惱亂他了。他將得到志同道合的人,一同修學、讀
第 5 頁 (共 9 頁 )
誦這部經,亦得到大眾願來聽講。聽了就能受持,受持之後又能背誦,背誦之後又能解說,
解說之後又能書寫;或是使人書寫、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這部經典的啊!」


當時釋尊,想重申說明這一段所講,就用偈語說:
若是想說這部法華經,就應當捨棄嫉妒不滿、
傲慢諂媚欺騙邪偽心。經常修持正直的行為,
不要輕視任何一個人。亦不應開玩笑談佛法,
更不可讓人產生疑悔,不要說人家不能成佛。
作為佛弟子在說法時,經常要柔和又能忍辱。
慈悲地對待一切眾生,不要產生懈怠的心理。
十方世界的菩薩大士,憐憫眾生故推行佛道,
應對他們有恭敬之心,視他們為自己的導師。
對於所有的佛陀世尊,視為無上慈悲的父親。
破除傲慢自大的心態,說法就會毫無障礙了。
這就是第三種安樂行,有智慧者應確實遵守。
一心一意遵循安樂行,會受無量大眾敬愛啊!


釋尊又說:「文殊師利啊!菩薩大士在往後的未法時代,佛法快將滅絕之際,有意受持法華
經的話,應對於在家弟子或出家弟子,都要產生令他們快樂的大慈心;對於並非修行菩薩道
的人,要產生救拔他們離苦的大悲心,要應該這樣想:『他們真是損失浩大了!如來採用方
便法門,依隨眾生所適宜的程度而說法。他們卻不聽、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那
些人雖然不問、不信、不解這部法華經,但當我獲得無上正覺時,不論在什麼地方,都會以
神通力、智慧力,去引導他們得以投入這妙法之中的。』


文殊師利啊!要是菩薩大士,在如來離開世間後,有達成這第四項安樂行法門的話,講說這
妙法時,就不會有錯漏失誤了。他將經常受到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子、在家女子、國王、
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人士的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啊。空中的各位天界
眾生,為了聽他說法,會常常隨侍左右;若是在村莊、城鎮,人煙稀少的地方、寂靜的樹林
中,遇到有人前來想提出難題來質問的話,各位天界眾生會不分晝夜,經常為了妙法,故而
保衛、守護的。他能夠讓聽聞妙法的人,個個都獲得歡喜。為什麼呢?因為這部經是一切過
去、未來、現在,三世所有佛陀都會以神通力來守護的緣故啊。


文殊師利啊!這部法華經在不可衡量的國土裡,甚至連名字都聽不到,更何況是要看見、受
持、讀誦哩。


文殊師利啊!譬喻有一位擁有強大勢力的轉輪聖王,想以他的威勢降服各國,然而各國的小
王都不願順從他的命令。這時,轉輪聖王便發動各種兵馬,前往征討他們。轉輪聖王看見眾
軍兵之中,作戰有功的人,就非常歡喜,立刻論功行賞。有賜與田宅、村莊、城鎮的;有賜
與衣服或佩戴的妝飾品;有賜與各種珍奇寶物、金、 銀、瑠璃、大蚌殼、瑪瑙、珊瑚、琥
珀、象、馬、車輛、奴婢、人民等。唯獨他髮髻中的一顆明珠,不肯賜與別人,為什麼呢?
第 6 頁 (共 9 頁 )
因為只有國王的頭頂上,才能有這樣的一顆明珠,如果拿來賜與別人,則國王的所有部屬,
都一定會十分驚訝的。


文殊師利啊!如來也是這樣的。如來運用禪定和智慧的力量,獲得佛法的國土,稱王於三界。
然而許多魔王却不肯順從臣服,法王如來於是率領各位賢聖將帥,跟魔王作戰。對於那些有
功勞的人,如來內心也很歡喜啊。於是在四眾弟子中,講說各種經教,使他們內心高興;賜
與禪定之法、解脫之法、沒有煩惱污濁的根本法,等各種佛法財寶;又再賜與不用受生死流
轉的城池,聲言可從死亡苦惱中解脫開來;引導他們向佛的心,令四眾皆大歡喜,然而卻不
肯為他們講說這部法華經啊。


