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6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文档信息
 元史
 180 / 211
 29 段 5175 字
 310 种 444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列傳第六十七 元史 180 卷一百八十
[明]宋濂 等
←179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六 181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八→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元史 / 180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七
本篇关键词
纪年 至大二年[1309] 1 泰定四年[1327] 1 中統元年[1260] 1 至元二十一年[1291] 1 元貞元年[1295] 1
大德元年[1297] 1 至大元年[1308] 1 至元八年[1278] 1
地点 江南 4 平陽 3 和林 3
人物 世祖 11 思晦 9 帖木迭兒 7 渾都海 6 阿里不哥 5 哈剌不花 5 趙世延 5 懷王 4
文官 翰林學士承旨 7 中丞 5 御史中丞 4 監官 4 嘉議大夫 3 侍御史 3 資善大夫 3
武官 上護軍 2 大元帥 1 元帥 1
其他 襲封 5 省臺 4 崩 3
目錄
0
1
2
3
卷一百八十 列傳 第六十七
耶律希亮
耶律希亮 字明甫 ,楚材 之孫,鑄之子也。初,六皇后 命以赤帖吉氏歸鑄,生希亮於和林 南之涼
樓,曰禿忽思,六皇后 遂以其地名之。憲宗嘗遣鑄覈錢糧于燕,鑄曰:「臣先世皆讀儒書,儒生俱在
中土,願攜諸子,至燕受業。」憲宗從之,乃命希亮師事北平趙衍 ,時方九歲,未浹旬,已能賦詩。
歲丙辰,憲宗召鑄還和林 ,希亮獨留燕。歲戊午,憲宗在六盤山 ,希亮詣行在所 。已而鑄扈從南
伐,希亮亦在行。明年,憲宗崩 于蜀,希亮將輜重 北歸陝右。
又明年,為中統元年[1260],世祖 即位,阿里不哥 反,遣使召主將渾都海 。鑄說渾都海 等入朝,
皆不從,則棄其妻子 ,挺身來歸。既而渾都海 知鑄去,怒,遣百騎追之不及。乃使百人監視希亮母
子,迫脅使從行,自靈武過應吉里城,至西涼 甘州 。阿里不哥 遣大將阿藍荅兒自和林 帥師至焉支
山 ,希亮見之。阿藍荅兒問:「而父安在?」希亮曰:「不知,與吾父同任事者宜知之。」渾都
海 怒,詬曰:「我焉得知之,其父今亡命東見皇帝矣!」希亮曰:「若然,則何謂不知!」阿藍荅兒
熟視渾都海 曰:「此言深有意焉。」詰希亮甚急,希亮曰:「使吾知之,亦從而去,安得獨留!」阿
藍荅兒以為實,免其監蒞。
作
名
名 名 名 主 地
主
名
地 地 衙
葬 军
亲 名 名 名
亲 名
代 地 名 地
地
名
名
1 / 6
https://taolang.club/doc/318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4
5
6
7
8
9
10
既而阿藍荅兒、渾都海 為大兵所殺,其殘卒北走,衆推哈剌不花 為帥。希亮潛匿甘州 北黑水東沙
陀 中。殿兵已過十餘里,有尋馬者適至,老婢漏言,衆奄至,驅至肅州 。哈剌不花 與鑄有婚姻之
好,又哈剌不花 在蜀時,嘗疾病,鑄召醫視之,遺以酒食,因釋希亮縛,謂曰:「我受恩 於汝父,
此圖報之秋也。」及抵沙州 北川 ,希亮與兄弟徒步負任,不火食者數日。是冬,涉雪踰天山 ,
至北庭都護府 。二年,至昌八里城。夏,踰馬納思河,抵葉密里城,乃定宗 潛邸湯沐 之邑也。
時六皇后 之妹主后位,與宗王火忽皆欲東覲。希亮母密知其事,攜希亮入見,已而事不果。冬,至于
火孛之地。三年,定宗 幼子大名王閔 其不能歸,遺以幣帛鞍馬,乃從大名王 至忽只兒之地。會宗
王阿魯忽 至,誅阿里不哥 所用鎮守 之人唆羅海,欲附世祖 。復從大名王 及阿魯忽 二王,還至
葉密里城。王遺以耳環,其二珠大如榛,實價直千金,欲穿其耳使帶之。希亮辭曰:「不敢因是以傷父
母之遺體也。且無功受賞,於禮尤不可。」王又解金束帶遺之,且曰:「繫此,於遺體宜無傷。」五
月,又為阿里不哥 兵所驅,西行千五百里,至孛劣撒里 之地。六月,又西至換扎孫之地。又從至不
剌城。又西行六百里,至徹徹 里澤剌之山,后妃 輜重 皆留于此,希亮母及兄弟亦在焉。希亮單騎騎
從從 行二百餘里,至出布兒城。又百里,至也里虔城,而哈剌不花 之兵奄至,希亮又從二王興師,還
至不剌城,與哈剌不花 戰,敗之,盡殲其衆。二王乃函其頭,遣使報捷。十月,至于亦思寬之地。四
年,至可失哈里城。四月,阿里不哥 兵復至,希亮又從征,至渾八升城 。時希亮母從后避暑於阿體
八升山 。
先是,鑄嘗言于世祖 :「臣之妻子 皆在北邊。」至是,世祖 遣不華出至二王所,因以璽書召希
亮,馳驛赴闕。六月,由苦先城至哈剌火州 ,出伊州 ,涉大漠以還。八月,入覲世祖 于上都 之大
安閣,備陳邊事,及羈旅困苦之狀。世祖 憐之,賜鈔千錠、金帶一、幣帛三十,命為速古兒赤速古兒赤 、必必
闍赤闍赤 。至元八年[1278],授奉訓大夫奉訓大夫 、符寶郎符寶郎 。
十二年,既平宋,世祖 命希亮問諸降將,日本 可伐否。夏貴、呂文煥 、范文虎 、陳奕 等皆云可
伐。希亮奏曰:「宋與遼、金攻戰且三百年,干戈甫定,人得息肩,俟數年,興師未晚。」世祖 然
之。十三年,太府監令史太府監令史 盧贄言於監官監官 :「各路所貢布長三丈,唯平陽 加一丈,諸怯薛歹 以故爭
取平陽 布。苟截其長者,與他郡等,則無所爭,而以其所截者,為髹漆宮殿器皿之用,甚便。」監監
官官 從之。適左右以其事聞,帝以詰監官監官 ,監官監官 倉皇莫知所以對,歸罪於贄,帝命斬之。希亮遇諸
塗,贄以冤告。希亮命少緩,具以實入奏。有旨令董文用 讞之。竟釋贄,而召御史大夫御史大夫 塔察兒 等
讓之曰:「此事,言官當 言而不言,向微禿忽思,不誤誅此人耶!」
十四年,轉嘉議大夫嘉議大夫 、禮部尚書禮部尚書 ,尋遷吏部尚書吏部尚書 。帝駐蹕察納兒台之地,希亮至,奏對 畢,董文
用 問大都近事。希亮曰:「囹圄 多囚耳。」世祖 方欹枕而卧,忽寤,問其故。希亮奏曰:「近奉
旨:漢人盜鈔六文者殺。以是囚多。」帝驚問:「孰傳此語?」省臣曰:「此旨實脫兒察所傳。」脫兒
察曰:「陛下 在南坡 ,以語蒙古 兒童。」帝曰:「前言戲耳,曷嘗著為令式?」乃罪脫兒察。希
亮因奏曰:「令既出矣,必明其錯誤,以安民心。」帝善其言,即命希亮至大都,諭旨中書。
十七年,希亮以跋涉西土,足病痿攣,謝事而去,退居㶟陽者,二十餘年。至大二年[1309],武宗訪求先
朝舊臣,特除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承旨 、資善大夫資善大夫 ,尋改授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承旨 、知制誥知制誥 兼修國史兼修國史 。希亮以職
