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文档信息
 宋史
 121 / 496
 34 段 7222 字
 308 种 512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志第七十四 禮二十四 軍禮 宋史 121 卷一百二
十一
[元]脫脫 等
←120 卷一百二十 志第七十三 禮二十三 賓禮五 122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禮二十五 凶禮一 山陵→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宋史 / 121 卷一百二十一 志第七十四 禮二十四 軍禮
本篇关键词
纪年 紹興五年[1135] 1 乾道二年[1068] 1 建炎三年[1129] 1 淳熙四年[1177] 1 慶元元年[1195] 1
嘉泰二年[1202] 1 端平二年[1235] 1 元符二年[1099] 1
地点 候潮 3 楊村 2 紅旗 2
人物 繼元 7 陛下 5 王逵 3
文官 舍人 9 通事舍人 8 東上閤門 7 閤門使 6 太祝 5 五坊 4
武官 太尉 4 射生官 3 統領 3
其他 再拜 30 獻俘 9 馬軍 8 伐鼓 7 講武 7 三衙 7 大閱 7 閱武 5
目錄
0
1
2
3
4
5
6
7
卷一百二十一 志第七十四 禮二十四 軍禮
禡祭 閱武 受降 獻俘 田獵 打毬 救日伐鼓
禡,師祭也,宜居軍禮之首。講武 次之,受降、獻俘 又次之。田獵以下,亦各以類附焉。
軍前大旗曰牙,師出必祭,謂之禡。後魏出師,又建纛頭旗上。太宗 征河東 ,出京前一日,遣右贊右贊
善大夫善大夫 潘慎修 出郊,用少牢 一祭蚩尤 、禡牙;遣著作佐郎著作佐郎 李巨源 即北郊望氣 壇,用香、柳
枝 、燈油、乳粥、酥蜜餅、果,祭北方天王 。
咸平中,詔太常禮院 定禡儀。所司除地為壇,兩壝繞以青繩,張幄帟,置軍牙、六纛位版。版方七
寸,厚三分。祭用剛日,具饌。牲用太牢 ,以羊豕代。其幣長一丈八尺,軍牙以白,六纛以皂。都部都部
署署 初獻,副都部署副都部署 亞獻,部署三獻,皆戎服,清齋一宿。將校陪位。禮畢焚幣,釁鼓以一牢。又擇
日 祭馬祖、馬社。
閱武
閱武 ,仍前代制。太祖 、太宗 征伐 四方,親講武 事,故不盡用定儀,亦不常其處。鑿講武 池
朱明門外以習水戰 。復築講武 臺城 西楊村 ,秋九月大閱 ,與從臣登臺觀焉。
礼 军 礼
军 军
號 地
文 名 礼 名 文 名 礼
然 主
衙
礼
武 武
礼
礼
礼 號 號 军 军 军
军 军 地 地 礼
1 / 7
https://taolang.club/doc/237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8
9
10
11
12
真宗 詔有司擇地含輝 門外之東武村為廣場,馮高 為臺,臺上設屋,構行宮。其夜三鼓,殿前、侍衞
馬步諸軍分出諸門。詰旦,帝乘馬,從官並戎服,賜以窄袍。至行宮,諸軍陣臺前,左右相左右相 向,步騎交
屬亘二十里,諸班衞士翼從于後。有司奏成列,帝升臺,東向,御戎御戎 帳,召從臣坐觀之。殿前都指揮殿前都指揮
使使 王超 執五方旗以節進退,又於兩陣中起候臺 相望,使人執旗如臺上之數以相應。初舉黃旗,諸軍
旅拜。舉赤旗則騎進,舉青旗則步進。每旗動則鼓駴士譟,聲震百里 外,皆三挑乃退。次舉白旗,諸軍
復再拜 呼萬歲。有司奏陣堅而整,士勇而厲,欲再舉,詔止之,遂舉黑旗以振旅 。軍於左者略右陣以
還,由臺前出西北隅;軍於右者略左陣以還,由臺前出西南隅,並凱旋以退。乃召從臣宴,教坊 奏樂。
回御東華門 閱諸軍還營,鈞容鈞容 奏樂於樓下,復召從臣坐,賜飲。明日,又賜近臣飲於中書,諸軍軍
將將 校飲於營中,內職飲於軍器庫 ,諸班衞士飲於殿門外。
神宗 閱左藏庫副使左藏庫副使 幵斌所教牌手於崇政殿,乃命殿前步軍司 擇驍健者依法教習教習 。自是,營屯及更
戍諸軍、畿甸三路民兵 皆隨伎藝召見親閱焉。凡閱試禁衞、戍軍、民兵 ,總率第其精觕,賜以金
帛;而超等高者,至命為吏選官,其典領者優加職秩。涇原 經略蔡挺 肄習諸將軍將軍 馬,點閱周
悉,隊伍 有法,入為樞密副使樞密副使 ,因言於上而引試之。舊以七軍營陣校試,而分數不齊,前後牴牾。
命校試官試官 采掇定為八軍法。及軍法成,頒行諸路。既又定九軍法,以一軍營陣,即城南好草陂閱之,
皆有賞賚。其按閱砲場連弩及便坐日閱召募新軍 時,令習戰如故事。
建炎三年[1129]六月,高宗 諭輔臣曰:「朕欲親閱武 。」宰臣宰臣 呂頤浩 曰:「方右武之時,理當如
此。祖宗 時不忘武備,如鑿金明池 ,益欲習水戰 。」張浚 曰:「祖宗 每上巳游幸,必命衞士馳
射,因而激賞,亦所以講武 也。」帝曰:「朕非久命諸將各閱所部人馬,當召卿等共觀,足以知諸將
能否。」後以巡幸不果行。
紹興五年[1135]正月,始御射殿,閱諸班直諸班直 殿前司 諸軍指教使臣、親從宿衞親兵 并提轄提轄 部押親
兵 使臣射射。共一千二百六十人,每六十人作一撥。遂詔戶部 支金千兩,付樞密院 激賞庫 充犒
用。三月,御射殿,閱等子趙青等五十人角力,轉資,支賜錢銀有差。八月,御射殿,閱廣東路 經略
司 解發到韶州 士庶子士庶子 弟陳裕 試神臂弓 ,特補進武校尉進武校尉 ,賜紫羅窄衫、銀束帶,差充本路經略經略
司指使司指使 。十四年十一月,閱殿前馬殿前馬 步軍將軍將 士藝精者,賞有差。自是,歲以冬月行之,號曰冬
教。三十年十月,御射殿,引三衙 統制統制 、同統制同統制 、統領統領 、同統領同統領 入內射射,詔餘合赴內殿教
人,依年例支降例物,令逐司自行按試等第 給散。舊例,每歲引三衙 官兵教。是日,止引統統
制制 、統領統領 ,故有是詔。三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御射殿隔門特坐,引呈新舊行門射射。
乾道二年[1068]十一月,幸候潮 門外大教場,次幸白石教場。應從駕臣僚,自祥曦 殿並戎服起居,從
駕往回。內管軍 、御帶、環衞官從駕,宰執以下免從。就逐幕次賜食,俟進晚膳畢,免奏萬福,并免
茶,從駕還內。二十四日,幸候潮 門外大教場,進早膳,次幸白石教場閱兵 。三衙 率將佐將佐 等導駕
詣白石,皇帝登臺,三衙 統制統制 、統領官統領官 等起居畢,舉黃旗,諸軍皆三呼萬歲拜訖,三衙 管軍 奏
報取旨,馬軍 上馬打圍教場。舉白旗,三司 馬軍 首尾相接;舉紅旗 ,向臺合圍,聽一金止。軍馬
各就圍地 ,作圓形排立。射生官射生官 兵隨鼓聲出馬射獐兔,一金止。疊金,射生官射生官 兵各歸陣隊。舉黃
旗,射生官射生官 兵就御臺下獻所獲。帝遂慰勞,賜賚諸將鞍馬金 帶,以及士卒。諸軍懽騰,鼓舞就列。
百姓觀者如山。時久陰曀,暨帝出郊,雲霧解駁,風日開霽 。帝遣諭主管殿前司 王琪 等曰:「前
日之教,師律整嚴,人無譁囂,分合應度,朕甚悅之,皆卿等力也。」琪等曰:「此陛下 神武之
化,六軍 恭謹所致。臣願得以此為陛下 勦絕姦宄。」
號 名 名
文
武
武 名 地
词
礼 军
衙
处 文
武 衙
號 文 营 文
军 军
地 名 武
军 文
文
军
號 礼 文 名
亲 地 军 名 亲
军
文 衙 营 文
营 衙 衙 衙
地
衙 地 文 名 军 武
文 文 武
军 武 武 武 武
仕 军
武 武
地 名
衙
地 军 军 武
军 武 武 军 衙
营 衙 营 地
军 武 武
武 名
名 营 名
主
营 主
2 / 7
https://taolang.club/doc/237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13
14
15
16
四年十月,殿前司 言:「相視龍王堂 北、江岸以東茅灘一帶平地,可作教場。已修築將壇,將來三
司 馬步軍並各全裝,披帶衣甲,執色器械,至日,先赴教場下方營排辦,俟駕登臺,聽金鼓 起居畢,
依資次變陣教閱 。所有聖駕出郊,除禁衞外,欲於本司入陣馬軍 內摘差護聖馬軍 八百人騎、弓箭、
器械,作十六隊,於儀衞前後引從,各分八隊,隊各五十人,往回沿路,各奏隨軍 鼓笛大樂。及摘差本
司入教陣隊內諸軍步親隨一千人,并統領統領 將官三員,至日,先赴將臺下,各分左右,於後壁周圍留空地
三十步,以容禁衞,外作三重環立。」十六日,車駕至灘上。諸軍人馬,前一日於教場東列幕宿營。是
日,三衙 管軍 與各軍統領軍統領 將佐將佐 導駕乘馬至護聖步軍大教場亭,更御甲冑至灘上。皇帝登臺,三
衙 起居畢,權主管殿前司 王逵 奏三司 人馬齊,舉黃旗,諸軍呼拜者三。逵奏請從頭教。中軍 鳴
