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文档信息
 宋史
 117 / 496
 34 段 6399 字
 256 种 579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志第七十 禮二十 賓禮二 宋史 117 卷一百一十
七
[元]脫脫 等
←116 卷一百一十六 志第六十九 禮十九 賓禮一 118 卷一百一十八 志第七十一 禮二十一 賓禮三→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宋史 / 117 卷一百一十七 志第七十 禮二十 賓禮二
本篇关键词
纪年 熙寧三年[1070] 1 政和七年[1117] 1 宣和元年[1119] 1 靖康元年[1126] 1 乾興元年[1022] 1
淳化二年[991] 1 乾德四年[966] 1 嘉祐 1
地点 紫宸 11 迎陽 2 平安 2
人物 太子 21 皇太后 9 親王 7
文官 舍人 13 宰臣 11 閤門使 11 左庶子 8 通事舍人 7 學士 7 御史 7 衙門 6
武官 金吾將軍 5 節度使 4 軍將 4
其他 再拜 18 閤門 14 明堂 14 石南 9 視朝 7 兩省 6
目錄
0
1
2
3
4
5
6
卷一百一十七 志第七十 禮二十 賓禮 二
入閤儀 明堂 聽政儀肆赦 儀附 皇太后 垂簾儀 皇太子 正至受賀儀 皇太子 與百官師保師保 相見儀
入閤儀
入閤儀。唐制:天子日御日御 正衙以見羣臣,必立仗。朔望薦食陵寢 ,不能臨前殿,則御便殿,乃自正
衙喚仗由宣政兩門而入,是謂東、西上閤門西上閤門 ,羣臣俟於正衙者因隨以入,故謂之入閤。五代以來,正
衙既廢,而入閤亦希闊不講,宋復行之。
建隆元年[961]八月朔,太祖 常服 御崇元殿,設仗衞,文武百官入閤,始置待制待制 、候對官,乃以工部工部
尚書尚書 竇儀 待制待制 ,太常卿太常卿 邊光範 候對。仗退,賜食廊下。
乾德四年[966]四月朔,帝服通天冠 、絳紗袍 ,御崇元殿視朝 ,設金吾仗金吾仗 衞,羣臣入閤。
礼
礼 礼 主 主 主 文
文 葬
文
號 衣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衣 衣 礼 文
1 / 6
https://taolang.club/doc/2374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7
8
9
太宗 淳化二年[991]十一月,詔以十二月朔御文德殿入閤,令史館修撰史館修撰 楊徽之 、張洎 定為新儀。前一
日有司供帳於文德殿。宋初曰文明。是日既明,先列文武官于殿庭之東西,百官、軍校軍校 、行軍副軍副
使使 等序班序班 於正衙門衙門 外屏南 階下;次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三院御史三院御史 序立,中丞中丞 獨穿金吾班過揖兩班,一
揖歸本位;次監察御史監察御史 兩員監閤,於正衙門衙門 外屏北階上北面立;次中書、門下、文明翰林樞密直學樞密直學
士士 、兩省 官分班立;次司天奏辰刻;次閤門 版奏班齊。皇帝服鞾袍乘輦,至長春殿駐輦,樞密使樞密使 以
下奏謁,前導至文德殿。殿上承旨索扇,捲簾。皇帝升位,扇却,儀鸞使儀鸞使 焚香;次文武官等拜;次司天
鷄唱;次閤門 勘契 ;次閤門使閤門使 承旨呼四色官四色官 喚仗,南班有辭謝者再拜 先退,中書、門下班對揖,
序立正衙門衙門 外屏北階上;次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兩省 官、中丞中丞 、侍御侍御 史序 立;次金吾將軍金吾將軍 押細仗入
正衙門衙門 後,橫行拜訖,分行上黃道,仗隨入,金吾將軍金吾將軍 至龍墀分班揖訖,序立;次吏部 、兵部侍兵部侍
郎郎 執文武班簿入,對揖立;次中書、門下、學士學士 、兩省 、御史臺官御史臺官 入,北面拜訖,上黃道,將至午
階, 鞾急趨赴丹墀,彈奏御史御史 至吏部侍郎吏部侍郎 南便落黃道,急趨就位;起居郎起居郎 、舍人舍人 至兵部 、吏吏
部侍郎部侍郎 後,急趨而進,飛至香案前,皆揖訖序立;次金吾大將軍金吾大將軍 先對揖並鞠躬, 鞾行至折方石位又
對揖,北行至奏事石位鞠躬,一員奏軍國內外平安 ,倒行就位;次引文武班就位,揖訖,鞠躬, 鞾急
趨入沙墀;次引侍從班橫行,宰臣宰臣 祝月起居畢,分班序 立;文武兩班出,序立於衙門衙門 外。刑法、待待
制制 官赴監奏位,中書、門下夾香案侍立,兩省 御史臺官御史臺官 、學士學士 、兵部 吏部侍郎吏部侍郎 、金吾將軍金吾將軍 、
監閤御史御史 並相次出,就衙門衙門 外立。惟學士學士 立門側北候宰相宰相 。中書、門下詣香案前奏曰:「中書公
事,臣等已具奏聞。」訖,乃退,揖殿出。次刑法官法官 、待制待制 官各奏事,並宣徽使宣徽使 答訖,乃出就班。
次彈奏官、左右史左右史 出。閤內失儀者,彈糺如式。彈奏官失儀,起居郎起居郎 糺之;起居郎起居郎 失儀,閤門使閤門使 糺
之;閤門使閤門使 失儀,宣徽使宣徽使 糺之。凡出者皆 鞾急趨揖殿。次中書、門下、 學士學士 就位,閤門使閤門使 宣放
仗,再拜 ,賜廊下食,又再拜 。次閤門使閤門使 奏閤內無事,文武官出,殿上索扇,垂簾,輦還宮。其賜
廊下食,自左右勤政門北東西兩廊,文東武西,以北為上立定;中丞中丞 至本位,面南一揖,乃就坐食;至
臺吏,贊乃搢笏食,食訖復贊,食畢而罷。五月朔,命有司增黃麾仗二百五十人,令文武官隨中書、門下
橫行起居,徙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位于參知政事參知政事 後,與節度使節度使 分東西揖殿出。真宗 凡三行之,景德以後其禮不
行。仁宗 從知制誥知制誥 李淑 議,仍讀時令,詔禮官禮官 詳定儀注,以言者謂未合典禮而罷。
熙寧三年[1070],知制誥知制誥 宋敏求 等言:「奉詔重修定閤門儀制 內文德殿入閤儀,按今文德殿,唐宣
政殿 也;紫宸 殿,唐紫宸 殿也。然祖宗 視朝 ,皆嘗御文德殿入閤。唐制,常設仗衞于宣政
殿 ,或遇上坐紫宸 ,即喚仗入閤 。如此,則當御紫宸 殿入閤,方合舊典。」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王珪 等
議:「按入閤者,乃唐隻日紫宸 殿受常朝 之儀也。唐紫宸 與今同,宣政殿 即今文德殿。唐制,天
子坐朝 ,必立仗于正衙。若止御紫宸 即喚正衙仗自宣政殿 東西閤門 入,故為入閤。五代以來遂廢
正衙立仗之制。今閤門 所載入閤儀者,止是唐常朝 之儀,非盛禮也。」自是入閤之禮遂罷。
敏求 又言:「本朝惟入閤乃御文德殿視朝 ,今既不用入閤儀,即文德遂闕視朝 之禮。請下兩制
及太常禮院 ,約唐制御宣政殿 ,裁定朔望御文德殿儀,以備正衙視朝 之制。」學士學士 韓維 等以入
閤圖增損裁定上儀曰:
號 文 名 名
武
文 文 文 地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建 文
文
建 礼 文 文 礼
文 文 衙 文 文 名 武
文 武 衙
文 文 衙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文 武
地
文 礼 文
文 衙 文 文 衙 文 武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礼 礼 文
文
文 文 武 號
號 文 名 文
文 名 作
衙 处 处 亲 礼
衙 处 礼 处 文 名
处 礼 处 衙
礼 处 衙 建
建 礼
名 礼 礼
衙 衙 礼 文 名
2 / 6
https://taolang.club/doc/2374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10
11
12
13
14
15
朔日不值假,前五日閤門 移諸司排辦,前一日,有司供帳文德殿。其日,金吾將軍金吾將軍 常服 押本衞仗,
判殿中省 官押細仗,先入殿庭,東西對列;文武官東西序立;諸軍將軍將 校分入,北向立;朝堂引贊引贊
官官 引彈奏御史御史 二員入殿門踏道,當下殿北向立;次催文武班分入,並東西相向立;諸軍將軍將 校即於殿
庭北向立班。皇帝服鞾袍御垂拱殿,鳴鞭 ,內侍、閤門 、管軍 依朔望常例起居;次引樞密樞密 、宣宣