在史官史官 ,乃類次世祖 嘉言善行以進,英宗 取其書,置禁中。久之,閑居京師,四方之士多從之
游。泰定四年[1327]卒,年八十一。
名 名 地
政 地 名
名 仕
政 地 地
衙 號 名
主
號 名 主
名 名 军 亲 主 名
名 名
名 主 军
武 名
名
名 地
地
亲 亲 亲
地 地 亲 衙
亲 文
文 文 文
亲 政 名 名 名
亲
文 文 地 营
地
文 文 文
名 文 名
法
文 文 文 礼
名 法 亲
主 名 政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亲 號
2 / 6
https://taolang.club/doc/318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11
12
13
14
15
16
17
希亮性至孝,困厄遐方,家貲散亡已盡,僅藏祖考 畫像,四時就穹廬陳列致奠,盡誠盡敬。朔漠之人,
咸相聚來觀,歎曰:「此中土之禮也。」雖疾病,不廢書史,或中夜起坐,取燭以書。所著詩文及從軍紀
行錄三十卷,目之曰愫軒集 。贈推忠輔義守正守正 功臣、資善大夫資善大夫 、集賢學士集賢學士 、上護軍上護軍 ,追封 漆水
郡公 ,諡忠嘉。
趙世延
趙世延 字子敬,其先雍古 族人 ,居雲中北邊。曾祖 䵣公,為金群牧使群牧使 ,太祖 得其所牧馬,䵣
公死之。祖按竺邇 ,幼孤,鞠於外大父朮要甲,訛為趙家,因氏為趙;驍勇善騎射,從太祖 征
伐 ,有功,為蒙古 漢軍 征行大元帥大元帥 ,鎮蜀,因家成都 。父黑梓 ,以門功襲父元帥元帥 職,兼文
州 吐蕃 萬戶達魯花赤達魯花赤 。
世延天資秀發,喜讀書,究心儒者體用之學。弱冠,世祖 召見,俾入樞密院 御史臺 肄習官政。至
元二十一年[1291],授承事郎承事郎 、雲南 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按察司判官 ,時年二十有四。烏蒙蠻 酋叛,世延會
省臣以軍討之,蠻兵 大潰,即請降。二十六年,擢監察御史監察御史 ,與同列五人劾丞相丞相 桑哥 不法。中中
丞丞 趙國 輔,桑哥 黨也,抑不以聞,更以告桑哥 。於是五人者,悉為其所擠,而世延獨幸免。奉旨
按平陽 郡監也先忽都 贓鉅萬,鞫左司郎中左司郎中 董仲威殺人獄,皆明允 。二十九年,轉奉議大夫奉議大夫 ,出
僉江南湖北道 肅政廉訪司 事。敦儒 學,立義倉,撤淫祠,修澧陽縣 壞隄,嚴常、澧掠賣良民之
禁,部內晏然。
元貞元年[1295],除江南 行御史臺都事行御史臺都事 ,丁內艱 ,不赴。大德元年[1297],復除 前官,三年,移中
臺 都事都事 ,俄改中書左司都事左司都事 。臺臣臺臣 奏,仍為都事都事 中臺 。六年,由山東肅政廉訪副使廉訪副使 改江
南 行臺 治書侍御史治書侍御史 。十年,除安西路 緫管。安西,故京兆 省臺 所治,號稱會府 ,前政壅滯
者三千牘。世延既至,不三月,剖決殆盡。陝民饑,省臺 議,請于朝賑之,世延曰:「救荒如救火,
願先發廩以賑,朝廷設不允,世延當傾家財若身以償。」省臺 從之,所活者衆。
至大元年[1308],除紹興路 緫管,改四川 肅政廉訪使肅政廉訪使 。蒙古軍 士,科差繁重,而軍士就戍往來者
多害人,且軍官或抑良為奴,世延皆除其弊,而正其罪。又修都江堰 ,民尤便之。四年,陞中奉大中奉大
夫夫 、陝西 行臺 侍御史侍御史 。先是,八百媳婦 為邊患,右丞右丞 劉深往討之,兵敗而還,坐罪棄市 。
及是,右丞右丞 阿忽台 當繼行,世延言:「蠻夷事,在羈縻,而重煩天討,致軍旅亡失,誅戮省臣,藉
使盡得其地,何補於國?今窮兵黷武,實傷聖治。朝廷第當選重臣知治體者,付以邊寄,兵宜止,勿
用。」事聞,樞密院 臣以為用兵國家大事,不宜以一人之言為興輟。世延聞之,章再上,事卒罷。
皇慶二年[1313],拜江浙 行省參知政事行省參知政事 ,尋召還,拜侍御史侍御史 。延祐元年[1314],省臣奏:「比奉詔漢
人參政參政 用儒者。趙世延 其人也。」帝曰:「世延誠可用,然雍古 氏非漢人,其署宜居右。」遂
拜中書參知政事 ,居中書二十月,遷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有旨省臣自平章以下,率送之官。其禮前所無有,
由是為權臣所忌,乃用皇太后 旨,出世延為雲南 行省右丞行省右丞 。陛辭 ,帝特命仍還御史臺 為中中
丞丞 。三年,世延劾奏 權臣太師太師 、右丞相右丞相 帖木迭兒 罪惡十有三,詔奪其官職。尋陞翰林學士承翰林學士承
旨旨 ,兼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世延固辭,乃解中丞中丞 。五年,進光祿大夫光祿大夫 、昭文館學士昭文館學士 ,守大都留守大都留守 ,乞
補外,拜四川 行省平章政事行省平章政事 。世延議即重慶路 立屯田 ,物色江津 、巴縣 閑田七百八十三頃,
摘軍千二百人墾之,歲得粟萬一千七百石。
礼
作 文 文 文 武 仕
主
名
名 政 亲 亲 文 號
名 號
军 政 军 武 地 名 武
地 政 文
亲 衙 衙
文 地 文 政
军 文 文 名
文 政 名 名
地 名 文 名 文
地 衙 名 地
地 文 仕 仕
衙 文 文 文 文 衙 文
地 衙 文 地 地 衙 衙
衙
衙
地 地 文 营
地
文 地 衙 文 政 文 法
文 名
衙
地 文 文
文 名 政
衙 文
主 地 文 礼 衙
文 法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地 文 地 军 地 地
3 / 6
https://taolang.club/doc/318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明年,仁宗 崩 ,帖木迭兒 復居相位,銳意報復,屬其黨何志道,誘世延從弟胥益兒哈呼誣告世延
罪,逮世延置對,至夔路 ,遇赦。世延以疾抵荊門 ,留就醫。帖木迭兒 遣使督追至京師,俾其黨鍛
煉使成獄。會有旨,事經赦原,勿復問。帖木迭兒 更以它事白帝 ,繫之刑曹,逼令自裁,世延不為
動,居囚再歲。胥益兒哈呼自以所訴涉誣欺,亡去。中書左丞相中書左丞相 拜住 屢言世延亡辜,得旨出獄,就舍
以養疾。先是,帝獵北涼亭 ,顧謂侍臣曰:「趙世延 ,先帝 所尊禮,而帖木迭兒 妄入其罪,數請誅
之,此殆報私怨耳,朕豈能從之。」侍臣皆叩頭 稱萬歲。帖木迭兒 在上京,聞世延出獄,索省牘視
之,怒曰:「此左丞相左丞相 罔上所為也。」事聞,帝語之曰:「此朕意耳。」未幾,帖木迭兒 死,事乃
釋。世延出居於金陵。
泰定元年[1324],召還朝,除集賢大學士集賢大學士 。明年,出為江南 行臺御史行臺御史 中丞中丞 。四年,入朝,復為御御
史中丞史中丞 ,又遷中書右丞 。明年,有旨趙世延 頃為權姦所誣,中書宜遍移天下,昭雪其非辜,仍
