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4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文档信息
 舊五代史
 074 / 150
 13 段 3399 字
 213 种 384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舊五代史 074 卷七十四
[北宋]薛居正 等
←073 卷七十三 唐書四十九 列傳第二十五 075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舊五代史 / 074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本篇关键词
纪年 天成 4 同光二年[924] 2 同光元年[923] 1 同光 1 乾化 1 長興 1 長興元年[930] 1
地点 漢州 5 河中 5 東川 4 西川 3
人物 延孝 33 董璋 10 繼岌 9 守殷 8 虔釗 7 彥溫 6 王衍 5 崇韜 4
文官 節度使 7 軍使 3 監軍 2
武官 指揮使 3 防禦使 2 小校 2
其他 莊宗 15 明宗 8 末帝 6 檻車 3
目錄
0
1
2
3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 第二十六
康延孝 ,塞北部落人也。初隸太原 ,因得罪,亡命奔汴梁 。開平、乾化中,自隊長隊長 積勞至部
校,梁末帝 時,頻立軍功。同光元年[923]八月,段凝 率眾五萬營於王村,時延孝 為右先鋒 指揮指揮
使使 ,率百騎來奔。莊宗 得之,喜,解御衣金帶以賜之。翌日,賜田 宅於鄴,以為捧日捧日 軍使軍使 兼南
面招討指揮使指揮使 、檢校司空檢校司空 ,守博州刺史博州刺史 。莊宗 屏人問梁兵機,延孝 備陳利害,語在莊宗 紀
中。莊宗 平汴,延孝 頗有力焉,以功授檢校太保檢校太保 、鄭州 防禦使防禦使 ,賜姓 ,名紹琛。明年,郊禮
畢,授保義軍節度 使。
三年,討蜀,以延孝 為西南行營 馬步軍先鋒 、排陣斬斫等使。延孝 性驍健,徇利奮不顧身。以前
鋒 下鳳州 ,收固鎮,降興州 ,敗王衍 軍於三泉,所俘蜀軍皆諭而釋之,自是晝夜兼行。王
衍 自利州 奔歸成都 ,斷吉柏津浮梁,以絕諸軍,延孝 復造浮梁以渡,進收綿州 ,王衍 復斷綿
江 浮梁而去。水深無舟檝可渡,延孝 謂招撫使招撫使 李嚴 曰:「吾懸軍深入,利在急兵。乘王衍 破膽
之時,人心離沮,但得百騎過鹿頭關 ,彼即迎降不暇。如俟修繕津梁,便留數日,若王衍 堅閉近
關,折吾兵勢,儻延旬浹,則勝負莫可知也,宜促騎渡江。」因與李嚴 乘馬浮江,於是得濟者僅千
人,步軍溺死者亦千餘人。延孝 既濟,長驅過鹿頭,進據漢州 。居三日,部下後軍方至。偽蜀六軍六軍
使使 王宗弼 令人持牛酒 幣馬歸款。旬日,兩川平定,延孝 止漢州 以俟繼岌 。平蜀之功,延
孝 居最。
作
名 地 地 武
主 名 名 营
武 號 仕 文 文
武 文 文 號 名 號
號 名 文 地 武 礼
地
名 营 营 名
营 地 地 名
名 地 地 名 地 名
地 名 文 名 名
地 名
名
名 地
文 名 礼 名 地 名
名
1 / 4
https://taolang.club/doc/210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4
5
6
7
時邠州 節度使節度使 董璋 為行營 右廂右廂 馬步使馬步使 ,華州 節度使節度使 毛璋 為行營 左廂左廂 馬步使馬步使 ,以軍禮
當事延孝 。郭崇韜 以私愛董璋 ,及西川 平定之後,崇韜 每有兵機,必召璋參決,延孝 不平。
時延孝 軍於城西,毛璋 軍於城東,董璋 軍於城中。閏十二月,延孝 因酒酣謂董璋 曰:「吾有平蜀
之功,公等僕遫相從,反首鼠於侍中侍中 之門,謀相傾陷。吾為都將都將 ,公乃裨校,力能斬首 。」璋惶
恐,謝之而退。酒罷,璋訴于郭崇韜 ,陰銜之,乃置董璋 為東川節度 使,落軍職。延孝 怒,謂毛
璋 曰:「吾冒白刃,犯險阻,平定兩川,董璋 何功,遽有其地!」二人因謁見崇韜 ,曰:「東川 重
地,宜擇良帥,工部 任尚書尚書 有文武才幹,甚洽眾心,請表為東川 帥。」崇韜 怒曰:「紹琛反耶?敢
違吾節度節度 !」延孝 等惶恐而退。未幾,崇韜 為繼岌 所害,二人因責董璋 曰:「公復首鼠何門?」
璋俛首祈哀而已。
四年正月甲申,大軍發成都 ,繼岌 令延孝 以一萬二千人為後軍。二月癸巳,中軍 次武連,中使
詔至,諭以西平王 朱友謙 有罪伏誅,命繼岌 殺其子遂州 節度使令節度使令 德,延孝 大驚。俄而董
璋 率兵之遂州 ,遇延孝 不謁,延孝 怒,謂諸校曰:「南平 梁汴,西定巴卭,畫策之謀,始於郭
