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9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文档信息
 明史
 048 / 332
 60 段 8896 字
 294 种 640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志第二十四 禮二 明史 048 卷四十八
[清]張廷玉 等
←047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三 禮一 吉禮一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五 禮三→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明史 / 048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四 禮二
本篇关键词
纪年 洪武元年[1368] 3 隆慶元年[1567] 3 嘉靖八年[1529] 2 嘉靖九年[1530] 2 永樂十八年[1420] 1
萬曆三年[1575] 1 建文元年[1399] 1 泰定 1
地点 圜丘 26 古禮 3 慶陽 2
人物 文王 13 周公 7 夏言 6 成王 5
文官 太常卿 8 太常 8 協律郎 6
其他 太祖 38 明堂 30 大祀 23 太宗 18 禮部 12 冬至 10 皇考 10 再拜 9
目錄
0
1
2
3
4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四 禮二
吉禮 二 郊祀 郊祀配位 郊祀儀注 祈穀 大雩 大饗 令節拜天
郊祀之制
洪武元年[1368],中書省 臣李善長 等奉敕撰進郊祀議 ,略言:
礼 礼
衙 名 作
1 / 9
https://taolang.club/doc/326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5
6
7
王者事天明,事地察,故冬至 報天,夏至 報地,所以順陰陽之義也。祭天於南郊之圜丘 ,祭地
於北郊之方澤,所以順陰陽之位也。周禮 ·大司樂 :「冬日至,禮天神,夏日至,禮地祇。
」禮 曰:「享帝於郊,祀社於國。」又曰:「郊所以明天道,社所以明地道。」書 曰:「敢昭告
於皇天后 土。」按古者或曰地祇,或曰后土,或曰社,皆祭地,則皆對天而言也。此三代之正
禮,而釋經之正說。
自秦立四畤,以祀白、青、黃、赤四帝。漢高祖 復增北畤,兼祀黑帝。至武帝 有雍五畤,及渭
陽 五帝、甘泉 太乙之祠,而昊天上帝之祭則未嘗舉行,魏、晉以後,宗鄭玄 者,以為天有六
名,歲凡九祭。宗王肅者,以為天體惟一,安得有六?一歲二祭,安得有九?雖因革不同,大抵多
參二家之說。自漢武用祠官祠官 寬舒議,立后土祠於汾陰 脽上,禮如祀天。而後世因於北郊之外,仍
祠后土。又鄭玄 惑於緯書,謂夏至 於方丘之上祭崑崙 之祇,七月於泰折之壇祭神州之祇,析而
為二。後世又因之一歲二祭。元始間,王莽 奏罷甘泉 泰畤,復長安 南北郊。以正月上辛若丁,
天子親合祀天地於南郊。由漢歷唐,千餘年間,皆因之合祭。其親祀北郊者,惟魏文帝 、周
武 帝、隋高祖 、唐玄宗 四帝而已。宋元豐中,議罷合祭。紹聖、政和 間,或分或合。高
宗 南渡以後,惟用合祭之禮。元成宗 始合祭天地五方帝,已而立南郊,專祀天。泰定中,又合
祭。文宗至順以後,惟祀昊天上帝。
今當遵古 制,分祭天地於南北郊。冬至 則祀昊天上帝於圜丘 ,以大明、夜明、星辰、太歲從
祀。夏至 則祀皇地祇於方丘,以五嶽、五鎮、四海、四瀆 從祀。
太祖 如其議行之。建圜丘 於鍾山 之陽,方丘於鍾山 之陰。三年,增祀風雲雷雨於圜丘 ,天下山
川之神於方丘。七年,增設天下神祇壇於南北郊。九年,定郊社之禮,雖有三年喪,不廢。十年秋,太
祖 感齋居陰雨,覽京房災異之說,謂分祭天地,情有未安,命作大祀 殿於南郊。是歲冬至 ,以殿
工未成,乃合祀於奉天殿,而親製祝文,意謂人君事天地猶父母,不宜異處。遂定每歲合祀於孟春,為
永制。十二年正月,始合祀於大祀 殿,太祖 親作大祀文 并歌九章。永樂十八年[1420],京都大
祀 殿成,規制如南京 。南京 舊郊壇,國有大事,則遣官告祭。
嘉靖九年[1530],世宗 旣定明倫大典 ,益覃思制作之事,郊廟百神,咸欲斟酌古法,釐正舊章。乃
問大學士大學士 張璁 :「書 稱燔柴 祭天,又曰『類於上帝』,孝經 曰:『郊祀后稷 以配天,宗
祀 文王 於明堂 以配上帝』,以形體主宰之異言也。朱子謂,祭之於壇謂之天,祭之屋下謂之帝。
今大祀 有殿,是屋下之祭帝耳,未見有祭天之禮也。況上帝皇地祇合祭一處,亦非專祭上帝。」璁
言:「國初遵古禮 ,分祭天地,後又合祀。說者謂大祀 殿下壇上屋,屋即明堂 ,壇即圜丘 ,列聖
相承,亦孔子從周之意。」帝復諭璁:「二至分祀,萬代不易之禮。今大祀 殿擬周明堂 或近矣,以
為即圜丘 ,實無謂也。」璁乃備述周禮 及宋陳襄、蘇軾 、劉安 世、程頤 所議分合異同以對。且
言祖制已定,無敢輕議。帝銳欲定郊制,卜之奉先殿太祖 前,不吉。乃問大學士大學士 翟鑾 ,鑾具述因
革以對。復問禮部尚書禮部尚書 李時 ,時請少需日月,博選儒臣,議復古制。帝復卜之太祖 ,不吉,議且
寢。
节 节 地
作 作
作 作
主
號 號
地 地 名
文 地
名 节 地
名 地 地
主
名 號 主 地
號 主
名 节 地
节 地
號 地 地 地 地
號 葬 节
葬 號 作
葬 地 地
號 作
文 名 作 礼 作 名
礼 主 礼
葬
地 葬 礼 地
葬 礼
地 作 名 名 名
號 文 名
文 名 號
2 / 9
https://taolang.club/doc/326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8
9
10
11
12
13
14
會給事中給事中 夏言 請舉親蠶禮。帝以古者天子親耕南郊,皇后 親蠶北郊,適與所議郊祀相表裏,因令璁
諭言陳郊議。言乃上疏言:「國家合祀天地,及太祖 、太宗 之竝配,諸壇之從祀,舉行不於長至而於
孟春,俱不應古典。宜令羣臣博考詩 、書 、禮經 所載郊祀之文,及漢、宋諸儒匡衡 、劉安 世、朱
熹 等之定論,以及太祖 國初分祀之舊制,陛下 稱制而裁定之。此中興大業也。」禮科給事中禮科給事中 王汝
梅 等詆言說非是,帝切責之。乃敕禮部 令羣臣各陳所見 。且言:「汝梅 等舉召誥 中郊用二牛,謂
明言合祭天地。夫用二牛者,一帝一配位,非天地各一牛也。又或謂天地合祀,乃人子事父母之道,擬之
夫婦同牢。此等言論,褻慢已甚。又或謂郊為祀天,社稷 為祭地。古無北郊,夫社乃祭五土之祇,猶言
五方帝耳,非皇地祇也。社之名不同,自天子以下,皆得隨所在而祭之。故禮 有『親地』之說,非謂祭
社即方澤祭地也。」璁因錄上郊祀考議 一冊。
時詹事詹事 霍韜 深非郊議,且言分祀之說,惟見周禮 ,莽賊偽書,不足引據,於是言復上疏言:
周禮 一書,於祭祀為詳。大宗伯 以祀天神,則有禋祀、實柴、槱燎之禮,以祀地祇,則有血
祭、薶沈、疈辜之禮。大司樂 冬至 日,地上圜丘 之制,則曰禮天神,夏至 日,澤中方丘之
制,則曰禮地祇。天地分祀,從來久矣。故宋儒葉時之言曰:「郊丘 分合之說,當以周禮 為
定。」今議者旣以大社為祭地,則南郊自不當祭皇地祇,何又以分祭為不可也?合祭之說,實自
莽始,漢之前皆主分祭,而漢之後亦間有之。宋元豐一議,元祐再議,紹聖三議,皆主合祭,而
卒不可移者,以郊賚之費,每傾府藏,故省約安簡 便耳,亦未嘗以分祭為禮也。
今之議者,往往以太祖 之制為嫌為懼。然知合祭乃太祖 之定制,為不可改,而不知分祭固太
祖 之初制,為可復。知大祝大祝 文乃太祖 之明訓,為不可背,而不知存心錄 固太祖 之著典,
為可遵 。且皆太祖 之制也,從其禮之是者而已。敬天法祖,無二道也。周禮 一書,朱子以
為周公輔 導成王 ,垂法後世,用意最深切,何可誣以莽之偽為耶?且合祭以后配地,實自莽
始。莽旣偽為是書,何不削去圜丘 、方丘之制,天神地祇之祭,而自為一說耶?
於是禮部集 上羣臣所議郊禮,奏曰:「主分祭者,都御史都御史 汪鋐 等八十二人,主分祭而以慎重成
憲 及時未可為言者,大學士大學士 張璁 等八十四人,主分祭而以山川壇為方丘者,尚書尚書 李瓚 等二十六
人,主合祭而不以分祭為非者,尚書尚書 方獻夫 等二百六人,無可否者,英國公 張崙 等一百九十八
人。臣等祇奉敕諭,折衷衆論。分祀之義,合於古禮 ,但壇壝一建,工役浩繁。禮 ,屋祭曰帝,夫
旣稱昊天上帝,則當屋祭。宜仍於大祀 殿專祀上帝,改山川壇為地壇,以專祀皇地祇。旣無創建之
勞,行禮亦便。」帝復諭當遵皇祖舊制,露祭於壇,分南北郊,以二至日行事。言乃奏曰:「南郊合
祀,循襲已久,朱子所謂千五六百年無人整理。而陛下 獨破千古之謬,一旦舉行,誠可謂建諸天地而
不悖者也。」
已而命戶、禮、工三部偕言等詣南郊相擇。南天門外有自然之丘,僉謂舊丘地位偏東,不宜襲用。禮臣
欲於具服殿少南為圜丘 。言復奏曰:「圜丘 祀天,宜即高敞 ,以展對越之敬。大祀 殿享帝,宜即
清閟,以盡昭事之誠。二祭時義不同,則壇殿相去,亦宜有所區別。乞於具服殿稍南為大祀 殿,而圜
丘 更移於前,體勢峻極,可與大祀 殿等。」制曰「可」。於是作圜丘 ,是年十月工成。明年夏,
北郊及東、西郊,亦以次告成,而分祀之制遂定。
萬曆三年[1575],大學士大學士 張居正 等輯郊祀新舊圖考 進呈。舊禮者,太祖 所定。新禮者,世宗 所定
也。
郊祀配位
文 名 主
號 號
作 作 作 名 名
名 號 主 文
名 衙 名 名 作
礼
作
作
文 名 作
作 作
作 节 地 节
礼 作
名
號 號
號 文 號 作 號
名 號 作
名 主
地
作 文 名
名 文 名 文 名
文 名 主 名
地 作
葬
主
地 地 名 葬
葬
地 葬 地
文 名 作 號 號
3 / 9
https://taolang.club/doc/326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15
16
17
18
洪武元年[1368],始有事於南郊。有司議配祀。太祖 謙讓不許,親為文告太廟曰:「歷代有天下者,皆以
