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9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9 年第 1 期(总第 9 期)




                 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的复数
                                    王钦峰          储兆文



           [摘   要] 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不是通过单一的形式发生的,而是具有多
     种质地和多种展开形式。各国启蒙思想、启蒙文学不仅具有一组家族相似特征,更重要的
     是,它们之间还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分歧和不可通约的差异,这些分歧和差异决定了所谓中
     心国的启蒙运动无法置换其他边缘国的启蒙运动。启蒙文学与启蒙运动的关系在不同的国
     家亲疏不同,启蒙文学内部既存在现实主义、古典主义等相互矛盾的文学形态,也存在与
     总体化的表述和同一化的文化普遍主义相对抗的本土形态。为此,启蒙运动、启蒙文学应
     当通过复数的形式去思考和得到描述。
           [关键词] 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      启蒙文学          复数   差异

           [作   者]  王钦峰(1965 —),安徽砀山人;广东湛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储兆文
     (1965 —),安徽舒城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启蒙运动的复数”
             (a plurality of Enlightenments)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约
翰・波科克于 1999 年提出的概念。在一部关于爱德华・吉本的著作中,波科克指出:
                                        “启蒙运动
是在许多形式中发生的,单一的定义和历史只是它的一个部分,而且,我们最好考虑到启蒙运动
有一个家族,并阐述其家族相似和内部争执。强行把它们纳入一个单一公式而排除其异类,我认
为是一种对于盲信而非历史洞见的表达。〔1〕波科克通过提出存在“多种启蒙运动”的观点,向
                  ”
长期流行于西方史学和哲学界的“单数启蒙运动”
                     (Enlightenment)的观念发起了挑战,并为人
们长期忽略的英格兰启蒙运动在欧洲启蒙运动的谱系中安排了一个合适的位置,使其与巴黎“哲
人”的启蒙运动、苏格兰启蒙运动、荷兰阿米纽新教启蒙运动等多种启蒙形式相并列。笔者认为,
在 17 — 18 世纪的欧洲,无论是启蒙运动还是与之相关的启蒙文学,都存在一个“复数”问题,而
不是像迄今为止的流行见解所认为的那样,只存在一种启蒙运动、一种启蒙主义和一种启蒙文学。

                         一、家族内的分歧:启蒙运动的复数

     在直观的层面上,
            “启蒙运动的复数”指的是先后或同时发生于许多具有不同本土文化传统的


〔1〕 John Pocock, Barbarism and Religion (Volume one: The Enlightenments of Edward Gibbon,1737-
176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9.,p.150.


・5   6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 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的复数・


国家的多种启蒙运动,而非指发生于某个单一国家的某一种启蒙运动,也不是按照某个单一大国
启蒙运动的标准而得到总体化描述的启蒙运动,它的实质是反对用某个单一大国的启蒙运动去对
其他国家的启蒙运动进行简单的置换。但在文学、历史和哲学领域,启蒙运动(Siècle de lumi
ère,Enlightenment,Aufkl rung)却常被误解为主要是属于法国巴黎“哲人”的一场思想文
化运动。按照其真实历史情况,应当说,荷兰和英国是启蒙运动的发源地,法国是荷兰与英国启
蒙思想的接受国和在启蒙运动中影响最大的国家,德国是英法启蒙思想在理论上的主要接受国
和对话国,而隶属欧洲文化传统的美国则是英法启蒙思想在实践上的最大受益国,同时,启蒙
运动广泛波及南从意大利北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起俄罗斯西到加拿大的绝大多数具有欧洲
文化传统的国家。但是,文学、历史和哲学上关于“欧洲启蒙运动”的总体化叙述策略却往往
满足于按照法国启蒙思想的标准,在这些国家之上概括出某种抽象、共同和单一的启蒙运动,并
将与这种共同性概念有所冲突的“异类”排除出叙述体之外。不仅如此,即使是法国启蒙思想
内部的“异类”也不能幸免,如,卢梭就是一位斯巴达复古主义者或政治上的古典主义者,宗
教上则是中世纪神正论的卫护者,但启蒙运动的叙述者们却通常在同一性的叙述体中排斥卢梭
身上的这种异数,而专注于强调卢梭思想的未来性和进步性,或力求把他说得进步,以配合历
史决定论的叙述框架。
     从国家的角度说,以上诸国启蒙运动之间无疑是存在密切联系的,而且相互之间的交往是非
常频繁的。如,法国的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先后流亡或漫游英国,将三权分立思想和经验哲学引入
法国;〔2〕 卢梭因《爱弥尔》而流亡瑞士、德、英等国;英国的洛克随同莎夫茨伯里伯爵在法国

和荷兰流亡多年;休谟在法国做外交官并结识卢梭和百科全书派学者;美国革命家富兰克林造访
过伏尔泰(伏尔泰寄语富兰克林的孙子道:
                  “上帝和自由,记住这两个词”;潘恩从美国逃亡法国
                                )
后被选为法国国民议会代表并参与制定法兰西共和国宪法;伏尔泰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是
至交;俄国沙皇叶卡婕琳娜二世同伏尔泰、狄德罗保持通信联系,并派员参加酝酿着启蒙思想的
法国沙龙;拉吉舍夫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启蒙哲学,等等。启蒙学者、政客乃至国家元首的上
述活动把整个欧洲的启蒙思想连为一体,致使他们从彼此的启蒙思想中受益,对本国的法律和政
治状况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讲,联系、交往和影响促使欧洲启蒙运动的主流思想,
即自由主义和平等、人权学说得以形成和传布,从而使不同国家的启蒙呈现出某种共通性和共同
性,这种共性使我们便于使用一种总体化的方法和单数形式去描述发生在这些国家的运动,以致
在论及欧洲启蒙运动时可以不点某个国家的名字,而只提“欧洲”即可。
     然而,在本质上,现代欧洲毕竟不再是一个类同于古罗马帝国的拉丁文化统一体,在文化上
甚至不如中世纪完整一致,因而不同国家之间所存在的文化对抗(或波科克所说的“争执”)和民
族差异是不容忽视的,这种对抗与差异使我们必须使用复数形式去描述各国的启蒙运动。约翰・
格雷曾指出:
     “作为由知识分子发起的运动,在法国发生的启蒙运动与那些表现在德国和苏格兰的
启蒙运动是截然不同的。〔3〕苏格兰启蒙运动与法国的启蒙运动从观念上讲自始就是对立的,
           ”                              前
者围绕“自发秩序”的概念展开,这种自发秩序是人类行为自然进化的结果,而非人类所能够“设


〔2〕 伏尔泰说他最景慕四样东西:“自由、财产所有权、牛顿和洛克”。见宋全成等著,《现代性的踪迹》,泰山出版
社,1998 版,第 101 页。
〔3〕 John Gray,Isaiah Berli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New Jersey: Princeton,1996,p.123 以下。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5   7 ・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9 年第 1 期(总第 9 期)


计”,而合理的社会制度只能是基于累进改善所形成的秩序,这种观念与法国启蒙运动完全基于
“先验理性”概念对于未来制度进行重新设计和宏大规划的观念水火不容。因而,英国的休谟向法
国的建构论理性主义发出了质疑,反过来,卢梭则对英国的经验主义和政治学说表示不满,为了
实现“重新建造一座美好大厦”的目的,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对洛克的《政
府论》和经验理性进行了长达 5 页的批评。〔4〕 在德国,一批哲学家、牧师和政客在腓特烈大帝

               〔5〕 但这种论争却仅仅局限在抽象思辨的层面上,他们最需
的庇护下进行着大规模的启蒙论争,
要的自由不过是言论、出版自由,而不是其他自由,且这种争论包含着种种对于“西方”思想进
行强烈质疑和批评的声音。而俄国的启蒙即就在论争的层面上都难以展开,这直接导致拉吉舍夫
被叶卡捷琳娜二世处以死刑,但在这时,英国和法国的启蒙思想却在美国的《独立宣言》和宪法
中得到了落实。上述复杂情况无疑是由各国文化和政治背景的差异所决定的。
     欧洲各国启蒙运动本来就存在着侧重点的不同,这从各国的启蒙口号上可以看出。英国的启
蒙口号是“生命、自由、财产”,由洛克提出。洛克说:“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
不得侵犯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6〕与早期其他自然法理论相比,洛克首次将财产权
                   ”
列入自然权利,以迎合资产阶级追求财富的愿望。而在法国,伏尔泰等人虽然也大多强调财产权
和继承权的重要,但卢梭派和启蒙运动中的社会主义者却把私有财产当做私有制的罪恶和人类不
平等的根源来看。法国的启蒙口号是“自由、平等、博爱”。皮埃尔・勒鲁在《论平等》中指出:
“法国革命恰当地把政治归结为三个词:自由、平等、博爱”,以之作为一种政治福音和战斗旗
帜,〔7〕 而这个口号正是从启蒙思想中提炼出来的。其中,自由和平等的思想虽然不是法国思想

所独有的,但与英国的自由平等思想相比,卢梭派和社会主义者更加注重平等尤其是经济平等的
价值。德国启蒙运动的口号由康德提出,在一篇著名的文章《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
动?”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8〕德国的主要
   》中,康德说:                        ”
启蒙思想家一般能够认同自由、平等等英、法人权思想的价值,不过他们的启蒙运动却多体现在
哲学讨论、思辨和对英、法启蒙思想进行反思、修正,以及倡导国民人文教育的层面,且受限于
与德意志皇帝进行妥协的思维框架,同时,不少启蒙思想家竟然不是自由主义者。另外,美国启
蒙运动的口号是“生命、自由、追求幸福”,该口号是对洛克的“生命、自由、财产”口号的继承
与调整,由杰弗逊和富兰克林在《独立宣言》中直接表述出来。在欧洲大陆,英国的启蒙口号折
射了经验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生活态度,法国的启蒙口号体现的是理想主义,德国的启蒙口号体现
的则是抽象的折中主义。
     虽然各国启蒙口号和启蒙思想大略表现出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等共通性,但自由主义价值体
系内部已经出现关于自由内涵及其实现手段的观念的歧异。哈耶克认为,正是这种歧异派生出了
洛克经验主义(英美派)和卢梭唯理主义(法国派)及各自的后继者的两大对立的自由主义传



