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82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佛 法 基 本 教 材
宏 印 法 師 審 閱
金 剛 般 若 波 羅
蜜 經 要 解
江 大 正 編 集
- 2 -
附記:
凡所有經典聖書,不管什麼宗教,皆神聖不可犯瀆
ㄉ
ㄨ
ˊ
,看好要擺放在
最恭敬處,不可隨意與他物雜置;自己看完要流通或自可保存再讀;
如經書破損亦應妥為補綴
ㄓ
ㄨ
ㄟ
ˋ
,若有不堪使用應拿到佛寺金爐銷毀,不
可隨意當廢紙回收,除非量太多。信徒印製經書氾濫,未必有功德,
糟蹋浪費資源,反遭損福,不可不慎,是因經書都有龍天護法神在
護持;特此奉告,否則受懲可划不來。切記!
- 3 -
目次
引言引言引言引言..............................................................................................................6
一、釋經題..................................................................................................8
二、示宗要..................................................................................................8
三、敘傳譯..................................................................................................9
正釋正釋正釋正釋
甲一 序分
乙一 證信序........................................................................................9
乙二 發起序............................................................................................10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般若道次第 丙一 開示次第
丁一 請說..........................................................................................11
丁二 許說................................................................................................12
丁三 正說
戊一 發心菩提........................................................................................13
戊二 伏心菩提........................................................................................15
戊三 明心菩提
己一 法身離相而見..........................................................................17
己二 眾生久行乃信
庚一 問..............................................................................................19
庚二 答
辛一 戒慧具足..................................................................................20
辛二 久集善根........................................................................................20
辛三 諸佛攝持........................................................................................21
辛四 三相並寂........................................................................................21
己三 賢聖無為同證 庚一 舉如來為證
辛一 正說..........................................................................................23
辛二 校德................................................................................................24
庚二 舉聲聞為證....................................................................................25
庚三 舉菩薩為證 辛一 正說
壬一 得無生忍..................................................................................29
壬二 嚴淨佛土........................................................................................29
- 4 -
壬三 成法性身........................................................................................31
辛二 校德................................................................................................32
丙二 勸發奉持 丁一 示奉持行相
戊一 問…..........................................................................................33
戊二 答 己一 正說
庚一 化法離言..................................................................................34
庚二 化處非實........................................................................................35
庚三 化主無相........................................................................................36
己二 校德................................................................................................37
丁二 歎奉持功德 戊一 空生歎法美人
己一 深法難遇歎..............................................................................38
己二 信者難能歎....................................................................................40
戊二 如來勸行歎勝 己一 略歎勸行 庚一 正說
辛一 略歎..........................................................................................41
辛二 勸行
壬一 忍辱離相勸..............................................................................42
壬二 佛說無虛勸....................................................................................44
庚二 校德................................................................................................45
己二 廣歎顯勝 庚一 正說
辛一 獨被大乘勝..............................................................................46
辛二 世間所尊勝....................................................................................48
辛三 轉滅罪業勝....................................................................................49
庚二 校德................................................................................................50
己三 結歎難思........................................................................................51
乙二 方便道次第 丙一 開示次第
丁一 請問..........................................................................................51
丁二 答說 戊一 明心菩提
己一 真發菩提心..............................................................................52
己二 分證菩提果....................................................................................53
戊二 出到菩提........................................................................................55
己二 成熟眾生........................................................................................55
- 5 -
己三 莊嚴佛土........................................................................................56
戊三 究竟菩提 己一 圓證法身功德 庚一 正說
辛一 知見圓明..................................................................................57
辛二 福德眾多........................................................................................59
辛三 身相具足........................................................................................60
辛四 法身遍滿........................................................................................61
辛五 信眾殊勝........................................................................................62
辛六 正覺圓成........................................................................................62
庚二 校德................................................................................................63
己二 示現化身事業
庚一 化凡夫眾..................................................................................65
庚二 現化身相 辛一 相好
壬一 正說..........................................................................................65
壬二 校德................................................................................................67
辛二 威儀................................................................................................67
庚三 處大千界
辛一 微塵..........................................................................................68
辛二 世界................................................................................................69
庚四 說無我教........................................................................................70
