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6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文档信息
 周書
 39 / 50
 38 段 5487 字
 356 种 565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列傳第三十一 周書 39 卷三十九
[唐]令狐德棻 等
←38 卷三十八 列傳第三十 40 卷四十 列傳第三十二→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周書 / 39 卷三十九 列傳第三十一
本篇关键词
纪年 正光五年[524] 1 大統八年[542] 1 保定元年[561] 1 大統四年[538] 1 孝昌三年[527] 1
建德元年[572] 1 普泰二年 1 大統十四年[548] 1
地点 京兆 5 魯山 5 隴右 4
人物 太祖 11 子直 9 慶之 8 元定 5 世宗 4
文官 儀同三司 10 下大夫 8 開府儀同三司 6 中大夫 6 上士 5 州刺史 5 總管府長史 5
武官 大都督 7 車騎大將軍 6 車騎將軍 4 驃騎大將軍 4 帥都督 4
其他 行臺 6 陳文帝 4 陳宣帝 4
目錄
0
1
2
3
4
5
卷三十九 列傳 第三十一
韋瑱 梁昕 皇甫璠 辛慶之 族子 昂 王子直 杜杲
韋瑱 字世珍,京兆 杜陵 人也。世為三輔著姓。曾祖 惠度,姚泓 尚書郎尚書郎 。隨劉義真過江,仕宋
為鎮西 府司馬府司馬 、順陽太守順陽太守 ,行南雍州 事。後於襄陽 歸魏,拜中書侍郎中書侍郎 ,贈安西將軍安西將軍 、洛州洛州
刺史刺史 。祖千雄,略陽郡守略陽郡守 。父英,代郡守代郡守 ,贈兗州刺史兗州刺史 。
瑱幼聰敏,有夙成 之量,閭里咸敬異之。篤志好學,兼善騎射。魏孝昌三年[527],起家太尉太尉 府法曹府法曹
參軍參軍 。稍遷直後,除明威將軍明威將軍 、雍州 治中,假鎮遠將軍鎮遠將軍 、防城 州將。累遷諫議大夫諫議大夫 、冠軍將冠軍將
軍軍 。
太祖 為丞相丞相 ,加前將軍前將軍 、太中大夫太中大夫 ,封長安縣男 ,食邑三百戶。轉行臺左丞行臺左丞 ,加撫軍將撫軍將
軍軍 、銀青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 ,遷使持節、都督南郢州諸軍事都督南郢州諸軍事 、南郢州刺史南郢州刺史 。復入為行臺左丞行臺左丞 。瑱明察有
幹局,再居左轄左轄 ,時論榮之。從復弘農 ,戰沙苑 ,加衛大將軍衛大將軍 、左光祿大夫左光祿大夫 。又從戰河橋 ,
進爵為子,增邑二百戶。大統八年[542],齊神武侵汾、絳,瑱從太祖 禦之。軍還,令瑱以本官鎮蒲津
關 ,帶中潬城主 。尋除蒲州 總管府長史總管府長史 。頃之,徵拜鴻臚卿鴻臚卿 。以望族 ,兼領鄉兵 ,加帥都帥都
督督 。遷大都督大都督 、通直散騎常侍通直散騎常侍 ,行京兆郡 事,進車騎大將軍車騎大將軍 、儀同三司儀同三司 、散騎常侍散騎常侍 。
作
名 名 名 名 亲 名 名
名 地 名 亲 名 文
地 文 文 地 地 文 武
文 文 文 文
名 武
武 武 地 武 地 文
武
主 文 武 文 主 文
武 文 武 文 文
文 地 地 武 文 地
主
地 营 地 文 文 礼 军
武 武 文 地 武 文 文
1 / 6
https://taolang.club/doc/1385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魏恭帝 二年,賜姓 宇文氏 。三年,除瓜州諸軍事州諸軍事 、瓜州刺史瓜州刺史 。州通西域 ,蕃夷往來,前後刺刺
史史 ,多受賂遺。胡寇犯邊,又莫能禦。瑱雅性清儉,兼有武略。蕃夷贈遺,一無所受。胡人畏威,不敢
為寇。公私安靜,夷夏懷之。
孝閔帝 踐阼,進爵平齊縣伯 ,增邑五百戶。秩滿還京,吏民戀慕,老幼追送,留連十數日,方得出
境。世宗 嘉之,進授侍中侍中 、驃騎大將軍驃騎大將軍 、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 。武成三年[786],卒,時年六十一。贈岐
宜二州刺史州刺史 。諡曰惠 。天和二年[567],又追封 為公,增邑通前三千戶。仍詔其子峻襲。
峻後位至車騎大將軍車騎大將軍 、儀同三司儀同三司 。峻弟師,起家中外府記室,歷兵部 小府下大夫下大夫 。建德末,蒲州
總管府 中郎中郎 ,行河東郡 事。
梁昕 字元明 ,安定烏氏 人也。世為關中 著姓。其先因官,徙居京兆 之盩厔 焉。祖重耳,漳縣縣
令令 。父勸儒,州主薄州主薄 、冠軍將軍冠軍將軍 、中散大夫中散大夫 ,贈涇州刺史涇州刺史 。
昕少溫恭,見稱州里。正光五年[524],秦隴搆亂,蕭寶夤 為大都督大都督 ,統兵出討,以昕為行臺 參軍。
孝昌初,拜盪寇將軍盪寇將軍 ,稍遷驤威將軍驤威將軍 、給事中給事中 。仍從寶夤 征万俟醜奴 。相持二年,前後數十
戰,以功進征西將軍征西將軍 。爾朱天光 入關,復引為外兵參軍外兵參軍 。從天光 征討,拜右將軍 、太中大太中大
夫夫 。
太祖 迎魏孝武,軍次雍州 。昕以三輔望族 上謁。太祖 見昕容貌瑰偉,深賞異之。即授右府 長流
參軍。大統初,加鎮南將軍鎮南將軍 、金紫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 ,轉丞相府 戶曹參軍戶曹參軍 。從復弘農 ,戰沙苑 ,皆有
功。除車騎將軍車騎將軍 、丞相府主簿丞相府主簿 。出為洛安郡守郡守 ,徵拜大將軍大將軍 行臺 兵部郎中兵部郎中 ,加帥都督帥都督 。十
二年,除河南郡守河南郡守 ,鎮大塢。尋又移鎮閻韓。式遏邊壘,甚著誠信。遷東荊州刺史東荊州刺史 。昕撫以仁惠,
蠻夷悅之,流民歸附者,相繼而至。封安定縣子 ,邑三百戶。累遷大都督大都督 、車騎大將軍車騎大將軍 、散騎常散騎常
侍侍 、儀同三司儀同三司 。
孝閔帝 踐阼,進位驃騎大將軍驃騎大將軍 、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 。世宗 初,進爵胡城縣伯 ,邑五百戶。三年,
除九曲城主 。保定元年[561],遷中州刺史中州刺史 ,增邑八百戶,轉邵州刺史邵州刺史 。二年,以母喪去職。尋起
復 本任。天和初,徵拜工部 中大夫中大夫 。出為陝州 總管府長史總管府長史 。昕性溫裕 ,有幹能。歷官內外,
咸著聲稱。尋卒於位。贈大將軍大將軍 ,諡曰貞 。
昕弟榮,歷位匠師匠師 下大夫下大夫 ,中外府中郎中郎 ,蕃部、郡伯 、司倉司倉 、計部下大夫下大夫 ,開府儀同三開府儀同三
司司 ,朝那縣伯 ,贈涇寧豳三州刺史州刺史 ,諡曰靜 。
皇甫璠 字景瑜 ,安定三水人也。世為西州著姓,後徙居京兆 焉。父和,本州治中。大統末,追
贈 散騎常侍散騎常侍 、儀同三司儀同三司 、涇州刺史涇州刺史 。
璠少忠謹,有幹略。永安中,辟州都督州都督 。太祖 為牧,補主薄。以勤事被知,每蒙褒賞。大統四
年[538],引為丞相丞相 府行參軍府行參軍 。尋轉田曹參軍田曹參軍 、東閤祭酒閤祭酒 ,加散騎侍郎散騎侍郎 。稍遷兼太常少卿太常少卿 、都都
水使者水使者 ,歷蕃部、兵部 、虞部 、民部 、吏部 等諸曹郎中郎中 。六官六官 建,拜計部下大夫下大夫 。
孝閔帝 踐阼,轉守廟下大夫下大夫 。以選為東道大使,撫巡州防。尋加車騎大將軍車騎大將軍 、儀同三司儀同三司 ,封長樂
縣子 ,邑五百戶。出為玉壁總管府長史總管府長史 。保定中,遷鴻州刺史州刺史 ,入為小納言。俄除隴右 總管府司總管府司
