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5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文档信息
 新五代史
 27 / 74
 33 段 5008 字
 224 种 514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唐臣傳第十五 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北宋]歐陽修
←26 卷二十六 唐臣傳第十四 28 卷二十八 唐臣傳第十六→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新五代史 /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本篇关键词
纪年 應順元年[934] 1 清泰元年[934] 1
地点 鳳翔 9 太原 4 懷州 2
人物 弘昭 24 延朗 17 義誠 16 從珂 13 敬瑭 11 從榮 11 愍帝 11 彥稠 10
文官 節度使 4 樞密使 4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2
武官 指揮使 6 步軍都指揮使 3 侍衛 3
其他 明宗 27 高祖 13 廢帝 8 明宗即位 5
目錄
0
1
2
3
4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朱弘昭 馮贇 附
朱弘昭 ,太原 人也。少事明宗 為客將,明宗即位 ,為文思使文思使 。與安重誨 有隙,故常使于
外。董璋 為東川節度 使,乃以弘昭 為副使。西川 孟知祥 殺其監軍監軍 李嚴 ,弘昭 大懼,求還
京師,璋不許,遂相猜忌,弘昭 益開懷待之不疑,璋頗重其為人。後璋有軍事,遣弘昭 入朝,弘
昭 乃免。遷左衛大將軍左衛大將軍 內客省使內客省使 、宣徽南院使宣徽南院使 、鳳翔節度使 。
孟知祥 反,石敬瑭 伐蜀,乆無功,明宗 遣安重誨 督軍督軍 。是時重誨 已有間。重誨 至鳳
翔 ,弘昭 迎謁,禮甚恭,延重誨 于家,使其妻妾侍飲食。重誨 以弘昭 厚己,酒酣,具言蒙天子
厚恩,而所以讒間之端,因泣下。弘昭 即奏言重誨 怨望,又陰遣人馳告敬瑭 ,使拒重誨 。會敬
瑭 以糧餉不繼,遽燒營返軍。重誨 亦以被讒召還,過鳳翔 ,弘昭 閉門不納,重誨 由此得罪
死。樞密使樞密使 范延光 尤惡弘昭 為人,罷為左武衛上將軍左武衛上將軍 、宣徽南院使宣徽南院使 。乆之,為山南東道節度山南東道節度
使使 。
是時,明宗 已病,而秦王 從榮 禍起有端,唐諸大臣皆欲引去以避禍。樞密使樞密使 范延光 、趙延
壽 日夕更見,涕泣求去,明宗 怒而不許。延壽 使其妻興平公主 入言於中,延光 亦因孟漢
瓊 、王淑妃 進說,故皆得罷。以弘昭 及馮贇 代延壽 、延光 ,弘昭 入見,辭曰:「臣廝養之
才,不足當大任。」明宗 叱之曰:「公等皆不欲在吾目前邪?吾養公等安用!」弘昭 惶恐,乃視
事。
名 名
名 地 號 事 文 名
名 地 名 地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武 文 文 地
名 名 號 名 武 名 名
地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地 名 名
文 名 名 武 文
文
號 主 名 文 名
名 號 名 主 名
名 主 名 名 名 名 名
號 名
1 / 5
https://taolang.club/doc/2210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5
6
7
8
9
10
11
12
13
馮贇 者,亦太原 人也。其父璋,事明宗 為閽者。贇為兒時,以通黠為明宗 所愛。明宗 為節度節度
使使 ,以贇為進奏官進奏官 。明宗即位 ,即為客省使客省使 、宣徽北院使宣徽北院使 。歷河東 忠武節度使節度使 、三司三司
使使 。
明宗 病甚,大臣稀復進見,而孟漢瓊 、王淑妃 用事,弘昭 及贇並掌機務於中,大事皆決此四人。
及殺秦王 而立愍帝 ,益自以為功。又其所用多非其人,給事中給事中 陳乂 ,為人險譎,好陰謀,甞事
梁張漢傑 ,又事郭崇韜 ,兩人皆輒敗死,弘昭 乃引以為樞密直學士樞密直學士 ,而用其謀。是時,弘昭 、
贇遣漢瓊 至魏,召愍帝 入立,而留漢瓊 權知後事。明年正月,漢瓊 請入朝,弘昭 、贇乃議徙成
德范延光 代漢瓊 ,北京留守北京留守 石敬瑭 代延光 ,鳳翔 潞王 從珂 代敬瑭 。三人者皆唐大臣,
以漢瓊 故,輕易其地,又不降制書,第遣使者監其上道,從珂 由此遂反。
從珂 兵已東,愍帝 大懼,遣人召弘昭 計事。弘昭 謂其客穆延暉 曰:「上召我急,將罪我也。吾
兒婦,君之女也,其以歸,無使及禍。」乃拔劔大哭,欲自裁,而家人止之。使者促弘昭 入見甚
急,弘昭 呼曰:「窮至此邪!」乃自投于井以死。安從進 聞之,亦殺贇于家,贇母新死,子母棄尸
于道,妻子 皆見殺。贇有子三歲,其故吏張守素 匿之以免。漢高祖 即位,贈弘昭 尚書令尚書令 ,贇中中
書令書令 。
劉延朗
劉延朗 ,宋州 虞城 人也。初,廢帝 起於鳳翔 ,與共事者五人:節度判官節度判官 韓昭胤 ,掌書掌書
記記 李專美 ,牙將牙將 宋審虔,客將房暠 ,而延朗 為孔目官孔目官 。初,愍帝 即位,徙廢帝 為北京留北京留
守守 ,不降制書,遣供奉官供奉官 趙處愿促帝上道。帝疑惑,召昭胤等計議,昭胤等皆勸帝反,由是事無大
小,皆此五人謀之。而暠又喜鬼神巫祝之說,有瞽者張濛 ,自言事太白山 神,神,魏崔浩 也,其
言吉凶無不中,暠素信之。甞引濛見帝,聞其語聲,驚曰:「此非人臣也!」暠使濛問於神,神傳語
曰:「三珠併一珠,驢馬沒人驅。歲月甲庚午,中興戊己土。」暠不曉其義,使問濛,濛曰:「神言如
此,我能傳之,不能解也。」帝即以濛為館驛巡官館驛巡官 。
帝將反,而兵少,又乏食,由此甚懼,使暠問濛,濛傳神語曰:「王當有天下,可無憂!」於是決反,
使專美 作檄書,言:「朱弘昭 、馮贇 幸明宗 病,殺秦王 而立愍帝 。帝年少,小人用事,離間
骨肉,將問罪於朝!」遣使者馳告諸鎮,皆不應,獨隴州 防禦使防禦使 相里金 遣其判官薛文遇計事。帝
得文遇,大喜。而延朗 調率城中民財以給軍。王思同 率諸鎮兵圍鳳翔 ,廢帝 懼,又遣暠問神,神
曰:「王兵少,東兵來,所以迎王也。」已而東兵果叛降于帝。帝入京師,即位之日,受冊明宗 柩
前。冊曰:「維應順元年[934],歲次甲午,四月庚午朔。」帝回顧暠曰:「張濛 神言,豈不驗哉!」
由是暠益見親信,而專以巫祝用事。
帝旣立,以昭胤為左諫議大夫左諫議大夫 、端明殿學士端明殿學士 ,專美 為比部郎中比部郎中 、樞密院 直學士 ,審虔為皇城皇城
使使 ,暠為宣徽北院使宣徽北院使 ,延朗 為莊宅使莊宅使 。乆之,昭胤、暠為樞密使樞密使 ,延朗 為副使,審虔為侍侍
