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4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文档信息
 三國志
 62 / 65
 27 段 3775 字
 98 种 133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吳書十七 是儀胡綜傳第十七 三國志 62 卷六
十二
[西晉]陳壽
←61 卷六十一 吳書十六 63 卷六十三 吳書十八→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三國志 / 62 卷六十二 吳書十七
本篇关键词
纪年 黃武八年 1 赤烏六年[243] 1
地点 河北 4 建業 2 營陵 1
人物 是儀 6 曹氏 6 太子 4 孫權 3 徐詳 3 胡綜 3 高祖 2 鄉侯 2
文官 侍中 4 尚書 1 中執法 1
武官 偏將軍 2 騎都尉 1 討虜將軍 1
其他 黃龍 5 姓氏 1 公子書 1 大駕 1
目錄
0
1
2
3
4
5
6
7
卷六十二 吳書十七 是儀 胡綜 傳第十七
是儀 字子羽,北海營陵 人也。本姓氏 ,初為縣吏,後仕郡,郡相孔融 嘲儀,言「氏」字「民」無
上,可改為「是」,乃遂改焉。後依劉繇 ,避亂江東。繇軍敗,儀徙會稽。
孫權 承攝大業,優文徵儀。到見親任,專典機密,拜騎都尉騎都尉 。
呂蒙 圖襲關羽 ,權以問儀,儀善其計,勸權聽之。從討羽,拜忠義校尉忠義校尉 。儀陳謝,權令曰:「孤
雖非趙簡子 ,卿安得不自屈為周舍邪?」
既定荊州 ,都武昌,拜裨將軍裨將軍 ,後封都亭侯 ,守侍中侍中 。欲復授兵,儀自以非材,固辭不受。黃武
中,遣儀之皖就將軍劉邵,欲誘致曹休 。休到,大破之,遷偏將軍偏將軍 ,入闕省尚書尚書 事,外總平諸
官,兼領辭訟,又令教諸公子書 學。
大駕 東遷,太子 登留鎮武昌,使儀輔太子 。太子 敬之,事先諮詢,然後施行。進封都鄉侯 。後
從太子 還建業 ,復拜侍中侍中 、中執法中執法 ,平諸官事、領辭訟如舊。典校郎呂壹 誣白故江夏太守江夏太守 刁
嘉謗訕國政,權怒,收嘉繫獄,悉驗問。時同坐人皆怖畏壹,並言聞之,儀獨云無聞。於是見窮詰累
日,詔旨轉厲,群臣為之屏息。儀對曰:「今刀鋸已在臣頸,臣何敢為嘉隱諱,自取夷滅,為不忠之
鬼!顧以聞知當有本末。」據實答問,辭不傾移。權遂舍之,嘉亦得免。
蜀相諸葛亮 卒,權垂心西州 ,遣儀使蜀申固盟好。奉使 稱意,後拜尚書僕射尚書僕射 。
名 名
名 地 礼 名
名
名 武
名 名 武
名
地 武 主 文
名 武 文
作
礼 主 主 主 主
主 地 文 文 名 文
名 地 仕 文
1 / 4
https://taolang.club/doc/772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南、魯二宮初立,儀以本職領魯王 傅。儀嫌二宮相近切,乃上疏曰:「臣竊以魯王 天挺懿德,兼資文
武,當今之宜,宜鎮四方,為國藩輔。宣揚德美,廣耀威靈,乃國家之良規,海內所瞻望,但臣言辭鄙
野,不能究盡其意。愚以二宮宜有降殺,正上下之序,明教化之本。」書三四上。為傅盡忠,動輒規諫;
事上勤,與人恭。
不治產業,不受施惠,為屋舍財足自容。鄰家有起大宅者,權出望見,問起大室者誰,左右對曰:
「似是儀 家也。」權曰:「儀儉,必非也。」問果他家。其見知信如此。
服不精細,食不重膳,拯贍貧困,家無儲畜。權聞之,幸儀舍,求視蔬飯,親嘗之,對之歎息,即增俸
賜,益田宅。儀累辭讓,以恩為戚。
時時有所進達,未嘗言人之短。權常責儀以不言事,無所是非,儀對曰:「聖主在上,臣下守職,懼於
不稱,實不敢以愚管之言,上干天聽。」
事國數十年,未嘗有過。呂壹 歷白將相大臣,或一人以罪聞者數四,獨無以白儀。權歎曰:「使人盡
如是儀 ,當安用科法為?」
及寢疾,遺令素棺,斂以時服,務從省約,年八十一卒。
胡綜 字偉則,汝南固始 人也。少孤,母將避難江 東。孫策 領會稽太守會稽太守 ,綜年十四,為門下循
行,留吳與孫權 共讀書。策薨 ,權為討虜將軍討虜將軍 ,以綜為金曹從事從事 ,從討黃祖 ,拜鄂長。權為車車