丙二 勸發奉持 丁一 別明離相
戊一 應如是知見信解......................................................................71
戊二 應如是受持誦說............................................................................71
丁二 結示正觀........................................................................................72
甲三 流通分............................................................................................74
跋跋跋跋................................................................................................................76
- 6 -
引言引言引言引言
在中國佛教界,金剛經與心經,流行頗為普遍。尤以唐宋盛極一
時的禪宗,與金剛經結有深厚的因緣。六祖慧能大師就因聽了金剛經
中的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頓開佛慧、開悟的。在六祖慧能以
前,禪宗世代是以楞伽經作為印心的根據,六祖慧能以後,金剛經即
取代了楞伽經。在宋朝,出家要當和尚,可要通過國家資格考試認定
的,其中就有金剛經這一科必考,可見本經被重視及其當時弘通之盛!
本經之普遍受到重視,當也有其特殊之因緣。概言之,中國佛教有兩
個特點:(一)、重實踐:注重行持,尤其重於從定發慧的體悟。(二)、
好簡易:國人的習性好簡,浩繁的經論,是極難普遍流通的。本經既
重般若的悟證,卷帙ㄓ
ˋ
又不多,恰合中國人的口味,之所以能特別的盛
行。
本經的文義次第,似極為難解,讀本經不難會發現一而再地重覆,
很多句法也極類似,會讓人讀起來陷入迷網;但經印順導師精闢的提
示、分段,註解、勾出重點後,使人讀起來就是會豁然開朗,不會墮
入五里霧中、找不出頭緒;導師他說道:「若人如不明全經的文義次第,
即不能理解一經的宗趣。本經文義次第的艱深,實為印度學者所公認!
所以,在中國對本經的注釋雖多,大抵流於泛論空談,少有能發現全
經脈絡而握得宗要的!」此即有經過印順導師釐訂新的發現,特整理
不同的面貌給國人讀本經的依據,實不愧為現代佛學的泰斗,本人也
特別對導師表示衷心的敬意,在本書中幾乎全部囊括接受導師的理
念,只稍微再系統化整理,去蕪存菁,摘錄歸類其要點;先錄經文,
再用白話加以翻譯、註解、申論,另外再加入一些我個人多年來學佛
的心得當註腳,相信讀起來較容易懂,這些都可要歸功於導師卓越的
貢獻。本人不敢專美於他。
本人約從民國七十年代(1983 左右)開始,就埋首於佛法之探討,
記得當初在暑假期間,參加佛光山所舉辦為期一週的教師佛學營,經
一位師父介紹讀妙雲集,我就在佛光山的圖書館,借了這本佛書:般
若經講記,拿回家閱讀,印象中很多地方似懂非懂;又在偶然機會下,
在嘉義的妙雲蘭若住持 慧理法師引進下,郵購請了整套妙雲集,在
- 7 -
嘉義力覺佛學社及佛青會又經過 上宏 下印法師法師的提示,讀妙雲集
要從後面中間幾本比較容易懂的看起, 上宏 下印法師法師還叮嚀說,
讀妙雲集等於讀了整部大藏經,他說這部妙雲集是 印順導師,集其
一生所研究佛法的精華選錄,當我們看了這一部小藏經:妙雲集,也
就等於讀了整部的大藏經。本人聽了之後大受鼓勵,既然大藏經讀不
起,不如甘脆就讀小藏經就好,於是鼓起勇氣,經十多年披閱,如遇
到看不太懂的地方,就暫時擱置保留,繼續往下看去,就這樣一本又
一本的讀,讀了又讀,結果發現 印順導師,文章前前後後不厭其煩、
一而再地重申,提起緣起無自性的觀念,『無常、無我』深入文義中,
破我執、法執,而達我空、法空,進而空空。『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
針對一般學佛者的誤會,導師一再強調『空』就是無自性的緣起。他
又對中國佛教有其獨特不同於人的看法,他力爭回歸佛陀原始時代的
根本佛法。他對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思想極為推崇稱讚,很多他的著
作也與這部論著有關。本人對 印順導師的著作幾乎都有請購閱讀:
華雨集,印度佛教思想史,印度之佛教,印順導師年譜等。今生雖還
未能全盤完全領會吸收導師的著作,但也略有知會其一、二,也堪稱
足矣。本書完成之後當恭請 上宏 下印法師過目校閱審定指正,並請十
方大德不吝批評教正,感謝三寶龍天護持。
三寶弟子:江大正(江永長)誌於台灣 嘉義 2012/01/05
- 8 -
金剛金剛金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般若波羅蜜經要解般若波羅蜜經要解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壹壹壹壹>>>>釋經題釋經題釋經題釋經題::::底下解釋經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一)、金剛:是為世間自然界的希有寶物,係純碳經高溫熔化後又極
高壓密度濃縮產生之碳化物,只有經地殼劇烈變化後才能產生,如火
山爆發或地球經過劫數成住壞空之大變化等,才能產生之物質;其它
人工製成之金剛品,目前還趕不上天然品;它可用在工業上,因它硬
度高又耐磨,而天然之金剛石,可雕刻琢磨成金剛鑽石,它可磨成五
顏六色的裝飾品,其身價非凡,勝過金銀之寶物。它有三個特點:堅
固、明淨、快利。又世間之金剛雖不易破壞,但還是物物相剋,唯一
的缺點就是若把它放在龜殼上,用羊角去捶擊,即可碎矣。惟有菩薩
所莊嚴的金剛寶:般若智,才能破壞一切煩惱,而不會被一切所壞。
(二)、般若:指「智慧」,是從由觀慧為方便而達到如實證知的意思。
重在實相慧離言發悟,策導萬行。有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
三種。
(三)、波羅蜜:指「度到彼岸」,是說修學佛法,能破無明殼之貪、
瞋、癡等習性,而解脫;從此煩惱之世間到達彼無煩惱之世間。亦即
脫離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不生不死的對岸。
(四)、經:指「編集的經典」,有如線貫穿不令散失,可以編輯。
金剛比喻般若,般若能破壞一切戲論妄執,不為妄執所壞;它的
堅固、明淨、快利,如金剛一樣。般若為大乘道體,它為其他五度(忍
辱、佈施、持戒、精進、禪定)之眼目;它們為般若所攝持,萬行始
能達到究竟佛果,成為波羅蜜。然而,般若也需要萬行的莊嚴,如沒
有眾行助成,般若也等於小乘的偏真智,不成其為波羅蜜。所以,般
若為菩薩行的宗主,而又離不了萬行。
發菩提心者,能以如金剛的妙慧,徹悟不失不壞的諸法如實相,
依菩薩修行的次第方便,廣行利他事業,則能到達究竟彼岸:無上菩
提,所以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貳貳貳貳>>>>示宗要示宗要示宗要示宗要:
佛為須菩提說發阿耨
ㄋ
ㄡ
ˋ
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佛度眾之菩提心),直至究
竟菩提,徹始徹終的歸宗於離相無住。般若無所住,無所住而生其心;
- 9 -
不取諸相,即生實相,即名為佛。
本經由須菩提兩次發問:發菩提心如何應住?如何降伏其心?佛
的回答也大致相同。所以明顯本經分成兩段。初問初答為般若道,後
問後答為方便道。是為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的過程中,所分的兩個階
段。從初發心,修空無我慧,到入見道,證聖位,這一階段重在通達
性空離相,所以名般若道。徹悟法性無相後,進入修道一直到佛果,
這一階段主要為菩薩的方便度生,所以名方便道。般若為道體,方便
即般若所起的巧用。
此二道即五種菩提:(一)、發心菩提發心菩提發心菩提發心菩提:初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
大心,是發世俗菩提心。(二)、伏心菩提伏心菩提伏心菩提伏心菩提:發心後,依願修六度,漸
降伏煩惱,漸與性空相應。(三)、明心菩提明心菩提明心菩提明心菩提:伏粗煩惱後,進而修止
觀,斷一切煩惱,徹證離相菩提:實相,是發勝義菩提心,得無生忍。
悟到一切法本清淨,本來涅槃。此三階是為般若道。此明心菩提前是
般若道為證悟;後為方便道是為發心。(四)、出道菩提出道菩提出道菩提出道菩提:修方便道,
莊嚴佛國,成熟眾生;漸離三界,到達佛果。(五)、究竟菩提究竟菩提究竟菩提究竟菩提:斷煩
惱習氣究竟,自利利他究竟,即圓滿證得究竟的無上正等菩提。明白
此二道、五菩提,即可知須菩提與佛的二問二答,及全經之脈絡。
<<<<參參參參>>>>敘傳譯敘傳譯敘傳譯敘傳譯::::
本經為姚秦(五胡十六國之一)鳩摩羅什三藏法師所翻譯,此經
一直都是中觀家的誦本,鳩摩羅什三藏法師所翻譯的,信實而能達意,
文筆又優美雅馴,可謂第一流最成功的譯品。什公的譯典,千百年來,
受到國人的推崇,得到普遍的弘揚。中國也從六祖惠能後,禪宗才重
視金剛經。
正釋正釋正釋正釋
甲一甲一甲一甲一 序分序分序分序分 乙一乙一乙一乙一 證信分證信分證信分證信分
如是我聞如是我聞如是我聞如是我聞::::一時一時一時一時,,,,佛在佛在佛在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與大與大與大
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譯譯譯譯】:】:】:】:這部經是佛如此說,我阿難如此聽;現在就我所聽來的又如此
- 10 -
誦出,真實不虛,一一契合於佛說。那一次說法時,佛陀:釋迦牟尼
佛,祂是大智慧又大慈悲的究竟圓滿者。講經的地點是在憍
ㄐ
ㄧ
ㄠ
薩羅國舍
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此園是給孤獨長者:須達多,發心修蓋供養給佛
陀講經說法及住宿的地方,樹是波斯匿王之王子祇陀奉獻施捨的。聽
法的常隨眾有一千二百五十個比丘,都是證得大阿羅漢果位,此僧團
同住於祇園。
【【【【註註註註】:】:】:】:
(一)、一時:泛指某一個時候,即那一次說法的時間點。因各地的時
間不一,曆法不同,不能定說所以泛稱為一時。
(二)、佛:為『覺者』,是無上正等正覺者。佛陀創覺了諸法實相,
即緣起性空的中道。又從自證中,大悲等流,為眾生開示宣說,以覺
悟在迷的眾生。所以,佛是大智慧,大慈悲的究竟圓滿者。
(三)、舍衛國:應稱為憍薩羅國舍衛城,舍衛,是聞物的意思,以此
城的政治、文化、經濟等都很發達,為全印度所聞名故是稱。
(四)、大比丘眾:是佛的常隨眾。佛在鹿野苑,初度憍
ㄐ
ㄧ
ㄠ
陳如等五比丘
接著又有耶舍等五十人隨佛出家;三個拜火教迦葉兄弟率其徒眾,從
佛出家一千人;再者王舍城的舍利弗
ㄈ
ㄨ
ˊ
、目犍
ㄐ
ㄧ
ㄢ
連又帶領二百五十弟子來
出家;於是佛的初期出家弟子,簡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了。千二百五
十人的僧團,同住祇園,所以叫俱。
(五)、比丘:譯為乞士,就是外乞食以養色身,內乞法以資慧命。
【【【【論論論論】:】:】:】:佛是化主,祇樹給孤獨園是化處,大比丘等是化眾。具備這些
因緣,所以本經是佛所說,確信無疑,故謂證信序。
乙二乙二乙二乙二 發起序發起序發起序發起序
爾時爾時爾時爾時、、、、世尊世尊世尊世尊,,,,食時食時食時食時,,,,著衣持缽著衣持缽著衣持缽著衣持缽,,,,入入入入舍衛舍衛舍衛舍衛大城乞食大城乞食大城乞食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於其城中次第乞已於其城中次第乞已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還至本處還至本處還至本處。。。。飯食訖飯食訖飯食訖飯食訖,,,,收衣缽收衣缽收衣缽收衣缽。。。。洗足洗足洗足洗足
已已已已,,,,敷座而坐敷座而坐敷座而坐敷座而坐。。。。
【【【【譯譯譯譯】:】:】:】:將啟金剛法會的那一天,到要吃飯的時間,世尊:釋迦牟尼佛
穿著僧伽黎大禮服,持缽進入舍衛城去乞食。在該城中按照順序次第
- 11 -
化緣求取飯食,乞食以後,即回到祇園本處吃飯。飯吃好了,這又把
進城所穿的大衣,盛飯食的缽,一一的整理收起。又洗完了雙腳,隨
即敷設座位端身正坐,修習止觀。
【【【【註註註註】:】:】:】:
(一)、食時:此約上午九、十點。佛及比丘們過著乞食的生活,又受
過午不食戒。
(二)、著衣:佛外出乞食或說法所穿的大禮服,即所謂的僧伽黎。
(三)、缽:石頭所製成的缽,四天王各獻一石缽給佛,佛把它們合成
一缽。所以佛的缽沿有四層疊痕。
(四)、次第乞:佛訂乞時的制度,是平等行化,不分貧富,不得越次
而乞,除不信三寶者外。
【【【【論論論論】:】:】:】:此乞食屬於戒,坐屬於定,正觀法相屬於慧。又、來往於祇園
及舍衛城中,是身業;入定攝心正觀,是意業;下面出定說法,即語
業。三業(身、口、意)精進,三學(戒、定、慧)相資,為宣說金
剛般若經的緣起。佛陀教法不離開緣起法,要從日常生活中去體驗。
所以,穿衣、吃飯、來往、安坐,無不是正觀性空的道場。佛將開示
般若的真空,所以特先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表達出性空
即緣起,緣起即性空的中道。
甲二甲二甲二甲二 正宗分正宗分正宗分正宗分 乙一乙一乙一乙一 般若道次第般若道次第般若道次第般若道次第
丙一丙一丙一丙一 開示次第開示次第開示次第開示次第 丁一丁一丁一丁一 請說請說請說請說
時長老時長老時長老時長老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在大眾中在大眾中在大眾中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即從座起即從座起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偏袒右肩偏袒右肩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右膝著地右膝著地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希有世尊希有世尊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如來善護如來善護如來善護