馬馬 ,轉陝州 總管府長史總管府長史 。徵拜蕃部中大夫蕃部中大夫 ,進驃騎大將軍驃騎大將軍 、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 。復出為隴右 總總
管府長史管府長史 。璠性平和,小心奉法,安分守 志,恆以清白自處。當時號為善人。
建德元年[572],除民部 中大夫中大夫 。三年,授隨州刺史隨州刺史 。政存簡惠,百姓安之。其年,增邑并前二千
戶。六年,卒於位。贈交渭二州刺史州刺史 。諡曰恭 。子諒,少知名。大象中,位至吏部下大夫吏部下大夫 。
號 礼 名 文 文 地
文
號 主
主 文 武 文
文 號 仕
武 文 衙 文
地 文 地
名 名 政 地 地 地
文 文 武 文 文
名 武 衙
武 武 文 名 名
武 名 武 名 营
文
主 地 礼 主 衙
武 文 衙 武 地 地
武 文 武 武 衙 文 武
文 文
主 武 武
文 文
號 武 文 主 主
主 文 文
仕 衙 文 地 文 名
武 號
文 文 文 主 文 文
文 主 文 號
名 名 地
仕 文 文 文
武 主
文 武 武 文 文 文
文 衙 衙 衙 衙 文 文 文
號 文 武 文
主 文 文 地
文 地 文 文 武 文 地
文 营
衙 文 文
文 號 文
2 / 6
https://taolang.club/doc/1385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辛慶之 字慶之 ,隴西 狄道 人也。世為隴右 著姓。父顯崇,馮翊郡守馮翊郡守 ,贈雍州刺史雍州刺史 。
慶之 少以文學徵詣洛陽 ,對策第一,除祕書郎祕書郎 。屬爾朱氏 作亂,魏孝莊帝 令司空司空 楊津 為北
道行臺 ,節度節度 山東諸軍以討之。津啟慶之 為行臺左丞行臺左丞 ,典參謀參謀 議。至鄴,聞孝莊帝 暴崩 ,
遂出兗、冀間,謀結義徒,以赴國難。尋而節閔帝 立,乃還洛陽 。普泰二年,遷平北將軍平北將軍 、太中太中
大夫大夫 。及賀拔岳 為行臺 ,復啟慶之 為行臺 吏部郎中吏部郎中 、開府 掾。尋除雍州別駕雍州別駕 。
大統初,加車騎將軍車騎將軍 ,俄遷衛大將軍衛大將軍 、左光祿大夫左光祿大夫 。後太祖 東討,為行臺左丞行臺左丞 。時初復河東,
以本官兼鹽池 都將都將 。四年,東魏 攻正平郡 ,陷之,遂欲經略鹽池 ,慶之 守禦 有備,乃引軍
退。河橋之役 ,大軍不利,河北守令棄城走,慶之 獨因鹽池 ,抗拒彊敵。時論稱其仁勇。六年,
行河東郡 事。九年,入為丞相府 右長史右長史 ,兼給事黃門侍郎給事黃門侍郎 ,除度支尚書度支尚書 。復行河東郡 事。
遷通直散騎常侍通直散騎常侍 、南荊州刺史南荊州刺史 ,加儀同三司儀同三司 。
慶之 位遇雖隆,而率性儉素,車馬衣服,亦不尚華侈。志量淹和,有儒者風度。特為當時所重。又以
其經明行修,令與盧誕 等教授諸王。魏廢帝 二年,拜祕書監祕書監 。尋卒於位。子加陵,主寢上士上士 。慶
之 族子 昂。
昂字進君。年數歲,便有成人志行。有善相人者,謂其父仲略曰:「公家雖世載冠冕,然名德富貴,莫
有及此兒者。」仲略亦重昂志氣,深以為然。年十八,侯景 辟為行臺郎中行臺郎中 ,加鎮遠將軍鎮遠將軍 。景後來
附,昂遂入朝。除丞相丞相 府行參軍府行參軍 。大統十四年[548],追論歸朝之勳,封襄城縣男 ,邑二百戶,轉丞
相府 田曹參軍田曹參軍 。
及尉遲迥 伐蜀,昂召募從軍。蜀平,以功授輔國將軍輔國將軍 ,魏都督都督 。迥仍表昂為龍州 長史長史 ,領龍
安 郡事。州帶山谷,舊俗生梗。昂威惠洽著,吏民畏而愛之。成都 一方之會,風俗舛雜。迥以昂達
於從政,復表昂行成都令成都令 。昂到縣,即與諸生祭文翁學堂,因共歡宴。謂諸生曰:「子孝臣忠,師嚴
友信,立身之要,如斯而已。若不事斯語,何以成名。各宜自勉,克成令譽。」昂言切理至,諸生等並
深感悟,歸而告其父老曰:「辛君教誡如此,不可違之。」於是井邑 肅然,咸從其化。遷梓潼郡梓潼郡
守守 ,進位帥都督帥都督 ,加通直散騎常侍通直散騎常侍 。六官六官 建,入為司隸 上士上士 ,襲爵 繁昌縣公 。
世宗 初,授天官府 上士上士 ,加大都督大都督 。武成二年[560],授小職方下大夫下大夫 ,治小兵部小兵部 。保定二
年[562],進車騎大將軍車騎大將軍 、儀同三司儀同三司 ,轉小吏部 。四年,大軍東討,昂與大將軍大將軍 權景宣 下豫
州 ,以功賞布帛二百匹。
時益州 殷阜,軍國所資。經塗艱險,每苦劫盜。詔昂使於梁、益,軍民之務,皆委決焉。昂撫導荒
梗,安置城鎮,數年之中,頗得寧靜 。天和初,陸騰 討信州 群蠻,歷時未克。高祖 詔昂便於通、
渠等諸州運糧饋之。時臨、信、楚、合等諸州民庶,亦多從逆。昂諭以禍福,赴者如歸。乃令老弱負
糧,壯夫拒戰,咸願為用,莫有怨者。使還,屬巴州 萬榮 郡民反叛,攻圍 郡城,遏絕山路。昂謂
其同侶曰:「凶奴狂悖,一至於此 !若待上聞,或淹旬月,孤城無援,必淪寇黨。欲救近溺,寧暇遠
求越人。苟利百姓,專之可也。」於是遂募開、通二州,得三千人,倍道兼行,出其不意 。又令其眾
皆作中國歌,直趣賊壘。賊既不以為虞,謂有大軍赴救,於是望風瓦解,郡境獲寧。朝廷嘉其權以濟
事,詔梁州 總管總管 、杞國公 亮即於軍中賞昂奴婢二十口、繒綵四百匹。亮又以昂威信布於宕渠 ,遂
表為渠州刺史渠州刺史 。俄轉通州刺史通州刺史 。昂推誠布信,甚得夷獠歡心。秩滿還京,首領皆隨昂詣闕朝覲 。
以昂化洽夷華,進位驃騎大將軍驃騎大將軍 、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 。
時晉公 護執政,昂稍被護親待,高祖 以是頗銜之。及護誅,加之捶楚,因此遂卒。
名 名 地 地 地 文 文
名 地 文 名 號 文 名
衙 武 名 文 武 號 葬
主 地 武
文 名 衙 名 衙 文 衙 文
武 武 文 主 文
地 武 政 地 地 名 军
事 名 地
地 衙 文 文 文 地
文 文 文
名
名 號 文 文
名 亲
名 文 武
文 武 主
衙 武
名 武 武 地 文
名 地
文
地
文 武 文 文 地 文 仕 主
主 衙 文 武 文 武
武 文 衙 武 名
地
地
地 名 地 號
地 名 军
词
词
地 武 主 地
文 文 礼
武 文
主 號
3 / 6
https://taolang.club/doc/1385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昂族人 仲景 ,好學,有雅量。其高祖 欽,後趙 吏部尚書吏部尚書 、雍州刺史雍州刺史 ,子孫因家焉。父歡,魏隴隴
州刺史州刺史 、宋陽公。仲景 年十八,舉文學,對策高第。拜司空司空 府主簿主簿 ,遷員外散騎侍郎員外散騎侍郎 。建德中,
位至內史內史 下大夫下大夫 、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 。卒於官。子衡。
王子直 字孝正,京兆 杜陵 人也。世為郡右族 。父琳,州主簿州主簿 、東雍州長史雍州長史 。
子直 性節儉,有幹能。魏正光中,州辟主簿主簿 ,起家奉朝請奉朝請 。除太尉太尉 府水曹行參軍曹行參軍 ,加明威將明威將
軍軍 。時梁人圍壽春 ,臨淮王 元彧 率軍赴援,子直 以本官參彧軍事。與梁人戰,斬其軍主夏侯
景 超,梁人乃退。淮南 民庶因兵寇之後,猶聚為盜。彧令子直 招撫之,旬日之間,咸來復業,
自合肥 以北,安堵如舊。永安初,拜員外散騎常侍員外散騎常侍 、鴻臚少卿鴻臚少卿 。普泰初,進後軍將軍後軍將軍 、太中大太中大
夫夫 。賀拔岳 入關,以子直 為開府 主簿主簿 ,遷行臺郎中行臺郎中 。魏孝武西遷 ,封山北縣男 ,邑二百
戶。
