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6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164
摘要
近年在新一代的住宅專業者提出的聯邦政府
住宅政策與傳統智慧中,主張為了克服低收入
社區的貧窮問題,他們必須被打散到高所得社
區或是引入高比例的高收入家庭,讓低收入戶
變成一個新的優質社區中的小部分存在。
據推測,弱勢孩童能從與其他由有工作成人主
導的、具豐富教育資源的家庭中成長的小孩的
關係中獲益。本文認為,這種方式對低收入社
區而言,不但破壞現有的社會網絡功能,稀釋
了文化認同,削弱其潛在的政治力量和文化認
同。這無異於不公正的劃分選區或殖民占領行
為。
以下回顧五個混合使用發展的案例,這些案
例表現了低收社區在與專業者的合作下,如何
能夠組織他們自己的非營利發展團體,並讓社
區產生進步,使他們的社區維持相近的收入,
以此作為政治培力的基礎。在這個過程中,他
們創造了一個設計特質與配置能維持豐富且多
樣性文化認同的地方,而這卻是市價(market-
rate)住宅發展所忽略、甚至刻意避免的。
混合收入的起源
混 合 收 入 住 宅 或 是「 包 容 性 分 區 」
(inclusionary zoning) 這個概念產生於有一段長
期的實質階級與種族隔離歷史的郊區社區或小
鎮,這些地方除了當地政府住宅部門外,僅具
混合收入住宅:
社會融合或文化霸權?
Michael Pyatok, FAIA
美國 Pyatok 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華盛頓大學建築系榮譽教授
高翊寧 譯
有限的非營利可負擔住宅開發商地方網絡。鼓
勵私人開發商去承擔一些責任似乎是個好辦
法,讓較高所得的社區多少負擔一些,因為他
們是唯一數量夠多的住宅開發商。但是,市場
價格的計畫不總是能夠通過內部補貼來達到期
望結果,還需要一些公共補助方式。
但是當包容性政策應用到市中心的老社區
時——這些老社區具有長遠的種族與文化凝聚
傳統的鄰里關係,也擁有以社區為基礎的開發
機構——將有限的地方公共補助資源轉移一些
給私人開發商,以便在較高所得社區達致包容
性目標時,卻會破壞這些地方居民的努力成
果。甚至是在應用到市場機制較強大的新社
區,強調私人開發能滿足需求,則會忽略了支
持以社區為基礎的自助組織,學習以更好的方
式解決相同問題的潛力。
在地非營利團體經常能以較好的方式完成目
標,有幾個原因:
•因為在未來沒打算要兌付現金或籌措其
他資金,所以負擔能力期限(The term of
affordability)較長。不像私人開發商會讓
負擔能力期限愈短愈好。
•住宅提供的服務很豐富,包括托兒、家庭
諮詢、職訓和其他社會服務,可滿足特定
需求的低收入家戶。不像市價住宅,每個
人都被預設是跟多數人一樣,沒有什麼特
別需求。 165
IX Mixed-Income Housing: Social Integration or Cultural Hegemony?
•住宅是由非營利團體或是有服務低收家戶
需求之經驗的營利團體管理。
•設計住宅的過程通常是包容且參與式的,
並視之為政治性的社區組織機會。不像市
價住宅通常都閉門進行,限制社區參與只
到 EIR 要求的民眾聽證(public hearings)
的最低限度。
•住宅設計往往表達了其所服務對象的特定
文化和自尊;不像市價住宅往往是表現單
調同質的形象以吸引大眾,或表現出現代
感,鎖定小眾的高收入階級,以投射出擁
有較優越文化品味的自我感。
為了闡明這些要點,以下為五個由作者公司
設計的計畫案例,這些案例提出的解決方案更
細緻的符合低收入家戶需求,因為其目標源自
他們所服務的社區,而執行是由經驗豐富且以
社區為基礎的非營利開發者來掌控。
1. FOX COURTS.
一個全國性營利開發公司要在奧克蘭市區鄰
里中蓋 800 個單元的住宅,並且在 60-100% 的
地區中位數收入(Area Median Income, AMI) 下,
主動提供 20% 作為可負擔住宅。當時的市長
傑里布朗(Gerry Brown)認為,奧克蘭已經有
太多可負擔住宅,所以他積極勸阻該公司增加
可負擔住宅單元。該公司的策略向來是要保留
20% 作為可負擔住宅單元,如果是在 80% AMI
所得範圍內,則保留更多。這麼做的原因部分
是要增加獲得補貼的機會,不只是為了可負擔
的部分,也是為了承擔整個發展所需的基礎設
施成本,增加市價單位住宅的利潤。這家私人
公司尋求約 640 萬地方公共補助,但在 800 個
住宅單位中他們只提供 160 個可負擔住宅單
元,也沒有替低收入家庭提供特定服務。
因此,一群倡議者組成聯盟,呼籲提高包容
性部分到 30%,另增加 10% (80 個住宅單元 )
專供所得約當 30%-60% AMI 的家戶的可負擔住
宅開發,由當地一個 25 年歷史的非營利組織
擁有和管理。它將會為居民提供社會服務、孩
童照顧,還有職業培訓。此聯盟的動力源於奧
克蘭的長久傳統,以社區為基礎、非營利的方
式成功完成數以千計的可負擔住宅單元,並獲
得來自再發展事業的城市稅收增加的補助。他
們認為這種由私人開發商生產的包容性住宅形
式,如果只是為了 80%AMI 的家戶而生產,卻
沒有相關服務,是不完滿的解決辦法。它會消
耗有限的地方住宅補貼,而這原本是他們用於
活化市區以外低收入戶鄰里的資源。
這 80 個住宅單元的基地有 0.9 英畝,每個
家庭在四層樓中有兩層樓的排屋作為自宅,每
個居所都有自然通風,每兩層樓有戶外陽台走
道,服務住宅的起居樓層。部分建築物在一樓
有兒童照顧中心,中間兩層是住宅,第四層樓
則是閣樓和工作室,提供給極低所得的單身族
和夫婦,有些原本是無家可歸。不同種族和族
群的住戶,都能連結上由非營利自有開發業者
所推動的社會服務供應者。
在市區的裝飾藝術區中,非營利開發業者雇
用藝術家和當地藝術高中合作,設計建築物壁
畫,描繪奧克蘭的青少年文化。他們也聘請一
位藝術家,在大廳用馬賽克拼貼出奧克蘭生活
以提升空間品質;還有一位磁磚藝術家,生產
當地訂製的磁磚,沿著基腳配置,以能反映拉
丁美洲、亞洲、非洲和美洲原住民圖案設計的
風格,描繪當地的動植物。
166
Fox Courts Fox Courts
Fox Courts Fox Courts
167
IX Mixed-Income Housing: Social Integration or Cultural Hegemony?
2. HISMEN HIN-NU TERRACE
一個主要服務奧克蘭市中心的亞裔社群,
有 35 年歷史的非營利組織,發現有很多東南
亞難民定居在東奧克蘭,那裡是非洲裔和拉美
裔社群定居超過 50 年的地方。為了實現種族
群體之間的和諧,服務亞洲人的非營利性組織
被選出來,與服務該鄰里的非洲裔和拉美裔家
戶,以鄰里為基礎的非營利組織結盟。他們一
起舉辦一系列參與式設計工作坊,讓這個計畫
的規劃和設計包含在地參與。基地是一個廢棄
超市,位於長期受私人市場忽略的地方。
這個計劃包括 92 個可負擔住宅單元,有托
育中心、社區中心,以及 8000 平方英尺給當
地商業和社會服務組織。位於前面較高且有電
梯服務的建築物,容納很少小孩或沒小孩的小
型家戶,後方則有提供給家庭的住宅單元,於
車庫上方有自己的兩至三層樓住家。零售空間
也被包含在內作為經濟發展策略,幫助當地小
型商業成長,也可以服務社區。客戶和設計團
隊向國家藝術基金會 (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申請並獲得 50000 美元,從居住
社區中的每個種族群體裡聘請當地藝術家。他
們以表現其歷史與傳統的方式去美化這處住宅
區。這個計畫贏得六個地區性和全國性設計大
獎。
這個計劃需要 10 個不同的資金來源,其中
一個重要來源是奧克蘭市。假如當時對私人開
發業者有包容性分區的要求,非營利的夥伴關
係就必須被迫與私人開發業商一起競爭取得這
些當地資金。這些開發商通常會資助當地市議
會或市長競選活動。一旦營利的開發商取得城
