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文档信息
 新五代史
 18 / 74
 20 段 2176 字
 85 种 200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漢家人傳第六 新五代史 18 卷十八
[北宋]歐陽修
←17 卷十七 晉家人傳第五 19 卷十九 周太祖家人傳第七→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新五代史 / 18 卷十八 漢家人傳第六
本篇关键词
纪年 廣順元年[951] 2 乾祐元年[1170] 1 開運四年 1 顯德元年[960] 1
地点 徐州 9 澶州 3 許州 3
人物 太后 17 承勳 9 周太祖 7 隱帝 6 馮道 3 彥超 3 皇后 3 承祐 3
文官 節度使 6 開封尹 3 河東節度使 2
武官 公行 1 侍衛馬軍 1 指揮使 1
其他 高祖 18 太祖 14 追封 3
目錄
0
1
2
3
4
5
6
卷十八 漢家人傳第六
皇后 李氏
高祖皇后 李氏 ,晉陽 人也,其父為農。高祖 少為軍卒,牧馬晉陽 ,夜入其家劫取之。高祖 已
貴,封魏國夫人 ,生隱帝 。
開運四年,高祖 起兵太原 ,賞軍士,帑藏不足充,欲斂於民。后諫曰:「方今起事,號為義兵 ,
民未知惠而先奪其財,殆非新天子所以救民之意也。今後宮所有,請悉出之,雖其不足,士亦不以為怨
也。」高祖 為改容謝之。高祖 即位,立為皇后 。高祖 崩 ,隱帝 冊尊為皇太后 。
帝年少,數與小人郭允明 、後贊 、李業 等游戲宮中,后數切責之。帝曰:「國家之事,外有朝
廷,非太后 所宜言也。」太常卿太常卿 張昭聞之,上疏諫帝,請:「親近師傅,延問正人,以開聦明。」
帝益不省。其後,帝卒與允明 等謀議,遂至於亡。
初,帝與允明 等謀誅楊邠 、史弘肇 等,議已定,入白太后 。太后 曰:「此大事也,當與宰宰
相相 議之。」李業 從旁對曰:「先皇帝平生言,朝廷大事,勿問書生。」太后 深以為不可,帝拂衣
而去,曰:「何必謀於閨門!」邠等死,周太祖 起兵嚮京師,慕容彥超 敗於劉子陂,帝欲出自臨
兵,太后 止之曰:「郭威 本吾家人,非其危疑,何肯至此!今若按兵無動,以詔諭威,威必有說,
則君臣之際,庶幾尚全。」帝不從以出,遂及於難。
主 名
主 名 地 號 地 號
主 主
號 地 军
號 號 主 號 葬 主 主
名 名 名
主 文
名
名 名 名 主 主
文 名 主
主 名
主 名
1 / 3
https://taolang.club/doc/2201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周太祖 入京師,舉事皆稱太后 誥。已而議立湘陰公 贇為天子,贇未至,太祖 乃請太后 臨朝。已
而太祖 出征契丹 ,軍士擁之以還。太祖 請事太后 為母,太后 誥曰:「侍中侍中 功烈崇高,德聲昭
著,剪除禍亂,安定 邦家,謳歌有歸,歷數攸屬,所以軍民推戴,億兆同 歡。老身未終殘年,屬此多
難,唯以衰朽,託於始終。載省來牋,如母見待,感認深意,涕泗橫流。」於是遷后於太平宮 ,上尊
號 曰昭聖皇太后 。顯德元年[960]春崩。隱帝 ,舊史、實錄皆無皇后 。帝立三年崩,時年二十,蓋未
甞立后也。
高祖 二弟 崇 信 高祖 三子 承訓 承祐 承勳
高祖 二弟三子:弟曰崇、曰信,子曰承訓 、承祐 、承勳 。崇子曰贇,高祖 愛之,以為己
子。乾祐元年[1170],拜贇徐州 節度使節度使 。承訓 早卒,追封 魏王 。承祐 次立,是謂隱帝 。承
勳 為開封尹開封尹 。
周太祖 已敗漢兵于北郊,隱帝 遇弒。太祖 入京師,以謂漢大臣必相推戴,及見宰相宰相 馮道 等,道
殊無意,太祖 不得已,見道猶下拜,道受太祖 拜如平時,徐勞之曰:「公行公行 良苦!」太祖 意色皆
沮,以謂漢臣未有推立己意,又難於自立,因白漢太后 擇立漢嗣。而宗室 河東節度使河東節度使 崇等在者四
人,乃為太后 誥曰:「河東節度使河東節度使 崇,許州 節度使節度使 信,皆高祖 之弟,徐州 節度使節度使 贇,開封開封
尹尹 承勳 ,皆高祖 之子,文武百辟,其擇嗣君以承天統。」於是周太祖 與王峻 入見太后 ,言:
「開封尹開封尹 承勳 ,高祖 皇帝之子,宜立。」太后 以承勳 乆病,不任為嗣。太祖 與羣臣請見承
勳 視起居,太后 命以卧榻舁承勳 出見羣臣,羣臣視之信然,乃共奏曰:「徐州 節度使節度使 贇,高
