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甚難吶!朋友……
甚難獲得此人身,
有死生命真難過,
欲聽正法真是難,
甚難會有佛出世。
《法句經•182 偈》
吉祥的選擇
邁向光明的生命
佛護尊者·舍喜尊者 — 合編
© Tusita Hermitage 2015
● 本書為非賣品,免費贈閱。(歡迎善心人士隨喜贊助助印,讓
法源流長。)
● 任何單位或個人皆可無需經過編者的同意而複製、翻印、流
通本書。
● 請不要擅自更改書內的佛教名詞或增刪任何內容。
● 若您發心印行本書,請聯繫 jongjyi@gmail.com,我們將為
您提供最新的版本。
● 您 也 可 以 瀏 覽 兜 率 天 修 行 林 台 灣 分 院 網 站 www.tusita-
taiwan.org 的佛書下載專區下載本書最新的電子版。
-i-
第二版序
《吉祥的選擇》 書於 2014 年 10 月面世, 主要是
為了迎合 2014 年度功德衣慶典和配合佛護尊者的
吉祥系列 ―‘選擇吉祥 (Mavgala Option Service
Team-M.O.S.T)’ 配套。 由於初版出書的時間非常
倉促, 無法詳盡的校對和審稿, 也來不及補上感謝
辭就匆匆出書了, 所以初版裡有很多錯誤和不圓滿,
敬請諸方多多原諒和包涵。
無心插柳柳成蔭。 最初只是希望以小冊子的方式流
通, 後來慢慢編寫成了兩百多頁厚度的書, 也因此
耽誤了佛護尊者原定的 ‘選擇吉祥’ 宏景, 在此我
要向佛護尊者道歉。 也感謝佛護尊者給我機會參與
這份殊勝的法布施。
本書之得以順利出版也是因為多方面因緣和力量的
凝聚才促成。 當然, 我們首先要感恩的是我們無上
的導師——佛陀。 本書主要的義理都是來自佛陀的教
誨。 感恩佛陀為我們開顯宇宙的真理, 讓我們有幸
能夠獲得無上究竟的法義, 以便能更有效率又快樂
地提升生命, 朝向永恆安穩的彼岸。
我們也感恩世世代代的僧團大德們艱苦卓絕的把原
始佛法完整地保存與流傳給我們後代。 讓我們在這
個眼花繚亂、 左道旁門充斥的時代依然能夠獲得接
近純正的不死甘露來滋養我們的慧命。 僧團是那麼
的美妙啊!就像大海是眾多龐大生物的住處一樣,
在大僧團裡人才輩出, 是眾智者、 善知識、 善友集
-ii-
聚一起共同提升的修行團體。 本書就是尊敬的帕奧
禪師、 吉祥尊者、 尋法尊者、 佛護尊者的智慧結晶。
寡聞的我只是拾人慧牙而已, 就像住在大海裡能拾
取種種珍稀的寶物和珠寶一樣。 我很榮幸的能夠有
機會與大家分享我在僧團裡所獲得的珍稀寶物和法
寶。
特別感謝帕奧禪師傳授我們如此深奧的佛法, 感恩
老禪師為世界重新翻起逐漸消失的涅槃之道。 這是
真正唯一的道路, 也是我們窮盡一生、 二生、 三生
乃至多生都必須走完的道路。
本書是依佛護尊者的臨終關懷開示為主幹。 在此我
們要向古晉兜率天修行林的 Sayalay 們說聲謝謝,
她們幫忙把佛護尊者的開示聽寫成初稿。 本書是由
初稿的主幹開展而來。 這裡也不忘感謝 Ananda 尊
者和莉仙賢友發心校對和潤稿。
第二版除了修正初版的一些錯誤之外, 也在內容上
作些補充, 如:增添了關於安樂死的探討、 一些臨終
者的經驗以及收錄了來自各地賢友對死亡這個敏感
課題的疑問。 第二版的注解也從初版的 107 個增加
到 120 個, 俾使讀者們更能親切淺易地瞭解佛法。
感謝各位十方施主印刷本書, 讓本書得以流通於世。
市面上有 《西藏生死書》, 佛教界終於也有了 《南傳
生死書》, 讓我們一起回歸佛陀原始的本懷來探索自
身迫切的生死命題。
最後我們倆把所有法布施的功德迴向給敬愛的戒師,
帕奧禪師, 願他老人家早日恢復健康, 長命百歲。
-iii-
我們也願與所有尊敬的導師們、 父母親、 師長、 親
戚朋友、 所有助印者、 讀者們、 龍天護法以及一切
眾生共同分享編寫本書之功德。 願大家福慧增上、
早日解脫輪迴之苦, 證得涅槃的至上樂。
Sadhu!Sadhu!Sadhu!
舍喜尊者
2015 年 1 月 27 日
序於古晉兜率天修行林
-iv-
序言
這是一本上座部佛教 1
的生死書, 內容主要以原始佛
教的觀點來講解人生最重要的生死大事。 本書完整
闡釋生命的臨終前後境況, 並挈引我們應以什麼樣
的心境來看待生死的重大課題。
第一至第三篇主要的重點是臨終關懷, 教導人們如
何以佛法輔助臨終者克服臨終相關的種種難關, 以
便能夠達成善終的理想。 第四篇講解上座部佛教處
理喪禮的方法與原理。 第五篇論述喪親之後的悲傷
輔導, 引導生者重拾心境, 以更積極的態度去面對
喪親後的生活。 再精彩動聽的生命之歌, 也總有一
天會奏起終曲, 每個人都不斷地向死靠近, 因此接
下來的第六篇就專門針對活著的人, 引導人們學習
如何在平時就作好準備工作, 準備好自己來面對人
生的最終極大考。 第七與第八篇則是一起探索生命
的問題, 如何幫助自己或他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並積極邁向光明、 幸福和快樂的生命。 第九篇為問
答解惑篇。 第十篇為附錄, 讓我們多瞭解關於兜率
1 上座部佛教, 巴利語為 Theravada, 意即長老的教法。 學者們一致
認可這個派系保留了喬達摩佛 (也譯釋迦牟尼佛) 最原始完整的古老
教法。 上座部的僧團長老們對佛陀遺留下來的教法和戒律堅持不做任
何增添竄改, 也不隨著時代和人性的的演變而有所增刪, 故亦稱為根
本佛教或者原始佛教。 由於上座部佛教是從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向南傳
到斯里蘭卡、 泰國、 緬甸、 寮國等地, 故普遍上也稱南傳佛教。 與後
期佛教開演發展並向北流傳於中國、 台灣、 韓國、 日本等東亞地區的
北傳佛教 (包括漢傳佛教及藏傳佛教) 有所不同。 現今, 上座部佛教
主要流傳於斯里蘭卡、 緬甸、 泰國、 柬埔寨、 寮國等南亞、 東南亞國家,
以及中國雲南的西雙版納。
-v-
天修行林的訊息, 最後以佛陀的勉勵為本書劃上美
麗句點。
本書內容主要圍繞在死亡與周邊的相關課題。 書名
《吉祥的選擇》 裡的 ‘吉祥’ 二字希望更容易讓人們,
無論是臨終者或活者都能以光明正面的心來正視死
亡這個課題。 要知道鯁論死亡並不是不祥的事, 而
是為了讓臨終者能夠有個更吉祥的未來, 也讓活者
能夠更吉祥的活著, 畢竟不能正視生死大事的人,
也不會善待生活, 不懂得善待生活的人, 肯定難以
獲得吉祥的生命。
面對死亡的準備是我們畢生必修之科, 我們總不能
迴避。 無論如何, ‘臨終’ 和 ‘死亡’ 這些字眼對很
多人來說還是有所忌諱的, 而書名中的 ‘選擇’ 是
希望能給人一個很平常不過的感覺。 站在輪迴路上
數不勝數的十字路口, 我們不斷面臨抉擇的糾結,
從出生一直到死亡始終如是。 有時一個關鍵性的抉
擇就足以決定我們的未來是走向光明或黑暗, 吉祥
或不幸, 快樂或痛苦, 因此, 單單如何作出正確的
選擇就已經是一門大學問了。 有一句話說得好:我們
已經無法選擇出生, 卻可以選擇怎麼臨終。 其實,
在悠長的生死輪轉裡, 面臨死亡也只是另一個作抉
擇的時刻而已, 本書將指導讀者如何作出吉祥的選
擇, 以便繼續邁向光明幸福的生命, 希望大家都能
夠以平平常常的心看待這本充滿吉祥的生死書。
書中所引經典都是以上座部佛教的巴利三藏與其注
疏為依據。 也許在您閱讀的過程中, 難免會遇到深
澀難懂的專有名詞, 我們盡可能作淺白的註解, 也
-vi-
會為該名詞所牽涉到的相關課題附加上座部佛教的
觀點和立場, 期望有以裨益初學佛者或剛認識上座
部佛教不深的朋友們。 當您讀完這本書後, 您會對
佛教的基本教理、 生與死、 人生觀有個整體概觀。
隨喜您對生命幸福的使命與勇於擔當的勇氣。 因為
能夠無畏地正視死亡的輪迴旅者都是生命勇士。 當
一般人對死亡縮頭縮腦, 百般斥之不祥時, 您卻堂
堂正正的拿起這本生死之書, 開始為您的人生之旅
規劃照耀的路線, 在十字路口立下明晰的指標, 在
漫無邊際的茫茫苦海中築起彼岸的燈塔。 當您在翻
到這頁時, 就已經註定了您往後的生命待遇與眾多
的畏縮者大大不同。 有智慧的人是屬於少數的, 真
正的幸福快樂只屬於生命勇士的, 戰勝自己的生命
勇士能獲得的回酬將遠遠超越您所能想象中的殷盛
與豐渥。
生命的勇士, 讓我們一起啟程吧!
目錄
第二版序 ....................................... i
序言 ............................................ iv
引言 ............................................. 1
1. 第一篇正確的臨終關懷. . . . . . . . . . . . 4
1.1 先調節好自己的心態. . . . . . . . . . . . . . . . . . 5
1.2 瞭解臨終者的身心階段. . . . . . . . . . . . . . . . 7
1.3 死亡的尊嚴與傳統觀念的抉擇 . . . . . . . . . . 10
1.4 臨終概況與舒緩. . . . . . . . . . . . . . . . . . . . 14
1.5 良好的磁場.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1.6 寸步不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1.7 回憶過往的善業. . . . . . . . . . . . . . . . . . . . 17
1.8 探望臨終病人須知. . . . . . . . . . . . . . . . . . 18
1.9 丟掉心靈垃圾,輕身上路. . . . . . . . . . . . . . 19
1.10 善業加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
1.11 化解惡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1.12 如法的勸導.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1.13 把心帶到最高點. . . . . . . . . . . . . . . . . . . 25
2. 第二篇親屬不應當做的事. . . . . . . . . 26
2.1 慟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
2.2 爭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
2.3 軟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
2.4 沒有意義的碰觸. . . . . . . . . . . . . . . . . . . . 30
2.5 不適當的藥物 . . . . . . . . . . . . . . . . . . . . . 32
2.6 以儀器維持生命. . . . . . . . . . . . . . . . . . . . 33
2.7 安樂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
3. 第三篇死亡之相. . . . . . . . . . . . . . . . . 38
3.1 不善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9
3.2 善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
3.3 改變死亡之相 . . . . . . . . . . . . . . . . . . . . . 46
4. 第四篇喪禮. . . . . . . . . . . . . . . . . . . . . 52
4.1 生死之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4
4.2 遺愛人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8
4.3 傳統喪禮與佛教喪禮. . . . . . . . . . . . . . . . . 61
4.4 喪禮中的孝道 . . . . . . . . . . . . . . . . . . . . . 65
4.5 明智做選擇. . . . . . . . . . . . . . . . . . . . . . . 70
4.6 如何幫助往生者. . . . . . . . . . . . . . . . . . . . 71
5. 第五篇喪親悲傷輔導. . . . . . . . . . . . . 79
5.1 瞭解輪迴的真相. . . . . . . . . . . . . . . . . . . . 82
5.2 美好因執著而破壞. . . . . . . . . . . . . . . . . . 91
5.3 後會有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4
5.4 如理思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7
5.5 正面積極的通過生命關卡. . . . . . . . . . . . . 107
6. 活人專屬篇善終的把握. . . . . . . . . . .112
6.1 累積旅途資糧 . . . . . . . . . . . . . . . . . . . . 114
6.2 十福業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6
6.2.1 布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6
6.2.1.1 布施的對象. . . . . . . . . . . . . . . . . . . 117
6.2.2 持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1
6.2.3 禪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1
6.2.4 恭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2
6.2.5 服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2
6.2.6 分享功德. . . . . . . . . . . . . . . . . . . . . . 123
6.2.7 隨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3
6.2.8 聽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4
6.2.9 弘揚佛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125
6.2.10 正直己見. . . . . . . . . . . . . . . . . . . . . 125
6.3 良好的慣行業 . . . . . . . . . . . . . . . . . . . . 126
6.4 清淨戒護航. . . . . . . . . . . . . . . . . . . . . . 127
6.5 勇於面對內心的記憶. . . . . . . . . . . . . . . . 128
6.6 持之以恆的訓練. . . . . . . . . . . . . . . . . . . 130
6.7 死隨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1
6.8 提早立遺囑. . . . . . . . . . . . . . . . . . . . . . 138
6.9 心的正確導向 . . . . . . . . . . . . . . . . . . . . 142
6.10 成就他人,也是成就自己. . . . . . . . . . . . 149
6.11 這一生中我做出了什麼貢獻?. . . . . . . . . 149
6.12 打造有利因緣環境 . . . . . . . . . . . . . . . . 151
6.13 培育圓通的人品. . . . . . . . . . . . . . . . . . 152
6.14 自強不息.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4
6.15 生死自在.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8
7. 第七篇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 . . . . . . 162
7.1 人生觀的深意 . . . . . . . . . . . . . . . . . . . . 163
7.2 時間質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4
7.3 完整的人生觀 . . . . . . . . . . . . . . . . . . . . 166
7.4 吉祥的生活方式. . . . . . . . . . . . . . . . . . . 168
7.5 留給世間與後代最好的財富. . . . . . . . . . . 171
8. 第八篇邁向永恆的快樂. . . . . . . . . . 177
8.1 此生與來世的快樂. . . . . . . . . . . . . . . . . 180
8.2 永恆的快樂. . . . . . . . . . . . . . . . . . . . . . 184
8.3 超越生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7
後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4
9. 第九篇朋友問答篇. . . . . . . . . . . . . . 199
10. 附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4
10.1 關於人間兜率天. . . . . . . . . . . . . . . . . . 214
10.2 兜率天修行林活動表. . . . . . . . . . . . . . . 220
10.3 兜率天修行林僧團受邀出外條規. . . . . . . 224
10.4 最後的勉勵. . . . . . . . . . . . . . . . . . . . . 225
10.5 迴向功德與發願. . . . . . . . . . . . . . . . . . 227
-1-
引言
老、 病、 死是每一個人一出生在這個世界後註定要
面對的生命遞轉, 尤其是走到一期生命的尾聲——死
亡, 更為生命當中就為重大的一件事。
對於一個新生命的誕生, 當今時代已經有了非常周
全的接待:有專業訓練的助產士和先進的醫療儀器輔
助, 使到近代的嬰兒死亡率大幅度的降低。 但是對
於生相對的死呢?是否有相等的遭遇?很顯然是不
成正比的。 所謂善始善終, 有好的開始當然也要有
好的結尾, 但究竟天底下有多少人有這樣的福氣得
到吉祥的選擇, 美好的結束呢?善終是五福臨門的
第五福, 可知善終難求, 非一般福德因緣所求得,
因為古往今來, 並沒有多少人能夠真正掌握到善終
的綱領。
另一點是:死亡這個課題是人人忌諱的洪水猛獸, 沒
有人喜歡在 ‘一切正常’ 的時候對視死、 提及死、
瞭解死、 超克死, 並提前做好防洪工作。 當有一天
這個洪水猛獸潰決氾濫時, 人人都措手不及, 全軍
覆沒。 就這樣毫無堤防下, 人們一次又一次被洪水
猛獸捲入生死的暴流。
-2-
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的人們都滿懷著喜悅迎接每個生
命的序幕, 卻百般凜然的避諱生命的落幕。 人們都
知道生、 老、 病、 死是循環不息的生命規律, 但是
人們就偏偏只願意接受誕生, 不願意承認死亡, 不
願意面對死亡,也排斥死亡,更不願意接受親人死亡。
就像人們只能接受旭日東升, 卻不能接受夕陽西落;
就像人們只承認花開, 卻不承認花謝;人生人死、 日
升日落、 花開花謝都是自然界裡不可能分割的循環
輪轉, 只要一部分卻不要一部分是違反自然界的現
象。如果看到東方日出就歡笑,看到西方日落就悲愴,
那麼幾乎每天都必須哀傷痛哭了。 人們是因為無明
才無法認清和接受事實, 違反自然界現象的生命是
註定要受苦的。
現代人們都不斷強調提高國內生產總值 (GDP), 提
升生活品質, 改善人權待遇, 卻忽略死亡的品質,
也不在乎人生到底有沒有找到真正的意義。 事實上,
對一個追求圓滿人生的人而言, 生活、 生命與死亡
的品質都應該並進提高, 相互連綿, 人生存在的意
義才算完備。
有一首歌唱得好:好頭不如好尾, 一個好的臨終比起
周全的誕生來得更為重要啊!為什麼呢?因為生命
的自然真相是:一個凡人死亡後並不是一切都歸滅,
-3-
什麼也沒有。只要還有渴愛 2
和無明 3
,生命會在某一
處延續 4
,就像燭火一樣,雖然蠟燭的芯快要燒盡了,
渴愛和無明之手還會繼續在另一支新的蠟燭把火燃
起。 未來是快樂或痛苦, 就有賴於臨終時的表現了。
所以, 了解到生命的真相後, 一個正確的臨終關懷
顯得特別重要了。
通過正確的臨終關懷也讓家屬學習如何面對和處理
與亡者最後的告別方式, 使到雙方都能在吉祥的氣
氛中互道別離。 透過對死亡的理解, 由死看生, 讓
人們更積極的瞭解生命的可貴, 知福惜福, 活在當
下, 積極向善, 使得人生素質更完整化。 另一方面,
也讓活著的人能夠認真正視和省思這個對自己非常
切身的課題:總有一天,當死神向我招手說聲‘Hello’
時,我會以一個怎麼樣的方式向這個世界說再見呢?
所謂知己知彼, 百戰百勝, 知道自己的尺短寸長,
看透死亡的面面觀,再整裝上終極考場就戰無不利了。
2 有三種渴愛:欲愛 (kama tanha)、 有愛 (bhava tanha) 及非有愛
(vibhava tanha)。 欲愛是欲樂的追求;有愛是對生存的渴望;非有愛是
渴望斷滅。
3 無明 (avijja) 是心的盲目和闇惑, 讓眾生無法透徹知見自然界的真
相。 渴愛和無明是我們無始以來生死輪迴真正的原因。 佛陀也解釋眾
生無明是因為無法照見究竟名色法。
4 生命的延續是一堆錯綜複雜的因因果果輪轉過程。 有五個原因導致
眾生一世又一世無止盡地投生輪迴, 它們是無明 (avijja)、 愛 (tanha)、
取 (upadana)、 行 (savkhara) 與業 (kamma)。 這五種過去因產生
現在世五種果, 這五種果是:識 (viññana)、 名色 (nama-rupa)、 六處
(salayatana)、 觸 (phassa) 受 (vedana), 再因為貪愛和執取而造作諸
善惡業導致未來生命的有 (bhava)。 因為有而導致未來的投生 (jati)
和老死愁悲苦憂惱的一切苦蘊集起, 如此形成一個環環相扣, 沒有始
終的十二緣起支。
-4-
1. 第一篇
正確的臨終關懷
-5-
所謂臨終關懷是對臨終生命予以生活照護之各種模
式之總稱。 很多人以為臨終關懷只屬於出家人、 宗
教師、 醫生、 臨床心理師、 社會義工或心理及精神
科等專業醫護人員才能做的事, 實則不然。 只要我
們還是生死輪迴的旅人, 在這迢遠的生命旅途中,
我們都不可避免地承受來自四方八方的老、 病、 死
的撞擊, 尤其是來自我們最親近的身邊人。 在倫理
和情義上, 當我們身邊的親人在面對生命中最難捱
的階段時, 正是他們最需要我們的輔助和關懷的時
候, 因為彼此的血緣情感比較深厚親昵, 而且只有
我們才是能夠長時間陪伴在他們身邊不離不棄、 不
厭不怨、 無私無悔的人。 所以, 為了親朋戚友們長
遠的福利和幸福, 每個人都有義務學習正確的臨終
關懷。
1.1 先調節好自己的心態
在面對心愛的親人即將逝去, 除了修行境界高深的
修行人能有如如不動的安穩情緒, 一般人難免激動
傷懷, 這乃人之常情。 在如此哀痛難熬的情結下,
臨終關懷首先需要克服的第一關卡是先調整好自己。
我們不可能以一顆波動的心來撫恤另一顆憂鬱的心。
我們應當嘗試如理作意 5
, 平復心情。 只有當我們穩
定了自己的心律, 才能有效率地對臨終者伸出積極
5 作意 (manasikara) 是心造業之前發生的一個階段, 能決定往後心
的造善或不善業,就如船的方向舵和汽車的方向盤。若如理作意是對的、
如法的、 有智慧的、 帶來清淨與增長善法的注意方式, 能使心對窘境
困境都能生起善心;反之, 不如理作意則使心對任何好或不好的遭遇都
生起不善心。
-6-
和正面的援手。
有些臨終者或是受到化療或電療的摧殘, 或是無法
接受殘酷的事實, 他們的情緒會顯得非常不穩定,
脾氣也容易暴躁。 這時他們會對飲食、 空氣、 冷熱、
光線等極其敏感, 對一些小細節也會特別的挑剔與
拘泥, 有時會無理取鬧, 甚至把怨氣和不滿發洩在
照護者身上, 給人一種難以服侍的負面印象。
其實這是一般人常有的表現。 對平時不講究修養的
普通人是不容易在如此煎迫的折騰下仍持有高度的
操行的。 我們必須要有逆來順受的心理準備。 嘗試
多站在他們的處境設想, 若換成自己的話會是怎麼
樣?那是多麼難以忍受的事。 我們應該要懷著一顆
體諒的心去傾聽抱怨牢騷, 抱著一顆謙卑低下的心
接受呼來喝去, 並以內心最崇高的善法去承接一切
委屈和不合理的回報。
在這裡有必要釐清因果關係。 在自然界法則裡, 善
待他人會帶來善果乃亙古不變的, 只是成就善行是
需要付出一點代價, 就像我們把跌進糞坑的小狗救
起來時, 我們不會說:是因為救了小狗才會遭到身體
沾到糞便的果報一樣;身體沾糞臭只是成就護生的善
行所需要付出的一點代價而已。 也就是因為有些代
價的付出是需要更多精進和努力, 因此善行的果報
也相對的會更殊勝豐澤。 如果能夠在面對種種刁難
和辛苦時還不失熱衷和涵養的話, 那麼我們所造的
善業必定比起在平順時造的善業來得更殊勝。
我們要感恩病人提供如此難得的因緣讓我們磨練自
己的人格涵養, 讓我們有機會把平時學習到的佛法、
-7-
慈悲喜捨、 同理心、 柔軟、 諒解、 忍耐、 謙虛、 無
我等實踐在日常生活中。 在艱苦的處境中依然持守
我們的美德, 才是真正經得起考驗的, 否則, 即使
學了再多的佛法也只是紙上論兵, 數著別人的牛 6
而
已。其實到後來我們會發現,在我們人生的最後關頭,
當那些坐而論道的哲理玄學在抱頭縮項時, 真正能
夠挺身而出挽救我們一命的, 正是那份曾經經得起
考驗和磨練的美德。
無論如何, 應該懷著一顆慈悲、 無私、 真誠的心對
臨終者表示鼓勵、 關懷和祝福, 並一同攜手並肩織
造一個溫馨、 寧靜、 舒服的環境, 以便讓臨終者能
夠安詳、 從容、 毫無遺憾的做好死亡準備, 坦然度
過生命的最後旅程, 邁向光明的新生命。
1.2 瞭解臨終者的身心階段
良好的臨終關懷牽涉到兩個基本的重要內外面向。
內在面向是臨終者本身在面臨死亡時的內在素質。
根據一名精神科醫生兼生死學大師伊莉莎白· 庫伯勒
- 羅斯 (Elisabeth Kübler-Ross) 多年來從事臨終關
懷工作的經驗和對臨終病人的心理研究, 她觀察到
臨終病人面對死期到來時會有著不同的反應, 她把
這些反應劃分為五個獨立階段, 也被後人稱為 ‘庫
伯勒 - 羅絲模型’(Kübler-Ross model)。 這個模型
所劃分的階段後來廣泛流傳, 被稱作 ‘哀傷的五個
6 佛陀在 《小部•法句經•19 偈》 說:「即使他背誦了許多經典, 然而並
不依法實行,這怠惰的人有如牧童在數別人的牛,沒得分享佛法的利益。」
-8-
階段’, 這五個階段是:
(一) 否認期:“不會吧,可能是搞錯了。”
(二) 憤怒期:“這不公平啊!為什麼會是我?這怎
麼能讓人接受!”
(三) 討價還價期:“求求你,再給我幾年時間,我什
麼都願意做。等我康復後,我會好好奉獻。”
(四) 抑鬱期:“唉,我好難過,幹嘛還要努力做些善
事?反正我都要死了,做什麼也沒有意義了。”
(五) 接受期:“既然已經是事實了,就讓我好好準
備吧。”
她提出, 這些階段不一定按特定順序發生, 病人也
不一定會經歷全部階段;但是她認為病人至少會經歷
其中兩個階段。 多年來, 她把這種模型應用到許多
不幸的案例上, 事實證明了這些階段不只適用於面
對死亡, 也同樣適用於面對生命歷程中的各種逆境,
如失去工作, 離婚、 喪親、 車禍、 遭遇災難等。
一般臨終者的心理會經歷不同階段的轉變。 在前四
個階段裡, 臨終者的心理都在疑惑、 暴怒、 煩躁、
埋怨、 焦慮、 愛戀、 牽掛、 執著、 懊悔、 痛苦、 憂慮、
悲吟、 恐懼、 失望、 絕望、 自暴自棄、 無奈等不善
心中打轉, 而長期處在這四個階段對臨終者是非常
不利的。 如果臨終者無法順利轉移到接受期, 通常
會在不善心中結束生命, 下一世肯定是凶多吉少了。
庫伯勒 - 羅絲得到的結論是:只有當臨終者 ‘接受死
亡’ 的事實之後, 一個人才能有尊嚴地死去。 所以,
我們也可以這樣說:
-9-
只有當臨終者的心理素質能夠轉化到第五接受期的
階段時, 臨終關懷才會真正發揮出良好的效果, 臨
終者也能夠攤開心胸接受臨終關懷者的善意帶引,
全心全意為自己的死亡做好準備。
當然, 平時已經做好準備的臨終者如大多數的佛教
徒就比較容易進入接受期, 在自助或他助的互動過
程中也相當有默契。 但一般臨終者不容易做到, 他
們需要接受善巧的帶引。 因此, 一個有效率的臨終
關懷也要有能力引導臨終者順利進入接受期, 而且
能越快自然越好, 如此可以讓他有充分的時間做好
臨終準備。 在這方面牽涉到關懷者對臨終者個性的
理解程度以及開導者本身的善巧。 但也切記不能操
之過急, 否則只會變得弄巧反拙, 一切只能隨順當
時的機緣。 最重要的是在不失慈悲、 愛語、 耐心、
柔和、 無私和真心的前提之下, 盡己所能地協助臨
終者從黑暗低落的心境轉向光明向上。
適當地瞭解臨終者的心理、 性格和信仰能讓臨終關
懷進行得更有效率。根據上述的 ‘哀傷的五個階段’,
在這五段心理轉型期間, 參與臨終關懷的親屬善友
們應嘗試瞭解臨終者正處在何種階段, 並在關懷與
陪伴過程中多付出一份耐心、 柔和、 體諒、 慈悲和
真誠的心, 讓臨終者能夠多感受到正能量的挈持。
通過適當的臨終關懷, 能幫助臨終者克服面對死亡
時所生起的不善心, 減輕他們的無助和孤獨感, 並
給予他心理上正向的導引、 激勵和關懷, 這樣就可
以幫助臨終者以更短的時間擺脫四個不善心的心理
