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4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甘塔拔是“中有”嗎?
甘塔拔,巴利語 gandhabba,通常是指一類比較低等天 神,古代依梵語
gandharva 音譯為幹闥婆、犍達縛、幹遝和 等,意譯為食香、尋香行、香陰、
香神,為東方持國天王所 統領。他們能歌善舞,被譽為天界的音樂神。 巴利
聖典在談及入胎的條件時,也提到了“甘塔拔”。 佛陀說必須同時具備三項因素
才能入胎受孕,即父母結合、 母親正處於受孕期,以及甘塔拔現前。例如佛陀
在《中部 38〃大愛盡經》(Mahà taõ hàsaïkhayasuttaü )中說:
Tinnam kho pana, bhikkhave, sannipà tà gabbhassàvakkanti hoti. Idha mà tà pitaro ca
sannipatità honti, mà tà ca na utunã hoti, gandhabbo ca na paccupaññhito hoti, neva
tàva gabbhassàvakkanti hoti. Idha mà tà pitaro ca sannipatità honti, mà tà ca utunã
hoti, gandhabbo ca na paccupaññhito hoti, neva tàva gabbhassàvakkanti hoti. Yato ca
kho, bhikkhave, mà tà pitaro ca sannipatità honti, mà tà ca utunã hoti, gandhabbo ca
paccupaññhito hoti - evaü tiõ õ aü sannipà tà gabbhassàvakkanti hoti.û
“諸比庫,三者結合才會入胎。在此,父母結合,但母 親不在受胎期,甘塔拔
不現前,這樣不會入胎。在此,父母 結合,母親在受胎期,但甘塔拔不現前,
這樣不會入胎。諸 比庫,只有父母結合,母親在受胎期,和甘塔拔現前,如此
三者結合才會入胎。” (M.1.408)
經文中的“甘塔拔”和作為天界音樂神的巴利語相同。 但是,這裡的“甘塔拔”顯
然不是指天神。有人把它解釋為 所謂的“中有”1,並認為這篇經文是佛陀說“中
有”存在 的證據。然而,南傳上座部佛教並不承認有“中有”,因為 死與生之間
是沒有中斷、間隔的。那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該經的義注解釋說:
Gandhabboti tatrå pagasatto. Paccupaññhito hotãti na mà tà pitå naü sannipà taü
olokayamà no samãpe ñhito paccupaññhito nà ma hoti. Kammayantayantito pana
eko satto tasmiü okà se nibbattanako hotãti ayamettha adhippàyo
1 中有:梵語 antarà bhava,又作中陰、中陰有、中陰身。古印度部 派佛教時期說一切有部等
部派所執持的觀點。他們把眾生流轉的過 程分為四個階段,稱為四有:中有、生有、本有和死
有。其中的“中 有”是有情在死後而尚未投胎之間的生命狀態。如北傳《瑜伽師地 論》卷一
說:“或名中有,在死生二有中間生故。或名健達縛,尋香 行故,香所資故。”北傳《俱舍論》
卷十也說:“三者食香,身資香 食,往生處故。四者中有,二趣中間所有蘊故。”對於“中有”的
壽 量也多諸異說,如《俱舍論》卷九說:“尊者世友言:此極多七日, 若生緣未合,便數死數
生。有餘師言:極七七日。毘婆沙說:此住 少時,以中有中樂求生有,故非久住,速往結生。
甘塔拔:去到那裡的有情。現前:並非父母結合時站 在旁邊觀看叫做現前,而
是由於業的運作而使一個有情在那 個地方出生是這裡的意思。(M.A.1.408)
這段釋文中的“並非父母結合時站在旁邊觀看叫做現 前”一句,即否定了所謂
“中有”的說法 2。但是釋文把“甘塔拔”解釋為“去到那裡的有情”(tatrå
pagasatto),其意思 還是不夠明確。於是,該經的複注繼續解釋說:
Gandhabboti gandhanato uppajjanagatiyà nimittupaññhà panena så canato gandhoti
laddhanà mena bhavagà mikammunà abbati pavattatãti gandhabbo, tattha
uppajjanakasatto. Tenà ha tatrå pagasatto'ti
