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文档信息
 新五代史
 28 / 74
 63 段 7764 字
 305 种 683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唐臣傳第十六 新五代史 28 卷二十八
[北宋]歐陽修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29 卷二十九 晉臣傳第十七→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新五代史 / 28 卷二十八 唐臣傳第十六
本篇关键词
纪年 清泰二年[935] 2 同光三年[925] 1 天成二年[758] 1 天成四年[929] 1 乾符 1 天祐三年[907] 1
天成元年[555] 1
地点 太原 8 魏州 4 鎮州 4
人物 重誨 27 希甫 21 秦王 12 崇韜 12 安重誨 9 嗣昭 8 任圜 8 襲吉 7
文官 宰相 15 宦官 5 節度使 4
武官 司馬 4 司戶參軍 3 行軍司馬 2
其他 莊宗 48 明宗 34 進士 5
目錄
0
1
2
3
4
卷二十八 唐臣傳第十六
豆盧革
豆盧革 ,父瓚,唐舒州刺史舒州刺史 。豆盧為世名族,唐末天下亂,革避地之中山,唐亡,為王處直 掌書掌書
記記 。
莊宗 在魏,議建唐國 ,而故唐公 卿之族遭亂喪亡且盡,以革名家子,召為行臺左丞行臺左丞 相。莊宗 即
位,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革雖唐名族,而素不學問,除拜官吏,多失其序,常為尚書郎尚書郎 蕭希
甫 駁正,革頗患之。莊宗 已滅梁,革乃薦韋說 為相。說,唐末為殿中侍御史殿中侍御史 ,坐事貶南海 ,後
事梁為禮部侍郎禮部侍郎 。革以說能知前朝事,故引以佐己,而說亦無學術,徒以流品自高。
是時,莊宗 內畏劉皇后 ,外惑宦官宦官 、伶人伶人 ,郭崇韜 雖盡忠於國,而亦無學術,革、說俯仰默默
無所為,唯諾崇韜 而已。唐、梁之際,仕宦遭亂奔亡,而吏部銓吏部銓 文書文書 不完,因緣以為姦利,至有
私鬻告敕,亂易昭穆 ,而季父 、母舅反拜姪、甥者,崇韜 請論以法。是時唐新滅梁,朝廷紀綱未
立,議者以為宜革以漸,而崇韜 疾惡太甚,果於必行,說、革心知其未可,而不能有所建言。是歲
冬,選人吳延皓 改亡叔告身 行事,事發,延皓 及選吏尹玫皆坐死,尚書左丞尚書左丞 判吏部銓判吏部銓 崔沂 等
皆貶,說、革詣閤門 待罪。由是一以新法從事從事 ,往往以偽濫駁放而斃踣羈旅、號哭道路者,不可勝
數。及崇韜 死,說乃教門人上書言其事,而議者亦以罪之。
名
名 文 名
文
號 政 主 文 號
文 文
名 號 名 文 地
文
號 主 文 文 名
名 文 文
礼 亲 名
名
名 仕 名 文 文 名
建 文
名
1 / 8
https://taolang.club/doc/2211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是歲,大水,四方地連震,流民殍死者數萬人,軍士妻子 皆採稆以食。莊宗 日以責三司使三司使 孔謙 ,
謙不知所為。樞密樞密 小吏段徊曰:「臣甞見前朝故事,國有大故,則天子以朱書御札問宰相宰相 。水
旱,宰相宰相 職也。」莊宗 乃命學士學士 草詔,手自書之,以問革、說。革、說不能對,第曰:「陛下 威
德著于四海,今西兵破蜀,所得珍寶億萬,可以給軍。水旱,天之常道,不足憂也。」
革自為相,遭天下多故,而方服丹砂 鍊氣以求長生,甞嘔血數日,幾死。二人各以其子為拾遺拾遺 ,父
子同省,人以為非,遽改佗官,而革以說子為弘文館學士弘文館學士 ,說以革子為集賢院學士集賢院學士 。
莊宗 崩 ,革為山陵使山陵使 ,莊宗 已祔廟,革以故事當出鎮,乃還私第,數日未得命,而故人賔客趣使
入朝。樞密使樞密使 安重誨 詬之于朝曰「山陵使山陵使 名尚在,不俟改命,遽履新朝 ,以我武人可欺邪!」諫
官希旨,上疏誣革縱田客殺人,說坐與鄰人爭井,遂俱罷。革貶辰州刺史辰州刺史 ,說漵州刺史州刺史 ,所在馳
驛發遣 。宰相宰相 鄭珏 、任圜 三上章 ,請毋行後命,不報。革復坐請俸私自入,說賣官與選人,責
授革費州 司戶參軍司戶參軍 ,說夷州 司戶參軍司戶參軍 ,皆員外置同正員員外置同正員 。已而竄革陵州 ,說合州 ,皆長流
百姓。
初,說甞以罪竄之南海 ,遇赦,還寓江陵 ,與高季興 相知,及為相,常以書幣相問遺。唐兵伐
蜀,季興 請以兵入三峽,莊宗 許之,使季興 自取夔、忠、萬、歸、峽等州為屬郡。及破蜀,季
興 無功,而唐用佗將取五州。明宗 初即位,季興 數請五州,以謂先帝 所許,朝廷不得已而與之。
及革、說再貶,因以其事歸罪二人。天成二年[758]夏,詔陵、合州刺史合州刺史 監賜自盡。
革子昇,說子濤,皆官至尚書郎尚書郎 ,坐其父廢。至晉天福初,濤為尚書尚書 膳部員外郎膳部員外郎 ,卒。
盧程
盧程 ,不知其世家何人也。唐昭宗 時,程舉進士 ,為鹽鐵出使巡官巡官 。唐亡,避亂燕、趙,變服為
道士,遊諸侯間。豆盧革 為王處直 判官,盧汝弼 為河東 節度副使節度副使 ,二人皆故唐時名族,與程門
地相等,因共薦之以為河東 節度推官節度推官 。
莊宗 甞召程草文書文書 ,程辭不能。其後戰胡柳,掌書記掌書記 王緘 歿于陣,莊宗 還軍太原 ,置酒謂監監
軍軍 張承業 曰:「吾以卮酒辟一書記書記 於坐。」因舉卮屬巡官巡官 馮道 。程位在道上,以甞辭不能,故
不用,而遷程支使支使 。程大恨曰:「用人不以門閥 而先田舍兒邪!」
莊宗 已即位,議擇宰相宰相 ,而盧汝弼 、蘇循 已死,次節度判官節度判官 盧質 當拜,而質不樂任事,乃
言豆盧革 與程皆故唐時名族,可以為相,莊宗 以程為中書侍郎中書侍郎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 。是時,朝廷新造,百
度未備,程、革拜命之日,肩輿 導從,喧呼道中。莊宗 聞其聲以問左右,對曰:「宰相宰相 檐子入
門。」莊宗 登樓視之,笑曰:「所謂似是而非 者也。」
程奉皇太后 冊,自魏至太原 ,上下山險,所至州縣,驅役丁夫,官吏迎拜,程坐肩輿 自若,少忤
其意,必加笞辱。人有假驢夫於程者,程帖興唐府 給之,府吏啟無例,程怒笞吏背。少尹少尹 任
圜 ,莊宗 姊婿也,詣程訴其不可。程戴華陽 巾,衣鶴氅,據几決事,視圜罵曰「爾何蟲豸,恃婦
家力也!宰相宰相 取給州縣,何為不可!」圜不對而去,夜馳至博州 見莊宗 。莊宗 大怒,謂郭崇
韜 曰:「朕誤相此癡物,敢辱予九卿!」趣令自盡,崇韜 亦欲殺之,賴盧質 力解之,乃罷為右庶右庶
子子 。莊宗 入洛,程於路墜馬,中風卒,贈禮部尚書禮部尚書 。
任圜
亲 號 文 名
文 文
文 號 文 主
器 文
文 文
號 葬 文 號
文 名 文 代
文 文
法 文 名 名 节
地 武 地 武 文 地 地
地 地 名
名 號 名
名 號 名 主
文
文 文 文
名
名 主 仕 文
名 名 名 地 文
地 文
號 文 文 名 號 地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礼
號 文 名 名 文 名
名 號 文 文
礼 號 文
號 词
主 地 礼
地 文
名 號 地
文 地 號 號
名 名 名
文 號 文
名
2 / 8
https://taolang.club/doc/2211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17
18
19
20
21
22
任圜 ,京兆 三原人也。為人明敏,善談辯,見者愛其容止,及聞其論議縱橫,益皆悚動。李嗣昭 節節
度度 昭義,辟圜觀察支使觀察支使 。梁兵築夾城 圍潞州 ,踰年而晉王 薨 ,晉兵救潞者皆解去。嗣昭 危
甚,問圜去就之計,圜勸嗣昭 堅守以待,不可有二心。已而莊宗 攻破梁夾城 ,聞圜為嗣昭 畫守計,
甚嘉之,由是益知名。其後嗣昭 與莊宗 有隙,圜數奉使 往來,辨釋讒構,嗣昭 卒免於禍,圜之力
也。嗣昭 從莊宗 戰胡柳,擊敗梁兵,圜頗有功,莊宗 勞之曰:「儒士亦破體邪?仁者之勇,何其壯
也!」
張文禮 弒王鎔 ,莊宗 遣嗣昭 討之。嗣昭 戰歿,圜代將其軍,號令嚴肅 。旣而文禮 子處球等
閉城堅守,不可下,圜數以禍福諭鎮人,鎮人信之。圜甞擁兵至城下,處球登城呼圜曰:「城中兵食俱
盡,而乆抗王師,若泥首自歸,懼無以塞責,幸公見哀,指其生路。」圜告之曰:「以子先人,固難容
貸,然罰不及嗣,子可從輕。其如拒守經年,傷吾大將,一朝困竭,方布款誠,以此計之,子亦難免。
然坐而待弊,曷若伏而俟命?」處球流涕曰:「公言是也!」乃遣子送狀乞降,人皆稱圜其言不欺。旣
而佗將攻破鎮州 ,處球雖見殺,而鎮之吏民以甞乞降,故得保其家族者甚衆。
其後以鎮州 為北京,拜圜工部尚書工部尚書 ,兼真定尹真定尹 、北京副留守副留守 知留守事知留守事 ,為政有惠愛。明年,郭
崇韜 兼領成德軍節度 使,改圜行軍司馬行軍司馬 ,仍知真定府 事。圜與崇韜 素相善,又為其司馬司馬 ,崇
韜 因以鎮州 事託之,而圜多所違異。初,圜推官推官 張彭 為人傾險貪黷,圜不能察,信任之,多為其
所賣。及崇韜 領鎮,彭為圜謀隱公廨錢。莊宗 遣宦者選故趙王 時宮人百餘,有許氏者尤有色,彭
賂守者匿之。後事覺,召彭詣京師,將罪之,彭懼,悉以前所隱公錢簿書簿書 獻崇韜 ,崇韜 深德彭,
不殺,由是與圜有隙。同光三年[925],圜罷司馬司馬 ,守工部尚書工部尚書 。
魏王 繼岌 暨崇韜 伐蜀,懼圜攻己於後,乃辟圜參魏王 軍事。蜀滅,表圜黔南 節度使節度使 ,圜懇辭
不就。繼岌 殺崇韜 ,以圜代將其軍而旋。康延孝 反,繼岌 遣圜將三千人,會董璋 、孟知祥 等
兵,擊敗延孝 於漢州 ,而魏王 先至渭南 ,自殺,圜悉將其軍以東。明宗 嘉其功,拜圜同中書門同中書門