階段, 帶著一顆積極無畏的心迎面生命最重大的事。
-10-
至於外在面向則是所有影響到臨終者的人事物。 在
這方面可以給予身體上的照護和環境的安排, 借助
外面的環境因緣以提升臨終者投生善趣的機會。
1.3 死亡的尊嚴與傳統觀念的抉擇
儘管現代醫學和科技發達, 但很多時候對待生命的
方式只是重 ‘量’ 不重 ‘質’。 在這情況下, 對於臨
終的處理方式和手段對臨終者往往是非常不利的。
醫療手段的介入應該是盡可幫助病人滿足各方面的
基本生理需要, 如減輕身體的痛楚, 紓緩症狀等。
然而, 許多臨終病人更是在臨死時還要承受插管、
電擊等折騰, 連生命的最後時刻都得不到應有的尊
嚴, 導致許多臨終者在劇痛和心煩意亂中離開人世。
站在另一個角度來省思, 也許我們也不能完全只把
責任推卸在醫療組員上。 因為華人傳統的孝道觀念
認為子女應不惜一切代價挽救父母的生命, 否則會
被親人冠上不孝的罪名。 即便已經不可救藥, 許多
做子女的都不願意讓病人轉向安寧療護病房, 而寧
可強塞患者一頓 ‘CPR 歹死配套’:戴上呼吸器、 插
管、心臟按壓、電擊、注射藥物,搞到病人牙齒脫落、
胸膚焦害、 筋骨斷裂、 內臟出血、 七孔流血、 面貌
淒涼、 死不瞑目, 人就這樣摧殘得不像人樣。 醫生
不需要對病人有沒有好死或死得是否像人樣作交代,
最重要的是在面對憂心如焚的家屬質問時能夠交代:
我們已經盡全力去 ‘拼’ 了。
由於要順應傳統社會的孝道價值觀, 結果不但親屬
要承擔更沉重的醫藥費用, 也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
-11-
而氣息奄奄的病人更無法在平靜中逝去。 家屬若有
機會親眼目睹死者被搶救過的最後一眼,其‘慘死相’
會讓家屬痛上加痛, 喪親陰霾將如影隨行般畢生揮
之難去。
有一位日本外科醫生說道:“對於瀕死的癌症末期病
人做復甦術, 乃是在對一個毫無力氣的肉體進行迫
害。 在這樣的情形下, 人們對死者是全無體貼、 敬
畏與哀悼可言的。 他們心中存有的, 只是現代醫學
教育的洗禮下的延命至上主義——即使是一分一秒,
也要延長病人的性命——為主的義務感罷了, 其實,
醫生本身也曉得那樣的復甦術是沒有意義的。”
對於已經進入倒數的末期病症, 毫無意義的急救治
療不僅只是拉長病人的痛苦, 也讓親屬們永遠錯失
了與亡者最後相處的珍貴光陰, 造成生亡兩者長久
的遺憾。 也許, 臨終者心裡只有一個簡單的希求:希
望能夠在殘留的餘光裡好好與親人相聚, 表達最後
心聲, 留下最後遺言, 並帶著應有的尊嚴離開這個
世界而已。 很多堅持搶救到底的喪親家屬, 以後回
想起來往往都對自己當時非理性的堅持和固執感到
無比懊悔。 如果時間可以倒流的話, 很多親屬都希
望讓亡者能自然的離開, 就像樹葉一樣, 自然的發
芽生長, 也自然的枯萎凋謝。
基於上述情況, 很多國家對末期病人的醫療原則開
-12-
始有了安寧療護 7
的觀念。 只要符合:①高齡的老人
家;②末期癌症病人;③多重器官系統衰竭者;④目前
其他醫療仍無法治療的疾病等情況者, 都可以優先
考慮轉到安寧療護病房, 以免除更多無謂的掙扎和
遺憾,讓這些末期病人有另一種選擇,可以更有尊嚴、
無遺憾且安詳的坐看生命的夕陽落下。
設使病人或親屬選擇了安寧緩和治療, 接下來就是
鋪開臨終關懷的任務了。 一個人在生命的最後一個
心路過程 8
稱為臨死速行心路過程 9
。當這段心路過程
結束, 死亡心 10
就緊接生起, 表示他的生命正式宣告
7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1990) 定義安寧療護 (Hospice Care) 為:
當疾病已無法治癒時, 對病人作積極完整的照顧、 疼痛與其他症狀的
控制, 以及協助病人精神、 社會和靈性上問題, 使臨終病人和其家屬
能夠達到最佳的生活品質, 並幫助病人安詳的走完人生的旅程。
8 心路過程乃俗語所稱思路或思想, 是心的運作以識知目標的思想過
程。 心路過程一共有六種, 即眼、 耳、 鼻、 舌、 身的五門心路過程和意
門心路過程, 每一種心路過程都包含一系列不同種類的心。 一切心路
過程也必須具足所需要的因緣條件才能夠發生, 在思想的背後並沒有
一個 ‘造作者’ 或 ‘自我’ 在運作。 當諸心於根門或意門生起以便識
知目標時, 它們不會雜亂無章或單獨地生起, 而是在一系列不同的識
知過程階段,依照有條有理的次序一個接著一個地生起,這次序名為 ‘心
之定法 (cittaniyama)’, 也是心運作的法則。
9 臨死的心路過程也稱為離心路過程, 是眾生整個生命期最後一段心
路過程, 也是最具關鍵性的時刻, 因為眾生下一生的生命狀態都決定
於此階段。 當生命的最後一個心路過程滅去後, 生命就快宣告結束,
接著新的生命又在另一個生命界轉起。
10 死亡心是有情這一世最後生起的心識, 象徵著一期生命的終結。
死亡心在有情一生當中只是出現一次, 那就是在臨終一刻執行死亡,
把命根截斷。
-13-
結束。 心 11
都有個識知的目標, 臨死速行心的心路過
程也不列外。 若出現的目標是善的就會投生善趣 12
;
反之, 出現不善的就會投生惡趣。 佛教臨終關懷的
起碼要求, 是在臨終者面臨生命最關鍵性的轉捩點
時能夠助其一臂之力, 讓他能夠投生到善趣。 為了
這個美好的目的, 親屬朋友或臨終關懷者有必要設
法讓臨終者在臨終一念生起並保持善心。 已生惡令
斷之, 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得生, 已生善令增長;
11 我們的 ‘心’, 或稱心識, 是存在於宇宙自然界裡的一種最基本、
無法再分割的元素或單位之一, 它的特性是識知目標或對目標的覺知。
心也是由因緣和合而存在, 無法獨立運作, 並且不能單獨生起, 必須
依靠其他因緣如物質現象生起。 心認知目標的活動是依照心的規律運
行, 本質是極速生滅無常, 非永恆不變的。 一念心生起滅去後就緊跟
著另一念心生起,在一眨眼間,已經有幾百千萬億兆的心識生滅過去了。
一個心識剎那只能識知一個目標, 這說明了一心並不能二用:當我們在
看到時, 我們並沒有聽到、 嘗到、 嗅到、 觸到和想;當我們在聽時, 我
們並沒有在看、 嘗、 嗅 ...... 當我們在想東西時, 我們並沒有在看、 聽、
嘗……, 如此推及其他感官識知活動。 但由於心的速度極快, 讓我們
錯以為同時間在看、 聽、 嘗、 嗅和觸。 除了識知活動之外, 它並沒有
一個屬於造作者或工具的實際個體, 沒有一個自我或本體在實行識知
的活動, 沒有靈魂、 造物主、 主宰者。
12 在自然界裡生存著六種生命的狀態:即天人、 人類、 阿修羅、 鬼、
畜生和地獄眾生。從他們生命的情況基本上可分成兩大類:善趣和惡趣。
善趣也可以稱為善道, 是屬於眾生體驗到比較多快樂成分的生命狀態;
惡趣則也可稱為惡道、苦界或墮處,是眾生體驗比較多痛苦的生命狀態。
天人和人類屬於善趣眾生, 其餘都是歸類為惡趣眾生。 六道的眾生一般
都是由物質 (色法) 和精神現象 (名法,或稱受、想、行、識) 組合而成,
簡稱五蘊眾生, 蘊是組合體的意思。 只有一些梵天神只是純粹由物質
或精神一種現象組合而成, 他們分別簡稱為一蘊眾生和四蘊眾生。 一般
肉眼可以看到的眾生是畜生, 有少部分的人可以以肉眼看得鬼道眾生。
其他眾生雖然也是有物質的身體, 但他們的物質比較微細, 非一般肉
眼可以看到。 雖然目前的科學界還沒有任何可靠的儀器可以探測到人
和畜生界以外的眾生, 但這些看不到的眾生是確實存在於這個世間的,
上座部佛教的修行法門裡還完整保存著兩千多年前佛陀教導的原始方
法, 人們可以通過佛陀的教法有系統與次第的修行止觀禪法來親自看
到六道眾生, 印證因果輪迴、 業力法則的真實存在。
-14-
這就是整個佛教臨終關懷的精華主幹。 在下面的篇
幅裡,我們解釋如何運用業果法則 13
來進行臨終關懷。
1.4 臨終概況與舒緩
當病人瀕死時,身心都會開始出現變化。在身體方面:
病人會顯得羸弱無力、 說話喑啞、 呼吸與吞嚥困難、
厭食噁心嘔吐、 面容憔悴、 體溫改變、 循環減慢,
脈搏快不規則、膚色變化、便秘或腹瀉、大小便失禁、
肌張力逐漸降低等等。在心理方面,病人會反應混沌、
嗜睡、木僵、坐立不安、昏迷、失去方向感和時間觀念、
分不清晝夜、 注意力變差、 失去現實感、 胡言亂語、
無法認人, 開始出現只有臨終者才可以看到的 ‘死
亡之相’。 所謂的 ‘死亡之相’ 是什麼呢?下面會繼
續提到。
親屬應以緩解病人症狀和維持舒適為主。 如果病人
的身體狀況有必要依賴醫療護理, 則配合醫院的治
療用藥來緩解病人的不適。 盡可照著病人的意願來
決定一切療護方式和生活結構, 因為很多時候家屬
的一意孤行會給病人帶來很多苦惱, 所以, 應該讓
病人有自主權選擇自己想要的治療和護理方法。 倘
若病人有意回家安度最後的時光, 而病人的身體條
件也允許的話, 則應依病人所願的居家環境和方式
13 業果法則是自然界的規律之一。 簡單來說存在於自然界的一切物
質現象和精神現象都有他們各自依靠的因緣和關係:有如此的事物生
起, 才有如此的事物存在;有如此的因緣, 就會有如此的結果。 一切都
是因緣和合而存在。 現代的物理學和科學只是局部涵蓋和印證了物質
現象的業果法則, 至於精神領域方面還相當欠缺, 然而業果法則是可
以通過系統的修行來印證到的。
-15-
來安排。
在大馬有幾所由政府衛生部和民辦組織的安寧療護,
專門提供住院和居家的安寧照顧。 來自這些單位的
專業安寧療護團隊會教導家屬一些基本醫療和護理
的知識和技巧, 同時也給予病人精神上的支援, 讓
選擇回家療養的病人也能夠得到全面的身心療護,
幫助緩解病人和家屬的身心之苦。 他們專業護理的
服務也很稱職, 對於很多護理病人的細節可以參考
市面上的安寧療護手冊或網上的相關資料, 在此不
多贅敘, 本書內容比較著重在一些被忽略和未被涵
蓋的層面。
1.5 良好的磁場 14
周遭的磁場對臨終者是有很大影響的, 因此親屬朋
14 在大自然界裡存有許多各種不同形態的能量。 所謂磁場就是某種
個別能量的凝聚, 若用比較接近的意思來形容是 ‘氣氛’。 磁場是由物
質所產生的現象, 佛陀解釋有四種可以產生物質的原因:業、 心、 溫度
和食物。在大自然界裡有地球的磁場、電波的磁場、樹林山河的磁場等,
這些都是由業和溫度所產生的。 由於我們的心也可以產生物質, 因此人
也有特有的磁場,由這些磁場產生的能量則被稱為 ‘生物物理場’ 或 ‘光
環場’。 現在的科學儀器不僅可以測量到這些能量磁場, 甚至還可以攝
下照片。 當一群擁有相同心頻率的人們聚集在一起時, 周圍就會出現與
該心頻率相關的特殊磁場。 比如:我們可以輕易地感受到在賭場、 屠殺
場、 葬禮、 酒吧、 醫院、 宗教聖地、 修行道場等等它們之間不同的磁場。
一般定心不強的人很容易被周遭的磁場所牽引和帶動。 如在憤怒激昂
的人群裡會感到焦慮不安的氣氛;在悲痛憂傷的人群裡會感到低沉的氣
氛;在充滿愛心的人群裡會感到平靜祥和的氣氛;修行道場也普遍善用
集體共修的力量和大自然的磁場能量來輔助整體的提升淨化。 所以佛
陀在 《吉祥經》 說能居住在適宜的地方 (patirupa desa vaso) 是一種吉
祥, 因為周遭的磁場環境多多少少會影響著一個人的命運。 佛陀也說
有阿羅漢所住之處是令人愉悅的。 (《小部•法句經•98 偈》)
-16-
友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讓臨終者的心境儘量處
在平靜安詳之中。 無論是選擇在安寧療護病房或在
自家安療都好, 都要以舒適、 溫馨、 恬靜、 祥和、
清潔、 素雅為守則, 地點應該是方便親人們全天候
守護陪伴為考量。 室內的空氣要舒適與流通, 建議
室溫應控制在 21℃ 到 23℃ 之間,可減低不適氣味。
室內光線應柔和適中, 不要太光亮或陰沉沉。 為了
提攜病人心中的善法, 可以在病人視線內擺放對他
有具有意義的物品如佛像或善行紀念照等物。
1.6 寸步不離
當 生 命 旅 程 即 將 走 到
尾 端 時 , 心 力 非 常 羸
弱 , 而 且 一 般 臨 終 者
都 很 害 怕 孤 獨 , 需 要
有 親 人 寸 步 不 離 在 旁
陪 伴 、 協 助 和 支 持 ,
這 樣 才 會 讓 臨 終 者 擁
有作為善終最基本條件的安心和勇氣。 此外, 臨終
者旁人本身的心境也很重要, 應當讓自己帶著正向
的能量來幫助臨終者。
有宗教信仰的臨終者, 可以邀請其宗教的導師來開
示慰勉, 幫助他堅定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若是佛教
-17-
徒可以邀請僧眾 15
來念誦護衛經文 16
加持臨終者及磁
化現場, 並為臨終者開示佛法, 讓他心生歡喜。 徵
得臨終者的許可後, 可以在房間內播放誦經以加持
周遭的氣氛, 讓臨終者的內心更容易獲得平靜。 在
宗教的支持和輔助下, 臨終者能夠更坦然無畏的迎
接死神 17
的到來。
1.7 回憶過往的善業
在緬甸一些地方有一種很好的習俗。 他們會把自己
做過的善事記錄下來, 並邀請親戚朋友在他們臨終
時宣讀這些善事, 以提醒他曾經做過的善行。 當臨
終者憶起他曾經做過的善業並感到歡喜的話, 而歡
15 與一般傳統的泰國佛教寺院不同之處是:在兜率天修行林的主流活
動是以禪修為中心軸, 寺院的修行人全天候把時間與精力投入禪修。 由
於禪修屬於一門非常專意的心智培育領域, 需要長時間疏隔外緣干擾,
所以, 為了避免沒有必要的分心勞神, 兜率天修行林的僧眾一般上是
不會接受任何純粹儀式的邀請, 以便能夠專心一志地履行佛陀給予出
家人的使命和任務——踐修止觀禪, 體證佛陀的教法, 熄滅貪瞋癡煩惱。
除非有特殊的例外因緣, 如已經長期默默與無私地服務和奉獻的理事
或護法信眾們, 僧團可以開緣應邀。 想更瞭解相關例外因緣請參考書
末的附錄 ‘兜率天修行林僧團受邀出外條規’。
16 根據上座部佛教, 三藏聖典裡的經文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 能夠
使念誦者和聽聞者免除危難、 排除不幸、 痛苦、 疾病、 怖畏等, 並能
帶來吉祥, 達成一切成就的作用。 經典的編纂者和持誦者把具有護衛
功效的經典編集在一起, 統稱為 ‘護衛經 (Paritta)’。 在上座部佛教國
家如斯里蘭卡、 緬甸、 泰國、 柬埔寨、 寮國的老百姓都有念誦護衛經
的傳統。在家佛教信徒們會在逢年過節、嬰兒出生、結婚喜慶、祝賀壽辰、
喬遷新居、 生意開張、 生病、 親戚去世、 追思先人等日子, 邀請僧眾
到其家中念誦護衛經。
17 到底有沒有死神存在?佛教並不承認有死神, 只是作為生命結束
的借喻。 在佛教經典裡, 佛陀也時常以死神或死魔 (maranamara) 來
譬諭死亡的到來。
-18-
喜心也可以維持到臨終一刻, 他將有可能在下一世
投生做人或天神。 利用現代科技的方便, 在平時做
布施、 供養僧團時, 不妨利用手機、 相機或錄影機
拍下來, 在他臨終的時候播放給他看, 讓過往種種
的善業能夠在他心中重演, 加深其印象。
1.8 探望臨終病人須知
人在行將就木時,感情最為脆弱,容易心生空虛焦慮,
徬徨失措, 是最需要親友關懷照顧的時候。 如果能
適時探護,或請善知識為他說法,滋潤臨終者的心靈,
使他們在痛苦之中得到安慰, 如同眾生的良醫和護
士, 必能獲得病人與家屬的歡迎。
在臨終的時段, 我們最首要重任就是盡可讓臨終者
保持善心。 秉持這個大原則, 我們就會知道什麼話
可以說, 什麼話不應該說。 探望臨終者時應該要有
正當的語言, 正派的態度, 正確的方法, 否則非但
不能為臨終者帶來助益, 反而會增添其負面情緒。
以下提供探望臨終病人應注意事項:
(一) 應事先瞭解臨終病人的宗教信仰背景。如果
是熟悉的佛友則可以帶一些鮮花、佛書、佛法
開示 CD、念珠、念佛機等物探望。
(二) 探病時間不宜太早、太晚或太久,以免影響病
人正常作息。
(三) 每次探病人數不宜太多,與病人談話的時間
不宜太久。
-19-
(四) 不宜帶小孩探望病人,除非病人渴望見到這
個小孩。喧鬧的小孩會干擾到病人的情緒。
(五) 進入病房時,表情應自然,切忌憂傷哭泣,以
免影響病人及家屬的心情。
(六) 避免說“你沒事的”、“你會很快好起來”等無
助益的話。
(七) 適度表達對他的關愛和祝福,多給予溫暖、尊
重、體貼和最大的同理心。如果是佛教徒,可
以集體為他誦經,或說法勉勵。
(八) 切 忌 在 病 人 面 前 提 起 會 讓 他 感 到 後 悔 的 事
故,因為他將有可能由於追悔而墮落惡趣!
(九) 不要談及與他無關的生活或工作瑣事。也不
應談論病人擔心的問題,如家庭、事業、生活
經濟等。
(一〇) 若病人想多休息,不想說話或無法說話時,只
需安靜地陪伴,或默默在心中祝福、散播慈心
即可。
(一一) 給予溫暖的握手互動和祝福話語。
(一二) 病人如果有話想說,應耐心地傾聽。
(一三) 對於不熟悉其宗教背景的病人,除非病人有
興趣多瞭解,否則不要藉機傳教或強硬灌輸
自己的價值觀。
(一四) 見有其他人來探病,就應適時告辭。
1.9 丟掉心靈垃圾,輕身上路
-20-
臨終者的最後關頭是最關鍵的時刻, 因為他最後心
識的善或不善將決定他下一期的生命。 親屬應多聆
聽臨終者的心聲並協助完成他的心願。 儘量排除一
切可能引起他牽掛的事。 如果臨終者向親人表露還
有任何讓他非常牽掛的事, 應當儘量幫助他釋懷,
開解心結。 如果臨終者想對某人說聲道歉, 懇請相
關人物到來, 讓他如願地向他懺悔 18
和互相原諒。 在
死亡面前, 過去生活裡的是非怨懟都已經顯得不足
掛齒了, 再硬骨子的人來到這樣的處境都很容易心
腸軟化, 心生憐惜, 很容易化解彼此一生中所有的
誤會、 不滿和積恨。 原諒自己也原諒他人, 讓一切
糾葛都成了過去。
如果他想對某人表達謝意和感恩, 盡可滿其夙願,
讓他不再有任何牽掛和遺憾。
1.10 善業加護
設使臨終者還可以保持意識清醒的話, 在他的同意
之下, 可以邀請僧眾引導他受持三皈五戒 19
, 也可以
18 懺悔不是懊悔, 這兩者的定義在上座部佛教是分得很清楚的。 懺
悔是當自己知錯後, 下定決心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然後全然放下, 不
再掛在心上, 有哪些可以彌補或改善的事就積極去實踐。 懊悔是屬於
惡作不善心, 讓人不斷追悔已造的惡, 追悔應實行而未實行的善, 進
而掉進惡性循環的糾結情理中無法釋懷, 導致很多臨終者因某事懊悔
而墮落惡趣。
19 三皈依和五戒是指皈依佛法僧三寶和學習避免從事五種不適當的
行為, 即殺生、 偷盜、 邪淫、 妄語和飲酒類及任何麻醉心智的毒品。
五戒是一個做人最基本的操守, 是讓臨終者投生善趣的本錢, 也作為
臨終者的一種保護。
-21-
教導他禪修業處 20
,如佛隨念 21
、入出息念 22
、修習慈
心 23
等。 大限將至, 許多過去的不善業會像翻舊帳一
樣爭相成熟, 此時給他一個能讓內心平靜的所緣是
必要的。 此外, 可以用他的名義做善事, 然後請他
20 由於心的本質是不間斷的緣取和覺知目標, 所以禪修是一種心的
訓練和培育, 讓心能夠長時間的貼在某一種目標。 亦即, 禪修業處是
讓心能夠在某個特定的方位不斷 ‘工作’ 的地方。 因為有了特別安住的
目標, 心才不會容易散亂和閒遊。 不散亂的心容易保持光明和醒覺;而
不閒遊的心則不容易胡思亂想和掉入負面的情緒。 一般人的心所處的狀
態只有兩種,善心和不善心。一心不能二用,當心能夠處在善的目標時,
不善的目標就沒辦法生起。 有了禪修的目標, 心就會盡可保持在善心。
再者, 心有像放大鏡的功效。 如果心時常作意專注在身體上的痛苦, 那
麼痛苦的感受就會更加劇, 讓臨終者更難以承受。 而禪修業處正是是
一種可以讓心從痛苦的感受轉移在適合的目標, 讓痛苦得到某個程度
的紓緩。所以禪修得力的話能達到紓緩痛感的效果又同時保持心的光明。
21 傳統的佛隨念 (Buddhanussati) 是憶念佛陀殊勝的品質和功德,
而不只是單單憶念佛陀的名號而已。 佛陀一共有九種功德, 正如:「彼
世尊是 ( 一 ) 阿羅漢;( 二 ) 圓滿自覺者;( 三 ) 明行足;( 四 ) 善逝;( 五 )
世間解;( 六 ) 無上士調御丈夫;( 七 ) 天人師;( 八 ) 佛陀;( 九 ) 世尊。」
臨終者可以選擇以上九種功德中最喜歡的其中一種來憶念,譬如:佛陀、
佛陀、 佛陀……當一個人懷著無比信心憶念佛陀的功德時, 不安的身
心會得到安息, 恐懼和畏怖感會得以克服, 喜悅感會遍布全身。 佛隨
念是四種護衛禪之一, 能保護持念者免於遭受種種的厄難和危險, 如
夜叉或鬼類等等非人的干擾。 如果臨終者能夠懷著一顆對佛陀的信心
而去世的話, 他將會投生到天界去。
22 入出息念 (anapanassati) 是把心平穩安放在嘴唇上方和鼻尖下方
一帶的人中, 用心去覺知每一次因由吸氣與呼氣而經過人中這一帶的
氣息, 心就像一個守門員一樣, 只是守護在人中一帶, 不隨著呼吸進
出身體。 如此不間斷的訓練可以克服心的散亂, 提升心的力量和光明。
23 修習慈心 (metta bhavana) 是四種護衛禪之一, 修法是真心祝願
一切眾生平安、 祥和、 健康和快樂。 當慈心的力量得到全面開展時, 可
以期待十一種效益,即:睡得好、醒得好、沒惡夢、人人喜歡、非人喜歡、
天人守護、不為刀槍毒藥所害、容光煥發、不安的心能夠迅速安定下來、
臨終時不會昏迷、 若能在慈心中去世的話, 他將會投生到善趣。
-22-
隨喜 24
功德。 例如:以他的名義去供養佛教僧團, 然
後讓他知道, 並讚歎僧團的清淨、 殊勝、 聖潔, 使
他能夠生起淨信心, 同時提醒他, 應該對所做的善
業功德感到歡喜。 這就是隨喜的善業。
記住!只有當一個人生起歡喜心隨喜功德時, 他才
可以得到以他的名義所做的功德。 如果以臨終者個
人的名義做布施, 事後並沒有讓他知道, 或者他知
道後並沒有隨喜, 亦或是臨終者已經陷入昏迷狀態,
這功德只屬於做善事的人, 臨終者並沒有從中得到
什麼利益。 尤其已經不省人事的臨終者, 要受惠於
活者的功德幾乎微乎其微。 鑒於現實, 累積善業功
德的黃金時期是在一個人還在清醒活著的時候。
如果臨終者對三寶 25
並沒有信心,以他的名義布施僧
團或佛教團體不僅不會讓他感到歡喜, 反而讓他生
起懊惱的話, 也許目前的階段還承擔不了這種殊勝
的功德。 退而求其次, 不妨找個可以讓他容易生起
24 隨喜 (mudita) 是見到他人行善、 有任何成就、 收益、 幸福時,
也一樣感到歡喜不嫉妒, 看到他人的幸福也像是自己的幸福, 也希望
他人所擁有的幸福不會失去。 這是非常簡單易為的善行。 即使看到任何
人在做善行時, 無論對方有沒有與我們分享功德, 只要內心隨喜, 也一
樣受益, 這些善業在未來成熟時也能帶來快樂的果報, 因此被形容為
‘無本生意’。 上座部佛教的佛教徒在隨喜功德時會說巴利語:“Sadhu!
Sadhu!Sadhu!”, 意為善哉。 用作形容詞時, 意為好的, 善的, 善巧
的, 有益的, 值得讚歎的。 用作副詞時, 意為很好地, 完全地, 善於。
用作感歎詞時, 意為很好, 做得好, 甚善, 善哉。Sadhu 在上座部佛教
常用來表示隨喜、 讚歎、 嘉許、 同意、 認可等, 也是上座部佛教圈子
裡子使用率最高的詞語。
25 三寶是指佛陀、 法、 僧。 佛陀圓滿了一切智慧和慈悲的覺者。 法
是佛陀宣說的教育,也是佛陀發現的自然界法則。僧是佛陀的聖弟子僧,
是遵循佛陀的教法而修行的出家群體。
-23-
歡喜心的布施物件如孤兒、 老人院、 殘障關懷、 慈
善機構、 救災中心、 教育基金等。
設使這個層次都還沒有達到, 可以讓他想起以前曾
經幫助過的親朋戚友, 因為他的慷慨解囊, 他們都
得以度過生命的艱辛期。 倘若連親人朋友也不行的
話, 作為子女的至少可以提醒他說:因為他對子女們
的慈愛、 關懷和無私的奉獻, 現在子女們都能夠自
力更生, 並能夠為社會和國家作出一番貢獻了。 在
這方面應該要謹慎, 關懷者要勾起的是臨終者對子
女的愛心和無私付出的記憶, 而不是撩起他對子女
的情執, 增添愛戀之情。 總而言之, 就是要想盡辦
法讓臨終者生起清淨的善心。
可以嘗試為他放生 26
。 如果條件許可的話, 把要放生
的眾生帶到臨終者面前一起誦經, 然後邀請他一起
隨喜功德和發願迴向, 讓他更能感受到現場的善業
對他心靈的助益。
1.11 化解惡緣
每當做完功德後, 請不要忘記分享及迴向功德給家
26 有智慧的放生是生命的布施, 也是一種無畏施之一。 兜率天修行
林很重視以智慧做放生活動, 即不刻意訂購也不定期放生, 以避免製
造更多捕捉供給放生者的黑心行業。 通常放生的對象是即將被宰殺成為
人們桌上餚的厄運畜生,讓它們得以獲得自由,脫離身心的痛苦和恐懼,
生命也得以延續, 因此放生會帶來健康、 無畏、 自由、 遠離危險和獲
得長壽的果報。 雖然放生在上座部佛教經典裡並沒有明顯記載, 但是,
通過禪修者在觀照過去世時發現到,放生的善業的確能夠帶來諸多利益。
-24-
裡的神明 27
、 龍天護法 28
與一切眾生, 祈求他們隨喜
功德後不忘加持與保護周圍不受惡意的非人 29
干擾。
雖然出現這種狀況的機率是很少, 但多一份助緣,
少一分阻力永遠都是好的。 在長久的生死輪轉裡,
我們不知道在過去曾經犯了多少的錯誤, 也不知道
已經跟多少眾生結下惡緣。 一顆垂死的心是懨然無
力的, 有些平時對我們束手無策的非人就伺機在我
們一生當中最懦弱的時候進行騷擾, 削弱我們的意
志力, 增長心中的惡念, 讓我們難得善終。
基於如此, 有時依情況的需要, 僧眾也會帶領臨終
者進行懺悔儀式, 以一顆誠懇、 懺悔、 慈悲、 柔和
的心向佛法僧以及無量的眾生懺悔過往在身、 口、
意上有意或無意的冒犯和過失, 再藉功德迴向化解
冤家逆緣。
1.12 如法的勸導
在最後一刻的到臨時,親屬應該保持肅靜,謹慎言談,
只說需要說的話。 相關話題應該只圍繞在緩解臨終
者的身體需要和維護臨終者的善心。 如果臨終者對
27 這裡的神明可以指住在家裡的地居神或投生在鬼道的歷代祖先親
人們。
28 龍天護法一般是指佛教的護法神。 他們很多都有幸出生在佛陀時
代, 親眼見到佛陀本人並時常親近僧團積累福業和修習戒定慧。 由於
生前做了很多善業, 他們死後投生天界做天神。 他們偶爾也會下來巡
視人間, 維護佛教、 隨喜人間所做的善業和保護崇尚氣節的人。 此外,
還有一些龍和地居神也是佛教的護法。
29 非人是指人類以外的其他眾生, 通常指天神、 龍、 夜叉、 阿修羅、
鬼、 地獄眾生等, 泛指害人的鬼神。
-25-
身外物還戀戀難捨, 親屬朋友也要儘量勸導他放下,
我們可以說:“錢財都是身外物, 生不帶來, 死不帶
去, 不要執著它們, 只有你曾經做過的善事會隨身,
善事會給你帶來幸福快樂, 所以只要多想起以前曾
經做過的善事, 其他帶不走的親人和錢財不要再牽
掛了。”
如果臨終者擔心的是自己老邁的父母或年幼的子女,
在事先把一切已經妥善交代與安排好後對他說:“需
要照顧的都已經委託好了, 請放心吧, 兒孫自有兒
孫福, 不用再為子孫操心。”
切記我們可以勸導臨終者放下對身外物的執著, 但
不要勸勉他放棄生命。 我們不應該說:“這個生命很
苦, 你要放下這個讓你痛苦的臭皮囊, 投生到更好
的地方,換一個更好的生命。”因為有煽動自殺的嫌疑。
1.13 把心帶到最高點
簡言之, 臨終關懷的綱要就是想盡辦法把臨終者的
心帶到他能力所及的最高點。 例如, 有很多善業的
可以建議他隨喜自己的善業;有受持清淨戒的可以思
維自己的美德;有禪修目標的可以把心安住在禪修目
標。
若臨終者有需要的話, 可以為他不間斷地念誦經文
或佛法僧的功德。 親人與可以與善友們一起散播慈
心給臨終者、 神明、 龍天護法和世界一切眾生, 讓
周圍的磁場變得更莊嚴祥和。
-26-
2. 第二篇
親屬不應當做的事
-27-
2.1 慟哭 30
面臨與至親生死離別
的 時 候 , 一 般 人 都
會無法自主的哀傷悲
痛。 然而, 傳統華人
常犯的錯誤是以為自
己哀慟的同時也要在
臨 終 者 面 前 表 露 悲
戚, 唯有這樣才能顯
示出孝道, 才會讓臨終者覺得自己有情有義。 其實
這樣的做法是要不得的。 悲傷只會帶來不好的能量
並加劇病人的負面情緒, 對雙方都沒有帶來任何實
益。 當然, 這不是說要在臨終者面前裝出一副牽強
的笑臉表示自己沒事, 但至少可以展現一個堅強的
心, 讓臨終者感覺到:“請你放心, 不要為我操心,
我會好好的活下去, 我會好好照顧自己和孩子們。”
這樣可以避免臨終者焦慮擔憂。 愛, 就要幫助他減
輕心理的負擔, 提升他往後幸福的機會, 讓他以一
顆寧靜、 舒適、 安詳、 無牽掛的心走完人生最後的
30 一般人認為在喪禮中如果不捶胸頓足、 號啕大哭, 便是有悖禮義,
對死者不敬。 其實, 這只是傳統社會的顛倒價值觀, 因為事實上, 哭
像是對死者發聲的詛咒, 也導致臨終者不得好死。 很多人不知道哭是
一種不善業, 因為哭的根源是瞋心組。 雖然哭並沒有傷害到任何人,
但其實是會傷害到自己這個人。 如果一個人傷感而死, 輕則投生做鬼,
嚴重的則投生到地獄。 哭不僅不會使事情變得更好, 對生亡兩者也不
會帶來任何補益, 反而讓事情變得更糟。 當自己或最親愛的人遭遇任
何不測時, 哭泣哀嚎是人之常情, 我們深深明白是非一般常人所能夠
克制的。 我們只能說不要放縱傷感, 儘早從悲痛中擺脫出來, 恢復清
明冷靜的心和清晰的思維去以面對需要解決的相關問題。 讓一切停損
或不演變得更糟, 以便更能順利的度過居喪期, 重建新生活。
-28-
歲月。
有些人哭是因為捨不得親人離去;有些是因為家失去
了支柱;有些因為感觸到悲涼深痛的氣氛;有些則是
害怕被他人指責冷酷不孝, 讓家族蒙羞;有些人更是
為了張揚自己的孝心, 希望借此博得更多的遺產;更
糟糕的是, 不僅自己哭, 也叫其他人一起手口並用
(口在哀嚎, 手在臨終者身上擺動) 地哭。 在親人逝
世的前後, 每個人幾乎都有種種合情合理的理由驅
動自己的淚腺, 其實這正在釀造不好的磁場, 加重
臨終者黑暗負面的思緒, 擾亂正念。 為了臨終者長
遠的利益, 應該避免讓任何沒有自制力的親屬朋友
們進來探望而引發混亂和幫倒忙的場面。
在此舉個臨終時因子女的哭聲而投生為鬼的真實例
子。 以前在緬甸的一座寺院有一位善良又富有的女
佛教徒, 生前樂善好施。 每逢夏季來臨時, 她喜歡
在寺院的各角落和大馬路旁設置飲水壇, 以方便人
們取水解渴。 她受到當地人的愛戴。 在那時候要喝
乾淨的水並不是很容易的事, 因此人們都稱他為施
水女士。
這位女佛教徒在老年去世後, 親人依照佛教的傳統
在頭七的那一天邀請僧眾為她誦經。 子女們也以她
的名義布施僧眾後迴向功德給她。 僧眾做完法事後
在回去寺院的路上, 突然聽到不知從何處傳來的聲
音:“尊者!尊者!” 僧眾仔細聽後發現那是屬於施
水女士的聲音。 “妳不是施水女士嗎?妳現在投生做
什麼呀?” 施水女士沉默一下後才開口說:“不好意
思, 尊者, 我現在是鬼。”“怎麼會這樣呢?以妳生前
-29-
做了那麼多善行, 怎會投生做鬼呢?” 僧人問道。
“噢, 是這樣的, 尊者。” 施水女士說:“因為我要往
生時,身邊的子女們都哭得很傷心,我很牽掛著他們,