角,倒門角旗出營,馬步軍簇隊成,收鼓訖。連三鼓,馬軍 上馬,步人撮起旗槍。四鼓舉白旗,中
軍 鼓聲旗應,變方陣為備敵之形。別高一鼓,步軍四向作禦敵之勢,且戰且前,馬軍 出陣作戰闘之
勢。別高一鼓,各分歸地分。五鼓舉黃旗,變圓陣為自環內固之形。如前節次訖。三鼓舉赤旗,變銳陣,
諸軍相屬,魚貫斜列,前利後張,為衝敵之形。亦依前節次訖。王逵 奏人馬教絕,取旨。舉青旗,變放
教直陣,收鼓訖,一金止。重鼓三,馬軍 下馬,步人齪落旗槍,皆應規矩。帝大悅,犒賞倍之。士卒歡
呼謝恩如儀。鳴角聲簇隊訖,放教拽隊。步人分東西引拽,馬軍 交頭於御臺下,隨隊呈試驍銳大刀武
藝,繼而進呈車砲、火砲、煙槍。及赭山 打圍射生,馬步軍統制官統制官 蕭鷓巴以所獲獐鹿等就御臺下進
獻,人馬拽絕。皇帝復御常服 ,乘馬至車子院 ,宣喚殿前司 撥發官撥發官 馬定遠 、侯彥昌各賜馬一匹,
彥昌仍自準備將準備將 特升副將副將 。進御酒,上謂王逵 曰:「今日教閱 ,進止分合,軍律 整肅,皆卿之力
也。」逵奏:「陛下 神武,四海共知。六師軍容,孰敢不肅!」時賜酒俱以十分,逵奏以軍馬事不敢
飲,帝曰:「少飲之。」親減太半。飲畢,謝恩退。又宣問主管侍衞馬軍司 李舜舉 :「今日按閱之
兵,比向時所用之師何如?」舜舉奏曰:「今日所治之兵,皆陛下 平時躬親訓練,撫以深恩,賜之重
賞,忠勇百倍,非昔日可比。」
淳熙四年[1177]十二月,大閱 于茅灘。十年十一月,大閱 于龍山 。十六年十月,大閱 于城南大教
場。並如上儀。慶元元年[1195]十月,以在諒闇,令宰執於大教場教閱 。二年十月,大閱 于茅灘。嘉
泰二年[1202]十二月,幸候潮 門外教場大閱 。端平二年[1235]四月大閱 ,以時暑不及行。
受降
受降獻俘 。太祖 平蜀,孟昶 降,詔有司約前代儀制為受降禮。昶至前一日,設御坐仗衞于崇元
殿,如元會 儀。至日,大陳馬步諸軍于天街左右,設昶及其官屬素案席褥于明德門外,表案于橫街
北。通事舍人通事舍人 引昶及其官屬素服紗帽北向序立。昶跪奉表授閤門使閤門使 ,復位待命。表至御前,侍臣讀
訖,閤門使閤門使 承旨出。昶等俯伏。通事舍人通事舍人 掖昶起,官屬亦起,宣制釋罪,昶等再拜 呼萬歲。衣庫衣庫
使使 導所賜襲衣冠帶 陳於前,昶等又再拜 跪受,改服乘馬,至昇龍門 下馬,官屬至啟運門下馬,就
次。帝常服 升坐,百官先入起居,班立。閤門使閤門使 引昶等入,舞蹈拜謝。召昶升殿,閤門使閤門使 引自東
階升,宣撫使宣撫使 承旨安撫之。昶至御坐前,躬承問訖,還位,與官屬舞蹈出。中書率百官稱賀,遂宴近
臣及昶于大明殿。
衙 地
衙 军
军 营 营
营
武
军 衙 武 武
军 营 名 衙 营
营
营 营
名
营
营
地 武
衣 衙 衙 文 地
武 武 名 军 法
主
营 名
主
礼 礼 地 礼
军 礼
地 礼 礼
军 號 名
礼
文 文
文 文 礼
文 衣 礼 地
衣 文 文
文
3 / 7
https://taolang.club/doc/237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17
18
19
20
嶺南平 ,劉鋹 就擒,詔有司撰獻俘 禮。鋹至,上御明德門,列仗衞,諸軍、百官常服 班樓前。別
設獻俘 位于東西街之南,北向;其將校位於獻俘 位前,北上西向。有司率武士係鋹等白練,露布前
引。至太廟西南門,鋹等並下馬,入南神門,北向西上立,監將校官校官 次南立。俟告禮畢,於西南門出,
乘馬押至太社,如上儀。乃押至樓南御路 之西,下馬立俟。獻俘 將校,戎服帶刀。攝侍中侍中 版奏中
嚴 ,百官班定;版奏外辦,帝常服 御坐。百官舞蹈起居畢,通事舍人通事舍人 引鋹就獻俘 位,將校等詣樓前
舞蹈訖,次引露布案詣樓前北向,宣付中書、門下,如宣制儀。通事舍人通事舍人 跪受露布,轉授中書,門下轉
授攝兵部尚書兵部尚書 。次攝刑部尚書刑部尚書 詣樓前跪奏以所獻俘 付有司。上召鋹詰責,鋹伏地待罪。詔誅其臣龔
澄樞 等,特釋鋹縛與其弟保興等罪,仍賜襲衣、冠帶 、鞾笏、器幣、鞍馬,各服其服列謝樓下。百官
稱賀畢,放仗如儀。
南唐 平,帝御明德門,露布引李煜 及其子弟官屬素服待罪。初,有司請如獻劉鋹 。帝以煜奉正
朔,非若鋹拒命,寢露布弗宣,遣閤門使閤門使 承制釋之。
太宗 征太原 ,劉繼元 降,帝幸城北,陳兵衞,張樂 ,宴從臣于城臺。繼元 帥官屬素服臺下。
遣閤門使閤門使 宣制釋罪,召繼元 親勞之。從臣詣行宮稱賀。時以在軍中,故不備禮。繼元 至京師,詔
告獻太廟。前一日,所司陳設如常告廟儀。告日黎明,博士博士 引太尉太尉 就位,通事舍人通事舍人 引繼元 西階下
東向立,其官屬重行立。贊者贊太尉太尉 再拜 訖,博士博士 引就盥爵如常儀,詣東階解劍脫舄,升第一室
進奠,再拜 ,太祝太祝 跪讀祝文訖,又再拜 。通事舍人通事舍人 引繼元 及官屬詣室前西階下北向立,舍舍
人人 贊云:「皇帝親征 ,收復河東 ,偽主劉繼元 及偽命官見。」贊者曰再拜 ,拜訖退位。次至第
二、第三、第四、第五室,皆如第一室。博士博士 引太尉太尉 降階,佩劍納履復位,贊者曰再拜 ,太太
尉尉 與繼元 等皆再拜 ,退。焚祝版於齋坊。繼元 既命以官,故不稱俘焉。
元符二年[1099],西蕃王 攏拶、 川首領 瞎征 等降,詔具儀注。以受降日御日御 宣德門,設諸班諸班
直直 、上四軍 仗衞,諸軍素服陳列。降者各服蕃服以見,審問訖,有旨放罪,各等第 賜首服袍帶。
百官稱賀,而再御紫宸 殿賜宴會 。哲宗 崩 ,樞密院 留攏拶等西京 聽旨。詔罷御樓立仗,但引
見 于後殿。攏拶一班;契丹公主 一班,夏國 、回鶻公主 次之;瞎征 一班,邊厮波結并族屬 次
之。應族屬 首領各從其長,以次起居。僧尼公主 皆蕃服蕃拜。並賜冠服,謝訖,賜酒饌橫門 外。
政 名 军 衣
军 军
文
建 军 文
礼 衣 文 军
文
文 文 军
名 衣
政 名 名
文
號 地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文 武 文 名
武 礼 文
礼 文 礼 文 名
文 军 地 名 礼
文 武 礼
武 名 礼 名
主 名 文
文 营 仕
处 礼 號 葬 衙 地
礼 主 政 主 名 礼
礼 主 地
4 / 7
https://taolang.club/doc/237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21
22
23
24
25
26
27
政和初,議禮局 上受降儀 。皇帝乘輿升宣德門樓,降輿坐御幄,百官與降王、蕃官各班樓下,如大
禮肆赦 儀。東上閤門東上閤門 以紅絛袋班齊牌引升樓,樓上東上閤門東上閤門 官附內侍承旨索扇,扇合,帝即御坐,
簾卷。內侍又贊扇開,侍衞如常儀。諸班親從并裏圍降王人等迎駕,自贊常起居。次舍人舍人 贊執儀將士常
起居。次管幹管幹 降王使臣并隨行舊蕃官常起居。次禮直官直官 、舍人舍人 引百官橫行北向,贊者曰拜,在位官
皆再拜 舞蹈,三稱萬歲,又再拜 。班首奏聖躬萬福,又再拜 退,百官各就東西位。舍人舍人 引降王服本
國衣冠詣樓前北向,女婦少西立,僧又少西,尼立於後。入內省 官詣御坐前承旨,傳樓上東上閤門東上閤門 官
承旨錄訖,以紅絛袋降制樓下,東上閤門東上閤門 官承旨退。降王以下俯伏,東上閤門東上閤門 官至,令通事舍人通事舍人 掖
之起,首領以下皆起,鞠躬。閤門 宣有敕,降王以下再拜 ,僧尼止躬呼萬歲。閤門 錄敕旨付管幹管幹
官官 ,降王等躬聽詰問。如有復奏,閤門 錄訖,仍以紅絛袋引升樓。如無復奏,入內省 官詣御坐承
旨,傳樓上閤門官閤門官 稱有敕放罪訖,舍人舍人 贊謝恩,降王以下再拜 稱萬歲,復序立。入內省 官詣御坐承
旨,傳樓上閤門官閤門官 稱有敕各賜首服袍帶。樓下閤門官閤門官 承旨引所賜檐床陳于西,舍人舍人 宣曰有敕,降王
以下再拜 鞠躬,舍人舍人 稱各賜某物,賜物畢,又再拜 稱萬歲。若賜官,即贊謝再拜 ,並歸次易所賜
服。舍人舍人 先引降王以下至授遙郡 以上當樓前北向東上立,贊再拜 ,稱萬歲,又再拜 ;次贊服冠帔婦
女再拜 。僧尼別謝,引還。次贊樓上侍立官侍立官 稱賀再拜 ,禮直官直官 、舍人舍人 分引百官橫行北向立,贊
拜 訖,班首少前,俛伏跪,稱賀,其詞中書隨事撰述,賀訖,復位。在位者又再拜 舞蹈,三稱萬歲,
又再拜 。東上閤門東上閤門 官進詣樓前承旨就班首宣曰有制,贊者曰拜,在位官皆再拜 ,宣答,其詞學士
院 隨事撰述,又贊再拜 ,三稱萬歲,又再拜 。樓上樞密院 前跪奏,稱某官臣某言,禮畢,內侍索
扇,扇合簾垂,帝降坐。內侍贊扇開,所司承旨放仗,樓下鞭鳴,百官再拜 退。
開禧三年[1207]三月,四川 宣撫副使宣撫副使 安丙 函逆臣吳曦 首并違制剏造法物、所受金國加封 蜀王
