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5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文档信息
 舊五代史
 003 / 150
 19 段 4870 字
 338 种 411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舊五代史 003 卷三
[北宋]薛居正 等
←002 卷二 梁書二 太祖紀第二 004 卷四 梁書四 太祖紀第四→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舊五代史 / 003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本篇关键词
纪年 開平元年[907] 3 天祐四年[908] 1
地点 廣州 4 西都 4 東都 3 慶雲 2 雍州 2
人物 張文蔚 4 皇后 4 薛貽矩 3 友文 3 啟祚 2 馬殷 2 敬翔 2
文官 宰臣 9 節度使 4 平章事 3 御史大夫 2
武官 都統 1 營司馬 1 留後 1
其他 廟號 5 追尊 3 文穆皇帝 2 唐朝 2
目錄
0
1
2
卷三 梁書 三 太祖 紀第三
開平元年[907]正月丁亥,帝廻自長蘆 ,次于魏州 。節度使節度使 羅紹威 以帝廻軍,慮有不測之患,由是
供億甚至,因密以天人之望切陳之。帝雖拒而不納,然心德之。壬寅,帝至自長蘆 。是日有慶雲 覆
于府署 之上。甲辰,天子遣御史大夫御史大夫 薛貽矩 來傳禪代之意。貽矩 謁帝,陳北面之禮,帝揖之升
階,貽矩 曰:「殿下功德及人,三靈所卜已定。皇帝方議裁詔,行舜、禹之事,臣安敢違。」既而拜
伏于砌下,帝側躬以避之。
二月戊申,帝之家廟 棟間有五色芝生 焉,狀若芙蓉 ,紫煙蒙護,數日不散。又,是月,家廟 第
一室神主 上,有五色衣自然而生,識者知梁運之興矣。唐乾符中,木星入南斗,數夕不退,諸道都都
統統 晉國公 王鐸 觀之,問諸知星者吉凶安在,咸曰:「金火土犯斗即為災,唯木當為福耳。」或亦
然之。時有術士邊岡者,洞曉天文,博通陰陽曆數之妙,窮天下之奇秘,有先見之明,雖京房、管輅不
能過也。鐸召而質之,岡曰:「惟木為福神,當以帝王占之。然則非福于今,必當有騐于後,未敢言
之,請他日證其所騐。」一日,又密召岡,因堅請語其詳,至于三四,岡辭不獲。鐸乃屏去左右,岡
曰:「木星入斗,帝王之兆也。木在斗中,『朱』字也。以此觀之,將來當有朱氏為君者也,天戒之
矣。且木之數三,其禎也應在三紀之內乎。」鐸聞之,不復有言。天后 朝有讖辭云:「首尾三鱗六十
年,兩角犢子自狂顛,龍蛇相鬬血成川 。」當時好事者解云:「兩角犢子,牛也,必有牛姓干唐
祚 。」故周子諒 彈牛仙客 ,李德裕 謗牛僧孺 ,皆以應圖讖為辭。然「朱」字「牛」下安
「八」,八即角之象也,故朱滔 、朱泚 構喪亂之禍,冀無妄之福,豈知應之帝也。
作 號
地 地 文 名
地 地
衙 文 名 名
名
礼 名 地 礼
礼
武 主 名
主
地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1 / 5
https://taolang.club/doc/203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3
4
5
6
7
8
四月,唐帝御札敕宰臣宰臣 張文蔚 等備法駕 奉迎梁朝。宋州刺史宋州刺史 王臯進赤烏一雙。又,宰臣宰臣 張文
蔚 正押傳國寶、玉冊、金寶及文武群官、諸司儀仗法物及金吾左右二軍離鄭州 。丙辰,達上源
驛 。是日,慶雲 見。令曰:「王者創業興邦,立名傳世,必難知而示訓,從易避以便人。或稽其符
命,應彼開基之義,垂諸象德之言。爰考簡書,求於往代,周王 昌、發之號,漢帝詢、衎之文,或從
一德以徽稱,或為二名而更易。先王令典,布在縑緗。寡人本名,兼于二字,且異帝王之號,仍兼避易
之難,郡職縣官縣官 ,多須改換。況宗廟 不遷之業,憲章百世之規,事叶典儀典儀 ,豈憚革易。寡人今改
名晃,是以天意雅符于明德,日光顯契于瑞文,昭融萬邦,理斯在是。庶順昊穹之意,永臻康濟之期。
宜令有司分告天地宗廟 ,其舊名,中外章疏不得更有廻避。」時將受禪,下教以本名二字異帝王之
稱,故改名。己未,賜文武百官一百六十人本色衣一副。
戊辰,即位。制曰:
王者受命于天 ,光宅四海,祗事上帝,寵綏下民。革故鼎新 ,諒曆數而先定;創業垂統,知圖籙以
無差。神器所歸,祥符合應。是以三正互用,五運相生,前朝道消,中原政散,瞻烏莫定,失鹿難追。
朕經緯風雷,沐浴霜露,四征七伐,垂三十年,糾合齊盟,翼戴唐室。隨山刊木,罔憚胼胝;投袂揮
戈,不遑寢處。洎玄穹之所贊,知唐運之不興,莫諧輔漢之謀,徒罄事殷之禮。唐主知英華已竭,算祀
有終,釋龜 鼎以如遺,推劍紱而相授。朕懼德弗嗣,執謙允恭 ,避駿命于南河,眷清風于潁水 。
而乃列嶽群后,盈廷庶官,東西南北之人 ,班白緇黃之眾,謂朕功蓋上下,澤被幽深,宜應天以順
時,俾化家而為國。拒彼億兆,至于再三。且曰七政已齊,萬幾難曠。勉遵令典,爰正鴻名,告天地神
祗,建宗廟社稷 。
顧惟涼德,曷副樂推,慄若履氷,懷如馭朽。金行啟祚 ,玉曆建元,方弘經始之規,宜布維新之令。
可改唐天祐四年[908]為開平元年[907],國號大梁。書載虞賓,斯為令範;詩稱周客,蓋有明文。是用先
封,以禮後嗣,宜以曹州 濟陰 之邑奉唐主,封為濟陰王 。凡曰軌儀,並遵故實。姬庭多士,此是
殷臣;楚國 群材,終為晉用。歷觀前載,自有通規,但遵故事之文,勿替在公之効。應是唐朝 中外
文武舊臣,見任前資官爵,一切仍舊。凡百有位,無易厥章,陳力濟時,盡瘁事我。古者興王 之地,
受命之邦,集大勳有異庶方,沾慶澤所宜加等。故豐沛著啟祚 之美,穰鄧有建都之榮,用壯鴻基,且
旌故里,爰遵令典,先示殊恩。宜升汴州 為開封府 ,建名東都 。其東都 改為西都 ,仍廢京兆
府 為雍州 佑國軍節度 使。
是日大酺 ,賞賜有差。宋州刺史宋州刺史 王臯進兩歧麥,陳州 袁象先 進白兔一,付史館 編錄,兼示百
官。詔在京百司及諸軍州縣印一例鑄換,其篆文篆文 則各如舊。辛未,武安軍節度 使馬殷 進封楚
王 。以太府卿太府卿 敬翔 知崇政院 ,翔與帷幄之謀,故首擢焉。追尊 四代廟號 :高祖 媯州 府
君 上諡曰宣元皇帝 ,廟號 肅祖 ,太廟第一室,陵號興極陵;祖妣高平 縣君范氏追諡宣僖皇