所以才投生做鬼了。 做鬼後, 我的鬼朋友們就帶我
到附近的瀑布遊玩, 所以我並不知道家人在辦我的
葬禮時有為我做布施和迴向功德。 一直到第七天,
我有幸聽聞到尊者的說法和功德迴向, 我隨喜後才
能脫離鬼道。 弟子我是特地向尊者們道謝和告別的,
Sadhu!Sadhu!Sadhu!” 說完後聲音就消失。
這 是 屬 於 不 幸 中 的 幸 運 的 案 例 。 施 水 女 士 臨 終
時 因 執 著 子 女 們 而 無 法 憶 起 自 己 的 善 行 。 帶 著
貪 戀 的 心 , 她 投 生 為 不 怎 麼 苦 命 的 依 他 施 活 命 鬼
(paradattupajivika-peta), 俗語或稱中陰身。 由於
她生前的功德善業很雄厚, 又懂得隨喜功德, 所以
只是短暫停留在鬼界生命後就投生善趣了。 若換是
一般人可能會墮落鬼界很久了。 因為鬼朋鬼親們是
不輕易放 ‘人’ 的。
2.2 爭吵
臨終者的死亡已在眉睫時, 親
屬們應該避免發生爭吵。 通常
發生口角的原因都是為了遺產
和身後事, 有些厚顏的親屬為
了爭奪遺產甚至罔顧臨終者的
死活。為了臨終者長遠的福利,
有執事能力的親屬們應該把他
們都阻擋在外, 臨終者此時最
需要的是一個恬靜祥和的環境。
-30-
若面對著吵吵鬧鬧, 爭論不休的親人們, 善終對一
般臨終者來說將是一件遙不可及的奢望。 如果親屬
真的關愛臨終者, 在這時候應該先把一切怨懟和糾
紛拋在後頭, 優先處理好臨終者的往生大事。
2.3 軟語
在即將與摯愛的人生死離別之際, 由於百般難分難
捨的情結纏綿, 一些伴侶會在臨終者耳邊作溫柔曖
昧的軟語。 以兒女世情牽絆, 徒增臨終者情執難捨
的悲愁而已。 我們可以傳達關懷和愛語, 目的是讓
臨終者倍感溫馨安詳, 而不是使其增添對世俗人事
物的愛戀之情。 所以此刻用語須格外謹慎。
2.4 沒有意義的碰觸
在瀕死的關鍵時刻, 除了服侍臨終者如幫他抹身、
翻身、 換衣、 按摩等之外, 其他時候盡可不要搖動
到臨終者。
服侍者的心理素質要有一定的平穩。 人與人之間在
肌膚上有所接觸時, 彼此之間的磁場和能量會相互
輾轉交流。 人在臨終時心力特別懨弱不定, 很容易
被外在的能量影響。 任何有情緒波動的人不宜碰觸
臨終者, 以免傳遞不好的能量而把他原本就已經很
衰弱的心拖垮了。
這裡舉一位禪修者在觀照過去世時被負能量搞砸的
-31-
真實案例。 這位禪修者在修行緣起 31
的階段時, 觀照
到自己過去某一世是一名洋男人。 他是一位很富有
又有才幹的慈善家, 平時樂善好施, 也慷慨捐助醫
院濟世救人。 他的壽命並不長, 大約五十多歲左右
就去世了, 死後竟然投生做蜘蛛。 為什麼一名慈善
家死後居然會投生在畜生道呢?原因是因為在他臨
終最關鍵的時刻, 陪伴在他身邊無知的嬌妻帶著悲
痛難捨的心境搖撼他的身體。 此時, 他能感受到來
自愛妻的負能量入沁身體, 導致過去所造的善業都
無法憶起, 而呈現在眼前的 ‘死亡之相’ 竟是過去
在年輕時與妻子歡好的影像。 夫妻之事總是充滿貪
欲, 看到這一幕, 他的心閃過一個念頭:希望我以後
能夠有很強壯的生命。 帶著貪欲的不善心, 這位慈
善家臨死的心路過程緣取這種不善的 ‘死亡之相’
為目標, 結果下一世投生為一隻很有力量的大蜘蛛
了。 只因為一些不恰當的人物在身邊, 導致一個好
人的善業無法成熟而投生到惡趣的例子在我們的周
遭舉不勝舉, 可見教育親人正確的臨終關懷是何等
重要的。
有些臨終者很期待被別人觸摸, 他覺得被觸摸時會
31 緣起 (paticca-samuppada) 基本上是解釋生死輪轉 (vatta), 即:
過去世、 現在世及未來世的三世因緣結構, 開顯維持生死輪轉及令它
從一世轉到另一世的諸緣。 緣起的法則可通過以下常見的格言來形容: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每一個因緣和合之法的存在有賴於另一
個因緣和合之法的關係和條件而存在, 世間任何事物都因為各種因緣
條件的相互依存而處在變易不定之中, 而且純粹只是照著自然界定律
(niyama) 發生而已。 在這階段, 禪修者通過禪定所產生的光明觀照過
去什麼因導致現在的果,再推演現在的因能夠在未來產生什麼果。如此,
禪修者可以照見過去世由於何種業成熟而投生為現在的生命, 也可以
觀照到現在所作的因如何產生未來的果並影響到未來生命的禍福。
-32-
感 到 莫 名 的 舒 暢 。 其 實 正
是因為在彼此交觸過程中,
健 康 者 身 上 的 生 命 之 能 會
傳 流 到 臨 終 者 , 這 股 能 量
會 讓 他 感 到 一 些 慰 藉 和 安
全 感 。 只 要 一 個 人 對 自 己
內 心 的 把 持 力 有 足 夠 的 信
心 , 並 能 夠 長 時 間 保 持 內
心 的 光 明 和 平 穩 , 他 可 以
輕 柔 的 握 著 臨 終 者 的 手 ,
或輕輕替他按摩, 並以相同的律動緩緩地與他一起
呼吸, 讓彼此的能量和磁場互相交融遞換。 當一個
人懷著慈愛、關懷、諒解等正面的心與臨終者接觸時,
身體自然會有它自己表達愛心的語言, 讓臨終者加
倍感到安全、放心、溫馨,有一種不可言喻的欣慰感。
有些臨終者有潔癖, 喜歡乾淨清新的環境, 對污穢
的貼身物和惡臭的味道容易生起厭惡心。 家屬可以
事先與臨終者溝通, 嘗試瞭解臨終者的意願, 是否
應該定時為他翻身、 做身體清潔或更換衣物, 以確
保其舒適感, 這可幫他容易安住在善念。 如果臨終
者覺得自己到了日薄西山, 不想再有任何外緣的碰
觸和干擾導致分心, 只希望一心一意在最後關頭衝
刺, 家屬就應該尊重臨終者的意願, 停止一切例行
服侍, 並全力給予精神力量的支持, 如念誦經文、
助念佛德、 散播慈心, 或保持肅靜等。
2.5 不適當的藥物
臨終者瀕臨死亡時心智昏昧會比較難投生到好的地
-33-
方。 所以, 一切可導致神智昏迷的藥物如嗎啡、 杜
冷丁或阿斯匹靈, 都不應隨意使用。 最好一開始就
儘量讓病人慢慢適應疼痛等不舒服的感受。 若到了
非用不可的地步, 建議可以使用類固醇。 因為類固
醇可以減輕臨終者的痛苦, 卻不會讓服用者心智迷
糊懵鈍。
雖然使用大量的類固醇能破壞患者的免疫系統和導
致肝功能衰竭, 但對於一個即將要拋棄臭皮囊的臨
終者來說, 沒有任何事情比保持清醒、 比在正念和
善心中死去更為重要。 因為這樣才會大大提升亡者
投生到善趣的機會。 當臨終者的痛苦比較少時, 讓
心維持在善法是容易得多的。
2.6 以儀器維持生命
隨著生物醫學技術的進步, 如今醫生可以挽救或延
長許多在佛陀時代可能很快就自然死亡的生命。 因
為有了人工呼吸器的輔助, 即使病人的腦功能停止
活動, 人工維生系統也可以取代較低的腦幹功能讓
病人的呼吸和心臟得以繼續工作, 使其血液循環等
基本的生理反應依然能持續。 然而, 佛教徒不鼓勵
為病人安裝人工維生系統來維持苟延殘喘的生命 32
,
應讓病人壽盡而自然離去。 因為:
i. 用儀器維持生命的費用是非常昂貴的;
32 這裡殘喘的生命並不是指不需盡其所能來挽救生命, 任他自生自
滅。 而是指已經被醫生盡力搶救後宣告失敗, 復原的機率已經是零,
只能依靠儀器維持殘餘的機械式反應的生命, 再搶救也只是拉長病人
掙扎和痛苦的時間而已。
-34-
ii. 如此不但沒有幫助減輕病人的痛苦,反而是拉長
他受苦的時間;
iii. 萬一病人的家屬不再負擔得起昂貴的費用,逼不
得已選擇拔除人工儀器時,他們將會感到非常不
安乃至頓陷內心的掙扎,深恐促成有意或無意的
殺害。往後,他們也可能會一直活在後悔和懊惱
的陰影之中;
iv. 沒有品質的生命也沒什麼好,最重要是臨終能保
持好。
2.7 安樂死
對於很多病入膏肓的末期癌症病人而言, 每一分每
一 秒 的 存 活 都 像 活 在 火 灼 刀 剮 的 煉 獄 一 樣 , 再 加
上病人不想成為家人精神的累贅和經濟上的負擔,
導致他們當中有很多都希望能夠以非自然且無痛的
方式提前了結生命, 歹生不如好死, 以解脫一切痛
徹心腑之苦。 因此, 有很多病人在自願或在家屬同
意的情況下選擇了安樂死, 亦即接受 ‘慈悲的殺害
(mercy killing)’。
有主動和被動安樂死, 主動安樂死是透過注射藥物
來結束病人的生命, 被動安樂死則是除去病人維持
其生命的人工維生系統, 任病人慢慢自然死亡。 無
論是主動或被動, 安樂死與殺人、 自殺和協助自殺
都是通同一氣的。 主動安樂死的合法化目前在很多
國家乃在激烈爭議之中, 而被動安樂死較能被很多
國家接受。
-35-
在佛陀的教育裡,所謂的慈悲殺害 33
是毫無立錐之地
可言, 任何殺害生命的形式都是被佛陀所譴責的。
佛教徒不會使用額外的方式促使病人更快死亡。 任
何形式的安樂死都是屬於殺生或自殺的行為。 只要
病人過去殺業產生的果報沒有消耗完, 即使提前結
束其生命, 痛苦並不會因為死亡而停止, 他還會在
新的生命繼續承受果報, 而且可能會比死前的痛苦
更難受;而促成安樂死的醫生或親屬則造下新的殺
業, 生死兩不安。
在佛陀時代, 當病人的腦部功能一旦損壞時, 接著
的是心肺功能和血液循環自然停止, 病人也很快的
33 被後代論師竄改為方便法門的晚期佛教經典裡有記載著慈悲殺生
的理論和一殺多生的說法。 這些論說認為只要本著慈悲和懺悔心, 即
使殺生乃至殺人不但沒有犯殺生戒, 還有救生護法的無量功德。 有些
著名的法師和南傳僧人也聲稱在萬不得已時, 大開殺戒除害蚊蠅鼠蟑
和殺匪滅敵是允許的, 也是佛教慈悲的一種表現。 如此變質的佛教已
經與其他允許殺生和聖戰的世俗神教同流合聲了。 其實, 通過禪修者
對究竟法的實際修證, 他們能觀照到在任何殺生的心路過程裡的究竟
名法肯定是以瞋心為主導, 不可能有一絲善心生起。 當瞋心在未來臨
終前成熟時, 將會帶造殺業者投生惡趣苦界, 並且多生多世遭受病痛
短命的果報。 在 《法句經注》 裡有記載著佛陀的釋迦親族慘被琉璃王
(Vidudabha) 屠殺滅族的典故。 其實, 以佛陀的大神通力可以很輕易就
解決掉琉璃王,然而,佛陀並沒有以所謂的一殺多生來挽救整個釋迦族,
而只是以如法的勸導嘗試阻止琉璃王對親族的殺戮。 這也是佛陀綜觀所
有因緣當中, 為最好的解決方法, 沒有再好的了。 當釋迦族的惡業即
將要成熟時, 佛陀三勸不果, 釋迦族還是難逃被滅族的命運。 沒有任
何人能比佛陀更具有智慧和慈悲了, 但是, 再慈悲的佛陀也不會以殺
生的方式來救度眾生的生命, 更不會允許弟子們以慈悲為理由打開殺
戒的方面門。 佛陀本身已經給後代立了最佳的榜樣, 真正的佛教徒只
應該通過清淨如法,沒有造新的苦因的情況下挽救生命,解決當前危機。
一旦所有如法的努力已經徒然了, 佛教徒只能果敢地消業障, 以最好
的善法去承受惡業帶來的果報, 絕不能以暴制暴、 以恨止恨。
-36-
被宣告死亡。 然而, 托現代先進人工儀器的福, 病
人受損的腦幹基本功能可以被呼吸機器取代。 只要
心肺功能繼續運作, 垂死的病人就能持續獲得氧氣
而勉強存活下來。 如此, 現代人對生死的界線陷入
前所未有的複雜性和潛伏的大險境——對於一個插滿
管子、 套著呼吸罩、 完全依靠機器維生卻已經不可
復原的病人, 到底可以拔除還是不拔除?
不拔除的話, 病人拖著屍居餘氣的身軀, 毫無尊嚴
地半死半活著, 日漸沉重的醫藥負擔也就像錫鑞般
灌進家屬彷徨無助的肩膀裡;而拔除機器讓病人被動
安樂死, 又恐有殺人之嫌, 尤其是在拔除維生機器
的過程中, 沒有多少人能夠完全掌控迅速又雜亂的
心念,很難確定在拔除過程沒有生起一念瞋心。而且,
當對象又是父母親時, 讓當事人頓時墮入極度兇險
的維谷——他們已經站在造下弒父弒母無間業 34
的懸
崖邊緣了。
因此, 佛教徒一開始就不應讓家屬們陷入進退兩難
的困境, 盡可不使用任何非自然的方式延長生命,
該去的時候就任由病人離去, 不要再病人承受無謂
的掙扎。 於此, 目前在醫學界還有另一種選項術語:
‘Allow natural death (AND)’, 允許自然死亡。
在此選項的定義下, 病人可以在立遺囑或住院時預
先簽署 ‘拒絕心肺復甦術 (Do Not Resuscitate –
34 無間業 (anantariya kamma) 也稱為五逆罪。 無間業有五種:弒父、
弒母、 殺阿羅漢、 惡意出佛身血及分裂和合的僧團。 他們都屬於重業
(garukakamma), 任何造下無間業的人下一世註定投生到無間地獄, 沒
有任何善業或臨終關懷可以阻擋無間業成熟。
-37-
DNR)’ 的意願書或同意書, 表明當他們面臨救治無
效而導致心臟和呼吸停止時, 不要施以心肺復甦術
來延長機械式的生命, 讓自己自然且安然而終。
對於已經套上了人工維生機器的病人, 站在長遠的
眼光來看, 我們還是不值得冒這種風險的。 這裡給
的建議是:只能無奈讓人工機器維持下去, 再辛苦也
必須支撐著, 病人和親屬彼此肯定還有一些相互牽
連的業緣還需要了結, 一直到與病人的業緣報盡為
止, 萬萬不可在苦果上再添加新的苦因。 雖然拔除
機器可以省下眼前很多麻煩, 但在長遠的輪迴路來
說是非常不划算的。
-38-
3. 第三篇
死亡之相
-39-
每 一 個 人 在 不 久 人 世 的 前 幾 天 乃 至 幾 個 星 期 前 ,
他 的 心 就 會 顯 現 三 種 相 : 業 ( k a m m a ) 、 業 相 (
kammanimitta) 和趣相 (gatinimitta)。 業是過去曾
經造過的善業或惡業, 這時, 臨終者將會看到無數
的善惡畫面迅速地閃過眼前。 業相是與即將成熟而
導致下一世投生至何處的善業或惡業有關的目標或
影像, 或是造該業的工具。 趣相是臨終者即將投生
之處的徵兆。 這些死亡之相基本上可分為善相與不
善相兩種, 也只有臨終者本身才能看見。
3.1 不善相
不善相是過去造的惡業所顯現的相。 如果出現的是
業, 他會看到自己正在殺動物的情景, 猶如當時的
場面再重演一般。 這種表現普遍被人們認為臨終者
對時間和地點的認知障礙, 在這種認知混亂的狀態
中, 很多臨終者會開始說起以前的事, 因為他們已
經分不清過去和現在了。
如果出現的是業相, 臨終者將會看到打獵時用的刀
槍、 殺豬雞宰牛羊時使用的刀、 釣魚的用具、 動物
的血、 聽到動物的哀號聲等。
如果出現的是不善趣相,他將會看到森林、田野、海、
河、 火等等。 森林是即將投生為畜生的趣相。 海是
-40-
即將投生為阿修羅 35
的趣相。見到周圍很多已故的親
戚、 不認識的 ‘人們’ 或鬼是即將投生到鬼道 36
的趣
相;有的臨終者會把自己的兒子當著是父親, 或把妻
子看成母親, 他們已經分不出看到的是人還是鬼了。
看到火、 熱油鍋、 鐵鏈、 鐵狗、 感到不尋常的炙熱
或寒冷、 聽到地獄眾生的嚎叫或鐵鏈拖地聲等則是
35 阿修羅 (asura) 的意思是非天、 不端正。 因為他們的果報好像天
神, 但又不是天神, 他們喜好住在大海。 男阿修羅長相很醜陋, 但女
阿修羅卻長得很美麗。 阿修羅有大威力, 個性多疑、 傲慢、 好怒又好戰,
常與三十三天的諸天神打戰。 也有另一種墮惡趣的阿修羅, 與餓鬼類
似, 長期遭受折磨, 住在村裡或村落的附近, 以村民丟棄的食物為生。
一些阿修羅在沒有獲得食物時, 也會附在人身或折磨人類。
36 一般人普稱鬼界為餓鬼道。 實際上鬼道是比較恰當的, 因為所有
墮落在鬼道的眾生未必是餓鬼, 有些鬼是很有福報的功德鬼或宮殿鬼,
他們享受著像人或天神的福報。 這是因為他們過去世時做了很多善業,
只因為前一世臨終時把持不了自心讓惡業成熟, 或者帶著愛戀和執著的
心死去, 導致他們投生在鬼界。 過去造的善業會在鬼的生命期間產生
果報, 讓他們做鬼也不至於太苦。 我們的世界是重疊的空間, 非人和
畜生都與我們一起共用一個生活空間。 樹、 山、 洞、 石碑、 住家、 醫院、
菜市場、 墳場、 塑像、 糞坑等等都是他們的家;祭拜的食物、 剩飯、 殘
渣、 屎、 尿、 膿、 唾液、 血、 骨髓、 屍體、 煙、 灰等都是他們的食物。
鬼也是與人一樣由五蘊組合而成, 不同的是他們的物質比較微細, 不
為一般肉眼可以看見。 基於一些特殊的因素, 一些人是可以以肉眼看
得鬼道眾生。
-41-
即將投生到地獄 37
的趣相。
由於這些死亡之相一般人是無法看到的, 所以, 看
到或聽到這些不善相的臨終者會特別害怕獨處, 希
望親人能夠無時無刻陪伴在其身旁。 尤其是夜晚,
臨終者老說有 ‘人’ 在他床邊。 當臨終者向身邊的
親人透露他們所看到的相時, 會令親人們大感不解,
以為臨終者已經進入昏聵惑亂狀態, 開始譫語起來
了, 殊不知這些相是他們將要投生惡趣的徵兆。
3.2 善相
善相是過去曾經造過的善業所顯現的相。 如果臨終
者看到自己正在供養食物給出家人, 這是屬於業;如
果出現的是食物或出家人, 這是業相;如果見到美麗
的血紅色表示即將投生為人的趣相;看到舒服的光、
天人、 天女、 馬車、 宮殿、 聽到天界的音樂或聞到
37 地獄 (niraya) 是最低下的生存地, 也是最痛苦之地。 在地獄裡的
眾生從投生至死亡的期間裡, 必須無間斷地遭受自己的惡業之果, 完
全沒有休息的機會。有八大地獄,而其中的痛苦一個比一個更劇烈難受。
它們是:等活地獄、 黑繩地獄、 眾合地獄、 號叫地獄、 大號叫地獄、 燃
燒地獄、大燃燒地獄及阿鼻地獄。當中阿鼻地獄又是最下層又最為恐怖。
在每一個大地獄的四方各有四個小地獄, 因此一共有一百三十六個地
獄。 地獄眾生的壽命沒有定數, 有賴於其惡業的強度。 因此, 有些眾
生只在地獄裡受苦幾天, 然後即投生至他處;但有些則必須被折磨好幾
百萬年。 當一個禪修者在修習慈心禪時, 他必須對十二組眾生散播慈
心一直證得禪那, 其中一組是一切惡道眾生 (sabbe vinipatika)。 禪修
者必須把禪定之光照向地獄(通常是在地底下)、鬼道、阿修羅道和畜生,
緣取這些惡道眾生為散播慈心的物件, 這時他可以看到部分的地獄眾
生、 鬼道眾生和阿修羅。 如果一個禪修者能夠證得天眼通的話, 就可
以完全看得清楚這些惡道眾生。
-42-
馥郁的香氣等等,這些都是即將投生為天界 38
的趣相。
茲舉發生在佛陀時代一個
在 家 居 士 D h a m m i k a 的
例子。Dhammika 住在印
度的舍衛城 (Savatthi)。
他 經 常 到 舍 衛 城 的 祗 陀
林給孤獨園 (Jetavana)
供 養 佛 陀 與 僧 團 , 並 守
戒 、 聽 法 和 禪 修 。 後 來
Dhammika 病重即將要去
世了, 在臨終前他很想聽
佛法, 於是就吩咐孩子們到祗陀林給孤獨園邀請比
丘 39
前來床邊念誦經典。
38 天界分三重, 分別是欲界天、 色界天和無色界天。 欲界天又可分
為六層, 即:四大天王天、 三十三天、 夜摩天、 兜率天、 化樂天和他
化自在天。 在欲界天的天神們都享受著無上悅目娛心的感官欲樂, 壽
命也很長, 最底層的四大天王天也有人間九百萬年的壽命。 在越高層
的天所享受的欲樂更美妙, 壽命也更長。 他們不會生病也不會衰老,
保持在恰似十六歲的容貌, 一直到他們天壽享盡為止。 色界天的天神
不享受感官欲樂, 而安住在更殊勝的禪悅, 壽命也比欲界天的天神更
長。 無色界的天神只有心識, 沒有色身, 壽命比色界天更長。 色界和
無色界也可稱為梵天。 要投生欲界天可以透過不斷修十善業和十福業,
而要投生梵天則必須有禪定, 臨終時還可以維持著禪定的功夫方可投
生做梵天神。 在散播慈心的十二組眾生裡, 有一組是一切天神 (sabbe
deva)。 禪修者可以把禪定的光照向的天界或寺院周圍, 這時他可以看
到部分的天神或樹神, 照見後再對他們散播慈心一直證得禪那。
39 比丘是巴利語 bhikkhu 的音譯, 是在佛陀的正法、 律中出家, 受
具足兩百二十七條戒的男子。 一個男子要成為比丘並不容易, 必須要
具備一些先天和後天的條件才可以受比丘戒, 例如:他必須是人、 是男
人、 年齡滿二十歲、 不畸形殘缺、 非黃門或兩性人、 無重疾、 無債務、
自由身份、 相信因果、 不曾犯五無間業以及須得到父母親的允許等。
若非過去曾經有造過殊勝善業, 要具足以上種種條件的確是不容易的。
-43-
正當比丘眾圍繞在 Dhammika 床邊念誦著 《大念處
經》40
時, 從六個天界 41
來了六輛具諸莊嚴的馬車。
站在馬車上的天神們說:
「 讓 我 們 帶 你 去 我 們 的 天 界 。 就 像 打 破 瓦 罐 後 會
拿 到 金 罐 一 樣 , 投 生 到 我 們 的 天 界 會 很 快 樂 。」
Dhammika 不想聽法被打斷, 於是對天神們說:「你
們稍等, 你們稍等。」 比丘們以為他不想聽法了, 於
是就回到寺院去了。
他 的 子 女 們 以 為 他 臨 終 時 心 慌 意 亂 而 傷 心 哭 了 起
來。Dhammika 恢復一些正念, 發現沒有比丘們誦經
的聲音, 只有子女們的哭聲, 便問孩子們:「你們為
什麼哭?」
「親愛的父親, 您邀請尊者們來誦經, 當您聽聞他們
誦經時,卻停止他們。我們想到沒有不害怕死亡的人,
所以我們哭。」
「尊者們在哪裡?」
「親愛的父親, 他們已經回去了。」
「我不是跟尊者們說話, 我是跟天神們說話, 他們坐
在六輛裝飾得很漂亮的馬車, 停在空中, 吵著說 『來
我們的天界享受快樂, 來我們的天界享受快樂』, 我
40 《大念處經》(Mahasatipatthana Sutta) 乃巴利經典 《長部》 中的第
二十二部經, 是佛陀教導眾生如何獲得清淨、 超越憂愁與悲傷、 滅除
痛苦與憂惱、斷除貪瞋癡與現證涅槃的修行方法,也是眾生成就阿羅漢、
辟支佛和佛道的唯一清淨之道。 此經是上座部佛教界極重視的一部經。
41 六個天界指的是六層欲界天。
-44-
在跟他們說話。」
「親愛的父親, 我們沒有見到哪裡有馬車。」
「有沒有我編製好的花圈?」
「有, 親愛的父親。」
「哪一個天界最快樂?」
-45-
「一切菩薩 42
及諸佛的父母 43
都住在那裡的兜率天 44
最
快樂, 親愛的父親。」
「那麼, 你們說:讓它掛在從兜率天來的馬車, 然後
把花圈丟上去。」
於是, 他們就丟上去。 該花圈掛在兜率天的馬車。
大家只見到懸掛在空中的花圈, 並沒有見到馬車。
Dhammika 說:「你們見到那個花圈嗎?」
42 菩薩是巴利語 bodhisatta 的音譯, 意為發菩提心、 追求覺悟的人。
在上座部佛教的巴利經典中, 菩薩的定義是獲得一尊活著的佛授記,
再經過修遠的生死輪迴, 不斷圓滿成佛的波羅蜜後, 一直到在菩提樹
下覺悟的生命階段。 小部經典的 《本生經》 裡記載著菩薩在過去世累
積波羅蜜時發生的典故。 由於菩薩還是凡夫, 即使被授記為必然成佛
的菩薩還是會因為不善業的成熟而投生到畜生、 鬼, 甚至地獄等惡趣。
上座部佛教時常被不解佛教演變歷史的人訛稱為 ‘小乘’。 其實, 上座
部佛教是在佛滅兩百多年後被傳進斯里蘭卡、 緬甸、 泰國等地, 而佛
教之間大小乘的分派是發生在佛滅後五百多年的印度, 所以上座部佛
教與後來的大小乘派系是完全扯不上關係的。 事實上, 在上座部佛教
的圈子裡也有不少發心修菩薩道的行者。 他們是清清楚楚知道修菩薩
道將會遇到什麼樣的考驗、 風險和代價, 比如:他們看過自己在過去世
曾經墮落地獄惡趣的痛苦, 也知道未來將會面對同樣的風險。 然而,
因為發大悲心, 他們願意為崇高的成佛理想付出代價, 老老實實在成
佛之因上努力下功夫, 難忍能忍, 難行能行, 絕不抄捷徑。
43 諸菩薩的最後一生在人間誕生後, 他的母親不久就會去世, 然後
投生到兜率天成為男天神。 這是諸佛定法。
44 兜率天 (Tusita) 也意為妙足天、 知足天、 喜足天、 喜樂天, 是欲
界六天的第四層天, 為諸菩薩成佛之前的住處。 將降生在未來世界成
佛的彌勒菩薩現在就住在這層天。 與其他欲界天相比之下, 兜率天還
是屬於比較有法的天界, 佛陀時代有很多聖者和虔誠的弟子死後都投
生到兜率天。 在這裡還有法堂讓天神宣說佛法和修行。 兜率天的一天
等於人間的四百年, 兜率天天神有四千天壽。 雖然從佛陀入滅到現代
已經距離了兩千多年, 但對於兜率天的天神來說, 只不過才六天前的
事。 所以, 天神看人類就像我們看蜉蝣一樣朝生暮死, 人類從哇哇落
地、 學說話走路、 上學讀書、 拍拖戀愛 (時代改變了, 次序超越了做工,
排在讀書後面)、 做工賺錢、 結婚生子、 做牛做馬養育子女、 看孫守門,
轉眼間沒有也沒帶走就嗚呼哀哉了。
-46-
他們回答:「是的, 我們見到。」
「它就掛在從兜率天來的馬車。 我就要去兜率天了,
你們不必擔心。 如果你們想要投生到我那裡, 你們
應該做我所造的福業。」 說完他就去世, 立刻投生
為一個非常莊嚴, 有一座富麗堂皇的黃金宮殿裡和
一千個天女圍繞的天神。
Dhammika 臨終時所看見的天神眾、 天聲、 天界馬
車都是善的趣相。
3.3 改變死亡之相
是否能夠將不善的死亡之相及時轉變為善相?這裡
與大家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
在 斯 里 蘭 卡 有 一 位 名 叫 蘇 納 ( S o n a ) 尊 者 的 阿 羅
漢 45
。 他的父親是一個獵人, 年輕時常常帶著一隻獵
狗去打獵。 當老得不能再打獵時, 他即去他兒子的
寺院裡出家為比丘。
不久之後他患了重病, 臨終時看到地獄的狗上山來
咬他的影像。 他感到很害怕, 所以要他的兒子趕走
牠們。 一般人都看不到有什麼狗, 但蘇納尊者知道
45 阿羅漢是巴利語 Arahant 的音譯, 意思是已經殺了煩惱賊、 斷除
一切貪瞋癡煩惱的聖者。 阿羅漢已經從無始的輪迴裡得到究竟的解脫,
那一世是他的最後一生,不再會有未來的投生。由於沒有了未來的五蘊,
需要依附在五蘊成熟的諸善惡業永遠沒有因緣得到成熟, 所以阿羅漢
永遠止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愁、
悲、憂、惱等等因輪迴所附帶的一切痛苦,得到永恆的快樂。證得阿羅漢,
解脫輪迴是所有佛教徒最終的目標, 也是佛陀對弟子們所擬定的標準。
-47-
其父親是見到了趣相, 如果
不及時處理就會投生到地獄
裡去。 於是他即趕快叫其沙
彌 46
弟子們拿了一些鮮花,
把它們散置於寺院裡的佛塔
四周。 之後他們再連床把他
的 父 親 抬 到 該 佛 塔 前 。 其
時, 蘇納尊者即提醒他父親
頂禮佛塔並對以他名義供花
給佛塔感到歡喜。
他的心即時獲得平靜。 他頂禮佛塔, 且對以他名義
供花給佛塔感到歡喜。 這時他的趣相即時改變, 另
一種天界宮殿、 美麗花園的相出現在他眼前。 他告
訴 兒 子 道 : 「 你 那 美 麗 的 後 母 從 天 界 下 來 迎 接 我 上
去。」 蘇納尊者也就對自己的努力感到滿意。 這也是
子女們報答雙親的一個最好的辦法。
有的臨終者是抱有定邪見。 所謂定邪見是指斷見,
46  沙彌是巴利語 samanera 的音譯, 是指在佛陀的正法、 律中出家,
受持十戒的男子。 十戒是:不殺生、 不偷盜、 不淫、 不妄語、 不喝酒、
過午不食、 不觀賞歌舞戲樂、 不打扮、 不睡高貴床椅及不持有金錢。
這十戒是所有修行人最基本的守持。
-48-
也是所有邪見 47
中最嚴重的邪見。他們認為人死後一
47 邪見是指一個人因為不瞭解生命的真相而相信並堅持乖謬不合
理的見解和觀點。 世間普遍性的邪見有常見和斷見。 所謂常見是執著
‘我’ 是永恆不變的主體;斷見則是認為 ‘我’ 死後歸滅, 什麼也沒有。
在經典 《長部•梵網經》 裡, 佛陀網羅了所有關於 ‘我’ 與 ‘世界’ 的
六十二種邪見, 這些邪見都圍繞在常見與斷見兩個極端。 人們會有邪見
主要原因是因為親近有邪見的人並接受其邪說的影響。 一個有邪見的人
可以毫無羞愧地做出傷害自己也禍害他人的事, 也可以名正言順的以
其主之名義對手無寸鐵的百姓婦孺行殺戮, 或者對不信己教的異教徒們
發動聖戰。男人甚至被鼓動榮譽處決女性,以石頭丟死自己的親生母親、
妻子、 姐妹和女兒。 所以佛陀在 《增支部•一集•末伽梨品》 說:「諸比丘,
我實未見其他一法有如邪見這樣大的罪。諸比丘,諸罪以邪見為第一!」
邪見也非永恆不變, 只要有機會親近到善知識, 願意糾正錯見, 學習
與培育正見可暫時性摒棄邪見。 然而, 只有聖道的力量才能真正永遠
地根除邪見。 當一個人通過實修戒、 定、 慧來現證因果輪迴、 業力法則、
緣起法則、 無常、 無我法則後, 種種邪見就不會再有立足點。
-49-
了百了, 一切歸於滅, 沒有因果也沒有輪迴 48
。 為什
麼在這種邪見前有個 ‘定’ 字呢?
因為有斷見的人如果到死都不肯放棄這種錯見的話,
死後一定投生惡趣, 什麼臨終關懷都沒有效, 所以
定邪見也可歸納在無間業 49
裡。
然而, 縱使屢次三番的譬解不果, 一個依然堅持定
邪見的人若有親人的最後努力 ‘搶救’, 還可能會出
現微薄的轉機。 在他臨終之前的幾個小時乃至幾天
48 輪迴是確實存在的, 就像萬有引力定律一樣。 生命的輪迴只是自
然界中的一種現象而已;只是它無法通過任何科學儀器測探出來後, 以
具體的資料展現給世人。 因為輪迴屬於精神領域, 只能以精神領域的
力量來證實。 有一點要澄清的是:輪迴並不是印度教的創說, 更不是佛
陀採納印度教的輪迴思想融入佛教。 在古印度還沒有佛陀出世的時代,
已經有很多外道修行人修得宿命通, 能夠回憶起過去很多世, 所以輪
迴已經普遍被古印度人接受為自然界中的一種自然現象並納入他們的
多神教義裡。 但是, 他們無法對輪迴現象有更透徹的洞察和理解, 佛
陀只是更進一步完整詮釋輪迴的現象而已。 除了植物之外, 一切有生
命的生物, 都是我們可能投生的形態。 生命的輪迴就像一個從一支蠟
燭移到另一支蠟燭的火焰一樣, 只要繼續有燃料的供應, 生命之火就
會永無止境的延續。 雖然有輪迴, 但卻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識、 主體、
自我或者靈魂。 輪迴只是一堆錯綜複雜的因因果果關係之體現。 就以
蠟燭之火作譬喻:當我們把手中的蠟燭點燃另一支蠟燭時, 我們不可以
說:這兩支蠟燭的火是完全一模一樣的。 他們是不一樣的燭火, 因為他
們依靠著不一樣的蠟燭燃燒。 但我們也不能說他們之間並毫無關係。
因為有了我們手上的燭火為因緣, 另一支蠟燭的火才會燃起。 目前,
西方科學界嘗試以不同的方式證明輪迴的存在。 經過三十多年以來嚴
格慎密的調查、 搜集、 和考察研究後, 的確獲得足夠的證據來肯定輪
迴的存在。 他們發現了許多人可以回憶起過去世的個案, 而且非常肯
定他們的經驗不是憑空臆造的。其中最著名的是伊恩•史蒂文生博士(Dr.
Ian Stevenson)。 他收集了數千個兒童案例;這些兒童並非透過催眠,
而是自發性的憶起過去世的生活。 他用嚴謹的科學調查方式進行蒐證
比對, 證實有過去世的存在。 既有過去世, 必然也有未來世。
49 現在佛陀已經入滅, 阿羅漢也不多見, 要構成分裂和合的僧團的
罪業也需要具備幾種條件。 現代人容易造下的無間業不外乎弒父、 弒
母以及定邪見。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吉祥的選擇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Chinese Quran
Chinese QuranChinese Quran
Chinese Quranzakir2012
 