祖配天。臣獨不敢者,以臣功業有未就,政治有闕失。去年上天垂戒,有聲東南,雷火焚舟擊殿吻,早暮
兢惕,恐無以承上帝好生之德,故不敢輒奉以配。惟祖神與天通,上帝有問,願以臣所行奏帝前,善惡無
隱。候南郊竣事,臣率百司恭詣廟廷,告成大禮,以共享上帝 之錫福 。」明年夏至,將祀方丘,羣臣
復請。太祖 執不允。固請。乃曰:「俟慶陽 平,議之。」八月,慶陽 平。十一月冬至 ,羣臣復固
請。乃奉皇考 仁祖 淳皇帝 配天於圜丘 。明年祀方丘,亦如之。建文元年[1399]改奉太祖 配。洪熙改
元,敕曰:「太祖 受命上天,肇興 皇業。太宗 中興宗 社,再奠寰區。聖德神功,咸配天地。易曰,
『殷薦上帝 ,以配祖考 』。朕崇敬祖 考,永惟一心。正月十五日大祀 天地神祇,奉皇祖、皇考 以
配。」遂於郊祀前告太廟及几筵,請太祖 、太宗 竝配。
嘉靖九年[1530],給事中給事中 夏言 上疏言:「太祖 、太宗 竝配,父子同列,稽之經旨,未能無疑。臣
謂周人郊祀后稷 以配天,太祖 足當之。宗祀 文王 於明堂 以配上帝,太宗 足當之。」禮臣集
議,以為二祖配享,百有餘年,不宜一旦輕改。帝降敕諭,欲於二至日奉太祖 配南、北郊,歲
首 奉太宗 配上帝於大祀 殿。於是大學士大學士 張璁 、翟鑾 等言,二祖分配,於義未協,且錄仁
宗 所撰敕諭竝告廟文以進。帝復命集議於東閣,皆以為:「太廟之祀,列聖昭穆 相向,無嫌竝列。
況太祖 、太宗 ,功德竝隆,圜丘 、大祀 殿所祀,均之為天,則配天之祖,不宜闕一。臣等竊議
南、北郊及大祀 殿,每祭皆宜二祖竝配。」帝終以竝配非禮,諭閣臣講求。璁等言:「禮 曰:『有
其舉之,莫敢廢也。』凡祭盡然,況祖宗 配享大典?且古者郊與明堂 異地,故可分配。今圜
丘 、大祀 殿同兆南 郊,冬至 禮行於報而太宗 不與,孟春禮行於祈而太祖 不與,心實有所不
安。」帝復報曰:「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天惟一天,祖亦惟一祖。故大報天之祀,止當以高皇
帝 配。文皇帝 功德,豈不可配天?但開天立極 ,本高皇帝 肇之耳。如周之王業,武王 實成之,
而配天止以后稷 ,配上帝止以文王 ,當時未聞爭辨功德也。」因命寢其議。
已而夏言 復疏言:「虞、夏、殷、周之郊,惟配一祖。後儒穿鑿,分郊丘 為二,及誤解大易 配
考、孝經 嚴父之義。以致唐、宋變古,乃有二祖竝侑,三帝竝配之事。望斷自宸衷,依前敕旨。」帝
報曰:「禮臣前引太廟不嫌一堂。夫祀帝與享先不同,此說無當。」仍命申議。於是禮臣復上議:「南
北郊雖曰祖制,實今日新創。請如聖諭,俱奉太祖 獨配。至大祀 殿則太祖 所創,今乃不得侑享於
中,恐太宗 未安,宜仍奉二祖竝配。」遂依擬行之。
郊祀儀注
號
词 名
號 地 地 节
礼 號 主 地 號
號 名 號 號
词 礼 號 葬 礼
號 號
文 名 號 號
名 號 礼 主 礼 號
號
节 號 葬 文 名 名
號 礼
號 號 地 葬
葬 作
亲 礼
地 葬 名 节 號 號
號 號 名 號 主
名 主
名 礼 作
作
號 葬 號
號
4 / 9
https://taolang.club/doc/326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19
20
21
22
23
24
洪武元年[1368]冬至 ,祀昊天上帝於圜丘 。先期,皇帝散齋四日,致齋三日。前祀二日,皇帝服通天
冠 、絳紗袍 省牲器。次日,有司陳設。祭之日,清晨車駕至大次,太常卿太常卿 奏中嚴 ,皇帝服袞冕 。
奏外辦,皇帝入就位。贊禮唱迎神,協律郎協律郎 舉麾奏中和之曲 。贊禮唱燔柴 ,郊社令郊社令 升煙,燔全犢於
燎壇。贊禮唱請行禮,太常卿太常卿 奏有司謹具,請行事。皇帝再拜 ,皇太子 及在位官皆再拜 。贊禮唱奠
玉帛,皇帝詣盥洗位。太常卿太常卿 贊曰:「前期齋戒 ,今辰奉祭,加其清潔,以對神明。」皇帝搢圭,盥
手,帨手。出圭,升壇。太常卿太常卿 贊曰:「神明在上,整肅威儀。」升自午陛,協律郎協律郎 舉麾奏肅和之
曲 。皇帝詣昊天上帝神位前跪,搢圭,三上香,奠玉帛,出圭,再拜 復位。贊禮唱進俎,協律郎協律郎 舉
麾奏凝和之曲 。皇帝詣神位前,搢圭,奠俎,出圭,復位。贊禮唱行初獻禮。皇帝詣爵洗位,搢圭,滌
爵,拭爵,以爵授執事者,出圭。詣酒尊所,搢圭,執爵,受泛齊,以爵授執事者,出圭。協律郎協律郎 舉麾
奏壽和之曲 、武功之舞 。皇帝詣神位前跪,搢圭,上香,祭酒祭酒 ,奠爵,出圭。讀祝官讀祝官 捧祝跪讀訖,
皇帝俯伏,興,再拜 ,復位。亞獻,酌醴齊 ,樂奏豫和之曲 、文德 之舞。終獻,酌盎齊 ,樂奏熙
和之曲 、文德 之舞。儀竝同初獻,但不用祝。贊禮唱飲福受胙,皇帝升壇,至飲福位,再拜 ,跪,
搢圭。奉爵官酌福酒跪進,太常卿太常卿 贊曰:「惟此酒殽,神之所與,賜以福慶,億兆同 霑。」皇帝受
爵 ,祭酒祭酒 ,飲福酒,以爵置於坫。奉胙官奉胙跪進,皇帝受胙,以授執事者,出圭,俯伏,興,再
拜 ,復位。皇太子 以下在位官,皆再拜 。贊禮唱徹豆,協律郎協律郎 舉麾奏雍和之曲 ,掌祭官徹豆。贊
禮唱送神,協律郎協律郎 舉麾奏安和之曲 。皇帝再拜 ,皇太子 以下在位官皆再拜 。贊禮唱讀祝官讀祝官 奉
祝,奉幣官奉幣,掌祭官取饌及爵酒,各詣燎所。唱望燎,皇帝至望燎位。半燎,太常卿太常卿 奏禮畢,皇帝
還大次,解嚴 。
二年夏至,祀皇地祇於方丘,其儀竝同。惟迎神後瘞毛血,祭畢,奉牲帛祝饌而埋之,與郊天 異。其
冬,奉仁祖 配天於南郊,儀同元年。其奠玉帛、進俎、三獻,皆先詣上帝前,次詣仁祖 神位前,行
禮亦如之,惟不用玉。四年定,先祭六日,百官沐浴宿官署。翼日,朝服 詣奉天殿丹墀,受誓
戒 。丞相丞相 以祀期徧告百神,復詣各祠廟行香三日。次日,駕詣仁祖 廟,告請配享。禮畢,還齋
宮。七年去中嚴 、外辦及贊唱上香之縟節,定十二拜禮。十年改合祀之制,奠玉帛、進俎、三獻,俱
先詣上帝神位前,次皇地祇,次仁祖 ,餘悉仍舊儀。
嘉靖八年[1529]罷各廟焚香禮。九年復分祀之制,禮部 上大祀 圜丘 儀注。
前期十日,太常寺 題請視牲。次請命大臣三員看牲,四員分獻。前期五日,錦衣衞備隨朝駕,帝詣犧
牲所視牲。其前一日,常服 告於廟。前期四日,御奉天殿,太常寺 進銅人如常儀。太常博士太常博士 請太
祖 祝版於文華 殿,候帝親填御名捧出。前期三日,帝具祭服 ,以脯醢 酒果詣太廟,請太祖 配。
帝還易服,御奉天殿,百官朝服 受誓戒 。前期二日,太常太常 光祿卿光祿卿 奏省牲,帝至奉天殿親填祝版。
前期一日免朝,錦衣衞備法駕 ,設版輿於奉天門。常服 告廟,乘輿詣南郊,由西天門入,至昭亨門
外降輿。禮部 太常太常 官導由左門入,至內壝。太常卿太常卿 導至圜丘 ,恭視壇位,次至神庫視籩豆,至神
廚視牲畢,仍由左門出,升輿至齋宮。分獻陪祀官叩首。禮部 太常太常 官詣皇穹宇,請皇天上帝神
版、太祖 神主 、從祀神牌,奉安壇座。
祭之日,三鼓,帝自齋宮乘輿至外壝神路之西,降輿至神路東大次。禮部 、太常寺 捧神位官復命
訖,退,百官分列神路東西以候。帝具祭服 出,導引官導由左靈星 門入內。贊對引官導行至內
壝,典儀典儀 唱樂舞生就位,執事官各司其事。帝至御拜位,自燔柴 、迎神至禮畢,其儀悉如舊。至大
次易服,禮部 太常太常 官奉神位安於皇穹宇。還齋宮,少憇。駕還,詣廟參拜畢,回宮。
詔如擬。
节 地
衣 衣 文 名 衣
文 作 礼 文
文 礼 主 礼
文 礼
文 文
作 礼 文
作
文
作 作 文 文
礼 食 作 名 食
作 名 礼
文 名
名 文
礼 主 礼 文 作
文 作 礼 主 礼 文
文
礼
礼
號 號
衣
礼 文 號
名
號
衙 葬 地
衙
衣 衙 文
號 名 礼 法 號
衣 礼 文 文
礼 衣
衙 文 文 地
衙 文
號 礼
衙 衙
礼 礼
文 礼
衙 文
5 / 9
https://taolang.club/doc/326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明年,定方澤儀。先期二日,太常卿太常卿 請太祖 配位,奉安皇祇室。至期,禮部 太常太常 官同請皇地祇神
版、太祖 神主 、從祀神牌,奉安壇座。祀畢,太常太常 奉神版、神牌安皇祇室,奉神主 還廟寢 。餘皆
如圜丘 儀。
是年十月,帝將郊祀,諭禮部尚書禮部尚書 夏言 欲親行奉安禮 。言乃擬儀注以聞。
先期擇捧主執事官十一員,分獻配殿大臣二員,撰祝文,備脯醢 、酒果、制帛、香燭。前一日行告廟
禮,設神輿香案於奉天殿,神案二於泰神殿,神案二於東西配殿,香案一於丹墀正中,設大次於圜
丘 左門外。
是日質明,帝常服 詣奉天殿,行一拜三叩頭 禮。執事官先後捧昊天上帝、太祖 高皇帝 及從祀神
主 ,各奉安輿 中,至圜丘 泰神殿門外。帝乘輅至昭亨門,禮官禮官 導至泰神殿丹墀。執事官就神輿
捧神主 升石座,奉安於龕中。帝乃詣香案前,行三獻禮如儀。禮畢,出至大次升 座,百官行一拜
三叩頭 禮畢,還宮。
帝從之,而命行禮用祭服 ,導引用太常寺 官一員,合禮部 堂上官四員。十一年冬至,尚書尚書 言,前
此有事南郊,風寒莫備。乃采禮書 天子祀天張大次、小次之說,請「作黃氊御幄為小次。每大祭,所
司以隨。值風雪,則設於圜丘 下,帝就幄中對越,而陟降奠獻以太常太常 執事官代之」。命著為令。
祈穀
明初 未嘗行。世宗 時,更定二祖分配禮。因諸臣固請,乃許於大祀 殿祈穀,奉二祖配。嘉靖十
年[1522]始以孟春上辛日,行祈穀禮於大祀 殿。禮畢,帝心終以為未當,諭張璁 曰:「自古惟以祖配
天,今二祖竝配,決不可法後世。嗣後大報與祈穀,但奉太祖 配。」尋親製祝文,更定儀注,改用驚
蟄 節,禮視大祀 少殺,帛減十一,不設從壇,不燔柴 ,著為定式。十一年驚蟄 節,帝疾,不能
親,乃命武定侯 郭勛 代。給事中給事中 葉洪 言:「祈穀、大報,祀名不同,郊天 一也。祖宗 無不親
郊。成化、弘治間,或有故,寧展至三月。蓋以郊祀禮重,不宜攝以人臣,請俟聖躬痊,改卜吉日行
禮。」不從。十八年改行於大內之玄極寶殿,不奉配,遂為定制。隆慶元年[1567],禮臣言:「先農 親
祭,遂耕耤田,即祈穀遺意。今二祀竝行於春,未免煩數。且玄極寶殿在禁地,百官陪祀,出入非便。
宜罷祈穀,止先農 壇行事。」從之。
大雩
明初 ,凡水旱災傷及非常變異,或躬禱,或露告於宮中,或於奉天殿陛,或遣官祭告郊廟、陵
