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93
18~19世紀藝術概覽
「啟蒙運動時代情境」
1. 背景:歐洲的工場手工業漸漸發達,使得資產階級壯大。十八世紀啟蒙運動的背景包括文藝復興時
期對人性的多方面探討與發展,及科學革命所建立的對科學的認知與理性的思維方式。啟蒙運動代表
「哲士」在受到英國科學家牛頓的大機械宇宙觀與英國學者洛克的政治理論等的影響下,相信人類可
以征服自然,並以懷疑的精神來檢討舊社會。

2. 主要思想:自由、平等、博愛。啟蒙運動的特色有四: (1.)崇拜理性,此⼀一時代因而亦稱「理性的時
代」;(2.)崇拜自然與自然律,相信人類社會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規則;(3.)進步的信念,認為人類社
會與生活會⼀一代比⼀一代趨於完滿;(4.)倡導人道主義與寬容精神,當時的開明專制君主奉此原則為施
政標準。當時由許多名媛主持文人學者集會討論的沙龍是傳播啟蒙思想的重要途徑。

3. 代表人物:法國是啟蒙運動的大本營,法國學者的聲名和影響力遍及全歐,法語為各國學院的共同
語文,歐洲上流社會也都受到法國文化的薰陶。因此,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也是以法國人為主,其中
負盛名的哲士為:提倡三權分立的孟德斯鳩(Charles de Secondat Baron de Brede et de
Montesquieu1689-1755)、反對教廷封建與政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制的伏爾泰(Francois Marie Arouet
de Voltaire 1694-1778)、提出主權在民與社會契約論的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78)。另外還有
編纂百科全書的狄德羅(Diderot,1713~1784)為百科全書派的代表。

4. 影響:思想方面,產生三權分立與主權在民等思想,批判專制政體,而有美國獨立、法國大革命的
爆發;經濟方面,亞當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的經濟學說;政治方面,部分君主脫下絕對專制的外衣,號
稱開明專制;藝術方面,帶動新古典主義等風格的出現。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新古典主義藝術」
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是⼀一種新的復古運動。1750 年代,法國、德國及英國幾乎同
時展開對巴洛克、洛可可所表現出的享樂與放縱性感到反感,其動機雖然多樣而複雜,但是
扮演關鍵角色的卻是「啟蒙運動」。
所謂「古典主義」是與古代希臘和羅馬有關的文學、美術、建築或思想,它包含了完美、永
恆,以及希臘人對於生活之觀念為基礎的⼀一些價值判斷;強調思考的秩序和明晰性,精神的
尊嚴和寧靜,在美學上追求結構的單純和均衡,及比例的勻匀稱。而「新古典主義」⼀一詞,是
指相對於十七世紀以前的「古典主義」而言。歸納而言,新古典主義有著對古典世界⼀一廂情
願的嚮往,試圖藉由藝術把現實提升為古典的理想,但是因為它過於嚴格的技法,使藝術創
作缺少人性與自發性的創造,也較少激情。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新古典主義的起源」
1. 法國中產階級興起,發生革命運動,反對封建政府繁縟豪華到極點,以致耗費了法國人民
大量財富的洛可可藝術,而提倡以精鍊、實用和具有嚴格的合理性為特點的古典主義。

2. 法國大革命中,法國人民得到了最後的勝利,拿破崙重登帝位,拿破崙曾有意使法國成為
他自己的「羅馬帝國」,更進⼀一步使新古典主義推到其巔峰狀態。 十八世紀初,古希臘的建
築與雕刻漸漸被挖掘出來,而這種風格正好附合法蘭西帝國的端莊、嚴肅及高貴。

3. 主要是受到十八世紀前半,羅馬時期的赫魯拉寧姆和龐貝古城的發掘,如出土遺物的圖文
集,於是掀起⼀一股遺物的圖文模仿熱潮,表現在工藝品、版畫與繪畫,也因為如此,使新古
典主義真正達到其巔峰,對當時的巴洛克、洛可可所表現出的享樂與放縱性感到反感,而有所
反省,同時也深受古典藝術中的理性,和簡樸風格所吸引。

4. 受到⼀一位德國思想家溫克爾曼的大力鼓吹所影響由⼀一本名為「希臘藝術模仿論」書籍的出
版,其內容強調希臘藝術為最完美的形式表現,由此對整個歐洲世界影響甚鉅。

5. 受到拿破崙風格的影響,極力鼓吹成為羅馬帝國的霸氣。

6. 十九世紀初,政治與經濟上的不穩定,藝術的主流被浪漫派取代。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新古典主義的特色」
1. 新古典藝術主要的中心思想,即是表現出⼀一種客觀、理性與次序性的特徵;其中受到了古
代希臘、羅馬時期的藝術影響,其主要是反對:巴洛克、洛可可時期藝術的改革運動(華麗
裝飾)。

2. 題材上,因為說教與鑑往知來的訴求,因此大多為表現古代的歷史和現實的重要事件,借
助古代英雄主義的表現,使作品顯出莊嚴而熱烈的現實激情(政治文宣)。

3. 形式上,強調理性的表現,較忽視藝術家個人感性的色彩風格展現;重視正確精密的素描,
對色彩的使用不太重視 。 認為「美」的原理就是「理性」的理想。 是⼀一種調和, 中庸的繪
畫風格 。

4. 構圖上,強調完整性,而反對片面形式感的追求。

新古典主義的藝術,不僅恢復了古典藝術的樸素風格,而且喚醒了自我犧牲、嚴肅認真及獻
身於共和國的純樸美德,使人覺得這⼀一切都與自己息息相關。新古典主義的主要藝術家包括
是法國畫家大衛(Jacques-Louis David)、他的弟子安格爾(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以及義大利雕塑家卡諾瓦(Antonio Canova)。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新古典主義藝術」

大衛(Jacques-Louis David, 1684 ~ 1721),他於 1775 年到羅馬學畫,⼀一直待到 1781 年才返
回法國。為了擁護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他毅然而然放棄了布雪的洛可可畫風,改
採卡拉瓦喬式的強烈明暗對照法(chiaroscuro),於是以他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藝術隨之興
起。
  1789 年法國發生了大革命,在革命前夕,大衛創作了《荷拉斯兄弟之誓》(The Oath of
the Horatii) ,儘管形式是古典的,題材是歷史的,但是這幅畫卻有新的時代含意,鼓舞人
們為自由而奮鬥。這幅畫,包含了大衛和新古典主義繪畫的所有要素:首先是通過藝術來教
育民眾;其次是藉由人物表情和動作來表現「善行美德」。除此之外,還有⼀一種企圖是用嚴
肅、陽剛之氣的藝術力量,來反對當時那種被「天恩」所高抬,用情慾的色調表現纖弱感情
的時髦藝術。
  在這幅畫中,大衛傳達了荷瑞斯三兄弟的故事,他們在老父面前宣誓捍衛羅馬的前途,
反對鄰國阿勒伯的居里亞斯之侵略。在暗色色調的背景之下,襯托出金黃色、紅色和黑色。
大衛巧妙地使用了這些顏色,以造成⼀一種強烈的戲劇效果。舞臺上充滿了緊張的氣氛,表現
在面部的表情以及堅定的男人和被擱置⼀一旁的女人之間的對比。
荷拉斯兄弟之誓(Oath of the Horatii)

18~19世紀藝術概覽    1784 年,油彩‧畫布,330 x 427 公分
                         羅浮宮,巴黎,法國


「新古典主義藝術」
薩比諾女人出面調停
18~19世紀藝術概覽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Sabine Women)
                 1799 年,油彩‧畫布,385 x 522 公分
                        羅浮宮,巴黎(Paris),法國
「新古典主義藝術」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新古典主義藝術」
⼀一七九九年,大衛取材自古代歷史和羅馬傳說,創作了結構宏偉的《薩比諾婦女出面調
停》。主題取材自古代羅馬建國傳說:羅馬人為繁衍人口,曾用計強擄薩比諾族女子為
妻。數年後薩比諾人為了要奪回被羅馬人劫掠的婦女,向羅馬人挑戰,而此時薩比諾女
人懇求和平,進入雙方中調停。大衛在畫中特別以古典雕刻般的裸體人物表現英勇戰士
的氣質和內涵。其畫面主要人物埃爾西莉(Hersilia)是薩比諾領袖達狄斯(Tatius)之
女、同時也為羅馬將領Romulus之妻,她張開雙臂站在丈夫和父親之間,懇切呼籲停
戰;其他的婦女孩童則在兩軍廝殺中哀求哭喊,顯得格外無辜可憐。大衛用薩比諾與羅
馬人之間的恩怨情仇,來比喻造成無數無辜受難者的多年內戰。作品透露出要求和解的
建言和畫家對和平的渴望;其嚴肅的意義和繪畫的技巧同樣動人。
蘇格拉底之死(The Death of Socrates)
18~19世紀藝術概覽                         1787 年
                    油彩‧畫布,130 x 196 公分
                   大都會美術館,紐約,美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瑪拉之死(The Death of Marat)
                                                  1793 年
                                   油彩‧畫布,162 x l25 公分
                                       美術館,布魯塞爾

「新古典主義藝術」
1793 年 7 月 13 日,瑪拉被諾曼府的⼀一名貴族夏
洛特.科黛所害,國民議會為了讓這位最重要的
成員之⼀一永垂不朽,就委託大衛為他作畫作為對
朋友的紀念和⼀一種正義感的使命,他於當年 10
月完成了這幅畫。這是⼀一幅著名的作品,由於他
寫實主義的表現而令人贊賞,這種寫實主義由於
光線的明暗對比和對於作品的深切感情而顯得更
為真實。瑪拉被害翌日,公民居羅爾在國民議會
表達人民的哀痛,他走向大衛,對他說:「我們
的眼睛還在我們的代表中尋找他,啊!多麼殘忍
的場面!他躺在靈床上,啊大衛!你在那裡?你
把為祖國而死的勒貝約蒂耶的畫像留給了後代,
你還有⼀一幅畫要畫。」同年 11 月 15 日,勒貝
約蒂耶和瑪拉的兩幅畫像同時陳列在國民議會的
大廳中,引起眾人贊賞並使大家為之動容。
18~19世紀藝術概覽
畫中描繪拿破崙橫越阿爾卑斯山的要
衝聖貝爾納多時的英姿。畫家以積雪
的陡坡為背景點出地勢的險峻,拿破
崙跨在正躍起的烈馬上,舉起手臂向
前指向山頂,顯示出不畏艱難的決
心。腳下岩石上除了拿破崙的名字,
還刻上了羅馬時代的名將漢尼拔和中
世紀的查理曼大帝的名字,代表拿破
崙立意與先賢齊名的雄心。其實此次
遠征,拿破崙是騎着騾子由侍衛引導
在大雪中橫越阿爾卑斯山的,但拿破
崙認為繪畫首要呈現的是精神與人格
特質,因此要求大衛畫出他《鎮靜沉
着的騎在⼀一匹烈馬上》 (Calme sur
un cheval fougueux),可見拿破崙自
信能統治這烈馬般難以駕馭的歐洲。



              拿破崙橫越阿爾卑斯山
                  大衛,1801 年
            油彩‧畫布,272 x 232 公分
               羅浮宮,巴黎,法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新古典主義藝術」