祖 愛之,以為子,宜立為嗣。」乃遣太師太師 馮道 率羣臣迎贇。道揣周太祖 意不在贇,謂太祖 曰:
「公此舉由衷乎?」太祖 指天為誓。道旣行,謂人曰:「吾平生不為謬語人,今謬語矣!」道見贇,
傳太后 意召之。
贇行至宋州 ,太祖 自澶州 為兵士擁還京師,王峻 慮贇左右生變,遣侍衛馬軍侍衛馬軍 指揮使指揮使 郭崇以兵
七百騎衛贇。崇至宋州 ,贇登樓問崇所以來之意,崇曰:「澶州 軍變,懼未察之,遣崇護衛,非惡
意也。」贇召崇,崇不敢進,馮道 出與崇語,崇乃登樓見贇,已而奪贇部下兵。
太祖 以書召道先歸,留其副趙上交 、王度奉贇入朝太后 。道乃先還,贇謂道曰:「寡人此來,所
恃者以公三十年舊相,是以不疑。」道默 然。贇客將賈正賈正 等數目道,欲圖之。贇曰:「勿草草,事
豈出於公邪!」道已去,郭崇幽贇于外館,殺賈正賈正 及判官董裔、牙內都虞候都虞候 劉福、孔目官孔目官 夏昭度
等。
太祖 已監國,太后 乃下誥曰:「比者樞密使樞密使 郭威 ,志安宗 社,議立長 君,以徐州 節度節度
使使 贇高祖 近親,立為漢嗣,乃自藩鎮召赴京師。雖誥命已行,而軍情不附,天道在北,人心靡東。
適當改卜之初,俾膺分土之命,贇可降授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 ,檢校太師檢校太師 、上柱國上柱國 ,封湘陰公 。」贇以
幽死。
初,贇自徐州 入也,以都押牙都押牙 鞏庭美、教練使教練使 楊溫守徐州 。庭美等聞贇不得立,乃閉城拒命。太
祖 拜王彥超 徐州 節度使節度使 ,下詔諭庭美等許以刺史刺史 ,并詔贇赦庭美等。廣順元年[951]三月,彥
超 克徐州 ,庭美等皆見殺。
承勳 ,廣順元年[951]以病卒,追封 陳王 。
主 主 主 號 主
號 政 號 主 主 文
地 名
地
礼 主 主 主
號 號 名 名 名
號 名 名 名 號
地 文 名 仕 主 名 主
名 文
主 主 號 文 名
號 號 武 號
主 亲 文
主 文 地 文 號 地 文
文 名 號 主 名 主
文 名 號 主 名 號
名 主 名 地 文
號 文 名 主 號
號
主
地 號 地 名 武 武
地 地
名
號 名 主
名 文
文 武 文
號 主 文 名 號 礼 地
文 號
文 文 武 主
地 武 武 地
號 名 地 文 文
名 地
名 仕 主
2 / 3
https://taolang.club/doc/2201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17 卷十七 晉家人傳第五 19 卷十九 周太祖家人傳第七→目錄
16
17
18
19
嗚呼!予旣悲湘陰公 贇之事,又嘉庭美、楊溫之所為。贇於漢非嫡長,特以周氏 移國,畏天下而難
之,故假贇以伺間爾。當是之時,天下皆知贇之必不立也,然庭美、溫之區區為贇守孤城以死,其始終之
跡,何媿於 死節之士哉!然予考於實錄,二人之死狀不明。夫二人之事,固知其無所成,其所重者死
爾,然史氏不著,不知其何以死也。當王彥超 之攻徐州 也,周甞遣人招庭美等,予得其詔書四,皆言
庭美等甞已送款於周,後懼罪而復叛,然庭美等款狀亦不見,是皆不可知也。夫史之闕文,可不慎哉。其
疑以傳疑,則信者信矣。予固嘉二人之忠而悲其志,然不得列於死節之士者,惜哉!
蔡王 信
蔡王 信,高祖 之從弟也。高祖 鎮太原 ,以信為興捷軍都指揮使軍都指揮使 領義成軍節度 使,徙領許
州 。高祖 寢疾,隱帝 當立為嗣,楊邠 等受顧命,不欲信在京師,乃遣信就鎮,信涕泣而去。
信所至黷貨,好行殺戮。軍士有犯法者,信召其妻子 ,對之刲剔支解,使自食其肉,血流盈前,信命
樂飲酒自如也。
楊邠 等死,信大喜,謂其寮佐曰:「吾甞為天無眼,而使我鬱鬱於此者三年矣!主上孤立,幾落賊
手。諸公可以勸我一杯矣。」已而聞難作,信憂不能食。周太祖 軍變於澶州 ,王峻 遣前申州刺申州刺
史史 馬鐸 以兵巡檢巡檢 許州 ,信乃自殺。周太祖 即位,追封 蔡王 。
主 名
名
名 地
主
主 號 號 地 武 地
地 號 主 名
亲
名
主 地 名
文 名 文 地 主 仕 主
3 / 3
https://taolang.club/doc/2201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新五代史 12 卷十二 周本紀第十二
新五代史 12 卷十二 周本紀第十二新五代史 12 卷十二 周本紀第十二
新五代史 12 卷十二 周本紀第十二
helloiac
 