〔4〕 卢梭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 1 9 8 2 年版,第 1 3 1 页。
〔5〕 当时德国的《柏林月刊》等杂志发起了关于“什么是启蒙”的大讨论。参见詹姆斯・施密特著:
                                             《启蒙运动与现
代性—— 1 8 世纪与 2 0 世纪的对话》,徐向东、卢华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51 — 8 6 页。
〔6〕 洛克著:《政府论》(下),叶启芳、翟菊农译,   商务印书馆 1 9 8 1 年版,第 6 页。
〔7〕 皮埃尔・勒鲁著:《论平等》,王允道译,商务印书馆 1 9 8 8 年版,第 1 页。
〔8〕 康德:《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 ,见《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            ,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1 9 9 0 年版,
第 22 页。


・5   8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 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的复数・


 〔9〕 他们之间自一出现起就经常发生交锋,这种对立两百多年来逐渐演变为政治上你死我活
统,
的斗争,至今仍被学术界争论得热火朝天。不仅如此,在法国和德国启蒙思想内部,摩莱里、马
布利的社会主义表述与自由主义学说的对立、赫尔德的文化多元论与伏尔泰文化普遍主义的对立
    〔10〕 而在启蒙思想的两个核心概念即理性和自由之间,虽然启蒙思想家在理论上把前
已经凸现。
者设定为手段,把后者设定为目的,但由于对理性“祛魅”功能的盲目夸大和启蒙以后理性主义
的过度膨胀(哈耶克的话“理性的滥用”“致命的自负”说的就是这种膨胀)
                  、               ,人类的自由和生存
环境受到了挑战。为此,启蒙运动内部的杂音,如卢梭、社会主义者、赫尔德的思想,伯克、休
            〔11〕德国启蒙运动对于英法两国启蒙思想的反思和关于完整人格的
谟对于法国启蒙思想的批评,
理论建构及文学建构,乃至德国牧师对于“真正的启蒙”和“虚假的启蒙”的区别,〔12〕 都显得

弥足珍贵。启蒙思想内部的种种歧异和对立,可以说是“复数启蒙运动”的本质表现。

                       二、基于方法具体性的启蒙文学的复数

    启蒙文学是作为启蒙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发挥作用的。但我们不应简单地认为,启蒙文学
是一种缺乏艺术独立性的文学形态,或者把它当作启蒙哲学和启蒙思想的政治附属物来看待,否
则就会把直接表现了启蒙精神的市民文学和法国启蒙文学当做一种“标准”去衡量、去替代其他
类型和其他国家的启蒙文学,如果不符合这种“标准” 人们往往会认为其他类型和国家的文学作
                        ,
品不属于启蒙文学范畴,这样就掉进了“单数启蒙运动”和“单数启蒙文学”的陷阱。
                                     “单数启蒙
文学”的学术思路主要造成了两种不良后果:一是忽视启蒙文学的方法具体性和精神具体性,以
哲理性和现实主义的市民文学类型(包括哲理小说、家庭小说、市民剧等)置换多类型的复数启
蒙文学,包括浪漫形态的启蒙文学和古典形态的启蒙文学;二是忽视启蒙文学的民族具体性,掩
盖启蒙文学中基于不同民族性的复数启蒙文学的存在。本部分只对第一种情况加以辨析。
    启蒙文学在方法导向上是否一定反对古典主义?这是历来学术界并没有弄清楚的一个问题。
可以说,长期以来,把启蒙文学直接而简单地表述为一种反对古典主义的文学,一直是国内文学
史叙述的通病。这种叙述以直接脱离古典主义艺术规范和直接揭示启蒙精神的市民文学为标准去
衡量其他类型的文学,这导致伏尔泰、歌德等启蒙作家的古典作品受到了冷落。实际上,启蒙文
学突破古典主义的限制并不意味着简单、绝对地抛弃古典主义。在当时的状况下,虽然市民文学
作者及相关文论家(如狄德罗、莱辛)借助于启蒙哲学的影响对食古不化的古典主义发起了挑战,
但真正有个性和有包容胸怀的启蒙作家仍然能够公正地评价和有效地吸收古典主义的形态和精神,
从而把符合自己理念的古典主义转换成为启蒙文学的特殊类型和高级类型。这种选择导致了启蒙
作家与古典主义关系的复杂化,总体上表现为三种情形:



〔9〕 哈 耶 克: 自 由 主 义 》
          《         ,见 王 焱 等 编: 自 由 主 义 与 当 代 世 界 》
                               《                   ,生活・读书・新 知 三 联 书 店 2 0 0 0 年 版 ,第
11 0 页。
〔10〕 关于赫尔德的文化多元论与伏尔泰文化普遍主义相对立的阐述,见 John Gray, Isaiah Berli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Jersey: Princeton, 1996, p.122.
〔11 〕 伯克向来被认为是保守主义者,但波科克认为:“伯克是与其他启蒙形象相冲突的启蒙形象”。John Pocock,
Barbarism and Religion (Volume one: The Enlightenments of Edward Gibbon,1737-1764),p.7.
〔12〕 施密特著:
         《启蒙运动与现代性—— 18 世纪与 20 世纪的对话》,徐向东、卢华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第 8 页。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5   9 ・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9 年第 1 期(总第 9 期)


     第一,直接肯定和接受法国拉丁古典主义艺术规则的情形。主要有德国的高特舍特、法国的
伏尔泰及其一批弟子(包括“兼收并蓄”的玛蒙台尔和“法国趣味的立法者”拉哈伯〔13〕)和达
朗贝等人,他们视法国 17 世纪古典主义为文学创作的必需,但从艺术上看其主要目的则在于防止
文学朝过度无规则和远离审美趣味的低俗方向发展。从内容上看,他们的剧本不仅没有反启蒙的
意味,而且,他们对于古典主义方法的使用也能够与他们对于启蒙主义的信奉相得益彰,从而有
效地表达了文明、进步和反教权等启蒙主题,这在伏尔泰的《穆罕默德》《札伊尔》和《中国孤
                                、
儿》等剧中有典型的表现。
     第二,批评法国拉丁古典主义但能辨证评价其文学创作的情形。某些思想家,如狄德罗,虽
然倡导市民戏剧和利于大众接受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反对法国古典主义的矫揉造作和清规戒律,
但他并没有否定古典主义戏剧家高乃依、拉辛等人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他对于三一律也不完全反
 〔14〕 德国的莱辛曾经猛烈痛击高特舍特从法国贩来的古典主义,不过他仍然主张应当适度尊
对。
重规则,认为古典主义的三一律虽然不必机械搬用,但遵守情节的整一律则是必要的,而时间与
地点的整一则可根据情节的整一来取舍。〔15〕 歌德厌恶三一律,但对莫里哀却相当推崇。
                                         〔16〕

     第三,否定法国拉丁古典主义,而提出使用“真正的古典主义”即“希腊古典主义”的情形。
希腊古典主义思潮出现于 18 世纪的德国,它在哲学、美学和文学领域均有显著表现。韦勒克指出,
法国古典主义的主要特点在于“更接近拉丁精神”,而德国古典主义则有“更强烈、更自觉的希腊
意识”〔17〕
   。   在国内,朱光潜先生最早指出德国启蒙运动的复古倾向及其中存在的“希腊古典主义”
和宗罗马的法国“拉丁古典主义”的差异问题。他认为,法国古典主义对于主要文学观念的理解
仍囿于古罗马贺拉斯在《论诗艺》中提出的观点,而且在人文思想的继承方面,法国人已远远不
如意大利人,他把这种古典主义称为 “拉丁古典主义”〔18〕 在德国,高特舍特代表的就是这种
                         ,
古典主义。但德国启蒙思想和文学中最突出的复古倾向却表现为“回到古希腊”。一般认为,这
种回归古希腊的思潮开始于文克尔曼的艺术史研究,他在法国拉丁古典主义盛行于德国之际, 进
                                        “
一步追寻拉丁古典主义的源头,即希腊古典主义,从而对真正的古典主义逐渐有了较深广的理
解”〔19〕
  。 文克尔曼推崇希腊人而置罗马与拉丁传统于不顾的思想趋向影响到整个德国古典主义运
动的进程,在文学方面,他给予赫尔德、莱辛、施莱格尔、歌德和席勒等人以决定性的影响。德
国的希腊古典主义运动的核心目标是回归古希腊的完美人性和自由精神,继承古希腊卓越的、健
全的艺术精神,反思现代文明对于完整人性所造成的破坏性影响,纠正英、法启蒙文学对于人性
中的经验层面和知解力的片面强调,反对遵守刻板僵化的、非人性的和把希腊精神异化为格律形
式的拉丁艺术规范。歌德和席勒所发起的关于“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的诗学讨论及相应的
文学实践,是这一努力的标志性成果。


〔13 〕 韦勒克著:
          《近代文学批评史》
                  (第 1 卷),杨岂深、杨自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88 — 94、101 页。
〔14〕 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263 、261 、283 页,第 321 页,第 191 页,
第 307 页。
〔15〕 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上卷),第 263 、261 、283 页,第 321 页,第 191 页,第 307 页。
〔16〕 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年版,第 88 页,第 196 — 197、216 — 217 页,第 45 — 46
页,第 151 页。
〔17 〕 韦勒克著:《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的概念》,刘象愚编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8 9 年版,第 9 9 页。
〔18〕 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上卷),第 263 、261 、283 页,第 321 页,第 191 页,第 307 页。
〔19〕 朱光潜著:
         《西方美学史》
               (上卷)
                  ,第 263、261、283 页,第 321 页,第 191 页,第 307 页。


・6   0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 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的复数・


    以上情况说明,启蒙文学不仅以市民文学的“进步”形态存在着,而且以古典主义的“复古”
形态存在着,它不仅以直接表现启蒙思想的形态存在着,还以间接曲折地表现启蒙思想和貌似异
于启蒙思想,乃至实质上反思和修正启蒙思想的古典形态存在着,体现了启蒙文学与古典主义的
复杂、互惠的关系。同时表明,即使在启蒙文学阵营内部,古典主义的存在也是复杂化的,其中
第一和第三种情况不仅体现了启蒙文学内部拉丁古典主义与希腊古典主义的冲突,揭示了启蒙文
学的方法具体性,也附带揭示了启蒙文学的民族具体性,是对复数形态启蒙文学的一种说明。