袈裟
袈裟袈裟
袈裟
Y YU
 
圣经的礼物
圣经的礼物圣经的礼物
圣经的礼物amdg999
 
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
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
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
Xiaohu ZHU
 
符號學
符號學符號學
小誦經‧法句經‧自說經‧如是語經
小誦經‧法句經‧自說經‧如是語經小誦經‧法句經‧自說經‧如是語經
小誦經‧法句經‧自說經‧如是語經
宏 恆
 
二十四緣發趣論
二十四緣發趣論二十四緣發趣論
二十四緣發趣論
宏 恆
 
Hibernate reference
Hibernate referenceHibernate reference
Hibernate referencemayewangxing
 
吉祥語
吉祥語吉祥語
吉祥語
宏 恆
 
求医不如求己1
求医不如求己1求医不如求己1
求医不如求己1jeffcui1119
 
Ucd火花集
Ucd火花集Ucd火花集
Ucd火花集keen2211
 
防癌新書
防癌新書防癌新書
防癌新書grace lin
 
尽管去做
尽管去做尽管去做
尽管去做
hievan
 
說演故事在閱讀教學上的應用
說演故事在閱讀教學上的應用說演故事在閱讀教學上的應用
說演故事在閱讀教學上的應用軒弘 陳軒弘
 

What's hot (19)

Chinese Quran
Chinese QuranChinese Quran
Chinese Quran
 
圖解希臘三哲
圖解希臘三哲圖解希臘三哲
圖解希臘三哲
 
袈裟
袈裟袈裟
袈裟
 
圣经的礼物
圣经的礼物圣经的礼物
圣经的礼物
 
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
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
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
 
符號學
符號學符號學
符號學
 
小誦經‧法句經‧自說經‧如是語經
小誦經‧法句經‧自說經‧如是語經小誦經‧法句經‧自說經‧如是語經
小誦經‧法句經‧自說經‧如是語經
 
二十四緣發趣論
二十四緣發趣論二十四緣發趣論
二十四緣發趣論
 
Hibernate reference
Hibernate referenceHibernate reference
Hibernate reference
 
吉祥語
吉祥語吉祥語
吉祥語
 
Guia xines
Guia xinesGuia xines
Guia xines
 
求医不如求己1
求医不如求己1求医不如求己1
求医不如求己1
 
Ucd火花集
Ucd火花集Ucd火花集
Ucd火花集
 
C8600 cn
C8600 cnC8600 cn
C8600 cn
 
防癌新書
防癌新書防癌新書
防癌新書
 
尽管去做
尽管去做尽管去做
尽管去做
 
Wavetop Vc
Wavetop VcWavetop Vc
Wavetop Vc
 
9789862218433
97898622184339789862218433
9789862218433
 
說演故事在閱讀教學上的應用
說演故事在閱讀教學上的應用說演故事在閱讀教學上的應用
說演故事在閱讀教學上的應用
 

Similar to 吉祥的選擇

Book On Preventing Cancer
Book On Preventing CancerBook On Preventing Cancer
Book On Preventing Cancer
Jaing Lai
 
新约圣经入门
新约圣经入门新约圣经入门
新约圣经入门amdg999
 
尽管去做——无压工作的艺术
尽管去做——无压工作的艺术尽管去做——无压工作的艺术
尽管去做——无压工作的艺术
Jim Liu
 
师主篇及其默想
师主篇及其默想师主篇及其默想
师主篇及其默想amdg999
 
解碼中醫
解碼中醫解碼中醫
解碼中醫Y YU
 
今日司铎
今日司铎今日司铎
今日司铎amdg999
 
Progit cn
Progit cnProgit cn
Progit cn
冠伟 周
 
古蘭經 Al qur'an
古蘭經 Al qur'an古蘭經 Al qur'an
古蘭經 Al qur'anhajj2013
 
103年災害防救計畫書
103年災害防救計畫書103年災害防救計畫書
103年災害防救計畫書
disnai
 
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tbmallf2e
 
11 f006 徐熊書晨-神聖啟示之高峯的特徵與途徑
11 f006 徐熊書晨-神聖啟示之高峯的特徵與途徑11 f006 徐熊書晨-神聖啟示之高峯的特徵與途徑
11 f006 徐熊書晨-神聖啟示之高峯的特徵與途徑
LiuSamuel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TAAZE 讀冊生活
 