徽徽 、三司使三司使 副、樞密直學士樞密直學士 、內客省使內客省使 以下至醫官醫官 、待詔待詔 及修起居注官起居注官 二員並大起居。諸司諸司
使使 以下,退排立。帝輦至文德殿後,閤門 奏班齊,帝出,殿上索扇,升榻,鳴鞭 ;扇開,捲簾,儀儀
鸞使鸞使 焚香,喝文武官就位,四拜起居;鷄人唱時;舍人舍人 於彈奏御史御史 班前西向喝大起居。御史御史 由文武
班後至對立位,次引左右金吾將軍右金吾將軍 合班於宣制石南 大起居,班首出班躬奏軍國內外平安 ,歸位再
拜 ,各歸東西押仗位。通喝舍人舍人 於宣制石南 北向對立。舍人舍人 退於西階,次揖宰臣宰臣 、親王 以下,
躬奏文武百僚、宰臣宰臣 某姓名以下起居,分引宰臣宰臣 以下橫行,諸軍將軍將 校仍舊立。閤門使閤門使 喝大起居,舍舍
人人 引宰臣宰臣 至儀石北,俛伏跪致詞祝月訖,其詞云:「文武百僚、宰臣宰臣 全銜臣某姓名等言:孟春 之
吉,伏惟皇帝陛下 膺受時祉,與天無窮,臣等無任歡呼抃蹈之至。」歸位五拜。閤門使閤門使 揖中書由東階
升殿,樞密使樞密使 帶平章事平章事 以上由西階升殿侍殿侍 立;給事中給事中 一員歸左省 位立;轉對 官立於給事中給事中 之
南;吏部侍郎吏部侍郎 及刑法官法官 立於轉對 官南;兵部侍郎兵部侍郎 於右省 班南,與吏部侍郎吏部侍郎 東西相向立,搢笏,
各出班籍置笏上;親王 、使相使相 以下分班出;引轉對 官於宣 制石南 ,宣徽使宣徽使 殿上承旨宣答如儀;
次吏部 、兵部侍郎兵部侍郎 及刑法官法官 對揖出;次彈奏御史御史 無彈奏對 揖出;引給事中給事中 至宣制石南 揖,躬
奏殿中 無事;喝祗候祗候 ,揖,西出;次引修起居注官起居注官 ,次引排立供奉官供奉官 以下各合班於宣制石南 躬;
喝祗候祗候 ,揖,分班出;喝天武官等門外祗候祗候 ,出。索扇,垂簾,皇帝降坐,鳴鞭 ;舍人舍人 當殿承旨放
仗,四色官四色官 鞾急趨至宣制 石南 ,稱奉敕放仗。金吾將軍金吾將軍 并判殿中省 官對拜 訖,隨仗出;親
王 、使相使相 、節度使節度使 至刺史刺史 、學士學士 、臺省 官、諸軍將軍將 校等並序班序班 朝堂,謝賜茶酒。帝復御垂
拱殿,中書、樞密樞密 及請對官奏事;不引見 、謝、辭班。後殿坐,臨時取旨。其日遇有德音 、制書、
御札,仍候退御垂拱殿坐,制箱出外。應正衙見、謝、辭文武臣僚,並依御史臺 儀制喚班,依序分入於
文武班後,以北為首,分東西相向,重行異位,依見、辭、謝班序 位。餘押班押班 臣僚於班稍前押班押班 ,
候刑法官法官 對揖出,分引近前揖躬。舍人舍人 當殿宣班,引轉對 班見、謝、辭,並如紫宸 儀。樞密使樞密使 不
帶平章事平章事 、參知政事參知政事 至同簽書樞密院事同簽書樞密院事 、宣徽使宣徽使 並立於宣制石稍北,宰臣宰臣 、親王 、樞密樞密
使使 帶平章事平章事 、使相使相 係押班押班 者,立於儀石南 ,餘官並立於宣制石南 ,如合通喚,閤門使閤門使 引並如
儀。贊喝 訖,係中書、樞密樞密 並揖升殿辭謝,揖,西出,其合問聖體者,並如儀;餘官分班出。
應正衙見、謝、辭臣僚,前一日於閤門 投詣正衙榜子,閤門 上奏目;又投正衙狀於御史臺 、四方
館 。應朔日或得旨罷文德殿視朝 ,止御紫宸 殿起居,其已上奏目,正衙見、謝、辭班並放免,依
官品隨赴紫宸 殿引,或值改,依常朝 文德殿,自有百官班日,並如舊儀。應外國蕃 客見、辭,候
喚班先引赴殿庭東,依本國職次重行異位立,候見、辭、謝班絕,西向躬。舍人舍人 當殿通班轉於宣制石
南 ,北向立,贊喝 如儀,西出。其酒食分物並門賜,如有進奉,候彈奏御史御史 出,進奉入。候進奉
出,給事中給事中 奏殿中 無事,出其後殿再坐,合引出者,從別儀。
其日,賜茶酒,宰臣宰臣 、樞密樞密 於閤子,親王 於本廳,使相使相 、宣徽使宣徽使 、兩省 官、待制待制 、三司副三司副
使使 、文武百官、皇親使相使相 以下至率府副率副率 ,及四廂都指揮使四廂都指揮使 以下至副都頭副都頭 ,並於朝堂。管
軍 節度使節度使 至四廂都指揮使四廂都指揮使 、節度使節度使 、兩使留後兩使留後 至刺史刺史 ,並於客省 廳。
詔從所定。
徽宗 初建明堂 ,禮制局 列上七議:
一曰:古者朔必告廟,示不敢專。請視朝 聽朔必先奏告,以見繼述 之意。
建 武 衣
衙 武
文 文 武
礼 建 衙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建 礼
文 文 文 文
武 然 地
礼 文 然 文 文 主
文 文 武 文
文 文 文 节
主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礼 文
文 文 礼 文 衙 文
主 文 礼 名 然 文
衙 文 文 文 礼 文 然
衙 文 文 文 然
文 文 礼 文
文 然 武 衙 仕
主 文 武 文 文 衙 武 文
文 礼 法
衙
礼 文 文
文 文 礼 处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主
文 文 文 文 然 然 文
礼 文
建 建 衙
处 礼 处
处 礼 名
文
然 礼 文
文 衙
文 文 主 文 文 衙 文
文 文 武 武 文
衙 武 武 武 文 文 衙
號 礼 衙
礼 名
3 / 6
https://taolang.club/doc/2374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二曰:古者天子負扆南向以朝諸侯,聽朔則各隨其方。請自今御明堂 正南向之位,布政則隨月而御堂,
其閏月則居門焉。
三曰:禮記·月令 ,天子居青陽 、總章,每月異禮。請稽月令 十二堂之制,修定時令,使有司奉而
行之。
四曰:月令 以季秋 之月為來歲受朔之日。請以每歲十月於明堂 受新曆,退而頒之郡國。
五曰:古者天子負扆,公、侯、伯、子、男、蠻夷戎狄四塞之國各以內外尊卑為位。請自今元正、冬
至 及大朝會 並御明堂 ,遼使依賓禮 ,蕃國各隨其方,立於四門之外。
六曰:古者以明堂 為布政之宮,自今若有御劄、手詔並請先於明堂 宣示,然後榜之朝堂,頒之天
下。
七曰:赦書、德音 ,舊制宣於文德殿,自今非御樓肆赦 ,並於明堂 宣讀。
政和七年[1117]九月一日,詔頒朔 、布政自十月為始。是月一日,上御明堂 平朔左个,頒天運、政治
及八年戊戌歲運、曆數于天下。自是每月朔御明堂 布是月之政。先是,羣臣五上表 請負扆聽朝,詔
弗允,至是復再請,始從之。十一月一日上御明堂 ,南面以朝百辟,退坐于平朔頒政。其禮:百官常
服 立明堂 下,乘輿自內殿出,負斧扆坐明堂 。大晟樂 作,百官朝于堂下,大臣升階進呈所頒布時
令,左右丞左右丞 一員跪請付外施行,宰相宰相 承制可之,左右丞左右丞 乃下授頒政官,頒政官受而讀之訖,
出,閤門 奏禮畢。帝降坐,百官乃退。自是以為常。其歲運、曆數、天運、政治之辭,文多不載。是
後則各隨歲月星曆氣運推移沿改,而易其辭焉。
初,尚書左丞尚書左丞 薛昂 請凡崇寧以來紹述 熙、豐政事,各條其節目,繫之月令月令 ,頒于明堂 。尋詔:
「頒月之朔,使民知寒暑燥濕之化,而萬里之遠,雖驛置驛置 日行五百里已不及時,其千里外當前期十
日進呈取旨,頒布諸州長吏封掌,俟月朔宣讀之。」
宣和元年[1119],蔡京 言:「周觀 治象於正月之始和,以十二月頒告朔 于邦國,皆不在十月。後世
以十月者,祖秦朔故也。秦以十月為歲首 ,故月令月令 以孟冬 頒來歲之朔,今不當用。請以季冬 頒歲
運于天下。」詔自今以正月旦進呈宣讀。四年二月,太常太常 王黼 編類明堂頒朔布政詔書 、條例 、氣
令應驗 ,凡六十三冊,上之。靖康元年[1126],詔罷頒朔 布政。
御樓肆赦 。每郊祀前一日,有司設百官、親王 、蕃國諸州朝貢使、僧道、耆老位宣德門外,太太
常常 設宮縣、鉦鼓。其日,刑部 錄諸囚以俟。駕還至宣德門內幄次,改常服 ,羣臣就位,帝登樓御
坐,樞密使樞密使 、宣徽使宣徽使 侍立,仗衞如儀。通事舍人通事舍人 引羣官橫行再拜 訖,復位。侍臣宣曰「承
旨」,舍人舍人 詣樓前,侍臣宣敕 立金鷄。舍人舍人 退詣班南,宣付所司訖,太常太常 擊鼓集囚。少府監 立
鷄竿於樓東南隅,竿末伎人四面緣繩爭上,取鷄口所衘絳幡,獲者即與之。樓上以朱絲繩貫木鶴,仙人
乘之奉制書循繩而下,至地以畫臺承鶴,有司取制書置案上。閤門使閤門使 承旨引案宣付中書、門下,轉
授通事舍人通事舍人 ,北面宣云「有制」,百官再拜 。宣赦訖,還授中書、門下,付刑部侍郎刑部侍郎 承旨放囚,
百官稱賀。閤門使閤門使 進詣前,承旨宣答訖,百官又再拜 ,舞蹈,退。若德音 、赦書自內出者,並如