下平章事下平章事 ,兼判三司 。是時,明宗 新誅孔謙 ,圜選辟才俊,抑絕僥倖,公私給足,天下便之。
是秋,韋說 、豆盧革 罷相,圜與安重誨 、鄭珏 、孔循 議擇當為相者,圜意屬李琪 ,而珏、循
雅不欲琪為相,謂重誨 曰:「李琪 非無文藝,但不廉耳!宰相宰相 ,端方有器度者足以為之,太常太常
卿卿 崔協 可也。」重誨 以為然。佗日,明宗 問誰可相者,重誨 即以協對。圜前爭曰「重誨 未諳
朝廷人物,為人所賣。天下皆知崔協 不識文字,而虛有儀表,號為『沒字碑 』。臣以陛下 誤加採
擢,無功幸進,此不知書 ,以臣一人取笑足矣,相位有幾,豈容更益笑端?」明宗 曰:「宰相宰相 重
位,卿等更自詳審。然吾在藩時,識易州刺史易州刺史 韋肅 ,世言肅名家子,且待我甚厚,置之此位可乎?
肅或未可,則馮書記書記 先朝判官,稱為長者,可以相矣!」馮書記書記 者,道也。議未決,重誨 等退休
於中興殿廊下,孔循 不揖,拂衣而去,行且罵曰:「天下事一則任圜 ,二則任圜 ,圜乃何人!」
圜謂重誨 曰:「李琪 才藝,可兼時輩百人,而讒夫巧沮,忌害其能,若舍琪而相協,如棄蘇合之丸
而取蜣蜋 之轉也!」重誨 笑而止。然重誨 終以循言為信,居月餘,協與馮道 皆拜相。協在相位數
年,人多嗤其所為,然圜與重誨 交惡自協始。
故時使臣出四方,皆自戶部 給券,重誨 奏請自內出,圜以故事爭之,不能得,遂與重誨 辨於帝
前,圜聲色俱厲。明宗 罷朝,後宮嬪 御迎前問曰:「與重誨 論者誰?」明宗 曰:「宰相宰相 也。」
宮人奏曰「妾在長安,見宰相宰相 奏事,未甞如此,蓋輕大家耳!」明宗 由是不悅,而使臣給券卒自內
出,圜益憤沮。重誨 甞過圜,圜出妓,善歌而有色,重誨 欲之,圜不與,由是二人益相惡。而圜遽
求罷職,乃罷為太子少保太子少保 。圜不自安,因請致仕 ,退居于磁州 。
名 地 名
武 文 军 地 主 葬 名
名 號 军 名
名 號 仕 名
名 號 號
名 名 號 名 名 名 名
地
地 文 文 文 文
名 地 武 地 名 武
名 地 文 名
名 號 主
文 名 名
武 文
主 名 名 主 地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地 主 地 號
文 衙 號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文 名 名 號 名 名
名 词 主
词 號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然 名 名 名
名
衙 名 名
號 主 名 號 文
文 號
名 名
文 仕 地
3 / 8
https://taolang.club/doc/2211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朱守殷 反于汴州 ,重誨 誣圜與守殷 連謀,遣人矯制殺之。圜受命怡然,聚族酣飲而死。明宗 知而
不問,為下詔,坐圜與守殷 通書而言涉怨望。愍帝 即位,贈圜太傅太傅 。
趙鳳
趙鳳 ,幽州 人也,少以儒學知名。燕王 劉守光 時,悉黥燕人以為兵,鳳懼,因髡為僧,依燕
王 弟守奇自匿。守奇奔梁,梁以守奇為博州刺史博州刺史 ,鳳為其判官。守奇卒,鳳去為鄆州節度判官州節度判官 。
晉取鄆州 ,莊宗 聞鳳名,得之喜,以為扈鑾學士學士 。莊宗 即位,拜鳳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
莊宗 及劉皇后 幸河南尹河南尹 張全義 第,酒酣,命皇后 拜全義 為父。明日,遣宦者命學士學士 作牋
上全義 ,以父事之,鳳上書極言其不可。全義 養子郝繼孫犯法死,宦官宦官 、伶人伶人 冀其貲財,固請籍
沒 ,鳳又上書言:「繼孫為全義 養子,不宜有別籍之財,而於法不至籍沒 ,刑人利財,不可以示
天下。」是時,皇后 及羣小用事,鳳言皆不見納。
明宗 武君,不通文字,四方章奏,常使安重誨 讀之。重誨 亦不知書 ,奏讀多不稱旨。孔循 教重
誨 求儒者置之左右,而兩人皆不知唐故事,於是置端明殿學士端明殿學士 ,以馮道 及鳳為之。
鳳好直言而性剛強,素與任圜 善,自圜為相,頗薦進之。初,端明殿學士端明殿學士 班在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下,而結
銜又在官下。明年,鳳遷禮部侍郎禮部侍郎 ,因諷圜升學士學士 於官上,又詔班在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上。圜為重誨 所
殺,而誣以謀反 。是時,重誨 方用事,雖明宗 不能詰也,鳳獨號哭呼重誨 曰「任圜 天下義
士 ,豈肯謀反 !而公殺之,何以示天下?」重誨 慚不能對。
術士周玄豹 以相法言 人事多中,莊宗 尤信重之,以為北京巡官巡官 。明宗 為內衙指揮使指揮使 ,重
誨 欲試玄豹 ,乃使佗人與明宗 易服,而坐明宗 於下坐,召玄豹 相之,玄豹 曰:「內衙,貴將
也,此不足當之。」乃指明宗 於下坐曰:「此是也!」因為明宗 言其後貴不可言 。明宗即位 ,
思玄豹 以為神,將召至京師,鳳諫曰:「好惡,上所慎也。今陛下 神其術而召之,則傾國之人,皆
將奔走吉凶之說,轉相惑亂,為患不細。」明宗 遂不復召。
朱守殷 反,明宗 幸汴州 ,守殷 已誅,又詔幸鄴。是時,從駕諸軍方自河南 徙家至汴,不欲北
行,軍中為之洶洶。而定州 王都 以為天子幸汴州 誅守殷 ,又幸鄴以圖己,因疑不自安。宰相宰相 率
百官詣閤,請罷幸鄴,明宗 不聽,人情大恐,羣臣不復敢言。鳳手疏責安重誨 ,言甚切直,重
誨 以白,遂罷幸。
有僧遊西域 ,得佛牙以獻,明宗 以示大臣。鳳言:「世傳佛牙水火不能傷,請驗其真偽。」因以斧
斫之,應手而碎。是時,宮中施物已及數千,因鳳碎之乃止。
天成四年[929]夏,拜門下侍郎門下侍郎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祕書少監祕書少監 于嶠者,自莊宗 時與鳳俱為翰林學翰林學
士士 ,而嶠亦訐直敢言,與鳳素善。及鳳已貴,而嶠乆不遷,自以材名在鳳上而不用,因與蕭希甫 數
非斥時政,尤詆訾鳳,鳳心銜之,未有以發。而嶠與鄰家爭水竇,為安重誨 所怒,鳳即左遷 嶠祕書祕書
少監少監 。嶠因被酒往見鳳,鳳知其必不遜,乃辭以沐髮,嶠詬直吏,又溺於從者直廬而去。省吏白鳳,
嶠溺於客次,且詬鳳。鳳以其事聞,明宗 下詔奪嶠官,長流武州 百姓,又流振武,天下冤之。
其後安重誨 為邊彥溫 等告變,明宗 詔彥溫 等廷詰,具伏其詐,即斬之。後數日,鳳奏事中興殿,
啟曰:「臣聞姦人有誣重誨 者。」明宗 曰:「此閑事,朕已處置之,卿可無問也。」鳳曰:「臣所
聞者,繫國家利害,陛下 不可以為閑。」因指殿屋曰:「此殿所以尊嚴宏壯者,棟梁柱石之所扶持
也,若折其一棟,去其一柱,則傾危矣。大臣,國之棟梁柱石也,且重誨 起微賤,歷艱危,致陛
下 為中興主,安可使姦人動搖!」明宗 改容謝之曰:「卿言是也。」遂族彥溫 等三家。
名 地 名 名 號
名 主 文
名
名 地 主 名
主 文 文
地 號 文 號 文 文
號 主 文 名 主 名 文
名 名 文 文
法 名 法
主
號 名 名 词 名
名 文 名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法 名 號 名 名
军 法 名
名 作 號 文 號 武
名 名 號 號 名 名
號 號 词 事
名 主
號
名 號 地 名 地
地 名 地 名 文
號 名
名
地 號
文 文 文 號
文 名
名 仕
文
號 地
名 名 號 名
名 號
主
名
主 號 名
4 / 8
https://taolang.club/doc/2211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其後重誨 得罪,羣臣無敢言者,獨鳳數言重誨 盡忠。明宗 以鳳為朋黨,罷為安國軍節度 使。鳳在鎮
所得俸祿,悉以分將校賔客。廢帝 入立,召為太子太保太子太保 。病足居于家,疾篤,自筮,投蓍而歎曰:
「吾家世無五十者,又皆窮賤,吾今壽過其數而富貴,復何求哉!」清泰二年[935]卒于家。
李襲吉
李襲吉 ,父圖,洛陽 人,或曰唐相林甫 之後也。乾符中,襲吉 舉進士 ,為河中 節度使節度使 李都
搉鹽判官。後去之晉,晉王 以為榆次令榆次令 ,遂為掌書記掌書記 。
襲吉 博學,多知唐故事。遷節度副使節度副使 ,官至諫議大夫諫議大夫 。晉王 與梁有隙,交兵累年,後晉王 數
困,欲與梁通和,使襲吉 為書諭梁,辭甚辨麗。梁太祖 使人讀之,至於「毒手尊拳,交相於暮夜,
金戈鐵馬,蹂踐於明時」,歎曰:「李公僻處一隅,有士如此,使吾得之,傅虎以翼也!」顧其從從
事事 敬翔 曰:「善為我荅之。」及翔所荅,書辭不工,而襲吉 之書,多傳於世。
襲吉 為人恬淡,以文辭自娛,天祐三年[907]卒。以盧汝弼 代為副使。
汝弼 工書畫,而文辭不及襲吉 。其父簡求為河東節度使河東節度使 ,為唐名家,故汝弼 亦多知唐故事。晉
王 薨 ,莊宗 嗣為晉王 ,承制封拜官爵皆出汝弼 。十八年,卒。
莊宗 即位,贈襲吉 禮部尚書禮部尚書 、汝弼 兵部尚書兵部尚書 。
張憲
張憲 字允中 ,晉陽 人也。為人沈靜寡欲,少好學,能鼓琴飲酒。莊宗 素知其文辭,以為天雄
軍 節度使掌書記節度使掌書記 。莊宗 即位,拜工部侍郎工部侍郎 、租庸使租庸使 ,遷刑部侍郎刑部侍郎 、判吏部銓判吏部銓 、東都副留東都副留
守守 。憲精於吏事,甚有能政。
莊宗 幸東都 ,定州 王都 來朝,莊宗 命憲治憲治 鞠場,與都擊鞠。初,莊宗 建號於東都 ,以鞠
場為即位壇,於是憲言 :「即位壇,王者所以興也。漢鄗南、魏繁陽 壇,至今皆在,不可毀。」乃
別治宮西為鞠場,場未成,莊宗 怒,命兩虞候虞候 亟毀壇以為場。憲退而歎曰:「此不祥之兆也!」
初,明宗 北伐契丹 ,取魏鎧 仗以給軍,有細鎧五百,憲遂給之而不以聞。莊宗 至魏,大怒,責憲
