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关于杜甫诗歌风格的阐释

          冯建国(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目     录
引 言

第一章   杜诗风格的沉郁顿挫

    第一节   沉郁——思想内容的深广博大,情感的深沉厚重

      一、思想内容的深广博大

      二、情感的深沉厚重

    第二节   顿挫——结构的曲折开阖和音律的抑扬变化

      一、章法结构的起伏转折、纵横开阖

      二、音韵节奏的顿挫抑扬、奇正转换

第二章   杜诗风格的多样性

    第一节   清新自然的风格

      一、草堂诗:清新自然风格的代表

      二、谢、陶:清新自然风格的渊源

    第二节   雄放俊逸的风格

      一、浪漫不羁的杜甫:雄放俊逸风格的个性基础

      二、波澜跌宕:雄放俊逸风格的结构特点


                                                1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三、鲍、庾:雄放俊逸风格的渊源

      四、北方文化:雄放俊逸风格的地理文化特征

 第三节    险怪奇拔的风格

      一、崇高感:险怪奇拔风格的诗心

      二、修辞、意象的拗怪冷僻与拗体:险怪奇拔风格的表现形

 式

      三、杜甫与李贺:险怪奇拔风格的嗣响

第三章   杜诗风格多样性的原因

 第一节    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人生际遇的跌宕起伏

      一、开元盛世与读书游历

      一、开元盛世与读书游历

      二、潜伏的危机与困守长安

      三、安史之乱与短暂为官

      四、社会动荡与漂泊西南

 第二节    思想的多元化与诗风的多样化

      一、儒家思想与诗风

      二、佛教思想与诗风

      三、道家、道教思想与诗风

  第三节   诗歌史发展规律与杜甫的文学观及对前人的继承

      一、诗歌史发展规律

      二、杜甫的诗学观

      三、杜甫诗歌对前人的继承


                                              2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内容提要:“沉郁顿挫”,一直被文学界视为杜甫诗歌的典型风格。本文认
为,“沉郁顿挫”的确是对杜甫部分诗歌风格、尤其是一批最能体现杜诗水平
的优秀诗歌风格的典型评价和概括,并分别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以及形式和
内容的相互关系角度,进一步阐发了杜诗“沉郁”与“顿挫”之间的辩证关系:
“沉郁”这种风格,主要体现为杜诗思想内容的深广博大和情感的深沉厚重;
而结构的曲折开阖和音律的抑扬变化,则是杜诗“顿挫”风格的主要体现;深
广博大的思想和深沉厚重的情感最终还要靠适当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出来,内
容的“沉郁”要求形式的“顿挫”,形式的“顿挫”也能加深内容的“沉郁”。
然而,身为一位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如果我们仅仅以“沉郁顿挫”
概括其全部诗风,又难免有挂一漏万、以蠡测海之失,因此,对杜诗风格作更
为细致、更为全面地揭示、阐述,就具有了极为重要的意义。站在这个角度上,
本文又概括出杜诗风格的三种类型,即:清新自然,雄放俊逸,险怪奇拔。杜
甫清新自然的诗风上承陶渊明、谢灵运,而主要表现在他的草堂诗歌中,表现了
诗人高雅的情趣和细腻的审美,流露出诗人热爱现实人生的赤子之情和民胞物与的博大
胸怀;杜甫雄放俊逸的诗风上承鲍照、庾信,从中可以窥见杜甫性格中放旷不羁
的一面,说明了杜诗不惟是现实主义的,也是浪漫主义的;杜甫险怪奇拔的诗
风则是杜甫在史诗上的首创,他崇高博大的诗心和奇诡波澜的诗艺深深影响了
后辈诗人李贺,从而使“险怪派”卓然成为一家。通过对这三种类型诗风的分
析,我们发现,杜诗的“集大成”不仅可以指其诗歌的艺术成就达到了前人难
以企及的境界,更可以指其诗歌风格继承了前人的优秀传统,为前代诗歌作了
一次百川汇海式的总结,从某种程度上说,唐代初期所力图达到的南北融合的
文风,正是到了杜甫手中才真正完成的。不惟如此,杜诗既是对前代文风的总
结,更是后代文风的渊薮,为诗歌的进一步发展、深化,开拓了无数可能性。
站在诗史的高度上,杜甫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结点”。 杜甫诗歌的风格是多
样的,造成杜诗风格多样性的原因亦是多样、复杂的。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唐
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朝,这一时间跨度,可以说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渡
期,亦是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一大转折。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诗歌是时代
和人生跳动的脉搏,杜甫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当他用如椽巨笔,将时代的风


                                              3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云嬗变、将人生的际遇无常纳入到诗歌的世界中去后,他的诗,也就成了那段
宏阔的历史的缩影;他的诗,也就必然因为时代的纷纭变幻和人生的丰富多彩
而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特征。唐代,尤其是盛唐,是一个思想开放、文化多元
的时代,思想取兼容并包的态度,以儒为主,兼取百家。这在当时形成了儒、
释、道三家并存的局面,在唐代作家中,很少有单独或儒或佛或道一家影响的,
他们大多儒、释、道的思想都有。杜甫作为其中的一员,当然也是兼有三种思
想,思想的多元化有助于杜诗风格的多样化。诗至盛唐,诸种风格兼备,诸诗
人各有所长、各擅胜场,然而,盛唐之所以被称为中国诗史的高峰,不仅在于
其境界之高、风格之广,她还需要一位能够真正的汇集诸家所长、兼备古今之
体的“集大成”的诗人,只有有了这样一位诗人,盛唐诗的高峰才是完整的,
盛唐诗的成就才是当之无愧的,这是诗史的要求,亦是一种文学样式发展到成
熟、顶峰阶段的必然规律,杜甫正是这样一位应运而生的诗人,杜甫的诗风的
多样化,正是文学史赋予他的使命。与唐代初期及同时代其他诗人相比,杜甫
的诗学观念是最为通达开明的。正是由于他这种“转益多师”、“别裁伪体”
的诗学观和创作实践,才使得他能够吸收诗歌史上的一切宝贵经验和财富,取
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接受、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集
大成”的诗歌观念,进而形成了多样化的诗歌风格,将盛唐诗推向了高峰,完
成了自己在诗史上的使命。总之,时代的风云变换,人生遭际的跌宕起伏,社
会思潮的多元并存,既构成了杜诗风格多样化的外部原因,实际上也奠定了杜
诗风格多样化的心理基础;而文学史发展的规律则成为杜甫诗歌风格多样性的
内部原因和根本原因。由杜甫诗歌风格的多样性来揭示文学史的发展规律,正
是本文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杜甫    风格   沉郁顿挫       多样性      原因




                                                4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引     言


  文学的风格,是指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是识别和
把握不同作家作品之间区别的标志,也是识别和把握某一作家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作品
之间区别的标志。
  前人论杜诗风格者,多以“沉郁顿挫”称之。这的确是对杜甫部分诗歌风格、
尤其是一批最能体现杜诗水平的优秀诗歌风格的典型评价和概括。杜甫的这一部
分诗歌,论思想内容与情感则深广博大、深沉厚重,有“沉郁”之慨;论表现形
式则结构开阖、音律铿锵,有“顿挫”之致,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然而,身为一位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如果我们仅仅以“沉郁顿
挫”概括其全部诗风,又难免有挂一漏万、以蠡测海之失,因此,对杜诗风格作
更为细致、更为全面地揭示、阐述,就具有了极为重要的意义。站在这个角度上,
本文又概括出杜诗风格的三种类型,即:清新自然,雄放俊逸,险怪奇拔。通过
对这三种类型诗风的分析,我们发现,杜诗的“集大成”不仅可以指其诗歌的艺
术成就达到了前人难以企及的境界,更可以指其诗歌风格继承了前人的优秀传
统,为前代诗歌作了一次百川汇海式的总结,从某种程度上说,唐代初期所力图
达到的南北融合的文风,正是到了杜甫手中才真正完成的。不惟如此,杜诗既是
对前代文风的总结,更是后代文风的渊薮,为诗歌的进一步发展、深化,开拓了
无数可能性。站在诗史的高度上,杜甫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结点”。杜甫拥有
如此重要的地位,其诗风的多样性,正是我们得出这一结论的极为重要的依据。
  了解了杜诗的风格是多样的,进而分析杜诗风格多样性的原因,就有利于我
们对杜诗的风格有更为立体的、系统的认识。时代的风云变换,人生遭际的跌宕
起伏,社会思潮的多元并存,既构成了杜诗风格多样化的外部原因,实际上也奠
定了杜诗风格多样化的心理基础,社会与人生,最终都要通过诗人的心灵,形成

                                                 5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所谓的“文化——心理结构”,才能对文学起作用,所以,我们虽然是在对杜诗
风格多样化的外部原因进行条分缕析地探索,却并没有绕过诗人的心理与精神这
一中介。当然,杜诗风格的多样化,更为根本的还是文学史发展的规律,这可以
说是更为内在的深层原因,任何一种文学现象,都离不开这一只隐藏在现象背后
的“手”。在文学史转关的重要环节上,有杜甫这样一位在思想、风格与艺术上
“集大成”并能承前启后的诗人出现,难道仅仅是历史的巧合?其实,与其说是
巧合,毋宁说是文学史对杜甫的召唤,是文学发展规律赋予杜甫的使命。杜甫这
一个体的出现,或许只是历史的偶然,然而,他所代表的“集大成”、承前启后
的意义,却可以作为一种历史——文化信息,是文学史发展的必然。认识到这一
辨证关系,或许对我们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杜诗风格的多样性及其意义与价值,
会有莫大的帮助。
      由此可见,对杜诗风格的再认识,绝不是老生常谈,如果我们站在文学史发
展的高度上来审视这一问题,就会发现,对杜诗风格的探讨,不仅仅涉及到对杜
甫本人的诠释和理解,更涉及到对文学史发展脉络及规律的诠释和理解,这就是
本文的深层意义之所在。



                第一章        杜诗风格的沉郁顿挫


     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712 ——770),一生创作诗歌无数,留传下来的也
有一千四百余首。论及杜诗的风格,为历来所公认的是“沉郁顿挫”。宋人严
羽曰:“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 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①清人方东树曰:
“沉郁顿挫,苍凉悲壮,随意下笔而皆具元气,读之而无不感动心脾者,杜公
也。”②陈廷焯亦云: “杜陵之诗,包括万有,空诸倚傍,纵横博大,千变万
化之中,却极沉郁顿挫,忠厚和平,此子美所以横绝古今,无与为敌也。” ③从
古至今,类似评语不一而足。其实,最早用“沉郁顿挫”来评价杜甫作品风格
的,正是杜甫本人,其《进雕赋表》曰:
        自七岁所缀诗笔 , 向四十载矣 , 约千有余篇。„„则臣之述作 , 虽不能鼓吹六


①
    [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 年 5 月第 1 版。
②
    高步瀛选注《唐宋诗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59 年 5 月第 1 版。
③
    [清]陈廷焯著,杜维沫校点《白雨斋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年 10 月第 1 版。

                                                      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①
    经, 先鸣诸子, 至于沉郁顿挫, 随时敏捷, 扬雄、枚皋之流 , 庶可及也。

他首先把“沉郁顿挫” 作为自己作品的一种整体风格而标举,所以后人论杜诗,
也多把“沉郁顿挫”作为其最显著、最具代表性的风格来看待。
    “沉郁顿挫”的确是对杜甫部分诗歌风格、尤其是一批最能体现杜诗水平的
优秀诗歌风格的典型评价和概括。站在理论的高度上,我们今天评价一位作家的
作品,不外乎从“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最基本的体系和范畴来着眼,而“沉
郁顿挫”,恰好暗合了这两个基本体系和范畴,是对杜甫这部分诗歌风格的典型
概括。在笔者看来,“沉郁”主要是就杜诗思想的深广博大和情感的深沉厚重而
言的,属于“内容”范畴;“顿挫”则主要是就杜诗结构的曲折开阖和音律的抑
扬变化而言的,属于“形式”范畴。当然,“内容”与“形式”是一对既相互矛
盾,又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二者相生相成,不可分割。“内容”需要与之相
适应的“形式”来表现;而“形式”则是“内容”最佳的体现,二者缺一不可。
同样的,“沉郁”与“顿挫”也是如此,内容的深广博大、深沉厚重需要有曲折
开阖、抑扬变化的形式作为载体;而形式的曲折开阖、抑扬变化又加深了内容的
深广博大、深沉厚重,这二者是紧密地统一在一起的。实际上,无论是“沉郁”
还是“顿挫”,都包含有“内容”与“形式”这两个范畴的内容,“沉郁”既指
思想内容的深广博大和情感的深沉厚重,又包含有艺术表现上的含蓄蕴藉的因
素,是“内容”中有“形式”;而“顿挫”既指结构的曲折开阖和音律的抑扬变
化,又包含有思想情感上的跌宕起伏,是“形式”中有“内容”。实际上,“内
容”与“形式”的划分,本来就不是可以简单地“一分为二”的。笔者之所以将
“沉郁顿挫”分为主要体现内容特点的“沉郁”和主要体现形式特点的“顿挫”,
一是因为二者确实分别有所侧重,二是因为这样划分,有利于我们更加详细、更
加深入地探讨杜甫这一部分诗歌的风格特征,而并不是做截然不同地分割,这一
点必须说明。


        第一节   沉郁——思想内容的深广博大,情感的深沉厚重
    “沉郁”这种风格,主要体现为杜诗思想内容的深广博大和情感的深沉厚
重。

①
 [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释《杜诗详注》
                     ,中华书局 1979 年 10 月第 1 版。按,本文引用杜甫诗文皆出
自仇注《杜诗》 ,以下不再单独出注。

                                                       7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一、思想内容的深广博大
  杜诗之反映社会现实 ,全来自切身的生活感受,无论写景、叙事、议论、
抒情,均有感而发、有为而作,故而能够写就质实丰满、有血有肉的动人诗篇。
尤其是那些反映人民疾苦、同情关怀人民和忧患国事、心系国家命运的诗歌,
更是贯穿在诗人的整个创作历程中,深刻体现了杜诗思想内容的深广博大。
  早在困居长安十年的一些作品里,杜甫就已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同情:
“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为人民的不
幸而痛苦。甚至当他的幼子被饥饿夺去生命时,也并没有只沉浸在“所愧为人
父,无食至夭折”的个人悲痛之中,他想到的是自己“生常免租税”, 尚且“抚
迹犹酸辛”,而广大人民的生活,则更不堪设想了。由此,他发出“默思失业
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鸿洞不可掇”的无限感慨。这些诗篇,语多哀
怨,情多忧郁,思想深沉。
 “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由盛转衰,国家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人民更是灾
难深重。这一时期,诗人怀着对祖国前途、人民命运的万分忧虑,写出了许多
不朽的诗篇,如《悲陈陶》、《哀江头》、《羌村》、《北征》等,这些作品 ,
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渗透着诗人国破家亡的无比悲痛,诗的沉郁悲壮
的情调更为浓厚。《悲陈陶》开头概括战场上的惨况:“孟冬十郡良家子,血
作陈陶泽水中”,指出在战场上为国家英勇奋战,浴血牺牲的是良民、百姓,
他们全军覆没,血染陈陶泽,致使原野显得格外空旷,世界也仿佛变得格外寂
寥:
 “野旷天清无成声”,这种“野旷天清”的寂寥,不是因为和平宁静的生活,
而是因为“四万义军同日死”的惨烈结局。这首诗,在天地同悲的氛围里,再
现了唐王朝在平叛中遇到的重大挫折。全诗两句一转,沉郁曲折,蔚为凄恻,
动人心魄,表达了对战死的战士的悲悼和对国家命运的忧患。《哀江头》则是
从曲江景色移换写起,转入杨贵妃专宠骄奢以至缢死马嵬坡的历史悲剧。国破
家亡的悲痛是贯穿全诗的中心思想。诗的情节安排,从眼前景到回忆往事,又
从回忆往事转到现实生活,贯穿在诗中的感情,先是哀,触类伤情,事事堪哀,
后转乐,回忆李、杨豪奢生活的逸乐,再转而写哀,把亡国的哀痛推向高潮。
全诗哀乐交替,既突出了两者的因果关系,也更好地表达了诗人难以抑止的哀
愁,使全诗波折纡曲,意境深邈,体现出杜甫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8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安史之乱”发生后,诗人和人民一道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共同经历了战
乱的痛苦。这时候,他对人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人民的感情也更加密切了。
于是他写出了更多的反映人民疾苦的不朽之作,其沉郁的风格也表现得更为显
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三吏”、“三别”。这六首诗是继《羌村》、 北
                                 《
征》之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所达到的又一高峰,也是最能表现其沉郁诗风的
作品。这六首诗思想内容相当复杂,诗人一方面无情地揭露了残酷的不合理的
兵役制度,反映出人民的痛苦和不幸,另一方面又极力鼓舞人民抗敌的热情,
歌颂了人民忍受痛苦和牺牲,挺身赴国难的精神。在写作上,用笔深曲,变换
不凡,以质朴的语言,沉痛的感情,叙述事件的全过程。如《石壕吏》写官吏
夜晚捉人的情景,诗人以时间为顺序,由“暮”而“夜”而“天明”,把“夜
捉人”的整个过程都描述出来了。头二句先写傍晚诗人投宿石壕村,夜间就有
县吏来捉人,点出“捉人”的题旨。三、四句一写老翁,一写老妇,两人的行
动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接下去十六句就转入具体叙述了:先写县吏的咆哮如雷,
老妇哭泣啼叫,形成强烈的对照。次写老妇前致词,有三层意思:一是她的三
个儿子都被征调到邺城去,两个已战死;二是家中只有一个媳妇带着刚吃奶的
孙子,这样的母亲不应被征调;三是老妇表示自己“请从吏夜归”,“犹得备
晨饮”。最后四句,回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事件的结局和诗人的感受。
全诗叙事层层深入,笔法变化多端,迂回婉曲,首尾呼应,悲怨之情,贯穿始
终。诗中老妇诉说战乱给她家带来的不幸,声声泪,句句血,感人至深。《垂
老别》里描绘一个“子孙阵亡尽”的老人“投杖”从戎的悲惨画面。《新婚别》
里刻画了结婚才一天的新婚夫妇,离别出征的辛酸场面等,也都是愁苦之言,
哀怨之声。就是在这些诗中有一些鼓舞和歌颂人民去战斗的诗句,也并不是慷
慨激昂的言词。如诗人在《新安吏》诗末写道:“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新婚别》里的新娘,在恋恋不舍地哭诉之后,
又忍痛告慰新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与其说是勉励,毋宁说是诀别,
其沉郁之情仍流于笔端。对战争的矛盾态度正反映出杜甫思想的深沉博大处,
一方面,从国家命运着眼,确实需要这些无辜的百姓身赴国难,流血牺牲;而
另一方面,他又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为这些无辜百姓的悲惨命运深深哀叹,
痛斥战争的无情和残酷。两种心情纠结缠绕在一起,使得诗人无比痛苦,发而


                                             9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为诗,便自然有沉郁之慨、深沉之思。
     杜甫还有一些诗,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亦反映出其思想内容的深广博大。
如前面提到的那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单就其内容的充实来说,其既
广且深的程度,亦可谓如地之所负,如海之所涵。把它看作长安十年的总结,
不够,它是诗人大半生的总结;把它看作一篇“心迹论”,不够,它除了诗人
的内心世界之外,还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写志愿怀抱,则千回百转而终于
不能改变初衷;论朝廷时政,则洞幽察微,预见到动乱的历史风暴;述坎坷遭
际,更不独风雪阻隔之苦、幼子夭折之痛,且推而广之,由己及人,将天下苍
生纳入自己的胸怀。单就思想内容的深广博大而论,除了屈原的《离骚》之外,
恐怕难以找到可以与它伦比的作品。
     从某种程度上讲,杜甫诗风的“沉郁”正是其深广博大的思想在作品中的
反映。众所周知,杜甫是较早地在诗歌作品中反思“安史之乱”的诗人,更是
当时在作品中反映社会现实最多的诗人,故他的诗才有“诗史”之称。从思想
内容上讲,他的诗既不像以前盛唐诗人少年似的青春、天真、乐观,也不像后
来大历诗人老年似的事故、通达、无望,而是中年似的深沉、雄厚、博大。因
而,他的诗,也就既不是骨气端翔、光英朗练、兴象玲珑的情来、神来、气来,
也不是气骨顿衰、江河日下的凄冷衰飒、寂寥落寞,而是在雄壮中有愁郁、在
沉痛中有慷慨、在悲怨中有峭拔的沉郁。
     杜诗深沉厚重的情感更能体现出“沉郁”的风格特征。
二、情感的深沉厚重
     诗歌要有深厚的内容,首先就要求诗人有真情实感,释惠洪说:“吾是知文
章以气为主,气以诚为主,故老杜之诗谓之‘诗史’者,其大过人在诚实耳。 ①
                                  ”
此说颇具眼力,正因为杜甫敦厚诚实,情感深沉厚重,发而为诗,以我手写我心
我情,杜诗才具有“沉郁”之风。
     试看《春望》一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三月,时安史叛军已陷长安。杜甫在逃难中为叛军所


