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5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文档信息
 舊唐書
 131 / 215
 27 段 5205 字
 208 种 331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列傳第七十七 舊唐書 131 卷一百二十七
[後晉]劉昫 等
←130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七十六 132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七十八→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舊唐書 / 131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本篇关键词
纪年 天寶 2 建中元年[780] 2 大曆 2 建中四年[783] 1 建中 1
地点 太原 4 涇原 4 東都 2
人物 光晟 17 源休 12 思禮 9 朱泚 7 雲京 6 喬琳 5 張涉 4 張光晟 4
文官 宰相 5 御史中丞 5 京兆尹 3
武官 節度使 3 節度 3 太尉 3
其他 德宗 4 除名 1 內庫 1
目錄
0
1
2
3
4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 第七十七
姚令言 張光晟 源休 喬琳 張涉 蔣鎮 洪經綸 彭偃
姚令言 ,河中 人也。少應募,起於卒伍,隷涇原 節度節度 馬璘 。以戰功累授金吾大將軍金吾大將軍 同正,
為衙前衙前 兵馬使兵馬使 ,改試太常卿太常卿 、兼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建中元年[780],孟暭為涇原 節度留後節度留後 ,自以文吏
進身,不樂軍旅,頻表薦令言謹肅,堪任將帥。暭尋歸朝廷,遂拜令言為四鎮北庭行營 涇原 節度節度
使使 、涇州刺史涇州刺史 、兼御史大夫御史大夫 。
建中四年[783],李希烈 叛,寇陷汝州 ,詔哥舒曜 率師攻之,營于襄城 。希烈 兵數萬圍襄城 ,
勢甚危急。十月,詔令言率本鎮兵五萬赴援。涇師離鎮,多攜子弟而來,望至京師以獲厚賞,及師上
路,一無所賜。時詔京兆尹京兆尹 王翃 犒軍士,唯糲食菜啖而已,軍士覆而不顧,皆憤怒,揚言曰:「吾
輩棄父母妻 子,將死於難,而食不得飽,安能以草命捍白刃耶!國家瓊林 、大盈,寶貨堆積,不取
此以自活,何往耶?」行次滻水 ,乃返戈,大呼鼓譟而還。令言曰:「比約東都 有厚賞,兒郎勿草
草,此非求活之良圖也。」衆不聽,以戈環令言請退,令言急奏之。上恐,令內庫 出繒綵二十車馳賜
之,軍聲浩浩,令言不能戢。街市居人狼狽走竄,亂兵呼曰:「勿走,不稅汝間架 矣!」德宗 令普
王與學士學士 姜公輔 往撫勞之,纔出內門,賊已斬關,陣于丹鳳樓下。是日,德宗 倉卒出幸,賊縱入
府庫輦運,極力而止。
作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地 地 武 名 武
文 武 文 文 地 文
营 地
武 文 文
名 地 名 地 名 地
文 名
亲 名
地 地
衙
建 號
文 名 號
1 / 5
https://taolang.club/doc/1692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5
6
7
8
9
10
時太尉太尉 朱泚 罷鎮居晉昌 里第,是夜,叛卒謀曰:「朱太尉太尉 久囚於宅,若迎為主,大事濟矣。」泚
嘗節制節制 涇州 ,衆知其失權,廢居怏怏,又幸泚寬和,乃請令言率騎迎泚於晉昌 里。泚初遲疑,以食
飼之,徐觀衆意,旣而諸校齊至,乃自第張炬火入居含元殿 。旣僭號,乃以令言為侍中侍中 ,與源休 同同
知知 賊政事。
旣以身先逆亂,頗盡心於賊,害宗室 ,圍奉天,皆令言為首帥也。群兇宴樂 ,旣醉,令言與源
休 論功,令言自比蕭何,源休 曰:「帷幄之謀,成秦之業,無出予之右者。吾比蕭何無讓,子當曹
參可矣。」時朝士在賊廷者,聞之皆笑,謂源休 為火迫酇侯。朱泚 敗,令言與張廷芝 尚有衆萬
人,從泚將入吐蕃 。至涇州 ,欲投田希鑒 ,希鑒 偽致禮誘之,與泚俱斬首 來獻。
張光晟 ,京兆 盩厔 人,起於行間。天寶末,哥舒翰 兵敗潼關 ,大將王思禮 所乘馬中流矢而
斃,光晟 時在騎卒之中,因下,以馬授思禮 。思禮 問其姓名,不告而退,思禮 陰記其形貌,常使
人密求之。無何,思禮 為河東節度使河東節度使 ,其偏將偏將 辛雲京 為代州刺史代州刺史 ,屢為將校譖毀,思禮 怒
焉。雲京 惶懼,不知所出。光晟 時隷雲京 麾下,因間進曰:「光晟 素有德於王司空司空 ,比下言
者,耻以舊恩受賞。今使君憂迫,光晟 請奉命一見司空司空 ,則使君之難可解。」雲京 然其計,即令
之太原 。乃謁思禮 ,未及言舊,思禮 識之,遽曰:「爾豈非吾故人乎?何相見之晚也!」光晟 遂
陳潼關 之事,思禮 大喜,因執其手感泣曰:「吾有今日,子之力也。求子頗久,竟此相遇,何慰如
之?」命同榻而坐,結為兄弟。光晟 遂述雲京 之屈,思禮 曰:「雲京 比涉謗言,過亦不細,今為
故人,特捨之矣。」即日擢光晟 為兵馬使兵馬使 ,賚田宅、縑帛甚厚,累奏特進特進 ,試太常少卿太常少卿 ,委以心
腹。及雲京 為河東節度使河東節度使 ,又奏光晟 為代州刺史代州刺史 。
大曆末,遷單于 都護都護 、兼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振武軍使軍使 。代宗 密謂之曰:「北蕃縱橫日久,當思所禦
之計。」光晟 旣受命,至鎮,威令甚行。建中元年[780],迴紇突董梅錄領衆并雜種胡等自京師還國,
輿載金帛,相屬於道。光晟 訝其裝橐頗多,潛令驛吏以長錐刺之,則皆輦歸所誘致京師婦人也。遂紿
突董及所領徒悉令赴宴,酒酣,光晟 伏甲盡拘而殺之,死者千餘人,唯留二胡 歸國復命。遂部其婦
人,給糧還京,收其金帛,賞賚軍士。後迴紇遣使來訴,上不欲甚阻蕃情,徵拜右金吾將軍右金吾將軍 。迴紇猶
怨懟不已,又降為睦王 傅,尋改太僕卿太僕卿 ,負才怏怏不得志。
賊泚僭逆,署光晟 偽節度使節度使 兼宰相宰相 。及泚衆頻敗,遂擇精兵五千配光晟 ,營於九曲,去東渭
橋 凡十餘里。光晟 潛使於李晟 ,有歸順之意。晟進兵入苑,光晟 勸賊泚宜速西奔,光晟 以數千
人送泚出城,因率衆迴降於晟。晟以其誠款,又愛其材,欲奏用之,俾令歸私第,表請特減其罪。每