后 。皇曾祖 宣惠王 上諡曰光獻皇帝 ,廟號 敬祖 ,第二室,陵號永安 ;祖妣秦國夫人 楊
氏 追諡光孝 皇后 。皇祖武元王 上諡曰昭武皇帝 ,廟號 憲祖 ,第三室,陵號光天;祖妣吳國
夫人 劉氏 追諡昭懿 皇后 。皇考 文明王 上諡曰文穆皇帝 ,廟號 烈祖 ,第四室,陵號咸
甯;皇妣 晉國太夫人國太夫人 王氏 追諡文惠皇后 。以宣武 節度副使節度副使 皇子 友文 為開封尹開封尹 ,判建昌
院事。友文 ,本康氏子也,帝養以為子。
文 名 礼 文 文
名 地
地 地
主
文 礼 文
礼
词 词
作 名 地
名
词
名
地 地 主
政 政
主
名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礼 文 地 名 衙
文 地 名
主 文 名 衙 礼 礼 號 地
主 主 礼 號 地
主 亲 主 主 礼 號 地 名
名 名 主 主 號 礼 號
主 名 名 主 礼 主 號 礼 號
礼 文 名 主 地 文 主 名 文
名
2 / 5
https://taolang.club/doc/203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9
10
11
12
13
是月,制宮殿門及都門名額:正殿為崇元殿,東殿為元德殿,內殿為金祥殿,萬歲堂為萬歲殿,門如殿
名。帝自謂以金德王 ,又以福建上獻鸚鵡 ,諸州相繼上白烏、白兔洎白蓮之合蒂者,以為金行應運之
兆,故名殿曰金祥。以大內正門為元化門,皇牆南門為建國門,滴漏門為啟運門,下馬門為升龍門 ,元
德殿前門為崇明門 ,正殿東門為金烏門,西門為玉兔 門,正衙東門為崇禮門,東偏門為銀臺 門,宴
堂門為德陽門 ,天王 門為賓天門,皇牆東門為寬仁門,浚儀 門為厚載門,皇牆西門為神獸門,望京
門為金鳳門,宋門 為觀化門,尉氏門為高明門,鄭門為開明門,梁門為乾象門,酸棗 門為興和門,封
丘 門為含耀門,曹門為建陽門 。升開封、浚儀 為赤縣 ,尉氏、封丘 、雍丘 、陳留 為畿縣 。
五月,以唐朝 宰臣宰臣 張文蔚 、楊涉 並為門下侍郎門下侍郎 、平章事平章事 ,以御史大夫御史大夫 薛貽矩 為中書侍中書侍
郎郎 、平章事平章事 。帝初受禪,求理尤切,委宰臣宰臣 搜訪賢良。或有在下位抱負器業久不得伸者,特加擢
用。有明政理得失之道規救時病者,可陳章疏,當親鑒擇利害施行,然後賞以爵秩。有晦跡邱園不求聞
達者,令彼長吏備禮邀致,冀無遺逸之恨。進封河南尹河南尹 兼河陽節度使 張全義 為魏王 ,兩浙 節度節度
使使 錢鏐 進封吳越王 。辛巳,有司奏,以降誕之日為大明節,休假前後各一日。壬午,保義軍節
度 使朱友謙 進百官衣二百副。乙酉,立皇兄全昱 為廣王 ,皇子 友文 為博王 ,友珪 為郢
王 ,友璋 為福王 ,友雍 為賀王 ,友徽 為建王 。辛卯,以東都 舊第為建昌宮,改判建昌宮
事為建昌院使院使 。初,帝創業之時,以四鎮兵 馬倉庫籍繁,因總置建昌院以領之,至是改為宮,蓋重
其事也。甲午,詔天下管屬及州縣官名犯廟諱 者,各宜改換:城門郎城門郎 改為門局郎,茂州 改為汶
州 ,桂州 慕化縣 改為歸化縣 ,潘州 茂名縣 改為越裳縣 。詔樞密院 宜改為崇政院 ,以知知
院事院事 敬翔 為院使院使 。改文思院 為乾文院,同和院改為儀鸞儀鸞 院。以西都 水北宅為大昌宮,廢雍
州 太清宮,改西都 太微 宮、亳州 太清宮皆為觀,諸州紫極宮皆為老君廟。泉州 僧智宣自西
域 回,進辟支佛骨及梵夾經律。丙申,御元德殿,宴犒諸軍使諸軍使 劉捍 、符道昭 已下,賜物有差。
是月,青州 、許州 、定州 三鎮節度使鎮節度使 請開內宴 ,各賜方物。以青州 節度使節度使 韓建 守司守司
徒徒 、平章事平章事 。帝以建有文武材,且詳于稼穡利害,軍旅之事、籌度經費,欲盡詢焉,恩澤特異于
時,罕有比者,隨拜為上相上相 ,賜賫甚厚。宿州刺史宿州刺史 王儒進白兔一。濮州刺史濮州刺史 圖嘉禾 瑞麥以進。廣
州 進奇寶名藥,品類甚多。河南尹河南尹 張全義 進開平元年[907]以前羨餘錢十萬貫、紬六千疋、綿三十萬
兩,仍請每年上供定額每歲貢 絹三萬疋,以為常式。荊南 高季昌 進瑞橘數十顆,質狀百味,倍勝
常貢。且橘當冬熟 ,今方仲夏 ,時人咸異其事,因稱為瑞。
六月,幸朝元 院,宴召宰臣宰臣 、學士學士 及諸道入貢陪臣。己亥,帝御崇元殿,內出追尊 四廟上諡
號 玉冊寶冊寶 共八副,宰臣宰臣 文武百官儀仗鼓吹 導引至太廟行事。癸卯,司天監 奏:「日辰內有
『戊』字,請改為『武』。」從之。癸亥,詔以前朝官僚,譴逐南荒,積年未經昭雪,其間有懷抱材器
為時所嫉者,深負冤抑。仍令錄其名姓,盡復官資,兼告諭諸道令津致赴闕。如已亡沒,並許歸葬,以
明恩蕩。以西都 徽安門北路逼近大內宮垣,兼非民便,令移自榆林 直趣端門之南。改耀州 報恩禪
院為興國寺 。馬殷 奏破淮寇。靜海軍節度 使曲裕卒。
七月丙申,以靜海軍 行營司馬營司馬 權知留後留後 曲顥 起復 為安南 都護都護 ,充節度使節度使 。己亥,追
尊 皇妣 為皇太后 。
八月,以潞州 軍前屯師旅,壁壘未收,乃別議戎帥,于是以亳州刺史亳州刺史 李思安 充潞州 行營都統行營都統 。
敕:「朝廷之儀,封冊為重,用報勳烈,以隆恩榮,固合親臨,式光典禮。舊章久缺,自我復行。今後
每封冊大臣,宜令有司備臨軒 之禮。」甲子平明前,老人星見于南極。壬申,密州 進嘉禾 ,又
有合歡 榆樹 ,並圖形以獻。是日,隰州 奏,大甯縣至固鎮上下二百里,今月八日,黃河清 ,至十
月如故。
主 然
地
处 名 衙
处 主 地
地 地
地 处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政 文 名 名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地 名 主 地
文 名 主
地 名 名 主 主 名 主 名
主 名 主 名 主 名 主 地
文 军
礼 文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衙 衙
文 名 文 衙 文 地
地 地 天 地 地
地 文 名 名
地 地 地 文 礼 地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地
地 文 名
仕 政 名
然 节
仕 文 文 礼
礼 文 文 礼 衙
地 地 地
处 名 地
地 武 武 名 仕 政 文 文
礼 礼 主
地 文 名 地 武
礼 地 地
然 地 地 名
