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文档信息
 明史
 191 / 332
 29 段 13003 字
 703 种 1276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列傳第七十九 明史 191 卷一百九十一
[清]張廷玉 等
←190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八 192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明史 / 191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七十九
本篇关键词
纪年 弘治六年[1493] 4 隆慶 4 嘉靖二年[1523] 3 正德 3 嘉靖三年[1524] 2 正德四年[1509] 1
弘治九年[1496] 1 嘉靖六年[1527] 1
地点 南京 15 安陸 9 宣府 3
人物 陛下 49 張璁 16 興獻王 15 廷臣 14 文華 13 希周 12 桂萼 11 一鵬 11
文官 大宗 16 郎中 8 尚書 8 主事 8
武官 威武大將軍 3 總兵官 1 世指揮同知 1
其他 孝宗 23 武宗 18 進士 14 正統 10 世宗 9 禮 8
目錄
0
1
2
3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 第七十九
毛澄 汪俊 弟偉 吳一鵬 朱希周 何孟春 豐熙 子坊 徐文華 薛蕙 胡侍 王祿 侯廷訓
毛澄
作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1 / 12
https://taolang.club/doc/340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4
毛澄 ,字憲清 ,崑山 人。舉弘治六年[1493]進士 第一。授修撰修撰 。預修會典 成,進右諭德右諭德 ,直
講 東宮 。武宗 為太子 ,以澄進講明晰稱之帝。帝大喜。方秋夜置宴,即徹以賜。武宗 立,進左庶左庶
子子 ,直經筵 。以母憂歸。正德四年[1509],劉瑾 摘會典 小疵貶諸纂修纂修 者秩,以澄為侍讀 。服
闋 還朝,進侍講學士侍講學士 。再進學士學士 ,掌院事,歷禮部侍郎禮部侍郎 。十二年五月拜尚書尚書 。其年八月朔,帝微
行。澄率侍郎侍郎 王瓚、顧清 等疏請還宮。既又出居庸,幸宣府 ,久留不返。澄等頻疏諫,悉不報。明
年正月,駕旋,命百官戎服郊迎 。澄等請用常服 ,不許。七月,帝自稱威武大將軍威武大將軍 朱壽 ,統六師巡
邊。遂幸宣府 ,抵大同 ,歷山西 至榆林 。澄等屢疏馳諫。至十二月,復偕廷臣 上疏曰:「去歲正
月以來,鑾輿數駕,不遑寧居。今茲之行,又已半歲。宗廟 、社稷 享祀之禮並係攝行,萬壽、正
旦、冬至 朝賀 之儀悉從簡略。臘朔省牲,闕而不行,遂二年矣。歲律將周,郊禋已卜。皇祖之訓曰:
『凡祀天地,精誠則感格,怠慢則禍生。』今六龍遐 騁,旋軫無日。萬一冰雪阻違,道途梗塞,元
正 上日不及躬執玉帛於上帝前,陛下 何以自安。且邊地荒寒,隆冬尤甚。臣等處重城,食厚祿,仰思
聖體勞頓,根本空虛,遙望清塵,憂心如醉。伏祈趣駕速還,躬親祼享,宗社 臣民幸甚。」不報。十四
年二月,駕甫還京,即諭禮部 :「總督軍務總督軍務 威武大將軍威武大將軍 、總兵官總兵官 、太師太師 、鎮國公 朱壽 遣往兩
畿,瞻東嶽 ,奉安聖像,祈福安 民。」澄等駭愕,復偕廷臣 上言:「陛下 以天地之子,承祖宗 之
業,九州四海但知陛下 有皇帝之號。今曰『總督軍務總督軍務 、威武大將軍威武大將軍 、太師太師 、鎮國公 』者,臣等莫
知所指。夫出此旨者,陛下 也。加此號者,陛下 也。不知受此號者何人。如以皇儲未建,欲遍告名山
大川,用祈默相,則遣使走幣,足將敬矣。何必躬奉神像 ,獻寶香,如佛、老所為哉。」因歷陳五不
可。亦不報。宸濠 反江西 ,帝南征示威武,駐蹕留都者踰歲。澄屢請回鑾。及駕返通州 ,用江
彬 言,將即賜宸濠 死。澄據漢庶人 故事,請還京告郊廟,獻俘 行戮。不從。中官中官 王堂 鎮浙
江 ,請建生祠,西番闡化王 使者乞額外賜茶九萬斤,澄皆力爭。不聽。王瓊 欲陷彭澤 ,澄獨白其無
罪。
武宗 崩 ,澄偕大學士大學士 梁儲 、壽寧侯 張鶴齡 、駙馬 崔元 、太監韋霦等迎世宗 於安陸 。既
至,將謁見,有議用天子禮者。澄曰:「今即如此,後何以加?豈勸進 、辭讓之禮,當遂廢乎?」世
宗 踐阼甫六日,有旨議興獻王 主祀及尊稱。五月七日戊午,澄大會文武羣臣,上議曰:「考漢成
帝 立定陶王 為皇太子 ,立楚孝王 孫景為定陶王 奉共王祀。共王者,皇太子 本生父 也。時大大
司空司空 師丹以為恩義備至。今陛下 入承大統,宜如定陶王 故事,以益王 第二子崇仁王 厚炫 繼興
王 後,襲興王 主祀事。又考宋濮安懿王 之子入繼仁宗 後,是為英宗 。司馬光謂濮王 宜尊以高
官大爵,稱王伯而不名。范鎮亦言:『陛下 既考仁宗 ,若復以濮王 為考,於義未當。』乃立濮
王 園廟,以宗樸 為濮國公 奉濮王 祀。程頤 之言曰:『為人後者,謂所後為父母,而謂所生為
伯、叔父母,此生人之大倫也。然所生之義,至尊至大,宜別立殊稱。曰皇伯、叔父某國大王,則正
統 既明,而所生亦尊崇極矣。』今興獻王 於孝宗 為弟,於陛下為本生父 ,與濮安懿王 事正相
等。陛下 宜稱孝宗 為皇考 ,改稱興獻王 為『皇叔父興獻大王 』,妃為『皇叔母 興獻
王 妃』。凡祭告興獻王 及上箋於妃,俱自稱姪皇帝某,則正統 、私親,恩禮兼盡,可以為萬世
法。」議上,帝怒曰:「父母可更易若是耶!」命再議。其月二十四日乙亥,澄復會廷臣 上議曰:
「禮 為人後者為之子,自天子至庶人一也。興獻王 子惟陛下 一人,既入繼大統,奉祀宗廟 ,是以
臣等前議欲令崇仁王 厚炫 主興獻王 祀。至於稱號,陛下 宜稱為皇叔父興獻大王 ,自稱姪皇帝
名,以宋程頤 之說為可據也。本朝之制,皇帝於宗藩尊行,止稱伯父 、叔父,自稱皇帝而不名。今
稱興獻王 為皇叔父大王,又自稱名,尊崇之典已至,臣等不敢復有所議。」因錄程頤 代彭思永議濮
王禮疏 進覽。帝不從,命博考前代典禮,再議以聞。澄乃復會廷臣 上議曰:「臣等會議者再,請改
稱興獻王 為叔父者,明大統之尊無二也。然加皇字於叔父之上,則凡為陛下 伯、叔諸父皆莫能與之
齊矣。加大字於王之上,則天下諸王皆莫得而並之矣。興獻王 稱號既定,則王妃 稱號亦隨之,天
下王妃 亦無以同其尊矣。況陛下 養以天下,所以樂其心,不違其志,豈一家一國之養可同日
名 名 地 仕 文 作 文
仕 衙 號 主 號
文 礼 名 作 文 仕
礼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地
礼 衣 武 名
地 地 地 地 名
礼 礼
节 礼
名
名 主
礼
衙 文 武 武 文 主 名
地 地 名 主 亲
主 文 武 文 主
主 主
名
名 地 地
名 名 名 军 文 名
地 主 名 地
號 葬 文 名 主 名 主 名 號 地
礼
號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亲
文 主 主 主 主 名
主 主 名 號 號 名
主 號 名
名 名 主 名 名
礼 主 號 亲 名
主 號 礼 主 名 亲
主 主 礼
名
作 主 主 礼
主 名 主 主 名
名 亲
主 名
作 名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2 / 12
https://taolang.club/doc/340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5
6
下王妃 亦無以同其尊矣。況陛下 養以天下,所以樂其心,不違其志,豈一家一國之養可同日
語 哉。此孔子所謂事之以禮者。其他推尊之說,稱親之議,似為非禮。推尊之非,莫詳於魏明帝 之
詔。稱親之非,莫詳於宋程頤 之議。至當之禮,要不出於此。」并錄上魏明帝 詔書。當是時,帝銳
意欲推崇所生,而進士 張璁 復抗疏極言禮官禮官 之謬。帝心動,持澄等疏久不下。至八月庚辰朔,再
命集議。澄等乃復上議曰:「先王制禮,本乎人情。武宗 既無子嗣,又鮮兄弟,援立陛下 於憲廟諸
孫之中。是武宗 以陛下 為同堂之弟,考孝宗 ,母慈壽,無可疑矣,可復顧私親哉?」疏入,帝不
懌,復留中。會給事中給事中 邢寰 請議憲廟皇妃 邵氏 徽號 ,澄上言:「王妃 誕生獻王,實陛下 所
自出。但既承大統,則宜考孝宗 ,而母慈壽太后 矣。孝宗 於憲廟皇妃 宜稱皇太妃 ,則在陛
下 宜稱太皇太妃 。如此,則彝倫既正,恩義亦篤。」疏入,報聞。其月,帝以母妃將至,下禮禮
官官 議其儀。澄等請由崇文門入東安門 ,帝不可。乃議由正陽 左門入大明東門,帝又不可。澄等執
議如初,帝乃自定其儀,悉由中門入。時尊崇禮猶未定,張璁 復進大禮或問 ,帝益嚮之。至九
月末,乃下澄等前疏,更令博採輿論以聞。澄等知勢不可已,謀於內閣 ,加稱興王 為帝,妃為后,
而以皇太后 懿旨行之。乃疏言:「臣等一得之愚 ,已盡於前議。茲欲仰慰聖心,使宜於今而不戾乎
情,合乎古而無悖乎義,則有密勿股肱在。臣等有司,未敢擅任。」帝遂於十月二日庚辰,以慈壽皇太
后 旨加興獻王 號曰興獻帝 ,妃曰興國太后 ,皇妃 邵氏 亦尊為皇太后 ,宣示中外。顧帝雖勉
從廷議,意猶慊之。十二月十一日己丑復傳諭加稱皇帝。內閣 楊廷和 等封還御批,澄抗疏力爭,又
偕九卿喬宇 等合諫,帝皆不允。明年,嘉靖改元正月,清寧宮後三小宮災。澄復以為言,會朝臣亦多
諫者,事獲止。澄端亮有學行,論事侃侃不撓。帝欲推尊所生,嘗遣中官中官 諭意,至長跪稽首 。澄駭
愕,急扶之起。其人曰:「上意也。上言『人孰無父母,奈何使我不獲伸』,必祈公易議。」因出囊金
畀澄。澄奮然曰:「老臣悖耄,不能隳典禮。獨有一去,不與議已耳。」抗疏引疾至五六上,帝輒慰留
不允。二年二月疾甚,復力請,乃許之。舟至興濟 而卒。先是,論定策功,加澄太子太傅太子太傅 ,廕錦
衣世指揮同知世指揮同知 ,力辭不受。帝雅敬憚澄,雖數忤旨,而恩禮不衰。既得疾,遣醫診醫診 視,藥物之賜時
至。其卒也,深悼惜之。贈少傅少傅 ,諡文簡。
汪俊
主 主
词 號
名 號
仕 名 文
號 主
號 主 號
文 名 主 名 礼 主 主
號 主 號 主 主
主 主
文 处 地
名 作
衙 主
主 词
主 主 主 主 主 名 主
衙 名
名
文 礼
地 文
武 文
文
名
3 / 12
https://taolang.club/doc/340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7
8
汪俊 ,字抑之 ,弋陽 人。父鳳,進士 ,貴州 參政參政 。俊舉弘治六年[1493]會試第一,授庶吉士庶吉士 ,
進編修編修 。正德中,與修孝宗實錄 ,以不附劉瑾 、焦芳 ,調南京 工部員外郎工部員外郎 。瑾、芳敗,召復原
官。累遷侍讀學士侍讀學士 ,擢禮部右侍郎禮部右侍郎 。嘉靖元年[1522]轉吏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 。時議興獻王 尊號 ,與尚書尚書 喬
宇 、毛澄 輩力爭。澄引疾去,代者羅欽順 不至,乃以俊為禮部尚書禮部尚書 。是時獻王已加帝號矣,主主
事事 桂萼 復請稱皇考 。章下廷議。三年正月,俊集廷臣 七十有三人上議曰:「祖訓『兄終弟及 』,
指同產言。今陛下 為武宗 親弟,自宜考孝宗 明矣。孰謂與人為後,而滅武宗 之統也。儀禮 傳曰:
『為人後者,孰後?後大宗大宗 也。』漢宣起民間,猶嗣孝昭。光武中興 ,猶考孝元。魏明帝 詔皇后 無
子,擇建支子 ,以繼大宗大宗 。孰謂入繼之 主與為人後者異也。宋范純仁 謂英宋親受詔為子,與入繼不
同,蓋言恩義尤篤,尤當不顧私親,非以生前為子者乃為人後,身後入繼者不為人後也。萼言『孝宗 既
有武宗 為之子,安得復為立後』。臣等謂陛下 自後武宗 而上考孝宗 ,非為孝宗 立後也。又言『武
宗 全神器授陛下 ,何忍不繼其統』。臣等謂陛下 既稱武宗 皇兄矣,豈必改孝宗 稱伯,乃為繼其統
乎?又言『禮官禮官 執者不過前宋濮議 』。臣等愚昧,所執實不出此。蓋宋程頤 之議曰:『雖當專意
於正統 ,豈得盡絕於私恩。故所繼,主於大義;所生,存乎至情。至於名稱,統緒 所繫,若其無別,
斯亂大倫。』殆為今日發也。謹集諸章奏,惟進士 張璁 、主事主事 霍韜 、給事中給事中 熊浹 與萼議同,其
他八十餘疏二百五十餘人,皆如臣等議。」議上,留中。而特旨召桂萼 、張璁 、席書 於南京 。越旬
有五日,乃下諭曰:「朕奉承宗 廟正統 ,大義豈敢有違。第本生至情,亦當兼盡。其再集議以聞。」
俊不得已,乃集羣臣請加皇字,以全徽稱。議上,復留十餘日。至三月朔,乃詔禮官禮官 ,加稱興獻
帝 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 ,興國太后 為本生母章聖皇太后 ,擇日 祭告郊廟,頒詔 天下,而別諭
建室奉先殿側,恭祀獻皇。俊等復爭曰:「陛下 入奉大宗大宗 ,不得祭小宗 ,亦猶小宗 之不得祭大大
宗宗 也。昔興獻帝 奉藩安陸 ,則不得祭憲宗 。今陛下 入繼大統,亦不得祭興獻帝 。是皆以禮抑情
者也。然興獻帝 不得迎養壽安皇太后 於藩邸,陛下 得迎興國太后 於大內,受天下之養,而尊祀興獻
帝 以天子之禮樂,則人子之情獲自盡矣。乃今聖心無窮,臣等敢不將順,但於正統 無嫌,乃為合禮。
」帝曰:「朕但欲奉先殿側別建一室,以伸追慕 之情耳。迎養藩邸,祖宗 朝無此例,何容飾以為詞。
其令陳狀。」俊具疏引罪。乃嚴旨切責,而趣立廟 益急。俊等乃上議曰:「立廟 大內,有干正統 。
臣實愚昧,不敢奉詔。」帝不納,而令集廷臣 大議。俊等復上議曰:「謹按先朝奉慈別殿,蓋孝宗 皇
帝為孝穆皇太后 附葬 初畢,神主 無薦享之所而設也。當時議者,皆據周制特祀姜嫄而言。至為本
生立廟 大內,則從古未聞。惟漢哀帝 為定陶 恭王 立廟 京師。師丹以為不可,哀帝 不聽,卒遺後
世之譏。陛下 有可以為堯舜之資,臣等不敢導以衰世之事。請於安陸 特建獻帝 百世不遷之廟,俟他
日襲封 興王 子孫世世獻饗,陛下 歲時遣官持節奉祀,亦足伸陛下 無窮至情矣。」帝仍命遵前旨再
議,俊遂抗疏乞休。再請益力,帝怒,責以肆慢,允其去。召席書 未至,令吳一鵬 署事。明倫大
典 成,落俊職,卒於家。隆慶初,贈少保少保 ,諡文莊。俊行誼修潔,立朝光明端介 。學宗洛、閩,
與王守仁 交好,而不同其說。學者稱石潭先生 。弟偉,字器之 。由庶吉士庶吉士 授檢討檢討 。與俊皆忤劉
瑾 ,調南京 禮部主事禮部主事 。瑾誅,復故官。屢遷南京 國子祭酒國子祭酒 。武宗 以巡幸至,率諸生請幸學 ,
不從。江彬 矯旨取玉硯,偉曰:「有秀才 時故硯,可持去。」俊罷官之歲,偉亦至吏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 ,
偕廷臣 數爭「大禮」,又伏闕力爭。及席書 、張璁 等議行,猶持前說不變。轉官左侍郎左侍郎 ,為陳
洸 劾罷,卒於家。
吳一鵬
名 名 地 仕 地 文 文
文 作 名 名 地 文
文 文 文 主 礼 文
名 名 名 文
文 名 礼 名 礼
主 號 號 號 作
文 事 號 主
亲 文 名 名
號
號 主 號 號 號
號 主 主 號 號
文 作 名
礼 名
仕 名 文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地
名 礼
文
主 主 主 主 礼 礼
主 文 礼 礼
文 主 地 號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礼
名 亲
礼 礼 礼
名 號
主 葬 礼
礼 主 地 主 礼 主
主 地 主
仕 主 主 主
名 名
作 文 名
名 名 名 文 文
名 地 文 地 文 號 礼
名 仕 文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4 / 12