大宴會 ,皆令就坐,華州 節度使節度使 駱元光 詬之曰:「吾不能與反虜同席!」拂衣還營。晟不得已,
拘之私第,後有詔言其狀跡不可原,乃斬之。
源休 ,相州 臨漳 人,京兆尹京兆尹 光輿之子也。休以幹局,累授監察御史監察御史 、殿中侍御史殿中侍御史 、青苗青苗
使使 判官,遷虞部員外郎虞部員外郎 。出潭州刺史潭州刺史 ,入為主客郎中主客郎中 ,遷給事中給事中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左庶子左庶子 。其
妻,即吏部侍郎吏部侍郎 王翊 女也。因小忿而離,妻族上訴,下御史臺 驗理,休遲留不荅款狀,除名 ,配
流溱州 。久之,移岳州 。
武 名 地 武
武 地 地
处 文 名
文
亲 艺
名 名
名 名 名
政 地 名 名 法
名 地 地 名 地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武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文 名
地 名 名 名
地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武 文 文
名 文 名 文
主 文 文 文 號
名
名
名 艺
武
主 文
名 武 文 名
地 名 名 名 名
礼 地 武 名
名 地 地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衙 法
地 地
2 / 5
https://taolang.club/doc/1692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11
12
13
14
15
建中初,楊炎 執政,以京兆尹京兆尹 嚴郢 威名稍著,心欲傾之。郢,即王翊 甥壻也。休與王氏 離絕之
時,炎風聞休、郢有隟,遂擢休自流人為京兆 少尹少尹 ,俾令伺郢過失。休旣職久,與郢親善,炎怒之,
奏令以本官兼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奉使 迴紇。休至振武,軍使軍使 張光晟 已殺迴紇突董等,上初欲遂絕其使,令
休還,待命于太原 。久之方遣,仍令休歸其突董、翳密施大小梅錄等四屍。突董者,即武義可汗之叔父
也。屍旣至,可汗令宰臣宰臣 已下具綵服車馬來迎。其宰相宰相 頡于思迦坐大帳,立休等於帳外雪中,詰殺突
董等故。休曰:「突董等自與張光晟 忿鬬而死,非天子命也。」又問:「使者背唐國 ,負罪當死,不
能自戮耶?不然,何假手於我殺之也?」凡將殺者數矣,言頗悖慢,乃引去,供餼甚薄,留之五十餘日,
乃得還。可汗使謂休曰:「我國人皆欲殺汝,唯我不然。汝國已殺突董等,吾又殺汝,猶以血洗血 ,汙
益甚爾。吾今以水洗血,不亦善乎!所欠吾馬直絹一百八十萬疋,當速歸之。」遣散支將軍將軍 康赤心等隨
休來朝,休竟不得見其可汗。尋遣赤心等歸,與之帛十萬疋、金銀十萬兩,償其馬直。休履危而還,宰宰
相相 盧杞 又恐復命之日以口辯結恩,將至太原 ,遽奏為光祿卿光祿卿 。休以其遠使賞薄,居常怨望。
會涇原 兵叛,立朱泚 為主。初但稱太尉太尉 ,朝官謁泚者,悉勸奉迎鑾駕,旣不合泚意而退。及休
至,遂屏人移時,言多悖逆,盛陳成敗,稱述符命,勸令僭號。泚悅其言,以休為宰相宰相 ,判度支判度支 。
休遂為謀主,至於兵食軍資,遷除補擬,內外咨謀,一稟休畫。故時人云「源休 之逆,甚於朱泚 。
」朝廷大臣之奔竄不獲者,多為休所誘致,以至戮辱,職休而為,蓋非一焉。又勸泚鋤翦宗室 ,以絕
人望,命萬年縣 賊曹尉楊偡專其斷決,諸王子孫遇害不可勝數。泚敗走,休隨至寧州 。泚死,休
走鳳翔 ,為其部曲所殺,傳首來獻。休三子並斬于東市,籍沒 其家。
喬琳 ,太原 人。少孤貧志學,以文詞稱。天寶初,舉進士 ,補成武尉,累授興平尉。朔方 節節
度度 郭子儀 辟為掌書記掌書記 ,尋拜監察御史監察御史 。琳倜儻疏誕,好談諧,侮謔僚列,頗無禮檢。同院御御
史史 畢耀 初與琳嘲誚往復,因成釁隟,遂以公事互相告訴,坐貶巴州員外司戶州員外司戶 。遂起為南郭令,
改殿中侍御史殿中侍御史 ,充山南節度節度 張獻誠 行軍司馬行軍司馬 。使罷,為劒南東川節度 鮮于叔明 判官。改檢
校 駕部郎中駕部郎中 、果綿遂三州刺史州刺史 、兼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入為大理少卿大理少卿 、國子祭酒國子祭酒 。出為懷州刺史懷州刺史 。
琳素與張涉 友善,上在春宮,涉嘗為侍讀 。及嗣位,多以政事詢訪於涉,盛稱琳識度材略,堪備大
用,因拜御史大夫御史大夫 、平章事平章事 。琳本粗材,又年高有耳疾,上每顧問,對荅失次,論奏不合時。倖居
相位,凡八十餘日,除工部尚書工部尚書 ,罷知政事知政事 ,尋加迎皇太后 副使。
朱泚 之亂,扈從至奉天,轉吏部尚書吏部尚書 ,遷太子少師太子少師 。再幸梁、洋,琳從至盩厔 ,託以馬乏遲留,
上以琳舊老,心敬重之,慰諭頗至,以御馬一匹給焉。又懇辭以老疾不堪山阻登頓,上悵然,賜之所執
策曰:「勉為良圖,與卿決矣。」後數日,乃削髮為僧,止仙遊寺。賊泚聞之,遂令數十騎追至京
城 ,俾為偽吏部尚書吏部尚書 。令源休 被公服 ,饋肉食,琳雖辭讓,而僧言求施。琳掌賊中吏部 ,選人
前請曰:「所注某官不穩便。」琳謂之曰:「足下謂此選竟穩便乎?」及官軍收京師,當處極刑,時琳
已七十餘,李晟 憫其衰老,表請減死。上以其累經重任,頓虧臣節,自受逆命,頗聞譏諧悖慢之言,
背義負恩,固不可捨,命斬之。臨刑歎曰:「喬琳 以七月七日生,亦以此日死,豈非命歟!」
張涉 者,蒲州 人,家世儒者。涉依國學為諸生講說,稍遷國子博士國子博士 ,亦能為文,嘗請有司日司日 試萬
言,時呼張萬言。德宗 在春宮,受經于涉。及即位之夕,召涉入宮,訪以庶政,大小之事皆咨之。翌
日,詔居翰林,恩禮甚厚,親重莫比,自博士博士 遷散騎常侍散騎常侍 。上方屬意宰輔,唯賢是擇,故求人於不
次之地。涉舉懷州刺史懷州刺史 喬琳 為相,上授之不疑,天下聞之者皆愕然。數月,琳以不稱職罷,上由是
疏涉。俄受前湖南 都團練使都團練使 辛京杲 贓事發,詔曰:「尊師之道,禮有所加;議故 之法,恩有所
掩。張涉 賄賂交通,頗駭時聽,常所親重,良深歎惜。宜放歸田里。」
名 文 名 名 名
地 文
文 仕 文 名
地
文 文
名 政
词
武
文 名 地 文
地 名 武
文 文
名 名
亲
地 地
地 法
名 地 仕 地
武 名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武 名 武 地 名