加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承旨 、光祿大夫光祿大夫 。經筵 開,兼知經筵 事,選揀勸講者,皆一時名流 。又加同知樞密同知樞密
院事院事 。
泰定帝 崩 ,燕鐵木兒 與宗王大臣王大臣 議:武宗二子周王 、懷王 ,於法當立;周王 遠在朔漠,
而懷王 久居民間,備嘗艱險,民必歸之,天位不可久虛,不如先迎懷王 ,以從民望。八月,即定
策,迎之于江陵 ,懷王 即位,是為文宗。當是時,世延贊畫之功為多。文宗即位 ,世延仍以御史御史
中丞中丞 兼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承旨 ,以疾乞歸田里,詔不允。天曆二年[1330]正月,復除 江南 行臺御史行臺御史 中中
丞丞 ;行次濟州 ,三月,改集賢大學士集賢大學士 ;六月,又加奎章閣大學士奎章閣大學士 ;八月,拜中書平章政事 。
冬,世延至京,固辭不允,詔以世延年高多疾,許乘小車入內。至順元年[1332],詔世延與虞集 等纂纂
修修 皇朝經世大典 ,世延屢奏:「臣衰老,乞解中書政務,專意纂修纂修 。」帝曰:「老臣如卿者無
幾,求退之言,後勿復陳。」四月,仍加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承旨 ,封魯國公 。秋,以疾,移文中書致其事,
明日即行,養疾於金陵之茅山 。詔徵還朝,不能行,二年,改封涼國公 。
元統二年[1334],詔賜世延錢凡四萬緡。至元改元,仍除奎章閣大學士奎章閣大學士 、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承旨 、中書平章政
事 、魯國公 。明年五月,至成都 ,十一月卒,享年七十有七。至正二年[1342],贈世忠執法佐運翊
亮功臣、太保太保 、金紫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 、上柱國上柱國 ,追封 魯國公 ,諡文忠。
世延歷事凡九朝,敭歷省臺 五十餘年,負經濟之資,而將之以忠義,守之以清介,飾之以文學,凡軍
國利病,生民休戚,知無不言,而於儒者名教,尤拳拳焉。為文章,波瀾浩瀚 ,一根於理。嘗較定律
令 ,彙次風憲宏綱 ,行于世。
五子,達者三人:野峻台 ,黃州路 緫管;次月魯,江浙行省 理問理問 官;伯忽,夔州路 緫管,天
曆初,囊加台 據蜀叛,死于難,特贈推忠秉義 效節功臣、資善大夫資善大夫 、中書右丞 、上護軍上護軍 ,追
封 蜀郡公 ,諡忠愍 。
孔思晦
孔思晦 字明道,孔子五十四世孫也。資質端重,而性簡默,童丱時,讀書已識大義。及長,授業於導
江 張 ,講求義理,於詞章之習,薄而弗為。家貧,躬耕以為養,唯劇寒暑,而為學未嘗懈,遠近
爭聘為子弟師。大德中,游京師,祭酒祭酒 耶律有尚 欲薦之,以母老,辭而歸。母卧疾,躬進藥餌,衣
不解帶。居喪 ,勺水不入口者五日。
主 葬 名
地 地 名
名 地
文 名
地 名 主 名
礼 名
文 名
文 地 文 文
文 衙 名
文 文 礼 礼 词
文
主 葬 名 文 主 主 主
主 主
地 主 事
文 文 仕 地 文
文 地 文 文 衙
名
文 作 文
文 主
地 主
文 文
衙 主 地
文 文 武 仕 主
衙
名
法 作
名 地 地 文 地
名 名 文 衙 武
仕 主 名
名
名
地
文 名
礼
4 / 6
https://taolang.club/doc/318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179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六 181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八→目錄
26
27
28
至大中,舉茂才 ,為范陽 儒學教諭儒學教諭 。延祐初,調寧陽 學。先是,兩縣校官校官 率以廩薄不能守職,
而思晦 以儉約自將,教養有法,比代去,學者皆不忍舍之。於是孔氏 族人 相與議:思晦 嫡長且賢,
宜襲封 爵,奉祠 事。狀上政府,事未決。仁宗 在位,雅崇尚儒道,一日,問:「孔子之裔今幾
世,襲爵 為誰?」廷臣具對曰:「未定。」帝親取孔氏 譜牒按之,曰:「以嫡應襲封 者,思晦 也,
復奚疑 !」特授中議大夫中議大夫 ,襲封 衍聖公 ,月俸百緡,加至五百緡,賜四品印。
泰定三年[1326],山東廉訪副使廉訪副使 王鵬南 言:「襲爵 上公,而階止四品,於格弗稱,且失尊崇意。
」明年,升嘉議大夫嘉議大夫 。至順二年[1333],改賜三品印。思晦 以宗祀 責重,恒懼弗勝,每遇祭祀,必
敬必慎。初,廟燬于兵,後雖苟完,而角樓 圍牆未備,思晦 竭力營度,以復其舊。金絲堂壞,又一
新之,祭器禮服,悉加整飭。又以尼山 乃毓聖之地,故有廟,已毀,民冒耕祭田且百年,思晦 復其
田,且請置尼山書院 ,以列于學官學官 ,朝廷從之。三氏學舊有田三千畝,占于豪民,子思書院 舊有
營運錢萬緡,貸於民取子錢,以供祭祀,久之,民不輸子錢,并負其本,思晦 皆理而復之。聖父舊
封齊國公 ,思晦 言于朝曰:「宣聖封王,而父爵猶公,願加褒崇。」乃詔加封 聖父啟聖王,聖
母王夫人 。
五季時,孔末之後方盛,欲以偽滅真,害宣聖子孫幾盡,至是,其裔復欲冒稱宣聖後。思晦 以為:
「不早辨則真偽久益不可明,彼與我不共戴天,乃列于族,與共拜殿庭,可乎?」遂會族人 ,稽典故
斥之,既又重刻宗譜 于石,而孔氏 族裔益明矣。元統元年[1333]卒,年六十七。卒之日,有鶴百餘翔
其屋上,又見神光自東南落其舍北。至正中,朝廷加贈其官,而賜諡 曰文肅。
子曰克堅,襲封 衍聖公 ,階嘉議大夫嘉議大夫 ,既而進通奉大夫通奉大夫 。至正十五年[1355],召為同知同知 太常禮儀
院 事,拜陝西 行臺 侍御史侍御史 ,遷國子祭酒國子祭酒 ,擢山東肅政廉訪使肅政廉訪使 ,不赴。孫希學,襲封 衍聖
公 。
名 地 文 地 文
名 名 亲 名
仕 礼 主
仕 名 仕 名
名 文 仕 主
文 名 仕
文 名 礼
建 名
地 名
处 文 处
名
主 名 仕
名
名
亲
作 名
礼
仕 主 文 文 文
衙 地 衙 文 文 文 仕
主
5 / 6
https://taolang.club/doc/318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6 / 6
https://taolang.club/doc/318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
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
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
helloiac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helloiac
 
