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30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中華民國一百年十月
               第二十三期




              目   次

出版說明                     編輯委員會

郭店楚簡《老子》指瑕               陳錫勇      1

袁宏道遊記探論                  施寬文      9

清詩女性選本研究                 王兵      21

清人筆記故事中的乞丐               陳美玲      39

從臺灣博弈觀論〈賭鬼賦〉與〈擲骰子賦〉      黃水雲      65

《正字通》成書探考                楊義騰      87

愛與血─《嫁台灣郎的日本女子》中之認同矛盾    沈芳序     109
出版說明


    本刊自民國 82 年(1993 年)創刊以來,已屆十年。多年來,承學術界多所鼓勵
  與支援,得以繼續出版,為學術界貢獻棉薄。
    在學術研究日新月異,各大學積極追求卓越,競爭日益激烈之環境下,為使本
  刊更符合學術期刊應有之嚴謹標準,本刊從第十期起,從事多項重要改革:
  一、本刊原為本系同人刊物,所載稿件均是同人作品,審查工作亦由同人分擔。此
    項編輯方法,固然可積極促進本系同人之研究風氣,然未能廣納校外優秀論著,
    以收觀摩之效,不無遺憾。自第十期起,本刊公開園地,接受外稿,成為一公
    開發行之學術期刊。
  二、本刊已往編輯委員及審稿工作,均由同人擔負。為建立公開公正之審查及編輯
    制度,第十期起,編輯委員由校外學者及本系同人共同組成。本期校外委員劉
    兆祐教授、金榮華教授、林慶彰教授、王國良教授、王文顏教授、丁原基教授,
    均是各有專精、望重士林之學者,為本刊提供甚多寶貴意見。
  三、本刊原為年刊,為方便來稿能早日刊出,自第十期起改為半年刊,每年四月及
    十月出版。全年接受投稿。
  四、本刊原為直行排印,為方便外國文獻及網路資料之引用,第十期起改為橫式排印。
  五、為符合學術期刊之規範及方便外國學者利用,第十期起,每篇論文增加英文提
    要、關鍵詞及目錄。


  本期承校內外學者踴躍來稿,來稿共 18 篇,刊出 7 篇。審查委員嚴謹之審查及編輯
委員之辛勞,得以順利出版,在此謹致謝忱。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編輯委員會          謹識
                          民國一百年十月十日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第二十三期
2011 年 10 月       頁 1-8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郭店楚簡《老子》指瑕

                          陳錫勇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提要


   郭店楚簡《老子》乃今所見年代最早之節抄本,經彭浩、劉祖信、王傳富先生編連竹
簡及釋文,更經裘錫圭先生審訂,並加按語於注文之中,楚簡《老子》是能通讀,弘道傳
經,功在士林。然大醇而小疵,在所不免,故指微瑕以略論之。
   簡文有原抄而訛誤者,如甲編簡一「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句當在「絕為棄作、民復
孝慈」句下,而抄簡者誤移。乙編簡一三「閉其門、塞其穴」句,當作「塞其穴,閉其門」,
此抄簡者誤倒。丙編簡三「大道廢,安有仁義」句下奪「智慧出,安有大偽」句。是知郭
店楚簡《老子》三編原抄皆有訛誤也。
   簡文或有誤釋者,如甲編簡一「絕智棄辯」「辯」當釋作「辨」「三言以為辨」「辨」
                     ,        ;       ,
當釋作「 」。乙編簡九「上士聞道,堇能行之」「堇」當釋作「勤」
                      ,        ,不作「僅」,此裘
按據劉殿爵說,並誤。丙編簡四「道」下殘三字,當是「之出焉」「言」者,
                            。    「焉」之借,
故帛書本作「之出言」,而下衍「也」「曰」字,王弼本並作「之出言」
                、               ,而通行本「言」
訛作「口」。注釋而不能定是非,決嫌疑,唯引帛書本而已,是亦微瑕也。
   今就簡文、釋文之訛誤者,指瑕而論述之,是為此論文。或有不足者,尚祈大方先進
不吝賜正也。


關鍵詞:《老子》、帛書本《老子》、郭店本《老子》




                                      -1-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第二十三期




一、前言


  郭店楚簡出土於一九九三年十月,共有簡八百零四枚,凡一萬三千餘字,其中《老子》
簡七十一枚,就簡式不同,可分為三組,分別以甲編、乙編、丙編稱之。
  《老子》簡三編是就所需而節抄,故第一章、第三十八章並未抄存,此二章乃《老子》
「道」「德」章旨所在,必為《老子》所原有。即或一章之中,並有節取部分而抄錄者,
   、
或有以郭店楚簡《老子》為全本者,說者謬矣,乃節抄本也。
  簡文經彭浩、劉祖信、王傳富先生編連及釋文,復由裘錫圭先生審定並加按語,以成
注釋,乃於一九九八年五月出版,而簡文有墓主生前抄誤者,如甲編簡一,「絕巧棄利,
盜賊無有」誤抄在「絕為棄作,民復孝慈」句上,當據帛書本移正。甲編簡二十七,「閉
其穴、塞其門」,此「閉」「塞」二字當互移;乙編簡十三,
            、              「閉其門,塞其穴」,此上下
二語當互移,原文當如帛書本作「塞其穴,閉其門」
                      。如甲編簡三十,
                             「夫天多忌諱而民彌
畔」,此奪一「下」字,當如帛書本作「夫天下多忌諱而彌畔」。乙編簡三,「學者日益,
為道者日損」
     ,此上句奪一「為」字,當如帛書本作「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
                                  。是知原
抄而有倒移者、有訛奪者。至於釋文,亦或有誤釋者,如甲編簡一,「絕智棄辯」「辯」
                                    ,
當釋作「辨」
     ,是「天下多忌諱而民彌畔」「畔」「辨」
                  , 、  ,分也,此謂智巧者敗德而天下忌
諱於親疏、利害、貴賤而彌分也,當釋作「辨」
                    。而甲編簡三十,
                           「民彌畔」之「畔」亦不
當釋作「叛」
     ;甲編簡二五,
           「其脃也,易畔也」之「畔」
                       ,不煩更釋作「判」
                               ,蓋「畔」「判」
                                    、
同謂,分也。又「     」,當即「脃」,王弼本如此,不當據通行本誤釋作「脆」。如甲編簡
二,「三言以為辨」「辨」當釋作「 」「言」者,政令, 」者,
        ,         ,       「   「斑」也,帛書本省
作「文」
   ,其誼並同,此謂三項政令以為文飾。而王弼本「三言」訛作「三者」
                                 ,其誼遂泯
而不彰。「美言不信」「信不足」
          ,    ,故或命之,或咐囑也,當釋作「 」。
  段玉裁曰:
      「不先正底本,則多誣古人;不斷其立說之是非,則多誣今人。」今作〈指
瑕〉以正簡文、定嫌疑者,唯求其真也。茲以郭店楚簡《老子》四章訛文、誤釋如後,例
舉而論證之。




-2-
郭店楚簡《老子》指瑕




二、論證

(一)甲編簡一、二(通行本第十九章)

   「絕知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亡有。絕偽棄 ,民復孝慈。」三言以為
   辨不足,或命之、或乎屬。視素保樸,少私寡欲。

注釋曰:「絕知棄辯」,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乙本作「絕聖棄知」。
案:「知」,簡文作「智」,當作「智」。帛書本《老子》第六十五章:「民之難治也,以其
  知也。故以知治邦,邦之賊也;以不知治邦,邦之德也。」諸「知」字當讀作「智」,
  與本章同,並讀作「智」
            ,謂智巧者,是敗德毀邦者。帛書本作「絕聖棄知」
                                  ,乃後人
  據《莊子》改《老子》者。
  「辯」
    ,當作「辨」《老子》全文無作「辯」者,第八十一章:
         。                  「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帛書本如此,王弼本無注,此正文乃後人所妄補,通行本訛「多」作「辯」。是《老
  子》原文本章當作「辨」
            。第五十七章: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畔。」是「智」者華
  誇「仁」「義」「禮」而為之,故天下之民忌諱於親疏、利害、貴賤而彌分也,故以
      、  、
  「智」「辨」同句並論,就「為之」者統言之,下二句分別「仁義」「禮」而言之,
     、                          、
  猶第三十八章次第也。然則,注釋以為作「辯」者,非也,當作「辨」
                                。
注釋曰:帛書本「絕巧棄利,盜賊无 有」在「絕仁棄義,民復孝慈」後。
案:當據帛書本移正。老子論述多以「仁」「義」「禮」為次第,第三十八章,第五十六
                   、  、
  章、第十七章並如此。
  「絕偽棄   」「偽」當作「
          ,        」,省作「為」,此指「心為」,是謂尚仁者之有心為而
  拘於親疏無與為也,故帛書本逕改之作「仁」「 」當釋為「作」
                      。       ,此指「作為」
                                    ,是
  謂尚義者之作為之而拘於利害為之而敗之也,故帛書本逕改之作「義」《老子》第三
                                。
  十八章曰:
      「尚仁為之而無以為也,尚義為之而又以為也。」是「為」之謂「仁」「作」
                                     ,
  之謂「義」
      ,老子所謂「前識者」
               。是知「為」「作」者與「仁」「義」者,無異也。
                    、        、
  然則,作「偽」者,非也。裘錫圭以「     」作「詐」者,亦非也。
注釋曰:   ,李家浩釋作「弁」。在句中「   」讀作「辨」。




                                         -3-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第二十三期



案:
 「三言以為辨」「辨」當作「 」《說文》「 ,駁文也。从文, 聲。」段注:
        ,       。   :               「斑
  者, 之俗,今斑行而 廢矣。」
                《廣雅•釋詁三》「 ,文也。」是「斑」行而「 」
                        :
  廢,
   「斑」或省作「文」
           ,故帛書本作「三言以為文」「言」者,政令。蔣錫昌《老子
                        。
  校詁》有說。
       「不言之教」「希言」「貴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之者不言,
            、    、   、          、
  言之者不知」以及本章「三言以為 」,諸「言」字,並當作「政令」解,是謂三項
  政令以為文飾。是敗德者以「絕智棄辨,民利百倍」「絕為棄作,民復孝慈」「絕巧
                         ,          ,
  棄利,盜賊無有」三項政令以惑眾。信不足,故又命令之,又咐囑之。老子以「慈」,
  以「儉」
     ,唯使夫智不敢,不為而已,焉有「絕」「棄」人者,此「絕」「棄」之「三
                      、         、
  言」
   ,敗德者之美言也。是敗德者不能尚德而以言教惑眾,故老子誡之曰「視素保樸,
  少私寡欲」也。然則,「     」當釋作「 」
                        ,作「辨」者,非也。


(二)甲編簡六、七、八(通行本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強於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弗伐,果而弗
      驕,果而弗   ,[果而毋得己居,]是謂果而不強。其事好長。

案:帛書甲本「不欲以兵強於天下」句下衍「師之所居,楚 生之」,乙本「楚」諱改作
  「荊」,此係釋「兵強天下」者,誤入正文。又帛書本「果而不得已居」句,當有,
  既云「其事好長」,則當有此句,是墓主抄奪者。通行本奪一「居」字,故訛作「其
  事好還」。而帛書本補殘乃誤據通行本「還」。當作「長」。又「長」字,甲編誤讀在
  下章,當在本章。
注釋曰:以上三句帛書本為「果而毋驕,果而勿矜,果而口伐」
                           。下接有「果而毋得己居」,
不見於簡文。
案:「果而弗伐,果而弗驕,果而弗 」「弗」或釋作「不」
                  ,        ,或據帛書本釋作「勿」,其
  誼略同。唯「果而弗 」「 」字不當釋作「矜」
             ,         ,簡文从「矛」从「命」
                                 ,當作「       」,
  帛書本圖版甲本一三五、一三七、一五三,凡三見並从「矛」从「令」,是帛書本亦
  當釋作「    」,而整理小組誤釋作「矜」。即或王弼本亦皆作「    」,漢靈帝光和四年
  〈溧水校官碑〉 孤頤老,表孝貞節」
        「         ;蔡邕《論語》殘碑「子曰如得其情,則哀
  而勿喜」碑成在光和年;黃初元年〈魏受禪表〉「哀 庶獄」,並作「       」。而王羲之
  〈千字文〉「禮義 莊」,亦作「       」。王弼生卒其間,是知王弼本《老子》第二十二
  章、第二十四章及本章諸「        」字並作「 」
                            ,是通行本訛作「矜」
                                     。廖名春《郭店楚



-4-
郭店楚簡《老子》指瑕



  簡老子校釋》引唐慧苑《草嚴經音義》
                  、臧庸《拜經日記》以證楚簡、帛書當作「   」,
  說者是。唯以王弼本《老子》作「矜」
                  ,說者非也。是誤以通行本為王弼本而致誤也。


(三)甲編簡一三、一四(通行本第三十七章)

   道恒亡為也,侯王[如]能守之,而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夫亦將知足,知足以靜,[而]萬物,將自定。

案:「侯王」下奪「如」字,據第三十二章甲編「道恒亡名、樸。雖微,天地弗敢臣,侯
  王如能守之」
       ,當補「如」字,本章帛書甲本作「侯王若守之」
                            ,是奪一「能」字,乙
  本作「侯王若能守之」
           ,而第三十二章帛書甲、乙本並作「若能」「若」猶「如」也,
                             。
  是證本章簡文奪「如」字,當補。
  《老子》多有省略語,如「玄達」,謂玄達於道;「玄同」,謂玄同於德。
                                  「而萬物」,
  如萬物,省略語,如萬物之順自然,謂如萬物之隨道之動。然則,後文「萬物」上並
  當補「而」字。侯王如能守道,如萬物之順自然,則民自化。知足以靜,如萬物之順
  自然,則民自定矣。據此,則第三十二章「萬物」上亦當補「而」字。侯王之守道與
  否,是不及於天、地,天、地乃萬物之一,據第三十九章可知,唯法天地之自然而已,
  故曰當有「而」字,各本無「而」字者並誤。
注釋曰:亡為,帛書本作「無名」,今本作「無為」,今本於後有「而無不為」
                                  ,但不見於
簡文及帛書本。
案:
 「亡」通「無」
       ,古今字。帛書本作「無名」
                   ,簡文「名」訛作「為」
                             ,第三十二章簡文、
  帛書並作「道恒無名」
           ,是不當有異。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
  恒名也。」第二十五章:
            「有狀混成,……字之曰道。」是「道」恒無名而不得已「字」
  之者也,道不當名,故曰「道恒無名」。
  「道」生萬物,生之育之,長之育之,是有為也,焉能「無為」?聖人尚德,尊道尚
  德故無無為也。王弼以來誤以「上德」「下德」對舉,據此,故曰老子主張「無為」
                   、                   ,
  而誤解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
  不為也。……」是不知「上德」即「尚德」「下德」乃「以德為下」
                     ,         ,此謂尚德不得,
  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得,是以無德。尚德無為而無不為也。以德為下,故尚仁、尚義、
  尚禮而為之,為之而敗之也。老子乃「尚德」說者,以老子為「無為」說者,非也。
  通行本作「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乃四庫館臣所妄補,非王弼本原文。




                                      -5-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第二十三期




(四)甲編一四、一五(通行本第六十三章)

      為亡為,事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圖難乎其易也,為大乎其細也。
      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
      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亡,故終亡難。

注釋曰:本句簡文與各本大不相同。帛書本作「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乎其易也,為
大乎其細也。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今本與帛書本近似。有注家認為「大小多少」
下有脫字,或以為此句文字有注文摻入,或有它章文字錯入此段。簡文與帛書本的差異,
說明帛書本的文字或有其他來源,或據簡文重編。
案:帛書甲本、乙本並有殘缺,據二本相校,是簡文奪五十一字,誤衍一「之」字,實奪
  二簡文字。注釋引帛書本「為大乎其細也」下奪「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共二十七字。
  抄簡者因「多少」之「多」
             ,與「多易必多難」之「多」相眩而抄奪二簡文字。
                                   「輕諾
  必寡信」與「多易必多難」並列,既有下句,則當有上句。是證所奪簡文乃抄奪,既
  非注文摻入,亦非它簡錯入。簡本乃節抄本,雖摘取所需,亦當合乎文理,是固不能
  「大小多少」而唯摘取「大小」
               ;「夫輕諾而寡信,多易而多難」唯摘取下句而遺上句,
  此抄者抄奪。而郭店楚簡《老子》乃節抄本,其所據底本當是全本,帛書本則或有改
  易文字,或有衍訛,所據底本亦當同源,即或王弼本亦當是「德」「道」二篇,如帛
                              、
  書本,故第三十八章通篇詳注也。
  《老子》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唯以德報怨則可矣。臨
  事之紀,慎終如始,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
                           ,故曰「圖難乎其易也,
  為大乎其細也」「難易之相成也,為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亂也」
         。                      ,故曰「天下
  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
               。聖人慎其事,以易為難,故無難事矣。若夫輕諾者,
  多易者,則寡信而多難矣。是所補缺文,其旨相契,當為原文其所奪二簡文字,是抄
  簡者之抄奪也。



三、結語

  郭店楚簡《老子》作詁解者多矣,而解之或謬者,亦復不少。有以訛傳謬者,如甲編
簡一「季子」「季」乃「孝」之訛,
     ,         「子」乃「慈」之借,不知其訛,乃以「季子」作解,


-6-
郭店楚簡《老子》指瑕



謬矣。或有緣詞生訓者,如甲編簡一「三言」「言」當釋作「政令」
                    ,        ,而以「言語」之「言」
作釋,亦謬矣。
  有以通行本為王弼本,而不知其正文、注文有不相應者;有確信王弼注,而不知其注
有或有歧解者,如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天地」乃「萬物」之訛;如第六章「谷神不
                   ,
死」注曰:「谷神,谷中央無者也。」此歧解也,「谷」、本作「浴」「神」「申」之借,
                               ,  ,
是謂谷水延申不絕,用以喻道之生萬物也。
  或有因衍文而誤釋者,如第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此通行本衍「為」字,當據帛書
本作「道之物」
      。或有據奪文而誤釋者,如第二章「有無相生」
                          ,此通行本奪「之」字,當
據簡文作「有無之相生」。至如以「上德」為說,而不知「上德」即「尚德」者;以「玄
覽」為說,而不知「覽」乃「鑒」之訛者,亦所在多有。段玉裁曰:
                             「不斷其立說之是非,
則多誤今人。」說者是也。今例舉四章《老子》簡文,以明注釋之微瑕,或可不誤今人而
不誣古人也。




                                      -7-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第二十三期




 The Defects of the Guodian bamboo-slip
                  Laozi

                                       Chen Hsi-yung
             Professor, Dept. of Chinese Literature,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Abstract

    Guodian bamboo-slip Laozi was abridged from the original work. It’s the earliest transcript
we could see. There are some faults in the text of the Guodian bamboo-slip Laozi. For example,
in Guodian bamboo-slip Laozi A slip 1, “Jue Qiao Qi Li, Dao Ze Wu You 絕巧棄利 盜賊無有”
                                                                          、
should be behind “Jue Wei Qi Zuo, Min Fu Xiao Ci 絕為棄作 民復孝慈” , but the copyist invert
                                                     、
it. In Guodian bamboo-slip Laozi B slip 13, “Bi Ji Men 閉其門” should be behind “Sai Ji Xue
塞其穴”, but the copyist invert it. In Guodian bamboo-slip Laozi C slip 3, “Zhi Hui Chu, An You
Da Wei 智慧出 安有大偽” should be behind “Da Dao Fei, An You Ren Yi 大道廢 安有仁義”,
          ,                                                     ,
but the copyist miss it out. There are some faults in the transcription. For example, in Guodian
bamboo-slip Laozi A slip 1 , the transcription “辯(Bian)”should be “辨(Bian)”, and in
Guodian bamboo-slip Laozi A slip2 , the transcription “辨(Bian)”should be “ (Ban)”. In
Guodian bamboo-slip Laozi B slip9, the transcription of “堇(Jin)” should be “勤(Qin)”, not
“僅(Jin) In Guodian bamboo-slip Laozi C slip 4, “Zhi Chu Yan 之出焉”should be behind “Dao
       ”.
道”, the notes to C4 is not complete.