文德殿宣制之儀。其降御劄,亦閤門使閤門使 跪授殿門外置箱中,百官班定,閤門 授宰臣宰臣 讀訖,傳告,
百僚皆拜舞稱萬歲。真宗 宣制,有司請用儀仗四千人,自承天殿設細仗導衞,近臣起居訖,則分左右
前導之。
礼
作 地 作
作 节 礼
节 礼 礼 礼
礼 礼
法 礼 礼
礼 礼
礼 礼
礼
衣 礼 礼 作
文 文 文
建
文 名 名 文 礼
文
名 名 礼
节 文 节 节
文 名 作 作
作 礼
礼 主
文 衙 衣
文 文 文 礼
文 法 文 文 衙
文
文 礼 文
文 礼 法
文 建 文
號
4 / 6
https://taolang.club/doc/2374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26
27
28
29
30
31
皇太后 臨朝聽政。乾興元年[1022],真宗 崩 ,遺旨以皇帝尚幼,軍國事兼權取皇太后 處分。宰相宰相 率
百官稱賀,復前奉慰,又慰皇太后 於簾前。有司詳定儀式:內東門拜表,合差入內都知都知 一員跪授傳
進;皇太后 所降批答,首書「覽表具之」,末云「所請宜許或不許」。初,丁謂 定皇太后 稱
「予」,中書與禮院 參議參議 ,每下制令稱「予」,便殿處分稱「吾」。皇太后 詔:「止稱『吾』,與
皇帝並御承明殿垂簾決事。」百官表 賀。
英宗 即位,輔臣請與皇太后 權同聽政。禮院 議:自四月內東門小殿垂簾,兩府 合班起居,以次奏
事,非時召學士學士 亦許至小殿。時帝以疾權居柔儀殿東閤西室,太后 垂簾處分稱「吾」,唯兩府 日
入候問聖體,因奏政事,退詣小殿簾外,覆奏太后 ,帝疾間,御前後殿聽政,兩府 退朝 ,猶於小
殿覆奏。
哲宗 即位,太皇太后 權同聽政。三省 、樞密院 按儀注:未釋服以前,遇隻日皇帝御迎陽門 ,日
參 官並赴起居,依例奏事。每五日,遇隻日於迎陽 門垂簾,皇帝坐於簾內之北,宰執奏事則權屏
去左右侍左右侍 衞;事有機速,許非時請對,及賜宣召亦許升 殿。禮部 、御史臺 、閤門 奏討論御殿及
垂簾儀制,每朔、望、六參 ,皇帝御前殿,百官起居,三省 、樞密院 奏事,應見、謝、辭班退,
各令詣內東門進榜子。皇帝雙日御日御 延和殿垂簾,日參 官起居太皇太后 ,移班少西起居皇帝,並再
拜 。三省 、樞密院 奏事,三日以上四拜不舞蹈,候祔廟畢,起居如常儀。簾前通事通事 以內侍,殿下
以閤門 。吏部 磨勘 奏舉人 ,垂簾日引。應見、謝、辭臣僚遇朔、望參日不坐,並先詣殿門,次內
東門,應擡賜者並門賜之。於是帝御迎陽 門幄殿,同太皇太后 垂簾,宰臣宰臣 、親王 以下合班起居。
常制分班十六,至是合班,以閤門 奏請故也。禮官禮官 請如有祥瑞 、邊捷,宰臣宰臣 以下紫宸 殿稱賀皇
帝畢,赴內東門賀太皇太后 。從之。
徽宗 即位,皇太后 權同聽政。三省 、樞密院 聚議:故事,嘉祐末,英宗 請慈聖同聽政,五
月同御內東門小殿垂簾,至七月十三日英宗 間日御日御 前後殿,輔臣奏事,退詣內東門簾前覆奏。又故
事,唯慈聖不立生辰節名,不遣使契丹 ;若天聖、元豐則御殿垂簾,立生辰節名,遣使與契丹 往
還,及避家諱 等。曾布 曰:「今上長君,豈可垂簾聽政 ?請如嘉祐故事。」蔡卞 曰:「天聖、元
豐與今日皆遺制處分,非嘉祐比。」布曰:「今日之事,雖載遺制,實出自德音 ,又皆長君,正與嘉
祐事相似。」有旨:依嘉祐、治平故事。布語同列曰:「奏事先太后 ,次覆奏皇帝,如今日所得旨。
」遂為定式矣。尋以哲宗 靈駕發引,太后 手書罷同聽斷焉。
皇太子 元正、冬至 受羣臣賀儀。政和新儀 :前一日,有司於東門外量地之宜,設三公以下文武衞
官等次如常儀;典儀典儀 設皇太子 答拜 褥位於階下南向,又設文武衞官版位於門之外。其日,禮直直
官官 、舍人舍人 先引三公以下文武羣臣以次入,就位立定。禮直官直官 、舍人舍人 引左庶子左庶子 詣皇太子 前,跪
請內嚴;少頃,又言外備,內侍褰簾,皇太子 常服 出次。左右侍左右侍 衞如常儀。皇太子 降階詣南向褥
位,典儀典儀 曰「再拜 」,贊者承傳曰「再拜 」,三公以下皆再拜 ,皇太子 答拜 。班首少前稱賀
云:「元正首祚,景福維新。伏惟皇太子 殿下,與時同休。」賀訖,少退,復位。左庶子左庶子 前,承令
詣羣臣前答云:「元正首祚,與公等均慶。」典儀典儀 曰「再拜 」,班首以下皆再拜 ,皇太子 答
拜 。訖,禮直官直官 、通事舍人通事舍人 引三公以下文武百官以次出,內侍引皇太子 升階,還次,降簾,侍衞
如常儀。
少頃,禮直官直官 、舍人舍人 引知樞密院 官以下入,就位立定,內侍引皇太子 降階,詣南向褥位,樞樞
密密 以下參賀如上儀。訖,退。次引師、傅、保、賓客以下入,就位,參賀如上儀。師、傅、保以下以
次出。
主 號 葬 主 文
主 文
主 名 主
衙 文 主
作
號 主 衙 衙
文 主 衙
主 衙 礼
號 主 衙 衙 处
礼 地
文 名 衙 衙 建
礼 衙 衙
文 礼 主
礼 衙 衙 文
建 衙 仕 仕
地 主 文 主
建 文 词 文 处
主
號 主 衙 衙 號
號 文
政 政
礼 名 礼 名
法
主
號 主
主 节 作
文 主 礼
文 文 文 文 文 主
主 衣 文 主
文 礼 礼 礼 主 礼
主 文
文 礼 礼 主
礼 文 文 主
文 文 衙 主
文
5 / 6
https://taolang.club/doc/2374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116 卷一百一十六 志第六十九 禮十九 賓禮一 118 卷一百一十八 志第七十一 禮二十一 賓禮三→目錄
32
33
內侍引皇太子 升坐,禮直官直官 引文武宮官宮官 入,就位,重行北向立,典儀典儀 曰「再拜 」,在位官皆再
拜 。左庶子左庶子 少前,跪言:「具官某言:元正首祚,伏惟皇太子 殿下,與時同休。」俛伏,興,復
位。典儀典儀 曰「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分東西序立。左庶子左庶子 少前,跪言禮畢。左右近侍左右近侍 降簾,
皇太子 降坐,宮官宮官 退,左右侍左右侍 衞以次出。
皇太子 與百官相見。至道元年[995],有司言司言 :「百官見皇太子 ,自兩省 五品、尚書省 御史
臺 四品、諸司三品以上皆答拜 ,餘悉受拜。宮官宮官 自左右庶子右庶子 以下,悉用參見之儀。其宴會 位在
王公上。」
與師、傅、保相見。政和新儀 :前一日,所司設師、傅、保以下次於宮門外道,西南向;設軒架之樂
於殿庭,近南,北向。其日質明,諸衞率各勒所部屯門 列仗,典謁設皇太子 位於殿東階下西向,設
師、傅、保位於殿西階之西,三少位於傅、保之南稍却,俱東向北上。師、傅、保以下俱朝服 至宮
門,通事舍人通事舍人 引就次,左庶子左庶子 請內嚴。通事舍人通事舍人 引師、傅、保立於正殿門之西,三少在其南稍
却,俱東向北上。左庶子左庶子 言外備,諸侍奉之官各服其器服,俱詣閤奉迎。皇太子 朝服 以出,左右左右
侍侍 衞如常儀,軒架作翼安之樂 ,至東階下西向立,樂止。通事舍人通事舍人 引師、傅、保及三少入,就
位,軒架作正安之樂 ,至位樂止。皇太子 再拜 ,師、傅、保以下答拜 。通事舍人通事舍人 引師、傅、保
以下出,軒架正安之樂 作,出門,樂止。左庶子左庶子 前跪稱:「左庶子左庶子 某言,禮畢。」皇太子 入,左左
右侍右侍 衞及樂作如來儀。
主 文 文 文 礼
礼 文 主
文 礼 礼 文 文
主 文 文
主 文 主 衙 衙
衙 礼 文 文 礼
作
地 主
衣
文 文 文
文 主 衣
文 作 文
作 主 礼 礼 文
作 文 文 主
文
6 / 6
https://taolang.club/doc/2374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宋史 122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禮二十五 凶禮一 山陵
宋史 122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禮二十五 凶禮一 山陵宋史 122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禮二十五 凶禮一 山陵
宋史 122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禮二十五 凶禮一 山陵
helloiac
 