大統初,漢熾屠各阻兵於南山,與隴東屠各共為脣齒。太祖 令子直 率涇州 步騎五千討破之,南山
平。太祖 嘉之,賜書勞問。除尚書左尚書左 外兵郎中郎中 。三年,進車騎將軍車騎將軍 ,兼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四年,從太
祖 解洛陽 圍,經河橋 戰,兼尚書左丞尚書左丞 ,出為秦州 總管府司馬總管府司馬 。時涼州刺史涼州刺史 宇文仲 和據州
逆命,子直 從隴 右大都督大都督 獨孤信 討平之。復入為大行臺郎中行臺郎中 ,兼丞相府 記室。吐谷渾 寇西
平,以子直 兼尚書尚書 兵部郎中兵部郎中 ,出隴右 經略之,大破渾眾於長寧川 ,渾賊遁走。十五年,進車騎車騎
將軍將軍 、左光祿大夫左光祿大夫 ,除太子中庶子太子中庶子 ,領齊王 友。尋行馮翊郡 事。十六年,魏齊王 廓出牧秦
隴,復以子直 為秦州別駕秦州別駕 ,仍領王友。隨、陸初平,授安州 長史長史 ,領別駕別駕 ,加帥都督帥都督 。轉并
州 長史長史 。
魏廢帝 元年,拜使持節、大都督大都督 ,行瓜州 事。子直 性清靜,務以德政化民,西土悅附。魏恭
帝 初,徵拜黃門侍郎黃門侍郎 。卒於位。子宣禮,柱國府參軍事柱國府參軍事 。
杜杲 字子暉,京兆 杜陵 人也。祖建,魏輔國將軍輔國將軍 ,贈豫州刺史豫州刺史 。父皎,儀同三司儀同三司 、武都郡武都郡
守守 。
杲學涉經史,有當世幹略。其族父瓚,清貞有識鑒,深器重之。常曰:「吾家千里駒 也。」瓚時仕魏
為黃門侍郎黃門侍郎 ,兼度支尚書度支尚書 、衛大將軍衛大將軍 、西道行臺 ,尚孝武妹新豐公主 ,因薦之於朝廷。永熙
三年[534],起家奉朝請奉朝請 ,累遷輔國將軍輔國將軍 、成州 長史長史 、漢陽郡守漢陽郡守 。世宗 初,轉脩城郡守郡守 。屬鳳
州 人仇周貢等搆亂,攻逼脩城,杲信洽於民,部內遂無叛者。尋而開府 趙昶 諸軍進討,杲率郡兵
與昶合勢,遂破平之。入為司會司會 上士上士 。
初,陳文帝 弟安成王 頊為質於梁,及江陵 平,頊隨例遷長安。陳人請之,太祖 許而未遣。至是,
帝欲歸之,命杲使焉。陳文帝 大悅,即遣使報聘,并賂黔中 數州之地。仍請畫野分疆,永敦鄰好。
以杲奉使稱旨,進授都督都督 ,治小御伯,更往分界焉。陳人於是以魯山 歸我。帝乃拜頊柱國大將柱國大將
軍軍 ,詔杲送之還國。陳文帝 謂杲曰:「家弟今蒙禮遣,實是周朝 之惠。然不還彼魯山 ,亦恐未能
及此。」杲答曰:「安成之在關中 ,乃咸陽 一布衣耳。然是陳之介弟,其價豈止一城。本朝親睦九
族,恕己及物,上遵太祖 遺旨,下思繼好之義。所以發德音 者,蓋為此也。若知止侔魯山 ,固當
不貪一鎮。況魯山 梁之舊地,梁即本朝蕃臣,若以始末言之,魯山 自合歸國。云以尋常之土,易己
骨肉之親,使臣猶謂不可,何以聞諸朝廷。」陳文帝 慚恧久之,乃曰:「前言戲之耳。」自是接遇有
加常禮。及杲還,命引升殿,親降御座,執手以別。朝廷嘉之,授大都督大都督 、小載師小載師 下大夫下大夫 ,治小
納言,復聘 於陳。中山公 訓為蒲州總管州總管 ,以杲為府司馬府司馬 、州治中,兼知州知州 府事。加使持節、車車
騎大將軍騎大將軍 、儀同三司儀同三司 。
亲 名 號 政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地 名 礼 文 文
名 文 文 武 武
武 地 主 名 名
名 地 名
地 文 文 武
文 名 名 衙 文 文 事 主
主 名 地
主 文 文 武 文
主 地 地 文 地 文 文 名
名 名 武 名 文 衙 政
名 文 文 地 地
武 文 文 主 地 主
名 文 地 文 文 武
地 文
號 武 地 名
號 文 武
名 地 名 武 文 文
文
词
文 文 武 衙 主
文 武 地 文 文 主 武
地 衙 名
文 文
號 主 地 主
號 地
武 地
武 號 政 地
地 地
主 法 地
地 地
號
武 文 文
名 主 文 文 文
武 文
4 / 6
https://taolang.club/doc/1385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38 卷三十八 列傳第三十 40 卷四十 列傳第三十二→目錄
35
36
37
及華皎來附,詔令衛公 直督元定 等援之。與陳人交戰,我師不利,元定 等並沒。自是,連兵不息,
東南騷動。高祖 患之,乃授杲御正中大夫中大夫 ,使於陳,論保境息民之意。陳宣帝 遣其黃門侍郎黃門侍郎 徐陵謂
杲曰:「兩國通好,本欲救患分災,彼朝受我叛人,何也?」杲答曰:「陳主昔在本朝,非慕義而至,上
授以柱國柱國 ,位極人臣 ,子女玉帛,備禮將送,遂主社稷 ,孰謂非恩。郝烈之徒,邊民狂狡,曾未報
德,而先納之。今受華氏,正是相報。過自彼始,豈在本朝。」陵曰:「彼納華皎,志圖吞噬。此受郝
烈,容之而已。且華皎方州 列將,竊邑叛亡。郝烈一百許戶,脫身逃竄。大小有異,豈得同年而語
乎?」杲曰:「大小雖殊,受降一也。若論先後,本朝無失。」陵曰:「周朝 送主上還國,既以為
恩;衛公 共元定 渡江,敦云非怨。計恩之與怨,亦足相埒。」杲曰:「元定 等兵敗身囚,其怨已
滅。陳主負扆馮玉 ,其恩猶在。且怨繇彼國,恩起本朝,以怨酬恩,未之聞也。」陵乃笑而不答。杲因
謂之曰:「今三方鼎立,各圖進取,苟有釁隙,實啟敵心。本朝與陳,日敦鄰睦,輶軒往返,積有歲年。
比為疆埸之事,遂為仇敵,構怨連兵,略無寧歲,鷸蚌狗兔,勢不俱全。若使齊寇乘之,則彼此危矣。孰
與心忿悔禍,遷慮改圖,陳國息爭桑之心,本朝弘灌瓜之義,張旃 拭玉,脩好如初,共為掎角,以取齊
氏。非唯兩主之慶,實亦兆庶賴之。」陵具以聞,陳宣帝 許之。遂遣使來聘 。
武帝 建德初,為司城中大夫中大夫 ,使於陳。陳宣帝 謂杲曰:「長湖公軍人等雖築館處之,然恐不能無
北風之戀。王褒 、庾信 之徒既羈旅關中 ,亦當有南枝之思耳。」杲揣陳宣意,欲以元定 軍將軍將 士
易王褒 等。乃答之曰:「長湖總戎總戎 失律,臨難苟免,既不死節,安用以為。且猶牛之一毛,何能損
益。本朝之議,初未及此。」陳宣帝 乃止,杲還至石頭,又遣謂之曰:「若欲合從,共圖齊氏,能以
樊、鄧見與,方可表信。」杲答曰:「合從圖齊,豈唯弊邑之利。必須城鎮 ,宜待之於齊。先索漢
南,使者不敢聞命。」還,除司倉司倉 中大夫中大夫 。
後四年,遷溫州刺史溫州刺史 ,賜爵義興縣伯 。大象元年[579],徵拜御正中大夫中大夫 ,復使於陳。二年,除申州州
刺史刺史 ,加開府儀同大將軍開府儀同大將軍 ,進爵為侯,邑一千三百戶。除同州 司會司會 。隋開皇元年[581],以杲為同
州總監 ,進爵為公。俄遷工部尚書工部尚書 。二年,除西南道行臺兵部尚書行臺兵部尚書 。尋以疾卒。子運,大象末,
宣納上士上士 。杲兄長 暉,位至儀同三司儀同三司 。
史臣曰:韋、辛、皇甫之徒,並關右之舊族也。或紆組登朝,獲當官之譽;或張旃 出境,有專對之
才。既茂國 猷,克隆家業。美矣夫!
主 名 名
號 文 號 文
武 词 礼
地
政
主 名 名
名
名
號 礼
號 文 號
名 名 地 名 武
名 武
號
地
文 文
文 主 文
文 武 地 文
衙 文 文
文 亲 文
名
地
5 / 6
https://taolang.club/doc/1385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
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6 / 6
https://taolang.club/doc/1385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helloiac
 