Keywords : Laozi, the Lao Zi on silk, the Guodian bamboo-slip Laozi




-8-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第二十三期
2011 年 10 月      頁 9-20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袁宏道遊記探論

                          施寬文
                     南台科技大學通識中心講師




                          提要


   晚明旅遊風氣盛行,文人多有記遊之作,因此,遊記在小品文中備受後世學者矚目,
袁宏道之遊記尤為個中翹楚。作家因為人生際遇之轉變、生命體悟的轉折,從而在文學創
作與思想方面皆不免有所變化,袁中道曾就袁氏前後期學思之轉變,而指出其遊記先後之
不同風貌。本文參考袁中道之說,以袁氏作於萬曆二十四、五年的《錦帆集》《解脫集》
                                  、
之遊記為主,另外參酌其《瓶花齋集》與《瀟碧堂集》中作於萬曆二十八年前後的記遊之
作,以之比觀寫於萬曆三十七年的《華嵩遊草》,據以探討袁宏道遊記的先後不同風貌,
與貫穿在前後期遊記之中的共同元素。


關鍵詞:遊記、世俗、趣、奇險




                                     -9-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第二十三期




一、前言


    在中國古代散文史裡,明人以其「小品文」創作最為今人所樂道,其內涵雖然包含了
尺牘、日記、傳記、遊記、序跋與雜感等等,然而,因為明代中葉以後經濟的繁榮發展,
登臨遊覽的風氣普及整個社會,文人多有記遊之佳作,因此,遊記在小品文中乃備受後世
學者矚目,袁宏道的遊記則尤為個中翹楚。曾與袁氏酬唱往來的江盈科即稱其遊記之作:
「近代文人紀遊之作,無慮千數,大抵敘述山川雲水亭榭草木古蹟而已,若志乘然。中郎
所敘佳山水,并其喜怒動靜之性,無不描畫如生。譬之寫照,他人貌皮膚,君貌神情。」
        1
(
〈解脫集序二〉
      )     至於明季的張岱則更加盛譽:
                        「古人記山水手,太上酈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時
                 2
則袁中郎。」
     (〈跋寓山注〉二則之二) 可謂推崇備至了。


    綜觀袁宏道一生之遊蹤,據袁中道〈吏部驗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狀〉所記,早期擔任
吳令時,即曾遊歷洞庭湖、虎丘、上方,以疾辭官之後,則往遊吳、越,與故人陶周望同
遊西湖、天目、五泄瀑布等名勝,並登覽黃山、齊雲。在袁宗道去世後,歸居柳浪期間,
又遊歷廬山、太和、桃花源等地,後期更因主試秦中之機緣,遍遊秦中諸名勝,而且登覽
嵩山,攀躋至華山絕頂。3袁氏鍾情於山嵐水色,乃至不惜冒險犯難,可見於自述:
                                    「遇懸
石飛壁,下蹙無地,毛髮皆躍,或至刺膚躓足,而神愈王。觀者以為與性命衡,殊無謂,
而余顧樂之。」(〈由捨身巖至文殊獅子巖記〉 亦見諸其辛苦登臨時勉客之語:
                     )              「戀軀惜命,何用遊山?
                                  4
且而與其死於床笫,孰若死於一片冷石也?」(〈開先寺至黃巖寺觀瀑記〉 參考其生平遊跡、檢閱其集
                                 )


中登臨之作,其自述之言信為不誣。
    文學史上,作家因為人生際遇之轉變、生命體悟的轉折,從而在文學創作與思想方面
發生變化的例子甚多,如揚雄晚年之悔其少作、崔顥年少為詩輕薄而晚節風骨凛 然,王維
早年豪情慷慨而晚年沈潛淡泊,曹植、李煜、李清照之易歡愉之音為淒苦之調,等等皆是。
袁宏道得年雖僅四十三,然而其記遊諸作,先後亦略有不同。最早指出其前後期遊記有所
不同者,宜為前述袁中道在〈行狀〉中的說法:



1
    錢伯城: 《袁宏道集箋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冊下,附錄 3,頁 1691。
2
    張岱:《琅嬛文集》   (台北:淡江書局,1956)  ,卷 5,頁 146。
3
    同注 1,附錄 2,頁 1652、1653、1655。
4
    同注 1,頁 1140、1145。本文所引袁氏詩文及其繫年,皆據錢著,為免繁注累贅,下面所引用
    之詩文,皆採隨文注方式。


-10-
袁宏道遊記探論



      乙未,謁選,為吳縣令,……曾以勘災出,徧遊洞庭兩山,虎丘、上方,率十餘日
      一過。期年,而政已成。……先生既得請,……走吳、越,訪故人陶周望諸公,同
      覽西湖、天目之勝,觀五泄瀑布,登黃山、齊雲。戀戀烟嵐,如饑渴之于飲食。時
      心閒意逸,人境皆絕。……庚子……潛心道妙,閒適之餘,時有揮灑,皆從慧業流
      出,新綺絕倫。而遊屐所及,如匡廬,如太和,如桃花源,皆窮極幽遐,人所不至
      者無不到。發于詩文,烟嵐溢毫楮間。……己酉,先生主試秦中,……先生典試後,
      與左轄汪公可受,密以道相證,遍遊秦中諸勝,歷中嶽嵩山,登華山絕頂而還。所
      著遊記及詩,渾厚蘊藉,極一唱三嘆之致,較前諸作,又一格矣。《箋校》頁 1651--1655)
                                   (




據文中所述,袁宏道遊記之風貌,「庚子」(萬曆二十八年)前後與「己酉」(萬曆三十七
年)以後,實有所不同。另外,袁中道在〈行狀〉中綜述中郎一生並回顧其個性與思想之
變化時,曾說:

      壬辰,舉進士,不仕,復與伯修還故里,家居石浦之上。……當是時,伯修與先生
      雖于千古不傳之秘,符同水乳,而于應世之跡,微有不同。伯修則謂居人間,當歛
      其鋒鍔,與世抑揚,萬石周慎,為安親保身之道。而先生則謂鳳凰不與凡鳥共巢,
      麒麟不共凡馬同櫪,大丈夫當獨往獨來,自舒其逸耳,豈可逐世啼笑,聽人穿鼻絡
      首!意見各不同如此。……戊戌,伯修以字趣先生入都,……踰年,先生之學復稍
      稍變,覺龍湖等所見,尚欠穩實。以為悟修猶兩轂也,向者所見,偏重悟理,而盡
      廢修持,遺棄倫物,偭背繩墨,縱放習氣,亦是膏肓之病。夫智尊則法天,禮卑而
      象地,有足無眼,與有眼無足者等。遂一矯而主修,自律甚嚴,自檢甚密,以澹守
      之,以靜凝之。……庚子,……伯修下世,先生感念,絕葷血者累年,無復宦情。……
      庚戌,……其學亦日趨平淡,常語中道曰:「吾覺向來精神,未免潑散。近日一意
      收斂,樓成,每日坐三炷香,收息靜坐。」又曰:「四十以後,寘粉黛,縱情慾,
      便非好消息也。」5

「壬辰」為萬曆二十年(1592)
               ,袁宏道時年二十五,三月登進士第。袁中道筆下的中郎,
其時可謂傲然獨立、鋒芒盡顯,不願受人拘束,惟求適性快意。
                           「戊戌」之「踰年」為萬
曆二十七年(1599),袁氏三十二歲;其次年「庚子」為萬曆二十八年(1600),九月而
袁氏有雁行折翼之悲。袁中道指出萬曆二十七年其學「稍變」
                          ,此年似可做為袁氏前後期

5
    同注 1,頁 1650、1651、1653、1656。


                                                -11-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第二十三期



學思之轉折點6,蓋此時不僅認為年輕時一心崇仰的李贄學說「尚欠穩實」,而且以為昔
日輕忽人情物理、放縱習氣之不足取,故轉而強調律己、修持,生命漸由外騖而趨於內
省。此外,做為其長兄兼良師、摯友的袁宗道以盛年卒於官,亦宜為其生命中之沈痛衝
擊,若云袁氏因此而對生命有一番新的體悟,也是情理中事。及至「庚戌」
                                ,萬曆三十八
年(1610)─其生命最末一年,中道云其「一意收斂」,則已非二十八歲時,那位將目
極世間之聲色、蕩盡田資家產,「一身狼狽,朝不謀夕,托缽歌妓之院,分餐孤老之盤,
往來鄉親,恬不知恥」當成「快活」事,認為如此則「生可無愧,死可不朽」的縱情任性
的袁中郎了7!
    今參考袁中道上述〈行狀〉之說,以作於萬曆二十四、五年的《錦帆集》《解脫集》
                                    、
之遊記為主,另外參酌《瓶花齋集》 《瀟碧堂集》
                與      中作於萬曆二十八年前後的記遊之作,
以之比觀寫於萬曆三十七年「較諸前作,又進一格」的後期《華嵩遊草》諸作,據以探討
袁宏道遊記的先後風貌。




二、前期遊記


    袁宏道遊記一向被譽為除了書簡之外,最能體現其「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文學主
張,尤其是前期的記遊之作。萬曆二十七、八年以前的袁氏遊記,膾炙人口者莫如〈虎丘〉
                                       、
〈上方〉〈洞庭〉〈靈巖〉〈西湖〉〈雨後遊六橋記〉〈天目〉等等,雖然袁氏自稱「最
    、   、   、   、       、
怕入城」(             ,然而,其早期為令本在繁華富庶的吳地,因此,記遊內容每多世
     〈吳山〉《箋校》頁 436)
        ,


俗之景觀與市井庶民的風情。而且,因為受有陽明學與李贄肯定物欲、重視享受、正視情
欲合理性,等等承認世俗價值之學說的影響,所以往往不避諱透露聲色之欲、渲染世俗的
享樂。在膾炙人口的〈虎丘〉一文中,著力描摹了市民的中秋遊賞,聲色之娛與幽韻之趣
並行而不悖,文士的優雅與市井俗人的生活情趣彼此交織,陸雲龍評云:「虎丘之勝,已
盡于筆端矣,觀繪事不如讀此之靈活。」(         「繪事」是靜止的,而袁氏筆下的「虎
                   《箋校》頁 159)


丘」則洋溢著世俗生活的熱鬧場景,喧闐可聞,故以「靈活」稱之。這種重視世俗享樂的


6
    龔鵬程先生據此而言:      「本年乃中郎學思之一大轉關」  。說詳見氏著《晚明思潮》
                                               (台北:里仁書
    局,1994),頁 153-158。另,章培恆與駱玉明氏主編之《中國文學史新著》亦以萬曆二十七、
    二十八年為袁氏思想之轉變期,惟以為是肇因於明王朝的思想整肅。章培恆、駱玉明:        《中國文
    學史新著》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頁 193。
7
    袁宏道〈龔惟長先生〉《袁宏道集箋校》頁 205-206。錢氏繫此篇於萬曆二十三年(1595)
                    ,                               。


-12-
袁宏道遊記探論



寫作態度,使其遊記往往對於人物─特別是「麗人」或其香跡,多所留意,如〈荷花蕩〉
                                      :
「舟中麗人,皆時粧淡服,摩肩簇舄,汗透重紗如雨。其男女之雜,燦爛之景,不可名狀。」
(《箋校》頁      〈光福〉「落花染成湖水作臙脂浪,畫船簫鼓,往來湖上。堤中妖童麗人,歌
         170)  :
板相屬,不減虎林、西湖。」(         〈靈巖〉則以石上傳聞有西施足跡,而命僕人以袖
              《箋校》頁 170)


拂淨:
  「碧繶緗鉤,宛然石髮中,雖復鐵石作肝,能不魂消心死?色之于人甚矣哉!」(《箋校》


頁   164)此種慕戀女色的心理,也表現在許多藉由女色以狀山嵐水色的修辭手法中,除了在

〈靈巖〉中,因登琴臺聞松濤聲,而狀以「美人環佩釵釧聲」之外,又如:

         虎丘如冶女艷妝,掩映簾箔。〈上方〉《箋校》頁 160)
                      (  ,


         山色如娥,花光如頰。〈西湖一〉《箋校》頁 422)
                   (   ,


         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滿井遊記〉
                                          (     ,


         《箋校》頁 681)




這些描寫,在嚴奉「存天理、滅人欲」為人生圭臬的「正人君子」眼中,恐怕不免「佻薄」
之譏,即使今人於此亦鄙薄為「肉感所掩」8,然而,卻也具顯了袁氏其人之真性情。因
為任性率真,因此其筆下的趣事亦不盡然皆與「雅」事相關,如〈百花洲〉:

         百花洲在胥、盤二門之間,余一夕從盤門出,道逢江進之,問:
                                    「百花洲花盛開否?
         盍往觀之?」余曰:「無他物,惟有二三十糞艘,鱗次綺錯,氤氛數里而已矣。」
         進之大笑而別。《箋校》頁 178)
                (




「賞花」的美麗期待與「糞船」的醜陋現狀,兩相對比,唐突何甚!而竟狀以「鱗次綺錯,
氤氛數里」的雅麗辭彙,難怪江盈科要捧腹大笑了。本文雖然寥寥數語,有如閑話家常,
作者的詼諧性情卻在一問一答之中逗露出來。
     明末聞啟祥〈華嵩遊草引〉曾以印象式的批評,點出袁宏道前後期遊記的不同:

         夏六月,家弟彥國自凌巨先所得袁中郎先生《華嵩遊草》一帙,歸時夜將半,躍起
         呼燈讀之,見記中所述山川險削之形,攀躡顛危之狀,歷歷如現目前,恍然攝我群
         峰絕頂,與諸公性命同在呼吸間,魂悸股栗,寒颸襲人,不自知此身猶在喧埃三伏
         中也。噫,文之能移情也,蓋至此乎!……客曰:
                              「較《解脫》等集何如?」予曰:


8
    周質平: 《公安派的文學批評及其發展─兼論袁宏道的生平及其風格》(台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6),頁 87。


                                             -13-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第二十三期



       「差不同。譬之于畫,西湖、天目、虎丘諸記,略加點綴,風趣盎然,是徐熙寫生
       筆。至盤山、桃源及華嵩諸記,則鏤心剗骨,肖貌肖神,儼然吳道子畫地獄變相手
       矣。致雖不同,其為可傳一也。」(《箋校》頁 1699)




文中以「畫」為喻,以為袁氏前期遊記如徐熙之「寫生」,後期遊記則如吳道子之筆法。
南唐徐熙,繪畫常訴諸感覺,喜以鄉野間日常可見之蔬果、花鳥、魚蟲為題材,趣味平淡
自然。宋人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評云:「徐熙以墨筆畫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
神氣迥出,別有生動之意。」9袁宏道前期遊記則每於自然背景中,以數筆勾勒人情物態,
即如頰上三毫,神氣意態為之栩栩;或以數筆暈染氛圍,令人讀之如沐其情境。如〈虎丘〉
之月夜鬥歌,由「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
                      ,寫初鼓時分之市塵滾滾、俗聲喧囂,
而後則「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見淘汰;及至中夜,俗人儈士漸散,市井俗聲
亦歇,先營置一「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之空明意境,而後三四秀異者「一簫,一寸管,
一人緩板而歌」之「清聲亮徹」方能令人讀之恍然如在近側。遲及更深時分,則登場者唯
一卓絕之士,則又點染以「月影橫斜,荇藻凌亂」之淒清景致,而後其「音若細髮,響徹
雲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
            ,在萬籟俱寂、雅士孤懷的清夜氛圍下,方能令人聽而墮淚,
臻至情景融一之境。
    除了善於氛圍之營造,其人物情態之勾勒如〈雨後遊六橋記〉(         ,初以雨後別
                                《箋校》頁 426)


桃花為送春之舉,卻睹「落花積地寸餘」而無動於衷,反以少遊人而覺快,已不落傳統
文人之「傷春」陳套。及睹白紈騎者衣色鮮晃,乃競相表露白色內衫以效之,而又「臥
地上飲,以面受花,多者浮,少者歌,以為樂」,誠為任誕之舉。末了「呼」花間載茶之
寺僧小艇,「各啜一杯,蕩舟浩歌而返」,全文僅一百一十二字,卻能以寥寥數筆,活畫
出一群率性任真、懂得享受生活樂趣的雅士。〈初至天目雙清莊記〉(《箋校》頁 453)全文亦僅一


百一十二字,寫天目山之溪流與遊客情態亦如此,在「數日陰雨」的背景下,「溪流激石
作聲,徹夜到枕上」,因此乃有陶石簣在夢中之誤為雨聲。而後藉由石簣與山僧的對答,
不僅寫出陶石簣「失而復得」的大喜情態,也生動地將天目山溪之潺響聲舁出紙面遞傳
與讀者。
    聞氏所謂「略加點綴,風趣盎然」,宜即指袁氏前期遊記擅於以簡潔之筆墨,描摹人
物之言行或點染一二景致,以之抒發情懷、呈現意趣、營造情境,而能收傳神之效。前舉
江盈科序袁氏作於萬曆二十五年的《解脫集》「中郎所敘佳山水,并其喜怒動靜之性,無
                    :

9
    楊家駱主編:
         《讀書劄記叢刊•第一集•夢溪筆談校證上冊》            ,頁 555。
                             (台北:世界書局,1989)


-14-
袁宏道遊記探論



不描畫如生。譬之寫照,他人貌皮膚,君貌神情。」與聞氏之說可以比觀,皆指出袁宏道
前期遊記的一種特色─不注意於人事物外表的寫真,而注目在人事物所呈現的一種「韻
趣」上。袁宏道對於這種「趣」深有體會:「世人所難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
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態,雖善說者不能下一語,唯會心者知之。」這種「趣」不全在形
表上,所以,
     「燒香煮茶」只是「趣之皮毛,何關神情」(                  。因此,就寫
                         〈敘陳正甫會心集〉《箋校》頁 463)
                                 ,


作之對象而言,袁氏除了對於「趣」之所來自的人事物本身加以描摹之外,實更著意於點
畫人事物的聲、色、味、光、態以呈現其「神情」
                     。另外,在主體人格方面,
                                「趣」 「真」
                                   不離 ,
陸雲龍〈敘袁中郎先生小品〉「率真則性靈現,性靈現則趣生。」
             :               (《箋校》頁 1721)因此,不故


作道貌岸然的姿態,而能與俗相偕共容。如〈虎丘〉一文寫與江盈科、方文僎同遊虎丘,
結果「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
             ,他人或喜得清雅之遊賞,袁宏道卻慨歎:
                               「甚矣,烏紗之
橫,皂隸之俗哉!」倒是要能與市井庶民共遊同樂,方覺快意。至於〈遊盤山記〉
                                   ,寫眾
人遇盤泉匯聚而成的小潭:

   白石卷而出,底皆金沙,纖魚數頭,尾鬣可數,落花漾而過,影徹底,忽與之亂。
   遊者樂,釋衣,稍以足沁水,忽大呼曰奇快,則皆躍入,沒胸,稍泝而上,踰三四
   石,水益譁,語不得達。間或取梨李擲以觀,旋折奔舞而已。《箋校》頁 688)
                              (




