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6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文档信息
 新五代史
 15 / 74
 45 段 5281 字
 228 种 543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唐明宗家人傳第三 新五代史 15 卷十五
[北宋]歐陽修
←14 卷十四 唐太祖家人傳第二 16 卷十六 唐廢帝家人傳第四→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新五代史 / 15 卷十五 唐明宗家人傳第三
本篇关键词
纪年 長興元年[930] 2 天成元年[555] 2 清泰三年[936] 1 天福四年[950] 1 長興四年[933] 1
天福二年[948] 1 開運二年[945] 1 廣順元年[951] 1
地点 汴州 4 河南府 3 太原 3
人物 從榮 43 從益 21 皇后 17 王氏 16 秦王 12 從璟 11 從溫 9 弘昭 9
文官 皇城使 4 宰相 4 樞密使 2
武官 指揮使 3 元帥 3 牙兵 3
其他 明宗 43 莊宗 9 廢帝 5
目錄
0
1
2
3
4
5
6
7
卷十五 唐明宗 家人傳第三
皇后 曹氏 皇后 夏氏
明宗 三后一妃:和武憲武憲 皇后 曹氏生晉國公主 ;昭懿 皇后 夏氏生秦王 從榮 、愍帝 ;宣
憲 皇后 魏氏,潞王 從珂 母也;淑妃 王氏 ,許王 從益 之慈母 也。
曹氏、夏氏皆不見其世家。夏氏無封爵,明宗 未即位前卒。明宗 天成元年[555],封楚國夫人 曹氏
為淑妃 ,追封 夏氏晉國夫人 。長興元年[930],立淑妃 為皇后 ,而夏氏所生二子皆已王,乃追冊
為皇后 ,謚曰昭懿 。
皇后 魏氏
魏氏,鎮州 平山人也。初適平山民王氏 ,生子十歲矣。明宗 為騎將騎將 ,掠平山,得其子母以歸。居
數年,魏氏卒,葬太原 。其子是為潞王 從珂 。明宗 時,從珂 已王,乃追封 魏氏為魯國夫
人 。廢帝 即位,追尊 魏氏為皇太后 ,議建陵寢 ,而太原 石敬瑭 反,乃於京師河南府 東立
寢宮。清泰三年[936]六月丙寅,遣工部尚書工部尚書 崔儉 奉上皇太后 寶冊,謚曰宣憲 。
淑妃 王氏
主
主 主
號 文 主 主 名 主 主 名 主
名 主 主 名 主 名 主 名 亲
號 號 主
主 仕 主 主 主
主 名
主
地 名 號 武
地 主 名 號 名 仕
主 號 礼 主 葬 地 名 地
文 名 主 名
主 名
1 / 6
https://taolang.club/doc/219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8
9
10
11
12
13
14
15
淑妃 王氏 ,邠州 餅家子也,有美色,號「花見羞」。少賣梁故將劉鄩 為侍兒,鄩卒,王氏 無所
歸。是時,明宗 夏夫人已卒,方求別室 ,有言王氏 於安重誨 者,重誨 以告明宗 而納之。王
氏 素得鄩金甚多,悉以遺明宗 左右及諸子婦,人人皆為王氏 稱譽,明宗 益愛之。而夫人曹氏為人簡
質,常避事,由是王氏 專寵。
明宗即位 ,議立皇后 ,而曹氏當立,曹氏謂王氏 曰:「我素多病,而性不耐煩,妹當代我。」王
氏 曰:「后,帝匹也,至尊之位,誰敢干之!」乃立曹氏為皇后 ,王氏 為淑妃 。妃事皇后 亦甚
謹,每帝晨起,盥櫛服御,皆妃執事左右,及罷朝,帝與皇后 食,妃侍,食徹乃退,未甞少懈,皇
后 心亦益愛之。然宮中之事,皆主於妃。明宗 病,妃與宦者孟漢瓊 出納左右,遂專用事,殺安重
誨 、秦王 從榮 ,皆與焉。劉鄩 諸子,皆以妃故封拜官爵。愍帝 即位,冊尊皇后 為皇太后 ,
妃為皇太妃 。初,明宗 後宮有生子者,命妃母之,是為許王 從益 。從益 乳母 司衣王氏 ,
見明宗 已老而秦王 握兵,心欲自託為後計,乃曰「兒思秦王 。」是時從益 已四歲,又數教從
益 自言求見秦王 。明宗 遣乳嫗將兒往來秦府,遂與從榮 私通,從榮 因使王氏 伺察宮中動
靜。從榮 已死,司衣王氏 以謂秦王 實以兵入宮衛天子,而以反見誅,出怨言。愍帝 聞之,大怒,
賜司衣王氏 死,而事連太妃 ,由是心不悅,欲遷之至德宮,以太后 素善妃,懼傷其意而止,然待
之甚薄。
廢帝 入立,甞置酒妃院,妃舉酒曰:「願辭皇帝為比丘尼。」帝驚,問其故,曰:「小兒處偶得命,
若大兒不容,則死之日,何面見先帝 !」因泣下。廢帝 亦為之悽然,待之頗厚。石敬瑭 兵犯京
師,廢帝 聚族將自焚。妃謂太后 曰:「事急矣,宜少回避,以俟姑夫。」太后 曰:「我家至此,
何忍獨生,妹自勉之!」太后 乃與帝俱燔死,而妃與許王 從益 及其妹匿於鞠院以免。
晉高祖 立,妃自請為尼,不可,乃遷于至德宮。晉遷都汴 ,以妃子母俱東,置於宮中,高祖皇
后 事妃如母。天福四年[950]九月癸未,詔以郇國 三千戶封唐許王 從益 為郇國公 ,以奉唐祀,服
色 、旌旗 一依舊制。太常太常 議立莊宗 、明宗 、愍帝 三室,以至德宮為廟;詔立高祖 、太
宗 ,為五廟 ,使從益 歲時主祠。
出帝 即位,妃母子俱還洛陽 。契丹 犯京師,趙延壽 所尚明宗 公主 已死,耶律德光 乃為延
壽 娶從益 妹,是為永安公 主。公主 不知其母為誰,素亦養於妃,妃至京師主婚禮。德光 見明
宗 畫像,焚香再拜 ,顧妃曰:「明宗 與我約為弟兄,爾吾嫂也。」已而靳之曰:「今日乃吾婦
也。」乃拜從益 為彰信軍節度 使,從益 辭,不之官,與妃俱還洛陽 。
德光 北歸,留蕭翰 守汴州 。漢高祖 起太原 ,翰欲北去,乃使人召從益 ,委以中國。從益 子
母逃於徽 陵域中,以避使者,使者迫之以東,遂以從益 權知南朝軍國事知南朝軍國事 。從益 御崇元殿,翰率契
丹 諸將拜殿上,晉羣臣拜殿下。羣臣入謁太妃 ,妃曰:「吾家子母孤弱,為翰所迫,此豈福邪?禍
行至矣!」乃以王松 、趙上交 為左右丞相左右丞相 ,李式 、翟光鄴 為樞密使樞密使 ,燕將劉祚 為侍衛親軍侍衛親軍
都指揮使都指揮使 。翰留契丹 兵千人屬祚而去。
漢高祖 擁兵而南,從益 遣人召高行周 、武行德 等為拒,行周 等皆不至,乃與王松 謀以燕兵閉
城自守。妃曰:「吾家亡國之餘,安敢與人爭天下!」乃遣人上書迎漢高祖 。高祖 聞其甞召行
周 而不至,遣郭從義 先入京師殺妃母子。妃臨死呼曰:「吾家母子何罪?何不留吾兒,使每歲寒
食 持一盂飯洒明宗 墳上。」聞者悲之。從益 死時年十七。
皇后 孔氏
主 名 地 名 名
號 礼 名 名 名 號
名 號 名 號
名
事 主 名
名 主 名 主 主
主
主 號 名
名 主 名 名 主 主 主
主 號 主 名 名 亲 名
號 主 主 名
名 主 號 名 名 名
名 名 主 主
名 主 主
號
主 號 名
號 主 主
主 主 名
主 名
主 地 主 名 主
礼 军 文 號 號 主 號
號 礼 名
號 地 政 名 號 主 名
名 名 主 主 名
號 礼 號
名 地 名 地
