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文档信息
 後漢書
 124 / 130
 23 段 1876 字
 110 种 179 个标注
 简体中文
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 後漢書 124
[劉宋]范曄
←123 志第二十三 郡国五 125 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後漢書 / 124 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
本篇关键词
纪年 建武二十七年[51] 3 建武十八年[42] 1 绥和元年[-8] 1
地点 西羌 3 土功 1 后霍 1
人物 武帝 3 明帝 2 安帝 2
文官 令史 8 太尉 6 御属 5 长史 5 太傅 4 司空 4 司徒 3 司马 3
武官 大将军 8 大司马 4 车骑将军 3 骠骑将军 2
其他 世祖 8 征伐 4 大丧 3
目錄
0
1
2
3
4
5
6
7
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
太傅太傅 太尉太尉 司徒司徒 司空司空 将军
汉之初兴,承继 大乱,兵不及戢,法度草创,略依秦制,后嗣因循。至景帝 ,感吴楚 之难,始抑
损诸侯王。及至武帝 ,多所改作,然而奢广,民用匮乏。世祖 中兴,务从节约,并官省职,费减亿
计,所以补复残缺,及身未改,而四海从风,中国安乐者也。
昔周公 作《周官》,分职著明,法度相持,王室虽微,犹能久存。今其遗书,所以观周室牧民之德既
至,又其有益来事之范,殆未有所穷也。故新汲令新汲令 王隆作《小学 汉官篇》,诸文倜说,较略不究。
唯班固 著《百官公卿表 》,记汉承秦置官本末,讫于王莽 ,差有条贯 ;然皆孝武奢广之事,又职
分未悉。世祖 节约之制,宜为常宪,故依其官簿,粗注职分,以为《百官志 》。凡置官之本及中兴
所省,无因复见者,既在《汉书 ·百官表 》,不复悉载。
太傅太傅 ,上公一人。本注曰:掌以善导,无常职。世祖 以卓茂为太傅太傅 ,薨 ,因省。其后每帝初即
位,辄置太傅太傅 录尚书事录尚书事 ,薨 ,辄省。
太尉太尉 ,公一人。本注曰:掌四方 兵事功课,岁尽即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亚献;大
丧 则告谥南郊。凡国有大造大疑,则与司徒司徒 、司空司空 通而论之。
国有过事,则与二公通谏争之。世祖 即位,为大司马大司马 。建武二十七年[51],改为太尉太尉 。
长史长史 一人,千石。本注曰:署诸曹事。
文 文 文 文
礼 主 名
主 礼
主
文 仕
名 作 名 法
礼 作
作 作
文 礼 文 葬
文 文 葬
文 词
葬 文 文
礼 武 文
文
1 / 3
https://taolang.club/doc/43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掾史属掾史属 二十四人。本注曰:《汉旧注》东西曹掾曹掾 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三百石 ,属比二百石二百石 ,故曰
公府掾府掾 ,比古元士三命三命 者也。或曰,汉初掾史掾史 辟,皆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其所不言,则为百
石属。其后皆自辟除辟除 ,故通为百石云。西曹西曹 主府史府史 署用。东曹主 二千石长史长史 迁除及军吏。户户
曹曹 主民户、祠祀、农桑。奏曹奏曹 主奏议事。辞曹主辞讼事。法曹法曹 主邮驿科程事。尉曹尉曹 主卒徒转转
运运 事。贼曹贼曹 主盗贼事。
决曹决曹 主罪法事。兵曹兵曹 主兵事。金曹主货币、盐、铁事。仓曹仓曹 主仓谷事。黄阁主簿主簿 录省从事从事 。
令史令史 及御属御属 二十三人。本注曰:《汉旧注》公令史令史 百石,自中兴以后,注不说石数。御属御属 主为公
卿。阁下令史阁下令史 主阁下威仪事。记室记室 令史令史 主上章 表报书记书记 。门令史令史 主府门。其余令史令史 ,各典
曹文书文书 。
司徒司徒 ,公一人。本注曰:掌人民事。凡教民孝悌、逊顺、谦俭,养生送死之事,则议其制,建其度。
凡四方民事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省牲视氵翟,大丧 则掌奉安梓宫 。凡
国有大疑大事,与太尉太尉 同。世祖 即位,为大司徒大司徒 ,建武二十七年[51],去「大」。
长史长史 一人,千石。掾属三十一人。令史令史 及御属御属 三十六人。本注曰:世祖 即位,以武帝 故事置
司 直,居丞相府丞相府 ,助督录诸州,建武十八年[42]省也。