北齊書 22 卷二十二 列传第十四 李元忠 卢文伟 李义深
北齊書 22 卷二十二 列传第十四 李元忠 卢文伟 李义深北齊書 22 卷二十二 列传第十四 李元忠 卢文伟 李义深
北齊書 22 卷二十二 列传第十四 李元忠 卢文伟 李义深helloiac
 
新唐書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新唐書 005 卷五 本紀第五新唐書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新唐書 005 卷五 本紀第五helloiac
 
元史 032 卷三十二 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
元史 032 卷三十二 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元史 032 卷三十二 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
元史 032 卷三十二 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helloiac
 
新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八十八
新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八十八新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八十八
新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八十八helloiac
 
宋史 263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
宋史 263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宋史 263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
宋史 263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helloiac
 
元史 194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
元史 194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元史 194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
元史 194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helloiac
 
周書 25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七
周書 25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七周書 25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七
周書 25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七helloiac
 
周書 10 卷十 列傳第二
周書 10 卷十 列傳第二周書 10 卷十 列傳第二
周書 10 卷十 列傳第二helloiac
 
宋書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
宋書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宋書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
宋書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helloiac
 
元史 187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
元史 187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元史 187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
元史 187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helloiac
 
元史 042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
元史 042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元史 042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
元史 042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helloiac
 
後漢書 003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後漢書 003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後漢書 003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後漢書 003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helloiac
 
新唐書 144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
新唐書 144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新唐書 144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
新唐書 144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helloiac
 
北齊書 04 卷四 帝纪第四 文宣
北齊書 04 卷四 帝纪第四 文宣北齊書 04 卷四 帝纪第四 文宣
北齊書 04 卷四 帝纪第四 文宣helloiac
 
史記 095 列传第三十五 樊郦滕灌列传
史記 095 列传第三十五 樊郦滕灌列传史記 095 列传第三十五 樊郦滕灌列传
史記 095 列传第三十五 樊郦滕灌列传helloiac
 
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
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
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helloiac
 
新唐書 192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新唐書 192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新唐書 192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新唐書 192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helloiac
 
南史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南史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南史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南史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helloiac
 
元史 208 卷二百〇八 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
元史 208 卷二百〇八 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元史 208 卷二百〇八 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
元史 208 卷二百〇八 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helloiac
 

What's hot (20)

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北齊書 22 卷二十二 列传第十四 李元忠 卢文伟 李义深
北齊書 22 卷二十二 列传第十四 李元忠 卢文伟 李义深北齊書 22 卷二十二 列传第十四 李元忠 卢文伟 李义深
北齊書 22 卷二十二 列传第十四 李元忠 卢文伟 李义深
 
新唐書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新唐書 005 卷五 本紀第五新唐書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新唐書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元史 032 卷三十二 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
元史 032 卷三十二 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元史 032 卷三十二 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
元史 032 卷三十二 本紀第三十二 文宗一
 
新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八十八
新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八十八新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八十八
新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八十八
 
宋史 263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
宋史 263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宋史 263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
宋史 263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二
 
元史 194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
元史 194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元史 194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
元史 194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一 忠義二
 
周書 25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七
周書 25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七周書 25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七
周書 25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七
 
周書 10 卷十 列傳第二
周書 10 卷十 列傳第二周書 10 卷十 列傳第二
周書 10 卷十 列傳第二
 
宋書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
宋書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宋書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
宋書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
 
元史 187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
元史 187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元史 187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
元史 187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
 
元史 042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
元史 042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元史 042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
元史 042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
 
後漢書 003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後漢書 003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後漢書 003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後漢書 003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新唐書 144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
新唐書 144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新唐書 144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
新唐書 144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
 
北齊書 04 卷四 帝纪第四 文宣
北齊書 04 卷四 帝纪第四 文宣北齊書 04 卷四 帝纪第四 文宣
北齊書 04 卷四 帝纪第四 文宣
 
史記 095 列传第三十五 樊郦滕灌列传
史記 095 列传第三十五 樊郦滕灌列传史記 095 列传第三十五 樊郦滕灌列传
史記 095 列传第三十五 樊郦滕灌列传
 
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
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
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
 
新唐書 192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新唐書 192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新唐書 192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新唐書 192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南史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南史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南史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南史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元史 208 卷二百〇八 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
元史 208 卷二百〇八 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元史 208 卷二百〇八 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
元史 208 卷二百〇八 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
 

Similar to 周書 39 卷三十九 列傳第三十一

陳書 14 卷十四 列傳第八
陳書 14 卷十四 列傳第八陳書 14 卷十四 列傳第八
陳書 14 卷十四 列傳第八helloiac
 
舊唐書 061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舊唐書 061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舊唐書 061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舊唐書 061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helloiac
 