https://taolang.club/doc/340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9
10
吳一鵬 ,字南夫 ,長洲 人。弘治六年[1493]進士 。選庶吉士庶吉士 ,授編修編修 。戶部尚書戶部尚書 周經 以讒
去,上疏乞留之。正德初,進侍講侍講 ,充經筵講官充經筵講官 。劉瑾 出諸翰林為部曹,一鵬 得南京 刑部員外刑部員外
郎郎 。遷禮部郎中禮部郎中 。瑾誅,復為侍講侍講 。進侍講學士侍講學士 ,歷國子祭酒國子祭酒 、太常卿太常卿 。並在南京 。母喪
除,起故官。世宗 踐阼,召拜禮部右侍郎禮部右侍郎 。尋轉左。數與尚書尚書 毛澄 、汪俊 力爭「大禮」。俊去
國,一鵬 署部事,而帝趣建獻帝 廟甚亟。一鵬 集廷臣 上議曰:「前世入繼之 君,間有為本生立
廟 園陵 及京師者。第歲時遣官致祀,尋亦奏罷。然猶見非當時,取議後代。若立廟 大內而親享之,
從古以來未有也。臣等寧得罪陛下 ,不欲陛下 失禮於天下後世。今張璁 、桂萼 之言曰『繼統公,立
後私』。又曰『統為重,嗣為輕』竊惟正 統所傳之謂宗,故立宗所以繼統,立嗣 所以承宗 ,統之與
宗初無輕重。況當我朝傳子之世,而欲倣堯舜傳賢之例,擬非其倫。又謂『孝不在皇不皇,惟在考不
考』,遂欲改稱孝宗 為皇伯考。臣等歷稽前古,未有神主 稱皇伯考者。惟天子稱諸王曰伯叔父則有
之,非可加於宗廟 也。前此稱本生皇考 ,實裁自聖心。乃謂臣等留一皇字以覘陛下 ,又謂『百皇字
不足當父子之名』,何肆言無忌至此。乞速罷建室之議,立廟 安陸 ,下璁、萼等法司 按治。」帝報
曰:「朕起親藩,奉宗祀 豈敢違越。但本生皇考 寢園,遠在安陸 ,於卿等安乎?命下再四,爾等欺
朕沖歲,黨同執違,敗父子之情,傷君臣之義。往且勿問,其奉先殿西室亟修葺,盡朕歲時追遠之情。」
時嘉靖三年[1524]四月也。頃之,一鵬 極陳四方災異,言:「自去年六月迄今二月,其間天鳴 者三,地
震 者三十八,秋冬雷 電雨雹十八,暴風 、白氣 、地裂 、山崩、產妖各一,民饑相食二。非常之
變,倍於往時。願陛下 率先羣工,救疾苦,罷營繕,信大臣,納忠諫,用回天意。」帝優詔報之。踰
月,手敕名奉先殿西室為觀德殿,遂命一鵬 偕中官中官 賴義、京山侯 崔元 迎獻帝 神主 於安陸 。一
鵬 等復上言:「歷考前史,並無自寢園迎主 入大內者。此天下後世觀瞻所係,非細故也。且安
陸 為恭穆 啟封之疆,神靈所戀,又陛下 龍興之地,王氣所鍾。故我太祖 重中都 ,太宗 重留都,
皆以王業所基,永修 世祀。伏乞陛下 俯納羣言,改題神主 ,奉安故宮 ,為百世不遷。其觀德殿
中 別設神位香几以慰孝思,則本生之情既隆,正統 之義亦盡。」奏入,不納。一鵬 乃行。慮使者為
道途患,疏請禁約,帝善其言而戒飭之。比還朝,則廷臣 已伏闕哭爭,朝事大變,而給事中給事中 陳洸 譸
張尤甚。一鵬 抗疏曰:「大禮之議斷自聖心,正統 本生,昭然不紊。而洸妄謂陛下 誕生於孝宗 沒
後三年,嗣位於武宗 沒後二月,無從授受 ,其說尤為不經。謹按春秋 以受命為正始,故魯隱公 上無
所承,內無所受,則不書即位。今陛下 承武宗 之遺詔,奉昭聖之懿旨,正合春秋之義。而洸謂孰從授
受 ,是以陛下 為不得正始也。洸本小人,不痛加懲艾,無以杜效尤之漸。」不聽。其年九月,一
鵬 以本官入內閣 專典誥敕兼掌詹事府事掌詹事府事 。武宗實錄 成,進尚書尚書 ,領職如故。尋以省墓歸,還朝仍
典誥敕。未幾,出理部事。前此典內閣 誥敕者,皆需次柄政。而張璁 、桂萼 新用事,素銜一鵬 異
己,乃出為南京 吏部尚書吏部尚書 ,加太子少保太子少保 。居二年,南京 官劾諸大臣王瓊 等不職,一鵬 與焉,遂
乞致仕 。給廩如故事。卒贈 太子太保太子太保 ,諡文端。子子孝,湖廣 參政參政 。
朱希周
名 名 地 仕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名 地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地
號 文 文 名 名
名 主 名 名 名
礼 葬 礼
主 主 名 名
名 礼 名
號 礼
礼 礼 主
礼 地 衙
礼 礼 地
名 异
异 异 异 异 异
主
名 文 主 名 主 礼 地
名 礼
地 名 主 號 地 號
地 主 礼 处
衙 礼 名
名 文 名
名 礼 主 號
號 礼 作 主
主 號
礼 主
名 衙 文 作 文
衙 名 名 名
地 文 文 地 名 名
仕 仕 文 地 文
名
5 / 12
https://taolang.club/doc/340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11
12
13
朱希周 ,字懋忠 ,崑山 人,徙吳縣 。高祖 吉,戶科給事中戶科給事中 。父文雲,按察副使按察副使 。希周 舉弘
治九年[1496]進士 。孝宗 喜其姓名,擢為第一。授修撰修撰 ,進侍講侍講 ,充經筵講官充經筵講官 。劉瑾 摘修會
典 小疵,降修撰修撰 。孝宗實錄 成,復官。久之,進侍讀學士侍讀學士 ,擢南京 吏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 。閱五年,召
為禮部右侍郎禮部右侍郎 。時方議「大禮」,數偕其長爭執。會左侍郎左侍郎 吳一鵬 奉使 安陸 ,尚書尚書 席書 未
至,希周 獨理部事。而帝方營觀德殿,令協律郎協律郎 崔元 初習樂舞生於大內。太常卿太常卿 汪舉劾 之。帝遂
令太常太常 官一人同入內教習內教習 。希周 上言:「太常太常 樂舞有定數,不當更設。」帝不從。舉復爭,帝責其
妄議。而是時張璁 、桂萼 已召至,益交章請去本生之號。帝悅從之,趣禮官禮官 具上冊儀。希周 率郎郎
中中 余才、汪必東 等疏諫曰:「陛下 考孝宗 、母昭聖三年矣,而更定之論忽從中出,則明 詔為虛
文,不足信天下,祭告為瀆禮,何以感神祇。且本生非貶詞也,不妨正統 ,而親之義寓焉。何嫌於此,
而必欲去之,以滋天下之議。」時羣臣諫者甚衆,疏皆留中,遂相率詣左順門跪伏。希周 走告諸閣臣
曰:「羣臣伏闕,公等能坐視乎?」亦偕羣臣跪伏以請。帝聞,大怒,命希周 與何孟春 等俱待罪,而
盡繫庶僚於詔獄。明日,上章 聖皇太后 冊文,希周 及尚書尚書 秦金 、金獻民 、趙鑑 、趙璜 ,侍侍
郎郎 何孟春 ,都御史都御史 王時中 ,大理少卿大理少卿 張縉 、徐文華 俱不赴。帝怒,責陳狀。希周 等伏罪,
復嚴旨譙責乃已。而是時庶僚繫獄者猶未釋,希周 上言:「諸臣狂率,固不可宥。但今獻皇帝 神
主 將至,必百官齋迎,乃克成禮。乞早寬縲絏,用襄大典。」不納。「大禮」遂自此定矣。其明年,
由左侍郎左侍郎 遷南京 吏部尚書吏部尚書 。嘉靖六年[1527],大計京官,南六科 無黜者。桂萼 素以議禮嗛希周 ,
且惡兩京言官嘗劾己,因言希周 畏勢曲庇。希周 言:「南京 六科 止七人,實無可去者。臣以言路私
之固不可,如避言路嫌,誅責之,尤不可。且使舉曹皆賢,必去一二人示公,設舉曹皆不肖,亦但去一二
人塞責乎?」因力稱疾乞休。溫旨許之,仍敕有司歲給夫廩。林居三十年,中外論薦者三十餘疏,竟不復
起。性恭謹,不妄取予。卒年八十有四。贈太子少保太子少保 。瀕歿,屬諸子曰:「他日儻蒙易名 典,勿犯
我家諱 。」乃避「文」,諡恭靖 。
何孟春
何孟春 ,字子元,郴州 人。祖俊,雲南 按察司僉事按察司僉事 。父說,刑部郎中刑部郎中 。孟春少遊李東陽 之
門,學問該博。第弘治六年[1493]進士 ,授兵部主事兵部主事 。言官龐泮 等下獄,疏救之。詔修萬歲山 毓
秀 亭、乾清宮 西室,役軍九千人,計費百餘萬。抗疏極諫。清寧宮災,陳八事,疏萬餘言。進員外員外
郎郎 、郎中郎中 ,出理陝西 馬政 ,條目畢張。還,上釐弊五事,並劾撫臣不職。正德初,請釐正孔
廟 祀典,不果行。出為河南 參政參政 ,廉公有威。擢太僕少卿太僕少卿 ,進為卿。駕幸宣府 ,馳疏諫。尋
以右副都御史右副都御史 巡撫巡撫 雲南 。討平十八寨 叛蠻阿勿、阿寺等,奏設永昌府 ,增五長官司 、五守
禦 所。錄功,廕一子,辭不受。世宗 即位,遷南京 兵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 ,半道召為吏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 。會蘇、
松諸府旱潦相繼,而江、淮北河水大溢,漂沒田廬人廬人 畜無算。孟春倣漢魏相條奏八事,帝嘉納焉。尋
進左侍郎左侍郎 。尚書尚書 喬宇 罷,代署部事。先是,「大禮」議起。孟春在雲南 聞之,上疏言:
名 名 地 地 號 文 文 名
仕 號 文 文 文 名
作 文 作 文 地 文
文 文 名 仕 地 文 名
名 文 名 文 法
文 文 名 文
名 名 文 名
文 名 主 號 名
礼
名
名 名
节 主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文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主
礼
文 地 文 衙 名 名
名 名 地 衙
文 礼
礼 名
名
名 地 地 文 文 名
仕 文 名 地
名 处
文 文 地 军
处 地 文 文 地
文 文 地 地 衙 衙
军 號 地 文 文
武
文 文 名 地
6 / 12
https://taolang.club/doc/340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14
臣閱邸報,見進士 屈儒奏中請尊聖父為「皇叔考興獻大王」,聖母為「皇叔母 興獻大王妃 」。
得旨下部,知猶未奉俞命也。臣惟前世帝王,自旁支 入奉大統,推尊本生,得失之迹具載史
冊。宣帝 不敢加號於史皇孫 ,光武 不敢加號於南頓君 ,晉元帝 不敢加號於恭王 ,抑情守
禮。宋司馬光所謂當時歸美,後世頌聖 者也。哀、安、桓、靈乃追尊 其父祖,犯義侵禮。司馬光
所謂取譏當時,見非後世者也。儀禮·喪服 「為人後者」傳曰「何以三年也?受重者,必以尊服服
之」。「為人後者,謂其父母報」,傳曰「何以期也?不二斬也」,「重大宗大宗 者,降其小
宗 也」。夫父母,天下莫隆 焉。至繼大宗大宗 則殺其服,而移於所後之親,蓋名之不可以二也。為
人後者為之子,不敢復顧私親。聖人制禮,尊無二上,若恭敬之心 分於彼,則不得專於此故也。
今者廷臣 詳議,事猶未決,豈非皇叔考之稱有未當者乎?抑臣 愚亦不能無疑。禮,生曰父母,死
曰考妣 ,有世父 母、叔父母之文,而無世叔考、世叔妣之說。今欲稱興獻王 為皇叔考,古典何
據?宋英宗 時有請加濮王 皇伯考者,宋敏求 力斥其謬。然則皇叔考之稱,豈可加於興獻
王 乎?即稱皇叔父,於義亦未安也。經書稱伯父 、叔父皆生時相呼,及其既歿,從無通親屬冠於
爵位之上者。然則皇叔父之稱,其可復加先朝已諡之親王 乎?臣伏覩前詔,陛下 稱先皇帝為皇
兄,誠於獻王稱皇叔,如宋王 珪、司馬光所云,亦已愜矣。而議者或不然,何也?天下者,太
祖 之天下也。自太祖 傳至孝宗 ,孝宗 傳之先皇帝,特簡 陛下 ,授之大業。獻王雖陛下 天
性 至親,然而所以光臨九重,富有四海,子子孫孫萬世南面者,皆先皇帝之德,孝宗 之所貽也。
臣故願以漢宣、光武 、晉元三帝為法,若非古之名,不正之號,非臣所願於陛下也。
及孟春官吏部 ,則已尊本生父 母為興獻帝 、興國太后 ,繼又改稱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 、本生聖
母章聖皇太后 。孟春三上疏乞從初詔,皆不省。於是帝益入張璁 、桂萼 等言,復欲去本生二字。
璁方盛氣,列上禮官禮官 欺妄十三事,且斥為朋黨。孟春偕九卿秦金 等具疏,略曰:「伊尹謂『有言逆
於心,必求諸道。有言遜於志,必求諸非道』。邇者,大禮之議,邪正不同。若諸臣匡拂,累千萬
言 ,此所謂逆於心之言也,陛下 亦嘗求諸道否乎?一二小人,敢託將順之說,招徠罷閒不學無恥之
徒,熒惑 聖聽,此所謂遜於志之言也,陛下 亦嘗求諸非道否乎?何彼言之易行,而此言之難入也。
」遂發十三難以辨折璁,疏入留中。其時詹事詹事 、翰林、給事給事 、御史御史 及六部諸司、大理 、行人諸臣
各具疏爭,並留中不下,羣情益洶洶。會朝方罷,孟春倡言於衆曰:「憲宗 朝,百官哭文華 門,
爭慈懿 皇太后 葬禮,憲宗 從之,此國朝故事也。」修撰修撰 楊慎 曰:「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
義 ,正在今日。」編修編修 王元正 、給事中給事中 張翀 等遂遮留羣臣於金水 橋南,謂今日有不力爭者,
必共擊之。孟春、金獻民 、徐文華 復相號召。於是九卿則尚書尚書 獻民 及秦金 、趙鑑 、趙
璜 、俞琳 ,侍郎侍郎 孟春及朱希周 、劉玉 ,都御史都御史 王時中 、張潤 ,寺卿汪舉 、潘希曾 、張
九敘 、吳祺 ,通政通政 張瓚 、陳霑 ,少卿少卿 徐文華 及張縉 、蘇民、金瓚 ,府丞府丞 張仲賢 ,通通
政政 參議參議 葛禬,寺丞寺丞 袁宗儒 ,凡二十有三人;翰林則掌詹事府 侍郎侍郎 賈詠 ,學士學士 豐熙 ,侍侍
講講 張璧 ,修撰修撰 舒芬 、楊維聰 、姚淶 、張衍慶 ,編修編修 許成名 、劉棟 、張潮 、崔
桐 、葉桂章 、王三錫 、余承勳 、陸釴 、王相、應良 、王思,檢討檢討 金臯 、林時及慎、元
正 ,凡二十有二人;給事中給事中 則張翀 、劉濟 、安磐 、張漢卿 、張原 、謝蕡 、毛玉 、曹
懷、張嵩 、王瑄 、張 、 鄭一鵬 、黃重、李錫 、趙漢 、陳時明 、鄭自璧 、裴紹宗 、韓
楷 、黃臣、胡納,凡二十有一人;御史御史 則王時柯 、余翺、葉奇、鄭本公 、楊樞 、劉潁 、祁
杲、杜民表 、楊瑞、張英、劉謙亨 、許中、陳克宅 、譚纘 、劉翀 、張錄 、郭希愈 、蕭一
中 、張恂 、倪宗嶽 、王璜 、沈教、鍾卿密 、胡瓊 、張濂 、何鰲 、張曰韜 、藍田 、張
鵬 翰、林有孚 ,凡三十人;諸司郎官郎官 ,吏部 則郎中郎中 余寬、党承志 、劉天民 ,員外郎員外郎 馬
理 、徐一鳴 、劉勳 ,主事主事 應大猷 、李舜臣 、馬冕 、彭澤 、張鵾 ,司務司務 洪伊,凡十有二
人;戶部 則郎中郎中 黃待顯 、唐昇、賈繼之 、楊易、楊淮 、胡宗明 、栗登、党以平 、何巖、馬
朝卿 ,員外郎員外郎 申良 、鄭漳 、顧可久 、婁志德 ,主事主事 徐嵩 、張庠 、高奎 、安璽 、王尚
仕 亲 主
礼
號 名 號 主 主 主
名 礼
作
文
礼 名 文
词
名 名
礼 亲 主
號 名 名
主 亲
主 主
主
號 號 號 號 仕 主 主
名 號
號
衙 亲 主 主 主
主 名 名
文 名
名 主
天 主
文 文 文 地
號 名
名 主 號 文 名
葬 文 名 文 名 地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文 名
文 文 文 名 衙 文 名 文 名
文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衙 文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地 名 文
衙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7 / 12
https://taolang.club/doc/340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15
16
朝卿 ,員外郎員外郎 申良 、鄭漳 、顧可久 、婁志德 ,主事主事 徐嵩 、張庠 、高奎 、安璽 、王尚
志 、朱藻 、黃一道 、陳儒、陳騰鸞 、高登、程旦、尹嗣忠 、郭日休 、李錄、周詔、戴亢 、
繆宗周 、丘其仁 、俎琚 、張希尹 ,司務司務 金中夫,檢校 丁律,凡三十有六人;禮部 則郎郎
中中 余才、汪必東 、張 、張懷, 員外郎員外郎 翁磐 、李文 中、張澯 ,主事主事 張鏜 、豐坊 、仵
瑜 、丁汝夔 、臧應奎 ,凡十有二人;兵部則郎中郎中 陶滋 、賀縉 、姚汝臯 、劉淑相 、萬