名 名 地 主 地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政 主
名 名 文 名 名 文 名
武 政
主 名 名 名 名 名
主 號
名 名
节 號 名
主 名
2 / 6
https://taolang.club/doc/219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愍帝 哀皇后 孔氏 ,父循,橫海軍節度 使。后有賢行,生四子。愍帝 即位,立為皇后 ,未及冊
命 而難作。愍帝 出奔,后病子幼,皆不能從。廢帝 入立,后及四子皆見殺。晉高祖 立,追謚曰哀。
明宗 子
從璟
明宗 四子,曰:從璟 、從榮 、從厚 、從益 。
從璟 初名從審,為人驍勇善戰,而謙退謹敕。從莊宗 戰,數有功,為金槍指揮使指揮使 。明宗 軍變于
魏,莊宗 謂從璟 曰:「爾父於國有大功,忠孝之心,朕自明信。今為亂軍所逼,爾宜自往宣朕意,
毋使自疑。」從璟 馳至衛州 ,為元行欽 所執,將殺之,從璟 呼曰:「我父為亂軍所逼,公等不亮
其心,我亦不能至魏,願歸衛天子。」行欽 釋之。莊宗 憐其言,賜名繼璟,以為己子。
從莊宗 如汴州 ,將士多亡於道,獨從璟 不去,左右或勸其逃禍,從璟 不聽。莊宗 聞明宗 已
渡黎陽 ,復欲遣從璟 通問。行欽 以為不可,遂殺之。明宗即位 ,贈太保太保 。
嗚呼!無父烏生,無君烏以為生,而世之言曰:「為忠孝者不兩全。」夫豈然哉?君父,人倫之大本;
忠孝,臣子之大節。豈其不相為用,而又相害者乎?抑私與義而已耳。蓋以其私則兩害,以其義則兩
得。其父以兵攻其君,為其子者,從父 乎?從君乎?曰:「身從其居,志從其義,可也。」身居君所
則從君,居父所則從父 。其從於君者,必辭其君曰:「子不可以射父,願無與兵焉!」則又號泣而呼
其父曰:「盍捨兵而歸我君乎!」君敗則死之,父敗則終喪而事君。其從於父者,必告之曰:「君不可
以射也,盍捨兵而歸吾君乎!」君敗則死之,父敗則待罪於君,赦己則終喪而事之。古之知孝者莫如
舜,知義者莫如孔、孟,其於君臣父子之際詳矣,使其不幸而遭焉,其亦如是而已矣!從璟 之於莊
宗 ,知所從而得其死矣。哀哉!
秦王 從榮
秦王 從榮 ,天成元年[555],以檢校司徒檢校司徒 兼御史大夫御史大夫 ,拜天雄軍節度 使、同中書門下平章同中書門下平章
事事 。三年,徙鎮河東 。長興元年[930],拜河南尹河南尹 ,兼判六軍諸衛事判六軍諸衛事 。
從璟 死,從榮 於諸皇子 次最長,又握兵柄。然其為人輕雋而鷹視,頗喜儒,學為歌詩,多招文學
之士,賦詩飲酒,故後生浮薄之徒,日進諛佞以驕其心。自將相大臣皆患之,明宗 頗知其非而不能裁
制。從榮 甞侍側,明宗 問曰:「爾軍政之餘,習何事業?」對曰:「有暇讀書,與諸儒講論經
義 爾。」明宗 曰:「經有君臣父子之道,然須碩儒端士,乃可親之。吾見先帝 好作歌詩,甚無謂
也。汝將家子,文章非素習,必不能工,傳於人口,徒取笑也。吾老矣,於經義 雖不能曉,然尚喜屢
聞之,其餘不足學也。」
是歲秋,封從榮 秦王 。故事,諸王受封不朝廟,而有司希旨,欲重其禮,乃建議曰:「古者因禘、
甞而發爵祿,所以示不敢專。今受大封而不告廟,非敬順之道也。」於是從榮 朝服 ,乘輅車,具鹵
簿 ,至朝堂受冊,出,載冊以車,朝于太廟,京師之人皆以為榮。三年,加兼中書令中書令 。有司又言:
「故事,親王 班宰相宰相 下,今秦王 位高而班下,不稱。」於是與宰相宰相 分班而居右。
主 主 名 地 主 主
礼 主 號 主
號
名
號 名 名 名 名
名 號 武 號
號 名
名 地 名 名
名 號
號 地 名 名 號 號
名 名 名 事 文
亲
亲
名
號
主 名
主 名 文 文 地
文 地 文 文
名 名 主
號
名 號
仕 號 主
仕
名 主
名 衣
礼 文
主 文 主 文
3 / 6
https://taolang.club/doc/219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27
28
29
30
31
四年,加尚書令尚書令 ,食邑萬戶。太僕少卿太僕少卿 何澤 上書,請立從榮 為皇太子 。是時明宗 已病,得澤書
不悅,顧左右曰:「羣臣欲立太子 ,吾當養老 於河東 。」乃召大臣議立太子 事,大臣皆莫敢可
否。從榮 入白曰:「臣聞姦人言,欲立臣為太子 ,臣實不願也。」明宗 曰:「此羣臣之欲爾。」從
榮 出,見范延光 、趙延壽 等曰:「諸公議欲立吾為太子 ,是欲奪吾兵柄而幽之東宮 耳。」延
光 等患之,乃加從榮 天下兵馬大元帥天下兵馬大元帥 。有司又言:「元帥元帥 或統諸道,或專一面,自前世無天下大元大元
帥帥 之名,其禮無所考按。請自節度使節度使 以下,凡領兵職者,皆具櫜鞬 以軍禮庭參;其兼同中書門下平同中書門下平
章事章事 者,初見亦如之,其後許如客禮。凡元帥府 文符行天下,皆用帖。又升班在宰相宰相 上。」從榮 大
宴元帥府 ,諸將皆有頒給:控鶴控鶴 、奉聖、嚴衛指揮使衛指揮使 ,人馬一匹、絹十匹;其諸軍指揮使指揮使 ,人絹十
匹;都頭都頭 已下,七匹至三匹。又請嚴衛、捧聖千人為牙兵牙兵 ,每入朝,以數百騎先後,張弓挾矢,馳走
道上,見者皆震懾。從榮 又命其寮屬及四方游士試作征淮檄 ,陳己所以平一天下之意。
言事者請為諸王擇師傅,以加訓導訓導 。宰相宰相 難其事,因請從榮 自擇。從榮 乃請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崔
梲 、刑部侍郎刑部侍郎 任贊為元帥元帥 判官。明宗 曰:「學士學士 代予言,不可也。」從榮 出而恚曰:「任
以元帥元帥 而不得請屬寮,非吾所諭也。」將相大臣見從榮 權位益隆,而輕脫如此,皆知其禍而莫敢言
者。惟延光 、延壽 陰有避禍意,數見明宗 ,涕泣求解樞密樞密 ,二人皆引去,而從榮 之難作。
十一月戊子,雪,明宗 幸宮西士和亭,得傷寒 疾。己丑,從榮 與樞密使樞密使 朱弘昭 、馮贇 入問
起居於廣壽殿,帝不能知人。王淑妃 告曰:「從榮 在此。」又曰:「弘昭 等在此。」皆不應。從
榮 等去,乃遷於雍和殿,宮中皆慟哭。至夜半後,帝蹶然自興於榻,而侍疾者皆去,顧殿上守漏宮女
曰:「夜漏幾何?」對曰:「四更矣!」帝即唾肉如肺者數片,溺涎液斗餘。守漏者曰:「大家省省
事事 乎?」曰:「吾不知也。」有頃,六宮 皆至,曰:「大家還魂矣!」因進粥一器。至旦,疾少
愈,而從榮 稱疾不朝。
初,從榮 常忌宋王 從厚 賢於己,而懼不為嗣。其平居驕矜自得,及聞人道宋王 之善,則愀然有不
足之色。其入問疾也,見帝已不知人,旣去,而聞宮中哭聲,以謂帝已崩矣,乃謀以兵入宮。使其押押
衙衙 馬處鈞 告弘昭 等,欲以牙兵牙兵 入宿衛 ,問何所可以居者。弘昭 等對曰「宮中皆王所可居,王
自擇之。」因私謂處鈞 曰:「聖上萬福,王宜竭力忠孝,不可草草。」處鈞 具以告從榮 ,從榮 還
遣處鈞 語弘昭 等曰「爾輩不念家族乎?」弘昭 、贇及宣徽使宣徽使 孟漢瓊 等入告王淑妃 以謀之,