                             加冕禮
                     (Coronation)
                     1805 ~ 1807 年
               油彩‧畫布,610 x 931 公分
              羅浮宮,巴黎(Paris),法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新古典主義藝術」
《拿破崙的加冕典禮》確切的標題是《⼀一八○四年十二月二日在巴黎聖母院拿破崙⼀一世皇
帝的祝聖儀式與約瑟芬皇后的加冕典禮》(Consecration of the Emperor Napoleon I and
Coronation of the Empress Josephine in the Cathedral of Notre-Dame de Paris on 2 Dec
1804)。大衛受拿破崙委任畫此歷史性的巨幅作品,畫中如實描繪拿破崙皇帝為約瑟芬皇
后加冕典禮的時刻:拿破崙緩緩為跪立的皇后約瑟芬戴冠,盛裝與會的男女貴賓皆全神貫
注觀禮。嚴密的構圖、高雅的形態、華麗的服裝刺繡和金飾等的細膩描繪……畫面色彩鮮
艷、質感逼真,十分動人。大衛當時在場參加了典禮,併當場速寫。他將周遭環境和整體
情景以古典形式烘托、對當時人物悉心觀察而真實的刻畫,在充分掌握光線和色彩變化
下,使這幅畫的場面表現出輝煌氣氛。為了貼切而真實地表現這⼀一重要事件,大衛請了許
多人作模特兒,畫了許多寫生習作,並就構圖與色彩作整體布局思考。畫面上站在教宗右
側的卡普拉拉紅衣主教、和俯瞰全場的皇帝的母親事實上並未出席此⼀一盛典,而教宗的手
勢則是按拿破崙本人要求而畫的。這幅畫為歷史留下了記錄,也寓意着君權神授的莊嚴崇
高。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新古典主義藝術」
《書房中的拿破崙》畫於⼀一八⼀一二年,大衛在
此表現的不是戰場上的英雄,而是⼀一位政治家
和立法者。畫面中拿破崙穿着制服,右邊寫字
檯上燃剩⼀一小節的燭光,背景座鐘指着清晨時
間;左邊攤開的書有「Code」(法典)的紙
卷、加上座椅上的配劍呼應着拿破崙的穿着,
說明他正放下工作,準備去視察軍隊。




                   書房中的拿破崙》
            (Napoleon in his Study),
                        1812年,大衛
           油彩、畫布,204 x 125 公分,
              華盛頓國家藝廊,美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新古典主義藝術」
這是大衛最有名的⼀一幅肖像畫,描繪當時社交界首屈⼀一指的美女茱麗葉‧阿戴雷(Julie
Adelaide)。她在 15 歲時嫁給了⼀一位銀行家雅克‧露卡米埃(Jacques Recamier)成為露卡
米埃夫人。捲髮在當時的巴黎是非常流行的髮型,這個髮型模仿的是古代人像的希臘風
格。她高腰的洋裝與沙發都是根據古代樣式的典型帝政風格。大衛為了防止洋裝看起來
太過摩登,小心地把細節都隱藏起來。還有她的裸足,賦予觀賞者⼀一種類似古典女柛或
精靈的印象,強調這幅畫裡面超越時間的氛圍。




          露卡米埃夫人
     (Madame Recamier)
                1800 年
  油彩‧畫布,173 x 244 公分
     羅浮宮,巴黎,法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新古典主義藝術」
大衛的弟子安格爾(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 1780 ~ 1867 )是⼀一位擅長於歷史畫、人像
畫及風俗畫的法國畫家。他反對浪漫主義,被視
為是十九世紀對抗浪漫主義運動的新古典主義的
先鋒。不過安格爾跟大衛不同的地方是,他沒有
大衛那種革命的激情,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
並不反感。
  安格爾善於把握古典藝術的造型美,他的作
畫風格簡煉而單純,每幅畫都力求做到構圖嚴
謹、色彩單純、形象典雅。他追求⼀一種純潔而淡
雅的美感,並以希臘的古典藝術和拉斐爾的作品
為他心目中最高的理想。安格爾精於觀察,從
《浴女》(La Bagnante di Valpincon)這幅畫中可以
看到他圓潤流暢的線條和扎實的素描功夫。
                                     浴女
                           (The Bather)
                                  1808 年
                      油彩‧畫布,146 x 97 公分
                        羅浮宮,巴黎,法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新古典主義藝術」
安格爾這幅畫所繪的是⼀一位實業家,「辯論
報」的創辦人和社長,他幾乎是正面坐在扶
手椅,雙手擱在膝蓋上。這幅畫像由於構圖
的簡單嚴謹、人物姿態的穩重大方及這位藝
術家所具有的非凡的心理洞察力,繪出了令
人讚嘆的人物形象。其形象被納入⼀一個金字
塔式的結構當中,占去畫面的大半篇幅,畫
面的其餘部分則淹沒在深暗的背景之內,背
景的右側是明亮的(它那黃褐色的色調與衣
服的顏色十分諧調),彷彿是要進⼀一步增加
形體的分量。



                     路易.伯坦像
           (Louis-Francois Bertin)
                           1832 年
          油彩‧畫布,116 x 95 公分
             羅浮宮,巴黎,法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新古典主義藝術」
安格爾這幅畫《王座上的拿破侖⼀一世》是安
格爾為拿破侖畫的第二幅肖像,畫中描繪登
上皇帝寶座的拿破侖⼀一世的形像。安格爾以
贊頌的藝術語言,將這位比自己大⼀一歲的皇
帝描繪得像神靈⼀一般,手執權杖,穩坐在皇
帝的寶座上,不可⼀一世。筆觸精微細膩,畫
面配飾繁縟華貴,集中表現了君主政體的皇
帝權威。




           《王座上的拿破侖⼀一世》
                      1806年
           油布,油彩 ,162×259cm
            法國巴黎,武器博物館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新古典主義藝術」
   從這幅名畫中,人們首先注意到的是人體的比例,人體的背脊、雙臂和大腿都比實際要
   長。這種人為的誇張手法是有效的,因為觀賞者立即被這個非同⼀一般的宮女的體形和色
   彩所吸引住了,她斜臥在緩羅被褥當中,右手提起背景上的慢帳,彷彿要使自己的(姿
   色)浸透整個空間。




               大宮女
(The Grand Odalisque)
              1814 年
油彩‧畫布,9l x 162 公分
  羅浮宮,巴黎,法國
站立的墨瓦特雪夫人

18~19世紀藝術概覽               (Madame Moitessier Standing)
                                                1851 年
                            油彩‧畫布,146 x 100 公分
「新古典主義藝術」                     國家藝廊,華盛頓,美國


安格爾為《站立的墨瓦特雪夫人》這幅畫像費去 7
年的時光,至 1851 年才告完成。
這幅畫現在藏於美國華盛頓國家藝廊,畫面中犀
利地鉤出第 2 帝政時代資產階級的華麗趣味。黑
色天鵝絨的墨瓦特雪夫人堂堂地站在只添加⼀一點
裝飾小道具的畫面上,戴在身上的寶石、花朵、
花邊、乃至稍作玫瑰色的肌膚以黑色的衣服及臙
脂色的牆壁為背景,閃閃發光。
由於形態的純正,故雖有幾個地方經過大膽的變
形,例如左臂與肩膀「不合解剖學原理」的關係
等,卻已完全融化於完美的樣式統⼀一之中。墨瓦
特雪夫人右手輕輕碰到真珠項鍊而微妙彎曲,宛
如安格爾的品質保證標記,表現其窮追理想不捨
的熱情,這種熱情以可怖的謎般之沈著來凝視觀
眾,同時也深刻地浸淫於建築性的臉龐之上。
靜坐的墨瓦特雪夫人

18~19世紀藝術概覽             (Madame Moitessier Seated)
                                            1856 年
                          油彩‧畫布,120 x 92 公分
「新古典主義藝術」                   國家畫廊,倫敦,英國


《靜坐的墨瓦特雪夫人》這件作品是安格
爾晚年成就最高的傑作之⼀一。如果說《路
易.伯坦像》⼀一畫象徵了七月王政,那麼
這幅畫作則訴說第二帝國的物富民豐。墨
瓦特雪夫人是⼀一位財富萬買的煙草商夫
人,社交界的名人。安格爾自己曾經描述
她有⼀一襲令人為之⼀一震的美麗頭髮,⼀一雙
靈巧的雙眼,以及顧盼生姿的神彩。畫中
呈現紋路華麗的絲緞禮服、碩大的寶石、
綢緞織作的沙發、東洋風的瓷瓶、鑲金的
鏡緣、墨瓦特雪夫人豐潤的肩膀以及福態
的手腕等等,雖然這種種景象多在誇耀第
二帝國時期的富庶,但是也超越了物化的
世俗,其中蘊生出寂靜、崇高的空間。
18~19世紀藝術概覽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新古典主義藝術」
十八世紀末期,洛可可的風格頗為流行,但
隨著繪畫的演變,新古典主義的風格不久就
成為雕刻的主要趨勢,並以希臘、羅馬雕刻
作為發展的基礎,其中最著名者的雕刻家為
卡諾瓦。
  卡諾瓦來自威尼斯,是新古典主義盛期
雕刻的代表。他的作品端莊秀雅,大理石材
在他的手中發出光輝燦爛的效果,同時展現
純淨潔白與風情萬種的本色。卡諾瓦的創作
盛期⼀一直延續到十九世紀初期。《手持默都
沙頭顱的柏修斯》(Perseus with the Head of
Medusa)是卡諾瓦的名作之⼀一。


                  手持默都沙頭顱的柏修斯
                       1804 ~ 1806 年
                    大理石,高 217 公分
                 大都會美術館,紐約,美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新古典主義藝術」
這件作品引起讚賞者極度的
讚美,也引起批評者輕蔑的
批評。愛之神與塞姬相擁接
吻表現出激情的浪漫。卡諾
瓦從這件作品中成功的將希
臘神話中關於愛的主題表現
出來。




                    塞姬接收愛之吻
(Psyche revived by the kiss of Love)
                     1786 ~ 1793 年
               大理石,高 155 公分
               羅浮宮,巴黎,法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新古典主義藝術」
卡諾瓦也曾受聘於拿破崙,
並且為他的妹妹包麗娜
(Maria Paulina Borghese)
雕了⼀一座斜躺的雕像。