詔 及金印來獻。四月三日,禮部 太常寺 條具獻馘典故,俟逆曦首函至日,臨安府 差人防守,殿前
司 差甲士甲士 二百人同大理寺官大理寺官 監引赴都堂審驗。奏獻太廟、別廟差近上宗室 南班,奏獻太社、太稷
差侍從官。各前一日赴祠所致齋,至日行奏獻之禮,大理 寺、殿前司 計會行禮時刻,監引首函設置
以俟。奏獻禮畢,梟於市三日,付大理 寺藏於庫。
端平元年[1234],金亡。四月,京湖制置司 以完顏守緒 函骨來上,差官奏告宗廟社稷 如儀。
田獵
田獵。太祖 建隆二年[962],始校獵 于近郊。先出禁軍為圍場 ,五坊五坊 以鷙禽細犬從。帝親射走兔
三,從官貢馬稱賀。其後多以秋冬或正月田於四郊,從官或賜窄袍煗鞾,親王 以下射中者賜以馬。
太宗 將北征,因閱武 獵近郊,以多盜獵狐兔者,命禁之。有衞士奪人獐,當死,帝曰:「若殺之,
後世必謂我重獸而輕人。」特貰其罪。帝常以臘日 校獵 ,諭從臣曰:「臘日 出狩,以順時令,緩
轡從禽,是非荒也。」回幸講武 臺,張樂 ,賜羣臣飲。其後,獵西郊,親射走兔五。詔以古者蒐
狩,以所獲之禽薦享宗廟 ,而其禮久廢,今可復之。遂為定式。帝雅不好弋獵,詔除有司行禮外,罷
近甸游畋,五坊五坊 所畜鷹犬並放之,諸州不得以鷹犬來獻。已而定難軍節度 使趙保忠 獻鶻一,號
「海東青」,詔還賜之。臘日 ,但命諸王略畋近郊,而五坊五坊 之職廢矣。
真宗 復詔教駿教駿 所養鷹鶻量留十餘,以備諸王從時展禮。禁圍草地,許民耕牧。
衙 作
礼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礼 礼 礼 文
衙 文
文 文 文
建 礼 建
文 建 衙
文 文 礼 衙
文 文 文
礼 文 礼 礼
文 衙 礼 礼
礼 文 礼 文 文
礼 礼
礼 文 礼
衙 礼 礼 衙
礼
地 文 名 名 仕
名 衙 衙 地
衙 武 文 亲
政 衙
政
衙 名 词
號 军 地 文
主
號 礼
节 军 节
军 名
礼
文 地 名
节 文
號 文
5 / 7
https://taolang.club/doc/237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28
29
30
31
32
33
至仁宗 時,言者言校獵 之制所以順時令、訓戎事,請修此禮。於是詔樞密院 奏定制度。獵日五鼓,
帝御內東門,賜從官酒三行,奏鈞容鈞容 樂,幸瓊林苑瓊林苑 門,賜從官食。遂獵于楊村 ,宴于幄殿,奏教
坊 樂。遣使以所獲馳薦太廟。既而召父老臨問,賜以飲食茶絹,及五坊五坊 軍士銀絹有差。宰相宰相 賈昌
朝 等曰:「陛下 暫幸近郊,順時田獵,取鮮殺而登廟俎,所以昭孝德也;即高原而閱軍實,所以講
武 事也;問耆老而秩飫,所以養老 也;勞田夫而賜惠,所以勸農也。乘輿一出,而四美皆具。伏望宣
付史館 。」從之。明年,復獵於城南東韓村。自玉津園玉津園 去輦乘馬,分騎士騎士 數千為左右翼,節以鼓
旗。合圍場 徑十餘里,部隊相應。帝按轡中道,親挾弓失,屢獲禽焉。是時,道傍居人或畜狐兔鳧雉驅
場中。帝謂田獵以訓武訓武 事,非專所獲也,悉縱之。免圍內民田一歲租,仍召父老勞問。其後以諫者多,
罷獵近甸。自是,終靖康不復講。
打毬
打毬,本軍中戲。太宗 令有司詳定其儀。三月,會鞠大明殿。有司除地,豎木東西為毬門,高丈餘,
首刻金龍,下施石蓮華坐,加以采繢。左右分朋主之,以承旨二人守門,衞士二人持小紅旗 唱籌,御
龍官錦繡 衣持哥舒棒,周衞毬場。殿階 下,東西建日月旗。教坊 設龜茲 部鼓樂於兩廊,鼓各五。
又於東西毬門旗下各設鼓五。閤門 豫定分朋狀取裁。親王 、近臣、節度節度 觀察防禦團練使團練使 、刺刺
史史 、駙馬都尉駙馬都尉 、諸司使副諸司使副 使、供奉官供奉官 、殿直殿直 悉預。其兩朋官,宗室 、節度節度 以下服異色繡
衣,左朋黃襴,右朋紫襴;打毬供奉官供奉官 左朋服紫繡,右朋服緋繡,烏皮鞾,冠以華插腳折上巾 。天
廄院 供馴習馬并鞍勒。帝乘馬出,教坊 大合涼州曲 ,諸司使諸司使 以下前導,從臣奉迎。既御殿,羣臣
謝,宣召以次上馬,馬皆結尾,分朋自兩廂入,序立於西廂。帝乘馬當庭西南駐。內侍發金合,出朱漆
毬擲殿前。通事舍人通事舍人 奏云御朋打東門。帝擊毬,教坊 作樂奏鼓。毬既度,颭旗、鳴鉦、止鼓。帝回
馬,從臣奉觴上壽 ,貢物以賀。賜酒,即列拜,飲畢上馬。帝再擊之,始命諸王大臣王大臣 馳馬爭擊。旗
下攂鼓。將及門,逐廂急鼓。毬度,殺鼓三通。毬門兩旁置繡旗二十四,而設虛架於殿東西階下。每朋
得籌,即插一旗架上以識之。帝得籌,樂少止,從官呼萬歲。羣臣得籌則唱好,得籌者下馬稱謝。凡三
籌畢,仍御殿召從臣飲。又有步擊者,乘驢騾擊者,時令供奉者朋戲以為樂云。
救日伐鼓
救日伐鼓 。建隆元年[961],司天監 言日食五月朔,請掩藏戈兵鎧冑。事下有司,有司請皇帝避正殿
素服,百官各守本司,遣官用牲太社如故事。景德四年[1007]五月朔,日食。上避正殿不視事。
至和元年[1054]四月朔日食,既內降德音 ,改元,易服,避正殿,減膳。百官詣東上閤門東上閤門 拜表請御正
殿,復常膳。三表乃從。至日,遣官祀太社,而陰雨以雷,至申,乃見食九分之餘。百官稱賀。先是皇
祐初,以日食三朝不受賀,百官拜表。嘉祐四年[1059],詔正旦日食毋拜表,自十二月二十一日不御前
殿,減常膳,宴遼使罷作樂。至日,仍遣官祀太社。百官三表,乃御正殿,復膳。六年六月朔日食,
詔禮官禮官 驗詳典故。皇帝素服,不御正殿,毋視事,百官廢務守司。合朔前二日,郊社令郊社令 及門僕守四
門,巡門監察鼓吹令鼓吹令 率工人如方色執麾斿,分置四門屋下。龍蛇鼓隨設於左東門者立北塾南面,南門
者立東塾 西面,西門者立南墊北面,北門者立西塾東面。隊正隊正 一人執刀,率衞士五人執五兵之器,
立鼓外。矛處東,戟處南,斧鉞 在西,矟在北。郊社令郊社令 立䂎於壇,四隅縈朱絲繩三匝。又於北設黃
麾,龍蛇鼓一次之,弓一、矢四次之。諸兵鼓俱靜立,俟司天監 告日有變,工舉麾,乃伐鼓 ;祭告
官行事,太祝太祝 讀文,其詞以責陰助陽之意。司天官司天官 稱止,乃罷鼓。如霿晦不見,即不伐鼓 。自
是,日有食之,皆如其制。
號 军 衙
文 文 地
衙 文 文
名 主
军 礼
衙 文 武
地
文
號
地
地 建 衙 政
建 主 武 文
文 武 文 文 文 亲 武
文 词
衙 衙 作 文
文 衙
礼 文
礼
礼 衙
法 文
文 文
文
名 武
军 文
衙 礼
文 文 礼
6 / 7
https://taolang.club/doc/237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120 卷一百二十 志第七十三 禮二十三 賓禮五 122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禮二十五 凶禮一 山陵→目錄
政和上合朔伐鼓儀 :有司陳設太社玉幣籩豆如儀。社之四門,及壇下近北,各置鼓一,並植麾斿,各依
其方色。壇下立黃麾,麾杠十尺,斿八尺。祭告日,於時前,太官令太官令 帥其屬實饌具畢,光祿卿光祿卿 點視;
次引監察御史監察御史 、奉禮郎奉禮郎 、太祝太祝 ,太官令太官令 先入就位,次引告官就位,皆再拜 ;次引御史御史 、奉禮奉禮
郎郎 、太祝太祝 升,就位。太官令太官令 就酌尊所,告官盥洗,詣太社三上香,奠幣 玉,再拜 復位。少頃,引
告官再盥洗,執爵三祭酒祭酒 ,奠爵,俛伏興,少立,引太祝太祝 詣神位前跪讀祝文。告官再拜 退,伐鼓 。
其日時前,太史官太史官 一員立壇下視日。鼓吹令鼓吹令 率工十人,如色服分立鼓左右以俟。太史太史 稱日有變,工
齊伐鼓 。明復,太史太史 稱止,乃罷鼓。其日,廢務而百司各守其職如舊儀。
作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礼 文
文 文 文 礼 礼
文 文 礼 礼
文 文 文
礼 文
7 / 7
https://taolang.club/doc/237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北史 062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北史 062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北史 062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北史 062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helloiac
 