寢 及社稷 、山川,無常儀。嘉靖八年[1529]春祈雨,冬祈雪,皆御製祝文,躬祀南郊及山川壇。次
日,祀社稷 壇。冠服淺色,鹵簿 不陳,馳道 不除,皆不設配,不奏樂。九年,帝欲於奉天殿丹陛
上行大雩 禮。夏言 言:「按左傳 『龍見而雩』。蓋巳月萬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為百穀祈膏
雨也。月令 :『雩帝用盛樂,乃命百縣雩祀,祀百辟卿士卿士 有益於民者,以祈穀實。』通典 曰:
『巳月雩五方上帝,其壇名雩,禜於南郊之傍。』先臣邱濬 亦謂:『天子於郊天 之外,別為壇以祈
雨者也。後世此禮不傳,遇有旱暵,輒假異端之人為祈禱之事,不務以誠意感格,而以法術劫制,誣亦
甚矣。』濬意欲於郊傍擇地為雩壇,孟夏 後行禮。臣以為孟春既祈穀矣,苟自二月至四月,雨暘時
若,則大雩 之祭,可遣官攝行。如雨澤愆期,則陛下 躬行禱祝。」乃建崇雩壇於圜丘 壇外泰元門
之東,為制一成,歲旱則禱,奉太祖 配。
文 號 衙 文
號 礼 文 礼 礼
地
文 名 作
法
地
衣 礼 號 號
礼 名 地 文
礼 名
礼
礼 衙 衙 文
礼
地 文
名 號 葬
葬 名
號
节 葬 礼 节
主 名 文 名 礼 亲
礼
礼
礼
名
葬 礼
礼 礼 建
礼 名 作
作 文 作
名 礼
节
礼 主 地
號
6 / 9
https://taolang.club/doc/326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34
35
36
37
38
39
十二年,夏言 等言:「古者大雩 之祀,命樂正樂正 習盛樂、舞皇舞。蓋假聲容之和,以宣陰陽之氣。請
於三獻禮成之後,九奏樂止之時,樂奏雲門之舞 。仍命儒臣括雲漢 詩詞,制雲門 一曲,使文武舞 士
竝舞而合歌之。蓋雲門者,帝堯之樂,周官 以祀天神,取雲出天氣,雨出地氣也。且請增鼓吹 數番,
教舞童百人,青衣執羽,繞壇歌雲門之曲 而舞,曲凡九成。」因上其儀,視祈穀禮。又言:「大雩 乃
祀天禱雨之祭,凡遇亢旱,則禮部 於春末請行之。」帝從其議。十七年躬禱於壇,青服,用一牛,熟
薦。
大饗禮
明初 無明堂 之制。嘉靖十七年[1538]六月,致仕 揚州府 同知同知 豐坊 上疏言:「孝莫大於嚴父,嚴
父莫大於配天。請復古禮 ,建明堂 。加尊皇考 獻皇帝 廟號 稱宗,以配上帝。」下禮部 會
議。尚書尚書 嚴嵩 等言:
昔羲、農肇祀 上帝,或為明堂 。嗣是夏后氏世室 ,殷人重屋,周人作明堂 之制,視夏、殷
加詳焉。蓋聖王事天,如子事父,體尊而情親。故制為一歲享祀之禮,冬至 圜丘 ,孟春祈
穀,孟夏 雩壇,季秋 明堂 ,皆所以尊之也。明堂 帝而享之,又以親之也。今日創制,古法
難尋,要在師先王之意。明堂 圜丘 ,皆所以事天,今大祀 殿在圜丘 之北,禁城東南,正應
古之方位。明堂 秋享,即以大祀 殿行之為當。
至配侑之禮,昔周公 宗祀 文王 於明堂 ,詩傳以為物成形於帝,猶人成形於父。故季秋 祀
帝明堂 ,而以父配之,取其成物之時也。漢孝武明堂 之享,以景帝 配,孝章以光武 配,唐
中宗 以高宗 配,明皇以睿宗 配,代宗 以肅宗 配,宋真宗 以太宗 配,仁宗 以真
宗 配,英宗 以仁宗 配,皆世以遞配,此主於親親也。宋錢公輔 曰:「郊之祭,以始封之
祖,有聖人之功者配焉。明堂 之祭,以繼體之君,有聖人之德者配焉。」當時司馬光、孫抃 諸
臣執辯於朝,程、朱大賢倡議於下,此主於祖宗 之功德也。今復古明堂 大享之制,其所當配之
帝,亦惟二說而已。若以功德論,則太宗 再造家邦,功符太祖 ,當配以太宗 。若以親親論,
則獻皇帝 ,陛下 之所自出,陛下 之功德,即皇考 之功德,當配以獻皇帝 。至稱宗之說,
則臣等不敢妄議。
帝降旨:「明堂 秋報大禮,於奉天殿行,其配帝務求畫一之說。皇考 稱宗,何為不可?再會議以
聞。」
於是戶部左侍郎戶部左侍郎 唐胄 抗疏言:
名 礼 文
作 作 作 艺
作 礼
作 礼
衙
名 礼 仕 地 文 名
地 礼 礼 主 礼 衙
文 名
名 礼 礼 礼
节 地
节 节 礼 礼
礼 地 葬 地
礼 葬
主 礼 主 礼 节
礼 礼 號 號
號 號 號 號 號 主 號 號
號 號 號 名
礼 名
亲 礼
號 號 號
主 主 主 礼 主
礼 礼
文 名
7 / 9
https://taolang.club/doc/326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40
41
42
43
44
45
三代之禮,莫備於周。孝經 曰:「郊祀后稷 以配天,宗祀 文王 於明堂 以配上帝。」又曰:
「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 其人也。」說者謂周公 有聖人之德,制作禮樂 ,而文王 適其父,
故引以證聖人之孝,答曾子問 而已。非謂有天下者,皆必以父配天,然後為孝。不然,周公輔 成
王 踐阼,其禮蓋為成王 而制,於周公 為嚴父,於成王 則為嚴祖 矣。然周公 歸政之後,未
聞成王 以嚴父之故,廢文王 配天之祭,而移於武王 也。後世祀明堂 者,皆配以父,此乃誤孝
經 之義,而違先王之禮。昔有問於朱熹 曰:「周公 之後,當以文王 配耶,當以時王之父配
耶?」熹曰:「只當以文王 為配。」又曰:「繼周者如何?」熹曰:「只以有功之祖配,後來第
為嚴父說所惑亂耳。」由此觀之,明堂 之配,不專於父明矣。
今禮臣不能辨嚴父之非,不舉文、武、成、康之盛,而乃濫引漢、唐、宋不足法之事為言,謂之何
哉!雖然,豐坊 明堂 之議,雖未可從,而明堂 之禮,則不可廢。今南、北兩郊皆主尊尊,必季
秋 一大享帝,而親親之義始備。自三代以來,郊與明堂 各立所配之帝。太祖 、太宗 功德竝
盛,比之於周,太祖 則后稷 也,太宗 則文王 也。今兩郊及祈穀,皆奉配太祖 ,而太宗 獨
未有配,甚為缺典。故今奉天殿大享之祭,必奉配太宗 ,而後我朝之典禮始備。
帝怒,下胄詔獄。嵩乃再會廷臣 ,先議配帝之禮,言:「考季秋 成物之指,嚴父配天之文,宜奉獻
皇帝 配帝侑食。」因請奉文皇帝 配祀於孟春祈穀。帝從獻皇配帝之請,而却文皇議不行。
已,復以稱宗之禮,集文武大臣於東閣議,言:「禮 稱:『祖有功,宗有德。』釋者曰:『祖,始
也。宗,尊也。』漢書注 曰:『祖之稱始,始受命也。宗之稱尊,有德可尊也。』孝經 曰:『宗
祀 文王 於明堂 ,以配上帝。』王肅注曰:『周公 於文王 ,尊而祀之也。』此宗尊之說也。古
者,天子七廟 。劉歆 曰:『七者正法,苟有功德則宗之,不可預為設數。宗不在數中,宗變也。
』朱熹 亦以歆之說為然。陳氏 禮書 曰:『父昭子穆,而有常數者,禮也。祖功宗德,而無定法
者,義也。』此宗無數之說,禮以義起者。今援據古義,推緣人情,皇考 至德昭聞,密佑 穹旻,宗
以其德可。聖子神孫,傳授無疆,皆皇考 一人所衍布,宗以其世亦可。宜加宗皇考 ,配帝明堂 ,
永為有德不遷之廟。」
帝以疏不言祔廟,留中不下。乃設為臣下奏對 之詞,作明堂或問 ,以示輔臣。大略言:「文皇遠
祖,不應嚴父之義,宜以父配。稱宗雖無定說,尊親崇上,義所當行。既稱宗,則當祔廟,豈有太廟中
四親不具之禮?」帝既排正議,崇私親,心念太宗 永無配享,無以謝廷臣 ,乃定獻皇配帝稱宗,而
改稱太宗 號曰成祖 。時未建明堂 ,迫季秋 ,遂大享上帝 於玄極寶殿,奉睿宗 獻皇帝 配。殿
在宮右乾隅,舊名欽安殿。禮成,禮部 請帝陞殿,百官表 賀,如郊祀慶成儀。帝以大享初舉,命賜
宴羣臣於謹身殿。已而以足疾不御殿,命羣臣勿行賀禮。禮官禮官 以表聞,竝罷宴,令光祿寺 分給。
二十一年敕諭禮部 :「季秋 大享明堂 ,成周禮 典,與郊祀竝行。曩以享地未定,特祭於玄極寶
殿,朕誠未盡。南郊舊殿,原為大祀 所,昨歲已令有司撤之。朕自作制象,立為殿,恭薦名曰泰享,
用昭寅奉上帝之意。」乃定歲以秋季大享上帝 ,奉皇考 睿宗 配享。行禮如南郊,陳設如祈穀。明
年,禮部尚書禮部尚書 費寀 以大享殿工將竣,請帝定殿門名,門曰大享,殿曰皇乾。及殿成,而大享仍於玄
極寶殿,遣官行禮以為常。
隆慶元年[1567],禮臣言:「我朝大享之禮,自皇考 舉行,追崇睿宗 ,以昭嚴父配天之孝。自皇上視
之,則睿宗 為皇祖,非周人宗祀 文王 於明堂 之義。」於是帝從其請,罷大享禮,命玄極寶殿仍改
欽安殿。
令節拜天
作 名 礼 主 礼
主 主 词 主
作 名
主 主 主 主 號 主
主 主 主 礼
作 名 主 主
主
礼
名 礼 礼
节 礼 號 號
號 名 號 主 號 號
號
名 节
主 號
作
作 作
礼 主 礼 主 主
礼 名
名 名 作
礼 名
礼 礼 礼
礼 作
號 名
號 號 礼 节 词 號 主
衙 作
文 衙
衙 节 礼 作
葬
词 礼 號
文 名
礼 號
號 礼 主 礼
8 / 9
https://taolang.club/doc/326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047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三 禮一 吉禮一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五 禮三→目錄
46 嘉靖初,沿先朝舊儀,每日宮中行拜天禮。後以為凟,罷之。遇正旦、冬至 、聖誕節,於奉天殿丹陛
上行禮。既定郊祀,遂罷冬至 之禮。惟正 旦、聖誕節行禮於玄極寶殿。隆慶元年[1567]正旦,命宮中
拜天,不用在外執事,祭品亦不取供於太常太常 。
节
节 名
文
9 / 9
https://taolang.club/doc/326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宋書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
宋書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宋書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
宋書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helloiac
 