馳自取之,左右諫之乃止。又問憲庫錢幾何。憲上庫簿有錢三萬緡,莊宗 益怒,謂其嬖伶史彥
瓊 曰:「我與羣臣博,須錢十餘萬,而憲以故紙紿我。我未渡河時,庫錢常百萬緡,今復何在?」彥
瓊 為憲解之乃已。
郭崇韜 伐蜀,薦憲可任為相,而宦官宦官 、伶人伶人 不欲憲在朝廷,樞密承旨樞密承旨 段徊曰:「宰相宰相 在天子面
前,事有非是,尚可改作,一方之任,苟非其人,則為患不細。憲材誠可用,不如任以一方。」乃以
為太原尹太原尹 、北京留守北京留守 。
趙在禮 作亂,憲家在魏州 ,在禮 善待其家,遣人以書招憲,憲斬其使,不發其書而上之。莊宗 遇
弒,明宗 入京師,太原 猶未知,而永王 存霸 奔于太原 。左右告憲曰:「今魏兵南嚮,主上存亡
未可知,存霸 之來無詔書,而所乘馬斷其鞦,豈非戰敗者乎!宜拘之以俟命。」憲曰:「吾本書生,
無尺寸之功,而人主遇我甚厚,豈有懷二心以幸變,第可與之俱死爾!」憲從事從事 張昭遠 教憲奉表明
宗 以勸進 ,憲涕泣拒之。已而存霸 削髮,見北京巡檢巡檢 符彥超 ,願為僧以求生,彥超 麾下兵大
譟,殺存霸 。憲出奔沂州 ,亦見殺。
名 名 號 地
號 文
名
名 地 名 名 仕 地 文
主 文 文
名 文 文 主 主
名 主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主 葬 號 主 名
號 名 文 名 文
名
名 名 地 號
地 文 號 文 文 文 文
文
號 地 地 名 號 文 號 地
名 地
號 文
號 政 名 號
號
名
名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地 名 號
號 地 主 名 地
名
文 名
號 礼 名 文 名 名
名 地
5 / 8
https://taolang.club/doc/2211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嗚呼!予於死節之士,得三人而失三人焉。鞏廷美、楊溫之死,予旣已哀之。至於張憲 之事,尤為之痛
惜也。予於舊史考憲事實,而永王 存霸 、符彥超 與憲傳所書始末皆不同,莫得而考正。蓋方其變故
倉卒之時,傳者失之爾。然要其大節,亦可以見也,憲之志誠可謂忠矣。當其不顧其家,絕在禮 而斬其
使,涕泣以拒昭遠 之說,其志甚明。至其欲與存霸 俱死,及存霸 被殺,反棄太原 而出奔,然猶不知
其心果欲何為也。而舊史書憲坐棄城而賜死,予亦以為不然。予之於憲固欲成其美志,而要在憲失其官守
而其死不明,故不得列于死節也。
蕭希甫
蕭希甫 ,宋州 人也。為人有機辯,多矯激,少舉進士 ,為梁開封尹開封尹 袁象先 掌書記掌書記 。象
先 為青州 節度使節度使 ,以希甫 為巡官巡官 。希甫 不樂,乃棄其母妻 ,變姓名,亡之鎮州 ,自稱
青州掌書記州掌書記 ,謁趙王 王鎔 。鎔以希甫 為參軍,尤不樂,居歲餘,又亡之易州 ,削髮為僧,居百
丈山 。莊宗 將建國于魏,置百官,求天下隱逸之士,幽州 李紹宏 薦希甫 為魏州 推官推官 。
莊宗 即帝位,欲以知制誥知制誥 ,有詔定內宴 儀,問希甫 :「樞密使樞密使 得坐否?」希甫 以為不可。樞樞
密使密使 張居翰 聞之怒,謂希甫 曰:「老夫歷事三朝天子 ,見內宴 數百,子本田舍兒,安知宮禁
事?」希甫 不能對。由是宦官宦官 用事者皆切齒。宰相宰相 豆盧革 等希宦官宦官 旨,共排斥之,以為駕部郎駕部郎
中中 ,希甫 失志,尤怏怏。
莊宗 滅梁,遣希甫 宣慰青齊,希甫 始知其母已死,而妻袁氏 亦改嫁矣。希甫 乃發哀服喪 ,居
于魏州 ,人有引漢李陵書以譏之曰:「老母終堂,生妻去室。」時皆傳以為笑。
明宗即位 ,召為諫議大夫諫議大夫 。是時,復置匭函,以希甫 為使,希甫 建言:「自兵亂相乘,王綱大
壞,侵欺凌奪,有力者勝。凡略人之妻女,占人之田宅,姦贓之吏,刑獄 之冤者,何可勝紀?而匭函
一出,投訴必多,至於功臣貴戚,有不得繩之以法者。」乃自天成元年[555]四月二十八日昧爽已前,大
辟 已上,皆赦除之,然後出匭函以示衆。初,明宗 欲以希甫 為諫議大夫諫議大夫 ,豆盧革 、韋說 頗沮
難之。其後革、說為安重誨 所惡,希甫 希旨,誣奏「革縱田客殺人,而說與鄰人爭井,井有寶貨。
」有司推劾,井中惟破釜而已,革、說終皆貶死。明宗 賜希甫 帛百匹、粟麥三百石,拜左散騎常左散騎常
侍侍 。
希甫 性褊而躁進,甞遣人夜叩宮門上變,言河堰牙官李筠 告本軍謀反 ,詰旦,追問無狀,斬筠,
軍士詣安重誨 求希甫 啖之。是時,明宗 將有事於南郊,前齋一日,羣臣習儀于殿廷,宰相宰相 馮
道 、趙鳳 ,河南尹河南尹 秦王 從榮 ,樞密使樞密使 安重誨 候班于月華門外。希甫 與兩省 班先入,道
等坐廊下不起,旣出,希甫 召堂頭直省朝堂驅使官驅使官 ,責問宰相宰相 、樞密樞密 見兩省 官何得不起,因大
詬詈。是夜,託疾還第。月餘,坐告李筠 事動搖軍衆,貶嵐州 司戶參軍司戶參軍 ,卒于貶所。
劉贊
劉贊 ,魏州 人也。父玭為縣令縣令 ,贊始就學,衣以青布衫襦,每食則玭自肉食,而別以蔬食食贊於
牀下,謂之曰:「肉食,君之祿也,爾欲之,則勤學問以干祿;吾肉,非爾之食也。」由是贊益力學,
舉進士 。為羅紹威 判官,去為租庸使趙巖巡官租庸使趙巖巡官 ,又為孔謙 鹽鐵判官鹽鐵判官 。明宗 時,累遷中書舍中書舍
人人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刑部侍郎刑部侍郎 。守官守官 以法,權豪不可干以私。
是時,秦王 從榮 握兵而驕,多過失,言事者請置師傅以輔道之。大臣畏王,不敢決其事,因請王得
自擇,秦王 即請贊,乃拜贊祕書監祕書監 ,為秦王 傅。贊泣曰:「禍將至矣!」
名
主 名 名
名
地 名 名 地
名
名 地 仕 文 名 文
名 地 文 名 文 名 亲 地
文 主 名 名 地
地 號 地 名 名 地 文
號 文 礼 名 文 名
文 名 名 艺 礼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號 名 名 名 名 礼
地
事 文 名 名
法
法 號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號 名
文
名 名 法
名 名 號 文
名 名 文 主 名 文 名 名 衙
名 文 文 文 衙
名 地 武
名
名 地 文
仕 名 文 名 文 號
文 文 文 文
主 名
主 文 主
6 / 8
https://taolang.club/doc/2211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29 卷二十九 晉臣傳第十七→目錄
57
58
59
60
61
62
秦王 所請王府元帥元帥 官屬十餘人,類多浮薄傾險之徒,日獻諛諂以驕王,獨贊從容諷諫,率以正道。秦
王 甞命賔客作文於坐中,贊自以師傅,恥與羣小比伍,雖操筆勉彊,有不悅之色。秦王 惡之,後戒左
右贊來不得通,贊亦不往,月一至府而已,退則杜門不交人事。
已而秦王 果敗死,唐大臣議王屬官當 坐者,馮道 曰:「元帥元帥 判官任贊與秦王 非素好,而在職不
逾月,詹事詹事 王居敏及劉贊 皆以正直為王所惡,河南府 判官司徒詡 病告家居乆,皆宜不與其謀。
而諮議參軍諮議參軍 高輦 與王最厚,輦法當死,其餘可次第原減。」朱弘昭 曰:「諸公不知其意爾,使秦
王 得入光政門,當待贊等如何?吾徒復有家族邪!且法有首從,今秦王 夫婦男女皆死,而贊等止其
一身幸矣!」道等難之。而馮贇 亦爭不可,贊等乃免死。於是論高輦 死,而任贊等十七人皆長流。
初,贊聞秦王 敗,即白衣駕驢以俟,人有告贊奪官而已,贊曰:「豈有天子冢嗣見殺,而賔僚奪官者
乎,不死幸矣!」已而贊長流嵐州 百姓。清泰二年[935],詔歸田里,行至石會關 ,病卒。
何瓚
何瓚 ,閩人也,唐末舉進士 及第 。莊宗 為太原 節度使節度使 ,辟為判官。莊宗 每出征伐 ,留張
承業 守太原 ,承業 卒,瓚代知留守事知留守事 。
瓚為人明敏,通於吏事,外若疏簡而內頗周密 。莊宗 建大號 于鄴都 ,拜瓚諫議大夫諫議大夫 ,瓚慮莊
宗 事不成,求留守留守 北京。
瓚與明宗 有舊,明宗即位 ,召還,見於內殿,勞問乆之,已而以瓚為西川 節度副使節度副使 。是時,孟知
祥 已有二志,方以副使趙季良為心腹,聞瓚代之,亟奏留季良,遂改瓚行軍司馬行軍司馬 。瓚恥於自辭,不
得已而往,明宗 賜予甚厚。初,知祥 在北京為馬步軍都虞候馬步軍都虞候 ,而瓚留守留守 太原 ,知祥 以軍禮事
瓚,瓚常繩以法,知祥 初不樂,及瓚為司馬司馬 ,猶勉待之甚厚。知祥 反,罷瓚司馬司馬 ,置之私第,瓚
飲恨而卒。
主 武
主 主
主 法 名 武 主
文 名 地 名
武 名 名
主 主
名 名
主
地 地
名
名 仕 仕 號 地 文 號 军
名 地 名 文
名 號 礼 地 文
號 武
號 事 地 文
名 武
號 名 武 武 地 名
名 武 名 武
7 / 8
https://taolang.club/doc/2211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8 / 8
https://taolang.club/doc/2211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南齊書 48 卷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九
南齊書 48 卷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九南齊書 48 卷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九
南齊書 48 卷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九
helloiac
 