落花漾影與纖魚相亂,此是「貌」幽潭之「神情」,寫其靜趣;其後一群儒雅之士擺落禮
教拘束,展露童心真性,不但「以足沁水」
                  ,大呼痛快,甚至索性躍入潭中直至「沒胸」,
全心投身在自然美景之中,然後「取梨李擲以觀,旋折奔舞」
                          ,更是放浪形骸,恣情嬉戲,
充滿了世俗的生活趣味。
  惟有率真通達的心靈才不至於固執片面的價值觀,而能夠以一種平易自然的心態去看
待周圍的人事物,從而欣賞其中的或雅或俗,與各自的趣味。率性任真的袁宏道,其遊記
在前期雖多表現世俗聲色之樂趣,卻也往往並存著另一種「雅」的境界或清幽之韻、孤寂
之趣。〈上方〉「虎丘如冶女豔粧,掩映簾箔;上方如披褐道士,丰神特秀。兩者孰優劣
       :
哉?亦各從所好。」(《箋校》頁 160)若說「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的虎丘代表城市


的聲色繁華,那麼,上方則近於山林清幽之趣,袁氏於此二者,既能欣賞俗世的聲色之趣,
亦能品味山林的清幽之韻。所以,在袁宏道前期的記遊文字中,經常可以看到聲色繁華另
一面的「幽韻」或淒清之境。除了〈虎丘〉在遊人喧闐聲「雷輥電霍」之後,
                                 「明月浮空,
石光如練,一切瓦釜,寂然停聲」的清幽雅賞之外,另如往遊遊客「絕少」的東洞庭,雖
然「每置酒提壺,則盤坐荒草中」
              ,卻能「徘徊顧視,乃益自雄」(              ,安樂於
                             〈東洞庭〉《箋校》頁 163)
                                  ,




                                             -15-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第二十三期



荒涼之境。前期遊記中,作於萬曆二十五年的〈六陵〉,因為涉及南宋亡國後的毀陵棄骨
慘禍,意境最為淒清:

       六陵蕭騷岑寂,春行如秋,晝行如夜,雖聯鞭叠騎,常若有倀啼鬼哭之聲。……碑
       碣皆荒斷不可讀。山勢回合,架數敗宇其間,惟有老松橫道,杜鵑花滴血滿山而已。
       《箋校》頁 442)
       (




然而,這種淒清並未讓袁宏道產生如柳宗元在〈至小丘西小石潭記〉中,因為「坐潭上,
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的感受,在悲
歌感泣之後,以自笑開解:「鬼若無知,則暴骨含珠,高碑廢壠 ,等作一丘。鬼若有知,
玉魚金盌之恨,今已銷歇」
           ,並以為遊者樂禹陵而悲六陵為「惑」
                           ,因為「其榮枯能有幾也」
                                      ,
表現出一種東坡式的曠達胸襟,而且末了點綴一筆同遊友人方文僎「醉甚,戲弄馬鞍上,
幾墮」
  ,使全文在蕭颯淒涼的氛圍中,以人情趣事的溫馨收結,不僅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實亦為袁氏通達性情之表現。似此幽境與情趣互為表裡者,又如〈鑒湖〉「闊可百十頃,
                               :
荒草綿茫如烟,蛙吹如哭。月夜泛舟於此,甚覺淒涼。」(《箋校》頁 445)然而,如此淒冷的情境


卻在袁氏應答陶石簣的醉語中被打破:『季真識謫仙人,爾識袁中郎,眼詎不高與?』四
                「
坐嘿然,心誹其顛。」在世俗的聲色繁華中每見清雅之幽韻,在山澤的淒清氛圍中又每每
點綴以人情的趣言趣事,此於袁宏道前期的記遊諸作中,實頗為常見。




三、後期遊記


     袁宏道後期遊記多為訪寺遊山之作,其中最為著名者莫過於去世前一年所作的《華
嵩遊草》。前舉聞啟祥〈華嵩遊草引〉,對於袁氏登覽華、嵩諸岳之作,曾喻之以吳道子
《地獄變相》
     。唐人段成式《寺塔記》記吳道子於長安趙景公寺所畫《地獄變相》「筆力
                                  :
              ,又:
勁怒,變狀陰怪,睹之不覺毛戴」 「西中三門裡門南,吳生畫龍及刷天王鬚,筆跡如
鐵。有執爐天女,竊眸欲語。」10傳聞當時「京都屠沽漁罟之輩,見之而懼罪改業者,往
往有之」11,東坡〈書吳道子畫後〉「道子畫人物,如以燈取影,逆來順往,旁見側出,
                 :


10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卷 5,頁 248 條目 147、
     頁 249 條目 149。
11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     《古代藝術三百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頁 221。


-16-
袁宏道遊記探論



橫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數,不差毫末。」12然則吳道子之畫除了勾繪傳神、奕奕
如生,足以令人動魄驚心之外,亦極為注意物象之比例呈現與真實。
     袁宏道《華嵩遊草》諸作,篇幅一般較諸前期所作為長,〈華山記〉寫攀臨之艱辛險
危一段,可謂刻畫入微、勾繪傳神:

       方而削,不受級,不得不穴其壁以入,壁有罅,才容人,陰者如井,陽者如霤,如
       井者曰[山童]曰峽,如霤者曰溝,皆斧為銜,以受手足,銜窮代以枝。受手者不
       沒指,受足者不盡踵。鐵索累千尋,直垂下,引而上,如黏壁之鼯。壁不盡罅,時
       為懸道巨巒,折折相逼,若故為亘以嘗者。橫亘者綴腹倚絕厓行,足垂磴外,如面
       壁,如臨淵,如屬垣,撮心于粒,焉知鬼之不及夕也。長亘者搦其脊,匍匐進,危
       磴削立千餘仞,廣不盈背,左右顧皆絕壑,唯見深黑,吾形罍罍然如負甕,自視甚
       贅。然微風至,搖搖欲落,第恐身之不為石矣。《箋校》頁 1468)
                            (




山勢阽危,跬步澀陟,崖絕無徑,援索上下,其窘迫萬狀,生死一線之情景,躍然紙上。
而且文中亦常著意於方位之指示、道里之計算,如〈華山記〉末段關於東峰、西峰、南峰
的記述、描畫皆可謂詳盡、細膩:

       踰仙掌壁,折入石弄,北旋上,石滑而不級,為東峰;過坪躡厓,道尊持而中斷,
       為南峰;度峰足蛇蜒上,石葉上覆而橫裂,為西峰;南峰踞兩峰之上,如人危坐而
       雙引其膝。下有土徑,異樹交絡,峽水鳴其間。峰頂各有池,如臼,如盆,如破瓮,
       鮮壁澄澈,古松覆之。西峰石多璺,乍視如未穩。南峰之背,有靜室,垂雙鎖,鎖
       盡為鐵杙以承板道。東峰南下為衛叔卿博臺,鎖對懸,拓厓 自達,皆奇嶮。

至於〈嵩遊〉諸作,「第一」記「下山,度南嶺十餘里,得慧可覓心臺」(《箋校》頁 1475) 「第
                                            ;
四」記從萬歲峰登嵩,
         「迂回二十里,至中峰巔」
                    ,天黑下嵩山,策杖「約十五里,至山足」
               ;
《箋校》頁 1480、1482)
(               「第五」記澗上之山,「去太室也,二十里而遙」(          ,皆有意如實
                                       《箋校》頁 1483)


呈現所遊之地理方位與道里途程。此或即聞氏所以謂之「鏤心剗骨,肖貌肖神」,而云前
期所作「略加點綴,風趣盎然」,即後期遊記視諸前期,除了具有前期作品強調「我」的
情趣與感受之外,更注意於「物」的細膩刻畫,因此前期遊記如〈五泄一〉(《箋校》頁 447) 〈天
                                           、
目一〉《箋校》頁 453)常見以人物的對答聲吻點染山情水意;
   (                          〈蘭亭記〉(《箋校》頁 443) 〈齊雲〉
                                             、     (
                                                   《箋校》




12
     蘇軾:《蘇東坡全集》
              (北京:中國書店,1986),頁 306。


                                                   -17-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第二十三期



頁    457) 〈釣臺記〉
        、      (《箋校》頁 461)則多為議論之文字,而且結構鬆散,隨性揮灑而具天然之致。


然而,袁中道:

       先生詩文,如《錦帆》《解脫》
                 、  ,意在破人之縛執,故時有遊戲語。蓋其才高膽大,
       無心於世之毀譽,聊以舒其意之所欲言耳,然其後亦漸趨謹嚴。其論政論學,雜出
       於山容水態之中,皆剔膚見骨。至〈華嵩〉諸作,布格造語,巧奪造化,真非人力
       也。13

則「議論」實為袁氏遊記的特色之一,後期亦然,如〈開先寺至黃巖寺觀瀑記〉(《箋校》頁 1144)


即藉泉澗以論文、比論太白東坡詩文。惟後期遊記,在篇幅增長的同時,也有較多的經營
痕跡,此或即中道「嚴謹」與「布格」之謂。
      此外,袁氏後期遊記作於皈心淨土、親故凋零之後,每有死生無常之感,比較前期諸
作,似乎少了些「輕快」或「輕狂」的意味,如其〈華山別記〉末後:

       夜深就枕,月光蕩隙如雪,余彷徨不能寐 ,呼同遊樗道人復與至顛。松影掃石,
       余意忽動,念吾伯修下世已十年,而惟長亦逝,前日蘇潛夫書來,道望周亦物故。
       山侶幾何人,何見奪之速也?樗道人識余意,乃朗誦〈金剛六如偈〉
                                    ,余亦倚松和
       之。《箋校》頁 1473)
         (




深山靜夜,忽憶及親人長逝已十年,知友亦多去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
如電,應作如是觀」的誦聲,迴蕩在如雪的月光下,情境顯得淒清異常。另外,〈遊驪山
記〉第一段,起以「驪之山鬱然而青,而其水浩浩然鳴九衢也。古柏森森然翳東西嶺,故
宮遺址,多不可識。」其後接寫白髮扶杖的「山下之民」,指陳褒 、玄宗、貴妃、始皇
之遺跡,於是作者「倚松四顧,蒼茫久之」(《箋校》頁 1467),與〈嵩遊第三〉首段記北魏會善
寺、末段記宋代崇福宮,一「半圮」
               ,一則「荒寂甚」
                      ,而皆寄歲月之滄桑於破敗的古碑辨
識中。《箋校》頁 1478、1480)通篇讀來,其實頗有「沈鬱」的況味。
   (


      《錦帆集》《解脫集》中的遊記,在不長的篇幅中,常見袁氏記寫友人之名姓,與彼
           、
此之問答言語、笑容情狀14。與之相比,後期《華嵩遊草》中的作品明顯少了,與遊者和

13
     袁中道: 《遊居柿錄》 (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頁 213-214。
14
     袁宏道與友人問答語的記寫,如〈虎丘〉〈西洞庭〉〈陰澄湖〉〈遊惠山記〉〈惠山後記〉〈西
                          、    、       、       、     、
     湖二〉〈西湖四〉〈龍井〉〈鑑湖〉〈五泄一〉〈天目二〉〈宿落石臺記〉〈釣臺記〉等等。
         、     、    、   、    、      、          、
     至於〈百花洲〉〈西施山〉〈初至天目雙清莊記〉〈天目一〉皆見「大笑」
             、     、         、                ,另有〈靈巖〉的「笑
     謂」〈六陵〉的「自笑」
       、          。


-18-
袁宏道遊記探論



袁氏較熟悉而名姓見諸筆下的惟朱一馮、傅梅與樗道人,其餘多以「從者」稱之。因此,
《華嵩遊草》中一些作品隱隱然的蒼涼感,應與昔日同遊知交的凋零有關。另外,後期作
品與前期有所差異的原因,也在於書寫對象的不同。陸雲龍評賞〈靈巖〉
                               :「華山之記奇險,
靈巖之記幽麗,文各如其境。」(         「幽麗」與「奇險」的不同,即因「境」─景
               《箋校》頁 166)


點、寫作對象之異。《錦帆》《解脫》集中的遊記,因為所遊者多在城市近郊,許多地點
             、
為當時名勝,遊人如織,因此筆下乃多世俗之聲色風華。後期所遊之嵩山、華山,既遠離
城市,而且山勢峻險,筆下乃多奇險之色彩,而且蹈危石、臨深淵,非僅前期遊山之軀體
辛苦而已,尚須冒著生命之險,此種攀遊之目的固與遊虎丘、西湖、天目的優雅閑賞不同,
而是有著濃厚的「冒險」色彩,《華嵩遊草》諸作每津津於險境危行的描述,亦由於此。




四、結語


     王立群先生曾依據創作主體(我)與客體(物)之間的關係,對山水遊記加以分類。
以為淡化山水描寫,強調「我」之感受者即為「表現型」遊記;至於側重「物」者有三種
類型:單純的山水摹寫為「再現型」遊記,對「物」的側重在於文化認同者為「文化型」
遊記,對於「物」的側重於方位地理空間、形成、考辨、遊蹤記寫研究者為「輿地型」遊
記。此外,也可分為兩大類,即側重於「我」與「物」的模山範水者為文人遊記,與側重
於「物」而非模山範水者為學者型遊記;前者即文學遊記,後者則為輿地遊記。15袁宏道
的遊記不論是前期的《錦帆集》《解脫集》或後期的《華嵩遊草》
              、              ,無疑都是屬於「表現
型」「文人型」的。袁氏論詩論文皆強調「趣」
  、                  ,其遊記始終存有「趣」的元素,雖喜議
論,卻因議論之方式,而與「趣」不相衝突。《錦帆》《解脫》二集諸作,每於描寫世俗
                        、
情態中表現主體之趣味,《華嵩遊草》諸作則因登覽奇山俊嶽,而更為重視自然景觀的刻
畫,然而其重心仍在於自我心境的抒發,故每在奇景險行中見趣,是以陸雲龍評〈華山記〉
                                       :
「著華之險,亦著遊之趣。」(《箋校》頁 1470)所表現的其實還是主體的審美感受。




15
     王立群:《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頁 234。


                                                 -19-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第二十三期




Exploration of Yuan Hongdao’s Travel Notes

                                          Shi Kuan-wen
                               Lecturer ,Southern Taiwan University




                                               Abstract

     There was a prevailing climate of traveling in Late Ming Dynasty, and most of the literati had
the works recording their trips; hence among essays, travel note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from
the scholars of later generations, and Yuan Hongdao’s travel notes are especially outstanding. Because
of the change of favorable or unfavorable turns in life, and the transition from realization of life, a
writer would inevitably have transformation in literary creations and thought. Yuan Zhongdao had
aimed at Yuan Hongdao’s transformation in academic thought in earlier stage and later stage to
indicate the different styles and features of his travel notes before and after. The dissertation referred
to Yuan Zhongdao’s theory, gave priority to Yuan Hongdao’s travel notes of “Jin Fan Ji” and
“Jie Tuo Ji” made in the 24th and 25th year under the reign of Emperor Wanli, deliberated his
“Ping Hua Zhai Ji” and “Sa Bi Tang Ji” made around the 28th year under the reign of Emperor
Wanli, and used them to compare with his “Hua Song You Cao” written in the 37th year under
the reign of same emperor to explore the varied styles and features of Yuan Hongdao’s travel notes
before and after, and the common elements that run through his travel notes in earlier stage and
later stage.


Keywords : Travel notes, secular, gusto, queer and precipitous




-20-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第二十三期
2011 年 10 月     頁 21-38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清詩女性選本研究

                          王兵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提要


   有清一代,女性詩歌選本不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規模上都遠超前代。究其繁盛之原因,
主要歸功於清代女性創作群體的壯大、知名士人對女性詩歌創作及選本編刻的支持、肯定
以及女性詩歌創作質量的全面提升。這些女性選本鮮明地反映了清代女性創作群體的三個
特徵,即地域性、家族性和依附性。另外,在清詩女性選本的編纂和釋評中,我們也可窺
見男性詩學話語主導下的女性詩學樣態。


關鍵詞:清詩女性選本、群體特徵、女性詩學




                                      -21-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第二十三期




一、前言


    中國歷史上自春秋時期起,女性詩人就代有人出,但大規模地對其詩作進行編纂和整
理,只有到了明清時期才蔚然成風。據初步統計,明清以前專門收錄歷代女性文學作品的
選本加起來不足十部,1而有明一代,專錄歷代女性詩作的選本就多達二十五部。2至清代
則達至繁盛狀態 僅筆者搜羅的清人選清代女性詩選就有近五十部 且部份女性選本如
       ,                     ,        《國
朝閨秀詩柳絮集》《國朝閨秀正始集》等更是體例完備、卷帙繁富。大量的清詩女性選本
       、
不僅收錄了有清一代眾多女性的詩歌作品,而且其選本序跋、選文和評點中流露出的詩學
批評意識也是清代女性詩學話語的重要組成部份。




二、清詩女性選本的編選概況及繁盛原因


    清詩女性選本是指清代選家以選錄當代女性詩歌作品為主的選本,部份附有詞、賦的
選本也屬此列。若按照選家身份歸類,它可以分為兩類,即男性編選當代女性詩作的女性
選本和女性編選當代同性詩作的女性選本。相對而言,後者數量要遠遠少於前者。有清一
代,女詩人編輯的當代女性詩選本主要有:王端淑輯《名媛詩緯》、駱綺蘭編《聽秋館閨
中同人集》
    、張滋蘭選《吳中女士詩鈔》
                (又名《吳中十子詩鈔》、毛國姬編《湖南女士詩
                           )
鈔》
 、惲珠輯《國朝閨秀正始集》及《國朝閨秀正始續集》
                        、郭潤玉編《湘潭郭氏閨秀集》、
王謹編《閨秀詩選》、單士厘輯《清閨秀正始再續集初編》等。
    而出於對「閨閣之才,傳者雖不少,而埋沒如珍異,朽腐同草木者,正不知其幾許」
的惋惜,3一些男性詩人熱心地為女詩人收集、出版詩選,保存和搶救了一大批可能湮沒和
失落的詩歌文獻。順治年間(1643-1661)主要有鄒漪編輯的《詩媛十名家集》十卷。4康

1
    《隋書•經籍志》記載:《婦人集》二十卷,作者不詳;   《婦人集》三十卷,[梁]殷淳撰;  《婦人
    集》十一卷,亡;《婦人集鈔》二卷,作者不詳;  《舊唐書•經籍志•總集類》記載有:   《婦人詩
    集》二卷,顏竣撰。《宋史•藝文志•總集類》記載有: 《瑤池集》[唐]蔡省風撰。另據胡文揩《歷
    代婦女著作考》記載尚有:《婦人文章錄》,[後魏]崔光編; 《婦人文章》十五卷,[宋]陳彭年編;
    《宋舊宮人詩詞》一卷,[宋]汪元量編。另如《文選》《玉臺新詠》《唐人選唐詩》中也選有少
                              、      、
    量女性作品,但不是專選,不在此列。
2
    參看王艷紅:《明代女性作品總集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年) 13-38。
                                               ,頁
3
    黃秩模:《國朝閨秀詩柳絮集》,咸豐三年(1853)刊本,黃傳驥〈序〉 ,頁 1 上。
4
    中國國家圖書館著錄為《八名家詩集》較此書少《避秦人詩選》和《謝蘭陵詩選》二種,不及