新唐書 190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九
新唐書 190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九新唐書 190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九
新唐書 190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九helloiac
 
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
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
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helloiac
 
舊五代史 084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舊五代史 084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舊五代史 084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舊五代史 084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helloiac
 
舊五代史 046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舊五代史 046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舊五代史 046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舊五代史 046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helloiac
 
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helloiac
 
宋書 017 卷十七 志第七 禮四
宋書 017 卷十七 志第七 禮四宋書 017 卷十七 志第七 禮四
宋書 017 卷十七 志第七 禮四helloiac
 
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
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
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helloiac
 
宋史 461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方技上
宋史 461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方技上宋史 461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方技上
宋史 461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方技上helloiac
 
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helloiac
 
新五代史 05 卷五 唐本紀第五
新五代史 05 卷五 唐本紀第五新五代史 05 卷五 唐本紀第五
新五代史 05 卷五 唐本紀第五helloiac
 
隋書 07 卷七 志第二 禮儀二
隋書 07 卷七 志第二 禮儀二隋書 07 卷七 志第二 禮儀二
隋書 07 卷七 志第二 禮儀二helloiac
 
元史 042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
元史 042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元史 042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
元史 042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helloiac
 
宋書 026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天文四
宋書 026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天文四宋書 026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天文四
宋書 026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天文四helloiac
 
舊五代史 003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舊五代史 003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舊五代史 003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舊五代史 003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helloiac
 
宋史 362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宋史 362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宋史 362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宋史 362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helloiac
 
周書 39 卷三十九 列傳第三十一
周書 39 卷三十九 列傳第三十一周書 39 卷三十九 列傳第三十一
周書 39 卷三十九 列傳第三十一helloiac
 
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
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
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helloiac
 
新唐書 050 卷四十五 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
新唐書 050 卷四十五 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新唐書 050 卷四十五 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
新唐書 050 卷四十五 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helloiac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helloiac
 

What's hot (20)

宋書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
宋書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宋書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
宋書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
 
新唐書 190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九
新唐書 190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九新唐書 190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九
新唐書 190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九
 
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
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
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
 
舊五代史 084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舊五代史 084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舊五代史 084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舊五代史 084 卷八十四 晉書十 少帝紀第四
 
舊五代史 046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舊五代史 046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舊五代史 046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舊五代史 046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宋書 017 卷十七 志第七 禮四
宋書 017 卷十七 志第七 禮四宋書 017 卷十七 志第七 禮四
宋書 017 卷十七 志第七 禮四
 
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
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
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
 
宋史 461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方技上
宋史 461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方技上宋史 461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方技上
宋史 461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第二百二十 方技上
 
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新五代史 05 卷五 唐本紀第五
新五代史 05 卷五 唐本紀第五新五代史 05 卷五 唐本紀第五
新五代史 05 卷五 唐本紀第五
 
隋書 07 卷七 志第二 禮儀二
隋書 07 卷七 志第二 禮儀二隋書 07 卷七 志第二 禮儀二
隋書 07 卷七 志第二 禮儀二
 
元史 042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
元史 042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元史 042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
元史 042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
 
宋書 026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天文四
宋書 026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天文四宋書 026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天文四
宋書 026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天文四
 
舊五代史 003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舊五代史 003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舊五代史 003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舊五代史 003 卷三 梁書三 太祖紀第三
 
宋史 362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宋史 362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宋史 362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宋史 362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周書 39 卷三十九 列傳第三十一
周書 39 卷三十九 列傳第三十一周書 39 卷三十九 列傳第三十一
周書 39 卷三十九 列傳第三十一
 
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
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
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
 
新唐書 050 卷四十五 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
新唐書 050 卷四十五 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新唐書 050 卷四十五 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
新唐書 050 卷四十五 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
 

Similar to 明史 048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四 禮二

明史 051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七 禮五
明史 051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七 禮五明史 051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七 禮五
明史 051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七 禮五helloiac
 
舊唐書 027 卷二十三 志第三 禮儀三
舊唐書 027 卷二十三 志第三 禮儀三舊唐書 027 卷二十三 志第三 禮儀三
舊唐書 027 卷二十三 志第三 禮儀三helloiac
 
宋史 098 卷九十八 志第五十一 禮一 吉禮一
宋史 098 卷九十八 志第五十一 禮一 吉禮一宋史 098 卷九十八 志第五十一 禮一 吉禮一
宋史 098 卷九十八 志第五十一 禮一 吉禮一helloiac
 
後漢書 102 志第二 律历中
後漢書 102 志第二 律历中後漢書 102 志第二 律历中
後漢書 102 志第二 律历中helloiac
 
宋史 124 卷一百二十四 志第七十七 禮二十七 凶禮三
宋史 124 卷一百二十四 志第七十七 禮二十七 凶禮三宋史 124 卷一百二十四 志第七十七 禮二十七 凶禮三
宋史 124 卷一百二十四 志第七十七 禮二十七 凶禮三helloiac
 