衛衛 步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 ,而薛文遇亦為職方郎中職方郎中 、樞密院 直學士 。由是審虔將兵,專美 、文遇
主 謀議,而昭胤、暠及延朗 掌機密。
初,帝與晉高祖 俱事明宗 ,而心不相悅。帝旣入立,高祖 不得已來朝,而心頗自疑,欲求歸鎮,
且難言之,乃陽為羸疾,灸灼滿身,冀帝憐而遣之。延朗 等多言敬瑭 可留京師,昭胤、專美 曰:
「敬瑭 與趙延壽 皆尚唐公主 ,不可獨留。」乃復授高祖 河東 而遣之。是時,契丹 數寇北邊,
以高祖 為大同、振武、威塞 、彰國等軍蕃漢馬步軍都 揔管,屯于忻州 。而屯兵 忽變,擁高
祖 呼「萬歲」,高祖 懼,斬三十餘人而後止。於是帝益疑之。
名 地 號 號 號
文 文 事 文 文 地 文
文
號 名 主 名
主 主 文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主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地 主 名 名
名 名
名 主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亲 名 主 名 文
文
名
名 地 地 號 地 文 名
文 名 武 名 名 文 主 號
文 文
名 地 名
文
名 名 名 號 主 主
地 武 名
名 名 地 號
號
名
文 文 名 文 衙 仕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武 武 文 衙 仕 名
主 名
主 號 號
名 名 名
名 名 主 號 地 政
號 地 地 地 军
號 號
2 / 5
https://taolang.club/doc/2210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是時,高祖 悉握精兵在北,饋運芻糧,遠近勞弊。帝與延朗 等日夕謀議,而專美 、文遇迭宿中興殿
廬,召見訪問,常至夜分而罷。是時,高祖 弟重胤 為皇城副使皇城副使 ,而石氏公主 母曹太后 居中,因得
伺帝動靜言語以報高祖 ,高祖 益自危懼。每帝遣使者勞軍 ,即陽為羸疾不自堪,因數求解揔管以探
帝心。是時,帝母魏氏追封 宣憲 皇太后 ,而墓在太原 ,有司議立寢宮。高祖 建言陵與民家墓相
雜,不可立宮。帝疑高祖 欲毀民墓,為國取怨,帝由此發怒,罷高祖 揔管,徙鄆州 。延朗 等多言不
可,而司天趙延義 亦言天象失度,宜安靜以弭災,其事遂止。
後月餘,文遇獨直,帝夜召之,語罷敬瑭 事,文遇曰「臣聞『作舍道邊 ,三年不成』。國家之事,
斷在陛下 。且敬瑭 徙亦反,不徙亦反,遲速爾,不如先事圖之。」帝大喜曰:「術者言朕今年當得
一賢佐以定天下,卿其是邪!」乃令文遇手書除目,夜半下學士院 草制。明日宣制,文武兩班皆失
色。居五六日,敬瑭 以反聞。敬瑭 上書,言帝非明宗 子,而許王 從益 次當立。帝得書大怒,手
壞而投之,召學士學士 馬胤孫 為荅詔,曰:「宜以惡語詆之。」
延朗 等請帝親征 ,帝心憂懼,常惡言敬瑭 事,每戒人曰:「爾無說石郎,令我心膽墮地!」由此
不欲行。而延朗 等屢迫之,乃行。至懷州 ,帝夜召李崧 問以計策。文遇不知而繼至,帝見之色
變,崧躡其足,文遇乃出。帝曰:「我見文遇肉顫,欲抽刀刺之。」崧曰:「文遇小人,致誤大事,刺
之益醜。」乃已。是時,契丹 已立敬瑭 為天子,以兵而南,帝惶惑不知所之。遣審虔將千騎至白馬
坡踏戰地,審虔曰:「何地不堪戰?雖有其地,何人肯立于此?不如還也。」帝遂還,自焚。高祖 入
京師,延朗 等六人皆除名 為民。
初,延朗 與暠並掌機密,延朗 專任事,諸將當得州者,不以功次為先後,納賂多者得善州,少及無
賂者得惡州,或乆而不得,由是人人皆怨。暠心患之,而不能爭也,但日飽食高枕而已。每延朗 議
事,則垂頭陽睡不省。及晉兵入,延朗 以一騎走南山,過其家,指而嘆曰:「吾積錢三十萬于此,不
知何人取之!」遂為追兵所殺。晉高祖 聞暠常不與延朗 事,哀之,後復以為將。歲餘卒。專美 事
晉為大理卿大理卿 ,開運中卒。當晉之將起,廢帝 以昭胤為中書侍郎中書侍郎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出為河陽節
度使 ,與審虔、文遇皆不知其所終。
嗚呼,禍福成敗之理,可不戒哉!張濛 神言驗矣,然焉知其不為禍也!予之所記,大抵如此,覽者可
以深思焉。廢帝 之起,所與圖議者,此五六人而已。考其逆順之理,雖有智者為之謀,未必能不敗,
況如此五六人者哉!故并述以附延朗 ,見其始終之際云。
康思立
康思立 ,本山陰 諸部人也。少為騎將騎將 ,從莊宗 破梁夾城 ,戰柏郷,累以功遷突騎指揮使指揮使 。明
宗即位 ,歷應嵐二州刺史州刺史 、宿州團練使州團練使 、昭武軍節度 使,徙鎮保義 ,皆有善政。
潞王 從珂 反於鳳翔 ,愍帝 遣王思同 等討之,思立 有捧聖、羽林 屯兵 千五百人,乃以羽
林 千人屬思同 。思同 至鳳翔 ,軍叛,降于從珂 。思立 聞之,欲盡誅羽林 千人家屬,未及,
而從珂 兵已至,思立 乃以捧聖兵聖兵 城守,從珂 兵傅其城,呼曰:「西兵十萬策新天子,爾五百人其
能拒邪?徒陷陝人於死耳!」捧聖兵聖兵 聞之,皆解甲,思立 遂開門迎從珂 。廢帝 即位,以思立 初
無降意,頗不悅之,徙安遠 ,又徙安國,以年老罷為右神武統軍神武統軍 。
石敬瑭 反太原 ,廢帝 以思立 為北面行營馬軍都指揮使行營馬軍都指揮使 。廢帝 幸懷州 ,遣思立 將從駕騎
兵 出團柏谷 救張敬達 ,未至,而敬達 死,楊光遠 降晉,思立 疾,卒于道。晉高祖 入立,
贈太子少師太子少師 。
康義誠
號 名 名
號 名 文 主 主
號 號 礼
仕 名 主 地 號
號 號 地 名
名
名 词
主 名
衙
名 名 號 主 名
文 名
名 军 名
名 地 名
政 名
號
名 法
名 名
名
名
主 名 名
文 號 文 文
地
名
號
名
名
名 地 武 號 军 武
事 文 文 地 名
主 名 地 主 名 名 营 军
营 名 名 地 名 名 营
名 名 武 名
武 名 名 號 名
地 武
名 地 號 名 武 號 地 名
营 地 名 名 名 名 主
文
名
3 / 5
https://taolang.club/doc/2210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康義誠 字信臣,代北三部落人也。以騎射事晉王 ,莊宗 時為突騎指揮使指揮使 。從明宗 討趙在禮 ,
至魏而軍變,義誠 前陳莊宗 過失,勸明宗 南嚮。明宗即位 ,遷捧聖指揮使指揮使 ,領汾州刺史汾州刺史 。從
破朱守殷 ,遷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 ,領河陽三城節度使河陽三城節度使 。出為山南東道節度使山南東道節度使 ,復為親軍都親軍都
指揮使指揮使 ,領河陽 ,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