司空司空 ,公一人。本注曰: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
水土功 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扫除、乐器,大丧 则掌将校将校 复土。凡国有
大造大疑,谏争,与太尉太尉 同。世祖 即位,为大司空司空 ,建武二十七年[51],去「大」。
属长史长史 一人,千石。掾属二十九人。令史令史 及御属御属 四十二人。
将军,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 背叛。比公比公 者四:第一大将军大将军 ,次骠骑将军骠骑将军 ,次车骑将军车骑将军 ,
次卫将军卫将军 。又有前、后、左、右将军右将军 。
初,武帝 以卫青 数征伐 有功,以为大将军大将军 ,欲尊宠之。以古尊官唯有三公三公 ,皆将军始自秦、
晋,以为卿号,故置大司马大司马 官号以冠之。其后霍 光、王凤等皆然。
成帝 绥和元年[-8],赐大司马大司马 印绶,罢将军官。世祖 中兴,吴汉 以大将军大将军 为大司马大司马 ,景
丹 为骠骑大将军骠骑大将军 ,位在公下,及前、后、左、右杂号将军杂号将军 众多,皆主征伐 ,事讫皆罢。明帝 初
即位,以弟东平王 苍有贤才,以为骠骑将军骠骑将军 ;以王故,位在公上,数年后罢。章帝 即位,西
羌 反,故以舅马防行车骑将军行车骑将军 征之,还后罢。和帝 即位,以舅窦宪为车骑将军车骑将军 ,征匈奴 ,位在
公下;还复有功,迁大将军大将军 ,位在公上;复征西羌 ,还免官,罢。安帝 即位,西羌 寇乱,复以舅
邓骘为车骑将军车骑将军 征之,还迁大将军大将军 ,位如宪,数年复罢。自安帝 政治衰缺,始以嫡舅耿宝为大将大将
军军 ,常在京都。顺帝 即位,又以皇后 父、兄、弟相继为大将军大将军 ,如三公三公 焉。
长史长史 、司马司马 皆一人,千石。本注曰:司马司马 主兵,如太尉太尉 。从事中郎从事中郎 二人,六百石。本注曰:
职参谋参谋 议,掾属二十九人。令史令史 及御属御属 三十一人。本注曰:此皆府员职也。又赐官骑三十人及鼓
吹 。
其领军领军 皆有部曲部曲 。大将军大将军 营五部 ,部校尉校尉 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军司马 一人,比千石。部下有
曲,曲有军候军候 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长屯长 一人,比二百石二百石 。
其不置校尉校尉 部,但军司马军司马 一人。又有军假司马军假司马 、假候,皆为副贰。其别营领属为别部司马别部司马 ,其兵
多少各随时宜。门有门侯。其余将军,置以征伐 ,无员职,亦有部曲部曲 、司马司马 、军候军候 以领兵。其
职吏部 集各一人,总知营事。兵曹掾史兵曹掾史 主兵事器械。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主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武 文 文 天 文 文 文
文
文
葬 葬
文 礼 文
文 文 文 礼 主
法 文
文
地 葬 文
文 礼 文
文 文 文
军 文 武 武 武
武 武
主 名 军 武 文
武 地
主 武 礼 名 武 武
名 武 武 军 主
主 武 主
地 武 主 武 政
武 地 主 地
武 武 主
武 主 主 武 文
文 文 文 文 武
文 文 文
礼
武 武 武 衙 武 武
武 武 文
武 武 武 文
军 武 文 武
衙 武
2 / 3
https://taolang.club/doc/43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123 志第二十三 郡国五 125 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目錄
21
22
禀假掾史禀假掾史 主禀假禁司。又置外刺外刺 、刺奸刺奸 ,主罪法。
明帝 初置度辽将军度辽将军 ,以卫南 单于 众新降有二心者,后数有不安,遂为常守。
武 武 武
主 武 地 主
3 / 3
https://taolang.club/doc/43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遼史 097 卷九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遼史 097 卷九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遼史 097 卷九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遼史 097 卷九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helloiac
 