市基金,生產佔市價住宅計畫僅 20% 的可負擔
住宅,獲得服務的家戶所得水平將更高。住宅
也不會蓋在低收入鄰里,填補空地。那裡不會
有社會服務或托育照顧;也不會表現出鄰里的
文化多樣性與在地自助的榮耀。
168
3. JINGLETOWN HOMES.
這是位於奧克蘭東部的西班牙裔美國人鄰里
社區,被高速公路、鐵路、工業使用所環繞。
社區正面臨要接受位於 5 英畝土地上的一處
半拖車卡車儲放場。這處鄰里希望阻止卡車公
司,因為這會替他們的街道帶來危害與汙染,
卻無法增加當地工作。他們來找作者尋求建
議,如何變更土地使用分區去禁止其使用,並
以允許可負擔住宅的方式來代替。這項可負擔
住宅提供給像他們一樣,收入大約是 60-70%
AMI 且首次購屋的買家。他們成功改變了土地
使用分區為工業區和 ( 或 ) 住宅區。他們很明
確的表示,他們會繼續抗議卡車公司進入,他
們也徵求了一個非營利住宅開發者去購買土地
以供住宅之用。
他們設計了 53 個單元的首次購屋族開發計
畫,進行一系列設計工作坊,利用各種資金來
源,包含來自城市住宅基金 (City’s housing
fund) 的大筆補助。從他們改變使用分區之後
不到三年,計畫就已經完成且開始進住。這些
住宅可以擴展以包容家庭的成長,使他們不需
要因為家庭和收入擴展就離開鄰里。有些家戶
可以增建單元供祖父母或姻親使用;有些則可
以選擇經營家庭企業,因為靈活的土地使用分
區而可將其歸類為輕工業。這項新建住宅區的
密度是附近鄰里的三倍,但參加參與式設計工
作坊的當地居民,設計出來的基地計畫和房屋
形式,塑造出對兒童有用的開放空間。它也巧
妙掩飾了其密度,讓這處新住宅區可以融入 20
世紀早期的鄰里風貌。這個計畫贏得四項地區
和全國設計大獎。如果這個組織被迫去與關係
很好的開發商競爭有限的地方住宅基金,他們
可能無法如此成功。
169
IX Mixed-Income Housing: Social Integration or Cultural Hegemony?
170
4 JAMES LEE COURT.
在奧克蘭市中心,無家可歸者對於過去曾
是住宅的地方,現在多被改建為辦公大樓感到
氣憤。這些無家可歸者大多是非裔美國人,
被唯一神派教會(Unitarian church)與一位美
國 之 友 服 務 委 員 會(American Friends Service
Committee)聘請的社區組織者組織起來,在市
中心閒置建築物中上演了一連串廣為人知的靜
坐抗議。經過六個月令人難受的宣傳後,市議
會給該組織一百萬美元,購買一小塊鄰近都市
的土地來替無家可歸者蓋可負擔住宅。
在一系列參與式設計工作坊後,此聯盟設計
了 26 個住宅單元給家庭與單身者,住宅圍繞著
中心庭園,基地上還有一個比 1/3 畝略大的托
育中心。經過兩年半的靜坐抗議,聯盟慶祝這
個住宅區的啟用。由於資金來自一個藝術基金
會,該計畫以非裔美國藝術家設計的磁磚作裝
飾,這位藝術家受到西非房屋色彩與樣式啟發。
它包含青蛙圖像,在西非社區中被視為希望的
象徵,因為豐沛雨水帶來很多青蛙,也順帶宣
告豐盛作物的季節即將到來。建築物還有三間
「神靈小屋」(spirit house)提供作為土地神靈
的房屋,佛教社區相信土地神靈就住在基地上
先前的建築物裡。神靈小屋確保新建築不會驅
離這些神靈。根據他們最近的處境,無住屋者
聯盟的成員認為對他們的新家來說,這是適當
的增建。沒有一個使用包容性住宅補貼的私人
開發商,會注意到無家可歸者的這種需求,也
一定不會讓他們參與設計、發展和執行。
171
IX Mixed-Income Housing: Social Integration or Cultural Hegemony?
5. SEVEN DIRECTIONS
一間位於東奧克蘭的醫療和牙醫診所,由
美國原住民社區在三十年前創辦,設施已不堪
使用且需要改建為新建築。了解到內城土地的
價值,他們發現在 BART 站街區中,有很多公
車路線的單一目標建築物,應該要混合使用:
一間上方有住宅的診所。由於缺乏住宅開發經
驗,他們與案例三的同一個非營利開發者結
盟。他們共同開發一處 0.7英畝大的空地(in-fill
parcel),有 36 個住宅單元,位於 20000 平方
英呎的醫療牙科診所上方。他們的公共空間也
可以作為社區中心,還有 45 個車位的停車場。
雖然設施明顯的表現了東奧克蘭美國原住民社
區的生活,它也替所有東奧克蘭居民提供了可
負擔的醫療照護。它包含兩個庭園,一個提供
在地面的診所,有個像地穴(kiva)的聊天圓
形空間,提供給戶外社區會議,還有儀式舞蹈;
另一個只提供給診所上方的居民。
就像要籌基金去蓋診所那樣困難,該組織進
一步籌措數十萬元去給來自原住民與移民社區
的藝術家創製作品,用於表現原住民在社區裡
的存在,以及他們對於所有後來移居美國者的
協助。私人開發商不會期待出現這種戲劇化的
文化表現形式,因為他們的目標是服務廣泛的
同質大眾,害怕任何特殊文化的表現,特別是
少數弱勢的文化表現,會疏遠那些他們想吸引
的客戶。在那樣的混和收入住宅區中,少數弱
勢者必須扮演服從角色,讓自己適應代表主流
文化的文化表現。
172 173
IX Mixed-Income Housing: Social Integration or Cultural Hegemony?
結論
很多美國城市有非常自豪且有能力的少數族
群及低收入社區。可用的補貼促進產生了一個
非營利組織的網絡,包括以鄰里和整個城市為
基礎的非營利組織。他們並非都很完美,但是
在奧克蘭,他們幾乎承擔了所有近三十年生產
的可負擔住宅,很多還因為品質和設計而受到
全國矚目。當有限的補貼都撥給營利的開發商
去進行包容性目標,遭到破壞的就是他們的地
方自決。他們成功的表現,質疑了認為這類鄰
里缺乏能力去提昇自己,改善鄰里生活品質,
除非引入足夠數量的較高收入者的說法。
大多數私人開發商利用生產出來的單位數量
和利潤做為衡量每年成功的標準,但非營利單
位營造的是人與社區。奧克蘭的營利開發商一
直致力破壞這些草根成果。在辦公室大樓很流
行的 1980 年代,他們甚至抗拒在市中心蓋市
價住宅的公共壓力。他們甚至在新建物能豁免
時,還反對引入房租管制,他們也反抗對於不
公平驅離的保護。他們與當時的市長 Brown 合
作,關閉了市中心僅存的提供給超低收入單身
者的單身出租住宅。他們提出的包容性住宅版
本,並沒有服務超低收入家戶,也沒有包含那
些家戶需要的特別服務需求,如育兒照護、家
庭諮詢及英語(ESL)課程。最後,私人開發商
提出的包容性住宅並沒有頌揚他們有義務納入
174
的少數族群的特殊文化起源,只試圖描繪與大
多數混和的同質性。
基於以上種種原因,提供給非營利部門去蓋
可行住宅的資金,不管是來自地方或全國資源,
都不應該被抽去支持營利的開發商。如果要有
包容性分區,私人開發商應該去支付這種住宅,
主要從他們自己的利潤,或付足夠費用給當地
可負擔住宅信用基金來完成工作。獎勵機制像
是密度補助、加速程序、短期減稅是有可能,
但不能直接使用已經很稀少的住宅補貼。這種
資金來源支持地方非營利部門,他們更有能力
以全面性的方式滿足低收入家戶的需求。
包容性分區的政策,不管是地方或全州適
用,都可能有益,但這些政策只是搭建了舞台。
應該更努力去增加政府補助的總額,讓私人或
非營利開發者都可以滿足這些需求,不是只有
住宅,而是社會與教育服務的全部面向,低收
入家戶才能藉此改善他們的生活。
175
X CoHousing Cultures are the Future of Social Housing:
Planning, Designing and Managing Projects in Berlin and Europe
1. crisis = opportunity
Where are the local opportunities for housing
innovations to be found in our current global
crises?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 provoked by