舊唐書 148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舊唐書 148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舊唐書 148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舊唐書 148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helloiac
 
明史 264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明史 264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明史 264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明史 264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helloiac
 
宋史 273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二
宋史 273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二宋史 273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二
宋史 273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二
helloiac
 
宋史 307 卷三百〇七 列傳第六十六
宋史 307 卷三百〇七 列傳第六十六宋史 307 卷三百〇七 列傳第六十六
宋史 307 卷三百〇七 列傳第六十六
helloiac
 
宋史 496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十五 蠻夷四
宋史 496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十五 蠻夷四宋史 496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十五 蠻夷四
宋史 496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十五 蠻夷四
helloiac
 
舊唐書 114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舊唐書 114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舊唐書 114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舊唐書 114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helloiac
 
新唐書 015 卷十五 志第五 禮樂五
新唐書 015 卷十五 志第五 禮樂五新唐書 015 卷十五 志第五 禮樂五
新唐書 015 卷十五 志第五 禮樂五
helloiac
 
南齊書 27 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
南齊書 27 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南齊書 27 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
南齊書 27 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
helloiac
 
舊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舊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舊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舊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helloiac
 
宋書 084 卷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宋書 084 卷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宋書 084 卷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宋書 084 卷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helloiac
 
北齊書 20 卷二十 列传第十二
北齊書 20 卷二十 列传第十二北齊書 20 卷二十 列传第十二
北齊書 20 卷二十 列传第十二
helloiac
 
宋史 271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
宋史 271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宋史 271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
宋史 271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
helloiac
 
宋史 196 卷一百九十六 志第一百四十九 兵十
宋史 196 卷一百九十六 志第一百四十九 兵十宋史 196 卷一百九十六 志第一百四十九 兵十
宋史 196 卷一百九十六 志第一百四十九 兵十
helloiac
 
宋史 479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世家二 西蜀孟氏
宋史 479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世家二 西蜀孟氏宋史 479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世家二 西蜀孟氏
宋史 479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世家二 西蜀孟氏
helloiac
 
舊五代史 116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舊五代史 116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舊五代史 116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舊五代史 116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helloiac
 
明史 214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二
明史 214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二明史 214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二
明史 214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二
helloiac
 
舊唐書 103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舊唐書 103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舊唐書 103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舊唐書 103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helloiac
 
宋史 396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宋史 396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宋史 396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宋史 396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helloiac
 
新唐書 187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〇六
新唐書 187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〇六新唐書 187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〇六
新唐書 187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〇六
helloiac
 

What's hot (20)

北史 062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北史 062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北史 062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北史 062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舊唐書 148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舊唐書 148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舊唐書 148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舊唐書 148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明史 264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明史 264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明史 264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明史 264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宋史 273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二
宋史 273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二宋史 273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二
宋史 273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二
 
宋史 307 卷三百〇七 列傳第六十六
宋史 307 卷三百〇七 列傳第六十六宋史 307 卷三百〇七 列傳第六十六
宋史 307 卷三百〇七 列傳第六十六
 
宋史 496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十五 蠻夷四
宋史 496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十五 蠻夷四宋史 496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十五 蠻夷四
宋史 496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第二百五十五 蠻夷四
 
舊唐書 114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舊唐書 114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舊唐書 114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舊唐書 114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新唐書 015 卷十五 志第五 禮樂五
新唐書 015 卷十五 志第五 禮樂五新唐書 015 卷十五 志第五 禮樂五
新唐書 015 卷十五 志第五 禮樂五
 
南齊書 27 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
南齊書 27 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南齊書 27 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
南齊書 27 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
 
舊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舊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舊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舊唐書 133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宋書 084 卷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宋書 084 卷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宋書 084 卷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宋書 084 卷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北齊書 20 卷二十 列传第十二
北齊書 20 卷二十 列传第十二北齊書 20 卷二十 列传第十二
北齊書 20 卷二十 列传第十二
 
宋史 271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
宋史 271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宋史 271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
宋史 271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
 
宋史 196 卷一百九十六 志第一百四十九 兵十
宋史 196 卷一百九十六 志第一百四十九 兵十宋史 196 卷一百九十六 志第一百四十九 兵十
宋史 196 卷一百九十六 志第一百四十九 兵十
 
宋史 479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世家二 西蜀孟氏
宋史 479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世家二 西蜀孟氏宋史 479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世家二 西蜀孟氏
宋史 479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第二百三十八 世家二 西蜀孟氏
 
舊五代史 116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舊五代史 116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舊五代史 116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舊五代史 116 卷一百一十六 周書七 世宗紀第三
 