魏書 027 卷二十二 孝文五王列傳第十
魏書 027 卷二十二 孝文五王列傳第十魏書 027 卷二十二 孝文五王列傳第十
魏書 027 卷二十二 孝文五王列傳第十
helloiac
 
遼史 082 卷八十二 列傳第十二
遼史 082 卷八十二 列傳第十二遼史 082 卷八十二 列傳第十二
遼史 082 卷八十二 列傳第十二
helloiac
 
北齊書 05 卷五 帝纪第五 废帝
北齊書 05 卷五 帝纪第五 废帝北齊書 05 卷五 帝纪第五 废帝
北齊書 05 卷五 帝纪第五 废帝
helloiac
 
陳書 36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
陳書 36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陳書 36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
陳書 36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
helloiac
 
史記 103 列传第四十三 万石张叔列传
史記 103 列传第四十三 万石张叔列传史記 103 列传第四十三 万石张叔列传
史記 103 列传第四十三 万石张叔列传
helloiac
 
魏書 111 前上十志啟
魏書 111 前上十志啟魏書 111 前上十志啟
魏書 111 前上十志啟
helloiac
 
魏書 031 卷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
魏書 031 卷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魏書 031 卷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
魏書 031 卷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
helloiac
 
北齊書 19 卷十九 列传第十一
北齊書 19 卷十九 列传第十一北齊書 19 卷十九 列传第十一
北齊書 19 卷十九 列传第十一
helloiac
 
遼史 091 卷九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遼史 091 卷九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遼史 091 卷九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遼史 091 卷九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helloiac
 
北齊書 06 卷六 帝纪第六 孝昭
北齊書 06 卷六 帝纪第六 孝昭北齊書 06 卷六 帝纪第六 孝昭
北齊書 06 卷六 帝纪第六 孝昭
helloiac
 
史記 011 本纪第十一 孝景本纪
史記 011 本纪第十一 孝景本纪史記 011 本纪第十一 孝景本纪
史記 011 本纪第十一 孝景本纪
helloiac
 
魏書 013 卷十一 廢出三帝紀第十一
魏書 013 卷十一 廢出三帝紀第十一魏書 013 卷十一 廢出三帝紀第十一
魏書 013 卷十一 廢出三帝紀第十一
helloiac
 
漢書 066 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
漢書 066 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漢書 066 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
漢書 066 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
helloiac
 
北齊書 20 卷二十 列传第十二
北齊書 20 卷二十 列传第十二北齊書 20 卷二十 列传第十二
北齊書 20 卷二十 列传第十二
helloiac
 
遼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逆臣下
遼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逆臣下遼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逆臣下
遼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逆臣下
helloiac
 
史記 065 列传第五 孙子吴起列传
史記 065 列传第五 孙子吴起列传史記 065 列传第五 孙子吴起列传
史記 065 列传第五 孙子吴起列传
helloiac
 
史記 106 列传第四十六 吴王濞列传
史記 106 列传第四十六 吴王濞列传史記 106 列传第四十六 吴王濞列传
史記 106 列传第四十六 吴王濞列传
helloiac
 
梁書 03 卷三 本紀第三 武帝下
梁書 03 卷三 本紀第三 武帝下梁書 03 卷三 本紀第三 武帝下
梁書 03 卷三 本紀第三 武帝下
helloiac
 
魏書 018 卷十六 道武七王列傳第四
魏書 018 卷十六 道武七王列傳第四魏書 018 卷十六 道武七王列傳第四
魏書 018 卷十六 道武七王列傳第四
helloiac
 

What's hot (20)

遼史 097 卷九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遼史 097 卷九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遼史 097 卷九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遼史 097 卷九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魏書 027 卷二十二 孝文五王列傳第十
魏書 027 卷二十二 孝文五王列傳第十魏書 027 卷二十二 孝文五王列傳第十
魏書 027 卷二十二 孝文五王列傳第十
 