-22-
清詩女性選本研究



熙年間(1661-1722)主要有范端昂輯錄的《香奩詩泐》及其續補系列若干卷,胡孝思、
朱珖評輯的《本朝名媛詩鈔》等。乾隆年間(1735-1795)主要有袁枚輯《袁家三妹合稿》
                                           、
汪啟淑選編的《擷芳集》等。另外還有乾隆五十六年(1791)合刻的《二余詩草》、乾隆
五十九年(1794)吳騫刊刻的《海昌閨秀詩》
                     。嘉慶年間(1796-1820)主要有袁枚輯《隨
園女弟子詩選》六卷,蔣機秀選評的《國朝名媛詩繡鍼》五卷,王豫編刻《種竹軒閨秀聯
珠集》四卷等。道光年間(1820-1850)主要有陳文述編輯的《碧城仙館女弟子詩》二卷,
蔡殿齊所輯的《國朝閨閣詩鈔》十卷,潘煥龍編《三女史詩稿》三卷等。咸豐年間(1850
-1861)主要有范士熊的《范氏三女史同懷詩》
                      ,董兆熊輯的《吳江三節婦集》
                                   、黃秩模輯
的《國朝閨秀柳絮集》等。同治年間(1861-1875)則有黃浚所輯《國朝閨秀摛珠集》
                                         ,
蔡壽祺選、魯世寶編的《豫章閨秀詩鈔》等。光緒年間(1875-1908)主要有許夔臣所輯
《國朝閨秀香咳集》
        ,楊書霖的《長沙楊氏閨秀詩》
                     ,戴燮元輯的《京江鮑氏三女史詩鈔合
刻》,黃瑞所輯《三臺名媛詩輯》,冒俊編刻的《林下雅音集》,西冷印社主人輯的《西冷
三閨秀詩》等。民國間則主要有紅梅閣主人所輯《清代閨秀詩鈔》,費善慶、鳳昌編《松
陵女子詩徵》等。
    與前代女性詩歌選本相比,清詩女性選本最鮮明的特點是,詩選本容量不斷擴大,入
選的詩家、詩作都遠軼前代同類選本。明代直到嘉靖(1521-1566)
                                 、隆慶(1567-1572)
間,才出現選家專錄當代女性詩作的選本─俞憲輯《淑秀總集》,此選收入其《盛明百
家詩》前編,僅收錄明代女性詩人十七家,詩、賦、詞作品計七十二首。崇禎年間(1627
-1644)有曹學佺的《國初閨秀集》一卷,附在其《石倉十二代詩選》之卷 364《明詩初
集》和卷 550《明詩次集》之中,共收錄明代十三位女性的七十九首詩歌;此外,沈宜修
選輯的《伊人思》,也只收錄明代詩家四十六人,而周之標輯《女中七才子蘭咳集》五卷
才收錄七家女性詩作。
    女性詩選本發展到清代,不論在作家數量還是在詩歌作品數量上都有較大幅度地拓
展。如順治年間鄒漪編選的《紅蕉集》共收六十六位才女的三百八十首詩作。康熙間胡
孝思、朱珖評輯的《本朝名媛詩鈔》共錄本朝女性詩家五十九人,詩作「合五言七言共
計三百有奇。」5乾隆時期,汪啟淑之《擷芳集》卷帙頗為宏大,
                            「凡若干卷,作者二千家
有奇。」6實際收錄詩家一千八百五十三人,詩作六千零二十九首。嘉慶年間,蔣機秀之

    此本之完善。
5
    胡孝思、朱珖(評輯)《本朝名媛詩鈔》
              :       ,康熙五十五年(1716)淩雲閣刊本,胡孝思〈序〉,
    頁 1 上。
6
    汪啟淑(輯)《擷芳集》
           :   ,乾隆五十年(1785)飛鴻堂刻本,沈初〈序〉,頁 1 上。


                                            -23-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第二十三期



        「凡選閨秀一百六十四人,共得古今體詩三百十首。」7道光年間,惲
《國朝名媛詩繡鍼》
珠所輯《國朝閨秀正始集》正文二十卷,共選詩一千五百六十三首,附錄一卷選詩八十一
首,補遺一卷選詩九十二首。共計選詩一千七百三十六首,涉及閨秀詩人九百三十三人;
其《續集》收錄惲珠手訂詩作十卷及附錄一卷,共計選詩九百一十九首,涉及女詩人四百
五十九人,妙蓮保之母又輯補遺一卷,涉及女詩人一百三十四人,選詩三百一十首。蔡殿
齊所輯《國朝閨閣詩鈔》一百卷,收錄詩家一百人,錄詩一千三百八十二首。咸豐年間,
黃秩模所輯《國朝閨秀柳絮集》「所集幾二千家」 8此選共五十卷,實際錄入詩家為一千
                      ,
九百三十人,詩作實收八千二百零七首,堪稱現存規模最大的清代女性詩歌選本。光緒間,
許夔臣所輯《國朝閨秀香咳集》,共選女性詩家四百十六人。民國時紅梅閣主人所輯《清
代閨秀詩鈔》八卷,收錄詩家也多達四百二十七人。
    清代女性詩歌選本在容量擴展的同時,也篩選出了許多著名的女性詩人。諸如順治朝
有王端淑、黃媛介、吳山、吳綃、吳琪、李因、季嫻、徐昭華、朱中楣等;康熙、雍正朝
有林以寧、柴靜儀、錢鳳綸、朱柔則、王慧、倪端璇、毛秀惠、吳永和、張學象、蔡琬等;
乾隆、嘉慶朝有李含章、錢孟鈿、方芳佩、潘素心、徐德音、駱綺蘭、席佩蘭、歸懋儀、
孫雲鳳、孫雲鶴、金逸、王倩、汪玉珍、王貞儀、梁韻書、郭漱玉、王采薇、沈纕、熊璉
等;道、咸、同、光朝有汪端、沈善寶、惲珠、王采蘋、何慧生、張襄、吳規臣、袁綬、
左錫璇、左錫嘉、繆寶娟、萬夢丹、俞繡孫、薛紹徽等。這些女性詩人皆為清代女性詩歌
創作的中堅力量,部份女詩人還兼有選家和詩評家的身份,在搜羅、評點女性詩作的同時
表達了自身的詩學主張。
    清詩女性選本之所以取得如此之高的成就,主要歸因於以下三方面的合力:
    其一,清代女性創作群體的壯大。在女性文學發展史上,明中葉之前女詩人及其詩歌
創作的數量並不是很多。女性作家的大量出現是在明朝中後期,特別是十七、八世紀的清
朝,出現了一個女性文學創作的高潮。尤其是傳統詩詞的寫作,一度空前繁榮,主要表現
在兩個方面:首先是詩人數量猛增。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共收錄了歷代有著作成集
的婦女共四千二百余人,其中明末之前共三百六十一人,而清代則有三千八百多人,再加
上史梅女士輯出的未收入《歷代婦女著作考》中的一百一十八人,則近四千家。該書只收
有集行世的,不少僅有單篇作品流傳的作者尚不在此列。這個數量雖還沒改變與男作者的
懸殊比例,但與前代比較則可算是突飛猛進了。其次,清代女性吟詠活動的盛況也是空前

7
    胡文楷: 《歷代婦女著作考》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版),頁 914。
8
    同注 3,頁 1 下。


-24-
清詩女性選本研究



的。她們或一家唱和,或相互投贈,或雅集詩社,或投師訪友,形成一種普遍的風氣。所
謂「一門風雅」的情況比比皆是。如清初會稽商景蘭一家,清中葉福建的「鄭氏九女」,
袁枚家的「隨園三妹」,歸安的葉氏母女等,就是其中頗負盛名者。除了閨閣間相互贈答
之外,她們還大膽地參與社會上的大型文學盛會,如順治十四年(1657)青年詩人王士禛
在濟南大明湖舉辦盛大的「秋柳詩會」
                ,四面八方的響應者之中就有不少閨秀詩人。另外,
清代女性詩人還自己組織詩社,常常登山臨水,以詩會友,著名的有清初錢塘的「蕉園詩
社」、清中葉吳中的「清溪吟社」等。清代許多著名詩人和女詩人都有交往,如吳偉業、
錢謙益、王士禛、毛奇齡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對婦女詩歌起過倡導作用。袁枚和陳文述則公
開收徒,「隨園女弟子」幾遍於大江南北。
     這種局面的產生主要源於清代前、中期文化環境的相對寬松,思想領域的女性解放以
及社會經濟的繁榮等客觀因素。而伴隨著女性詩歌創作群體的不斷壯大,清代女性創作主
體的身份也悄然發生了變化,即由前代以宮妃、妓女、道尼為主向官宦之家或書香門第出
身的上層婦女、大家閨秀傾斜。總之,清代龐大的女性詩人群體創作了數以萬計的詩歌作
品,為女性詩歌選本提供了大量可資選擇的素材。當然,女性詩人的吟詠活動也是推動女
性詩歌創作及編選的積極力量。
     其二,知名士人對女性詩歌創作及選本編刻的支持肯定。自古以來,受到「女子無才
便是德」等傳統觀念的影響,女性詩歌創作一直處於中國文學的邊緣地帶,在學詩、寫詩、
傳詩等諸方面都與男性詩人有所區別。正如沈善寶所言:「竊思閨秀之學與文士不同,而
閨秀之傳又較文士不易。蓋文士自幼即肄習經史,旁及詩賦,有父兄教誨,師友討論。閨
秀則既無文士師承,又不能專習詩文,故非聰慧絕倫者,萬不能詩。生於名門巨族,遇父
兄師友知詩者傳之尚易,倘生於蓬篳,嫁於村俗,則湮沒無聞者,不知凡幾」 9故女性創
                                 。
作的興盛除了自身天資聰慧以外,還離不開知名士人的幫助。概況而言,知名士人的對女
性詩歌創作及編刻的推助集中體現為兩個方面,即對女性詩歌創作合理性的肯定,以及對
女性詩歌選本編刻的支持。
     將《詩經》中入選女性詩作視為女性詩歌創作合理性的最高依據,是清代士子肯定女
性創作常用的例證。如戴鑒在〈國朝閨秀香咳集序〉中云:「詩所以道性情,固盡人而有
者也。世多云女子不宜為詩,即偶有吟詠,亦不當示人以傳之。噫!何其所見之淺也!昔
夫子訂詩,               《召南》十有四篇,婦女所作居其九。」10
    《周南》十有一篇,婦女所作居其七。

9
     沈善寶:     ,清末鴻雪樓刊本,卷一,頁 1 上-1 下。
         《名媛詩話》
10
     許夔臣(輯)《國朝閨秀香咳集》
           :       ,光緒間上海申報館鉛印本,戴鑒〈序〉,頁 1 上。


                                               -25-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第二十三期



胡孝思亦在〈本朝名媛詩鈔序〉中借友人之口道出女性創作之合理:「詩言志,歌永言,
男女詠歌,亦各言其性情志節而己。安在閨媛之詩,不可以公於世哉?……古詩三千,聖
人刪存三百乎?婦女之作,什居三四,即以『二南』論,後妃女子之詩,約居其半。」11
     於是,一些知名人士對女性詩歌的創作和編刻活動都非常重視。他們或收女弟子,教
以詩學,提高她們詩藝,或編輯女性詩歌選本,或為女性詩選作序寫跋,或對她們的詩詞
進行點評等等。知名人士的提倡和褒獎,既能提高女性詩家的知名度,使其詩歌得以傳播,
也從客觀上鼓勵了女性詩人的創作熱情。如民國時期的清暉樓主就高度評價了有清一代女
性詩歌的創作成就,並對女性詩歌的搜集和整理發出呼籲:「至有清一代,女性之中,名
媛傑出。如蕉園七子、吳中十子、隨園女弟子等,至今猶膾炙人口。不有好事者為之表彰,
譬諸落花飛絮,隨風湮沒,可勝惜乎?」12另外,一些清詩選家在自己的詩歌選本中單列
卷帙選錄當代女性詩作,雖然這不屬於本文界定的清詩女性選本,但是對傳播女性詩歌成
就還是發揮了積極地推動作用。如沈德潛《國朝詩別裁集》中,選評了七十五位閨秀詩作;
朝廷重臣阮元亦在所纂《淮海英靈錄》中收入揚州府四十六位女性作品,所編《兩浙輶軒
錄》及《補遺》中輯錄了浙江地區二百七十一位閨秀共五百三十六首詩,對才女的聲名流
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而有的士子則直接選輯女性詩歌選本,前文提及的男性編選清代
女性詩歌的選本均屬此列。
     其三,女性詩歌創作質量的全面提升。清代女性詩選的繁盛不僅取決於女性詩人數量
的急劇增長和知名士子的大力推助,還取決於清代女性詩歌的創作水平。只有女性詩歌的
創作質量提升了,才能獲得選家的青睞和廣大讀者的肯定。綜觀明清以前,女性詩歌不受
重視,致使「名媛之集,鐫印不多,紅香小冊,綠窗零帙,流傳極少,搜求非易。著錄所
載,或一書而數名,或名同而實異,或有目而無書,或名亡而實存。」13這種狀況一方面
是「年代久遠,難以考究」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源於女性詩歌創作成就的參差不齊。而至
有清一代,女性受教育的機會逐漸增多,她們在承襲家學、拜師學藝、詩友切磋等多種教
育形式中接受文化熏陶,多數大家閨秀都多才多藝。另外,清代女性詩人彼此間的唱和及
與知名文士的交往,也促使女性詩人的創作視野不斷擴大,詩歌的創作質量大有提升。
     首先在思想內容上,清代女性詩歌不僅僅關註個體之幽思,對現實生活和情感世界
都有廣泛涉及,往往托詩以見意。汪啟淑在評價其《擷芳集》中女性詩歌的主題內容時

11
     同注 5,頁 1 下。
12
     紅梅主人  (輯):《清代閨秀詩鈔》 ,民國十一年(1922)上海中華教育社石印本,清暉樓主〈序〉,
     頁 1 上。
13
     同注 7,胡文楷〈自序〉  ,頁 6。


-26-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十年磨一劍:2001-2011台灣時事評論集
十年磨一劍:2001-2011台灣時事評論集十年磨一劍:2001-2011台灣時事評論集
十年磨一劍:2001-2011台灣時事評論集TAAZE 讀冊生活
 
隋書 76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一 文學
隋書 76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一 文學隋書 76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一 文學
隋書 76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一 文學helloiac
 
Spm 华文预试answer1
Spm 华文预试answer1Spm 华文预试answer1
Spm 华文预试answer1ganclass
 
低眉集:臺灣文學/翻譯、遊記與書評
低眉集:臺灣文學/翻譯、遊記與書評低眉集:臺灣文學/翻譯、遊記與書評
低眉集:臺灣文學/翻譯、遊記與書評TAAZE 讀冊生活
 
我们的祖先说
我们的祖先说我们的祖先说
我们的祖先说amdg999
 
濟公活佛正傳
濟公活佛正傳濟公活佛正傳
濟公活佛正傳lyquochoang
 

What's hot (9)

十年磨一劍:2001-2011台灣時事評論集
十年磨一劍:2001-2011台灣時事評論集十年磨一劍:2001-2011台灣時事評論集
十年磨一劍:2001-2011台灣時事評論集
 
隋書 76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一 文學
隋書 76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一 文學隋書 76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一 文學
隋書 76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一 文學
 
9789862218860
97898622188609789862218860
9789862218860
 
Spm 华文预试answer1
Spm 华文预试answer1Spm 华文预试answer1
Spm 华文预试answer1
 
七真史傳
七真史傳七真史傳
七真史傳
 
低眉集:臺灣文學/翻譯、遊記與書評
低眉集:臺灣文學/翻譯、遊記與書評低眉集:臺灣文學/翻譯、遊記與書評
低眉集:臺灣文學/翻譯、遊記與書評
 
我们的祖先说
我们的祖先说我们的祖先说
我们的祖先说
 
濟公活佛正傳
濟公活佛正傳濟公活佛正傳
濟公活佛正傳
 
Content
ContentContent
Content
 

Viewers also liked (18)

心靈的櫥窗
心靈的櫥窗心靈的櫥窗
心靈的櫥窗
 
我的一場服裝演化遊戲
我的一場服裝演化遊戲我的一場服裝演化遊戲
我的一場服裝演化遊戲
 
載不動,許多愁:徐遲和他的同時代人
載不動,許多愁:徐遲和他的同時代人載不動,許多愁:徐遲和他的同時代人
載不動,許多愁:徐遲和他的同時代人
 
教育生態學
教育生態學教育生態學
教育生態學
 
來去咖啡館品味巴黎:30家巴黎經典咖啡館
來去咖啡館品味巴黎:30家巴黎經典咖啡館來去咖啡館品味巴黎:30家巴黎經典咖啡館
來去咖啡館品味巴黎:30家巴黎經典咖啡館
 
老狐狸與小白兔1 內文試閱
老狐狸與小白兔1 內文試閱老狐狸與小白兔1 內文試閱
老狐狸與小白兔1 內文試閱
 
流年影蹤
流年影蹤流年影蹤
流年影蹤
 
閒話文人
閒話文人閒話文人
閒話文人
 
9789868469983
97898684699839789868469983
9789868469983
 
電影在語文教學上的運用
電影在語文教學上的運用電影在語文教學上的運用
電影在語文教學上的運用
 
9789866094552
97898660945529789866094552
9789866094552
 
9789862218211
97898622182119789862218211
9789862218211
 
今日涼茶
今日涼茶今日涼茶
今日涼茶
 
9789866451492
97898664514929789866451492
9789866451492
 
胸膛上的蟹足腫:短篇小說集
胸膛上的蟹足腫:短篇小說集胸膛上的蟹足腫:短篇小說集
胸膛上的蟹足腫:短篇小說集
 
幻艙
幻艙幻艙
幻艙
 
跟著印度老師學瑜伽
跟著印度老師學瑜伽跟著印度老師學瑜伽
跟著印度老師學瑜伽
 
9789866094491
97898660944919789866094491
9789866094491
 

Similar to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二十三期

01 110指考國文科試卷
01 110指考國文科試卷01 110指考國文科試卷
01 110指考國文科試卷ssuser18789c1
 
後漢書 040 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
後漢書 040 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後漢書 040 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
後漢書 040 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helloiac
 
北齊書 23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五
北齊書 23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五北齊書 23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五
北齊書 23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五helloiac
 
南史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南史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南史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南史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helloiac
 
如何選貼門聯對聯
如何選貼門聯對聯如何選貼門聯對聯
如何選貼門聯對聯xilin peng
 
漢書 041 卷三十 艺文志第十
漢書 041 卷三十 艺文志第十漢書 041 卷三十 艺文志第十
漢書 041 卷三十 艺文志第十helloiac
 
史記 056 世家第二十六 陈丞相世家
史記 056 世家第二十六 陈丞相世家史記 056 世家第二十六 陈丞相世家
史記 056 世家第二十六 陈丞相世家helloiac
 
105指考國文試卷
105指考國文試卷105指考國文試卷
105指考國文試卷中 央社
 
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helloiac
 
魏書 091 卷八十五 列傳文苑第七十三
魏書 091 卷八十五 列傳文苑第七十三魏書 091 卷八十五 列傳文苑第七十三
魏書 091 卷八十五 列傳文苑第七十三helloiac
 
閑話方塊字(三字重複 四字組合
閑話方塊字(三字重複 四字組合閑話方塊字(三字重複 四字組合
閑話方塊字(三字重複 四字組合lys167
 
成语 探源
 成语 探源 成语 探源
成语 探源clod13
 
11、第一编第五章诸子散文第三节庄子
11、第一编第五章诸子散文第三节庄子11、第一编第五章诸子散文第三节庄子
11、第一编第五章诸子散文第三节庄子Yen-yanjifeng
 
漢書 074 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漢書 074 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漢書 074 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漢書 074 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helloiac
 
史記 081 列传第二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記 081 列传第二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記 081 列传第二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記 081 列传第二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helloiac
 
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
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
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helloiac
 
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helloiac
 
7、第一编第四章历史散文第二节左国
7、第一编第四章历史散文第二节左国7、第一编第四章历史散文第二节左国
7、第一编第四章历史散文第二节左国Yen-yanjifeng
 

Similar to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二十三期 (20)

01 110指考國文科試卷
01 110指考國文科試卷01 110指考國文科試卷
01 110指考國文科試卷
 
後漢書 040 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
後漢書 040 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後漢書 040 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
後漢書 040 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
 
北齊書 23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五
北齊書 23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五北齊書 23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五
北齊書 23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五
 
南史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南史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南史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南史 21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崇禎軼事
崇禎軼事崇禎軼事
崇禎軼事
 