明史 214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二
明史 214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二明史 214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二
明史 214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〇二
 
舊唐書 103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舊唐書 103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舊唐書 103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舊唐書 103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宋史 396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宋史 396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宋史 396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宋史 396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新唐書 187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〇六
新唐書 187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〇六新唐書 187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〇六
新唐書 187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〇六
 

Similar to 宋史 121 卷一百二十一 志第七十四 禮二十四 軍禮

金史 119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
金史 119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金史 119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
金史 119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
helloiac
 
舊唐書 126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七十二
舊唐書 126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七十二舊唐書 126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七十二
舊唐書 126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七十二
helloiac
 
宋史 253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十二
宋史 253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十二宋史 253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十二
宋史 253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十二
helloiac
 
宋史 041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理宗一
宋史 041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理宗一宋史 041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理宗一
宋史 041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理宗一
helloiac
 
舊唐書 183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舊唐書 183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舊唐書 183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舊唐書 183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helloiac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helloiac
 
新唐書 164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八十三
新唐書 164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八十三新唐書 164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八十三
新唐書 164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八十三
helloiac
 
宋史 289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
宋史 289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宋史 289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
宋史 289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
helloiac
 
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helloiac
 
宋史 122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禮二十五 凶禮一 山陵
宋史 122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禮二十五 凶禮一 山陵宋史 122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禮二十五 凶禮一 山陵
宋史 122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禮二十五 凶禮一 山陵
helloiac
 
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
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
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
helloiac
 
金史 073 卷七十三 列傳第十一
金史 073 卷七十三 列傳第十一金史 073 卷七十三 列傳第十一
金史 073 卷七十三 列傳第十一
helloiac
 
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
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
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
helloiac
 
舊唐書 184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舊唐書 184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舊唐書 184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舊唐書 184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helloiac
 
明史 331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二百十九
明史 331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二百十九明史 331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二百十九
明史 331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二百十九
helloiac
 
晉書 060 卷六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晉書 060 卷六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晉書 060 卷六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晉書 060 卷六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helloiac
 
舊五代史 097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舊五代史 097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舊五代史 097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舊五代史 097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helloiac
 
宋史 269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十八
宋史 269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十八宋史 269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十八
宋史 269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十八
helloiac
 
元史 029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
元史 029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元史 029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
元史 029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
helloiac
 

Similar to 宋史 121 卷一百二十一 志第七十四 禮二十四 軍禮 (20)

金史 119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
金史 119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金史 119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
金史 119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
 
舊唐書 126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七十二
舊唐書 126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七十二舊唐書 126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七十二
舊唐書 126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七十二
 
宋史 253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十二
宋史 253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十二宋史 253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十二
宋史 253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十二
 
宋史 041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理宗一
宋史 041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理宗一宋史 041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理宗一
宋史 041 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理宗一
 
舊唐書 183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舊唐書 183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舊唐書 183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舊唐書 183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新唐書 164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八十三
新唐書 164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八十三新唐書 164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八十三
新唐書 164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八十三
 
新唐書 147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六十六
新唐書 147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六十六新唐書 147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六十六
新唐書 147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六十六
 
宋史 289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
宋史 289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宋史 289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
宋史 289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八
 
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宋史 277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六
 
宋史 122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禮二十五 凶禮一 山陵
宋史 122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禮二十五 凶禮一 山陵宋史 122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禮二十五 凶禮一 山陵
宋史 122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禮二十五 凶禮一 山陵
 
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
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
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
 
金史 073 卷七十三 列傳第十一
金史 073 卷七十三 列傳第十一金史 073 卷七十三 列傳第十一
金史 073 卷七十三 列傳第十一
 
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
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
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
 
舊唐書 184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舊唐書 184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舊唐書 184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舊唐書 184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明史 331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二百十九
明史 331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二百十九明史 331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二百十九
明史 331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二百十九
 
晉書 060 卷六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晉書 060 卷六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晉書 060 卷六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晉書 060 卷六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舊五代史 097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舊五代史 097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舊五代史 097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舊五代史 097 卷九十七 晉書二十三 列傳第十二
 
宋史 269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十八
宋史 269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十八宋史 269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十八
宋史 269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二十八
 
元史 029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
元史 029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元史 029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
元史 029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泰定帝一
 

More from helloiac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helloiac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helloiac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helloiac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helloiac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helloiac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helloiac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helloiac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helloiac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helloiac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helloiac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helloiac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helloiac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helloiac
 

More from helloiac (20)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宋史 121 卷一百二十一 志第七十四 禮二十四 軍禮