             斜躺的包麗娜
            1804 ~ 1808 年
                    大理石
     波格賽美術館,羅馬,義大利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新古典主義藝術」
格羅 (Gros Antoine Jean,1771 ~
1835 )出生於巴黎,他 6 歲起就
教他繪畫。1785年,根據他自己的
選擇,進了 大衛 的畫室,他不倦
地努力學習,同時還在馬薩琳學院
聽課。 1792 年他爭取大獎沒有得
到,但經美術學院的推薦,他獲得
為國民大會的成員畫像的工作。
1793 年,由於法國大革命造成國
內局勢動盪,他前往義大利,其中
也曾經訪問過佛羅倫斯,在熱那亞
他認識了約瑟芬,並隨她去米蘭,
被她的丈夫拿破崙任命為隨軍畫
家,畫出了各階段的戰役。
因 大衛 被放逐而由他接受畫室
後,他試著去進行更自覺的新古典                拿破崙東征在1807年2月9日
                                 (The Grand Odalisque)
主義風格,而絕不再碰觸拿破崙的
                                         格羅,1808 年
畫作,但由於精神的煩悶,終選擇                 油彩‧畫布,2l0 x 315 公分
自行溺斃於塞納河。                          羅浮宮,巴黎,法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土耳其人戰役
                     格羅,1805 年
                油彩‧畫布,138x 89 公分
              密西根底特律藝術機構,美國
「新古典主義藝術」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拿破崙家族拜訪瘟疫區的雅法
                     格羅,1804 年
               油彩‧畫布,523 x 715 公分
                      羅浮宮,法國
「新古典主義藝術」
拿破崙東征在 1807 年 2 月 9 日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格羅,1808 年
                油彩‧畫布,210 x 315 公分
                        羅浮宮,法國
「新古典主義藝術」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浪漫主義藝術」
歐洲藝術發展到了十八世紀中葉,出現了⼀一股嚮往回歸自然、迷戀中世紀的風氣,到了十
九世紀初,終於形成⼀一股席捲歐美的浪漫主義﹝Romanticism﹞藝術風潮。
  浪漫主義主張創作自由、強調表現藝術家的個性、重視想像和感情,在許多方面,與
新古典主義藝術形成了鮮明對照。新古典主義藝術家不強調清晰的個人風格,而是尋求表
現永恆的有效真理;浪漫主義則追求將自身的情感、信念、希望和恐懼,以各種形式表
現。浪漫主義畫家不強調素描和嚴謹的外形而是強調激越的情感和極端個性化的表現。
  浪漫主義繪畫的特色,是對既有的繪畫技法和規則的反抗。畫家在選擇主題、構思畫
面、用筆用色方面,均設法突破傳統,藉以表達畫家個人的直覺和情感。對他們來說,畫
不是⼀一種對既有秩序的形式化表現,而是畫家個人對世界的印象,是他個人想像力的實
現。⼀一幅成功的畫,必須能激動欣賞者的感情,引發他的想像力。在這種情況下,畫家重
視的,不在畫中個別事物的形象完全肖似自然事物,而在整個畫面所表現的氣氛。西班牙
繪畫界巨人哥雅(Francisco de Goya 1746~1828)充滿正義感和豐富情感的繪畫, 傑利柯
是首批浪漫主義藝術家的代表人物; 法國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 1798-1863)的東
方異國情調素材,以及英國浪漫派風景畫家泰納(William Turner 1775-1851)及康斯塔伯的
作品,都可以管窺浪漫主義時期繪畫之概況。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浪漫主義藝術」
哥雅(Francisco Goya,1746-1828)出生於西班牙中部小鎮。14歲時,隨同父親的藝術家朋友
在義大利旅居,隨後獲得西班牙皇室工作,將宮廷內的生活鉅細靡遺繪製下來以製作「織
錦畫」。1799年,宮廷聘用為第⼀一畫家,這個職位也被視為當時藝術家的入世最高榮譽。
哥雅初期的人物畫像在背景展現輕柔風采及隱隱閃耀的粉色光輝,在他失去聽覺後,作品
的顏色即沈潛下來,轉而激發成各式和恐懼、怪誕、精神異常及奇幻為主題的驚人畫作。
如同他早期作品影響了法國印象派畫家莫內⼀一樣,他後期的黑白版畫則影響藝術史日後的
表現主義運動,可說是貨真價實走在時代前端的偉大畫家。哥雅也有許多畫作剖析拿破崙
攻佔西班牙時的景象,勾勒出戰爭帶來的災難。這位西班牙大畫家在19世紀初已接近全盲
和失聰,晚年在自我身心放逐,於1828年逝於波爾多(Bordeaux)。
重量級藝術評論家「羅伯特修斯 Robert Hughes」曾盛讚哥雅版畫集《戰爭的災難》達到前
所未有的成就。畫中⼀一個個令人揪心的場景,正是哥雅身為⼀一名旁觀者目睹戰爭,引發無
法言喻的傷痛所創造的作品。他可說是當代第⼀一名戰地記者,「將痛苦、憤怒和肢體承受
的羞辱」以畫作紀錄表達得傳神逼真,讓世人藉由他的雙眼看到人性的光輝和掙扎。
哥雅也是個實踐美學的藝術家。他對感性和美好的事物無法招架:美酒香醇的後味、煙草
細緻的口感、水果與女孩散發的香氣、街鄰巷里的民俗舞蹈、婚紗布料的光影變化、像水
⼀一樣的絲綢穿插單⼀一質地的棉;甚至夏日晚霞的無限延伸,到槍管上微微發亮的板機扣
手,都是他創作的靈感泉源。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浪漫主義藝術」
大約 1650 年時,維拉斯奎茲畫了⼀一幅美極的《維納斯對鏡梳妝》(The Toilette of Venus) 。 這幅畫與
科雷吉歐所畫的《邱比特的教育》( The Education of Cupid)⼀一起同是阿爾巴公爵收藏的名畫之⼀一部
分。公爵夫人請當時已出名的哥雅也來畫⼀一幅維納斯,但是哥雅為此所畫的這幅《裸體的瑪哈》,畫
中人物不像是⼀一個女神,而是⼀一個使人饞涎欲滴的、具挑逗性的、性感的女人的生動形象。《裸體的
瑪哈》與委拉斯蓋茲的《維納斯對鏡梳妝》和馬奈的《奧林匹亞》(Olympia),同是藝術史上最迷人
的裸體畫之⼀一,而其另⼀一幅完全穿著衣服的模特兒的姊妹作的出現,使這幅畫更具吸引力。




                                                           裸體的瑪哈
                                                       (Naked Maja)
                                                        l797 ~ 1800 年
                                                  油彩‧畫布,97 x 190 公分
                                               普拉多美術館,馬德里,西班牙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浪漫主義藝術」
《著衣的瑪哈》在構圖方面充分利用了人物的傾斜姿勢,以及底色所襯托出來的人體透明感和明亮的
色彩。《著衣的瑪哈》服飾的華麗、精細與《裸體的瑪哈》的肉色的透明和光彩相對稱。如果對這兩
幅畫先後觀賞,會感覺它們似乎是不可分的,彷彿是同⼀一個人在最迷人的最初和最後的兩個奇妙時刻
的表現。據傳說,瑪哈的兩個形象,即《著衣的瑪哈》和《裸體的瑪哈》畫的都是愛上了哥雅的阿爾
巴公爵夫人。但在這幅光輝的作品中,被畫人根本不像是公爵夫人,她們的姿勢反而讓人想起當時為
公爵夫人所收藏的維拉斯奎茲的《維納斯對鏡梳妝》。




                                             著衣的瑪哈
                                         (Maja Clothed)
                                          1800 ~ 1805 年
                                     油彩‧畫布,95 x 190 公分
                                  普拉多美術館,馬德里,西班牙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浪漫主義藝術」
這幅畫描述 1808 年 5 月 3 日在馬德里附近的皮奧王子山的槍殺事件。在畫裡,奇特的情節通過繪畫
語言表達得更加精煉。哥雅通過非凡的畫法,通過確定中心、構圖、光線、色彩再⼀一坎把觀眾引入畫
的「空間」。路燈的耀眼光線。照耀著場地,揭示了⼀一些殘暴的細節。
鮮血凝塊,反抗者張得大大
的嘴,這鬼魂般的光線使人
看到「恐怖事態的全部真
相」。這不僅僅是少數反抗
者被槍殺,而是全人類受到
侮辱和受到這些看不見而容
的、緊靠在⼀一起、背向著我
們的士兵的槍擊。從耀眼的
光線下伸開雙臂、表示出恐
懼、挑戰同時又是自由的姿
態的囚犯,或從在他左邊、
雙手捧苦臉的同伴,我們似
乎也看到「世界各地和各不
同時期的暴力的受害者。」


        1808 年 5 月 3 日
                1814 年
   油彩‧畫布,266 x 345 公分
 普拉多美術館,馬德里,西班牙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浪漫主義藝術」
1807 年底,拿破崙的車隊通過西班
牙,他們受到⼀一般老百姓的歡迎,因為
老百姓根本沒有想到拿破崙竟會把西班
牙的波旁王朝家族趕下臺,並建立起自
己的勢力。當西班牙人民發現自己受騙
時,即起來反抗法國軍隊,使西班牙進
入了歷史上最痛苦和最混亂的⼀一個黑暗
時期。法國士兵用暴行來對付西班牙的
反抗者;於是這場戰爭成為⼀一場殘暴的
屠殺,而拿破崙的巨大陰影就往那⼀一片
災難深重的土地上空回旋著。於是哥雅
創作了《巨人》這幅畫以表達這場大悲
劇。




                       巨人
            (The Colossus)
             1808 ~ 1812 年
       油彩‧畫布,116 x 105 公分
     普拉多美術館,馬德里,西班牙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浪漫主義藝術」
農神吞噬其子(Saturn Devouring His Son)是
西班牙浪漫主義畫派畫家法蘭西斯科·哥雅的
⼀一幅名作。該作是哥雅晚年所繪製的《黑色繪
畫》系列中最為著名的⼀一幅,以陰暗恐怖而聞
名。畫中是羅馬神話中的農神沙坦是奧林匹亞
諸神之父,他殺父救母,但他也宇自己的父親
⼀一樣殘暴,經過母親告知他將被其還子所弒,
因此他 為了防止兒子們奪權鬥爭而將他們全
部吃掉。 索性吃掉自己五個孩子,僅有邱比
特倖免。




                  農神吞噬其子
                (The Colossus)
                 1808 ~ 1812 年
           油彩‧畫布,116 x 105 公分
          普拉多美術館,馬德里,西班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浪漫主義藝術」
這幅畫是描繪馬德里的「懺悔星期二」狂歡遊
行。在遊行高潮的儀式「沙丁魚葬禮」中宣告
斷食和苦行的四旬齋的開始,這是為了紀念基
督在荒野上40天的苦行。在西班牙,這種民間
宗教儀式已經融入生活之中,它也成為哥雅⼀一
些作品中的題材,這幅繪畫不僅呈現禁慾生活
開始之前的最後狂歡作樂,即使在穩健的基督
教儀式的粉飾下,甚至可以感到⼀一種古代異教
徒奇妙儀式中的恐怖感。




                           沙丁魚葬禮
           (The Burial of The Sardine)
                        1812 ~ 1814 年
             油彩‧畫板,83 x 62 公分
     聖費迪南皇家美術學院,馬德里,西班牙
18~19世紀藝術概覽「浪漫主義藝術」
皇家衛隊的騎兵軍官
                                       (An Officer of the Imperial Horse Guards Charging)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油彩‧畫布,349 x 266 公分
                                                                                 1812 年


「浪漫主義藝術」                                                             羅浮宮,巴黎,法國


傑利柯(Theodore Gericault,1791 ~ 1824)是
法國首批浪漫派的畫家之⼀一,其生活與繪畫皆
表現出浪漫派風格的活力。由於獨立而富裕的
經濟狀況,使他能隨心所欲地在繪畫及馬匹兩
方面投注大量的心力。
  傑利柯受格羅(Gros)的影響很大,特別
是在畫馬和選擇當時社會題材這兩方面。他在
技巧上的革新也很值得注意:他不再做許多的
精細草稿或局部研究,而由模特兒依據草圖擺
姿勢,然後直接在畫布上畫。
  百日戰爭期間,他因不滿路易十八軍隊的
倒戈投向拿破崙,而加入步兵,護駕國王逃往
比利時邊界。此後又對此舉懊悔,而與復辟派
反對者的立場⼀一致。這種立場反映在他的許多
作品中,如希臘獨立戰爭、反奴役、宗教審判
等題材上。這⼀一幅作品是傑利訶對文藝復興和
巴洛克時期,以及陳列在羅浮宮的大師們的作
品,進行多次研究學習之後,所繪製的早期作
品之⼀一。
18~19世紀藝術概覽「浪漫主義藝術」
傑利訶的這幅畫,描繪了 1816 年震驚法國的⼀一宗悲慘事件:法國梅杜薩號軍艦在海上失事的
情節。沈船原因歸咎於⼀一位無能的船長,他是⼀一位因復辟事件而復職的貴族。這場悲劇十分可
怕,沈船時 利用木頭筏子逃生的倖存者有 150 人,而傑利訶所表現的畫面,是這場悲劇的最
後時刻。這幅畫以《海上失事》為標題,參加了沙龍展(沙龍展的主席為安格爾),但卻遭到
強烈的攻擊。這些攻擊不僅出於政治因素(政府當局竭力隱瞞這⼀一醜聞,因而為此畫感到極度
的緊張),而且也出於當時的美學觀點爭議的原因。因為這幅作品遠離當時非常流行的新古典
主義規則。
這幅作品有力地證了傑利訶渴望蛻變為屬於自己的新時代,可是卻又受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
教條的影響,而矛盾不已的心態。




                          梅杜薩之筏
                          (The Raft of the Medusa)
                          1819 年
                          油彩‧畫布,491 x 716 公分
                          羅浮宮,巴黎,法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浪漫主義藝術」
比起傑利訶其他的作品,這⼀一幅畫更
能反應田地對米開蘭基羅繪畫技法的
鑑研,同時也表現出他根據古典藝術
的技法,把現實變成神話的研究。在
畫面中,我們可以發現傑利柯把「義
大利的現實」轉變成「神話」的⼀一種
特殊方法,他的目的就是把拿破崙時
代的晚期,那種迷漫整個法國的低沈
氣氛,比照羅馬平民在節日慶典及各
項比賽時,所迸發出來的力量。於
是,本該是販賣牛隻的市場,卻變成
了舉辦世俗儀式的地點;牛巿,已失
去了任何現實需要的意義,而成為對
米特拉神的崇拜(米特拉是世俗之
神)。為了祭祀神靈,人們正在殺
牛。
                      馴化牛隻
          (Taming of the Bulls)
                        1817 年
        油彩‧畫布,56.5 x 48 公分
  哈佛大學幅格藝術博物館,麻州,美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浪漫主義藝術」
傑利柯的這幅作品重現了歷史事件:拿
破崙的軍隊瓦解,並丟棄了帝位。兩年
前,傑利柯曾以⼀一系列進攻和獲勝的騎
兵,頌揚過拿破崙軍隊的勝利。現在,
從這位坐在土波上休息的受傷軍官身
上,流露出戰敗的苦澀;不過,在他畢
挺閃亮的軍服上,可以看出他仍保持了
軍人應有的尊嚴。