如何選貼門聯對聯
如何選貼門聯對聯如何選貼門聯對聯
如何選貼門聯對聯
 
漢書 041 卷三十 艺文志第十
漢書 041 卷三十 艺文志第十漢書 041 卷三十 艺文志第十
漢書 041 卷三十 艺文志第十
 
史記 056 世家第二十六 陈丞相世家
史記 056 世家第二十六 陈丞相世家史記 056 世家第二十六 陈丞相世家
史記 056 世家第二十六 陈丞相世家
 
105指考國文試卷
105指考國文試卷105指考國文試卷
105指考國文試卷
 
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新唐書 157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魏書 091 卷八十五 列傳文苑第七十三
魏書 091 卷八十五 列傳文苑第七十三魏書 091 卷八十五 列傳文苑第七十三
魏書 091 卷八十五 列傳文苑第七十三
 
閑話方塊字(三字重複 四字組合
閑話方塊字(三字重複 四字組合閑話方塊字(三字重複 四字組合
閑話方塊字(三字重複 四字組合
 
成语 探源
 成语 探源 成语 探源
成语 探源
 
11、第一编第五章诸子散文第三节庄子
11、第一编第五章诸子散文第三节庄子11、第一编第五章诸子散文第三节庄子
11、第一编第五章诸子散文第三节庄子
 
漢書 074 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漢書 074 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漢書 074 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漢書 074 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
 
Chinese test
Chinese testChinese test
Chinese test
 
史記 081 列传第二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記 081 列传第二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記 081 列传第二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記 081 列传第二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
 
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
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
周書 24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六 盧辯
 
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7、第一编第四章历史散文第二节左国
7、第一编第四章历史散文第二节左国7、第一编第四章历史散文第二节左国
7、第一编第四章历史散文第二节左国
 

More from TAAZE 讀冊生活

盜墓祕史髑髏密碼第1章
盜墓祕史髑髏密碼第1章盜墓祕史髑髏密碼第1章
盜墓祕史髑髏密碼第1章TAAZE 讀冊生活
 
國文(測驗) 台電.中油考試用書學儒
國文(測驗) 台電.中油考試用書學儒國文(測驗) 台電.中油考試用書學儒
國文(測驗) 台電.中油考試用書學儒TAAZE 讀冊生活
 
國文(測驗)(包括公文格式用語) 鐵路特考考試專用學儒
國文(測驗)(包括公文格式用語) 鐵路特考考試專用學儒國文(測驗)(包括公文格式用語) 鐵路特考考試專用學儒
國文(測驗)(包括公文格式用語) 鐵路特考考試專用學儒TAAZE 讀冊生活
 
智慧財產權法新論 講堂-檢事官.專利商標.智財行政保成
智慧財產權法新論 講堂-檢事官.專利商標.智財行政保成智慧財產權法新論 講堂-檢事官.專利商標.智財行政保成
智慧財產權法新論 講堂-檢事官.專利商標.智財行政保成TAAZE 讀冊生活
 
法院組織法 解體真書-2013司法三.四等保成
法院組織法 解體真書-2013司法三.四等保成法院組織法 解體真書-2013司法三.四等保成
法院組織法 解體真書-2013司法三.四等保成TAAZE 讀冊生活
 
法院組織法體系重點整理 2013司法人員三.四等保成
法院組織法體系重點整理 2013司法人員三.四等保成法院組織法體系重點整理 2013司法人員三.四等保成
法院組織法體系重點整理 2013司法人員三.四等保成TAAZE 讀冊生活
 
社會工作研究方法 社會工作師考試學儒
社會工作研究方法 社會工作師考試學儒社會工作研究方法 社會工作師考試學儒
社會工作研究方法 社會工作師考試學儒TAAZE 讀冊生活
 
社會研究法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社會研究法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社會研究法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社會研究法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TAAZE 讀冊生活
 
民法(身分法)測驗題解 非試不可-司法官.律師保成
民法(身分法)測驗題解 非試不可-司法官.律師保成民法(身分法)測驗題解 非試不可-司法官.律師保成
民法(身分法)測驗題解 非試不可-司法官.律師保成TAAZE 讀冊生活
 
法院組織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
法院組織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法院組織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
法院組織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TAAZE 讀冊生活
 
犯罪學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警察.原住民特考保成
犯罪學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警察.原住民特考保成犯罪學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警察.原住民特考保成
犯罪學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警察.原住民特考保成TAAZE 讀冊生活
 
行政學概要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行政學概要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行政學概要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行政學概要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TAAZE 讀冊生活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讀實力 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讀實力 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讀實力 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讀實力 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TAAZE 讀冊生活
 
強制執行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
強制執行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強制執行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
強制執行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TAAZE 讀冊生活
 
交通行政大意(測驗題庫)Hold住高分1500題 2013初等.五等學儒
交通行政大意(測驗題庫)Hold住高分1500題 2013初等.五等學儒交通行政大意(測驗題庫)Hold住高分1500題 2013初等.五等學儒
交通行政大意(測驗題庫)Hold住高分1500題 2013初等.五等學儒TAAZE 讀冊生活
 
一般警察法典 2013法律工具書系列學儒
一般警察法典 2013法律工具書系列學儒一般警察法典 2013法律工具書系列學儒
一般警察法典 2013法律工具書系列學儒TAAZE 讀冊生活
 

More from TAAZE 讀冊生活 (20)

黃金筆 下太極圖第1章
黃金筆 下太極圖第1章黃金筆 下太極圖第1章
黃金筆 下太極圖第1章
 
盜墓祕史髑髏密碼第1章
盜墓祕史髑髏密碼第1章盜墓祕史髑髏密碼第1章
盜墓祕史髑髏密碼第1章
 
中國在十字路口
中國在十字路口中國在十字路口
中國在十字路口
 
國文(測驗) 台電.中油考試用書學儒
國文(測驗) 台電.中油考試用書學儒國文(測驗) 台電.中油考試用書學儒
國文(測驗) 台電.中油考試用書學儒
 
國文(測驗)(包括公文格式用語) 鐵路特考考試專用學儒
國文(測驗)(包括公文格式用語) 鐵路特考考試專用學儒國文(測驗)(包括公文格式用語) 鐵路特考考試專用學儒
國文(測驗)(包括公文格式用語) 鐵路特考考試專用學儒
 
智慧財產權法新論 講堂-檢事官.專利商標.智財行政保成
智慧財產權法新論 講堂-檢事官.專利商標.智財行政保成智慧財產權法新論 講堂-檢事官.專利商標.智財行政保成
智慧財產權法新論 講堂-檢事官.專利商標.智財行政保成
 
法院組織法 解體真書-2013司法三.四等保成
法院組織法 解體真書-2013司法三.四等保成法院組織法 解體真書-2013司法三.四等保成
法院組織法 解體真書-2013司法三.四等保成
 
法院組織法體系重點整理 2013司法人員三.四等保成
法院組織法體系重點整理 2013司法人員三.四等保成法院組織法體系重點整理 2013司法人員三.四等保成
法院組織法體系重點整理 2013司法人員三.四等保成
 
社會工作研究方法 社會工作師考試學儒
社會工作研究方法 社會工作師考試學儒社會工作研究方法 社會工作師考試學儒
社會工作研究方法 社會工作師考試學儒
 
社會研究法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社會研究法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社會研究法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社會研究法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民法(身分法)測驗題解 非試不可-司法官.律師保成
民法(身分法)測驗題解 非試不可-司法官.律師保成民法(身分法)測驗題解 非試不可-司法官.律師保成
民法(身分法)測驗題解 非試不可-司法官.律師保成
 
法院組織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
法院組織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法院組織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
法院組織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
 
犯罪學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警察.原住民特考保成
犯罪學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警察.原住民特考保成犯罪學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警察.原住民特考保成
犯罪學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警察.原住民特考保成
 
玩轉Flash動畫製作
玩轉Flash動畫製作玩轉Flash動畫製作
玩轉Flash動畫製作
 
骨頭
骨頭骨頭
骨頭
 
行政學概要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行政學概要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行政學概要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行政學概要 讀實力-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讀實力 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讀實力 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讀實力 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讀實力 2013高普考試.各類特考學儒
 
強制執行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
強制執行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強制執行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
強制執行法 金鑰.申論題庫-2013司法三四等特考保成
 
交通行政大意(測驗題庫)Hold住高分1500題 2013初等.五等學儒
交通行政大意(測驗題庫)Hold住高分1500題 2013初等.五等學儒交通行政大意(測驗題庫)Hold住高分1500題 2013初等.五等學儒
交通行政大意(測驗題庫)Hold住高分1500題 2013初等.五等學儒
 
一般警察法典 2013法律工具書系列學儒
一般警察法典 2013法律工具書系列學儒一般警察法典 2013法律工具書系列學儒
一般警察法典 2013法律工具書系列學儒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二十三期