騎將軍騎將軍 ,都京,召綜還,為書部,與是儀 、徐詳 俱典軍典軍 國密事。劉備 下白帝 ,權以見兵少,
使綜料諸縣,得六千人,立解煩兩部,詳領左部、綜領右部督右部督 。吳將晉宗叛歸魏,魏以宗為蘄春太蘄春太
守守 ,去江數百里,數為寇害。權使綜與賀齊 輕行掩襲 ,生虜得宗,加建武中郎中郎 將。魏拜權為吳
王 ,封綜、儀、詳皆為亭侯。
黃武八年夏,黃龍 見夏口 ,於是權稱尊號 ,因瑞改元。又作黃龍 大牙,常在中軍中軍 ,諸軍進
退,視其所向,命綜作賦曰:
乾坤肇立,三才是生。狼弧垂象,實惟兵精。聖人觀法,是效是營,始作器械,爰求厥成。黃、農創
代,拓定皇基,上順天心,下息民災。高辛誅共,舜征有苗,啟有甘師,湯有鳴條。周之牧野,漢之垓
下,靡不由兵,克定厥緒。明明大吳,實天生德,神武是經,惟皇之極。乃自在昔,黃、虞是祖,越歷
五代,繼世在下。應期受命,發跡南土,將恢大繇,革我區夏。乃律天時,制為神軍,取象太一,五將
三門;疾則如電,遲則如雲,進止有度,約而不煩。四靈既布,黃龍 處中,周制日月,實曰太常太常 ,
桀然特立,六軍所望。仙人在上,鑒觀四方,神實使之,為國休祥。軍欲轉向,黃龍 先移,金鼓 不
鳴,寂然變施,闇謨若神,可謂祕奇。在昔周室,赤烏銜書,今也大吳,黃龍 吐符。合契河洛,動與
道俱,天贊人和,僉曰惟休。
蜀聞權踐阼,遣使重申前好。綜為盟文,文義甚美,語在權傳。
權下都建業 ,詳、綜並為侍中侍中 ,進封鄉侯 ,兼左右領軍領軍 。時魏降人或云魏都督都督 河北 振威將振威將
軍軍 吳質 ,頗見猜疑,綜乃偽為質作降文三條:
主 主
名
名
名
名 地 地 名 文
名 葬 武 文 名
武 名 名 文 名 地
武
文 名 军 文
主
军 地 礼 军 武
军 文
军 军
军
地 文 主 武 文 地
武 名
2 / 4
https://taolang.club/doc/772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19
20
21
其一曰:「天綱弛絕,四海分崩,群生憔悴,士人播越,兵寇所加,邑無居民,風塵煙火,往往而處,自
三代以來,大亂之極,未有若今時者也。臣質志薄,處時無方,繫於土壤,不能翻飛,遂為曹氏 執事戎
役,遠處河朔,天衢隔絕,雖望風慕義,思託大命,媿無因緣,得展其志。每往來者,竊聽風化,伏知陛
下齊德乾坤,同明日月,神武之姿,受之自然,敷演皇極,流化萬里,自江以南,戶受覆燾。英雄俊傑,
上達之士,莫不心歌腹詠,樂在歸附者也。今年六月末,奉聞吉日,龍興踐阼,恢弘大繇,整理天綱,將
使遺民,睹見定主。昔武王 伐殷,殷民倒戈;高祖 誅項,四面楚歌。方之今日,未足以喻。臣質不勝
昊天至願,謹遣所親同郡黃定恭行奉表,乃託降叛,閒關求達,其欲所陳,載列于左。」
其二曰:「昔伊尹去夏入商,陳平委楚歸漢,書功竹帛,遺名後世,世主不謂之背誕者,以為知天命
也。臣昔為曹氏 所見交接,外託君臣,內如骨肉,恩義綢繆,有合無離,遂受偏方之任,總河北 之
軍。當此之時,志望高大,永與曹氏 同死俱生,惟恐功之不建,事之不成耳。及曹氏 之亡,後嗣繼
立,幼沖統政,讒言彌興。同儕者以勢相害,異趣者得閒其言,而臣受性簡略,素不下人,視彼數子,
意實迫之,此亦臣之過也。遂為邪議所見搆會,招致猜疑,誣臣欲叛。雖識真者保明其心,世亂讒勝,
餘嫌猶在,常懼一旦橫受無辜,憂心孔疚,如履冰炭。昔樂毅為燕昭王 立功於齊,惠王即位,疑奪其
任,遂去燕之趙,休烈不虧。彼豈欲二三其德,蓋畏功名不建,而懼禍之將及也。昔遣魏郡 周光以賈
販為名,託叛南詣,宣達密計。時以倉卒,未敢便有章表,使光口傳而已。以為天下大歸可見,天意所
在,非吳復誰?此方之民,思為臣妾,延頸舉踵,惟恐兵來之遲耳。若使聖恩少加信納,當以河北 承
望王師,款心赤實,天日是鑒。而光去經年,不聞咳唾,未審此意竟得達不?瞻望長歎,日月以幾,魯
望高子,何足以喻!又臣今日見待稍薄,蒼蠅之聲,綿綿不絕,必受此禍,遲速事耳。臣私度陛下未垂
明慰者,必以臣質貫穿仁義之道,不行若此之事,謂光所傳,多虛少實,或謂此中有他消息,不知臣質
搆讒見疑,恐受大害也。且臣質若有罪之日,自當奔赴鼎鑊,束身待罪,此蓋人臣之宜也。今日無罪,
橫見譖毀,將有商鞅、白起之禍。尋惟事勢,去亦宜也。死而弗義,不去何為!樂毅之出,吳起之走,