               受傷的騎兵軍官
        (Wounded Horse Guard)
                       1814 年
         油彩‧畫布,46 x 38 公分
           羅浮宮,巴黎,法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浪漫主義藝術」
 德拉克洛瓦(Ferdinand Victor Eugene Delacroix, 1798 ~ 1863)生於法國,他的抱負是要依
 循米開朗基羅和魯本斯的傳統,畫出氣度宏偉的大幅歷史圖。他曾與傑利柯是同學,並且
 熱烈地崇拜傑利柯。由於受到傑利柯的影響,他捨棄了當時風靡十九世紀初期法國畫壇的
 古典造形和古典文學題材,而是對英國美術及動物畫產生興趣。後來他在傑利柯的啟示
 下,逐漸發展出充滿動態活力與豐富色彩的個人風格。在法國浪漫主義畫家中影響卓著。
 德拉克洛瓦以充沛的激情,把想像與現實融為⼀一體,在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領導人民》
 (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上得到印證。在 1830 年 7 月「光榮的三天」裏,巴黎有產階
 級加入了大學生和無產階級奮起反抗政府的行列,這場反對查理十世的爭戰,使得畫家和
 作家們激情澎湃。德拉克洛瓦便藉這幅畫顯示了他參與國家政治事件的決心。象徵的形象
 和具體的人物⼀一起在炮火紛飛的巴黎街頭衝向前方,體現出革命不可阻擋的氣勢。實際
 上,德拉克洛瓦並沒有參加 1830 年的革命運動,但他是國民衛隊的成員。因此他把自已畫
 成在自由女神右側的人物,⼀一個頭帶高帽、手持長槍的青年知識份子。這幅畫的最大特點
 在於它的政治意義,除了作為政治宣傳之外,這幅畫是繼哥雅之後的第⼀一幅關於近代政治
 的畫作。畫中旗幟上的紅、白、藍三色,和匍匐在自由女神腳下、仰臉、受傷的青年身上
 所穿的藍色長衫,以及頭上的紅巾,襯托著畫中的灰色和赭色的色調。在他的畫面中都具
 有⼀一種激情和真實感,使它成為近代政治畫的代表。
自由領導人民

18~19世紀藝術概覽   (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
                       德拉克洛瓦,1830 年
                 油彩‧畫布,260 x 325 公分
「浪漫主義藝術」                羅浮宮,巴黎,法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浪漫主義藝術」




                  自畫像
       德拉克洛瓦,1837 年
      油彩‧畫布,65 x 55 公分
        羅浮宮,巴黎,法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巧斯島的屠殺
                     (The Massacre at Chios)
                              1823 ~ 1824 年
「浪漫主義藝術」             油彩‧畫布,417 x 354 公分
                        羅浮宮,巴黎,法國
《巧斯島的屠殺》這幅畫敘述土希戰爭
中,希臘人民為反對土耳其人的壓迫,
所引起的⼀一場戰爭中的悲慘經歷,畫作
展出後,引起了西方世界的震驚。這幅
畫也證明了德拉克洛瓦對歷史題材的重
視。
  這幅畫的線條和構圖十分嚴謹,但
是德拉克洛瓦卻以大膽新穎的手法,表
現光和大氣下的色彩。德拉克洛瓦在創
作這幅畫中很注重色調深淺的變化,他
把位於前景後方的人物形體隱沒在黑暗
中,以突出光亮處人物的悲慘狀況。除
了精細地勾畫、巧妙地分佈形體之外,
他也十分注意多種色彩的配置使用:在
畫面的左邊,男人頭帶紅色帽予,女人
身穿綠色外衣;畫的右邊,老婦人身上
的紅色長衫,在赭色和陰影中顯得格外
分明;接下來便是暖色與灰色的變幻,
以及騎兵和奴隸組成的裸體人群,整幅
畫的色彩和諧⼀一致。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浪漫主義藝術」
 德拉克洛瓦在北非的旅行時,⼀一方面從事創作活動,⼀一方面又領略眾多新奇的事物。這使得他回到法
 國以後的畫風從以往的神話題材和學院畫風轉移為東方風格。德拉克洛瓦以北非風光為創作題材的時
 期持續了將近 30 年的時間。
 在《丹吉爾的狂熱教徒》這
 幅畫裡,德拉克洛瓦成功地
 把觀賞著帶入他那充滿幻想
 色彩的奇遇中。畫面是伊斯
 蘭教徒所在的⼀一條街道,那
 兒有⼀一堆人群。更確切地說
 明這幅畫,德拉克洛瓦是要
 我們從畫面右側白牆頂上的
 兩位人物的視點,俯瞰街上
 的情景。赭石色描繪出的陰
 影是⼀一排排的房屋,幾抹陽
 光灑瀉在陰影裡。


           丹吉爾的狂熱教徒
     (The Fanatics of Tangier)
              1837 ~ 1838 年
     油彩‧畫布,98 x 131 公分
明尼亞波利藝術學院,明尼亞波利,
                          美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浪漫主義藝術」
德拉克洛瓦為他的好友波蘭鋼琴家蕭
邦(Frederic Chopin)畫這幅畫,但
是它尚未完成。據說《鋼琴家蕭邦》
與《作家喬治桑》(George Sand)這
兩幅畫原來是⼀一張畫的。但是後來這
件畫的所有者將他們兩人分別割下來
當作是兩幅畫來賣,因為兩幅畫的價
錢比原來的⼀一幅價錢要高。蕭邦
( Frederic Chopin,1810-1849 )有「鋼
琴詩人」的美譽。父親是法國人,僑
居波蘭多年,母親是波蘭人。蕭邦⼀一
直把波蘭視為自己的祖國,波蘭人也
把蕭邦當作他們的民族偉人來崇拜。
在十九世紀,華沙的⼀一份報章刊登了
⼀一句話:「上帝把莫札特賜給了德國
人,卻把蕭邦賜給了波蘭人。」  由
此可以證明蕭邦在波蘭人心中地位。


                       鋼琴家蕭邦
                (Frederic Chopin)
                           1838 年
            油彩‧畫布,45.7 x 37.5 公分
                羅浮宮,巴黎,法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浪漫主義藝術」
喬治·桑(George Sand,1804年7月1日
-1876年6月8日)法國19世紀著名女作
家,浪漫主義女性文學和女權主義文學
的先驅。18歲時嫁給杜德望男爵,但她
對婚姻並不滿意,1831 年到巴黎,開
始獨立生活。
 喬治·桑移居巴黎后開始從事文學創
作,從初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盧梭、夏
多布里昂和拜倫對她的複雜影響。七月
革命后不久,她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
《安蒂亞娜》(1832),⼀一舉成名,從
此⼀一發而不可收。喬治 ·桑是⼀一位多產
作家,她⼀一生寫了100卷以上的文藝作
品、20卷的回憶錄《我的⼀一生》以及大
量書簡和政論文章。




                  作家喬治桑
               (George Sand)
                      1838 年
           油彩‧畫布,79 x 57 公分
       哥本哈根美術館,哥本哈根,丹麥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浪漫主義藝術」
《薩達那培拉斯之死》是⼀一幅激昂、無法、充滿情緒的畫,其中表現出人類在暴亂時的野蠻、淫蕩和
病態的殘忍,它可以說是浪漫主義時期最浪漫的⼀一幅畫。
這幅畫在描述亞述國王被圍
困在尼尼微宮中,為了不讓
他擁有的⼀一切財產落入敵人
之手,於是命令宮中的官吏
屠殺他的馬匹、妻妾。圖中
左上方坐躺在床上的沙爾丹
納帕勒親眼目睹這個場面,
各種扭曲人體以對角線的安
排以及金子和鮮血的顏色,
突顯這場東方屠殺的猛烈。




          薩達那培拉斯之死
 (The Death of Sardanapalus)
                     1827 年
  油彩‧畫布,392 x 496 公分
        羅浮宮,巴黎,法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浪漫主義藝術」
1832 年德拉克洛瓦的北非之旅,為他敞開了⼀一個嶄新的視野,途中他曾寫信說道:「在這裡所謂名
譽已成無意義的詞彙,所有的⼀一切變成愉快的怠慢。
誰能夠否定這是人世中最理
想的狀態呢?」這句話把
《阿爾及爾的女人》
﹝Women of Algiers﹞這件
作品之氣氛如實地表現出
來。這幅畫的場面是在描寫
德拉克洛瓦停留非洲期間所
造訪的回教徒閨房之內部。
其直接經驗在他心中留下深
刻的印象,並且決定了他爾
後風格的形成。




        阿爾及爾的女人
     (Women of Algiers)
                1834 年
  油彩‧畫布,180 x 229 公分
     羅浮宮,巴黎,法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浪漫主義藝術」
泰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 ~ 1851)泰納與他同時代的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同被認為英國浪漫主義時期的繪畫大師。泰納出身寒微,因此他工作十分勤
奮,於 14 歲時進入皇家美術學院學習繪畫。他在蒙洛醫生(Dr. Thomas Monro)家裡度過
的許多夜晚,對他具有同樣重要的影響。蒙洛是⼀一位富有的藝術愛好者,周圍聚集了⼀一批
年輕畫家。在蒙洛的首肯下,這些畫家經常臨摹他所收藏的水彩畫。水彩畫這種繪畫方式
適於捕捉變化多端的英國天氣和光線,泰納因此⼀一生與它結下了不解之緣,精確描繪英國
小鎮和鄉村風光。但是他很快就發展了⼀一種更動人心魄的風格,即暴風雨天氣下的景物更
撼人心魄,因此確定了其作品的基調。泰納雄心勃勃,不久後開始嘗試當時聲望更高的油
畫。這種繪畫不但更昂貴、也更費氣力。1796 年,泰納二十⼀一歲,他的第⼀一幅油畫作品
《海上漁民》(Fishermen at Sea)在皇家美術館展出。這幅習作以震撼人心的筆觸描繪了深
夜海上的漁民,當時引起了轟動。
  泰納喜歡從大自然產生的動人心魄的效果中汲取靈感,包括暴風雨、極端惡劣或美妙
的天氣,尤其是光的效果。因此他經常出外旅行寫生,開始是為了尋找如畫的風景,如古
堡或修道院的廢墟。但逐漸地,他開始愈來愈多地在蘇格蘭、威爾斯和英格蘭北部尋找更
富於浪漫情調的蠻荒景色。1802年,他曾到法國和瑞士境內雄偉壯麗的阿爾卑斯山旅行。
泰納後來又到威尼斯和它的瀉湖旅遊,並且對這城市懷著癡情倒。威尼斯之行使泰納的畫
擺脫了古典派的形式,變得更加明快、輕鬆,特別是色彩更為絢麗。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浪漫主義藝術」
《海上的漁夫》是泰納
在皇家美術學院展出的
第⼀一幅油畫。十八世紀
歐洲繪畫流行以夜間發
生或是令人崇敬的的事
物為作畫題材,這幅畫
以月夜下打漁的漁郎為
主題正好符合了這個時
尚。皎潔的月光對上漁
郎手中燈籠方散出來的
微弱燈光,正突顯出大
自然的威力。




            海上的漁夫
    (Fishermen at Sea)
               1796 年
油彩‧畫布,91.4 x 122.4 公分
   泰德畫廊,倫敦,英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浪漫主義藝術」
  1802年,泰納把注意力轉向瑞士。在那裡,他手不離寫生簿,仔細觀察、記錄著大自然的奇觀異景。
  泰納在這次歷時很久的山區旅行中,曾經去過之前很少有幾個英國畫家有膽量去冒險的景色。 他積
  累了大量素材,發展了以後十年中使他的風景畫大大改觀的技法。
  旅游瑞士之後,泰納創作了
  ⼀一組水彩畫連作,其中有些
  畫幅十分巨大,表現了山區
  景色的壯麗和荒涼。有趣的
  是,這些作品中很少出現人
  物,甚至看不到⼀一個人。譬
  如在這幅水彩畫《冰川和阿
  沃河的源頭》當中,泰納所
  使用的技巧頗為引人注目,
  甚至把這種技巧發展到了精
  巧入微的地步。