北齊書 15 卷十五 列传第七
北齊書 15 卷十五 列传第七北齊書 15 卷十五 列传第七
北齊書 15 卷十五 列传第七helloiac
 
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
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
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helloiac
 
舊唐書 087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舊唐書 087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舊唐書 087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舊唐書 087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helloiac
 
新唐書 095 卷八十九 列傳第十四
新唐書 095 卷八十九 列傳第十四新唐書 095 卷八十九 列傳第十四
新唐書 095 卷八十九 列傳第十四helloiac
 
南史 09 卷九 陳本紀上第九
南史 09 卷九 陳本紀上第九南史 09 卷九 陳本紀上第九
南史 09 卷九 陳本紀上第九helloiac
 
新五代史 05 卷五 唐本紀第五
新五代史 05 卷五 唐本紀第五新五代史 05 卷五 唐本紀第五
新五代史 05 卷五 唐本紀第五helloiac
 
隋書 61 卷六十一 列傳第二十六
隋書 61 卷六十一 列傳第二十六隋書 61 卷六十一 列傳第二十六
隋書 61 卷六十一 列傳第二十六helloiac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helloiac
 
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helloiac
 
漢書 095 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
漢書 095 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漢書 095 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
漢書 095 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helloiac
 
周書 08 卷八 帝紀第八 靜帝
周書 08 卷八 帝紀第八 靜帝周書 08 卷八 帝紀第八 靜帝
周書 08 卷八 帝紀第八 靜帝helloiac
 
北史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
北史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北史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
北史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helloiac
 
宋書 075 卷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宋書 075 卷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宋書 075 卷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宋書 075 卷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helloiac
 
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helloiac
 
南齊書 06 卷六 本紀第六 明帝
南齊書 06 卷六 本紀第六 明帝南齊書 06 卷六 本紀第六 明帝
南齊書 06 卷六 本紀第六 明帝helloiac
 
隋書 76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一 文學
隋書 76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一 文學隋書 76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一 文學
隋書 76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一 文學helloiac
 
宋書 087 卷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宋書 087 卷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宋書 087 卷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宋書 087 卷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helloiac
 
明史 129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
明史 129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明史 129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
明史 129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helloiac
 

Similar to 周書 39 卷三十九 列傳第三十一 (20)

陳書 14 卷十四 列傳第八
陳書 14 卷十四 列傳第八陳書 14 卷十四 列傳第八
陳書 14 卷十四 列傳第八
 
舊唐書 061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舊唐書 061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舊唐書 061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舊唐書 061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北齊書 15 卷十五 列传第七
北齊書 15 卷十五 列传第七北齊書 15 卷十五 列传第七
北齊書 15 卷十五 列传第七
 
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
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
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
 
舊唐書 087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舊唐書 087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舊唐書 087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舊唐書 087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新唐書 095 卷八十九 列傳第十四
新唐書 095 卷八十九 列傳第十四新唐書 095 卷八十九 列傳第十四
新唐書 095 卷八十九 列傳第十四
 
南史 09 卷九 陳本紀上第九
南史 09 卷九 陳本紀上第九南史 09 卷九 陳本紀上第九
南史 09 卷九 陳本紀上第九
 
新五代史 05 卷五 唐本紀第五
新五代史 05 卷五 唐本紀第五新五代史 05 卷五 唐本紀第五
新五代史 05 卷五 唐本紀第五
 
隋書 61 卷六十一 列傳第二十六
隋書 61 卷六十一 列傳第二十六隋書 61 卷六十一 列傳第二十六
隋書 61 卷六十一 列傳第二十六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
北齊書 07 卷七 帝纪第七 武成
 
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漢書 095 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
漢書 095 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漢書 095 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
漢書 095 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
 
周書 08 卷八 帝紀第八 靜帝
周書 08 卷八 帝紀第八 靜帝周書 08 卷八 帝紀第八 靜帝
周書 08 卷八 帝紀第八 靜帝
 
北史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
北史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北史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
北史 057 卷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
 
宋書 075 卷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宋書 075 卷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宋書 075 卷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宋書 075 卷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南齊書 06 卷六 本紀第六 明帝
南齊書 06 卷六 本紀第六 明帝南齊書 06 卷六 本紀第六 明帝
南齊書 06 卷六 本紀第六 明帝
 
隋書 76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一 文學
隋書 76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一 文學隋書 76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一 文學
隋書 76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一 文學
 
宋書 087 卷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宋書 087 卷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宋書 087 卷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宋書 087 卷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明史 129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
明史 129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明史 129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
明史 129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
 

More from helloiac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helloiac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helloiac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helloiac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helloiac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helloiac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helloiac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helloiac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helloiac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helloiac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helloiac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helloiac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helloiac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helloiac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helloiac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helloiac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helloiac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helloiac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helloiac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helloiac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helloiac
 

More from helloiac (20)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周書 39 卷三十九 列傳第三十一

