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传媒动态
                   2008 年第 2 期(总第 4 期)

                          2008 年 3 月


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主办                         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信息服务部主编
E—mail:zjcmxxb@163.com              QQ:876981342



                          目 录

●   学科发展报告
         文 学
         艺术学
         新闻学与传播学


●   传媒视点
         影视广告的文化解析
         2007 新闻摄影发展变化回顾——融合与演进
         广播电视媒介与新兴电子媒介之间的竞争




                                1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学科发展报告
                           文 学
执笔人|丁帆 徐兴无 汪正龙 许结 傅元峰 唐建清

  2006 年度中国高校的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及比较文学
等文学研究学科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热点问题主要表现为(1)新兴媒体对文学的发展带来
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网络写作成为文艺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2)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
目推出“品三国”系列讲座,引发了关于学术大众的论争;
                         (3)新文学发生期的语言策略、
思想背景受到关注;(4)外国文学史的撰写形成热潮。
  2006 年度的文艺学学科发展中,出现了重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阐释、文艺学
与其他形态的交叉研究、文学与新兴媒体的关系的倾向,文化研究继续向纵深的领域推进,
国内文学理论建设与西方文论、美学著作的译介明显互动。其中,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方面在
以下五个方面有了新的拓展;其一,继续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有关范畴、命题进行探讨。其二,
从士人心态的角度入手,探讨古代文论的特点。其三,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研究。其四,文
体研究。其五,文论史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则继续加强古代文化、文学文献资料的建设
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度出版的古代文学研究论著约 700 种左右,论文发表量较去年稍
高。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举办的重要的国际与国内学术会议近 40 次,其中如“中国古代
文学学科建设高级论坛”“
           、《全宋文》出版座谈会”等,对古代文学研究的建设起到了积极
的推动作用。本年度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含古典文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 34 项,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1 项,一般项目 33 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立项项目 12 项,成绩比较突出的“先唐文学”研究成果丰富多彩。同时,国外中国古代文
学的研究受到关注。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本年度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著约 190 种,在各类核心期刊
上发表的论文约 2500 篇,召开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约 25 场。在延续上一年度某些讨论的前提
下,一些话题得到不同程度的推进,尤其是在现代文学思想资源的廓清、科学文学史馆的重
建、乡土文学的叙述方式及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书写、新诗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与此
同时,将视点集中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过程,关注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对重
建科学文学史观表现出鲜明的自觉。文学语言与文体自觉、都市与乡村文学在中国现代化进
程中的关系等得到进一步探讨。
  外国文学及比较文学学科继续研讨女性主义、叙事学等理论,配合国际上重大的文学纪
念事件开展相关研讨。同时,翻译学学科建设与翻译理论研究得到加强;文学的文化学研究
更加活跃;东方文学研究进一步繁荣。
  2006 年度文学研究出现了一批重要成果。如文艺学关于文学经典的讨论、关于审美意
识形态的论争、关于文学理论教材建设问题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文艺学边界扩
张的质疑等,出现了一些高质量的研究论文。中国古代文学的成果则集中于经典的整理与研
究、文学通史与断代史的编写、文学及其所处的文化前景研究、文体的阐释、清词及明清小
说研究等方面。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成果仍是社团流派研究与作家作品研究。本年度是鲁
迅、闻一多、老舍逝世 70、60、40 周年纪念,因此对三位作家的研究成果丰硕。此外,现
代性研究的反思、“新革命历史小说”研究、小说叙事学研究、新诗研究以及文学史料研究

                              2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等方面也有所收获。外国文学及比较文学方面出版了较多的外国文学史类著作,翻译了大型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及一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史的研究得到
加强。
  2006 年度文学研究学界普遍存在着“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的研究趋向。此外,或是
对西方文学理论、文艺理论追逐过度而放松了本土文学理论的建构;或是受媒体、市场以及
利益的驱使,产出了一些空疏肤浅、重复制造的论著和教材;或是由于价值立场模糊、文化
身份游移、审美感受和人文关怀匮乏引起了学术宗旨的变异。展望未来,学科的平衡发展、
本土文学、文化资源的发掘、中国学术的国际化、评估机制的改善、学术向精深发展等问题
仍是文学研究界努力的目标。




                            艺术学
执笔人 张法
  2006 年艺术学的学科发展概况,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反映:一是多种类型的学术会议
呈现出来的学科动向,二是呈现艺术学在图书和论文上的数据,三是由各二级学科的具体论
题呈现出来的面貌。
  在图书方面,根据国家图书馆资料显示,2006 年出版的著作,二级学科艺术学 79 本,
美术学 597 本,电影学电视学 360 本,音乐学 133 本。戏剧戏曲学 89 本,舞蹈学 37 本,艺
术设计学 31 本,建设、城市、园林 168 本,共 1497 本。在期刊方面,全国期刊网中核心期
刊里,艺术学 143 篇,美术学 2049 篇,电影学 2022,电视学 3151,戏剧戏曲 1560 篇,音
乐学 2014 篇,舞蹈学 350 篇。艺术设计、建筑、城市 9881 篇。
  2006 年,艺术学(二级学科)概论性著作出版较多,有 11 本,主要是根据教学方面的
需要而来,保持着艺术学一贯的基本框架,以艺术起源、艺术作品、艺术门类、艺术创作、
艺术欣赏、艺术批评六大块为基本框架。从艺术学的论文中,有三个问题被点了出来:第一,
艺术学概论谈到每一理论问题时,各不同艺术门类以及不同艺术门类的文化差异如何在一个
统一的艺术理论中得到合理的体现;第二,中国的艺术学概论模仿苏联,而又从苏联模式的
三部分(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史)中去除了艺术史部分,里面包含了值得思考的文化
内容;第三,艺术学在学界有两种模式,一是苏联的以论为主的模式,一是西方的以史为主
的模式,中国艺术学采用了苏联模式,但对两种模式的不同及其意义未能进行认真的反思。
  在艺术史方面,有两套大型成果,一是李希凡总主编的 14 本 700 万字《中华艺术通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从原始社会写到清末,包含美术、音乐、戏曲、舞蹈、曲艺、建筑
等主要艺术门类;二是史仲文总主编的 9 卷 10 册 1200 万字《中国艺术史》(河北人民出版
社),从夏、商、周三代写到民国,包括书、画、音、舞、建筑、雕塑、工艺、杂技、戏曲
戏剧、电影、摄影十大艺术门类。前者是按史的方法安排艺术门类,后者是以艺术门类为单


                               3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位来写史,二者都是综合性的巨制。
  在美术学里,对美术史的重新思考与重新书写形成一个焦点。在这一题域里海外学者的
汉译论著与国内学界形成的事实上的对话,值得关注。城市理论也是一个热门话题,出现了
《当代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艺术介入空间”的读解及启示》《公共艺术与城市
                                、
文化》《论公共艺术在当今的发展》《城市空间的线性元素分析》《20 世纪欧洲城市设计
   、            、            、
思想和理论的演变》等著作。论述与译著形成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在艺术设计学里,以
篆书之美出现的 2008 年奥运会的体育图标,与设计学的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联了起来。
  在电影学里,对第六代导演电影的讨论和三大名导共抢商业大片的古装武打题材,提出
了值得思考的话题。
  电视学上,基础理论的主要论题有:第一,对时下流行电视剧的讨论;第二,对外国电
视剧的研究;第三,东亚电视剧,特别是韩剧的讨论。
  在音乐学上,谭盾与张艺谋合作的歌剧《秦始皇》体现了一些重要的音乐与文化问题。
  在舞蹈学上,对古典舞的讨论,把中国舞蹈史和现代的舞蹈创新的重要问题,交织呈现
出来。戏剧戏曲学里,新三大戏剧体系的提出与昆曲的理论与实践,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2006 年的学术成果中带有学科全局性的问题有:一是民族性和现代性对各门艺术的持续而
复杂的影响;二是学科建设问题,涉及怎样让学科的基本概论更加明晰,怎样让学科中的深
层次问题得到更好的研究,怎样在学科的设置上,特别在一些关系到跨学科的次级学科的设
置更为合理,更具科学性。




                    新闻学与传播学
执笔人|童兵
  2006 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情况
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核心的新闻学基础研究有所深入。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与研
究中,不仅出版了一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著作,发表了一批学术论文,还在马克思主义新闻
观对社会主义新闻立法、媒介市场经济与经营管理、出版自由思想和新闻学理论体系等方面
的研究与指导中,提出了有意义的见解。
  召开高层次学术会议,增强同国际学术界对话能力。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合作
召开“千年发展目标——新闻传播和中国发展高层研究会”。同国际传媒经济学会合作举行
了以“传媒产业:全球化,多样性,认同”为主题的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这不仅
是在中国召开的第一次全球性新闻传播学学术会议,也表明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界参与国际
学术活动的水准有了提高。北京大学主办的“2006 年北京论坛”首次设立新闻传播分论坛,
中外学者就传媒与社会发展广泛交流了看法。
  随着媒介生态变动,新闻学与传播学应用性创新研究也有了拓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理论的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展开、以数字化传播为特点的新的传播技术的发展、