陳書 36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
陳書 36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陳書 36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
陳書 36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
helloiac
 
北齊書 14 卷十四 列传第六
北齊書 14 卷十四 列传第六北齊書 14 卷十四 列传第六
北齊書 14 卷十四 列传第六
helloiac
 
史記 102 列传第四十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
史記 102 列传第四十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史記 102 列传第四十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
史記 102 列传第四十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
helloiac
 
魏書 027 卷二十二 孝文五王列傳第十
魏書 027 卷二十二 孝文五王列傳第十魏書 027 卷二十二 孝文五王列傳第十
魏書 027 卷二十二 孝文五王列傳第十
helloiac
 
宋史 290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四十九
宋史 290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四十九宋史 290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四十九
宋史 290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四十九
helloiac
 
舊五代史 121 卷一百二十一 周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舊五代史 121 卷一百二十一 周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舊五代史 121 卷一百二十一 周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舊五代史 121 卷一百二十一 周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helloiac
 
漢書 012 卷十一 哀帝纪第十一
漢書 012 卷十一 哀帝纪第十一漢書 012 卷十一 哀帝纪第十一
漢書 012 卷十一 哀帝纪第十一
helloiac
 
南齊書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二 文惠太子
南齊書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二 文惠太子南齊書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二 文惠太子
南齊書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二 文惠太子
helloiac
 
金史 131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
金史 131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金史 131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
金史 131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
helloiac
 
遼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逆臣下
遼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逆臣下遼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逆臣下
遼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逆臣下
helloiac
 
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
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
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
helloiac
 
遼史 086 卷八十六 列傳第十六
遼史 086 卷八十六 列傳第十六遼史 086 卷八十六 列傳第十六
遼史 086 卷八十六 列傳第十六
helloiac
 
遼史 091 卷九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遼史 091 卷九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遼史 091 卷九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遼史 091 卷九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helloiac
 
漢書 008 卷七 昭帝纪第七
漢書 008 卷七 昭帝纪第七漢書 008 卷七 昭帝纪第七
漢書 008 卷七 昭帝纪第七
helloiac
 
舊五代史 127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舊五代史 127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舊五代史 127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舊五代史 127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helloiac
 
三國志 25 卷二十五 魏書二十五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
三國志 25 卷二十五 魏書二十五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三國志 25 卷二十五 魏書二十五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
三國志 25 卷二十五 魏書二十五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
helloiac
 
舊五代史 074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舊五代史 074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舊五代史 074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舊五代史 074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helloiac
 
漢書 004 卷三 高后纪第三
漢書 004 卷三 高后纪第三漢書 004 卷三 高后纪第三
漢書 004 卷三 高后纪第三
helloiac
 
舊五代史 007 卷七 梁書七 太祖紀第七
舊五代史 007 卷七 梁書七 太祖紀第七舊五代史 007 卷七 梁書七 太祖紀第七
舊五代史 007 卷七 梁書七 太祖紀第七
helloiac
 

