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2009  年  9  月  26  日  ~ 10  月  5  日  印度 、 尼泊爾  10 日朝聖之旅 ( 一 )   — 印度 總統府、印度門、國立博物館   、鹿野苑   請按鍵換頁
覺真長老、宏昌法師 及分別來自於中國、 香港及台灣,共 30 人。
中國 尼泊爾 印 度 不丹 巴基斯坦 孟加拉
印度簡介 印度是最悠久的文明之一,具有絢麗的多樣性和豐富的文化遺產。獨立後的 53 年以來,在政 治、經濟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位於南亞次大陸,北鄰中國、尼泊爾和不丹,西北部是巴基斯坦,東北部和東部同緬甸和孟加拉國接壤,南瀕印度洋,西部和東部分別瀕臨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面積 297.47 萬平方公里。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 2000 年前後創 造了燦爛的印度河文明。約在公元前 14 世紀,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並徵服了當地土著 達羅毗茶人,將其驅趕到南部一帶   , 雅利安人從此成為印度主要民族之一。 約公元前 1000 年,開始形成以人種和社會分工不同為基礎的種姓制度。公元前 4 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開始統一印度次大陸,公元前 3 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
印度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面積為 3,287,590 平方公里,實際控制面積為 3,166,414 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位。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擁有人口 11.03 億( 2005 年),僅次於中國。印度民族和種族眾多,號稱「民族博物館」。 1915  年,甘地(  Gandhi  )從南非返國。  1920  年甘地發起一項「不合作運動」,以和平抵抗方式,對抗英國殖民地政府。印度終於在  1947  年  8  月  15  日正式獨立。
[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印度貨幣盧比 印度國旗
第二天: 2009 年  9/27( 日 ) 新德里:印度門、博物館。下午由瓦臘那西  飛往鹿野苑。 第一天: 2009/9/26 ( 六 ) 香港飛往印度,印度時間慢香港  2.5 hrs 抵達印度已經是當地時間 21:00 ( 23:30 )回到酒店已經深夜了。 第二天 9/27  下午 離瓦拉那西約 10km 的 鹿野苑 大佛塔、 博物館、 佛陀初轉法輪處 地圖上,紅字是古代地名。 灰色字:現代地名。
朝聖( Dharma YAtra ) 是宗教徒嚮往追隨教主足跡的方式。對一個宗教徒而言,這是神聖及深具意義的,因為聖跡代表著教主曾經是活生生、有血有淚的人,歷經千錘百鍊才換取這醒悟的生命,自覺覺人、自利利人。   釋迦牟尼佛,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生於印度的大覺者。佛陀的誕生、苦修、成道、弘化及涅槃等地,這些聖蹟與歷史光輝,至今依然留在印度當地。佛法源源流長並 並已傳播於世界,深受萬眾景仰。 (以下自動播放並請將音量調小)
上午  5:30   點,靈鷲山朝聖,三步一跪拜。(覺真長老 梵音 唱誦)
幡動,法傳。
靈鷲山 說法臺 靈鷲山 說法。 迎著晨曦,以天為蘆,以地為蓆,讓心;沉靜於靈山、恆河廣袤天地間,此情此景,人生能有幾回?
恆河說法 說法足跡。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覺真長老 的梵音唱誦 猶如 梵音海潮音  勝彼世間音
敬愛的 覺真長老,時時笑口常開,雖然已經七十有七,但我覺得他如二十七,健步如飛,永遠走在最前面,我們追都追不上。講起法來,聲音嘹亮,弘遍十方,……,時時關心我們,似父如母,亦師亦友,同行 一路 ,我們何其有幸呀! (以下請按鍵換頁)
真正的智者不會離群索居、孤芳自賞;凡情不礙聖者,聖者不遠凡情。 一位聖者的成就,就是以精神的絕對自由,達到現實生活的自在無礙。長老亦如是。  以下 請按鍵換頁
印度國父— 甘地
 