3 / 5
https://taolang.club/doc/203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
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002 卷二 梁書二 太祖紀第二 004 卷四 梁書四 太祖紀第四→目錄
14
15
16
17
18
九月辛丑,西京 大內放出兩宮內人及前朝宮人,任其所適。敕以近年文武官諸道奉使 ,皆于所在分
外停住,踰年涉歲,未聞歸闕。非唯勞費州郡 ,抑且侮慢國經。臣節既虧,憲章安 在?自今後兩
浙 、福建、廣州 、南安 、邕、容等道使到發許住一月,湖南 、洪、鄂、黔、桂許住二十日,荊、
襄、同、雍、鎮、定、青、滄許住十日,其餘側近不過三五日。凡往來道路,據遠近里數,日行兩驛。
如遇疾患及江湖阻隔,委所在長吏具事由奏聞。如或有違,當行朝典,命御史御史 點檢點檢 糾察,以儆慢
官。魏博 羅紹威 二男廷望、廷矩 ,年在幼稚,皆有材器,帝以其藩屏勳臣之冑,宜受非次之用,
皆擢為郎。恩命即行之後,二子亦就班列 。紹威 乃上章 ,以齒幼未任公事,乞免主印、宿直。從
之。封鎮東軍 神祠為崇福侯。浙西 奏,道門威儀道門威儀 鄭章、道士夏隱言,焚修精志,妙達希夷,推諸
輩流,實有道業。鄭章宜賜號貞一大師,仍名元章;隱言賜紫衣。
十月,帝以用軍,未暇西幸,文武百官等久居東京,漸及疑訝,令就便各許歸安,只留韓建 、薛貽
矩 ,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張策 、韋郊 、杜曉 ,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封舜卿 、張袞 并左右御史御史 、司天監 、宗宗
正正 等,兼要當諸司節級節級 外,其宰臣宰臣 張文蔚 已下文武百官,並先于西京 祇候。庚午,大明節,
內外臣僚各以奇貨良馬上壽 。故事,內殿開宴,召釋、道二教對御談論,宣旨罷之。命閤門 賜以香
合賜宰臣宰臣 佛寺行香。駕幸繁臺 講武 。癸酉,御史司憲御史司憲 薛廷珪 奏請文武百官仍舊朝參 。先是,
帝欲親征 河東 ,命朝臣先赴洛都,至是緩其期,乃允所奏。宰臣宰臣 請每月初入閣,望日延英聽政,
永為常式。山南東道節度使山南東道節度使 楊師厚 進納 趙匡凝 東第書籍。先是,收復襄、漢,帝閱其圖書,至是
命師厚 進焉。廣州 進獻助軍錢二十萬,又進龍腦 、腰帶 、珍珠枕、玳瑁 、香藥等。
十一月壬寅,帝以征討未罷,調補 為先,遂命盡赦逃亡背役髡黥之人,各許歸鄉里。廣州 進龍形通
犀腰帶 、金托裏含稜玳瑁 器百餘副,香藥珍巧甚多。廣南管 內獲白鹿 ,並圖形來獻,耳有兩缺。
按符瑞圖 ,鹿壽千歲 變白,耳一缺。今驗此鹿耳有二缺,其獸與色皆應金行,實表嘉瑞。
十二月辛亥,詔曰:「潞寇未平,王師在野。攻戰之勢,難緩于寇圍;飛輓之勤,實勞于人力。永言輟
耒,深用軫懷。宜令長吏,丁甯布告,期以兵罷之日,給復賦租。」于是人戶聞之,皆忘其倦。詔故荊荊
南節度使南節度使 、守中書令中書令 、上谷 王周 汭贈太師太師 ,故武昌軍節度 使、兼中書令中書令 、西平王 杜
洪 贈太傅太傅 。先是,鄂渚 再為淮夷 所侵,攻圍 甚急,杜洪 以兵食將盡,繼來乞師。帝料以隔越
大江,難以赴援,兼以荊州 據上游,多戰艦 ,去江夏 甚邇,因命周汭舉舟師 沿流以救之。汭于是
引兵東下,纔及鄂界,遇朗州 背盟作亂,乘江陵 之虛,縱兵襲破之,俘掠且盡。既而汭士卒知之,
皆顧其家,咸無鬬志,遂為淮寇所敗,將卒潰散,汭盆恚自投于江。汭之本姓犯文穆皇帝 廟諱 ,至
是因追贈 ,以其系出周文,故賜姓 周氏 。及汭兵敗之後,武昌 以重圍經年,糧盡力困,救援 不
至,訖為淮寇所陷,載洪以送淮師,遂殺之。此二鎮也,皆以忠貞歿于王事。帝每言諸藩屏翰 經綸之
業,必首痛汭、洪之薨 ,至是追贈 之,深加軫悼,各以其子孫宗屬錄用焉。棣州 蒲臺縣 百姓王知
嚴妹,以亂離并失怙恃,因舉哀追感,自截四指以祭父母。帝以遺體之重,不合毀傷,言念村閭,何知
禮教。自今後所在郡縣,如有截指割股,不用奏聞。
是年,諸道多奏軍人百姓割股,青、齊、河朔尤多。帝曰:「此若因心,亦足為孝。但苟免徭役,自殘
肌膚,欲以庇身,何能療疾?並宜止絕。」
地 仕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文 文
名 名 名
礼 名 节
地 地 文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文 衙
文 文 文 名 地
礼 建
文 地 军 文 名 礼
军 地 文
文 名 仕 名
名 地 器 衣 器
仕 地
衣 器 艺 然
作 词
文 文 地 名 文 地 文 主
名 文 地 政 军 名
地 军 地 军
地 地
號 礼
仕 礼 名 地 军
名
葬 仕 地 地
4 / 5
https://taolang.club/doc/203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具。利用专词、词典、维
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
「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
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5 / 5
https://taolang.club/doc/203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宋史 086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
宋史 086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宋史 086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
宋史 086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helloiac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helloiac
 
