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4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文档信息
 舊五代史
 127 / 150
 20 段 3638 字
 216 种 319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舊五代史 127 卷一百二十七
[北宋]薛居正 等
←126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128 卷一百二十八 周書十九 列傳第八→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舊五代史 / 127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本篇关键词
纪年 開運 2 顯德三年[962] 2 廣順三年[953] 1 清泰 1 長興 1 顯德二年[961] 1 廣順元年[951] 1
地点 棣州 1 同州 1 軍都 1
人物 裔孫 18 文紀 13 禹珪 4 唐末帝 4 馮道 3 劉昫 3 盧文紀 3 晉高祖 3
文官 僕射 5 分司 3 常侍 3 中書侍郎平章事 3 司空 3
武官 騎士 1 騎將 1
其他 末帝 5 世宗 4 南宮 3 視朝 3 致仕 3 太祖 3 進士 3
目錄
0
1
2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 十八 列傳 第七
盧文紀 ,字子持 ,京兆 萬年人也。長興末,為太常卿太常卿 。文紀 形貌魁偉,語音高朗 ,占對鏗
鏘,健于飲啖。奉使 蜀川,路由岐下,時唐末帝 為岐帥,以主禮待之,觀其儀形旨趣,遇之頗
厚。清泰初,中書闕輔相,末帝 訪之于朝,左右曰:「臣見班行中所譽,當大拜者,姚顗 、盧文
紀 、崔居儉 耳。」或品藻 三人才行,其心愈惑。末帝 乃俱書當時清望達官數人姓名,投琉璃 缻
中,月夜焚香,禱請于天,旭旦 以筯挾之,首得文紀 之名,次即姚顗 。末帝 素已期待,歡然命
之,即授中書侍郎中書侍郎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 ,與姚顗 同升 相位。時朝廷兵革之後,宗社 甫寕,外寇內侵,強
臣在境。文紀 處經綸之地,無輔弼之謀,所論者親愛朋黨之小瑕,所糾者銓選 擬掄之微纇。時有蜀
人史在德為太常丞太常丞 ,出入權要之門,評品朝士,多有譏彈,乃上章 云:「文武兩班,宜選能進用。
見在軍都 將校、朝廷士大夫士大夫 ,並請閱試澄汰,能者進用,否者黜退,不限名位高下。」疏下中
書,文紀 以為非己,怒甚,召諫議盧損 為覆狀,辭旨蕪漫,為眾所嗤。
作 作
名 名 地 文 名 名
仕 主
號 名
名 名 然 號 器
名 名 名 號
文 文 名 名 礼
名 仕
文 节
地 文
名 名
1 / 4
https://taolang.club/doc/2160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3
4
5
6
7
8
三年夏,晉祖引契丹 拒命,既而大軍挫衂,官寨受圍。八月,親征 ,過徽陵,拜于闕門,休于仗
舍。文紀 扈從,帝顧謂之曰:「朕聞主憂臣辱,予自鳳翔 來,首命卿為宰相宰相 ,聽人所論,將謂便致
太平,今寇孽紛紛,令萬乘自行戰賊,于汝安乎?」文紀 惶恐致謝。時末帝 季年,天奪其魄,聲言救
寨,其實倦行。初次河陽 ,召文紀 、張延朗 謀議。文紀 曰:「敵騎倏往忽來,無利則去,大寨 牢
固,足以枝梧,況已有三處救兵,可以不戰而解,使人督促,責以成功,輿駕且駐河橋 ,詳觀事勢。況
地處舟車之要,正當天下之心,必若未能解圍,去亦非晚。」會延朗 與趙延壽 款密,傍奏曰:「文
紀 之言是也。」故令延壽 北行,末帝 坐俟其敗。
晉祖入洛,罷相為吏部尚書吏部尚書 ,再遷太子少傅太子少傅 。少帝 嗣位,改太子太傅太子太傅 。漢祖登極 ,轉太子太太子太
師師 。時朝官分司分司 在洛,雖有留臺 御史御史 ,紀綱亦多不整肅,遂敕文紀 別令檢轄。侍御史侍御史 趙礪及
糺分司分司 朝臣中有行香拜表疏怠者,楊邠 怒,凡疾病不任朝謁者謁者 ,皆與致仕 官。時文紀 別令檢轄
之職,頗甚滋章,因疾請假,復為留臺 所奏,遂以本官致仕 。廣順元年[951]夏卒,年七十六。贈司司
徒徒 ,輟視朝 二日。文紀 平生積財巨萬,及卒,為其子龜齡 所費,不數年間,以至蕩盡,由是多藏
者以為誡焉。
馬裔孫 ,字慶先 ,棣州 滴河人。唐末帝 即位,用為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戶部郎中戶部郎中 、知制誥知制誥 ,賜金
紫;未滿歲,改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禮部侍郎禮部侍郎 ,皆帶禁職。尋拜中書侍郎中書侍郎 、平章事平章事 。裔孫 純儒 ,性多
凝滯,遽登相位,未悉朝廷舊事。初,馮道 罷同州 入朝,拜司空司空 。唐朝 故事,三公為加官,無單