①
    [宋]惠洪,陈新点校《冷斋夜话》,中华书局 1988 年 7 月第 1 版。

                                                       10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获,虏至长安,想逃却逃不掉,又正逢春天,春草深,春花发,春鸟鸣,景色一
片绚丽,可是国破家亡,一切在昔日看来美好悦人之景,今天看了却令人伤感心
惊。诗首言国破,足以生悲;复言山河在,草木深,其悲又深一层。感时因及思
家,思家因及恨别,国愁家恨,纵横交错,又深一层;忧国思家又无人诉,仅对
花鸟,则愁又加孤独,更深一层。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前句接“感时”,
后句接“恨别”,国土烽火硝烟,家乡亲人无音,双重忧愁不可解脱,只有白发
越搔越短,稀稀疏疏简直不能簪了。整首诗内容深厚,思想纠结不可解,感情悲
壮,结句非常含蓄,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的风格。诗中既叙述了个人遭遇,也反
映了时代悲剧。个人遭遇仅是战乱与诗人个人的冲突;时代悲剧则是叛乱以及整
个社会的矛盾。双重矛盾产生了诗中的双重感情,构成了诗歌的沉郁风格。
 杜甫于大历元年旅居夔州时所作的组诗《秋兴八首》,更能体现出其情感的
深沉厚重和诗风的沉郁。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
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已难以回复旧观。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
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
境是非常寂寞、抑郁的。
          《秋兴》这组诗,融注了夔州萧条的景色,清凄的秋声,
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在这组诗中,诗人反复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使情感曲折起伏,深沉
郁勃。组诗的纲目是由夔府望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组诗的枢纽是“瞿
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
               ,          相去遥远,诗中以“接”
字,把蜀客望京,抚今追昔,忧邦国安危等种种复杂的感情交织成一个深厚壮阔
的艺术境界。第一首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追忆“故园”的沉思又
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回到现实。第二首,由夔府孤城按着北斗星的方位
遥望长安,听峡中猿啼,想到“画省香炉”。这是两次往复。联翩的回忆,又被
夔府古城的悲笳所唤醒。这是第三次往复。第三首虽然主要是在抒发抑郁不平。
第四、五首,一写长安十数年来的动乱,一写长安宫阙之盛况,都是先从追忆长
安开始,回到现实的夔州结束。第六首,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从目前的万里风
烟,想到过去的歌舞繁华。第七首怀想昆明池水,盛唐武功,回到目前“关塞极
天惟鸟道”的冷落。第八首,从长安的“昆吾„„”回到“白头吟望”的现实,


                                              11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都是往复。诗人通过时间、空间的循环往复,其所要表达的,正是诗人内心激烈
情感的汹涌起伏,对国家的忧患,对前途命运的担忧,对节气的感怀,最自己老
病的唏嘘,最昔日繁华的留恋,对目前黯淡的悲伤,对三峡波澜壮阔的景色的赞
叹„„这种种矛盾复杂的情感,都交织错综在了一起,随着时空的转化,层层深
入,真可以说是“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赠郑谏议十韵》,深厚沉郁之极。
                   (        )
     这组诗,前人评论较多,其中以王嗣奭《杜臆》的意见最为妥切,他说:
                                    “秋
兴八首,以第一首起兴,而后七首俱发中怀,或承上,或启下,或互相发,或遥
相应,总是一篇文字。 ①便是看到了联系这八首诗,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的,正是
          ”
杜甫深沉厚重的感情(“中怀”。正是这深沉厚重的感情,使得杜诗呈现出“沉
              )
郁”的诗风。
     杜甫还有一些诗,情感的深沉厚重是与思想内容的深广博大联系在一起的,
更能体现出其“沉郁”诗风的可贵处。
     如这首《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

     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不必归,还闻劝加餐。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

     下,纵死时犹宽。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万国尽征戍,

     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

     摧肺肝。

诗中塑造的是一个老翁弃杖上战场的悲壮形象。至德二年,安庆绪杀死其父安禄
山以自立。乾元二年春,唐大将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大军二十万困安庆绪于邺城,
乾坤扭转,国家中兴,指日可待。但是,由于唐统治者昏庸无策,只知围困邺城
而不分兵捣战巢穴,九节度使中又无一总统帅,终被史思明援军赶到,内外夹攻,
唐军大败,郭子仪折断河阳桥,以余众得保东京。唐王朝为了补足兵力,防止局
势进一步恶化,首先于洛阳潼关一带实行残酷的抓丁政策,无论男女,也不管老
少统统抓去服兵役。于是人民与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就更加尖锐。但由于“安史
之乱”是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叛乱使国家分裂,人民沦为“异物”。于是维护
国家统一,防止分裂又成为人民的天职,人民大众与叛军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


①
    [明]王嗣奭著《杜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 8 月新 1 版。

                                                       12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盾。人民与统治者的矛盾、人民与叛军的矛盾错杂纠结就构成了“三吏”、
                                “三别”
的社会背景。《垂老别》中的老翁身上就交结着两种矛盾,诗中的老翁既愤恨残
酷的兵役制度,但又不因此而忘记自己捍卫国家统一的天职;既慷慨从戎,却又
不因此消除对统治者的愤懑;既毅然报效国家,却又难忍夫妻垂老离别;既伤心
夫妻垂老离别,却又不削弱上阵杀敌的斗志。复杂矛盾的心情实现了复杂矛盾的
人物形象,复杂矛盾的形象揭示了复杂矛盾的诗歌内容,复杂矛盾的诗歌内容体
现了杜甫深沉厚重的情感与深广博大的思想之间的冲突。从思想上讲,他当然认
识到战争给广大百姓带来的不幸和灾难,也当然认识到赴难趋敌是不得不为的国
家大义,然而,从情感上讲,他却始终难以平息内心深处对广大百姓的悲悯和同
情。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深深地纠结在“三吏”“三别”等诗篇中,在这些诗篇中,
                    、
思想的左右摇摆,情感的闪烁不定,不仅并没有削弱杜诗的伟大的思想和热烈的
情感,反而因特殊时代的特殊环境被赋予了现实意义,使得杜诗的思想更加伟大,
使得杜诗的情感更加热烈,使得杜诗的风格更加“沉郁”。
 杜诗“沉郁”类诗歌的艺术魅力, 其根本就在这里。


     第二节   顿挫——结构的曲折开阖和音律的抑扬变化
 深广博大的思想和深沉厚重的情感最终还要靠适当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出
来,内容的“沉郁”要求形式的“顿挫”,形式的“顿挫”也能加深内容的“沉
郁”。结构的曲折开阖和音律的抑扬变化,正是杜诗“顿挫”风格的主要体现。
一、章法结构的起伏转折、纵横开阖
 杜甫是十分讲究诗歌章法的诗人,他孜孜不倦地追求与内容相适应的诗歌
章法。他的诗的内容千汇万状,浑涵汪茫,极为丰富而深刻,而他的忧国忧民
的感情又是那样的深沉勃郁,表现这样的内容和感情,自然需要一种有着广阔
回旋余地的表达方式,需要一种纵横跌岩、波澜起伏的章法。所以,他十分重
视诗歌的波澜,曾多次说到这一点:“文章曹植波澜阔”(《追酬故高蜀州人
日见寄》),“波澜独老成”(《敬赠郑谏议十韵》)。另一方面,诗歌反映
生活和表达感情,比散文更集中、更概括、更凝炼,它不能象散文那样作详尽
的细节描写,它的抒情和叙事都必须留下更多的空间,具有更大的跳跃性和飞
动性。杜甫也曾不止一次地强调这一点,如云:“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 ”


                                               13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飞动摧霹雳”(《夜听
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平生飞动意”(《赠高式颜》),“神融摄飞动”,
(《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等等。正是从诗歌这种文体的独特性和他自
己思想内容的独特性出发,杜甫创造了那种波澜起伏、飞动开阖的“顿挫”的
章法结构。这种“顿挫”结构可以概括为三种形式:
  一、迂回转折式。他的一些叙事诗,如《前出塞》、《后出塞》、《北征》、
“三吏”、“三别”都鲜明地表现这种特色。以《前出塞》为例:这组诗以一个
被征召入伍的士兵自述的方式,曲折地叙述了他的军戎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变化 ,
从而展示出反对穷兵黩武的主题。一开始,他“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心
头笼罩着疑云:“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他的情绪是低沉的。接着,作者
把笔锋轻轻一转,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熟悉军戎生活了,开始对豪壮的军旅
生活产生兴趣,“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仞岗,俯身试搴旗”,而且
勉励自己以身许国,甚至天真地梦想着“功名图麟麟”。到这里,他的情绪已转
为高昂奋发。然而,诗人紧紧地把握着全诗悲愤抑郁的基调,接着这些“自奋轻
生”之语的后面,又是“被驱迫而叹”;而戍边生活又比行军时更加艰苦了:“驱
马天雨雪”、“指落层冰间”。这就更加触动了他想念故乡和亲人的心情,悲叹
着“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接着,又是一个逆转:他毕竟还不能理解他所
投身的战争的性质,当他站在边疆上,面临着“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的情
况,一种朴素的民族自尊心和忠于祖国的感情,鼓舞他奋勇迎敌,“虏其名王归,
系颈授辕门”。接下去,又一转:这个普通士兵虽然立下了战功,却未得到丝毫
的封赏,只落得“潜身备行列”的困穷的命运。这位士兵的命运,是在几番迂回、
“顿挫”中表现出来的,诗人是用一种抑扬交互、迁回曲折的章法叙述的。
 这种迂回转折的结构特色,在他的抒情诗中,特别是象《奉赠韦左丞二十二
韵》、《赴奉先咏怀》、《述怀》、《风疾舟中书怀》等较长篇幅的抒情诗中,
也明显地表现出来。在这些诗里,诗人的感情不是滚滚滔滔、一泻直下,而是百
转千回,一波三折地表达出来的。以《奉赠韦左丞》为例,起首二句:“纨绔不
饿死,儒冠多误身” 一肚子牢骚激愤,
         ,        仿佛一下子就要全部爆发出来了!可是 ,
诗人抑制着自己的激愤,把它暂时放到一边,平静地转入对自己身世的追叙。在
经过这样一段意气洋洋的叙述之后。他又轻轻启开感情的闸门,让激愤之情继续


                                              14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宣泄。“此意竟萧条”以下 ,又转入“误身”的叙述:“骑驴十三载,旅食京
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仿佛已经走到穷
途末路了。忽然间,又出现了一线希望,“主上顷见征,歘然欲求伸”,诗人被
玄宗召见了,似乎可以有所作为了。然而,这一线希望顷刻之间又化为泡影,
                                 “青
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虽被召见,却不见任用,“儒冠”终究逃脱不了穷厄
的命运,满腹牢骚激愤变成了深沉的叹息。在这之后,又一笔撇开,转叙自己与
韦济的交谊以及临别缱绻之惰,心情似乎又趋于平静了。然后,诗人感情的潮水
又猛然掀起一个高峰:“白鸥没浩荡 ,万里谁能驯?”显示出诗人不随流俗,
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的性格 诗人引导我们达到这个感情高峰的方式,
           。                  不是直线的,
而是迂回转折的。诗的章法是峰谷相间,波澜迭起的。仇兆鳖称此诗“转折层次,
不可增减,非汗漫铺陈者比”,王嗣爽则谓此诗“纵横转折,感愤悲壮之气溢于
行间”,都颇能抓住此诗的章法特色。
  二、层层递进式。在这部分诗里,诗的主题和意境是层层展开的,诗人感
情的表达是层层递进的。这类诗,往往从写景或叙事开始,一般是平平而起,
在景物的渐次展现或事件的渐次展开中,步步深入地展示诗人的情怀。诗的结
束,往往就是诗的高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子规》等诗可以作为这种
章法的代表。
  首先解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的开头叙述茅屋为秋风所破,比较平
实。接着写群童抱茅入竹去,诗人唇焦口燥呼不得。这一个插曲增添了事件的
悲剧气氛,比第一层深刻了。再接下去,写夜雨侵迫的景况,层层深入地展示
风吹屋破给诗人带来的痛苦。如写布衾,却分五层意思说出。写屋漏 , 又是分
四层意思说出。诗人就是这样层层递进地展示自己的凄苦境况和悲楚心情。还
不止此,诗人又从眼前的境况,联想到丧乱以来长期漂泊,贫病交加的生活。
这就扩大了诗的生活内容 , 深化了诗的主题。诗如果写到这里就结束,也是具
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诗人自身的生活遭遇,因而也就从
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凋蔽、民不聊生的现实情况。然而诗人却又开拓一层 ,
把他的诗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他从个人的不幸想到了因战争的浩劫而处于水
深火热之中的广大士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
安如山!”诗人的感情一直升腾到“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顶点。诗结束了,


                                               15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而它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这时也在读者心头掀起了更大的波澜。这是另一种
形式的“顿挫”。它不是迂回曲折的,而是节节高起、层层推进的。
 《子规》这首诗在杜集中并不算十分出色的作品,但在章法结构上却代表着
一个类型。诗是从写景开始的:“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两边山木合,终
日子规啼。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全诗由远
及近:“峡中有县,县前有江,江上有楼,楼边拥以山木,而子规终日啼号”;
当此春风之际,子规时隐时现;山木萧萧,俨如夜色凄凉。最后,才出现满怀
愁绪的诗人。此刻,诗人正因殊方作客而犯愁,当他听到子规“不如归去”的
啼声,自然又加深了故国之思;何况这些鸟儿又有意地飞近人旁,低声叫唤,
逗挑着诗人。只一个愁字,写得如此曲折动人,如此波澜迭起,如此层层翻进。
从这里,我们可以又一次领略杜诗“顿挫”的艺术特色。
  三、纵横开阖式。诗人以“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春日江村》)
观察世界,他往往从生活中对他触动最深、震动最强的一点出发,产生丰富的
联想,天上地下,古往今来,山水林泉,家园身世,故旧新交,世运时局,国
计民生,纵横驰骋,大开大阖。种种联想都围绕着一个主要事件,附丽于一个
主题,从而构成完整和谐而壮阔的意境。诗人的思绪从一个联想过渡到另一个
联想,从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既有明显的思想感情的脉络可寻,又有
很大的跨度,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飞动跳跃 , 纵横
开阖的特点。
  试看他的《草堂》诗。宝应、广德年间。川西动乱不安,成都住不下去了,
杜甫奔走于梓、阆之间。七六四年春,严武再镇蜀,诗人领着妻儿子女回到成都
草堂。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诗人从今日归草堂,回溯到昔日离成都,进
而联想到当时西川动乱的局面,又进而联想到这些动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一
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到今用钺地,风雨闻号
呼。”然后,又回到个人身世,“贱子且奔走,三年望东吴。”乱事终终于平定
了,诗人终于回到草堂了,“入门四松在,步              万竹疏”,邻里亲朋都热烈欢迎
诗人归来,他满可以在这里过比较平静的生活了。然而他并没有沉缅在个人生活
的圈子里,并没有把他的草堂当作世外桃源,他的思绪很快又进入一个更广阔的
领域,想到“天下尚未宁”,想到自己已到垂暮之年,不能为国尽力,“饮啄愧


                                               1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残生,食薇不敢余。”杨伦论此诗云:“以草堂去来为主,而叙西川一时寇乱情
形,并带入天下,铺陈始终,畅极淋漓,岂非诗史?”①本来是一首以个人生活
为题材的诗,但由于诗人高尚的情怀,丰富的生活经历,驱使着他的联想,从而
表现出极为广阔的社会内容,于是成功为“诗史”,同时也形成了淋漓酣畅、纵
横顿挫的艺术风格。
      杜甫不仅善于在篇幅较长的诗里驰骋他的诗思,而且往往在篇幅极有限的
短章如律诗里,在极普通的题材面前,展开无限广阔的艺术思维,由眼前而及
于天下,由山川草木而及于社会人生,由个人遭际而及于国家命运,这就使诗
的内容扩大了,丰富了,从而使诗的艺术结构也随之顿挫多姿起来。如《登岳
阳楼》诗,诗人面对汪洋浩渺的洞庭湖,始而感慨于祖国大自然的宏伟壮观,
继而联想起自己的寥落身世,以老病之躯,寄托于孤舟之上,亲朋故旧 ,音讯
皆绝。如此一开一阖,壮阔的境界适与寥落的人生形成鲜明的对照。但是杜甫
这一类登临诗的特别可贵之处还不在这里,而在于他从来不囿于个人遭际,而
总是把个人际遇同国家和人民连在一起。即如此处,他在叹息自身“老病有孤
舟”之后,随即又想到国家安危,想到“戎马关山北”的时局,而不禁涕泪横
流了!再如《登楼》、《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名作,都会
另人惊异于诗人的这种本领。
      应当指出,诗人的联想不是凭空产生的,纵横顿挫的章法也不是单凭诗人
的苦心构想出来的。正因为杜甫具有强烈的爱国爱民的崇高思想,终其一生,
“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壮游》)所以,生活中的许多极平凡的事物
都能够触发他的“穷年忧黎元”(《咏怀五百字》)“毫发裨社稷”(《客堂》)
的情怀,使他联想到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又因为他有着东游吴越,“放荡齐赵
间”(《壮 游》),“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奉赠韦左丞》),“一
岁四行役”(《发同谷县》),“三年奔走空皮骨”(《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
作》),“老病客殊方”(《壮游》)的社会经历,并在这个历程中接近和熟
悉了人民,对整个社会生活有深刻的观察和理解,所以,他联想的天地是那样
宽广,联想的事物是那样丰富多采,并且都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更因为他深厚
的艺术素养,所以能得心应手地将诗歌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迷离变化而用之 ,


①
    [唐]杜甫著,[清]杨伦笺注《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1980 年 7 月新 1 版。

                                                      17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或虚或实,或正或奇,或顺或逆,或比或兴,或叙或议,或疏或密,或显或隐 ,
把联想的事物转化为生动的艺术形象,随手触处而生姿,同时,也就使诗的章
法灵动不羁,顿挫有致。
  以上分析了杜诗章法结构的三种顿挫形式。应当说明的是这三种结构形式
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常常是在一首诗中,几种结构形式交互为用,有主有从,
互相补充。有时,一首诗的基本结构是迂回转折的,而中间穿插着层递展开的
章法。如《秋兴八首》,如果把这组诗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的章法是回旋顿
挫的,诗人的感情是回旋往复地发展,是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往复地抒发着故国
之思,是在反复咏叹中渐次加深着感情。但从其中的每一首来看,则大致是层
层递进的,是层层深入地表现着某一个生活片断。有的诗,以层层递进的章法
为主,而辅以迂回转折式;有的诗,以纵横开阖的章法为主,而辅以层层递进
式。诗人总是依据诗思想内容的“悲欢穷泰”的变化,而转换着诗的章法,“发
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
二、音韵节奏的顿挫抑扬、奇正转换
  体现杜诗“顿挫”特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诗歌音律方面的奇正变化、徐
疾抑扬。 杜甫是十分精通诗歌音律的诗人。一方面,他严格遵循既有的音律
规范,“遣词必中律”(《桥陵诗三十韵》),在这个规范之内发挥他的艺术
才能,求得创作的自由。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格律精严的。这种“中律”的诗 ,
本身具有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另一方面,他又不墨守既有的格律,而善于从稳
定中求突破,从整齐中求参差,从规律中求变化,这就使他的另一些作品在音
律方面形成一种新的“顿挫美”。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诗歌节奏方面的变化。诗歌的节奏是通过句式表现的。一般地说,
五言诗为“二、三”句式,七言诗为“二、二、三”句式。这种奇偶相配的句
式使诗歌表现出优美和谐的节奏感。但这种严格而固定的节奏也有缺陷。一是
千篇一“律”,会使人感到板滞、单调;二是有时会出现诗意与音节的矛盾,
妨碍内容的表达。杜甫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往往有意识地让诗意与音节的
矛盾在他的诗中出现。为了便于表达错综复杂的事理和曲折变化的感情,他常
常给予词语的字数以较大的灵活性,让它突破固有节奏的限制。因此,杜诗在
句法组成上有不少创造性的变化。杜诗中有一种可称为“一字头”的句式,如


                                             18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放船》),“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晴
二首之一》),“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沽”(《将赴成都草堂途中
有作》),等等。象第一例,按固有的节奏,应读作“青惜——峰峦过,黄知
——橘柚来”,但在语意上,“青”、“黄”是单独为义的,应读作“青,惜
峰峦过;黄,知橘柚来”。诗人放舟江上,见一片青葱,始觉峰峦匆匆闪过;
见点点金黄,方知是橘柚迎面扑来,但又来不及仔细观赏,觉得十分可惜。这
就把行船见到两岸景物的情态生动地描绘出来,同时,把诗人惊奇和怜爱的心
情也表现得十分真切。不仅如此,从诗的音乐性方面看,当人们诵读这联诗的
时候,会自然地受意念的影响,加重并拖长“青”、“黄”二字的读音,读成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造成一种异乎寻常的节奏上的顿挫感。这
种特殊节奏感又会反过来加深读者对诗意的领会。另两联诗句,也都有这样的
妙处。
  杜诗的特殊句式再如五言诗的“四、一”句式:“飞星过水 -白,落月动
沙 -虚”(《中宵》),“一三一”句式:“星 -临万户-动,月 -傍九霄 -
多”(《春宿左省》);七言诗的“上三下四”句式:“渔人网 -集澄潭下,
估客船 -随返晚来”(《野老》),等等。总之,这些特殊句式在吟诵中所造
成的特殊节奏,穿插在格律精严,节奏固定的律诗中,就使全诗在匀称中显出
了参差,严整中显出了灵动,表现出节奏上的疾徐顿挫。
  其次,押前方面的变化。同韵的字按一定的规律在诗篇中反复出现,它们
之间便会产生互相呼应,交互鸣和的艺术效果。但是,如果同一韵脚的字太多
太密,又会显得重复、单调。所以押韵贵在变化。杜甫是深通此道的。他的一
些古诗,往往根据内容和章法的变化而变换不同的韵脚,最基本的形式是平声
韵和仄声韵交互运用。如《古柏行》,全诗二十四句,前八句咏夔州之柏,用
仄声韵;次八句忆成都之柏,转平声韵;结八句因柏寄慨,再换仄声韵。韵随
事转,韵随“章”转。又如《石壕吏》,诗人依照故事的发生,官吏的呼叱,
老妇的哀诉,人被捉走以后等情节的变化而分别采用平仄交替的韵脚。整首诗
的音韵回翔顿挫,就象一支与诗的内容十分谐和的乐曲。尤其是诗的最后一节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所述情事十分凄惨,
而又配以发音逼促的入声韵,更使人读之喉舌哽咽,悲不成声。其他如《洗兵