文殊師利啊!正如轉輪聖王在看見眾軍兵中,有立下大功的人,內心便會萬分歡喜,儘管這
顆令人難得相信的明珠,長久藏在髮髻裡,不輕易賜與他人,然而現在還是賞賜給了這位立
下大功的人了。如來也是這樣的,是三界中的大法王,以佛法來教化一切眾生,看見賢聖軍
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奮戰,取得很大的功勳,消滅了貪、瞋、癡三毒;超出了欲界、色
界、無色界;衝破了魔王的羅網,這時如來亦同樣十分歡喜的啊。這部《法華經》能夠讓眾
生,達至一切智慧的境地,但一切世間的眾生,卻多會抱怨而難於信受,所以先前從未說過,
而到現在才說出來啊。


文殊師利啊!這部《法華經》是所有如來最卓越的教說,是眾多教義裡最為深奧的,要在最
後才會賞賜的啊。就正如那位力量強大的輪王,長久珍護的明珠,直至現在才會賞賜出來的。


文殊師利啊!這部《法華經》是所有佛陀、如來的秘密法藏,是眾多經典之中最至高無上的;
是長久漫漫的守護著,從不輕易宣說的;直到今天,才向你們詳細說明啊。」


當時釋尊,想重申說明這一段所講,就用偈語說:
要經常進行忍辱的實踐,哀思愍念著一切的眾生,
乃才能夠可以演繹講說,這部佛陀所讚歎的經典。
在於往後未來世的時代,要是受持這部經典的人,
便應對在家或出家弟子,及並非修行菩薩道的人,
都要對他們產生慈悲心。諒解那些人不願意聽聞、
不願意信受這部法華經,就已經是很大的損失了。
將來我一旦證得佛道時,就會以各種權宜的方便,
為那些人講說這個妙法,要讓他們都安住於法中。
譬喻一位擁有強大勢力,去降伏他國的轉輪聖王,
看見軍兵上陣作戰有功,便賞賜各式各樣的寶物。
有供人騎乘的象馬車輛、有在身上佩戴的妝飾品,
以及許多的田園與家宅,農村聚落縣城都邑等等。
或是賜與他們衣料服飾、琳琳種種非常珍貴寶物、
奴婢從僕大量財物等等,都是輪王歡喜樂意賜與。
如果有特別英勇的健將,能為輪王作最困難的事,
第 7 頁 (共 9 頁 )
輪王才會解下自己髻中,長久珍護的明珠賜給他。
如來就好比是國王一樣,是諸法得自在的大法王,
擁有忍辱方面的大能力,充滿著無盡的智慧寶藏,
以大慈悲平等無私的心,依據著法理來化導世間。
見到了三界一切的人們,通通都遭受著各種苦惱,
人人都很渴望求得解脫,正與各種的魔進行作戰。
如來便為了這一些眾生,講說種種各別不同的法,
選擇以偉大的善巧方便,說示了這些不同的經典。
既然知道十方眾生他們,已經具有足夠的智力了,
便將留待到最後面乃才,說出了這部妙法蓮華經。
就正如輪王要解下髮髻,把明珠賜與立功者一樣。
這部經典是至為尊貴的,是眾多經典中最上品的,
是我長久以來所守護的,從不輕易開示說出來的。
現在正是適合的時候了,所以才會為你們講說啊。
在我滅度離開世間之後,倘有追求成佛之道的人,
想要安穩地演說這部經,就應當要嚴格遵守親近,
在這說的四大安樂行法。有讀誦這部法華經的人,
會經常也沒有憂慮煩惱,又不會有各種疾病痛苦,
臉色紅光滿面皮膚白嫩。不會出生在貧窮的家庭,
不會有卑賤醜陋的相貌。眾生會喜愛見讀經的人,
就好像思慕著聖賢一樣。天界中的所有年青童子,
都將會聽他差遣使喚的。不會受刀傷棍傷的加害,
毒不會對生命造成危害。若有人要惡意無理謾罵,
口則語塞僵硬不能說話。四處旅遊說法毫不畏懼,
有如師子王一般的勇猛。廣大智慧光明熾盛不捨,
有如太陽一樣普照大地。若然睡覺在夢境中的話,
只會夢見美妙吉祥的事。做夢會看見許多的如來,
各坐在他們的師子座上,有許多的出家弟子大眾,
在周圍環列著聆聽說法。做夢時又會看見了龍神、
阿修羅等各類不同眾生,數量有如恆河沙那麼多,
都恭恭敬敬地雙手合十,而這時就見到自己親身,
正為這些眾生在說法啊。做夢又會看見許多佛陀,
整個身體都呈現著金色,發放出不可衡量的光芒,
普遍照耀一切世間萬物。佛陀正在以清淨的聲音,
演說種種各別不同的法。夢見佛陀在為四眾弟子,
說示至高無上的妙法時,就見到自己也身處其中,
雙手合十地讚頌佛陀啊。因聽聞妙法而心生歡喜,
於是便向佛陀致上供養,即得陀羅尼總持的能力,
還證悟了不退轉的智慧。佛陀知道讀經者的心願,
很想深入了解成佛之道,便隨即為讀經的人授記,
第 8 頁 (共 9 頁 )
將會成就最正確的覺知。就這樣說你這位善男子,
應當會在於未來的時代,獲得不可衡量的智慧啊。
步向佛陀正覺的大道上,你的佛國土很莊嚴清淨,
而且那裡地域廣大無比,還會有很多的四眾弟子,
雙手合十在聽你說法啊。在夢中又會見到了自己,
正處身在荒野山林之中,專注修習實踐一切善法,
試圖求證所有真實面貌。深度進入禪定的狀態裡,
見到了十方許多的佛陀,佛陀的身體都呈現金色,
具有百福好相十分莊嚴。聽妙法後能為他人解說,
便經常有這樣的好夢了。又會夢到自己當了國王,
捨棄皇宮寶殿家眷臣屬,以及最美好的五欲享受,
趕快去出家修道的場所。停息在一顆菩提樹之下,
繼而置身師子高座之上。就這樣修道了歷時七日,
終得到了所有佛陀智慧。達成至高無上的佛道後,
便起來動身而去轉法輪,為四眾的弟子說示佛法。
經過千萬億的漫長期間,才說出沒有煩惱的妙法,
救度了不可衡量的眾生,然後便毫無遺憾地去世,
如煙消燈滅一樣的離開。若在往後的濁惡世間裡,
說這最卓越第一的妙法,這些人所獲得的大利益,
正如上述的種種功德啊。




第 9 頁 (共 9 頁 )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三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三品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三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三品Namo Namah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品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品Namo Namah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十九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十九品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十九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十九品Namo Namah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六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六品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六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六品Namo Namah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四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四品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四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四品Namo Namah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七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七品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七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七品Namo Namah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八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八品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八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八品Namo Namah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一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一品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一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一品Namo Namah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四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四品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四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四品Namo Namah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十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十品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十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十品Namo Namah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七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七品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七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七品Namo Namah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九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九品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九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九品Namo Namah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八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八品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八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八品Namo Namah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六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六品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六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六品Namo Namah
 
楞嚴經修學法要_講記
楞嚴經修學法要_講記楞嚴經修學法要_講記
楞嚴經修學法要_講記虛空 鄭
 
百孝經聖訓輯要(四)_13-16_20180520_影音外放
百孝經聖訓輯要(四)_13-16_20180520_影音外放百孝經聖訓輯要(四)_13-16_20180520_影音外放
百孝經聖訓輯要(四)_13-16_20180520_影音外放
huthief
 