曰:「此事須得侍衛侍衛 兵為助。」乃召侍衛指揮使衛指揮使 康義誠 ,謀於竹林之下。義誠 有子在秦王 府,
不敢決其謀,謂弘昭 曰:「僕為將校,惟公所使爾!」弘昭 大懼。
明日,從榮 遣馬處鈞 告馮贇 曰:「吾今日入居興聖宮。」又告義誠 ,義誠 許諾。贇即馳入內,
見義誠 及弘昭 、漢瓊 等坐中興殿閤議事,贇責義誠 曰:「主上所以畜養吾徒者,為今日爾!今安
危之機,間不容髮,奈何以子故懷顧望,使秦王 得至此門,主上安所歸乎?吾輩復有種乎?」漢
瓊 曰:「賤命不足惜,吾自率兵拒之。」即入見曰:「從榮 反,兵已攻端門。」宮中相顧號泣。明
宗 問弘昭 等曰:「實有之乎?」對曰:「有之。」明宗 以手指天泣下,良乆曰:「義誠 自處置,
毋令震動京師。」潞王 子重吉 在側,明宗 曰:「吾與爾父起微賤,至取天下 ,數救我危窘。從
榮 得何氣力,而作此惡事!爾亟以兵守諸門。」重吉 即以控鶴控鶴 兵守宮 門。
文 文 名 名 主 號
主 礼 地 主
名 主 號
名 名 名 主 衙
名 名 武 武
武 文 然
文 衙 文 名
衙 文 武 武
武 武
名 作
文 文 名 名 文
名 文 武 號 文 名
武 名
名 名 號 文 名
號 病 名 文 名 名
主 名 名
名
文 衙
名
名 主 名 主
文 名 名 武 营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主
武 武 名 名 主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主
名 名
號 名 號 名
主 名 號 词
名 名 文 衙
4 / 6
https://taolang.club/doc/219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14 卷十四 唐太祖家人傳第二 16 卷十六 唐廢帝家人傳第四→目錄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是日,從榮 自河南府 擁兵千人以出。從榮 寮屬甚衆,而正直之士多見惡,其尤所惡者劉贊 、王居
敏,而所昵者劉陟 、高輦 。從榮 兵出,與陟、輦並轡耳語,行至天津橋 南,指日景謂輦曰:「明日
而今,誅王居敏矣!」因陣兵橋北,下據胡牀而坐,使人召康義誠 。而端門已閉,叩左掖門 ,亦閉,
而於門隙中見捧聖指揮使指揮使 朱弘實率騎兵 從北來,即馳告從榮 。從榮 驚懼,索鐵厭心,自調弓矢。皇皇
城使城使 安從益 率騎兵 三百衝之,從榮 兵射之,從益 稍却。弘實騎兵 五百自左掖 門出,方渡河,
而後軍來者甚衆,從榮 乃走歸河南府 ,其判官任贊已下皆走出定鼎門,牙兵牙兵 劫嘉善 坊而潰。從
榮 夫妻匿牀下,從益 殺之。
明宗 聞從榮 已死,悲咽幾墮于榻,絕而蘇者再。馮道 率百寮入見,明宗 曰:「吾家事若此,慚見
羣臣!」君臣相顧,泣下沾襟。從榮 二子尚幼,皆從死。後六日而明宗 崩 。
明宗 姪
從璨
明宗 兄弟皆不見于世家,而有姪四人,曰:從璨 、從璋 、從溫 、從敏 。
從璨 初為右衛大將軍右衛大將軍 ,安重誨 用事,自諸王將相皆下之,從璨 為人剛猛,不能少屈,而性倜儻,
輕財好施,重誨 忌之。明宗 幸汴州 ,以從璨 為大內皇城使皇城使 。甞於會節園飲,酒酣,戲登御
榻,重誨 奏其事,貶房州 司戶參軍司戶參軍 ,賜死。重誨 見誅,詔復其官,贈太保太保 。
從璋
從璋 字子良,少善騎射。莊宗 時,將兵戍常山 ,聞明宗 兵變于魏,乃亦起兵據邢州 。明宗即
位 ,以為捧聖左廂都指揮使廂都指揮使 ,改皇城使皇城使 ,領饒州刺史饒州刺史 ,拜彰國軍節度 使,徙鎮義成。明
宗 幸汴州 ,從璋 欲率民為貢獻,其從事從事 諫以為不可,從璋 怒,引弓欲射之,坐罷為右驍衛上將右驍衛上將
軍軍 。居乆之,出鎮保義 ,徙河中 。長興四年[933]夏,封洋王 。晉高祖 立,徙鎮威勝,降封隴西
郡公 。從璋 為人貪鄙,自鎮保義 ,始折節自脩,在南陽 頗有遺愛。天福二年[948]卒,年五十一。
從溫
從溫 字德基 ,初為北京副留守副留守 。歷安國、忠武、義武、成德、武寧 五節度使節度使 ,封兖王 。晉高
祖 立,復為忠武軍節度 使。從溫 為人貪鄙,多作天子器服以自僭,宗族 、賔客諫之,不聽,其妻
關氏大呼于牙門曰:「從溫 欲反,而造天子服器。」從溫 大恐,乃悉毀之。
明宗 諸子八人,至晉出帝 時六已亡歿,惟從溫 、從敏 在,太后 常曰:「吾惟有一兄,豈可
繩 之以法!」從溫 由此益驕。甞誣親吏薛仁嗣為盜,悉籍沒 其家貲數千萬。仁嗣等詣闕自訴,事
下有司,從溫 具伏。出帝 懼傷太后 意,釋之而不問。開運二年[945],徙河陽 三城,卒于官。
是時從璋 子重俊 為虢州刺史虢州刺史 ,坐贓 ,亦以太后 故,罪其判官高獻而已。重俊 復為商州刺商州刺
史史 。坐與其妹姦及殺其僕孫漢榮掠其妻,賜死。
從敏
從敏 字叔達,為人沉厚寡言,善騎射。初從莊宗 為馬步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 兼行軍司馬行軍司馬 ,明宗 入立,
遷皇城使皇城使 、保義軍節度 使,與討王都 。歷鎮橫海、義武、成德、歸德 、保義 、昭義、河陽 ,
封涇王 。漢高祖 時,為西京留守西京留守 ,封秦國公 。周廣順元年[951]卒,贈中書令中書令 ,謚曰恭惠。
名 地 名 名
名 名 名 地
名 处
武 营 名 名
文 名 营 名 名 营 地
名 地 武 地
名 名
號 名 名 號
名 號 葬
號
名
號 名 名 名 名
名 武 名 名
名 號 地 名 文
名 地 武 名 文
名
名 號 地 號 地
事 武 文 文 地
號 地 名 文 名
武 名 地 主 主
主 名 名 地
名
名 名 文 地 文 主
主 地 名 亲
名 名
號 主 名 名 主
名 名 法
名 號 主 地
名 名 文 法 主 名
文
名
名 號 武 武 號
文 地 名 地 名 地
主 主 文 主 文
5 / 6
https://taolang.club/doc/219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6 / 6
https://taolang.club/doc/219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宋史 453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十二 忠義八
宋史 453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十二 忠義八宋史 453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十二 忠義八
宋史 453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十二 忠義八helloiac
 