                            4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文化体制改革规划的逐步落实,使中国的媒介生态有了新的变动。高校新闻传播学应用性研
究顺应新的语境,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产出了一批创新成果。
  随着新闻立法进展和媒介素养不足的凸显,推动了学界对新闻立法和新闻伦理的研究。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规范外国通讯社在华的发稿、法院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
新闻立法工作的进展,以富士康事件为代表的媒介事件的发生,凸显中国新闻制度的缺陷和
新闻从业人员素养的不足,在此推动下,相应的研究有了进展和深入。
  新闻教育改革和新闻学科调整推出新方案。配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研究生培养专业目录
修改,一些高校举办的新闻教育改革研讨会和部分高校调研报告提出了新闻学科调整新方
案,除原有新闻学和传播学,建议增列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国际新闻传播、传媒经营管理
学和编辑出版学为二级学科。
  创新基地和重点基地主任联席会议协调新闻传播学科学研究规划,共同推进学科建设和
学术研究。中国高校第二届“985”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新闻传播学基地主任、教育
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闻传播学基地主任联席会议召开,共商“十一五”期间新闻
学与传播学学科建设和科研规划,协调国际性会议和全国重大学术活动安排,决定联手举办
高质量学术会议和开展重大科研项目。
  高校“十五”期间科研建设项目的成果纷纷成套出版,成为 2006 年新闻传播学书籍出
版的一大特点。首先是“211 工程”项目结项成果的出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推出“中外传
媒体制创新丛书”共 10 本,并继续推出“新世纪传媒大视野”丛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
院则有《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体系》《新闻活动论》《新闻发现论纲》
                、      、       ,以及《全球化媒介
的奇观:默多克新闻集团解读》《广电传统的缔造者: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解读》等。中
              、
国传媒大学推出的有“广播新闻传播与创新研究”丛书。此外,学界与业界联手,提升了新
闻传播实务著作的学术水平,成为 2006 年书籍出版的一个亮点,例如,
                                  “CCTV 电视新视野
丛书”由中央电视台总编室研究处在原课题报告基础上,征集一线栏目大量鲜活珍贵的资料
与图片,聘请高校专家深化扩充、撰写,2006 年度出版了几部有分量的新闻传播史研究著
作,如《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1949-2005》
                       (重庆出版社)《中国近代小报史》
                              、       (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等。
  教材建设依然是各高校专业建设的重点之一。2006 年呈现几个亮点:复旦大学出版社
推出“新闻业务高级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1 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三是中国
传媒大学出版社推出“广告专业系列教材”。
  2006 年的新闻学基础理论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理论、新闻生产、新闻
法规和新闻伦理、舆论引导、舆论监督和传媒体制改革、新闻学科建设与新闻教育;传播学
基础理论研究,包括跨文化传播、新媒体传播、交叉学科研究和媒介生态研究。新闻传播史
研究,包括媒介史、新闻思想和学术史、传播思想与学术史研究;新闻实务研究,包括融合
新闻、新闻发现力和体育新闻研究;传播实务研究,包括网络新闻与网络语言、广告传播和
公共关系研究。


                                    (摘自《出版人》2008 年第 1-2 期)




                             5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传媒视点
                 影视广告的文化解析
  时下,影视广告业发展迅猛,已成为中国广告界一股势头强劲的力量。影视广告运用电
影和电视的制作手法,使广告的呈现更加艺术化。唯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时尚的语言……
通过镜头的完美展现,带给观众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随之,影视广告更植入人们生活的方
方面面,它不仅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且还逐步建构起现代人的现代或后现
代的消费观。显然,影视广告在大众传播中的文化力量不容小觑。本文试从文化的维度来解
析当前的影视广告现象。
  广告文化的时尚辩证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于广告的包围圈里。影视广告不仅创造了斑驳陆离的媒介景观,而
且,其无与伦比的覆盖面也表明,这个符号系统正在公共领域里扮演一个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可以说,广告的介入在文化层面上影响着现代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作为大众文化的突出
形态之一,广告对文化的承载与传播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话语模式——时尚诉求。
  在“注意力经济”成为时髦用语的当下,广告文化中的时尚元素昭然若揭。人们迅速发
现,当企业为自己的产品如何勾住消费者视线而殚精竭虑时,导入时尚元素无疑是最好的出
路,甚至可以说,“得时尚者得市场”。
  比如,
    “娃哈哈非常系列茶饮料”广告就是一则扣住时尚命脉的典型案例。广告请来《大
话西游》的主角周星驰,演绎了一则“大话版”茶广告。众所周知,《大话西游》深得青年
观众的追捧,大话西游里的无厘头式语言成为人们时尚的沟通方式。广告借用周星驰在《大
话西游》中的经典名言“曾经有一段真挚的爱情放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人生最痛苦的
事莫过如此……”,只不过这一次他的深情独白面对的不再是紫霞仙子,而是一罐饮料。于
是,周星驰演绎了一则与茶饮料的“爱情故事”,
                     “曾经有一瓶娃哈哈非常茶饮料摆在我面前,
我没有珍惜,等我喝完了才后悔莫及。如果有人能够再给我一瓶,我会对那个人说:‘我爱
你’,如果非要加一个数量,我希望是一万瓶!”可见,作为商业代言人,周星驰那无厘头的
滑稽戏说部分脱离了电影原始语境,而被改造成专属于娃哈哈的品牌神话。由此,
                                   “娃哈哈”
茶饮料也以其前所未有的时尚定位在强敌环伺的饮料广告中异军突起。
  社会学家齐美尔认为,关于时尚的纯社会动机有两个:分化和同化。某类人总想在芸芸
众生中脱颖而出,为了与众不同他们极尽创新之能事。其他人由于羡慕这种优越感,也试图
加入此少数群体。但是,当“少数一族”壮大为“多数一族”时,时尚就被无情地宣判了死
刑。这促使广告艺术家们绞尽脑汁开拓流行新疆土,从而开启又一个由少到多的循环。于是,
一个由少到多,由多到少,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动态螺旋便跃然纸上了,这正是广告文化
中的时尚辩证法。可以说,广告与时尚共舞,它不仅反映时尚,更亲手导演着时尚的来来往
往。从另一层面来看,广告文化也无异于一种时尚快餐,它永远在时尚的潮流中追波逐浪。
  广告神话的符号幻象
  的确,广告文化中隐匿了特定的时尚辩证法。不过,当我们将目光投射到广告文本层面
来看,其实,被各种影像符号塞满了的广告文化,正借助其符号功能散发诱人的幻象之美。
文化人类学的观点认为,“一种给定的文化就是由意义和符号组成的一个特定的矩阵,生活
在这种文化中的一群人靠这个矩阵来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一旦确定符号本身还承载一定
的意义和内涵时,符号就具有了价值。而当人们竞相进行符号消费时,也就意味着这种符号
价值被认同。例如,清扬洗发水的电视广告将当前韩国人气小天王 Rain 的形象与产品并置,
它暗示观众,使用了这款产品你就拥有了 Rain 式的阳光和帅气。如此一来,普通洗发水在
经过意义编码后,其正常的功能用途在美轮美奂的符号价值下就会变得难以解码。
  由此也可发现,精明的广告策划并不直截了当地突显商品的性能优越,甚至有时刻意忽