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
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
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helloiac
 
魏書 121 卷一百八之一 禮志四之一第十
魏書 121 卷一百八之一 禮志四之一第十魏書 121 卷一百八之一 禮志四之一第十
魏書 121 卷一百八之一 禮志四之一第十helloiac
 
元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 宗廟上
元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 宗廟上元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 宗廟上
元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 宗廟上helloiac
 
南齊書 09 卷九 志第一 禮上
南齊書 09 卷九 志第一 禮上南齊書 09 卷九 志第一 禮上
南齊書 09 卷九 志第一 禮上helloiac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helloiac
 
舊唐書 053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舊唐書 053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舊唐書 053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舊唐書 053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helloiac
 
宋史 269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十八
宋史 269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十八宋史 269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十八
宋史 269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十八helloiac
 
漢書 031 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漢書 031 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漢書 031 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漢書 031 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helloiac
 
宋史 263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
宋史 263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宋史 263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
宋史 263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helloiac
 
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
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
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helloiac
 
宋史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英宗
宋史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英宗宋史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英宗
宋史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英宗helloiac
 
舊唐書 068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
舊唐書 068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舊唐書 068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
舊唐書 068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helloiac
 
元史 072 卷七十二 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
元史 072 卷七十二 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元史 072 卷七十二 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
元史 072 卷七十二 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helloiac
 
宋史 425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宋史 425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宋史 425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宋史 425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helloiac
 
宋史 100 卷一百 志第五十三 禮三 吉禮三
宋史 100 卷一百 志第五十三 禮三 吉禮三宋史 100 卷一百 志第五十三 禮三 吉禮三
宋史 100 卷一百 志第五十三 禮三 吉禮三helloiac
 

Similar to 明史 048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四 禮二 (20)

明史 051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七 禮五
明史 051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七 禮五明史 051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七 禮五
明史 051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七 禮五
 
舊唐書 027 卷二十三 志第三 禮儀三
舊唐書 027 卷二十三 志第三 禮儀三舊唐書 027 卷二十三 志第三 禮儀三
舊唐書 027 卷二十三 志第三 禮儀三
 
宋史 098 卷九十八 志第五十一 禮一 吉禮一
宋史 098 卷九十八 志第五十一 禮一 吉禮一宋史 098 卷九十八 志第五十一 禮一 吉禮一
宋史 098 卷九十八 志第五十一 禮一 吉禮一
 
後漢書 102 志第二 律历中
後漢書 102 志第二 律历中後漢書 102 志第二 律历中
後漢書 102 志第二 律历中
 
宋史 124 卷一百二十四 志第七十七 禮二十七 凶禮三
宋史 124 卷一百二十四 志第七十七 禮二十七 凶禮三宋史 124 卷一百二十四 志第七十七 禮二十七 凶禮三
宋史 124 卷一百二十四 志第七十七 禮二十七 凶禮三
 
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
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
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
 
魏書 121 卷一百八之一 禮志四之一第十
魏書 121 卷一百八之一 禮志四之一第十魏書 121 卷一百八之一 禮志四之一第十
魏書 121 卷一百八之一 禮志四之一第十
 
元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 宗廟上
元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 宗廟上元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 宗廟上
元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 宗廟上
 
南齊書 09 卷九 志第一 禮上
南齊書 09 卷九 志第一 禮上南齊書 09 卷九 志第一 禮上
南齊書 09 卷九 志第一 禮上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舊唐書 053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舊唐書 053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舊唐書 053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舊唐書 053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宋史 269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十八
宋史 269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十八宋史 269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十八
宋史 269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十八
 
漢書 031 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漢書 031 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漢書 031 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漢書 031 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宋史 263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
宋史 263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宋史 263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
宋史 263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
 
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
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
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
 
宋史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英宗
宋史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英宗宋史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英宗
宋史 013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英宗
 
舊唐書 068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
舊唐書 068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舊唐書 068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
舊唐書 068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
 
元史 072 卷七十二 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
元史 072 卷七十二 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元史 072 卷七十二 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
元史 072 卷七十二 志第二十三 祭祀一
 
宋史 425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宋史 425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宋史 425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宋史 425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宋史 100 卷一百 志第五十三 禮三 吉禮三
宋史 100 卷一百 志第五十三 禮三 吉禮三宋史 100 卷一百 志第五十三 禮三 吉禮三
宋史 100 卷一百 志第五十三 禮三 吉禮三
 

More from helloiac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helloiac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helloiac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helloiac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helloiac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helloiac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helloiac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helloiac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helloiac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helloiac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helloiac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helloiac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helloiac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helloiac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helloiac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helloiac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helloiac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helloiac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helloiac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helloiac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helloiac
 

More from helloiac (20)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明史 048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四 禮二