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传第二十九 魏收
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传第二十九 魏收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传第二十九 魏收
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传第二十九 魏收
helloiac
 
舊唐書 135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舊唐書 135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舊唐書 135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舊唐書 135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helloiac
 
新唐書 194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新唐書 194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新唐書 194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新唐書 194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helloiac
 
舊唐書 062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舊唐書 062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舊唐書 062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舊唐書 062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helloiac
 
三國志 15 卷十五 魏書十五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
三國志 15 卷十五 魏書十五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三國志 15 卷十五 魏書十五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
三國志 15 卷十五 魏書十五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
helloiac
 
舊五代史 059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舊五代史 059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舊五代史 059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舊五代史 059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helloiac
 
魏書 035 卷三十 列傳第十八
魏書 035 卷三十 列傳第十八魏書 035 卷三十 列傳第十八
魏書 035 卷三十 列傳第十八
helloiac
 
新五代史 53 卷五十三 雜傳第四十一
新五代史 53 卷五十三 雜傳第四十一新五代史 53 卷五十三 雜傳第四十一
新五代史 53 卷五十三 雜傳第四十一
helloiac
 
明史 248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明史 248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明史 248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明史 248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helloiac
 
宋史 383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宋史 383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宋史 383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宋史 383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helloiac
 
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helloiac
 
舊五代史 116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舊五代史 116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舊五代史 116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舊五代史 116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helloiac
 
新唐書 142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六十一
新唐書 142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六十一新唐書 142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六十一
新唐書 142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六十一
helloiac
 
宋史 380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宋史 380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宋史 380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宋史 380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helloiac
 
後漢書 061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後漢書 061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後漢書 061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後漢書 061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helloiac
 
宋史 289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
宋史 289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宋史 289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
宋史 289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
helloiac
 
南齊書 27 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
南齊書 27 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南齊書 27 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
南齊書 27 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
helloiac
 
宋史 386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宋史 386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宋史 386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宋史 386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helloiac
 
舊五代史 071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
舊五代史 071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舊五代史 071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
舊五代史 071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
helloiac
 

What's hot (20)

南齊書 48 卷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九
南齊書 48 卷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九南齊書 48 卷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九
南齊書 48 卷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九
 
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传第二十九 魏收
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传第二十九 魏收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传第二十九 魏收
北齊書 37 卷三十七 列传第二十九 魏收
 
舊唐書 135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舊唐書 135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舊唐書 135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舊唐書 135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新唐書 194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新唐書 194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新唐書 194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新唐書 194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舊唐書 062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舊唐書 062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舊唐書 062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舊唐書 062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三國志 15 卷十五 魏書十五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
三國志 15 卷十五 魏書十五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三國志 15 卷十五 魏書十五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
三國志 15 卷十五 魏書十五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
 
舊五代史 059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舊五代史 059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舊五代史 059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舊五代史 059 卷五十九 唐書三十五 列傳第十一
 
魏書 035 卷三十 列傳第十八
魏書 035 卷三十 列傳第十八魏書 035 卷三十 列傳第十八
魏書 035 卷三十 列傳第十八
 
新五代史 53 卷五十三 雜傳第四十一
新五代史 53 卷五十三 雜傳第四十一新五代史 53 卷五十三 雜傳第四十一
新五代史 53 卷五十三 雜傳第四十一
 
明史 248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明史 248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明史 248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明史 248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宋史 383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宋史 383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宋史 383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宋史 383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舊五代史 116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舊五代史 116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舊五代史 116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舊五代史 116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新唐書 142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六十一
新唐書 142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六十一新唐書 142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六十一
新唐書 142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六十一
 
宋史 380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宋史 380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宋史 380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宋史 380 卷三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後漢書 061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後漢書 061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後漢書 061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後漢書 061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宋史 289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
宋史 289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宋史 289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
宋史 289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
 
南齊書 27 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
南齊書 27 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南齊書 27 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
南齊書 27 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
 
宋史 386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宋史 386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宋史 386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宋史 386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舊五代史 071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
舊五代史 071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舊五代史 071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
舊五代史 071 卷七十一 唐書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三
 