秦王 從榮 素驕,自為河南尹河南尹 ,典六軍 ,拜大元帥大元帥 ,唐諸大臣皆懼禍及,思自脫,獨義誠 心結
之,遣其子事秦王 府。明宗 病,從榮 謀以兵入宮,唐大臣朱弘昭 、馮贇 等皆以為不可,而義
誠 獨持兩端。從榮 已舉兵,至天津橋 ,弘昭 等入,以反白,明宗 涕泣召義誠 ,使自處置,
而義誠 卒不出兵。馬軍 指揮使指揮使 朱弘實以兵擊從榮 ,從榮 敗走,見殺。
三司使三司使 孫岳 甞為馮贇 言從榮 必敗之狀,義誠 聞而不悅。及從榮 死,義誠 始引兵入河南
府 ,召岳檢閱從榮 家貲。岳至 ,義誠 乘亂,使人射之,岳走至通利坊見殺,明宗 不能詰。義
誠 已殺岳,又以從榮 故,與弘實有隙。愍帝 即位,弘實常以誅從榮 功自負,義誠 心益不平。
潞王 從珂 反鳳翔 ,王思同 率諸鎮兵圍之,興元 張虔釗 兵叛降從珂 ,思同 走,諸鎮兵皆
潰。愍帝 大怒,謂朱弘昭 等曰:「朕新即位,天下事皆出諸公,然於事兄,未有失節,諸公以大計
見迫,不能獨違。事一至此,何方轉禍?吾當率左右往迎吾兄,遜以位,苟不吾信,死其所也!」弘
昭 等惶恐不能對,義誠 前曰:「西師驚潰,主將怯耳。今京師兵尚多,臣請盡將以西,扼關而守,
招集亡散,以為後圖。」愍帝 以為然,幸左藏庫 ,親給將士人絹二十匹,錢五千。是時,明宗 山
陵未畢,帑藏空虛。軍士負物揚言曰:「到鳳翔 更請一分。」朱弘實見軍士無鬪志,而義誠 盡將以
西,疑其二心,謂義誠 曰:「今西師小衄,而無一騎東者,人心可知。不如以見兵守京師以自固,彼
雖幸勝,特得虔釗 一軍耳。諸鎮之兵在後,其敢徑來邪!」義誠 怒曰「如此言,弘實反矣!」弘實
曰:「公謂誰欲反邪?」其聲厲而聞。愍帝 召兩人,爭於前,帝不能決,遂斬弘實,以義誠 為招討招討
使使 ,悉將禁軍以西。
愍帝 奔衛州 。義誠 行至新安 ,降于從珂 。清泰元年[934]四月,斬于興教門外,夷其族。
嗚呼!五代為國,興亡以兵,而其軍制 ,後世無足稱焉。惟侍衛親軍侍衛親軍 之號,今猶因之而甚重,此五
代之遺制也。然原其始起微矣,及其至也,可謂盛哉!當唐之末,方鎮 之兵多矣,凡一軍有指揮指揮
使使 一人,而合一州之諸軍,又有馬步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 一人,蓋其卒伍之長也。自梁以宣武軍 建國,因
其舊制,有在京馬步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 ,後唐 因之,至明宗 時,始更為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 。當是
時,天子自有六軍 諸衛之職,六軍 有統軍,諸衛有將軍將軍 ,而又以大臣宗室 一人判六軍諸衛事判六軍諸衛事 ,
此朝廷大將天子國兵之舊制也。而侍衛親軍侍衛親軍 者,天子自將之私兵 也,推其名號可知矣。天子自為
將,則都指揮使都指揮使 乃其卒伍之都長都長 耳。然自漢、周以來,其職益重,漢有侍衛司 獄,凡朝廷大事皆
決侍衛侍衛 獄。是時,史弘肇 為都指揮使都指揮使 ,與宰相宰相 、樞密使樞密使 並執國政,而弘肇 尤專任,以至於
亡。語曰:「涓涓不絕,流為江河。熒熒不滅,炎炎奈何?」可不戒哉!然是時,方鎮 各自有兵,天
子親軍親軍 不過京師之兵而已。今方鎮 名存而實亡,六軍 諸衛又益以廢,朝廷無大將之職,而舉天下
內外之兵皆侍衛司 矣。則為都指揮使都指揮使 者,其權豈不益重哉!親軍親軍 之號,始於明宗 ,其後又有殿前殿前
都指揮使都指揮使 ,亦親軍親軍 也,皆不見其更置之始。今天下之兵,分屬此兩司 矣。
藥彥稠
藥彥稠 ,沙陀 三部落人也。初為騎將騎將 ,明宗即位 ,拜澄州刺史澄州刺史 。從王晏球 破王都 定州 ,
遷侍衛侍衛 步軍都虞候步軍都虞候 ,領壽州 節度使節度使 。安重誨 矯詔遣河中 指揮使指揮使 楊彥溫 逐其節度使節度使 潞
王 從珂 。以彥稠 為招討使招討使 ,明宗 疑彥溫 有所說,戒彥稠 得彥溫 毋殺,將訊之。彥
稠 希重誨 旨,殺彥溫 以滅口,明宗 大怒,然不之罪也。
名 主 號 武 號 名
名 號 號 事 武 文
名 武 文 文
武 地 文
主 名 文 营 武 名
主 號 名 名 名
名 名 地 名 號 名
名 营 武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地 名 名 名 號
名 名 主 名 名
主 名 地 名 地 名 名 名
主 名
名 名
主 衙 號
地 名
名
名 名
主 名
文
主 地 名 地 名
军 文
营
武 武 地
武 代 號 武
营 营 武 亲 文
文 军
武 武 营
武 名 武 文 文 名
营
武 营 营
营 武 武 號
武 武 衙
名
名 政 武 事 文 名 名 地
武 武 地 文 名 地 武 名 文
主 名 名 文 號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號
4 / 5
https://taolang.club/doc/2210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26 卷二十六 唐臣傳第十四 28 卷二十八 唐臣傳第十六→目錄
31
32
長興中為靜難軍節度 使,党項 阿埋、屈悉保等族抄掠方渠 ,邀殺回鶻 使者,明宗 遣彥稠 與靈
武 康福 會兵 擊之,阿埋等亡竄山谷。明宗 以謂党項 知懼,可加約束而綏撫之。使者未至,彥
稠 等自牛兒族入白魚 谷,盡誅其族,獲其大首領大首領 連香等,遣人上捷。明宗 謂其使者曰:「吾誅党
項 ,非有所利也。凡軍中所獲,悉與士卒分之,毋以進奉為名,重斂軍士也。」已而彥稠 以党
項 所掠回鶻 進奉玉兩團及遺秦王 金裝胡䩮等來獻,明宗 曰:「吾已語彥稠 矣,不可失信。」因
悉以賜彥稠 。又逐鹽州 諸戎,取其所掠男女千餘人。
潞王 從珂 反,彥稠 為招討副使招討副使 。王思同 兵潰,彥稠 與思同 俱東走,為潞王 兵所得,囚
之華州 獄,已而殺之。晉高祖 立,贈侍中侍中 。
地 政 地 政 號 名
地 名 军 號 政
名 然 文 號
政 名
政 政 主 號 名
名 地
主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主
地 主 文
5 / 5
https://taolang.club/doc/2210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舊唐書 062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舊唐書 062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舊唐書 062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舊唐書 062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helloiac
 