                      三、基于民族具体性的启蒙文学的复数

    从民族国家的层面上看,启蒙文学正如启蒙运动一样,并非表现为单一面孔,而是表现为复
数的多重性,因为欧洲各国启蒙文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民族差异。然而学界对于启蒙文学史的叙
述正是被限制在了“单数启蒙文学”的框架里,这种叙述在将启蒙文学总体化时,竟然很难在法
国以外的他国文学中找到与伏尔泰式的哲理作品同样典型的启蒙文学“例证” 结果只得以总体化
                                  ,
和同一化的表述模式去遮蔽这些国家启蒙文学的差异,悬置或者不讨论这些差异。一个突出的表
现是,现有的文学史叙述习惯于把启蒙文学普遍当做一种缺乏独立性的艺术形态,或者当做启蒙
哲学和启蒙思想的政治附属物来看待,这无疑是把法国启蒙文学的状况当做欧洲启蒙文学的普遍
状况去看了。究其原因,可以发现,这种文学史叙述惯习是因受到了“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这
样一种流行的史学见解的影响所导致的。这种叙述惯习的不良后果是掩盖了其他民族中对于法国
启蒙思想和启蒙文学进行对话和超越性反思的案例,包括基于维护人类情感、信仰和艺术的价值
等诸多层面对启蒙进行反思的案例。
    实际上,启蒙思想与民族文学的亲疏关系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在局部范围内,如在法
国,最重要的启蒙文学作品无疑是由“哲人”们(philosophes)写出来的,但是在英国和德国,
启蒙文学却有较大的独立性。尤其在德国,以歌德为代表的启蒙文学已经完全与启蒙哲学并驾齐
驱,成为西方文学史上最具艺术价值的文学形态。德国启蒙文学之所以能够获得这样的成就,其
原因固然与启蒙思想在精神上的激励和灌注有关,但更与德国启蒙作家正确地处理了与古代、中
世纪、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乃至东方文化的关系有关,甚至也跟他们对启蒙思想的反思有关。正
是在处理与各种文学和文化形态关系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不同国家、不同流派的启蒙作家的文
学思想的特异性及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同一化”与“反同一化”的冲突。其中,
                                   “同一化”的文
化越界和文化普遍化行为以法国启蒙作家对待异域文化的态度最为典型。如:法国人虽然非常推
崇东方文化,但他们的启蒙作品却不是以对于他者文化的真实性表现和使用他者文化的标准去理
解这种文化的精神为目的,而是建构性地把他者文化纳入到自己的启蒙目的论框架中去理解,让
他者文化尽去附会自己的文化。虽然伏尔泰本人的创作意图无可指责,但他在《穆罕默德》中仍
                〔20〕这正是萨义德所批评的那种基于本民族文化本位和西
然故意把穆罕默德刻画成魔鬼式人物,
方文化中心主义所采取的东方化处理方式。而“反同一化”的文化抵抗则以德国作家反对法国标
准为典型案例,这种抵抗始于莱辛,并在大革命和拿破仑入侵德国后达到高潮。这种冲突彰显了


〔20〕 伏尔泰曾经“对给穆罕默德涂上本来不属于他的脏颜色表示歉意”,并解释说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悲剧里
必须要有极强的激情和极大的罪行才行” Voltaire, Autobiography”
                  。        “               . In Theodore Besterman,Voltair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1969 ,p.5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6   1 ・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9 年第 1 期(总第 9 期)


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启蒙文学的民族性诉求。
     那么,基于民族国家的启蒙文学复数的多重性和差异表现在哪里?以英、 德三国为例,
                                     法、     我
们看到,正是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思想传统决定了这些国家启蒙文学的差异性和民族性。也许任何
关于民族性的“概括”都有可能会重犯总体化和同一化的理论错误,比如掩盖这个国家内部不同
作家的文学个性,但是在启蒙时代,由于统一的拉丁文化进一步解体(德国对于拉丁古典主义的
抵抗就是这种解体的象征),而先后以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和拿破仑法兰西帝国为不同名目确立
的虚拟的和破碎的统治性文化体系已无法替代古罗马拉丁文化的统一性,在这一背景下,启蒙文
学的民族性是一个不可否认和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看到,由于受到本土经验主义文化、政治和
哲学的影响,英国启蒙文学也具有明显的经验主义和现实主义特征;在法国,启蒙文学的突出特
点是具有强烈的哲理性和政治性,这与受到本国理性主义思潮和文化的影响有关;而在德国,启
蒙文学则因受到本国古典哲学和历史主义思潮的影响而具有较强的浪漫主义和怀旧色彩。
     在英国,由于资产阶级革命已经结束,他们的政治要求已基本实现,因而启蒙文学和启蒙哲
学便失去了进行政治结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英国的启蒙作家一般并不是具有政治影响的启蒙哲
学家,他们的创作也缺乏明显的政治意图,这跟法国显然不同。约翰・波科克认为,在英国小说
家里,即使是像斯威夫特这样的激进派,以及笛福这样的改良派,都曾经计划过组建某种学术团
体,但是“在想象这种团体所可能发挥的作用时,他们却将它定位为某种反对政治派系的东西”,
                              〔21〕 而洛克这样的启蒙哲
跟英国的自然神论者“从不联合行动或者作为政治派系而行动”类似。
学家所提出的启蒙口号也不会在作家作品中得到特殊的哲理性说明,其原因正如罗素所说,他们
的哲学虽然“到别的地方(比如法国和美国——引者)可能成为革命热血的源泉,最后会成为现
实革命的源泉”,但在本国,这些口号只是已经得到实现的东西,或者“无非是流行意见的一个澄
        〔22〕 因而作家们无须把这些口号当做一个政治使命去承担。这导致英国启蒙
清和系统化”而已,
文学大多沉浸于对资产阶级日常生活和海外冒险进行经验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描绘。这类文学作品,
正如切斯特菲尔德伯爵在贬低《克拉丽莎》时所说的:纯粹是“为中产阶级写的,代表了他们的
思想状态和感情,中产阶级极其地喜欢它”〔23〕而读者对于这类作品的阅读也很少会落实到政治
                   ,
层面上。但在法国,启蒙的步伐较英国要慢得多,为了尽快实现启蒙的目标,启蒙文学和启蒙哲
学在形式上进行了整合,启蒙思想家的哲学和政治学任务通常由启蒙作家在文学文本中叙述出来,
而启蒙哲学家也往往兼有作家身份,这就更加方便地为启蒙文学赋予了政治使命。
     无论从哲学还是从文学上看,启蒙运动都是在德国得到完成的,也同时在德国完成了自我超
越和涅        ,英法启蒙运动的弱点因此而得到克服。在哲学上,作为“启蒙运动的最后一个也是最
伟大的思想家”〔24〕康德完成了对英国经验主义和法国理性主义哲学的有机整合,
       ,                              它的主要特点
在于超越英法启蒙运动对于工具理性(康德所说的知性)的片面强调,而把更高层次的理性(包
括审美、直觉、感情、信仰和德性)复归于人,从而在抽象哲学的层面上完成了对完整人性的建
构。在文学上,狂飙突进运动的作家尤其是歌德,全方位地、超越性地整合了莎士比亚、英法主


〔21 〕 John Pocock, Barbarism and Religion (Volume one: The Enlightenments of Edward Gibbon,1737-
176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p.9,p.150.
〔22〕 罗素著:《西方哲学史》(下),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 1 9 8 8 年版,第 1 2 9 页。
〔23〕 彼得・盖伊著:《启蒙时代》,汪定明译,中国言实出版社 2 0 0 5 年版,第 8 4 页。
〔24〕 布洛克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 9 9 7 年版,第 1 1 7 页。


・6   2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 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的复数・


流启蒙文学、叛逆的卢梭、希腊和其他类型古典主义及浪漫主义的成就与方法,并借鉴德国启蒙
哲学,确立了德意志民族的独特文学和人性观念。从比较的视野看,德国启蒙文学既不满足于经
验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英国文学与文化,也不满足于法国启蒙文学过度的知解力、知性理性和政治
口号,而更看重用超越的精神与信仰去弥补英国文学因过度受限于日常生活经验所带来的不足,
并用空灵的形象与信仰弥补法国文学因过度强调知解力所导致的艺术和人性的贫乏。歌德曾经多
                〔25〕 还批评法国人,说他们“有的是理解力和机智,但缺
次讽刺英国人的实利主义和现实主义,
乏的是根基和信仰”                        〔26〕在文学上,歌德
         ,同时批评他们把别国的哲学思想用于革命和政治目的,
指出法国人的“知解力”对于“形象力”是一种伤害。笔者认为,歌德的许多相关讨论都可用于
对英、          〔27〕这种批评对于形成新的德国启蒙文学无疑是有益的。
   法两国启蒙文学的批评,                          同时,德
国文学致力于依靠天才的创造力和像希腊人那样健全的人性来塑造新人、新文化和新的民族精神,
这非常难能可贵。而德国启蒙文学之所以能够取得超越性的成就,与历史学科在德国的早熟、历
史主义思潮在德国的盛行密切相关,因为历史主义思潮不仅为文化贫瘠的德国提供了丰富的文化
艺术资源,而且为他们提供了往古历史上可供借鉴的人性典范,尤其是希腊人典范,这为德国启
蒙文学带上了浪漫主义和怀旧的品性。正如韦勒克在评论德国的希腊古典主义(实为德国启蒙文
学的高级形态)时所说的:
           “德国古典主义即使在其自觉意识最强烈的新古典主义阶段(即由莱辛
所开启的希腊式古典主义阶段——引者),在我们看来似乎也是浪漫主义的,或者可能是怀旧的,
乌托邦式的……黄金时代的梦从来不远。拿破仑王国的风格是古典主义的,但拿破仑本人却随身
               。〔28〕 意思是说,德国的启蒙文学实际上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
携带着《维特》和《莪相的诗歌》 ”
义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古典主义是表,浪漫主义是里。
    启蒙运动之所以会成为一个复数概念,是因为它不仅有一个广阔的发生空间,而且有一个漫
长的发展时期,而文化时空的变化无疑为启蒙观念带来了变数。在欧洲这个文化空间,不同的启
蒙思想家因不同的民族和政治背景、宗教信仰及个人经历而提出了不同的启蒙观念,这决定了启
蒙运动无论在国家还是在个人层面上都不可能是铁板一块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启蒙观念的分裂
不仅使统一的拉丁文化进一步解体,而且意味着欧洲的分裂,可以说是世界大战的文化预演。从
时间上看,由于一两百年间具有欧洲和世界影响的政治事变频发(尤其是法国大革命) 导致启蒙
                                      ,
思想家反复思考和调整自己的政治态度,这不能不为启蒙主义带来变数。在这一复杂背景下,各
种启蒙主张纷然杂陈,倡导理性和反对理性的启蒙思想家几乎一样多,自由主义的启蒙主义和反
自由主义的启蒙主义同时存在。在文学上,狄德罗、莱辛是反对拉丁古典主义的,但莱辛本人以
及伏尔泰、歌德和席勒却又通过不同形式回到了各自的古典主义,卢梭和歌德作品既体现出启蒙
主义,同时又对启蒙主义进行了超越。鉴于上述情况的存在,我们认为,表面上由尼采所开启和
由伯林所继承,以及由现代性反思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推波助澜的轰轰烈烈的“反启蒙”运动的根
苗,其实早在启蒙运动内部就已经产生了。启蒙运动的复杂之处在于,它本来也是一场自己反对
自己的运动。
                                                              (责任编辑       张    灵)