Similar to 新五代史 28 卷二十八 唐臣傳第十六

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helloiac
 
元史 196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
元史 196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元史 196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
元史 196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
helloiac
 
新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
新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新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
新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
helloiac
 
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helloiac
 
新唐書 168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八十七
新唐書 168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八十七新唐書 168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八十七
新唐書 168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八十七
helloiac
 
金史 100 卷一百 列傳第三十八
金史 100 卷一百 列傳第三十八金史 100 卷一百 列傳第三十八
金史 100 卷一百 列傳第三十八
helloiac
 
新唐書 120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三十九
新唐書 120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三十九新唐書 120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三十九
新唐書 120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三十九
helloiac
 
漢書 072 卷六十 杜周传第三十
漢書 072 卷六十 杜周传第三十漢書 072 卷六十 杜周传第三十
漢書 072 卷六十 杜周传第三十
helloiac
 
宋史 285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四
宋史 285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四宋史 285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四
宋史 285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四
helloiac
 
舊唐書 197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下 儒學下
舊唐書 197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下 儒學下舊唐書 197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下 儒學下
舊唐書 197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下 儒學下
helloiac
 
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helloiac
 
明史 253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明史 253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明史 253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明史 253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helloiac
 
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
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
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
helloiac
 
新五代史 30 卷三十 漢臣傳第十八
新五代史 30 卷三十 漢臣傳第十八新五代史 30 卷三十 漢臣傳第十八
新五代史 30 卷三十 漢臣傳第十八
helloiac
 
後漢書 074 卷六十八 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
後漢書 074 卷六十八 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後漢書 074 卷六十八 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
後漢書 074 卷六十八 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
helloiac
 
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helloiac
 
舊唐書 139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舊唐書 139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舊唐書 139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舊唐書 139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helloiac
 
宋史 358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李綱上
宋史 358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李綱上宋史 358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李綱上
宋史 358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李綱上
helloiac
 
漢書 090 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
漢書 090 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漢書 090 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
漢書 090 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
helloiac
 
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helloiac
 

Similar to 新五代史 28 卷二十八 唐臣傳第十六 (20)

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元史 196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
元史 196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元史 196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
元史 196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三 忠義四
 
新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
新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新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
新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
 
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新唐書 084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新唐書 168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八十七
新唐書 168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八十七新唐書 168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八十七
新唐書 168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八十七
 
金史 100 卷一百 列傳第三十八
金史 100 卷一百 列傳第三十八金史 100 卷一百 列傳第三十八
金史 100 卷一百 列傳第三十八
 
新唐書 120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三十九
新唐書 120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三十九新唐書 120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三十九
新唐書 120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三十九
 
漢書 072 卷六十 杜周传第三十
漢書 072 卷六十 杜周传第三十漢書 072 卷六十 杜周传第三十
漢書 072 卷六十 杜周传第三十
 
宋史 285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四
宋史 285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四宋史 285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四
宋史 285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四
 
舊唐書 197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下 儒學下
舊唐書 197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下 儒學下舊唐書 197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下 儒學下
舊唐書 197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下 儒學下
 
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宋史 336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第九十五
 
明史 253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明史 253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明史 253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明史 253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
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
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
 
新五代史 30 卷三十 漢臣傳第十八
新五代史 30 卷三十 漢臣傳第十八新五代史 30 卷三十 漢臣傳第十八
新五代史 30 卷三十 漢臣傳第十八
 
後漢書 074 卷六十八 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
後漢書 074 卷六十八 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後漢書 074 卷六十八 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
後漢書 074 卷六十八 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
 
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舊五代史 091 卷九十一 晉書十七 列傳第六
 
舊唐書 139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舊唐書 139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舊唐書 139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舊唐書 139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宋史 358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李綱上
宋史 358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李綱上宋史 358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李綱上
宋史 358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李綱上
 
漢書 090 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
漢書 090 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漢書 090 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
漢書 090 卷七十七 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
 
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More from helloiac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helloiac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helloiac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helloiac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helloiac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helloiac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helloiac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helloiac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helloiac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helloiac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helloiac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helloiac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helloiac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helloiac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helloiac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helloiac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helloiac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helloiac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helloiac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helloiac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helloiac
 

More from helloiac (20)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新五代史 28 卷二十八 唐臣傳第十六