潮 ,員外郎員外郎 劉漳 、楊儀、王德明,主事主事 汪溱 、黃嘉賓 、李春芳 、盧襄 、華鑰 、鄭
曉 、劉一 正、郭持平 、余禎 、陳賞,司務司務 李可登 、劉從學 ,凡二十人;刑部 則郎中郎中 相
世芳 、張峩、詹潮、胡璉 、范錄、陳力、張大輪 、葉應驄 、白轍 、許路,員外郎員外郎 戴欽 、張
儉 、劉士奇 ,主事主事 祁敕 、趙廷松 、熊宇 、何鰲 、楊濂 、劉仕、蕭樟 、顧鐸 、王國
光 、汪嘉會 、殷承敘 、陸銓 、錢鐸 、方一蘭 ,凡二十有七人;工部 則郎中郎中 趙儒、葉
寬、張子衷 、汪登 、劉璣 、江珊 ,員外郎員外郎 金廷瑞 、范鏓 、龐淳 ,主事主事 伍餘福 、張
鳳 來、張羽 、車純 、蔣珙 、鄭騮 ,凡十有五人;大理 之屬則寺正寺正 毋德純 、蔣同仁 ,寺
副王暐 、劉道,評事評事 陳大綱 、鍾雲瑞 、王光濟 、張徽 、王天民 、鄭重、杜鸞 ,凡十有一
人;俱跪伏左順門。帝命司禮中官中官 諭退,衆皆曰:「必得俞旨乃敢退。」自辰至午,凡再傳諭,猶跪
伏不起。帝大怒,遣錦衣先執為首者。於是豐熙 、張翀 、余翺、余寬、黃待顯 、陶滋 、相世
芳 、毋德純 八人,並繫詔獄。楊慎 、王元正 乃撼門大哭,衆皆哭,聲震闕廷。帝益怒,命收繫四
品以下官若干人,而令孟春等待罪。翼日,編修編修 王相等十八人俱杖死,熙等及慎、元正 俱謫戍 ,
始下孟春等前疏,責曰:「朕嗣承大統,祗奉宗廟 ,尊崇大禮,自出朕心。孟春等毀君害政,變亂是
非。且張璁 等所上十三條尚留中未發,安得先知?其以實對。」於是孟春等具疏伏罪,言:「璁等所
條者,於未進之日先以私藁示人,且有副本存通政司 ,故臣等知之。臣等忝從大臣後,得與議禮之
末。竊以璁等欺罔,故昌言論辨,以瀆天聽,罪應萬死。惟望聖明加察,辨其孰正孰邪,則臣等雖死亦
幸。」帝怒不已,責孟春倡衆逞忿,非大臣事君之道,法宜重治,姑從輕奪俸一月。旋出為南京 工部工部
左侍郎左侍郎 。故事,南部止侍郎侍郎 一人,時已有右侍郎右侍郎 張琮 ,復以孟春為左,蓋賸員也。孟春屢疏引
疾,至六年春始得請。及明倫大典 成,削其籍。久之,卒於家。隆慶初,贈禮部尚書禮部尚書 ,諡文簡。孟
春所居有泉,用燕去來時盈涸得名,遂稱燕泉先生 云。
豐熙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仕 衙
文 名 文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衙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衙 文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地 文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法
礼
名
衙
地
文 文 文 名
作 文
名
名
8 / 12
https://taolang.club/doc/340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17
18
豐熙 ,字原學 ,鄞人,布政司 慶孫也。幼有異稟。嘗大書壁間曰:「立志當以聖人為的。遜第一等
事於人,非夫也。」年十六喪母,水漿不入口數日,居倚廬三年。弘治十二年[1499]舉殿試第二。孝宗 奇
其策,賜第一人袍帶寵之。授編修編修 ,進侍講侍講 ,遷右諭德右諭德 。以不附劉瑾 ,出掌南京翰林院事掌南京翰林院事 。父喪
闋,起故官。世宗 即位,進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興獻王 「大禮」議起,熙偕禮官禮官 數力爭。及召張璁 、桂
萼 為學士學士 ,方獻夫 為侍讀學士侍讀學士 ,熙昌 言於朝曰:「此冷褒、段猶流也,吾輩可與並列耶?」抗疏
請歸,不允。既而尊稱禮定,卜日 上恭穆 獻皇帝 諡冊。熙等疏諫曰:「大禮之議頒天下三年矣,乃
以一二人妄言,欲去本生之稱,專隆鞠育之報。臣等聞命,驚惶罔知攸措。竊惟陛下 為宗廟 神人之
主,必宗廟 之禮加隆 ,斯繼統之義不失。若乖先王之禮,貽後世之譏,豈不重累聖德哉。」不得命,
相率伏哭左順門。遂下詔獄掠治,復杖之闕廷,遣戍。熙得福建鎮海衞 。既璁等得志,乃相率請釋謫
戍 諸臣罪,皆首及熙,帝不聽。最後謹身殿災,熙年 且七十,給事中給事中 田濡 復請矜宥,卒不聽。居十
有三年,竟卒於戍所。隆慶初,贈官賜恤。子坊,字存禮 。舉鄉試第一。嘉靖二年[1523]成進士 。出
為南京 吏部 考功主事考功主事 。尋謫通州 同知同知 。免歸。坊博學工文,兼通書法 ,而性狂誕。熙既卒,家
居貧乏,思效張璁 、夏言 片言取通顯。十七年詣闕上書,言建明堂 事,又言宜加獻皇帝 廟號 稱
宗,以配上帝,世宗 大悅。未幾,進號睿宗 ,配饗玄極殿。其議蓋自坊始,人咸惡坊畔父云。明年復
進卿雲雅詩 一章,詔付史館 。待命久之,竟無所進擢,歸家悒悒以卒。晚歲改名道生。別為十三經訓
詁 ,類多穿鑿語。或謂世所傳子貢詩傳 ,亦坊偽纂也。
徐文華
徐文華 ,字用光 ,嘉定州 人。正德三年[1508]進士 。授大理評事大理評事 。擢監察御史監察御史 ,巡按巡按 貴
州 。乖西 苗阿雜等倡亂,偕巡撫巡撫 魏英討之,破寨六百三十。璽書奬勞。江西 副使胡世寧 坐論寧
王 宸濠 繫詔獄,文華 抗疏救曰:「世寧 上為聖朝,下為宗室 ,竭誠發憤,言甫脫口,而禍患隨
之,亦可哀也。寧王 威燄日以張,隱患日以甚。失今不戢,容有紀極。顧又置世寧 重法 ,杜天下
之口,奪忠鯁之氣,弱朝廷之勢,啟宗 藩之心,招意外之變,皆自今日始矣。」不納。帝遣中官中官 劉
允 迎佛烏斯藏,文華 力諫。不報。馬昂 納妊身女弟於帝,又疏諫曰:「中人之家不取再醮 之
婦。陛下 萬乘至尊,乃有此舉,返之於心則不安,宣之於口則不順,傳之天下後世則可醜。誰為陛
下 進此者,罪可族也。萬一防閑闊略,不幸有李園、呂不韋 之徒乘間投隙,豈細故哉。今昂兄弟
子 姪出入禁闥,陛下 降絀等威,與之亂服雜坐,或同臥起,壞祖宗 法,莫此為甚。馬姬專寵於
內,昂等弄權於外,禍機竊發,有不可勝言者。乞早誅以絕禍源。」亦不報。文華 既數進直言,帝及
諸近倖皆銜之。會文華 條上宗廟 禮儀,祧廟、禘祫 、特享、出主、祔食,凡五事。考證經義 ,悉
可施行。帝怒,責其出位妄言,章下所司。禮官禮官 闇於經術,又阿帝意,遂奏文華 言非是。命下詔
獄,黜為民。時正德十一年[1516]十月也。世宗 即位,起故官,歷河南 按察副使按察副使 。嘉靖二年[1523]舉
治行卓異,入為大理 右少卿右少卿 ,尋轉左。時方議興獻帝 「大禮」,文華 數偕諸大臣力爭。明年七
月復倡廷臣 伏闕哭諫,坐停俸四月。已,席書 、張璁 、桂萼 、方獻夫 會廷臣 大議,文
華 與汪偉 、鄭岳 猶力爭。武定侯 郭勛 遽曰:「祖訓如是,古禮 如是,璁等言當。書曰大臣事
君,當將順其美。」議乃定。及改題廟主,文華 諫曰:「孝宗 有祖道 焉,不可以伯考稱。武宗 有
父道焉,不可以兄稱。不若直稱曰孝宗 敬皇帝 、武宗 毅皇帝,猶兩全無害也。」疏入,命再奪
俸。六年秋,李福達 獄起。主獄者璁、萼、獻夫 ,以議禮故憾文華 等,乃盡反獄詞,下文華 與
諸法官法官 獄。獄具,責文華 阿附御史御史 殺人,遣戍遼陽 。遇赦,卒於道。隆慶初,贈左僉都御左僉都御
史史 。自大學士大學士 毛紀 、侍郎侍郎 何孟春 去位,諸大臣前爭「大禮」者或依違順旨,文華 顧堅守前議
不變。其被譴不以罪,士論深惜之。
名 名 衙
號
文 文 文 名 文
號 文 主 文 名
名 文 名 文 名
礼 名 主
主 礼
礼 名
地
法 名 文 名
名 仕
地 衙 文 地 文 艺
名 名 礼 主 礼
號 號
作 衙
作 作
名
名 名 地 仕 文 文 文
地 地 文 地 名
主 名 名 名 亲
主 名 法
名 文
名 名 名 礼
主
主 名
亲 主 亲
名
名 礼 礼 仕
文 名
號 地 文
地 文 主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主 名 地
名 號 礼 號
號 主 號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文 地
文 文 名 文 名 名
9 / 12
https://taolang.club/doc/340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19
20
21
22
23
薛蕙
薛蕙 ,字君采 ,亳州 人。年十二能詩。舉正德九年[1514]進士 ,授刑部主事刑部主事 。諫武宗南巡 ,受
杖奪俸。旋引疾歸。起故官,改吏部 ,歷考功郎中考功郎中 。嘉靖二年[1523],廷臣 數爭「大禮」,與張
璁 、桂萼 等相持不下。蕙撰為人後解 、為人後辨及辨璁、萼所論七事,合數萬言 上於朝。解 有
上下二篇,推明大宗大宗 義。其辨 曰:
陛下 繼祖 體而承嫡統,合於為人後之義,坦然無疑。乃有二三臣者,詭經畔禮,上惑聖聰 。夫經
傳纖悉之指,彼未能覩其十一,遽欲恃小慧,騁夸詞,可謂不知而作者也。其曰「陛下 為獻帝 不可
奪之適嗣」。按漢石渠議 曰:「大宗大宗 無後,族無庶子 ,己有一適子,當絕父嗣以後大宗大宗 否?」戴
聖云:「大宗大宗 不可絕。禮 言適子不為後者,不得先庶子 耳。族無庶子 ,則當絕父以後大宗大宗 。」
晉范汪 曰:「廢小宗 ,昭穆 不亂。廢大宗大宗 ,昭穆 亂矣。先王所以重大宗大宗 也。豈得不廢小
宗 以繼大宗大宗 乎?」夫人子雖有適庶,其親親之心一也。而禮 適子不為後,庶子 得為後者,此非親
其父母有厚薄也,直繫於傳重收族不同耳。今之言者不知推本祖禰 ,惟及其父母而止,此弗忍薄其
親,忍遺其祖也。其曰「為人後者為之子,乃漢儒 邪說」。按此踵歐陽修 之謬也。夫「為人後者為
之子」,其言出於公羊 ,固漢儒 所傳者。然於儀禮 實相表裏,古今以為折衷,未有異論者也。藉
若修之說,其悖禮甚矣。禮 「為人後者,斬衰 三年」,此子於父母之喪也。以其父母之喪服 之,
非為之子而何?其言之悖禮一也。傳言「為所後者之祖父母 妻,妻之父母昆弟,昆弟之子若子」。其
若子者,由為之子故耳。傳明言「若子」,今顧曰「不為之子」,其言之悖禮二也。且為人後者不為之
子,然則稱謂之間,將不曰父,而仍曰伯父 、叔父乎?其言之悖禮三也。又立後而不為之子,則古立
後者,皆未嘗實子之,而姑偽立是人也。是聖人偽教人以立後,而實則無後焉耳。其言之悖禮四也。夫
無後者,重絕祖考 之祀,故立後以奉之。今所後既不得而子,則祖考 亦不得而孫矣。豈可以入其廟
而奉其祀乎?其言之悖禮五也。由此觀之,名漢臣 以邪說,無乃其自名耶?抑二三臣者亦自度其說之
必窮也,於是又為遁辭以倡之曰:「夫統與嗣不同,陛下 之繼二宗,當繼統而不繼嗣。」此一言者,
將欲以廢先王為人後之義與?則尤悖禮之甚者也。然其牽合附會 ,眩於名實,苟不辨而絕之,殆將為
後世禍矣。
夫禮 為大宗大宗 立後者,重其統也。重其統不可絕,乃為之立後。至於小宗 不為之後者,統可以
絕,則嗣可以不繼也。是則以繼統故繼嗣,繼嗣所以繼統也。故禮 「為人後」,言繼嗣也。
「後大宗大宗 」,言繼統也。統與嗣,非有二也,其何不同之有?自古帝王入繼者,必明為人後之
義,而後可以繼統。蓋不為後則不成子也。若不成子,夫安所得統而繼之 。故為後也者成子
也,成子而後繼統,又將以絕同宗 覬覦之心焉。聖人之制禮也,不亦善乎。抑成子而後繼統,
非獨為人後者爾也。禮 無生而貴者。雖天子諸侯之子,苟不受命於君父,亦不敢自成 尊也。春
秋 重授受 之義,以為為子受之父,為臣受之君。故穀梁 子曰「臣子必受君父之命」。斯義
也,非直尊君父也,亦所以自尊焉耳。蓋尊其君父,亦將使人之尊己也。如此則義禮明,而禍亂
亡。今說者謂『倫序當立斯立已』,是惡知禮 與春秋 之意哉!
若夫前代之君,間有弟終而兄繼,姪終而伯叔父繼者,此遭變不正者也。然多先君之嗣。先君於
己則考也,己於先君則子也。故不可考後君,而亦無兩統二父之嫌,若晉之哀帝 、唐之宣宗 是
也。其或諸王入嗣,則未有仍考諸王,而不考天子者也。陛下 天倫不先於武宗 ,正統 不自
於獻帝 ,是非予奪,至為易辨。而二三臣者猥欲比於遭變不正之舉,故曰悖禮之尤者也。
名
名 名 地 仕 文 事
衙 文 名
名 名 作 名 作
文 作
主 名 名
主 主
作 文 亲 文
文 作 亲 亲 文
名 礼 礼 文 礼 文
礼 文 作 亲
名
名 名
作 名 作
作 礼 衣
亲
亲
礼 礼
名
主
词
作 文 礼
作
文
名
礼
作 名
作 礼 作
作 作
主 號
主 號 礼
主
10 / 12
https://taolang.club/doc/340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190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八 192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目錄
24
25
其他所辨七事,亦率倣此。書奏,天子大怒,下鎮撫司 考訊。已,貰出之,奪俸三月。會給事中給事中 陳
洸 外轉,疑事由文選 郎夏良勝 及蕙。良勝 已被訐見斥,而蕙故在。時亳州 知州知州 顏木方 坐罪,
乃誣蕙與木同年相關通,疑有奸利。章下所司,蕙亦奏辨。帝不聽,令解任聽勘。蕙遂南歸。既而事
白,吏部 數移文促蕙起。蕙見璁、萼等用事,堅臥不肯起。十八年詔選官僚,擬蕙春坊春坊 司直 兼翰林翰林
檢討檢討 。帝猶以前憾故,報罷。而蕙亦卒矣。蕙貌臞氣清,持己峻潔,於書無所不讀。學者重其學行,稱
為西原先生 。
當是時,廷臣 力持「大禮」,而璁、萼建異議,舉朝非之。其不獲與廷議,而以璁、萼得罪者,又
有胡侍 、王祿 、侯廷訓 云。胡侍 ,寧夏 人。舉進士 。歷官鴻臚少卿鴻臚少卿 。張璁 、桂萼 既
擢學士學士 ,侍劾二人越禮背經。因據所奏,反覆論辨,凡千餘言。帝怒,命逮治。言官論救,謫潞州同州同
知知 。瀋府宗室 勛注以事憾之,奏侍試諸生題譏刺,且謗「大禮」。逮至京,訊斥為民。王祿 ,新
城人。舉於鄉,為福建平 和知縣知縣 。嘉靖九年[1530]疏請建獻帝 廟於安陸 ,封崇仁王 以主其祀,不
當考獻帝 ,伯孝宗 ,涉二本之嫌。宗藩子有幼而岐嶷 者,當養之宮中,備儲貳選。疏奏,即棄官
歸。命按臣逮治,亦斥為民。侯廷訓 ,樂清 人。與張璁 同郡,同舉進士 ,而持論不合。初釋
褐 ,即上疏請考孝宗 ,且言不當私藩邸舊臣,語最切直。除南京 禮部主事禮部主事 。嘉靖三年[1524]冬,
「大禮」定,廷訓 心非之。私刊所著議禮書 ,潛寄京師,下詔獄拷訊。子一元,年十三,伏闕訟
冤,得釋。後起官至漳南 僉事僉事 。以貪虐,被劾為民。一元舉進士 ,官至江西 布政使布政使 。
贊曰:「大禮」之議,楊廷和 為之倡,舉朝翕然同聲,大抵本宋司馬光、程頤 濮園議 。然英宗 長
育宮中,名稱素定。而世宗 奉詔嗣位,承武宗 後,事勢各殊。諸臣徒見先賢大儒成說可據,求無得
罪天下後世,而未暇為世宗 熟計審處,準酌情理,以求至當。爭之愈力,失之愈深,惜夫。
衙 文
名 名 名 名 地 文 政
衙 文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地 仕 文 名 名
文
文 亲 名
地 文 主 地 主
主 號 名
名 地 名 仕
仕 號 地 文
名 礼
地 文 仕 地 文
名 名 作 號
號 號
號
11 / 12
https://taolang.club/doc/340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12 / 12
https://taolang.club/doc/340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明史 202 卷二百〇二 列傳第九十
明史 202 卷二百〇二 列傳第九十明史 202 卷二百〇二 列傳第九十
明史 202 卷二百〇二 列傳第九十
helloiac
 