念諸菩薩念諸菩薩念諸菩薩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世尊世尊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應云何住應云何住應云何住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云何降伏其心云何降伏其心云何降伏其心?』?』?』?』
【【【【譯譯譯譯】:】:】:】:法會的當時,德高望重的須菩提,他亦名「空生或善現」,在
大眾中從他的座位站起身來,袒露右肩,右膝著地跪著、雙手合掌向
佛陀行最敬禮,請示佛陀說法,先讚嘆世尊說道:『太希有了!世尊!
如來:您,一向對久學而已入正定聚的菩薩們,您能善巧的攝受他們,
- 12 -
使他們契入甚深的佛道,得如來護念的究竟利益。又特別叮嚀教誡,
對於初學而為入正定聚的菩薩們,您能善巧教導,使他們不捨大乘行,
能勇猛的進修。須菩提又接著問佛:世尊呀!有許多發大菩提心、要
行菩薩道,將來想成佛,這些具有善根的男子或女人,他們上求下化,
發無上遍正覺心,這一些在家具有善心的男女眾,他們由於悲心的激
發,立定度生宏願,以佛陀您為軌範,修學大悲、大智、大勇、大力,
以救度一切眾生為職責。這些人他們要怎樣安住這顆難得的心,又怎
樣降伏、調整這顆煩惱障礙的心呢?』
【【【【註註註註】:】:】:】:
(一)、須菩提:譯作空生或善現。傳說他誕生時,家內財物忽然不見,
不久又自然現出,所以被取名為須菩提。
(二)、佛的稱呼有世尊、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其中最常用者前面二個。
(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指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阿耨多羅,
譯為『無上』。三藐三,譯為『遍正』。菩提,譯為『覺』,合為『無上
遍正覺』。總是發成佛的心。發第一等的心。
【【【【論論論論】:】:】:】:此一、本經以須菩提為當機者,而他又只是個聲聞行者,非菩
薩,那他怎能與佛問答大乘菩薩道的道理呢?這因佛慈悲要密化二乘
故。又因須菩提與般若法門相契,他解空第一,證得無諍三昧,於性
空能隨分徹底了解,他又有慈心,哀愍眾生,不願與人諍競,有菩薩
氣慨,所以般若經多半由他為法會的當機者。須菩提問如何『住』,住
是住於正,『降伏』是離於邪;『住』是不違法性,『降伏』是不越戒律。
但此住與降伏,要在實行中去用心。如本經即在發菩提心之願、行、
勝義菩提心等中,開示悟入此遮即顯的般若無所住法門。無住與離相,
即如是而住,即如是降伏其心。
此二:「住與降伏」於菩提心行上轉;全經宗要,不過如此「住於
實相」而「離於戲論」而已。
丁二丁二丁二丁二 許說許說許說許說
- 13 -
佛言佛言佛言佛言:『:『:『:『善哉善哉善哉善哉!!!!善哉善哉善哉善哉!!!!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如汝所說如汝所說如汝所說如汝所說::::「「「「如來善如來善如來善如來善
護念諸菩薩護念諸菩薩護念諸菩薩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汝今諦聽汝今諦聽汝今諦聽,,,,當為汝說當為汝說當為汝說當為汝說。。。。
善男子善男子善男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應如是住應如是住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如是降伏其心如是降伏其心如是降伏其心!!!!』『』『』『』『唯然唯然唯然唯然,,,,世尊世尊世尊世尊!!!!願樂欲聞願樂欲聞願樂欲聞願樂欲聞!!!!』』』』
【【【【譯譯譯譯】:】:】:】:佛聽了須菩提的讚嘆與勸請問題,就印可讚嘆他說:『你說得
很好!你說得真不錯!須菩提呀!正如你所說「我:如來,的確是能
善巧護念諸菩薩,又能善巧付囑諸菩薩的」。現在你仔細地聽吧!我當
會給你們說的。那些具有善根的男子、女人,也就是發大菩提心的男、
女菩薩們,他們應當這樣的安住其發大菩提心,應當這樣的降伏其煩
惱障礙心!』。須菩提得到了如來的應允,歡喜的回答說:「是的,世
尊!我們都願意聽聞您的教誨。」
【【【【論論論論】:】:】:】:如是住及如是降伏其心,約全經文義次第說,當然是指如來下
文的開示。
丁三丁三丁三丁三 正說正說正說正說 戊一戊一戊一戊一 發心菩提發心菩提發心菩提發心菩提
佛告佛告佛告佛告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所所所
有一切眾生之類有一切眾生之類有一切眾生之類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卵生若卵生若卵生,,,,若胎生若胎生若胎生若胎生,,,,若濕生若濕生若濕生若濕生,,,,若化生若化生若化生若化生;;;;
若有色若有色若有色若有色,,,,若無色若無色若無色若無色;;;;若有想若有想若有想若有想,,,,若無想若無想若無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
生生生生,,,,實無眾生滅度者實無眾生滅度者實無眾生滅度者實無眾生滅度者。。。。何以故何以故何以故何以故????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若菩薩有我若菩薩有我若菩薩有我若菩薩有我
相相相相、、、、人相人相人相人相、、、、眾生相眾生相眾生相眾生相、、、、壽者相壽者相壽者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即非菩薩即非菩薩即非菩薩。』。』。』。』
【【【【譯譯譯譯】:】:】:】:釋迦牟尼佛向須菩提說:「這些發大菩提心願、上求大覺、下
化眾生的菩薩們,應該這樣子降伏他們的煩惱心;他們在行菩薩道的
大悲心行,願滅度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內無法限量、無法計數、
無有邊際的眾生;像他們不論是卵生的、胎生的、溼生的、化生的;
或者是有色體的,沒色體的;或其他有識想的、沒識想的、甚至於那
些非有識想非無識想的等等眾生,菩薩發願我都要全部使他們得度,
進入無餘涅槃。這樣子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而自我感覺起
來並沒有一個實際的眾生被我所滅度。為什麼要這麼說呢?須菩提
- 14 -
呀!我告訴你,假使一個菩薩在度眾生的時候,他內心還執著有一個
能度的我,被度的他人,所度的法,那麼他心中即還執有我相、人相、
眾生相、壽者相,那他就不是菩薩了。因為他離去了『空無我慧:般
若的悲願』,即不能降伏其煩惱心而安住菩提道了,即不成其為菩薩
了,他就不算是菩薩了!他們要在菩薩的菩提心行中,不見有一個眾
生得滅度的。這是與「般若無相」相應,要這樣降伏其心,安住其心,
悲願為本的菩提心,才能成就而成為名副其實的菩薩。因菩薩觀緣起
相依相成,無自性可得,通達自身與眾生身為同一空寂性,無二無別,
不見實有眾生為所度者。他們必如此,才是菩薩的大菩提心,才能度
一切眾生。」
【【【【註註註註】:】:】:】:
(一)、菩薩:是「菩提薩埵
ㄉ
ㄨ
ㄛ
ˇ
」的簡稱,薩埵是有情眾生,菩提是『覺』。
菩薩是指『覺悟的有情眾生』;摩訶是『大』,摩訶薩是指『大菩薩』。
(二)、眾生:是指由五蘊因緣和合的有情,他們生死流轉於五道,可
分三類:
(1)約從其產生的方式說,有四種:
A.卵生:如鳥類;唯想生。先由母體外生蛋,經孵化而生。
B.胎生:如哺乳類;因情而有。由母體內之輸卵管排出卵細胞,經體
內授精,中陰身投胎,在子宮壁吸取母體內的養份,經不同形態之變
化,到足月肢體完成,脫離母體而誕生。
C.濕生:如魚類;以合感生。由母體排卵於體外,經授精,攝水份及
溫度經變化而生。
D.化生:如昆蟲類(蝴蝶、蠶),以離應化之類而生。先由卵生,在
經一變再變才達到成蟲再羽化成蛾蝶之類;另類則由業力成熟感應而
忽然產生的;如天人、地獄眾生。
(2)約從眾生之有、無色法(物質)說,有二種:
A.有物質重量、色情的:如欲界與色界的眾生。
B.無物質重量、色情的:如無色界的眾生,僅有心識活動。
(3)從眾生有、無心識(想)說,有三種:
A.有想的眾生:如人類及一般的天趣。
- 15 -
B.無想的眾生:凡修無想定所得的果報天趣。
C.非想非非想的眾生:是無色界眾生,凡修非想非非想定有成就者所
生之處,以上都還是有三界尋伺:粗想、細想的,沒辦法出離三界,
當然也不能解脫生死。
(三)、涅槃:指解脫生死苦迫的當體,有二種:
A.有餘(依)涅槃:以證得四果阿羅漢,還有果報身活著的人,他們
通達一切法的寂滅性,離煩惱而得到內心的解脫者,他們還得受生老
病死的身苦,但心已不苦。
B.無餘(依)涅槃:證得四果的阿羅漢,已無必再學,捨身(圓寂、
往生、寂滅),而入無量無數的法性,不再有物我、自他、身心的拘礙。
(四)執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都是眾生的異名。執著我
的五蘊(色、受、想、行、識)之精神與物質、身與心等,為我所有,
為我能主宰,自己作得主與能支配其他的意欲;因眾生無不執此身為
我、我所而不得解脫。我、人、眾生都是我的擴充;而壽者,是說眾
生的從生到死,成就命根有一期的生命相續。
(五)、滅度:使眾生於涅槃中得到眾苦的解脫。
【【【【論論論論】:】:】:】:以般若正觀,即無我、人、眾生、壽命的實性可得。但在五蘊
和合的緣起法中,有那無自性、從緣起的相續假我;依此假名眾生,
成立業果相續,生死輪迴。眾生不知「無我」而執為實有我及我所,
所以起惑造業,生死不了;如能達自性空而離自我的妄執,即能解脫
而入無餘涅槃。菩薩發菩提心,以大悲為根本,即菩提心由大悲而發
起;大悲所發的菩提心,要有般若、空、無我慧,才得以成就,即要
以般若為方便。必以大悲與般若相輔相成,才能安住菩提而降伏其心。
戊二戊二戊二戊二 伏心菩提伏心菩提伏心菩提伏心菩提
『『『『復次復次復次復次,,,,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所所所
謂不住色布施謂不住色布施謂不住色布施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不住聲不住聲不住聲、、、、香香香香、、、、味味味味、、、、觸觸觸觸、、、、法布施法布施法布施法布施。。。。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
菩薩應如是布施菩薩應如是布施菩薩應如是布施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不住於相不住於相不住於相。。。。何以故何以故何以故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若菩薩不住相布若菩薩不住相布若菩薩不住相布
施施施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其福德不可思量其福德不可思量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於意云何於意云何於意云何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東方虛空可東方虛空可東方虛空可
- 16 -
思量不思量不思量不思量不????』『『『『不也不也不也不也,,,,世尊世尊世尊世尊!』』』』『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南南南南、、、、西西西西、、、、北方北方北方北方、、、、
四維四維四維四維、、、、上上上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下虛空可思量不下虛空可思量不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不也不也不也,,,,世尊世尊世尊世尊!』』』』『須菩須菩須菩須菩
提提提提!菩薩無住相佈施菩薩無住相佈施菩薩無住相佈施菩薩無住相佈施,,,,福德亦復如福德亦復如福德亦復如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是不可思量是不可思量是不可思量。。。。須菩須菩須菩須菩
提提提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菩薩但應如所教住菩薩但應如所教住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譯譯譯譯】:】:】:】:佛說:『又其次,須菩提呀!菩薩行於佈施:六度利他時,於
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也就是說:不要取執著於色境、聲境、香境、
味境、觸境、法境而行佈施。須菩提呀!菩薩在行布施時要這樣子:
通達三輪體空,對能施者的我、受施者的他、所施的物、時、處、因、
果等法,都能明白空無自性緣起的道理,才能不著相佈施,而真實利
濟眾生。否則,若還心存有我是能施,他是受施,所施物如何,希望
報答,來生福業,甚至生起貢高我慢心,這都是住(/取著不捨)於法
相而生起的煩惱,那還像個菩薩嗎?菩薩應該如是布施,不執著於相,
為什麼原因呢?佛總結的對須菩提說:菩薩修行應如此的不住於六塵
境而行佈施;才能降伏煩惱,能安住菩提心,而他所得的福德,廣大
不可思議!若著相佈施,僅得人天有限的福報。應將此福德轉成功德,
融歸於法性,迴向於眾生同趨於大覺,則功德即無限不可限量。為了
說明這道理,佛便問須菩提說:『依你的看法如何?東方的虛空可不可
思量呢?』須菩提回答說:『不可的,世尊』!『須菩提呀!南方、西
方、北方、四維(/東北、東南、西南、西北)、上方、下方等十方的虛
空之三百六十度空間,可不可思量得了的嗎』?須菩提一概加以否定
的說:『不可的呀,世尊』!佛即說:『須菩提呀!你既知道十方虛空
不可思量,也應知道菩薩不住相佈施,他所得的福德,也如同虛空一
樣廣大不可思量的。須菩提呀!菩薩的布施應該如此接受教示不住相
布施』。
【【【【註註註註】:】:】:】:本經中凡有如此句法:「……不(否
ㄈ
ㄡ
ˇ
)」?「不
ㄅ
ㄨ
ˋ
也,世尊!」
上面的『不』字要念「否」音,是指『是不是、可不可、對不對』,下
面的『不』字才是否定的意思。