                            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略其内在品质,而是赋予商品更多的关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显然,商品作为物质性的存在与
幸福、快乐这些伦理价值似乎没有必然联系,但广告的任务即是使出浑身解数来告诉受众:
只要消费我们的商品,幸福与快乐的生活就会随之而来。
  其实,在符号学家罗兰·巴特看来,这种操作带有经典的神话意味——将意义人为地附
加到物品上,使之达到自然化的效果,让人们信以为真。例如,伴随中国股市“大牛市”的
到来,不少手机商家竞相推出具有“炒股功能”的股票手机,并宣称这是成功人士的必备,
有了它,股民就能在竞争激烈、证券信息交流频繁的炒股热潮中正确决策,战无不胜。在此,
“炒股手机”就成了成功人士的表征。学者王洁指出,在这些广告话语中,“所有的问题都
被排斥了社会、文化、历史因素而被建构为个人问题”。影视广告里这种屡见不鲜的符号伎
俩,也就是这样通过不断变化意义诉求来操控着人们的消费趣味和消费取向。然而,当人们
被现代广告灌以大量空洞的符号价值后,将彻底迷失在各种光怪陆离的符号幻象之中。
  广告经济的消费魔咒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神话制造的热衷恰恰印证了广告是一门制造欲望的艺术。“它通过
制造欲望、分离欲望、解放欲望来创造消费主体,又通过制造时尚不断更新人们的欲望,来
维持扩大这一主体,使消费变成一个不间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永远把人引向未来的引线;
进而通过建立关联,制造幻想,使消费自我目的化。”在那些唯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时
尚的语言中,广告不显山不露水地将各种意义幻象附着到商品之上。
  比如它们会殷勤地告诉你,使用玉兰油护肤品你将拥有白领丽人的高贵和优雅;戴上金
伯利钻石,你将享有如钻石般坚贞不渝的爱情;甚至将罗曼蒂克、欲望、美、成功与舒适生
活等各种意象附着于肥皂、洗衣机、摩托车及酒精饮品等平庸的消费品之上。这种种幻象不
但催生了大众的购物欲望,而且也使商品获得了非凡的符号附加值。然后,那些具有神奇符
号价值的商品,将会在人们的一片向往中被高价卖出。
  显然,人们在消费这些东西的使用价值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在消费其符号价值,因此,
其消费性质发生了变化。消费者不再是出于对商品功能的考虑,而是将它视为一种符号,一
种自我表达及身份认同的形式,甚至是幸福人生的象征。比如,喝“星巴克”不是为了解渴,
而是一种“格调”;穿 CK 内装不是为了取暖而是一种“时尚”……如今,情感、休闲、美容、
旅游、居家等统统都被附着了身份与地位的表征。
  如此,一个奇妙的悖论被轮番演绎:人们一方面日益醉心于赚钱和花钱这样的实惠事儿,
另一方面花钱所买到的却是毫无实惠的幻象。维布伦将此称做“夸示性消费”,并指出一些
社会成员正是利用这种消费方式来博得某种社会地位、名望和荣誉。
  然而,这种纯粹为了“攀比”“炫耀”而进行的消费不免陷入了消费主义的泥潭。这时,
               、
人们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实际的需求,而是在满足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在
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看来,这类颇具象征性的消费行为也导致了社会区隔。商品通过其广告的
符号传达,对消费者的社会地位等进行了标识性确认。
  于是,汽车、住宅、食品等等成为承载权力、地位、身份的符号。广告学家威廉森曾说
过,人们通过他们所消费的东西而被辨认,同时,他们又借助商品的符号象征表达自己的愿
望与追求。但显而易见的是,在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背后,媒体、投资商、各路商家将是最
大受益者。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影视广告时下正孜孜不倦地建构着商界神话,它通过杜撰一个个转
瞬即逝但却赏心悦目的时尚泡沫,来获取其存在的基础。在商业资本主宰的世界中,它迅速
地披上一层华丽的文化外衣,与经济合谋,共同打造一场消费主义狂欢的盛宴。不过,值得
思索的是,在消费主义的漫天硝烟下,人们所追寻的意义又在哪里?
                   (http://www.jinchuanmei.com/2008/2-4/171442676.html)


                            7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07 新闻摄影发展变化回顾——融合与演进
  数字化生存是谈论本年度新闻摄影发展大的社会背景,      影像和现实的分裂最大的受害者
应该是新闻摄影。2007 年 3 月,老牌画报《生活》
                          (Life)彻底关张,使专业人士倍感凄凉;
诞生于 1936 年的《生活》完善了用照片讲故事的信息传递方式,并且将这种功能发展到极
致。它的消亡似乎是新闻摄影发展转轨的信号。
  虽然技术门槛的降低,让摄影成为大众文化中最活跃的力量,但与此同时,受众对视觉
信息的认知习惯也发生了变化,    新视觉时代的到来使视觉传播方向的研究也必须进入新的阶
段。2007 年末的“华南虎事件”则是视觉文化发生剧变的一个典型案例。这张照片最初进
入传播领域的时候,一些媒体给予这样的题目:“照片证实野生华南虎再现陕西巴山”。但
随着事态的演变,   这个标题却凸显了图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尴尬—即使是采集自现场没有
经过数字合成的真实图像,    照片也不能够证实某事的存在。  “华南虎”事件中的另外一个引
人关注的地方是,   视觉传播链条中受众一方借助网络平台变得异常活跃,   甚至可能会影响传
播者的态度,这些都应是视觉传播研究新的重点。
  新的传播环境必将导致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新的变化,      在新闻摄影发展这看似波澜不惊的
一年里,其实已经孕育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的核心可以用“融合”二字概括。
  文字与图片的融合
  就在《生活》画报永远告别读者的 3 月份,与《生活》同属一个集团的《时代》周刊进
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版。改版后的《时代》周刊,视觉元素的运用更加丰富,照片用得更大,
这种重视“呈现故事的方式”的做法,发出一个信号——当下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文字和
图片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存在,不但信息的内容重要,信息的外在形式也很重要。在图文融合
的大趋势中,完全靠图片来讲故事或者仅仅依赖文字来传递信息,都已经成为过去,信息的
整合传播才是王道。《生活》停刊了,它的图片精神却在《时代》中延续。
  《三联生活周刊》也在 2007 年进行了改版尝试,总编辑朱伟认为改版目的是为了挑战
信息传播的“轻薄化”,为此三联在增大信息量的同时,增加图片量,在设计上精工细作,
使整本杂志相较以前更耐看。和朱伟的思路相同,    《新京报》的视觉总监何龙胜也提出同样
观点,他认为报纸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直观、   感性、基于浏览化的阅读,也就是报纸中被“看”
的这一部分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今天一定要用视觉思维办报,注重信息传播的外在形态。
  事实上,利用视觉思维办报的思想,在中国新闻界 2007 年已经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南
方都市报》这两年每年推出一个大的视觉特刊,都是以视觉部门为中心,带动文字部门协同
报道。《重庆时报》让美术设计人员到现场采访,以新闻图示的形式发布信息,这样一个工
种在以前没有出现过。《新京报》则明确提出视觉优先原则,来建立一些新的专业标准。以
上这些媒体都已经从单一重视摄影或者视觉元素,    发展到重视媒介本身的视觉化,在这个过
程中,新闻摄影的信息属性被逐渐认知,   图片和文字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对立、 割裂而是融合。
  动态与静态的融合
   美国新闻摄影界在 2007 年度已经将工作思路和重点从平面媒体全面过渡到网络媒体。
最为典型的是《达拉斯晨报》    ,他们给摄影记者配备了索尼 Z1U 摄像机,只拍摄动态影像,
随后使用抓图方法捕捉高达 16M 的清晰图片,这些图片用于 4-5 栏宽的头版图片,而流媒
体的视频文件被挂在报纸网站上。有人认为如果按照这样的工作模式,10 年之内,新闻摄
影师将只携带摄像机完成拍摄任务,    从数码相机到数码摄像机的转变似乎过于激进,   但事实
上,随着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主流地位的确立,    影像传播基于互联网的静态和动态融合
的传播趋势则非常显著。这种动静结合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发布的动态化趋势。
   传统媒体信息发布有一个终极目标,   即选择一张最合适的照片布置在版面上。   但是互联