拜者,是時朝議率爾命道,制出,或曰「三公正宰相宰相 ,便合參大政參大政 」;又云「合受冊」。眾言籍
籍。盧文紀 又欲祭祀時便令掃除,馮道 聞之曰:「司空司空 掃除,職也,吾無所憚。」既而知非乃
止。
劉昫 為僕射僕射 ,性剛,羣情嫉之,乃共贊右常侍右常侍 孔昭序論行香次第,言:「常侍常侍 侍從之臣,立合
在僕射僕射 之前行。」疏奏,下御史臺 定例。同光已來,李琪 、盧質 繼為僕射僕射 ,質性輕脫,不能守
師長之體,故昭序輕言。裔孫 以羣情不悅劉昫 、馮道 ,欲微抑之,乃責臺司 ,須檢則例 ,而臺
吏言:「舊不見例,據南北班位 ,即常侍常侍 在前。」俄屬國忌,將就列未定,裔孫 即判臺 狀曰:
「既有援據,足可遵 行,各示本官。」劉昫 怒,揮袂而退。自後日責臺司 定例,崔居儉 謂南
宮 同列曰:「從昭序言語,是朝廷人總不解語也。且僕射僕射 師長也,中丞中丞 大夫就班修敬,常侍常侍 班
在南宮 六卿之下,況僕射僕射 乎。已前騎省 年深,望南宮 工部侍郎工部侍郎 如仰霄漢,癡人舉止,何取笑之
深耶!」眾聞居儉 言,紛議稍息。文士哂裔孫 堂判有「援據」二字,其中書百職,裔孫 素未諳
練,無能專決,但署名而已。又少見賓客,時人目之為「三不開」,謂口不開、印不開、門不開也。
及太原 事起,唐末帝 幸懷州 ,裔孫 留司 在洛。未幾,趙德鈞 父子有異志,官砦危急,君臣計
無所出。俄而裔孫 自洛來朝,眾相謂曰:「馬相此來,必有安危之策。」既至,獻綾三百匹,卒無獻
可之言。晉祖受命,廢歸田里。
裔孫 好古,慕韓 愈之為人,尤不重佛。及廢居里巷里巷 ,追感唐末帝 平昔之遇,乃依長壽僧 舍讀佛
書,冀申冥報,歲餘枕籍黃卷中,有華嚴、楞嚴,詞理富贍,由是酷賞之,仍抄撮之,相形于歌詠,謂
之法喜集 。又纂諸經要言為佛國記 ,凡數千言。或嘲之曰:「公生平以傅奕 、韓愈為高識,何前
倨而後恭,是佛佞公耶?公佞佛耶?」裔孫 笑而答曰:「佛佞予則多矣。」
政 军
名 地 文
名 號
地 名 名 名 地
地
名 名
名 名 號
文 文 號 文 礼
文 文 衙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仕 名
衙 仕
文 礼 名 名
名 名 地 主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名
名 地 文 政
文 文
名 名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衙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衙 法
礼 文 名 衙
名 名 衙 名
衙 文 文 文
衙 文 衙 衙 文
名 名 名
地 主 地 名 衙 名
名
名 名 文 主 名
作 作 名
名
2 / 4
https://taolang.club/doc/2160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李崧 相晉,用李專美 為贊善贊善 ,裔孫 以賓客致仕 ,專美 轉少卿少卿 ,裔孫 得太子詹事太子詹事 。晉、漢
公 卿以裔孫 好為文章,皆忻然待之。太祖 即位,就加檢校禮部尚書檢校禮部尚書 、太子賓客太子賓客 ,分司分司 在洛。每
閉關養素,唯事謳吟著述,嗜八分書 ,往來酬答,必親札以衒其墨蹟。裔孫 將卒之前,覩白虺緣于庭
槐 ,驅之失所在。裔孫 感賦鵩之文,作槐蟲賦以見志。廣順三年[953]秋七月,卒于洛陽 。詔贈太子少太子少
傅傅 ,輟視朝 一日。
裔孫 初為河中 從事從事 ,因事赴闕,宿于邏店。其地有上邏神祠,夜夢神見召,待以優禮,手授二
筆,其筆一大一小,覺而異焉。及為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裔孫 以為契鴻筆之兆。旋知貢舉 ,私自謂曰:
「此二筆之應也。」洎入中書上事,堂吏奉二筆,熟視大小如昔時夢中所授者。及卒後旬日,有侍婢靈
語,一如裔孫 聲氣,處分家事,皆有倫理,時人奇之。
和凝 ,字成績 ,汶陽 須昌 人也。九代祖 逢堯,唐高宗 時為監察御史監察御史 ,自逢堯之下,仕皆不
顯。曾祖 敞、祖濡,皆以凝貴,累贈 太師太師 。父矩,贈尚書令尚書令 。矩性嗜酒,不拘禮節,雖素不知
書 ,見士未嘗有慢色,必罄家財以延接。凝幼而聰敏,姿狀秀拔,神彩射人。少好學,書一覽者咸達
其大義。年十七舉明經 ,至京師,忽夢人以五色筆 一束以與之,謂曰:「子有如此才,何不舉進
士 ?」自是才思敏 贍,十九登進士 第。滑帥賀瓌 知其名,辟寘幕下。
凝善射,時瓌與唐莊宗 相拒于河上,戰胡柳陂 ,瓌軍敗而北,惟凝隨之。瓌顧曰:「子勿相隨,當
自努力。」凝泣而對曰:「丈夫 受人知,有難不報,非素志也,但恨未有死所。」旋有一騎士騎士 來逐
瓌,凝叱之,不止,遂引弓以射,應弦而斃,瓌獲免。既而謂諸子曰:「昨非和公,無以至此。和公文
武全才而有志氣,後必享重位,爾宜謹事之。」遂以女妻之,由是聲望益隆。後歷鄆、鄧、洋三府從府從
事事 。