公,而汗馬之勞,力摧強敵,即吾也。若以背偽歸國,掎角而成霸業,即西平王 之功第一。西平 與
郭公皆以無罪赤族,歸朝之後,次當及我矣。」丙申,延孝 次劍州 。時延孝 部下皆鄜、延、河
中 舊將,焦武等知西平王 被禍,兼誅令德,號哭軍門 ,訴於延孝 曰:「西平 無罪,二百口伏
誅,河中 舊將無不從坐,某等必死矣。」時魏王 繼岌 到泥溪 ,延孝 報繼岌 云:「河中 兵士
號哭,欲為亂。」丁酉,延孝 至劍州 ,遂擁眾迴,自稱西川節度 、三川制置等使,以檄招諭蜀
人,三日間,眾及五萬。
己亥,繼岌 至利州 。是夜,守吉柏津使密告魏王 曰:「得紹琛文字,令斷吉柏浮梁。」繼
岌 懼,乃令梁漢顒 以兵控吉柏津。延孝 已擁眾急趨西川 ,繼岌 遣人馳書諭之。夜半,令監軍監軍
使使 李廷安召任圜 ,因署為副招討使副招討使 ,令圜率兵七千騎,與都指揮使都指揮使 梁漢顒 、監軍監軍 李廷安討
之。辛丑,先令都將都將 何建 崇擊劍門 ,下之。甲寅,圜以大軍至漢州 ,延孝 來逆戰,圜令董
璋 以東川 懦卒當其鋒,伏精兵於其後,延孝 擊退東川 之兵,急追之,遇伏兵 起,延孝 敗,馳
入漢州 ,閉壁不出。西川 孟知祥 以兵二萬,與圜合勢攻之。漢州 四面樹竹木為柵。三月乙丑,
圜陣於金雁橋 ,即率諸軍鼓譟而進,四面縱火,風焰亘空。於是延孝 危急,引騎出戰,遇陣於金雁
橋 ,又敗之,以十數騎奔綿州 ,何建 崇追及,擒之,任圜 命載以檻車 。時孟知祥 與任
圜 、董璋 置酒高會,因引令延孝 檻車 至會,知祥 問曰:「明公頃自梁朝脫身歸命,纔平汴
水 ,節制節制 陝郊,近領前鋒 ,克平劍外,歸朝之後,授爵冊勳,巨鎮 尊官,誰與為競!奈何躁憤,
自毀功庸,入此檻車 ,還為鄧艾 ,深可痛惜,誰肯愍之!」知祥 因手自注盃以飲之。延孝 曰:
「自知富貴難消,官職已足。然郭崇韜 佐命元勳,輔成大業,不動干戈,收獲兩川,自古殊功,但恐
不及,一旦何罪,闔門被誅,延孝 之徒,何保首領。以此思慮,不敢歸朝,天道相違,一旦至此,亦
其命也,夫復何言!」及圜班師,行次鳳翔 ,中使向延嗣賫詔至,遂誅之。部下懷其首級,瘞於昭應
縣 民陳暉 地。天成初,其子發之攜去。
朱守殷 ,小字 會兒。莊宗 就學,以厮養之役給事給事 左右。及莊宗 即位,為長直軍使軍使 ,雖列戎
行,不聞戰攻。每搆人之短長,中於莊宗 ,漸以心腹受委。河上對壘,稍遷蕃漢馬步都虞候馬步都虞候 。守
殷 守德勝寨,為梁將王彥章 所攻,守殷 無備,遂陷南寨 。莊宗 聞之曰:「駑才大誤予事!」因
撤北寨 ,往固楊劉。明宗 在鄆州 ,密請以覆軍之罪罪之,莊宗 私於腹心,忍而不問。同光二
年[924],為振武節度使節度使 ,不之任,仍兼領蕃漢馬步軍。京城 初定,內外警巡,恃憑主恩,蔑視勳舊,
與景進 互相表裏,又強作宿德之態,言語遲緩,自謂沉厚。
地 文 名 营 文 文 地 文 名 营 文 文
名 名 名 地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武 法
名 名 地 名
名 名 名 地
衙 文 地 名
武 名 名 名 名
地 名 名 营
主 名 名 地 文 名
名 地 名 名 地
主 地
名 地 名
地 主 营 名 地
地 主 名 地 名 名 地
名 地 地
名 地 主
名 名 名 地 名
文 名 文 武 名 文
武 名 地 地 名
名 地 名 地 军 名
地 地 名 地
地 名
地 地 名 名 器 名
名 名 名 器 名
地 武 营 名
器 名 名 名
名
名
地
地 名
名 礼 號 文 號 文
號 武
名 名 名 地 號
地 號 地 號
文 地
名
2 / 4
https://taolang.club/doc/210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籍海淘浪是什么
←073 卷七十三 唐書四十九 列傳第二十五 075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目錄
8
9
10
11
12
及郭從謙 犯興教門,步軍始亂,中使急召騎士騎士 ,守殷 按甲不進,莊宗 獨領宦官宦官 斫射,屢退,而騎
軍終不至。莊宗 既崩,守殷 擁眾方在北邙 ,憩於茂林 之下。迨聞凶問,乃入內,選嬪御及珍寶以
歸,恣軍士劫掠京都,翌日方定,率諸校迎明宗 於東郊。天成初,授河南尹河南尹 ,判六軍 諸衞事,加侍侍
中中 ,移汴州 節度使節度使 。車駕將巡幸,外議諠然,初以為平吳,又云制置東諸侯。守殷 乃生雲夢之疑,
遂殺都校都校 馬彥超 、副使宋敬。守殷 驅市人閉壁以叛,明宗 途次京水 ,聞之,親統禁軍,倍程直抵
其壘,長圍夾攻,縋城甚眾。守殷 力屈,盡殺其族,引頸令左右盡其命。王師入城,索其黨,盡誅之。
詔鞭守殷 尸,梟首 懸於都市,滿七日,傳送洛陽 。