君子傷其不遇,未有非之者也。願陛下推古況今,不疑怪於臣質也。又念人臣獲罪,當如伍員奉己自
效,不當徼幸因事為利。然今與古,厥勢不同,南北悠遠,江湖隔絕,自不舉事,何得濟免!是以忘志
士之節,而思立功之義也。且臣質又以曹氏 之嗣,非天命所在,政弱刑亂,柄奪於臣,諸將專威於
外,各自為政,莫或同心,士卒衰耗,帑藏空虛,綱紀毀廢,上下並昏,想前後數得降叛,具聞此問。
兼弱攻昧,宜應天時,此實陛下進取之秋,是以區區敢獻其計。今若內兵淮、泗,據有下邳 ,荊、揚
二州,聞聲響應,臣從河北 席卷而南,形勢一連,根牙永固。關西之兵繫於所衛,青、徐二州不敢徹
守,許、洛餘兵眾不滿萬,誰能來東與陛下爭者?此誠千載一會之期,可不深思而熟計乎!及臣所在,
既自多馬,加以羌胡常以三四月中美草時,驅馬來出,隱度今者,可得三千餘匹。陛下出軍,當投此
時,多將騎士騎士 來就馬耳。此皆先定所一二知。凡兩軍不能相究虛實,今此間實羸,易可克定,陛下舉
動,應者必多。上定洪業,使普天一統,下令臣質建非常之功,此乃天也。若不見納,此亦天也。願陛
下思之,不復多陳。」
其三曰:「昔許子遠 舍袁就曹,規畫計較,應見納受,遂破袁軍,以定曹業。向使曹氏 不信子遠,
懷疑猶豫,不決於心,則今天下袁氏 有也。願陛下思之。閒聞界上將閻浮、趙楫欲歸大化,唱和不
速,以取破亡。今臣款款,遠授其命,若復懷疑,不時舉動,令臣孤絕,受此厚禍,即恐天下雄夫烈
士 欲立功者,不敢復託命陛下矣。願陛下思之。皇天后 土,實聞其言。」此文既流行,而質已入
為侍中侍中 矣。
名
號 亲
名 地
名 名
主
地
地
名
地
地
武
名 名
名
葬 主
文
3 / 4
https://taolang.club/doc/772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61 卷六十一 吳書十六 63 卷六十三 吳書十八→目錄
22
23
24
25
26
二年,青州 人隱蕃歸吳,上書曰:「臣聞紂為無道,微子先出;高祖 寬明,陳平先入。臣年二十二,
委棄封域,歸命有道,賴蒙天靈,得自全致。臣至止有日,而主者同之降人,未見精別,使臣微言妙旨,
不得上達。於邑三歎,曷惟其已。謹詣闕拜章,乞蒙引見 。」權即召入。蕃謝答問,及陳時務,甚有辭
觀。綜時侍坐,權問何如,綜對曰:「蕃上書,大語有似東方朔 ,巧捷詭辯有似禰衡 ,而才皆不及。
」權又問可堪何官,綜對曰:「未可以治民,且試以都輦小職。」權以蕃盛論刑獄 ,用為廷尉監廷尉監 。左左
將軍將軍 朱據 、廷尉廷尉 郝普 稱蕃有王佐之才,普尤與之親善,常怨歎其屈。後蕃謀叛 ,事覺伏誅,普見
責自殺。據禁止,歷時乃解。拜綜偏將軍偏將軍 ,兼左執法 ,領辭訟。遼東之事,輔吳將軍輔吳將軍 張昭 以諫權言
辭切至,權亦大怒,其和協彼此,使之無隙,綜有力焉。
性嗜酒,酒後歡呼極意,或推引杯觴,搏擊左右。權愛其才,弗之責也。
凡自權統事,諸文誥策命,鄰國書符,略皆綜之所造也。初以內外多事,特立科,長吏遭喪,皆不得
去,而數有犯者。權患之,使朝臣下議。綜議以為宜定科文,示以大辟 ,行之一人,其後必絕。遂用
綜言,由是奔喪 乃斷。
赤烏六年[243]卒,子沖嗣。沖平和有文幹,天紀中為中書令中書令 。
徐詳 者字子明,吳郡 烏程 人也,先綜死。
評曰:是儀 、徐詳 、胡綜 ,皆孫權 之時幹興事業者也。儀清恪貞素,詳數通使命,綜文采才用,
各見信任,辟之廣夏,其榱椽之佐乎!
地 亲
礼
名 名
法 文
武 名 文 名 法
武 天 武 名
法
葬
文
名 地 地
名 名 名 名
4 / 4
https://taolang.club/doc/772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周書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二十一
周書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二十一周書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二十一
周書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二十一helloiac
 