印度門看起來很像巴黎的凱旋門,高 48.7 米,拱門高 42 米、寬 21.3 米,巍巍壯觀。它是為紀念一戰中英國和印度的 7 萬名陣亡戰士所建。
 
 
印度國立博物館,館內一偶。 佛陀的舍利塔 舍利塔前禮誦、跪拜頂禮、繞塔,感恩求懺悔。
印度國立博物館前合影。
鹿野苑 ( Sarnath , Deer Park) 這裡是佛陀初轉法輪的地方。據佛教《六度集經》等記載,這裡過去曾是原始森林,有兩群野鹿在此生活。國王經常來此獵鹿,殘害生靈。菩薩鹿王於心不忍,就向國王建議.如要吃鹿,每天自動奉上一鹿,不要再到這裡塗炭群鹿了。一天,輪到一只懷孕的母鹿進獻國王,鹿王可憐兩條生命,於是自薦去見國王。此事感動國王,和鹿王約定從此不再獵鹿,並將此地僻為鹿苑,成為鹿群的極樂淨土。   另一說法是佛陀成正等正覺後,想起苦行林 追隨他 一塊兒修行的五位侍者,他們因為對當時的悉達多太子捨棄苦行感到失望而離開,來到迦濕國的鹿野苑。據說當時這裡有群鹿聚居,林野清靜,吸引很多修行人在此修行。聽到佛陀來訪的消息,五位修行人並沒有熱情的歡迎。五位修行人向佛陀提出心中的疑惑與想法,佛陀耐心的說法,他們信服了,成為佛陀的第一批聽聞無上正法的的人,也是第一批出家聲聞弟子。由此,三寶具足了。揭開了印度佛教史的第一頁。  
 
 
 
達美克大塔 摩健陀具提僧院 長老說法,洗耳恭聞。
阿育王石柱 阿育王為了標示佛陀初轉法輪之地,在此樹立了一支有四個獅頭的巨大石柱,並擴建僧院護持佛法。之後的薩卡( Saka )和貴霜( Kushana )王朝對鹿野苑的維護、增建不曾間斷。成為歷時 1500 年的教育中心,極為繁榮,鹿野苑的地位也日益重要起來。 目前斷裂的石柱群已由鐵欄杆包圍起來,保護在一個小亭子內供人們瞻仰。 一般認為;這是阿育王為了紀念 佛陀在此初轉法輪、以及僧團的成立所豎立之標識性石柱;但也有另一種說法;僧團成立後,佛陀派遣五比丘及耶舍等共 60 位僧伽,分別到印度各地去開演聖法: 「比丘們啊!我已脫離一切人天桎銬,你們亦復如是。為了世人的利益,出於對世人的慈悲,你們現在去漫遊吧!宣揚這從頭至尾都是光榮的法義,宣揚這圓滿無缺清靜聖潔的生活。」  阿育王石柱矗立之處,即是他們出發之點。
阿育王石柱。
 
 
 
 
法王塔 (Dharmarajika Stupa)   --  首轉法輪塔    在達美克佛塔北方不遠處的這座塔,被破壞只剩一個圓形基址。原來塔是阿育王建的,直徑 13m ,到笈多王朝時,再擴建兩倍大,成今日模樣。據信這裡是佛陀第一次向五位苦行者初轉法輪的地點  (First Sermon) 。十八世紀前,此塔還是完整無損。後來被當時糊塗的地方官員拆除,將磚頭拿去建造菜市場。 十九世紀末,英國考古人員曾在這裡挖出一個藏有佛舍利的寶函。
哇!印度婦女的頭上功夫可真「冇得頂,好犀利呀!」
西元一九五 0  年起,博物館開始收藏鹿野苑所發現的遺物,目前收有眾多佛陀與菩薩的雕像,這些雕刻品大都屬於 4~5 世紀笈多王朝 (Gupta Period) 時期的作品, 最主要 四大雕刻是: 頂獅  (Lion Capital) 在大廳的入口,可看到這座壯觀的孔雀王朝時期藝術代表作(圖左),它原來是阿育王石柱的頂獅。這座磨光的沙岩雕刻,高 2.3 米,是四隻獅子背對背坐在一個高約 30 公分的底座上,代表佛向四方說法。底座有四隻動物,期間有法輪隔開。即:牛,代表佛出生。象,代表佛陀進入摩耶夫人的母胎。馬,代表悉達多太子 離皇宮求法。獅子,代表第一次說法。頂獅現今是印度的國徽,而法輪則是印度國旗的圖案。 抵達鹿野苑博物館時,已過了開館時間。
 