仕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仕
文 文
文 文 主
名 文 文 地
地 文 名 礼 衙
名
名
名 地 文 文
號
文 文
文 名
地 文 名 法
名
3 / 5
https://taolang.club/doc/1692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16
17
18
19
20
21
22
蔣鎮 ,常州 義興人,尚書左丞尚書左丞 洌之子也。與兄鍊並以文學進。天寶末舉賢良,累授左拾遺左拾遺 、司封員司封員
外郎外郎 ,轉諫議大夫諫議大夫 。時戶部侍郎戶部侍郎 、判度支判度支 韓滉 上言:「河中 鹽池 生瑞鹽,實土德之上瑞。」
上以秋霖稍多,水潦為患,不宜生瑞,命鎮馳驛檢行之。鎮奏與滉同,仍上表 賀,請宣付史館 ,并請
置神祠,錫其嘉號寶應靈 慶池。時霖 潦彌月,壞居人廬舍非一,鹽池 為潦水所入,其味多苦。韓
滉 慮鹽戶減稅,詐奏雨不壞池,池生瑞鹽,鎮庇之飾詐,識者醜之。轉給事中給事中 、工部侍郎工部侍郎 ,以簡儉
稱於時。
其妹壻源溥 ,即休之弟也,以姻媾之故,與休交好。涇師之叛,鎮潛竄,夜至鄠縣 西,馬躓墮溝澗
中,傷足不能進。時兄鍊已與源休 相率受賊偽官偽官 。鎮僕人僕人 有逃歸投鍊,云鎮病足在鄠。鍊與源
休 聞之大喜,遂言於賊泚。泚素慕鎮清名,即令騎二百求之鄠縣 西。明日,擁鎮而至,署為偽宰宰
相相 。旣知不免,每憂沮,常懷刃將自裁,多為兄鍊所救而罷。數日後,復謀竄匿,竟以性懦畏怯,計
終不果。然源休 與泚頻議,欲逼脅潛藏衣冠,大加殺戮,鎮輒力爭救,獲全者甚衆。至是,與兄鍊等
並授偽職,斬於東市西北街。
初,鎮父洌,叔渙,當祿山 、思明 之亂,並授偽職,然以家風修整,為士大夫士大夫 所稱。鎮兄弟亦以
教義禮法為己任,而貪祿愛死,節隳身戮,為天下笑。
洪經綸 ,建中初為黜陟使黜陟使 。至東都 ,訪聞魏州 田悅 食糧兵凡七萬人,經綸 素昧時機,先以符
停其兵四萬人,令歸農畝。田悅 偽順命,即依符罷之;而大集所罷兵 士,激怒之曰:「爾等在軍
旅,各有父母妻 子,旣為黜陟使黜陟使 所罷,如何得衣食?」遂大哭。悅乃盡出家財衣服厚給之,各令還
其部伍,自此人堅叛心,由是罷職。及朱泚 反,偽授太常少卿太常少卿 。
彭偃 ,少負俊才,銳於進取,為當塗 者所抑,形於言色。大曆末,為都官員外郎都官員外郎 。時劒南東
川 觀察使觀察使 李叔明 上言,以「佛、道二教,無益于時,請粗加澄汰。其東川 寺觀,請定為二等:上
寺留僧二十一人;上觀留道士十四人,降殺以七,皆精選有道行者,餘悉令返初。蘭若、道場無名者皆
廢」。德宗 曰:「叔明 此奏,可為天下通制,不唯劒南一道。」下尚書集 議。偃獻議曰:
王者之政 ,變人心為上,因人心次之,不變不因,循常守固者為下。故非有獨見之明,不能行非常
之 事。今陛下 以惟新之政,為萬代法,若不革舊風,令歸正道者,非也。
當今道士,有名無實,時俗鮮重,亂政猶輕。唯有僧尼,頗為穢雜。自西方之教,被于中國,去聖日
遠,空門不行五濁,比丘但行粗法。爰自後漢 ,至于陳、隋,僧之廢滅,其亦數乎!或至坑殺 ,殆
無遺餘。前代帝王,豈惡僧道之善如此之深耶?蓋其亂人亦已甚矣。且佛之立教,清淨無為,若以色
見,即是邪法,開示悟入,唯有一門,所以三乘之人,比之外道。況今出家者皆是無識下劣之流,縱其
戒行高 潔,在于王者,已無用矣,況是苟避征徭,於殺盜淫穢,無所不犯者乎!今叔明 之心甚善,
然臣恐其姦吏詆欺,而去者未必非,留者不必是,無益於國,不能息姦。旣不變人心,亦不因人心,強
制力持,難致遠耳。
臣聞天生烝人,必將有職,遊行浮食,王制所禁。故有才者受爵祿,不肖者出租征,此古之常道也。今
天下僧道,不耕而食,不織而衣,廣作危言險語,以惑愚者。一僧衣食,歲計約三萬有餘,五丁所出,
不能致此。舉一僧以計天下,其費可知。陛下 日旰憂勤,將去人害,此而不救,奚其為政?臣伏請僧
道未滿五十者,每年輸絹四疋;尼及女道士未滿五十者,每年輸絹二疋;其雜色役與百姓同。有才智者
令入仕,請還俗為平人者聽。但令就役輸課,為僧何傷。臣竊料其所出,不下今之租賦三分之一,然
則陛下 之國富矣,蒼生之害除矣。其年過五十者,請皆免之。夫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列子曰:
「不班白,不知道。」人年五十,嗜慾已衰,縱不出家,心已近道,況戒律檢其情性哉!臣以為此令旣
行,僧道規避還俗者固已太半。其年老精修者,必盡為人師,則道、釋二教益重明矣。
名 地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地 地
礼 衙
地 名 地
名 文 文
名 地
名 文 武
名 地
文
名
名 名 文
名 文 地 地 名 名
名 军
亲 文
名 文
名 地 文
地 文 名 地
號 名 作
法
名 主
政 法
名 名
主
主
4 / 5
https://taolang.club/doc/1692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130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七十六 132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七十八→目錄
23
24
25
26
議者是之,上頗善其言。大臣以二教行之已久,列聖奉之,不宜頓擾,宜去其太甚,其議不行。
偃以才地當掌文誥,以躁求為時論所抑,鬱鬱不得志。涇師之亂,從駕不及,匿於田家,為賊所得。朱
泚 素知之,得偃甚喜,偽署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僭號辭令,皆偃為之。賊敗,與偽中丞中丞 崔宣 、賊將杜如
江、吳希光 等十三人,李晟 收之,俱斬於安國寺 前。
史臣曰:肇分陰陽,爰有生死,修短二事,賢愚一途。故君子遇夷險之機,不易其節;小人昧逆順之
道,而陷於刑。鴻毛泰山 ,斯為至論。令言遠總師徒,首為叛逆;光晟 初當委任,危輸款誠;源
休 雖曰士流,甚於元惡;喬琳 巧辭真主,俯就偽官偽官 ;蔣鎮 貪祿隳節,皆曰小人。經綸 之徒,不
足言爾。
贊曰:時爭逆順,命繫死生。君子守節,小人正刑 。
名 文 文 名
名 名 处
地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法
5 / 5
https://taolang.club/doc/1692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helloiac
 