北齊書 20 卷二十 列传第十二
北齊書 20 卷二十 列传第十二北齊書 20 卷二十 列传第十二
北齊書 20 卷二十 列传第十二helloiac
 
北史 067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北史 067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北史 067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北史 067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helloiac
 
南齊書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
南齊書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南齊書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
南齊書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helloiac
 
晉書 065 卷六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晉書 065 卷六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晉書 065 卷六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晉書 065 卷六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helloiac
 
魏書 068 卷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魏書 068 卷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魏書 068 卷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魏書 068 卷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helloiac
 
魏書 086 卷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
魏書 086 卷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魏書 086 卷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
魏書 086 卷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helloiac
 
三國志 51 卷五十一 吳書六 宗室傳第六
三國志 51 卷五十一 吳書六 宗室傳第六三國志 51 卷五十一 吳書六 宗室傳第六
三國志 51 卷五十一 吳書六 宗室傳第六helloiac
 
南齊書 27 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
南齊書 27 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南齊書 27 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
南齊書 27 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helloiac
 
宋書 046 卷四十六 列傳第六
宋書 046 卷四十六 列傳第六宋書 046 卷四十六 列傳第六
宋書 046 卷四十六 列傳第六helloiac
 
魏書 042 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魏書 042 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魏書 042 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魏書 042 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helloiac
 
魏書 018 卷十六 道武七王列傳第四
魏書 018 卷十六 道武七王列傳第四魏書 018 卷十六 道武七王列傳第四
魏書 018 卷十六 道武七王列傳第四helloiac
 
新唐書 219 卷二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藩鎮淄青橫海
新唐書 219 卷二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藩鎮淄青橫海新唐書 219 卷二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藩鎮淄青橫海
新唐書 219 卷二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藩鎮淄青橫海helloiac
 
南齊書 53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十四 良政
南齊書 53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十四 良政南齊書 53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十四 良政
南齊書 53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十四 良政helloiac
 
北齊書 13 卷十三 列传第五
北齊書 13 卷十三 列传第五北齊書 13 卷十三 列传第五
北齊書 13 卷十三 列传第五helloiac
 
梁書 09 卷九 列傳第三
梁書 09 卷九 列傳第三梁書 09 卷九 列傳第三
梁書 09 卷九 列傳第三helloiac
 
宋史 251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
宋史 251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宋史 251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
宋史 251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helloiac
 
宋史 484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第二百四十三 周三臣
宋史 484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第二百四十三 周三臣宋史 484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第二百四十三 周三臣
宋史 484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第二百四十三 周三臣helloiac
 
宋史 271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
宋史 271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宋史 271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
宋史 271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helloiac
 
南齊書 48 卷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九
南齊書 48 卷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九南齊書 48 卷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九
南齊書 48 卷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九helloiac
 

What's hot (20)

周書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二十一
周書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二十一周書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二十一
周書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二十一
 
北齊書 20 卷二十 列传第十二
北齊書 20 卷二十 列传第十二北齊書 20 卷二十 列传第十二
北齊書 20 卷二十 列传第十二
 
北史 067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北史 067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北史 067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北史 067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南齊書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
南齊書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南齊書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
南齊書 29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
 
晉書 065 卷六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晉書 065 卷六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晉書 065 卷六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晉書 065 卷六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魏書 068 卷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魏書 068 卷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魏書 068 卷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魏書 068 卷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魏書 086 卷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
魏書 086 卷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魏書 086 卷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
魏書 086 卷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
 
三國志 51 卷五十一 吳書六 宗室傳第六
三國志 51 卷五十一 吳書六 宗室傳第六三國志 51 卷五十一 吳書六 宗室傳第六
三國志 51 卷五十一 吳書六 宗室傳第六
 
南齊書 27 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
南齊書 27 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南齊書 27 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
南齊書 27 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
 
宋書 046 卷四十六 列傳第六
宋書 046 卷四十六 列傳第六宋書 046 卷四十六 列傳第六
宋書 046 卷四十六 列傳第六
 
魏書 042 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魏書 042 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魏書 042 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魏書 042 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魏書 018 卷十六 道武七王列傳第四
魏書 018 卷十六 道武七王列傳第四魏書 018 卷十六 道武七王列傳第四
魏書 018 卷十六 道武七王列傳第四
 
新唐書 219 卷二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藩鎮淄青橫海
新唐書 219 卷二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藩鎮淄青橫海新唐書 219 卷二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藩鎮淄青橫海
新唐書 219 卷二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藩鎮淄青橫海
 
南齊書 53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十四 良政
南齊書 53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十四 良政南齊書 53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十四 良政
南齊書 53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十四 良政
 
北齊書 13 卷十三 列传第五
北齊書 13 卷十三 列传第五北齊書 13 卷十三 列传第五
北齊書 13 卷十三 列传第五
 
梁書 09 卷九 列傳第三
梁書 09 卷九 列傳第三梁書 09 卷九 列傳第三
梁書 09 卷九 列傳第三
 
宋史 251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
宋史 251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宋史 251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
宋史 251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十
 
宋史 484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第二百四十三 周三臣
宋史 484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第二百四十三 周三臣宋史 484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第二百四十三 周三臣
宋史 484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第二百四十三 周三臣
 
宋史 271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
宋史 271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宋史 271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
宋史 271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
 
南齊書 48 卷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九
南齊書 48 卷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九南齊書 48 卷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九
南齊書 48 卷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九
 

Similar to 三國志 62 卷六十二 吳書十七 是儀胡綜傳第十七

三國志 52 卷五十二 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
三國志 52 卷五十二 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三國志 52 卷五十二 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
三國志 52 卷五十二 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helloiac
 