北齊書 09 卷九 列传第一
北齊書 09 卷九 列传第一北齊書 09 卷九 列传第一
北齊書 09 卷九 列传第一helloiac
 
陳書 14 卷十四 列傳第八
陳書 14 卷十四 列傳第八陳書 14 卷十四 列傳第八
陳書 14 卷十四 列傳第八helloiac
 
史記 051 世家第二十一 荆燕世家
史記 051 世家第二十一 荆燕世家史記 051 世家第二十一 荆燕世家
史記 051 世家第二十一 荆燕世家helloiac
 
三國志 50 卷五十 吳書五 妃嬪傳第五
三國志 50 卷五十 吳書五 妃嬪傳第五三國志 50 卷五十 吳書五 妃嬪傳第五
三國志 50 卷五十 吳書五 妃嬪傳第五helloiac
 
明史 048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四 禮二
明史 048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四 禮二明史 048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四 禮二
明史 048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四 禮二helloiac
 
舊五代史 084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舊五代史 084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舊五代史 084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舊五代史 084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helloiac
 
新唐書 190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九
新唐書 190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九新唐書 190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九
新唐書 190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九helloiac
 
史記 120 列传第六十 汲郑列传
史記 120 列传第六十 汲郑列传史記 120 列传第六十 汲郑列传
史記 120 列传第六十 汲郑列传helloiac
 
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
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
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helloiac
 
宋史 081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四 律曆十四
宋史 081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四 律曆十四宋史 081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四 律曆十四
宋史 081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四 律曆十四helloiac
 
舊五代史 097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舊五代史 097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舊五代史 097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舊五代史 097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helloiac
 
史記 068 列传第八 商君列传
史記 068 列传第八 商君列传史記 068 列传第八 商君列传
史記 068 列传第八 商君列传helloiac
 
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
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
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helloiac
 
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helloiac
 
陳書 23 卷二十三 列傳第十七
陳書 23 卷二十三 列傳第十七陳書 23 卷二十三 列傳第十七
陳書 23 卷二十三 列傳第十七helloiac
 
舊五代史 102 卷一百〇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舊五代史 102 卷一百〇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舊五代史 102 卷一百〇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舊五代史 102 卷一百〇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helloiac
 
梁書 32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六
梁書 32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六梁書 32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六
梁書 32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六helloiac
 
遼史 115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二國外記
遼史 115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二國外記遼史 115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二國外記
遼史 115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二國外記helloiac
 

What's hot (20)

宋史 086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
宋史 086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宋史 086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
宋史 086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九 地理二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
 
北齊書 09 卷九 列传第一
北齊書 09 卷九 列传第一北齊書 09 卷九 列传第一
北齊書 09 卷九 列传第一
 
陳書 14 卷十四 列傳第八
陳書 14 卷十四 列傳第八陳書 14 卷十四 列傳第八
陳書 14 卷十四 列傳第八
 
史記 051 世家第二十一 荆燕世家
史記 051 世家第二十一 荆燕世家史記 051 世家第二十一 荆燕世家
史記 051 世家第二十一 荆燕世家
 
三國志 50 卷五十 吳書五 妃嬪傳第五
三國志 50 卷五十 吳書五 妃嬪傳第五三國志 50 卷五十 吳書五 妃嬪傳第五
三國志 50 卷五十 吳書五 妃嬪傳第五
 
明史 048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四 禮二
明史 048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四 禮二明史 048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四 禮二
明史 048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四 禮二
 
舊五代史 084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舊五代史 084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舊五代史 084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舊五代史 084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新唐書 190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九
新唐書 190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九新唐書 190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九
新唐書 190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九
 
史記 120 列传第六十 汲郑列传
史記 120 列传第六十 汲郑列传史記 120 列传第六十 汲郑列传
史記 120 列传第六十 汲郑列传
 
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
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
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
 
宋史 081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四 律曆十四
宋史 081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四 律曆十四宋史 081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四 律曆十四
宋史 081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四 律曆十四
 
舊五代史 097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舊五代史 097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舊五代史 097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舊五代史 097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史記 068 列传第八 商君列传
史記 068 列传第八 商君列传史記 068 列传第八 商君列传
史記 068 列传第八 商君列传
 
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
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
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
 
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陳書 23 卷二十三 列傳第十七
陳書 23 卷二十三 列傳第十七陳書 23 卷二十三 列傳第十七
陳書 23 卷二十三 列傳第十七
 
舊五代史 102 卷一百〇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舊五代史 102 卷一百〇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舊五代史 102 卷一百〇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舊五代史 102 卷一百〇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梁書 32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六
梁書 32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六梁書 32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六
梁書 32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六
 