  • 1. 中華民國一百年十月 第二十三期 目 次 出版說明 編輯委員會 郭店楚簡《老子》指瑕 陳錫勇 1 袁宏道遊記探論 施寬文 9 清詩女性選本研究 王兵 21 清人筆記故事中的乞丐 陳美玲 39 從臺灣博弈觀論〈賭鬼賦〉與〈擲骰子賦〉 黃水雲 65 《正字通》成書探考 楊義騰 87 愛與血─《嫁台灣郎的日本女子》中之認同矛盾 沈芳序 109
  • 2.
  • 3. 出版說明 本刊自民國 82 年(1993 年)創刊以來,已屆十年。多年來,承學術界多所鼓勵 與支援,得以繼續出版,為學術界貢獻棉薄。 在學術研究日新月異,各大學積極追求卓越,競爭日益激烈之環境下,為使本 刊更符合學術期刊應有之嚴謹標準,本刊從第十期起,從事多項重要改革: 一、本刊原為本系同人刊物,所載稿件均是同人作品,審查工作亦由同人分擔。此 項編輯方法,固然可積極促進本系同人之研究風氣,然未能廣納校外優秀論著, 以收觀摩之效,不無遺憾。自第十期起,本刊公開園地,接受外稿,成為一公 開發行之學術期刊。 二、本刊已往編輯委員及審稿工作,均由同人擔負。為建立公開公正之審查及編輯 制度,第十期起,編輯委員由校外學者及本系同人共同組成。本期校外委員劉 兆祐教授、金榮華教授、林慶彰教授、王國良教授、王文顏教授、丁原基教授, 均是各有專精、望重士林之學者,為本刊提供甚多寶貴意見。 三、本刊原為年刊,為方便來稿能早日刊出,自第十期起改為半年刊,每年四月及 十月出版。全年接受投稿。 四、本刊原為直行排印,為方便外國文獻及網路資料之引用,第十期起改為橫式排印。 五、為符合學術期刊之規範及方便外國學者利用,第十期起,每篇論文增加英文提 要、關鍵詞及目錄。 本期承校內外學者踴躍來稿,來稿共 18 篇,刊出 7 篇。審查委員嚴謹之審查及編輯 委員之辛勞,得以順利出版,在此謹致謝忱。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編輯委員會 謹識 民國一百年十月十日
  • 4.
  • 5.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第二十三期 2011 年 10 月 頁 1-8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郭店楚簡《老子》指瑕 陳錫勇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提要 郭店楚簡《老子》乃今所見年代最早之節抄本,經彭浩、劉祖信、王傳富先生編連竹 簡及釋文,更經裘錫圭先生審訂,並加按語於注文之中,楚簡《老子》是能通讀,弘道傳 經,功在士林。然大醇而小疵,在所不免,故指微瑕以略論之。 簡文有原抄而訛誤者,如甲編簡一「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句當在「絕為棄作、民復 孝慈」句下,而抄簡者誤移。乙編簡一三「閉其門、塞其穴」句,當作「塞其穴,閉其門」, 此抄簡者誤倒。丙編簡三「大道廢,安有仁義」句下奪「智慧出,安有大偽」句。是知郭 店楚簡《老子》三編原抄皆有訛誤也。 簡文或有誤釋者,如甲編簡一「絕智棄辯」「辯」當釋作「辨」「三言以為辨」「辨」 , ; , 當釋作「 」。乙編簡九「上士聞道,堇能行之」「堇」當釋作「勤」 , ,不作「僅」,此裘 按據劉殿爵說,並誤。丙編簡四「道」下殘三字,當是「之出焉」「言」者, 。 「焉」之借, 故帛書本作「之出言」,而下衍「也」「曰」字,王弼本並作「之出言」 、 ,而通行本「言」 訛作「口」。注釋而不能定是非,決嫌疑,唯引帛書本而已,是亦微瑕也。 今就簡文、釋文之訛誤者,指瑕而論述之,是為此論文。或有不足者,尚祈大方先進 不吝賜正也。 關鍵詞:《老子》、帛書本《老子》、郭店本《老子》 -1-
  • 6.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第二十三期 一、前言 郭店楚簡出土於一九九三年十月,共有簡八百零四枚,凡一萬三千餘字,其中《老子》 簡七十一枚,就簡式不同,可分為三組,分別以甲編、乙編、丙編稱之。 《老子》簡三編是就所需而節抄,故第一章、第三十八章並未抄存,此二章乃《老子》 「道」「德」章旨所在,必為《老子》所原有。即或一章之中,並有節取部分而抄錄者, 、 或有以郭店楚簡《老子》為全本者,說者謬矣,乃節抄本也。 簡文經彭浩、劉祖信、王傳富先生編連及釋文,復由裘錫圭先生審定並加按語,以成 注釋,乃於一九九八年五月出版,而簡文有墓主生前抄誤者,如甲編簡一,「絕巧棄利, 盜賊無有」誤抄在「絕為棄作,民復孝慈」句上,當據帛書本移正。甲編簡二十七,「閉 其穴、塞其門」,此「閉」「塞」二字當互移;乙編簡十三, 、 「閉其門,塞其穴」,此上下 二語當互移,原文當如帛書本作「塞其穴,閉其門」 。如甲編簡三十, 「夫天多忌諱而民彌 畔」,此奪一「下」字,當如帛書本作「夫天下多忌諱而彌畔」。乙編簡三,「學者日益, 為道者日損」 ,此上句奪一「為」字,當如帛書本作「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 。是知原 抄而有倒移者、有訛奪者。至於釋文,亦或有誤釋者,如甲編簡一,「絕智棄辯」「辯」 , 當釋作「辨」 ,是「天下多忌諱而民彌畔」「畔」「辨」 , 、 ,分也,此謂智巧者敗德而天下忌 諱於親疏、利害、貴賤而彌分也,當釋作「辨」 。而甲編簡三十, 「民彌畔」之「畔」亦不 當釋作「叛」 ;甲編簡二五, 「其脃也,易畔也」之「畔」 ,不煩更釋作「判」 ,蓋「畔」「判」 、 同謂,分也。又「 」,當即「脃」,王弼本如此,不當據通行本誤釋作「脆」。如甲編簡 二,「三言以為辨」「辨」當釋作「 」「言」者,政令, 」者, , , 「 「斑」也,帛書本省 作「文」 ,其誼並同,此謂三項政令以為文飾。而王弼本「三言」訛作「三者」 ,其誼遂泯 而不彰。「美言不信」「信不足」 , ,故或命之,或咐囑也,當釋作「 」。 段玉裁曰: 「不先正底本,則多誣古人;不斷其立說之是非,則多誣今人。」今作〈指 瑕〉以正簡文、定嫌疑者,唯求其真也。茲以郭店楚簡《老子》四章訛文、誤釋如後,例 舉而論證之。 -2-
  • 7. 郭店楚簡《老子》指瑕 二、論證 (一)甲編簡一、二(通行本第十九章) 「絕知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亡有。絕偽棄 ,民復孝慈。」三言以為 辨不足,或命之、或乎屬。視素保樸,少私寡欲。 注釋曰:「絕知棄辯」,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乙本作「絕聖棄知」。 案:「知」,簡文作「智」,當作「智」。帛書本《老子》第六十五章:「民之難治也,以其 知也。故以知治邦,邦之賊也;以不知治邦,邦之德也。」諸「知」字當讀作「智」, 與本章同,並讀作「智」 ,謂智巧者,是敗德毀邦者。帛書本作「絕聖棄知」 ,乃後人 據《莊子》改《老子》者。 「辯」 ,當作「辨」《老子》全文無作「辯」者,第八十一章: 。 「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帛書本如此,王弼本無注,此正文乃後人所妄補,通行本訛「多」作「辯」。是《老 子》原文本章當作「辨」 。第五十七章: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畔。」是「智」者華 誇「仁」「義」「禮」而為之,故天下之民忌諱於親疏、利害、貴賤而彌分也,故以 、 、 「智」「辨」同句並論,就「為之」者統言之,下二句分別「仁義」「禮」而言之, 、 、 猶第三十八章次第也。然則,注釋以為作「辯」者,非也,當作「辨」 。 注釋曰:帛書本「絕巧棄利,盜賊无 有」在「絕仁棄義,民復孝慈」後。 案:當據帛書本移正。老子論述多以「仁」「義」「禮」為次第,第三十八章,第五十六 、 、 章、第十七章並如此。 「絕偽棄 」「偽」當作「 , 」,省作「為」,此指「心為」,是謂尚仁者之有心為而 拘於親疏無與為也,故帛書本逕改之作「仁」「 」當釋為「作」 。 ,此指「作為」 ,是 謂尚義者之作為之而拘於利害為之而敗之也,故帛書本逕改之作「義」《老子》第三 。 十八章曰: 「尚仁為之而無以為也,尚義為之而又以為也。」是「為」之謂「仁」「作」 , 之謂「義」 ,老子所謂「前識者」 。是知「為」「作」者與「仁」「義」者,無異也。 、 、 然則,作「偽」者,非也。裘錫圭以「 」作「詐」者,亦非也。 注釋曰: ,李家浩釋作「弁」。在句中「 」讀作「辨」。 -3-
  • 8.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第二十三期 案: 「三言以為辨」「辨」當作「 」《說文》「 ,駁文也。从文, 聲。」段注: , 。 : 「斑 者, 之俗,今斑行而 廢矣。」 《廣雅•釋詁三》「 ,文也。」是「斑」行而「 」 : 廢, 「斑」或省作「文」 ,故帛書本作「三言以為文」「言」者,政令。蔣錫昌《老子 。 校詁》有說。 「不言之教」「希言」「貴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之者不言, 、 、 、 、 言之者不知」以及本章「三言以為 」,諸「言」字,並當作「政令」解,是謂三項 政令以為文飾。是敗德者以「絕智棄辨,民利百倍」「絕為棄作,民復孝慈」「絕巧 , , 棄利,盜賊無有」三項政令以惑眾。信不足,故又命令之,又咐囑之。老子以「慈」, 以「儉」 ,唯使夫智不敢,不為而已,焉有「絕」「棄」人者,此「絕」「棄」之「三 、 、 言」 ,敗德者之美言也。是敗德者不能尚德而以言教惑眾,故老子誡之曰「視素保樸, 少私寡欲」也。然則,「 」當釋作「 」 ,作「辨」者,非也。 (二)甲編簡六、七、八(通行本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強於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弗伐,果而弗 驕,果而弗 ,[果而毋得己居,]是謂果而不強。其事好長。 案:帛書甲本「不欲以兵強於天下」句下衍「師之所居,楚 生之」,乙本「楚」諱改作 「荊」,此係釋「兵強天下」者,誤入正文。又帛書本「果而不得已居」句,當有, 既云「其事好長」,則當有此句,是墓主抄奪者。通行本奪一「居」字,故訛作「其 事好還」。而帛書本補殘乃誤據通行本「還」。當作「長」。又「長」字,甲編誤讀在 下章,當在本章。 注釋曰:以上三句帛書本為「果而毋驕,果而勿矜,果而口伐」 。下接有「果而毋得己居」, 不見於簡文。 案:「果而弗伐,果而弗驕,果而弗 」「弗」或釋作「不」 , ,或據帛書本釋作「勿」,其 誼略同。唯「果而弗 」「 」字不當釋作「矜」 , ,簡文从「矛」从「命」 ,當作「 」, 帛書本圖版甲本一三五、一三七、一五三,凡三見並从「矛」从「令」,是帛書本亦 當釋作「 」,而整理小組誤釋作「矜」。即或王弼本亦皆作「 」,漢靈帝光和四年 〈溧水校官碑〉 孤頤老,表孝貞節」 「 ;蔡邕《論語》殘碑「子曰如得其情,則哀 而勿喜」碑成在光和年;黃初元年〈魏受禪表〉「哀 庶獄」,並作「 」。而王羲之 〈千字文〉「禮義 莊」,亦作「 」。王弼生卒其間,是知王弼本《老子》第二十二 章、第二十四章及本章諸「 」字並作「 」 ,是通行本訛作「矜」 。廖名春《郭店楚 -4-
  • 9. 郭店楚簡《老子》指瑕 簡老子校釋》引唐慧苑《草嚴經音義》 、臧庸《拜經日記》以證楚簡、帛書當作「 」, 說者是。唯以王弼本《老子》作「矜」 ,說者非也。是誤以通行本為王弼本而致誤也。 (三)甲編簡一三、一四(通行本第三十七章) 道恒亡為也,侯王[如]能守之,而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夫亦將知足,知足以靜,[而]萬物,將自定。 案:「侯王」下奪「如」字,據第三十二章甲編「道恒亡名、樸。雖微,天地弗敢臣,侯 王如能守之」 ,當補「如」字,本章帛書甲本作「侯王若守之」 ,是奪一「能」字,乙 本作「侯王若能守之」 ,而第三十二章帛書甲、乙本並作「若能」「若」猶「如」也, 。 是證本章簡文奪「如」字,當補。 《老子》多有省略語,如「玄達」,謂玄達於道;「玄同」,謂玄同於德。 「而萬物」, 如萬物,省略語,如萬物之順自然,謂如萬物之隨道之動。然則,後文「萬物」上並 當補「而」字。侯王如能守道,如萬物之順自然,則民自化。知足以靜,如萬物之順 自然,則民自定矣。據此,則第三十二章「萬物」上亦當補「而」字。侯王之守道與 否,是不及於天、地,天、地乃萬物之一,據第三十九章可知,唯法天地之自然而已, 故曰當有「而」字,各本無「而」字者並誤。 注釋曰:亡為,帛書本作「無名」,今本作「無為」,今本於後有「而無不為」 ,但不見於 簡文及帛書本。 案: 「亡」通「無」 ,古今字。帛書本作「無名」 ,簡文「名」訛作「為」 ,第三十二章簡文、 帛書並作「道恒無名」 ,是不當有異。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 恒名也。」第二十五章: 「有狀混成,……字之曰道。」是「道」恒無名而不得已「字」 之者也,道不當名,故曰「道恒無名」。 「道」生萬物,生之育之,長之育之,是有為也,焉能「無為」?聖人尚德,尊道尚 德故無無為也。王弼以來誤以「上德」「下德」對舉,據此,故曰老子主張「無為」 、 , 而誤解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 不為也。……」是不知「上德」即「尚德」「下德」乃「以德為下」 , ,此謂尚德不得, 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得,是以無德。尚德無為而無不為也。以德為下,故尚仁、尚義、 尚禮而為之,為之而敗之也。老子乃「尚德」說者,以老子為「無為」說者,非也。 通行本作「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乃四庫館臣所妄補,非王弼本原文。 -5-
  • 10.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第二十三期 (四)甲編一四、一五(通行本第六十三章) 為亡為,事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圖難乎其易也,為大乎其細也。 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 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亡,故終亡難。 注釋曰:本句簡文與各本大不相同。帛書本作「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乎其易也,為 大乎其細也。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今本與帛書本近似。有注家認為「大小多少」 下有脫字,或以為此句文字有注文摻入,或有它章文字錯入此段。簡文與帛書本的差異, 說明帛書本的文字或有其他來源,或據簡文重編。 案:帛書甲本、乙本並有殘缺,據二本相校,是簡文奪五十一字,誤衍一「之」字,實奪 二簡文字。注釋引帛書本「為大乎其細也」下奪「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共二十七字。 抄簡者因「多少」之「多」 ,與「多易必多難」之「多」相眩而抄奪二簡文字。 「輕諾 必寡信」與「多易必多難」並列,既有下句,則當有上句。是證所奪簡文乃抄奪,既 非注文摻入,亦非它簡錯入。簡本乃節抄本,雖摘取所需,亦當合乎文理,是固不能 「大小多少」而唯摘取「大小」 ;「夫輕諾而寡信,多易而多難」唯摘取下句而遺上句, 此抄者抄奪。而郭店楚簡《老子》乃節抄本,其所據底本當是全本,帛書本則或有改 易文字,或有衍訛,所據底本亦當同源,即或王弼本亦當是「德」「道」二篇,如帛 、 書本,故第三十八章通篇詳注也。 《老子》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唯以德報怨則可矣。臨 事之紀,慎終如始,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 ,故曰「圖難乎其易也, 為大乎其細也」「難易之相成也,為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亂也」 。 ,故曰「天下 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 。聖人慎其事,以易為難,故無難事矣。若夫輕諾者, 多易者,則寡信而多難矣。是所補缺文,其旨相契,當為原文其所奪二簡文字,是抄 簡者之抄奪也。 三、結語 郭店楚簡《老子》作詁解者多矣,而解之或謬者,亦復不少。有以訛傳謬者,如甲編 簡一「季子」「季」乃「孝」之訛, , 「子」乃「慈」之借,不知其訛,乃以「季子」作解, -6-
  • 11. 郭店楚簡《老子》指瑕 謬矣。或有緣詞生訓者,如甲編簡一「三言」「言」當釋作「政令」 , ,而以「言語」之「言」 作釋,亦謬矣。 有以通行本為王弼本,而不知其正文、注文有不相應者;有確信王弼注,而不知其注 有或有歧解者,如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天地」乃「萬物」之訛;如第六章「谷神不 , 死」注曰:「谷神,谷中央無者也。」此歧解也,「谷」、本作「浴」「神」「申」之借, , , 是謂谷水延申不絕,用以喻道之生萬物也。 或有因衍文而誤釋者,如第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此通行本衍「為」字,當據帛書 本作「道之物」 。或有據奪文而誤釋者,如第二章「有無相生」 ,此通行本奪「之」字,當 據簡文作「有無之相生」。至如以「上德」為說,而不知「上德」即「尚德」者;以「玄 覽」為說,而不知「覽」乃「鑒」之訛者,亦所在多有。段玉裁曰: 「不斷其立說之是非, 則多誤今人。」說者是也。今例舉四章《老子》簡文,以明注釋之微瑕,或可不誤今人而 不誣古人也。 -7-
  • 12.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第二十三期 The Defects of the Guodian bamboo-slip Laozi Chen Hsi-yung Professor, Dept. of Chinese Literature,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Abstract Guodian bamboo-slip Laozi was abridged from the original work. It’s the earliest transcript we could see. There are some faults in the text of the Guodian bamboo-slip Laozi. For example, in Guodian bamboo-slip Laozi A slip 1, “Jue Qiao Qi Li, Dao Ze Wu You 絕巧棄利 盜賊無有” 、 should be behind “Jue Wei Qi Zuo, Min Fu Xiao Ci 絕為棄作 民復孝慈” , but the copyist invert 、 it. In Guodian bamboo-slip Laozi B slip 13, “Bi Ji Men 閉其門” should be behind “Sai Ji Xue 塞其穴”, but the copyist invert it. In Guodian bamboo-slip Laozi C slip 3, “Zhi Hui Chu, An You Da Wei 智慧出 安有大偽” should be behind “Da Dao Fei, An You Ren Yi 大道廢 安有仁義”, , , but the copyist miss it out. There are some faults in the transcription. For example, in Guodian bamboo-slip Laozi A slip 1 , the transcription “辯(Bian)”should be “辨(Bian)”, and in Guodian bamboo-slip Laozi A slip2 , the transcription “辨(Bian)”should be “ (Ban)”. In Guodian bamboo-slip Laozi B slip9, the transcription of “堇(Jin)” should be “勤(Qin)”, not “僅(Jin) In Guodian bamboo-slip Laozi C slip 4, “Zhi Chu Yan 之出焉”should be behind “Dao ”. 道”, the notes to C4 is not complete. Keywords : Laozi, the Lao Zi on silk, the Guodian bamboo-slip Laozi -8-
  • 13.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第二十三期 2011 年 10 月 頁 9-20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袁宏道遊記探論 施寬文 南台科技大學通識中心講師 提要 晚明旅遊風氣盛行,文人多有記遊之作,因此,遊記在小品文中備受後世學者矚目, 袁宏道之遊記尤為個中翹楚。作家因為人生際遇之轉變、生命體悟的轉折,從而在文學創 作與思想方面皆不免有所變化,袁中道曾就袁氏前後期學思之轉變,而指出其遊記先後之 不同風貌。本文參考袁中道之說,以袁氏作於萬曆二十四、五年的《錦帆集》《解脫集》 、 之遊記為主,另外參酌其《瓶花齋集》與《瀟碧堂集》中作於萬曆二十八年前後的記遊之 作,以之比觀寫於萬曆三十七年的《華嵩遊草》,據以探討袁宏道遊記的先後不同風貌, 與貫穿在前後期遊記之中的共同元素。 關鍵詞:遊記、世俗、趣、奇險 -9-