               冰川和阿沃河的源頭
(Glacier and Source of the Arveron)
                             1803 年
          水彩‧畫紙,69 x 102 公分
      耶魯大學畫廊,紐哈芬,美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浪漫主義藝術」
泰納創作這幅《暴風雪,漢尼拔率領大軍跨越阿爾卑斯山》風景畫的靈感來自他的阿爾卑斯山之旅。
在 1802 年的那次旅行中,阿爾卑斯山雄偉壯麗和驚心動魄的景色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於是他開始
追求創作⼀一種不同於他以往的風景畫,去描繪更加放浪不羈,更加令人畏懼的大自然。這幅畫雖然採
取了漢尼拔大軍跨越阿爾卑斯山的歷史故事,表現漢尼拔的士兵和大象企圖
在⼀一場災難臨頭的暴風雪中翻越阿
爾卑斯山,實際上卻在喑喻拿破崙
稱霸世界的野心及其大帝國的建
立,因為拿破崙後來建立大帝國就
是以征戰義大利和翻越阿爾卑斯山
開始的。儘管近景中士兵的形象依
稀可辨,但整個作品,從昏濛的天
空到騷動的雲,都超出了現實生活
所能作出的解釋。⼀一切都像是個發
光的巨大洞穴。⼀一個令人目眩的、
旋轉的空間,從中傳出風的吼叫,
人的呼喊─交織成自然本身的聲
音。


暴風雪,漢尼拔率領大軍跨越阿爾卑斯山
                    1812 年
      油彩‧畫布,145 x 236.5 公分
         泰德畫廊,倫敦,英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浪漫主義藝術」
泰納熱中於以浪漫派的手法,呈現自然界的各種力量,為了忠實呈現如狂風、洪水、暴雨等驚人且無
法掌控的狀況,他發展出⼀一種漩渦型的構圖手法,利用渦漩似的旋轉效果,企圖引導觀者進入畫面的
核心,繪製出如這幅《運輸船遇難》之類的作品。他認為如此⼀一來,觀賞者將不只是在⼀一旁觀看暴風
雨,而是在某種程度上還能實際體驗到被捲入暴風中的感覺。




                                    運輸船遇難
                                    1810 年
                                    油彩‧畫布,173 x 241 公分
                                    古班基亞美術館,里斯本
                                    葡萄牙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浪漫主義藝術」
據說泰納為了畫這幅,並充分體驗大海的威力,他讓水手把自己捆在船桅上,但只要想想泰納當時已
經將近七十歲了,這種說法令人存疑。但是泰納解釋他畫這幅畫的目的是為了告訴自己和別人,在驚
濤駭浪的海上,暴風雪是什麼樣子。




                                 暴風雪中駛離港口的汽船
                                 1842 年
                                 油彩‧畫布,91.5 x 122 公分
                                 泰德畫廊,倫敦,英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浪漫主義藝術」
無論畫的是海洋還是陸地風
景,無論畫的是暴風雨還是冰
雪,泰納都在海與天、風與雨
之間創造出⼀一種浩大有力的氣
氛關係。在他的畫中,形體與
色彩相互交融,正如他自己所
說的,肉眼知道如何穿透色彩
的外殼,去尋找形體。無論是
畫在紙上的水彩畫,還是畫在
布上的油畫,泰納都先用顏料
形成色彩表面,然後在這個氣
氛基礎上發展他的畫。在這幅
《諾漢姆城堡的日出山》中,
在這幅作品中,畫面中央的藍
色山峰在黃色的晨曦裡似乎也
可融入淺藍色的天空。與地平
面持平的水中映出天空、山峰
                     諾漢姆城堡的日出山
和動物間的倒影,產生融為⼀一
                 ﹝Norham Castle, Sunrise﹞
體的特殊效果。                   1835 ~ 1840 年
                 油彩‧畫布,91 x 122 公分
                   泰德畫廊,倫敦,英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浪漫主義藝術」
《雨、蒸汽和速度》這幅油畫
絕妙地合成了泰納對古典風景
畫的忠誠和對現代世界的贊
同。實際上,這幅畫是要表現
大自然與鐵路和高架橋兩大技
術發明之間的強烈對比。鐵路
和高架橋這兩個人造的力量使
自然景色大大改觀,泰納看到
並描繪了它們所有震撼人心的
效果。可以看出,這幅畫的場
景是從 1837 年至 1839 年在梅
登黑德附近泰晤士河上建造的
鐵路橋。除了表示他對鐵路和
高架橋的贊同外,泰納還增加
了更多重要的細節。火車頭前
方畫面右下角處有⼀一隻小野兔
在奔跑,既象徵著速度,又對
機器和動物的速度的對比做出                   雨、蒸汽和速度
                       ﹝Rain, Steam and Speed﹞
了譏諷性評論。                                 1844 年
                       油彩‧畫布,91 x 122 公分
                        國家畫廊,倫敦,英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浪漫主義藝術」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1776 ~ 1837),他和泰納,都是十九世紀兩位英國最偉大的風
景畫家。雖然他們差不多生在同⼀一時代,但兩個人的畫風、個性及生活卻大相逕庭。泰納
終生以倫敦為家,並遊歷過許多國家,他的繪畫技巧早就超越前輩大師,因此年紀輕輕就
已經功成名就。康斯塔伯剛好與泰納相反,他從未離開過英格蘭,而紮根於他的故鄉索夫
克,那裡的樹木、雲彩、水渠幾乎無時無刻地伴隨著他的左右。直到康斯塔伯將近50歲,
才成為皇家美術院的正式成員,而泰納早在二十九歲時就已贏得這⼀一項殊榮。康斯塔伯喜
歡描繪眼前的大自然,而不是去仿效他人作品或受外界的不良影響。除此之外,他對那些
表面上看來「很入畫」的景物,如荒涼的修道院或月光下的城堡也不感興趣。他更忠實於
自我情感的抒發,並視之為最高境界。他的畫看起來明白易懂,也令人感到愉快而又不失
質樸。康斯塔伯並不在乎學院派畫家批評他的畫黯淡不生動、且缺乏英雄氣魄,雖然當時
的學院派對歷史和聖經題材十分青睞。在繪畫風格方面,康斯塔伯較接近十七世紀的荷蘭
畫家,那些讚美日常生活和描述低階層勞動者的荷蘭傳統繪畫風格,而不是著眼於像普桑
那類名噪⼀一時的義大利與法國大師,所拿手的宏偉題材。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浪漫主義藝術」
康斯塔伯的畫中對於大氣變化與光影效果十分注意,也發展出他個人的表現技法。在《斯圖河上的遊
艇》這幅畫裡,有的區域以大筆掃過,有的區域則以短小的筆觸堆起顏料,不同的塗抹方式,便帶來
不同的成效,整幅風景畫的呈現,都應當歸功於他熟悉油彩本身運用的各種可能性。




             斯圖河上的遊艇
       ﹝Barges on the Stour﹞
                      1811 年
      油彩‧畫布,26 × 31.1 公分
維多利亞和亞伯特博物館,倫敦,英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浪漫主義藝術」
 康斯塔伯在每幅畫背面都註明時間、日期及天氣狀況,以確立天氣陰暗和光線之間的關係。畫中更以
 色彩呈現光線變化,農夫身旁的灌木叢以上,因為陽光普照而以青綠、淡藍表現,以下背光的土石則
 是深色,上下方因光線的影響而成強烈的明暗對比。前景右方的農夫、馬匹從事田埂工作,寫實風格
 強烈,據推測此畫大多完成於戶外,寫生地點正是康斯塔伯的故鄉附近。




             斯圖溪谷與迪翰教堂
(Stour Valley and Dedham Church)
                   1814 ~ 1815 年
        油彩‧畫布,56 x 78 公分
   波士頓美術館,波士頓,美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浪漫主義藝術」
這幅畫於 1826 年展出,康斯塔伯有意重新
拾起被自己擱置許久的畫風,特別是回到
根茲巴羅時期的作品風格。康斯塔伯雖然
曾經以不屑⼀一顧的口吻說:「這幅畫比我
其它的畫,更能令人⼀一飽眼福,但是,我
不會為了討好他們而屈就自己。」這裡的
「他們」是指那些買畫的大眾,但是現
在,他反而想把這些畫賣給他們。雖然,
康斯塔伯覺得自己想迎合大眾的口味,但
他的畫風實際上並沒有多大改變。特別是
對樹木生動的處理方式,也出現根玆巴羅
的影子。任何農夫也不會把麥子種在溪
邊,因為這根本無法收割;任何牧羊人
﹝見左側趴在溪邊飲水的人﹞,也不會任
由羊群遛躂在通往⼀一大片成熟麥田的大
門。

                         玉米田
                (The Cornfield)
                        1826 年
           油彩‧畫布,142 x 122 公分
             國家畫廊,倫敦,英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浪漫主義藝術」
這幅描繪主教堂的作品,無論是
在透明度、縱深度、氣氛以及畫
面的整體效果,都是康斯塔伯日
後的畫稿所無法媲美的。其中的
原因很複雜,但有⼀一點不容置疑
的是,1828年康斯塔伯的妻子瑪
利亞去世之後,康斯塔伯的心情
日益憂鬱而憔悴,因此,他在
1831年以後所繪製的圖畫,總給
人⼀一股黯淡和不祥的感覺。




             斯圖河上的遊艇
       ﹝Barges on the Stour﹞
                      1811 年
      油彩‧畫布,26 × 31.1 公分
維多利亞和亞伯特博物館,倫敦,英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浪漫主義藝術」
康斯塔伯終其⼀一生都持續在畫水彩畫,然而他真正在這個領域中開創出自己獨特的樣式,卻⼀一直要到
他晚年的數年間現。《巨石陣》堪稱為鉅力萬軍之作。人類所造成的遺跡雖然已經傾頹,康斯塔伯卻
將這宏偉的印象,以畫筆描繪出如此對比的震撼景象,芒涼的天空依然出現了希望的彩虹。




         巨石陣
(Stonehenge)
        1835 年
      水彩‧畫紙
38.7 x 59.1 公分
18~19世紀藝術概覽
「浪漫主義藝術」
  康斯塔伯以這些基本色為背景,對簍、錨、船桅、船身、沙灘以及浪頭等細節做了精心細膩的安排。
  雲層的立體感更使我們覺得,它正氣勢磅礡地向我們籠罩過來。以描寫布來頓海邊景致的這幅《布萊
  頓的鏈條碼頭》,正是康斯塔伯最生動的作品之⼀一。




     布萊頓的鏈條碼頭
  (Chain Pier, Brighton)
                  1827 年
油彩‧畫布,127 x 182 公分
  泰德畫廊,倫敦,英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寫實主義藝術」
浪漫主義的題材,演變成⼀一種煽情的浮誇以後,距離日常生活越來越遙遠。而十九世紀工
業化迅速發展,為社會帶來巨大變化,敏感的藝術家把目光轉向身邊發生的現象,將現實
化成為藝術作品,實實在在地重現當時社會的種種情景。他們的創作理論和實踐,構成了
寫實主義(Realism)的潮流。對十九世紀畫家要把所看到的,忠實地記錄下來。只有描寫
生活的真實片段內容的,才是寫實主義。此時照相術的發明,也開始產生了照相跟繪畫的
分別在那的疑問。
  寫實主義者的傑出代表,⼀一開始有巴比松畫派(Barbizon school)中的「巴比松七
星」,即七位隱居在法國楓丹白露宮附近巴比松村的畫家,他們熱衷於描畫自然風景和農
村生活,其中最著名的是盧梭和杜普雷。米勒也曾著過巴比松,他的農民畫樸實感人,
「晚禱」、「拾穗的人」反映真實的農村生活。最著名的寫實主義畫家是庫爾貝,他反映
底層人民的生活,如「碎石工」,他有⼀一句名言:「我不會畫天使,因為我從沒有見過
他。」他被選為巴黎公社的文藝委員。另外還有杜米埃(Honore Daumier)、柯洛(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拉森(Carl Larsson)。他們大多經由自己的作品,揭示社會的矛
盾和不公,表現普通人和他們的生活,頌揚他們心靈中的美好東西。不過,有時候寫實主
義的藝術家會作得過火,使其作品畫有如真實物⼀一般,但這卻稍微偏離了寫實主義的本
意。                     巴比松派參考資料:http://www.metmuseum.org/toah/hd/bfpn/hd_bfpn.htm
18~19世紀藝術概覽
「寫實主義藝術」
盧梭的風景畫以強烈的色彩、大膽的筆觸、和獨特的主題聞名,評價有褒有貶,是提高法國風景畫家
地位的重要人物。在19世紀初,他的作品被拒於主流畫派長達10年的時間,最後終於在1848年獲得大
眾的認可,正式有公開展出,並被授與榮譽的十字勛章。並成為將巴比松派接續到印象派的重要畫
家。