What's hot (20)

新五代史 12 卷十二 周本紀第十二
新五代史 12 卷十二 周本紀第十二新五代史 12 卷十二 周本紀第十二
新五代史 12 卷十二 周本紀第十二
 
陳書 36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
陳書 36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陳書 36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
陳書 36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
 
北齊書 14 卷十四 列传第六
北齊書 14 卷十四 列传第六北齊書 14 卷十四 列传第六
北齊書 14 卷十四 列传第六
 
史記 102 列传第四十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
史記 102 列传第四十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史記 102 列传第四十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
史記 102 列传第四十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
 
魏書 027 卷二十二 孝文五王列傳第十
魏書 027 卷二十二 孝文五王列傳第十魏書 027 卷二十二 孝文五王列傳第十
魏書 027 卷二十二 孝文五王列傳第十
 
宋史 290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四十九
宋史 290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四十九宋史 290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四十九
宋史 290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四十九
 
舊五代史 121 卷一百二十一 周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舊五代史 121 卷一百二十一 周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舊五代史 121 卷一百二十一 周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舊五代史 121 卷一百二十一 周書十二 后妃列傳第一
 
漢書 012 卷十一 哀帝纪第十一
漢書 012 卷十一 哀帝纪第十一漢書 012 卷十一 哀帝纪第十一
漢書 012 卷十一 哀帝纪第十一
 
南齊書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二 文惠太子
南齊書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二 文惠太子南齊書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二 文惠太子
南齊書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二 文惠太子
 
金史 131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
金史 131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金史 131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
金史 131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
 
遼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逆臣下
遼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逆臣下遼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逆臣下
遼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逆臣下
 
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
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
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
 
遼史 086 卷八十六 列傳第十六
遼史 086 卷八十六 列傳第十六遼史 086 卷八十六 列傳第十六
遼史 086 卷八十六 列傳第十六
 
遼史 091 卷九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遼史 091 卷九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遼史 091 卷九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遼史 091 卷九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漢書 008 卷七 昭帝纪第七
漢書 008 卷七 昭帝纪第七漢書 008 卷七 昭帝纪第七
漢書 008 卷七 昭帝纪第七
 
舊五代史 127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舊五代史 127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舊五代史 127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舊五代史 127 卷一百二十七 周書十八 列傳第七
 
三國志 25 卷二十五 魏書二十五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
三國志 25 卷二十五 魏書二十五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三國志 25 卷二十五 魏書二十五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
三國志 25 卷二十五 魏書二十五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
 
舊五代史 074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舊五代史 074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舊五代史 074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舊五代史 074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漢書 004 卷三 高后纪第三
漢書 004 卷三 高后纪第三漢書 004 卷三 高后纪第三
漢書 004 卷三 高后纪第三
 
舊五代史 007 卷七 梁書七 太祖紀第七
舊五代史 007 卷七 梁書七 太祖紀第七舊五代史 007 卷七 梁書七 太祖紀第七
舊五代史 007 卷七 梁書七 太祖紀第七
 

Similar to 新五代史 18 卷十八 漢家人傳第六

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
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
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
helloiac
 
宋史 469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百二十八 宦者四
宋史 469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百二十八 宦者四宋史 469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百二十八 宦者四
宋史 469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百二十八 宦者四
helloiac
 
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helloiac
 
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helloiac
 
宋史 247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六 宗室四
宋史 247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六 宗室四宋史 247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六 宗室四
宋史 247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六 宗室四
helloiac
 
新唐書 164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八十三
新唐書 164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八十三新唐書 164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八十三
新唐書 164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八十三
helloiac
 
北史 092 卷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恩幸
北史 092 卷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恩幸北史 092 卷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恩幸
北史 092 卷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恩幸
helloiac
 
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
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
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
helloiac
 
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helloiac
 
明史 300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外戚
明史 300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外戚明史 300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外戚
明史 300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外戚
helloiac
 
後漢書 061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後漢書 061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後漢書 061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後漢書 061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helloiac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helloiac
 
新五代史 30 卷三十 漢臣傳第十八
新五代史 30 卷三十 漢臣傳第十八新五代史 30 卷三十 漢臣傳第十八
新五代史 30 卷三十 漢臣傳第十八
helloiac
 
