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34
源自華夏的日本國粹
相撲是日本的國技,抹茶日本的最有名,
日本人喜歡穿木屐……這些在日本流行
甚至被認為是日本元素的東西,你知道
其實都是源自華夏嗎?
手動翻頁
相撲尊為日本的國技,是日本人非常喜歡的一項傳統運
動,每年都有多次相撲大賽,吸引大量觀眾觀看。這項在
日本流行,在中國卻鮮為人知的運動,實則起源中國。相
撲在秦漢時期叫角抵,南北朝到南宋時期才叫相撲,大約
在唐朝時傳入日本。
戰國角抵圖銅牌飾 (陝西長安客省莊出土)
我國古代角抵很早就進入宮廷,<禮記月令>:“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
射御、角力。”秦漢時的角抵不作為體育項目,而歸於百戲一類。前
頁所示,陝西長安客省莊出土的戰國角抵圖銅牌飾,可為形象佐證。
宋代出現了一部名為<角力記>的書,它是一個署名調露子的人編寫
的。此書把宋以前有關角抵的形式做了記錄,可以說是我國體育史上
最早的一部專著。
另據宋代<東京夢華錄>及<夢粱錄>記載:當時相撲有了很大的發展,
並出現了兩種形式,一種是正式比賽,就像打擂臺。如<水滸傳>第七
十四回的“燕青智撲擎天柱”,勝者受賞物品有:旗帳、銀盃、彩緞、
錦襖、官會(鈔票)、馬匹等。另一種相撲,是表演的形式,在當時的
東京(今開封)盛行,如御前衛隊組成之宮廷相撲手。北宋還有<小兒相
撲>。南宋景定年間臨安有著名的女相撲手,<夢粱錄>記載了她們的名
字:賽關索、囂三娘、黑四姐等。
歷史上曾有過一個有名的相撲故事。宋太祖趙匡胤主持殿試,結果
考生王嗣宗與陳識二人雙璧爭輝,答卷難分高下。宋太祖就令二人相
撲決勝負,嗣宗勝,遂居第一。
現存於陝西省博物館的兩塊金代磚雕,上面雕刻的畫面就很典型地反映了兩個力
士在相撲前的一個瞬間,畫面中的相撲者上身赤裸,下身光腿赤足,僅在腰間繫一
個兜襠。這一形式跟現在日本的相撲完全一樣,也就是說相撲從中國晉代以後,通
過文化交流傳到日本,而日本把這個形式一直保留了下來。
金代相撲泥俑
(陕西省博物馆藏)
《看相撲》
宋 釋道沖
拳來踢去疾如飛,
畢竟輸贏是職誰。
鬧裡有人能著眼,
未曾交輥已先知
榻榻米在日本為傳統和式建築的重要部份。事實上榻榻
米源于中國秦漢以降之<筵席>,于盛唐時期傳播至日韓等地。
唐後,西域東傳之凳子及高脚床盛行,筵席逐渐在中國衰落。
東渡日本的筵席制度則十分精進,在日本甚至形成榻榻米文
化,與茶道、宗教儀式緊密相連。
魏晉以前,除貴族外,國人是席地而坐,席地而眠(席通蓆)。甲骨文<宿>
字,書如下圖,即屋內人睡在草席上。而<詩經>、<禮記>等古典文獻裡也提
到古人<肆筵設席>的諸多禮儀。
<筵席>為鋪地藉坐的墊子。古時制度,鋪陳曰筵,藉之曰席。筵鋪于下,
席鋪于上。<筵>最初係用竹篾編成,與現今竹席相近,只是面積大,一般是
鋪滿室內。而<席>是用草編織,和今天的草席類似,面積小,只容一二人坐。
後來,<筵>亦為<席>,但較厚重,除具席墊功能,也係身份地位表徵,如禮
記所載<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三重,大夫再重。>
由於<筵>鋪設在室內,是固定的,除了日常清潔外,一般不會輕易翻動或
搬移,所以古人除了進入室內須脫鞋外,就沒有更多關於<筵>的規定。但是
<席>不使用時,都收藏起來。入室落座時,才會展席定位。視坐席人的身份,
席擺放的位置、席與席的對應關係,逐漸形成了一套關於<席>的禮制規範,
其影響一直延伸到今天的生活當中。
甲骨文<宿>
右上圖片係河南出土漢墓裡具有浮雕之漢磚,左圖則
係從漢磚拓印下來之漢磚畫。漢磚畫裡展現了當時的生
活習俗,習地而坐圖像,比比皆是。
《孔聖講學圖》
漢磚畫 1974甘肅武威出士
《女史箴图》局部
東晉 顧愷之
《斫琴图》局部
東晉 顧愷之
《列女圖》局部
東晉 顧愷之
《伏生授經圖》
唐 王維
《高逸圖》
唐 孫位
影視片依據文獻與古畫還原的古代議事大堂
馬蹄沖雪叩君門,坐愛飛花撲酒尊。