明史 145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明史 145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明史 145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明史 145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helloiac
 
舊五代史 127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舊五代史 127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舊五代史 127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舊五代史 127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helloiac
 
北齊書 25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七
北齊書 25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七北齊書 25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七
北齊書 25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七helloiac
 
新五代史 30 卷三十 漢臣傳第十八
新五代史 30 卷三十 漢臣傳第十八新五代史 30 卷三十 漢臣傳第十八
新五代史 30 卷三十 漢臣傳第十八helloiac
 
梁書 36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
梁書 36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梁書 36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
梁書 36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helloiac
 
北齊書 14 卷十四 列传第六
北齊書 14 卷十四 列传第六北齊書 14 卷十四 列传第六
北齊書 14 卷十四 列传第六helloiac
 
新五代史 15 卷十五 唐明宗家人傳第三
新五代史 15 卷十五 唐明宗家人傳第三新五代史 15 卷十五 唐明宗家人傳第三
新五代史 15 卷十五 唐明宗家人傳第三helloiac
 
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
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
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helloiac
 
新五代史 28 卷二十八 唐臣傳第十六
新五代史 28 卷二十八 唐臣傳第十六新五代史 28 卷二十八 唐臣傳第十六
新五代史 28 卷二十八 唐臣傳第十六helloiac
 
北史 067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北史 067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北史 067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北史 067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helloiac
 
漢書 053 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
漢書 053 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漢書 053 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
漢書 053 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helloiac
 
後漢書 074 卷六十八 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
後漢書 074 卷六十八 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後漢書 074 卷六十八 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
後漢書 074 卷六十八 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helloiac
 
陳書 36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
陳書 36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陳書 36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
陳書 36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helloiac
 
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helloiac
 
隋書 39 卷三十九 列傳第四
隋書 39 卷三十九 列傳第四隋書 39 卷三十九 列傳第四
隋書 39 卷三十九 列傳第四helloiac
 
漢書 046 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第五
漢書 046 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第五漢書 046 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第五
漢書 046 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第五helloiac
 
北齊書 11 卷十一 列传第三 文襄六王
北齊書 11 卷十一 列传第三 文襄六王北齊書 11 卷十一 列传第三 文襄六王
北齊書 11 卷十一 列传第三 文襄六王helloiac
 
梁書 09 卷九 列傳第三
梁書 09 卷九 列傳第三梁書 09 卷九 列傳第三
梁書 09 卷九 列傳第三helloiac
 
金史 100 卷一百 列傳第三十八
金史 100 卷一百 列傳第三十八金史 100 卷一百 列傳第三十八
金史 100 卷一百 列傳第三十八helloiac
 

What's hot (20)

舊唐書 062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舊唐書 062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舊唐書 062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舊唐書 062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明史 145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明史 145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明史 145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明史 145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舊五代史 127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舊五代史 127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舊五代史 127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舊五代史 127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北齊書 25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七
北齊書 25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七北齊書 25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七
北齊書 25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七
 
新五代史 30 卷三十 漢臣傳第十八
新五代史 30 卷三十 漢臣傳第十八新五代史 30 卷三十 漢臣傳第十八
新五代史 30 卷三十 漢臣傳第十八
 
梁書 36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
梁書 36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梁書 36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
梁書 36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
 
北齊書 14 卷十四 列传第六
北齊書 14 卷十四 列传第六北齊書 14 卷十四 列传第六
北齊書 14 卷十四 列传第六
 
新五代史 15 卷十五 唐明宗家人傳第三
新五代史 15 卷十五 唐明宗家人傳第三新五代史 15 卷十五 唐明宗家人傳第三
新五代史 15 卷十五 唐明宗家人傳第三
 
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
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
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
 
新五代史 28 卷二十八 唐臣傳第十六
新五代史 28 卷二十八 唐臣傳第十六新五代史 28 卷二十八 唐臣傳第十六
新五代史 28 卷二十八 唐臣傳第十六
 
北史 067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北史 067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北史 067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北史 067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漢書 053 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
漢書 053 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漢書 053 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
漢書 053 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
 
後漢書 074 卷六十八 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
後漢書 074 卷六十八 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後漢書 074 卷六十八 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
後漢書 074 卷六十八 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
 
陳書 36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
陳書 36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陳書 36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
陳書 36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
 
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隋書 39 卷三十九 列傳第四
隋書 39 卷三十九 列傳第四隋書 39 卷三十九 列傳第四
隋書 39 卷三十九 列傳第四
 
漢書 046 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第五
漢書 046 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第五漢書 046 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第五
漢書 046 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第五
 