growing lists of dramat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crises – and inspired by growing interest in and
success with alternativ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 has become a priority in recent years in our
cities. In 2012 we will be reflecting on 20 years of
discussions following the 1992 World Conference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in Rio de
Janeiro. We will most certainly have to conclude
that while more and more of us are talking about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disasters – including
great deficits in the prod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housing - only an inadequate number of
isolated actions have been taken to finally begin
to substantially move our cities in the direction of
sustainability. In the next year as in this year we
will have to conclude that none of our cities are
really sustainable!
Even as the total picture becomes darker and
indicators show us we are losing ground in most
ecological, social as well as economic areas,
there is hope to be found in increasing numbers
of local, civil society initiatives. Growing
challenges, improved access to information and
empowerments of civil society are encouraging
hundreds and thousands of sustainable local
responses to the global crises, including
innovative new housing options. The question
needs to be asked, now that we apparently have an
idea of and access to sustainable approaches, how
we can best get on with sustainably developing
our cities. Where do we best begin? Should we
CoHousing Cultures are the Future of
Social Housing: Planning, Designing and
Managing Projects in Berlin and Europe
Michael LaFond
Director of id22: Institute for Creative Sustainability in Berlin
emphasize resource conservation, social justice,
or alternative economic structures?
Similar to other non-profit initiatives and
projects around the globe, including organisations
like OURs in Taipei, our Berlin Institute for
Creative Sustainability argues that sustainability
must be based on an understanding of local
cultures and encouraged through capacitybuilding
strategies. The Institute for Creative Sustainability
also argues that CoHousing models, as further
developments of social housing, offer tremendous
potentials with respect to sustainability.
Evidence and examples are being gathered
which demonstrate the potentials of local
structures which are social and communicative,
economically affordable and stable as well as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with regards to resource
conservation. These local, self-organised models
are showing great hope with respect to sustainable
strategies for planning, designing and managing
housing.
Finally it should be added that although I
have been working and living in Berlin for a
couple of decades, and speak mostly from this
perspective, my experiences before that were in
the United States. Much of m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cultural fields,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were in Seattle: for American standards
a relatively progressive and sustainable city,but
nonetheless part of a larger culture that is radically
individualized and polarized, and also very much
in need of social housing innovations! For me it is
an honor, and a fascinating challenge to be invited
to consider a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experiences with social and participatory housing
between our countries.

