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COFACTS 與群眾協作的事實查核
後真相時代裡的真
相機器⼈


李梅君 / 科技部⼈社中⼼博⼠級研究員


2021/10/27


SLIDES CC-BY 4.0 MEICHUN LEE
photo credit: Cofacts facebook page 1
加州⼤學戴維斯分校	


⼈類學博⼠
➤ 當代網絡社會中新興的政治議題


➤ The “Nobody” Movement: Digital
Activism and the Uprising of Civic
Hackers in Taiwan
科技部⼈⽂社會科學研究中⼼


博⼠級研究員
網路謠⾔
2016 ⽜津字典年度字彙:後真相
(post-truth)


“circumstances in which objective
facts are less in
fl
uential in shaping
public opinion than appeals to
emotion and personal belief.”
後真相 POST-TRUTH
5
假新聞


錯誤訊息 / 不實訊息 / 惡意訊息
真與假有明確分野嗎?
▸ 網路媒體興起與資訊爆炸


▸ 知識權威的隕落


▸ 社群媒體當道


▸ 平台與注意⼒經濟


▸ 跨國產業鏈:資料掮客、內容農
場、網軍、境外勢⼒、在地協⼒者
etc.
謠⾔地景 RUMORSCAPE
7
▸ 對主流媒體普遍不信任


▸ 2020路透社調查:在四⼗個國家及地區中的媒體的信任為倒數第三名,
僅24%


▸ 網路普及、通訊及社群軟體使⽤率⾼


▸ 12歲以上89.6%普及率 (2019 TWNIC);其中94.8%使⽤通訊軟軟體、
79.2%使⽤社群媒體


▸ 境外資訊操弄:根據V-Dem調查,台灣在2018年為境外資訊操弄最嚴重的
地⽅


▸ 華語系的假訊息產業鏈 (connective instead of collective)
台灣的媒體與資訊環境
8
事實查核 & 平台審查
WHAT HAPPENED TO SOCIAL FACTS?”
10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2019, Vital Topic Forum, edited by Ho, Karen& Jillian
R. Cavanaugh


social facts (Durkheim)


anthropology on rumors and gossips


factual truth (Arendt)


“…what is at stake in these powerful inversions and ‘modern political lies,’
driven by the ‘interests of men,’ is that they can become ‘so big that they
require a complete rearrangement of the whole factual texture—the making of
another reality, as it were, into which they will
fi
t without seam, crack, or
fi
ssure’”
what is at stake is not about the death of belief in fact or the absence of truth
but rather the appearance of competing parallel spheres of veridiction in
which ideological engines of truth-making radiate facts from normative
institutional centers all the way into conspiratorial fringe speculation on both
ends of the political spectrum


Dominic Boyer, 2018, “Our Post-Post-Truth Condition”
11
If the Enlightenment project can be thought of as an attempt to establish a
new epistemological settlement, displacing an older one, then perhaps what
we are witnessing is a new struggle – or a new phase in an ongoing struggle –
over theories of truth, belief and knowledge, in the context of a radically
altered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Jonathan Mair, 2017, “Post-Truth Anthropology”
處境知識 SITUATED KNOWLEDGE
Donna Haraway, 1988, “Situated Knowledge: The Science Question in
Feminism and the Privilege of Partial Perspective”


▸ 女性主義對於”科學”及”客觀性”的介入


▸ “體現客觀” embodied objectivity: neither universal, reductionism nor
social constructionism/relativism


▸ 任何知識的產製有其物質性、⾝體感、技術觀、時空背景、與社會脈絡
12
“partial, locatable, critical knowledges sustaining the possibility of webs
of connections called solidarity in politics and shared conversations in
epistemology” (584)
“only partial perspective promises objective vision” (583)
13
Cofacts 的群眾協作事實查核參與了什麼樣的”事實”甚⾄是”知
識論”的建構?它如何既挑戰⼜重建”客觀性”?哪些⾝體——有機
的/技術的/混種的——參與其中?在這個過程中,哪些事物被連
結了,⽽哪些事物被摒除了?
COFACTS 真的假的:群眾協作的事實查核
▸ Cofacts = Collaborative facts