                                              19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马》、《丹青引》等诗,亦大抵如此。这种平仄交换押韵法,在表达上,可以
更好地显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就诗的音乐性而言,可以造成音韵的抑扬顿
挫,使不流于单调板滞。
  三是平仄方面的变化。最突出之点是诗人喜欢打破固定而匀整的平仄规范,
运用拗格写律诗,或者说,在律诗中插进一些失粘失对的古风式的句子(即拗
句),使整首诗具有一种古拗的风味。这些拗格律诗大都是写他的艰难苦恨,
抒发他的悲愤牢骚。这说明他是有意识地通过奇突拗涩的格律,表现他胸中的
突兀不平、与世不偕的拗情,发泄他的愤懑,使感情和格律得到统一。正因为
这个原因,他在晚期写的拗体律诗特别多,如《白帝城最高楼》、《白帝》、
《愁》、《昼梦》、《晓发公安》,等等。这些诗,从内容到音响,都会给人
以拗突顿挫之感 ,都能使人感触到诗人倔强执拗的性格。然而,他的拗体诗也
并非一味地“拗”,它也有“谐”的一面,因为他十分注意“拗救”。一首诗,
大凡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就在后面适当的地方补偿平声字。反之亦
然。这样就不致使诗中的平声字或仄声字过多过密,影响声调的抑扬摇曳,从
而使全诗的声调既是拗涩奇突的,又是和谐悠扬的。
  总之,诗人杜甫既遵循着诗的既有格律,又有所突破,有所创造,正中有
变,奇正转换,大而能化,这样就使他的诗篇表现出节奏、音韵和声调平仄诸
方面的顿挫变化。
  以上从“沉郁”的内容和“顿挫”的形式两个方面分别对杜诗的主要风格
作了剖析。其实,我们理解杜诗的风格,还是应当从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谐
调统一、紧密结合的整体观念出发。前人之论有曰:“诗中须有人在”。我们
读杜诗,对于这一点感受尤深。诗人杜甫的自我形象,他的道德人品、血肉性
情、音容笑貌,随时都出现在他的作品之中,使我们感到真挚,感到亲切,千
载以下,如对故人,不免一唱三叹,荡气回肠。这也正是“沉郁顿挫”风格所
给予我们的整体观念。内容上幽愤深广,形式上波澜老成。杜甫作为一个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完全做到了,而且出色地做到了。尽管后来众多诗人欲步杜
诗后尘,但由于他们在思想上、生活上并没有杜甫历练的深度和广度,也没有
杜甫那样厚重挚烈的情感,所以他们的作品终难超越杜甫。正如苏东坡感叹:
“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得其皮也罢,得其骨也罢,后世历代


                                               20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学杜诗者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沉郁顿挫”这个美学原则奉为法度和标准,
而且这一原则千百年来一直巍然屹立。杜甫既为我国古代的现实主义诗歌确立
了一个美学原则,又为我国古代的文学评论开拓了一片新的领域,刘熙载用以
评《史记》,陈廷焯用以论词,都可以看到“沉郁顿挫”这一原则广泛而具体
的运用。



                  第二章       杜诗风格的多样性


      杜甫,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一部杜诗,堪称中国乃至世界文
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其气象万千、美不胜收的艺术景象令后人无比尊敬和崇拜。
杜甫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顶峰,后人对其诗歌极力推崇、褒誉,并以最美好、
最精炼、最经典的词语去称扬和赞颂杜甫及其诗歌。在这些最美好、最精炼、最
经典的词语中,又有三种说法最为历代治诗、治史、治学者所接受,即:
                               “诗圣”,
“诗史”“集大成”
    ,    。
      后人赋予杜甫的这三顶桂冠各有侧重,各有其丰富的内涵,其中,
                                  “集大成”
的评价和说法应该是最早被提出来的。杜甫年代稍后的著名诗人元稹即在其《唐
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云:“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
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
体势, 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①这一段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集大成”之语, 然
              ”
确是“集大成”说法之先导,可以说是最早提出杜诗“集大成”观点的。其后,
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说:“苏子瞻云:子美之诗,退之之文,鲁公之书,皆
集大成者也。学诗当以子美为师,有规矩,故可学。 ②可见,
                       ”    苏轼亦说过杜诗“集
大成”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亦说:
   。             “少陵诗,宪章汉魏,而取材于六朝,至
其自得其妙,则前辈所谓集大成者也。 ③
                 ”
      在笔者看来,所谓“集大成”,正是对杜甫诗歌风格多样性的经典性概括。
传统上一向称杜诗的风格为“沉郁顿挫”,乃是主要取其悲抑苍劲的意味和深沉
凝重的基调。的确,历代诗人,没有谁比杜甫的忧患意识和愤激之情更深了。
                                 “深

①
    [唐]元稹撰,冀勤点校《元稹集》
                   ,中华书局 1982 年 8 月第 1 版。
②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
                ,中华书局 1984 年 4 月第 1 版。
③
    同上。

                                                      21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郁顿挫”在诗中无疑是极具有代表性的风格特征。然而,杜诗“集大成”的成就
及其对后世多方面的影响决非仅此即可概括。正如北宋秦观在《韩愈论》对杜诗
的评述: “昔苏武、李陵之诗,长于高妙;曹植、刘公干之诗,长于豪逸;陶潜、
阮籍之诗,长于冲淡;谢灵运、鲍昭之诗,长于峻洁;徐陵、庾信之诗,长于藻丽。
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峻洁之姿,备藻丽之态,
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然不集诸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岂非适当其时
故耶?”①王安石《题杜甫画像》诗也说:“吾观少陵诗,谓与元气侔。 ②以元气
                                ”
形容杜诗,说的是就杜诗的深广,浑然一气,包罗万象。明代李东阳则在其《麓
堂诗话》中,对杜诗这种风格多样的“集大成”特征作了更为详细的阐述,他说:
“清绝如‘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富贵如‘旌旗日暖龙蛇动,宫
殿风微燕雀高’,高古如‘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华丽如‘落花游
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斩绝如‘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奇
怪如‘石出倒听枫叶下,橹摇背指菊花开’,浏亮如‘楚天不断四时雨,巫峡长
吹万里风’,委曲如‘更为後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後逸如‘短短桃花临
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温润如‘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感慨如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激烈如‘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
动摇’,萧散如‘信宿渔人还汎汎,清秋燕子故飞飞’,沉著如‘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精炼如‘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惨戚如‘三年
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 忠厚如
              ,   ‘周定量汉武今王是,孝子忠臣後代看’,
神妙如‘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雄壮如‘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
元因造化功’,老辣如‘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执此以论,杜真可
谓集诗家之大成者矣。 ③这真可谓对杜诗风格多样性的一次总结了。
          ”
      古人的这些评论,都在提醒着我们,对于杜诗的风格,我们不能只强调一点,
或者仅抓住一面,而忽视其他重要的方面。杜诗诗风的“沉郁顿挫”,只不过是
他诗风的一个方面,至多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沉郁顿挫”之后,更应该
看到杜甫这位伟大的诗人其诗风多样性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更深
刻地理解杜甫的伟大处。


①
    [宋]秦观撰,徐培均笺注《淮海集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 11 月第 1 版。
②
    [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充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       ,巴蜀书社 2002 年 1 月第 1 版。
③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 ,中华书局 1983 年 8 月第 1 版。

                                                                 22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杜诗中至少突出地呈现出以下几种迥异的风格:清新自然、雄放俊逸、险怪
奇拔。


              第一节      清新自然的风格
  杜甫在创作上非常重视清新诗风,在评论诗歌时,不论古人的诗和当时人的
诗,其以“清新”两字作评语的不少。
  关于评古。他在《偶题》里说:
               “后贤兼旧制,历代各清规”。对历代诗歌总
的方面,以“清规”概括之,其中也就包含清新诗风,肯定一个清字。具体到一
些诗篇,《解闷十二首》称“清词丽句必为邻”《偶题》诗里称“永怀江左逸”
                     ;             ;
对梁的代表作家庚信更以“清新”肯定之,称“清新庚开府”;对阴铿、何逊以
“清省”肯定之,称“阴何尚清省”《秋日夔府咏怀》。这些说明杜甫慧眼独具,
               (        )
对古人清新诗风予以高度重视。
  关于论时人,杜甫对同时代的第一流诗人李白、孟浩然、高适、岑参的诗都
以“清”字或“新”字称之:如把称庚信的“清新庚开府”之词,用来比美李白;
对孟浩然称“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耆旧无新语”
              ,        ;寄诗高适、岑参亦说“更
得清新否?遥知属对忙”《寄高适岑参》;对严武,赞其“诗清立意新”《奉和
          (       )            (
严中丞西城晚眺》;在《八哀诗》诗中对张九龄称“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
        )                          。
其他如《酬薛十二》称“清文动哀玉,见道发新硎”《贻阮隐居》称“清诗近道
                       ;
要,识子用心苦”。被杜甫评为清新诗的作者,无一不是当时诗坛巨子或著名诗
人。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杜甫,评古论今,自有分寸,不会信口雌
黄。“清新”二字,无疑是杜甫评诗的一条重要标准。
  杜甫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毫发毕见,并善于抓住事物的突出特征进行传神描写。杜
诗虽不乏想象、夸张的诗句,但总的说来是偏重写实的。体物工细、摹写传神是杜诗的
一个显著特点。正如《杜诗说注·附编》引吴齐贤《论杜》曰:
                           “同一咏月也,
                                 ‘光细弦
欲上,影斜轮未安’ 初间上半夜之月也。
        ,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望夕之月也。
                              ,      ‘旧
挹金波爽’
    ,十六夜之月也。
           ‘秋月仍圆夜’
                 ,十七夜之月也。
                        ‘虾蟆动半轮’
                              ,望后之月
也。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将晦下半夜之月也”
                      。杜诗笔法之细腻由此可见。又
如杜甫的写景名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其一)
                    (        ,叶梦得《石林诗
话》评价云:
     “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雨细著水面


                                              23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为沤,鱼常上浮而;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能胜,唯微风乃受以
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 ①。可见诗人对自然的体察描摹,精微至此,着实令后人
            ’
叹服。再如《夜宴左氏庄》“风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
            :                       。
诗中的“纤月”“暗水”“春星”等词都细腻生动勾画出了在此情此景物的主要特征,
       、   、
使整个景物描写显得具体而优美,这与李白、王维相对概括的写景诗有很大的区别。
      诗人杜甫对自然万物的一片深情,而这种对自然万物的情与诗人对国家、对百姓、
对亲友的情是连为一体,相互相通的。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敏锐感受,对自然生灵的呵护
珍惜与诗人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对劳苦大众命运的深深关切,对国家前途的日夜忧
虑紧紧交织在一起,而这一切都源自诗人那种常人难及的博大仁爱的胸怀,正是因为有
了这样一颗博大仁爱之心,才有了其诗中的那份对国家、对亲友、对他人,对自然美景
以及对宇宙间一切生命的浓浓的情。因此,诗人的这些洋溢着真情之美的诗篇之所以千
古流芳,不仅在于其艺术上的魅力,还在于其烙上了作者本人独有的人格魅力,难怪闻
一多先生在其文《杜甫》中给予了杜甫极高的文化上的评价,称他是我们“四千年文化
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②
                  。
一、草堂诗:清新自然风格的代表
      唐代是一个思想比较解放的时代, 释、
                     儒、 道三种思想流派都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
支持,思想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盛唐诗人受其影响而在思想上兼收并蓄、宏
通解放,强烈地追求精神自由个性解放。刘熙载评杜甫说:
                         “少陵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
                                     。
③
    此论甚武断,他并没有深入了解杜甫的内心世界,因而忽略了诗人思想和性格的另一
面。深入研究杜甫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不难发现杜甫草堂自适诗正是唐代儒、释、道
等多元文化思想综合影响孕育的宁馨儿。
      在古代诗人的作品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体现是有区别的:儒家入世,道家出
世;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彩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道家政治渺小艺术永恒;儒家讲究礼仪,尊孔孟之道;道家讲求修身养性,清静无为。
杜甫一生创作了 1450 多首诗歌,他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描绘了“开元盛世”“安
                                       、
史之乱”的全过程,以及乱后唐王朝一蹶不振,江河日下的败落景象,其诗享有“诗史”
之誉。历来,人们认为,杜甫的思想是纯儒家思想,主要表现为忠君和忧国忧民两方面。


①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 ,中华书局 1984 年 4 月第 1 版。
②
    闻一多著《唐诗杂论》,中华书局 1956 年 6 月第 1 版。
③
    [清]刘熙载著《艺概》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 12 月第 1 版。

                                                        24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然而,考察杜甫的全部作品,我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杜甫的诗歌创作中也不时透露出
道家思想,在有些作品中,此种倾向还颇为明显(关于杜甫受儒释道三家思想影响的问
题,详见第三章)
       。
  杜甫一生都怀有对大自然的崇尚和热爱,从 20 岁起到 35 岁之前,共有 3 次南北漫
游,历时 10 年,按他自己的说法,这是一段“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
                                  (   )的
生活。在天宝三载(公元 744 年)
                 ,诗人曾经与李白、高适一起痛饮高歌、论文赋诗、
求仙访道、走马射猎,生活得非常快意。
                 “桑拓叶如雨,飞蕾共徘徊。清霜大泽东,禽
兽有馀哀”《昔游》,诗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驰聘、游猎,闪现在我们脑海中的是一个
    (   )
放旷的诗人形象。天宝十二年(公元 753 年)
                      ,诗人所作的大型组诗《陪郑广文游何将
军山林十首》
     ,把园林景致、奇花异草描绘得逼真鲜明,佳句迭出,如“名园依绿水,
野竹上青霄”“鲜鲫银丝鲙,香芹碧涧羹”“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但同时也
      ,            ,
流露出诗人对官场和仕途的伏倦之意:
                “自笑灯前舞,谁怜醉后歌?祗应与朋友好,风
雨亦来过”
    ,诗人只有在这幽美、纯朴的大自然里,去寻打精神的寄托。
  弃官后,杜甫曾几次寻找他认为比较合适的住处,经秦州、同谷,后来辗转到了成
都。上元元年(760 年)
            ,他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部浣花溪旁建成了一座草堂,定
居下来。杜甫经过长期的颠沛流离,现在终于有了一席栖身之地。于是,热爱自然的诗
人在浣花溪畔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纯朴风情的抚慰下,过起了“卜居”“为农”的闲适生
                              、
活,颇有一种庄子式的逍遥自在。
              “我生性放诞,雅俗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
泉”《寄题江外草堂》,诗人或垂钓江头,或种药槛边,或江畔独步寻花,或溪里引妻
 (       )
乘艇,或邀朋友访友,或饮酒诵诗,容止闲散,自然疏放,蔑弃礼法,任性不羁,与以
前奔命于功利仕途的杜甫判若两人。此时,诗人更加执著的把捉当下的生命时间,充分
地在日常杂居生活中品味生命的欢愉和烦恼,以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来观照自己,体验
瞬间的生命存在,陶冶情性,领悟生命的本真意义,并在此领悟观照中渐渐地开释生命
的烦忧。
  蜀中山川,是处皆景。明媚险峻的蜀中自然风光,勤劳好各的蜀中劳动人民,陶冶
了诗人的情操,净化了诗人的心灵,激发了诗人的灵魂,构成了诗人创作的潜在动力,
从而创作了大量的自适诗。而草堂之诗,无论内容、形式和风格较之以前都发生了转变,
有所深入和发展,草堂诗作在题材上田园化,思想内容上恬淡化,风格上清新化。我们
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举凡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自然外物,以及与他人共在的日常琐


                                                25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细生活,都被诗人写入诗中,成为诗人观照、审美、诗化的对象。在这里,杜甫不自觉
地沉浸于对自然外物的观照玩味之中,而自然外物也就自然顺畅地进入了诗人的心灵体
验之域。自然外物好比一种触媒,促使、引发了诗人的某些内在情感体验,诗人又借助
对自然外物的吟咏摹写来言说自己心灵的体验,从而达到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互化的
境界。
  草堂诗歌一个最引人注目的诗征就是对于自然美的吟咏。这种美不是贵族园林中人
工雕琢的富艳精致之美,不是山林隐逸那里的云烟缭绕的清幽静寂之美,而是朴素的带
有世俗人情味和浓郁的泥土芳香之美。草堂背向成都城郭,临近百花潭,是一个极幽雅
的江村。春天的浣花溪畔“稠花乱蕊裹江滨”
                   。诗人沿江春游,漫步到黄四娘家,但见
满园都是鸟语花香,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
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诗人沉醉在姹紫嫣红的芳菲世界,希望春光长留人
   (           )
间。夏天的浣花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但见“自来自去堂上燕,相
亲相近水中鸥。
      ”在这世外桃源般的地方,鸟儿尚且相亲相近,何况历尽了磨难的诗人
全家呢?“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经过那么多年的痛苦磨难,饱尝了颠
沛流离之苦的老夫妻,也有闲情画纸下棋了。最高兴的是无忧无虑的儿女们,不知道战
乱纷飞,正在敲针钓鱼,嘻戏玩闹。多么令人陶醉的天伦乐趣!村居生活的安逸,老夫
妻感情的亲密,诗人沉醉在幸福中:
               “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
                                 (  )
诗人杜甫享受着大自然的鸟语花香,达到了一种“无名”的境界。
  这段时期杜甫写了许多意境优美、风格清丽的风景诗、田园诗。如:
                               “隔户杨柳弱
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绝句漫兴九首》之九)“野船明细火,宿鹭起园沙。云掩
                      、
初弦月,香传小树花。 《遣意三首》、
         ”(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兴二首》。
                             ”(       )
诗人笔下的纤草秾花,杨柳修竹,轻燕彩蝶,白鸥黄鹂,各具神态;苔径茅檐,汀烟冉
冉,日净晖晖,澄江小舟,野船渔火,宛如入画。诗人状形抒情,绘声绘色,精心刻划,
细腻传神。这些优美的抒情写景小诗,语调轻松,赋物工秀,排对自然,意境优美,构
成了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采图,深刻表现了他对这种幽居生活的满足和对大自
然的欣赏与热爱。
  杜甫以满腔的喜悦吟咏自然、歌唱田园,将农村生活描绘得安谧、宁静又充满了生
机。他以这种被主观变化的田园生活作为自己精神寄托的灵境,作为鄙视当时社会,批
判现实的立足点,并以此来肯定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从这方面来说,杜甫“为农”与陶


                                                 2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渊明“归田”在思想上十分接近。他们都把淳朴的农村与机巧的官场对立起来,在农村
寻求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在把农民与俗物对比之后,杜甫表达了鲜明的爱憎。
                                  《漫成
二首》其一:
     “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
                 ,非常明显地表明了诗人对世俗的憎恶。
  诗人在《奉酬严公寄题野事之作》中写出自己寄傲林泉的原因:
                             “拾遗曾奏数行书,
懒性从来水竹居。奉引滥骑沙苑马,幽栖真多钓锦江鱼。
                        ”杜甫国任左拾遗,胸怀大志,
最终却弃官隐居,过着“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狎荡”的生活,由此诗可看出是由于政
治上“曾奏数行书”却不得志,只好放情山水,在自然界中寻找欢乐与安慰。诗人在仕
途上屡遭挫折,十年长安困守,生活十分贫苦,期间更是饱受战乱之苦,弃官后流落秦
州、同俗,历尽艰辛,辗转迁徒,最后在茂林修竹,花果满园的浣花溪草堂定居下来,
生活上又得到了高适、严武等人的接济。经历了这样一段坎坷不平的道路后,在此安定、
宁静、幽美的环境里,诗人崇尚自然,
                、幽闲自适的心情油然而生。
  草堂的自然风光不同于泰岱,不同于关陇,这里气候温润,田野平衍,溪流纵横,
竹木蓊郁,风景本身就相当优美。杜甫一到成都,很快就被这里的自然风光吸引住了。
杜甫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的感受和领悟能力,他能在极其平凡普通的景物中看到勃郁的生
机,看到美,而且能准确地把握自然风光的个性,并进行生动而形象的描画。草堂一带
的景色本来就美,一经诗人的渲染,那就更令人心醉了。如《春水》
                             :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

 鸟,争浴故相喧。

前四句写春江水涨,后四句言春江景事。首句“三月”点明时令,
                            “桃花浪”是桃花盛
开时节的江讯,用此三字给人以春天的联想。浪必不大,水必不急,春水可能是一夜之
间发的,昨日还见沙尾(即江中小沙滩,
                 《春水生二绝》有“门前小滩浑欲平”句可证)
                                     ,
今晨已被淹没。水是碧绿的,澄清的,岸边柴门的倒影在江流中荡漾。水深了,线必须
接长才能垂钓;岸边水车旋转,舀水灌园。水涨了,鸟儿也增多了,叽叽喳喳地争着在
水中洗浴。你看,景物是多么朴实,平凡而习见,几天一点奇特的地方,诗人似乎只是
随便地即兴地如实写下,甚至懒得作一点点艺术的修饰和加工,然而这确确实实是美,
是真实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
  杜甫是一位情感情的生活诗人,他的创作最容易受环境影响。草堂四周秀丽的自然
风光极大地激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不断地从大自然中汲取生机,对大自然进行审美观照,
以自然之道来鼓励精神生命,复苏心灵。在这里,诗人通过极具童趣的诗文流泻出对自