佛陀「初轉法輪」像,長老帶領大家繞塔、繞樹、拜佛、三皈依及發四弘誓願。
 
 
瓊賢菩薩 壽誕,祝您生日快樂,年年有今日。
慈 悲 在佛教中,「慈」指願眾生樂。「悲」指願拔眾生苦,它們屬於佛教「四無量心」中的兩個「無量心」,常合稱「慈悲」。 慈,梵語  maitrya , maitrī ,巴利語  metti ;悲,梵語  karuna ,巴利語同。慈愛眾生並給快樂(與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救苦救難,稱為悲。二者合稱慈悲。 佛陀之悲乃是以眾生苦為己苦之同心同感狀態,故稱「同體大悲」。又其悲心廣大無盡,故稱無蓋大悲(沒有更廣、更大、更上於此悲者)。 慈悲分為三種: (一)生緣慈悲,又作有情緣慈、眾生緣慈。觀一切眾生猶如赤子,而與 樂拔苦。(小悲) (二)法緣慈悲,指開悟諸法乃無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捨棄執著,見一 切法皆從緣生,以種種物奉獻別人。(中悲) (三)無緣慈悲,為遠離差別之見解,無分別心而起平等絕對之慈悲,觀 諸法實相而行慈悲,此係佛獨具之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起, 故特稱為大慈大悲。(大悲)
祝 福 您 ~ 由於圖片太多,資料太多,但都想與您分享,所以請耐心等候,將分十個檔案與您分享。 能與覺真長老同訪佛國,追尋佛陀的足跡,心中充滿了感恩。它既是成就一趟「靈山會上智慧金剛行」,亦是「心靈之泉,生命之源」尋根之旅。長老隨緣應機,時時說法,鹿野苑、恆河、菩提伽耶、苦行林、靈鷲山、竹林精舍、七葉窟、那爛陀遺址、舍衛國、王舍城、祇園精舍、藍毗尼 ...... ,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大家乘願而去滿載而歸。 帶著感恩懺悔的心,在舍利塔前、石柱前、說法地、涅槃處 ........ ,跪拜求懺悔。滿心的感恩、感動及感謝。  ∫  待續  ∫

More Related Content

More from Hk Ddm

崇德歌 Xps
崇德歌 Xps崇德歌 Xps
崇德歌 Xps
Hk Ddm
 
崇德歌 Xp2.1s
崇德歌 Xp2.1s崇德歌 Xp2.1s
崇德歌 Xp2.1s
Hk Ddm
 
覺真長老智慧語 半手動
覺真長老智慧語 半手動覺真長老智慧語 半手動
覺真長老智慧語 半手動
Hk Ddm
 
淋巴瘤親身經歷—曹聰
淋巴瘤親身經歷—曹聰淋巴瘤親身經歷—曹聰
淋巴瘤親身經歷—曹聰
Hk Ddm
 
當我說是佛教徒 (自動) Simple
當我說是佛教徒  (自動) Simple當我說是佛教徒  (自動) Simple
當我說是佛教徒 (自動) Simple
Hk Ddm
 
當我說是佛教徒 All(自動)—完整版
當我說是佛教徒 All(自動)—完整版當我說是佛教徒 All(自動)—完整版
當我說是佛教徒 All(自動)—完整版
Hk Ddm
 
盡在不言中的刺—故事二則
盡在不言中的刺—故事二則盡在不言中的刺—故事二則
盡在不言中的刺—故事二則
Hk Ddm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七) 隨師遊天下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七) 隨師遊天下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七) 隨師遊天下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七) 隨師遊天下
Hk Ddm
 
美女、僧人、腐屍、菩薩
美女、僧人、腐屍、菩薩美女、僧人、腐屍、菩薩
美女、僧人、腐屍、菩薩
Hk Ddm
 
2010 新春祝福
2010 新春祝福2010 新春祝福
2010 新春祝福
Hk Ddm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六) 建設法鼓山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六) 建設法鼓山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六) 建設法鼓山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六) 建設法鼓山
Hk Ddm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Hk Ddm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四)—枯木開花》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四)—枯木開花》《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四)—枯木開花》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四)—枯木開花》
Hk Ddm
 
《雪中足跡》 3 棒下出孝子 R
《雪中足跡》  3  棒下出孝子 R《雪中足跡》  3  棒下出孝子 R
《雪中足跡》 3 棒下出孝子 R
Hk Ddm
 
《雪中足跡》 2 桶底脫落
《雪中足跡》 2  桶底脫落《雪中足跡》 2  桶底脫落
《雪中足跡》 2 桶底脫落
Hk Ddm
 
2010年月曆—法鼓山 R
2010年月曆—法鼓山 R2010年月曆—法鼓山 R
2010年月曆—法鼓山 R
Hk Ddm
 
(八)09 1004 尼泊爾—加德滿
(八)09 1004  尼泊爾—加德滿(八)09 1004  尼泊爾—加德滿
(八)09 1004 尼泊爾—加德滿
Hk Ddm
 