楊立 者,潞州 之小校小校 。初事李嗣昭 及李繼韜 ,皆畜養甚厚,繼韜 被誅,憤憤失志。同光二
年[924]四月,有詔以潞兵三萬人戍涿州 ,將發,其眾謀曰:「我輩事故使二十年,衣食豐足,未嘗邊塞
征行,苟於邊上差跌,白骨何歸?不如據城自固,事成自富貴耳。」因聚徒百餘輩,攻子城東門,城中
大擾。副使李繼珂 及監軍監軍 張機祚出奔。立自稱留後留後 ,率軍民上表 請旄節。莊宗 怒,命明宗 與
李紹真攻討,一月拔之,生擒立及其同惡十餘人,送於闕下,皆磔於市。潞州 城峻而隍深,故立輒敢
據之,莊宗 因茲詔諸道撤防城 之備焉。
竇廷琬 者,世為青州 牙將牙將 ,梁祖擢寘左右。同光初,為復州 遊奕使遊奕使 ,姦盜屏跡,歷貝州刺貝州刺
史史 。未幾,請制置慶州 鹽池 ,逐年出絹十萬疋,米十萬斛,遂以廷琬 為慶州 防禦使防禦使 ,俾制置
之,由是嚴刑峻法,屢撓邊人。課利不集,詔移任於金州 ,廷琬 據慶州 叛,詔邠州 節度使節度使 李敬
周率兵討平之,夷其族。
張虔釗 ,遼州 人也。初為太原 牙校牙校 ,以武勇聞於流輩,武皇、莊宗 之世,累補左右突騎軍軍
使使 。明宗 素聞虔釗 有將帥才,及即位,擢為護駕親軍都指揮使親軍都指揮使 ,領春州刺史春州刺史 。天成中,與諸
將圍王都 於中山,大敗契丹 於嘉山 之下,及定州 平,以功授滄州 節度使節度使 。移鎮徐州 。長
興中,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山南西道節度使 兼西面馬步軍都部署馬步軍都部署 。及末帝 起于鳳翔 ,閔帝 詔令虔釗 帥部兵會王
師於岐 下。洎西師俱變,虔釗 憤惋,退歸興元 ,因與洋州 節度使節度使 孫漢韶 俱送款於蜀。孟知
祥 待之尤厚,偽授本鎮節度使鎮節度使 ,俾知祥 坐獲山南之地,由虔釗 之故也。孟昶 嗣偽位,加檢校太檢校太
師師 、兼中書令中書令 。晉開運末,蜀人聞契丹 入洛,令虔釗 率眾數萬,將寇秦、雍,俄聞漢高祖 已定
中原,虔釗 無功而退。行至興州 ,感憤而卒。
楊彥溫 ,汴州 人,本梁朝之小校小校 也。莊宗 朝,累遷裨將裨將 。天成中,為河中 副指揮使副指揮使 ,及末
帝 鎮河中 ,尤善待之,因奏為衙內都指揮使衙內都指揮使 。長興元年[930]四月,乘末帝 閱馬於黃龍莊,據城謀
叛 。末帝 遣人詰之曰:「吾善待汝,何苦為叛?」彥溫 報曰:「某非敢負恩,緣奉樞密院 宣頭,
令某拒命,請相公但歸朝廷。」數日,詔末帝 歸朝。明宗 疑其詐,不欲興兵,授彥溫 絳州刺絳州刺
史史 。安重誨 堅請出師,即命西京留守西京留守 索自通 、侍衞步軍指揮使指揮使 藥彥稠 等帥兵攻之,五日而
拔。自閉門及敗,凡十三日。初,彥稠 出師,明宗 戒之曰:「與朕生致彥溫 ,吾將自訊之。」及
收城,斬首 傳送,明宗 深怒彥稠 等。時議者以當時四海恬然,五兵載戢 ,蒲非邊郡,近在國門,
而彥溫 安敢狂悖。皆以為安重誨 方弄國權,尤忌末帝 之名,故巧作窺圖,究莫能傾陷也。彥溫 愚
昧,為人所嗾,故滅其族焉。
史臣曰:春秋傳 云:「夫不令之臣,天下之所惡也。」故不復較其優劣焉。唯虔釗 因避地以偷
生,彥溫 乃為人之所嗾,比諸叛臣,亦可矜 也。
名 武 名 號 文
號 名 地 名
號 文 营
文 地 文 名
武 名 名 號 地
名
名 法 地
名 地 武 名 名 名
地
名 文 武 礼 號 號
地
號 地
名 地 武 地 武
文 地 地 名 地 武
地 名 地 地 文
名 地 地 武 號
文 號 名 武 文
名 政 地 地 地 文 地
文 武 號 地 號 名
名 名 地 地 文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文 文 政 名 主
名 地
名 地 武 號 武 地 武
號 地 武 號
法 號 名 衙
號 號 名
文 名 文 名 武 名
名 號 名
法 號 名 名
名 名 號 名
作 名
名 法
3 / 4
https://taolang.club/doc/210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
「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
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4 / 4
https://taolang.club/doc/210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新五代史 15 卷十五 唐明宗家人傳第三
新五代史 15 卷十五 唐明宗家人傳第三新五代史 15 卷十五 唐明宗家人傳第三
新五代史 15 卷十五 唐明宗家人傳第三helloiac
 