Lucene 原理与代码分析完整版
Lucene 原理与代码分析完整版Lucene 原理与代码分析完整版
Lucene 原理与代码分析完整版山城 碧海
 

Similar to 吉祥的選擇 (17)

Book On Preventing Cancer
Book On Preventing CancerBook On Preventing Cancer
Book On Preventing Cancer
 
新约圣经入门
新约圣经入门新约圣经入门
新约圣经入门
 
尽管去做——无压工作的艺术
尽管去做——无压工作的艺术尽管去做——无压工作的艺术
尽管去做——无压工作的艺术
 
师主篇及其默想
师主篇及其默想师主篇及其默想
师主篇及其默想
 
解碼中醫
解碼中醫解碼中醫
解碼中醫
 
今日司铎
今日司铎今日司铎
今日司铎
 
9789862218679
97898622186799789862218679
9789862218679
 
風險管理之預警機制
風險管理之預警機制風險管理之預警機制
風險管理之預警機制
 
Progit cn
Progit cnProgit cn
Progit cn
 
古蘭經 Al qur'an
古蘭經 Al qur'an古蘭經 Al qur'an
古蘭經 Al qur'an
 
1020401 1020429證券市場討論會(第7期)
1020401 1020429證券市場討論會(第7期)1020401 1020429證券市場討論會(第7期)
1020401 1020429證券市場討論會(第7期)
 
103年災害防救計畫書
103年災害防救計畫書103年災害防救計畫書
103年災害防救計畫書
 
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
 
11 f006 徐熊書晨-神聖啟示之高峯的特徵與途徑
11 f006 徐熊書晨-神聖啟示之高峯的特徵與途徑11 f006 徐熊書晨-神聖啟示之高峯的特徵與途徑
11 f006 徐熊書晨-神聖啟示之高峯的特徵與途徑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Xerox Guide
Xerox GuideXerox Guide
Xerox Guide
 
Lucene 原理与代码分析完整版
Lucene 原理与代码分析完整版Lucene 原理与代码分析完整版
Lucene 原理与代码分析完整版
 

More from 宏 恆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宏 恆
 
何來有我
何來有我何來有我
何來有我
宏 恆
 
行解內觀智慧禪
行解內觀智慧禪行解內觀智慧禪
行解內觀智慧禪
宏 恆
 
自然的代價
自然的代價自然的代價
自然的代價
宏 恆
 
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業處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業處
宏 恆
 
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三摩地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三摩地
宏 恆
 
安般念入門
安般念入門安般念入門
安般念入門
宏 恆
 
安居處
安居處安居處
安居處
宏 恆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宏 恆
 
如實之見
如實之見如實之見
如實之見
宏 恆
 
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對治煩惱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對治煩惱
宏 恆
 
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滅除痛苦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滅除痛苦
宏 恆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宏 恆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宏 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宏 恆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宏 恆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宏 恆
 
名與色
名與色名與色
名與色
宏 恆
 
印度佛教史(上)
印度佛教史(上)印度佛教史(上)
印度佛教史(上)
宏 恆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宏 恆
 

More from 宏 恆 (20)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何來有我
何來有我何來有我
何來有我
 
行解內觀智慧禪
行解內觀智慧禪行解內觀智慧禪
行解內觀智慧禪
 
自然的代價
自然的代價自然的代價
自然的代價
 
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業處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三摩地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入門
安般念入門安般念入門
安般念入門
 
安居處
安居處安居處
安居處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如實之見
如實之見如實之見
如實之見
 
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對治煩惱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滅除痛苦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名與色
名與色名與色
名與色
 
印度佛教史(上)
印度佛教史(上)印度佛教史(上)
印度佛教史(上)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吉祥的選擇