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helloiac
 
明史 285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文苑一
明史 285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文苑一明史 285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文苑一
明史 285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文苑一
helloiac
 
舊五代史 034 卷三十四 唐書十 莊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34 卷三十四 唐書十 莊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34 卷三十四 唐書十 莊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34 卷三十四 唐書十 莊宗紀第八
helloiac
 
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
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
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
helloiac
 
元史 042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
元史 042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元史 042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
元史 042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
helloiac
 
明史 289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忠義一
明史 289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忠義一明史 289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忠義一
明史 289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忠義一
helloiac
 
宋史 381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宋史 381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宋史 381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宋史 381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helloiac
 
舊五代史 036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舊五代史 036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舊五代史 036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舊五代史 036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helloiac
 
漢書 047 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
漢書 047 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漢書 047 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
漢書 047 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
helloiac
 
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helloiac
 
舊五代史 046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舊五代史 046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舊五代史 046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舊五代史 046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helloiac
 
北齊書 04 卷四 帝纪第四 文宣
北齊書 04 卷四 帝纪第四 文宣北齊書 04 卷四 帝纪第四 文宣
北齊書 04 卷四 帝纪第四 文宣
helloiac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helloiac
 
新唐書 185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〇四
新唐書 185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〇四新唐書 185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〇四
新唐書 185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〇四
helloiac
 
舊五代史 098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舊五代史 098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舊五代史 098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舊五代史 098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helloiac
 
晉書 101 卷一百二 載記第二
晉書 101 卷一百二 載記第二晉書 101 卷一百二 載記第二
晉書 101 卷一百二 載記第二
helloiac
 
明史 283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儒林二
明史 283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儒林二明史 283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儒林二
明史 283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儒林二
helloiac
 
北齊書 43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五
北齊書 43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五北齊書 43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五
北齊書 43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五
helloiac
 
元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 宗廟上
元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 宗廟上元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 宗廟上
元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 宗廟上
helloiac
 

What's hot (20)

明史 202 卷二百〇二 列傳第九十
明史 202 卷二百〇二 列傳第九十明史 202 卷二百〇二 列傳第九十
明史 202 卷二百〇二 列傳第九十
 
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元史 186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明史 285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文苑一
明史 285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文苑一明史 285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文苑一
明史 285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文苑一
 
舊五代史 034 卷三十四 唐書十 莊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34 卷三十四 唐書十 莊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34 卷三十四 唐書十 莊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34 卷三十四 唐書十 莊宗紀第八
 
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
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
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
 
元史 042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
元史 042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元史 042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
元史 042 卷四十二 本紀第四十二 順帝五
 
明史 289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忠義一
明史 289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忠義一明史 289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忠義一
明史 289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忠義一
 
宋史 381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宋史 381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宋史 381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宋史 381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
 
舊五代史 036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舊五代史 036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舊五代史 036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舊五代史 036 卷三十六 唐書十二 明宗紀第二
 
漢書 047 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
漢書 047 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漢書 047 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
漢書 047 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
 
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舊五代史 033 卷三十三 唐書九 莊宗紀第七
 
舊五代史 046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舊五代史 046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舊五代史 046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舊五代史 046 卷四十六 唐書二十二 末帝紀上
 
北齊書 04 卷四 帝纪第四 文宣
北齊書 04 卷四 帝纪第四 文宣北齊書 04 卷四 帝纪第四 文宣
北齊書 04 卷四 帝纪第四 文宣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元史 044 卷四十四 本紀第四十四 順帝七
 