遼史 082 卷八十二 列傳第十二
遼史 082 卷八十二 列傳第十二遼史 082 卷八十二 列傳第十二
遼史 082 卷八十二 列傳第十二
 
北齊書 05 卷五 帝纪第五 废帝
北齊書 05 卷五 帝纪第五 废帝北齊書 05 卷五 帝纪第五 废帝
北齊書 05 卷五 帝纪第五 废帝
 
陳書 36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
陳書 36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陳書 36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
陳書 36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
 
史記 103 列传第四十三 万石张叔列传
史記 103 列传第四十三 万石张叔列传史記 103 列传第四十三 万石张叔列传
史記 103 列传第四十三 万石张叔列传
 
魏書 111 前上十志啟
魏書 111 前上十志啟魏書 111 前上十志啟
魏書 111 前上十志啟
 
魏書 031 卷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
魏書 031 卷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魏書 031 卷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
魏書 031 卷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
 
北齊書 19 卷十九 列传第十一
北齊書 19 卷十九 列传第十一北齊書 19 卷十九 列传第十一
北齊書 19 卷十九 列传第十一
 
遼史 091 卷九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遼史 091 卷九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遼史 091 卷九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遼史 091 卷九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北齊書 06 卷六 帝纪第六 孝昭
北齊書 06 卷六 帝纪第六 孝昭北齊書 06 卷六 帝纪第六 孝昭
北齊書 06 卷六 帝纪第六 孝昭
 
史記 011 本纪第十一 孝景本纪
史記 011 本纪第十一 孝景本纪史記 011 本纪第十一 孝景本纪
史記 011 本纪第十一 孝景本纪
 
魏書 013 卷十一 廢出三帝紀第十一
魏書 013 卷十一 廢出三帝紀第十一魏書 013 卷十一 廢出三帝紀第十一
魏書 013 卷十一 廢出三帝紀第十一
 
漢書 066 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
漢書 066 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漢書 066 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
漢書 066 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
 
北齊書 20 卷二十 列传第十二
北齊書 20 卷二十 列传第十二北齊書 20 卷二十 列传第十二
北齊書 20 卷二十 列传第十二
 
遼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逆臣下
遼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逆臣下遼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逆臣下
遼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逆臣下
 
史記 065 列传第五 孙子吴起列传
史記 065 列传第五 孙子吴起列传史記 065 列传第五 孙子吴起列传
史記 065 列传第五 孙子吴起列传
 
史記 106 列传第四十六 吴王濞列传
史記 106 列传第四十六 吴王濞列传史記 106 列传第四十六 吴王濞列传
史記 106 列传第四十六 吴王濞列传
 
梁書 03 卷三 本紀第三 武帝下
梁書 03 卷三 本紀第三 武帝下梁書 03 卷三 本紀第三 武帝下
梁書 03 卷三 本紀第三 武帝下
 
魏書 018 卷十六 道武七王列傳第四
魏書 018 卷十六 道武七王列傳第四魏書 018 卷十六 道武七王列傳第四
魏書 018 卷十六 道武七王列傳第四
 

Similar to 後漢書 124 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

明史 247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明史 247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明史 247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明史 247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helloiac
 
北齊書 17 卷十七 列传第九
北齊書 17 卷十七 列传第九北齊書 17 卷十七 列传第九
北齊書 17 卷十七 列传第九
helloiac
 
史記 073 列传第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
史記 073 列传第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史記 073 列传第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
史記 073 列传第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
helloiac
 
晉書 114 卷一百十五 載記第十五
晉書 114 卷一百十五 載記第十五晉書 114 卷一百十五 載記第十五
晉書 114 卷一百十五 載記第十五
helloiac
 
史記 108 列传第四十八 韩长孺列传
史記 108 列传第四十八 韩长孺列传史記 108 列传第四十八 韩长孺列传
史記 108 列传第四十八 韩长孺列传
helloiac
 
晉書 003 卷三 帝紀第三
晉書 003 卷三 帝紀第三晉書 003 卷三 帝紀第三
晉書 003 卷三 帝紀第三
helloiac
 
元史 148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五
元史 148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五元史 148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五
元史 148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五
helloiac
 
明史 214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二
明史 214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二明史 214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二
明史 214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二
helloiac
 