2《五部論注》中提到有些部派認為:“有所謂中有者,那些有情就像如有天眼的無天眼者,如
有神通的無神通者,在父母交合和受孕 時看著,能住立七天或超過七天。”如《俱舍論》卷九
說:“如是中 有,為至所生,先起倒心,馳趣欲境。彼由業力所起眼根,雖住遠 方,能見生處
父母交會而起倒心。若男緣母,起於男欲;若女緣父, 起於女欲;翻此緣二,俱起瞋心。故
《施設論》有如是說:時健達 縛於二心中,隨一現行,謂愛或恚。彼由起此二種倒心,便謂己
身 與所愛合。所憎不淨泄至胎時,謂是自己有,便生喜慰。從茲蘊厚, 中有便沒,生有起
已,名已結生。”
甘塔拔:通過相的出現而指示將去投生之趣而得名為 ‘去’的導致有(再生)之
業的發生、轉起為甘塔拔,即正 投生到那裡的有情,因此說為‘去到那裡的有
情’。” (M.ò .1.408) 根據南傳上座部“阿毗達摩”,一個有情在臨死之時, 由於
生前所造作的善業或惡業成熟,會以業(kamma)、業相 (kammanimitta)或趣相
(gatinimitta)的方式呈現為臨死者的臨 死心路(maraõ àsanna-vãthi)的所緣,該心
路會緣取這三種所 緣的其中之一,即投生到與其成熟之業相應的趣(gati,投生
之地)中去。
這段釋文即解釋說:因為臨終時出現的相(nimitt-upaññhà panena),指示了(så
canato)臨死者即將去(gandhanato) 投生之趣(uppajjanagatiyà ),所以得名為
“去”(gandho'ti laddhanà mena),與此同時也轉起了(abbati pavattati)帶來再生 的
業(bhavagà mikammunà )。如是,“去”(gandha)+“轉起” (abbati)=甘塔拔
(gandhabba)。於是,“去到那裡的有情” (tatrå pagasatto) 即是 正 投 生 到 其
投生 之 處 的有情 (tattha uppajjanakasatto)。
然而,巴利語 gandha 的原意是香、氣味,怎麼可以解 釋為“去”呢?如果我們
再參考律複注《心義解疏》在解釋 這段經文時對 gandhabba 從巴利語法上的
分析,其結果便水 落石出:
Gandhabboti tatrå pagasatto, gantabboti vuttaü hoti. Ta-kà rassa dha-kà ro katoti
daññhabbaü . Atha và gandhanato uppajjanagatiyà nimittupaññhà nena så canato
dãpanato gandhoti laddhanà mena bhavagà mikammunà abbati pavattatãti
gandhabbo, tattha uppajjanakasatto. Paccupaññhito hotãti upagato hoti. Ettha ca na
mà tà pitå naü sannipà taü olokayamà no samãpe ñhito nà ma hoti,
kammayantayantito pana eko satto tasmiü okà se nibbattanako purimajà tiyaü
ñhitoyeva gatinimittà dià rammaõ akaraõ avasena upapattà bhimukho hotãti
adhippàyo.
甘塔拔:去到那裡的有情,叫做‘要去’(gantabbo)。 Ta 應作為 dha(作,做)
來解釋。又或者通過相的出現而指 示將去投生之趣而得名為‘去’的導致有(再
生)之業的發生、轉起為甘塔拔,即投生到那裡的有情,因此說為‘去到 那裡
的有情’。現前即已去到。在此並非父母結合時站在旁 邊觀看叫做現前,而是
由於業的運作而使一個有情在那個地 方出生,即是只住於[結]生之前,根據趣
相等所緣而投向再 生的意思。”(Sà ratthadãpanã-ñãkà my.p.13-14)
在巴利語詞源學上,dha 有時可以作為 ta 來解釋(Takà rassa dha-kà ro katoti
daññhabbaü ),於是,gandha 便可解釋 為 ganta(去到) 3,而 gandhabba 也可
解釋為 gantabba(要去, 應去到) 4。 所以,本經中的 gandhabba 是由詞根√
gam(行,去) 加上未來義務分詞尾碼 tabba 構成(√gam+tabba→gantabba
→gandhabba),它並不作 gandha+rv+a 解。如此,它既不是 北傳所解釋的“尋
香行”、“食香”等,也不是所謂的“中有”。 這裡的 gandhabba 應解釋為“去到那
裡的有情”(tatrå pagasatto),即正隨業力投生到該投生之趣的有情。
瑪欣德比庫
于新加坡帕奧禪修中心
2011-7-15