北齊書 14 卷十四 列传第六
北齊書 14 卷十四 列传第六北齊書 14 卷十四 列传第六
北齊書 14 卷十四 列传第六
helloiac
 
宋史 162 卷一百六十二 志第一百一十五 職官二
宋史 162 卷一百六十二 志第一百一十五 職官二宋史 162 卷一百六十二 志第一百一十五 職官二
宋史 162 卷一百六十二 志第一百一十五 職官二
helloiac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helloiac
 
遼史 052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 禮志五
遼史 052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 禮志五遼史 052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 禮志五
遼史 052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 禮志五
helloiac
 
新五代史 12 卷十二 周本紀第十二
新五代史 12 卷十二 周本紀第十二新五代史 12 卷十二 周本紀第十二
新五代史 12 卷十二 周本紀第十二
helloiac
 
明史 182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
明史 182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明史 182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
明史 182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
helloiac
 
新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
新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新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
新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
helloiac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helloiac
 
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
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
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
helloiac
 
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helloiac
 
明史 300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外戚
明史 300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外戚明史 300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外戚
明史 300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外戚
helloiac
 
新唐書 136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五十五
新唐書 136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五十五新唐書 136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五十五
新唐書 136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五十五
helloiac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helloiac
 
遼史 097 卷九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遼史 097 卷九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遼史 097 卷九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遼史 097 卷九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helloiac
 
金史 093 卷九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顯宗諸子
金史 093 卷九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顯宗諸子金史 093 卷九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顯宗諸子
金史 093 卷九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顯宗諸子
helloiac
 
舊唐書 081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舊唐書 081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舊唐書 081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舊唐書 081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helloiac
 
舊唐書 148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舊唐書 148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舊唐書 148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舊唐書 148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helloiac
 
明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二 后妃二
明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二 后妃二明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二 后妃二
明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二 后妃二
helloiac
 
明史 236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明史 236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明史 236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明史 236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helloiac
 

What's hot (20)

宋史 122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禮二十五 凶禮一 山陵
宋史 122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禮二十五 凶禮一 山陵宋史 122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禮二十五 凶禮一 山陵
宋史 122 卷一百二十二 志第七十五 禮二十五 凶禮一 山陵
 
北齊書 14 卷十四 列传第六
北齊書 14 卷十四 列传第六北齊書 14 卷十四 列传第六
北齊書 14 卷十四 列传第六
 
宋史 162 卷一百六十二 志第一百一十五 職官二
宋史 162 卷一百六十二 志第一百一十五 職官二宋史 162 卷一百六十二 志第一百一十五 職官二
宋史 162 卷一百六十二 志第一百一十五 職官二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舊唐書 161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遼史 052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 禮志五
遼史 052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 禮志五遼史 052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 禮志五
遼史 052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 禮志五
 
新五代史 12 卷十二 周本紀第十二
新五代史 12 卷十二 周本紀第十二新五代史 12 卷十二 周本紀第十二
新五代史 12 卷十二 周本紀第十二
 
明史 182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
明史 182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明史 182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
明史 182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
新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新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
新唐書 177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宋史 473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第二百三十二 姦臣三
 
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
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
遼史 074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
 
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新五代史 27 卷二十七 唐臣傳第十五
 
明史 300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外戚
明史 300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外戚明史 300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外戚
明史 300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外戚
 
新唐書 136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五十五
新唐書 136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五十五新唐書 136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五十五
新唐書 136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五十五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舊五代史 076 卷七十六 晉書二 高祖紀第二
 
遼史 097 卷九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遼史 097 卷九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遼史 097 卷九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遼史 097 卷九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金史 093 卷九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顯宗諸子
金史 093 卷九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顯宗諸子金史 093 卷九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顯宗諸子
金史 093 卷九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顯宗諸子
 
舊唐書 081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舊唐書 081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舊唐書 081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舊唐書 081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舊唐書 148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舊唐書 148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舊唐書 148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舊唐書 148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明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二 后妃二
明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二 后妃二明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二 后妃二
明史 114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二 后妃二
 
明史 236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明史 236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明史 236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明史 236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Similar to 宋史 117 卷一百一十七 志第七十 禮二十 賓禮二

宋史 118 卷一百一十八 志第七十一 禮二十一 賓禮三
宋史 118 卷一百一十八 志第七十一 禮二十一 賓禮三宋史 118 卷一百一十八 志第七十一 禮二十一 賓禮三
宋史 118 卷一百一十八 志第七十一 禮二十一 賓禮三
helloiac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helloiac
 
元史 067 卷六十七 志第十八 禮樂一
元史 067 卷六十七 志第十八 禮樂一元史 067 卷六十七 志第十八 禮樂一
元史 067 卷六十七 志第十八 禮樂一
helloiac
 
明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職官三
明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職官三明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職官三
明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職官三
helloiac
 
宋史 249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八
宋史 249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八宋史 249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八
宋史 249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八
helloiac
 
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helloiac
 
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
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
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
helloiac
 
新唐書 102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新唐書 102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新唐書 102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新唐書 102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helloiac
 
宋史 312 卷三百一十二 列傳第七十一
宋史 312 卷三百一十二 列傳第七十一宋史 312 卷三百一十二 列傳第七十一
宋史 312 卷三百一十二 列傳第七十一
helloiac
 
新五代史 18 卷十八 漢家人傳第六
新五代史 18 卷十八 漢家人傳第六新五代史 18 卷十八 漢家人傳第六
新五代史 18 卷十八 漢家人傳第六
helloiac
 
漢書 086 卷七十三 韦贤传第四十三
漢書 086 卷七十三 韦贤传第四十三漢書 086 卷七十三 韦贤传第四十三
漢書 086 卷七十三 韦贤传第四十三
helloiac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helloiac
 
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
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
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
helloiac
 
漢書 080 卷六十七 杨胡硃梅云传第三十七
漢書 080 卷六十七 杨胡硃梅云传第三十七漢書 080 卷六十七 杨胡硃梅云传第三十七
漢書 080 卷六十七 杨胡硃梅云传第三十七
helloiac
 
晉書 101 卷一百二 載記第二
晉書 101 卷一百二 載記第二晉書 101 卷一百二 載記第二
晉書 101 卷一百二 載記第二
helloiac
 
金史 036 卷三十六 志第十七 禮九
金史 036 卷三十六 志第十七 禮九金史 036 卷三十六 志第十七 禮九
金史 036 卷三十六 志第十七 禮九
helloiac
 