  • 1. 文档信息  周書  39 / 50  38 段 5487 字  356 种 565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列傳第三十一 周書 39 卷三十九 [唐]令狐德棻 等 ←38 卷三十八 列傳第三十 40 卷四十 列傳第三十二→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周書 / 39 卷三十九 列傳第三十一 本篇关键词 纪年 正光五年[524] 1 大統八年[542] 1 保定元年[561] 1 大統四年[538] 1 孝昌三年[527] 1 建德元年[572] 1 普泰二年 1 大統十四年[548] 1 地点 京兆 5 魯山 5 隴右 4 人物 太祖 11 子直 9 慶之 8 元定 5 世宗 4 文官 儀同三司 10 下大夫 8 開府儀同三司 6 中大夫 6 上士 5 州刺史 5 總管府長史 5 武官 大都督 7 車騎大將軍 6 車騎將軍 4 驃騎大將軍 4 帥都督 4 其他 行臺 6 陳文帝 4 陳宣帝 4 目錄 0 1 2 3 4 5 卷三十九 列傳 第三十一 韋瑱 梁昕 皇甫璠 辛慶之 族子 昂 王子直 杜杲 韋瑱 字世珍,京兆 杜陵 人也。世為三輔著姓。曾祖 惠度,姚泓 尚書郎尚書郎 。隨劉義真過江,仕宋 為鎮西 府司馬府司馬 、順陽太守順陽太守 ,行南雍州 事。後於襄陽 歸魏,拜中書侍郎中書侍郎 ,贈安西將軍安西將軍 、洛州洛州 刺史刺史 。祖千雄,略陽郡守略陽郡守 。父英,代郡守代郡守 ,贈兗州刺史兗州刺史 。 瑱幼聰敏,有夙成 之量,閭里咸敬異之。篤志好學,兼善騎射。魏孝昌三年[527],起家太尉太尉 府法曹府法曹 參軍參軍 。稍遷直後,除明威將軍明威將軍 、雍州 治中,假鎮遠將軍鎮遠將軍 、防城 州將。累遷諫議大夫諫議大夫 、冠軍將冠軍將 軍軍 。 太祖 為丞相丞相 ,加前將軍前將軍 、太中大夫太中大夫 ,封長安縣男 ,食邑三百戶。轉行臺左丞行臺左丞 ,加撫軍將撫軍將 軍軍 、銀青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 ,遷使持節、都督南郢州諸軍事都督南郢州諸軍事 、南郢州刺史南郢州刺史 。復入為行臺左丞行臺左丞 。瑱明察有 幹局,再居左轄左轄 ,時論榮之。從復弘農 ,戰沙苑 ,加衛大將軍衛大將軍 、左光祿大夫左光祿大夫 。又從戰河橋 , 進爵為子,增邑二百戶。大統八年[542],齊神武侵汾、絳,瑱從太祖 禦之。軍還,令瑱以本官鎮蒲津 關 ,帶中潬城主 。尋除蒲州 總管府長史總管府長史 。頃之,徵拜鴻臚卿鴻臚卿 。以望族 ,兼領鄉兵 ,加帥都帥都 督督 。遷大都督大都督 、通直散騎常侍通直散騎常侍 ,行京兆郡 事,進車騎大將軍車騎大將軍 、儀同三司儀同三司 、散騎常侍散騎常侍 。 作 名 名 名 名 亲 名 名 名 地 名 亲 名 文 地 文 文 地 地 文 武 文 文 文 文 名 武 武 武 地 武 地 文 武 主 文 武 文 主 文 武 文 武 文 文 文 地 地 武 文 地 主 地 营 地 文 文 礼 军 武 武 文 地 武 文 文 1 / 6 https://taolang.club/doc/1385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2.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魏恭帝 二年,賜姓 宇文氏 。三年,除瓜州諸軍事州諸軍事 、瓜州刺史瓜州刺史 。州通西域 ,蕃夷往來,前後刺刺 史史 ,多受賂遺。胡寇犯邊,又莫能禦。瑱雅性清儉,兼有武略。蕃夷贈遺,一無所受。胡人畏威,不敢 為寇。公私安靜,夷夏懷之。 孝閔帝 踐阼,進爵平齊縣伯 ,增邑五百戶。秩滿還京,吏民戀慕,老幼追送,留連十數日,方得出 境。世宗 嘉之,進授侍中侍中 、驃騎大將軍驃騎大將軍 、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 。武成三年[786],卒,時年六十一。贈岐 宜二州刺史州刺史 。諡曰惠 。天和二年[567],又追封 為公,增邑通前三千戶。仍詔其子峻襲。 峻後位至車騎大將軍車騎大將軍 、儀同三司儀同三司 。峻弟師,起家中外府記室,歷兵部 小府下大夫下大夫 。建德末,蒲州 總管府 中郎中郎 ,行河東郡 事。 梁昕 字元明 ,安定烏氏 人也。世為關中 著姓。其先因官,徙居京兆 之盩厔 焉。祖重耳,漳縣縣 令令 。父勸儒,州主薄州主薄 、冠軍將軍冠軍將軍 、中散大夫中散大夫 ,贈涇州刺史涇州刺史 。 昕少溫恭,見稱州里。正光五年[524],秦隴搆亂,蕭寶夤 為大都督大都督 ,統兵出討,以昕為行臺 參軍。 孝昌初,拜盪寇將軍盪寇將軍 ,稍遷驤威將軍驤威將軍 、給事中給事中 。仍從寶夤 征万俟醜奴 。相持二年,前後數十 戰,以功進征西將軍征西將軍 。爾朱天光 入關,復引為外兵參軍外兵參軍 。從天光 征討,拜右將軍 、太中大太中大 夫夫 。 太祖 迎魏孝武,軍次雍州 。昕以三輔望族 上謁。太祖 見昕容貌瑰偉,深賞異之。即授右府 長流 參軍。大統初,加鎮南將軍鎮南將軍 、金紫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 ,轉丞相府 戶曹參軍戶曹參軍 。從復弘農 ,戰沙苑 ,皆有 功。除車騎將軍車騎將軍 、丞相府主簿丞相府主簿 。出為洛安郡守郡守 ,徵拜大將軍大將軍 行臺 兵部郎中兵部郎中 ,加帥都督帥都督 。十 二年,除河南郡守河南郡守 ,鎮大塢。尋又移鎮閻韓。式遏邊壘,甚著誠信。遷東荊州刺史東荊州刺史 。昕撫以仁惠, 蠻夷悅之,流民歸附者,相繼而至。封安定縣子 ,邑三百戶。累遷大都督大都督 、車騎大將軍車騎大將軍 、散騎常散騎常 侍侍 、儀同三司儀同三司 。 孝閔帝 踐阼,進位驃騎大將軍驃騎大將軍 、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 。世宗 初,進爵胡城縣伯 ,邑五百戶。三年, 除九曲城主 。保定元年[561],遷中州刺史中州刺史 ,增邑八百戶,轉邵州刺史邵州刺史 。二年,以母喪去職。尋起 復 本任。天和初,徵拜工部 中大夫中大夫 。出為陝州 總管府長史總管府長史 。昕性溫裕 ,有幹能。歷官內外, 咸著聲稱。尋卒於位。贈大將軍大將軍 ,諡曰貞 。 昕弟榮,歷位匠師匠師 下大夫下大夫 ,中外府中郎中郎 ,蕃部、郡伯 、司倉司倉 、計部下大夫下大夫 ,開府儀同三開府儀同三 司司 ,朝那縣伯 ,贈涇寧豳三州刺史州刺史 ,諡曰靜 。 皇甫璠 字景瑜 ,安定三水人也。世為西州著姓,後徙居京兆 焉。父和,本州治中。大統末,追 贈 散騎常侍散騎常侍 、儀同三司儀同三司 、涇州刺史涇州刺史 。 璠少忠謹,有幹略。永安中,辟州都督州都督 。太祖 為牧,補主薄。以勤事被知,每蒙褒賞。大統四 年[538],引為丞相丞相 府行參軍府行參軍 。尋轉田曹參軍田曹參軍 、東閤祭酒閤祭酒 ,加散騎侍郎散騎侍郎 。稍遷兼太常少卿太常少卿 、都都 水使者水使者 ,歷蕃部、兵部 、虞部 、民部 、吏部 等諸曹郎中郎中 。六官六官 建,拜計部下大夫下大夫 。 孝閔帝 踐阼,轉守廟下大夫下大夫 。以選為東道大使,撫巡州防。尋加車騎大將軍車騎大將軍 、儀同三司儀同三司 ,封長樂 縣子 ,邑五百戶。出為玉壁總管府長史總管府長史 。保定中,遷鴻州刺史州刺史 ,入為小納言。俄除隴右 總管府司總管府司 馬馬 ,轉陝州 總管府長史總管府長史 。