北史 0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
北史 0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北史 0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
北史 0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helloiac
 
新唐書 194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新唐書 194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新唐書 194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新唐書 194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helloiac
 
新五代史 53 卷五十三 雜傳第四十一
新五代史 53 卷五十三 雜傳第四十一新五代史 53 卷五十三 雜傳第四十一
新五代史 53 卷五十三 雜傳第四十一helloiac
 
漢書 075 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
漢書 075 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漢書 075 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
漢書 075 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helloiac
 
後漢書 016 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第四
後漢書 016 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第四後漢書 016 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第四
後漢書 016 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第四helloiac
 
魏書 018 卷十六 道武七王列傳第四
魏書 018 卷十六 道武七王列傳第四魏書 018 卷十六 道武七王列傳第四
魏書 018 卷十六 道武七王列傳第四helloiac
 
宋書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
宋書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宋書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
宋書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helloiac
 
舊唐書 135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舊唐書 135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舊唐書 135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舊唐書 135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helloiac
 
後漢書 078 卷七十二 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後漢書 078 卷七十二 董卓列传第六十二後漢書 078 卷七十二 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後漢書 078 卷七十二 董卓列传第六十二helloiac
 
北齊書 11 卷十一 列传第三 文襄六王
北齊書 11 卷十一 列传第三 文襄六王北齊書 11 卷十一 列传第三 文襄六王
北齊書 11 卷十一 列传第三 文襄六王helloiac
 
明史 123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明史 123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明史 123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明史 123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helloiac
 
北史 076 卷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四
北史 076 卷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四北史 076 卷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四
北史 076 卷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四helloiac
 
舊唐書 062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舊唐書 062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舊唐書 062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舊唐書 062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helloiac
 
南史 25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南史 25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五南史 25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南史 25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五helloiac
 
魏書 035 卷三十 列傳第十八
魏書 035 卷三十 列傳第十八魏書 035 卷三十 列傳第十八
魏書 035 卷三十 列傳第十八helloiac
 
史記 052 世家第二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
史記 052 世家第二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史記 052 世家第二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
史記 052 世家第二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helloiac
 
史記 065 列传第五 孙子吴起列传
史記 065 列传第五 孙子吴起列传史記 065 列传第五 孙子吴起列传
史記 065 列传第五 孙子吴起列传helloiac
 
舊五代史 059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舊五代史 059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舊五代史 059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舊五代史 059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helloiac
 
北史 006 卷六 齊本紀上第六
北史 006 卷六 齊本紀上第六北史 006 卷六 齊本紀上第六
北史 006 卷六 齊本紀上第六helloiac
 

What's hot (20)

宋史 453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十二 忠義八
宋史 453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十二 忠義八宋史 453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十二 忠義八
宋史 453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十二 忠義八
 
北史 0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
北史 0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北史 0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
北史 0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
 
新唐書 194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新唐書 194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新唐書 194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新唐書 194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新五代史 53 卷五十三 雜傳第四十一
新五代史 53 卷五十三 雜傳第四十一新五代史 53 卷五十三 雜傳第四十一
新五代史 53 卷五十三 雜傳第四十一
 
漢書 075 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
漢書 075 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漢書 075 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
漢書 075 卷六十三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
 
後漢書 016 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第四
後漢書 016 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第四後漢書 016 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第四
後漢書 016 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第四
 
魏書 018 卷十六 道武七王列傳第四
魏書 018 卷十六 道武七王列傳第四魏書 018 卷十六 道武七王列傳第四
魏書 018 卷十六 道武七王列傳第四
 
宋書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
宋書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宋書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
宋書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
 
舊唐書 135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舊唐書 135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舊唐書 135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舊唐書 135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後漢書 078 卷七十二 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後漢書 078 卷七十二 董卓列传第六十二後漢書 078 卷七十二 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後漢書 078 卷七十二 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北齊書 11 卷十一 列传第三 文襄六王
北齊書 11 卷十一 列传第三 文襄六王北齊書 11 卷十一 列传第三 文襄六王
北齊書 11 卷十一 列传第三 文襄六王
 
明史 123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明史 123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明史 123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明史 123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北史 076 卷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四
北史 076 卷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四北史 076 卷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四
北史 076 卷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四
 
舊唐書 062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舊唐書 062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舊唐書 062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舊唐書 062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南史 25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南史 25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五南史 25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南史 25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五
 
魏書 035 卷三十 列傳第十八
魏書 035 卷三十 列傳第十八魏書 035 卷三十 列傳第十八
魏書 035 卷三十 列傳第十八
 
史記 052 世家第二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
史記 052 世家第二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史記 052 世家第二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
史記 052 世家第二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
 
史記 065 列传第五 孙子吴起列传
史記 065 列传第五 孙子吴起列传史記 065 列传第五 孙子吴起列传
史記 065 列传第五 孙子吴起列传
 
舊五代史 059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舊五代史 059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舊五代史 059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舊五代史 059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北史 006 卷六 齊本紀上第六
北史 006 卷六 齊本紀上第六北史 006 卷六 齊本紀上第六
北史 006 卷六 齊本紀上第六
 

Similar to 新五代史 15 卷十五 唐明宗家人傳第三

宋史 247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六 宗室四
宋史 247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六 宗室四宋史 247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六 宗室四
宋史 247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六 宗室四helloiac
 
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
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
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helloiac
 