舊五代史 100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舊五代史 100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舊五代史 100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舊五代史 100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helloiac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helloiac
 
明史 012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英宗後紀
明史 012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英宗後紀明史 012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英宗後紀
明史 012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英宗後紀helloiac
 
遼史 020 卷二十 本紀第二十 興宗三
遼史 020 卷二十 本紀第二十 興宗三遼史 020 卷二十 本紀第二十 興宗三
遼史 020 卷二十 本紀第二十 興宗三helloiac
 
舊唐書 172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舊唐書 172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舊唐書 172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舊唐書 172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helloiac
 
宋史 038 卷三十八 本紀第三十八 寧宗二
宋史 038 卷三十八 本紀第三十八 寧宗二宋史 038 卷三十八 本紀第三十八 寧宗二
宋史 038 卷三十八 本紀第三十八 寧宗二helloiac
 
舊五代史 102 卷一百〇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舊五代史 102 卷一百〇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舊五代史 102 卷一百〇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舊五代史 102 卷一百〇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helloiac
 
元史 187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
元史 187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元史 187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
元史 187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helloiac
 
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
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
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helloiac
 
舊五代史 099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舊五代史 099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舊五代史 099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舊五代史 099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helloiac
 
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helloiac
 
新唐書 147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六十六
新唐書 147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六十六新唐書 147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六十六
新唐書 147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六十六helloiac
 
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
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
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helloiac
 
宋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高宗七
宋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高宗七宋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高宗七
宋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高宗七helloiac
 
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helloiac
 
宋書 010 卷十 本紀第十 順帝
宋書 010 卷十 本紀第十 順帝宋書 010 卷十 本紀第十 順帝
宋書 010 卷十 本紀第十 順帝helloiac
 
舊唐書 020 卷十八下 本紀第十八下 宣宗
舊唐書 020 卷十八下 本紀第十八下 宣宗舊唐書 020 卷十八下 本紀第十八下 宣宗
舊唐書 020 卷十八下 本紀第十八下 宣宗helloiac
 
舊唐書 139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舊唐書 139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舊唐書 139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舊唐書 139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helloiac
 
遼史 115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二國外記
遼史 115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二國外記遼史 115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二國外記
遼史 115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二國外記helloiac
 

What's hot (20)

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舊五代史 100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舊五代史 100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舊五代史 100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舊五代史 100 卷一百 漢書二 高祖紀下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明史 012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英宗後紀
明史 012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英宗後紀明史 012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英宗後紀
明史 012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英宗後紀
 
遼史 020 卷二十 本紀第二十 興宗三
遼史 020 卷二十 本紀第二十 興宗三遼史 020 卷二十 本紀第二十 興宗三
遼史 020 卷二十 本紀第二十 興宗三
 
舊唐書 172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舊唐書 172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舊唐書 172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舊唐書 172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宋史 038 卷三十八 本紀第三十八 寧宗二
宋史 038 卷三十八 本紀第三十八 寧宗二宋史 038 卷三十八 本紀第三十八 寧宗二
宋史 038 卷三十八 本紀第三十八 寧宗二
 
舊五代史 102 卷一百〇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舊五代史 102 卷一百〇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舊五代史 102 卷一百〇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舊五代史 102 卷一百〇二 漢書四 隱帝紀中
 
元史 187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
元史 187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元史 187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
元史 187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
 
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
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
明史 011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景帝
 
舊五代史 099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舊五代史 099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舊五代史 099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舊五代史 099 卷九十九 漢書一 高祖紀上
 
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新唐書 147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六十六
新唐書 147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六十六新唐書 147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六十六
新唐書 147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六十六
 
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
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
明史 022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熹宗
 
宋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高宗七
宋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高宗七宋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高宗七
宋史 030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高宗七
 
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宋書 010 卷十 本紀第十 順帝
宋書 010 卷十 本紀第十 順帝宋書 010 卷十 本紀第十 順帝
宋書 010 卷十 本紀第十 順帝
 
舊唐書 020 卷十八下 本紀第十八下 宣宗
舊唐書 020 卷十八下 本紀第十八下 宣宗舊唐書 020 卷十八下 本紀第十八下 宣宗
舊唐書 020 卷十八下 本紀第十八下 宣宗
 