▸ 群眾協作事實查核 + LINE
Chatbot⾃動回覆


▸ 2016年底在g0v⿊客松提案並得到
g0v grant


▸ 2017年3⽉上線
14
photo credit: Cofacts facebook page
零
時
政
府
“將 gov 以「零」替代成為 g0v,從零
重新思考政府的角⾊,也代表數位原
⽣世代從 0 與 1 世界的視野。”
CC BY 4.0 MG Lee
“不要問為什麼沒有⼈做這個,
先承認你就是「沒有⼈」”
CC BY 4.0 g0v.tw contributors
(參與者)
(專案) (⿊客松)
By Ipa
Hacking Government Hacking Governance
以開源⼯具來開放公共資
料,進⼀步開放政府
以去多中⼼


開放協作的⽅式串連
CC BY-NC 2.0 Tuiry Hsiao
18
▸ LINE兩千⼀百多萬使⽤者


▸ 加密及封閉的對話框


▸ 平台無法介入、查證困難


▸ 同溫層泡泡
如何阻⽌封閉群組裡的謠⾔?
(volunteers)
COFACTS 架構
開放查核系統 <> 封閉聊天群組
19
photo credit: Cofacts
(volunteers)
COFACTS 架構
機器⼈回應 <> 聊天室轉傳


使⽤者 35 萬 + 美⽟姨 + 趨勢科技 20
photo credit: Cofacts
21
@cofacts
22
23
▸ 使⽤者也是貢獻者


▸ 沒有權威式的解答


▸ 多⽅意⾒的呈現


▸ 聊天機器⼈作為群眾智慧的傳聲筒
COFACTS 架構
開放的謠⾔資料庫: ⽬前有6萬+筆謠⾔
24
photo credit: Cofacts
(volunteers)
COFACTS 架構
群眾外包


網站使⽤者:1,100+萬⼈次; 編輯⼈數: 1900+   25
photo credit: Cofacts
▸ 只要註冊即可成為編輯


▸ 無資格限制、無篩選


▸ 每週上線的編輯則約10~20⼈
成為”編輯”
26
誰是”編輯”
27
By Billion at g0v hackath41n
▸ 線上: FB 編輯交流天地


▸ 線下: 每個⽉聚會 (g0v⿊客松 + 編輯⼩聚)


▸ 新⼿歡迎


▸ 培養闢謠的社群
編
輯
在
哪
裡
28
為什麼來當編輯?
29
“編輯”現場
30
photo credit: Johnson Liang


photo credit: Cofacts
“編輯”現場
32
33
▸ 清楚的來源佐證


▸ 避免過度肯定的語句


▸ 含有個⼈意⾒的設計
34
編輯教學
多元數位:⾝體-技術的技藝
36
封閉聊天室
⼿機
對話、貼圖
轉傳訊息
開放的網路
電腦
搜尋、查找
編輯資訊
LINE Google
這個專案最核⼼的想法,就是希望讓「不同的聲⾳」更容易被看⾒。
網路謠⾔相對應的闢謠⽂章、以及個⼈意⾒與相對應得「回覆」⽂,
都是⼀種「不同的聲⾳」。⼀個⼈會去相信網路謠⾔,或許是因為他
沒有接觸過不同的聲⾳,或不願意去接觸不同的聲⾳。只是,即使⼀
個⼈樂意接觸不同的聲⾳,其實⾨檻還是很⾼的。


專案⼀開始的時候,想做成⼀個可以教不會 google 查證的 LINE 使
⽤者如何使⽤ google、如何下關鍵字來搜尋的 bot......對於已經習慣
於查證網路消息的⼈們⽽⾔。若在收到每⼀種轉傳來的 LINE 訊息之
後,都要⾃⼰花時間⼀筆⼀筆查證,會非常地花時間。我覺得協作型
闢謠資料庫就像是個共筆,⼤家查到什麼就寫成回應放進去,之後收
到同⼀訊息的⼈如果也想要查證,就不⽤從零開始。因此,對於已經
習慣也願意查證、擁抱「不同的聲⾳」的⼈,協作型闢謠資料庫能幫
這些⼈少走很多冤枉路。
MrOrz
37
37
▸ Cofacts 不是事實的仲裁者,⽽是不同意⾒的「平台」