南史 06 卷六 梁本紀上第六
南史 06 卷六 梁本紀上第六南史 06 卷六 梁本紀上第六
南史 06 卷六 梁本紀上第六helloiac
 
新五代史 45 卷四十五 雜傳第三十三
新五代史 45 卷四十五 雜傳第三十三新五代史 45 卷四十五 雜傳第三十三
新五代史 45 卷四十五 雜傳第三十三helloiac
 
宋史 370 卷三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宋史 370 卷三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宋史 370 卷三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宋史 370 卷三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helloiac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helloiac
 
宋書 0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
宋書 0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宋書 0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
宋書 0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helloiac
 
舊五代史 026 卷二十六 唐書二 武皇紀下
舊五代史 026 卷二十六 唐書二 武皇紀下舊五代史 026 卷二十六 唐書二 武皇紀下
舊五代史 026 卷二十六 唐書二 武皇紀下helloiac
 
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
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
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helloiac
 
後漢書 023 卷二十一 任李万邳刘耿列传第十一
後漢書 023 卷二十一 任李万邳刘耿列传第十一後漢書 023 卷二十一 任李万邳刘耿列传第十一
後漢書 023 卷二十一 任李万邳刘耿列传第十一helloiac
 
金史 084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金史 084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金史 084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金史 084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helloiac
 
宋史 380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宋史 380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宋史 380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宋史 380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helloiac
 
舊唐書 071 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
舊唐書 071 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舊唐書 071 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
舊唐書 071 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helloiac
 
北史 006 卷六 齊本紀上第六
北史 006 卷六 齊本紀上第六北史 006 卷六 齊本紀上第六
北史 006 卷六 齊本紀上第六helloiac
 
舊五代史 075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
舊五代史 075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舊五代史 075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
舊五代史 075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helloiac
 
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helloiac
 
宋史 416 卷四百一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宋史 416 卷四百一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宋史 416 卷四百一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宋史 416 卷四百一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helloiac
 
遼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逆臣下
遼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逆臣下遼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逆臣下
遼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逆臣下helloiac
 
宋史 386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宋史 386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宋史 386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宋史 386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helloiac
 
舊五代史 071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
舊五代史 071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舊五代史 071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
舊五代史 071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helloiac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helloiac
 

What's hot (20)

新五代史 15 卷十五 唐明宗家人傳第三
新五代史 15 卷十五 唐明宗家人傳第三新五代史 15 卷十五 唐明宗家人傳第三
新五代史 15 卷十五 唐明宗家人傳第三
 
南史 06 卷六 梁本紀上第六
南史 06 卷六 梁本紀上第六南史 06 卷六 梁本紀上第六
南史 06 卷六 梁本紀上第六
 
新五代史 45 卷四十五 雜傳第三十三
新五代史 45 卷四十五 雜傳第三十三新五代史 45 卷四十五 雜傳第三十三
新五代史 45 卷四十五 雜傳第三十三
 
宋史 370 卷三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宋史 370 卷三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宋史 370 卷三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宋史 370 卷三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書 0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
宋書 0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宋書 0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
宋書 042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
 
舊五代史 026 卷二十六 唐書二 武皇紀下
舊五代史 026 卷二十六 唐書二 武皇紀下舊五代史 026 卷二十六 唐書二 武皇紀下
舊五代史 026 卷二十六 唐書二 武皇紀下
 
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
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
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
 
後漢書 023 卷二十一 任李万邳刘耿列传第十一
後漢書 023 卷二十一 任李万邳刘耿列传第十一後漢書 023 卷二十一 任李万邳刘耿列传第十一
後漢書 023 卷二十一 任李万邳刘耿列传第十一
 
金史 084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金史 084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金史 084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金史 084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宋史 380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宋史 380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宋史 380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宋史 380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舊唐書 071 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
舊唐書 071 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舊唐書 071 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
舊唐書 071 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
 
北史 006 卷六 齊本紀上第六
北史 006 卷六 齊本紀上第六北史 006 卷六 齊本紀上第六
北史 006 卷六 齊本紀上第六
 
舊五代史 075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
舊五代史 075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舊五代史 075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
舊五代史 075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
 
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宋史 416 卷四百一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宋史 416 卷四百一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宋史 416 卷四百一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宋史 416 卷四百一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遼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逆臣下
遼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逆臣下遼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逆臣下
遼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逆臣下
 
宋史 386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宋史 386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宋史 386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宋史 386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舊五代史 071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
舊五代史 071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舊五代史 071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
舊五代史 071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Similar to 舊五代史 074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舊唐書 109 卷一百零五 列傳第五十五
舊唐書 109 卷一百零五 列傳第五十五舊唐書 109 卷一百零五 列傳第五十五
舊唐書 109 卷一百零五 列傳第五十五helloiac
 
舊唐書 114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舊唐書 114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舊唐書 114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舊唐書 114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helloiac
 
新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
新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新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
新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helloiac
 
宋史 453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十二 忠義八
宋史 453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十二 忠義八宋史 453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十二 忠義八
宋史 453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十二 忠義八helloiac
 