舊唐書 086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舊唐書 086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舊唐書 086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舊唐書 086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helloiac
 
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
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
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
helloiac
 
宋史 341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
宋史 341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宋史 341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
宋史 341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
helloiac
 
陳書 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八 文學
陳書 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八 文學陳書 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八 文學
陳書 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八 文學
helloiac
 
舊唐書 148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舊唐書 148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舊唐書 148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舊唐書 148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helloiac
 
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
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
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
helloiac
 
舊五代史 081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舊五代史 081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舊五代史 081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舊五代史 081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helloiac
 
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helloiac
 
明史 214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二
明史 214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二明史 214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二
明史 214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二
helloiac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helloiac
 
舊唐書 180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舊唐書 180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舊唐書 180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舊唐書 180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helloiac
 
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helloiac
 
北史 004 卷四 魏本紀第四
北史 004 卷四 魏本紀第四北史 004 卷四 魏本紀第四
北史 004 卷四 魏本紀第四
helloiac
 
宋史 362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宋史 362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宋史 362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宋史 362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helloiac
 
周書 30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二
周書 30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二周書 30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二
周書 30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二
helloiac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helloiac
 
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
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
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
helloiac
 

What's hot (20)

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
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
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舊唐書 086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舊唐書 086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舊唐書 086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舊唐書 086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
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
宋史 343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〇二
 
宋史 341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
宋史 341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宋史 341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
宋史 341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
 
陳書 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八 文學
陳書 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八 文學陳書 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八 文學
陳書 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八 文學
 
舊唐書 148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舊唐書 148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舊唐書 148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舊唐書 148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
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
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
 
舊五代史 081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舊五代史 081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舊五代史 081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舊五代史 081 卷八十一 晉書七 少帝紀第一
 
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舊唐書 023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明史 214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二
明史 214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二明史 214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二
明史 214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二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舊唐書 180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舊唐書 180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舊唐書 180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舊唐書 180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宋史 270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二十九
 
北史 004 卷四 魏本紀第四
北史 004 卷四 魏本紀第四北史 004 卷四 魏本紀第四
北史 004 卷四 魏本紀第四
 
宋史 362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宋史 362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宋史 362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宋史 362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周書 30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二
周書 30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二周書 30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二
周書 30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二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明史 135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明史 135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明史 135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明史 135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
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
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
 

Similar to 元史 180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七

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helloiac
 
新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八十八
新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八十八新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八十八
新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八十八
helloiac
 
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helloiac
 
明史 158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明史 158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明史 158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明史 158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helloiac
 
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helloiac
 
舊唐書 140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舊唐書 140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舊唐書 140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舊唐書 140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helloiac
 