▸ 維基「中立觀點」(NPOV) 原則: 在儘可能沒有任何偏⾒的前提下,平等地
表達出任何曾在可靠來源中發表過的重要觀點


▸ “given enough eyeballs all bugs are shallow”


▸ 開放知識的社群 & 闢謠的⽣態系
“事實查核的維基百科”
“Cofacts is not a place of absolute truth; instead, it is a platform to
display various ‘facts,’ including fact-check reports made by other
organizations......We believe in the free market of speech. Our goal is
to become a Wikipedia of online rumors.” (MrOrz)
38
By Billion at g0v hackath41n
OPEN CULTURE & RECURSIVE PUBLICS
“A recursive public is a public that is vitally concerned with the material and
practical maintenance and modi
fi
cation of the technical, legal, practical, and
conceptual means of its own existence as a public; it is a collective independent
of other forms of constituted power and is capable of speaking to existing forms
of power through the production of actually existing alternatives.” (8)
▸ Free and Open Source Movement (FOSS): 共享>去中⼼>參與>協
作>社群>⽣態系


▸ “the wisdom of the crowd” (Surowiecki 2005); “commons-based
peer production” (Benkler 2006); “spontaneous division of labor”
(Shirky 2008); “produsage” (Bruns 2008)


▸ 遞迴公眾 “recursive publics” (Kelty 2008)
41
“…partial, locatable, critical knowledges sustaining the possibility of
webs of connections called solidarity in politics and shared
conversations in epistemology.”


“I want to argue for a doctrine and practice of objectivity that
privileges contestation, deconstruction, passionate construction,
webbed connections, and hope for transformation of systems of
knowledge and ways of seeing.”




Donna Haraway, 1988, “Situated Knowledge”
SITUATED KNOWLEDGE
RISKS AND CHALLENGES
OF OPENNESS
▸ 網路謠⾔即因社交平台⽽蔓⽣


▸ 網絡效應與寡佔


▸ 演算法與注意⼒經濟


▸ 平台是中立的嗎?
作為平台的陷阱
43
數位落差?
數位原住⺠ <> 數位移⺠


互動式媒體 <> 單向接收


資訊多元紛雜 <> 權威事實
「幫助不會⽤google查證的長輩」
44
ONGOING PROJECT: 長輩圖
▸ 長輩並非是被動的接收者或是單純的受害者


▸ 世代間不同的網路使⽤⽂化與社交圈


▸ 轉傳作為⼀種「關懷」 (care)


▸ 群眾協作的事實查核無法回應轉傳背後的情感與社交需求
45
結語:開放的社群?裂解的公眾?
▸ 群眾協作的事實查核透過⼀套⾝體與技術的拼裝,轉譯並體現
(embodied) 了「開放」的政治技術論述,以⾯對當下資訊巨量爆炸、難
以定論、⼜極端脆弱的後真相時代。


▸ 這套政治技術論述摒棄權威式的知識建構,由不特定的群眾在數位科技的
中介下,以「開放」的資料、技術、與社群來處理在⿊箱裡傳遞的網路謠
⾔,並透過去中⼼化的協作並產製「事實」,從⽽去挑戰啟蒙以降追求普
遍性、客觀性的知識論,⽽⼜不會落入相對主義的⽭盾。


▸ 但對「開放」的追求和科技理性的依賴,讓 Cofacts 難以回應轉傳謠⾔⾏
為中對於「關懷」的社會及情感需求。Cofacts 企圖打造的開放社群,是
否會成為後真相時代中,另⼀個裂解的公眾?這是它必須⾯對的挑戰。
46
THANK YOU
questions & comments are much appreciated


lmclee@ucdavis.edu
This research is supported and sponsored by

More Related Content

Similar to 後真相時代裡的真相機器人-Cofacts與群眾協作的事實查核

141029 廣場人的逆襲:網路公民行動的集體演化
141029 廣場人的逆襲:網路公民行動的集體演化141029 廣場人的逆襲:網路公民行動的集體演化
141029 廣場人的逆襲:網路公民行動的集體演化
順孝 陳
 