北齊書 11 卷十一 列传第三 文襄六王
北齊書 11 卷十一 列传第三 文襄六王北齊書 11 卷十一 列传第三 文襄六王
北齊書 11 卷十一 列传第三 文襄六王
 
梁書 09 卷九 列傳第三
梁書 09 卷九 列傳第三梁書 09 卷九 列傳第三
梁書 09 卷九 列傳第三
 
金史 100 卷一百 列傳第三十八
金史 100 卷一百 列傳第三十八金史 100 卷一百 列傳第三十八
金史 100 卷一百 列傳第三十八
 

Similar to 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helloiac
 
宋書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
宋書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宋書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
宋書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helloiac
 
新五代史 45 卷四十五 雜傳第三十三
新五代史 45 卷四十五 雜傳第三十三新五代史 45 卷四十五 雜傳第三十三
新五代史 45 卷四十五 雜傳第三十三helloiac
 
宋史 355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宋史 355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宋史 355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宋史 355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helloiac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helloiac
 
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helloiac
 
新五代史 35 卷三十五 唐六臣傳第二十三
新五代史 35 卷三十五 唐六臣傳第二十三新五代史 35 卷三十五 唐六臣傳第二十三
新五代史 35 卷三十五 唐六臣傳第二十三helloiac
 
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helloiac
 
舊唐書 103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舊唐書 103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舊唐書 103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舊唐書 103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helloiac
 
新唐書 141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六十
新唐書 141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六十新唐書 141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六十
新唐書 141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六十helloiac
 
新唐書 136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五十五
新唐書 136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五十五新唐書 136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五十五
新唐書 136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五十五helloiac
 
北齊書 42 卷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四
北齊書 42 卷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四北齊書 42 卷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四
北齊書 42 卷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四helloiac
 
後漢書 028 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
後漢書 028 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後漢書 028 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
後漢書 028 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helloiac
 
漢書 047 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
漢書 047 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漢書 047 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
漢書 047 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helloiac
 
新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
新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新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
新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helloiac
 
新五代史 39 卷三十九 雜傳第二十七
新五代史 39 卷三十九 雜傳第二十七新五代史 39 卷三十九 雜傳第二十七
新五代史 39 卷三十九 雜傳第二十七helloiac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helloiac
 
周書 17 卷十七 列傳第九
周書 17 卷十七 列傳第九周書 17 卷十七 列傳第九
周書 17 卷十七 列傳第九helloiac
 
新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
新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新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
新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helloiac
 
北史 096 卷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
北史 096 卷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北史 096 卷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
北史 096 卷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helloiac
 

Similar to 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20)

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宋書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
宋書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宋書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
宋書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
 
新五代史 45 卷四十五 雜傳第三十三
新五代史 45 卷四十五 雜傳第三十三新五代史 45 卷四十五 雜傳第三十三
新五代史 45 卷四十五 雜傳第三十三
 
宋史 355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宋史 355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宋史 355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宋史 355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新五代史 35 卷三十五 唐六臣傳第二十三
新五代史 35 卷三十五 唐六臣傳第二十三新五代史 35 卷三十五 唐六臣傳第二十三
新五代史 35 卷三十五 唐六臣傳第二十三
 
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舊唐書 103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舊唐書 103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舊唐書 103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舊唐書 103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新唐書 141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六十
新唐書 141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六十新唐書 141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六十
新唐書 141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六十
 
新唐書 136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五十五
新唐書 136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五十五新唐書 136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五十五
新唐書 136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五十五
 
北齊書 42 卷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四
北齊書 42 卷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四北齊書 42 卷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四
北齊書 42 卷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四
 
後漢書 028 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
後漢書 028 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後漢書 028 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
後漢書 028 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
 
漢書 047 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
漢書 047 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漢書 047 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
漢書 047 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
 
新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
新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新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
新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
 
新五代史 39 卷三十九 雜傳第二十七
新五代史 39 卷三十九 雜傳第二十七新五代史 39 卷三十九 雜傳第二十七
新五代史 39 卷三十九 雜傳第二十七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周書 17 卷十七 列傳第九
周書 17 卷十七 列傳第九周書 17 卷十七 列傳第九
周書 17 卷十七 列傳第九
 
新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
新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新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
新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
 
北史 096 卷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
北史 096 卷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北史 096 卷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
北史 096 卷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
 

More from helloiac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helloiac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helloiac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helloiac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helloiac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helloiac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helloiac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helloiac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helloiac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helloiac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helloiac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helloiac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helloiac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helloiac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helloiac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helloiac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helloiac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helloiac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helloiac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helloiac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helloiac
 