More Related Content

Viewers also liked

您認識佛教嗎?
您認識佛教嗎?您認識佛教嗎?
您認識佛教嗎?
宏 恆
 
尊者阿姜查:解脫之鑰
尊者阿姜查:解脫之鑰尊者阿姜查:解脫之鑰
尊者阿姜查:解脫之鑰
宏 恆
 
「止乘者」與「純觀乘者」
「止乘者」與「純觀乘者」「止乘者」與「純觀乘者」
「止乘者」與「純觀乘者」
宏 恆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宏 恆
 
上座部佛教與止觀
上座部佛教與止觀上座部佛教與止觀
上座部佛教與止觀
宏 恆
 
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
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
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
宏 恆
 
打坐入門(四)
打坐入門(四)打坐入門(四)
打坐入門(四)
宏 恆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宏 恆
 
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三摩地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三摩地
宏 恆
 
班迪達大師佛語開示
班迪達大師佛語開示班迪達大師佛語開示
班迪達大師佛語開示
宏 恆
 
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對治煩惱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對治煩惱
宏 恆
 
佛法與你
佛法與你佛法與你
佛法與你
宏 恆
 
內部弟子
內部弟子內部弟子
內部弟子
宏 恆
 
念處禪修開啟通往涅槃之門
念處禪修開啟通往涅槃之門念處禪修開啟通往涅槃之門
念處禪修開啟通往涅槃之門
宏 恆
 
一行禪師著 觀照的奇蹟
一行禪師著 觀照的奇蹟一行禪師著 觀照的奇蹟
一行禪師著 觀照的奇蹟
宏 恆
 
兜率天修行林课诵本
兜率天修行林课诵本兜率天修行林课诵本
兜率天修行林课诵本
宏 恆
 
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業處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業處
宏 恆
 
內觀禪修手冊
內觀禪修手冊內觀禪修手冊
內觀禪修手冊
宏 恆
 

Viewers also liked (20)

您認識佛教嗎?
您認識佛教嗎?您認識佛教嗎?
您認識佛教嗎?
 
尊者阿姜查:解脫之鑰
尊者阿姜查:解脫之鑰尊者阿姜查:解脫之鑰
尊者阿姜查:解脫之鑰
 
「止乘者」與「純觀乘者」
「止乘者」與「純觀乘者」「止乘者」與「純觀乘者」
「止乘者」與「純觀乘者」
 
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葛印卡禪師講集I
葛印卡禪師講集I
 
上座部佛教與止觀
上座部佛教與止觀上座部佛教與止觀
上座部佛教與止觀
 
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
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
攝阿毘達摩義論表解
 
打坐入門(四)
打坐入門(四)打坐入門(四)
打坐入門(四)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如何修行入出息念
 
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三摩地安般念三摩地
安般念三摩地
 
經集
經集經集
經集
 
班迪達大師佛語開示
班迪達大師佛語開示班迪達大師佛語開示
班迪達大師佛語開示
 
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對治煩惱如何對治煩惱
如何對治煩惱
 
佛法與你
佛法與你佛法與你
佛法與你
 
內部弟子
內部弟子內部弟子
內部弟子
 
念處禪修開啟通往涅槃之門
念處禪修開啟通往涅槃之門念處禪修開啟通往涅槃之門
念處禪修開啟通往涅槃之門
 
一行禪師著 觀照的奇蹟
一行禪師著 觀照的奇蹟一行禪師著 觀照的奇蹟
一行禪師著 觀照的奇蹟
 
兜率天修行林课诵本
兜率天修行林课诵本兜率天修行林课诵本
兜率天修行林课诵本
 
安居處
安居處安居處
安居處
 
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業處安般念業處
安般念業處
 
內觀禪修手冊
內觀禪修手冊內觀禪修手冊
內觀禪修手冊
 

Similar to 甘塔拔是中有嗎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
TAAZE 讀冊生活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
TAAZE 讀冊生活
 