唐天成中,入拜殿中侍御史殿中侍御史 ,歷禮部 、刑部 二員外,改主客員外郎主客員外郎 、知制誥知制誥 ,尋詔入翰林充學學
士士 ,轉主客郎中主客郎中 充職,兼權知貢舉 。貢院 舊例,放牓之日,設棘于門及閉院門,以防下第不逞
者。凝令徹棘啟門,是日寂無喧者,所收多才名之士,時議以為得人。明宗 益加器重,遷中書舍中書舍
人人 、工部侍郎工部侍郎 ,皆充學士學士 。
晉有天下,拜端明殿學士端明殿學士 ,兼判度支判度支 ,轉戶部侍郎戶部侍郎 ,會廢端明之職,復入翰林充承旨。晉祖每召
問以時事,言皆稱旨。五年,拜中書侍郎平章事中書侍郎平章事 。六年秋,晉高祖 將幸鄴都 ,時襄州 安從進 反
狀已彰,凝乃奏曰:「車駕離闕,安從進 或有悖逆,何以待之?」晉高祖 曰:「卿意如何?」凝
曰:「以臣料之,先人有奪人之心,臨事即不及也。欲預出宣敕 十數道,密付開封尹開封尹 鄭王 ,令有
緩急即旋填將校姓名,令領兵擊之。」晉高祖 從之。及聞唐、鄧奏報,鄭王 如所敕,遣騎將騎將 李建
崇 、監軍監軍 焦繼勳 等領兵討焉,相遇于湖陽 ,從進 出于不意,甚訝其神速,以至于敗,由凝之力
也。少帝 嗣位,加右僕射右僕射 。開運初,罷相守本官,未幾,轉左僕射左僕射 。漢興,授太子太保太子太保 。國
初,遷太子太傅太子太傅 。顯德二年[961]秋,以背疽卒于其第,年五十八。輟視朝 兩日,詔贈侍中侍中 。
凝性好修整,自釋褐 至登台輔,車服僕從,必加華楚,進退容止偉如 也。又好延納後進,士無賢不
肖,皆虛懷以待之,或致其仕進,故甚有當時之譽。平生為文章,長于短歌豔曲,尤好聲譽。有集百
卷,自篆于板,模印數百帙,分惠于人焉。
長子峻,卒于省郎省郎 ,次子峴,仕皇朝為司勳員外郎司勳員外郎 。
名 名 文 名 仕 名 文 名 文
主 名 號 文 文 文
艺 名
名 名 地
文 礼
名 地 文
文 名 仕
名
名 名 地 地 號 號 文
亲 仕 文 文
词
仕 词
仕 名 仕 名
主 地
亲 武
文
文 衙 衙 文 文
文 文 仕 衙
號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主 地 地 名
名 主
法 文 主
主 主 武
名 文 名 地 名
號 文 文 文
文 礼 文
仕 名
文 文
3 / 4
https://taolang.club/doc/2160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126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128 卷一百二十八 周書十九 列傳第八→目錄
17
18
19
蘇禹珪 ,字玄錫 ,其先出于武功,近世家高密 ,今為郡人也。父仲容,以儒學稱于鄉里,唐末舉九
經 ,補廣文助教 ,遷輔唐令 ,累贈 太師太師 。禹珪 性謙和,虛襟接物,克構 父業,以五經 中
第,辟遼州 倅職,歷青、鄆從事從事 ,轉潞、并管記,累檢校官檢校官 至戶部郎中戶部郎中 。漢高祖 作鎮并門,奏為
兼判。開運末,契丹 入汴,漢祖即位于晉陽 ,授中書侍郎平章事中書侍郎平章事 。漢祖至汴,兼刑部尚書刑部尚書 ,俄
加右僕射右僕射 、集賢殿大學士集賢殿大學士 。漢祖大漸,與蘇逢吉 、楊邠 等受顧命,立少主 。明年,轉左僕左僕
射射 。三年,太祖 入平內難,禹珪 遁入都城,為兵士所擄。翌日,太祖 令人求之,既見,撫慰甚至,
尋復其位。國初,加守司空司空 ,尋罷相守本官。世宗 嗣位,封莒國公 ,未幾,受代歸第。顯德三
年[962]正月旦,與客對食之際,暴疾而卒,時年六十二。禹珪 純厚長者,遭遇漢祖及蘇逢吉 夷滅,禹
珪 恬然無咎,時人以為積善之報也。
子德祥,登進士 第,累歷臺省 。
景範 ,淄州 長山 人。世宗 之北征也,命為東京副留守東京副留守 。車駕迴自河東 ,世宗 以艱于國用,
乃以範為中書侍郎平章事中書侍郎平章事 、判三司 。範為人厚重剛正,無所屈撓,然理煩治劇 ,非其所長,雖悉
心盡瘁,終無稱職之譽。世宗 知之,因其有疾,乃罷司計。尋以父喪罷相東歸。顯德三年[962]冬,以
疾卒于鄉里。優詔贈侍中侍中 ,官為立碑焉。
史臣曰:夫以稽古之力 ,取秉鈞秉鈞 之位者,豈常人乎!然文紀 躭于貨殖,裔孫 傷于齷齪,則知全其
德者鮮矣。如成績 之文彩,玄錫 之履行,景範 之純厚,皆得謂之君子矣。以之爰立 ,何用不臧。
名 名 地
仕 仕 法 仕 文 名 名 作
地 文 文 文 主
政 地 文 文
文 文 名 名 主
文 號 名 號
文 號 主
名 名
名
仕 衙
名 地 地 號 文 地 號
文 衙 仕
號
文
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4 / 4
https://taolang.club/doc/2160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
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
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
helloiac
 