  • 1. 文档信息  明史  048 / 332  60 段 8896 字  294 种 640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志第二十四 禮二 明史 048 卷四十八 [清]張廷玉 等 ←047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三 禮一 吉禮一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五 禮三→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明史 / 048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四 禮二 本篇关键词 纪年 洪武元年[1368] 3 隆慶元年[1567] 3 嘉靖八年[1529] 2 嘉靖九年[1530] 2 永樂十八年[1420] 1 萬曆三年[1575] 1 建文元年[1399] 1 泰定 1 地点 圜丘 26 古禮 3 慶陽 2 人物 文王 13 周公 7 夏言 6 成王 5 文官 太常卿 8 太常 8 協律郎 6 其他 太祖 38 明堂 30 大祀 23 太宗 18 禮部 12 冬至 10 皇考 10 再拜 9 目錄 0 1 2 3 4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四 禮二 吉禮 二 郊祀 郊祀配位 郊祀儀注 祈穀 大雩 大饗 令節拜天 郊祀之制 洪武元年[1368],中書省 臣李善長 等奉敕撰進郊祀議 ,略言: 礼 礼 衙 名 作 1 / 9 https://taolang.club/doc/326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2. 5 6 7 王者事天明,事地察,故冬至 報天,夏至 報地,所以順陰陽之義也。祭天於南郊之圜丘 ,祭地 於北郊之方澤,所以順陰陽之位也。周禮 ·大司樂 :「冬日至,禮天神,夏日至,禮地祇。 」禮 曰:「享帝於郊,祀社於國。」又曰:「郊所以明天道,社所以明地道。」書 曰:「敢昭告 於皇天后 土。」按古者或曰地祇,或曰后土,或曰社,皆祭地,則皆對天而言也。此三代之正 禮,而釋經之正說。 自秦立四畤,以祀白、青、黃、赤四帝。漢高祖 復增北畤,兼祀黑帝。至武帝 有雍五畤,及渭 陽 五帝、甘泉 太乙之祠,而昊天上帝之祭則未嘗舉行,魏、晉以後,宗鄭玄 者,以為天有六 名,歲凡九祭。宗王肅者,以為天體惟一,安得有六?一歲二祭,安得有九?雖因革不同,大抵多 參二家之說。自漢武用祠官祠官 寬舒議,立后土祠於汾陰 脽上,禮如祀天。而後世因於北郊之外,仍 祠后土。又鄭玄 惑於緯書,謂夏至 於方丘之上祭崑崙 之祇,七月於泰折之壇祭神州之祇,析而 為二。後世又因之一歲二祭。元始間,王莽 奏罷甘泉 泰畤,復長安 南北郊。以正月上辛若丁, 天子親合祀天地於南郊。由漢歷唐,千餘年間,皆因之合祭。其親祀北郊者,惟魏文帝 、周 武 帝、隋高祖 、唐玄宗 四帝而已。宋元豐中,議罷合祭。紹聖、政和 間,或分或合。高 宗 南渡以後,惟用合祭之禮。元成宗 始合祭天地五方帝,已而立南郊,專祀天。泰定中,又合 祭。文宗至順以後,惟祀昊天上帝。 今當遵古 制,分祭天地於南北郊。冬至 則祀昊天上帝於圜丘 ,以大明、夜明、星辰、太歲從 祀。夏至 則祀皇地祇於方丘,以五嶽、五鎮、四海、四瀆 從祀。 太祖 如其議行之。建圜丘 於鍾山 之陽,方丘於鍾山 之陰。三年,增祀風雲雷雨於圜丘 ,天下山 川之神於方丘。七年,增設天下神祇壇於南北郊。九年,定郊社之禮,雖有三年喪,不廢。十年秋,太 祖 感齋居陰雨,覽京房災異之說,謂分祭天地,情有未安,命作大祀 殿於南郊。是歲冬至 ,以殿 工未成,乃合祀於奉天殿,而親製祝文,意謂人君事天地猶父母,不宜異處。遂定每歲合祀於孟春,為 永制。十二年正月,始合祀於大祀 殿,太祖 親作大祀文 并歌九章。永樂十八年[1420],京都大 祀 殿成,規制如南京 。南京 舊郊壇,國有大事,則遣官告祭。 嘉靖九年[1530],世宗 旣定明倫大典 ,益覃思制作之事,郊廟百神,咸欲斟酌古法,釐正舊章。乃 問大學士大學士 張璁 :「書 稱燔柴 祭天,又曰『類於上帝』,孝經 曰:『郊祀后稷 以配天,宗 祀 文王 於明堂 以配上帝』,以形體主宰之異言也。朱子謂,祭之於壇謂之天,祭之屋下謂之帝。 今大祀 有殿,是屋下之祭帝耳,未見有祭天之禮也。況上帝皇地祇合祭一處,亦非專祭上帝。」璁 言:「國初遵古禮 ,分祭天地,後又合祀。說者謂大祀 殿下壇上屋,屋即明堂 ,壇即圜丘 ,列聖 相承,亦孔子從周之意。」帝復諭璁:「二至分祀,萬代不易之禮。今大祀 殿擬周明堂 或近矣,以 為即圜丘 ,實無謂也。」璁乃備述周禮 及宋陳襄、蘇軾 、劉安 世、程頤 所議分合異同以對。且 言祖制已定,無敢輕議。帝銳欲定郊制,卜之奉先殿太祖 前,不吉。乃問大學士大學士 翟鑾 ,鑾具述因 革以對。復問禮部尚書禮部尚書 李時 ,時請少需日月,博選儒臣,議復古制。帝復卜之太祖 ,不吉,議且 寢。 节 节 地 作 作 作 作 主 號 號 地 地 名 文 地 名 节 地 名 地 地 主 名 號 主 地 號 主 名 节 地 节 地 號 地 地 地 地 號 葬 节 葬 號 作 葬 地 地 號 作 文 名 作 礼 作 名 礼 主 礼 葬 地 葬 礼 地 葬 礼 地 作 名 名 名 號 文 名 文 名 號 2 / 9 https://taolang.club/doc/326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3. 8 9 10 11 12 13 14 會給事中給事中 夏言 請舉親蠶禮。帝以古者天子親耕南郊,皇后 親蠶北郊,適與所議郊祀相表裏,因令璁 諭言陳郊議。言乃上疏言:「國家合祀天地,及太祖 、太宗 之竝配,諸壇之從祀,舉行不於長至而於 孟春,俱不應古典。宜令羣臣博考詩 、書 、禮經 所載郊祀之文,及漢、宋諸儒匡衡 、劉安 世、朱 熹 等之定論,以及太祖 國初分祀之舊制,陛下 稱制而裁定之。此中興大業也。」禮科給事中禮科給事中 王汝 梅 等詆言說非是,帝切責之。乃敕禮部 令羣臣各陳所見 。且言:「汝梅 等舉召誥 中郊用二牛,謂 明言合祭天地。夫用二牛者,一帝一配位,非天地各一牛也。又或謂天地合祀,乃人子事父母之道,擬之 夫婦同牢。此等言論,褻慢已甚。又或謂郊為祀天,社稷 為祭地。古無北郊,夫社乃祭五土之祇,猶言 五方帝耳,非皇地祇也。社之名不同,自天子以下,皆得隨所在而祭之。故禮 有『親地』之說,非謂祭 社即方澤祭地也。」璁因錄上郊祀考議 一冊。 時詹事詹事 霍韜 深非郊議,且言分祀之說,惟見周禮 ,莽賊偽書,不足引據,於是言復上疏言: 周禮 一書,於祭祀為詳。大宗伯 以祀天神,則有禋祀、實柴、槱燎之禮,以祀地祇,則有血 祭、薶沈、疈辜之禮。大司樂 冬至 日,地上圜丘 之制,則曰禮天神,夏至 日,澤中方丘之 制,則曰禮地祇。天地分祀,從來久矣。故宋儒葉時之言曰:「郊丘 分合之說,當以周禮 為 定。」今議者旣以大社為祭地,則南郊自不當祭皇地祇,何又以分祭為不可也?合祭之說,實自 莽始,漢之前皆主分祭,而漢之後亦間有之。宋元豐一議,元祐再議,紹聖三議,皆主合祭,而 卒不可移者,以郊賚之費,每傾府藏,故省約安簡 便耳,亦未嘗以分祭為禮也。 今之議者,往往以太祖 之制為嫌為懼。然知合祭乃太祖 之定制,為不可改,而不知分祭固太 祖 之初制,為可復。知大祝大祝 文乃太祖 之明訓,為不可背,而不知存心錄 固太祖 之著典, 為可遵 。且皆太祖 之制也,從其禮之是者而已。敬天法祖,無二道也。周禮 一書,朱子以 為周公輔 導成王 ,垂法後世,用意最深切,何可誣以莽之偽為耶?且合祭以后配地,實自莽 始。莽旣偽為是書,何不削去圜丘 、方丘之制,天神地祇之祭,而自為一說耶? 於是禮部集 上羣臣所議郊禮,奏曰:「主分祭者,都御史都御史 汪鋐 等八十二人,主分祭而以慎重成 憲 及時未可為言者,大學士大學士 張璁 等八十四人,主分祭而以山川壇為方丘者,尚書尚書 李瓚 等二十六 人,主合祭而不以分祭為非者,尚書尚書 方獻夫 等二百六人,無可否者,英國公 張崙 等一百九十八 人。臣等祇奉敕諭,折衷衆論。分祀之義,合於古禮 ,但壇壝一建,工役浩繁。禮 ,屋祭曰帝,夫 旣稱昊天上帝,則當屋祭。宜仍於大祀 殿專祀上帝,改山川壇為地壇,以專祀皇地祇。旣無創建之 勞,行禮亦便。」帝復諭當遵皇祖舊制,露祭於壇,分南北郊,以二至日行事。言乃奏曰:「南郊合 祀,循襲已久,朱子所謂千五六百年無人整理。而陛下 獨破千古之謬,一旦舉行,誠可謂建諸天地而 不悖者也。」 已而命戶、禮、工三部偕言等詣南郊相擇。南天門外有自然之丘,僉謂舊丘地位偏東,不宜襲用。禮臣 欲於具服殿少南為圜丘 。言復奏曰:「圜丘 祀天,宜即高敞 ,以展對越之敬。大祀 殿享帝,宜即 清閟,以盡昭事之誠。二祭時義不同,則壇殿相去,亦宜有所區別。乞於具服殿稍南為大祀 殿,而圜 丘 更移於前,體勢峻極,可與大祀 殿等。」制曰「可」。於是作圜丘 ,是年十月工成。明年夏, 北郊及東、西郊,亦以次告成,而分祀之制遂定。 萬曆三年[1575],大學士大學士 張居正 等輯郊祀新舊圖考 進呈。舊禮者,太祖 所定。新禮者,世宗 所定 也。 郊祀配位 文 名 主 號 號 作 作 作 名 名 名 號 主 文 名 衙 名 名 作 礼 作 作 文 名 作 作 作 作 节 地 节 礼 作 名 號 號 號 文 號 作 號 名 號 作 名 主 地 作 文 名 名 文 名 文 名 文 名 主 名 地 作 葬 主 地 地 名 葬 葬 地 葬 地 文 名 作 號 號 3 / 9 https://taolang.club/doc/326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4. 15 16 17 18 洪武元年[1368],始有事於南郊。有司議配祀。太祖 謙讓不許,親為文告太廟曰:「歷代有天下者,皆以 祖配天。