  • 14.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第二十三期 一、前言 在中國古代散文史裡,明人以其「小品文」創作最為今人所樂道,其內涵雖然包含了 尺牘、日記、傳記、遊記、序跋與雜感等等,然而,因為明代中葉以後經濟的繁榮發展, 登臨遊覽的風氣普及整個社會,文人多有記遊之佳作,因此,遊記在小品文中乃備受後世 學者矚目,袁宏道的遊記則尤為個中翹楚。曾與袁氏酬唱往來的江盈科即稱其遊記之作: 「近代文人紀遊之作,無慮千數,大抵敘述山川雲水亭榭草木古蹟而已,若志乘然。中郎 所敘佳山水,并其喜怒動靜之性,無不描畫如生。譬之寫照,他人貌皮膚,君貌神情。」 1 ( 〈解脫集序二〉 ) 至於明季的張岱則更加盛譽: 「古人記山水手,太上酈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時 2 則袁中郎。」 (〈跋寓山注〉二則之二) 可謂推崇備至了。 綜觀袁宏道一生之遊蹤,據袁中道〈吏部驗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狀〉所記,早期擔任 吳令時,即曾遊歷洞庭湖、虎丘、上方,以疾辭官之後,則往遊吳、越,與故人陶周望同 遊西湖、天目、五泄瀑布等名勝,並登覽黃山、齊雲。在袁宗道去世後,歸居柳浪期間, 又遊歷廬山、太和、桃花源等地,後期更因主試秦中之機緣,遍遊秦中諸名勝,而且登覽 嵩山,攀躋至華山絕頂。3袁氏鍾情於山嵐水色,乃至不惜冒險犯難,可見於自述: 「遇懸 石飛壁,下蹙無地,毛髮皆躍,或至刺膚躓足,而神愈王。觀者以為與性命衡,殊無謂, 而余顧樂之。」(〈由捨身巖至文殊獅子巖記〉 亦見諸其辛苦登臨時勉客之語: ) 「戀軀惜命,何用遊山? 4 且而與其死於床笫,孰若死於一片冷石也?」(〈開先寺至黃巖寺觀瀑記〉 參考其生平遊跡、檢閱其集 ) 中登臨之作,其自述之言信為不誣。 文學史上,作家因為人生際遇之轉變、生命體悟的轉折,從而在文學創作與思想方面 發生變化的例子甚多,如揚雄晚年之悔其少作、崔顥年少為詩輕薄而晚節風骨凛 然,王維 早年豪情慷慨而晚年沈潛淡泊,曹植、李煜、李清照之易歡愉之音為淒苦之調,等等皆是。 袁宏道得年雖僅四十三,然而其記遊諸作,先後亦略有不同。最早指出其前後期遊記有所 不同者,宜為前述袁中道在〈行狀〉中的說法: 1 錢伯城: 《袁宏道集箋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冊下,附錄 3,頁 1691。 2 張岱:《琅嬛文集》 (台北:淡江書局,1956) ,卷 5,頁 146。 3 同注 1,附錄 2,頁 1652、1653、1655。 4 同注 1,頁 1140、1145。本文所引袁氏詩文及其繫年,皆據錢著,為免繁注累贅,下面所引用 之詩文,皆採隨文注方式。 -10-
  • 15. 袁宏道遊記探論 乙未,謁選,為吳縣令,……曾以勘災出,徧遊洞庭兩山,虎丘、上方,率十餘日 一過。期年,而政已成。……先生既得請,……走吳、越,訪故人陶周望諸公,同 覽西湖、天目之勝,觀五泄瀑布,登黃山、齊雲。戀戀烟嵐,如饑渴之于飲食。時 心閒意逸,人境皆絕。……庚子……潛心道妙,閒適之餘,時有揮灑,皆從慧業流 出,新綺絕倫。而遊屐所及,如匡廬,如太和,如桃花源,皆窮極幽遐,人所不至 者無不到。發于詩文,烟嵐溢毫楮間。……己酉,先生主試秦中,……先生典試後, 與左轄汪公可受,密以道相證,遍遊秦中諸勝,歷中嶽嵩山,登華山絕頂而還。所 著遊記及詩,渾厚蘊藉,極一唱三嘆之致,較前諸作,又一格矣。《箋校》頁 1651--1655) ( 據文中所述,袁宏道遊記之風貌,「庚子」(萬曆二十八年)前後與「己酉」(萬曆三十七 年)以後,實有所不同。另外,袁中道在〈行狀〉中綜述中郎一生並回顧其個性與思想之 變化時,曾說: 壬辰,舉進士,不仕,復與伯修還故里,家居石浦之上。……當是時,伯修與先生 雖于千古不傳之秘,符同水乳,而于應世之跡,微有不同。伯修則謂居人間,當歛 其鋒鍔,與世抑揚,萬石周慎,為安親保身之道。而先生則謂鳳凰不與凡鳥共巢, 麒麟不共凡馬同櫪,大丈夫當獨往獨來,自舒其逸耳,豈可逐世啼笑,聽人穿鼻絡 首!意見各不同如此。……戊戌,伯修以字趣先生入都,……踰年,先生之學復稍 稍變,覺龍湖等所見,尚欠穩實。以為悟修猶兩轂也,向者所見,偏重悟理,而盡 廢修持,遺棄倫物,偭背繩墨,縱放習氣,亦是膏肓之病。夫智尊則法天,禮卑而 象地,有足無眼,與有眼無足者等。遂一矯而主修,自律甚嚴,自檢甚密,以澹守 之,以靜凝之。……庚子,……伯修下世,先生感念,絕葷血者累年,無復宦情。…… 庚戌,……其學亦日趨平淡,常語中道曰:「吾覺向來精神,未免潑散。近日一意 收斂,樓成,每日坐三炷香,收息靜坐。」又曰:「四十以後,寘粉黛,縱情慾, 便非好消息也。」5 「壬辰」為萬曆二十年(1592) ,袁宏道時年二十五,三月登進士第。袁中道筆下的中郎, 其時可謂傲然獨立、鋒芒盡顯,不願受人拘束,惟求適性快意。 「戊戌」之「踰年」為萬 曆二十七年(1599),袁氏三十二歲;其次年「庚子」為萬曆二十八年(1600),九月而 袁氏有雁行折翼之悲。袁中道指出萬曆二十七年其學「稍變」 ,此年似可做為袁氏前後期 5 同注 1,頁 1650、1651、1653、1656。 -11-
  • 16.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第二十三期 學思之轉折點6,蓋此時不僅認為年輕時一心崇仰的李贄學說「尚欠穩實」,而且以為昔 日輕忽人情物理、放縱習氣之不足取,故轉而強調律己、修持,生命漸由外騖而趨於內 省。此外,做為其長兄兼良師、摯友的袁宗道以盛年卒於官,亦宜為其生命中之沈痛衝 擊,若云袁氏因此而對生命有一番新的體悟,也是情理中事。及至「庚戌」 ,萬曆三十八 年(1610)─其生命最末一年,中道云其「一意收斂」,則已非二十八歲時,那位將目 極世間之聲色、蕩盡田資家產,「一身狼狽,朝不謀夕,托缽歌妓之院,分餐孤老之盤, 往來鄉親,恬不知恥」當成「快活」事,認為如此則「生可無愧,死可不朽」的縱情任性 的袁中郎了7! 今參考袁中道上述〈行狀〉之說,以作於萬曆二十四、五年的《錦帆集》《解脫集》 、 之遊記為主,另外參酌《瓶花齋集》 《瀟碧堂集》 與 中作於萬曆二十八年前後的記遊之作, 以之比觀寫於萬曆三十七年「較諸前作,又進一格」的後期《華嵩遊草》諸作,據以探討 袁宏道遊記的先後風貌。 二、前期遊記 袁宏道遊記一向被譽為除了書簡之外,最能體現其「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文學主 張,尤其是前期的記遊之作。萬曆二十七、八年以前的袁氏遊記,膾炙人口者莫如〈虎丘〉 、 〈上方〉〈洞庭〉〈靈巖〉〈西湖〉〈雨後遊六橋記〉〈天目〉等等,雖然袁氏自稱「最 、 、 、 、 、 怕入城」( ,然而,其早期為令本在繁華富庶的吳地,因此,記遊內容每多世 〈吳山〉《箋校》頁 436) , 俗之景觀與市井庶民的風情。而且,因為受有陽明學與李贄肯定物欲、重視享受、正視情 欲合理性,等等承認世俗價值之學說的影響,所以往往不避諱透露聲色之欲、渲染世俗的 享樂。在膾炙人口的〈虎丘〉一文中,著力描摹了市民的中秋遊賞,聲色之娛與幽韻之趣 並行而不悖,文士的優雅與市井俗人的生活情趣彼此交織,陸雲龍評云:「虎丘之勝,已 盡于筆端矣,觀繪事不如讀此之靈活。」( 「繪事」是靜止的,而袁氏筆下的「虎 《箋校》頁 159) 丘」則洋溢著世俗生活的熱鬧場景,喧闐可聞,故以「靈活」稱之。這種重視世俗享樂的 6 龔鵬程先生據此而言: 「本年乃中郎學思之一大轉關」 。說詳見氏著《晚明思潮》 (台北:里仁書 局,1994),頁 153-158。另,章培恆與駱玉明氏主編之《中國文學史新著》亦以萬曆二十七、 二十八年為袁氏思想之轉變期,惟以為是肇因於明王朝的思想整肅。章培恆、駱玉明: 《中國文 學史新著》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頁 193。 7 袁宏道〈龔惟長先生〉《袁宏道集箋校》頁 205-206。錢氏繫此篇於萬曆二十三年(1595) , 。 -12-
  • 17. 袁宏道遊記探論 寫作態度,使其遊記往往對於人物─特別是「麗人」或其香跡,多所留意,如〈荷花蕩〉 : 「舟中麗人,皆時粧淡服,摩肩簇舄,汗透重紗如雨。其男女之雜,燦爛之景,不可名狀。」 (《箋校》頁 〈光福〉「落花染成湖水作臙脂浪,畫船簫鼓,往來湖上。堤中妖童麗人,歌 170) : 板相屬,不減虎林、西湖。」( 〈靈巖〉則以石上傳聞有西施足跡,而命僕人以袖 《箋校》頁 170) 拂淨: 「碧繶緗鉤,宛然石髮中,雖復鐵石作肝,能不魂消心死?色之于人甚矣哉!」(《箋校》 頁 164)此種慕戀女色的心理,也表現在許多藉由女色以狀山嵐水色的修辭手法中,除了在 〈靈巖〉中,因登琴臺聞松濤聲,而狀以「美人環佩釵釧聲」之外,又如: 虎丘如冶女艷妝,掩映簾箔。〈上方〉《箋校》頁 160) ( , 山色如娥,花光如頰。〈西湖一〉《箋校》頁 422) ( , 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滿井遊記〉 ( , 《箋校》頁 681) 這些描寫,在嚴奉「存天理、滅人欲」為人生圭臬的「正人君子」眼中,恐怕不免「佻薄」 之譏,即使今人於此亦鄙薄為「肉感所掩」8,然而,卻也具顯了袁氏其人之真性情。因 為任性率真,因此其筆下的趣事亦不盡然皆與「雅」事相關,如〈百花洲〉: 百花洲在胥、盤二門之間,余一夕從盤門出,道逢江進之,問: 「百花洲花盛開否? 盍往觀之?」余曰:「無他物,惟有二三十糞艘,鱗次綺錯,氤氛數里而已矣。」 進之大笑而別。《箋校》頁 178) ( 「賞花」的美麗期待與「糞船」的醜陋現狀,兩相對比,唐突何甚!而竟狀以「鱗次綺錯, 氤氛數里」的雅麗辭彙,難怪江盈科要捧腹大笑了。本文雖然寥寥數語,有如閑話家常, 作者的詼諧性情卻在一問一答之中逗露出來。 明末聞啟祥〈華嵩遊草引〉曾以印象式的批評,點出袁宏道前後期遊記的不同: 夏六月,家弟彥國自凌巨先所得袁中郎先生《華嵩遊草》一帙,歸時夜將半,躍起 呼燈讀之,見記中所述山川險削之形,攀躡顛危之狀,歷歷如現目前,恍然攝我群 峰絕頂,與諸公性命同在呼吸間,魂悸股栗,寒颸襲人,不自知此身猶在喧埃三伏 中也。噫,文之能移情也,蓋至此乎!……客曰: 「較《解脫》等集何如?」予曰: 8 周質平: 《公安派的文學批評及其發展─兼論袁宏道的生平及其風格》(台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6),頁 87。 -13-
  • 18.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第二十三期 「差不同。譬之于畫,西湖、天目、虎丘諸記,略加點綴,風趣盎然,是徐熙寫生 筆。至盤山、桃源及華嵩諸記,則鏤心剗骨,肖貌肖神,儼然吳道子畫地獄變相手 矣。致雖不同,其為可傳一也。」(《箋校》頁 1699) 文中以「畫」為喻,以為袁氏前期遊記如徐熙之「寫生」,後期遊記則如吳道子之筆法。 南唐徐熙,繪畫常訴諸感覺,喜以鄉野間日常可見之蔬果、花鳥、魚蟲為題材,趣味平淡 自然。宋人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評云:「徐熙以墨筆畫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 神氣迥出,別有生動之意。」9袁宏道前期遊記則每於自然背景中,以數筆勾勒人情物態, 即如頰上三毫,神氣意態為之栩栩;或以數筆暈染氛圍,令人讀之如沐其情境。如〈虎丘〉 之月夜鬥歌,由「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 ,寫初鼓時分之市塵滾滾、俗聲喧囂, 而後則「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見淘汰;及至中夜,俗人儈士漸散,市井俗聲 亦歇,先營置一「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之空明意境,而後三四秀異者「一簫,一寸管, 一人緩板而歌」之「清聲亮徹」方能令人讀之恍然如在近側。遲及更深時分,則登場者唯 一卓絕之士,則又點染以「月影橫斜,荇藻凌亂」之淒清景致,而後其「音若細髮,響徹 雲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 ,在萬籟俱寂、雅士孤懷的清夜氛圍下,方能令人聽而墮淚, 臻至情景融一之境。 除了善於氛圍之營造,其人物情態之勾勒如〈雨後遊六橋記〉( ,初以雨後別 《箋校》頁 426) 桃花為送春之舉,卻睹「落花積地寸餘」而無動於衷,反以少遊人而覺快,已不落傳統 文人之「傷春」陳套。及睹白紈騎者衣色鮮晃,乃競相表露白色內衫以效之,而又「臥 地上飲,以面受花,多者浮,少者歌,以為樂」,誠為任誕之舉。末了「呼」花間載茶之 寺僧小艇,「各啜一杯,蕩舟浩歌而返」,全文僅一百一十二字,卻能以寥寥數筆,活畫 出一群率性任真、懂得享受生活樂趣的雅士。〈初至天目雙清莊記〉(《箋校》頁 453)全文亦僅一 百一十二字,寫天目山之溪流與遊客情態亦如此,在「數日陰雨」的背景下,「溪流激石 作聲,徹夜到枕上」,因此乃有陶石簣在夢中之誤為雨聲。而後藉由石簣與山僧的對答, 不僅寫出陶石簣「失而復得」的大喜情態,也生動地將天目山溪之潺響聲舁出紙面遞傳 與讀者。 聞氏所謂「略加點綴,風趣盎然」,宜即指袁氏前期遊記擅於以簡潔之筆墨,描摹人 物之言行或點染一二景致,以之抒發情懷、呈現意趣、營造情境,而能收傳神之效。前舉 江盈科序袁氏作於萬曆二十五年的《解脫集》「中郎所敘佳山水,并其喜怒動靜之性,無 : 9 楊家駱主編: 《讀書劄記叢刊•第一集•夢溪筆談校證上冊》 ,頁 555。 (台北:世界書局,1989) -14-
  • 19. 袁宏道遊記探論 不描畫如生。譬之寫照,他人貌皮膚,君貌神情。」與聞氏之說可以比觀,皆指出袁宏道 前期遊記的一種特色─不注意於人事物外表的寫真,而注目在人事物所呈現的一種「韻 趣」上。袁宏道對於這種「趣」深有體會:「世人所難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 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態,雖善說者不能下一語,唯會心者知之。」這種「趣」不全在形 表上,所以, 「燒香煮茶」只是「趣之皮毛,何關神情」( 。因此,就寫 〈敘陳正甫會心集〉《箋校》頁 463) , 作之對象而言,袁氏除了對於「趣」之所來自的人事物本身加以描摹之外,實更著意於點 畫人事物的聲、色、味、光、態以呈現其「神情」 。另外,在主體人格方面, 「趣」 「真」 不離 , 陸雲龍〈敘袁中郎先生小品〉「率真則性靈現,性靈現則趣生。」 : (《箋校》頁 1721)因此,不故 作道貌岸然的姿態,而能與俗相偕共容。如〈虎丘〉一文寫與江盈科、方文僎同遊虎丘, 結果「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 ,他人或喜得清雅之遊賞,袁宏道卻慨歎: 「甚矣,烏紗之 橫,皂隸之俗哉!」倒是要能與市井庶民共遊同樂,方覺快意。至於〈遊盤山記〉 ,寫眾 人遇盤泉匯聚而成的小潭: 白石卷而出,底皆金沙,纖魚數頭,尾鬣可數,落花漾而過,影徹底,忽與之亂。 遊者樂,釋衣,稍以足沁水,忽大呼曰奇快,則皆躍入,沒胸,稍泝而上,踰三四 石,水益譁,語不得達。間或取梨李擲以觀,旋折奔舞而已。《箋校》頁 688) ( 落花漾影與纖魚相亂,此是「貌」幽潭之「神情」,寫其靜趣;其後一群儒雅之士擺落禮 教拘束,展露童心真性,不但「以足沁水」 ,大呼痛快,甚至索性躍入潭中直至「沒胸」, 全心投身在自然美景之中,然後「取梨李擲以觀,旋折奔舞」 ,更是放浪形骸,恣情嬉戲, 充滿了世俗的生活趣味。 惟有率真通達的心靈才不至於固執片面的價值觀,而能夠以一種平易自然的心態去看 待周圍的人事物,從而欣賞其中的或雅或俗,與各自的趣味。率性任真的袁宏道,其遊記 在前期雖多表現世俗聲色之樂趣,卻也往往並存著另一種「雅」的境界或清幽之韻、孤寂 之趣。〈上方〉「虎丘如冶女豔粧,掩映簾箔;上方如披褐道士,丰神特秀。兩者孰優劣 : 哉?亦各從所好。」(《箋校》頁 160)若說「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的虎丘代表城市 的聲色繁華,那麼,上方則近於山林清幽之趣,袁氏於此二者,既能欣賞俗世的聲色之趣, 亦能品味山林的清幽之韻。所以,在袁宏道前期的記遊文字中,經常可以看到聲色繁華另 一面的「幽韻」或淒清之境。除了〈虎丘〉在遊人喧闐聲「雷輥電霍」之後, 「明月浮空, 石光如練,一切瓦釜,寂然停聲」的清幽雅賞之外,另如往遊遊客「絕少」的東洞庭,雖 然「每置酒提壺,則盤坐荒草中」 ,卻能「徘徊顧視,乃益自雄」( ,安樂於 〈東洞庭〉《箋校》頁 163) , -15-
  • 20.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第二十三期 荒涼之境。前期遊記中,作於萬曆二十五年的〈六陵〉,因為涉及南宋亡國後的毀陵棄骨 慘禍,意境最為淒清: 六陵蕭騷岑寂,春行如秋,晝行如夜,雖聯鞭叠騎,常若有倀啼鬼哭之聲。……碑 碣皆荒斷不可讀。山勢回合,架數敗宇其間,惟有老松橫道,杜鵑花滴血滿山而已。 《箋校》頁 442) ( 然而,這種淒清並未讓袁宏道產生如柳宗元在〈至小丘西小石潭記〉中,因為「坐潭上, 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的感受,在悲 歌感泣之後,以自笑開解:「鬼若無知,則暴骨含珠,高碑廢壠 ,等作一丘。鬼若有知, 玉魚金盌之恨,今已銷歇」 ,並以為遊者樂禹陵而悲六陵為「惑」 ,因為「其榮枯能有幾也」 , 表現出一種東坡式的曠達胸襟,而且末了點綴一筆同遊友人方文僎「醉甚,戲弄馬鞍上, 幾墮」 ,使全文在蕭颯淒涼的氛圍中,以人情趣事的溫馨收結,不僅別出心裁,不落俗套, 實亦為袁氏通達性情之表現。似此幽境與情趣互為表裡者,又如〈鑒湖〉「闊可百十頃, : 荒草綿茫如烟,蛙吹如哭。月夜泛舟於此,甚覺淒涼。」(《箋校》頁 445)然而,如此淒冷的情境 卻在袁氏應答陶石簣的醉語中被打破:『季真識謫仙人,爾識袁中郎,眼詎不高與?』四 「 坐嘿然,心誹其顛。」在世俗的聲色繁華中每見清雅之幽韻,在山澤的淒清氛圍中又每每 點綴以人情的趣言趣事,此於袁宏道前期的記遊諸作中,實頗為常見。 三、後期遊記 袁宏道後期遊記多為訪寺遊山之作,其中最為著名者莫過於去世前一年所作的《華 嵩遊草》。前舉聞啟祥〈華嵩遊草引〉,對於袁氏登覽華、嵩諸岳之作,曾喻之以吳道子 《地獄變相》 。唐人段成式《寺塔記》記吳道子於長安趙景公寺所畫《地獄變相》「筆力 : ,又: 勁怒,變狀陰怪,睹之不覺毛戴」 「西中三門裡門南,吳生畫龍及刷天王鬚,筆跡如 鐵。有執爐天女,竊眸欲語。」10傳聞當時「京都屠沽漁罟之輩,見之而懼罪改業者,往 往有之」11,東坡〈書吳道子畫後〉「道子畫人物,如以燈取影,逆來順往,旁見側出, : 10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卷 5,頁 248 條目 147、 頁 249 條目 149。 11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 《古代藝術三百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頁 221。 -16-
  • 21. 袁宏道遊記探論 橫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數,不差毫末。」12然則吳道子之畫除了勾繪傳神、奕奕 如生,足以令人動魄驚心之外,亦極為注意物象之比例呈現與真實。 袁宏道《華嵩遊草》諸作,篇幅一般較諸前期所作為長,〈華山記〉寫攀臨之艱辛險 危一段,可謂刻畫入微、勾繪傳神: 方而削,不受級,不得不穴其壁以入,壁有罅,才容人,陰者如井,陽者如霤,如 井者曰[山童]曰峽,如霤者曰溝,皆斧為銜,以受手足,銜窮代以枝。受手者不 沒指,受足者不盡踵。鐵索累千尋,直垂下,引而上,如黏壁之鼯。壁不盡罅,時 為懸道巨巒,折折相逼,若故為亘以嘗者。橫亘者綴腹倚絕厓行,足垂磴外,如面 壁,如臨淵,如屬垣,撮心于粒,焉知鬼之不及夕也。長亘者搦其脊,匍匐進,危 磴削立千餘仞,廣不盈背,左右顧皆絕壑,唯見深黑,吾形罍罍然如負甕,自視甚 贅。然微風至,搖搖欲落,第恐身之不為石矣。《箋校》頁 1468) ( 山勢阽危,跬步澀陟,崖絕無徑,援索上下,其窘迫萬狀,生死一線之情景,躍然紙上。 而且文中亦常著意於方位之指示、道里之計算,如〈華山記〉末段關於東峰、西峰、南峰 的記述、描畫皆可謂詳盡、細膩: 踰仙掌壁,折入石弄,北旋上,石滑而不級,為東峰;過坪躡厓,道尊持而中斷, 為南峰;度峰足蛇蜒上,石葉上覆而橫裂,為西峰;南峰踞兩峰之上,如人危坐而 雙引其膝。下有土徑,異樹交絡,峽水鳴其間。峰頂各有池,如臼,如盆,如破瓮, 鮮壁澄澈,古松覆之。西峰石多璺,乍視如未穩。南峰之背,有靜室,垂雙鎖,鎖 盡為鐵杙以承板道。東峰南下為衛叔卿博臺,鎖對懸,拓厓 自達,皆奇嶮。 至於〈嵩遊〉諸作,「第一」記「下山,度南嶺十餘里,得慧可覓心臺」(《箋校》頁 1475) 「第 ; 四」記從萬歲峰登嵩, 「迂回二十里,至中峰巔」 ,天黑下嵩山,策杖「約十五里,至山足」 ; 《箋校》頁 1480、1482) ( 「第五」記澗上之山,「去太室也,二十里而遙」( ,皆有意如實 《箋校》頁 1483) 呈現所遊之地理方位與道里途程。此或即聞氏所以謂之「鏤心剗骨,肖貌肖神」,而云前 期所作「略加點綴,風趣盎然」,即後期遊記視諸前期,除了具有前期作品強調「我」的 情趣與感受之外,更注意於「物」的細膩刻畫,因此前期遊記如〈五泄一〉(《箋校》頁 447) 〈天 、 目一〉《箋校》頁 453)常見以人物的對答聲吻點染山情水意; ( 〈蘭亭記〉(《箋校》頁 443) 〈齊雲〉 、 ( 《箋校》 12 蘇軾:《蘇東坡全集》 (北京:中國書店,1986),頁 306。 -17-