More from helloiac (20)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 1. 文档信息  新五代史  27 / 74  33 段 5008 字  224 种 514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唐臣傳第十五 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北宋]歐陽修 ←26 卷二十六 唐臣傳第十四 28 卷二十八 唐臣傳第十六→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新五代史 /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本篇关键词 纪年 應順元年[934] 1 清泰元年[934] 1 地点 鳳翔 9 太原 4 懷州 2 人物 弘昭 24 延朗 17 義誠 16 從珂 13 敬瑭 11 從榮 11 愍帝 11 彥稠 10 文官 節度使 4 樞密使 4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2 武官 指揮使 6 步軍都指揮使 3 侍衛 3 其他 明宗 27 高祖 13 廢帝 8 明宗即位 5 目錄 0 1 2 3 4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朱弘昭 馮贇 附 朱弘昭 ,太原 人也。少事明宗 為客將,明宗即位 ,為文思使文思使 。與安重誨 有隙,故常使于 外。董璋 為東川節度 使,乃以弘昭 為副使。西川 孟知祥 殺其監軍監軍 李嚴 ,弘昭 大懼,求還 京師,璋不許,遂相猜忌,弘昭 益開懷待之不疑,璋頗重其為人。後璋有軍事,遣弘昭 入朝,弘 昭 乃免。遷左衛大將軍左衛大將軍 內客省使內客省使 、宣徽南院使宣徽南院使 、鳳翔節度使 。 孟知祥 反,石敬瑭 伐蜀,乆無功,明宗 遣安重誨 督軍督軍 。是時重誨 已有間。重誨 至鳳 翔 ,弘昭 迎謁,禮甚恭,延重誨 于家,使其妻妾侍飲食。重誨 以弘昭 厚己,酒酣,具言蒙天子 厚恩,而所以讒間之端,因泣下。弘昭 即奏言重誨 怨望,又陰遣人馳告敬瑭 ,使拒重誨 。會敬 瑭 以糧餉不繼,遽燒營返軍。重誨 亦以被讒召還,過鳳翔 ,弘昭 閉門不納,重誨 由此得罪 死。樞密使樞密使 范延光 尤惡弘昭 為人,罷為左武衛上將軍左武衛上將軍 、宣徽南院使宣徽南院使 。乆之,為山南東道節度山南東道節度 使使 。 是時,明宗 已病,而秦王 從榮 禍起有端,唐諸大臣皆欲引去以避禍。樞密使樞密使 范延光 、趙延 壽 日夕更見,涕泣求去,明宗 怒而不許。延壽 使其妻興平公主 入言於中,延光 亦因孟漢 瓊 、王淑妃 進說,故皆得罷。以弘昭 及馮贇 代延壽 、延光 ,弘昭 入見,辭曰:「臣廝養之 才,不足當大任。」明宗 叱之曰:「公等皆不欲在吾目前邪?吾養公等安用!」弘昭 惶恐,乃視 事。 名 名 名 地 號 事 文 名 名 地 名 地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武 文 文 地 名 名 號 名 武 名 名 地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地 名 名 文 名 名 武 文 文 號 主 名 文 名 名 號 名 主 名 名 主 名 名 名 名 名 號 名 1 / 5 https://taolang.club/doc/2210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2. 5 6 7 8 9 10 11 12 13 馮贇 者,亦太原 人也。其父璋,事明宗 為閽者。贇為兒時,以通黠為明宗 所愛。明宗 為節度節度 使使 ,以贇為進奏官進奏官 。明宗即位 ,即為客省使客省使 、宣徽北院使宣徽北院使 。歷河東 忠武節度使節度使 、三司三司 使使 。 明宗 病甚,大臣稀復進見,而孟漢瓊 、王淑妃 用事,弘昭 及贇並掌機務於中,大事皆決此四人。 及殺秦王 而立愍帝 ,益自以為功。又其所用多非其人,給事中給事中 陳乂 ,為人險譎,好陰謀,甞事 梁張漢傑 ,又事郭崇韜 ,兩人皆輒敗死,弘昭 乃引以為樞密直學士樞密直學士 ,而用其謀。是時,弘昭 、 贇遣漢瓊 至魏,召愍帝 入立,而留漢瓊 權知後事。明年正月,漢瓊 請入朝,弘昭 、贇乃議徙成 德范延光 代漢瓊 ,北京留守北京留守 石敬瑭 代延光 ,鳳翔 潞王 從珂 代敬瑭 。三人者皆唐大臣, 以漢瓊 故,輕易其地,又不降制書,第遣使者監其上道,從珂 由此遂反。 從珂 兵已東,愍帝 大懼,遣人召弘昭 計事。弘昭 謂其客穆延暉 曰:「上召我急,將罪我也。吾 兒婦,君之女也,其以歸,無使及禍。」乃拔劔大哭,欲自裁,而家人止之。使者促弘昭 入見甚 急,弘昭 呼曰:「窮至此邪!」乃自投于井以死。安從進 聞之,亦殺贇于家,贇母新死,子母棄尸 于道,妻子 皆見殺。贇有子三歲,其故吏張守素 匿之以免。漢高祖 即位,贈弘昭 尚書令尚書令 ,贇中中 書令書令 。 劉延朗 劉延朗 ,宋州 虞城 人也。初,廢帝 起於鳳翔 ,與共事者五人:節度判官節度判官 韓昭胤 ,掌書掌書 記記 李專美 ,牙將牙將 宋審虔,客將房暠 ,而延朗 為孔目官孔目官 。初,愍帝 即位,徙廢帝 為北京留北京留 守守 ,不降制書,遣供奉官供奉官 趙處愿促帝上道。帝疑惑,召昭胤等計議,昭胤等皆勸帝反,由是事無大 小,皆此五人謀之。而暠又喜鬼神巫祝之說,有瞽者張濛 ,自言事太白山 神,神,魏崔浩 也,其 言吉凶無不中,暠素信之。甞引濛見帝,聞其語聲,驚曰:「此非人臣也!」暠使濛問於神,神傳語 曰:「三珠併一珠,驢馬沒人驅。歲月甲庚午,中興戊己土。」暠不曉其義,使問濛,濛曰:「神言如 此,我能傳之,不能解也。」帝即以濛為館驛巡官館驛巡官 。 帝將反,而兵少,又乏食,由此甚懼,使暠問濛,濛傳神語曰:「王當有天下,可無憂!」於是決反, 使專美 作檄書,言:「朱弘昭 、馮贇 幸明宗 病,殺秦王 而立愍帝 。帝年少,小人用事,離間 骨肉,將問罪於朝!」遣使者馳告諸鎮,皆不應,獨隴州 防禦使防禦使 相里金 遣其判官薛文遇計事。帝 得文遇,大喜。而延朗 調率城中民財以給軍。王思同 率諸鎮兵圍鳳翔 ,廢帝 懼,又遣暠問神,神 曰:「王兵少,東兵來,所以迎王也。」已而東兵果叛降于帝。帝入京師,即位之日,受冊明宗 柩 前。冊曰:「維應順元年[934],歲次甲午,四月庚午朔。」帝回顧暠曰:「張濛 神言,豈不驗哉!」 由是暠益見親信,而專以巫祝用事。 帝旣立,以昭胤為左諫議大夫左諫議大夫 、端明殿學士端明殿學士 ,專美 為比部郎中比部郎中 、樞密院 直學士 ,審虔為皇城皇城 使使 ,暠為宣徽北院使宣徽北院使 ,延朗 為莊宅使莊宅使 。