臣獨不敢者,以臣功業有未就,政治有闕失。去年上天垂戒,有聲東南,雷火焚舟擊殿吻,早暮 兢惕,恐無以承上帝好生之德,故不敢輒奉以配。惟祖神與天通,上帝有問,願以臣所行奏帝前,善惡無 隱。候南郊竣事,臣率百司恭詣廟廷,告成大禮,以共享上帝 之錫福 。」明年夏至,將祀方丘,羣臣 復請。太祖 執不允。固請。乃曰:「俟慶陽 平,議之。」八月,慶陽 平。十一月冬至 ,羣臣復固 請。乃奉皇考 仁祖 淳皇帝 配天於圜丘 。明年祀方丘,亦如之。建文元年[1399]改奉太祖 配。洪熙改 元,敕曰:「太祖 受命上天,肇興 皇業。太宗 中興宗 社,再奠寰區。聖德神功,咸配天地。易曰, 『殷薦上帝 ,以配祖考 』。朕崇敬祖 考,永惟一心。正月十五日大祀 天地神祇,奉皇祖、皇考 以 配。」遂於郊祀前告太廟及几筵,請太祖 、太宗 竝配。 嘉靖九年[1530],給事中給事中 夏言 上疏言:「太祖 、太宗 竝配,父子同列,稽之經旨,未能無疑。臣 謂周人郊祀后稷 以配天,太祖 足當之。宗祀 文王 於明堂 以配上帝,太宗 足當之。」禮臣集 議,以為二祖配享,百有餘年,不宜一旦輕改。帝降敕諭,欲於二至日奉太祖 配南、北郊,歲 首 奉太宗 配上帝於大祀 殿。於是大學士大學士 張璁 、翟鑾 等言,二祖分配,於義未協,且錄仁 宗 所撰敕諭竝告廟文以進。帝復命集議於東閣,皆以為:「太廟之祀,列聖昭穆 相向,無嫌竝列。 況太祖 、太宗 ,功德竝隆,圜丘 、大祀 殿所祀,均之為天,則配天之祖,不宜闕一。臣等竊議 南、北郊及大祀 殿,每祭皆宜二祖竝配。」帝終以竝配非禮,諭閣臣講求。璁等言:「禮 曰:『有 其舉之,莫敢廢也。』凡祭盡然,況祖宗 配享大典?且古者郊與明堂 異地,故可分配。今圜 丘 、大祀 殿同兆南 郊,冬至 禮行於報而太宗 不與,孟春禮行於祈而太祖 不與,心實有所不 安。」帝復報曰:「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天惟一天,祖亦惟一祖。故大報天之祀,止當以高皇 帝 配。文皇帝 功德,豈不可配天?但開天立極 ,本高皇帝 肇之耳。如周之王業,武王 實成之, 而配天止以后稷 ,配上帝止以文王 ,當時未聞爭辨功德也。」因命寢其議。 已而夏言 復疏言:「虞、夏、殷、周之郊,惟配一祖。後儒穿鑿,分郊丘 為二,及誤解大易 配 考、孝經 嚴父之義。以致唐、宋變古,乃有二祖竝侑,三帝竝配之事。望斷自宸衷,依前敕旨。」帝 報曰:「禮臣前引太廟不嫌一堂。夫祀帝與享先不同,此說無當。」仍命申議。於是禮臣復上議:「南 北郊雖曰祖制,實今日新創。請如聖諭,俱奉太祖 獨配。至大祀 殿則太祖 所創,今乃不得侑享於 中,恐太宗 未安,宜仍奉二祖竝配。」遂依擬行之。 郊祀儀注 號 词 名 號 地 地 节 礼 號 主 地 號 號 名 號 號 词 礼 號 葬 礼 號 號 文 名 號 號 名 號 礼 主 礼 號 號 节 號 葬 文 名 名 號 礼 號 號 地 葬 葬 作 亲 礼 地 葬 名 节 號 號 號 號 名 號 主 名 主 名 礼 作 作 號 葬 號 號 4 / 9 https://taolang.club/doc/326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5. 19 20 21 22 23 24 洪武元年[1368]冬至 ,祀昊天上帝於圜丘 。先期,皇帝散齋四日,致齋三日。前祀二日,皇帝服通天 冠 、絳紗袍 省牲器。次日,有司陳設。祭之日,清晨車駕至大次,太常卿太常卿 奏中嚴 ,皇帝服袞冕 。 奏外辦,皇帝入就位。贊禮唱迎神,協律郎協律郎 舉麾奏中和之曲 。贊禮唱燔柴 ,郊社令郊社令 升煙,燔全犢於 燎壇。贊禮唱請行禮,太常卿太常卿 奏有司謹具,請行事。皇帝再拜 ,皇太子 及在位官皆再拜 。贊禮唱奠 玉帛,皇帝詣盥洗位。太常卿太常卿 贊曰:「前期齋戒 ,今辰奉祭,加其清潔,以對神明。」皇帝搢圭,盥 手,帨手。出圭,升壇。太常卿太常卿 贊曰:「神明在上,整肅威儀。」升自午陛,協律郎協律郎 舉麾奏肅和之 曲 。皇帝詣昊天上帝神位前跪,搢圭,三上香,奠玉帛,出圭,再拜 復位。贊禮唱進俎,協律郎協律郎 舉 麾奏凝和之曲 。皇帝詣神位前,搢圭,奠俎,出圭,復位。贊禮唱行初獻禮。皇帝詣爵洗位,搢圭,滌 爵,拭爵,以爵授執事者,出圭。詣酒尊所,搢圭,執爵,受泛齊,以爵授執事者,出圭。協律郎協律郎 舉麾 奏壽和之曲 、武功之舞 。皇帝詣神位前跪,搢圭,上香,祭酒祭酒 ,奠爵,出圭。讀祝官讀祝官 捧祝跪讀訖, 皇帝俯伏,興,再拜 ,復位。亞獻,酌醴齊 ,樂奏豫和之曲 、文德 之舞。終獻,酌盎齊 ,樂奏熙 和之曲 、文德 之舞。儀竝同初獻,但不用祝。贊禮唱飲福受胙,皇帝升壇,至飲福位,再拜 ,跪, 搢圭。奉爵官酌福酒跪進,太常卿太常卿 贊曰:「惟此酒殽,神之所與,賜以福慶,億兆同 霑。」皇帝受 爵 ,祭酒祭酒 ,飲福酒,以爵置於坫。奉胙官奉胙跪進,皇帝受胙,以授執事者,出圭,俯伏,興,再 拜 ,復位。皇太子 以下在位官,皆再拜 。贊禮唱徹豆,協律郎協律郎 舉麾奏雍和之曲 ,掌祭官徹豆。贊 禮唱送神,協律郎協律郎 舉麾奏安和之曲 。皇帝再拜 ,皇太子 以下在位官皆再拜 。贊禮唱讀祝官讀祝官 奉 祝,奉幣官奉幣,掌祭官取饌及爵酒,各詣燎所。唱望燎,皇帝至望燎位。半燎,太常卿太常卿 奏禮畢,皇帝 還大次,解嚴 。 二年夏至,祀皇地祇於方丘,其儀竝同。惟迎神後瘞毛血,祭畢,奉牲帛祝饌而埋之,與郊天 異。其 冬,奉仁祖 配天於南郊,儀同元年。其奠玉帛、進俎、三獻,皆先詣上帝前,次詣仁祖 神位前,行 禮亦如之,惟不用玉。四年定,先祭六日,百官沐浴宿官署。翼日,朝服 詣奉天殿丹墀,受誓 戒 。丞相丞相 以祀期徧告百神,復詣各祠廟行香三日。次日,駕詣仁祖 廟,告請配享。禮畢,還齋 宮。七年去中嚴 、外辦及贊唱上香之縟節,定十二拜禮。十年改合祀之制,奠玉帛、進俎、三獻,俱 先詣上帝神位前,次皇地祇,次仁祖 ,餘悉仍舊儀。 嘉靖八年[1529]罷各廟焚香禮。九年復分祀之制,禮部 上大祀 圜丘 儀注。 前期十日,太常寺 題請視牲。次請命大臣三員看牲,四員分獻。前期五日,錦衣衞備隨朝駕,帝詣犧 牲所視牲。其前一日,常服 告於廟。前期四日,御奉天殿,太常寺 進銅人如常儀。太常博士太常博士 請太 祖 祝版於文華 殿,候帝親填御名捧出。前期三日,帝具祭服 ,以脯醢 酒果詣太廟,請太祖 配。 帝還易服,御奉天殿,百官朝服 受誓戒 。前期二日,太常太常 光祿卿光祿卿 奏省牲,帝至奉天殿親填祝版。 前期一日免朝,錦衣衞備法駕 ,設版輿於奉天門。常服 告廟,乘輿詣南郊,由西天門入,至昭亨門 外降輿。禮部 太常太常 官導由左門入,至內壝。太常卿太常卿 導至圜丘 ,恭視壇位,次至神庫視籩豆,至神 廚視牲畢,仍由左門出,升輿至齋宮。分獻陪祀官叩首。禮部 太常太常 官詣皇穹宇,請皇天上帝神 版、太祖 神主 、從祀神牌,奉安壇座。 祭之日,三鼓,帝自齋宮乘輿至外壝神路之西,降輿至神路東大次。禮部 、太常寺 捧神位官復命 訖,退,百官分列神路東西以候。帝具祭服 出,導引官導由左靈星 門入內。贊對引官導行至內 壝,典儀典儀 唱樂舞生就位,執事官各司其事。帝至御拜位,自燔柴 、迎神至禮畢,其儀悉如舊。至大 次易服,禮部 太常太常 官奉神位安於皇穹宇。還齋宮,少憇。駕還,詣廟參拜畢,回宮。 詔如擬。 节 地 衣 衣 文 名 衣 文 作 礼 文 文 礼 主 礼 文 礼 文 文 作 礼 文 作 文 作 作 文 文 礼 食 作 名 食 作 名 礼 文 名 名 文 礼 主 礼 文 作 文 作 礼 主 礼 文 文 礼 礼 號 號 衣 礼 文 號 名 號 衙 葬 地 衙 衣 衙 文 號 名 礼 法 號 衣 礼 文 文 礼 衣 衙 文 文 地 衙 文 號 礼 衙 衙 礼 礼 文 礼 衙 文 5 / 9 https://taolang.club/doc/326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6.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明年,定方澤儀。先期二日,太常卿太常卿 請太祖 配位,奉安皇祇室。至期,禮部 太常太常 官同請皇地祇神 版、太祖 神主 、從祀神牌,奉安壇座。祀畢,太常太常 奉神版、神牌安皇祇室,奉神主 還廟寢 。餘皆 如圜丘 儀。 是年十月,帝將郊祀,諭禮部尚書禮部尚書 夏言 欲親行奉安禮 。言乃擬儀注以聞。 先期擇捧主執事官十一員,分獻配殿大臣二員,撰祝文,備脯醢 、酒果、制帛、香燭。前一日行告廟 禮,設神輿香案於奉天殿,神案二於泰神殿,神案二於東西配殿,香案一於丹墀正中,設大次於圜 丘 左門外。 是日質明,帝常服 詣奉天殿,行一拜三叩頭 禮。執事官先後捧昊天上帝、太祖 高皇帝 及從祀神 主 ,各奉安輿 中,至圜丘 泰神殿門外。帝乘輅至昭亨門,禮官禮官 導至泰神殿丹墀。執事官就神輿 捧神主 升石座,奉安於龕中。帝乃詣香案前,行三獻禮如儀。禮畢,出至大次升 座,百官行一拜 三叩頭 禮畢,還宮。 帝從之,而命行禮用祭服 ,導引用太常寺 官一員,合禮部 堂上官四員。十一年冬至,尚書尚書 言,前 此有事南郊,風寒莫備。乃采禮書 天子祀天張大次、小次之說,請「作黃氊御幄為小次。每大祭,所 司以隨。值風雪,則設於圜丘 下,帝就幄中對越,而陟降奠獻以太常太常 執事官代之」。命著為令。 祈穀 明初 未嘗行。世宗 時,更定二祖分配禮。因諸臣固請,乃許於大祀 殿祈穀,奉二祖配。嘉靖十 年[1522]始以孟春上辛日,行祈穀禮於大祀 殿。禮畢,帝心終以為未當,諭張璁 曰:「自古惟以祖配 天,今二祖竝配,決不可法後世。嗣後大報與祈穀,但奉太祖 配。」尋親製祝文,更定儀注,改用驚 蟄 節,禮視大祀 少殺,帛減十一,不設從壇,不燔柴 ,著為定式。十一年驚蟄 節,帝疾,不能 親,乃命武定侯 郭勛 代。給事中給事中 葉洪 言:「祈穀、大報,祀名不同,郊天 一也。祖宗 無不親 郊。成化、弘治間,或有故,寧展至三月。蓋以郊祀禮重,不宜攝以人臣,請俟聖躬痊,改卜吉日行 禮。」不從。十八年改行於大內之玄極寶殿,不奉配,遂為定制。隆慶元年[1567],禮臣言:「先農 親 祭,遂耕耤田,即祈穀遺意。