簾未卷時先作陣,屐曾來處已無痕。
寒簷葉落蛛絲墮,老樹巢傾鶴夢翻。
今夕定知何夕是,好風明月未堪論。
《雪後飲胡彥超冬官歸疊席上韻》
明 李東陽
日文榻榻米被寫作<畳>,而畳包含有折疊意思,因此可以看出最早的榻
榻米並非現代榻榻米被固定成為一張一塊的樣式,而是像卷蓆,古代的形
式是在素土地面上舖上糠殼或稻草,再于其上墊鋪蓆子。
現代榻榻米的構造分二層,底層是稻草墊,上面一層鋪藺草蓆(亦稱鹽
草蓆),兩側進行封布包邊,包邊上一般都有傳統的日式花紋。
木屐-日本人形象,我們總會想到他們穿著和服踩著木屐。日本
木屐很有名,日本人穿木屐的形象也深入人心。而你知道木屐在中
國古代其實也是普遍服飾嗎?木屐在中國,是漢服足衣的一種,是
最古老的足衣,木屐是漢人在清代以前,特别是漢晋隋唐時期的普
遍服饰,有男方女圓的區別。
中國人穿木屐,始于新石器時代末期。秦漢時以著木屐為尚,
並于屐底置前後二齒,利于雨季泥濘地行走。東漢末女子出嫁,
已開始穿漆畫木屐,屐面上繫著五色彩帶,十分好看。晉代木
屐開始分性別,男方女圓。
這張照片展示的是我國迄今為止,最為古老的原始木履。
板上有五個洞,作為繫繩之用。1989年在浙江省慈湖新
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時期遺址發現。出土時一隻已腐爛,
另一隻比較完整。據考古學家運用C14測定為5365士125
年前的遺物。這雖是仿製品,但再現了原始木履的形制。
説到木屐,不能不談介子推與晉文公的故事。介子推不願與邀
功爭祿的同僚為伍,輔佐晉文公成功後便攜母隱居深山。晉文公
後來感恩心切,下令三面舉火燒山,迫其下山參政。不料介子推
恪守原則,不肯出山,母子抱柳燔死。文公見之,为之流涕,便
令隨從砍下餘柳做成木屐,穿在腳上頓足哀號:足下,足下!因
此後人對尊敬的朋友稱為<足下>。
<晉書宣帝紀>記有司馬懿以木屐作行軍鞋故事:“關中多蒺藜,
帝使軍士二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然後馬步俱
進。”兩千多名開路先鋒每人穿著一雙平底木屐,踏著它行走在
長滿荊棘的道上,隨著他們的腳步,蒺藜全被釘刺在屐底,後面
的步兵及騎兵如履平地。
另一關于木屐有名故事見<晉書謝安傳>: “玄等既破堅,有驛
書至,安方對客圍棋,看書既竟,便攝放床上,了無喜色,棋如
故。客問之,徐答云:小兒輩遂已破賊。既罷還內,過戶限,心
喜甚,不覺屐齒之折。”
和服眾所周知和服是日本的傳統服飾,在江戶時代以前稱為
吳服,源于三國時東吳通過商貿活動將紡織品和縫紉技藝傳入日
本。日本人在吳服的基礎上有所改良形成了現在的和服,並當做
傳統服飾,而現在中國古代的傳統服裝早已退出了兩岸三地平常
人的生活舞臺。
日本和服店的招牌與廣告
<漢服>不是指漢朝服飾,而是指漢民族的民族服飾。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
帶繫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
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
漢代三重衣
唐代仕女圖
抹茶普遍認為日本的最有名,抹茶產業在日本非常龐大。不少
人認為抹茶起源於日本,實則抹茶是漢族的發明。
抹茶是指用天然石磨碾磨成微粉状的覆盖蒸青绿茶,它源于中
國隋朝,興起于唐朝,鼎盛於宋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這是唐代詩人盧仝對抹茶
的讚美。詩裡對抹茶的泡沫,顏色都做了形象的描述。但自明代
以來,中國開始流行用茶葉泡湯棄渣的喝法。抹茶茶道遂告失傳,
傳統茶磨也隨之失蹤,中國抹茶形成歷史斷代。
抹茶的生產要經過栽培和加工兩道重要工序。栽培的茶葉十分
講究,在採摘前二十天必須搭設棚架,覆蓋蘆葦簾子和稻草簾子,
確保茶葉在陰暗的環境下生長二十天再行採集。這就是栽培階段
的重要工序,目的是提高茶葉中的養分含量。加工階段也相當講