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
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
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
helloiac
 
北史 067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北史 067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北史 067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北史 067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helloiac
 
明史 300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外戚
明史 300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外戚明史 300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外戚
明史 300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外戚
helloiac
 
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helloiac
 
金史 084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金史 084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金史 084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金史 084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helloiac
 
魏書 018 卷十六 道武七王列傳第四
魏書 018 卷十六 道武七王列傳第四魏書 018 卷十六 道武七王列傳第四
魏書 018 卷十六 道武七王列傳第四
helloiac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helloiac
 
周書 19 卷十九 列傳第十一
周書 19 卷十九 列傳第十一周書 19 卷十九 列傳第十一
周書 19 卷十九 列傳第十一
helloiac
 
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helloiac
 
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helloiac
 
宋史 122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禮二十五 凶禮一 山陵
宋史 122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禮二十五 凶禮一 山陵宋史 122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禮二十五 凶禮一 山陵
宋史 122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禮二十五 凶禮一 山陵
helloiac
 
周書 30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二
周書 30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二周書 30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二
周書 30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二
helloiac
 
晉書 060 卷六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晉書 060 卷六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晉書 060 卷六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晉書 060 卷六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helloiac
 

What's hot (20)

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
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
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
 
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
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
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
 
北史 067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北史 067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北史 067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北史 067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明史 300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外戚
明史 300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外戚明史 300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外戚
明史 300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外戚
 
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金史 084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金史 084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金史 084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金史 084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陳書 36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
陳書 36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陳書 36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
陳書 36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
 
魏書 018 卷十六 道武七王列傳第四
魏書 018 卷十六 道武七王列傳第四魏書 018 卷十六 道武七王列傳第四
魏書 018 卷十六 道武七王列傳第四
 
新五代史 12 卷十二 周本紀第十二
新五代史 12 卷十二 周本紀第十二新五代史 12 卷十二 周本紀第十二
新五代史 12 卷十二 周本紀第十二
 
陳書 16 卷十六 列傳第十
陳書 16 卷十六 列傳第十陳書 16 卷十六 列傳第十
陳書 16 卷十六 列傳第十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周書 19 卷十九 列傳第十一
周書 19 卷十九 列傳第十一周書 19 卷十九 列傳第十一
周書 19 卷十九 列傳第十一
 
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新唐書 119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三十八
新唐書 119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三十八新唐書 119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三十八
新唐書 119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三十八
 
舊五代史 074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舊五代史 074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舊五代史 074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舊五代史 074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舊五代史 065 卷六十五 唐書四十一 列傳第十七
舊五代史 065 卷六十五 唐書四十一 列傳第十七舊五代史 065 卷六十五 唐書四十一 列傳第十七
舊五代史 065 卷六十五 唐書四十一 列傳第十七
 
宋史 122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禮二十五 凶禮一 山陵
宋史 122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禮二十五 凶禮一 山陵宋史 122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禮二十五 凶禮一 山陵
宋史 122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禮二十五 凶禮一 山陵
 
周書 30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二
周書 30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二周書 30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二
周書 30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二
 
晉書 060 卷六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晉書 060 卷六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晉書 060 卷六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晉書 060 卷六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Similar to 舊五代史 127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舊五代史 098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舊五代史 098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舊五代史 098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舊五代史 098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helloiac
 