論到菩薩的修行即以佈施為主而統攝利他的六度行。佈施有三:
(一)、財施財施財施財施:以財物、衣食等外財賙
ㄓ
ㄡ
濟於人,或以體力、心力甚至犧
牲己命等內財施救於人。此是施波羅蜜。
- 17 -
(二)、無畏施無畏施無畏施無畏施:即令眾生離去諸怖畏、恐懼,此是持戒與忍辱波羅蜜。
持戒是能與大眾中相處而不礙於大眾,不使人受到威脅不安。如人能
受持禁戒(/五戒十善),潔身自守,即不會侵害他人。又以忍辱寬恕容
忍他人,才能做到無畏施。
(三)、法施法施法施法施:是以般若智佛法施與眾生,以禪定洞見時機,知眾生根
性,知時機而給予適宜的法藥;又以精進雄健無畏的精神,克服障難,
誨人不倦,利人不厭。
總之,要救眾生,不能不犧牲自己佈施去利他,這必具足物資救
濟,以達到眾生生活等的滿足;必須以戒忍的精神,達到人與人間和
樂安寧;又必須以精進、禪定、智慧的教化,革新眾生的思想意志,
而使之歸於中道。
【【【【論論論論】:】:】:】:無相布施,指與空相應的布施,通達能施、所施畢竟無自性的
布施。即空如幻的布施,如此因,如此果,如此利他,如此自利,都
法相宛然有,不失不壞的。佛怕人以無記心布施,或執理廢事,認為
都是空無,什麼都沒有所得。所以特舉不可思量的功德,以顯示布施
獲福德,還是有其因果業報的。不可斷章取義。
此段要義在敘述菩薩發心(/願心)菩提後,應進而修行,行菩提
心願,不單是心念而已,還要有腳踏實地的去做救度眾生的工作。從
而降伏自己的煩惱,深入清淨的實相,達到自利利他的圓成。菩薩七
地以前,名為伏心菩提。
前發心菩提,以願度眾生為主,所以與般若相應即重在「我空」。
本段伏心菩提以實行利濟為主,所以與般若相應即重在「法空」。
戊三戊三戊三戊三 明心菩提明心菩提明心菩提明心菩提 己一己一己一己一 法身離相而見法身離相而見法身離相而見法身離相而見
『『『『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於意云何於意云何於意云何於意云何????可以身可以身可以身可以身相見如來不相見如來不相見如來不相見如來不????』『』『』『』『不不不不
也也也也,,,,世尊世尊世尊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何以故何以故何以故????如來所說身如來所說身如來所說身如來所說身
相相相相,,,,即非身相即非身相即非身相即非身相。。。。』』』』佛告佛告佛告佛告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若見諸相非相若見諸相非相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則見如來則見如來則見如來。。。。』』』』
【【【【譯譯譯譯】:】:】:】:佛舉「見佛」,問須菩提說:「須菩提呀!依你的看法,認為是
- 18 -
怎麼樣?可或不可取著我的外貌身相,如三十二相、出入來去相、穿
衣吃飯相、坐禪說法相等等,而能正見如來:我嗎?」須菩提是過來
人,所以回答說:「不可的呀,世尊!不可用色身外相見到如來的。為
什麼原因呢?因這些身相都只不過是假名如幻的妄相;佛的無盡莊
嚴,也一樣的絕無少許法可取可得。所以,佛說的身相,即非有身相
的實性。如取著假相為佛(/如我現在的老比丘外相),即不見如實空相,
自然也不能深見如來的所以為如來了」!所以佛又告訴須菩提說:「凡
是所有能見到的外貌身相都是虛妄的,若見到諸外相而能覺得那是非
真實的相,即真正在在實實直見到如來了。」
【【【【註註註註】:】:】:】:為是否真見佛,有一故事。從前,有一次,佛從忉利天來下人
間,人間的佛弟子,都歡喜的去見佛。依次序,比丘應在比丘尼之先,
但蓮華色比丘尼為了先得見佛,即化作轉輪王,走在最前面。她以為
最先見佛了,但佛對她說:不是妳先見,『須菩提先見我身』。原來,
那一次,須菩提沒有參加迎佛的勝會。當眾人去見佛時,他想:佛曾
說:見法即見佛,我何不正觀法相!於是他就觀察諸法的從緣生滅,
從無常為門而悟入諸法無性空,徹見了如來法身。須菩提曾有此體驗,
所以佛一提到,他就肯定的說:不可以從外表身相得如來。這些身相,
都只不過是假名如幻的妄相,它是會生老病死的;佛的無盡莊嚴,也
一樣的絕無少許法可取可得。所以,佛說的身相,即非有身相的實性。
如取著假相為佛,即不見如實空相,自然也就不能深見如來的所以為
如來了!
【【【【論論論論】:】:】:】:須菩提但依身相的虛妄說,如來本此原理又向前推進一層說:
不但如來的身相是虛妄的,就是一切的法相,如山河大地器界相;或
外凡、賢聖、眾生相,有礙可壞的色相,明了分別的心相等等,皆無
不是依緣生、緣滅幻起,虛妄不實的。虛妄的還他個虛妄,如不執妄
相自相,為可見可得,即由諸相非相的無相門,契入法性空寂,徹見
如來法身了!從緣起的虛誑妄取著相看,千差萬別;再從緣起本性如
實空相的角度看,卻是一味平等無差別的。法性即一切法自性不可得,
而無所不在,所以,也不須於妄相外另覓法身,能見得諸相非相,即
直見如來。
- 19 -
【【【【又又又又論論論論】:】:】:】:此段約在闡述「明心菩提」,以七地菩薩的定慧均等,現證
法性,得無生法忍而說的。證法即「見法」,「見法即見佛」。佛之所以
為佛,即在究竟圓覺緣起空性的中道,故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
見佛」,這才是真切見佛處。
般若道有三階段:前之「發心菩提」重於心願、住菩提心;中之
「伏心菩提」重在力行,修悲濟行;後之「明心菩提」重在實證,悟
如實義。又初以般若扶大悲願,中以般若導六度行,後是般若現證。
雖各有所重,而菩提的願、悲濟行和性空見,都是不相離的。
己二己二己二己二 眾生久行乃信眾生久行乃信眾生久行乃信眾生久行乃信 庚一庚一庚一庚一 問問問問
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白佛言白佛言白佛言白佛言:『:『:『:『世尊世尊世尊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
句句句句,,,,生實信不生實信不生實信不生實信不????』』』』
【【【【譯譯譯譯】:】:】:】:須菩提向佛問說:「請問您世尊!末法時代有頗多的眾生,得
以聽到如此這甚深難通達的法門,也就是那離一切相而不著相的現見
法性,這是非一般常人可思量推測得來的,對於這些章句,他們是不
是能生起真誠信實的心呢?」
【【【【註註註註】:】:】:】:實信,在聲聞法中,即證須陀洹,得四不壞信就是那四證淨;
對佛、法、僧、戒堅信不移。大乘在見道淨心地。這是般若相應的證
信,非泛泛的仰信可比。由信順而信忍,由信忍而達到信智一如的證
信。論到證信,佛世即難能可貴了!何況末世眾生的福薄根鈍呢?須
菩提舉此一問,不但說明了能有信者,且說明了證信者的資格;而相
似的信解,也知道應該如何了!
【【【【論論論論】:】:】:】:須菩提為末世普羅大眾著想,特為發大乘心的菩薩們,勸學修
此甚深法門,而啟問如來:未來世中,眾生聽到這甚深法門:言說章
句,能有生起真實信心的沒有?這是因為離一切相的現見法性,非凡
夫常人所用的名詞、言語、思度,可以測量的,真所謂「甚深極甚深,
難通達極難通達」的。
庚二庚二庚二庚二 答答答答 辛一辛一辛一辛一 戒慧具足戒慧具足戒慧具足戒慧具足
- 20 -
佛告佛告佛告佛告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莫作是說莫作是說莫作是說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如來滅後後五百歲如來滅後後五百歲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有有有
持戒修福者持戒修福者持戒修福者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於此章句能生信心於此章句能生信心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以此為實以此為實以此為實。』。』。』。』
【【【【譯譯譯譯】:】:】:】:釋迦牟尼佛告訴須菩提說:「你可不要這麼說喔!在我:如來,
滅度圓寂後,正法之後的五百年時,有很多發大心的菩薩們出世,他
們學菩薩行,嚴持戒律,又廣習佈施的利他福德,他們智慧深邃
ㄙ
ㄨ
ㄟ
ˋ
透徹,
對於我所說的般若章句,能生起深切的信心,確信唯此般若法門,為
不二的解脫門,能如實悟入深義。」
【【【【論論論論】:】:】:】:般若法門雖極難信解,但自有利根障薄、而智慧成就的眾生,
能信以為實。從歷史上看:佛滅五百年後,迦膩
ㄋ
ㄧ
ˋ
色王治世的時代,大
乘教法,廣大流行。般若經也說:「五百年後,般若經於北方作大佛事」。
所以,深信此難信法門,確乎是有的。不過,要有「戒足」、「慧目」;
如不持戒、不修福、不習禪慧,即不能於此甚深法門得如實信了!
辛二辛二辛二辛二 久集善根久集善根久集善根久集善根
『『『『當知是人當知是人當知是人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不於一佛不於一佛不於一佛、、、、二佛二佛二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三四五佛而種善根三四五佛而種善根三四五佛而種善根,,,,
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譯譯譯譯】:】:】:】:釋迦牟尼佛繼續向須菩提開示說:「你應當知道這些發大心的
菩薩們,之所以能信解悟入此甚深法門,那是因為他們在過去生中,
不止於一個佛、兩個佛、三、四、五個佛中種下了善根,且也於無量
千萬佛所,累積種下了深厚的善根因緣的;他們在過去生中,由於夙
習三多有多見佛、多聽法、常持戒、常修福,廣種善根,這才今生能
一聞大法,就淨信無疑,或一聞即悟得不壞之淨信。那是非常難得的
喔!」
【【【【論論論論】:】:】:】:在同一法會聽法中,有的人一聽了,即深嘗法味,有的人聽了,
無動於衷,也有的人聽了,去鑽研教義觸類旁通,也有的人苦下功夫,
卻毫無所得;這些無非由於過去生中多聞薰習,或不曾聽聞薰習,也
就是善根的厚薄。要知道:佛法以因果為本,凡能戒正、見正、具福、
具慧,能信解此甚深法門者,決非偶然,而實由於「夙習三多」。所以,
- 21 -
佛法不可不學,不學,將終久無份了!
辛三辛三辛三辛三 諸佛攝持諸佛攝持諸佛攝持諸佛攝持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如來悉知如來悉知如來悉知如來悉知
悉見悉見悉見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譯譯譯譯】:】:】:】:釋迦牟尼佛又說:「這一些大菩薩們,他們聽聞了這些章句,
乃至生起一念之淨信的人,須菩提呀!他們都是在過去久種善根,今
生能戒慧雙修,聽此深法能生清淨信的,即為十方如來完全所知所見。
他們能與如來的大覺相契,所以能常在諸佛悲智的知見攝受之中。知
而又見,即明是現量的真知灼見。眾生能淨信甚深法門,能為諸佛所
護持,這是怎麼大的福德呀!他們所得的福德,簡直是無法衡量的
呀!」
辛四辛四辛四辛四 三相並寂三相並寂三相並寂三相並寂
『『『『何以故何以故何以故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是諸眾生無復我相是諸眾生無復我相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人相人相人相、、、、眾生相眾生相眾生相眾生相、、、、壽壽壽壽
者相者相者相者相,,,,無法相無法相無法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亦無非法相亦無非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何以故何以故何以故????是諸眾生是諸眾生是諸眾生是諸眾生,,,,若心若心若心若心
取相取相取相取相,,,,則為著我則為著我則為著我則為著我、、、、人人人人、、、、眾眾眾眾生生生生、、、、壽者壽者壽者壽者。。。。若取法相若取法相若取法相若取法相,,,,即著我即著我即著我即著我、、、、
人人人人、、、、眾生眾生眾生眾生、、、、壽者壽者壽者壽者。。。。何以故何以故何以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若取非法相若取非法相若取非法相,,,,即著我即著我即著我即著我、、、、人人人人、、、、
眾生眾生眾生眾生、、、、壽者壽者壽者壽者。。。。是故不應取法是故不應取法是故不應取法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不應取非法不應取非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以是義故以是義故以是義故,,,,
如來常說如來常說如來常說如來常說:「:「:「:「如等比丘如等比丘如等比丘如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知我說法如筏喻者知我說法如筏喻者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法尚應捨法尚應捨法尚應捨,,,,
何況非法何況非法何況非法何況非法」!」!」!」!』』』』
【【【【譯譯譯譯】:】:】:】:佛解釋著說:「這又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這些菩薩們能得如
來的護念,得無量福德,也是因為他們已備戒慧成就,久集善根故;
他們又已能不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而且沒有法相也沒
有非法相。這又怎麼解說呢?是人假使他的心執相,則就會執著四相:
我、人、眾生、壽者。或心執取「法」相,也會執著這四相:我、人、
眾生、壽者。這又怎麼解說呢?是人假使他的心執取「非法相」,也一
樣會執著四相:我、人、眾生、壽者。因此之故,是人不應該執取「法
- 22 -
相」,也不應該執取「非法相」。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我:如來,常常
這樣說:「你們出家修行的比丘們!可要知道我所說的法譬如乘竹排渡
河,它載我們由此岸到彼岸;到了彼岸後,竹筏當就地捨棄,繼續前
進你的路程,還有誰會那麼笨把它揹著走呢?所以我說即使是正法尚
且應該捨棄,更何況是那些不是佛法的呢」!
【【【【註註註註】:】:】:】:
(一)、四相:是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此皆指「我」相的
擴充而已:你、我、他;壽者是一期的生命,此「我」是由色、受、