舊唐書 113 卷一百零九 列傳第五十九
舊唐書 113 卷一百零九 列傳第五十九舊唐書 113 卷一百零九 列傳第五十九
舊唐書 113 卷一百零九 列傳第五十九helloiac
 
三國志 43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
三國志 43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三國志 43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
三國志 43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helloiac
 
北史 062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北史 062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北史 062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北史 062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helloiac
 
北史 061 卷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北史 061 卷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北史 061 卷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北史 061 卷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helloiac
 
北齊書 17 卷十七 列传第九
北齊書 17 卷十七 列传第九北齊書 17 卷十七 列传第九
北齊書 17 卷十七 列传第九helloiac
 
周書 19 卷十九 列傳第十一
周書 19 卷十九 列傳第十一周書 19 卷十九 列傳第十一
周書 19 卷十九 列傳第十一helloiac
 
梁書 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五
梁書 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五梁書 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五
梁書 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五helloiac
 
北齊書 25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七
北齊書 25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七北齊書 25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七
北齊書 25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七helloiac
 
三國志 57 卷五十七 吳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
三國志 57 卷五十七 吳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三國志 57 卷五十七 吳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
三國志 57 卷五十七 吳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helloiac
 
舊唐書 072 卷六十八 列傳第十八
舊唐書 072 卷六十八 列傳第十八舊唐書 072 卷六十八 列傳第十八
舊唐書 072 卷六十八 列傳第十八helloiac
 
三國志 35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
三國志 35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三國志 35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
三國志 35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helloiac
 
周書 30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二
周書 30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二周書 30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二
周書 30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二helloiac
 
舊唐書 205 卷一百九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突厥下
舊唐書 205 卷一百九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突厥下舊唐書 205 卷一百九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突厥下
舊唐書 205 卷一百九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突厥下helloiac
 
舊唐書 136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舊唐書 136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舊唐書 136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舊唐書 136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helloiac
 
新唐書 237 卷二百二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叛臣上
新唐書 237 卷二百二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叛臣上新唐書 237 卷二百二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叛臣上
新唐書 237 卷二百二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叛臣上helloiac
 
隋書 65 卷六十五 列傳第三十
隋書 65 卷六十五 列傳第三十隋書 65 卷六十五 列傳第三十
隋書 65 卷六十五 列傳第三十helloiac
 
隋書 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隋書 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隋書 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隋書 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helloiac
 
遼史 086 卷八十六 列傳第十六
遼史 086 卷八十六 列傳第十六遼史 086 卷八十六 列傳第十六
遼史 086 卷八十六 列傳第十六helloiac
 
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helloiac
 

Similar to 三國志 62 卷六十二 吳書十七 是儀胡綜傳第十七 (20)

三國志 52 卷五十二 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
三國志 52 卷五十二 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三國志 52 卷五十二 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
三國志 52 卷五十二 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
 
舊唐書 113 卷一百零九 列傳第五十九
舊唐書 113 卷一百零九 列傳第五十九舊唐書 113 卷一百零九 列傳第五十九
舊唐書 113 卷一百零九 列傳第五十九
 
三國志 43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
三國志 43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三國志 43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
三國志 43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
 
北史 062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北史 062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北史 062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北史 062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北史 061 卷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北史 061 卷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北史 061 卷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北史 061 卷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北齊書 17 卷十七 列传第九
北齊書 17 卷十七 列传第九北齊書 17 卷十七 列传第九
北齊書 17 卷十七 列传第九
 
周書 19 卷十九 列傳第十一
周書 19 卷十九 列傳第十一周書 19 卷十九 列傳第十一
周書 19 卷十九 列傳第十一
 
梁書 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五
梁書 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五梁書 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五
梁書 41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五
 
北齊書 25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七
北齊書 25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七北齊書 25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七
北齊書 25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七
 
三國志 57 卷五十七 吳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
三國志 57 卷五十七 吳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三國志 57 卷五十七 吳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
三國志 57 卷五十七 吳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
 
舊唐書 072 卷六十八 列傳第十八
舊唐書 072 卷六十八 列傳第十八舊唐書 072 卷六十八 列傳第十八
舊唐書 072 卷六十八 列傳第十八
 
三國志 35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
三國志 35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三國志 35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
三國志 35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
 
周書 30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二
周書 30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二周書 30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二
周書 30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二
 
舊唐書 205 卷一百九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突厥下
舊唐書 205 卷一百九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突厥下舊唐書 205 卷一百九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突厥下
舊唐書 205 卷一百九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突厥下
 
舊唐書 136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舊唐書 136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舊唐書 136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舊唐書 136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新唐書 237 卷二百二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叛臣上
新唐書 237 卷二百二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叛臣上新唐書 237 卷二百二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叛臣上
新唐書 237 卷二百二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叛臣上
 
隋書 65 卷六十五 列傳第三十
隋書 65 卷六十五 列傳第三十隋書 65 卷六十五 列傳第三十
隋書 65 卷六十五 列傳第三十
 
隋書 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隋書 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隋書 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隋書 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遼史 086 卷八十六 列傳第十六
遼史 086 卷八十六 列傳第十六遼史 086 卷八十六 列傳第十六
遼史 086 卷八十六 列傳第十六
 