漢書 093 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漢書 093 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漢書 093 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漢書 093 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helloiac
 
明史 239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明史 239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明史 239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明史 239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helloiac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helloiac
 
明史 300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外戚
明史 300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外戚明史 300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外戚
明史 300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外戚
helloiac
 
北齊書 25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七
北齊書 25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七北齊書 25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七
北齊書 25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七
helloiac
 
明史 248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明史 248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明史 248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明史 248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helloiac
 
史記 111 列传第五十一 卫将军骠骑列传
史記 111 列传第五十一 卫将军骠骑列传史記 111 列传第五十一 卫将军骠骑列传
史記 111 列传第五十一 卫将军骠骑列传
helloiac
 
晉書 063 卷六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晉書 063 卷六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晉書 063 卷六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晉書 063 卷六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helloiac
 
史記 113 列传第五十三 南越列传
史記 113 列传第五十三 南越列传史記 113 列传第五十三 南越列传
史記 113 列传第五十三 南越列传
helloiac
 
漢書 007 卷六 武帝纪第六
漢書 007 卷六 武帝纪第六漢書 007 卷六 武帝纪第六
漢書 007 卷六 武帝纪第六
helloiac
 
漢書 021 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漢書 021 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漢書 021 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漢書 021 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helloiac
 
北史 062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北史 062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北史 062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北史 062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helloiac
 

Similar to 後漢書 124 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 (20)

明史 247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明史 247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明史 247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明史 247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北齊書 17 卷十七 列传第九
北齊書 17 卷十七 列传第九北齊書 17 卷十七 列传第九
北齊書 17 卷十七 列传第九
 
史記 073 列传第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
史記 073 列传第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史記 073 列传第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
史記 073 列传第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
 
晉書 114 卷一百十五 載記第十五
晉書 114 卷一百十五 載記第十五晉書 114 卷一百十五 載記第十五
晉書 114 卷一百十五 載記第十五
 
史記 108 列传第四十八 韩长孺列传
史記 108 列传第四十八 韩长孺列传史記 108 列传第四十八 韩长孺列传
史記 108 列传第四十八 韩长孺列传
 
晉書 003 卷三 帝紀第三
晉書 003 卷三 帝紀第三晉書 003 卷三 帝紀第三
晉書 003 卷三 帝紀第三
 
元史 148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五
元史 148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五元史 148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五
元史 148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五
 
明史 214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二
明史 214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二明史 214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二
明史 214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二
 
漢書 093 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漢書 093 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漢書 093 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漢書 093 卷八十 宣元六王传第五十
 
明史 239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明史 239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明史 239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明史 239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明史 300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外戚
明史 300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外戚明史 300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外戚
明史 300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外戚
 
北齊書 25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七
北齊書 25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七北齊書 25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七
北齊書 25 卷二十五 列传第十七
 
明史 248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明史 248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明史 248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明史 248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史記 111 列传第五十一 卫将军骠骑列传
史記 111 列传第五十一 卫将军骠骑列传史記 111 列传第五十一 卫将军骠骑列传
史記 111 列传第五十一 卫将军骠骑列传
 
晉書 063 卷六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晉書 063 卷六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晉書 063 卷六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晉書 063 卷六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史記 113 列传第五十三 南越列传
史記 113 列传第五十三 南越列传史記 113 列传第五十三 南越列传
史記 113 列传第五十三 南越列传
 
漢書 007 卷六 武帝纪第六
漢書 007 卷六 武帝纪第六漢書 007 卷六 武帝纪第六
漢書 007 卷六 武帝纪第六
 
漢書 021 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漢書 021 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漢書 021 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漢書 021 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北史 062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北史 062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北史 062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北史 062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More from helloiac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helloiac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helloiac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helloiac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helloiac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helloiac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helloiac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helloiac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helloiac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helloiac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helloiac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helloiac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helloiac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helloiac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helloiac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helloiac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helloiac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helloiac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helloiac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helloiac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helloiac
 

More from helloiac (20)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後漢書 124 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