究,在新茶採下當天就要用蒸汽殺青的方法將新茶乾燥。這是為
了加強抹茶的香味和口感。
完成了以上工序後的茶葉才能磨成粉末,熱水沖服成為抹茶。不
是隨便拿一堆曬乾的茶葉,用石磨輾碎就能成為抹茶的。
擂茶
華夏大地目前仍保留茶粉沖泡習俗的是湖南、江
西、兩廣、福建和台灣客家族群的<擂茶>。此外湘
西土家族、湖南江西等地若干非客家縣市,亦有擂
茶風俗。
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葉、米、芝麻、黃豆、花生、
鹽及桔皮,有時也加些青草藥。擂茶所採茶葉,需
經洗淨、燜煮、發酵、曬乾等工序而大量製備,常
年取用。
擂茶的工具是擂棍和擂缽。前者取一根粗的樟、
楠、楓、茶等可食雜木,二至四尺不等,上端刻環
溝繫繩懸掛,下端刨圓便於擂轉;後者乃內壁佈滿
輻射狀溝紋而形成細牙的特製廣口陶缽。
擂茶製作講究,原料置入擂缽,以擂棍反復搗磨
成糊漿。再拌入韭菜、陳皮、粉絲、米粉和適量的
鹽,加水在大鍋裡煮成稀粥狀。食用時,再撒上一
些香料,諸如油炸花生、炒大豆、炒芝麻等。
一如即溶咖啡,即溶擂茶亦已應市,以符合都市
快節奏需求。不過風味上,自然也就差了。
日本拉麵
源自中國, 但在日本已演變成具代表性的大眾麵食。
日本最早關於中國麵條的記載是明朝遺臣朱舜水流亡
到日本後,用麵條來款待日本江戶時代的水戶藩藩主德
川光圀。
明治時代早期,拉麵是橫濱中華街常見的食品。二十
世紀初葉,來自上海和廣東的中國人在日本賣切面,配
以簡單的湯底和配料。在昭和年間,拉麵在日本開始流
行。那時拉麵被叫做<支那そば>或<上海そば>(以中國
都市命名乃強調其為中國產,而非特指上海)。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來自美國的廉價麵粉和從中國
戰場回來的士兵使得中國風味的麵條大行其道。同時日
本政府禁止使用一切關於<支那>的詞彙,故改稱為<中
華そば>。<そば>是日本使用蕎麥製作的蕎麥麵條。
注意日本拉麵乃切制而成,並非拉制而成。
切腹
剖腹後由於未必會即時死亡,剖腹自殺者為了減輕激
烈的痛楚,可能會於剖腹後進行介錯,即找來助手在最痛
苦一刻替其斬首。
切腹日本也稱之為<割腹>、<屠腹>、在中國常被意譯為剖腹自殺。乃是用短刀切開腹部自
殺的手法。一般認為起始于日本的平安時代、成形於鐮倉時代、盛行於中世及近世。切腹
起先並非特限於武士,但隨其儀式化及榮譽化,後來作為一種特別對武士施行的私刑而與
武士道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日俄戰爭英雄乃木大將、二戰後小說家三島由紀夫是國人較
熟知的日本切腹名人。
史記<剌客列傳>中的聶政,則是我國剖腹自殺的始祖。聶政年青俠義,因除害殺人偕母及
姊避禍齊地,以屠為業。韓大夫嚴仲子因與韓相俠累廷爭結仇,潛逃濮陽,聞政俠名,獻
巨金為其母慶壽,與政結友,求其為己報仇。聶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後,乃報嚴仲子知遇
之恩,獨自仗劍入韓都陽翟,刺殺俠累于階上。因怕連累親友,遂以劍毀容,挖眼、剖腹
自殺。郭沫若曾據此寫歷史劇<棠棣之花>,歌頌聶政的俠義精神。
上世紀胡發貴君在<“刺腹”在中國>一文中,大膽地提出日本切腹的源頭可能在中國的見
解(<尋根>1999年第6期)。他寫道:“除去女神剖腹的神話傳說外,在日本最早見諸史籍
的剖腹事件,發生在平安時代(西元794-1192年),而此時正當中國唐、宋之際。這種巧
合,不能不令人猜想,日本的<切腹>與遣唐使帶回的<唐風>有關。”
在日本注意到中國文獻中的<刳腹>並與日本的<切腹>放在一起考慮的是中國古典文學研究
者加藤徹。他在《怪力亂神》一書中,雖然認可切腹乃日本獨特風俗的說法,但注意到中
國古代也有類似的自殺行為。他列舉《呂氏春秋》中的“弘演納肝”,《後漢書》中的戎
良,《舊唐書》中的安金藏等人切開肚腹露出內臟的例子,認為中國早有類似的切腹自殺,
但与日本之切腹关系,仍待進一步深入考查。
網絡信息、與君分享
拾荒老人整理
二零一四年仲夏