新唐書 185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〇四
新唐書 185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〇四新唐書 185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〇四
新唐書 185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〇四
 
舊五代史 098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舊五代史 098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舊五代史 098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舊五代史 098 卷九十八 晉書二十四 列傳第十三
 
晉書 101 卷一百二 載記第二
晉書 101 卷一百二 載記第二晉書 101 卷一百二 載記第二
晉書 101 卷一百二 載記第二
 
明史 283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儒林二
明史 283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儒林二明史 283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儒林二
明史 283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儒林二
 
北齊書 43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五
北齊書 43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五北齊書 43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五
北齊書 43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五
 
元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 宗廟上
元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 宗廟上元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 宗廟上
元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 祭祀三 宗廟上
 

Similar to 明史 191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七十九

明史 168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
明史 168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明史 168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
明史 168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
helloiac
 
明史 193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
明史 193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明史 193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
明史 193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
helloiac
 
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helloiac
 
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helloiac
 
明史 158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明史 158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明史 158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明史 158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helloiac
 
宋史 045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理宗五
宋史 045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理宗五宋史 045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理宗五
宋史 045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理宗五
helloiac
 
舊唐書 180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舊唐書 180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舊唐書 180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舊唐書 180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helloiac
 
宋史 356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宋史 356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宋史 356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宋史 356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helloiac
 
舊五代史 126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舊五代史 126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舊五代史 126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舊五代史 126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helloiac
 
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helloiac
 
舊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舊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舊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舊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helloiac
 
明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職官三
明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職官三明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職官三
明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職官三
helloiac
 
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
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
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
helloiac
 
新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八十八
新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八十八新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八十八
新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八十八
helloiac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helloiac
 
舊唐書 140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舊唐書 140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舊唐書 140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舊唐書 140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helloiac
 
明史 167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明史 167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明史 167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明史 167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helloiac
 
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helloiac
 
元史 034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
元史 034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元史 034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
元史 034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
helloiac
 
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
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
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
helloiac
 

Similar to 明史 191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七十九 (20)

明史 168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
明史 168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明史 168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
明史 168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
 
明史 193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
明史 193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明史 193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
明史 193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
 
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明史 151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新唐書 175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明史 158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明史 158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明史 158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明史 158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宋史 045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理宗五
宋史 045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理宗五宋史 045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理宗五
宋史 045 卷四十五 本紀第四十五 理宗五
 
舊唐書 180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舊唐書 180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舊唐書 180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舊唐書 180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宋史 356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宋史 356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宋史 356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宋史 356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舊五代史 126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舊五代史 126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舊五代史 126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舊五代史 126 卷一百二十六 周書十七 列傳第六
 
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舊唐書 069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舊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舊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舊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舊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明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職官三
明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職官三明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職官三
明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職官三
 
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
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
金史 079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
 
新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八十八
新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八十八新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八十八
新唐書 169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八十八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舊唐書 140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舊唐書 140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舊唐書 140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舊唐書 140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明史 167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明史 167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明史 167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明史 167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宋史 422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元史 034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
元史 034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元史 034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
元史 034 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文宗三
 
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
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
宋史 465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 外戚下
 

More from helloiac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helloiac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helloiac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helloiac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helloiac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helloiac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helloiac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helloiac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helloiac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helloiac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helloiac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helloiac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helloiac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helloiac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helloiac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helloiac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helloiac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helloiac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helloiac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helloiac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helloiac
 

More from helloiac (20)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明史 191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七十九