                                                27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然界万水千山真与善的挚恋,而平凡的草木虫鱼,日常生活细节都成了杜甫笔下的绝妙
诗料,同时,它们的审美价值在诗人的亲切观照中得以升华。
  综上所述,杜甫栖息草堂时期,在儒、释、道等多元文化思想影响下,回归了自适
本性,走上了璞归真之道。诗人卜居清丽幽僻的浣花溪畔,于闲情逸致中创作了大量自
适诗,呈现出萧淡婉丽、细入无间的独特风格,表现了诗人此期高雅的情趣和细腻的审
美。杜甫在对自然外物和日常生活的诗意品味中,深刻体验着生命的本真意义,渐渐开
释了生命的烦忧。因此,草堂时期可谓“诗圣”诗意人生中的特有亮点,草堂自适诗作
为杜甫诗歌中的一枝奇葩而竞放不衰。
  当然,由于杜甫始终没有放弃他的价值关怀取向,始终胸怀“致君尧舜”的政治抱
负和“穷年忧黎元”的民本思想,因此,他不可能彻底走上归隐之路。而草堂自适诗在
表现诗人逃脱功利世界的欢心愉悦的同时,又由衷地流露出诗人热爱现实人生的赤子之
情和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正因为如此,才使草堂自适诗与诗人那些色重情浓的忧世之
作有了相互沟通的连接点。
二、谢、陶:清新自然风格的渊源
  杜甫的诗歌创作主张“转益多师”《戏为六绝句》。他在诗中讲述学诗的渊源,
                 (      )
曾深有感受地说:“熟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解决十二首》。他说
                         (      )
要尽其能事地学习谢灵运、谢脁、阴铿、何逊。灵运善为山水诗,能真实地反映
出山水的自然美,给人以清新之美。杜甫的山水诗从灵运脱胎而来。他不仅在章
法上学灵运,在造句炼意上有时亦变化灵运句意而纳入诗篇。杜甫的《渼陂西台》
一诗二十四句,朱鹤龄认为就有七句从灵运变化而来。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
云》称:
   “中间小谢又清发”“清发”是李白对谢诗的评价。看来这个特点,正是杜甫
            ,
向谢学习的关键。杜甫赞美“阴何尚清省”可见杜学二谢与阴、何,实质上都在“清新”
两字上下功夫。
  乾元二年(公元 759)底,杜甫入蜀后,他写的大量田园诗所显示的“平淡简易”
                                       、
“淡泊闲静”风格,则显然得力于向陶诗的学习。杜甫《偶题》云:
                             “文章千古事,得
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前辈飞腾入,馀波绮
丽为。后贤兼旧制,历代各清规。
              ”杜甫知道得很清楚,诗歌是发展变化的,各个时代
有各个时代的特色。在历史上,在影响的诗人除继承前辈外,还要有所发展。因此在样
式上,杜诗学陶而又显示出自己的特点,如把律诗写得象古诗一样自然流畅,是其一个


                                                28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方面。且看他的《可惜》
          :
    花飞有底急,老去愿春迟。可惜欢娱地,都非少壮时。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

  解,吾生后汝期。

  《杜臆》在分析这首诗体载上的特点时指出:
                     “通首逐句流对,似古诗,却是律体,
清俪逸宕。 (此据《杜诗详注》所引,中华书局 1983 年 8 月新 1 版《杜臆》
    ”                                    ,论述与
此有出入。
    )规律森严的律诗,在杜甫手中,达到了同陶潜写古诗一样自由的境界,而
这种成就的取得,不能排除他学陶这一因素。
  杜甫说:
     “陶谢不枝语,风骚共推激”《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杜甫学习了
                 (             )
陶渊明“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的特点,同时又十分注意艺术技巧的运用。杜甫一生常
把农舍、村居、国家、风光、渔父、牧童、田翁、农妪等作为描写对象,写了不少田家
诗。杜甫的田家诗既师宗陶渊明、汲取其田园诗的艺术成就,又对其有所超越和发展,
尤其对陶诗的人文精神作了重要的发展。
  杜甫极为推崇陶渊明的诗歌艺术。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江上值
                                 (
水如海势聊短述》、
        )“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夜听许十损诵诗爱而有作》,这是
                     (            )
杜甫给陶诗的定位。杜甫在诗学史上第一次将陶渊明列于谢灵运之前,且以“风骚”类
比,认为陶诗合乎《诗》《骚》的诗学精神和儒家诗学规范。这是杜甫对中国诗学理论
           、
的巨大贡献,也充分说明了他对陶诗的诗学精神和艺术风格的全面体悟和肯定。杜甫这
一发现实际是一个文学信号,它清晰地反映了唐诗发展过程中的微妙变化,即唐人在诗
歌创作中对陶诗艺术有了更高的肯定、更多的汲取,因而唐诗风韵中自然、真率、清新、
高远、朴厚的文化因素大大增加了,陶诗在诗学精神与艺术审美的层面滋养了唐诗。作
为诗圣,杜甫对陶诗的定位,其客观效果是:陶诗的地位从此开始大大提升了。


                 第二节      雄放俊逸的风格
一、浪漫不羁的杜甫:雄放俊逸风格的个性基础
  潇洒浪漫,辞气豪迈。杜甫“奉儒守官”的家庭传统使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
响,但作为一位生在盛唐而又是有个性的伟大诗人,杜甫性格中本就有着不受儒
家正统拘束的一面。他自己也曾表白:
                “我生性放诞”《寄题江外草堂》、
                      (        )“性豪
业嗜酒,嫉恶不怀刚肠”《壮游》。可见杜甫实际上颇具豪宕之气。
           (   )              “四十明朝
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杜位宅守岁》、
                    (      )“饮酣视八极,


                                                 29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俗物都茫茫”《壮游》,颇有李白式的跋扈意味。由于生性豪宕纵恣,又生逢盛
     (    )
世,深受盛唐时代那种不为世情俗务拘束,憧憬个性解放的浪漫精神的影响,使
得以现实主义著称的杜甫又具有较浓的浪漫气质。这在《饮中八仙歌》中表现得
十分突出。全篇用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塑造出八位嗜酒、豪放、旷达的“酒仙”形
象。情调幽默谐谑,色彩明丽,旋律轻快,情绪快乐。作者以赞赏喜爱的口吻生
动地传达出他们各具醉态的飘逸仙气,读之令人心驰神往。也可见出杜甫是将这
种笑傲礼法、浪漫不羁引为同调的。因此,他不仅讴歌“酒徒”,自己也不惮以
“赌徒”的面目在诗中出现:
            “冯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枭卢”《今夕行》,
                            (     )
这是杜甫在赌桌上神采飞扬的形象,粗犷豪迈、狂放不拘,真是“英雄有时亦如
此”。这样的思想性格和行为作风,使杜诗中不少作品呈现着潇洒旷逸,辞气豪
迈的风格,与“沉郁顿挫”相比,这类诗感情的基调不表现为那种深广的忧思,
沉重的慨叹,而是对以旷达豪宕的襟魄来排遣愁闷,超越痛苦,“衰飒事以壮语
扛之”。
   《醉时歌》就是悲慨与豪放兼而有之。诗歌描绘的是沉沉春夜,生机勃发,
万物复苏的时刻,而此时在窗前对饮的人,却是生路坎坷,潦倒不遇,此情此景
使人顿生悲慨,但诗人不是临窗唏嘘,唉声叹气,而是以痛饮高歌来蔑视穷愁困
顿:“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因而,整首诗的情调毫不低沉,而
有着豪横奔腾,不可一世的高昂气势。
  杜甫其实从来就不讳言自己的“放旷”,对“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
                                 (
游》)的生活,曾多所留恋,对在咸阳客舍“冯陵大叫呼五白”《今夕行》
                           (     )的行
径也从无检讨。杜甫的这一切,确有追求自然、保持天真的意味。在他晚年所写
的诗篇中也曾这样表露:
          “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寄题江外草堂》;
         )“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旁舍未曾嗔”
                                  (《暇
日小园散病将种秋菜督勤耕牛兼书触目》。
                  ) 标举自然与封建社会中的污浊黑暗相
对立,标举天真与封建世态的虚伪庸俗相对立。这也是嵇康、阮籍、陶渊明等诗
人的主要特点。杜甫对汉魏六朝的文学传统多所挹取,他所继承的自不限于表现
方法,也包括某些思想内容。我们读《饮中八仙歌》,总不免联想到竹林七贤,
大概就是这个道理。《饮中八仙歌》赞颂的是奇才异能之士,主要是诗人、艺术
家,这些人往往不拘时俗,不免有狂痴之称。他们某些惊世骇俗的行为,或者是
不肯苟同于庸俗的表示。杜甫对这些人是理解的、赞赏的,并且引为同道。他写


                                              30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作这首诗也突破了种种束缚,王奭发现此诗与李白诗一样超尘脱俗,流荡自然,
因称之“亦诗中之仙也”,这可说是对杜诗浪漫主义倾向的正确认识。
      一般认为:李白诗采用神话素材;想象奇幻,故称之为浪漫主义。相比之下,
杜甫采用神话较少,奇幻的想象也不多,因而特别强调他的现实主义。实际上杜
诗中超现实的描写,论质论量都是高水平的。如早期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便
调动了神话传说来表现其主题:“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可说是从《离骚》
“就重华而陈辞”变化而来。诗中以虞舜暗指唐太宗,并非出于讳饰,而是用神
话形象以达到增强表现力的目的。诗人和屈原一样采用向前圣控诉的写法,是为
了表明对现实昏暗政治,实已无可告语。“叫虞舜”便含有政治对比的意思。
      杜诗中也有用神话材料而写得非常绚丽的。如《渼陂行》中:“此时骊龙亦
吐珠,冯夷击鼓君龙趋。湘妃汉女出歌舞,金支翠旗光有无”,便充分显示了夸
张、想象的特点。又如《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通篇都写得豪放激
荡,其中关于宝刀的描写更具有奇幻的色彩:“壮士短衣头虎毛,凭轩抜鞘天为
高,翻风转日木怒号。冰翼雪澹伤哀猱,镌错碧甖鸊鹈膏,铓锷已莹虚秋涛.鬼
物撇捩辞抗壕,苍水使者扪赤绦,龙伯国人罢钓鳌。”这诚如王嗣奭所说,是炼
词特异的惊人之作。郝敬评此诗说:“奇奇怪怪,如礓石古松,从乐府铙歌等曲
化出。然温柔敦厚之意,和音淡雅之音,斩然尽矣。故土地证对子美而大成,亦
自子美而大变。”评语虽不满杜诗背弃了温柔敦厚的诗,但却从发展变化的角度
强调了杜诗的奇幻的特点和创造性。
      韩愈形容李白、杜甫二人作诗说:
                    “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垠崖划崩豁,
乾坤摆雷硠。 ①这是何等的气势,何等的胸怀!王安石论杜甫也说:
      ”                        “吾观少陵
诗,谓与元气侔,力能排天斡九地,壮颜毅色不可求。”对杜诗中的笔力与气势
十分惊佩。杜甫自己论诗时也十分重视气势,他称曹植是:“文章曹植波澜闊”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称庚信是:
             )     “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
                            (      )
称贾至是“雄笔映千古”《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称李白是“笔落惊风
          (              )
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称元结是“词气浩纵横”《同元使君
       (          )          (
舂陵行》,称苏涣是:
    )     “接对明日,忆其涌思雷出,书箧几杖之外,殷殷留金石
声”《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纪异,有序》。凡此种种,都极力推崇气势雄健、
 (                  )


①
    [唐]韩愈撰《韩昌黎全集》
                ,中国书店 1991 年 6 月第 1 版。

                                                       31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波澜壮阔的风格。这种风格要求诗人不只是按照生活本来样子去表现生活,而是
要进一步以丰富的想象结合现实的描写,以表达作者主观的感受。也就是说,在
这种风格中,既包含了现实主义精神,也包含了浪漫主义精神。 《戏为六绝句》
                            在
中,杜甫写道:
      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这就说明鲸鱼碧海的比喻,是要求诗篇有海潮澎湃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内容。而
杜甫的许多诗作都体现了掣鲸鱼于碧海的宏伟气魄。比如诗人写过多篇出色的咏
禽鸟、咏马的诗(包括图画中的形象)。他所赞美的是健鹘、苍鹰,他写来也是
那样刚劲、勇猛,他欣赏这种品质,故以“鄠杜秋天失雕鹗”来悼念亡友高适。
春秋时,郑国子产问然明治国之道,然明回答:“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如
鹰鹯之逐鸟雀也。 ①杜甫之以猛禽比人,
        ”          显然是与这种传统的象征形象相联系的。
因此,诗人对猛禽的赞誉便含有歌颂勇敢正直,与邪恶势不两立之意。杜甫写马,
歌颂的是骁腾战马:“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讨好托死生”
(《房兵曹胡马》。
        ) 其马是那样的矫健,那样的忠诚。
                        《唐宋诗举要》引赵子常曰:
“词词矫健豪纵,飞行万里之势如在目前,区区摹写体贴以为咏物者,何足语此。”
说明了杜甫咏马诗的特色。这种战马是将士的亲密伙伴:“此马临阵久无敌,与
人一心成大功”
      (《高都护骢马行》。
              ) 它们即使老了病了,也不甘庸碌地了此一生: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秦川杂诗》,对战斗的生活依然无比留恋,这种
            (      )
精神当然也是杜甫自身写照。他在晚年还写下了“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
南未可料,变化有鹍鹏”
          (《泊岳阳城下》、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江汉》、
                                    )
“遥拱北辰缠寇盗,欲倾东海洗乾坤”《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
                 (           )等诗句。从
这些诗句里,们看到诗人在异常困顿的情况下,仍时时表现出浪漫的性格,豪迈
的精神,广阔的胸怀和报国的宏愿,仍然迸发出济世为用的理想的光辉,谁还能
说杜甫不是一个浪漫的杜甫?谁还能说杜诗不是雄放俊逸的杜诗?
二、波澜跌宕:雄放俊逸风格的结构特点
    胡小石《杜甫<北征>诗小笺》云:“盛唐诗人力破齐梁以来宫体之桎梏„„
较前此幽闭宫闺低回思怨者,有如出永巷而骋康庄。至杜甫兹篇,则结合时事,
加入议论,撤去旧来藩篱,通诗与散文而一之,波澜壮阔,前所未见,亦当时诸


①
 《春秋左传集解》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年 8 月第 1 版。

                                                    32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家所不及,为后来古文运动家以‘笔’代‘文’者开其先声。 ①这一特点在这一
                           ”
时期很多诗中都得到体现,咏怀诗还如《述怀》
                    、《喜达行在所三首》、
                              《羌村三首》
等,而叙事诗亦有《哀王孙》《悲陈陶》《悲坂》“三吏三别”等。用新题歌行
             、    、   、
反映时事的诗,质朴不可句摘,却将笔触深入到内心深处,带上了强烈的主观抒
情色彩,同样也是极尽波折。
            《无家别》可以作为其代表,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
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前两句还以服役本州自幸,觉得近行到底比
远去漂泊要好,而后两句又翻进一层,转为自伤。在本州和外县不也一样吗?因
为横竖是个无家的漂泊者。这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矛盾具是刻画入微。
    赋化的结构为杜诗的波澜提供了依托,然而如果说,杜甫的诗只因其擎天拔
地的气势,一气流注而又跌宕起伏的结构来造成波澜的话,又未免流于偏颇。探
讨收蓄与崇高这一对美学范畴在杜诗中所达到的融合是我们分析其风格成因的
关键。古琴奏法中有一种按音,右手挑弦时用左手轻按琴弦,琴音竟变得呜咽含
蕴。杜诗也有此种妙处,他的诗纵有激情万丈,却不像李白诗那样超时空地大幅
跳跃,唯受情思所驱,而是有所约束,将宏大的情思,精深的用意汇集笔端,然
后化为古朴自然之笔,其效果不是冲淡,却是加强,如滚滚波涛受阻于巨石接触
时产生了极大力度。这也是为什么读杜诗产生的不是惊颤之感而是暗涌之波澜的
原因了。
    如果说雄阔苍劲、厚重沉实更多地体现了杜诗雄放之美的话,那么迭宕回旋
更多地体现了俊逸之美,即在俊逸中显出雄放。杜诗如九曲黄河,奔腾汹涌之中
不断地回旋往复,迭宕起伏。杜诗在章法上纵横开阖,前后穿插,千变万化,使
沉郁的情感呈现出回旋激荡的特点。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可分为三
大部分,既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全诗以纪行为经,以咏怀为纬,三大部分又分
别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思失业徒,因
               ,            ,
念远戍卒”三联诗穿插照应,峰断云连,意断词属,一唱三叹,迭宕回旋。杜甫
另一首长诗《北征》也十分注重感情节奏的顿挫起伏。该诗的主题是忧虑时政,
具有很强的政论性,却插入了一大段回家后与妻小团聚的情景:“床前两小女,
补绽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
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


①
 《杜甫研究论文集》第 3 辑,中华书局 1963 年 2 月第 1 版。

                                                     33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712 一770 〉, 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712 一770 〉, 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712 一770 〉, 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712 一770 〉, 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712 一770 〉, 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712 一770 〉, 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712 一770 〉, 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712 一770 〉, 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712 一770 〉, 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712 一770 〉, 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712 一770 〉, 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712 一770 〉, 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712 一770 〉, 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712 一770 〉, 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712 一770 〉, 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712 一770 〉, 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712 一770 〉, 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712 一770 〉, 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712 一770 〉, 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712 一770 〉, 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712 一770 〉, 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712 一770 〉, 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712 一770 〉, 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712 一770 〉, 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712 一770 〉, 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712 一770 〉, 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712 一770 〉, 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712 一770 〉, 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712 一770 〉, 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712 一770 〉, 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 ...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712 一770 〉, 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 ...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12 发掘文学史的野失踪者冶
12 发掘文学史的野失踪者冶12 发掘文学史的野失踪者冶
12 发掘文学史的野失踪者冶sugeladi
 
悦读语文
悦读语文悦读语文
悦读语文sugeladi
 
一个注定坍塌的童话
一个注定坍塌的童话一个注定坍塌的童话
一个注定坍塌的童话sugeladi
 
楚文化志·文学
楚文化志·文学楚文化志·文学
楚文化志·文学sugeladi
 
中国古代十大情诗1
中国古代十大情诗1中国古代十大情诗1
中国古代十大情诗1pakon
 
川江船王
川江船王川江船王
川江船王sugeladi
 
齐邦媛《巨流河》附照片及评论
齐邦媛《巨流河》附照片及评论齐邦媛《巨流河》附照片及评论
齐邦媛《巨流河》附照片及评论wu ming
 

What's hot (7)

12 发掘文学史的野失踪者冶
12 发掘文学史的野失踪者冶12 发掘文学史的野失踪者冶
12 发掘文学史的野失踪者冶
 
悦读语文
悦读语文悦读语文
悦读语文
 
一个注定坍塌的童话
一个注定坍塌的童话一个注定坍塌的童话
一个注定坍塌的童话
 
楚文化志·文学
楚文化志·文学楚文化志·文学
楚文化志·文学
 
中国古代十大情诗1
中国古代十大情诗1中国古代十大情诗1
中国古代十大情诗1
 
川江船王
川江船王川江船王
川江船王
 
齐邦媛《巨流河》附照片及评论
齐邦媛《巨流河》附照片及评论齐邦媛《巨流河》附照片及评论
齐邦媛《巨流河》附照片及评论
 

Viewers also liked

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刍论
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刍论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刍论
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刍论sugeladi
 
欢迎你,新读者!
欢迎你,新读者!欢迎你,新读者!
欢迎你,新读者!sugeladi
 
杂志介绍相关信息杂志读者《制药工程》订阅户推荐、指定或同意购买以下 ...
杂志介绍相关信息杂志读者《制药工程》订阅户推荐、指定或同意购买以下 ...杂志介绍相关信息杂志读者《制药工程》订阅户推荐、指定或同意购买以下 ...
杂志介绍相关信息杂志读者《制药工程》订阅户推荐、指定或同意购买以下 ...sugeladi
 
汪曾祺的意义
汪曾祺的意义汪曾祺的意义
汪曾祺的意义sugeladi
 
读者荐购图书说明 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读者指南
读者荐购图书说明   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读者指南读者荐购图书说明   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读者指南
读者荐购图书说明 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读者指南sugeladi
 
奉献世博,宝图在行动! 成人读者证免押金啦!
奉献世博,宝图在行动! 成人读者证免押金啦!奉献世博,宝图在行动! 成人读者证免押金啦!
奉献世博,宝图在行动! 成人读者证免押金啦!sugeladi
 
今日重要資料陳詠妡 黃金基金出現大量減持短線沽空為主張家倫 Etf ...
今日重要資料陳詠妡  黃金基金出現大量減持短線沽空為主張家倫 Etf ...今日重要資料陳詠妡  黃金基金出現大量減持短線沽空為主張家倫 Etf ...
今日重要資料陳詠妡 黃金基金出現大量減持短線沽空為主張家倫 Etf ...sugeladi
 
經典研讀讀書會 2009 06_24 主讀者:洪偉朕_
經典研讀讀書會  2009 06_24 主讀者:洪偉朕_經典研讀讀書會  2009 06_24 主讀者:洪偉朕_
經典研讀讀書會 2009 06_24 主讀者:洪偉朕_sugeladi
 
美国文学史与中国读者
美国文学史与中国读者美国文学史与中国读者
美国文学史与中国读者sugeladi
 
由透鏡理論看大學圖書館讀者選書決策過程
由透鏡理論看大學圖書館讀者選書決策過程由透鏡理論看大學圖書館讀者選書決策過程
由透鏡理論看大學圖書館讀者選書決策過程sugeladi
 
為什麼要當一個「越讀者」?
為什麼要當一個「越讀者」?為什麼要當一個「越讀者」?
為什麼要當一個「越讀者」?sugeladi
 
校外讀者借書證申請表(中文版)
校外讀者借書證申請表(中文版)校外讀者借書證申請表(中文版)
校外讀者借書證申請表(中文版)sugeladi
 
读者意见反馈卡
读者意见反馈卡读者意见反馈卡
读者意见反馈卡sugeladi
 
恭贺《卫生人才》报全体读者新春快乐身体健康
恭贺《卫生人才》报全体读者新春快乐身体健康恭贺《卫生人才》报全体读者新春快乐身体健康
恭贺《卫生人才》报全体读者新春快乐身体健康sugeladi
 
关于贸易和可持续发展的中文双月刊致读者信多边制度多哈的目标?
关于贸易和可持续发展的中文双月刊致读者信多边制度多哈的目标?关于贸易和可持续发展的中文双月刊致读者信多边制度多哈的目标?
关于贸易和可持续发展的中文双月刊致读者信多边制度多哈的目标?sugeladi
 

Viewers also liked (17)

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刍论
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刍论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刍论
公共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刍论
 
欢迎你,新读者!
欢迎你,新读者!欢迎你,新读者!
欢迎你,新读者!
 