More Related Content

Similar to Mike pyatok 社會住宅國際研討會

「潮」得起的價值教育:全球議題的深入學習 - 社區有教室及流動電子學習的貢獻
「潮」得起的價值教育:全球議題的深入學習  -  社區有教室及流動電子學習的貢獻「潮」得起的價值教育:全球議題的深入學習  -  社區有教室及流動電子學習的貢獻
「潮」得起的價值教育:全球議題的深入學習 - 社區有教室及流動電子學習的貢獻bongsir
 
英文書報討論作業二_論文簡報
英文書報討論作業二_論文簡報英文書報討論作業二_論文簡報
英文書報討論作業二_論文簡報LinWanYao
 
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与全球商业-人权发展事业的同与异
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与全球商业-人权发展事业的同与异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与全球商业-人权发展事业的同与异
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与全球商业-人权发展事业的同与异Larry Catá Backer
 
【文化企業專題研究】促銷:公共關係 By Frank Chen
【文化企業專題研究】促銷:公共關係 By Frank Chen【文化企業專題研究】促銷:公共關係 By Frank Chen
【文化企業專題研究】促銷:公共關係 By Frank Chenfrankchen96
 
I-Care NGO Internship Programme 博群大中華實習計劃 2013-14
I-Care NGO Internship Programme 博群大中華實習計劃 2013-14I-Care NGO Internship Programme 博群大中華實習計劃 2013-14
I-Care NGO Internship Programme 博群大中華實習計劃 2013-14gunpleasedesign
 
綠色青年工作:習慣心理學與世界公民教育的遭逢與實踐Greening the youth work: the interplay and praxis of...
綠色青年工作:習慣心理學與世界公民教育的遭逢與實踐Greening the youth work: the interplay and praxis of...綠色青年工作:習慣心理學與世界公民教育的遭逢與實踐Greening the youth work: the interplay and praxis of...
綠色青年工作:習慣心理學與世界公民教育的遭逢與實踐Greening the youth work: the interplay and praxis of...bongsir
 
[CN] trendwatching.com’s MI CASA ES TU CASA
[CN] trendwatching.com’s MI CASA ES TU CASA[CN] trendwatching.com’s MI CASA ES TU CASA
[CN] trendwatching.com’s MI CASA ES TU CASATrendWatching
 

Similar to Mike pyatok 社會住宅國際研討會 (8)

p983nw
p983nwp983nw
p983nw
 
「潮」得起的價值教育:全球議題的深入學習 - 社區有教室及流動電子學習的貢獻
「潮」得起的價值教育:全球議題的深入學習  -  社區有教室及流動電子學習的貢獻「潮」得起的價值教育:全球議題的深入學習  -  社區有教室及流動電子學習的貢獻
「潮」得起的價值教育:全球議題的深入學習 - 社區有教室及流動電子學習的貢獻
 
英文書報討論作業二_論文簡報
英文書報討論作業二_論文簡報英文書報討論作業二_論文簡報
英文書報討論作業二_論文簡報
 
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与全球商业-人权发展事业的同与异
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与全球商业-人权发展事业的同与异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与全球商业-人权发展事业的同与异
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与全球商业-人权发展事业的同与异
 
【文化企業專題研究】促銷:公共關係 By Frank Chen
【文化企業專題研究】促銷:公共關係 By Frank Chen【文化企業專題研究】促銷:公共關係 By Frank Chen
【文化企業專題研究】促銷:公共關係 By Frank Chen
 
I-Care NGO Internship Programme 博群大中華實習計劃 2013-14
I-Care NGO Internship Programme 博群大中華實習計劃 2013-14I-Care NGO Internship Programme 博群大中華實習計劃 2013-14
I-Care NGO Internship Programme 博群大中華實習計劃 2013-14
 
綠色青年工作:習慣心理學與世界公民教育的遭逢與實踐Greening the youth work: the interplay and praxis of...
綠色青年工作:習慣心理學與世界公民教育的遭逢與實踐Greening the youth work: the interplay and praxis of...綠色青年工作:習慣心理學與世界公民教育的遭逢與實踐Greening the youth work: the interplay and praxis of...
綠色青年工作:習慣心理學與世界公民教育的遭逢與實踐Greening the youth work: the interplay and praxis of...
 