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helloiac
 
舊唐書 180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舊唐書 180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舊唐書 180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舊唐書 180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helloiac
 
宋史 381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宋史 381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宋史 381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宋史 381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helloiac
 
舊唐書 183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舊唐書 183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舊唐書 183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舊唐書 183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helloiac
 
舊唐書 184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舊唐書 184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舊唐書 184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舊唐書 184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helloiac
 
新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
新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新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
新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
helloiac
 
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helloiac
 
新唐書 124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四十三
新唐書 124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四十三新唐書 124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四十三
新唐書 124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四十三
helloiac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helloiac
 
宋書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
宋書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宋書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
宋書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
helloiac
 
明史 193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
明史 193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明史 193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
明史 193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
helloiac
 
宋史 386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宋史 386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宋史 386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宋史 386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helloiac
 
舊唐書 197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下 儒學下
舊唐書 197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下 儒學下舊唐書 197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下 儒學下
舊唐書 197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下 儒學下
helloiac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helloiac
 
宋史 257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十六
宋史 257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十六宋史 257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十六
宋史 257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十六
helloiac
 
晉書 059 卷六十 列傳第三十
晉書 059 卷六十 列傳第三十晉書 059 卷六十 列傳第三十
晉書 059 卷六十 列傳第三十
helloiac
 

Similar to 舊五代史 127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20)

舊五代史 098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舊五代史 098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舊五代史 098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舊五代史 098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舊唐書 180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舊唐書 180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舊唐書 180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舊唐書 180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宋史 381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宋史 381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宋史 381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宋史 381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宋史 358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李綱上
宋史 358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李綱上宋史 358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李綱上
宋史 358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李綱上
 
舊唐書 183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舊唐書 183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舊唐書 183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舊唐書 183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舊唐書 184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舊唐書 184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舊唐書 184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舊唐書 184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新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
新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新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
新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
 
新五代史 35 卷三十五 唐六臣傳第二十三
新五代史 35 卷三十五 唐六臣傳第二十三新五代史 35 卷三十五 唐六臣傳第二十三
新五代史 35 卷三十五 唐六臣傳第二十三
 
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新唐書 124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四十三
新唐書 124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四十三新唐書 124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四十三
新唐書 124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四十三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宋書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
宋書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宋書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
宋書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
 
明史 193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
明史 193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明史 193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
明史 193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
 
宋史 386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宋史 386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宋史 386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宋史 386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舊唐書 197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下 儒學下
舊唐書 197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下 儒學下舊唐書 197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下 儒學下
舊唐書 197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下 儒學下
 
新唐書 141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六十
新唐書 141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六十新唐書 141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六十
新唐書 141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六十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宋史 257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十六
宋史 257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十六宋史 257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十六
宋史 257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十六
 
晉書 059 卷六十 列傳第三十
晉書 059 卷六十 列傳第三十晉書 059 卷六十 列傳第三十
晉書 059 卷六十 列傳第三十
 

More from helloiac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helloiac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helloiac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helloiac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helloiac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helloiac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helloiac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helloiac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helloiac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helloiac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helloiac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helloiac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helloiac
 

More from helloiac (20)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
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
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
 