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helloiac
 
明史 190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八
明史 190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八明史 190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八
明史 190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八helloiac
 
南史 44 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南史 44 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南史 44 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南史 44 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helloiac
 
舊五代史 098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舊五代史 098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舊五代史 098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舊五代史 098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helloiac
 
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helloiac
 
史記 010 本纪第十 孝文本纪
史記 010 本纪第十 孝文本纪史記 010 本纪第十 孝文本纪
史記 010 本纪第十 孝文本纪helloiac
 
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helloiac
 
宋史 358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李綱上
宋史 358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李綱上宋史 358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李綱上
宋史 358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李綱上helloiac
 
漢書 113 卷九十七上 外戚传第六十七上
漢書 113 卷九十七上 外戚传第六十七上漢書 113 卷九十七上 外戚传第六十七上
漢書 113 卷九十七上 外戚传第六十七上helloiac
 
北齊書 40 卷四十 列传第三十二
北齊書 40 卷四十 列传第三十二北齊書 40 卷四十 列传第三十二
北齊書 40 卷四十 列传第三十二helloiac
 
北史 0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北史 0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北史 0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北史 0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helloiac
 
北齊書 06 卷六 帝纪第六 孝昭
北齊書 06 卷六 帝纪第六 孝昭北齊書 06 卷六 帝纪第六 孝昭
北齊書 06 卷六 帝纪第六 孝昭helloiac
 
北齊書 39 卷三十九 列传第三十一 崔季舒 祖珽
北齊書 39 卷三十九 列传第三十一 崔季舒 祖珽北齊書 39 卷三十九 列传第三十一 崔季舒 祖珽
北齊書 39 卷三十九 列传第三十一 崔季舒 祖珽helloiac
 
明史 264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明史 264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明史 264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明史 264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helloiac
 
新五代史 18 卷十八 漢家人傳第六
新五代史 18 卷十八 漢家人傳第六新五代史 18 卷十八 漢家人傳第六
新五代史 18 卷十八 漢家人傳第六helloiac
 
北史 059 卷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七
北史 059 卷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七北史 059 卷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七
北史 059 卷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七helloiac
 
南史 11 卷十一 列傳第一 后妃上
南史 11 卷十一 列傳第一 后妃上南史 11 卷十一 列傳第一 后妃上
南史 11 卷十一 列傳第一 后妃上helloiac
 
漢書 092 卷七十九 冯奉世传第四十九
漢書 092 卷七十九 冯奉世传第四十九漢書 092 卷七十九 冯奉世传第四十九
漢書 092 卷七十九 冯奉世传第四十九helloiac
 

Similar to 新五代史 15 卷十五 唐明宗家人傳第三 (20)

宋史 247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六 宗室四
宋史 247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六 宗室四宋史 247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六 宗室四
宋史 247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六 宗室四
 
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
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
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
 
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明史 190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八
明史 190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八明史 190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八
明史 190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八
 
南史 44 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南史 44 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南史 44 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南史 44 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舊五代史 098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舊五代史 098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舊五代史 098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舊五代史 098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史記 010 本纪第十 孝文本纪
史記 010 本纪第十 孝文本纪史記 010 本纪第十 孝文本纪
史記 010 本纪第十 孝文本纪
 
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宋史 358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李綱上
宋史 358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李綱上宋史 358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李綱上
宋史 358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李綱上
 
漢書 113 卷九十七上 外戚传第六十七上
漢書 113 卷九十七上 外戚传第六十七上漢書 113 卷九十七上 外戚传第六十七上
漢書 113 卷九十七上 外戚传第六十七上
 
北齊書 40 卷四十 列传第三十二
北齊書 40 卷四十 列传第三十二北齊書 40 卷四十 列传第三十二
北齊書 40 卷四十 列传第三十二
 
北史 0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北史 0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北史 0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北史 0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北齊書 06 卷六 帝纪第六 孝昭
北齊書 06 卷六 帝纪第六 孝昭北齊書 06 卷六 帝纪第六 孝昭
北齊書 06 卷六 帝纪第六 孝昭
 
北齊書 39 卷三十九 列传第三十一 崔季舒 祖珽
北齊書 39 卷三十九 列传第三十一 崔季舒 祖珽北齊書 39 卷三十九 列传第三十一 崔季舒 祖珽
北齊書 39 卷三十九 列传第三十一 崔季舒 祖珽
 
明史 264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明史 264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明史 264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明史 264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新五代史 18 卷十八 漢家人傳第六
新五代史 18 卷十八 漢家人傳第六新五代史 18 卷十八 漢家人傳第六
新五代史 18 卷十八 漢家人傳第六
 
北史 059 卷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七
北史 059 卷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七北史 059 卷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七
北史 059 卷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七
 
南史 11 卷十一 列傳第一 后妃上
南史 11 卷十一 列傳第一 后妃上南史 11 卷十一 列傳第一 后妃上
南史 11 卷十一 列傳第一 后妃上
 
漢書 092 卷七十九 冯奉世传第四十九
漢書 092 卷七十九 冯奉世传第四十九漢書 092 卷七十九 冯奉世传第四十九
漢書 092 卷七十九 冯奉世传第四十九
 

More from helloiac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helloiac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helloiac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helloiac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helloiac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helloiac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helloiac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helloiac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helloiac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helloiac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helloiac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helloiac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helloiac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helloiac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helloiac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helloiac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helloiac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helloiac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helloiac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helloiac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helloiac
 

More from helloiac (20)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新五代史 15 卷十五 唐明宗家人傳第三