[CN] trendwatching.com’s MI CASA ES TU CASA
[CN] trendwatching.com’s MI CASA ES TU CASA[CN] trendwatching.com’s MI CASA ES TU CASA
[CN] trendwatching.com’s MI CASA ES TU CASA
 

More from OURsOURs

區域計畫的下一步
區域計畫的下一步區域計畫的下一步
區域計畫的下一步OURsOURs
 
參與式設計的環境營造工程
參與式設計的環境營造工程參與式設計的環境營造工程
參與式設計的環境營造工程OURsOURs
 
告別流水席、走路工的大型社區活動
告別流水席、走路工的大型社區活動告別流水席、走路工的大型社區活動
告別流水席、走路工的大型社區活動OURsOURs
 
都市更新的前世今生
都市更新的前世今生都市更新的前世今生
都市更新的前世今生OURsOURs
 
如何看待建築容積轉移辦法
如何看待建築容積轉移辦法如何看待建築容積轉移辦法
如何看待建築容積轉移辦法OURsOURs
 
建築的中心在於人
建築的中心在於人建築的中心在於人
建築的中心在於人OURsOURs
 
它不差,它是我家園
它不差,它是我家園它不差,它是我家園
它不差,它是我家園OURsOURs
 
當無殼族遇到微笑老蕭
當無殼族遇到微笑老蕭當無殼族遇到微笑老蕭
當無殼族遇到微笑老蕭OURsOURs
 
建立新模式 處理都市改革爭議
建立新模式 處理都市改革爭議建立新模式 處理都市改革爭議
建立新模式 處理都市改革爭議OURsOURs
 
第一屆弱勢社區營造博覽會
第一屆弱勢社區營造博覽會第一屆弱勢社區營造博覽會
第一屆弱勢社區營造博覽會OURsOURs
 
社區文化自己來
社區文化自己來社區文化自己來
社區文化自己來OURsOURs
 
淡水社區工作室
淡水社區工作室淡水社區工作室
淡水社區工作室OURsOURs
 
都市改革派創刊號
都市改革派創刊號都市改革派創刊號
都市改革派創刊號OURsOURs
 
都市改革派十年專刊
都市改革派十年專刊都市改革派十年專刊
都市改革派十年專刊OURsOURs
 
從規劃設計角度省思當前社會住宅之推動
從規劃設計角度省思當前社會住宅之推動從規劃設計角度省思當前社會住宅之推動
從規劃設計角度省思當前社會住宅之推動OURsOURs
 
我們家在康樂里
我們家在康樂里我們家在康樂里
我們家在康樂里OURsOURs
 
地區環境改造計畫─執行成果評估
地區環境改造計畫─執行成果評估地區環境改造計畫─執行成果評估
地區環境改造計畫─執行成果評估OURsOURs
 
他山之石─首爾Sh公社的介紹與啟發
他山之石─首爾Sh公社的介紹與啟發他山之石─首爾Sh公社的介紹與啟發
他山之石─首爾Sh公社的介紹與啟發OURsOURs
 

More from OURsOURs (20)