  • 1. 文档信息  新五代史  28 / 74  63 段 7764 字  305 种 683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唐臣傳第十六 新五代史 28 卷二十八 [北宋]歐陽修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29 卷二十九 晉臣傳第十七→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新五代史 / 28 卷二十八 唐臣傳第十六 本篇关键词 纪年 清泰二年[935] 2 同光三年[925] 1 天成二年[758] 1 天成四年[929] 1 乾符 1 天祐三年[907] 1 天成元年[555] 1 地点 太原 8 魏州 4 鎮州 4 人物 重誨 27 希甫 21 秦王 12 崇韜 12 安重誨 9 嗣昭 8 任圜 8 襲吉 7 文官 宰相 15 宦官 5 節度使 4 武官 司馬 4 司戶參軍 3 行軍司馬 2 其他 莊宗 48 明宗 34 進士 5 目錄 0 1 2 3 4 卷二十八 唐臣傳第十六 豆盧革 豆盧革 ,父瓚,唐舒州刺史舒州刺史 。豆盧為世名族,唐末天下亂,革避地之中山,唐亡,為王處直 掌書掌書 記記 。 莊宗 在魏,議建唐國 ,而故唐公 卿之族遭亂喪亡且盡,以革名家子,召為行臺左丞行臺左丞 相。莊宗 即 位,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革雖唐名族,而素不學問,除拜官吏,多失其序,常為尚書郎尚書郎 蕭希 甫 駁正,革頗患之。莊宗 已滅梁,革乃薦韋說 為相。說,唐末為殿中侍御史殿中侍御史 ,坐事貶南海 ,後 事梁為禮部侍郎禮部侍郎 。革以說能知前朝事,故引以佐己,而說亦無學術,徒以流品自高。 是時,莊宗 內畏劉皇后 ,外惑宦官宦官 、伶人伶人 ,郭崇韜 雖盡忠於國,而亦無學術,革、說俯仰默默 無所為,唯諾崇韜 而已。唐、梁之際,仕宦遭亂奔亡,而吏部銓吏部銓 文書文書 不完,因緣以為姦利,至有 私鬻告敕,亂易昭穆 ,而季父 、母舅反拜姪、甥者,崇韜 請論以法。是時唐新滅梁,朝廷紀綱未 立,議者以為宜革以漸,而崇韜 疾惡太甚,果於必行,說、革心知其未可,而不能有所建言。是歲 冬,選人吳延皓 改亡叔告身 行事,事發,延皓 及選吏尹玫皆坐死,尚書左丞尚書左丞 判吏部銓判吏部銓 崔沂 等 皆貶,說、革詣閤門 待罪。由是一以新法從事從事 ,往往以偽濫駁放而斃踣羈旅、號哭道路者,不可勝 數。及崇韜 死,說乃教門人上書言其事,而議者亦以罪之。 名 名 文 名 文 號 政 主 文 號 文 文 名 號 名 文 地 文 號 主 文 文 名 名 文 文 礼 亲 名 名 名 仕 名 文 文 名 建 文 名 1 / 8 https://taolang.club/doc/2211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2.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是歲,大水,四方地連震,流民殍死者數萬人,軍士妻子 皆採稆以食。莊宗 日以責三司使三司使 孔謙 , 謙不知所為。樞密樞密 小吏段徊曰:「臣甞見前朝故事,國有大故,則天子以朱書御札問宰相宰相 。水 旱,宰相宰相 職也。」莊宗 乃命學士學士 草詔,手自書之,以問革、說。革、說不能對,第曰:「陛下 威 德著于四海,今西兵破蜀,所得珍寶億萬,可以給軍。水旱,天之常道,不足憂也。」 革自為相,遭天下多故,而方服丹砂 鍊氣以求長生,甞嘔血數日,幾死。二人各以其子為拾遺拾遺 ,父 子同省,人以為非,遽改佗官,而革以說子為弘文館學士弘文館學士 ,說以革子為集賢院學士集賢院學士 。 莊宗 崩 ,革為山陵使山陵使 ,莊宗 已祔廟,革以故事當出鎮,乃還私第,數日未得命,而故人賔客趣使 入朝。樞密使樞密使 安重誨 詬之于朝曰「山陵使山陵使 名尚在,不俟改命,遽履新朝 ,以我武人可欺邪!」諫 官希旨,上疏誣革縱田客殺人,說坐與鄰人爭井,遂俱罷。革貶辰州刺史辰州刺史 ,說漵州刺史州刺史 ,所在馳 驛發遣 。宰相宰相 鄭珏 、任圜 三上章 ,請毋行後命,不報。革復坐請俸私自入,說賣官與選人,責 授革費州 司戶參軍司戶參軍 ,說夷州 司戶參軍司戶參軍 ,皆員外置同正員員外置同正員 。已而竄革陵州 ,說合州 ,皆長流 百姓。 初,說甞以罪竄之南海 ,遇赦,還寓江陵 ,與高季興 相知,及為相,常以書幣相問遺。唐兵伐 蜀,季興 請以兵入三峽,莊宗 許之,使季興 自取夔、忠、萬、歸、峽等州為屬郡。及破蜀,季 興 無功,而唐用佗將取五州。明宗 初即位,季興 數請五州,以謂先帝 所許,朝廷不得已而與之。 及革、說再貶,因以其事歸罪二人。天成二年[758]夏,詔陵、合州刺史合州刺史 監賜自盡。 革子昇,說子濤,皆官至尚書郎尚書郎 ,坐其父廢。至晉天福初,濤為尚書尚書 膳部員外郎膳部員外郎 ,卒。 盧程 盧程 ,不知其世家何人也。唐昭宗 時,程舉進士 ,為鹽鐵出使巡官巡官 。唐亡,避亂燕、趙,變服為 道士,遊諸侯間。豆盧革 為王處直 判官,盧汝弼 為河東 節度副使節度副使 ,二人皆故唐時名族,與程門 地相等,因共薦之以為河東 節度推官節度推官 。 莊宗 甞召程草文書文書 ,程辭不能。其後戰胡柳,掌書記掌書記 王緘 歿于陣,莊宗 還軍太原 ,置酒謂監監 軍軍 張承業 曰:「吾以卮酒辟一書記書記 於坐。」因舉卮屬巡官巡官 馮道 。程位在道上,以甞辭不能,故 不用,而遷程支使支使 。程大恨曰:「用人不以門閥 而先田舍兒邪!」 莊宗 已即位,議擇宰相宰相 ,而盧汝弼 、蘇循 已死,次節度判官節度判官 盧質 當拜,而質不樂任事,乃 言豆盧革 與程皆故唐時名族,可以為相,莊宗 以程為中書侍郎中書侍郎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 。是時,朝廷新造,百 度未備,程、革拜命之日,肩輿 導從,喧呼道中。莊宗 聞其聲以問左右,對曰:「宰相宰相 檐子入 門。」莊宗 登樓視之,笑曰:「所謂似是而非 者也。」 程奉皇太后 冊,自魏至太原 ,上下山險,所至州縣,驅役丁夫,官吏迎拜,程坐肩輿 自若,少忤 其意,必加笞辱。人有假驢夫於程者,程帖興唐府 給之,府吏啟無例,程怒笞吏背。少尹少尹 任 圜 ,莊宗 姊婿也,詣程訴其不可。程戴華陽 巾,衣鶴氅,據几決事,視圜罵曰「爾何蟲豸,恃婦 家力也!宰相宰相 取給州縣,何為不可!」圜不對而去,夜馳至博州 見莊宗 。莊宗 大怒,謂郭崇 韜 曰:「朕誤相此癡物,敢辱予九卿!」趣令自盡,崇韜 亦欲殺之,賴盧質 力解之,乃罷為右庶右庶 子子 。莊宗 入洛,程於路墜馬,中風卒,贈禮部尚書禮部尚書 。 任圜 亲 號 文 名 文 文 文 號 文 主 器 文 文 文 號 葬 文 號 文 名 文 代 文 文 法 文 名 名 节 地 武 地 武 文 地 地 地 地 名 名 號 名 名 號 名 主 文 文 文 文 名 名 主 仕 文 名 名 名 地 文 地 文 號 文 文 名 號 地 文 名 文 文 名 文 礼 號 文 名 名 文 名 名 號 文 文 礼 號 文 號 词 主 地 礼 地 文 名 號 地 文 地 號 號 名 名 名 文 號 文 名 2 / 8 https://taolang.club/doc/2211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3. 17 18 19 20 21 22 任圜 ,京兆 三原人也。為人明敏,善談辯,見者愛其容止,及聞其論議縱橫,益皆悚動。李嗣昭 節節 度度 昭義,辟圜觀察支使觀察支使 。梁兵築夾城 圍潞州 ,踰年而晉王 薨 ,晉兵救潞者皆解去。嗣昭 危 甚,問圜去就之計,圜勸嗣昭 堅守以待,不可有二心。已而莊宗 攻破梁夾城 ,聞圜為嗣昭 畫守計, 甚嘉之,由是益知名。其後嗣昭 與莊宗 有隙,圜數奉使 往來,辨釋讒構,嗣昭 卒免於禍,圜之力 也。嗣昭 從莊宗 戰胡柳,擊敗梁兵,圜頗有功,莊宗 勞之曰:「儒士亦破體邪?仁者之勇,何其壯 也!」 張文禮 弒王鎔 ,莊宗 遣嗣昭 討之。嗣昭 戰歿,圜代將其軍,號令嚴肅 。旣而文禮 子處球等 閉城堅守,不可下,圜數以禍福諭鎮人,鎮人信之。圜甞擁兵至城下,處球登城呼圜曰:「城中兵食俱 盡,而乆抗王師,若泥首自歸,懼無以塞責,幸公見哀,指其生路。」圜告之曰:「以子先人,固難容 貸,然罰不及嗣,子可從輕。其如拒守經年,傷吾大將,一朝困竭,方布款誠,以此計之,子亦難免。 然坐而待弊,曷若伏而俟命?」處球流涕曰:「公言是也!」乃遣子送狀乞降,人皆稱圜其言不欺。旣 而佗將攻破鎮州 ,處球雖見殺,而鎮之吏民以甞乞降,故得保其家族者甚衆。 其後以鎮州 為北京,拜圜工部尚書工部尚書 ,兼真定尹真定尹 、北京副留守副留守 知留守事知留守事 ,為政有惠愛。明年,郭 崇韜 兼領成德軍節度 使,改圜行軍司馬行軍司馬 ,仍知真定府 事。圜與崇韜 素相善,又為其司馬司馬 ,崇 韜 因以鎮州 事託之,而圜多所違異。初,圜推官推官 張彭 為人傾險貪黷,圜不能察,信任之,多為其 所賣。及崇韜 領鎮,彭為圜謀隱公廨錢。莊宗 遣宦者選故趙王 時宮人百餘,有許氏者尤有色,彭 賂守者匿之。後事覺,召彭詣京師,將罪之,彭懼,悉以前所隱公錢簿書簿書 獻崇韜 ,崇韜 深德彭, 不殺,由是與圜有隙。同光三年[925],圜罷司馬司馬 ,守工部尚書工部尚書 。 魏王 繼岌 暨崇韜 伐蜀,懼圜攻己於後,乃辟圜參魏王 軍事。蜀滅,表圜黔南 節度使節度使 ,圜懇辭 不就。繼岌 殺崇韜 ,以圜代將其軍而旋。康延孝 反,繼岌 遣圜將三千人,會董璋 、孟知祥 等 兵,擊敗延孝 於漢州 ,而魏王 先至渭南 ,自殺,圜悉將其軍以東。