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More from helloiac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helloiac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helloiac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helloiac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helloiac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helloiac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helloiac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helloiac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helloiac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helloiac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helloiac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helloiac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helloiac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helloiac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helloiac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helloiac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helloiac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helloiac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helloiac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helloiac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helloiac
 

More from helloiac (20)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三國志 62 卷六十二 吳書十七 是儀胡綜傳第十七

  • 1. 文档信息  三國志  62 / 65  27 段 3775 字  98 种 133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吳書十七 是儀胡綜傳第十七 三國志 62 卷六 十二 [西晉]陳壽 ←61 卷六十一 吳書十六 63 卷六十三 吳書十八→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三國志 / 62 卷六十二 吳書十七 本篇关键词 纪年 黃武八年 1 赤烏六年[243] 1 地点 河北 4 建業 2 營陵 1 人物 是儀 6 曹氏 6 太子 4 孫權 3 徐詳 3 胡綜 3 高祖 2 鄉侯 2 文官 侍中 4 尚書 1 中執法 1 武官 偏將軍 2 騎都尉 1 討虜將軍 1 其他 黃龍 5 姓氏 1 公子書 1 大駕 1 目錄 0 1 2 3 4 5 6 7 卷六十二 吳書十七 是儀 胡綜 傳第十七 是儀 字子羽,北海營陵 人也。本姓氏 ,初為縣吏,後仕郡,郡相孔融 嘲儀,言「氏」字「民」無 上,可改為「是」,乃遂改焉。後依劉繇 ,避亂江東。繇軍敗,儀徙會稽。 孫權 承攝大業,優文徵儀。到見親任,專典機密,拜騎都尉騎都尉 。 呂蒙 圖襲關羽 ,權以問儀,儀善其計,勸權聽之。從討羽,拜忠義校尉忠義校尉 。儀陳謝,權令曰:「孤 雖非趙簡子 ,卿安得不自屈為周舍邪?」 既定荊州 ,都武昌,拜裨將軍裨將軍 ,後封都亭侯 ,守侍中侍中 。欲復授兵,儀自以非材,固辭不受。黃武 中,遣儀之皖就將軍劉邵,欲誘致曹休 。休到,大破之,遷偏將軍偏將軍 ,入闕省尚書尚書 事,外總平諸 官,兼領辭訟,又令教諸公子書 學。 大駕 東遷,太子 登留鎮武昌,使儀輔太子 。太子 敬之,事先諮詢,然後施行。進封都鄉侯 。後 從太子 還建業 ,復拜侍中侍中 、中執法中執法 ,平諸官事、領辭訟如舊。