區域計畫的下一步
區域計畫的下一步區域計畫的下一步
區域計畫的下一步
 
參與式設計的環境營造工程
參與式設計的環境營造工程參與式設計的環境營造工程
參與式設計的環境營造工程
 
告別流水席、走路工的大型社區活動
告別流水席、走路工的大型社區活動告別流水席、走路工的大型社區活動
告別流水席、走路工的大型社區活動
 
都市更新的前世今生
都市更新的前世今生都市更新的前世今生
都市更新的前世今生
 
如何看待建築容積轉移辦法
如何看待建築容積轉移辦法如何看待建築容積轉移辦法
如何看待建築容積轉移辦法
 
建築的中心在於人
建築的中心在於人建築的中心在於人
建築的中心在於人
 
它不差,它是我家園
它不差,它是我家園它不差,它是我家園
它不差,它是我家園
 
當無殼族遇到微笑老蕭
當無殼族遇到微笑老蕭當無殼族遇到微笑老蕭
當無殼族遇到微笑老蕭
 
建立新模式 處理都市改革爭議
建立新模式 處理都市改革爭議建立新模式 處理都市改革爭議
建立新模式 處理都市改革爭議
 
第一屆弱勢社區營造博覽會
第一屆弱勢社區營造博覽會第一屆弱勢社區營造博覽會
第一屆弱勢社區營造博覽會
 
社區文化自己來
社區文化自己來社區文化自己來
社區文化自己來
 
淡水社區工作室
淡水社區工作室淡水社區工作室
淡水社區工作室
 
彭揚凱
彭揚凱彭揚凱
彭揚凱
 
都市改革派創刊號
都市改革派創刊號都市改革派創刊號
都市改革派創刊號
 
都市改革派十年專刊
都市改革派十年專刊都市改革派十年專刊
都市改革派十年專刊
 
第二期
第二期第二期
第二期
 
從規劃設計角度省思當前社會住宅之推動
從規劃設計角度省思當前社會住宅之推動從規劃設計角度省思當前社會住宅之推動
從規劃設計角度省思當前社會住宅之推動
 
我們家在康樂里
我們家在康樂里我們家在康樂里
我們家在康樂里
 
地區環境改造計畫─執行成果評估
地區環境改造計畫─執行成果評估地區環境改造計畫─執行成果評估
地區環境改造計畫─執行成果評估
 
他山之石─首爾Sh公社的介紹與啟發
他山之石─首爾Sh公社的介紹與啟發他山之石─首爾Sh公社的介紹與啟發
他山之石─首爾Sh公社的介紹與啟發
 

Mike pyatok 社會住宅國際研討會

  • 1. 164 摘要 近年在新一代的住宅專業者提出的聯邦政府 住宅政策與傳統智慧中,主張為了克服低收入 社區的貧窮問題,他們必須被打散到高所得社 區或是引入高比例的高收入家庭,讓低收入戶 變成一個新的優質社區中的小部分存在。 據推測,弱勢孩童能從與其他由有工作成人主 導的、具豐富教育資源的家庭中成長的小孩的 關係中獲益。本文認為,這種方式對低收入社 區而言,不但破壞現有的社會網絡功能,稀釋 了文化認同,削弱其潛在的政治力量和文化認 同。這無異於不公正的劃分選區或殖民占領行 為。 以下回顧五個混合使用發展的案例,這些案 例表現了低收社區在與專業者的合作下,如何 能夠組織他們自己的非營利發展團體,並讓社 區產生進步,使他們的社區維持相近的收入, 以此作為政治培力的基礎。在這個過程中,他 們創造了一個設計特質與配置能維持豐富且多 樣性文化認同的地方,而這卻是市價(market- rate)住宅發展所忽略、甚至刻意避免的。 混合收入的起源 混 合 收 入 住 宅 或 是「 包 容 性 分 區 」 (inclusionary zoning) 這個概念產生於有一段長 期的實質階級與種族隔離歷史的郊區社區或小 鎮,這些地方除了當地政府住宅部門外,僅具 混合收入住宅: 社會融合或文化霸權? Michael Pyatok, FAIA 美國 Pyatok 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華盛頓大學建築系榮譽教授 高翊寧 譯 有限的非營利可負擔住宅開發商地方網絡。鼓 勵私人開發商去承擔一些責任似乎是個好辦 法,讓較高所得的社區多少負擔一些,因為他 們是唯一數量夠多的住宅開發商。但是,市場 價格的計畫不總是能夠通過內部補貼來達到期 望結果,還需要一些公共補助方式。 但是當包容性政策應用到市中心的老社區 時——這些老社區具有長遠的種族與文化凝聚 傳統的鄰里關係,也擁有以社區為基礎的開發 機構——將有限的地方公共補助資源轉移一些 給私人開發商,以便在較高所得社區達致包容 性目標時,卻會破壞這些地方居民的努力成 果。甚至是在應用到市場機制較強大的新社 區,強調私人開發能滿足需求,則會忽略了支 持以社區為基礎的自助組織,學習以更好的方 式解決相同問題的潛力。 在地非營利團體經常能以較好的方式完成目 標,有幾個原因: •因為在未來沒打算要兌付現金或籌措其 他資金,所以負擔能力期限(The term of affordability)較長。不像私人開發商會讓 負擔能力期限愈短愈好。 •住宅提供的服務很豐富,包括托兒、家庭 諮詢、職訓和其他社會服務,可滿足特定 需求的低收入家戶。不像市價住宅,每個 人都被預設是跟多數人一樣,沒有什麼特 別需求。 165 IX Mixed-Income Housing: Social Integration or Cultural Hegemony? •住宅是由非營利團體或是有服務低收家戶 需求之經驗的營利團體管理。 •設計住宅的過程通常是包容且參與式的, 並視之為政治性的社區組織機會。不像市 價住宅通常都閉門進行,限制社區參與只 到 EIR 要求的民眾聽證(public hearings) 的最低限度。 •住宅設計往往表達了其所服務對象的特定 文化和自尊;不像市價住宅往往是表現單 調同質的形象以吸引大眾,或表現出現代 感,鎖定小眾的高收入階級,以投射出擁 有較優越文化品味的自我感。 為了闡明這些要點,以下為五個由作者公司 設計的計畫案例,這些案例提出的解決方案更 細緻的符合低收入家戶需求,因為其目標源自 他們所服務的社區,而執行是由經驗豐富且以 社區為基礎的非營利開發者來掌控。 1. FOX COURTS. 一個全國性營利開發公司要在奧克蘭市區鄰 里中蓋 800 個單元的住宅,並且在 60-100% 的 地區中位數收入(Area Median Income, AMI) 下, 主動提供 20% 作為可負擔住宅。當時的市長 傑里布朗(Gerry Brown)認為,奧克蘭已經有 太多可負擔住宅,所以他積極勸阻該公司增加 可負擔住宅單元。該公司的策略向來是要保留 20% 作為可負擔住宅單元,如果是在 80% AMI 所得範圍內,則保留更多。這麼做的原因部分 是要增加獲得補貼的機會,不只是為了可負擔 的部分,也是為了承擔整個發展所需的基礎設 施成本,增加市價單位住宅的利潤。這家私人 公司尋求約 640 萬地方公共補助,但在 800 個 住宅單位中他們只提供 160 個可負擔住宅單 元,也沒有替低收入家庭提供特定服務。 因此,一群倡議者組成聯盟,呼籲提高包容 性部分到 30%,另增加 10% (80 個住宅單元 ) 專供所得約當 30%-60% AMI 的家戶的可負擔住 宅開發,由當地一個 25 年歷史的非營利組織 擁有和管理。它將會為居民提供社會服務、孩 童照顧,還有職業培訓。此聯盟的動力源於奧 克蘭的長久傳統,以社區為基礎、非營利的方 式成功完成數以千計的可負擔住宅單元,並獲 得來自再發展事業的城市稅收增加的補助。他 們認為這種由私人開發商生產的包容性住宅形 式,如果只是為了 80%AMI 的家戶而生產,卻 沒有相關服務,是不完滿的解決辦法。它會消 耗有限的地方住宅補貼,而這原本是他們用於 活化市區以外低收入戶鄰里的資源。 這 80 個住宅單元的基地有 0.9 英畝,每個 家庭在四層樓中有兩層樓的排屋作為自宅,每 個居所都有自然通風,每兩層樓有戶外陽台走 道,服務住宅的起居樓層。部分建築物在一樓 有兒童照顧中心,中間兩層是住宅,第四層樓 則是閣樓和工作室,提供給極低所得的單身族 和夫婦,有些原本是無家可歸。不同種族和族 群的住戶,都能連結上由非營利自有開發業者 所推動的社會服務供應者。 在市區的裝飾藝術區中,非營利開發業者雇 用藝術家和當地藝術高中合作,設計建築物壁 畫,描繪奧克蘭的青少年文化。他們也聘請一 位藝術家,在大廳用馬賽克拼貼出奧克蘭生活 以提升空間品質;還有一位磁磚藝術家,生產 當地訂製的磁磚,沿著基腳配置,以能反映拉 丁美洲、亞洲、非洲和美洲原住民圖案設計的 風格,描繪當地的動植物。