舊唐書 139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舊唐書 139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舊唐書 139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舊唐書 139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遼史 115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二國外記
遼史 115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二國外記遼史 115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二國外記
遼史 115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二國外記
 

Similar to 舊唐書 131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宋史 380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宋史 380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宋史 380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宋史 380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helloiac
 
新唐書 124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四十三
新唐書 124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四十三新唐書 124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四十三
新唐書 124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四十三helloiac
 
魏書 095 卷八十九 列傳酷吏第七十七
魏書 095 卷八十九 列傳酷吏第七十七魏書 095 卷八十九 列傳酷吏第七十七
魏書 095 卷八十九 列傳酷吏第七十七helloiac
 
舊唐書 082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舊唐書 082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舊唐書 082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舊唐書 082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helloiac
 
舊唐書 087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舊唐書 087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舊唐書 087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舊唐書 087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helloiac
 
舊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舊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舊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舊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helloiac
 
新唐書 102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新唐書 102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新唐書 102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新唐書 102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helloiac
 
舊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舊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舊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舊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helloiac
 
舊唐書 140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舊唐書 140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舊唐書 140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舊唐書 140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helloiac
 
明史 153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明史 153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明史 153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明史 153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helloiac
 
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helloiac
 
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helloiac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helloiac
 
舊唐書 104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舊唐書 104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舊唐書 104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舊唐書 104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helloiac
 
舊五代史 038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舊五代史 038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舊五代史 038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舊五代史 038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helloiac
 
舊唐書 008 卷八 本紀第八 玄宗上
舊唐書 008 卷八 本紀第八 玄宗上舊唐書 008 卷八 本紀第八 玄宗上
舊唐書 008 卷八 本紀第八 玄宗上helloiac
 
新唐書 185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〇四
新唐書 185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〇四新唐書 185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〇四
新唐書 185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〇四helloiac
 
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
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
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helloiac
 
三國志 32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
三國志 32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三國志 32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
三國志 32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helloiac
 
金史 128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循吏
金史 128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循吏金史 128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循吏
金史 128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循吏helloiac
 

Similar to 舊唐書 131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20)

宋史 380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宋史 380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宋史 380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宋史 380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新唐書 124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四十三
新唐書 124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四十三新唐書 124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四十三
新唐書 124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四十三
 
魏書 095 卷八十九 列傳酷吏第七十七
魏書 095 卷八十九 列傳酷吏第七十七魏書 095 卷八十九 列傳酷吏第七十七
魏書 095 卷八十九 列傳酷吏第七十七
 
舊唐書 082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舊唐書 082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舊唐書 082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舊唐書 082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舊唐書 087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舊唐書 087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舊唐書 087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舊唐書 087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舊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舊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舊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舊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新唐書 102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新唐書 102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新唐書 102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新唐書 102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舊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舊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舊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舊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舊唐書 140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舊唐書 140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舊唐書 140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舊唐書 140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明史 153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明史 153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明史 153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明史 153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舊唐書 104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舊唐書 104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舊唐書 104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舊唐書 104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舊五代史 038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舊五代史 038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舊五代史 038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舊五代史 038 卷三十八 唐書十四 明宗紀第四
 
舊唐書 008 卷八 本紀第八 玄宗上
舊唐書 008 卷八 本紀第八 玄宗上舊唐書 008 卷八 本紀第八 玄宗上
舊唐書 008 卷八 本紀第八 玄宗上
 
新唐書 185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〇四
新唐書 185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〇四新唐書 185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〇四
新唐書 185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〇四
 
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
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
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
 
三國志 32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
三國志 32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三國志 32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
三國志 32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
 
金史 128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循吏
金史 128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循吏金史 128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循吏
金史 128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循吏
 

More from helloiac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helloiac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helloiac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helloiac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helloiac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helloiac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helloiac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helloiac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helloiac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helloiac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helloiac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helloiac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helloiac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helloiac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helloiac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helloiac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helloiac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helloiac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helloiac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helloiac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helloiac
 