   楓丹白露的樹林入口
             1849 年
油彩‧畫布,141 x 197 公分
   羅浮宮,巴黎,法國

                      盧梭參考資料:http://jzbtsg.blog.163.com/blog/static/4304805020088143149916/
18~19世紀藝術概覽
「寫實主義藝術」
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1814 ~ 1875)是法國
⼀一位偉大的寫實主義田園畫家。批評家朱里亞.
卡萊德在他撰寫的巨著《米勒藝術史》中,指出
米勒的作品刻劃出他當時那個時代⼀一般平民的人
心和思想,表現了近代思想,是位高貴而不朽的
人性畫家。他出身農民,⼀一生描繪農夫的田園生
活,筆觸親切而感人。
  米勒⼀一生留下作品不多,他從 1840 年至逝
世的三十多年間,所作的油畫約僅八十幅,而且
多數是小幅。這並非他對創作缺少熱情和精力,
而是他重於思考。每作⼀一畫經常重複思考,這可
從他留下的許多素描草稿看出。⼀一位偉大的藝術
家,並不在於作品之多寡,只要能有幾幅作品在
美術史上留名,也就足以永垂不朽。米勒就是如
此。

                        播種者(The Sower)
                           1850 ~ 1851 年
                      油彩‧畫布,102 x 82 公分
                        波士頓美術館,美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寫實主義藝術」
本圖描寫兩位年輕夫婦
聽到向晚的鐘聲,虔誠
的向神禱告的情景。在
遠遠地可以看到教會尖
塔的黃昏田地上,兩人
如剪影般凸顯出來的姿
勢令人感動俄國大文豪
托爾斯太極力稱讚這幅
畫,米勒也因此畫而聞
名世界。




                 晚鐘
      (The Angelus)
       1857 ~ 1859 年
 油彩‧畫布,55.5 x 66 公分
 奧塞美術館,巴黎,法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寫實主義藝術」
本圖是他在 35 歲左右以前尚找不
到藝術方向的苦鬥時代之代表作。
他討厭巴黎瘋狂似的氣氛及噪音,
1849 年在巴比仲的小樹裝莊找到他
的憩息之地他在此地碰到了狄奧多
爾‧盧梭,並結為知交。這個時期對
米勒而言誠為幸福的時期。他在
《拾穗》之中初次使用寫實主義的
手法,這特別可以見諸收割之後⼀一
望無垠的稻田中站立的三個人。其
簡潔紮實的素描功力,及風景處理
上對於不必要部份的省略之點特別
引人注目。馬車、馬、房子、樹
木、雜草等的背景及其間所見的小
人影乃是此⼀一廣大的勞動場面所不
可或缺的成份。                             拾穗
                         (The Gleaners)
                                 1857 年
                     油彩‧畫布,54 x 66 公分
                     奧塞美術館,巴黎,法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寫實主義藝術」
庫爾貝﹝Gustave Courbet﹞(1819 ~ 1877)是法國⼀一位偉大的寫實主義畫家。1849 年,他創作了
《採石工人》,這幅畫的主題在當時曾經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庫爾貝創作這幅畫的靈感,是來自於他
在邁西埃爾附近看見兩個鑿石頭的男人。他們那種沒有前途發展的悲慘境況,使他留下深刻印象。他
認為藝術必須描寫這種真實的現象,結束當代那種「矯揉造作的藝術」。他的這種選擇,招致了許多
人對他的不解和批評,資產階級和慈善家嘲笑他,他的同事也指責他,然而安格爾和德拉克洛瓦卻被
這種極其不同、極具說明性和全新的觀念所打動、懾服。庫爾貝的畫作擺脫了古典的準則,那直言不
諱的寫實主義風格引起了⼀一陣風波,而他本人的作風也是如此。他宣稱自己是繪畫的唯⼀一仲裁者,因
此他不僅是個畫家,而且是個不純為藝術、而是為贏得思想自由而作畫的人。




               採石工人
                 1849 年
    油彩‧畫布,160 x 259 公分
       1945年毀於二戰轟炸
18~19世紀藝術概覽                                   奧南的葬禮
                                    (A Burial at Ornans)
                                                  1849 年
「寫實主義藝術」                          油彩‧畫布,314x 663 公分
                                  奧塞美術館,巴黎,法國




而《奧南的葬禮》的表現力量和強烈的戲劇性,就在於他有意地使這幅畫摒棄⼀一切浮誇,拒絕任何誇
張的「效應」。它的構圖極為簡單,人物堅實有力。在表現人體、樹木或石頭時,都把它們變成活的
物質。不過,庫爾貝強調,⼀一幅畫作呈現出現實景象並不算什麼,最重要的是必須能夠「使人思
考」。這個傳統的人像畫法,在這裡以⼀一種獨創的方式獲得了提振和恢復,他描繪了農民們會聚在⼀一
起的集體群像,參加⼀一場⼀一同面對死亡的儀式。就這樣,這幅畫因它的社會學和人種學的分析,也增
添了形而上學的色彩。
18~19世紀藝術概覽
「寫實主義藝術」




     奧南的葬禮(局部)
    (A Burial at Ornans)
                  1849 年
  油彩‧畫布,314x 663 公分
  奧塞美術館,巴黎,法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寫實主義藝術」
這幅畫從它的標題上可以看出來這是⼀一篇真正的宣言:『畫室裡的畫家』表現的是我七年藝術生涯的
真實寓言。」這七年,代表了庫爾貝所尊崇的藝術特色,是浪漫主義的脫離,寫實主義的誕生,並且
以畫中的女模特兒象徵這種轉變,她代表了繪畫和真實是⼀一致的,。
  我們可以看到庫爾貝的側面像,他正在畫弗朗科.孔達多的風景,身旁是裸體女模特兒;前面的
⼀一位牧童正專心地注視著畫家的手。畫面的右邊,聚集了他的作家朋友、評論家和藝術家們,表示他
們正加入了寫實主義的「共同行動」:坐在矮凳上的是尚弗勒里(散文作家)、背景處為普魯東(社
會哲學家)、普洛馬耶﹝音樂家)、馬克斯.布雄(寫實主義詩歌創作者)和布律雅(寫實派繪畫的
保護人)。而在左邊的⼀一人,則代表了各個社會較低下階層。
  被這幅畫迷住又感到驚異不已的德拉克洛瓦寫道:「庫爾貝這幅畫的唯⼀一缺陷,就是那幅畫中
畫,它似乎是畫中的真正天堂。」寫實主義和畫中畫的結合,常會產生這種缺點,或者說製造出夢幻
般的效果,反倒破壞了寫實主義的真實感。德拉克洛瓦雖然承認庫爾貝是個「革新家」,卻常指責他
選的主題。除了批評畫中人物形象的粗俗外,而且還有「令人厭惡且鄙俗的思想和缺乏價值」。年邁
的安格爾也不甘落後地說道:「...價值喪失殆盡...庫爾貝信手創造出⼀一種表面上充滿活力的
大自然,然而卻不真實,而且就藝術價值而言,他畫的東西真是毫無價值可言。」
  對於這些批評,庫爾貝的畫和他的生活方式便已⼀一⼀一作了回答,因為庫爾貝的生活和他的畫是⼀一
致的。他明確地說:「我只想從傳統的全面知識中,汲取適於自己個性的部份,並建立起理性而獨立
的意識。而我認為:求知便是為了實踐。」
18~19世紀藝術概覽             畫室裡的畫家
                (The Painter's Studio)
                                1855 年
「寫實主義藝術」      油彩‧畫布,359 x 598 公分
               奧塞美術館,巴黎,法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寫實主義藝術」
此畫的主題是如此的鄙俗瑣碎,畫⼀一個坐在地上的肥胖裸女,正虛情假意地逗弄她的獅子狗,她的左
手挽著牠毛茸茸融的背,獗著嘴迎接狗兒的親吻。義大利畫家提香筆下留出過數位裸女英雌,她們勇
敢地與諸神大談戀愛,雖然諸神以天使、天鵝或公牛等不同形式出現,但從來也不會是⼀一隻獅子狗。
庫爾貝的作品也被歸類為盛行於
第二帝國時期的洛可可復興運
動。這個藝術思潮同時影響了雷
諾瓦和莫內,將舊體制中純美的
田園風景轉變成當代法國風情
畫,但是庫爾貝仍堅持掌握最平
民化的寫真風格,向那些風格高
雅的前輩畫家提出有利的反證。
事實上,這幅畫中女主角的臉孔
和軀體皆比不上傳統公認的標準
美人,維那斯。庫爾貝是以他的
朋友萊奧婷‧雷諾(Leontine
Renaud)為模特兒,她褐色的頭
髮蓬鬆散亂著,身軀矮胖,陰影
部份的暗鐵灰油膩色調使膚色看
起來相當晦暗,庫爾貝嘲弄了古
今所有「美的」理想標準,以現
                                                  裸女與狗
實中親眼可見的真實情景取而代                             (Nude with Dog)
之。                               1868 年,油彩‧畫布,65 x 81 公分
                                              奧塞美術館,巴黎,法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寫實主義藝術」
庫爾貝的這幅畫是對安格爾的《泉》的反叛,也
就是對學院派的女性形體和裸體觀念的反叛。在
另⼀一方面,它也是庫爾貝曾處理多次的主題,他
喜歡畫浴女在河畔甜睡、浴後出水或沐浴時的姿
態。她們的身體總是煥發著青春的氣息,長得很
勻匀稱,並有著農村婦女的結實,和浪漫派的審美
觀截然不同,形成鮮明的對比,而這是和庫爾貝
同時代的人絕不能接受的。在 1861 年庫爾貝反
駁了世俗共同遵從的浪漫主義式的形態美,他寫
道,「繪畫藝術只在於表現藝術家看得見摸得著
的物體;藝術家的想像在於知道為⼀一個存在的對
象找尋最完整的表現,但決不是想像出或創造出
這個對象本身」。庫爾貝並未設法讓他的模特兒
擺好姿勢,作出優美的動作,而是從背後畫她,
充份顯示出他摒棄浪漫主義的作畫習慣。她靠在
畫面的對角線上,右手抓住樹枝,左手伸進瀑布
裡,左腿則放在身體斜線的延伸部份,右腿往後
                               源(The Source)
縮。                              庫爾貝,1868 年
                           油彩‧畫布,128 x 97 公分
                           奧塞美術館,巴黎,法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寫實主義藝術」
杜米埃(Honore Daumier,l808 ~ 1879)是法國畫家及諷刺漫畫家。他生前最主要是以政治和社會
諷刺家著稱,在他死後,承認他是畫家的呼聲逐漸提高。1830 年,他學會了當時仍然相當新奇的石
版印刷法,開始把政治漫畫投到反政府週刊的「諷刺漫畫」上。1835 年因政治諷刺畫被禁刊,他開
始把箭頭朝向社會生活的諷刺上。1848 年革命時,他又開始畫政治諷刺畫,創出這類型畫的最高典
範。
  他大部分的繪畫作品可能是 1860 年以後完成的,這些繪畫大體上都是當代生活的見證,帶有
諷刺的誇張作風。他有敏銳的觀察力,並且毫無感傷地描繪當代的社會生活,從這角度來看,他屬
於以庫爾貝﹝Courbet﹞為主要代表的寫實主義。做為⼀一個諷刺漫畫家,他遠超過所有十九世紀的
其他諸家。他有⼀一種天份,可透過外表的特徵來表現⼀一個人的整體個性,他的諷刺畫精髓在於他有
力地運用軀體的可笑去詮釋心智的愚昧;從個別的特異性之後創造出意象去闡明⼀一個概念。
  他的水彩和黑白素描皆以栩栩如生的筆法來記錄印象,並有效地運用光和影。從某些角度看
來,他還是印象派畫家的先驅。賽尚和梵谷都非常敬佩他。他的作品由竇加所收藏。
18~19世紀藝術概覽
「寫實主義藝術」
杜米埃苦苦奮鬥了三年,希望靠畫油
畫謀生。他曾經在巴黎的羅浮宮鑽研
過雕塑,但是從沒有受過正規的油畫
技法訓練。他試圖將他在石板上製作
石版畫的方法,應用在畫布上畫油
畫,而將顏料先塗成明暗色塊,然後
用素描勾勒線條。我們看得出研究雕
塑對他的影響,他的人物頭部給人石
頭般的質感,但是又不失活潑生動的
氣韻。杜米埃為報紙所畫的畫,常常
是對時政和政客的尖銳抨擊,後來的
油畫作品也是對周圍生活的評議。在
這幅畫中,我們看到擠在⼀一節火車車
廂裡的巴黎勞工。1864年,也就是創
作這幅畫的前幾年,杜米埃曾經發表
過⼀一幅漫畫,表現的是類似的車廂情    第三級的車箱(The Third-Class Carraige)
景。畫的解說詞是「三等車廂萬歲!                    杜米埃, 1862 年
                               油畫,65.4 x 90.2 公分
在這裡人們也許會因窒息而死,卻絕                 大都會美術館,紐約
不會被刺喪生。」
18~19世紀藝術概覽   第三級的車箱(The Third-Class Carraige)
                       杜米埃,1863~1865 年
                           油畫,65 x 90 公分
「寫實主義藝術」                       渥太華國家畫廊
18~19世紀藝術概覽
「寫實主義藝術」
1832年,他因為在漫畫中對路易‧菲力普皇帝批評太過分,被關進牢裡達半年之久。後來他畫走紅的演
員、美術評論家和普通的勞工。然而1848年起義爆發後,杜米埃又回到政治主題上。這幅畫是在這⼀一衝
突發生後幾年完成的,但是很可能是他根據當時親身的經歷所畫。