  • 2. 166 Fox Courts Fox Courts Fox Courts Fox Courts 167 IX Mixed-Income Housing: Social Integration or Cultural Hegemony? 2. HISMEN HIN-NU TERRACE 一個主要服務奧克蘭市中心的亞裔社群, 有 35 年歷史的非營利組織,發現有很多東南 亞難民定居在東奧克蘭,那裡是非洲裔和拉美 裔社群定居超過 50 年的地方。為了實現種族 群體之間的和諧,服務亞洲人的非營利性組織 被選出來,與服務該鄰里的非洲裔和拉美裔家 戶,以鄰里為基礎的非營利組織結盟。他們一 起舉辦一系列參與式設計工作坊,讓這個計畫 的規劃和設計包含在地參與。基地是一個廢棄 超市,位於長期受私人市場忽略的地方。 這個計劃包括 92 個可負擔住宅單元,有托 育中心、社區中心,以及 8000 平方英尺給當 地商業和社會服務組織。位於前面較高且有電 梯服務的建築物,容納很少小孩或沒小孩的小 型家戶,後方則有提供給家庭的住宅單元,於 車庫上方有自己的兩至三層樓住家。零售空間 也被包含在內作為經濟發展策略,幫助當地小 型商業成長,也可以服務社區。客戶和設計團 隊向國家藝術基金會 (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申請並獲得 50000 美元,從居住 社區中的每個種族群體裡聘請當地藝術家。他 們以表現其歷史與傳統的方式去美化這處住宅 區。這個計畫贏得六個地區性和全國性設計大 獎。 這個計劃需要 10 個不同的資金來源,其中 一個重要來源是奧克蘭市。假如當時對私人開 發業者有包容性分區的要求,非營利的夥伴關 係就必須被迫與私人開發業商一起競爭取得這 些當地資金。這些開發商通常會資助當地市議 會或市長競選活動。一旦營利的開發商取得城 市基金,生產佔市價住宅計畫僅 20% 的可負擔 住宅,獲得服務的家戶所得水平將更高。住宅 也不會蓋在低收入鄰里,填補空地。那裡不會 有社會服務或托育照顧;也不會表現出鄰里的 文化多樣性與在地自助的榮耀。
  • 3. 168 3. JINGLETOWN HOMES. 這是位於奧克蘭東部的西班牙裔美國人鄰里 社區,被高速公路、鐵路、工業使用所環繞。 社區正面臨要接受位於 5 英畝土地上的一處 半拖車卡車儲放場。這處鄰里希望阻止卡車公 司,因為這會替他們的街道帶來危害與汙染, 卻無法增加當地工作。他們來找作者尋求建 議,如何變更土地使用分區去禁止其使用,並 以允許可負擔住宅的方式來代替。這項可負擔 住宅提供給像他們一樣,收入大約是 60-70% AMI 且首次購屋的買家。他們成功改變了土地 使用分區為工業區和 ( 或 ) 住宅區。他們很明 確的表示,他們會繼續抗議卡車公司進入,他 們也徵求了一個非營利住宅開發者去購買土地 以供住宅之用。 他們設計了 53 個單元的首次購屋族開發計 畫,進行一系列設計工作坊,利用各種資金來 源,包含來自城市住宅基金 (City’s housing fund) 的大筆補助。從他們改變使用分區之後 不到三年,計畫就已經完成且開始進住。這些 住宅可以擴展以包容家庭的成長,使他們不需 要因為家庭和收入擴展就離開鄰里。有些家戶 可以增建單元供祖父母或姻親使用;有些則可 以選擇經營家庭企業,因為靈活的土地使用分 區而可將其歸類為輕工業。這項新建住宅區的 密度是附近鄰里的三倍,但參加參與式設計工 作坊的當地居民,設計出來的基地計畫和房屋 形式,塑造出對兒童有用的開放空間。它也巧 妙掩飾了其密度,讓這處新住宅區可以融入 20 世紀早期的鄰里風貌。這個計畫贏得四項地區 和全國設計大獎。如果這個組織被迫去與關係 很好的開發商競爭有限的地方住宅基金,他們 可能無法如此成功。 169 IX Mixed-Income Housing: Social Integration or Cultural Hegemony?
  • 4. 170 4 JAMES LEE COURT. 在奧克蘭市中心,無家可歸者對於過去曾 是住宅的地方,現在多被改建為辦公大樓感到 氣憤。這些無家可歸者大多是非裔美國人, 被唯一神派教會(Unitarian church)與一位美 國 之 友 服 務 委 員 會(American Friends Service Committee)聘請的社區組織者組織起來,在市 中心閒置建築物中上演了一連串廣為人知的靜 坐抗議。經過六個月令人難受的宣傳後,市議 會給該組織一百萬美元,購買一小塊鄰近都市 的土地來替無家可歸者蓋可負擔住宅。 在一系列參與式設計工作坊後,此聯盟設計 了 26 個住宅單元給家庭與單身者,住宅圍繞著 中心庭園,基地上還有一個比 1/3 畝略大的托 育中心。經過兩年半的靜坐抗議,聯盟慶祝這 個住宅區的啟用。由於資金來自一個藝術基金 會,該計畫以非裔美國藝術家設計的磁磚作裝 飾,這位藝術家受到西非房屋色彩與樣式啟發。 它包含青蛙圖像,在西非社區中被視為希望的 象徵,因為豐沛雨水帶來很多青蛙,也順帶宣 告豐盛作物的季節即將到來。建築物還有三間 「神靈小屋」(spirit house)提供作為土地神靈 的房屋,佛教社區相信土地神靈就住在基地上 先前的建築物裡。神靈小屋確保新建築不會驅 離這些神靈。根據他們最近的處境,無住屋者 聯盟的成員認為對他們的新家來說,這是適當 的增建。沒有一個使用包容性住宅補貼的私人 開發商,會注意到無家可歸者的這種需求,也 一定不會讓他們參與設計、發展和執行。 171 IX Mixed-Income Housing: Social Integration or Cultural Hegemony? 5. SEVEN DIRECTIONS 一間位於東奧克蘭的醫療和牙醫診所,由 美國原住民社區在三十年前創辦,設施已不堪 使用且需要改建為新建築。了解到內城土地的 價值,他們發現在 BART 站街區中,有很多公 車路線的單一目標建築物,應該要混合使用: 一間上方有住宅的診所。由於缺乏住宅開發經 驗,他們與案例三的同一個非營利開發者結 盟。他們共同開發一處 0.7英畝大的空地(in-fill parcel),有 36 個住宅單元,位於 20000 平方 英呎的醫療牙科診所上方。他們的公共空間也 可以作為社區中心,還有 45 個車位的停車場。 雖然設施明顯的表現了東奧克蘭美國原住民社 區的生活,它也替所有東奧克蘭居民提供了可 負擔的醫療照護。它包含兩個庭園,一個提供 在地面的診所,有個像地穴(kiva)的聊天圓 形空間,提供給戶外社區會議,還有儀式舞蹈; 另一個只提供給診所上方的居民。 就像要籌基金去蓋診所那樣困難,該組織進 一步籌措數十萬元去給來自原住民與移民社區 的藝術家創製作品,用於表現原住民在社區裡 的存在,以及他們對於所有後來移居美國者的 協助。私人開發商不會期待出現這種戲劇化的 文化表現形式,因為他們的目標是服務廣泛的 同質大眾,害怕任何特殊文化的表現,特別是 少數弱勢的文化表現,會疏遠那些他們想吸引 的客戶。在那樣的混和收入住宅區中,少數弱 勢者必須扮演服從角色,讓自己適應代表主流 文化的文化表現。
  • 5. 172 173 IX Mixed-Income Housing: Social Integration or Cultural Hegemony? 結論 很多美國城市有非常自豪且有能力的少數族 群及低收入社區。可用的補貼促進產生了一個 非營利組織的網絡,包括以鄰里和整個城市為 基礎的非營利組織。他們並非都很完美,但是 在奧克蘭,他們幾乎承擔了所有近三十年生產 的可負擔住宅,很多還因為品質和設計而受到 全國矚目。當有限的補貼都撥給營利的開發商 去進行包容性目標,遭到破壞的就是他們的地 方自決。他們成功的表現,質疑了認為這類鄰 里缺乏能力去提昇自己,改善鄰里生活品質, 除非引入足夠數量的較高收入者的說法。 大多數私人開發商利用生產出來的單位數量 和利潤做為衡量每年成功的標準,但非營利單 位營造的是人與社區。奧克蘭的營利開發商一 直致力破壞這些草根成果。在辦公室大樓很流 行的 1980 年代,他們甚至抗拒在市中心蓋市 價住宅的公共壓力。他們甚至在新建物能豁免 時,還反對引入房租管制,他們也反抗對於不 公平驅離的保護。他們與當時的市長 Brown 合 作,關閉了市中心僅存的提供給超低收入單身 者的單身出租住宅。他們提出的包容性住宅版 本,並沒有服務超低收入家戶,也沒有包含那 些家戶需要的特別服務需求,如育兒照護、家 庭諮詢及英語(ESL)課程。最後,私人開發商 提出的包容性住宅並沒有頌揚他們有義務納入