想、行、識五蘊因緣合和所構成的,它緣生緣滅,無常、無自性可得。
它非我、也非我所,我不能做主宰,也非我個人所能形成。它可是靠
諸因緣,若有缺某一因緣,即不能形成矣;故說無我。
(二)、三空:一、我空:即無我相,離我相的執著。二、法空:離諸
法的自性執即是。三、空空:是離我、法的空相執。執我是我見,執
法或非法是我所,是法見;再者執有我、有法是有見,執非法相是無
見;而般若是離我、我所、有、無等一切戲論的妄執。能如是我空、
法空、非法空等三空相並寂,即能於般若無相生一念清淨心。
(三)、三執:一、我執:眾生妄執自性相,有一確實存在的、不變的、
不待他緣的,執有主宰的個體我。二、法執:眾生於所取的法相轉,
執有存在的實性,於一切有為法上起執取。三、非法執:是說眾生於
無為空寂不生不滅法上轉,還執有存在的自性。所以,對以上執取法
相而不悟法空,執非法相而不悟空空,終究不能廓
ㄎ
ㄨ
ㄛ
ˋ
清妄執的根源,不
知此等於不知彼,所以也不得我空。
(四)、法與非法:一、法指正法之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
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二、非法則是指惡法:邪見、邪思
維、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如來但教人止惡行善;
又即使是善法也不可取著,因它會讓人產法愛生,而不能悟入無生。
善法尚且不可取著,何況那惡邪的非法呢?
(五)、佛的十個名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中以如來、佛、世尊、最
被常用。
- 23 -
己三己三己三己三 賢聖無為同證賢聖無為同證賢聖無為同證賢聖無為同證 庚一庚一庚一庚一 舉如來為證舉如來為證舉如來為證舉如來為證 辛一辛一辛一辛一 正說正說正說正說
『『『『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於意云何於意云何於意云何於意云何????如來如來如來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耶提耶提耶提耶????如來如來如來如來有所說法耶有所說法耶有所說法耶有所說法耶????』』』』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言言言言::::『『『『如我解佛所說如我解佛所說如我解佛所說如我解佛所說
義義義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提菩提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亦無有定法如來亦無有定法如來亦無有定法如來
可說可說可說可說。。。。何以故何以故何以故何以故????如來所說法如來所說法如來所說法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皆不可取皆不可取皆不可取、、、、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非法非法非法非法
非非法非非法非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所以者何所以者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譯譯譯譯】:】:】:】:佛問須菩提:「須菩提呀!今我有兩個問題問你,依你的看法
如何?(一)、我在菩提樹下成遍正覺,實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證
得嗎?(二)、我成道後,大轉法輪,有法可說嗎?」須菩提回答說:
「如以我所了解佛所說的意義,是沒有定性:自性的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為佛所證,也沒有定性的法為如來所說。這是為什麼緣故呢?因
為如來您,所說的法、非法、非非法都不可取,不可說;為什麼這樣
子呢?為何證無可證,說無可說?是因為佛所說的及所證的法,是沒
有定性可以取著的或可說的。凡是心有所取,口有所說,一切都是自
性空的,所以名為非法;一切法非法的無為空寂,也還是不可取不可
說,所以又說非非法。所以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論論論論】:】:】:】:須菩提的回答真是恰到好處!佛陀的現覺,沒有能證、所證的
差別可得,所謂『無智亦無得』。如覺有什麼為智慧所得,這那裡還是
正覺!論到說法,更沒有定法可說,一切名言不得實義。佛對自己已
修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佛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道之後,到處
說法度眾;佛問須菩提,依你看,我如來有沒有證得佛果、說法呢?
解空第一的須菩提聽了說:如以我所了解佛所說的要義,佛是沒有定
法可得,也沒有定法可說;佛所說的法、非法、非非法等等皆不可取,
這又是什麼原因呢?那是因為佛陀您所證得的現覺,沒有能證、所證
的差別可得,至於所說的教法,更沒有定法可說;無證無說,即明如
來的自證化他,無不性空離相;因為性空離相,這才成佛說法呢!這
是因為大聖佛陀,二乘聖者,大乘菩薩,或還有那些在修證的,或已
達究竟極果的等等;都因體悟無為法而成。而無為法乃離一切戲論而
- 24 -
都無所取的平等空性。無為法離一切戲論,在證覺中都無可取可說,
而三乘(/聲聞、緣覺、菩薩)聖者的差別卻依無為法而施設。
辛二辛二辛二辛二 校德校德校德校德
『『『『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於意云何於意云何於意云何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以用布施以用布施以用布施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言言言言:『:『:『:『甚甚甚甚
多多多多,,,,世尊世尊世尊世尊!!!!何以故何以故何以故何以故????是福德是福德是福德是福德,,,,即非福德性即非福德性即非福德性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是故如來說是故如來說是故如來說
福德多福德多福德多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若復有人於此經中若復有人於此經中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偈等受持乃至四偈等受持乃至四偈等受持乃至四偈等,,,,為為為為
他人說他人說他人說他人說,,,,其福勝彼其福勝彼其福勝彼其福勝彼。。。。何以故何以故何以故何以故????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一切諸佛及諸佛一切諸佛及諸佛一切諸佛及諸佛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皆從此經出皆從此經出皆從此經出。。。。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所謂佛所謂佛所謂佛所謂佛
法者法者法者法者,,,,即非佛法即非佛法即非佛法即非佛法。』。』。』。』
【【【【譯譯譯譯】:】:】:】:佛再問須菩提說:「依你的意思怎麼樣?假使有人以充滿三千
大千世界那麼多的七寶:金、銀、琉璃、玻璃、車渠、赤珠、瑪瑙之
類,拿來布施三寶、供養父母師長、及貧窮困苦的眾生,你說這個人
所獲得的福德多,還是不多呢?」須菩提回答說:「那可多極了,世尊!
為什麼原因呢?是因所得的福德,以勝義諦來看,是沒有真實的福德
性可得的。因為那是緣起如幻如化,空無自性的不實在。而且也只不
過是人天福報而已,還沒轉成真正的功德呢!所以佛陀您說福德甚多
哩!」佛又對須菩提說:「你所說的固然不錯,但不要以為那他的福德
就算大了!我告訴你,如果另有人對於本經,不要說『受持』全部經,
就是受持一小部份的四句詩偈等,或僅僅對他人說這麼一個四句詩偈
義,那他所得的福德勝過於前面那個人七寶布施的千萬倍呢。這是什
麼道理呢,須菩提!我來告訴你吧:是因為一切諸佛及諸佛所得的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都從此般若性空法門的經典中所出生的。須菩
提呀!我所說的佛法即是非佛法。因為在畢竟空中,確是人與法都是
不可得的。假使就此執為實有佛法那可就錯了!」
【【【【註註註註】:】:】:】:凡本經出現的『偈』字,音念『記
ㄐ
ㄧ
ˋ
』,不念『結
ㄐ
ㄧ
ㄝ
ˊ
』。是指詩句、
偈句,五言、七言等詩偈。用在歌頌佛功德或闡述佛法義理。
(一)、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千個小千為一中千,一千個中千為一大千,
- 25 -
此是一佛所化的世界,因有三個千出現故名三千大千世界,其實只有
一個大千世界而已。這是形容量的眾多。以這麼多又貴重的七寶作布
施,只是假設校量罷了!
(二)、四句偈:是指從此金剛般若經中節錄取任何一詩句;如四相之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不執著,而破我執、無我、得我
空。或「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破法執得法空;或無常法之「一切有為
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或無我相、無
法相、無非法相等等法印。『偈』是印度人對於經典文字的計算法,不
問長行,是偈誦,數滿三十二字,名為一首偈。受持四句偈,意思是
極少的;而所得的福德極多,即顯示了本經的殊勝。
(三)、受持是自利,為他人演說是利他,能於此甚深法門自利利他,
功德當然不可思議。為他人演說四句偈,即法施,這能啟發人的正知
正見,健全人格與品德,引導他人走向增進以及邁向解脫,進而成佛,
由此而得徹底的安樂,所以非財施可比及!
(四)般若:是為諸佛之母;三乘賢聖無不從般若法門出生的;沒有
般若,即沒有佛、菩薩及二乘,就是世間的人天善法也不可得。般若
為一切善法之根源。得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名為佛;而無上正等正覺,
即是老般若。沒有般若因行,那裡會有無上正等正覺,那裡會有佛?
此經讚歎般若,及般若契會實相,所以不限於金剛經,凡與此般若無
相法門相契的,都同樣的可尊。
【【【【論論論論】:】:】:】:諸佛,是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佛所得法。佛與佛所得
的法,合名稱為佛法。佛說:所說的佛法,即是非佛法。全都是「畢
竟空中」,確是人法都不可得的。假使就此執為實有佛法,那就錯了!
庚庚庚庚二二二二 舉聲聞為例舉聲聞為例舉聲聞為例舉聲聞為例
『『『『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於意云何於意云何於意云何於意云何????須陀洹須陀洹須陀洹須陀洹能作是念能作是念能作是念能作是念::::我得我得我得我得須陀須陀須陀須陀
洹洹洹洹果不果不果不果不????』』』』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言言言言:『:『:『:『不也不也不也不也,,,,世尊世尊世尊世尊!!!!何以故何以故何以故何以故????須陀洹須陀洹須陀洹須陀洹
名為入流名為入流名為入流名為入流,,,,而而而而無所入無所入無所入無所入,,,,不入色不入色不入色不入色、、、、聲聲聲聲、、、、香香香香、、、、味味味味、、、、觸觸觸觸、、、、法法法法,,,,
是名是名是名是名須陀洹須陀洹須陀洹須陀洹。。。。』』』』
- 26 -
【【【【譯譯譯譯】:】:】:】:佛問須菩提說:「須菩提呀!依你的看法怎麼樣?那些證得初
果的須陀洹聖者,他們會起這樣子的想念:我會不會能夠得初果呢?」
須菩提回答說:「不會的,世尊!他們不會這樣想的,為什麼原因呢?
因為證得初果的人,他們契入法流,亦即是悟入平等法性,所以須陀
洹叫做入流。在現覺法流之勝義自證中,實是無所入的。法法空寂,
不見有能證、所證,也不見有可證、可入。色、聲、香、味、觸、法
六塵,即一切境界相,不入此一切境相,才配得稱為須陀洹呢!他們
斷除三結(/粗煩惱之貪、瞋、癡),得法眼淨,還要歷經七番天上人間
生死修行,必入涅槃。」
『『『『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於意云何於意云何於意云何於意云何????斯陀含斯陀含斯陀含斯陀含能作是念能作是念能作是念能作是念:::: 我得我得我得我得斯斯斯斯
陀含陀含陀含陀含果不果不果不果不????』』』』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言言言言:『:『:『:『不也不也不也不也,,,,世尊世尊世尊世尊!!!!何以故何以故何以故何以故????斯陀斯陀斯陀斯陀
含含含含名一往來名一往來名一往來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而實無往來而實無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是名是名是名斯陀含斯陀含斯陀含斯陀含。。。。』』』』
【【【【譯譯譯譯】:】:】:】:佛再開示說:「須菩提呀!依你的看法怎麼說?證得二果的斯
陀含,他們會起這樣子的想念:我會不會得二果呢?」須菩提也回答
說:「不會的,世尊!他們不會有此想法的,為什麼原因呢?因為證得
二果的斯陀含,意義是再一次上生天上一次回人間繼續修行,就證得
四果位。這些證得二果的聖位,斷欲界修所斷惑六品,還有下三品待
修,須一往天上、一來人間受生,方得究竟。而實在說他們是沒有往
來的,所以才名叫斯陀含,他們不但在聖者的現覺中,沒有數量可言,
沒有動相可說。他們怎會想到此來彼去呢?聖者通達我法畢竟空,所
以不但不會起實有自我的意念,就是自己的來去活動,也是了不可得
的。」
【【【【註註註註】:】:】:】:「惑六品;下三品」:惑有九品,即貪、瞋、慢、無明等四種修
惑,就其粗細而分上、中、下等九品;總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有四種惑,色界、無色界各有三惑(/除瞋外),於九地復有分上上