建和書屋的故事
建和書屋的故事建和書屋的故事
建和書屋的故事
Hk Ddm
 
(十)09 1113 後記 & 編後感 End
(十)09 1113  後記 & 編後感  End(十)09 1113  後記 & 編後感  End
(十)09 1113 後記 & 編後感 End
Hk Ddm
 
(九)09 1113 覺真長老開示
(九)09 1113  覺真長老開示(九)09 1113  覺真長老開示
(九)09 1113 覺真長老開示
Hk Ddm
 

More from Hk Ddm (20)

崇德歌 Xps
崇德歌 Xps崇德歌 Xps
崇德歌 Xps
 
崇德歌 Xp2.1s
崇德歌 Xp2.1s崇德歌 Xp2.1s
崇德歌 Xp2.1s
 
覺真長老智慧語 半手動
覺真長老智慧語 半手動覺真長老智慧語 半手動
覺真長老智慧語 半手動
 
淋巴瘤親身經歷—曹聰
淋巴瘤親身經歷—曹聰淋巴瘤親身經歷—曹聰
淋巴瘤親身經歷—曹聰
 
當我說是佛教徒 (自動) Simple
當我說是佛教徒  (自動) Simple當我說是佛教徒  (自動) Simple
當我說是佛教徒 (自動) Simple
 
當我說是佛教徒 All(自動)—完整版
當我說是佛教徒 All(自動)—完整版當我說是佛教徒 All(自動)—完整版
當我說是佛教徒 All(自動)—完整版
 
盡在不言中的刺—故事二則
盡在不言中的刺—故事二則盡在不言中的刺—故事二則
盡在不言中的刺—故事二則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七) 隨師遊天下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七) 隨師遊天下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七) 隨師遊天下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七) 隨師遊天下
 
美女、僧人、腐屍、菩薩
美女、僧人、腐屍、菩薩美女、僧人、腐屍、菩薩
美女、僧人、腐屍、菩薩
 
2010 新春祝福
2010 新春祝福2010 新春祝福
2010 新春祝福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六) 建設法鼓山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六) 建設法鼓山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六) 建設法鼓山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六) 建設法鼓山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五) 禪、流浪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四)—枯木開花》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四)—枯木開花》《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四)—枯木開花》
《聖嚴法師周年紀念系列(四)—枯木開花》
 
《雪中足跡》 3 棒下出孝子 R
《雪中足跡》  3  棒下出孝子 R《雪中足跡》  3  棒下出孝子 R
《雪中足跡》 3 棒下出孝子 R
 
《雪中足跡》 2 桶底脫落
《雪中足跡》 2  桶底脫落《雪中足跡》 2  桶底脫落
《雪中足跡》 2 桶底脫落
 
2010年月曆—法鼓山 R
2010年月曆—法鼓山 R2010年月曆—法鼓山 R
2010年月曆—法鼓山 R
 
(八)09 1004 尼泊爾—加德滿
(八)09 1004  尼泊爾—加德滿(八)09 1004  尼泊爾—加德滿
(八)09 1004 尼泊爾—加德滿
 
建和書屋的故事
建和書屋的故事建和書屋的故事
建和書屋的故事
 
(十)09 1113 後記 & 編後感 End
(十)09 1113  後記 & 編後感  End(十)09 1113  後記 & 編後感  End
(十)09 1113 後記 & 編後感 End
 