  • 1. 文档信息  明史  191 / 332  29 段 13003 字  703 种 1276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列傳第七十九 明史 191 卷一百九十一 [清]張廷玉 等 ←190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八 192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明史 / 191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七十九 本篇关键词 纪年 弘治六年[1493] 4 隆慶 4 嘉靖二年[1523] 3 正德 3 嘉靖三年[1524] 2 正德四年[1509] 1 弘治九年[1496] 1 嘉靖六年[1527] 1 地点 南京 15 安陸 9 宣府 3 人物 陛下 49 張璁 16 興獻王 15 廷臣 14 文華 13 希周 12 桂萼 11 一鵬 11 文官 大宗 16 郎中 8 尚書 8 主事 8 武官 威武大將軍 3 總兵官 1 世指揮同知 1 其他 孝宗 23 武宗 18 進士 14 正統 10 世宗 9 禮 8 目錄 0 1 2 3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 第七十九 毛澄 汪俊 弟偉 吳一鵬 朱希周 何孟春 豐熙 子坊 徐文華 薛蕙 胡侍 王祿 侯廷訓 毛澄 作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1 / 12 https://taolang.club/doc/340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2. 4 毛澄 ,字憲清 ,崑山 人。舉弘治六年[1493]進士 第一。授修撰修撰 。預修會典 成,進右諭德右諭德 ,直 講 東宮 。武宗 為太子 ,以澄進講明晰稱之帝。帝大喜。方秋夜置宴,即徹以賜。武宗 立,進左庶左庶 子子 ,直經筵 。以母憂歸。正德四年[1509],劉瑾 摘會典 小疵貶諸纂修纂修 者秩,以澄為侍讀 。服 闋 還朝,進侍講學士侍講學士 。再進學士學士 ,掌院事,歷禮部侍郎禮部侍郎 。十二年五月拜尚書尚書 。其年八月朔,帝微 行。澄率侍郎侍郎 王瓚、顧清 等疏請還宮。既又出居庸,幸宣府 ,久留不返。澄等頻疏諫,悉不報。明 年正月,駕旋,命百官戎服郊迎 。澄等請用常服 ,不許。七月,帝自稱威武大將軍威武大將軍 朱壽 ,統六師巡 邊。遂幸宣府 ,抵大同 ,歷山西 至榆林 。澄等屢疏馳諫。至十二月,復偕廷臣 上疏曰:「去歲正 月以來,鑾輿數駕,不遑寧居。今茲之行,又已半歲。宗廟 、社稷 享祀之禮並係攝行,萬壽、正 旦、冬至 朝賀 之儀悉從簡略。臘朔省牲,闕而不行,遂二年矣。歲律將周,郊禋已卜。皇祖之訓曰: 『凡祀天地,精誠則感格,怠慢則禍生。』今六龍遐 騁,旋軫無日。萬一冰雪阻違,道途梗塞,元 正 上日不及躬執玉帛於上帝前,陛下 何以自安。且邊地荒寒,隆冬尤甚。臣等處重城,食厚祿,仰思 聖體勞頓,根本空虛,遙望清塵,憂心如醉。伏祈趣駕速還,躬親祼享,宗社 臣民幸甚。」不報。十四 年二月,駕甫還京,即諭禮部 :「總督軍務總督軍務 威武大將軍威武大將軍 、總兵官總兵官 、太師太師 、鎮國公 朱壽 遣往兩 畿,瞻東嶽 ,奉安聖像,祈福安 民。」澄等駭愕,復偕廷臣 上言:「陛下 以天地之子,承祖宗 之 業,九州四海但知陛下 有皇帝之號。今曰『總督軍務總督軍務 、威武大將軍威武大將軍 、太師太師 、鎮國公 』者,臣等莫 知所指。夫出此旨者,陛下 也。加此號者,陛下 也。不知受此號者何人。如以皇儲未建,欲遍告名山 大川,用祈默相,則遣使走幣,足將敬矣。何必躬奉神像 ,獻寶香,如佛、老所為哉。」因歷陳五不 可。亦不報。宸濠 反江西 ,帝南征示威武,駐蹕留都者踰歲。澄屢請回鑾。及駕返通州 ,用江 彬 言,將即賜宸濠 死。澄據漢庶人 故事,請還京告郊廟,獻俘 行戮。不從。中官中官 王堂 鎮浙 江 ,請建生祠,西番闡化王 使者乞額外賜茶九萬斤,澄皆力爭。不聽。王瓊 欲陷彭澤 ,澄獨白其無 罪。 武宗 崩 ,澄偕大學士大學士 梁儲 、壽寧侯 張鶴齡 、駙馬 崔元 、太監韋霦等迎世宗 於安陸 。既 至,將謁見,有議用天子禮者。澄曰:「今即如此,後何以加?豈勸進 、辭讓之禮,當遂廢乎?」世 宗 踐阼甫六日,有旨議興獻王 主祀及尊稱。五月七日戊午,澄大會文武羣臣,上議曰:「考漢成 帝 立定陶王 為皇太子 ,立楚孝王 孫景為定陶王 奉共王祀。共王者,皇太子 本生父 也。時大大 司空司空 師丹以為恩義備至。今陛下 入承大統,宜如定陶王 故事,以益王 第二子崇仁王 厚炫 繼興 王 後,襲興王 主祀事。又考宋濮安懿王 之子入繼仁宗 後,是為英宗 。司馬光謂濮王 宜尊以高 官大爵,稱王伯而不名。范鎮亦言:『陛下 既考仁宗 ,若復以濮王 為考,於義未當。』乃立濮 王 園廟,以宗樸 為濮國公 奉濮王 祀。程頤 之言曰:『為人後者,謂所後為父母,而謂所生為 伯、叔父母,此生人之大倫也。然所生之義,至尊至大,宜別立殊稱。曰皇伯、叔父某國大王,則正 統 既明,而所生亦尊崇極矣。』今興獻王 於孝宗 為弟,於陛下為本生父 ,與濮安懿王 事正相 等。陛下 宜稱孝宗 為皇考 ,改稱興獻王 為『皇叔父興獻大王 』,妃為『皇叔母 興獻 王 妃』。凡祭告興獻王 及上箋於妃,俱自稱姪皇帝某,則正統 、私親,恩禮兼盡,可以為萬世 法。」議上,帝怒曰:「父母可更易若是耶!」命再議。其月二十四日乙亥,澄復會廷臣 上議曰: 「禮 為人後者為之子,自天子至庶人一也。興獻王 子惟陛下 一人,既入繼大統,奉祀宗廟 ,是以 臣等前議欲令崇仁王 厚炫 主興獻王 祀。至於稱號,陛下 宜稱為皇叔父興獻大王 ,自稱姪皇帝 名,以宋程頤 之說為可據也。本朝之制,皇帝於宗藩尊行,止稱伯父 、叔父,自稱皇帝而不名。今 稱興獻王 為皇叔父大王,又自稱名,尊崇之典已至,臣等不敢復有所議。」因錄程頤 代彭思永議濮 王禮疏 進覽。帝不從,命博考前代典禮,再議以聞。澄乃復會廷臣 上議曰:「臣等會議者再,請改 稱興獻王 為叔父者,明大統之尊無二也。然加皇字於叔父之上,則凡為陛下 伯、叔諸父皆莫能與之 齊矣。加大字於王之上,則天下諸王皆莫得而並之矣。興獻王 稱號既定,則王妃 稱號亦隨之,天 下王妃 亦無以同其尊矣。況陛下 養以天下,所以樂其心,不違其志,豈一家一國之養可同日 名 名 地 仕 文 作 文 仕 衙 號 主 號 文 礼 名 作 文 仕 礼 文 文 文 文 文 名 地 礼 衣 武 名 地 地 地 地 名 礼 礼 节 礼 名 名 主 礼 衙 文 武 武 文 主 名 地 地 名 主 亲 主 文 武 文 主 主 主 名 名 地 地 名 名 名 军 文 名 地 主 名 地 號 葬 文 名 主 名 主 名 號 地 礼 號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亲 文 主 主 主 主 名 主 主 名 號 號 名 主 號 名 名 名 主 名 名 礼 主 號 亲 名 主 號 礼 主 名 亲 主 主 礼 名 作 主 主 礼 主 名 主 主 名 名 亲 主 名 作 名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2 / 12 https://taolang.club/doc/340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3. 5 6 下王妃 亦無以同其尊矣。況陛下 養以天下,所以樂其心,不違其志,豈一家一國之養可同日 語 哉。此孔子所謂事之以禮者。其他推尊之說,稱親之議,似為非禮。推尊之非,莫詳於魏明帝 之 詔。稱親之非,莫詳於宋程頤 之議。至當之禮,要不出於此。」并錄上魏明帝 詔書。當是時,帝銳 意欲推崇所生,而進士 張璁 復抗疏極言禮官禮官 之謬。帝心動,持澄等疏久不下。至八月庚辰朔,再 命集議。澄等乃復上議曰:「先王制禮,本乎人情。武宗 既無子嗣,又鮮兄弟,援立陛下 於憲廟諸 孫之中。是武宗 以陛下 為同堂之弟,考孝宗 ,母慈壽,無可疑矣,可復顧私親哉?」疏入,帝不 懌,復留中。會給事中給事中 邢寰 請議憲廟皇妃 邵氏 徽號 ,澄上言:「王妃 誕生獻王,實陛下 所 自出。但既承大統,則宜考孝宗 ,而母慈壽太后 矣。孝宗 於憲廟皇妃 宜稱皇太妃 ,則在陛 下 宜稱太皇太妃 。如此,則彝倫既正,恩義亦篤。」疏入,報聞。其月,帝以母妃將至,下禮禮 官官 議其儀。澄等請由崇文門入東安門 ,帝不可。乃議由正陽 左門入大明東門,帝又不可。澄等執 議如初,帝乃自定其儀,悉由中門入。時尊崇禮猶未定,張璁 復進大禮或問 ,帝益嚮之。至九 月末,乃下澄等前疏,更令博採輿論以聞。澄等知勢不可已,謀於內閣 ,加稱興王 為帝,妃為后, 而以皇太后 懿旨行之。乃疏言:「臣等一得之愚 ,已盡於前議。茲欲仰慰聖心,使宜於今而不戾乎 情,合乎古而無悖乎義,則有密勿股肱在。臣等有司,未敢擅任。」帝遂於十月二日庚辰,以慈壽皇太 后 旨加興獻王 號曰興獻帝 ,妃曰興國太后 ,皇妃 邵氏 亦尊為皇太后 ,宣示中外。顧帝雖勉 從廷議,意猶慊之。十二月十一日己丑復傳諭加稱皇帝。內閣 楊廷和 等封還御批,澄抗疏力爭,又 偕九卿喬宇 等合諫,帝皆不允。明年,嘉靖改元正月,清寧宮後三小宮災。澄復以為言,會朝臣亦多 諫者,事獲止。澄端亮有學行,論事侃侃不撓。帝欲推尊所生,嘗遣中官中官 諭意,至長跪稽首 。澄駭 愕,急扶之起。其人曰:「上意也。上言『人孰無父母,奈何使我不獲伸』,必祈公易議。」因出囊金 畀澄。澄奮然曰:「老臣悖耄,不能隳典禮。獨有一去,不與議已耳。」抗疏引疾至五六上,帝輒慰留 不允。二年二月疾甚,復力請,乃許之。舟至興濟 而卒。先是,論定策功,加澄太子太傅太子太傅 ,廕錦 衣世指揮同知世指揮同知 ,力辭不受。帝雅敬憚澄,雖數忤旨,而恩禮不衰。既得疾,遣醫診醫診 視,藥物之賜時 至。其卒也,深悼惜之。贈少傅少傅 ,諡文簡。 汪俊 主 主 词 號 名 號 仕 名 文 號 主 號 主 號 文 名 主 名 礼 主 主 號 主 號 主 主 主 主 文 处 地 名 作 衙 主 主 词 主 主 主 主 主 名 主 衙 名 名 文 礼 地 文 武 文 文 名 3 / 12 https://taolang.club/doc/340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4. 7 8 汪俊 ,字抑之 ,弋陽 人。父鳳,進士 ,貴州 參政參政 。俊舉弘治六年[1493]會試第一,授庶吉士庶吉士 , 進編修編修 。正德中,與修孝宗實錄 ,以不附劉瑾 、焦芳 ,調南京 工部員外郎工部員外郎 。瑾、芳敗,召復原 官。累遷侍讀學士侍讀學士 ,擢禮部右侍郎禮部右侍郎 。嘉靖元年[1522]轉吏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 。時議興獻王 尊號 ,與尚書尚書 喬 宇 、毛澄 輩力爭。澄引疾去,代者羅欽順 不至,乃以俊為禮部尚書禮部尚書 。是時獻王已加帝號矣,主主 事事 桂萼 復請稱皇考 。章下廷議。三年正月,俊集廷臣 七十有三人上議曰:「祖訓『兄終弟及 』, 指同產言。今陛下 為武宗 親弟,自宜考孝宗 明矣。孰謂與人為後,而滅武宗 之統也。儀禮 傳曰: 『為人後者,孰後?後大宗大宗 也。』漢宣起民間,猶嗣孝昭。光武中興 ,猶考孝元。魏明帝 詔皇后 無 子,擇建支子 ,以繼大宗大宗 。孰謂入繼之 主與為人後者異也。宋范純仁 謂英宋親受詔為子,與入繼不 同,蓋言恩義尤篤,尤當不顧私親,非以生前為子者乃為人後,身後入繼者不為人後也。萼言『孝宗 既 有武宗 為之子,安得復為立後』。臣等謂陛下 自後武宗 而上考孝宗 ,非為孝宗 立後也。又言『武 宗 全神器授陛下 ,何忍不繼其統』。臣等謂陛下 既稱武宗 皇兄矣,豈必改孝宗 稱伯,乃為繼其統 乎?又言『禮官禮官 執者不過前宋濮議 』。臣等愚昧,所執實不出此。蓋宋程頤 之議曰:『雖當專意 於正統 ,豈得盡絕於私恩。故所繼,主於大義;所生,存乎至情。至於名稱,統緒 所繫,若其無別, 斯亂大倫。』殆為今日發也。謹集諸章奏,惟進士 張璁 、主事主事 霍韜 、給事中給事中 熊浹 與萼議同,其 他八十餘疏二百五十餘人,皆如臣等議。」議上,留中。而特旨召桂萼 、張璁 、席書 於南京 。越旬 有五日,乃下諭曰:「朕奉承宗 廟正統 ,大義豈敢有違。第本生至情,亦當兼盡。其再集議以聞。」 俊不得已,乃集羣臣請加皇字,以全徽稱。議上,復留十餘日。至三月朔,乃詔禮官禮官 ,加稱興獻 帝 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 ,興國太后 為本生母章聖皇太后 ,擇日 祭告郊廟,頒詔 天下,而別諭 建室奉先殿側,恭祀獻皇。俊等復爭曰:「陛下 入奉大宗大宗 ,不得祭小宗 ,亦猶小宗 之不得祭大大 宗宗 也。昔興獻帝 奉藩安陸 ,則不得祭憲宗 。今陛下 入繼大統,亦不得祭興獻帝 。是皆以禮抑情 者也。然興獻帝 不得迎養壽安皇太后 於藩邸,陛下 得迎興國太后 於大內,受天下之養,而尊祀興獻 帝 以天子之禮樂,則人子之情獲自盡矣。乃今聖心無窮,臣等敢不將順,但於正統 無嫌,乃為合禮。 」帝曰:「朕但欲奉先殿側別建一室,以伸追慕 之情耳。迎養藩邸,祖宗 朝無此例,何容飾以為詞。 其令陳狀。」俊具疏引罪。乃嚴旨切責,而趣立廟 益急。俊等乃上議曰:「立廟 大內,有干正統 。 臣實愚昧,不敢奉詔。」帝不納,而令集廷臣 大議。俊等復上議曰:「謹按先朝奉慈別殿,蓋孝宗 皇 帝為孝穆皇太后 附葬 初畢,神主 無薦享之所而設也。當時議者,皆據周制特祀姜嫄而言。至為本 生立廟 大內,則從古未聞。惟漢哀帝 為定陶 恭王 立廟 京師。師丹以為不可,哀帝 不聽,卒遺後 世之譏。陛下 有可以為堯舜之資,臣等不敢導以衰世之事。請於安陸 特建獻帝 百世不遷之廟,俟他 日襲封 興王 子孫世世獻饗,陛下 歲時遣官持節奉祀,亦足伸陛下 無窮至情矣。」帝仍命遵前旨再 議,俊遂抗疏乞休。再請益力,帝怒,責以肆慢,允其去。召席書 未至,令吳一鵬 署事。明倫大 典 成,落俊職,卒於家。隆慶初,贈少保少保 ,諡文莊。俊行誼修潔,立朝光明端介 。學宗洛、閩, 與王守仁 交好,而不同其說。學者稱石潭先生 。弟偉,字器之 。由庶吉士庶吉士 授檢討檢討 。與俊皆忤劉 瑾 ,調南京 禮部主事禮部主事 。瑾誅,復故官。屢遷南京 國子祭酒國子祭酒 。武宗 以巡幸至,率諸生請幸學 , 不從。江彬 矯旨取玉硯,偉曰:「有秀才 時故硯,可持去。」俊罷官之歲,偉亦至吏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 , 偕廷臣 數爭「大禮」,又伏闕力爭。及席書 、張璁 等議行,猶持前說不變。轉官左侍郎左侍郎 ,為陳 洸 劾罷,卒於家。 吳一鵬 名 名 地 仕 地 文 文 文 作 名 名 地 文 文 文 文 主 礼 文 名 名 名 文 文 名 礼 名 礼 主 號 號 號 作 文 事 號 主 亲 文 名 名 號 號 主 號 號 號 號 主 主 號 號 文 作 名 礼 名 仕 名 文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地 名 礼 文 主 主 主 主 礼 礼 主 文 礼 礼 文 主 地 號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主 礼 名 亲 礼 礼 礼 名 號 主 葬 礼 礼 主 地 主 礼 主 主 地 主 仕 主 主 主 名 名 作 文 名 名 名 名 文 文 名 地 文 地 文 號 礼 名 仕 文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4 / 12 https://taolang.club/doc/340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5. 