乆之,昭胤、暠為樞密使樞密使 ,延朗 為副使,審虔為侍侍 衛衛 步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 ,而薛文遇亦為職方郎中職方郎中 、樞密院 直學士 。由是審虔將兵,專美 、文遇 主 謀議,而昭胤、暠及延朗 掌機密。 初,帝與晉高祖 俱事明宗 ,而心不相悅。帝旣入立,高祖 不得已來朝,而心頗自疑,欲求歸鎮, 且難言之,乃陽為羸疾,灸灼滿身,冀帝憐而遣之。延朗 等多言敬瑭 可留京師,昭胤、專美 曰: 「敬瑭 與趙延壽 皆尚唐公主 ,不可獨留。」乃復授高祖 河東 而遣之。是時,契丹 數寇北邊, 以高祖 為大同、振武、威塞 、彰國等軍蕃漢馬步軍都 揔管,屯于忻州 。而屯兵 忽變,擁高 祖 呼「萬歲」,高祖 懼,斬三十餘人而後止。於是帝益疑之。 名 地 號 號 號 文 文 事 文 文 地 文 文 號 名 主 名 主 主 文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主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地 主 名 名 名 名 名 主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亲 名 主 名 文 文 名 名 地 地 號 地 文 名 文 名 武 名 名 文 主 號 文 文 名 地 名 文 名 名 名 號 主 主 地 武 名 名 名 地 號 號 名 文 文 名 文 衙 仕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武 武 文 衙 仕 名 主 名 主 號 號 名 名 名 名 名 主 號 地 政 號 地 地 地 军 號 號 2 / 5 https://taolang.club/doc/2210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是時,高祖 悉握精兵在北,饋運芻糧,遠近勞弊。帝與延朗 等日夕謀議,而專美 、文遇迭宿中興殿 廬,召見訪問,常至夜分而罷。是時,高祖 弟重胤 為皇城副使皇城副使 ,而石氏公主 母曹太后 居中,因得 伺帝動靜言語以報高祖 ,高祖 益自危懼。每帝遣使者勞軍 ,即陽為羸疾不自堪,因數求解揔管以探 帝心。是時,帝母魏氏追封 宣憲 皇太后 ,而墓在太原 ,有司議立寢宮。高祖 建言陵與民家墓相 雜,不可立宮。帝疑高祖 欲毀民墓,為國取怨,帝由此發怒,罷高祖 揔管,徙鄆州 。延朗 等多言不 可,而司天趙延義 亦言天象失度,宜安靜以弭災,其事遂止。 後月餘,文遇獨直,帝夜召之,語罷敬瑭 事,文遇曰「臣聞『作舍道邊 ,三年不成』。國家之事, 斷在陛下 。且敬瑭 徙亦反,不徙亦反,遲速爾,不如先事圖之。」帝大喜曰:「術者言朕今年當得 一賢佐以定天下,卿其是邪!」乃令文遇手書除目,夜半下學士院 草制。明日宣制,文武兩班皆失 色。居五六日,敬瑭 以反聞。敬瑭 上書,言帝非明宗 子,而許王 從益 次當立。帝得書大怒,手 壞而投之,召學士學士 馬胤孫 為荅詔,曰:「宜以惡語詆之。」 延朗 等請帝親征 ,帝心憂懼,常惡言敬瑭 事,每戒人曰:「爾無說石郎,令我心膽墮地!」由此 不欲行。而延朗 等屢迫之,乃行。至懷州 ,帝夜召李崧 問以計策。文遇不知而繼至,帝見之色 變,崧躡其足,文遇乃出。帝曰:「我見文遇肉顫,欲抽刀刺之。」崧曰:「文遇小人,致誤大事,刺 之益醜。」乃已。是時,契丹 已立敬瑭 為天子,以兵而南,帝惶惑不知所之。遣審虔將千騎至白馬 坡踏戰地,審虔曰:「何地不堪戰?雖有其地,何人肯立于此?不如還也。」帝遂還,自焚。高祖 入 京師,延朗 等六人皆除名 為民。 初,延朗 與暠並掌機密,延朗 專任事,諸將當得州者,不以功次為先後,納賂多者得善州,少及無 賂者得惡州,或乆而不得,由是人人皆怨。暠心患之,而不能爭也,但日飽食高枕而已。每延朗 議 事,則垂頭陽睡不省。及晉兵入,延朗 以一騎走南山,過其家,指而嘆曰:「吾積錢三十萬于此,不 知何人取之!」遂為追兵所殺。晉高祖 聞暠常不與延朗 事,哀之,後復以為將。歲餘卒。專美 事 晉為大理卿大理卿 ,開運中卒。當晉之將起,廢帝 以昭胤為中書侍郎中書侍郎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出為河陽節 度使 ,與審虔、文遇皆不知其所終。 嗚呼,禍福成敗之理,可不戒哉!張濛 神言驗矣,然焉知其不為禍也!予之所記,大抵如此,覽者可 以深思焉。廢帝 之起,所與圖議者,此五六人而已。考其逆順之理,雖有智者為之謀,未必能不敗, 況如此五六人者哉!故并述以附延朗 ,見其始終之際云。 康思立 康思立 ,本山陰 諸部人也。少為騎將騎將 ,從莊宗 破梁夾城 ,戰柏郷,累以功遷突騎指揮使指揮使 。明 宗即位 ,歷應嵐二州刺史州刺史 、宿州團練使州團練使 、昭武軍節度 使,徙鎮保義 ,皆有善政。 潞王 從珂 反於鳳翔 ,愍帝 遣王思同 等討之,思立 有捧聖、羽林 屯兵 千五百人,乃以羽 林 千人屬思同 。思同 至鳳翔 ,軍叛,降于從珂 。思立 聞之,欲盡誅羽林 千人家屬,未及, 而從珂 兵已至,思立 乃以捧聖兵聖兵 城守,從珂 兵傅其城,呼曰:「西兵十萬策新天子,爾五百人其 能拒邪?徒陷陝人於死耳!」捧聖兵聖兵 聞之,皆解甲,思立 遂開門迎從珂 。廢帝 即位,以思立 初 無降意,頗不悅之,徙安遠 ,又徙安國,以年老罷為右神武統軍神武統軍 。 石敬瑭 反太原 ,廢帝 以思立 為北面行營馬軍都指揮使行營馬軍都指揮使 。廢帝 幸懷州 ,遣思立 將從駕騎 兵 出團柏谷 救張敬達 ,未至,而敬達 死,楊光遠 降晉,思立 疾,卒于道。晉高祖 入立, 贈太子少師太子少師 。 康義誠 號 名 名 號 名 文 主 主 號 號 礼 仕 名 主 地 號 號 號 地 名 名 名 词 主 名 衙 名 名 號 主 名 文 名 名 军 名 名 地 名 政 名 號 名 法 名 名 名 名 主 名 名 文 號 文 文 地 名 號 名 名 名 地 武 號 军 武 事 文 文 地 名 主 名 地 主 名 名 营 军 营 名 名 地 名 名 营 名 名 武 名 武 名 名 號 名 地 武 名 地 號 名 武 號 地 名 营 地 名 名 名 名 主 文 名 3 / 5 https://taolang.club/doc/2210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4.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康義誠 字信臣,代北三部落人也。以騎射事晉王 ,莊宗 時為突騎指揮使指揮使 。從明宗 討趙在禮 , 至魏而軍變,義誠 前陳莊宗 過失,勸明宗 南嚮。明宗即位 ,遷捧聖指揮使指揮使 ,領汾州刺史汾州刺史 。