                                       暴動(The Uprising)
                                       杜米埃, 1860 年
                                       油畫,87.6 x 113 公分
                                       菲力普藏畫,華盛頓
18~19世紀藝術概覽
高康泰(Gargantua),借小說家筆下人物高康泰,來影射國王飛利浦,高稅吸金。
杜米埃, 1831 年,石版畫,21 x 30 公分
巴黎國家圖書館
18~19世紀藝術概覽
川斯諾連路的1834年4月15日,本畫描繪當時義警受命鎮壓『反對晉組工會』暴動,適逢民眾
自樓上開槍,義警遂衝入民宅將⼀一家人格斃。




    川斯諾連路的1834年4月15日
    杜米埃, 1834 年,石版畫,44 x 30 公分
    費城美術館藏本
18~19世紀藝術概覽
「寫實主義藝術」
柯洛(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 ~ 1875)
是法國的風景畫及肖像畫家。經由實地寫生的方
式,他發展了個人敏銳的手法,即以色調的明度
甚於色彩或描繪的方式,來處理光線、形式和距
離。不過,從展出的作品來看,他也並未到達完
全放棄傳統和古典和宗教主題的地步。在 1827
年到 1834 年間,他旅遊法國境內各地;從 1834
年至 1843 年,曾有數月時間返回義大利,他的
旅遊所見,都記在素描或速寫中,這些全是些小
品之作,手法自由,最顯著的是色調的明度正確
和色彩鮮麗。近景右面是⼀一座長著幾棵小樹的山
坡,這座小山坡剛好把畫面切開,有助於減弱畫
面的龐大氣勢,同時也直接創造出⼀一種更強烈的
縱深感。這幅畫是完全依靠赭石色調與綠色調的
色彩對比關係,以及在天空的淺藍色襯托下,份
外引人入勝。
                              沙特爾大教堂
                                    1830 年
                         油彩‧畫布,62 x 50 公分
                           羅浮宮,巴黎,法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寫實主義藝術」
柯洛似乎對於「波光粼粼」的效果產生了興趣和
喜愛,並先於印象派畫家,表現出這種描繪自然
界的要素。因為畫者可以藉著水紋的波動、反射
色彩的效果來「修飾」圖式:水中倒影因天空中
的光線和色彩的投射而鮮活起來,並且呈現出變
化無窮的多樣面貌。
  池塘的透明水面將我們引入畫中世界,⼀一排
排修長的樹木則將我們的視線引向瑪麗塞爾教
堂;樹木像波浪般參差不齊地高聳著,似乎要衝
入雲宵,而教堂距離十分遙遠,就像幻影⼀一樣。
池塘中的倒影、樹叢的透明色調、樹幹棕色的扭
曲線條、童話式的藍紫色教堂,和飄浮著略帶玫
瑰色雲朵的淺藍色天空,搭配得十分協調。



                     波微附近的瑪麗塞爾教堂
       (La Chiesa di Marissel Presso Beauvais)
                                       1867 年
                     油彩‧畫布,55 x 43 公分
                         羅浮宮,巴黎,法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寫實主義藝術」
瓦萊里曾不只⼀一次說過:「這幅畫就像是由精湛的演奏技巧,所散發出來的優美旋律。我們可以看到,
柯洛從⼀一片透明的廣闊天地中,從⼀一棵樹木,以及在各種不同時刻的光線之下,繪出令人陶醉的景象,
直可與音樂的意境相媲美。」柯洛以精細筆法畫出的灰色和綠色色彩的交互作用,再加上那深淺有致的
淺藍色,都使畫中瞬間的景色及光線變得如此動人心弦,使這幅畫陷入憂鬱的沉思當中。




                                   芒特橋
                                   The Bridge at Nantes
                                   1868 ~ 1870 年
                                   油彩‧畫布,38 x 56 公分
                                   羅浮宮,巴黎,法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寫實主義藝術」
對柯洛來說,自然界與人、風景畫與肖像畫
彼此之間,都沒有什麼不同。在他看來,人
的形象就如同意境深遠的風景⼀一樣,必須以
同樣的熱愛、同樣充滿憐憫與激情的方式來
接近它們(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他為兒童
所繪製的肖像畫法最自由、最率直)。
他曾說:「我認為,人(正如土地⼀一樣)無
非是由各種不同的成分所組成的。」他還
說:「我畫女人的乳房,就如同畫任意⼀一件
物品,如同盛著牛奶的容器⼀一般。」其實,
當他這樣說時,他是在撒謊,他是在掩飾隱
藏在內心的迫切和激情,因為他能捕捉到人
物所具備的大量人性,不僅要保留了這些人
的體態,還要恰到好處地保留了這些人的神
秘感和侷促不安的情緒。



                            井邊少婦
            (Giovane Donna al pozzo)
                      1865 ~ 1870 年
             油彩‧畫布,65 x 40 公分
       庫拉‧穆拉國立博物館,奧特盧,荷蘭
18~19世紀藝術概覽
「寫實主義藝術」
拉森是瑞典的寫實主義水彩畫畫家,他使用大量的透明水彩,其作品可能是瑞典最早的水彩插畫作
品。拉森與妻子與 8 個孩子的生活都成了畫作中的人物、情景,畫中溫馨的家庭氣氛讓拉森的水彩畫
作受到全世界觀者的喜愛。1888 年,拉森⼀一家搬到瑞典達拉納省桑德波恩村﹝Sundborn﹞,住進了⼀一
個叫 Little Hyttnas 的小屋,
是他的岳父贈送給他們⼀一
家的,他與妻子⼀一同裝飾
了這個小屋,屋中相當有
藝術氣息,也為未來的家
庭成員準備了⼀一些特別的
空間,如藝術廳、飯廳、
遊樂廳。拉森日後將此屋
畫到了許多繪畫作品裡,
如《媽媽與小女孩們的臥
室》﹝The Bedroom of
Mama and the Little
Girls﹞,使得它相當知
名。,今日這間小屋是桑
德波恩村該地的熱門景
點,也是瑞典列入國家保                                      媽媽與小女孩們的臥室
                               (The Bedroom of Mama and the Little Girls)
護的私人博物館。                                l897 年,水彩‧畫紙,32 x 43 公分
                                                    國家美術館,斯德哥爾摩,瑞典
18~19世紀藝術概覽
「寫實主義藝術」
若是與拉森同時代的畫家如孟克(Edvard Munch)
相比,拉森的繪畫題材皆去取自於日常週遭事物,
而不描述生與死,中產階級革命等議題。




                               山楂樹籬旁
                 (In the Hawthorn Hedge)
           鋼筆‧墨水‧水彩‧畫紙,93.2 x 60.5 公分
                 克莉絲汀收藏,倫敦,英國
18~19世紀藝術概覽
「寫實主義藝術」
拉森在斯德哥爾摩買了工作室,小孩們則在附近院子自行找尋樂趣,以渡過瑞典漫長的寒
冬。這幅畫將景觀與事件合而為⼀一,達到統⼀一的效果。




                              院子與洗衣房
                              (The Yard and the Washhouse)
                              l890 ~ 1899 年,水彩‧畫紙,
                              32 x 43 公分
                              國家美術館,斯德哥爾摩,瑞典
18~19世紀藝術概覽
「俄國寫實主義藝術」
伊裏亞.葉菲莫維奇.列賓(1844—1930)是俄國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上半期最偉大的現實主
義畫家,他以其無比豐富的創作和卓越的表現技巧,把俄羅斯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發展到高
峰。1844年,列賓出生在俄羅斯哈爾科夫省的楚古耶夫鎮。其父是⼀一個屯墾軍軍官。全家
人在屯墾地辛勤勞作,童年的列賓親身體會到了生活的貧困和艱難,他也不只⼀一次親眼目
睹了囚犯如何被驅趕著由此經過,這些印象成為他日後創作的素材。19歲時為報考美術學
院來到彼得堡,先隨克拉姆斯柯依學畫,20歲時考取了美術學院,在學院裏受到嚴格的繪
畫基礎訓練。學習期間經克拉姆斯柯依組織的“星期五晚會”活動,結識了進步文化人,閱
讀到進步文藝作品,接受了民主主義影響,和克拉姆斯柯依、斯塔索夫等親密往來,通過
他們受到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啟蒙文藝思想影響,確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藝術觀。




                                伏爾加河縴夫
                                油畫,列賓,1871-1873
18~19世紀藝術概覽
「俄國寫實主義藝術」




              意外的歸來
              油畫,列賓,1884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20)

Post Impressionism Seurat, Van Gogh, Cezanne
 Post Impressionism Seurat, Van Gogh, Cezanne Post Impressionism Seurat, Van Gogh, Cezanne
Post Impressionism Seurat, Van Gogh, Cezanne
 
Body art
Body artBody art
Body art
 
Op Art
Op ArtOp Art
Op Art
 
Cubism
CubismCubism
Cubism
 
Dadaism
DadaismDadaism
Dadaism
 
Dadaismo resumido
Dadaismo resumidoDadaismo resumido
Dadaismo resumido
 
Basquiat
BasquiatBasquiat
Basquiat
 
Powerpoint Keit Haring
Powerpoint Keit HaringPowerpoint Keit Haring
Powerpoint Keit Haring
 
Die Brücke Movement pdf-
Die Brücke Movement   pdf-Die Brücke Movement   pdf-
Die Brücke Movement pdf-
 
Vincent Van Gogh
Vincent Van GoghVincent Van Gogh
Vincent Van Gogh
 
2021 clase 3
2021 clase 32021 clase 3
2021 clase 3
 
Toulouse lautrec
Toulouse lautrecToulouse lautrec
Toulouse lautrec
 
Post impressionism class lec.
Post impressionism class lec.Post impressionism class lec.
Post impressionism class lec.
 