  • 1.
  • 2.
  • 5. © Tusita Hermitage 2015 ● 本書為非賣品,免費贈閱。(歡迎善心人士隨喜贊助助印,讓 法源流長。) ● 任何單位或個人皆可無需經過編者的同意而複製、翻印、流 通本書。 ● 請不要擅自更改書內的佛教名詞或增刪任何內容。 ● 若您發心印行本書,請聯繫 jongjyi@gmail.com,我們將為 您提供最新的版本。 ● 您 也 可 以 瀏 覽 兜 率 天 修 行 林 台 灣 分 院 網 站 www.tusita- taiwan.org 的佛書下載專區下載本書最新的電子版。
  • 6. -i- 第二版序 《吉祥的選擇》 書於 2014 年 10 月面世, 主要是 為了迎合 2014 年度功德衣慶典和配合佛護尊者的 吉祥系列 ―‘選擇吉祥 (Mavgala Option Service Team-M.O.S.T)’ 配套。 由於初版出書的時間非常 倉促, 無法詳盡的校對和審稿, 也來不及補上感謝 辭就匆匆出書了, 所以初版裡有很多錯誤和不圓滿, 敬請諸方多多原諒和包涵。 無心插柳柳成蔭。 最初只是希望以小冊子的方式流 通, 後來慢慢編寫成了兩百多頁厚度的書, 也因此 耽誤了佛護尊者原定的 ‘選擇吉祥’ 宏景, 在此我 要向佛護尊者道歉。 也感謝佛護尊者給我機會參與 這份殊勝的法布施。 本書之得以順利出版也是因為多方面因緣和力量的 凝聚才促成。 當然, 我們首先要感恩的是我們無上 的導師——佛陀。 本書主要的義理都是來自佛陀的教 誨。 感恩佛陀為我們開顯宇宙的真理, 讓我們有幸 能夠獲得無上究竟的法義, 以便能更有效率又快樂 地提升生命, 朝向永恆安穩的彼岸。 我們也感恩世世代代的僧團大德們艱苦卓絕的把原 始佛法完整地保存與流傳給我們後代。 讓我們在這 個眼花繚亂、 左道旁門充斥的時代依然能夠獲得接 近純正的不死甘露來滋養我們的慧命。 僧團是那麼 的美妙啊!就像大海是眾多龐大生物的住處一樣, 在大僧團裡人才輩出, 是眾智者、 善知識、 善友集
  • 7. -ii- 聚一起共同提升的修行團體。 本書就是尊敬的帕奧 禪師、 吉祥尊者、 尋法尊者、 佛護尊者的智慧結晶。 寡聞的我只是拾人慧牙而已, 就像住在大海裡能拾 取種種珍稀的寶物和珠寶一樣。 我很榮幸的能夠有 機會與大家分享我在僧團裡所獲得的珍稀寶物和法 寶。 特別感謝帕奧禪師傳授我們如此深奧的佛法, 感恩 老禪師為世界重新翻起逐漸消失的涅槃之道。 這是 真正唯一的道路, 也是我們窮盡一生、 二生、 三生 乃至多生都必須走完的道路。 本書是依佛護尊者的臨終關懷開示為主幹。 在此我 們要向古晉兜率天修行林的 Sayalay 們說聲謝謝, 她們幫忙把佛護尊者的開示聽寫成初稿。 本書是由 初稿的主幹開展而來。 這裡也不忘感謝 Ananda 尊 者和莉仙賢友發心校對和潤稿。 第二版除了修正初版的一些錯誤之外, 也在內容上 作些補充, 如:增添了關於安樂死的探討、 一些臨終 者的經驗以及收錄了來自各地賢友對死亡這個敏感 課題的疑問。 第二版的注解也從初版的 107 個增加 到 120 個, 俾使讀者們更能親切淺易地瞭解佛法。 感謝各位十方施主印刷本書, 讓本書得以流通於世。 市面上有 《西藏生死書》, 佛教界終於也有了 《南傳 生死書》, 讓我們一起回歸佛陀原始的本懷來探索自 身迫切的生死命題。 最後我們倆把所有法布施的功德迴向給敬愛的戒師, 帕奧禪師, 願他老人家早日恢復健康, 長命百歲。
  • 8. -iii- 我們也願與所有尊敬的導師們、 父母親、 師長、 親 戚朋友、 所有助印者、 讀者們、 龍天護法以及一切 眾生共同分享編寫本書之功德。 願大家福慧增上、 早日解脫輪迴之苦, 證得涅槃的至上樂。 Sadhu!Sadhu!Sadhu! 舍喜尊者 2015 年 1 月 27 日 序於古晉兜率天修行林
  • 9. -iv- 序言 這是一本上座部佛教 1 的生死書, 內容主要以原始佛 教的觀點來講解人生最重要的生死大事。 本書完整 闡釋生命的臨終前後境況, 並挈引我們應以什麼樣 的心境來看待生死的重大課題。 第一至第三篇主要的重點是臨終關懷, 教導人們如 何以佛法輔助臨終者克服臨終相關的種種難關, 以 便能夠達成善終的理想。 第四篇講解上座部佛教處 理喪禮的方法與原理。 第五篇論述喪親之後的悲傷 輔導, 引導生者重拾心境, 以更積極的態度去面對 喪親後的生活。 再精彩動聽的生命之歌, 也總有一 天會奏起終曲, 每個人都不斷地向死靠近, 因此接 下來的第六篇就專門針對活著的人, 引導人們學習 如何在平時就作好準備工作, 準備好自己來面對人 生的最終極大考。 第七與第八篇則是一起探索生命 的問題, 如何幫助自己或他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並積極邁向光明、 幸福和快樂的生命。 第九篇為問 答解惑篇。 第十篇為附錄, 讓我們多瞭解關於兜率 1 上座部佛教, 巴利語為 Theravada, 意即長老的教法。 學者們一致 認可這個派系保留了喬達摩佛 (也譯釋迦牟尼佛) 最原始完整的古老 教法。 上座部的僧團長老們對佛陀遺留下來的教法和戒律堅持不做任 何增添竄改, 也不隨著時代和人性的的演變而有所增刪, 故亦稱為根 本佛教或者原始佛教。 由於上座部佛教是從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向南傳 到斯里蘭卡、 泰國、 緬甸、 寮國等地, 故普遍上也稱南傳佛教。 與後 期佛教開演發展並向北流傳於中國、 台灣、 韓國、 日本等東亞地區的 北傳佛教 (包括漢傳佛教及藏傳佛教) 有所不同。 現今, 上座部佛教 主要流傳於斯里蘭卡、 緬甸、 泰國、 柬埔寨、 寮國等南亞、 東南亞國家, 以及中國雲南的西雙版納。
  • 10. -v- 天修行林的訊息, 最後以佛陀的勉勵為本書劃上美 麗句點。 本書內容主要圍繞在死亡與周邊的相關課題。 書名 《吉祥的選擇》 裡的 ‘吉祥’ 二字希望更容易讓人們, 無論是臨終者或活者都能以光明正面的心來正視死 亡這個課題。 要知道鯁論死亡並不是不祥的事, 而 是為了讓臨終者能夠有個更吉祥的未來, 也讓活者 能夠更吉祥的活著, 畢竟不能正視生死大事的人, 也不會善待生活, 不懂得善待生活的人, 肯定難以 獲得吉祥的生命。 面對死亡的準備是我們畢生必修之科, 我們總不能 迴避。 無論如何, ‘臨終’ 和 ‘死亡’ 這些字眼對很 多人來說還是有所忌諱的, 而書名中的 ‘選擇’ 是 希望能給人一個很平常不過的感覺。 站在輪迴路上 數不勝數的十字路口, 我們不斷面臨抉擇的糾結, 從出生一直到死亡始終如是。 有時一個關鍵性的抉 擇就足以決定我們的未來是走向光明或黑暗, 吉祥 或不幸, 快樂或痛苦, 因此, 單單如何作出正確的 選擇就已經是一門大學問了。 有一句話說得好:我們 已經無法選擇出生, 卻可以選擇怎麼臨終。 其實, 在悠長的生死輪轉裡, 面臨死亡也只是另一個作抉 擇的時刻而已, 本書將指導讀者如何作出吉祥的選 擇, 以便繼續邁向光明幸福的生命, 希望大家都能 夠以平平常常的心看待這本充滿吉祥的生死書。 書中所引經典都是以上座部佛教的巴利三藏與其注 疏為依據。 也許在您閱讀的過程中, 難免會遇到深 澀難懂的專有名詞, 我們盡可能作淺白的註解, 也
  • 11. -vi- 會為該名詞所牽涉到的相關課題附加上座部佛教的 觀點和立場, 期望有以裨益初學佛者或剛認識上座 部佛教不深的朋友們。 當您讀完這本書後, 您會對 佛教的基本教理、 生與死、 人生觀有個整體概觀。 隨喜您對生命幸福的使命與勇於擔當的勇氣。 因為 能夠無畏地正視死亡的輪迴旅者都是生命勇士。 當 一般人對死亡縮頭縮腦, 百般斥之不祥時, 您卻堂 堂正正的拿起這本生死之書, 開始為您的人生之旅 規劃照耀的路線, 在十字路口立下明晰的指標, 在 漫無邊際的茫茫苦海中築起彼岸的燈塔。 當您在翻 到這頁時, 就已經註定了您往後的生命待遇與眾多 的畏縮者大大不同。 有智慧的人是屬於少數的, 真 正的幸福快樂只屬於生命勇士的, 戰勝自己的生命 勇士能獲得的回酬將遠遠超越您所能想象中的殷盛 與豐渥。 生命的勇士, 讓我們一起啟程吧!
  • 12. 目錄 第二版序 ....................................... i 序言 ............................................ iv 引言 ............................................. 1 1. 第一篇正確的臨終關懷. . . . . . . . . . . . 4 1.1 先調節好自己的心態. . . . . . . . . . . . . . . . . . 5 1.2 瞭解臨終者的身心階段. . . . . . . . . . . . . . . . 7 1.3 死亡的尊嚴與傳統觀念的抉擇 . . . . . . . . . . 10 1.4 臨終概況與舒緩. . . . . . . . . . . . . . . . . . . . 14 1.5 良好的磁場.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1.6 寸步不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1.7 回憶過往的善業. . . . . . . . . . . . . . . . . . . . 17 1.8 探望臨終病人須知. . . . . . . . . . . . . . . . . . 18 1.9 丟掉心靈垃圾,輕身上路. . . . . . . . . . . . . . 19 1.10 善業加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 1.11 化解惡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 1.12 如法的勸導.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1.13 把心帶到最高點. . . . . . . . . . . . . . . . . . . 25 2. 第二篇親屬不應當做的事. . . . . . . . . 26 2.1 慟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 2.2 爭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9 2.3 軟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 2.4 沒有意義的碰觸. . . . . . . . . . . . . . . . . . . . 30 2.5 不適當的藥物 . . . . . . . . . . . . . . . . . . . . . 32 2.6 以儀器維持生命. . . . . . . . . . . . . . . . . . . . 33
  • 13. 2.7 安樂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 3. 第三篇死亡之相. . . . . . . . . . . . . . . . . 38 3.1 不善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9 3.2 善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 3.3 改變死亡之相 . . . . . . . . . . . . . . . . . . . . . 46 4. 第四篇喪禮. . . . . . . . . . . . . . . . . . . . . 52 4.1 生死之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4 4.2 遺愛人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8 4.3 傳統喪禮與佛教喪禮. . . . . . . . . . . . . . . . . 61 4.4 喪禮中的孝道 . . . . . . . . . . . . . . . . . . . . . 65 4.5 明智做選擇. . . . . . . . . . . . . . . . . . . . . . . 70 4.6 如何幫助往生者. . . . . . . . . . . . . . . . . . . . 71 5. 第五篇喪親悲傷輔導. . . . . . . . . . . . . 79 5.1 瞭解輪迴的真相. . . . . . . . . . . . . . . . . . . . 82 5.2 美好因執著而破壞. . . . . . . . . . . . . . . . . . 91 5.3 後會有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4 5.4 如理思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7 5.5 正面積極的通過生命關卡. . . . . . . . . . . . . 107 6. 活人專屬篇善終的把握. . . . . . . . . . .112 6.1 累積旅途資糧 . . . . . . . . . . . . . . . . . . . . 114 6.2 十福業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6 6.2.1 布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6 6.2.1.1 布施的對象. . . . . . . . . . . . . . . . . . . 117 6.2.2 持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1 6.2.3 禪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1 6.2.4 恭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2
  • 14. 6.2.5 服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2 6.2.6 分享功德. . . . . . . . . . . . . . . . . . . . . . 123 6.2.7 隨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3 6.2.8 聽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4 6.2.9 弘揚佛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125 6.2.10 正直己見. . . . . . . . . . . . . . . . . . . . . 125 6.3 良好的慣行業 . . . . . . . . . . . . . . . . . . . . 126 6.4 清淨戒護航. . . . . . . . . . . . . . . . . . . . . . 127 6.5 勇於面對內心的記憶. . . . . . . . . . . . . . . . 128 6.6 持之以恆的訓練. . . . . . . . . . . . . . . . . . . 130 6.7 死隨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1 6.8 提早立遺囑. . . . . . . . . . . . . . . . . . . . . . 138 6.9 心的正確導向 . . . . . . . . . . . . . . . . . . . . 142 6.10 成就他人,也是成就自己. . . . . . . . . . . . 149 6.11 這一生中我做出了什麼貢獻?. . . . . . . . . 149 6.12 打造有利因緣環境 . . . . . . . . . . . . . . . . 151 6.13 培育圓通的人品. . . . . . . . . . . . . . . . . . 152 6.14 自強不息.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4 6.15 生死自在.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8 7. 第七篇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 . . . . . . 162 7.1 人生觀的深意 . . . . . . . . . . . . . . . . . . . . 163 7.2 時間質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4 7.3 完整的人生觀 . . . . . . . . . . . . . . . . . . . . 166 7.4 吉祥的生活方式. . . . . . . . . . . . . . . . . . . 168 7.5 留給世間與後代最好的財富. . . . . . . . . . . 171 8. 第八篇邁向永恆的快樂. . . . . . . . . . 177 8.1 此生與來世的快樂. . . . . . . . . . . . . . . . . 180 8.2 永恆的快樂. . . . . . . . . . . . . . . . . . . . . . 184
  • 15. 8.3 超越生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7 後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4 9. 第九篇朋友問答篇. . . . . . . . . . . . . . 199 10. 附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4 10.1 關於人間兜率天. . . . . . . . . . . . . . . . . . 214 10.2 兜率天修行林活動表. . . . . . . . . . . . . . . 220 10.3 兜率天修行林僧團受邀出外條規. . . . . . . 224 10.4 最後的勉勵. . . . . . . . . . . . . . . . . . . . . 225 10.5 迴向功德與發願. . . . . . . . . . . . . . . . . . 227
  • 16. -1- 引言 老、 病、 死是每一個人一出生在這個世界後註定要 面對的生命遞轉, 尤其是走到一期生命的尾聲——死 亡, 更為生命當中就為重大的一件事。 對於一個新生命的誕生, 當今時代已經有了非常周 全的接待:有專業訓練的助產士和先進的醫療儀器輔 助, 使到近代的嬰兒死亡率大幅度的降低。 但是對 於生相對的死呢?是否有相等的遭遇?很顯然是不 成正比的。 所謂善始善終, 有好的開始當然也要有 好的結尾, 但究竟天底下有多少人有這樣的福氣得 到吉祥的選擇, 美好的結束呢?善終是五福臨門的 第五福, 可知善終難求, 非一般福德因緣所求得, 因為古往今來, 並沒有多少人能夠真正掌握到善終 的綱領。 另一點是:死亡這個課題是人人忌諱的洪水猛獸, 沒 有人喜歡在 ‘一切正常’ 的時候對視死、 提及死、 瞭解死、 超克死, 並提前做好防洪工作。 當有一天 這個洪水猛獸潰決氾濫時, 人人都措手不及, 全軍 覆沒。 就這樣毫無堤防下, 人們一次又一次被洪水 猛獸捲入生死的暴流。
  • 17. -2- 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的人們都滿懷著喜悅迎接每個生 命的序幕, 卻百般凜然的避諱生命的落幕。 人們都 知道生、 老、 病、 死是循環不息的生命規律, 但是 人們就偏偏只願意接受誕生, 不願意承認死亡, 不 願意面對死亡,也排斥死亡,更不願意接受親人死亡。 就像人們只能接受旭日東升, 卻不能接受夕陽西落; 就像人們只承認花開, 卻不承認花謝;人生人死、 日 升日落、 花開花謝都是自然界裡不可能分割的循環 輪轉, 只要一部分卻不要一部分是違反自然界的現 象。如果看到東方日出就歡笑,看到西方日落就悲愴, 那麼幾乎每天都必須哀傷痛哭了。 人們是因為無明 才無法認清和接受事實, 違反自然界現象的生命是 註定要受苦的。 現代人們都不斷強調提高國內生產總值 (GDP), 提 升生活品質, 改善人權待遇, 卻忽略死亡的品質, 也不在乎人生到底有沒有找到真正的意義。 事實上, 對一個追求圓滿人生的人而言, 生活、 生命與死亡 的品質都應該並進提高, 相互連綿, 人生存在的意 義才算完備。 有一首歌唱得好:好頭不如好尾, 一個好的臨終比起 周全的誕生來得更為重要啊!為什麼呢?因為生命 的自然真相是:一個凡人死亡後並不是一切都歸滅,
  • 18. -3- 什麼也沒有。只要還有渴愛 2 和無明 3 ,生命會在某一 處延續 4 ,就像燭火一樣,雖然蠟燭的芯快要燒盡了, 渴愛和無明之手還會繼續在另一支新的蠟燭把火燃 起。 未來是快樂或痛苦, 就有賴於臨終時的表現了。 所以, 了解到生命的真相後, 一個正確的臨終關懷 顯得特別重要了。 通過正確的臨終關懷也讓家屬學習如何面對和處理 與亡者最後的告別方式, 使到雙方都能在吉祥的氣 氛中互道別離。 透過對死亡的理解, 由死看生, 讓 人們更積極的瞭解生命的可貴, 知福惜福, 活在當 下, 積極向善, 使得人生素質更完整化。 另一方面, 也讓活著的人能夠認真正視和省思這個對自己非常 切身的課題:總有一天,當死神向我招手說聲‘Hello’ 時,我會以一個怎麼樣的方式向這個世界說再見呢? 所謂知己知彼, 百戰百勝, 知道自己的尺短寸長, 看透死亡的面面觀,再整裝上終極考場就戰無不利了。 2 有三種渴愛:欲愛 (kama tanha)、 有愛 (bhava tanha) 及非有愛 (vibhava tanha)。 欲愛是欲樂的追求;有愛是對生存的渴望;非有愛是 渴望斷滅。 3 無明 (avijja) 是心的盲目和闇惑, 讓眾生無法透徹知見自然界的真 相。 渴愛和無明是我們無始以來生死輪迴真正的原因。 佛陀也解釋眾 生無明是因為無法照見究竟名色法。 4 生命的延續是一堆錯綜複雜的因因果果輪轉過程。 有五個原因導致 眾生一世又一世無止盡地投生輪迴, 它們是無明 (avijja)、 愛 (tanha)、 取 (upadana)、 行 (savkhara) 與業 (kamma)。 這五種過去因產生 現在世五種果, 這五種果是:識 (viññana)、 名色 (nama-rupa)、 六處 (salayatana)、 觸 (phassa) 受 (vedana), 再因為貪愛和執取而造作諸 善惡業導致未來生命的有 (bhava)。 因為有而導致未來的投生 (jati) 和老死愁悲苦憂惱的一切苦蘊集起, 如此形成一個環環相扣, 沒有始 終的十二緣起支。
  • 20. -5- 所謂臨終關懷是對臨終生命予以生活照護之各種模 式之總稱。 很多人以為臨終關懷只屬於出家人、 宗 教師、 醫生、 臨床心理師、 社會義工或心理及精神 科等專業醫護人員才能做的事, 實則不然。 只要我 們還是生死輪迴的旅人, 在這迢遠的生命旅途中, 我們都不可避免地承受來自四方八方的老、 病、 死 的撞擊, 尤其是來自我們最親近的身邊人。 在倫理 和情義上, 當我們身邊的親人在面對生命中最難捱 的階段時, 正是他們最需要我們的輔助和關懷的時 候, 因為彼此的血緣情感比較深厚親昵, 而且只有 我們才是能夠長時間陪伴在他們身邊不離不棄、 不 厭不怨、 無私無悔的人。 所以, 為了親朋戚友們長 遠的福利和幸福, 每個人都有義務學習正確的臨終 關懷。 1.1 先調節好自己的心態 在面對心愛的親人即將逝去, 除了修行境界高深的 修行人能有如如不動的安穩情緒, 一般人難免激動 傷懷, 這乃人之常情。 在如此哀痛難熬的情結下, 臨終關懷首先需要克服的第一關卡是先調整好自己。 我們不可能以一顆波動的心來撫恤另一顆憂鬱的心。 我們應當嘗試如理作意 5 , 平復心情。 只有當我們穩 定了自己的心律, 才能有效率地對臨終者伸出積極 5 作意 (manasikara) 是心造業之前發生的一個階段, 能決定往後心 的造善或不善業,就如船的方向舵和汽車的方向盤。若如理作意是對的、 如法的、 有智慧的、 帶來清淨與增長善法的注意方式, 能使心對窘境 困境都能生起善心;反之, 不如理作意則使心對任何好或不好的遭遇都 生起不善心。
  • 21. -6- 和正面的援手。 有些臨終者或是受到化療或電療的摧殘, 或是無法 接受殘酷的事實, 他們的情緒會顯得非常不穩定, 脾氣也容易暴躁。 這時他們會對飲食、 空氣、 冷熱、 光線等極其敏感, 對一些小細節也會特別的挑剔與 拘泥, 有時會無理取鬧, 甚至把怨氣和不滿發洩在 照護者身上, 給人一種難以服侍的負面印象。 其實這是一般人常有的表現。 對平時不講究修養的 普通人是不容易在如此煎迫的折騰下仍持有高度的 操行的。 我們必須要有逆來順受的心理準備。 嘗試 多站在他們的處境設想, 若換成自己的話會是怎麼 樣?那是多麼難以忍受的事。 我們應該要懷著一顆 體諒的心去傾聽抱怨牢騷, 抱著一顆謙卑低下的心 接受呼來喝去, 並以內心最崇高的善法去承接一切 委屈和不合理的回報。 在這裡有必要釐清因果關係。 在自然界法則裡, 善 待他人會帶來善果乃亙古不變的, 只是成就善行是 需要付出一點代價, 就像我們把跌進糞坑的小狗救 起來時, 我們不會說:是因為救了小狗才會遭到身體 沾到糞便的果報一樣;身體沾糞臭只是成就護生的善 行所需要付出的一點代價而已。 也就是因為有些代 價的付出是需要更多精進和努力, 因此善行的果報 也相對的會更殊勝豐澤。 如果能夠在面對種種刁難 和辛苦時還不失熱衷和涵養的話, 那麼我們所造的 善業必定比起在平順時造的善業來得更殊勝。 我們要感恩病人提供如此難得的因緣讓我們磨練自 己的人格涵養, 讓我們有機會把平時學習到的佛法、
  • 22. -7- 慈悲喜捨、 同理心、 柔軟、 諒解、 忍耐、 謙虛、 無 我等實踐在日常生活中。 在艱苦的處境中依然持守 我們的美德, 才是真正經得起考驗的, 否則, 即使 學了再多的佛法也只是紙上論兵, 數著別人的牛 6 而 已。其實到後來我們會發現,在我們人生的最後關頭, 當那些坐而論道的哲理玄學在抱頭縮項時, 真正能 夠挺身而出挽救我們一命的, 正是那份曾經經得起 考驗和磨練的美德。 無論如何, 應該懷著一顆慈悲、 無私、 真誠的心對 臨終者表示鼓勵、 關懷和祝福, 並一同攜手並肩織 造一個溫馨、 寧靜、 舒服的環境, 以便讓臨終者能 夠安詳、 從容、 毫無遺憾的做好死亡準備, 坦然度 過生命的最後旅程, 邁向光明的新生命。 1.2 瞭解臨終者的身心階段 良好的臨終關懷牽涉到兩個基本的重要內外面向。 內在面向是臨終者本身在面臨死亡時的內在素質。 根據一名精神科醫生兼生死學大師伊莉莎白· 庫伯勒 - 羅斯 (Elisabeth Kübler-Ross) 多年來從事臨終關 懷工作的經驗和對臨終病人的心理研究, 她觀察到 臨終病人面對死期到來時會有著不同的反應, 她把 這些反應劃分為五個獨立階段, 也被後人稱為 ‘庫 伯勒 - 羅絲模型’(Kübler-Ross model)。 這個模型 所劃分的階段後來廣泛流傳, 被稱作 ‘哀傷的五個 6 佛陀在 《小部•法句經•19 偈》 說:「即使他背誦了許多經典, 然而並 不依法實行,這怠惰的人有如牧童在數別人的牛,沒得分享佛法的利益。」
  • 23. -8- 階段’, 這五個階段是: (一) 否認期:“不會吧,可能是搞錯了。” (二) 憤怒期:“這不公平啊!為什麼會是我?這怎 麼能讓人接受!” (三) 討價還價期:“求求你,再給我幾年時間,我什 麼都願意做。等我康復後,我會好好奉獻。” (四) 抑鬱期:“唉,我好難過,幹嘛還要努力做些善 事?反正我都要死了,做什麼也沒有意義了。” (五) 接受期:“既然已經是事實了,就讓我好好準 備吧。” 她提出, 這些階段不一定按特定順序發生, 病人也 不一定會經歷全部階段;但是她認為病人至少會經歷 其中兩個階段。 多年來, 她把這種模型應用到許多 不幸的案例上, 事實證明了這些階段不只適用於面 對死亡, 也同樣適用於面對生命歷程中的各種逆境, 如失去工作, 離婚、 喪親、 車禍、 遭遇災難等。 一般臨終者的心理會經歷不同階段的轉變。 在前四 個階段裡, 臨終者的心理都在疑惑、 暴怒、 煩躁、 埋怨、 焦慮、 愛戀、 牽掛、 執著、 懊悔、 痛苦、 憂慮、 悲吟、 恐懼、 失望、 絕望、 自暴自棄、 無奈等不善 心中打轉, 而長期處在這四個階段對臨終者是非常 不利的。 如果臨終者無法順利轉移到接受期, 通常 會在不善心中結束生命, 下一世肯定是凶多吉少了。 庫伯勒 - 羅絲得到的結論是:只有當臨終者 ‘接受死 亡’ 的事實之後, 一個人才能有尊嚴地死去。 所以, 我們也可以這樣說:
  • 24. -9- 只有當臨終者的心理素質能夠轉化到第五接受期的 階段時, 臨終關懷才會真正發揮出良好的效果, 臨 終者也能夠攤開心胸接受臨終關懷者的善意帶引, 全心全意為自己的死亡做好準備。 當然, 平時已經做好準備的臨終者如大多數的佛教 徒就比較容易進入接受期, 在自助或他助的互動過 程中也相當有默契。 但一般臨終者不容易做到, 他 們需要接受善巧的帶引。 因此, 一個有效率的臨終 關懷也要有能力引導臨終者順利進入接受期, 而且 能越快自然越好, 如此可以讓他有充分的時間做好 臨終準備。 在這方面牽涉到關懷者對臨終者個性的 理解程度以及開導者本身的善巧。 但也切記不能操 之過急, 否則只會變得弄巧反拙, 一切只能隨順當 時的機緣。 最重要的是在不失慈悲、 愛語、 耐心、 柔和、 無私和真心的前提之下, 盡己所能地協助臨 終者從黑暗低落的心境轉向光明向上。 適當地瞭解臨終者的心理、 性格和信仰能讓臨終關 懷進行得更有效率。根據上述的 ‘哀傷的五個階段’, 在這五段心理轉型期間, 參與臨終關懷的親屬善友 們應嘗試瞭解臨終者正處在何種階段, 並在關懷與 陪伴過程中多付出一份耐心、 柔和、 體諒、 慈悲和 真誠的心, 讓臨終者能夠多感受到正能量的挈持。 通過適當的臨終關懷, 能幫助臨終者克服面對死亡 時所生起的不善心, 減輕他們的無助和孤獨感, 並 給予他心理上正向的導引、 激勵和關懷, 這樣就可 以幫助臨終者以更短的時間擺脫四個不善心的心理 階段, 帶著一顆積極無畏的心迎面生命最重大的事。