新唐書 237 卷二百二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叛臣上
新唐書 237 卷二百二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叛臣上新唐書 237 卷二百二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叛臣上
新唐書 237 卷二百二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叛臣上helloiac
 
新唐書 142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六十一
新唐書 142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六十一新唐書 142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六十一
新唐書 142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六十一helloiac
 
宋書 091 卷九十一 列傳第五十一 孝義
宋書 091 卷九十一 列傳第五十一 孝義宋書 091 卷九十一 列傳第五十一 孝義
宋書 091 卷九十一 列傳第五十一 孝義helloiac
 
舊唐書 081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舊唐書 081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舊唐書 081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舊唐書 081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helloiac
 
舊五代史 098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舊五代史 098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舊五代史 098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舊五代史 098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helloiac
 
宋史 289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
宋史 289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宋史 289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
宋史 289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helloiac
 
舊唐書 103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舊唐書 103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舊唐書 103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舊唐書 103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helloiac
 
舊五代史 088 卷八十八 晉書十四 列傳第三
舊五代史 088 卷八十八 晉書十四 列傳第三舊五代史 088 卷八十八 晉書十四 列傳第三
舊五代史 088 卷八十八 晉書十四 列傳第三helloiac
 
新唐書 141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六十
新唐書 141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六十新唐書 141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六十
新唐書 141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六十helloiac
 
宋書 045 卷四十五 列傳第五
宋書 045 卷四十五 列傳第五宋書 045 卷四十五 列傳第五
宋書 045 卷四十五 列傳第五helloiac
 
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
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
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helloiac
 
舊五代史 094 卷九十四 晉書二十 列傳第九
舊五代史 094 卷九十四 晉書二十 列傳第九舊五代史 094 卷九十四 晉書二十 列傳第九
舊五代史 094 卷九十四 晉書二十 列傳第九helloiac
 
舊唐書 135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舊唐書 135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舊唐書 135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舊唐書 135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helloiac
 
三國志 43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
三國志 43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三國志 43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
三國志 43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helloiac
 
舊唐書 148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舊唐書 148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舊唐書 148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舊唐書 148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helloiac
 
新唐書 162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八十一
新唐書 162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八十一新唐書 162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八十一
新唐書 162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八十一helloiac
 

Similar to 舊五代史 074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20)

舊唐書 109 卷一百零五 列傳第五十五
舊唐書 109 卷一百零五 列傳第五十五舊唐書 109 卷一百零五 列傳第五十五
舊唐書 109 卷一百零五 列傳第五十五
 
舊唐書 114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舊唐書 114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舊唐書 114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舊唐書 114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新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
新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新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
新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
 
宋史 453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十二 忠義八
宋史 453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十二 忠義八宋史 453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十二 忠義八
宋史 453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十二 忠義八
 
新唐書 237 卷二百二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叛臣上
新唐書 237 卷二百二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叛臣上新唐書 237 卷二百二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叛臣上
新唐書 237 卷二百二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叛臣上
 
新唐書 142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六十一
新唐書 142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六十一新唐書 142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六十一
新唐書 142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六十一
 
宋書 091 卷九十一 列傳第五十一 孝義
宋書 091 卷九十一 列傳第五十一 孝義宋書 091 卷九十一 列傳第五十一 孝義
宋書 091 卷九十一 列傳第五十一 孝義
 
舊唐書 081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舊唐書 081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舊唐書 081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舊唐書 081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舊五代史 098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舊五代史 098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舊五代史 098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舊五代史 098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宋史 289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
宋史 289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宋史 289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
宋史 289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
 
舊唐書 103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舊唐書 103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舊唐書 103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舊唐書 103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舊五代史 088 卷八十八 晉書十四 列傳第三
舊五代史 088 卷八十八 晉書十四 列傳第三舊五代史 088 卷八十八 晉書十四 列傳第三
舊五代史 088 卷八十八 晉書十四 列傳第三
 
新唐書 141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六十
新唐書 141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六十新唐書 141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六十
新唐書 141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六十
 
宋書 045 卷四十五 列傳第五
宋書 045 卷四十五 列傳第五宋書 045 卷四十五 列傳第五
宋書 045 卷四十五 列傳第五
 
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
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
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
 
舊五代史 094 卷九十四 晉書二十 列傳第九
舊五代史 094 卷九十四 晉書二十 列傳第九舊五代史 094 卷九十四 晉書二十 列傳第九
舊五代史 094 卷九十四 晉書二十 列傳第九
 
舊唐書 135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舊唐書 135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舊唐書 135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舊唐書 135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三國志 43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
三國志 43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三國志 43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
三國志 43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
 
舊唐書 148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舊唐書 148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舊唐書 148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舊唐書 148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新唐書 162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八十一
新唐書 162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八十一新唐書 162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八十一
新唐書 162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八十一
 

More from helloiac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helloiac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helloiac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helloiac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helloiac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helloiac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helloiac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helloiac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helloiac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helloiac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helloiac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helloiac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helloiac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helloiac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helloiac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helloiac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helloiac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helloiac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helloiac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helloiac
 
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
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
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helloiac
 

More from helloiac (20)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
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
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
 