More Related Content

More from Yuan-Kai Tang

姜國芳紫禁城系列油畫選
姜國芳紫禁城系列油畫選姜國芳紫禁城系列油畫選
姜國芳紫禁城系列油畫選Yuan-Kai Tang
 
埃及圖坦卡蒙法老陵墓
埃及圖坦卡蒙法老陵墓埃及圖坦卡蒙法老陵墓
埃及圖坦卡蒙法老陵墓Yuan-Kai Tang
 
飛虎隊的中國面孔
飛虎隊的中國面孔飛虎隊的中國面孔
飛虎隊的中國面孔Yuan-Kai Tang
 
美麗的音障突破..
美麗的音障突破..美麗的音障突破..
美麗的音障突破..Yuan-Kai Tang
 
五一勞動節的故事
五一勞動節的故事五一勞動節的故事
五一勞動節的故事Yuan-Kai Tang
 
滇缅公路 遗忘的历史
滇缅公路 遗忘的历史滇缅公路 遗忘的历史
滇缅公路 遗忘的历史Yuan-Kai Tang
 
李自健油畫欣賞
李自健油畫欣賞李自健油畫欣賞
李自健油畫欣賞Yuan-Kai Tang
 
我喜歡年老的感覺
我喜歡年老的感覺我喜歡年老的感覺
我喜歡年老的感覺Yuan-Kai Tang
 
神舟和天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回顧
神舟和天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回顧神舟和天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回顧
神舟和天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回顧Yuan-Kai Tang
 
神密的共济会(下)
神密的共济会(下)神密的共济会(下)
神密的共济会(下)Yuan-Kai Tang
 

More from Yuan-Kai Tang (20)

傷逝
傷逝傷逝
傷逝
 
姜國芳紫禁城系列油畫選
姜國芳紫禁城系列油畫選姜國芳紫禁城系列油畫選
姜國芳紫禁城系列油畫選
 
梅竹賽
梅竹賽梅竹賽
梅竹賽
 
古詩選讀(中)
古詩選讀(中) 古詩選讀(中)
古詩選讀(中)
 
古詩選讀(上)
古詩選讀(上) 古詩選讀(上)
古詩選讀(上)
 
古詩選讀(下)
古詩選讀(下)古詩選讀(下)
古詩選讀(下)
 
黑土地的悲歌
黑土地的悲歌黑土地的悲歌
黑土地的悲歌
 
埃及圖坦卡蒙法老陵墓
埃及圖坦卡蒙法老陵墓埃及圖坦卡蒙法老陵墓
埃及圖坦卡蒙法老陵墓
 
飛虎隊的中國面孔
飛虎隊的中國面孔飛虎隊的中國面孔
飛虎隊的中國面孔
 
綠头巾的出處
綠头巾的出處綠头巾的出處
綠头巾的出處
 
美麗的音障突破..
美麗的音障突破..美麗的音障突破..
美麗的音障突破..
 
五一勞動節的故事
五一勞動節的故事五一勞動節的故事
五一勞動節的故事
 
滇缅公路 遗忘的历史
滇缅公路 遗忘的历史滇缅公路 遗忘的历史
滇缅公路 遗忘的历史
 
李自健油畫欣賞
李自健油畫欣賞李自健油畫欣賞
李自健油畫欣賞
 
阿Q正传
阿Q正传阿Q正传
阿Q正传
 
我喜歡年老的感覺
我喜歡年老的感覺我喜歡年老的感覺
我喜歡年老的感覺
 
京戲的行當下
京戲的行當下京戲的行當下
京戲的行當下
 
京戲的行當上
京戲的行當上京戲的行當上
京戲的行當上
 
神舟和天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回顧
神舟和天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回顧神舟和天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回顧
神舟和天宮、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回顧
 
神密的共济会(下)
神密的共济会(下)神密的共济会(下)
神密的共济会(下)
 

源自華夏的日本國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