  • 1. 文档信息  新五代史  15 / 74  45 段 5281 字  228 种 543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唐明宗家人傳第三 新五代史 15 卷十五 [北宋]歐陽修 ←14 卷十四 唐太祖家人傳第二 16 卷十六 唐廢帝家人傳第四→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新五代史 / 15 卷十五 唐明宗家人傳第三 本篇关键词 纪年 長興元年[930] 2 天成元年[555] 2 清泰三年[936] 1 天福四年[950] 1 長興四年[933] 1 天福二年[948] 1 開運二年[945] 1 廣順元年[951] 1 地点 汴州 4 河南府 3 太原 3 人物 從榮 43 從益 21 皇后 17 王氏 16 秦王 12 從璟 11 從溫 9 弘昭 9 文官 皇城使 4 宰相 4 樞密使 2 武官 指揮使 3 元帥 3 牙兵 3 其他 明宗 43 莊宗 9 廢帝 5 目錄 0 1 2 3 4 5 6 7 卷十五 唐明宗 家人傳第三 皇后 曹氏 皇后 夏氏 明宗 三后一妃:和武憲武憲 皇后 曹氏生晉國公主 ;昭懿 皇后 夏氏生秦王 從榮 、愍帝 ;宣 憲 皇后 魏氏,潞王 從珂 母也;淑妃 王氏 ,許王 從益 之慈母 也。 曹氏、夏氏皆不見其世家。夏氏無封爵,明宗 未即位前卒。明宗 天成元年[555],封楚國夫人 曹氏 為淑妃 ,追封 夏氏晉國夫人 。長興元年[930],立淑妃 為皇后 ,而夏氏所生二子皆已王,乃追冊 為皇后 ,謚曰昭懿 。 皇后 魏氏 魏氏,鎮州 平山人也。初適平山民王氏 ,生子十歲矣。明宗 為騎將騎將 ,掠平山,得其子母以歸。居 數年,魏氏卒,葬太原 。其子是為潞王 從珂 。明宗 時,從珂 已王,乃追封 魏氏為魯國夫 人 。廢帝 即位,追尊 魏氏為皇太后 ,議建陵寢 ,而太原 石敬瑭 反,乃於京師河南府 東立 寢宮。清泰三年[936]六月丙寅,遣工部尚書工部尚書 崔儉 奉上皇太后 寶冊,謚曰宣憲 。 淑妃 王氏 主 主 主 號 文 主 主 名 主 主 名 主 名 主 主 名 主 名 主 名 亲 號 號 主 主 仕 主 主 主 主 名 主 地 名 號 武 地 主 名 號 名 仕 主 號 礼 主 葬 地 名 地 文 名 主 名 主 名 1 / 6 https://taolang.club/doc/219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2. 8 9 10 11 12 13 14 15 淑妃 王氏 ,邠州 餅家子也,有美色,號「花見羞」。少賣梁故將劉鄩 為侍兒,鄩卒,王氏 無所 歸。是時,明宗 夏夫人已卒,方求別室 ,有言王氏 於安重誨 者,重誨 以告明宗 而納之。王 氏 素得鄩金甚多,悉以遺明宗 左右及諸子婦,人人皆為王氏 稱譽,明宗 益愛之。而夫人曹氏為人簡 質,常避事,由是王氏 專寵。 明宗即位 ,議立皇后 ,而曹氏當立,曹氏謂王氏 曰:「我素多病,而性不耐煩,妹當代我。」王 氏 曰:「后,帝匹也,至尊之位,誰敢干之!」乃立曹氏為皇后 ,王氏 為淑妃 。妃事皇后 亦甚 謹,每帝晨起,盥櫛服御,皆妃執事左右,及罷朝,帝與皇后 食,妃侍,食徹乃退,未甞少懈,皇 后 心亦益愛之。然宮中之事,皆主於妃。明宗 病,妃與宦者孟漢瓊 出納左右,遂專用事,殺安重 誨 、秦王 從榮 ,皆與焉。劉鄩 諸子,皆以妃故封拜官爵。愍帝 即位,冊尊皇后 為皇太后 , 妃為皇太妃 。初,明宗 後宮有生子者,命妃母之,是為許王 從益 。從益 乳母 司衣王氏 , 見明宗 已老而秦王 握兵,心欲自託為後計,乃曰「兒思秦王 。」是時從益 已四歲,又數教從 益 自言求見秦王 。明宗 遣乳嫗將兒往來秦府,遂與從榮 私通,從榮 因使王氏 伺察宮中動 靜。從榮 已死,司衣王氏 以謂秦王 實以兵入宮衛天子,而以反見誅,出怨言。愍帝 聞之,大怒, 賜司衣王氏 死,而事連太妃 ,由是心不悅,欲遷之至德宮,以太后 素善妃,懼傷其意而止,然待 之甚薄。 廢帝 入立,甞置酒妃院,妃舉酒曰:「願辭皇帝為比丘尼。」帝驚,問其故,曰:「小兒處偶得命, 若大兒不容,則死之日,何面見先帝 !」因泣下。廢帝 亦為之悽然,待之頗厚。石敬瑭 兵犯京 師,廢帝 聚族將自焚。妃謂太后 曰:「事急矣,宜少回避,以俟姑夫。」太后 曰:「我家至此, 何忍獨生,妹自勉之!」太后 乃與帝俱燔死,而妃與許王 從益 及其妹匿於鞠院以免。 晉高祖 立,妃自請為尼,不可,乃遷于至德宮。晉遷都汴 ,以妃子母俱東,置於宮中,高祖皇 后 事妃如母。天福四年[950]九月癸未,詔以郇國 三千戶封唐許王 從益 為郇國公 ,以奉唐祀,服 色 、旌旗 一依舊制。太常太常 議立莊宗 、明宗 、愍帝 三室,以至德宮為廟;詔立高祖 、太 宗 ,為五廟 ,使從益 歲時主祠。 出帝 即位,妃母子俱還洛陽 。契丹 犯京師,趙延壽 所尚明宗 公主 已死,耶律德光 乃為延 壽 娶從益 妹,是為永安公 主。公主 不知其母為誰,素亦養於妃,妃至京師主婚禮。德光 見明 宗 畫像,焚香再拜 ,顧妃曰:「明宗 與我約為弟兄,爾吾嫂也。」已而靳之曰:「今日乃吾婦 也。」乃拜從益 為彰信軍節度 使,從益 辭,不之官,與妃俱還洛陽 。 德光 北歸,留蕭翰 守汴州 。漢高祖 起太原 ,翰欲北去,乃使人召從益 ,委以中國。從益 子 母逃於徽 陵域中,以避使者,使者迫之以東,遂以從益 權知南朝軍國事知南朝軍國事 。從益 御崇元殿,翰率契 丹 諸將拜殿上,晉羣臣拜殿下。羣臣入謁太妃 ,妃曰:「吾家子母孤弱,為翰所迫,此豈福邪?禍 行至矣!」乃以王松 、趙上交 為左右丞相左右丞相 ,李式 、翟光鄴 為樞密使樞密使 ,燕將劉祚 為侍衛親軍侍衛親軍 都指揮使都指揮使 。翰留契丹 兵千人屬祚而去。 漢高祖 擁兵而南,從益 遣人召高行周 、武行德 等為拒,行周 等皆不至,乃與王松 謀以燕兵閉 城自守。妃曰:「吾家亡國之餘,安敢與人爭天下!」乃遣人上書迎漢高祖 。高祖 聞其甞召行 周 而不至,遣郭從義 先入京師殺妃母子。妃臨死呼曰:「吾家母子何罪?何不留吾兒,使每歲寒 食 持一盂飯洒明宗 墳上。」聞者悲之。從益 死時年十七。 皇后 孔氏 主 名 地 名 名 號 礼 名 名 名 號 名 號 名 號 名 事 主 名 名 主 名 主 主 主 主 號 名 名 主 名 名 主 主 主 主 號 主 名 名 亲 名 號 主 主 名 名 主 號 名 名 名 名 名 主 主 名 主 主 號 主 號 名 號 主 主 主 主 名 主 名 主 地 主 名 主 礼 军 文 號 號 主 號 號 礼 名 號 地 政 名 號 主 名 名 名 主 主 名 號 礼 號 名 地 名 地 名 名 地 主 地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政 主 名 名 文 名 名 文 名 武 政 主 名 名 名 名 名 主 號 名 名 节 號 名 主 名 2 / 6 https://taolang.club/doc/219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3.