                             8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网信息始终处于活动状态,新发生的事实可以立刻补充和跟进,组成信息的群落化传播。对
于读者来说,他们看到的新闻更加新鲜,对于摄影记者而言,他们需要不断提供最新事实的
报道,同时他们所拍摄的照片也得以更广泛应用。
  第二,信息传播样态的动静结合。
  在传统媒体,照片通常和文字结合共同传播信息,而在互联网上,照片还可以和声音结
合,和视频结合,这就扩展了信息报道的层面和深度。一直致力于发展新媒体报道的美国媒
体风暴公司总裁布莱恩·斯道姆认为,下一代摄影记者一定会增添一些新的工具,需要一些
新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收集声音。把声音和静态的画面结合起来,制作类似电影
一样的文件,会成为一种趋势;声音和视频将会使被摄对象得到更加立体的展现。过去,文
字说明起了消除歧义的作用,   因此文字说明和图片一起产生了第三种效应,即图文结合的效
应;现在,声音的加入将把对照片的认知带到更高一层理解,布莱恩斯道姆将其定义为第四
种效应。
  信息传播样态的动静结合在国内也有体现。   尽管国内基于互联网上的新闻摄影的发展和
应用仍然处于滞后状态,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变化。5 月底,新浪网首页有一个容易被忽视但
非常重要的改版:   在要闻旁边出现了一些小小的摄像机符号,标志着这条文字新闻点开之后
可以看到视频报道,   还有一些新闻后面标注有“图集”。这都说明网络媒体已经逐渐开始将
各种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传播,而不是分而治之。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信息将在同一个
平台上传输,信息之间互为弥补协同运作。可以想象,这种后端上的融合,即通过编辑将信
息整合而实现的融合,   一定会推演到前端生产者,未来在新闻信息采集时也需要用媒介融合
思路去报道新闻。在未来,传统摄影记者+视频报道的学习+文字报道能力=不可替代的新闻
人才。2007 年,《南方都市报》摄影部已经设置视频记者岗位。
  第三,信息采集的动静融合。
  全副武装的业余爱好者,   散布在各处和专业人士形成了动静相宜的补充。这一群体的出
现从表面看来似乎给职业摄影师带来威胁,   但是如果加以利用,将给突发新闻的摄影报道带
来巨大的变化。2007 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杀案报道中,媒体采用最多的是一位学生用诺
基亚手机在现场采集的第一手画面。对于突发新闻影像,受众更关心内容而不是质量,粗糙
甚至不清晰的照片反而能够增加现场感,这就掩盖了“市民记者”在影像表现力上的不足。
目前路透社和美联社都在互联网上为收集市民记者的摄影作品而建立了专门的通道。
   国内与国外的融合
    2007 年初,荷赛传来三位中国摄影师获奖的消息,随后,女摄影记者周馨入选荷赛大
师班。   不但摄影记者在新闻摄影交流中绽放光芒,       中国人还开始参与一些重要摄影赛事的评
审工作,继黄文在荷赛担当评委之后,居杨也将于 2008 年赴荷兰做评委。此外,王瑶也在
2007 年受邀成为纪实摄影基金尤金·史密斯奖的评委,并且成为国际摄影中心(ICP)无限
奖的推荐委员。中国新闻摄影在国际上受到关注,一方面要归于其整体实力的提高,另一方
面则是受惠于中国的影响力。
    2007 年 9 月美国《芝加哥论坛报》记者前往四川采访,这次深入中国腹地之旅的意图
是让国外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发展。        与文字记者随行的是一位多媒体摄影记者。                  他不
仅拍摄照片,还需要为芝加哥论坛报不断更新的网页制作各种多媒体文件,比如视频、视频
和照片结合的短片等等。      而非常特别的是, 《芝加哥论坛报》
                          在               的网站上设置了“中文提问”
栏目,鼓励中国读者参与交流。在这个案例中,包含着文字和图片的融合、静态照片和动态
影像的融合,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的融合。在新媒体时代,单独谈论新闻摄影自身的优势已
经不是重点,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搭建的平台,实现它和各种不同传播形态之间的互补,才能
取得更好传播效果。
                       (http://www.owmo.net/news_view.asp?id=25525)


                                  9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广播电视媒介与新兴电子媒介之间的竞争
  广播电视媒介是广播媒介、电视媒介的总称。所谓新兴电子媒介可区分三种类型:(1)
                                 (2)从电视媒
从广播媒介系统区分,当前出现了卫星广播、数字广播、手机广播、播客等;
介系统区分,当前出现了卫星电视、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楼宇电视、
列车电视等;
     (3)从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对广播电视媒介改造的角度区分,当前出现了手机
短信、手机彩信、手机游戏、博客、搜索引擎、电子邮箱、门户网站等。在这三类新兴电子
媒介中,除第三类新兴电子媒介的个性特点比较突出外,第一、二类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它们
所采用的技术上,有些虽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在技术上并没有什么差别。因此,在广
播电视媒介与新兴电子媒介竞争的问题上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技术的利用;二是信息
的获取;三是市场营销的力度。
  1、在技术利用方面的竞争。从理论的角度分析,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并不是某一媒介的
专利,广播电视媒介与新兴电子媒介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公平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但是作为传统媒介的广播电视是利用传统电子技术武装起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虽然
经过多次的技术革新和改造,但是企图在短时间全部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是困难的,这
种困难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人才的培养。另外,对于我国广播电视媒介来
说,它们都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很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尽
管这样,传统广播电视具有一种十分重要的优势——内容资源极其丰富。广播电视媒介的这
种优势正是新兴电子媒介的劣势。不过,新兴电子媒介在技术上和在市场运营方面具有很强
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新兴电子媒介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具有很强的适应市场经
济的能力。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广播电视媒介与新兴电子媒介在技术方面的竞争主要表
现在内容制作、技术利用和市场机制作用发挥等三个方面。
  2、在信息内容获取方面的竞争。按理讲,广播电视媒介与新兴电子媒介应该具有同等
的获取信息的自由和权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这样,特别是在新闻信息采编方面许多
新兴电子媒介是没有独立采访权的,这是由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一是管理体制方面的
原因,这是主要的原因,是一种决定性的原因;其二是人们对于新兴电子媒介的认知度还不
高,在许多方面还缺乏有效的管控能力;其三是新兴电子媒介人才的缺乏。这三个方面的原
因迫使新兴电子媒介,特别是网络媒介不得不大量使用广播电视媒介捕获的信息以及报刊媒
介捕获的信息。这种信息内容获取方面的竞争(或者说是信息内容垄断)是影响新兴电子媒
介发展的一种人为性原因,它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新兴电子媒介认知度的提高,
将会在媒介市场领域展开真正的公平竞争,逐步取消广播电视媒介以及报刊媒介对信息内容
的垄断权。这种垄断权的取消不是人为的力量,而是一种市场力量,或者说是市场机制发挥
作用的结果。
  3、在市场营销方面的竞争。就广播电视媒介规模和实力来说,应该说是当前电子媒介
系统内部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电子媒介,但是由于广播电视媒介形成的基础、管理体制、
人员素质等方面都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要使其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对现有的广播电视媒
介进行深化改革,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广播电视媒介的调节作用。新兴
电子媒介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强。根据这种分析,广播电视媒
介与新兴电子媒介在市场营销方面的竞争集中表现在体制上和观念上的竞争,作为强势媒介
的广播电视经营者应把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中心放在转变观念上,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
和健全制播分营制度。
                  (http://www.jinchuanmei.com/2007/3-14/085926739-2.html)



                             10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More Related Content

Similar to 传媒动态

參加中國傳媒大學「海峽兩岸傳媒專業大學生考察交流團」報告書
參加中國傳媒大學「海峽兩岸傳媒專業大學生考察交流團」報告書 參加中國傳媒大學「海峽兩岸傳媒專業大學生考察交流團」報告書
參加中國傳媒大學「海峽兩岸傳媒專業大學生考察交流團」報告書
Mooi Hsieh
 
中文网志年会简介PPT
中文网志年会简介PPT中文网志年会简介PPT
中文网志年会简介PPTLonson Huang
 
当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思考
当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思考当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思考
当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思考sugeladi
 
公共图书馆读者活动探索与思考
公共图书馆读者活动探索与思考公共图书馆读者活动探索与思考
公共图书馆读者活动探索与思考kiragumoon
 
高考点津半亩历史
高考点津半亩历史高考点津半亩历史
高考点津半亩历史sugeladi
 
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人文》2009年第4期 untitled
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人文》2009年第4期   untitled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人文》2009年第4期   untitled
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人文》2009年第4期 untitledsugeladi
 
[读者反馈]
[读者反馈][读者反馈]
[读者反馈]sugeladi
 
“人文奥运”语境中的文化教育与外语教育
“人文奥运”语境中的文化教育与外语教育“人文奥运”语境中的文化教育与外语教育
“人文奥运”语境中的文化教育与外语教育sugeladi
 
太极拳模因运行论理论框架初探_李观保_20220809.pptx
太极拳模因运行论理论框架初探_李观保_20220809.pptx太极拳模因运行论理论框架初探_李观保_20220809.pptx
太极拳模因运行论理论框架初探_李观保_20220809.pptx
YiSong34
 
名家办刊满足读者需求《百科知识》点亮科普之路
名家办刊满足读者需求《百科知识》点亮科普之路名家办刊满足读者需求《百科知识》点亮科普之路
名家办刊满足读者需求《百科知识》点亮科普之路sugeladi
 
我国民俗学教育与研究的现状及思考
我国民俗学教育与研究的现状及思考我国民俗学教育与研究的现状及思考
我国民俗学教育与研究的现状及思考sugeladi
 
文化外交
文化外交文化外交
文化外交sugeladi
 
Art+Science+BigData+(Part+three)
Art+Science+BigData+(Part+three)Art+Science+BigData+(Part+three)
Art+Science+BigData+(Part+three)Gordon Knox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sugeladi
 
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
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
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sugeladi
 
青浦图书馆数字资源索引培训Ppt
青浦图书馆数字资源索引培训Ppt青浦图书馆数字资源索引培训Ppt
青浦图书馆数字资源索引培训Pptzhengwei5270
 
大夏人文
大夏人文大夏人文
大夏人文sugeladi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五期 2011年3月号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五期 2011年3月号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五期 2011年3月号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五期 2011年3月号武挥 魏
 
20141023-「文化外交的『光點』-海外文化推廣進度」報告
20141023-「文化外交的『光點』-海外文化推廣進度」報告20141023-「文化外交的『光點』-海外文化推廣進度」報告
20141023-「文化外交的『光點』-海外文化推廣進度」報告
R.O.C.Executive Yuan
 