舊五代史 074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 1. 文档信息  舊五代史  074 / 150  13 段 3399 字  213 种 384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舊五代史 074 卷七十四 [北宋]薛居正 等 ←073 卷七十三 唐書四十九 列傳第二十五 075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舊五代史 / 074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第二十六 本篇关键词 纪年 天成 4 同光二年[924] 2 同光元年[923] 1 同光 1 乾化 1 長興 1 長興元年[930] 1 地点 漢州 5 河中 5 東川 4 西川 3 人物 延孝 33 董璋 10 繼岌 9 守殷 8 虔釗 7 彥溫 6 王衍 5 崇韜 4 文官 節度使 7 軍使 3 監軍 2 武官 指揮使 3 防禦使 2 小校 2 其他 莊宗 15 明宗 8 末帝 6 檻車 3 目錄 0 1 2 3 卷七十四 唐書五十 列傳 第二十六 康延孝 ,塞北部落人也。初隸太原 ,因得罪,亡命奔汴梁 。開平、乾化中,自隊長隊長 積勞至部 校,梁末帝 時,頻立軍功。同光元年[923]八月,段凝 率眾五萬營於王村,時延孝 為右先鋒 指揮指揮 使使 ,率百騎來奔。莊宗 得之,喜,解御衣金帶以賜之。翌日,賜田 宅於鄴,以為捧日捧日 軍使軍使 兼南 面招討指揮使指揮使 、檢校司空檢校司空 ,守博州刺史博州刺史 。莊宗 屏人問梁兵機,延孝 備陳利害,語在莊宗 紀 中。莊宗 平汴,延孝 頗有力焉,以功授檢校太保檢校太保 、鄭州 防禦使防禦使 ,賜姓 ,名紹琛。明年,郊禮 畢,授保義軍節度 使。 三年,討蜀,以延孝 為西南行營 馬步軍先鋒 、排陣斬斫等使。延孝 性驍健,徇利奮不顧身。以前 鋒 下鳳州 ,收固鎮,降興州 ,敗王衍 軍於三泉,所俘蜀軍皆諭而釋之,自是晝夜兼行。王 衍 自利州 奔歸成都 ,斷吉柏津浮梁,以絕諸軍,延孝 復造浮梁以渡,進收綿州 ,王衍 復斷綿 江 浮梁而去。水深無舟檝可渡,延孝 謂招撫使招撫使 李嚴 曰:「吾懸軍深入,利在急兵。乘王衍 破膽 之時,人心離沮,但得百騎過鹿頭關 ,彼即迎降不暇。如俟修繕津梁,便留數日,若王衍 堅閉近 關,折吾兵勢,儻延旬浹,則勝負莫可知也,宜促騎渡江。」因與李嚴 乘馬浮江,於是得濟者僅千 人,步軍溺死者亦千餘人。延孝 既濟,長驅過鹿頭,進據漢州 。居三日,部下後軍方至。偽蜀六軍六軍 使使 王宗弼 令人持牛酒 幣馬歸款。旬日,兩川平定,延孝 止漢州 以俟繼岌 。平蜀之功,延 孝 居最。 作 名 地 地 武 主 名 名 营 武 號 仕 文 文 武 文 文 號 名 號 號 名 文 地 武 礼 地 名 营 营 名 营 地 地 名 名 地 地 名 地 名 地 名 文 名 名 地 名 名 名 地 文 名 礼 名 地 名 名 1 / 4 https://taolang.club/doc/210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2. 4 5 6 7 時邠州 節度使節度使 董璋 為行營 右廂右廂 馬步使馬步使 ,華州 節度使節度使 毛璋 為行營 左廂左廂 馬步使馬步使 ,以軍禮 當事延孝 。郭崇韜 以私愛董璋 ,及西川 平定之後,崇韜 每有兵機,必召璋參決,延孝 不平。 時延孝 軍於城西,毛璋 軍於城東,董璋 軍於城中。閏十二月,延孝 因酒酣謂董璋 曰:「吾有平蜀 之功,公等僕遫相從,反首鼠於侍中侍中 之門,謀相傾陷。吾為都將都將 ,公乃裨校,力能斬首 。」璋惶 恐,謝之而退。酒罷,璋訴于郭崇韜 ,陰銜之,乃置董璋 為東川節度 使,落軍職。延孝 怒,謂毛 璋 曰:「吾冒白刃,犯險阻,平定兩川,董璋 何功,遽有其地!」二人因謁見崇韜 ,曰:「東川 重 地,宜擇良帥,工部 任尚書尚書 有文武才幹,甚洽眾心,請表為東川 帥。」崇韜 怒曰:「紹琛反耶?敢 違吾節度節度 !」延孝 等惶恐而退。未幾,崇韜 為繼岌 所害,二人因責董璋 曰:「公復首鼠何門?」 璋俛首祈哀而已。 四年正月甲申,大軍發成都 ,繼岌 令延孝 以一萬二千人為後軍。二月癸巳,中軍 次武連,中使 詔至,諭以西平王 朱友謙 有罪伏誅,命繼岌 殺其子遂州 節度使令節度使令 德,延孝 大驚。俄而董 璋 率兵之遂州 ,遇延孝 不謁,延孝 怒,謂諸校曰:「南平 梁汴,西定巴卭,畫策之謀,始於郭 公,而汗馬之勞,力摧強敵,即吾也。