舊五代史 127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 1. 文档信息  舊五代史  127 / 150  20 段 3638 字  216 种 319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舊五代史 127 卷一百二十七 [北宋]薛居正 等 ←126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128 卷一百二十八 周書十九 列傳第八→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舊五代史 / 127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本篇关键词 纪年 開運 2 顯德三年[962] 2 廣順三年[953] 1 清泰 1 長興 1 顯德二年[961] 1 廣順元年[951] 1 地点 棣州 1 同州 1 軍都 1 人物 裔孫 18 文紀 13 禹珪 4 唐末帝 4 馮道 3 劉昫 3 盧文紀 3 晉高祖 3 文官 僕射 5 分司 3 常侍 3 中書侍郎平章事 3 司空 3 武官 騎士 1 騎將 1 其他 末帝 5 世宗 4 南宮 3 視朝 3 致仕 3 太祖 3 進士 3 目錄 0 1 2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 十八 列傳 第七 盧文紀 ,字子持 ,京兆 萬年人也。長興末,為太常卿太常卿 。文紀 形貌魁偉,語音高朗 ,占對鏗 鏘,健于飲啖。奉使 蜀川,路由岐下,時唐末帝 為岐帥,以主禮待之,觀其儀形旨趣,遇之頗 厚。清泰初,中書闕輔相,末帝 訪之于朝,左右曰:「臣見班行中所譽,當大拜者,姚顗 、盧文 紀 、崔居儉 耳。」或品藻 三人才行,其心愈惑。末帝 乃俱書當時清望達官數人姓名,投琉璃 缻 中,月夜焚香,禱請于天,旭旦 以筯挾之,首得文紀 之名,次即姚顗 。末帝 素已期待,歡然命 之,即授中書侍郎中書侍郎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 ,與姚顗 同升 相位。時朝廷兵革之後,宗社 甫寕,外寇內侵,強 臣在境。文紀 處經綸之地,無輔弼之謀,所論者親愛朋黨之小瑕,所糾者銓選 擬掄之微纇。時有蜀 人史在德為太常丞太常丞 ,出入權要之門,評品朝士,多有譏彈,乃上章 云:「文武兩班,宜選能進用。 見在軍都 將校、朝廷士大夫士大夫 ,並請閱試澄汰,能者進用,否者黜退,不限名位高下。」疏下中 書,文紀 以為非己,怒甚,召諫議盧損 為覆狀,辭旨蕪漫,為眾所嗤。 作 作 名 名 地 文 名 名 仕 主 號 名 名 名 然 號 器 名 名 名 號 文 文 名 名 礼 名 仕 文 节 地 文 名 名 1 / 4 https://taolang.club/doc/2160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2. 3 4 5 6 7 8 三年夏,晉祖引契丹 拒命,既而大軍挫衂,官寨受圍。八月,親征 ,過徽陵,拜于闕門,休于仗 舍。文紀 扈從,帝顧謂之曰:「朕聞主憂臣辱,予自鳳翔 來,首命卿為宰相宰相 ,聽人所論,將謂便致 太平,今寇孽紛紛,令萬乘自行戰賊,于汝安乎?」文紀 惶恐致謝。時末帝 季年,天奪其魄,聲言救 寨,其實倦行。初次河陽 ,召文紀 、張延朗 謀議。文紀 曰:「敵騎倏往忽來,無利則去,大寨 牢 固,足以枝梧,況已有三處救兵,可以不戰而解,使人督促,責以成功,輿駕且駐河橋 ,詳觀事勢。況 地處舟車之要,正當天下之心,必若未能解圍,去亦非晚。」會延朗 與趙延壽 款密,傍奏曰:「文 紀 之言是也。」故令延壽 北行,末帝 坐俟其敗。 晉祖入洛,罷相為吏部尚書吏部尚書 ,再遷太子少傅太子少傅 。少帝 嗣位,改太子太傅太子太傅 。漢祖登極 ,轉太子太太子太 師師 。時朝官分司分司 在洛,雖有留臺 御史御史 ,紀綱亦多不整肅,遂敕文紀 別令檢轄。侍御史侍御史 趙礪及 糺分司分司 朝臣中有行香拜表疏怠者,楊邠 怒,凡疾病不任朝謁者謁者 ,皆與致仕 官。時文紀 別令檢轄 之職,頗甚滋章,因疾請假,復為留臺 所奏,遂以本官致仕 。廣順元年[951]夏卒,年七十六。贈司司 徒徒 ,輟視朝 二日。文紀 平生積財巨萬,及卒,為其子龜齡 所費,不數年間,以至蕩盡,由是多藏 者以為誡焉。 馬裔孫 ,字慶先 ,棣州 滴河人。唐末帝 即位,用為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戶部郎中戶部郎中 、知制誥知制誥 ,賜金 紫;未滿歲,改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禮部侍郎禮部侍郎 ,皆帶禁職。尋拜中書侍郎中書侍郎 、平章事平章事 。裔孫 純儒 ,性多 凝滯,遽登相位,未悉朝廷舊事。初,馮道 罷同州 入朝,拜司空司空 。