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愍帝 哀皇后 孔氏 ,父循,橫海軍節度 使。后有賢行,生四子。愍帝 即位,立為皇后 ,未及冊 命 而難作。愍帝 出奔,后病子幼,皆不能從。廢帝 入立,后及四子皆見殺。晉高祖 立,追謚曰哀。 明宗 子 從璟 明宗 四子,曰:從璟 、從榮 、從厚 、從益 。 從璟 初名從審,為人驍勇善戰,而謙退謹敕。從莊宗 戰,數有功,為金槍指揮使指揮使 。明宗 軍變于 魏,莊宗 謂從璟 曰:「爾父於國有大功,忠孝之心,朕自明信。今為亂軍所逼,爾宜自往宣朕意, 毋使自疑。」從璟 馳至衛州 ,為元行欽 所執,將殺之,從璟 呼曰:「我父為亂軍所逼,公等不亮 其心,我亦不能至魏,願歸衛天子。」行欽 釋之。莊宗 憐其言,賜名繼璟,以為己子。 從莊宗 如汴州 ,將士多亡於道,獨從璟 不去,左右或勸其逃禍,從璟 不聽。莊宗 聞明宗 已 渡黎陽 ,復欲遣從璟 通問。行欽 以為不可,遂殺之。明宗即位 ,贈太保太保 。 嗚呼!無父烏生,無君烏以為生,而世之言曰:「為忠孝者不兩全。」夫豈然哉?君父,人倫之大本; 忠孝,臣子之大節。豈其不相為用,而又相害者乎?抑私與義而已耳。蓋以其私則兩害,以其義則兩 得。其父以兵攻其君,為其子者,從父 乎?從君乎?曰:「身從其居,志從其義,可也。」身居君所 則從君,居父所則從父 。其從於君者,必辭其君曰:「子不可以射父,願無與兵焉!」則又號泣而呼 其父曰:「盍捨兵而歸我君乎!」君敗則死之,父敗則終喪而事君。其從於父者,必告之曰:「君不可 以射也,盍捨兵而歸吾君乎!」君敗則死之,父敗則待罪於君,赦己則終喪而事之。古之知孝者莫如 舜,知義者莫如孔、孟,其於君臣父子之際詳矣,使其不幸而遭焉,其亦如是而已矣!從璟 之於莊 宗 ,知所從而得其死矣。哀哉! 秦王 從榮 秦王 從榮 ,天成元年[555],以檢校司徒檢校司徒 兼御史大夫御史大夫 ,拜天雄軍節度 使、同中書門下平章同中書門下平章 事事 。三年,徙鎮河東 。長興元年[930],拜河南尹河南尹 ,兼判六軍諸衛事判六軍諸衛事 。 從璟 死,從榮 於諸皇子 次最長,又握兵柄。然其為人輕雋而鷹視,頗喜儒,學為歌詩,多招文學 之士,賦詩飲酒,故後生浮薄之徒,日進諛佞以驕其心。自將相大臣皆患之,明宗 頗知其非而不能裁 制。從榮 甞侍側,明宗 問曰:「爾軍政之餘,習何事業?」對曰:「有暇讀書,與諸儒講論經 義 爾。」明宗 曰:「經有君臣父子之道,然須碩儒端士,乃可親之。吾見先帝 好作歌詩,甚無謂 也。汝將家子,文章非素習,必不能工,傳於人口,徒取笑也。吾老矣,於經義 雖不能曉,然尚喜屢 聞之,其餘不足學也。」 是歲秋,封從榮 秦王 。故事,諸王受封不朝廟,而有司希旨,欲重其禮,乃建議曰:「古者因禘、 甞而發爵祿,所以示不敢專。今受大封而不告廟,非敬順之道也。」於是從榮 朝服 ,乘輅車,具鹵 簿 ,至朝堂受冊,出,載冊以車,朝于太廟,京師之人皆以為榮。三年,加兼中書令中書令 。有司又言: 「故事,親王 班宰相宰相 下,今秦王 位高而班下,不稱。」於是與宰相宰相 分班而居右。 主 主 名 地 主 主 礼 主 號 主 號 名 號 名 名 名 名 名 號 武 號 號 名 名 地 名 名 名 號 號 地 名 名 號 號 名 名 名 事 文 亲 亲 名 號 主 名 主 名 文 文 地 文 地 文 文 名 名 主 號 名 號 仕 號 主 仕 名 主 名 衣 礼 文 主 文 主 文 3 / 6 https://taolang.club/doc/219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4. 27 28 29 30 31 四年,加尚書令尚書令 ,食邑萬戶。太僕少卿太僕少卿 何澤 上書,請立從榮 為皇太子 。是時明宗 已病,得澤書 不悅,顧左右曰:「羣臣欲立太子 ,吾當養老 於河東 。」乃召大臣議立太子 事,大臣皆莫敢可 否。從榮 入白曰:「臣聞姦人言,欲立臣為太子 ,臣實不願也。」明宗 曰:「此羣臣之欲爾。」從 榮 出,見范延光 、趙延壽 等曰:「諸公議欲立吾為太子 ,是欲奪吾兵柄而幽之東宮 耳。」延 光 等患之,乃加從榮 天下兵馬大元帥天下兵馬大元帥 。有司又言:「元帥元帥 或統諸道,或專一面,自前世無天下大元大元 帥帥 之名,其禮無所考按。請自節度使節度使 以下,凡領兵職者,皆具櫜鞬 以軍禮庭參;其兼同中書門下平同中書門下平 章事章事 者,初見亦如之,其後許如客禮。凡元帥府 文符行天下,皆用帖。又升班在宰相宰相 上。」從榮 大 宴元帥府 ,諸將皆有頒給:控鶴控鶴 、奉聖、嚴衛指揮使衛指揮使 ,人馬一匹、絹十匹;其諸軍指揮使指揮使 ,人絹十 匹;都頭都頭 已下,七匹至三匹。又請嚴衛、捧聖千人為牙兵牙兵 ,每入朝,以數百騎先後,張弓挾矢,馳走 道上,見者皆震懾。從榮 又命其寮屬及四方游士試作征淮檄 ,陳己所以平一天下之意。 言事者請為諸王擇師傅,以加訓導訓導 。宰相宰相 難其事,因請從榮 自擇。從榮 乃請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崔 梲 、刑部侍郎刑部侍郎 任贊為元帥元帥 判官。明宗 曰:「學士學士 代予言,不可也。」從榮 出而恚曰:「任 以元帥元帥 而不得請屬寮,非吾所諭也。」將相大臣見從榮 權位益隆,而輕脫如此,皆知其禍而莫敢言 者。惟延光 、延壽 陰有避禍意,數見明宗 ,涕泣求解樞密樞密 ,二人皆引去,而從榮 之難作。 十一月戊子,雪,明宗 幸宮西士和亭,得傷寒 疾。己丑,從榮 與樞密使樞密使 朱弘昭 、馮贇 入問 起居於廣壽殿,帝不能知人。王淑妃 告曰:「從榮 在此。」又曰:「弘昭 等在此。」皆不應。從 榮 等去,乃遷於雍和殿,宮中皆慟哭。至夜半後,帝蹶然自興於榻,而侍疾者皆去,顧殿上守漏宮女 曰:「夜漏幾何?」對曰:「四更矣!」帝即唾肉如肺者數片,溺涎液斗餘。守漏者曰:「大家省省 事事 乎?」曰:「吾不知也。」有頃,六宮 皆至,曰:「大家還魂矣!」因進粥一器。至旦,疾少 愈,而從榮 稱疾不朝。 初,從榮 常忌宋王 從厚 賢於己,而懼不為嗣。其平居驕矜自得,及聞人道宋王 之善,則愀然有不 足之色。其入問疾也,見帝已不知人,旣去,而聞宮中哭聲,以謂帝已崩矣,乃謀以兵入宮。使其押押 衙衙 馬處鈞 告弘昭 等,欲以牙兵牙兵 入宿衛 ,問何所可以居者。