〔25〕 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第 88 页,第 196 — 197 、216 — 217 页,第 45 — 46 页,第 151 页。
〔26〕 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第 88 页,第 196 — 197 、216 — 217 页,第 45 — 46 页,第 151 页。
〔27〕 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第 88 页,第 196 — 197 、216 — 217 页,第 45 — 46 页,第 151 页。
〔28〕 韦勒克著:《近代文学批评史》(第 1 卷),第 8 8 — 9 4 、1 0 1 页。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6   3 ・
zycnzj.com/ www.zycnzj.com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Abstracts)
                                                                                                           ・


EU. The tradition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wo: one is the Bismarckean mode; and the other
is the Beveridgean mode, the two of which exert major influnce upon the legal form of social security fund. The legal
system incorporates the following three types :the decentralized administration type like in France, the central
controlling type like in UK and the central investment type like in Sweden, by way of analyzing the role of the social
partnership and the mutuality, in which the social partnership and mutual-help system function differently. The
decentralized administration type does not fit into the Chinese situation while the rest two are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China and should be played full in the management of Chinese social security fund..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Modern Philosophy Vocabulary: from Ancient Chinese to  Modern-
Chinese 4 6
      Zhang Fa / Professor of School of Philosoph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Abstract :  Modern Chinese philosophy consists of a whole set of vocabulary which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of development from the middle of 16th century to 1930’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it shifted from
predominance of Chinese vocabulary over the Western one before 1840 to the dominance of Western vocabulary after
that. In terms of linguistics, it switched from ancient-Chinese-oriented one to modern-Chinese-oriented one. In the
sense of logic, it evolved from Mateu & Morris- styled old words from ancient Chinese to Yanfu-styled new words
from ancient Chinese, and finally to Japanese-styled new words with Liang Qichao as the representative.

      Diverse Forms of Enlightenment Movement and Enlightenment Literature 56
      Wang Qinfeng / Ph.D. of literature, professor of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 Chu Zhaowen /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The Enlightenment Movement and Enlightenment Literature in the Europe in the 18th century did not
take on a sole form but were undertaken in diverse forms. Similarities can be seen among them, but what’s more
important is that there existed irreconcilable divergence and incompatible discrepancy, which determines that the
movement of the dominant countries therein can not take the place of that in other marginal countries. The connection
and closeness of the two kinds of movement also differed in different countries. Contradictory literature forms like
realism and classicism co-existed in addition to the local forms which resisted generalized statement in presentation
and the assimilating cultural universalism. Therefore, the Enlightenment Movement and the Enlightenment Literature
can be considered and demonstrated in diverse forms.

      Social Rights in Social Law              64
      Wang Guangbin /  Doctor of Jurisprudence, Associate Professor,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Abstract :As the soul of social law social rights should be some fundamental rights that social members enjoy
in their society. The birth of social rights is an inevitable outcome that fundamental rights develop.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 rights lies in the fact that human being itself is a typological existence. With social attribution social rights should
be in essence the particularized human rights. The subject of social rights contains the subject of rights and the subject
of duties. Social rights can be realized by means of governmental intervention and mutual aid of social members.

      Transformation Process from Information to Property                         74
      Lu Xiaohua /  Senior Editor of Xinhua News Agency, Expert Enjoying Special Government Subsidy.
      Abstract : Transformation from information to property provides the realistic foundation for information to be
the object of property rights. From value form to property form such steps of transformation as from information to
products, from information to assets and from information to rights and interests are crucial step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information to property. It makes information become one kind of wealth carrier and property form that
information products enter into markets. Transformation from information to assets further strengthens contemporary
characteristics of property as “ the qualification and the means of obtaining property ”
                                                                                       . Transformation from information
to rights and interests is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information interests to rights, the process that information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1 5 9 ・

More Related Content

Viewers also liked

2005年监测年度报告 监测报告
2005年监测年度报告   监测报告2005年监测年度报告   监测报告
2005年监测年度报告 监测报告sugeladi
 
中国佛经翻译和西方《圣经》翻译的启示
中国佛经翻译和西方《圣经》翻译的启示中国佛经翻译和西方《圣经》翻译的启示
中国佛经翻译和西方《圣经》翻译的启示sugeladi
 
Crop biotech update (march 31, 2010) isaaa.org kc
Crop biotech update (march 31, 2010)   isaaa.org kcCrop biotech update (march 31, 2010)   isaaa.org kc
Crop biotech update (march 31, 2010) isaaa.org kcsugeladi
 
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
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
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sugeladi
 
Cbot 大豆 玉米比价关系简析
Cbot 大豆 玉米比价关系简析Cbot 大豆 玉米比价关系简析
Cbot 大豆 玉米比价关系简析sugeladi
 
高雄市立圖書館讀者服務滿意度調查之研究
高雄市立圖書館讀者服務滿意度調查之研究高雄市立圖書館讀者服務滿意度調查之研究
高雄市立圖書館讀者服務滿意度調查之研究sugeladi
 
An episodic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n episodic history of mathematicsAn episodic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n episodic history of mathematicssugeladi
 
圖書逾期罰款問題面面觀 Kk以東吳大圖書館為例
圖書逾期罰款問題面面觀  Kk以東吳大圖書館為例圖書逾期罰款問題面面觀  Kk以東吳大圖書館為例
圖書逾期罰款問題面面觀 Kk以東吳大圖書館為例sugeladi
 
Reserve requirements history, current practice, and potential reform
Reserve requirements  history, current practice, and potential reformReserve requirements  history, current practice, and potential reform
Reserve requirements history, current practice, and potential reformsugeladi
 
端砚在唐以前已面世辩
端砚在唐以前已面世辩端砚在唐以前已面世辩
端砚在唐以前已面世辩sugeladi
 
Oral history series
Oral history seriesOral history series
Oral history seriessugeladi
 
刁難讀者類型之質化研究 以大學圖書館為例
刁難讀者類型之質化研究 以大學圖書館為例刁難讀者類型之質化研究 以大學圖書館為例
刁難讀者類型之質化研究 以大學圖書館為例sugeladi
 
2010年7月刊 恭喜你成为草根
2010年7月刊   恭喜你成为草根2010年7月刊   恭喜你成为草根
2010年7月刊 恭喜你成为草根sugeladi
 

Viewers also liked (13)

2005年监测年度报告 监测报告
2005年监测年度报告   监测报告2005年监测年度报告   监测报告
2005年监测年度报告 监测报告
 
中国佛经翻译和西方《圣经》翻译的启示
中国佛经翻译和西方《圣经》翻译的启示中国佛经翻译和西方《圣经》翻译的启示
中国佛经翻译和西方《圣经》翻译的启示
 
Crop biotech update (march 31, 2010) isaaa.org kc
Crop biotech update (march 31, 2010)   isaaa.org kcCrop biotech update (march 31, 2010)   isaaa.org kc
Crop biotech update (march 31, 2010) isaaa.org kc
 
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
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
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
 
Cbot 大豆 玉米比价关系简析
Cbot 大豆 玉米比价关系简析Cbot 大豆 玉米比价关系简析
Cbot 大豆 玉米比价关系简析
 
高雄市立圖書館讀者服務滿意度調查之研究
高雄市立圖書館讀者服務滿意度調查之研究高雄市立圖書館讀者服務滿意度調查之研究
高雄市立圖書館讀者服務滿意度調查之研究
 
An episodic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n episodic history of mathematicsAn episodic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n episodic history of mathematics
 
圖書逾期罰款問題面面觀 Kk以東吳大圖書館為例
圖書逾期罰款問題面面觀  Kk以東吳大圖書館為例圖書逾期罰款問題面面觀  Kk以東吳大圖書館為例
圖書逾期罰款問題面面觀 Kk以東吳大圖書館為例
 
Reserve requirements history, current practice, and potential reform
Reserve requirements  history, current practice, and potential reformReserve requirements  history, current practice, and potential reform
Reserve requirements history, current practice, and potential reform
 
端砚在唐以前已面世辩
端砚在唐以前已面世辩端砚在唐以前已面世辩
端砚在唐以前已面世辩
 
Oral history series
Oral history seriesOral history series
Oral history series
 
刁難讀者類型之質化研究 以大學圖書館為例
刁難讀者類型之質化研究 以大學圖書館為例刁難讀者類型之質化研究 以大學圖書館為例
刁難讀者類型之質化研究 以大學圖書館為例
 
2010年7月刊 恭喜你成为草根
2010年7月刊   恭喜你成为草根2010年7月刊   恭喜你成为草根
2010年7月刊 恭喜你成为草根
 

Similar to 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的复数

中國現代文學爭議概述
中國現代文學爭議概述中國現代文學爭議概述
中國現代文學爭議概述TAAZE 讀冊生活
 
《英国文学史提纲》给我们的启示
《英国文学史提纲》给我们的启示《英国文学史提纲》给我们的启示
《英国文学史提纲》给我们的启示sugeladi
 
外来文论的译介及其对中国文论的影响——从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谈起 ...
外来文论的译介及其对中国文论的影响——从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谈起 ...外来文论的译介及其对中国文论的影响——从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谈起 ...
外来文论的译介及其对中国文论的影响——从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谈起 ...sugeladi
 