明史 163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明史 163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明史 163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明史 163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helloiac
 
宋史 354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宋史 354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宋史 354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宋史 354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helloiac
 
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helloiac
 
元史 183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
元史 183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元史 183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
元史 183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
helloiac
 
金史 092 卷九十二 列傳第三十
金史 092 卷九十二 列傳第三十金史 092 卷九十二 列傳第三十
金史 092 卷九十二 列傳第三十
helloiac
 
宋史 356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宋史 356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宋史 356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宋史 356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helloiac
 
舊五代史 126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舊五代史 126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舊五代史 126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舊五代史 126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helloiac
 
明史 266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明史 266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明史 266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明史 266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helloiac
 
舊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舊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舊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舊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helloiac
 
宋史 287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六
宋史 287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六宋史 287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六
宋史 287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六
helloiac
 
後漢書 073 卷六十七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後漢書 073 卷六十七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後漢書 073 卷六十七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後漢書 073 卷六十七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helloiac
 

Similar to 元史 180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七 (20)

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新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八十八
新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八十八新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八十八
新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八十八
 
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明史 158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明史 158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明史 158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明史 158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舊唐書 140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舊唐書 140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舊唐書 140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舊唐書 140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明史 163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明史 163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明史 163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明史 163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宋史 354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宋史 354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宋史 354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宋史 354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元史 183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
元史 183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元史 183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
元史 183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
 
金史 092 卷九十二 列傳第三十
金史 092 卷九十二 列傳第三十金史 092 卷九十二 列傳第三十
金史 092 卷九十二 列傳第三十
 
宋史 356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宋史 356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宋史 356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宋史 356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陳書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二十三
陳書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二十三陳書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二十三
陳書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二十三
 
舊五代史 126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舊五代史 126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舊五代史 126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舊五代史 126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明史 266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明史 266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明史 266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明史 266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舊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舊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舊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舊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宋史 287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六
宋史 287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六宋史 287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六
宋史 287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六
 
北齊書 13 卷十三 列传第五
北齊書 13 卷十三 列传第五北齊書 13 卷十三 列传第五
北齊書 13 卷十三 列传第五
 
舊唐書 070 卷六十六 列傳第十六
舊唐書 070 卷六十六 列傳第十六舊唐書 070 卷六十六 列傳第十六
舊唐書 070 卷六十六 列傳第十六
 
後漢書 073 卷六十七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後漢書 073 卷六十七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後漢書 073 卷六十七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後漢書 073 卷六十七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More from helloiac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helloiac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helloiac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helloiac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helloiac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helloiac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helloiac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helloiac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helloiac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helloiac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helloiac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helloiac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helloiac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helloiac
 

More from helloiac (20)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元史 180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七