  • 1. 文档信息  宋史  121 / 496  34 段 7222 字  308 种 512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志第七十四 禮二十四 軍禮 宋史 121 卷一百二 十一 [元]脫脫 等 ←120 卷一百二十 志第七十三 禮二十三 賓禮五 122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禮二十五 凶禮一 山陵→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宋史 / 121 卷一百二十一 志第七十四 禮二十四 軍禮 本篇关键词 纪年 紹興五年[1135] 1 乾道二年[1068] 1 建炎三年[1129] 1 淳熙四年[1177] 1 慶元元年[1195] 1 嘉泰二年[1202] 1 端平二年[1235] 1 元符二年[1099] 1 地点 候潮 3 楊村 2 紅旗 2 人物 繼元 7 陛下 5 王逵 3 文官 舍人 9 通事舍人 8 東上閤門 7 閤門使 6 太祝 5 五坊 4 武官 太尉 4 射生官 3 統領 3 其他 再拜 30 獻俘 9 馬軍 8 伐鼓 7 講武 7 三衙 7 大閱 7 閱武 5 目錄 0 1 2 3 4 5 6 7 卷一百二十一 志第七十四 禮二十四 軍禮 禡祭 閱武 受降 獻俘 田獵 打毬 救日伐鼓 禡,師祭也,宜居軍禮之首。講武 次之,受降、獻俘 又次之。田獵以下,亦各以類附焉。 軍前大旗曰牙,師出必祭,謂之禡。後魏出師,又建纛頭旗上。太宗 征河東 ,出京前一日,遣右贊右贊 善大夫善大夫 潘慎修 出郊,用少牢 一祭蚩尤 、禡牙;遣著作佐郎著作佐郎 李巨源 即北郊望氣 壇,用香、柳 枝 、燈油、乳粥、酥蜜餅、果,祭北方天王 。 咸平中,詔太常禮院 定禡儀。所司除地為壇,兩壝繞以青繩,張幄帟,置軍牙、六纛位版。版方七 寸,厚三分。祭用剛日,具饌。牲用太牢 ,以羊豕代。其幣長一丈八尺,軍牙以白,六纛以皂。都部都部 署署 初獻,副都部署副都部署 亞獻,部署三獻,皆戎服,清齋一宿。將校陪位。禮畢焚幣,釁鼓以一牢。又擇 日 祭馬祖、馬社。 閱武 閱武 ,仍前代制。太祖 、太宗 征伐 四方,親講武 事,故不盡用定儀,亦不常其處。鑿講武 池 朱明門外以習水戰 。復築講武 臺城 西楊村 ,秋九月大閱 ,與從臣登臺觀焉。 礼 军 礼 军 军 號 地 文 名 礼 名 文 名 礼 然 主 衙 礼 武 武 礼 礼 礼 號 號 军 军 军 军 军 地 地 礼 1 / 7 https://taolang.club/doc/237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2. 8 9 10 11 12 真宗 詔有司擇地含輝 門外之東武村為廣場,馮高 為臺,臺上設屋,構行宮。其夜三鼓,殿前、侍衞 馬步諸軍分出諸門。詰旦,帝乘馬,從官並戎服,賜以窄袍。至行宮,諸軍陣臺前,左右相左右相 向,步騎交 屬亘二十里,諸班衞士翼從于後。有司奏成列,帝升臺,東向,御戎御戎 帳,召從臣坐觀之。殿前都指揮殿前都指揮 使使 王超 執五方旗以節進退,又於兩陣中起候臺 相望,使人執旗如臺上之數以相應。初舉黃旗,諸軍 旅拜。舉赤旗則騎進,舉青旗則步進。每旗動則鼓駴士譟,聲震百里 外,皆三挑乃退。次舉白旗,諸軍 復再拜 呼萬歲。有司奏陣堅而整,士勇而厲,欲再舉,詔止之,遂舉黑旗以振旅 。軍於左者略右陣以 還,由臺前出西北隅;軍於右者略左陣以還,由臺前出西南隅,並凱旋以退。乃召從臣宴,教坊 奏樂。 回御東華門 閱諸軍還營,鈞容鈞容 奏樂於樓下,復召從臣坐,賜飲。明日,又賜近臣飲於中書,諸軍軍 將將 校飲於營中,內職飲於軍器庫 ,諸班衞士飲於殿門外。 神宗 閱左藏庫副使左藏庫副使 幵斌所教牌手於崇政殿,乃命殿前步軍司 擇驍健者依法教習教習 。自是,營屯及更 戍諸軍、畿甸三路民兵 皆隨伎藝召見親閱焉。凡閱試禁衞、戍軍、民兵 ,總率第其精觕,賜以金 帛;而超等高者,至命為吏選官,其典領者優加職秩。涇原 經略蔡挺 肄習諸將軍將軍 馬,點閱周 悉,隊伍 有法,入為樞密副使樞密副使 ,因言於上而引試之。舊以七軍營陣校試,而分數不齊,前後牴牾。 命校試官試官 采掇定為八軍法。及軍法成,頒行諸路。既又定九軍法,以一軍營陣,即城南好草陂閱之, 皆有賞賚。其按閱砲場連弩及便坐日閱召募新軍 時,令習戰如故事。 建炎三年[1129]六月,高宗 諭輔臣曰:「朕欲親閱武 。」宰臣宰臣 呂頤浩 曰:「方右武之時,理當如 此。祖宗 時不忘武備,如鑿金明池 ,益欲習水戰 。」張浚 曰:「祖宗 每上巳游幸,必命衞士馳 射,因而激賞,亦所以講武 也。」帝曰:「朕非久命諸將各閱所部人馬,當召卿等共觀,足以知諸將 能否。」後以巡幸不果行。 紹興五年[1135]正月,始御射殿,閱諸班直諸班直 殿前司 諸軍指教使臣、親從宿衞親兵 并提轄提轄 部押親 兵 使臣射射。共一千二百六十人,每六十人作一撥。遂詔戶部 支金千兩,付樞密院 激賞庫 充犒 用。三月,御射殿,閱等子趙青等五十人角力,轉資,支賜錢銀有差。八月,御射殿,閱廣東路 經略 司 解發到韶州 士庶子士庶子 弟陳裕 試神臂弓 ,特補進武校尉進武校尉 ,賜紫羅窄衫、銀束帶,差充本路經略經略 司指使司指使 。十四年十一月,閱殿前馬殿前馬 步軍將軍將 士藝精者,賞有差。自是,歲以冬月行之,號曰冬 教。三十年十月,御射殿,引三衙 統制統制 、同統制同統制 、統領統領 、同統領同統領 入內射射,詔餘合赴內殿教 人,依年例支降例物,令逐司自行按試等第 給散。舊例,每歲引三衙 官兵教。是日,止引統統 制制 、統領統領 ,故有是詔。三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御射殿隔門特坐,引呈新舊行門射射。 乾道二年[1068]十一月,幸候潮 門外大教場,次幸白石教場。應從駕臣僚,自祥曦 殿並戎服起居,從 駕往回。內管軍 、御帶、環衞官從駕,宰執以下免從。就逐幕次賜食,俟進晚膳畢,免奏萬福,并免 茶,從駕還內。二十四日,幸候潮 門外大教場,進早膳,次幸白石教場閱兵 。三衙 率將佐將佐 等導駕 詣白石,皇帝登臺,三衙 統制統制 、統領官統領官 等起居畢,舉黃旗,諸軍皆三呼萬歲拜訖,三衙 管軍 奏 報取旨,馬軍 上馬打圍教場。舉白旗,三司 馬軍 首尾相接;舉紅旗 ,向臺合圍,聽一金止。軍馬 各就圍地 ,作圓形排立。射生官射生官 兵隨鼓聲出馬射獐兔,一金止。疊金,射生官射生官 兵各歸陣隊。舉黃 旗,射生官射生官 兵就御臺下獻所獲。帝遂慰勞,賜賚諸將鞍馬金 帶,以及士卒。諸軍懽騰,鼓舞就列。 百姓觀者如山。時久陰曀,暨帝出郊,雲霧解駁,風日開霽 。帝遣諭主管殿前司 王琪 等曰:「前 日之教,師律整嚴,人無譁囂,分合應度,朕甚悅之,皆卿等力也。」琪等曰:「此陛下 神武之 化,六軍 恭謹所致。臣願得以此為陛下 勦絕姦宄。」 號 名 名 文 武 武 名 地 词 礼 军 衙 处 文 武 衙 號 文 营 文 军 军 地 名 武 军 文 文 军 號 礼 文 名 亲 地 军 名 亲 军 文 衙 营 文 营 衙 衙 衙 地 衙 地 文 名 军 武 文 文 武 军 武 武 武 武 仕 军 武 武 地 名 衙 地 军 军 武 军 武 武 军 衙 营 衙 营 地 军 武 武 武 名 名 营 名 主 营 主 2 / 7 https://taolang.club/doc/237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3. 13 14 15 16 四年十月,殿前司 言:「相視龍王堂 北、江岸以東茅灘一帶平地,可作教場。已修築將壇,將來三 司 馬步軍並各全裝,披帶衣甲,執色器械,至日,先赴教場下方營排辦,俟駕登臺,聽金鼓 起居畢, 依資次變陣教閱 。所有聖駕出郊,除禁衞外,欲於本司入陣馬軍 內摘差護聖馬軍 八百人騎、弓箭、 器械,作十六隊,於儀衞前後引從,各分八隊,隊各五十人,往回沿路,各奏隨軍 鼓笛大樂。及摘差本 司入教陣隊內諸軍步親隨一千人,并統領統領 將官三員,至日,先赴將臺下,各分左右,於後壁周圍留空地 三十步,以容禁衞,外作三重環立。」十六日,車駕至灘上。諸軍人馬,前一日於教場東列幕宿營。是 日,三衙 管軍 與各軍統領軍統領 將佐將佐 導駕乘馬至護聖步軍大教場亭,更御甲冑至灘上。