網路民意之追尋
網路民意之追尋網路民意之追尋
網路民意之追尋
Gene Hong
 
媒體與民意 方慧雯、戴雅雯
媒體與民意 方慧雯、戴雅雯媒體與民意 方慧雯、戴雅雯
媒體與民意 方慧雯、戴雅雯
ta109506
 
認知剩餘
認知剩餘認知剩餘
認知剩餘
溱 王
 
自由的公共圖書館服務
自由的公共圖書館服務自由的公共圖書館服務
自由的公共圖書館服務
maolins
 
自由的公共圖書館服務
自由的公共圖書館服務自由的公共圖書館服務
自由的公共圖書館服務
maolins
 
何宗勳20100527公民運動的公民新聞議題經營
何宗勳20100527公民運動的公民新聞議題經營何宗勳20100527公民運動的公民新聞議題經營
何宗勳20100527公民運動的公民新聞議題經營
科幻嘴泡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新媒体与文化遗产的保育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新媒体与文化遗产的保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新媒体与文化遗产的保育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新媒体与文化遗产的保育
Liew Khiun
 

Similar to 後真相時代裡的真相機器人-Cofacts與群眾協作的事實查核 (20)

141029 廣場人的逆襲:網路公民行動的集體演化
141029 廣場人的逆襲:網路公民行動的集體演化141029 廣場人的逆襲:網路公民行動的集體演化
141029 廣場人的逆襲:網路公民行動的集體演化
 
少年上網作公民
少年上網作公民少年上網作公民
少年上網作公民
 
與網民共舞:公民行動與政策對話
與網民共舞:公民行動與政策對話與網民共舞:公民行動與政策對話
與網民共舞:公民行動與政策對話
 
網路民意之追尋
網路民意之追尋網路民意之追尋
網路民意之追尋
 
帶著孩子上網路:新媒體素養在教育上的運用
帶著孩子上網路:新媒體素養在教育上的運用帶著孩子上網路:新媒體素養在教育上的運用
帶著孩子上網路:新媒體素養在教育上的運用
 
傳播就是力量:網路公民行動衝擊政府決策
傳播就是力量:網路公民行動衝擊政府決策傳播就是力量:網路公民行動衝擊政府決策
傳播就是力量:網路公民行動衝擊政府決策
 
媒體與民意 方慧雯、戴雅雯
媒體與民意 方慧雯、戴雅雯媒體與民意 方慧雯、戴雅雯
媒體與民意 方慧雯、戴雅雯
 
2021/3/22 亞洲大學|數位人文與互動科技
2021/3/22 亞洲大學|數位人文與互動科技2021/3/22 亞洲大學|數位人文與互動科技
2021/3/22 亞洲大學|數位人文與互動科技
 
公與私之辯
公與私之辯公與私之辯
公與私之辯
 
防杜網路霸凌(黃銘輝)
防杜網路霸凌(黃銘輝)防杜網路霸凌(黃銘輝)
防杜網路霸凌(黃銘輝)
 
創新資訊科技發展 -- Change the World
創新資訊科技發展 -- Change the World創新資訊科技發展 -- Change the World
創新資訊科技發展 -- Change the World
 
社交产品创新的底层逻辑的思考:通过满足用户需求、抓住社会趋势和整合技术创新,提供更有吸引力和创新性的社交体验。
社交产品创新的底层逻辑的思考:通过满足用户需求、抓住社会趋势和整合技术创新,提供更有吸引力和创新性的社交体验。社交产品创新的底层逻辑的思考:通过满足用户需求、抓住社会趋势和整合技术创新,提供更有吸引力和创新性的社交体验。
社交产品创新的底层逻辑的思考:通过满足用户需求、抓住社会趋势和整合技术创新,提供更有吸引力和创新性的社交体验。
 