  • 1. 文档信息  元史  180 / 211  29 段 5175 字  310 种 444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列傳第六十七 元史 180 卷一百八十 [明]宋濂 等 ←179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六 181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八→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元史 / 180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七 本篇关键词 纪年 至大二年[1309] 1 泰定四年[1327] 1 中統元年[1260] 1 至元二十一年[1291] 1 元貞元年[1295] 1 大德元年[1297] 1 至大元年[1308] 1 至元八年[1278] 1 地点 江南 4 平陽 3 和林 3 人物 世祖 11 思晦 9 帖木迭兒 7 渾都海 6 阿里不哥 5 哈剌不花 5 趙世延 5 懷王 4 文官 翰林學士承旨 7 中丞 5 御史中丞 4 監官 4 嘉議大夫 3 侍御史 3 資善大夫 3 武官 上護軍 2 大元帥 1 元帥 1 其他 襲封 5 省臺 4 崩 3 目錄 0 1 2 3 卷一百八十 列傳 第六十七 耶律希亮 耶律希亮 字明甫 ,楚材 之孫,鑄之子也。初,六皇后 命以赤帖吉氏歸鑄,生希亮於和林 南之涼 樓,曰禿忽思,六皇后 遂以其地名之。憲宗嘗遣鑄覈錢糧于燕,鑄曰:「臣先世皆讀儒書,儒生俱在 中土,願攜諸子,至燕受業。」憲宗從之,乃命希亮師事北平趙衍 ,時方九歲,未浹旬,已能賦詩。 歲丙辰,憲宗召鑄還和林 ,希亮獨留燕。歲戊午,憲宗在六盤山 ,希亮詣行在所 。已而鑄扈從南 伐,希亮亦在行。明年,憲宗崩 于蜀,希亮將輜重 北歸陝右。 又明年,為中統元年[1260],世祖 即位,阿里不哥 反,遣使召主將渾都海 。鑄說渾都海 等入朝, 皆不從,則棄其妻子 ,挺身來歸。既而渾都海 知鑄去,怒,遣百騎追之不及。乃使百人監視希亮母 子,迫脅使從行,自靈武過應吉里城,至西涼 甘州 。阿里不哥 遣大將阿藍荅兒自和林 帥師至焉支 山 ,希亮見之。阿藍荅兒問:「而父安在?」希亮曰:「不知,與吾父同任事者宜知之。」渾都 海 怒,詬曰:「我焉得知之,其父今亡命東見皇帝矣!」希亮曰:「若然,則何謂不知!」阿藍荅兒 熟視渾都海 曰:「此言深有意焉。」詰希亮甚急,希亮曰:「使吾知之,亦從而去,安得獨留!」阿 藍荅兒以為實,免其監蒞。 作 名 名 名 名 主 地 主 名 地 地 衙 葬 军 亲 名 名 名 亲 名 代 地 名 地 地 名 名 1 / 6 https://taolang.club/doc/318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2. 4 5 6 7 8 9 10 既而阿藍荅兒、渾都海 為大兵所殺,其殘卒北走,衆推哈剌不花 為帥。希亮潛匿甘州 北黑水東沙 陀 中。殿兵已過十餘里,有尋馬者適至,老婢漏言,衆奄至,驅至肅州 。哈剌不花 與鑄有婚姻之 好,又哈剌不花 在蜀時,嘗疾病,鑄召醫視之,遺以酒食,因釋希亮縛,謂曰:「我受恩 於汝父, 此圖報之秋也。」及抵沙州 北川 ,希亮與兄弟徒步負任,不火食者數日。是冬,涉雪踰天山 , 至北庭都護府 。二年,至昌八里城。夏,踰馬納思河,抵葉密里城,乃定宗 潛邸湯沐 之邑也。 時六皇后 之妹主后位,與宗王火忽皆欲東覲。希亮母密知其事,攜希亮入見,已而事不果。冬,至于 火孛之地。三年,定宗 幼子大名王閔 其不能歸,遺以幣帛鞍馬,乃從大名王 至忽只兒之地。會宗 王阿魯忽 至,誅阿里不哥 所用鎮守 之人唆羅海,欲附世祖 。復從大名王 及阿魯忽 二王,還至 葉密里城。王遺以耳環,其二珠大如榛,實價直千金,欲穿其耳使帶之。希亮辭曰:「不敢因是以傷父 母之遺體也。且無功受賞,於禮尤不可。」王又解金束帶遺之,且曰:「繫此,於遺體宜無傷。」五 月,又為阿里不哥 兵所驅,西行千五百里,至孛劣撒里 之地。六月,又西至換扎孫之地。又從至不 剌城。又西行六百里,至徹徹 里澤剌之山,后妃 輜重 皆留于此,希亮母及兄弟亦在焉。希亮單騎騎 從從 行二百餘里,至出布兒城。又百里,至也里虔城,而哈剌不花 之兵奄至,希亮又從二王興師,還 至不剌城,與哈剌不花 戰,敗之,盡殲其衆。二王乃函其頭,遣使報捷。十月,至于亦思寬之地。四 年,至可失哈里城。四月,阿里不哥 兵復至,希亮又從征,至渾八升城 。時希亮母從后避暑於阿體 八升山 。 先是,鑄嘗言于世祖 :「臣之妻子 皆在北邊。」至是,世祖 遣不華出至二王所,因以璽書召希 亮,馳驛赴闕。六月,由苦先城至哈剌火州 ,出伊州 ,涉大漠以還。八月,入覲世祖 于上都 之大 安閣,備陳邊事,及羈旅困苦之狀。世祖 憐之,賜鈔千錠、金帶一、幣帛三十,命為速古兒赤速古兒赤 、必必 闍赤闍赤 。至元八年[1278],授奉訓大夫奉訓大夫 、符寶郎符寶郎 。 十二年,既平宋,世祖 命希亮問諸降將,日本 可伐否。夏貴、呂文煥 、范文虎 、陳奕 等皆云可 伐。希亮奏曰:「宋與遼、金攻戰且三百年,干戈甫定,人得息肩,俟數年,興師未晚。」世祖 然 之。十三年,太府監令史太府監令史 盧贄言於監官監官 :「各路所貢布長三丈,唯平陽 加一丈,諸怯薛歹 以故爭 取平陽 布。苟截其長者,與他郡等,則無所爭,而以其所截者,為髹漆宮殿器皿之用,甚便。」監監 官官 從之。適左右以其事聞,帝以詰監官監官 ,監官監官 倉皇莫知所以對,歸罪於贄,帝命斬之。希亮遇諸 塗,贄以冤告。希亮命少緩,具以實入奏。有旨令董文用 讞之。竟釋贄,而召御史大夫御史大夫 塔察兒 等 讓之曰:「此事,言官當 言而不言,向微禿忽思,不誤誅此人耶!」 十四年,轉嘉議大夫嘉議大夫 、禮部尚書禮部尚書 ,尋遷吏部尚書吏部尚書 。帝駐蹕察納兒台之地,希亮至,奏對 畢,董文 用 問大都近事。希亮曰:「囹圄 多囚耳。」世祖 方欹枕而卧,忽寤,問其故。希亮奏曰:「近奉 旨:漢人盜鈔六文者殺。以是囚多。」帝驚問:「孰傳此語?」省臣曰:「此旨實脫兒察所傳。」脫兒 察曰:「陛下 在南坡 ,以語蒙古 兒童。」帝曰:「前言戲耳,曷嘗著為令式?」乃罪脫兒察。希 亮因奏曰:「令既出矣,必明其錯誤,以安民心。」帝善其言,即命希亮至大都,諭旨中書。 十七年,希亮以跋涉西土,足病痿攣,謝事而去,退居㶟陽者,二十餘年。至大二年[1309],武宗訪求先 朝舊臣,特除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承旨 、資善大夫資善大夫 ,尋改授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承旨 、知制誥知制誥 兼修國史兼修國史 。