تدبر القرآن الكريم
تدبر القرآن الكريم  تدبر القرآن الكريم
تدبر القرآن الكريم Ammar Alruz
 
神奇的三寶(簡報版)
神奇的三寶(簡報版)神奇的三寶(簡報版)
神奇的三寶(簡報版)
243011
 
金剛經全文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全文
金剛經全文
family
 
新世紀修道百問_201410
新世紀修道百問_201410新世紀修道百問_201410
新世紀修道百問_201410
huthief
 

What's hot (20)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三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三品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三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三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品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十九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十九品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十九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十九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六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六品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六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六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四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四品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四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四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七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七品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七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七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八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八品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八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八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一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一品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一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一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四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四品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四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四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十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十品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十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十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七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七品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七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七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九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九品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九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九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八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八品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八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八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六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六品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六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六品
 
楞嚴經修學法要_講記
楞嚴經修學法要_講記楞嚴經修學法要_講記
楞嚴經修學法要_講記
 
百孝經聖訓輯要(四)_13-16_20180520_影音外放
百孝經聖訓輯要(四)_13-16_20180520_影音外放百孝經聖訓輯要(四)_13-16_20180520_影音外放
百孝經聖訓輯要(四)_13-16_20180520_影音外放
 
تدبر القرآن الكريم
تدبر القرآن الكريم  تدبر القرآن الكريم
تدبر القرآن الكريم
 
神奇的三寶(簡報版)
神奇的三寶(簡報版)神奇的三寶(簡報版)
神奇的三寶(簡報版)
 
金剛經全文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全文
金剛經全文
 
新世紀修道百問_201410
新世紀修道百問_201410新世紀修道百問_201410
新世紀修道百問_201410
 

Similar to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十四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十三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十三品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十三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十三品Namo Namah
 
20090630_法華經的Intro
20090630_法華經的Intro20090630_法華經的Intro
20090630_法華經的Intro
King Pun
 
中阿含196經
中阿含196經中阿含196經
中阿含196經
一彈凡塵 一彈
 
觀音法門
觀音法門觀音法門
觀音法門
lyquochoang
 
2009華人請法團法本
2009華人請法團法本2009華人請法團法本
2009華人請法團法本
KhampaRen Wu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品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品Namo Namah
 
圓覺經
圓覺經圓覺經
圓覺經
zoayzoay
 
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inin0414
 
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
lyquochoang
 
中阿含216經:愛生經
中阿含216經:愛生經中阿含216經:愛生經
中阿含216經:愛生經
一彈凡塵 一彈
 
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
Henry Lee (李桓瑞)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品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品Namo Namah
 
20171026 小放 普賢行_李明哲編著
20171026 小放 普賢行_李明哲編著20171026 小放 普賢行_李明哲編著
20171026 小放 普賢行_李明哲編著
明哲 李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二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二品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二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二品Namo Namah
 

Similar to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十四品 (16)

《維摩詰所說經》摘抄
《維摩詰所說經》摘抄《維摩詰所說經》摘抄
《維摩詰所說經》摘抄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十三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十三品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十三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十三品
 
20090630_法華經的Intro
20090630_法華經的Intro20090630_法華經的Intro
20090630_法華經的Intro
 
中阿含196經
中阿含196經中阿含196經
中阿含196經
 
1096106150
10961061501096106150
1096106150
 
觀音法門
觀音法門觀音法門
觀音法門
 
2009華人請法團法本
2009華人請法團法本2009華人請法團法本
2009華人請法團法本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品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品
 
圓覺經
圓覺經圓覺經
圓覺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
 
中阿含216經:愛生經
中阿含216經:愛生經中阿含216經:愛生經
中阿含216經:愛生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品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品
 
20171026 小放 普賢行_李明哲編著
20171026 小放 普賢行_李明哲編著20171026 小放 普賢行_李明哲編著
20171026 小放 普賢行_李明哲編著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二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二品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二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二品
 

白話解讀《妙法蓮華經》第十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