皇帝登臺,三 衙 起居畢,權主管殿前司 王逵 奏三司 人馬齊,舉黃旗,諸軍呼拜者三。逵奏請從頭教。中軍 鳴 角,倒門角旗出營,馬步軍簇隊成,收鼓訖。連三鼓,馬軍 上馬,步人撮起旗槍。四鼓舉白旗,中 軍 鼓聲旗應,變方陣為備敵之形。別高一鼓,步軍四向作禦敵之勢,且戰且前,馬軍 出陣作戰闘之 勢。別高一鼓,各分歸地分。五鼓舉黃旗,變圓陣為自環內固之形。如前節次訖。三鼓舉赤旗,變銳陣, 諸軍相屬,魚貫斜列,前利後張,為衝敵之形。亦依前節次訖。王逵 奏人馬教絕,取旨。舉青旗,變放 教直陣,收鼓訖,一金止。重鼓三,馬軍 下馬,步人齪落旗槍,皆應規矩。帝大悅,犒賞倍之。士卒歡 呼謝恩如儀。鳴角聲簇隊訖,放教拽隊。步人分東西引拽,馬軍 交頭於御臺下,隨隊呈試驍銳大刀武 藝,繼而進呈車砲、火砲、煙槍。及赭山 打圍射生,馬步軍統制官統制官 蕭鷓巴以所獲獐鹿等就御臺下進 獻,人馬拽絕。皇帝復御常服 ,乘馬至車子院 ,宣喚殿前司 撥發官撥發官 馬定遠 、侯彥昌各賜馬一匹, 彥昌仍自準備將準備將 特升副將副將 。進御酒,上謂王逵 曰:「今日教閱 ,進止分合,軍律 整肅,皆卿之力 也。」逵奏:「陛下 神武,四海共知。六師軍容,孰敢不肅!」時賜酒俱以十分,逵奏以軍馬事不敢 飲,帝曰:「少飲之。」親減太半。飲畢,謝恩退。又宣問主管侍衞馬軍司 李舜舉 :「今日按閱之 兵,比向時所用之師何如?」舜舉奏曰:「今日所治之兵,皆陛下 平時躬親訓練,撫以深恩,賜之重 賞,忠勇百倍,非昔日可比。」 淳熙四年[1177]十二月,大閱 于茅灘。十年十一月,大閱 于龍山 。十六年十月,大閱 于城南大教 場。並如上儀。慶元元年[1195]十月,以在諒闇,令宰執於大教場教閱 。二年十月,大閱 于茅灘。嘉 泰二年[1202]十二月,幸候潮 門外教場大閱 。端平二年[1235]四月大閱 ,以時暑不及行。 受降 受降獻俘 。太祖 平蜀,孟昶 降,詔有司約前代儀制為受降禮。昶至前一日,設御坐仗衞于崇元 殿,如元會 儀。至日,大陳馬步諸軍于天街左右,設昶及其官屬素案席褥于明德門外,表案于橫街 北。通事舍人通事舍人 引昶及其官屬素服紗帽北向序立。昶跪奉表授閤門使閤門使 ,復位待命。表至御前,侍臣讀 訖,閤門使閤門使 承旨出。昶等俯伏。通事舍人通事舍人 掖昶起,官屬亦起,宣制釋罪,昶等再拜 呼萬歲。衣庫衣庫 使使 導所賜襲衣冠帶 陳於前,昶等又再拜 跪受,改服乘馬,至昇龍門 下馬,官屬至啟運門下馬,就 次。帝常服 升坐,百官先入起居,班立。閤門使閤門使 引昶等入,舞蹈拜謝。召昶升殿,閤門使閤門使 引自東 階升,宣撫使宣撫使 承旨安撫之。昶至御坐前,躬承問訖,還位,與官屬舞蹈出。中書率百官稱賀,遂宴近 臣及昶于大明殿。 衙 地 衙 军 军 营 营 营 武 军 衙 武 武 军 营 名 衙 营 营 营 营 名 营 营 地 武 衣 衙 衙 文 地 武 武 名 军 法 主 营 名 主 礼 礼 地 礼 军 礼 地 礼 礼 军 號 名 礼 文 文 文 文 礼 文 衣 礼 地 衣 文 文 文 3 / 7 https://taolang.club/doc/237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4. 17 18 19 20 嶺南平 ,劉鋹 就擒,詔有司撰獻俘 禮。鋹至,上御明德門,列仗衞,諸軍、百官常服 班樓前。別 設獻俘 位于東西街之南,北向;其將校位於獻俘 位前,北上西向。有司率武士係鋹等白練,露布前 引。至太廟西南門,鋹等並下馬,入南神門,北向西上立,監將校官校官 次南立。俟告禮畢,於西南門出, 乘馬押至太社,如上儀。乃押至樓南御路 之西,下馬立俟。獻俘 將校,戎服帶刀。攝侍中侍中 版奏中 嚴 ,百官班定;版奏外辦,帝常服 御坐。百官舞蹈起居畢,通事舍人通事舍人 引鋹就獻俘 位,將校等詣樓前 舞蹈訖,次引露布案詣樓前北向,宣付中書、門下,如宣制儀。通事舍人通事舍人 跪受露布,轉授中書,門下轉 授攝兵部尚書兵部尚書 。次攝刑部尚書刑部尚書 詣樓前跪奏以所獻俘 付有司。上召鋹詰責,鋹伏地待罪。詔誅其臣龔 澄樞 等,特釋鋹縛與其弟保興等罪,仍賜襲衣、冠帶 、鞾笏、器幣、鞍馬,各服其服列謝樓下。百官 稱賀畢,放仗如儀。 南唐 平,帝御明德門,露布引李煜 及其子弟官屬素服待罪。初,有司請如獻劉鋹 。帝以煜奉正 朔,非若鋹拒命,寢露布弗宣,遣閤門使閤門使 承制釋之。 太宗 征太原 ,劉繼元 降,帝幸城北,陳兵衞,張樂 ,宴從臣于城臺。繼元 帥官屬素服臺下。 遣閤門使閤門使 宣制釋罪,召繼元 親勞之。從臣詣行宮稱賀。時以在軍中,故不備禮。繼元 至京師,詔 告獻太廟。前一日,所司陳設如常告廟儀。告日黎明,博士博士 引太尉太尉 就位,通事舍人通事舍人 引繼元 西階下 東向立,其官屬重行立。贊者贊太尉太尉 再拜 訖,博士博士 引就盥爵如常儀,詣東階解劍脫舄,升第一室 進奠,再拜 ,太祝太祝 跪讀祝文訖,又再拜 。通事舍人通事舍人 引繼元 及官屬詣室前西階下北向立,舍舍 人人 贊云:「皇帝親征 ,收復河東 ,偽主劉繼元 及偽命官見。」贊者曰再拜 ,拜訖退位。次至第 二、第三、第四、第五室,皆如第一室。博士博士 引太尉太尉 降階,佩劍納履復位,贊者曰再拜 ,太太 尉尉 與繼元 等皆再拜 ,退。焚祝版於齋坊。繼元 既命以官,故不稱俘焉。 元符二年[1099],西蕃王 攏拶、 川首領 瞎征 等降,詔具儀注。以受降日御日御 宣德門,設諸班諸班 直直 、上四軍 仗衞,諸軍素服陳列。降者各服蕃服以見,審問訖,有旨放罪,各等第 賜首服袍帶。 百官稱賀,而再御紫宸 殿賜宴會 。哲宗 崩 ,樞密院 留攏拶等西京 聽旨。詔罷御樓立仗,但引 見 于後殿。攏拶一班;契丹公主 一班,夏國 、回鶻公主 次之;瞎征 一班,邊厮波結并族屬 次 之。應族屬 首領各從其長,以次起居。僧尼公主 皆蕃服蕃拜。並賜冠服,謝訖,賜酒饌橫門 外。 政 名 军 衣 军 军 文 建 军 文 礼 衣 文 军 文 文 文 军 名 衣 政 名 名 文 號 地 名 名 名 文 名 名 文 武 文 名 武 礼 文 礼 文 礼 文 名 文 军 地 名 礼 文 武 礼 武 名 礼 名 主 名 文 文 营 仕 处 礼 號 葬 衙 地 礼 主 政 主 名 礼 礼 主 地 4 / 7 https://taolang.club/doc/237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5. 21 22 23 24 25 26 27 政和初,議禮局 上受降儀 。皇帝乘輿升宣德門樓,降輿坐御幄,百官與降王、蕃官各班樓下,如大 禮肆赦 儀。東上閤門東上閤門 以紅絛袋班齊牌引升樓,樓上東上閤門東上閤門 官附內侍承旨索扇,扇合,帝即御坐, 簾卷。內侍又贊扇開,侍衞如常儀。諸班親從并裏圍降王人等迎駕,自贊常起居。次舍人舍人 贊執儀將士常 起居。次管幹管幹 降王使臣并隨行舊蕃官常起居。次禮直官直官 、舍人舍人 引百官橫行北向,贊者曰拜,在位官 皆再拜 舞蹈,三稱萬歲,又再拜 。班首奏聖躬萬福,又再拜 退,百官各就東西位。舍人舍人 引降王服本 國衣冠詣樓前北向,女婦少西立,僧又少西,尼立於後。入內省 官詣御坐前承旨,傳樓上東上閤門東上閤門 官 承旨錄訖,以紅絛袋降制樓下,東上閤門東上閤門 官承旨退。降王以下俯伏,東上閤門東上閤門 官至,令通事舍人通事舍人 掖 之起,首領以下皆起,鞠躬。閤門 宣有敕,降王以下再拜 ,僧尼止躬呼萬歲。閤門 錄敕旨付管幹管幹 官官 ,降王等躬聽詰問。如有復奏,閤門 錄訖,仍以紅絛袋引升樓。如無復奏,入內省 官詣御坐承 旨,傳樓上閤門官閤門官 稱有敕放罪訖,舍人舍人 贊謝恩,降王以下再拜 稱萬歲,復序立。入內省 官詣御坐承 旨,傳樓上閤門官閤門官 稱有敕各賜首服袍帶。樓下閤門官閤門官 承旨引所賜檐床陳于西,舍人舍人 宣曰有敕,降王 以下再拜 鞠躬,舍人舍人 稱各賜某物,賜物畢,又再拜 稱萬歲。若賜官,即贊謝再拜 ,並歸次易所賜 服。舍人舍人 先引降王以下至授遙郡 以上當樓前北向東上立,贊再拜 ,稱萬歲,又再拜 ;次贊服冠帔婦 女再拜 。僧尼別謝,引還。次贊樓上侍立官侍立官 稱賀再拜 ,禮直官直官 、舍人舍人 分引百官橫行北向立,贊 拜 訖,班首少前,俛伏跪,稱賀,其詞中書隨事撰述,賀訖,復位。在位者又再拜 舞蹈,三稱萬歲, 又再拜 。東上閤門東上閤門 官進詣樓前承旨就班首宣曰有制,贊者曰拜,在位官皆再拜 ,宣答,其詞學士 院 隨事撰述,又贊再拜 ,三稱萬歲,又再拜 。