今二祀竝行於春,未免煩數。且玄極寶殿在禁地,百官陪祀,出入非便。 宜罷祈穀,止先農 壇行事。」從之。 大雩 明初 ,凡水旱災傷及非常變異,或躬禱,或露告於宮中,或於奉天殿陛,或遣官祭告郊廟、陵 寢 及社稷 、山川,無常儀。嘉靖八年[1529]春祈雨,冬祈雪,皆御製祝文,躬祀南郊及山川壇。次 日,祀社稷 壇。冠服淺色,鹵簿 不陳,馳道 不除,皆不設配,不奏樂。九年,帝欲於奉天殿丹陛 上行大雩 禮。夏言 言:「按左傳 『龍見而雩』。蓋巳月萬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為百穀祈膏 雨也。月令 :『雩帝用盛樂,乃命百縣雩祀,祀百辟卿士卿士 有益於民者,以祈穀實。』通典 曰: 『巳月雩五方上帝,其壇名雩,禜於南郊之傍。』先臣邱濬 亦謂:『天子於郊天 之外,別為壇以祈 雨者也。後世此禮不傳,遇有旱暵,輒假異端之人為祈禱之事,不務以誠意感格,而以法術劫制,誣亦 甚矣。』濬意欲於郊傍擇地為雩壇,孟夏 後行禮。臣以為孟春既祈穀矣,苟自二月至四月,雨暘時 若,則大雩 之祭,可遣官攝行。如雨澤愆期,則陛下 躬行禱祝。」乃建崇雩壇於圜丘 壇外泰元門 之東,為制一成,歲旱則禱,奉太祖 配。 文 號 衙 文 號 礼 文 礼 礼 地 文 名 作 法 地 衣 礼 號 號 礼 名 地 文 礼 名 礼 礼 衙 衙 文 礼 地 文 名 號 葬 葬 名 號 节 葬 礼 节 主 名 文 名 礼 亲 礼 礼 礼 名 葬 礼 礼 礼 建 礼 名 作 作 文 作 名 礼 节 礼 主 地 號 6 / 9 https://taolang.club/doc/326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7. 34 35 36 37 38 39 十二年,夏言 等言:「古者大雩 之祀,命樂正樂正 習盛樂、舞皇舞。蓋假聲容之和,以宣陰陽之氣。請 於三獻禮成之後,九奏樂止之時,樂奏雲門之舞 。仍命儒臣括雲漢 詩詞,制雲門 一曲,使文武舞 士 竝舞而合歌之。蓋雲門者,帝堯之樂,周官 以祀天神,取雲出天氣,雨出地氣也。且請增鼓吹 數番, 教舞童百人,青衣執羽,繞壇歌雲門之曲 而舞,曲凡九成。」因上其儀,視祈穀禮。又言:「大雩 乃 祀天禱雨之祭,凡遇亢旱,則禮部 於春末請行之。」帝從其議。十七年躬禱於壇,青服,用一牛,熟 薦。 大饗禮 明初 無明堂 之制。嘉靖十七年[1538]六月,致仕 揚州府 同知同知 豐坊 上疏言:「孝莫大於嚴父,嚴 父莫大於配天。請復古禮 ,建明堂 。加尊皇考 獻皇帝 廟號 稱宗,以配上帝。」下禮部 會 議。尚書尚書 嚴嵩 等言: 昔羲、農肇祀 上帝,或為明堂 。嗣是夏后氏世室 ,殷人重屋,周人作明堂 之制,視夏、殷 加詳焉。蓋聖王事天,如子事父,體尊而情親。故制為一歲享祀之禮,冬至 圜丘 ,孟春祈 穀,孟夏 雩壇,季秋 明堂 ,皆所以尊之也。明堂 帝而享之,又以親之也。今日創制,古法 難尋,要在師先王之意。明堂 圜丘 ,皆所以事天,今大祀 殿在圜丘 之北,禁城東南,正應 古之方位。明堂 秋享,即以大祀 殿行之為當。 至配侑之禮,昔周公 宗祀 文王 於明堂 ,詩傳以為物成形於帝,猶人成形於父。故季秋 祀 帝明堂 ,而以父配之,取其成物之時也。漢孝武明堂 之享,以景帝 配,孝章以光武 配,唐 中宗 以高宗 配,明皇以睿宗 配,代宗 以肅宗 配,宋真宗 以太宗 配,仁宗 以真 宗 配,英宗 以仁宗 配,皆世以遞配,此主於親親也。宋錢公輔 曰:「郊之祭,以始封之 祖,有聖人之功者配焉。明堂 之祭,以繼體之君,有聖人之德者配焉。」當時司馬光、孫抃 諸 臣執辯於朝,程、朱大賢倡議於下,此主於祖宗 之功德也。今復古明堂 大享之制,其所當配之 帝,亦惟二說而已。若以功德論,則太宗 再造家邦,功符太祖 ,當配以太宗 。若以親親論, 則獻皇帝 ,陛下 之所自出,陛下 之功德,即皇考 之功德,當配以獻皇帝 。至稱宗之說, 則臣等不敢妄議。 帝降旨:「明堂 秋報大禮,於奉天殿行,其配帝務求畫一之說。皇考 稱宗,何為不可?再會議以 聞。」 於是戶部左侍郎戶部左侍郎 唐胄 抗疏言: 名 礼 文 作 作 作 艺 作 礼 作 礼 衙 名 礼 仕 地 文 名 地 礼 礼 主 礼 衙 文 名 名 礼 礼 礼 节 地 节 节 礼 礼 礼 地 葬 地 礼 葬 主 礼 主 礼 节 礼 礼 號 號 號 號 號 號 號 主 號 號 號 號 號 名 礼 名 亲 礼 號 號 號 主 主 主 礼 主 礼 礼 文 名 7 / 9 https://taolang.club/doc/326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8. 40 41 42 43 44 45 三代之禮,莫備於周。孝經 曰:「郊祀后稷 以配天,宗祀 文王 於明堂 以配上帝。」又曰: 「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 其人也。」說者謂周公 有聖人之德,制作禮樂 ,而文王 適其父, 故引以證聖人之孝,答曾子問 而已。非謂有天下者,皆必以父配天,然後為孝。不然,周公輔 成 王 踐阼,其禮蓋為成王 而制,於周公 為嚴父,於成王 則為嚴祖 矣。然周公 歸政之後,未 聞成王 以嚴父之故,廢文王 配天之祭,而移於武王 也。後世祀明堂 者,皆配以父,此乃誤孝 經 之義,而違先王之禮。昔有問於朱熹 曰:「周公 之後,當以文王 配耶,當以時王之父配 耶?」熹曰:「只當以文王 為配。」又曰:「繼周者如何?」熹曰:「只以有功之祖配,後來第 為嚴父說所惑亂耳。」由此觀之,明堂 之配,不專於父明矣。 今禮臣不能辨嚴父之非,不舉文、武、成、康之盛,而乃濫引漢、唐、宋不足法之事為言,謂之何 哉!雖然,豐坊 明堂 之議,雖未可從,而明堂 之禮,則不可廢。今南、北兩郊皆主尊尊,必季 秋 一大享帝,而親親之義始備。自三代以來,郊與明堂 各立所配之帝。太祖 、太宗 功德竝 盛,比之於周,太祖 則后稷 也,太宗 則文王 也。今兩郊及祈穀,皆奉配太祖 ,而太宗 獨 未有配,甚為缺典。故今奉天殿大享之祭,必奉配太宗 ,而後我朝之典禮始備。 帝怒,下胄詔獄。嵩乃再會廷臣 ,先議配帝之禮,言:「考季秋 成物之指,嚴父配天之文,宜奉獻 皇帝 配帝侑食。」因請奉文皇帝 配祀於孟春祈穀。帝從獻皇配帝之請,而却文皇議不行。 已,復以稱宗之禮,集文武大臣於東閣議,言:「禮 稱:『祖有功,宗有德。』釋者曰:『祖,始 也。宗,尊也。』漢書注 曰:『祖之稱始,始受命也。宗之稱尊,有德可尊也。』孝經 曰:『宗 祀 文王 於明堂 ,以配上帝。』王肅注曰:『周公 於文王 ,尊而祀之也。』此宗尊之說也。古 者,天子七廟 。劉歆 曰:『七者正法,苟有功德則宗之,不可預為設數。宗不在數中,宗變也。 』朱熹 亦以歆之說為然。陳氏 禮書 曰:『父昭子穆,而有常數者,禮也。祖功宗德,而無定法 者,義也。』此宗無數之說,禮以義起者。今援據古義,推緣人情,皇考 至德昭聞,密佑 穹旻,宗 以其德可。聖子神孫,傳授無疆,皆皇考 一人所衍布,宗以其世亦可。宜加宗皇考 ,配帝明堂 , 永為有德不遷之廟。」 帝以疏不言祔廟,留中不下。乃設為臣下奏對 之詞,作明堂或問 ,以示輔臣。大略言:「文皇遠 祖,不應嚴父之義,宜以父配。稱宗雖無定說,尊親崇上,義所當行。既稱宗,則當祔廟,豈有太廟中 四親不具之禮?」帝既排正議,崇私親,心念太宗 永無配享,無以謝廷臣 ,乃定獻皇配帝稱宗,而 改稱太宗 號曰成祖 。時未建明堂 ,迫季秋 ,遂大享上帝 於玄極寶殿,奉睿宗 獻皇帝 配。殿 在宮右乾隅,舊名欽安殿。禮成,禮部 請帝陞殿,百官表 賀,如郊祀慶成儀。帝以大享初舉,命賜 宴羣臣於謹身殿。已而以足疾不御殿,命羣臣勿行賀禮。禮官禮官 以表聞,竝罷宴,令光祿寺 分給。 二十一年敕諭禮部 :「季秋 大享明堂 ,成周禮 典,與郊祀竝行。曩以享地未定,特祭於玄極寶 殿,朕誠未盡。南郊舊殿,原為大祀 所,昨歲已令有司撤之。朕自作制象,立為殿,恭薦名曰泰享, 用昭寅奉上帝之意。」乃定歲以秋季大享上帝 ,奉皇考 睿宗 配享。行禮如南郊,陳設如祈穀。明 年,禮部尚書禮部尚書 費寀 以大享殿工將竣,請帝定殿門名,門曰大享,殿曰皇乾。及殿成,而大享仍於玄 極寶殿,遣官行禮以為常。 隆慶元年[1567],禮臣言:「我朝大享之禮,自皇考 舉行,追崇睿宗 ,以昭嚴父配天之孝。自皇上視 之,則睿宗 為皇祖,非周人宗祀 文王 於明堂 之義。」於是帝從其請,罷大享禮,命玄極寶殿仍改 欽安殿。 令節拜天 作 名 礼 主 礼 主 主 词 主 作 名 主 主 主 主 號 主 主 主 主 礼 作 名 主 主 主 礼 名 礼 礼 节 礼 號 號 號 名 號 主 號 號 號 名 节 主 號 作 作 作 礼 主 礼 主 主 礼 名 名 名 作 礼 名 礼 礼 礼 礼 作 號 名 號 號 礼 节 词 號 主 衙 作 文 衙 衙 节 礼 作 葬 词 礼 號 文 名 礼 號 號 礼 主 礼 8 / 9 https://taolang.club/doc/326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9.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047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三 禮一 吉禮一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五 禮三→目錄 46 嘉靖初,沿先朝舊儀,每日宮中行拜天禮。後以為凟,罷之。遇正旦、冬至 、聖誕節,於奉天殿丹陛 上行禮。既定郊祀,遂罷冬至 之禮。惟正 旦、聖誕節行禮於玄極寶殿。隆慶元年[1567]正旦,命宮中 拜天,不用在外執事,祭品亦不取供於太常太常 。 节 节 名 文 9 / 9 https://taolang.club/doc/3266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