不得不读的100本世界名著
不得不读的100本世界名著不得不读的100本世界名著
不得不读的100本世界名著'Hans(正德) HAN
 
可敘述的現代性:期刊史料、大眾傳播與中國文學現代體制(1919~1949)
可敘述的現代性:期刊史料、大眾傳播與中國文學現代體制(1919~1949)可敘述的現代性:期刊史料、大眾傳播與中國文學現代體制(1919~1949)
可敘述的現代性:期刊史料、大眾傳播與中國文學現代體制(1919~1949)TAAZE 讀冊生活
 
胡汉民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探究
胡汉民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探究胡汉民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探究
胡汉民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探究xuwugui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sugeladi
 
文化研究视域下的同性恋批评
文化研究视域下的同性恋批评文化研究视域下的同性恋批评
文化研究视域下的同性恋批评lilele
 
为什么要有近代文学
为什么要有近代文学为什么要有近代文学
为什么要有近代文学sugeladi
 
比较文学形象学
比较文学形象学比较文学形象学
比较文学形象学sugeladi
 
编后小记
编后小记编后小记
编后小记sugeladi
 
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
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
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sugeladi
 
“宋词一代之胜说”释疑
“宋词一代之胜说”释疑“宋词一代之胜说”释疑
“宋词一代之胜说”释疑sugeladi
 
比较文学作为文学批评 学理、范例和批评
比较文学作为文学批评  学理、范例和批评比较文学作为文学批评  学理、范例和批评
比较文学作为文学批评 学理、范例和批评sugeladi
 
论共和国
论共和国论共和国
论共和国amdg999
 
A history crazier than the French Revolution, you know?(2)
A history crazier than the French Revolution, you know?(2)A history crazier than the French Revolution, you know?(2)
A history crazier than the French Revolution, you know?(2)sightone1
 
Chan Wai Lap - awardee of HKADC Art Award
Chan Wai Lap - awardee of HKADC Art AwardChan Wai Lap - awardee of HKADC Art Award
Chan Wai Lap - awardee of HKADC Art AwardVincentKwunLeungLee
 
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
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
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sugeladi
 

Similar to 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的复数 (20)

中國現代文學爭議概述
中國現代文學爭議概述中國現代文學爭議概述
中國現代文學爭議概述
 
《英国文学史提纲》给我们的启示
《英国文学史提纲》给我们的启示《英国文学史提纲》给我们的启示
《英国文学史提纲》给我们的启示
 
外来文论的译介及其对中国文论的影响——从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谈起 ...
外来文论的译介及其对中国文论的影响——从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谈起 ...外来文论的译介及其对中国文论的影响——从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谈起 ...
外来文论的译介及其对中国文论的影响——从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谈起 ...
 
不得不读的100本世界名著
不得不读的100本世界名著不得不读的100本世界名著
不得不读的100本世界名著
 
可敘述的現代性:期刊史料、大眾傳播與中國文學現代體制(1919~1949)
可敘述的現代性:期刊史料、大眾傳播與中國文學現代體制(1919~1949)可敘述的現代性:期刊史料、大眾傳播與中國文學現代體制(1919~1949)
可敘述的現代性:期刊史料、大眾傳播與中國文學現代體制(1919~1949)
 
胡汉民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探究
胡汉民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探究胡汉民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探究
胡汉民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探究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文学研究 问题与方法
 
文化研究视域下的同性恋批评
文化研究视域下的同性恋批评文化研究视域下的同性恋批评
文化研究视域下的同性恋批评
 
为什么要有近代文学
为什么要有近代文学为什么要有近代文学
为什么要有近代文学
 
比较文学形象学
比较文学形象学比较文学形象学
比较文学形象学
 
编后小记
编后小记编后小记
编后小记
 
9789862218259
97898622182599789862218259
9789862218259
 
文档1
文档1文档1
文档1
 
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
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
从应用文的历史沿革看应用文文化的价值
 
“宋词一代之胜说”释疑
“宋词一代之胜说”释疑“宋词一代之胜说”释疑
“宋词一代之胜说”释疑
 
比较文学作为文学批评 学理、范例和批评
比较文学作为文学批评  学理、范例和批评比较文学作为文学批评  学理、范例和批评
比较文学作为文学批评 学理、范例和批评
 
论共和国
论共和国论共和国
论共和国
 
A history crazier than the French Revolution, you know?(2)
A history crazier than the French Revolution, you know?(2)A history crazier than the French Revolution, you know?(2)
A history crazier than the French Revolution, you know?(2)
 
Chan Wai Lap - awardee of HKADC Art Award
Chan Wai Lap - awardee of HKADC Art AwardChan Wai Lap - awardee of HKADC Art Award
Chan Wai Lap - awardee of HKADC Art Award
 
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
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
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
 

More from sugeladi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sugeladi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sugeladi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sugeladi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sugeladi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sugeladi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sugeladi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sugeladi
 
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sugeladi
 
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sugeladi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sugeladi
 
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sugeladi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sugeladi
 
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sugeladi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sugeladi
 