希亮以職 在史官史官 ,乃類次世祖 嘉言善行以進,英宗 取其書,置禁中。久之,閑居京師,四方之士多從之 游。泰定四年[1327]卒,年八十一。 名 名 地 政 地 名 名 仕 政 地 地 衙 號 名 主 號 名 主 名 名 军 亲 主 名 名 名 名 主 军 武 名 名 名 地 地 亲 亲 亲 地 地 亲 衙 亲 文 文 文 文 亲 政 名 名 名 亲 文 文 地 营 地 文 文 文 名 文 名 法 文 文 文 礼 名 法 亲 主 名 政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亲 號 2 / 6 https://taolang.club/doc/318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3. 11 12 13 14 15 16 17 希亮性至孝,困厄遐方,家貲散亡已盡,僅藏祖考 畫像,四時就穹廬陳列致奠,盡誠盡敬。朔漠之人, 咸相聚來觀,歎曰:「此中土之禮也。」雖疾病,不廢書史,或中夜起坐,取燭以書。所著詩文及從軍紀 行錄三十卷,目之曰愫軒集 。贈推忠輔義守正守正 功臣、資善大夫資善大夫 、集賢學士集賢學士 、上護軍上護軍 ,追封 漆水 郡公 ,諡忠嘉。 趙世延 趙世延 字子敬,其先雍古 族人 ,居雲中北邊。曾祖 䵣公,為金群牧使群牧使 ,太祖 得其所牧馬,䵣 公死之。祖按竺邇 ,幼孤,鞠於外大父朮要甲,訛為趙家,因氏為趙;驍勇善騎射,從太祖 征 伐 ,有功,為蒙古 漢軍 征行大元帥大元帥 ,鎮蜀,因家成都 。父黑梓 ,以門功襲父元帥元帥 職,兼文 州 吐蕃 萬戶達魯花赤達魯花赤 。 世延天資秀發,喜讀書,究心儒者體用之學。弱冠,世祖 召見,俾入樞密院 御史臺 肄習官政。至 元二十一年[1291],授承事郎承事郎 、雲南 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按察司判官 ,時年二十有四。烏蒙蠻 酋叛,世延會 省臣以軍討之,蠻兵 大潰,即請降。二十六年,擢監察御史監察御史 ,與同列五人劾丞相丞相 桑哥 不法。中中 丞丞 趙國 輔,桑哥 黨也,抑不以聞,更以告桑哥 。於是五人者,悉為其所擠,而世延獨幸免。奉旨 按平陽 郡監也先忽都 贓鉅萬,鞫左司郎中左司郎中 董仲威殺人獄,皆明允 。二十九年,轉奉議大夫奉議大夫 ,出 僉江南湖北道 肅政廉訪司 事。敦儒 學,立義倉,撤淫祠,修澧陽縣 壞隄,嚴常、澧掠賣良民之 禁,部內晏然。 元貞元年[1295],除江南 行御史臺都事行御史臺都事 ,丁內艱 ,不赴。大德元年[1297],復除 前官,三年,移中 臺 都事都事 ,俄改中書左司都事左司都事 。臺臣臺臣 奏,仍為都事都事 中臺 。六年,由山東肅政廉訪副使廉訪副使 改江 南 行臺 治書侍御史治書侍御史 。十年,除安西路 緫管。安西,故京兆 省臺 所治,號稱會府 ,前政壅滯 者三千牘。世延既至,不三月,剖決殆盡。陝民饑,省臺 議,請于朝賑之,世延曰:「救荒如救火, 願先發廩以賑,朝廷設不允,世延當傾家財若身以償。」省臺 從之,所活者衆。 至大元年[1308],除紹興路 緫管,改四川 肅政廉訪使肅政廉訪使 。蒙古軍 士,科差繁重,而軍士就戍往來者 多害人,且軍官或抑良為奴,世延皆除其弊,而正其罪。又修都江堰 ,民尤便之。四年,陞中奉大中奉大 夫夫 、陝西 行臺 侍御史侍御史 。先是,八百媳婦 為邊患,右丞右丞 劉深往討之,兵敗而還,坐罪棄市 。 及是,右丞右丞 阿忽台 當繼行,世延言:「蠻夷事,在羈縻,而重煩天討,致軍旅亡失,誅戮省臣,藉 使盡得其地,何補於國?今窮兵黷武,實傷聖治。朝廷第當選重臣知治體者,付以邊寄,兵宜止,勿 用。」事聞,樞密院 臣以為用兵國家大事,不宜以一人之言為興輟。世延聞之,章再上,事卒罷。 皇慶二年[1313],拜江浙 行省參知政事行省參知政事 ,尋召還,拜侍御史侍御史 。延祐元年[1314],省臣奏:「比奉詔漢 人參政參政 用儒者。趙世延 其人也。」帝曰:「世延誠可用,然雍古 氏非漢人,其署宜居右。」遂 拜中書參知政事 ,居中書二十月,遷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有旨省臣自平章以下,率送之官。其禮前所無有, 由是為權臣所忌,乃用皇太后 旨,出世延為雲南 行省右丞行省右丞 。陛辭 ,帝特命仍還御史臺 為中中 丞丞 。三年,世延劾奏 權臣太師太師 、右丞相右丞相 帖木迭兒 罪惡十有三,詔奪其官職。尋陞翰林學士承翰林學士承 旨旨 ,兼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世延固辭,乃解中丞中丞 。五年,進光祿大夫光祿大夫 、昭文館學士昭文館學士 ,守大都留守大都留守 ,乞 補外,拜四川 行省平章政事行省平章政事 。世延議即重慶路 立屯田 ,物色江津 、巴縣 閑田七百八十三頃, 摘軍千二百人墾之,歲得粟萬一千七百石。 礼 作 文 文 文 武 仕 主 名 名 政 亲 亲 文 號 名 號 军 政 军 武 地 名 武 地 政 文 亲 衙 衙 文 地 文 政 军 文 文 名 文 政 名 名 地 名 文 名 文 地 衙 名 地 地 文 仕 仕 衙 文 文 文 文 衙 文 地 衙 文 地 地 衙 衙 衙 衙 地 地 文 营 地 文 地 衙 文 政 文 法 文 名 衙 地 文 文 文 名 政 衙 文 主 地 文 礼 衙 文 法 文 文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地 文 地 军 地 地 3 / 6 https://taolang.club/doc/318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4.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明年,仁宗 崩 ,帖木迭兒 復居相位,銳意報復,屬其黨何志道,誘世延從弟胥益兒哈呼誣告世延 罪,逮世延置對,至夔路 ,遇赦。世延以疾抵荊門 ,留就醫。帖木迭兒 遣使督追至京師,俾其黨鍛 煉使成獄。會有旨,事經赦原,勿復問。帖木迭兒 更以它事白帝 ,繫之刑曹,逼令自裁,世延不為 動,居囚再歲。胥益兒哈呼自以所訴涉誣欺,亡去。中書左丞相中書左丞相 拜住 屢言世延亡辜,得旨出獄,就舍 以養疾。先是,帝獵北涼亭 ,顧謂侍臣曰:「趙世延 ,先帝 所尊禮,而帖木迭兒 妄入其罪,數請誅 之,此殆報私怨耳,朕豈能從之。」侍臣皆叩頭 稱萬歲。帖木迭兒 在上京,聞世延出獄,索省牘視 之,怒曰:「此左丞相左丞相 罔上所為也。」事聞,帝語之曰:「此朕意耳。」未幾,帖木迭兒 死,事乃 釋。世延出居於金陵。 