More from helloiac (20)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舊唐書 131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 1. 文档信息  舊唐書  131 / 215  27 段 5205 字  208 种 331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列傳第七十七 舊唐書 131 卷一百二十七 [後晉]劉昫 等 ←130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七十六 132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七十八→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舊唐書 / 131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本篇关键词 纪年 天寶 2 建中元年[780] 2 大曆 2 建中四年[783] 1 建中 1 地点 太原 4 涇原 4 東都 2 人物 光晟 17 源休 12 思禮 9 朱泚 7 雲京 6 喬琳 5 張涉 4 張光晟 4 文官 宰相 5 御史中丞 5 京兆尹 3 武官 節度使 3 節度 3 太尉 3 其他 德宗 4 除名 1 內庫 1 目錄 0 1 2 3 4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 第七十七 姚令言 張光晟 源休 喬琳 張涉 蔣鎮 洪經綸 彭偃 姚令言 ,河中 人也。少應募,起於卒伍,隷涇原 節度節度 馬璘 。以戰功累授金吾大將軍金吾大將軍 同正, 為衙前衙前 兵馬使兵馬使 ,改試太常卿太常卿 、兼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建中元年[780],孟暭為涇原 節度留後節度留後 ,自以文吏 進身,不樂軍旅,頻表薦令言謹肅,堪任將帥。暭尋歸朝廷,遂拜令言為四鎮北庭行營 涇原 節度節度 使使 、涇州刺史涇州刺史 、兼御史大夫御史大夫 。 建中四年[783],李希烈 叛,寇陷汝州 ,詔哥舒曜 率師攻之,營于襄城 。希烈 兵數萬圍襄城 , 勢甚危急。十月,詔令言率本鎮兵五萬赴援。涇師離鎮,多攜子弟而來,望至京師以獲厚賞,及師上 路,一無所賜。時詔京兆尹京兆尹 王翃 犒軍士,唯糲食菜啖而已,軍士覆而不顧,皆憤怒,揚言曰:「吾 輩棄父母妻 子,將死於難,而食不得飽,安能以草命捍白刃耶!國家瓊林 、大盈,寶貨堆積,不取 此以自活,何往耶?」行次滻水 ,乃返戈,大呼鼓譟而還。令言曰:「比約東都 有厚賞,兒郎勿草 草,此非求活之良圖也。」衆不聽,以戈環令言請退,令言急奏之。上恐,令內庫 出繒綵二十車馳賜 之,軍聲浩浩,令言不能戢。街市居人狼狽走竄,亂兵呼曰:「勿走,不稅汝間架 矣!」德宗 令普 王與學士學士 姜公輔 往撫勞之,纔出內門,賊已斬關,陣于丹鳳樓下。是日,德宗 倉卒出幸,賊縱入 府庫輦運,極力而止。 作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地 地 武 名 武 文 武 文 文 地 文 营 地 武 文 文 名 地 名 地 名 地 文 名 亲 名 地 地 衙 建 號 文 名 號 1 / 5 https://taolang.club/doc/1692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2. 5 6 7 8 9 10 時太尉太尉 朱泚 罷鎮居晉昌 里第,是夜,叛卒謀曰:「朱太尉太尉 久囚於宅,若迎為主,大事濟矣。」泚 嘗節制節制 涇州 ,衆知其失權,廢居怏怏,又幸泚寬和,乃請令言率騎迎泚於晉昌 里。泚初遲疑,以食 飼之,徐觀衆意,旣而諸校齊至,乃自第張炬火入居含元殿 。旣僭號,乃以令言為侍中侍中 ,與源休 同同 知知 賊政事。 旣以身先逆亂,頗盡心於賊,害宗室 ,圍奉天,皆令言為首帥也。群兇宴樂 ,旣醉,令言與源 休 論功,令言自比蕭何,源休 曰:「帷幄之謀,成秦之業,無出予之右者。吾比蕭何無讓,子當曹 參可矣。」時朝士在賊廷者,聞之皆笑,謂源休 為火迫酇侯。朱泚 敗,令言與張廷芝 尚有衆萬 人,從泚將入吐蕃 。至涇州 ,欲投田希鑒 ,希鑒 偽致禮誘之,與泚俱斬首 來獻。 張光晟 ,京兆 盩厔 人,起於行間。天寶末,哥舒翰 兵敗潼關 ,大將王思禮 所乘馬中流矢而 斃,光晟 時在騎卒之中,因下,以馬授思禮 。思禮 問其姓名,不告而退,思禮 陰記其形貌,常使 人密求之。無何,思禮 為河東節度使河東節度使 ,其偏將偏將 辛雲京 為代州刺史代州刺史 ,屢為將校譖毀,思禮 怒 焉。雲京 惶懼,不知所出。光晟 時隷雲京 麾下,因間進曰:「光晟 素有德於王司空司空 ,比下言 者,耻以舊恩受賞。今使君憂迫,光晟 請奉命一見司空司空 ,則使君之難可解。」雲京 然其計,即令 之太原 。乃謁思禮 ,未及言舊,思禮 識之,遽曰:「爾豈非吾故人乎?何相見之晚也!」光晟 遂 陳潼關 之事,思禮 大喜,因執其手感泣曰:「吾有今日,子之力也。求子頗久,竟此相遇,何慰如 之?」命同榻而坐,結為兄弟。光晟 遂述雲京 之屈,思禮 曰:「雲京 比涉謗言,過亦不細,今為 故人,特捨之矣。」即日擢光晟 為兵馬使兵馬使 ,賚田宅、縑帛甚厚,累奏特進特進 ,試太常少卿太常少卿 ,委以心 腹。及雲京 為河東節度使河東節度使 ,又奏光晟 為代州刺史代州刺史 。 大曆末,遷單于 都護都護 、兼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振武軍使軍使 。代宗 密謂之曰:「北蕃縱橫日久,當思所禦 之計。」光晟 旣受命,至鎮,威令甚行。建中元年[780],迴紇突董梅錄領衆并雜種胡等自京師還國, 輿載金帛,相屬於道。光晟 訝其裝橐頗多,潛令驛吏以長錐刺之,則皆輦歸所誘致京師婦人也。遂紿 突董及所領徒悉令赴宴,酒酣,光晟 伏甲盡拘而殺之,死者千餘人,唯留二胡 歸國復命。遂部其婦 人,給糧還京,收其金帛,賞賚軍士。後迴紇遣使來訴,上不欲甚阻蕃情,徵拜右金吾將軍右金吾將軍 。迴紇猶 怨懟不已,又降為睦王 傅,尋改太僕卿太僕卿 ,負才怏怏不得志。 賊泚僭逆,署光晟 偽節度使節度使 兼宰相宰相 。及泚衆頻敗,遂擇精兵五千配光晟 ,營於九曲,去東渭 橋 凡十餘里。光晟 潛使於李晟 ,有歸順之意。晟進兵入苑,光晟 勸賊泚宜速西奔,光晟 以數千 人送泚出城,因率衆迴降於晟。晟以其誠款,又愛其材,欲奏用之,俾令歸私第,表請特減其罪。