典校郎呂壹 誣白故江夏太守江夏太守 刁 嘉謗訕國政,權怒,收嘉繫獄,悉驗問。時同坐人皆怖畏壹,並言聞之,儀獨云無聞。於是見窮詰累 日,詔旨轉厲,群臣為之屏息。儀對曰:「今刀鋸已在臣頸,臣何敢為嘉隱諱,自取夷滅,為不忠之 鬼!顧以聞知當有本末。」據實答問,辭不傾移。權遂舍之,嘉亦得免。 蜀相諸葛亮 卒,權垂心西州 ,遣儀使蜀申固盟好。奉使 稱意,後拜尚書僕射尚書僕射 。 名 名 名 地 礼 名 名 名 武 名 名 武 名 地 武 主 文 名 武 文 作 礼 主 主 主 主 主 地 文 文 名 文 名 地 仕 文 1 / 4 https://taolang.club/doc/772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2.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南、魯二宮初立,儀以本職領魯王 傅。儀嫌二宮相近切,乃上疏曰:「臣竊以魯王 天挺懿德,兼資文 武,當今之宜,宜鎮四方,為國藩輔。宣揚德美,廣耀威靈,乃國家之良規,海內所瞻望,但臣言辭鄙 野,不能究盡其意。愚以二宮宜有降殺,正上下之序,明教化之本。」書三四上。為傅盡忠,動輒規諫; 事上勤,與人恭。 不治產業,不受施惠,為屋舍財足自容。鄰家有起大宅者,權出望見,問起大室者誰,左右對曰: 「似是儀 家也。」權曰:「儀儉,必非也。」問果他家。其見知信如此。 服不精細,食不重膳,拯贍貧困,家無儲畜。權聞之,幸儀舍,求視蔬飯,親嘗之,對之歎息,即增俸 賜,益田宅。儀累辭讓,以恩為戚。 時時有所進達,未嘗言人之短。權常責儀以不言事,無所是非,儀對曰:「聖主在上,臣下守職,懼於 不稱,實不敢以愚管之言,上干天聽。」 事國數十年,未嘗有過。呂壹 歷白將相大臣,或一人以罪聞者數四,獨無以白儀。權歎曰:「使人盡 如是儀 ,當安用科法為?」 及寢疾,遺令素棺,斂以時服,務從省約,年八十一卒。 胡綜 字偉則,汝南固始 人也。少孤,母將避難江 東。孫策 領會稽太守會稽太守 ,綜年十四,為門下循 行,留吳與孫權 共讀書。策薨 ,權為討虜將軍討虜將軍 ,以綜為金曹從事從事 ,從討黃祖 ,拜鄂長。權為車車 騎將軍騎將軍 ,都京,召綜還,為書部,與是儀 、徐詳 俱典軍典軍 國密事。劉備 下白帝 ,權以見兵少, 使綜料諸縣,得六千人,立解煩兩部,詳領左部、綜領右部督右部督 。吳將晉宗叛歸魏,魏以宗為蘄春太蘄春太 守守 ,去江數百里,數為寇害。權使綜與賀齊 輕行掩襲 ,生虜得宗,加建武中郎中郎 將。魏拜權為吳 王 ,封綜、儀、詳皆為亭侯。 黃武八年夏,黃龍 見夏口 ,於是權稱尊號 ,因瑞改元。又作黃龍 大牙,常在中軍中軍 ,諸軍進 退,視其所向,命綜作賦曰: 乾坤肇立,三才是生。狼弧垂象,實惟兵精。聖人觀法,是效是營,始作器械,爰求厥成。黃、農創 代,拓定皇基,上順天心,下息民災。高辛誅共,舜征有苗,啟有甘師,湯有鳴條。周之牧野,漢之垓 下,靡不由兵,克定厥緒。明明大吳,實天生德,神武是經,惟皇之極。乃自在昔,黃、虞是祖,越歷 五代,繼世在下。應期受命,發跡南土,將恢大繇,革我區夏。乃律天時,制為神軍,取象太一,五將 三門;疾則如電,遲則如雲,進止有度,約而不煩。四靈既布,黃龍 處中,周制日月,實曰太常太常 , 桀然特立,六軍所望。仙人在上,鑒觀四方,神實使之,為國休祥。軍欲轉向,黃龍 先移,金鼓 不 鳴,寂然變施,闇謨若神,可謂祕奇。在昔周室,赤烏銜書,今也大吳,黃龍 吐符。合契河洛,動與 道俱,天贊人和,僉曰惟休。 蜀聞權踐阼,遣使重申前好。綜為盟文,文義甚美,語在權傳。 權下都建業 ,詳、綜並為侍中侍中 ,進封鄉侯 ,兼左右領軍領軍 。時魏降人或云魏都督都督 河北 振威將振威將 軍軍 吳質 ,頗見猜疑,綜乃偽為質作降文三條: 主 主 名 名 名 名 地 地 名 文 名 葬 武 文 名 武 名 名 文 名 地 武 文 名 军 文 主 军 地 礼 军 武 军 文 军 军 军 地 文 主 武 文 地 武 名 2 / 4 https://taolang.club/doc/772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3. 19 20 21 其一曰:「天綱弛絕,四海分崩,群生憔悴,士人播越,兵寇所加,邑無居民,風塵煙火,往往而處,自 三代以來,大亂之極,未有若今時者也。臣質志薄,處時無方,繫於土壤,不能翻飛,遂為曹氏 執事戎 役,遠處河朔,天衢隔絕,雖望風慕義,思託大命,媿無因緣,得展其志。每往來者,竊聽風化,伏知陛 下齊德乾坤,同明日月,神武之姿,受之自然,敷演皇極,流化萬里,自江以南,戶受覆燾。英雄俊傑, 上達之士,莫不心歌腹詠,樂在歸附者也。今年六月末,奉聞吉日,龍興踐阼,恢弘大繇,整理天綱,將 使遺民,睹見定主。昔武王 伐殷,殷民倒戈;高祖 誅項,四面楚歌。方之今日,未足以喻。臣質不勝 昊天至願,謹遣所親同郡黃定恭行奉表,乃託降叛,閒關求達,其欲所陳,載列于左。」 其二曰:「昔伊尹去夏入商,陳平委楚歸漢,書功竹帛,遺名後世,世主不謂之背誕者,以為知天命 也。臣昔為曹氏 所見交接,外託君臣,內如骨肉,恩義綢繆,有合無離,遂受偏方之任,總河北 之 軍。