遼史 115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二國外記
遼史 115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二國外記遼史 115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二國外記
遼史 115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二國外記
 

Similar to 舊五代史 003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舊五代史 057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
舊五代史 057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舊五代史 057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
舊五代史 057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helloiac
 
舊唐書 068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
舊唐書 068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舊唐書 068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
舊唐書 068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helloiac
 
周書 10 卷十 列傳第二
周書 10 卷十 列傳第二周書 10 卷十 列傳第二
周書 10 卷十 列傳第二helloiac
 
宋史 263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
宋史 263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宋史 263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
宋史 263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helloiac
 
晉書 021 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 禮下
晉書 021 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 禮下晉書 021 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 禮下
晉書 021 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 禮下helloiac
 
遼史 009 卷九 本紀第九 景宗下
遼史 009 卷九 本紀第九 景宗下遼史 009 卷九 本紀第九 景宗下
遼史 009 卷九 本紀第九 景宗下helloiac
 
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
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
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helloiac
 
宋史 461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方技上
宋史 461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方技上宋史 461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方技上
宋史 461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方技上helloiac
 
宋史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英宗
宋史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英宗宋史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英宗
宋史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英宗helloiac
 
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helloiac
 
新唐書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新唐書 005 卷五 本紀第五新唐書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新唐書 005 卷五 本紀第五helloiac
 
周書 39 卷三十九 列傳第三十一
周書 39 卷三十九 列傳第三十一周書 39 卷三十九 列傳第三十一
周書 39 卷三十九 列傳第三十一helloiac
 
新唐書 144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
新唐書 144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新唐書 144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
新唐書 144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helloiac
 
北齊書 10 卷十 列传第二 高祖十一王
北齊書 10 卷十 列传第二 高祖十一王北齊書 10 卷十 列传第二 高祖十一王
北齊書 10 卷十 列传第二 高祖十一王helloiac
 
宋史 425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宋史 425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宋史 425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宋史 425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helloiac
 
舊五代史 149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
舊五代史 149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舊五代史 149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
舊五代史 149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helloiac
 
明史 135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明史 135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明史 135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明史 135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helloiac
 
宋史 320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九
宋史 320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九宋史 320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九
宋史 320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九helloiac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helloiac
 
遼史 094 卷九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遼史 094 卷九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遼史 094 卷九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遼史 094 卷九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helloiac
 

Similar to 舊五代史 003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20)

舊五代史 057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
舊五代史 057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舊五代史 057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
舊五代史 057 卷五十七 唐書三十三 列傳第九
 
舊唐書 068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
舊唐書 068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舊唐書 068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
舊唐書 068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
 
周書 10 卷十 列傳第二
周書 10 卷十 列傳第二周書 10 卷十 列傳第二
周書 10 卷十 列傳第二
 
宋史 263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
宋史 263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宋史 263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
宋史 263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
 
晉書 021 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 禮下
晉書 021 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 禮下晉書 021 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 禮下
晉書 021 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 禮下
 
遼史 009 卷九 本紀第九 景宗下
遼史 009 卷九 本紀第九 景宗下遼史 009 卷九 本紀第九 景宗下
遼史 009 卷九 本紀第九 景宗下
 
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
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
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
 
宋史 461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方技上
宋史 461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方技上宋史 461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方技上
宋史 461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方技上
 
宋史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英宗
宋史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英宗宋史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英宗
宋史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英宗
 
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新唐書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新唐書 005 卷五 本紀第五新唐書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新唐書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周書 39 卷三十九 列傳第三十一
周書 39 卷三十九 列傳第三十一周書 39 卷三十九 列傳第三十一
周書 39 卷三十九 列傳第三十一
 
新唐書 144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
新唐書 144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新唐書 144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
新唐書 144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
 
北齊書 10 卷十 列传第二 高祖十一王
北齊書 10 卷十 列传第二 高祖十一王北齊書 10 卷十 列传第二 高祖十一王
北齊書 10 卷十 列传第二 高祖十一王
 
宋史 425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宋史 425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宋史 425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宋史 425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舊五代史 149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
舊五代史 149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舊五代史 149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
舊五代史 149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職官志
 
明史 135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明史 135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明史 135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明史 135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宋史 320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九
宋史 320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九宋史 320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九
宋史 320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九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94 卷九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遼史 094 卷九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遼史 094 卷九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遼史 094 卷九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More from helloiac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helloiac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helloiac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helloiac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helloiac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helloiac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helloiac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helloiac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helloiac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helloiac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helloiac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helloiac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helloiac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helloiac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helloiac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helloiac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helloiac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helloiac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helloiac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helloiac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helloiac
 