每 大宴會 ,皆令就坐,華州 節度使節度使 駱元光 詬之曰:「吾不能與反虜同席!」拂衣還營。晟不得已, 拘之私第,後有詔言其狀跡不可原,乃斬之。 源休 ,相州 臨漳 人,京兆尹京兆尹 光輿之子也。休以幹局,累授監察御史監察御史 、殿中侍御史殿中侍御史 、青苗青苗 使使 判官,遷虞部員外郎虞部員外郎 。出潭州刺史潭州刺史 ,入為主客郎中主客郎中 ,遷給事中給事中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左庶子左庶子 。其 妻,即吏部侍郎吏部侍郎 王翊 女也。因小忿而離,妻族上訴,下御史臺 驗理,休遲留不荅款狀,除名 ,配 流溱州 。久之,移岳州 。 武 名 地 武 武 地 地 处 文 名 文 亲 艺 名 名 名 名 名 政 地 名 名 法 名 地 地 名 地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武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文 名 地 名 名 名 地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武 文 文 名 文 名 文 主 文 文 文 號 名 名 名 艺 武 主 文 名 武 文 名 地 名 名 名 名 礼 地 武 名 名 地 地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衙 法 地 地 2 / 5 https://taolang.club/doc/1692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3. 11 12 13 14 15 建中初,楊炎 執政,以京兆尹京兆尹 嚴郢 威名稍著,心欲傾之。郢,即王翊 甥壻也。休與王氏 離絕之 時,炎風聞休、郢有隟,遂擢休自流人為京兆 少尹少尹 ,俾令伺郢過失。休旣職久,與郢親善,炎怒之, 奏令以本官兼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奉使 迴紇。休至振武,軍使軍使 張光晟 已殺迴紇突董等,上初欲遂絕其使,令 休還,待命于太原 。久之方遣,仍令休歸其突董、翳密施大小梅錄等四屍。突董者,即武義可汗之叔父 也。屍旣至,可汗令宰臣宰臣 已下具綵服車馬來迎。其宰相宰相 頡于思迦坐大帳,立休等於帳外雪中,詰殺突 董等故。休曰:「突董等自與張光晟 忿鬬而死,非天子命也。」又問:「使者背唐國 ,負罪當死,不 能自戮耶?不然,何假手於我殺之也?」凡將殺者數矣,言頗悖慢,乃引去,供餼甚薄,留之五十餘日, 乃得還。可汗使謂休曰:「我國人皆欲殺汝,唯我不然。汝國已殺突董等,吾又殺汝,猶以血洗血 ,汙 益甚爾。吾今以水洗血,不亦善乎!所欠吾馬直絹一百八十萬疋,當速歸之。」遣散支將軍將軍 康赤心等隨 休來朝,休竟不得見其可汗。尋遣赤心等歸,與之帛十萬疋、金銀十萬兩,償其馬直。休履危而還,宰宰 相相 盧杞 又恐復命之日以口辯結恩,將至太原 ,遽奏為光祿卿光祿卿 。休以其遠使賞薄,居常怨望。 會涇原 兵叛,立朱泚 為主。初但稱太尉太尉 ,朝官謁泚者,悉勸奉迎鑾駕,旣不合泚意而退。及休 至,遂屏人移時,言多悖逆,盛陳成敗,稱述符命,勸令僭號。泚悅其言,以休為宰相宰相 ,判度支判度支 。 休遂為謀主,至於兵食軍資,遷除補擬,內外咨謀,一稟休畫。故時人云「源休 之逆,甚於朱泚 。 」朝廷大臣之奔竄不獲者,多為休所誘致,以至戮辱,職休而為,蓋非一焉。又勸泚鋤翦宗室 ,以絕 人望,命萬年縣 賊曹尉楊偡專其斷決,諸王子孫遇害不可勝數。泚敗走,休隨至寧州 。泚死,休 走鳳翔 ,為其部曲所殺,傳首來獻。休三子並斬于東市,籍沒 其家。 喬琳 ,太原 人。少孤貧志學,以文詞稱。天寶初,舉進士 ,補成武尉,累授興平尉。朔方 節節 度度 郭子儀 辟為掌書記掌書記 ,尋拜監察御史監察御史 。琳倜儻疏誕,好談諧,侮謔僚列,頗無禮檢。同院御御 史史 畢耀 初與琳嘲誚往復,因成釁隟,遂以公事互相告訴,坐貶巴州員外司戶州員外司戶 。遂起為南郭令, 改殿中侍御史殿中侍御史 ,充山南節度節度 張獻誠 行軍司馬行軍司馬 。使罷,為劒南東川節度 鮮于叔明 判官。改檢 校 駕部郎中駕部郎中 、果綿遂三州刺史州刺史 、兼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入為大理少卿大理少卿 、國子祭酒國子祭酒 。出為懷州刺史懷州刺史 。 琳素與張涉 友善,上在春宮,涉嘗為侍讀 。及嗣位,多以政事詢訪於涉,盛稱琳識度材略,堪備大 用,因拜御史大夫御史大夫 、平章事平章事 。琳本粗材,又年高有耳疾,上每顧問,對荅失次,論奏不合時。倖居 相位,凡八十餘日,除工部尚書工部尚書 ,罷知政事知政事 ,尋加迎皇太后 副使。 朱泚 之亂,扈從至奉天,轉吏部尚書吏部尚書 ,遷太子少師太子少師 。再幸梁、洋,琳從至盩厔 ,託以馬乏遲留, 上以琳舊老,心敬重之,慰諭頗至,以御馬一匹給焉。又懇辭以老疾不堪山阻登頓,上悵然,賜之所執 策曰:「勉為良圖,與卿決矣。」後數日,乃削髮為僧,止仙遊寺。賊泚聞之,遂令數十騎追至京 城 ,俾為偽吏部尚書吏部尚書 。令源休 被公服 ,饋肉食,琳雖辭讓,而僧言求施。琳掌賊中吏部 ,選人 前請曰:「所注某官不穩便。」琳謂之曰:「足下謂此選竟穩便乎?」及官軍收京師,當處極刑,時琳 已七十餘,李晟 憫其衰老,表請減死。上以其累經重任,頓虧臣節,自受逆命,頗聞譏諧悖慢之言, 背義負恩,固不可捨,命斬之。臨刑歎曰:「喬琳 以七月七日生,亦以此日死,豈非命歟!」 張涉 者,蒲州 人,家世儒者。涉依國學為諸生講說,稍遷國子博士國子博士 ,亦能為文,嘗請有司日司日 試萬 言,時呼張萬言。德宗 在春宮,受經于涉。及即位之夕,召涉入宮,訪以庶政,大小之事皆咨之。翌 日,詔居翰林,恩禮甚厚,親重莫比,自博士博士 遷散騎常侍散騎常侍 。上方屬意宰輔,唯賢是擇,故求人於不 次之地。涉舉懷州刺史懷州刺史 喬琳 為相,上授之不疑,天下聞之者皆愕然。數月,琳以不稱職罷,上由是 疏涉。俄受前湖南 都團練使都團練使 辛京杲 贓事發,詔曰:「尊師之道,禮有所加;議故 之法,恩有所 掩。張涉 賄賂交通,頗駭時聽,常所親重,良深歎惜。宜放歸田里。」 名 文 名 名 名 地 文 文 仕 文 名 地 文 文 名 政 词 武 文 名 地 文 地 名 武 文 文 名 名 亲 地 地 地 法 名 地 仕 地 武 名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武 名 武 地 名 仕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仕 文 文 文 文 主 名 文 文 地 地 文 名 礼 衙 名 名 名 地 文 文 號 文 文 文 名 地 文 名 法 名 3 / 5 https://taolang.club/doc/1692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4. 