  • 22.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第二十三期 頁 457) 〈釣臺記〉 、 (《箋校》頁 461)則多為議論之文字,而且結構鬆散,隨性揮灑而具天然之致。 然而,袁中道: 先生詩文,如《錦帆》《解脫》 、 ,意在破人之縛執,故時有遊戲語。蓋其才高膽大, 無心於世之毀譽,聊以舒其意之所欲言耳,然其後亦漸趨謹嚴。其論政論學,雜出 於山容水態之中,皆剔膚見骨。至〈華嵩〉諸作,布格造語,巧奪造化,真非人力 也。13 則「議論」實為袁氏遊記的特色之一,後期亦然,如〈開先寺至黃巖寺觀瀑記〉(《箋校》頁 1144) 即藉泉澗以論文、比論太白東坡詩文。惟後期遊記,在篇幅增長的同時,也有較多的經營 痕跡,此或即中道「嚴謹」與「布格」之謂。 此外,袁氏後期遊記作於皈心淨土、親故凋零之後,每有死生無常之感,比較前期諸 作,似乎少了些「輕快」或「輕狂」的意味,如其〈華山別記〉末後: 夜深就枕,月光蕩隙如雪,余彷徨不能寐 ,呼同遊樗道人復與至顛。松影掃石, 余意忽動,念吾伯修下世已十年,而惟長亦逝,前日蘇潛夫書來,道望周亦物故。 山侶幾何人,何見奪之速也?樗道人識余意,乃朗誦〈金剛六如偈〉 ,余亦倚松和 之。《箋校》頁 1473) ( 深山靜夜,忽憶及親人長逝已十年,知友亦多去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 如電,應作如是觀」的誦聲,迴蕩在如雪的月光下,情境顯得淒清異常。另外,〈遊驪山 記〉第一段,起以「驪之山鬱然而青,而其水浩浩然鳴九衢也。古柏森森然翳東西嶺,故 宮遺址,多不可識。」其後接寫白髮扶杖的「山下之民」,指陳褒 、玄宗、貴妃、始皇 之遺跡,於是作者「倚松四顧,蒼茫久之」(《箋校》頁 1467),與〈嵩遊第三〉首段記北魏會善 寺、末段記宋代崇福宮,一「半圮」 ,一則「荒寂甚」 ,而皆寄歲月之滄桑於破敗的古碑辨 識中。《箋校》頁 1478、1480)通篇讀來,其實頗有「沈鬱」的況味。 ( 《錦帆集》《解脫集》中的遊記,在不長的篇幅中,常見袁氏記寫友人之名姓,與彼 、 此之問答言語、笑容情狀14。與之相比,後期《華嵩遊草》中的作品明顯少了,與遊者和 13 袁中道: 《遊居柿錄》 (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頁 213-214。 14 袁宏道與友人問答語的記寫,如〈虎丘〉〈西洞庭〉〈陰澄湖〉〈遊惠山記〉〈惠山後記〉〈西 、 、 、 、 、 湖二〉〈西湖四〉〈龍井〉〈鑑湖〉〈五泄一〉〈天目二〉〈宿落石臺記〉〈釣臺記〉等等。 、 、 、 、 、 、 、 至於〈百花洲〉〈西施山〉〈初至天目雙清莊記〉〈天目一〉皆見「大笑」 、 、 、 ,另有〈靈巖〉的「笑 謂」〈六陵〉的「自笑」 、 。 -18-
  • 23. 袁宏道遊記探論 袁氏較熟悉而名姓見諸筆下的惟朱一馮、傅梅與樗道人,其餘多以「從者」稱之。因此, 《華嵩遊草》中一些作品隱隱然的蒼涼感,應與昔日同遊知交的凋零有關。另外,後期作 品與前期有所差異的原因,也在於書寫對象的不同。陸雲龍評賞〈靈巖〉 :「華山之記奇險, 靈巖之記幽麗,文各如其境。」( 「幽麗」與「奇險」的不同,即因「境」─景 《箋校》頁 166) 點、寫作對象之異。《錦帆》《解脫》集中的遊記,因為所遊者多在城市近郊,許多地點 、 為當時名勝,遊人如織,因此筆下乃多世俗之聲色風華。後期所遊之嵩山、華山,既遠離 城市,而且山勢峻險,筆下乃多奇險之色彩,而且蹈危石、臨深淵,非僅前期遊山之軀體 辛苦而已,尚須冒著生命之險,此種攀遊之目的固與遊虎丘、西湖、天目的優雅閑賞不同, 而是有著濃厚的「冒險」色彩,《華嵩遊草》諸作每津津於險境危行的描述,亦由於此。 四、結語 王立群先生曾依據創作主體(我)與客體(物)之間的關係,對山水遊記加以分類。 以為淡化山水描寫,強調「我」之感受者即為「表現型」遊記;至於側重「物」者有三種 類型:單純的山水摹寫為「再現型」遊記,對「物」的側重在於文化認同者為「文化型」 遊記,對於「物」的側重於方位地理空間、形成、考辨、遊蹤記寫研究者為「輿地型」遊 記。此外,也可分為兩大類,即側重於「我」與「物」的模山範水者為文人遊記,與側重 於「物」而非模山範水者為學者型遊記;前者即文學遊記,後者則為輿地遊記。15袁宏道 的遊記不論是前期的《錦帆集》《解脫集》或後期的《華嵩遊草》 、 ,無疑都是屬於「表現 型」「文人型」的。袁氏論詩論文皆強調「趣」 、 ,其遊記始終存有「趣」的元素,雖喜議 論,卻因議論之方式,而與「趣」不相衝突。《錦帆》《解脫》二集諸作,每於描寫世俗 、 情態中表現主體之趣味,《華嵩遊草》諸作則因登覽奇山俊嶽,而更為重視自然景觀的刻 畫,然而其重心仍在於自我心境的抒發,故每在奇景險行中見趣,是以陸雲龍評〈華山記〉 : 「著華之險,亦著遊之趣。」(《箋校》頁 1470)所表現的其實還是主體的審美感受。 15 王立群:《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頁 234。 -19-
  • 24.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第二十三期 Exploration of Yuan Hongdao’s Travel Notes Shi Kuan-wen Lecturer ,Southern Taiwan University Abstract There was a prevailing climate of traveling in Late Ming Dynasty, and most of the literati had the works recording their trips; hence among essays, travel note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from the scholars of later generations, and Yuan Hongdao’s travel notes are especially outstanding. Because of the change of favorable or unfavorable turns in life, and the transition from realization of life, a writer would inevitably have transformation in literary creations and thought. Yuan Zhongdao had aimed at Yuan Hongdao’s transformation in academic thought in earlier stage and later stage to indicate the different styles and features of his travel notes before and after. The dissertation referred to Yuan Zhongdao’s theory, gave priority to Yuan Hongdao’s travel notes of “Jin Fan Ji” and “Jie Tuo Ji” made in the 24th and 25th year under the reign of Emperor Wanli, deliberated his “Ping Hua Zhai Ji” and “Sa Bi Tang Ji” made around the 28th year under the reign of Emperor Wanli, and used them to compare with his “Hua Song You Cao” written in the 37th year under the reign of same emperor to explore the varied styles and features of Yuan Hongdao’s travel notes before and after, and the common elements that run through his travel notes in earlier stage and later stage. Keywords : Travel notes, secular, gusto, queer and precipitous -20-
  • 25.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第二十三期 2011 年 10 月 頁 21-38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清詩女性選本研究 王兵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提要 有清一代,女性詩歌選本不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規模上都遠超前代。究其繁盛之原因, 主要歸功於清代女性創作群體的壯大、知名士人對女性詩歌創作及選本編刻的支持、肯定 以及女性詩歌創作質量的全面提升。這些女性選本鮮明地反映了清代女性創作群體的三個 特徵,即地域性、家族性和依附性。另外,在清詩女性選本的編纂和釋評中,我們也可窺 見男性詩學話語主導下的女性詩學樣態。 關鍵詞:清詩女性選本、群體特徵、女性詩學 -21-
  • 26.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第二十三期 一、前言 中國歷史上自春秋時期起,女性詩人就代有人出,但大規模地對其詩作進行編纂和整 理,只有到了明清時期才蔚然成風。據初步統計,明清以前專門收錄歷代女性文學作品的 選本加起來不足十部,1而有明一代,專錄歷代女性詩作的選本就多達二十五部。2至清代 則達至繁盛狀態 僅筆者搜羅的清人選清代女性詩選就有近五十部 且部份女性選本如 , , 《國 朝閨秀詩柳絮集》《國朝閨秀正始集》等更是體例完備、卷帙繁富。大量的清詩女性選本 、 不僅收錄了有清一代眾多女性的詩歌作品,而且其選本序跋、選文和評點中流露出的詩學 批評意識也是清代女性詩學話語的重要組成部份。 二、清詩女性選本的編選概況及繁盛原因 清詩女性選本是指清代選家以選錄當代女性詩歌作品為主的選本,部份附有詞、賦的 選本也屬此列。若按照選家身份歸類,它可以分為兩類,即男性編選當代女性詩作的女性 選本和女性編選當代同性詩作的女性選本。相對而言,後者數量要遠遠少於前者。有清一 代,女詩人編輯的當代女性詩選本主要有:王端淑輯《名媛詩緯》、駱綺蘭編《聽秋館閨 中同人集》 、張滋蘭選《吳中女士詩鈔》 (又名《吳中十子詩鈔》、毛國姬編《湖南女士詩 ) 鈔》 、惲珠輯《國朝閨秀正始集》及《國朝閨秀正始續集》 、郭潤玉編《湘潭郭氏閨秀集》、 王謹編《閨秀詩選》、單士厘輯《清閨秀正始再續集初編》等。 而出於對「閨閣之才,傳者雖不少,而埋沒如珍異,朽腐同草木者,正不知其幾許」 的惋惜,3一些男性詩人熱心地為女詩人收集、出版詩選,保存和搶救了一大批可能湮沒和 失落的詩歌文獻。順治年間(1643-1661)主要有鄒漪編輯的《詩媛十名家集》十卷。4康 1 《隋書•經籍志》記載:《婦人集》二十卷,作者不詳; 《婦人集》三十卷,[梁]殷淳撰; 《婦人 集》十一卷,亡;《婦人集鈔》二卷,作者不詳; 《舊唐書•經籍志•總集類》記載有: 《婦人詩 集》二卷,顏竣撰。《宋史•藝文志•總集類》記載有: 《瑤池集》[唐]蔡省風撰。另據胡文揩《歷 代婦女著作考》記載尚有:《婦人文章錄》,[後魏]崔光編; 《婦人文章》十五卷,[宋]陳彭年編; 《宋舊宮人詩詞》一卷,[宋]汪元量編。另如《文選》《玉臺新詠》《唐人選唐詩》中也選有少 、 、 量女性作品,但不是專選,不在此列。 2 參看王艷紅:《明代女性作品總集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年) 13-38。 ,頁 3 黃秩模:《國朝閨秀詩柳絮集》,咸豐三年(1853)刊本,黃傳驥〈序〉 ,頁 1 上。 4 中國國家圖書館著錄為《八名家詩集》較此書少《避秦人詩選》和《謝蘭陵詩選》二種,不及 -22-
  • 27. 清詩女性選本研究 熙年間(1661-1722)主要有范端昂輯錄的《香奩詩泐》及其續補系列若干卷,胡孝思、 朱珖評輯的《本朝名媛詩鈔》等。乾隆年間(1735-1795)主要有袁枚輯《袁家三妹合稿》 、 汪啟淑選編的《擷芳集》等。另外還有乾隆五十六年(1791)合刻的《二余詩草》、乾隆 五十九年(1794)吳騫刊刻的《海昌閨秀詩》 。嘉慶年間(1796-1820)主要有袁枚輯《隨 園女弟子詩選》六卷,蔣機秀選評的《國朝名媛詩繡鍼》五卷,王豫編刻《種竹軒閨秀聯 珠集》四卷等。道光年間(1820-1850)主要有陳文述編輯的《碧城仙館女弟子詩》二卷, 蔡殿齊所輯的《國朝閨閣詩鈔》十卷,潘煥龍編《三女史詩稿》三卷等。咸豐年間(1850 -1861)主要有范士熊的《范氏三女史同懷詩》 ,董兆熊輯的《吳江三節婦集》 、黃秩模輯 的《國朝閨秀柳絮集》等。同治年間(1861-1875)則有黃浚所輯《國朝閨秀摛珠集》 , 蔡壽祺選、魯世寶編的《豫章閨秀詩鈔》等。光緒年間(1875-1908)主要有許夔臣所輯 《國朝閨秀香咳集》 ,楊書霖的《長沙楊氏閨秀詩》 ,戴燮元輯的《京江鮑氏三女史詩鈔合 刻》,黃瑞所輯《三臺名媛詩輯》,冒俊編刻的《林下雅音集》,西冷印社主人輯的《西冷 三閨秀詩》等。民國間則主要有紅梅閣主人所輯《清代閨秀詩鈔》,費善慶、鳳昌編《松 陵女子詩徵》等。 與前代女性詩歌選本相比,清詩女性選本最鮮明的特點是,詩選本容量不斷擴大,入 選的詩家、詩作都遠軼前代同類選本。明代直到嘉靖(1521-1566) 、隆慶(1567-1572) 間,才出現選家專錄當代女性詩作的選本─俞憲輯《淑秀總集》,此選收入其《盛明百 家詩》前編,僅收錄明代女性詩人十七家,詩、賦、詞作品計七十二首。崇禎年間(1627 -1644)有曹學佺的《國初閨秀集》一卷,附在其《石倉十二代詩選》之卷 364《明詩初 集》和卷 550《明詩次集》之中,共收錄明代十三位女性的七十九首詩歌;此外,沈宜修 選輯的《伊人思》,也只收錄明代詩家四十六人,而周之標輯《女中七才子蘭咳集》五卷 才收錄七家女性詩作。 女性詩選本發展到清代,不論在作家數量還是在詩歌作品數量上都有較大幅度地拓 展。如順治年間鄒漪編選的《紅蕉集》共收六十六位才女的三百八十首詩作。康熙間胡 孝思、朱珖評輯的《本朝名媛詩鈔》共錄本朝女性詩家五十九人,詩作「合五言七言共 計三百有奇。」5乾隆時期,汪啟淑之《擷芳集》卷帙頗為宏大, 「凡若干卷,作者二千家 有奇。」6實際收錄詩家一千八百五十三人,詩作六千零二十九首。嘉慶年間,蔣機秀之 此本之完善。 5 胡孝思、朱珖(評輯)《本朝名媛詩鈔》 : ,康熙五十五年(1716)淩雲閣刊本,胡孝思〈序〉, 頁 1 上。 6 汪啟淑(輯)《擷芳集》 : ,乾隆五十年(1785)飛鴻堂刻本,沈初〈序〉,頁 1 上。 -23-
  • 28.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第二十三期 「凡選閨秀一百六十四人,共得古今體詩三百十首。」7道光年間,惲 《國朝名媛詩繡鍼》 珠所輯《國朝閨秀正始集》正文二十卷,共選詩一千五百六十三首,附錄一卷選詩八十一 首,補遺一卷選詩九十二首。共計選詩一千七百三十六首,涉及閨秀詩人九百三十三人; 其《續集》收錄惲珠手訂詩作十卷及附錄一卷,共計選詩九百一十九首,涉及女詩人四百 五十九人,妙蓮保之母又輯補遺一卷,涉及女詩人一百三十四人,選詩三百一十首。蔡殿 齊所輯《國朝閨閣詩鈔》一百卷,收錄詩家一百人,錄詩一千三百八十二首。咸豐年間, 黃秩模所輯《國朝閨秀柳絮集》「所集幾二千家」 8此選共五十卷,實際錄入詩家為一千 , 九百三十人,詩作實收八千二百零七首,堪稱現存規模最大的清代女性詩歌選本。光緒間, 許夔臣所輯《國朝閨秀香咳集》,共選女性詩家四百十六人。民國時紅梅閣主人所輯《清 代閨秀詩鈔》八卷,收錄詩家也多達四百二十七人。 清代女性詩歌選本在容量擴展的同時,也篩選出了許多著名的女性詩人。諸如順治朝 有王端淑、黃媛介、吳山、吳綃、吳琪、李因、季嫻、徐昭華、朱中楣等;康熙、雍正朝 有林以寧、柴靜儀、錢鳳綸、朱柔則、王慧、倪端璇、毛秀惠、吳永和、張學象、蔡琬等; 乾隆、嘉慶朝有李含章、錢孟鈿、方芳佩、潘素心、徐德音、駱綺蘭、席佩蘭、歸懋儀、 孫雲鳳、孫雲鶴、金逸、王倩、汪玉珍、王貞儀、梁韻書、郭漱玉、王采薇、沈纕、熊璉 等;道、咸、同、光朝有汪端、沈善寶、惲珠、王采蘋、何慧生、張襄、吳規臣、袁綬、 左錫璇、左錫嘉、繆寶娟、萬夢丹、俞繡孫、薛紹徽等。這些女性詩人皆為清代女性詩歌 創作的中堅力量,部份女詩人還兼有選家和詩評家的身份,在搜羅、評點女性詩作的同時 表達了自身的詩學主張。 清詩女性選本之所以取得如此之高的成就,主要歸因於以下三方面的合力: 其一,清代女性創作群體的壯大。在女性文學發展史上,明中葉之前女詩人及其詩歌 創作的數量並不是很多。女性作家的大量出現是在明朝中後期,特別是十七、八世紀的清 朝,出現了一個女性文學創作的高潮。尤其是傳統詩詞的寫作,一度空前繁榮,主要表現 在兩個方面:首先是詩人數量猛增。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共收錄了歷代有著作成集 的婦女共四千二百余人,其中明末之前共三百六十一人,而清代則有三千八百多人,再加 上史梅女士輯出的未收入《歷代婦女著作考》中的一百一十八人,則近四千家。該書只收 有集行世的,不少僅有單篇作品流傳的作者尚不在此列。這個數量雖還沒改變與男作者的 懸殊比例,但與前代比較則可算是突飛猛進了。其次,清代女性吟詠活動的盛況也是空前 7 胡文楷: 《歷代婦女著作考》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版),頁 914。 8 同注 3,頁 1 下。 -24-
  • 29. 清詩女性選本研究 的。她們或一家唱和,或相互投贈,或雅集詩社,或投師訪友,形成一種普遍的風氣。所 謂「一門風雅」的情況比比皆是。如清初會稽商景蘭一家,清中葉福建的「鄭氏九女」, 袁枚家的「隨園三妹」,歸安的葉氏母女等,就是其中頗負盛名者。除了閨閣間相互贈答 之外,她們還大膽地參與社會上的大型文學盛會,如順治十四年(1657)青年詩人王士禛 在濟南大明湖舉辦盛大的「秋柳詩會」 ,四面八方的響應者之中就有不少閨秀詩人。另外, 清代女性詩人還自己組織詩社,常常登山臨水,以詩會友,著名的有清初錢塘的「蕉園詩 社」、清中葉吳中的「清溪吟社」等。清代許多著名詩人和女詩人都有交往,如吳偉業、 錢謙益、王士禛、毛奇齡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對婦女詩歌起過倡導作用。袁枚和陳文述則公 開收徒,「隨園女弟子」幾遍於大江南北。 這種局面的產生主要源於清代前、中期文化環境的相對寬松,思想領域的女性解放以 及社會經濟的繁榮等客觀因素。而伴隨著女性詩歌創作群體的不斷壯大,清代女性創作主 體的身份也悄然發生了變化,即由前代以宮妃、妓女、道尼為主向官宦之家或書香門第出 身的上層婦女、大家閨秀傾斜。總之,清代龐大的女性詩人群體創作了數以萬計的詩歌作 品,為女性詩歌選本提供了大量可資選擇的素材。當然,女性詩人的吟詠活動也是推動女 性詩歌創作及編選的積極力量。 其二,知名士人對女性詩歌創作及選本編刻的支持肯定。自古以來,受到「女子無才 便是德」等傳統觀念的影響,女性詩歌創作一直處於中國文學的邊緣地帶,在學詩、寫詩、 傳詩等諸方面都與男性詩人有所區別。正如沈善寶所言:「竊思閨秀之學與文士不同,而 閨秀之傳又較文士不易。蓋文士自幼即肄習經史,旁及詩賦,有父兄教誨,師友討論。閨 秀則既無文士師承,又不能專習詩文,故非聰慧絕倫者,萬不能詩。生於名門巨族,遇父 兄師友知詩者傳之尚易,倘生於蓬篳,嫁於村俗,則湮沒無聞者,不知凡幾」 9故女性創 。 作的興盛除了自身天資聰慧以外,還離不開知名士人的幫助。概況而言,知名士人的對女 性詩歌創作及編刻的推助集中體現為兩個方面,即對女性詩歌創作合理性的肯定,以及對 女性詩歌選本編刻的支持。 將《詩經》中入選女性詩作視為女性詩歌創作合理性的最高依據,是清代士子肯定女 性創作常用的例證。如戴鑒在〈國朝閨秀香咳集序〉中云:「詩所以道性情,固盡人而有 者也。世多云女子不宜為詩,即偶有吟詠,亦不當示人以傳之。噫!何其所見之淺也!昔 夫子訂詩, 《召南》十有四篇,婦女所作居其九。」10 《周南》十有一篇,婦女所作居其七。 9 沈善寶: ,清末鴻雪樓刊本,卷一,頁 1 上-1 下。 《名媛詩話》 10 許夔臣(輯)《國朝閨秀香咳集》 : ,光緒間上海申報館鉛印本,戴鑒〈序〉,頁 1 上。 -25-
  • 30.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第二十三期 胡孝思亦在〈本朝名媛詩鈔序〉中借友人之口道出女性創作之合理:「詩言志,歌永言, 男女詠歌,亦各言其性情志節而己。安在閨媛之詩,不可以公於世哉?……古詩三千,聖 人刪存三百乎?婦女之作,什居三四,即以『二南』論,後妃女子之詩,約居其半。」11 於是,一些知名人士對女性詩歌的創作和編刻活動都非常重視。他們或收女弟子,教 以詩學,提高她們詩藝,或編輯女性詩歌選本,或為女性詩選作序寫跋,或對她們的詩詞 進行點評等等。知名人士的提倡和褒獎,既能提高女性詩家的知名度,使其詩歌得以傳播, 也從客觀上鼓勵了女性詩人的創作熱情。如民國時期的清暉樓主就高度評價了有清一代女 性詩歌的創作成就,並對女性詩歌的搜集和整理發出呼籲:「至有清一代,女性之中,名 媛傑出。如蕉園七子、吳中十子、隨園女弟子等,至今猶膾炙人口。不有好事者為之表彰, 譬諸落花飛絮,隨風湮沒,可勝惜乎?」12另外,一些清詩選家在自己的詩歌選本中單列 卷帙選錄當代女性詩作,雖然這不屬於本文界定的清詩女性選本,但是對傳播女性詩歌成 就還是發揮了積極地推動作用。如沈德潛《國朝詩別裁集》中,選評了七十五位閨秀詩作; 朝廷重臣阮元亦在所纂《淮海英靈錄》中收入揚州府四十六位女性作品,所編《兩浙輶軒 錄》及《補遺》中輯錄了浙江地區二百七十一位閨秀共五百三十六首詩,對才女的聲名流 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而有的士子則直接選輯女性詩歌選本,前文提及的男性編選清代 女性詩歌的選本均屬此列。 其三,女性詩歌創作質量的全面提升。清代女性詩選的繁盛不僅取決於女性詩人數量 的急劇增長和知名士子的大力推助,還取決於清代女性詩歌的創作水平。只有女性詩歌的 創作質量提升了,才能獲得選家的青睞和廣大讀者的肯定。綜觀明清以前,女性詩歌不受 重視,致使「名媛之集,鐫印不多,紅香小冊,綠窗零帙,流傳極少,搜求非易。著錄所 載,或一書而數名,或名同而實異,或有目而無書,或名亡而實存。」13這種狀況一方面 是「年代久遠,難以考究」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源於女性詩歌創作成就的參差不齊。而至 有清一代,女性受教育的機會逐漸增多,她們在承襲家學、拜師學藝、詩友切磋等多種教 育形式中接受文化熏陶,多數大家閨秀都多才多藝。另外,清代女性詩人彼此間的唱和及 與知名文士的交往,也促使女性詩人的創作視野不斷擴大,詩歌的創作質量大有提升。 首先在思想內容上,清代女性詩歌不僅僅關註個體之幽思,對現實生活和情感世界 都有廣泛涉及,往往托詩以見意。汪啟淑在評價其《擷芳集》中女性詩歌的主題內容時 11 同注 5,頁 1 下。 12 紅梅主人 (輯):《清代閨秀詩鈔》 ,民國十一年(1922)上海中華教育社石印本,清暉樓主〈序〉, 頁 1 上。 13 同注 7,胡文楷〈自序〉 ,頁 6。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