  • 1. 文档信息  後漢書  124 / 130  23 段 1876 字  110 种 179 个标注  简体中文 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 後漢書 124 [劉宋]范曄 ←123 志第二十三 郡国五 125 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後漢書 / 124 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 本篇关键词 纪年 建武二十七年[51] 3 建武十八年[42] 1 绥和元年[-8] 1 地点 西羌 3 土功 1 后霍 1 人物 武帝 3 明帝 2 安帝 2 文官 令史 8 太尉 6 御属 5 长史 5 太傅 4 司空 4 司徒 3 司马 3 武官 大将军 8 大司马 4 车骑将军 3 骠骑将军 2 其他 世祖 8 征伐 4 大丧 3 目錄 0 1 2 3 4 5 6 7 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 太傅太傅 太尉太尉 司徒司徒 司空司空 将军 汉之初兴,承继 大乱,兵不及戢,法度草创,略依秦制,后嗣因循。至景帝 ,感吴楚 之难,始抑 损诸侯王。及至武帝 ,多所改作,然而奢广,民用匮乏。世祖 中兴,务从节约,并官省职,费减亿 计,所以补复残缺,及身未改,而四海从风,中国安乐者也。 昔周公 作《周官》,分职著明,法度相持,王室虽微,犹能久存。今其遗书,所以观周室牧民之德既 至,又其有益来事之范,殆未有所穷也。故新汲令新汲令 王隆作《小学 汉官篇》,诸文倜说,较略不究。 唯班固 著《百官公卿表 》,记汉承秦置官本末,讫于王莽 ,差有条贯 ;然皆孝武奢广之事,又职 分未悉。世祖 节约之制,宜为常宪,故依其官簿,粗注职分,以为《百官志 》。凡置官之本及中兴 所省,无因复见者,既在《汉书 ·百官表 》,不复悉载。 太傅太傅 ,上公一人。本注曰:掌以善导,无常职。世祖 以卓茂为太傅太傅 ,薨 ,因省。其后每帝初即 位,辄置太傅太傅 录尚书事录尚书事 ,薨 ,辄省。 太尉太尉 ,公一人。本注曰:掌四方 兵事功课,岁尽即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亚献;大 丧 则告谥南郊。凡国有大造大疑,则与司徒司徒 、司空司空 通而论之。 国有过事,则与二公通谏争之。世祖 即位,为大司马大司马 。建武二十七年[51],改为太尉太尉 。 长史长史 一人,千石。本注曰:署诸曹事。 文 文 文 文 礼 主 名 主 礼 主 文 仕 名 作 名 法 礼 作 作 作 文 礼 文 葬 文 文 葬 文 词 葬 文 文 礼 武 文 文 1 / 3 https://taolang.club/doc/43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2.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掾史属掾史属 二十四人。本注曰:《汉旧注》东西曹掾曹掾 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三百石 ,属比二百石二百石 ,故曰 公府掾府掾 ,比古元士三命三命 者也。或曰,汉初掾史掾史 辟,皆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其所不言,则为百 石属。其后皆自辟除辟除 ,故通为百石云。西曹西曹 主府史府史 署用。东曹主 二千石长史长史 迁除及军吏。户户 曹曹 主民户、祠祀、农桑。奏曹奏曹 主奏议事。辞曹主辞讼事。法曹法曹 主邮驿科程事。尉曹尉曹 主卒徒转转 运运 事。贼曹贼曹 主盗贼事。 决曹决曹 主罪法事。兵曹兵曹 主兵事。金曹主货币、盐、铁事。仓曹仓曹 主仓谷事。黄阁主簿主簿 录省从事从事 。 令史令史 及御属御属 二十三人。本注曰:《汉旧注》公令史令史 百石,自中兴以后,注不说石数。御属御属 主为公 卿。阁下令史阁下令史 主阁下威仪事。记室记室 令史令史 主上章 表报书记书记 。门令史令史 主府门。其余令史令史 ,各典 曹文书文书 。 司徒司徒 ,公一人。本注曰:掌人民事。凡教民孝悌、逊顺、谦俭,养生送死之事,则议其制,建其度。 凡四方民事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省牲视氵翟,大丧 则掌奉安梓宫 。凡 国有大疑大事,与太尉太尉 同。世祖 即位,为大司徒大司徒 ,建武二十七年[51],去「大」。 长史长史 一人,千石。