若以背偽歸國,掎角而成霸業,即西平王 之功第一。西平 與 郭公皆以無罪赤族,歸朝之後,次當及我矣。」丙申,延孝 次劍州 。時延孝 部下皆鄜、延、河 中 舊將,焦武等知西平王 被禍,兼誅令德,號哭軍門 ,訴於延孝 曰:「西平 無罪,二百口伏 誅,河中 舊將無不從坐,某等必死矣。」時魏王 繼岌 到泥溪 ,延孝 報繼岌 云:「河中 兵士 號哭,欲為亂。」丁酉,延孝 至劍州 ,遂擁眾迴,自稱西川節度 、三川制置等使,以檄招諭蜀 人,三日間,眾及五萬。 己亥,繼岌 至利州 。是夜,守吉柏津使密告魏王 曰:「得紹琛文字,令斷吉柏浮梁。」繼 岌 懼,乃令梁漢顒 以兵控吉柏津。延孝 已擁眾急趨西川 ,繼岌 遣人馳書諭之。夜半,令監軍監軍 使使 李廷安召任圜 ,因署為副招討使副招討使 ,令圜率兵七千騎,與都指揮使都指揮使 梁漢顒 、監軍監軍 李廷安討 之。辛丑,先令都將都將 何建 崇擊劍門 ,下之。甲寅,圜以大軍至漢州 ,延孝 來逆戰,圜令董 璋 以東川 懦卒當其鋒,伏精兵於其後,延孝 擊退東川 之兵,急追之,遇伏兵 起,延孝 敗,馳 入漢州 ,閉壁不出。西川 孟知祥 以兵二萬,與圜合勢攻之。漢州 四面樹竹木為柵。三月乙丑, 圜陣於金雁橋 ,即率諸軍鼓譟而進,四面縱火,風焰亘空。於是延孝 危急,引騎出戰,遇陣於金雁 橋 ,又敗之,以十數騎奔綿州 ,何建 崇追及,擒之,任圜 命載以檻車 。時孟知祥 與任 圜 、董璋 置酒高會,因引令延孝 檻車 至會,知祥 問曰:「明公頃自梁朝脫身歸命,纔平汴 水 ,節制節制 陝郊,近領前鋒 ,克平劍外,歸朝之後,授爵冊勳,巨鎮 尊官,誰與為競!奈何躁憤, 自毀功庸,入此檻車 ,還為鄧艾 ,深可痛惜,誰肯愍之!」知祥 因手自注盃以飲之。延孝 曰: 「自知富貴難消,官職已足。然郭崇韜 佐命元勳,輔成大業,不動干戈,收獲兩川,自古殊功,但恐 不及,一旦何罪,闔門被誅,延孝 之徒,何保首領。以此思慮,不敢歸朝,天道相違,一旦至此,亦 其命也,夫復何言!」及圜班師,行次鳳翔 ,中使向延嗣賫詔至,遂誅之。部下懷其首級,瘞於昭應 縣 民陳暉 地。天成初,其子發之攜去。 朱守殷 ,小字 會兒。莊宗 就學,以厮養之役給事給事 左右。及莊宗 即位,為長直軍使軍使 ,雖列戎 行,不聞戰攻。每搆人之短長,中於莊宗 ,漸以心腹受委。河上對壘,稍遷蕃漢馬步都虞候馬步都虞候 。守 殷 守德勝寨,為梁將王彥章 所攻,守殷 無備,遂陷南寨 。莊宗 聞之曰:「駑才大誤予事!」因 撤北寨 ,往固楊劉。明宗 在鄆州 ,密請以覆軍之罪罪之,莊宗 私於腹心,忍而不問。同光二 年[924],為振武節度使節度使 ,不之任,仍兼領蕃漢馬步軍。京城 初定,內外警巡,恃憑主恩,蔑視勳舊, 與景進 互相表裏,又強作宿德之態,言語遲緩,自謂沉厚。 地 文 名 营 文 文 地 文 名 营 文 文 名 名 名 地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武 法 名 名 地 名 名 名 名 地 衙 文 地 名 武 名 名 名 名 地 名 名 营 主 名 名 地 文 名 名 地 名 名 地 主 地 名 地 名 地 主 营 名 地 地 主 名 地 名 名 地 名 地 地 名 地 主 名 名 名 地 名 文 名 文 武 名 文 武 名 地 地 名 名 地 名 地 军 名 地 地 名 地 地 名 地 地 名 名 器 名 名 名 名 器 名 地 武 营 名 器 名 名 名 名 名 地 地 名 名 礼 號 文 號 文 號 武 名 名 名 地 號 地 號 地 號 文 地 名 2 / 4 https://taolang.club/doc/210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3.  籍海淘浪是什么 ←073 卷七十三 唐書四十九 列傳第二十五 075 卷七十五 晉書一 高祖紀第一→目錄 8 9 10 11 12 及郭從謙 犯興教門,步軍始亂,中使急召騎士騎士 ,守殷 按甲不進,莊宗 獨領宦官宦官 斫射,屢退,而騎 軍終不至。莊宗 既崩,守殷 擁眾方在北邙 ,憩於茂林 之下。迨聞凶問,乃入內,選嬪御及珍寶以 歸,恣軍士劫掠京都,翌日方定,率諸校迎明宗 於東郊。天成初,授河南尹河南尹 ,判六軍 諸衞事,加侍侍 中中 ,移汴州 節度使節度使 。車駕將巡幸,外議諠然,初以為平吳,又云制置東諸侯。守殷 乃生雲夢之疑, 遂殺都校都校 馬彥超 、副使宋敬。守殷 驅市人閉壁以叛,明宗 途次京水 ,聞之,親統禁軍,倍程直抵 其壘,長圍夾攻,縋城甚眾。守殷 力屈,盡殺其族,引頸令左右盡其命。王師入城,索其黨,盡誅之。 詔鞭守殷 尸,梟首 懸於都市,滿七日,傳送洛陽 。 