地藏菩薩本願經(The Sutra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Earth Treasury Bodhisattva)
地藏菩薩本願經(The Sutra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Earth Treasury Bodhisattva)地藏菩薩本願經(The Sutra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Earth Treasury Bodhisattva)
地藏菩薩本願經(The Sutra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Earth Treasury Bodhisattva)
禪楷 江
 

Similar to 甘塔拔是中有嗎 (6)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
隆欽大圓滿心髓集要(不可退)
 
地藏菩薩本願經(The Sutra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Earth Treasury Bodhisattva)
地藏菩薩本願經(The Sutra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Earth Treasury Bodhisattva)地藏菩薩本願經(The Sutra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Earth Treasury Bodhisattva)
地藏菩薩本願經(The Sutra of the Past Original Vows Of Earth Treasury Bodhisattva)
 

More from 宏 恆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宏 恆
 
二十四緣發趣論
二十四緣發趣論二十四緣發趣論
二十四緣發趣論
宏 恆
 
行解內觀智慧禪
行解內觀智慧禪行解內觀智慧禪
行解內觀智慧禪
宏 恆
 
自然的代價
自然的代價自然的代價
自然的代價
宏 恆
 
安般念入門
安般念入門安般念入門
安般念入門
宏 恆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宏 恆
 
如實之見
如實之見如實之見
如實之見
宏 恆
 
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滅除痛苦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滅除痛苦
宏 恆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宏 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宏 恆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宏 恆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宏 恆
 
印度佛教史(上)
印度佛教史(上)印度佛教史(上)
印度佛教史(上)
宏 恆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宏 恆
 
目健连尊者对魔王的谴责
目健连尊者对魔王的谴责目健连尊者对魔王的谴责
目健连尊者对魔王的谴责
宏 恆
 
生活的藝術
生活的藝術生活的藝術
生活的藝術
宏 恆
 
生活即禪修
生活即禪修生活即禪修
生活即禪修
宏 恆
 
生活中的壇經
生活中的壇經生活中的壇經
生活中的壇經
宏 恆
 

More from 宏 恆 (20)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Bhikkhu revata awaken-oh_world
 
二十四緣發趣論
二十四緣發趣論二十四緣發趣論
二十四緣發趣論
 
行解內觀智慧禪
行解內觀智慧禪行解內觀智慧禪
行解內觀智慧禪
 
自然的代價
自然的代價自然的代價
自然的代價
 
安般念入門
安般念入門安般念入門
安般念入門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禪修
 
如實之見
如實之見如實之見
如實之見
 
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滅除痛苦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滅除痛苦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如何分辨真假僧人及護僧指南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智尊者作品选集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ⅱ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向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
 
名與色
名與色名與色
名與色
 
吉祥語
吉祥語吉祥語
吉祥語
 
印度佛教史(上)
印度佛教史(上)印度佛教史(上)
印度佛教史(上)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列迪長老 三十七菩提分手冊
 