杂志介绍相关信息杂志读者《制药工程》订阅户推荐、指定或同意购买以下 ...
杂志介绍相关信息杂志读者《制药工程》订阅户推荐、指定或同意购买以下 ...杂志介绍相关信息杂志读者《制药工程》订阅户推荐、指定或同意购买以下 ...
杂志介绍相关信息杂志读者《制药工程》订阅户推荐、指定或同意购买以下 ...
 
汪曾祺的意义
汪曾祺的意义汪曾祺的意义
汪曾祺的意义
 
读者荐购图书说明 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读者指南
读者荐购图书说明   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读者指南读者荐购图书说明   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读者指南
读者荐购图书说明 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读者指南
 
奉献世博,宝图在行动! 成人读者证免押金啦!
奉献世博,宝图在行动! 成人读者证免押金啦!奉献世博,宝图在行动! 成人读者证免押金啦!
奉献世博,宝图在行动! 成人读者证免押金啦!
 
今日重要資料陳詠妡 黃金基金出現大量減持短線沽空為主張家倫 Etf ...
今日重要資料陳詠妡  黃金基金出現大量減持短線沽空為主張家倫 Etf ...今日重要資料陳詠妡  黃金基金出現大量減持短線沽空為主張家倫 Etf ...
今日重要資料陳詠妡 黃金基金出現大量減持短線沽空為主張家倫 Etf ...
 
經典研讀讀書會 2009 06_24 主讀者:洪偉朕_
經典研讀讀書會  2009 06_24 主讀者:洪偉朕_經典研讀讀書會  2009 06_24 主讀者:洪偉朕_
經典研讀讀書會 2009 06_24 主讀者:洪偉朕_
 
文档1
文档1文档1
文档1
 
美国文学史与中国读者
美国文学史与中国读者美国文学史与中国读者
美国文学史与中国读者
 
由透鏡理論看大學圖書館讀者選書決策過程
由透鏡理論看大學圖書館讀者選書決策過程由透鏡理論看大學圖書館讀者選書決策過程
由透鏡理論看大學圖書館讀者選書決策過程
 
為什麼要當一個「越讀者」?
為什麼要當一個「越讀者」?為什麼要當一個「越讀者」?
為什麼要當一個「越讀者」?
 
校外讀者借書證申請表(中文版)
校外讀者借書證申請表(中文版)校外讀者借書證申請表(中文版)
校外讀者借書證申請表(中文版)
 
五版序
五版序五版序
五版序
 
读者意见反馈卡
读者意见反馈卡读者意见反馈卡
读者意见反馈卡
 
恭贺《卫生人才》报全体读者新春快乐身体健康
恭贺《卫生人才》报全体读者新春快乐身体健康恭贺《卫生人才》报全体读者新春快乐身体健康
恭贺《卫生人才》报全体读者新春快乐身体健康
 
关于贸易和可持续发展的中文双月刊致读者信多边制度多哈的目标?
关于贸易和可持续发展的中文双月刊致读者信多边制度多哈的目标?关于贸易和可持续发展的中文双月刊致读者信多边制度多哈的目标?
关于贸易和可持续发展的中文双月刊致读者信多边制度多哈的目标?
 

More from sugeladi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sugeladi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sugeladi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sugeladi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sugeladi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sugeladi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sugeladi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sugeladi
 
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sugeladi
 
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sugeladi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sugeladi
 
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sugeladi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sugeladi
 
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sugeladi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sugeladi
 

More from sugeladi (20)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712 一770 〉, 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 ...