9 10 吳一鵬 ,字南夫 ,長洲 人。弘治六年[1493]進士 。選庶吉士庶吉士 ,授編修編修 。戶部尚書戶部尚書 周經 以讒 去,上疏乞留之。正德初,進侍講侍講 ,充經筵講官充經筵講官 。劉瑾 出諸翰林為部曹,一鵬 得南京 刑部員外刑部員外 郎郎 。遷禮部郎中禮部郎中 。瑾誅,復為侍講侍講 。進侍講學士侍講學士 ,歷國子祭酒國子祭酒 、太常卿太常卿 。並在南京 。母喪 除,起故官。世宗 踐阼,召拜禮部右侍郎禮部右侍郎 。尋轉左。數與尚書尚書 毛澄 、汪俊 力爭「大禮」。俊去 國,一鵬 署部事,而帝趣建獻帝 廟甚亟。一鵬 集廷臣 上議曰:「前世入繼之 君,間有為本生立 廟 園陵 及京師者。第歲時遣官致祀,尋亦奏罷。然猶見非當時,取議後代。若立廟 大內而親享之, 從古以來未有也。臣等寧得罪陛下 ,不欲陛下 失禮於天下後世。今張璁 、桂萼 之言曰『繼統公,立 後私』。又曰『統為重,嗣為輕』竊惟正 統所傳之謂宗,故立宗所以繼統,立嗣 所以承宗 ,統之與 宗初無輕重。況當我朝傳子之世,而欲倣堯舜傳賢之例,擬非其倫。又謂『孝不在皇不皇,惟在考不 考』,遂欲改稱孝宗 為皇伯考。臣等歷稽前古,未有神主 稱皇伯考者。惟天子稱諸王曰伯叔父則有 之,非可加於宗廟 也。前此稱本生皇考 ,實裁自聖心。乃謂臣等留一皇字以覘陛下 ,又謂『百皇字 不足當父子之名』,何肆言無忌至此。乞速罷建室之議,立廟 安陸 ,下璁、萼等法司 按治。」帝報 曰:「朕起親藩,奉宗祀 豈敢違越。但本生皇考 寢園,遠在安陸 ,於卿等安乎?命下再四,爾等欺 朕沖歲,黨同執違,敗父子之情,傷君臣之義。往且勿問,其奉先殿西室亟修葺,盡朕歲時追遠之情。」 時嘉靖三年[1524]四月也。頃之,一鵬 極陳四方災異,言:「自去年六月迄今二月,其間天鳴 者三,地 震 者三十八,秋冬雷 電雨雹十八,暴風 、白氣 、地裂 、山崩、產妖各一,民饑相食二。非常之 變,倍於往時。願陛下 率先羣工,救疾苦,罷營繕,信大臣,納忠諫,用回天意。」帝優詔報之。踰 月,手敕名奉先殿西室為觀德殿,遂命一鵬 偕中官中官 賴義、京山侯 崔元 迎獻帝 神主 於安陸 。一 鵬 等復上言:「歷考前史,並無自寢園迎主 入大內者。此天下後世觀瞻所係,非細故也。且安 陸 為恭穆 啟封之疆,神靈所戀,又陛下 龍興之地,王氣所鍾。故我太祖 重中都 ,太宗 重留都, 皆以王業所基,永修 世祀。伏乞陛下 俯納羣言,改題神主 ,奉安故宮 ,為百世不遷。其觀德殿 中 別設神位香几以慰孝思,則本生之情既隆,正統 之義亦盡。」奏入,不納。一鵬 乃行。慮使者為 道途患,疏請禁約,帝善其言而戒飭之。比還朝,則廷臣 已伏闕哭爭,朝事大變,而給事中給事中 陳洸 譸 張尤甚。一鵬 抗疏曰:「大禮之議斷自聖心,正統 本生,昭然不紊。而洸妄謂陛下 誕生於孝宗 沒 後三年,嗣位於武宗 沒後二月,無從授受 ,其說尤為不經。謹按春秋 以受命為正始,故魯隱公 上無 所承,內無所受,則不書即位。今陛下 承武宗 之遺詔,奉昭聖之懿旨,正合春秋之義。而洸謂孰從授 受 ,是以陛下 為不得正始也。洸本小人,不痛加懲艾,無以杜效尤之漸。」不聽。其年九月,一 鵬 以本官入內閣 專典誥敕兼掌詹事府事掌詹事府事 。武宗實錄 成,進尚書尚書 ,領職如故。尋以省墓歸,還朝仍 典誥敕。未幾,出理部事。前此典內閣 誥敕者,皆需次柄政。而張璁 、桂萼 新用事,素銜一鵬 異 己,乃出為南京 吏部尚書吏部尚書 ,加太子少保太子少保 。居二年,南京 官劾諸大臣王瓊 等不職,一鵬 與焉,遂 乞致仕 。給廩如故事。卒贈 太子太保太子太保 ,諡文端。子子孝,湖廣 參政參政 。 朱希周 名 名 地 仕 文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名 地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地 號 文 文 名 名 名 主 名 名 名 礼 葬 礼 主 主 名 名 名 礼 名 號 礼 礼 礼 主 礼 地 衙 礼 礼 地 名 异 异 异 异 异 异 主 名 文 主 名 主 礼 地 名 礼 地 名 主 號 地 號 地 主 礼 处 衙 礼 名 名 文 名 名 礼 主 號 號 礼 作 主 主 號 礼 主 名 衙 文 作 文 衙 名 名 名 地 文 文 地 名 名 仕 仕 文 地 文 名 5 / 12 https://taolang.club/doc/340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6. 11 12 13 朱希周 ,字懋忠 ,崑山 人,徙吳縣 。高祖 吉,戶科給事中戶科給事中 。父文雲,按察副使按察副使 。希周 舉弘 治九年[1496]進士 。孝宗 喜其姓名,擢為第一。授修撰修撰 ,進侍講侍講 ,充經筵講官充經筵講官 。劉瑾 摘修會 典 小疵,降修撰修撰 。孝宗實錄 成,復官。久之,進侍讀學士侍讀學士 ,擢南京 吏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 。閱五年,召 為禮部右侍郎禮部右侍郎 。時方議「大禮」,數偕其長爭執。會左侍郎左侍郎 吳一鵬 奉使 安陸 ,尚書尚書 席書 未 至,希周 獨理部事。而帝方營觀德殿,令協律郎協律郎 崔元 初習樂舞生於大內。太常卿太常卿 汪舉劾 之。帝遂 令太常太常 官一人同入內教習內教習 。希周 上言:「太常太常 樂舞有定數,不當更設。」帝不從。舉復爭,帝責其 妄議。而是時張璁 、桂萼 已召至,益交章請去本生之號。帝悅從之,趣禮官禮官 具上冊儀。希周 率郎郎 中中 余才、汪必東 等疏諫曰:「陛下 考孝宗 、母昭聖三年矣,而更定之論忽從中出,則明 詔為虛 文,不足信天下,祭告為瀆禮,何以感神祇。且本生非貶詞也,不妨正統 ,而親之義寓焉。何嫌於此, 而必欲去之,以滋天下之議。」時羣臣諫者甚衆,疏皆留中,遂相率詣左順門跪伏。希周 走告諸閣臣 曰:「羣臣伏闕,公等能坐視乎?」亦偕羣臣跪伏以請。帝聞,大怒,命希周 與何孟春 等俱待罪,而 盡繫庶僚於詔獄。明日,上章 聖皇太后 冊文,希周 及尚書尚書 秦金 、金獻民 、趙鑑 、趙璜 ,侍侍 郎郎 何孟春 ,都御史都御史 王時中 ,大理少卿大理少卿 張縉 、徐文華 俱不赴。帝怒,責陳狀。希周 等伏罪, 復嚴旨譙責乃已。而是時庶僚繫獄者猶未釋,希周 上言:「諸臣狂率,固不可宥。但今獻皇帝 神 主 將至,必百官齋迎,乃克成禮。乞早寬縲絏,用襄大典。」不納。「大禮」遂自此定矣。其明年, 由左侍郎左侍郎 遷南京 吏部尚書吏部尚書 。嘉靖六年[1527],大計京官,南六科 無黜者。桂萼 素以議禮嗛希周 , 且惡兩京言官嘗劾己,因言希周 畏勢曲庇。希周 言:「南京 六科 止七人,實無可去者。臣以言路私 之固不可,如避言路嫌,誅責之,尤不可。且使舉曹皆賢,必去一二人示公,設舉曹皆不肖,亦但去一二 人塞責乎?」因力稱疾乞休。溫旨許之,仍敕有司歲給夫廩。林居三十年,中外論薦者三十餘疏,竟不復 起。性恭謹,不妄取予。卒年八十有四。贈太子少保太子少保 。瀕歿,屬諸子曰:「他日儻蒙易名 典,勿犯 我家諱 。」乃避「文」,諡恭靖 。 何孟春 何孟春 ,字子元,郴州 人。祖俊,雲南 按察司僉事按察司僉事 。父說,刑部郎中刑部郎中 。孟春少遊李東陽 之 門,學問該博。第弘治六年[1493]進士 ,授兵部主事兵部主事 。言官龐泮 等下獄,疏救之。詔修萬歲山 毓 秀 亭、乾清宮 西室,役軍九千人,計費百餘萬。抗疏極諫。清寧宮災,陳八事,疏萬餘言。進員外員外 郎郎 、郎中郎中 ,出理陝西 馬政 ,條目畢張。還,上釐弊五事,並劾撫臣不職。正德初,請釐正孔 廟 祀典,不果行。出為河南 參政參政 ,廉公有威。擢太僕少卿太僕少卿 ,進為卿。駕幸宣府 ,馳疏諫。尋 以右副都御史右副都御史 巡撫巡撫 雲南 。討平十八寨 叛蠻阿勿、阿寺等,奏設永昌府 ,增五長官司 、五守 禦 所。錄功,廕一子,辭不受。世宗 即位,遷南京 兵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 ,半道召為吏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 。會蘇、 松諸府旱潦相繼,而江、淮北河水大溢,漂沒田廬人廬人 畜無算。孟春倣漢魏相條奏八事,帝嘉納焉。尋 進左侍郎左侍郎 。尚書尚書 喬宇 罷,代署部事。先是,「大禮」議起。孟春在雲南 聞之,上疏言: 名 名 地 地 號 文 文 名 仕 號 文 文 文 名 作 文 作 文 地 文 文 文 名 仕 地 文 名 名 文 名 文 法 文 文 名 文 名 名 文 名 文 名 主 號 名 礼 名 名 名 节 主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文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主 礼 文 地 文 衙 名 名 名 名 地 衙 文 礼 礼 名 名 名 地 地 文 文 名 仕 文 名 地 名 处 文 文 地 军 处 地 文 文 地 文 文 地 地 衙 衙 军 號 地 文 文 武 文 文 名 地 6 / 12 https://taolang.club/doc/340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7. 14 臣閱邸報,見進士 屈儒奏中請尊聖父為「皇叔考興獻大王」,聖母為「皇叔母 興獻大王妃 」。 得旨下部,知猶未奉俞命也。臣惟前世帝王,自旁支 入奉大統,推尊本生,得失之迹具載史 冊。宣帝 不敢加號於史皇孫 ,光武 不敢加號於南頓君 ,晉元帝 不敢加號於恭王 ,抑情守 禮。宋司馬光所謂當時歸美,後世頌聖 者也。哀、安、桓、靈乃追尊 其父祖,犯義侵禮。司馬光 所謂取譏當時,見非後世者也。儀禮·喪服 「為人後者」傳曰「何以三年也?受重者,必以尊服服 之」。「為人後者,謂其父母報」,傳曰「何以期也?不二斬也」,「重大宗大宗 者,降其小 宗 也」。夫父母,天下莫隆 焉。至繼大宗大宗 則殺其服,而移於所後之親,蓋名之不可以二也。為 人後者為之子,不敢復顧私親。聖人制禮,尊無二上,若恭敬之心 分於彼,則不得專於此故也。 今者廷臣 詳議,事猶未決,豈非皇叔考之稱有未當者乎?抑臣 愚亦不能無疑。禮,生曰父母,死 曰考妣 ,有世父 母、叔父母之文,而無世叔考、世叔妣之說。今欲稱興獻王 為皇叔考,古典何 據?宋英宗 時有請加濮王 皇伯考者,宋敏求 力斥其謬。然則皇叔考之稱,豈可加於興獻 王 乎?即稱皇叔父,於義亦未安也。經書稱伯父 、叔父皆生時相呼,及其既歿,從無通親屬冠於 爵位之上者。然則皇叔父之稱,其可復加先朝已諡之親王 乎?臣伏覩前詔,陛下 稱先皇帝為皇 兄,誠於獻王稱皇叔,如宋王 珪、司馬光所云,亦已愜矣。而議者或不然,何也?天下者,太 祖 之天下也。自太祖 傳至孝宗 ,孝宗 傳之先皇帝,特簡 陛下 ,授之大業。獻王雖陛下 天 性 至親,然而所以光臨九重,富有四海,子子孫孫萬世南面者,皆先皇帝之德,孝宗 之所貽也。 臣故願以漢宣、光武 、晉元三帝為法,若非古之名,不正之號,非臣所願於陛下也。 及孟春官吏部 ,則已尊本生父 母為興獻帝 、興國太后 ,繼又改稱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 、本生聖 母章聖皇太后 。孟春三上疏乞從初詔,皆不省。於是帝益入張璁 、桂萼 等言,復欲去本生二字。 璁方盛氣,列上禮官禮官 欺妄十三事,且斥為朋黨。孟春偕九卿秦金 等具疏,略曰:「伊尹謂『有言逆 於心,必求諸道。有言遜於志,必求諸非道』。邇者,大禮之議,邪正不同。若諸臣匡拂,累千萬 言 ,此所謂逆於心之言也,陛下 亦嘗求諸道否乎?一二小人,敢託將順之說,招徠罷閒不學無恥之 徒,熒惑 聖聽,此所謂遜於志之言也,陛下 亦嘗求諸非道否乎?何彼言之易行,而此言之難入也。 」遂發十三難以辨折璁,疏入留中。其時詹事詹事 、翰林、給事給事 、御史御史 及六部諸司、大理 、行人諸臣 各具疏爭,並留中不下,羣情益洶洶。會朝方罷,孟春倡言於衆曰:「憲宗 朝,百官哭文華 門, 爭慈懿 皇太后 葬禮,憲宗 從之,此國朝故事也。」修撰修撰 楊慎 曰:「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 義 ,正在今日。」編修編修 王元正 、給事中給事中 張翀 等遂遮留羣臣於金水 橋南,謂今日有不力爭者, 必共擊之。孟春、金獻民 、徐文華 復相號召。於是九卿則尚書尚書 獻民 及秦金 、趙鑑 、趙 璜 、俞琳 ,侍郎侍郎 孟春及朱希周 、劉玉 ,都御史都御史 王時中 、張潤 ,寺卿汪舉 、潘希曾 、張 九敘 、吳祺 ,通政通政 張瓚 、陳霑 ,少卿少卿 徐文華 及張縉 、蘇民、金瓚 ,府丞府丞 張仲賢 ,通通 政政 參議參議 葛禬,寺丞寺丞 袁宗儒 ,凡二十有三人;翰林則掌詹事府 侍郎侍郎 賈詠 ,學士學士 豐熙 ,侍侍 講講 張璧 ,修撰修撰 舒芬 、楊維聰 、姚淶 、張衍慶 ,編修編修 許成名 、劉棟 、張潮 、崔 桐 、葉桂章 、王三錫 、余承勳 、陸釴 、王相、應良 、王思,檢討檢討 金臯 、林時及慎、元 正 ,凡二十有二人;給事中給事中 則張翀 、劉濟 、安磐 、張漢卿 、張原 、謝蕡 、毛玉 、曹 懷、張嵩 、王瑄 、張 、 鄭一鵬 、黃重、李錫 、趙漢 、陳時明 、鄭自璧 、裴紹宗 、韓 楷 、黃臣、胡納,凡二十有一人;御史御史 則王時柯 、余翺、葉奇、鄭本公 、楊樞 、劉潁 、祁 杲、杜民表 、楊瑞、張英、劉謙亨 、許中、陳克宅 、譚纘 、劉翀 、張錄 、郭希愈 、蕭一 中 、張恂 、倪宗嶽 、王璜 、沈教、鍾卿密 、胡瓊 、張濂 、何鰲 、張曰韜 、藍田 、張 鵬 翰、林有孚 ,凡三十人;諸司郎官郎官 ,吏部 則郎中郎中 余寬、党承志 、劉天民 ,員外郎員外郎 馬 理 、徐一鳴 、劉勳 ,主事主事 應大猷 、李舜臣 、馬冕 、彭澤 、張鵾 ,司務司務 洪伊,凡十有二 人;戶部 則郎中郎中 黃待顯 、唐昇、賈繼之 、楊易、楊淮 、胡宗明 、栗登、党以平 、何巖、馬 朝卿 ,員外郎員外郎 申良 、鄭漳 、顧可久 、婁志德 ,主事主事 徐嵩 、張庠 、高奎 、安璽 、王尚 仕 亲 主 礼 號 名 號 主 主 主 名 礼 作 文 礼 名 文 词 名 名 礼 亲 主 號 名 名 主 亲 主 主 主 號 號 號 號 仕 主 主 名 號 號 衙 亲 主 主 主 主 名 名 文 名 名 主 天 主 文 文 文 地 號 名 名 主 號 文 名 葬 文 名 文 名 地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文 名 文 文 文 名 衙 文 名 文 名 文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衙 文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地 名 文 衙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7 / 12 https://taolang.club/doc/340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8. 