樓上樞密院 前跪奏,稱某官臣某言,禮畢,內侍索 扇,扇合簾垂,帝降坐。內侍贊扇開,所司承旨放仗,樓下鞭鳴,百官再拜 退。 開禧三年[1207]三月,四川 宣撫副使宣撫副使 安丙 函逆臣吳曦 首并違制剏造法物、所受金國加封 蜀王 詔 及金印來獻。四月三日,禮部 太常寺 條具獻馘典故,俟逆曦首函至日,臨安府 差人防守,殿前 司 差甲士甲士 二百人同大理寺官大理寺官 監引赴都堂審驗。奏獻太廟、別廟差近上宗室 南班,奏獻太社、太稷 差侍從官。各前一日赴祠所致齋,至日行奏獻之禮,大理 寺、殿前司 計會行禮時刻,監引首函設置 以俟。奏獻禮畢,梟於市三日,付大理 寺藏於庫。 端平元年[1234],金亡。四月,京湖制置司 以完顏守緒 函骨來上,差官奏告宗廟社稷 如儀。 田獵 田獵。太祖 建隆二年[962],始校獵 于近郊。先出禁軍為圍場 ,五坊五坊 以鷙禽細犬從。帝親射走兔 三,從官貢馬稱賀。其後多以秋冬或正月田於四郊,從官或賜窄袍煗鞾,親王 以下射中者賜以馬。 太宗 將北征,因閱武 獵近郊,以多盜獵狐兔者,命禁之。有衞士奪人獐,當死,帝曰:「若殺之, 後世必謂我重獸而輕人。」特貰其罪。帝常以臘日 校獵 ,諭從臣曰:「臘日 出狩,以順時令,緩 轡從禽,是非荒也。」回幸講武 臺,張樂 ,賜羣臣飲。其後,獵西郊,親射走兔五。詔以古者蒐 狩,以所獲之禽薦享宗廟 ,而其禮久廢,今可復之。遂為定式。帝雅不好弋獵,詔除有司行禮外,罷 近甸游畋,五坊五坊 所畜鷹犬並放之,諸州不得以鷹犬來獻。已而定難軍節度 使趙保忠 獻鶻一,號 「海東青」,詔還賜之。臘日 ,但命諸王略畋近郊,而五坊五坊 之職廢矣。 真宗 復詔教駿教駿 所養鷹鶻量留十餘,以備諸王從時展禮。禁圍草地,許民耕牧。 衙 作 礼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礼 礼 礼 文 衙 文 文 文 文 建 礼 建 文 建 衙 文 文 礼 衙 文 文 文 礼 文 礼 礼 文 衙 礼 礼 礼 文 礼 文 文 礼 礼 礼 文 礼 衙 礼 礼 衙 礼 地 文 名 名 仕 名 衙 衙 地 衙 武 文 亲 政 衙 政 衙 名 词 號 军 地 文 主 號 礼 节 军 节 军 名 礼 文 地 名 节 文 號 文 5 / 7 https://taolang.club/doc/237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6. 28 29 30 31 32 33 至仁宗 時,言者言校獵 之制所以順時令、訓戎事,請修此禮。於是詔樞密院 奏定制度。獵日五鼓, 帝御內東門,賜從官酒三行,奏鈞容鈞容 樂,幸瓊林苑瓊林苑 門,賜從官食。遂獵于楊村 ,宴于幄殿,奏教 坊 樂。遣使以所獲馳薦太廟。既而召父老臨問,賜以飲食茶絹,及五坊五坊 軍士銀絹有差。宰相宰相 賈昌 朝 等曰:「陛下 暫幸近郊,順時田獵,取鮮殺而登廟俎,所以昭孝德也;即高原而閱軍實,所以講 武 事也;問耆老而秩飫,所以養老 也;勞田夫而賜惠,所以勸農也。乘輿一出,而四美皆具。伏望宣 付史館 。」從之。明年,復獵於城南東韓村。自玉津園玉津園 去輦乘馬,分騎士騎士 數千為左右翼,節以鼓 旗。合圍場 徑十餘里,部隊相應。帝按轡中道,親挾弓失,屢獲禽焉。是時,道傍居人或畜狐兔鳧雉驅 場中。帝謂田獵以訓武訓武 事,非專所獲也,悉縱之。免圍內民田一歲租,仍召父老勞問。其後以諫者多, 罷獵近甸。自是,終靖康不復講。 打毬 打毬,本軍中戲。太宗 令有司詳定其儀。三月,會鞠大明殿。有司除地,豎木東西為毬門,高丈餘, 首刻金龍,下施石蓮華坐,加以采繢。左右分朋主之,以承旨二人守門,衞士二人持小紅旗 唱籌,御 龍官錦繡 衣持哥舒棒,周衞毬場。殿階 下,東西建日月旗。教坊 設龜茲 部鼓樂於兩廊,鼓各五。 又於東西毬門旗下各設鼓五。閤門 豫定分朋狀取裁。親王 、近臣、節度節度 觀察防禦團練使團練使 、刺刺 史史 、駙馬都尉駙馬都尉 、諸司使副諸司使副 使、供奉官供奉官 、殿直殿直 悉預。其兩朋官,宗室 、節度節度 以下服異色繡 衣,左朋黃襴,右朋紫襴;打毬供奉官供奉官 左朋服紫繡,右朋服緋繡,烏皮鞾,冠以華插腳折上巾 。天 廄院 供馴習馬并鞍勒。帝乘馬出,教坊 大合涼州曲 ,諸司使諸司使 以下前導,從臣奉迎。既御殿,羣臣 謝,宣召以次上馬,馬皆結尾,分朋自兩廂入,序立於西廂。帝乘馬當庭西南駐。內侍發金合,出朱漆 毬擲殿前。通事舍人通事舍人 奏云御朋打東門。帝擊毬,教坊 作樂奏鼓。毬既度,颭旗、鳴鉦、止鼓。帝回 馬,從臣奉觴上壽 ,貢物以賀。賜酒,即列拜,飲畢上馬。帝再擊之,始命諸王大臣王大臣 馳馬爭擊。旗 下攂鼓。將及門,逐廂急鼓。毬度,殺鼓三通。毬門兩旁置繡旗二十四,而設虛架於殿東西階下。每朋 得籌,即插一旗架上以識之。帝得籌,樂少止,從官呼萬歲。羣臣得籌則唱好,得籌者下馬稱謝。凡三 籌畢,仍御殿召從臣飲。又有步擊者,乘驢騾擊者,時令供奉者朋戲以為樂云。 救日伐鼓 救日伐鼓 。建隆元年[961],司天監 言日食五月朔,請掩藏戈兵鎧冑。事下有司,有司請皇帝避正殿 素服,百官各守本司,遣官用牲太社如故事。景德四年[1007]五月朔,日食。上避正殿不視事。 至和元年[1054]四月朔日食,既內降德音 ,改元,易服,避正殿,減膳。百官詣東上閤門東上閤門 拜表請御正 殿,復常膳。三表乃從。至日,遣官祀太社,而陰雨以雷,至申,乃見食九分之餘。百官稱賀。先是皇 祐初,以日食三朝不受賀,百官拜表。嘉祐四年[1059],詔正旦日食毋拜表,自十二月二十一日不御前 殿,減常膳,宴遼使罷作樂。至日,仍遣官祀太社。百官三表,乃御正殿,復膳。六年六月朔日食, 詔禮官禮官 驗詳典故。皇帝素服,不御正殿,毋視事,百官廢務守司。合朔前二日,郊社令郊社令 及門僕守四 門,巡門監察鼓吹令鼓吹令 率工人如方色執麾斿,分置四門屋下。龍蛇鼓隨設於左東門者立北塾南面,南門 者立東塾 西面,西門者立南墊北面,北門者立西塾東面。隊正隊正 一人執刀,率衞士五人執五兵之器, 立鼓外。矛處東,戟處南,斧鉞 在西,矟在北。郊社令郊社令 立䂎於壇,四隅縈朱絲繩三匝。又於北設黃 麾,龍蛇鼓一次之,弓一、矢四次之。諸兵鼓俱靜立,俟司天監 告日有變,工舉麾,乃伐鼓 ;祭告 官行事,太祝太祝 讀文,其詞以責陰助陽之意。司天官司天官 稱止,乃罷鼓。如霿晦不見,即不伐鼓 。自 是,日有食之,皆如其制。 號 军 衙 文 文 地 衙 文 文 名 主 军 礼 衙 文 武 地 文 號 地 地 建 衙 政 建 主 武 文 文 武 文 文 文 亲 武 文 词 衙 衙 作 文 文 衙 礼 文 礼 礼 衙 法 文 文 文 文 名 武 军 文 衙 礼 文 文 礼 6 / 7 https://taolang.club/doc/237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7.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120 卷一百二十 志第七十三 禮二十三 賓禮五 122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禮二十五 凶禮一 山陵→目錄 政和上合朔伐鼓儀 :有司陳設太社玉幣籩豆如儀。社之四門,及壇下近北,各置鼓一,並植麾斿,各依 其方色。壇下立黃麾,麾杠十尺,斿八尺。祭告日,於時前,太官令太官令 帥其屬實饌具畢,光祿卿光祿卿 點視; 次引監察御史監察御史 、奉禮郎奉禮郎 、太祝太祝 ,太官令太官令 先入就位,次引告官就位,皆再拜 ;次引御史御史 、奉禮奉禮 郎郎 、太祝太祝 升,就位。太官令太官令 就酌尊所,告官盥洗,詣太社三上香,奠幣 玉,再拜 復位。少頃,引 告官再盥洗,執爵三祭酒祭酒 ,奠爵,俛伏興,少立,引太祝太祝 詣神位前跪讀祝文。告官再拜 退,伐鼓 。 其日時前,太史官太史官 一員立壇下視日。鼓吹令鼓吹令 率工十人,如色服分立鼓左右以俟。太史太史 稱日有變,工 齊伐鼓 。明復,太史太史 稱止,乃罷鼓。其日,廢務而百司各守其職如舊儀。 作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礼 文 文 文 文 礼 礼 文 文 礼 礼 文 文 文 礼 文 7 / 7 https://taolang.club/doc/2378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