唐朝 故事,三公為加官,無單 拜者,是時朝議率爾命道,制出,或曰「三公正宰相宰相 ,便合參大政參大政 」;又云「合受冊」。眾言籍 籍。盧文紀 又欲祭祀時便令掃除,馮道 聞之曰:「司空司空 掃除,職也,吾無所憚。」既而知非乃 止。 劉昫 為僕射僕射 ,性剛,羣情嫉之,乃共贊右常侍右常侍 孔昭序論行香次第,言:「常侍常侍 侍從之臣,立合 在僕射僕射 之前行。」疏奏,下御史臺 定例。同光已來,李琪 、盧質 繼為僕射僕射 ,質性輕脫,不能守 師長之體,故昭序輕言。裔孫 以羣情不悅劉昫 、馮道 ,欲微抑之,乃責臺司 ,須檢則例 ,而臺 吏言:「舊不見例,據南北班位 ,即常侍常侍 在前。」俄屬國忌,將就列未定,裔孫 即判臺 狀曰: 「既有援據,足可遵 行,各示本官。」劉昫 怒,揮袂而退。自後日責臺司 定例,崔居儉 謂南 宮 同列曰:「從昭序言語,是朝廷人總不解語也。且僕射僕射 師長也,中丞中丞 大夫就班修敬,常侍常侍 班 在南宮 六卿之下,況僕射僕射 乎。已前騎省 年深,望南宮 工部侍郎工部侍郎 如仰霄漢,癡人舉止,何取笑之 深耶!」眾聞居儉 言,紛議稍息。文士哂裔孫 堂判有「援據」二字,其中書百職,裔孫 素未諳 練,無能專決,但署名而已。又少見賓客,時人目之為「三不開」,謂口不開、印不開、門不開也。 及太原 事起,唐末帝 幸懷州 ,裔孫 留司 在洛。未幾,趙德鈞 父子有異志,官砦危急,君臣計 無所出。俄而裔孫 自洛來朝,眾相謂曰:「馬相此來,必有安危之策。」既至,獻綾三百匹,卒無獻 可之言。晉祖受命,廢歸田里。 裔孫 好古,慕韓 愈之為人,尤不重佛。及廢居里巷里巷 ,追感唐末帝 平昔之遇,乃依長壽僧 舍讀佛 書,冀申冥報,歲餘枕籍黃卷中,有華嚴、楞嚴,詞理富贍,由是酷賞之,仍抄撮之,相形于歌詠,謂 之法喜集 。又纂諸經要言為佛國記 ,凡數千言。或嘲之曰:「公生平以傅奕 、韓愈為高識,何前 倨而後恭,是佛佞公耶?公佞佛耶?」裔孫 笑而答曰:「佛佞予則多矣。」 政 军 名 地 文 名 號 地 名 名 名 地 地 名 名 名 名 號 文 文 號 文 礼 文 文 衙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仕 名 衙 仕 文 礼 名 名 名 名 地 主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名 名 地 文 政 文 文 名 名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衙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衙 法 礼 文 名 衙 名 名 衙 名 衙 文 文 文 衙 文 衙 衙 文 名 名 名 地 主 地 名 衙 名 名 名 名 文 主 名 作 作 名 名 2 / 4 https://taolang.club/doc/2160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3.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李崧 相晉,用李專美 為贊善贊善 ,裔孫 以賓客致仕 ,專美 轉少卿少卿 ,裔孫 得太子詹事太子詹事 。晉、漢 公 卿以裔孫 好為文章,皆忻然待之。太祖 即位,就加檢校禮部尚書檢校禮部尚書 、太子賓客太子賓客 ,分司分司 在洛。每 閉關養素,唯事謳吟著述,嗜八分書 ,往來酬答,必親札以衒其墨蹟。裔孫 將卒之前,覩白虺緣于庭 槐 ,驅之失所在。裔孫 感賦鵩之文,作槐蟲賦以見志。廣順三年[953]秋七月,卒于洛陽 。詔贈太子少太子少 傅傅 ,輟視朝 一日。 裔孫 初為河中 從事從事 ,因事赴闕,宿于邏店。其地有上邏神祠,夜夢神見召,待以優禮,手授二 筆,其筆一大一小,覺而異焉。及為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裔孫 以為契鴻筆之兆。旋知貢舉 ,私自謂曰: 「此二筆之應也。」洎入中書上事,堂吏奉二筆,熟視大小如昔時夢中所授者。及卒後旬日,有侍婢靈 語,一如裔孫 聲氣,處分家事,皆有倫理,時人奇之。 和凝 ,字成績 ,汶陽 須昌 人也。九代祖 逢堯,唐高宗 時為監察御史監察御史 ,自逢堯之下,仕皆不 顯。曾祖 敞、祖濡,皆以凝貴,累贈 太師太師 。父矩,贈尚書令尚書令 。矩性嗜酒,不拘禮節,雖素不知 書 ,見士未嘗有慢色,必罄家財以延接。凝幼而聰敏,姿狀秀拔,神彩射人。少好學,書一覽者咸達 其大義。年十七舉明經 ,至京師,忽夢人以五色筆 一束以與之,謂曰:「子有如此才,何不舉進 士 ?」自是才思敏 贍,十九登進士 第。滑帥賀瓌 知其名,辟寘幕下。 凝善射,時瓌與唐莊宗 相拒于河上,戰胡柳陂 ,瓌軍敗而北,惟凝隨之。瓌顧曰:「子勿相隨,當 自努力。」凝泣而對曰:「丈夫 受人知,有難不報,非素志也,但恨未有死所。」旋有一騎士騎士 來逐 瓌,凝叱之,不止,遂引弓以射,應弦而斃,瓌獲免。既而謂諸子曰:「昨非和公,無以至此。和公文 武全才而有志氣,後必享重位,爾宜謹事之。」遂以女妻之,由是聲望益隆。