乃至下下品,九地合為八十一品惑;就聖者於修道位,斷欲界之前六
品者,為證得二果;再者,斷欲界九品為三果;斷盡上二界七十二品
者為四果。
- 27 -
『『『『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於意云何於意云何於意云何於意云何????阿那含阿那含阿那含阿那含能作是念能作是念能作是念能作是念::::我得我得我得我得阿那阿那阿那阿那
含含含含果不果不果不果不????』』』』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言言言言:『:『:『:『不也不也不也不也,,,,世尊世尊世尊世尊!!!!何以故何以故何以故何以故????阿那含阿那含阿那含阿那含
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是故名是故名是故名阿那含阿那含阿那含阿那含。。。。』』』』
【【【【譯譯譯譯】:】:】:】:佛又接著問:「須菩提呀!依你的看法怎麼說?證得三果的阿
那含,他們會起這樣子的想念:我會不會證得三果阿那含呢?」須菩
提也回答說:「不會的,世尊!他們不會有如此想法的,為什麼原因呢?
因為證得三果的阿那含是不來的意思。他們斷五下分結,也就是欲界
的修惑斷淨,不必再來欲界受生,所以名「不來」。因為沒有真實的不
來者,是我空;沒有真實的不來法,是法空。他們深入法性,不但不
著來相,也不著不來相。來與不來,無非是依緣假合,在通達性空離
相的聖者,是不會自以為是不來的,所以才名叫阿那含。」
【【【【註註註註】:】:】:】:五下分結:欲界之貪、瞋恚、我見、戒禁取見、疑。
『『『『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於意云何於意云何於意云何於意云何????阿羅漢阿羅漢阿羅漢阿羅漢能作是念能作是念能作是念能作是念::::我得我得我得我得阿羅阿羅阿羅阿羅
漢漢漢漢道不道不道不道不????』』』』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言言言言:『:『:『:『不也不也不也不也,,,,世尊世尊世尊世尊!!!!何以故何以故何以故何以故????實無有實無有實無有實無有
法名法名法名法名阿羅漢阿羅漢阿羅漢阿羅漢。。。。世尊世尊世尊世尊!!!!若若若若阿羅漢阿羅漢阿羅漢阿羅漢作是念作是念作是念作是念::::我得我得我得我得阿羅漢阿羅漢阿羅漢阿羅漢道道道道,,,,
即為著我即為著我即為著我即為著我、、、、人人人人、、、、眾生眾生眾生眾生、、、、壽者壽者壽者壽者。。。。
【【【【譯譯譯譯】:】:】:】:佛又接著問:「須菩提呀!依你的看法認為怎麼樣?證得四果
的阿羅漢,他們會起這樣子的想念:我已證得四果阿羅漢道,是還是
不是呢?」須菩提也回答說:「不會的,世尊!他們不會有如此想法的,
為什麼原因呢?因為證得四果的阿羅漢,是從阿那含而進斷五上分結
的人;即上界的修所斷惑,得究竟解脫。實際說沒有一個法名稱為阿
羅漢。世尊!如果有一個阿羅漢以為我是阿羅漢,心還存有如此的念
頭說:我有得阿羅漢道,有我為能證,無生法忍為所證,心存有我法、
能所的二見沒除,那他就是還執著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
生死人,那他怎會是個阿羅漢呢?只不過是個增上慢人罷了!
【【【【註註註註】:】:】:】:五上分結:色界貪、無色界貪、掉舉、慢、無明。
世尊世尊世尊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是第一離是第一離是第一離
欲欲欲欲阿羅漢阿羅漢阿羅漢阿羅漢。。。。我我我我不作是念不作是念不作是念不作是念::::我是離欲我是離欲我是離欲我是離欲阿羅漢阿羅漢阿羅漢阿羅漢。。。。世尊世尊世尊世尊!!!!我若我若我若我若
- 28 -
作是念作是念作是念作是念::::我得我得我得我得阿羅漢阿羅漢阿羅漢阿羅漢道道道道,,,,世尊則不說世尊則不說世尊則不說世尊則不說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是樂是樂是樂是樂阿蘭那阿蘭那阿蘭那阿蘭那
行者行者行者行者。。。。以以以以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實無所行實無所行實無所行實無所行,,,,而名而名而名而名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是樂是樂是樂是樂阿蘭那阿蘭那阿蘭那阿蘭那行行行行。。。。』』』』
【【【【譯譯譯譯】:】:】:】:須菩提到自己,依自己體驗說:世尊呀!您不是說我在諸大弟
子中,得與人無諍執,處處隨順眾生;又得繫心一境的正定三昧,是
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這樣稱讚,可是我從沒有這樣想:我是個離欲
的大阿羅漢,或想我能得無諍三昧。世尊呀!假使我這樣隨相計著思
念:我得阿羅漢道,那我就在我見、法見、非法見的生死中,世尊您
也就不會說我須菩提是一個好樂修習阿蘭那行的人了。反之,因為我
須菩提沒執著實有無諍三昧可得可修,所以世尊您才稱歎我須菩提是
愛好修行阿蘭那行呢!』
【【【【註註註註】:】:】:】:
(一)、須陀洹:是指「入流」或作「預流」解,是修行人得法眼淨,
見寂滅性,即預入聖者的流類。他契入「法流」,即悟入平等法性。在
現覺法流:勝義自證中,實是無所入的。在法法空寂,不見有能證、
所證,也不見有可證、可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之一切境界相,不入
此一切境相,是為須陀洹。
(二)、斯陀含:是指「一往來」。斷欲界修所斷惑六品,還有下三品,
須一往天上、一來人間受生,方得究竟。但在聖者的現覺中,沒有數
量可言,沒有動相可說。他們怎會想到此來彼去呢?聖者通達我法畢
竟空,所以不但不會起實有自我的意念,就是自己的來去活動,也是
了不可得的。
(三)、阿那含:是指「不來」。行者修到沒有真實的不來,是我空;
沒有真實的不來法,是法空。他們深入法性,不但不著來相,也不著
不來相。來與不來,無非是依緣假合,在通達性空離相的聖者,是不
會自以為是不來的。
(四)、阿羅漢:阿羅漢有三義:約其恩德說,應受人天供養為世間作
大福田,名「應供」。次約其斷德說,他斷盡一切煩惱,名為「殺賊」。
再約其智德說,他已徹證無生寂滅性,名「無生」。他惑業乾枯,入於
無生而不再感受生死,完成究竟的解脫。
(五)、阿蘭那:即無諍。三昧:即繫心一境的正定。無諍三昧是從表
- 29 -
現於外的行相說,即不與人諍執,處處隨順眾生。他覺得人世間已夠
苦了我怎麼再與他諍論,如這樣,只會加深他的苦迫;如從無諍三昧
的證境說,由於通達法法無自性,一切但是相依相緣的假名而來。無
我,才是大悲;離去空三昧,還有什麼無諍行呢!
【【【【論論論論】:】:】:】:明心菩提所證的諸相非相,是三乘所共入的。般若經是教化菩
薩的,但也密化聲聞,不要妄執法相非法相,自稱阿羅漢!要知道:
般若空為不二門,要是親證聖果的,一定會信解佛說的無我相、無法
相、無非法相。
這一章,佛與須菩提四問四答,多隨順空義說。如隨順世俗,那
末、我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乃至阿蘭那行,都是可
分別言說的。不過,決不會執取實我與實法而作此念的。
庚庚庚庚三三三三 舉菩薩為證舉菩薩為證舉菩薩為證舉菩薩為證 辛一辛一辛一辛一 正說正說正說正說 壬一壬一壬一壬一 得無生忍得無生忍得無生忍得無生忍
佛告佛告佛告佛告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於意云何於意云何於意云何於意云何????如來昔在如來昔在如來昔在如來昔在然燈佛然燈佛然燈佛然燈佛所所所所,,,,於於於於
法有所得不法有所得不法有所得不法有所得不????』『』『』『』『不也不也不也不也,,,,世尊世尊世尊世尊!!!!如來在如來在如來在如來在然燈佛然燈佛然燈佛然燈佛所所所所,,,,於法於法於法於法
實無所得實無所得實無所得實無所得。。。。』』』』
【【【【譯譯譯譯】:】:】:】:佛告須菩提說:「依你的看法怎麼說?我:如來,從前在修菩
薩行時,曾在然燈佛的法會中,有沒有實在的法可得呢?」須菩提當
然回答說:「沒有的呀,世尊!您在然燈佛法會中,於法實在是沒有所
得的。」
【【【【註註註註】:】:】:】:釋迦佛往昔修菩薩行時,曾供養然燈佛,以五朵金蓮花至誠而
歡喜見佛,供養之;又在迂泥窪地散髮掩蓋,讓佛踏過。佛知他已證
得無生忍,就授記他未來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佛。
【【【【論論論論】:】:】:】:此是須菩提深見法性,所以說實無所得。我人須知:得無生忍,
但隨世俗說;而實『生、滅』不可得,不生不滅等也不可得,所謂「般
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如還以為有法可傳可得,那便落入於魔道,
而非空性之聖者了。
壬二壬二壬二壬二 嚴淨佛土嚴淨佛土嚴淨佛土嚴淨佛土
- 30 -
『『『『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於意云何於意云何於意云何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菩薩莊嚴佛土不菩薩莊嚴佛土不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不不不
也也也也,,,,世尊世尊世尊世尊!!!!何以故何以故何以故何以故????莊嚴佛土者莊嚴佛土者莊嚴佛土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則非莊嚴則非莊嚴則非莊嚴,,,,是名莊嚴是名莊嚴是名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是故是故是故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諸菩薩摩訶薩諸菩薩摩訶薩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應如是生清淨心應如是生清淨心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不應不應不應
住色生心住色生心住色生心住色生心,,,,不應住聲不應住聲不應住聲不應住聲、、、、香香香香、、、、味味味味、、、、觸觸觸觸、、、、法生心法生心法生心法生心,,,,應無所住應無所住應無所住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而生其心而生其心而生其心!!!!』』』』
【【【【譯譯譯譯】:】:】:】:釋迦牟尼佛問須菩提說:「須菩提呀!依你的意思認為怎樣?
菩薩發心莊嚴佛土,到底有沒有佛土可莊嚴,及有佛土的莊嚴呢?」
須菩提本般若性空的正見,回答說:「沒有真實的國土可莊嚴,也沒有
真實的能莊嚴法呀。世尊!為什麼這樣說呢?那是因為,佛土與佛土
的莊嚴,它如幻如化,在勝義諦中是非莊嚴的,不過隨順世俗說而說
莊嚴罷了。」佛又告須菩提說:「是因此之故,須菩提呀!如上所說的
莊嚴,凡是修大乘行的諸大菩薩們,他們都應該這樣子生清淨心,離
去取相貪著穢惡根源;不要為淨土的外貌莊嚴相而心起執著:那些美
麗的色相、婉轉的音聲、芬芳的香氣、可口的滋味、適意的樂觸、滿
意的想像,等等之色、聲、香、味、觸、法而被迷惑!要知道它們都
是如幻如化,沒有真實的自性可得。所以,應不去執取一切法而生起
心,要不住而住的住於空性,於無可住的法性而生清淨心呀!」
【【【【註註註註】:】:】:】:
(一)、本經中有所謂「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類型三句
論法,經常出現;今依中觀說法,如莊嚴佛土,是在討論觀察的對象;
這可是緣起、空無自性的,所以說即非莊嚴。然而空無自性並不破壞
緣起施設有,舉凡世間法、出世間法一切宛然而有,所以隨順世俗說
名莊嚴。緣起,所以無自性,無自性所以待緣起,因此「即非」的必
然「是名」,「是名」的必然「即非」,即二諦無礙的中道。所以說:「諸
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
(二)、佛土:即一佛所化的世界國土,世界是緣起假名,所以能廣大
莊嚴,沒有本來就清淨或污穢的世界,它是無自性、沒有不變性的,
它如遇到穢惡的因緣,即變成污濁世界。又如它遇到有菩薩眾造集清
淨的因緣,即自當有清淨的世界。所以,世界清淨與否,全賴眾生的
- 31 -
知見行為的邪正與善惡而轉。發心莊嚴發國土者,必須善悟國土的莊
嚴與否,全靠菩薩與眾生的共同願力匯集。
(三)、得無生法忍的菩薩要做二件佛事:一、莊嚴佛土。二、成熟眾
生。有情的眾生有的僅能得人天福報的,菩薩他就以人天的世間法成
就他。遇有能得聲聞乘果者,菩薩即以出世解脫法去成就他。又遇到
能發菩提心要成佛者,則以大乘法自利利他去成就他。這就是莊嚴佛
土,是以菩薩願力為本。菩薩立大願,集合同行同願的道伴,實踐六
度(/布施、忍辱等)、四攝(/慈、悲、喜、捨)的善行去莊嚴它。菩
薩在因中教化眾生,以佛法攝集同行同願者,大家一起行菩薩道,淨
化國土。結果,佛與所化的眾生,主伴的功德,相攝相資,完成國土
的圓滿莊嚴。同行同願的菩薩們,也同住在莊嚴的國土中。
【【【【論論論論】:】:】:】:前說無我相、無法相、無非法相,能生一念清淨心,即是這裡
的生清淨心,無所住而生其心。如此的離相而得淨心,這才能「心淨
則國土淨」。若人取著淨土而不能淨心,即縱然進入莊嚴的淨土,他還
是苦痛的、污穢的。可見莊嚴國土首要從清淨心中去開拓!
壬三壬三壬三壬三 成法性身成法性身成法性身成法性身
『『『『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譬如有人身如譬如有人身如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須彌山須彌山須彌山王王王王,,,,於意云何於意云何於意云何於意云何????是是是是
身為大不身為大不身為大不身為大不????』』』』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言言言言:『:『:『:『甚大甚大甚大甚大,,,,世尊世尊世尊世尊!!!!何以故何以故何以故何以故????佛說佛說佛說佛說
非身非身非身非身,,,,是名大身是名大身是名大身是名大身。。。。』』』』
【【【【譯譯譯譯】:】:】:】:佛又發問說:「須菩提呀!譬如說,有一個菩薩大人的法性身,