楊立 者,潞州 之小校小校 。初事李嗣昭 及李繼韜 ,皆畜養甚厚,繼韜 被誅,憤憤失志。同光二 年[924]四月,有詔以潞兵三萬人戍涿州 ,將發,其眾謀曰:「我輩事故使二十年,衣食豐足,未嘗邊塞 征行,苟於邊上差跌,白骨何歸?不如據城自固,事成自富貴耳。」因聚徒百餘輩,攻子城東門,城中 大擾。副使李繼珂 及監軍監軍 張機祚出奔。立自稱留後留後 ,率軍民上表 請旄節。莊宗 怒,命明宗 與 李紹真攻討,一月拔之,生擒立及其同惡十餘人,送於闕下,皆磔於市。潞州 城峻而隍深,故立輒敢 據之,莊宗 因茲詔諸道撤防城 之備焉。 竇廷琬 者,世為青州 牙將牙將 ,梁祖擢寘左右。同光初,為復州 遊奕使遊奕使 ,姦盜屏跡,歷貝州刺貝州刺 史史 。未幾,請制置慶州 鹽池 ,逐年出絹十萬疋,米十萬斛,遂以廷琬 為慶州 防禦使防禦使 ,俾制置 之,由是嚴刑峻法,屢撓邊人。課利不集,詔移任於金州 ,廷琬 據慶州 叛,詔邠州 節度使節度使 李敬 周率兵討平之,夷其族。 張虔釗 ,遼州 人也。初為太原 牙校牙校 ,以武勇聞於流輩,武皇、莊宗 之世,累補左右突騎軍軍 使使 。明宗 素聞虔釗 有將帥才,及即位,擢為護駕親軍都指揮使親軍都指揮使 ,領春州刺史春州刺史 。天成中,與諸 將圍王都 於中山,大敗契丹 於嘉山 之下,及定州 平,以功授滄州 節度使節度使 。移鎮徐州 。長 興中,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山南西道節度使 兼西面馬步軍都部署馬步軍都部署 。及末帝 起于鳳翔 ,閔帝 詔令虔釗 帥部兵會王 師於岐 下。洎西師俱變,虔釗 憤惋,退歸興元 ,因與洋州 節度使節度使 孫漢韶 俱送款於蜀。孟知 祥 待之尤厚,偽授本鎮節度使鎮節度使 ,俾知祥 坐獲山南之地,由虔釗 之故也。孟昶 嗣偽位,加檢校太檢校太 師師 、兼中書令中書令 。晉開運末,蜀人聞契丹 入洛,令虔釗 率眾數萬,將寇秦、雍,俄聞漢高祖 已定 中原,虔釗 無功而退。行至興州 ,感憤而卒。 楊彥溫 ,汴州 人,本梁朝之小校小校 也。莊宗 朝,累遷裨將裨將 。天成中,為河中 副指揮使副指揮使 ,及末 帝 鎮河中 ,尤善待之,因奏為衙內都指揮使衙內都指揮使 。長興元年[930]四月,乘末帝 閱馬於黃龍莊,據城謀 叛 。末帝 遣人詰之曰:「吾善待汝,何苦為叛?」彥溫 報曰:「某非敢負恩,緣奉樞密院 宣頭, 令某拒命,請相公但歸朝廷。」數日,詔末帝 歸朝。明宗 疑其詐,不欲興兵,授彥溫 絳州刺絳州刺 史史 。安重誨 堅請出師,即命西京留守西京留守 索自通 、侍衞步軍指揮使指揮使 藥彥稠 等帥兵攻之,五日而 拔。自閉門及敗,凡十三日。初,彥稠 出師,明宗 戒之曰:「與朕生致彥溫 ,吾將自訊之。」及 收城,斬首 傳送,明宗 深怒彥稠 等。時議者以當時四海恬然,五兵載戢 ,蒲非邊郡,近在國門, 而彥溫 安敢狂悖。皆以為安重誨 方弄國權,尤忌末帝 之名,故巧作窺圖,究莫能傾陷也。彥溫 愚 昧,為人所嗾,故滅其族焉。 史臣曰:春秋傳 云:「夫不令之臣,天下之所惡也。」故不復較其優劣焉。唯虔釗 因避地以偷 生,彥溫 乃為人之所嗾,比諸叛臣,亦可矜 也。 名 武 名 號 文 號 名 地 名 號 文 营 文 地 文 名 武 名 名 號 地 名 名 法 地 名 地 武 名 名 名 地 名 文 武 礼 號 號 地 號 地 名 地 武 地 武 文 地 地 名 地 武 地 名 地 地 文 名 地 地 武 號 文 號 名 武 文 名 政 地 地 地 文 地 文 武 號 地 號 名 名 名 地 地 文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文 文 政 名 主 名 地 名 地 武 號 武 地 武 號 地 武 號 法 號 名 衙 號 號 名 文 名 文 名 武 名 名 號 名 法 號 名 名 名 名 號 名 作 名 名 法 3 / 4 https://taolang.club/doc/210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4.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 「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 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4 / 4 https://taolang.club/doc/2107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