掾属三十一人。令史令史 及御属御属 三十六人。本注曰:世祖 即位,以武帝 故事置 司 直,居丞相府丞相府 ,助督录诸州,建武十八年[42]省也。 司空司空 ,公一人。本注曰: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 水土功 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扫除、乐器,大丧 则掌将校将校 复土。凡国有 大造大疑,谏争,与太尉太尉 同。世祖 即位,为大司空司空 ,建武二十七年[51],去「大」。 属长史长史 一人,千石。掾属二十九人。令史令史 及御属御属 四十二人。 将军,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 背叛。比公比公 者四:第一大将军大将军 ,次骠骑将军骠骑将军 ,次车骑将军车骑将军 , 次卫将军卫将军 。又有前、后、左、右将军右将军 。 初,武帝 以卫青 数征伐 有功,以为大将军大将军 ,欲尊宠之。以古尊官唯有三公三公 ,皆将军始自秦、 晋,以为卿号,故置大司马大司马 官号以冠之。其后霍 光、王凤等皆然。 成帝 绥和元年[-8],赐大司马大司马 印绶,罢将军官。世祖 中兴,吴汉 以大将军大将军 为大司马大司马 ,景 丹 为骠骑大将军骠骑大将军 ,位在公下,及前、后、左、右杂号将军杂号将军 众多,皆主征伐 ,事讫皆罢。明帝 初 即位,以弟东平王 苍有贤才,以为骠骑将军骠骑将军 ;以王故,位在公上,数年后罢。章帝 即位,西 羌 反,故以舅马防行车骑将军行车骑将军 征之,还后罢。和帝 即位,以舅窦宪为车骑将军车骑将军 ,征匈奴 ,位在 公下;还复有功,迁大将军大将军 ,位在公上;复征西羌 ,还免官,罢。安帝 即位,西羌 寇乱,复以舅 邓骘为车骑将军车骑将军 征之,还迁大将军大将军 ,位如宪,数年复罢。自安帝 政治衰缺,始以嫡舅耿宝为大将大将 军军 ,常在京都。顺帝 即位,又以皇后 父、兄、弟相继为大将军大将军 ,如三公三公 焉。 长史长史 、司马司马 皆一人,千石。本注曰:司马司马 主兵,如太尉太尉 。从事中郎从事中郎 二人,六百石。本注曰: 职参谋参谋 议,掾属二十九人。令史令史 及御属御属 三十一人。本注曰:此皆府员职也。又赐官骑三十人及鼓 吹 。 其领军领军 皆有部曲部曲 。大将军大将军 营五部 ,部校尉校尉 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军司马 一人,比千石。部下有 曲,曲有军候军候 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长屯长 一人,比二百石二百石 。 其不置校尉校尉 部,但军司马军司马 一人。又有军假司马军假司马 、假候,皆为副贰。其别营领属为别部司马别部司马 ,其兵 多少各随时宜。门有门侯。其余将军,置以征伐 ,无员职,亦有部曲部曲 、司马司马 、军候军候 以领兵。其 职吏部 集各一人,总知营事。兵曹掾史兵曹掾史 主兵事器械。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主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武 文 文 天 文 文 文 文 文 葬 葬 文 礼 文 文 文 文 礼 主 法 文 文 地 葬 文 文 礼 文 文 文 文 军 文 武 武 武 武 武 主 名 军 武 文 武 地 主 武 礼 名 武 武 名 武 武 军 主 主 武 主 地 武 主 武 政 武 地 主 地 武 武 主 武 主 主 武 文 文 文 文 文 武 文 文 文 礼 武 武 武 衙 武 武 武 武 文 武 武 武 文 军 武 文 武 衙 武 2 / 3 https://taolang.club/doc/43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3.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123 志第二十三 郡国五 125 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目錄 21 22 禀假掾史禀假掾史 主禀假禁司。又置外刺外刺 、刺奸刺奸 ,主罪法。 明帝 初置度辽将军度辽将军 ,以卫南 单于 众新降有二心者,后数有不安,遂为常守。 武 武 武 主 武 地 主 3 / 3 https://taolang.club/doc/43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