徵拜蕃部中大夫蕃部中大夫 ,進驃騎大將軍驃騎大將軍 、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 。復出為隴右 總總 管府長史管府長史 。璠性平和,小心奉法,安分守 志,恆以清白自處。當時號為善人。 建德元年[572],除民部 中大夫中大夫 。三年,授隨州刺史隨州刺史 。政存簡惠,百姓安之。其年,增邑并前二千 戶。六年,卒於位。贈交渭二州刺史州刺史 。諡曰恭 。子諒,少知名。大象中,位至吏部下大夫吏部下大夫 。 號 礼 名 文 文 地 文 號 主 主 文 武 文 文 號 仕 武 文 衙 文 地 文 地 名 名 政 地 地 地 文 文 武 文 文 名 武 衙 武 武 文 名 名 武 名 武 名 营 文 主 地 礼 主 衙 武 文 衙 武 地 地 武 文 武 武 衙 文 武 文 文 主 武 武 文 文 號 武 文 主 主 主 文 文 仕 衙 文 地 文 名 武 號 文 文 文 主 文 文 文 主 文 號 名 名 地 仕 文 文 文 武 主 文 武 武 文 文 文 文 衙 衙 衙 衙 文 文 文 號 文 武 文 主 文 文 地 文 地 文 文 武 文 地 文 营 衙 文 文 文 號 文 2 / 6 https://taolang.club/doc/1385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3.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辛慶之 字慶之 ,隴西 狄道 人也。世為隴右 著姓。父顯崇,馮翊郡守馮翊郡守 ,贈雍州刺史雍州刺史 。 慶之 少以文學徵詣洛陽 ,對策第一,除祕書郎祕書郎 。屬爾朱氏 作亂,魏孝莊帝 令司空司空 楊津 為北 道行臺 ,節度節度 山東諸軍以討之。津啟慶之 為行臺左丞行臺左丞 ,典參謀參謀 議。至鄴,聞孝莊帝 暴崩 , 遂出兗、冀間,謀結義徒,以赴國難。尋而節閔帝 立,乃還洛陽 。普泰二年,遷平北將軍平北將軍 、太中太中 大夫大夫 。及賀拔岳 為行臺 ,復啟慶之 為行臺 吏部郎中吏部郎中 、開府 掾。尋除雍州別駕雍州別駕 。 大統初,加車騎將軍車騎將軍 ,俄遷衛大將軍衛大將軍 、左光祿大夫左光祿大夫 。後太祖 東討,為行臺左丞行臺左丞 。時初復河東, 以本官兼鹽池 都將都將 。四年,東魏 攻正平郡 ,陷之,遂欲經略鹽池 ,慶之 守禦 有備,乃引軍 退。河橋之役 ,大軍不利,河北守令棄城走,慶之 獨因鹽池 ,抗拒彊敵。時論稱其仁勇。六年, 行河東郡 事。九年,入為丞相府 右長史右長史 ,兼給事黃門侍郎給事黃門侍郎 ,除度支尚書度支尚書 。復行河東郡 事。 遷通直散騎常侍通直散騎常侍 、南荊州刺史南荊州刺史 ,加儀同三司儀同三司 。 慶之 位遇雖隆,而率性儉素,車馬衣服,亦不尚華侈。志量淹和,有儒者風度。特為當時所重。又以 其經明行修,令與盧誕 等教授諸王。魏廢帝 二年,拜祕書監祕書監 。尋卒於位。子加陵,主寢上士上士 。慶 之 族子 昂。 昂字進君。年數歲,便有成人志行。有善相人者,謂其父仲略曰:「公家雖世載冠冕,然名德富貴,莫 有及此兒者。」仲略亦重昂志氣,深以為然。年十八,侯景 辟為行臺郎中行臺郎中 ,加鎮遠將軍鎮遠將軍 。景後來 附,昂遂入朝。除丞相丞相 府行參軍府行參軍 。大統十四年[548],追論歸朝之勳,封襄城縣男 ,邑二百戶,轉丞 相府 田曹參軍田曹參軍 。 及尉遲迥 伐蜀,昂召募從軍。蜀平,以功授輔國將軍輔國將軍 ,魏都督都督 。迥仍表昂為龍州 長史長史 ,領龍 安 郡事。州帶山谷,舊俗生梗。昂威惠洽著,吏民畏而愛之。成都 一方之會,風俗舛雜。迥以昂達 於從政,復表昂行成都令成都令 。昂到縣,即與諸生祭文翁學堂,因共歡宴。謂諸生曰:「子孝臣忠,師嚴 友信,立身之要,如斯而已。若不事斯語,何以成名。各宜自勉,克成令譽。」昂言切理至,諸生等並 深感悟,歸而告其父老曰:「辛君教誡如此,不可違之。」於是井邑 肅然,咸從其化。遷梓潼郡梓潼郡 守守 ,進位帥都督帥都督 ,加通直散騎常侍通直散騎常侍 。六官六官 建,入為司隸 上士上士 ,襲爵 繁昌縣公 。 世宗 初,授天官府 上士上士 ,加大都督大都督 。武成二年[560],授小職方下大夫下大夫 ,治小兵部小兵部 。保定二 年[562],進車騎大將軍車騎大將軍 、儀同三司儀同三司 ,轉小吏部 。四年,大軍東討,昂與大將軍大將軍 權景宣 下豫 州 ,以功賞布帛二百匹。 時益州 殷阜,軍國所資。經塗艱險,每苦劫盜。詔昂使於梁、益,軍民之務,皆委決焉。昂撫導荒 梗,安置城鎮,數年之中,頗得寧靜 。天和初,陸騰 討信州 群蠻,歷時未克。高祖 詔昂便於通、 渠等諸州運糧饋之。時臨、信、楚、合等諸州民庶,亦多從逆。昂諭以禍福,赴者如歸。乃令老弱負 糧,壯夫拒戰,咸願為用,莫有怨者。使還,屬巴州 萬榮 郡民反叛,攻圍 郡城,遏絕山路。昂謂 其同侶曰:「凶奴狂悖,一至於此 !若待上聞,或淹旬月,孤城無援,必淪寇黨。欲救近溺,寧暇遠 求越人。苟利百姓,專之可也。」於是遂募開、通二州,得三千人,倍道兼行,出其不意 。又令其眾 皆作中國歌,直趣賊壘。賊既不以為虞,謂有大軍赴救,於是望風瓦解,郡境獲寧。朝廷嘉其權以濟 事,詔梁州 總管總管 、杞國公 亮即於軍中賞昂奴婢二十口、繒綵四百匹。亮又以昂威信布於宕渠 ,遂 表為渠州刺史渠州刺史 。俄轉通州刺史通州刺史 。昂推誠布信,甚得夷獠歡心。秩滿還京,首領皆隨昂詣闕朝覲 。 以昂化洽夷華,進位驃騎大將軍驃騎大將軍 、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 。 時晉公 護執政,昂稍被護親待,高祖 以是頗銜之。及護誅,加之捶楚,因此遂卒。 名 名 地 地 地 文 文 名 地 文 名 號 文 名 衙 武 名 文 武 號 葬 主 地 武 文 名 衙 名 衙 文 衙 文 武 武 文 主 文 地 武 政 地 地 名 军 事 名 地 地 衙 文 文 文 地 文 文 文 名 名 號 文 文 名 亲 名 文 武 文 武 主 衙 武 名 武 武 地 文 名 地 文 地 文 武 文 文 地 文 仕 主 主 衙 文 武 文 武 武 文 衙 武 名 地 地 地 名 地 號 地 名 军 词 词 地 武 主 地 文 文 礼 武 文 主 號 3 / 6 https://taolang.club/doc/1385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4.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昂族人 仲景 ,好學,有雅量。其高祖 欽,後趙 吏部尚書吏部尚書 、雍州刺史雍州刺史 ,子孫因家焉。父歡,魏隴隴 州刺史州刺史 、宋陽公。仲景 年十八,舉文學,對策高第。拜司空司空 府主簿主簿 ,遷員外散騎侍郎員外散騎侍郎 。建德中, 位至內史內史 下大夫下大夫 、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 。卒於官。子衡。 王子直 字孝正,京兆 杜陵 人也。世為郡右族 。父琳,州主簿州主簿 、東雍州長史雍州長史 。 子直 性節儉,有幹能。魏正光中,州辟主簿主簿 ,起家奉朝請奉朝請 。除太尉太尉 府水曹行參軍曹行參軍 ,加明威將明威將 軍軍 。時梁人圍壽春 ,臨淮王 元彧 率軍赴援,子直 以本官參彧軍事。與梁人戰,斬其軍主夏侯 景 超,梁人乃退。淮南 民庶因兵寇之後,猶聚為盜。彧令子直 招撫之,旬日之間,咸來復業, 自合肥 以北,安堵如舊。永安初,拜員外散騎常侍員外散騎常侍 、鴻臚少卿鴻臚少卿 。