More from sugeladi (20)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的复数

  • 1.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9 年第 1 期(总第 9 期) 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的复数 王钦峰 储兆文 [摘 要] 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不是通过单一的形式发生的,而是具有多 种质地和多种展开形式。各国启蒙思想、启蒙文学不仅具有一组家族相似特征,更重要的 是,它们之间还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分歧和不可通约的差异,这些分歧和差异决定了所谓中 心国的启蒙运动无法置换其他边缘国的启蒙运动。启蒙文学与启蒙运动的关系在不同的国 家亲疏不同,启蒙文学内部既存在现实主义、古典主义等相互矛盾的文学形态,也存在与 总体化的表述和同一化的文化普遍主义相对抗的本土形态。为此,启蒙运动、启蒙文学应 当通过复数的形式去思考和得到描述。 [关键词] 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 启蒙文学 复数 差异 [作 者]  王钦峰(1965 —),安徽砀山人;广东湛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储兆文 (1965 —),安徽舒城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启蒙运动的复数” (a plurality of Enlightenments)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约 翰・波科克于 1999 年提出的概念。在一部关于爱德华・吉本的著作中,波科克指出: “启蒙运动 是在许多形式中发生的,单一的定义和历史只是它的一个部分,而且,我们最好考虑到启蒙运动 有一个家族,并阐述其家族相似和内部争执。强行把它们纳入一个单一公式而排除其异类,我认 为是一种对于盲信而非历史洞见的表达。〔1〕波科克通过提出存在“多种启蒙运动”的观点,向 ” 长期流行于西方史学和哲学界的“单数启蒙运动” (Enlightenment)的观念发起了挑战,并为人 们长期忽略的英格兰启蒙运动在欧洲启蒙运动的谱系中安排了一个合适的位置,使其与巴黎“哲 人”的启蒙运动、苏格兰启蒙运动、荷兰阿米纽新教启蒙运动等多种启蒙形式相并列。笔者认为, 在 17 — 18 世纪的欧洲,无论是启蒙运动还是与之相关的启蒙文学,都存在一个“复数”问题,而 不是像迄今为止的流行见解所认为的那样,只存在一种启蒙运动、一种启蒙主义和一种启蒙文学。 一、家族内的分歧:启蒙运动的复数 在直观的层面上, “启蒙运动的复数”指的是先后或同时发生于许多具有不同本土文化传统的 〔1〕 John Pocock, Barbarism and Religion (Volume one: The Enlightenments of Edward Gibbon,1737- 176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9.,p.150. ・5 6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2. zycnzj.com/ www.zycnzj.com ・ 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的复数・ 国家的多种启蒙运动,而非指发生于某个单一国家的某一种启蒙运动,也不是按照某个单一大国 启蒙运动的标准而得到总体化描述的启蒙运动,它的实质是反对用某个单一大国的启蒙运动去对 其他国家的启蒙运动进行简单的置换。但在文学、历史和哲学领域,启蒙运动(Siècle de lumi ère,Enlightenment,Aufkl rung)却常被误解为主要是属于法国巴黎“哲人”的一场思想文 化运动。按照其真实历史情况,应当说,荷兰和英国是启蒙运动的发源地,法国是荷兰与英国启 蒙思想的接受国和在启蒙运动中影响最大的国家,德国是英法启蒙思想在理论上的主要接受国 和对话国,而隶属欧洲文化传统的美国则是英法启蒙思想在实践上的最大受益国,同时,启蒙 运动广泛波及南从意大利北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起俄罗斯西到加拿大的绝大多数具有欧洲 文化传统的国家。但是,文学、历史和哲学上关于“欧洲启蒙运动”的总体化叙述策略却往往 满足于按照法国启蒙思想的标准,在这些国家之上概括出某种抽象、共同和单一的启蒙运动,并 将与这种共同性概念有所冲突的“异类”排除出叙述体之外。不仅如此,即使是法国启蒙思想 内部的“异类”也不能幸免,如,卢梭就是一位斯巴达复古主义者或政治上的古典主义者,宗 教上则是中世纪神正论的卫护者,但启蒙运动的叙述者们却通常在同一性的叙述体中排斥卢梭 身上的这种异数,而专注于强调卢梭思想的未来性和进步性,或力求把他说得进步,以配合历 史决定论的叙述框架。 从国家的角度说,以上诸国启蒙运动之间无疑是存在密切联系的,而且相互之间的交往是非 常频繁的。如,法国的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先后流亡或漫游英国,将三权分立思想和经验哲学引入 法国;〔2〕 卢梭因《爱弥尔》而流亡瑞士、德、英等国;英国的洛克随同莎夫茨伯里伯爵在法国 和荷兰流亡多年;休谟在法国做外交官并结识卢梭和百科全书派学者;美国革命家富兰克林造访 过伏尔泰(伏尔泰寄语富兰克林的孙子道: “上帝和自由,记住这两个词”;潘恩从美国逃亡法国 ) 后被选为法国国民议会代表并参与制定法兰西共和国宪法;伏尔泰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是 至交;俄国沙皇叶卡婕琳娜二世同伏尔泰、狄德罗保持通信联系,并派员参加酝酿着启蒙思想的 法国沙龙;拉吉舍夫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启蒙哲学,等等。启蒙学者、政客乃至国家元首的上 述活动把整个欧洲的启蒙思想连为一体,致使他们从彼此的启蒙思想中受益,对本国的法律和政 治状况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讲,联系、交往和影响促使欧洲启蒙运动的主流思想, 即自由主义和平等、人权学说得以形成和传布,从而使不同国家的启蒙呈现出某种共通性和共同 性,这种共性使我们便于使用一种总体化的方法和单数形式去描述发生在这些国家的运动,以致 在论及欧洲启蒙运动时可以不点某个国家的名字,而只提“欧洲”即可。 然而,在本质上,现代欧洲毕竟不再是一个类同于古罗马帝国的拉丁文化统一体,在文化上 甚至不如中世纪完整一致,因而不同国家之间所存在的文化对抗(或波科克所说的“争执”)和民 族差异是不容忽视的,这种对抗与差异使我们必须使用复数形式去描述各国的启蒙运动。约翰・ 格雷曾指出: “作为由知识分子发起的运动,在法国发生的启蒙运动与那些表现在德国和苏格兰的 启蒙运动是截然不同的。〔3〕苏格兰启蒙运动与法国的启蒙运动从观念上讲自始就是对立的, ” 前 者围绕“自发秩序”的概念展开,这种自发秩序是人类行为自然进化的结果,而非人类所能够“设 〔2〕 伏尔泰说他最景慕四样东西:“自由、财产所有权、牛顿和洛克”。见宋全成等著,《现代性的踪迹》,泰山出版 社,1998 版,第 101 页。 〔3〕 John Gray,Isaiah Berli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New Jersey: Princeton,1996,p.123 以下。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5 7 ・
  • 3.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9 年第 1 期(总第 9 期) 计”,而合理的社会制度只能是基于累进改善所形成的秩序,这种观念与法国启蒙运动完全基于 “先验理性”概念对于未来制度进行重新设计和宏大规划的观念水火不容。因而,英国的休谟向法 国的建构论理性主义发出了质疑,反过来,卢梭则对英国的经验主义和政治学说表示不满,为了 实现“重新建造一座美好大厦”的目的,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对洛克的《政 府论》和经验理性进行了长达 5 页的批评。〔4〕 在德国,一批哲学家、牧师和政客在腓特烈大帝 〔5〕 但这种论争却仅仅局限在抽象思辨的层面上,他们最需 的庇护下进行着大规模的启蒙论争, 要的自由不过是言论、出版自由,而不是其他自由,且这种争论包含着种种对于“西方”思想进 行强烈质疑和批评的声音。而俄国的启蒙即就在论争的层面上都难以展开,这直接导致拉吉舍夫 被叶卡捷琳娜二世处以死刑,但在这时,英国和法国的启蒙思想却在美国的《独立宣言》和宪法 中得到了落实。上述复杂情况无疑是由各国文化和政治背景的差异所决定的。 欧洲各国启蒙运动本来就存在着侧重点的不同,这从各国的启蒙口号上可以看出。英国的启 蒙口号是“生命、自由、财产”,由洛克提出。洛克说:“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 不得侵犯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6〕与早期其他自然法理论相比,洛克首次将财产权 ” 列入自然权利,以迎合资产阶级追求财富的愿望。而在法国,伏尔泰等人虽然也大多强调财产权 和继承权的重要,但卢梭派和启蒙运动中的社会主义者却把私有财产当做私有制的罪恶和人类不 平等的根源来看。法国的启蒙口号是“自由、平等、博爱”。皮埃尔・勒鲁在《论平等》中指出: “法国革命恰当地把政治归结为三个词:自由、平等、博爱”,以之作为一种政治福音和战斗旗 帜,〔7〕 而这个口号正是从启蒙思想中提炼出来的。其中,自由和平等的思想虽然不是法国思想 所独有的,但与英国的自由平等思想相比,卢梭派和社会主义者更加注重平等尤其是经济平等的 价值。德国启蒙运动的口号由康德提出,在一篇著名的文章《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 动?”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8〕德国的主要 》中,康德说: ” 启蒙思想家一般能够认同自由、平等等英、法人权思想的价值,不过他们的启蒙运动却多体现在 哲学讨论、思辨和对英、法启蒙思想进行反思、修正,以及倡导国民人文教育的层面,且受限于 与德意志皇帝进行妥协的思维框架,同时,不少启蒙思想家竟然不是自由主义者。另外,美国启 蒙运动的口号是“生命、自由、追求幸福”,该口号是对洛克的“生命、自由、财产”口号的继承 与调整,由杰弗逊和富兰克林在《独立宣言》中直接表述出来。在欧洲大陆,英国的启蒙口号折 射了经验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生活态度,法国的启蒙口号体现的是理想主义,德国的启蒙口号体现 的则是抽象的折中主义。 虽然各国启蒙口号和启蒙思想大略表现出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等共通性,但自由主义价值体 系内部已经出现关于自由内涵及其实现手段的观念的歧异。哈耶克认为,正是这种歧异派生出了 洛克经验主义(英美派)和卢梭唯理主义(法国派)及各自的后继者的两大对立的自由主义传 〔4〕 卢梭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 1 9 8 2 年版,第 1 3 1 页。 〔5〕 当时德国的《柏林月刊》等杂志发起了关于“什么是启蒙”的大讨论。参见詹姆斯・施密特著: 《启蒙运动与现 代性—— 1 8 世纪与 2 0 世纪的对话》,徐向东、卢华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51 — 8 6 页。 〔6〕 洛克著:《政府论》(下),叶启芳、翟菊农译,   商务印书馆 1 9 8 1 年版,第 6 页。 〔7〕 皮埃尔・勒鲁著:《论平等》,王允道译,商务印书馆 1 9 8 8 年版,第 1 页。 〔8〕 康德:《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 ,见《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 ,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1 9 9 0 年版, 第 22 页。 ・5 8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4. zycnzj.com/ www.zycnzj.com ・ 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的复数・ 〔9〕 他们之间自一出现起就经常发生交锋,这种对立两百多年来逐渐演变为政治上你死我活 统, 的斗争,至今仍被学术界争论得热火朝天。不仅如此,在法国和德国启蒙思想内部,摩莱里、马 布利的社会主义表述与自由主义学说的对立、赫尔德的文化多元论与伏尔泰文化普遍主义的对立 〔10〕 而在启蒙思想的两个核心概念即理性和自由之间,虽然启蒙思想家在理论上把前 已经凸现。 者设定为手段,把后者设定为目的,但由于对理性“祛魅”功能的盲目夸大和启蒙以后理性主义 的过度膨胀(哈耶克的话“理性的滥用”“致命的自负”说的就是这种膨胀) 、 ,人类的自由和生存 环境受到了挑战。为此,启蒙运动内部的杂音,如卢梭、社会主义者、赫尔德的思想,伯克、休 〔11〕德国启蒙运动对于英法两国启蒙思想的反思和关于完整人格的 谟对于法国启蒙思想的批评, 理论建构及文学建构,乃至德国牧师对于“真正的启蒙”和“虚假的启蒙”的区别,〔12〕 都显得 弥足珍贵。启蒙思想内部的种种歧异和对立,可以说是“复数启蒙运动”的本质表现。 二、基于方法具体性的启蒙文学的复数 启蒙文学是作为启蒙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发挥作用的。但我们不应简单地认为,启蒙文学 是一种缺乏艺术独立性的文学形态,或者把它当作启蒙哲学和启蒙思想的政治附属物来看待,否 则就会把直接表现了启蒙精神的市民文学和法国启蒙文学当做一种“标准”去衡量、去替代其他 类型和其他国家的启蒙文学,如果不符合这种“标准” 人们往往会认为其他类型和国家的文学作 , 品不属于启蒙文学范畴,这样就掉进了“单数启蒙运动”和“单数启蒙文学”的陷阱。 “单数启蒙 文学”的学术思路主要造成了两种不良后果:一是忽视启蒙文学的方法具体性和精神具体性,以 哲理性和现实主义的市民文学类型(包括哲理小说、家庭小说、市民剧等)置换多类型的复数启 蒙文学,包括浪漫形态的启蒙文学和古典形态的启蒙文学;二是忽视启蒙文学的民族具体性,掩 盖启蒙文学中基于不同民族性的复数启蒙文学的存在。本部分只对第一种情况加以辨析。 启蒙文学在方法导向上是否一定反对古典主义?这是历来学术界并没有弄清楚的一个问题。 可以说,长期以来,把启蒙文学直接而简单地表述为一种反对古典主义的文学,一直是国内文学 史叙述的通病。这种叙述以直接脱离古典主义艺术规范和直接揭示启蒙精神的市民文学为标准去 衡量其他类型的文学,这导致伏尔泰、歌德等启蒙作家的古典作品受到了冷落。实际上,启蒙文 学突破古典主义的限制并不意味着简单、绝对地抛弃古典主义。在当时的状况下,虽然市民文学 作者及相关文论家(如狄德罗、莱辛)借助于启蒙哲学的影响对食古不化的古典主义发起了挑战, 但真正有个性和有包容胸怀的启蒙作家仍然能够公正地评价和有效地吸收古典主义的形态和精神, 从而把符合自己理念的古典主义转换成为启蒙文学的特殊类型和高级类型。这种选择导致了启蒙 作家与古典主义关系的复杂化,总体上表现为三种情形: 〔9〕 哈 耶 克: 自 由 主 义 》 《 ,见 王 焱 等 编: 自 由 主 义 与 当 代 世 界 》 《 ,生活・读书・新 知 三 联 书 店 2 0 0 0 年 版 ,第 11 0 页。 〔10〕 关于赫尔德的文化多元论与伏尔泰文化普遍主义相对立的阐述,见 John Gray, Isaiah Berli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Jersey: Princeton, 1996, p.122. 〔11 〕 伯克向来被认为是保守主义者,但波科克认为:“伯克是与其他启蒙形象相冲突的启蒙形象”。John Pocock, Barbarism and Religion (Volume one: The Enlightenments of Edward Gibbon,1737-1764),p.7. 〔12〕 施密特著: 《启蒙运动与现代性—— 18 世纪与 20 世纪的对话》,徐向东、卢华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第 8 页。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5 9 ・