More from helloiac (20)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03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 1. 文档信息  舊五代史  003 / 150  19 段 4870 字  338 种 411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舊五代史 003 卷三 [北宋]薛居正 等 ←002 卷二 梁書二 太祖紀第二 004 卷四 梁書四 太祖紀第四→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舊五代史 / 003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本篇关键词 纪年 開平元年[907] 3 天祐四年[908] 1 地点 廣州 4 西都 4 東都 3 慶雲 2 雍州 2 人物 張文蔚 4 皇后 4 薛貽矩 3 友文 3 啟祚 2 馬殷 2 敬翔 2 文官 宰臣 9 節度使 4 平章事 3 御史大夫 2 武官 都統 1 營司馬 1 留後 1 其他 廟號 5 追尊 3 文穆皇帝 2 唐朝 2 目錄 0 1 2 卷三 梁書 三 太祖 紀第三 開平元年[907]正月丁亥,帝廻自長蘆 ,次于魏州 。節度使節度使 羅紹威 以帝廻軍,慮有不測之患,由是 供億甚至,因密以天人之望切陳之。帝雖拒而不納,然心德之。壬寅,帝至自長蘆 。是日有慶雲 覆 于府署 之上。甲辰,天子遣御史大夫御史大夫 薛貽矩 來傳禪代之意。貽矩 謁帝,陳北面之禮,帝揖之升 階,貽矩 曰:「殿下功德及人,三靈所卜已定。皇帝方議裁詔,行舜、禹之事,臣安敢違。」既而拜 伏于砌下,帝側躬以避之。 二月戊申,帝之家廟 棟間有五色芝生 焉,狀若芙蓉 ,紫煙蒙護,數日不散。又,是月,家廟 第 一室神主 上,有五色衣自然而生,識者知梁運之興矣。唐乾符中,木星入南斗,數夕不退,諸道都都 統統 晉國公 王鐸 觀之,問諸知星者吉凶安在,咸曰:「金火土犯斗即為災,唯木當為福耳。」或亦 然之。時有術士邊岡者,洞曉天文,博通陰陽曆數之妙,窮天下之奇秘,有先見之明,雖京房、管輅不 能過也。鐸召而質之,岡曰:「惟木為福神,當以帝王占之。然則非福于今,必當有騐于後,未敢言 之,請他日證其所騐。」一日,又密召岡,因堅請語其詳,至于三四,岡辭不獲。鐸乃屏去左右,岡 曰:「木星入斗,帝王之兆也。木在斗中,『朱』字也。以此觀之,將來當有朱氏為君者也,天戒之 矣。且木之數三,其禎也應在三紀之內乎。」鐸聞之,不復有言。天后 朝有讖辭云:「首尾三鱗六十 年,兩角犢子自狂顛,龍蛇相鬬血成川 。」當時好事者解云:「兩角犢子,牛也,必有牛姓干唐 祚 。」故周子諒 彈牛仙客 ,李德裕 謗牛僧孺 ,皆以應圖讖為辭。然「朱」字「牛」下安 「八」,八即角之象也,故朱滔 、朱泚 構喪亂之禍,冀無妄之福,豈知應之帝也。 作 號 地 地 文 名 地 地 衙 文 名 名 名 礼 名 地 礼 礼 武 主 名 主 地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1 / 5 https://taolang.club/doc/203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2. 3 4 5 6 7 8 四月,唐帝御札敕宰臣宰臣 張文蔚 等備法駕 奉迎梁朝。宋州刺史宋州刺史 王臯進赤烏一雙。又,宰臣宰臣 張文 蔚 正押傳國寶、玉冊、金寶及文武群官、諸司儀仗法物及金吾左右二軍離鄭州 。丙辰,達上源 驛 。是日,慶雲 見。令曰:「王者創業興邦,立名傳世,必難知而示訓,從易避以便人。或稽其符 命,應彼開基之義,垂諸象德之言。爰考簡書,求於往代,周王 昌、發之號,漢帝詢、衎之文,或從 一德以徽稱,或為二名而更易。先王令典,布在縑緗。寡人本名,兼于二字,且異帝王之號,仍兼避易 之難,郡職縣官縣官 ,多須改換。況宗廟 不遷之業,憲章百世之規,事叶典儀典儀 ,豈憚革易。寡人今改 名晃,是以天意雅符于明德,日光顯契于瑞文,昭融萬邦,理斯在是。庶順昊穹之意,永臻康濟之期。 宜令有司分告天地宗廟 ,其舊名,中外章疏不得更有廻避。」時將受禪,下教以本名二字異帝王之 稱,故改名。己未,賜文武百官一百六十人本色衣一副。 戊辰,即位。制曰: 王者受命于天 ,光宅四海,祗事上帝,寵綏下民。革故鼎新 ,諒曆數而先定;創業垂統,知圖籙以 無差。神器所歸,祥符合應。是以三正互用,五運相生,前朝道消,中原政散,瞻烏莫定,失鹿難追。 朕經緯風雷,沐浴霜露,四征七伐,垂三十年,糾合齊盟,翼戴唐室。隨山刊木,罔憚胼胝;投袂揮 戈,不遑寢處。洎玄穹之所贊,知唐運之不興,莫諧輔漢之謀,徒罄事殷之禮。唐主知英華已竭,算祀 有終,釋龜 鼎以如遺,推劍紱而相授。朕懼德弗嗣,執謙允恭 ,避駿命于南河,眷清風于潁水 。 而乃列嶽群后,盈廷庶官,東西南北之人 ,班白緇黃之眾,謂朕功蓋上下,澤被幽深,宜應天以順 時,俾化家而為國。拒彼億兆,至于再三。且曰七政已齊,萬幾難曠。勉遵令典,爰正鴻名,告天地神 祗,建宗廟社稷 。 顧惟涼德,曷副樂推,慄若履氷,懷如馭朽。金行啟祚 ,玉曆建元,方弘經始之規,宜布維新之令。 可改唐天祐四年[908]為開平元年[907],國號大梁。書載虞賓,斯為令範;詩稱周客,蓋有明文。是用先 封,以禮後嗣,宜以曹州 濟陰 之邑奉唐主,封為濟陰王 。凡曰軌儀,並遵故實。姬庭多士,此是 殷臣;楚國 群材,終為晉用。歷觀前載,自有通規,但遵故事之文,勿替在公之効。應是唐朝 中外 文武舊臣,見任前資官爵,一切仍舊。凡百有位,無易厥章,陳力濟時,盡瘁事我。古者興王 之地, 受命之邦,集大勳有異庶方,沾慶澤所宜加等。故豐沛著啟祚 之美,穰鄧有建都之榮,用壯鴻基,且 旌故里,爰遵令典,先示殊恩。宜升汴州 為開封府 ,建名東都 。其東都 改為西都 ,仍廢京兆 府 為雍州 佑國軍節度 使。 是日大酺 ,賞賜有差。宋州刺史宋州刺史 王臯進兩歧麥,陳州 袁象先 進白兔一,付史館 編錄,兼示百 官。詔在京百司及諸軍州縣印一例鑄換,其篆文篆文 則各如舊。辛未,武安軍節度 使馬殷 進封楚 王 。