明宗 嘉其功,拜圜同中書門同中書門 下平章事下平章事 ,兼判三司 。是時,明宗 新誅孔謙 ,圜選辟才俊,抑絕僥倖,公私給足,天下便之。 是秋,韋說 、豆盧革 罷相,圜與安重誨 、鄭珏 、孔循 議擇當為相者,圜意屬李琪 ,而珏、循 雅不欲琪為相,謂重誨 曰:「李琪 非無文藝,但不廉耳!宰相宰相 ,端方有器度者足以為之,太常太常 卿卿 崔協 可也。」重誨 以為然。佗日,明宗 問誰可相者,重誨 即以協對。圜前爭曰「重誨 未諳 朝廷人物,為人所賣。天下皆知崔協 不識文字,而虛有儀表,號為『沒字碑 』。臣以陛下 誤加採 擢,無功幸進,此不知書 ,以臣一人取笑足矣,相位有幾,豈容更益笑端?」明宗 曰:「宰相宰相 重 位,卿等更自詳審。然吾在藩時,識易州刺史易州刺史 韋肅 ,世言肅名家子,且待我甚厚,置之此位可乎? 肅或未可,則馮書記書記 先朝判官,稱為長者,可以相矣!」馮書記書記 者,道也。議未決,重誨 等退休 於中興殿廊下,孔循 不揖,拂衣而去,行且罵曰:「天下事一則任圜 ,二則任圜 ,圜乃何人!」 圜謂重誨 曰:「李琪 才藝,可兼時輩百人,而讒夫巧沮,忌害其能,若舍琪而相協,如棄蘇合之丸 而取蜣蜋 之轉也!」重誨 笑而止。然重誨 終以循言為信,居月餘,協與馮道 皆拜相。協在相位數 年,人多嗤其所為,然圜與重誨 交惡自協始。 故時使臣出四方,皆自戶部 給券,重誨 奏請自內出,圜以故事爭之,不能得,遂與重誨 辨於帝 前,圜聲色俱厲。明宗 罷朝,後宮嬪 御迎前問曰:「與重誨 論者誰?」明宗 曰:「宰相宰相 也。」 宮人奏曰「妾在長安,見宰相宰相 奏事,未甞如此,蓋輕大家耳!」明宗 由是不悅,而使臣給券卒自內 出,圜益憤沮。重誨 甞過圜,圜出妓,善歌而有色,重誨 欲之,圜不與,由是二人益相惡。而圜遽 求罷職,乃罷為太子少保太子少保 。圜不自安,因請致仕 ,退居于磁州 。 名 地 名 武 文 军 地 主 葬 名 名 號 军 名 名 號 仕 名 名 號 號 名 名 號 名 名 名 名 地 地 文 文 文 文 名 地 武 地 名 武 名 地 文 名 名 號 主 文 名 名 武 文 主 名 名 主 地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地 主 地 號 文 衙 號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文 名 名 號 名 名 名 词 主 词 號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然 名 名 名 名 衙 名 名 號 主 名 號 文 文 號 名 名 文 仕 地 3 / 8 https://taolang.club/doc/2211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4.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朱守殷 反于汴州 ,重誨 誣圜與守殷 連謀,遣人矯制殺之。圜受命怡然,聚族酣飲而死。明宗 知而 不問,為下詔,坐圜與守殷 通書而言涉怨望。愍帝 即位,贈圜太傅太傅 。 趙鳳 趙鳳 ,幽州 人也,少以儒學知名。燕王 劉守光 時,悉黥燕人以為兵,鳳懼,因髡為僧,依燕 王 弟守奇自匿。守奇奔梁,梁以守奇為博州刺史博州刺史 ,鳳為其判官。守奇卒,鳳去為鄆州節度判官州節度判官 。 晉取鄆州 ,莊宗 聞鳳名,得之喜,以為扈鑾學士學士 。莊宗 即位,拜鳳中書舍人中書舍人 、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 莊宗 及劉皇后 幸河南尹河南尹 張全義 第,酒酣,命皇后 拜全義 為父。明日,遣宦者命學士學士 作牋 上全義 ,以父事之,鳳上書極言其不可。全義 養子郝繼孫犯法死,宦官宦官 、伶人伶人 冀其貲財,固請籍 沒 ,鳳又上書言:「繼孫為全義 養子,不宜有別籍之財,而於法不至籍沒 ,刑人利財,不可以示 天下。」是時,皇后 及羣小用事,鳳言皆不見納。 明宗 武君,不通文字,四方章奏,常使安重誨 讀之。重誨 亦不知書 ,奏讀多不稱旨。孔循 教重 誨 求儒者置之左右,而兩人皆不知唐故事,於是置端明殿學士端明殿學士 ,以馮道 及鳳為之。 鳳好直言而性剛強,素與任圜 善,自圜為相,頗薦進之。初,端明殿學士端明殿學士 班在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下,而結 銜又在官下。明年,鳳遷禮部侍郎禮部侍郎 ,因諷圜升學士學士 於官上,又詔班在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上。圜為重誨 所 殺,而誣以謀反 。是時,重誨 方用事,雖明宗 不能詰也,鳳獨號哭呼重誨 曰「任圜 天下義 士 ,豈肯謀反 !而公殺之,何以示天下?」重誨 慚不能對。 術士周玄豹 以相法言 人事多中,莊宗 尤信重之,以為北京巡官巡官 。明宗 為內衙指揮使指揮使 ,重 誨 欲試玄豹 ,乃使佗人與明宗 易服,而坐明宗 於下坐,召玄豹 相之,玄豹 曰:「內衙,貴將 也,此不足當之。」乃指明宗 於下坐曰:「此是也!」因為明宗 言其後貴不可言 。明宗即位 , 思玄豹 以為神,將召至京師,鳳諫曰:「好惡,上所慎也。今陛下 神其術而召之,則傾國之人,皆 將奔走吉凶之說,轉相惑亂,為患不細。」明宗 遂不復召。 朱守殷 反,明宗 幸汴州 ,守殷 已誅,又詔幸鄴。是時,從駕諸軍方自河南 徙家至汴,不欲北 行,軍中為之洶洶。而定州 王都 以為天子幸汴州 誅守殷 ,又幸鄴以圖己,因疑不自安。宰相宰相 率 百官詣閤,請罷幸鄴,明宗 不聽,人情大恐,羣臣不復敢言。鳳手疏責安重誨 ,言甚切直,重 誨 以白,遂罷幸。 有僧遊西域 ,得佛牙以獻,明宗 以示大臣。鳳言:「世傳佛牙水火不能傷,請驗其真偽。」因以斧 斫之,應手而碎。是時,宮中施物已及數千,因鳳碎之乃止。 天成四年[929]夏,拜門下侍郎門下侍郎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祕書少監祕書少監 于嶠者,自莊宗 時與鳳俱為翰林學翰林學 士士 ,而嶠亦訐直敢言,與鳳素善。及鳳已貴,而嶠乆不遷,自以材名在鳳上而不用,因與蕭希甫 數 非斥時政,尤詆訾鳳,鳳心銜之,未有以發。而嶠與鄰家爭水竇,為安重誨 所怒,鳳即左遷 嶠祕書祕書 少監少監 。嶠因被酒往見鳳,鳳知其必不遜,乃辭以沐髮,嶠詬直吏,又溺於從者直廬而去。省吏白鳳, 嶠溺於客次,且詬鳳。鳳以其事聞,明宗 下詔奪嶠官,長流武州 百姓,又流振武,天下冤之。 其後安重誨 為邊彥溫 等告變,明宗 詔彥溫 等廷詰,具伏其詐,即斬之。後數日,鳳奏事中興殿, 啟曰:「臣聞姦人有誣重誨 者。」明宗 曰:「此閑事,朕已處置之,卿可無問也。」鳳曰:「臣所 聞者,繫國家利害,陛下 不可以為閑。」因指殿屋曰:「此殿所以尊嚴宏壯者,棟梁柱石之所扶持 也,若折其一棟,去其一柱,則傾危矣。大臣,國之棟梁柱石也,且重誨 起微賤,歷艱危,致陛 下 為中興主,安可使姦人動搖!」明宗 改容謝之曰:「卿言是也。」遂族彥溫 等三家。 名 地 名 名 號 名 主 文 名 名 地 主 名 主 文 文 地 號 文 號 文 文 號 主 文 名 主 名 文 名 名 文 文 法 名 法 主 號 名 名 词 名 名 文 名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法 名 號 名 名 军 法 名 名 作 號 文 號 武 名 名 號 號 名 名 號 號 词 事 名 主 號 名 號 地 名 地 地 名 地 名 文 號 名 名 地 號 文 文 文 號 文 名 名 仕 文 號 地 名 名 號 名 名 號 主 名 主 號 名 4 / 8 https://taolang.club/doc/2211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5.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其後重誨 得罪,羣臣無敢言者,獨鳳數言重誨 盡忠。明宗 以鳳為朋黨,罷為安國軍節度 使。鳳在鎮 所得俸祿,悉以分將校賔客。廢帝 入立,召為太子太保太子太保 。病足居于家,疾篤,自筮,投蓍而歎曰: 「吾家世無五十者,又皆窮賤,吾今壽過其數而富貴,復何求哉!」清泰二年[935]卒于家。 李襲吉 李襲吉 ,父圖,洛陽 人,或曰唐相林甫 之後也。乾符中,襲吉 舉進士 ,為河中 節度使節度使 李都 搉鹽判官。後去之晉,晉王 以為榆次令榆次令 ,遂為掌書記掌書記 。 襲吉 博學,多知唐故事。遷節度副使節度副使 ,官至諫議大夫諫議大夫 。晉王 與梁有隙,交兵累年,後晉王 數 困,欲與梁通和,使襲吉 為書諭梁,辭甚辨麗。梁太祖 使人讀之,至於「毒手尊拳,交相於暮夜, 金戈鐵馬,蹂踐於明時」,歎曰:「李公僻處一隅,有士如此,使吾得之,傅虎以翼也!」顧其從從 事事 敬翔 曰:「善為我荅之。」及翔所荅,書辭不工,而襲吉 之書,多傳於世。 襲吉 為人恬淡,以文辭自娛,天祐三年[907]卒。以盧汝弼 代為副使。 汝弼 工書畫,而文辭不及襲吉 。其父簡求為河東節度使河東節度使 ,為唐名家,故汝弼 亦多知唐故事。晉 王 薨 ,莊宗 嗣為晉王 ,承制封拜官爵皆出汝弼 。十八年,卒。 莊宗 即位,贈襲吉 禮部尚書禮部尚書 、汝弼 兵部尚書兵部尚書 。 張憲 張憲 字允中 ,晉陽 人也。為人沈靜寡欲,少好學,能鼓琴飲酒。莊宗 素知其文辭,以為天雄 軍 節度使掌書記節度使掌書記 。莊宗 即位,拜工部侍郎工部侍郎 、租庸使租庸使 ,遷刑部侍郎刑部侍郎 、判吏部銓判吏部銓 、東都副留東都副留 守守 。