他身如須彌山王,也就是那妙高山(/有說是喜馬拉雅山),它在小世界
(/娑婆世界)的中央,它出海四萬二千由旬,七寶所成,那樣的高大
又莊嚴,依你的看法如何呢?你認為這個人的身是大、還是不大呢?」
須菩提聽了說:「這當然是大得很的身呀!世尊!為什麼這麼說呢?因
為佛說過那個身是和合積聚的,它是緣起無自性的,它是無常會變化
的,所以即是非身。非身,所以假名之為大身。」
【【【【論論論論】:】:】:】:這一問題,在說明菩薩的法性身。未證諸法如實相的凡夫菩薩,
他的身體,不過較我們強健、莊嚴,還是同樣的肉身。那體悟空相的
- 32 -
菩薩身,從證得法性所引生,從大悲願力與功德善業所集成,名為法
性生身,非常的殊勝莊嚴。這不是凡夫能見的,凡夫所見的,是大菩
薩的化身。眾生取相執著,不達法性空,如棄大海而執一漚ㄡ
ˋ
,拘礙局
限而不能廣大。菩薩大人以清淨因緣,達諸法無性,而依緣相成,所
以能得此清淨的大身。以上的得無生忍,莊嚴佛土,成法性身,都以
明心菩提的通達諸相非相為本,所以引此以證明明心菩提的離相聖境。
辛二辛二辛二辛二 校德校德校德校德
『『『『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如如如如恒河恒河恒河恒河中所有沙數中所有沙數中所有沙數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如是沙等如是沙等如是沙等恒河恒河恒河恒河,,,,於於於於
意云何意云何意云何意云何????是諸是諸是諸是諸恒河恒河恒河恒河沙寧為沙寧為沙寧為沙寧為多不多不多不多不????』』』』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言言言言:『:『:『:『甚多甚多甚多甚多,,,,
世尊世尊世尊世尊!!!!但諸但諸但諸但諸恒河恒河恒河恒河尚多無數尚多無數尚多無數尚多無數,,,,何況其沙何況其沙何況其沙何況其沙????』『』『』『』『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我我我我
今實言告汝今實言告汝今實言告汝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若有善男子若有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善女人善女人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以七寶滿爾所以七寶滿爾所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恒河恒河恒河
沙數三千大千世界沙數三千大千世界沙數三千大千世界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以用布施以用布施以用布施,,,,得福多不得福多不得福多不得福多不????』』』』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言言言言::::
『『『『甚多甚多甚多甚多,,,,世尊世尊世尊世尊!!!!』』』』
【【【【譯譯譯譯】:】:】:】:佛特別再問須菩提:「須菩提呀!像印度這一條恒河,其河中
所有沙粒的數目,每一顆沙粒再換算作一條恒河,有這麼多得不得了
的恒河之中之沙數,你看算不算多呢?」須菩提回答說:「世尊!那是
非常的多,多的不得了的!單就一條恒河的沙就已經多得無法計算
了,更何況又是那麼多的,如沙數的恒河中之沙呢?那簡直是無法計
數的,多極了呀!」佛又對他說:「須菩提呀!!!!我:如來,今天確實告
訴你:『假使有一個具有善根的男子或女人,他(/她)用七寶充滿如以
上譬喻那麼多的如恒河沙數之三千大千世界,拿來布施,你說說看,
他所獲得的福德多還是不多呢?』「須菩提答說:「世尊!簡直多極了
耶!」
佛告佛告佛告佛告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若善男子善女人若善男子善女人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於此經中乃至受於此經中乃至受於此經中乃至受
持四句偈等持四句偈等持四句偈等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為他人說為他人說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而此福德勝前福德而此福德勝前福德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復次復次復次復次,,,,須須須須
菩提菩提菩提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
人人人人、、、、阿修羅阿修羅阿修羅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皆應供養如佛塔廟皆應供養如佛塔廟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何況有人盡能受持何況有人盡能受持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讀讀讀
- 33 -
誦誦誦誦!!!!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若是若是若是
經典所在之處經典所在之處經典所在之處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則為有佛則為有佛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若尊重弟子若尊重弟子若尊重弟子。』。』。』。』
【【【【譯譯譯譯】:】:】:】:釋迦牟尼佛再向須菩提說:「假使有一個具有善根的男子或女
人,他(/她)能從此般若經中之全部、乃甚至於受持一個簡短的四句
詩偈,為他人宣說講解,那麼這個人所獲得的福德,勝過於前面那個
人所提到的用七寶供養的福德,受持宣說本經的功德,是怎樣的殊勝!
又須菩提呀!我再告訴你,自己受持或隨興為他人說起這麼一個簡短
的四句詩偈,當知這個說法的地方,就應為一切世間的眾生:是天界、
是人間、或阿修羅等所當尊重恭敬的;要用香花、燈樂等作供養,像
供養佛的塔廟一樣。受持演說一個四句詩偈,尚且有如此福德,何況
有人能完全受持、讀誦的,這當然要格外的尊敬了!佛又接著說:須
菩提呀!當要知道這個能受持讀誦般若經典的人,已成就第一殊勝希
有的佛法功德了!此般若經典所在的地方,就等於佛陀當活在世一
樣,及如佛滅不久有受人尊重的弟子在那裏一樣。」
【【【【論論論論】:】:】:】:本經校量功德,可謂一層比一層深。如上用一個三千大千世界
的七寶布施拿來比喻校量,這裡就用恒河沙數的大千世界之七寶布施
用來比喻校量。有此般若,即等於具足三寶,佛法住世。如此希罕的
般若大法,學佛者應怎樣的恭敬尊重他呢!
【【【【又論又論又論又論】:】:】:】:也許有人會懷疑:佛有大慈悲、大智慧,所以佛弟子為他建
塔供養舍利,表示尊敬與不忘佛恩。般若法門所在的地方,與受持讀
誦的人,為什麼也要像塔廟一樣的供養呢?要知道:佛在世時,三寶
以佛為主:「佛為法本」,「法從佛出」;有佛而後有法,而後有依法修
行的僧伽。佛滅後,聲聞佛教時代,三寶以僧伽為中心:有僧即有法,
即法身慧命常在,有僧而後有各處塔廟的建立。但到大乘佛教時代,
三寶已轉移為正法中心:有法寶存在,即等於過去的有佛有僧。般若
為法本論的,所以要像供養佛塔廟一樣的恭敬供養它。
丙二丙二丙二丙二 勸發奉持勸發奉持勸發奉持勸發奉持 丁一丁一丁一丁一 示奉持行相示奉持行相示奉持行相示奉持行相 戊一戊一戊一戊一 問問問問
爾時爾時爾時爾時,,,,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白佛言白佛言白佛言白佛言:『:『:『:『世尊世尊世尊世尊!!!!當何名此經當何名此經當何名此經當何名此經,,,,我等我等我等我等
- 34 -
云何奉持云何奉持云何奉持云何奉持????』』』』
【【【【譯譯譯譯】:】:】:】:就在那個機緣法會,須菩提問佛說道:「世尊!這部經應當以
什麼名字來稱呼它呢?又我們應如何去受持奉行它呢」?
【【【【論論論論】:】:】:】:菩薩的般若道體,已說畢。此下約般若功德的尊勝,讚歎以勸
人受持。本經內容,廣大甚深,而一經的名稱,卻能含攝全經的大意,
或直示一經的精要。我人如能於經名有相當的了解,對全經的要義也
就容易憶持不忘;從經義的多多理解中,由博返約,依經名而憶持全
經的心要才是!
戊二戊二戊二戊二 答答答答 己一己一己一己一 正說正說正說正說 庚一庚一庚一庚一 化法離言化法離言化法離言化法離言
佛告佛告佛告佛告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是經名為是經名為是經名為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金剛般若波羅蜜金剛般若波羅蜜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以是名以是名以是名
字字字字,,,,汝當奉持汝當奉持汝當奉持汝當奉持!!!!所以者何所以者何所以者何所以者何????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佛說佛說佛說佛說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則非則非則非則非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於意云何於意云何於意云何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如來有所說法如來有所說法如來有所說法
不不不不????』』』』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白佛言白佛言白佛言白佛言:『:『:『:『世尊世尊世尊世尊!!!!如來無所說如來無所說如來無所說如來無所說。。。。』』』』
【【【【譯譯譯譯】:】:】:】:佛對須菩提又說:「這部經,能破除一切如金剛那麼堅硬的戲
論和妄執,而令人安住在法法本淨的金剛妙慧中,所以命名為金剛般
若波羅蜜,大家應以此經的名字含義而攝持經義,你們當要如法好好
地受持遵行呀!為什麼這麼說呢?須菩提呀!我所說的這部金剛般若
波羅蜜,即非有金剛般若波羅蜜可得的。須菩提呀!依你所領會的意
思,發表你的看法如何,好嗎?我:如來,所說的金剛般若法門,你
認為我到底有或沒有在說法呢?」須菩提隨順佛的意思說:「世尊呀!
依我所理解的,如來您,是無法可說的;什麼語言也沒有可說的,更
何況離相的金剛般若呢?」
【【【【註註註註】:】:】:】:常人聽佛說法,聽到什麼就執著什麼,總覺得此言說是直詮法
體的,確有此法如名言所表示的。不知世俗心行與言說的法,必有『名、
義』二者。『名』是能詮,『義』是所詮。但名能詮義,而『名』並不
能親得『義』的自性,不過世俗共許的符號。『義』是隨『名』而轉的,
似乎可指可說,而『義』實不一定由某名詮表的。『名』不離『義』而
不即是『義』,『義』也不離『名』而非即是『名』;有『名』有『義』
- 35 -
的法,法實不在『名』中,不在『義』中,不在『名義』之間,也不
離『名義』,世俗幻有而沒有自性可得。佛說金剛般若,如取相為如何
如何,早就不是了!這是隨順世俗,以名句文身為表示而已!法門名
稱如此,全經的文句也如此,應這樣去受持奉行!
【【【【論論論論】:】:】:】:從法門明義和受持的方法,進而論到說法者與說法處。這些,
唯有從如幻畢竟空中,才能如實悟解,知道應該怎樣的受持。此地佛
說「無法可說」,在前有舉如來為證中說過。但那裡講的,是約佛證離
言以明無所說,這裡是約法的離言以說明的,不同。
庚二庚二庚二庚二 化處非實化處非實化處非實化處非實
『『『『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於意云何於意云何於意云何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是是是
為多不為多不為多不為多不????』』』』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言言言言:『:『:『:『甚多甚多甚多甚多,,,,世尊世尊世尊世尊!!!!』『』『』『』『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須菩提!!!!諸微諸微諸微諸微
塵塵塵塵,,,,如來說非微塵如來說非微塵如來說非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是名微塵是名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如來說世界如來說世界如來說世界,,,,非世界非世界非世界非世界,,,,
是名世界是名世界是名世界是名世界。。。。』』』』
【【【【譯譯譯譯】:】:】:】:佛陀又再問說:「須菩提呀!依你所領會理解的意思說說看,
你認為是怎麼樣?一佛所化的三千大千世界內,所有的微小顆粒灰
塵,算起來是多、還是不多呢?」須菩提說:「世尊!這是多的不得了
的呀!簡直不能計算的呀!」但佛告訴須菩提說:「須菩提呀!這麼眾
多的微小顆粒灰塵,我說即不是微塵,是假其名為微塵。這是因為世
間一切法的形成,都是靠諸多因緣聚合而生的,它也會緣散而滅的,
故說它不常;雖它有顯現為色法的各式各樣形態,有粗有細,全都是
無常、無我而性空寂的。微塵眾當然也是緣起的,故「是名為微塵」。
同理我說的世界,也是由諸多微塵所構成的,沒有其自性可得,依之
而集成的世界,當然也不會實有自性可得,所以我說的世界,即非實
有一成不變的世界;但幻化現有的世界宛然,所以又名世界。」
【【【【註註註註】:】:】:】:世界、微塵:我們人類所居住的世界:這個地球,它是由無數
的微塵物質所集合而成的,就是其他銀河系的星球也是如此;不管它
是什麼元素:白土、黑土、黃土、紅土、灰土、矽土、泥土、黏土、
混合土、砂石、礦石、岩石、石灰等等,由它們組合成一個地球個體,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易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易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易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易解禪楷 江
 