以太府卿太府卿 敬翔 知崇政院 ,翔與帷幄之謀,故首擢焉。追尊 四代廟號 :高祖 媯州 府 君 上諡曰宣元皇帝 ,廟號 肅祖 ,太廟第一室,陵號興極陵;祖妣高平 縣君范氏追諡宣僖皇 后 。皇曾祖 宣惠王 上諡曰光獻皇帝 ,廟號 敬祖 ,第二室,陵號永安 ;祖妣秦國夫人 楊 氏 追諡光孝 皇后 。皇祖武元王 上諡曰昭武皇帝 ,廟號 憲祖 ,第三室,陵號光天;祖妣吳國 夫人 劉氏 追諡昭懿 皇后 。皇考 文明王 上諡曰文穆皇帝 ,廟號 烈祖 ,第四室,陵號咸 甯;皇妣 晉國太夫人國太夫人 王氏 追諡文惠皇后 。以宣武 節度副使節度副使 皇子 友文 為開封尹開封尹 ,判建昌 院事。友文 ,本康氏子也,帝養以為子。 文 名 礼 文 文 名 地 地 地 主 文 礼 文 礼 词 词 作 名 地 名 词 名 地 地 主 政 政 主 名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礼 文 地 名 衙 文 地 名 主 文 名 衙 礼 礼 號 地 主 主 礼 號 地 主 亲 主 主 礼 號 地 名 名 名 主 主 號 礼 號 主 名 名 主 礼 主 號 礼 號 礼 文 名 主 地 文 主 名 文 名 2 / 5 https://taolang.club/doc/203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3. 9 10 11 12 13 是月,制宮殿門及都門名額:正殿為崇元殿,東殿為元德殿,內殿為金祥殿,萬歲堂為萬歲殿,門如殿 名。帝自謂以金德王 ,又以福建上獻鸚鵡 ,諸州相繼上白烏、白兔洎白蓮之合蒂者,以為金行應運之 兆,故名殿曰金祥。以大內正門為元化門,皇牆南門為建國門,滴漏門為啟運門,下馬門為升龍門 ,元 德殿前門為崇明門 ,正殿東門為金烏門,西門為玉兔 門,正衙東門為崇禮門,東偏門為銀臺 門,宴 堂門為德陽門 ,天王 門為賓天門,皇牆東門為寬仁門,浚儀 門為厚載門,皇牆西門為神獸門,望京 門為金鳳門,宋門 為觀化門,尉氏門為高明門,鄭門為開明門,梁門為乾象門,酸棗 門為興和門,封 丘 門為含耀門,曹門為建陽門 。升開封、浚儀 為赤縣 ,尉氏、封丘 、雍丘 、陳留 為畿縣 。 五月,以唐朝 宰臣宰臣 張文蔚 、楊涉 並為門下侍郎門下侍郎 、平章事平章事 ,以御史大夫御史大夫 薛貽矩 為中書侍中書侍 郎郎 、平章事平章事 。帝初受禪,求理尤切,委宰臣宰臣 搜訪賢良。或有在下位抱負器業久不得伸者,特加擢 用。有明政理得失之道規救時病者,可陳章疏,當親鑒擇利害施行,然後賞以爵秩。有晦跡邱園不求聞 達者,令彼長吏備禮邀致,冀無遺逸之恨。進封河南尹河南尹 兼河陽節度使 張全義 為魏王 ,兩浙 節度節度 使使 錢鏐 進封吳越王 。辛巳,有司奏,以降誕之日為大明節,休假前後各一日。壬午,保義軍節 度 使朱友謙 進百官衣二百副。乙酉,立皇兄全昱 為廣王 ,皇子 友文 為博王 ,友珪 為郢 王 ,友璋 為福王 ,友雍 為賀王 ,友徽 為建王 。辛卯,以東都 舊第為建昌宮,改判建昌宮 事為建昌院使院使 。初,帝創業之時,以四鎮兵 馬倉庫籍繁,因總置建昌院以領之,至是改為宮,蓋重 其事也。甲午,詔天下管屬及州縣官名犯廟諱 者,各宜改換:城門郎城門郎 改為門局郎,茂州 改為汶 州 ,桂州 慕化縣 改為歸化縣 ,潘州 茂名縣 改為越裳縣 。詔樞密院 宜改為崇政院 ,以知知 院事院事 敬翔 為院使院使 。改文思院 為乾文院,同和院改為儀鸞儀鸞 院。以西都 水北宅為大昌宮,廢雍 州 太清宮,改西都 太微 宮、亳州 太清宮皆為觀,諸州紫極宮皆為老君廟。泉州 僧智宣自西 域 回,進辟支佛骨及梵夾經律。丙申,御元德殿,宴犒諸軍使諸軍使 劉捍 、符道昭 已下,賜物有差。 是月,青州 、許州 、定州 三鎮節度使鎮節度使 請開內宴 ,各賜方物。以青州 節度使節度使 韓建 守司守司 徒徒 、平章事平章事 。帝以建有文武材,且詳于稼穡利害,軍旅之事、籌度經費,欲盡詢焉,恩澤特異于 時,罕有比者,隨拜為上相上相 ,賜賫甚厚。宿州刺史宿州刺史 王儒進白兔一。濮州刺史濮州刺史 圖嘉禾 瑞麥以進。廣 州 進奇寶名藥,品類甚多。河南尹河南尹 張全義 進開平元年[907]以前羨餘錢十萬貫、紬六千疋、綿三十萬 兩,仍請每年上供定額每歲貢 絹三萬疋,以為常式。荊南 高季昌 進瑞橘數十顆,質狀百味,倍勝 常貢。且橘當冬熟 ,今方仲夏 ,時人咸異其事,因稱為瑞。 六月,幸朝元 院,宴召宰臣宰臣 、學士學士 及諸道入貢陪臣。己亥,帝御崇元殿,內出追尊 四廟上諡 號 玉冊寶冊寶 共八副,宰臣宰臣 文武百官儀仗鼓吹 導引至太廟行事。癸卯,司天監 奏:「日辰內有 『戊』字,請改為『武』。」從之。癸亥,詔以前朝官僚,譴逐南荒,積年未經昭雪,其間有懷抱材器 為時所嫉者,深負冤抑。仍令錄其名姓,盡復官資,兼告諭諸道令津致赴闕。如已亡沒,並許歸葬,以 明恩蕩。以西都 徽安門北路逼近大內宮垣,兼非民便,令移自榆林 直趣端門之南。改耀州 報恩禪 院為興國寺 。馬殷 奏破淮寇。靜海軍節度 使曲裕卒。 七月丙申,以靜海軍 行營司馬營司馬 權知留後留後 曲顥 起復 為安南 都護都護 ,充節度使節度使 。己亥,追 尊 皇妣 為皇太后 。 八月,以潞州 軍前屯師旅,壁壘未收,乃別議戎帥,于是以亳州刺史亳州刺史 李思安 充潞州 行營都統行營都統 。 敕:「朝廷之儀,封冊為重,用報勳烈,以隆恩榮,固合親臨,式光典禮。舊章久缺,自我復行。今後 每封冊大臣,宜令有司備臨軒 之禮。」甲子平明前,老人星見于南極。壬申,密州 進嘉禾 ,又 有合歡 榆樹 ,並圖形以獻。是日,隰州 奏,大甯縣至固鎮上下二百里,今月八日,黃河清 ,至十 月如故。 主 然 地 处 名 衙 处 主 地 地 地 地 处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政 文 名 名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地 名 主 地 文 名 主 地 名 名 主 主 名 主 名 主 名 主 名 主 名 主 地 文 军 礼 文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衙 衙 文 名 文 衙 文 地 地 地 天 地 地 地 文 名 名 地 地 地 文 礼 地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地 地 文 名 仕 政 名 然 节 仕 文 文 礼 礼 文 文 礼 衙 地 地 地 处 名 地 地 武 武 名 仕 政 文 文 礼 礼 主 地 文 名 地 武 礼 地 地 然 地 地 名 3 / 5 https://taolang.club/doc/203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4.