普泰初,進後軍將軍後軍將軍 、太中大太中大 夫夫 。賀拔岳 入關,以子直 為開府 主簿主簿 ,遷行臺郎中行臺郎中 。魏孝武西遷 ,封山北縣男 ,邑二百 戶。 大統初,漢熾屠各阻兵於南山,與隴東屠各共為脣齒。太祖 令子直 率涇州 步騎五千討破之,南山 平。太祖 嘉之,賜書勞問。除尚書左尚書左 外兵郎中郎中 。三年,進車騎將軍車騎將軍 ,兼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四年,從太 祖 解洛陽 圍,經河橋 戰,兼尚書左丞尚書左丞 ,出為秦州 總管府司馬總管府司馬 。時涼州刺史涼州刺史 宇文仲 和據州 逆命,子直 從隴 右大都督大都督 獨孤信 討平之。復入為大行臺郎中行臺郎中 ,兼丞相府 記室。吐谷渾 寇西 平,以子直 兼尚書尚書 兵部郎中兵部郎中 ,出隴右 經略之,大破渾眾於長寧川 ,渾賊遁走。十五年,進車騎車騎 將軍將軍 、左光祿大夫左光祿大夫 ,除太子中庶子太子中庶子 ,領齊王 友。尋行馮翊郡 事。十六年,魏齊王 廓出牧秦 隴,復以子直 為秦州別駕秦州別駕 ,仍領王友。隨、陸初平,授安州 長史長史 ,領別駕別駕 ,加帥都督帥都督 。轉并 州 長史長史 。 魏廢帝 元年,拜使持節、大都督大都督 ,行瓜州 事。子直 性清靜,務以德政化民,西土悅附。魏恭 帝 初,徵拜黃門侍郎黃門侍郎 。卒於位。子宣禮,柱國府參軍事柱國府參軍事 。 杜杲 字子暉,京兆 杜陵 人也。祖建,魏輔國將軍輔國將軍 ,贈豫州刺史豫州刺史 。父皎,儀同三司儀同三司 、武都郡武都郡 守守 。 杲學涉經史,有當世幹略。其族父瓚,清貞有識鑒,深器重之。常曰:「吾家千里駒 也。」瓚時仕魏 為黃門侍郎黃門侍郎 ,兼度支尚書度支尚書 、衛大將軍衛大將軍 、西道行臺 ,尚孝武妹新豐公主 ,因薦之於朝廷。永熙 三年[534],起家奉朝請奉朝請 ,累遷輔國將軍輔國將軍 、成州 長史長史 、漢陽郡守漢陽郡守 。世宗 初,轉脩城郡守郡守 。屬鳳 州 人仇周貢等搆亂,攻逼脩城,杲信洽於民,部內遂無叛者。尋而開府 趙昶 諸軍進討,杲率郡兵 與昶合勢,遂破平之。入為司會司會 上士上士 。 初,陳文帝 弟安成王 頊為質於梁,及江陵 平,頊隨例遷長安。陳人請之,太祖 許而未遣。至是, 帝欲歸之,命杲使焉。陳文帝 大悅,即遣使報聘,并賂黔中 數州之地。仍請畫野分疆,永敦鄰好。 以杲奉使稱旨,進授都督都督 ,治小御伯,更往分界焉。陳人於是以魯山 歸我。帝乃拜頊柱國大將柱國大將 軍軍 ,詔杲送之還國。陳文帝 謂杲曰:「家弟今蒙禮遣,實是周朝 之惠。然不還彼魯山 ,亦恐未能 及此。」杲答曰:「安成之在關中 ,乃咸陽 一布衣耳。然是陳之介弟,其價豈止一城。本朝親睦九 族,恕己及物,上遵太祖 遺旨,下思繼好之義。所以發德音 者,蓋為此也。若知止侔魯山 ,固當 不貪一鎮。況魯山 梁之舊地,梁即本朝蕃臣,若以始末言之,魯山 自合歸國。云以尋常之土,易己 骨肉之親,使臣猶謂不可,何以聞諸朝廷。」陳文帝 慚恧久之,乃曰:「前言戲之耳。」自是接遇有 加常禮。及杲還,命引升殿,親降御座,執手以別。朝廷嘉之,授大都督大都督 、小載師小載師 下大夫下大夫 ,治小 納言,復聘 於陳。中山公 訓為蒲州總管州總管 ,以杲為府司馬府司馬 、州治中,兼知州知州 府事。加使持節、車車 騎大將軍騎大將軍 、儀同三司儀同三司 。 亲 名 號 政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地 名 礼 文 文 名 文 文 武 武 武 地 主 名 名 名 地 名 地 文 文 武 文 名 名 衙 文 文 事 主 主 名 地 主 文 文 武 文 主 地 地 文 地 文 文 名 名 名 武 名 文 衙 政 名 文 文 地 地 武 文 文 主 地 主 名 文 地 文 文 武 地 文 號 武 地 名 號 文 武 名 地 名 武 文 文 文 词 文 文 武 衙 主 文 武 地 文 文 主 武 地 衙 名 文 文 號 主 地 主 號 地 武 地 武 號 政 地 地 地 主 法 地 地 地 號 武 文 文 名 主 文 文 文 武 文 4 / 6 https://taolang.club/doc/1385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5.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38 卷三十八 列傳第三十 40 卷四十 列傳第三十二→目錄 35 36 37 及華皎來附,詔令衛公 直督元定 等援之。與陳人交戰,我師不利,元定 等並沒。自是,連兵不息, 東南騷動。高祖 患之,乃授杲御正中大夫中大夫 ,使於陳,論保境息民之意。陳宣帝 遣其黃門侍郎黃門侍郎 徐陵謂 杲曰:「兩國通好,本欲救患分災,彼朝受我叛人,何也?」杲答曰:「陳主昔在本朝,非慕義而至,上 授以柱國柱國 ,位極人臣 ,子女玉帛,備禮將送,遂主社稷 ,孰謂非恩。郝烈之徒,邊民狂狡,曾未報 德,而先納之。今受華氏,正是相報。過自彼始,豈在本朝。」陵曰:「彼納華皎,志圖吞噬。此受郝 烈,容之而已。且華皎方州 列將,竊邑叛亡。郝烈一百許戶,脫身逃竄。大小有異,豈得同年而語 乎?」杲曰:「大小雖殊,受降一也。若論先後,本朝無失。」陵曰:「周朝 送主上還國,既以為 恩;衛公 共元定 渡江,敦云非怨。計恩之與怨,亦足相埒。」杲曰:「元定 等兵敗身囚,其怨已 滅。陳主負扆馮玉 ,其恩猶在。且怨繇彼國,恩起本朝,以怨酬恩,未之聞也。」陵乃笑而不答。杲因 謂之曰:「今三方鼎立,各圖進取,苟有釁隙,實啟敵心。本朝與陳,日敦鄰睦,輶軒往返,積有歲年。 比為疆埸之事,遂為仇敵,構怨連兵,略無寧歲,鷸蚌狗兔,勢不俱全。若使齊寇乘之,則彼此危矣。孰 與心忿悔禍,遷慮改圖,陳國息爭桑之心,本朝弘灌瓜之義,張旃 拭玉,脩好如初,共為掎角,以取齊 氏。非唯兩主之慶,實亦兆庶賴之。」陵具以聞,陳宣帝 許之。遂遣使來聘 。 武帝 建德初,為司城中大夫中大夫 ,使於陳。陳宣帝 謂杲曰:「長湖公軍人等雖築館處之,然恐不能無 北風之戀。王褒 、庾信 之徒既羈旅關中 ,亦當有南枝之思耳。」杲揣陳宣意,欲以元定 軍將軍將 士 易王褒 等。乃答之曰:「長湖總戎總戎 失律,臨難苟免,既不死節,安用以為。且猶牛之一毛,何能損 益。本朝之議,初未及此。」陳宣帝 乃止,杲還至石頭,又遣謂之曰:「若欲合從,共圖齊氏,能以 樊、鄧見與,方可表信。」杲答曰:「合從圖齊,豈唯弊邑之利。必須城鎮 ,宜待之於齊。先索漢 南,使者不敢聞命。」還,除司倉司倉 中大夫中大夫 。 後四年,遷溫州刺史溫州刺史 ,賜爵義興縣伯 。大象元年[579],徵拜御正中大夫中大夫 ,復使於陳。二年,除申州州 刺史刺史 ,加開府儀同大將軍開府儀同大將軍 ,進爵為侯,邑一千三百戶。除同州 司會司會 。隋開皇元年[581],以杲為同 州總監 ,進爵為公。俄遷工部尚書工部尚書 。二年,除西南道行臺兵部尚書行臺兵部尚書 。尋以疾卒。子運,大象末, 宣納上士上士 。杲兄長 暉,位至儀同三司儀同三司 。 史臣曰:韋、辛、皇甫之徒,並關右之舊族也。或紆組登朝,獲當官之譽;或張旃 出境,有專對之 才。既茂國 猷,克隆家業。美矣夫! 主 名 名 號 文 號 文 武 词 礼 地 政 主 名 名 名 名 號 礼 號 文 號 名 名 地 名 武 名 武 號 地 文 文 文 主 文 文 武 地 文 衙 文 文 文 亲 文 名 地 5 / 6 https://taolang.club/doc/1385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