泰定元年[1324],召還朝,除集賢大學士集賢大學士 。明年,出為江南 行臺御史行臺御史 中丞中丞 。四年,入朝,復為御御 史中丞史中丞 ,又遷中書右丞 。明年,有旨趙世延 頃為權姦所誣,中書宜遍移天下,昭雪其非辜,仍 加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承旨 、光祿大夫光祿大夫 。經筵 開,兼知經筵 事,選揀勸講者,皆一時名流 。又加同知樞密同知樞密 院事院事 。 泰定帝 崩 ,燕鐵木兒 與宗王大臣王大臣 議:武宗二子周王 、懷王 ,於法當立;周王 遠在朔漠, 而懷王 久居民間,備嘗艱險,民必歸之,天位不可久虛,不如先迎懷王 ,以從民望。八月,即定 策,迎之于江陵 ,懷王 即位,是為文宗。當是時,世延贊畫之功為多。文宗即位 ,世延仍以御史御史 中丞中丞 兼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承旨 ,以疾乞歸田里,詔不允。天曆二年[1330]正月,復除 江南 行臺御史行臺御史 中中 丞丞 ;行次濟州 ,三月,改集賢大學士集賢大學士 ;六月,又加奎章閣大學士奎章閣大學士 ;八月,拜中書平章政事 。 冬,世延至京,固辭不允,詔以世延年高多疾,許乘小車入內。至順元年[1332],詔世延與虞集 等纂纂 修修 皇朝經世大典 ,世延屢奏:「臣衰老,乞解中書政務,專意纂修纂修 。」帝曰:「老臣如卿者無 幾,求退之言,後勿復陳。」四月,仍加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承旨 ,封魯國公 。秋,以疾,移文中書致其事, 明日即行,養疾於金陵之茅山 。詔徵還朝,不能行,二年,改封涼國公 。 元統二年[1334],詔賜世延錢凡四萬緡。至元改元,仍除奎章閣大學士奎章閣大學士 、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承旨 、中書平章政 事 、魯國公 。明年五月,至成都 ,十一月卒,享年七十有七。至正二年[1342],贈世忠執法佐運翊 亮功臣、太保太保 、金紫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 、上柱國上柱國 ,追封 魯國公 ,諡文忠。 世延歷事凡九朝,敭歷省臺 五十餘年,負經濟之資,而將之以忠義,守之以清介,飾之以文學,凡軍 國利病,生民休戚,知無不言,而於儒者名教,尤拳拳焉。為文章,波瀾浩瀚 ,一根於理。嘗較定律 令 ,彙次風憲宏綱 ,行于世。 五子,達者三人:野峻台 ,黃州路 緫管;次月魯,江浙行省 理問理問 官;伯忽,夔州路 緫管,天 曆初,囊加台 據蜀叛,死于難,特贈推忠秉義 效節功臣、資善大夫資善大夫 、中書右丞 、上護軍上護軍 ,追 封 蜀郡公 ,諡忠愍 。 孔思晦 孔思晦 字明道,孔子五十四世孫也。資質端重,而性簡默,童丱時,讀書已識大義。及長,授業於導 江 張 ,講求義理,於詞章之習,薄而弗為。家貧,躬耕以為養,唯劇寒暑,而為學未嘗懈,遠近 爭聘為子弟師。大德中,游京師,祭酒祭酒 耶律有尚 欲薦之,以母老,辭而歸。母卧疾,躬進藥餌,衣 不解帶。居喪 ,勺水不入口者五日。 主 葬 名 地 地 名 名 地 文 名 地 名 主 名 礼 名 文 名 文 地 文 文 文 衙 名 文 文 礼 礼 词 文 主 葬 名 文 主 主 主 主 主 地 主 事 文 文 仕 地 文 文 地 文 文 衙 名 文 作 文 文 主 地 主 文 文 衙 主 地 文 文 武 仕 主 衙 名 法 作 名 地 地 文 地 名 名 文 衙 武 仕 主 名 名 名 地 文 名 礼 4 / 6 https://taolang.club/doc/318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5.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179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六 181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八→目錄 26 27 28 至大中,舉茂才 ,為范陽 儒學教諭儒學教諭 。延祐初,調寧陽 學。先是,兩縣校官校官 率以廩薄不能守職, 而思晦 以儉約自將,教養有法,比代去,學者皆不忍舍之。於是孔氏 族人 相與議:思晦 嫡長且賢, 宜襲封 爵,奉祠 事。狀上政府,事未決。仁宗 在位,雅崇尚儒道,一日,問:「孔子之裔今幾 世,襲爵 為誰?」廷臣具對曰:「未定。」帝親取孔氏 譜牒按之,曰:「以嫡應襲封 者,思晦 也, 復奚疑 !」特授中議大夫中議大夫 ,襲封 衍聖公 ,月俸百緡,加至五百緡,賜四品印。 泰定三年[1326],山東廉訪副使廉訪副使 王鵬南 言:「襲爵 上公,而階止四品,於格弗稱,且失尊崇意。 」明年,升嘉議大夫嘉議大夫 。至順二年[1333],改賜三品印。思晦 以宗祀 責重,恒懼弗勝,每遇祭祀,必 敬必慎。初,廟燬于兵,後雖苟完,而角樓 圍牆未備,思晦 竭力營度,以復其舊。金絲堂壞,又一 新之,祭器禮服,悉加整飭。又以尼山 乃毓聖之地,故有廟,已毀,民冒耕祭田且百年,思晦 復其 田,且請置尼山書院 ,以列于學官學官 ,朝廷從之。三氏學舊有田三千畝,占于豪民,子思書院 舊有 營運錢萬緡,貸於民取子錢,以供祭祀,久之,民不輸子錢,并負其本,思晦 皆理而復之。聖父舊 封齊國公 ,思晦 言于朝曰:「宣聖封王,而父爵猶公,願加褒崇。」乃詔加封 聖父啟聖王,聖 母王夫人 。 五季時,孔末之後方盛,欲以偽滅真,害宣聖子孫幾盡,至是,其裔復欲冒稱宣聖後。思晦 以為: 「不早辨則真偽久益不可明,彼與我不共戴天,乃列于族,與共拜殿庭,可乎?」遂會族人 ,稽典故 斥之,既又重刻宗譜 于石,而孔氏 族裔益明矣。元統元年[1333]卒,年六十七。卒之日,有鶴百餘翔 其屋上,又見神光自東南落其舍北。至正中,朝廷加贈其官,而賜諡 曰文肅。 子曰克堅,襲封 衍聖公 ,階嘉議大夫嘉議大夫 ,既而進通奉大夫通奉大夫 。至正十五年[1355],召為同知同知 太常禮儀 院 事,拜陝西 行臺 侍御史侍御史 ,遷國子祭酒國子祭酒 ,擢山東肅政廉訪使肅政廉訪使 ,不赴。孫希學,襲封 衍聖 公 。 名 地 文 地 文 名 名 亲 名 仕 礼 主 仕 名 仕 名 名 文 仕 主 文 名 仕 文 名 礼 建 名 地 名 处 文 处 名 主 名 仕 名 名 亲 作 名 礼 仕 主 文 文 文 衙 地 衙 文 文 文 仕 主 5 / 6 https://taolang.club/doc/318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