  • 25. -10- 至於外在面向則是所有影響到臨終者的人事物。 在 這方面可以給予身體上的照護和環境的安排, 借助 外面的環境因緣以提升臨終者投生善趣的機會。 1.3 死亡的尊嚴與傳統觀念的抉擇 儘管現代醫學和科技發達, 但很多時候對待生命的 方式只是重 ‘量’ 不重 ‘質’。 在這情況下, 對於臨 終的處理方式和手段對臨終者往往是非常不利的。 醫療手段的介入應該是盡可幫助病人滿足各方面的 基本生理需要, 如減輕身體的痛楚, 紓緩症狀等。 然而, 許多臨終病人更是在臨死時還要承受插管、 電擊等折騰, 連生命的最後時刻都得不到應有的尊 嚴, 導致許多臨終者在劇痛和心煩意亂中離開人世。 站在另一個角度來省思, 也許我們也不能完全只把 責任推卸在醫療組員上。 因為華人傳統的孝道觀念 認為子女應不惜一切代價挽救父母的生命, 否則會 被親人冠上不孝的罪名。 即便已經不可救藥, 許多 做子女的都不願意讓病人轉向安寧療護病房, 而寧 可強塞患者一頓 ‘CPR 歹死配套’:戴上呼吸器、 插 管、心臟按壓、電擊、注射藥物,搞到病人牙齒脫落、 胸膚焦害、 筋骨斷裂、 內臟出血、 七孔流血、 面貌 淒涼、 死不瞑目, 人就這樣摧殘得不像人樣。 醫生 不需要對病人有沒有好死或死得是否像人樣作交代, 最重要的是在面對憂心如焚的家屬質問時能夠交代: 我們已經盡全力去 ‘拼’ 了。 由於要順應傳統社會的孝道價值觀, 結果不但親屬 要承擔更沉重的醫藥費用, 也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
  • 26. -11- 而氣息奄奄的病人更無法在平靜中逝去。 家屬若有 機會親眼目睹死者被搶救過的最後一眼,其‘慘死相’ 會讓家屬痛上加痛, 喪親陰霾將如影隨行般畢生揮 之難去。 有一位日本外科醫生說道:“對於瀕死的癌症末期病 人做復甦術, 乃是在對一個毫無力氣的肉體進行迫 害。 在這樣的情形下, 人們對死者是全無體貼、 敬 畏與哀悼可言的。 他們心中存有的, 只是現代醫學 教育的洗禮下的延命至上主義——即使是一分一秒, 也要延長病人的性命——為主的義務感罷了, 其實, 醫生本身也曉得那樣的復甦術是沒有意義的。” 對於已經進入倒數的末期病症, 毫無意義的急救治 療不僅只是拉長病人的痛苦, 也讓親屬們永遠錯失 了與亡者最後相處的珍貴光陰, 造成生亡兩者長久 的遺憾。 也許, 臨終者心裡只有一個簡單的希求:希 望能夠在殘留的餘光裡好好與親人相聚, 表達最後 心聲, 留下最後遺言, 並帶著應有的尊嚴離開這個 世界而已。 很多堅持搶救到底的喪親家屬, 以後回 想起來往往都對自己當時非理性的堅持和固執感到 無比懊悔。 如果時間可以倒流的話, 很多親屬都希 望讓亡者能自然的離開, 就像樹葉一樣, 自然的發 芽生長, 也自然的枯萎凋謝。 基於上述情況, 很多國家對末期病人的醫療原則開
  • 27. -12- 始有了安寧療護 7 的觀念。 只要符合:①高齡的老人 家;②末期癌症病人;③多重器官系統衰竭者;④目前 其他醫療仍無法治療的疾病等情況者, 都可以優先 考慮轉到安寧療護病房, 以免除更多無謂的掙扎和 遺憾,讓這些末期病人有另一種選擇,可以更有尊嚴、 無遺憾且安詳的坐看生命的夕陽落下。 設使病人或親屬選擇了安寧緩和治療, 接下來就是 鋪開臨終關懷的任務了。 一個人在生命的最後一個 心路過程 8 稱為臨死速行心路過程 9 。當這段心路過程 結束, 死亡心 10 就緊接生起, 表示他的生命正式宣告 7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1990) 定義安寧療護 (Hospice Care) 為: 當疾病已無法治癒時, 對病人作積極完整的照顧、 疼痛與其他症狀的 控制, 以及協助病人精神、 社會和靈性上問題, 使臨終病人和其家屬 能夠達到最佳的生活品質, 並幫助病人安詳的走完人生的旅程。 8 心路過程乃俗語所稱思路或思想, 是心的運作以識知目標的思想過 程。 心路過程一共有六種, 即眼、 耳、 鼻、 舌、 身的五門心路過程和意 門心路過程, 每一種心路過程都包含一系列不同種類的心。 一切心路 過程也必須具足所需要的因緣條件才能夠發生, 在思想的背後並沒有 一個 ‘造作者’ 或 ‘自我’ 在運作。 當諸心於根門或意門生起以便識 知目標時, 它們不會雜亂無章或單獨地生起, 而是在一系列不同的識 知過程階段,依照有條有理的次序一個接著一個地生起,這次序名為 ‘心 之定法 (cittaniyama)’, 也是心運作的法則。 9 臨死的心路過程也稱為離心路過程, 是眾生整個生命期最後一段心 路過程, 也是最具關鍵性的時刻, 因為眾生下一生的生命狀態都決定 於此階段。 當生命的最後一個心路過程滅去後, 生命就快宣告結束, 接著新的生命又在另一個生命界轉起。 10 死亡心是有情這一世最後生起的心識, 象徵著一期生命的終結。 死亡心在有情一生當中只是出現一次, 那就是在臨終一刻執行死亡, 把命根截斷。
  • 28. -13- 結束。 心 11 都有個識知的目標, 臨死速行心的心路過 程也不列外。 若出現的目標是善的就會投生善趣 12 ; 反之, 出現不善的就會投生惡趣。 佛教臨終關懷的 起碼要求, 是在臨終者面臨生命最關鍵性的轉捩點 時能夠助其一臂之力, 讓他能夠投生到善趣。 為了 這個美好的目的, 親屬朋友或臨終關懷者有必要設 法讓臨終者在臨終一念生起並保持善心。 已生惡令 斷之, 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得生, 已生善令增長; 11 我們的 ‘心’, 或稱心識, 是存在於宇宙自然界裡的一種最基本、 無法再分割的元素或單位之一, 它的特性是識知目標或對目標的覺知。 心也是由因緣和合而存在, 無法獨立運作, 並且不能單獨生起, 必須 依靠其他因緣如物質現象生起。 心認知目標的活動是依照心的規律運 行, 本質是極速生滅無常, 非永恆不變的。 一念心生起滅去後就緊跟 著另一念心生起,在一眨眼間,已經有幾百千萬億兆的心識生滅過去了。 一個心識剎那只能識知一個目標, 這說明了一心並不能二用:當我們在 看到時, 我們並沒有聽到、 嘗到、 嗅到、 觸到和想;當我們在聽時, 我 們並沒有在看、 嘗、 嗅 ...... 當我們在想東西時, 我們並沒有在看、 聽、 嘗……, 如此推及其他感官識知活動。 但由於心的速度極快, 讓我們 錯以為同時間在看、 聽、 嘗、 嗅和觸。 除了識知活動之外, 它並沒有 一個屬於造作者或工具的實際個體, 沒有一個自我或本體在實行識知 的活動, 沒有靈魂、 造物主、 主宰者。 12 在自然界裡生存著六種生命的狀態:即天人、 人類、 阿修羅、 鬼、 畜生和地獄眾生。從他們生命的情況基本上可分成兩大類:善趣和惡趣。 善趣也可以稱為善道, 是屬於眾生體驗到比較多快樂成分的生命狀態; 惡趣則也可稱為惡道、苦界或墮處,是眾生體驗比較多痛苦的生命狀態。 天人和人類屬於善趣眾生, 其餘都是歸類為惡趣眾生。 六道的眾生一般 都是由物質 (色法) 和精神現象 (名法,或稱受、想、行、識) 組合而成, 簡稱五蘊眾生, 蘊是組合體的意思。 只有一些梵天神只是純粹由物質 或精神一種現象組合而成, 他們分別簡稱為一蘊眾生和四蘊眾生。 一般 肉眼可以看到的眾生是畜生, 有少部分的人可以以肉眼看得鬼道眾生。 其他眾生雖然也是有物質的身體, 但他們的物質比較微細, 非一般肉 眼可以看到。 雖然目前的科學界還沒有任何可靠的儀器可以探測到人 和畜生界以外的眾生, 但這些看不到的眾生是確實存在於這個世間的, 上座部佛教的修行法門裡還完整保存著兩千多年前佛陀教導的原始方 法, 人們可以通過佛陀的教法有系統與次第的修行止觀禪法來親自看 到六道眾生, 印證因果輪迴、 業力法則的真實存在。
  • 29. -14- 這就是整個佛教臨終關懷的精華主幹。 在下面的篇 幅裡,我們解釋如何運用業果法則 13 來進行臨終關懷。 1.4 臨終概況與舒緩 當病人瀕死時,身心都會開始出現變化。在身體方面: 病人會顯得羸弱無力、 說話喑啞、 呼吸與吞嚥困難、 厭食噁心嘔吐、 面容憔悴、 體溫改變、 循環減慢, 脈搏快不規則、膚色變化、便秘或腹瀉、大小便失禁、 肌張力逐漸降低等等。在心理方面,病人會反應混沌、 嗜睡、木僵、坐立不安、昏迷、失去方向感和時間觀念、 分不清晝夜、 注意力變差、 失去現實感、 胡言亂語、 無法認人, 開始出現只有臨終者才可以看到的 ‘死 亡之相’。 所謂的 ‘死亡之相’ 是什麼呢?下面會繼 續提到。 親屬應以緩解病人症狀和維持舒適為主。 如果病人 的身體狀況有必要依賴醫療護理, 則配合醫院的治 療用藥來緩解病人的不適。 盡可照著病人的意願來 決定一切療護方式和生活結構, 因為很多時候家屬 的一意孤行會給病人帶來很多苦惱, 所以, 應該讓 病人有自主權選擇自己想要的治療和護理方法。 倘 若病人有意回家安度最後的時光, 而病人的身體條 件也允許的話, 則應依病人所願的居家環境和方式 13 業果法則是自然界的規律之一。 簡單來說存在於自然界的一切物 質現象和精神現象都有他們各自依靠的因緣和關係:有如此的事物生 起, 才有如此的事物存在;有如此的因緣, 就會有如此的結果。 一切都 是因緣和合而存在。 現代的物理學和科學只是局部涵蓋和印證了物質 現象的業果法則, 至於精神領域方面還相當欠缺, 然而業果法則是可 以通過系統的修行來印證到的。
  • 30. -15- 來安排。 在大馬有幾所由政府衛生部和民辦組織的安寧療護, 專門提供住院和居家的安寧照顧。 來自這些單位的 專業安寧療護團隊會教導家屬一些基本醫療和護理 的知識和技巧, 同時也給予病人精神上的支援, 讓 選擇回家療養的病人也能夠得到全面的身心療護, 幫助緩解病人和家屬的身心之苦。 他們專業護理的 服務也很稱職, 對於很多護理病人的細節可以參考 市面上的安寧療護手冊或網上的相關資料, 在此不 多贅敘, 本書內容比較著重在一些被忽略和未被涵 蓋的層面。 1.5 良好的磁場 14 周遭的磁場對臨終者是有很大影響的, 因此親屬朋 14 在大自然界裡存有許多各種不同形態的能量。 所謂磁場就是某種 個別能量的凝聚, 若用比較接近的意思來形容是 ‘氣氛’。 磁場是由物 質所產生的現象, 佛陀解釋有四種可以產生物質的原因:業、 心、 溫度 和食物。在大自然界裡有地球的磁場、電波的磁場、樹林山河的磁場等, 這些都是由業和溫度所產生的。 由於我們的心也可以產生物質, 因此人 也有特有的磁場,由這些磁場產生的能量則被稱為 ‘生物物理場’ 或 ‘光 環場’。 現在的科學儀器不僅可以測量到這些能量磁場, 甚至還可以攝 下照片。 當一群擁有相同心頻率的人們聚集在一起時, 周圍就會出現與 該心頻率相關的特殊磁場。 比如:我們可以輕易地感受到在賭場、 屠殺 場、 葬禮、 酒吧、 醫院、 宗教聖地、 修行道場等等它們之間不同的磁場。 一般定心不強的人很容易被周遭的磁場所牽引和帶動。 如在憤怒激昂 的人群裡會感到焦慮不安的氣氛;在悲痛憂傷的人群裡會感到低沉的氣 氛;在充滿愛心的人群裡會感到平靜祥和的氣氛;修行道場也普遍善用 集體共修的力量和大自然的磁場能量來輔助整體的提升淨化。 所以佛 陀在 《吉祥經》 說能居住在適宜的地方 (patirupa desa vaso) 是一種吉 祥, 因為周遭的磁場環境多多少少會影響著一個人的命運。 佛陀也說 有阿羅漢所住之處是令人愉悅的。 (《小部•法句經•98 偈》)
  • 31. -16- 友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讓臨終者的心境儘量處 在平靜安詳之中。 無論是選擇在安寧療護病房或在 自家安療都好, 都要以舒適、 溫馨、 恬靜、 祥和、 清潔、 素雅為守則, 地點應該是方便親人們全天候 守護陪伴為考量。 室內的空氣要舒適與流通, 建議 室溫應控制在 21℃ 到 23℃ 之間,可減低不適氣味。 室內光線應柔和適中, 不要太光亮或陰沉沉。 為了 提攜病人心中的善法, 可以在病人視線內擺放對他 有具有意義的物品如佛像或善行紀念照等物。 1.6 寸步不離 當 生 命 旅 程 即 將 走 到 尾 端 時 , 心 力 非 常 羸 弱 , 而 且 一 般 臨 終 者 都 很 害 怕 孤 獨 , 需 要 有 親 人 寸 步 不 離 在 旁 陪 伴 、 協 助 和 支 持 , 這 樣 才 會 讓 臨 終 者 擁 有作為善終最基本條件的安心和勇氣。 此外, 臨終 者旁人本身的心境也很重要, 應當讓自己帶著正向 的能量來幫助臨終者。 有宗教信仰的臨終者, 可以邀請其宗教的導師來開 示慰勉, 幫助他堅定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若是佛教
  • 32. -17- 徒可以邀請僧眾 15 來念誦護衛經文 16 加持臨終者及磁 化現場, 並為臨終者開示佛法, 讓他心生歡喜。 徵 得臨終者的許可後, 可以在房間內播放誦經以加持 周遭的氣氛, 讓臨終者的內心更容易獲得平靜。 在 宗教的支持和輔助下, 臨終者能夠更坦然無畏的迎 接死神 17 的到來。 1.7 回憶過往的善業 在緬甸一些地方有一種很好的習俗。 他們會把自己 做過的善事記錄下來, 並邀請親戚朋友在他們臨終 時宣讀這些善事, 以提醒他曾經做過的善行。 當臨 終者憶起他曾經做過的善業並感到歡喜的話, 而歡 15 與一般傳統的泰國佛教寺院不同之處是:在兜率天修行林的主流活 動是以禪修為中心軸, 寺院的修行人全天候把時間與精力投入禪修。 由 於禪修屬於一門非常專意的心智培育領域, 需要長時間疏隔外緣干擾, 所以, 為了避免沒有必要的分心勞神, 兜率天修行林的僧眾一般上是 不會接受任何純粹儀式的邀請, 以便能夠專心一志地履行佛陀給予出 家人的使命和任務——踐修止觀禪, 體證佛陀的教法, 熄滅貪瞋癡煩惱。 除非有特殊的例外因緣, 如已經長期默默與無私地服務和奉獻的理事 或護法信眾們, 僧團可以開緣應邀。 想更瞭解相關例外因緣請參考書 末的附錄 ‘兜率天修行林僧團受邀出外條規’。 16 根據上座部佛教, 三藏聖典裡的經文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 能夠 使念誦者和聽聞者免除危難、 排除不幸、 痛苦、 疾病、 怖畏等, 並能 帶來吉祥, 達成一切成就的作用。 經典的編纂者和持誦者把具有護衛 功效的經典編集在一起, 統稱為 ‘護衛經 (Paritta)’。 在上座部佛教國 家如斯里蘭卡、 緬甸、 泰國、 柬埔寨、 寮國的老百姓都有念誦護衛經 的傳統。在家佛教信徒們會在逢年過節、嬰兒出生、結婚喜慶、祝賀壽辰、 喬遷新居、 生意開張、 生病、 親戚去世、 追思先人等日子, 邀請僧眾 到其家中念誦護衛經。 17 到底有沒有死神存在?佛教並不承認有死神, 只是作為生命結束 的借喻。 在佛教經典裡, 佛陀也時常以死神或死魔 (maranamara) 來 譬諭死亡的到來。
  • 33. -18- 喜心也可以維持到臨終一刻, 他將有可能在下一世 投生做人或天神。 利用現代科技的方便, 在平時做 布施、 供養僧團時, 不妨利用手機、 相機或錄影機 拍下來, 在他臨終的時候播放給他看, 讓過往種種 的善業能夠在他心中重演, 加深其印象。 1.8 探望臨終病人須知 人在行將就木時,感情最為脆弱,容易心生空虛焦慮, 徬徨失措, 是最需要親友關懷照顧的時候。 如果能 適時探護,或請善知識為他說法,滋潤臨終者的心靈, 使他們在痛苦之中得到安慰, 如同眾生的良醫和護 士, 必能獲得病人與家屬的歡迎。 在臨終的時段, 我們最首要重任就是盡可讓臨終者 保持善心。 秉持這個大原則, 我們就會知道什麼話 可以說, 什麼話不應該說。 探望臨終者時應該要有 正當的語言, 正派的態度, 正確的方法, 否則非但 不能為臨終者帶來助益, 反而會增添其負面情緒。 以下提供探望臨終病人應注意事項: (一) 應事先瞭解臨終病人的宗教信仰背景。如果 是熟悉的佛友則可以帶一些鮮花、佛書、佛法 開示 CD、念珠、念佛機等物探望。 (二) 探病時間不宜太早、太晚或太久,以免影響病 人正常作息。 (三) 每次探病人數不宜太多,與病人談話的時間 不宜太久。
  • 34. -19- (四) 不宜帶小孩探望病人,除非病人渴望見到這 個小孩。喧鬧的小孩會干擾到病人的情緒。 (五) 進入病房時,表情應自然,切忌憂傷哭泣,以 免影響病人及家屬的心情。 (六) 避免說“你沒事的”、“你會很快好起來”等無 助益的話。 (七) 適度表達對他的關愛和祝福,多給予溫暖、尊 重、體貼和最大的同理心。如果是佛教徒,可 以集體為他誦經,或說法勉勵。 (八) 切 忌 在 病 人 面 前 提 起 會 讓 他 感 到 後 悔 的 事 故,因為他將有可能由於追悔而墮落惡趣! (九) 不要談及與他無關的生活或工作瑣事。也不 應談論病人擔心的問題,如家庭、事業、生活 經濟等。 (一〇) 若病人想多休息,不想說話或無法說話時,只 需安靜地陪伴,或默默在心中祝福、散播慈心 即可。 (一一) 給予溫暖的握手互動和祝福話語。 (一二) 病人如果有話想說,應耐心地傾聽。 (一三) 對於不熟悉其宗教背景的病人,除非病人有 興趣多瞭解,否則不要藉機傳教或強硬灌輸 自己的價值觀。 (一四) 見有其他人來探病,就應適時告辭。 1.9 丟掉心靈垃圾,輕身上路
  • 35. -20- 臨終者的最後關頭是最關鍵的時刻, 因為他最後心 識的善或不善將決定他下一期的生命。 親屬應多聆 聽臨終者的心聲並協助完成他的心願。 儘量排除一 切可能引起他牽掛的事。 如果臨終者向親人表露還 有任何讓他非常牽掛的事, 應當儘量幫助他釋懷, 開解心結。 如果臨終者想對某人說聲道歉, 懇請相 關人物到來, 讓他如願地向他懺悔 18 和互相原諒。 在 死亡面前, 過去生活裡的是非怨懟都已經顯得不足 掛齒了, 再硬骨子的人來到這樣的處境都很容易心 腸軟化, 心生憐惜, 很容易化解彼此一生中所有的 誤會、 不滿和積恨。 原諒自己也原諒他人, 讓一切 糾葛都成了過去。 如果他想對某人表達謝意和感恩, 盡可滿其夙願, 讓他不再有任何牽掛和遺憾。 1.10 善業加護 設使臨終者還可以保持意識清醒的話, 在他的同意 之下, 可以邀請僧眾引導他受持三皈五戒 19 , 也可以 18 懺悔不是懊悔, 這兩者的定義在上座部佛教是分得很清楚的。 懺 悔是當自己知錯後, 下定決心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然後全然放下, 不 再掛在心上, 有哪些可以彌補或改善的事就積極去實踐。 懊悔是屬於 惡作不善心, 讓人不斷追悔已造的惡, 追悔應實行而未實行的善, 進 而掉進惡性循環的糾結情理中無法釋懷, 導致很多臨終者因某事懊悔 而墮落惡趣。 19 三皈依和五戒是指皈依佛法僧三寶和學習避免從事五種不適當的 行為, 即殺生、 偷盜、 邪淫、 妄語和飲酒類及任何麻醉心智的毒品。 五戒是一個做人最基本的操守, 是讓臨終者投生善趣的本錢, 也作為 臨終者的一種保護。
  • 36. -21- 教導他禪修業處 20 ,如佛隨念 21 、入出息念 22 、修習慈 心 23 等。 大限將至, 許多過去的不善業會像翻舊帳一 樣爭相成熟, 此時給他一個能讓內心平靜的所緣是 必要的。 此外, 可以用他的名義做善事, 然後請他 20 由於心的本質是不間斷的緣取和覺知目標, 所以禪修是一種心的 訓練和培育, 讓心能夠長時間的貼在某一種目標。 亦即, 禪修業處是 讓心能夠在某個特定的方位不斷 ‘工作’ 的地方。 因為有了特別安住的 目標, 心才不會容易散亂和閒遊。 不散亂的心容易保持光明和醒覺;而 不閒遊的心則不容易胡思亂想和掉入負面的情緒。 一般人的心所處的狀 態只有兩種,善心和不善心。一心不能二用,當心能夠處在善的目標時, 不善的目標就沒辦法生起。 有了禪修的目標, 心就會盡可保持在善心。 再者, 心有像放大鏡的功效。 如果心時常作意專注在身體上的痛苦, 那 麼痛苦的感受就會更加劇, 讓臨終者更難以承受。 而禪修業處正是是 一種可以讓心從痛苦的感受轉移在適合的目標, 讓痛苦得到某個程度 的紓緩。所以禪修得力的話能達到紓緩痛感的效果又同時保持心的光明。 21 傳統的佛隨念 (Buddhanussati) 是憶念佛陀殊勝的品質和功德, 而不只是單單憶念佛陀的名號而已。 佛陀一共有九種功德, 正如:「彼 世尊是 ( 一 ) 阿羅漢;( 二 ) 圓滿自覺者;( 三 ) 明行足;( 四 ) 善逝;( 五 ) 世間解;( 六 ) 無上士調御丈夫;( 七 ) 天人師;( 八 ) 佛陀;( 九 ) 世尊。」 臨終者可以選擇以上九種功德中最喜歡的其中一種來憶念,譬如:佛陀、 佛陀、 佛陀……當一個人懷著無比信心憶念佛陀的功德時, 不安的身 心會得到安息, 恐懼和畏怖感會得以克服, 喜悅感會遍布全身。 佛隨 念是四種護衛禪之一, 能保護持念者免於遭受種種的厄難和危險, 如 夜叉或鬼類等等非人的干擾。 如果臨終者能夠懷著一顆對佛陀的信心 而去世的話, 他將會投生到天界去。 22 入出息念 (anapanassati) 是把心平穩安放在嘴唇上方和鼻尖下方 一帶的人中, 用心去覺知每一次因由吸氣與呼氣而經過人中這一帶的 氣息, 心就像一個守門員一樣, 只是守護在人中一帶, 不隨著呼吸進 出身體。 如此不間斷的訓練可以克服心的散亂, 提升心的力量和光明。 23 修習慈心 (metta bhavana) 是四種護衛禪之一, 修法是真心祝願 一切眾生平安、 祥和、 健康和快樂。 當慈心的力量得到全面開展時, 可 以期待十一種效益,即:睡得好、醒得好、沒惡夢、人人喜歡、非人喜歡、 天人守護、不為刀槍毒藥所害、容光煥發、不安的心能夠迅速安定下來、 臨終時不會昏迷、 若能在慈心中去世的話, 他將會投生到善趣。
  • 37. -22- 隨喜 24 功德。 例如:以他的名義去供養佛教僧團, 然 後讓他知道, 並讚歎僧團的清淨、 殊勝、 聖潔, 使 他能夠生起淨信心, 同時提醒他, 應該對所做的善 業功德感到歡喜。 這就是隨喜的善業。 記住!只有當一個人生起歡喜心隨喜功德時, 他才 可以得到以他的名義所做的功德。 如果以臨終者個 人的名義做布施, 事後並沒有讓他知道, 或者他知 道後並沒有隨喜, 亦或是臨終者已經陷入昏迷狀態, 這功德只屬於做善事的人, 臨終者並沒有從中得到 什麼利益。 尤其已經不省人事的臨終者, 要受惠於 活者的功德幾乎微乎其微。 鑒於現實, 累積善業功 德的黃金時期是在一個人還在清醒活著的時候。 如果臨終者對三寶 25 並沒有信心,以他的名義布施僧 團或佛教團體不僅不會讓他感到歡喜, 反而讓他生 起懊惱的話, 也許目前的階段還承擔不了這種殊勝 的功德。 退而求其次, 不妨找個可以讓他容易生起 24 隨喜 (mudita) 是見到他人行善、 有任何成就、 收益、 幸福時, 也一樣感到歡喜不嫉妒, 看到他人的幸福也像是自己的幸福, 也希望 他人所擁有的幸福不會失去。 這是非常簡單易為的善行。 即使看到任何 人在做善行時, 無論對方有沒有與我們分享功德, 只要內心隨喜, 也一 樣受益, 這些善業在未來成熟時也能帶來快樂的果報, 因此被形容為 ‘無本生意’。 上座部佛教的佛教徒在隨喜功德時會說巴利語:“Sadhu! Sadhu!Sadhu!”, 意為善哉。 用作形容詞時, 意為好的, 善的, 善巧 的, 有益的, 值得讚歎的。 用作副詞時, 意為很好地, 完全地, 善於。 用作感歎詞時, 意為很好, 做得好, 甚善, 善哉。Sadhu 在上座部佛教 常用來表示隨喜、 讚歎、 嘉許、 同意、 認可等, 也是上座部佛教圈子 裡子使用率最高的詞語。 25 三寶是指佛陀、 法、 僧。 佛陀圓滿了一切智慧和慈悲的覺者。 法 是佛陀宣說的教育,也是佛陀發現的自然界法則。僧是佛陀的聖弟子僧, 是遵循佛陀的教法而修行的出家群體。
  • 38. -23- 歡喜心的布施物件如孤兒、 老人院、 殘障關懷、 慈 善機構、 救災中心、 教育基金等。 設使這個層次都還沒有達到, 可以讓他想起以前曾 經幫助過的親朋戚友, 因為他的慷慨解囊, 他們都 得以度過生命的艱辛期。 倘若連親人朋友也不行的 話, 作為子女的至少可以提醒他說:因為他對子女們 的慈愛、 關懷和無私的奉獻, 現在子女們都能夠自 力更生, 並能夠為社會和國家作出一番貢獻了。 在 這方面應該要謹慎, 關懷者要勾起的是臨終者對子 女的愛心和無私付出的記憶, 而不是撩起他對子女 的情執, 增添愛戀之情。 總而言之, 就是要想盡辦 法讓臨終者生起清淨的善心。 可以嘗試為他放生 26 。 如果條件許可的話, 把要放生 的眾生帶到臨終者面前一起誦經, 然後邀請他一起 隨喜功德和發願迴向, 讓他更能感受到現場的善業 對他心靈的助益。 1.11 化解惡緣 每當做完功德後, 請不要忘記分享及迴向功德給家 26 有智慧的放生是生命的布施, 也是一種無畏施之一。 兜率天修行 林很重視以智慧做放生活動, 即不刻意訂購也不定期放生, 以避免製 造更多捕捉供給放生者的黑心行業。 通常放生的對象是即將被宰殺成為 人們桌上餚的厄運畜生,讓它們得以獲得自由,脫離身心的痛苦和恐懼, 生命也得以延續, 因此放生會帶來健康、 無畏、 自由、 遠離危險和獲 得長壽的果報。 雖然放生在上座部佛教經典裡並沒有明顯記載, 但是, 通過禪修者在觀照過去世時發現到,放生的善業的確能夠帶來諸多利益。
  • 39. -24- 裡的神明 27 、 龍天護法 28 與一切眾生, 祈求他們隨喜 功德後不忘加持與保護周圍不受惡意的非人 29 干擾。 雖然出現這種狀況的機率是很少, 但多一份助緣, 少一分阻力永遠都是好的。 在長久的生死輪轉裡, 我們不知道在過去曾經犯了多少的錯誤, 也不知道 已經跟多少眾生結下惡緣。 一顆垂死的心是懨然無 力的, 有些平時對我們束手無策的非人就伺機在我 們一生當中最懦弱的時候進行騷擾, 削弱我們的意 志力, 增長心中的惡念, 讓我們難得善終。 基於如此, 有時依情況的需要, 僧眾也會帶領臨終 者進行懺悔儀式, 以一顆誠懇、 懺悔、 慈悲、 柔和 的心向佛法僧以及無量的眾生懺悔過往在身、 口、 意上有意或無意的冒犯和過失, 再藉功德迴向化解 冤家逆緣。 1.12 如法的勸導 在最後一刻的到臨時,親屬應該保持肅靜,謹慎言談, 只說需要說的話。 相關話題應該只圍繞在緩解臨終 者的身體需要和維護臨終者的善心。 如果臨終者對 27 這裡的神明可以指住在家裡的地居神或投生在鬼道的歷代祖先親 人們。 28 龍天護法一般是指佛教的護法神。 他們很多都有幸出生在佛陀時 代, 親眼見到佛陀本人並時常親近僧團積累福業和修習戒定慧。 由於 生前做了很多善業, 他們死後投生天界做天神。 他們偶爾也會下來巡 視人間, 維護佛教、 隨喜人間所做的善業和保護崇尚氣節的人。 此外, 還有一些龍和地居神也是佛教的護法。 29 非人是指人類以外的其他眾生, 通常指天神、 龍、 夜叉、 阿修羅、 鬼、 地獄眾生等, 泛指害人的鬼神。
  • 40. -25- 身外物還戀戀難捨, 親屬朋友也要儘量勸導他放下, 我們可以說:“錢財都是身外物, 生不帶來, 死不帶 去, 不要執著它們, 只有你曾經做過的善事會隨身, 善事會給你帶來幸福快樂, 所以只要多想起以前曾 經做過的善事, 其他帶不走的親人和錢財不要再牽 掛了。” 如果臨終者擔心的是自己老邁的父母或年幼的子女, 在事先把一切已經妥善交代與安排好後對他說:“需 要照顧的都已經委託好了, 請放心吧, 兒孫自有兒 孫福, 不用再為子孫操心。” 切記我們可以勸導臨終者放下對身外物的執著, 但 不要勸勉他放棄生命。 我們不應該說:“這個生命很 苦, 你要放下這個讓你痛苦的臭皮囊, 投生到更好 的地方,換一個更好的生命。”因為有煽動自殺的嫌疑。 1.13 把心帶到最高點 簡言之, 臨終關懷的綱要就是想盡辦法把臨終者的 心帶到他能力所及的最高點。 例如, 有很多善業的 可以建議他隨喜自己的善業;有受持清淨戒的可以思 維自己的美德;有禪修目標的可以把心安住在禪修目 標。 若臨終者有需要的話, 可以為他不間斷地念誦經文 或佛法僧的功德。 親人與可以與善友們一起散播慈 心給臨終者、 神明、 龍天護法和世界一切眾生, 讓 周圍的磁場變得更莊嚴祥和。
  • 42. -27- 2.1 慟哭 30 面臨與至親生死離別 的 時 候 , 一 般 人 都 會無法自主的哀傷悲 痛。 然而, 傳統華人 常犯的錯誤是以為自 己哀慟的同時也要在 臨 終 者 面 前 表 露 悲 戚, 唯有這樣才能顯 示出孝道, 才會讓臨終者覺得自己有情有義。 其實 這樣的做法是要不得的。 悲傷只會帶來不好的能量 並加劇病人的負面情緒, 對雙方都沒有帶來任何實 益。 當然, 這不是說要在臨終者面前裝出一副牽強 的笑臉表示自己沒事, 但至少可以展現一個堅強的 心, 讓臨終者感覺到:“請你放心, 不要為我操心, 我會好好的活下去, 我會好好照顧自己和孩子們。” 這樣可以避免臨終者焦慮擔憂。 愛, 就要幫助他減 輕心理的負擔, 提升他往後幸福的機會, 讓他以一 顆寧靜、 舒適、 安詳、 無牽掛的心走完人生最後的 30 一般人認為在喪禮中如果不捶胸頓足、 號啕大哭, 便是有悖禮義, 對死者不敬。 其實, 這只是傳統社會的顛倒價值觀, 因為事實上, 哭 像是對死者發聲的詛咒, 也導致臨終者不得好死。 很多人不知道哭是 一種不善業, 因為哭的根源是瞋心組。 雖然哭並沒有傷害到任何人, 但其實是會傷害到自己這個人。 如果一個人傷感而死, 輕則投生做鬼, 嚴重的則投生到地獄。 哭不僅不會使事情變得更好, 對生亡兩者也不 會帶來任何補益, 反而讓事情變得更糟。 當自己或最親愛的人遭遇任 何不測時, 哭泣哀嚎是人之常情, 我們深深明白是非一般常人所能夠 克制的。 我們只能說不要放縱傷感, 儘早從悲痛中擺脫出來, 恢復清 明冷靜的心和清晰的思維去以面對需要解決的相關問題。 讓一切停損 或不演變得更糟, 以便更能順利的度過居喪期, 重建新生活。
  • 43. -28- 歲月。 有些人哭是因為捨不得親人離去;有些是因為家失去 了支柱;有些因為感觸到悲涼深痛的氣氛;有些則是 害怕被他人指責冷酷不孝, 讓家族蒙羞;有些人更是 為了張揚自己的孝心, 希望借此博得更多的遺產;更 糟糕的是, 不僅自己哭, 也叫其他人一起手口並用 (口在哀嚎, 手在臨終者身上擺動) 地哭。 在親人逝 世的前後, 每個人幾乎都有種種合情合理的理由驅 動自己的淚腺, 其實這正在釀造不好的磁場, 加重 臨終者黑暗負面的思緒, 擾亂正念。 為了臨終者長 遠的利益, 應該避免讓任何沒有自制力的親屬朋友 們進來探望而引發混亂和幫倒忙的場面。 在此舉個臨終時因子女的哭聲而投生為鬼的真實例 子。 以前在緬甸的一座寺院有一位善良又富有的女 佛教徒, 生前樂善好施。 每逢夏季來臨時, 她喜歡 在寺院的各角落和大馬路旁設置飲水壇, 以方便人 們取水解渴。 她受到當地人的愛戴。 在那時候要喝 乾淨的水並不是很容易的事, 因此人們都稱他為施 水女士。 這位女佛教徒在老年去世後, 親人依照佛教的傳統 在頭七的那一天邀請僧眾為她誦經。 子女們也以她 的名義布施僧眾後迴向功德給她。 僧眾做完法事後 在回去寺院的路上, 突然聽到不知從何處傳來的聲 音:“尊者!尊者!” 僧眾仔細聽後發現那是屬於施 水女士的聲音。 “妳不是施水女士嗎?妳現在投生做 什麼呀?” 施水女士沉默一下後才開口說:“不好意 思, 尊者, 我現在是鬼。”“怎麼會這樣呢?以妳生前