  • 6. 174 的少數族群的特殊文化起源,只試圖描繪與大 多數混和的同質性。 基於以上種種原因,提供給非營利部門去蓋 可行住宅的資金,不管是來自地方或全國資源, 都不應該被抽去支持營利的開發商。如果要有 包容性分區,私人開發商應該去支付這種住宅, 主要從他們自己的利潤,或付足夠費用給當地 可負擔住宅信用基金來完成工作。獎勵機制像 是密度補助、加速程序、短期減稅是有可能, 但不能直接使用已經很稀少的住宅補貼。這種 資金來源支持地方非營利部門,他們更有能力 以全面性的方式滿足低收入家戶的需求。 包容性分區的政策,不管是地方或全州適 用,都可能有益,但這些政策只是搭建了舞台。 應該更努力去增加政府補助的總額,讓私人或 非營利開發者都可以滿足這些需求,不是只有 住宅,而是社會與教育服務的全部面向,低收 入家戶才能藉此改善他們的生活。 175 X CoHousing Cultures are the Future of Social Housing: Planning, Designing and Managing Projects in Berlin and Europe 1. crisis = opportunity Where are the local opportunities for housing innovations to be found in our current global crises?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 provoked by growing lists of dramat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crises – and inspired by growing interest in and success with alternativ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 has become a priority in recent years in our cities. In 2012 we will be reflecting on 20 years of discussions following the 1992 World Conference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in Rio de Janeiro. We will most certainly have to conclude that while more and more of us are talking about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disasters – including great deficits in the prod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housing - only an inadequate number of isolated actions have been taken to finally begin to substantially move our cities in the direction of sustainability. In the next year as in this year we will have to conclude that none of our cities are really sustainable! Even as the total picture becomes darker and indicators show us we are losing ground in most ecological, social as well as economic areas, there is hope to be found in increasing numbers of local, civil society initiatives. Growing challenges, improved access to information and empowerments of civil society are encouraging hundreds and thousands of sustainable local responses to the global crises, including innovative new housing options. The question needs to be asked, now that we apparently have an idea of and access to sustainable approaches, how we can best get on with sustainably developing our cities. Where do we best begin? Should we CoHousing Cultures are the Future of Social Housing: Planning, Designing and Managing Projects in Berlin and Europe Michael LaFond Director of id22: Institute for Creative Sustainability in Berlin emphasize resource conservation, social justice, or alternative economic structures? Similar to other non-profit initiatives and projects around the globe, including organisations like OURs in Taipei, our Berlin Institute for Creative Sustainability argues that sustainability must be based on an understanding of local cultures and encouraged through capacitybuilding strategies. The Institute for Creative Sustainability also argues that CoHousing models, as further developments of social housing, offer tremendous potentials with respect to sustainability. Evidence and examples are being gathered which demonstrate the potentials of local structures which are social and communicative, economically affordable and stable as well as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with regards to resource conservation. These local, self-organised models are showing great hope with respect to sustainable strategies for planning, designing and managing housing. Finally it should be added that although I have been working and living in Berlin for a couple of decades, and speak mostly from this perspective, my experiences before that were in the United States. Much of m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cultural fields,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were in Seattle: for American standards a relatively progressive and sustainable city,but nonetheless part of a larger culture that is radically individualized and polarized, and also very much in need of social housing innovations! For me it is an honor, and a fascinating challenge to be invited to consider a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experiences with social and participatory housing between our count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