Pop art slideshow
Pop art slideshowPop art slideshow
Pop art slideshow
 
後期印象派介紹
後期印象派介紹後期印象派介紹
後期印象派介紹
 
DADAISM
DADAISMDADAISM
DADAISM
 
Vincent Van Gogh
Vincent Van GoghVincent Van Gogh
Vincent Van Gogh
 
Impresionismo
ImpresionismoImpresionismo
Impresionismo
 
Dada
DadaDada
Dada
 
Chagall
ChagallChagall
Chagall
 

Viewers also liked

後期印象派介紹
後期印象派介紹後期印象派介紹
後期印象派介紹MK Chou
 
維也納分離畫派與表現主義
維也納分離畫派與表現主義維也納分離畫派與表現主義
維也納分離畫派與表現主義MK Chou
 
一生要知道的 74幅世界名畫
一生要知道的 74幅世界名畫一生要知道的 74幅世界名畫
一生要知道的 74幅世界名畫psjlew
 
觀念藝術與媒體藝術
觀念藝術與媒體藝術觀念藝術與媒體藝術
觀念藝術與媒體藝術MK Chou
 
雕塑藝術面面觀(上)
雕塑藝術面面觀(上)雕塑藝術面面觀(上)
雕塑藝術面面觀(上)MK Chou
 
一次大戰情境與立體派
一次大戰情境與立體派一次大戰情境與立體派
一次大戰情境與立體派MK Chou
 
文化中的符號學原理
文化中的符號學原理文化中的符號學原理
文化中的符號學原理MK Chou
 
塗鴉藝術與壞畫
塗鴉藝術與壞畫塗鴉藝術與壞畫
塗鴉藝術與壞畫MK Chou
 
舞蹈藝術的歷史演進
舞蹈藝術的歷史演進舞蹈藝術的歷史演進
舞蹈藝術的歷史演進MK Chou
 
構成主義 未來派 達達主義 超現實主義
構成主義 未來派 達達主義 超現實主義構成主義 未來派 達達主義 超現實主義
構成主義 未來派 達達主義 超現實主義MK Chou
 
扮裝藝術與媚俗藝術
扮裝藝術與媚俗藝術 扮裝藝術與媚俗藝術
扮裝藝術與媚俗藝術 MK Chou
 
裸的藝術進程
裸的藝術進程裸的藝術進程
裸的藝術進程MK Chou
 
雕塑藝術面面觀(下)
雕塑藝術面面觀(下)雕塑藝術面面觀(下)
雕塑藝術面面觀(下)MK Chou
 
一次大戰情境與野獸、立體派
一次大戰情境與野獸、立體派一次大戰情境與野獸、立體派
一次大戰情境與野獸、立體派MK Chou
 
文藝復興美術傑作選
文藝復興美術傑作選文藝復興美術傑作選
文藝復興美術傑作選Yuan-Kai Tang
 
普普藝術專題
普普藝術專題普普藝術專題
普普藝術專題MK Chou
 
西方世界最昂貴的20幅油畫解讀
西方世界最昂貴的20幅油畫解讀西方世界最昂貴的20幅油畫解讀
西方世界最昂貴的20幅油畫解讀psjlew
 

Viewers also liked (20)

後期印象派介紹
後期印象派介紹後期印象派介紹
後期印象派介紹
 
維也納分離畫派與表現主義
維也納分離畫派與表現主義維也納分離畫派與表現主義
維也納分離畫派與表現主義
 
一生要知道的 74幅世界名畫
一生要知道的 74幅世界名畫一生要知道的 74幅世界名畫
一生要知道的 74幅世界名畫
 
觀念藝術與媒體藝術
觀念藝術與媒體藝術觀念藝術與媒體藝術
觀念藝術與媒體藝術
 
雕塑藝術面面觀(上)
雕塑藝術面面觀(上)雕塑藝術面面觀(上)
雕塑藝術面面觀(上)
 
一次大戰情境與立體派
一次大戰情境與立體派一次大戰情境與立體派
一次大戰情境與立體派
 
文化中的符號學原理
文化中的符號學原理文化中的符號學原理
文化中的符號學原理
 
塗鴉藝術與壞畫
塗鴉藝術與壞畫塗鴉藝術與壞畫
塗鴉藝術與壞畫
 
P1
P1P1
P1
 
舞蹈藝術的歷史演進
舞蹈藝術的歷史演進舞蹈藝術的歷史演進
舞蹈藝術的歷史演進
 
構成主義 未來派 達達主義 超現實主義
構成主義 未來派 達達主義 超現實主義構成主義 未來派 達達主義 超現實主義
構成主義 未來派 達達主義 超現實主義
 
扮裝藝術與媚俗藝術
扮裝藝術與媚俗藝術 扮裝藝術與媚俗藝術
扮裝藝術與媚俗藝術
 
裸的藝術進程
裸的藝術進程裸的藝術進程
裸的藝術進程
 
雕塑藝術面面觀(下)
雕塑藝術面面觀(下)雕塑藝術面面觀(下)
雕塑藝術面面觀(下)
 
一次大戰情境與野獸、立體派
一次大戰情境與野獸、立體派一次大戰情境與野獸、立體派
一次大戰情境與野獸、立體派
 
文藝復興美術傑作選
文藝復興美術傑作選文藝復興美術傑作選
文藝復興美術傑作選
 
P2
P2P2
P2
 
P1
P1P1
P1
 
普普藝術專題
普普藝術專題普普藝術專題
普普藝術專題
 
西方世界最昂貴的20幅油畫解讀
西方世界最昂貴的20幅油畫解讀西方世界最昂貴的20幅油畫解讀
西方世界最昂貴的20幅油畫解讀
 

Similar to 新古典、寫實主義、浪漫主義

世界最著名的40幅油畫
世界最著名的40幅油畫世界最著名的40幅油畫
世界最著名的40幅油畫lys167
 
古典西畫
古典西畫古典西畫
古典西畫AMY peng
 
100 幅世界名畫(下)
100 幅世界名畫(下)100 幅世界名畫(下)
100 幅世界名畫(下)cci65 cci
 
新藝術 & MUCHA
新藝術 & MUCHA新藝術 & MUCHA
新藝術 & MUCHATzu-Te Tsai
 
Classical aesthetic painting (古典唯美的画作)
Classical aesthetic painting (古典唯美的画作)Classical aesthetic painting (古典唯美的画作)
Classical aesthetic painting (古典唯美的画作)laowantong
 
賞畫 古典與唯美
賞畫  古典與唯美賞畫  古典與唯美
賞畫 古典與唯美Jaing Lai
 
法國巴黎奧賽美術館
法國巴黎奧賽美術館法國巴黎奧賽美術館
法國巴黎奧賽美術館5045033
 
法國浪漫主義的旗手傑利訶
法國浪漫主義的旗手傑利訶法國浪漫主義的旗手傑利訶
法國浪漫主義的旗手傑利訶TAAZE 讀冊生活
 
英國國家美術館 世界第四大博物館 (Music)
英國國家美術館 世界第四大博物館 (Music)英國國家美術館 世界第四大博物館 (Music)
英國國家美術館 世界第四大博物館 (Music)heart6203
 
林布蘭--寫在牆上的文字
林布蘭--寫在牆上的文字林布蘭--寫在牆上的文字
林布蘭--寫在牆上的文字Tzu-Te Tsai
 
俄羅斯國立艾爾米塔日博物館
俄羅斯國立艾爾米塔日博物館俄羅斯國立艾爾米塔日博物館
俄羅斯國立艾爾米塔日博物館Josephine C
 
Russian National Museum
Russian National MuseumRussian National Museum
Russian National Museumhonan4108
 
Russian National Museum
Russian National MuseumRussian National Museum
Russian National MuseumWinson Ng
 
俄羅斯國家博物館
俄羅斯國家博物館俄羅斯國家博物館
俄羅斯國家博物館AbrahamChang
 
Uk national gallery
Uk national galleryUk national gallery
Uk national galleryfreemanh
 
名畫欣賞
名畫欣賞名畫欣賞
名畫欣賞freemanh
 
十九世紀以來西方畫派
十九世紀以來西方畫派十九世紀以來西方畫派
十九世紀以來西方畫派Wei Lin Chu
 

Similar to 新古典、寫實主義、浪漫主義 (20)

世界最著名的40幅油畫
世界最著名的40幅油畫世界最著名的40幅油畫
世界最著名的40幅油畫
 
古典西畫
古典西畫古典西畫
古典西畫
 
P2
P2P2
P2
 
100 幅世界名畫(下)
100 幅世界名畫(下)100 幅世界名畫(下)
100 幅世界名畫(下)
 
新藝術 & MUCHA
新藝術 & MUCHA新藝術 & MUCHA
新藝術 & MUCHA
 
Classical aesthetic painting (古典唯美的画作)
Classical aesthetic painting (古典唯美的画作)Classical aesthetic painting (古典唯美的画作)
Classical aesthetic painting (古典唯美的画作)
 
賞畫 古典與唯美
賞畫  古典與唯美賞畫  古典與唯美
賞畫 古典與唯美
 
法國巴黎奧賽美術館
法國巴黎奧賽美術館法國巴黎奧賽美術館
法國巴黎奧賽美術館
 
哥雅
哥雅哥雅
哥雅
 
法國浪漫主義的旗手傑利訶
法國浪漫主義的旗手傑利訶法國浪漫主義的旗手傑利訶
法國浪漫主義的旗手傑利訶
 
英國國家美術館 世界第四大博物館 (Music)
英國國家美術館 世界第四大博物館 (Music)英國國家美術館 世界第四大博物館 (Music)
英國國家美術館 世界第四大博物館 (Music)
 
林布蘭--寫在牆上的文字
林布蘭--寫在牆上的文字林布蘭--寫在牆上的文字
林布蘭--寫在牆上的文字
 
Russian national museum
Russian national museumRussian national museum
Russian national museum
 
俄羅斯國立艾爾米塔日博物館
俄羅斯國立艾爾米塔日博物館俄羅斯國立艾爾米塔日博物館
俄羅斯國立艾爾米塔日博物館
 
Russian National Museum
Russian National MuseumRussian National Museum
Russian National Museum
 
Russian National Museum
Russian National MuseumRussian National Museum
Russian National Museum
 
俄羅斯國家博物館
俄羅斯國家博物館俄羅斯國家博物館
俄羅斯國家博物館
 
Uk national gallery
Uk national galleryUk national gallery
Uk national gallery
 
名畫欣賞
名畫欣賞名畫欣賞
名畫欣賞
 
十九世紀以來西方畫派
十九世紀以來西方畫派十九世紀以來西方畫派
十九世紀以來西方畫派
 

More from MK Chou

篆刻藝術的發展脈絡與審美
篆刻藝術的發展脈絡與審美篆刻藝術的發展脈絡與審美
篆刻藝術的發展脈絡與審美MK Chou
 
幾何抽象藝術
幾何抽象藝術幾何抽象藝術
幾何抽象藝術MK Chou
 
集合藝術
集合藝術集合藝術
集合藝術MK Chou
 
書法藝術專題
書法藝術專題書法藝術專題
書法藝術專題MK Chou
 
福魯克薩斯
福魯克薩斯福魯克薩斯
福魯克薩斯MK Chou
 
品味與秀異
品味與秀異品味與秀異
品味與秀異MK Chou
 
電影發展的歷史軌跡
電影發展的歷史軌跡電影發展的歷史軌跡
電影發展的歷史軌跡MK Chou
 
次文化
次文化次文化
次文化MK Chou
 
各類型繪畫介紹
各類型繪畫介紹各類型繪畫介紹
各類型繪畫介紹MK Chou
 

More from MK Chou (9)

篆刻藝術的發展脈絡與審美
篆刻藝術的發展脈絡與審美篆刻藝術的發展脈絡與審美
篆刻藝術的發展脈絡與審美
 
幾何抽象藝術
幾何抽象藝術幾何抽象藝術
幾何抽象藝術
 
集合藝術
集合藝術集合藝術
集合藝術
 
書法藝術專題
書法藝術專題書法藝術專題
書法藝術專題
 
福魯克薩斯
福魯克薩斯福魯克薩斯
福魯克薩斯
 
品味與秀異
品味與秀異品味與秀異
品味與秀異
 
電影發展的歷史軌跡
電影發展的歷史軌跡電影發展的歷史軌跡
電影發展的歷史軌跡
 
次文化
次文化次文化
次文化
 
各類型繪畫介紹
各類型繪畫介紹各類型繪畫介紹
各類型繪畫介紹
 

新古典、寫實主義、浪漫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