  • 1.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关于杜甫诗歌风格的阐释 冯建国(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 目 录 引 言 第一章 杜诗风格的沉郁顿挫 第一节 沉郁——思想内容的深广博大,情感的深沉厚重 一、思想内容的深广博大 二、情感的深沉厚重 第二节 顿挫——结构的曲折开阖和音律的抑扬变化 一、章法结构的起伏转折、纵横开阖 二、音韵节奏的顿挫抑扬、奇正转换 第二章 杜诗风格的多样性 第一节 清新自然的风格 一、草堂诗:清新自然风格的代表 二、谢、陶:清新自然风格的渊源 第二节 雄放俊逸的风格 一、浪漫不羁的杜甫:雄放俊逸风格的个性基础 二、波澜跌宕:雄放俊逸风格的结构特点 1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2.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三、鲍、庾:雄放俊逸风格的渊源 四、北方文化:雄放俊逸风格的地理文化特征 第三节 险怪奇拔的风格 一、崇高感:险怪奇拔风格的诗心 二、修辞、意象的拗怪冷僻与拗体:险怪奇拔风格的表现形 式 三、杜甫与李贺:险怪奇拔风格的嗣响 第三章 杜诗风格多样性的原因 第一节 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人生际遇的跌宕起伏 一、开元盛世与读书游历 一、开元盛世与读书游历 二、潜伏的危机与困守长安 三、安史之乱与短暂为官 四、社会动荡与漂泊西南 第二节 思想的多元化与诗风的多样化 一、儒家思想与诗风 二、佛教思想与诗风 三、道家、道教思想与诗风 第三节 诗歌史发展规律与杜甫的文学观及对前人的继承 一、诗歌史发展规律 二、杜甫的诗学观 三、杜甫诗歌对前人的继承 2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3.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内容提要:“沉郁顿挫”,一直被文学界视为杜甫诗歌的典型风格。本文认 为,“沉郁顿挫”的确是对杜甫部分诗歌风格、尤其是一批最能体现杜诗水平 的优秀诗歌风格的典型评价和概括,并分别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以及形式和 内容的相互关系角度,进一步阐发了杜诗“沉郁”与“顿挫”之间的辩证关系: “沉郁”这种风格,主要体现为杜诗思想内容的深广博大和情感的深沉厚重; 而结构的曲折开阖和音律的抑扬变化,则是杜诗“顿挫”风格的主要体现;深 广博大的思想和深沉厚重的情感最终还要靠适当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出来,内 容的“沉郁”要求形式的“顿挫”,形式的“顿挫”也能加深内容的“沉郁”。 然而,身为一位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如果我们仅仅以“沉郁顿挫” 概括其全部诗风,又难免有挂一漏万、以蠡测海之失,因此,对杜诗风格作更 为细致、更为全面地揭示、阐述,就具有了极为重要的意义。站在这个角度上, 本文又概括出杜诗风格的三种类型,即:清新自然,雄放俊逸,险怪奇拔。杜 甫清新自然的诗风上承陶渊明、谢灵运,而主要表现在他的草堂诗歌中,表现了 诗人高雅的情趣和细腻的审美,流露出诗人热爱现实人生的赤子之情和民胞物与的博大 胸怀;杜甫雄放俊逸的诗风上承鲍照、庾信,从中可以窥见杜甫性格中放旷不羁 的一面,说明了杜诗不惟是现实主义的,也是浪漫主义的;杜甫险怪奇拔的诗 风则是杜甫在史诗上的首创,他崇高博大的诗心和奇诡波澜的诗艺深深影响了 后辈诗人李贺,从而使“险怪派”卓然成为一家。通过对这三种类型诗风的分 析,我们发现,杜诗的“集大成”不仅可以指其诗歌的艺术成就达到了前人难 以企及的境界,更可以指其诗歌风格继承了前人的优秀传统,为前代诗歌作了 一次百川汇海式的总结,从某种程度上说,唐代初期所力图达到的南北融合的 文风,正是到了杜甫手中才真正完成的。不惟如此,杜诗既是对前代文风的总 结,更是后代文风的渊薮,为诗歌的进一步发展、深化,开拓了无数可能性。 站在诗史的高度上,杜甫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结点”。 杜甫诗歌的风格是多 样的,造成杜诗风格多样性的原因亦是多样、复杂的。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唐 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朝,这一时间跨度,可以说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渡 期,亦是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一大转折。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诗歌是时代 和人生跳动的脉搏,杜甫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当他用如椽巨笔,将时代的风 3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4.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云嬗变、将人生的际遇无常纳入到诗歌的世界中去后,他的诗,也就成了那段 宏阔的历史的缩影;他的诗,也就必然因为时代的纷纭变幻和人生的丰富多彩 而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特征。唐代,尤其是盛唐,是一个思想开放、文化多元 的时代,思想取兼容并包的态度,以儒为主,兼取百家。这在当时形成了儒、 释、道三家并存的局面,在唐代作家中,很少有单独或儒或佛或道一家影响的, 他们大多儒、释、道的思想都有。杜甫作为其中的一员,当然也是兼有三种思 想,思想的多元化有助于杜诗风格的多样化。诗至盛唐,诸种风格兼备,诸诗 人各有所长、各擅胜场,然而,盛唐之所以被称为中国诗史的高峰,不仅在于 其境界之高、风格之广,她还需要一位能够真正的汇集诸家所长、兼备古今之 体的“集大成”的诗人,只有有了这样一位诗人,盛唐诗的高峰才是完整的, 盛唐诗的成就才是当之无愧的,这是诗史的要求,亦是一种文学样式发展到成 熟、顶峰阶段的必然规律,杜甫正是这样一位应运而生的诗人,杜甫的诗风的 多样化,正是文学史赋予他的使命。与唐代初期及同时代其他诗人相比,杜甫 的诗学观念是最为通达开明的。正是由于他这种“转益多师”、“别裁伪体” 的诗学观和创作实践,才使得他能够吸收诗歌史上的一切宝贵经验和财富,取 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接受、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集 大成”的诗歌观念,进而形成了多样化的诗歌风格,将盛唐诗推向了高峰,完 成了自己在诗史上的使命。总之,时代的风云变换,人生遭际的跌宕起伏,社 会思潮的多元并存,既构成了杜诗风格多样化的外部原因,实际上也奠定了杜 诗风格多样化的心理基础;而文学史发展的规律则成为杜甫诗歌风格多样性的 内部原因和根本原因。由杜甫诗歌风格的多样性来揭示文学史的发展规律,正 是本文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杜甫 风格 沉郁顿挫 多样性 原因 4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5.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引 言 文学的风格,是指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是识别和 把握不同作家作品之间区别的标志,也是识别和把握某一作家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作品 之间区别的标志。 前人论杜诗风格者,多以“沉郁顿挫”称之。这的确是对杜甫部分诗歌风格、 尤其是一批最能体现杜诗水平的优秀诗歌风格的典型评价和概括。杜甫的这一部 分诗歌,论思想内容与情感则深广博大、深沉厚重,有“沉郁”之慨;论表现形 式则结构开阖、音律铿锵,有“顿挫”之致,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然而,身为一位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如果我们仅仅以“沉郁顿 挫”概括其全部诗风,又难免有挂一漏万、以蠡测海之失,因此,对杜诗风格作 更为细致、更为全面地揭示、阐述,就具有了极为重要的意义。站在这个角度上, 本文又概括出杜诗风格的三种类型,即:清新自然,雄放俊逸,险怪奇拔。通过 对这三种类型诗风的分析,我们发现,杜诗的“集大成”不仅可以指其诗歌的艺 术成就达到了前人难以企及的境界,更可以指其诗歌风格继承了前人的优秀传 统,为前代诗歌作了一次百川汇海式的总结,从某种程度上说,唐代初期所力图 达到的南北融合的文风,正是到了杜甫手中才真正完成的。不惟如此,杜诗既是 对前代文风的总结,更是后代文风的渊薮,为诗歌的进一步发展、深化,开拓了 无数可能性。站在诗史的高度上,杜甫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结点”。杜甫拥有 如此重要的地位,其诗风的多样性,正是我们得出这一结论的极为重要的依据。 了解了杜诗的风格是多样的,进而分析杜诗风格多样性的原因,就有利于我 们对杜诗的风格有更为立体的、系统的认识。时代的风云变换,人生遭际的跌宕 起伏,社会思潮的多元并存,既构成了杜诗风格多样化的外部原因,实际上也奠 定了杜诗风格多样化的心理基础,社会与人生,最终都要通过诗人的心灵,形成 5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6. zycnzj.com/ www.zycnzj.com 所谓的“文化——心理结构”,才能对文学起作用,所以,我们虽然是在对杜诗 风格多样化的外部原因进行条分缕析地探索,却并没有绕过诗人的心理与精神这 一中介。当然,杜诗风格的多样化,更为根本的还是文学史发展的规律,这可以 说是更为内在的深层原因,任何一种文学现象,都离不开这一只隐藏在现象背后 的“手”。在文学史转关的重要环节上,有杜甫这样一位在思想、风格与艺术上 “集大成”并能承前启后的诗人出现,难道仅仅是历史的巧合?其实,与其说是 巧合,毋宁说是文学史对杜甫的召唤,是文学发展规律赋予杜甫的使命。杜甫这 一个体的出现,或许只是历史的偶然,然而,他所代表的“集大成”、承前启后 的意义,却可以作为一种历史——文化信息,是文学史发展的必然。认识到这一 辨证关系,或许对我们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杜诗风格的多样性及其意义与价值, 会有莫大的帮助。 由此可见,对杜诗风格的再认识,绝不是老生常谈,如果我们站在文学史发 展的高度上来审视这一问题,就会发现,对杜诗风格的探讨,不仅仅涉及到对杜 甫本人的诠释和理解,更涉及到对文学史发展脉络及规律的诠释和理解,这就是 本文的深层意义之所在。 第一章 杜诗风格的沉郁顿挫 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712 ——770),一生创作诗歌无数,留传下来的也 有一千四百余首。论及杜诗的风格,为历来所公认的是“沉郁顿挫”。宋人严 羽曰:“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 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①清人方东树曰: “沉郁顿挫,苍凉悲壮,随意下笔而皆具元气,读之而无不感动心脾者,杜公 也。”②陈廷焯亦云: “杜陵之诗,包括万有,空诸倚傍,纵横博大,千变万 化之中,却极沉郁顿挫,忠厚和平,此子美所以横绝古今,无与为敌也。” ③从 古至今,类似评语不一而足。其实,最早用“沉郁顿挫”来评价杜甫作品风格 的,正是杜甫本人,其《进雕赋表》曰: 自七岁所缀诗笔 , 向四十载矣 , 约千有余篇。„„则臣之述作 , 虽不能鼓吹六 ① [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 年 5 月第 1 版。 ② 高步瀛选注《唐宋诗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59 年 5 月第 1 版。 ③ [清]陈廷焯著,杜维沫校点《白雨斋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年 10 月第 1 版。 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7. zycnzj.com/ www.zycnzj.com ① 经, 先鸣诸子, 至于沉郁顿挫, 随时敏捷, 扬雄、枚皋之流 , 庶可及也。 他首先把“沉郁顿挫” 作为自己作品的一种整体风格而标举,所以后人论杜诗, 也多把“沉郁顿挫”作为其最显著、最具代表性的风格来看待。 “沉郁顿挫”的确是对杜甫部分诗歌风格、尤其是一批最能体现杜诗水平的 优秀诗歌风格的典型评价和概括。站在理论的高度上,我们今天评价一位作家的 作品,不外乎从“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最基本的体系和范畴来着眼,而“沉 郁顿挫”,恰好暗合了这两个基本体系和范畴,是对杜甫这部分诗歌风格的典型 概括。在笔者看来,“沉郁”主要是就杜诗思想的深广博大和情感的深沉厚重而 言的,属于“内容”范畴;“顿挫”则主要是就杜诗结构的曲折开阖和音律的抑 扬变化而言的,属于“形式”范畴。当然,“内容”与“形式”是一对既相互矛 盾,又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二者相生相成,不可分割。“内容”需要与之相 适应的“形式”来表现;而“形式”则是“内容”最佳的体现,二者缺一不可。 同样的,“沉郁”与“顿挫”也是如此,内容的深广博大、深沉厚重需要有曲折 开阖、抑扬变化的形式作为载体;而形式的曲折开阖、抑扬变化又加深了内容的 深广博大、深沉厚重,这二者是紧密地统一在一起的。实际上,无论是“沉郁” 还是“顿挫”,都包含有“内容”与“形式”这两个范畴的内容,“沉郁”既指 思想内容的深广博大和情感的深沉厚重,又包含有艺术表现上的含蓄蕴藉的因 素,是“内容”中有“形式”;而“顿挫”既指结构的曲折开阖和音律的抑扬变 化,又包含有思想情感上的跌宕起伏,是“形式”中有“内容”。实际上,“内 容”与“形式”的划分,本来就不是可以简单地“一分为二”的。笔者之所以将 “沉郁顿挫”分为主要体现内容特点的“沉郁”和主要体现形式特点的“顿挫”, 一是因为二者确实分别有所侧重,二是因为这样划分,有利于我们更加详细、更 加深入地探讨杜甫这一部分诗歌的风格特征,而并不是做截然不同地分割,这一 点必须说明。 第一节 沉郁——思想内容的深广博大,情感的深沉厚重 “沉郁”这种风格,主要体现为杜诗思想内容的深广博大和情感的深沉厚 重。 ① [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释《杜诗详注》 ,中华书局 1979 年 10 月第 1 版。按,本文引用杜甫诗文皆出 自仇注《杜诗》 ,以下不再单独出注。 7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8.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一、思想内容的深广博大 杜诗之反映社会现实 ,全来自切身的生活感受,无论写景、叙事、议论、 抒情,均有感而发、有为而作,故而能够写就质实丰满、有血有肉的动人诗篇。 尤其是那些反映人民疾苦、同情关怀人民和忧患国事、心系国家命运的诗歌, 更是贯穿在诗人的整个创作历程中,深刻体现了杜诗思想内容的深广博大。 早在困居长安十年的一些作品里,杜甫就已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同情: “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为人民的不 幸而痛苦。甚至当他的幼子被饥饿夺去生命时,也并没有只沉浸在“所愧为人 父,无食至夭折”的个人悲痛之中,他想到的是自己“生常免租税”, 尚且“抚 迹犹酸辛”,而广大人民的生活,则更不堪设想了。由此,他发出“默思失业 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鸿洞不可掇”的无限感慨。这些诗篇,语多哀 怨,情多忧郁,思想深沉。 “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由盛转衰,国家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人民更是灾 难深重。这一时期,诗人怀着对祖国前途、人民命运的万分忧虑,写出了许多 不朽的诗篇,如《悲陈陶》、《哀江头》、《羌村》、《北征》等,这些作品 , 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渗透着诗人国破家亡的无比悲痛,诗的沉郁悲壮 的情调更为浓厚。《悲陈陶》开头概括战场上的惨况:“孟冬十郡良家子,血 作陈陶泽水中”,指出在战场上为国家英勇奋战,浴血牺牲的是良民、百姓, 他们全军覆没,血染陈陶泽,致使原野显得格外空旷,世界也仿佛变得格外寂 寥: “野旷天清无成声”,这种“野旷天清”的寂寥,不是因为和平宁静的生活, 而是因为“四万义军同日死”的惨烈结局。这首诗,在天地同悲的氛围里,再 现了唐王朝在平叛中遇到的重大挫折。全诗两句一转,沉郁曲折,蔚为凄恻, 动人心魄,表达了对战死的战士的悲悼和对国家命运的忧患。《哀江头》则是 从曲江景色移换写起,转入杨贵妃专宠骄奢以至缢死马嵬坡的历史悲剧。国破 家亡的悲痛是贯穿全诗的中心思想。诗的情节安排,从眼前景到回忆往事,又 从回忆往事转到现实生活,贯穿在诗中的感情,先是哀,触类伤情,事事堪哀, 后转乐,回忆李、杨豪奢生活的逸乐,再转而写哀,把亡国的哀痛推向高潮。 全诗哀乐交替,既突出了两者的因果关系,也更好地表达了诗人难以抑止的哀 愁,使全诗波折纡曲,意境深邈,体现出杜甫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8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9.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安史之乱”发生后,诗人和人民一道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共同经历了战 乱的痛苦。这时候,他对人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人民的感情也更加密切了。 于是他写出了更多的反映人民疾苦的不朽之作,其沉郁的风格也表现得更为显 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三吏”、“三别”。这六首诗是继《羌村》、 北 《 征》之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所达到的又一高峰,也是最能表现其沉郁诗风的 作品。这六首诗思想内容相当复杂,诗人一方面无情地揭露了残酷的不合理的 兵役制度,反映出人民的痛苦和不幸,另一方面又极力鼓舞人民抗敌的热情, 歌颂了人民忍受痛苦和牺牲,挺身赴国难的精神。在写作上,用笔深曲,变换 不凡,以质朴的语言,沉痛的感情,叙述事件的全过程。如《石壕吏》写官吏 夜晚捉人的情景,诗人以时间为顺序,由“暮”而“夜”而“天明”,把“夜 捉人”的整个过程都描述出来了。头二句先写傍晚诗人投宿石壕村,夜间就有 县吏来捉人,点出“捉人”的题旨。三、四句一写老翁,一写老妇,两人的行 动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接下去十六句就转入具体叙述了:先写县吏的咆哮如雷, 老妇哭泣啼叫,形成强烈的对照。次写老妇前致词,有三层意思:一是她的三 个儿子都被征调到邺城去,两个已战死;二是家中只有一个媳妇带着刚吃奶的 孙子,这样的母亲不应被征调;三是老妇表示自己“请从吏夜归”,“犹得备 晨饮”。最后四句,回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事件的结局和诗人的感受。 全诗叙事层层深入,笔法变化多端,迂回婉曲,首尾呼应,悲怨之情,贯穿始 终。诗中老妇诉说战乱给她家带来的不幸,声声泪,句句血,感人至深。《垂 老别》里描绘一个“子孙阵亡尽”的老人“投杖”从戎的悲惨画面。《新婚别》 里刻画了结婚才一天的新婚夫妇,离别出征的辛酸场面等,也都是愁苦之言, 哀怨之声。就是在这些诗中有一些鼓舞和歌颂人民去战斗的诗句,也并不是慷 慨激昂的言词。如诗人在《新安吏》诗末写道:“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新婚别》里的新娘,在恋恋不舍地哭诉之后, 又忍痛告慰新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与其说是勉励,毋宁说是诀别, 其沉郁之情仍流于笔端。对战争的矛盾态度正反映出杜甫思想的深沉博大处, 一方面,从国家命运着眼,确实需要这些无辜的百姓身赴国难,流血牺牲;而 另一方面,他又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为这些无辜百姓的悲惨命运深深哀叹, 痛斥战争的无情和残酷。两种心情纠结缠绕在一起,使得诗人无比痛苦,发而 9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0.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为诗,便自然有沉郁之慨、深沉之思。 杜甫还有一些诗,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亦反映出其思想内容的深广博大。 如前面提到的那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单就其内容的充实来说,其既 广且深的程度,亦可谓如地之所负,如海之所涵。把它看作长安十年的总结, 不够,它是诗人大半生的总结;把它看作一篇“心迹论”,不够,它除了诗人 的内心世界之外,还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写志愿怀抱,则千回百转而终于 不能改变初衷;论朝廷时政,则洞幽察微,预见到动乱的历史风暴;述坎坷遭 际,更不独风雪阻隔之苦、幼子夭折之痛,且推而广之,由己及人,将天下苍 生纳入自己的胸怀。单就思想内容的深广博大而论,除了屈原的《离骚》之外, 恐怕难以找到可以与它伦比的作品。 从某种程度上讲,杜甫诗风的“沉郁”正是其深广博大的思想在作品中的 反映。众所周知,杜甫是较早地在诗歌作品中反思“安史之乱”的诗人,更是 当时在作品中反映社会现实最多的诗人,故他的诗才有“诗史”之称。从思想 内容上讲,他的诗既不像以前盛唐诗人少年似的青春、天真、乐观,也不像后 来大历诗人老年似的事故、通达、无望,而是中年似的深沉、雄厚、博大。因 而,他的诗,也就既不是骨气端翔、光英朗练、兴象玲珑的情来、神来、气来, 也不是气骨顿衰、江河日下的凄冷衰飒、寂寥落寞,而是在雄壮中有愁郁、在 沉痛中有慷慨、在悲怨中有峭拔的沉郁。 杜诗深沉厚重的情感更能体现出“沉郁”的风格特征。 二、情感的深沉厚重 诗歌要有深厚的内容,首先就要求诗人有真情实感,释惠洪说:“吾是知文 章以气为主,气以诚为主,故老杜之诗谓之‘诗史’者,其大过人在诚实耳。 ① ” 此说颇具眼力,正因为杜甫敦厚诚实,情感深沉厚重,发而为诗,以我手写我心 我情,杜诗才具有“沉郁”之风。 试看《春望》一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三月,时安史叛军已陷长安。杜甫在逃难中为叛军所 ① [宋]惠洪,陈新点校《冷斋夜话》,中华书局 1988 年 7 月第 1 版。 10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1. zycnzj.com/ www.zycnzj.com 获,虏至长安,想逃却逃不掉,又正逢春天,春草深,春花发,春鸟鸣,景色一 片绚丽,可是国破家亡,一切在昔日看来美好悦人之景,今天看了却令人伤感心 惊。诗首言国破,足以生悲;复言山河在,草木深,其悲又深一层。感时因及思 家,思家因及恨别,国愁家恨,纵横交错,又深一层;忧国思家又无人诉,仅对 花鸟,则愁又加孤独,更深一层。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前句接“感时”, 后句接“恨别”,国土烽火硝烟,家乡亲人无音,双重忧愁不可解脱,只有白发 越搔越短,稀稀疏疏简直不能簪了。整首诗内容深厚,思想纠结不可解,感情悲 壮,结句非常含蓄,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的风格。诗中既叙述了个人遭遇,也反 映了时代悲剧。个人遭遇仅是战乱与诗人个人的冲突;时代悲剧则是叛乱以及整 个社会的矛盾。双重矛盾产生了诗中的双重感情,构成了诗歌的沉郁风格。 杜甫于大历元年旅居夔州时所作的组诗《秋兴八首》,更能体现出其情感的 深沉厚重和诗风的沉郁。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 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已难以回复旧观。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 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 境是非常寂寞、抑郁的。 《秋兴》这组诗,融注了夔州萧条的景色,清凄的秋声, 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在这组诗中,诗人反复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使情感曲折起伏,深沉 郁勃。组诗的纲目是由夔府望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组诗的枢纽是“瞿 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 , 相去遥远,诗中以“接” 字,把蜀客望京,抚今追昔,忧邦国安危等种种复杂的感情交织成一个深厚壮阔 的艺术境界。第一首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追忆“故园”的沉思又 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回到现实。第二首,由夔府孤城按着北斗星的方位 遥望长安,听峡中猿啼,想到“画省香炉”。这是两次往复。联翩的回忆,又被 夔府古城的悲笳所唤醒。这是第三次往复。第三首虽然主要是在抒发抑郁不平。 第四、五首,一写长安十数年来的动乱,一写长安宫阙之盛况,都是先从追忆长 安开始,回到现实的夔州结束。第六首,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从目前的万里风 烟,想到过去的歌舞繁华。第七首怀想昆明池水,盛唐武功,回到目前“关塞极 天惟鸟道”的冷落。第八首,从长安的“昆吾„„”回到“白头吟望”的现实, 11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2. zycnzj.com/ www.zycnzj.com 都是往复。诗人通过时间、空间的循环往复,其所要表达的,正是诗人内心激烈 情感的汹涌起伏,对国家的忧患,对前途命运的担忧,对节气的感怀,最自己老 病的唏嘘,最昔日繁华的留恋,对目前黯淡的悲伤,对三峡波澜壮阔的景色的赞 叹„„这种种矛盾复杂的情感,都交织错综在了一起,随着时空的转化,层层深 入,真可以说是“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赠郑谏议十韵》,深厚沉郁之极。 ( ) 这组诗,前人评论较多,其中以王嗣奭《杜臆》的意见最为妥切,他说: “秋 兴八首,以第一首起兴,而后七首俱发中怀,或承上,或启下,或互相发,或遥 相应,总是一篇文字。 ①便是看到了联系这八首诗,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的,正是 ” 杜甫深沉厚重的感情(“中怀”。正是这深沉厚重的感情,使得杜诗呈现出“沉 ) 郁”的诗风。 杜甫还有一些诗,情感的深沉厚重是与思想内容的深广博大联系在一起的, 更能体现出其“沉郁”诗风的可贵处。 如这首《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 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不必归,还闻劝加餐。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 下,纵死时犹宽。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万国尽征戍, 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 摧肺肝。 诗中塑造的是一个老翁弃杖上战场的悲壮形象。至德二年,安庆绪杀死其父安禄 山以自立。乾元二年春,唐大将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大军二十万困安庆绪于邺城, 乾坤扭转,国家中兴,指日可待。但是,由于唐统治者昏庸无策,只知围困邺城 而不分兵捣战巢穴,九节度使中又无一总统帅,终被史思明援军赶到,内外夹攻, 唐军大败,郭子仪折断河阳桥,以余众得保东京。唐王朝为了补足兵力,防止局 势进一步恶化,首先于洛阳潼关一带实行残酷的抓丁政策,无论男女,也不管老 少统统抓去服兵役。于是人民与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就更加尖锐。但由于“安史 之乱”是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叛乱使国家分裂,人民沦为“异物”。于是维护 国家统一,防止分裂又成为人民的天职,人民大众与叛军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 ① [明]王嗣奭著《杜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 8 月新 1 版。 12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3.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盾。人民与统治者的矛盾、人民与叛军的矛盾错杂纠结就构成了“三吏”、 “三别” 的社会背景。《垂老别》中的老翁身上就交结着两种矛盾,诗中的老翁既愤恨残 酷的兵役制度,但又不因此而忘记自己捍卫国家统一的天职;既慷慨从戎,却又 不因此消除对统治者的愤懑;既毅然报效国家,却又难忍夫妻垂老离别;既伤心 夫妻垂老离别,却又不削弱上阵杀敌的斗志。复杂矛盾的心情实现了复杂矛盾的 人物形象,复杂矛盾的形象揭示了复杂矛盾的诗歌内容,复杂矛盾的诗歌内容体 现了杜甫深沉厚重的情感与深广博大的思想之间的冲突。从思想上讲,他当然认 识到战争给广大百姓带来的不幸和灾难,也当然认识到赴难趋敌是不得不为的国 家大义,然而,从情感上讲,他却始终难以平息内心深处对广大百姓的悲悯和同 情。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深深地纠结在“三吏”“三别”等诗篇中,在这些诗篇中, 、 思想的左右摇摆,情感的闪烁不定,不仅并没有削弱杜诗的伟大的思想和热烈的 情感,反而因特殊时代的特殊环境被赋予了现实意义,使得杜诗的思想更加伟大, 使得杜诗的情感更加热烈,使得杜诗的风格更加“沉郁”。 杜诗“沉郁”类诗歌的艺术魅力, 其根本就在这里。 第二节 顿挫——结构的曲折开阖和音律的抑扬变化 深广博大的思想和深沉厚重的情感最终还要靠适当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出 来,内容的“沉郁”要求形式的“顿挫”,形式的“顿挫”也能加深内容的“沉 郁”。结构的曲折开阖和音律的抑扬变化,正是杜诗“顿挫”风格的主要体现。 一、章法结构的起伏转折、纵横开阖 杜甫是十分讲究诗歌章法的诗人,他孜孜不倦地追求与内容相适应的诗歌 章法。他的诗的内容千汇万状,浑涵汪茫,极为丰富而深刻,而他的忧国忧民 的感情又是那样的深沉勃郁,表现这样的内容和感情,自然需要一种有着广阔 回旋余地的表达方式,需要一种纵横跌岩、波澜起伏的章法。