15 16 朝卿 ,員外郎員外郎 申良 、鄭漳 、顧可久 、婁志德 ,主事主事 徐嵩 、張庠 、高奎 、安璽 、王尚 志 、朱藻 、黃一道 、陳儒、陳騰鸞 、高登、程旦、尹嗣忠 、郭日休 、李錄、周詔、戴亢 、 繆宗周 、丘其仁 、俎琚 、張希尹 ,司務司務 金中夫,檢校 丁律,凡三十有六人;禮部 則郎郎 中中 余才、汪必東 、張 、張懷, 員外郎員外郎 翁磐 、李文 中、張澯 ,主事主事 張鏜 、豐坊 、仵 瑜 、丁汝夔 、臧應奎 ,凡十有二人;兵部則郎中郎中 陶滋 、賀縉 、姚汝臯 、劉淑相 、萬 潮 ,員外郎員外郎 劉漳 、楊儀、王德明,主事主事 汪溱 、黃嘉賓 、李春芳 、盧襄 、華鑰 、鄭 曉 、劉一 正、郭持平 、余禎 、陳賞,司務司務 李可登 、劉從學 ,凡二十人;刑部 則郎中郎中 相 世芳 、張峩、詹潮、胡璉 、范錄、陳力、張大輪 、葉應驄 、白轍 、許路,員外郎員外郎 戴欽 、張 儉 、劉士奇 ,主事主事 祁敕 、趙廷松 、熊宇 、何鰲 、楊濂 、劉仕、蕭樟 、顧鐸 、王國 光 、汪嘉會 、殷承敘 、陸銓 、錢鐸 、方一蘭 ,凡二十有七人;工部 則郎中郎中 趙儒、葉 寬、張子衷 、汪登 、劉璣 、江珊 ,員外郎員外郎 金廷瑞 、范鏓 、龐淳 ,主事主事 伍餘福 、張 鳳 來、張羽 、車純 、蔣珙 、鄭騮 ,凡十有五人;大理 之屬則寺正寺正 毋德純 、蔣同仁 ,寺 副王暐 、劉道,評事評事 陳大綱 、鍾雲瑞 、王光濟 、張徽 、王天民 、鄭重、杜鸞 ,凡十有一 人;俱跪伏左順門。帝命司禮中官中官 諭退,衆皆曰:「必得俞旨乃敢退。」自辰至午,凡再傳諭,猶跪 伏不起。帝大怒,遣錦衣先執為首者。於是豐熙 、張翀 、余翺、余寬、黃待顯 、陶滋 、相世 芳 、毋德純 八人,並繫詔獄。楊慎 、王元正 乃撼門大哭,衆皆哭,聲震闕廷。帝益怒,命收繫四 品以下官若干人,而令孟春等待罪。翼日,編修編修 王相等十八人俱杖死,熙等及慎、元正 俱謫戍 , 始下孟春等前疏,責曰:「朕嗣承大統,祗奉宗廟 ,尊崇大禮,自出朕心。孟春等毀君害政,變亂是 非。且張璁 等所上十三條尚留中未發,安得先知?其以實對。」於是孟春等具疏伏罪,言:「璁等所 條者,於未進之日先以私藁示人,且有副本存通政司 ,故臣等知之。臣等忝從大臣後,得與議禮之 末。竊以璁等欺罔,故昌言論辨,以瀆天聽,罪應萬死。惟望聖明加察,辨其孰正孰邪,則臣等雖死亦 幸。」帝怒不已,責孟春倡衆逞忿,非大臣事君之道,法宜重治,姑從輕奪俸一月。旋出為南京 工部工部 左侍郎左侍郎 。故事,南部止侍郎侍郎 一人,時已有右侍郎右侍郎 張琮 ,復以孟春為左,蓋賸員也。孟春屢疏引 疾,至六年春始得請。及明倫大典 成,削其籍。久之,卒於家。隆慶初,贈禮部尚書禮部尚書 ,諡文簡。孟 春所居有泉,用燕去來時盈涸得名,遂稱燕泉先生 云。 豐熙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仕 衙 文 名 文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衙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衙 文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地 文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法 礼 名 衙 地 文 文 文 名 作 文 名 名 8 / 12 https://taolang.club/doc/340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9. 17 18 豐熙 ,字原學 ,鄞人,布政司 慶孫也。幼有異稟。嘗大書壁間曰:「立志當以聖人為的。遜第一等 事於人,非夫也。」年十六喪母,水漿不入口數日,居倚廬三年。弘治十二年[1499]舉殿試第二。孝宗 奇 其策,賜第一人袍帶寵之。授編修編修 ,進侍講侍講 ,遷右諭德右諭德 。以不附劉瑾 ,出掌南京翰林院事掌南京翰林院事 。父喪 闋,起故官。世宗 即位,進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興獻王 「大禮」議起,熙偕禮官禮官 數力爭。及召張璁 、桂 萼 為學士學士 ,方獻夫 為侍讀學士侍讀學士 ,熙昌 言於朝曰:「此冷褒、段猶流也,吾輩可與並列耶?」抗疏 請歸,不允。既而尊稱禮定,卜日 上恭穆 獻皇帝 諡冊。熙等疏諫曰:「大禮之議頒天下三年矣,乃 以一二人妄言,欲去本生之稱,專隆鞠育之報。臣等聞命,驚惶罔知攸措。竊惟陛下 為宗廟 神人之 主,必宗廟 之禮加隆 ,斯繼統之義不失。若乖先王之禮,貽後世之譏,豈不重累聖德哉。」不得命, 相率伏哭左順門。遂下詔獄掠治,復杖之闕廷,遣戍。熙得福建鎮海衞 。既璁等得志,乃相率請釋謫 戍 諸臣罪,皆首及熙,帝不聽。最後謹身殿災,熙年 且七十,給事中給事中 田濡 復請矜宥,卒不聽。居十 有三年,竟卒於戍所。隆慶初,贈官賜恤。子坊,字存禮 。舉鄉試第一。嘉靖二年[1523]成進士 。出 為南京 吏部 考功主事考功主事 。尋謫通州 同知同知 。免歸。坊博學工文,兼通書法 ,而性狂誕。熙既卒,家 居貧乏,思效張璁 、夏言 片言取通顯。十七年詣闕上書,言建明堂 事,又言宜加獻皇帝 廟號 稱 宗,以配上帝,世宗 大悅。未幾,進號睿宗 ,配饗玄極殿。其議蓋自坊始,人咸惡坊畔父云。明年復 進卿雲雅詩 一章,詔付史館 。待命久之,竟無所進擢,歸家悒悒以卒。晚歲改名道生。別為十三經訓 詁 ,類多穿鑿語。或謂世所傳子貢詩傳 ,亦坊偽纂也。 徐文華 徐文華 ,字用光 ,嘉定州 人。正德三年[1508]進士 。授大理評事大理評事 。擢監察御史監察御史 ,巡按巡按 貴 州 。乖西 苗阿雜等倡亂,偕巡撫巡撫 魏英討之,破寨六百三十。璽書奬勞。江西 副使胡世寧 坐論寧 王 宸濠 繫詔獄,文華 抗疏救曰:「世寧 上為聖朝,下為宗室 ,竭誠發憤,言甫脫口,而禍患隨 之,亦可哀也。寧王 威燄日以張,隱患日以甚。失今不戢,容有紀極。顧又置世寧 重法 ,杜天下 之口,奪忠鯁之氣,弱朝廷之勢,啟宗 藩之心,招意外之變,皆自今日始矣。」不納。帝遣中官中官 劉 允 迎佛烏斯藏,文華 力諫。不報。馬昂 納妊身女弟於帝,又疏諫曰:「中人之家不取再醮 之 婦。陛下 萬乘至尊,乃有此舉,返之於心則不安,宣之於口則不順,傳之天下後世則可醜。誰為陛 下 進此者,罪可族也。萬一防閑闊略,不幸有李園、呂不韋 之徒乘間投隙,豈細故哉。今昂兄弟 子 姪出入禁闥,陛下 降絀等威,與之亂服雜坐,或同臥起,壞祖宗 法,莫此為甚。馬姬專寵於 內,昂等弄權於外,禍機竊發,有不可勝言者。乞早誅以絕禍源。」亦不報。文華 既數進直言,帝及 諸近倖皆銜之。會文華 條上宗廟 禮儀,祧廟、禘祫 、特享、出主、祔食,凡五事。考證經義 ,悉 可施行。帝怒,責其出位妄言,章下所司。禮官禮官 闇於經術,又阿帝意,遂奏文華 言非是。命下詔 獄,黜為民。時正德十一年[1516]十月也。世宗 即位,起故官,歷河南 按察副使按察副使 。嘉靖二年[1523]舉 治行卓異,入為大理 右少卿右少卿 ,尋轉左。時方議興獻帝 「大禮」,文華 數偕諸大臣力爭。明年七 月復倡廷臣 伏闕哭諫,坐停俸四月。已,席書 、張璁 、桂萼 、方獻夫 會廷臣 大議,文 華 與汪偉 、鄭岳 猶力爭。武定侯 郭勛 遽曰:「祖訓如是,古禮 如是,璁等言當。書曰大臣事 君,當將順其美。」議乃定。及改題廟主,文華 諫曰:「孝宗 有祖道 焉,不可以伯考稱。武宗 有 父道焉,不可以兄稱。不若直稱曰孝宗 敬皇帝 、武宗 毅皇帝,猶兩全無害也。」疏入,命再奪 俸。六年秋,李福達 獄起。主獄者璁、萼、獻夫 ,以議禮故憾文華 等,乃盡反獄詞,下文華 與 諸法官法官 獄。獄具,責文華 阿附御史御史 殺人,遣戍遼陽 。遇赦,卒於道。隆慶初,贈左僉都御左僉都御 史史 。自大學士大學士 毛紀 、侍郎侍郎 何孟春 去位,諸大臣前爭「大禮」者或依違順旨,文華 顧堅守前議 不變。其被譴不以罪,士論深惜之。 名 名 衙 號 文 文 文 名 文 號 文 主 文 名 名 文 名 文 名 礼 名 主 主 礼 礼 名 地 法 名 文 名 名 仕 地 衙 文 地 文 艺 名 名 礼 主 礼 號 號 作 衙 作 作 名 名 名 地 仕 文 文 文 地 地 文 地 名 主 名 名 名 亲 主 名 法 名 文 名 名 名 礼 主 主 名 亲 主 亲 名 名 礼 礼 仕 文 名 號 地 文 地 文 主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主 名 地 名 號 礼 號 號 主 號 名 名 名 名 文 名 文 地 文 文 名 文 名 名 9 / 12 https://taolang.club/doc/340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10. 19 20 21 22 23 薛蕙 薛蕙 ,字君采 ,亳州 人。年十二能詩。舉正德九年[1514]進士 ,授刑部主事刑部主事 。諫武宗南巡 ,受 杖奪俸。旋引疾歸。起故官,改吏部 ,歷考功郎中考功郎中 。嘉靖二年[1523],廷臣 數爭「大禮」,與張 璁 、桂萼 等相持不下。蕙撰為人後解 、為人後辨及辨璁、萼所論七事,合數萬言 上於朝。解 有 上下二篇,推明大宗大宗 義。其辨 曰: 陛下 繼祖 體而承嫡統,合於為人後之義,坦然無疑。乃有二三臣者,詭經畔禮,上惑聖聰 。夫經 傳纖悉之指,彼未能覩其十一,遽欲恃小慧,騁夸詞,可謂不知而作者也。其曰「陛下 為獻帝 不可 奪之適嗣」。按漢石渠議 曰:「大宗大宗 無後,族無庶子 ,己有一適子,當絕父嗣以後大宗大宗 否?」戴 聖云:「大宗大宗 不可絕。禮 言適子不為後者,不得先庶子 耳。族無庶子 ,則當絕父以後大宗大宗 。」 晉范汪 曰:「廢小宗 ,昭穆 不亂。廢大宗大宗 ,昭穆 亂矣。先王所以重大宗大宗 也。豈得不廢小 宗 以繼大宗大宗 乎?」夫人子雖有適庶,其親親之心一也。而禮 適子不為後,庶子 得為後者,此非親 其父母有厚薄也,直繫於傳重收族不同耳。今之言者不知推本祖禰 ,惟及其父母而止,此弗忍薄其 親,忍遺其祖也。其曰「為人後者為之子,乃漢儒 邪說」。按此踵歐陽修 之謬也。夫「為人後者為 之子」,其言出於公羊 ,固漢儒 所傳者。然於儀禮 實相表裏,古今以為折衷,未有異論者也。藉 若修之說,其悖禮甚矣。禮 「為人後者,斬衰 三年」,此子於父母之喪也。以其父母之喪服 之, 非為之子而何?其言之悖禮一也。傳言「為所後者之祖父母 妻,妻之父母昆弟,昆弟之子若子」。其 若子者,由為之子故耳。傳明言「若子」,今顧曰「不為之子」,其言之悖禮二也。且為人後者不為之 子,然則稱謂之間,將不曰父,而仍曰伯父 、叔父乎?其言之悖禮三也。又立後而不為之子,則古立 後者,皆未嘗實子之,而姑偽立是人也。是聖人偽教人以立後,而實則無後焉耳。其言之悖禮四也。夫 無後者,重絕祖考 之祀,故立後以奉之。今所後既不得而子,則祖考 亦不得而孫矣。豈可以入其廟 而奉其祀乎?其言之悖禮五也。由此觀之,名漢臣 以邪說,無乃其自名耶?抑二三臣者亦自度其說之 必窮也,於是又為遁辭以倡之曰:「夫統與嗣不同,陛下 之繼二宗,當繼統而不繼嗣。」此一言者, 將欲以廢先王為人後之義與?則尤悖禮之甚者也。然其牽合附會 ,眩於名實,苟不辨而絕之,殆將為 後世禍矣。 夫禮 為大宗大宗 立後者,重其統也。重其統不可絕,乃為之立後。至於小宗 不為之後者,統可以 絕,則嗣可以不繼也。是則以繼統故繼嗣,繼嗣所以繼統也。故禮 「為人後」,言繼嗣也。 「後大宗大宗 」,言繼統也。統與嗣,非有二也,其何不同之有?自古帝王入繼者,必明為人後之 義,而後可以繼統。蓋不為後則不成子也。若不成子,夫安所得統而繼之 。故為後也者成子 也,成子而後繼統,又將以絕同宗 覬覦之心焉。聖人之制禮也,不亦善乎。抑成子而後繼統, 非獨為人後者爾也。禮 無生而貴者。雖天子諸侯之子,苟不受命於君父,亦不敢自成 尊也。春 秋 重授受 之義,以為為子受之父,為臣受之君。故穀梁 子曰「臣子必受君父之命」。斯義 也,非直尊君父也,亦所以自尊焉耳。蓋尊其君父,亦將使人之尊己也。如此則義禮明,而禍亂 亡。今說者謂『倫序當立斯立已』,是惡知禮 與春秋 之意哉! 若夫前代之君,間有弟終而兄繼,姪終而伯叔父繼者,此遭變不正者也。然多先君之嗣。先君於 己則考也,己於先君則子也。故不可考後君,而亦無兩統二父之嫌,若晉之哀帝 、唐之宣宗 是 也。其或諸王入嗣,則未有仍考諸王,而不考天子者也。陛下 天倫不先於武宗 ,正統 不自 於獻帝 ,是非予奪,至為易辨。而二三臣者猥欲比於遭變不正之舉,故曰悖禮之尤者也。 名 名 名 地 仕 文 事 衙 文 名 名 名 作 名 作 文 作 主 名 名 主 主 作 文 亲 文 文 作 亲 亲 文 名 礼 礼 文 礼 文 礼 文 作 亲 名 名 名 作 名 作 作 礼 衣 亲 亲 礼 礼 名 主 词 作 文 礼 作 文 名 礼 作 名 作 礼 作 作 作 主 號 主 號 礼 主 10 / 12 https://taolang.club/doc/340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11.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190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八 192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目錄 24 25 其他所辨七事,亦率倣此。書奏,天子大怒,下鎮撫司 考訊。已,貰出之,奪俸三月。會給事中給事中 陳 洸 外轉,疑事由文選 郎夏良勝 及蕙。良勝 已被訐見斥,而蕙故在。時亳州 知州知州 顏木方 坐罪, 乃誣蕙與木同年相關通,疑有奸利。章下所司,蕙亦奏辨。帝不聽,令解任聽勘。蕙遂南歸。既而事 白,吏部 數移文促蕙起。蕙見璁、萼等用事,堅臥不肯起。十八年詔選官僚,擬蕙春坊春坊 司直 兼翰林翰林 檢討檢討 。帝猶以前憾故,報罷。而蕙亦卒矣。蕙貌臞氣清,持己峻潔,於書無所不讀。學者重其學行,稱 為西原先生 。 當是時,廷臣 力持「大禮」,而璁、萼建異議,舉朝非之。其不獲與廷議,而以璁、萼得罪者,又 有胡侍 、王祿 、侯廷訓 云。胡侍 ,寧夏 人。舉進士 。歷官鴻臚少卿鴻臚少卿 。張璁 、桂萼 既 擢學士學士 ,侍劾二人越禮背經。因據所奏,反覆論辨,凡千餘言。帝怒,命逮治。言官論救,謫潞州同州同 知知 。瀋府宗室 勛注以事憾之,奏侍試諸生題譏刺,且謗「大禮」。逮至京,訊斥為民。王祿 ,新 城人。舉於鄉,為福建平 和知縣知縣 。嘉靖九年[1530]疏請建獻帝 廟於安陸 ,封崇仁王 以主其祀,不 當考獻帝 ,伯孝宗 ,涉二本之嫌。宗藩子有幼而岐嶷 者,當養之宮中,備儲貳選。疏奏,即棄官 歸。命按臣逮治,亦斥為民。侯廷訓 ,樂清 人。與張璁 同郡,同舉進士 ,而持論不合。初釋 褐 ,即上疏請考孝宗 ,且言不當私藩邸舊臣,語最切直。除南京 禮部主事禮部主事 。嘉靖三年[1524]冬, 「大禮」定,廷訓 心非之。私刊所著議禮書 ,潛寄京師,下詔獄拷訊。子一元,年十三,伏闕訟 冤,得釋。後起官至漳南 僉事僉事 。以貪虐,被劾為民。一元舉進士 ,官至江西 布政使布政使 。 贊曰:「大禮」之議,楊廷和 為之倡,舉朝翕然同聲,大抵本宋司馬光、程頤 濮園議 。然英宗 長 育宮中,名稱素定。而世宗 奉詔嗣位,承武宗 後,事勢各殊。諸臣徒見先賢大儒成說可據,求無得 罪天下後世,而未暇為世宗 熟計審處,準酌情理,以求至當。爭之愈力,失之愈深,惜夫。 衙 文 名 名 名 名 地 文 政 衙 文 名 文 名 名 名 名 名 名 地 仕 文 名 名 文 文 亲 名 地 文 主 地 主 主 號 名 名 地 名 仕 仕 號 地 文 名 礼 地 文 仕 地 文 名 名 作 號 號 號 號 11 / 12 https://taolang.club/doc/3409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