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 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002 卷二 梁書二 太祖紀第二 004 卷四 梁書四 太祖紀第四→目錄 14 15 16 17 18 九月辛丑,西京 大內放出兩宮內人及前朝宮人,任其所適。敕以近年文武官諸道奉使 ,皆于所在分 外停住,踰年涉歲,未聞歸闕。非唯勞費州郡 ,抑且侮慢國經。臣節既虧,憲章安 在?自今後兩 浙 、福建、廣州 、南安 、邕、容等道使到發許住一月,湖南 、洪、鄂、黔、桂許住二十日,荊、 襄、同、雍、鎮、定、青、滄許住十日,其餘側近不過三五日。凡往來道路,據遠近里數,日行兩驛。 如遇疾患及江湖阻隔,委所在長吏具事由奏聞。如或有違,當行朝典,命御史御史 點檢點檢 糾察,以儆慢 官。魏博 羅紹威 二男廷望、廷矩 ,年在幼稚,皆有材器,帝以其藩屏勳臣之冑,宜受非次之用, 皆擢為郎。恩命即行之後,二子亦就班列 。紹威 乃上章 ,以齒幼未任公事,乞免主印、宿直。從 之。封鎮東軍 神祠為崇福侯。浙西 奏,道門威儀道門威儀 鄭章、道士夏隱言,焚修精志,妙達希夷,推諸 輩流,實有道業。鄭章宜賜號貞一大師,仍名元章;隱言賜紫衣。 十月,帝以用軍,未暇西幸,文武百官等久居東京,漸及疑訝,令就便各許歸安,只留韓建 、薛貽 矩 ,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張策 、韋郊 、杜曉 ,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封舜卿 、張袞 并左右御史御史 、司天監 、宗宗 正正 等,兼要當諸司節級節級 外,其宰臣宰臣 張文蔚 已下文武百官,並先于西京 祇候。庚午,大明節, 內外臣僚各以奇貨良馬上壽 。故事,內殿開宴,召釋、道二教對御談論,宣旨罷之。命閤門 賜以香 合賜宰臣宰臣 佛寺行香。駕幸繁臺 講武 。癸酉,御史司憲御史司憲 薛廷珪 奏請文武百官仍舊朝參 。先是, 帝欲親征 河東 ,命朝臣先赴洛都,至是緩其期,乃允所奏。宰臣宰臣 請每月初入閣,望日延英聽政, 永為常式。山南東道節度使山南東道節度使 楊師厚 進納 趙匡凝 東第書籍。先是,收復襄、漢,帝閱其圖書,至是 命師厚 進焉。廣州 進獻助軍錢二十萬,又進龍腦 、腰帶 、珍珠枕、玳瑁 、香藥等。 十一月壬寅,帝以征討未罷,調補 為先,遂命盡赦逃亡背役髡黥之人,各許歸鄉里。廣州 進龍形通 犀腰帶 、金托裏含稜玳瑁 器百餘副,香藥珍巧甚多。廣南管 內獲白鹿 ,並圖形來獻,耳有兩缺。 按符瑞圖 ,鹿壽千歲 變白,耳一缺。今驗此鹿耳有二缺,其獸與色皆應金行,實表嘉瑞。 十二月辛亥,詔曰:「潞寇未平,王師在野。攻戰之勢,難緩于寇圍;飛輓之勤,實勞于人力。永言輟 耒,深用軫懷。宜令長吏,丁甯布告,期以兵罷之日,給復賦租。」于是人戶聞之,皆忘其倦。詔故荊荊 南節度使南節度使 、守中書令中書令 、上谷 王周 汭贈太師太師 ,故武昌軍節度 使、兼中書令中書令 、西平王 杜 洪 贈太傅太傅 。先是,鄂渚 再為淮夷 所侵,攻圍 甚急,杜洪 以兵食將盡,繼來乞師。帝料以隔越 大江,難以赴援,兼以荊州 據上游,多戰艦 ,去江夏 甚邇,因命周汭舉舟師 沿流以救之。汭于是 引兵東下,纔及鄂界,遇朗州 背盟作亂,乘江陵 之虛,縱兵襲破之,俘掠且盡。既而汭士卒知之, 皆顧其家,咸無鬬志,遂為淮寇所敗,將卒潰散,汭盆恚自投于江。汭之本姓犯文穆皇帝 廟諱 ,至 是因追贈 ,以其系出周文,故賜姓 周氏 。及汭兵敗之後,武昌 以重圍經年,糧盡力困,救援 不 至,訖為淮寇所陷,載洪以送淮師,遂殺之。此二鎮也,皆以忠貞歿于王事。帝每言諸藩屏翰 經綸之 業,必首痛汭、洪之薨 ,至是追贈 之,深加軫悼,各以其子孫宗屬錄用焉。棣州 蒲臺縣 百姓王知 嚴妹,以亂離并失怙恃,因舉哀追感,自截四指以祭父母。帝以遺體之重,不合毀傷,言念村閭,何知 禮教。自今後所在郡縣,如有截指割股,不用奏聞。 是年,諸道多奏軍人百姓割股,青、齊、河朔尤多。帝曰:「此若因心,亦足為孝。但苟免徭役,自殘 肌膚,欲以庇身,何能療疾?並宜止絕。」 地 仕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文 文 名 名 名 礼 名 节 地 地 文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文 衙 文 文 文 名 地 礼 建 文 地 军 文 名 礼 军 地 文 文 名 仕 名 名 地 器 衣 器 仕 地 衣 器 艺 然 作 词 文 文 地 名 文 地 文 主 名 文 地 政 军 名 地 军 地 军 地 地 號 礼 仕 礼 名 地 军 名 葬 仕 地 地 4 / 5 https://taolang.club/doc/203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5.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具。利用专词、词典、维 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 「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 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5 / 5 https://taolang.club/doc/203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