所以,他十分重 视诗歌的波澜,曾多次说到这一点:“文章曹植波澜阔”(《追酬故高蜀州人 日见寄》),“波澜独老成”(《敬赠郑谏议十韵》)。另一方面,诗歌反映 生活和表达感情,比散文更集中、更概括、更凝炼,它不能象散文那样作详尽 的细节描写,它的抒情和叙事都必须留下更多的空间,具有更大的跳跃性和飞 动性。杜甫也曾不止一次地强调这一点,如云:“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 ” 13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4.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飞动摧霹雳”(《夜听 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平生飞动意”(《赠高式颜》),“神融摄飞动”, (《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等等。正是从诗歌这种文体的独特性和他自 己思想内容的独特性出发,杜甫创造了那种波澜起伏、飞动开阖的“顿挫”的 章法结构。这种“顿挫”结构可以概括为三种形式: 一、迂回转折式。他的一些叙事诗,如《前出塞》、《后出塞》、《北征》、 “三吏”、“三别”都鲜明地表现这种特色。以《前出塞》为例:这组诗以一个 被征召入伍的士兵自述的方式,曲折地叙述了他的军戎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变化 , 从而展示出反对穷兵黩武的主题。一开始,他“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心 头笼罩着疑云:“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他的情绪是低沉的。接着,作者 把笔锋轻轻一转,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熟悉军戎生活了,开始对豪壮的军旅 生活产生兴趣,“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仞岗,俯身试搴旗”,而且 勉励自己以身许国,甚至天真地梦想着“功名图麟麟”。到这里,他的情绪已转 为高昂奋发。然而,诗人紧紧地把握着全诗悲愤抑郁的基调,接着这些“自奋轻 生”之语的后面,又是“被驱迫而叹”;而戍边生活又比行军时更加艰苦了:“驱 马天雨雪”、“指落层冰间”。这就更加触动了他想念故乡和亲人的心情,悲叹 着“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接着,又是一个逆转:他毕竟还不能理解他所 投身的战争的性质,当他站在边疆上,面临着“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的情 况,一种朴素的民族自尊心和忠于祖国的感情,鼓舞他奋勇迎敌,“虏其名王归, 系颈授辕门”。接下去,又一转:这个普通士兵虽然立下了战功,却未得到丝毫 的封赏,只落得“潜身备行列”的困穷的命运。这位士兵的命运,是在几番迂回、 “顿挫”中表现出来的,诗人是用一种抑扬交互、迁回曲折的章法叙述的。 这种迂回转折的结构特色,在他的抒情诗中,特别是象《奉赠韦左丞二十二 韵》、《赴奉先咏怀》、《述怀》、《风疾舟中书怀》等较长篇幅的抒情诗中, 也明显地表现出来。在这些诗里,诗人的感情不是滚滚滔滔、一泻直下,而是百 转千回,一波三折地表达出来的。以《奉赠韦左丞》为例,起首二句:“纨绔不 饿死,儒冠多误身” 一肚子牢骚激愤, , 仿佛一下子就要全部爆发出来了!可是 , 诗人抑制着自己的激愤,把它暂时放到一边,平静地转入对自己身世的追叙。在 经过这样一段意气洋洋的叙述之后。他又轻轻启开感情的闸门,让激愤之情继续 14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5.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宣泄。“此意竟萧条”以下 ,又转入“误身”的叙述:“骑驴十三载,旅食京 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仿佛已经走到穷 途末路了。忽然间,又出现了一线希望,“主上顷见征,歘然欲求伸”,诗人被 玄宗召见了,似乎可以有所作为了。然而,这一线希望顷刻之间又化为泡影, “青 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虽被召见,却不见任用,“儒冠”终究逃脱不了穷厄 的命运,满腹牢骚激愤变成了深沉的叹息。在这之后,又一笔撇开,转叙自己与 韦济的交谊以及临别缱绻之惰,心情似乎又趋于平静了。然后,诗人感情的潮水 又猛然掀起一个高峰:“白鸥没浩荡 ,万里谁能驯?”显示出诗人不随流俗, 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的性格 诗人引导我们达到这个感情高峰的方式, 。 不是直线的, 而是迂回转折的。诗的章法是峰谷相间,波澜迭起的。仇兆鳖称此诗“转折层次, 不可增减,非汗漫铺陈者比”,王嗣爽则谓此诗“纵横转折,感愤悲壮之气溢于 行间”,都颇能抓住此诗的章法特色。 二、层层递进式。在这部分诗里,诗的主题和意境是层层展开的,诗人感 情的表达是层层递进的。这类诗,往往从写景或叙事开始,一般是平平而起, 在景物的渐次展现或事件的渐次展开中,步步深入地展示诗人的情怀。诗的结 束,往往就是诗的高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子规》等诗可以作为这种 章法的代表。 首先解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的开头叙述茅屋为秋风所破,比较平 实。接着写群童抱茅入竹去,诗人唇焦口燥呼不得。这一个插曲增添了事件的 悲剧气氛,比第一层深刻了。再接下去,写夜雨侵迫的景况,层层深入地展示 风吹屋破给诗人带来的痛苦。如写布衾,却分五层意思说出。写屋漏 , 又是分 四层意思说出。诗人就是这样层层递进地展示自己的凄苦境况和悲楚心情。还 不止此,诗人又从眼前的境况,联想到丧乱以来长期漂泊,贫病交加的生活。 这就扩大了诗的生活内容 , 深化了诗的主题。诗如果写到这里就结束,也是具 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诗人自身的生活遭遇,因而也就从 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凋蔽、民不聊生的现实情况。然而诗人却又开拓一层 , 把他的诗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他从个人的不幸想到了因战争的浩劫而处于水 深火热之中的广大士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 安如山!”诗人的感情一直升腾到“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顶点。诗结束了, 15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6. zycnzj.com/ www.zycnzj.com 而它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这时也在读者心头掀起了更大的波澜。这是另一种 形式的“顿挫”。它不是迂回曲折的,而是节节高起、层层推进的。 《子规》这首诗在杜集中并不算十分出色的作品,但在章法结构上却代表着 一个类型。诗是从写景开始的:“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两边山木合,终 日子规啼。眇眇春风见,萧萧夜色凄。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全诗由远 及近:“峡中有县,县前有江,江上有楼,楼边拥以山木,而子规终日啼号”; 当此春风之际,子规时隐时现;山木萧萧,俨如夜色凄凉。最后,才出现满怀 愁绪的诗人。此刻,诗人正因殊方作客而犯愁,当他听到子规“不如归去”的 啼声,自然又加深了故国之思;何况这些鸟儿又有意地飞近人旁,低声叫唤, 逗挑着诗人。只一个愁字,写得如此曲折动人,如此波澜迭起,如此层层翻进。 从这里,我们可以又一次领略杜诗“顿挫”的艺术特色。 三、纵横开阖式。诗人以“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春日江村》) 观察世界,他往往从生活中对他触动最深、震动最强的一点出发,产生丰富的 联想,天上地下,古往今来,山水林泉,家园身世,故旧新交,世运时局,国 计民生,纵横驰骋,大开大阖。种种联想都围绕着一个主要事件,附丽于一个 主题,从而构成完整和谐而壮阔的意境。诗人的思绪从一个联想过渡到另一个 联想,从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既有明显的思想感情的脉络可寻,又有 很大的跨度,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飞动跳跃 , 纵横 开阖的特点。 试看他的《草堂》诗。宝应、广德年间。川西动乱不安,成都住不下去了, 杜甫奔走于梓、阆之间。七六四年春,严武再镇蜀,诗人领着妻儿子女回到成都 草堂。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诗人从今日归草堂,回溯到昔日离成都,进 而联想到当时西川动乱的局面,又进而联想到这些动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一 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到今用钺地,风雨闻号 呼。”然后,又回到个人身世,“贱子且奔走,三年望东吴。”乱事终终于平定 了,诗人终于回到草堂了,“入门四松在,步 万竹疏”,邻里亲朋都热烈欢迎 诗人归来,他满可以在这里过比较平静的生活了。然而他并没有沉缅在个人生活 的圈子里,并没有把他的草堂当作世外桃源,他的思绪很快又进入一个更广阔的 领域,想到“天下尚未宁”,想到自己已到垂暮之年,不能为国尽力,“饮啄愧 1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7. zycnzj.com/ www.zycnzj.com 残生,食薇不敢余。”杨伦论此诗云:“以草堂去来为主,而叙西川一时寇乱情 形,并带入天下,铺陈始终,畅极淋漓,岂非诗史?”①本来是一首以个人生活 为题材的诗,但由于诗人高尚的情怀,丰富的生活经历,驱使着他的联想,从而 表现出极为广阔的社会内容,于是成功为“诗史”,同时也形成了淋漓酣畅、纵 横顿挫的艺术风格。 杜甫不仅善于在篇幅较长的诗里驰骋他的诗思,而且往往在篇幅极有限的 短章如律诗里,在极普通的题材面前,展开无限广阔的艺术思维,由眼前而及 于天下,由山川草木而及于社会人生,由个人遭际而及于国家命运,这就使诗 的内容扩大了,丰富了,从而使诗的艺术结构也随之顿挫多姿起来。如《登岳 阳楼》诗,诗人面对汪洋浩渺的洞庭湖,始而感慨于祖国大自然的宏伟壮观, 继而联想起自己的寥落身世,以老病之躯,寄托于孤舟之上,亲朋故旧 ,音讯 皆绝。如此一开一阖,壮阔的境界适与寥落的人生形成鲜明的对照。但是杜甫 这一类登临诗的特别可贵之处还不在这里,而在于他从来不囿于个人遭际,而 总是把个人际遇同国家和人民连在一起。即如此处,他在叹息自身“老病有孤 舟”之后,随即又想到国家安危,想到“戎马关山北”的时局,而不禁涕泪横 流了!再如《登楼》、《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名作,都会 另人惊异于诗人的这种本领。 应当指出,诗人的联想不是凭空产生的,纵横顿挫的章法也不是单凭诗人 的苦心构想出来的。正因为杜甫具有强烈的爱国爱民的崇高思想,终其一生, “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壮游》)所以,生活中的许多极平凡的事物 都能够触发他的“穷年忧黎元”(《咏怀五百字》)“毫发裨社稷”(《客堂》) 的情怀,使他联想到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又因为他有着东游吴越,“放荡齐赵 间”(《壮 游》),“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奉赠韦左丞》),“一 岁四行役”(《发同谷县》),“三年奔走空皮骨”(《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 作》),“老病客殊方”(《壮游》)的社会经历,并在这个历程中接近和熟 悉了人民,对整个社会生活有深刻的观察和理解,所以,他联想的天地是那样 宽广,联想的事物是那样丰富多采,并且都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更因为他深厚 的艺术素养,所以能得心应手地将诗歌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迷离变化而用之 , ① [唐]杜甫著,[清]杨伦笺注《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1980 年 7 月新 1 版。 17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8. zycnzj.com/ www.zycnzj.com 或虚或实,或正或奇,或顺或逆,或比或兴,或叙或议,或疏或密,或显或隐 , 把联想的事物转化为生动的艺术形象,随手触处而生姿,同时,也就使诗的章 法灵动不羁,顿挫有致。 以上分析了杜诗章法结构的三种顿挫形式。应当说明的是这三种结构形式 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常常是在一首诗中,几种结构形式交互为用,有主有从, 互相补充。有时,一首诗的基本结构是迂回转折的,而中间穿插着层递展开的 章法。如《秋兴八首》,如果把这组诗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它的章法是回旋顿 挫的,诗人的感情是回旋往复地发展,是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往复地抒发着故国 之思,是在反复咏叹中渐次加深着感情。但从其中的每一首来看,则大致是层 层递进的,是层层深入地表现着某一个生活片断。有的诗,以层层递进的章法 为主,而辅以迂回转折式;有的诗,以纵横开阖的章法为主,而辅以层层递进 式。诗人总是依据诗思想内容的“悲欢穷泰”的变化,而转换着诗的章法,“发 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 二、音韵节奏的顿挫抑扬、奇正转换 体现杜诗“顿挫”特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诗歌音律方面的奇正变化、徐 疾抑扬。 杜甫是十分精通诗歌音律的诗人。一方面,他严格遵循既有的音律 规范,“遣词必中律”(《桥陵诗三十韵》),在这个规范之内发挥他的艺术 才能,求得创作的自由。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格律精严的。这种“中律”的诗 , 本身具有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另一方面,他又不墨守既有的格律,而善于从稳 定中求突破,从整齐中求参差,从规律中求变化,这就使他的另一些作品在音 律方面形成一种新的“顿挫美”。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诗歌节奏方面的变化。诗歌的节奏是通过句式表现的。一般地说, 五言诗为“二、三”句式,七言诗为“二、二、三”句式。这种奇偶相配的句 式使诗歌表现出优美和谐的节奏感。但这种严格而固定的节奏也有缺陷。一是 千篇一“律”,会使人感到板滞、单调;二是有时会出现诗意与音节的矛盾, 妨碍内容的表达。杜甫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往往有意识地让诗意与音节的 矛盾在他的诗中出现。为了便于表达错综复杂的事理和曲折变化的感情,他常 常给予词语的字数以较大的灵活性,让它突破固有节奏的限制。因此,杜诗在 句法组成上有不少创造性的变化。杜诗中有一种可称为“一字头”的句式,如 18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 zycnzj.com/ www.zycnzj.com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放船》),“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晴 二首之一》),“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沽”(《将赴成都草堂途中 有作》),等等。象第一例,按固有的节奏,应读作“青惜——峰峦过,黄知 ——橘柚来”,但在语意上,“青”、“黄”是单独为义的,应读作“青,惜 峰峦过;黄,知橘柚来”。诗人放舟江上,见一片青葱,始觉峰峦匆匆闪过; 见点点金黄,方知是橘柚迎面扑来,但又来不及仔细观赏,觉得十分可惜。这 就把行船见到两岸景物的情态生动地描绘出来,同时,把诗人惊奇和怜爱的心 情也表现得十分真切。不仅如此,从诗的音乐性方面看,当人们诵读这联诗的 时候,会自然地受意念的影响,加重并拖长“青”、“黄”二字的读音,读成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造成一种异乎寻常的节奏上的顿挫感。这 种特殊节奏感又会反过来加深读者对诗意的领会。另两联诗句,也都有这样的 妙处。 杜诗的特殊句式再如五言诗的“四、一”句式:“飞星过水 -白,落月动 沙 -虚”(《中宵》),“一三一”句式:“星 -临万户-动,月 -傍九霄 - 多”(《春宿左省》);七言诗的“上三下四”句式:“渔人网 -集澄潭下, 估客船 -随返晚来”(《野老》),等等。总之,这些特殊句式在吟诵中所造 成的特殊节奏,穿插在格律精严,节奏固定的律诗中,就使全诗在匀称中显出 了参差,严整中显出了灵动,表现出节奏上的疾徐顿挫。 其次,押前方面的变化。同韵的字按一定的规律在诗篇中反复出现,它们 之间便会产生互相呼应,交互鸣和的艺术效果。但是,如果同一韵脚的字太多 太密,又会显得重复、单调。所以押韵贵在变化。杜甫是深通此道的。他的一 些古诗,往往根据内容和章法的变化而变换不同的韵脚,最基本的形式是平声 韵和仄声韵交互运用。如《古柏行》,全诗二十四句,前八句咏夔州之柏,用 仄声韵;次八句忆成都之柏,转平声韵;结八句因柏寄慨,再换仄声韵。韵随 事转,韵随“章”转。又如《石壕吏》,诗人依照故事的发生,官吏的呼叱, 老妇的哀诉,人被捉走以后等情节的变化而分别采用平仄交替的韵脚。整首诗 的音韵回翔顿挫,就象一支与诗的内容十分谐和的乐曲。尤其是诗的最后一节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所述情事十分凄惨, 而又配以发音逼促的入声韵,更使人读之喉舌哽咽,悲不成声。其他如《洗兵 19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20. zycnzj.com/ www.zycnzj.com 马》、《丹青引》等诗,亦大抵如此。这种平仄交换押韵法,在表达上,可以 更好地显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就诗的音乐性而言,可以造成音韵的抑扬顿 挫,使不流于单调板滞。 三是平仄方面的变化。最突出之点是诗人喜欢打破固定而匀整的平仄规范, 运用拗格写律诗,或者说,在律诗中插进一些失粘失对的古风式的句子(即拗 句),使整首诗具有一种古拗的风味。这些拗格律诗大都是写他的艰难苦恨, 抒发他的悲愤牢骚。这说明他是有意识地通过奇突拗涩的格律,表现他胸中的 突兀不平、与世不偕的拗情,发泄他的愤懑,使感情和格律得到统一。正因为 这个原因,他在晚期写的拗体律诗特别多,如《白帝城最高楼》、《白帝》、 《愁》、《昼梦》、《晓发公安》,等等。这些诗,从内容到音响,都会给人 以拗突顿挫之感 ,都能使人感触到诗人倔强执拗的性格。然而,他的拗体诗也 并非一味地“拗”,它也有“谐”的一面,因为他十分注意“拗救”。一首诗, 大凡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就在后面适当的地方补偿平声字。反之亦 然。这样就不致使诗中的平声字或仄声字过多过密,影响声调的抑扬摇曳,从 而使全诗的声调既是拗涩奇突的,又是和谐悠扬的。 总之,诗人杜甫既遵循着诗的既有格律,又有所突破,有所创造,正中有 变,奇正转换,大而能化,这样就使他的诗篇表现出节奏、音韵和声调平仄诸 方面的顿挫变化。 以上从“沉郁”的内容和“顿挫”的形式两个方面分别对杜诗的主要风格 作了剖析。其实,我们理解杜诗的风格,还是应当从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谐 调统一、紧密结合的整体观念出发。前人之论有曰:“诗中须有人在”。我们 读杜诗,对于这一点感受尤深。诗人杜甫的自我形象,他的道德人品、血肉性 情、音容笑貌,随时都出现在他的作品之中,使我们感到真挚,感到亲切,千 载以下,如对故人,不免一唱三叹,荡气回肠。这也正是“沉郁顿挫”风格所 给予我们的整体观念。内容上幽愤深广,形式上波澜老成。杜甫作为一个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完全做到了,而且出色地做到了。尽管后来众多诗人欲步杜 诗后尘,但由于他们在思想上、生活上并没有杜甫历练的深度和广度,也没有 杜甫那样厚重挚烈的情感,所以他们的作品终难超越杜甫。正如苏东坡感叹: “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得其皮也罢,得其骨也罢,后世历代 20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21.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学杜诗者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沉郁顿挫”这个美学原则奉为法度和标准, 而且这一原则千百年来一直巍然屹立。杜甫既为我国古代的现实主义诗歌确立 了一个美学原则,又为我国古代的文学评论开拓了一片新的领域,刘熙载用以 评《史记》,陈廷焯用以论词,都可以看到“沉郁顿挫”这一原则广泛而具体 的运用。 第二章 杜诗风格的多样性 杜甫,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一部杜诗,堪称中国乃至世界文 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其气象万千、美不胜收的艺术景象令后人无比尊敬和崇拜。 杜甫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顶峰,后人对其诗歌极力推崇、褒誉,并以最美好、 最精炼、最经典的词语去称扬和赞颂杜甫及其诗歌。在这些最美好、最精炼、最 经典的词语中,又有三种说法最为历代治诗、治史、治学者所接受,即: “诗圣”, “诗史”“集大成” , 。 后人赋予杜甫的这三顶桂冠各有侧重,各有其丰富的内涵,其中, “集大成” 的评价和说法应该是最早被提出来的。杜甫年代稍后的著名诗人元稹即在其《唐 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云:“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 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 体势, 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①这一段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集大成”之语, 然 ” 确是“集大成”说法之先导,可以说是最早提出杜诗“集大成”观点的。其后, 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说:“苏子瞻云:子美之诗,退之之文,鲁公之书,皆 集大成者也。学诗当以子美为师,有规矩,故可学。 ②可见, ” 苏轼亦说过杜诗“集 大成”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亦说: 。 “少陵诗,宪章汉魏,而取材于六朝,至 其自得其妙,则前辈所谓集大成者也。 ③ ” 在笔者看来,所谓“集大成”,正是对杜甫诗歌风格多样性的经典性概括。 传统上一向称杜诗的风格为“沉郁顿挫”,乃是主要取其悲抑苍劲的意味和深沉 凝重的基调。的确,历代诗人,没有谁比杜甫的忧患意识和愤激之情更深了。 “深 ① [唐]元稹撰,冀勤点校《元稹集》 ,中华书局 1982 年 8 月第 1 版。 ②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 ,中华书局 1984 年 4 月第 1 版。 ③ 同上。 21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22. zycnzj.com/ www.zycnzj.com 郁顿挫”在诗中无疑是极具有代表性的风格特征。然而,杜诗“集大成”的成就 及其对后世多方面的影响决非仅此即可概括。正如北宋秦观在《韩愈论》对杜诗 的评述: “昔苏武、李陵之诗,长于高妙;曹植、刘公干之诗,长于豪逸;陶潜、 阮籍之诗,长于冲淡;谢灵运、鲍昭之诗,长于峻洁;徐陵、庾信之诗,长于藻丽。 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峻洁之姿,备藻丽之态, 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然不集诸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岂非适当其时 故耶?”①王安石《题杜甫画像》诗也说:“吾观少陵诗,谓与元气侔。 ②以元气 ” 形容杜诗,说的是就杜诗的深广,浑然一气,包罗万象。明代李东阳则在其《麓 堂诗话》中,对杜诗这种风格多样的“集大成”特征作了更为详细的阐述,他说: “清绝如‘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富贵如‘旌旗日暖龙蛇动,宫 殿风微燕雀高’,高古如‘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华丽如‘落花游 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斩绝如‘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奇 怪如‘石出倒听枫叶下,橹摇背指菊花开’,浏亮如‘楚天不断四时雨,巫峡长 吹万里风’,委曲如‘更为後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後逸如‘短短桃花临 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温润如‘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感慨如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激烈如‘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 动摇’,萧散如‘信宿渔人还汎汎,清秋燕子故飞飞’,沉著如‘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精炼如‘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惨戚如‘三年 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 忠厚如 , ‘周定量汉武今王是,孝子忠臣後代看’, 神妙如‘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雄壮如‘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 元因造化功’,老辣如‘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执此以论,杜真可 谓集诗家之大成者矣。 ③这真可谓对杜诗风格多样性的一次总结了。 ” 古人的这些评论,都在提醒着我们,对于杜诗的风格,我们不能只强调一点, 或者仅抓住一面,而忽视其他重要的方面。杜诗诗风的“沉郁顿挫”,只不过是 他诗风的一个方面,至多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沉郁顿挫”之后,更应该 看到杜甫这位伟大的诗人其诗风多样性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更深 刻地理解杜甫的伟大处。 ① [宋]秦观撰,徐培均笺注《淮海集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 11 月第 1 版。 ② [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充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 ,巴蜀书社 2002 年 1 月第 1 版。 ③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 ,中华书局 1983 年 8 月第 1 版。 22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23. zycnzj.com/ www.zycnzj.com 杜诗中至少突出地呈现出以下几种迥异的风格:清新自然、雄放俊逸、险怪 奇拔。 第一节 清新自然的风格 杜甫在创作上非常重视清新诗风,在评论诗歌时,不论古人的诗和当时人的 诗,其以“清新”两字作评语的不少。 关于评古。他在《偶题》里说: “后贤兼旧制,历代各清规”。对历代诗歌总 的方面,以“清规”概括之,其中也就包含清新诗风,肯定一个清字。具体到一 些诗篇,《解闷十二首》称“清词丽句必为邻”《偶题》诗里称“永怀江左逸” ; ; 对梁的代表作家庚信更以“清新”肯定之,称“清新庚开府”;对阴铿、何逊以 “清省”肯定之,称“阴何尚清省”《秋日夔府咏怀》。这些说明杜甫慧眼独具, ( ) 对古人清新诗风予以高度重视。 关于论时人,杜甫对同时代的第一流诗人李白、孟浩然、高适、岑参的诗都 以“清”字或“新”字称之:如把称庚信的“清新庚开府”之词,用来比美李白; 对孟浩然称“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耆旧无新语” , ;寄诗高适、岑参亦说“更 得清新否?遥知属对忙”《寄高适岑参》;对严武,赞其“诗清立意新”《奉和 ( ) ( 严中丞西城晚眺》;在《八哀诗》诗中对张九龄称“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 ) 。 其他如《酬薛十二》称“清文动哀玉,见道发新硎”《贻阮隐居》称“清诗近道 ; 要,识子用心苦”。被杜甫评为清新诗的作者,无一不是当时诗坛巨子或著名诗 人。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杜甫,评古论今,自有分寸,不会信口雌 黄。“清新”二字,无疑是杜甫评诗的一条重要标准。 杜甫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毫发毕见,并善于抓住事物的突出特征进行传神描写。杜 诗虽不乏想象、夸张的诗句,但总的说来是偏重写实的。体物工细、摹写传神是杜诗的 一个显著特点。正如《杜诗说注·附编》引吴齐贤《论杜》曰: “同一咏月也, ‘光细弦 欲上,影斜轮未安’ 初间上半夜之月也。 ,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望夕之月也。 , ‘旧 挹金波爽’ ,十六夜之月也。 ‘秋月仍圆夜’ ,十七夜之月也。 ‘虾蟆动半轮’ ,望后之月 也。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将晦下半夜之月也” 。杜诗笔法之细腻由此可见。又 如杜甫的写景名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其一) ( ,叶梦得《石林诗 话》评价云: “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雨细著水面 23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24.