  • 5.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9 年第 1 期(总第 9 期) 第一,直接肯定和接受法国拉丁古典主义艺术规则的情形。主要有德国的高特舍特、法国的 伏尔泰及其一批弟子(包括“兼收并蓄”的玛蒙台尔和“法国趣味的立法者”拉哈伯〔13〕)和达 朗贝等人,他们视法国 17 世纪古典主义为文学创作的必需,但从艺术上看其主要目的则在于防止 文学朝过度无规则和远离审美趣味的低俗方向发展。从内容上看,他们的剧本不仅没有反启蒙的 意味,而且,他们对于古典主义方法的使用也能够与他们对于启蒙主义的信奉相得益彰,从而有 效地表达了文明、进步和反教权等启蒙主题,这在伏尔泰的《穆罕默德》《札伊尔》和《中国孤 、 儿》等剧中有典型的表现。 第二,批评法国拉丁古典主义但能辨证评价其文学创作的情形。某些思想家,如狄德罗,虽 然倡导市民戏剧和利于大众接受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反对法国古典主义的矫揉造作和清规戒律, 但他并没有否定古典主义戏剧家高乃依、拉辛等人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他对于三一律也不完全反 〔14〕 德国的莱辛曾经猛烈痛击高特舍特从法国贩来的古典主义,不过他仍然主张应当适度尊 对。 重规则,认为古典主义的三一律虽然不必机械搬用,但遵守情节的整一律则是必要的,而时间与 地点的整一则可根据情节的整一来取舍。〔15〕 歌德厌恶三一律,但对莫里哀却相当推崇。 〔16〕 第三,否定法国拉丁古典主义,而提出使用“真正的古典主义”即“希腊古典主义”的情形。 希腊古典主义思潮出现于 18 世纪的德国,它在哲学、美学和文学领域均有显著表现。韦勒克指出, 法国古典主义的主要特点在于“更接近拉丁精神”,而德国古典主义则有“更强烈、更自觉的希腊 意识”〔17〕 。 在国内,朱光潜先生最早指出德国启蒙运动的复古倾向及其中存在的“希腊古典主义” 和宗罗马的法国“拉丁古典主义”的差异问题。他认为,法国古典主义对于主要文学观念的理解 仍囿于古罗马贺拉斯在《论诗艺》中提出的观点,而且在人文思想的继承方面,法国人已远远不 如意大利人,他把这种古典主义称为 “拉丁古典主义”〔18〕 在德国,高特舍特代表的就是这种 , 古典主义。但德国启蒙思想和文学中最突出的复古倾向却表现为“回到古希腊”。一般认为,这 种回归古希腊的思潮开始于文克尔曼的艺术史研究,他在法国拉丁古典主义盛行于德国之际, 进 “ 一步追寻拉丁古典主义的源头,即希腊古典主义,从而对真正的古典主义逐渐有了较深广的理 解”〔19〕 。 文克尔曼推崇希腊人而置罗马与拉丁传统于不顾的思想趋向影响到整个德国古典主义运 动的进程,在文学方面,他给予赫尔德、莱辛、施莱格尔、歌德和席勒等人以决定性的影响。德 国的希腊古典主义运动的核心目标是回归古希腊的完美人性和自由精神,继承古希腊卓越的、健 全的艺术精神,反思现代文明对于完整人性所造成的破坏性影响,纠正英、法启蒙文学对于人性 中的经验层面和知解力的片面强调,反对遵守刻板僵化的、非人性的和把希腊精神异化为格律形 式的拉丁艺术规范。歌德和席勒所发起的关于“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的诗学讨论及相应的 文学实践,是这一努力的标志性成果。 〔13 〕 韦勒克著: 《近代文学批评史》 (第 1 卷),杨岂深、杨自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88 — 94、101 页。 〔14〕 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263 、261 、283 页,第 321 页,第 191 页, 第 307 页。 〔15〕 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上卷),第 263 、261 、283 页,第 321 页,第 191 页,第 307 页。 〔16〕 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年版,第 88 页,第 196 — 197、216 — 217 页,第 45 — 46 页,第 151 页。 〔17 〕 韦勒克著:《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的概念》,刘象愚编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8 9 年版,第 9 9 页。 〔18〕 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上卷),第 263 、261 、283 页,第 321 页,第 191 页,第 307 页。 〔19〕 朱光潜著: 《西方美学史》 (上卷) ,第 263、261、283 页,第 321 页,第 191 页,第 307 页。 ・6 0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6. zycnzj.com/ www.zycnzj.com ・ 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的复数・ 以上情况说明,启蒙文学不仅以市民文学的“进步”形态存在着,而且以古典主义的“复古” 形态存在着,它不仅以直接表现启蒙思想的形态存在着,还以间接曲折地表现启蒙思想和貌似异 于启蒙思想,乃至实质上反思和修正启蒙思想的古典形态存在着,体现了启蒙文学与古典主义的 复杂、互惠的关系。同时表明,即使在启蒙文学阵营内部,古典主义的存在也是复杂化的,其中 第一和第三种情况不仅体现了启蒙文学内部拉丁古典主义与希腊古典主义的冲突,揭示了启蒙文 学的方法具体性,也附带揭示了启蒙文学的民族具体性,是对复数形态启蒙文学的一种说明。 三、基于民族具体性的启蒙文学的复数 从民族国家的层面上看,启蒙文学正如启蒙运动一样,并非表现为单一面孔,而是表现为复 数的多重性,因为欧洲各国启蒙文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民族差异。然而学界对于启蒙文学史的叙 述正是被限制在了“单数启蒙文学”的框架里,这种叙述在将启蒙文学总体化时,竟然很难在法 国以外的他国文学中找到与伏尔泰式的哲理作品同样典型的启蒙文学“例证” 结果只得以总体化 , 和同一化的表述模式去遮蔽这些国家启蒙文学的差异,悬置或者不讨论这些差异。一个突出的表 现是,现有的文学史叙述习惯于把启蒙文学普遍当做一种缺乏独立性的艺术形态,或者当做启蒙 哲学和启蒙思想的政治附属物来看待,这无疑是把法国启蒙文学的状况当做欧洲启蒙文学的普遍 状况去看了。究其原因,可以发现,这种文学史叙述惯习是因受到了“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这 样一种流行的史学见解的影响所导致的。这种叙述惯习的不良后果是掩盖了其他民族中对于法国 启蒙思想和启蒙文学进行对话和超越性反思的案例,包括基于维护人类情感、信仰和艺术的价值 等诸多层面对启蒙进行反思的案例。 实际上,启蒙思想与民族文学的亲疏关系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在局部范围内,如在法 国,最重要的启蒙文学作品无疑是由“哲人”们(philosophes)写出来的,但是在英国和德国, 启蒙文学却有较大的独立性。尤其在德国,以歌德为代表的启蒙文学已经完全与启蒙哲学并驾齐 驱,成为西方文学史上最具艺术价值的文学形态。德国启蒙文学之所以能够获得这样的成就,其 原因固然与启蒙思想在精神上的激励和灌注有关,但更与德国启蒙作家正确地处理了与古代、中 世纪、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乃至东方文化的关系有关,甚至也跟他们对启蒙思想的反思有关。正 是在处理与各种文学和文化形态关系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不同国家、不同流派的启蒙作家的文 学思想的特异性及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同一化”与“反同一化”的冲突。其中, “同一化”的文 化越界和文化普遍化行为以法国启蒙作家对待异域文化的态度最为典型。如:法国人虽然非常推 崇东方文化,但他们的启蒙作品却不是以对于他者文化的真实性表现和使用他者文化的标准去理 解这种文化的精神为目的,而是建构性地把他者文化纳入到自己的启蒙目的论框架中去理解,让 他者文化尽去附会自己的文化。虽然伏尔泰本人的创作意图无可指责,但他在《穆罕默德》中仍 〔20〕这正是萨义德所批评的那种基于本民族文化本位和西 然故意把穆罕默德刻画成魔鬼式人物, 方文化中心主义所采取的东方化处理方式。而“反同一化”的文化抵抗则以德国作家反对法国标 准为典型案例,这种抵抗始于莱辛,并在大革命和拿破仑入侵德国后达到高潮。这种冲突彰显了 〔20〕 伏尔泰曾经“对给穆罕默德涂上本来不属于他的脏颜色表示歉意”,并解释说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悲剧里 必须要有极强的激情和极大的罪行才行” Voltaire, Autobiography” 。 “ . In Theodore Besterman,Voltair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1969 ,p.55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6 1 ・
  • 7. zycnzj.com/ www.zycnzj.com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9 年第 1 期(总第 9 期) 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启蒙文学的民族性诉求。 那么,基于民族国家的启蒙文学复数的多重性和差异表现在哪里?以英、 德三国为例, 法、 我 们看到,正是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思想传统决定了这些国家启蒙文学的差异性和民族性。也许任何 关于民族性的“概括”都有可能会重犯总体化和同一化的理论错误,比如掩盖这个国家内部不同 作家的文学个性,但是在启蒙时代,由于统一的拉丁文化进一步解体(德国对于拉丁古典主义的 抵抗就是这种解体的象征),而先后以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和拿破仑法兰西帝国为不同名目确立 的虚拟的和破碎的统治性文化体系已无法替代古罗马拉丁文化的统一性,在这一背景下,启蒙文 学的民族性是一个不可否认和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看到,由于受到本土经验主义文化、政治和 哲学的影响,英国启蒙文学也具有明显的经验主义和现实主义特征;在法国,启蒙文学的突出特 点是具有强烈的哲理性和政治性,这与受到本国理性主义思潮和文化的影响有关;而在德国,启 蒙文学则因受到本国古典哲学和历史主义思潮的影响而具有较强的浪漫主义和怀旧色彩。 在英国,由于资产阶级革命已经结束,他们的政治要求已基本实现,因而启蒙文学和启蒙哲 学便失去了进行政治结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英国的启蒙作家一般并不是具有政治影响的启蒙哲 学家,他们的创作也缺乏明显的政治意图,这跟法国显然不同。约翰・波科克认为,在英国小说 家里,即使是像斯威夫特这样的激进派,以及笛福这样的改良派,都曾经计划过组建某种学术团 体,但是“在想象这种团体所可能发挥的作用时,他们却将它定位为某种反对政治派系的东西”, 〔21〕 而洛克这样的启蒙哲 跟英国的自然神论者“从不联合行动或者作为政治派系而行动”类似。 学家所提出的启蒙口号也不会在作家作品中得到特殊的哲理性说明,其原因正如罗素所说,他们 的哲学虽然“到别的地方(比如法国和美国——引者)可能成为革命热血的源泉,最后会成为现 实革命的源泉”,但在本国,这些口号只是已经得到实现的东西,或者“无非是流行意见的一个澄 〔22〕 因而作家们无须把这些口号当做一个政治使命去承担。这导致英国启蒙 清和系统化”而已, 文学大多沉浸于对资产阶级日常生活和海外冒险进行经验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描绘。这类文学作品, 正如切斯特菲尔德伯爵在贬低《克拉丽莎》时所说的:纯粹是“为中产阶级写的,代表了他们的 思想状态和感情,中产阶级极其地喜欢它”〔23〕而读者对于这类作品的阅读也很少会落实到政治 , 层面上。但在法国,启蒙的步伐较英国要慢得多,为了尽快实现启蒙的目标,启蒙文学和启蒙哲 学在形式上进行了整合,启蒙思想家的哲学和政治学任务通常由启蒙作家在文学文本中叙述出来, 而启蒙哲学家也往往兼有作家身份,这就更加方便地为启蒙文学赋予了政治使命。 无论从哲学还是从文学上看,启蒙运动都是在德国得到完成的,也同时在德国完成了自我超 越和涅 ,英法启蒙运动的弱点因此而得到克服。在哲学上,作为“启蒙运动的最后一个也是最 伟大的思想家”〔24〕康德完成了对英国经验主义和法国理性主义哲学的有机整合, , 它的主要特点 在于超越英法启蒙运动对于工具理性(康德所说的知性)的片面强调,而把更高层次的理性(包 括审美、直觉、感情、信仰和德性)复归于人,从而在抽象哲学的层面上完成了对完整人性的建 构。在文学上,狂飙突进运动的作家尤其是歌德,全方位地、超越性地整合了莎士比亚、英法主 〔21 〕 John Pocock, Barbarism and Religion (Volume one: The Enlightenments of Edward Gibbon,1737- 176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p.9,p.150. 〔22〕 罗素著:《西方哲学史》(下),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 1 9 8 8 年版,第 1 2 9 页。 〔23〕 彼得・盖伊著:《启蒙时代》,汪定明译,中国言实出版社 2 0 0 5 年版,第 8 4 页。 〔24〕 布洛克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 9 9 7 年版,第 1 1 7 页。 ・6 2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8. zycnzj.com/ www.zycnzj.com ・ 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的复数・ 流启蒙文学、叛逆的卢梭、希腊和其他类型古典主义及浪漫主义的成就与方法,并借鉴德国启蒙 哲学,确立了德意志民族的独特文学和人性观念。从比较的视野看,德国启蒙文学既不满足于经 验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英国文学与文化,也不满足于法国启蒙文学过度的知解力、知性理性和政治 口号,而更看重用超越的精神与信仰去弥补英国文学因过度受限于日常生活经验所带来的不足, 并用空灵的形象与信仰弥补法国文学因过度强调知解力所导致的艺术和人性的贫乏。歌德曾经多 〔25〕 还批评法国人,说他们“有的是理解力和机智,但缺 次讽刺英国人的实利主义和现实主义, 乏的是根基和信仰” 〔26〕在文学上,歌德 ,同时批评他们把别国的哲学思想用于革命和政治目的, 指出法国人的“知解力”对于“形象力”是一种伤害。笔者认为,歌德的许多相关讨论都可用于 对英、 〔27〕这种批评对于形成新的德国启蒙文学无疑是有益的。 法两国启蒙文学的批评, 同时,德 国文学致力于依靠天才的创造力和像希腊人那样健全的人性来塑造新人、新文化和新的民族精神, 这非常难能可贵。而德国启蒙文学之所以能够取得超越性的成就,与历史学科在德国的早熟、历 史主义思潮在德国的盛行密切相关,因为历史主义思潮不仅为文化贫瘠的德国提供了丰富的文化 艺术资源,而且为他们提供了往古历史上可供借鉴的人性典范,尤其是希腊人典范,这为德国启 蒙文学带上了浪漫主义和怀旧的品性。正如韦勒克在评论德国的希腊古典主义(实为德国启蒙文 学的高级形态)时所说的: “德国古典主义即使在其自觉意识最强烈的新古典主义阶段(即由莱辛 所开启的希腊式古典主义阶段——引者),在我们看来似乎也是浪漫主义的,或者可能是怀旧的, 乌托邦式的……黄金时代的梦从来不远。拿破仑王国的风格是古典主义的,但拿破仑本人却随身 。〔28〕 意思是说,德国的启蒙文学实际上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 携带着《维特》和《莪相的诗歌》 ” 义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古典主义是表,浪漫主义是里。 启蒙运动之所以会成为一个复数概念,是因为它不仅有一个广阔的发生空间,而且有一个漫 长的发展时期,而文化时空的变化无疑为启蒙观念带来了变数。在欧洲这个文化空间,不同的启 蒙思想家因不同的民族和政治背景、宗教信仰及个人经历而提出了不同的启蒙观念,这决定了启 蒙运动无论在国家还是在个人层面上都不可能是铁板一块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启蒙观念的分裂 不仅使统一的拉丁文化进一步解体,而且意味着欧洲的分裂,可以说是世界大战的文化预演。从 时间上看,由于一两百年间具有欧洲和世界影响的政治事变频发(尤其是法国大革命) 导致启蒙 , 思想家反复思考和调整自己的政治态度,这不能不为启蒙主义带来变数。在这一复杂背景下,各 种启蒙主张纷然杂陈,倡导理性和反对理性的启蒙思想家几乎一样多,自由主义的启蒙主义和反 自由主义的启蒙主义同时存在。在文学上,狄德罗、莱辛是反对拉丁古典主义的,但莱辛本人以 及伏尔泰、歌德和席勒却又通过不同形式回到了各自的古典主义,卢梭和歌德作品既体现出启蒙 主义,同时又对启蒙主义进行了超越。鉴于上述情况的存在,我们认为,表面上由尼采所开启和 由伯林所继承,以及由现代性反思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推波助澜的轰轰烈烈的“反启蒙”运动的根 苗,其实早在启蒙运动内部就已经产生了。启蒙运动的复杂之处在于,它本来也是一场自己反对 自己的运动。 (责任编辑 张 灵) 〔25〕 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第 88 页,第 196 — 197 、216 — 217 页,第 45 — 46 页,第 151 页。 〔26〕 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第 88 页,第 196 — 197 、216 — 217 页,第 45 — 46 页,第 151 页。 〔27〕 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第 88 页,第 196 — 197 、216 — 217 页,第 45 — 46 页,第 151 页。 〔28〕 韦勒克著:《近代文学批评史》(第 1 卷),第 8 8 — 9 4 、1 0 1 页。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6 3 ・
  • 9. zycnzj.com/ www.zycnzj.com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Abstracts) ・ EU. The tradition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wo: one is the Bismarckean mode; and the other is the Beveridgean mode, the two of which exert major influnce upon the legal form of social security fund. The legal system incorporates the following three types :the decentralized administration type like in France, the central controlling type like in UK and the central investment type like in Sweden, by way of analyzing the role of the social partnership and the mutuality, in which the social partnership and mutual-help system function differently. The decentralized administration type does not fit into the Chinese situation while the rest two are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China and should be played full in the management of Chinese social security fund..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Modern Philosophy Vocabulary: from Ancient Chinese to  Modern- Chinese 4 6 Zhang Fa / Professor of School of Philosoph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Abstract :  Modern Chinese philosophy consists of a whole set of vocabulary which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of development from the middle of 16th century to 1930’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it shifted from predominance of Chinese vocabulary over the Western one before 1840 to the dominance of Western vocabulary after that. In terms of linguistics, it switched from ancient-Chinese-oriented one to modern-Chinese-oriented one. In the sense of logic, it evolved from Mateu & Morris- styled old words from ancient Chinese to Yanfu-styled new words from ancient Chinese, and finally to Japanese-styled new words with Liang Qichao as the representative. Diverse Forms of Enlightenment Movement and Enlightenment Literature 56 Wang Qinfeng / Ph.D. of literature, professor of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 Chu Zhaowen /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The Enlightenment Movement and Enlightenment Literature in the Europe in the 18th century did not take on a sole form but were undertaken in diverse forms. Similarities can be seen among them, but what’s more important is that there existed irreconcilable divergence and incompatible discrepancy, which determines that the movement of the dominant countries therein can not take the place of that in other marginal countries. The connection and closeness of the two kinds of movement also differed in different countries. Contradictory literature forms like realism and classicism co-existed in addition to the local forms which resisted generalized statement in presentation and the assimilating cultural universalism. Therefore, the Enlightenment Movement and the Enlightenment Literature can be considered and demonstrated in diverse forms. Social Rights in Social Law 64 Wang Guangbin /  Doctor of Jurisprudence, Associate Professor,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Abstract :As the soul of social law social rights should be some fundamental rights that social members enjoy in their society. The birth of social rights is an inevitable outcome that fundamental rights develop.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 rights lies in the fact that human being itself is a typological existence. With social attribution social rights should be in essence the particularized human rights. The subject of social rights contains the subject of rights and the subject of duties. Social rights can be realized by means of governmental intervention and mutual aid of social members. Transformation Process from Information to Property 74 Lu Xiaohua /  Senior Editor of Xinhua News Agency, Expert Enjoying Special Government Subsidy. Abstract : Transformation from information to property provides the realistic foundation for information to be the object of property rights. From value form to property form such steps of transformation as from information to products, from information to assets and from information to rights and interests are crucial step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information to property. It makes information become one kind of wealth carrier and property form that information products enter into markets. Transformation from information to assets further strengthens contemporary characteristics of property as “ the qualification and the means of obtaining property ” . Transformation from information to rights and interests is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information interests to rights, the process that information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1 5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