弘昭 等對曰「宮中皆王所可居,王 自擇之。」因私謂處鈞 曰:「聖上萬福,王宜竭力忠孝,不可草草。」處鈞 具以告從榮 ,從榮 還 遣處鈞 語弘昭 等曰「爾輩不念家族乎?」弘昭 、贇及宣徽使宣徽使 孟漢瓊 等入告王淑妃 以謀之, 曰:「此事須得侍衛侍衛 兵為助。」乃召侍衛指揮使衛指揮使 康義誠 ,謀於竹林之下。義誠 有子在秦王 府, 不敢決其謀,謂弘昭 曰:「僕為將校,惟公所使爾!」弘昭 大懼。 明日,從榮 遣馬處鈞 告馮贇 曰:「吾今日入居興聖宮。」又告義誠 ,義誠 許諾。贇即馳入內, 見義誠 及弘昭 、漢瓊 等坐中興殿閤議事,贇責義誠 曰:「主上所以畜養吾徒者,為今日爾!今安 危之機,間不容髮,奈何以子故懷顧望,使秦王 得至此門,主上安所歸乎?吾輩復有種乎?」漢 瓊 曰:「賤命不足惜,吾自率兵拒之。」即入見曰:「從榮 反,兵已攻端門。」宮中相顧號泣。明 宗 問弘昭 等曰:「實有之乎?」對曰:「有之。」明宗 以手指天泣下,良乆曰:「義誠 自處置, 毋令震動京師。」潞王 子重吉 在側,明宗 曰:「吾與爾父起微賤,至取天下 ,數救我危窘。從 榮 得何氣力,而作此惡事!爾亟以兵守諸門。」重吉 即以控鶴控鶴 兵守宮 門。 文 文 名 名 主 號 主 礼 地 主 名 主 號 名 名 名 主 衙 名 名 武 武 武 文 然 文 衙 文 名 衙 文 武 武 武 武 名 作 文 文 名 名 文 名 文 武 號 文 名 武 名 名 名 號 文 名 號 病 名 文 名 名 主 名 名 名 文 衙 名 名 主 名 主 文 名 名 武 营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主 武 武 名 名 主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主 名 名 號 名 號 名 主 名 號 词 名 名 文 衙 4 / 6 https://taolang.club/doc/219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5. ←14 卷十四 唐太祖家人傳第二 16 卷十六 唐廢帝家人傳第四→目錄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是日,從榮 自河南府 擁兵千人以出。從榮 寮屬甚衆,而正直之士多見惡,其尤所惡者劉贊 、王居 敏,而所昵者劉陟 、高輦 。從榮 兵出,與陟、輦並轡耳語,行至天津橋 南,指日景謂輦曰:「明日 而今,誅王居敏矣!」因陣兵橋北,下據胡牀而坐,使人召康義誠 。而端門已閉,叩左掖門 ,亦閉, 而於門隙中見捧聖指揮使指揮使 朱弘實率騎兵 從北來,即馳告從榮 。從榮 驚懼,索鐵厭心,自調弓矢。皇皇 城使城使 安從益 率騎兵 三百衝之,從榮 兵射之,從益 稍却。弘實騎兵 五百自左掖 門出,方渡河, 而後軍來者甚衆,從榮 乃走歸河南府 ,其判官任贊已下皆走出定鼎門,牙兵牙兵 劫嘉善 坊而潰。從 榮 夫妻匿牀下,從益 殺之。 明宗 聞從榮 已死,悲咽幾墮于榻,絕而蘇者再。馮道 率百寮入見,明宗 曰:「吾家事若此,慚見 羣臣!」君臣相顧,泣下沾襟。從榮 二子尚幼,皆從死。後六日而明宗 崩 。 明宗 姪 從璨 明宗 兄弟皆不見于世家,而有姪四人,曰:從璨 、從璋 、從溫 、從敏 。 從璨 初為右衛大將軍右衛大將軍 ,安重誨 用事,自諸王將相皆下之,從璨 為人剛猛,不能少屈,而性倜儻, 輕財好施,重誨 忌之。明宗 幸汴州 ,以從璨 為大內皇城使皇城使 。甞於會節園飲,酒酣,戲登御 榻,重誨 奏其事,貶房州 司戶參軍司戶參軍 ,賜死。重誨 見誅,詔復其官,贈太保太保 。 從璋 從璋 字子良,少善騎射。莊宗 時,將兵戍常山 ,聞明宗 兵變于魏,乃亦起兵據邢州 。明宗即 位 ,以為捧聖左廂都指揮使廂都指揮使 ,改皇城使皇城使 ,領饒州刺史饒州刺史 ,拜彰國軍節度 使,徙鎮義成。明 宗 幸汴州 ,從璋 欲率民為貢獻,其從事從事 諫以為不可,從璋 怒,引弓欲射之,坐罷為右驍衛上將右驍衛上將 軍軍 。居乆之,出鎮保義 ,徙河中 。長興四年[933]夏,封洋王 。晉高祖 立,徙鎮威勝,降封隴西 郡公 。從璋 為人貪鄙,自鎮保義 ,始折節自脩,在南陽 頗有遺愛。天福二年[948]卒,年五十一。 從溫 從溫 字德基 ,初為北京副留守副留守 。歷安國、忠武、義武、成德、武寧 五節度使節度使 ,封兖王 。晉高 祖 立,復為忠武軍節度 使。從溫 為人貪鄙,多作天子器服以自僭,宗族 、賔客諫之,不聽,其妻 關氏大呼于牙門曰:「從溫 欲反,而造天子服器。」從溫 大恐,乃悉毀之。 明宗 諸子八人,至晉出帝 時六已亡歿,惟從溫 、從敏 在,太后 常曰:「吾惟有一兄,豈可 繩 之以法!」從溫 由此益驕。甞誣親吏薛仁嗣為盜,悉籍沒 其家貲數千萬。仁嗣等詣闕自訴,事 下有司,從溫 具伏。出帝 懼傷太后 意,釋之而不問。開運二年[945],徙河陽 三城,卒于官。 是時從璋 子重俊 為虢州刺史虢州刺史 ,坐贓 ,亦以太后 故,罪其判官高獻而已。重俊 復為商州刺商州刺 史史 。坐與其妹姦及殺其僕孫漢榮掠其妻,賜死。 從敏 從敏 字叔達,為人沉厚寡言,善騎射。初從莊宗 為馬步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 兼行軍司馬行軍司馬 ,明宗 入立, 遷皇城使皇城使 、保義軍節度 使,與討王都 。歷鎮橫海、義武、成德、歸德 、保義 、昭義、河陽 , 封涇王 。漢高祖 時,為西京留守西京留守 ,封秦國公 。周廣順元年[951]卒,贈中書令中書令 ,謚曰恭惠。 名 地 名 名 名 名 名 地 名 处 武 营 名 名 文 名 营 名 名 营 地 名 地 武 地 名 名 號 名 名 號 名 號 葬 號 名 號 名 名 名 名 名 武 名 名 名 號 地 名 文 名 地 武 名 文 名 名 號 地 號 地 事 武 文 文 地 號 地 名 文 名 武 名 地 主 主 主 名 名 地 名 名 名 文 地 文 主 主 地 名 亲 名 名 號 主 名 名 主 名 名 法 名 號 主 地 名 名 文 法 主 名 文 名 名 號 武 武 號 文 地 名 地 名 地 主 主 文 主 文 5 / 6 https://taolang.club/doc/219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6.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6 / 6 https://taolang.club/doc/219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