Cctv chinese channel
Cctv chinese channelCctv chinese channel
Cctv chinese channelCathyouyang
 

Similar to 传媒动态 (20)

參加中國傳媒大學「海峽兩岸傳媒專業大學生考察交流團」報告書
參加中國傳媒大學「海峽兩岸傳媒專業大學生考察交流團」報告書 參加中國傳媒大學「海峽兩岸傳媒專業大學生考察交流團」報告書
參加中國傳媒大學「海峽兩岸傳媒專業大學生考察交流團」報告書
 
中文网志年会简介PPT
中文网志年会简介PPT中文网志年会简介PPT
中文网志年会简介PPT
 
当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思考
当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思考当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思考
当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思考
 
公共图书馆读者活动探索与思考
公共图书馆读者活动探索与思考公共图书馆读者活动探索与思考
公共图书馆读者活动探索与思考
 
高考点津半亩历史
高考点津半亩历史高考点津半亩历史
高考点津半亩历史
 
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人文》2009年第4期 untitled
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人文》2009年第4期   untitled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人文》2009年第4期   untitled
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人文》2009年第4期 untitled
 
[读者反馈]
[读者反馈][读者反馈]
[读者反馈]
 
“人文奥运”语境中的文化教育与外语教育
“人文奥运”语境中的文化教育与外语教育“人文奥运”语境中的文化教育与外语教育
“人文奥运”语境中的文化教育与外语教育
 
太极拳模因运行论理论框架初探_李观保_20220809.pptx
太极拳模因运行论理论框架初探_李观保_20220809.pptx太极拳模因运行论理论框架初探_李观保_20220809.pptx
太极拳模因运行论理论框架初探_李观保_20220809.pptx
 
名家办刊满足读者需求《百科知识》点亮科普之路
名家办刊满足读者需求《百科知识》点亮科普之路名家办刊满足读者需求《百科知识》点亮科普之路
名家办刊满足读者需求《百科知识》点亮科普之路
 
我国民俗学教育与研究的现状及思考
我国民俗学教育与研究的现状及思考我国民俗学教育与研究的现状及思考
我国民俗学教育与研究的现状及思考
 
文化外交
文化外交文化外交
文化外交
 
Art+Science+BigData+(Part+three)
Art+Science+BigData+(Part+three)Art+Science+BigData+(Part+three)
Art+Science+BigData+(Part+three)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
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
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
 
青浦图书馆数字资源索引培训Ppt
青浦图书馆数字资源索引培训Ppt青浦图书馆数字资源索引培训Ppt
青浦图书馆数字资源索引培训Ppt
 
大夏人文
大夏人文大夏人文
大夏人文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五期 2011年3月号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五期 2011年3月号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五期 2011年3月号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第五期 2011年3月号
 
20141023-「文化外交的『光點』-海外文化推廣進度」報告
20141023-「文化外交的『光點』-海外文化推廣進度」報告20141023-「文化外交的『光點』-海外文化推廣進度」報告
20141023-「文化外交的『光點』-海外文化推廣進度」報告
 
Cctv chinese channel
Cctv chinese channelCctv chinese channel
Cctv chinese channel
 

More from sugeladi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sugeladi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sugeladi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sugeladi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sugeladi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sugeladi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sugeladi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sugeladi
 
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sugeladi
 
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sugeladi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sugeladi
 
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sugeladi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sugeladi
 
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sugeladi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sugeladi
 