宋史 312 卷三百一十二 列傳第七十一
宋史 312 卷三百一十二 列傳第七十一宋史 312 卷三百一十二 列傳第七十一
宋史 312 卷三百一十二 列傳第七十一
helloiac
 
宋史 285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四
宋史 285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四宋史 285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四
宋史 285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四
helloiac
 
金史 084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金史 084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金史 084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金史 084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helloiac
 
新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
新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新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
新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
helloiac
 
北齊書 06 卷六 帝纪第六 孝昭
北齊書 06 卷六 帝纪第六 孝昭北齊書 06 卷六 帝纪第六 孝昭
北齊書 06 卷六 帝纪第六 孝昭
helloiac
 
元史 196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
元史 196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元史 196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
元史 196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
helloiac
 
元史 029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
元史 029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元史 029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
元史 029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
helloiac
 

Similar to 新五代史 18 卷十八 漢家人傳第六 (20)

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
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
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
 
宋史 469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百二十八 宦者四
宋史 469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百二十八 宦者四宋史 469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百二十八 宦者四
宋史 469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百二十八 宦者四
 
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宋史 247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六 宗室四
宋史 247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六 宗室四宋史 247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六 宗室四
宋史 247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六 宗室四
 
新唐書 164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八十三
新唐書 164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八十三新唐書 164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八十三
新唐書 164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八十三
 
北史 092 卷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恩幸
北史 092 卷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恩幸北史 092 卷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恩幸
北史 092 卷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恩幸
 
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
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
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
 
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明史 300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外戚
明史 300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外戚明史 300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外戚
明史 300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外戚
 
後漢書 061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後漢書 061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後漢書 061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後漢書 061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新五代史 30 卷三十 漢臣傳第十八
新五代史 30 卷三十 漢臣傳第十八新五代史 30 卷三十 漢臣傳第十八
新五代史 30 卷三十 漢臣傳第十八
 
宋史 312 卷三百一十二 列傳第七十一
宋史 312 卷三百一十二 列傳第七十一宋史 312 卷三百一十二 列傳第七十一
宋史 312 卷三百一十二 列傳第七十一
 
宋史 285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四
宋史 285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四宋史 285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四
宋史 285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四
 
金史 084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金史 084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金史 084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金史 084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新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
新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新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
新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
 
北齊書 06 卷六 帝纪第六 孝昭
北齊書 06 卷六 帝纪第六 孝昭北齊書 06 卷六 帝纪第六 孝昭
北齊書 06 卷六 帝纪第六 孝昭
 
元史 196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
元史 196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元史 196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
元史 196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
 
元史 029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
元史 029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元史 029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
元史 029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
 

More from helloiac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helloiac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helloiac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helloiac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helloiac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helloiac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helloiac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helloiac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helloiac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helloiac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helloiac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helloiac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helloiac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helloiac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helloiac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helloiac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helloiac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helloiac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helloiac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helloiac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helloiac
 

More from helloiac (20)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新五代史 18 卷十八 漢家人傳第六