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为沤,鱼常上浮而;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能胜,唯微风乃受以 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 ①。可见诗人对自然的体察描摹,精微至此,着实令后人 ’ 叹服。再如《夜宴左氏庄》“风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 : 。 诗中的“纤月”“暗水”“春星”等词都细腻生动勾画出了在此情此景物的主要特征, 、 、 使整个景物描写显得具体而优美,这与李白、王维相对概括的写景诗有很大的区别。 诗人杜甫对自然万物的一片深情,而这种对自然万物的情与诗人对国家、对百姓、 对亲友的情是连为一体,相互相通的。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敏锐感受,对自然生灵的呵护 珍惜与诗人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对劳苦大众命运的深深关切,对国家前途的日夜忧 虑紧紧交织在一起,而这一切都源自诗人那种常人难及的博大仁爱的胸怀,正是因为有 了这样一颗博大仁爱之心,才有了其诗中的那份对国家、对亲友、对他人,对自然美景 以及对宇宙间一切生命的浓浓的情。因此,诗人的这些洋溢着真情之美的诗篇之所以千 古流芳,不仅在于其艺术上的魅力,还在于其烙上了作者本人独有的人格魅力,难怪闻 一多先生在其文《杜甫》中给予了杜甫极高的文化上的评价,称他是我们“四千年文化 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② 。 一、草堂诗:清新自然风格的代表 唐代是一个思想比较解放的时代, 释、 儒、 道三种思想流派都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 支持,思想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盛唐诗人受其影响而在思想上兼收并蓄、宏 通解放,强烈地追求精神自由个性解放。刘熙载评杜甫说: “少陵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 。 ③ 此论甚武断,他并没有深入了解杜甫的内心世界,因而忽略了诗人思想和性格的另一 面。深入研究杜甫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不难发现杜甫草堂自适诗正是唐代儒、释、道 等多元文化思想综合影响孕育的宁馨儿。 在古代诗人的作品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体现是有区别的:儒家入世,道家出 世;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彩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道家政治渺小艺术永恒;儒家讲究礼仪,尊孔孟之道;道家讲求修身养性,清静无为。 杜甫一生创作了 1450 多首诗歌,他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描绘了“开元盛世”“安 、 史之乱”的全过程,以及乱后唐王朝一蹶不振,江河日下的败落景象,其诗享有“诗史” 之誉。历来,人们认为,杜甫的思想是纯儒家思想,主要表现为忠君和忧国忧民两方面。 ①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 ,中华书局 1984 年 4 月第 1 版。 ② 闻一多著《唐诗杂论》,中华书局 1956 年 6 月第 1 版。 ③ [清]刘熙载著《艺概》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 12 月第 1 版。 24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25.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然而,考察杜甫的全部作品,我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杜甫的诗歌创作中也不时透露出 道家思想,在有些作品中,此种倾向还颇为明显(关于杜甫受儒释道三家思想影响的问 题,详见第三章) 。 杜甫一生都怀有对大自然的崇尚和热爱,从 20 岁起到 35 岁之前,共有 3 次南北漫 游,历时 10 年,按他自己的说法,这是一段“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 ( )的 生活。在天宝三载(公元 744 年) ,诗人曾经与李白、高适一起痛饮高歌、论文赋诗、 求仙访道、走马射猎,生活得非常快意。 “桑拓叶如雨,飞蕾共徘徊。清霜大泽东,禽 兽有馀哀”《昔游》,诗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驰聘、游猎,闪现在我们脑海中的是一个 ( ) 放旷的诗人形象。天宝十二年(公元 753 年) ,诗人所作的大型组诗《陪郑广文游何将 军山林十首》 ,把园林景致、奇花异草描绘得逼真鲜明,佳句迭出,如“名园依绿水, 野竹上青霄”“鲜鲫银丝鲙,香芹碧涧羹”“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但同时也 , , 流露出诗人对官场和仕途的伏倦之意: “自笑灯前舞,谁怜醉后歌?祗应与朋友好,风 雨亦来过” ,诗人只有在这幽美、纯朴的大自然里,去寻打精神的寄托。 弃官后,杜甫曾几次寻找他认为比较合适的住处,经秦州、同谷,后来辗转到了成 都。上元元年(760 年) ,他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部浣花溪旁建成了一座草堂,定 居下来。杜甫经过长期的颠沛流离,现在终于有了一席栖身之地。于是,热爱自然的诗 人在浣花溪畔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纯朴风情的抚慰下,过起了“卜居”“为农”的闲适生 、 活,颇有一种庄子式的逍遥自在。 “我生性放诞,雅俗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 泉”《寄题江外草堂》,诗人或垂钓江头,或种药槛边,或江畔独步寻花,或溪里引妻 ( ) 乘艇,或邀朋友访友,或饮酒诵诗,容止闲散,自然疏放,蔑弃礼法,任性不羁,与以 前奔命于功利仕途的杜甫判若两人。此时,诗人更加执著的把捉当下的生命时间,充分 地在日常杂居生活中品味生命的欢愉和烦恼,以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来观照自己,体验 瞬间的生命存在,陶冶情性,领悟生命的本真意义,并在此领悟观照中渐渐地开释生命 的烦忧。 蜀中山川,是处皆景。明媚险峻的蜀中自然风光,勤劳好各的蜀中劳动人民,陶冶 了诗人的情操,净化了诗人的心灵,激发了诗人的灵魂,构成了诗人创作的潜在动力, 从而创作了大量的自适诗。而草堂之诗,无论内容、形式和风格较之以前都发生了转变, 有所深入和发展,草堂诗作在题材上田园化,思想内容上恬淡化,风格上清新化。我们 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举凡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自然外物,以及与他人共在的日常琐 25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26.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细生活,都被诗人写入诗中,成为诗人观照、审美、诗化的对象。在这里,杜甫不自觉 地沉浸于对自然外物的观照玩味之中,而自然外物也就自然顺畅地进入了诗人的心灵体 验之域。自然外物好比一种触媒,促使、引发了诗人的某些内在情感体验,诗人又借助 对自然外物的吟咏摹写来言说自己心灵的体验,从而达到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互化的 境界。 草堂诗歌一个最引人注目的诗征就是对于自然美的吟咏。这种美不是贵族园林中人 工雕琢的富艳精致之美,不是山林隐逸那里的云烟缭绕的清幽静寂之美,而是朴素的带 有世俗人情味和浓郁的泥土芳香之美。草堂背向成都城郭,临近百花潭,是一个极幽雅 的江村。春天的浣花溪畔“稠花乱蕊裹江滨” 。诗人沿江春游,漫步到黄四娘家,但见 满园都是鸟语花香,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 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诗人沉醉在姹紫嫣红的芳菲世界,希望春光长留人 ( ) 间。夏天的浣花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但见“自来自去堂上燕,相 亲相近水中鸥。 ”在这世外桃源般的地方,鸟儿尚且相亲相近,何况历尽了磨难的诗人 全家呢?“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经过那么多年的痛苦磨难,饱尝了颠 沛流离之苦的老夫妻,也有闲情画纸下棋了。最高兴的是无忧无虑的儿女们,不知道战 乱纷飞,正在敲针钓鱼,嘻戏玩闹。多么令人陶醉的天伦乐趣!村居生活的安逸,老夫 妻感情的亲密,诗人沉醉在幸福中: “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 ( ) 诗人杜甫享受着大自然的鸟语花香,达到了一种“无名”的境界。 这段时期杜甫写了许多意境优美、风格清丽的风景诗、田园诗。如: “隔户杨柳弱 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绝句漫兴九首》之九)“野船明细火,宿鹭起园沙。云掩 、 初弦月,香传小树花。 《遣意三首》、 ”(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兴二首》。 ”( ) 诗人笔下的纤草秾花,杨柳修竹,轻燕彩蝶,白鸥黄鹂,各具神态;苔径茅檐,汀烟冉 冉,日净晖晖,澄江小舟,野船渔火,宛如入画。诗人状形抒情,绘声绘色,精心刻划, 细腻传神。这些优美的抒情写景小诗,语调轻松,赋物工秀,排对自然,意境优美,构 成了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采图,深刻表现了他对这种幽居生活的满足和对大自 然的欣赏与热爱。 杜甫以满腔的喜悦吟咏自然、歌唱田园,将农村生活描绘得安谧、宁静又充满了生 机。他以这种被主观变化的田园生活作为自己精神寄托的灵境,作为鄙视当时社会,批 判现实的立足点,并以此来肯定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从这方面来说,杜甫“为农”与陶 2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27. zycnzj.com/ www.zycnzj.com 渊明“归田”在思想上十分接近。他们都把淳朴的农村与机巧的官场对立起来,在农村 寻求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在把农民与俗物对比之后,杜甫表达了鲜明的爱憎。 《漫成 二首》其一: “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 ,非常明显地表明了诗人对世俗的憎恶。 诗人在《奉酬严公寄题野事之作》中写出自己寄傲林泉的原因: “拾遗曾奏数行书, 懒性从来水竹居。奉引滥骑沙苑马,幽栖真多钓锦江鱼。 ”杜甫国任左拾遗,胸怀大志, 最终却弃官隐居,过着“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狎荡”的生活,由此诗可看出是由于政 治上“曾奏数行书”却不得志,只好放情山水,在自然界中寻找欢乐与安慰。诗人在仕 途上屡遭挫折,十年长安困守,生活十分贫苦,期间更是饱受战乱之苦,弃官后流落秦 州、同俗,历尽艰辛,辗转迁徒,最后在茂林修竹,花果满园的浣花溪草堂定居下来, 生活上又得到了高适、严武等人的接济。经历了这样一段坎坷不平的道路后,在此安定、 宁静、幽美的环境里,诗人崇尚自然, 、幽闲自适的心情油然而生。 草堂的自然风光不同于泰岱,不同于关陇,这里气候温润,田野平衍,溪流纵横, 竹木蓊郁,风景本身就相当优美。杜甫一到成都,很快就被这里的自然风光吸引住了。 杜甫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的感受和领悟能力,他能在极其平凡普通的景物中看到勃郁的生 机,看到美,而且能准确地把握自然风光的个性,并进行生动而形象的描画。草堂一带 的景色本来就美,一经诗人的渲染,那就更令人心醉了。如《春水》 :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 鸟,争浴故相喧。 前四句写春江水涨,后四句言春江景事。首句“三月”点明时令, “桃花浪”是桃花盛 开时节的江讯,用此三字给人以春天的联想。浪必不大,水必不急,春水可能是一夜之 间发的,昨日还见沙尾(即江中小沙滩, 《春水生二绝》有“门前小滩浑欲平”句可证) , 今晨已被淹没。水是碧绿的,澄清的,岸边柴门的倒影在江流中荡漾。水深了,线必须 接长才能垂钓;岸边水车旋转,舀水灌园。水涨了,鸟儿也增多了,叽叽喳喳地争着在 水中洗浴。你看,景物是多么朴实,平凡而习见,几天一点奇特的地方,诗人似乎只是 随便地即兴地如实写下,甚至懒得作一点点艺术的修饰和加工,然而这确确实实是美, 是真实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 杜甫是一位情感情的生活诗人,他的创作最容易受环境影响。草堂四周秀丽的自然 风光极大地激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不断地从大自然中汲取生机,对大自然进行审美观照, 以自然之道来鼓励精神生命,复苏心灵。在这里,诗人通过极具童趣的诗文流泻出对自 27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28.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然界万水千山真与善的挚恋,而平凡的草木虫鱼,日常生活细节都成了杜甫笔下的绝妙 诗料,同时,它们的审美价值在诗人的亲切观照中得以升华。 综上所述,杜甫栖息草堂时期,在儒、释、道等多元文化思想影响下,回归了自适 本性,走上了璞归真之道。诗人卜居清丽幽僻的浣花溪畔,于闲情逸致中创作了大量自 适诗,呈现出萧淡婉丽、细入无间的独特风格,表现了诗人此期高雅的情趣和细腻的审 美。杜甫在对自然外物和日常生活的诗意品味中,深刻体验着生命的本真意义,渐渐开 释了生命的烦忧。因此,草堂时期可谓“诗圣”诗意人生中的特有亮点,草堂自适诗作 为杜甫诗歌中的一枝奇葩而竞放不衰。 当然,由于杜甫始终没有放弃他的价值关怀取向,始终胸怀“致君尧舜”的政治抱 负和“穷年忧黎元”的民本思想,因此,他不可能彻底走上归隐之路。而草堂自适诗在 表现诗人逃脱功利世界的欢心愉悦的同时,又由衷地流露出诗人热爱现实人生的赤子之 情和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正因为如此,才使草堂自适诗与诗人那些色重情浓的忧世之 作有了相互沟通的连接点。 二、谢、陶:清新自然风格的渊源 杜甫的诗歌创作主张“转益多师”《戏为六绝句》。他在诗中讲述学诗的渊源, ( ) 曾深有感受地说:“熟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解决十二首》。他说 ( ) 要尽其能事地学习谢灵运、谢脁、阴铿、何逊。灵运善为山水诗,能真实地反映 出山水的自然美,给人以清新之美。杜甫的山水诗从灵运脱胎而来。他不仅在章 法上学灵运,在造句炼意上有时亦变化灵运句意而纳入诗篇。杜甫的《渼陂西台》 一诗二十四句,朱鹤龄认为就有七句从灵运变化而来。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 云》称: “中间小谢又清发”“清发”是李白对谢诗的评价。看来这个特点,正是杜甫 , 向谢学习的关键。杜甫赞美“阴何尚清省”可见杜学二谢与阴、何,实质上都在“清新” 两字上下功夫。 乾元二年(公元 759)底,杜甫入蜀后,他写的大量田园诗所显示的“平淡简易” 、 “淡泊闲静”风格,则显然得力于向陶诗的学习。杜甫《偶题》云: “文章千古事,得 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骚人嗟不见,汉道盛于斯。前辈飞腾入,馀波绮 丽为。后贤兼旧制,历代各清规。 ”杜甫知道得很清楚,诗歌是发展变化的,各个时代 有各个时代的特色。在历史上,在影响的诗人除继承前辈外,还要有所发展。因此在样 式上,杜诗学陶而又显示出自己的特点,如把律诗写得象古诗一样自然流畅,是其一个 28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29. zycnzj.com/ www.zycnzj.com 方面。且看他的《可惜》 : 花飞有底急,老去愿春迟。可惜欢娱地,都非少壮时。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 解,吾生后汝期。 《杜臆》在分析这首诗体载上的特点时指出: “通首逐句流对,似古诗,却是律体, 清俪逸宕。 (此据《杜诗详注》所引,中华书局 1983 年 8 月新 1 版《杜臆》 ” ,论述与 此有出入。 )规律森严的律诗,在杜甫手中,达到了同陶潜写古诗一样自由的境界,而 这种成就的取得,不能排除他学陶这一因素。 杜甫说: “陶谢不枝语,风骚共推激”《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杜甫学习了 ( ) 陶渊明“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的特点,同时又十分注意艺术技巧的运用。杜甫一生常 把农舍、村居、国家、风光、渔父、牧童、田翁、农妪等作为描写对象,写了不少田家 诗。杜甫的田家诗既师宗陶渊明、汲取其田园诗的艺术成就,又对其有所超越和发展, 尤其对陶诗的人文精神作了重要的发展。 杜甫极为推崇陶渊明的诗歌艺术。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江上值 ( 水如海势聊短述》、 )“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夜听许十损诵诗爱而有作》,这是 ( ) 杜甫给陶诗的定位。杜甫在诗学史上第一次将陶渊明列于谢灵运之前,且以“风骚”类 比,认为陶诗合乎《诗》《骚》的诗学精神和儒家诗学规范。这是杜甫对中国诗学理论 、 的巨大贡献,也充分说明了他对陶诗的诗学精神和艺术风格的全面体悟和肯定。杜甫这 一发现实际是一个文学信号,它清晰地反映了唐诗发展过程中的微妙变化,即唐人在诗 歌创作中对陶诗艺术有了更高的肯定、更多的汲取,因而唐诗风韵中自然、真率、清新、 高远、朴厚的文化因素大大增加了,陶诗在诗学精神与艺术审美的层面滋养了唐诗。作 为诗圣,杜甫对陶诗的定位,其客观效果是:陶诗的地位从此开始大大提升了。 第二节 雄放俊逸的风格 一、浪漫不羁的杜甫:雄放俊逸风格的个性基础 潇洒浪漫,辞气豪迈。杜甫“奉儒守官”的家庭传统使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 响,但作为一位生在盛唐而又是有个性的伟大诗人,杜甫性格中本就有着不受儒 家正统拘束的一面。他自己也曾表白: “我生性放诞”《寄题江外草堂》、 ( )“性豪 业嗜酒,嫉恶不怀刚肠”《壮游》。可见杜甫实际上颇具豪宕之气。 ( ) “四十明朝 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杜位宅守岁》、 ( )“饮酣视八极, 29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30.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俗物都茫茫”《壮游》,颇有李白式的跋扈意味。由于生性豪宕纵恣,又生逢盛 ( ) 世,深受盛唐时代那种不为世情俗务拘束,憧憬个性解放的浪漫精神的影响,使 得以现实主义著称的杜甫又具有较浓的浪漫气质。这在《饮中八仙歌》中表现得 十分突出。全篇用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塑造出八位嗜酒、豪放、旷达的“酒仙”形 象。情调幽默谐谑,色彩明丽,旋律轻快,情绪快乐。作者以赞赏喜爱的口吻生 动地传达出他们各具醉态的飘逸仙气,读之令人心驰神往。也可见出杜甫是将这 种笑傲礼法、浪漫不羁引为同调的。因此,他不仅讴歌“酒徒”,自己也不惮以 “赌徒”的面目在诗中出现: “冯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枭卢”《今夕行》, ( ) 这是杜甫在赌桌上神采飞扬的形象,粗犷豪迈、狂放不拘,真是“英雄有时亦如 此”。这样的思想性格和行为作风,使杜诗中不少作品呈现着潇洒旷逸,辞气豪 迈的风格,与“沉郁顿挫”相比,这类诗感情的基调不表现为那种深广的忧思, 沉重的慨叹,而是对以旷达豪宕的襟魄来排遣愁闷,超越痛苦,“衰飒事以壮语 扛之”。 《醉时歌》就是悲慨与豪放兼而有之。诗歌描绘的是沉沉春夜,生机勃发, 万物复苏的时刻,而此时在窗前对饮的人,却是生路坎坷,潦倒不遇,此情此景 使人顿生悲慨,但诗人不是临窗唏嘘,唉声叹气,而是以痛饮高歌来蔑视穷愁困 顿:“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因而,整首诗的情调毫不低沉,而 有着豪横奔腾,不可一世的高昂气势。 杜甫其实从来就不讳言自己的“放旷”,对“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 ( 游》)的生活,曾多所留恋,对在咸阳客舍“冯陵大叫呼五白”《今夕行》 ( )的行 径也从无检讨。杜甫的这一切,确有追求自然、保持天真的意味。在他晚年所写 的诗篇中也曾这样表露: “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寄题江外草堂》; )“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旁舍未曾嗔” (《暇 日小园散病将种秋菜督勤耕牛兼书触目》。 ) 标举自然与封建社会中的污浊黑暗相 对立,标举天真与封建世态的虚伪庸俗相对立。这也是嵇康、阮籍、陶渊明等诗 人的主要特点。杜甫对汉魏六朝的文学传统多所挹取,他所继承的自不限于表现 方法,也包括某些思想内容。我们读《饮中八仙歌》,总不免联想到竹林七贤, 大概就是这个道理。《饮中八仙歌》赞颂的是奇才异能之士,主要是诗人、艺术 家,这些人往往不拘时俗,不免有狂痴之称。他们某些惊世骇俗的行为,或者是 不肯苟同于庸俗的表示。杜甫对这些人是理解的、赞赏的,并且引为同道。他写 30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31.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作这首诗也突破了种种束缚,王奭发现此诗与李白诗一样超尘脱俗,流荡自然, 因称之“亦诗中之仙也”,这可说是对杜诗浪漫主义倾向的正确认识。 一般认为:李白诗采用神话素材;想象奇幻,故称之为浪漫主义。相比之下, 杜甫采用神话较少,奇幻的想象也不多,因而特别强调他的现实主义。实际上杜 诗中超现实的描写,论质论量都是高水平的。如早期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便 调动了神话传说来表现其主题:“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可说是从《离骚》 “就重华而陈辞”变化而来。诗中以虞舜暗指唐太宗,并非出于讳饰,而是用神 话形象以达到增强表现力的目的。诗人和屈原一样采用向前圣控诉的写法,是为 了表明对现实昏暗政治,实已无可告语。“叫虞舜”便含有政治对比的意思。 杜诗中也有用神话材料而写得非常绚丽的。如《渼陂行》中:“此时骊龙亦 吐珠,冯夷击鼓君龙趋。湘妃汉女出歌舞,金支翠旗光有无”,便充分显示了夸 张、想象的特点。又如《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通篇都写得豪放激 荡,其中关于宝刀的描写更具有奇幻的色彩:“壮士短衣头虎毛,凭轩抜鞘天为 高,翻风转日木怒号。冰翼雪澹伤哀猱,镌错碧甖鸊鹈膏,铓锷已莹虚秋涛.鬼 物撇捩辞抗壕,苍水使者扪赤绦,龙伯国人罢钓鳌。”这诚如王嗣奭所说,是炼 词特异的惊人之作。郝敬评此诗说:“奇奇怪怪,如礓石古松,从乐府铙歌等曲 化出。然温柔敦厚之意,和音淡雅之音,斩然尽矣。故土地证对子美而大成,亦 自子美而大变。”评语虽不满杜诗背弃了温柔敦厚的诗,但却从发展变化的角度 强调了杜诗的奇幻的特点和创造性。 韩愈形容李白、杜甫二人作诗说: “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垠崖划崩豁, 乾坤摆雷硠。 ①这是何等的气势,何等的胸怀!王安石论杜甫也说: ” “吾观少陵 诗,谓与元气侔,力能排天斡九地,壮颜毅色不可求。”对杜诗中的笔力与气势 十分惊佩。杜甫自己论诗时也十分重视气势,他称曹植是:“文章曹植波澜闊”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称庚信是: ) “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 ( ) 称贾至是“雄笔映千古”《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称李白是“笔落惊风 ( ) 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称元结是“词气浩纵横”《同元使君 ( ) ( 舂陵行》,称苏涣是: ) “接对明日,忆其涌思雷出,书箧几杖之外,殷殷留金石 声”《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纪异,有序》。凡此种种,都极力推崇气势雄健、 ( ) ① [唐]韩愈撰《韩昌黎全集》 ,中国书店 1991 年 6 月第 1 版。 31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32. zycnzj.com/ www.zycnzj.com 波澜壮阔的风格。这种风格要求诗人不只是按照生活本来样子去表现生活,而是 要进一步以丰富的想象结合现实的描写,以表达作者主观的感受。也就是说,在 这种风格中,既包含了现实主义精神,也包含了浪漫主义精神。 《戏为六绝句》 在 中,杜甫写道: 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这就说明鲸鱼碧海的比喻,是要求诗篇有海潮澎湃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内容。而 杜甫的许多诗作都体现了掣鲸鱼于碧海的宏伟气魄。比如诗人写过多篇出色的咏 禽鸟、咏马的诗(包括图画中的形象)。他所赞美的是健鹘、苍鹰,他写来也是 那样刚劲、勇猛,他欣赏这种品质,故以“鄠杜秋天失雕鹗”来悼念亡友高适。 春秋时,郑国子产问然明治国之道,然明回答:“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如 鹰鹯之逐鸟雀也。 ①杜甫之以猛禽比人, ” 显然是与这种传统的象征形象相联系的。 因此,诗人对猛禽的赞誉便含有歌颂勇敢正直,与邪恶势不两立之意。杜甫写马, 歌颂的是骁腾战马:“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讨好托死生” (《房兵曹胡马》。 ) 其马是那样的矫健,那样的忠诚。 《唐宋诗举要》引赵子常曰: “词词矫健豪纵,飞行万里之势如在目前,区区摹写体贴以为咏物者,何足语此。” 说明了杜甫咏马诗的特色。这种战马是将士的亲密伙伴:“此马临阵久无敌,与 人一心成大功” (《高都护骢马行》。 ) 它们即使老了病了,也不甘庸碌地了此一生: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秦川杂诗》,对战斗的生活依然无比留恋,这种 ( ) 精神当然也是杜甫自身写照。他在晚年还写下了“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 南未可料,变化有鹍鹏” (《泊岳阳城下》、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江汉》、 ) “遥拱北辰缠寇盗,欲倾东海洗乾坤”《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 ( )等诗句。从 这些诗句里,们看到诗人在异常困顿的情况下,仍时时表现出浪漫的性格,豪迈 的精神,广阔的胸怀和报国的宏愿,仍然迸发出济世为用的理想的光辉,谁还能 说杜甫不是一个浪漫的杜甫?谁还能说杜诗不是雄放俊逸的杜诗? 二、波澜跌宕:雄放俊逸风格的结构特点 胡小石《杜甫<北征>诗小笺》云:“盛唐诗人力破齐梁以来宫体之桎梏„„ 较前此幽闭宫闺低回思怨者,有如出永巷而骋康庄。至杜甫兹篇,则结合时事, 加入议论,撤去旧来藩篱,通诗与散文而一之,波澜壮阔,前所未见,亦当时诸 ① 《春秋左传集解》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年 8 月第 1 版。 32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33.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家所不及,为后来古文运动家以‘笔’代‘文’者开其先声。 ①这一特点在这一 ” 时期很多诗中都得到体现,咏怀诗还如《述怀》 、《喜达行在所三首》、 《羌村三首》 等,而叙事诗亦有《哀王孙》《悲陈陶》《悲坂》“三吏三别”等。用新题歌行 、 、 、 反映时事的诗,质朴不可句摘,却将笔触深入到内心深处,带上了强烈的主观抒 情色彩,同样也是极尽波折。 《无家别》可以作为其代表,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 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前两句还以服役本州自幸,觉得近行到底比 远去漂泊要好,而后两句又翻进一层,转为自伤。在本州和外县不也一样吗?因 为横竖是个无家的漂泊者。这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矛盾具是刻画入微。 赋化的结构为杜诗的波澜提供了依托,然而如果说,杜甫的诗只因其擎天拔 地的气势,一气流注而又跌宕起伏的结构来造成波澜的话,又未免流于偏颇。探 讨收蓄与崇高这一对美学范畴在杜诗中所达到的融合是我们分析其风格成因的 关键。古琴奏法中有一种按音,右手挑弦时用左手轻按琴弦,琴音竟变得呜咽含 蕴。杜诗也有此种妙处,他的诗纵有激情万丈,却不像李白诗那样超时空地大幅 跳跃,唯受情思所驱,而是有所约束,将宏大的情思,精深的用意汇集笔端,然 后化为古朴自然之笔,其效果不是冲淡,却是加强,如滚滚波涛受阻于巨石接触 时产生了极大力度。这也是为什么读杜诗产生的不是惊颤之感而是暗涌之波澜的 原因了。 如果说雄阔苍劲、厚重沉实更多地体现了杜诗雄放之美的话,那么迭宕回旋 更多地体现了俊逸之美,即在俊逸中显出雄放。杜诗如九曲黄河,奔腾汹涌之中 不断地回旋往复,迭宕起伏。杜诗在章法上纵横开阖,前后穿插,千变万化,使 沉郁的情感呈现出回旋激荡的特点。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可分为三 大部分,既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全诗以纪行为经,以咏怀为纬,三大部分又分 别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思失业徒,因 , , 念远戍卒”三联诗穿插照应,峰断云连,意断词属,一唱三叹,迭宕回旋。杜甫 另一首长诗《北征》也十分注重感情节奏的顿挫起伏。该诗的主题是忧虑时政, 具有很强的政论性,却插入了一大段回家后与妻小团聚的情景:“床前两小女, 补绽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 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 ① 《杜甫研究论文集》第 3 辑,中华书局 1963 年 2 月第 1 版。 33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