後歷鄆、鄧、洋三府從府從 事事 。 唐天成中,入拜殿中侍御史殿中侍御史 ,歷禮部 、刑部 二員外,改主客員外郎主客員外郎 、知制誥知制誥 ,尋詔入翰林充學學 士士 ,轉主客郎中主客郎中 充職,兼權知貢舉 。貢院 舊例,放牓之日,設棘于門及閉院門,以防下第不逞 者。凝令徹棘啟門,是日寂無喧者,所收多才名之士,時議以為得人。明宗 益加器重,遷中書舍中書舍 人人 、工部侍郎工部侍郎 ,皆充學士學士 。 晉有天下,拜端明殿學士端明殿學士 ,兼判度支判度支 ,轉戶部侍郎戶部侍郎 ,會廢端明之職,復入翰林充承旨。晉祖每召 問以時事,言皆稱旨。五年,拜中書侍郎平章事中書侍郎平章事 。六年秋,晉高祖 將幸鄴都 ,時襄州 安從進 反 狀已彰,凝乃奏曰:「車駕離闕,安從進 或有悖逆,何以待之?」晉高祖 曰:「卿意如何?」凝 曰:「以臣料之,先人有奪人之心,臨事即不及也。欲預出宣敕 十數道,密付開封尹開封尹 鄭王 ,令有 緩急即旋填將校姓名,令領兵擊之。」晉高祖 從之。及聞唐、鄧奏報,鄭王 如所敕,遣騎將騎將 李建 崇 、監軍監軍 焦繼勳 等領兵討焉,相遇于湖陽 ,從進 出于不意,甚訝其神速,以至于敗,由凝之力 也。少帝 嗣位,加右僕射右僕射 。開運初,罷相守本官,未幾,轉左僕射左僕射 。漢興,授太子太保太子太保 。國 初,遷太子太傅太子太傅 。顯德二年[961]秋,以背疽卒于其第,年五十八。輟視朝 兩日,詔贈侍中侍中 。 凝性好修整,自釋褐 至登台輔,車服僕從,必加華楚,進退容止偉如 也。又好延納後進,士無賢不 肖,皆虛懷以待之,或致其仕進,故甚有當時之譽。平生為文章,長于短歌豔曲,尤好聲譽。有集百 卷,自篆于板,模印數百帙,分惠于人焉。 長子峻,卒于省郎省郎 ,次子峴,仕皇朝為司勳員外郎司勳員外郎 。 名 名 文 名 仕 名 文 名 文 主 名 號 文 文 文 艺 名 名 名 地 文 礼 名 地 文 文 名 仕 名 名 名 地 地 號 號 文 亲 仕 文 文 词 仕 词 仕 名 仕 名 主 地 亲 武 文 文 衙 衙 文 文 文 文 仕 衙 號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主 地 地 名 名 主 法 文 主 主 主 武 名 文 名 地 名 號 文 文 文 文 礼 文 仕 名 文 文 3 / 4 https://taolang.club/doc/2160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4.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126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128 卷一百二十八 周書十九 列傳第八→目錄 17 18 19 蘇禹珪 ,字玄錫 ,其先出于武功,近世家高密 ,今為郡人也。父仲容,以儒學稱于鄉里,唐末舉九 經 ,補廣文助教 ,遷輔唐令 ,累贈 太師太師 。禹珪 性謙和,虛襟接物,克構 父業,以五經 中 第,辟遼州 倅職,歷青、鄆從事從事 ,轉潞、并管記,累檢校官檢校官 至戶部郎中戶部郎中 。漢高祖 作鎮并門,奏為 兼判。開運末,契丹 入汴,漢祖即位于晉陽 ,授中書侍郎平章事中書侍郎平章事 。漢祖至汴,兼刑部尚書刑部尚書 ,俄 加右僕射右僕射 、集賢殿大學士集賢殿大學士 。漢祖大漸,與蘇逢吉 、楊邠 等受顧命,立少主 。明年,轉左僕左僕 射射 。三年,太祖 入平內難,禹珪 遁入都城,為兵士所擄。翌日,太祖 令人求之,既見,撫慰甚至, 尋復其位。國初,加守司空司空 ,尋罷相守本官。世宗 嗣位,封莒國公 ,未幾,受代歸第。顯德三 年[962]正月旦,與客對食之際,暴疾而卒,時年六十二。禹珪 純厚長者,遭遇漢祖及蘇逢吉 夷滅,禹 珪 恬然無咎,時人以為積善之報也。 子德祥,登進士 第,累歷臺省 。 景範 ,淄州 長山 人。世宗 之北征也,命為東京副留守東京副留守 。車駕迴自河東 ,世宗 以艱于國用, 乃以範為中書侍郎平章事中書侍郎平章事 、判三司 。範為人厚重剛正,無所屈撓,然理煩治劇 ,非其所長,雖悉 心盡瘁,終無稱職之譽。世宗 知之,因其有疾,乃罷司計。尋以父喪罷相東歸。顯德三年[962]冬,以 疾卒于鄉里。優詔贈侍中侍中 ,官為立碑焉。 史臣曰:夫以稽古之力 ,取秉鈞秉鈞 之位者,豈常人乎!然文紀 躭于貨殖,裔孫 傷于齷齪,則知全其 德者鮮矣。如成績 之文彩,玄錫 之履行,景範 之純厚,皆得謂之君子矣。以之爰立 ,何用不臧。 名 名 地 仕 仕 法 仕 文 名 名 作 地 文 文 文 主 政 地 文 文 文 文 名 名 主 文 號 名 號 文 號 主 名 名 名 仕 衙 名 地 地 號 文 地 號 文 衙 仕 號 文 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4 / 4 https://taolang.club/doc/2160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