(九)09 1113 覺真長老開示
(九)09 1113  覺真長老開示(九)09 1113  覺真長老開示
(九)09 1113 覺真長老開示
 

(—)09 0927 印度門、博物館、鹿野苑

  • 1. 2009 年 9 月 26 日 ~ 10 月 5 日 印度 、 尼泊爾 10 日朝聖之旅 ( 一 ) — 印度 總統府、印度門、國立博物館 、鹿野苑 請按鍵換頁
  • 3. 中國 尼泊爾 印 度 不丹 巴基斯坦 孟加拉
  • 4. 印度簡介 印度是最悠久的文明之一,具有絢麗的多樣性和豐富的文化遺產。獨立後的 53 年以來,在政 治、經濟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位於南亞次大陸,北鄰中國、尼泊爾和不丹,西北部是巴基斯坦,東北部和東部同緬甸和孟加拉國接壤,南瀕印度洋,西部和東部分別瀕臨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面積 297.47 萬平方公里。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 2000 年前後創 造了燦爛的印度河文明。約在公元前 14 世紀,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並徵服了當地土著 達羅毗茶人,將其驅趕到南部一帶 , 雅利安人從此成為印度主要民族之一。 約公元前 1000 年,開始形成以人種和社會分工不同為基礎的種姓制度。公元前 4 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開始統一印度次大陸,公元前 3 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
  • 5. 印度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面積為 3,287,590 平方公里,實際控制面積為 3,166,414 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位。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擁有人口 11.03 億( 2005 年),僅次於中國。印度民族和種族眾多,號稱「民族博物館」。 1915 年,甘地( Gandhi )從南非返國。 1920 年甘地發起一項「不合作運動」,以和平抵抗方式,對抗英國殖民地政府。印度終於在 1947 年 8 月 15 日正式獨立。
  • 6.
  • 7. 第二天: 2009 年 9/27( 日 ) 新德里:印度門、博物館。下午由瓦臘那西  飛往鹿野苑。 第一天: 2009/9/26 ( 六 ) 香港飛往印度,印度時間慢香港 2.5 hrs 抵達印度已經是當地時間 21:00 ( 23:30 )回到酒店已經深夜了。 第二天 9/27 下午 離瓦拉那西約 10km 的 鹿野苑 大佛塔、 博物館、 佛陀初轉法輪處 地圖上,紅字是古代地名。 灰色字:現代地名。
  • 8. 朝聖( Dharma YAtra ) 是宗教徒嚮往追隨教主足跡的方式。對一個宗教徒而言,這是神聖及深具意義的,因為聖跡代表著教主曾經是活生生、有血有淚的人,歷經千錘百鍊才換取這醒悟的生命,自覺覺人、自利利人。   釋迦牟尼佛,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生於印度的大覺者。佛陀的誕生、苦修、成道、弘化及涅槃等地,這些聖蹟與歷史光輝,至今依然留在印度當地。佛法源源流長並 並已傳播於世界,深受萬眾景仰。 (以下自動播放並請將音量調小)
  • 9. 上午 5:30 點,靈鷲山朝聖,三步一跪拜。(覺真長老 梵音 唱誦)
  • 11. 靈鷲山 說法臺 靈鷲山 說法。 迎著晨曦,以天為蘆,以地為蓆,讓心;沉靜於靈山、恆河廣袤天地間,此情此景,人生能有幾回?
  • 12. 恆河說法 說法足跡。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覺真長老 的梵音唱誦 猶如 梵音海潮音  勝彼世間音
  • 16.  
  • 17. 印度門看起來很像巴黎的凱旋門,高 48.7 米,拱門高 42 米、寬 21.3 米,巍巍壯觀。它是為紀念一戰中英國和印度的 7 萬名陣亡戰士所建。
  • 18.  
  • 19.  