目健连尊者对魔王的谴责
目健连尊者对魔王的谴责目健连尊者对魔王的谴责
目健连尊者对魔王的谴责
 
生活的藝術
生活的藝術生活的藝術
生活的藝術
 
生活即禪修
生活即禪修生活即禪修
生活即禪修
 
生活中的壇經
生活中的壇經生活中的壇經
生活中的壇經
 

甘塔拔是中有嗎

  • 1.
  • 2. 甘塔拔是“中有”嗎? 甘塔拔,巴利語 gandhabba,通常是指一類比較低等天 神,古代依梵語 gandharva 音譯為幹闥婆、犍達縛、幹遝和 等,意譯為食香、尋香行、香陰、 香神,為東方持國天王所 統領。他們能歌善舞,被譽為天界的音樂神。 巴利 聖典在談及入胎的條件時,也提到了“甘塔拔”。 佛陀說必須同時具備三項因素 才能入胎受孕,即父母結合、 母親正處於受孕期,以及甘塔拔現前。例如佛陀 在《中部 38〃大愛盡經》(Mahà taõ hàsaïkhayasuttaü )中說: Tinnam kho pana, bhikkhave, sannipà tà gabbhassàvakkanti hoti. Idha mà tà pitaro ca sannipatità honti, mà tà ca na utunã hoti, gandhabbo ca na paccupaññhito hoti, neva tàva gabbhassàvakkanti hoti. Idha mà tà pitaro ca sannipatità honti, mà tà ca utunã hoti, gandhabbo ca na paccupaññhito hoti, neva tàva gabbhassàvakkanti hoti. Yato ca kho, bhikkhave, mà tà pitaro ca sannipatità honti, mà tà ca utunã hoti, gandhabbo ca paccupaññhito hoti - evaü tiõ õ aü sannipà tà gabbhassàvakkanti hoti.û “諸比庫,三者結合才會入胎。在此,父母結合,但母 親不在受胎期,甘塔拔 不現前,這樣不會入胎。在此,父母 結合,母親在受胎期,但甘塔拔不現前, 這樣不會入胎。諸 比庫,只有父母結合,母親在受胎期,和甘塔拔現前,如此 三者結合才會入胎。” (M.1.408) 經文中的“甘塔拔”和作為天界音樂神的巴利語相同。 但是,這裡的“甘塔拔”顯 然不是指天神。有人把它解釋為 所謂的“中有”1,並認為這篇經文是佛陀說“中 有”存在 的證據。然而,南傳上座部佛教並不承認有“中有”,因為 死與生之間 是沒有中斷、間隔的。那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該經的義注解釋說: Gandhabboti tatrå pagasatto. Paccupaññhito hotãti na mà tà pitå naü sannipà taü olokayamà no samãpe ñhito paccupaññhito nà ma hoti. Kammayantayantito pana eko satto tasmiü okà se nibbattanako hotãti ayamettha adhippàyo 1 中有:梵語 antarà bhava,又作中陰、中陰有、中陰身。古印度部 派佛教時期說一切有部等 部派所執持的觀點。他們把眾生流轉的過 程分為四個階段,稱為四有:中有、生有、本有和死 有。其中的“中 有”是有情在死後而尚未投胎之間的生命狀態。如北傳《瑜伽師地 論》卷一 說:“或名中有,在死生二有中間生故。或名健達縛,尋香 行故,香所資故。”北傳《俱舍論》 卷十也說:“三者食香,身資香 食,往生處故。四者中有,二趣中間所有蘊故。”對於“中有”的 壽 量也多諸異說,如《俱舍論》卷九說:“尊者世友言:此極多七日, 若生緣未合,便數死數 生。有餘師言:極七七日。毘婆沙說:此住 少時,以中有中樂求生有,故非久住,速往結生。
  • 3. 甘塔拔:去到那裡的有情。現前:並非父母結合時站 在旁邊觀看叫做現前,而 是由於業的運作而使一個有情在那 個地方出生是這裡的意思。(M.A.1.408) 這段釋文中的“並非父母結合時站在旁邊觀看叫做現 前”一句,即否定了所謂 “中有”的說法 2。但是釋文把“甘塔拔”解釋為“去到那裡的有情”(tatrå pagasatto),其意思 還是不夠明確。於是,該經的複注繼續解釋說: Gandhabboti gandhanato uppajjanagatiyà nimittupaññhà panena så canato gandhoti laddhanà mena bhavagà mikammunà abbati pavattatãti gandhabbo, tattha uppajjanakasatto. Tenà ha tatrå pagasatto'ti 2《五部論注》中提到有些部派認為:“有所謂中有者,那些有情就像如有天眼的無天眼者,如 有神通的無神通者,在父母交合和受孕 時看著,能住立七天或超過七天。”