  • 44. -29- 做了那麼多善行, 怎會投生做鬼呢?” 僧人問道。 “噢, 是這樣的, 尊者。” 施水女士說:“因為我要往 生時,身邊的子女們都哭得很傷心,我很牽掛著他們, 所以才投生做鬼了。 做鬼後, 我的鬼朋友們就帶我 到附近的瀑布遊玩, 所以我並不知道家人在辦我的 葬禮時有為我做布施和迴向功德。 一直到第七天, 我有幸聽聞到尊者的說法和功德迴向, 我隨喜後才 能脫離鬼道。 弟子我是特地向尊者們道謝和告別的, Sadhu!Sadhu!Sadhu!” 說完後聲音就消失。 這 是 屬 於 不 幸 中 的 幸 運 的 案 例 。 施 水 女 士 臨 終 時 因 執 著 子 女 們 而 無 法 憶 起 自 己 的 善 行 。 帶 著 貪 戀 的 心 , 她 投 生 為 不 怎 麼 苦 命 的 依 他 施 活 命 鬼 (paradattupajivika-peta), 俗語或稱中陰身。 由於 她生前的功德善業很雄厚, 又懂得隨喜功德, 所以 只是短暫停留在鬼界生命後就投生善趣了。 若換是 一般人可能會墮落鬼界很久了。 因為鬼朋鬼親們是 不輕易放 ‘人’ 的。 2.2 爭吵 臨終者的死亡已在眉睫時, 親 屬們應該避免發生爭吵。 通常 發生口角的原因都是為了遺產 和身後事, 有些厚顏的親屬為 了爭奪遺產甚至罔顧臨終者的 死活。為了臨終者長遠的福利, 有執事能力的親屬們應該把他 們都阻擋在外, 臨終者此時最 需要的是一個恬靜祥和的環境。
  • 45. -30- 若面對著吵吵鬧鬧, 爭論不休的親人們, 善終對一 般臨終者來說將是一件遙不可及的奢望。 如果親屬 真的關愛臨終者, 在這時候應該先把一切怨懟和糾 紛拋在後頭, 優先處理好臨終者的往生大事。 2.3 軟語 在即將與摯愛的人生死離別之際, 由於百般難分難 捨的情結纏綿, 一些伴侶會在臨終者耳邊作溫柔曖 昧的軟語。 以兒女世情牽絆, 徒增臨終者情執難捨 的悲愁而已。 我們可以傳達關懷和愛語, 目的是讓 臨終者倍感溫馨安詳, 而不是使其增添對世俗人事 物的愛戀之情。 所以此刻用語須格外謹慎。 2.4 沒有意義的碰觸 在瀕死的關鍵時刻, 除了服侍臨終者如幫他抹身、 翻身、 換衣、 按摩等之外, 其他時候盡可不要搖動 到臨終者。 服侍者的心理素質要有一定的平穩。 人與人之間在 肌膚上有所接觸時, 彼此之間的磁場和能量會相互 輾轉交流。 人在臨終時心力特別懨弱不定, 很容易 被外在的能量影響。 任何有情緒波動的人不宜碰觸 臨終者, 以免傳遞不好的能量而把他原本就已經很 衰弱的心拖垮了。 這裡舉一位禪修者在觀照過去世時被負能量搞砸的
  • 46. -31- 真實案例。 這位禪修者在修行緣起 31 的階段時, 觀照 到自己過去某一世是一名洋男人。 他是一位很富有 又有才幹的慈善家, 平時樂善好施, 也慷慨捐助醫 院濟世救人。 他的壽命並不長, 大約五十多歲左右 就去世了, 死後竟然投生做蜘蛛。 為什麼一名慈善 家死後居然會投生在畜生道呢?原因是因為在他臨 終最關鍵的時刻, 陪伴在他身邊無知的嬌妻帶著悲 痛難捨的心境搖撼他的身體。 此時, 他能感受到來 自愛妻的負能量入沁身體, 導致過去所造的善業都 無法憶起, 而呈現在眼前的 ‘死亡之相’ 竟是過去 在年輕時與妻子歡好的影像。 夫妻之事總是充滿貪 欲, 看到這一幕, 他的心閃過一個念頭:希望我以後 能夠有很強壯的生命。 帶著貪欲的不善心, 這位慈 善家臨死的心路過程緣取這種不善的 ‘死亡之相’ 為目標, 結果下一世投生為一隻很有力量的大蜘蛛 了。 只因為一些不恰當的人物在身邊, 導致一個好 人的善業無法成熟而投生到惡趣的例子在我們的周 遭舉不勝舉, 可見教育親人正確的臨終關懷是何等 重要的。 有些臨終者很期待被別人觸摸, 他覺得被觸摸時會 31 緣起 (paticca-samuppada) 基本上是解釋生死輪轉 (vatta), 即: 過去世、 現在世及未來世的三世因緣結構, 開顯維持生死輪轉及令它 從一世轉到另一世的諸緣。 緣起的法則可通過以下常見的格言來形容: 「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每一個因緣和合之法的存在有賴於另一 個因緣和合之法的關係和條件而存在, 世間任何事物都因為各種因緣 條件的相互依存而處在變易不定之中, 而且純粹只是照著自然界定律 (niyama) 發生而已。 在這階段, 禪修者通過禪定所產生的光明觀照過 去什麼因導致現在的果,再推演現在的因能夠在未來產生什麼果。如此, 禪修者可以照見過去世由於何種業成熟而投生為現在的生命, 也可以 觀照到現在所作的因如何產生未來的果並影響到未來生命的禍福。
  • 47. -32- 感 到 莫 名 的 舒 暢 。 其 實 正 是因為在彼此交觸過程中, 健 康 者 身 上 的 生 命 之 能 會 傳 流 到 臨 終 者 , 這 股 能 量 會 讓 他 感 到 一 些 慰 藉 和 安 全 感 。 只 要 一 個 人 對 自 己 內 心 的 把 持 力 有 足 夠 的 信 心 , 並 能 夠 長 時 間 保 持 內 心 的 光 明 和 平 穩 , 他 可 以 輕 柔 的 握 著 臨 終 者 的 手 , 或輕輕替他按摩, 並以相同的律動緩緩地與他一起 呼吸, 讓彼此的能量和磁場互相交融遞換。 當一個 人懷著慈愛、關懷、諒解等正面的心與臨終者接觸時, 身體自然會有它自己表達愛心的語言, 讓臨終者加 倍感到安全、放心、溫馨,有一種不可言喻的欣慰感。 有些臨終者有潔癖, 喜歡乾淨清新的環境, 對污穢 的貼身物和惡臭的味道容易生起厭惡心。 家屬可以 事先與臨終者溝通, 嘗試瞭解臨終者的意願, 是否 應該定時為他翻身、 做身體清潔或更換衣物, 以確 保其舒適感, 這可幫他容易安住在善念。 如果臨終 者覺得自己到了日薄西山, 不想再有任何外緣的碰 觸和干擾導致分心, 只希望一心一意在最後關頭衝 刺, 家屬就應該尊重臨終者的意願, 停止一切例行 服侍, 並全力給予精神力量的支持, 如念誦經文、 助念佛德、 散播慈心, 或保持肅靜等。 2.5 不適當的藥物 臨終者瀕臨死亡時心智昏昧會比較難投生到好的地
  • 48. -33- 方。 所以, 一切可導致神智昏迷的藥物如嗎啡、 杜 冷丁或阿斯匹靈, 都不應隨意使用。 最好一開始就 儘量讓病人慢慢適應疼痛等不舒服的感受。 若到了 非用不可的地步, 建議可以使用類固醇。 因為類固 醇可以減輕臨終者的痛苦, 卻不會讓服用者心智迷 糊懵鈍。 雖然使用大量的類固醇能破壞患者的免疫系統和導 致肝功能衰竭, 但對於一個即將要拋棄臭皮囊的臨 終者來說, 沒有任何事情比保持清醒、 比在正念和 善心中死去更為重要。 因為這樣才會大大提升亡者 投生到善趣的機會。 當臨終者的痛苦比較少時, 讓 心維持在善法是容易得多的。 2.6 以儀器維持生命 隨著生物醫學技術的進步, 如今醫生可以挽救或延 長許多在佛陀時代可能很快就自然死亡的生命。 因 為有了人工呼吸器的輔助, 即使病人的腦功能停止 活動, 人工維生系統也可以取代較低的腦幹功能讓 病人的呼吸和心臟得以繼續工作, 使其血液循環等 基本的生理反應依然能持續。 然而, 佛教徒不鼓勵 為病人安裝人工維生系統來維持苟延殘喘的生命 32 , 應讓病人壽盡而自然離去。 因為: i. 用儀器維持生命的費用是非常昂貴的; 32 這裡殘喘的生命並不是指不需盡其所能來挽救生命, 任他自生自 滅。 而是指已經被醫生盡力搶救後宣告失敗, 復原的機率已經是零, 只能依靠儀器維持殘餘的機械式反應的生命, 再搶救也只是拉長病人 掙扎和痛苦的時間而已。
  • 49. -34- ii. 如此不但沒有幫助減輕病人的痛苦,反而是拉長 他受苦的時間; iii. 萬一病人的家屬不再負擔得起昂貴的費用,逼不 得已選擇拔除人工儀器時,他們將會感到非常不 安乃至頓陷內心的掙扎,深恐促成有意或無意的 殺害。往後,他們也可能會一直活在後悔和懊惱 的陰影之中; iv. 沒有品質的生命也沒什麼好,最重要是臨終能保 持好。 2.7 安樂死 對於很多病入膏肓的末期癌症病人而言, 每一分每 一 秒 的 存 活 都 像 活 在 火 灼 刀 剮 的 煉 獄 一 樣 , 再 加 上病人不想成為家人精神的累贅和經濟上的負擔, 導致他們當中有很多都希望能夠以非自然且無痛的 方式提前了結生命, 歹生不如好死, 以解脫一切痛 徹心腑之苦。 因此, 有很多病人在自願或在家屬同 意的情況下選擇了安樂死, 亦即接受 ‘慈悲的殺害 (mercy killing)’。 有主動和被動安樂死, 主動安樂死是透過注射藥物 來結束病人的生命, 被動安樂死則是除去病人維持 其生命的人工維生系統, 任病人慢慢自然死亡。 無 論是主動或被動, 安樂死與殺人、 自殺和協助自殺 都是通同一氣的。 主動安樂死的合法化目前在很多 國家乃在激烈爭議之中, 而被動安樂死較能被很多 國家接受。
  • 50. -35- 在佛陀的教育裡,所謂的慈悲殺害 33 是毫無立錐之地 可言, 任何殺害生命的形式都是被佛陀所譴責的。 佛教徒不會使用額外的方式促使病人更快死亡。 任 何形式的安樂死都是屬於殺生或自殺的行為。 只要 病人過去殺業產生的果報沒有消耗完, 即使提前結 束其生命, 痛苦並不會因為死亡而停止, 他還會在 新的生命繼續承受果報, 而且可能會比死前的痛苦 更難受;而促成安樂死的醫生或親屬則造下新的殺 業, 生死兩不安。 在佛陀時代, 當病人的腦部功能一旦損壞時, 接著 的是心肺功能和血液循環自然停止, 病人也很快的 33 被後代論師竄改為方便法門的晚期佛教經典裡有記載著慈悲殺生 的理論和一殺多生的說法。 這些論說認為只要本著慈悲和懺悔心, 即 使殺生乃至殺人不但沒有犯殺生戒, 還有救生護法的無量功德。 有些 著名的法師和南傳僧人也聲稱在萬不得已時, 大開殺戒除害蚊蠅鼠蟑 和殺匪滅敵是允許的, 也是佛教慈悲的一種表現。 如此變質的佛教已 經與其他允許殺生和聖戰的世俗神教同流合聲了。 其實, 通過禪修者 對究竟法的實際修證, 他們能觀照到在任何殺生的心路過程裡的究竟 名法肯定是以瞋心為主導, 不可能有一絲善心生起。 當瞋心在未來臨 終前成熟時, 將會帶造殺業者投生惡趣苦界, 並且多生多世遭受病痛 短命的果報。 在 《法句經注》 裡有記載著佛陀的釋迦親族慘被琉璃王 (Vidudabha) 屠殺滅族的典故。 其實, 以佛陀的大神通力可以很輕易就 解決掉琉璃王,然而,佛陀並沒有以所謂的一殺多生來挽救整個釋迦族, 而只是以如法的勸導嘗試阻止琉璃王對親族的殺戮。 這也是佛陀綜觀所 有因緣當中, 為最好的解決方法, 沒有再好的了。 當釋迦族的惡業即 將要成熟時, 佛陀三勸不果, 釋迦族還是難逃被滅族的命運。 沒有任 何人能比佛陀更具有智慧和慈悲了, 但是, 再慈悲的佛陀也不會以殺 生的方式來救度眾生的生命, 更不會允許弟子們以慈悲為理由打開殺 戒的方面門。 佛陀本身已經給後代立了最佳的榜樣, 真正的佛教徒只 應該通過清淨如法,沒有造新的苦因的情況下挽救生命,解決當前危機。 一旦所有如法的努力已經徒然了, 佛教徒只能果敢地消業障, 以最好 的善法去承受惡業帶來的果報, 絕不能以暴制暴、 以恨止恨。
  • 51. -36- 被宣告死亡。 然而, 托現代先進人工儀器的福, 病 人受損的腦幹基本功能可以被呼吸機器取代。 只要 心肺功能繼續運作, 垂死的病人就能持續獲得氧氣 而勉強存活下來。 如此, 現代人對生死的界線陷入 前所未有的複雜性和潛伏的大險境——對於一個插滿 管子、 套著呼吸罩、 完全依靠機器維生卻已經不可 復原的病人, 到底可以拔除還是不拔除? 不拔除的話, 病人拖著屍居餘氣的身軀, 毫無尊嚴 地半死半活著, 日漸沉重的醫藥負擔也就像錫鑞般 灌進家屬彷徨無助的肩膀裡;而拔除機器讓病人被動 安樂死, 又恐有殺人之嫌, 尤其是在拔除維生機器 的過程中, 沒有多少人能夠完全掌控迅速又雜亂的 心念,很難確定在拔除過程沒有生起一念瞋心。而且, 當對象又是父母親時, 讓當事人頓時墮入極度兇險 的維谷——他們已經站在造下弒父弒母無間業 34 的懸 崖邊緣了。 因此, 佛教徒一開始就不應讓家屬們陷入進退兩難 的困境, 盡可不使用任何非自然的方式延長生命, 該去的時候就任由病人離去, 不要再病人承受無謂 的掙扎。 於此, 目前在醫學界還有另一種選項術語: ‘Allow natural death (AND)’, 允許自然死亡。 在此選項的定義下, 病人可以在立遺囑或住院時預 先簽署 ‘拒絕心肺復甦術 (Do Not Resuscitate – 34 無間業 (anantariya kamma) 也稱為五逆罪。 無間業有五種:弒父、 弒母、 殺阿羅漢、 惡意出佛身血及分裂和合的僧團。 他們都屬於重業 (garukakamma), 任何造下無間業的人下一世註定投生到無間地獄, 沒 有任何善業或臨終關懷可以阻擋無間業成熟。
  • 52. -37- DNR)’ 的意願書或同意書, 表明當他們面臨救治無 效而導致心臟和呼吸停止時, 不要施以心肺復甦術 來延長機械式的生命, 讓自己自然且安然而終。 對於已經套上了人工維生機器的病人, 站在長遠的 眼光來看, 我們還是不值得冒這種風險的。 這裡給 的建議是:只能無奈讓人工機器維持下去, 再辛苦也 必須支撐著, 病人和親屬彼此肯定還有一些相互牽 連的業緣還需要了結, 一直到與病人的業緣報盡為 止, 萬萬不可在苦果上再添加新的苦因。 雖然拔除 機器可以省下眼前很多麻煩, 但在長遠的輪迴路來 說是非常不划算的。
  • 54. -39- 每 一 個 人 在 不 久 人 世 的 前 幾 天 乃 至 幾 個 星 期 前 , 他 的 心 就 會 顯 現 三 種 相 : 業 ( k a m m a ) 、 業 相 ( kammanimitta) 和趣相 (gatinimitta)。 業是過去曾 經造過的善業或惡業, 這時, 臨終者將會看到無數 的善惡畫面迅速地閃過眼前。 業相是與即將成熟而 導致下一世投生至何處的善業或惡業有關的目標或 影像, 或是造該業的工具。 趣相是臨終者即將投生 之處的徵兆。 這些死亡之相基本上可分為善相與不 善相兩種, 也只有臨終者本身才能看見。 3.1 不善相 不善相是過去造的惡業所顯現的相。 如果出現的是 業, 他會看到自己正在殺動物的情景, 猶如當時的 場面再重演一般。 這種表現普遍被人們認為臨終者 對時間和地點的認知障礙, 在這種認知混亂的狀態 中, 很多臨終者會開始說起以前的事, 因為他們已 經分不清過去和現在了。 如果出現的是業相, 臨終者將會看到打獵時用的刀 槍、 殺豬雞宰牛羊時使用的刀、 釣魚的用具、 動物 的血、 聽到動物的哀號聲等。 如果出現的是不善趣相,他將會看到森林、田野、海、 河、 火等等。 森林是即將投生為畜生的趣相。 海是
  • 55. -40- 即將投生為阿修羅 35 的趣相。見到周圍很多已故的親 戚、 不認識的 ‘人們’ 或鬼是即將投生到鬼道 36 的趣 相;有的臨終者會把自己的兒子當著是父親, 或把妻 子看成母親, 他們已經分不出看到的是人還是鬼了。 看到火、 熱油鍋、 鐵鏈、 鐵狗、 感到不尋常的炙熱 或寒冷、 聽到地獄眾生的嚎叫或鐵鏈拖地聲等則是 35 阿修羅 (asura) 的意思是非天、 不端正。 因為他們的果報好像天 神, 但又不是天神, 他們喜好住在大海。 男阿修羅長相很醜陋, 但女 阿修羅卻長得很美麗。 阿修羅有大威力, 個性多疑、 傲慢、 好怒又好戰, 常與三十三天的諸天神打戰。 也有另一種墮惡趣的阿修羅, 與餓鬼類 似, 長期遭受折磨, 住在村裡或村落的附近, 以村民丟棄的食物為生。 一些阿修羅在沒有獲得食物時, 也會附在人身或折磨人類。 36 一般人普稱鬼界為餓鬼道。 實際上鬼道是比較恰當的, 因為所有 墮落在鬼道的眾生未必是餓鬼, 有些鬼是很有福報的功德鬼或宮殿鬼, 他們享受著像人或天神的福報。 這是因為他們過去世時做了很多善業, 只因為前一世臨終時把持不了自心讓惡業成熟, 或者帶著愛戀和執著的 心死去, 導致他們投生在鬼界。 過去造的善業會在鬼的生命期間產生 果報, 讓他們做鬼也不至於太苦。 我們的世界是重疊的空間, 非人和 畜生都與我們一起共用一個生活空間。 樹、 山、 洞、 石碑、 住家、 醫院、 菜市場、 墳場、 塑像、 糞坑等等都是他們的家;祭拜的食物、 剩飯、 殘 渣、 屎、 尿、 膿、 唾液、 血、 骨髓、 屍體、 煙、 灰等都是他們的食物。 鬼也是與人一樣由五蘊組合而成, 不同的是他們的物質比較微細, 不 為一般肉眼可以看見。 基於一些特殊的因素, 一些人是可以以肉眼看 得鬼道眾生。
  • 56. -41- 即將投生到地獄 37 的趣相。 由於這些死亡之相一般人是無法看到的, 所以, 看 到或聽到這些不善相的臨終者會特別害怕獨處, 希 望親人能夠無時無刻陪伴在其身旁。 尤其是夜晚, 臨終者老說有 ‘人’ 在他床邊。 當臨終者向身邊的 親人透露他們所看到的相時, 會令親人們大感不解, 以為臨終者已經進入昏聵惑亂狀態, 開始譫語起來 了, 殊不知這些相是他們將要投生惡趣的徵兆。 3.2 善相 善相是過去曾經造過的善業所顯現的相。 如果臨終 者看到自己正在供養食物給出家人, 這是屬於業;如 果出現的是食物或出家人, 這是業相;如果見到美麗 的血紅色表示即將投生為人的趣相;看到舒服的光、 天人、 天女、 馬車、 宮殿、 聽到天界的音樂或聞到 37 地獄 (niraya) 是最低下的生存地, 也是最痛苦之地。 在地獄裡的 眾生從投生至死亡的期間裡, 必須無間斷地遭受自己的惡業之果, 完 全沒有休息的機會。有八大地獄,而其中的痛苦一個比一個更劇烈難受。 它們是:等活地獄、 黑繩地獄、 眾合地獄、 號叫地獄、 大號叫地獄、 燃 燒地獄、大燃燒地獄及阿鼻地獄。當中阿鼻地獄又是最下層又最為恐怖。 在每一個大地獄的四方各有四個小地獄, 因此一共有一百三十六個地 獄。 地獄眾生的壽命沒有定數, 有賴於其惡業的強度。 因此, 有些眾 生只在地獄裡受苦幾天, 然後即投生至他處;但有些則必須被折磨好幾 百萬年。 當一個禪修者在修習慈心禪時, 他必須對十二組眾生散播慈 心一直證得禪那, 其中一組是一切惡道眾生 (sabbe vinipatika)。 禪修 者必須把禪定之光照向地獄(通常是在地底下)、鬼道、阿修羅道和畜生, 緣取這些惡道眾生為散播慈心的物件, 這時他可以看到部分的地獄眾 生、 鬼道眾生和阿修羅。 如果一個禪修者能夠證得天眼通的話, 就可 以完全看得清楚這些惡道眾生。
  • 57. -42- 馥郁的香氣等等,這些都是即將投生為天界 38 的趣相。 茲舉發生在佛陀時代一個 在 家 居 士 D h a m m i k a 的 例子。Dhammika 住在印 度的舍衛城 (Savatthi)。 他 經 常 到 舍 衛 城 的 祗 陀 林給孤獨園 (Jetavana) 供 養 佛 陀 與 僧 團 , 並 守 戒 、 聽 法 和 禪 修 。 後 來 Dhammika 病重即將要去 世了, 在臨終前他很想聽 佛法, 於是就吩咐孩子們到祗陀林給孤獨園邀請比 丘 39 前來床邊念誦經典。 38 天界分三重, 分別是欲界天、 色界天和無色界天。 欲界天又可分 為六層, 即:四大天王天、 三十三天、 夜摩天、 兜率天、 化樂天和他 化自在天。 在欲界天的天神們都享受著無上悅目娛心的感官欲樂, 壽 命也很長, 最底層的四大天王天也有人間九百萬年的壽命。 在越高層 的天所享受的欲樂更美妙, 壽命也更長。 他們不會生病也不會衰老, 保持在恰似十六歲的容貌, 一直到他們天壽享盡為止。 色界天的天神 不享受感官欲樂, 而安住在更殊勝的禪悅, 壽命也比欲界天的天神更 長。 無色界的天神只有心識, 沒有色身, 壽命比色界天更長。 色界和 無色界也可稱為梵天。 要投生欲界天可以透過不斷修十善業和十福業, 而要投生梵天則必須有禪定, 臨終時還可以維持著禪定的功夫方可投 生做梵天神。 在散播慈心的十二組眾生裡, 有一組是一切天神 (sabbe deva)。 禪修者可以把禪定的光照向的天界或寺院周圍, 這時他可以看 到部分的天神或樹神, 照見後再對他們散播慈心一直證得禪那。 39 比丘是巴利語 bhikkhu 的音譯, 是在佛陀的正法、 律中出家, 受 具足兩百二十七條戒的男子。 一個男子要成為比丘並不容易, 必須要 具備一些先天和後天的條件才可以受比丘戒, 例如:他必須是人、 是男 人、 年齡滿二十歲、 不畸形殘缺、 非黃門或兩性人、 無重疾、 無債務、 自由身份、 相信因果、 不曾犯五無間業以及須得到父母親的允許等。 若非過去曾經有造過殊勝善業, 要具足以上種種條件的確是不容易的。
  • 58. -43- 正當比丘眾圍繞在 Dhammika 床邊念誦著 《大念處 經》40 時, 從六個天界 41 來了六輛具諸莊嚴的馬車。 站在馬車上的天神們說: 「 讓 我 們 帶 你 去 我 們 的 天 界 。 就 像 打 破 瓦 罐 後 會 拿 到 金 罐 一 樣 , 投 生 到 我 們 的 天 界 會 很 快 樂 。」 Dhammika 不想聽法被打斷, 於是對天神們說:「你 們稍等, 你們稍等。」 比丘們以為他不想聽法了, 於 是就回到寺院去了。 他 的 子 女 們 以 為 他 臨 終 時 心 慌 意 亂 而 傷 心 哭 了 起 來。Dhammika 恢復一些正念, 發現沒有比丘們誦經 的聲音, 只有子女們的哭聲, 便問孩子們:「你們為 什麼哭?」 「親愛的父親, 您邀請尊者們來誦經, 當您聽聞他們 誦經時,卻停止他們。我們想到沒有不害怕死亡的人, 所以我們哭。」 「尊者們在哪裡?」 「親愛的父親, 他們已經回去了。」 「我不是跟尊者們說話, 我是跟天神們說話, 他們坐 在六輛裝飾得很漂亮的馬車, 停在空中, 吵著說 『來 我們的天界享受快樂, 來我們的天界享受快樂』, 我 40 《大念處經》(Mahasatipatthana Sutta) 乃巴利經典 《長部》 中的第 二十二部經, 是佛陀教導眾生如何獲得清淨、 超越憂愁與悲傷、 滅除 痛苦與憂惱、斷除貪瞋癡與現證涅槃的修行方法,也是眾生成就阿羅漢、 辟支佛和佛道的唯一清淨之道。 此經是上座部佛教界極重視的一部經。 41 六個天界指的是六層欲界天。
  • 60. -45- 「一切菩薩 42 及諸佛的父母 43 都住在那裡的兜率天 44 最 快樂, 親愛的父親。」 「那麼, 你們說:讓它掛在從兜率天來的馬車, 然後 把花圈丟上去。」 於是, 他們就丟上去。 該花圈掛在兜率天的馬車。 大家只見到懸掛在空中的花圈, 並沒有見到馬車。 Dhammika 說:「你們見到那個花圈嗎?」 42 菩薩是巴利語 bodhisatta 的音譯, 意為發菩提心、 追求覺悟的人。 在上座部佛教的巴利經典中, 菩薩的定義是獲得一尊活著的佛授記, 再經過修遠的生死輪迴, 不斷圓滿成佛的波羅蜜後, 一直到在菩提樹 下覺悟的生命階段。 小部經典的 《本生經》 裡記載著菩薩在過去世累 積波羅蜜時發生的典故。 由於菩薩還是凡夫, 即使被授記為必然成佛 的菩薩還是會因為不善業的成熟而投生到畜生、 鬼, 甚至地獄等惡趣。 上座部佛教時常被不解佛教演變歷史的人訛稱為 ‘小乘’。 其實, 上座 部佛教是在佛滅兩百多年後被傳進斯里蘭卡、 緬甸、 泰國等地, 而佛 教之間大小乘的分派是發生在佛滅後五百多年的印度, 所以上座部佛 教與後來的大小乘派系是完全扯不上關係的。 事實上, 在上座部佛教 的圈子裡也有不少發心修菩薩道的行者。 他們是清清楚楚知道修菩薩 道將會遇到什麼樣的考驗、 風險和代價, 比如:他們看過自己在過去世 曾經墮落地獄惡趣的痛苦, 也知道未來將會面對同樣的風險。 然而, 因為發大悲心, 他們願意為崇高的成佛理想付出代價, 老老實實在成 佛之因上努力下功夫, 難忍能忍, 難行能行, 絕不抄捷徑。 43 諸菩薩的最後一生在人間誕生後, 他的母親不久就會去世, 然後 投生到兜率天成為男天神。 這是諸佛定法。 44 兜率天 (Tusita) 也意為妙足天、 知足天、 喜足天、 喜樂天, 是欲 界六天的第四層天, 為諸菩薩成佛之前的住處。 將降生在未來世界成 佛的彌勒菩薩現在就住在這層天。 與其他欲界天相比之下, 兜率天還 是屬於比較有法的天界, 佛陀時代有很多聖者和虔誠的弟子死後都投 生到兜率天。 在這裡還有法堂讓天神宣說佛法和修行。 兜率天的一天 等於人間的四百年, 兜率天天神有四千天壽。 雖然從佛陀入滅到現代 已經距離了兩千多年, 但對於兜率天的天神來說, 只不過才六天前的 事。 所以, 天神看人類就像我們看蜉蝣一樣朝生暮死, 人類從哇哇落 地、 學說話走路、 上學讀書、 拍拖戀愛 (時代改變了, 次序超越了做工, 排在讀書後面)、 做工賺錢、 結婚生子、 做牛做馬養育子女、 看孫守門, 轉眼間沒有也沒帶走就嗚呼哀哉了。
  • 61. -46- 他們回答:「是的, 我們見到。」 「它就掛在從兜率天來的馬車。 我就要去兜率天了, 你們不必擔心。 如果你們想要投生到我那裡, 你們 應該做我所造的福業。」 說完他就去世, 立刻投生 為一個非常莊嚴, 有一座富麗堂皇的黃金宮殿裡和 一千個天女圍繞的天神。 Dhammika 臨終時所看見的天神眾、 天聲、 天界馬 車都是善的趣相。 3.3 改變死亡之相 是否能夠將不善的死亡之相及時轉變為善相?這裡 與大家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 在 斯 里 蘭 卡 有 一 位 名 叫 蘇 納 ( S o n a ) 尊 者 的 阿 羅 漢 45 。 他的父親是一個獵人, 年輕時常常帶著一隻獵 狗去打獵。 當老得不能再打獵時, 他即去他兒子的 寺院裡出家為比丘。 不久之後他患了重病, 臨終時看到地獄的狗上山來 咬他的影像。 他感到很害怕, 所以要他的兒子趕走 牠們。 一般人都看不到有什麼狗, 但蘇納尊者知道 45 阿羅漢是巴利語 Arahant 的音譯, 意思是已經殺了煩惱賊、 斷除 一切貪瞋癡煩惱的聖者。 阿羅漢已經從無始的輪迴裡得到究竟的解脫, 那一世是他的最後一生,不再會有未來的投生。由於沒有了未來的五蘊, 需要依附在五蘊成熟的諸善惡業永遠沒有因緣得到成熟, 所以阿羅漢 永遠止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愁、 悲、憂、惱等等因輪迴所附帶的一切痛苦,得到永恆的快樂。證得阿羅漢, 解脫輪迴是所有佛教徒最終的目標, 也是佛陀對弟子們所擬定的標準。
  • 62. -47- 其父親是見到了趣相, 如果 不及時處理就會投生到地獄 裡去。 於是他即趕快叫其沙 彌 46 弟子們拿了一些鮮花, 把它們散置於寺院裡的佛塔 四周。 之後他們再連床把他 的 父 親 抬 到 該 佛 塔 前 。 其 時, 蘇納尊者即提醒他父親 頂禮佛塔並對以他名義供花 給佛塔感到歡喜。 他的心即時獲得平靜。 他頂禮佛塔, 且對以他名義 供花給佛塔感到歡喜。 這時他的趣相即時改變, 另 一種天界宮殿、 美麗花園的相出現在他眼前。 他告 訴 兒 子 道 : 「 你 那 美 麗 的 後 母 從 天 界 下 來 迎 接 我 上 去。」 蘇納尊者也就對自己的努力感到滿意。 這也是 子女們報答雙親的一個最好的辦法。 有的臨終者是抱有定邪見。 所謂定邪見是指斷見, 46  沙彌是巴利語 samanera 的音譯, 是指在佛陀的正法、 律中出家, 受持十戒的男子。 十戒是:不殺生、 不偷盜、 不淫、 不妄語、 不喝酒、 過午不食、 不觀賞歌舞戲樂、 不打扮、 不睡高貴床椅及不持有金錢。 這十戒是所有修行人最基本的守持。
  • 63. -48- 也是所有邪見 47 中最嚴重的邪見。他們認為人死後一 47 邪見是指一個人因為不瞭解生命的真相而相信並堅持乖謬不合 理的見解和觀點。 世間普遍性的邪見有常見和斷見。 所謂常見是執著 ‘我’ 是永恆不變的主體;斷見則是認為 ‘我’ 死後歸滅, 什麼也沒有。 在經典 《長部•梵網經》 裡, 佛陀網羅了所有關於 ‘我’ 與 ‘世界’ 的 六十二種邪見, 這些邪見都圍繞在常見與斷見兩個極端。 人們會有邪見 主要原因是因為親近有邪見的人並接受其邪說的影響。 一個有邪見的人 可以毫無羞愧地做出傷害自己也禍害他人的事, 也可以名正言順的以 其主之名義對手無寸鐵的百姓婦孺行殺戮, 或者對不信己教的異教徒們 發動聖戰。男人甚至被鼓動榮譽處決女性,以石頭丟死自己的親生母親、 妻子、 姐妹和女兒。 所以佛陀在 《增支部•一集•末伽梨品》 說:「諸比丘, 我實未見其他一法有如邪見這樣大的罪。諸比丘,諸罪以邪見為第一!」 邪見也非永恆不變, 只要有機會親近到善知識, 願意糾正錯見, 學習 與培育正見可暫時性摒棄邪見。 然而, 只有聖道的力量才能真正永遠 地根除邪見。 當一個人通過實修戒、 定、 慧來現證因果輪迴、 業力法則、 緣起法則、 無常、 無我法則後, 種種邪見就不會再有立足點。
  • 64. -49- 了百了, 一切歸於滅, 沒有因果也沒有輪迴 48 。 為什 麼在這種邪見前有個 ‘定’ 字呢? 因為有斷見的人如果到死都不肯放棄這種錯見的話, 死後一定投生惡趣, 什麼臨終關懷都沒有效, 所以 定邪見也可歸納在無間業 49 裡。 然而, 縱使屢次三番的譬解不果, 一個依然堅持定 邪見的人若有親人的最後努力 ‘搶救’, 還可能會出 現微薄的轉機。 在他臨終之前的幾個小時乃至幾天 48 輪迴是確實存在的, 就像萬有引力定律一樣。 生命的輪迴只是自 然界中的一種現象而已;只是它無法通過任何科學儀器測探出來後, 以 具體的資料展現給世人。 因為輪迴屬於精神領域, 只能以精神領域的 力量來證實。 有一點要澄清的是:輪迴並不是印度教的創說, 更不是佛 陀採納印度教的輪迴思想融入佛教。 在古印度還沒有佛陀出世的時代, 已經有很多外道修行人修得宿命通, 能夠回憶起過去很多世, 所以輪 迴已經普遍被古印度人接受為自然界中的一種自然現象並納入他們的 多神教義裡。 但是, 他們無法對輪迴現象有更透徹的洞察和理解, 佛 陀只是更進一步完整詮釋輪迴的現象而已。 除了植物之外, 一切有生 命的生物, 都是我們可能投生的形態。 生命的輪迴就像一個從一支蠟 燭移到另一支蠟燭的火焰一樣, 只要繼續有燃料的供應, 生命之火就 會永無止境的延續。 雖然有輪迴, 但卻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識、 主體、 自我或者靈魂。 輪迴只是一堆錯綜複雜的因因果果關係之體現。 就以 蠟燭之火作譬喻:當我們把手中的蠟燭點燃另一支蠟燭時, 我們不可以 說:這兩支蠟燭的火是完全一模一樣的。 他們是不一樣的燭火, 因為他 們依靠著不一樣的蠟燭燃燒。 但我們也不能說他們之間並毫無關係。 因為有了我們手上的燭火為因緣, 另一支蠟燭的火才會燃起。 目前, 西方科學界嘗試以不同的方式證明輪迴的存在。 經過三十多年以來嚴 格慎密的調查、 搜集、 和考察研究後, 的確獲得足夠的證據來肯定輪 迴的存在。 他們發現了許多人可以回憶起過去世的個案, 而且非常肯 定他們的經驗不是憑空臆造的。其中最著名的是伊恩•史蒂文生博士(Dr. Ian Stevenson)。 他收集了數千個兒童案例;這些兒童並非透過催眠, 而是自發性的憶起過去世的生活。 他用嚴謹的科學調查方式進行蒐證 比對, 證實有過去世的存在。 既有過去世, 必然也有未來世。 49 現在佛陀已經入滅, 阿羅漢也不多見, 要構成分裂和合的僧團的 罪業也需要具備幾種條件。 現代人容易造下的無間業不外乎弒父、 弒 母以及定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