16 17 18 19 20 21 22 蔣鎮 ,常州 義興人,尚書左丞尚書左丞 洌之子也。與兄鍊並以文學進。天寶末舉賢良,累授左拾遺左拾遺 、司封員司封員 外郎外郎 ,轉諫議大夫諫議大夫 。時戶部侍郎戶部侍郎 、判度支判度支 韓滉 上言:「河中 鹽池 生瑞鹽,實土德之上瑞。」 上以秋霖稍多,水潦為患,不宜生瑞,命鎮馳驛檢行之。鎮奏與滉同,仍上表 賀,請宣付史館 ,并請 置神祠,錫其嘉號寶應靈 慶池。時霖 潦彌月,壞居人廬舍非一,鹽池 為潦水所入,其味多苦。韓 滉 慮鹽戶減稅,詐奏雨不壞池,池生瑞鹽,鎮庇之飾詐,識者醜之。轉給事中給事中 、工部侍郎工部侍郎 ,以簡儉 稱於時。 其妹壻源溥 ,即休之弟也,以姻媾之故,與休交好。涇師之叛,鎮潛竄,夜至鄠縣 西,馬躓墮溝澗 中,傷足不能進。時兄鍊已與源休 相率受賊偽官偽官 。鎮僕人僕人 有逃歸投鍊,云鎮病足在鄠。鍊與源 休 聞之大喜,遂言於賊泚。泚素慕鎮清名,即令騎二百求之鄠縣 西。明日,擁鎮而至,署為偽宰宰 相相 。旣知不免,每憂沮,常懷刃將自裁,多為兄鍊所救而罷。數日後,復謀竄匿,竟以性懦畏怯,計 終不果。然源休 與泚頻議,欲逼脅潛藏衣冠,大加殺戮,鎮輒力爭救,獲全者甚衆。至是,與兄鍊等 並授偽職,斬於東市西北街。 初,鎮父洌,叔渙,當祿山 、思明 之亂,並授偽職,然以家風修整,為士大夫士大夫 所稱。鎮兄弟亦以 教義禮法為己任,而貪祿愛死,節隳身戮,為天下笑。 洪經綸 ,建中初為黜陟使黜陟使 。至東都 ,訪聞魏州 田悅 食糧兵凡七萬人,經綸 素昧時機,先以符 停其兵四萬人,令歸農畝。田悅 偽順命,即依符罷之;而大集所罷兵 士,激怒之曰:「爾等在軍 旅,各有父母妻 子,旣為黜陟使黜陟使 所罷,如何得衣食?」遂大哭。悅乃盡出家財衣服厚給之,各令還 其部伍,自此人堅叛心,由是罷職。及朱泚 反,偽授太常少卿太常少卿 。 彭偃 ,少負俊才,銳於進取,為當塗 者所抑,形於言色。大曆末,為都官員外郎都官員外郎 。時劒南東 川 觀察使觀察使 李叔明 上言,以「佛、道二教,無益于時,請粗加澄汰。其東川 寺觀,請定為二等:上 寺留僧二十一人;上觀留道士十四人,降殺以七,皆精選有道行者,餘悉令返初。蘭若、道場無名者皆 廢」。德宗 曰:「叔明 此奏,可為天下通制,不唯劒南一道。」下尚書集 議。偃獻議曰: 王者之政 ,變人心為上,因人心次之,不變不因,循常守固者為下。故非有獨見之明,不能行非常 之 事。今陛下 以惟新之政,為萬代法,若不革舊風,令歸正道者,非也。 當今道士,有名無實,時俗鮮重,亂政猶輕。唯有僧尼,頗為穢雜。自西方之教,被于中國,去聖日 遠,空門不行五濁,比丘但行粗法。爰自後漢 ,至于陳、隋,僧之廢滅,其亦數乎!或至坑殺 ,殆 無遺餘。前代帝王,豈惡僧道之善如此之深耶?蓋其亂人亦已甚矣。且佛之立教,清淨無為,若以色 見,即是邪法,開示悟入,唯有一門,所以三乘之人,比之外道。況今出家者皆是無識下劣之流,縱其 戒行高 潔,在于王者,已無用矣,況是苟避征徭,於殺盜淫穢,無所不犯者乎!今叔明 之心甚善, 然臣恐其姦吏詆欺,而去者未必非,留者不必是,無益於國,不能息姦。旣不變人心,亦不因人心,強 制力持,難致遠耳。 臣聞天生烝人,必將有職,遊行浮食,王制所禁。故有才者受爵祿,不肖者出租征,此古之常道也。今 天下僧道,不耕而食,不織而衣,廣作危言險語,以惑愚者。一僧衣食,歲計約三萬有餘,五丁所出, 不能致此。舉一僧以計天下,其費可知。陛下 日旰憂勤,將去人害,此而不救,奚其為政?臣伏請僧 道未滿五十者,每年輸絹四疋;尼及女道士未滿五十者,每年輸絹二疋;其雜色役與百姓同。有才智者 令入仕,請還俗為平人者聽。但令就役輸課,為僧何傷。臣竊料其所出,不下今之租賦三分之一,然 則陛下 之國富矣,蒼生之害除矣。其年過五十者,請皆免之。夫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列子曰: 「不班白,不知道。」人年五十,嗜慾已衰,縱不出家,心已近道,況戒律檢其情性哉!臣以為此令旣 行,僧道規避還俗者固已太半。其年老精修者,必盡為人師,則道、釋二教益重明矣。 名 地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地 地 礼 衙 地 名 地 名 文 文 名 地 名 文 武 名 地 文 名 名 名 文 名 文 地 地 名 名 名 军 亲 文 名 文 名 地 文 地 文 名 地 號 名 作 法 名 主 政 法 名 名 主 主 4 / 5 https://taolang.club/doc/1692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5.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130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七十六 132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七十八→目錄 23 24 25 26 議者是之,上頗善其言。大臣以二教行之已久,列聖奉之,不宜頓擾,宜去其太甚,其議不行。 偃以才地當掌文誥,以躁求為時論所抑,鬱鬱不得志。涇師之亂,從駕不及,匿於田家,為賊所得。朱 泚 素知之,得偃甚喜,偽署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僭號辭令,皆偃為之。賊敗,與偽中丞中丞 崔宣 、賊將杜如 江、吳希光 等十三人,李晟 收之,俱斬於安國寺 前。 史臣曰:肇分陰陽,爰有生死,修短二事,賢愚一途。故君子遇夷險之機,不易其節;小人昧逆順之 道,而陷於刑。鴻毛泰山 ,斯為至論。令言遠總師徒,首為叛逆;光晟 初當委任,危輸款誠;源 休 雖曰士流,甚於元惡;喬琳 巧辭真主,俯就偽官偽官 ;蔣鎮 貪祿隳節,皆曰小人。經綸 之徒,不 足言爾。 贊曰:時爭逆順,命繫死生。君子守節,小人正刑 。 名 文 文 名 名 名 处 地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法 5 / 5 https://taolang.club/doc/1692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