  • 1. 文档信息  新五代史  18 / 74  20 段 2176 字  85 种 200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漢家人傳第六 新五代史 18 卷十八 [北宋]歐陽修 ←17 卷十七 晉家人傳第五 19 卷十九 周太祖家人傳第七→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新五代史 / 18 卷十八 漢家人傳第六 本篇关键词 纪年 廣順元年[951] 2 乾祐元年[1170] 1 開運四年 1 顯德元年[960] 1 地点 徐州 9 澶州 3 許州 3 人物 太后 17 承勳 9 周太祖 7 隱帝 6 馮道 3 彥超 3 皇后 3 承祐 3 文官 節度使 6 開封尹 3 河東節度使 2 武官 公行 1 侍衛馬軍 1 指揮使 1 其他 高祖 18 太祖 14 追封 3 目錄 0 1 2 3 4 5 6 卷十八 漢家人傳第六 皇后 李氏 高祖皇后 李氏 ,晉陽 人也,其父為農。高祖 少為軍卒,牧馬晉陽 ,夜入其家劫取之。高祖 已 貴,封魏國夫人 ,生隱帝 。 開運四年,高祖 起兵太原 ,賞軍士,帑藏不足充,欲斂於民。后諫曰:「方今起事,號為義兵 , 民未知惠而先奪其財,殆非新天子所以救民之意也。今後宮所有,請悉出之,雖其不足,士亦不以為怨 也。」高祖 為改容謝之。高祖 即位,立為皇后 。高祖 崩 ,隱帝 冊尊為皇太后 。 帝年少,數與小人郭允明 、後贊 、李業 等游戲宮中,后數切責之。帝曰:「國家之事,外有朝 廷,非太后 所宜言也。」太常卿太常卿 張昭聞之,上疏諫帝,請:「親近師傅,延問正人,以開聦明。」 帝益不省。其後,帝卒與允明 等謀議,遂至於亡。 初,帝與允明 等謀誅楊邠 、史弘肇 等,議已定,入白太后 。太后 曰:「此大事也,當與宰宰 相相 議之。」李業 從旁對曰:「先皇帝平生言,朝廷大事,勿問書生。」太后 深以為不可,帝拂衣 而去,曰:「何必謀於閨門!」邠等死,周太祖 起兵嚮京師,慕容彥超 敗於劉子陂,帝欲出自臨 兵,太后 止之曰:「郭威 本吾家人,非其危疑,何肯至此!今若按兵無動,以詔諭威,威必有說, 則君臣之際,庶幾尚全。」帝不從以出,遂及於難。 主 名 主 名 地 號 地 號 主 主 號 地 军 號 號 主 號 葬 主 主 名 名 名 主 文 名 名 名 名 主 主 文 名 主 主 名 主 名 1 / 3 https://taolang.club/doc/2201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2.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周太祖 入京師,舉事皆稱太后 誥。已而議立湘陰公 贇為天子,贇未至,太祖 乃請太后 臨朝。已 而太祖 出征契丹 ,軍士擁之以還。太祖 請事太后 為母,太后 誥曰:「侍中侍中 功烈崇高,德聲昭 著,剪除禍亂,安定 邦家,謳歌有歸,歷數攸屬,所以軍民推戴,億兆同 歡。老身未終殘年,屬此多 難,唯以衰朽,託於始終。載省來牋,如母見待,感認深意,涕泗橫流。」於是遷后於太平宮 ,上尊 號 曰昭聖皇太后 。顯德元年[960]春崩。隱帝 ,舊史、實錄皆無皇后 。帝立三年崩,時年二十,蓋未 甞立后也。 高祖 二弟 崇 信 高祖 三子 承訓 承祐 承勳 高祖 二弟三子:弟曰崇、曰信,子曰承訓 、承祐 、承勳 。崇子曰贇,高祖 愛之,以為己 子。乾祐元年[1170],拜贇徐州 節度使節度使 。承訓 早卒,追封 魏王 。承祐 次立,是謂隱帝 。承 勳 為開封尹開封尹 。 周太祖 已敗漢兵于北郊,隱帝 遇弒。太祖 入京師,以謂漢大臣必相推戴,及見宰相宰相 馮道 等,道 殊無意,太祖 不得已,見道猶下拜,道受太祖 拜如平時,徐勞之曰:「公行公行 良苦!」太祖 意色皆 沮,以謂漢臣未有推立己意,又難於自立,因白漢太后 擇立漢嗣。而宗室 河東節度使河東節度使 崇等在者四 人,乃為太后 誥曰:「河東節度使河東節度使 崇,許州 節度使節度使 信,皆高祖 之弟,徐州 節度使節度使 贇,開封開封 尹尹 承勳 ,皆高祖 之子,文武百辟,其擇嗣君以承天統。」於是周太祖 與王峻 入見太后 ,言: 「開封尹開封尹 承勳 ,高祖 皇帝之子,宜立。」太后 以承勳 乆病,不任為嗣。