憲精於吏事,甚有能政。 莊宗 幸東都 ,定州 王都 來朝,莊宗 命憲治憲治 鞠場,與都擊鞠。初,莊宗 建號於東都 ,以鞠 場為即位壇,於是憲言 :「即位壇,王者所以興也。漢鄗南、魏繁陽 壇,至今皆在,不可毀。」乃 別治宮西為鞠場,場未成,莊宗 怒,命兩虞候虞候 亟毀壇以為場。憲退而歎曰:「此不祥之兆也!」 初,明宗 北伐契丹 ,取魏鎧 仗以給軍,有細鎧五百,憲遂給之而不以聞。莊宗 至魏,大怒,責憲 馳自取之,左右諫之乃止。又問憲庫錢幾何。憲上庫簿有錢三萬緡,莊宗 益怒,謂其嬖伶史彥 瓊 曰:「我與羣臣博,須錢十餘萬,而憲以故紙紿我。我未渡河時,庫錢常百萬緡,今復何在?」彥 瓊 為憲解之乃已。 郭崇韜 伐蜀,薦憲可任為相,而宦官宦官 、伶人伶人 不欲憲在朝廷,樞密承旨樞密承旨 段徊曰:「宰相宰相 在天子面 前,事有非是,尚可改作,一方之任,苟非其人,則為患不細。憲材誠可用,不如任以一方。」乃以 為太原尹太原尹 、北京留守北京留守 。 趙在禮 作亂,憲家在魏州 ,在禮 善待其家,遣人以書招憲,憲斬其使,不發其書而上之。莊宗 遇 弒,明宗 入京師,太原 猶未知,而永王 存霸 奔于太原 。左右告憲曰:「今魏兵南嚮,主上存亡 未可知,存霸 之來無詔書,而所乘馬斷其鞦,豈非戰敗者乎!宜拘之以俟命。」憲曰:「吾本書生, 無尺寸之功,而人主遇我甚厚,豈有懷二心以幸變,第可與之俱死爾!」憲從事從事 張昭遠 教憲奉表明 宗 以勸進 ,憲涕泣拒之。已而存霸 削髮,見北京巡檢巡檢 符彥超 ,願為僧以求生,彥超 麾下兵大 譟,殺存霸 。憲出奔沂州 ,亦見殺。 名 名 號 地 號 文 名 名 地 名 名 仕 地 文 主 文 文 名 文 文 主 主 名 主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主 葬 號 主 名 號 名 文 名 文 名 名 名 地 號 地 文 號 文 文 文 文 文 號 地 地 名 號 文 號 地 名 地 號 文 號 政 名 號 號 名 名 名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地 名 號 號 地 主 名 地 名 文 名 號 礼 名 文 名 名 名 地 5 / 8 https://taolang.club/doc/2211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嗚呼!予於死節之士,得三人而失三人焉。鞏廷美、楊溫之死,予旣已哀之。至於張憲 之事,尤為之痛 惜也。予於舊史考憲事實,而永王 存霸 、符彥超 與憲傳所書始末皆不同,莫得而考正。蓋方其變故 倉卒之時,傳者失之爾。然要其大節,亦可以見也,憲之志誠可謂忠矣。當其不顧其家,絕在禮 而斬其 使,涕泣以拒昭遠 之說,其志甚明。至其欲與存霸 俱死,及存霸 被殺,反棄太原 而出奔,然猶不知 其心果欲何為也。而舊史書憲坐棄城而賜死,予亦以為不然。予之於憲固欲成其美志,而要在憲失其官守 而其死不明,故不得列于死節也。 蕭希甫 蕭希甫 ,宋州 人也。為人有機辯,多矯激,少舉進士 ,為梁開封尹開封尹 袁象先 掌書記掌書記 。象 先 為青州 節度使節度使 ,以希甫 為巡官巡官 。希甫 不樂,乃棄其母妻 ,變姓名,亡之鎮州 ,自稱 青州掌書記州掌書記 ,謁趙王 王鎔 。鎔以希甫 為參軍,尤不樂,居歲餘,又亡之易州 ,削髮為僧,居百 丈山 。莊宗 將建國于魏,置百官,求天下隱逸之士,幽州 李紹宏 薦希甫 為魏州 推官推官 。 莊宗 即帝位,欲以知制誥知制誥 ,有詔定內宴 儀,問希甫 :「樞密使樞密使 得坐否?」希甫 以為不可。樞樞 密使密使 張居翰 聞之怒,謂希甫 曰:「老夫歷事三朝天子 ,見內宴 數百,子本田舍兒,安知宮禁 事?」希甫 不能對。由是宦官宦官 用事者皆切齒。宰相宰相 豆盧革 等希宦官宦官 旨,共排斥之,以為駕部郎駕部郎 中中 ,希甫 失志,尤怏怏。 莊宗 滅梁,遣希甫 宣慰青齊,希甫 始知其母已死,而妻袁氏 亦改嫁矣。希甫 乃發哀服喪 ,居 于魏州 ,人有引漢李陵書以譏之曰:「老母終堂,生妻去室。」時皆傳以為笑。 明宗即位 ,召為諫議大夫諫議大夫 。是時,復置匭函,以希甫 為使,希甫 建言:「自兵亂相乘,王綱大 壞,侵欺凌奪,有力者勝。凡略人之妻女,占人之田宅,姦贓之吏,刑獄 之冤者,何可勝紀?而匭函 一出,投訴必多,至於功臣貴戚,有不得繩之以法者。」乃自天成元年[555]四月二十八日昧爽已前,大 辟 已上,皆赦除之,然後出匭函以示衆。初,明宗 欲以希甫 為諫議大夫諫議大夫 ,豆盧革 、韋說 頗沮 難之。其後革、說為安重誨 所惡,希甫 希旨,誣奏「革縱田客殺人,而說與鄰人爭井,井有寶貨。 」有司推劾,井中惟破釜而已,革、說終皆貶死。明宗 賜希甫 帛百匹、粟麥三百石,拜左散騎常左散騎常 侍侍 。 希甫 性褊而躁進,甞遣人夜叩宮門上變,言河堰牙官李筠 告本軍謀反 ,詰旦,追問無狀,斬筠, 軍士詣安重誨 求希甫 啖之。是時,明宗 將有事於南郊,前齋一日,羣臣習儀于殿廷,宰相宰相 馮 道 、趙鳳 ,河南尹河南尹 秦王 從榮 ,樞密使樞密使 安重誨 候班于月華門外。希甫 與兩省 班先入,道 等坐廊下不起,旣出,希甫 召堂頭直省朝堂驅使官驅使官 ,責問宰相宰相 、樞密樞密 見兩省 官何得不起,因大 詬詈。是夜,託疾還第。月餘,坐告李筠 事動搖軍衆,貶嵐州 司戶參軍司戶參軍 ,卒于貶所。 劉贊 劉贊 ,魏州 人也。父玭為縣令縣令 ,贊始就學,衣以青布衫襦,每食則玭自肉食,而別以蔬食食贊於 牀下,謂之曰:「肉食,君之祿也,爾欲之,則勤學問以干祿;吾肉,非爾之食也。」由是贊益力學, 舉進士 。為羅紹威 判官,去為租庸使趙巖巡官租庸使趙巖巡官 ,又為孔謙 鹽鐵判官鹽鐵判官 。明宗 時,累遷中書舍中書舍 人人 、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刑部侍郎刑部侍郎 。守官守官 以法,權豪不可干以私。 是時,秦王 從榮 握兵而驕,多過失,言事者請置師傅以輔道之。大臣畏王,不敢決其事,因請王得 自擇,秦王 即請贊,乃拜贊祕書監祕書監 ,為秦王 傅。贊泣曰:「禍將至矣!」 名 主 名 名 名 地 名 名 地 名 名 地 仕 文 名 文 名 地 文 名 文 名 亲 地 文 主 名 名 地 地 號 地 名 名 地 文 號 文 礼 名 文 名 文 名 名 艺 礼 名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號 名 名 名 名 礼 地 事 文 名 名 法 法 號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號 名 文 名 名 法 名 名 號 文 名 名 文 主 名 文 名 名 衙 名 文 文 文 衙 名 地 武 名 名 地 文 仕 名 文 名 文 號 文 文 文 文 主 名 主 文 主 6 / 8 https://taolang.club/doc/2211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7.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29 卷二十九 晉臣傳第十七→目錄 57 58 59 60 61 62 秦王 所請王府元帥元帥 官屬十餘人,類多浮薄傾險之徒,日獻諛諂以驕王,獨贊從容諷諫,率以正道。秦 王 甞命賔客作文於坐中,贊自以師傅,恥與羣小比伍,雖操筆勉彊,有不悅之色。秦王 惡之,後戒左 右贊來不得通,贊亦不往,月一至府而已,退則杜門不交人事。 已而秦王 果敗死,唐大臣議王屬官當 坐者,馮道 曰:「元帥元帥 判官任贊與秦王 非素好,而在職不 逾月,詹事詹事 王居敏及劉贊 皆以正直為王所惡,河南府 判官司徒詡 病告家居乆,皆宜不與其謀。 而諮議參軍諮議參軍 高輦 與王最厚,輦法當死,其餘可次第原減。」朱弘昭 曰:「諸公不知其意爾,使秦 王 得入光政門,當待贊等如何?吾徒復有家族邪!且法有首從,今秦王 夫婦男女皆死,而贊等止其 一身幸矣!」道等難之。而馮贇 亦爭不可,贊等乃免死。於是論高輦 死,而任贊等十七人皆長流。 初,贊聞秦王 敗,即白衣駕驢以俟,人有告贊奪官而已,贊曰:「豈有天子冢嗣見殺,而賔僚奪官者 乎,不死幸矣!」已而贊長流嵐州 百姓。清泰二年[935],詔歸田里,行至石會關 ,病卒。 何瓚 何瓚 ,閩人也,唐末舉進士 及第 。莊宗 為太原 節度使節度使 ,辟為判官。莊宗 每出征伐 ,留張 承業 守太原 ,承業 卒,瓚代知留守事知留守事 。 瓚為人明敏,通於吏事,外若疏簡而內頗周密 。莊宗 建大號 于鄴都 ,拜瓚諫議大夫諫議大夫 ,瓚慮莊 宗 事不成,求留守留守 北京。 瓚與明宗 有舊,明宗即位 ,召還,見於內殿,勞問乆之,已而以瓚為西川 節度副使節度副使 。是時,孟知 祥 已有二志,方以副使趙季良為心腹,聞瓚代之,亟奏留季良,遂改瓚行軍司馬行軍司馬 。瓚恥於自辭,不 得已而往,明宗 賜予甚厚。初,知祥 在北京為馬步軍都虞候馬步軍都虞候 ,而瓚留守留守 太原 ,知祥 以軍禮事 瓚,瓚常繩以法,知祥 初不樂,及瓚為司馬司馬 ,猶勉待之甚厚。知祥 反,罷瓚司馬司馬 ,置之私第,瓚 飲恨而卒。 主 武 主 主 主 法 名 武 主 文 名 地 名 武 名 名 主 主 名 名 主 地 地 名 名 仕 仕 號 地 文 號 军 名 地 名 文 名 號 礼 地 文 號 武 號 事 地 文 名 武 號 名 武 武 地 名 名 武 名 武 7 / 8 https://taolang.club/doc/2211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