3
33
3
 
開放的人民力量
開放的人民力量開放的人民力量
開放的人民力量
 
全民除黴計畫APP:新聞啄木鳥
全民除黴計畫APP:新聞啄木鳥全民除黴計畫APP:新聞啄木鳥
全民除黴計畫APP:新聞啄木鳥
 
認知剩餘
認知剩餘認知剩餘
認知剩餘
 
自由的公共圖書館服務
自由的公共圖書館服務自由的公共圖書館服務
自由的公共圖書館服務
 
自由的公共圖書館服務
自由的公共圖書館服務自由的公共圖書館服務
自由的公共圖書館服務
 
何宗勳20100527公民運動的公民新聞議題經營
何宗勳20100527公民運動的公民新聞議題經營何宗勳20100527公民運動的公民新聞議題經營
何宗勳20100527公民運動的公民新聞議題經營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新媒体与文化遗产的保育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新媒体与文化遗产的保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新媒体与文化遗产的保育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新媒体与文化遗产的保育
 

More from MG Lee

後真相時代裡的事實機器人:謠言、關懷、與群眾協作的事實查核
後真相時代裡的事實機器人:謠言、關懷、與群眾協作的事實查核後真相時代裡的事實機器人:謠言、關懷、與群眾協作的事實查核
後真相時代裡的事實機器人:謠言、關懷、與群眾協作的事實查核
MG Lee
 

More from MG Lee (17)

從去中心到多中心:數位社群的治理和摩擦
從去中心到多中心:數位社群的治理和摩擦從去中心到多中心:數位社群的治理和摩擦
從去中心到多中心:數位社群的治理和摩擦
 
Hacking Democracy with Open Technologies
Hacking Democracy with Open TechnologiesHacking Democracy with Open Technologies
Hacking Democracy with Open Technologies
 
Reading Data Selves
Reading Data SelvesReading Data Selves
Reading Data Selves
 
數位X民族誌.pdf
數位X民族誌.pdf數位X民族誌.pdf
數位X民族誌.pdf
 
後真相時代裡的事實機器人:謠言、關懷、與群眾協作的事實查核
後真相時代裡的事實機器人:謠言、關懷、與群眾協作的事實查核後真相時代裡的事實機器人:謠言、關懷、與群眾協作的事實查核
後真相時代裡的事實機器人:謠言、關懷、與群眾協作的事實查核
 
數位民族誌
數位民族誌數位民族誌
數位民族誌
 
The Nobody Movement: Inside Taiwan's Digital Democracy
The Nobody Movement: Inside Taiwan's Digital DemocracyThe Nobody Movement: Inside Taiwan's Digital Democracy
The Nobody Movement: Inside Taiwan's Digital Democracy
 
Checking facts by a bot
Checking facts by a botChecking facts by a bot
Checking facts by a bot
 
公民科技與黑客精神
公民科技與黑客精神公民科技與黑客精神
公民科技與黑客精神
 
公民科技的眾聲喧嘩
公民科技的眾聲喧嘩 公民科技的眾聲喧嘩
公民科技的眾聲喧嘩
 
Free the Data from Birdcage
Free the Data from BirdcageFree the Data from Birdcage
Free the Data from Birdcage
 
Contesting Openness, Making Politics
Contesting Openness, Making PoliticsContesting Openness, Making Politics
Contesting Openness, Making Politics
 
人類學家的g0v探險日記
人類學家的g0v探險日記人類學家的g0v探險日記
人類學家的g0v探險日記
 
Open collaboration: Producing Knowledge in a Networked Age
Open collaboration: Producing Knowledge in a Networked AgeOpen collaboration: Producing Knowledge in a Networked Age
Open collaboration: Producing Knowledge in a Networked Age
 
The Gap (and Bridge) between Open Data and Open Governance
The Gap (and Bridge) between Open Data and Open GovernanceThe Gap (and Bridge) between Open Data and Open Governance
The Gap (and Bridge) between Open Data and Open Governance
 
黑客精神與公民科技
黑客精神與公民科技黑客精神與公民科技
黑客精神與公民科技
 
數位田野:當人類學家 hack 進零時政府黑客松
數位田野:當人類學家 hack 進零時政府黑客松數位田野:當人類學家 hack 進零時政府黑客松
數位田野:當人類學家 hack 進零時政府黑客松
 

後真相時代裡的真相機器人-Cofacts與群眾協作的事實查核