宋史 356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宋史 356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宋史 356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宋史 356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helloiac
 
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
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
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
helloiac
 
新唐書 015 卷十五 志第五 禮樂五
新唐書 015 卷十五 志第五 禮樂五新唐書 015 卷十五 志第五 禮樂五
新唐書 015 卷十五 志第五 禮樂五
helloiac
 
明史 056 卷五十六 志第三十二 禮十
明史 056 卷五十六 志第三十二 禮十明史 056 卷五十六 志第三十二 禮十
明史 056 卷五十六 志第三十二 禮十
helloiac
 

Similar to 宋史 117 卷一百一十七 志第七十 禮二十 賓禮二 (20)

宋史 118 卷一百一十八 志第七十一 禮二十一 賓禮三
宋史 118 卷一百一十八 志第七十一 禮二十一 賓禮三宋史 118 卷一百一十八 志第七十一 禮二十一 賓禮三
宋史 118 卷一百一十八 志第七十一 禮二十一 賓禮三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宋史 387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元史 067 卷六十七 志第十八 禮樂一
元史 067 卷六十七 志第十八 禮樂一元史 067 卷六十七 志第十八 禮樂一
元史 067 卷六十七 志第十八 禮樂一
 
明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職官三
明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職官三明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職官三
明史 074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職官三
 
宋史 249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八
宋史 249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八宋史 249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八
宋史 249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八
 
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宋史 317 卷三百一十七 列傳第七十六
 
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
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
宋史 246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五 宗室三
 
新唐書 102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新唐書 102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新唐書 102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新唐書 102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宋史 312 卷三百一十二 列傳第七十一
宋史 312 卷三百一十二 列傳第七十一宋史 312 卷三百一十二 列傳第七十一
宋史 312 卷三百一十二 列傳第七十一
 
新五代史 18 卷十八 漢家人傳第六
新五代史 18 卷十八 漢家人傳第六新五代史 18 卷十八 漢家人傳第六
新五代史 18 卷十八 漢家人傳第六
 
漢書 086 卷七十三 韦贤传第四十三
漢書 086 卷七十三 韦贤传第四十三漢書 086 卷七十三 韦贤传第四十三
漢書 086 卷七十三 韦贤传第四十三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遼史 080 卷八十 列傳第十
 
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
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
宋史 102 卷一百零二 志第五十五 禮五 吉禮五
 
漢書 080 卷六十七 杨胡硃梅云传第三十七
漢書 080 卷六十七 杨胡硃梅云传第三十七漢書 080 卷六十七 杨胡硃梅云传第三十七
漢書 080 卷六十七 杨胡硃梅云传第三十七
 
晉書 101 卷一百二 載記第二
晉書 101 卷一百二 載記第二晉書 101 卷一百二 載記第二
晉書 101 卷一百二 載記第二
 
金史 036 卷三十六 志第十七 禮九
金史 036 卷三十六 志第十七 禮九金史 036 卷三十六 志第十七 禮九
金史 036 卷三十六 志第十七 禮九
 
宋史 356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宋史 356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宋史 356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宋史 356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
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
宋史 113 卷一百一十三 志第六十六 禮十六 嘉禮四
 
新唐書 015 卷十五 志第五 禮樂五
新唐書 015 卷十五 志第五 禮樂五新唐書 015 卷十五 志第五 禮樂五
新唐書 015 卷十五 志第五 禮樂五
 
明史 056 卷五十六 志第三十二 禮十
明史 056 卷五十六 志第三十二 禮十明史 056 卷五十六 志第三十二 禮十
明史 056 卷五十六 志第三十二 禮十
 

More from helloiac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helloiac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helloiac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helloiac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helloiac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helloiac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helloiac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helloiac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helloiac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helloiac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helloiac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helloiac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helloiac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helloiac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helloiac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helloiac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helloiac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helloiac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helloiac
 
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
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
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
helloiac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helloiac
 

More from helloiac (20)

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籍海淘浪
籍海淘浪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晉書 034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元史 040 卷四十 本紀第四十 順帝三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北史 056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新唐書 123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1 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北史 010 卷十 周本紀下第十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漢書 109 卷九十四下 匈奴传第六十四下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宋史 006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一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舊五代史 042 卷四十二 唐書十八 明宗紀第八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49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食貨四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金史 005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新唐書 151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三國志 12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明史 261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舊唐書 038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明史 245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魏書 002 卷二 太祖紀第二
 
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
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
金史 059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宗室表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宋史 304 卷三百〇四 列傳第六十三
 