從 破朱守殷 ,遷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 ,領河陽三城節度使河陽三城節度使 。出為山南東道節度使山南東道節度使 ,復為親軍都親軍都 指揮使指揮使 ,領河陽 ,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 秦王 從榮 素驕,自為河南尹河南尹 ,典六軍 ,拜大元帥大元帥 ,唐諸大臣皆懼禍及,思自脫,獨義誠 心結 之,遣其子事秦王 府。明宗 病,從榮 謀以兵入宮,唐大臣朱弘昭 、馮贇 等皆以為不可,而義 誠 獨持兩端。從榮 已舉兵,至天津橋 ,弘昭 等入,以反白,明宗 涕泣召義誠 ,使自處置, 而義誠 卒不出兵。馬軍 指揮使指揮使 朱弘實以兵擊從榮 ,從榮 敗走,見殺。 三司使三司使 孫岳 甞為馮贇 言從榮 必敗之狀,義誠 聞而不悅。及從榮 死,義誠 始引兵入河南 府 ,召岳檢閱從榮 家貲。岳至 ,義誠 乘亂,使人射之,岳走至通利坊見殺,明宗 不能詰。義 誠 已殺岳,又以從榮 故,與弘實有隙。愍帝 即位,弘實常以誅從榮 功自負,義誠 心益不平。 潞王 從珂 反鳳翔 ,王思同 率諸鎮兵圍之,興元 張虔釗 兵叛降從珂 ,思同 走,諸鎮兵皆 潰。愍帝 大怒,謂朱弘昭 等曰:「朕新即位,天下事皆出諸公,然於事兄,未有失節,諸公以大計 見迫,不能獨違。事一至此,何方轉禍?吾當率左右往迎吾兄,遜以位,苟不吾信,死其所也!」弘 昭 等惶恐不能對,義誠 前曰:「西師驚潰,主將怯耳。今京師兵尚多,臣請盡將以西,扼關而守, 招集亡散,以為後圖。」愍帝 以為然,幸左藏庫 ,親給將士人絹二十匹,錢五千。是時,明宗 山 陵未畢,帑藏空虛。軍士負物揚言曰:「到鳳翔 更請一分。」朱弘實見軍士無鬪志,而義誠 盡將以 西,疑其二心,謂義誠 曰:「今西師小衄,而無一騎東者,人心可知。不如以見兵守京師以自固,彼 雖幸勝,特得虔釗 一軍耳。諸鎮之兵在後,其敢徑來邪!」義誠 怒曰「如此言,弘實反矣!」弘實 曰:「公謂誰欲反邪?」其聲厲而聞。愍帝 召兩人,爭於前,帝不能決,遂斬弘實,以義誠 為招討招討 使使 ,悉將禁軍以西。 愍帝 奔衛州 。義誠 行至新安 ,降于從珂 。清泰元年[934]四月,斬于興教門外,夷其族。 嗚呼!五代為國,興亡以兵,而其軍制 ,後世無足稱焉。惟侍衛親軍侍衛親軍 之號,今猶因之而甚重,此五 代之遺制也。然原其始起微矣,及其至也,可謂盛哉!當唐之末,方鎮 之兵多矣,凡一軍有指揮指揮 使使 一人,而合一州之諸軍,又有馬步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 一人,蓋其卒伍之長也。自梁以宣武軍 建國,因 其舊制,有在京馬步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 ,後唐 因之,至明宗 時,始更為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 。當是 時,天子自有六軍 諸衛之職,六軍 有統軍,諸衛有將軍將軍 ,而又以大臣宗室 一人判六軍諸衛事判六軍諸衛事 , 此朝廷大將天子國兵之舊制也。而侍衛親軍侍衛親軍 者,天子自將之私兵 也,推其名號可知矣。天子自為 將,則都指揮使都指揮使 乃其卒伍之都長都長 耳。然自漢、周以來,其職益重,漢有侍衛司 獄,凡朝廷大事皆 決侍衛侍衛 獄。是時,史弘肇 為都指揮使都指揮使 ,與宰相宰相 、樞密使樞密使 並執國政,而弘肇 尤專任,以至於 亡。語曰:「涓涓不絕,流為江河。熒熒不滅,炎炎奈何?」可不戒哉!然是時,方鎮 各自有兵,天 子親軍親軍 不過京師之兵而已。今方鎮 名存而實亡,六軍 諸衛又益以廢,朝廷無大將之職,而舉天下 內外之兵皆侍衛司 矣。則為都指揮使都指揮使 者,其權豈不益重哉!親軍親軍 之號,始於明宗 ,其後又有殿前殿前 都指揮使都指揮使 ,亦親軍親軍 也,皆不見其更置之始。今天下之兵,分屬此兩司 矣。 藥彥稠 藥彥稠 ,沙陀 三部落人也。初為騎將騎將 ,明宗即位 ,拜澄州刺史澄州刺史 。從王晏球 破王都 定州 , 遷侍衛侍衛 步軍都虞候步軍都虞候 ,領壽州 節度使節度使 。安重誨 矯詔遣河中 指揮使指揮使 楊彥溫 逐其節度使節度使 潞 王 從珂 。以彥稠 為招討使招討使 ,明宗 疑彥溫 有所說,戒彥稠 得彥溫 毋殺,將訊之。彥 稠 希重誨 旨,殺彥溫 以滅口,明宗 大怒,然不之罪也。 名 主 號 武 號 名 名 號 號 事 武 文 名 武 文 文 武 地 文 主 名 文 营 武 名 主 號 名 名 名 名 名 地 名 號 名 名 营 武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地 名 名 名 號 名 名 主 名 名 主 名 地 名 地 名 名 名 主 名 名 名 主 衙 號 地 名 名 名 名 主 名 文 主 地 名 地 名 军 文 营 武 武 地 武 代 號 武 营 营 武 亲 文 文 军 武 武 营 武 名 武 文 文 名 营 武 营 营 营 武 武 號 武 武 衙 名 名 政 武 事 文 名 名 地 武 武 地 文 名 地 武 名 文 主 名 名 文 號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號 4 / 5 https://taolang.club/doc/2210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5.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26 卷二十六 唐臣傳第十四 28 卷二十八 唐臣傳第十六→目錄 31 32 長興中為靜難軍節度 使,党項 阿埋、屈悉保等族抄掠方渠 ,邀殺回鶻 使者,明宗 遣彥稠 與靈 武 康福 會兵 擊之,阿埋等亡竄山谷。明宗 以謂党項 知懼,可加約束而綏撫之。使者未至,彥 稠 等自牛兒族入白魚 谷,盡誅其族,獲其大首領大首領 連香等,遣人上捷。明宗 謂其使者曰:「吾誅党 項 ,非有所利也。凡軍中所獲,悉與士卒分之,毋以進奉為名,重斂軍士也。」已而彥稠 以党 項 所掠回鶻 進奉玉兩團及遺秦王 金裝胡䩮等來獻,明宗 曰:「吾已語彥稠 矣,不可失信。」因 悉以賜彥稠 。又逐鹽州 諸戎,取其所掠男女千餘人。 潞王 從珂 反,彥稠 為招討副使招討副使 。王思同 兵潰,彥稠 與思同 俱東走,為潞王 兵所得,囚 之華州 獄,已而殺之。晉高祖 立,贈侍中侍中 。 地 政 地 政 號 名 地 名 军 號 政 名 然 文 號 政 名 政 政 主 號 名 名 地 主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主 地 主 文 5 / 5 https://taolang.club/doc/2210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