如《俱舍論》卷九 說:“如是中 有,為至所生,先起倒心,馳趣欲境。彼由業力所起眼根,雖住遠 方,能見生處 父母交會而起倒心。若男緣母,起於男欲;若女緣父, 起於女欲;翻此緣二,俱起瞋心。故 《施設論》有如是說:時健達 縛於二心中,隨一現行,謂愛或恚。彼由起此二種倒心,便謂己 身 與所愛合。所憎不淨泄至胎時,謂是自己有,便生喜慰。從茲蘊厚, 中有便沒,生有起 已,名已結生。” 甘塔拔:通過相的出現而指示將去投生之趣而得名為 ‘去’的導致有(再生)之 業的發生、轉起為甘塔拔,即正 投生到那裡的有情,因此說為‘去到那裡的有 情’。” (M.ò .1.408) 根據南傳上座部“阿毗達摩”,一個有情在臨死之時, 由於 生前所造作的善業或惡業成熟,會以業(kamma)、業相 (kammanimitta)或趣相 (gatinimitta)的方式呈現為臨死者的臨 死心路(maraõ àsanna-vãthi)的所緣,該心 路會緣取這三種所 緣的其中之一,即投生到與其成熟之業相應的趣(gati,投生 之地)中去。 這段釋文即解釋說:因為臨終時出現的相(nimitt-upaññhà panena),指示了(så canato)臨死者即將去(gandhanato) 投生之趣(uppajjanagatiyà ),所以得名為 “去”(gandho'ti laddhanà mena),與此同時也轉起了(abbati pavattati)帶來再生 的 業(bhavagà mikammunà )。如是,“去”(gandha)+“轉起” (abbati)=甘塔拔 (gandhabba)。於是,“去到那裡的有情” (tatrå pagasatto) 即是 正 投 生 到 其 投生 之 處 的有情 (tattha uppajjanakasatto)。
  • 4. 然而,巴利語 gandha 的原意是香、氣味,怎麼可以解 釋為“去”呢?如果我們 再參考律複注《心義解疏》在解釋 這段經文時對 gandhabba 從巴利語法上的 分析,其結果便水 落石出: Gandhabboti tatrå pagasatto, gantabboti vuttaü hoti. Ta-kà rassa dha-kà ro katoti daññhabbaü . Atha và gandhanato uppajjanagatiyà nimittupaññhà nena så canato dãpanato gandhoti laddhanà mena bhavagà mikammunà abbati pavattatãti gandhabbo, tattha uppajjanakasatto. Paccupaññhito hotãti upagato hoti. Ettha ca na mà tà pitå naü sannipà taü olokayamà no samãpe ñhito nà ma hoti, kammayantayantito pana eko satto tasmiü okà se nibbattanako purimajà tiyaü ñhitoyeva gatinimittà dià rammaõ akaraõ avasena upapattà bhimukho hotãti adhippàyo. 甘塔拔:去到那裡的有情,叫做‘要去’(gantabbo)。 Ta 應作為 dha(作,做) 來解釋。又或者通過相的出現而指 示將去投生之趣而得名為‘去’的導致有(再 生)之業的發生、轉起為甘塔拔,即投生到那裡的有情,因此說為‘去到 那裡 的有情’。現前即已去到。在此並非父母結合時站在旁 邊觀看叫做現前,而是 由於業的運作而使一個有情在那個地 方出生,即是只住於[結]生之前,根據趣 相等所緣而投向再 生的意思。”(Sà ratthadãpanã-ñãkà my.p.13-14) 在巴利語詞源學上,dha 有時可以作為 ta 來解釋(Takà rassa dha-kà ro katoti daññhabbaü ),於是,gandha 便可解釋 為 ganta(去到) 3,而 gandhabba 也可 解釋為 gantabba(要去, 應去到) 4。 所以,本經中的 gandhabba 是由詞根√ gam(行,去) 加上未來義務分詞尾碼 tabba 構成(√gam+tabba→gantabba →gandhabba),它並不作 gandha+rv+a 解。如此,它既不是 北傳所解釋的“尋 香行”、“食香”等,也不是所謂的“中有”。 這裡的 gandhabba 應解釋為“去到那 裡的有情”(tatrå pagasatto),即正隨業力投生到該投生之趣的有情。 瑪欣德比庫 于新加坡帕奧禪修中心 201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