宋史 117 卷一百一十七 志第七十 禮二十 賓禮二

  • 1. 文档信息  宋史  117 / 496  34 段 6399 字  256 种 579 个标注  繁体中文 志第七十 禮二十 賓禮二 宋史 117 卷一百一十 七 [元]脫脫 等 ←116 卷一百一十六 志第六十九 禮十九 賓禮一 118 卷一百一十八 志第七十一 禮二十一 賓禮三→ 史部 / 正史 / 二十四史 / 宋史 / 117 卷一百一十七 志第七十 禮二十 賓禮二 本篇关键词 纪年 熙寧三年[1070] 1 政和七年[1117] 1 宣和元年[1119] 1 靖康元年[1126] 1 乾興元年[1022] 1 淳化二年[991] 1 乾德四年[966] 1 嘉祐 1 地点 紫宸 11 迎陽 2 平安 2 人物 太子 21 皇太后 9 親王 7 文官 舍人 13 宰臣 11 閤門使 11 左庶子 8 通事舍人 7 學士 7 御史 7 衙門 6 武官 金吾將軍 5 節度使 4 軍將 4 其他 再拜 18 閤門 14 明堂 14 石南 9 視朝 7 兩省 6 目錄 0 1 2 3 4 5 6 卷一百一十七 志第七十 禮二十 賓禮 二 入閤儀 明堂 聽政儀肆赦 儀附 皇太后 垂簾儀 皇太子 正至受賀儀 皇太子 與百官師保師保 相見儀 入閤儀 入閤儀。唐制:天子日御日御 正衙以見羣臣,必立仗。朔望薦食陵寢 ,不能臨前殿,則御便殿,乃自正 衙喚仗由宣政兩門而入,是謂東、西上閤門西上閤門 ,羣臣俟於正衙者因隨以入,故謂之入閤。五代以來,正 衙既廢,而入閤亦希闊不講,宋復行之。 建隆元年[961]八月朔,太祖 常服 御崇元殿,設仗衞,文武百官入閤,始置待制待制 、候對官,乃以工部工部 尚書尚書 竇儀 待制待制 ,太常卿太常卿 邊光範 候對。仗退,賜食廊下。 乾德四年[966]四月朔,帝服通天冠 、絳紗袍 ,御崇元殿視朝 ,設金吾仗金吾仗 衞,羣臣入閤。 礼 礼 礼 主 主 主 文 文 葬 文 號 衣 文 文 名 文 文 名 衣 衣 礼 文 1 / 6 https://taolang.club/doc/2374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2. 7 8 9 太宗 淳化二年[991]十一月,詔以十二月朔御文德殿入閤,令史館修撰史館修撰 楊徽之 、張洎 定為新儀。前一 日有司供帳於文德殿。宋初曰文明。是日既明,先列文武官于殿庭之東西,百官、軍校軍校 、行軍副軍副 使使 等序班序班 於正衙門衙門 外屏南 階下;次御史中丞御史中丞 、三院御史三院御史 序立,中丞中丞 獨穿金吾班過揖兩班,一 揖歸本位;次監察御史監察御史 兩員監閤,於正衙門衙門 外屏北階上北面立;次中書、門下、文明翰林樞密直學樞密直學 士士 、兩省 官分班立;次司天奏辰刻;次閤門 版奏班齊。皇帝服鞾袍乘輦,至長春殿駐輦,樞密使樞密使 以 下奏謁,前導至文德殿。殿上承旨索扇,捲簾。皇帝升位,扇却,儀鸞使儀鸞使 焚香;次文武官等拜;次司天 鷄唱;次閤門 勘契 ;次閤門使閤門使 承旨呼四色官四色官 喚仗,南班有辭謝者再拜 先退,中書、門下班對揖, 序立正衙門衙門 外屏北階上;次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兩省 官、中丞中丞 、侍御侍御 史序 立;次金吾將軍金吾將軍 押細仗入 正衙門衙門 後,橫行拜訖,分行上黃道,仗隨入,金吾將軍金吾將軍 至龍墀分班揖訖,序立;次吏部 、兵部侍兵部侍 郎郎 執文武班簿入,對揖立;次中書、門下、學士學士 、兩省 、御史臺官御史臺官 入,北面拜訖,上黃道,將至午 階, 鞾急趨赴丹墀,彈奏御史御史 至吏部侍郎吏部侍郎 南便落黃道,急趨就位;起居郎起居郎 、舍人舍人 至兵部 、吏吏 部侍郎部侍郎 後,急趨而進,飛至香案前,皆揖訖序立;次金吾大將軍金吾大將軍 先對揖並鞠躬, 鞾行至折方石位又 對揖,北行至奏事石位鞠躬,一員奏軍國內外平安 ,倒行就位;次引文武班就位,揖訖,鞠躬, 鞾急 趨入沙墀;次引侍從班橫行,宰臣宰臣 祝月起居畢,分班序 立;文武兩班出,序立於衙門衙門 外。刑法、待待 制制 官赴監奏位,中書、門下夾香案侍立,兩省 御史臺官御史臺官 、學士學士 、兵部 吏部侍郎吏部侍郎 、金吾將軍金吾將軍 、 監閤御史御史 並相次出,就衙門衙門 外立。惟學士學士 立門側北候宰相宰相 。中書、門下詣香案前奏曰:「中書公 事,臣等已具奏聞。」訖,乃退,揖殿出。次刑法官法官 、待制待制 官各奏事,並宣徽使宣徽使 答訖,乃出就班。 次彈奏官、左右史左右史 出。閤內失儀者,彈糺如式。彈奏官失儀,起居郎起居郎 糺之;起居郎起居郎 失儀,閤門使閤門使 糺 之;閤門使閤門使 失儀,宣徽使宣徽使 糺之。凡出者皆 鞾急趨揖殿。次中書、門下、 學士學士 就位,閤門使閤門使 宣放 仗,再拜 ,賜廊下食,又再拜 。次閤門使閤門使 奏閤內無事,文武官出,殿上索扇,垂簾,輦還宮。其賜 廊下食,自左右勤政門北東西兩廊,文東武西,以北為上立定;中丞中丞 至本位,面南一揖,乃就坐食;至 臺吏,贊乃搢笏食,食訖復贊,食畢而罷。五月朔,命有司增黃麾仗二百五十人,令文武官隨中書、門下 橫行起居,徙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位于參知政事參知政事 後,與節度使節度使 分東西揖殿出。真宗 凡三行之,景德以後其禮不 行。仁宗 從知制誥知制誥 李淑 議,仍讀時令,詔禮官禮官 詳定儀注,以言者謂未合典禮而罷。 熙寧三年[1070],知制誥知制誥 宋敏求 等言:「奉詔重修定閤門儀制 內文德殿入閤儀,按今文德殿,唐宣 政殿 也;紫宸 殿,唐紫宸 殿也。然祖宗 視朝 ,皆嘗御文德殿入閤。唐制,常設仗衞于宣政 殿 ,或遇上坐紫宸 ,即喚仗入閤 。如此,則當御紫宸 殿入閤,方合舊典。」翰林學士翰林學士 王珪 等 議:「按入閤者,乃唐隻日紫宸 殿受常朝 之儀也。唐紫宸 與今同,宣政殿 即今文德殿。唐制,天 子坐朝 ,必立仗于正衙。若止御紫宸 即喚正衙仗自宣政殿 東西閤門 入,故為入閤。五代以來遂廢 正衙立仗之制。今閤門 所載入閤儀者,止是唐常朝 之儀,非盛禮也。」自是入閤之禮遂罷。 敏求 又言:「本朝惟入閤乃御文德殿視朝 ,今既不用入閤儀,即文德遂闕視朝 之禮。請下兩制 及太常禮院 ,約唐制御宣政殿 ,裁定朔望御文德殿儀,以備正衙視朝 之制。」學士學士 韓維 等以入 閤圖增損裁定上儀曰: 號 文 名 名 武 文 文 文 地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建 文 文 建 礼 文 文 礼 文 文 衙 文 文 名 武 文 武 衙 文 文 衙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文 武 地 文 礼 文 文 衙 文 文 衙 文 武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礼 礼 文 文 文 文 武 號 號 文 名 文 文 名 作 衙 处 处 亲 礼 衙 处 礼 处 文 名 处 礼 处 衙 礼 处 衙 建 建 礼 名 礼 礼 衙 衙 礼 文 名 2 / 6 https://taolang.club/doc/2374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3. 10 11 12 13 14 15 朔日不值假,前五日閤門 移諸司排辦,前一日,有司供帳文德殿。其日,金吾將軍金吾將軍 常服 押本衞仗, 判殿中省 官押細仗,先入殿庭,東西對列;文武官東西序立;諸軍將軍將 校分入,北向立;朝堂引贊引贊 官官 引彈奏御史御史 二員入殿門踏道,當下殿北向立;次催文武班分入,並東西相向立;諸軍將軍將 校即於殿 庭北向立班。皇帝服鞾袍御垂拱殿,鳴鞭 ,內侍、閤門 、管軍 依朔望常例起居;次引樞密樞密 、宣宣 徽徽 、三司使三司使 副、樞密直學士樞密直學士 、內客省使內客省使 以下至醫官醫官 、待詔待詔 及修起居注官起居注官 二員並大起居。諸司諸司 使使 以下,退排立。帝輦至文德殿後,閤門 奏班齊,帝出,殿上索扇,升榻,鳴鞭 ;扇開,捲簾,儀儀 鸞使鸞使 焚香,喝文武官就位,四拜起居;鷄人唱時;舍人舍人 於彈奏御史御史 班前西向喝大起居。御史御史 由文武 班後至對立位,次引左右金吾將軍右金吾將軍 合班於宣制石南 大起居,班首出班躬奏軍國內外平安 ,歸位再 拜 ,各歸東西押仗位。