More from sugeladi (20)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传媒动态

  • 1.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传媒动态 2008 年第 2 期(总第 4 期) 2008 年 3 月 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主办 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信息服务部主编 E—mail:zjcmxxb@163.com QQ:876981342 目 录 ● 学科发展报告 文 学 艺术学 新闻学与传播学 ● 传媒视点 影视广告的文化解析 2007 新闻摄影发展变化回顾——融合与演进 广播电视媒介与新兴电子媒介之间的竞争 1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2.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学科发展报告 文 学 执笔人|丁帆 徐兴无 汪正龙 许结 傅元峰 唐建清 2006 年度中国高校的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及比较文学 等文学研究学科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热点问题主要表现为(1)新兴媒体对文学的发展带来 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网络写作成为文艺学研究的热门话题; (2)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 目推出“品三国”系列讲座,引发了关于学术大众的论争; (3)新文学发生期的语言策略、 思想背景受到关注;(4)外国文学史的撰写形成热潮。 2006 年度的文艺学学科发展中,出现了重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阐释、文艺学 与其他形态的交叉研究、文学与新兴媒体的关系的倾向,文化研究继续向纵深的领域推进, 国内文学理论建设与西方文论、美学著作的译介明显互动。其中,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方面在 以下五个方面有了新的拓展;其一,继续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有关范畴、命题进行探讨。其二, 从士人心态的角度入手,探讨古代文论的特点。其三,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研究。其四,文 体研究。其五,文论史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则继续加强古代文化、文学文献资料的建设 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度出版的古代文学研究论著约 700 种左右,论文发表量较去年稍 高。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举办的重要的国际与国内学术会议近 40 次,其中如“中国古代 文学学科建设高级论坛”“ 、《全宋文》出版座谈会”等,对古代文学研究的建设起到了积极 的推动作用。本年度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含古典文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 34 项,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1 项,一般项目 33 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立项项目 12 项,成绩比较突出的“先唐文学”研究成果丰富多彩。同时,国外中国古代文 学的研究受到关注。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本年度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著约 190 种,在各类核心期刊 上发表的论文约 2500 篇,召开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约 25 场。在延续上一年度某些讨论的前提 下,一些话题得到不同程度的推进,尤其是在现代文学思想资源的廓清、科学文学史馆的重 建、乡土文学的叙述方式及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书写、新诗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与此 同时,将视点集中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过程,关注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对重 建科学文学史观表现出鲜明的自觉。文学语言与文体自觉、都市与乡村文学在中国现代化进 程中的关系等得到进一步探讨。 外国文学及比较文学学科继续研讨女性主义、叙事学等理论,配合国际上重大的文学纪 念事件开展相关研讨。同时,翻译学学科建设与翻译理论研究得到加强;文学的文化学研究 更加活跃;东方文学研究进一步繁荣。 2006 年度文学研究出现了一批重要成果。如文艺学关于文学经典的讨论、关于审美意 识形态的论争、关于文学理论教材建设问题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文艺学边界扩 张的质疑等,出现了一些高质量的研究论文。中国古代文学的成果则集中于经典的整理与研 究、文学通史与断代史的编写、文学及其所处的文化前景研究、文体的阐释、清词及明清小 说研究等方面。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成果仍是社团流派研究与作家作品研究。本年度是鲁 迅、闻一多、老舍逝世 70、60、40 周年纪念,因此对三位作家的研究成果丰硕。此外,现 代性研究的反思、“新革命历史小说”研究、小说叙事学研究、新诗研究以及文学史料研究 2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3.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等方面也有所收获。外国文学及比较文学方面出版了较多的外国文学史类著作,翻译了大型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及一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史的研究得到 加强。 2006 年度文学研究学界普遍存在着“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的研究趋向。此外,或是 对西方文学理论、文艺理论追逐过度而放松了本土文学理论的建构;或是受媒体、市场以及 利益的驱使,产出了一些空疏肤浅、重复制造的论著和教材;或是由于价值立场模糊、文化 身份游移、审美感受和人文关怀匮乏引起了学术宗旨的变异。展望未来,学科的平衡发展、 本土文学、文化资源的发掘、中国学术的国际化、评估机制的改善、学术向精深发展等问题 仍是文学研究界努力的目标。 艺术学 执笔人 张法 2006 年艺术学的学科发展概况,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反映:一是多种类型的学术会议 呈现出来的学科动向,二是呈现艺术学在图书和论文上的数据,三是由各二级学科的具体论 题呈现出来的面貌。 在图书方面,根据国家图书馆资料显示,2006 年出版的著作,二级学科艺术学 79 本, 美术学 597 本,电影学电视学 360 本,音乐学 133 本。戏剧戏曲学 89 本,舞蹈学 37 本,艺 术设计学 31 本,建设、城市、园林 168 本,共 1497 本。在期刊方面,全国期刊网中核心期 刊里,艺术学 143 篇,美术学 2049 篇,电影学 2022,电视学 3151,戏剧戏曲 1560 篇,音 乐学 2014 篇,舞蹈学 350 篇。艺术设计、建筑、城市 9881 篇。 2006 年,艺术学(二级学科)概论性著作出版较多,有 11 本,主要是根据教学方面的 需要而来,保持着艺术学一贯的基本框架,以艺术起源、艺术作品、艺术门类、艺术创作、 艺术欣赏、艺术批评六大块为基本框架。从艺术学的论文中,有三个问题被点了出来:第一, 艺术学概论谈到每一理论问题时,各不同艺术门类以及不同艺术门类的文化差异如何在一个 统一的艺术理论中得到合理的体现;第二,中国的艺术学概论模仿苏联,而又从苏联模式的 三部分(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史)中去除了艺术史部分,里面包含了值得思考的文化 内容;第三,艺术学在学界有两种模式,一是苏联的以论为主的模式,一是西方的以史为主 的模式,中国艺术学采用了苏联模式,但对两种模式的不同及其意义未能进行认真的反思。 在艺术史方面,有两套大型成果,一是李希凡总主编的 14 本 700 万字《中华艺术通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从原始社会写到清末,包含美术、音乐、戏曲、舞蹈、曲艺、建筑 等主要艺术门类;二是史仲文总主编的 9 卷 10 册 1200 万字《中国艺术史》(河北人民出版 社),从夏、商、周三代写到民国,包括书、画、音、舞、建筑、雕塑、工艺、杂技、戏曲 戏剧、电影、摄影十大艺术门类。前者是按史的方法安排艺术门类,后者是以艺术门类为单 3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4.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位来写史,二者都是综合性的巨制。 在美术学里,对美术史的重新思考与重新书写形成一个焦点。在这一题域里海外学者的 汉译论著与国内学界形成的事实上的对话,值得关注。城市理论也是一个热门话题,出现了 《当代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艺术介入空间”的读解及启示》《公共艺术与城市 、 文化》《论公共艺术在当今的发展》《城市空间的线性元素分析》《20 世纪欧洲城市设计 、 、 、 思想和理论的演变》等著作。论述与译著形成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在艺术设计学里,以 篆书之美出现的 2008 年奥运会的体育图标,与设计学的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联了起来。 在电影学里,对第六代导演电影的讨论和三大名导共抢商业大片的古装武打题材,提出 了值得思考的话题。 电视学上,基础理论的主要论题有:第一,对时下流行电视剧的讨论;第二,对外国电 视剧的研究;第三,东亚电视剧,特别是韩剧的讨论。 在音乐学上,谭盾与张艺谋合作的歌剧《秦始皇》体现了一些重要的音乐与文化问题。 在舞蹈学上,对古典舞的讨论,把中国舞蹈史和现代的舞蹈创新的重要问题,交织呈现 出来。戏剧戏曲学里,新三大戏剧体系的提出与昆曲的理论与实践,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2006 年的学术成果中带有学科全局性的问题有:一是民族性和现代性对各门艺术的持续而 复杂的影响;二是学科建设问题,涉及怎样让学科的基本概论更加明晰,怎样让学科中的深 层次问题得到更好的研究,怎样在学科的设置上,特别在一些关系到跨学科的次级学科的设 置更为合理,更具科学性。 新闻学与传播学 执笔人|童兵 2006 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情况 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核心的新闻学基础研究有所深入。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与研 究中,不仅出版了一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著作,发表了一批学术论文,还在马克思主义新闻 观对社会主义新闻立法、媒介市场经济与经营管理、出版自由思想和新闻学理论体系等方面 的研究与指导中,提出了有意义的见解。 召开高层次学术会议,增强同国际学术界对话能力。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合作 召开“千年发展目标——新闻传播和中国发展高层研究会”。同国际传媒经济学会合作举行 了以“传媒产业:全球化,多样性,认同”为主题的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这不仅 是在中国召开的第一次全球性新闻传播学学术会议,也表明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界参与国际 学术活动的水准有了提高。北京大学主办的“2006 年北京论坛”首次设立新闻传播分论坛, 中外学者就传媒与社会发展广泛交流了看法。 随着媒介生态变动,新闻学与传播学应用性创新研究也有了拓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理论的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展开、以数字化传播为特点的新的传播技术的发展、 4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5. zycnzj.com/ www.zycnzj.com 文化体制改革规划的逐步落实,使中国的媒介生态有了新的变动。高校新闻传播学应用性研 究顺应新的语境,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产出了一批创新成果。 随着新闻立法进展和媒介素养不足的凸显,推动了学界对新闻立法和新闻伦理的研究。