  • 22. 鹿野苑 ( Sarnath , Deer Park) 這裡是佛陀初轉法輪的地方。據佛教《六度集經》等記載,這裡過去曾是原始森林,有兩群野鹿在此生活。國王經常來此獵鹿,殘害生靈。菩薩鹿王於心不忍,就向國王建議.如要吃鹿,每天自動奉上一鹿,不要再到這裡塗炭群鹿了。一天,輪到一只懷孕的母鹿進獻國王,鹿王可憐兩條生命,於是自薦去見國王。此事感動國王,和鹿王約定從此不再獵鹿,並將此地僻為鹿苑,成為鹿群的極樂淨土。   另一說法是佛陀成正等正覺後,想起苦行林 追隨他 一塊兒修行的五位侍者,他們因為對當時的悉達多太子捨棄苦行感到失望而離開,來到迦濕國的鹿野苑。據說當時這裡有群鹿聚居,林野清靜,吸引很多修行人在此修行。聽到佛陀來訪的消息,五位修行人並沒有熱情的歡迎。五位修行人向佛陀提出心中的疑惑與想法,佛陀耐心的說法,他們信服了,成為佛陀的第一批聽聞無上正法的的人,也是第一批出家聲聞弟子。由此,三寶具足了。揭開了印度佛教史的第一頁。  
  • 23.  
  • 24.  
  • 25.  
  • 27. 阿育王石柱 阿育王為了標示佛陀初轉法輪之地,在此樹立了一支有四個獅頭的巨大石柱,並擴建僧院護持佛法。之後的薩卡( Saka )和貴霜( Kushana )王朝對鹿野苑的維護、增建不曾間斷。成為歷時 1500 年的教育中心,極為繁榮,鹿野苑的地位也日益重要起來。 目前斷裂的石柱群已由鐵欄杆包圍起來,保護在一個小亭子內供人們瞻仰。 一般認為;這是阿育王為了紀念 佛陀在此初轉法輪、以及僧團的成立所豎立之標識性石柱;但也有另一種說法;僧團成立後,佛陀派遣五比丘及耶舍等共 60 位僧伽,分別到印度各地去開演聖法: 「比丘們啊!我已脫離一切人天桎銬,你們亦復如是。為了世人的利益,出於對世人的慈悲,你們現在去漫遊吧!宣揚這從頭至尾都是光榮的法義,宣揚這圓滿無缺清靜聖潔的生活。」 阿育王石柱矗立之處,即是他們出發之點。
  • 29.  
  • 30.  
  • 31.  
  • 32.  
  • 33. 法王塔 (Dharmarajika Stupa) -- 首轉法輪塔  在達美克佛塔北方不遠處的這座塔,被破壞只剩一個圓形基址。原來塔是阿育王建的,直徑 13m ,到笈多王朝時,再擴建兩倍大,成今日模樣。據信這裡是佛陀第一次向五位苦行者初轉法輪的地點 (First Sermon) 。十八世紀前,此塔還是完整無損。後來被當時糊塗的地方官員拆除,將磚頭拿去建造菜市場。 十九世紀末,英國考古人員曾在這裡挖出一個藏有佛舍利的寶函。
  • 35. 西元一九五 0 年起,博物館開始收藏鹿野苑所發現的遺物,目前收有眾多佛陀與菩薩的雕像,這些雕刻品大都屬於 4~5 世紀笈多王朝 (Gupta Period) 時期的作品, 最主要 四大雕刻是: 頂獅 (Lion Capital) 在大廳的入口,可看到這座壯觀的孔雀王朝時期藝術代表作(圖左),它原來是阿育王石柱的頂獅。這座磨光的沙岩雕刻,高 2.3 米,是四隻獅子背對背坐在一個高約 30 公分的底座上,代表佛向四方說法。底座有四隻動物,期間有法輪隔開。即:牛,代表佛出生。象,代表佛陀進入摩耶夫人的母胎。馬,代表悉達多太子 離皇宮求法。獅子,代表第一次說法。頂獅現今是印度的國徽,而法輪則是印度國旗的圖案。 抵達鹿野苑博物館時,已過了開館時間。
  • 36.  
  • 38.  
  • 39.  
  • 41. 慈 悲 在佛教中,「慈」指願眾生樂。「悲」指願拔眾生苦,它們屬於佛教「四無量心」中的兩個「無量心」,常合稱「慈悲」。 慈,梵語 maitrya , maitrī ,巴利語 metti ;悲,梵語 karuna ,巴利語同。慈愛眾生並給快樂(與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救苦救難,稱為悲。二者合稱慈悲。 佛陀之悲乃是以眾生苦為己苦之同心同感狀態,故稱「同體大悲」。又其悲心廣大無盡,故稱無蓋大悲(沒有更廣、更大、更上於此悲者)。 慈悲分為三種: (一)生緣慈悲,又作有情緣慈、眾生緣慈。觀一切眾生猶如赤子,而與 樂拔苦。(小悲) (二)法緣慈悲,指開悟諸法乃無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捨棄執著,見一 切法皆從緣生,以種種物奉獻別人。(中悲) (三)無緣慈悲,為遠離差別之見解,無分別心而起平等絕對之慈悲,觀 諸法實相而行慈悲,此係佛獨具之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起, 故特稱為大慈大悲。(大悲)
  • 42. 祝 福 您 ~ 由於圖片太多,資料太多,但都想與您分享,所以請耐心等候,將分十個檔案與您分享。 能與覺真長老同訪佛國,追尋佛陀的足跡,心中充滿了感恩。它既是成就一趟「靈山會上智慧金剛行」,亦是「心靈之泉,生命之源」尋根之旅。長老隨緣應機,時時說法,鹿野苑、恆河、菩提伽耶、苦行林、靈鷲山、竹林精舍、七葉窟、那爛陀遺址、舍衛國、王舍城、祇園精舍、藍毗尼 ...... ,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大家乘願而去滿載而歸。 帶著感恩懺悔的心,在舍利塔前、石柱前、說法地、涅槃處 ........ ,跪拜求懺悔。滿心的感恩、感動及感謝。 ∫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