通喝舍人舍人 於宣制石南 北向對立。舍人舍人 退於西階,次揖宰臣宰臣 、親王 以下, 躬奏文武百僚、宰臣宰臣 某姓名以下起居,分引宰臣宰臣 以下橫行,諸軍將軍將 校仍舊立。閤門使閤門使 喝大起居,舍舍 人人 引宰臣宰臣 至儀石北,俛伏跪致詞祝月訖,其詞云:「文武百僚、宰臣宰臣 全銜臣某姓名等言:孟春 之 吉,伏惟皇帝陛下 膺受時祉,與天無窮,臣等無任歡呼抃蹈之至。」歸位五拜。閤門使閤門使 揖中書由東階 升殿,樞密使樞密使 帶平章事平章事 以上由西階升殿侍殿侍 立;給事中給事中 一員歸左省 位立;轉對 官立於給事中給事中 之 南;吏部侍郎吏部侍郎 及刑法官法官 立於轉對 官南;兵部侍郎兵部侍郎 於右省 班南,與吏部侍郎吏部侍郎 東西相向立,搢笏, 各出班籍置笏上;親王 、使相使相 以下分班出;引轉對 官於宣 制石南 ,宣徽使宣徽使 殿上承旨宣答如儀; 次吏部 、兵部侍郎兵部侍郎 及刑法官法官 對揖出;次彈奏御史御史 無彈奏對 揖出;引給事中給事中 至宣制石南 揖,躬 奏殿中 無事;喝祗候祗候 ,揖,西出;次引修起居注官起居注官 ,次引排立供奉官供奉官 以下各合班於宣制石南 躬; 喝祗候祗候 ,揖,分班出;喝天武官等門外祗候祗候 ,出。索扇,垂簾,皇帝降坐,鳴鞭 ;舍人舍人 當殿承旨放 仗,四色官四色官 鞾急趨至宣制 石南 ,稱奉敕放仗。金吾將軍金吾將軍 并判殿中省 官對拜 訖,隨仗出;親 王 、使相使相 、節度使節度使 至刺史刺史 、學士學士 、臺省 官、諸軍將軍將 校等並序班序班 朝堂,謝賜茶酒。帝復御垂 拱殿,中書、樞密樞密 及請對官奏事;不引見 、謝、辭班。後殿坐,臨時取旨。其日遇有德音 、制書、 御札,仍候退御垂拱殿坐,制箱出外。應正衙見、謝、辭文武臣僚,並依御史臺 儀制喚班,依序分入於 文武班後,以北為首,分東西相向,重行異位,依見、辭、謝班序 位。餘押班押班 臣僚於班稍前押班押班 , 候刑法官法官 對揖出,分引近前揖躬。舍人舍人 當殿宣班,引轉對 班見、謝、辭,並如紫宸 儀。樞密使樞密使 不 帶平章事平章事 、參知政事參知政事 至同簽書樞密院事同簽書樞密院事 、宣徽使宣徽使 並立於宣制石稍北,宰臣宰臣 、親王 、樞密樞密 使使 帶平章事平章事 、使相使相 係押班押班 者,立於儀石南 ,餘官並立於宣制石南 ,如合通喚,閤門使閤門使 引並如 儀。贊喝 訖,係中書、樞密樞密 並揖升殿辭謝,揖,西出,其合問聖體者,並如儀;餘官分班出。 應正衙見、謝、辭臣僚,前一日於閤門 投詣正衙榜子,閤門 上奏目;又投正衙狀於御史臺 、四方 館 。應朔日或得旨罷文德殿視朝 ,止御紫宸 殿起居,其已上奏目,正衙見、謝、辭班並放免,依 官品隨赴紫宸 殿引,或值改,依常朝 文德殿,自有百官班日,並如舊儀。應外國蕃 客見、辭,候 喚班先引赴殿庭東,依本國職次重行異位立,候見、辭、謝班絕,西向躬。舍人舍人 當殿通班轉於宣制石 南 ,北向立,贊喝 如儀,西出。其酒食分物並門賜,如有進奉,候彈奏御史御史 出,進奉入。候進奉 出,給事中給事中 奏殿中 無事,出其後殿再坐,合引出者,從別儀。 其日,賜茶酒,宰臣宰臣 、樞密樞密 於閤子,親王 於本廳,使相使相 、宣徽使宣徽使 、兩省 官、待制待制 、三司副三司副 使使 、文武百官、皇親使相使相 以下至率府副率副率 ,及四廂都指揮使四廂都指揮使 以下至副都頭副都頭 ,並於朝堂。管 軍 節度使節度使 至四廂都指揮使四廂都指揮使 、節度使節度使 、兩使留後兩使留後 至刺史刺史 ,並於客省 廳。 詔從所定。 徽宗 初建明堂 ,禮制局 列上七議: 一曰:古者朔必告廟,示不敢專。請視朝 聽朔必先奏告,以見繼述 之意。 建 武 衣 衙 武 文 文 武 礼 建 衙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建 礼 文 文 文 文 武 然 地 礼 文 然 文 文 主 文 文 武 文 文 文 文 节 主 文 文 文 文 文 衙 礼 文 文 文 礼 文 衙 文 主 文 礼 名 然 文 衙 文 文 文 礼 文 然 衙 文 文 文 然 文 文 礼 文 文 然 武 衙 仕 主 文 武 文 文 衙 武 文 文 礼 法 衙 礼 文 文 文 文 礼 处 文 文 文 文 文 文 主 文 文 文 文 然 然 文 礼 文 建 建 衙 处 礼 处 处 礼 名 文 然 礼 文 文 衙 文 文 主 文 文 衙 文 文 文 武 武 文 衙 武 武 武 文 文 衙 號 礼 衙 礼 名 3 / 6 https://taolang.club/doc/2374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4.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二曰:古者天子負扆南向以朝諸侯,聽朔則各隨其方。請自今御明堂 正南向之位,布政則隨月而御堂, 其閏月則居門焉。 三曰:禮記·月令 ,天子居青陽 、總章,每月異禮。請稽月令 十二堂之制,修定時令,使有司奉而 行之。 四曰:月令 以季秋 之月為來歲受朔之日。請以每歲十月於明堂 受新曆,退而頒之郡國。 五曰:古者天子負扆,公、侯、伯、子、男、蠻夷戎狄四塞之國各以內外尊卑為位。請自今元正、冬 至 及大朝會 並御明堂 ,遼使依賓禮 ,蕃國各隨其方,立於四門之外。 六曰:古者以明堂 為布政之宮,自今若有御劄、手詔並請先於明堂 宣示,然後榜之朝堂,頒之天 下。 七曰:赦書、德音 ,舊制宣於文德殿,自今非御樓肆赦 ,並於明堂 宣讀。 政和七年[1117]九月一日,詔頒朔 、布政自十月為始。是月一日,上御明堂 平朔左个,頒天運、政治 及八年戊戌歲運、曆數于天下。自是每月朔御明堂 布是月之政。先是,羣臣五上表 請負扆聽朝,詔 弗允,至是復再請,始從之。十一月一日上御明堂 ,南面以朝百辟,退坐于平朔頒政。其禮:百官常 服 立明堂 下,乘輿自內殿出,負斧扆坐明堂 。大晟樂 作,百官朝于堂下,大臣升階進呈所頒布時 令,左右丞左右丞 一員跪請付外施行,宰相宰相 承制可之,左右丞左右丞 乃下授頒政官,頒政官受而讀之訖, 出,閤門 奏禮畢。帝降坐,百官乃退。自是以為常。其歲運、曆數、天運、政治之辭,文多不載。是 後則各隨歲月星曆氣運推移沿改,而易其辭焉。 初,尚書左丞尚書左丞 薛昂 請凡崇寧以來紹述 熙、豐政事,各條其節目,繫之月令月令 ,頒于明堂 。尋詔: 「頒月之朔,使民知寒暑燥濕之化,而萬里之遠,雖驛置驛置 日行五百里已不及時,其千里外當前期十 日進呈取旨,頒布諸州長吏封掌,俟月朔宣讀之。」 宣和元年[1119],蔡京 言:「周觀 治象於正月之始和,以十二月頒告朔 于邦國,皆不在十月。後世 以十月者,祖秦朔故也。秦以十月為歲首 ,故月令月令 以孟冬 頒來歲之朔,今不當用。請以季冬 頒歲 運于天下。」詔自今以正月旦進呈宣讀。四年二月,太常太常 王黼 編類明堂頒朔布政詔書 、條例 、氣 令應驗 ,凡六十三冊,上之。靖康元年[1126],詔罷頒朔 布政。 御樓肆赦 。每郊祀前一日,有司設百官、親王 、蕃國諸州朝貢使、僧道、耆老位宣德門外,太太 常常 設宮縣、鉦鼓。其日,刑部 錄諸囚以俟。駕還至宣德門內幄次,改常服 ,羣臣就位,帝登樓御 坐,樞密使樞密使 、宣徽使宣徽使 侍立,仗衞如儀。通事舍人通事舍人 引羣官橫行再拜 訖,復位。侍臣宣曰「承 旨」,舍人舍人 詣樓前,侍臣宣敕 立金鷄。舍人舍人 退詣班南,宣付所司訖,太常太常 擊鼓集囚。少府監 立 鷄竿於樓東南隅,竿末伎人四面緣繩爭上,取鷄口所衘絳幡,獲者即與之。樓上以朱絲繩貫木鶴,仙人 乘之奉制書循繩而下,至地以畫臺承鶴,有司取制書置案上。閤門使閤門使 承旨引案宣付中書、門下,轉 授通事舍人通事舍人 ,北面宣云「有制」,百官再拜 。宣赦訖,還授中書、門下,付刑部侍郎刑部侍郎 承旨放囚, 百官稱賀。閤門使閤門使 進詣前,承旨宣答訖,百官又再拜 ,舞蹈,退。若德音 、赦書自內出者,並如 文德殿宣制之儀。其降御劄,亦閤門使閤門使 跪授殿門外置箱中,百官班定,閤門 授宰臣宰臣 讀訖,傳告, 百僚皆拜舞稱萬歲。真宗 宣制,有司請用儀仗四千人,自承天殿設細仗導衞,近臣起居訖,則分左右 前導之。 礼 作 地 作 作 节 礼 节 礼 礼 礼 礼 礼 法 礼 礼 礼 礼 礼 礼 礼 衣 礼 礼 作 文 文 文 建 文 名 名 文 礼 文 名 名 礼 节 文 节 节 文 名 作 作 作 礼 礼 主 文 衙 衣 文 文 文 礼 文 法 文 文 衙 文 文 礼 文 文 礼 法 文 建 文 號 4 / 6 https://taolang.club/doc/2374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5. 