太祖 與羣臣請見承 勳 視起居,太后 命以卧榻舁承勳 出見羣臣,羣臣視之信然,乃共奏曰:「徐州 節度使節度使 贇,高 祖 愛之,以為子,宜立為嗣。」乃遣太師太師 馮道 率羣臣迎贇。道揣周太祖 意不在贇,謂太祖 曰: 「公此舉由衷乎?」太祖 指天為誓。道旣行,謂人曰:「吾平生不為謬語人,今謬語矣!」道見贇, 傳太后 意召之。 贇行至宋州 ,太祖 自澶州 為兵士擁還京師,王峻 慮贇左右生變,遣侍衛馬軍侍衛馬軍 指揮使指揮使 郭崇以兵 七百騎衛贇。崇至宋州 ,贇登樓問崇所以來之意,崇曰:「澶州 軍變,懼未察之,遣崇護衛,非惡 意也。」贇召崇,崇不敢進,馮道 出與崇語,崇乃登樓見贇,已而奪贇部下兵。 太祖 以書召道先歸,留其副趙上交 、王度奉贇入朝太后 。道乃先還,贇謂道曰:「寡人此來,所 恃者以公三十年舊相,是以不疑。」道默 然。贇客將賈正賈正 等數目道,欲圖之。贇曰:「勿草草,事 豈出於公邪!」道已去,郭崇幽贇于外館,殺賈正賈正 及判官董裔、牙內都虞候都虞候 劉福、孔目官孔目官 夏昭度 等。 太祖 已監國,太后 乃下誥曰:「比者樞密使樞密使 郭威 ,志安宗 社,議立長 君,以徐州 節度節度 使使 贇高祖 近親,立為漢嗣,乃自藩鎮召赴京師。雖誥命已行,而軍情不附,天道在北,人心靡東。 適當改卜之初,俾膺分土之命,贇可降授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 ,檢校太師檢校太師 、上柱國上柱國 ,封湘陰公 。」贇以 幽死。 初,贇自徐州 入也,以都押牙都押牙 鞏庭美、教練使教練使 楊溫守徐州 。庭美等聞贇不得立,乃閉城拒命。太 祖 拜王彥超 徐州 節度使節度使 ,下詔諭庭美等許以刺史刺史 ,并詔贇赦庭美等。廣順元年[951]三月,彥 超 克徐州 ,庭美等皆見殺。 承勳 ,廣順元年[951]以病卒,追封 陳王 。 主 主 主 號 主 號 政 號 主 主 文 地 名 地 礼 主 主 主 號 號 名 名 名 號 名 名 名 號 地 文 名 仕 主 名 主 名 文 主 主 號 文 名 號 號 武 號 主 亲 文 主 文 地 文 號 地 文 文 名 號 主 名 主 文 名 號 主 名 號 名 主 名 地 文 號 文 名 主 號 號 主 地 號 地 名 武 武 地 地 名 號 名 主 名 文 文 武 文 號 主 文 名 號 礼 地 文 號 文 文 武 主 地 武 武 地 號 名 地 文 文 名 地 名 仕 主 2 / 3 https://taolang.club/doc/2201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3.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17 卷十七 晉家人傳第五 19 卷十九 周太祖家人傳第七→目錄 16 17 18 19 嗚呼!予旣悲湘陰公 贇之事,又嘉庭美、楊溫之所為。贇於漢非嫡長,特以周氏 移國,畏天下而難 之,故假贇以伺間爾。當是之時,天下皆知贇之必不立也,然庭美、溫之區區為贇守孤城以死,其始終之 跡,何媿於 死節之士哉!然予考於實錄,二人之死狀不明。夫二人之事,固知其無所成,其所重者死 爾,然史氏不著,不知其何以死也。當王彥超 之攻徐州 也,周甞遣人招庭美等,予得其詔書四,皆言 庭美等甞已送款於周,後懼罪而復叛,然庭美等款狀亦不見,是皆不可知也。夫史之闕文,可不慎哉。其 疑以傳疑,則信者信矣。予固嘉二人之忠而悲其志,然不得列於死節之士者,惜哉! 蔡王 信 蔡王 信,高祖 之從弟也。高祖 鎮太原 ,以信為興捷軍都指揮使軍都指揮使 領義成軍節度 使,徙領許 州 。高祖 寢疾,隱帝 當立為嗣,楊邠 等受顧命,不欲信在京師,乃遣信就鎮,信涕泣而去。 信所至黷貨,好行殺戮。軍士有犯法者,信召其妻子 ,對之刲剔支解,使自食其肉,血流盈前,信命 樂飲酒自如也。 楊邠 等死,信大喜,謂其寮佐曰:「吾甞為天無眼,而使我鬱鬱於此者三年矣!主上孤立,幾落賊 手。諸公可以勸我一杯矣。」已而聞難作,信憂不能食。周太祖 軍變於澶州 ,王峻 遣前申州刺申州刺 史史 馬鐸 以兵巡檢巡檢 許州 ,信乃自殺。周太祖 即位,追封 蔡王 。 主 名 名 名 地 主 主 號 號 地 武 地 地 號 主 名 亲 名 主 地 名 文 名 文 地 主 仕 主 3 / 3 https://taolang.club/doc/2201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