當此之時,志望高大,永與曹氏 同死俱生,惟恐功之不建,事之不成耳。及曹氏 之亡,後嗣繼 立,幼沖統政,讒言彌興。同儕者以勢相害,異趣者得閒其言,而臣受性簡略,素不下人,視彼數子, 意實迫之,此亦臣之過也。遂為邪議所見搆會,招致猜疑,誣臣欲叛。雖識真者保明其心,世亂讒勝, 餘嫌猶在,常懼一旦橫受無辜,憂心孔疚,如履冰炭。昔樂毅為燕昭王 立功於齊,惠王即位,疑奪其 任,遂去燕之趙,休烈不虧。彼豈欲二三其德,蓋畏功名不建,而懼禍之將及也。昔遣魏郡 周光以賈 販為名,託叛南詣,宣達密計。時以倉卒,未敢便有章表,使光口傳而已。以為天下大歸可見,天意所 在,非吳復誰?此方之民,思為臣妾,延頸舉踵,惟恐兵來之遲耳。若使聖恩少加信納,當以河北 承 望王師,款心赤實,天日是鑒。而光去經年,不聞咳唾,未審此意竟得達不?瞻望長歎,日月以幾,魯 望高子,何足以喻!又臣今日見待稍薄,蒼蠅之聲,綿綿不絕,必受此禍,遲速事耳。臣私度陛下未垂 明慰者,必以臣質貫穿仁義之道,不行若此之事,謂光所傳,多虛少實,或謂此中有他消息,不知臣質 搆讒見疑,恐受大害也。且臣質若有罪之日,自當奔赴鼎鑊,束身待罪,此蓋人臣之宜也。今日無罪, 橫見譖毀,將有商鞅、白起之禍。尋惟事勢,去亦宜也。死而弗義,不去何為!樂毅之出,吳起之走, 君子傷其不遇,未有非之者也。願陛下推古況今,不疑怪於臣質也。又念人臣獲罪,當如伍員奉己自 效,不當徼幸因事為利。然今與古,厥勢不同,南北悠遠,江湖隔絕,自不舉事,何得濟免!是以忘志 士之節,而思立功之義也。且臣質又以曹氏 之嗣,非天命所在,政弱刑亂,柄奪於臣,諸將專威於 外,各自為政,莫或同心,士卒衰耗,帑藏空虛,綱紀毀廢,上下並昏,想前後數得降叛,具聞此問。 兼弱攻昧,宜應天時,此實陛下進取之秋,是以區區敢獻其計。今若內兵淮、泗,據有下邳 ,荊、揚 二州,聞聲響應,臣從河北 席卷而南,形勢一連,根牙永固。關西之兵繫於所衛,青、徐二州不敢徹 守,許、洛餘兵眾不滿萬,誰能來東與陛下爭者?此誠千載一會之期,可不深思而熟計乎!及臣所在, 既自多馬,加以羌胡常以三四月中美草時,驅馬來出,隱度今者,可得三千餘匹。陛下出軍,當投此 時,多將騎士騎士 來就馬耳。此皆先定所一二知。凡兩軍不能相究虛實,今此間實羸,易可克定,陛下舉 動,應者必多。上定洪業,使普天一統,下令臣質建非常之功,此乃天也。若不見納,此亦天也。願陛 下思之,不復多陳。」 其三曰:「昔許子遠 舍袁就曹,規畫計較,應見納受,遂破袁軍,以定曹業。向使曹氏 不信子遠, 懷疑猶豫,不決於心,則今天下袁氏 有也。願陛下思之。閒聞界上將閻浮、趙楫欲歸大化,唱和不 速,以取破亡。今臣款款,遠授其命,若復懷疑,不時舉動,令臣孤絕,受此厚禍,即恐天下雄夫烈 士 欲立功者,不敢復託命陛下矣。願陛下思之。皇天后 土,實聞其言。」此文既流行,而質已入 為侍中侍中 矣。 名 號 亲 名 地 名 名 主 地 地 名 地 地 武 名 名 名 葬 主 文 3 / 4 https://taolang.club/doc/772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4.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61 卷六十一 吳書十六 63 卷六十三 吳書十八→目錄 22 23 24 25 26 二年,青州 人隱蕃歸吳,上書曰:「臣聞紂為無道,微子先出;高祖 寬明,陳平先入。臣年二十二, 委棄封域,歸命有道,賴蒙天靈,得自全致。臣至止有日,而主者同之降人,未見精別,使臣微言妙旨, 不得上達。於邑三歎,曷惟其已。謹詣闕拜章,乞蒙引見 。」權即召入。蕃謝答問,及陳時務,甚有辭 觀。綜時侍坐,權問何如,綜對曰:「蕃上書,大語有似東方朔 ,巧捷詭辯有似禰衡 ,而才皆不及。 」權又問可堪何官,綜對曰:「未可以治民,且試以都輦小職。」權以蕃盛論刑獄 ,用為廷尉監廷尉監 。左左 將軍將軍 朱據 、廷尉廷尉 郝普 稱蕃有王佐之才,普尤與之親善,常怨歎其屈。後蕃謀叛 ,事覺伏誅,普見 責自殺。據禁止,歷時乃解。拜綜偏將軍偏將軍 ,兼左執法 ,領辭訟。遼東之事,輔吳將軍輔吳將軍 張昭 以諫權言 辭切至,權亦大怒,其和協彼此,使之無隙,綜有力焉。 性嗜酒,酒後歡呼極意,或推引杯觴,搏擊左右。權愛其才,弗之責也。 凡自權統事,諸文誥策命,鄰國書符,略皆綜之所造也。初以內外多事,特立科,長吏遭喪,皆不得 去,而數有犯者。權患之,使朝臣下議。綜議以為宜定科文,示以大辟 ,行之一人,其後必絕。遂用 綜言,由是奔喪 乃斷。 赤烏六年[243]卒,子沖嗣。沖平和有文幹,天紀中為中書令中書令 。 徐詳 者字子明,吳郡 烏程 人也,先綜死。 評曰:是儀 、徐詳 、胡綜 ,皆孫權 之時幹興事業者也。儀清恪貞素,詳數通使命,綜文采才用, 各見信任,辟之廣夏,其榱椽之佐乎! 地 亲 礼 名 名 法 文 武 名 文 名 法 武 天 武 名 法 葬 文 名 地 地 名 名 名 名 4 / 4 https://taolang.club/doc/772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