26 27 28 29 30 31 皇太后 臨朝聽政。乾興元年[1022],真宗 崩 ,遺旨以皇帝尚幼,軍國事兼權取皇太后 處分。宰相宰相 率 百官稱賀,復前奉慰,又慰皇太后 於簾前。有司詳定儀式:內東門拜表,合差入內都知都知 一員跪授傳 進;皇太后 所降批答,首書「覽表具之」,末云「所請宜許或不許」。初,丁謂 定皇太后 稱 「予」,中書與禮院 參議參議 ,每下制令稱「予」,便殿處分稱「吾」。皇太后 詔:「止稱『吾』,與 皇帝並御承明殿垂簾決事。」百官表 賀。 英宗 即位,輔臣請與皇太后 權同聽政。禮院 議:自四月內東門小殿垂簾,兩府 合班起居,以次奏 事,非時召學士學士 亦許至小殿。時帝以疾權居柔儀殿東閤西室,太后 垂簾處分稱「吾」,唯兩府 日 入候問聖體,因奏政事,退詣小殿簾外,覆奏太后 ,帝疾間,御前後殿聽政,兩府 退朝 ,猶於小 殿覆奏。 哲宗 即位,太皇太后 權同聽政。三省 、樞密院 按儀注:未釋服以前,遇隻日皇帝御迎陽門 ,日 參 官並赴起居,依例奏事。每五日,遇隻日於迎陽 門垂簾,皇帝坐於簾內之北,宰執奏事則權屏 去左右侍左右侍 衞;事有機速,許非時請對,及賜宣召亦許升 殿。禮部 、御史臺 、閤門 奏討論御殿及 垂簾儀制,每朔、望、六參 ,皇帝御前殿,百官起居,三省 、樞密院 奏事,應見、謝、辭班退, 各令詣內東門進榜子。皇帝雙日御日御 延和殿垂簾,日參 官起居太皇太后 ,移班少西起居皇帝,並再 拜 。三省 、樞密院 奏事,三日以上四拜不舞蹈,候祔廟畢,起居如常儀。簾前通事通事 以內侍,殿下 以閤門 。吏部 磨勘 奏舉人 ,垂簾日引。應見、謝、辭臣僚遇朔、望參日不坐,並先詣殿門,次內 東門,應擡賜者並門賜之。於是帝御迎陽 門幄殿,同太皇太后 垂簾,宰臣宰臣 、親王 以下合班起居。 常制分班十六,至是合班,以閤門 奏請故也。禮官禮官 請如有祥瑞 、邊捷,宰臣宰臣 以下紫宸 殿稱賀皇 帝畢,赴內東門賀太皇太后 。從之。 徽宗 即位,皇太后 權同聽政。三省 、樞密院 聚議:故事,嘉祐末,英宗 請慈聖同聽政,五 月同御內東門小殿垂簾,至七月十三日英宗 間日御日御 前後殿,輔臣奏事,退詣內東門簾前覆奏。又故 事,唯慈聖不立生辰節名,不遣使契丹 ;若天聖、元豐則御殿垂簾,立生辰節名,遣使與契丹 往 還,及避家諱 等。曾布 曰:「今上長君,豈可垂簾聽政 ?請如嘉祐故事。」蔡卞 曰:「天聖、元 豐與今日皆遺制處分,非嘉祐比。」布曰:「今日之事,雖載遺制,實出自德音 ,又皆長君,正與嘉 祐事相似。」有旨:依嘉祐、治平故事。布語同列曰:「奏事先太后 ,次覆奏皇帝,如今日所得旨。 」遂為定式矣。尋以哲宗 靈駕發引,太后 手書罷同聽斷焉。 皇太子 元正、冬至 受羣臣賀儀。政和新儀 :前一日,有司於東門外量地之宜,設三公以下文武衞 官等次如常儀;典儀典儀 設皇太子 答拜 褥位於階下南向,又設文武衞官版位於門之外。其日,禮直直 官官 、舍人舍人 先引三公以下文武羣臣以次入,就位立定。禮直官直官 、舍人舍人 引左庶子左庶子 詣皇太子 前,跪 請內嚴;少頃,又言外備,內侍褰簾,皇太子 常服 出次。左右侍左右侍 衞如常儀。皇太子 降階詣南向褥 位,典儀典儀 曰「再拜 」,贊者承傳曰「再拜 」,三公以下皆再拜 ,皇太子 答拜 。班首少前稱賀 云:「元正首祚,景福維新。伏惟皇太子 殿下,與時同休。」賀訖,少退,復位。左庶子左庶子 前,承令 詣羣臣前答云:「元正首祚,與公等均慶。」典儀典儀 曰「再拜 」,班首以下皆再拜 ,皇太子 答 拜 。訖,禮直官直官 、通事舍人通事舍人 引三公以下文武百官以次出,內侍引皇太子 升階,還次,降簾,侍衞 如常儀。 少頃,禮直官直官 、舍人舍人 引知樞密院 官以下入,就位立定,內侍引皇太子 降階,詣南向褥位,樞樞 密密 以下參賀如上儀。訖,退。次引師、傅、保、賓客以下入,就位,參賀如上儀。師、傅、保以下以 次出。 主 號 葬 主 文 主 文 主 名 主 衙 文 主 作 號 主 衙 衙 文 主 衙 主 衙 礼 號 主 衙 衙 处 礼 地 文 名 衙 衙 建 礼 衙 衙 文 礼 主 礼 衙 衙 文 建 衙 仕 仕 地 主 文 主 建 文 词 文 处 主 號 主 衙 衙 號 號 文 政 政 礼 名 礼 名 法 主 號 主 主 节 作 文 主 礼 文 文 文 文 文 主 主 衣 文 主 文 礼 礼 礼 主 礼 主 文 文 礼 礼 主 礼 文 文 主 文 文 衙 主 文 5 / 6 https://taolang.club/doc/2374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
  • 6.  发现『有趣、有料、有用』的古籍   籍海淘浪是什么 「籍海淘浪」是一个将古籍中的专有名词标注出来,使文本更易读,并希望依靠大家的慧眼,将主题鲜明的片段 摘录出来,让更多人发现古籍之「有料、有趣、有用」的平台。 一个已标注专词的古籍文本库:籍海淘浪定期发布精校、已标注专词的古籍,并提供划词字典、划词维基等工 具。利用专词、词典、维基,读者无需注释、译文,即可比较流畅地阅读,不再有「瞻前顾后」、被干扰阅读的 烦恼。 一个面向话题的笔记创作、分享社区:籍海淘浪提供了易用的工具,方便读者创作摘录笔记:拖选文本 + 点击「划线」按钮即可快速收 藏文本片段;有所感时,只需拖选相应文本,填写标题、标签、评注,即可发布一篇主题摘录,并可在摘录页面与同好互动讨论。您还 可导出自己的收藏和创作,留作方便温习、分享的笔记本。  以下功能仅线上版本可用 划词查字典、查维基; 点击专词,获取纪年、帝王、政权详情的历史信息面板; 全部关键词统计,关键词跳转、导航浏览; 片段收藏、做摘录笔记、主题讨论; 文档、段落热力标识,源出、衍生、事论等关系的文档网络; 个人阅读管家; 文本修订工具; 标注修订工具,可纠正标注的错、漏,并提交新标注; 全文繁简转换; 提交文档需求、功能需求、意见建议等; 更多待你发掘…… 文档标注日常修订、更新中,您看到的版本可能已经陈旧,请访问页眉链接查看最新版本,欢迎在线上为更好的标注增砖添瓦! ←116 卷一百一十六 志第六十九 禮十九 賓禮一 118 卷一百一十八 志第七十一 禮二十一 賓禮三→目錄 32 33 內侍引皇太子 升坐,禮直官直官 引文武宮官宮官 入,就位,重行北向立,典儀典儀 曰「再拜 」,在位官皆再 拜 。左庶子左庶子 少前,跪言:「具官某言:元正首祚,伏惟皇太子 殿下,與時同休。」俛伏,興,復 位。典儀典儀 曰「再拜 」,在位者皆再拜 ,分東西序立。左庶子左庶子 少前,跪言禮畢。左右近侍左右近侍 降簾, 皇太子 降坐,宮官宮官 退,左右侍左右侍 衞以次出。 皇太子 與百官相見。至道元年[995],有司言司言 :「百官見皇太子 ,自兩省 五品、尚書省 御史 臺 四品、諸司三品以上皆答拜 ,餘悉受拜。宮官宮官 自左右庶子右庶子 以下,悉用參見之儀。其宴會 位在 王公上。」 與師、傅、保相見。政和新儀 :前一日,所司設師、傅、保以下次於宮門外道,西南向;設軒架之樂 於殿庭,近南,北向。其日質明,諸衞率各勒所部屯門 列仗,典謁設皇太子 位於殿東階下西向,設 師、傅、保位於殿西階之西,三少位於傅、保之南稍却,俱東向北上。師、傅、保以下俱朝服 至宮 門,通事舍人通事舍人 引就次,左庶子左庶子 請內嚴。通事舍人通事舍人 引師、傅、保立於正殿門之西,三少在其南稍 却,俱東向北上。左庶子左庶子 言外備,諸侍奉之官各服其器服,俱詣閤奉迎。皇太子 朝服 以出,左右左右 侍侍 衞如常儀,軒架作翼安之樂 ,至東階下西向立,樂止。通事舍人通事舍人 引師、傅、保及三少入,就 位,軒架作正安之樂 ,至位樂止。皇太子 再拜 ,師、傅、保以下答拜 。通事舍人通事舍人 引師、傅、保 以下出,軒架正安之樂 作,出門,樂止。左庶子左庶子 前跪稱:「左庶子左庶子 某言,禮畢。」皇太子 入,左左 右侍右侍 衞及樂作如來儀。 主 文 文 文 礼 礼 文 主 文 礼 礼 文 文 主 文 文 主 文 主 衙 衙 衙 礼 文 文 礼 作 地 主 衣 文 文 文 文 主 衣 文 作 文 作 主 礼 礼 文 作 文 文 主 文 6 / 6 https://taolang.club/doc/2374 籍海淘浪 - 发现『有料、有趣、有用』的古籍 标注版本 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