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规范外国通讯社在华的发稿、法院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 新闻立法工作的进展,以富士康事件为代表的媒介事件的发生,凸显中国新闻制度的缺陷和 新闻从业人员素养的不足,在此推动下,相应的研究有了进展和深入。 新闻教育改革和新闻学科调整推出新方案。配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研究生培养专业目录 修改,一些高校举办的新闻教育改革研讨会和部分高校调研报告提出了新闻学科调整新方 案,除原有新闻学和传播学,建议增列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国际新闻传播、传媒经营管理 学和编辑出版学为二级学科。 创新基地和重点基地主任联席会议协调新闻传播学科学研究规划,共同推进学科建设和 学术研究。中国高校第二届“985”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新闻传播学基地主任、教育 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闻传播学基地主任联席会议召开,共商“十一五”期间新闻 学与传播学学科建设和科研规划,协调国际性会议和全国重大学术活动安排,决定联手举办 高质量学术会议和开展重大科研项目。 高校“十五”期间科研建设项目的成果纷纷成套出版,成为 2006 年新闻传播学书籍出 版的一大特点。首先是“211 工程”项目结项成果的出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推出“中外传 媒体制创新丛书”共 10 本,并继续推出“新世纪传媒大视野”丛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 院则有《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体系》《新闻活动论》《新闻发现论纲》 、 、 ,以及《全球化媒介 的奇观:默多克新闻集团解读》《广电传统的缔造者: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解读》等。中 、 国传媒大学推出的有“广播新闻传播与创新研究”丛书。此外,学界与业界联手,提升了新 闻传播实务著作的学术水平,成为 2006 年书籍出版的一个亮点,例如, “CCTV 电视新视野 丛书”由中央电视台总编室研究处在原课题报告基础上,征集一线栏目大量鲜活珍贵的资料 与图片,聘请高校专家深化扩充、撰写,2006 年度出版了几部有分量的新闻传播史研究著 作,如《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1949-2005》 (重庆出版社)《中国近代小报史》 、 (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等。 教材建设依然是各高校专业建设的重点之一。2006 年呈现几个亮点:复旦大学出版社 推出“新闻业务高级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1 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三是中国 传媒大学出版社推出“广告专业系列教材”。 2006 年的新闻学基础理论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理论、新闻生产、新闻 法规和新闻伦理、舆论引导、舆论监督和传媒体制改革、新闻学科建设与新闻教育;传播学 基础理论研究,包括跨文化传播、新媒体传播、交叉学科研究和媒介生态研究。新闻传播史 研究,包括媒介史、新闻思想和学术史、传播思想与学术史研究;新闻实务研究,包括融合 新闻、新闻发现力和体育新闻研究;传播实务研究,包括网络新闻与网络语言、广告传播和 公共关系研究。 (摘自《出版人》2008 年第 1-2 期) 5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6.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传媒视点 影视广告的文化解析 时下,影视广告业发展迅猛,已成为中国广告界一股势头强劲的力量。影视广告运用电 影和电视的制作手法,使广告的呈现更加艺术化。唯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时尚的语言…… 通过镜头的完美展现,带给观众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随之,影视广告更植入人们生活的方 方面面,它不仅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且还逐步建构起现代人的现代或后现 代的消费观。显然,影视广告在大众传播中的文化力量不容小觑。本文试从文化的维度来解 析当前的影视广告现象。 广告文化的时尚辩证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于广告的包围圈里。影视广告不仅创造了斑驳陆离的媒介景观,而 且,其无与伦比的覆盖面也表明,这个符号系统正在公共领域里扮演一个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可以说,广告的介入在文化层面上影响着现代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作为大众文化的突出 形态之一,广告对文化的承载与传播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话语模式——时尚诉求。 在“注意力经济”成为时髦用语的当下,广告文化中的时尚元素昭然若揭。人们迅速发 现,当企业为自己的产品如何勾住消费者视线而殚精竭虑时,导入时尚元素无疑是最好的出 路,甚至可以说,“得时尚者得市场”。 比如, “娃哈哈非常系列茶饮料”广告就是一则扣住时尚命脉的典型案例。广告请来《大 话西游》的主角周星驰,演绎了一则“大话版”茶广告。众所周知,《大话西游》深得青年 观众的追捧,大话西游里的无厘头式语言成为人们时尚的沟通方式。广告借用周星驰在《大 话西游》中的经典名言“曾经有一段真挚的爱情放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人生最痛苦的 事莫过如此……”,只不过这一次他的深情独白面对的不再是紫霞仙子,而是一罐饮料。于 是,周星驰演绎了一则与茶饮料的“爱情故事”, “曾经有一瓶娃哈哈非常茶饮料摆在我面前, 我没有珍惜,等我喝完了才后悔莫及。如果有人能够再给我一瓶,我会对那个人说:‘我爱 你’,如果非要加一个数量,我希望是一万瓶!”可见,作为商业代言人,周星驰那无厘头的 滑稽戏说部分脱离了电影原始语境,而被改造成专属于娃哈哈的品牌神话。由此, “娃哈哈” 茶饮料也以其前所未有的时尚定位在强敌环伺的饮料广告中异军突起。 社会学家齐美尔认为,关于时尚的纯社会动机有两个:分化和同化。某类人总想在芸芸 众生中脱颖而出,为了与众不同他们极尽创新之能事。其他人由于羡慕这种优越感,也试图 加入此少数群体。但是,当“少数一族”壮大为“多数一族”时,时尚就被无情地宣判了死 刑。这促使广告艺术家们绞尽脑汁开拓流行新疆土,从而开启又一个由少到多的循环。于是, 一个由少到多,由多到少,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动态螺旋便跃然纸上了,这正是广告文化 中的时尚辩证法。可以说,广告与时尚共舞,它不仅反映时尚,更亲手导演着时尚的来来往 往。从另一层面来看,广告文化也无异于一种时尚快餐,它永远在时尚的潮流中追波逐浪。 广告神话的符号幻象 的确,广告文化中隐匿了特定的时尚辩证法。不过,当我们将目光投射到广告文本层面 来看,其实,被各种影像符号塞满了的广告文化,正借助其符号功能散发诱人的幻象之美。 文化人类学的观点认为,“一种给定的文化就是由意义和符号组成的一个特定的矩阵,生活 在这种文化中的一群人靠这个矩阵来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一旦确定符号本身还承载一定 的意义和内涵时,符号就具有了价值。而当人们竞相进行符号消费时,也就意味着这种符号 价值被认同。例如,清扬洗发水的电视广告将当前韩国人气小天王 Rain 的形象与产品并置, 它暗示观众,使用了这款产品你就拥有了 Rain 式的阳光和帅气。如此一来,普通洗发水在 经过意义编码后,其正常的功能用途在美轮美奂的符号价值下就会变得难以解码。 由此也可发现,精明的广告策划并不直截了当地突显商品的性能优越,甚至有时刻意忽 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7.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略其内在品质,而是赋予商品更多的关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显然,商品作为物质性的存在与 幸福、快乐这些伦理价值似乎没有必然联系,但广告的任务即是使出浑身解数来告诉受众: 只要消费我们的商品,幸福与快乐的生活就会随之而来。 其实,在符号学家罗兰·巴特看来,这种操作带有经典的神话意味——将意义人为地附 加到物品上,使之达到自然化的效果,让人们信以为真。例如,伴随中国股市“大牛市”的 到来,不少手机商家竞相推出具有“炒股功能”的股票手机,并宣称这是成功人士的必备, 有了它,股民就能在竞争激烈、证券信息交流频繁的炒股热潮中正确决策,战无不胜。在此, “炒股手机”就成了成功人士的表征。学者王洁指出,在这些广告话语中,“所有的问题都 被排斥了社会、文化、历史因素而被建构为个人问题”。影视广告里这种屡见不鲜的符号伎 俩,也就是这样通过不断变化意义诉求来操控着人们的消费趣味和消费取向。然而,当人们 被现代广告灌以大量空洞的符号价值后,将彻底迷失在各种光怪陆离的符号幻象之中。 广告经济的消费魔咒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神话制造的热衷恰恰印证了广告是一门制造欲望的艺术。“它通过 制造欲望、分离欲望、解放欲望来创造消费主体,又通过制造时尚不断更新人们的欲望,来 维持扩大这一主体,使消费变成一个不间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永远把人引向未来的引线; 进而通过建立关联,制造幻想,使消费自我目的化。”在那些唯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时 尚的语言中,广告不显山不露水地将各种意义幻象附着到商品之上。 比如它们会殷勤地告诉你,使用玉兰油护肤品你将拥有白领丽人的高贵和优雅;戴上金 伯利钻石,你将享有如钻石般坚贞不渝的爱情;甚至将罗曼蒂克、欲望、美、成功与舒适生 活等各种意象附着于肥皂、洗衣机、摩托车及酒精饮品等平庸的消费品之上。这种种幻象不 但催生了大众的购物欲望,而且也使商品获得了非凡的符号附加值。然后,那些具有神奇符 号价值的商品,将会在人们的一片向往中被高价卖出。 显然,人们在消费这些东西的使用价值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在消费其符号价值,因此, 其消费性质发生了变化。消费者不再是出于对商品功能的考虑,而是将它视为一种符号,一 种自我表达及身份认同的形式,甚至是幸福人生的象征。比如,喝“星巴克”不是为了解渴, 而是一种“格调”;穿 CK 内装不是为了取暖而是一种“时尚”……如今,情感、休闲、美容、 旅游、居家等统统都被附着了身份与地位的表征。 如此,一个奇妙的悖论被轮番演绎:人们一方面日益醉心于赚钱和花钱这样的实惠事儿, 另一方面花钱所买到的却是毫无实惠的幻象。维布伦将此称做“夸示性消费”,并指出一些 社会成员正是利用这种消费方式来博得某种社会地位、名望和荣誉。 然而,这种纯粹为了“攀比”“炫耀”而进行的消费不免陷入了消费主义的泥潭。这时, 、 人们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实际的需求,而是在满足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在 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看来,这类颇具象征性的消费行为也导致了社会区隔。商品通过其广告的 符号传达,对消费者的社会地位等进行了标识性确认。 于是,汽车、住宅、食品等等成为承载权力、地位、身份的符号。广告学家威廉森曾说 过,人们通过他们所消费的东西而被辨认,同时,他们又借助商品的符号象征表达自己的愿 望与追求。但显而易见的是,在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背后,媒体、投资商、各路商家将是最 大受益者。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影视广告时下正孜孜不倦地建构着商界神话,它通过杜撰一个个转 瞬即逝但却赏心悦目的时尚泡沫,来获取其存在的基础。在商业资本主宰的世界中,它迅速 地披上一层华丽的文化外衣,与经济合谋,共同打造一场消费主义狂欢的盛宴。不过,值得 思索的是,在消费主义的漫天硝烟下,人们所追寻的意义又在哪里? (http://www.jinchuanmei.com/2008/2-4/171442676.html) 7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8.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07 新闻摄影发展变化回顾——融合与演进 数字化生存是谈论本年度新闻摄影发展大的社会背景, 影像和现实的分裂最大的受害者 应该是新闻摄影。2007 年 3 月,老牌画报《生活》 (Life)彻底关张,使专业人士倍感凄凉; 诞生于 1936 年的《生活》完善了用照片讲故事的信息传递方式,并且将这种功能发展到极 致。它的消亡似乎是新闻摄影发展转轨的信号。 虽然技术门槛的降低,让摄影成为大众文化中最活跃的力量,但与此同时,受众对视觉 信息的认知习惯也发生了变化, 新视觉时代的到来使视觉传播方向的研究也必须进入新的阶 段。2007 年末的“华南虎事件”则是视觉文化发生剧变的一个典型案例。这张照片最初进 入传播领域的时候,一些媒体给予这样的题目:“照片证实野生华南虎再现陕西巴山”。但 随着事态的演变, 这个标题却凸显了图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尴尬—即使是采集自现场没有 经过数字合成的真实图像, 照片也不能够证实某事的存在。 “华南虎”事件中的另外一个引 人关注的地方是, 视觉传播链条中受众一方借助网络平台变得异常活跃, 甚至可能会影响传 播者的态度,这些都应是视觉传播研究新的重点。 新的传播环境必将导致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新的变化, 在新闻摄影发展这看似波澜不惊的 一年里,其实已经孕育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的核心可以用“融合”二字概括。 文字与图片的融合 就在《生活》画报永远告别读者的 3 月份,与《生活》同属一个集团的《时代》周刊进 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版。改版后的《时代》周刊,视觉元素的运用更加丰富,照片用得更大, 这种重视“呈现故事的方式”的做法,发出一个信号——当下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文字和 图片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存在,不但信息的内容重要,信息的外在形式也很重要。在图文融合 的大趋势中,完全靠图片来讲故事或者仅仅依赖文字来传递信息,都已经成为过去,信息的 整合传播才是王道。《生活》停刊了,它的图片精神却在《时代》中延续。 《三联生活周刊》也在 2007 年进行了改版尝试,总编辑朱伟认为改版目的是为了挑战 信息传播的“轻薄化”,为此三联在增大信息量的同时,增加图片量,在设计上精工细作, 使整本杂志相较以前更耐看。和朱伟的思路相同, 《新京报》的视觉总监何龙胜也提出同样 观点,他认为报纸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直观、 感性、基于浏览化的阅读,也就是报纸中被“看” 的这一部分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今天一定要用视觉思维办报,注重信息传播的外在形态。 事实上,利用视觉思维办报的思想,在中国新闻界 2007 年已经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南 方都市报》这两年每年推出一个大的视觉特刊,都是以视觉部门为中心,带动文字部门协同 报道。《重庆时报》让美术设计人员到现场采访,以新闻图示的形式发布信息,这样一个工 种在以前没有出现过。《新京报》则明确提出视觉优先原则,来建立一些新的专业标准。以 上这些媒体都已经从单一重视摄影或者视觉元素, 发展到重视媒介本身的视觉化,在这个过 程中,新闻摄影的信息属性被逐渐认知, 图片和文字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对立、 割裂而是融合。 动态与静态的融合 美国新闻摄影界在 2007 年度已经将工作思路和重点从平面媒体全面过渡到网络媒体。 最为典型的是《达拉斯晨报》 ,他们给摄影记者配备了索尼 Z1U 摄像机,只拍摄动态影像, 随后使用抓图方法捕捉高达 16M 的清晰图片,这些图片用于 4-5 栏宽的头版图片,而流媒 体的视频文件被挂在报纸网站上。有人认为如果按照这样的工作模式,10 年之内,新闻摄 影师将只携带摄像机完成拍摄任务, 从数码相机到数码摄像机的转变似乎过于激进, 但事实 上,随着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主流地位的确立, 影像传播基于互联网的静态和动态融合 的传播趋势则非常显著。这种动静结合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发布的动态化趋势。 传统媒体信息发布有一个终极目标, 即选择一张最合适的照片布置在版面上。 但是互联 8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9.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网信息始终处于活动状态,新发生的事实可以立刻补充和跟进,组成信息的群落化传播。对 于读者来说,他们看到的新闻更加新鲜,对于摄影记者而言,他们需要不断提供最新事实的 报道,同时他们所拍摄的照片也得以更广泛应用。 第二,信息传播样态的动静结合。 在传统媒体,照片通常和文字结合共同传播信息,而在互联网上,照片还可以和声音结 合,和视频结合,这就扩展了信息报道的层面和深度。一直致力于发展新媒体报道的美国媒 体风暴公司总裁布莱恩·斯道姆认为,下一代摄影记者一定会增添一些新的工具,需要一些 新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收集声音。把声音和静态的画面结合起来,制作类似电影 一样的文件,会成为一种趋势;声音和视频将会使被摄对象得到更加立体的展现。过去,文 字说明起了消除歧义的作用, 因此文字说明和图片一起产生了第三种效应,即图文结合的效 应;现在,声音的加入将把对照片的认知带到更高一层理解,布莱恩斯道姆将其定义为第四 种效应。 信息传播样态的动静结合在国内也有体现。 尽管国内基于互联网上的新闻摄影的发展和 应用仍然处于滞后状态,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变化。5 月底,新浪网首页有一个容易被忽视但 非常重要的改版: 在要闻旁边出现了一些小小的摄像机符号,标志着这条文字新闻点开之后 可以看到视频报道, 还有一些新闻后面标注有“图集”。这都说明网络媒体已经逐渐开始将 各种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传播,而不是分而治之。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信息将在同一个 平台上传输,信息之间互为弥补协同运作。可以想象,这种后端上的融合,即通过编辑将信 息整合而实现的融合, 一定会推演到前端生产者,未来在新闻信息采集时也需要用媒介融合 思路去报道新闻。在未来,传统摄影记者+视频报道的学习+文字报道能力=不可替代的新闻 人才。2007 年,《南方都市报》摄影部已经设置视频记者岗位。 第三,信息采集的动静融合。 全副武装的业余爱好者, 散布在各处和专业人士形成了动静相宜的补充。这一群体的出 现从表面看来似乎给职业摄影师带来威胁, 但是如果加以利用,将给突发新闻的摄影报道带 来巨大的变化。2007 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杀案报道中,媒体采用最多的是一位学生用诺 基亚手机在现场采集的第一手画面。对于突发新闻影像,受众更关心内容而不是质量,粗糙 甚至不清晰的照片反而能够增加现场感,这就掩盖了“市民记者”在影像表现力上的不足。 目前路透社和美联社都在互联网上为收集市民记者的摄影作品而建立了专门的通道。 国内与国外的融合 2007 年初,荷赛传来三位中国摄影师获奖的消息,随后,女摄影记者周馨入选荷赛大 师班。 不但摄影记者在新闻摄影交流中绽放光芒, 中国人还开始参与一些重要摄影赛事的评 审工作,继黄文在荷赛担当评委之后,居杨也将于 2008 年赴荷兰做评委。此外,王瑶也在 2007 年受邀成为纪实摄影基金尤金·史密斯奖的评委,并且成为国际摄影中心(ICP)无限 奖的推荐委员。中国新闻摄影在国际上受到关注,一方面要归于其整体实力的提高,另一方 面则是受惠于中国的影响力。 2007 年 9 月美国《芝加哥论坛报》记者前往四川采访,这次深入中国腹地之旅的意图 是让国外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发展。 与文字记者随行的是一位多媒体摄影记者。 他不 仅拍摄照片,还需要为芝加哥论坛报不断更新的网页制作各种多媒体文件,比如视频、视频 和照片结合的短片等等。 而非常特别的是, 《芝加哥论坛报》 在 的网站上设置了“中文提问” 栏目,鼓励中国读者参与交流。在这个案例中,包含着文字和图片的融合、静态照片和动态 影像的融合,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的融合。在新媒体时代,单独谈论新闻摄影自身的优势已 经不是重点,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搭建的平台,实现它和各种不同传播形态之间的互补,才能 取得更好传播效果。 (http://www.owmo.net/news_view.asp?id=25525) 9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0.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广播电视媒介与新兴电子媒介之间的竞争 广播电视媒介是广播媒介、电视媒介的总称。所谓新兴电子媒介可区分三种类型:(1) (2)从电视媒 从广播媒介系统区分,当前出现了卫星广播、数字广播、手机广播、播客等; 介系统区分,当前出现了卫星电视、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楼宇电视、 列车电视等; (3)从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对广播电视媒介改造的角度区分,当前出现了手机 短信、手机彩信、手机游戏、博客、搜索引擎、电子邮箱、门户网站等。在这三类新兴电子 媒介中,除第三类新兴电子媒介的个性特点比较突出外,第一、二类的特点突出表现在它们 所采用的技术上,有些虽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在技术上并没有什么差别。因此,在广 播电视媒介与新兴电子媒介竞争的问题上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技术的利用;二是信息 的获取;三是市场营销的力度。 1、在技术利用方面的竞争。从理论的角度分析,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并不是某一媒介的 专利,广播电视媒介与新兴电子媒介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公平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但是作为传统媒介的广播电视是利用传统电子技术武装起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虽然 经过多次的技术革新和改造,但是企图在短时间全部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是困难的,这 种困难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人才的培养。另外,对于我国广播电视媒介来 说,它们都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很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尽 管这样,传统广播电视具有一种十分重要的优势——内容资源极其丰富。广播电视媒介的这 种优势正是新兴电子媒介的劣势。不过,新兴电子媒介在技术上和在市场运营方面具有很强 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新兴电子媒介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具有很强的适应市场经 济的能力。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广播电视媒介与新兴电子媒介在技术方面的竞争主要表 现在内容制作、技术利用和市场机制作用发挥等三个方面。 2、在信息内容获取方面的竞争。按理讲,广播电视媒介与新兴电子媒介应该具有同等 的获取信息的自由和权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这样,特别是在新闻信息采编方面许多 新兴电子媒介是没有独立采访权的,这是由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一是管理体制方面的 原因,这是主要的原因,是一种决定性的原因;其二是人们对于新兴电子媒介的认知度还不 高,在许多方面还缺乏有效的管控能力;其三是新兴电子媒介人才的缺乏。这三个方面的原 因迫使新兴电子媒介,特别是网络媒介不得不大量使用广播电视媒介捕获的信息以及报刊媒 介捕获的信息。这种信息内容获取方面的竞争(或者说是信息内容垄断)是影响新兴电子媒 介发展的一种人为性原因,它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新兴电子媒介认知度的提高, 将会在媒介市场领域展开真正的公平竞争,逐步取消广播电视媒介以及报刊媒介对信息内容 的垄断权。这种垄断权的取消不是人为的力量,而是一种市场力量,或者说是市场机制发挥 作用的结果。 3、在市场营销方面的竞争。就广播电视媒介规模和实力来说,应该说是当前电子媒介 系统内部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电子媒介,但是由于广播电视媒介形成的基础、管理体制、 人员素质等方面都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要使其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对现有的广播电视媒 介进行深化改革,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广播电视媒介的调节作用。新兴 电子媒介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强。根据这种分析,广播电视媒 介与新兴电子媒介在市场营销方面的竞争集中表现在体制上和观念上的竞争,作为强势媒介 的广播电视经营者应把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中心放在转变观念上,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 和健全制播分营制度。 (http://www.jinchuanmei.com/2007/3-14/085926739-2.html) 10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