三皈五戒十善、八關齋戒、短期出家沙彌十戒、式叉摩尼法、在家菩薩六重二十八輕戒
三皈五戒十善、八關齋戒、短期出家沙彌十戒、式叉摩尼法、在家菩薩六重二十八輕戒三皈五戒十善、八關齋戒、短期出家沙彌十戒、式叉摩尼法、在家菩薩六重二十八輕戒
三皈五戒十善、八關齋戒、短期出家沙彌十戒、式叉摩尼法、在家菩薩六重二十八輕戒禪楷 江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易解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易解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易解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易解禪楷 江
 
佛遺教經解
佛遺教經解佛遺教經解
佛遺教經解禪楷 江
 
地藏菩薩本願經(The Sutra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Earth Treasury Bodhisattva)
地藏菩薩本願經(The Sutra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Earth Treasury Bodhisattva)地藏菩薩本願經(The Sutra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Earth Treasury Bodhisattva)
地藏菩薩本願經(The Sutra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Earth Treasury Bodhisattva)禪楷 江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禪楷 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The Sutra of 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The Sutra of 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金剛般若波羅蜜經(The Sutra of 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The Sutra of 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禪楷 江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The Sutra of Merits and Virtues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Med...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The Sutra of Merits and Virtues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Med...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The Sutra of Merits and Virtues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Med...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The Sutra of Merits and Virtues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Med...禪楷 江
 
佛說八大人覺經(The Sutra on the Eight Realizations of the Great Beings said by Buddha)
佛說八大人覺經(The Sutra on the Eight Realizations of the Great Beings said by Buddha)佛說八大人覺經(The Sutra on the Eight Realizations of the Great Beings said by Buddha)
佛說八大人覺經(The Sutra on the Eight Realizations of the Great Beings said by Buddha)禪楷 江
 
佛說四十二章經(The Sutra in Forty-Two Sections said by Buddha)
佛說四十二章經(The Sutra in Forty-Two Sections said by Buddha)佛說四十二章經(The Sutra in Forty-Two Sections said by Buddha)
佛說四十二章經(The Sutra in Forty-Two Sections said by Buddha)禪楷 江
 
從「導師著作」瞭解「人間佛教」思想
從「導師著作」瞭解「人間佛教」思想從「導師著作」瞭解「人間佛教」思想
從「導師著作」瞭解「人間佛教」思想一彈凡塵 一彈
 
一行禪師著 觀照的奇蹟
一行禪師著 觀照的奇蹟一行禪師著 觀照的奇蹟
一行禪師著 觀照的奇蹟宏 恆
 
髻智比庫 親近釋迦牟尼佛從巴利藏經看佛陀一生
髻智比庫 親近釋迦牟尼佛從巴利藏經看佛陀一生髻智比庫 親近釋迦牟尼佛從巴利藏經看佛陀一生
髻智比庫 親近釋迦牟尼佛從巴利藏經看佛陀一生宏 恆
 
今生解脫
今生解脫今生解脫
今生解脫宏 恆
 
極樂世界遊記
極樂世界遊記極樂世界遊記
極樂世界遊記lyquochoang
 
狂禅教主——李贽
狂禅教主——李贽狂禅教主——李贽
狂禅教主——李贽Xu jiakon
 
近代往生隨聞錄
近代往生隨聞錄近代往生隨聞錄
近代往生隨聞錄lyquochoang
 
Amituojing final
Amituojing finalAmituojing final
Amituojing finalJoe Chien
 
朱熹與戴震孟子學之比較研究--以西方詮釋學所展開的反思
朱熹與戴震孟子學之比較研究--以西方詮釋學所展開的反思朱熹與戴震孟子學之比較研究--以西方詮釋學所展開的反思
朱熹與戴震孟子學之比較研究--以西方詮釋學所展開的反思TAAZE 讀冊生活
 

What's hot (20)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易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易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易解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易解
 
三皈五戒十善、八關齋戒、短期出家沙彌十戒、式叉摩尼法、在家菩薩六重二十八輕戒
三皈五戒十善、八關齋戒、短期出家沙彌十戒、式叉摩尼法、在家菩薩六重二十八輕戒三皈五戒十善、八關齋戒、短期出家沙彌十戒、式叉摩尼法、在家菩薩六重二十八輕戒
三皈五戒十善、八關齋戒、短期出家沙彌十戒、式叉摩尼法、在家菩薩六重二十八輕戒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易解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易解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易解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易解
 
佛遺教經解
佛遺教經解佛遺教經解
佛遺教經解
 
地藏菩薩本願經(The Sutra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Earth Treasury Bodhisattva)
地藏菩薩本願經(The Sutra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Earth Treasury Bodhisattva)地藏菩薩本願經(The Sutra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Earth Treasury Bodhisattva)
地藏菩薩本願經(The Sutra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Earth Treasury Bodhisattva)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The Sutra of 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The Sutra of 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金剛般若波羅蜜經(The Sutra of 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The Sutra of Vajracchedika-Prajnaparamita)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The Sutra of Merits and Virtues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Med...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The Sutra of Merits and Virtues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Med...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The Sutra of Merits and Virtues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Med...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The Sutra of Merits and Virtues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Med...
 
佛說八大人覺經(The Sutra on the Eight Realizations of the Great Beings said by Buddha)
佛說八大人覺經(The Sutra on the Eight Realizations of the Great Beings said by Buddha)佛說八大人覺經(The Sutra on the Eight Realizations of the Great Beings said by Buddha)
佛說八大人覺經(The Sutra on the Eight Realizations of the Great Beings said by Buddha)
 
佛說四十二章經(The Sutra in Forty-Two Sections said by Buddha)
佛說四十二章經(The Sutra in Forty-Two Sections said by Buddha)佛說四十二章經(The Sutra in Forty-Two Sections said by Buddha)
佛說四十二章經(The Sutra in Forty-Two Sections said by Buddha)
 
從「導師著作」瞭解「人間佛教」思想
從「導師著作」瞭解「人間佛教」思想從「導師著作」瞭解「人間佛教」思想
從「導師著作」瞭解「人間佛教」思想
 
一行禪師著 觀照的奇蹟
一行禪師著 觀照的奇蹟一行禪師著 觀照的奇蹟
一行禪師著 觀照的奇蹟
 
髻智比庫 親近釋迦牟尼佛從巴利藏經看佛陀一生
髻智比庫 親近釋迦牟尼佛從巴利藏經看佛陀一生髻智比庫 親近釋迦牟尼佛從巴利藏經看佛陀一生
髻智比庫 親近釋迦牟尼佛從巴利藏經看佛陀一生
 
今生解脫
今生解脫今生解脫
今生解脫
 
5秋水
5秋水5秋水
5秋水
 
極樂世界遊記
極樂世界遊記極樂世界遊記
極樂世界遊記
 
狂禅教主——李贽
狂禅教主——李贽狂禅教主——李贽
狂禅教主——李贽
 
近代往生隨聞錄
近代往生隨聞錄近代往生隨聞錄
近代往生隨聞錄
 
Amituojing final
Amituojing finalAmituojing final
Amituojing final
 
朱熹與戴震孟子學之比較研究--以西方詮釋學所展開的反思
朱熹與戴震孟子學之比較研究--以西方詮釋學所展開的反思朱熹與戴震孟子學之比較研究--以西方詮釋學所展開的反思
朱熹與戴震孟子學之比較研究--以西方詮釋學所展開的反思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